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地质资料管理刍议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逐步迈入了大数据时代。在新形势下,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的要求、方法、方式和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正由传统形态向信息化阶段转型升级,如何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能切实发挥资料功能,这是涉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要挑战。
地质资料管理刍议

地质资料管理刍议:对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原始地质资料的作用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以文字、图表、声像、标本、样品、岩矿心等不同形式存在的地质、矿产信息和实物等,如工程布置图、钻孔柱状图,各中段采空区平面图、剖面图,各种原始测试数据、鉴定结果、测量结果数据汇总表(含数据库)等。

地质资料是国家重要的档案资料,是国民经济建设和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科学研究等的依据和基础,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必须实行统一管理并发挥其作用。地质资料主要包括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其中原始地质资料又称原本地质档案,是及时线各地质队伍在进行地质勘查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能反映地质现象和地质体的及时手数据资料,是各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工作直接形成或采集的,以各种类型载体形式存在的原始记录,是各基层地质单位在后期进行测试、分析所取得的实际材料,是编写最终成果报告的基础和依据。

一份原始地质资料的形成,从项目立项编写设计、野外勘测到化验分析、室内分析整理、野外验收,整个过程不仅要规范,而且系统性和完整性要得到根本保障。做好原始地质资料的收集、检查、整理、归档工作,对日后重新观察认识地质现象、开发利用实物地质资料和重新编制成果地质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能有效地节省地质项目的投入、减少重复的地质工作和降低地质工作的风险。

由此可见,原始地质资料形成时间长,获得成本高,信息量巨大,来源广泛,内容丰富,类型复杂,具有成果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原始地质资料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它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信息。

二、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现状

1.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现状

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从2003年3月1日起施行,该实施办法中附件2阐明了各不同行业、部门应汇交原始地质资料包括各种原始测试数据、鉴定结果、工程布置图,实际材料图、野外原始记录、物化原始数据、钻孔剖面图、实测和修测剖面图等等。虽然该实施办法明确了原始地质资料的汇交细目,但由于种种原因,原始地质资料汇交一直未能顺利开展,仅随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地质档案文件目录,并未按规定严格汇交原始地质资料的实体,整体工作进度远远滞后于成果地质资料汇交。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57号)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地质调查项目资料汇交相关补充要求的通知》(中地调函〔2013〕364号文)要求,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以及由国家财政出资在境外从事地质工作所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从2013年1月1日起汇交人要按照相应规定向馆藏机构进行资料汇交。自此,原始地质料汇交工作才正式开展起来。

2.原始地质资料保管现状

原始地质资料保管工作起步于1952年,至今已走过64个年头,据统计,国家累计投入地勘资金近7000亿元,形成各类原始地质资料达1亿件以上。我国原始地质资料基本由形成资料的基层地勘单位自行保管,保管单位共有2000余个,包括地质队、地质勘查公司等基层单位,以及少数省级馆藏机构、科研机构或个人,保管标准与要求也各不相同。期间,地勘单位经过机构改革,大部分地勘单位进行了合并、撤销、重组甚至是企业化管理,地勘单位性质的改变和从业人员的流动,经费不足,保管条件差,现代化设备数量不足等造成了原始地质资料的分散、缺失、损毁和灭失。

我国现行的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政策文件里面明确的原始地质资料汇交范围和汇交明细并未要求汇交全部的原始地质资料,只需要汇交列明其全部内容的地质档案文件目录和部分重要的原始地质资料扫描件。这导致了国家和地方的馆藏机构只保存了部分的原始地质资料,只有参与整个地质项目的地勘单位保管着完整的原始地质资料原件。

3.原始地质资料服务现状

2015年全国地质资料馆开展了原始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试点,中国地质调查局六大区及黑龙江、浙江等省市开展了原始地质资料目录检索服务工作,部分保管有原始地质资料的地勘单位还开展了有限的服务工作。 由于原始地质资料没有集中保管,造成借阅具有一定局限性,用户无法在国家或省级馆藏机构进行查阅,必须前往开展该地质项目的地勘单位才能进行完整的查阅,使原始地质资料服务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保管着全部原始地质资料的地勘单位服务意识薄弱,一方面不愿意无偿提供利用,不能充分发挥原始地质资料的价值;另一方面是服务机制不完善,服务产品开发滞后,缺乏一系列完整的政策、制度、标准来构建和拓展原始地质料服务。

三、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对策

1.开展原始地质资料清查并建立原始地质资料数据库

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往对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一些政策、法规已不适用,大量原始地质资料因资金匮乏、管理机制不明、责任不清等因素导致管理不善以至被损毁。目前难以统计原始地质资料的数量和评定哪些部分具有收藏价值和再利用价值。为此,必须尽快开展原始地质资料的调查和清理试点工作,查明我国目前保存的原始地质资料的数量、种类、存放地点、保存的完整程度,分析研究各类原始地质资料的收藏价值和再利用价值,统计和评估资料管理所需场地、设备、环境条件等问题。

为进一步配合原始地质资料的调查和清理试点工作,需要研发原始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原始地质资料目录信息采集,建立原始地质资料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和信息查询平台,实现全部馆藏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及资源共享,提高原始地质资料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参与地质项目评审并及时收集原始地质资料

为保障原始地质资料的完整性和性,各地勘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适时跟进项目,掌握野外工作流程,主动了解地质项目的开展情况,熟悉各种野外记录的形成过程,变被动接收资料为主动收集整理资料,确保原始地质资料的齐全、完整、规范和。

另外,在地质项目进行验收评审时,馆藏机构人员应参与项目的评审,要求专家列明原始地质料汇交目录,并对通过项目验收后应归档的资料和归档要求进行说明。

在对地质项目进行立项设计评审时,档案室领导参与评审并对项目结束时应该归档的资料和归档要求进行说明,使项目组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原始地质资料更加重视,避免技术管理类文件的遗失;同时,在项目年终报告评审时,档案室领导严格把关,使归档报告、附件和附图达到规范化要求。

(作者单位:广东省国土资源档案馆)

地质资料管理刍议:浅析新形势下涉密地质资料管理

【摘 要】通过对当前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提出新形势下加强涉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涉密 地质资料 管理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逐步迈入了大数据时代。在新形势下,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的要求、方法、方式和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正由传统形态向信息化阶段转型升级,如何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能切实发挥资料功能,这是涉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要挑战。

1.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管理机构现状

涉密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因行业、单位和管理层级的不同有所差异。当前,在国家和省级层面都成立了管理地质资料的公益性事业单位,隶属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涉密地质资料的接收、保管、编研及利用服务工作,对汇交涉密地质资料所定密级进行复核并确定密级,依规开展管理工作,对推动涉密地质资料事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由于在涉密地质资料管理体系中,涉密地质资料的汇交主要集中在地矿、煤田、有色、核工业、化工、建材、冶金等单位,为方便利用、制作和保护自身劳动知识成果,这些单位基本都成立涉密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对本单位的涉密地质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接受国土资源部门的涉密地质资料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提供本单位或系统内的利用服务,依法汇交。

1.2 保密责任意识不强

涉密地质资料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少数涉密地质资料管理人员、领导错误认为保密工作的作用不大,保密观念淡化,保密意识淡薄,对保密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和危害性估计不足,给国家安全带来了一定威胁。一些涉密管理人员明知严禁使用涉密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和处理私人事务,但为了工作方便,擅自连接互联网和处理私人事务。一些涉密管理人员调任或离岗时,不及时地对自己持有的涉密载体进行清理和进行交接,留下失泄密隐患。

1.3 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影响,涉密地质资料管理部门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局面。很多单位受经济因素和目标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影响,把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都集中在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工作上,对涉密地质资料管理这种基础工作重视不够,在涉密管理人员配置、工作经费、岗位待遇等方面缺乏系统科学的考虑和设计,没有真正发挥涉密地质资料管理部门的作用。

1.4 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由于对涉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缺乏合理的定位,造成了在管理人员配备上不合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不具备专业知识、年龄老化、管理人员流动性大、新技术新方法掌握不足、业务素质差、工作责任心不强等等方面,对涉密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一定影响。

1.5 数字化水平不高

涉密地质资料技术层次较高、涉及面广、类型多样、信息海量、成套性强,受专业管理人员匮乏、工作量巨大、软硬件及基础设施高投入、数字化标准不统一、资料质量、社会化服务利用率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上数字化程度不高,涉密地质资料多以纸质形式存放,形成年代越久远表现越突出,管理机构层级越低表现越突出,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制约了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的发展。

2.加强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2.1 加强学习,增强保密意识

单位要经常组织涉密地质资料使用和管理人员、领导干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349号)、《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16号)、《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国土资发〔2008〕69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利用各种时机敲“警钟”,在学习中深刻认识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要经常利用失泄密的典型案例,进行保密警示教育,绷紧有密必保这根“弦”,促使在言行上逐步养成保密习惯,为安全使用和保管涉密地质资料夯实工作基础。

2.2 加强领导,建立长效机制

单位要理清涉密地质资料工作职责,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抓好抓实涉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机制。单位主要领导要当好总指挥,定期听取涉密地质资料工作汇报,帮助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涉密地质资料管理部门要对工作薄弱环节多思考,采取有效措施,想方设法查缺补漏,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请求帮助解决;涉密地质资料使用和管理人员要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保密意识,加强学习,增强防失泄密能力,确保涉密地质资料的安全。

2.3 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作为涉密地质资料管理过程中的活跃因素,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管理质量,更是加快涉密地质资料事业发展的关键。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涉密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工作责任意识薄弱、业务能力低等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采取高校进修、岗位培训、学术交流、业余学习等不同的培训方式,培训一批知识面广、有强烈进取精神、能力出众的复合型人才,切实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这也是新形势下做好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的基本要求。

2.4 加强引导,推进数字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涉密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化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涉密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工作是大数据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各级领导和涉密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的引导,转变传统观念,重视涉密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工作,合理制定符合单位实践的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不断加大对涉密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工作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克服一切困难,稳妥扎实的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促进涉密地质资料的良性发展。

地质资料管理刍议:一种提高某院地质原始资料管理效率的办法

摘 要 原始资料收集和归档,标准不统一,分工不明确,后期查找使用不便;针对地质原始资料管理不完善、资料归档不、不完整等问题,建立一套地质原始资料收集和归档管理办法,使原始资料收集清单化、表格化;使原始资料收集及时、完整、;使原始资料归档规范化。

关键词 地质原始资料 归档 提高 管理效率

1地质原始资料特点

工程地质原始资料是工程勘测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原始记录,是工程设计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施工过程的重要指导。工程竣工后,原始资料便成为工程设计的原始凭证,对后期工程问题处理、工程质量责任划分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质原始资料档案是一个有机载体,其特点主要有四:

(1)成套性。它记载和反映建设活动的全过程和成果,与总体的基建程序和专业内容衔接,构成项目完整的成套性整体;

(2)专业性。它是专业技术活动的真实记录,包括了从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竣工到建成工程地质条件的全过程;

(3)现实性。它具有较强的现实使用性,是考核建设工作设计质量、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竣工验收的依据,是工程建设、使用维护和技术改造的不可缺少的现实性依据。

(4)保密性。因为它涉及到一定的地域和民族因素,必须保障其保密性,不可遗失或随意公开。

2地质原始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某设计院以水电项目为主,工程周期长,地质原始资料涉及前期勘探、施工期编录、竣工验收等各阶段的多种图、表的记录,原始资料数量、种类繁多。

由于地质原始资料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导致有些项目对原始资料的重视度不够,存在原始地质资料收集不及时、有缺失,记录不规范、格式不统一,保存不当等,声像记录各自保存,没有及时编辑整理等各种问题。到工程竣工、原始资料归档时,资料残缺不全,污染破损严重,甚至无法成套性存档。

某些已竣工的工程显示,由于没有规范的归档流程,在后期资料查找使用中,资料的查找使用率不及30%。

3提高地质原始资料管理效率的办法

3.1提高全体员工对原始资料的重视度

首先需要提高全体员工对地质原始资料的重视度。地质原始资料是工程从勘察到竣工全过程地质条件的最真实记录,是设计方案的基础、是施工方案的重要指导、是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对原始资料的收集、保存及归档应做到系统性与及时性。地质原始资料完整地归档,对工程竣工后的管理、使用、维护、改建、扩建、技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质原始资料档案收集不齐全、整理不规范、保管不安全都会直接影响建设项目发挥较大效益。项目负责人及团队要高度重视地质原始资料的档案工作。工程建设是百年大计,工程建设的原始资料档案同样是百年大计,因此从项目立项开始,就要明确分工,指定相关人员负责文件、图纸、计算数据、声像记录等资料的收集、管理工作。

3.2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地质原始资料管理规章制度

首先某设计院针对各种档案的管理有一系列覆盖面广泛的管理作业文件。地质处应根据项目类型,严格按照院文件材料归档管理作业文件ITM.03B01及国家规程规范《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DA/T 41-2008)的要求,结合地质处的生产管理细则,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特点和需要,合理分配相关人员进行档案管理工作。

其次是加强项目资料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切合实际的地质原始资料归档工作管理体制和工作程序。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进行考核并与奖惩挂钩。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建设项目由于规模大、工期长、地质原始资料多,因此,依据不同项目特点制定符合该项目实际情况的地质原始资料档案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程序,就成为做好地质原始资料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

第三要坚持做到“四同步”,即:项目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项目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检查项目计划进度与检查项目文件材料积累情况同步,验收、鉴定项目成果与验收、鉴定项目文件材料归档情况同步,项目总结与项目文件材料归档同步。以“四同步”制度来确保做好项目档案的收集工作。

3.3对专业责任人员进行档案知识业务培训

一个单位建设项目地质原始资料档案管理的好坏,不仅与本单位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健全与否,主管档案领导的思想观念,档案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更与项目上的地质专业负责人对档案资料的重视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地质原始资料档案未形成时,资料都散落在各经办人手中。地质处项目责任人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各有关人员进行档案知识的业务培训,让项目上的地质团队从思想上重视档案管理,掌握地质原始资料档案的收集范围、归档范围、整理规范、保管要求等,不要等到工程项目需要进行档案验收时,才知道地质原始资料档案还有整理的标准和安全保管要求,这时往往积累了很多工作需要处理,搞得很被动。因此,地质处项目责任人应及时跟踪项目建设进度,及早介入地质原始资料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保障档案在形成过程中的完整性,为最终项目的验收打下基础。

3.4规范地质原始资料收集的方法

地质原始资料收集是否完整齐全,整理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反映工程地质条件的完整度和度。地质原始资料收集方法应体现全程跟踪收集和管理的原则。特别是水电项目工程大、周期长,形成的文件材料门类繁多, 要明确规定工程地质档案应具备的质量和数量要求、移交形式等。相关责任人应对收集的地质原始资料进行检查、校核和鉴定工作。最终达到地质原始资料收集表格化、清单化、标准化;整理及时化、整理手段标准化;保存方式安全、规范化;移交资料、完整、正确。

3.5定期开展资料整理检查与监督

由于地质原始资料繁多,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现场工作又非常繁忙,地质人员绝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工程地质情况的收集,对资料整理一般都是被动应付。如不认真进行督导检查,到很可能一塌糊涂,甚至有大量资料流失。所以要定期开展地质原始资料的自查工作,一方面保障资料收集的及时性、性与正确性,另一方面保障地质原始资料保存的完整性与保密性。

4结语

一个项目的建设过程,凝集了设计者、建设者、组织者等很多人的心血,地质专业从项目的规划、勘察、施工、竣工全程参与,经历很长一段过程,期间所保留的文字、图纸、图表等各种形式与载体的文件材料经过移交整理形成完整的地质原始资料档案。在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部分专业责任人或执行人员不重视地质原始资料档案管理,有可能因为工作面太多而遗漏了个别工作面的地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因此地质原始资料的管理一定要强化基础管理,注重过程控制,要主动参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健全地质原始资料归档工作细则,使各方人员确实履行职责,认真做好收集、整理、校核、保管、统计和利用工作。

加强地质原始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首先我们要从宣传地质原始资料的重要性入手,加强各级人员的重视程度,并在保管与利用过程中体现出地质原始资料档案规范管理的价值和作用。在领导支持的同时,取得各方人员的理解和帮助,确保地质原始资料的完整、。其次在地质原始资料档案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发现新问题,找出新方法,适应发展与各种变化,才能更加科学地管理好地质原始资料档案,提高专业工作水平,为单位的科研、生产、管理服务。

地质资料管理刍议:提高地质档案资料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摘要]地勘单位在多年的工作中,通过地质勘察和开发工作会形成大量的、丰富的地质档案资料,这些地质档案资料包含丰富的信息,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通过对这些地质资料的利用,可以有效的推动地勘经济的发展。所以需要提高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水平,确保其更好的经济发展提供品质的服务。

[关键词]地质档案;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管藏;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需要严格依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进行,这有效的确保了我国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规范性和法制性。但这也对我国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提高了更高的要求,做为地质档案资料管理部门,需要努力提高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地质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

一、把好地质档案资料归档的质量

(一)计划任务与文件材料的归档同步进行

为了更好的确保地质档案资料归档的质量,则需要在项目计划任务书下达时即开始进行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相关规则和标准下,可以在项目实施现场指派地质技术人员作为兼职的项目资料管理员,对项目进行过程中所形成的文件资料进行收集和积累,确保计划任务能够与文件材料的归档同步进行,有效的确保了地质档案资料的完整性。

(二)野外工作过程与科技文件材料形成同步

大量的原始地质资料都是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地质技术人员需要做好科技文件材料的收集和积累工作,这是确保科技文件材料能够收全的关键所在。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在项目中需要根据样品的不同来分别填写送样单位,同时还要确保每一个工程记录表要分开,使每个工程都要有一个素描图和工程记录表相对应,这样可能为材料归档提供便利的条件。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材料,需要根据立卷分类来将其按一定类别分别装在资料积累袋内,为后期立卷和分类归档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室内综合整理与科技文件材料归档要求同步

室内综合整理工作不仅包括对野外形成的各个阶段的科技文件材料的整理,而且还包括综合图件的编制和报告的编写,通过对地质科技文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立卷,并进行原本地质档案明细账的填写,进行归档,确保原本地质档案材料的性和完整性。

(四)质量管理体系控制及成果报告验收与原本档案验收同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能冠军质量管理体系来对立项、设计、实施、综合整理和研究、成果报告编制及资料归档等进行有效控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对明确地质科技材料形成积累的及时责任者,完成文件材料的有效积累,确保立卷归档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由于原本档案对原始记录更为重视,而质量管量体系的运行直接推动了原本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为了能够加快项目结束的进程,则需要在成果报告验收前,即对原始地质档案立卷和归档进行验收。

二、加快地质档案数字化建设

(一)建立原本地质档案目录检索数据库

地勘单位可结合原本地质档案的具体构成,尽快对原本地质档案进行著录,以建立相应的目录数据库,开发适合本单位原本地质档案目录检索系统,实现原本地质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地勘单位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该检索系统,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只要输入任意一项关键词,均可从数据库中检索出有关的地质档案信息,方便快捷地为利用者提供服务。

(二)建立基础地学资料数据库

计算机技术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地质勘查开发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资料也应运面生。地质勘查单位应加强对这些数据库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管理,尽快建立完善的基础地学资料数据库。同时可根据相关标准要求,对新的地质勘查项目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除收集保管纸介质资料外,还应收集与之相对应的电子文档,实现新地质项目原本地质档案的双套制管理,为计算机检索奠定基础。

(三)建立地质档案数据库

地勘单位对原本地质档案进行图文数字化,即将已有的纸质档案采用计算机扫描、编辑等方式,将地质资料信息以数字记录方式存入计算机,并建立相应的电子文档号,这不仅保持了纸质档案的原貌,更易于利用者查阅利用。利用者只要在目录检索系统中,输入所需资料的电子文档号,就可以方便查阅原本地质档案,不需要再到库房调用纸质档案,进而提高了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利用水平。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库存原本地质档案,延长了纸质档案的保存寿命。

三、改善地质档案资料馆(库)藏条件

要及时修缮、更新档案室的设施,为档案的保管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较大限度地延长地质档案的寿命。同时,应逐步实行现代化管理,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加大投入,改善保管条件,添置现代化的地质档案资料管理设备,推广应用密集架存放资料,使库房整齐,达到三防的目标。电子文档的存放,要有具备专门存放电子档案的存放室、柜,确保其保存期限。

四、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强化对档案管理人员新理念的培养,鼓励其应用新方法和新技术。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强化自身的学习,加快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在工作中努力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地勘单位的各种培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地勘单位打造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档案管理人才。

五、结束语

地质档案属于科技档案,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地勘单位需要做好地质档案的管理工作,从源头上做好控制工作,从而使地质档案资料的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充分的对原本地质档案的潜在价值进行深入挖掘,确保更好的为当前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地质资料管理刍议:石油地质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摘 要: 油气储量、产量是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重要资产,油气地质资料同样也是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重要资产,井位部署、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地质资料。石油地质资料管理是石油勘探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主要任务是为石油勘探提供服务,石油地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不可阻档的趋势。

关键词:石油地质 资料 管理 信息化 建设

一、石油地质资料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石油地质资料数量大,涉密资料多而广,石油地质资料是石油勘探工作客观表现,客观反映石油勘探业发展的全流程,是石油勘探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资料以石油地质科技为主体,做好石油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提升石油地质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对促进石油地质勘探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石油地质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现状

2013年部、省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变职能,强化管理,积极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各项工作均取得新进展,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化进一步完善,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社会化服务取得新进展

国内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建立全国地质资料目录信息网站之间的链接,形成部级地质资料目录数据中心;实现目录信息互通共享,提供高效、便捷、的地质资料目录信息网络服务。网络服务已成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主要媒介。

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推广了社会化服务,网络服务已成为主要媒介。 近年来全国持续推进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全国各级馆藏机构共接待到馆服务3.96万人次,提供资料服务15.45万份次(244.33万件次)。全国地质资料馆(以下简称“全国馆”)和31个省(区、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共接待到馆服务2.2万人次,提供资料服务9.22万份次(228.11万件次),

2.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管理“五平台一支撑”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国内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推进。共享服务平台继续发挥“资料信息分散保管、全国一站式服务”的强大功能,各单位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26号)要求,积极推进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完善了平台功能。

国内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进一步优化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系统功能,开发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并正式提供使用,目前全国多数省(区、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全国馆和部实物中心完成了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安装和试用工作,初步实现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从地质资料汇交到馆藏机构资料接收和转交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地质资料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信息化建设加强了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丰富了馆藏资料

国内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和转送工作得到加强。原始地质资料汇交开展。 各省(区、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落实《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57号)要求,共接收原始地质资料1160种,其中以矿产地质、区域地质调查和水工环类资料为主,占总接收量的90%,甘肃、陕西、西藏等省(区)接收原始地质资料超过100种。受托单位2013年共接收19.19万种原始地质资料,截至2013年11月底,馆藏原始地质资料达51.42万种。

4.通过信息化强化地质资料监督检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通过馆藏地质资料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强化了地质资料的监督检查。地质资料信息电子化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资料信息的需求,档案系统将建设档案信息服务网站,建立档案信息开放查询系统,向社会提供档案信息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

三、石油地质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

1.建立地质地质资料信息化数据库,促进了石油地质资料管理的活力

地质资料对于现今地质勘探开发与研究还有着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大力发展,建立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实现了地质资料案卷级目录和文件级目录检索系统,实现了一次输入多种用途及二次检索的功能。加快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重心从实体性管理向信息化管理以及深度开发利用转移的步伐。

2.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石油地质资料的深度应用

利用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资料汇编,如编辑钻井数据表汇编、化验分析报告数据表汇编、某区块或地区的资料目录数据表汇编、鄂尔多斯盆地公开目录及论文汇编、某油气田建设项目资料数据汇编等等,充分利用地质资料管理系统的信息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有力支持和借鉴作用。

3.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石油地质科技项目管理文档一体化

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电子文档是迅捷的工作方法,网络构筑了崭新的虚拟空间,创造了虚拟化的管理方式,利用网络,按照纸质档案归档和管理规则进行归档和管理,从电子文件产生起就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维护与管理,直至长期保存与提供利用,即保障了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长期可读性,这一全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及信息化实施管理,初步实现了对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与全程管理。

四、结束语

信息时代,现代化的管理在地质科技档案中应用,已经初步显示了它的优越性,我们知道这只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初级阶段,虽然我们在地质科技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作了一些探索,也只是一些浅显的做法,目为此,我们还需提高意识,不断加强石油地质专业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学习,积极去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方法,通过石油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促进石油地质资料的深度应用,为提高石油地质资料管理水平继续努力。

地质资料管理刍议: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分析了在管理体制、法规、设施、技术方法、经费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对策建议,如:建立健全法规与标准体系、完善管理体系与管理机制、建设馆藏机构与库藏设施等。

关键词:实物地质资料 管理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工作,产生了大量的岩矿心、样品、标本等实物地质资料,各地勘单位都建立了岩心库,虽然库存设施比较简陋,管理技术方法比较落后,但大部分实物地质资料得到了有效保存。

20世纪80―90年代,地矿机构改革、地勘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逐步企业化经营,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陷入困境并近于有名无实的状况,大量实物地质资料损毁散失。

近十几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又重新受到重视。2008年1月,国土资源部实施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责任,提出了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要求,该《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一、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

(一)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制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多部门、多单位从事地质勘查与矿产开发工作,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数量多、分布散而广,实行集中保管在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难度很大。只能在统一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承担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

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实行统一领导下的部门委托管理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即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为国土资源部,代表国家负责组织协调全国各部门、各单位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对于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放射性等具有特殊性质和保管条件的实物地质资料,委托给这些部门具有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资质的单位进行管理;对于其他实物地质资料,在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料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下,根据实物地质资料性质、保管意义与开发利用价值,实行国家、地区以及基层单位分级责任管理[1]。

(二)我国馆藏机构建设情况

1. 部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情况

2000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了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2006年改称“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2004年建立了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目前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已经形成一套从采集整理到保管服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队伍,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整理、建档、数字化及成果集成工作,形成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体系。截止到2012年5月,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共收藏有254份实物资料,主要包括380个钻孔的190,376.93米岩心、9,005袋岩屑、12,102块标本、36,810件薄片、290件样品和67个典型矿山的129块大型矿石标本。

部级实物地质资料馆通过近几年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实践,在实物库建设、实物资料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经验,为推动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基层实物库建设方面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2. 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情况及地质工作单位的实物库情况

20世纪50―60年代,大多数地勘单位都建立了岩心库、标本库、副样库及大量存放点,但省(区、市)一般没有集中统一的实物地质资料库;部分省(区、市)建立了地质博物馆,主要收藏古生物化石和矿物、岩石标本。省(区、市)的实物地质资料也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一般由国土资源厅储量处、信息中心或地质局(地矿局)的资料室负责全省(区、市)实物地质资料调查统计工作。

近年来,特别是《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办法》以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引起了省(区、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重视。随着地质工作的发展,全国各级政府重视地质资料馆藏基础设施建设,各地积极新建或拟建资料新库房,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也基本形成,由于各省(区、市)的情况差异大,所以各省实物地质资料馆藏发展形式多样:有的省建有独立的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有的纳入地质资料馆,如安徽省,安徽省财政投入5.4亿元新建安徽省地质资料库房,总建设规模50,000平方米。其中,实物地质资料库30,000平方米,原始地质资料库4,000平方米,成果地质资料库7,050平方米,科普展示用房4,000平方米,数据中心用房3,000平方米,是我国规模较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实物地质资料馆;有的归属地质博物馆;有的属城市建设档案馆或地质资料信息中心;有的委托本行政区内某一单位负责本行政区内的实物地质资料的馆藏管理与服务工作。

各地勘单位是生产和保管、利用实物地质资料的主体,目前大部分地勘单位没有实物地质资料库,或已严重破损。

3. 石油部门馆藏机构建设情况

我国石油系统长期以来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开发利用工作方面经验丰富于地矿、冶金、煤田等其他系统,各石油企业管理的实物地质资料种类繁多,包括:岩心、岩屑、井壁取心、油气水样、岩石薄片和化石标本等类别。在实物地质资料中,岩心、岩屑的库藏量较大,是各个岩心库管理的主体,油气水样、岩石薄片等实物地质资料多数单位也保存在岩心库,少量单位保存在样品试验分析部门。由于油气勘探开发的特殊性,油气实物地质资料获取成本高,特别是海洋钻井获取的实物资料更为珍贵。石油企业的岩心和部分岩屑地质资料均以长期保存为主,大部分企业从油田生产至今从未进行过岩心地质资料的处置。根据部分企业岩心长度数量,推算我国石油企业岩心保存总长度约有150万米。

大多数油田企业都有大型岩心库,库房和设备等条件良好,管理较为规范。油田岩心库基本上实现了储存立体化、存取机械化,工作流程化;有的单位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水平较高,进行了岩心全直径扫描照相和岩心剖切后扫描照相。各油田企业不同程度地建设了岩心数据库和网络系统,推进了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网络服务体系。

(三)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情况

《办法》颁布后,2008年8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又发出《关于汇交实物地质资料的通知》,要求各地质大调查项目承担单位,积极配合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做好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工作,完成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通知》下发后,一些承担地质勘查和地质科研工作的单位,按照《办法》规定,积极履行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义务,陆续向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提交实物地质资料清单,并协助进行整理移交工作。截止到2012年5月,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共接受254份实物资料,主要包括380个钻孔的190,376.93米岩心、9,005袋岩屑、12,102块标本、36,810件薄片、290件样品和67个典型矿山的129块大型矿石标本。

(四)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工作,在取得十分丰富的成果地质资料的同时,还产生了大量岩矿心、样品、标本等实物地质资料,这些实物地质资料不仅是地质勘查和地质科研工作的实物佐证,而且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然而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十分薄弱,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陷入严重困境,大部分地勘单位经费严重短缺,岩心样品库破损倒塌,管理人员退休或转岗,管理制度废除,大量实物地质资料损毁散失,除石油系统岩矿心保管较好外,地矿、煤炭、冶金、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部门的实物地质资料保管状况很差。

根据1999年开展的全国地质资料管理调查统计的基本情况看,全国当时各类岩矿心存放点约1万余处,存放岩矿心总长度2,471万米,取自6,308个矿区,30.1万个钻孔。其中,长期性岩心库463处,存放岩矿心994万米,保存完好率约为55%。石油系统岩矿心保存较好,完好率在95%以上,地矿部门为40%,其他部门低于20%。露天堆放和浅埋的岩矿心几乎全部流失损毁。1999年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保管情况见表3.1。

2009年7月,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摸底调查工作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基本摸清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类型、数量、保管状况与埋藏情况。我国现有482个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单位、1,359个实物地质资料库房、464个露天存放点(涉及144个保管单位)、545个埋藏点(涉及107个保管单位)。2010年全国摸底调查数据与1999年全国调查数据对比情况表见表3.2。

通过对2010年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摸底调查和1999年进行的全国地质资料大调查数据比对分析结果看,我国若再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那么,国家花费大量的资金、几代人的心血、几十年的勘查成果取得的岩心、标本等实物地质资料就会损毁散失。

(五)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利用情况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在加强实物资料汇交、管理以及对收集的实物资料进行了整理、入库、岩心扫描的同时积极主动开展实物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社会化服务水平逐步提高。部级实物资料库藏服务利用情况见表3.3。

目前,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正在依托丰富的库藏实物地质资料资源,开展全国著名矿山重要钻孔岩心资料信息集成与产品开发;“金钉子”和建阶层型剖面标本资源信息服务产品开发;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标本资源信息集成产品开发以及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教学科普基地建设。国家馆通过近几年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实践,在实物库建设、实物资料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经验,为推动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

2008年国土资源部实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以后,使我国实物资料管理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从国家实物资料馆来看,经过近10年发展,虽然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许多困难或不足,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馆的管理服务水平。

1. 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法规、制度、技术方法不完备。

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制、机制方面,首先,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尚未纳入地质工作管理体系,分级管理与委托保管制度尚未落实,馆藏机构的隶属关系不顺,与其他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关系不明确;其次,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与地质工作的项目管理、地勘资质管理等脱节;第三,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和服务利用工作尚未真正纳入各级地质工作规划和计划,在地质工作中尚没有建立的项目与经费渠道,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处于“孤军奋战”的处境。

在法规、制度和技术方法方面,虽然有了国务院《条例》和国土资源部的《办法》,但缺乏与之配套的制度保障。同时,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技术方法十分落后,因此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利用水平受到很大限制。

2. 馆藏机构不健全,保管设施、管理经费、专业人员缺乏。

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刚刚起步,虽然部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但服务设施尚不完善,缺乏实物资料观察场所、取样加工和化验测试场所,部级实物地质资料馆人员结构不合理,缺少技术骨干,馆藏运行经费不足。在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方面,我国还没有符合社会化服务需要的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各地方由于涉及用地、用钱以及编制、体制等问题,进展缓慢,困难重重。地质工作单位或地勘企业的实物库建设更是困难重重。

目前全国共有1,359个实物地质资料库房,有管理人员2,102人,库房总面积537,931平方米。其中长期性库房669个,库房面积312,726.42平方米;临时性库房476个,库房面积201,146.30平方米;其他库房214个,库房面积24,058.70平方米。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的保存设施情况见图3.1。

从2010年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摸底调查情况来看,虽然拥有库房的占很大比例,但是多数的库房结构简单,且年久失修,实物地质资料风化等损毁情况严重,建设标准化库房是当务之急。

全国1,359个实物地质资料库房有管理人员2,102人,平均每个库房有管理人员1.5人,长期性库房有1―3名管理人员,临时性库房大多数只有1名管理人员,其他性质库房大多数没有管理人员。从这反映出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因此,人才队伍成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困难之一。

目前各大油田和极少数单位建有比较规范的实物库,并有专门人员和经费用于实物地质资料保管维护,大量地质工作单位或地勘企业或者根本没有专门的实物库,或者已有的实物库因年久失修而严重破损,而且没有专门人员和经费用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清查处置过去积存的实物地质资料,还是接受保管新的实物地质资料,都是不可能的。

3. 馆藏实物地质资料数量有限,服务产品单一,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近10年来,我国虽然大力开展了实物采集和抢救工作,使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得到有效保管,但服务和产品开发工作十分薄弱,对服务对象及其需求了解甚少,应该开发什么服务产品,以及如何开发这些服务产品,还缺乏明确认识;对于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而言,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最突出的问题是馆藏实物地质资料类型单一、数量有限,部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可容纳钻孔岩心50―60万米,而目前馆藏钻孔岩心仅7万余米;管理与服务方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目前仅提供现场取样、网上目录等;服务利用效率低,实物资料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开展服务信息综合集成、产品开发等深层次的服务利用工作。实物地质资料产品数字化程度较低,产品资源积累不足,有许多社会急需的实物地质资料产品服务尚未展开,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作为部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不仅仅是保管实物地质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利用馆藏资源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与成果集成,开发服务产品,拓展实物地质资料利用途径,实现信息共享。

石油系统虽然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方面做得较好,但各大油田岩心库均属大型企业所有,保存的岩心主要为企业生产研究服务,缺乏为社会服务利用的工作机制。

三、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对策建议

1. 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办法》配套文件

尽快制定《办法》实施细则,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规范要求,细化分级管理责任与汇交程序;研究制定不同类型实物地质资料库设计建设标准、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标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技术标准以及实物地质资料利用办法等,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2]。

2. 加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建设

首先建立通畅的项目渠道和经费渠道,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运行和实物地质资料抢救、采集以及数字化等工作提供保障;其次,完善库藏设施,根据实物地质资料保管服务的需求,加强特殊实物库和专门的标本库建设;实物地质资料观察服务设施、设备建设等;第三,加强实物地质资料收集工作,特别是那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实物地质资料,不断完善部级实物地质资料库藏体系[3]。

3. 推进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和地质工作单位实物地质资料库建

各省(市、自治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职能,按照《条例》和《办法》的规定,负责本行政区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利用的监督管理。由于涉及经费、用地、编制等问题,各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难以铺开,各省(市、自治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各地勘单位是生产和保管、利用实物地质资料的主体,所以对于甲级资质地勘单位,应建设专门的实物地质资料库,并设专门人员管理;其他地质工作单位,即使不建设专门的实物地质资料库,也应有规范的实物地质资料存放地,除了保障完成汇交任务外,还应该将那些对本单位有进一步利用价值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妥善保管。

4. 建立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与管理系统,完善服务体系

启动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与管理系统的建设,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框架指导下,将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推进信息共享,提高对地质找矿和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

5. 加强监督检查,推进实物地质资料汇交

国土资源部和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办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实物地质资料行政管理职能,特别是要采取有力措施,监督检查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并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纳入地质工作项目管理、地质勘查资质管理,力争实现实物地质资料按时汇交。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