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

摘要:教师的正确评价,适当鼓励,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在工作中,要多表扬、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使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孩子更自动地参与学习。当然,对孩子的表扬要适当,不能一味地表扬,应当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用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分析幼儿教育的激励与发现方式

近年来,随着科学教育之“做中学”课题研究的开展,以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如何激发幼儿自主的探究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性教育理论,已在全国各大幼儿园涌动成一股潮流。幼儿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都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并呈现出“观念更新、行动落实、成效显着”的勃勃生机。但是,总的说来,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想做而不敢做”、“敢做而没事做”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科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依然没有摆脱“呈现-注入”等旧有模式,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教学艺术有待提升是主要原因。“呈现-注入”是以教师有目的地呈现事物和现象,向幼儿传授相关的知识和规律,让幼儿模仿知识和技能的一种传统式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重认知目标、轻情意目标,重活动结果、轻活动过程,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幼儿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立足教材多、关注幼儿少,象征性的提问多、启发引导少,个别表扬多、鼓励全体少;幼儿在活动中被动应答多、主动思考少,“学说”知识多、主动发现少,“学做”技能多,动手探索少。因此,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最终,较为普遍地形成了幼儿在活动中“无所事事”和“无动于衷”的尴尬状态。“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能尽情地展现好奇心,其探究新鲜事物的热情有恰当的出口和认可,惟其如此,幼儿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的品质才能最终得以生根、发芽和开花。就此意义而言,创造出“激励-发现”模式,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并使其初步获得了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发展,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并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2“激励-发现”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

2.1“激励-发现”模式的理论基础

“激励-发现”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美国着名的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法”。学生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是布鲁纳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布鲁纳认为,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让幼儿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伴随科技的进步,人类文明进程的推进,幼儿在园内所接受的知识和技能亟需更新,相比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智力。他强调新时代应当普遍注重教育的智力目的,通过教育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提高人的素质。他甚至还把这样的教育目的,同国家、民族的安危和发展联系起来,他认为儿童智力的充分的发挥,能使国家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激励-发现”模式的提出还依据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理论。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陈鹤琴先生认为,对于幼儿而言,好奇心总是好的,而且,小孩子还有好动心,幼儿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幼儿的行动为冲动与感觉所支配;受好奇心的驱使的幼儿,与新异境地接触愈多,则知识愈广;小孩子也是喜欢成就感,他们不仅喜欢动作,更喜欢动作有成就;小孩子更喜欢称赞,他们喜欢“听好话”,恰到好处的表扬和鼓励能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勇气。另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鼓励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因此,“激励-发现”模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符合跨世纪教育的目标和现代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

2.2“激励-发现”模式的内涵

“激励-发现”模式的提出,旨在改变幼儿科学教育中,“呈现-注入”式的活动程式,两者的区别在于“呈现-注入”式教学方法是把每一门学科肢解成相互没有关联的知识点来教授,“激励-发现”则更注重激发和引导幼儿,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究某一知识的形成过程,环环相扣,调动学生去探求与某一知识相关联的其他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结论和规律,最终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初步的体系性意识。既然“激励-发现”相比传统教学,更注重激发和引导幼儿探究某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就很自然地成为了“激励-发现”模式的核心内容,因为,对于幼儿而言,好奇心意味着被吸引,意味着有兴趣,这是让幼儿脑子动起来的强大动力。教师从幼儿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设置疑问情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必须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地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途径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在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出来的课堂上,孩子们才能主动地动脑、动手和动口,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并快乐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惊奇地发现科学现象,自主地建构起属于幼儿的科学认识体系,初步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积极有效的思维训练。因此,“激励-发现”是依据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所施行的一种教育策略,“激励-发现”之“发现”,并不是要求幼儿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让他们通过主动探究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激励-发现”顺应幼儿好动心的需要,给幼儿充分的机会和适当的刺激,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从无知无能发展到有知有能。“激励-发现”之“激励”是为了满足他们喜欢称赞的特点,用积极的鼓励调动和保持幼儿的兴趣。兴趣可以振奋幼儿的智力,激发探索的积极性,产生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有自信心,成就愈多,自信心愈强,自信心愈强,愈易产生探究冲动。

3“激励-发现”模式的现实意义

3.1“激励-发现”模式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激励”是手段,幼儿的“发现”才是目的。这种模式下的“做中学”活动,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学会独立做事,学习记录与表达,养成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的习惯,为“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开辟了一条有效的实践途径。

3.2“激励-发现”模式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和幼儿的双边活动中,强调了“发现”的主体是幼儿的同时,也辩证地突出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在活动的导入、过程指导、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上有效地激励幼儿产生和保持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小心地呵护“发现”萌芽,大力地赞赏每一个孩子的发现成果,帮助其获得成功感。

3.3“激励-发现”模式体现了培养完整幼儿的现代教育理念

“激励-发现”模式下的“做中学”活动,不仅是为了让幼儿感知科学现象和规律,而是包含着更深刻的教育内涵。该模式既有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又有情感意志的发展;既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有健全人格的塑造;既有创新素质的渗透,又有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对于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激励-发现”模式的操作程序“激励-发现”模式的操作过程一般有六个步骤。

4.1积累经验,准备充分

可让幼儿共同参与相关内容的直觉性的经验积累或物质材料的准备过程。如在活动室设立自然角,提供花草、小动物、小昆虫等,让幼儿观察、触摸,了解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另一方面,教师备教材、备幼儿,为活动奠定一个科学的,符合认知规律的物质和心理基础。例如,在《袋子为什么会爆炸》活动中,教师应为每组的孩子都准备小石块、砖块、积木、可乐瓶、气球、皮球、透明塑料袋、水、蜡烛、玻璃杯等材料,孩子们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

4.2设置情境,激发情绪

在进入发现过程前,让幼儿明确探索的目标和方法,充分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在《给核桃弟弟脱衣服》活动开始时,教师给幼儿许多熟核桃,说:“今天我们一起吃核桃好吗?”孩子们立即来了精神。紧接着教师提出了问题:“可是老师不知道怎么帮它脱下又硬又厚的衣服,让你们吃到又香又酥的核桃肉。怎么办?”“跃跃欲试”的氛围马上就弥漫整个课堂。

4.3假设答案,大胆推测

在动手操作前,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大胆地推测各种各样的可能,记录假设的答案。在《给核桃弟弟脱衣服》活动中,幼儿纷纷主动大胆地进行猜想预测:他们想放在门缝里夹、用锤子敲、用脚踩、用木板拍、用手捏、用牙咬、墙上摔、砖头砸等,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认真地记录在表格上。

4.4鼓励探索,主动发现

让幼儿在自由的探索中主动寻求发现,教师针对幼儿的不同水平,结合情景进行分类指导。《给核桃弟弟脱衣服》的活动过程中,老师对验证了自己推测的孩子大加赞赏,鼓励继续探索:“你的方法真行!你一定还会发现什么方法最方便又省力的!”;对出现矛盾、犹豫不决的孩子巧妙肯定,“你真不简单!快要成功了,教师等你的好消息!”激发他继续进行探索的动力和信心。促进活动中每一个孩子有所思,有所为,有不同层次的探究发现,人人产生成就感。

4.5讨论交流,表达新发现

在讨论交流时,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的不同探索能力与思维特点,鼓励幼儿交流,教师应当适时地引导幼儿勇敢地告诉大家自己的发现,欣喜地与同伴分享探索的喜悦,并提示他们,很多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了不起,同时帮助孩子们逐步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有勇气和信心结合自己的“课题”将探索进行到底。

4.6及时评价,激励情感

评价,指及时而客观地肯定幼儿在本次活动中表现出的较强或特别的发现行为与能力,激发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葆有积极而持久的态度、情绪和情感,并使孩子们对主题活动怀有留念,期待着下次活动的到来,实现科学地可持续性地培养与激励。

5“激励-发现”模式的实践注意点

在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激励要巧妙而恰到好处;应设立开放式的弹性授课时间体制,因材施教,为探索兴趣意犹未尽的孩子提供时间和空间,继续他的探索,为他的系列性探索主动提供平台;教师还当以同伴的身份引导性地参与孩子的探索,并就个体间的探索能力差异,进行补差性激励,以促进集体里的每个孩子,在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均能得到提高与发展,此亦谓“激励—发现”模式的建构原则和目的。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幼儿教育的激励+发现方式分析

1“激励-发现”模式的产生背景

近年来,随着科学教育之“做中学”课题研究的开展,以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如何激发幼儿自主的探究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性教育理论,已在全国各大幼儿园涌动成一股潮流。幼儿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都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并呈现出“观念更新、行动落实、成效显著”的勃勃生机。但是,总的说来,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想做而不敢做”、“敢做而没事做”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科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依然没有摆脱“呈现-注入”等旧有模式,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教学艺术有待提升是主要原因。“呈现-注入”是以教师有目的地呈现事物和现象,向幼儿传授相关的知识和规律,让幼儿模仿知识和技能的一种传统式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重认知目标、轻情意目标,重活动结果、轻活动过程,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幼儿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立足教材多、关注幼儿少,象征性的提问多、启发引导少,个别表扬多、鼓励全体少;幼儿在活动中被动应答多、主动思考少,“学说”知识多、主动发现少,“学做”技能多,动手探索少。因此,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最终,较为普遍地形成了幼儿在活动中“无所事事”和“无动于衷”的尴尬状态。“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能尽情地展现好奇心,其探究新鲜事物的热情有恰当的出口和认可,惟其如此,幼儿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的品质才能最终得以生根、发芽和开花。就此意义而言,创造出“激励-发现”模式,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并使其初步获得了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发展,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并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2“激励-发现”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

2.1“激励-发现”模式的理论基础

“激励-发现”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法”。学生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是布鲁纳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布鲁纳认为,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让幼儿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伴随科技的进步,人类文明进程的推进,幼儿在园内所接受的知识和技能亟需更新,相比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智力。他强调新时代应当普遍注重教育的智力目的,通过教育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提高人的素质。他甚至还把这样的教育目的,同国家、民族的安危和发展联系起来,他认为儿童智力的充分的发挥,能使国家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激励-发现”模式的提出还依据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理论。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陈鹤琴先生认为,对于幼儿而言,好奇心总是好的,而且,小孩子还有好动心,幼儿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幼儿的行动为冲动与感觉所支配;受好奇心的驱使的幼儿,与新异境地接触愈多,则知识愈广;小孩子也是喜欢成就感,他们不仅喜欢动作,更喜欢动作有成就;小孩子更喜欢称赞,他们喜欢“听好话”,恰到好处的表扬和鼓励能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勇气。另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鼓励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因此,“激励-发现”模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符合跨世纪教育的目标和现代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

2.2“激励-发现”模式的内涵

“激励-发现”模式的提出,旨在改变幼儿科学教育中,“呈现-注入”式的活动程式,两者的区别在于“呈现-注入”式教学方法是把每一门学科肢解成相互没有关联的知识点来教授,“激励-发现”则更注重激发和引导幼儿,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究某一知识的形成过程,环环相扣,调动学生去探求与某一知识相关联的其他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结论和规律,最终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初步的体系性意识。既然“激励-发现”相比传统教学,更注重激发和引导幼儿探究某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就很自然地成为了“激励-发现”模式的核心内容,因为,对于幼儿而言,好奇心意味着被吸引,意味着有兴趣,这是让幼儿脑子动起来的强大动力。教师从幼儿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设置疑问情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必须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地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途径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在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出来的课堂上,孩子们才能主动地动脑、动手和动口,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并快乐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惊奇地发现科学现象,自主地建构起属于幼儿的科学认识体系,初步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积极有效的思维训练。因此,“激励-发现”是依据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所施行的一种教育策略,“激励-发现”之“发现”,并不是要求幼儿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让他们通过主动探究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激励-发现”顺应幼儿好动心的需要,给幼儿充分的机会和适当的刺激,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从无知无能发展到有知有能。“激励-发现”之“激励”是为了满足他们喜欢称赞的特点,用积极的鼓励调动和保持幼儿的兴趣。兴趣可以振奋幼儿的智力,激发探索的积极性,产生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有自信心,成就愈多,自信心愈强,自信心愈强,愈易产生探究冲动。

3“激励-发现”模式的现实意义

3.1“激励-发现”模式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激励”是手段,幼儿的“发现”才是目的。这种模式下的“做中学”活动,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学会独立做事,学习记录与表达,养成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的习惯,为“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开辟了一条有效的实践途径。

3.2“激励-发现”模式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和幼儿的双边活动中,强调了“发现”的主体是幼儿的同时,也辩证地突出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在活动的导入、过程指导、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上有效地激励幼儿产生和保持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小心地呵护“发现”萌芽,大力地赞赏每一个孩子的发现成果,帮助其获得成功感。

3.3“激励-发现”模式体现了培养完整幼儿的现代教育理念

“激励-发现”模式下的“做中学”活动,不仅是为了让幼儿感知科学现象和规律,而是包含着更深刻的教育内涵。该模式既有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又有情感意志的发展;既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有健全人格的塑造;既有创新素质的渗透,又有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对于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激励-发现”模式的操作程序“激励-发现”模式的操作过程一般有六个步骤。

4.1积累经验,准备充分

可让幼儿共同参与相关内容的直觉性的经验积累或物质材料的准备过程。如在活动室设立自然角,提供花草、小动物、小昆虫等,让幼儿观察、触摸,了解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另一方面,教师备教材、备幼儿,为活动奠定一个科学的,符合认知规律的物质和心理基础。例如,在《袋子为什么会爆炸》活动中,教师应为每组的孩子都准备小石块、砖块、积木、可乐瓶、气球、皮球、透明塑料袋、水、蜡烛、玻璃杯等材料,孩子们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

4.2设置情境,激发情绪

在进入发现过程前,让幼儿明确探索的目标和方法,充分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在《给核桃弟弟脱衣服》活动开始时,教师给幼儿许多熟核桃,说:“今天我们一起吃核桃好吗?”孩子们立即来了精神。紧接着教师提出了问题:“可是老师不知道怎么帮它脱下又硬又厚的衣服,让你们吃到又香又酥的核桃肉。怎么办?”“跃跃欲试”的氛围马上就弥漫整个课堂。

4.3假设答案,大胆推测

在动手操作前,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大胆地推测各种各样的可能,记录假设的答案。在《给核桃弟弟脱衣服》活动中,幼儿纷纷主动大胆地进行猜想预测:他们想放在门缝里夹、用锤子敲、用脚踩、用木板拍、用手捏、用牙咬、墙上摔、砖头砸等,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认真地记录在表格上。

4.4鼓励探索,主动发现

让幼儿在自由的探索中主动寻求发现,教师针对幼儿的不同水平,结合情景进行分类指导。《给核桃弟弟脱衣服》的活动过程中,老师对验证了自己推测的孩子大加赞赏,鼓励继续探索:“你的方法真行!你一定还会发现什么方法最方便又省力的!”;对出现矛盾、犹豫不决的孩子巧妙肯定,“你真不简单!快要成功了,教师等你的好消息!”激发他继续进行探索的动力和信心。促进活动中每一个孩子有所思,有所为,有不同层次的探究发现,人人产生成就感。

4.5讨论交流,表达新发现

在讨论交流时,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的不同探索能力与思维特点,鼓励幼儿交流,教师应当适时地引导幼儿勇敢地告诉大家自己的发现,欣喜地与同伴分享探索的喜悦,并提示他们,很多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了不起,同时帮助孩子们逐步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有勇气和信心结合自己的“课题”将探索进行到底。

4.6及时评价,激励情感

评价,指及时而客观地肯定幼儿在本次活动中表现出的较强或特别的发现行为与能力,激发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葆有积极而持久的态度、情绪和情感,并使孩子们对主题活动怀有留念,期待着下次活动的到来,实现科学地可持续性地培养与激励。

5“激励-发现”模式的实践注意点

在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激励要巧妙而恰到好处;应设立开放式的弹性授课时间体制,因材施教,为探索兴趣意犹未尽的孩子提供时间和空间,继续他的探索,为他的系列性探索主动提供平台;教师还当以同伴的身份引导性地参与孩子的探索,并就个体间的探索能力差异,进行补差性激励,以促进集体里的每个孩子,在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均能得到提高与发展,此亦谓“激励—发现”模式的建构原则和目的。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幼儿教育方式多元化分析

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文化知识只占很小一部分,主要侧重于学生的习惯养成、学校生活的适应、兴趣爱好培养、普通话基础教学。幼儿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因地制宜,取决于学生的情况。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单一的教学方法小孩子很容易腻烦,所以要注意多元化教学,并以此挖掘学生的天赋。

一、美术教学

在教学中融入美术,要区别于单纯的美术教育。用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从小开发学生的艺术才能。在课上让学生接触画作,帮助学生的审美初步成型,逐步提高艺术品位。幼儿教育有一个教学部分是色彩的认识分辨,普通的教学方式是拿出彩色卡片这种无趣的教具帮助理解。世界名画那么多,这些画作里就包含了众多颜色,可以拿来当教材使用。《周日下午的拉扣格兰德口加特岛》,创作于1884年,出自乔治口修之手。这幅画画面绚丽缤纷,明艳动人,非常陶冶人的情操。在课上给学生介绍完一些常见的颜色后,让学生在这样一幅画中找出所学的颜色,巩固教学。色彩认识教学之余,顺带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让学生欣赏到了美术界的瑰宝,可谓一举多得。教学用美术作品一定要严格筛选,要切合教学内容,不能生搬硬套,画蛇添足。此外要尽量避免主题偏负面的作品。学生心智稚嫩,需要保护,太现实的很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伤害。《马拉之死》这样的主题深刻,可是视觉冲击很强,画面很血腥。让学生接触这样的作品,间接让学生沾染了暴力、犯罪等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隐含内容,有悖于幼儿教育的原则。美术教学也可以应用到学生的作业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画画,表达情感、记录事件都可以。幼儿园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文字教学,所以画画作为一种直白原始的表达方式,正好可以用来用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且绘画本身就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需要投入精力。

二、音乐教学

音乐胎教当下非常盛行,从侧面说明音乐有益智作用。音乐开发右脑,已经是一个常识。幼儿教育引入音乐教学,与传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相比,极大程度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大量经典音乐的熏陶有些不切实际,而且学生也还不具备这么高的音乐素养去消化这些名曲。所以只需要稍微用来稍微点缀一下课堂就行。音乐教学主要应用形式是儿歌。儿歌可以开发儿童的心智,通过儿歌教学,学生可以对很多事物有初步的了解。像《看花灯》、《咪咪小花猫》这类儿歌,主要就是描述一种事物。学生通过他们初步认知这个世界。儿歌以诙谐风趣的语言,明快悦耳的旋律,向儿童灌输一些简单的知识内容。儿歌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作用——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所以要做好儿歌教学工作,将音乐教学的形式扩展到更多的幼教领域。

三、游戏教学

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游戏教学充分利用这个特点,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幼儿园的学生活泼好动,很难集中注意力。让学生都参与到游戏中,就能巧妙地规避这个难题。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运动能力、交流能力等很多方面都能得到锻炼。举个例子“,丢手绢”,学生围城一圈游戏。唱歌有助于语言能力提高,跑动锻炼心肺功能,互相追逐考验反应能力。游戏最重要的作用,娱乐身心。让学生在愉快玩耍的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结合教学需要,选择游戏类型。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游戏规则、形式,加入新鲜的创意,只有适合的游戏,没有一成不变的游戏。游戏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室外游戏,要事先做好场地清理,消除安全隐患。教师自己也可以参与到游戏中,和学生打成一片,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

四、视频教学

幼儿阶段人的理解能力较差,给教育带来了诸多不便。传统的幼教会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进行视频教学。视频教学相对于图片更直观,而且可以包含的信息量更大。比如当告诉学生星星会闪,拿出一张图片,怎么体现这一特点。善用视频教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进行视频教学的时候要为学生做好讲解,否则有些学生很可能难以抓住重点,理解不了视频内容。像一些童话故事都有相应的改编动画,不乏具有深刻寓意的作品,放映后要给学生讲明寓意部分。多元化教学,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游戏、视频都只是一种形式,没有明确的界限。这些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幼教品质,还能开发学生的潜质。一堂课可以穿插多种教学方式,有能力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发更多的教学方式。教育事业一直在进步,教学形式要与时俱进,融入新鲜的血液,保持生命力。

多元化幼儿教育,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初步发掘学生天赋。告别传统枯燥单一的课堂,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享受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小孩子的生活本应烂漫,幼儿教育要保护好学生这份童真,勿让学生留下遗憾。

作者:朱翠萍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直属机关幼儿园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试议幼儿教育中的民谣传承方式

一、用艺术做民谣传承的催化剂

因为民谣具有简洁的语言美、流畅的韵律美和诗化的意境美的特点,与艺术在本质上其实是相通的。因此,教师应该用艺术做民谣传承的催化剂,利用一些艺术形式的幼儿教育作为自己的民谣传承策略。以《叮叮当》为例:“叮叮当(来),叮叮当(来),山脚门外,孤老堂(来),松台山上仙人井(来),妙果寺里猪头钟(来)。”这首民谣不仅节奏鲜明,而且还有诗化的韵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配有轻快背景音乐的诵唱给幼儿听,让幼儿感受到民谣的艺术美;然后为幼儿解释其中的生僻方言和概念,并确定它们的发音,从而让幼儿对民谣有一定的基本了解;,可以让幼儿集体学唱之前放过的《叮叮当》,之后男女合唱,并配上一些乐器演奏,让幼儿以小组的形式表演汇报各自的学习成果。儿童是童谣的主人,只有幼儿喜欢并能唱出的民谣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以《娒娒,你真早》为例:“你真早,半夜割晚稻;晚稻未开花,我要吃黄瓜;黄瓜味太淡,我要吃橄榄;橄榄太清味,我要吃甘蔗;甘蔗都是峥,我要吃金杏;金杏满肚子,我要吃糯柿;糯柿都是核,我要吃大蒜;大蒜味太辣,我要吃江蟹;江蟹十只脚,我要吃喜鹊;喜鹊尾巴长,看见新娘叫啊爷。”这首民谣体现了丰富的本地饮食特色,因为篇幅稍长,可能对幼儿来说较为难理解,为了便于教学和幼儿接受,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除了诵读之外,让幼儿在本子上描绘出民谣里歌唱的食品,然后让幼儿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让幼儿学习到了这首民谣,同时也使幼儿体会到了民谣的画面美,还可以锻炼幼儿的美感和表现能力;或者教师使用多媒体将这些时令的水果、蔬菜展示出来,让幼儿去辨认,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不会“五谷不分”,从而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协调的发展。

二、用游戏做民谣传承的拓展工具

游戏,可以说是所有人童年生活的一种象征。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够得到充分的乐趣,其情感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抒发。因此,教师可以将游戏作为民谣传承的工具,拓展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正月初一头》为例:“正月初一头,捉张单个头;走拉县前头,买只酱菜头,煮起一锅一头。阿一夹一夹,阿二想汤喝,阿三拔双箸,阿四流眼泪,阿五给阿妈讲,阿六头打肿,阿七端起抿,阿八挟箸添,阿九走拉到,阿十看看罐头非能燥。”教师在民谣教学中要创设轻松的课堂游戏氛围,给幼儿表现自我提供良好的情境。因为民谣一旦离开了生活就会失去其真正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进行情景剧模拟,从而使民谣情景更加丰富有趣,并展现质朴淳真的当地民风。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每人饰演“阿一”到“阿十”中的一个角色,教师饰演“阿妈”,一起边念民谣边表演动作,选出表现好的幼儿给予奖励。这样的游戏既符合幼儿喜爱游戏的天性,又能很好地将民谣中的精神表达出来,还可以培养幼儿肢体的协调性以及与别人沟通协调的能力,是一种可以不断发展的传承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与幼儿一起进行民谣的学习和游戏,这不仅可以增加幼儿学习的信心,还为他们与父母增进情感、表现自己提供了途径。这种共同参与学习民谣的亲子体验,创造性地传承了民谣。总而言之,民谣之于幼儿后天的培养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各方面的民谣资源,借鉴的民谣传承策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好幼儿的文化启蒙教育,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从而让民谣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不断的发扬广大。

作者:刘晓霞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及时幼儿园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在幼儿教育中合理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式

摘 要: 教师的正确评价,适当鼓励,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在工作中,要多表扬、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使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孩子更自动地参与学习。当然,对孩子的表扬要适当,不能一味地表扬,应当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用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表扬 批评

表扬与批评是教育过程中常用的教育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就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表扬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幼儿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培养幼儿接受批评的良好品性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表扬孩子要恰当,不能过度

表扬孩子之前要把握事实依据,做到心中有数。究竟采用哪一种形式给予表扬,应当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来定。比如,孩子学会穿衣叠被了,就给予丰厚的奖励,这表扬就太高了,给予一定的赞许、口头的夸奖就足够了。表扬太高,会使孩子容易满足,对自己降低要求,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表扬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对好自满、好骄傲的孩子,要特别注意把握分寸,不可过度表扬,否则对孩子的发展不利。对比较自卑、消极且表现不太好的孩子,可以适当加重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批评必须注重事实

对孩子进行批评时,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从实际出发,做到客观公正,恰如其分,不能带有任何感情色彩,错就是错,小错小批评,大错大批评。如,涉及孩子品德的错误,顺手拿了别人的东西等,再小也是大事,应当严肃批评。对一般的小过失,衣服弄上了洗不掉的汁之类的,就不应该大动肝火,以免孩子不服气,过多的批评只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所以批评时一定要以理服人,让孩子心服口服。

三、引导幼儿学会自我批评

批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及时改正错误,批评的艺术在于如何引发孩子的自我批评。在对孩子所犯错误的事实,作出正确的评价后,就应考虑怎样引发孩子自我批评,帮助孩子认识错误,让孩子从心底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错误是怎样产生的,如果不改就会出现什么危害,明确怎样改正,今后应当怎么做。这就是自我批评。在批评孩子时,还应注意态度、场合、时间,态度过于严厉或是当众批评孩子,都是错误的。在批评的过程中,不能伤及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对立的想法,不能没完没了地唠叨,不能把话题扯远,批评现有错误时,不应把以前的过错一遍又一遍重复说。

四、批评时应注意不同场合

幼儿也有自尊心,当批评他时,会伤害他的自尊心,所以批评幼儿时应注意场合。正如陶行知所说:“同是一事,处不同之地,当不同之时,遇不同之人,指导修养的方法也就不能尽同。”在公共场合教育孩子宜给他“下坡的台阶”,不妨先“冷处理”,让他把偏激的情绪平息一下,然后换个地点再个别谈话,这样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

五、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表扬奖励方式

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对幼儿的点滴进步要予以真诚的及时的表扬。小班孩子的表扬奖励更多地运用物质方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让孩子更关注自身的行为,而不应该把获得物质奖励作为孩子的一种追求。因此,对中、大班孩子的表扬奖励,应从小班的物质为主慢慢转向精神为主。这种表扬和奖励有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巩固,提高幼儿的自主性。

六、家园紧密合作,携手共同教育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各有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幼儿行为的学习,良好品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双方必须共同创设沟通的渠道,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活动。幼儿园积极宣传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原则;帮助家长学习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园地、《快乐家园》等,了解幼儿在家表现,讨论家园配合对策。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方法开始。家园的紧密合作,不仅能对幼儿的教育起到非常好的成效,而且能使家长更好地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七、面向全体幼儿进行赏识教育

教育者面对的是一群受教育者――幼儿,而不是个体,赏识表扬的手段要面对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经常受到表扬奖励的机会,教师要用心爱每个幼儿。

八、与环境互动激发幼儿的交往,慢慢接受“批评”

研究表明:幼儿行为习惯和良好品性很大一部分是在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地方,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幼儿创造交往的环境,使他们在这一大环境中树立交往的意识,从而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提高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

在园时,幼儿很容易为了一件小事就会发生冲突,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特别爱告状,通过告状寻求成人的帮助。要想淡化幼儿的告状意识,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幼儿间的冲突是方法之一。在孩子活动中,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到幼儿中,当孩子发生争执,做出错误的行为时,尽量不“独断”,而是参与到孩子中寻找争执的原因,分辨行为的对错,商量协调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

总之,作为教育者、引导者,我们要用爱心、耐心、细心,慢慢地感化幼儿,让幼儿慢慢地接受批评,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以宽容、博爱的心态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用真心培育新世纪的主人。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谈在幼儿教育中如何采用新的教育方式

【摘要】在中国没有幼儿园的漫长年代里,中国的幼儿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所以有贤妻良母要“相夫教子”,“子不教,父之过等等。作为幼儿教育最初的承担者,这些父母们显然没有专门幼教知识,有的只是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经验,其中有好的也有坏。当然,这一方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年代,但是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幼儿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大好机会。一直到现在,中国的幼教界一直都没有停止这种探索的脚步。在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中国幼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幼儿教师的观念也得到了重大的转变。

【关键词】幼儿教育 教育方式

一、教育目的

幼儿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很长的时间里,幼儿教育只是作为初等教育的附属品,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儿童上小学做好准备,而忽视了幼儿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内化程度,保障人的自觉、主动发展。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学说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但素质教育观超越了人本主义思想:它没有片面强调人的内在潜能,而是既重视先天潜能开发,又强调后天素质的培养;它避免了人本主义“本能说”,而认为人的潜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它不是片面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是重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与此同时,又强调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2)强调教育的性,保障人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发展的教育方针也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现。但人的发展潜力是有限的,后天的素质发展必须建立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之上,个体素质结构的各个要素均要获得高度、普遍的发展,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此,素质教育力争提高学生学习、生活与做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因为它不是选拔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

(3)强调教育的公平性,保障所有应该得到受教育机会者的权利,促进所有受教育者的发展,尽可能缩小城乡、校际、班级、个体之间的差异,教育面向全体。从这一意义上讲,可将素质教育理解为所有学生都必须达到的目标,因此,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适合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高素质的幼儿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也就没有幼儿的良好素质。难以想象,习惯于重知识灌输、重技巧训练的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学习素质,只看重一日两节课的教师能够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幼儿园教育自身的素质。

二、教育内容

幼儿园曾经长期存在着一种惟智现象,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开始进入幼儿园。依照现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内容是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的面发展。从最初的重视智育到现在的五育并重,这种转变反映了了中国幼儿教育的一大进步。我认为目前幼儿园教师应对立以下素质教育观念:一是了解幼儿,注重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不应对孩子过早下结论,幼儿园的特色教育都必须以发展教育为前提。二是信任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要注意让幼儿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而不是片面地、地以幼儿为中心。三是关心幼儿,让每一个幼儿的身心都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教师应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对孩子的评价要有针对性而不能太达笼统,幼儿园更不要为经济利益而盲目扩招,要严格控制学额,要加强对小型活动组织的探讨。四是鼓励幼儿,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是要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和科技发明中,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幼儿自觉地有新的思维方式去考虑习以为常的现象,那么教育定能造就出人材。五是扩充文化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知识与技能是素质提高的基础,也是素质得以表现的形式,因此幼儿园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提高,尤其应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艺术修养(并非指单纯的艺术技能)的加强、写作与电化教育能力的提高等薄弱环节上多下功夫。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六是促进身心健康。幼儿园教师的身心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地完成本职工作,而且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构成影响。难以想象,一个喜怒无常的教师能创造出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一个久病不愈的教师能带来勃勃生气。

三、教育方式

传统观念上,我们习惯与整齐划一,因为这样便于管理。在很长时间内,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是以老师讲解为主,跟小学、中学的教育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以前在幼儿园里,老师总会要求小朋友“手背在背后,乖乖坐好不准动”;“小朋友跟我读……”然后就一遍一遍的重复;还有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会在黑板上画一副示范画,打分是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了限制和束缚。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逐步摈弃了这种刻板的、不适应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允许幼儿自由自主地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方式,允许自由选择伙伴,允许有自己的见解,,推行赏识教育,尽量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引导幼儿探索和创新。尤其是新技术蓬勃发展以后,许多幼儿园引进了多媒体教育手段,使幼儿园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许多幼儿园开始改变以前的“家园不同步”的现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努力做到家园同步,发挥幼儿教育的较大作用。同时开始较大程度地利用社会其他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从总体上讲,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教育方式是为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服务的。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相对于以前已经是很大的转变了。

四、师幼关系

在传统的观念中,老师总是的化身,老师总是对的。不光幼儿这么认为,甚至连老师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这就给幼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从本质上看,教师与幼儿都是独立的人,都有人格的尊严,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都有生存、学习、游戏、娱乐、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权利,教师应当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交流情感和看法,虚心征求和倾听幼儿的意见,赏识幼儿的优点和进步。目前提倡的是一种与幼儿对话的师幼观,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要求幼儿教师“蹲下来与幼儿说话”――当然这种“蹲下来”的主张并非只是形式上的蹲下来,实际上这要求幼儿教师彻底转变自己的幼儿观和师幼观,把幼儿当成真正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的人,尊重幼儿的观念和选择。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真正实现教师与幼儿人格上的平等。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探索幼儿教育的新方式

幼儿教育新方式学习兴趣新课改冲击着我们大脑中已有的传统教学理念,荡涤着与我们相熟相伴的陈旧的观念,改变了太多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我们努力尝试主题式的学科整合,在设计活动时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把孩子置于活动的主体位置,尽可能给学生们更多表达与表现的机会。

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语言行为,时刻从学生的语言及行为状态中捕捉到他们思维的脉络,顺应着不同个体学生的不同反应,或自然地以一种肯定的态度给予学生启发性的引导,或以一种赞许来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考,这样,可以从小的时候就培养孩子良好的思考习惯。

一、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由于幼儿园的孩子年龄比较小,对一些事物都存在很强的好奇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抓住孩子的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有趣的活动,并把我们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融入到整个活动中来,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把本来枯燥的、学生不愿主动去接受的知识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并可以使学生很主动地去接受这些知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幼儿阶段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坚强独立的性格,而不是现在大多数幼儿园的教育形式。现阶段,很多幼儿园把小学低年级的课程搬出来,进行日常教学,把培养孩子掌握知识当成教育的重点,这样的教育与幼儿阶段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相违背,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现在很多家长把孩子掌握知识的多少当做对幼儿园教育水平的评价标准,因此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影响孩子长远发展的学习方法的传授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为了改变幼儿教育的现状,需要我们全社会不断提高认识,把育人放在教育的前沿,把培养长远人才放在首要的位置,总结传统教学形式的利弊,在新时期的幼儿教育过程中,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幼儿教育的新方式。

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活动

知识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得到的,而得到的知识最终也应该应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因此,从小应培养孩子的这种意识,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编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真去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去,充分调动孩子们内在的学习欲望与热情,让孩子们主动的敞开心扉,积极地去完成我们教学过程中所预设的问题,真正把课堂变成孩子们学习的乐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努力探寻新课程改革幼儿教育的新方法、新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教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新的课程改革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们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一定会找到更加完善的幼儿教育新方式。

(上接第146页)层层落实,每个人都做好自己本岗位的安全工作,每个人都对自己、对幼儿、对同事的安全负责。这样,每个人在工作中就会主动地将危险隐患排除。

2.安全设备设施是园所安全保障的另一重要因素

加大对安全设备的投入,如消防设备、监控设备、门禁系统等、以及幼儿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安全防护设备,如软墙、木地板、塑胶场地、安全的玩教具等,定期对这些设备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加强园所内电路电器、液化气、天然气等的检查维护,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温馨的生活环境。

3.转变安全教育理念,多途径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虽然通过制度和设备的完善,以上的安全管理措施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目前有些教师的安全工作理念还存在一定问题。有些教师抱着“千安全,万安全,坐着不动最安全”“少活动少出事,不活动不出事”的想法,往往取消所谓的“危险活动”来确保安全。但这种教育效果忽视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许多幼儿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幼儿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常识所造成的。《纲要》中指出,教师“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通过教师的过度保护、照顾、限制来达到安全的目的。要注重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幼儿通过实践了逐渐丰富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1)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在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的教育因素,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如,进餐时不说话,不打闹,可以避免异物吸入气管;上下楼梯要排好队,靠右行,不拉扯,可以避免摔伤、挤伤;不把异物塞进口、鼻等,避免发生窒息危险;按六步洗手法正确洗手,避免细菌传染等。

(2)通过游戏活动丰富幼儿的自我保护常识

幼儿认知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来学习一些抽象的知识的。教师要为孩子们设计趣味性强、有针对性、还操作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自己去体验、感知危险及处理方法,学会自我保护。例如开展“着火了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等游戏活动,让幼儿知道当自己或同伴遇到这类情况时如何处理,如何保护自己,尽量避免或减轻伤害程度。

(3)随时观察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随机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教师发现某个安全问题时,可以及时将事情作为教育素材,使幼儿认识其不良行为的后果及危害,这样会给幼儿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组织幼儿参加各种安全预案演练

组织幼儿参加各种安全预案演练,创设教育情境,让幼儿掌握正确的逃生自救本领。通过火灾、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等预案的演练,让幼儿知道当火灾发生时正确的逃生路线、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掌握危险发生时的自救本领。

(5)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

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增强躲闪、滚爬、跨越、呼喊等快速反应能力,当危险来临时能及时逃生、呼救,从而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4.加强家园联系,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幼儿的安全保障工作上,加强家园合作、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些家长在孩子的安全意识上存在疏忽大意现象,认为将孩子送进幼儿园,教育和安全就是老师的事了,自己不用再担负起任何监护责任,对孩子的有些坏习惯听之任之,如带零食入园、喜欢打人、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纵容孩子这些坏的生活习惯。家长的这些做法不但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极坏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将孩子至于危险之中。这时,教师就要主动跟家长沟通,真诚地、委婉地向家长传授一些正确的幼儿理念和做法,争取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家长也应负起责任,每天检查幼儿的口袋,不带危险的物品入园,亲自接送幼儿入园、离园;以身作则,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这样,通过教师与家长协调配合,及时相互反映幼儿在园、在家的情况,从家庭教育的源头上预防和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健康的幼儿教育观念与方式初探

【摘要】:幼儿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做好幼儿的教育是每一位幼儿教育者的责任。通过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能更好的对幼儿进行教育,既要对传统的幼儿教育取之精华,又对先进的幼儿教育进行系统的学习,使其转化成为在日常生活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们如果能够对这种教学方式经常进行自我反思,那么幼儿教育便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育 观念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

当今的幼儿教育,一直强调的是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将先进的幼儿教育融合成日常的幼儿教育,这样教师才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教育幼儿。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有一些原因导致幼儿教育观念与原先的观念出现了偏差,下面举出了一项对幼儿健康的教学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现象描述

将整合活动误解为一种不同领域内容的简单拼凑。幼儿园大班举办了一次“海归搬蛋”的体育观摩活动,流程和时间为:首先是幼儿用5分钟模仿海龟,这是游戏前的热身活动;然后幼儿利用工具,通过一定的路线做指定的动作,用15分钟将“海龟蛋”运到指定地点;接着师生共同用15分钟统计“蛋”的数量;用5分钟开庆功会。整个活动用时40分钟,目的在于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都调动起来,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出来。

二、原因分析

总共活动有40分钟,但是真正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却只有20分钟左右,只用了大约15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实行整合教育,这样下来就很快的发现有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将活动的核心价值忽略掉了。在统计“海龟蛋”时,大家都要集中注意力进行安静的统计,这样活动的整体节奏就被打破,幼儿活动的密度就被大大降低,应有的体育锻炼效果没有达到,这样就失去了原有的教育意义。整合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是一项重要的环节,幼儿教育今后都会向整合教育的大方向发展。但是整合教育应该以自然、有机为特点,在幼儿的体育活动上更不能一味赶时髦对整合教育进行生拉硬套的拼凑。幼儿教育必须慎重考虑在整合教育中将学科活动作为支点,利用体育活动自身的特殊价值和规律,创造出整合教育真正的意义。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观念与原先的观念出现了偏差的原因可能是:一、幼儿教师的思维特点不同。幼儿教师一般在思考问题时都会受到感性和直观两方面的影响,对自身以往的经验和理论过于依赖,这样就会导致对先进教育产生一些误解的行为,应多倾听幼儿的声音,配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来设计活动。二、幼儿教师缺少范例学习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听专家讲,也要多听幼儿的声音。通常在向幼儿教师传播先进幼儿教育时,我们采用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专家讲座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混乱了成人与普通教育,将教师学习有行动性和依赖性的特点忽视,这样教师得到的只是口头理论而不是实用理论,教师负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实在是有相应的难度。三、学习的过程中,对先进教育理论的误解误行是一种自然的现象。理论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过程,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由浅到深的过程。这一个过程是需要学习者进一步对待这样的现象,让学习者用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这些知识。在消化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反思,这样就慢慢提升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我们在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过程中,要捋顺思维,由浅到深的学习、消化,避免误解误行的现象。

三、解决对策

(一)幼儿教师要走精英教育

现阶段的教育,往往更注重对幼儿的教育,而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幼儿教师的教育。幼儿教师在入门时,普遍存在专业素质不高的现象。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该采取精英教育的策略,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教师们的素质,还能够将幼儿教育的质量问题很好的解决。政府要给予幼儿教育更多的支持和协助,使得幼儿教育成为大家羡慕的专业。

(二)将幼儿教师的职后教育质量提升

幼儿教师在成长中必须要经受职场学习的锻炼,培训是直接影响幼儿学习质量的重要形式,所以改革学习模式是当今的重要环节。例如: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过程中,专家的理论讲座,应该根据不同的听众采取不同的讲学方式和讲学内容。现今有专家只是用同一演讲稿来对所有人讲述,根本不考虑听众的自身素质和地区差别,这样没有针对性的讲学方法效果非常的差,以致部分学习者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是一知半解。所以,专家要将教师的各种思维特点考虑在内,对幼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学,适当的提供一些范例让幼儿教师进行反复思考,使得幼儿教师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三)将实践作为幼儿教育的倡导基准

幼儿教师会对先进教育观念出现一些误解现象都是非常正常的反应,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教育。所以幼儿教师在实践时要经常自我反思,听幼儿的声音、听家长的声音、听同伴的声音,在不断的交流中反思,在关键时刻也要求助于专家,让专家给予一些专业的点拨,这样幼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够进一步纠正错误,得到快速成长。

结束语:幼儿是每一个时代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新鲜活力,没有这样的新鲜血液来激活国家这个大集体,那么民族就不能够进步,国家就不能富强,所以把好幼儿教育这一大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先进的幼儿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养成幼儿的坚韧品格,这样幼儿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才会越走越顺、越走越远,为今后成为国家栋梁做好充分准备。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在幼儿教育中合理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式

摘 要: 表扬与批评是教育过程中常用的教育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相反,如果运用不当,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产生副作用。作者总结了工作中的一些经验,论述了合理运用表扬与批评对孩子的影响。

关键词: 表扬 批评 合理运用

孩子一出生对好坏对错没有概念,很多事都是本能驱使他去做。但是教育工作者就要帮他们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在孩子做对时,我们要及时表扬,帮助他巩固好的行为;在孩子做错时,我们要及时批评,帮助他改正不好的行为。

一、表扬

(一)表扬孩子要恰当,不能过度。

表扬孩子之前要把握事实依据,做到心中有数。究竟采用哪一种形式给予表扬,应当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来定。比如,孩子学会穿衣叠被了,就给予丰厚的奖励,这表扬就太高了,给予一定的赞许、口头的夸奖就足够了。表扬太高,会使孩子容易满足,对自己降低要求,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表扬也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对好自满、好骄傲的孩子要特别注意把握分寸,不可过度表扬,否则对孩子的发展不利。对比较自卑、消极且表现不太好的孩子可以适当加重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表扬要及时,不要认为孩子做得好是理所当然。

当孩子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因为孩子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常常缺乏自我评价能力,当出现好的思想或行为时,我们必须及时给予表扬,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表现的对错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及时把这种思想、行为固定下来。哪怕只是竖一下大拇指,给一个赞许的目光,也是对孩子积极的肯定,让他明白,这么做是对的。

(三)慎用物质奖励。

在幼儿园里物质奖励只是一张小贴纸、一朵小花,是对所做的正确的事的肯定、鼓励。但是在家庭里就不一样了,现在的家庭物质条件都比以前好,很多家长都喜欢用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以求孩子更大的“进步”。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要注意奖励得当,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此下去,孩子的胃口会24小时比24小时大,物质奖励也会一次比一次多,最终孩子将不知道读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而读书。他们会认为,就是为了奖励而读书,为了物质而读书。如果奖励跟不上孩子的要求,还会出现不读书,让家长陷入难堪的境地。奖励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至于满足孩子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各种合理需求,这是家长的职责,也是孩子的正当权利。滥用物质奖励对孩子的成长不一定有好处。

总之,表扬这种教育方法对所有的孩子都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一些表现不太好的孩子,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孩子常受到批评,所以对批评有一种“免疫力”,而表扬则是他们平时很少得到的,他们更需要得到正面的肯定和激励。在表扬时还应注意诚心的表扬,随口的表扬比不表扬更糟糕。

二、批评

与表扬相反,批评是对孩子已经产生的不良思想、不良行为给予否定的评价,通过批评,使孩子经受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良思想和行为总是难免的,如果不用批评加以否定,加以制止,孩子势必在不良道路上越走越远,造成更大的危害。因为,批评也是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之一。那么怎样运用批评才比较正确呢?

(一)在批评前先明确批评的目的。

批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批评应该以谈话的形式开展,孩子犯错误是无意还是有意,是思想上的还是行为上的,或是二者兼有之,错误的程度如何,只有搞清楚了,才有可能采取较为正确的批评方式。如果只是一味地责骂,那么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只知道先求安身,不被骂才是对的,于是不管对错,先认了再说。所以,我们在知道孩子表现不好时,一定要理智,不能冲动,冷静下来好好分析一下,知道批评的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二)批评必须注重事实。

对孩子进行批评时,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从实际出发,做到客观公正,恰如其分。不能带有任何感情色彩,错就是错,小错小批评,大错大批评。如,涉及孩子品德的错误,顺手拿了别人的东西等,再小也是大事,应当严肃批评。对一般的小过失,衣服弄上了洗不掉的汁之类的,就不应该大动肝火,以免孩子不服气。过多的批评只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所以批评时一定要以理服人,让孩子心服口服。

(三)引导幼儿学会自我批评。

批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及时改正错误,而批评的艺术在于如何引发孩子内心的自我批评。在对孩子所犯错误的事实,作出正确的评价后,就应考虑怎样引发孩子自我批评,帮助孩子认识错误,让孩子从心底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错误是怎样产生的,如果不改会出现什么危害,明确怎样改正,今后应当怎么做。这就是自我批评。在批评孩子时还应注意态度、场合、时间,态度过于严厉或是当众批评孩子,都是错误的。在批评的过程中,不能伤及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对立的想法,不能没完没了地唠叨,不能把话题扯远,批评现有错误时,不应把以前的过错一遍又一遍重复说。

孩子认识错误并进行改正要有一个过程,所以,我们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朝令夕改,否则孩子会无所适从,应当要求一贯,前后连续。

教师的正确评价,适当鼓励,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在工作中,要多表扬,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使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孩子更自动地参与学习。当然对孩子的表扬要适当,不能一味地表扬,应当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用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有效地教学方式 提高幼儿教育

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首要地点,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但是,目前我国幼儿教学状况并不乐观,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存在部分误区和弊端。因此,如何运用正确有效的教育方式来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本人在幼儿教育中的几点探索,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1 重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作为一种被理论证明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方法,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我国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与理想的教学反思所应具备的自觉性、延续性、发展性、活动性等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现实情境中的教师教学反思会受到通常理论分析所忽视的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组织环境、人际关系以及教师的理论素养、性格特点和教龄长短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反思学生的参与状态和思维状态,反思教学设计中的细节处理。看难点的突破反思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和学生灵光闪现,并把它们以教育案例、教育事件、教育心得进行储存。

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得益匪浅,而有的教师无所适从。翻开教师的反思笔记,存在着空、浮、杂等现象。有些教师把教学反思看成是任务型、应付性的工作。如上了科学活动《沉浮》,教师反思记录:幼儿对探究活动有兴趣,能大胆尝试,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就是时间拖长了点;上了语言《桃树下的小白兔》,教师反思:小朋友对故事感兴趣,想象丰富,就是没有注意面向全体……诸如此类,反思浮于表面,也有点八股味道。教师的教学反思需要适当的引导。

2 创建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认知是基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幼儿动作的内化形成以及新概念的生成,都依赖于儿童成长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对幼儿的教育重点应放在环境的创设上,努力创建多元化、多样式的教育环境,为幼儿的良好发展与成长提供自由的探索空间。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知。作为幼儿教师,应经常组织评选“好孩子”、“好宝宝”的教学活动,通过文明班级和宝宝的评选活动,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创建相应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明白浅显的道理,从而形成讲文明、懂礼貌、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3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我们不但要抓好课堂教学,向每一个45分钟要质量,更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苦练本领,锻炼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技能。

3.1 在年级组间举行各学科模拟教学大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2 积极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幼儿园各门课程的模拟教学,再现真实的幼儿园教学情境。即让学生在专业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在模拟的情景中进行角色演练,从而达到半真实的交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理解课堂内容。

3.3 不定期地根据教学实际,带领学生观看教师的幼儿园实况录像和到附近的幼儿园进行实地的参观、见习、实习,学写观后感和见习实习感受,在实践中进行切实的锻炼,为今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定期举办“玩、教具”制作、作品展览和活动案例创意设计大赛,激发学生创新才能。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情感发展

多媒体CAI具有鲜明、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其智能性的启发和引导必然唤起幼儿高涨的学习兴趣。用图、文、声、像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使深奥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幼儿创设了可感知的情景体验,从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唤起了幼儿的有意注意,诱发幼儿的情感共鸣,有利于激发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在教学欣赏《三只蝴蝶》这一童话故事时,我用幻灯片教学,随着音乐旋律、节奏的不断变化,屏幕上依次出现故事中的主要场景:美丽的花园里风和日丽,鲜花盛开,三只美丽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一同快乐地游戏。突然,狂风暴雨来临,三只蝴蝶分别向红、黄、白花请求在花下避雨受拒,相亲相爱的他们勇敢面对暴风雨的侵袭不分离。风雨过后,太阳升起,三只蝴蝶又手牵手在青翠的草地上游戏,三色花羞愧地低下了头。

形象的画面、动听的旋律、生动的故事情节使孩子们不仅受到了作品美的熏陶,还得到了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不怕困难团结奋进的德育教育。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还使幼儿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这使我深深体会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这句话的分量了。

总之,育人是一项特殊的工作,经验再丰富的教师也无法即时看到教育的果实,有待同行们去探索、交流。但愿我们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的需要,采用幼儿易于接受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改变教育方式,从幼儿教育时做起

【摘要】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分享、谦让、独立等品质的形成与这一时期的教育方式有着根本的联系。本论文从教育方法、包括批评方法,家园协作、“鱼”和“渔”辩证即怎样学习与怎样思考等方面来阐述了如何在教育方式上做出改变,从而使幼儿时期的教育实现应有的目的,为下一阶段的教育提供好的开端与起点。

【关键词】教育方式 幼儿教育 家园协作

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一堂,这引起了各路媒体的高度关注,到场记者提问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大师们是在哪里接受了品质的教育而成就了今天的辉煌?是剑桥?牛津?还是其他名校?然而答案却出乎众人意料。因为,许多大师的答案是“幼儿园”。幼儿园老师作为启蒙老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而幼儿园教育让这些大师习得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了分享、谦让、独立等最基本的做人做事的品质。因此幼儿时期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幼儿时期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幼儿是否能具备这些品质。

如何改变教育方式,笔者在孩子的教育方法、批评方法、家园协作等方面有一些启示和反思。

1.在教育方法上:严与爱同行。

记得爱尔维修曾经说过:“人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即使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幼儿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对孩子今后的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孩子的每一步,我们都应慎重。

平时的家庭教育中不乏有溺爱孩子的事情,比如孩子不能独立或准时吃饭,由于心疼,家长就会跟在孩子屁股后跑着喂,这种做法致使孩子从小就不能形成良好习惯。因此,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必须严爱有度、严爱结合,科学地爱孩子,严与爱同行。虽然不能对孩子过分严厉苛求,不能对孩子的差错动辄训斥;但也决不能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无理要求百依百顺,无原则地迁就,过分溺爱放纵,这都会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和习惯。家长们应该学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注重孩子的个性行为发展,要耐心给予正确的引导,做他们的伙伴和朋友,做好他们的引路人。

2.不能只告诉孩子“你真棒”, 有时必须说“不行”。

是的,不能只告诉孩子“你真棒”,有时必须说“不行”。相当长时间以来,很多中国家长和教师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减少作业量”、“给孩子松绑”、“让学生多休息一会儿”等呼声此起彼伏,更有人强调要时时告诉孩子“你真棒”。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放弃了严格的教育方式,在给孩子“快乐童年”的理论指导下,转向宽松甚至纵容的一面。实际上,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过分的呵护使孩子变得娇气十足,骄奢逼人,不能承受丝毫压力,不懂得一起分享。甚至一些学校因为怕孩子受伤而不敢开设体育课,一些“好学生”根本听不得批评,一批就哭,再批就出走、失踪。在一些远足、穿越类的国际青少年交流活动中,我们能看到中国孩子在体能、心理、团队意识等方面,与国外孩子形成了极大的差距。这不能不让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警醒:再这样把孩子娇惯下去,孩子们将不仅失去创造力,甚至连生存的能力都没有了。因此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必须的。

3.批评方法要“另辟蹊径”,因为“别样的批评”更精彩,更有效。

许多人都知道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他在育才小学当校长的时候,有24小时,他发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予以制止,并令这个学生放学后到校长室去。刚一放学,这位同学就等在办公室门口,这时,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奖励他能按时来到这里;接着又掏出一块糖奖励他在不让他打人时能立即住手。第三块糖则奖励他正直,不让同学欺负女学生,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这时,这位同学哭了,说: “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陶先生满意地笑了,随即又掏出一块糖递了过去,奖励他能正确认识错误。

那个学生原来以为自己做错了事定会挨训,但陶先生没有直接批评,而是找出那么多优点,还立即给予奖励,让那位学生一番感动之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如果采取的是生硬说教的方式,就有可能让学生产生抵触甚至对抗情绪。由此可知,教育的方式是大有讲究的,我认为,批评方法要“另辟蹊径”,因为“别样的批评”更精彩,更有效。

另外,陶先生的这种激励法还在于其及时性。他的四块糖果在他每说一个好处后就奖出一个,真可谓“奖当其时”。无论是赞赏、奖励还是批评,都是一种精神上的触动,应当立刻去做。一旦时过境迁,感受淡了,效果上就要打折扣。

4.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做好家园协作,携手并进,因为教育需要共同的力量。

对幼儿的教育,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幼儿园可以开展“家长助教活动”,这样,“家园共育”的理念便会更顺畅、更自然地落到了实处,为幼儿园老师与家长之间互相沟通、交流、互助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一个更为和谐、统一的社会环境。作为孩子家长,应积极密切、主动地配合班主任教师实施教育计划, 与幼儿园教育同步,正确要求和教导孩子,创造条件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巩固教育成果。如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上的要求,要家园一致,给孩子明确的生活准则,培养其良好的习惯,从而学会分享、谦让、独立等良好品质。

5.懂得“鱼”和“渔”的辩证,让他们学习“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更重要。

全世界在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来看,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么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教学方法要灵活,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要善于启发诱导,很显然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让孩子懂得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思考更为重要。

尽管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社会的精英,但幼儿时期的教育在其一生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相信一定会为他成为一个的“人”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从幼儿教育方式说起

〔关键词〕 幼儿教育;孩子;教育方式

近年来,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学前教育,更是成了热门话题。不管是有条件的,还是没条件的,家长们都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好的条件,让孩子接受良的教育。但是,备受瞩目的学前教育真正让孩子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吗?作为一个教师和家长,笔者想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夸奖式”教育让人手足无措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认为孩子的心理很脆弱,承受能力不强,再加上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所以“夸奖式”教育成了家长和教师的。笔者的孩子今年三岁半,刚上了一年小班。一次,他无意间犯了个小错,可能是出于职业的关系,笔者立刻对他进行了一番批评教育,他怒目圆睁地瞅着我,还举起右手说要打我。面对此情此景,笔者只好甘拜下风,默默走开。人教版六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其中有一句话让笔者至今记忆犹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股风时常吹在我耳边,让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正是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激励作者不断地努力,最终走向了成功。看来“反面的激将”也能让人有所进步,那我们为何不尝试运用“正反”两面的方式教育孩子呢?天天泡在“蜜罐”里,尝着甜味,偶尔让孩子尝一下“苦”的味道,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二、“帮扶教育”怎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每到星期五接孩子的时候,幼儿园老师都会发给每位家长一份作业,要求家长协助孩子完成。这是一份“含金量”很高的作业,既需要动脑又需要动手,虽然有示意图,但很多作业连家长也要琢磨半天,就更不用说让孩子自己来完成了。幼儿教师要求家长采用这种“帮扶教育”完成学校的任务,家长必须运用这种“帮扶教育”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一呼一应”让“帮扶教育”成了一种趋势。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中国的孩子和日本的孩子在夏令营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为什么中国孩子的动手能力远远不如日本孩子。“一切从娃娃抓起”,这就是根源所在。不仅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做人要从娃娃抓起,能力也要从娃娃抓起,但从娃娃抓起培养能力的方式绝不是所谓的“帮扶教育”。

三、“标榜式”教育无处不在

学过教育学的人都知道,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很好奇,在其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的引领作用就很重要。无论你说什么或做什么,孩子都会一一效仿。笔者的孩子上小班快一年了,每次放学回到家,他都会说许多话,做许多动作,然后告诉笔者谁谁是这么说的,谁谁是这么做的。有一次,儿子无意间骂出一个字——“滚”,让笔者大惊失色。这时,妻子的一席话提醒了我,“你总是在孩子面前说这个字,他怎么可能不会用呢?”看来,大人就是孩子的榜样,大人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既然孩子们已经拿我们当做他们的“榜样”,那么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就一定要起到“榜样”的作用,也一定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

四、多彩才艺提前培养

打开电视,选秀节目比比皆是。选秀节目的增多让选秀成为了一种成名的快捷方式,也让更多想成名的人跃跃欲试,这其中也不乏一些想让孩子成名的家长。于是,“才艺要提前培养”就成了很多家长培养孩子的出发点。家长们在兴师动众地为孩子报这个班,报那个班,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聘请名师来培养孩子时,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是否征求过孩子的意见。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孩子们在弹着钢琴、背着画板时那渴求的目光总会向四周环视,特别是当他们看到同龄人在自由玩耍时,更会忍不住地回头张望。任何事物都有其生长的规律,孩子也不例外,古人早就有前车之鉴,“拔苗助长”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尤其是学前教育,它既需要社会、学校的重视,也需要家长、教师的配合,更需要耐心的引导和良好的示范,只有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孩子才会健康茁壮地成长,教育也就达到了它的较高境界。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