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快乐教育文化探究

摘要:实践证明,“文化引领、创新发展,文化育人、打造品牌”的教育实践,带来的是科学的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务实、高效;带来的是师生精神风貌的根本性变化;它是一种感性的摄入新魂的文化,使学校成为了有精神感召力和彰显生命活力的乐园。
快乐教育文化探究

快乐教育文化探究:智趣文化:让儿童天天快乐,让教育处处精彩

有一所学校,栖身于古朴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谐的临海小城;

有一所学校,秉承着快乐育人与精彩教学相融的办学理念;

有一所学校,缔造了艺术教育与智趣文化相生的办学特色。

这就是如东县实验小学。她位于美丽的南黄海之滨,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丰富办学经验的百年老校,为首批通过验收的江苏省实验小学。多年来,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重视管理创新,倡导以人为本的智趣教育,尊重学生的天性。通过营造富有浓郁人文情怀的和谐、高效的集体氛围,充分激发师生的智趣潜能,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化的发展。“以情换情”“以趣激趣”“以智启智”“智趣和谐”构成了实验小学全新的智趣文化内涵,熔铸了博大精深的智趣文化,悉心构建了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

智趣相谐,壮阔文化生命

一、学校管理:引领精神的诗篇

在教育领域中,文化的力量正成为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动力。“只有和谐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的学校教育。”

以和谐管理促进发展。多年来,学校领导致力创建现代化管理制度,建立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科学的管理体制,实行流程管理五系统:以校长为中心的决策系统;以党支部、教代会为核心的监督保障系统;以校务会议为主体的参谋咨询系统,以教导处为主轴的执行系统。实施“以德为先,德法并重”的治校方略,实践“学生优先,师生并重”的服务宗旨,遵守“授权为先,权责并重”的管理准则,实现了“团结、廉洁、高效、奋进”的管理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蒸蒸日上。

以团队协作铸造师魂。实小人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提出打造“四种师群”,即“爱心师群、活力师群、文化师群、爱心师群”。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系列活动:党支部的“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活动,以学校党员的感人事迹,影响、教育广大教师;工会、团支部组织的“实验小学教师师表形象设计”、“谈谈实验小学教师的职责与担当”等活动,表达了全校教师对崇高师魂的执着追求;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评选活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肯定,是鼓励,更是一份鞭策;“和谐年级组、教研组”的评选活动,增加了教师对学校、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近年来,学校师生与甘肃会宁、广西沙梨、青海尕让等地贫困学子结成340多对帮扶对子,凸现了实验小学具有人文情怀的爱心师群。

以快乐阅读孕育智慧。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教师应该成为读书的表率。结合我校的“书香校园行动”,我校成立了35岁以下青年教师组成的青年读书组,并拟定了科学、完善的管理计划。一是每学期学校给读书组教师规定必读书目,推荐选读书目;二是学校图书室每月从近期杂志中挑选篇目列出《新课程专题目录索引》,打印好推荐给教师,帮助教师快速了解课改动态;三是学校划出专款为读书组教师购买一本专业书籍;四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相约星期六”读书俱乐部活动、《文化苦旅》朗诵会、《我珍爱的一本藏书》读书心得演讲活动等等。广博的阅读积累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积淀了教师的知识素养。为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学校还要求读书组老师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除完成一定数量的读书卡片摘录之外,还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在书上作批注,即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收获;每周在教师博客网上提交一篇读书体会,学校《绿叶报》择优刊登录用,每学期向外投稿2篇以上。通过一系列读书活动,帮助教师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让读书成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二、人文环境:濡染心灵的画卷

透视实验小学这所百年老校,不难发现保持这所学校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的智趣环境文化,保障这所学校的先进性和发展优势的关键因素也是学校的智趣环境文化。因为学校的环境文化指引着师生的行动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

生态校园情趣盎然。漫步校园,碧波荡漾的荷花池、婆娑摇曳的紫藤萝架……给人视觉上的美妙享受。读书塑像青松掩映,成语画廊释情抒慧,绿意盎然的塑胶操场,图文并茂的专题橱窗,意味深长的每日寄语,校园里的每幢建筑、每片绿地、每条道路都体现出学校文化的个性和精神,使人感受到一种“凝固的音符美”。学校还努力把文化的触角伸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彰显教育的智慧。近年来,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相继投入五百多万元改造校园网络硬件设施,三个崭新的微机房已投入使用,全校59个教室全部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人手一本笔记本电脑,音、体、美、科学的器材逐步添置,购置了大量图书,所有这些有效改进了学校的硬件条件,让古朴雅致的校园大步走向数字化、现代化。

书香校园底蕴丰厚。在校园里走一走,你的视线总会情不自禁地一次又一次地停驻:冰心老人题字的“育才楼”,黄玉章将军题写的“求真楼”,更有那藏书丰富的“求知苑”,书声琅琅的“不倦亭”……现在,实小人更是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打造学校文化品牌。以思想伟人、文学巨匠、成语故事、科技发明、体坛英杰等为主题的系列画廊,定期更新制作,张贴于小河边、操场旁;以师生教育学习格言、学生书画作品、习作等为内容展示在曲桥上、教室中、活动厅……学生目之所及,足之所涉,都能接受浓烈的德行熏陶。

学校各班级班班以一个主题布置教室,如“走进童话王国”“徜徉诗歌世界”等等,有效地引领孩子走进美、鉴赏美。学校各楼层设有童话长廊、书法长廊、读书长廊、爱国主义教育长廊、科技长廊、艺术作品长廊、美术家长廊,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的艺术作品所感染,使心灵得到净化,产生对艺术的萌动与激情,畅神益智获得愉悦。

课间,漫步在校园里,到处都能听到美妙的音乐,学生自办的“小绿叶广播台”、“小绿叶电视台”定时播放歌曲、诗词欣赏、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校内外新闻等内容,熏陶着校园内的每一位学生。

和谐校园温馨融洽。学校行政领导率先垂范,将“和谐”这个学校管理的核心理念融入到学校各个部门、各项工作。党员民主生活会、青年教师恳谈会等都是落实学校和谐管理思想好的载体。在实小这个大家庭中,学生是学校真正的主人。班风、“班级奋斗目标”的制定,班级队角的布置,学校的“小绿叶”电视台、广播台以及一月一期的《绿叶》报、每周一期的《致家长的一封信》,都是师生共同的智慧天地、情感舞台。学校还组织骨干教师一班人,协同会商学校文化,从“理念、发展、历史”三部分立体、多方位构建学校文化立校框架体系,并在全县最早编写《文化手册》。

智趣环境文化建设是无声的课程,它凭借发现、领悟、陶冶来达到目的。师生的行为随着环境文化的不断生成也发生着新的变化。美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是一部立体、多彩的教科书,给师生以美的熏陶,智慧的启迪和行动的规范。

智趣相融,激荡深度思维

一、智趣课堂——有意思,有意义

2002年,我校就拉开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序幕。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人需要终身接受或享受教育的今天或明天,教育必须为人服务,它既要为人获得智慧提供平台,又要为人获得即时愉悦、幸福提供沃土。基于此,我校开展了智趣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所理解的“智趣课堂”中的“智”,即智力、智能、智慧,它比智力具有更广泛的综合性;“趣”是兴趣、情趣与理趣的融合。“智趣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情趣、理趣相融,强调教学中师生活动的互动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智能的发展,智慧的形成,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发展新技能的课堂。它摒弃了传统的以单一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引领和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即着眼于开发学生智力、生成学生智慧,情趣与理趣相互交融的课堂;是以趣生智,以智养趣;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课堂。

“尝试学习单”教学,即建立在学生尝试性学习之上的课堂教学,它集中体现了“先学后教”“先生后师”“先练后讲“的教学思想。它的核心理念为质疑激趣、对话启智。其主要环节:1.先试后练,把握起点。课前,让学生根据“尝试学习单”的提示自主进行前置性学习。教师通过批阅尝试单,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法。2.质疑激趣,问题构建。课上,教师通过前置性学习检测,与学生共同讨论在尝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通过师生共同选择、归纳、概括、提炼,使其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导问题。师生共同提炼出的主导问题是教学的灵魂和线索,它应该确实是学生在尝试学习单中普遍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三维互动,对话启智。围绕构建的主导问题,以学生为对话的主体,四人小组为主要学习单位,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深入探究。通过学生、教师、文本的三维对话,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启迪学生的智慧,寻求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享有充分自主的话语权,充分阐述自己的尝试体悟,在砥砺互补中达成共识。教师由教学主角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对重难点进行必要的指点,同时进行必要的插话,把“尝试学习单”中有价值的问题适时地抛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4.达标迁移,提升素养。在学生充分学习领悟的基础上,当堂课进行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达标训练;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拓展与迁移,举一反三。

这样的课堂使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孩子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彰显,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大胆地问,大胆地展示自己,大胆地表达心中的想法,自始至终以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一种亢奋的探究热情参与到学习中去,进而尽情地挥洒智慧,充分地展现灵气,自由地放飞思想,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孩子们爱上了这样的课堂,他们人人都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觉得这样的课堂很有意思。

这样的课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关注他们在自主的尝试性学习中能达到的高度,关注他们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关注学生交流讨论时思维的闪光,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把焦点集中在对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意识的关注上,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学生的尊严、潜能和价值。课堂活跃了、丰富了、有效了,课堂中涌动的是活泼的思维之泉!

这样的课堂,教师也更加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智趣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次“尝试学习单”的批阅就是对教材、对学生的重新审视,每一节课都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全新挑战。每一次“智趣课堂”的教学都指导、引领教师进行系统地学习、扎实地实践、深入地反思、自觉地积淀,进而提升教学水平,提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智趣课堂”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边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因此研究过程本身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理论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增强,以及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智趣课程——多样化,特色化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一直以来,我们以“构建有特点的课程,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创办有特色的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着手开发和设置了校本课程。近几年,我们围绕“智趣校园”的构建,以“文化”为基点,以“智趣”为主线,进行了四大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即:认知性课程,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理;艺术性课程,让学生在动手中怡情;研究性课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增智;体验性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悟道。

1.认知性课程:传承中华文化,牵手文明礼仪。

为了切实推进文明礼仪教育,让文明礼仪之花开遍校园,除了平时的文明礼仪教育,我校编写了《与文明同行》系列读本,整套丛书采用文字和漫画形式,生动、浅显地讲述了小学生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公共场所等方面需要掌握的礼仪。该系列读本有“三礼”读本:《彬彬有礼——仪表文明读本》《知书达理——语言文明读本》《礼尚往来——交往文明读本》,为了能让学生朗朗上口,还编写了《仪表礼仪三字经》《文明交往三字歌》等读本。读本上溯《三字经》《弟子规》中有关文明礼仪的精髓,并且与时俱进,融合了现代文明的要求。通过学习,学生们明白了其中蕴含的做人道理,提升了文明素养。结合读本的阅读,还组织开展了《与文明同行》读本知识抽测和竞赛活动、“与文明同行”征文演讲、文明礼仪短信创作大赛,力求学生在熟悉礼仪文明的基础上,逐步使其成为自觉行为。

2.研究性课程:探究家乡文化,赏南黄海风情。

我们的家乡——如东,位于南黄海之滨,“海韵、海港、海鲜”尽显家乡的魅力,风声、涛声、欢笑声奏响了南黄海风情的绝美韵律。“东方洋口港”“海上迪斯科”“天下及时鲜”“空中交响乐”都是我们的骄傲。千年古刹国清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绵延的范公堤见证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家乡的历史虽不遥远,但其深厚的文化足以让我们倾心不已。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我校在三至六年级学生中间开展了“风拂范公堤,海浪声声”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并随着研究性活动的开展,编写了系列教材,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这一系列文化课程中《流逝的文化》主要探究家乡的民谣、渔歌、民俗、家乡特有的艺术等。《大海》探究家乡的海鲜、旅游、人文景观等,《崭新的文明》介绍东方深水大港——洋口港,以及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小课题研究作为突破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同时更加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了解,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艺术性课程:打开艺术之门,开启美的旅程。

“凸显艺术教育,构建智趣校园”是我们的办学主张,我们开展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每个孩子掌握一门艺术,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份艺术的情怀,感受艺术带来的愉悦享受。两年前,我校开发了一套充满创意的美术校本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分别为《奇妙穿插》《花样纸艺》《纸杯造型》《趣味剪纸》《创意折纸》《巧妙香包》,剪贴之间,剪出百花齐放;穿插之时,插出四季繁花;一钩一编总关情。这些课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为目标,动手又动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怡情益智,感受艺术的无穷魅力。结合课程的开设,我校每年开展一次手工展览,对学生中间的精美作品、创意之作进行表彰和奖励,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

4.体验性课程:触摸生活之美,感受无穷乐趣。

相比较而言,现在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优越,缺少对生活的体验,既很难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也较少能走进生活这一广阔的天地中去,对生活缺少一颗敏感的心。为此,我校开展“实验小学生活体验活动”,旨在唤醒学生那颗沉睡的心,让他们去发现生活的美,去体验生活的乐趣,去实践,去创造,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我校尽较大的努力,开辟出了五处地方作为生活体验活动的场所,并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活体验活动,努力做到让体验无处不在,让智趣如影随形。在“百草园”中,让学生在动手中种出一片绚烂的童年;在“实验田”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粒粒皆辛苦的艰辛;在“打谷地”上,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真谛;在“钓鱼台”前,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培养了耐心;在“放飞场”上,让学生在创造中放飞远大的理想。在活动的开展中,我们逐步编写了结合体验课程的系列教材:《花草世界》《科技园地》《垂钓时光》《劳动之窗》,这些活动的开展和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明白了很多道理,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的无穷乐趣。

智趣相生,闪亮幸福童年

一、智趣节日,快乐每24小时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小小活动家,而教育致力于孩子身心智趣发展,最直接、最鲜明、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学校活动。在各种富有吸引力、感染力且精彩有益的活动中,孩子们充分发挥秉赋、舒展个性、绽放生命。可以说,学校活动的宽度和厚度决定了孩子健康快乐的广度和深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的、自然的、充分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的素养,一直是我们学校致力达成的目标。每学年学校都要开展六大节日活动——“小蜜蜂”读书节、“小猕猴”数学节、“小八哥”英语节、“小百灵”艺术节、“小飞鹿”科技节和“小羚羊“体育节。

1.读书节——最是书香能致远。每年的4月,校园读书节就拉开了帷幕。书香飘满整个校园,飘进师生的心田。“十佳校园主持人”评比展示、课外阅读指导课观摩、“书香家庭”评选、红领巾图书跳蚤市场、师生共读一本好书等系列活动为师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师生们以读书长知识,以读书增智慧,以读书促养成,以读书树理想,以读书育人格。大家似勤劳的蜜蜂徜徉在书的海洋中,寻求书的价值,汲取书的营养,找到心灵的共鸣,且行且欣赏,渐渐让读书成为一生的习惯。

2.数学节——爱上思维的体操。开展数学节活动,既是我校数学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创新和实践,也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致力于形成智趣文化的象征和追求。表演、续写、撰写数学童话、网上答题竞赛体验数学之趣;图案设计大赛展现数学之美;速算比赛、“算24点”比赛、记忆力大比拼、数学课题研究探索数学之思……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拥有一双用数学观察世界的眼睛,拥有一个用数学思维认识世界的头脑,体味数学,爱上数学,从而去发现,去创造,建构起“我与数学”心灵的沟通。

3.英语节——牵手ABC,快乐你我他。每学期学校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学生们说英语、用英语,浓郁的英语氛围在校园中悄然蔓延。“英语书法比赛”,提高了同学们书写英文的质量,让我们懂得,书法不仅仅存在于汉字当中;各个国家城市的风情展,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多彩的“英语配音大赛”“英语歌曲比赛”,汇集了同学、家长、老师的智慧与汗水,使孩子们得到了多方位的锻炼和展示;还有别具一格的“文明用语大家说”活动,把学习英语的快乐带到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这里,每个孩子都找到施展自我的平台,大胆地秀出自己!

4.艺术节——张扬个性,我型我秀。校园有了艺术,就有了灵动的精神升华。学校坚持把艺术教育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办学水平和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培养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让艺术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发挥出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十佳艺术之星”比赛、“拥抱阳光,放飞梦想”大型团体操表演、“独舞、独唱、独奏”三独比赛、庆“六一”文艺演出、“我有一双小巧手”烹饪大赛、百米书画比赛、即兴电脑画制作……书画艺术赏心悦目,音乐艺术沁人心脾。所有这些活动,都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尽情的彰显和释放,孩子们在文化艺术的花园里,感悟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既丰富了校园的生活,又激发了全校师生爱艺术的热情,给校园文化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成为创新校园智趣文化的新亮点。

5.体育节——生命在于运动。校园有了运动,就有了生命璀璨的阳光。我校一直坚持不懈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多年来,学校除了坚持每天的阳光体育活动,每年体育节的举办更是在学校掀起新一轮热爱体育、增强体质、投身体育锻炼的新高潮。校园体育节是我校校风校貌的一次大检阅,也是各班精神风貌和思想素质的一次展示。精彩纷呈的竞技比赛加上新奇有趣的趣味运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人人为班集体增光添彩。我运动、我健康;我运动、我快乐!师生们在快乐运动的同时取得竞赛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

6.科技节——梦想从这里起航。在充满幻想的科技节里,孩子们为梦想插上翅膀。读一本科普读物;赏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电影并记录下感动你的科技发现;抓住灵光闪过的瞬间,出一份图文并茂的科普手抄报;写一份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论文;做一件凝聚智慧火花的小发明。“防震减灾从我做起”系列活动、学具制作比赛、无线电测线比赛、科学小实验比赛……孩子们以睿智的科学思维和敏锐的科学眼光,积极地实践,大胆地想象,勇敢地创造。

六大节日,精彩纷呈。孩子们在节日活动中陶冶情操、培育爱心,以涵养其快乐生命的社会价值;锤炼意志、砥砺锐气,以生发其健康成长的内在力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以增进其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孩子们在活动中拓展了综合素质,提高了人生品位,升华了生命价值。

二、智趣德育,影响一辈子

教书先育人,育人的根本就是培育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我校将“智趣”作为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以教育者的智慧,对学生授之以智,启智于趣,通过一个个充满智趣的德育活动,开启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做一个合格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成功的人。

1.践行“十个好好”,奠定人生底色

传统德育就是告诉学生你该怎么做,而我们的智趣德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们潜心调研,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观念,洞悉学生德育的薄弱环节,发现学生从小的习惯养成往往决定着思想人格的形成。于是,我校从关注学生的小习惯入手,倡导学生积极养成十个好习惯,即“好好说话、好好走路、好好活动、好好做操、好好吃饭、好好上课、好好作业、好好阅读、好好整理、好好如厕”。学校将此行为要求编排成儿歌,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诵记中将良好的常规习惯熟记于心。学校的“小绿叶”电视台和红领巾广播台分别制作专题节目,让学生知晓“十个好习惯”的具体内容,班主任老师利用晨会和班队课时间向学生广为宣传践行“十个好好”的重要性,把“十个好好”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灵深处,并让学生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有效指导自己的言行。

在促进学生认知认同的基础上,我们又在校园内醒目位置布置“十个好好”内容,在走廊、楼道、洗手间张贴“十个好习惯儿歌”,班级内黑板报开辟专栏介绍本班“十好小使者”,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还将“十件小事”拍摄成电视专题片,每周四通过“小绿叶”电视台播放给学生观看,并制定了“学生行为习惯评价表”,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老师(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指导优化学生的言行。在开展践行“十个好好”小事德育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文明的种子正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做一个合格的人,已成为所有实小学子的共识。

2.培育“大爱品质”,彰显人生亮色

爱是人世间最永恒的旋律,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我们所倡导的“大爱品质”,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中“仁爱”思想的精华,是一种富有责任感的“大爱”。我们引导学生在智趣相投的教育中,从原始的、自发的“感恩情愫”,提升到理性的、自觉的,出自责任的“大爱品质”,进而做一个高尚的人。

结合“母亲节、父亲节、全国学雷锋日、劳动节”等节日节点,我们以感恩为主线,开展“献给妈妈四个一”主题活动、“父爱伴我成长”故事征文比赛、“我让……笑了”、“你辛苦了!”感恩行动等,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让孩子们懂得感恩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组织“红领巾寻访党的足迹”小记者采访活动,组织学生走访、调查身边的残疾人、孤寡老人、下岗职工等社会弱势群体,切身体验他人生活的艰辛,并向被调查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引导学生心中有他人,对社会心存感恩,培养社会责任感。2007年起,我校与甘肃省会宁县旮旯小学等近十所学校开展了“走近西部、共同成长”手拉手活动,全校近250名师生与当地贫困学生手拉手结对,先后自发捐款近四万元。2009年暑假,在“相约会宁,放飞梦想”夏令营活动中,营员们迎着炎热的暑气,将全校学生捐出的课外读物,带给了“会宁如东友好小学”。2011年,我们又启动“牵手尕让学子,共绘七彩童年”西部志愿行动。我们的学生纷纷掏出零花钱,将爱心捐款筹集到一起为尕让小学购买了5台神舟笔记本电脑和文具等学习用品,并赠送3600册图书。同时,另有226名师生为尕让小学的214名贫困学生资助了五万多元爱心助学款。两地学生鸿雁传友情,互动书信500多封,同学们拿起笔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真实的内心和美好的祝福。

另外,我们每年都开办“图书跳蚤市场”,将学生们看过的图书拿来义卖,然后将活动中募捐的书款资助给需要帮助的人。这些系列活动,尽显着教育的智慧,让参与活动的每个人都感动着、快乐着、幸福着。

3.实施“多元评价”,绘就人生瑰色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整个地球”,对学生而言,往往一句很肯定的话,就能像一个重要的支点,托举起一个成功的学生。智趣德育就是更加注重发挥激励的杠杆作用,凸显激励鞭策导向,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以评价促发展,以评价促提高”的“学生之星”评选让我校学生犹如璀璨的群星,在德育的天空里,闪烁着智趣的光芒。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三好学生”“少先队员”的传统评定方式,只面对少数学生,激励面过窄,多数学生得不到肯定。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不仅应关注学生是否获得成功,也应关注学生努力的过程;不仅应关注学生是否发展,也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只有认可个体独特性的评价,才能激励每一位学生不断发展。几经探索,我校根据学生成长的需求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建立了“学生之星”评价体系。在原来评选三好学生、少先队员的基础上,增加了“礼仪之星”、“艺术之星”、“体育之星”、“劳动之星”、“学习之星”、“班管之星”六颗单项之星的评比,并针对每一颗“星”,制定了具体的评比细则。我们把评价权还给了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生生互评来实现了真正的自我教育。孩子们身上的“瑕点”在和谐的评价环境中悄然消失,实小的“群星”更加耀眼。

德育是做人的工作,其根本是正其心,关键是正其念,重点是致良知。心正则行正,心美则身美。我们的智趣德育就是以智启德、以趣育德,在孩子心灵的田地上播下良知的种子,内化为学生的高尚品格,幻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最终形成一种校园文化的力量,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如今,携着“智”的文化底蕴,透着“趣”的盎然生机,如东实验小学这所园林式的百年名校宛如一幅隽永的画卷、一脉深邃的诗篇,正散发着无穷魅力,吸引我们不断发现,不断前行。

(张斌,如东县实验小学,226400)

快乐教育文化探究:快乐文化教育构建与实践研究

一个人有了文化带给人们的是文明、是修养、是儒雅。一个集体有了文化,就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有了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无往不胜。一个民族有了文化,就会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就会推动历史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作为教育的载体学校,要想培养出真正有思想、有理想的学生,就必须走文化建设之路。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凝聚人心,展示形象,提升品位的重要支撑。因此我校实施“快乐文化”教育,用文化引领教育,用文化经营学校,让师生伴随着“快乐文化”成长。

一、把“快乐文化”作为学校主题文化,根据主题文化设计学校的办学理念

1.学校主题文化的确立。

(1)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在追求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进行应试教育,单调的教学方式和生活,导致学校出现“快乐缺失症”,师生生命活力消失。中小学生出现厌学,患忧郁症、焦虑症事例增多。我们认识到:“学生不快乐”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2)教师没有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国家倡导教师要享受教育幸福,但教师却很少将教育工作与“快乐”联系起来。教师每天忙于工作,生活单调,缺乏生活情趣,感受不到工作带来的快乐,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团队缺乏凝聚力,在学校里缺乏成就感、归属感。学校领导感受到办学的压力,缺钱、缺人,追质量,在办学中感受不到快乐。

(3)小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中也出现了政治信仰淡化、理想信念模糊、表现出道德价值迷失、道德情感匮乏、道德行为被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

基于以上因素的考虑,我校实施了“快乐文化”教育,着力打造学校品牌。

2.以“快乐文化”内涵构建学校的办学理念。

快乐文化,是指以快乐为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以研究和实施正确的快乐理念,形成科学合理的快乐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快乐文化是以人文关怀为着眼点,我们充分调动教师的智慧和热情,集思广益、总结借鉴、概括提炼、完善升华,形成了学校的办学思想。一是凝炼办学理念,确立了核心理念:“塑快乐品质,启智慧人生”;基本框架:一个核心,三条主线,六个板块。二是形成核心价值观,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让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过一种精彩、快乐的校园生活”是学校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办学追求的目标,也是东小人共同的美好愿景。

校风、校训、教风、学风、誓词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反映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反映着学校的历史和精神风貌。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以及誓词的确定,快乐文化教育的基础是树“感恩、求知、心态、交往、情趣、做事”的品质,重点是培养人“远志近行,敢为人先”的行为文化,其核心是“塑快乐品质,启智慧人生”的精神文化,此外,我们还凝炼出校徽、校歌、校树、教师“三知晓”、“四修炼”、 “四互助”,快乐教师体现在:以生为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关系和谐。快乐学生体现在快乐伙伴、快乐课堂、多元课程、多彩活动,每天“五个一”,三情阅读等直观精神文化,用于精神激励和塑造,使之成为学校的一面旗帜、一种形象、一种特色、一种品牌,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根据快乐文化要素,开发主题文化校本课程,使快乐文化的理念进入师生心灵

为了彰显快乐文化主题,学校教师团队经过学习、研究、交流编写了快乐文化校本教材(共6册)。这套教材涉及面很广,教师们自己编写教材,从搜集资料,对资料内容进行加工改造,对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展示出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们的科研能力。全书紧扣快乐文化教育的六个主题:感恩、交往、做事、求知、心态、情趣,每个年级围绕一个主题,每个主题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由六个要素构成,编写时根据低中高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图文并茂,以问题为索引,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感悟,以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每课都安排了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其用心就是通过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快乐文化》校本课程落实到生活、教学、学习之中,使每个师生沐浴在快乐文化之中,不断追寻生命的价值,做一名快乐教师,快乐学生。

三、根据快乐文化要素,构建学校的活动文化

学校成立了书法、绘画、舞蹈、计算机、编导、剪纸、无土栽培、柔力球操、合唱团、田径等10余个社团活动,同时我们还开发了《植物探秘》、《书韵留香》、《乐在炫舞》、《七色神笔》、《快乐在e》、《HappyABC》等多元有特色的选修课程,满足了孩子们不同个性的需求,锻炼了师生多方面能力,提高了师生的素质。

四、根据快乐文化要素,构建快乐高效课堂123四步法

我校把高效课堂工作与学校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进行。快乐文化更重要的是育人,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课堂是快乐文化的有效载体,高效课堂是我们追求快乐文化的终极目标,在这个背景和理念的支撑下,我们尝试构建模式如下:

总体模式:一个追求------两个基本点-------三个改变,来形成教学整体合力。

一个追求:即日常教学追求一点一滴的有效教学。

两个基本点: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出发点,以寻找适合有效地学习方法为支撑点。

三个改变:学校管理的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校管理的改变:

班子成员:完善制度进行督导,及时总结由事后检查转变为事前指导,事后总结

意识观:班子每个人找难点,突破难点,真正为一线教师服务。

措施:班子成员一对一到实验班听课,评课,指导。每周二、四为固定听课时间,周二、周三校本教研反思。

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展。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

课前,教材预设,备不同层次学生的障碍预料和预设问题。

课中,应根据学生预习对知识的掌握和教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把握,设定学习目标,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会的不讲,教师导学导在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作业布置有层次,有针对性。

课后:光有先进的学习方法,还要有强化跟进。教师对单元知识点进行检测,有错误点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练习再小测。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学生由接受知识向探索生成知识转变

课堂四步法: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合作探究――应用拓展

简称: 问 导 研 练

预习交流(教师出示预习提纲,学生自学,课上汇报预习成果,提出疑难问题)

明确目标(根据学生预习对知识的掌握和教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把握,设定学习目标,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会的不讲,)

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梳理归纳)

应用拓展(巩固练习,拓展新知,发展思维,开阔视野)

五、课题拉动,提升快乐文化品味

为确保课程文化的育人质量,提高学校文化品位,学校坚持“课题引领、科研兴校、品牌强校”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在校长引领下的《快乐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的重点课题。在实验与研究过程中,学校文化、德育理论、特色内容、人文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现已取得初期成果。

实践证明,“文化引领、创新发展,文化育人、打造品牌”的教育实践,带来的是科学的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务实、高效;带来的是师生精神风貌的根本性变化;它是一种感性的摄入新魂的文化,使学校成为了有精神感召力和彰显生命活力的乐园。我们将把“快乐文化”教育作为打造品牌学校的不懈追求,让快乐文化永远伴随师生健康幸福成长。

快乐教育文化探究:快乐教育文化探究

基于问题,对“快乐教育”的自觉思考

1986年,针对当时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重、校园生活单调、师生关系紧张”的“三苦”现象,学校从“愉快教学”单项改革做起,继而扩展到全校的整体改革,并确立了“快乐教育”的鲜明主题。学校将“快乐教育”的实质确定为: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还童年本应有的快乐与幸福。那时,校园中的改革尚未形成风起云涌之势,“快乐教育”被誉为首都基础教育改革的及时朵浪花,也成为全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1999年,走上校长岗位的我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在一师附小“快乐教育”全国闻名的情况下,如何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美国现代杰出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育是文化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产生。一所学校要实现持续发展,就要解决好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传承,首先要站在学校原有的发展平台上,深度了解学校;创新,就要以学校原有的发展平台为起点,面向未来,面对新环境,解决新问题,实现自我超越。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新任校长,我用心品读自己学校,愈发感受到“快乐教育”是有根的教育。中外教育史上都比较早地出现过快乐教育思想和实践。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是世界上最早主张快乐教育的,他倡导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思想,追求的就是一种乐学的境界;我国及时部教育专著《学记》,首次从理论上总结了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等快乐教育的原则;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则主张“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在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办的孟都亚宫廷学校———“快乐之家”,强调宽松与民主的环境陶冶作用,成为教育史上著名的快乐教育实验学校;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把他办的学校叫做“快乐学校”,他要让孩子们体验到脑力劳动的欢乐和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而我们一师附小所实践的“快乐教育”正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针对当时的教育弊端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有很强的时代性与深刻性。有了对“快乐教育”的深度思考与认识,我对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思路也逐步清晰起来:秉承“快乐教育”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追求,带领教职工创造凝聚人、激发人的学校文化,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学校新的发展。

建构体系,对“快乐教育”的系统思考

2000年,我们对14年的快乐教育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理性思考,提出了“一核心、一载体、六要素”的“快乐教育”实施体系。“一核心”:以儿童快乐成长为本的“快乐教育”核心理念;“一载体”:以课程综合化为载体的“快乐教育”实施途径;“六要素”:愉快合作的课堂教学、多彩自主的教育活动、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统一协调的社区教育、激励进取的教育评价。“以儿童快乐成长为本”是“快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教育宗旨。“快乐”是多种类、多层次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学生发展的情感动力,是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外在特征,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追求的目标;“成长”是每一个儿童和谐的发展、主动的发展、生动活泼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成长”是快乐教育的根本目标;“为本”强调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学生快乐成长,快乐成长是“快乐教育”的灵魂,它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围绕着“快乐成长”这一核心理念,强调以情感为动力,着力培养乐观的心态,我们又确立了“六乐行”的小学阶段培养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做“乐于读书,勤奋为乐;乐于服务,助人为乐;乐于锻炼,健体为乐;乐于交往,合作为乐;乐于参与,实践为乐;乐于开拓,创新为乐”的快乐少年。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都有潜能,都能变化”,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开发潜能,让每一位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让“快乐教育”为学生的快乐人生奠基。课程是教育实施的载体。“快乐教育”通过整合上面所说的“六大要素”,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快乐教育”综合课程,为“快乐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课程基础。学校既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教师成才的沃土。教师是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自身价值的。“快乐教育”主张教师追求自主发展,一方面引导教师实现自我管理———客观认识自己、科学设计自己、及时反思自己、有效调整自己、勇敢超越自己;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健康生活,快乐工作”,“以乐教善教促进乐学会学”,“在培养学生中发展自己”。这些理念引导着教师乐观向上,更加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把自身专业的发展和学生才华的提升统一起来,把自身的快乐幸福和学生的快乐幸福统一起来。而学校则要为教师搭建一个创造工作成就和享受工作快乐的平台。“快乐教育”追求学校的和谐发展。我们要把学校建成一个充满爱心、促进学习的大家庭,把学校变成乐学、会学,乐教、善教的大舞台,让学校成为促进师生人格高尚、追求的奠基石。回顾“快乐教育”发展历程,围绕着让儿童快乐成长这一学校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我和老师们学习着、思考着,用心培育、积淀起“快乐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使它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培植和提升着自己的文化品格,让我们的生命与快乐同行。

憧憬未来,对快乐教育发展的思考

文化的形成和文化育人是需要思想、实践和时间作保障的。25年来,行走在快乐教育改革的路上,一师附小始终坚守“让儿童快乐成长”这一理念,不懈地研究儿童成长规律,逐渐形成了“乐学、乐教、乐园”的“快乐教育”办学景象,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面向未来,“快乐教育”的深化与发展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附小人憧憬着创造一所快乐的学校,这里有快乐的校长、快乐的教师和快乐的学生。在促进学生快乐成长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将更加立足长远,为学生的快乐人生奠基;更关注基础教育的基础,围绕着“六乐行”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促进每一位学生自主发展上着力,引导他们学习做人,高尚自己;积极锻炼,健康自己;养成习惯,管理自己;提高能力,强大自己;发展个性,彰显自己。我们要深入研究促进学生快乐成长的有效方法,在师生间、生生间形成互助型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幸福,能够从更高层次上获得学习和发展的快乐体验。憧憬明天,“快乐教育”需要更多的支持、参与和理解。25年来,全国已有很多学校加入了“快乐教育”的队伍。我校还与全国其他六所学校建立了“快乐教育”协作体,一年举行一次实践研讨会。未来,我们希望教育科研机构的支持和加入,逐步形成“快乐教育”的学术研究团队,不断支持和丰富“快乐教育”实践,使“快乐教育”继续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品质发展、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快乐教育文化探究:杜莉 在饮食文化教育路上快乐前行

在培养高级烹饪人才和饮食文化研究的道路上,杜莉教授已经走过了26年,并且还将继续快乐前行。

不期而遇 发现快乐

1987年,杜莉从四川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毕业,来到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任教。从一名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到烹饪学校的教师,其间的跨度很大,刚开始她难免有些彷徨和迷茫。但是,在当时四川烹专领导和老教师尤其是熊四智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杜莉很快理解了“民以食为天”的深刻含义,认识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饮食早已不仅是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还满足着人类的心理需求,越来越拥有丰富的社会属性,形成了一种文化。于是,她从古典文化、历史学视角找到了一个进入烹饪教育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饮食文化,由衷地热爱上了饮食文化教育和研究工作,并从中发现和享受着快乐。

教书育人 融合创新

自从到了四川烹专,杜莉就一直担任《中国烹饪概论》的主讲教师。20多年来,她不断改革、完善其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为依据,始终站在饮食文化学科的前沿,将餐饮业发展的新知识、新动态融入教学:在讲授过程中坚持“条理清晰、讲解透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风格,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互动等教学方法,将教、学、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餐逐渐成为中国餐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西餐、西点的企业不断涌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杜莉教授又组织教学团队开发了《西方饮食文化》课程,并与餐饮企业共同设计课程。而与课程建设相伴的是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杜莉及其教学团队在这项工作上一直走在了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由杜莉主编的教材《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烹饪概论》分别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高等职业教育教改教材,《西方饮食文化》和《川菜文化概论》更是全国首创。

教学认真负责、信息量大、互动性强,是学生对杜莉教授上课最直接的感受。如她在上《西方饮食文化》中的“西方饮食习俗”一节时,会穿插一些中国饮食习俗,还会拿出珍藏的餐具、茶具做展示,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教书必须育人。她常用“先做人后做事”的古训与学生和青年教师共勉,既传道授业解惑,又讨论做人原则和职业道德,邀请全国餐饮界著名学者、大师来校讲学、现身说法,引导学生和青年教师热爱餐饮事业,鼓励他们奋发图强、追逐梦想。

孜孜求索 服务社会

除了承担教学任务,杜莉教授在学校还从事饮食文化的研究工作。20多年来,她潜心钻研、上下求索,先后撰写出版了《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中国川菜》(中英文标准对照版)《巴蜀饮食文化纵横》等20余部专著和教材,在国内外刊物上百余篇,主持完成了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在饮食文化研究上处于国内经验丰富地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如专著《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填补了我国在饮食文化领域研究的空白;参与撰写的《奥运餐饮培训教程》成为奥运史上及时本餐饮培训教材。主编的《中国川菜》(中英文标准对照版)首次创造性地解决了川菜翻译难题,为赢得川菜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标准制定权奠定了基础,是川菜的重大标志性图书。该书已成为四川省及成都市对外交流宣传的常备礼物,对促进川菜国际化发展、加强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06年起,杜莉教授又担任了川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她凭借学术优势和科研成果,在推动川菜产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饮食文化文化传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参加了部级和省级非遗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完成了《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有力地促进了川菜和中国饮食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参加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爱心食堂”活动,组织相关专家和大师进行指导、精心设计爱心食堂营养套餐食谱,在一个月内有序、高效、安全地解决了超过130万人次的吃饭问题,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独特贡献;参加了成都申报、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美食之都”的工作,使成都成为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有效地推进了成都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川菜及成都美食走向世界。目前,杜莉教授又与该中心的同仁们一起开展《中国川菜标准体系》的研究制定工作。其中,《中国川菜烹饪工艺规范》和《中国川点制作工艺规范》己分别由国家商务部、四川省质监局颁布施行,不仅将有力地促进川菜产业的发展,也非常有利于烹饪人才的快速培养。

从1987年进入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到学校2013年正式升格为“四川旅游学院”,她已在饮食文化教育和研究的道路上前行了26年,有人问她是否厌倦?她说永远不会,因为自己喜欢饮食文化、热爱教师职业,总会从饮食文化中发掘新东西,并与学生分享、服务社会,她非常享受这样的过程,今后依然会认认真真、充满热情地在这条路上快乐地走下去。

快乐教育文化探究:营造快乐教育的“场文化”

一、“快乐教育”的提出

2004年,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少儿分论坛上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对某校120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学习快乐吗?”有69%的同学回答是不快乐;“你怎样安排自己的双休日时间?”有57%的同学回答是“上培训班、补习班”,有32%的同学回答是“做作业”,表示能自由支配自己时间的学生只有11%。来自南京的小学生们大声说出他们的心声:学习不快乐!新闻媒体打出了醒目的标题:中国出现“教育荒废”,近七成小学生不快乐。

学生和学校,难道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吗?为什么孩子们要逃离学校?在今天,中国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似乎达到历史较高水平,可是我们的孩子却不快乐,症结在哪里?

“真正的学校,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者联系在一起。”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番话给出了答案:学生反感的不是学校,而是存在于他们与老师之间的那堵“墙”,是不理解儿童、不尊重儿童、违背教育规律的束缚和管教。无论中外,儿童向往的学校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快乐学校。

二、“快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创造一所快乐学校,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这可能是全世界所有教育理想的共同指向。在新课改不断扩展、深化,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背景下开展“快乐教育”的创新实践中,我们挖掘出了许多“快乐”宝藏。

(一)寻找快乐——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学校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快乐教育是以儿童愉快发展为本的教育”。“以儿童愉快发展为本,强调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儿童愉快发展,这是快乐教育的灵魂,贯穿在快乐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环节。”

(二)理解快乐——不要去强制人的灵魂,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他的特性、意向和需求

快乐是什么?真正的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学校应该将这种情感体验内化为学生发展的动力,让快乐在学生心中生根。把“快乐教育”作为一个灵动、和谐的音符,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旋律中,演奏出欢快的乐章。

1. 与构筑学校文化相结合——学校文化应是一曲美妙醉人的轻音乐。学校文化反映学校的精神内涵,是学校养成教育的灵魂,当代学校文化的核心功能和价值在于培育学生坚实深厚的科学与人文基础,铸就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在学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不可忽略“快乐教育”的内涵,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人文环境。

2. 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应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书。在区域呈现出的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区域特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校应该在经典诗文品读、传统美德传承的基础上把葫芦丝、古筝、陶艺、竹竿舞、中国结艺编织等民族传统的体育、艺术项目作为班级特色项目得以推广、开展,力求达到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着民族文化的魅力,体验着快乐!

3. 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应是一场精彩的戏。英国学者罗素说:“一切学科本质上应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教学手段应当是导火线,冲击波和兴奋剂”。因此,实施快乐教育的关键是方法,在老师;实施快乐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在课堂。因此,在快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教师体现“四种情绪”和“四个一”。四种情绪:以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以宽容的情绪对待学生点滴的差错;以兴奋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好奇的情绪激励学生探究学习。四个一: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信任的眼神;一次理解的微笑;一回亲切的抚摸。努力让学生从教师的关爱体贴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让学生充满自信,体验进步与成功的快乐。

4. 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是一缕清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为了给教师营造一个专业幸福发展的“场文化”,学校应该从校本教学研修制度开始向基于行动的——“教师行动研究”范式转型,在行动研究中注意引领教师在精神领域的快乐体验,逐渐走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来。在对如何“教”的探讨中,可以运用快乐教育的施教策略,包括引入学境策略、合作探究策略、激励创新策略。

(三)体验快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国家的建设者,更应该使受教者和施教者成为幸福的人

曾几何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异化成了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既然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既然人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那么“学生成长的乐园,发展的沃土”理应成为学校的特质,而不应仅仅是空洞的宣传词、广告语。对学生来说,当他以主人的姿态生存于学校时才谈得上快乐,给他们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是一所快乐学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我们的校园里,看到的学生个个活泼、自信、充满朝气,这与学校丰富而持久的社团活动大有关系。学校可以设立各种社团引导孩子快乐的成长。

我们深知面对快乐教育的行动研究我们依旧任重道远,让优良道德思想的精髓转变为学生具体行为习惯——让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学生现实生活状态——让鲜活的特色活动成为学生成长的载体——让快乐的源泉永远流淌在教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之中。从教育发展的眼光审视自身问题,努力营造快乐教育的场文化,使其凝聚成学校一种厚重的文化。做思考的实践者,做实践的思考者,将是我们上下求索的不倦追求。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