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心理健康系统,在此基础上要认真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努力为高校学生解疑答惑,积极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心灵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论文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心理健康系统,在此基础上要认真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努力为高校学生解疑答惑,积极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心灵成长。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教育管理;角色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关注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然而,大学时期是人的心理与生理发展趋向于成熟的重要阶段,在如此关键的时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与健康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的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大学生群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

随着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而就大学阶段来看,大学生们主要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这三方面的压力。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环境变迁。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刚进校的大一新生上。生活环境的变化,让他们对陌生的城市产生消极、害怕的情绪,要适应周围的变化则需要花费一段的时间,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人际关系的变化也让许多大学生难以适应,面对来自各地风格各异、特点各异的新同学,如何建立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则成为了让他们的头疼的问题,人际关系的交往对大学生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对新的学习生活的适应,大学生的学习不同于初高中,初高中的学习多依赖于教师,而大学生的学习则主要表现在自主学习上面,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如何适应外部环境问题,这些都是高校对大学新生所进行的及时课教育。面对这些问题,许多高校都进行了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及相关的团体辅导培训。以宿迁学院为例,在新生军训期间,心理健康中心会以“和谐班级,你我共创”为主题进行团体辅导培训,这一活动使班级学生意识到班级群体是一个“家”,同学之间是彼此互帮互助的家人,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得到放松,同时,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逐渐打开心扉,让同学们和谐良好的相处。这一主题活动的开展为最终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群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人际关系。大二学生逐渐开始适应大学生活,在此基础上,诸多问题层出不穷,而其中最为明显的则是人际交往问题。随着自己的个性特征逐步显露出来,对于朋友的选择,有了自己的取向,面对宿舍里、班级上性格各异的同学,同学们开始变得不适应或者不习惯,冲突会更加明显,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面对这一问题,高校会举办心理情景剧。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来看,心理情景剧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种治疗方法,让来访者把自己的焦虑或者困惑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心理咨询师在一旁进行点评,并借此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治疗,来访者在咨询师指导以后继续表演情景剧,直到最终对自己的问题解决有所帮助。而高校中举办的心理情景剧,团体成员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让成员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同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同学们通过举办心理情景剧,把生活中的事情搬上舞台,敞开心扉,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这样,心理情景剧为同学们的个性释放提供平台,台上台下可以进行互动、一起解决,使更多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同时团体辅导以及户外拓展训练,促进同学们能够相互分担、互相扶持,从而共同成长。再次,认识自我。大三阶段的学生,已经强烈意识到“自我”,也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因此产生出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需求。有的同学在追求发展自我中顾此失彼,没能达到期望的目标,产生了不良心理反应;有的同学在发展自我过程中,放大了自我弱势、忽略了自我优势,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防御机制,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甚至产生了烦恼与恐惧不安等严重问题。由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学生会选择采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学院一般会选择开展心理课堂、心理咨询热线又或是心理沙龙,让同学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心理健康教师也会相应地给予咨询与治疗,运用合理健康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职业规划。怎样进行良好的职业规划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往往无从下手。职业规划对于大四学生而言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职业规划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世界观、人生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这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设选修课,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将职业规划作为一门课程提供给学生选择,甚至在大二就提前开设此类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为职业规划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份的职业规划不仅需要有正确的认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与评价。在这个问题上,高校要定期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能够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体系,让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更加完善,同时也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服务,通过系统、完善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自我,走向成功。

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通过前文的描述,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每一个年级段的大学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因而,高校的心理健康系统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高校众多的学生组织与学生社团,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一个的存在,它以自己专业的理念参与着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我认为应当分为以下几种:

(一)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干部为主。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我们往往会采取团体辅导和咨询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并对高校的心理工作制度、基本的咨询方式有具体的了解。对于全国开展的“5•25”心理健康节,教师和学生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健康系统承担着本校的心理健康的重任,教师和学校则是主要的领导者,要善于利用各种主题日的活动来帮助学生们解疑答惑。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并没有深度的认识甚至不了解,这就提醒我们,要多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主动咨询,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学会帮助自己,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扮演朋友者的角色

高校的运行离不开各个学生组织之间的配合,如果说学生会是以行政工作为主,学生社团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为基本目标,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则是以建设学生心灵工作为宗旨,同样是他们学习生涯中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心理健康建设,可以让学生快速适应学校,在大学这个平台上提高自己、发展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基础。所以,在这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要学会将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让他们能够相信心理健康机构,信任心理健康的教师,从而让学生们学会倾诉、学会倾听、学会减压、学会交往,这些都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帮助。因此,想让学生能够健康地发展自己、学会规划职业生涯,那么我们就需要将每一个来寻求帮助的人当作是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人一样呵护,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合理的建议。

(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也是其中的工作项目之一。例如开学的新生讲座、毕业生的职业规划等活动,其中都有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身影。因此,在这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要充分发挥好管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积极举办相关活动,引领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成长生涯中的关键作用。以宿迁学院为例,在开学之初,我校会让学生做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大一新生对于新生活的适应程度如何,这一做法能够充分地帮助辅导员认识、了解自己的学生,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辅导员可以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学生会有哪些困惑、哪些难题,这对于学生日后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管理方式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涯,更好地树立自己的目标,确立自己的地位,这些认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关键的一个环节,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可以帮助学生的成长,让学生生活在和谐健康的氛围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必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正确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希望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与生活品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促使他们日后成为一个具备高素质与好心态的人才,这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作者:张剑宇 华夏 刘翠英 单位:宿迁学院文理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音乐教育论文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要保持心理健康需要长期的维护,唯有在一个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大学生才能够对于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通过合理的方法予以解决,有利于大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当中稳定发展。然而,根据数据调查统计,我国高等院校每年都会出现数十人自杀的情况,平均每五名大学生当中就有一位具有心理障碍,因此,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事实上并不容乐观。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问题以及环境适应能力薄弱、人格障碍等现象占据全国大学生统计数据的16%-30%。近年来,人们不难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人群做出一些荒诞、恐怖的事件,同学之间互相残杀的现象,这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这一大环境之下,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日渐增大,心理上的障碍也随之呈现上升趋势。大学生阶段是心理产生激烈变化的时期,心理的发展和成长面对一系列的困惑与不安。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在迅速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日益提高,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就会出现身体发育与心理发育不平衡的现象。心理能力仍没有成熟到能够真正控制生理能力的地步,所以大学生在行动上会较为冲动,心理驱动力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偏激的一面。要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磨练过程。

二、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培养丰富感情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通过音乐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开拓感性抒发的平台,音乐的欣赏本身就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大学生在聆听不同类型的音乐时会产生不同的心情波动。音乐通过旋律的构成,能够演绎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欢快俏皮的旋律能够让学生心情变得开朗;缓慢悲伤的旋律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当中浓厚情感的流淌;而激昂向上的旋律能够为学生增添激情与力量。通过这样一种音乐熏陶的形式,大学生能够在美好的环境下感受到生活的真谛,从而让那些悲伤、孤僻、极端的心境得到改善,使学生变得开朗而感性。

(二)树立正确价值观

大学生群体中之所以会发生类似马加爵锤杀同学的事件,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健康上会受到不正确价值观的诱导。受身体状况、学习成绩亦或是家庭环境等条件限制,当代大学生更多的从利益与满足角度来理解和认知价值观念,长此以往,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整体的发展都具有消极影响。而的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故事性,通过恰当的音乐选择赋予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意义,优美的旋律、变换的节奏以及音乐的创造背景和著作者创造是的心态,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将相关的知识渗透给学生并加以欣赏引导,能够让大学生对音乐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感染,让大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感受他人的故事,得到启发。音乐能够在这种教育形式下深入到大学生的潜意识当中,与之产生共鸣,进而规范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音乐教育方法分析

(一)音乐聆听方法

聆听是沟通的桥梁。通过有意识的为学生选取与之心态相适应的音乐旋律和故事,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聆听,这是利用音乐来改善学生心理状态最为直观而简单的方法。可以以优美的音乐作为背景,同时为学生灌输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在音乐的配合之下,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理解自身是否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使之化解。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的音乐语言的暗示,让学生能够在音乐环境下放松心情,敞开心扉,让学生自身能够理解其真实的内心,为学生创造一个释放的空间。经相关教育者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

(二)主动参与方法

这种音乐教育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参与程度,也就是让学生能够对音乐进行亲身体验,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放松。可以在学校中组织乐队、合唱团体亦或是舞蹈团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音乐活动进行的过程当中,不但能够为学生们建立一个相互建立友谊的平台,让学生变得开朗起来,同时也在音乐的配合下,为学生灌输了快乐的心理动态。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引发学生们乐观、积极的情绪,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更加需要借助于音乐的力量来舒缓其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通过愉快、向上的音乐旋律为学生创造抒发情感的平台,事实证明,音乐教育的实施切实可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的正常运行与和谐发展,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唯有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才能够真正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作者:李梦娇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在西方国家开始得较早,从调查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这一部分学生群体对关注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近期的研究结果中,EileenM的研究表明:在国际上美国的高校在校生抑郁,学习障碍,适应障碍等问题的发生率一直在持续增长,而适应障碍问题特别突出.我国的情况也并不乐观.2012年,浙江某应用型本科高校曾展开过一个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随机调查工作,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我们针对我校大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67份,统计结果表明,42.1%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忧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由此可见,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所以,应用型高校有必要结合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2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应用型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随之不断在改革和进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研究和深入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2.1应用型本科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觉得学生只要不要出大事,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停留在认识期.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制定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和工作流程,但是在具体落实执行的时候却欠缺力度,很多只是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上也不够到位,导致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有心理辅导室,但是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没有得到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现实问题较多.为了进一步研究,笔者对本市高等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高校中,72%的高校都有心理教育场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上都有,而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设置不完善,很多都是临时场所或教师办公室,没有固定场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75%的高校都配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用型院校在这方面相对薄弱.

2.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较为缺乏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专业人士是指心理学,精神医学上的专业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处理学生的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等问题,而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却是很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广州医药大学的赖丽曾在08年做过一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13所高校之中,有61.5%的高校配有专业人士,其中重点本科院校配备专业人员的比例占到了83.4%,而在被调查到的应用型高校里面,基本上都没有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士.这组数据也说明应用型高校专业人士的缺乏,也是他们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目前虽然教育部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投入的经费,人员编制,待遇等问题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相应的保障.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里面,心理健康老师普遍都是行政编制,很难在岗位上有很大的发展和突破,且待遇偏低,使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处在一个较恶劣的环境下,这些问题也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很难招聘到的专业人士.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并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内容和标准不完善,这些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再者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所欠缺,有的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际经验,而有的经验丰富却缺乏很好的理论知识,而这些都是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和深入的重要原因.

2.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过于传统

当下,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以单独辅导为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并没有很好的普及下去.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也是适应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个性和共性的需要.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在和谐的大环境下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开展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因为其不仅能让大学生学习到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建立起良好的心态,而且还能使学生正确的去面对困难、挫折并能积极的调整心态.目前已有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了心理学的教育课程,但是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说教形式,只是将相关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并没有针对性的去展开实践,因此所起的作用不大,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让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在学生中普及.

3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见,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为了控制和减少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针对新时代新情况,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开展好心理学课程学习和实践的同时,要针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去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开展相关活动,使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3.1引进心理教育专业人士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培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教育体系方面,学校可以将心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将他们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去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这样就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条件的高等师范类院校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专业,为高校培养输送高素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

3.2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再认识

应用型高校的管理者,应该站在时展的前沿,研究当今90后大学生的成长特点,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问题要客观分析,正确认识,从而做出相应的教育指导.同时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具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其主要是为了预防心理障碍和增进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健康的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等等,所以要清楚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并使其与德育教育结合.

3.3进一步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型高校要贯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确保安全稳定,就必须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在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常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在大学中营造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高科技发达的网络力量去宣传,创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站,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新形势下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4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持久战,需要不断创新和推动具体工作,我们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并不断的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去改进,这样才能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持续的发展,使我国的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

作者:王薇 吴永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自我认知团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自我认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自我认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在个体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健全的自我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各部分和谐一致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Pajares、Vispoel、Bandalos等研究都发现,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指标。青少年较高水平的自尊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等反应。所以,自我认识失调的确是会严重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自我认知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选拔考上大学,发现周围都是与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甚至高于自己的人,发现自己不如以前出类拔萃,以及远离熟悉环境开始独立生活等。如若不适时正确调整自身心态,就会有产生自卑、嫉妒甚至敌对等心理的可能,进而使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对他人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对别人来说可有可无,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阻碍大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自我认知团体模拟实际环境为实际问题解决提供范例

在自我认知团体活动中可以生动模拟还原实际情况中出现的问题,并为案主提供了更为综合的模拟社会现实环境,易于将辅导中收获的效果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在辅导中使案主接受到多方面刺激,来思考、学习、面对自身的现实问题。团体中沟通交流与现实中的相似使得辅导效果更容易巩固与应用。团体辅导中指导与学习正确解决方式的过程也促进了案主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也为案主建构了适合其自身的社会支持体系。需要对自我认知进行团体辅导的成员大多因为社会支持薄弱对自身现状感到无助、无力与悲观。而在自我认知团体中因各个成员的相像性以及建立的平等和团体中的归属感、被认可的社会场境以及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环境,事实上又建构成或改善了成员的社会支持体系。

(二)自我认知团体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三、自我认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中。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而随着生活环境变化与社会活动变化,自我在生活环境中找到的共鸣就越来越少,从而产生对自我的怀疑、否认等负面态度。较敏感的大学生因为以上心理性压力源而焦虑,对自身莫名自卑起来。一到人多的地方就感到不自在,封闭自己,超常地需要他人同情地尊重。希望同学们尊敬他,真情地爱护他,自己焦虑的对待考试,对于一切竞争的活动都不敢参加。自卑的焦虑,使其与人的关系上发生了各种障碍。会强颜欢笑地去向人表示友好的态度,因为做作与小心更容易使他人怀疑虚伪,又因为自己时时在做作与虚伪中,导致不敢相信他人对自己的夸奖。他人善意的批评会激怒他。不能听到和他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是看不起他的明显的表示;但又不放心别人会真心地采纳自己的意见。多疑、焦虑、敏感、封闭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过重。总觉得与他人缺少话题,难以交流。使人际关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使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而恰恰又因为得不到满足有与人恰当沟通的强烈愿望。经调查发现因为自卑而造成沟通障碍问题的群体大都因为对自我意识存在偏颇的理解。理想我与现实我,主体我与客体我难以统一。如成就期望与现实失望间的冲突,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追求上进与消沉的冲突等。无法正常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言语沟通能力与情绪表达方式存在障碍,知、情、意、行、人格未协调,无法适应环境。为了减轻此群体的不安情绪,增强其适应能力,开发其潜在能力,建议此群体组成自助团体,在团体中深入了解、认识和探索自己,从而较大限度地启动和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及外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促进个人正常健康的发展。针对自身自卑而产生的沟通障碍的共性问题,建议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彼此提供建议、彼此之间加强沟通、协作、进行相互鼓励及情感支持。如对大多遭受过的共同经历,团体成员一起分享当时的情绪感受,并讨论出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建立起能够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共同体关系,达到相互支持的目的。在可以安全的自我暴露的环境下进行自我认知与探索,从而克服自身的不足,达到接纳自我、正常沟通的目的。大学生群体是成长中的人,是变化的,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动态的。模式体系要讲究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也要注意周期性与变动性。大学生本身就处于渴望交流,希望被理解的心理发展阶段,自我认知团体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实际的意义,是大学生们心理健康发展、保持个性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中的问题群体通过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改变了现有问题,提高自身能力,实现自我成长。通过正确的自我意识客观的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无条件的正视和接纳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并能够将这些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自我不断趋向完善。摆脱了现存困境。重新愉悦的融入到具有青春朝气的大学生群体中。

作者:潘乐 李雪 鲁顺珍 朱琳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识,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自卑、自负等,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开发自我的潜能,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和自信心。

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大学生来说,面对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和老师之间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①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让学生回眸自己的成长之路,通过思考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成为今天的我的?”之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父母以及家庭教育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所起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父母在抚养和教育自己成长时所付出的努力,体会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和无偿的付出,引导大学生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②由于大学的课堂相对中学来说更加自由,大学的师生关系相对中学来说更加民主,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种压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个人成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让学生明白每堂课背后教师所付出的努力,意识到要珍惜每一堂课,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大学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大学生各科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③大学对学生来说类似于半个社会,而大学里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比较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善交往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技巧,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

3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学习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改善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4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压力调节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认识自身面临的压力,了解压力应对的方法和步骤,掌握调节压力的一些技巧,甚至变压力为动力。帮助学生积极地看待自己的情绪,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学会有效地识别情绪,积极地调节控制情绪,合理地表达情绪,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5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保持健康的恋爱行为,培养大学生识别爱、表达爱、拒绝爱、发展爱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处理恋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指导大学生学会面对失恋等。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恋爱问题,避免因感情问题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成长。

6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倾向以及职业价值观等,认识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及时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认识自己有助于大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和具体的就业岗位以及每种岗位的工作内容、任职资格。通过对自我的分析和对工作环境的分析,有助于大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且在职业目标的驱动下做好在校学习的规划,为进入社会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

7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高职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恋爱有着正面导向作用,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压力和情绪管理水平,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郝传慧 单位: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识,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自卑、自负等,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开发自我的潜能,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和自信心。

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大学生来说,面对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和老师之间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①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让学生回眸自己的成长之路,通过思考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成为今天的我的?”之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父母以及家庭教育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所起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父母在抚养和教育自己成长时所付出的努力,体会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和无偿的付出,引导大学生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②由于大学的课堂相对中学来说更加自由,大学的师生关系相对中学来说更加民主,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种压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个人成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让学生明白每堂课背后教师所付出的努力,意识到要珍惜每一堂课,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大学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大学生各科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③大学对学生来说类似于半个社会,而大学里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比较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善交往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技巧,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

3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学习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改善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4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压力调节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认识自身面临的压力,了解压力应对的方法和步骤,掌握调节压力的一些技巧,甚至变压力为动力。帮助学生积极地看待自己的情绪,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学会有效地识别情绪,积极地调节控制情绪,合理地表达情绪,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5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保持健康的恋爱行为,培养大学生识别爱、表达爱、拒绝爱、发展爱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处理恋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指导大学生学会面对失恋等。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恋爱问题,避免因感情问题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成长。

6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倾向以及职业价值观等,认识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及时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认识自己有助于大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和具体的就业岗位以及每种岗位的工作内容、任职资格。通过对自我的分析和对工作环境的分析,有助于大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且在职业目标的驱动下做好在校学习的规划,为进入社会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

7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高职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恋爱有着正面导向作用,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压力和情绪管理水平,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郝传慧 单位: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个体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与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确立一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并用此诊断大学生出现的相应心理问题,是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发展心理学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正常;意志健全;情绪健康;人格完整;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以这一标准作为参照,可以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突出表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关系紧张,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对他人的信任;神经衰弱焦虑,其中学习焦虑和就业焦虑表现得尤为突出;情绪困扰,消极情绪体验过多,自我调节情绪能力较弱;迷茫与困惑。在大学阶段一些学生会有困惑丛生、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问题在社会转型期有加剧的趋势,依靠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是不能够予以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个体咨询方法介入就是其中之一。

二、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个体咨询介入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其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促使个体咨询的介入。大学生离开家庭开始学校生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长久以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仅仅采取灌输的方式,督促大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例如仅仅讲授教育知识,很少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教育者单纯地讲解,大学生单纯地听受等等。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个体咨询介入法则强调社会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这些对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有重要启示,可以积极借鉴。其二,大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个体咨询介入成为必须。有的教育模式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运用个体咨询有助于克服这种局限性,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个体咨询个别化的原则和沟通会谈的技巧,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情绪和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具体到个体咨询的治疗模式包括:一是工作者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把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二是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误区,使大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宣泄情绪。三是运用行为修正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利用放松疗法、系统脱敏等帮助大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三、个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拥有很好的推广运用前景。首先,“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个体咨询以学生为主体提供了基础。以人为本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学生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工作者很难得到的解决,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学会调节的能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开发自己的潜能。大学生在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使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从而促进了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其次,个体咨询的目标和功能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基本前提。个体咨询的目标是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其基本功能是预防心理疾病、恢复心理健康、稳定和发展心理功能。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满足其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还要促进其的发展。再次,个体咨询的实践过程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指导。个体咨询致力于工作对象做出改变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套工作程序。科学的工作程序有助于提高工作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体咨询从预估到的评价,其程序是非常完备的,遵循这一过程可以深入地挖掘到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寻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结语

总之,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有利于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

作者:姚型彬 胡新峰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状况

大学是知识青年成才的关键时期,是知识青年自身发展具有突破性的黄金时段。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更须倍加谨慎,使其向优良方向学习发展。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吸收知识和提升能力的保障。健康的心理教育能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成就自我。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史不长,经验不足,尚存在诸多问题,也面临种种困境,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范围不够广泛、分析不够具体深入、教育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学方法不完善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相关研究人员积极寻找对策,制定出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从教材、师生关系、教学方案、课程安排等方面一一着手,并对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但是否能有效实施,还有待考证。

2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指导界定不统一

及时,不同地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得出的研究结论千差万别,数据高低差距很大,使得部分理论知识没有相对的界定,部分理论内涵和概念模棱两可,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第二,各高校地区特色不同,教育目标也各不相同。部分高校侧重于大学生全身心综合素质的发展,授予大学生心理保健知识和技能,注重教学过程;而部分高校则侧重现实问题,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需求出发,目的性显著。

2.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指导方法不完善

及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结论不统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人数低仅有4%,较高确达64%,中间还出现各种参差不齐的数据。这使得从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对研究指导陷入困惑,不知应根据何组数据进行教育研究工作,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二,部分教育人员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不够透彻,对心理健康教育性质混淆不清,容易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指导教育混淆,制定出的教育方案也不够恰当,没能从根本上指导教育学生预防或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达不到真正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目的。第三,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不完善。大多数高校心理辅导老师都是根据大学生已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咨询和帮助,往往容易忽视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治标不治本。所以,应对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策略也少之又少,应加以重视。

2.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来发展道路不明确

由于调研数据和结论的不统一;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人员交流合作较少;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欠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多为兼职人员,工作相当不专业;部分大学生不重视,不积极配合研究等多方面的原因,成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重障碍,进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展望工作无法得到真正落实。

3解决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3.1从存在问题着手,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方案

针对已发现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可结合各地区不同的教育特色,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相互交流教学信息,分享学习资源,与时俱进,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还可从大学生专业理论学习课程中渗入心理健康教学,多方面着手教育,加深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印象。还需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力度,使其具备更强的教育实力,更专业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3.2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可自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帮助更多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也为大学生和辅导老师交流沟通搭建了便捷的平台。社团可组织开展相关活动,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活动中来,还可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3.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人的心理活动大多都是由身边的环境影响形成的,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等,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可通过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缓解大学生学习压力。学校应相应党的号召,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大学生的学校生活多多关怀,满足学生健康合理的需求,为大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引导大学生乐观积极向上,避免负面影响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危害。

4总结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才华的发挥和应用。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关乎社会的发展,关乎祖国的建设。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寻求解决策略;对于工作部分,应继续发扬。并在不断的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共同努力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

作者:赵海宁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中学体育论文

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1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

体育文化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相对于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体育文化来说是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技等表象内容,也包括体育风尚、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价值等深层内涵,它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才[1]。

高校体育文化在体育环境中表现出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目标、价值观念、管理特色、道德规范、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内容,是体育在高校环境中的集中体现,涵盖了体育在学校的全部内容、形式、价值和特征,是体育文化在高校中最广义的概念。

1.2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又与竞技运动文化、大众体育文化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2]。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它包括学校体育的目标与任务、师生的体育爱好与志向、学校体育的风气、传统与习惯及各种业余体育团体的组织机构、群体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各类竞赛、场馆设施的建设,以及体育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还包括体育道德风尚、体育精神的价值等内涵[3]。

1.3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

人们通常把文化划分为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大类。校园文化是从属于文化的“亚文化”,高校体育文化从属于校园文化,也包含于三大文化之中,使其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

1.3.1意识文化特征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校体育意识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弘扬体育文化,在体育运动中追求公平竞争、重在参与、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主动性,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1.3.2行为文化特征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表现包括:学校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健身锻炼、运动竞赛、体育的规则制度等。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多是以群体活动的方式出现,人多面广,活动范围大,加之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特点,所以,在开展活动时,既要提倡只有参与,又反对放任自流。

1.3.3物质文化特征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高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的建设情况,体育象征性建筑、雕塑及宣传性体育宣传栏、报刊栏的现有情况,体育服务、用品等,它们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结果,也是体育精神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人们对学校发展的希望,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体育建筑设施及各种器材是大学生开展高校体育文化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1.4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导向

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首先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导向的问题,价值观是体育文化中最深层的核心,价值观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民族)的关系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价值导向问题是一个时代文化建设中价值观念体系指向什么方向,什么目标的问题”。高校体育文化的目标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公民。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与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整个民族、全体国民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根本定位及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标准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德、智、体民展和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自卑、怯弱、孤傲、冷漠等,从而导致问题行为以及躯体化等症状,具体表现为:过度依赖、不能自理自立、任性、自我中心、情感淡薄、骄横、不合群、不善交往、缺乏承受挫折能力和生存能力等。处于即将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而导致的问题行为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据统计[4],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23.35%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2006年已达到3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特定社会角色的要求,其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个性等。公认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指标有三条原则和七种能力。三条原则是:心理与环境的协同性、心理与行为统一性、个性的稳定性。七种能力是:适应能力、耐受能力、控制能力、知觉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康复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生活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3.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是关系人发展的文化,是关系到人的素质提高的文化。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面向未来。高校体育文化的关键是塑造具有现代精神的新型人格,其内涵包括: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实事求是,面向世界,走向未来,以天下为己任;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自觉奉献;自尊自重,平等待人,维护正义。一方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使其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方面得到提高,提高机体各器官功能,从而使学生体验健康的愉悦;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将体育活动方式,作为娱乐消遣的生活方式之一固定下来,让身体的生理改造和心理调适在健康的活动方式中得以实现。

3.1高校体育文化能使大学生评价与认识自我

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任务是使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通过参加各种体育社团,参与球类、棋类等健身活动,参加各种校园体育项目比赛,以及野营等形式的户外活动,来维持和增进大学生的正常情绪状态和生理状况,适应环境和各种变化刺激,形成健康心理,提高机体各器官功能,使大学生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体验健康的愉悦和自豪[5]。能够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即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恰当的客观评价,不会提出苛刻、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能持续健康地发展自己的内在潜力。

3.2高校体育文化能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体育运动是一种互动的活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又要互相配合协助,共同体会体育的真正内涵,既要征服自我,又要征服对手,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把成功和失败都当作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拼搏[6]。这种精神能为大学生在完成许多体育项目时,以多人合作配合来感染在场的参观者、服务者,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友谊,使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因此,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教育或接受教育的良好契机,能培养与他人合作或团结协作的精神,能使大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3.3高校体育文化能使大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大学生在紧张文化课学习之余,参加体育活动和观看体育比赛,有利于心理调适并恢复到心理状态。体育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和心理宣泄的机会,在动作完成过程中及胜利的喜悦中均得到心理满足,产生愉快情绪,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7]。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自尊、自重、不畏惧、不贪求,争取在社会行为准则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

3.4高校体育文化能使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改造自我、适应社会的过渡阶段,自身对外界的心理承受压力的可控性显得尤为重要。丰富多彩的高校体育运动情景能培养学生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团结合作、交往沟通这样的一些意识和观念,达成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同时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还可以利用公平合理竞争来表现自己,这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在竞争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无畏困难、敢于拼搏,有利于相互协作,促进个体社会化。

4.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举措

4.1制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规划

高校体育文化规划是高校体育文化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规划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拼搏进取、竞争、敬业精神等;规划应把体育文化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制定出远期目标和近期的具体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师生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及时财富,是现代人生的基本条件,培养对体育的爱好,加强与终身体育的衔接,使大家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4.2完善体育设施的建设

体育设施是高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学生对学校可利用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满意程度上。由于体育具有的实践性特质,体育文化的传递和继承,都与活动、练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极大地促进或制约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相对于高校其它文化建设来讲,场馆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应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通过良好的体育设施及环境激励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动机,用优美的体育建筑、良好的体育设施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

4.3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的特色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并能够延续的相对稳定的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形态,表现为自觉的经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由于各高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和师生结构等不同,以及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高校体育文化的思路不同。因此,在建设高校体育文化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5.结语

总之,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具备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他们学习体育文化范畴内的各种体育运动知识或运动技能,正是源于其对体育文化的认同、理解和需要。校园体育文化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为手段、以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为载体,锤炼大学生的意志,促使学生奋发进取,培养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协调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可使大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各种职业和环境。使大学生在环境中长期熏陶,形成终身体育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作者:姜生成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教育论文

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1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

体育文化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相对于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体育文化来说是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技等表象内容,也包括体育风尚、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价值等深层内涵,它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综合型人才[1]。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具有自身独特结构和功能的文化系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在高校环境中的集中体现,涵盖了体育在学校的全部内容、形式、价值和特征;是体育文化在高校中最广义的概念。在体育环境中表现出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目标、价值观念、管理特色、道德规范、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内容。

1.2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又与竞技运动文化、大众体育文化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2]。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它包括学校体育的目标与任务、师生的体育爱好与志向、学校体育的风气、传统与习惯及各种业余体育团体的组织机构、群体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各类竞赛、场馆设施的建设,以及体育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还包括体育道德风尚、体育精神的价值等内涵[3]。

1.3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

人们通常把文化划分为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大类。校园文化是从属于文化的“亚文化”,高校体育文化从属于校园文化,也包含于三大文化之中,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使其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

1.3.1意识文化特征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身心发展规律区域成熟的时期。意识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个性化、时代性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在高校体育意识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弘扬体育文化,在体育运动中追求公平竞争、重在参与、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体现体育及体育文化的价值。

1.3.2行为文化特征

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导向和具体体现。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表现包括:学校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健身锻炼、运动竞赛、体育的规则制度等。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多是以群体活动的方式出现,人多面广,活动范围大,加之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特点,所以,在开展活动时,既要提倡只有参与,又反对放任自流。

1.3.3物质文化特征

物质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高校体育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高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的建设情况,体育象征性建筑、雕塑及宣传性体育宣传栏、报刊栏的现有情况,体育服务、用品等,它们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结果,也是体育精神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人们对学校发展的希望,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体育建筑设施及各种器材是大学生开展高校体育文化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1.4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导向

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首先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导向的问题,价值观是体育文化中最深层的核心,价值观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民族)的关系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价值导向问题是一个时代文化建设中价值观念体系指向什么方向,什么目标的问题”。高校体育文化的目标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公民。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与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整个民族、全体国民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根本定位及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标准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德、智、体民展和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自卑、怯弱、孤傲、冷漠等,从而导致问题行为以及躯体化等症状,具体表现为:过度依赖、不能自理自立、任性、自我中心、情感淡薄、骄横、不合群、不善交往、缺乏承受挫折能力和生存能力等。大学生处于即将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而导致的问题行为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据统计[4],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23.35%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2006年已达到3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特定社会角色的要求,其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个性等。公认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指标有三条原则和七种能力。三条原则是:心理与环境的协同性、心理与行为统一性、个性的稳定性。七种能力是:适应能力、耐受能力、控制能力、知觉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康复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生活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3.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是关系人发展的文化,是关系到人的素质提高的文化。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面向未来。高校体育文化的关键是塑造具有现代精神的新型人格,其内涵包括: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实事求是,面向世界,走向未来,以天下为己任;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自觉奉献;自尊自重,平等待人,维护正义。一方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使其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方面得到提高,提高机体各器官功能,从而使学生体验健康的愉悦;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将体育活动方式,作为娱乐消遣的生活方式之一固定下来,让身体的生理改造和心理调适在健康的活动方式中得以实现。

3.1高校体育文化能使大学生评价与认识自我

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任务是使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通过参加各种体育社团,参与球类、棋类等健身活动,参加各种校园体育项目比赛,以及野营等形式的户外活动,来维持和增进大学生的正常情绪状态和生理状况,适应环境和各种变化刺激,形成健康心理,提高机体各器官功能,使大学生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体验健康的愉悦和自豪[5]。能够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即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恰当的客观评价,不会提出苛刻、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能持续健康地发展自己的内在潜力。

3.2高校体育文化能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体育运动是一种互动的活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又要互相配合协助,共同体会体育的真正内涵,既要征服自我,又要征服对手,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把成功和失败都当作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拼搏[6]。这种精神能为大学生在完成许多体育项目时,以多人合作配合来感染在场的参观者、服务者,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友谊,使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因此,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教育或接受教育的良好契机,能培养与他人合作或团结协作的精神,能使大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3.3高校体育文化能使大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健康及时”是新世纪体育教育的特点,也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目标。大学生在紧张文化课学习之余,参加体育活动和观看体育比赛,有利于心理调适并恢复到心理状态。体育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和心理宣泄的机会,在动作完成过程中及胜利的喜悦中均得到心理满足,产生愉快情绪,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7]。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自尊、自重、不畏惧、不贪求,争取在社会行为准则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

3.4高校体育文化能使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新时期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改造自我、适应社会的过渡阶段,自身对外界的心理承受压力的可控性显得尤为重要。丰富多彩的高校体育运动情景能培养学生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团结合作、交往沟通这样的一些意识和观念,达成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同时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还可以利用公平合理竞争来表现自己,这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可以满足心理需要。在竞争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无畏困难、敢于拼搏,有利于相互协作,促进个体社会化。

4.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举措

4.1制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规划

高校体育文化规划是高校体育文化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规划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拼搏进取、竞争、敬业精神等;规划应把体育文化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制定出远期目标和近期的具体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师生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及时财富,是现代人生的基本条件,培养对体育的爱好,加强与终身体育的衔接,使大家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4.2完善体育设施的建设

高校体育新的定位,是必须建立在现代机制和强大的物质基础上。体育设施是高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学生对学校可利用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满意程度上。由于体育具有的实践性特质,体育文化的传递和继承,都与活动、练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极大地促进或制约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相对于高校其它文化建设来讲,场馆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应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通过良好的体育设施及环境激励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动机,用优美的体育建筑、良好的体育设施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

4.3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随着体育的价值功能作用越来越凸显,高校体育文化已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反映。高校体育文化的特色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并能够延续的相对稳定的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形态,表现为自觉的经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由于各高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和师生结构等不同,以及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高校体育文化的思路不同。因此,在建设高校体育文化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结合办学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如开展体育科技专题讲座、体育评论、体育沙龙及其他当代新兴的体育项目(定向运动、台球、攀岩等),为校园体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增加大学生的参与体育的意识,体现主体地位。这可以较大限度地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导向凝聚功能、整合创新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使学校在强劲而深厚的文化动力中获得跨越式发展。

4.4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

有效的保障体系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根本,包括物质保障,校园文化保障,学校体育氛围保障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点在基层,通过各班级、各年级、各专业、各院系、全校,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形成金字塔一样的层次。在这样的基础上,各级领导的重视、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体育院系(教学部)的全力以赴、学生会、共同努力,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保障体系。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促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4.5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由学习主体的学生、教学主体的教师、管理主体的学校领导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在体育竞技场上学生能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满足心理需求,通过参与到体育比赛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学校体育组织竞赛中,学生通过参与赛前组织,筹备工作等,也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不同活动,不同岗位都可以体现。其中,学校学生会体育干部、学生体育积极分子,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中是一支强大的主力军。对于高校体育院系的学生更能体现这一主体作用,体育专业学生从知识构建、专业实践性来说,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题群。

4.6建立校园体育运动与文化宣传网站

建立校园体育运动与文化宣传网站,关系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能否持续发展。校园体育与文化宣传网站的建立,能起到繁荣校园体育文化市场的作用,具有信息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利用现代化的传媒工具,能够加快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搭建富有特色的校园体育与文化交流平台;更新高校体育工作的思想观念。促使形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育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5结语

总之,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具备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他们学习体育文化范畴内的各种体育运动知识或运动技能,正是源于其对体育文化的认同、理解和需要。校园体育文化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为手段、以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为载体,锤炼大学生的意志,促使学生奋发进取,培养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协调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可使大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各种职业和环境。使大学生在环境中长期熏陶,形成终身体育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作者:姜生成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1.1手机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

手机的交流平台可以很大程度的为大学生提供先进的,具有辩证思想的好的想法和观点。同时也可以适时的为大学生提供他们想要的信息资源,比如一些论坛和贴吧这些交流的平台可以很好的为学生提供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手机媒体下学生还可以通过手机下载电子书,和电子词典学生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通过手机来阅读,做到了随时随地的阅读和查阅资料;手机的体积比较小也便于携带这也使得在手机上阅读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1.2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转变

随着手机软件的增多各种社交软件也被大学生所使用,作为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手机媒体起到了促进大学生与外界联系的作用。社交网络平台的建立使得大学生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随时的和各个地区、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很好的扩大学生的交际范围,有利于大学生感受社会理解社会。这种交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减小了大学生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成本。

2.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2.1手机媒体影响大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能力

不得不承认手机媒体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能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手机媒体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其中的文本、图形和声音图像等,内容都是比较简单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娱乐效果。大学生在接受这些信息时不需要花费任何的时间和精力,一些学生根本就没有经过思考,只是一味的接受外来的信息却没有进行消化。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情感的发展。

2.2手机媒体阻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学生在手机的使用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沉迷的状态,这样就会减少和现实中人的交往,有的更不愿意和家长、老师和同学沟通和交流。长期以来就会形成一种孤僻的性格,孤僻性格的形成又导致大学生减少参加社交活动,也疏远了人际之间的交往,导致了人际交往的淡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2.3手机媒体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

相对于课堂内容,手机上的各种社交软件以及各种娱乐软件显得更具有吸引力。所以在大学课堂往往出现由于手机频频发出声响,影响到课堂的秩序,打断老师的讲课思路。在大学的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不再那样的严格,使得学生使用手机显得更加的肆无忌惮。同时手机的信息功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加大了老师的打击难度,所以在大学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学生抱着手机听课的场景。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更不用说学会了多少。这样长期以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同时手机有很强的辐射长期使用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一些不良信息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3.手机媒体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作用的对策

3.1老师要加大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要想改变学生沉迷于手机的好办法就是加大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这里老师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老师在教育中要转变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参加。尽量做到老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用现实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学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拉出来。

3.2引导、教育大学生文明健康的使用手机

手机媒体在传播信息资源时,其中包含了很多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信息。所以学校和老师应该加大引导和教育的力度,让学生文明健康的使用手机。通过板报或者是校园局域网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们认识到手机媒体中不健康的信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努力让更多的学生知道宣传的目的,同时加大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共同营造校园使用手机的良好氛围。

3.3加强心理疏导,远离手机依赖心理

在高校中要建立多个心理咨询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引导学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中来。同时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尽量让学生走出宿舍,加强身体锻炼。对于有手机依赖症的同学要加强对其心理的疏导,让他们调节自己的心态,让他们少使用手机,帮助他们缓解由于减少使用手机带来的焦虑感和烦躁情趣。

作者:王莹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论文

一、关于家庭教育的分析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有关家庭教育这个概念,我国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了分析,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例如,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生的父母亲(包括学生的年长者)在家庭中对他们孩子所实施的教育;还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应包括两方面的教育:一个是学生父母亲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另一个就是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其中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应是最为主要的教育。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生的父母亲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种培养教育,也就是在学生家庭中,其家长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及自己的生活实践,来对他们子女的学习生活施加一定的影响,以期让他们的孩子能朝着他们所希望的预期目标发展。总而言之,家庭教育就是学生家庭成员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之间的教育;在这个家庭中,不管是长者对幼者,还是幼者对长者,所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影响,都应属于家庭教育。本文中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在学生家庭中,其父母亲及其家庭成年人对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施加影响及教育的过程。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和早期性

在小孩出生之后,其原生环境就是他及时次接触的环境,其父母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因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人生整个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就是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一辈子的发展状况,家庭教育起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众所周知,人的教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家庭教育就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学校里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多或少都可在学生家庭里反映出来,而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所发现的很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其根源均可从学生家庭教育中进行追溯。

2.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和性

小孩出生以后,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与自己父母亲在一起的家庭里,并不断地受到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这种家庭教育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有意与无意中进行着,无论是通过哪种形式、在哪个时间实施教育,都是家长通过自身的一举一动来对他们的子女进行随时随地的影响和教育。这种教育既影响到孩子平时的生活习惯及谈吐品行,而且还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品行道德,具有极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种来自学生家庭的、能够影响到学生一生的终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学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学生家庭的价值观。

3.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渗透性和感染性

实践表明,能对小孩心理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主要有:家长的学历知识、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情绪氛围。小孩与其父母亲之间的天生亲缘和血缘关系,使得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小孩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对于自己父母亲的一举一动,小孩往往能够做到心领神会。而一个家庭氛围越和谐、亲情越浓厚,越能促进小孩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家长及其家庭其他成员所持的态度,极易引起小孩的共鸣,因而家庭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渗透性和感染性。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且学生家庭教育的具体方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家长的教育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发育和健康成长。

(一)强迫式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影响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部分高等院校和学生家长,把学生成才与否界定在学业优差和能否顺利找到一份好工作上,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素质能力的培养,却考虑不够。这样,就使得许多家庭在对他们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时,采取强迫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例如,采取命令、惩罚的方式来强迫孩子学习,更有甚者,采取打骂的方式来逼迫孩子进行学习;在孩子学习期间,为了能快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制定出一些硬性学习指标;一旦孩子未能完成这些硬性学习指标,就采取罚、打等极端方式来对待。显然,长期在这种强迫性家庭教育方式下生活的孩子,极易产生自卑等性格特征。这些孩子一旦形成这种性格特征,就对学习充满着恐惧、厌烦,对生活充满着痛苦。因此,在这种强迫式家庭教育下,学生极易形成极为强烈的自卑情绪,甚至会得诸如强迫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由此可见,强迫式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由于这种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味地对孩子进行严格要求,极大地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期在这种强迫式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先不论他们能不能成才,以他们这种不健全的心理状态进入大学学习,一碰到困难、挫折,且这些困难、挫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时,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放羊式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与上述的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正好相反,放羊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则是以听之任之的教育态度来对待孩子,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状况不闻不问,只要让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就可以了,其他的就与家长没有任何关系了。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更多地是出现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上,因为这些孩子的家长一直在外打工,对于孩子的学习,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因而就出现了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的状况;只要能及时给孩子缴纳学费、给孩子按月寄生活费就很不错了,其他的诸如孩子的生活困难、心理健康问题等一概不予以理睬,全部推到学校方面。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下,学生极易产生放纵自由的性格特征,一旦进入大学,在与人交往中就容易出现散漫、缺少团体合作的意识,而且更多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事情。长期形成的性格缺陷日渐暴露出来,在一定条件下就引发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民主式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看,民主式家庭教育这种方式,是在总结和吸收以上两种家庭教育优点、有效克服其缺点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中,作为学生家长,他们能够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与孩子积极地交流,并且帮助解决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对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些闪光点,能够及时发现并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孩子在学习中做得不好的地方,能及时予以指出,并与孩子合作一起进行解决。此外,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极为重视的,家长非常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因此,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能够真正体现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当孩子遇到问题,特别是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就能及时予以沟通和帮助解决,这不仅能让孩子形成独立、坚强的性格特征,而且还有利于孩子具备健康、自信的人格魅力,因而在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就能较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促使他们朝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当然,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并非单独出现的,也不是无条件就可以进行实施的,通常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的成功实现,要具备以下条件:及时,学生家庭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收入;第二,学生的家长都应具备比较高的文化水平;第三,学生的家庭应具备团结协作的家庭氛围。在实际当中,有些学生家庭并不全部具备这些条件,但这些家庭仍然可以培养出较为的人才,属于这种群体的并不多,而且从总的来看,缺少其中某些条件的学生,在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也比较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家庭不仅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后和经受各种挫折的疗养所,而且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在实施各项工作中,对于开展家庭教育这项工作,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把大学生与家长相互沟通的桥梁搭建起来,以此来加强高校与大学生家庭的联系,这对于解决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史宏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会计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家庭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一、关于家庭教育的分析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有关家庭教育这个概念,我国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了分析,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例如,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生的父母亲(包括学生的年长者)在家庭中对他们孩子所实施的教育;还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应包括两方面的教育:一个是学生父母亲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另一个就是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其中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应是最为主要的教育。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生的父母亲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种培养教育,也就是在学生家庭中,其家长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及自己的生活实践,来对他们子女的学习生活施加一定的影响,以期让他们的孩子能朝着他们所希望的预期目标发展。总而言之,家庭教育就是学生家庭成员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之间的教育;在这个家庭中,不管是长者对幼者,还是幼者对长者,所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影响,都应属于家庭教育。本文中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在学生家庭中,其父母亲及其家庭成年人对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施加影响及教育的过程。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和早期性

在小孩出生之后,其原生环境就是他及时次接触的环境,其父母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因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人生整个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就是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一辈子的发展状况,家庭教育起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众所周知,人的教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家庭教育就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学校里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多或少都可在学生家庭里反映出来,而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所发现的很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其根源均可从学生家庭教育中进行追溯。

2.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和性

小孩出生以后,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与自己父母亲在一起的家庭里,并不断地受到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这种家庭教育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有意与无意中进行着,无论是通过哪种形式、在哪个时间实施教育,都是家长通过自身的一举一动来对他们的子女进行随时随地的影响和教育。这种教育既影响到孩子平时的生活习惯及谈吐品行,而且还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品行道德,具有极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种来自学生家庭的、能够影响到学生一生的终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学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学生家庭的价值观。

3.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渗透性和感染性

实践表明,能对小孩心理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主要有:家长的学历知识、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情绪氛围。小孩与其父母亲之间的天生亲缘和血缘关系,使得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小孩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对于自己父母亲的一举一动,小孩往往能够做到心领神会。而一个家庭氛围越和谐、亲情越浓厚,越能促进小孩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家长及其家庭其他成员所持的态度,极易引起小孩的共鸣,因而家庭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渗透性和感染性。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且学生家庭教育的具体方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家长的教育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发育和健康成长。

(一)强迫式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影响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部分高等院校和学生家长,把学生成才与否界定在学业优差和能否顺利找到一份好工作上,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素质能力的培养,却考虑不够。这样,就使得许多家庭在对他们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时,采取强迫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例如,采取命令、惩罚的方式来强迫孩子学习,更有甚者,采取打骂的方式来逼迫孩子进行学习;在孩子学习期间,为了能快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制定出一些硬性学习指标;一旦孩子未能完成这些硬性学习指标,就采取罚、打等极端方式来对待。显然,长期在这种强迫性家庭教育方式下生活的孩子,极易产生自卑等性格特征。这些孩子一旦形成这种性格特征,就对学习充满着恐惧、厌烦,对生活充满着痛苦。因此,在这种强迫式家庭教育下,学生极易形成极为强烈的自卑情绪,甚至会得诸如强迫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由此可见,强迫式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由于这种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味地对孩子进行严格要求,极大地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期在这种强迫式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先不论他们能不能成才,以他们这种不健全的心理状态进入大学学习,一碰到困难、挫折,且这些困难、挫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时,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放羊式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与上述的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正好相反,放羊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则是以听之任之的教育态度来对待孩子,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状况不闻不问,只要让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就可以了,其他的就与家长没有任何关系了。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更多地是出现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上,因为这些孩子的家长一直在外打工,对于孩子的学习,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因而就出现了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的状况;只要能及时给孩子缴纳学费、给孩子按月寄生活费就很不错了,其他的诸如孩子的生活困难、心理健康问题等一概不予以理睬,全部推到学校方面。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下,学生极易产生放纵自由的性格特征,一旦进入大学,在与人交往中就容易出现散漫、缺少团体合作的意识,而且更多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事情。长期形成的性格缺陷日渐暴露出来,在一定条件下就引发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民主式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看,民主式家庭教育这种方式,是在总结和吸收以上两种家庭教育优点、有效克服其缺点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中,作为学生家长,他们能够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与孩子积极地交流,并且帮助解决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对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些闪光点,能够及时发现并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孩子在学习中做得不好的地方,能及时予以指出,并与孩子合作一起进行解决。此外,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极为重视的,家长非常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因此,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能够真正体现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当孩子遇到问题,特别是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就能及时予以沟通和帮助解决,这不仅能让孩子形成独立、坚强的性格特征,而且还有利于孩子具备健康、自信的人格魅力,因而在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就能较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促使他们朝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当然,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并非单独出现的,也不是无条件就可以进行实施的,通常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的成功实现,要具备以下条件:及时,学生家庭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收入;第二,学生的家长都应具备比较高的文化水平;第三,学生的家庭应具备团结协作的家庭氛围。在实际当中,有些学生家庭并不全部具备这些条件,但这些家庭仍然可以培养出较为的人才,属于这种群体的并不多,而且从总的来看,缺少其中某些条件的学生,在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也比较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家庭不仅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后和经受各种挫折的疗养所,而且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在实施各项工作中,对于开展家庭教育这项工作,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把大学生与家长相互沟通的桥梁搭建起来,以此来加强高校与大学生家庭的联系,这对于解决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史宏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会计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其自身任务艰巨、自我高的定位和成长欲望的强烈,思想的不成熟和思考问题的片面化,造成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竞争压力时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随着学习压力、情感压力和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学生的休学、退学和自杀的现象多发,这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危害,更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大学生处理问题方式偏激,不考虑多种因素的后果,是大学生思想不成熟的表现。因此,作为促进大学生发展重要途径和手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推进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时代是学生从学生时代与走入社会的衔接点。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减弱,道德素质的降低以及文化素质的缺乏,使得开展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进入社会环境承担重要责任的前提,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和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关系到高校是否发挥了完成大学生德智体发展的功能。然而,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忽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了大学生能否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因此,高校应该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加强素质教育的基础。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逐渐完善,高校德育内容也逐渐得到扩展。德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基本内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加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荐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强调德育工作时指出: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素质,是目前高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二、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路径选择

1.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在大学生入学时就通过问卷测试的形式,建立起系统的大学生心理档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地把握,这也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起点。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都有一定的忌讳,从平时的交往和言谈之中很难把握其心理活动。但是通过使用指定的心理测试题目,对大学生进行测试,可以相对的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把握,也能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提供合理的基础,为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学的重点和方向。

2.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必要将心理教育纳入大学生课程体系,传授心理知识。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逐渐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心理教育课程,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传授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到的心理知识及时的解决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干预和辅导时,特别要重视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与人格塑造。

3.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征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一切心理问题都与特定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对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有所了解。大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中社会环境在影响大学生心理方面占据主导作用。认真了解大学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家庭状况对于解决其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交往关系的变化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具有明显影响。因此,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时,要充分了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在大学生心理形成中的作用。掌握大学生所处社会环境,很可能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钥匙。建立和谐轻松的校园环境大学校园是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建立轻松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可以发挥学校社团和校园活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中所起到积极作用,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三、结语

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群体事件和个体事件的发生无不显示着当代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阻碍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发现并合理解决困扰大学生发展的心理问题,是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也将为解决其他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张勇单位:周口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应用型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随之不断在改革和进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研究和深入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应用型本科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觉得学生只要不要出大事,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停留在认识期.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制定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和工作流程,但是在具体落实执行的时候却欠缺力度,很多只是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上也不够到位,导致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有心理辅导室,但是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没有得到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现实问题较多.为了进一步研究,笔者对本市高等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高校中,72%的高校都有心理教育场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上都有,而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设置不完善,很多都是临时场所或教师办公室,没有固定场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75%的高校都配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用型院校在这方面相对薄弱.

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较为缺乏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专业人士是指心理学,精神医学上的专业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处理学生的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等问题,而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却是很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广州医药大学的赖丽曾在08年做过一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13所高校之中,有61.5%的高校配有专业人士,其中重点本科院校配备专业人员的比例占到了84%,而在被调查到的应用型高校里面,基本上都没有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士.这组数据也说明应用型高校专业人士的缺乏,也是他们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目前虽然教育部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投入的经费,人员编制,待遇等问题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相应的保障.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里面,心理健康老师普遍都是行政编制,很难在岗位上有很大的发展和突破,且待遇偏低,使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处在一个较恶劣的环境下,这些问题也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很难招聘到的专业人士.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并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内容和标准不完善,这些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再者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所欠缺,有的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际经验,而有的经验丰富却缺乏很好的理论知识,而这些都是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和深入的重要原因.

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过于传统

当下,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以单独辅导为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并没有很好的普及下去.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也是适应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个性和共性的需要.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在和谐的大环境下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开展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因为其不仅能让大学生学习到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建立起良好的心态,而且还能使学生正确的去面对困难、挫折并能积极的调整心态.目前已有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了心理学的教育课程,但是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说教形式,只是将相关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并没有针对性的去展开实践,因此所起的作用不大,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让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在学生中普及.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见,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为了控制和减少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针对新时代新情况,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开展好心理学课程学习和实践的同时,要针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去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开展相关活动,使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1引进心理教育专业人士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培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教育体系方面,学校可以将心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将他们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去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这样就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条件的高等师范类院校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专业,为高校培养输送高素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

2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再认识

应用型高校的管理者,应该站在时展的前沿,研究当今90后大学生的成长特点,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问题要客观分析,正确认识,从而做出相应的教育指导.同时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具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其主要是为了预防心理障碍和增进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健康的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等等,所以要清楚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并使其与德育教育结合.

3进一步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型高校要贯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确保安全稳定,就必须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在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常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在大学中营造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高科技发达的网络力量去宣传,创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站,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新形势下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持久战,需要不断创新和推动具体工作,我们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并不断的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去改进,这样才能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持续的发展,使我国的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

作者:王薇吴永单位:安徽新华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