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业政策论文

摘要: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欧盟农业保护和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措施是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在其实施之初就带来很多问题,较大问题就是沉重的财政负担。本文从共同农业政策本身出发,分析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农业政策论文

农业政策论文:对“新农业政策”的一个扩展

对“新农业政策”的一个扩展

一、新“三农”政策的三大支柱

始于20__年下半年的新一轮宏观调控,是在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物价上升的压力开始显现、经济出现局部过热的态势下启动的。同时,由于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转向非农产业,加之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原因,导致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一直在低谷徘徊,城乡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基于这样的背景,新一轮宏观调控有着明显的“三农”指向。20__年初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是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之举,更是对“三农”政策做重大调整的启动性信号。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了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同时也涉及到“三农”的各个方面。为配合一号文件,中央随后又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政策。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构建起了新“三农”政策的基本框架。由于“三农”问题是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概括,构成新“三农”政策基本框架的就有相互联系的三大支柱。

(一)新农业政策农业是弱质产业,在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为了发展粮食生产,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国家及时对农业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刘文将农业政策的这一重大调整概括为4个方面:(1)中央的一号文件成为我国新农业政策的基础性文件;(2)首先取消农业特产税,然后减免农业税,“取消”和“减免”这两项政策措施确定了新农业政策的导向;(3)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这3项补贴政策打通了工业反哺农业、财政反哺农民的道路,形成了新农业政策的重要支点;(4)最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严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实行粮食低收购价,构成了新农业政策的4项保障措施。由于中央一号文件是针对整个“三农”问题的,因此笔者将其视作新“三农”政策的基础性文件,而就新农业政策来讲,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刘文所概括的后3个方面。这3个方面农业政策的重大调整,为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二)新农村政策在新一轮宏观调控大背景下,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日渐扩大的城乡差距,国家适时对农村政策做出了必要调整。这一调整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央已决定,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要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适当调整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结构,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六小工程”,要进一步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同时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农村小型设施建设,并且创新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无疑将发挥积极作用。(2)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20__年初,中央就已提出今后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在20__年初下发的1号文件中,中央又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工作重点,落实好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并且每年都要对执行情况进行专项调查。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保护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农民精神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3)深化农村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部署,当前农村改革正在推进。在经济体制方面,通过改革农地制度、农村流通体制、农村税费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在社会体制方面,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教育体制,促进城乡社会一体化进程。在政治体制方面,通过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度,加强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推动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的意义在于,消除发展过程中农民面临的各种体制障碍,“放活”农民,让农民平等地参与发展过程,从而充分地分享发展成果。

(三)新农民政策农民是弱势群体,在新一轮宏观调控大背景下,为了切实保护农民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直接惠及农民的新政策:(1)千方百计增加种粮农民的货币收入。这已体现在上述新农业政策中,此处不再赘述。(2)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中央已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通过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方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失地农民提供社会保障。(3)努力改善进城农民就业环境。中央已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政府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切实把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从而为农民工在城市安心务工就业创造条件。

二、新“三农”政策的三大突破

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新“三农”政策的基本框架及其初步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在协调以下3方面关系上已经或即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工农关系的突破发展经济学认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农关系要在政策上逐步调整。在工业化启动期和发展初期,工业的成长主要依靠农业提供的剩余积累,这是农业哺育工业阶段。步入工业化中期,工业的发展依靠自身的剩余积累来进行,这是工农自养或平衡发展阶段。进入工业化后期,工业剩余开始回流农业,这是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工农关系的这种演变及其政策调整,在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是一个共同趋势。然而回顾中国的工业化历程,工农关系并未依此趋势在政策上作相应调整。建国初期,我国为快速推进工业化而在国民收入分配上实行工占农利政策(程漱兰,1996),以便将大量农业剩余转化为发展工业的原始积累。据测算,1952—1978年,国家通过明 拿(农业税)和暗取(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业取走的剩余高达4874.2亿元(冒天启、朱玲,1997)。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虽然国家工业化开始步入中期阶段,工业已经具备了自我积累的能力,但是工占农利政策非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反而更加突出。有专家估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均在1000亿元以上,且呈扩大趋势(朱新武,1998),再加上近年来平均每年400多亿元农业税,仅此两项就远远超过改革开放前的平均水平。此外,改革开放后工占农利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这就是征地剪刀差。据陈锡文(20__)估计,近20年内,国家通过先低价向农民征用土地、后高价向市场出让方式,至少从农民手中拿走资金2万亿元以上。由此可见,我国工农关系长期处于扭曲状态。这种不合理的工农关系及其固化,尽管把工业前途给照亮了,但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了持久的阻滞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一直在低谷徘徊,城乡差距呈不断扩大的势头。种粮比较效益本来就很低,加之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转向非农产业,20__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到建国以来的低水平,粮食产量下降到近14年来的低点,农民收入增幅已连续7年低于5%。面对以粮食减产和农民增收困难为核心的“三农”问题的日益凸现,中央及时做出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果断采取了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粮食生产、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宏观调控措施。取消农业特产税并逐步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农业已由过去的“多取、少予”转变为“多予、少取”,工业对农业已由过去的“抽吸”转变为“反哺”,并且这种转变已不可逆转。

(二)城乡关系的突破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为了集中力量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形成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偏向城市的城乡二元体制。严格的户籍制度与城市偏向的粮油供应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相结合,将农民无情地排斥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外,从而造就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两大不平等的社会利益集团。陆学艺(20__)称之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改革前,由于工业大多集中于城市,因此体制安排上的城市偏向是工业优先政策取向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有所松动,粮油供应制度被取消,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打工。但是,这只是一种体制外的、暂时的流动,不改变户籍,不享受城市福利,也不纳入城市管理,甚至一些城市还出台了若干排斥、歧视农民工就业的政策。因此,尽管“城乡分治、一国两策”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这一体制并未受到根本触动。在经济上,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在赋税、所有制、就业等方面所享有的国民待遇仍然有显著差别;在政治上,如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城市人口是24万人选举产生一个代表,而农村人口却是96万人产生一个代表;在社会上,农村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人口所享有的国民待遇也有天壤之别(陆学艺,20__)。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已逐渐演变成一种权益结构,维护着城市阶层的既得利益,农民阶层则长期受这一体制的束缚而成为较大的利益受损群体。事实上,在中国城乡差距已经畸变为一种城乡鸿沟(雷晓宁,20__)。

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鸿沟,中央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且将农村作为协调发展的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为农村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深化农村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则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体制保障。这表明,长期存在的“城乡分治”已开始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城乡鸿沟将逐渐弥合。

(三)政府与农民关系的突破和国际上通行的三级政府不同,我国实行的是五级政府架构,即“中央—省—地级市—县(区)—乡镇”。其中位居基层的县乡基本上是靠“以农养政”,“搜刮”农民是县乡财政的主要来源(李昌平,20__),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部门以农业税为载体,派生出从农民攫取剩余的名目繁多的税费负担,且“取之于农民”不是“用之于农民”,而是为了解决乡镇干部的吃饭和福利的需求。由于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已由服务农民异化为“搜刮”农民,加之农民负担过重已经威胁到一些农民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必然导致“集体性抗议”的不断增加,大规模群众上访事件的不断发生,干群关系紧张,这些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

面对农民的不堪重负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央决定在巩固和发展近年来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从20__年起取消农业特产税(除烟叶外),逐步降低农业税,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5年内取消农业税。农业税减免的意义不仅在于每年减少农民人均几十元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为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增加推力,创造条件,从而也为改善农村干群关系营造氛围。首先,农业税减免以后,乡镇不再靠“以农养政”,上级政府(中央和省两级)的拨款而非“搜刮”农民将成为乡镇财政主要来源,从而实现“农不养政”。乡镇政权靠上级财政统筹后,乡镇政权的基本职能才有可能变“搜刮”农民为服务农民,上级政府也才会产生真正改革乡镇体制和机构的动力。其次,农业税减免以后,乡镇政府不再找农民收钱了,村干部的主要工作不再是完成乡镇布置的任务,而是管理本村事务;村委会主要不再是对乡镇负责,而要越来越对村民负责。这时村民自治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才会有实质性进展。

三、新“三农”政策的三大走向

尽管新“三农”政策在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政府与农民关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但作为一项刚出台不久的新政策,它又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局限性。针对这些局限性,需要对现行“三农”政策加以充实和完善,以便更好地发挥其政策效应。

(一)现行“三农”政策带有一定的短期安排特点,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尚待建立现行“三农”政策的一些具体措施,如粮食低收购价、良种补贴、遏制农资价格上涨、减轻农业赋税等,都是在粮食供求形势堪忧、农民增收形势严峻、城乡差距畸形扩大的背景下出台的,因而多少带有短期安排的特点。短期安排的意义在于,在长远目标一时实施起来还有许多困难的情况下,可以起到立刻缓解“三农”问题的作用。并且还能以短促长,从而一步步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距。尽管短期安排具有见效快的特点,但其政策效应是递减的。更为重要的是,短期安排毕竟是立足当前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而非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还需着眼长远,构建促进“三农”状况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为此,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正如刘文所强调的,可以把一些长期起作用的政策逐步法制化,政策力度还可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就长期而言,还必须减少农民,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农民减少了,一则可以扩大农户经营规模,二则可以为政府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创造条件。因此,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鼓励、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市有序转移,应成为今后“三农”政策的一大重要走向。

(二)现行“三农”政策生要靠中央政府推动,地方政府的作用尚待发挥现在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很大,已经出台的“三农”政策的含金量很高。但是,要把含金量很高的“三农”政策真正变成金子,关键还要靠各级地方政府去落实。从笔者在基层所了解的情况看,相对于过去,现在地方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相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三农”工作的关注程度又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往往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即认为抓“三农”抓不出政绩,因而抓“三农”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导致政府工作重心难以向农村下移,资源配置难以向农村倾斜。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不将中央出台的惠农政策及时地告之农民,不将中央给予农民的好处及时足额地兑现给农民。二是地方政府在工作方式上习惯于通过会议来传达会议 ,以文件来落实文件,对本地“三农”问题研究不多,因而容易造成对中央政策理解和执行上的片面和脱离实际。殊不知,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各地农村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很大,如果无视区域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就很难做到将中央政策和地方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就难以创造性地开展“三农”工作。因此,在中央逐步加大重农政策力度的同时,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度,将是今后“三农”政策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秘站版权所有

(三)现行“三农”政策条件下政府与单个农户的交易成本过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亟待提高现行“三农”政策的很多措施,如“三补一减”,即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减免农业税,都是以政府与农民直接交易的方式来实施的。但是,中国有2亿多小农户,8亿多农民,按照交易费用理论,政府与这么多的单个农户或分散农民的直接交易,其交易成本高得惊人。即便是其他东亚小农国家比如日本、韩国,尽管农民人口比我们少得多,但政府法定的投入也不是直接投给单个农户,而是投给那些组织起来的农民,即各种形式的农村基层合作经济组织(温铁军,20__)。这不仅降低了政府与单个农户直接交易的成本,同时也有利于政府支农资金的集中统一使用。此外,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民组织起来,还能大大增强单个农户在市场中的交易地位,弱化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因此,在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同时,如何引导农民建立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借此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是今后“三农”政策需要着力解决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农业政策论文:欧盟近期农业政策改革分析

欧盟近期农业政策改革分析

20__年6月26日,欧盟部长理事会通过了农业政策改革决议。这是一项已经讨论和争论了很长时间的重大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彻底地改变欧盟对农业的支持方式”,使得农业政策更加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将原来与生产挂钩的蓝箱支持转变为与生产不挂钩的“单一的农场补贴”即绿箱支持。改革政策的各项具体措施,将分别从20__年和20__年开始执行。本报告对欧盟农业政策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有关方面的反应以及影响和借鉴意义做一简要分析。一、欧盟近期农业政策改革的背景

这次欧盟农业政策的重大改革,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出于内部发展的需要,主要是欧盟东扩所带来的巨大农业补贴增加压力;二是出于WTO“多哈发展议程”谈判的需要,试图改变欧盟在新一轮谈判中的被动局面,尤其是在即将召开的坎昆第五次部长级会议上能有点说法。

就内部原因分析,欧盟(欧共体)的农业发展背景和农业政策目标在过去的40年中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的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最早是在1962年正式形成的。当时的主要政策目标是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自给率水平。这可以从《罗马公约》中对于共同农业政策目标的表述中看出:增加农业生产率从而确保农业生产者有一个相当的生活水平;稳定市场;确保供给;确保消费者享受合理的价格。随着生产的大幅度增加,70年代中期以后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开始出现,并且日益严重。西欧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日益成为两个分割的市场,西欧农产品价格显著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农业补贴支出急剧增加。农业补贴支出一度占到欧共体财政预算的三分之二。为减轻补贴增长的压力和减轻过剩问题,同时也是为了适应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需要,欧盟在1992年进行了农业政策改革,大幅度降低了国内支持价格水平;为补偿农民收入损失,引入了蓝箱政策,进行了与生产(种植面积和牲畜头数)挂钩的直接补贴。后来,又通过了“20__年议程”,进一步降低了国内支持价格。20__年12月,欧盟通过决定,从20__年5月开始,波兰、匈牙利等10国将正式成为欧盟的新成员。新成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产品生产数量大。因此,如何对新成员实行农业补贴政策,成为一个焦点性问题。现在欧盟每年的农业补贴为430多亿欧元,约占欧盟预算的一半。德国等国家一直强烈反对增加农业补贴支出,因为按有关预算规定比例,德国将承担四分之一左右的支出负担。20__年10月,欧盟达成协议,分阶段按比例对新成员实行农业补贴,新成员享受的直接补贴幅度占老成员比例,由20__年的25%,增加到20__年的40%,然后在20__-2013年期间等额增加,新老成员达到同一水平。同时规定这一期间控制欧盟农业补贴数额,每年按通货膨胀率为1%增加,到2013年控制在483亿欧元之内。如何实现控制农业补贴的目标,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此外,按照目前的政策,欧盟农业补贴的80%为农场数量只占20%的大农场所得。这种补贴效果是不理想的。在此背景下,欧盟的农业政策目标已经从最初的鼓励生产转变为减少过剩、提高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农村发展和农村社区维护等。因此,近年来,欧盟农业政策已经从原来以收入支持为中心,演变为日益重视“第二支柱”即农村发展问题。

就外部环境看,20__年多哈会议启动了WTO新一轮农业谈判。同上一轮谈判一样,欧盟仍然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采取保守的态度,成为美国、凯恩斯集团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攻击的主要目标。由于国内改革政策不到位,欧盟代表在谈判中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欧盟的农业国内支持总额数量是所有WTO成员中较大的。按照经合组织的计算,欧盟生产者补贴等值将近1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和日本之和。欧盟的生产者补贴等值高,一方面是因为国内补贴数额大,另一方面是市场准入程度低,内部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而国内市场价格高,也引起了出口补贴问题。此外,在国内支持总额中,欧盟的黄箱政策和蓝箱政策支持所占比重高达80%左右,而美国仅为20%左右。因此,不改变欧盟的国内农业支持政策,欧盟就不能接受任何实质性提高市场开放程度的谈判建议。这也是为什么对于WTO农业委员会主席哈宾森提出的减让模式草案,美国等国家认为减让幅度太小,而欧盟却认为减让幅度太大、步伐太快的根本原因。农业谈判在原定的20__年3月底之前达成减让模式的计划没有能够实现,而即将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对新一轮谈判的成败至关重要。在坎昆会议之前,欧盟需要拿出一些行动,以证明为坎昆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努力。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背景,欧盟一直在酝酿这次改革。20__年7月欧盟委员会提交的欧盟农业政策中期评估报告,完整地提出了改革的设想。经过了一年多的激烈辩论和前后三次谈判,欧盟部长理事会终于在20__年6月26日早晨通过了决议。决议是一个妥协产物。一方面,决定实行不挂钩的单一补贴这一重大改革,另一方面,也对法国的要求给予了让步,允许成员国保留挂钩补贴的25%,并允许成员国推迟两年执行单一补贴政策等。荷兰、英国和瑞典曾经主张更为激进的改革,而法国是主要反对者。葡萄牙一直投反对票,直到才表示少数服从多数。

二、欧盟近期农业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

这次欧盟农业政策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直接补贴方式的变化,由原来与当年生产面积挂钩变为不与当年生产挂钩。此外,原来的价格支持政策仍然保留,支持价格水平有的产品不变,有的产品降低。

(1)改革直接补贴方式

欧盟的直接补贴政策最早是在1992年开始实行的,作为降低支持价格的补偿。“20__年议程”进一步将谷物的支持价格在两年之内降低15%,同时提高了直接补贴。补贴的计算较为复杂,其基础是农民每年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的补贴额。单位面积的补贴额是根据单位重量的补贴额与基期产量之积所确定的。享受面积补贴的作物包括:小麦、大麦、燕麦、黑麦、高粱、玉米(含糖料玉米与饲料玉米)等谷物作物;油菜、向日葵、大豆等油料作物;豌豆、蚕豆等蛋白作物;麻类等纤维作物;等等。在一些地区,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作物,还给予额外的补贴。例如对于种植硬质小麦的土地,给予额外的补贴(每公顷138.90欧元),但是限定较高补贴面积(即较高补贴总额)。每公顷面积的补贴额,各种作物之间有所不同,不同地区也不同。这是因为,补贴标准是按照每吨补贴额与平均单产来确定的。不同产品的每吨补贴额不相同,例如,谷物为58.67欧元/吨,蛋白作物为72.50欧元/吨等。油料作物的方法更麻烦一些,每年还不一样,20__年为81.74欧元/吨,20__年为72.37欧元/吨。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的成员国,不同的地区,也不一样,因为各个地区的单产不一样。计算单产时,不是具体到某个农户,而是按一个地区的平均产量。例如在德国,基本上是以州为单位来计算平均单产。个别州的不同作物分为两个或更多的地区计算平均单产。

上述的欧盟直接补贴政策虽然与当年的价格无关,但是却与当年种植的产品类别和种植面积多

少有关,因此是挂钩的,属于对生产和贸易具有直接扭曲影响的政策。由于欧盟在实行这种政策时,对总的生产数量进行限制,因此,属于蓝箱政策。这种补贴需要每年统计、审查、计算,相当复杂繁琐。

按照新的改革方案,原则上取消以上补贴,代之以“单一的农场补贴”(SingleFarmPayment)。每个农民获得的补贴额将根据以20__-20__年为基期的情况确定。一经确定,补贴就与当年种植的作物种类和面积多少无关。因此,将不再属于扭曲生产的政策,从而可以归为绿箱政策。决议也做了一些妥协和保留:(1)如果某成员国认为有必要避免遗弃土地的危险,则可以将现在的面积补贴幅度的25%予以保留,仍然与当年的生产面积挂钩,而其余的部分改为不挂钩补贴。(2)如果成员国愿意,对谷物干燥方面的补贴和对边远地区的直接补贴,可以不改变现在的挂钩补贴方式。(3)牛奶的补贴政策将于20__年改革为单一的农场补贴。如果成员国愿意,可以提前进行。此外,成员国如果出于鼓励某些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高质量产品生产和营销的生产方式,可以给予额外的补贴,但是不能超过单一的农场补贴额的10%。(4)上述改革政策从20__年开始实行。如果某个成员国需要一个过渡期,则最迟要在20__年开始执行。如果出现了过度的竞争扭曲,欧盟农业委员会可以通过各产品的管理委员会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加以解决。(2)稳定农产品市场政策

在以上补贴政策之外,欧盟继续执行以前的市场稳定政策。具体不同产品的具体政策措施分述如下。

谷物:保留现行的干预(保护)价格。基础干预价格不变,仍然为每吨63欧元。支持价格仍然实行季节变动,但是每个月的增加幅度减少一半。为了减少过剩,对黑麦不再实行干预(保护)价格。

蛋白作物:保留现行的补充性补贴(每吨9.5欧元),并将之转变为对面积的补贴(每公顷55.57欧元)。总补贴面积限量为140万公顷。

能源作物:对能源作物新增加一项补贴,每公顷45欧元。总补贴面积限量为150万公顷。补贴的依据将是农民生产者与能源生产者签订的供货合约。

硬粒小麦:对传统硬粒小麦种植区的附加补贴也与生产脱钩。如果成员国希望,可以在两年内继续与生产挂钩,但是保留的挂钩补贴幅度最多不超过原来的40%。补贴的标准是20__年每公顷313欧元,20__年291欧元,20__年以后为285欧元,纳入单一补贴体系。对其他地区硬粒小麦的附加补贴将从现在的每公顷139.5欧元在三年之内全部取消,开始年份为20__年。为改善硬粒小麦的生产质量,对于适用于粗粒小麦粉和意大利面条的指定的专用硬粒小麦品种,将实行新的附加补贴,每公顷为40欧元。

淀粉马铃薯:按照20__年议程的规定,给予淀粉马铃薯的补贴为每吨110.54欧元。新的改革方案将其中的40%归入新的单一补贴,其余的60%仍按原方法进行补贴。原来的低价格制度仍然保留。

干燥饲草:对干燥饲草的补贴将在生产者与饲料加工业之间重新分配。对生产者的补贴纳入单一补贴体系,补贴计算基础是根据以往的生产情况。对饲草加工业的补贴确定为每吨33欧元。

稻米:稻米原来实行的是干预价格与挂钩直接补贴政策。改革方案是:继续实行干预价格,但是价格水平降低一半到与世界市场价格大体持平,为每吨150欧元。每年的干预收购数量上限为7.5万吨。为保持农民的收入不变,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提高到每吨177欧元,其中102欧元作为单一补贴,不再与生产挂钩,其余75欧元作为挂钩补贴保留。挂钩补贴在实际操作时,是根据1995年为基期的每公顷产量与每吨补贴额之积,折算为单位面积补贴额。例如,如果基期每公顷产量为6吨的话,则改革后种植稻米的补贴为每公顷450欧元。此外,欧盟理事会还计划在新一轮WTO谈判中,要求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修改(降低)大米的约束关税。

坚果:改革现行的补贴政策,统一实行每公顷120.75欧元的补贴水平,补贴的面积为80万公顷。将此总面积按杏仁、榛子、核桃、开心果等分摊到各成员国。

奶制品:欧盟理事会决定将现在的牛奶生产限额制度继续保留到2014/2015年。决定在四年之内将黄油的干预价格降低25%(20__起每年降低7%,20__年降低4%)。同20__年议程计划相比,降低的幅度增加了10个百分点。脱脂奶粉干预价格的降低计划与20__年议程目标相同,从20__年开始三年之内降低15%,每年降低5%。对黄油的干预收购数量将从20__年的7万吨降低到20__年的3万吨。超过该数量上限以后,可以通过竞标的方式进行收购。取消牛奶的目标价格。牛奶的固定补贴为:20__年每吨11.81欧元,20__年为23.65欧元,20__年以后为35.5欧元。

橄榄油、烟草和棉花:欧盟农业委员会将于20__年秋季提出这些产品的政策改革建议。

(3)加强对环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标准的要求

上述各项补贴政策包括单一补贴政策,尽管可能不再与生产挂钩,但是却与遵守环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标准等方面的法规要求相联系。这种要求最早是在20__年议程中提出来的。主要原因是实行直接补贴之后,农民享受的补贴变得明显了,为了向纳税人和消费者说明这种补贴的正当性,对农民提出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称之为“交叉达标”(cro-compliance)要求。这种交叉达标要求也可以用于保护一定的农村自然景观。如果农民没有能够很好地达到有关的要求标准,则视情况按比例削减给予该农民的直接补贴额。

(4)建立一个新的“农场咨询系统”(FarmAdvisorySystem)

在20__年以前,各成员国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农场咨询系统。20__年以后,各成员必须都建立起这样的系统。在20__年以前,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加这个系统。20__年,农业委员会将报告这个系统的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欧盟部长理事会将决定是否将该系统变为强制农民参加的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提供如何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有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的咨询服务。农场审计部门将定期地对农场投入物的投入水平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符合有关的环境、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要求。有关的费用由欧盟的农村发展基金支付。

(5)加强农村发展

欧盟用于促进农村发展的资金将大幅度增加。用于促进农村发展的措施范围也将扩大。这些规定将从20__年开始实行。至于具体的措施,则由成员国或者地区政府决定。

促进农村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鼓励农民生产高质量的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较高补贴额为每个农场每年3000欧元,最多5年。如果生产高质量产品的生产者组织要宣传和促销该产品,则可以对该促销活动予以支持,最多可以按实际费用的70%给予补贴。二是支持农民按照欧盟标准进行生产。在有关环境、公共健康、动植物健康、动物福利和职业安全等方面,有一些标准在欧盟已经立法确定了,但是在一些成员国中尚没有实行。如果农民开始采用并按照这些标准进行生产,则可以给予临时性的补贴。补贴将按统一的标准,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每年每个农场较高补贴额不超过1万欧元。如果农民需要有关的咨询服务,则可以对该咨询费用进行补贴,较高可达80%,数额上不超过1

500欧元。三是对实行高标准动物福利的农民实行补贴。如果农民采取的畜牧饲养方式比一般的良好饲养方式标准还要高一些,并且至少要连续5年实行同样的措施,则可以视情况给予补贴。补贴的幅度依据采取这种高标准所增加的成本或者减少的收益情况确定,最多每年每个牲畜单位(成牛)可以补贴500欧元。四是增加对年轻农民进入农业所进行的投资补贴。目的是鼓励年轻人进入农业行业和从事农业活动。(6)调减对大农场的补贴

按照新的改革决定,将对大农场的直接补贴标准予以调减。按照既定的标准计算,每年获得直接补贴额不超过5000欧元的农场,不进行调减。那些每年获得直接补贴超过5000欧元的农场,将对补贴进行调减。调减的幅度是:20__年为3%,20__年为4%,20__年以后为5%。据测算,此项措施每年可节省支出12亿欧元。这些节省下来的支出将全部用于促进农村发展项目。这些节省下来的支出将按一定的标准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配,但是至少有80%应当保留在调减来源农场所在的成员国。

三、有关方面对欧盟近期农业政策改革的反应

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和各成员国政府均对这次改革给予高度的自我评价。但是,角度有所不同,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欧盟委员会农业委员费斯勒在通过决议后召开的会上宣称:今天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欧盟农业政策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农民将获得更加稳定的收入,获得更多的按照市场需要进行生产的自由,获得一个更容易为社会所认可的支持体制。消费者和纳税人将获得更多的透明度、更高质量的产品、更好的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新的政策是亲贸易的,尤其是从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来看。法国农业部长对于决议中保留了部分挂钩补贴措施表示了满意,认为这照顾了各种利益关系。英国农业部长称协议提供了我们想要的东西:真正的改变。这表明只要我们建设性地开展工作,我们可以取得怎样的成就。

WTO总理事会主席认为欧盟的农业政策改革是“正确的方向上前进了一步”,但称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确定改革会对农业谈判产生哪些影响作用。WTO总干事欢迎欧盟的决定,称将有助于打破农业谈判的僵局。美国、新西兰和巴西等国家给予谨慎的欢迎,一些非政府机构给予了严厉批评,认为改革是半心半意。

美国贸易代表与农业部长联合发表了一个评论性声明,称:我们希望欧盟的农业政策改革是为WTO谈判提供动力的一个重要步骤。对欧盟成员支持下欧盟农业委员和贸易委员的工作表示称赞。但是也希望决议对原建议稿的一些妥协修改不会影响到欧盟对农业谈判的贡献。下一步的关键是欧盟如何将内部农业政策改革反映到WTO农业谈判中来,如何在削减国内支持、取消出口补贴和削减进口关税方面表现出来。如果欧盟不提出新的减让建议,则难以评价欧盟农业政策改革的意义。多哈发展议程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增长方面提供了一辈子一遇的机会。我们支持发展中国家关于改革的要求,并呼吁所有成员尤其是补贴幅度较高的成员如欧盟和日本积极推进改革。

澳大利亚农渔林业部长评论说:欧盟又错过了一个富有意义的改革的机会。按照改革方案,欧盟将继续以每天5亿美元的幅度对欧盟农民进行补贴,而这是欧盟的消费者和世界其他地方农民的利益损失为代价的。欧盟农业委员费斯勒最初提出的方案本来将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步骤,但是由于各个成员的要求,原来方案中改革的成分被化解了,代之以扭曲贸易的机制。经过了数星期争论所采取的决定最多只能称为“边际性的和中下等的改变”。

非政府组织国际乐施会发言人称:欧盟的这次改革没有任何值得庆祝之处。欧盟将继续以每年300亿英镑的幅度补贴其农业,继续生产过剩,并将这些过剩产品补贴倾销到穷国中去。欧洲本来有机会起带头作用,使得国际贸易变得有利于穷国,但是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将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态度。国际乐施会尤其对欧盟的食糖与牛奶补贴政策进行了强烈的抨击,认为欧盟的补贴政策大大压低了国际市场价格,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而这次改革对食糖和牛奶补贴体制没有多少触动。

欧盟的农民组织也都纷纷表示了对决定的不满,但是出发点却与上述非政府组织相反,不是认为改革不到位,而是认为改革强度过大,将会使得农民的利益遭受严重损失。欧洲较大的农民协会COPA-COGECA的负责人说,这是我们所经历的最重大的改革,其将对欧洲农业造成损害,使得欧洲农业的竞争力受到威胁。改革将在不同的农民之间、不同的农业产业之间、不同的地区和成员国之间产生不确定性和竞争扭曲。改革有可能将生产成本提高到市场价格之上,从而迫使农民放弃生产。并警告说这是欧盟在坎昆会议上所能做出的让步。另一个农民组织CPE的反应更为激烈,认为改革是一项“丑闻”和“诈骗”,称脱钩补贴将使得一些中小农民放权农业,是同农村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四、欧盟农业政策改革的影响评价与借鉴意义

欧盟的农业政策改革必将对欧盟内部和新一轮WTO农业谈判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的分析和判断可能不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及时,欧盟这次的农业政策改革只是补贴方式的变化,而补贴总量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也是一些农产品出口国和非政府组织反应冷淡、评价不高的基本原因。就总体上看,欧盟农业的补贴总量和相对幅度都没有减少。例如,大米的补贴仍然将高达每吨177欧元。

第二,由于大部分原来的与生产挂钩的蓝箱支持将转变为绿箱支持,因此,欧盟农民未来在进行生产决策时,会更加按市场导向。生产的结构会发生一些调整,欧盟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将加强,而相对优势弱的产业将缩减。生产规模的扩大速度可能会加快。如果再考虑到欧盟东扩的影响,欧盟内部市场农产品的价格必将呈现下降趋势。

第三,随着大部分蓝箱支持转变为绿箱支持,欧盟在新一轮WTO农业谈判中在削减国内支持方面的压力将大为减轻。同时,国内市场价格的下降将进一步降低出口补贴压力和市场准入压力。这些都将有助于减轻欧盟谈判代表接受减让建议的难度,尤其是在蓝箱政策减让方面。当然,尽管谈判的国内条件有所改善,与北美和凯恩斯集团相比,欧盟的地位仍然是不利的,仍然不会很积极地推进或支持大幅度的减让建议。

第四,对于日本和韩国等实行高保护的成员来说,欧盟的改革政策形成了一种压力,促使这些国家也考虑改革其国内支持政策。例如,日前在韩国汉城召开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韩国高层决策咨询机构人员就大胆公开提出了实行补贴政策改革,建议将价格补贴改变为脱钩的直接补贴。可以预见,欧盟这样成员众多而利益关系复杂的集团都能够克服种种矛盾,在脱钩补贴和市场化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他国家的仿效是可能的。

就对我国农业政策深化改革的借鉴意义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点:

及时,把挂钩的直接补贴改革为脱钩的直接补贴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仅是WTO谈判的要求,也是更好地实现国内政策目标的要求。同挂钩的直接补贴相比,脱钩的直接补贴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优点:一是操作简便,一经确定,就不再需要每年进行统计计算和核查等极为繁杂的工作;二是没有扭曲作用,不违背市场原则,有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欧盟从1992年开始将价格补贴为主向转变为挂钩的直接补贴为主,而这次的改革开始实现从挂钩直接补贴向脱钩直接补贴的转变。我国目前在探讨将粮食补贴改革为直接补贴时,一些部门仍然提出挂钩补贴的建议,一些地方的试验也是与当年粮食生产相挂钩的。这是在重复欧盟已经走过的弯路。

第二,为了稳定生产、稳定供应和给农民提供必要的保障,可以借鉴欧盟实现的干预价格制度。欧盟现在实行的干预价格与我国实行的保护价格制度有所不同:一是国家收购价格水平不同。欧盟现在的谷物干预收购价格确定为每吨63欧元,明显低于正常的市场价格。而我国的保护价格是高于正常市场价格的。低于正常市场价格的保护价格能够做到只是在市场价格下跌特别严重时,才需要国家进行干预,从而可以使得国家减少干预收购数量。欧盟通过1992年的改革降低了市场价格之后,使得过剩产品库存数量在三年之内降低了90%以上。二是干预价格是有季节变化的。收获季节后,干预价格水平按月

份递增。这样可以避免收获季节市场价格较低时,农民立刻将粮食都卖给国家,从而减少国家收购的压力。

第三,欧盟近年来一直重视加强农村发展,这次的改革又加强了对促进农村发展方面的投入。传统上,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只涉及市场政策领域,而农村发展政策是各成员国自己决策和支持的领域。但是近年来,欧盟对农村发展日益重视,增加列入支持农村发展的内容。其中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支持,加强对农业生产标准化、提高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方面的支持,等等,都是值得我国认真学习借鉴的。在我国农业小规模经营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条件下,加大农村发展方面的国家政策性投入具有更为突出的重要意义

农业政策论文:农业政策保障体系践行科学发展观协调经济发展

近年来,__区农业经济工作紧紧围绕着提升发展张力,着力打造经济社会竞争力,积极赢得发展空间,创新发展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创新服务,为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产业基础,构建和谐__、实现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花卉、食用菌、观赏鱼养殖等绿色优势产业成为农业经济的新引擎,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全区73%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贡献率达到65%;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制约和阻碍农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日显突出。为了进一步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城市化快速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新形势,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现代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拓展农业服务城乡功能,富裕农民,打造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__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认真制定了《__区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意见》、《__区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方案》,为大力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强有力的支持。

《意见》指出: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定位是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园区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巩固提高已经形成的花卉、食用菌、观赏鱼、畜禽种业四大主导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优势产业;积极开发信息农业、品牌农业、安全农业、特色农业;推进设施种植业和设施养殖业。拓展农业服务功能,强化生态屏障建设,满足城乡居民需求,富裕农民。20__年,初步建成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框架,基本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多样、布局良好、结构优化、科技经验丰富、装备优良、体系健全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体系。

《意见》还从大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大力打造安全农业6个方面明确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建设任务,并提出了要加强领导,把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工作列入日程,列入农业绩效考核内容;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农业投入机制、农业保障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政策和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保障措施。

与此同时,为确保任务落实到位,结合《__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农业“十一五”规划和滨海新区农业发展规划》,按照《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意见的部署》,《__区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方案》于近日出台。方案将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科技农业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内容认真完成以下重点任务,确保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一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规划建设占地面积3458亩的滨海花卉科技园区,范庄村循环农业园区、大安生态农业示范园;引导观赏鱼实现生产标准化,流通规范化,提高市场竞争力,20__年计划建立苗种繁育场2个,扶持养殖大户4个,建立观赏鱼生产基地4个,观赏鱼产量比20__年增长50%以上,大力实施种源工程,提升世纪兴种猪场、津东种猪场、方大禽业公司、银祥肉羊原种场档次,提高原种生产能力。二是兴建设施种植园区、生猪农业示范园区、观赏鱼养殖、南美白对虾养殖等农业示范园区。三是以滨海__农业科技园区、大安生态农业示范园、华泰现代农业园区、外环线千亩垂钓园为依托,开发农业资源的多功能性,打造观光休闲农业。四是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培育龙头企业集群。五是实施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工程,不断完善和规范合作社章程,引导和支持农民以土地使用权、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建立以资本运营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六是围绕公共卫生、公共安全采取措施,坚持不懈地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七是实施绿色通道、绿色河道、绿色城镇和绿色村庄建设。八是推进农村水利建设,提高农业供水能力和排灌能力,改造水环境。九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十是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支持农业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十一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十二是发展农业机械化。十三是加强农产品产地监管。十四是加强农产品监督抽查,加大农产品检测力度。十五是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实现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重点,配合城镇化建设继续实施文明生态村创建。十六是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十七是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我们坚信,随着农业政策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__区沿海都市型农业的道路将越来越广阔,__农业必将亮点纷呈,为促进__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农业政策论文:论农业经验对农业政策选择的影响

为农户提供种畜、种苗等,让农户的生产经营风险降到低,在为农户提供这些专业的服务的同时,还负责对所提供种苗的农产品进行专业服务,为农业生产经营户提供技术指导,为种畜、种苗提供疾病预防和购销服务。③为农业生产经营户提供生活指导和生产生活资料的购销服务。日本拥有近20000个技术指导员和2000个生活指导员,这些指导员都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普及新的农业知识、农业技术推广和改善农民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法国是欧盟国家为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最完备的国家。法国96%的农业用地为家庭所有,小规模分散经营离不开专业化的农业服务体系。法国的农业公共社会化服务体系分两个层面展开:政府层面,农业部设立专门的公共服务体系[8],特别是农业商会在受托的职责范围内行使政府管理部门的一部分职权,如安排生产配额、检查农业产品质量、发放农产品价格补贴等。农业商会除了代行政府一部分权力之外,还要发挥其专业职能,为农业市场提供信息,举办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班、定期组织专家讲学,向农民讲授现代农业知识。法国农业部根据欧洲共同体和法国规定的信息收集范围委托各大区和省三级部门收集各种农业信息数据,在全国报刊或者专业网站上,各个专业的农业商会会把这些信息加工处理供农业各专业组织共享。其中政策优惠、期货价格、市场行情、农产品供求预测等信息最受农场主、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欢迎[9]。法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独特之处在于其发达的农业合作社网络。法国的社区农业合作社为农场主和农业生产者提供内容广泛的服务,农户一般向合作社一次或分期缴纳年经营额的4%入股进社,合作社将其纯利的1/3留作发展基金,其余2/3按农户进社时的股份和当年向合作社出售农产品数量分红。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诸如农产品的保存、加工、作价、代销以及化肥农药的使用等服务[10]。合作社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抵御市场风险,因此广受好评。此外,农场主还联合农业机械协会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和农业动力设备,为农户提供的农业服务[8]。

1中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选择

从以上案例来看,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实施都需要完备的法规体系保障和农业公共服务社会化,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搭建一个长效机制。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一场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刻变革,在工业反哺农业方面还处在较低水平。如何实现“后发优势”高起点反哺农业,为农业的长远发展建立一种既符合国情又与国际接轨,最终实现中国大农业的发展目标,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索。

1.1用法制化手段落实工业反哺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

有关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有力保障了农业的健康发展,也为“依法保农,依法促农”奠定了法律基础,但在以工补农、支农惠农的法制建设方面做得还不够,惠农政策多以文件形式出现,例如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出台6个“一号文件”,极大推动了“以工补农、以工惠农”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但这些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很强,没有达到法律法规应有的约束力。美、日、法等国的经验说明,通过立法程序将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行之有效的各项政策措施法律化,并上升为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制度措施,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使工业反哺农业有法可依、有法可循[4],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2运用“绿箱”政策完善农业支持立法“绿箱”政策是世界贸易组织许可的政府对农业部门进行农业补贴的总称。根据WTO《农业协定》,中国的农业补贴标准比较低,大多属于须保障减让的价格补贴的“黄箱”补贴。因此重视农业投资立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减灾、防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把农业投入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强农业产品的竞争力结合起来,是中国农业支持立法的重要内容[11],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的援助,要有法可依。目前对贫困地区依然是以政府的援助为主,地方政府在财力、物力上的投入随意性很大,可以考虑制定《贫困地区援助条例》,对贫困地区的援助进行详细的规定,明确地方政府与中央援助的职责,着眼于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问题。2.1.2建立农业保护机制实现农业增收、增效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农业最终要走出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对农业的科技支撑和农村公益事业投入需要财政、税收、金融、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给予支持。加强农业保护立法可以有效提高农业发展制度支持。

1.3加强农业合作组织立法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分散经营农户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市场规律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之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经过十几年的运行,尚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成立要有法律法规的规范,立法工作要体现出前瞻性,可以借鉴欧美国家发达农业社会化组织网络的先进经验,制定适合国情的农业合作组织法。

2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财政投入常规机制

工业反哺农业需要长期持续的、大规模的财政投入,建立反哺农业的财政投入常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农民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尽管已经从“数量悖论”向“供求法则”转变,但在自上而下的政绩考核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还主要依赖上级政府所追求的效用函数,目前各级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无法有秩序的在财政预算中拨付,缺乏常规机制,而是随着考核权重浮动。显然,这种工业反哺农业的财政投入机制是不的,要建立一种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不能因领导人的喜好和政治效用函数的诱惑而有所改变。同时要纠正政府资源过分向城市和工业倾斜,确保农业和农村地区发展得到足够的政府资源投入。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在工业反哺农业起始阶段,对农业的反哺不是铺开的,而是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财政投入是围绕国家某阶段宏观经济目标而展开的。工业化初级阶段,反哺的目标锁定在为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力上,保障工业化的顺利进行。而工业化中期和后期反哺的重点则旨在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上[12]。就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应把政府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实现农业现代化最需要的地方去。要首先保障粮食安全并以粮食安全目标带动农民收入增长;要逐步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产品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基本公共用品供给水平;财政投入的比例要随着经济增长逐年有所提高并纳入各级政府的预算,中央的特别扶贫款项要专款专用,真正把中央和上级部门对农业的补贴发到最需要的农民手中。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反哺的“倒逼机制”发达国家工业反哺农业非常重要的特点是高度重视“哺”,就是注重培养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提高农业自身的发展能力入手,建设一批专业化的农业合作组织,走市场化、高效生态农业之路,提高农业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这种模式下,国家通过价格保护机制、农产品补贴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收入,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机制对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是有限的。根据韩国的经验,反哺制度指向的承受主体应是担当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主体———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而不是分散经营的个体生产经营户,中国广大农村依然是以分散经营为主要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成为农村市场和农业经营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政府反哺的对象也是受益主体,是农业经济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根据国际经验,这支 专业化的合作组织是促使政府实施有利于农业反哺制度的压力集团,这个压力集团可以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促使政府出台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各种政策。因此,在中国建立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是推动农业走向市场化、走向自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途径。

3立足“后发优势”,构建反哺长效机制

发达国家在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一整套的规范和制度,值得借鉴,但实际国情的差异要求同时吸取其发展的教训,避免“跌入”后发展陷阱。中国在工业反哺的过程中要始终依据中国国情,避免照搬照抄,要探索在中国现实条件下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新路子。中国的反哺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设定工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反哺的目标,经过1个或几个“五年计划”重点解决好农村与城市之间日益扩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目前要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优先反哺的目标,建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法律法规,构建城乡和谐发展机制,立足“后发优势”,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

4小结

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这一客观情况也给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立足于“后发优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借鉴工业化国家工业反哺农业的成功经验,提前启动先行工业化国家大规模反哺农业的某些有效政策和措施,更有效地实施对农业的反哺。政策目标应以生产性支持为主,增加农民收入为辅,同时注重粮食安全目标。当前中国工业反哺农业应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产业支持,并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只有与时俱进地对各项制度和措施进行顺利地实施并不断完善,工业反哺农业才能彰显成效。

农业政策论文: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农业政策金融有效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它对于推进农业政策金融有效发展、实现农发行新的跨越式飞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涵义。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好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农发行内部改革进程,不断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实现农业政策金融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业发展银行提出的现实重大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农业政策金融实践有效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是要加快发展。只有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农发行自建行以来,信贷支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同样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历程,但是农发行坚持用发展来克服前进道路中的困难,坚持用发展来消除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坚持用发展来体现农发行的价值存在,不断地将农业政策金融事业推向前进。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的发展观念还不够解放,利用政策和区域优势实现有效发展的力度还不够大,发展的步伐和效果还可以实现更高更快更强。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以“好字优先”为前提,因地制宜谋发展,抢抓机遇保发展,奋力拼搏促发展。要努力克服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坐井观天、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着力解决怕担责任、怕冒风险、怕出差错、怕吃亏不讨好而错失发展机遇的现象和问题,着力通过有效发展来充分履行好农业政策金融职能,充分发挥好农业政策金融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要坚持有效发展。近年来,黄石农发行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以、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行的总体工作部署和思路,紧紧围绕全年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坚持“好中求快、稳中求活、统筹兼顾、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快有效发展,提升办行水平。好中求快,就是要在确保执行政策好、支农效果好、资产质量好、经营效益好的前提下,能够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抢占业务发展的制高点,力争各项指标进入全省系统中等偏前行列和全市金融系统中的靠前行列;稳中求活,就是要在保持业务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不断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千方百计增强经营管理活力;统筹兼顾,就是在抓好全行业务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其他各项工作的整体提高,为进一步提升办行水平、打造精品银行、品牌银行形象提供有力保障;创新发展,就是要在把握上级行政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打造一批有影响、有形象、有实效的工作“亮点”,较大限度地挖掘内外潜力,推动农业政策金融整体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3、宏观政策调整为农发行坚持科学发展观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宏观调控中,始终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国家安排的各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也越来越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拓展农发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日前,国家为预防经济下滑,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金融海啸,预计到20__年新增贷款将超过4万亿元,其中20__年底前政策性银行将追加1000亿元贷款规模,以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及农副产品收购。这些都为农发行坚持科学发展观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

二、坚持协调可持续原则,加快农业政策金融有效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贯彻落实和探索发展,才能在新形势下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效、新成果。联系到农业政策金融实际,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坚持发展的性原则。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业务范围由过去单一支持粮棉油购销储业务,逐步形成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农业科技贷款业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拓展农发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建设信贷支持力度。目前,黄石农发行开办的主体业务为支持粮棉油收购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而在农田水利、农业科技开发、农业机械化、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诸多极有发展潜力的涉农领域还未尝试和有效介入。对此,应积极有效推进农业开发等极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营销,进一步加大涉农领域信贷支农力度,促进全行业务发展。

2、坚持发展的协调性原则。随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1+8”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契机,给农业政策金融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在做好传统粮棉油收购储备贷款工作的同时,黄石农发行积极拓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中小企业等涉农领域新贷款业务,促进业务协调发展。通过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使业务发展驶入“快车道”;通过积极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打造业务发展“双轨道”;通过加大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为业务有效发展安上“助推器”。据调查,黄石农发行20__年末贷款总额仅6.5亿元,而通过实施上述涉农领域的有效发展和协调运作,20__年9月末该行贷款总额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0.2亿元,不到三年时间贷款规模翻了三番,年均增长速度以上,其中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和中长期贷款总额近1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64.4%。通过业务有效发展,黄石农发行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武汉“1+8”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和构建和谐黄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坚持发展的渐进性原则。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式的发展,应当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状况、企业发育成熟程度、信贷支农区域特征和地方财政实力状况等实现渐进性发展。近年来,黄石农发行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探索了信贷支农的三个经济循环圈的渐进性格局,即在黄石城区实施以园区建设为主导,以纺织、饮料、农副产品加工为依托的区域性产业行业信贷支持策略;在大冶市实施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以保健酒、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畜牧水产养殖和饲料加工为依托的区域性产业行业信贷支持策略;在阳新县实施以特色粮油加工为主导,以大型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大型农

场改造升级、大中型水库整险加固、新农村村村通道路建设及种养殖业、林特产业和农村能源建设等项目为依托的区域性产业行业支持策略。 4、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有效发展应当是可持续的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国家强调要更加重视“三农”工作,更加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供给,实现粮棉油的价格稳定和市场稳定。在从紧货币政策实施期间,农发行市场筹资难度增加,信贷投放面临需求旺盛与规模、资金约束的双重压力。对此,全行上下把握宏观调控的要求,未雨绸缪,主动应对,有保有压,有进有退,采取灵活积极有效的措施,用足用好用活信贷支农政策,力促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二是有效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不能盲目追求业务发展,片面注重指标完成,而忽视贷款质量,放松风险管理,要做到既把握好信贷规模的总量,又要不断优化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有效防范风险。三是传统业务与新型业务的关系。粮棉油收购业务作为农发行传统业务,是立行之本,应始终坚持其主体地位不动摇。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中小企业等涉农领域新贷款业务,作为加快农发行业务有效发展的“两翼”必不可少,可以增强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后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以确保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随着粮棉油流通体制的深入改革,农发行的传统业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银监局批复扩大农发行业务范围后,黄石农发行通过商业性贷款业务的有效发展来改善经营状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以后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五是社会效益与内部效益的关系。在业务范围扩大后,黄石农发行结合实际情况,在做好传统政策性业务的同时,把关注点放在提升商业性业务的市场竞争力上来。截止到20__年9月,全行贷款余额突破20亿元,盈利达到4000余万元,均创历史好水平。自20__年以来,黄石农发行仅对全市数十家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0亿余元,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打造品牌,支持企业共实现产值近50亿元,实现利税8亿余元,帮助解决农民工就业3000余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较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内部效益的共同提高。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农发行业务有效发展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农业政策金融业务的有效发展。而通过有效发展的实施,可以在实践中更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后期的有效发展创造更高的平台和更加有利的条件。

1、发展是前提和基础。在20__年年初,黄石农发行就组织全行上下开展大讨论,认识到不发展就难以发挥好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不发展就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不发展就没有可持续再生能力。根据黄石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业务发展规划,其中近期目标是通过近两至三年的有效发展,使全行贷款总规模达到20亿元,其中商业性贷款占全行贷款总额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中远期目标则是通过三到五年的有效发展,使全行贷款总规模达到或接近30亿元,促使商业性贷款占全行贷款总额的比重达到70%以上,形成科学合理的贷款产品、种类和结构的有机组合,确保业务可持续健康发展。

2、风险防范是核心和保障。随着农发行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特别是商业性贷款的风险防范问题愈加重要,也成为全行业务能否有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避免或减少贷款风险,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要不断提升全行信贷管理理念,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内控,改进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建设信贷风险管理队伍,明确信贷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提高信贷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创新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为加快业务有效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3、人本管理是支撑和关键。科学发展观的支撑和关键是要以人为本。一是要创造尊重人才、鼓励进步的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鼓励和支持全体员工为改革发展献言献策,调动全员谋求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全行实际,逐步建立客户、信贷、财会、审计等各个专业的人才储备库,充分挖掘系统内各领域的专业人才。三是优化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加大对员工积极参加各种学历学习和专业资格考试,促进全体员工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发展。四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对群众公认、业务能力强且符合任用条件的职工,要积极培养、推荐、任用,充实到各级领导干部队伍中。

4、有效发展是归宿和目标。农发行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致力于“三农”政策的贯彻与实施。随着农发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发行应实现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和谋求利益较大化的双重目标,实现自身有效发展,打造现代精品银行。通过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带动自身的有效发展,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5、文化建设是信念和宗旨。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经营发展的全过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要进一步树立至诚服务理念,增强对内、对外的服务意识,创建和谐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努力创造一个与社会环境相融合、与改革发展相适应、具有农发行特色的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绩优的和谐环境,为打造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农业政策论文:对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政策演变而言,20__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这一年,不仅粮食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增速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对农业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市场化和国际化背景下的我国农业政策框架的轮廓初步形成。对这一轮的农业政策调整进行深入分析,对下一步的农业政策走向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农业政策调整的基本背景

20__年农业形势好是相对前几年粮食减产和农民增收缓慢来讲的;20__年农业政策针对性强是针对前几年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来讲的。对20__年的农业政策调整要有深入的理解,必须先对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所处的宏观环境有所了解。

(一)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扩大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这几年,虽然农产品供给充裕,但农民增收非常困难。由于农产品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连年下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1997—20__年的7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年增长速度为4%,只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一半左右。虽然国家“九五”和“十五”规划目标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均为5%,但这7年中没有1年达到规划目标。从收入增长的数来看,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22元,比1996年的1926元增加了696元,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4838元增加到8472元,增加了363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值1996年为2.51:1,20__年扩大为3.23:1。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扩大是农业政策调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粮食产量下降,供求关系趋紧20__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4.9亿亩,是历史上最少的年份;总产量4307亿公斤,减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低水平;人均粮食产量334.4公斤,降到1982年以来的低水平。从1996—1999年,我国粮食连续4年丰收,从20__—20__年,粮食连续4年减产,后4年平均产量与前4年相比,粮食产量下降500亿公斤以上。同时,粮食消费量逐年增加,粮食产需平衡的年度缺口逐年扩大。弥补粮食产需缺口主要靠挖库存。在粮食总量关系趋紧的同时,品种结构矛盾逐步暴露,特别是大米短缺的问题较为严重。粮食供求关系由供大于求向供求趋紧转变,主要标志是20__年10月份和20__年3月份粮食价格出现两次较大幅度上涨。20__年10月中旬后,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引发国内粮食价格上升,主要是大豆、小麦及面粉价格明显上涨,涨幅达20%左右。20__年2月下旬到3月份,南方部分地区大米价格大幅上涨引发全国大米价格上升,带动粮食价格上涨。20__年3月中旬,与上年同期相比,3种主要粮食品种平均价格上涨50%左右,其中大米价格上涨60%~70%,小麦上涨40%以上,玉米上涨21%以上。粮食价格由长期持续低迷到连续出现上涨是粮食供求关系出现新变化的重要信号。

(三)生产要素流失,资源约束增强近几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生产要素大量流失,给农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硬伤”。生产要素流失突出表现在耕地和资金两个方面。从1996—20__年,由于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多种原因,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400多万亩。耕地减少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造成实质性的、不可逆的损害,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偏离“三农”的倾向十分严重,农村资金大量通过金融机构流入城市。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四)农民权益受损,社会矛盾突出低价征用农民土地导致农民利益大量流失,而且征地补偿款拖欠严重。以土地换取发展资金,随意以低地价甚至“零地价”招商引资,严重侵害农民利益,引发诸多经济和社会矛盾。拖欠农民工工资极为普遍,仅建筑领域20__年底以前的拖欠工资就高达几百亿元。农民工的要求并不高,回家过年能够足额领到微薄的工资就心满意足。农民因征地问题的上访增多,农民工以极端方式讨要工资的事例增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五)投资规模膨胀,通胀压力较大20__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6.7%,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2%,为建国以来的较高水平。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纺织投资增长过快,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运力紧张,能源和部分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20__年国内生产资料市场销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8.1%,其中钢材价格上涨21.1%。在整个经济已经绷得很紧的情况下,农业特别是粮食供给和价格又发生大的问题,与煤电油运紧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交织在一起,出现“两碰头”,加剧了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甚至影响稳定的大局。出于对这种局面的担心,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政策的调整力度。

二、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推进,对我国工业化发展已进入中期阶段认识的统一,政府已经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对农业政策逐步进行了调整。20__年中央发出1号文件和其他多个文件,农业政策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集中出台了一批新的带方向性的政策措施。

(一)“多予”政策(1)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全国共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16亿元对部分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在前两年对部分地区的大豆和小麦实行良种补贴的基础上,把良种补贴试点范围扩大到部分地区的水稻和玉米,中央财政安排粮食主产区的良种补贴资金28亿元。对部分地区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给予适当补贴,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安排这方面的专项补贴资金4.7亿元。(2)增加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550亿元,农村“六小工程”的投入超过280亿元,农村扶贫开发投入达到122亿元,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达到89亿元。正式启动国家品质粮食产业工程,选择一部分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品质专用粮食基地。及时次明确了将土地出让金的部分纯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规定市、县将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3)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坚持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 费主要用于农村。启动西部地区农村教育“两基”攻坚计划,重点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远程教育示范工程,对农村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支持部分地区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

(二)“少取”政策(1)少收农民的税。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降低1个百分点、5年内在全国取消农业税。后来鉴于粮食生产形势的严峻,为了较大限度地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国家决定加大减免农业税力度。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全部免征农业税试点,在河北等11个粮食主产省(区)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其他地区降低1个百分点。一些沿海省份及其他地区有条件的县也自费进行了免征农业税的改革试点。全国减征免征农业税233亿元,取消农业特产税68亿元,农民由此减轻负担共计301亿元。中央财政新增转移支付216.6亿元,加上以前基数,用于农村税费改革的资金达到520多亿元。(2)少征农民的地。严格保护耕地,清理整顿开发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案件,暂停半年审批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在全国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大检查。对征用农村集体土地的补偿安置情况进行清理检查,特别是突破现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依照现行法律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导致无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省级政府应当批准增加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

(三)“放活”政策(1)放活粮食流通。在前几年放开主销区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开了主产区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实行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粮食期货市场进一步发育,玉米和黄大豆2号期货品种正式上市。(2)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减轻历史包袱,完善产权结构,健全内控机制,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着力增强农村信用社活力。鼓励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3)放活农民就业。消除不利于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障碍,继续清理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和各项乱收费。重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研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问题,一些城市已出台了具体的办法。为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对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的“阳光工程”。

从20__年的实践来看,我国农业政策调整表现出3个基本特点:(1)对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坚定。面对20__年10月和20__年3月两轮粮价上涨,人们担心粮食流通市场化的进程会中断。但政府毅然出台酝酿已久的市场取向的新一轮粮食改革政策,在粮食流通市场化道路上迈出了一步。(2)对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明显提高。理性对待粮食回升,既没有过早平抑、扭曲市场信号,也没有向管制体制复归。这与1993年第四季度国内粮食市场出现波动以后当时政府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形成明显反差。(3)对经济手段的运用更加娴熟。利用市场粮价的回升刺激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充分运用补贴等经济手段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特别是对水稻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对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低收购价格,政府先后公布了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和粳稻的低收购价格,提前发出价格信号,引导农民发展水稻生产。

三、农业政策调整的走向

20__年虽然在农业政策调整上迈出了一大步,并且实际效果很好,但这并不表明农业政策调整已经到位。下一步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总的走向是稳定、完善、强化。下一步农业政策调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政府要与市场合理分工,市场解决起来更有效率的就由市场去解决,政府解决起来更有效率的就应当由政府来解决。比如20__年对化肥价格的管制效率就很差,是典型的政府越位。由于化肥的上游产品煤、电、油、运、气价格上涨,以及国际市场化肥价格上涨,控制国内化肥价格造成企业开工不足、化肥出口增加和进口减少,结果加剧了国内化肥供求失衡的矛盾。(2)既不能只讲成本,又不能不讲成本。任何政策工具都是有成本的,对政策工具的选择必须进行成本效率分析,并且要完善政策成本的分担机制。有人认为20__年出台的补贴政策成本太高。实际上,据对一些县的典型调查,粮食直补的行政成本约为补贴总额的5%~10%。与国外农业补贴项目相比,我国的粮食直补项目是非常有效率的。问题在于,粮食直补项目中没有列支行政成本,而是由地方政府自行承担,这样地方政府就会感到成本很高。(3)既不能照搬国外做法,又不能不理睬WT0规则。政策要符合我国国情,要与国际惯例接轨。20__年出台的政策中,既有与粮食生产挂钩、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和贸易的干预政策,又有不与即期生产挂钩、对生产和贸易没有直接影响的补贴政策,还有旨在促进结构调整的支持政策。对这些政策要进行定性,要注意8.5%的黄箱支持上限。(4)既不能不保持连续性,又不能过分路径依赖。农业政策一经采行,无疑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但也要注意克服路径依赖,跳出现有思路,出 台新的政策措施。目前各方面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呼声很高。我国农业政策正处于十字路口,是步日本、韩国之后尘走向高补贴、高保护的不归之路,还是选择比较优势战略、建立高效率的农业产业体系,亟待作出理智抉择。文秘站版权所有

按照以上考虑,笔者的政策主张是:“多予”方面应当更多地重视公共产品的供给,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少取”方面应当加快取消农业税的步伐,并更加重视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流失,彻底放弃靠剥夺农民利益积累城市建设资金的做法;“放活”方面应当进一步消除束缚农村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赋予农民发展的权利。建议近期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以下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1)加强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长期以来中央只对大型水利工程投资,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靠农民劳动积累和地方政府的少量补贴。鉴于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基层对劳动力资源的行政动员能力降低,以及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地方正是财政最困难的地方,中央财政应该逐步承担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职责。(2)加强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扩散,一定程度上可以依靠市场的力量,但相当多的农业技术如果由市场进行推广则效率很低,必须由政府推广。对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农业技术活动,国家财政在经费上应予以保障。(3)加强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靠市场无法有效进行,国家必须承担这一职责。应重点加强畜禽主产区、优势生产区域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疫情诊断、监控、测报的设备和设施条件,提升以动物疫病免疫预防、应急反应和重点疫病控制为主的公共服务能力。(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拥有是不对称的,靠市场机制难以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政府应当加强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这些才是政府应该干的事情。

农业政策论文: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看我国农业发展前景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欧盟农业保护和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措施是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在其实施之初就带来很多问题,较大问题就是沉重的财政负担。本文从共同农业政策本身出发,分析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1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基本内容

自1962年起,欧盟根据农产品的分类,陆续建立起了多个农产品的共同市场组织,他们覆盖了大部分产品,占大约最终产量的90%。欧盟实行农产品共同价格制度,这是保障农产品在欧盟内部自由流通的基础。在共同价格制度下,成员国农产品市场价格可以在共同价格限定范围内波动,一旦超出范围,价格支持机制会发生作用,使之复归到允许波动的范围。共同农业政策的资金支持来源于“欧洲农业指导和保障基金”。指导部分用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所需资金,约占5%左右;保障部分用来支持有关农业市场管理的所有或部分措施。CAP通过保护内部市场价格(市场干预价)、进口差价税、限量生产、以及出口补贴等形式对生产给予强大支持。EEC内部是个独立的市场,实行共同定价,农产品可以自由流通;而对来自EEC以外的进口产品则征收统一的关税。当农产品价格低到一定水平时,CAP允许进行价格干预,通过购入农产品来提高市场价格。对过量生产的农产品,或是定期销毁,或是通过出口补贴以低价出口。20__年欧盟对共同农业政策进行了改革,从单纯关注农业发展转移到农业和农村发展,形成了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两大政策支柱。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手段也从过去的以价格支持为主,转向价格支持、直接补贴、“交叉达标”规定、农村发展等多手段相互协同的“一揽子”支持体系。

2共同农业政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2.1根据入世保障,我国在“黄箱政策”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投入增长空间,而且“黄箱”补贴对提高农业竞争力有直接的作用,我国应充分利用入世保障的“黄箱”政策保护国内农业,可以借鉴共同农业政策中的干预价格体系,结合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WTO黄箱政策微量允许标准范围内加大价格支持力度,尽快研究建立我国重要农产品的价格支持政策。

欧盟部长理事会每年会制定农产品价格(包括目标价格、干预价格或者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当共同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下降至干预价格时,各国干预中心有义务以干预价格收购农产品。在农产品集中上市的季节,欧盟向生产者和商人发放补贴,由他们负责把农产品储存一段时间再上市。共同农业政策中利用财政补贴来调节市场农产品的供应量、稳定市场价格的措施对中国有借鉴意义。我国可以在WTO黄箱政策微量允许标准范围内加大价格支持力度,资金支持转向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者,充分利用“黄箱政策”中保留的政策支持空间,当粮棉等大宗的重要农产品价格过低时,首先在微量允许范围内,确定低市场价格;其次与农民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按照市场价分时间段收购,推动市场价格,在保障农民收入和农产品供应两方面实现平衡。

欧盟对外建立统一的农产品进口关税制度,并实行出口补贴制度,建立“补偿总额”,保障欧盟成员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价格竞争能力,以防止共同市场以外的第三国农产品对欧盟农业生产者的冲击。为防止进口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我国要设计合理、实用的关税配额与关税结构,对低市场准入量的规定,根据国内供求的长期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和动态调整。

2.2世贸组织规则对绿箱政策的农业补贴并不限制,我国应当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允许的“绿箱政策”。调整农业补贴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与改善生产环境、生产基本条件相关的农业公共产品和农村基础性公共设施支持;从隐蔽的暗补方式转向公开的明补方式,直接补贴农民。

2.2.1我国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针对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匮乏、农户生产规模较小、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特点,继续把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这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势,而且也符合农业的多边贸易规则。

2.2.2农民是农业的首要生产要素,我国应注重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成熟的市场主体。欧盟国家的农业教育占农业预算总额的20~25%,各国都在培训新一代农民,以适应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正在兴起的基因农业的需求。我国应当利用财政政策进行农民再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信息意识,增强其生产经营能力,尽快缩小我国农民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同时,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会随之增多,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必由之路,各级财政应当大幅增加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投入和服务投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2.3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较量最终是科技的竞争,欧盟利用财政政策在农业科研、开发和推广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较低,财政对农业科技支持偏少,我国应大力加强农业优良品种、生物工程、防疫治病、储运加工工艺及农用生产资料科研的专项投入,加强农业技术应用推广体系、农业技术和科研产品社会化服务网络的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同时,我国应重视加强农业院校的技术人才培养和现有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增强农业的科技含量。

2.2.4我国应当改革农业补贴方式,建立直接补贴制度。在逐步增加农业国内支持总量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业国内支持结构。逐步减少财政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巨额补贴,加大对农村发展和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保护农民的积极性,稳定并提高粮食生产,保障农民合理稳定的收入预期。所谓农业直接收入补贴,是指政府为了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或减少政策调整给农民收入带来的损失而对农民进行的直接转移支付,它是相对于价格支持等间接补贴而言的。目前我国对农民的直接收入支持有限,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主要以间接支持为主。直接补贴是没有争议的“绿箱”政策,不受世贸组织规则的约束。欧盟对农业直接补贴的力度非常大,按照种植面积和产量进行直接补贴。20__年欧盟逐步把对农业挂钩的直接补贴改为脱钩的直接补贴,但仍然保留挂钩的直接补贴。而我国对农产品的补贴多用于流通环节,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我国应结合我国国情,根据农业特别是粮食供求形势变化,逐步将对粮食流通环节的补贴改为对生产者直接补贴。既可以采取挂钩的直接补贴办法,即把补贴与农民粮食生产挂钩,也可适 时采取脱钩的直接补贴,实施类似欧盟“交叉达标”规定的附加性原则,即直接补贴应附加保护耕地生产能力、保护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等条件,以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否则削减或不予补贴。另外,还可采取专项生产补贴政策,继续对农产品良种推广给予直接补贴,增加退耕还林、草原治理等生态环境保护性补贴。但是,由于我国农民数量庞大,财政实力有限,在政府与农民之间缺少有效的中介组织,实施大额度、大范围的直接补贴,在我国条件尚不成熟。我国只能随着国家财政实力的增强,农民比例的下降,分阶段、分地区、分人群逐步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2.2.5农业补贴领域应从单一的生产支持转向生产和生态支持并举。共同农业政策对防疫检测、农业环境建设的投入巨大,欧盟东扩后,将环保、食品卫生和安全、牲畜及植物健康等涉及环境安全的内容都列入各国农业投资范围,规定对违反农业环境政策的国家给予严厉的处罚。我国人多地少,而且长期以来重开发、轻保护,使农业生态环境每况愈下,迫切需要进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政府不仅要投资搞好大中型农田基本建设,还要大力开发、推广绿色种植、养殖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产品有害物质快速简便检测技术,农业区域生态环境污染预测及日常监管技术,农业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净化处理技术,进口物资病虫害检测技术,农业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技术等;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农药残留检测体系,农业环境监控网络体系,农业环保技术市场体系等,确保农业安全。

2.3在加快建立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体系的同时,我国应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政策审议和监督机制。高效的政策审议机制是共同农业政策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应通过农业政策评价体系,对全国及各地农业政策进行评价,不断修正政策中存在的不足,监督政策的落实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农业政策论文:战时农业政策对乡村经济建设的作用

1937 年抗战爆发后,我国东部大片农田被破坏或沦为日占区,至 1938 年下半年,战火殃及农田已达40 642 430 hm2,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1/2 以上[1]。据不统计,仅东南地区从 1937 ~ 1938 年,国民政府损失的稻麦种植面积达38% ,棉花生产面积损失达 70% ,烟叶生产面积损失 32% ,而其产量损失分别为 22%、68%和 33%[2]。与此同时,沿海地区沦陷,对外贸易受阻,粮食进口几乎断绝。农业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使得军民的衣食、外贸、生活及政局的稳定都面临严峻挑战。在该形势下,国民政府不得不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因在地理环境、人力资源、农业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四川农业成为西部农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1 战时农业政策及其在四川的实施

1938 年,国民党政府通过《抗战建国纲领》,1939 年又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和及时次全国生产会议,这 2 次会议都重点讨论了大后方农业发展的问题,并对大后方的农业发展作出了规划,基本拟定了战时农业政策的框架。与此同时,四川省也先后制定了《四川省三年计划纲领》、《四川后方国防基本建设大纲》等相关政策。这些农业政策的制定,标志着大后方农业政策的基本形成,四川农业被纳入战时统制经济体系。概括而言,战时四川农业进行的开发建设,主要涵盖了农贷、农村金融网建设、战时合作运动、农业生产改良和新作物推广等。

1. 1 颁布《战时土地政策草案》 为改变不合理的农村土地关系对生产发展的阻碍,1938 年 3 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战时土地政策草案》,规定: “设土地利用指导机关、提高土地利用程度,改善农业生产技术; 设垦务机关,调查私荒地,办理全国垦务; 扶助和组织各种农村合作社; 设土地银行,发行土地债券,活泼农村金融; 整顿地籍,实行地价税,增价税,遗产税; 奖励人民以土地呈现给政府,没收汉奸土地、征收利用不良土地,依法分给伤兵、难民等; 优先让受伤阵亡将士家属,战区难民,无地贫农承垦公私荒地; 地租不得超过地价的7% ,并严禁任意撤佃、抗租”[3]。为贯彻上述关于发展农业的纲领,国民政府和四川省政府采取了下列主要措施: 健全体制,改变对农业的多头管理,由经济部设置农林司主管农蚕林垦渔牧、农村经济及农村合作事业; 开发农业资源,分片建立垦殖机构,开垦荒地,以增加生产; 改良旧式农业经营,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改良种子,防治病虫害; 发放农业贷款; 改进农具,兴修水利等。

1. 2 完善后方金融网,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建设 1938 年 6月和1939 年3 月,国民政府分别在汉口和重庆召开了及时次和第二次全国金融会议,提出了增设内地金融机关,以完成金融网,扶助内地必需生产事业并扩大农村贷款等措施。1939 年,四联总处制定了《完成西南、西北金融网方案》和《全国农业金融网敷设原则草案》,规定“以中国农民银行及中央合作金库为枢纽、各省分行、库为主干、各县区分行、库为执行支干”。1940 年,四联总处又增设农业金融处,并组织了农业金融设计委员会,以调节各行间的农贷业务,初步自上而下地完成了农业金融机构的建设。在国民党制定的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计划中,四川是大后方的重点。1942 年,大后方 12 个省共设立合作金库 344 个,其中贵州 54 库,广西43 库,西康 10 库,云南 7 库[4],而四川省一省即有 120 库。国民政府对四川农业的贷款的重视也超过其他省份,1940 年2 月,曾指出: “农贷须定中心地区,不可普遍一律,并以四川为首区”。据1940 年4 月的统计,四联总处下属各金融机关1940 年在四川的农贷为: 中国农民银行2 941 380 元;中国银行 2 058 213 元; 农本局 2 075 139 元; 省合作金库8 486 144元,总计 15 560 876 元。同年 5 月,四川省主席又决定扩大四川省农贷为 13 660 余万元[3]。而 1940 年四川大后方农贷总共不过 21 140.8 万元,由此可见四川在大后方地位之重。

1. 3 改良农作物品质,推广农业技术 民国初年,四川曾引进优良棉种进行推广,后因战乱而停办。至抗战前夕,又陆续有试验机构设置,如1935 年前后成立了家畜保育所、蚕丝试验场、稻麦改进所等 9 个农业改进机构。但这些机构只能进行小规模的改良试验,没有进行过大范围的推广。1938 年9 月,四川合并原有的 9 个农事机构,成立了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和水稻、棉花、柑桔等 8 个专业农事试验场,并在各县设立农业推广所,提高耕作技术,推广科学种田。为统筹全国战时农业推广工作,国民政府于 1938 年 5 月成立了农产促进委员会,并以西南各省为其工作重心。该会于 1939 年在四川设立农业推广委员会,并协助设立县农业推广站。为增加战时农业生产,国民政府设立多处科学实验机构,对一些先进的农业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1938 ~1945 年,这些研究机构曾对粮食、棉花、蚕桑、茶叶、甘蔗、畜种进行改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 1938 ~1942 年,国民政府对脱字、德字等优良棉种的推广已达 4 026. 67 km2。在四川,1938 年优良棉种推广达到了 36 个县; 1940 年扩大为 52 个县; 1941年又推广为 59 个县[4]; 至 1945 年,全川已推广优良棉种合计 468. 146 km2。1945 年,推广优良防病虫害棉面积达151. 40 km2[5],平均皮棉产量达到 31. 7 kg,亩产平均增加18. 8 kg。川北推广 2905 小麦,1937 年种植面积为 1. 53 km2,1938 年为 15. 93 km2,1943 年达 366. 67 km2。至 1943 年,四川各种小麦良种推广累计达 1 066. 67 km2,约占冬作耕地面积的 28%[6]。由于种子的增殖力强,扩散面宽,对四川农作物品质改良与增产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此外,国民政府还在四川推广了改良稻种、蚕种,引进国外甘蔗品种,实施肥料改造、农具改良、牲畜养殖等方面的改进。

1. 4 力促垦殖,扩大耕地面积 抗战前,四川农业经营方式极为落后,土地浪费相当严重。据抗战初期的调查,四川农村一半以上的农家有私荒。私荒用作坟地的约 20%,约有一半以上用作长柴草。另外,四川农村有蓄冬水田的习惯,也大大降低了土地使用率。据当时的统计,四川有可开垦荒地6 600 多 km2,西康则有 260 多 km2。国民政府在资金、人才皆不足的条件下,为了进一步增加粮食生产,开展了垦殖运动。1939 年5 月,为有效组织垦荒,国民政府制订了《非常时期垦殖大纲》,设立垦务总局,大力提倡和组织开垦荒地。1938 年 6 月,经济部又在《经济部关于战时农业建设方针的工作报告》中对移民垦荒作了具体规划。在中央政府的积极倡导下,四川省于 1938 年2 月通过了《公共坟地地面种植杂粮规定》,规定在1 ~2 个月内,各县市即将境内公共坟地尽数招佃垦种作物。同月又公布了《四川省督垦荒地大纲》,划通南巴、城口、万源和北川等 11 个区域内官荒为垦殖范围。1939 年 9、12 月,四川省政府又先后制定了《荒地清理规则》和《四川省垦务委员会难民移垦实施方案》,对移垦难民、垦区、经费和垦殖指导等事宜作了具体规定。另外,西康省也于抗战以后设有西康省宁属屯垦委员会,筹划进行宁属八县垦区。至1944 年,在全国设立的 153 个公私垦殖机关中,四川即有53 个,居第 1 位,垦民达 24 834 人,仅次于陕西; 同年,全川垦殖面积已达 198. 05 km2[7]。除垦荒外,国民政府还竭力提倡以扩种冬季作物和夏季杂粮来增加生产,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规定减种烟草等非必需品,而改种战时必需的粮食作物; 利用荒隙地、冬夏闲田来推广冬耕、双季稻、再生稻和间作连作制等。

1. 5 兴修水利 抗战伊始,鉴于大后方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的现状,国民政府为发展农业生产,保障战争需要,提出了兴修水利的主张。全国水利事业由经济部水利司管理,西部各省则在经济部农本局协助下成立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 四川省后将其改为农田水利局) ,以推进地方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1938 年,经济部在《水利建设纲领》中提出西南、西北农田灌溉,应力谋发展,以足民食的指示; 并提出以地方政府为主兴办水利工程; 大型工程以旧有工程之重修为主; 小型工程以奖励人民办理为主的方针。同时,四行局在贷款上也给予特别便利。1938 ~ 1943 年,四川水利工程总计发放贷款37 354万元[8]。在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植下,1939 ~ 1945 年 6 月,四川共完成开渠工程 26 处,受益面积为 253. 33 km2; 筑坝工程 233 处,受益面积为 73. 33 km2; 把塘工程 3 876 处,受益面积为 106. 67 km2; 其他工程 13 处,受益面积约6. 67 km2。总计受益面积约 440. 00 km2,约占四川耕地总面积的 0. 7%[9]。以上是战时农业政策及其在四川实施的相关情况。从内容来看,战时农业政策涉及面很广,从土地垦殖、租佃关系、基础设施到育种改良,再到资金支持、合作社的大规模推广都作了详细规定,可见该方案齐备、完整、科学,可行性较高,是依据大后方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具有极强可操作性的农业发展方案。抗战期间,为保障战时农业政策的顺利实施,国民政府也确实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农业的发展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抗战建国政策的指引下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也部分的收到了相当的实效,四川农村经济在抗战期间一度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2 战时农业政策对四川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川素以天府之国着称,川西平原乃蜀之粮仓。但军阀的掠夺和封建地主的盘剥,致使农民破产,田园荒芜,生产凋敝。在封建的超经济剥削下,四川农民的构成发生显着变化。到1936 年,佃农上升到 50. 5%,半自耕农为 21. 5%,自耕农下降到 28.0%。广大四川农民债台高筑,据调查,当时四川每户自耕农一般每年负债 234 元,佃农每户负债更高达379 元[10]。在该种情况下,农民连起码的生计都难以维持,就更谈不上经营管理的改善和生产力的提高,有的甚至无法进行再生产,只得流落他乡。据四川省建设厅报告称,战前四川的熟荒地已达 933. 33 km2; 即使在耕种之田上,亦产量极低,粮食平均亩产不到 150 kg; 而棉花、布匹等甚至还需进口。国民政府实施战时农业政策后,四川的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2. 1 粮食产量增加 据许道夫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统计,1937 年,四川粮食总产为 14 341. 80 千 t,1938 ~ 1945 年的粮食总产分别为 20 051. 85、17 116. 10、13 069. 25、13 954. 05、15 897. 10、13 230. 75、17 013. 60、16 808. 95千 t[11]。由此可看出,四川省粮食总产量与战前相比,有增加的年份占到5/8,8 年粮食总产的平均水平较战前足足增加了 12. 38%。另据当时粮食部长徐堪统计,1941 ~1945 年,全国通过田赋征实共得稻谷 5 524. 47 千 t,征得小麦6 358. 33 千 t; 通过征购所得稻谷为 2 565. 89 千 t,小麦6 358. 28千 t; 通过征借所得稻谷为 2 575. 73 千 t,小麦2 439. 61千 t; 谷麦总量达 13 005. 70 千 t,与其他地区相比而言,四川出粮最多,其谷麦总量占全国总数的 31. 63%[12]。四川农民除了直接向国民政府纳粮外,还要交纳各地县级公粮和地方积谷,按规定从1942 年起随田赋征实一起进行,准许收田赋征实数的 30%; 若再加上国民政府规定的 15% 的折耗,各种名目的摊派和“绅民献粮”等项,四川农民负担沉重,但由此也反映出四川的粮食产量确实比其他地方要高。

2. 2 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战前,四川的农村经济基本自给自足,即使有剩余的农产品也没有顺畅地流入市场的渠道。再加上四川 交通闭塞,对外联系不便,所产的农产品也只能内销。国民政府西迁后,大力发展四川交通,完善农村市场,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农产品不但满足内销和抗战的需要,还建立了外销渠道,用农产品换外汇,支持战争。随着内迁工厂对农产原料需求的增加,四川农产原料价格普遍有所上涨,农村商品生产的利润也不断增加,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提高,农业中的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重有所扩大。1938 ~ 1945 年的经济作物所占比重分别为15. 9% 、18. 2% 、25. 4% 、18. 4% 、15. 1% 、17. 5% 、18. 0% 、16. 7%[13]。伴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四川经济作物产量在1940 年达到较高值,其后几年虽有所衰减,但较战前有所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经济作物的发展,农村经济也一度活跃起来。大量的农产原料作为商品出售,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的棉花纤维粗短,不能适应机纺,所以相当一部分农民将本土棉进行手工纺织,四川农村手纺业得到很大发展。1939 年经济部拟具计划,欲发动 50 万农户从事手工纺织,并选择射洪、三台、遂宁等 5 个县为棉纺织业基地。1939 年 8 月,四川一省单绽手纺车手纺机就达15 398架,1940 年 6 月增至 30 280 架,1941 年又增至 36 297架,这种纺纱机的日产量大约相当于 1.4 个动力纺锤[14]。另据估计,1941 ~1943 年,四川及广西所产的棉花中约有 50%以上都被用于民间手工纺织。为保障军需,国民政府在民间收购部分棉纱和土布作为机器布的补充。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共在民间收购了棉花 8 万 t,机布、土布 700 多万匹,另加上军需机关自行换的织布年约为 200 万匹左右,总数约在1 300万匹以上[15]。1941 年,大后方 42 家纱厂所产棉纱约可供织布560 万匹,而四川一省的单绽手纺车所产棉纱即可供织布 220 万匹。若加上当时大力推广的“七七”纺机所纺之纱,四川农村中手纺纱的产量还会更高。另外,四川还有众多农民采取了赚取加工费的来料加工的方式,以此可见当时四川手纺织业之繁荣,也反映了商品经济对农村自然经济的渗透及四川农村经济兴旺的面貌。抗战时期四川农民还生产了大量的蚕丝、夏布、桐油和药材用于支援出口。四川蚕丝在 1936 年仅外销 10. 0 万 t,1940 年时已激增至 105. 0 万 t,以后略有下降( 1944 年为47. 5万 t,1945 年为 30.0 万 t) ,但仍明显高于战前[8]。不难看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增强了与国际、国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市场上购入粮食、农具、种子和肥料; 农民的产品,尤其是经济作物收获后,也绝大部分在市场上出售。四川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比战前有所提高。

3 结语

抗战期间,四川农业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抗战期间,四川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的增长并不稳定。1938 ~1939 年是四川农粮作物增产效果最为明显的时期; 1940 ~1941 年后,四川农粮作物产量呈波动趋势,其产量多未达到抗战初期的水平; 抗战末期,四川农业经济更是逐渐呈现出衰退趋势。考之原因,抗战期间四川农粮作物产量增产,主要是得益于其耕地面积的扩大、农田使用率的提高,其单位面积产量,并未随着其有限的科技及农种改良而普遍提高。国民政府迫于时局实施的战时农业政策,其主要目的原本是为了快速将大后方的农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使得农村经济直接为军事斗争服务。受制于其阶级性质,其改革并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以租佃制度为核心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沉重的租税和高利贷的剥削,使农民大量丧失其农业再生产的资金甚至土地,农业生产因而陷入日益萎缩的境地。此外,战时国民政府过度强调重工业的发展,而对轻工业重视不足,这就使得四川农业的发展缺乏工业基础的反哺。总之,国民政府采取的战时农业政策虽对四川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其带有实用性、功利性和不彻底性,而由此亦决定了四川农业政策缺乏长远规划和统筹布局,伴随着封建生产关系下各种矛盾的运动、发展,至抗战后期,四川农村各种关系进一步恶化,农业发展呈现出衰退趋势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农业政策论文: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支农的导向作用

一、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又是社会效益高、自身效益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的弱质产业。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农民增收的问题更为突出。农业投入不足,农民贷款难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㈠从农村组织形式看,目前我国农村主要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出来,在信贷资金的投入上缺少应有的“载体”。形成“农民贷款难”和“银行放贷难”的突出矛盾。

㈡从农村金融体制看,现有农村金融体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信用社普遍开展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从投入数量来看尚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同时还存在利率上浮及担保难的问题;农业银行基于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考虑,采取了机构撤并、收缩,“收权避险”和“资金上存”等措施,基层营业网点主要任务是组织存款和清收老贷款;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功能弱化,“名不符实”,主要承担粮棉油政策性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通过粮食保护价政策来稳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由于体制问题,农民只获得了保护价的部分好处,另一部分好处被中间环节拿走了。由于上述原因,使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不足。

二、完善和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的思考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的较大化。而政策性银行则应坚持政策性目标与效益性目标的统一。因此,应进行合理分工,建立农发行、农行和农村信用社“三农一体”、各司其职、协调经营、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即:农村信用社应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以发放农户“小额贷款”为主,促进农民增收;农业银行应选择和扶持一批能够带动农民致富、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业项目和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发展银行应突出政策性,以粮食产业为主,支持粮食储备和经营,引导、扶持粮食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延长产业链条,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同时,大力采用“绿箱措施”,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农业发展银行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其他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农业。

㈠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带动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培育有市场开拓能力、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经济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国际市场,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度加工、服务指导等作用。龙头企业以经济合同形式,使广大农民同企业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互惠互利关系,把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从而形成农户与市场的对接,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产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加工销售服务等关键问题,真正将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联系起来,企业也得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壮大。同时,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可以刺激基地建设,集中连片开发,从而较快地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农业发展银行要按照同志提出的“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服务观念,积极发挥信贷杠杆作用,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深化改革,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粮食加工企业联合,通过重组、兼并,组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粮食企业集团,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㈡大力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度。当今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品牌的竞争。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需要注重品牌的打造。然而,农产品品牌的形成不仅受企业规模、技术、市场开发的制约,也受农产品自身的技术含量、质量、规模等因素的制约。龙头企业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很难组织他们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如果龙头企业交给农民一个农产品标准,农民往往难以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农产品,这其中既有生产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种子、种苗等方面的因素。改善这种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在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反租承包、土地倒包、土地入股等形式,把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组织起来,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实行统一规划土地使用、统一品种、统一耕作、统一技术、统一植保、统一灌溉、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等,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同时,培育各种形式的农业法人,还有利于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银行通过农业法人这个承贷承还的“载体”,投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资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㈢大力采用“绿箱措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WTO农业协定的要求,WTO各成员方对农业的支持政策,凡是对生产和贸易不易引起扭曲或有微小扭曲的“绿箱”政策,可以免除减让保障;凡是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的“黄箱”政策,属于受约束和减让范围,如粮食保护价政策等。我国已加入WTO,今后政府财政支农和农业政策性金融要围绕WTO规则来进行改革,逐步转向农民直接得益的,又有助于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的支农方面,如: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土地治理等公益性项目。农业政策性金融属于财政投融资的范畴,是财政手段的延伸,是财政和金融的有机结合,具有独特的职能优势。现阶段应立足现有职能,在继续支持粮食储备和经营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新的业务种类。一是开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以农业法人为载体,以建设旱涝保收田为中心,以国家财政补贴为后盾,逐步将粮食风险基金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作为农业贷款的利息补贴。二是开办中小型 水利工程建设贷款。以“强农业必须先强水利”的指导思想,与地方水利部门紧密配合,将水利以工代赈资金作为利息补贴,对农业法人投放水利建设贷款。应当指出的是,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属于投资周期长、经济回报率低、信贷风险大的项目,再加上目前我国农村出现的一些新型经济组织,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尚不够规范和完善。因此开办此类中长期贷款业务,应坚持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制、承贷承还制、运行公司制,借鉴国家开发银行的项目贷款管理办法,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建设项目必须吸收受益地区的劳动力。还应由乡村组织提供担保,如果企业法人破产倒闭,由该项工程直接受益的群体或新生企业承担“无限责任”。

农业政策论文:农业政策及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

一、农业政策评价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现代化在全世界基本上实现,是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刚开始是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真正确立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50~60年代。历史发展到这一阶段,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接二连三实现。发展中国家相对而言步伐较为缓慢,大多数到了80年代,仍然处于传统农业转型、现代农业起步的历史阶段。经过60多年的发展建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包产到户激发生产力,我国农业在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开放搞活,如何理解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就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按照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来理解,在我国来讲,农业现代化伴随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及时历史阶段是1953~1978年。苏联模式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学习对象,农业水利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农业化学化基本囊括了当时现代农业的理解内涵。在这一初期阶段,出于民族主义和加强防御的责任,农业养育工业是当时国家的必然选择,农业剥夺是当时的农业政策取向。第二历史阶段是1979~2001年。改革开放初期,在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基础之上,农业养育工业的政策继续实行,管理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和基建现代化是这一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进一步解放思想,肯定农民的创造性,强调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支持是当时的农业政策取向。第三历史阶段是2002年至今。在这一阶段,总体上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得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各级政府贯彻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使得农业养育工业的政策得到了彻底的改变,无论是农民生活消费方面、还是农业科学技术方面,无论是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还是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明显取得了发展,农业多予是当时的农业政策取向。对复杂历史的简单回顾来看,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效率低、分散性、落后性、资源差等典型特征,半封建的农村生产关系其实是,农业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起点。尽管农村生产力随着中国革命胜利的而得到很大的解放,全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已经建立。回顾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历史,关键点主要有三个:一是靠投入;二是靠科技;三是靠政策。要引导我国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轨道,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新中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每取得一个成就,其背后都有一项正确的政策在进行引导。由于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阶段,农业经济增长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增加粮食生产到关注农民增收、环境改善,我国农业政策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重大转变。如果说提高产量是1997年之前我国农业政策的重点,那么历史发展到今天,我国农业政策的重点已经转向了增加农业收入和保护自然环境上来。2004年,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在我国展开,这可以看作是新中国新政策的一个新起点。

二、关于农业政策制定的理论探讨

任何政策都不是孤立实施的,它总是无法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要具体对一种农业政策深入了解,当然离不开分析政策所在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任何一种农业政策都不是孤立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高度契合,同时农业政策各个子项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共生,与外部环境之间、内部子项政策之间,遵循内在规律的关系运动共同构成,使得农业政策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资本数量、劳动和土地,决定了农业的产出,这是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理论所认为的;如何做好政策安排,从而提高劳动力和土地的生产率,有效决定了农业发展,这是新近的农业发展理论所认为的。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实施农业政策尽管本身是无法增加农业资源投入的,但是由于其可以影响要素配置价格、改变生产所处环境,从而使得农业发展的效率、速度和方向得到调整。如果农业政策安排合理,必然促进农业经济较快增长,社会经济目标同时可以得以顺利实现,促进国民收入分配公平,引导经济结构合理升级。必须要指出的是,政策制定是一把“双刃剑”,全世界农民在历史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决策正确所带来的益处,同时对于政策失误的灾难体会也更为深刻。农业政策与外部环境平衡与否、平衡的程度是否合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政策是否成功。多种复杂因素决定了这种平衡,它必需要兼顾多方综合意义上的要求。就农业政策内部子项目联系的层次性而言,农业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同的经济发展历史时期,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侧重点有所不同,农业政策自然也受制于具体情况判断,前者是一种常规性影响,后者则体现一种特殊取向。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决定了农业政策的实施角色,无论是运行机制,还是利益结构和制度基础,政府决策最终限定了农业政策的选择空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包括了对对农业的自身调控,这是对现实条件的一个重要的高度概括,农业不可能不依赖国家的宏观政策去单独发展,只有国家调控好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农业以外的国民经济政策不断推行,农民的经济困难才能得以解决,农业的发展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农业和其他部门之间不平衡关系才能得以纠正。无论是整合农业政策也好,还是做好农业内部政策协调也好,具体来看应该贯彻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互补性原则。设定一种政策制度安排,除了生成特定范围的产物之外,还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可能导致政策风险增大、实施效果偏离,政府应在发现问题之后,抓紧制定配套的政策手段,控制负面后果的不良效应,防止其累积为更大的问题;二是坚持协调性原则。任何一种政策都是“双刃剑”,各项政策之中相应的损益信息各有不同,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也自然不尽相同,推出每项政策之时,自然应更多考虑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问题;三是坚持完整性原则。为解决某个特殊的现实问题,或者是发现一个时点空间上的有限问题,具体政策只能起到一定的针对性,也自然限定了每项政策的适用范围。为了有效弥补政策之间的相互缝隙,甚至有时是相对冲突,减少政策结构上的明显漏洞,政府要针对具体的政策对象,都要充分考虑其发展空间的可能性,及早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控制政策。具体到每一项农业政策而言,它们都是农业政策整体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政策体系的功能都起到维持和平衡的作用。某项政策的性质发生变化之后,很可能会对其他各项政策造成很大的压力,甚至对整个政策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安排任何一项政策,都无法不去考虑其他相关政策的存在。各种政策安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彼此照 应,如果不参考其他政策安排,无法评估某项政策实施效果的效率。有的时候,或者说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单项政策实施可能是有利的,但是可能会对整个政策体系造成冲突,最终导致和整个政策体系环节无法相容,对其他政策安排很可能造成不利影响,则这个单项政策最终肯定是不实用的。除了与特定的环境达到平衡之外,成功的农业政策肯定是也必需是,在整个政策体系的设计上,要达到结构均衡、协调发展。

三、新时期农业政策的选择思考

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正确与否,需要要看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如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如何,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一个基点必须牢牢把握,那就一定要看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成果是否被我国广大农民所真正分享。新时期的农业政策制度设计,必需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是否有利于农民能够从事优势特色明显的农产品生产,是否有助于农民融入市场经济,是否有助于建立在全国范围内达到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一要完善农业支持体系,突出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要根据对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业市场化基本情况,做出的判断,从而得出农产品比较优势,并对参加国际竞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构建相应的农业支持体系。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灵活决策,依托地区优势组织生产,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实施比较优势战略,从而推动我国农业保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如果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则应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扩大比较优势,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从而提高该产品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如果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对缺乏,则应采取适度减产的战略,从而能够保障安全供给,战略调整的基点一定要明确。二要放宽农业部门融资条件,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正如前文所述,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调整结构,减少比较优势相对缺乏农产品的生产,增大具有很大比较优势农产品的产量,从而在农业变革中获得长期利益。资金是农业生产条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转型是否成功,资金支持到位情况非常重要,作为影响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金融和信贷问题非常突出。只有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进行深化,才能使得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在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的金融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只是多在资金注入上想办法,现行体制仍然是一种常态维持和运行状态,更为科学合理的金融体制并没有建立起来,自然无法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其二,实施农业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化。对现行的农村金融政策实施改革,要加大对农民在农业生产转型中的资金支持,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让效率高的部门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在在经营中获得更坚实的保障。三要积极推动要素市场快速发展。农业政策的制定一定要坚持“功夫在诗外”,不能仅仅孤立在农业范围内,否则农业就不可能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保障,要素市场的发展充分与否对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意义同样重要。实现多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并不能仅仅理解为农民走出农村,更为重要的是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向实施调整,要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实施转移。要提高农民收入,一个必需经过的途径是降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同时创造新的非农就业机会,才能增加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货币收入。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的提高,要坚持走质量和数量并重的原则,这样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四要农产品市场尽管实施统一标准。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差异越来越大,在农业经济领域也同样如此,因此必需亟待构建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其一,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农业中的市场信号才能可以真正发挥作用;其二,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其三,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才能得以充分利用。只有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中西部才能从市场中获益,才能形成在农业经济增长上,东部拉动中西部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构建支持农业经济增长的四大政策支持子系统

当前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跨越时期,“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使得农村经济增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建立农业政策支持体系是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发展的历史要求,对于推动农业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无疑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形势来判断,应该构建农业收入支持、农业营销支持、农业生产支持和农业基础设施支持四大子系统,从而使得我国农业综合支持政策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一是农业收入支持体系。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要彻底保障农民收入得到增加,最终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否则单靠提高农业生产率,是无法解决这一重大任务的。农业劳动力要实现转移,必需要剩余的农业劳动力从农而已转向非农业生产领域,从而减少农村劳动力。由于我国仍实施户籍制度,因此要早日解决农民的户籍问题。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支持,提高其劳动技能和知识素养,从而能够胜任更多更好的工作岗位,更多在非农岗位上找到就业机会。二是农业营销支持体系。农业产品如何转换为经济效益,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其一,建立全国和全球性的农产品价格信息系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切实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及早转换政府职能,增加国家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支持力度;其三,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把独立分散的农户生产有效组织起来,最终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国际市场有效联结。三是农业生产支持体系。其一,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教育培训力度,将农村经济增长的落脚点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其二,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扶持,继续实施农业贷款优惠>文秘站:教育、水利、卫生、社保等各种软硬件建设。这些基础设施搞好了,可以给农业生产和农民兄弟提供有效的生产生活保障,虽然经济效益可能是最不直接的,但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是长远的。今后一定要在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上下功夫,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从而使其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产生更高的生产率,对整个国民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政策论文: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探索

目前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弥补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缺陷的需要从市场经济的规律角度来考虑,普通的金融机构选择投资的对象一般是风险小、收效快、回报高的项目。而农业作为我国的及时产业,特点是投资大、回报小、风险高、周期长,在客观上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商业性金融机构几乎退出农村市场。农业发展需要积累大量的时间,而且发展道路也很曲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后盾来支持其发展。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机构的产出常常难于度量,而且政府机构几乎没有竞争对手,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竞争力不足的缺点。由此可见,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通过政府的推动和协调。有了政府对农业的支持、补贴和调节,才能减小投资风险,弥补市场资源配置的缺陷,通过政策性措施重新合理配置资源。因此,深化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是保障农村经济有条不紊发展的前提。

(二)实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存在着补贴措施少、国内支持总量小的问题。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大多数年份和某些农产品的农业国内支持总量目前仍然是个负数。特别是在农民收入问题上,国家补贴水平低,措施使用相当少,这与我国以人为本的宗旨相违背。我们要重视农民收入的补贴措施问题,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完善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措施。面对我国政策支持总量低、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在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国内支持政策体制,让钱用到实处,确保资金投放在农业有关部门和基建支出上。政府通过价格干预的手段调节农业市场,建立完善的农民收入支持体系,通过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建立规模强大的农村信息网。从结构上调整和完善农业国内支持体系,加大农业政府性投资是今后中国农业金融性改革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之间的差距。目前中国的农产品计划与调控的范围和领域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仅仅把目光放在沿海地区是不够的,真正地实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还需要放在大范围内才行。

(三)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需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特点。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有着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农村和城市的两极分化。和农村相比,城市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城市的各种金融机构完善,交通方便,有相当发达的二三产业等;而农村的二三产业是一个天然的弱势产业,它的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抗灾能力弱,银行信贷机构少。与城市经济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不平衡,因此,我们应该想办法打破两极分化局面,通过政府的支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这也是实现>:请记住我站域名/生活水平一直不高。在这个时候,需要政府出面适当地介入和干预“三农”问题,通过一系列政策性金融改革来保障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的稳定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改变目前经济两极分化的局面。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存在的问题

商业性金融是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的中坚力量,但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却存在供给严重不足的状况,大部分商业性金融退出农村,农业政策性金融具影响力的只剩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业政策性金融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投入不足依据《巴塞尔协议》,金融机构低资本充足率为8%。实际情况是,国家财政在农发行成立之初保障将注入200亿元资本金,实际到位的资金只有165.8亿元。到2008年末,农发行通过将34亿多元的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金后,资本金才达到200亿元。但是,目前农发行商业性业务的资本充足率仍不足7%,与《巴塞尔协议》对金融机构低资本充足率8%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农发行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拨付资本金、中央银行借款及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后两者是其主要来源。但是中央银行借款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资金来源成本都比较高,而农发行自身盈利能力不强,所以消化这些成本并非易事。同时,通过市场发行的金融债券期限一般在五年以下,所占比重达到了95%左右,这些都与农发行贷款运用的长期性要求不相适应。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了所谓的资源配置优化,1999年已经开始从贫困县撤掉分支机构3万多个,有些县乡机构虽然没有被撤销,但其大多也是只存不贷或多存少贷。到2003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存款所占份额达到53.4%,而农村贷款中的份额却很少,其中农业银行占18%,仅占其全部贷款余额的10%,其他商业银行在农村贷款中所占份额不到1%,占其各自贷款总额的比例更微乎其微。即便是覆盖全国城乡网点最广的邮政储蓄,在农村也是只存不贷。作为农民自己的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也表现出与商业银行同样的盈利动机,大量信贷资金非农化,大量农村资金在农村体外流动,被多渠道分流至城市客户。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化,金融业的良好运转与一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息息相关。当今社会科技不断进步,现代农业逐渐取代传统农业,资金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最关键的要素。所以加大资金要素的投入不仅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推动弱质农业从落后走向比较发达,并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二)法制不健全,监管协调机制落后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都有专门的保护。如美国先后制定《联邦农业信贷法》、《中间信贷法》和《农业信贷法》;日本1945年依据《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成立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其贷款种类和条件由《山村振兴法》等十余部法律明文规定。它们通过立法明确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关系,把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其他商业金融机构区分开来,运用法律保护权利的同时接受监管。在我国,受农业经营者自身内生特性的影响,加之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中的 道德风险较为严重,监督控制成本难以降低。而地域和个性的差异形成的逆选择性,更使得农发行的贷款回收率较低。时至今日,我国没有一项政策性银行法律,自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建立以来,每次都是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实施各种措施。农发行的法律地位至今没有法律法规给予确立,仅有一个政策性银行章程作为它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国外农业政策金融都有立法的保障,在支持农业发展上具有的性。我国农发行少了法律的保障,立场始终受到质疑。因为没有把法律手段作为改革的主要依靠手段,各项农村经济决策的制定都缺乏规范性,同时造成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最重要的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具体的经营方式和财政税收方面没有法律的规范,因此在信贷业务上没有保障。农村经济立法不完善是当前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存在的严重问题。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逐渐失去了在农村市场的主体地位中国农村的大变革和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仅仅依靠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是不能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在大银行商业化的过程中,许多大银行争相从农村撤离,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而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完善,业务单一,并呈现出萎缩的趋势。这种趋势严重影响着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农村市场的主体地位,不利于调节农村市场结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之初并不是以盈利为目标,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其运营状况欠佳,农发行陷入了一定程度的经营困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几乎不涉足农产品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农事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仅仅从事农业政策性金融批发业务,十分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长。随着棉粮市场的开放,部分外来经济主体涌入农村,国有粮棉面临着各种竞争对手。正因为如此,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不能再独霸市场,并且随着政府新政策出台,定价收购的农副产品逐渐减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收贷业务慢慢萎缩,支农业务越来越少。外来经济力量的冲击、农业政策性银行实力的薄弱等因素使农业政策性金融逐渐失去了在农村市场的主体地位,而政府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主力军,在这种情况下却不能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

(四)农村金融保障体系薄弱,与新农村建设分散风险的要求相距甚远农业生产具有资本有机构成高、收益低、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特性。我国农户由于弱小分散,在面对更为开放的市场时,其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为了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稳定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保障体系的保驾护航。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的在于追求经济效益的较大化,而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回报率低,使得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日趋萎缩,农业保险方面的保费收入尚不足全国财险保费收入的1%。此外,我国的农产品期货交易仅有12个品种,分布在3家期货交易所,交易较活跃的只有7个品种,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等经济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保障体系薄弱,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策略构想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由于受国家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较高的农业信贷风险以及不完善的农村保险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国家金融支持力度很难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对于今后如何解决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我们必须从农村经济结构的角度出发,提出适合我国发展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策略构想。

(一)加大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投入由于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并且农户多,农民的经济实力不是很强。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可是这些政策性金融改革真正实行起来难度很大。仅仅靠农户之间的互助是不够的,在实行过程中还需要政府进行规范和扶持。而且针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资金短缺,政策性支持金融的力度不够,我们在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经营或者发展优势产业比如畜牧业、粮食种植的发展方面,政府应该认真研究它的需求特点,想办法给予支持。有时候可以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给予农村农业服务,由政府承担这些产业的前期成本,吸引其它投资。另外有一些产业的发展需要担保,一方面可以获得中央的贷款,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给予再担保,或者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政策性贷款的担保业务等;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予以农村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比如贴息、担保、再担保,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作用。通过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缓解农村经济压力,从而实现资金的投入。针对资金短缺问题,我们还可以利用国家财政支农和农发行信贷计划相结合,解决资金问题。对于农发行资金不足问题,我们不能采取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财政融资模式,而应该采取信贷融资模式,以解决资金需求:其一,允许其资金依靠其它银行借款;其二,少数项目贷款可以靠发行债券。另外,财政部门在核定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任务数时,以每年实际拨付给的资本金或补贴退税额为依据,通过预算安排部分支农资金、扶贫资金帮助农发行发展,给农发行优惠政策,保障其政策性业务的正常运行,从而加强其发债能力,使资金回归农村。同时,赋予政策性银行一定的自主权,扩展其筹资渠道。从国际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来看,为了降低对中央银行再贷款的依赖及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的发挥,越来越多的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来获得。在资金筹措方面,首先应该通过发行金融债券来筹集所需资金,其次应该多筹集成本较低的财政存款等。

(二)加强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法律保障长久以来,农业发展银行仅仅依靠商业银行的法律法规来运行。可是作为一家国家政策性银行,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保护,在经营管理权和财政税收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没能得到较好控制。并且经常受地方政府和其他行政性组织的不合理干预,信贷资金常被企业挤占、挪用甚至逃废,在信贷资产保全和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所以我国必须加快立法进程,立法机关尽快建立保护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法律法规,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法》、《政策性银行信贷法》等。通过立法来明确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地位、职责、经营原则、组织机构、监管体制、风险承担、法律责任等基本制度,保护政策性发展银行的合法权益,用法律的方式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确立其地位,对其信贷业务、法律性质、监管机制、运营机制等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规范农业发展银行的具体经营。同时,制定《粮食法》,修订《企业破产法》、《刑法》等相关法律,明确挤占、挪用、逃废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大对企业挤占、挪用、逃废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惩处力度,切实保护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合法权益。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农村市场的主体———农民的自身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法律保障。加强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法律保障是维护农业政策性金融市场秩序的前提,有利于提高农村信贷效率和加强监管力度。

(三)强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市场主体地位市场机制调节影响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所以需要政府进行积极的协调和引导,强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市场主体地位,如信用社对农业科技贷款存在风险厌恶心理,政府可以建立风险分担机制,解除信用社的风险压力。众所周知,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突出特征,我们必须在充分履行政策职能的同时,保障和提升政策性金融持续发展能力。除了加强政策扶持,关键是要贯彻市场化原则,让政策性金融处于市场的主体地位,当然也要避免政府过度干预的影响。一是按照现代银行的通行规则建立健全政策性银行的治理结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如对于农发行,必须增强其风险管理 和内部控制能力。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革,在坚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引入拥有先进管理经验、具有远大目标的战略投资者,扩充政策性金融的资本实力,增强服务的灵活性,不断完善内部机制。二是允许政策性银行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在经营范围上避免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过分束缚,允许其参与合理的市场竞争,提高政策性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促进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三是充分调动和保护政策性银行的积极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农村市场的主体地位。

(四)构建与优化农村金融保障体系,降低农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农业的相对高风险且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使得农村金融风险较大,农户获得金融支持的能力进一步减弱。为了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建设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从而分散与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一是发展农业保险,构建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建议国家成立农业风险基金,由国家、保险公司、农民共同承担农业风险;或者国家设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农业风险的政策性保险公司,将农业保险从现行的保险公司中独立出来;此外,可考虑成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保险组织,形成由政府支持的合作保险模式。二是适度发展农产品期货,建议在规范发展原有农产品交易品种的基础上增加农产品期货品种,取消部分行业资金的准入限制和投资者准入限制,引导相关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市场风险。三是国家在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中扩大期货市场信息的传播,使相关经营主体获取农产品现货与期货市场的充分信息,形成现货、期货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体系。

结语

本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指出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的必要性,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从市场资源配置、国内支持政策、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入手,详细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针对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提供借鉴

农业政策论文: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文化建设

当今世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化和网络时代的巨大冲击,企业文化正以崭新的面貌,强劲的动力在全球出现,扎根于世界各国500强企业之中,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已被社会所公认.可以预言中国进入wto后,金融企业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未来金融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企业文化将成为我国金融企业管理的主流和驱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在深化农发行金融体制改革的今天,农业政策银行以其独立法人的身份进入市场,成为"政策性、安全性、保本性"的特殊金融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融入农业政策性金融企业文化,发挥农发行工会在创建企业文化的优势与作用,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进一步加强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

在十六大,同志向大会报告十个部分中重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2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委按照中共中央的通知,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在神州大地引起强烈反响。因此,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将把“企业文化和两个文明建设”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创建“农业发展银行企业文化”、加强农业政策性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使农业发展银行在粮食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深刻认识在农发行创建企业文化的内涵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同志在建党82周年大会上强调:“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农业发展银行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中,必须使全体员工保持与时俱进的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及时重要任务,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必须在农业发展银行深化改革中、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

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中国的发展史上足以证明:没有新文化运动,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就不可能有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就没有对真理标准的讨论;就没有解放思想和现在的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今天。同志正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高屋建瓴,把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代表先进生产力和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提高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来认识,充分肯定了先进文化的战略地位。

先进文化是农发行在深化改革中的动力和泉源。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加强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这是目前乃至今后农发行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强化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弄清其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企业长期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被全体员工普遍认同遵从的思想观念,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宗旨、精神风貌、价值标准、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企业精神、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的总和。它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企业独特的内涵、素质和风格,是企业灵魂和持久动力,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结晶。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一种“管理文化”、“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企业文化理论的提出,是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企业文化发展史上看: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20年代,企业文化是以“泰勒制”为代表的“计时、计件”管理理论时期,当时人们关注的只是企业的“组织制度”和“物质技术要素”:二十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末,企业文化是以“人际关系学说为基础的行为科学理论时期”;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企业管理进入了“系统理论时期”;人们开始注意企业的系统性、生态性、社会性,企业从单纯重视“物质因素和经济利益”到重视“人的因素和精神价值”,重视文化氛围。在此期间“企业文化理论”在美国应运而生,并在日本得到成功的实践。美国专家提出的“企业文化管理理论”从两个方面强调:一是在企业内部,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使命感;二是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对社会的适应性、社会对企业的认同程度和信誉程度,以最终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总体发展目标。二十世纪80年代初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科学理论”很

快风靡发达国家,二十一世纪初企业文化正以崭新的面貌、强劲的动力在全球出现,并扎根于世界各国500强企业之中。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已被社会所公认。美国的《幸福》杂志曾指出“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即价值观和哲学信仰。再高明的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企业文化在中国:党的十四大将“企业文化建设”写进了党的报告;随后又在党的十五大提出“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企业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中同志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再次提出“代表先进文化方向”。这一高瞻远瞩的思想正是从中华民族伟复兴的高度,把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与“代表先进生产力”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来认识,充分肯定了先进文化的战略地位,为我国二十一世纪“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机遇。在“企业文化”倡导下,中国的“海尔、联想集团”已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联想集团”重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求员工从“齿轮”变成“发动机”,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把经营理念贯穿至每一位员工,每一个部门,使每个部门和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通过指标考核,使每一个人明白自己做的事情在全盘工作的地位和责任”;“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说:“他只管两件事:一是组织人事,二是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他注重人的因素和人力资源开发“要盘活资产、先要盘活人,只有人盘活了,资产才能盘活起来。”企业发展不在于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你利用了多少资源。”这一经营理念的升华,是海尔集团“创建的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把企业的事业和每个员工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每个员工都有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是他们长期以来对企业、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生、对理想不懈的追求,被社会公认较高层次、较高品味的“企业文化”,这就是海尔集团成功的秘诀。为此,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成为走上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讲台讲授“企业文化”的及时位中国企业家。纵观我国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来看金融文化建设;金融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分支,从内容上大体包括:货币文化、金融企业文化、金融监管文化、社会金融意识。金融企业包括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租赁、基金、财务公司和城乡信用社等机构。政策性金融文化又是金融文化的一个部分。农业政策性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及时个层次是农发行企业文化的外层,它包括行风、行貌、行容、行歌、行服、政策性金融服务、特殊商品的外在形象和文化体育设施等,是企业的形象;第二个层次是农发行企业文化中层,包括各项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规范化管理制度等,是企业联接外层与内层的桥梁和纽带;第三个层次是农发行企业的深层,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观、企业民主管理、员工行为规范、职业道德修养等,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对企业的“兴、衰、存、亡”起着决定作用。

二、现阶段农业政策性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着力点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经营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特殊企业,在以“政策性、安全性、保本性”为原则的业务经营过程中,必须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现阶段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当前,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中心任务是:在目前粮棉油市场化中如何保障收购资金供应,保障国家粮油储备物资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目标的实现。做好清产核资、模清家底、防范信贷风险,在保本微利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同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争取国家尽快恢复农业发展银行对大农业的职能定位和支持保护农业的重要任务,做好现行的政策性粮棉油购销贷款、积极拓展大农业开发性信贷业务、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支持“两高一优”农业、推进西部大开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支持大农业开展“农工牧、种养加”项目、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迎接wto的挑战。开拓农业政策性银行国际金融业务,积极引进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世界银行、亚行、国际开发协会对中国的大农业贷款。农发行要围绕上述目标做好现阶段企业文化建设。

(二)现阶段农发行企业文化的着力点

随着粮食市场放开,农发行将完成国家赋予封闭管理的历史使命,将承担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发展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奔小康的“三农”问题,农业政策性银行担子将越来越重,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农发行应在粮食市场化的进程中,继续做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保障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拓展大农业开发业务的同时学习贯彻“三个代表”,加强农业政策性银行企业文化建设。

1、加强对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操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各级农发行的决策管理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广大员工办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指导思想,提高对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各级行领导要把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摆在党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全行的总体规划。各行要成立由行领导,宣传

、工会、共青团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在及时把手的主持下,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实行“一把手亲自抓,分管行长、工会主席具体抓,各职能部门分头抓”,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检查、监督和指导,广泛宣传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方法、策略、步骤,进一步明确企业文化建设对农发行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广大员工积极主动自觉参与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对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和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为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2、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是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彻底改变农发行社会知名度较低的现状,由于农业政策性银行成立的时间不长,客观上存在办公条件差,装备设施简陋,加之大农业开发贷款划转以后,农发行单一支持粮食流通环节,无力解决“三农”问题。与其它各家商业银行相比:楼房矮小、牌子不响、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非常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发行的社会形象、封闭管理和大农业信贷业务的拓展。因此,必须按照国务院总理同志概括的“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十字”行风和农业发展银行“保本微利”的价值取向,加强对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塑造农发行良好的社会形象:

一是加强行风、行貌、行容建设。逐步改造办公用房、逐件改善办公条件,美化办公环境和营业场所.在办公庭院栽花种草.室内外卫生清洁并有醒目的标语广告:营业间实现“三有”(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四个一样”(即“新老客户一样亲切、金额大小一样主动、业务忙闲一样耐心、粮油企业一样热情”)等服务保障上墙;要求员工着装仪表端装、开朗大方;保卫人员:统一着装、精神抖擞;全行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以“职工之家”为载体,创建“阅览室、室、荣誉室、淋浴室、健身房、小食堂”等;开展“羽毛球、乒乓球、兰球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竞赛、业务技术比赛”等有益于职工心身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文明示范窗口单位”“十岗百家”女职工双文明示范岗”等活动;开展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双先表彰”活动;

三是加快农发行电子化、现代化建设,农发行现行装备较差,要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网络系统,推广应用现代化电子设备,实现全行系统办公自动化、营业电脑化、项目评估数据化、信息反馈网络化和决策科学化,为提高农发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提供品质服务功能、创新政策性金融工具、配备精良的现代化装备。

四、加强环境文化建设。按照农发行自身的特点设计农发行的环境,既要让农发行员工处在美好的环境内工作;又要使每个顾客感受到农发行的文化氛围。

五是加强与社会联系沟通。积极组织农发行员工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实践证明:农发行要做好现阶段封闭管理,按收购政策做好粮油收购资金供应,就必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因为,农发行是政府组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是政府创立、参股或保障的,各项政策的实施要依靠政府。所以,要正确处理好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农发行应按照国家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明确与粮油企业特定的银企关系。在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中谋求银企合作,认真管好刚好收购资金。

六是加强对农发行金融业务的宣传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农发行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对农发行的性质、经营范围、业务内容、服务宗旨等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农发行在社会的知明度。

3、建立建全内部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是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用制度来规范每个员工的行为,用制度来规范经营管理,用制度在管理中创造效益,地企业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把企业文化建设融于农发行内部经营管理、建立制度化业务管理系统平台、严格执行国家对农发行制定的各项政策,遵循市场经济原则,运用价值规律和金融手段,逐步建立建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和经营机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把农发行办成“机构精干、素质优良、管理严谨、手段先进、效率,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是农发行在近列内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

及时、建全管理体制:尽快按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建全农业政策性银行管理体制;在机构设置上实行“二级管理、三级经营”;彻底解决农发行在县级经济中无机构的问题。

第二、制定备项制度:各级农发行要进一步建立建全《财务、会计、出纳管理制度》、《信贷管理制度》、《资金计划管理制度》、《政治、业务学习、业务技能考核制度》《党建工作制度》《组织人事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行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职工之家”管理制度》、《文秘、档案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软件管理制度》、《安全保卫管理制度》、《各专业岗位责任制》、《内控制度管理制度》、《机关办公管理制度》、《后勤保障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第三、完善经营机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机制体现在以下七方面:“执行政策、

自主经营、保本微利、风险防范、利益补偿、稳健发展、自我约束”。在决策机制上:“坚持集体领导、集体决策,各级行的领导要加强调查研究、做好评估论证、增强决策的可行性,保障决策的效果”;三、农发行工会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文化在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农发行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农发行要大力发展企业文化,为社会士义精神文明添砖加瓦。在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加强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农发行工会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工会组织要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一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作用,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内容和结构,展现农发行员工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为“三农问题”所做的努力,使农发行人为大农业的发展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二是工会在成为企业文化载体中,坚持面向基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为基层服务、为职工服务是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发掘人的潜力、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是企业文化的主导思想。农发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的作品鼓舞人。工会组织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关心职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基础性的建设资料,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农发行企业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充分认识农发行工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企业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等因素在农发行的文化投影,它是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建设具有农发行特色的企业文化,包含着文化形态道德规范、金融哲学、经营目标、信念追求、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企业精神、金融形象和整体金融意识的总和。它不仅蕴含于农发行的理念行为和制度之中,而且凝聚于全体员工的行为意识。它作为现代金融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在农发行经营管理中形成的封闭管理思想、市场经济管理办法、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其出发点和归宿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尊重和坚持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发行在粮食市场放开的经济环境下,做好现行的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促进各项业务工作的发展,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合力,实现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进步。农发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实现粮食市场开放的进程中进一步强化经营管理的力量,企业文化融汇于农业政策性金融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反映当代工人阶级先进思想推动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管理思想和手段的革新,这是社会主义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农发行企业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农发行工会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对农发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农发行企业精神,按照农发行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推动农发行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充分发挥农发行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与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又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与运作方式,发挥农发行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与作用,不仅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而且对农业政策性金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塑造和展示企业形象,优化企业内外环境、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发行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代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密切联系。

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群众性的运作,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党、政、工、青、妇”及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其中党政处于主导地位,工会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参加者,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许多相似之处,诸如,工会工作的对象和企业文化的主体都是职工,工会的“四大职能”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有相当密切的联系。

2、“以人为本”是工会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共同战略。

农发行企业文化是一项“以人为本”的科学理论,是一种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它除具有政策性金融的特殊性外,还具有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属性,它贯穿于农发行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在企业文化中尤其强调职工的主体作用。工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农发行经营管理的主体是职工,而工会是职工自己的组织。职工对搞好农发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工会有责任配合党政部门做好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是工会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关心人、爱护人、团结人、信任人、培养人激励和凝聚职工奋发向上、拼搏进取,促进农发行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3、工会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是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工会有开展各种活动的优势,可充分发挥各类学习园地、专业培训、文体阵地的宣传鼓舞作用,工会通过演讲会、音乐会、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球赛、赛、书法、绘画、摄影等健康向上的活动,在活动中让职工们各显其能,人尽其才。使广人职工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的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激发热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锻炼体魄、集中精力、融洽关系、鼓舞士气,提高群体意识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为企业文化建设增添生机和活力。

4、工会实施教育职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是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会要配合党政领导教育引导职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参与农发行的改革与发展,树立社会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适应粮食市场经济发展。增强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对农发行现行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工会要配合各级党组织抓紧抓好《员工行为守则》的推进工作,建立起职工行为规范,通过教育,树立行业新风,培育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团队精神,以创建“职工之家”为载体,把“建家”与“建行、兴行”结合起来.在职工群体中广泛宣传先进人物的高尚行为,用身边的先进事迹教育身边的人。扎实有效地开展“三个代表”学习与实践、形势教育、政策教育、品质文明服务教育、“双文明示范岗”教育和规范化管理教育。激励广大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求知关爱、创先争优为主题新世纪职工之家的创建活动。

三是巩固思想

文化阵地,积极开展业务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①工会要积极推动和配合党政巩固思想文化阵地,要用正确的理论引导职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法制观念和主人翁意识;②工会要配合各部门搞好业务知识和岗位业务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工会思想文化阵地的作用,加强对职工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鼓励职工自觉接受系统培训,自学成才。③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岗位练兵和技术大比武。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劳动竞赛和技术大比武。选择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引导全体员工向先进学习,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5、建立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共同目标。

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全体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和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组织广大职工积极参与“行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农业政策银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持续地发展,是工会工作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住“职工(代表)大会”中,工会要对农发行的重大决策、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和干部廉政建设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正确反映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提高职工参政议政能力,加强从源头参与民主管理。保障“反腐倡廉”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信贷工作质量和贷款抗风险能力.使广大职工往农发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落实正确决策的经营之道,充分体现职工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确保农发行各项经营目标的实现。

6、加强工会的自身建设适应新形势发展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

农发行成立各基层行工会以来,工会工作的定位不断发生变化,在新形势下工会不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负有重要职责,而且在各项工作领域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人对工会工作不理解,认为工会工作岗位是虚设。实际上工会不是闲职,更不是养尊处优、修身养性的地方。农发行工会要实现从“以封闭管理为中心”转向“以粮油市场化为导向”这个工作重点的突破,在农发行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作用,工会就必须在党纠织的领导下,增强改革与发展意识,加强工会的自身建设:一是在学习贯彻实践“三个代表”中,进一步优化工会的组织结构,应在基层行设立专职工会,确保各基层行工会认真履行好“维护、教育、参与、建设”四大职能重任:二是进一步提高工会干部整体素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通过培养、调整、增加、调配、充实,使农发行形成一支精干、高效、廉洁的工会干部队伍,以适应农发行企业文化建改的需要;二是努力转变工会工作的创新思维和活动方式,坚持“以党建促工建,以工建促业务”进一步适应粮食市场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7、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维权上农发行做得较好,在此基础上应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农发行各基层工会的基本职责。各级行工会要止确把握“维权”的内涵,进一步突出工会的维护职能,抓住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努力维护农发行的整体利益和每个职工的见体利益;一是要加强利实施工会的监督职能,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白我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工会在劳动保护上的监督、检查作用,群防群治,全力维护职工在工作、学习上的合法权益;二是各基层行工要妥协助行领导逐步改善职工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改善职工的福利,努力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搞好特困职工“送温暖”活动,做好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障,维护职工队伍的稳定:三是学习运用《工会法》和《劳动法》,充分发挥劳动法律的监督和劳动争议的调解作用,巩固完善劳动关系,营造一个有利于农发行改革发展的和谐氛围。

总之,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发行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因为,农发行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探索和培育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任重道远,各基层行。工会要在党组织和上级行工会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基层党组织,尽快形成具有农发行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农业政策性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有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农民致富奔小康、为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政策论文:农业政策性金融工作的战略调整

农业政策性金融工作的战略调整

我国粮食流通市场放开之后,农发行的改革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条件下面临着粮食经营主体多元化、农业结构调整后农产品的多样性、粮食产业化经营多层次的新情况。作为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农业发展银行,如何在履行好现有职能的同时,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建立现代银行的客观要求,抓住机遇,实施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战略调整,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信贷支农范围,是目前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一、审慎扩展油料信贷业务,探索建立风险控制机制

为了及时防范和化解油料购销中的信贷风险,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分行提出把握“三个关键”的贷款管理办法。把握“三个关键”即:首先,严格把握风险准备金比例。其次,严格把握市场价格。第三,严格把握库存监管环节。通过支持粮食企业扩大油料购销活动,收到了四个效果: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二是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提高了农民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和生活消费水平。三是促进了农工商联合,粮食企业扩大了经营量,增加了效益。四是扩大了收贷收息来源。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将集中到运用国有大型粮食储备方面。各个地方大批的中小国有粮食企业必然走向股份制和民营化,粮食市场的放开还会使更多的企业和民间资本从事粮食收购,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支持重点也应该随之调整,决不能以所有制来确定支持重点,要以资金的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和市场规律选择支持对象,将从事粮食收购、调销和储备的各类企业都列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在政策上对所有粮食企业做到一视同仁,对民营资本给予国民待遇,只要能够符合信贷规定、接受信贷监管,农业发展银行就应该给予信贷支持。

二、以支持粮食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服务空间

一是积极支持原粮、油料的粗加工。选择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具有一定规模的粮油加工龙头企业作为直接支持对象,从横向上延伸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资金的服务领域。通过支持龙头企业,改变目前企业数量多、产品质量差、档次低的局面,起到支持一个企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农民的作用。二是集中资金支持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粮油深加工企业。将一些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粮油品种、饲料加工和粮食>文秘站:

三、以构建现代银行为手段,增强农业发展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更新信贷管理手段。借鉴国内及发达国家成功的管理经验,积极构建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运用近期的信息及通讯技术加强非现场的信贷监管,进一步提高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较大限度地追求效益。既包括社会效益也包括自身经济效益,二者不可偏废,要积极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点。现代银行必须以盈利作为经营的核心目标,以追求较大效益为自身发展的驱动力。三是建立科学的利益激励机制。走出一条具有农业发展银行特色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路子来

农业政策论文:对农业政策性银行转型模式的构思

[摘 要] 当前,农业政策性银行正处于改革与发展关键时期,农业政策性银行要在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 重要作用,必然会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和“如何建设农业政策性银行”的问题, 为此,本文提出了以开放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前瞻的观念来选择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路径。

[关键词] 资本整合;股份改造;转型模式;构思

一、实行资本整合,实现农业政策性银行转型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政策性银行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实行农业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必须采取国家对农业发展银行的控股方式以确保国有股份制政策性银行的公有制性质。在此前提下使非国有经济股份(包括外资股份)进入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在操作上,先对农业发展银行在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基础上进行股份制改造,具体办法是将银行资本金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对现有银行资产通过评估后作为国家股由国有资产委托人负责,法人股出售给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法人,个人股出售给私人和个人(包括本行职工),为适应银行业务国际化的要求,向海外发行外资股,使目前银行高度集中的、单一的国家产权主体变为国家控股、国有与非国有共同持股的社会形式,从根本上改变国有银行的产权结构,让民营股东、私人股东、个人股东与国有资产委托人一起共同负责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经营者的选择和监督。这有利于寻找真正的人,保障农业政策性银行以执行政策化和政策执行成本最小化为原则,以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把农业政策性银行打造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有效率的银行。这样,突破了单一的产权形式,实现了产权的多元化和可交易性。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最终目标定位应该走商业化改革之路,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公开上市。这个过程只是一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始步骤,而不是改革的终结。当这个步骤完成后,虽然在银行内部形成了一个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就一定是有效和到位的。所以,当农业政策性银行完成上市之后,国有资本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从中逐渐退出。一方面能进一步改善银行的股权结构,让一些真正关心银行盈利和风险状况的中外战略投资者成为银行的大股东;另一方面,政府也可利用减持所获资金来核销从农业政策性银行剥离的历史坏账。这有利于农业政策性银行增加资本实力,从而增强风险抵抗能力,提高营运水平和竞争能力。同时,要建立适合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打造一个资本充足、产权明晰、治理完善、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支农有力、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支持能力的现代股份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要求,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即通常所说的“三会一层”)为主体的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

二、充实资本金,增强资金实力

国外政策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高于商业银行,如印度为39.05%,泰国为20.63%,而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成立时注册资本金为200亿元人民币,其中由农业银行转划70亿元,工商银行划转30亿元,人民银行划转10亿元,其余部分通过财政对农业政策性银行自身缴税退库的资金逐步充实,到2003年底,实收资本金为165.46亿元,资本金占农业政策性银行全部信贷资产的比例仅为2.39%。不仅低于《巴塞尔协定》规定的要求,也远低于国内银行业的一般水平。中央财政要加快充实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通过税后利润转增,年度税收返还和财政直接增补等措施,使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巴塞尔协定》规定的8%的要求。还可以借鉴商业银行的做法,允许农业政策性银行发行次级债券,由地方财政或企业法人,出资入股,扩充资本金,调动地方和民间财富帮农扶贫的积极性,还要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建立中央和省级金融支农风险基金,向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贴息和呆账损失弥补,充实和加强农业政策性银行资本和抗风险实力。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改变依赖再贷款的局面。

中国政策性银行成立之初就有人建议参照国外做法,将邮政储蓄和社会保险、养老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公积金等资金纳入政策性投融资体系。近年来,关于农业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关系研究,更是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普遍认为人民银行维持邮政储蓄的转存,向政策性银行提供资金,实际上起了中间机构作用,事实上邮政储蓄已主要成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如到2003年末,农业政策性银行各项贷款余额6901.81亿元,同期向央行再贷款6507亿元,而邮政储蓄向央行转存款8985.69亿元,因此,不少人认为这种状况应该加以改进。邮政储蓄必须割裂与其他邮政业务部门的联系,成立邮政储蓄银行。构建以农业政策性银行向邮政储蓄定向发行金融债券为核心的新的资金关系,此项金融债券利率应高于普通的金融债券,由中央财政提供担保,同时提供农业政策性银行债券利差补贴。如果能实施这项改革,将极大地理顺农村金融各方面关系,建立农业政策性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还避免了社会上认为“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大量外流”的说法。

三、支持农村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农村在解决温饱迈向小康进程中,农民提高了对教育文化的迫切需求。现代化的农业需要农民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越来越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满足农民生活需要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政府增加农村文化投资,加强对青年农民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加大农村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实施中,也可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加快农村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农业政策性银行还可以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从1999年试行由财政贴息,各商业银行发放无担保的助学信贷以来,由于这项政策性金融贷款成本高、风险大,与商业银行盈利原则相悖。由各商业银行分散承担发放,管理困难,到期违约率达到20%,有的高达50%,银行纷纷停贷,学生借不到贷款。2004年,国务院一再采取措施督促推行,但仍然困难重重,有的省市向商业银行招标时流标。因此,可以试行由农业政策性银行在进一步健全网点的前提下,一家承担此项贷款发放,并改在学生家庭属地贷放,由学生本人和家庭共同承担还款责任,学校仍担负一定连带责任。农业政策性银行可利用遍布全国的机构网络优势,由学生家庭、学校和学生就业所在地三地银行共同管理,督促归还。目前中国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贫困生占到20%,大部分在农村,按助学贷款年人均6000元标准,年贷款将达144亿元,累计6-7年后贷款额将近1000亿,农业政策性银行如果能将这笔资金管好用好,充分发挥其助学扶贫作用,将对中国科教兴国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

四、拓展金融服务范围,创新农业政策性金融产品

发展中间业务及其他业务,也是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是扩大支农领域的重要内容。农业政策性银行要在做好现有业务的基础上,逐步探索依托主体业务,充分发挥现有网络系统功能,开展中间业务及其他业务,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一是扩大保险,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保险不仅发展空间大,市场前景看好,而且可以有效防止开户企业库存物质风险和信贷风险,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促进整个粮棉流通业的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要逐步扩展保险业务范围,如销售产品、固定资本投保、资金结算、协议存款等。农业政策性银行要从农业保险业务开始,逐步过渡到办理农业保险业务。从国外经验来看,农业保险风险高,费用支出大,赔付率高,经营者往往收不抵支。因此,农业保险一般是政策性保险,政府通过对农业保险减免税收、补贴经费,或者向农民补贴一定比例保险费,作为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中国国内的保险公司,针对农户和农村企业开展的保险主要集中在非生产性领域开展的某些险种,如财产保险、火灾保险和疾病保险等,而农户最需要的种植业保险和养殖业保险却极其缺乏。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了农业保险,随着中国保险业向商业性保险公司转化,农业保险功能日益弱化,限制了农业金融的发展。

农业政策性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理应担当起消除这一制度瓶颈的重任,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鉴于农业生产及农业灾害的地域性,必须因地制宜,形成合理的险种布局,分散经营风险;要研究制定农业保险规划,设计具体险种,农业政策性银行要对适合政策性农业险种开展保险。二是制订担保办法,开展担保业务。担保业务是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业担保不仅具有一般担保业的高风险特点,还属于风险行业中的高风险种类,只有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才能正常运作。亚洲开发银行在中国四川、河南等地的调查表明,相当部分地区的农村金融系统其实并不缺乏资金,农村信用社每年都有大量的存差没有贷出去,农户从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不到款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户缺乏银行在现行制度下可接受的抵押品,对农户还款没有制约机制,因此惜贷现象十分普遍。农业政策性银行以国家信用以基础,可以通过为规模经营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为商业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创造条件,促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社会信用环境。要根据农业贷款的实际状况,研究担保办法,探索实行筹资担保、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租赁担保等多种担保形式,逐步形成“龙头企业+担保公司+农业政策性银行+农户”四位一体的金融创新方式,为农业贷款创造有利条件。

农业政策论文:欧盟近期农业政策改革

2003年6月26日,欧盟部长理事会通过了农业政策改革决议。这是一项已经讨论和争论了很长时间的重大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彻底地改变欧盟对农业的支持方式”,使得农业政策更加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将原来与生产挂钩的蓝箱支持转变为与生产不挂钩的“单一的农场补贴”即绿箱支持。改革政策的各项具体措施,将分别从2004年和2005年开始执行。本报告对欧盟农业政策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有关方面的反应以及影响和借鉴意义做一简要分析。 一、欧盟近期农业政策改革的背景

这次欧盟农业政策的重大改革,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出于内部发展的需要,主要是欧盟东扩所带来的巨大农业补贴增加压力;二是出于WTO“多哈发展议程”谈判的需要,试图改变欧盟在新一轮谈判中的被动局面,尤其是在即将召开的坎昆第五次部长级会议上能有点说法。

就内部原因分析,欧盟(欧共体)的农业发展背景和农业政策目标在过去的40年中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的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最早是在1962年正式形成的。当时的主要政策目标是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自给率水平。这可以从《罗马公约》中对于共同农业政策目标的表述中看出:增加农业生产率从而确保农业生产者有一个相当的生活水平;稳定市场;确保供给;确保消费者享受合理的价格。随着生产的大幅度增加,70年代中期以后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开始出现,并且日益严重。西欧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日益成为两个分割的市场,西欧农产品价格显著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农业补贴支出急剧增加。农业补贴支出一度占到欧共体财政预算的三分之二。为减轻补贴增长的压力和减轻过剩问题,同时也是为了适应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需要,欧盟在1992年进行了农业政策改革,大幅度降低了国内支持价格水平;为补偿农民收入损失,引入了蓝箱政策,进行了与生产(种植面积和牲畜头数)挂钩的直接补贴。后来,又通过了“2000年议程”,进一步降低了国内支持价格。2002年12月,欧盟通过决定,从2004年5月开始,波兰、匈牙利等10国将正式成为欧盟的新成员。新成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产品生产数量大。因此,如何对新成员实行农业补贴政策,成为一个焦点性问题。现在欧盟每年的农业补贴为430多亿欧元,约占欧盟预算的一半。德国等国家一直强烈反对增加农业补贴支出,因为按有关预算规定比例,德国将承担四分之一左右的支出负担。2002年10月,欧盟达成协议,分阶段按比例对新成员实行农业补贴,新成员享受的直接补贴幅度占老成员比例,由2004年的25%,增加到2007年的40%,然后在2007-2013年期间等额增加,新老成员达到同一水平。同时规定这一期间控制欧盟农业补贴数额,每年按通货膨胀率为1%增加,到2013年控制在483亿欧元之内。如何实现控制农业补贴的目标,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此外,按照目前的政策,欧盟农业补贴的80%为农场数量只占20%的大农场所得。这种补贴效果是不理想的。在此背景下,欧盟的农业政策目标已经从最初的鼓励生产转变为减少过剩、提高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农村发展和农村社区维护等。因此,近年来,欧盟农业政策已经从原来以收入支持为中心,演变为日益重视“第二支柱”即农村发展问题。

就外部环境看,2001年多哈会议启动了WTO新一轮农业谈判。同上一轮谈判一样,欧盟仍然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采取保守的态度,成为美国、凯恩斯集团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攻击的主要目标。由于国内改革政策不到位,欧盟代表在谈判中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欧盟的农业国内支持总额数量是所有WTO成员中较大的。按照经合组织的计算,欧盟生产者补贴等值将近1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和日本之和。欧盟的生产者补贴等值高,一方面是因为国内补贴数额大,另一方面是市场准入程度低,内部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而国内市场价格高,也引起了出口补贴问题。此外,在国内支持总额中,欧盟的黄箱政策和蓝箱政策支持所占比重高达80%左右,而美国仅为20%左右。因此,不改变欧盟的国内农业支持政策,欧盟就不能接受任何实质性提高市场开放程度的谈判建议。这也是为什么对于WTO农业委员会主席哈宾森提出的减让模式草案,美国等国家认为减让幅度太小,而欧盟却认为减让幅度太大、步伐太快的根本原因。农业谈判在原定的2003年3月底之前达成减让模式的计划没有能够实现,而即将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对新一轮谈判的成败至关重要。在坎昆会议之前,欧盟需要拿出一些行动,以证明为坎昆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努力。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背景,欧盟一直在酝酿这次改革。2002年7月欧盟委员会提交的欧盟农业政策中期评估报告,完整地提出了改革的设想。经过了一年多的激烈辩论和前后三次谈判,欧盟部长理事会终于在2003年6月26日早晨通过了决议。决议是一个妥协产物。一方面,决定实行不挂钩的单一补贴这一重大改革,另一方面,也对法国的要求给予了让步,允许成员国保留挂钩补贴的25%,并允许成员国推迟两年执行单一补贴政策等。荷兰、英国和瑞典曾经主张更为激进的改革,而法国是主要反对者。葡萄牙一直投反对票,直到才表示少数服从多数。

二、欧盟近期农业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

这次欧盟农业政策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直接补贴方式的变化,由原来与当年生产面积挂钩变为不与当年生产挂钩。此外,原来的价格支持政策仍然保留,支持价格水平有的产品不变,有的产品降低。

(1)改革直接补贴方式

欧盟的直接补贴政策最早是在1992年开始实行的,作为降低支持价格的补偿。“2000年议程”进一步将谷物的支持价格在两年之内降低15%,同时提高了直接补贴。补贴的计算较为复杂,其基础是农民每年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的补贴额。单位面积的补贴额是根据单位重量的补贴额与基期产量之积所确定的。享受面积补贴的作物包括:小麦、大麦、燕麦、黑麦、高粱、玉米(含糖料玉米与饲料玉米)等谷物作物;油菜、向日葵、大豆等油料作物;豌豆、蚕豆等蛋白作物;麻类等纤维作物;等等。在一些地区,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作物,还给予额外的补贴。例如对于种植硬质小麦的土地,给予额外的补贴(每公顷138.90欧元),但是限定较高补贴面积(即较高补贴总额)。每公顷面积的补贴额,各种作物之间有所不同,不同地区也不同。这是因为,补贴标准是按照每吨补贴额与平均单产来确定的。不同产品的每吨补贴额不相同,例如,谷物为58.67欧元/吨,蛋白作物为72.50欧元/吨等。油料作物的方法更麻烦一些,每年还不一样,2000年为81.74欧元/吨,2001年为72.37欧元/吨。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的成员国,不同的地区,也不一样,因为各个地区的单产不一样。计算单产时,不是具体到某个农户,而是按一个地区的平均产量。例如在德国,基本上是以州为单位来计算平均单产。个别州的不同作物分为两个或更多的地区计算平均单产。

上述的欧盟直接补贴政策虽然与当年的价格无关,但是却与当年种植的产品类别和种植面积多少有关,因此是挂钩的,属于对生产和贸易具有直接扭曲影响的政策。由于欧盟在实行这种政策时,对总的生产数量进行限制,因此,属于蓝箱政策。这种补贴需要每年统计、审查、计算,相当复杂繁琐。

按照新的改革方案,原则上取消以上补贴,代之以“单一的农场补贴”(SingleFarmPayment)。每个农民获得的补贴额将根据以2000-2002年为基期的情况确定。一经确定,补贴就与当年种植的作物种类和面积多少无关。因此,将不再属于扭曲生产的政策,从而可以归为绿箱政策。决议也做了一些妥协和保留:(1)如果某成员国认为有必要避免遗弃土地的危险,则可以将现在的面积补贴幅度的25%予以保留,仍然与当年的生产面积挂钩,而其余的部分改为不挂钩补贴。(2)如果成员国愿意,对谷物干燥方面的补贴和对边远地区的直接补贴,可以不改变现在的挂钩补贴方式。(3)牛奶的补贴政策将于2008年改革为单一的农场补贴。如果成员国愿意,可以提前进行。此外,成员国如果出于鼓励某些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高质量产品生产和营销的生产方式,可以给予额外的补贴,但是不能超过单一的农场补贴额的10%。(4)上述改革政策从2005年开始实行。如果某个成员国需要一个过渡期,则最迟要在2007年开始执行。如果出现了过度的竞争扭曲,欧盟农业委员会可以通过各产品的管理委员会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加以解决。

(2)稳定农产品市场政策

在以上补贴政策之外,欧盟继续执行以前的市场稳定政策。具体不同产品的具体政策措施分述如下。

谷物:保留现行的干预(保护)价格。基础干预价格不变,仍然为每吨63欧元。支持价格仍然实行季节变动,但是每个月的增加幅度减少一半。为了减少过剩,对黑麦不再实行干预(保护)价格。

蛋白作物:保留现行的补充性补贴(每吨9.5欧元),并将之转变为对面积的补贴(每公顷55.57欧元)。总补贴面积限量为140万公顷。

能源作物:对能源作物新增加一项补贴,每公顷45欧元。总补贴面积限量为150万公顷。补贴的依据将是农民生产者与能源生产者签订的供货合约。

硬粒小麦:对传统硬粒小麦种植区的附加补贴也与生产脱钩。如果成员国希望,可以在两年内继续与生产挂钩,但是保留的挂钩补贴幅度最多不超过原来的40%。补贴的标准是2004年每公顷313欧元,2005年291欧元,2006年以后为285欧元,纳入单一补贴体系。对其他地区硬粒小麦的附加补贴将从现在的每公顷139.5欧元在三年之内全部取消,开始年份为2004年。为改善硬粒小麦的生产质量,对于适用于粗粒小麦粉和意大利面条的指定的专用硬粒小麦品种,将实行新的附加补贴,每公顷为40欧元。

淀粉马铃薯:按照2000年议程的规定,给予淀粉马铃薯的补贴为每吨110.54欧元。新的改革方案将其中的40%归入新的单一补贴,其余的60%仍按原方法进行补贴。原来的低价格制度仍然保留。

干燥饲草:对干燥饲草的补贴将在生产者与饲料加工业之间重新分配。对生产者的补贴纳入单一补贴体系,补贴计算基础是根据以往的生产情况。对饲草加工业的补贴确定为每吨33欧元。

稻米:稻米原来实行的是干预价格与挂钩直接补贴政策。改革方案是:继续实行干预价格,但是价格水平降低一半到与世界市场价格大体持平,为每吨150欧元。每年的干预收购数量上限为7.5万吨。为保持农民的收入不变,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提高到每吨177欧元,其中102欧元作为单一补贴,不再与生产挂钩,其余75欧元作为挂钩补贴保留。挂钩补贴在实际操作时,是根据1995年为基期的每公顷产量与每吨补贴额之积,折算为单位面积补贴额。例如,如果基期每公顷产量为6吨的话,则改革后种植稻米的补贴为每公顷450欧元。此外,欧盟理事会还计划在新一轮WTO谈判中,要求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修改(降低)大米的约束关税。

坚果:改革现行的补贴政策,统一实行每公顷120.75欧元的补贴水平,补贴的面积为80万公顷。将此总面积按杏仁、榛子、核桃、开心果等分摊到各成员国。

奶制品:欧盟理事会决定将现在的牛奶生产限额制度继续保留到2014/2015年。决定在四年之内将黄油的干预价格降低25%(2004起每年降低7%,2007年降低4%)。同2000年议程计划相比,降低的幅度增加了10个百分点。脱脂奶粉干预价格的降低计划与2000年议程目标相同,从2004年开始三年之内降低15%,每年降低5%。对黄油的干预收购数量将从2004年的7万吨降低到2007年的3万吨。超过该数量上限以后,可以通过竞标的方式进行收购。取消牛奶的目标价格。牛奶的固定补贴为:2004年每吨11.81欧元,2005年为23.65欧元,2006年以后为35.5欧元。

橄榄油、烟草和棉花:欧盟农业委员会将于2003年秋季提出这些产品的政策改革建议。

(3)加强对环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标准的要求

上述各项补贴政策包括单一补贴政策,尽管可能不再与生产挂钩,但是却与遵守环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标准等方面的法规要求相联系。这种要求最早是在2000年议程中提出来的。主要原因是实行直接补贴之后,农民享受的补贴变得明显了,为了向纳税人和消费者说明这种补贴的正当性,对农民提出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称之为“交叉达标”(cross-compliance)要求。这种交叉达标要求也可以用于保护一定的农村自然景观。如果农民没有能够很好地达到有关的要求标准,则视情况按比例削减给予该农民的直接补贴额。

(4)建立一个新的“农场咨询系统”(FarmAdvisorySystem)

在2006年以前,各成员国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农场咨询系统。2007年以后,各成员必须都建立起这样的系统。在2010年以前,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加这个系统。2010年,农业委员会将报告这个系统的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欧盟部长理事会将决定是否将该系统变为强制农民参加的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提供如何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有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的咨询服务。农场审计部门将定期地对农场投入物的投入水平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符合有关的环境、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要求。有关的费用由欧盟的农村发展基金支付。

(5)加强农村发展

欧盟用于促进农村发展的资金将大幅度增加。用于促进农村发展的措施范围也将扩大。这些规定将从2005年开始实行。至于具体的措施,则由成员国或者地区政府决定。

促进农村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鼓励农民生产高质量的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较高补贴额为每个农场每年3000欧元,最多5年。如果生产高质量产品的生产者组织要宣传和促销该产品,则可以对该促销活动予以支持,最多可以按实际费用的70%给予补贴。二是支持农民按照欧盟标准进行生产。在有关环境、公共健康、动植物健康、动物福利和职业安全等方面,有一些标准在欧盟已经立法确定了,但是在一些成员国中尚没有实行。如果农民开始采用并按照这些标准进行生产,则可以给予临时性的补贴。补贴将按统一的标准,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每年每个农场较高补贴额不超过1万欧元。如果农民需要有关的咨询服务,则可以对该咨询费用进行补贴,较高可达80%,数额上不超过1500欧元。三是对实行高标准动物福利的农民实行补贴。如果农民采取的畜牧饲养方式比一般的良好饲养方式标准还要高一些,并且至少要连续5年实行同样的措施,则可以视情况给予补贴。补贴的幅度依据采取这种高标准所增加的成本或者减少的收益情况确定,最多每年每个牲畜单位(成牛)可以补贴500欧元。四是增加对年轻农民进入农业所进行的投资补贴。目的是鼓励年轻人进入农业行业和从事农业活动。

(6)调减对大农场的补贴

按照新的改革决定,将对大农场的直接补贴标准予以调减。按照既定的标准计算,每年获得直接补贴额不超过5000欧元的农场,不进行调减。那些每年获得直接补贴超过5000欧元的农场,将对补贴进行调减。调减的幅度是:2005年为3%,2006年为4%,2007年以后为5%。据测算,此项措施每年可节省支出12亿欧元。这些节省下来的支出将全部用于促进农村发展项目。这些节省下来的支出将按一定的标准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配,但是至少有80%应当保留在调减来源农场所在的成员国。

三、有关方面对欧盟近期农业政策改革的反应

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和各成员国政府均对这次改革给予高度的自我评价。但是,角度有所不同,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欧盟委员会农业委员费斯勒在通过决议后召开的会上宣称:今天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欧盟农业政策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农民将获得更加稳定的收入,获得更多的按照市场需要进行生产的自由,获得一个更容易为社会所认可的支持体制。消费者和纳税人将获得更多的透明度、更高质量的产品、更好的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新的政策是亲贸易的,尤其是从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来看。法国农业部长对于决议中保留了部分挂钩补贴措施表示了满意,认为这照顾了各种利益关系。英国农业部长称协议提供了我们想要的东西:真正的改变。这表明只要我们建设性地开展工作,我们可以取得怎样的成就。

WTO总理事会主席认为欧盟的农业政策改革是“正确的方向上前进了一步”,但称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确定改革会对农业谈判产生哪些影响作用。WTO总干事欢迎欧盟的决定,称将有助于打破农业谈判的僵局。美国、新西兰和巴西等国家给予谨慎的欢迎,一些非政府机构给予了严厉批评,认为改革是半心半意。

美国贸易代表与农业部长联合发表了一个评论性声明,称:我们希望欧盟的农业政策改革是为WTO谈判提供动力的一个重要步骤。对欧盟成员支持下欧盟农业委员和贸易委员的工作表示称赞。但是也希望决议对原建议稿的一些妥协修改不会影响到欧盟对农业谈判的贡献。下一步的关键是欧盟如何将内部农业政策改革反映到WTO农业谈判中来,如何在削减国内支持、取消出口补贴和削减进口关税方面表现出来。如果欧盟不提出新的减让建议,则难以评价欧盟农业政策改革的意义。多哈发展议程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增长方面提供了一辈子一遇的机会。我们支持发展中国家关于改革的要求,并呼吁所有成员尤其是补贴幅度较高的成员如欧盟和日本积极推进改革。

澳大利亚农渔林业部长评论说:欧盟又错过了一个富有意义的改革的机会。按照改革方案,欧盟将继续以每天5亿美元的幅度对欧盟农民进行补贴,而这是欧盟的消费者和世界其他地方农民的利益损失为代价的。欧盟农业委员费斯勒最初提出的方案本来将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步骤,但是由于各个成员的要求,原来方案中改革的成分被化解了,代之以扭曲贸易的机制。经过了数星期争论所采取的决定最多只能称为“边际性的和中下等的改变”。

非政府组织国际乐施会发言人称:欧盟的这次改革没有任何值得庆祝之处。欧盟将继续以每年300亿英镑的幅度补贴其农业,继续生产过剩,并将这些过剩产品补贴倾销到穷国中去。欧洲本来有机会起带头作用,使得国际贸易变得有利于穷国,但是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将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态度。国际乐施会尤其对欧盟的食糖与牛奶补贴政策进行了强烈的抨击,认为欧盟的补贴政策大大压低了国际市场价格,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而这次改革对食糖和牛奶补贴体制没有多少触动。

欧盟的农民组织也都纷纷表示了对决定的不满,但是出发点却与上述非政府组织相反,不是认为改革不到位,而是认为改革强度过大,将会使得农民的利益遭受严重损失。欧洲较大的农民协会COPA-COGECA的负责人说,这是我们所经历的最重大的改革,其将对欧洲农业造成损害,使得欧洲农业的竞争力受到威胁。改革将在不同的农民之间、不同的农业产业之间、不同的地区和成员国之间产生不确定性和竞争扭曲。改革有可能将生产成本提高到市场价格之上,从而迫使农民放弃生产。并警告说这是欧盟在坎昆会议上所能做出的让步。另一个农民组织CPE的反应更为激烈,认为改革是一项“丑闻”和“诈骗”,称脱钩补贴将使得一些中小农民放权农业,是同农村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四、欧盟农业政策改革的影响评价与借鉴意义

欧盟的农业政策改革必将对欧盟内部和新一轮WTO农业谈判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的分析和判断可能不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及时,欧盟这次的农业政策改革只是补贴方式的变化,而补贴总量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也是一些农产品出口国和非政府组织反应冷淡、评价不高的基本原因。就总体上看,欧盟农业的补贴总量和相对幅度都没有减少。例如,大米的补贴仍然将高达每吨177欧元。

第二,由于大部分原来的与生产挂钩的蓝箱支持将转变为绿箱支持,因此,欧盟农民未来在进行生产决策时,会更加按市场导向。生产的结构会发生一些调整,欧盟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将加强,而相对优势弱的产业将缩减。生产规模的扩大速度可能会加快。如果再考虑到欧盟东扩的影响,欧盟内部市场农产品的价格必将呈现下降趋势。

第三,随着大部分蓝箱支持转变为绿箱支持,欧盟在新一轮WTO农业谈判中在削减国内支持方面的压力将大为减轻。同时,国内市场价格的下降将进一步降低出口补贴压力和市场准入压力。这些都将有助于减轻欧盟谈判代表接受减让建议的难度,尤其是在蓝箱政策减让方面。当然,尽管谈判的国内条件有所改善,与北美和凯恩斯集团相比,欧盟的地位仍然是不利的,仍然不会很积极地推进或支持大幅度的减让建议。

第四,对于日本和韩国等实行高保护的成员来说,欧盟的改革政策形成了一种压力,促使这些国家也考虑改革其国内支持政策。例如,日前在韩国汉城召开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韩国高层决策咨询机构人员就大胆公开提出了实行补贴政策改革,建议将价格补贴改变为脱钩的直接补贴。可以预见,欧盟这样成员众多而利益关系复杂的集团都能够克服种种矛盾,在脱钩补贴和市场化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他国家的仿效是可能的。

就对我国农业政策深化改革的借鉴意义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点:

及时,把挂钩的直接补贴改革为脱钩的直接补贴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仅是WTO谈判的要求,也是更好地实现国内政策目标的要求。同挂钩的直接补贴相比,脱钩的直接补贴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优点:一是操作简便,一经确定,就不再需要每年进行统计计算和核查等极为繁杂的工作;二是没有扭曲作用,不违背市场原则,有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欧盟从1992年开始将价格补贴为主向转变为挂钩的直接补贴为主,而这次的改革开始实现从挂钩直接补贴向脱钩直接补贴的转变。我国目前在探讨将粮食补贴改革为直接补贴时,一些部门仍然提出挂钩补贴的建议,一些地方的试验也是与当年粮食生产相挂钩的。这是在重复欧盟已经走过的弯路。

第二,为了稳定生产、稳定供应和给农民提供必要的保障,可以借鉴欧盟实现的干预价格制度。欧盟现在实行的干预价格与我国实行的保护价格制度有所不同:一是国家收购价格水平不同。欧盟现在的谷物干预收购价格确定为每吨63欧元,明显低于正常的市场价格。而我国的保护价格是高于正常市场价格的。低于正常市场价格的保护价格能够做到只是在市场价格下跌特别严重时,才需要国家进行干预,从而可以使得国家减少干预收购数量。欧盟通过1992年的改革降低了市场价格之后,使得过剩产品库存数量在三年之内降低了90%以上。二是干预价格是有季节变化的。收获季节后,干预价格水平按月份递增。这样可以避免收获季节市场价格较低时,农民立刻将粮食都卖给国家,从而减少国家收购的压力。

第三,欧盟近年来一直重视加强农村发展,这次的改革又加强了对促进农村发展方面的投入。传统上,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只涉及市场政策领域,而农村发展政策是各成员国自己决策和支持的领域。但是近年来,欧盟对农村发展日益重视,增加列入支持农村发展的内容。其中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支持,加强对农业生产标准化、提高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方面的支持,等等,都是值得我国认真学习借鉴的。在我国农业小规模经营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条件下,加大农村发展方面的国家政策性投入具有更为突出的重要意义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农业政策论文:农业政策性金融战略调整

我国粮食流通市场放开之后,农发行的改革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条件下面临着粮食经营主体多元化、农业结构调整后农产品的多样性、粮食产业化经营多层次的新情况。作为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农业发展银行,如何在履行好现有职能的同时,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建立现代银行的客观要求,抓住机遇,实施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战略调整,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信贷支农范围,是目前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一、审慎扩展油料信贷业务,探索建立风险控制机制

为了及时防范和化解油料购销中的信贷风险,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分行提出把握“三个关键”的贷款管理办法。把握“三个关键”即:首先,严格把握风险准备金比例。其次,严格把握市场价格。第三,严格把握库存监管环节。通过支持粮食企业扩大油料购销活动,收到了四个效果: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二是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提高了农民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和生活消费水平。三是促进了农工商联合,粮食企业扩大了经营量,增加了效益。四是扩大了收贷收息来源。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将集中到运用国有大型粮食储备方面。各个地方大批的中小国有粮食企业必然走向股份制和民营化,粮食市场的放开还会使更多的企业和民间资本从事粮食收购,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支持重点也应该随之调整,决不能以所有制来确定支持重点,要以资金的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和市场规律选择支持对象,将从事粮食收购、调销和储备的各类企业都列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在政策上对所有粮食企业做到一视同仁,对民营资本给予国民待遇,只要能够符合信贷规定、接受信贷监管,农业发展银行就应该给予信贷支持。

二、以支持粮食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服务空间

一是积极支持原粮、油料的粗加工。选择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具有一定规模的粮油加工龙头企业作为直接支持对象,从横向上延伸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资金的服务领域。通过支持龙头企业,改变目前企业数量多、产品质量差、档次低的局面,起到支持一个企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农民的作用。二是集中资金支持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粮油深加工企业。将一些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粮油品种、饲料加工和粮食转化的新兴产业作为扶持对象,使农村涌现出一批档次高、影响大、带动力强的品牌企业,也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择优支持经济作物的收购和加工。随着经济作物在农产品中比重的增加,农业发展银行要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在收购资金使用范围上逐步拓展。四是探索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新路子。对于那些畅销、高效、潜力大的农产品如品质小麦、油料、高油大豆、荞麦等,应积极探索通过信贷扶持开展集约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使其成为加工业的原料基地。五是对转化粮食、市场前景看好的大型养殖企业、畜牧加工企业给于必要的支持,特别是在内蒙古这样一个农牧经济类型地区,支持农业和牧业产业化,加大对弱质产业的扶持力度,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战略调整更有深远意义。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以构建现代银行为手段,增强农业发展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更新信贷管理手段。借鉴国内及发达国家成功的管理经验,积极构建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运用近期的信息及通讯技术加强非现场的信贷监管,进一步提高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较大限度地追求效益。既包括社会效益也包括自身经济效益,二者不可偏废,要积极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点。现代银行必须以盈利作为经营的核心目标,以追求较大效益为自身发展的驱动力。三是建立科学的利益激励机制。走出一条具有农业发展银行特色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路子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