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地域文化建筑地域特色与营造分析

摘要:地域文化下的建筑设计,就是继承和发扬当地环境文化传统的体现,好的建筑构思,是源于生活、文化、观念的,将时间和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其塑造出一个既符合时代潮流,又具有民族文化的建筑情感化结构,既体现出生活内涵,又符合人们需求,这才是建筑设计者的理想追求。
地域文化建筑地域特色与营造分析

地域文化建筑地域特色与营造分析: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论文

一、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方式并不相同,受到地域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影响,建筑物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点。建筑物体现出的人文文化,主要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社会性质、风土人情、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体现;自然环境则主要为区域气候条件、地质特征、经纬度、季节差异等方面。在建设设计之初,必须深入了解项目所在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两方面的知识,在建筑设计中将二者紧密联系,融会贯通,相互衬托得以体现。若建筑设计仅体现自然环境特征,则缺少文化底蕴,建筑设计方案较为肤浅,不能被当地人民所接收,不能体现地域特征;而仅体现人文特征的建设设计,则会与周围环境形成较大差异,显得格格不入,无法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因此,在建设设计中需将人文和自然特征相互均衡考虑,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方。一个建筑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是通过建筑技术以及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人们将文化意识以不同的方式或者技术,比如采用不同的色调、不同的材料或者是不同的形式赋予到建筑当中,让建筑表现出这个时代或者区域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建筑设计在一定的情况会受到环境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又会反过来与自然环境进行磨合,达到一种人性化的设计与自然环境的整合,不但推进了建筑的人性化发展,而且还加快了当地社会的进步。这种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建筑的社群文化变得相辅相成,进而让人们对建筑产生亲切感。

二、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方式

1、综合区域自然环境、人文特色以及生活模式进行建筑设计

本文以锦里建筑为例,锦里地区具有古代三国文化背景,今有四川成都建筑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该地区文化发展和历史变更留下的印记。在现代城市建筑中依然保留古代时期的客栈、商铺和院落等建筑,充分体现了该地区古代时期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与周围自然景观相互衬托,共同体现出当地的区域特色。此外,现代建筑吸取了古代建筑设计精髓,并在现代元素和设计理念的帮助下进行升华,与当地人文特色朝相辉映,给人一种时空变化的感受。

2、要善于借鉴当地传统的建筑符号

装饰是一种传统文化,是利用各种装饰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具有一定的语言和符号,一定信息的载体和功能标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各种存在方式为人们所感知和使用。我们可以通过装饰的形式就可以判断出哪些是东方的,哪些是西方的,甚至可以分辨出其所表现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比如清代建筑装饰中运用了大量的吉祥图案,取材广泛,各种人物、景物、动植物都有表现,利用其谐音和形象,寓意和象征特定的含义。

3、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地与特征和地方精神的差异,使文脉成为建筑及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于各地气候及地理环境的不同,自然景观、植被和建筑材料也都呈现出巨大差异,而他们所形成的空间特征和风格也千差万别。有高原的粗犷豪迈,也有水乡的细腻柔情,有合院的保守儒雅,也有古镇的古朴清新。

4、充分利用项目所在地特有的建筑材料

不同地区受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的差异,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当地充足、品质的资源作为建筑材料。我们在设计建筑物时,必须在了解地域性质和出产建筑材料的类别进行划分,使建筑设计既凸显地域特色,也降低建筑物造价。

5、建筑的地域性与当地的人文、历史的紧密联系

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要深入该建筑所在的区域进行了解,充分发掘周围的有用信息,通过与现代的科技技术相结合,才能让设计师们在继承历史建筑物风格的同时,还可以创造出与现今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创作理念。

6、建筑理念要与时代要求相匹配

现代化建筑设计也就说现代化传统设计,所谓传统设计,就是指继承历史时期的人文因素、历史事件以及建造材料等方面,而现代建筑设计也是以这些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或多或少的改变,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因素会遗留下来与当地的文化的融合在一起,因此,一个现代的建筑设计如果能够充分的表现出这些细节问题,那么就可以的诠释该地区的特色。此外,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也要学习西方文化,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要大胆的去结合西方文化,正确对待西方文化问题。

7、参照当地其他建筑物特色

在建筑设计时可能微小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寓意则截然相反,同时,因受到地域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也不同。例如,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纯洁和神圣,然而在我国的传统思想中,白色建筑则多与死亡相关,仅是颜色的差异,就可能将同一建筑物赋予不同的含义,因此,建筑设计不仅要与地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相结合,同时也应该多借鉴当地的建筑风格和色彩运用,使新建筑物与周围其他建筑相互融合,带给人归属感。

作者:王岳富 陈颖迪 徐川 单位:台州民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地域文化建筑地域特色与营造分析:浅谈地域文化建筑设计

【摘要】:地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非常大,往往我们从一个建筑物中就能感受到它所处的地域文化、人民生活背景以及生活习惯。本文主要是结合了广西地理环境、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来进行对建筑设计分析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地域文化 风土人情 交流建筑

一、引言

随着交通技术的逐渐发达,当今出去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接触的各地风土人情也是举不胜举。本文就我国各个地域文化建设的建筑设计风格进行分析与研究,主要探讨了广西的文化建筑。对古建筑的保存欣赏、与老一辈生活环境及历史的紧密接触,可以从建筑的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其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方面着手考察。继承建筑前人的优良传统,以及在自身大量设计实践和研究基础上总结出的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设计理念,发展更有特色、符合本地习俗习惯的建筑观。

近几年,广西关于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所等的发展都相当好,其市场也在不断地扩大。目前一般建筑等行业都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我省就存在很多的旅游胜地,如有名的桂林山水、七仙峰、南宁龙虎山、柳侯祠等等一些著名景区都是促进我省建筑道路发展的动力。当然,发展建筑行业并不是盲目的发展,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风土人情,不仅要考虑到该建筑自身的规范、要求,还要在设计好的基础上创新。另外就是在保留古建筑的基础上建立有特色的新建筑,使新老建筑相互协调、统合和谐。

对交通道路的大力发展,能够促进各地建筑人士的沟通交流,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信息的更新。而且交流或是开展会议探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国建筑师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建筑学科动向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我国建筑的规划、设计、科研和教学水平有助于瞄准学科的前沿,促进我国的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及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走向世界。

二、结合地域文化的建筑展及其设计分析

我国近几年建筑业发展迅速,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不仅仅只停留在物质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各省各地区都在大力发展建筑,每个城市基本都会有其标志性的建筑物,有历史背景、符合该地地域文化机思想精神。我国一些大型发展中的城市,建筑物一般都很高很大,基本没有独家独户的居民住宅,都是以小区设计。另外公共建筑居多,像超市、广场、图书馆、歌剧院、服装店等等,这也不仅是在国内如此,国外亦然。但是远离城市或是古镇之类的地区其文化风俗味就非常的浓厚。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古建筑、古城、古镇,虽然目前都商业化比较明显,但是与发展中的城市相比还是具有一方特色的。

以广西的建筑为例,如桂林漓江饭店、广西体育馆、广西民族博物馆、榕湖饭店、南宁会展中心等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建筑物,是典型的南方建筑物,具有地方色彩。以下就我省的体育馆以及广西维尼纶厂居住区两大比较典型的建筑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通过对这两个建筑物的分析进而认识了解了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以及地域文化。

1、广西体育馆

众所周知,广西是位于我国的南方亚热带,像广西体育馆这样一个较大型的公共建筑,应该考虑的地形、地理等问题都是很多的。如建筑设计中将比赛馆建于了体育场地北部,长轴面向着南北,距城市干道有135余米,与城市干道斜交成45度角,又与后建的南宁剧场一起面向琶江大桥,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又壮观的桥头建筑群。停车场设置在馆的西侧,可停大小汽车辆,对于小型的车辆自行车则就停放在北面广场的两侧。观众和运动员都设有不同的出入口,互不干扰,而且又方便疏散。最特色的是在该体育馆的四面都种植了亚热带的植物, 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衬托出了体育馆的轻巧矫健,使运动员呼吸新鲜的空气。颇具南方建筑的特色。

另外,在设计规范、分工合理的基础上,还非常巧妙的避开了该地区的劣势,一些小的方面这里不做详细解说,就以下两个方面做一具体介绍,了解该建筑的灵魂之所在以及该地区的实际情况。

一是自然通风方面的设计。自然通风主要原理是:借助于热压或风压使空气流动,造成室内外空气交换。我们可以根据这样一原理,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条件,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来散除大厅内的余热。南宁位于我国的南疆,是亚热带的气候,每年平均温度为二十多度,静风闷热时间不多,可以说环境比较有优势,而比赛馆又位于琶江的河畔,位于水边,地势开跨,环境优美,空气新鲜,而且遮挡物也很少,非常地有利于设计自然通风。

二是防雷设置。广西地区每年遭雷害率都比较高,在设计建筑物时都应该做好防雷措施,特别是像体育馆这样的大型的公共建筑物,更应该要慎重设计防雷的相关装置,该体育馆结合其结构形式及设计单位的多年经验,利用建筑结构本身的钢筋代替了整套的防雷装置的各部分。在基础施工时,就在每根柱子底部预留了测量电阻的钢筋头,这样不仅在经济方面节约了钢材,而且还非常的美观。有减少了施工工程量,大大加快了施工进程及施工效率。

2、广西维尼纶厂居住区

广西维尼纶厂是一个大型的居民居住群,能代表广西居住建筑,其设计节约用地,有适宜地考虑到日照、西晒、防火等的要求,分工合理,设计简单朴实,非常适合南方人群居住的风俗习惯。该建筑群离宜山县城9公里,南与河(池)宜(山)公路相邻,西靠近于黔桂铁路,北与龙江相接,东面设计的是居住区,与主厂房相距大约有300米,处于主导风向的上方,与生产区之间有一定的防护地带,主要是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像空气、水等的污染以及噪音等等。是逐句环境安静、安逸,又方便职工们的日常生活。

宜山是位于广西的中部,属于亚热带的气候地区,夏季时间比较长,而且湿度比较大,气温也比较高,阳光辐射较强。根据这些地理位置的特点,为了使居住宅在夏季通风效果好有能减少太阳西晒,确定了居住宅的朝向为南偏东,这样就有利于自然通风。该建筑群内部功能分区有住宅、宿舍、幼托、中小学、食堂、商业服务、医疗卫生等多个小区,由于地理、地形限制都采用行列式布置,但其整齐紧凑,有缩短了道路、水、电管线等,经济、方便又节约。

三、结束语

每一个建筑灵感都源自于我们的生活中的细节,不知不觉这种一个地区的人民的生活习惯就形成了一种风俗,而建筑就是按照我们的意愿以及习惯而形成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逐渐意识到个性以及特色是建筑的灵魂,在符合地理环境、符合建筑规范的条件下,让建筑人性化、人格化,使建筑具有灵魂和保存纪念等的意义。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历史的借鉴者,是一种无声的文化。不同的建筑、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与人民的风俗习惯。建筑一般都是根据当时当地所具备的地域、经济、技术条件等来建造的,用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的需求。由于各个地区的建筑都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所以,一个建筑不仅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以及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等,还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建筑的地域性表现在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气候条件和就地取材上。因此,每一个建筑的产生都离不开具体的地域条件和社会、历史、环境的大背景。一件传世的建筑作品,往往会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成为社会的“不动产”。

地域文化建筑地域特色与营造分析:地域文化建筑在灾后重建中的营造分析

摘要:青海玉树结古镇面临着灾后重建,通过植根于玉树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对本地项目的设计,立足于地域性文化对建筑设计进行思考和总结。提出对玉树重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让当地地域性文化在灾后重建中加以延续,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 地域文化灾后重建

项目背景

玉树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距省会西宁800公里,东西长738公里,南北宽406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较高点6621米,年降雨量520毫米左右,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得40――60%。

玉树州首府结古镇,自古以来是青海西宁,四川康定,西藏拉萨三地之间的贸易重镇。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受灾区域3万多平方公里,结古镇属于重灾区,大量房屋遭到严重损坏,面临灾后重建的需求。此次灾后重建采取原地重建,局部避让的建设方式,并提出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重建总目标和规划原则。

新的城市规划为三河五片带状城市空间结构,我院本次设计区域为结古镇南部片区,片区总规划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

2.结古镇地域性价值概述

结古镇有浓厚的藏传佛教文化,绚烂多彩的民族艺术,特色的服饰和舞蹈,还拥有世界上较大的玛尼堆、雄伟的当卡寺和文成公主庙等众多的文物古迹。

(1)建筑结构

结古镇运送材料成本较高,多为就地取材,所以以夯土,石材建筑为主,一般为2-3层楼房,倚山建房,以石砌墙,外墙光滑平整,朴实厚重,与四周的山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具有非常强烈的本土民居特征和地域风貌。

但是这种建筑结构体系和用材方法在现代的建筑条件下来看是相对落后的,本地建筑多数采取这种用石块叠加的制作方法,对水平方向的抗弯,抗剪强度以及刚度不足,导致在地震中经受不起地震中横波的震动,以至坍塌。

结古镇藏族传统民居,喜欢用单体的形式,将所有功能的用房安排在同一栋建筑之内,比如起居室、储藏室、卧室、经堂按次序排放,形成围合或者半围合的院落空间,多数以平屋顶为主。

本土民居在立面上呈现下大上小的梯形,这是由于当地居民传统砌筑和夯筑墙体的技术有关,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向中间收分,外墙向内倾斜,以保障墙体的稳定性,而内墙仍然与地面垂直。

院落和院落之间紧密相连,几十户人家聚集在一起形成聚落的群居结构,这与藏族历史中诸部落之间的社会生活形态有关。

(2)建筑风格

结古镇民居除了外表有强烈的藏族地域感之外,还体现在其大门,窗户和屋顶的形式上。

色泽多以红、白、蓝、黄为主色调,这种色调的产生来源于藏族对生活和生产中的主要色系得延伸。大门门楣都安装梯形“巴苏”,并且适用于窗楣和檐口,起挡雨和装饰作用。窗花花式各异,图案不一,屋顶四角有翘起的小顶。

4. 玉树结古镇南部片区西杭扎南商住组团

西杭扎南商住组团项目位于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南部商住组团沿胜利路东西两侧布置,东临巴塘河景观带,北邻玉树县及时民族中学,地貌属巴塘河Ⅰ级阶地,地形地势相对北高南低,地面标高为3690~3694.4米。

项目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144377.47 m2,由A45、A47、A48、A26和A27五个地块组成,规划总建筑面积160849.75 m2,本工程由住宅、商业和相关居住配套用房组成。

灾区的重建工程,不仅仅是建几座楼房,而是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地区的固有文化和居民对再建场所的认知感以及回归感。所以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地域性文化的特点,将其融汇于新建的建筑中,营造出一种本土自然、社会和居民和谐发展的环境。

传统建筑形式和空间的采用

在结古镇本土的建筑中,是以院落为主导的民居形式,院落结合在一起形成大小组团,这是种基于当地民族历史而形成的建筑生长方法。在原地重建的建筑项目设计中,当然不能抛弃这一传统的地域特色,应贯彻这种本土民居院落围合生长方式的建筑形态,并加以延伸。

西杭扎南商住团,舍弃现代建筑中行列式的呆板布局,采用本土建筑中围合和半围合的空间形式,延续本土民居中自然形成的空间结构,院落和院落相互连接,形成用现代手法演绎结古镇传统藏族聚落生活结构的形态。同时院落形成的组团之间构筑成街坊,一层为商铺,小区内所有街道均与城市主干道相连,形成连续的商业街,结合商业街景观缔造舒适精品的购物环境。用现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思想使居住商业配套成为有机整体,在现有资源、地形地势与城市周边环境的融合、居住交通与空间模式的有机结合、居住特色与环境品质的塑造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思考,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品质。

在建筑细部处理中采用了逐层退台和出挑等手法,很多户型中设置了室外露台,给住户提供了多种休憩娱乐空间,让每一户能够较大限度地享受景观资源,以体现对居住者的人性化关怀,创造出一种唤起民众回归感和认知度的生活氛围。

(2)结古镇灾后重建中现代化的建筑手段的植入

在玉树地震中砖混结构的房屋有80%倒塌,玉树处于三江地震带板块,本项目设计为适应当地地质,采用了更为牢固的框架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Tg=0.45。

项目在的节点设计中,引入了当地牧人的"人"字型帐房,用膜结构进行实现和点缀。将浓郁的草原风情带入组团,加深本地地域文化在建筑风格中的体现。

(3)和本地自然环境的融合

a装饰特点:组团中的建筑吸取了藏式建筑中“巴苏”的装饰特征,在门楣和窗檐上都有应用,上下相扣,逐层出挑,形成藏族民居中特有的装饰风格和效果,将商铺的门楣和居民的窗户处理成这样不同的进退变化层次,以丰富加强立面的主体效果和民族地域效果。

b色彩特点:建筑以灰、白、黄、红为主要基调,在局部构件如――屋檐、门窗等上进行色彩的变化,以达到片区总体的色彩的和谐,这样的色彩传承于藏族人民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对生活生产和宗教理解的提炼和应用。这样的色彩理解和运用,符合当地的审美需求和生活习惯。

c结构特点:许多史料中有藏式建筑 “屋皆平定”的记载,在结古镇的民居中,大多数为平定结构,所以本项目也采延续了平层屋顶的做法,让其与原本的建筑形态进行交汇融合。

d平面特点:尽量将辅助功能用房,卫生间、厨房及储藏室布置在建筑的西向和北向,主要功能房间如住宅卧室、起居室则布置在南向和东向,保障了上述功能房间高质量的室内舒适度和采光日照要求。

5.在灾后重建语境中建筑的发生和发展

(1)可以肯定的是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重复建造。无论是汶川或是玉树的灾后重建,都应该是建立在对该地区城市发展和建筑模式上的提升,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品质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标。

(2)玉树重建和汶川重建又有所不同,绝不能简单复制和套用汶川的模式。玉树所在特殊的高原地理位置,物资上和运输上都相对汶川不便。玉树居住区的科学安排和布置包括规划以及应对地质条件的相应措施,还有玉树强烈的本土藏区特色风貌,需要的是更为科学的全景规划和思考。

(3)对于灾后重建城市的发展。玉树位于三省交汇地带,未来经济的发展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持续,都必须重新安排和设计。高原生态旅游城市是玉树的建设总规划和目标,除了在设计过程中,单体建筑的思考需要符合玉树本地民风特色之外,一种全新的旅游风貌总体特征也应当考虑在设计规划中。

(4)建筑的发生和发展,应带有传承和发展的设计思路,具体说就是人居环境系统的重新建造。将玉树本地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基础,生态和环境的保护,社会文化基础,人口数目和现有经济发展状况,从区域环境资源承受能力出发,进行整体科学的规划布局,再回馈到具体的建筑设计中。是为建设玉树进行建设,而不是为建筑进行建设。建筑的发生和发展都应该遵循这一轨迹。

6.总结――地域文化建筑在灾后重建中的营造

通过对玉树结古镇的灾后重建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一些自己的设计心得:

从“建筑”到“建筑”

为什么是从“建筑”到“建筑”,两个建筑中一个指本土建筑,一个指自己所设计的建筑,两种之间应该打双向的箭头符号。

因为建筑学不只是基于建造建筑本身,首先应从建筑学的视角中心审视地域建筑中的特点和营造方法,再回归到需要设计的建筑本身上,以挖掘本土建筑的特征风貌为目标,再在自己设计中加以表现和反馈,达到二者的互联互通,以寻求二者之间之于本土现代建筑的平衡点为主要的设计目标。

从“文化”到“建筑”

“文化”二字扎根于当地的历史和社会表现中,而建筑只是社会文化现有物中其中一个点。在建筑中常提到的地域性,代表的恰恰就是当地本土的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

建筑的外部特征和结构特点是可以从本土建筑中直接学习和应用的,但这只是所谓文脉中的表象。

更需要的是深层次地去了解植根于本土社会、文化、地理条件所形成的该地区建筑特征的缘由和规律。应从其他的角度和目光去思考和审视这一表现,将其融合为思想,再回归到自己所设计的建筑以及理论中。

从“地域”到“营造方法”

从地域的特征性,再到建筑师的思想,手法和作品这一过程,有对本土地域文化的继承,本土建筑风格的创新,或者对当地文脉的重塑。追根究底,是一种地域形式的营造方法,将本土的风格特征融入建筑师思想再通过建筑设计表达出来的一种手法。

应该对本土现有建筑的发展、来源,历程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建立一种综合的,整体的角度,去寻求一种植根于乡土文化之中最本质的思想和手法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建筑技术和手段高速发展的今天,多样性的建筑元素开始慢慢的趋同和融合,地域自然环境对建筑本身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地域特色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中慢慢丧失其地位,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也随之下降。

而文化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加强本土地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的联系为当务之急,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保护,传承,这些都是用建筑的手法对当地地域特色的延续和发扬,也是对人类文化和历史的保护。

将现代技术创造建筑的手段屏蔽掉,去重新整理度量地域建筑的本质属性,回归地域建筑本身,弘扬其特性,在设计中摸索其规律是我们当务之急。

7.结论

在玉树结古镇扎南西杭商组团建筑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是一种从地域性去探索当地建筑文化思想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探索到一种即延续本土文化的特征又和现代建筑设计接轨的一种建筑营造方法。

灾后重建的历程中,重点不是简单对建筑进行构筑,应该采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创造和复兴的本土地域文化让唤起当地民众回归感和认同感,建设美好的家园。

地域文化建筑地域特色与营造分析:中小型文化建筑的创作与地域特色

【摘要】介绍中小型文化建筑类型-西峡恐龙遗迹园二期展馆的设计,探索中小型文化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在我省的发展以及钢结构公建类型的设计。

【作者单位】:河南龙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关键词】:中小型文化建筑 恐龙展览馆 钢结构 小众建筑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开发量日益增多,大体量、大地盘的建筑设计及建设十分活跃,这个时代的建筑师接触到以前尚未有过的大面积、大体量的群体建筑,这些建筑在城市中居于显要地位,十分引人注目。这些年的房地产开发热导致我省的大量建筑设计偏重于大大小小的住宅楼盘开发、商业中心及CBD、大型会展中心及各机关企业的办公科研及厂房设计等等,而位于三、四线城市及县城的大量中小型建筑文化类建筑,特别是钢结构类型的设计与建设,因为关注度的缺乏而相对滞后,成为小众建筑。

我们承接的河南省南阳西峡恐龙遗迹园二期展馆的设计和建设,使得我们得以在中小型文化建筑设计之路上得到了探索和实践的一次良好的机会。

中国西峡,一个因发掘大量恐龙蛋化石群被誉为“二十世纪世界第九大奇迹”而闻名中外的“恐龙之乡”,如今正成为八百里伏牛山脚下一颗璀璨的明珠。西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气候和湿度比较接近南方地区。面积3454平方千米,人口约45万。地处豫、陕二省交汇处的黄金地带,境内资源丰富,景色秀丽,森林覆盖率81%,白恶纪时代,这里气候比较炎热,雨量比较充沛,植被也比较丰盛,河流纵横,非常适宜恐龙在这里产卵和生活。从而西峡成为恐龙赖以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峡出土的恐龙蛋化石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分布之广、保存之好,堪称“世界之最”,被誉为继秦始皇陵兵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大奇迹”。西峡恐龙遗迹神秘的面纱随着恐龙骨骼化石的陆续发现被逐步揭开。

河南西峡恐龙遗迹园位于秦岭山脉东段,伏牛山南麓的丹水镇,这里是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研价值很高。景区主要由地质科普广场、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恐龙馆、恐龙蛋遗址、仿真恐龙园、恐龙嘉年华和龙都水上乐园7部分组成。

恐龙遗迹园游览路线依托恐龙蛋化石的遗址纵深向内一带展开,通过水上乐园进入大门,经过地质科普广场、蛋化石博物馆、恐龙蛋遗址、仿真恐龙室外园地,沿途经过波光粼粼的清水湾,穿过白垩纪红土地貌游览区,达到尽端的本次设计的二期展馆,以恐龙骨架化石展示、下沉遗迹展示及仿真电玩为重点。

西峡境内地形复杂,北部是海拔高、坡度大的中低山地,南部是鹳河谷地,两侧是起伏大的低山丘岭。本次建设场地的选址按照“风水”理论,讲究“山水聚合,藏风得水”。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宅址背面要求有座山“来龙”、“玄武”,山上要保持丰茂植被;左右是“青龙”和“白虎”环抱围护,其外还有低岭岗阜,称为“护山”;前有“朱雀”,前面要开阔或池塘或河流、水溪蜿蜒流过。基地属于高差起伏的丘陵地带,展馆座落于园区相对平坦的场地上,两侧及背后均为逐渐高起的山丘,从后部望去,高度基本与屋顶齐平。场地前面是开阔舒展的一泓碧水--清水湾。建筑基地选择符合古老的风水理论,背山面水,位置绝佳。 在这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的自然环境中,二期展馆建筑方案构思自然幻化为一只来自远古的翼龙,栖息于此,饮足了水,舒展双翼,正欲飞上高空再度遨游。

展馆主体为钢结构,银白色的金属屋盖优美的伸展出去,仿佛起飞时的羽翼张开,侧翼斜向外展,由于内部空间网架的支撑,局部外挑最长处达到15米,充分体现了钢结构的优势,舒展有力;两翼交叉的中部,一泓瀑布沿着粗糙的土黄色条石堆砌成的凹凸石壁倾泻而下,落入下部的曲线形水池,水花四溅,水声轰鸣;主体与屋盖之间设计为虚空的玻璃高窗,采光高窗幕墙外贴几丛树枝状的金属装饰杆件,象征恐龙生活的丛林的意向。夜晚灯光亮起时,玻璃形体消失了,银白色的金属双翼仿佛浮动在夜空中。

主体为简洁的长方体,材质为粗糙的浅色文化石墙,两侧上端向外呈楔形倾斜,充满张力,粗糙的石壁上依次排列肉食龙、食草龙、翼龙及水生龙的岩石浮雕,涵括了水生龙、陆地龙和天空三种生活环境。它们的姿态或回头凝望,或自由翱翔,充满了原始的野性。

屋顶为第五立面,尤其在起伏的丘陵地带,步移景异,由于地形的特殊性,沿着蜿蜒盘旋的游览道路,从各个高点均能看到各个角度的屋面。因此对屋面天窗做了特殊设计,大部分屋面不规则排列了几簇三角型平天窗,仿佛几簇恐龙踩过的足迹,此外两片屋顶中部各设计了一排呈弧度高起的三角通窗,也具有翼龙翼爪的抽象意向。屋面中部也设计了一组三角棱体的天窗,这几处天窗为展馆提供了充足的的顶部采光。

门厅为东西两处,依据展览流线的设置配置一个进口一个出口,简洁的方块雨篷设计各穿插了一个曲线形的玻璃体小空间,售卖饮料、恐龙纪念品等,从而希冀带动恐龙系列周边产品的加工营销。

馆名设于石墙端部,以暗金色古篆字竖向排列,进一步烘托出文化建筑的气息,起到点题的作用,从各个细节设计上力求更加完善。

展馆的功能排布前部为展览空间,后部有三层的辅助功能用房。中部为通高单层中心展厅,拟展示较高的恐龙整体骨架,东西两端均为两层的展厅,一层西端为四个科普展厅,为串联式展览流线的展示空间,东侧为不规则曲线形的下沉展厅,上覆透明玻璃地板,其下展示恐龙足迹等真实的生存环境遗址。二层部分通过四部楼梯和连廊组织交通,西侧仍为科普展厅,东侧为电玩厅,设置能发出声光电,可以问答互动的小恐龙模型等,吸引孩子们对科普的兴趣。

展厅北侧设计三层功能附房,底层为观众洗手间、库房及空调设备用房等,二层及三层为研究室用房及工作人员办公室。

展馆的结构形式为轻钢结构,这在小型展馆中也较为少见,设计充分发挥了钢结构跨度大、出挑多的优势,周边均为9米柱距的钢柱,东西两端局部两层为18米的柱距,中部是63x36米的无柱展览大空间,开敞舒展,顶部双翼形状的空间钢网架也进行了多次推敲,为了更加贴近原方案的形态,从通常的单层空间网架创新设计为双层网架体系,内部承重为双层,承托着大尺度的单层外挑出翼缘部分,这样外挑的翼缘相对厚度减少很多,保持了形态轻盈,外挑最多的后部翅尖部分达到15米,中部开的椭圆洞口既起到了减轻自重的作用,又同时使得风从中可以穿过,减少风力的影响,从而使得整个体系变得更加合理。

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业主主要基于造价削减控制、施工方经验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细节取消和修改的方面较多:方案阶段的修改集中在天窗等细节的改变,屋顶中部天窗变成矩形,两翼爪状天窗变成规矩的长方形平天窗了,底层售卖的玻璃小门厅也取消了,这些对大的效果尚没有实质性的影响,而在施工阶段的变化较多,外墙粗糙的文化石墙面换成了光滑的花岗岩石墙,没有了粗犷的感觉,恐龙的位置也有了移动而缺乏了呼应感不太理想,屋顶的三角天窗以及幕墙树枝状的装饰取消了,中部的水幕也取消了,原置于石墙一端的古篆体馆也移动到了正中的石墙上,变成了规矩的黑体字,这些都大大削弱了恐龙展馆文化古朴的感觉。这些细节的随意简化和取消,材质的改变使得最终建成结果与设计初衷差别较多,仅剩展馆大的轮廓尚在,颇多遗憾,也使得中小型文化建筑在中小城市、县设计和实践之路,任重而道远。

地域文化建筑地域特色与营造分析:地域文化建筑的表达方式

本文作者:时祥超 单位:中油辽河工程有限公司建筑所

建筑,是一面镜子,形象而又具体的反应着时代的需求和当地先进的文化。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必然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灵感与启示。当人们从一个城市进入到另一个城市的时候,从他们的建筑上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这就是建筑设计的魅力,这就是地域文明的象征。然而,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极富地域特色、富含文化韵味的建筑和街区被那些形式统一、缺乏地域性、独特风格的建筑无情的取而代之,地域文化式建筑似乎正慢慢地被人们所遗忘,为此,我们要高度提倡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要对地域建筑进行保护、更新与发展,要让品质、引人的建筑从地域的土壤中培养出来,让文化的光芒在建筑设计内涵里绽放出来。

1.地域文化建筑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内,以地理环境为基础,形成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形成是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河流,和人文因素如经济、宗教、政治、艺术的综合作用。从广义上来说,地域文化的建筑反映了当地的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是人们通过体力与脑力创造出来的成果,是沉淀与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结晶。之所以地域文化造就了建筑的一大特色,那是因为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中所隐蕴的内涵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这种种的不同,建筑设计者跟随不同地域的构思灵感,结合不同的文化情景,就建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建筑。可以说,不同的文化土壤可以滋生出不同的建筑特色,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是相辅相成的,是共同推动、不断演进的。

走进一座城市,从建筑上就可以看出所在区域的人民都在追求着什么。以全球化为背景,放眼各国的建筑建造,可以很容易的解读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如欧洲的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这说明欧洲人重视历史和政治;美国的城市集中地带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这是在向世人们显示美国人看重经济效益,强调物质的实用性;再如我们中国,中国多于皇室建筑,喜欢修筑庭院、园林,这表明中国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正是因为这些性质,创造出了一件件独具特色的建筑作品。综上所述,大到每个国家,小到每个地区,建筑内涵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动态的、是发展的,用建筑的方式来展现地域文化的风采,这不仅对建筑,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一次生动而又形象的诠释。

2.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各式建筑风起云涌、层出不穷,如浪潮般铺天盖地。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建筑文化也走向了国际化的道路,使得建筑类型出现了趋同现象。虽然,吸取国外的文化精髓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城市面貌也可以焕然一新,但各个地区独有的文化特殊性、民族性却一点一点的被压抑了,致使建筑风格、建筑形式雷同,同时,地域建筑的特色慢慢消逝、城市的地域文化亮点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扬与传承。所以,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建设有理有据、势在必行,而且也是无可厚非的。地域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是地域文化的标志。每个地区若想展现他们的文化气息、民族风情,通过建筑艺术去表达那是再恰当不过了。就拿我们伟大的祖国来说,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56个民族里个个都拥有着自己独特、深厚的文化,这种底蕴怎么既形象又具体的展现出来呢,那就要堂堂正正、活生生的摆在世人面前,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就是一个的举措,的建筑可以代表一个地域的精神面貌、文化内涵,将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民族背景用建筑设计者的大画笔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之所以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原因,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要保护各地方的文化遗产,不要让它被时代所冲刷,要彰显个性,突出特点,让宝贵的地域文化依附建筑世代传承。

3.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方法

3.1找准切入点

关于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顾名思义,就是要注重地域与文化。中国的文化历史源远而流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造就不同的建筑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的概念要求越来越高,处于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今天,国外现代建筑的各种理论思潮、流派如洪水般的涌入,建筑设计主题也是空前的活跃。那么,如何找准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如何继承并且汲取先进建筑文化的精华而又不失对原有文化的保留,这是每一个建筑设计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3.2突出重点、表达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的表达,不是对躯壳的塑造,而是注重感情的抒发。建筑设计者在对地域文化建筑的创作过程中,要将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心理需求、思维模式等因子融入到建筑构造中去,同时,对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经济基础等方面也要进行综合、的分析,注意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从根本上、深层次找到建筑灵感,从而创建新的思路。地域文化建筑的特点就是民族、民间特色性,过于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建筑内涵和地域文化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建筑设计师不能随波逐流,不要只会复制和粘贴,民间文化是一切艺术之根本,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都要形象化、现实化的表现建筑艺术,创造出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反映地域特色的建筑。

3.3总结经验,选学得当

建筑设计者就像一位的裁缝和艺术家,可以将人们所想、所看、所表达的用形状建筑体现出来。所以,每一件有关地域文化的建筑作品都要细细斟酌、尽善尽美,要充分考虑与环境的相融合,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当地的文化特征,总结以往建筑经验,搜集民间特色信息,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

结束语

地域文化下的建筑设计,就是继承和发扬当地环境文化传统的体现,好的建筑构思,是源于生活、文化、观念的,将时间和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其塑造出一个既符合时代潮流,又具有民族文化的建筑情感化结构,既体现出生活内涵,又符合人们需求,这才是建筑设计者的理想追求。本文一直围绕论点,展开对关于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的论述,提醒与呼吁建筑行业的相关人士,注重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让时代与文化底蕴在众目可观的建筑下传承与发扬。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