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大学生音乐素养论文

摘要: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生活实践以及自我发展的需求出发, 探索普通高校音乐课程设置的新方法, 整合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资源和文化资源, 建构信息技术平台, 开发多元知识体系深度融合的课程模式, 才能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音乐选择, 切实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人文素养, 使通识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大学生音乐素养论文

大学生音乐素养论文: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素养的思路和对策

面对充满竞争与挑战的21世纪,竞争激烈、观念混杂,而大学生们多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思维活跃。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人生经历较顺当,社会阅历较浅,容易以良好的愿望来幻想未来、勾画人生,因而当面临现实常常难以适应,加之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学生还要承担经济负担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重重压力。由此而来的种种矛盾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都无情地呈现在当代大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幼稚的心理承受着较大的压力。然而,传统的思想工作历经磨难,步履维艰。因此,发挥音乐教育的功效,通过音乐欣赏来提高大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调整和理顺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据教育部不统计,每年全国高校都有数十人自杀,我国每5个大学生中就有1人有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上的种种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其心理机制的健康与发展以及其心理素质的锻炼与培养,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音乐欣赏是音乐疗法中的重要途径。其过程就是使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怜悯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本文针对我国大学生音乐鉴赏素养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素养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鉴赏;素养

引言

一、学术价值:

A.大学生音乐鉴赏素养给中国音乐文化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榜样,对中国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B.调查分析了大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动态过程。

C.从大学生音乐鉴赏教育模式上看,我国教育存在的弊端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的教育目标,是本课题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及时章 大学生音乐鉴赏素养现状分析

第二章 大学生音乐鉴赏素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加强大学生音乐鉴赏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音乐素养论文: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路径和价值引导

近年来, 西方发达国家趋向于将音乐教育尽可能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 利用音乐对人潜移默化、浸染式的影响来提升音乐教育在个人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音乐中蕴涵的道德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都可以通过每一个音符传递到聆听者的心灵, 每聆听一次,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一次, 增加一次记忆与联想。” [1]可见, 音乐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载体之一, 既能将通识教育真正有所承载, 也能使大学生沉浸于通识教育的氛围之中, 本文将对公共音乐教育在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院校除外)大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及落实路径进行分析。

一、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在高校中实施的必要性

学界普遍认为, 通识教育发源于美国, 它的原词“general education”, 又被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2]事实上, 中国历来就有重视通识教育的传统, 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曾指出: 中国之教育在于养成娴于经典之文化人, 而不是训练专才或激励英雄性格。[3]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曾提倡“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教育应以“通识为本, 专识为末”;复旦大学老校长苏步青、谢希德也倡导大学生要发展, 着眼于培养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关于通识教育的具体理念, 梅贻琦先生早在1941年就曾指出:“通识, 一般生活之准备也”;“通识之用, 不止润身而已, 亦所以自通于人也”。[4] 可见, 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前辈对于大学生通识教育都曾提出很好的见识与倡导, 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和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通识教育的实施一直困难重重, 直到今天,“通识教育”重新提上教育日程。

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奉行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识”教育, 注重培养所谓的“应用型”人才。但在产业化日益升级, 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否则就可能丧失再学习的能力, 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 高等教育不仅要着眼于传授系统性、完整性的专业知识, 还应贯彻通识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德行和素养。整体而言,“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实现人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因此, 高校理应树立并坚持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注重实施通识教育。

二、音乐课程教学的通识教育价值

音乐教育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艺术情境与氛围, 努力激发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从而使之获得审美体验, 实现情感交流的功能, 同时也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审美价值

人们之所以需要音乐这种精神食粮, 缘于它的愉悦性能够给人以享受, 使人在精神上产生快感和美感。目前, 我国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音乐选修课程,其中音乐鉴赏类课程是开设较为广泛的大学公共艺术课程 。让学生通过音乐鉴赏而亲身体验音乐中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其育人的成效远远胜过单调、乏味的音乐知识灌输; 让学生通过鉴赏音乐来理解并感受音乐的魅力, 所产生的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远远胜过对音乐元素的单纯讲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能够直接而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学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利用音乐的情感艺术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以音乐为媒介交流审美信息, 令其享受美感、陶冶性情。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非音乐专业学生来讲, 音乐课程最为重要的价值在于提高审美素养, 使学生通过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这才是音乐课程的理想目标。

2. 创造性发展价值

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既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攻方向, 例如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在哈佛大学设立了“零点项目”研究部门, 研究音乐对于创造能力发展方向的作用,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为美国政府将音乐列为学校核心课程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6]音乐课程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功能尤为突出, 因为音乐的产生过程本身就是作曲、表演和欣赏三度创作的过程, 学生的表演或欣赏也伴随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是创造性表现的组成部分。同时, 音乐由于其艺术性和语义性, 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而且音乐的情感特征,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 发掘其内在的创新能力。

3. 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是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 这种表现的价值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 大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 其自我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咨询培训中心的国际合作项目――“中澳音乐教育试验项目”, 就曾通过实验证明了音乐的表现价值, 结果证明, 学生在自由表现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增强了勇气、自信心、特别是对音乐的兴趣。[7]此外, 在音乐学科领域中, 大量音乐活动都是群体行为, 必须以音乐为纽带相互配合。音乐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实施也通常以集体活动方式进行

, 需要学生树立群体观念, 以音乐为媒介进行人际交流。音乐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而这种社会交往价值也正是音乐课程的通识教育价值之一。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重点 利用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进而推进通识教育, 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艺术情境与氛围, 努力激发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从而使之获得审美体验。

1.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在课程设置方面, 音乐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效应, 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观, 树立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观念, 使教学过程本身具有创生新知的能力。[8]在音乐教学任务和内容方面, 应当尽量实现开放、灵活的内容体系, 尊重学生音乐爱好的多样性, 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目标指向。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师生应当围绕教学内容, 加强知识沟通与情感交流, 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参与性, 促进教学相长。

2. 以培养音乐兴趣为教学基础

学校生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 让学习者变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是启发学生、提高素养的重要关注点。在音乐素养教育中, 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便成为音乐学习中的首要问题, 应当对音乐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及学生实际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发现、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音乐学习活动, 还要注重态度、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作用, 等等。音乐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兴趣培养为先导, 让学生们带着浓郁的兴趣实现良好的音乐体验, 并保持学习音乐的积极心态, 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让音乐为学生提供愉悦的心灵体验。

3. 体现以审美为核心

按照音乐教育的一般规律, 大学音乐教育应当着重突出艺术审美等特点, 将音乐理论、视唱练耳的教学和相应的音乐作品、歌曲旋律结合起来, 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认识。[9]笔者认为, 音乐课程要贯彻通识教育理念、体现审美价值, 就大可不必向学生灌输系统性、完整性的学科知识, 而应强调音乐概念和音响的统一, 尤应通过因需设课让选择性学习成为现实,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领悟而使人文精神得以升华与内化。升华就是要对学生思想有所滋润, 有所熏染, 有所感化; 内化就是使人文精神成为学生的观念、情怀、态度和素养。只有这样的音乐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其审美价值。我们应该摈弃以科学实践的方式授受音乐的做法, 使音乐课程回归艺术实践的本质, 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音乐作品, 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要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 尽力开阔其音乐视野, 使其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表现形式产生强烈共鸣, 进而学会体验和享受音乐之美, 发展想象、思维、创造能力, 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 突出学习者的感受和体验

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 譬如对同一音乐作品, 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主要是因为音乐教育的心理过程是感受、体验过程和认识过程的统一。音乐感受是指音乐作品对学习者的一种情绪和情感的激活、唤醒、生成与转换, 即由对作品的“感”而生出的联想、想象、记忆、思维与感动等。感受需要个体的个性化领悟, 也就是将学习者的人生态度、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等与作品发生关联, 从而产生不同的感悟。而音乐体验则是指学习者在真实的音乐情境中参与、亲历音乐活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体验者亲身经历的, 有真切体会的, 并从中获得乐趣。学生正是在对音乐的感悟和体验中逐步加深对音乐的认识, 从而提升音乐素养。因此, 音乐教学应当还原音乐本身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 强调音乐教育本身的规律性。

四、通识教育理念下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探索

在教育技术特别是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音乐素质教育应积极倡导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整合, 合理配置信息资源, 优化课程设置, 将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与音乐体验等音乐教学的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提高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在音乐课程中的利用率。

1. 整合信息技术资源与音乐课程

在高等音乐教育领域中, 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的、重要的应用形式就是课程整合, 这也是高等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并将引发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与模式的深刻变革。[11]

目前, 国内已有部分高校正在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整合,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普遍停留于课程实施层面, 多是将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性工具和方法, 借助软件、教学课件进行专题学习或专项技能训练, 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这种方式必然是以音乐知识、问题或资源为中心, 而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种整合形式还处于课程整合的初级阶段, 但是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出现在音乐课堂上, 已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涉及面也更广, 无疑提高了教学效率[12]。音乐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应当在此基础上, 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音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音乐课程体系中, 使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及实施等融合在一起, 更好地完成音乐课程目标。同时要加强音乐课程网络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和互动系统, 依托网络资源库开发出系统的音乐课程体系, 最终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有机地组织音乐课程的信息网络。

2. 网络环境下的通识课程改革

目前, 国内许多高校开始立足于网络环境下的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试图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建立开放、有序的音乐课程体系, 以提高音乐校本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适应性。这些改革实践主要是利用音乐学习资料库系统、教学系统和互动系统的关联, 将音乐课程内容、网络资源及学校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等资料进行整合, 丰富音乐教学的课程资源, 为学生的音乐鉴赏与创作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和信息交流通道, 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 提高音乐素质教育的效率。 3. 融合跨学科内容,落实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音乐课程教学必须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这也是通识教育的目标所在。音乐素养课程应当不断拓宽课程学习渠道和知识领域, 使学生在不同知识的交叉、渗透中开阔视野, 通过不同领域学科内容的融合贯通,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音乐素养教育必须与时代接轨, 关注其他学科的发展前沿, 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实现音乐教学各方面内容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学科领域知识的结合。

4. 多方位调整音乐素质教育方案

音乐教学应当注重其参与性原则, 激发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使之获得审美体验。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应当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包括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活动等在内的一整套体系, 同时要将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内容融入音乐活动中,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精神上获得美感享受, 优化教学效果。这种教学体系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爱好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 可以尝试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 注重联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 结合学生的课外生活, 便于让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同时, 教学课程的设置可以与学校相关的硬件、软件设施相配合, 利用学校的音乐厅、舞蹈室以及网络资源等, 实现知识与实践的同步推进。

实践证

明, 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生活实践以及自我发展的需求出发, 探索普通高校音乐课程设置的新方法, 整合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资源和文化资源, 建构信息技术平台, 开发多元知识体系深度融合的课程模式, 才能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音乐选择, 切实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人文素养, 使通识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大学生音乐素养论文:浅谈利用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

【论文关键词】 信息素质 教育 音乐素养

【论文摘要】 信息素质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利用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信息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将信息素质列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势在必行。如何利用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成为高校音乐教学中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概念的提出,可以溯源到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给美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的报告。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素质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信息素质首先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是传统个体基本素养的延续和拓展,它要求个体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能够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能够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并以此做出决策。其中,图书馆技能和计算机技能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业余生活。音乐教育使学生无论从艺术、文学还是社会角度,都有很多收获,丰富了包括音乐、文学、历史、美术、戏剧、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使其知识面更宽、视野更广。其二,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俗话说“音乐无国界”。音乐作为一种最普遍的表情艺术,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情感交流的“世界语”。一切有进步倾向的音乐艺术,都蕴藏着歌颂社会前进的内涵。经常从事这样的音乐活动,可以养成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克服因学习和生活遇到的困难,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其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一首的音乐往往总是同人类的社会进步相联系,总是充满着生机和创造性的。个人对音乐作品所包含的这种自由的、独创性的感受和实践必然有助于大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者必备的能力。大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质包括: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鉴别信息及其来源;了解信息所涉及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将检出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合理、合法的获取和利用信息。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基础教育,它包括基础图书馆应用技能和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基础图书馆应用技能包括:介绍图书馆的布局、馆藏和服务、联机目录使用。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包括网络工具与常用软件的使用,包括e-mail、网络浏览器、搜索引擎等。其次是了解不同信息源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信息源,使用检索方法及策略对获得的信息作出评价,通过交流信息、组织和综合信息完成具体任务。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的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等。在对我院各系的学生调查中,大多在校高职生虽然上网时间较多,但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大部分学生禁不住网络的诱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交友、聊天、玩游戏中。有98%的学生常使用聊天工具;38%的学生对网络游戏情有独钟;46.6%的学生对在线看电影、下载音乐等投入较大的精力。平时很少考虑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发展研究方向,缺乏日常积累。

在硬件设施上,图书馆原有馆藏基础较差,开展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起步也较晚。无论是从理论到实践还是从硬件到软件,都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从08年对学校的评估起,我院加大了对电子阅览室、光盘数据库、网络资源信息检索系统的建设力度,从不同角度满足师生的双重信息需求,为学生良好信息素质的培养提供重要保障。目前我院图书馆内有关艺术类的馆藏图书有20604册,电子类图书1024册,校内学生只要登录学院网站打开图书馆数字资源,就能任意浏览所有资源,做到了资源共享。

四、利用信息素质教育提高音乐素养

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大学生可利用各种信息手段获取所需信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

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掌握涉及音乐专业术语及音乐欣赏问题的检索、评价能力。比如,学生想了解一首乐曲,按照以往的方式,要么请教老师,要么通过光盘等视听途径。如今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需求选择信息源。可以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查询或网络信息查询等,详细了解他们想要了解的内容。

学校要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当学生具备了信息素质,懂得了音乐素养对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运用信息素质提高音乐素养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不什么难事了。

大学生音乐素养论文: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思想较为成熟,但是仍然会受到社会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音乐能够满足人们多种心理的需求,能够培养人丰富的情感、积极地创造力和热情的生活态度,对于人的心理状态调整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能够在陶冶大学生情操,提升高校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借助音乐更加深刻的认识自我,树立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更好的面对未来的工作和发展,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本篇文章主要结合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实际情况,对高校音乐艺术对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高校的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价值的充分展现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价值;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价值;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价值;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价值等方面。

(一)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价值

音乐艺术教育能够教会大学生如何正确的分辨是非,认识善恶美丑,塑造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比如在指导学生对《黄河大合唱》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便能够通过斗志昂扬的歌声,形成巨大的力量,感到热血沸腾,深切感受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并在了解音乐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将振兴中华作为使命。

(二)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价值

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情感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平衡和协调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清华大学合唱队通过实践研究证明,紧张的8小时学习中,虽然合唱占据了1小时,但是却获得了比8小时全部用来学习更佳的学习效果。所以清华大学合唱队提出了8-1大于8的理念。由此可见,音乐艺术教育对人情感和智力的发展均能够产生重要的作用,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价值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90后”学生,他们有着独立的性格特点,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观念,情绪易于出现大幅度的欺负,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抗挫折的能力非常必要。音乐艺术教育能够给人以力量,在不干扰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能够在音乐的世界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和自信。

(四)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价值

音乐和体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增强体魄,使人能够具备更好的速度、耐力以及健康的身体等等。音乐中的律动能够使人们的运动更加富含节奏型特点,有助于人体动作的调谐,在运动中听动感十足的音乐,能够提升运动的感染力,使运动更加和谐与快乐。正如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所言:“教音乐和体育主要是为了心灵,那些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那些专搞文艺的人又不免变得过度软弱。”柏拉图主张将音乐与体育相结合,借助音乐填补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借助体育改善音乐教学中的弱点,实现组合。当前我国已然认识到音乐与体育之间的密切联系,例如广播体操、武术以及艺术体操等项目均为将音乐与体育相结合的表现,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二、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相关建议

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重视音乐艺术教育,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创新音乐教育方法,展现音乐教育的丰富魅力;发挥第二课堂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等方式开展。

(一)重视音乐艺术教育,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我国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影响,高校教育中较为重视对学生英语、语文以及数学等基础文化课程的指导,而忽视了音乐艺术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很多学校中音乐艺术教育的比重较轻,高校相关领导和管理人员对于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效果。同时,当前社会中很多人认为学习音乐的价值较小,也常会听到长辈所言:“学习音乐长大了能做什么”等言语。社会大环境中对于音乐的认识程度不足。同时,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对于人才的文化课程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却没有重视人才综合素养以及音乐素养的形成情况,使得音乐艺术教育在当前教育中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要注重音乐艺术教育,明确音乐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融入到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活动当中,结合学生当前的校园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生活,进行灵活的融合,真正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价值。

(二)创新音乐教育方法,展现音乐教育的丰富魅力

音乐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为目标的,在学生开心的时候能够以欢快的歌声来彰显,在学生难过的时候可以以悲伤的情歌来抒发,使学生能够大胆的表述,勇敢的歌唱,并缓解各种不良情绪和状态,获得更好的精神状态,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音乐素养较好的学生十分喜欢学习音乐,并能够在音乐中找到快乐。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做到如此,很多学生对音乐学习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或者是一些随意为之的情绪,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艺术教育的价值。针对这种问题,高校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创新音乐教育方法的形式,真正展现音乐教育的丰富魅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喜欢上音乐,在音乐中找到乐趣和力量,并产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效果。在音乐的选材方面,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大众性,也要注重时代性,既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关注流行与时尚、健康向上的音乐。同时在教学中,可以使我国各个民族音乐的特点相融合,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掌握情况。在音乐教学活动当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进入状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

(三)发挥第二课堂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大学生的思想较为成熟,但是仍然会受到社会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对各种事物又充满着好奇心,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音乐能够满足人们多种心理的需求,能够培养人丰富的情感、积极地创造力和热情的生活态度,对于人的心理状态调整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二课堂作为及时课堂的重要补充,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普遍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行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各种有关音乐艺术教育的协会:舞蹈协会、音乐爱好者协会、吉他协会等;举办短期音乐艺术培训班、指导班、专题讲座等等。由专门的音乐教师负责,提升艺术活动的专业性,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舞台,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和条件。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成功,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循环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音乐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或激昂、或优美、或动感的音乐能够给人以不同的音乐感受,产生不同的视听效果。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价值;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价值;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价值;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价值等方面。当前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主要存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教育自身的问题以及学生方面的问题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对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价值的展现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重视音乐艺术教育,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创新音乐教育方法,展现音乐教育的丰富魅力;发挥第二课堂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等方式开展,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平台,使大学生能够在感受音乐的神奇与力量同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屠锋锋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大学生音乐素养论文:人文素养中培养大学生音乐素养

摘要:

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中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陶冶性情、培养艺术情操、思维创新等帮助,更有助于提高其人文修养素质教育。高校应注重如何利用教育活动平台发展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

人文素养;音乐教育;艺术

人文,可以确定为“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等;素养,则是“能力”和“精神”相结合。故,“人文素养”,则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水平,知识层面,和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品质。音乐素养是提升人文的重要部分,近现代教育科学认为:音乐是较大化、最富于感染力的美育艺术方式。对于如何在人文素养中培养其音乐素养这个论题,开设音乐欣赏课、组建校合唱队、舞蹈队、管乐团和民乐团等在高校显得尤为重要。

一、深究现状,重整教育

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人文精神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在国内,专业教育以及专业课程的繁重,导致大学生在没意识的情况下,对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礼仪、音乐欣赏等一系列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极度缺乏重视。高校对于审美艺术类型的培养不外乎以下三方面:公共选修课,社团训练和学校组织的文艺晚会。审美艺术,既要有理论基础做铺垫,又要高于一切基础,而高于理论基础则意味着要结合历史背景、作品方向、作者意图和个人情感等各方面因素,升华成感受者的个人体会。所以审美艺术,既要基于理论,又要高于理论。关于如何让大学生体验审美艺术,这个课题对于音乐老师一直是个难题。任课老师在课程中安排专题性艺术讲解,利用多媒体和电影的结合运用,让学生对这个专题有多面性的理解。例如,关于芭蕾这个主题。从芭蕾的历史,图片,现况等,让学生有大体的概念;而后,视频说明芭蕾的分类,学生可以从“芭蕾”的名词形态过渡到动词形态;结合主题电影,透过伴奏音乐,在剧情基础上加以分析,让学生对“审美艺术”进行多方面的理解。

二、结合研究,探索创新

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当人脑以α脑电波为主时,大脑的潜意识大门打开,潜意识和意识的大门敞开,注意力集中;数十年前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实验结论就给予了强有力的证明:即以优美的音乐使左大脑半球进入抑制状态得到休息后,人的记忆力是通常状态的2.17倍至2.5倍。以上种种研究发现,α脑电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神奇功效:激发潜在能力、提升记忆效果以及发挥灵感及创造力。对于在学生涯探索的学生来说,社会每24小时都在更新,每24小时都有进步,然而在新发现的问题面前,他们需要的就是不断提升自身的记忆效果和创造灵感,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日后的工作作出贡献。

三、团体合作,协调同步

现代的大学生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合作协调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大部分的工作平台需要的是利用合作协调的关系来维持正常工作运作,而非自己一人独立完成。关于协调的训练方式,一般来说,平时不管做什么,都是以右手为主,甚至只使用右手,左手的利用率不高,协调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久而久之,左手乃至全身的平衡协调能力都存在缺失的程度。而对于合作而言,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还是群体合作性的重要一员。在社团排练当中,任课老师开始会以左右手一起运动,还要注意相互配合,同时开发了左右脑,也锻炼了协调能力。排练是一个整体,而非个体练习,每个学生对节奏、节拍的定位不一致,导致他们的合作协调能力一般较低,故而在开始的训练当中,任课老师需要和学生有一个对起拍的共同节奏点,而且在多种乐器或声部的合作当中,如何配合,协作更是对非专业类的学生有着一定的难度,而这些,都需要老师前期指导过程中,从慢到快的过渡,学会在演奏的同时分出一个耳朵去聆听整体的节奏和乐段。

四、协调配合,精神集中

在学习乐器初期,学生的整体表现多以把握简单音符组合的练习曲为主,随着练习时间增加,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松散,节奏不稳,错音出现等情况间接影响整体的练习。技巧熟练取决于不断地练习,一个错误可能需要上千次的重复的正确练习才能掌握,做到“得心应手”。在演奏时,眼要看乐谱,耳要听音乐,手指乐器上的移动,身体需要支撑手部运动,带动手臂的运动。演奏时既要记谱,还要掌握力度、节奏等。这种思维多向性的艺术练习以及对脑、眼、手的协调配合最终可练到“得心应手”的程序。弹奏时由于音乐曲目的无穷变化,都能起到训练听觉敏锐和思维反应的良好作用,同时就能刺激大脑感应细胞以增进注意力的集中。美国早于1967年,著名的唐歌伍德发表宣言,宣言称“教育必须把生活的艺术、个性的构建和创造性的培养作为主要目的。鉴于学习音乐对实现这些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倡议把音乐置于学校课程的核心”。反思现代教育理念,不再只重视于对专业技术的培养提升,人文素质培育更是与其息息相关。如何从日常生活、学习中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最快捷的方法莫过于让自己在音乐的世界里探索、寻求帮助,以达到对自身素质的提升。

大学生音乐素养论文:大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作用

《通俗歌曲杂志》2015年第四期

一、音乐艺术对提高大学生素养的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理性思维科学素养是人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的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只要素质。科学素养要求高素质者具有系统严密与逻辑的思维,具备理性的思维模式和感性意识。理性思维是人获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能力。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历史与社会将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必须具备科学的素养,才能在这个充斥着变化的社会环境不断的提高和发展,因此理性的思维是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能力和素质。音乐艺术是现实生活与作者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他们思想和精神对事物的理性升华和延伸,是他们理性思维的集中体现。通过学习,音乐艺术对提高大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乐曲去理解和发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领会他们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意识,这对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很高的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指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要了解和掌握音乐艺术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首先要对音乐艺术的节奏、旋律、曲调等表象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构成音乐艺术的表象声音不是杂乱、无序声音的拼凑与组合,而是有规律、有组织的组合,包含了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等音乐要素的合理组合。通过音乐艺术素养的学习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才能真正感受音乐世界,体验生活的幸福美好与自然之美的和谐统一;这种素养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性认识,体验音乐艺术中的艺术创造,提高对自然环境内在心理感受。

(三)提高大学生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人与人之间在沟通与相处的过程中所建立的内心感受,包括“爱、憎、好、恶”等多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在不同环境和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不同的,在艺术领域内,它集中体现为人对待艺术成果的内心感受,以及对艺术成果的情感体验。艺术以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态度,它以最深刻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世界,有着审美体验、情感交融和心灵共鸣的特征,协调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体验。一曲优美的乐曲或是一曲脍炙人口的乐曲,能在吟唱者或聆听者的内心世界中引起强烈共鸣和情感体验,达到感受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效果。因此,通过音乐艺术素养的学习与提高,对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的提高与加强是显而易见的。

(四)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它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音乐欣赏和了解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综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作为一位音乐学习者,如果不能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就不能深刻的理解音乐表达的思想和意义,就不能在弹奏或演唱时,理解和表达音乐内在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世界。因此,提高音乐艺术素养,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促进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对音乐元素的感悟、理解。音乐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是对意象的塑造和加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了解,帮助他们对音乐艺术意象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去理解音乐,懂得音乐艺术的表达思想和表现形式。

(五)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论是一首简单的歌曲,还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交响乐,都渗透着作者的创作思维与灵感。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经过作曲家精心思考创作出来的,这些声音在自然界是可以找到,但是没有经过艺术家们精心创作与组合,是不能成为音乐的。音乐作品是生活和自然的艺术反映,作曲者通过音乐作品表达其对生活的赞美、态度和看法,对优美的自然环境通过音乐向人们展示,这些都是作曲者辛勤创造的艺术成果,是他们创造性思维在音乐艺术中的展示。通过音乐艺术的掌握和了解,我们要让学生在音乐艺术的环境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通过乐曲能够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提高其能力和发展和培养。

二、小结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艺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形式。大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提高对其思想道德修养、情感意识水平的提高、智力素养提升和身心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音乐艺术对提高大学素养的作用主要表现是,音乐艺术对提高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感性认识能力、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音乐素养和创造思维方面。

作者:李啸凤单位:广东科技学院艺术系

大学生音乐素养论文:浅谈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素养缺失的原因

【摘 要】音乐在当今飞快发展的社会、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时代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音乐素养更是奠定一切音乐来源的基础。虽然我们生长在一个提倡素质教育时代,但大学生音乐素养的缺失问题依然较为严重。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音乐素养缺失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分析,以促进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素养;原因

纵观古今中外,音乐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交流与学习,音乐素养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通过对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调查得知,大部分同学非常喜欢音乐,也渴望学习音乐相关知识,但他们接触音乐的途径是有限的,大多是在用电子设备去听一些流行歌曲,昂贵的票价阻挡了他们进入大剧院感受古典音乐的脚步。在我教授同学们学习校歌时,发现大部分同学不认R五线谱,一小部分同学认识简谱,寥寥几位同学学过一段时间乐器。由此可见,音乐素养的缺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而缺失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

我们不可避免地接受应试教育,深深地感受到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出现综合素质偏低的现象。应试教育让大学生和部分从事非音乐教育的教育者认为,与提高成绩无关的事情都不应该占用学生的时间,这是应试教育的一种惯性思维。对艺术类课程不重视,从思想上也就对艺术产生了偏差,从而导致了对音乐学习与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不足。这种认识的不足不仅仅存在于大学生生活里,更多的是在初中、高中面临升学压力,家长不让孩子去接触音乐,听歌放松都认为是奢侈的。教育管理者对此的忽视会从根本上让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大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学校音乐公选课的不完善

音乐课程在大学里面大部分都是作为公共选修课来进行,学校的课程安排与学生需求、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教学设施与教学实践条件是课程开设成功与否的主要原因。

(一)学校的课程安排与学生的需求。近年来,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数大学生在进高校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缺乏起码的音乐修养,很多学生不识五线谱,甚至简谱也不熟悉。进入大学后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渴望尽快补上这一课。就我发放调查问卷的学校而言,与音乐相关的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共有三种,分别是舞蹈艺术赏析、中外歌剧欣赏和中外器乐欣赏,每门都是200人的大课,学生常常在24小时内选满,出现很多有需求的学生选不上课的现象。大量学生很难接触到专业老师的指导,所以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广大在校生来讲是供不应求的。

(二)师资队伍。由于缺乏专业专职教师,多数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只好由本校的艺术学院教师兼职,讲授课程内容单一,继续采用传统的老师从头讲到尾或将视频从头放到尾的授课方式,同学们的思维可能会局限于某个圈子内,也会降低同学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声乐课变成了视听课,放资料片或是通过PPT播放理论知识来授课,使得课堂枯燥乏味。

(三)教学设施与教学实践条件。部分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实践条件粗陋,不少学校甚至缺乏固定的教学场所和学生活动中心,不能满足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需要。比如他们没有正规的乐谱和学习歌唱的场地,拿着只有歌词的纸条在走廊进行简单的学唱,这就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影响学习质量。

三、家长对音乐学习的两种极端态度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很多家长都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部分家长对音乐学习存在两种极端的想法。有的家长自己喜欢音乐或者对音乐有一种梦想但却未实现,既不顾孩子的意愿,也不管孩子自身条件如何便把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强迫孩子学习音乐,每天逼迫孩子练琴几小时的例子也是存在的。由于年龄小,不管是否真正喜欢学习音乐的他们只能选择顺应,到了中学阶段,他们的心理日趋成熟,更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但在家长的施压下又不得不继续学习音乐,致使他们从内心对音乐产生了一种厌烦感,直接从思想上影响了其成为一名大学生后是否愿意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另一种是不太重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部分家长的脑中,把孩子学习和追求音乐视为“不务正业”,以至于现在的大学生严重缺乏对音乐知识的了解。这两种极端思想对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作者简介:

蔺芳菲,女,山东潍坊人,青岛大学音乐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

大学生音乐素养论文:高校钢琴教育中提升大学生音乐综合素养举措

【摘要】本文结合自身钢琴教学经验,从学生听力、读谱能力等音乐素养的培养出发进行了论述,以期对高校钢琴教育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钢琴教育;音乐素养;理解力;表现力

钢琴基本功的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学习技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行钢琴的演奏,所以,在培养学生钢琴演奏技巧的前提下,需要增加学生听力、读谱能力等综合音乐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身音乐水平,从而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能力和表现力。

一、高校钢琴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发现,高校钢琴专业的教育教学,仍然过于老套,无法适应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而总结起来,高校钢琴教育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阻碍了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过于老套单一

高校的钢琴教学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仍然延续着一架钢琴、一本书,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二)理论与实际脱节

课堂上往往只是知识的讲解,没有实践的操作,不管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弹奏,都只是简单的理论问题的阐释,未能在学生的实际演奏中,加入教师的讲解,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听觉联想和音乐思维,理论与实践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

(三)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琴专业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高校钢琴教育的教学内容却未能审时度势,更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材和教学不适合学生的现有情况,知识不够系统,无法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二、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措施和方法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钢琴课的重要性

钢琴的学习对音乐专业及音乐理论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同时也为配器、视唱练耳等课程提供了一定的知识保障。但是,若教师未能进行合理的指导,学生很难从思想上真正地认识到钢琴教学对于整个音乐素质提高的具体作用,因此,对于高校钢琴专业教育者来说,要在自身所学知识的指导下,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如上视唱练耳课程时,把听过的音加上和声弹出来。所唱的视唱乐曲,加上和声织体配上伴奏,这样就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从音响给学生全新的感受,使学生从课堂上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钢琴的兴趣。

(二)养成正确的练琴习惯,提高技能技巧及培养乐感

好的练琴习惯是提高钢琴弹奏的前提,而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就必须通过科学谨慎的训练,让学生正确读谱,认真倾听,与此同时,乐感的培养在钢琴教学中也十分重要,要在掌握一定的技能的前提下,获得乐感。所以,教师应把钢琴技能技巧的训练提到一定的高度,加强音乐进行的节奏感和流畅感,并根据不同曲目的具体特征,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演奏当中,真正地体会到音乐的内在魅力。

(三)教学方式上从单一授课向多种教学方式并存方面转移

高校音乐专业除了钢琴专业外,学习声乐的学生占多数,其钢琴基础薄弱,需要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如合作教学、集体课教学等,并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初期可采用集体教学法,讲解共性知识,中期可采用合作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等,与此同时,教师需要认识到,钢琴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因此,可以在钢琴集体课上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表演能力。所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钢琴课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

(四)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

虽然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只看重个人演奏,忽视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如双钢琴合作、钢琴与其他乐器合作等。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也是普通高校音乐系钢琴课程最为基础的教学目标,伴奏包括正谱伴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在授课时加入即兴伴奏教学内容,可使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适应实际需求。

(五)理论与实践的巧妙结合

1.注重教师的示范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整个课堂的指导者,在上课时,应该根据自身的知识和上课风格,灵活把握钢琴课,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进行钢琴示范时,坚持理论与实际弹奏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教师的反复示范和知识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钢琴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在课堂上,应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教学活动充分地体现出来,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带动学生手脑并用,积极创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本着先动脑、后动手的原则,把音乐理论课的讲解与学生技能技巧训练结合起来,通过示范、讲解、听音、训练等几个教学步骤,为学生创造出观察、思维、表达、创造的空间,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让其特长得以充分的展示,使其课上的内容课上解决,轻轻松松学会理论,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了有效的知识。

大学生音乐素养论文: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路径与价值引导

摘 要: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在于以培养音乐兴趣为基础, 以审美为核心, 积极倡导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音乐课程的整合来实现音乐教育的多方位课程整合, 使通识教育真正有所承载。 可供选择的现实路径, 首先是整合信息技术资源与音乐课程, 其次是进行网络环境下的通识课程改革, 再次要融合跨学科内容, 落实通识教育理念, 最终实现多方位调整音乐素质教育方案, 从而使通识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切实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

关键词: 音乐素养; 通识教育; 课程整合

近年来, 西方发达国家趋向于将音乐教育尽可能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 利用音乐对人潜移默化、浸染式的影响来提升音乐教育在个人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音乐中蕴涵的道德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都可以通过每一个音符传递到聆听者的心灵, 每聆听一次,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一次, 增加一次记忆与联想。” [1]可见, 音乐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载体之一, 既能将通识教育真正有所承载, 也能使大学生沉浸于通识教育的氛围之中, 本文将对公共音乐教育在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院校除外)大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及落实路径进行分析。

一、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在高校中实施的必要性

学界普遍认为, 通识教育发源于美国, 它的原词“general education”, 又被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2]事实上, 中国历来就有重视通识教育的传统, 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曾指出: 中国之教育在于养成娴于经典之文化人, 而不是训练专才或激励英雄性格。[3]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曾提倡“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教育应以“通识为本, 专识为末”;复旦大学老校长苏步青、谢希德也倡导大学生要发展, 着眼于培养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关于通识教育的具体理念, 梅贻琦先生早在1941年就曾指出:“通识, 一般生活之准备也”;“通识之用, 不止润身而已, 亦所以自通于人也”。[4] 可见, 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前辈对于大学生通识教育都曾提出很好的见识与倡导, 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和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通识教育的实施一直困难重重, 直到今天,“通识教育”重新提上教育日程。

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奉行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识”教育, 注重培养所谓的“应用型”人才。但在产业化日益升级, 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否则就可能丧失再学习的能力, 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 高等教育不仅要着眼于传授系统性、完整性的专业知识, 还应贯彻通识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德行和素养。整体而言,“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实现人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因此, 高校理应树立并坚持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注重实施通识教育。

二、音乐课程教学的通识教育价值

音乐教育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艺术情境与氛围, 努力激发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从而使之获得审美体验, 实现情感交流的功能, 同时也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审美价值

人们之所以需要音乐这种精神食粮, 缘于它的愉悦性能够给人以享受, 使人在精神上产生快感和美感。目前, 我国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音乐选修课程,其中音乐鉴赏类课程是开设较为广泛的大学公共艺术课程 。让学生通过音乐鉴赏而亲身体验音乐中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其育人的成效远远胜过单调、乏味的音乐知识灌输; 让学生通过鉴赏音乐来理解并感受音乐的魅力, 所产生的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远远胜过对音乐元素的单纯讲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能够直接而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学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利用音乐的情感艺术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以音乐为媒介交流审美信息, 令其享受美感、陶冶性情。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非音乐专业学生来讲, 音乐课程最为重要的价值在于提高审美素养, 使学生通过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这才是音乐课程的理想目标。

2. 创造性发展价值

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既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攻方向, 例如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在哈佛大学设立了“零点项目”研究部门, 研究音乐对于创造能力发展方向的作用,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为美国政府将音乐列为学校核心课程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6]音乐课程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功能尤为突出, 因为音乐的产生过程本身就是作曲、表演和欣赏三度创作的过程, 学生的表演或欣赏也伴随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是创造性表现的组成部分。同时, 音乐由于其艺术性和语义性, 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而且音乐的情感特征,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 发掘其内在的创新能力。

3. 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是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 这种表现的价值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 大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 其自我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咨询培训中心的国际合作项目――“中澳音乐教育试验项目”, 就曾通过实验证明了音乐的表现价值, 结果证明, 学生在自由表现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增强了勇气、自信心、特别是对音乐的兴趣。[7]此外, 在音乐学科领域中, 大量音乐活动都是群体行为, 必须以音乐为纽带相互配合。音乐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实施也通常以集体活动方式进行, 需要学生树立群体观念, 以音乐为媒介进行人际交流。音乐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而这种社会交往价值也正是音乐课程的通识教育价值之一。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重点

利用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进而推进通识教育, 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艺术情境与氛围, 努力激发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从而使之获得审美体验。

1.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在课程设置方面, 音乐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效应, 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观, 树立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观念, 使教学过程本身具有创生新知的能力。[8]在音乐教学任务和内容方面, 应当尽量实现开放、灵活的内容体系, 尊重学生音乐爱好的多样性, 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目标指向。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师生应当围绕教学内容, 加强知识沟通与情感交流, 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参与性, 促进教学相长。

2. 以培养音乐兴趣为教学基础

学校生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 让学习者变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是启发学生、提高素养的重要关注点。在音乐素养教育中, 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便成为音乐学习中的首要问题, 应当对音乐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及学生实际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发现、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音乐学习活动, 还要注重态度、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作用, 等等。音乐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兴趣培养为先导, 让学生们带着浓郁的兴趣实现良好的音乐体验, 并保持学习音乐的积极心态, 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让音乐为学生提供愉悦的心灵体验。

3. 体现以审美为核心

按照音乐教育的一般规律, 大学音乐教育应当着重突出艺术审美等特点, 将音乐理论、视唱练耳的教学和相应的音乐作品、歌曲旋律结合起来, 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认识。[9]笔者认为, 音乐课程要贯彻通识教育理念、体现审美价值, 就大可不必向学生灌输系统性、完整性的学科知识, 而应强调音乐概念和音响的统一, 尤应通过因需设课让选择性学习成为现实,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领悟而使人文精神得以升华与内化。升华就是要对学生思想有所滋润, 有所熏染, 有所感化; 内化就是使人文精神成为学生的观念、情怀、态度和素养。只有这样的音乐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其审美价值。我们应该摈弃以科学实践的方式授受音乐的做法, 使音乐课程回归艺术实践的本质, 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音乐作品, 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要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 尽力开阔其音乐视野, 使其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表现形式产生强烈共鸣, 进而学会体验和享受音乐之美, 发展想象、思维、创造能力, 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 突出学习者的感受和体验

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 譬如对同一音乐作品, 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主要是因为音乐教育的心理过程是感受、体验过程和认识过程的统一。音乐感受是指音乐作品对学习者的一种情绪和情感的激活、唤醒、生成与转换, 即由对作品的“感”而生出的联想、想象、记忆、思维与感动等。感受需要个体的个性化领悟, 也就是将学习者的人生态度、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等与作品发生关联, 从而产生不同的感悟。而音乐体验则是指学习者在真实的音乐情境中参与、亲历音乐活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体验者亲身经历的, 有真切体会的, 并从中获得乐趣。学生正是在对音乐的感悟和体验中逐步加深对音乐的认识, 从而提升音乐素养。因此, 音乐教学应当还原音乐本身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 强调音乐教育本身的规律性。

四、通识教育理念下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探索

在教育技术特别是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音乐素质教育应积极倡导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整合, 合理配置信息资源, 优化课程设置, 将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与音乐体验等音乐教学的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提高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在音乐课程中的利用率。

1. 整合信息技术资源与音乐课程

在高等音乐教育领域中, 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的、重要的应用形式就是课程整合, 这也是高等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并将引发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与模式的深刻变革。[11]

目前, 国内已有部分高校正在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整合,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普遍停留于课程实施层面, 多是将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性工具和方法, 借助软件、教学课件进行专题学习或专项技能训练, 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这种方式必然是以音乐知识、问题或资源为中心, 而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种整合形式还处于课程整合的初级阶段, 但是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出现在音乐课堂上, 已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涉及面也更广, 无疑提高了教学效率[12]。音乐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应当在此基础上, 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音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音乐课程体系中, 使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及实施等融合在一起, 更好地完成音乐课程目标。同时要加强音乐课程网络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和互动系统, 依托网络资源库开发出系统的音乐课程体系, 最终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有机地组织音乐课程的信息网络。

2. 网络环境下的通识课程改革

目前, 国内许多高校开始立足于网络环境下的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试图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建立开放、有序的音乐课程体系, 以提高音乐校本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适应性。这些改革实践主要是利用音乐学习资料库系统、教学系统和互动系统的关联, 将音乐课程内容、网络资源及学校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等资料进行整合, 丰富音乐教学的课程资源, 为学生的音乐鉴赏与创作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和信息交流通道, 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 提高音乐素质教育的效率。

3. 融合跨学科内容,落实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音乐课程教学必须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这也是通识教育的目标所在。音乐素养课程应当不断拓宽课程学习渠道和知识领域, 使学生在不同知识的交叉、渗透中开阔视野, 通过不同领域学科内容的融合贯通,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音乐素养教育必须与时代接轨, 关注其他学科的发展前沿, 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实现音乐教学各方面内容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学科领域知识的结合。

4. 多方位调整音乐素质教育方案

音乐教学应当注重其参与性原则, 激发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使之获得审美体验。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应当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包括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活动等在内的一整套体系, 同时要将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内容融入音乐活动中,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精神上获得美感享受, 优化教学效果。这种教学体系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爱好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 可以尝试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 注重联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 结合学生的课外生活, 便于让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同时, 教学课程的设置可以与学校相关的硬件、软件设施相配合, 利用学校的音乐厅、舞蹈室以及网络资源等, 实现知识与实践的同步推进。

实践证明, 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生活实践以及自我发展的需求出发, 探索普通高校音乐课程设置的新方法, 整合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资源和文化资源, 建构信息技术平台, 开发多元知识体系深度融合的课程模式, 才能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音乐选择, 切实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人文素养, 使通识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大学生音乐素养论文:浅论大学生音乐素养教育

摘 要: 高校必须一改以往对大学生音乐素养教育的忽视及大学生音乐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提高认识,大胆进行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发挥音乐教育应有的教育功能,努力开创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使音乐素养不只是简单地唱歌听歌,而是根植于大学生的精神,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大学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美育教育

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起着综合、协调的枢纽作用,这一特殊地位与作用是由音乐的性质决定的,它能推动人们认识的深化和道德的完善,尤其在完善现代大学生人格的培育过程中,音乐教育的这种综合、协调作用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它不仅丰富了教育的内涵,而且从理念上突出了教育创新、感情熏陶的特点。笔者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音乐学院代课教师的双重身份,根据近几年的工作经验,并经常与学生交谈后深深感到,我国高校学生的音乐素质亟待提高,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而没有音乐教育的美育同样是不的美育。

一、优化教学方法,提高音乐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现今部分高校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较陈旧,单纯介绍作品,然后欣赏作品,课堂互动较少。教师可以拓宽思路,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其一,专题式教学,把课程分为若干专题进行,帮助学生深化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研讨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二,启发式教学,在欣赏古典作品的过程中,适当结合当代流行元素,如在欣赏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的时候,告诉学生S.H.E的《不想长大》中的部分旋律正是出自这首经典交响曲,韩剧《My Girl》中的主题曲《Never Say Goodbye》是Hip Hop的风格,但是其主旋律也是出自于此,等等。其三,讨论参与式教学,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谈论问题,得出的结论可以是多种形式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如朗诵、演唱、论文、表演等,从而发现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二、掌握方法,适当教学

其一,教学观念要新颖。高校音乐欣赏课是面向广大学生开展、培养与提高高职学生音乐素养的主要途径,其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因此,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新颖的教学观念,特别注意教学方法,不能一味强调学生应该会唱或会听哪些经典音乐作品,而要教会他们掌握各种欣赏技巧,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精髓,进而达到提高其音乐素养的目的。音乐欣赏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在学生心目中受重视的程度比专业课要轻。音乐教师要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除了介绍音乐家的生平、作品的创作背景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音乐家的逸闻趣事,或与作品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的内容。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其二,教学内容要独特。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教师讲到中国民歌这一章时,可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做专题讲述,像东北二人转、陕北信天游、湖南花鼓戏和客家山歌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内容,可以选择性地增加一些经典民歌加以欣赏。在欣赏某作品时,教师可简要讲解该区域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旅游胜地等内容,进而平稳过渡到课程内容中,也可以让个别学生介绍自己家乡有特色的音乐种类并适当进行表演。这种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表演热情,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此外,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体裁和曲式结构,从而看清并理顺作品的主要脉络,对整个作品的布局做到心中有数。在选择作品体裁和曲式结构时,要遵循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的原则,尽量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品加以分析,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前提下学习音乐知识,逐步理解。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任何办学方针与教学设想都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加以体现。因此,教师的素质特别是音乐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因为音乐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所以我们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音乐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素质之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音乐教学的专门技巧。专业经验是指教师在所学领域具有相关资质和能力,熟悉课程,游刃有余;实践经验是指教师需要有实际本领和演出实践,打动学生,带动学生;技巧十分重要,指教师需要把高雅和深邃的音乐艺术呈献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学中以良好的基本功、精深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与支持,并由此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热情和浓厚兴趣。

四、艺术素养的提高需要音乐激活

大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过程,就是学习生活、了解生活、领悟生活的过程,因此,音乐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音乐文化素质培养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进行高校德育、美育的基本途径,对于大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美启真的原则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艺术素养特有的对心灵的松弛作用和自由感可以适当消除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过度的紧张与疲劳感,从而为创造性想象的充分展开提供条件。艺术教育能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艺术教育并非局限于几门艺术类课程,它是融合相关人文艺术的精华,在融通的基础上打通不同专业的壁垒,在拓宽大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创造力。

总之,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是音乐基础课、必修课,是提高音乐素质的重要学科。高校应充分提高认识,大胆进行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发挥音乐教育应有的功能,努力开创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使音乐素养根植于大学生精神,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音乐素养论文:关于提高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思考

[摘要]音乐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创新教育理念,发挥音乐教育作用,让音乐教育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 音乐素养

一、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的现状分析

当下,很多高校不具备开设音乐学科的条件,大学生对音乐文化了解甚少,即使是对音乐有兴趣的学生也会因为教育条件受限而失去提高音乐素养的机会。另外,现代与传统、民族与外来音乐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与冲突,这也对大学生音乐文化知识的掌握造成了影响,大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堪忧。

(一)高校缺乏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

如今,大部分高校都把重点放在了大学生就业率上,并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音乐素养教育这一重要的素质教育始终被边缘化。而事实上,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以往过于注重专业能力的教育模式,而开始转向综合素养的培养,让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强的人格魅力且能够较快地适应社会发展。

专业音乐教育和大众音乐教育较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培养的是音乐人才,而后者主要目的是普及音乐教育基础知识。但由于很多高校都不能够正确区分上述两者,以至于缺少对音乐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正确认识,从而导致音乐教育课程不具备针对性和实效性。有些高校虽然设立了音乐课程,但课堂内容基本以欣赏音乐为主,没有对音乐进行深入的讲解,且课程设置多半比较零散,逻辑关系也是一盘散沙,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去进行音乐教育,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反而削弱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大学生普遍缺乏音乐素养

进入大学之前,学生都已经习惯了应试考试的教学方式,且在潜意识里认为只有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是重要科目,其他都不重要,并且音乐课向来就是边缘学科,这也是造成高校大学生音乐素养偏低的原因之一。

现在的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知晓率低,鉴赏水平也不高,主要因为部分学校并没有设立音乐基础知识课程,很多学生连基本的乐理知识都不懂。关于对音乐名人作品的鉴赏,很多学校也做得不到位,如对贝多芬、门德尔松、莫扎特等一些知名中外音乐家的作品,学生也不甚了解,这就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音乐知识面比较狭窄,更不要说掌握音乐技能了,大学生平均音乐素养水平较低。因此,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应该成为大学音乐教学最主要的任务。

二、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分析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音乐素养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它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音乐行业发展的基础。现在有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实施音乐素养教育,且教育相关部门也发文指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平等的、普及的,不应该是精英教育,而应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开展的。高校音乐素养教育并不是为了将学生打造成顶尖的音乐人才,而是以提高大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为目的进行的。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可总结为如下三点:

及时,音乐素养和个人素质紧密相连。人们对音乐素养的要求是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渐提高的,主要表现在人们总是渴望有更多高素质的音乐作品、音乐表演等来充实他们的生活,满足其精神需求。而好的音乐作品的出现,不仅要求创作者有较高的素养,还要求欣赏者具备较好的欣赏能力,这就说明音乐素养和个人素质之间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第二,音乐素养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表达。大学与高中情况不同,大学生活相对于高中来说,确实丰富多彩、自由自在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活动蜂拥而来,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而音乐就是其中一种,大学生可以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从中收获自尊、自信和朋友。

第三,音乐素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在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素养培养课程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调剂其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在音乐中有所获益,找到人生的乐趣所在。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音乐素养教育都是有益无害的,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更能促进个体音乐素养的提高。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方法

什么是音乐素养?音乐素养是音乐素质与音乐修养的结合,它不仅包括音乐基础,还包含着实践能力、审美能力、认知能力等。音乐素养的提升无疑能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感悟能力,因此,可以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重视大学生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才能从本质上进行理解学习,也是学生掌握好音乐课程及提高音乐素养的根基所在。音乐理论就像是开启音乐之门的钥匙,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必须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另外,音乐教学不能仅限于唱歌、跳舞、演奏乐器上,更要从理论基础上去学习和创造,让学生能够深层次地理解音乐的魅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音乐课堂是培养音乐素养的重要实施场地,但是要想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教师不仅要在音乐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需要在校园内创建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而创建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可以从艺术团体活动做起,例如,邀请一些艺术团体或演员来学校演出或演讲等,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从活动中挑选一些具有魅力的音乐作品,以报刊、广播的形式在校园里展现,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有效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如歌曲、舞蹈等来表现音乐的意境。学校还可以以系为单位组织艺术表演活动,让各个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展现自己,促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三)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音乐教学的工具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也被普遍运用到了教学之中,并给音乐教学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堪称,而音乐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正像是感性与理性的互补,能够推进音乐教学的发展,并能转变大学生音乐学习的思维方式。多媒体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进行音乐演示,不仅可以通过听觉、视觉来感染学生,还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音乐课程的教学环境也应该与其他科目不一样,不像其他专业课程那么复杂和枯燥,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努力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氛围,尽较大可能地将学生吸引到音乐的世界中。如可以创设这样的课堂氛围,在上课之前教师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让学生顺利进入到音乐的世界中,并很快融入音乐环境中,这样就有利于教师进行后面的授课,也更容易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为了让课堂更为活跃和生动,教师也可以用声音与画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身临其境的美好,这样的方式对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四)引导学生学会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样也是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音乐欣赏,让他们在这个欣赏的过程中体会、感悟,不仅感受到音乐的美,还能在精神上产生净化、升华的作用,并慢慢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在音乐欣赏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还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改变学生的修养、性格、思想等。但是教师也要明确一点,就是并不是所有音乐都能够如上所述给学生带来好处,也有一些音乐并不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在学生选择音乐时,给一些建议和指导,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高雅音乐,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五)加强教师自身音乐素质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体水平,因此,想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就必须从提升音乐教师的自身素养抓起。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一个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学生。因此,高校应重视并加强教师音乐素质的培养,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团队。教师也应该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艺术修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才能让学生的光明未来得到保障。另外,当前大学课程正面临着更新和改革,音乐课程也不例外,因此,音乐教师也不能只作为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学习新事物并融会贯通,才能掌握好新的课程内容和新的教学方式。

(六)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师不能只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还应该多鼓励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怎样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达到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课堂上只能靠听教师讲解来学习音乐文化知识一定是很无趣的,因此在课外安排一些音乐活动通常都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而像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也需要教师去创造机会和条件,并且还要保障这种音乐实践活动能够经常性举办,才能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音乐魅力,并从中获益。例如,教师可以在举办节日晚会或是音乐活动时将学生们组织起来,分成音乐小组来进行训练。当然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各种音乐比赛,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音乐的美以及学习和竞争的快乐,同时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多鼓励有才华、有潜力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在创新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同时也为社会音乐发展做出一些贡献。如今,社会上的选秀活动层出不穷,如“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这些活动都为音乐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展现实力的舞台,作为教师可以指导、鼓励学生抓住好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实现提升音乐素养的目标。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它对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也能够促进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新课改的到来,音乐教学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作为课程实施主导的教师,应寻求合适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也是当今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对教育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时不仅只是简单地唱歌、听歌,还能深刻地体会到音乐的魅力,精神世界获得充实和丰富,并能够提高音乐素养以及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栋梁之材。

大学生音乐素养论文:大学生音乐教育文化素养提升

摘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渐重视学生的发展,在高校中进行音乐教育,不但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品味,因此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得以不断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研究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

文化素养;大学生;音乐教育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是指在大学生个人应当具备的素质和处事的态度。通过教育的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够在德行、智力和情感等方面达到理想的标准,从而帮助其更好的处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相关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

(一)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音乐教育可以通过直观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社会理性,利用的音乐作品帮助大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在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社会对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通过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发展,养成文明和高尚的品格。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教育的过程是不断创造、提供审美体验的教育活动,同样的音乐作品,不同的人听来会有不同的感受,触动内心的效果也会产生差异,从而唤起大学生不同的个人情感,再通过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思维和激发的情感相结合,就会使大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1]。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兴趣的重要课程就是音乐教育,同时音乐教育的核心也是审美教育。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潜移默化的升华大学生的情感、陶冶大学生的心灵。从而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提供审美能力。

二、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教育考核制度存在不足

现有的音乐教育考核制度还有待完善,而且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比较缺乏,造成学生和教师对音乐教育的兴趣较低。同时音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也缺少学生主动表现音乐、讨论、欣赏的动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不利[2]。

(二)有待加强音乐教师队伍

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角色就是音乐教师,但是在高校中音乐教师队伍的实际水准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而且专业的音乐教师人才极为缺乏,即使在高校中设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中心、音乐教研室等,但是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充足的教师数量,而且还存在音乐教师身兼数职的情况,致使对音乐教育没有过多的深入研究,难以实现理想的音乐教育效果,因此急需加强音乐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音乐教育自身的不足

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上,除了本专业将其设置为专业课程,其他的专业大多将其设为选修课程,而且课程设置的时间较短,课时较少,通常音乐教育课程的学分2分。从而造成教师和学生对音乐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而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音乐相关知识的学习较少,音乐学习的连续性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于是导致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很难发挥作用。

三、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开展音乐教育科研活动

目前音乐教师关于教学科研的活动设置的较少,开发有价值的科研活动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深度,还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而音乐科研活动的选择也要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为音乐教学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服务作用。不断加强本校音乐教师和其他院校音乐教师的学术交流活动,拓宽音乐教学视野,及时了解音乐教育的新动态,在音乐教育科研活动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音乐教师应当主动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及时解决问题,保障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3]。

(二)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

针对高校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队伍问题,在组建音乐教师队伍的时候应当积极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人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对音乐教师的实际需求情况,改善不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另外还要不断加强已有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定期进修学习、向院校参观学习等形式,使音乐教师的自身能力的提高推动整体队伍的能力的提升。

(三)丰富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音乐教育课程

在设计音乐教育教材内容的时候,应当选择大学生普遍喜爱和熟识,并具有教育意义的曲目,使学生可以在欣赏的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教材内容可以选择的范围有:选择具有较强民族性、普遍性的音乐作品,将色彩各异、不用风格和区域的民族音乐作品编入教材中,可以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或者选择具有较强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音乐作品,突出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4]。

综上所述,通过对音乐教育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有效的手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培养更多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朱亚楠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大学生音乐素养论文:浅析大学生音乐素养教育

摘 要:大学生音乐素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内容之一,对于大学生德育、提高文化素养、促进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音乐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试图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的途径。

关键词:音乐素养;大学生;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当前,各类高等院校日益重视音乐素养教育,普遍把音乐素养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模块。

一、重要意义

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对于大学生德育、文化素养和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l、开展音乐素养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德育。音乐来源于生活,是通过声音的形式反映自然和社会百态。通过指导学生恰当地感知音乐、欣赏音乐、学习音乐,可以让学生融入情境,体会人世间的真善美。如《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感情真挚,弘扬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深受社会各界尤其是中老年听众的欢迎。因此,音乐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开展音乐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既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水平,又要了解相邻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相关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学、音乐等综合素养。通过引导大学生欣赏音乐,激发大学生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进而提高音乐素养以及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3、开展音乐素养教育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高校学生因就业压力、相互攀比、情感波折等引发的心理问题也不断显现,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古代名篇《乐论》中论述:“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加强音乐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通过音乐欣赏,热爱生活,增强自信,敞开心扉,舒缓心理压力,逐步培养坚毅、乐观、豁达的性格。

二、存在问题

当前,各高校将音乐素养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普遍开设了音乐欣赏等普及性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但对照社会各界对音乐素养教育的较高期望以及课程的内在潜力,还存在不少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其一,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有的音乐素养课程安排的内容包含程度较深的专业知识,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其二,部分高校对音乐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资金和硬件设施上的投入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其三,由于专业师资比较缺乏,有的音乐鉴赏课同时安排几百人大班教学,甚至随便选派音乐爱好者开课,采取播放碟片的形式进行教学,既不分析作品,也不讲授作品的创作背景,教学效果难以乐观。其四,有的非艺术院校的公共课教师根据自己所熟悉的几个专业领域量体裁衣,安排的教学专题覆盖面不够广,内容不够,难以符合音乐欣赏教育的自身规律和要求。

三、加强音乐素养教育的几点思考

高校应进一步重视音乐素养教育,逐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音乐素养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1、着眼学生成长明确教学定位。针对不同专业对于音乐素养的培养要求,谋划具体的教学定位。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一般以培养音乐爱好,普及音乐常识,提高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师范类学生,一般以普及音乐知识,发掘自身音乐潜力,掌握进一步自学的方法为主要目标。对于影视、播音、文化创意等与音乐学科专业比较接近的学生,要求学习程度相对较深,一般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表现力,促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为主要目标。

2、以人为本安排教学进度。根据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在代表作品的选择上,适当选取难度适中、篇幅较短、通俗易懂的片段进行赏析,以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因材施教组织课堂教学。有的学生从小练过乐器、参加过合唱团,有的学生先天音乐感知能力较弱,有的学生虽有一定的音乐天赋但未接受过专业训练。因此,不同的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潜力不同,需要统筹兼顾,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善于课堂观察、课余交谈,增加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不能因及时印象先入为主地加以简单评定,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

4、优化教学方法,提高音乐素养教育的实效性。现今部分高校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较陈旧,单纯介绍作品,然后欣赏作品,课堂互动较少。教师可以拓宽思路,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其一,专题式教学,把课程分为若干个专题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深化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研讨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二,启发式教学,在欣赏古典作品的过程中,适当结合当代流行元素,如,在欣赏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S.H.E的《不想长大》中的部分旋律正是出自这首经典交响曲,韩剧《My Girl》中的主题曲《Never Say Goodbye》是Hip Hop的风格,但是它的主旋律也是出自于此,等等。其三,讨论参与式教学,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谈论问题,得出的结论可以是多种形式或是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朗诵、演唱、论文、表演等等,可以发现学生特长,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

大学生音乐素养论文:民间音乐在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音乐素养包括音乐素质与音乐修养,它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以及健康心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将本土民间音乐的研究成果引入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引导学生学习和继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使其成为本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为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提升和发展做出贡献,为建设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关键词:民间音乐 音乐素养 大学生

引言

2002年9月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研究》,呼吁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音乐传承、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理应担任此重任。笔者所在的浙江省丽水市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形式丰富,历史悠久,有畲族歌舞、松阳高腔,庆元菇民戏、云和包山花鼓戏、、缙云婺剧等。因此,立足于丽水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传承与创新,将本土民间音乐的研究成果引入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以达到拓宽大学生音乐视野,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使民间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的目标。

一、阻碍大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瓶颈”问题

1.教学体系不规范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于音乐课程教学方式、教育体系建立的不够重视,导致我国部分院校的音乐课程教学始没有形成一种规范的教学体系,各院校的教材、开课方式、教学大纲、教学要求不尽相同,许多的院校的音乐课程教学依然没有很好地与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的需求同步,缺乏创新性与独立性,没有很好地结合现代艺术以及学生对于音乐欣赏的要求。

2.教育模式不合理

受制于音乐教学的多样化及教学难度等问题,从某种角度上限制了学生对音乐素养的提升。从我国目前音乐课程教学以及发展整体趋势而言,除了专业院校的学生有主修之外,其他学校尤其是综合类院校的学生更多的是选择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学习来培养自身的音乐素养,很少有机会接受专业的训练。

3.学科地位不高,学科属性不明确。

不少高等院校只把音乐课程当作附带学科,有些理工科学校甚至没有相关的音乐课程的开展。即便开设,也只是作为选修课或只面向别部分专业的学生。并且,多数教材缺乏本地区风格和特色的音乐作品,少有创新性和地域性。

二、民间音乐在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中的途径

民间音乐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音乐,是传统中国元素与民间艺术的融合,根据我国目前在大学生音乐素养提升过程中所存在的瓶颈,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用音乐体验情感

音乐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学生自身融入其中,去品味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将民间音乐引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多元文化的有效手段,这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去走进民间音乐的创作思想,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去鼓励学生进行无边无际的想象,去摸索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其在作品中的流露。

2.营造融洽学习探究氛围

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探索创新和自主质疑。教师只有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自由,才可能真正让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用自身的乐理知识以及亲身实践,去体会不同音乐本身的美,而非传统的根据教师自身的理解去限制学生自我意识与探究精神。

在传授本地区民歌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民间生活,将歌曲与情景剧、表演相结合,利用唱演合一的方式展现民间音乐的魅力。如在教学生演唱与欣赏本地区《畲家谣》、《请到绿谷畲家来》等独具特色的畲族歌曲时,可将乐理知识以及创作方式共同融入其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这些新奇而又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使二者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民间艺术的多样性,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三、民间音乐在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中的意义

1.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音乐教学中应启发学生用感情演唱、演奏,并投入丰富的情感活动。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目的的预习,课堂中参与欣赏、演唱、表演,结合《丽水畲族歌曲选》《丽水地方音乐创作歌曲选编》《浙西南民间音乐视唱教材》等地方特色教材,把地方音乐巧妙地融入课堂的教学当中,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使地方高校的音乐体系更加充实完善。

2.能拓宽学生情感与想象世界

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创造性活动和掌握新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音乐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3.能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音乐

作为一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本土民间音乐正在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在当今社会,重视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匈牙利著名教育家柯伊达说:“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就会像漂莲断梗一样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由此可见,民间音乐具有重要的推广和传承的必要。

结束语

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民间音乐作为我国音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通俗易懂容易传唱等特点,同时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又是比较新鲜的音乐形式,因此将其应用于现代大学课程教学中,不但能有效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同时也能够使我国现有的民间音乐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大学生音乐素养论文: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对提升高职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思考

摘 要:奥尔夫音乐以一种先进而独特的音乐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它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鼓励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强调本土化。挖掘奥尔夫音乐教育在世界的融合与发展、演变与生成过程,深入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试图从教育理念的本土化,乐器制作的本土化以及教学的本土化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河南本土化进程, 并探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河南本土化的制约因素,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河南得到更好的传播提供依据,为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省的音乐教学改革提供指导性的作用。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河南;本土化

人文素养指的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态度,包括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生存目的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在智力、感情、德行、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理想状态,教会学生做人、正确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自身在理性、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高职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了生产建设管理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人才,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并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而公共音乐课则是为提升学生素质而开设的课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品味、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力从目前高职院校中,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从音乐教学的内容、音乐教学的手段、音乐教学的评价机制等多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通过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通过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是培养高职大学生审美兴趣的重要课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因此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通过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可以将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情感也得到升华。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中具活力热情的年代,是培养和提升审美素质的时期。通过公共音乐教育,使得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断成熟、情感也将会日趋丰富。

(二)通过高职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力可谓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较高体现,人类的一切创造力都源于人类的想象,音乐教育便是一个积极创造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升审美的体验活动。因为不同的人在聆听音乐时,会触动内心产生不同的感受,唤起不同的情感,再经各种思维相结合,产生不同的创造和想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聆听者的性情、阅历、思维等存在的差异,使得对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发挥自身的个性,大胆联想、任意想象,充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样的音乐教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更有利于激发高职大学生的想象热情和创造能力。

(三)通过高职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音乐教育能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生动的感性形式,的音乐作品能促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学校教育在引导和培养学生通往高尚的人格发展的道路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教育在这其中也同样是意义非凡。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写到:“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的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发展的人才。利用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引导和作用,可以塑造我们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们成为具备高尚品格、文明高雅、德智体美发展的人才。

二、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目前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两年,高职院校音乐素质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但还仍旧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随意性较大、单一化趋势明显等诸多问题:

(一)音乐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公共音乐教育课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只开设一个学期,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为30-32个学时,一般设置为2个学分。但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自农村,在之前的教育学习过程当中,对音乐知识接触较少,严重缺乏音乐学习的连续性,因而,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很难达到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待加强

面向高职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音乐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中,还普遍存在音乐教师师资队伍不足的现象。根据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发展要求,现阶段专职艺术教师的配备参考比例,应该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但是就目前了解到的高职院校中,有近2/3的高职院校,配备的音乐教师数仅为1-2人,再者,多数高职院校虽设立了音乐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等,但大多数都只是空架子,由于音乐教师数量整体上不够充足,大多数音乐教师还同时兼任其它教学行政任务,因此,使得音乐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针对音乐教学活动,深入展开音乐科研探讨,更有大部分音乐教师还兼教授非自己专业的艺术课程,使得这些教师长期处于“现学现教”的状态,因此,使得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水平难以提高。

(三)高职公共音乐教学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善

就目前而言,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的考核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大多还都处于以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途径的教学方法,缺乏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的途径。

三、促进人文教育提升高职公共音乐课的几点思考

(一)打造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相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门补充课程。我们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音乐教育课的教材内容在选择上应注重深入浅出,应当选择一些为高职学生所熟悉和喜爱,但同时又具备一定音乐深度的曲目,只有这样,方能让学生容易接受,方能实现通过公共音乐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初衷。因此,在高职公共音乐课教材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注重音乐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更多的应当注重其德育功能,所选用的教材要以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为主。再是,应当注重音乐作品的普遍性和民族性。各国各民族都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区域不同、风格不同、色彩各异的民族音乐,在音乐教材编选的过程当中,应选择一些典型的、传统的、普遍传唱的音乐精华编入教材,传授给学生。

(二)推动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进程,加强高职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学缺少师资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高职院校虽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和公共艺术教学部,但大多数院校是没有经过正规专业音乐训练的教师在主持工作,多数公共音乐课教师都是来自院校内其他部门,因此,高职院校缺少公共音乐教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改变师资队伍缺乏的现状,需要在音乐教师人才引进和队伍组建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定岗定编,通过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来改变目前高校音乐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重点是要积极引进一些具备音乐教育资格的、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高素质音乐人才进行从教,以此推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另外,作为高校音乐教师,应当积极加强自身继续教育和进修,促进教师队伍不断向专业化、知识化、规范化发展。

(三)加强高职公共音乐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应该积极开发具有价值的音乐科研课题,使之成为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科研应当从教学出发、服务教学、促进教学,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在教学研究中解决问题。同时,要积极加强高校音乐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展自身视野,了解专业领域的近期学术动态。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上存在困难的教师,应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老教师也应当对新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提高高职院校音乐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具有其它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去填补空白领域,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为学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事业添砖加瓦,使得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不断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大学生音乐素养论文:大学生音乐素养培养探析

[摘要]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是音乐基础课、必修课,是提高音乐素质的一门重要学科。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素养从而也成为大学生走上社会、接受检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应充分提高认识,大胆进行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发挥音乐教育应有的功能,努力开创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使音乐素养根植于大学生的精神中,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素养;素质教育

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它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是音乐基础课、必修课。它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综合理论基础,是我国各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音乐系各专业的入学必考科目和入校后的必修科目,同时也是目前器乐考级必须配套的音乐理论基础,是提高音乐素质的一门重要学科。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素养的积累对一个大学生而言非常重要,是大学生走上社会接受检验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音乐素养现状

在如今的大学教育体系中,大学音乐教育定位和含义十分模糊,造成其在课程设置上处在边缘化的位置。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大学公共音乐教育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去培养一些专业艺术人才之外,还担负着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艺术素养的使命。因此,要使公共音乐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公共角色”所具备的职能,就不得不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可是,就目前来看,大学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却是很不乐观的。尽管素质教育的开展改善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地位,但是在不少大学中,公共音乐教育相对于体育、思想品德课的设置来说,还是缺少一些文件制度上的明确规定,这就使得这门公共艺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缺少明确的要求和具体教学安排。在这种定位模糊的情况下,高校的公共音乐课在课程、学时、经费、设施、编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得不到落实,使艺术类课程成了那种“无户口、无计划、无经费、无条件”的弃儿。这就造成大学生目前音乐素养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亟需得到改善和重视。

二、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

音乐素养教育在普通高校中具有重要地位,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的、平等的,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说要把所有的学生打造成为艺术行业的专家,而是拓展其学习的渠道,增强其综合素质。

首先,音乐素养成为衡量个人素质的重要指标。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有高素质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及音乐史论来满足他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不但如此,人们在期待音乐作品的同时,对于个人的音乐素养也更加看重,甚至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发展的重要指标。

其次,音乐素养成为社会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的重要话题。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对于音乐素养尤其看重。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活动层出不穷,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便利的舞台,大学生在舞台上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心声,赢得观众的掌声。

第三,音乐素养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展适当的音乐素养培养课程,接受优美健康的音乐熏陶,能有效促进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调动多向性的思维活动,调节紧张枯燥的学习生活,进一步提升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特别是对未来从事教师工作的教育专业大学生而言,音乐素养教育不仅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对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

高校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创新学校管理理念,采取有力的组织保障措施充分落实音乐素质教育,在制度和机构上保障音乐教育得到持续的关注与投入。高校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高尚性,树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学校应健全管理机制,成立专门负责开展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机构,负责对音乐素质教育的指导与管理。音乐教育管理机构要明确职责,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公正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提升音乐素质教育的地位,保障音乐等艺术教育活动得到持续的关注、投入和发展。

(二)明确大学音乐教育的目的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相应的音乐教育课程,但是能够真正贯彻落实的却寥寥无几,原因是大多数高校都没意识到大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必须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发展的人才,要通过音乐教育,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人生高度。具体实施时,要明确音乐教学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更不是向学生传授高深的音乐理论和专业技巧,音乐教学不必强调音乐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要发挥音乐教学形象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是一味灌输专业技能。同时,要教会学生欣赏、鉴别和创造音乐美,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端正他们的审美态度,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升素质、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

(三)掌握方法,适当教学

其一,教学观念要新颖。高校音乐欣赏课是面向广大学生开展音乐教育、培养与提高高职学生音乐素养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新颖的教学观念,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不能一味强调学生应该会唱或会听哪些经典音乐作品,而要教会他们掌握各种欣赏技巧,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精髓进而达到提高其音乐素养的目的。音乐欣赏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在学生心目中受重视的程度比专业课要相对轻些。音乐教师要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除了介绍音乐家的生平、作品的创作背景外,还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音乐家的轶闻趣事,或是与作品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的内容。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

其二,教学内容要独特。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讲到中国民歌这一章时,可根据各地区域的特点作专题讲述,像东北二人转、陕北信天游、湖南花鼓戏和客家山歌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内容,可以选择性地增加一些经典民歌来欣赏。在欣赏某作品时,教师可简要讲解该区域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旅游胜地等内容,进而平稳过渡到课程内容中去,也可以让个别学生介绍自己家乡有特色的音乐种类并适当做些表演。这种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表演热情,使他们能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此外,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体裁和曲式结构,掌握这两点就能看清并理顺作品的主要脉络,从而对整个作品的布局做到心中有数。在选择作品体裁和曲式结构时,要遵循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的原则,尽量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些作品来分析,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前提下对学习音乐知识做到循序渐进,逐步理解,逐步提高。

其三,课堂形式要灵活多样。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培养与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具有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而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根据音乐作品的体裁、风格、情绪和内容的不同营造出自己需要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视听功能不仅可以把学生的视线马上转移到荧屏上的画面中,还能让学生在看到画面的同时听到从音响中传出来的音乐声,这样的教学情境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让学生的心理快速进入欣赏音乐的状态,并能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给音乐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既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又使教师教学更得心应手,还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效率和质量。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任何办学方针与教学设想都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来体现,因此,教师的素质特别是音乐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由于音乐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所以需要我们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音乐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素质之外,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更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音乐教学的专门技巧。专业经验是指教师需要在所学领域具有相关资质和能力,能够熟悉课程,做到游刃有余;实践经验是指教师需要有实际的本领和演出的实践,能够打动学生,带动学生;技巧也十分重要,是指教师需要把高雅和深邃的音乐艺术呈献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惟有如此,才能在教学中以良好的基本功、精深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与支持,并由此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热情和浓厚兴趣。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音乐素养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的重视。新世纪充满机遇与挑战,各项事业发展都需要有一个崭新的思路。因此,高校必须一改以往对大学生音乐素养教育的忽视以及大学生音乐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提高认识,大胆进行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发挥音乐教育应有的教育功能,努力开创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使音乐素养不再只是简单地唱歌听歌,而是根植于大学生的精神中,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