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方式实用13篇

农业发展方式

篇1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

追求数量增长向追求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2000年以来,我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十六连丰”,2016年粮食产量突破743亿斤,位居全国第四,粮食单产987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260斤,位居全国第一。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供需已从过去的紧张状态转向结构性过剩,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肉、蛋、奶、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对需求的安全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由原来单纯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向追求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依靠物质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目前我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人均耕地占有量也无优势,所以仅仅依靠物资资源投入来发展农业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因此,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而农业科技的进步又取决于农民掌握新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生产经营的一体化也要求农民具有现代经营观念和经营决策能力。因此,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追求拼生态、拼环境向注重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转变。以往增产靠化肥、治病靠农药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对我省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环境的承载力基本上达到了极限。因此,我们不能再走拼生态、拼环境的老路,而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地力涵养好,尤其是要把黑土地保护好,制定出严格的保护制度。同时,还应不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形成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格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追求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虽然吸收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但家庭土地的小规模经营仍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日渐暴露,出现了科技成果推广难、质量安全监管难、农民获得金融服务难、农民收入增加难等问题。克服家庭小规模经营局限性的出路在于农业组织制度的再创新,扩大单个家庭的土地经营规模。因此,应结合我省人多地少的实际,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以专业经营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强抵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

篇2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内涵却发生重大变化。“增长方式”主要是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效率,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相应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有新的更高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除了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或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外,还应有如下要求。

(一)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农业经济运行的情况要用综合目标体系来考察。这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程度;城镇化进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程度;农业从业人员的增收幅度。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政治指标:农村教育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村民自治能力、农民个人的发展程度,等等。

(二)向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荷兰人均耕地只有0.06公顷,但其农产品出口仅次于美国,人均创汇8万多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以色列,1991年农产品出口创汇6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6%。我国不少农产品的生产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2005年每千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的1.6、3.6和6倍,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还污染环境。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受技术壁垒的影响,虽然原因复杂,但与自身存在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也分不开。因此,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三)向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以往,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要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此外,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

(四)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转变。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消耗大、产出少、效益低。要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途径

(一)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资金供给短缺是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应从切实保障农业投入出发,建立“政府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户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信贷向“三农”的倾斜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减少农村资金的非农化流失。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充分调动广大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增加投入的积极性。此外,要优化农业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在我国农业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科技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为无论是提高农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还是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个和40个百分点左右,且农业人才严重流失。因此,必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1.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要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要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方向,在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优质特色畜禽、水产品种培育及农药、动植物无特定疫生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应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加大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人户工程,扶植农业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交易市场网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其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从单干型向组织型、从身份型向职业型、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现在农村文盲人数虽然减少,但真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不多。因此,必须对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培训。首先,要在切实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种短期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其次,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传授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普及活动。再次,要加大对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鼓励他们毕业后到农村,为发展现代农业建功立业(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实行合同化管理的途径,解决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矛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实现农业产业化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一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精心组织粮、棉、油、禽、菜等骨干农产品的生产。二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农业的多元化经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培育特色品牌,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现代农业,要求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标准的内容延伸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因此,必须严格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快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保证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户小规模、集成大群体式的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并培育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园区等市场主体,使它们成为连接农户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强化合同管理,使他们与农户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适应农业市场体系和国际化要求,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加强对农户的农机、水利、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良好环境,为农产品创造增值的机会。

(四)深化农村改革,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证。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面临体制性约束,主要表现在:对农业的长期过度索取;对农民、农村和农民的歧视性待遇;政府对农业的干预过多等。因此,必须深化农村改革,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篇3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比较落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水平较低,对于先进科技的运用也比较少,致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3如何有效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1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有效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非常少,要想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就应该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以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基础,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的,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同时向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促进低碳经济下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2建立生态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有效措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潜在农业资源,避免其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及能源浪费。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有利于提高我国贸易出口,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增长;二是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为前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的有效施行;三是要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利用,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实现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开发,积极促进低碳经济下的农业发展。决这一问题的灵丹妙药,粪便在沼气池中经过发酵,不仅去除了臭味,还更有利于农作物的吸收,发酵产生的沼气则可以用来做饭、照明。不仅变废为宝,保护了环境还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遵循循环农业的理念,积极去想法处理,就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在节约水资源方面:农业是用水大户,传统农业都是漫灌,利用率只有13%,大量的淡水资源都被浪费了,借鉴国外的经验,采用喷灌,滴灌的方法,利用率可以达到90%以上,不仅大大提高淡水利用率,还节约了劳动成本。

篇4

    随着我国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各行各业对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人才是发展的第一战略,但是,在农业经济中,由于人们的偏见以及看问题的不全面性,很多人觉得农业是不需要技术的,在决定报考专业的时候也不愿意进入农业,是实则不然,农业是有大量人才缺口的。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更需要专业性的农业专家,但是,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从事农业的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人也寥寥无几。整体的情况就是农业从业者素质低下,这在低碳经济时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极为不利的,大大的减缓了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步伐。

    三、改善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减少环境污染

    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逐渐步入的低碳经济时期要求企业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既要树立正确的低碳发展理念,还要建立起低碳经济的生产结构,真正的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在科学发展和低碳高效的基础之上,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缓解目前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低碳发展理念,我国所追求的GDP应该是绿色的GDP而不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找到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探索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低碳的生产结构,使资源能够有效配置,有效发挥其作用,尽可能的以低投入获得高产出。例如,例如,新农开发集团公司在企业内部树立了正确的低碳发展理念,建立起低碳的生产结构,尽可能的以低投入获得高产出,为企业高速发展寻求了有效的道路,同时也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实施综合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其发展水平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养活十多亿人口并且还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对我们的农业发展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从现在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要使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就必须要走循环化的、有机化的、科技化的、综合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正确的使用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全方面的增加农业生产收入,在为人们提供产品的同时,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回收资源再生产率的目标,并形成低碳经济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三)加强对农业劳动者的培训教育,提高其素质水平

篇5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实施农业“项目化”改造。近年来,我县把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改变传统农业的突破口来抓,重点围绕设施蔬菜、百万草鸡养殖、万头猪场、优质粮开发、蛋禽肉禽养殖、特种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和一批重点农业招商项目,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专业招商小分队,到上海、苏南、浙江等地进行登门招商和驻点招商。瞄准大型上市公司和农业龙头企业,千方百计吸引客商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与本地企业进行合资合作。同时,突出农业招商的个性,强化农业招商引资的针对性,积极到县外高效农业规模种养基地招商,引进种养能手、农民经纪人来我县创办农业项目。近年来,全县新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业项目达18个,成功引进悦达集团、家乐福公司及江苏省农科院共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加大龙头企业培植力度,逐步推进农业“企业化”生产。一是嫁接改造,壮大一批。引进外来资金,对原有的粮食加工厂、冷冻厂等一批老字号农业企业,实施资产重组或改造扩能,发展壮大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如省级龙头企业冠华水产公司通过技改扩能,年产虾仁近500吨,畅销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二是直线延伸,提升一批。加大现有农业企业的技术引进和开发力度,重点突破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的加工、保鲜、贮运等薄弱环节,提升一批农业企业。如省级龙头企业恒通蔬菜公司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盐渍菜系列产品,产品直销日本。三是引进开发,发展一批,支持城乡民营企业争当龙头,鼓励企业、能人带着资金、信息、技术参与农业开发,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重点培育发展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

加大农产品市场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农业“商品化”水平,我县十分重视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一是建特色化市场。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建设蔬菜、瓜果、家禽、水产品等一批特色批发市场。其中,上冈南庄苗禽市场已建设成为苏北地区最大的苗禽集散地,销售触角遍及华东6省1市。二是建差别化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营销大户的作用,在国内大中城市建立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和直销窗口等差别化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份额。三是健全市场组织体系。做到外有农产品直销窗口、县有专业批发市场、镇有特色市场、村有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有农民经纪人,建成上下内外成龙配套的完整市场体系。

用抓开发区的办法抓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农业要发展,产业要提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载体建设,通过建设农业示范围区和基地,带动广大群众发展高效规模农业。

加强载体工程建设。我县根据县情,县级重点抓好“两区三基地”建设,即:2000亩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万亩悦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7个高效农业示范基地、2个花卉苗木示范基地。镇级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重点抓好示范基地建设,确保每个镇建成1个千亩以上的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基地。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土地流转是发展规模农业的前提。我县成立了县级土地流转工作指导办公室、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土地流转工作站,全方位服务农村土地的规范流转。在不违背农民意愿、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股份合作、委托流转、转包租赁等土地流转模式,今年来全县共流转土地5万多亩,有力地促进了规模农业的发展。同时,我县还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交纳定金、预约流转的办法,建立土地流转储备库,为引进农业项目储备土地资源。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类农民合作组织163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1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0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2家,入社会员达2.61万人,带动农户5.2万户。其中,恒济水产协会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单位,因西草鸡协会跨入省级农业产业化专业协会行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农业产业的提升、规模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用抓产业集群的方式抓特色产业和重点品种

建湖是鱼米之乡,农产品种类繁多。因此,我县按照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培育品牌的思路,选出特色产业和重点品种加以重点培植。

坚持特色化发展。我县初步确定重点发展优质粮、杂交稻制种、优质蛋禽、荷藕、水产养殖、花卉苗木等六大特色产业。围绕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四个环节,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创新发展模式,完善扶持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产业发展。

坚持集群化发展。根据区位特点,形成“突出区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一村一品”的格局。东部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畜禽养殖产业,中部重点发展杂交稻制种、优质粮产业,西部重点发展水产养殖和水生作物产业。通过专业协会的带动,实施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逐步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坚持品牌化发展。把发展品牌农业作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提升农业产业整体效益的重要措施来抓,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目前,在重点巩固发展仙姑挂面、白云面粉、三伏酱油、盐阜草鸡、水晶虾仁等一批知名品牌的同时,积极申报注册具有地域标志的建湖大米等农产品品牌,全力打造品牌农业。

用支持工业的力度加大高效农业投入

篇6

(二)农业机械化的简介。

农业机械化是指使用先进并且适用的农业机械设备来对农业进行优化和生产经营条件的改善,对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各种效益都有一定的提升,农业机械化是体现在农业的整个过程之中的,它通过机械的装备和技术和农业劳动力、农业特点的结合,对农业中的大部分作业都有提高效率优化效果的作用,所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也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农业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三)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之间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农业整体的发展,并且促进农业由生产力的推动模式转向科学技术的推动模式发展,而农业科学技术推动模式的发展又势必会为农业的机械化做出贡献,所以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系,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与必然结果,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是农业机械化能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利用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

(一)加强农业产权的流转以促进农业活性的提高。

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是我国当前的农业土地制度,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之后,耕地较为分散、产权无法转让的限制让当前的土地制度限制了农业的活性,农民过度追求短期的经营利益使得农业发展处于一个长期的不健康的阶段,所以促进农业土地的产权优化和产权流转有利于促进农业更加有效率的发展,也会带动农业的活性,从而实现农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将机械化农业生产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二)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在农业机械化的进行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有着一定的要求,否则农民不仅从心理上无法接受机械化农业的设备和思想,在行为上也没有办法对机械化的农业进行熟练的操作,所以在推行机械化农业的时候增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政府要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采取的措施比如将发展农村的教育女入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在相关的教育政策方面进行一定的强化认识,国家在出台教育政策的时候也应该对此进行倾斜。另外还要注重对于该方面的宣传,对农村的科学文化教育要从最能打动农民的地方开始说起,和对农业机械化设备进行的使用方式培训等,但是使用方式培训知识临时增强农村机械化的手法,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加强对农村的科学文化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宣传和鼓励。

篇7

1.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在朝着现代化的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必然少不了科学技术的支持,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农业技术传播的效率。我国农业生产在整体上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可长期持续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的进程必然会受到阻碍。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

强化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快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农业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可以将科学技术转化成农业生产的动力,提高农业的粮食的产量和生产效率,提高畜牧、水产等综合生产的实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提升农业生产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缺陷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中,工作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大面积技术推广的需求,同时,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技术管理人才,高新科技的掌握程度也偏低,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上的缺乏,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无法达到要求的标准,加上推广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实际推广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对技术推广工作给予相应的重视,使得推广工作无法得到快速有效的落实,许多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的农业技术不能第一时间推广到基层农民手中。

2.推广对象技术基础较低

基层农业技术主要是在农村进行推广,推广的对象也是以农民为主,目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都很低,大多数农民是在小学毕业之后就回家务农,文化水平和素质有限,对于高新技术和知识的掌握较慢。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对象对技术进行快速、熟练的掌握,但是由于农民普遍素质较低,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对高新技术进行理解和掌握,使用方法和操作上也不是很熟练,在生产的过程中会由于这种不熟练而放弃使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为基层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选择

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采取的是组织传播的模式,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农民只能很被动的对技术信息进行接受,技术传播的效果较差。推广的技术信息中缺少实用的农业技术信息,与农村的生产实践无法进行紧密的结合,有时会对农民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使农业生产蒙受损失,这种技术推广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必须采取新的方式进行农业技术推广。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可以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时选择体验传播的方式,使农民亲眼看到农业技术产生的效益,才能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单纯的技术信息宣传很难达到技术推广的理想效果,可以在农村选取科技示范户,在他们的土地中首先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其生产力,在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后,农民自然看到了农业技术带来的实惠,激发其对农业技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1.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的开发,提高农业技术的水平,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提升我国农业技术生产的总体实力。

2.加强技术推广团队建设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时刻注重技术推广的团队建设,增加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技能,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加强技术推广人员对推广工作的重视,才能使其在推广工作中更加的认真负责,提高基层技术推广的效果。

3.技术推广理论要联系实际

在基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时,要充分考虑推广地区的实际情况,所推广的技术是否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需要,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要在进行技术推广之前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对农民的具体需求进行及时了解,才能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篇8

第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我们分析一下现在城乡发展方面存在的众多问题,大都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之后三化不同步密切相关,比如由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滞后,农村消费对经济拉动的作用就难以发挥,我们现在强调了经济发展要依靠消费需求,那么消费需求应该重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具有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这个潜力的释放和发挥也仍然要依靠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抓住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抓住了建设现代农业的观念,就抓住了推进三化同步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我认为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第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着力解决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们要抓什么,怎么转变?我们在执法检查和调研中感到当前要着力转变农业的投入方式,大力增加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我们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确实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距现代农业的需要差距还是很大,在一些地方还是杯水车薪,要着力转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一些地方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还是滞后的,公共服务和城市相比、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还要着力转变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特别是耕地和淡水资源的保护,耕地和淡水这两个资源是我们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最基本的载体。我认为农业资源的保护,特别是耕地的保护上,还要加大力度,实际上我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对耕地的需求是很大的,肯定是要占一些地。世界上城镇化规律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怎么样保护好耕地资源,守住18亿亩红线,仍然面临严峻挑战。还要着力转变农业公益体系的设置方式,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我们两亿五千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了,农村的农业生产和其他各项建设现在缺乏青壮年劳动力,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们不可能让转移出去的农民再回到农村,那么办法就是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他们来承担一些这方面的任务,要着力转变城乡收入分配方式,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别。

篇9

把推进三个根本性转变作为重点。加快推进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要珍惜自然资源优势,重视科技创新推广,加强职业化经营管理者和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建设,创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由单一结构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多功能农业转变,要大力发展畜牧业,拓延农业产业链条,挖掘和发挥在农业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优势,拓展农业功能。加快推进由以量的增长为主向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转变,要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进垦地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合理利用土地、维护国有农场合法权益和保护生态环境中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

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企业化的大方向,深化农垦改革。要按照生产经营市场化、企业组织集团化、社会管理属地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路,努力解决政策渠道不畅通和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有原则,牢牢掌握改革主动权,广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确保改革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把巩固和提升农垦地位作用作为重要目标。农垦作为我国农业的“国家队”、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维护国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示范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任务义不容辞。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粮棉胶和肉蛋奶糖菜等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在保障国家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中发挥更大作用。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断取得新成果,为推进全国农业现代化发挥更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篇10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30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受到的制约因素比较多,因此农业现代化进程比较慢。随着我国工业城镇化进程加快、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融合,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因此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道路,在报告中重点强调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3年以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了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变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1 广西桂林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是以增加农业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产品供给为目标,以现代科技作为技术支撑,在市场和政府的支持下,农业与工业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标准化、科学化、产业化、规模化等特点。2016年前3个季度桂林市农民纯收入达到了11453.33元,与去年相比增加了10.5%,农林牧渔业增值达到了352.32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了3.8%。前3个季度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已经达到了37.359万hm2,总产量达到了112万t,同比增长1.64万t;蔬菜播种面积达到了13.61万hm2,总产量月为286万t,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0.189万hm2,全市大力推进淘汰退化、老化、低产的水果品种,大力推广特迟、特早、高产的水果品种,不断优化水果品种结构和熟期结构,全市水果挂果面积增加1万hm2,并形成了每个县有1~2个主导果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取得了成效,目前全市三星级以上的乡村旅游区有9个,三星级以上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有16个,三星以上农家乐90多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2016年农业总收入预计突破30亿元。

以生猪为代表的养殖业发展迅速,全市新增牛、羊规模养殖场50个,预计全市年底肉类生产总值达到55.38万t,水产品产量达到12.44万t。林业总产值达457.17亿元。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保持稳定发展,前3个季度累计完成水利水电固定资产投资30.32亿元,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8千hm2,完成12座病险水库加固。全市饮水净化工程示范项目44个,共投资346万元为4345人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2 桂林农业现代化发展遇到的问题

2.1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水稻种植的利润不断下降。农业抗灾害能力较弱,农业种植依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困境。农业土地综合利用率比较低,全市中低产田耕地面积占整个耕地面积的70%,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较低,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失,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面临很大的困境。

2.2 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

虽然目前桂林的畜牧业规模逐渐扩大,但是产业转型升级比较困难,产业化程度低,畜牧业深加工等附加价值高的产品比较少。随着养殖成本的不断提高,很多养殖场面临搬迁的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和扩建新的养殖场,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殖成本。此外养殖市场的价格波动比较大,政府对养殖政策制度力度不够,养殖场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进一步限制了养殖业的规划化发展,很多养殖户无法通过银行正规渠道贷款,只能依靠民间借贷,这大大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负担。随着畜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企业用地紧缺问题逐渐凸显,而养殖场建设的审批程序过于繁琐,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养殖场的发展。

2.3 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首先桂林的r田水利设施配套不合理,严重老化、年久失修,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益逐渐衰减,缺乏对水利建设长期投入的机制,大部分县市区的水利工程存在抓大漏小等问题,很多农田水利设施的末端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而影响了农田水利的最后临门一脚。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很多水利设施配套不完整,中小河流治理难、病险水库加固项目多,这些都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2.4 扶贫工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形式

桂林每一个县市区的扶贫标准不一样,影响县区市扶贫工作的开展,此外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补助标准差距大,部分群众不理解,影响搬迁工作的开展,当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工作的开展。

2.5 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不同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每一个县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不同,一些县区的资金使用率比较滞后,县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各级乡村教师的待遇水平有待提高。

3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3.1 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各级政府增强服务意识,为农业和农业生产提供科技知识、市场等相关信息,并因地制宜,结合每一个县区的具体情况,依靠现有的农业资源,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项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加快产权保护,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变革,规范农村经济市场,引导农村经济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农业生产领域各个要素的资源效用。

3.2 加大农村经济人力投入

目前,各个县区的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严重影响了全市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因此各个县区要积极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这是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重要的基础工作。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远,教学环境差,因此流失了很多优质的师源。而一个地方教育程度越低,经济水平相对来说也越低,因此教育部门要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实现城乡教育的公平化。还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对农民进行科技、农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培训要兼顾专业性和实用性,激发农民培训的积极性。此外,还要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在改善农村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要丰富农村地区的精神生活,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3.3 整合农业各项资源,提高农业管理化水平

全市各个县区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但是农村经济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平比较低,因此将各县区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将分散的农业经营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成立农民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市场和销售,而农户负责生产,解决农户销售的后顾之忧,激发农民种植的积极性。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3.4 培育新的农业经营主体

随着农业转型升级,首先要加快培养一批与农业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新型经营主体,打造桂林核心的农产品品牌并发展龙头企业。比如桂林三宝的桂林牌桂林三花酒、桂林豆腐乳、桂林辣椒酱,桂林三花酒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曾经获得国家优质酒银质奖章。桂林市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发展这些企业,培育一批农业知名品牌,并深入推进农产品的深加工。鼓励发展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由民间农户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的覆盖面。最后,以规模经营为导向,培养家庭农场主。

3.5 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桂林也要紧紧抓住时展的机遇,大力发展互联网+模式。首先利用电商平台,将桂林特色农村品在网上进行售卖。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这是困扰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常常出现农产品低价伤农的现象。为此中共中央提出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电商、商贸和物流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金融,为农户解决融资难问题,如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如火如荼,并且为农户贷款提供了方便,农户只要通过手机、电脑几分钟就能完成借贷、融资,大大缩短了农户借款的时间,可以缓解农户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难题。

4 结语

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市场导向,并利用市场信息引导农业生产,通过市场流通链带动农业生产,其次农业结构调整也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发挥地域优势,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促进农业增收。

参考文献

[1]王耕耘,宋立国,王晓东,等.巴彦县优化农业结构实现产业大调整[J].新农村(黑龙江),2016(9):46.

[2]宋银丽.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考[J].现代营销,2015(12):19.

[3]乔延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我省现代化大农业[J].活力,2015(1):16-17.

[4]王宏.抓投入调结构转方式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5):23-24.

[5]童雨标,何刚国.衢州市衢江区着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J].中国农技推广,2015,31(2):7-8.

[6]贾改红.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J].中文信息,2016(3):79.

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发展方式是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在不同时间、空间的表现,它是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具体特征的体现,是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综合反映。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研究较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因此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闻学良、袁天佑等做了较多的阐述。对于如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路径,马永耀、刘瑜琛等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从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和路径选择。还有学者从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建设现代农业、创建品牌农业等方面进行研究,如滕锡尧、徐国建、王朋等,探讨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而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方法。国内学者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情况研究较少,本文正是基于黄淮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粮食生产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对于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着重要意义,开展了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正确看待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科技化。农村人口的流动、国家农业政策的变更等加快了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善。但是,单纯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方式的改进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是农业生产具有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应该看到,在较短的历史时期中,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并没有明显的跳跃、提升痕迹。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不能简单地从今天跳跃到明天,历史的、社会的发展方式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的特点。新时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虽然已经基本满足了国内粮食安全、国家储备的基本需要,但是国内农业需求向多样化、农村城镇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农业生产的长期课题。因此,当前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点应该是现代农业的建立。

三、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为便于样本的收集与整理,本次调查以河南省、安徽省为主,以周口市、驻马店市、阜阳市、亳州市的农户为对象,根据样本选择的要求,确定了323户农户为调查对象,以下数据均来自这些农户。

农村土地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土地经营权流转状况是农村市场经济活跃的重要标志,是非农行业向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下页表1是黄淮地区2007―2012年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到:

1.农村土地流转比例低

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表现在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少,真正被流转的土地少,这表明,土地作为农业市场经济资源的灵活性没有发挥出来。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必须让土地的经济特性发挥出来,特别是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作为国内主要的粮食主产区、供给区,黄淮地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悠久的农耕历史和适宜的气候资源,造就了这里丰富的粮食、油料、棉花产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农业本身延伸出了粮食安全、农业观赏等更多种类,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土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农业土地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不平衡,地区与特定用途的土地权属、地价、地租等矛盾越来越大。

2.企业机构参与土地流转比例低

可以看到,农村土地流转到非农企业的比例不到5%,流转对象以本自然村农民为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发展设施完备,现代科技充分应用到农业中去,农产品、农业服务规范是现代农业的表现。

单个家庭、农户是国内农业生产的单元,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农户”等没有根本改变土地经营承包权,非农资金没有进入农业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缺乏成熟的市场机制,行政干预经营权转让成分较多,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市场为主的产品供给体系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很难实现。

3.二次流转中纠纷较多

在农户农地承包权流转过程中,首次因承包权流转而出现的纠纷并不多,不到9%,这主要是流转双方主要是本乡本土、亲戚、熟人,双方的矛盾、纠纷并不多。但是,连续二次以上的比例较高,一直维持在35%以上。在流转过程中,因承包费用问题、流转对象为单个农户、农民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等原因,造成同一块土地,在本村(集体)多次流转,影响了部分土地的高效利用。

四、农村劳动力就业及职业农民情况

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它是农业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农业生产技术投入使用和生产的关键因素,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无论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还是以农业企业经营为主,都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的直接参与。表2是黄淮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它反映出以下问题:

1.农业行业就业劳动力比例持续减少,非农行业就业比例逐步增加

2007年农业行业劳动力就业比例为32%,到2012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9.8%。而非农行业就业比例由2007年的40%,2012年增加到47.2%。这显示出农业行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引力在加大,农业行业工资水平远远低于非农行业,农民或外出就业,或本地非农行业就业。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民改变传统就业模式,到非农行业就业,农民就业的空间、时间变化越来越大,会导致传统的农村、农业、农民的格局发生较大改变,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农业人口流动加剧。

2.农民在农业行业内部就业比例变化不大

农业内部就业比例来看,家庭种植、养殖就业比例最高,2007年以来,一直保持在60%以上,农业企业就业比例不高于15%,农业合作社就业比例保持在22%左右,这反映出,农业劳动力集中在生产环节,黄淮地区农业生产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没有达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业劳动力在产前、产中、产后分布合理。

3.农业行业农民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从上页表2中可以看到,农业行业就业农民高中以上比例低于非农行业就业比例,2007―2012年,每年相差10个百分点。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农民离开农村、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职业农民越来越少,农业、农村的发展难度越来越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他们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技术农民”,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作用巨大。

可以看到,随着农村、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成熟,更多的职业农民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以市场经济为依托,摆脱传统家庭经营模式,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各个环节,由职业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农业员工,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黄淮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的特点

本文仅从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及职业农民方面,对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进行探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环境不充分

改革开放后,黄淮地区农业经历了跨越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科技对农业的支持持续增加,农民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量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巨大,农民收入有了加大提升。

但是,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相比,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还处于较低阶段,作为农村、农业市场经济标志的土地资源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土地经济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没有出现,社会资本进入农业行业的机制体制不成熟,严重制约了农村、农业市场经济调节功能,仅靠农业行业内部的资源调节、技术支撑还远远达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农业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等环节还处于萌芽阶段。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农民的劳动,就没有农业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劳动力与先进技术的结合,使农业劳动力的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正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与质量的不断提高,才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了可能。因此,农村劳动力没有剩余,只不过是农业发展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农业产前、产后的功能没有产生,部分农民从农业、农村转移出去,促进了社会非农行业的发展,却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客观上妨碍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2.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型

黄淮地区为国内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还是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粮食安全放到了首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反哺农业、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农业行业变得非常迫切,特别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农业本身没有更多资金、技术投入,非农行业向农业部门的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3.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离不开农业科技投入

篇12

二、着力推进农产品原料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变

我省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大多产品适于加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把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尽快做大做强。一是建设标准化绿色食品基地。在实现全面积无公害化生产基础上,不断扩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巩固提升绿色食品种植大省地位。二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玉米、水稻、大豆、生猪、乳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使各个产业都有几个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创新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实现吃干榨净出精品。三是打造知名品牌。加快农产品品牌整合步伐,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叫响我省农产品生态、有机、安全牌,创出一批国际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将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全省第一大产业。

三、着力推进农业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须大力发展农业集约经营,千方百计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一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力度,逐步培育出品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玉米、水稻等主栽作物优良品种。加大农业技术攻关力度,加强推广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水利、农机、农田建设这三个重点。加强“两江一湖”灌区工程、尼尔基配套扩建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在西部旱区节水灌溉和东部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稻发展上取得突破。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农机大户,加快全省农机化步伐。要以推进1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加快建立科学轮作和土壤耕作制度,改善和恢复耕地自然产出能力。三是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特点。是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增加农产品供给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大中城市郊区要以设施农业为重点,加快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以土地资源优势吸引城市资本进入农业,以特色蔬菜、经济作物为栽培重点,提高效益,满足多样化需求,增加收入。

四、着力推进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篇13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农业基本上是以农药、化肥作为农业发展支柱,以化石能源作为基础,虽然有效的解决了粮食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对土壤邮寄结构的构成与食品安全均造成威胁,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应运而生。所谓低碳经济,其将新能源创新、新工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产业创新等作为主要手段,具有低排放、低污染以及低耗能特征,且严格坚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发展观。低碳经济形态可在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以及促进经济环保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若要实现低碳经济,需实现每一个环节的低碳运行,只有这样,才以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生态化、绿色化发展。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尚存在部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农业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综合提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低下的农业生产效率

农民群体是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者,同时也是管理者,但大部分农民对农业经营与管理的了解并不全面,再加上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且工业的迅猛发展争夺了农业发展中的年轻劳动力,留下的老年群体因其体力差、并不能较好的打理农作物、缺乏对先进农业技术的了解与应用等,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拉低农业生产效率。

(二)落后的农业发展水平

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不一,对于部分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而言,农村地区的发展方式较之于先进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地区甚至仍然沿用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科技创新能力的缺乏,导致其并不能发挥其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产量与质量。

(三)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严峻

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一直是我国工业与农业的沿用性发展方式,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且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或过量的农药、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以及废渣等。除此之外,农业发展过程能中掠夺式开发较为严重,最为常见的是大量植被被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等,因而环境污染遭到破坏后使得农业发展受阻,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便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三、低碳经济时代如何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以经济发展的规律作为参照依据,当经济发展进入都中期阶段后,便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为此,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众所周知,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但耕地面积较小,为有效提高耕地面积的合理性,有必要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向农业循环经济方向转变。首先,实现对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逐渐建立健全并完善相关经济体系,对于回收的资源有必要进行二次利用,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以农业废弃料为例,可采用发酵的形式将其制作为沼气,通过对其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能源消耗,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但应遵循“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的原则,且农业经济的发展应顾及到生态环境保护层面。

(二)发展农业生态环境

作为实现低碳经济中的有效措施之一的生态经济,就其发展而言,应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原则。在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应对农业资源的生产方式做好规划,利用农药、化肥使用率的降低来第农业进行保护,促使其符合环保绿色的标准;其次应重视良性农业发展方式的推广,以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的生产效益,同时又兼顾生态环境保护。

(三)发展有机农业经济

基于当前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经济在促进农业低碳经济的实现方面可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进而使环境压力得以缓解,改善环境质量。首先,加大有机肥的使用率,最大限度地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农产品质量;其次,充分利用沼气、天然气等新能源,减少因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再次,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提高有机物循环利用;最后,可实行作物轮作,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抗病虫害,尽量选择无害肥料完成施肥,进而促进农业发展。

(四)发展旅游业经济

农村发展旅游业是近几年来的常态,其作为第三产业,较之于以往的农业生产活动,其对环境破坏的程度相对较小,且并不过多的依赖农业能源,在加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业低碳经济方面可起到较大作用。首先,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渐加快,田园旅游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缓解压力、亲近大自然的主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其次,可经农业与旅游业二者相结合,如愈发火爆的蔬果采摘旅游等,此种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会对农村生态环境起到改善作用,也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

(五)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化

面对大部分农村并不能顺利实施低碳农业经济的现状,处于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充分重视到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农业部门应加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定期组织农民学习,帮助农民提高对先进科学的了解与认识能力;还应以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出发点,逐渐设立科技信息站点,保证农民接收到最及时的农业资讯,以用于农业生产。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农业生产率低下、生态破坏严重以及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在农业发展受阻的环境下,可为今后农业的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快速且健康的发展。

作者:赵文珍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

参考文献:

[1]丁学江.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25).

[2]宋凤巧.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4(1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