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实用13篇

农业农村全面发展

篇1

1 休闲农业的特点

当前,我国许多地方农业发展的现状为:人均耕地资源短缺、农业生产功能单一、农产品商品价值低廉、农民增收比较困难等。而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人文景观、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融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和常规农业相比,休闲农业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1.1 生态效益明显

休闲农业区的绿色植被覆盖率远远大于常规农业区,具有山水相依、气候宜人、瓜果飘香、田园风光秀丽的特点。其自然资源整体协调,生态结构比较合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以休闲农业能改善农业区的生态环境,使生物多样性能充分发挥。

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或自然农业的转变和跨越。传统农业过度依赖农药、化肥的现象非常明显。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短期效益,造成化学投入品的过量使用,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成为“无安全保障”的食品。而休闲农业的生产则按照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或绿色农业的要求,限量甚至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而采用有机肥料、生物防冶手段进行生产和管理,所生产的产品为安全、营养和保健食品。

1.2 多功能性、高效性

休闲农业能解决农业生产(或产品)功能单一、产业链短、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使农业生产不仅能解决吃饭问题,还能发挥保护生态、提供旅游观光和各种现代服务等功能。

休闲农业能够把分散农户和分散土地进行整合、集中并加以合理配置,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农业经济。所以休闲农业也是一种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化的农业经济。

1.3 市场导向性强

与常规农业相比,休闲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与城市人群的需求有更加紧密的联系。休闲农业与城市需求之间有着更为明显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休闲农业的市场导向性是比较突出的,其产品的商品转化率比较高,而常规农业的生产往往具有盲目性和易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1.4 明显的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自然、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条件的差异造就了休闲农业具有很鲜明的地域色彩。首先是自然气候差异所形成的作物和生态差异。如南方有四季常春、花团锦簇,北方有棉田麦浪,林海雪原;东部有荷塘水乡、稻田河网,西部有草原戈壁、羊肥马壮。其次是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的差异。如西部有草原牧歌,东部有渔舟唱晚;北方有二人传,南方有秧歌。

1.5 明显的休闲性

休闲是人类永远的需要。随着市场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人类处在嘈杂、拥挤、污染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工作紧张、身心疲惫,需要休息和调整。而休闲农业所提供的新鲜的空气、淳朴的民风、优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恰好能满足人们向往农村、回归自然的这一需求,能使消费者的快乐、惬意以及休身养性的追求得以实现。

2 开发休闲农业的优势

与常规农业相比较,开发休闲农业对发展农村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2.1 休闲农业的综合效益明显

休闲农业在生产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同时,还发挥着防止洪涝灾害、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作用。还具有处理废弃物、净化空气,为人类提供绿色自然景观,以及发扬传统民俗、农耕文化的功能。休闲农业既体现农业的生产功能,也突出农业的生态和生活功能,是集生产、生态和生活于一体的复合产业。

发展休闲农业能更好的发挥农业在塑造良好乡村风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潜在作用。休闲农业不仅能解决就业,还能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为消费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娱乐、疗养及度假等服务,从而获得比传统农业高得多的经济回报,是传统农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和过渡。

和传统农业相比,休闲农业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附加值,还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民俗文化、地域风情等资源转化成经济收入。发展休闲农业能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使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

2.2 发展休闲农业,是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有效手段

休闲农业为城乡经济社会的交流架设了平台,拉近了农民与市民的距离,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休闲农业能将农业发展、旅游开发、生态保护及农村规划设计结合起来,能为农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广大农民朋友通过给城市游客提供服务,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会逐步受到城市先进文化和市民现代意识的影响和熏陶。农民兄弟的思想觉悟、综合素质能逐步得到提高。城市居民在体验休闲农业、回归自然的同时,也带来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了城市资源向农村的转移,充实了农村发展的基础。

总之,休闲农业是以不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永续利用的农业,是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能创造人类长远生存条件的科学农业。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不论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都远远超过常规农业,其经济效益高于常规农业许多倍,其社会、生态效益则无可估量。所以,休闲农业是一种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代表了农业发展的前进方向。

3 发展休闲农业应该做好的工作

3.1 做好规划、统筹开发

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基本做到起点要高、内容丰富、特色突出。必须做到特色鲜明、功能到位,要将农业产业规划和旅游规划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当地田园美景、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和农耕文化等多种资源。要充分表现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尽可能深入挖掘特色风土人情,多推出城市游客参与性强的农事体验活动项目。要始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把生产、科研,生态和市场需求相融合,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 特色突出,主题鲜明

特色是休闲农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休闲农业的魅力所在。要认真摸清可开发的优势资源状况和周边地区休闲农业项目的特点,用差异化的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资源来营造自己的特色。要对其地域性、季节性、景观性、文化性和传统性等特色加以科学的利用。休闲农业项目的主题选择一般要考虑以下特点:

3.2.1 要新鲜 要用清新的空气、美丽的田园风光,使游客悠闲放松,满足其回归自然,陶冶情操的追求。

篇2

一发展现代农业,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一一必须培养大批能领导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刁一。wwW.133229.COm

个球市场的形成,我困的农业产卜产经营已经纳入了世界农业产卜产体系,而我困是一个产业化程度很低的农业大困.我困大部分农产品没有比较优势(规模小、成木高、质量低,标准体系小健个,等等),并且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普遍小高,使我困农业科技含量小高,科技水平的落后导致农业的劳动产卜产率低下,农产品价格偏高、无法与困外农产品进行竞争、加入wtc)之后,更缩小了政府保护农业的空间,很多限制进日的措施都无法继续使用,我困一此农产品加}一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竟争,我困农产品小仅难以开拓困外市场,而且连保住困内市场都难)这必将减少农民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民收入)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大大增加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产卜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提高农民收入、即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战略转型、

这种战略转型的卞要内容包括:

(1高技术基础转型()既要发挥传统耕作技术的优势,又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大大增加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产卜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2)产业结构转型()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刻闭狭小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面对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竟争的加剧,面对需求层次的提升和需求多样化,农业产业的供给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3)产业组织转型、农业产业的产卜产、加}_、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应通过专业性产业组织分}_}办作去完成,发挥分}一优势,以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竟争能力,形成规模效益、

事实上,改苹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产卜了巨大变化,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应运而产卜,农村产业结构发产卜着新的变化,不f:统农业逐步转变为种、养、加一体化的大农业,科、}一、贸一条龙的新模式,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果品、纺织、造纸、皮毛、药材、酿造、编织、饲料等十大农产品加}一业,数白个品种的农副产品加}一体系)农村经济成分旱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涌现出一批新兴产业,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重要产卜民点,以港澳台地卜_和外商投资企业为补充的农村经济结构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农业的现代化.对劳动者的文化、技能、知识结构等要求将有明显提高)伴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旱现出新的特点)农村迫切需求掌握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技术、善于把科1i)}-1戈果进行一次开发、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h得经营答理、能领导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最明显的例r就是西部资u}优势之所以小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根u},乃是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太低,适应小了现代农业的技术要求和结构变化,只能从事体力性的简单劳动,数量众多而无质量优势)小仅当地缺乏资u}有效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人才,而且小能满足外来资金投入集约化资u}开发的劳动力技术要求)所以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顺应这一变化,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和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肩负起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jll史责任)囚此积极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将来是木科),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一支数量庞大的、素质过硬的、适应现代农业大产卜产要求的农民队伍,从城乡一体化、个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立即付诸实施,

一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一一其“突破点”在于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小在农业产业上,而是在非农产业上,即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所以带领个困人民奔小康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让他们充分就业的问题)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保障

据初步匡算,我困日前1/3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极小充分状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在1.5亿人左右)而且21世纪初期农村劳力将处于新的供给高峰,据预测,20o1-2010年个困农村将新增劳动力6350万左右、即使前20年保持年转移匕八白万人的速度,到2020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托力小可能有根木缓解)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造成农业劳动产卜产率低、农民收入增加困难的根木原囚)

怎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纵观各u社会转型的jll史经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木路径是城乡勺_动,良性转换)通过推进}_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有序地把一部分农村人日转化成非农产业人日,进而游离土地变为城镇人日,从而融入现代社会产卜活之中)通过教育、文化、科技、人员交流、产业联系、各种媒体的纽带和中介作用,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逐步改造农村的社会意识)

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发展}一业,发展}一业的重要途径就是吸引外资,使我困成为资木市场,成为}一业制造大困,山此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央1999年经济}_作会议明确把中困定位于“最终产品制造业大困”,困外也已经普遍认为中困是21世纪最大的“世界}_厂”、到底中困能小能成为世界}一场,就在于中困能小能把握这个机会,能小能提供大量高素质而相对低价的劳动力)以中困在个球产业分}一中的实际地位,我困日前客观上只能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保持在困际市场的竟争力)而这种优势实际上产产卜于农村高达1.5亿以上的过剩劳动力,但日前在中困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小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这种状况小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光靠廉价劳动力来竟争是小够的,囚为这并小能改善他们的产}一活质量,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小能使他们富裕起来,离小康产卜活还甚远)),囚为现代企业正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化,劳动力将山过去的简单-体力劳动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囚此必须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一作,以小断提高民}一素质,提升其就业技能,增强其在劳务市场上的竟争力)怎样刁一能有高素质或者说合格的素质昵?就需要加强训练,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提升其就业技能)政府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1i)}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场所)

篇3

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乡村旅游理解比较局限、片面,认为乡村旅游只是农民开展的经济市场活动,即农民结合自身所拥有的土地,进行加工,比如改造为休闲娱乐庭院、种植经济作物,并结合当地资源进行经营,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家庭式经营方式,像常见的“农家乐”“家庭旅馆”。在过去,以我国普遍为主的农家乐等家庭经营方式在旅游刚兴起时,的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随着人们对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乡村经营模式條件局限,在管理上缺乏特色和创意,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导致休闲娱乐的消费者回头率较低。因此,打造休闲农业需要有效的实体农产业支撑,休闲农业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更加外延和扩大了农产业。

第二,农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打造休闲农业的基础,也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保障。农产业化发展中要求土地资源集中并形成规模经营,各类经济种植、畜牧业、生态环境打造呈规模性发展。利用产业链规模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再为乡村旅游规模发展提供生态产业、科技技术及服务的支撑。加强农产业的发展,进行招商引资,规划乡村旅游建设,为乡村进行资源、人力的培养,资源的引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降低了经营成本。建设农村产业链生态园,配套完善的基础建设,改善乡村环境,吸引旅游投资者,为乡村旅游扩大经营范围。根据农产业自身条件,加大种植业和养殖业,培养大量农副产品,增加饮食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当地农产业结构,可延升本土文化,组织当地积极开创手工业,丰富本土文化,促进商贸发展,将乡村旅游聚中发展为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玩)一条龙产业链。

第三,丰富的农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经济特色的农村风貌,也为乡村旅游保障了足量客源。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自然的乡村景观、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特色的农业资源等,还需要足量的客源支撑,没有持续客源的流入,再好的风光也要荒废。农产业的大量发展可吸引食品企业的入驻,生态食品企业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对乡村旅游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生态食品发展可带来良好的农业景观效应,吸引前来参观的旅游者,实质上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客源。

二、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展现乡村活力

第一,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前,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依赖于乡村自然风光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经营模式相对传统。现代休闲农业应聚结多功能,将农业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中也处处体现着科技含量的农业技术,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让科技给新农业带来了惊喜,开拓创新了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第二,规范管理,提升水平。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定要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质量、环境保护等公共设施。要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管理,餐饮食谱绿色卫生,种植业和养殖业按卫生许可标准清洁,保证游客玩得开心,吃得放心。

第三,加强农产业的物质丰富,呈多元化生态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观光特色,活跃乡村旅游的游赏氛围。首先,将乡村土地呈规模化、集中化改造,种植当时适宜的经济作物。规模化的产园种植可以美化乡村田园,带来良好的视觉感,添加旅游景点。另外,将种植经济发展为一、二、三产业模式,进行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利用旅游消费者口碑,进行推广宣传乡村旅游。根据本土条件,开放养殖业,增添动态乐趣,与游客形成互动,使休闲农业发展充分带动乡村旅游经济。

第四,农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丰富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如果乡村旅游没有持续新元素的注入,也不能保证持续对游客的吸引力。休闲农业应建立高科技农业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设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并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开展畜牧业,如奶牛和马群,让游客参与到农产品采摘、畜牧放养农业活动,充分调动游客的热情,参与到农事活动,体现农活乐趣。另外,建立农业科技园,请专家为游客讲解农业科技知识,让游客参与其中,对农产区的果蔬、茶卉等植物栽种讲解。我省是果蔬种植大省,其出产的梨、桃水分足,深受市场好评,应结合我市的地理结构,展开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在果蔬种植中,为游客提开放自已动手的场所,让游客参与到观果、品果、摘果、果实加工一系列工艺的乐趣。对游客开放畜牧业牧场,让游客和动物近距离接触,游客参与到喂养活动中,提高游客的动手能力。另外,根据当地盛产的农副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也为乡村旅游增添活力。

三、利用休闲农业拓展乡村旅游开发,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第一,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国务院下达的1号文件中特别强调的,打造休闲农业延升为乡村旅游,已成为成熟的产业链,带动相关的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将农村闲散劳动力聚结起来,带动经济效益。目前各地的农产业园区按照“产加销、游购娱”的模式发展,打造科技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田园旅游观光、餐饮文化,集“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休闲农业。这些农态园区在农业生产结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资源,服务于乡村旅游,稳稳锁定旅游客源,从而带动整个农村事业的发展,为农民经济收入打开渠道,增加农民就近就业的机会。

第二,乡村为基础,地域适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选址应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保留自然特色和景观,再根据本地人文资源打造优美、内涵丰富的特色景观,满足游客的观赏要求。

第三,突出文化,融入当地风土人性。休闲农业发展应充分发挥当地的乡村风土人性,民俗文化,使游客感受到与其他游地不一样的别样文化。结合游客需求,可将当地的文化活动进行整合,形成集体规模活动,让前来观光的游客参与其中。如云南傣族泼水节、西昌藏族火把节,都是利用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大型集团活动,让游客参与互动,玩得尽兴。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农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改造,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一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予保护。另外,对乡村基础建设进行完善,包括道路建设、住宿、餐饮、通讯、水电的完善,让休闲农业建设体现环境优美、科技农庄、生态农业的特点。改变过去农村的脏、乱、差不良卫生现象,使农村面貌发生质地的变化。休闲农业的农业种植环境改造,可通过菜园、果园、花园、林地、养殖场地进行防治污染,创造绿色景观,使产业园区随时保持清新、绿色的生态环境。在道路中多种植花卉和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达到减噪、滞尘的效果。休闲农业的发现推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使广大农民学习和掌握了现代农业科技生产,学习了经营管理知识,提升了农民文化素养,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优美整洁的乡村环境、文明优良的乡风民俗,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可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五、讨论

农旅结合是以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先天条件,再延伸出的乡村旅游策略。休闲农业以促进农业经济收入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将农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结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的基础源于农业、建设农村,发展目标是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空间、自身的自理条件和土壤结构,建设农业生产场地、培载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发展养殖等一系列的农产地活动,可以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休闲旅游用途,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城市游客与农村的亲近感,为城市空间狭小的人们提供回归自然、感受田园风光场地,从而带动一系列农产业经济活动,促进农业事业发展。

篇4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我县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一是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年全县粮食生产总量达到万吨,比年增长农业总产值稳定增长,达到万元,比年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达到元,比年增长;畜牧业产值快速增长,达到万元,比年增长。二是贫困人口逐年下降,全县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年的下降到;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全县计划生育率达到,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青壮年文盲率下降,“扫盲”通过省级验收,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茶、桑、鸡、倍、竹等优势农产业巩固发展,特色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渐趋合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农村水利化程度提高到,实现了村村通电,农村电价有所降低,程控电话实现乡乡通,移动电话逐步向重点村组覆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取得突破,通过实施长防、天保、退耕还林和农村能源建设等工程,较好地遏制了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促进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成功进行了“村改”,顺利完成了第二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农村税费主体改革完成,农民负担得到减轻。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全县共创建星级文明户万余户,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不断提高,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和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被大多数的群众所接受;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村民自治不断完善,基层民主不断扩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护,全县农村社会稳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以“三学”和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为契机,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广大农村党员群众的党性修养不断加强,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不断得到夯实。五是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发生变化,通过加强农村医疗网点建设,农村群众享受医疗卫生保健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遏制,人们的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民摆脱了贫困,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变化,发展意识、科技意识不断提高,商品观念、开放观念不断增强,生产生活方式有了较大转变,人心思进、人心思变、人心思富的良好氛围日趋浓厚。

在充分肯定成绩和发展变化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些长期困扰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一是农村经济总量小,农业综合素质低,比较效益不明显,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增收比较缓慢;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靠天吃饭的状况未能根本改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康目标很不适应;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生产规模化程度低,特色不特,优势不优,缺乏支柱产业,农村产业呈现散、小、乱的状况,极少数产业呈下滑趋势;四是农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与市场的对接不好,应对市场变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五是劳动者素质不高,商品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仍然不强,生产上的盲目性、随意性较为突出;六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数量少,科技含量低,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形成,带动辐射力弱,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七是农产品销售市场、农业信息网络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滞后,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八是农村贫困面较大,低水平、低标准的温饱较多,相当数量的农村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自我发展的能力弱,扶贫开发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九是少数乡村干部的思想不够解放,政治素质不高,工作能力和责任心不强,工作措施不力,工作成效不明显;十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比较薄弱,人民群众对党风社风不够满意;十一是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领导农业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跟不上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模式上,等等这些问题,务必引起全县各级党组织、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高度重视,充分正视困难和问题,抢抓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战略举措,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增收两个战略重点,下决心、花大力气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增强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农村工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力度,在规划制定、体制改革、工作部署等方面进行调整,逐步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从小生产、温饱型农业向市场化、小康型农业转变。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用一号文件精神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最近,党中央、国务院以“中央一号文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继年后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发出的第二个“一号文件”,年“一号文件”的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年“一号文件”的核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两份文件是一脉相承、相互依存的,都是为了解决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大举措。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各级各部门要迅速掀起学习高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学习好、领会好、掌握好、贯彻好,切实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真正把“三农”问题当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求真务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中央的政策和我县的实际结合起来,细化、实化、具体化,确保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尤其是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结合实际,以市场为主线,以优势农产业为重点,以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为支撑,以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以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为动力,制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方案,周密安排,突出重点,区分层次,精心组织,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实际行动真情关爱农民,真诚对待农民,真心帮助农民,努力营造支农护农的良好氛围,尽快实现“三农”工作有新突破,开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首先,要充分认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全县经济的大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县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也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近年来,我县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步。能否继续保持这一良好势头,关键在于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判断和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扬长避短,驱利避害,克服盲目乐观的思想,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作风,始终做到对“三农”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实事求是地讲,当前我县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处于低起点、低水平的发展和进步,农业依然是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民增收的幅度还比较小、增收的难度还比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一时难以根本改变,农业综合素质低、整体效益差的局面并没有改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呈继续扩大的趋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状况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我们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我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就无法实现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在新时期破解“三农”难题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与全国、全省、全市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工业化、城镇化还处于初始阶段,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尚不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面对现实,我们不能悲观失望,必须充分认识到现在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积极主动地顺应这一趋势和潮流,紧紧抓住国家整体综合实力增强、调整政策为贫困地区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机遇期,充分认识到我县解决“三农”问题的优势和条件,千方百计谋求我县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我们还要看到,农业在我县改革发展大局中的基础地位将长期不会改变,我们搞工业化、城镇化、第三产业服务化仍然需要依靠农业。此外,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平安盐津、和谐盐津,更离不开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决不能忘记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全县各级党组织、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三农”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把“三农”问题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扶贫,关键在工业化的基本方针不动摇,坚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不动摇,坚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动摇。

其次,要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把中央的政策原原本本交给群众,把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确保中央的惠农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民,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搞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保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县、乡、村三级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中央、省、市、县对农业的投入全部用在农民身上,确保对农民的减免和补贴政策到位。要认真落实好粮种补贴、退耕还林、取消农业税等政策措施,切实抓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乱涨价和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等坑农害农行为,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新增财力要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倾斜,积极鼓励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农业,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服务。要严格执行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坚决制止和纠正违法违规占地行为,提高耕地质量,实现占补平衡,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要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农业科技措施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

再次,要把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与学习贯彻《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紧密结合起来。《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全省农业农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制定的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文件。各级各部门要把认真学习《守则》、执行《守则》作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让广大农民熟悉掌握《守则》的内容,用《守则》强化广大干部服务农民的意识,规范广大干部服务农民的行为,创造爱民亲民、利民惠民、安民护民的良好氛围。

(二)与时俱进,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农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的支农政策,统筹城乡发展,把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解决我县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用抓工业的理念来谋求农业的发展,加强农业综合能力建设,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继续优化农业结构,突出特色,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组织化的协作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农村城镇化。

各乡(镇)和涉农部门要结合实际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具体的贯彻意见。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看待“三农”问题,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农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做到在思想上切实加深同农民群众的感情,尊重农民,爱护农民;在作风上更加扎扎实实,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在工作上真正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关心农业,支持农业,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需要,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盐津的需要。

(三)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新突破。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以茶、桑、鸡、倍、竹五个优势农产业和畜牧业、蔬菜、干果等产业为重点,在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我县优势农产业,逐步形成有规模、有品牌、有市场、有效益,逐步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产业群,不断提升农业竞争力。当前,要围绕优势农产业,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扩大其产量和产值规模,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和专业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改造和新建标准茶园万亩,更新改造标准桑园万亩,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更新改造竹子万亩,建设五倍子示范基地万亩,乌骨鸡饲养总量达到万只以上。对以上产业发展,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向适宜地区转移、集中,决不能撒胡椒面,重点是要缩小战线、集中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确定比较优势强的产业进行集中扶持发展。大力扶持县茶叶公司、林化厂、缫丝厂、一枝春罐头厂等农业龙头企业;想尽千方百计的办法,降低准入,尽最大优惠,引资建设至个真正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公司与基地农民、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对接,带动农业优势产业的大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民组织化,促进农民增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涉农公司组织、大户牵头、农村能人,以公司加基地连农户、公司加协会连农户的模式,培育和发展专业协会或合作社,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结合起来,通过推广新品种,使用新技术,把传统生产方式变为现代化的组织模式,通过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带动信息化进村入户,带动农民增收。各乡(镇)要围绕五个优势农产业,选择至个适宜本乡(镇)发展的优势农产业,确定至个专业村大力培育发展。县政府农业优势产业办要搞好规划布局,县农业局、林业局、扶贫办、科委、科协等涉农部门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扶持发展优势农产业。县委政策研究室要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上为县委、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同时,鼓励社会能人和大力吸引外商采取承包、租赁等手段,投资建设庭院经济式的现代专业型特色农业,创建示范典型,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基础。三是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要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根本任务,不断优化农民进城镇的政策环境版权所有,引导和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当前,要下大力气加快以县城为中心、“两路”沿线乡(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步伐,下功夫搞好滨江路和沙坪桥商贸中心建设,改变城镇化严重滞后的局面,努力使城镇化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脆弱,仍然是制约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要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想方设法吸引外资,大胆使用信贷和民间资金,不遗余力地抓好农田水利、电力、交通、能源、通信、教育、卫生、计生、生态环境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快改革步伐,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和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个人、集体及各类经济主体多渠道投资开发农业,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渠道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切实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取消“两工”之后,如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要通过严格的民主决策程序,按照农民自愿、自用、自管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建设其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公益设施,并参与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努力推进“沃土工程”,以高稳产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与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相结合,生物、农艺、工程措施相配套,努力培肥地力,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继续组织好退耕还林、“天保”、“农村能源建设”等生态工程建设,抓好小流域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快农村替代能源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要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方面的作用,以及在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涉农部门在农业发展中的科研专业技术作用,创新服务机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三农”。同时,要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标准化建设,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大力推广普及农业科技措施,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县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较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取得的成效较为显著,但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仍然不快,涉及领域还很窄,尤其是在特色产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上,传统方法较为普遍,以至于很难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一形势,切实把科技推广贯穿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始终,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认真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切实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的科技投入,力争在每个乡(镇)创建至个标准化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继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和鼓励农科人员以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创办、领办、联办农产品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实践中培养一大批科研型的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使之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实现自身更大的价值。要继续加强与省内外、市内外、县内外科研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关键技术的引进,进一步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认真做好农业科技适用技术的引试和推广,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在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的同时,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做到技术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科技成果到田。

(六)狠抓扶贫开发,努力在扶贫工作上有新突破。扶贫开发是解决农村弱势群体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要紧紧围绕解决温饱、稳定脱贫、加快致富、全面发展的总目标,认真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务输出、专项安居四项重点工程。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创新扶贫机制为动力,立足资源优势,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协同作战、合力攻坚,坚持开发式扶贫,加速解决极端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对列入扶贫开发的贫困村,要以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为切入点,整合资源、完善规划,突出重点、量资而行,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最需要又可能完成的项目,努力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扶持每个贫困村培育至项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加快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切实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扶贫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继续实施好专项安居工程,重点解决居住岩洞、窝棚、杈杈房的特困户。继续实施好易地开发扶贫,认真抓好转移衔接工作。落实好小额信贷措施,认真总结和汲取多年来的教训,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落实回收保证措施,使小额信贷发挥最大的扶贫效益。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进一步建立健全扶贫新机制,拓宽社会帮扶面,积极引进和认真实施好外资项目,不断增强贫困村的发展活力。继续实行部门挂村、干部包户扶贫的工作制度,尤其是要认真落实县委、政府扶贫帮困的政策措施,按照扶贫挂钩的原则和目标要求,联系领导和各挂钩联系的县直部门,要全面开展好挂钩帮扶工作,采取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方法和选派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干部到挂钩村蹲点帮扶等方式,强化责任,切实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脱贫不离村。要加强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管理,今后所有扶贫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要推行公示、公告制度,严格检查审计,严肃查处坑农害农案件,严厉打击“三乱”行为,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应有的扶贫效益。版权所有

(七)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动力。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认真开展调研,抓好县、乡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力求在转变职能、优化结构、健全机制等方面有新突破。在国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框架内,合理调整县、乡(镇)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逐步理顺县乡财政体制,确保乡(镇)政权的正常运转。努力探索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投融资体制和农业资本化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起以农户、企业为主体,财政资金为导向,金融、信贷、社会为重要渠道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资本投入体制和机制。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能力。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理顺经营管理关系,扶持发展一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供销社、农业部门等农业信息中心作用,引导、带动农民进入市场,成为农产品市场营销的主导力量,强化其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好务。

(八)认真实施好劳务输出工程,不断提升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水平。劳务输出是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据统计,年我县的劳务经济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但是,由于我县外出务工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相应的技术技能,使我县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水平不高。为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政府引导、信息指导、市场运作、个人自愿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劳务输出的领导。当前,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外出务工人员职业技能、法律观念、维权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上。要尽快组建劳务输出信息中心,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资源共享,采取整合现有的县农广校、县职中等教育资源和在各乡(镇)设立培训站等方式,下大力气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注意与劳务市场需求接轨,突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使之成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为增强外出务工人员本领、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为农村劳动者获取一技之长的重要场所。县劳务输出办要积极探索输出地服务和输入地管理的新办法、新模式,积极推行“定单输出”,为外出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尤其要进一步摸清家底,编制好发展规划,使劳务输出健康有序的推进。

(九)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一是要巩固“普六”、“扫盲”成果,狠抓教育“普九”工作。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校点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两基”质量。拓宽思路,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让适龄儿童都能进校读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提高师德师风和业务水平。在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一批懂农业实用技术、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二是要继续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要加快推进卫生改革,整合现有卫生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现有卫生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抓住国家对西部地区卫生事业政策倾斜的机遇,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控制与救助体系。采取招商引资方式和鼓励社会能人开办营利性医疗机构,逐步形成以国家为主、集体和个人为辅,竞争激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切实降低药价,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三是要始终坚持抓计划生育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以农村流动人口、边远山区、人口稠密地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计划生育率,降低多孩率,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毫不放松“一放二扎”,全面开展医学监护,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切实减少计划外生育、坚决控制多孩生育,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认真落实农村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强化社会抚养费征收,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加大对违法生育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国家公职人员违法生育或非法领养一律给予“”处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黄牌警告”制度,严肃处理干扰计划生育工作的行为,积极营造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氛围,推动我县计划生育再上一个新台阶。同时,要重视农村文化、体育等事业的发展,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抓好“三村”建设、农村“八个一”工程建设、“十星”级文明户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改变落后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为农村服务的能力

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实现农村长治久安的关键。当前,党的富民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我县农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县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正确处理好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改革上,一定要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在发展上,一定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把工作热情与科学态度统一起来,从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抓农业农村工作;在稳定上,一定要时刻把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始终把握农业农村工作的主动权。版权所有

(一)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全县各级党组织、各级各部门要将农业农村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经常思考,经常研究,做到计划早安排、形势早分析、问题早解决、思路早确定、措施早落实,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县、乡两级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村“两委”班子,要进一步明确职责、明确分工、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充分发挥调查研究、组织协调、宏观指导、督促检查的作用,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定期研究农业农村工作,及时解决农业农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涉农部门要围绕党委、政府的总体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分兵把口,抓好落实。其他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努力形成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强大合力。

篇5

一发展现代农业,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一一必须培养大批能领导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刁一。

个球市场的形成,我困的农业产卜产经营已经纳入了世界农业产卜产体系,而我困是一个产业化程度很低的农业大困.我困大部分农产品没有比较优势(规模小、成木高、质量低,标准体系小健个,等等),并且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普遍小高,使我困农业科技含量小高,科技水平的落后导致农业的劳动产卜产率低下,农产品价格偏高、无法与困外农产品进行竞争、加入wTc)之后,更缩小了政府保护农业的空间,很多限制进日的措施都无法继续使用,我困一此农产品加}一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竟争,我困农产品小仅难以开拓困外市场,而且连保住困内市场都难)这必将减少农民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民收入)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大大增加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产卜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提高农民收入、即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战略转型、

这种战略转型的卞要内容包括:

(1高技术基础转型()既要发挥传统耕作技术的优势,又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大大增加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产卜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2)产业结构转型()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刻闭狭小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面对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竟争的加剧,面对需求层次的提升和需求多样化,农业产业的供给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3)产业组织转型、农业产业的产卜产、加}_、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应通过专业性产业组织分}_}办作去完成,发挥分}一优势,以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竟争能力,形成规模效益、

事实上,改苹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产卜了巨大变化,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应运而产卜,农村产业结构发产卜着新的变化,不f:统农业逐步转变为种、养、加一体化的大农业,科、}一、贸一条龙的新模式,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果品、纺织、造纸、皮毛、药材、酿造、编织、饲料等十大农产品加}一业,数白个品种的农副产品加}一体系)农村经济成分旱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涌现出 一批新兴产业,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重要产卜民点,以港澳台地卜_和外商投资企业为补充的农村经济结构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农业的现代化.对劳动者的文化、技能、知识结构等要求将有明显提高)伴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旱现出新的特点)农村迫切需求掌握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技术、善于把科1i) }-1戈果进行一次开发、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h得经营答理、能领导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最明显的例r就是西部资u}优势之所以小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根u},乃是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太低,适应小了现代农业的技术要求和结构变化,只能从事体力性的简单劳动,数量众多而无质量优势)小仅当地缺乏资u}有效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人才,而且小能满足外来资金投入集约化资u}开发的劳动力技术要求)所以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顺应这一变化,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和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肩负起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Jll史责任)囚此积极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将来是木科),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 一支数量庞大的、素质过硬的、适应现代农业大产卜产要求的农民队伍,从城乡一体化、个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立即付诸实施,

一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一一其“突破点”在于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小在农业产业上,而是在非农产业上,即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所以带领个困人民奔小康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让他们充分就业的问题)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保障

据初步匡算,我困日前1 /3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极小充分状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在1.5亿人左右)而且21世纪初期农村劳力将处于新的供给高峰,据预测,20 O1-2010年个困农村将新增劳动力6 350万左右、即使前20年保持年转移匕八白万人的速度,到2020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托力小可能有根木缓解)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造成农业劳动产卜产率低、农民收入增加困难的根木原囚)

怎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纵观各U社会转型的Jll史经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木路径是城乡勺_动,良性转换)通过推进}_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有序地把一部分农村人日转化成非农产业人日,进而游离土地变为城镇人日,从而融入现代社会产卜活之中)通过教育、文化、科技、人员交流、产业联系、各种媒体的纽带和中介作用,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逐步改造农村的社会意识)

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发展}一业,发展}一业的重要途径就是吸引外资,使我困成为资木市场,成为}一业制造大困,山此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央1999年经济}_作会议明确把中困定位于“最终产品制造业大困”,困外也已经普遍认为中困是21世纪最大的“世界}_厂”、到底中困能小能成为世界}一场,就在于中困能小能把握这个机会,能小能提供大量高素质而相对低价的劳动力)以中困在个球产业分}一中的实际地位,我困日前客观上只能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保持在困际市场的竟争力)而这种优势实际上产产卜于农村高达1.5亿以上的过剩劳动力,但日前在中困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小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这种状况小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光靠廉价劳动力来竟争是小够的,囚为这并小能改善他们的产}一活质量,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小能使他们富裕起来,离小康产卜活还甚远)),囚为现代企业正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化,劳动力将山过去的简单-体力劳动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囚此必须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一作,以小断提高民}一素质,提升其就业技能,增强其在劳务市场上的竟争力)怎样刁一能有高素质或者说合格的素质昵?就需要加强训练,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提升其就业技能)政府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1i)}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场所)

篇6

一要准确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决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三个进入”:“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个科学判断,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更加深刻、更加透彻的认识。准确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是贯彻《决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的现实依据。

二要准确把握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指导思想。《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目标任务。第一,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第二,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第三,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第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利得到切实保障;第五,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第六,完善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重大原则。《决定》提出了五项重大原则。第一,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第二,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第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点战略;第五,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三要准确把握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三大部署:一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二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这三大部署,既切中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有力应对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勾画了一幅切实可行、富有操作性的“路线图”。

四要准确把握具体贯彻《决定》相关要求的四个时间表。为了使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中央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发展进程的时间表:一是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决定》提出到**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年翻一番。二是着眼于创新体制机制,《决定》提出将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到**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三是着眼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决定》提出力争到**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确保2010年底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确保“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乡镇通油(水泥)路,进而普遍实现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的目标。四是着眼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决定》提出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其中,力争三年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与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将为农民提供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要准确把握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决定》指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要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三农”工作的水平。

二、胸怀全局,明确方向,充分认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决定》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这深刻揭示了“三农”问题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具体地讲,主要有三个方面:

1、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推进全局改革发展的需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充分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

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改革发展的社会环境,同3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推进全国改革发展的全局角度和战略高度,又一次选择了在农村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这是我国从总体上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的又一个重大决策。

2、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看,农业农村的发展仍然滞后。《决定》客观分析了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二是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三是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五是农村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增多。

针对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求全党在当前农村改革面临机遇和挑战面前,用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政策、新的举措,抓住发展机遇,把握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不断巩固和发展“三农”工作的好形势。

3、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再次强调,“三农”工作在各项工作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再次提醒全党:“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十七届三中全会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对做好“三农”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这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力开创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随着国际金融“海啸”的暴发,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农业农村工作也不同程度遭受到了影响,但是我们应该有信心、有决心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尤其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三农”问题放在了突出重要位置,农业农村工作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信心、狠抓机遇,努力开创我镇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一)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近几年来,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惠农、强农、兴农政策,把“三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解决了一直困扰农业农村工作、农民群众普遍关注、急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党的新的“三农”政策让广大农民群众吃上了一颗“定心丸”。2009年,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深入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声势浩大的舆论宣传,让“三中全会”精神真正进村入户,家喻户晓,尤其是在农村土地所有制上,让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对承包土地具有所有权,可以通过转让,或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实现土地流转,以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经营,从而不仅可以把农民群众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而且通过土地流转,农民群众将长期受益、稳定受益,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农村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坚定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要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努力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贯彻好、落实好,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

(二)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富民工程。围绕培育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使农民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者。一是加强在家务农农民的科技培训。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农技人员深入田头指导等方式,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真正让农民群众掌握农业生产的技术要领、关键环节,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二是加强离土离乡农民的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围绕

二、三产业需求,通过与企业协作,定向定量培训等方式,逐步让农民群众向非农产业转移,真正减少农民,致富农民,同时为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三是加强出国劳务农民的强化培训。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国门挣大钱。人是最活跃的因素,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对农村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为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农村工作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保障。2009年,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力争举办各类农民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班21期,培训转移农民3500×××人。

(三)突出高效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围绕农民增收、集体增收、土地增效要求,进一步强化农业园区建设,重点农业企业培植,加快建立和规范“三大合作”组织,扎实推进高效农业建设,实现农业经济新突破。1、强化园区建设,构筑发展新平台。紧紧依托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宝应有机农业核心区和运西有机农业开发区以及现有高效农业园区,切实加强“五个万亩”高效农业基地建设,重视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投入,力争2009年全镇新增高效农业面积×××万亩。其中,高效种植面积×××亩,养殖面积×××亩。不断增加设施农业、有机农业占园区面积的比重,2009年力争新增设施栽培面积×××亩,有机稻米转换面积400×××亩,有机蟹转换面积400×××亩。大力提升高效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实现强镇富民目标。

2、强化“三大合作”,增创发展新优势。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三农”发展带来了又一个新的春天。我们要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进一步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通过正确引导,规范建设,真正形成惠及农民、促进发展、互利双赢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2009年力争再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个,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个,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个,流转土地面积400×××亩,新增入社农户×××户。为进一步推进高效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集体增收、土地增效创造良好条件。

篇7

这说明,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党中央把农村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近八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常深远。

第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最近,各地都在谋划本地区未来5年建设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比如,苏南地区就有不少同志就提出,未来新农村应当以农业现代化集中区的形式表现出来,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布局,切实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大省河南的同志则提出要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业科技为引领,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把创新机制放在新农村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提高农民收入。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从全局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党的全会《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农村文明建设的角度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是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重大部署。《建议》同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住五个重点: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城乡统筹,一要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拿出前瞻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城乡建设的蓝图,要体现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体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二要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公平竞争的要素市场体系,特别是要推进土地制度、户籍限制、城镇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农民走向职业化,实现身份的根本转变。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防止把城市受不了的污染弄到农村去。四要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提高财政投入,在农村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五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等弱势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保证农民的生存底线。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要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三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是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利益和平等待遇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和城乡二元制度。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当前,一要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二要在稳定并完善与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的同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新农村要突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问题。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发展教育要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重点。二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等。

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增收事关全局,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作为制定一系列重农补农政策的核心和主题,努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今后五年将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概括起来说,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新的内涵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思路;二是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要求;三是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把农村工作提到了新高度。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也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必须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由于我国农村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发展进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攀比,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示范引路,因地制宜,扎实稳步地进行。各级党政组织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分类指导,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要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同时要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为建设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和谐发展、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明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有一个好的开局,这对于鼓舞士气、鼓足干劲,十分重要。要深入领会和切实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新时期的农村工作,扎扎实实稳步推进。当前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要科学编制好新农村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推进建设。在建设中,应区分发展阶段和地域不同情况,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推进,切忌搞“一刀切”。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坚持以中心村为单位,以改善最迫切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完善各类基础设施。要按照不同区域特点,形成地域特色。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激发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二、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起步很早,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早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市广大农民在农村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就胜利地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的目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我市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几十年来,在历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苏南模式,而且成功地进了史无前例的体制改革和经济调整,继续保持了农村发展与建设在全国领先的骄人业绩,对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为中心,以推进八项重点工作为主线,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经济集约化、经营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生态优良化,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第一,推进三个集中进程,农村发展的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切实加大农村“三个集中”的推进力度,显著促进了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合理配置了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等方面的结构布局,全面提升了农村的发展质量和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了城乡融合、相互衔接、全覆盖的农村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和农村新型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村建设规划体系。根据统计汇总,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比例由去年底的36%提升到40%;新进乡镇工业集中区的企业1299家,搬迁入园的企业498家,工业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的产出占全市乡镇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由去年底的54.6%提高到67.7%;并入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的自然村488个;新建农民安置小区89个,安置房面积292万平方米;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7%。

第二,推进保障帮扶进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得到进一步探索。以实施“富民工程”为主线,精心组织“就业、保障、帮扶”三大工程,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10元,比上年增加895元,增长12.6%,达到了省定的小康标准。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53884名,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42370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5980元,同比增加739元,增长14.1%。农村各类企业本地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5.87万;全市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的农民37.54万人,覆盖面扩大到80%;新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参保农民41.1万人,参保率超过6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做到了应保尽保,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百村奔小康”工程进一步实施,今年脱贫转化村将新增30个左右,累计超过50%。“万户农民扶贫帮困工程”进展迅速,全市农村低收入农户的信息资料库已经建成,各项帮扶政策正在得到全面落实。

第三,推进功能转换进程,都市农业的综合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按照“服务城市、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提升效益”的要求,大力推进都市农业建设,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全市新建农业产业园、都市农业观光园5个,累计达到18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农业外向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三资”投入农业明显增速,全年工商、民间资本投入8亿元,外资投入5000万美元;全市农产品出口企业50家,出口基地20个,年出口农产品8613万美元。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0.1万亩,森林面积增加到122.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3%,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指标。大力推进绿色通道景观和河道防护林建设。全市72.1%的县乡道路两侧已建成高标准景观通道,30%以上河道两侧、湖泊沿岸已建成防护林,45%的乡村道路已建成林荫道,超过20%的乡镇已建成环境优美乡镇。新建成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32.4万亩,累计达到107.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达173个,有机食品14个。全年粮食总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畜牧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45亿元,同比增长5.3%。第四,推进集约发展进程,乡镇工业的竞争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围绕“转变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发展、提升竞争能力”的总体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全市乡镇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5200亿元、1085亿元和3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2%、24.0%和23.3%。规模经济进一步增长。到10月底,全市410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329.87亿元、工业增加值652.25亿元、利税总额197.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52%、26.12%、21.84%,分别占全市乡镇工业总量的70%以上。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520家,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最高的华西村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外贸出口显著增长。至10月底,出口产品交货值441.7亿元,同比增长36.8%。园区经济加速增长,一批重量级工业园区脱颖而出。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园区有50个,超100亿元的园区有9个,其中,华士、周庄两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分别超280亿元和260亿元。民营企业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到10月底,全市农村新增私营企业1750家,总数达到27230家,私营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3182亿元、667亿元和201/乙元,同比分别增长35.7%、29.2%和31.5%,占全市乡镇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74%、74%和72%。

第五,推进三大合作进程,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创新。以“三大合作”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加快推进。全年新组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06家,累计达到236家,符合改革条件、年可支配收入在200万元以上村的改革已全面完成。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发展机制和管理机制,促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多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新组建浮动分配型、混合分配型和固定分配型土地股份合作社119家,新增获得各类土地流转收益的农民37.2万人,累计参加各类土地流转取得收益的农民比例达到44%。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健康发展。创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7家,累计160家,共有会员4.1人,带动农户14万户。

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近年来全市农民收入获得了较快增长,但制约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通过发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增加投资性、转移性收入,依然受到政策和制度的双重制约;通过扩大就业、充分就业而增力口工资性收入,依然面临市场竞争和自身能力的双重阻力,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还必须进一步拓宽思路,研究探索政策扶持、制度创新、经济发展等新途径。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近年来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但受产业层次和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的巨大反差还没有明显缩小,农村环境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探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新旧体制转换,村级经济发展的空间日益受到挤压、难度越来越大,急需探索新的路子和途径,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积极发挥村级经济替政府分忧、为农民谋利、保社会稳定的功能作用.

三、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

为认真贯彻党的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市委决定,从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示范镇村,以充分发挥其在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到年全市农村实现基本现代化。

第一,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主要动因。党的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集中力量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力求农村面貌有明显的变化。”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学习全会文件精神,大家深切地体会到,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决策英明,意义深远。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切实加快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前一阶段,市委组织市委农工办等专门力量,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广泛听取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认真研究如何推进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在调研座谈中,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近年来,市委高度重视农村工作,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实施了一系列创新的举措,使全市的“三农”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过省政府的全面考核评估,在全省率先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但是,对照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目前的农民收入状况、农村社会事业水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还明显落后于城市,“三农”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就成了时代赋予全市各级党政组织的神圣职责。回顾历史,审视现状,对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市发展中有三个方面的规律非常明显。一是要实现全市的和谐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正如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所说那样,目前我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阶段,必须全面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逐步把原来只限于在城市发展中的政策体系、环境条件延伸和覆盖到全市农村,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各种体制机制上的差别,加快建立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平台,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是要实现全市的率先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农村是难点,居民收入、生态环境、教育程度等许多指标缺在农村。必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思路,全面加快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发展的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农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客观地说,目前我市的“三农”问题,许多问题是长期积累的,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阶段,有些问题已到了有条件可以在更高水平上解决的阶段,有些问题已到了可以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的阶段。总之,“三农”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努力解决的时候了。三是要实现全市的创新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无锡农村曾经创造过令人振奋的辉煌。在新的历史阶段,无锡要实现创新发展,创造新的辉煌,为全省乃至全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潜力在农村,重点在农村,关键还是在农村。农村作为全市的重要板块,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具有无穷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推进农村的各项创新创造,无锡农村的发展就能继续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也就能以农村发展的创新突破来破解全市发展的瓶颈和难题,推动全市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可以预见,繁荣繁华看城市,实力水平在农村,这将是无锡全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市委研究决定把全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三农”工作的总纲,也把其作为全市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设想从明年起,在全市农村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通过以点带面,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大力推进全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确保到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为了组织开展这项争创活动,市委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同时,还专门邀请了北京和省里的“三农”问题专家,召开了无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系高层专家审议会议,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征求省里有关部门的意见,最后形成了《无锡市委、无锡市政府关于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意见》。

第二,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基本思路。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在全市农村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示范镇村,充分发挥示范镇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贯彻全会精神,加快“两个率先”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多年来,华西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从本村的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之策,坚持把以人为本、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把乡村文明、素质提升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坚持把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把制度规范、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开拓创新,扎实苦干,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之路,创造了统筹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动员和组织全市农村学习华西精神和华西经验,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和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力度,按照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全面实施农村八项重点工作为主线,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化、居住集中化、农民知识化、保障社会化、民主法制化、环境生态化步伐,全面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努力把全市农村率先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在总体上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指导原则:

一是全面贯彻的原则。就是围绕全会《建议》提出的5句话的基本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二是率先推进的原则。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以更高的目标追求,研究全新的工作思路,运用有效的方法措施,敢于开拓前进,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作出先导,提供示范。因而,整个争创工作所制定的指标体系,有强烈的导向性,通过争创活动,能真正引领和带动全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三是探索创新的原则。当前,我市正处在从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既是经济转轨的提升期,也是社会转型的整合期。在这个时期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全新的课题和艰巨的任务,肯定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农村“三个集中”、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积极进行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开展各种试点示范,探索突破途径,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探索路子,创造经验。

四是夯实基础的原则。村级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我国党政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村级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农民群众的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当前农民迫切需要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等,都是村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应该在村级。为此,推进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放在村级,大力推进村级经济发展、村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大力推进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真正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夯实筑牢。

篇8

东阳要发展,农村工作是重中之重。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加快经济建设、新型中等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这些都是贯穿我市今后几年重中之重的工作。尤其是农村,占据了我市人口大多数,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东阳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东阳的稳定。因此必须把“三农”工作放在重要和突出位置来抓。尽管这几年来我市“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有亮点、有特色,但也存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经济发展不快、农村面貌变化不大等突出问题,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市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1、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任重道远。目前,我市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嬗变之中。前段时间以来在全国出现的粮猪油等大宗农产品供给紧张和价格上涨问题,从深层次反映出的是传统农业萎缩和现代农业成长不快问题。我市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这一问题。目前,我市农业资源要素外流、劳动力老龄化、基础设施老化、生产规模偏小、科技研究推广体制不适应等问题比较突出。我市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创新农业发展思路,把着力点放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来克服农业资源的瓶颈制约,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特色经济,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推动农民创业创新任重道远。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富裕是“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核心任务。从我市看,农村居民收入总体上还偏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农村中老年农民、低文化素质劳动力就业难和低收入农户增收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关键是要大力推动农民创业创新,引导农民从各自为战的分散创业转到因势利导地为农民搭建创业新平台的集聚创业上来,从第二产业领域创业为主转到一二三产业更为广阔领域的创业上来,从鼓励一部分能人率先创业创新转到引导和帮助全体农民创业创新上来,实现全体农民的充分就业、持续增收和共同富裕。这方面,我市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全面破解我市农村民生难题任重道远。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共享基本公共服务的愿望日趋强烈。尽管这些年来我市以农村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但总体上来说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还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改善农村民生难题放到新农村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城乡居民平等拥有发展机会、公平享受发展成果的要求,把更多的民生投入用于农村,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格局,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民生滞后的状况。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各镇乡街道、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抓好“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对全市农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带领农民发展农村、发展农业、提升农民素质,促进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突出重点,扎实做好今年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

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工作任务繁重。要确保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必须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根本、是关键。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绿色农业、标准农业、品牌农业和开发农业,做大做强具有我市传统优势的主导农业,促进普通型农业、粗放型农业向优质、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做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创建一批农业特色强镇、强村,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块状农业经济格局。要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发挥中心镇对全市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将箱包、金银丝、针织等特色块状经济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来抓,并利用浙中市场群和本地市场带动家庭工业发展,培养经销大户,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开发“农家乐”,向二、三产业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2、扎实推进农村实事工程。农村实事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各级各部门必须切实抓实、抓紧、抓好,特别是事关民生的重点工程建设,必须给予全力支持。要大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着重抓好农民饮用水、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绿化等工程建设,不断加快“路网、水网、电网、电视网、通信网”等“五网”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以“强化农村教育、改善医疗卫生、丰富文化生活、健全社会保障”为重点,继续增加对农村民生建设的投入,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大镇乡卫生院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十项工程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要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认真开展低收入农户状况调查,进一步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和山区镇乡帮扶力度,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推动山区镇乡加快发展。

3、着力提升农民素质。要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来抓。要在农村全面开展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切实抓好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断加强村民普法教育工作,进一步促进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展经济,着力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科技素质、民主素质和法律素质,全面提高农民的创业创新能力,将更多的农民培养成为有经营特长的创业者和有技能的劳动者,努力造就一支全面发展的现代农民。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共建的工作机制,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城乡文明共建工程,广泛开展特色文化村镇创建和乡风评议活动,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三、注重统筹,努力开创全市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全盘考虑,系统安排,统筹推进。

1、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在推动城市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不断建立健全以城带乡机制,优化各种社会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带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要加快推进新型中等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集聚度,增强辐射力,促进城市经济向农村拓展,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要以中心镇为节点,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对中心镇要充分给予授权、放权、扩权,给中心镇党委政府更大的发展自,进一步完善中心镇的行政职能和服务功能,改善中心镇的投资环境,不断增强中心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中心镇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车组”。同时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欠发达的山区镇乡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加快山区发展。要坚持“抓两头、促中间”,即一头抓示范村,一头抓欠发达村,通过示范村的引导引领、欠发达村的倒逼追赶,形成竞争机制,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协调推进。

篇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今后年的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建国初期,我们党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提出要建设新农村。那时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格局下进行的,体现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理念,反映的是城乡差别。多年过去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的发展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最低收入的阶层是农民,最薄弱的产业是农业,发展滞后的农村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因此,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是在我国开始实行城乡统筹战略,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反映了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同时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体现了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它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转变。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从理论上说,农业、农民的载体是农村。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是一个新的政策定位。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未来的到年里,我们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作为统领农村各项工作的总纲。

这说明,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党中央把农村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近八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常深远。

第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最近,各地都在谋划本地区未来年建设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比如,苏南地区就有不少同志就提出,未来新农村应当以农业现代化集中区的形式表现出来,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布局,切实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大省河南的同志则提出要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业科技为引领,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把创新机制放在新农村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提高农民收入。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从全局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农村文明建设的角度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是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重大部署。《建议》同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住五个重点: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城乡统筹,一要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拿出前瞻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城乡建设的蓝图,要体现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体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二要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公平竞争的要素市场体系,特别是要推进土地制度、户籍限制、城镇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农民走向职业化,实现身份的根本转变。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防止把城市受不了的污染弄到农村去。四要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提高财政投入,在农村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五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等弱势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保证农民的生存底线。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要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三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是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利益和平等待遇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和城乡二元制度。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当前,一要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二要在稳定并完善与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的同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新农村要突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问题。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发展教育要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重点。二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等。

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增收事关全局,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作为制定一系列重农补农政策的核心和主题,努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今后五年将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概括起来说,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新的内涵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思路;二是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要求;三是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把农村工作提到了新高度。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也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必须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由于我国农村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发展进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攀比,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示范引路,因地制宜,扎实稳步地进行。各级党政组织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分类指导,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要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同时要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为建设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和谐发展、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明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有一个好的开局,这对于鼓舞士气、鼓足干劲,十分重要。要深入领会和切实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新时期的农村工作,扎扎实实稳步推进。当前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要科学编制好新农村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推进建设。在建设中,应区分发展阶段和地域不同情况,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推进,切忌搞“一刀切”。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坚持以中心村为单位,以改善最迫切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完善各类基础设施。要按照不同区域特点,形成地域特色。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激发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二、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起步很早,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早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市广大农民在农村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就胜利地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的目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我市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几十年来,在历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苏南模式,而且成功地进了史无前例的体制改革和经济调整,继续保持了农村发展与建设在全国领先的骄人业绩,对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为中心,以推进八项重点工作为主线,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经济集约化、经营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生态优良化,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第一,推进三个集中进程,农村发展的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切实加大农村“三个集中”的推进力度,显著促进了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合理配置了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等方面的结构布局,全面提升了农村的发展质量和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了城乡融合、相互衔接、全覆盖的农村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和农村新型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村建设规划体系。根据统计汇总,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比例由去年底的%提升到%;新进乡镇工业集中区的企业家,搬迁入园的企业家,工业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的产出占全市乡镇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由去年底的.%提高到.%;并入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的自然村个;新建农民安置小区个,安置房面积万平方米;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

第二,推进保障帮扶进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得到进一步探索。以实施“富民工程”为主线,精心组织“就业、保障、帮扶”三大工程,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达到了省定的小康标准。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名,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元,同比增加元,增长.%。农村各类企业本地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全市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的农民.万人,覆盖面扩大到%;新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参保农民.万人,参保率超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做到了应保尽保,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百村奔小康”工程进一步实施,今年脱贫转化村将新增个左右,累计超过%。“万户农民扶贫帮困工程”进展迅速,全市农村低收入农户的信息资料库已经建成,各项帮扶政策正在得到全面落实。

第三,推进功能转换进程,都市农业的综合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按照“服务城市、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提升效益”的要求,大力推进都市农业建设,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全市新建农业产业园、都市农业观光园个,累计达到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同比增长%。农业外向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三资”投入农业明显增速,全年工商、民间资本投入亿元,外资投入万美元;全市农产品出口企业家,出口基地个,年出口农产品万美元。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万亩,森林面积增加到.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指标。大力推进绿色通道景观和河道防护林建设。全市.%的县乡道路两侧已建成高标准景观通道,%以上河道两侧、湖泊沿岸已建成防护林,%的乡村道路已建成林荫道,超过%的乡镇已建成环境优美乡镇。新建成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万亩,累计达到.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达个,有机食品个。全年粮食总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畜牧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

第四,推进集约发展进程,乡镇工业的竞争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围绕“转变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发展、提升竞争能力”的总体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全市乡镇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和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规模经济进一步增长。到月底,全市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利税总额.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分别占全市乡镇工业总量的%以上。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家,超亿元的企业家,最高的华西村营业收入超过亿元。外贸出口显著增长。至月底,出口产品交货值.亿元,同比增长.%。园区经济加速增长,一批重量级工业园区脱颖而出。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园区有个,超亿元的园区有个,其中,华士、周庄两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分别超亿元和亿元。民营企业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到月底,全市农村新增私营企业家,总数达到家,私营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和/乙元,同比分别增长.%、.%和.%,占全市乡镇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和%。

第五,推进三大合作进程,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创新。以“三大合作”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加快推进。全年新组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家,累计达到家,符合改革条件、年可支配收入在万元以上村的改革已全面完成。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发展机制和管理机制,促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多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新组建浮动分配型、混合分配型和固定分配型土地股份合作社家,新增获得各类土地流转收益的农民.万人,累计参加各类土地流转取得收益的农民比例达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健康发展。创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累计家,共有会员.人,带动农户万户。

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近年来全市农民收入获得了较快增长,但制约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通过发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增加投资性、转移性收入,依然受到政策和制度的双重制约;通过扩大就业、充分就业而增力口工资性收入,依然面临市场竞争和自身能力的双重阻力,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还必须进一步拓宽思路,研究探索政策扶持、制度创新、经济发展等新途径。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近年来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但受产业层次和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的巨大反差还没有明显缩小,农村环境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探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新旧体制转换,村级经济发展的空间日益受到挤压、难度越来越大,急需探索新的路子和途径,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积极发挥村级经济替政府分忧、为农民谋利、保社会稳定的功能作用

三、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市委决定,从××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示范镇村,以充分发挥其在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到年全市农村实现基本现代化。

第一,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主要动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集中力量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力求农村面貌有明显的变化。”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精神,大家深切地体会到,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决策英明,意义深远。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快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前一阶段,市委组织市委农工办等专门力量,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广泛听取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认真研究如何推进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在调研座谈中,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近年来,市委高度重视农村工作,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实施了一系列创新的举措,使全市的“三农”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过省政府的全面考核评估,在全省率先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但是,对照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目前的农民收入状况、农村社会事业水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还明显落后于城市,“三农”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就成了时代赋予全市各级党政组织的神圣职责。回顾历史,审视现状,对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市发展中有三个方面的规律非常明显。一是要实现全市的和谐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正如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所说那样,目前我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阶段,必须全面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逐步把原来只限于在城市发展中的政策体系、环境条件延伸和覆盖到全市农村,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各种体制机制上的差别,加快建立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平台,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是要实现全市的率先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农村是难点,居民收入、生态环境、教育程度等许多指标缺在农村。必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思路,全面加快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发展的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农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客观地说,目前我市的“三农”问题,许多问题是长期积累的,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阶段,有些问题已到了有条件可以在更高水平上解决的阶段,有些问题已到了可以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的阶段。总之,“三农”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努力解决的时候了。

三是要实现全市的创新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无锡农村曾经创造过令人振奋的辉煌。在新的历史阶段,无锡要实现创新发展,创造新的辉煌,为全省乃至全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潜力在农村,重点在农村,关键还是在农村。农村作为全市的重要板块,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具有无穷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推进农村的各项创新创造,无锡农村的发展就能继续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也就能以农村发展的创新突破来破解全市发展的瓶颈和难题,推动全市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可以预见,繁荣繁华看城市,实力水平在农村,这将是无锡全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市委研究决定把全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三农”工作的总纲,也把其作为全市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设想从明年起,在全市农村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通过以点带面,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大力推进全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确保到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为了组织开展这项争创活动,市委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同时,还专门邀请了北京和省里的“三农”问题专家,召开了无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系高层专家审议会议,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征求省里有关部门的意见,最后形成了《无锡市委、无锡市政府关于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第二,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基本思路。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在全市农村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示范镇村,充分发挥示范镇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两个率先”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多年来,华西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从本村的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之策,坚持把以人为本、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把乡村文明、素质提升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坚持把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把制度规范、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开拓创新,扎实苦干,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之路,创造了统筹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本文转载自大秘书网

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动员和组织全市农村学习华西精神和华西经验,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和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力度,按照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全面实施农村八项重点工作为主线,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化、居住集中化、农民知识化、保障社会化、民主法制化、环境生态化步伐,全面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努力把全市农村率先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在总体上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指导原则:

一是全面贯彻的原则。就是围绕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句话的基本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二是率先推进的原则。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以更高的目标追求,研究全新的工作思路,运用有效的方法措施,敢于开拓前进,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作出先导,提供示范。因而,整个争创工作所制定的指标体系,有强烈的导向性,通过争创活动,能真正引领和带动全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三是探索创新的原则。当前,我市正处在从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既是经济转轨的提升期,也是社会转型的整合期。在这个时期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全新的课题和艰巨的任务,肯定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农村“三个集中”、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积极进行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开展各种试点示范,探索突破途径,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探索路子,创造经验。

四是夯实基础的原则。村级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我国党政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村级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农民群众的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当前农民迫切需要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等,都是村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应该在村级。为此,推进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放在村级,大力推进村级经济发展、村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大力推进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真正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夯实筑牢。

第三,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指标体系。围绕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依据《无锡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和示范区行动纲要》的目标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的决定》的工作要求,《意见》对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指标体系。

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处于全市村级发展建设领先水平:

⒈经济发展:一经济总量规模化。全面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人均应税销售收入超过万元。预计今年全市有%的村可达超指标。二二三产业园区化。坚持实行科学规划,提高开发园区建设水平,二三产业在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中的产出比例达到%以上。预计今年全市有%的村可达超指标。三农业经营集约化。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改善农业设施条件,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的比重达到%以上。预计今年全市有%的村可达超指标。四经济发展特色化。因地制宜发展各业经济,村级经济发展品牌化、科技化、外向化特色明显,有一个以上省级或国家级星火、火炬计划科技项目。全市已有%的村实施了省级或国家级星火、火炬计划科技项目。五村级经济股份化。大力发展股份经济,全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健全村级增收长效机制,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人均村级年可支配收入达到元以上。全市已有%的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超元。

⒉生活富裕:一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预计今年达超这一指标的村为个,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超过元。二农民居住条件舒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平方米以上。预计今年全市%的村可达超指标。三本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中,本村企业职工、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实现全覆盖,纯农民养老参保率达到%以上。预计今年全市%的村可达超指标。四巩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民大病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预计今年全市有%的村可达超指标。五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并全面实行分类施保。预计今年全市%的村可达超指标。六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组织党员干部、企业业主等开展结对帮扶,与贫困家庭结对帮扶率%。预计今年全市%的村可达超指标。七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以上。

⒊社会文明: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含职高、中专入学率达%以上。预计今年全市有%的村可达超指标。二青壮年农民接受过不同形式职业技能培训达到%以上。三无违法生育,计划生育率达到%。预计今年全市%以上的村达超指标,其中计划生育率达到.%。四建有一个以上设施完善的文教体育活动场所。五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达标率%以上。预计今年全市%的村可达超指标。六无重大刑事案件,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以上。

⒋社区整洁:一住宅美化。搞好科学规划,大力推进农民居住集中,集中居住区建筑特色明显,设施功能完善,整体形象优美,无违章搭建,居住集中比例达到%以上。预计今年全市%的村达超指标二道路硬化。村内主干道硬化工程全面实施到位。预计今年全市%的村可达超指标。三村庄绿化。村主干道两旁、河道两侧和居住集中区内生态绿化、美化工程全面达标。预计今年全市%的村可达超指标。四路灯亮化。村内主干道和居民集中区等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五河塘净化。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河岸整洁、淤泥清理、水体保洁等整治工作全面达标,并建立长效管理制度。预计今年全市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的村占到%,河道水体保洁整治全面达标的村占到%。六环境洁化。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农户自来水普及率、垃圾集中处理率和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

⒌管理民主:一坚持民主选举。积极推进村级党组织公开直选,村民委员会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民主选举率达到%。二坚持民主决策。村级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村内重大事务坚持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决策程序规范,群众知晓率达%以上。三坚持民主管理。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健全民主理财活动,村民代表或股东代表参与民主管理活动率达%以上。四坚持民主监督。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村务公开做到制度化、经常化,重大事项及时公开。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达%以上。

上个方面项指标考评达标的得分,不达标的不得分,考评总分满分的,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参评对象。

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处于全市镇级发展建设领先水平:⒈域范围内有/以上的村达到示范村争创标准;⒉镇人均达到万元以上;⒊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⒋达到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标准;⒌达到市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以上个方面全面达标的镇,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参评对象。

在上述指标体系的设计中,特别是一些核心指标的设计,注意把握了“四个性”,努力使这些争创指标科学、合理、可行。一是动态性。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行政区划调整的进行,目前的村级区域还是一个动态概念。所以,许多村级发展建设指标特别是一些经济指标,主要采用人均指标来评估。如村级应税销售收入、村级年可支配收入、农民住房面积等都以人均来计算。二是一致性。主要是涉及现代化指标、农村八项重点工作指标、“十一五”规划指标、争创文明城市指标的,提法和标准尽量做到与市里原定的指标相适应、相一致,而不是另设指标、另提标准。如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住房面积标准与“两个率先”目标相一致;工业和农业集中、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生态环境建设、农民社保体系建设、青壮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率、扶贫帮困等指标,与农村八项重点工作的指标和要求相一致;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指标,与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相一致。三是先行性。主要针对一些影响大、难度大的指标,考虑到示范村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许多工作必须比面上先行一步,标准提高一层,因而调整和设置了一些新的、更高的指标和标准。特别是在农村“三个集中”方面,考虑到这是农村八项重点工作的重点,而且农民居住集中又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因而要求现代化建设示范村先行一步,标准要求要提高一些,为实现全市总体目标多作贡献。四是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标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村级的实际情况,便于今后的具体操作。如对村级经济发展指标,经过反复研究,没有采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后选取了人均应税销售收入,这主要是考虑到村一级很难计算地区生产总值,因为电信、金融等许多服务业营业收入无法计入村级营业收入。

第四,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工作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机构,加强领导。各级党政组织和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围绕标准,制定目标,突出重点,落实推进。市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增设市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工作办公室,挂靠在市委农工办,具体负责争创示范镇村的组织协调工作。市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争创工作/顷利推进。各市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把争创工作作为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抓手,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制定政策措施,积极组织推进。

二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级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工作,形成强烈的争创工作氛围。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要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加强各种先进典型、先进经验的宣传报道,使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全面了解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尊重劳动和创业创新创优创造的“四尊四创”精神,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创建活动,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是把握关键,精心组织。全市从××年起,每年将全面考核评定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示范村由村申报,镇和市县区初审通过后上报市争创工作办公室,由市争创工作办公室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综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报市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凡达标的村由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示范镇的考评在创建示范村的基础上进行,经申报、考评和确认,凡达标的镇由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各市县区要围绕到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对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工作进行全面规划部署,每年都要制定争创工作目标,做到试点一批、争创一批、达标一批,把争创工作落到实处。每年年初,各市县区要把争创工作计划上报市争创工作办公室,市争创工作办公室对争创对象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四是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各级要建立健全争创工作考评机制,加强各项工作的考核监督。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区要制定相应的考评实施细则。各级统计部门要建立与考评工作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实行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定期跟踪考核工作机制,坚持平时跟踪问效、年中进度检查、年末考核评估相结合,推动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在全市范围内树立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典型,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确保到年全市农村实现基本现代化。

四、××年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

××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明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明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坚实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略,加快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大力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明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紧扣一个主题,力求两个跨越,实现三个突破,提升四个水平。具体讲就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力求农村发展阶段和城乡统筹领域的新跨越,努力实现集约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新突破,大力提升农村综合实力水平、共同富裕水平、民主法制水平、社会文明水平。

第一,紧扣“一个主题”,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建设的全局。结合无锡的实际,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村工作必须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作为总纲领和主旋律,结合五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和华西经验的学习推广,以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为主线,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每年全面考核评定一批现代化建设示范镇村,积极推进符合中央精神、体现时代特征、具有无锡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确保到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力求“两个跨越”,确立农村工作更新更高的奋斗目标。

一是力求在农村发展阶段上的跨越。明年将是我市从全面小康社会向建设基本现代化的转折之年,是实现“第二个率先”的起步之年、基础之年,是农村发展阶段上的重大跨越。明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各种扎实措施,进一步巩固的提高全面小康水平,同时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对照基本现代化的要求,对每一项指标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制定出今后五年每一年的年度目标,认真做好细化量化工作,进一步抓好分解落实。要跳出传统的工作思路、发展模式,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探索突破途径,采取有力措施,全力确保“第二个率先”建设的顺利开展、有序推进。

二是力求在城乡统筹领域上的跨越。围绕五中全会的精神要求,以拓宽思路、拓展范围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城乡统筹领域上的新跨越。进一步拓宽目标领域,由注重城乡统筹的经济发展向城乡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城乡统筹建设“四个文明”。进一步拓宽政策领域,由研究制定城乡统筹的单一性、阶段性、过渡性政策向制定完善城乡统筹的综合性、长效性、制度性政策转变,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制度平台。进一步拓宽方法领域,不断提高“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力度和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由“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向“城乡融合、工农互动”转变,切实加快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拓宽工作领域,由推进基本现代化建设主要以八项重点工作涉及到的部门为主扩大到所有党政部门,共同关心支持、服务指导“三农”工作,切实凝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实现“三个发展”,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一是努力实现集约发展。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资源,节约能源,切实增强集约发展能力。按照农村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各类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城镇村庄布局和“三个集中”空间布局。加快农村“三个集中”步伐,全面推进产业园区化、生产规模化和居住社区化。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的原则,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集群示范园区。研究制定加快自然村落搬迁政策以及相应的农民住房宅基地置换政策,增强广大农民“集中”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行业单位面积产出标准和标准厂房建设标准,大力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加快形成符合我市农村实际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标准体系。合理调整能源结构,制定并严格实施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准入制度,全面推行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核心的清洁生产原料、工艺和技术,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提升资源能源的集约利用水平。

二是努力实现创新发展。适应农村工业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不断加快的趋势,继续大力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农村“三大合作”为重点,进一步大力推进农村组织模式的改革创新,继续加快发展资产股份合作,积极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努力提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鼓励和推进民营企业的股份化、社会化和公众化。按照“统一、精减、效率”的原则,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强化乡镇组织的经济导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地方治理四大功能。

三是努力实现持续发展。按照“清洁家园,美化环境”的总体要求,强化宣传发动,创新推进模式,探索长效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以绿化造林、水环境整治、垃圾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为重点,加大整治农村环境,全力营造“地绿、天蓝、水清、居佳”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植树造林和森林资源保护力度,鼓励“三资”投入绿化造林,培养和提高全民爱绿护绿意识。建立健全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坚持不懈地搞好河道清淤疏浚,改善河容河貌,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加强水污染防治,逐步形成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大力推广垃圾袋装化,合理布局镇村垃圾堆埋点,提高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率和无害化水平,继续做好改水改厕、路面黑色化、矿山整治等相关工作。加强对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制定化肥、农药使用量和畜禽粪便承载量的控制目标,切实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

第四,提升“四个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大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坚持抓住发展这个根本,坚定不移、一心一意抓发展,确保我市农村生产发展水平、经济综合实力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目标,坚持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发展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切实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主动适应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的机遇和要求,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发挥优势,营造特色,加快发展物流经济、旅游经济、道口经济、中介经济,加快提升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篇10

会议指出,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对“三农”工作特殊重要意义的认识;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大作用;要深刻领会总书记、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充分认识抓好粮食生产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全省全面振兴的重大意义;要深刻领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对推进我省“三农”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会议在充分肯定近年来全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实现历史性跨越后强调,要巩固发展大好形势,牢牢把握“三农”工作的重点,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实施粮食战略工程,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要提高畜牧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提高养殖业效益和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把产品做精,把规模做大,把品牌叫响,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形成有利于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土壤肥力和生态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实施现代农机装备工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要着力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要适当调整增加弱势村尤其是弱势村试点的投入要逐年增长,大力深化和创新帮建工作,确保试点任务和建设目标如期完成;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会议要求,要强化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完善“三农”工作领导机制,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引导全社会参与和支持“三农”工作;要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实施“先锋工程”,深化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认真抓好基层班子建设;要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全面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关于全市农村工作视频会议的主要精神

全市农村工作视频会议于1月18日召开。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对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杜宇新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效廉同志作了工作报告,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希荣同志主持会议并作了总结讲话。

篇11

乡村振兴开局良好、成效显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农业农村工作稳中有进,乡村振兴开局良好。重要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粮食产量连续6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顺利,产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多元化农产品供给充足,农业产业类型和产品品种丰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观光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乡村产业发展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现投入品减量增效,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6万元,农民收入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夯实了基础。土地制度不断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机制,村容村貌不断得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农民饮水安全得到改善,乡村道路建设继续加强,农村新型能源进一步发展,农村信息化持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治理得到加强改进。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抓住以下重点再创佳绩。一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二是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充分就业、持续增收。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四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兜住民生底线。

篇12

1无为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无为县农广校建校29年来,始终坚持“3个面向,4个服务”的办学宗旨,充分利用广播、电话、互联网资源,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教育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农村职业教育稳固发展。“六五”、“七五”期间,主要承担乡镇机关干部、农业系统未具备高中、中专学历干部职工的学历教育任务;“八五”、“九五”期间,主要完成农村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的中专学历教育任务;“十五”以来,主要承担农村劳动力的转岗教育任务,并组织和参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多年来共培养中等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村管理干部4 000多人,大学专科1 500多人,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达2万人次,阳光工程培训1 800多人,一村一名农技员培训500人,合作社社员200人。实践证明,其中一大批学员已经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和振兴地方经济的栋梁之才,为发展无为县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致富,推进“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作出了巨大贡献。

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

2.1明确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思路

今后10年是我国实施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为新农村建设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仍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村、农业的中心工作,充分利用农广校自身优势,坚持以培养农业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各级农业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所需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为主[2],兼顾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农村多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农村所需其他人才的培养需求,从而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着手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作贡献。

2.2抓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发展多种经营中有一技之长的人;在市场竞争中懂行情、会经营、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在民营企业中所需要的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能领导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干部等。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围绕这类重点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干部、民营、企业职工和农副业专门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并根据骨干人才的数量和知识技能结构,确定办学规模,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培训方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要认真制定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中小学、农民文化教育基地的沟通与联系[3],努力为农业科研、开发、推广、经营和管理培养各类适用人才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农村、科学、教育相结合是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战略的有效途径。农村职业教育要努力成为促进农村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优势,根据当地生产需要,加快实用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做好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力求做到引进一批项目、培养一批骨干、致富一批农民、繁荣一方经济。与此同时,农村职业教育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改革,积极参与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建设,要特别重视实验实习和生产基地建设,并通过强化生产基地的专业建设带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农村职业学校既要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功能,也要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重要阵地。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工作,对学员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建设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同时要凭借学校的优势,围绕农民道德教育、农村卫生、环境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农村法制建设等,组织师生参与社区、行政村文化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加强科学文化的普及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提高农村的现代文明水平。

农村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质量第一”的原则,实现职业培训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岗位技能与文化素质共同提高。全面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力争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农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型、实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支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现代管理水平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农民企业家和管理人员队伍;培养一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自主创新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要保证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一定时间的专业技术培训和学习;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爱岗敬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工人队伍,重点培养、培训一批经纪人和信息、营销、科技、生产等产业方向的骨干。进一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率,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和创业培训,组织开展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建设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增强待业及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的能力。

2.3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十五届三中全会曾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七大强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健全面向全社会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央、省委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特别是近几年发出有关农村职业教育文件,也都对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作出了重大部署。

农村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仍在农村教育中处于劣势地位。各级财政对农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客观上存在重工轻农、重产轻教的现象,从而限制了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

据调查,农民普遍欢迎培训,渴求农村实用技术,而且受训地点是在本乡本村,读的是“田间学校”,期盼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接受“面对面”的授课和“手把手”的现场指导[4-5]。尤其是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技术培训需求量很大。

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应该是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真正“懂技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以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同时对农村多余劳动力要加强技能和就业指导法律法规等培训,加快他们的转移率和适应能力,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面向实际,时刻了解农村的迫切需要,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使他们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致富骨干作用。

3农村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形势

农村职业教育要有超前意识,善于预测农村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模式,以适应当前和未来的需要。保持学员职业定向与社会劳动需求的紧密联系,以便随着实际的变化作出及时的调整。招收农业大户、农业企业人员到农广校学习,受教育的劳动者在自己脱贫致富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他们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带头、辐射和示范作用,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招收乡村干部到农广校学习,通过对已是乡村干部的优秀人员进行农村政策、文化知识、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其业务知识,提高其农业技能,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提高乡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是加强农村“两委”领导班子建设,壮大村级经济的需要。这些基层干部可以更好地成为党和政府开展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各项方针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全面实现小康的直接组织者和带头人。

对农村多余劳动力进行“阳光工程”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其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要途径[6-7]。

无为县农广校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所获成效明显,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更是一支庞大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拥有教育、科技、人才、设备和信息等资源优势,其在未来的农村职业教育中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实践和成功的经验看,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应该也完全可以成为新时期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农业发展发挥示范和技术支撑作用[8]。同时,职业教育的性质也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只有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农”,学校的师资队伍、科技开发、人才培养水平等方面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

4参考文献

[1] 朱亚梅.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探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20(3):80-82.

[2] 吴刚.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粗浅认识[J].中国农村教育,2010(3):34-35.

[3] 龚财枝.从国际视角探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82-83.

[4] 郑春子.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考[J].长白学刊,2007(5):151-152.

[5] 郜艳丽,李峰.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意义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34-835,900.

篇13

1无为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无为县农广校建校29年来,始终坚持“3个面向,4个服务”的办学宗旨,充分利用广播、电话、互联网资源,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教育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农村职业教育稳固发展。“六五”、“七五”期间,主要承担乡镇机关干部、农业系统未具备高中、中专学历干部职工的学历教育任务;“八五”、“九五”期间,主要完成农村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的中专学历教育任务;“十五”以来,主要承担农村劳动力的转岗教育任务,并组织和参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多年来共培养中等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村管理干部4 000多人,大学专科1 500多人,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达2万人次,阳光工程培训1 800多人,一村一名农技员培训500人,合作社社员200人。实践证明,其中一大批学员已经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和振兴地方经济的栋梁之才,为发展无为县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致富,推进“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作出了巨大贡献。

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

2.1明确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思路

今后10年是我国实施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为新农村建设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仍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村、农业的中心工作,充分利用农广校自身优势,坚持以培养农业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各级农业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所需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为主[2],兼顾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农村多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农村所需其他人才的培养需求,从而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着手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作贡献。

2.2抓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发展多种经营中有一技之长的人;在市场竞争中懂行情、会经营、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在民营企业中所需要的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能领导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干部等。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围绕这类重点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干部、民营、企业职工和农副业专门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并根据骨干人才的数量和知识技能结构,确定办学规模,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培训方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要认真制定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中小学、农民文化教育基地的沟通与联系[3],努力为农业科研、开发、推广、经营和管理培养各类适用人才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农村、科学、教育相结合是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战略的有效途径。农村职业教育要努力成为促进农村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优势,根据当地生产需要,加快实用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做好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力求做到引进一批项目、培养一批骨干、致富一批农民、繁荣一方经济。与此同时,农村职业教育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改革,积极参与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建设,要特别重视实验实习和生产基地建设,并通过强化生产基地的专业建设带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农村职业学校既要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功能,也要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重要阵地。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工作,对学员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建设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同时要凭借学校的优势,围绕农民道德教育、农村卫生、环境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农村法制建设等,组织师生参与社区、行政村文化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加强科学文化的普及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提高农村的现代文明水平。

农村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质量第一”的原则,实现职业培训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岗位技能与文化素质共同提高。全面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力争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农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型、实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支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现代管理水平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农民企业家和管理人员队伍;培养一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自主创新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要保证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一定时间的专业技术培训和学习;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爱岗敬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工人队伍,重点培养、培训一批经纪人和信息、营销、科技、生产等产业方向的骨干。进一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率,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和创业培训,组织开展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建设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增强待业及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的能力。

2.3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十五届三中全会曾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七大强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健全面向全社会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央、省委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特别是近几年发出有关农村职业教育文件,也都对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作出了重大部署。

农村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仍在农村教育中处于劣势地位。各级财政对农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客观上存在重工轻农、重产轻教的现象,从而限制了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

据调查,农民普遍欢迎培训,渴求农村实用技术,而且受训地点是在本乡本村,读的是“田间学校”,期盼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接受“面对面”的授课和“手把手”的现场指导[4-5]。尤其是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技术培训需求量很大。

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应该是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真正“懂技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以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同时对农村多余劳动力要加强技能和就业指导法律法规等培训,加快他们的转移率和适应能力,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面向实际,时刻了解农村的迫切需要,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使他们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致富骨干作用。

3农村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形势

农村职业教育要有超前意识,善于预测农村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模式,以适应当前和未来的需要。保持学员职业定向与社会劳动需求的紧密联系,以便随着实际的变化作出及时的调整。招收农业大户、农业企业人员到农广校学习,受教育的劳动者在自己脱贫致富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他们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带头、辐射和示范作用,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招收乡村干部到农广校学习,通过对已是乡村干部的优秀人员进行农村政策、文化知识、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其业务知识,提高其农业技能,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提高乡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是加强农村“两委”领导班子建设,壮大村级经济的需要。这些基层干部可以更好地成为党和政府开展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各项方针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全面实现小康的直接组织者和带头人。

对农村多余劳动力进行“阳光工程”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其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要途径[6-7]。

无为县农广校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所获成效明显,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更是一支庞大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拥有教育、科技、人才、设备和信息等资源优势,其在未来的农村职业教育中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实践和成功的经验看,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应该也完全可以成为新时期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农业发展发挥示范和技术支撑作用[8]。同时,职业教育的性质也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只有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农”,学校的师资队伍、科技开发、人才培养水平等方面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

4参考文献

[1] 朱亚梅.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探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20(3):80-82.

[2] 吴刚.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粗浅认识[j].中国农村教育,2010(3):34-35.

[3] 龚财枝.从国际视角探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82-83.

[4] 郑春子.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考[j].长白学刊,2007(5):151-152.

[5] 郜艳丽,李峰.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意义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34-835,900.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