农业专家系统论文实用13篇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

篇1

3.5系统面向多层次设计。专家系统服务的对象并不都在同一个层次上,文化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对象要求获取信息的复杂程度不同,所操作的专家系统和输出的内容复杂程度也不相同,因此开发不同层次的专家系统(如面向灌溉管理专业人员、农村技术人员、农户的灌溉专家系统)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14]。

3.6系统开发市场化。我国已经成功加入WTO,因此农业专家系统的建造不应忽视国际市场的需求,开发既能满足我国需求也能适宜国际需求的农业专家系统是必要的[12,13]。

3.7创造良好的农业专家系统应用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农村计算机的普及(包括上网)虽然初显端倪,但由于资金、条件和培训对象文化程度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推广和普及计算机依然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远远滞后于其他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显不足,从而也影响了农业专家系统的更进一步推广应用。为此,必须从计算机技术培训人手,传播和普及计算机技术,并进一步在现有的有线通信技术体系中,减少农村缺乏网络服务商的服务及农民文化素质低等重大障碍,改善农民的上网条件。另外,农业企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之一,只有农业企业积极使用农业专家系统,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才能提供全球服务、提升企业形象、开拓潜在市场、增加企业利润,才能使企业信息化走向实务。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生产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等特点,我国大部分企业分散经营,环境闭塞,信息不灵,传递不便,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而在市场经济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企业信息化能使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内外部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并最终使农业专家系统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15]。 4结束语

农业专家系统在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说,在农作物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用到专家系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各地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设想的提出,建设农业专家系统将成为加快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成为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积极动力。鉴于农业专家系统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可以预料,一个以农业专家系统为重要手段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将在我国迅速发展,并将成为我国2l世纪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美)JosephC.Giarratano,GaryD.Riley印鉴,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熊范纶.农业专家系统及开发工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4-27

[3]熊范纶.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农业现代化研究所,1992.13(2):123-126

[4]吴玺,谭宏,夏建国,邓建良。试论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计算机与农业,2000,(8),1-4

[5]李军,邹志荣,程瑞锋,白福萍.农业专家系统及其在园艺业中的研究与应用.陕西农业科学,2002(11),22-24.

[6]柴萍,张保军,汪志农.农业专家系统在小麦栽培管理中的应用,水土保持研究,2002.(2)

[7]高明亮,王雪珍,吴顺章.农业专家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1(2):88-90

[8]刘莉,宣洋,李绍稳,房文娟.农业专家系统在作物病虫害预防中的应用.计算机与农业,2003.(5):11-14

[9]张文龙,周静,戴保威.农业专家系统研究进展.种子,2004.23(10):

[10]马文杰,贺立源.专家系统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进展.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24(4):343-346

[11]杨国强,王双喜,杜伟.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进展.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93):303-306

[12]周贤君,邹冬生.农业专家系统在作物栽培中的应用.农业网络信息,2004.11,12-15

篇2

人类社会迈入新的世纪,全球展开了信息技术革命,并且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社会变革的方向起着决定作用。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信息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地爆炸性增加。论文参考网。除了广播、电视、书籍、报纸等各种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之外,又出现了国际互联网、无线上网、手机上网等新的信息传递手段,使信息获取变得更加多样复杂,同样使农业信息获取的渠道增多。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快速高效的进行网络中的农业信息获取成了农业信息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新的环境下,作为农业信息从业人员,应掌握更多的从当前网络中获取农业信息的手段,下面从六个方面说明如何在当前网络中进行农业信息获取。

1、使用专业的农业信息搜索引擎,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要在海量信息中找到所需农业信息,就必须用到专业级的搜索引擎。我国目前现状,农业信息的获取还很困难,特别是急需农业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的企业、部门、农户,他们通过综合搜索引擎,并不能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据不完全统计,在农业领域现有各种网站近十万多个,涉及农、林、牧、渔、水利、气象、农垦、乡镇企业及其它农业部门。在这些海量的信息中,如何搜索一个准确的农业信息是农业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针对于中文农业网络资源研发专业化的搜索引擎,实现农业信息的精确搜索是农业信息搜索引擎发展方向。

在专业农业搜索引擎方面,有些网站已经走在前列:

世界范围:(1)农业冲浪(agrisurf.com)。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专业搜索引擎,提供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提供大约20 000多个农业相关网站和95个国家与地区的有效链接。

(2) Ceres Online

ceresgroup.com/col/

专门提供农业信息。其搜索功能连接到了农业产业的其它专业人员。日历数据库列出了几百个即将到来的农业活动,气象图提供了世界各地天气情况以及热点信息。论文参考网。

(3)AgEconSearch

agecon.lib.umn.edu/

AgEcon搜索收集,索引包括诸如农业,食品供应,自然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农产品贸易及广义的农业经济领域的学术研究全文。

国内相关搜索引擎:

(1)农搜sdd.net.cn/

农搜农业专业搜索引擎的研发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人才工程”经费的资助。

(2)搜农sounong.net/

中国搜农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资助下取得的一项重大创新成果,也是第一个面向我国农业企业、农民大户、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以及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提供农业通用搜索与农产品供求、农业实用技术、政策新闻等专题的搜索服务。

(3)so.ag365.com/365农业搜索

(4)chinanong.com/华农在线-中国农业信息搜索引擎

(5)086ny.com/soso/超农网农业搜索

(6)3nss.com/Portal/Default.aspx三农搜索网

2、除了农业搜索引擎外,网络中农业信息获取还要有相应的专业智能浏览器。

使用专门开发的面向农业信息获取方面的智能浏览器,可以借助智能浏览器的功能,方便快捷地进行快速搜索、精确搜索,过滤无关信息,提取农业信息,为广大农民用户方便快捷地获取农业信息提供服务。

3、使用在线农业专家系统。

农业专家系统是运用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技术,汇集农业领域知识、模型和专家经验等,采用合宜的知识表示技术和推理策略,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为农业生产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传统的农业专家系统在现今的网络条件下变的不适用。现在农业专家系统的发展方向为:在线农业专家系统及实时智能专家系统。

目前国内许多专家系统已经上线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起到了良好效果。

(1)esa.org.cn/index.asp

广西智能农业信息网,提供作物类、瓜果类、蔬菜类、畜牧类、兽医类和水产类等六类十九种在线专家系统。

(2)nbnky.gov.cn:4000

宁波农经网农业专家系统,提供了蔬菜病虫害专家系统、河蟹养殖专家系统、家兔养殖专家系统、海水养殖系列专家系统、网箱养鱼专家系统等二十八种在线专家系统。

(3)hebaic.com.cn/index.do?templet=er_zjxt

河北农业技术推广网、河北农业智能信息网专家系统,提供金丝小枣栽培专家系统、养牛管理专家系统、无公害番茄专家系统等三十余种在线专家系统。

(4)zjxt.hzagro.com/

农业专家系统.net,杭州市科技局、杭州市农办主办提供了水果干果、蔬菜种植、花卉苗木、中药材、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八大类七十余种在线农业专家系统。

(5)202.107.249.147/

丽水市农业专家知识系统,提供了花卉苗木、食用菌、笋竹、蔬菜、水产、中药材、其它等十类八十五种在线农业专家系统。

4、进行农业信息智能分析。

农业信息智能分析是应用智能化技术代替传统方法进行农业信息分析的新的研究领域。它主要是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科技中的分析对象, 进行智能化地信息自动采集、存储、管理、计算、判别等的过程,可模仿、代替专家,解决农业中波动分析、风险识别、早期预测、效果评价等诸多问题。目前农业智能分析技术在我国已投入实际使用。

(1)农业部的“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通过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及时动态地监测农作物生长状况,解决了依赖实地调查、手工记录、数据上报等传统信息获取方式的不足。针对数据和信息源不足、渠道不畅等问题,农业系统开展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定期对粮、油、果、菜、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需求、进出口、市场行情,进行动态监测、分析,为政府部门、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了决策参考。

(2)中国农科院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构建了全国农产品供求平衡分析预测模型体系框架,开展了12种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分析预测。利用网络抓取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已经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市场波动的隐性信息。论文参考网。并建立了主要农产品供求信息库,能对12种主要农产品的市场行情进行趋势分析与展望。

5、使用专业农业网站、专业农业论坛、专业农业交流圈。

传统的专业农业网站及专业农业论坛仍然是广大农民互联网上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另外基于新兴的WEB2.0技术组建的专业农业交流圈能大大增强访问者之间的互动也迅速发展,大有前途。

国内专业农业网站及农业论坛:

(1)202.127.45.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

(2)zgny.com.cn/

中国农业网,农业企业的商务信息平台。

(3)chinabreed.com/

中国养殖网,最大畜牧行业门户网站,提供养殖、饲料、养猪、养鸡、养牛、 养羊、家禽、兽药、特种养殖及畜牧机械相关信息。

(4)aweb.com.cn/

农博网,国家农村信息服务示范项目,以“服务农业,E化农业”的宗旨,为涉农人群提供农业资讯、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论坛以及农业人才服务。

(5)12582.com/

农信通农村信息网,涉农生活服务移动互联网平台,提供最新农业信息,化肥、饲料、农机等价格行情,农民工招聘、就业信息;食品、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交易信息,是城乡互动、乡村旅游、农家乐的综合展示窗口。

(6)feedtrade.com.cn/

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为饲料生产加工、饲料原料贸易、饲料添加剂及畜牧养殖企业提供全面的新闻、行情、价格和分析预测等信息资讯服务。

(7)yuanlin.com/

中国园林网,提供园林绿化苗木资讯,园林绿化景观,园林绿化苗木工程,园林绿化设计 ,等方面信息,为相关园林绿化苗圃企业提供商铺,是园林绿化,苗木园艺的专业园林绿化门户。

(8)bbs.aweb.com.cn/

中国三农论坛,博览天下农事,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

6、除了以上信息资源外,专题讨论组、电子论坛等也可以方便地为相同科学领域的农业专家提供交流空间,这也是当前网络获取农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不同搜索引擎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效果对比》,刘艳华、徐勇。《农业网络信息》2009年08期.

[2]《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严方。《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篇3

黑龙江垦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规模最大、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有经济区域。伴随着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垦区农民希望学习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知识,然而通过报纸或书刊、影片或电视演播等形式的科普教育无法实现公众的主动参与。现在互联网迅速普及,把科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是科普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设计顺应农业经济发展和建设,它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全景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3D技术等展示科普知识,不受时间、场地、环境的限制,可以更直观、更迅速、更形象生动地把实时的信息和先进的技术传递给广大垦区农民。

1 系统平台建设目标

在建设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的过程中,要保证平台各模块间数据资源能够共享,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能统一各个系统模块内数据的定义,建立统一的数据定义标准,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定义管理功能。建设农业数字科普平台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能够实时、快速、准确地为政府部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普通农民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所以此平台要力求操作导航清晰,检索查询快捷方便,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3D技术等实现农技知识的形象模拟展示,建立专家系统为农业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并提供专家服务。建设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可以推动垦区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推动农业信息化工作。

2 系统平台功能模块的设计

在农业领域中,原理性和经验性的知识比较多,而系统主要是面向垦区农民,要求系统提供的农业技术信息要形象,易理解。所以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为农业生产人员提供各类实用的农业技术,根据农业技术知识设计了图、文、声并茂的网页,使用户在浏览网页的同时能够得到专家的知识指导,远程用户通过Internet输入本地的基本生产数据,推理引擎从知识库中取出符合要求的规则,对已有事实进行匹配,完成专家的判断和推理,从而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步伐[1]。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系统”三层结构[2],如图1所示。其数据库为数据层,完成各种数据存储、提取和更新操作;服务器为应用层,主要提供各种与逻辑相关的服务构件,完成数据的、查询、分析处理等事务;浏览器为用户层,主要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

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包括新闻动态、科普教育、成果展示、农作物专家系统、农技推广、景观展示、休闲娱乐、科普论坛8个功能模块。各个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新闻动态模块:主要是把最新的有关农业的政策方针、市场动态、农业科技知识提供给广大农民群众,让他们能够实时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研究方面的发展现状和成果,以及最新的市场走向,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农产品种植和销售。

科普教育模块:主要是把一些农业常用的知识呈现给广大群众。有些词汇比如现在流行的精准农业,若仅仅使用文字来表述,可能不容易理解,若使用动画的形式表述,则很容易被接受,并且更容易记忆。现在很多城市的孩子都吃过大米、猪肉,但是没有见过水稻的成长过程以及真实猪的样子,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把垦区所包含的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用虚拟动画形式展示出来,以便大家了解和学习。

成果展示模块: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农业成果和农业机械,以图片、虚拟动画的形式展示垦区获得的优秀农业成果,使用户感受到农业科技的进步。对于大的农业机械,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到现场去看,所以使用3D技术对农业机械进行虚拟仿真,让广大群众对实物的认识更直观,对农业科技的感知更深刻。

农技推广模块:包括畜牧业知识和种植业知识以及农机、农具的推广。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而更多的也是服务于垦区的农民,他们中间的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为了更好地把正在应用推广的新品种、实用新技术成果(比如黄瓜冬春茬生产实用技术、温室生产管理中利用精准作业机械实现变量施肥及变量施药的过程、八跨自走式灌溉控制机作业、带AFS系统可自动生成产量图的联合收割机作业)传递给他们,此系统平台使用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

景观展示模块:主要是使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科普基地的精神面貌,让更多的人了解垦区。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使人们能更清晰、更直观地看到各个基地的场景,并且生成的文件较小,系统又增加了用户的自主选择,从而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农作物专家系统模块:主要是总结和汇集农业专家先进的知识以及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建造有关农业的计算机智能软件系统,能结合用户提供的信息,模拟农业专家对农业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并给予解答[3,4]。结合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开发水稻、大豆、玉米等实用性强的系列化农业专家系统,为农业生产者、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专家系统开发流程如图2所示。

休闲娱乐模块:在此模块中设计一些与农业相关的Flash小游戏,通过游戏,用户不但能掌握相关的农业知识,也能从中得到乐趣。

科普论坛模块:通过该模块用户可以提出在农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农业专家登陆系统后,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在线解答。并且在此模块中,用户可以上传自己制作的有关农业知识的多媒体作品,经评价效果好的可以到农技推广、科普教育、成果展示、景观展示相应的模块中。

整个平台提供细粒度的用户权限管理,能够对数据访问实现权限分级控制,在关键的业务数据访问上提供可靠的授权设计,并具有数据备份、还原的功能。

3 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的优势

3.1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用户身处在地广人稀的北大荒,还是发达的一线城市,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连接到Internet,就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科普平台,及时找到所感兴趣的知识技术。

3.2 传递信息的及时性

农业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在农业的前端领域不断有新的科研成果产生,这些成果不应只保存在科研单位的档案库里,而应该及时地让更多的普通民众所了解。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过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可以把农业最新的科技前沿动态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给普通民众,为不同人群了解农业发展现状提供丰富的知识保障。

3.3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此平台展现信息的形式丰富多样,使用图片和文字展现一些活动资讯、科普资料,利用Flas形式展现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温室施肥打药一体机、果园节水灌溉技术等最新技术,使用3D技术展现农机展品本身的形状、特点以及操作技术,使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农场景观。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引入,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科普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广大人民群众。

3.4 传递科普知识的同时增强了交互性

通过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可以控制某个项目的展示路线,在专家系统中根据农业实际生产过程选择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结论,并且广大群众可以对某项技术与专家进行探讨,或者对某项技术的多媒体展示进行评论,这样有助于科普创作作品的进一步提高,增强科普工作的效果。

4 关键技术的实现

4.1 数据缓存的实现

为了使用户在访问平台时Web服务器能够及时响应,及时把页面和查询结果返回给用户,系统平台采用了缓存技术,引入了SqlCacheDependency特性,对Channels、SoftChannels、SoilDetection数据表对应的缓存实施了SQL Cache Invalidation技术。为了保证整个架构的可扩展性,也允许设计者建立自定义的CacheDependency类,用以扩展缓存。

在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中,利用了配置文件和反射技术来实现工厂模式。命名空间CacheDependencyFactory中,类DependencyAccess即为创建对象的工厂类。

4.2 知识库的设计

知识库是专家系统的核心,它相当于专家的大脑,有关农业的专业知识都被抽象化地存储在知识库中。本平台采用产生式规则来表示知识。为了有效地存储有关农作物知识库中的各种规则知识以及诊断方法,采用XML文档来存储规则知识,将产生式规则的模型转换为XML的数据模型,设计XML文档结构,然后把定义好的XML文档作为最基本的存储单元进行管理,通过应用程序接口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操作[5,6]。

4.3 推理机的设计

推理机是专家系统的控制中心,是模拟专家的思维,根据已有的事实,推理出相应的结论。推理机的实现首先是根据决策建立相应的推理模块,输入条件、知识定义、前提条件的可信度、规则强度以及事实数据,计算机进行动态编码[7,8]。当用户使用时,输入自己的事实数据,就会产生相应的推理结果,当原有知识不能满足要求时,推理机可以随时修改事实数据。系统平台推理部分的结构如图3所示[9]。

5 结语

科普兴农是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把科普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知识的普及,加快农业的发展。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可以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垦区,减少农业领域知识传播和应用的成本,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离庆.网络环境下的智能化农业信息平台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2.

[2] 杨悦欣.基于XML技术的设施农业信息平台的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06.

[3] 孙妮娜,秦向阳,杨宝祝,等.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6):436-440.

[4] 石 琳,陈帝伊,马孝义.专家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概况及前景[J].农机化研究,2011,33(1):215-218.

[5] 彭志良,赵泽英,李莉婕,等.贵州天麻种植专家系统开发与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8):190-192.

[6] 赵文忠.基于MVC机构的农业专家系统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8):78-80.

篇4

农业文献;农业遗址;老专家记忆工程

学界普遍认为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农业景观、农业遗址、农业工具、农业习俗、农业历史文献、名贵物产等内容,目前来看,范围上与民国时期农业遗产并不能完全切合。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古代农业文化遗产,且具备特定的形成历史过程,遗产价值较高,传承性较强,特别是申报世界与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现实存在性和观赏性,亦有部分学者关注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文化挖掘与旅游开发措施等领域。民国时期农业遗产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较高的关注,尤其是其保护与开发途径上尤为单一,这并不能否认其独特价值,民国农业文化遗产兼具普遍存在、种类繁多、利用率最高、开发价值最强的特点。文章将从民国农业文献遗产分类与保护、民国各类农业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民国农业教育继承与老专家声像档案保存等三部分进行阐述。文章通过对现存民国农业遗产的分类与调查,提出了区别于以往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方法与视野,针对不同遗产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与传承路径。清末,从中央到地方开始设立各类农业机构,兴办农业学堂、创办农事试验场,有识之士兴办公司、公社,创设农学会。宣统年间,中国农业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趋势已经明确。官方机构、科研机构、农业公司等逐渐涌现;系统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近代农业体系开始形成。《政治官报》刊发,宣统三年三月初八日,农工商部奏汇《各省已办农林工艺实业开具清单》,[1](P151)标志着清末全国范围内近代农业体系的基本建立。这些措施为民国时期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基础,也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来源。

一、民国农业文献遗产分类与保护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近现代化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西方农业知识与教育大量传入并应用,以致产生大量文献资料。民国农业文献延续清末古农书、方志、文集、笔记、日记、报纸、期刊等资料的来源渠道,更加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语种多样、领域广泛等特点,是研究民国时期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民国期间国内外的农业文献具有重要的农业历史与文化价值,是当前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民国时期农业文献彻底改变了清末传统农业科技著作与近现代农业科技著作并存的面貌,诸多以近现代技术为撰写内容的民国时期农业类教科书、期刊、报纸、专著等流传于世。《民国时期总书目》共收录民国时期农业类图书2455种,涉及农业领域十个大类。[2]毛邕、万国鼎编辑金陵大学图书馆丛刊第一种《中国农书目录汇编》全书根据最新农学与旧时农书分为:总记、时令、占候、农具、水利、灾荒、名物诠释、博物、物产、作物、茶、园艺、森林、畜牧、蚕桑、水产、农产制造、农业经济、家庭经济、杂论、杂等十几个大类。民国时期蚕丝业改良持续推进,发展迅速,社会对教科书等著作需求量很大,各地出版蚕丝领域书籍数量繁多,贺康《蚕丝学概论》、钱江春,侯绍裘译《蚕丝概论》、乐嗣炳,胡山源《中国蚕丝》、钟崇敏,朱寿仁《四川蚕丝产销调查报告》、万国鼎《中国蚕业概况》、山西省农矿厅《蚕桑浅说》、郭葆琳《栽桑图说》、奚楚明《实验蚕桑全书》、姜庆湘,李守尧《四川蚕丝业》、尹良莹《四川蚕业改进史》、《普通栽桑学》、殷秋松《蚕业指导》、曾同春《中国丝业》、缪毓辉《中国蚕丝问题》、夏诒彬《种桑法》、朱美予《世界蚕丝业概观》、朱美予《栽桑学》、沈文纬《中国蚕丝业与社会化经营》,合众蚕业改良会《改良中国蚕业之计划及其方法》,以蚕桑学科见长的蚕学专家郑辟疆编纂出版的《桑树栽培》、《蚕体生理》、《养蚕法》、《蚕体解剖》、《蚕体病理》、《制丝学》、《蚕丝概论》和《土壤肥料论》等诸多教科书。这还不包括国外语种撰写中国蚕丝业的文献,尤其是以日语著作在中国流传亦或发行印制的著作,例如梅谷兴七郎《蚕种学》、石森直人《蚕》,以及《蚕的遗传讲话》、《蚕体解剖及生理学》、《日本蚕丝业之概况》。1920年以来各领域农业教育学家和农业科学家,开始编著近现代实验科学为基本内容的农学教科书。至1937年之前,中国各地院校已经在西方技术教授与传播领域取得巨大进展。各地科研院所与学校公开出版的农学教材数量骤增,多达几百种,尤其以农学与植物学相关著作最为普遍。农学类《作物学》、《作物害虫学》、《作物育种学》、《作物病理学》、《工艺作物》、《作物学各论》、《重要作物》、《绿肥作物》、《作物学泛论》、《油类作物全书》、《油料作物栽培法》、《特用作物学》、《作物学实验教程》、《稻作学》、《植棉学》;植物类《高等植物学》、《植物学》、《应用植物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育种学》、《普通植物检索表》、《植物的世界》、《植物的分布》、《昆虫学》、《种烟学》、《实验烟草种植法》;林学与果树类《测树学》、《造林学》、《造林学各论》、《造林法》、《高等果树园艺学》、《果树园艺》、《花卉园艺》、《果树园艺学》;土壤化学类《农业化学》、《土壤学》、《土壤新编》、《土壤学概要》、《土壤深耕设计》、《土壤改良法》;蚕种类《普通养蚕学》、《蚕种学》、《家蚕生理学》、《蚕体生理学》、《蚕体遗传学》、《蚕体解剖论》、《最新养蚕学》、《蚕种制造》、《实用生丝检验学》、《实用养蚕法》、《养蚕法讲义》、《实验养蚕问答》、《实地养蚕法》、《蚕业概论讲义》、《人工孵化育种学》、《蚕桑害虫学》、《蚕业丛书•第五编桑树虫害论》、《家蚕微粒子病检查法与防除法》、《新学制适用•中等养蚕法》、《柞蚕饲养法》、《动物解剖丛书•卷9蚕》。[3]民国时期其他相关种类教科书也普遍出现,以致现存民国农学著作存世数量众多,但是,目前学界仍未见民国时期农业专著与教科书综合检索目录的问世,有待于系统收集、整理与研究。民国时期农业期刊,大约在300种左右,所有与农业相关的期刊论文大约在10万篇,约数十亿汉字。[4]1933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农业历史组编《农业论文索引》收录了前清咸丰八年至民国二十年底(1858-1931)发表农业相关论文,包括中西文,其中中文杂志三百二十种,丛刊,在华出版之西文六千多条。金陵大学图书馆杂志小册部编,1936年出版《农业论文索引续编》,作为工具书,包括民国二十一年一月至二十三年底(1932-1934),收录了,三年间出版杂志五百五十三种,丛刊六种,西文部三十种,两部书皆包括农业中棉、蚕、丝、水、土、农造、稻、粮等诸多大类。民国时期的各地出版的农业报纸内容丰富,目前仍未得到有效利用与挖掘,各地大型图书馆与院校图书馆,馆藏颇丰,由于农业领域关注度不算很高,资料利用并不充分。全国范围内档案和调查资料非常丰富,比如1930年由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卜凯发起,调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淮河流域的土壤,1936年梭颇汇集数年来的调查结果著成《中国之土壤》,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介绍中国土壤的学术专著。民国时期满铁资料、《民国史料丛刊》及《续编》、《中国馆藏满铁资料联合目录》所见史料;各类期刊杂志,诸如蚕业中的《蚕声》、《中国蚕丝》、《中蚕通讯》中农业知识;各地农业实验报告书与农业改进史料;各类农业学会创办与工作资料、西文调查与报告;天野元之助等日本学者所藏农业相关调查资料;农业与农村社会相关书籍等十分丰富。地方志中农业资料、农业类广告与商标、各地区农业谚语、农业生产与生活习俗等丰富的内容。尽管如此,当前民国农业文献的保护与开发仍不尽完善,重视程度不够,以时间为衡量标准,认为民国文献并非古籍观点目前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纠正。最早的民国文献已有百余年,其价值与清末古籍类文献无异。各大藏书单位针对民国文献,做好整理与开发工作,不断进行民国文献大类丛书的出版与纸质文献电子化工程,便于研究工作者的使用,例如,王雅戈《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及信息组织研究》,从学术角度对农业文献数字化进行探索,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全文数据库建设主要是农业方面的文献,目前开发了馆藏的民国时期的期刊、图书和毕业论文,数据库具有浓郁的民国时期的文化特色和岭南特色,是研究岭南农业教育、技术、发展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5]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建立了民国资料使用平台,各高校普遍使用的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民国农业期刊,各大综合性图书馆以及各院校所藏民国资料检索系统开发,各地档案馆所藏民国时期农业文献数字化工程,这些都是民国时期农业历史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非常有益的工作。

二、民国农业遗址调查与保护

农业遗址涉及试验场、学校工业遗址、水利工程、农田耕作系统等都具有很强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开始普遍重视,尤其是在价值开发领域。清末各地农事试验场已经成为重要的遗址类文物,北京动物园的所在地即为清末兴建的农事试验场旧址。民国时期延续了农学传统和实验方式,各地试验场数量更多,大量的农事试验场是其时代的代表性农业机构,同时也是当前各类农业遗址中比较丰富的类型。民国十五年,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创立镇江合众蚕种场,蚕种场旧址分别位于现今市郊四摆渡蚕种场和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内,被批准为江苏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蚕种场建筑有缫丝试验室、冷藏库、储茧库、岗楼、办公楼、水塔、检种室、蚕室等,这些建筑见证了镇江蚕桑业发展的历史与辉煌,也是中国近代蚕桑史的重要组成符号,有着重要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此外,广西柳州市郊沙塘,是近代广西农业科学技术的发祥地,抗日时期设有广西农事试验场、中央农业实验所广西工作站、农林部广西省推广繁殖站和国立广西大学农学院等科研、教学机关和公共设施,被称誉为抗战时期的中国“农都”、“战时后方唯一仅存的农业实验中心”。[6]此外,其他各类农业机构也有保留大量民国时期农业科学仪器、工具、农业经营与管理记录、遗址,目前博物馆与民俗馆收藏了此类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民国农业学校遗址也是保存较多的文化遗产。金华市金东区塘雅镇有浙江省立实验农业学校旧址,保留了民国时期典型的学校建筑风格,包括1933年初修建的教学楼、行政楼、学生宿舍、礼堂、食堂、实验楼、粮食仓库、农社、气象观测站、邮政所、操场等各类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于2005年12月被列为六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民国时期高等农业院校遗址至今保存的并不太多,主要是由于民国时期农业院校一般合并在综合类院校之中,建国后院系调整,以及农业院校搬迁频繁所致。目前看来,华南农业大学校内的原中山大学的建筑较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保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教学大楼,现北校区三号教学楼。工业类农业遗址主要集中在为农业生产提供工具与肥料等领域。例如化肥传入中国所带来的农业工厂遗址。1904年化肥首次输入中国,1906年,上海进口的第一批化肥即为硫酸铵。1925年,化肥在广东、福建等地得以推广使用。英商卜内门公司还在上海西郊设“肥田粉农事试验场”。[7]1937年中国第一家化学肥料厂,永利公司卸甲甸硫酸铵厂,在邹秉文等协助下在南京建成,简称南京永利铔厂,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化工企业,号称“远东第一”。现今,永利铔厂系列遗址包括:1936年启用的西式办公楼及别墅五幢、1936年从德国ABORSIG公司购进的环循压缩机一台、1936年从美国进口原料建造的硝酸吸收塔及厂房等。南京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称:六合区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内及南化三村、六村,都属永利铔厂旧址,完全可将其归入农业工业遗址。诸如此类涉及民国农业生产的工业遗址数量,目前来看并没有系统调查,需要我们做一个全国性普查工作,进而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而挖掘民国时期农业生产工业遗址历史价值。随着化肥销售和施用问题的增多,以及其它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肥料问题引起关注。钦州“今年广东西部,钦廉八属之农民,施用各种肥田粉栽培稻,粟,蔬菜者,益形增加。及至秋收后,竟有出于意料之悲剧发生,农民之用肥田粉培壅之稻,粟,蔬菜,食之竟有毒死者,投之狗,狗亦死,计钦廉八属农民因此死者,已达千余人。现闻有钦州商人贱价收买此种粮食,运入广西南宁各处出售,以获厚利,近闻广西战区人民之购买此种粮食而致丧亡者,亦时有所闻,肥田粉之杀人,可惨亦可异矣。”[8]浙江东阳县稻热病损失甚据,主要是舶来肥田粉所诱致。认为肥田粉贻害太大,希望建设厅取缔肥田粉。1933年,浙江省建设庭曾经指示取缔肥田粉广告,认为浙江“石田”就是滥施肥田粉所致,可见论争分歧之大。这种多是由于农民施用不当,施用过量,竭尽地力,导致害虫被杀,有益的动物也被杀死,作物病害严重,土质失调,贻害民食。肥田粉施用要得法,确实能改良作物之品质,增加收入,同时也要面临经济上的巨大损失。20世纪20至40年代初期,关于化肥与有机肥优劣的争论不断,加深了人们对于近代肥料变革的认识,促进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方针的形成。[9]目前,农业类水利工程遗址保存数量较多,在广袤的农村大地,较为多见,尤其是传统农业耕作区域,遗留的民国时期水利遗址更多,而且具有遗址、博物馆、民俗馆、旅游产业等开发价值,例如,挖掘与调查民国时期诸多南北方旱作、稻作、梯田、林作、山林、水系等多类型农耕系统,探索多路径开发。2002年由联合国农粮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开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际社会对农业遗产价值的认识程度和保护意识普遍加深。这些符合世界与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的资质的民国农业文化遗产申报重点领域。当前,民国时期农业类遗址保护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也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各地政府部门制定了保护政策。

三、民国农业教育传承与老专家的记忆工程

民国农业教育遗存当属高等院校的农学科系的继承和发展,当前很多院校仍然有民国时期农业科学研究积淀的影响。建国后,中央农业科研机构主要包括农业实验所、畜牧实验所、林业实验所、水产实验所、农业经济研究所以及各省农业改进所,以及地方的试验农场或工作站。原老解放区建立的一些农业试验场。民国时期全国农学教育发展迅速,尤其以高等农业教育,包括中央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浙江大学农学院、四川大学农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等。[10]建国后,我国高等农业教育院校经过改造与调整后。改革开放后,全国基本确立新的农业教育体系,学科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民国时期农业教育与学科建设至今影响深远,基本确立了当前各院校农业教育水平与传统学科实力,例如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山东农业大学调入金陵大学园艺系和南京大学园艺系果树组,最终成立了山东农学院园艺系乃至园艺学院,至今果树学仍然是山东农业大学最强学科专业之一,科研水平名列国内前茅,可见民国学科传承影响之深远。目前来看,农业教育传承是做得最为出色的地方,部分农业相关院校积极重视传统学科建设,打造自己学科平台,继承了民国时期农业教育,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分支,走向“双一流”工程建设。以往院校单位与学者重视农学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诸如万国鼎、金善宝等老一代专家相关资料的挖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有着民国时期经历的农学专家,俨然成为当今社会珍贵财产,将其经历、故事等以口述、影像、著作等采访形式记录下来,显得尤为迫切。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然活跃工作一线老专家数量逐渐减少,需要抓紧时间启动保存记忆工程。目前,国内多所院校、科研单位正在从事此类农业老专家采访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山东农业大学“齐鲁时代楷模”余松烈院士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启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分为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三种,采集工程系统全面搜集和保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过程中资料,向公众展示、宣传科学家精神。然而,民国老专家记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仅简单进行了资料整理,对部分农业院校院士开展了声像与口述记录,大多数老农学家并未进行相关记录与广泛宣传。全国各相关农业院校需要积极参与,根据民国时期出生时限界定老专家标准,组织团队人员,投入精力资金,尽快采集其各类资料,编制老专家目录等资料。目前来看,各院校积极筹备校史馆,并将其作为院校名片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和平台。此外,老专家命名的奖学金,老专家雕像、农业院校学报专刊撰稿、媒体声像材料的等老专家宣传与纪念工作普遍进行与推进。由于并没有制定农业遗产采集工作标准,今后随着对老专家工作重视,农业遗产标准制定也将随老专家遗产部分推进而改变,系统科学的声像等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迫切应用到民国老专家遗产保护上。目前,现存民国时期声像档案并不十分丰富,随着数字档案工程的推进,老专家记忆工程越来越得到重视,老专家作为珍贵的农业遗产必将得到保护和利用。民国农业老专家为民国时期与建国后农业科学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这类群体的研究,也将对今后农业科学发展,院校学科谱系构架,农业科学精神的塑造,爱国爱校奉献精神的传承有着深远影响。

四、余论

随着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不断向民国时期扩展与延伸,民国文化农业文献遗产具备文献保存、档案保护、数据库建设等领域的遗产价值,今后逐步扩大此类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例如民国时期农业谚语、农业标语、农业商标、农业民俗各类相关研究成果早已问世,且研究范畴越发深入,涉及学科多样,起到了贯穿古今,且延续与连接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作用。目前各类院校与科研院所普遍开展类似老专家记忆工程等老专家相关资料整理与研究工作,弘扬老专家的农业思想与科学精神,传承农业教育与学科谱系继承性。民国时期农业文化遗产区别于古代农业文化遗产,其具有种类多、数量大、形式多样,且个别遗址仍在使用之中,遗址开发和利用较为便利,图片影像利于保存与整理,具备较强的文物保护、文化遗产、遗址保护等诸多领域价值。目前,各地区掀起了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热,普遍深入开展农业遗产普查,加大对农业遗址保护与开发力度,民国农业遗产调查、整理和研究不断推进,这些工作有利于深入挖掘其在旅游规划与文化产业等领域价值,为今后农村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提供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政治官报(折奏类)》[N].《农工商部奏汇核各省农林工艺情形折》,宣统三年三月初八日一千二百三十一号,文海出版社印行,151.

[2]朱晓琴.民国时期农业文献的类别、价值与保护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1(7):194-196.

[3]曹幸穗.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J].古今农业,2004:48.

[4]曹幸穗.民国时期的农业[M].江苏文史资料第51辑,1993.

[5]何建新.馆藏民国文献的全文数据库的建设———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全文数据库为例[J].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2014:64.

[6]李文星.广西沙塘“农都”的农业遗产价值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

[7]章楷.农业改进史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89.

[8]农业周报[N].肥田粉杀人之传闻,1930,61.

篇5

精准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主要途径[1]。精准农业技术是精准农业的基础和核心,农业智能专家决策系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农业智能专家决策系统的实施,将获取的生产数据通过模型库和知识库,经过综合分析、智能推理,得出符合生产实际的专家级生产决策建议,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可达到替代传统农业专家的作用[2-3]。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外的农业专家就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开展了专家系统技术在农业应用的研究,截至目前,专家系统在农业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农业专家系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专家系统的知识库设计不足于适应现有知识推理技术的发展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目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知识推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推理分析层次和技术呈现多样化和非线性化的特点,这些可以进一步提高专家系统决策的准确性、稳定性和针对性。但是由于目前农业专家系统的知识库设计严重滞后,无法适应知识推理技术的发展,大大影响了智能推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因此农业专家系统研究一个主要方向就是在知识库架构技术的优化方面,以便于适应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1 知识及知识表示方法

1.1 知识。知识是专家建议决策的重要基础。专家系统中知识的要素有事实、规则、概念等,需要描述这些要素,从而反映知识的内部结构关系,这样就可以按一定的规则来推理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个描述工具就是知识表示,因此专家系统的核心在知识表示。所谓知识表示就是通过各种信息符号以约定的方式将日常生活经验知识转化成计算设备可以识别、利用和进行加工的形式。人工智能技术中研究知识的学科分支是知识工程,随着近年知识工程研究和专家系统研究的深入,知识表示研究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之一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知识工程研究中,知识表示和管理以及如何能被智能系统充分地利用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根据知识在智能系统中的作用,可将知识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事实、规则、控制和元知识;其中事实类型的知识主要代表了反映有关问题环境的一些事实,它属于底层知识。例如研究对象事物的属性、类别,以及对象事物间的关系等均属于事实类型知识。规则主要代表是受控对象有关的经验以及推理性知识等,一般使用“IF…Then…”的形式来表达。控制是知识推理的核心,指能反映问题求解中控制策略的知识。元知识指的是有关知识的知识,一般指制定规则、解释规则、校验规则、解释程序结构等。

1.2 知识表示方法。在知识工程中,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主要有:框架、Petri网、过程、产生式、语义网络、面向对象、谓词逻辑等。其中框架、产生式、面向对象是最常用的三种知识表示方法。这三种知识表示方法并不是完美的,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产生式表示法特点分析如表1所示:

框架表示法特点分析如表2所示: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二种表示方法的综合体能够避免一些缺点,但是目前的知识库设计无法有效融合上面的表示。

2 基于XML技术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库的设计

2.1 农业专家系统知识范例。在上述三种知识表示方法中,产生式表示法简单,易于实现,因此在农业专家系统中,绝大多数都是将知识规则以产生式的形式存储在文本文件中,以产量相关知识规则为例,在文本文件中以如下形式保存:

IF 同等地力其他农户三年平均产量>19500斤 THEN 其他农户三年平均产量所在产量水平为超高产水平

IF 15000斤

IF 10500斤

IF 同等地力其他农户三年平均产量

产生式表示法在表示简单知识规则时没有问题,但是其在表示复杂关系知识则有严重缺陷。因为在农业生产中不同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继承性、关联性和层次性,产生式表示法无法展现这些特性。因此如果针对产生式表示法、框架和面向对象形式进行整合,构建具有继承、面向对象等特性的知识库架构,这样可充分展现知识结构层次结构,表示复杂的知识结构,提高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处理水平。

对上述三种表示方法进行整合,需要一个实现的工具,这个工具能够清晰表示出继承、关联和层次性,同时也易于处理,从这一方面来说,XML技术是最理想的实现工具。本文就是利用XML技术来实现农业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架构,从而达到了将上述三种表示整合的目标。这种架构具备了三种表示方法优点,同时又避免三种表示方法各自缺点,可以充分体现推理分析层次和技术呈现多样化和非线性化的特点。

2.2 基于XML技术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库架构及推理模块设计。在专家系统中,推理过程就是人机交互的过程,使用者将所掌握的信息,通过交互平台反馈给推理机,农业专家系统推理机利用农业生产决策模型、知识库、综合数据库,在专家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推理算法来进行知识推理,找到用户所需结果,并形成专家建议,反馈给用户。

农业专家系统推理模块结构由四部分组成:人机交互界面、知识库、知识处理模块和推理机模块。其中人机交互界面的主要功能是把用户所输入的信息或外来数据转换成系统的内部表示形式,并交给农业专家系统推理机处理,农业专家系统推理机输出的推理结果也可以由人机交互界面转换成用户易于理解的结果展示方式。农业专家系统知识管理模块是指对系统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管理、设置和控制的功能模块,它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推理机完成对知识库的各种操作,并向咨询用户提供知识检索和查询手段,其中XML处理技术就在这一模块实现;其功能包括知识更新、知识获取、知识校验、知识求精、知识查询等。农业专家系统推理模块主要包括推理机和解释机制,农业专家系统推理机主要是依据推理模型和算法,解析知识,得出结论;解释机制主要是负责引导用户输入掌握信息和将结论以用户接受的方式解释。

3 结论

本文以XML技术针对农业生产知识进行了表示,整合了框架、产生式规则、面向对象是三种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集中了三者的优点,避免了其不足之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农业专家系统的知识库。这种新的知识库架构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出农业生产知识的继承、关联和层次的特点,可以充分表示出知识的复杂关系。同时由于XML技术解析、处理目前有很多程序设计语言都可以实现,因此利用XML技术来构建农业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比目前文本形式的知识库更易于体现推理分析层次和技术呈现多样化和非线性化的特点,适应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发展,提高农业专家系统准确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普及。本文的研究在农业专家系统研究具有一定创新性,也可以将其推广到农业专家系统模型库的架构设计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合龙,陈桂芬,毕春光.玉米精准施肥数据库建模研究[J].玉米科学,2008,16(4):184-188.

[2]赵月玲,陈桂芬,王越,陈航.吉林省玉米推荐施肥专家系统研究与设计[J].玉米科学,2006,14(3):170-172.

[3]熊范纶.农业专家系统及开发工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1999.

[4]Lemmon ax: an expert system for cotton crop management[J].Science,1986,233:29-33.

[5]Plant R E. An integrated exper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management[J].Agriculture Systems,1989,29:49-66.

[6]Vandendriessche H, Geypens M, Bries J. N- index: an expert system for nitrogen fertilizer of arable crops[C].Gembloux,Belgium:COST Workshop Gembloux,1992:55-57.

[7]Kruger G A,Karamanos R E. Fertility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manager[J].Commun Soil Sci Plant Anal,1994,25(7/18):955-965.

[8]高美玲,栾非时,寇胜利.作物专家系统发展概况与趋势[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34(1):105-108.

篇6

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古代农业文献包括子部农家类中的历代古农书,以及散见于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之中记载有关农业生产经验、技术和知识的专书、专篇与资料,具有宝贵的文献收藏价值、学术史料价值与科学使用价值。

二、不同时期的古代农业文献

1.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现存最早的有关农学的文献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吕氏春秋》第二十六卷《士容论》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讲的是农业,《上农》篇主要介绍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鼓励农桑的政策和措施,强调精耕细作技术。《任地》、《辩土》、《审时》等 3 篇论述了从耕地、播种、定苗、中耕除草、收获以及农时等一整套具体的农业技术和原则,内容十分丰富。在此时期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先后提出了重农思想和重农政策。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先后出现了一批总结和推广生产经验的农书,大部分已经失传,其中有《?锸ぶ?书》的辑佚本为代表,《?锸ぶ?书》是后世的通称,“是汉成帝时期?锸ぶ?所纂一部重要农学著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该书是他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p区种法等”[2]。

3.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为代表作品,《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 6 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4.隋唐两宋时期

在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随之出现了专门以南方水田农业为对象的农书,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以花、果、茶为中心的专业性农书也明显增多,且有不少是开创性著作,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比较典型的作品有《橘录》,又名《永嘉橘录》、《橘谱》。这是宋朝韩彦直所纂世界上第一部柑橘类专著,对柑、橘、橙、柚等芸香科常绿乔木作了科学的分类,它也是一部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学术著作。

5.元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农业文献官修的较多,很多农书都是中央和地方官吏直接参与编写的,且大多通俗易懂。如:《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桑辑要》是元代初年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共7 卷,6 万字,反映我国北方农业科技的综合性农书,主要是辑录古代农书中农业技术部分,故名“辑要”。该书分典训、耕垦、播种、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育 10 个部分。《王祯农书》是元朝王祯所纂一部我国综合性农书,是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巨著,在中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兼论北方汉族农业技术和南方汉族农业技术,本书在前人著作基础上,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全书正文共计37集,371目,约13万字。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最后所附《杂录》包括了两篇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的"法制长生屋"和"造活字印书法"。

6.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农业文献数量急剧增多,官撰和私人著述大型综合性农书和地方性小农书数量均有增多,且实用性更强。如《农政全书》、《钦定授时通考》。《农政全书》是明朝万历年间徐光启所著,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书中汇集了有关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各种农具制造以及水利工程等农业技术和农学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还有贯穿始终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这本著作也是在对前人的农书和有关农业的文献进行系统摘编译述的基础上,加上徐光启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撰写而成的,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钦定授时通考》是清代官修的文献汇编式的大型综合性农书,汇辑前人关于农业方面的著述,搜集古代经、史、子、集中有关农事的记载达427种之多,并配插图512幅。共分8门:“天时”,论述农家四季活计;“土宜”,讲辨方、物土、田制、水利等内容;“谷种”,记载各种农作物的性质;“功作”,记述从垦耕到收藏各生产环节所需工具和操作方法;“劝课”,是有关历朝重农的政令;“蓄聚”,论述备荒的各种制度;“农余”,记述大田以外的蔬菜、果木、畜牧等种种副业;“蚕桑”,记载养蚕缫丝等各项事宜。全书结构严谨,征引周详,涉及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前所未见,堪称是一部古代农学的百科全书。此书不但对清代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促进作用,且对国内外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的研究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古代农业文献的分类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图书馆界和科技界合作,对古代农业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也是我国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代农业文献的分类和整理,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为科学研究事业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献分类是以特定的分类法为工具,根据文献的学科知识内容及其它显著特征,分门别类地系统组织与揭示文献的一种方法。文献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利用文献资料,因此分类时一般以学科知识内容作为主要的分类依据,并辅以其它显著特征。”[3]

根据分类标准选择目标的不同,分类类型主要有:实用分类、现象分类、本质分类。

根据所记载内容的范围,中国农书可分为综合性农书和专业性农书两大类。

篇7

The Role of Computer i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tage

Wang Chao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030801,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agriculture,information technology,computer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great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is article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reas: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numerical computing;agriculture,database creation and use;agricultural expert system computer;Internet and agriculture,about the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agriculture.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Agricultural information;Simulation system;Expert system

信息技术是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产生、获取、传输、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它集通信、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于一体,它们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农业科学的数值计算

计算机发明不久,计算机体积还很大,运算速度较慢。在农业上的应用仅局限于科学计算,在一些农业研究机构进行统计分析。例如用计算机来计算奶牛饲料或进行简单的饲料配方;使用计算机记账,进行税金管理、数据处理等。

二、农业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

电子计算机的商业化经营和实用化推广,带动了农业数据库建设、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建设。数据库在对大量信息的有效储存和快速存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大型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我国建成了农业科研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库,中国农业研究项目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和数十个农林数据库。同时还引进了世界上几个最主要的农业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运行和服务都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农业信息资源和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国外使用数据库也比较深入。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它存杂志论文、政府出版物、技术报告等;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生产的农业数据库AGRIS,存有10万份以上的农业科技参考资料;还有信息研究系统CRIS,该库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学府的研究摘要。还建有全国作物品种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可在全国范围内向育种者提供服务,现有60万植物资源样品信息被计算机化,可用计算机和电话取得。

农业数据库的开发,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必将促进农业生产与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三、农业计算机专家系统

农业专家系统(又叫农业智能系统)是以知识为基础,在特定问题领域内能像人类专家那样解决复杂现实问题。它是运用知识表示、推理、知识获取等技术,总结农业专家的宝贵经验、实验数据及数学模型,建造起来的计算机农业软件系统;可以形象、直观的向使用者提供各种农业问题的咨询服务与决策方案。这种系统不仅能保存、传播各类农业信息和农业知识,而且能综合各种单项农业技术,实现高层次的农业技术集成。

国内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专家系统,8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农业专家系统。自80年代开始,已研制出近40种专家系统,如砂礓黑土小麦施肥专家系统,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小麦、玉米、桑蚕品种选育专家系统,农业气象专家系统,用于灌溉、耕耘作业、果实收获、畜牧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农产品加工自动化控制及农业生产工厂化的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水果果形判别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基于规则和图形的苹果、梨病虫害诊断及防治专家系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专家系统等。

利用农业专家系统,能够对农业区域的耕作习惯、气候、品种、土壤等多种复杂条件进行分析和推断,结合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给予农民十分直观、浅显和比较准确的意见,指导农民按照先进技术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进行田间管理以及科学饲养和养殖等。可以代替专家,尤其可以汇集专家群体的智慧,长期陪伴在农民身旁,随时随地培训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

它不仅提高了广大农民和各级农村领导干部的科技信息意识和文化素质,还能强化广大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和推广的技术手段,缓解我国农技推广人员不足的矛盾和由于农业专家个人知识的不完整带来的方案缺陷问题,缩短农业高新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加快当地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换的步伐,对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性,振兴当地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我们以农业专家系统作为突破口,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业技术更上一层楼,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四、因特网与农业

电脑广为普及后,以前大型而低效的数据存储设施被高效的计算机系统所取代了,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目的就是在网络中的各计算机或设备之间提供一条高速通信信道,以实现彼此间的通信和资源共享。4农户可以开设自己的网站,介绍自己的农产品及其生产环境,还可以在网站上发表一些气象资料,或是经过自己分析处理的气候情况介绍;进行网上订单,以便于按照客户要求进行产后加工和贮运;在网上进行农产品的交易活动;或是主办农业协会等民间组织,来负责农民生产资料的集中采购和农产品的收购和销售,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开展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利用因特网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如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论坛及移动电话等使农户间,农户与技术支持部门,农户与专家之间交流的及时、方便、有效。

五、结语

但信息农业的实施还有很多障碍,面对这些障碍,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引导责任,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广大农民及社会其它力量的作用进行农业信息开发。普及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培育农业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促进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良好环境。大力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基地,加强信息技术的示范推广,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吉林大学公共计算机教学与研究中心.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

篇8

1.1 知识。知识是专家建议决策的重要基础。专家系统中知识的要素有事实、规则、概念等,需要描述这些要素,从而反映知识的内部结构关系,这样就可以按一定的规则来推理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个描述工具就是知识表示,因此专家系统的核心在知识表示。所谓知识表示就是通过各种信息符号以约定的方式将日常生活经验知识转化成计算设备可以识别、利用和进行加工的形式。人工智能技术中研究知识的学科分支是知识工程,随着近年知识工程研究和专家系统研究的深入,知识表示研究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之一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知识工程研究中,知识表示和管理以及如何能被智能系统充分地利用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根据知识在智能系统中的作用,可将知识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事实、规则、控制和元知识;其中事实类型的知识主要代表了反映有关问题环境的一些事实,它属于底层知识。例如研究对象事物的属性、类别,以及对象事物间的关系等均属于事实类型知识。规则主要代表是受控对象有关的经验以及推理性知识等,一般使用“IF…Then…”的形式来表达。控制是知识推理的核心,指能反映问题求解中控制策略的知识。元知识指的是有关知识的知识,一般指制定规则、解释规则、校验规则、解释程序结构等。

1.2 知识表示方法。在知识工程中,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主要有:框架、Petri网、过程、产生式、语义网络、面向对象、谓词逻辑等。其中框架、产生式、面向对象是最常用的三种知识表示方法。这三种知识表示方法并不是完美的,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产生式表示法特点分析如表1所示:

框架表示法特点分析如表2所示: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二种表示方法的综合体能够避免一些缺点,但是目前的知识库设计无法有效融合上面的表示。

2 基于XML技术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库的设计

2.1 农业专家系统知识范例。在上述三种知识表示方法中,产生式表示法简单,易于实现,因此在农业专家系统中,绝大多数都是将知识规则以产生式的形式存储在文本文件中,以产量相关知识规则为例,在文本文件中以如下形式保存:

IF 同等地力其他农户三年平均产量>19500斤 THEN 其他农户三年平均产量所在产量水平为超高产水平

IF 15000斤<同等地力其他农户三年平均产量<=19500斤 THEN 其他农户三年平均产量所在产量水平为高产水平

IF 10500斤<=同等地力其他农户三年平均产量<=15000斤 THEN 其他农户三年平均产量所在产量水平为中产水平

IF 同等地力其他农户三年平均产量<=10500斤 THEN 其他农户三年平均产量所在产量水平为低产水平

产生式表示法在表示简单知识规则时没有问题,但是其在表示复杂关系知识则有严重缺陷。因为在农业生产中不同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继承性、关联性和层次性,产生式表示法无法展现这些特性。因此如果针对产生式表示法、框架和面向对象形式进行整合,构建具有继承、面向对象等特性的知识库架构,这样可充分展现知识结构层次结构,表示复杂的知识结构,提高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处理水平。

对上述三种表示方法进行整合,需要一个实现的工具,这个工具能够清晰表示出继承、关联和层次性,同时也易于处理,从这一方面来说,XML技术是最理想的实现工具。本文就是利用XML技术来实现农业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架构,从而达到了将上述三种表示整合的目标。这种架构具备了三种表示方法优点,同时又避免三种表示方法各自缺点,可以充分体现推理分析层次和技术呈现多样化和非线性化的特点。

2.2 基于XML技术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库架构及推理模块设计。在专家系统中,推理过程就是人机交互的过程,使用者将所掌握的信息,通过交互平台反馈给推理机,农业专家系统推理机利用农业生产决策模型、知识库、综合数据库,在专家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推理算法来进行知识推理,找到用户所需结果,并形成专家建议,反馈给用户。

农业专家系统推理模块结构由四部分组成:人机交互界面、知识库、知识处理模块和推理机模块。其中人机交互界面的主要功能是把用户所输入的信息或外来数据转换成系统的内部表示形式,并交给农业专家系统推理机处理,农业专家系统推理机输出的推理结果也可以由人机交互界面转换成用户易于理解的结果展示方式。农业专家系统知识管理模块是指对系统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管理、设置和控制的功能模块,它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推理机完成对知识库的各种操作,并向咨询用户提供知识检索和查询手段,其中XML处理技术就在这一模块实现;其功能包括知识更新、知识获取、知识校验、知识求精、知识查询等。农业专家系统推理模块主要包括推理机和解释机制,农业专家系统推理机主要是依据推理模型和算法,解析知识,得出结论;解释机制主要是负责引导用户输入掌握信息和将结论以用户接受的方式解释。

3 结论

本文以XML技术针对农业生产知识进行了表示,整合了框架、产生式规则、面向对象是三种常 用的知识表示方法,集中了三者的优点,避免了其不足之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农业专家系统的知识库。这种新的知识库架构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出农业生产知识的继承、关联和层次的特点,可以充分表示出知识的复杂关系。同时由于XML技术解析、处理目前有很多程序设计语言都可以实现,因此利用XML技术来构建农业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比目前文本形式的知识库更易于体现推理分析层次和技术呈现多样化和非线性化的特点,适应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发展,提高农业专家系统准确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普及。本文的研究在农业专家系统研究具有一定创新性,也可以将其推广到农业专家系统模型库的架构设计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合龙,陈桂芬,毕春光.玉米精准施肥数据库建模研究[J].玉米科学,2008,16(4):184-188.

[2]赵月玲,陈桂芬,王越,陈航.吉林省玉米推荐施肥专家系统研究与设计[J].玉米科学,2006,14(3):170-172.

[3]熊范纶.农业专家系统及开发工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1999.

[4]Lemmon H.Comax: an expert system for cotton crop management[J].Science,1986,233:29-33.

[5]Plant R E. An integrated exper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management[J].Agriculture Systems,1989,29:49-66.

[6]Vandendriessche H, Geypens M, Bries J. N- index: an expert system for nitrogen fertilizer of arable crops[C].Gembloux,Belgium:COST Workshop Gembloux,1992:55-57.

[7]Kruger G A,Karamanos R E. Fertility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manager[J].Commun Soil Sci Plant Anal,1994,25(7/18):955-965.

篇9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国家和地区层面上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依然很低.据统计,近10年来全国省部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仅为30%,“十一五”期间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常由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等单位提供,农户或者农业企业将农业成果付诸应用,而农业科技中介则将两者联系起来.这三类主体的分离性及其目标的差异性,加之多种制约因素的存在,必然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同时受农业科技成果本身及供求双方特性的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较其他科技成果转化更加复杂和困难.从现有的文献看,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2-3]、系统结构[4]、影响因素[5-7]、过程[8]、速度[9]、模式[10]及路径[11]等方面.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创新链的研究,一些理论分析了创新链的成因,回答了为何需要创新链和如何培植创新链等问题.事实上,创新链揭示一项农业科技成果从创意的产生到形成生产力过程中,各个环节中知识、技术的流动、转化和增值效应,也反映各创新主体的衔接、合作和价值传递关系,因而对于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很少涉及创新链的相关理论,现有的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理论深度也不足.因此,本研究拟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找出当前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创新链视角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思维,探索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和促进成果高效转化的系统机制.

1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1.1农业R&D投入逐年加大,科技产出明显提高

农业R&D投入是农业科技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农业科技投入的实际水平,其投入主体主要有中央和地方农林牧渔及其他机构农口部门,企业和国外投入在总投入中的占比不到3%.农业R&D经费以科技三项费、事业费、委托费等形式向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拨款,主要用于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1976-2012年,全国农业R&D投入逐年加大,涨幅经历了先增加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但总体而言投入仍严重不足.按R&D经费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口径统计,2012年全国农林牧渔业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1060115万元,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支出分别为97493万元、201059万元和761564万元,R&D经费外部支出23993万元,R&D投入强度为0.12%,R&D课题数和经费达17387项和524769万元.从科技产出来看,2012年全国农林牧渔业科技论文、出版科技著作和申请专利数量分别达到30366篇、813种和3738项.

1.2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及R&D从业人员数量庞大但占比和学历低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是从事农业研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等活动的主体,是农业科技的载体.我国当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庞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占比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才数可占乡村就业人口总数的0.4%,而我国2012年年末占比仅为0.28%,农业研发人员不到总数的1/10,其高学历高职称比例也较低.2012年全国农林牧渔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计110.1万人,其中企业和事业单位分别为18.3万人和91.8万人,按服务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研究与开发机构R&D从业人员共计49239人,其中拥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人员分别5500人、12361人和20071人,按隶属关系和学科分农业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R&D从业人员共计103507人,其中拥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人员分别为5791人、12779人和210791人.此外,农业技术人员在专业结构上不够合理,以传统农学农艺专业居多,土壤学、植物病理学、植物检疫、作物遗传育种、作物逆境生理、动物遗传育种等新兴专业人员较少,且年龄结构趋于老化,队伍不稳定.

1.3农业产出增长缓慢,农业科技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通过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成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联盟、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和推广了一大批以良种繁育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品种,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2006-2013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依次为40810.83亿元、48893.02亿元、58002.15亿元、60361.01亿元、69319.76亿元、81303.92亿元、89453.05亿元、96995.27亿元,总产值指数(上年=100%)分别为103.9%、105.7%、104.6%、104.4%、104.5%、104.9%、104.0%,农业产出增长较GDP同期增长缓慢,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约为55%和30%~40%,而发达国家可达到80%和85%[12].显然,我国当前农业人财物投入是巨大的,科研成果也是可观的,而科技成果转化率却有待提高.这既与地域环境差异性大、动植物生长周期长、农业科技成果保密性差等有关,也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因创新链脱节造成的农业科技系统和产业系统科技成果供求结构失衡、有效供给和需求不足,以及农业科技中介系统发展滞后密切相关.因此,我们结合创新链理论和系统论,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如图1),探索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促进成果高效转化的系统机制.

2基于创新链视角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构建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作为将农业知识、技术、经验等成果物化、商品化、产业化并实现其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的有机整体,各要素、部分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共同实现其功能.目前我国农业成果转化过程中,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农业企业、农民、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各自为政、相互割裂,从而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功能.按照系统论的思想,任何系统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具有关联性、整体性、等级结构性的有机整体,系统中各要素、部分要共同作用,才能很好地实现其整合、动力、维持、调整等整体功能.按照创新链理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个由创意产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间试验、商品化和产业化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链状结构,各个环节,尤其是商品化环节,需要整合相应的人、财、物、信息、知识等各项关键要素,整条创新链要形成既定的目标导向,针对其制约瓶颈(如成果供求结构失衡、有效供给和需求不足)确定核心主体,并建立起相应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调控机制,保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在图1中,我们将由农业企业和农民等构成的农业产业系统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创新链的重要主体,以及创新链中人、财、物、信息、知识等各项关键要素整合的重点,旨在纠正以往重技术研发、轻市场需求的思想,这也符合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文件精神.位于创新链始端的农业科技成果供给系统主体(农业企业和农民),在创意产生时由于政府部门建立的新的项目立项和管理机制的驱动和激励,更多地注重农业产业系统和中介系统的成果需求反馈信息,有利于扭转成果脱离市场需求的局面.当然,如何为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信息、知识支撑,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关键所在.

3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路径

3.1增加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和需求,理顺供求结构

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不足,供求结构失衡,是制约我国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原因.从供给方面来看,其产出主要来自科研院所,且多以科技论文、出版著作、专利申请数、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等指标来衡量.譬如2012年全国按国民经济行业分农林牧渔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产出相关指标数分别为30366、813、3738和517,但供给和需求是两个对等的概念,且强调的是与人们农业科技成果消费需求和能力的均衡.事实上,农业企业和农民需要的往往不是科技论文、出版著作、专利申请数、国家或行业标准这类成果,而是那些有利于其目标实现的成果.要从科研立项、项目管理、项目结题、职称评定等方面着手开展改革,强化农业科研与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让转化后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成为衡量科研成果有效性的关键指标.从需求方面来看,农业企业具有较强的成果需求愿望,但许多农业科技成果保密性差、转化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转化难度高,在缺少必要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支撑的条件下,企业往往难于支付相应的成本.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另一重要需求主体和最终使用者,受文化素质、心理特点、融资能力、农业经营规模、农业经营收益等因素影响,他们也是严重有效需求不足的.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程度、初中程度、高中程度、中专程度人口比例分别为5.30、26.07、53.03、10.01、2.66,而大专及以上仅为2.93.文化素质低直接影响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大多数农民不愿意轻易尝试新的农业科技,普遍存在求稳从众心理.2012年年末乡村就业人员数39602万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07公顷,小规模的农业经营也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成果的运用.要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农民技术能手示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推广新型农民培训、农村信息服务、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一村一品等科技推广示范工程,帮助农民提高科技意识,提升科技知识和能力.

3.2注重中试环节,推进中试基地建设

中试是农业科研机构取得科技成果后,进行的旨在验证相关数据、完善技术规范,和解决商品化、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的中间阶段试验,决定着科技成果转化价值链的顺利运行,较科研成果研究初期需要更多的投入.国际上两者资金投入比例达到了1∶10,而我国只有1∶0.7[13],按隶属关系和学科分,2012年农业科学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为1097947万元,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分别为94610万元、211638万元和791699万元.通过中试,通常能够将科研项目成功率由不到30%提高到80%甚至更高[14],而我国目前中试率仅为3%.农业科研机构注重学术成果,热衷于报项目、拿课题、出文章、评职称,导致了“重科研、轻中试”现象的普遍存在[15],农业企业则由于资金和风险投资机制缺位等原因也不像西方国家企业那样热衷于中试.要在加大中试专项基金投入的同时,建立有效的投融资、产权保护、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机制,强化中试人员素质,通过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鼓励农科教产学研协作,共建一批高水平中试基地.

3.3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及动力功能,整合创新资源

构建以农业企业和农民为创新链主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有利于发挥市场在成果转化当中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但很多农业科技研究工作都是在开放条件下开展的,即便已经物化的花卉、苗木、种子、畜禽崽雏,其成果保密性也不高、容易扩散,因而具有显著的正向外部性,这是很多中试机构和农业企业不愿意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原因.一些具有非排他性的农业科技成果,尤其是转基因生物培养、抗逆性植物、农业生物安全、农作物规模化种植、环保肥料、精准农业技术、农业全程信息化技术等事关农业发展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科研成果,开发难度高、资金投入大、转化周期长,且其需求市场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需要政府充当成果供给和需求的协调人和人,通过改革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完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出台成果转化优惠政策、搭建专门的科技研究平台、设立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及专项基金、建立政企银联合的多层次资金投入体系来有效整合各项创新资源,发挥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调控和动力功能.

3.4强化农业企业和农民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

我国当前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很大程度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源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建设政研一体化农业科学网络的设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逐步建立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及专业研究所、省级农业科学院及专业研究所、地区农业科学院等构成的农业科研系统,同时制定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条例》,在全国建立了由农业技术推广站、水产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等组成的庞大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系统.这两大系统与由各部属、省属、区属农业院校构成的农业教育系统共同构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相关机构由政府出资建立,受同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或政府直接领导,政府计划任务并安排财政经费,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科技研究,成果输送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无偿提供给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具有明显的国家计划和行政导向的特点.这种具有无偿性、计划性,且条块分割、社会化协作程度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符合新时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按照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农业企业和农民既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直接需求者,又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他们受自身短期利润最大化、长期利润最大化、市场占有率、家庭收益最大化等目标驱动,能够就采用何种农业科技成果和如何整合人、财、物、信息、知识等各项关键要素开展研发进行决策.因此,要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的改革思路,多管齐下强化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农业科研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企业、农民进行交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发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会、农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农业经济合作社等多种方式,让农业科技成果最大程度地转化,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4结论及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成果由科技系统向产业系统运动的系统工程,系统当中,农业科技成果从创意产生、中试,到商业化、产业化,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状结构.从农业科技R&D投入、产出、人员结构等方面阐述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提出创新链脱节造成的农业科技系统和产业系统科技成果供求结构失衡、有效供给和需求不足,以及农业科技中介系统发展滞后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从创新链视角构建以农业企业和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思维,提出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和需求、注重中试环节、推进中试基地建设、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及动力功能、强化农业企业和农民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来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

参考文献:

[1]毛学峰,孔祥智,辛翔飞,等.我国“十一五”时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2(6):126-132.

[2]熊桉.供求均衡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2(4):44-48.

[3]段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特征转变与问题应对[J].学术论坛,2012,(2):127-131.

[4]王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12:35.

[5]张冬,刘曲玮,赵凌云.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2):10-11.

[6]陈华,易启洪.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J].科技广场,2014(1):214-219.

[7]郭瑞萍,马宏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途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6):532-534.

[8]查金祥,周三中.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自我组织机制[J].农业技术经济,2003(1):41-44.

[9]王敬华,钟春艳.科技成果转化助推畜牧养殖业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14):11-12.

[10]刘忠强,王开义,谭华.产业与地域视角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4):280-284.

[11]陈学云,史贤华.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路径——基于农业科技的供求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4):73-77.

[12]刘志仁.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十大差距[EB/OL].[2013-12-20].

[13]郑琦.基于资源整合的中试公共平台战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1-6.

篇10

【作者简介】陈东勤,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9007)成人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学原理研究。

专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性的概念,美国学者格林伍德认为专业化应包括以下五个要素:系统的理论体系、专业的权威、社群认可、支配性的伦理规则、专业文化。我国学者刘捷认为,专业化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普通职业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英文可以用“professionalization”一词来表示,侧重讲过程含义;二是指一个职业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情况和水平,英文可以用“professionalism”一词来表示,侧重讲性质含义。农民职业培训该不该走向专业化?如何走向专业化?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农民职业培训要不要走向专业化道路

关于农民职业培训有没有必要专业化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思考。一种思考是:农民职业培训并非一种专业,也不宜发展成一种专业。理由是:农民职业培训专业化有可能限制农民学习的自由、选择与独立。农民职业培训一旦专业化,将导致强迫性的“学习教育”。由于参与培训的农民情况复杂,且是以自愿的方式参与,所以,专业化的道路不利于农民以“自我导向”作为参与培训的出发点。

另外一种思考是农民职业培训应该朝专业化方向发展。理由是:农民职业培训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没有一套可以评价培训成效的标准;此外,大部分农民职业培训的人员都没有专业背景和学历;教育工作者生涯路线具有不确定性,更为重要的是专业化可以提高培训的质量,可以帮助获得经费的支持,可以招募到有能力、有资格的专业对应工作者;同时,受过训练的农民职业培训的工作者可以设计出更好的培训方案,可以运用研究成果改进现实的工作,可以减少成人教育的边际性。

以我国的情况而言,笔者认为我国的农民职业培训应该走专业化的道路。从宏观上讲,2014年中央财政投入了11亿元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此工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培育机制的创新。突出需求导向,开展全产业链培养和后续跟踪服务。二是培育模式的创新。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强化分类指导,推行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培养模式,提高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三是培育内容的创新。课程的设置适应农民的特点和规律,教学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四是培育手段的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信息技术咨询,全程跟踪管理与考核评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启动,需要通过成立专业组织,构建理论体系,获取法律保障,以实现自身的系统化、独立化、合法化。目前我国的农民职业培训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立法工作不完善,参与农民职业培训的团体不是特别多。因此,走专业化的道路有现实的政策需要;从微观上来讲,我国农民职业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农民职业培训的管理活动缺乏统一规划,课程鉴定等方面仍不成熟。此外,农民职业培训需要专门的知识与专门的技术,所以需要走专业化的道路。农民职业培训专业化有利于根据实际职业需求进行农民培训,有利于增强农民职业培训的系统性,有利于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密切与培训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有利于农民职业培训制度化。因此,我国农民职业培训应该走专业化的道路。

二、农民职业培训如何走专业化道路

(一)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农民职业培训只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农民职业培训的理论体系可以吸收和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如可以运用教育哲学来指导构建农民教育的原理、内容、过程以及目标;借助社会学来解决各组织对农民学习的影响以及农民职业培训在社会中的功能;运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学来分析农民学习者的特点、学习动机、需求以及发挥培训的方式等,以便确立终身学习的原则;运用经济学来解释农民人力资源与社会、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农民职业培训可以在借鉴成人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加以修正和充实,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二)强化专业组织角色,确立专业权威

专业组织及专业权威是专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发达国家农民职业培训专业组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韩国农民职业培训机构主要由农村振兴厅、农业大学、农业协作合同组织(即农协)和其他农业民间组织构成。英国的农民培训工作由农业部培训局、地方教育局和农学院合作进行,农业培训局主要培训农业领域内的新雇员和提高就业人员的技能,使其学会使用新机器设备,主要培训农民的农业技能,而不是进行农业理论教育。加拿大的绿证培训工作主要得益于农业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农场等组织的广泛合作与参与。专业化的农民培训组织,能够系统地阐明农民学习者的特点、农民培训的本质、功能、基本原理和培训过程等,从而建立起农民职业培训的专业权威。我国虽然有很多参与农民职业培训的组织,但是并没有专门负责农民职业培训的专业组织。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专业组织较多,有的是全国性的,有的是地方性的,有的还是自发组织的。因此,我国应鼓励成立更多农民职业培训专业组织,可以是政府组织的,也可以是自发组织的;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是地方性的。这些专业组织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农民职业培训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为确立农民培训的专业权威做贡献。

(三)提升农民职业培训人员专业化水准

农民职业培训的效果如何,培训人员的素质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农民学习者特点的培训队伍是促进农民职业培训专业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农民职业培训专业化的根本途径。

一般发达国家农民职业培训人员专业化程度都比较高。爱尔兰农民培训人员的结构具有专业化特点,农民实用技能培训主要由农业、园艺、森林等专业新毕业的大学生承担,他们在农业院校任教满五年后可以转为培训教员或咨询师。培训教员除了在地方培训中心提供兼职的培训课程外,还经常深入当地农场为农民讲解实用技能。咨询师是较培训教员高一级别的专业人员,他们主要通过拜访农民、集体讨论、电话咨询以及培训课程等方式向农民提供科学技术服务等。而在韩国,对从事成人教育指导者有自愿指导者、实务指导者、成人教育从事者、成人教育者等称呼。成人教育专门者是指专门从事成人教育的专任指导者,这里要摒除资源服务者或非专任性指导者。在韩国成人教育专门指导者的概念里,包括设计教育专门者和成人教育教师。韩国“社会教育法”提出的专门指导者概念如图1。[1]

图1 韩国成人教育专门(业)指导者的范畴

中国的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以兼职人员为主,他们大多数都有另一专职工作,如中小学教师或其他部门行政人员,编制挂靠在中小学或其他单位,极少数有独立的编制,因此,这些人并不把成人教育工作视为其生涯发展领域里一个重要部分。许多成人教育工作者把成人教育视为跳板,一有机会就转入其他相关工作领域,缺乏对成人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及认同感。此外,还有很多人在没有接受任何成人教育的职前或在职进修,不了解农民这个社会群体的特点及需求的情况下,就担任成人教育相关的规划、行政管理、教学等工作。这些对农民培训专业化发展都有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

其实,农民培训工作者除了应具有教育工作者的一般能力,还应该具备农民培训方面的专业能力。换言之,农民培训工作者除了是一位教育通才,还应该是一位教育专才。借鉴美国成人教育Malcolm S.Knowles对成人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的角色功能及能力的分析,我们对农民职业培训所需要的专业人员的角色功能及能力进行以下分析。

从事农民培训的专业化人员,需要具备两种角色功能:一种是在农民培训机构里形成教育政策与教育目标的角色功能,需要有能力了解农民培训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有能力分析农民的特质和需求,并能将这些需求转化成培训目标;另一种角色就是承担农民培训的行政管理工作,这种专业人员除了要有能力分析农民的特质和需求,能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培训目标外,还要有能力训练、督导农民培训的教师,要有组织管理能力。

此外,从素质和能力上来讲,农民职业培训人员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善于将专业理论与农民的特点相结合,还需要有与农民进行沟通的能力,迅速诊断出农民的需求并有能力将其转化为培训目标,能结合农民学员的特点和状况,根据农民的个人经验设计、组织、实施培训。

(四)实现农民职业培训机构化

机构化是指透过专属的培训机构来培养人才,开展研究理论、发展课程、解决问题以及推广活动等。机构化是理论与实务结合的必要媒介,也是发挥实用功能的必要途径。对于农民职业培训专业化来说,设置专业的培训机构可以协助发展系统的理论,探讨相关的知识,提供实验场地。农民职业培训专业化的机构也可以树立形象,确立成人教育的专业功能,得到社群的认可;而伦理信条的发展可从专业化机构内的人员开始,形成一种规范。再就特有文化来看,专业机构也有助于成人教育形成其特有的组织气氛与人格,发展特有的文化。因此,机构化是成人教育专业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

(五)实行培训管理过程的专业化

管理过程的专业化是指培训的决策者和管理人员能够从农民学习者的特点出发思考问题,关照农民学员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计划、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过程中做到恰如其分,真正发挥培训的作用,促使农民身心素质的提高。管理过程的专业化还包括管理制度的专业化,特别是农民培训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农民培训的管理要以满足农民学员的需求为目标,以服务农民学员为宗旨,以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知识为中心,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走农民培训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此外,管理者还要做好成本核算、财务管理、培训人员调配等工作,通过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民人力资本,实现最有效的资源整合,促进农民培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台湾成人教育学会q成人教育专业化[M]q台北:正中书局,1995.

[2]新农.2014年在全国建立100个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J].农业装备技术,2014(5):1.

篇11

一、研究我国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近年来,绩效评价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备受关注。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国外发展较为成熟,并在积极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推行绩效评价管理系统。而我国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流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财务指标评估法、层次分析法(AHP)、平衡计分卡法(BSC)、模糊评价法、关键绩效指标(KPI)、标杆法(Benchmarking)等,在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及构建方面,王立平构建了从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开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赵佳荣构建了“三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各方因素的推动下得到迅猛发展,并在促进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难免存在很多问题,如经营规模有限、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规范化程度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一方面原因在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缺乏一个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这严重阻碍了合作组织的发展。改善这一现状就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内、外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对于内部问题的分析,最有效、合理的办法则是对其进行绩效评价分析。

综合来看,通过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看清自身在组织发展运行、内部管理、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进行改善,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对自身发展作长远的战略规划,可以为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使其制定的政策更有针对性,使政府部门对合作组织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引导。

二、我国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缺陷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体系在日常运用过程中,势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存在因素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必定会阻碍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与其作用的发挥。因此,只有正确分析出当前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对设计、构建及运用绩效评价体系提出指导意见,使之更好地发挥绩效评价的功能。2011 年,汨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7 家,并以极快的速度增加。按产业分为种植业、养殖业、渔业、副产品及其他行业,涉及农业的多个行业。现阶段,汨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呈现速度加快、区域覆盖面扩大、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不断加深、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层次不断提高的趋势。

(一)对合作组织发展战略定位不明晰

汨罗市科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1 年4 月注册成立,是一家进行水稻生产、销售和农机服务的合作组织,位于汨罗江畔红花乡,是全市第一家机械化种粮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共16 户,其中种粮大户2 户,市种粮大户2户,科技示范户4户,专业农机手8人。该社现有水稻种植面积3200 余亩,2012 年早稻工厂化集中育秧1000 亩,抛秧2200 亩,统防统治3200 亩,早稻机耕面积3200 亩,机收面积3200 亩,可全面实现电脑催芽,机械化智能育秧,机械翻耕,机械插秧,机械化收割的整套专业流程,收益较好。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科龙水稻专业合作社存在业务拓展方向比较杂乱,水稻生产、销售和农机服务所做的贡献大小划分不清楚等问题。

由于缺乏对当代绩效评价理念的研究,也由于专门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较少,使得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战略主要定位有所混淆。只认识到绩效评价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作用,主要目的实际上还是牢牢锁定于获得更多分红收益,而对绩效评价的其他功能,如对合作组织业务拓展领域的取舍,评估参与农户及不同农产品对专业合作组织的贡献大小,提供经营计划、预算评估和资源规划信息等缺乏必要的认知和了解,甚至某些功能根本没有涉及。

(二)绩效评价范围小,评价结果不全面

汨罗市火天中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现有资产1980万。合作社现已发展到200多农户参与,现有加工及办公场地20 余亩,先进加工设备20 多台/ 套,安排农村就业人员320 余人。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多达31 人,主要致力于高品质金银花的种植和培育。在其技术指导下,合作社生产的“及时春”牌金银花茶等系列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2007年获湖南省第九届国际农博会金奖。由于金银花带来的收益非常可观,该合作社的绩效评价也主要围绕金银花的生产及培育而展开。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多围绕某些收益率较高的农产品而展开,主要为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蔬菜、水果、花卉、药材等产品实行绩效评价,这样反映出的评价结果就不全面,在实践中就会只关注这些主要农产品的绩效,而忽视其他农产品,使农产品生产、供应等出现失衡,不利于地区整体发展。

(三)绩效评价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工作划分

汨罗市丰鹏渔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 年,由吴建文、朱克文等9人合作成立,承包了新塘乡新塘湖、东内夹湖、南内夹湖,实行规模化养鱼。目前,该合作社养殖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远销广东、四川、湖北等地。2010 年底,共捕捞商品鱼150 万斤,平均亩产300 斤;2011 年,养殖规模大幅扩大,引起多家饲料、鱼肥企业和鱼商的注意,鱼饲料、鱼肥、鱼药等厂家均以较低价格送货上门。2011 年底,三大湖共捞取商品鱼200 多万斤,销售收入1400 多万元;2012 年底,三大湖销售收入近1700 万元。但是,近两年合作社的发展比较迟缓,合作社创办者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在绩效评价上吃力而导致。

没有根据专业合作组织的特点,进行必要的工作岗位分析,未对评价对象的工作岗位需求、内容、性质以及完成工作所具备的条件进行研究分析,未确定绩效评价的各项要素,未制订绩效评价的关键指标,目前往往采用一张评价表涵括所有绩效评价的方式,使得绩效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合作组织作为兼有企业属性和共同体属性的多元化社会经济组织,其绩效评价缺乏有效的方法

汨罗市红原葡萄专业合作社于2009 年12 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30 万元。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汨罗种植葡萄1000 多亩,葡萄种植户已发展到100 多户,其中面积10 亩以上的葡萄种植大户50 多户,种植效益达到8000元/亩以上,直接带动300 多名群众致富。合作社先后在汨罗、屈原、岳阳、长沙等地设立直销网点,每年葡萄上市季节,安排专人驻点协调采收时间和交货地点,按统一的质量分级标准统一上市价格。为维护红原葡萄品牌信誉,合作社制定了严格的执行措施,不遵守协会规范、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农户,禁止用“红原葡萄”品牌销售。然而,采取一系列措施收效并不显著,乱用品牌现象总是发生,“红原葡萄”的名气也没有明显提升,绩效提高存在障碍。

关于合作组织市场绩效的测度,我国近年来有关合作组织绩效的研究较多地是在讨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状况,对制度安排略有涉及,而较少具有可操作性的合作组织绩效评价体系,更少有对合作组织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五)绩效评价结果未能得到有效运用

汨罗市双托甲鱼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 年8 月,现有社员20 户。共建有甲鱼养殖温室3 座、内池24 个1280 平方米,锅炉房1 间,办公房1 栋,外塘16 个,总占地25亩,养殖日本鳖种系甲鱼40000只。先期的绩效评价体系指导要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和湖南汉寿的成功经验,采取仿照浙江投资少、风险小、成活率高的“温室+ 外塘”养殖方法和后期仿照湖南汉寿纯野生和高利润相结合的模式,半生态养殖日本鳖种系甲鱼;中期的评价体系指示要实施孵化、养殖、销售一条龙经营;后期,则要求合作社坚持“发展特色农业项目,以项目成特色,以特色成规模,以规模创效益”的方针,以帮助农民发家致富为宗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以“一人带头,后人跟上,户帮户、户连户”形成以后“老户带新户、大户带小户”的发展模式,为每一参与农户建立绩效档案。并不断健全体制、规范操作,实行“五个统一”制度,即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标准生产、统一物资采购、统一信贷担保、统一品牌销售,共同发展甲鱼生态养殖,扩大甲鱼园,不断新建温室、孵化室、外塘生产基地,引进新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评价结果落实不到位,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使得发展中前期发展良好,中、后期发展劲头不足,绩效水平止步不前。

只做评价而不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评价对象或者反馈不及时,进而对评价对象的发展进行适当调整,绩效评价则失去了它最重要的激励、奖惩和指导后续发展的功能,这也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提高的重大阻力。

三、完善我国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为更好地推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本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出发,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对构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体系提出若干完善建议。

(一)开展宣传,创建良好的绩效评价环境,提高对绩效评价的正确定位认知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要获得健康快速的提高,要使绩效评价定位明晰,良好的绩效评价环境是保证绩效评价方案顺利实施的首要环节。绩效评价不只是评价者的工作,更是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服务的,要获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普遍认同。所以,开展宣传,一方面可以强化绩效评价意识,使绩效评价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减少绩效评价数据采集等工作开展时的谈判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员、绩效评价实施人员对合作社事业及其绩效有更深的认知和认同,从而减少合作组织组建和运营成本。

首先,普及宣传,积极树立绩效优先导向,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各种手段,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形式,将专业合作组织文化、价值取向等理念渗透到绩效评价体系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和外部推动力上创立良好的绩效评价环境。

其次,加强合作组织绩效评价理论研究,并用于指导实践。国内合作组织绩效评价理论研究和咨询目前还比较匮乏,主要依靠农业主管部门及涉农高校开展,研究指标不全面,研究领域狭隘。因此,应尽快探索建立以农业主管部门为主导,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紧密合作的研究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绩效评价环境的创建。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拓展绩效评价范围,完善评价结果

农业是“弱质性”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弱者联合”的组织,若完全依赖其自身来推动绩效提高的话,效率损失在所难免。资金不足的现状使绩效评价领域大受局限,评价结果不全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通过财政、信贷及税收等多种途径增加绩效评价所需资金供给,使绩效评价有足够资金来全方位拓展绩效评价范围,以增强其评价的发展后劲。

(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视对评价者的专业培训,突破“高质评价者缺乏”瓶颈

绩效评价系统水平的提升需要有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做支撑。面对目前绩效评价系统缺乏对当代绩效评价理念有专门研究人才,从而导致绩效评价效率不高,效果不显著的现状,人才引进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首先,挖掘有志于投身合作组织绩效评价的基层党员、大中专毕业生启动绩效评价系统的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深入贯彻“三农”政策,适当提高福利待遇,配合高校开展帮扶“三农”工作,或进行“一对一”培养工程,依托涉农高校、科研院及各类培训平台,培养、发展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作为绩效评价体系骨干,从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对引进的人才要进行专门专业培训,增强业务能力。

其次,健全合作组织绩效评价体系内部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内部人才培训及教学基地建设,组织实施“合作组织绩效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计划”及“储备评价者培训”,培育精通评价业务、热心钻研评价指标、熟悉农业政策理论的人才队伍。

(四)完善绩效评价系统管理机制

对现有绩效评价系统进行多方引导,加强监督,使其实现规范化运作。对于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借鉴国内外以及其他组织的优秀经验,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慢慢实现全面评估、拓展评估、平衡评估。

(五)加强政府扶持、引导、规范和服务

农民合作组织由于多方因素与普通企业相比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据此建立的绩效评价体系自然也实力不强,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保证其稳健发展。政府部门在合作组织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发展过程中提供政策支持、业务指导、规范管理及咨询服务是尽快提升绩效水平的有效手段。

政府可以给予政策保护和资金支持,一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帮助完善和健全《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相关法律法规,给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另一方面给予资金资助,让绩效评价系统引入完成评价所需相关设备,有足够的资金开展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绩效评价反馈结果很好地落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实处。

项目成果:

1.湖南省教育厅项目: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3A039);2.湖南省烟草公司科技项目:湖南烟农专业合作社运作机制与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项目编号14—15 ZDBa08);3.湖南省烟草公司科技项目:经济相对较发达烟区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0—11Ba16)。

参考文献

[1]张兵,郁胜国,孟德锋.江苏苏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50-53.

[2] 徐旭初,吴彬. 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浙江省5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

篇12

《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理论组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环节,阐述、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1]。中药学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个专业。目前,全国各中医药大学都设有中药学专业,这些院校的中药学专业大都只侧重于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如:中药的药化、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研究,很少涉及中药材如何规范化栽培、药用植物育种、中药资源开发与应用等方面[2]。长期以来,由于对合理开发和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的认识不足,致使许多药用植物资源过渡采收,一些物种出现濒危,甚至濒临灭绝[3]。为了加快中药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中药在世界上的地位,药用植物资源的栽培、育种、中药资源的开发等工作势在必行,而这些恰恰是农业院校的优势。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需求,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逐渐成为农业中的特殊部分,甚至有专家提出了“中药农业”的概念[4]。因此,一些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了中药学专业。

吉林农业大学发挥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全国最早创建药用植物专业,培养了大批的药用植物栽培方面的优秀人才。同时,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在其他高等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中药学专业侧重中药化学、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的研究,缺少了中药资源、中药材的标准化栽培、中药材的育种、中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的时候,吉林农业大学在药用植物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础上,不断完善不足,形成了完备的中药学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体系和思路,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第一个创办了中药学专业。在教学中,始终秉承以《中药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等中医药基础理论课程作为知识体系主线为载体传授给学生。而《中药学》课程,是中药学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于农业院校的中药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中药学》对学好后记的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方剂学、中药制剂学等学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亦是从基础过渡到药学实践的桥梁课程。《中药学》课程组的老师,在查阅国内外有关精品课及《中药学》精品课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总结和完善已有的《中药学》精品课建设经验,提炼出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精品课模式。

1 高等农业院校的《中药学》精品课的特点

高等农业院校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和输送多层次农业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是农业科研成果的主要发源和创新之地。目前,我国的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环保型大农业迈进,这对高等农业院校来讲更是前所未有的承担着为农业培养优秀人才、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为农业技术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前提[3]。吉林农业大学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在药用植物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创办了第一个中药学专业,在实践中使中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比药用植物专业更全面、更符合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同时凸显了高等农业院校中的中药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即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够获得从中药资源、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采收加工和炮制、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药理活性的研究、不同剂型的制备、制剂分析、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新产品的研制等从上游到下游的整个知识体系,知识链比较系统和完整,贯穿整个知识体系的红线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

《中药学》精品课是列入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和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在整个中药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指导性作用。《中药学》课讲授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药专业学生对整个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也影响到将来学生毕业后能否按着中医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去从事研究、开发、应用中药的工作。

2 《中药学》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通过《中药学》精品课建设,使本科生在学完基础课后,向专业课过渡时通过《中药学》课程得到良好的衔接,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习不仅从药材的药用部位进行分类,掌握鉴别特征,而且也从功效上进行分类,牢固各类药的功效与应用等方面理论知识,在讲授传统中药理论基础上,也与现代中药的保健功能等相结合和简要讲授主要有效成分和主要药理作用,这样使中药学的讲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且也为后续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药理学等多门课程进行了铺垫和较好的衔接,还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药学》精品课为本科生传授了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按着传统的中医药特色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中药生药学科输送后备力量提供基础。

3 建立《中药学》精品课的富有创新性和特色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3.1 启发式教学

传统《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手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采用单一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的是“填鸭式”教学[5],通过课程组的改革,《中药学》课的课堂讲授特点是灵活应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得到了知识。课堂教学上,激励学生提问题,并对提问题的同学采取奖励制度,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内容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到了融会贯通。

3.2 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即“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6],没有立体感的图片帮助进行教学,仅凭听觉信息是非常抽象的, 学生常常感觉难以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多媒体技术能将既往的教学媒体,如:投影、幻灯、录像、挂图、板书等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图片、动画、录像及解说等媒体被广泛采用形成教学软件,使单调乏味的中药学课程,尤其是中药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形象地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和动画中,使其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的显现,把繁杂的语句变成直观易记的视窗,使中药学的内容变得有趣、多样和实用化。

3.3 课外活动小组辅助教学

结合课外科研小组的活动,把课堂内容付诸实践。笔者指导了1999级、2000级和2001级三个年级的本科生的中药学科研小组的创新发明活动,都获得学校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在学生的创新发明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所学的《中药学》知识和其他课程的知识,进行不偏离中药特点的小型的中药现代化研究。三个小组的研究成果“三棵针口腔溃疡散”、“鹿角女性保健酒的研制”和“鹿角果冻的研制”都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同时,笔者为全校学生开设全校选修课,达到了对不同专业学生普及《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常识的目的,得到好评。

3.4 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双语教学

大胆尝试双语教学,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六个年级的《中药学》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找到适合吉林农大特色的双语教学方法。在《中药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用汉语讲授每章的内容,之后用英语总结,课件中尽力做到英汉两种文字,使得一些专业术语重复出现,加深印象,使英语授课学时达到50%以上。另外,每轮《中药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都有1个学生用英语演讲的环节,每班分5组,每组做英文中药学课件,派1名代表讲,其他同学用英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经过6轮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适合农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双语教学值得进一步提倡,这不仅是一个课程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就业、出国等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尤其在中医药已被发达国家民众广泛认可的今天,国家需要大批的能够用英语讲解中医药的人才。《中药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优秀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 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实践教学

首先有1周的中药学实习,是在理论课结束后的第二学期,在中药鉴定实习的前一周,让学生综合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的知识,从基源、性状、显微、理化、尤其是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剂量及有毒无毒等方面,通过观察具体中药,复习、巩固、强化、记忆所学的知识,使中药学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真正成为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和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通过开放中药鉴定与中药实验室、邀请专家做中医药知识讲座等途径使学生的中药学知识以扩展和延伸。

5 考核方式方法体系改革

成绩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考勤情况、提出问题的奖励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笔试、以小组为单位的演讲口试)。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中药学》这门课程在整个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到指导性作用。不仅为学生传授传统的中医药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中医药学特色的思维方式,即使中药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将中国传统中医药辨证施治的理论与现代医药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6 结论

通过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精品课的建设,笔者建立了高等农业院校开设“中药学”精品课的模式,即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此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40~50学时;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一周的中药学实习,是在中药鉴定学实习的前一周,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中药知识的进一步认知。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的启发式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和创新思路;开设双语教学课,英文授课达到30%以上,加强学生对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多样化,既要考核每位同学的客观成绩,又要考核团队合作成绩,灵活多样;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使课程知识得以延伸。注重中药学传统理论的讲授与中药资源、中药栽培与养殖、采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药药剂等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农业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全面。通过精品课模式的建立,希望为中药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海燕,于佳宁.《中药学》三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0,42(9):69-70.

[2] 于涛,张磊,付雪松.《中药学》教学方法的浅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8):73-74.

[3] 马春英,李雁鸣,杨建肖.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指导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2):165-167,171.

[4] 陈景堂,祝丽英,李存东,等.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中药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1):9-11.

篇13

 

三农问题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我国一直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进而在国内众多学科中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它的研究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始终经久不衰,成果丰硕,并且这种态势还会保持相当长的时期该学科以三农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全面照搬前苏联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人才培养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经济管理专业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在本科阶段的教育都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专业课程结合农业学科的特点设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由"培养农业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调整为向培养实际应用型,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从近期看,传统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的萎缩是不可阻挡的,新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仍在发育中,同时农业的微观管理人才市场尚在萌芽之中,短期市场的变动给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师呕心沥血,不断在培养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笔者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许多院校存在着"轻基础,厚应用"的现象,偏重宏观管理知识,忽略微观经济活动的目标层次,不重视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片面强调它的应用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分成基础理论与应用部分,农业经济学科亦然在实践中许多高校没有重视经济学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本科阶段,经济学课程虽作为专业基础课设置,但学时明显不足,在有限的学时里,很难对经济学系统学习,更别谈深层次的理解及运用了硕士阶段的教育也显现出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掌握不深的现象因此,学生很难用经济学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位论文上,无论是本科学生,还是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宏观农业经济问题方面,很少涉及微观农业经济问题;论文中技术分析较少,空洞的文字论述过多,不符合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导方向,即核心理论研究和应用模型研究

 

三,加强经济学学习,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一)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决定了它在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经济学包含一个重要内容: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如: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石油经济学等而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则被当作这一专业的理论的应用部分,也就是说,经济学与我们探讨的农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基础与应用的关系抛开基础,只谈应用,无疑是空中楼阁基础打不好,就不能很好地去应用,就写不出什么具有实际意义的好论文,也不会在科研领域里取得卓越的成果泛泛的空谈,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是很难获得纵深发展的作为培养农业经济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农业经济方面的专家,扎实的经济学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还是西方经济学者,对于经济基本理论都非常重视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里所指的理论当然包括经济理论西方著名的经济学者凯恩斯有一段被广为引用的话:

 

"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的思想,不论是在对的时候,还是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他们统治着"他的看法固然并不完全正确,但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他对经济理论的重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