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浅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摘要: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是维持教育水平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高校扩招,专业的多样化,学科间融合性和独立性程度提高等情况的出现,对教学科研设备的数量和精密度需求也越大。有效的教学科研设备管理方式,提高仪器设备共享,是提高教学科研质量、降低教学成本的条件之一。
浅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浅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浅议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政府采购

摘要: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已基本纳入了政府采购的范围,传统采购模式下采购透明度不高、预算盲目、物权管理混乱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但由于政府采购在高校推行的时间较短、缺乏经验,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应结合高校当前采购工作的特点,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政府采购工作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关键词:高校 仪器设备 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它是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机制,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单位,纳入政府采购是适应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更是学校自身管理的需要,通过政府采购,高校可以科学、合理,高效地用好财政性资金,避免自行采购带来的盲目性、多头性、重复性,提高采购工作的效益。

采购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是多方利益的实现,也是多方利益的角逐。随着教育体制的转变和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政府采购工作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因此研究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参与政府采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对于优化招标程序、深化采购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政府采购的程序

1 提出申购计划――学校使用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仪器设备添置计划,填写仪器设备采购专项申请表。

2 校内审批――学校采购部门审核,对大型仪器设备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报主管校领导审批。

3 报市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审批――将校内各部门采购计划分类,汇总,编制详细的仪器设备购置清单,填写“政府采购物品登记表”报市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对采购项目,采购方式等进行审批。

采购方式分为:

(1)公开招标采购:政府采购中程序最严格的一种采购方式,采购人不得将应当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货物或者服务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

(2)邀请招标采购:采购人应当从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中通过随机方式选择3家以上的供应商,并向其发出投标邀请书。

(3)竞争性谈判采购;由采购主体邀请3家以上的少数供应商进行面对面的谈判,一般适用于不可预见的、无法以招标方式得到的急需采购。

(4)单一来源采购:主要适用于三种情况:一是只能从供应商处采购或者供应商拥有专有权且无其他合适的替代者或者采购主体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只有从特定供应商处购买才能促进相关采购目标实现的。二是发生了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不能从其他供应商处采购的,三是必须保障与原有采购项目一致或者服务配套需继续从原供应商处添购,且添购资金总额不超过原合同采购金额的。

(5)询价采购;采购主体对一定数量以上的供应商提供的报价进行比较,适用于标准价格且价格弹性不大的现货。

(6)网上竞采购:又称电子采购,是指采购中心将用户单位的采购信息在网上,供应商看到采购信息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报价,供应商可以在报价截止前多次报价,系统自动确认供应商的一次报价为最终报价。

(7)协议供货采购:是指采购机构通过公开招标或经财政部门批准的采购方式,统一确定一定时期内政府采购项目的中标供应商及中标产品的价格和服务条件,由用户单位在供货有效期内自主选择中标供应商及中标产品的一种采购形式。

4 招标――招标工作由市政府采购中心完成,招标过程包括招标文件、开标、评标,定标,中标信息,文件归档等。

招标文件的制订对采购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包含产品清单、质量要求、技术要求、功能要求,供货时间地点、安装调试要求、售后服务要求等,需要在规定品牌型号和引入充分竞争之间寻求平衡,以达到花少钱办好事的效果。

仪器设备招标采购的评标方法分为低价评标法、综合评分法和性价比法。

公开招标的开标过程由公证机关公证,评标工作由专家组完成,专家组成员一般是校内专家1人,其他从政府采购专家库中随机抽取。

5 签订合同――由学校采购部门与中标商签订购销合同,规定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及评标时投标商作出的书面保障均作为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合同须经市政府采购中心见证后生效。

6 执行合同――供应商供货,校内使用部门配合安装、调试,校内采购部门监督合同的执行。

7 验收入库――验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备验收,清点货物数量、检查质量;二是整体功能验收,检验是否达到合同规定的性能指标要求。验收合格后,由校内资产管理部门办理固定资产登记手续。

8 报销――财务处办理付款手续。

9 整理归档――政府采购的所有文件整理归档。

10 监督售后服务――验收合格1年后,无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通知市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退还履约保障金,并付清尾款。校内采购部门和使用部门一起继续监督售后服务情况,并作为考核供应商信誉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以后的政府采购评标提供依据。

二、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政府采购的优点

1 实施集中采购、体现规模效益

高校所需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通过政府采购,让供应商公平竞争,货比三家,使有限的教育经费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高效品质的服务。采购的商品越多,采购成本就会越低,资金就会节约,对供应商来说,采购得越多,制造或流通成本就会降低,利润就会升高,买卖双方能够达到平衡点,同时,集中采购可以按轻重缓急,有多有少加以区别对待,既避免重复采购,又杜绝了闲置浪费。

2 规范采购行为、促进廉政建设

政府采购被称为“阳光下的交易”,政府采购法律被称为“阳光法案”,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平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核心,在采购过程中,不仅程序严格规范,而且广泛接受纪检、监察、财政、司法、审计等部门以及供应商、新闻媒体的监督,提高了采购活动的透明度,消除了“暗箱操作”,避免了分散采购中由少数人甚至个别人说了算、难以实行有效监督的情况发生,从源头上有效地遏制了采购活动中经常发生的各种腐败现象,促进了反腐倡廉工作,有利于树立政府部门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

3 支持国有品牌、发展民族工业

《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在政府采购实际操作中,除了在中国境内无法获取或不能以合理的商业条件获取的产品、工程和服务外,都尽量采购本国产品,既支持了国有品牌,也维护了国家利益,受到国内广大产业阶层的欢迎。

4 强化财务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政府采购涉及资金运行的全过程,从预算的编制到采购的实施再到验收付款,各个

环节都在财务部门的监控约束之下,杜绝了政府采购资金脱离财务监督和控制的现象,有利于消除资金的安全隐患、加强财务的统一管理。

三、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政府采购的不足

1 思想认识有待澄清

政府采购已实践多年,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政府采购存在错误的理解。有人认为政府采购就是政府垄断,变分散腐败为集中腐败,有人认为政府采购就是计划供给,用户单位已良失采购主体地位,有些既得利益部门产生抵触情绪,故意设置采购门坎,有些采购机构担心推进政府采购会把矛盾集中到自身,不但增加工作量,还容易恶化与用户以及商家的关系。

2 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高等学校作为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品种多,金额大,采购技术含量高。一些高校的采购相关部门往往忙于日常事务,忽视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产生了一些问题。

(1)由于内部管理制度不到位,部分教职工不了解政府采购制度和政府采购程序,有时会发生个别教职工自行采购的违纪行为,影响了政府采购制度的严格执行。

(2)分工不明,权贵不清。如制订采购计划之前的市场调研是由使用部门负责,还是采购部门负责,再如采购项目的初审是由采购部门进行还是由管理部门进行。分工不明导致有权人人管、有责人人让,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现象时有发生。

(3)预算编制混乱,采购随意性大。由于缺乏完善制度的制度体系,各部门的政府采购预算就难以保障和完整。

3 办事效率有待提高

政府采购须根据不同的采购对象和规模选择采购方式,编制项目文件,这个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难以满足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专业调整加快的迫切需求。有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技术指标复杂,供货渠道相对单一,只能采用谈判采购、单一来源采购,为了实现政府采购的程序公正,只好采用公开招标或者询价采购的方式,使得采购废标,或者生产商控制货源,虚报价格,损害申购单位利益。

4 服务意识有待增强

高校纳入政府采购,其目的是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势,更好地为高校发展服务,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人手少,技术力量薄弱,加之与申购单位缺乏沟通,采购过程中往往忽视用户的实际要求,导致购得的仪器设备性能指标与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四、搞好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政府采购的对策

1 加强学习、扩大宣传

采购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政府采购法》以及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的方针、政策,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的程序组织实施政府采购活动。在做好学习工作的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地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活动,从多方面宣传高校政府采购的政策和方法,使更多的供应商主动参与高校的政府采购市场竞争,使政府采购制度尽快走上轨道。

2 健全机制、强化监督

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管理体制是高校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础,高校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应根据国家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整体目标和原则,结合高校所处地域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符合高等教育规律、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高校政府采购管理模式。各高校应成立政府采购领导小组,制定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采购程序和办法,以明确采购任务,范围、程序及操作规程。应分别设立采购主管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来管理、执行和监督高校政府采购工作,以形成高校内部各个行为主体之间责权明晰、相互制衡的制度约束机制。

3 加强沟通、简化程序

不断改进和创新采购手段和方式,简化、优化采购环节,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同时保持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采购工作的指导、监督,处理好集中采购与各高校分散采购的关系,实行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对采购数量大、通用性强、技术指标简单、时间要求不高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由政府采购完成,充分发挥政府批量采购的优势。对教学科研急需目价值较高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可委托学校按法定程序自行组织公开招标,以便节省时间,对数量较小,技术含量高,来源单一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可由学校到其他兄弟院校考察调研后谈判采购,以减少中间环节,节约采购费用,这样才能解决好政府采购周期长与高校产品需求时间紧的矛盾,保障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政府采购部门应发展完善协议供货制度,大力开展电子化采购。建设统一的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平台,通过网络提供服务,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决策质量和透明度。

4 开展培训、提高素养

推进对采购人员专业培训与从业管理工作,形成管采分离、职责清晰、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一方面,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和方法,扩大和丰富培训内容,切实提高政府采购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强化政府采购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大局观念,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使政府采购工作真正成为体现效率和效益的阳光工程。

浅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河北联合大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思考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校仪器设备运行管理的基本模式, 说明了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改进我校仪器设备管理模式,实现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高校; 仪器设备; 资源共享; 管理模式

自上世纪末期,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高校教学科研的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这为实验室建设及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但是纵观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学生人均仪器数量和人均仪器资金数量仍严重不足[1]。面对这样一个的严峻的现实,高校必须树立节约型高校的办学理念,进行内部资源调整,采用新型管理模式建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机制,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益的较大化。

一、我校仪器设备运行管理的基本模式及弊端

我校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属二级管理模式。教务处负责仪器设备的账目管理,教学仪器设备及普通科研仪器由各系自行管理,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由实验中心负责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下,教务处没有仪器设备的管理权。中心实验室和各系实验室拥有实际的管理权,负责各自所属的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更新与维护。这种管理模式在过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但这种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高校的快速发展,严重阻滞了高校间各学科的融合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一)管理模式缺乏宏观调控。由于仪器设备归实验室分散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不了解,没有统筹管理、全盘设计各部门仪器设备配置、调控的权力,加之各部系之间又互不了解,所以造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即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分配后一成不变,各部门间不能共用共享,相互封闭。尤其是较贵重的科研仪器设备,由于不能共享共用,拥有者闲置不用时,想使用者却用之难求。这样造成了设备利用率偏低,难以使有限的实验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也会造成仪器重复购置、实验重复开设、仪器设备闲置等现象,造成资金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仪器设备资源信息及其使用情况不透明。学校仪器设备从购置到使用,始终处于一个信息不透明的环境之中,缺乏了解仪器设备资源信息的畅通渠道。由于不了解本校教研仪器设备信息,各单位教学与科研人员不知道自己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学校是否具有,有,又在何处。即便知道在何处,却不知道需要的仪器设备自己何时能够使用,能不能被用等等。

(三)没有一套合理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没有规章制度可循,借用只能走私人关系,存在诸多不便。

(四)缺乏共享观念。许多单位的教学与科研人员没有建立资源共享的观念,没有意识到共享同时也能使自己受益。在他们的意识中教研仪器设备仅仅是“私有”资产,不容他人染指。没有把教研仪器设备作为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共享则大家共同受益、师生受益、学校收益、社会受益。许多单位或教学与科研人员认为共享就意味着免费使用自己的资源,自己得不偿失,甚至会培养出竞争对手。认为仪器设备购进以后自己用方便,不考虑仪器设备使用的效益如何,给单位创造的效益如何.往往购进的仪器设备由于长期闲置而造成极大的浪费。以上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学科发展的缓慢和学术水平的停滞不前。

二、实现仪器设备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措施

为了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并创建研究型大学,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有力解决下述问题。

(一)认识到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仪器设备不是单纯的拥有,而是用于进行教学和科研,它的使用效率越高,越能体现它的价值。主管部门要象抓设备购置一样重视共享问题。作好协调工作,切实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较大限度的实现实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使每个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人员都充分认识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一项利校、利师、利生的长久大计。

(二)建立一支由校级领导主抓,仪器设备管理部门负责的仪器设备管理机构。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方针负责仪器设备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以便为学校规划决策及时提供的数据,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同时,根据所归档的资料建立信息网络,建立统一规范的仪器设备档案信息数据库,为设备资源利用和开发服务。

(三)建立学院仪器设备网络共享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了解各实验室以及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信息、使用状况,并可进行网上预约等,通过该平台的建立可以对仪器设备进行有效的监管,实现仪器设备的开放式管理。该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可分为两个系统。

1.“实验室与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对所有实验仪器设备实行“分散放置、集中管理、专管共用”原则。在全校范围内实行重组联合,打破院系、学科、专业的界限,根据各学科、各专业需要,组成跨学科、跨专业的实验室,根据各学科的实验课程安排,合理调配实验仪器。实现对现有教学设备的充分利用。尽量做到充分利用、及时更新。不仅可以使现有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利用率得以成倍提高,而且还可以加速实验室的建设步伐,扩大实验室规模,增强实验室功能,提高实验水平并节省大量资金。

2.“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分布在校园的大型仪器连起来(含中心实验室和各部系的科研仪器),建立以共享平台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实现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动态的管理[3]。通过网络实现网上查询、网上预约、实时通讯等功能,提高仪器使用效率,同时可以实现无纸化记录与办公,对大型仪器平台进行的数字化管理。

3.要建立一支水平过硬、梯队结构合理且爱岗、敬业、实干的技术队伍,负责管理仪器设备,建立仪器设备档案,跟踪管理仪器设备状态,为各实验室高效、科学地运转以及各类信息的存储、交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及科研实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仪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应当选聘一些业务精干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学校应组建一支仪器设备购置领导小组,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待购置的仪器设备进行统筹管理,以确保购置的仪器设备既先进又有较高的性价比,同时避免低水平的重复购置。另外把关进货渠道,确保进货质量。还应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实现管理、借用、维护等各环节皆有章可循。

对仪器设备的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科间互相渗透,使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相互融合,既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又节约了开支。通过共享平台建设,可以使学校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促进学校重点学科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其它学科的提高,从而推动学校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和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4]。总之,学校仪器设备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是摆在我们当前的重要课题,尽快实现我校仪器设备资源整合与共享,使其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更大作用,对于建立节约型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提升学校层次,以及学校的长远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 要】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基础和保障;针对目前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验室建设论证、采购、人员组成、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适宜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教学科研设备 设备管理 共享

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是维持教育水平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高校扩招,专业的多样化,学科间融合性和独立性程度提高等情况的出现,对教学科研设备的数量和精密度需求也越大。有效的教学科研设备管理方式,提高仪器设备共享,是提高教学科研质量、降低教学成本的条件之一。

一、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现状

(一)高校办学模式趋向多样化,学科、专业更加细化

部分综合性大学出现了旗下二级学院专业设备重叠的现象,大批设备的购置过程中,出现重购置轻论证现象,申报单位没有经过认真的社会调研和成本、收益的分析,匆忙进行实验室建设申报;或是专家组没有经过认真的论证,导致开设的实验课程不符合学生知识结构、学科延展性发展的要求,课程整体设计缺乏科学性、规划性,导致购买的实验设备不符合实际要求,出现了实验设备使用次数不多就被闲置的现状。实验室共享性不强,各个学院各自为政,建设自己一整套独立实验室,出现了学校实验室重复建设,而共用性不高;重设备的配备,轻整体设施的考虑,甚至出现了因为没有考虑教学场地的问题,购买设备回来没有地方放置的现象,或是水电设施不符合要求,废弃物的净化排放没达到环保要求。为了追求高、精、尖端的仪器设备,没有考虑是否有相应专业人员管理和教学科研的需要;没有形成一个科研团队,仪器的使用面狭窄,购置回来的设备没有人会用或是只有少数人会用,当使用人员调离相应的工作岗位,容易出现人员断流现象,导致设备被闲置。

(二)管理口的不统一,没有明确的制度约束

1.资产的属性不明。例如,家具类设备,出资购买的经费来自教学科研经费,而使用和存放是用于行政办公,既可归类为行政设备,也可以认可为教学科研设备,在入库的时候容易混淆,这样不利于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不容易形成财务的资产管理、查询。

2.资产主管部门和资产分管部门责任不明确,容易出现沟通不足,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例如,我校使用网络版的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对领用单位下面的子单位名称设置时候没有征集学院意见;根据以往经验分配编号和名称,容易出现一个单位名称,有多个单位编号,二级学院、单位在进行资产入库的时候容易入错地方,加大后期的资产查询、清查难度。

数据采集的时候,主管部门和分管部门有不同的理解,采集的数据不一,影响学校的整体规划;或是相互推脱责任,形成责任不明确现象。

根据制度的规定,留用报废资产需要多个单位的证明材料。如,报废资产的处理过程中,分管部门认为可以对报废资产进行报废零件再利用,免费提供给需要的学生用做创新基地或科研基地。主管部门认为需要残值回收上交财务,即使需要利用报废的零部件也需要提供一系列的证明材料,因为手续过于繁琐,需要旧的零配件的单位宁可重新购置零部件也不愿意面对繁琐的手续、材料以及涉及的财务风险问题,无形中增加了仪器的成本价值。

(三)采购方式的固化

随着国家、社会对科研、实验教学的重视,加大对仪器设备的购置和更新。为了规范设备的采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本地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了相应的规定,3000元以上的单件设备或是整批在10000元以上的设备需要进行招标购置,这种方式可以获得价格更为合理、条件更为优惠的物资供应。但是这种方式容易使采购费用增加,手续繁琐,应招公司间容易产生传统投标、抢标等问题。要求标书里面注明的仪器参数描述详细、,注意每个附属的设备是否同等,售后服务的培训、维修、维护等问题。这要求对部分高校教师而言相对比较难,老师只因为有需求而进行设备购置,对设备的功能和部分使用只能进行大概描述。不同品牌的设备都能达到描述的效果,但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等差异参差不齐,这样容易导致招标到的货物不能达到要求。设备购置回来出现损坏、配件不齐等现象而需要用继续投入购置相关的零配件时,造成设备的实际金额的增加。购置回来的设备和老师需求的有差异,不好使用或达不到需求的精密程度,往往使用次数不多就被闲置。

(四)管理人员的变动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员基本上是教师或是实验员兼职,随着国家、社会对教学、科研的投入的重视,设备的数量和金额近些年急剧增加,固定资产管理员的工作量和压力也超过了原来的负荷。这要求每个资产管理员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和热情,但是每个兼职人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只能用工作的空余时间进行资产管理,管理的时间段不连续,时间段零星,人员频繁更换,使得事物的处理出现拖拉或遗忘。每个资产管理员的资产管理的模式和习惯都有差异,有些老师习惯无纸化管理方式,利用学校网络版的资产管理软件进行管理,定期进行资产的盘查清点。有些老师习惯纸质的账本管理模式,对每个进入的设备进行纸质方式的记账,按月方式进行总账的记录。为了达到资源的共享,开放实验室共享设备,允许老师或学生在设备的空闲期间借用设备用于科研,这要求有相关的借用手续,有些资产管理员口头同意,或是以纸质借条的方式借用设备。由于工作的需要、人员的调动,管理员没有及时进行交接或是管理方式的更改,容易出现交接的空白地带,这段时间的仪器容易出现丢失,管理的手续不全的现象,时间久了仪器就出现了有账无物或是有物无账的现象。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建设实验室或购买大批量设备需要进行充分调研

国家、地方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加大对实验室的投资。但是在确定建立实验室或大量购买仪器设备的时候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可以组织相应的专家组进行研讨,专家组的成员必须是相同或相似学科的负责领导或专家、教务处、科技处、基建等单位组成;避免请购单位的一言之词;注重考虑管理、使用仪器的人员或团队配备情况,人员的素养能否正确运行或维护仪器,整体团队年龄、知识结构是否成阶梯式,避免发生人事变动后仪器闲置的状况;仪器的后续消耗或人员培训的经费来源等能否跟进,资金的保障由具体哪个部门负责;重视环保实验室的建设,关注废弃物的安全排放,涉及有挥发性、放射性等有害物质的实验室是否已经配备相应的设备和紧急应救措施;实验室所在位置的水电、楼层承重、墙体的核磁屏蔽等基础建设是否符合相关设备的要求。综合起来考虑仪器的长期、近期的科研、教学运行成本和收益关系。如果成本运行太高,可以考虑共享同地区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设备。

(二)制定符合现行要求的规章制度

随着学校的扩大办学、校区的增加或合并,固定资产中的仪器设备数、房屋建筑、公共设施等倍增,旧的管理模式需要更新。如何完善无纸化办公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制定符合学校特色的规章制度。涉及资产管理的主要单位对资产管理的侧重点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共同协商制定符合本校要求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尊重各个主要管理部门提出对设备的管理要求,明确设备的种类规划和使用方向等,细化归口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

(三)责任制的仪器采购方式

根据国家的要求,购买的设备超过一定的金额和数量需要进行招标购买。如何按时购置到设备,避免流标,需要在标书里提供、详细的仪器参数和要求。但是不是每个申购设备的老师都是标书的制作专家,大部分老师只能描述仪器的大概使用目的或产生的结果,不能明确提供仪器的参数。例如购买红外分光测油仪需要提供吸光度范围、扫描速度、显示最小刻度等一系列的参数,是否有人员培训、保修期、配备的附属设备有哪些等,这些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和相互沟通。因此实行专人的责任制,由撰写标书专业人和仪器请购人进行对接,了解目前设备的市场情况,主动和多个供货商联系了解不同产地同样设备的价格、质量、配置、售后服务和同行对设备使用情况的评价等,避免标书中价格过高或过低,容易流标或废标现象;参数标注的不够完善,容易产生歧义或漏项等,采购到的设备不符合教学科研需要,从而使设备闲置。

(四)统一的设备管理模式

近些年设备的增加,手工管理模式不仅浪费纸张、增加工作量,还不容易保存而且不容易对仪器进行查询管理。目前多个校区的管理模式需要通过互联网用软件进行管理,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由于二级学院或单位的资产管理员都是兼职人员,变动性、流动性大,需要每年定期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要讲解管理软件的使用,还需要请资产管理完善的单位的管理员分享成功的经验,不同的二级学院仪器的使用方向有差异,可以在交流会上提出疑问,共同探讨合理的管理模式。对于出现人员变动的情况,交接的时候需要对本单位所管辖的设备进行清点,及时通过网络对管理软件的数据库进行修改备注,借用的仪器交接时需要网上进行交接借用和电子签名;待修设备需要提交维修维护清单。注意保留设备的原始验收单据、报废单据、设备调整等单据,做到设备档案完整,去向分明。

总之,维护教学科研水平的持续发展,需要提高办学条件;投入与产出的利益价值,要求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因此,要达到较大化的资源共享,需要在制度上、人员和观念上进行改变。

(责编 丁 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