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都市农业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城市人对回归大自然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向往环保生态的生活环境。大城市周边区域以及市区内适合农业生产的空间,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理想场所。青岛农业总体上已进入到现代都市农业时代。
都市农业论文

都市农业论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论文

一、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城市人对回归大自然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向往环保生态的生活环境。大城市周边区域以及市区内适合农业生产的空间,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理想场所。青岛农业总体上已进入到现代都市农业时代。即墨毗邻青岛城区,区位优越,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农业有条件逐渐向园区化、设施化、工业化方向发展。人们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改变原来即墨农业的“城郊农业”定位,改变其仅提供农产品和原料的物质方面的单一功能,而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能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等多方面需求的现代都市农业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即墨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不断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的新功能,增进产业融合,使现代农业产业服务青岛,融入青岛,成为青岛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园区聚集引领发展

近年来,即墨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发展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技术、设施配套等多方面进行了倾斜扶持。特别是最近几年,日光温室、大拱棚、中小拱棚发展较快,设施农业园区不断涌现,让农业项目在园区“抱团”,把园区打造成项目发展的“洼地”,使农业园区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全市的设施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近10万亩,成规模的农业园区150多处。即墨市已成为山东省较大的出口甘蓝生产基地,大姜、华南型黄瓜、食用菌、设施西瓜等种植面积都居青岛市前列。

(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拓宽发展空间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品质果茶等高效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目前,以生态观光、茶果采摘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村、观光园20余处。全市有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山东省旅游特色村3家,省级旅游强镇3个,省级“好客人家”农家乐7家,青岛市星级农家乐12家,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较高可达100万元。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

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始终坚持实施生态循环战略,实施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积极推广以生态绿色、节水节肥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发展蔬菜、果茶等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38个,面积22万亩;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54个。

(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品牌带动促农增收

即墨市以放心菜、放心肉、品质粮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此带动农户发展绿色种植,培育农业品牌。一是品牌农业逐步壮大,形成了以蔬菜和茶叶为代表的品牌农产品聚集区。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的潜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创建农业品牌。以品牌为带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300余个。涌现出“白庙”芋头、“鳌福”绿茶、“金口玉芽”芹菜等青岛十大名特优农产品;“鳌鹤春绿茶”、“大任河粉条”等近百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出灵山韭菜、七级食用菌、华山甜瓜等一批区域性知名农产品。

二、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现代都市农业还在发展初期阶段,为都市居民提供的休闲、教育、体验等功能还不多,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名特优少,知名度较低,品牌农业发展差距较大。缺乏叫得响、知名度高的品牌。二是园区档次不够高,科技和装备水平一般。缺乏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品产业,园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产业链短。三是特色不突出,缺乏创意,精品少。缺少让市民在休闲观光过程增进对以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还不够。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有待完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和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

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都市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世界眼光谋划,国际标准要求,制定完善发展规划

即墨地域东、中、西部存在明显差异,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层次,按照“东果茶、西蔬菜、中粮油”的空间布局,整合资源,带动现代都市农业整体突破。东部自然环境多样,交通便利,应结合蓝色硅谷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品质次果、茶种植为主的精品农业,大力开发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等生态功能,建设土地集约、技术密集的现代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农耕休闲文化、果蔬采摘体验、市民租赁农场等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形式,为人们提供品质鲜活的农产品,还可打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在西部以大沽河为轴心,重点以发展高端设施农业为突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配套发展休闲农业,建设高质量的品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创新农业服务业发展。率先建成一批机械化、信息化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二)设施农业引领,促进都市农业智能化、高端化,满足市民的物质需求

一是实施农业园区建设引领工程,着力打造精品现代农业园区。引进推广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智慧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先导,切实做到示范一片、带动一方。二是统筹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培育产业特色,突出规模效益。加大园区科技示范作用的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好的政策、好的项目调动各方面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

(三)创新休闲农业,开拓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领域,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利用自然风光、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将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和人们生活进行有机融合,重点培育农业果蔬采摘体验式旅游、休闲度假等模式的休闲农业,为城乡居民提供系列化的产品和服务。一是加快推进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民俗历史、乡土民情,通过设施栽培、生态立体种植、特色农业等模式,加强高科技成果集成示范,突出农味,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精品。例如,可利用田横祭海节和鹤山柿子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把即墨两千年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农业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成精品农业旅游品牌。二是发展创意农业提高效益。针对市民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如可种植五彩辣椒、迷你西瓜等特色农产品,以满足其“猎奇”需求。三是积极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发挥农业在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功能,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节水品质作物品种,为市民提供回归自然的良好生态,建设成为青岛市的绿色生态屏障。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质量

一是高标准打造“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农业精品名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产品安全的目标。二是加强品牌营销。发展初期,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品牌建设的扶持,注重通过新媒体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以市场促生产,实现由单纯抓生产向抓市场促生产转变,建设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物流网和信息网,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大力营造品牌文化。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企业文化的开发力度,对本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各种资源要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利,从更高的视角、更深层次挖掘企业和产品内涵,打造文化农产品,唱响“金口玉芽”芹菜、“鳌福”绿茶、“白庙”芋头等品牌,力争形成品牌优势,不断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选择一批重点农业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吸引资金、激励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外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引进或培植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对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实施“园区+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以科技带动、订单拉动,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植基地,优化种植业结构布局,推广机械化生产,实现农业发展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三是抱团发展闯市场。把分散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将“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闯市场”。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六)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发展保障

一是加强政策的引导,整合惠农政策,确保财政支农投入的稳定增长。以园区、龙头企业为平台,提高农业科技集成创新,转变生产方式,使设施农业向工厂化方向迈进。二是构筑现代都市农业支撑体系。发展完善适用现代都市农业要求的农技推广体系,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快新型农民的技能培训,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作者:庄坤 单位:山东省即墨市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处

都市农业论文:都市休闲农业论文

1取得成效

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2011年以来,我市围绕实施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和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因地制宜,真学真干,抓好落实,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1.1服务城市

发展都市农业,紧紧围绕城市居民的需求做文章,使其对城市的供应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广大市民通过参与观光休闲农业、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不仅为广大市民与农村交流、接触农业、学习体验农业提供场所和机会,还扩大了城乡文化、信息交流,促进了农村开放。

1.2延伸农业功能

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等,体现了“城郊合一”、“农游合一”。

1.3提高效益

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使农业结构更加合理,农业的内涵更加丰富。农业经济从原来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全产业链发展,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农业观光休闲等业态的发展,使一产快速向与二产和三产融合发展转化,农业的综合效益大幅提高。

1.4富裕农民

规模发展的都市农业项目使农民从小片土地的生产中解放出来,纷纷参与到全产业链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农民的收入来源从原来仅靠农产品种植和畜牧养殖收入发展为农产品加工收入、经营休闲农业收入、文化产品收入以及外出务工收入等多渠道,农民的现金收入快速增长。

1.5改善农村环境

通过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农村的道路交通、通讯、垃圾污水治理、商业便民设施、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等同步得到了提高,乡村成为了景观,使广大农民群众的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提升。

2具体措施

2.1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近年来,洛阳市围绕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要在确保粮食单产稳中有升的基础上,坚持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因势利导,破解洛阳“三农”发展难题,做到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并围绕都市农业区位、技术、资源、景观、经营等特点,又连续出台了鼓励扶持蔬菜发展、环市区花卉苗木产业带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建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

2.2夯实都市农业的产业基础

2.2.1稳步推进蔬菜基地建设…自2008年起,为不断满足城镇居民对蔬菜生产日益增长的需求,洛阳市政府对蔬菜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08和2009年,市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2010年投入1…000万元,2011年投入…2…000万元,2012和2013年,分别投入1…50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的提高,带动了社会资金投入,促进了我市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由2008年前的不足4.66…万hm2,增加到目前的近6.66…万hm2,全年蔬菜总产量270余万t。

2.2.2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洛阳以牡丹种植为带动,近年来加大苗木花卉基地建设力度。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环市区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总面积2.83万hm2,其中花卉苗木面积达到2…万hm2(牡丹面积0.8…万hm2、其他花卉苗木1.2…万hm2)。

2.2.3加快发展水果产业…近年来,洛阳市在财政、融资、用地、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凡是在规划范围内建设林果基地的,市财政给予每年4…500元/hm2的补助,原则上连续补贴2年,大力发展以苹果、葡萄、樱桃等为主的时令水果。截至目前,全市水果总面积达到4.38…万hm2,总产量达到7.1…亿kg,总产值15.5亿元,已建标准化水果生产园区26个。采摘水果、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已成为休闲农业的主要内容。

2.2.4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洛阳市从2011年开始实施农业产业化“4332”工程(扶持培育4个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30个万亩示范基地、30家重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0个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业迅速扩张。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80家,农产品的加工率发展到37.6%。

2.2.5强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结合洛阳农业资源优势和都市农业发展实际,争取一批农产品获得省和国家著名商标,争创一批省级和部级名牌产品。截至目前,全市获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数71家,面积7.6…万hm2,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共有104个。

2.3推动休闲农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洛阳市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通过开放招商,把现代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业休闲观光紧密结合,不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厚的回馈条件,吸引了大批社会资本投资农业。

2.4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

洛阳市近几年围绕都市休闲农业项目所在地和景区抓整治工作,建立健全了周巡查暗访、月讲评排序、季考核点评、年考核验收等制度,每月在媒体公开考评结果,对落后的单位实施重点管理。同时,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改善空气质量。通过近几年的持续努力,洛阳市农村环境整洁了、景观更美了、大气更清新了、天空也更蓝了。良好的环境与不断完善的都市农业项目为广大城乡居民度假休闲提供了优美、舒适的环境。

3存在问题及建议

3.1存在问题

洛阳市在推动“三篇文章”一起做、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规划建设水平不高、无序竞争、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低、功能欠缺等问题。由于受政策上的制约,尤其是在配套设施的土地使用、项目贷款融资等方面的难度较大,从而导致部分都市农业项目规模较小、建设标准低、资源浪费。发展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需要省委、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河南省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没有出台相关的现代都市农业的奖励和补贴办法。各地在探索中对具有特色、突出发展的给予了一定的奖补,但数量少、范围小,其鼓励和引导作用十分有限。

3.2建议

3.2.1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议政府出台政策,破解都市休闲农业项目用地难题,尤其是项目配套服务设施用地上要予以明确、给予支持。同时,建议财政列支专项资金,重点对设施型都市农业、科技型多功能都市农业、休闲体验娱乐养老型都市农业等进行扶持,保障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形成城乡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裕,“种养加,产学研,商消游”一体化的都市农业新格局。

3.2.2强化都市农业推进措施…建议加大都市农业推进、指导和宣传推介力度。

作者:韩太国 单位:河南省洛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都市农业论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1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1.1农村劳动力短缺

农村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是农业顺利发展的基础保障。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市场意识相对薄弱的特点,不容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特别是蔬菜种植等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开始出现用工难的现象,农忙时节更是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

1.2安全监管队伍薄弱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金山区基层监管队伍建设力度不足,镇、村级农产品监管人员以兼职为主,监管工作不能保障;再加上农业生产中散户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散户规模小、比较分散、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较低,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重、难度大。

1.3农村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染源影响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亟需得到改善。

1.4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山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偏低,与市场化要求明显不相适应,农业品牌出现散乱的情况,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5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都市型现代农业对资本需求要求较高,因此,资金投入不足对金山区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农业资金投入习惯于以财政公益性为主的支持框架,没有充分吸纳国际资本、国内资本和民间资本对农业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对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不多,农业科技化、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影响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2推进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以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为中心,聚焦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突出经济、生态和观光休闲功能,建立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资金投入体系和培育组织创新体系,推进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2.1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品质稻米、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种养殖”四大优势主导产业。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粮食生产的抗自然风险和盈利能力;在蔬菜生产上,由种植当地传统品种向种植营养保健、色彩丰富的进口品种转变。在稳定粮食、蔬菜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品质蔬果生产,使金山区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要立足农业产品标准化,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通过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积极梳理、制定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品质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进行生产。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知名品牌,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2.2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在金山区先试先行,使金山区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切实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工作,使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完善区、镇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积极引进高端农业人才投身于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可利用农业产学研基地等平台,建立农业科技人才与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的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推进金山区农业科技上新水平和新台阶。

2.3健全资金投入体系,提供的财力保障

加大市、区两级财政对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实行公共财政资金的倾斜。在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可通过招商、联合开发等形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金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参与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

2.4培育组织创新体系,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要深化制度建设,创新组织、创新制度。继续推进家庭农场试点工作,完善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通过培训、考核等措施,逐步使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者做到持证上岗;完善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社会化水稻育秧点,扩大水稻机插秧面积,实现家庭农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家庭农场,形成具有金山区特色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加大烘干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各条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以农产品品牌为纽带,探索合作社运行模式,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大市场和小生产之间的矛盾;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冯连芳 单位:上海市金山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都市农业论文:都市型发展下生态农业论文

1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1.1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的核心技术在于如何改变自然环境,使得动植物的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水和肥等条件相对可控制,以达到为其生产提供最适宜的环境条件。现代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为此提供的便利实现了设施农业的有效性,降低动植物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

1.2种苗业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正大力发展,加上各高校和科研院对该产业的深入研究,这些都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随着农业开发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的节节高升,我国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产品的开发业随之深入,种苗业即为其成果。种苗业的发展模式直接导致高端农业产品的开发,农作物良品的相继涌现。

1.3农产品现代物流业

为促进现代城市农业的良性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即在以大型物流企业为领头的前提下,实现以批发市场为主、超市和集贸市场为辅的基本格局。其优点在于将现代农产品的流动形成一个具备全局性、合理性、辐射性的流通网络,保障其顺畅流通。

1.4观光休闲农业

观光休闲农业,归根究底就是建立在农村的农业的基础上,将农村设施和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并依托于农村的天然景观和其独有的自然资源,把农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文化结合起来,通过规划设计,将之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区域,具有农村经营特色。

1.5农业科技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是一项新型农业企业,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产物,科技的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的展现为其较大特点,

1.6循环农业

现代农村增长方式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农业,顾名思义,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是其基本特征,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其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即在减量、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低耗、低排、高效的目的。

1.7生态农业

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的关键在于一切生产发展因地制宜,生态农业正是基于此进而实现经济、生态和效益的有效统一。其具体要求为:粮食、大田种植和农业的发展不再作为独立的个体,而是让三者分别相应的与其他经济作物、其他生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相结合,共同发展。

2我国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近年来,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在农村可以说是停滞不前,甚至是重中之重的交通运输设施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这对都市的农业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作用。事实证明,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阻力关键在于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都市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直接导致新型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活动无法开展。

2.2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

农业产品的生产经营组织和其营销手段方式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匹配,以及闭塞的农产品产销信息都是源于政府的行政干预。农产品在市场运行中的现状并不乐观。

2.3资金和科技投入不足

现目前,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资金远远不够,更有甚者不将这寥寥资金充分利用,没有规划性的资金使用加大了资金不足这一问题的难度。除了匮乏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的科技投入也让人忧心忡忡,缺乏创新性的科技原创和突破,不满足要求的技术集成等,可见,要发展我国都市农业,除了投入足够的资金,提高相关科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势在必行。

2.4政府政绩观错位

合理配置生态要素并实现其优化,让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实现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是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的目标。但是现实情况是有些地方领导瞻前顾后,犹犹豫豫,又过分担心自己的政绩不敢放手发展,因此并不看好生态农业的发展前途,这样已然错位的政绩观影响了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有效性。

3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对策

3.1创新都市农业的投融资机制

作为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政府应该推出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对都市农业的投资力度,积极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资金投入。随着政府扶持农业生产的资金的增长,应相应的对投入方式做出相应的改善,将投资主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给予参与投保农户相关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

3.2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农业的多功能是指其产品功能、生态功能、服务功能和就业功能。以农业的多功能为中心完成多种农业经营模式的相互转换实现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3.3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是懂得现代化农业生产文化的现代化农民。采用各个渠道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政府的引领下,通过培训班的方式提高农民的相关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3.4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城市发展的道路体系为农村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快速通道,通过交通设施的建设节约产品运输时间,将农产品的可达性和科技性大大延伸,同时农业物流的便利也为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快捷通道。细化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方案如下:首先,城乡的联系介质无外乎交通和网络,因此,道路体系和网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充分利用农村协会组织,这样能够有效地让物流系统进入到乡村;再次,农产品的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设有一定的必要性;,为了减少哦农产品在农业物流中的不必要的损失,先进的采摘、运输和储存技术是缺一不可的。

作者:伍剑波 陈国英 单位:湖南省军区南湾湖基地

都市农业论文:三化提升都市型农业发展论文

1都市型现代农业内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都市农业”这一发展理念,伴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农业的发展,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现了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雏形,主要是指在都市发展圈中,依靠都市力量由城市地带延伸扩展至城乡边界间隙地带的农业建设,农业服务于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为都市人民提供优良的农副产品与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生态、社会等方面的需要,主要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农业公园、教育农园等形式丰富的组织形式,是一种符合世界各国大多数都市及时产业发展的高集约化、多功能性、综合性强的农业发展模式[1]。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对安全食品、便利交通、自然风光、绿色生态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不断追求,我国学者逐渐引入“都市农业”这一理念,结合农业发展实际将其内涵本土化,探索创新出都市型现代农业这一概念,由北京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并成为中国大城市的主要农业发展形态。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依托北京市城区的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等优势资源的辐射作用,以都市需求为主,以现代化技术为手段,遵循都市农业发展战略,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的农副产品与宜居宜人的生态环境,建设集生产性、生活性与生态性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是充分结合北京农业发展实情,符合农业发展方向,满足经济社会客观需求的现代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不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结合北京市及各区县实际,按照农业产业布局划分,目前已经形成了城市农业发展圈、近郊农业发展圈、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山区生态涵养农业发展圈与环京合作农业发展圈,有籽种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等六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实现形式,共同推进农业“三化”建设,实现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密云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背景

密云县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地处燕山山脉脚下,县域面积2229.45km2,其中平原面积占11.8%,山区面积占79.5%,水域面积占8.7%,是北京市面积较大的区县。舒适宜人的气候温度与品质安全的水源条件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水热基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与优美秀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林下经济、籽种产业、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与有机农业等提供了生产基础,优良的空气质量与广阔的旅游资源是发展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生态保障,京承高速、101国道等公路干线贯穿全境,京承高速联络交通网与城镇乡村公路的建设为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及农产品的对外销售创造了优越通达的交通条件,明确的区域布局与主导产业的蓬勃发展扎实了密云农业的产业基础,特色产业与品牌效益日益明显,农业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断加强,整体发展势头较好。2008年密云县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成为北方及时个国家生态县,北京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把密云县列为“北京国际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示范区”。按照密云农业“十二五”规划“立足全局、抓住机遇、转变方式、主动融合、突出重点、推进、形成特色、京郊经验丰富”的发展思路,结合密云农业发展实际,以生态保护为建设基础,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落实生态涵养区发展方略,融合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链条协调发展,着力打造“京郊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与农产品加工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密云县建设成为以绿色生态农业体系为主要特征,以国家高标准、重大项目为支撑,以优化产业升级为促进,以挖掘特色产业为形式,以健全机制体制为保障,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绿色国际休闲之都”。

3密云县“三化”发展的基础性研究

密云县积极推进“三化”的发展建设,至2014年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增加土地收益与工资性收益,土地确权总面积为28万亩,累计流转土地8.5万亩,流转面积所占比例为30%,推动了规模化的发展。建设规模化设施园区33个,农业观光园149个,年接待游客210万人次,实现3亿元收入,推进了园区化的建设。创建了蔬菜市级品质标准化生产基地17家,有市级蔬菜标准园3个,标准化养殖场达到101家,标准化生产稳步发展。“三化”建设为改善生态环境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主导产品,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密云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3.1农业规模化发展

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主要是指集成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资金、土地、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内部规模化使用建设,或某一区域集中发展某种类型或特色农产品,以扩大市场份额获得外部规模效应,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收入,是实现园区化建设与标准化生产的最终发展趋势。

3.1.1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密云农业以保障农民利益为根本,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业建设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的有序健康发展。2013年密云县农业农村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5.1亿元,同比增长9.3%,及时产业增加值为19.2亿元,同比增长4.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7.65亿元,同比上涨4.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1.6亿元,同比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4.4亿元,同比增长7.4%,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同比增长11%。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实现至201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2亿元,年均递增6%,一产总值年均递增3.5%,农民人均纯收入递增9%的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县域林木覆盖率达到76%,森林覆盖率达到65%,提升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价值目标,实现建设密云县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社会发展目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2特色主导产业蓬勃发展

依托品质的自然资源条件与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密云县拥有丰富多样的农业特色资源,根据区位、构造、资源、产业基础等条件,从实际出发,由资源开采加工型逐步转化为生态友好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与产品,生态农业发展空间广阔。目前,密云农业形成了以奶牛、柴鸡、肉鸡、蜜蜂为主的生态养殖业,以苹果、板栗、梨为主的绿色林果业,以有机杂粮、无公害蔬菜、花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的“三个三”主导产业格局。“十一五”时期密云建设板栗、苹果、梨为主的果品基地45万亩,芦笋、红薯、糯玉米、食用菌等特色种植产业基地5万亩,奶牛存栏2.2万头,肉鸡年出栏3600万只,柴蛋鸡存栏270万只,年商品鱼总产量达460万kg。有穆家峪红香酥梨、大城子红肖梨、东邵渠石峨玉皇李子、巨各庄蔡家洼樱桃、西田各庄坟庄核桃、设施草莓、密云板栗、有机蜂蜜、柴鸡蛋、有机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培育出了百年栗园、绿润、绿湖等名特优新的农产品品牌,密云农业的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加速了密云都市型现代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3.1.3经营形式推动规模建设

为了推动密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与产品产出率,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依托巨各庄、北庄、西田各庄、高岭、河南寨等规模设施园区,创新规模建设形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实施标准化设施农业基地重点建设工程,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与综合服务体系,发展集规模化、休闲化、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为一体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十二五”期间新增设施农业园区2万亩,其中蔬菜15000亩,果品基地2000亩,花卉1000亩,休闲农业园区10个,总面积3.5万亩。密云乡镇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涌现出较多典型,以新形式带动产业发展。西山村依靠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对接帮扶,发展蘑菇特色产业,建立百余栋温室大棚,投入百余万元配套现代化设备,通过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环境整治等方式为村民提供多方位服务,现已是全县闻名的蘑菇专业村,截至2014年全村已发展蘑菇种植户65户,预计年出菇100万kg,若每公斤4.4元,年产值500万元,户均增收两万元,“蘑菇花”让村民心里乐开了花,富裕了一方农民。太师庄村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进设施农业专业村建设,土地流转,统一管理,分户经营,统一育苗,技术服务,销售对接,创新发展,是密云县以设施农业带动全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典型。

3.1.4经营主体完善产业结构

为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密云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负责研究拟定发展规划,推进组织建设与规范化运行。“十二五”时期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工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发展基础好、带动能力强、发展收益高的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实现企业联合发展,实现2015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00家,九成入社农户,80家产业化重点合作社,40家市、县级示范社,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0%以上,完善服务平台,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规范化、组织化、联合化发展。引入张裕爱斐堡、汇源果汁、天福号农庄等项目工程,形成了“龙头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组织经营形式,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日趋完善。

3.1.5重点工程促进规模发展

密云农业立足实际,以实施重点项目工程促进农业规模化的长足发展,提升农业内在品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夯实农业生态基础。依托张裕爱斐堡、吉马、优龙、丘比特葡萄酒等加工企业的集聚优势,引进国内外知名酒庄入驻,实行国际葡萄产业聚集区建设工程,实施种苗繁育、休闲园区及种植专业村建设,发展规模化葡萄种植基地2万亩。实行菜篮子市级重点建设工程,建设规模化奶牛场、养猪场、蛋鸡场、标准菜田、温室基地、养殖水面等,2013年建设市级蔬菜标准园2个,提升县级标准园11个,蔬菜种植面积达6万亩,畜禽养殖由传统家庭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方向发展转变。依托生态环境优势与山区冷凉气候,实行冷凉菜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冷凉菜基地1万亩。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建设,建设有机果品基地、有机杂粮基地、绿色蔬菜基地等,实行环湖“三品”基地建设工程。实行籽种产业发展工程,发展食用菌、双孢菇、品质玉米、花生的特色种植,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与生产供应体系,建设特色产品配套基地。依托密云水库的“北京明珠”优势,实行休闲渔业发展工程,加强育种基地、有机鱼生产基地、设施渔业生产加工基地、休闲渔业基地建设,在保护北京生态净水的同时,提升了密云鱼文化的农业品牌。

3.2农业园区化建设

农业的园区化建设主要是指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配套设施等形成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区域范围,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目标,应用现代工业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成果,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市场化、专门化、规模化、企业化、休闲化,进行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农业新市场的宣传与拓展,具备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多功能性,以园区化建设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实现规模化发展与标准化生产的实施载体,主要有产业带动型和休闲文化型两种主要形式,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2.1扎实基础发展

密云农业园区化农业园区化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的重要形式,是开拓现代农业广度与深度的重要形态,已经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密云县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秀美的自然环境景观相得益彰,融合传统民俗与现代气息,依托四通便捷的交通线路,为发展密云高端观光休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京承高速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云蒙风情大道、101农耕文化休闲产业带、酒乡之路建设规模发展,紫海香堤香草艺术庄园、汤泉香谷香汤生活等创意农业,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古北水镇等休闲体验项目及鱼王美食一条街等休闲产业项目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良好收益。

3.2.2休闲文化型园区丰富农业形式

休闲文化型园区是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依托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乡村资源,以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活活动为基础,融合农村民俗文化、产业文化与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农业观光园、果品采摘园和农事体验园等农业产业节点,提供乡村休闲、农事体验、观光采摘、品尝购物、农耕文化、民俗欣赏等农业经营形态,塑造高水平、高标准的农业园区品牌,具备观光、体验、文化、创意等特色功能,是及时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拓展与延伸,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形式,是优化农业结构,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形成具有“农游合一”与产业间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代表着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十二五”时期,发挥现有休闲农业优势,提升发展内涵,以“五园一区”推动农业园区建设,已有设施园区150个,连栋温室237093.8m2。1)休闲农业。密云县有机结合农业资源与旅游要素,实施休闲农业改造提升工程,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成功引进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古北水镇、港中旅房车小镇、紫海香堤艺术庄园等高端项目,成为京郊休闲文化新地标,打造绿色、生态、精品、精细的休闲产业,推进国际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2013年荣获北京市“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市(县)称号。2013年东葫芦峪村挖掘葫芦特色资源,推出“葫芦宴”,引入观赏葫芦、把玩葫芦、食用葫芦等品种,建立葫芦长廊、展室,举办葫芦文化节,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民俗旅游。2014年上庄子村实行民俗户星级评选,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服务水平。目前,密云县共有民俗户3606户,大力发展“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的管理模式。汤河特色产业沟将旅游景区、民俗旅游、主题观光采摘园、香草观光产业带有机融合,发展“农庄+民俗户”的产业模式,结合土壤气候条件,利用林地资源,建设以观光采摘园、反季节特色种植采摘、农事体验型为主的休闲设施农业园,形成独特品牌。“酒乡之路”精品葡萄产业带项目在张裕的示范带动作用下,依托葡萄产业基础,延伸“酒庄+种植基地+庭院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加强酿酒用葡萄基地及企业建设,建设休闲葡萄园,2013年已发展鲜食和酿酒葡萄基地7000亩,建设葡萄长廊10000m,建设精品葡萄采摘园14个,完成景观节点建设16处。利用休闲渔业资源加强休闲渔业园区建设、改造与升级,建设养殖、垂钓、餐饮、住宿、娱乐等多功能集合的休闲渔乐园。发展休闲果园建设工程,进行低效果园更新改造、观光旅游果园、设施果品采摘园等现代化果品生产示范园建设。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创建工作,石城镇荣获“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称号,蔡家洼荣获“2013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称号。传统农业结构得以改善,农业经营效益得以提高,带动民俗旅游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2)景观农业。密云县发展景观农业建设工程,2012年已建设北庄油菜花观光园、新城子雾灵西峰彩葵园、蔡家洼五谷花香园、车道峪人间花海景观园和古北口汤河薰衣草景观园五大景观农业主题公园,建设以药材、香草、油菜、油葵等为主题的景观农业2000亩。2014年围绕清水河、潮河、白河、京承高速、101国道、酒乡之路沟域等地区打造“六河、三路、一沟”生态景观农业带,建设6000亩油菜花、彩葵、荞麦等大地景观农业主题公园示范区,在密西路造林区域种植万寿菊、二月兰,实施造林工程景观,发展林下经济,新建5个2300亩果园,续建18个6700亩特色果树基地。北庄村的五谷丰登园形成了大地景观、观光采摘、农耕体验、科普展示等多种农业景观。景观农业提升密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环境美化功能、综合生产功能,普通农田由单一模式转变为园区观光、休闲消费、农民增收的有效实体。3)创意农业。创意农业融合文化与科技要素,呈现出智能化、个性化、艺术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特点,其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与高科技性。蔡家洼玫瑰情园创新发展思路,打造北京首家融合玫瑰文化与玫瑰产业,集休闲观光、产品展销、农业科普及徒步和骑行基地为一体的多功能主题公园,在玫瑰园设计微缩景观欧洲浪漫城市之旅,不仅可以观赏采摘,还能DIY玫瑰产品与婚礼摄影等,结合餐饮住宿配套设施服务,满足人们对安全食品与养生农业的需求,创意出的豆腐宴声名远扬。推出休闲加工农业园,改造加工厂房、车间具备参观、品尝、观赏、休闲等功能,拓宽体验农业与会展农业的经营领域,是休闲加工产业的创新型发展。新城子小学推出“欢乐农场”教学模式,蔡家洼推出农耕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以实践提升孩子们的农业认知能力。创意农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开发种类多样的“玉米迷宫”休闲旅游产品,收益是玉米生产价值的20~50倍。[2]

3.2.3产业带动型园区拓展农业链条

农业产业园区以政策为指引,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核心,以科技研发为途径,以产业基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生态旅游为依托,利用资源、区位、产业、资金、人才等优势,以工业化的理念聚集与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最终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模式。北京康顺达农业科技生态园依托政策扶持与良好环境,利用土地与自然资源,发挥农业生产功能、休闲旅游功能、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功能与都市型生态功能,是一家集生态基地、食品研发、加工制造、休闲旅游、观光采摘、生态美食、科普教育、会议接待等“一园多能”的现代股份制企业,建立产业间互动机制,创造了农工、农商、农旅的新思路,形成一二三产业连接的产业化链条,发展有机农业,建设高标准蔬菜园区,是生产、加工、流通、推广的“标杆”示范基地,被评为北京市“标准园”、“密云县示范合作社”、“北京市京郊农产品示范店”,有独特的产业文化。

3.2.4沟域经济是园区化建设的推手

依托密云山区丰富的资源优势,通过资源整合、政策集成、全程打造的方式发展“一沟一品”沟域经济建设,投入建设休闲农业、景观农业与创意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工程,提升生态环境整治,推进景观节点建设,推出农业特色品牌,重点建设沟域发展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等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打造融合观光、休闲、体验、养生多功能的休闲农业产业区。司马台—雾灵山国际休闲度假村沟域立足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建成司马台长城景区、雾灵山龙潭景区、东极仙谷、紫海香堤艺术庄园等30余家景区,紧密围绕古北水镇龙头项目,形成“龙头景区+农户+民俗游+休闲农业”的高品质、多功能、综合性的沟域文化发展体系。[3]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以发展沟域经济为载体,突破传统的建设思维模式,优化山区种植结构,引进香草特色种植品种,打造形成了一个集养生、度假、休闲、体验、艺术创作、婚纱摄影、影视拍摄为一体的综合性都市型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区。

3.3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是指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及规范化经营管理活动,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利用标准化手段生产安全品质的农产品,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及有机产品,完善标准化体系范围,规范指导农业生产,整合农业资源,提升市场竞争力,是实现规模化发展与园区化建设的标准手段,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重要的社会及经济意义。

3.3.1“三品”及基地建设是实现形式

“十二五”期间密云农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的基地建设,培育绿色、安全、生态、有机、健康的密云农产品品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标准化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工程,按照集约性、休闲性、综合性、智能性的要求,完善现有规模设施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标准化生产、休闲旅游、规模化设施农业的生产基地。重点建设45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有机果品生产基地,果品销售企业有100家,果品加工企业达5家,10万亩有机杂粮基地,8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5万群有机蜂养殖基地,建成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25个、有机食品基地7.8万亩、绿色食品基地6.5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万亩,发展10个休闲设施农业园。以扩大规模、提升品质为目标发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穆家峪红香酥梨是经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的有机果品,其观光采摘园是北京果品协会果品物流中心认证的有机果品生产基地,东邵渠石峨玉皇李子有1000亩有机认证基地,蔡家洼樱桃全部采用有机果树栽培技术标准和节水灌溉技术,密云板栗自2004年实施有机基地建设,有机蜂蜜实施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百年栗园北京油鸡养殖示范基地致力于鸡生态化养殖与有机食品研发,凯诚柴鸡蛋获得“三品”质量认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有机产品的认证力度与基地规模,鼓励巩固、提高绿色食品,提高“三品”质量水平,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与检疫检测体系,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市场影响力,共同推动农业标准化有序发展。

3.3.2信息化管理搭建新型服务平台

信息网络平台是开展农业标准化的新型沟通渠道,拓宽业务推广领域,提高标准化水平与更新工作进程,促进标准化进步。2014年密云引进首家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搭建网络平台整合、包装、销售特色农副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建立“密云休闲生态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微时代搭建微信平台推送密云旅游信息,展示旅游资源与特色产品,开展主题营销与特色宣传,未来将上线全县景区和旅游乡镇微信平台。菜农上传图片到微信,网络远程问诊蔬菜病例,寻求各地专家会诊,快速解决生产问题,普及农业生产知识,减少农民收入损失。北京绿润食品公司利用电子交易平台网络销售农产品,北京农副产品交易公司作为创新型的投资平台整合双方电子交易、资金、信息等优势,建立综合性交易平台,发展海外订单,扩大市场份额,创新服务流通体系的标准化形式。

4推进密云农业“三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4.1提升整体水平实现持续发展

密云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生态涵养功能尚需提升,区域优势特色有待强化,优化集中单一的产业布局形式,加强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支撑力度,合理利用农业空间,挖掘潜在土地资源,保护农业水资源,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比例,加大疾病防范与生态保护力度,解决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培养专业化农业人才,提升信息网络化水平,加快有机农产品认证推广,壮大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提高休闲产业基础,升级高效规模经济,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不利因素,加快规模化发展、园区化建设与标准化生产,通过行之有效的农业工程推动密云农业的长久发展,以基础保障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

4.2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生态建设

农业建设要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坚持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把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及时任务,完善长效保护机制,提升生态屏障与服务功能。根据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农业休闲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合理规划农业资源,统筹规划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延伸一二三产业链条,以产业化发展拉动农民收入增长。重视发展循环农业与节水农业,深入推进循环经济,提高农资使用率与利用率,变废为宝,拉伸循环产业链,既保障生态农业健康发展,又能获得实在经济效益。

4.3完善标准体系保障产品安全

农业标准化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造成农企标准规范不统一,没有形成协调统一责任制,宣传推广标准化知识力度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农业标准化人员意识及素养有待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标准化生产对接力度不足,基层农机推广能力与信息服务水平不够,科研带动力不强。较多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影响标准的制定、实施与推广,造成产品具有差异性,不利于品牌打造。农业检测体系有待完善,实行产前生产资料,产中过程,产后质量跟踪的系列标准监管,加强农业环境监测,控制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在标准范围内,推进农业基地、标准化观光园的认证工作,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推进“三品”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创新,避免大量使用或不正当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重视推行科技化、信息化管理,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升监管人员素质。[4]多管齐下,努力生产出产品优良、质量安全、人民放心的品质产品。

作者:郝思思 单位: 北京农学院经管学院

都市农业论文:都市型农业经济与农业信息化论文

1农业信息化指标建模

1.1信息化指数模型

国内外学者对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理论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工作[19],分别从信息经济理论基础角度、社会与经济关系角度2个方面,阐释了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波拉特法[20]和RITE模型[21]分别是这2个不同角度的代表方法。其中,波拉特测算方法比较复杂,同时与中国现行的国民经济统计方式也不相符合,因而国内很多研究人员倾向于采用日本的RITE模型,对包括农业在内的各类社会信息化程度进行度量。日本学者小松峙清介提出了RITE模型的信息化指数,主要从广播、邮电、电视新闻等行业中选取通信主体水平、信息量、信息系数、信息装备率等进行信息化程度的度量,包含11项具体活动指标,如图1所示。RITE模型是利用统计数据计算出上述4个方面的指数,然后相加得到社会经济信息化总体指数。

1.2基于层次分析法

非等权重的农业信息化指数模型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数模型采用的是等权重赋权的思想。结合中国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和数据统计情况,以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为基础,改进了部分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信息化指数进行非等权重赋权,克服了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数模型采取等权重不足,以适合中国都市农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结合农业信息化的实际特点,从通信主体水平、信息量、信息系数、信息装备率等4个方面选取了12个相关指标,提出层次分析法非等权重的农业信息化指数模型。该模型除“通信主体水平”指数未变外,不同程度地修改和调整了其他指标。一级指标分别为信息量、通信主体水平、信息装备率、信息系数4个方面。对二级指标进行了不同程度地修改和调整:(1)“信息量”中删除原模型中“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万人书籍销售点数”,增加更能反映信息量的“人均年邮政业务总量”、“人均年电信业务总量”,并将“人均年通话次数”界定为“人均年长途电话通话次数”;(2)“信息装备率”中分别界定“每百人电视机数”、“每万人电子计算机数”为“农村每百户彩电数”、“农村每百户电子计算机数”;(3)“信息系数”中增加了“农村家庭第三产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比重”。对各一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由专家咨询和定性判断,确定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建立矩阵进行重要程度比较。通过式(1)计算,得出各一级指标A、B、C、D的权重值分别为:WA=0.353,WB=0.353,WC=0.177,WD=0.117。同理建立各二级指标的比较矩阵,其中“通信主体水平”和“信息系数”各二级指标权重相同。得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WA1=0.287,WA2=0.287,WA3=0.142,WA4=0.142,WA5=0.142,WB1=0.333,WB2=0.333,WB3=0.167,WB4=0.167,WC1=0.5,WC2=0.5,WD1=0.5,WD2=0.5。最终农业信息化指标公式为:S=∑(Wi∑WijSij),其中S表示农业信息化指数;Wi表示一级指标i的权重值;Wij表示一级指标i下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值;Sij表示一级指标i下第j个二级指标的指数数值。层次分析法非等权重的农业信息化指数模型及各项指标权重值,如表1所示。

2农业信息化与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2.1北京市农业信息化相关指数计算

为了分析北京市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北京市2000—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得到北京市农业信息化各级指标、农业GDP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市型农业经济GDP值(第三产业中除去交通运输、餐饮住宿、金融、房地产等外GDP值)。以2000年为基础年份,计算出2001—2010年北京市农业信息化各级指标指数和其他数据指数,如表2所示。

2.2结果分析

以第三产业中除去交通运输、餐饮住宿、金融、房地产等外GDP指数代表以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为主的都市型农业经济GDP指数,比较北京市农业信息化相关指标指数,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北京市农业信息化指数与农业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市型农业经济GDP都成正相关性,表明农业信息化各项指标的增长,对农业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市型农业经济GDP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指数增长与都市型农业经济GDP增长具有高度一致,说明农业信息化发展对都市型农业经济GDP增长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农业信息化指数增长对农业DGP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结合北京市周边农业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度,而其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又是以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模式的都市型农业,因此农业信息化对促进及时产业(农业)GDP发展的作用非常有效,而在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特别是推动以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为主的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方面更为有效。

3政策建议

农业信息化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与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特别是农业信息化对以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为主的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农业信息化指数与农业GDP、都市型农业经济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对促进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农业信息化与促进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成正相关性关系,因此在未来都市型农业发展中,需要加大农业信息化投资力度,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如提高农村地区用户的互联网入网数量、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加大农村人口的高等学历教育等,进而推动都市型农业快速发展。

4讨论

本研究只是对北京市都市型农业相关数据进行了初步研究,对于全国其他地区农业信息化与都市型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还需要结合具体地区的实际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作者:石恒华 单位: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都市农业论文:都市农业城市经济论文

一、加快宁波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路与重点

(1)转变观念,确立都市农业新定位。虽然宁波市区农业在市区GDP中所占比重不到2%,更有逐年下降趋势,但衡量都市农业的价值,不能仅凭产值等直接指标,更要看其对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产生的间接效益。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均将都市农业定位为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将都市农业的发展状况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但根据《宁波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我市都市农业目前仍然被定位为“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精品蔬菜瓜果、品质观赏园艺和生态稻米种植”,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作为我市城区蔬果花卉等初级消费农产品的提供者,在整个城市经济中扮演着次要角色。因此,在后续我市推进新型都市化与发展城市经济的进程中,要切实转变观念,重新调整都市农业定位,将其视为我市城市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都市农业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我市城市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中。

(2)优化布局,构筑都市农业新框架。根据《宁波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我市都市农业布局仍主要局限于沿绕城高速的市郊环形区域内,城市内部布局基本缺失,因此需要对我市都市农业生产布局和生产分工框架进行优化调整,做到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好中心城市的高端要素集聚优势。一是融合我市新型都市化规划,按照“一圈多点”的思路,更加灵活机动地筹谋规划都市农业生产布局,针对不同情况制定更加适合的用地政策,引入或实施不同的都市农业项目。首先,对于沿绕城高速分布的都市农业圈范围内的较为集中的农地,宜引入资源要素集中、生产经营相对集约化的经济功能较强的都市农业项目。对于此类土地,可探索建立农村耕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和跨社置换机制,在符合规划和不改变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对农村耕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允许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参加都市农业项目开发。其次,对于我市“两带三片双心”等城市组团间分片零散的农地,以及城市组团内部的点状分布土地,如道路沿线空地,河川空地,待开发用地,宜引入小微型、孵化型和生态社会功能较强的都市农业项目。对于此类土地,不论其所有权,不论其土地性质,只要适宜于开发利用的土地,均可考虑放宽政策,引入更加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来进行都市农业项目开发。二是按照“研发销售在城区、转化生产在周边”的分工思路,统筹谋划都市农业产业分工框架。首先,推进都市农业生产功能区的转型。着力把甬江南岸现代农业综合区、镇海九龙湖、骆驼、澥浦、江北慈城、东钱湖等重点农业生产功能区建设成为以精品型、服务型农业为核心的都市农业产业的重要集聚平台。其次,进一步强化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升农产品加工附加值。将孔浦水产品加工园区、北仑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镇海农业开发区及鄞州区、北仑区、江北的蔺草、茶叶和水果加工基地建设成为以创新型、科技型农产品加工为核心的都市农业与工商业融合的重要平台。再次,提升都市农业创意创新水平。借助我市国家高新区研发园、南、北高教园区、南部商务区等功能区,培育引进涉农创新型、营销型企业和团队,培育打造出我市都市农业创新项目孵化平台和品牌建设平台。

(3)聚集要素,延伸都市农业产业链。针对我市都市农业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大力引导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推进都市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资源要素集中、高效配置功能、区域互相联动的都市农业产业链,将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产业形态转型为以提供服务附加值为主的产业形态,提升都市农业产业层级,打造都市农业品牌,提振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一是要建立都市农业经营性服务平台。建议由政府主导,直接引入社会信誉较高、经营情况较好、资本较为雄厚、技术较为过硬的平台企业。形成集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产品流通、营销推介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支撑体系,为都市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平台建立后,可将整个我市都市农业圈产业链上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配套服务、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主体吸纳到平台内集聚发展,同时平台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共同肩负整个农业生产与流通环节的安全监管,保障最终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整个过程中的质量安全。二是要培育梯次合理、分工精细、合作有序的都市农业经营主体。首先,鼓励积极探索农村股份合作“庄园农业”发展模式。按照“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的原则,依托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等农村基层组织,选取产业特色鲜明、集体资产所有权清晰、农民参与积极性高的村集体开展试点工作,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开展合作,转变生产方式,将农村股份合作“庄园”做强做大为都市农业的重要市场主体。其次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从事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农产品加工等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探索建立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集中扶持建设和引入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能力强、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增值效益大、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并紧密带动农户的都市农业龙头企业,在贷款贴息、技术改造、购置设备、扩大规模等方面加大对都市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三是要培育区域都市农业品牌。首先要大力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农业行业组织积极申请、注册和使用农产品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和原产地标识。其次要加强有一定知名度的都市农业品牌的二次创意开发。鼓励相关市场主体围绕已有知名都市农业品牌进行多方位的创意挖掘,使品牌以多种形式与不同的产业相融合,最终建立起以品牌为中心的都市农业产业链。是要提高都市农业品牌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会展、网站、媒体、户外广告等传统宣传平台和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加强我市都市农业品牌宣传推介。

(4)创意创新,打造都市农业新亮点。我市部分都市农业项目既未充分发掘当地的农业生态、文化,也未开发创意或者创新技术,没有鲜明主题,立意和层次都不高。以我市都市休闲农业产业为例,基本上都是以农事体验、食宿为内容,不同项目之间只是体验内容和食宿服务稍有区别而已,没有专业化的市场差异定位,产品服务雷同,经营模式相同,可持续发展乏力。因此亟需根据区域农业条件,深入挖掘区域农业“三生(生态、生产、生活)资源,并通过创意创新对其加以整合和包装,使其成为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本。可考虑采用如下几种创意方式:一是突出农产品本身特性。如我市现有的各个蔬果花卉精品园区,可考虑引进相关新型品种和新型培育技术,构建以各类蔬果花卉为本体的“新、奇、特”农产品种植、观光等项目,有效增加蔬果花卉等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突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可考虑对我市年糕制作、蔺草编织等进行发掘和创意,构建特色农产品制作体验等项目。三是发掘农业文化内涵的创意。可以考虑对我市“稻米文化”、“海洋渔业文化”相关的农业传统、农事节日习俗等进行深入挖掘和二次创意,定期举行相关商业庆典和文化艺术活动并发展相关衍生产业。

(5)融合社区,凸显都市农业新功能。都市农业对于推进新型都市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还应体现在社会、生态效益上。社区支持农业(CSA)被世界公认为是一种可以兼顾经济效益、社会生态效益的都市农业成功发展模式,我国上海、北京、杭州等发达城市的CSA发展已趋向成熟,涌现了“小毛驴市民有机农园”等一批成功案例。我市目前的CSA则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仅有零星的“农产品配送”、“农产品直销”等一些初级业态,发展空间较大。因此,建议我市大力发展CSA以及其衍生的各种创新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推进都市农业与城市社区融合,与市民生活融合,与城市生态融合,打造产品安全有机、产业与消费者互相支持的可持续发展都市农业,凸显都市农业的社会生态效益。一是大力引导发展较大规模的生产型CSA项目,打造有影响力的CAS品牌。鼓励都市农业圈原有的种养殖特色鲜明、基础设施优良的特色农业精品园发展CSA项目。并从土地流转、土地租金,产品营销、设备购置、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适当倾斜和补贴。引导品质CSA项目与家庭、社区、食堂进行对接,建立CSA农场农产品进家庭、进社区、进食堂的“三进”的长效机制。提高品质CSA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打造CAS品牌知名度,解决CSA产品营销这个较大的难题。二是引导发展贴近市民、贴近社区,小微化、体验型的CSA项目。鼓励公共事业机构、企业和农民个人利用城市组团、片区间隙和周边空间的零散土地,以镶嵌式的“农业绿岛”、“农业花园”等形式发展小微化的CSA项目,提供农事体验、种(养)植等服务。对于该类项目,建议在许可情况下应尽量放宽相关政策准入条件,为其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善提供一定的便利,同时建立监督机制,对其在经营中对市容市貌、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监管。

二、相关工作建议

(1)加强协同,完善机制。发展都市农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协调与都市农业发展相关各部门的机构,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共同制定相关政策,创新制度建设,完善机制,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此机制下,农业主管部门认真履行规划指导、政策落实、项目落地、协调服务职能;发展改革部门积极支持规划内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财政部门落实各类农业补贴补助资金;其他相关各部门立足自身职责,加强协同,推进规划实施;区县政府结合实际,明确发展目标,保障工作经费,扎实推进本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落实。为推动都市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向高端化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2)科学谋划,细化规划。作为都市农业起步较早、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宁波尚未出台一个单独的综合性的都市农业规划,只是在《宁波市农业“十二五”规划》、《宁波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散见对都市农业圈规划的描述。建议加强专项规划,从功能、产业、区域等方面对宁波都市农业进行系统规划,充分发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使农业的“蓝天碧水”与城市的“宜业宜居”相映生辉。

(3)加大投入,健全保障。加大政府资金对都市农业的扶持力度。建议农业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向都市农业重点倾斜,确立都市农业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的增长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循环农业、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节水农业、地力提升、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要向都市农业重点倾斜;农机补助资金要向都市农业圈的服务组织和装备建设倾斜;积极整合现有各部门农业扶持资金,各农口部门产业发展资金集中投入都市农业建设;加大对都市农业科技进步支持。在现有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的基础上,考虑设立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在都市农业品牌创建、融资、税费减免、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加大扶持的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保障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对都市农业龙头企业技术革新、环保设施、发展精深加工及品牌建设等,给予重点扶持。

作者:颜晨阳张华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都市农业论文: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1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框架要素

1.1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近年来,洛阳市围绕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要在确保粮食单产稳中有升的基础上,坚持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因势利导,破解洛阳“三农”发展难题,做到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并围绕都市农业区位、技术、资源、景观、经营等特点,又连续出台了鼓励扶持蔬菜发展、环市区花卉苗木产业带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建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

1.2夯实都市农业的产业基础

1.2.1稳步推进蔬菜基地建设。自2008年起,为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对蔬菜生产的需求,洛阳市政府对蔬菜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08和2009年,市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2010年投入1000万元,2011年投入2000万元,2012和2013年,分别投入150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的提高,带动了社会资金投入,促进了我市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由2008年前的不足4.67万hm2,增加到目前的近6.67万hm2,全年蔬菜总产量270余万t。

1.2.2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洛阳以牡丹种植为带动,近年来加大苗木花卉基地建设力度。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环市区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总面积2.83万hm2,其中花卉苗木面积达到2万hm2(牡丹面积800hm2、其它花卉苗木1.2万hm2)。

1.2.3持续提升畜牧生产能力。2011年以来,洛阳市加大对畜牧产业的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列出800万元,对新建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规模场)每个奖补20万元,对特色规模养禽饲养量1万只以上的养禽场奖励1万元、年销售特色家禽20万只以上或特色禽蛋2万斤的合作社奖励3万元、年加工量200万只以上的加工企业奖励20万元,加快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截止目前,全市奶牛存栏13万头、全省及时;肉牛、肉羊、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95.5万头、127.5万只、435.5万头、4490万只,全市肉蛋奶总产稳定在90万t。

1.2.4加快发展水果产业。近年来,洛阳市在财政、融资、用地、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凡是在规划范围内建设林果基地的,市财政给予每年300元/667m2补助,原则上连续补贴2年,大力发展以苹果、葡萄、樱桃等为主的时令水果。截止目前,全市水果总面积达到4.38万hm2,总产量达到7.1亿kg,总产值15.5亿元,已建标准化水果生产园区26个。采摘水果、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已成为休闲农业的主要内容。

1.2.5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洛阳市从2011年开始实施农业产业化“4332”工程(扶持培育4个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30个万亩示范基地、30家重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0个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业迅速扩张。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80家,农产品的加工率发展到37.6%。

1.2.6强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结合洛阳农业资源优势和都市农业发展实际,争取一批农产品获得省和国家著名商标,争创一批省级和部级名牌产品。截止目前,全市获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数71家,面积7.6万hm2,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共有104个。

1.3推动休闲农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洛阳市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通过开放招商,把现代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业休闲观光紧密结合,不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厚的回馈条件,吸引大批社会资本投资农业。

1.4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

洛阳市近几年围绕都市休闲农业项目所在地和景区抓整治,建立健全了周巡查暗访、月讲评排序、季考核点评、年考核验收等制度,每月在媒体公开考评结果,对落后的单位实施重点管理。同时,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改善空气质量。通过近几年的持续努力,洛阳市农村环境整洁了、景观更美了、大气更清新了、天空也更蓝了。良好的环境与不断完善的都市农业项目为广大城乡居民度假休闲提供了优美、合适的环境。

2存在问题及思考

洛阳市在推动“三篇文章”一起做、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规划建设水平不高、无序竞争、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低、功能欠缺等问题。由于受政策上的制约,尤其是在配套设施的土地使用、项目贷款融资等方面的难度较大,从而导致部分都市农业项目规模较小、建设标准低、资源浪费。发展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需要省委、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我省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没有出台相关的现代都市农业的奖励和补贴办法。各地在探索中对具有特色的、突出发展的给予了一定的奖补,但数量少、范围小,其鼓励和引导作用十分有限。为此,建议:

2.1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从政府层面上,要顶层设计,统筹安排,科学谋划,出台政策,明确思路、发展方向和保障措施等。

2.2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在破解都市休闲农业项目用地难题,尤其是项目配套服务设施用地上要予以明确、给予支持。同时,建议财政列支专项资金,重点对设施型都市农业、科技型多功能都市农业、休闲体验娱乐养老型都市农业等进行扶持,保障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形成城乡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裕,“种养加,产学研,商消游”一体化的都市农业新格局。

作者:韩太国单位:洛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都市农业论文:后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论文

1后现代思维及其对现代性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基于对现代主义、现代性和现代化运动的问题和局限性的反思和批判,分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危机,反对现代化运动的哲学和实践,主张复兴传统要素和技术[1],但既没形成统一的“后现代”的概念界定,又未形成系统的“后现论”,且其内部歧异性很大,遭受了很多质疑和批判。后现代思想家大卫•格里芬(DavidGriffin)将后现代思潮分为解构性(消除性)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修正性)后现代主义两个阶段,后者强调后现代与现代性的不可分割,主张后现代对现代的一种辩证的否定,是对现代的反拨和超越[1],或者说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本文中后现代思维是指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思维。后现代主义者揭露和批判现代性带来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带来了理性专制、机器统治、人性淡化、精神空虚、生态灾难等“现代病”,还批判了“主体性”和理性至上主义,批判以普遍性、同一性压制个体性、差异性,最终把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归结为人的审美生活——自由生活的彻底实现,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和超越。后现代哲学家杰伊•迈克丹尼尔(JayMcDaniel)概括现代性的坏处:对地球和传统的忽视,不顾社区利益而过分强调个性,忽视作为科学推理补充的审美智慧或精神智慧,将理性降格为工具理性的倾向,认为一切发展模式都必须遵循西方模式的武断[2]。

王治河也总结了现代性的局限:对自然的帝国主义态度、对传统的虚无主义态度、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对理性的过分迷信、对自由的单向度理解等[3]。于是他们提出发展的“代价理论”和“人类困境”和“世界性难题”等概念,以说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失衡酿成生态危机及负面效应,威胁到人类自身安全,可能导致人类自身的异化和人类文明的毁灭。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现代化进程中,更重视现代性对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这是后现代性所无法替代的,即使现代性发展产生了理性专制、精神荒芜、生态危机等负面效应,这就需要构建一套本土化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性理念和修正方案。后现代主义批判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4]。现代农业建立在现性和科学基础上[3],遵循人与自然分离、人与人分离的二元对立的现代性思维[5],以利润较大化为导向、以农民收入为核心衡量标准,把工业化当作农业发展的出路,在生产中广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高强度耕作技术,投入大量高水平的无机化学产品,进行某单一品种的工厂式、规模化地连续耕种,虽然短期内确实取得了巨大成果,满足了人类对农业增长的消费需求,“无止尽的成长、无止尽的财富、无止尽的权力、无止尽的机械化及自动化虽然可以(暂时地)带给少数人财富和权力”,但“它迟早会给所有人带来毁灭”,这是因为现代农业并非以人类健康、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为旨归。

现代农业将“工业化农业”作为生产模式,把城市化当作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这种“同一性思维”是一种极端的“霸权”,“金钱至上”,最终造成土地的掠夺、健康的损害、石油的巨耗、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灾难、经济的外部性、社会公平的损害、文化的侵蚀与异化等弊端[5]。于是后现代主义提出“建设性后现代农业”的概念,倡导“和谐”,即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谐的生活方式、和谐的责任伦理及和谐的审美旨趣,具有生态性、可持续性、可再生性,和谐、多元、感恩等特征,以“共同福祉”为旨归,不排斥“大”但“以小为美”,不“反对”现代农业,但“超越”现代农业,是传统、现代、后现代和当代现实的有机整合[5]。后现代农业是一种可持续的“健康农业”,其首要目的是为“作为整体的人类”提供健康的和愉悦的食品、农业工作和农村生活。因此,只有后现代农业才是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出路[6]。

2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迅速,形成农业型、经济功能型、生态观光型和综合示范型等模式[7]。

2.1美国都市农业:以经济功能为主

美国都市农业注重生产与经济效益,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为主要目标,主要形式是农场与社区互助的“市民农园”,农园以低于市场零售价为参与农园的社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农产品,社区为农园提供固定的销售渠道,社区市民与农园种植者共担生产成本与风险、共享盈利、互惠互利。其都市农业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占美国农业生产总面积的10%,其农产品价值占美国农产品总价值的1/3以上[8],增加了区域食品供给,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都市农业还带动了农业观光旅游业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每年参加农业旅游的人数达到2000万人次,创收达300亿美元。在都市农业发展中,美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发挥了巨大作用。美国各大都市按国家农业区域整体布局及其自身特色,在城市区域中合理规划和布局都市农业网络,形成独特的都市农业景观,使城乡真正融为一体。其中由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五大都市圈形成的带状区域的都市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美国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在农业生物技术开发方面的投入年均增长15.5%,专项拨款达35亿美元[9],并强化农业生物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引导家庭农场在专业化生产中使用新技术,以提高都市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美国农业部每月对世界农产品供求形势进行预测,农业部市场营销局及各地农产品市场报价员共同提供相关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民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在家就可获得农产品价格、品种、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近期数据。此外,各类大型生产资料公司、银行、信用社及农业合作社、农业协会、农贸市场等,共同构成了健全的农产品服务物流渠道组织,为农民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2.2欧洲都市农业: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

欧洲国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生活品质,对农业价值的判断体现着“崇绿”和“美食”意识。其中,德国都市农业侧重于生态与社会功能。林业在德国都市农业中占重要地位,许多发达的工业城市号称“森林城市”,为减少工业污染,大量植树造林,以农林业改善郊区环境,但减少了农作物种植,农产品主要靠邻国进口。另外两种主要形式是市民农园和休闲农庄。市民农园是由政府或农民将其农地租给城市居民,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满足市民回归自然、休闲体验和获取安全食品的需要,市民随自己意愿种植菜、花、草或树,政府不干涉,但农产品不能上市出售。市民农园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市民交流与沟通提供了园地和条件。目前市民农园的承租者多达83万人,产值占到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8]。1983年德国修订了1919年有关市民农园的立法,规定所有都市都有义务将市民农园提供给市民,保障每10户居民中就有一户拥有市民农园[9]。休闲农庄则主要是为了吸引游客到农庄休闲度假,观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庄生活和农场生产活动。德国田园都市农业每年创造旅游收入达80亿美元。荷兰都市农业强调农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和农业的社会责任。荷兰实施精细农业发展战略,走农业工厂化、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8],依托国际大都市的外贸优势,借助“温室革命”发展设施农业和出口农业,跻身世界农业强国,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居世界之首,创造了农业神话。其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是家庭农场的集约化设施农业,集约生产经营花卉、蔬菜及奶类食品。阿姆斯特丹与其他几个城市共兴建现代化温室12万亩,其中花卉8万亩,蔬菜4万亩,占全世界温室面积1/4;年生产鲜切花70亿支,盆花5亿盆,占国际花卉市场总贸易额量60%;平均每个农民的年出口额将近百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公顷土地净出口额超过10万元。

2.3日本都市农业:生产、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兼顾

日本都市农业经历了从经济功能转向社会、生态功能的转变。日本都市农业主要集中在东京、大阪和中京等三大都市圈,以蔬果生产为主,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园艺栽培和机械化操作,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观光农业,包括市民农园、银发族农园、农业公园、民宿农庄、观光农业、农村留学、自然休养村、体验农业等,发展观光、休闲、体验农业等旅游农业;二是设施农业,采用现代科技与农艺、农业设施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三是特色农业,由农业集团建设特色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深层开发[10]。政府重视提升都市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既通过正规学校培养农业劳动者,还为初次从事都市农业的劳动者提供无息贷款、资助学习相关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总之,世界都市农业发展日趋成熟,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型于一体,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经济、人文、生态、社会、服务、示范等功能,借助于先进的科技手段、完善的农业生产流通体系、多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及有力的政策支持,深度发掘都市农业的经济、科技、文化及品牌等多种价值,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科技化、标准化、生态化、低碳化和品牌化,真正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城与乡融为一体。它所形成的市民农园、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园区以及融入生态农业理念的现代农业等新形式,正是后现代农业的主要实践形式。

3国内都市农业发展定位及趋势分析

3.1国内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

“十二五”时期,都市现代农业是北京、上海等主要一线城市农业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北京都市现代农业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型于一体,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农业生态服务水平达到国内;杭州构建高产、品质、高效、生态、安全、特色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上海着力稳定发展都市高效生态农业;武汉完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西安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如表1)。可以看出,它们都注重都市农业的多元化功能目标,提升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及其服务于城市的能力,开始关注农业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农业的生态性与安全性,但并未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仍以居民利益与安全需求为中心,突出农业的经济功能,强调农业的供给保障,相对轻视农业的生态价值,尚未考虑到资源的掠夺使用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累积性后果及长远影响,也未将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列入规划内容。

3.2都市农业的衡量指标体系

对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的倾向性充分地体现于衡量指标上。其衡量指标体系围绕经济效益展开,基本都侧重于农产品供给与安全、产业水平、科技水平、基础设施等量化指标,而在生态服务能力与资源节约方面的指标选取差异大,间接地为经济指标服务。北京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采用亩均化肥用量、生物防治面积所占比重、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冬春裸露农田比率、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5个指标来量化考核农业生态服务的效果,占其指标总数(27个)的18.5%,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设置了“万元农业GDP耗水”指标。然而,杭州和上海都选取4个指标,分别占其指标总数的18.1%(22个)、22.2%(18个);武汉和西安只设置3个指标(如表2)。由此看来,对于农业环境资源方面的指标设置少,未达成共识,既不能反映都市农业对环境资源的要求,也不能较大限度地维护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这是因为,一方面农业环境资源保护及生态服务价值难以用量化,另一方面迫于农产品供应保障与农民增收的压力,追求眼前的农业增长与经济效益,轻视环境资源保护的长远效益,缺乏保护环境资源的实践动力与长远计划。因此,应完善都市农业的指标体系,设计一套综合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的量化指标,加强都市农业生态价值的考核,兼顾环境污染控制、资源循环利用及农业环境综合治理,维护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3.3都市农业发展项目规划

北京市围绕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目标,规划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观光休闲农业提升工程”与“低碳农业推进工程”,还根据都市农业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制定了减缓环境影响的具体措施,提升农业综合服务价值。但其他城市并未设计出农业环境资源保护实践方案。其中,杭州设计了“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安全农业工程”和“品质农产品工程”,上海规划“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疫病与植物病虫害防控建设工程”,西安规划“观光农业发展工程”与“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工程”,主要目的都是推进农业升级,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与安全水平,但都缺乏农业环境资源保护的整体方案。由此看来,各城市围绕都市农业经济功能设置发展项目,突出农产品供给保障、安全及产业发展水平,并未将环境资源保护列入实践(北京除外),虽然提出了农业环境资源保护的目标,尚未把资源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落实到发展实践中,轻视生态价值开发,也未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都市农业发展的大前提来对待。

3.4都市农业发展的困境

都市农业发展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包括水、土地等自然资源与空间稀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困境、粗放经营的农业价值开发深度不够、农业整体利益水平低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急需修正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与实践,紧密围绕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深入发掘都市农业经济功能以外的生态服务、旅游休闲、体验教育、文化人文、辐射示范等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业的整体利益水平,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以北京为例来分析都市农业发展的困境。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乡对有限资源的争夺更激烈,耕地逐年减少且不可逆转,农业用水被进一步压缩,环境累积性污染的恶果日益凸显,资源瓶颈约束的矛盾日趋突出。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3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5[11];全市实有耕地332万亩,基本农田28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6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1.4亩)的12%,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工业“三废”、生活废水与垃圾以及农业污染等,除水源涵养区外,土壤、河流、地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区300公里河道有一半严重污染,郊区超过70%的河道被严重污染[11]。城市生活垃圾规模逐年锐增,据统计2008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达672万吨,日均1.84万吨,且每年按8%的比例增长,预计2015年将达日均3万吨,90%以上的生活垃圾被运到京郊填埋,其污染远远超出了环境净化能力。畜禽粪便、秸秆焚烧、地膜残留、化肥农药过量使用以及农业废弃物滋生的病害与有害物质等,造成农业环境累积性污染,使农业环境恶化趋势难以遏制。此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民务农机会成本提高,农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农民增收难度更大。总之,水土资源极度稀缺、农业环境严重污染、生产成本快速上升,成为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使其未来发展更具挑战性。这就急需用高科技引领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发掘农业在旅游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辐射示范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价值。

4基于后现代思维反思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道路

当前国内都市农业本质上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大量消耗动力资源和化工投入品,推进农业工业化、科技化和现代化,实现了农业快速增长与农产品极大丰富,却是“一切以人类为中心”的极端“霸权”,急功近利,违背自然规律,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碳排放增加、产品质量安全降低、人类健康与社会公平损害、农耕文化侵蚀、生态灾难等恶果,威胁人类自身安全和人类文明[3]。从长远来看,这种农业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未来环境修复与治理成本极高,都市将会为今天快速挤压式的“增长”付出更大代价。借鉴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农业观,各城市应以人类健康、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为旨归,用“后现代农业”来“修正”和“超越”现代农业,定位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都市生态农业”:依托大城市并与城市充分融合,视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为首要目标,以“经营者利益较大化”和“社会与环境代价最小化”为核心衡量标准,以生态为前提,以生产功能为主,深度开发农业的生态服务、休闲娱乐、体验教育、辐射示范等多功能,融合农业与二三产业,为城乡居民提供品质安全的农产品,享受农业休闲文化,接受农耕文化教育,美化城市环境景观,提升农业生态服务水平。只有都市生态农业才是都市农业的未来发展道路。及时,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世界观。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恶质的现代化”的现代性思维,构建动态的、创造性的、多元的“和谐”思维,以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为旨归,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充分承载生态责任,走健康可持续的都市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第二,修正农业发展目标定位及衡量标准,加强对都市生态农业的扶持与监管。加强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充分认识都市生态农业的综合价值,将其纳入都市整体发展规划,将环境代价纳入农业衡量指标,严格考核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绩效,修正不合理的实践;实施都市生态农业的激励政策,积极改造生态农业用地,完善其社会化服务和设施装备,引导工商业资本进入生态农业领域,建立全民参与的多元投融资格局;培养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所需专门人才,实施绿色证书制度,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与质量安全监管,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三,促进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积极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推广农业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构建“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广生物化的、太阳能化的节能环保的清洁生产方法,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控制化工投入品的用量,降低对化学药剂的依赖,促进资源节约利用,降低能耗与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加强都市区域内流域的综合治理,恢复或重建废弃的山地林地,改造遭受累积性污染的农田,建设景观农田与农村生态环境,提升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第四,深度开发农耕文化,打造都市生态农业的“精神灵魂”与“核心品牌”。发掘农副产品的历史、品质、区位等特征,构建特色农耕文化并融入产品,打造独有的品牌价值,提供生态安全农产品及精神文化享受,传承传统农业文化精髓与文明,提升都市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与多元价值。

作者:何美丽王军强左停工作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都市农业论文:都市农业多功能化分析论文

[摘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都市农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新的时期,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成为一种趋势,它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社会等多重功能与价值,在建设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独有作用和深远影响。本文旨在对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作初步的价值分析及相关探讨。

[关键词]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价值分析

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历着从传统的农业大国向新兴工业国家与商品经济国家的演变。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农业,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开始走上现代化之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经营领域,都市农业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尤其在一些大城市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发达国家较早实现了农业现代化,都市农业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都市农业的理论;在中国,都市农业也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新发展方向。我国一些大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都市农业已有一定规模。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2005年,该区农业工作根据新的功能定位,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主线,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和技术,在设施农业、旅游农业、采摘农业等农业领域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获得了良好的效益。2007年8月,笔者在北京市房山区进行了都市农业的专题实证研究和考察,对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的价值有了更清晰具体的认识。

一、都市农业及其多功能化经营

都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简称UA)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日本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之为都市农业。尔后,有的学者以与城市中心的远近距离作为界定“都市农业”的标准,并提出“城郊农业”的相关概念(孙仲彝,1996);有的学者从行业属性和产品特征等方面来界定都市农业的内涵(党国印,1998)。

综合众多学者观点并结合实地考察,我们认为,都市农业是这样一种经济产业:它处于城市内部或城郊地带,为城市居民提供食物资源和非食物资源与服务,农民与市民直接互动、两地资源流通共享。相对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而言,都市农业具有如下特点:(1)从地理空间来说,都市农业不限于近郊或远郊,可在足够短的时间内进行信息、资源的流动和市场互动的地理空间都是都市农业的地理范围。(2)都市农业以城市为目标市场,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多重的产业功能、复合的经济结构、高投入高产出等主要特征。(3)都市农业在产业功能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除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生活功能,为市场提供基本的食物资源,还具备生态屏障、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和价值。

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都市农业呈现多功能化经营的趋势。多功能化经营即指该产业突破传统的经营理念、经营内容和经营机制,构筑多元化的产业链条,以多元的产品和服务赢取更大的效益空间。在新的发展时期,都市农业按照市民的多种需求构建培育,成为融生产、生活、生态、科学、教育、文化、休闲旅游、出口创汇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以北京房山区都市农业为例,当地最常见的现象是经营者同时兼营食物生产、科技产品开发、旅游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等多项内容,相应地生产和提供多种不同农业产品和农业服务。这与传统农业相比不单是经营内容的拓宽,它在经营管理机制和动力、对科技和信息的利用以及生产效益等方面的优势都是传统农业所不能企及的。

二、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的价值分析

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的价值是指:由开展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所引致的、当前技术和理论能够衡量或者预见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作用效能(程度),包括可货币化度量的直接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非货币化度量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从内容角度讲,这一价值评估是人们对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识别、确认和评定的一种价值观念反映。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和理论归纳,笔者将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的价值总结为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经济价值

作为一个经济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都市农业也通过生产和经营自身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并推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产业效能,获得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合理布局生产产业,调整并优化种植业结构和养殖业结构,生产粮食、蔬菜、肉禽等常规食物,开发名特优、鲜活嫩农副产品,提供新鲜、卫生、安全的蔬菜、水果、豆奶制品等来满足中心城市人们不同层次的物质需求。和传统农业相比,都市农业凭借突出的区位优势、畅通的信息平台和大量的资金技术投入,能较快地实现产业的集约化和市场化,从而具备更高的经济价值和更大的市场潜力。如北京房山区长阳镇2005年开始种植花卉,每月向市场推出花卉上万盆,仅“十一”假期卖出花卉12万盆;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房山区的花卉订单达到500万盆,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都市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城市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更新。如北京房山区大部分农庄在基础生产之外还开辟了旅游观光、采摘体验等经营项目,为城市居民的周末、假期提供了上好休闲娱乐之处,第三产业顺势拉动起来,为该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少农场或农业科技公司打造了自己的名优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收益。地处窦店镇的富恒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即通过都市农业的多功能化经营实现了每年800多万元的产业利润。

(二)社会价值

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不仅向市场提供物质劳动产品,也为市民打造了“精神家园”,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起着社会劳动力“蓄水池”和稳定“减震器”的作用。

1.食物保障和食品安全。都市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所需食物、蔬菜、牛奶、水果等,满足不同层次的物质需求,改善家庭食物摄入,提高儿童营养。城市人口密集、工商业繁荣,相对而言远离了农村,但食物及资源的供给大部分仍来源于农村,不管从时间还是空间的维度来说,都市农业与乡村农业和外国提供给城市的食物资源形成了互补,有效缓解了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需求。从房山区的情况来看,截止到笔者调查时,该区累计已建立各种设施大棚10000栋,常年四季向市区甚至向外地供应蔬菜、水果及牛奶等各类食物和营养物质。公务员之家

2.为城市居民提供第二个生活和休闲空间。都市农业区往往辟有景观绿地、采摘农园、花卉公园等,有的还建造了别墅式农居,为市民下乡度假休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现代都市农业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活动,它们还成为城市居民接触自然、观光休闲、体验农业、减轻工作与生活压力、放松身心、强健体魄的休闲产业。我们在房山考察看到,每到周末,就有不少市民涌向城郊农业园区,享受田园生活。

3.增加就业机会。都市农业的多功能化经营拓展了产业的发展空间,延伸了产业链条,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从业者,也就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据统计,2006年房山都市农业解决了10000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全区人均累计增收8000元,实现了经营者、劳动者和社会的多方受益。

(三)生态价值

有专家指出都市农业对城市生态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底斯特拉,吉拉德特,2000)。在现代社会,由钢铁水泥构筑的城市往往遭遇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困扰:如环境污染、热岛效应、公共空间缩小等等,使城市生态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市民生活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于是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开始凸显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现在世界上一些大城市的都市农业部门都探索出了一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具体经营模式,使都市农业在为城市提供食物供应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生态价值。主要表现在:为城市涵养了水源、为城市提供了天然的生态屏障、为市民提供了绿地、净化了城市空气等。据房山区相关部门介绍,房山是北京的“肺”,对北京气候有重要影响。到2006年底,生态环境建设、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很大成果,全区建设大型秸杆气化站、沼气工程多处,推广太阳能光电、户用生物质炉近万户,同时还建设生态家园富民工程2处、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工程1处,这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创造了巨大的生态和社会价值。

(四)人文价值

都市农业的人文价值主要表现在它能提高农民素质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传播农耕文化。在主观上,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要求经营者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更高的经营技能和市场运作能力。发展都市农业,政府就要重视新型农民的培养,这种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农民整体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业和其它相关科技被充分运用到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极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产业效益。如2005年初,房山区为了发展都市农业,邀请农科院农林专家给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户讲课、培训,还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各类农林业院校合作,定期举办大型培训和讲座,从开发育种、温室栽培到产业合作、市场营销,从投资经营、节能减耗到企业责任与社会效益,为都市农业从业者进行系统深入讲解,使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由此快速提高,房山区的都市农业相应得到较快增长。相比乡村农业来说,都市农业的商品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都很高,农民发展都市农业,可以获得较高收入。如,房山富恒农业公司依托强大的首都市民消费群体和农产品消费市场,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出来的“迷你小黄瓜”在首都市场上可卖到4元1斤;生产的“牛奶草莓”可卖到100元12个。足见发展都市有机农业能够给经营者带来丰厚的回报。使经营者获得较高利润是一种产业的人文价值最重要体现。此外,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还促进了农耕文化在都市社区的传播和影响。随着都市农业的发展,房山区建立了多个农业文化展览馆,一些都市农业企业辟有农业生产展览区和体验区。也就是说,房山都市农业可为首都市民提供了解农业生产、学习与体验农业生活、感受农业文明的场所和机会,较好地传播了农耕文化。

三、总结

如上所述,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指人们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理念、经营内容和经营机制,构筑多元化的农业产业链条,以多元的产品和服务在城市区域发展农业的经营模式。与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相比,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等几多方面的社会价值。但是要使都市农业产生多方面价值,需要建立一种平衡经营者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产业运行机制。因为都市农业经营者追求的产业价值与政府追求的产业价值存在一定差别。比方说,政府希望农民能生产足够的粮食以保障城市供应,而经营者可能认为粮食生产并没有很大的盈利空间而选择放弃或者减产。这就需要政府提供各方优惠和扶持,以保障粮食产量。可见政府和社会找到符合全局利益的平衡点是都市农业发挥多方面价值的基本条件。

都市农业论文: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都市农业的定义及合理性;都市农业的经营形式;都市农业的多效能特征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着生态、食品安全及持续发展的危机、都市农业是一种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这种定义强调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规范了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都市农业应该成为一种产生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和发挥经济、生态、人文、社会功能的农业发展方式、都市农业主要经营形式、建在生态防护林业带和城市之间的、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市内楼宇农业、都市人多,旅游服务需求量大,而且交通区位好、都市农业的生态效益与生态功能、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经济功能、都市农业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功能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本文分析了都市农业经营形式和多效能特征,说明了农业成为改善城市生态,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品质生活空间、保护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都市农业;经营形式;多效能特征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着生态、食品安全及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给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良的生活空间、保护农耕文化,现代社会开发了都市农业。1都市农业的定义及合理性

所谓都市农业是一种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由城乡居民经营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能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农业教育机会、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生产模式。这样界定现代都市农业,能引导都市农业朝着多效能方向发展,使都市农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其合理性如下:

这种定义强调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人只有转变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才能消除农业的负外部性效应。现代社会在都市区域开展农业生产,就是要转变农村地区破坏生态环境、缺乏人文关怀的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挖掘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和社会功能,使农业成为改善城市生态、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品质生活空间的产业系统。

规范了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都市农业应该特指在城市区域进行的各种农业生产。界定都市农业概念必须确定其区位范围和地理空间。如果都市农业定义不限定在城市区域,在实践上会产生许多误解,在操作上难以与乡村农业划定边界,也不便于都市农业的行政管理。

2都市农业的经营形式

作为城市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式,都市农业应该成为一种产生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和发挥经济、生态、人文、社会功能的农业发展方式。

都市农业主要经营形式

郊外生态防护林业。这是人类为了调节城市气温、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城郊地区开发的一种都市农业。这类经营领域在食物短缺的时空环境里不受重视。在过去,许多城市郊区本应成为生态防护地带,但被一座座工厂、养殖场和一块块蔬菜基地所占领。结果造成城市周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和地下水枯竭、空气质量下降。有了这些教训以后,人类才重视郊外生态防护林业。

郊外食物农业。这是建在生态防护林业带和城市之间的,给市民提供安全粮食、蔬菜等食物的一种都市农业。其经营领域包括蔬菜种植、粮食生产等。由于市民需要足量的、安全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郊外食物农业将向生态化、品质化、集约化、工厂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城市园林园艺农业。这是都市农业服务城市的主要表现,也是人类通过农业手段为城市提供绿色空间、园林景观、绿色公共活动场所、品质空气的重要领域。这种农业活动有悠久历史,自古以来,人类就重视城市园林园艺建设。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包括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和市内绿化、美化工程两大领域。前者是城市园林园艺农业的初级产品生产过程或原材料供应过程,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农村。后者是城市园林单位或郊区园林园艺公司将郊区的林木、草皮等其他植被移栽到城市住宅区、街道和道路两旁、街心花园、市内公园以及其他绿化地带的过程。两者是园林园艺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是市内绿化美化工程的基础,为城市绿化和美化生产源源不断地供应原材料;市内绿化美化工程是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的价值体现,为郊区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提供了强大需求。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发展过程就是这两种生产的协同过程。

市内楼宇农业。这是城市内的居民在城市楼宇间可用空间里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多功能农业经营方式。楼宇农业的产生源自市民对田园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住区生态环境的高要求。世界上解决了食物保障问题的市民一般把从事楼宇农业作为调节和美化生活的手段,而处于食物供应短缺状态的市民一般把发展楼宇农业作为家庭食物供给的一条途径。但是在农业生产受到工业化污染的情况下,一些市民也重视楼宇农业生产,将它作为解决食物安全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市内的楼宇农业成为城市食物农业的一部分。

都市文化农业。这是农业经管者借用文化产业经营技术,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给市民提供品质农产品、文化旅游服务、农业手工艺品、农村文化产品,从而获得较高经济收入的农业经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经营方式:及时,民俗旅游。这是经营者以民俗事像为经营内容、以文化旅游社区为经营空间,为市民提供旅游服务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都市发展民俗旅游具有优势,因为都市人多,旅游服务需求量大,而且交通区位好,所以都市民俗旅游发展比较快。第二,农耕文化展览。这是经管者按照农业发展历史线索通过实物和文字资料将农业文化在展览馆展示出来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项目具有较强的农耕文化传承价值,我国已出现这种都市农业经营方式。第三,农产品展览。这是经管者借助会展文化,在城市空间和特定时段,举行的农产品交易活动。

3都市农业的多效能特征

都市农业是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一种,能产生经济、人文、生态、社会效益,能发挥经济、人文、生态、社会功能,具有多效能特征。

3.1都市农业的生态效益与生态功能

都市农业的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园林园艺业、农作物种植,向城市提供绿色生态环境、绿色的生态屏障、绿化隔离带,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都市农业还可以防止和减轻都市外来不利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危害。

3.2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经济功能

由于都市农业具有经济上的区位优势、接近城市市场、拥有庞大的购买力旺盛的消费群体、具备走集约经营和发展设施农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而且产业分工比较发达,所以,都市农业的经济效能比较突出。

3.3都市农业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功能

都市农业是沟通城乡的产业形式,具有较强的社会效能:都市农业利用工业社会提供的物质设备和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在工厂内从事园林园艺生产,使得社会的及时、第二产业得到有机结合;都市农业使农民进城,在城市内部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为市民下乡旅游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为市民体验农业提供耕地,促进了城乡居民的直接互动,有利于市民与农民的结合;都市农业加速了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交流,这有利于消除城乡居民的文化隔阂,为城乡一体化奠定了文化基础;都市农业加速了逆城市化进程。逆城市化是城市居民把自己的居住地向城市郊区转移的现象,这有利于对缓解城中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问题。都市农业为市郊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加速了市郊交通、教育、供排水系统、电力、公共休闲场所的建设速度,有利地吸引着市民向郊区转移。所以,都市农业是我们解决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等社会问题的有效措施。

都市农业论文:都市农业旅游研究论文

一、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优势

1.特色的黄土高原农业文化优势。首先,山地自然条件的特殊性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农耕方式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其次,具有黄土高原中的陕北地区农业风光,表现在随山地变换的农业格局和相应气候条件下的特殊农作物景观优势。

2.革命圣地的“红色农业”优势。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更是延安“红色农业”的源头;杨家岭革命旧址亲手耕种过的菜园,枣园故居参纺线比赛用过的纺车是伟人参加劳动生产的真实写照,更是艰苦奋斗延安精神和“红色农业”的传承;枣园幸福渠等等,都是丰富的独特优势资源。

3.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首先,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出产丰富多样的农副土特产品。其次,高原地貌和恶劣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山区耕作模式,两者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

4.具有区域特色的农家乐及农家饮食优势。陕北黄土高原区依靠其特有的农作物和风俗文化在农家乐及饮食文化上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有丰富的农家乐资源。其次,有独具陕北特色的农家饮食,具有自然性、保健性等特点,形成了多种特色风味食品,已经成为农家乐及农家饮食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规模普遍小,缺乏规模效益。由于受短期效益的支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规模狭小,项目规划粗糙,缺乏文化和教育内涵,形象不佳,营销落俗,大多数以小户个体农家乐为主,多分部在旅游景点周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2.缺乏合理规划,发展无序。目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缺乏必要的政策领导和合理规划,农业旅游项目雷同,近距离重复布局,低水平盲目扩张现象普遍。

3.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形态创新。延安都市农业旅游产品模式单一,缺乏有突出特色的拳头产品,吸引力度不够,并且创新意识不够,缺乏在农业旅游模式和形态上进行创新,难于持续发展。

4.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服务特色。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项目品位不高、品牌意识弱、品牌项目不多、不重视长线投入、服务缺乏特色。

5.都市农业科技含量低,缺乏旅游文化内涵。延安市农业虽有长足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国内同类城市的差距逐步扩大,农业生产未能充分利用都市农业高科技化、现代化等多种功能将都市农业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项目科技文化含量低。

6.都市农业旅游管理水平低,经营效果欠佳。延安都市农业旅游处于兴起阶段,多数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从管理法规到开发管理者、旅游者素质等均未真正到位。从经营效果看,农业旅游开发弱,产业带动性不强,开发的层次水平和综合效益均不高。

二、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设计

1.设施农业旅游模式。以蔬菜园、果园、枣园等基地来实现农业工厂化,开展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连锁项目,开发建设形成“公司+庄园+农户+游客”的产业链布局,这些既符合提高土地利用率,缓和延安用地紧张,又可以常年开放,户内户外旅游项目有机互补。

2.园艺农业旅游模式。农业旅游向高产新奇的观赏性农业发展,具有食用、观光、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着力开发高科技园区,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新品种,同时配套发展相应的旅游设施,兼顾观赏农业景观、度假休闲活动,开发以高科技参观学习为主的旅游项目。

3.体验参与农业旅游模式。增长农知、科学考察农业场所,发展体验参与型都市农业旅游。在游览红色旅游的同时增添一些田园乐趣,调节延安乏味的人文旅游气氛。

4.休闲度假农业旅游模式。延安应结合自身优势开发休闲度假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窑洞群,借助陕北特殊黄土文化,进行剪纸、腰鼓、编织等农家活动来吸引观光旅游者;将生产项目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基地,结合旅游观光活动形成度假区。

5.农家乐旅游模式。农家乐属于体验型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较快,以各地民俗文化、种植养殖场地为依托,农作物生产多考虑观赏性和可参与性,同时庄内配备娱乐设施及乡村小饭馆等。三、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

1.合理设计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格局

(1)内圈层农业商贸休闲区。本文内圈层指距延安市区半径100KM以内的区域,这里串联着具特色的旅游地,并使热点和冷温点交错分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外圈层观光度假区。本文外圈层指辐射层——黄陵县、黄龙县、吴旗县,距延安市区半径100KM以外200KM以内离延安市区较远的区域。

(3)城郊田园休闲体验区。主要指市区郊区田园,如南泥湾、万花山等,适合进行休闲体验、观光娱乐的区域。

2.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1)倡导绿色生态旅游,变革旅游观念。(2)城市工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和谐推进。

3.树立品牌意识,突出产品特色。特色和品牌是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要在充分挖掘本区域独特的有形、无形农业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通过深化、活化等一系列的创意策划活动,打造成受市场欢迎的特色品牌产品。

4.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通过对各县区旅游业整体规划、统筹开发、联合营销,进行县区间整合,形成规模效应,形成线路景观的优化布局,推行和打造各县区之间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打造产业链条或在原有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5.树立城市形象,挖掘特色都市农业文化

在保障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推进现代都市农业文化的发展,注意避免出现唯“农”而“农”及项目内容趋同,重点突出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6.体现创新,实现生态农业旅游与红色旅游并重发展

首先,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要促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其次,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化道路,充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来保护和培育红色旅游资源,改善红色旅游环境,保护红色旅游产业,同时为都市农业旅游特色产品开发奠定基础。[摘要]近年来,都市农业旅游成为都市旅游和都市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本文选择旅游主题单一的城市——延安为对象,在明确都市农业和都市农业旅游概念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延安发展都市农业旅游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为实现延安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都市农业旅游延安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

都市农业旅游是将都市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都市农业的经营模式、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等吸引游客,实现旅游行为的新型旅游方式。

都市农业论文:都市农业研究论文

一、都市农业:具有特殊内涵的农业

对许多人来说,都市农业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但它确是一个具有现代意味的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重要概念。联合国开发遍地开花署把它定义为:以满足城市消费者需求为主要目的,采取信约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城市废弃物(垃圾和污水),在分散于城市或郊区各个角落的土地上和水体里,种养各种家用作物包括食品、花卉、草皮、药材、木材和燃料等,可进行加工和销售的产业。根据这个定义,我们认为,都市农业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种植业(蔬菜、瓜类、食用菌、药材、花卉和草地等),林来(水果、坚果、生态林、用材林和薪炭林等),畜牧业(生猪、肉牛、乳牛、羊、肉鸡、鸭和特种畜禽等)和水产业(淡水鱼虾等)。

都市农业的产品由有形和无形两部分构成。从有形部分看,除食品外,用来观赏休闲的花卉、草坪和林木,用来改善生态环境的防风林和绿色隔离带,用作悦情的观赏鱼、观赏鸟,供人玩耍的宠物,供科学试验的动物,用作燃料的木材、坚果壳和牛粪,有作皮件原料的猪皮、牛皮、羊皮和特种动物皮毛,用作羽绒的禽类羽毛,用作丝绸原料的蚕茧等都属都市农业产品。都市农业产品无形部分是附着于这些可以触摸的有形产品之上的精神性因素,比如,它们的生产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给人的美感。

都市农业的经营区域要小于城市辖区的郊县的范围,不能把城市辖区的全部农业都看作都市农业,因为,现在许多城市的行政辖县的农业或基本上是农村地区的农业,尤其是一些山区偏远虽然归属一个城市管辖,但它根本不具有城市特性,与传统农业并无二致。因此,我认为,都市农业应该限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即城区屋缘农业、城区零星土地上的农业、以及最接近城市的近郊农业。所谓屋缘农业就是利用屋顶、阳台、向阳墙壁及屋周庭院进行的农业活动。这种农业潜力很大,它具有供应鲜鱼、蔬菜、水果、绿化视野,净化空气,运动休闲,防热降温等作用。城区星地农业,为城市保留了一定的绿化空间,可用作农业公园或生态公园;可提供高品质的副食品和花卉等,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和从事农业劳动、进行农业教育的场所。近郊农业在城市农业中所占份额较大,它是指与城市建设用地毗邻的农业,它除了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鲜活的农产品和生态建设的意义之外,尤其重要的是观赏旅游价值。以湖南西部中心城市怀化为例,该市正在建设中的“一线一圈”,即以市区为中心、以5公里为内圆半径(城市建城区)、以16公里为外圆半径的方圆区域为“一圈”,以城区到洪江市(县级市)70公里的高等级公路为“一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就是都市农业的有益探索。

都市农业的本质在于强调农业生产与城市发展以及人和自大环境诸方面的和谐。它充分利用和依托都市圈,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对土地、森林等延期环境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摒弃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重点发展高效、集约的商品农业,并致力于延伸产业链,录求农业产业化架构中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经济增长,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开发的和谐统一,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都市农业的现代性特征

虽然都市农业与乡村农业一样都是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对象都是有生命活力的生物有机体,生产过程都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相互交织,二者具有一此共同的属性,但是,从消费主体、经营方式以及农业与城市的关系上看,都市农业与一般乡村农业又有诸多的不同,从而显现出自身的特征:

服务性(或叫“适城性”)。从地理空间上讲,都市农业处于内靠城、外连农区的连接地带,是城乡边界模糊的“灰色区域”。所以,都市农业是城市经济的扩展与延伸,是城市色彩很浓的农业。本着“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宗旨,都市农业适时为城市提供大量“鲜”、“活”、“嫩”的蔬菜,禽、畜、鱼等农产品,满足城市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从怀化市的情况看,以“一线一圈”为主要载体的都市农业较好地体现了服务城市的特点。当地政府引导和鼓励农民在这个区域发展生态农业,目前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它变“灰色区域”为“绿色区域”,不仅丰富了城市绿色食品,改善了城市重庆,而且由于特殊的交通位置,对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集约性。都市农业特别是城市近郊的都市农业,集约性城乡优势、工农优势于一体,与传统乡村农业相比,有利于获得各种反唇相讥、信息、良种和储藏运输设备,促进技术普及和更新,而从事都市农业的劳动者,相对而方具有较高的文化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设备利用率。都市农业大多由于地处城郊,交通便利,经济活跃,资金充裕,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治理。因此,都市农业能较快的实现规范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并且,由于都市农业位于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能接纳来自城乡的双向辐射,特别是可获得城市工业的支持与反哺,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设施水平与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投资收益率和土地产出率,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开放性。都市农业不仅上下贯通,能够较好地进行纵向联系,而且内外连接,能够进行广泛的横向联系。因此,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尤其是都市农业的经济结构、经营机制,通过调整和转换,已由封闭的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走向地尽其利、货畅其流的商品经济,有利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由利于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利用国内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互动性。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的发展过程。一方面都市农业以城市工业、信息服务业等为依托,以城市技术和人才为支撑。城市工商业资本和科技成果,对都市农业不断注入,使其资本密集度、技术含量和规模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城市需要都市农业为其提供服务。都市农业不仅为城市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高质量的鲜绿食品,刺激了城市对农产口的需求,而且,它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工业原料、廉价的劳动力,连接广阔的市场,对城市工业发展起到基础和支撑的作用。此外,都市农业由于区位优越,在资金、设备、技术、信息等方面占有优势,集约化程度高,它对远离城市的一般乡村农业具有引领作用。可以说,现在实行管县和城市管理体制,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城乡互动、工农携手、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三、都市农业不可忽视的作用

发展都市农业,对于优化城市生存空间,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都市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都市农业是维系稳定的基础产业。马克思说过,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都市农业对城乡居民的食品供应起保障作用。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资料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都市农业在保障供给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大。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不断改善,应归功于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可以说没有都市农业的支持与支撑,城市的经济建设就难以发展,城市的社会生活就难以安定。如怀化市近年来在“一线一圈”都市农业区,着力扶持的近效毛利溪大棚蔬菜基地、盈口蔬菜基地、城区的市奶牛场及畜禽产品供应基地、杨村和石门品质水果基地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繁荣怀化市区市场,保障城市居民供给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都市农业是工业要素的重要来源。城市除了要求农业保障食品供应外,还要求农村提供发展工业的各种要素。一是原料要素。作为轻业的发展和效益。二是资金要素。农业经济剩余资金一方面通过工粗产品“剪刀差”流向城市,一方面通过金融渠道流向城市。据《大江网》(江西日报主办)2002年11月6日载文:1995年以来,山东仅日照市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非农领域数额就高达20亿元。至于全国农村,保守估计数字可能上千亿。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商业银行等渠道外流,许多农村地区60—70%的资金流向城市和工业区。三是劳动力要素。农业的发展使农村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沿海城市之所以能吸引大量外资,除了其地理位置和政策条件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力资源具有优势。近年来许多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在一定的程度上得益于农村低成本劳动力的大量流入。

3、都市农业的工业产品提供广阔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是工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而农民的消费增长在全部消费增长中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工业品消费额年增长速度高于城市居民。据有关专家分析,农民购买力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促进工业生产增长0.3个百分点。从当前的消费品市场看,城市非发票品普及率已相当高,开拓城市市场取决于消费品向更品质次发展。而农村人口基数大,消费层次低,农民购买的主要是中低档的工业品,扩大农村市场能刺激生产中低档产品的企业的发展。农民对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不仅体现在对消费品的购买上下班,还体现在对农业生产资料等投入品的购买上。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领域的拓宽,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量也逐年上升。都市农业的发展,为工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4、都市农业是城市环境的生态屏障。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目前,很多城市十分重视植树造林,扩大绿色植被,建立环城绿化带,这对改善城市自然环境极为有利。都市农业在建立城市生态屏障,美化城市环境,交货城市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国家法定假日的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把较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休闲活动上,而城郊的自然风光和休闲农庄、果园则可成为新的娱乐场所。这也是未来都市农业发展的一大经济潜力。

5、都市农业是城市辐射的有纳载体。城市的工业、商业和服务业,蕴含着强烈的向外辐射的原动力。城郊农村可吸纳城市辐射源,中转辐射至整个农村。城郊农村通过吸纳城市先进的思想、文化、经济、技术,可以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依靠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从而达到工农结合,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

四、提高都市农业的综合效益

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也是全世界都市农业得以充分发展的世纪。在21世纪初叶,我国城市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避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农业萎缩、衰败的现象,把都市农业作为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龙头产业来抓。有条件的地方,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确定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都市农业。

发展都市农业,当前值得采取以下对策:一是要把经济功能确定为都市农业的主体功能,坚持效益优先原则,把发展集约化、设施化、工厂化农业作为建设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的首要任务。我国的土地资源十分稀缺,不能机械地模仿有些西方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走生态和文化功能为主的道路。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强大的物质、科技、信息和区位的优势,作为超前生产聚集空是,以此弥补相对短缺的自然资源劣势。从长远看,实现农业工厂化是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是集约化的基本载体,必须扎扎实产迈好这一步。二是以市场化、产业化作为发展都市农业的突破口。都市农业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只有通过产业化和市场化才能实现,因此必须加快培育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和流通体系,加快培育农业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组织。三是建设和完善都市农业科学技术体系。要大力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加速转基因植物、生物肥料、动植物高效疫苗、生物农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抗逆性,减少环境污染;要发展好设施农业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抵卸或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并大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发展农作物化学控制栽培技术,即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控制肥来调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艺与技术等。四是合理布局,把都市农业作为城市中具有生态功能的重要基础设施来建设。实现城市绿地和都市农业一体化,构筑都市生态绿地网络系统。五是注重农产品“安全性”,制订地方法规,规定农产品的各种成分的安全标准,采取强肿务的措施,防止环境污染,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快发展健康养殖、无公害种植、药物残留防治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六是有计划地发展观光、教育、旅游农业,把都市农业与城市文化结合起来。但限于现阶段的条件,生态、观光及休闲等功能,目前不宜强调到不适当的位置。

都市农业论文: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都市农业充分发挥大中城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集中的优势,借助高新技术应用功能的多元化、经营的国际化、生产的智能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都市农业将极大地带动现代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农产品

作为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我国都市农业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都市农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态势良好。

一、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都市农业具有发展导向的差异性、农业功能的多样性、产业间的融合性等特点,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开放循环的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城乡要素流动,一产必然向二、三产延伸,二、三产自然反哺农业,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互促,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度融合,农业的内涵不断拓宽。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和肥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最有活力的农业新产业。设施农业的发达程度是现代农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种苗业。充分利用城市科技、人才、资金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良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农业高端产品,积极发展农作物良种、蔬菜种苗、花卉苗木、品质畜禽、名优水产良种培育基地和现代化包装业。

(三)农产品现代物流业。逐步在城市形成以大型物流企业为龙头,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较强的现代农产品流通网络,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

(四)观光休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后出现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规划设计与建设,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农业经营特色的经济区域。

(五)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是集科技核心区、科技示范区和科技辐射区三种功能为一体,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企业。它以企业化的方式独立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或技术推广单位为技术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中心,以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示范、推广为手段,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并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企业利润增长和农民富裕为目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六)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现代农业增长方式。

(七)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我国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并无太大改观,而都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尤其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实践表明,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将成为制约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都市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影响都市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二)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对农产品在市场运行中还存在较多的行政干预。农副产品的产销信息相对闭塞,其生产经营组织、营销手段和方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

(三)资金、科技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都市农业是依靠大城市提供的高科技来发展的,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0.1%,农业技术推广费用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0.2%,这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科技投入不足。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表现为开发项目没有重点,融资渠道不畅。另外,目前我国发展都市农业的科技投入不够,主要表现在科技原创及突破性创新少,技术集成不够,新型资源整合平台缺乏,科技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

(四)政府规范和扶持力度不够。伴随都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政府以新的经济活动规则来规范和扶持。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一个的主管部门来统管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地方政府也不大重视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更缺乏具体的法规政策,使都市农业发展艰难。三、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对策

未来中国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应呈现“五个化”:一是功能发展多元化;二是产业发展集中化;三是手段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四是经营国际化;五是农民高素质化。基于此,发展都市农业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变农业单一生产功能的局面,迅速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都市农业的多种功能包括:一是产品功能为市民提供品质鲜活的农产品。即使都市农业不能满足市民副食品的需求,也可起到补充调控作用,特别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为保障城市供给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生态功能为城市提供绿色生态屏障。如,水稻田既是耕地又是湿地,能有效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三是服务功能通过完善科技、认证、物流、会展、信息等服务平台,构架起大中城市服务全国农业的桥梁。四是就业功能使农产品供应链连接起各行各业,这不仅可为未来的都市农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也将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围绕农业的多功能性进行农业经营模式的转换。

(二)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都市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区县功能定位,结合本地区自然禀赋优势来发展本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利用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区域内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和生产出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具有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特色现代农业以“特”、“优”、“名”、“精”、“新”等为基本特点,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性。都市近郊地区发展以科技、精品、观光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其建设模式以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景观绿地、花卉公园等为市民体验农耕和休闲娱乐提供场所的观光型农业为主。远郊地区是农产品的主产地,以“品质、高产、高效”都市农业为重点,建设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垂钓乐园、少儿农庄等。>(三)创新都市农业的投融资机制,促进投资多元化。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单纯依靠农民很难完成资本积累的过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体系,都市型现代农业才能形成的资金支撑。应加大对都市农业的投资力度,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投资。政府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

(四)培育都市农业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借助城市发展起来的快速道路体系,农业物流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运输时间,延伸农产品的可达性和科技性,利用农业物流为农产品开拓市场。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业物流的发展。如,荷兰农业的高价值得益于其强大的物流系统。在荷兰,近25%的物流属于农业物流。荷兰的冷冻行业非常发达,人均制冷和冷冻容积量居世界及时。荷兰的航空货运也非常发达,据统计,全世界65%的花卉贸易就是通过荷兰进行交易的。在强大的物流体系支撑下,荷兰农产品加工体系得到大力发展,而且精深加工的水平比较高。而农业物流在我国却是最为欠缺的环节。我国在发展农业物流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连接城乡道路体系和网络系统,从外部环境上给予保障。二是借助农业协会组织,把物流系统延伸到乡村。三是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提升产销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四是开发先进的采摘、运输、储存技术,减少农业物流中的损失。

(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采用多种渠道培养科技人才,努力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形式,各发达国家对农业教育都十分重视,有着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减少,而农业生产却大幅度增长,这与农民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在劳动力方面的主要障碍,不是农业劳动力数量不足,而是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不高。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开办培训班,资助农民学习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六)依靠科技延长产业链,打造都市区域农业品牌。依靠科技延长产业链,开发更多的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城郊的一些地方可依托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辖区内的特色,打造区域农业品牌。如,北京市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形成了一系列知名农产品,怀柔板栗、门头沟樱桃、大兴西瓜、平谷鲜桃、通州花卉、昌平苹果、房山磨盘柿等一批区域农业品牌已经逐步引领市场。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力度。在农业生产上,要立足于对广大消费者负责,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发展无公害、绿色安全农产品,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链条,保障城乡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应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延长销售半径,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都市农业论文: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探究论文

[摘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都市农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新的时期,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成为一种趋势,它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社会等多重功能与价值,在建设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独有作用和深远影响。本文旨在对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作初步的价值分析及相关探讨。

[关键词]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价值分析

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历着从传统的农业大国向新兴工业国家与商品经济国家的演变。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农业,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开始走上现代化之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经营领域,都市农业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尤其在一些大城市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发达国家较早实现了农业现代化,都市农业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都市农业的理论;在中国,都市农业也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新发展方向。我国一些大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都市农业已有一定规模。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2005年,该区农业工作根据新的功能定位,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主线,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和技术,在设施农业、旅游农业、采摘农业等农业领域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获得了良好的效益。2007年8月,笔者在北京市房山区进行了都市农业的专题实证研究和考察,对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的价值有了更清晰具体的认识。

一、都市农业及其多功能化经营

都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简称UA)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日本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之为都市农业。尔后,有的学者以与城市中心的远近距离作为界定“都市农业”的标准,并提出“城郊农业”的相关概念(孙仲彝,1996);有的学者从行业属性和产品特征等方面来界定都市农业的内涵(党国印,1998)。

综合众多学者观点并结合实地考察,我们认为,都市农业是这样一种经济产业:它处于城市内部或城郊地带,为城市居民提供食物资源和非食物资源与服务,农民与市民直接互动、两地资源流通共享。相对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而言,都市农业具有如下特点:(1)从地理空间来说,都市农业不限于近郊或远郊,可在足够短的时间内进行信息、资源的流动和市场互动的地理空间都是都市农业的地理范围。(2)都市农业以城市为目标市场,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多重的产业功能、复合的经济结构、高投入高产出等主要特征。(3)都市农业在产业功能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除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生活功能,为市场提供基本的食物资源,还具备生态屏障、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和价值。

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都市农业呈现多功能化经营的趋势。多功能化经营即指该产业突破传统的经营理念、经营内容和经营机制,构筑多元化的产业链条,以多元的产品和服务赢取更大的效益空间。在新的发展时期,都市农业按照市民的多种需求构建培育,成为融生产、生活、生态、科学、教育、文化、休闲旅游、出口创汇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以北京房山区都市农业为例,当地最常见的现象是经营者同时兼营食物生产、科技产品开发、旅游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等多项内容,相应地生产和提供多种不同农业产品和农业服务。这与传统农业相比不单是经营内容的拓宽,它在经营管理机制和动力、对科技和信息的利用以及生产效益等方面的优势都是传统农业所不能企及的。

二、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的价值分析

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的价值是指:由开展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所引致的、当前技术和理论能够衡量或者预见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作用效能(程度),包括可货币化度量的直接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非货币化度量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从内容角度讲,这一价值评估是人们对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识别、确认和评定的一种价值观念反映。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和理论归纳,笔者将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的价值总结为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经济价值

作为一个经济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都市农业也通过生产和经营自身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并推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产业效能,获得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合理布局生产产业,调整并优化种植业结构和养殖业结构,生产粮食、蔬菜、肉禽等常规食物,开发名特优、鲜活嫩农副产品,提供新鲜、卫生、安全的蔬菜、水果、豆奶制品等来满足中心城市人们不同层次的物质需求。和传统农业相比,都市农业凭借突出的区位优势、畅通的信息平台和大量的资金技术投入,能较快地实现产业的集约化和市场化,从而具备更高的经济价值和更大的市场潜力。如北京房山区长阳镇2005年开始种植花卉,每月向市场推出花卉上万盆,仅“十一”假期卖出花卉12万盆;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房山区的花卉订单达到500万盆,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都市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城市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更新。如北京房山区大部分农庄在基础生产之外还开辟了旅游观光、采摘体验等经营项目,为城市居民的周末、假期提供了上好休闲娱乐之处,第三产业顺势拉动起来,为该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少农场或农业科技公司打造了自己的名优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收益。地处窦店镇的富恒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即通过都市农业的多功能化经营实现了每年800多万元的产业利润。

(二)社会价值

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不仅向市场提供物质劳动产品,也为市民打造了“精神家园”,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起着社会劳动力“蓄水池”和稳定“减震器”的作用。

1.食物保障和食品安全。都市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所需食物、蔬菜、牛奶、水果等,满足不同层次的物质需求,改善家庭食物摄入,提高儿童营养。城市人口密集、工商业繁荣,相对而言远离了农村,但食物及资源的供给大部分仍来源于农村,不管从时间还是空间的维度来说,都市农业与乡村农业和外国提供给城市的食物资源形成了互补,有效缓解了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需求。从房山区的情况来看,截止到笔者调查时,该区累计已建立各种设施大棚10000栋,常年四季向市区甚至向外地供应蔬菜、水果及牛奶等各类食物和营养物质。

2.为城市居民提供第二个生活和休闲空间。都市农业区往往辟有景观绿地、采摘农园、花卉公园等,有的还建造了别墅式农居,为市民下乡度假休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现代都市农业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活动,它们还成为城市居民接触自然、观光休闲、体验农业、减轻工作与生活压力、放松身心、强健体魄的休闲产业。我们在房山考察看到,每到周末,就有不少市民涌向城郊农业园区,享受田园生活。

3.增加就业机会。都市农业的多功能化经营拓展了产业的发展空间,延伸了产业链条,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从业者,也就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据统计,2006年房山都市农业解决了10000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全区人均累计增收8000元,实现了经营者、劳动者和社会的多方受益。

(三)生态价值

有专家指出都市农业对城市生态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底斯特拉,吉拉德特,2000)。在现代社会,由钢铁水泥构筑的城市往往遭遇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困扰:如环境污染、热岛效应、公共空间缩小等等,使城市生态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市民生活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于是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开始凸显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现在世界上一些大城市的都市农业部门都探索出了一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具体经营模式,使都市农业在为城市提供食物供应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生态价值。主要表现在:为城市涵养了水源、为城市提供了天然的生态屏障、为市民提供了绿地、净化了城市空气等。据房山区相关部门介绍,房山是北京的“肺”,对北京气候有重要影响。到2006年底,生态环境建设、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很大成果,全区建设大型秸杆气化站、沼气工程多处,推广太阳能光电、户用生物质炉近万户,同时还建设生态家园富民工程2处、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工程1处,这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创造了巨大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四)人文价值

都市农业的人文价值主要表现在它能提高农民素质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传播农耕文化。在主观上,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要求经营者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更高的经营技能和市场运作能力。发展都市农业,政府就要重视新型农民的培养,这种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农民整体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业和其它相关科技被充分运用到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极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产业效益。如2005年初,房山区为了发展都市农业,邀请农科院农林专家给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户讲课、培训,还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各类农林业院校合作,定期举办大型培训和讲座,从开发育种、温室栽培到产业合作、市场营销,从投资经营、节能减耗到企业责任与社会效益,为都市农业从业者进行系统深入讲解,使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由此快速提高,房山区的都市农业相应得到较快增长。相比乡村农业来说,都市农业的商品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都很高,农民发展都市农业,可以获得较高收入。如,房山富恒农业公司依托强大的首都市民消费群体和农产品消费市场,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出来的“迷你小黄瓜”在首都市场上可卖到4元1斤;生产的“牛奶草莓”可卖到100元12个。足见发展都市有机农业能够给经营者带来丰厚的回报。使经营者获得较高利润是一种产业的人文价值最重要体现。此外,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还促进了农耕文化在都市社区的传播和影响。随着都市农业的发展,房山区建立了多个农业文化展览馆,一些都市农业企业辟有农业生产展览区和体验区。也就是说,房山都市农业可为首都市民提供了解农业生产、学习与体验农业生活、感受农业文明的场所和机会,较好地传播了农耕文化。

三、总结

如上所述,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指人们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理念、经营内容和经营机制,构筑多元化的农业产业链条,以多元的产品和服务在城市区域发展农业的经营模式。与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相比,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等几多方面的社会价值。但是要使都市农业产生多方面价值,需要建立一种平衡经营者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产业运行机制。因为都市农业经营者追求的产业价值与政府追求的产业价值存在一定差别。比方说,政府希望农民能生产足够的粮食以保障城市供应,而经营者可能认为粮食生产并没有很大的盈利空间而选择放弃或者减产。这就需要政府提供各方优惠和扶持,以保障粮食产量。可见政府和社会找到符合全局利益的平衡点是都市农业发挥多方面价值的基本条件。

都市农业论文: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模式论文

摘要:都市农业充分发挥大中城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集中的优势,借助高新技术应用功能的多元化、经营的国际化、生产的智能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都市农业将极大地带动现代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农产品

作为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我国都市农业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都市农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态势良好。

一、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都市农业具有发展导向的差异性、农业功能的多样性、产业间的融合性等特点,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开放循环的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城乡要素流动,一产必然向二、三产延伸,二、三产自然反哺农业,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互促,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度融合,农业的内涵不断拓宽。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和肥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最有活力的农业新产业。设施农业的发达程度是现代农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种苗业。充分利用城市科技、人才、资金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良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农业高端产品,积极发展农作物良种、蔬菜种苗、花卉苗木、品质畜禽、名优水产良种培育基地和现代化包装业。

(三)农产品现代物流业。逐步在城市形成以大型物流企业为龙头,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较强的现代农产品流通网络,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

(四)观光休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后出现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规划设计与建设,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农业经营特色的经济区域。

(五)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是集科技核心区、科技示范区和科技辐射区三种功能为一体,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企业。它以企业化的方式独立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或技术推广单位为技术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中心,以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示范、推广为手段,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并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企业利润增长和农民富裕为目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六)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现代农业增长方式。

(七)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我国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并无太大改观,而都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尤其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实践表明,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将成为制约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都市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影响都市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二)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对农产品在市场运行中还存在较多的行政干预。农副产品的产销信息相对闭塞,其生产经营组织、营销手段和方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

(三)资金、科技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都市农业是依靠大城市提供的高科技来发展的,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0.1%,农业技术推广费用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0.2%,这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科技投入不足。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表现为开发项目没有重点,融资渠道不畅。另外,目前我国发展都市农业的科技投入不够,主要表现在科技原创及突破性创新少,技术集成不够,新型资源整合平台缺乏,科技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

(四)政府规范和扶持力度不够。伴随都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政府以新的经济活动规则来规范和扶持。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一个的主管部门来统管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地方政府也不大重视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更缺乏具体的法规政策,使都市农业发展艰难。三、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对策

未来中国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应呈现“五个化”:一是功能发展多元化;二是产业发展集中化;三是手段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四是经营国际化;五是农民高素质化。基于此,发展都市农业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变农业单一生产功能的局面,迅速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都市农业的多种功能包括:一是产品功能为市民提供品质鲜活的农产品。即使都市农业不能满足市民副食品的需求,也可起到补充调控作用,特别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为保障城市供给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生态功能为城市提供绿色生态屏障。如,水稻田既是耕地又是湿地,能有效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三是服务功能通过完善科技、认证、物流、会展、信息等服务平台,构架起大中城市服务全国农业的桥梁。四是就业功能使农产品供应链连接起各行各业,这不仅可为未来的都市农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也将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围绕农业的多功能性进行农业经营模式的转换。

(二)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都市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区县功能定位,结合本地区自然禀赋优势来发展本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利用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区域内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和生产出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具有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特色现代农业以“特”、“优”、“名”、“精”、“新”等为基本特点,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性。都市近郊地区发展以科技、精品、观光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其建设模式以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景观绿地、花卉公园等为市民体验农耕和休闲娱乐提供场所的观光型农业为主。远郊地区是农产品的主产地,以“品质、高产、高效”都市农业为重点,建设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垂钓乐园、少儿农庄等。>(三)创新都市农业的投融资机制,促进投资多元化。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单纯依靠农民很难完成资本积累的过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体系,都市型现代农业才能形成的资金支撑。应加大对都市农业的投资力度,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投资。政府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

(四)培育都市农业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借助城市发展起来的快速道路体系,农业物流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运输时间,延伸农产品的可达性和科技性,利用农业物流为农产品开拓市场。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业物流的发展。如,荷兰农业的高价值得益于其强大的物流系统。在荷兰,近25%的物流属于农业物流。荷兰的冷冻行业非常发达,人均制冷和冷冻容积量居世界及时。荷兰的航空货运也非常发达,据统计,全世界65%的花卉贸易就是通过荷兰进行交易的。在强大的物流体系支撑下,荷兰农产品加工体系得到大力发展,而且精深加工的水平比较高。而农业物流在我国却是最为欠缺的环节。我国在发展农业物流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连接城乡道路体系和网络系统,从外部环境上给予保障。二是借助农业协会组织,把物流系统延伸到乡村。三是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提升产销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四是开发先进的采摘、运输、储存技术,减少农业物流中的损失。

(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采用多种渠道培养科技人才,努力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形式,各发达国家对农业教育都十分重视,有着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减少,而农业生产却大幅度增长,这与农民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在劳动力方面的主要障碍,不是农业劳动力数量不足,而是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不高。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开办培训班,资助农民学习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六)依靠科技延长产业链,打造都市区域农业品牌。依靠科技延长产业链,开发更多的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城郊的一些地方可依托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辖区内的特色,打造区域农业品牌。如,北京市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形成了一系列知名农产品,怀柔板栗、门头沟樱桃、大兴西瓜、平谷鲜桃、通州花卉、昌平苹果、房山磨盘柿等一批区域农业品牌已经逐步引领市场。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力度。在农业生产上,要立足于对广大消费者负责,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发展无公害、绿色安全农产品,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链条,保障城乡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应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延长销售半径,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都市农业论文:都市农业思路分析论文

摘要都市农业是利用乡村的设施与空间,农业生产的场地、产品、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及经营活动,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人们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式。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发展都市农业,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村自然、文化资源;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少城乡差别;为人们提供新的活动内容,有利于身心健康;扩大农业经营范围和规模,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益;摆脱农业发展困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类型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等。针对目前发展都市农业时出现的一哄而上、总体规模小、管理法规不健全、缺少文化教育内涵等问题,应该做到政策引导、计划管理、规划发展,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思路

都市农业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是一种为人们提供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现代农业重要构成之一。

都市农业(AgricultureinCityCountryside)的英文本意是指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在一些发达国家里,大都市特意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农地,由城里人去耕种,这是都市农业最初的意义。后来由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都市农业的内涵不断扩大,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形式,如生物农业、休闲农业、观赏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等,都充分地反映了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都市农业在60年代率先出现于美国,而后迅速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普及。我省在80年代末就出现了都市农业。首先在广州郊区出现了观光果园,以后其他各市陆续地出现更多。广州的云台花园、东莞的绿色世界、深圳的青青世界、顺德的生态园以及我市的白藤湖农民度假村、农科奇观等,就是我省都市农业的典型代表。

1发展都市农业的意义:

1.1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村自然、文化资源。都市农业除了提供采摘、销售、观赏、垂钓、游乐等活动外,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农村丰富的乡土文物、民俗古迹等多种文化资源,可供参观,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也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1.2增加农村就业机会。都市农业将农业由单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展,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1.3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都市农业可以增加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交流与沟通;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品质,缩小城市差别,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市乡村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1.4为人们提供新的活动内容,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随着城市人口的集中,经济的发展和都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身居城市的人们,逐渐被“水泥丛林”所包围,被“柏油沙漠”所环绕,被“三废”和嗓音污染所困扰,“都市综合症”随之而来。都市农业集农业劳动、农产品生产及休闲、度假于一体,给人们增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1.5扩大农业经营范围和规模,减少农产品的运销环节,增加农民收益。发展都市农业,把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解决部分农产品运销层次多的问题,避免了运销商的中间获利,这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收益;同时农民也可以从提供休闲服务中获取合理的报酬,增加收入。

1.6摆脱农业发展困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市农业面临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大,部分边远山区乡村农民收入低等诸多困难和问题,都市农业拓展了农业的发展领域与范围,增加了其发展空间,也提高了农业的经济地位,并可缓解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我市农业的经济地位,并可缓解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珠海发展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

2.1市民有支付能力。据专家分析,当人均年收入在500-800美元时,人们外出观光旅游处于迸发期,有着不可遏制的爆发力。1997年我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2793元(折合约1505.05美元),广州、深圳、东莞、中山、顺德、番禺、南海等周边城市也相继迈入中等小康行列,早已超过上述标准。据市旅游局调查一日游愿意承担100元以下的人占29.44%,愿意承担100-200者占43.51%,200-300元者占14.11%,这可以满足定位于普通市民的观光休闲的都市农业项目的消费需要。

2.2海陆空交通便利。珠海的海陆空条件比较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汽车的拥有量剧增。珠海市汽车拥有量年增长率为18.5%,近两年达到20%以上,增加的汽车主要是家庭轿车。日益增多的家庭轿车和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都为人们来珠海进行都市农业的休闲观光提供了方便。

2.3地理位置的优势。都市农业的目标市场在城市。珠三角有城市人口近3000万。港澳地区近800万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随着珠三角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潜在市场将逐步变成现实。珠海水连香港,地接澳门,处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光热水资源充足,绝大部分土地适宜耕,填海造地前景广阔,淡海水产资源丰富,农产品深加工和市场销售流通顺畅,特别适合都市农业的发展。

2.4都市农业含苞待放。珠海的都市农业已进入萌芽期,有迅速发展之势。斗门的白藤湖农民度假村早已名闻遐迩,市农科中心的“农科奇观”也已斐声中外,西区的小林镇、三灶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初具有规模,市渔牧有限公司的大型垂钓娱乐场正初露端倪,下栅水果果的“荔枝节”渐成旅游热点,湾仔的花卉公司正在筹划之中……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市都市农业正曙光初露,方兴未艾。

2.5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来看,伴有一定数量的都市农业用地,符合珠海市城市整体规划。可以在城市组团式发展板块之间留有都市农业用地,或蔗林,或花圃,或菜地,或鱼塘,或果园,这亦与珠海市成为中国旅游城市相适应,从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和白藤湖农民度假村成功先例中也可得到映证。

此外,我市农村民风纯朴,南亚热带海陆风光秀丽,特区土地统一规划管理等都是非曲直发展都市农业的良好条件。

3珠海市农村发展都市农业的类型和做法

我省的都市农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为基础,把农业建设、科研管理、产品加工、游客动手等融为一体,开发了一些观光休闲农业点,吸引了众多的城市居民和港澳游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目前已开发的都市农业项目依据经济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八种。一是公益性项目,如景观绿地、生态片林,对这类项目需要政府投入;二是市民自主经营的项目,如市民农园等,多数由承租者按照有关章程

自主成立管理委员会来负责日常管理,属“公助民办型”;三是企业化经营项目,如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农业公园、花卉公园、森林公园等,这类项目市场潜力巨大,投资回报率高,应重点扶持发展,规范管理。我市都市农业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形式加以发展。

3.1观光农园:这是自90年代初农民开放成熟期果园、菜园、花圃等供游客观景赏花摘果,进行促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如民俗村、乡情园、杨桃园、荔枝园、兰花园、柑桔园和被誉为南方青纱帐的甘蔗林、香蕉林等。至今为止,全省已开放的观光农园达40-50处,主要作物的种类有柑桔、杨桃、草莓、荔枝、龙眼、番石榴、甘蔗、茶叶及各种花卉等20多种。市农科中心无土栽培基地举办“甜瓜采摘月”、“龙眼、荔枝游赏团”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港澳游客,赢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计划建设观光果园则要求规模要大,果种要多,统一规划,分区套种,好能一年四季有果可赏,做到长年开放。

3.2休闲农场:这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如果南农垦系统国营农场逐步对外开放的橡胶园、胡椒园、海产养殖场等。由是可见,都市农业应是利用乡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人们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其经营管理应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文化活动等三个层面。目前,休闲农场在本省几乎是空白,而市民又有需要。如开发得有特色,将会成为双休日市民休闲的。休闲农场适宜于在山区发展,如在斗门和平沙、红旗等地,利用广阔的山场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依托周边的名胜古迹与自然景观,建设为综合性的观光、体验、游乐、度假区。这类项目投资可多可少,规模可大可小,具有相当之灵活性。

3.3市民农园:这是由农民提供土地,让市民参与耕种的园地。有自助菜园型,也有休闲游憩型,还有田园体验型。将农园划分成若干小区,分块出租给个人、家庭或团体,每块面积10-1000平方不等,由农民直接将农地分块出租给市民,租金每平方米10元/月,果树则因树种不同而各异,具体由双方商定。亦可农地、花圃、鱼塘、果园、茶庄结合,向多元化迈进。承租人或体验,或品茶,或游赏,或教育,或休闲,皆依个人兴趣而选择。平时由农场管理者负责派人照料,并按照租赁者意愿更换、增添园内种养品种,假日则交给承租者享用。可推出学作农民系列活动。承租人可以在此种瓜点豆,浇水、施肥、拔草、剪枝,既可锻炼身体,又享田园风光,体验收获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必将大受欢迎。

3.4教育农园。这是面向城市中小学生和农业工作者等特定对象,让他们亲近自然,热心劳动而开辟的园地或科研实习基地。如建成“青少年农庄”,分饲养乐园、绿色营地、童话作坊、时尚大棚、垂钓池塘等小区,让孩子们在娱乐中长中长知识,在动手中长能力。

3.5农业公园。把农产品生产场所和消费场所及观光游乐场所结合在一起建设。如日本的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如葡萄酒、葡萄汁、葡萄冰淇淋、葡萄大餐等)以及同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摄影、体验、竞赛与庆典活动融为一体。这些项目选址要好,一般座落在城区近郊,交通方便处。如可在湾仔镇建设一座花卉公园,把赏花、养花、咨询花卉知识及购买园艺材料等结合在一起,兼具观赏、休闲、教育、购物等多种功能,对市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3.6森林公园。类似香港的郊野公园。目前不少城市郊区已有一些,但一般规模小,档次低,且缺乏文化教育内涵。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或改造,以建设成综合性的森林旅游区,使之成为市民休闲避暑的胜地,并可划出专题园区供人们栽种各类(结婚生子、银婚金婚、生诞寿辰、开业晋级等)纪念林。如珠海市区的板樟山、凤凰山、斗门的黄杨山、东区的一些岛屿等均可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森林公园。

3.7民俗观光村。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如会同村或开远的雕楼等),稍加装修,提供过夜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憩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重的泥土气息,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可推出双休日“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系列活动,必定大受城市居民的青睐。

3.8民居农庄。北京郊区有些村庄已成为城里退休人员的“新居”和“教授村”、“艺术家村”。这些城市人在林间散步,呼吸着农村新鲜空气,栽种上蔬菜果树,雕刻出艺术作品,过着宁静淡泊,无噪音、无污染的世外桃园式生活。珠海城市规划总体定位为成功人士选择的居住地,适当建设一些独具特色的民居农庄,定会成为都市人成功人士的抢手货。

4珠海发展都市农业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4.1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省的都市农业点越来越多,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其作为珠三角城市群,特别是珠广深和港澳等大都市的需要相比,均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不少问题。

4.1.1目前,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和法规规范,一哄而上,一些经营者过于偏向观光游乐开发,农业内容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发展都市农业的方向。

4.1.2都市农业范围广、类型多。但总体规模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有些市民农园缺乏规划设计,停车场、洗手间、工具房、休息室及其他必要的公共设施过于简陋,园区杂乱无章,绿化美化明显不足。无法满足承租者的基本要求,游客逗留的时间亦短。

4.1.3都市农业特别是市民农园管理法规还不健全,盈余分配,权利义务,风险分摊等问题尚未理顺。其他项目亦多以乡村自主开发为主,经营者素质相对不高,管理亦不够规范。从经营效果上看,农园规模过小,水果成熟期集中,影响游园时间和游客兴致;而节假日游客过多,又给管理带来困难。因此,受自然气候条件、农事季节性的影响,都市农业淡旺委的差异较为明显。

4.1.4有些项目比较粗糙,缺乏文化、教育内涵,甚至有些城市郊区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围起来就收费。另一方面,有些市民对农业缺乏了解,乱摘乱采,践踏、破坏农作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所有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以便在今后珠海发展都市农业时加以避免与克服。

4.2解决都市农业发展过程存在问题的对策。我省都市农业发展处于萌芽期,应积极加以培育和扶持。我省的一些城市在游乐园、森林公园中开设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游乐项目。如以鳄鱼养殖、开发为主的斗门白藤湖鳄鱼岛公园。在新会等地果实成熟季节,也出现了开放草莓园、杨桃园或柑桔园供市民采摘活动。这些都是都市农业的初级阶段,是都市农业发展的萌芽期,我们应积极加以规范和引导,使之健康顺利地发展。

4.2.1政策引导。为了解决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广泛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扩大经营范围,发展都市农业,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因此,政府应积极推行“三生”农业政策,即把农业发展引向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生态自然化。生产企业化要求每个都市农业生产单位有一、二项作物或畜禽水产品为主导产品,进行科技化、高效化、企业化生产;生活现代化则要求农业生产单位提供一定的生活休闲设施,为人们休闲度假、旅游服务;生态自然化要求农业生产保持良性循环,维持生态平衡。在这些政策的引导、推动下,都市农业可以得到迅速发展。

4.2.2计划管理。政府要制定发展都市农业的中长期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对都市农业的支持力度。应颁发都市农业经营审批制度,规定建立都市农业区的基本条件,如面积必须大于50公顷,且连片开发;必须有开发地农民参加且受益;必须有当地农产品可供内销或出口;必须有优美的自然农业生态景观可供观赏;必须有丰富的农业项目和农业经验可让参与、体验;必须维持农业的本质特色以区别于一般的游乐区等等。

农委等主管部门应会同国土规划、环保、旅游等相关部门请专家对计划发展都市农业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规划与设计,并由乡村社区、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沙土保持、森林、园艺、环保等各方面专家、学者及相关单位代表组成都市农业发展咨询委员会进行评审。获准通过的经营主体应提供配套建设资金,也可由农委资助部分经费,金融机构提供专项基金或贷款予以扶持。

4.2.3规划发展。政府应把都市农业的发展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之成为建设农村“宽裕型小康”的重要内容。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历程表明,都市农业的出现是社会城市化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一种农业型态,是农业摆脱弱质、微利,并参与第三产业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发展的更高阶段。我市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已经在全市农村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宽裕型小康目标迈进。都市农业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进步为特征,正好符合宽裕型小康目标和要求。我们应把都市农业的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和建设宽裕型小康的重要内容来大力推广,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黄大成,男,1963年5月生,湖南衡阳市人。研究生学历,经济师职称,中共党员。1983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核工业中南地勘局311大队子弟学校教师、教研组长、湖南衡阳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秘书、生产安全科副科长、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海南三亚城市酒店人事培训部经理、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党委委员兼党委办公室主任、销售中心主任。在各级报刊发表文学、科普文章和论文数十篇,多次出席各种研讨会,并获得“珠海市科技论文三等奖”等奖项。

都市农业论文:都市农业经营管理论文

[摘要]现代都市农业是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农业教育机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经营模式。它目前主要有郊外生态防护林业、郊外食物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市内楼宇农业、都市文化农业等6种经营形式。它具有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方面的多效能特征。

[关键词]现代都市农业农业经营形式多效能特征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许多城市面临着生态、食品安全以及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给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良的生活空间、保护农耕文化,现代社会开发了都市农业。都市农业就是在城市经营农业,这种经营模式是在近代都市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古代都市农业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农业的经营项目多为城郊猎场和城市园林景观,故它只有休闲娱乐功能。在古代人类尚未形成在城市发展农业和利用农业发展都市的观念,也没有意识到城郊种养、猎场经营、园林景观建植本身就是农业经营行为。真正的现代都市农业源于1898年美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和“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经营观念,真正的都市农业生产始于1919年的德国。1919年德国政府开始建立“市民农园”,在城里开发供市民自给自足的小菜园,并制定了“市民农园法”。[1]为了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我们将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普适性经营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绍如下。

一、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

(一)都市农业的定义回顾

现代的都市农业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但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理论,最早把都市农业表述为“城市农业区域”或“城市农业生产方式”。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概念[2]。都市农业术语出现后,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学者纷纷探索都市农业的本义。(1)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欧文·霍尼(1950)认为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周边地区的都市楔形农田上进行的绿地建设和发展园艺业、果林业[3]。(2)德国学者史密特(1996)将都市农业定义为一种位于城内或环城区的产业,它生产或养殖、加工或运输各种食用和非食用的产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反过来为该城市地区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产品和服务[3]。(3)德国学者穆斯蒂尔(1998)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4]。(4)中国学者俞菊生(1999)认为都市农业包括城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要的农业[5]。(5)中国学者张强(1999)认为都市农业是地处城市郊区的农业以及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的农业[6]。(6)中国学者宋金平(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7]。(7)中国学者张林成(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分布在城市内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要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品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8]。

如上定义有个共性,就是强调都市农业的地域性和经济活动类型。从这个角度讲,可以把德国学者穆斯蒂尔的定义看成是这类定义的高度概括。但是,如果从概念体系的内部结构完整性和外部功能配合性的要求来衡量,这这些定义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从内部结构完整性来看,这些定义都丢失了都市农业的主体、生产目的、生产种类、产品等核心内涵;从外部功能配合性来看,都没有与城市生态环境、食物供应系统、乡村农业等相关概念建立配合关系。为此,需要对都市农业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二)都市农业的新定义

受如上定义的启发和满足概念界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要求以及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我们将都市农业界定为:一种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由城乡居民经营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能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农业教育机会、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生产模式。这样界定现代都市农业,能引导都市农业朝着多效能方向发展,使都市农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其合理性如下。

(1)这种定义强调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人只有转变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才能消除农业的负外部性效应。现代社会在都市区域开展农业生产,就是要转变农村地区破坏生态环境、缺乏人文关怀的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挖掘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和社会功能,使农业成为改善城市生态、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品质生活空间的产业系统。

(2)涵括了目前出现的都市农业的所有经营类型。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都市农业出现了种植农业、养殖农业、楼宇农业、园林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等经营类型。都市农业概念应该涵括这些经营类型。

(3)概括了都市农业经营主体。现在从事都市农业的人不仅是城郊农民,还有市内的园林园艺工人、居家赋闲的退休市民、城市家庭主妇等。我们在定义中用“城乡居民”一词概括了这些都市农业经营者,强调了都市农业的经营主体。

(4)规范了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都市农业应该特指在城市区域进行的各种农业生产。界定都市农业概念必须确定其区位范围和地理空间。如果都市农业定义不限定在城市区域,在实践上会产生许多误解,在操作上难以与乡村农业划定边界,也不便于都市农业的行政管理。所以,在定义中突出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是必要的。

(5)突出了都市农业的多重功能和产品特性。都市农业能为城市提供生态环境、安全食物、劳动就业、休闲娱乐场所、环境与农业知识教育场所;提供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缓解精神压力、陶冶情趣的生活方式。这些产品与服务以及生产功能是都市农业区别乡村农业的一个根本特点。

二、现代都市农业的经营形式和经营现状

作为城市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式,都市农业应该成为一种产生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和发挥经济、生态、人文、社会功能的农业发展方式。自现代都市农业兴起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新奇各异的多效能的都市农业经营形式。

(一)都市农业主要经营形式

(1)郊外生态防护林业。这是人类为了调节城市气温、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城郊地区开发的一种都市农业。这类经营领域在食物短缺的时空环境里不受重视。在过去,许多城市郊区本应成为生态防护地带,但被一座座工厂、养殖场和一块块蔬菜基地所占领。结果造成城市周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和地下水枯竭、空气质量下降。有了这些教训以后,人类才重视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如近年,法国用财政在一些城郊山区和岛屿建立了7个无住户的部级自然生态保护区[9]。近些年我国一些特大城市也开始重视这种都市农业。如北京,在2005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提出,将重点支持京津风沙源治理、建立第二道绿化隔离带、营造水源保护林;又如上海,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要把上海城郊结合部建设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安全空间、城市生态补充基地。

(2)郊外食物农业。这是建在生态防护林业带和城市之间的,给市民提供安全粮食、蔬菜、水果、肉食蛋禽、奶制品等食物的一种都市农业。其经营领域包括蔬菜种植、粮食生产、家禽家畜养殖、水果种植、食品加工等。由于市民需要足量的、安全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郊外食物农业将向生态化、品质化、集约化、工厂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另外,发展郊外食物农业,要以都市市场为轴心、要注重资金、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要注意引进工业生产管理技术和生物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尤其要以生产品质安全的品质农产品为经营目标。只有这样郊外食物农业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3)城市园林园艺农业。这是都市农业服务城市的主要表现,也是人类通过农业手段为城市提供绿色空间、园林景观、绿色公共活动场所、品质空气的重要领域。这种农业活动有悠久历史,自古以来,人类就重视城市园林园艺建设。现代市民把城市园林园艺美化视为都市农业的重要领域,并利用园林园艺工程美化城市空间。如法国,用绿篱带将住区与工厂、高速公路及污染区隔开,以营造宁静、清洁的人居环境;一些新城刻意保留部分农业用地,在城内种植蔬菜和花卉,制造农业景观。巴黎大区在城市规划中划定了自然保护区和农业保护区,提出要将农田、河谷、森林、公园等绿色空间联结起来,形成贯穿整个大区的绿色脉络[10]。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包括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和市内绿化、美化工程两大领域。前者是城市园林园艺农业的初级产品生产过程或原材料供应过程,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农村。后者是城市园林单位或郊区园林园艺公司将郊区的林木、草皮等其他植被移栽到城市住宅区、街道和道路两旁、街心花园、市内公园以及其他绿化地带的过程。两者是园林园艺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是市内绿化美化工程的基础,为城市绿化和美化生产源源不断地供应原材料;市内绿化美化工程是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的价值体现,为郊区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提供了强大需求。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发展过程就是这两种生产的协同过程。

(4)城郊旅游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属旅游农业,源于西方市民乡村旅游,在国外有70多年历史、在中国有30年历史。但世界各国对其称呼不同,德国叫“度假农庄”;日本叫“度假农业园”;澳大利亚叫“休闲牧场”;奥地利叫“农家旅游”;韩国叫“观光休闲农园”。它有农业公园、观光农园、体验农园、教育农业等四种经营形式。农业公园就是经营者在农业生产中融入城市公园经营元素,将农业生产场所转变为城乡居民观赏、游览的城郊公园;观光农园就是城郊农户将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以及农产品观赏或采摘活动成片开发为供市民旅游的场所;体验农园就是城郊农户用租种方式将耕地转化为供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劳动乐趣的场所;教育农业是郊区农业经营者或市政府为了给城市孩子提供一个了解农业知识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机会而开发出来的都市农业经营模式。城郊教育农业是在城市传播农业文化的主要形式,但经营方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是把城市子女送到郊区农户家寄宿并参加农业劳动;法国将其作为农业职业培训方式。法国政府规定凡从事农业者都要在教育农场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为此建有1000多家教育农场,并受制国家农业部门职业培训中心。法国的城郊教育农业效果比较好。

(5)市内楼宇农业。这是城市内的居民在城市楼宇间可用空间里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多功能农业经营方式。楼宇农业的产生源自市民对田园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住区生态环境的高要求。世界上解决了食物保障问题的市民一般把从事楼宇农业作为调节和美化生活的手段,而处于食物供应短缺状态的市民一般把发展楼宇农业作为家庭食物供给的一条途径。但是在农业生产受到工业化污染的情况下,一些市民也重视楼宇农业生产,将它作为解决食物安全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市内的楼宇农业成为城市食物农业的一部分。市内楼宇农业根据生产地点不同,有多种经营方式:及时,自家庭院、阳台、楼顶甚至外墙等狭小空间的绿化与美化种植,包括室内、阳台、庭院种植观赏性植物和水果植物、盘载蔬菜、小动物饲养,室外墙壁植草和藤蔓植物种植;第二,楼盘间空的绿化和美化种植,包括种草、植树;第三,旅馆饭店接待大厅的美化种植,包括移动的盆载植物和固定的植物装饰;第四,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绿色种植,包括街道绿化美化种植和钢架吊盆蔬菜种植。

(6)都市文化农业。这是农业经管者借用文化产业经营技术,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给市民提供品质农产品、文化旅游服务、农业手工艺品、农村文化产品,从而获得较高经济收入的农业经营形式。主要有四种经营方式:及时,民俗旅游。这是经营者以民俗事象为经营内容、以文化旅游社区为经营空间,为市民提供旅游服务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都市发展民俗旅游具有优势,因为都市人多,旅游服务需求量大,而且交通区位好,所以都市民俗旅游发展比较快。第二,农耕文化展览。这是经管者按照农业发展历史线索通过实物和文字资料将农业文化在展览馆展示出来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项目具有较强的农耕文化传承价值,我国已出现这种都市农业经营方式。第三,农产品展览。这是经管者借助会展文化,在城市空间和特定时段,举行的农产品交易活动。世界各地许多大城市年年举办农产品展览会。第四,节庆农业。这是经营者利用节庆活动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发展农业经济的经营形式。举办农产品文化节的目的不在于做博物馆式的陈列展示,而在于将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农业社会的日常生活模式与情境氛围分享给市民和外地来客。

(二)都市农业经营现状

国外比较重视都市农业,发展比较快,形成了一定规模,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出特殊功效。有专家估计,目前全世界有8亿人口从事都市农业经营,其中的2亿人口从事销售,他们中有1.5亿人是全职的(Smitetal,1998)[11]。由于世界各国的食物供应水平不一样,各国经营都市农业的重点领域不同。

在农业欠发达国家,不仅从事都市农业的家庭很多,而且主要从事食物生产。如生活在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赞比亚等国城市中的6.5亿市民中,就有2.5亿人通过都市农业获得部分食物。都市农业不仅是粮食短缺国家的市民解决食物自给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他们提高农业食物品质的办法。如有专家称,在哈瓦那,城市菜园明显提高了农户家庭及其所在社区的食物数量和质量(尼科·巴克,2005);在低收入家庭消费的食品中,城市家庭食物自产比例不断提高。有专家统计,在东雅加达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达到18%;在坎帕拉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达到60%;在内罗毕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已达到50%(Mougeot,1994)[11]。

在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重点是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如英国想通过发展都市生态防护和园林园艺农业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目前英国在20多个城市的原用于工业生产的土地上实施所谓的“城市农庄计划”。如德国采用生态保护农业措施恢复城郊矿山废地生态,如埃森市将城市内原来用于煤矿开采的土地转变成为都市农业规划用地,在废地上发展都市农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如城市国家新加坡就是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不仅改善了国家生态环境,把新加坡变成了世界著名的花园国家,而且已经改变了国家农业食物生产短缺的现象,实现了肉类供应自给和25%的蔬菜的自给(Smitetal,1995)[12]。

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比较。郊外生态防护林业、郊外食物农业、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市内楼宇农业、都市文化农业等具体经营领域,在我国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发展。我国的省会城市都建有郊外蔬菜生产基地,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新鲜蔬菜,甚至为城市超市提供一定数量的有机农产食品。我国一些特大城市还建设了郊外生态防护林体系。基本上所有大城市都兴办了旅游农业,尤其是农家乐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一些特大城市还发展了文化农业,如北京有316个郊区行政村开展了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接待户达13819户。北京房山区的韩村河村于2003年就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大兴区的庞各庄镇于2004年建起了占地面积2.3万余平方米的国内首家西瓜博物馆。大兴区于1988年首创性举办了西瓜节,到此已举办18届;大孙各庄镇举办葡萄采摘节;北务镇举办蔬菜采摘节;李桥镇举办西甜瓜采摘节;北石槽镇举办鲜杏采摘节;龙湾屯镇举办果品采摘节,他们以节庆方式招揽人气,以城区市民的广泛参来实现农产品的促销。现在北京农产品文化节已成为全国各市仿效的范式。

三、都市农业的多效能特征

都市农业是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一种,能产生经济、人文、生态、社会效益,能发挥经济、人文、生态、社会功能,具有多效能特征。

(一)都市农业的生态效益与生态功能

都市农业的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园林园艺业、农作物种植,向城市提供绿色生态环境、绿色的生态屏障、绿化隔离带,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都市农业还可以防止和减轻都市外来不利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危害。都市农业与市内园林绿化美化农业一起还扮演着城市清道夫的角色,不仅大量地、持续地接受、储存、消纳、降解、净化都市排出的气、水、固体废气物,而且将城市中大量排出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生活垃圾通过农业的有效利用变为资源,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损害,保持城市的正常运转。同时都市农业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防止市区无限制地扩张,维护了农村地面自然景观。市内楼宇农业还扩大了城市种植空间,促使室内氧气与二氧化碳得到平衡、能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室内温度、吸收空气中被污染的灰尘和废气,帮助市民建立了一个宜居的小气候。就北京城郊食物农业产生的生态效能来说,2002年仅京郊农田生态系统在调节大气成分方面就产生了49.3亿元生态价值;在净化环境方面产生了109.63亿元生态价值;在蓄水方面产生了6.03亿元生态价值;在生态服务方面产生了293.4亿元生态价值[13]。

(二)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经济功能

由于都市农业具有经济上的区位优势、接近城市市场、拥有庞大的购买力旺盛的消费群体、具备走集约经营和发展设施农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而且产业分工比较发达,所以,都市农业的经济效能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1)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增收能力。根据文化等人的研究,北京从事都市农业生产的农户人均纯收入,2002年为5880.1元,2003年为6496.3元,其增幅为约91%。这种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根据近些年的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统计,我国农民的年均人平纯收入不过3000元,只有北京郊区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的50%;全国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增幅约为20%,其增幅能力不到北京郊区农民的一半[14]。(2)促进了城郊第三产业发展。都市农业直接促进了郊区农村旅游业、物流业、畜牧业、种植业的发展,间接促进了郊区农村交通运输、通讯、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了郊区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发展,对周遍农村地区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辐射作用。更主要的是都市农业提高了农村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在农业走上设施化生产、化生产、品质化生产轨道方面起了促进作用,改变了农业经营落后面貌。以北京都市农业为例,到2003年为止,农机化程度达到70.4%;设施农业面积达到9.06%;节水设施控制面积达到81.2%;农户计算机拥有率达到16%。这是乡村农业无法达到的[15]。

(三)都市农业的人文效益与人文功能

都市农业的环保生产相对常规农业的化学化生产,使农业具有了人文关怀特点和人文效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了享受田园生活和从事养生劳动的机会,丰富了市民精神生活、锻炼了市民身体,加强了市民生活保健,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数。(2)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都市农业通过农业生产改善了城市空间结构、降低了城市污染,促进了室内外的碳氧平衡,为市民创造了宜居环境。(3)满足了市民的食物安全需求。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蔬菜、粮食、肉奶、水果等食物,丰富了城市食物供应。同时通过生产无公害的、绿色的甚至有机产品,为市民提供了安全的、品质的、有营养的农业食物,减少了“病从口入”的概率,为市民身体健康建立起了食物保护屏障,满足了市民对高品质食物的需求。(4)传播了农耕文化、改变了市民文化结构。都市农业通过发展会展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较好地向市民尤其是年轻人传输了农业知识、农艺、农耕精神,直接促进了农耕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提高市民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另外都市农业通过发展楼宇农业、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采摘活动,使市民的审美文化和认知文化发生结构性变化。

(四)都市农业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功能

都市农业是沟通城乡的产业形式,具有较强的社会效能:(1)都市农业利用工业社会提供的物质设备和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在工厂内从事园林园艺生产,使得社会的及时、第二产业得到有机结合。(2)都市农业使农民进城,在城市内部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为市民下乡旅游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为市民体验农业提供耕地,促进了城乡居民的直接互动,有利于市民与农民的结合。(3)都市农业加速了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交流,这有利于消除城乡居民的文化隔阂,为城乡一体化奠定了文化基础。(4)都市农业为城市家庭妇女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使她们通过都市农业更好地控制家庭资源,提高了低收入城市家庭妇女的地位。(5)都市的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吸收了城市剩余劳力,如达累斯萨拉姆的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城乡35000个家庭提供了工作机会;内罗毕的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15万个家庭提供了工作机会;哈瓦拉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城乡居民提供了3万个带薪工作机会,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16]。(6)都市农业加速了逆城市化进程。逆城市化是城市居民把自己的居住地向城市郊区转移的现象,这有利于对缓解城中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问题。都市农业为市郊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加速了市郊交通、教育、供排水系统、电力、公共休闲场所的建设速度,有利地吸引着市民向郊区转移。所以,都市农业是我们解决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等社会问题的有效措施。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