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刍议

摘要:语文教学作为国文的教学手段,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简述语文的教材改革脉络,理解在这一时期中,我们所需要的针对性的主要方向,在学习理论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因材施教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找到未来改革的发展方向,对中学语文的改革提出一系列的可行性建议。
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刍议

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刍议: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体系改革的设想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效率不高和一定程度的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语文教材的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和应用语文的规律。

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我国的语文教育史(主要是教材史)。我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本由蒙学读物、经学 课本和文选读本三大部分组成。近代以来,除建国前的小学低年级《国语》课本和建国后的小学低年级《语文 》课本及50年代中期的中学《汉语》课本外,中小学语文课本都是以文选为体系的,选用的又大都是历代的经 典作品,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华。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都起着一定的 积极作用。然而,文选体系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种种弊端,并且,同现代社会生活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 相比,这些弊端及其造成的消极影响已愈来愈明显。

其一,按文选的体系编教材,由于选文的标准不同,编者的好恶各异,因而选文可此可彼,份量可多可少 ,编排可前可后,组合可这可那,课文之间缺乏较紧密的内在联系,“本身就没有严格的系统”(夏丐尊《怎 样阅读》)。结果,学生少学几篇课文甚至少学几个单元似乎都无关大局,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 性和语文教学的效率。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对同一篇课文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各取所需,这就更 增加了语文教学的随意性。

其二,既然以文选为体系,选文便成了语文教材的主体,以选文为中心设计的思考练习题和近些年为培养 语文能力而安排的提示及导读之类的内容,都不过是选文的附属。这样,语文教学势必以掌握选文本身为主要 目的,语文能力训练则不得不处于从属地位,因而不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以选文为中心又往往导致教 学的面面俱到和评价中的求全责备,因而训练重点不突出。

其三,文选体系的“文”无论是指“文字”还是“文学”“文章”,都属于书面语言。以书面语言形式的 课文为体系来编课本,势必忽视口语交际训练。这正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重“文”轻“语”的重要原因。

其四,文选体系的语文课本着重选取历史上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因而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 “时差”。现代社会生活中充满活力的语言现象及富有时代色彩的语文范例很难及时在课本中得到反映,这就 使课本难以摆脱滞后于现代社会生活的被动状态。

由于单一的文选体系存在着上述诸多弊端, 所以叶圣陶先生早在1938年就明确指出“文章是读不完的” ,“选古今现成的文章作教材,这虽已成习惯,其实并不一定是好方法……最理想的方法是依照青年的需要, 从青年生活上取题材,分门别类地写出许多文章来,代替选文”。(《关于〈国文百八课〉》)当前,人类社 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际交往日益频繁,语文应用的频率也空前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语 文教学必须大大加快其科学化、现代化进程,以便从语文能力上帮助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做好适应未来社会的准 备。

根据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们学习和应用语文的规律,笔者在学习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教育思想并吸 取广大语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语文教学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构想、设计了一个以能力训练为主的多 元语文教材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一个主系、两个辅系。一个主系即能力训练体系,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两个辅系,一是以语文知识及与其相关的文化常识构成的知识体系,着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一是以文学作 品构成的文选体系,着重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主系好比飞机的机身,是多元教材体系的主干;两个辅系则有 如飞机的双翼,共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

能力训练这一主系是多元教材体系的核心。这一体系由六大要素构成:能力训练、知识、方法、习惯、课 文和实践。下面分别加以简要阐述。

能力训练是主线

注重培养能力是近十几年来教学论的一个重大发展。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 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此相适应,能力训练便应当是贯穿语文教材始终的一根主线。新的教材体系不再把选文 放在最突出的地位,而是把能力训练放在空前重要的突出地位——首位。主系教材以语文能力训练为序,知识 、方法、习惯、课文和实践都为培养语文能力服务。

这里所说的语文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一般能力,如自学能力、书写能力、收集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 、利用工具书及其他图书资料的能力等;二是特殊能力——语言能力,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这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三是以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智能,如观察能力、记忆和背诵能力、联想和想像能力、分 析判断能力、概括综合能力等,这是语言训练的本质。这三种能力的训练交叉进行,既有所侧重,又和谐统一 ,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知识是基础

语文教材以能力训练为主线,并不等于说知识就不重要。知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知识就是力量”本身, 而且在于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无知”即“无能”。能力的大厦是建筑在广博而厚实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 ,知识在新的语文教材体系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集中表现在:不仅主系课本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而且 辅系课本中还有专门的知识体系的内容。

在新的教材体系中,知识包括两大类三部分。两大类是:一为静态的描述性知识,着重解决“是什么”的 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死”知识;一为动态的操作性知识,着重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活” 知识,也就是张志公先生所说的“有关语言规律的科学知识”。三部分是:一为语文知识,如语音、文字、词 汇和语法等汉语知识;二为文学知识,如作家作品、文学形象、文学形式、文学语言和文学简史等;三为与语 文有关的文化常识,如楹联、书法、典籍以及同课文相关的民俗、宗教和古代的岁时历法、职官、军事、科举 制度等方面的常识。这些知识都要精要、好懂、有用。

方法是手段

新的主系教材在体系、体例上的较大特点是按照能力训练的序列,以方法指导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从广义的角度说,方法也是一种知识——关于人是否聪明的学问。所谓方法,是指为解决一定问题而采用 的步骤和手段的总称。方法的重要意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科学的方法能使人聪明起来,从而提高学习、工 作的效率和生活的质量。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语文教学要进 一步提高效率和质量,就必须教给学生“捕鱼”的本领,交给学生能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即方法。在新 的主系教材里,方法分三个层次,包括三个方

面。三个层次是:一为具体的特殊方法,如阅读的方法、写作的 方法、口语交际的方法等;二为一般方法,如预习的方法、听课和记课堂笔记的方法、作业方法、复习方法等 ;三为哲学方法,即辩证法,这是起指导作用的思想方法、根本方法。三个方面是:单项方法、综合方法和系 统方法。在方法的指导上,也必须遵循“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力戒烦琐、庞杂。

习惯是保障

习惯是在意识控制降低到低限度时仍能熟练到几乎自动化的活动方式。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虽然并非所 有的习惯都是有意识练习的结果,但良好的习惯却必须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并巩固下来。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训练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水平的有力保障。当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成为学生下意识的需 要和特殊倾向时,学生就能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以其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行为模式从事学习,并获 得好的学习效果。可以说,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而且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正因为这样,所以洛克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教育漫话》)叶圣陶先 生也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个方 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 为习惯。”(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

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要着重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一般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的习惯 ,集中注意力听课、记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认真、及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等;二是学习和应用 语文的特殊习惯,如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三是观察、记忆、思维的习惯。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

课文是范例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范例和凭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本 不是个终点”,“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 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够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谈语文教本》)

这里所说的课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文,二是自编方法指导短文和知识短文。后者,!已在前面的“知识” “方法”两项中作了阐述,这里着重谈谈选文的问题。笔者主张破除单一的文选体系,但这并不是彻底否定文 选体系,更不是说选文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文选体系延续了一千多年而长盛不衰,这说明它确有可取之处。 因此,在新的多元语文教材体系中,它也应占有一席之地——辅系之一的文学课本仍将按文选的体系编排。至 于选文,它不仅是文学课本的主体部分,也是训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过去和现行的文选体系课本不同的 是,在能力训练体系的课本中,选文不再居于主体地位,而是能力训练的从属,是“方法”的具体体现。无论 是主系的训练课本,还是辅系的文学课本,选文都要文质兼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要精选较大比重的反 映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经典作品,又要选取一定数量富有时代色彩的当代作品,还要选取适量的外国作品 。

实践是根本

新的教材体系高度重视语文实践。这不仅是由人们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而且也是由语文课的性质和任务 所决定的。语文学科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一思想和交际的基本工具的基础学科。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口 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都是一种活动,一方表达、一方理解的这么一种活动。语言既是活动,那就应当通过活 动去学习它、掌握它。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听说读写的实际活动去学习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论 集》第143页)。由此可见,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要完成这门学科的基本任务——培养 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指导学生反复实践。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言文字 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略谈学习国文》)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使学生由“ 知”到“会”,由“会”到“行”。

那么,新的语文教材如何增强实践性、应用性呢?

首先,语文教材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贴近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现代社会的语文“ 活水”不断地注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从而不断增强语文教学的活力,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 语文能力。

其次,语文教材要加强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的练习,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要“督促学的人多多练习”。只有 通过反复的科学的练习,才能使耳、口、眼、手、脑得到训练,使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再次,语文教材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语文是个“公器”(叶圣陶语), 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它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被广泛而又频繁地运用着。因此,除了在课本中和课堂上学习语 文以外,还必须将教学空间延伸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去,引导学生“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海上通讯》),并“检查学生的实践”,看其“是否正确,是否熟练”.

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刍议:文科教研中学语文教材改革之我见

[作者] 丁肇熙

[内容]

教材是教学之本,倾力研究应是理所当然的。解放四十多年来,经过多次修订,教材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经验和成绩,然而毋庸讳言,投入的研究力量是不足的,至少没有发动全国性的研讨。造成这种局面有复杂的原因,而思想认识问题恐怕是主要因素。似乎教材的取舍是政府主管部门的事,无需民众考虑,于是只好在教法上做文章,这是否有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之弊呢?就中学语文教材而言,多年一贯制,一种倾向,一种格局,一种风格,这对国家、对民族无疑是损失。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未来的要把握,这就是考虑问题的基本点。现就中学语文教材谈一些个人管见。

建国前因袭英美制,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外加“国粹”(主要是儒家经文)。建国初期又全盘“苏化”外加“革命文艺”作品。五十年代初曾有过一阵“自力更生”的劲头,于是出现了文学与汉语分课制,重视了基础知识和传统文选,但又排除了一切现代文,后来一到“反右”,便“全军覆没”。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教材中只存“刀光剑影”,外国人只留马列和高尔基。改革开放后,教材有了明显变化,充实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又比较重视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开始走向正规化。这是应该称道的,然而却十分不够。还有许多深层的问题,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

标准不一,是教材设置上的首要问题。究竟以什么标准选材?是以语言文字的学习要求为标准,还是以思想教育的要求为标准?现行教材虽然在编排上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体例上按文章体裁组元。但是,在具体选篇上无不反映出以思想教育为中心的倾向。“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是无可非议的,可是某个具体的“文”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某个“道”的直接图解。我们的教材在两个标准的“结合”上煞费苦心,作了艰苦的努力,然而事实表明,二者往往难以统一,常常顾此失彼,结果适得其反,“文”没有学好,“道”也没有传好。“道”没有良好的载体,无以显示其威力,难免苍白无力或者变成空洞说教。一味地强调文章的思想性,难免削弱语言文字学习的系统性。文道关系的处理是一个长期以来使人深感困惑的敏感问题,在某个时期甚至是一条碰不得的“高压线”。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确立以语言文字的优劣作为主要的取舍标准,大胆选用文质并美的文章,以最的形式表现最健康的内容,真正做到文道统一。

比例失当是教材设置上的突出问题。正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存在困惑,因此,在教材具体安排上的比例失当就不可避免了。现行教材今古选文的比例大约为4:1,我建议调整为3:1,初高中应有区别,随年级增高,比例可作相应调整,如高中可调整为5:2或2:1。至于古代、近代和当代的比例失调情况就更为严重了,当代作品入选几乎为零。文体上的比例也失调,散文、诗歌、戏曲偏少,元曲是凤毛麟角,的地方戏曲更是无人问津,尤其是堪称“国宝”的京剧在教材中似无反映。所选现代文中、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唱主角,其他名人名篇偏少,更有一批作家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排除在外,至今,人们对他们的生平及其作品一无所知。中外作品的入选比例也失当,需更多地吸收外国作品入选课本,尤其是增选当代富有时代气息的外国作品,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世界。另外,在选文所涵概的内容上也有失偏颇,对各国的文化特质、民族风情、天文地貌、山川奇景、社会百态等反映不足,这不利于学生了解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脱离实际是现行教材的要害问题。纵观中学的全部语文教材,几乎没有反映青少年(中学生)现实生活的作品。课文中只有古代的、过去的“人”和“事”,只有“老祖宗”,没有“现代人”,没有“自己”,没有自己感兴趣的生活,没有血肉饱满的当代英雄,更没有当今的社会图景和种种矛盾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教材还没有体现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需求,基本上没能回答时代提出的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

总之,现行教材在发挥了它的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之后,再去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套比较陈旧、比较单调、缺乏时代气息、不适应青少年年龄特点和需求、缺少针对性、没有预见性的教材是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左的干扰和影响是教材研究和教材改革进展迟缓的总根源。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容改变的原则,如教材必须“为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厚今薄古”、“厚中薄外”、“把德育放在首位”、“政治及时,艺术第二”、“防止西方思想意识渗透,反对和平演变”等等。对这些原则,在本文中不可能作评论,这些相当复杂的问题有待日后细细研究。我们要强调的是,在相当长时期内,人们采取了形而上学的观点来对待这些原则,产生了不小的片面性,直接危及了语文教材的建设,这是不可忽视的现实。

许多教材的设置是服从政治需要的,有的甚至是直接的政治图解,单纯知识体系的教材几乎是不存在的。以我国教材为例,多数教材都渗透共产主义思想,强调先人后己,大公无私,忘我劳动,不计报酬,为民牺牲,勤劳勇敢等,然而这并不是思想教育的全部,思想教育的内容还包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百折不挠的斗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以及充分发展的个性、待人友爱、诚实、忠诚、国家意识等。因此,中学语文教材即使是在思想教育这个问题上,也陷入了片面性。通过教材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修养个人道德品质、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怎样建立社会责任感、坚定民族信念,甚至于怎样遵守公共道德等,目前在国内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材恰恰严重忽视了客观上十分需要的内容。

曲解“厚今薄古”是又一倾向。我国古典文献,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古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科学的结晶,其中不乏精品,过去因过分强调批判“封建糟粕”和作者的政治立场,排斥了一大批作品入选,亏待了“老祖宗”。我认为即使有些观点陈旧的作品,如果主流是好的,文辞是上乘的,又适合阅读就不应排斥,机械地用马列观点、用现代人的认识去苛求古人,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荒唐的,那样做的本身就违背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观。古代作品入选的面窄量少,式样又较单一,许多时代的代表作都未入选。对于入选作品,又存在着重文学轻科技,重史实轻史论,重

人事轻伦理的倾向,中国人民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科学观反映太少,根本就不足以体现文明古国的特点。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哲学见解、谋士的韬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军事家的雄才大略、科学家的丰功伟绩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四书》、《五经》中的许多言论早就成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令许多“洋人”倾倒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国人却不甚了了,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混淆爱国主义与盲目排外的界线是一个思想障碍。在片面强调爱国主义因素时,洋人的东西就会贬值,往往会被视为“糟粕”而拒之门外。殊不知洋人的文化遗产中、洋人的现代作品中有相当部分是精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和思想是没有国界的,拒绝它是可惜的。在选取外国作品时慎重有余,积极不足,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勇气,清规戒律太多(一些西方和东方国家在选择教材的排外性上尤甚)。我们课本中的外国作品偏少,入选的几乎都集中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框架内,这样做,即使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面目也是不够的,对学生真正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真实状况不利。如果能了解,借鉴精华,舍弃蹄毛,反而更能坚定我们自己的政治方向。

语文教材历来按文体组元,这未必是组元形式,若按基础知识或写作要求组元,也有其优越性,这是值得商榷的另一重大问题。

我热切地希望我们能更新观念,创立新教材体系,建立中国式的世界的语文教材。下面就此谈些具体意见。

一、要从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目标出发,树立新观念,从根本上改造原有教材及教材体系。

二、确定教材要顺应规律。要顺应一个人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到成才的发展过程;要顺应人类的生活规律;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要顺应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要顺应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汉语的发展规律。

三、要扩大选材范围。教材要能反映各种流派各种艺术风格,反映近期成果和近期文学式样,尤其要增加科技说明文、日常应用文、诗歌影视戏剧等内容。要敢于闯破一些“禁区”,如友谊爱情婚姻等青年学生必定会遇到的一切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决不要把学生关在保险箱里培养,进行经院式的教学,以致到头来在社会生活中毫无鉴别力、抵御力。将世界各国、各民族最最精粹的作品吸收过来,把我国的语文教材变成以国文为主,又集世界语文教材精华之大成者。

四、对瑕瑜互见的作品可大胆选用。搞“清一色”是回避矛盾,无益于培养人的鉴别能力,辨正、评价作品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五、选材应尽量考虑知识性、趣味性、幽默性三结合,教材应具备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力,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求知、求新欲望,这点上,武侠言情小说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六、组织专家审定教材。①防止教材深浅不一,难易倒置。②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分编ABC三套课本(或AB两套课本),由地区和学校视实际情况选用。③允许教材多极化。鼓励自编教材,重奖入选教材的推荐者。④体例上可以突破单一的单元分课型,采用能力训练型(按知识选材),入选的文章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节选。按知识点编排的体例可以螺旋式加深。

七、建议来一次教材全民大调查。对现有教材由学生、教师、家长裁决好中差,并推荐新教材。

总之,教材不仅是个例子,而且应该有它的科学体系,它担负着培养人的语言能力、传授道德观念、教会学生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完善自我、创造新生活的重大使命,是关系到民族素质,国家兴衰的重大课题。对待如此重要的大事,必须集国人之智慧,取世界之菁华,编就一部富于中国特色的旷世之作,为完成千秋功业而添砖加瓦。

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改革刍议

摘 要:语文教学作为国文的教学手段,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简述语文的教材改革脉络,理解在这一时期中,我们所需要的针对性的主要方向,在学习理论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因材施教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找到未来改革的发展方向,对中学语文的改革提出一系列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改革

1、语文教材教法改革简述

语文教材教学的改革从古到今都在进行,面对时代的变化教育系统的改革是很必要的。而就现阶段而言,信息时代的语文要求变化加快,对于基础性质的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挑战,若要将语文的教育深入优化改革下去,我们需要针对性的把握住主要的方向,只有在学习理论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因材施教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在语文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与时俱进的多方位发展素质。

2、教材教法改革的发展方向

2.1、强化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初中教学教材改革首要的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秉着面向世界,现代化的观念,而在篇目的时机选择上要符合实际,贴近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讲求实用性;为此学习方向上要在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等方面不断探究,深化语文教学中的规律,使得在教材上就可以体现出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才观念,教材质量观念。在教材的实际实例选择上,不能过过分地选择实例,如果古文,文言文,散文,小说,杂文,戏剧等等形式统统一起出现,那对初中生的接受水平而言会显得杂乱无章,对此,只有有针对性的选择实例,以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为指导下的实际篇目的选择才是真正适合的教材实例选择,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篇目的内容上,需要古今中外都涉及,更必要的是需要贴近生活符合当下的时代精神,而就教师系统而言,需要深化整个教学评价系统的改革,对于方法和手段上都要符合实际,跟随时代的节奏,在新的教法改革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快乐学习。

2.2、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摸索

中学的语文教学是一个多面的,多方位的系统工程,为此,想要进行教学的改革,更可以灵活根据具体的实践过程进行摸索:

2.2.1、首先要充分发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教材的运用中,具体的必修篇目不宜过多,而是要精,只有教师才能够有时间给学生拓展相应的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性,积极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系统教材进行相应的衍生,培养学生对语文热情;

2.2.2、教师应该用心设计教学方式,克服在教学中的随意和统一性,对应教学的方式上应该有规划而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文兴趣上的培训,对此,通过对课文的精讲不断强化学生对文章和整个语文系统的了解,来培养一种求真务实的语文思维;

2.2.3、就苏教版的初中课文教学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将必修课文与活动课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内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涵,在活动课上通过互动和表演的形式加深必修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一来还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加强对教学内涵的理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对于课堂效率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实际的教材内的阅读量比较大,需要拓展的内容多,所以对此教学生精读略读等方法,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质量的提高也可以使得阅读的兴趣不被高强度的作业负担磨灭。

2.3、吸取传统经验,增设经典篇目

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各个时代,都遗留下来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古代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上,通过集体教授的方式来识字认字,再分步骤教学,在实际的篇章阅读上,通过有规则的训练方式,依据着在“文”的方面有计划步骤地长时间训练,不断的熟读在熟记的基础上深思,然后博览群书通过广泛的阅读来累积自己的“道”;对于写作上,更是希望学生能够放开胆子大胆作文,在实际的问题上能多修改多训练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对于我们现阶段的初中生的语文教学而言,根本上也脱离不了这几点宝贵而传统的经验,为此我们需要的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不断改进我们教学方式,吸取精华深化方式,然后对于那些与这个时代不相符合的方式就坚决的抛弃。

2.4、教材需保持保持特点,洋为中用

在现在的社会中信息量过大,对于外来的好的改革经验,可以给我们的教材教学改革带来很多可借鉴的地方,但是在整个改革的大潮中,中国文字语言独有的魅力都需要我们用自身的视角去考量,

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同时需要保持我们古代文化传承下来的语言特点以及的教学经验,这些将作为我们的特点才能编写更好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初中语文教材。

3、总结

中学时代的语文教材教学不仅仅要发掘新的东西,更要继承传统的经验,新时代的个性和语文教学的通性共同发展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语文教学作为国文的教学手段,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只有在学习理论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因材施教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找到未来改革的发展方向,抓住时代的脉络,选择经典而有教学意义的篇目作为必修篇目,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实际出发,将中学语文的改革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刍议:论中学语文教材改革

近年来中学语文界乃至整个教育界、文化界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问题,特别是课文的人选标准问题。2007年关于中学课本的人选标准问题的争论可谓声势浩大,并与10年前由《京文学》、《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所发起的那场旷日持久的语文大讨论形成了某种呼应。

2007年,先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替换或删除了一半“传统名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替掉了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接着重庆语文教材以担心早恋为由,删除《牛郎织女》。凡此种种,引发了关于教科书是否改成畅销书、神话故事是否引发早恋的讨论,甚至引发了关于教材的编纂权的争论。综观这些争论背后的本质,其实是涉及对语文教育核心问题的分歧。

一、我们为什么关注中学语文教材改革

毋庸置疑,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继承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承担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等重任。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引发轩然大波。这是由中学语文教材特殊的地位所决定的。

1、冲国的教材编写基本是自上而下的行为。

在中国,语文教材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特点,体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往往代表了国家的某些意志,甚至有人认为,政府对教材的宽容度,某种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政府对一些社会思潮的认可度。因此,中学使用的教材基本是教育主管机构邀请专家学者编写而成,很少有哪一个民间机构或者个人独立编写教材,被正式采用。1996年出台的高中语文大纲(试验版)认为中学语文教材:“选文是教学的范例,训练的凭借,也是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依据。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2000年颁布的也是迄今为止近期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虽略有调整,但这一基本的指导思想并未改变。

2、中学语文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语文教材的选本成为改革风向标。

中学基础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任何一次关于教育的改革,都会被人们热烈讨论,并寄于过多的期待。语文教育从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并不等于语文教育就没有问题,恰恰是成绩与积弊同在。2007年,围绕着恢复高考30年引发的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讨论,再一次印证了基础教育问题依然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如果说,过去人们还一直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两难中争论不休,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话,那么到今天,关于基础教育的讨论已经超越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是直接面向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应该怎样培养人才等人们更加关心的话题。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

按照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教授的理解,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两个:一个是工具性的,即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另一个是价值性的,即培养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相应地,中学语文课本选择课文的宗旨和标准也应该是两个:一是文章的审美性、文学性,也就是说入选的范文必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足以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和语言能力;二是文章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体现的道德立场必须合乎人类的普世价值,如自由、平等、诚信、宽恕、感恩,等等。从这两个角度来审视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笔者认为,一部好的语文教材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标准:

1、冲学语文教材必须是审美价值与文学价值结合的范本。

中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范文应该是优美的名篇,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其审美认知能力。通过阅读这些历史上的文学名作,除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更应该培养学生对大漠孤烟、云雾江南等大自然美景的体悟,对生离死别、人性善恶的洞察,使他们成为有着健全人格的人。受过这种审美熏陶的学生不仅能哀民生之多艰,亦能惊叹自然之美好;不仅能知道“国破山河在”是一种悲怆之美,亦知道“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种凄艳之美;不仅知道茅盾的白杨树、杨朔的荔枝蜜代表了一种精神,亦知道林语堂的秋天、戴望舒的雨巷更有一种别样的况味。总之,中学语文教材的价值不能体现在语法分析、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等方面,而应该是文学性和审美性的。

2、冲学语文教材必须是核心价值和普世价值结合的范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作为社会主义较高价值观的“人的自由发展”。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的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中学语文教材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因此,中学语文教材应该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北京版新教材保留作为无产阶级报告文学的奠基之作的《包身工》,是有其道理的。

中学语文教材还应该体现人类的普世价值,如自由、平等、诚信、宽恕、感恩,等等。中学语文教材,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应该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由、平等精神的有道德操守的现代人。我们的教材不需要培养骄傲自大、滥用权力的“人上人”,而应该培养自主而不放纵、自尊而不自大、自决而不专断、自省而不自卑的“人中人”,培养懂得悲悯、懂得尊重、懂得思索的思想者。《百年孤独》、《变形记》、《西西弗神话》、《许三观卖血记》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是对人类现实困境的正视,是对人类的普世价值的肯定。

3、冲学语文教材必须是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结合的范本。

新教材应该既重视现代文化教育,又重视传统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糟粕,但更有精华。像在人类的历史上,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中国的文学传统是最丰富耀眼的,是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每个时代都有非常好的作品,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白话新文学,的文学作品是它们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那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在全球化时代,美国文化正在势不可挡地侵占全世界,在地球上,只有一种文化可以与之抗衡,那就是中华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一方面要弘扬人类的现代价值理念,另_二方面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

197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腊诗人奥・埃利蒂斯在谈到自己的文学道路时说:“我表达人的生活……也许人们关心一些由词汇、字眼、一些由这个作家的常用意象构成的所谓个人特征,但我希望人们能够更关心这位作家的内在精神。”而在谈及自己的启蒙教育时,他这样说:“最初,我受到的一个有益的教育是:学会把现实正确地讲出来。用声音把现实说出,像麻雀说出黎明那样。我一生中感到幸福的事之一就是,我生活在荷马的故乡――它隐藏着一种极乐,一种庄严,它们完整无损地流传到我们这个时代。”如果我们的教材有朝一日能提供这样的文学养料,那么语文教材改革也就是真正成功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