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

摘要: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是大学生自主获取资源和自我发展的主要技能。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素养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效率,在特定路径上对其创业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有重要影响。
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

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试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是当前职业院校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要使学生形成很强创业能力,必须遵循创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注重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良好创业能力的品质,构筑好创业知识结构,并通过实践活动把它们整合为实际产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形成和培养

创业是指个体从事某种始创性或开拓性的事业,并能取得成功。在当前人才与劳动力市场成为买方市场,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走出传统的,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工作岗位,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录用就业的模式,自主创业将是大专院校毕业生,尤其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是一种更高层次和更好的就业,它不仅可以使就业学生取得更好的成就,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更好地实现就业者的人生价值,而且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他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既是令人欣慰的,又是十分艰巨的,它需要更多的创业者为之做出突出贡献,因而更多的具有高素质的包括职业院校学生在内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应当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成为创业的主力军。由此可见,自主创业,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既是在高失业率而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突出重围,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武器,又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实现“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要求。因此学校很有必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更多地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为了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减少盲目性,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创业能力和意识形成培养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指导我们的教育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一、理解创业能力的内涵

创业能力是能力的一种,对于“能力”一词,目前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本文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不无道理。

(一)能力是个体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在个性的心理特点基础上形成并受个性心理特点制约和影响的。个性特点不同,会影响人发挥能力的方式:或擅长拼搏,或巧于智取;或直截了当,或迂回曲折;或敢于冒险,或攻于心计等等。

(二)能力是以智力为核心的,以智力操作为特征的概括化的心理活动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能力的人必然具备高智力,但高智力不能等同于高能力。

(三)能力是影响和制约某种活动的最直接、最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是个体获得成功,实现内在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条件。

(四)能力是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绝非单一素质所能形成,所以也称才能。

总之,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以智力为核心的那些个性心理特征。

创业能力是个体具备的创业素质的中心结构,它直接影响到个体创业实践活动的效能。它作为能力的一种,当然具备能力的一般内涵,也是以智力为核心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体心理特征。但它又有自己的独特性。

及时,创业能力是在创业者个体心理主导下形成并发挥作用的一种操作系统

创业能力作为能力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从属于个性心理这一大系统的。按系统理论,它必然受到个性心理的影响和作用。如作为个性心理中的动力系统中的个性倾向性(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兴趣等)必然对创业能力起着激励、导向作用;作为个性心理中调节系统的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必然对创业能力起到调节、规划作用。创业能力与开创型个性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开创型个性是一种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统一,是个体由内向外的社会实践开拓过程,其明显特征之一,是通过变革创新,开拓进取,来自主地、积极地、能动地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个体表现是能直接面对威胁与挑战,在成败得失中灵活应对,独辟蹊径,且意志坚定,敢于行动。它直接影响创业能力的启动、作用和方向。具有较高的创业能力者,无不是开创型个性的典范。在社会生活中,一种事业或同一项活动,不同的人获得成功的表现却不一样,如电视节目主持人中,赵忠祥稳重儒雅,杨澜青春活泼,倪萍质朴真诚,他们都因特色鲜明而独树一帜。就是上述特点的表现。

第二,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较高层面的综合能力

创业能力包含了对自身内部及外部世界的种种因素的理性认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种认识涉及个体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这一切都属于智力范围,这些一般能力构成了创业能力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又可将创业能力外化为三个层次,既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就包含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经营管理能力涉及创业实践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反馈各环

节及人、财、物的组织;综合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能力,包括把握机遇、利用信息、人际交往的能力等。在这样一个大型能力系统中,智力起到了通与融的作用。没有智力活动的作用,创业能力的三个层次不可能实现由低到高的顺利递进,也不可能横向结构成化组合而实现个体心理能量的较大化实现。所以这种综合,既有静态结构意义上的系统组合之意,也有动态运作过程中的凝聚融会之意,这种复杂的内在结构的包容性,表现为创业实践活动中人的能力的整体性。中国JR人才调查中心研究了中国20年出现的创业家群体后,列出“中国企业家九大成功素质”,排行榜如下:(1)紧紧抓住市场机遇的能力;(2)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3)具备超常的勇气与魄力;(4)思维周密,分析能力极强;(5)应变能力强;(6)高水平的管理才能;(7)用人有道;(8)极端重视信息;(9)个人能力与个人形象。这是与我们的上述理论相吻合的。第三,创业能力是一种运用创造性思维求新、求变、求异的探索能力。

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业活动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把讲话的精神引伸到创业问题上,创新是创业成功的源泉,是创业者必需具备的能力。在我们这个突出个性的竞争时代,不创新必然落后,必然失败。创业能力根本规定性之一便是进行创造性思维,要求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开发潜能,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超越现实和自我。具备创业能力的个体思维呈现出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敏感性的特点,敢于冲破定势,打破常规的集中思维,进行发散思维,变换角度思考去解决问题,多角度地寻求答案,勇于“离经叛道”。曾经有这样一个成功者,在我国水果市场供应不足时,他率先开始大面积种植果树,当别人纷纷跟进后,他又及时地转向栽种柳条,用来编制装水果的筐,当水果包装工具逐渐充足后,他又及时转向,搞起了水果运输,这样他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走在市场变化的前面,从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国家较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在攻克提高火箭发射速度、增强火箭推力、增加有效载荷这一航天难关过程中,他走出了一条与常规相反的成功之路。他不是通过增加火箭燃料,而是相反通过减少火箭燃料从而减少无效载荷来实现突破的,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这些成功的事例无不是求新、求变、求异的结果。

第四,创造能力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

1989年参加泰国会议的各国专家,结合各国实际和自身经验,运用“头脑风暴法”在提交的报告中创建了创业能力的概念框架,如图所示。

一概念框架,说明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操作行动能力为核心,激发行动能力、能够行动能力、继续行动能力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把创业能力定位于行动能力,正说明创业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它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创业实践活动功败垂成的重要主体因素之一;同时创业能力又离不开创业实践活动而存在,创业实践活动是促生创业能力的土壤,是创业能力发挥效用的舞台和评价标准,还是提高创业能力的必由之路。等新中国的缔造者的创业能力植根于中国革命的实践,邓小平和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的创业能力集中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的伟大实践。张瑞敏、柳传志的创业能力也是表现在他们创立和发展“海尔”、“联想”的过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二、创业能力活动与发展的特征

在前面我们分析创业能力的内涵时,已经揭示了创业能力的一些基本特征:主体性,即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综合性,即是多种知识和条件能力系统的组合;创造性,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参与;社会实践性,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能力形成、运作的评价的根本依据。实际上,创业能力还是一个纵向的、动态的、带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性的内在心理特征。因此,我们还应从其特殊的活动与发展的轨迹来考察其特征。

(一)创业能力的启动,缘于创业意识的驱动性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个体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主要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创业意识是个体创业的动力机制,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敢于投身于创业实践活动,支配着人们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定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和强度,而这些又直接关系着创业能力的形成,人们经常强调“立志”,原因就在于此。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许多创业者的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如李嘉诚幼年时期随家逃离战乱,流落他乡,在香港倍受贫穷的折磨,生活拮据,早年丧父的精神打击,使李嘉诚萌生了“我不要穷,我要赚钱的”的强烈意识。他从14岁走向社会,开始了打工生涯,在强烈创业意识的支配下,他在当学徒、作店员、跑推销的过程中,努力学习和思考,不断开发经商能力。终于获得成功,成为世界瞩目的超级企业家。、等老一代革命家从小就立大志,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奋斗,才成就了一代丰功伟业。

(二)创业能力的作用,受创业心理的调节性影响

创业心理是指各种创业心理品质,是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对人的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意识特征,即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成才取决于其行为中的两种心理机能系统的相互作用,一是认知机能系统,它在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二是非认知心理机能系统,他是不直接参与但对智慧活动,起始动、维持、强化、定向、引导和调节作用的,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属于此类。在当今社会,人们可选择的机会多了,但社会关系与环境也更加错综复杂,人们在创业过程中,必然要应对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必然会遭到各方面的挑战与威胁,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调动个体创业心理品质这一调节系统的机能,配合创业能力的发挥。以下10种心理品质是创业者应特别注意的。独立性、敢为性、克制性、合作性、缜密性、外向性、适应性、坚韧性、道德感、义务感。卡耐基在很多书中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就特别强调了心理品质对人活动所起的关键作用。

(三)创业能力的运作,有赖于创业知识的整合性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无知而能是不可想象的。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创业实践本身也是一种复杂的实践活动。因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各种综合化趋势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创业能力的顺利运作,是以整合各种创业知识为前提的。创业知识系统是个体创业能力发挥的工具系统,在创业活动中发挥经常的作用,直接产生效用。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经营与管理知识、综合知识,尤其是有关与社会发生关系、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的综合性知识,对创业能力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柳传志和张瑞敏,如果他们没有各方面知识作支撑,绝不会创造出联想和海尔这样的业绩。王永志的成功更是建立在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基础上的。

(四)创业能力的外化表现,体现为创业计划的可操作性

创业能力归根到底是一种内在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外化为某种客观、具体的存在,才能对其作出最终的判断。创业计划是个体创业基本要素的外显和创业能力的外化存在。而创业计划的可操作程度既是创业能力与任意性行为的分野,也是衡量创业能力水平高低的量化尺度。

“联想神话”的缔造者柳传志认为目标远大而务实,是大企业家的鲜明特色。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联想要做百年老字号!”。在国际电脑工业巨头纷纷抢占中国市场之际,联想确定的突破口在于脚踏实地,打与实力相称的“局部战争”。为国家土地局开发了“地籍信息系统管理软件”,为公安局提供了“户籍信息系统管理软件”,这样的系统应用软件开发项目达数十个。他确定的“瞎子背瘸子”的产业发展策略,“田忌赛马”的开发策略,“茅台酒卖二锅头价”的产品经营策略,正是他远大抱负与周密计划相得益彰的创业能力的体现。以上四个特点是相互联系的,在创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综合起作用。

三、创业能力的形成与培养

罗马俱乐部会长奥德里致·贝恰认为:“未开发的、未使用的能力,这一莫大的财富就蕴藏在我们自身的内部”,“不用说精神的力量这一个性本身的重要因素,就是人潜在具有的理解力、想象力、同情心、团结力、创造力等能力。人的基本的学习能力,被忽视的技能,以及其他未被发掘的积极的资质和态度等,都可以为理想的目的所刺激,进行锻炼,加以开发和发挥。”他的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其实,学生的创业能力就潜在于每一个学生自身之中,我们创业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教育把这种潜在的能力外化形成为实实在在现实的能力。根据前面我们对创业能力的分析,培养学生形成创业能力应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一)激励机制——培养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对于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创业实践活动具有动力作用。创业意识绝非心血来潮,也不能一蹴而就,它是创业者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培养、积累和升华的结果。首先,它是创业主体应萌生创业需要而产生,这是创业活动的最初的诱因和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外在的教育和社会客观需要对它的产生起着促进和决定作用。其次,把创业需要转化为创业动机,是一种竭力追求并获得效果的心理动力;,创业理想的树立,则是创业意识基本形成的标志。有了创业意识就会促进形成坚定的创业信念,从而促进创业者提高创业能力,积极投身于创业实践活动,这种创业意识越强,其效果越大,正所谓:“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法乎其下,则殆矣。”

四川吉明公司总裁董吉明初中毕业后在邮局当接线员,他不甘于这种平常的职业生活,刻苦自学,如愿考到邮电学院,但因被错划“三反分子”而被迫放弃了上学的机会,但在强烈的创业意识的支配下,1983年他扔掉铁饭碗,用仅有的一千元钱办起了养鸡场,获得极大成功,他又在把事业做大的意识的支配下,转行搞起了光纤通信项目现已成为产值超亿元的吉明光纤通信公司的总裁,可见,创业意识在其创业成功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首先要培养其创业意识。

(二)调控机制——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及情商在个体活动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创业能力的形成中,必须重视发挥创业心理优势,消除创业心理障碍。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从肯定方面讲,根据有关调查结果,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这六种要素对于创业能力的形成有积极的调控作用,意志力是创业心理品质高低的核心问题。

从否定方面讲,有三种心理障碍,应予以克服:人格障碍,如依赖、自卑、畏缩;情绪障碍,如抑郁寡欢、过度焦虑;行为障碍,如急于求成,目标多变等。

JR人才调查中心通过大量事例研究表明,心理承受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家成功率与其心理承受力呈正相关,心理承受力越强,成功系数越大,反之越小。安徽有一个农村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本来可以在城市里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家里和亲朋好友也都希望它能留在城里发展,这是他们供他上大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他却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回到家乡办起了养猪场。他承受了缺少资金、市场变化、家人反对和社会舆论等重重压力,现已将养猪场发展为一个上百万资产的公司。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三)能源机制——构筑网络化创业知识结构

知识本身是个体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管理学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重要的财富。”他的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知识经济的特点。正是这个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特点,又在客观上向个体提供了掌握知识的压力与动了。传统的线性化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体只有构筑起广博交叉的网络化知识结构,才能形成很强的创业能力,走成功的创业之路。

作为一个创业者,首先是要具有与其所创事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有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的知识,在社会关系愈来愈复杂的情况下,创业者的社会综合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海尔集团电冰箱公司一分厂生产厂长郭宣栋,原是平度市职业中专学校施工班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其专业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都是佼佼者,他还选修了机电、电子等课程,并多次获得科研成果奖。1995年,他加入海尔公司,本着“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的原则,一方面下苦功夫钻研业务,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为自己创造了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使他在工作中很快做出了成绩,连续被提升为班长、车间主任,1997年,被任命为冰箱公司一分厂生产厂长。在他的成长经历中,知识实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整合机制——通过创业活动形成创业能力

无论是培养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还是系统构建创业知识网络,都要通过创业活动才能变为现实创业能力。因此,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能力的整合机制。但是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学生在学校的活动并不是创业活动,而是未业活动。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走向社会,走向生产、经营及时线,使其在实践活动中萌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调整和丰富知识结构,锻炼才干,从而形成真正的创业能力。实际上做到这样还很不够,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上讲,应该对职教进行根本性改革,就是围绕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特别是应当变未业活动为创业活动,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应成为学生创业实践的演练过程。比如种植类专业的学生就可以承包一定的生产任务,直接参加生产经营和管理,这样便可使学生在实践中整合自己各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使之成为实际创业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是当前职业院校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要使学生形成很强的创业能力,必须遵循创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注意提高学生的创业意

识,培养良好创业心理品质,构筑好创业知识结构,并通过实践活动把它们整合为实际创业能力。参考资料:

1、英琪.发散思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王晓典.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3、宋全政.王树勋.创业指导.山东教育出版社.

4、孙万良.姜树卿,赵明德.职业指导.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5、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李世邦.教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

7、张守臣.心理学教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8、赵鹤龄.教育学教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大学生创业者的内涵、分类与能力特征分析

摘 要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将面临着严峻考验,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从大学生创业群体角度,去分析理解大学生创业者的内涵、分类与能力特征。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 创业内涵 创业分类 创业能力特征

1 大学生创业者的内涵

“创业者”就是自主创业,在追求个人富足和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创造社会财富和吸纳劳动力,切实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的群体。大学生创业者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1)大学生创业者既是创新者,又是继承者。大学生创业者不论是创建新企业,还是在原有企业中采用新战略、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引进新技术或运用新资源,都是不同程度的创新活动,因而创业者首先是创新者,要具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同时,任何创新活动都不能脱离实际,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原有条件、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去进行;其次,创业活动也是创业者本人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观念的反映,因此创业具有传承性,创业者也是继承者。

(2)大学生创业者既是实践者,又是宣传者。创业是创建或运营经济实体,固而具有实践性。其生产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产品,但都应具有满足社会和人某种需要的特性,否则,创业就是无价值的和无意义的,也就不能称之为“创业”。另一方面,创业既然是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他的行为就是一个模范、榜样。而创业过程是生产实践活动和宣传活动的统一体,创业者也就成为实践者和宣传者的统一体。

(3)大学生创业者既是管理者,又是参与者。创业者通常在企业中居于管理者的位置,从事企业的日常经营与战略决策。但同时,创业者又是普通的创业团队成员,具有普通劳动者的需要和特征。如希望通过诚实劳动获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博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承认与尊重,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等。

2 大学生创业者的分类

2.1 按照大学生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麦纳(John B.Miner)对100位事业有成的创业者经过长达7年的跟踪调研,发现这些创业者存在共同的人格特质,约翰·麦纳根据特质的不同,将创业者分为四种类型:成就上瘾型、推销高手型、超级主管型和创意无限型。

(1)成就上瘾型创业者。这类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主要表现,必须拥有成就;渴望回馈;喜欢拟定计划和设计目标;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对组织忠诚;相信以己之力可以改变生活;相信工作上应该由自己制定目标,不能受制于他人。对认定的事业表现出执着而不放弃的决心,坚持到底,不达目的不死心,是目标非常确定的上瘾者。

(2)推销高手型创业者。这类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主要表现,善于观察和体恤他人的感受;喜欢帮助他人;相信社会互动很重要;需要与他人发展良好的关系;有良好的交际能力;有强烈的合作意识,相信销售对执行公司经营战略十分重要。

(3)超级主管型创业者。这类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主要表现在很讲信用、很负责任,他们的能力、力量来自于贯彻目标的决心,期望成为企业中的领导人物;具有决断力;对集体持肯定态度;喜欢与他人竞争;期望享有权力;渴望能够出人头地。

(4)创意无限型创业者。这类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主要表现为热爱创新,富有创意;相信新产品的研发对企业经营战略的执行十分重要;聪明过人;希望避免风险。有创意有主张,与众不同,鹤立鸡群,有着强烈的冒险性及好奇心。

2.2 按照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内容分类

(1)生产型创业者。生产型创业者是指通过创办企业推出产品的创业者,是以生产技术为主体,通常这种产品科技含量较高。比如,爱多的创业就是以生产VCD产品打开家电市场的。

(2)管理型创业者。管理型创业者就是指那些综合能力较强的创业者,他们对专业知识本来十分精通,而且对企业管理、运作、市场、财务等十分熟悉,能够通过各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带动企业前进。

(3)市场型创业者。市场型创业者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市场,善于把握市场变化机会。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涌现出大批的市场型创业者。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就有一句名言:“三只眼晴看世界”。其意思就是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只要一只眼,即盯住政府就可以了;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则需要有两只眼,一只盯住市场,另一只盯住员工;而转型期的企业则需要具备第三只眼,也就是说盯住市场和员工之外,还要盯住政府出台的政策。

(4)科技型创业者。科技型创业者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关联,以高科技为依托创办企业。20世纪80年代之后,为了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办企业的措施。如今的许多知名科技企业的前身就是原来的“校办企业”和科研机构创办的“所办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以及联想集团等。

(5)金融型创业者。金融型创业者实际上是一种风险投资家,他们向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专业特长和管理经验。他们不仅参与企业的经营方针和规划的制定,而且还参与企业的营销战略制定、资本运营以及人力资源管理。

3 大学生创业者的能力特征分析

3.1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种对未知世界、未知领域的探索性活动。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是人才脱颖而出的摇篮。中科大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把创新人才的素质归结为六点:广博的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好奇心和兴趣,直觉或洞察力,勤奋刻苦,集中注意力,被社会接受的素质(包括诚实、责任感和自信心)。

创新的实质是通过科学研究、生产活动和管理实践,创造新的理念、产品或服务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论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创新的成果都要靠人来完成。创新能力是创业人才的核心。在创业者的创业过程中,无论是发现新的创意、捕捉新的机遇、寻找新的市场,还是撰写一份有潜质的创业计划,以至于创业融资、创办公司和企业运作、管理和控制,都包含着创新的内容。所以,作为一个创业者或创业团队,必须具备市场、技术、管理和控制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又来源于创造性思维,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一定具有独立性、求异性、想象性、新颖性、灵感性、敏锐性等人格特质。因此,创业能力是指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主要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创业能力是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的主要操作系统,因此是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2 策划能力

“狭路相逢,智者胜,胜在策划。”作为创新思维、创造市场竞争奇迹的技术手段,作为科学的思维方法,作为企业竞争中最有力的新武器——策划,对每一位创业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根据外部环境和掌握的创业机会,进行富有创意的策划,对创建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创业者发挥策划能力必须注意几方面的问题:及时,创业者必须弄清策划项目的价值所在、所涉及的范围和有关的限制因素,创建企业市场服务的定位;第二,确定由谁负责该项目的策划负责人、策划团队;第三,创业者必须考虑策划的时机。创业者要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发展壮大自己。才能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竞争实力有多强;才能充分衡量自己把握的新武器在市场竞争时的真正威力;才能不断地去补充和完善自己;才能真正地为别的企业进行量体裁衣的策划方案制定。它主要体现在制定战略、确定目标、拟定计划、组织指挥和调配人员中作出果断的科学的决定。领导者决策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领导活动的绩效,它是衡量领导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3.3 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创业者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创建新的企业中组织显得十分重要,组织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组织能力是指领导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实现组织制定的目标,运用一定方法和技巧,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以及民族、性别、年龄等均不相同的人组织在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之中,使大家朝着一个共同方向和目标去努力、去奋斗。组织能力包括合理选择下属的能力、粘合能力、架构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激励下属的能力、授权能力、应变能力和合理分配资源(人力、财力、物力)的能力等。组织能力包括三个层级:个人能力、项目/团队能力、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公司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其包括:核心流程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组织文化能力。任何组织必须建立基于能力的管理,不断增强个人、团队、组织的能力,通过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管理,形成公司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才能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3.4 领导能力

“领导能力”在字典的意思,就是“指导和统率的能力”。同志说:“从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看,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并且要奋力地去游,力争上游,不断提高我们搏风击浪的本领。”因此,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领导能力通常通过如下几个方面体现:①活力,巨大的个人能量,对于行动有强烈的偏爱,干劲十足。意味着不屈服于逆境,不惧怕变化,不断学习,积极挑战新事物的充满活力的人才;②鼓动力,激励和激发他人、员工的能力。能够活跃周围的人,善于表达和沟通自己的构想与主意;③锐力,竞争精神、自发的驱动力、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主张。坚定的意志与注意力,还要有清除那些碍手碍脚的人的勇气;④实施力,提交结果,能够将构想和结果联系起来。不仅仅是口头说说就完了,将构想变成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并能够直接参与和领导计划的实施。

3.5 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每一个创业者必备的重要能力,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培养、积累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管理能力主要包括:激励的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幽默的能力、演讲的能力、倾听的能力等。创业者不仅要善于激励团队,还要善于自我激励。要让团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努力去工作,就要把员工的“要我去做”变成“我要去做”,实现这种转变的方法就是对员工进行激励。的创业者都有很好的演讲能力,特别是那些著名的创业者、企业家,无一例外是演讲的高手。演讲的作用在于让他人明白自己的观点,并鼓动他人认同这些观点。从这点出发,任何一名创业者都应该学会利用演讲表达自己。管理不仅是对自身的管理约束,更是对创业团队的管理,管理能力高对形成一个良好的创业团队非常重要。

3.6 公关能力

创业面临的是高度竞争的压力,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在于自身的公关能力。也就是说,本身的知识结构与公关能力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而且是否有能力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势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关键因素。正是由于在自身力量的积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对于决心创业的人来说,如何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并在这种支持下充分利用各种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因素,就成为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公关交际能力对于创业成功非常重要,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善于获得和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有时候这种支持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经济上的支持。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招聘单位特别看中应聘者社会活动能力的原因所在。善于与别人进行互利互惠的合作,实际上也是公关交际能力强的表现,对于立志商业上成功的人来说,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非常重要。

大学生创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者各项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内涵、分类和能力特征的分析研究,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创业教育将更加完善。

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大学生创业素质 能力提升 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要:大学生创业问题是近几年来国内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关专家学者就大学生创业素质现状和创业能力培养等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迄今的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概念界定纷繁各异或不清,影响了研究的深化;定性、抽象、理论研究多,定量、实证、案例研究少;研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多,而研究西部的则非常少见。今后的研究应扩大范围,广开视角,重视运用实证、比较、系统研究范式。唯如此,方能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并真正发挥理论之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

引言

近一二十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相关方面和专家学者的重视。1988年柯林·博尔博士提出了“三本教育护照”概念,他认为未来人都应该掌握三本“教育护照”:及时本是学术性的,即文化科学知识的;第二本是职业性的,即职业知识技术的;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如果一个人缺乏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学术和职业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就不能很好地发挥,甚至一事无成。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报告强调了“第三种学业证书”的问题,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教育提高到与文化科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同等的地位。1989年底,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主持的“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提高儿童青年创业能力的联合革新计划” 同时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斯里兰卡和泰国等七个国家开展实验,以求共同研究探索教育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区12~24岁儿童青年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具有创业能力,成为能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的一代新人。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又在日本东京召开了创业教育实验情况交流研讨会。此后,该组织还多次召开国际会议,强调教育和培训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研究交流创业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创业能力培养问题也开始受到国内相关学者的重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情报研究室(1992)、刘然(1992)等就提高儿童、青年的创业能力问题开始探讨。不过那时研究针对的对象是受教育条件差、特别是在劳动市场中竞争不过别人的儿童、青年。

至于国内大学生的创业问题,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受到有关方面重视的。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颁布。《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创新人才重要的内在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要求。认识和把握创业精神,对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大力倡导高校毕业生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勇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竞争。”

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创业”计划和实践在国内众多高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1999年,国内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计划竞赛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一团队获5 250万元风险投资,在全国高校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此后,不少省市级乃至各高校内部的类似竞赛活动方兴未艾。学校、地方,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鼓励政策和措施,一些敢于先行的大学生已将纸面上的创业计划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创业行动。

伴随着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进行,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相关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尤其是2000年以来大量出现。创业意识培养、能力提升以及创业现状调查和创业环境改善等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尚待改进之处。本文试图对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有关研究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分析、梳理,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把研究推向深入,并进而对将来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国内现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迄今为止,国内关于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业素质现状调查

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或素养。创业素质决定着大学生创业的成败。有关学者在研究中对创业素质概念及其结构进行了探讨。谭忠、蒲玉忠(2000)认为,素质就是指能够在实际中得以综合展示的个人知识、修养、能力诸要素之和。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2002)在其著作《创业与人生设计》中提到,创业素质分为个性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五种素质。陈艳、雷育胜、曹然然(2006)认为,创业素质是指创业者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品性、习惯等各方面的综合性素质。他们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整理分析,并结合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将与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关的创业素质划分为四项: 创业意念,包括欲望、决心、热情、责任感、冒险精神和创业的理念等;创业能力,包括组织与管理能力、高效率工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应急能力、创新能力、洞察力、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及的思维能力等;创业特质: 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责任感等;创业知识技能,对创业的有关政策法规、理论(社会、职业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总之,由于创业概念本身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对于创业素质的内涵和外延,相关学者说法不一,认识上有差异。

近年来,有关学者对大学生创业素质情况进行了调查。任国友(2006)采用美国创业协会设计的《创业素质调查》问卷,针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18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整体创业素质较高,但也有相当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创新意识,对创业知识了解和掌握的过少,创业需要的心理素质较低。

陈艳、雷育胜、曹然然(2006)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广东省5所高校1 400多名大学生进行了有关创业素质的调查访问。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有一定的创业意向和欲望,但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8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创业能力没有自信,希望能够培养自己的创业素质,了解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

费英秋等(2009)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建筑工学院、首都经济与贸易大学、北京农学院共10所高校,采取等距抽样、阶段抽样、整群抽样综合方法对694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大学生理解的创业外延更宽,创业模式更倾向于选择合伙创业和自主创业,创业伙伴的选择更理性和务实;大学生在创业需要、创业动机上带有鲜明的机会型创业的特点;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创业精神和较强的创业欲望,但是创业素质、自身创业准备和创业技能欠缺。

(二)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是研究的关键问题。一些学者基于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如任国友(2006)结合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如深化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结合校情,科学开展创业教育;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鼓励大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科学规划创业课程,增强就业与创业指导等。陈艳、雷育胜、曹然然(2006)在对1 000多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创业素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意念、创业能力、创业特质和创业知识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教育及自我培养问题提出了诸如加强创业教育,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要转变社会观念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措施建议。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基于个人思考,提出了一些不乏启迪性和指导价值的建议。如吴世华(2001)基于对创业能力的分析,提出从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加强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及改革教学课程,培养“多能加特长”的应用人才等方面培养创业能力。潘剑锋(2002)结合创业教育,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一些意见,如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开设活动课程等。王保义(2004)着重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培养创新能力,重视实践环节,加强社团建设,引导大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基本途径。张建民、阳舒娟、范文兴(2010)根据罗伯特·卡茨(robert l.katz)提出的管理者技能模型探索性地构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他们认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由三维构成,即学习能力、关系能力和概念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又从创业教育、社会支持和大学生自我提升等角度提出了颇为新颖,且具指导性的对策建议。

(三)具体情境下的创业能力培养

近年来的研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结合具体情境(专业、创业背景等)进行研究。

陈晓梅、陈浩文等(2009)结合兽医专业社会实践性强、技术服务范围广阔等特点,提出兽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出发点,找准突破口,加强各种类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初明利、潘望远(2009)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制约因素和有利因素,并就新形势下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创新高校创业教育,积极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具体举措,如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实训锻炼,提升创业能力等。刘向(2008)从分析大学生党员这一大学生中分子群体在创业中的优势入手,在加强党性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合理定位;一专多能,突出优势;主动出击,掌握创业技能等方面给出了提高大学生党员创业能力的对策。

二、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的展望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研究对大学生创业现状有了一定掌握,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一定深度的分析,所提对策建议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但是还存在种种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亟待解决。

(一)概念界定

素质、能力等是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的基本范畴。就现有的文献来看,往往没有对这些范畴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界定,也没有认真地区分析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在有关研究中,不同学科、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如,有人把创业欲望、意识等作为创业素质的构成内容,有人把个人品质、修养作为创业素质的内容构成;有人把能力包含在素质之内,有人又把能力和素质区别开来。此外,对于创业的理解也多有不一,是指创办公司?还是指沿着自己设计职业路线前进并达到计划中的高峰?还是指创意?还是指别的什么?有关文献中往往没有作清晰的界定和说明。

由于概念界定纷繁各异或不清,所以影响了研究的深化,从而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最终所提方案、措施的指导价值。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对创业素质、能力等基本范畴进行科学分析和再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合理的研究内容结构体系和可行的研究主旨。

(二)研究方法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定性、抽象、理论研究多,定量、实证、案例研究少。不少人在文章中大谈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提升的建议,然而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到底是些什么,哪些是关键素质、能力,哪些是支撑性素质、能力,哪些是显性素质,哪些是隐性素质等等之类的问题仍然不清楚或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将来的研究中要创新研究方法,重视实证、案例、定量研究,借鉴员工素质模型(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理论与方法,通过科学界定创业绩效标准、分析效标样本、获取胜任特征数据,最终建立和验证创业素质模型。然后再以构建的素质模型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对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情况进行调查,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最终提出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对象、视角

从目前的有关调查研究来看,对东部(如北京、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研究较为多见,而针对西部大学生的研究非常少见。中国地域宽广,各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别仍很大,所以盲目照搬东部地区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培养的做法可能走入误区,效果不会好。

东西部地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动机及价值观是否有差别?知识、技能结构是否相同?创业模式(如合伙创业、自主创业等)选择有无地域性影响?创业影响因素是不是一样?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研究。此外,东西部的创业环境(如政策、资金、舆论等)、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状况、创业教育差别等问题也都需要深入探讨。

所以,今后的研究应扩大范围,广开视角,重视运用比较、系统研究范式。唯如此,方能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并真正发挥理论之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浅谈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对机会的识别能力培养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创业机会识别 能力培养

[论文摘要]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都受到了它的影响,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也因此出现经济效益不佳甚至倒闭的情况。企业经营不善直接后果就是大批员工的失业,大学生因没有工作经验等原因,就业非常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困难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但是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专业人才,他们的就业情况关系到我国整体的发展。为此,国家不断推出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们对自主创业的态度如何?他们如何把握创业机会?他们在创业中需要培养什么能力?这都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就业关系到生存的问题,创业是就业的发展之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国很多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艰难的就业环境下自主创业,这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人力资本价值的好体现。尽管在创业的初期阶段会遭受到很多困难,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大学生创业环境的优化和创业能力的增强,大学生创业的进程会发展的越来越迅速。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创业机会的把握,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探讨大学生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问题有利于国家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条件,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创业促就业。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提供给大学生的创业模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全真式的创业教育模式,也就是说采用模拟真实创业环境的方法开展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另外一种就是孵化式的创业教育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依托高校创业园区中的企业,将其作为“孵化器”,大学生在企业内进行学习,参与锻炼,毕业后脱离企业自行创业。

不管采取何种创业教育模式,我们都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培训,为大学生脱离校园之后能够成功创业提供基础性的条件.

二、大学生创业机会的存在

由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的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经济条件发达的地区所处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比较高,而相对应的创业率就低。但是我们不能说,较高的自主创业率就能够保障较高的创业成功率。因为相比于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不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政策引导、地方财政支持、融资环境等当面都有着很大的差距。而正是这些差距导致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自主创业机会的发掘,经济发达地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融资环境宽松、人才储备雄厚、信息流通顺畅等因素,更加能够保障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优越环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我们在考察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时候不得不考虑目前我国因受到的美国金融危机波及而遭受到的经济困难,这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也是非常直接的。金融危机在两个方面影响大学生的创业:一方面,金融危机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是,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发展困难,企业生产能力下降,无法容纳更多的大学生,这就迫使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这条路,并且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做出创业决策的机会成本比较低;第二,金融危机使得大众消费降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选择机会就变多,创业门槛较之以前也降低了。大学生选择某一个领域进入后,可以利用经济衰退的机会积累经验和财富,为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基础;第三,金融危机导致失业人员增多,且大学生就业也很困难,因此选择自主创业在吸引人才方面的成本就下降了,这有利于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创造核心团队,也有利于创业者们在同甘共苦的条件下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金融危机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造成的消极影响。及时,金融危机导致了很多经济活动衰减甚至停顿,严重挫伤了人们对经济发展和投资的信心,在这种大的消极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也会减退;第二,大学生由于没有资本,需要从市场融资,但是融资机构对贷款等条件的限定非常严格,大学生在融资方面的苦难就不言而喻了。没有融资渠道只能依靠大学生自筹资金,但这样也加大了大学生的创业风险和投资风险。

分析对比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创业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之后,我们可以做出总结:总体来讲,金融危机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时机,而如何把握这些有利条件创业成功,关键在于大学生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对创业机会的有效利用。

三、大学生机会的发掘与利用

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影响到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而成功企业家的共同精神包括积极进取、创新、奉献、合作等。大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创业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能力,使自己具备成功企业家的精神。概括来讲,创业者的个体能力都与发掘并利用创业机会有关,因此,大学生创业者应具备发掘创业机会和合理利用创业机会的能力。

(一)发掘创业机会的能力

我国相关的政策和社会的经济环境大学生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创业条件,但是创业不仅需要外在的完善的客观条件,还需要创业者有着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能力,辨别出创业机会且发掘出其中的价值,这样才能创造利润,创业成功。大学生对创业机会的发掘和把握能力需要自身知识结构、性格特性、认知能力等各个方面素质的综合。

1.知识结构

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都来源于大学,知识结构主要是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思想道德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把握好价值取向,并且提供精神支持。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对大学生的创业有着保障作用,能够使他们明确奋斗的目标,同时充满热情地向目标前进。创业的热情和自身潜能的发掘能够促使大学生们不断进步直至成功。

大学课堂上积累的专业知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基本条件。我们在这里提到的专业知识不能仅限于大学生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包括对所要涉及领域的详细了解,特别是对创业相关理论掌握,这对创业成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大学生虽然对本专业的知识更为了解,但是很多情况下由于其他原因的限制,他们都会选择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大的行业进行自主创业。据叶国爱等对我国中部地区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94.6%的创业学生所从事的行业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大学生创业的范围局限在服务咨询、饮食行业、娱乐业等服务性行业。这一现象与大学生对创业相关理论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国大学教育在创业教育方面的缺失使得很多大学生对创业精神、创业途径和创业知识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培训,这也是我国大学生在创业中创新能力不强、不能将本专业的知识与创业行为相结合的重要原因。

2.性格品质

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者一般都具有独特的性格品质,这些独特的个性能够使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热情。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应当具备坚强的意志、缜密的思维和过人的胆识。坚强的意志能够使创业者在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坚定目标,奋发图强,不至于被失败吓到,不会因身处逆境而退缩。在顽强拼搏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缜密的思维能够使大学生创业者紧紧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迅速捕捉到市场中的信息,还可以在作出决策的时候审时度势、科学判断,这样才能将企业带入良性的运转中;过人的胆识能够帮助创业者在市场竞争中不畏艰险,以智谋和勇敢取胜。另外,这些独特的性格品质也是大学生创业者吸引到人才的关注,能够巩固团队的必要的品质。

3.认知能力

能够在市场中发现创业机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通过分析大学生创业者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成功人士比其他人更加容易发现市场机遇,对有效信息的接收能力较强,这都与他们有这强烈的认知能力有关。大学生创业者对市场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认知力,才能对市场的变幻做出的判断:一是从经济形势的微观变化判断出大的市场走向;二是从政府创业政策的深入了解找到好的创业机会。大学生创业者要将创业看作是一种机会而不是冒险,对信息的发现和挖掘要有独特的视角,这样才能打破守旧成规,闯出自己的天地。

(二)利用创业机会的能力

创业机会的发掘不是大学生创业的终点,还需要好好地把握机会和利用机会,这样才能坚实创业的基础。将创业机会转变为利润,这对大学生创业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创新精神

大学生创业者在变幻的市场信息中发掘出创业信息之后,要做的是对这些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一旦肯定了这些信息的价值,就果断地开展行动做出创业的决策,这正是创业者们创新精神的体现。每一个能产生利润的创业信息都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时候创业者的创新精神就决定了谁能够在这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另外,创新精神还表现在对新产品的开发、对融资渠道的开拓以及企业组织形式的革新等方面,另外,创业者们还需要在各个细小的环节注意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效果,因因为创新才是企业的生命力。

2.融资能力

创业资金的筹集是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家庭的资助,但是我们提倡大学生们通过各种商业渠道筹集所需的资金。国家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者解决一部分问题,另外,在创业过程中选择科技含量高、资本需求较少的项目也是可行的方法。大学生创业者也可以从其他企业中融资,或者从风险投资机构中融资,这都需要对大学生融资能力进行专业的培训。

3.管理才能

创业者利用创业机会成功建立起新的企业离不开大学生在管理方面的能力。大学生作为创建者,其在管理方面的才能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一方面,大学生需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团队,如何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是每个创业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另一方,大学生创业者要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出发,对企业发展进行长远规划,不计较短期收益的得失。总的说来,创业者的管理才能表现在对创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上,这些资源包括创业者的个人知识和认知,创业者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创业团队的人力资源以及其他战略资源。创业者组织各种资源成立企业,其管理才能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信息素养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

摘要: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是大学生自主获取资源和自我发展的主要技能。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素养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效率,在特定路径上对其创业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针对性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充分掌握信息知识,提升信息技能,构建积极正确的信息伦理观,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形成,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效率。

关键词:信息素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业能力

1研究背景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充分就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小微企业蓬勃发展,这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提供了新的途径,即通过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来带动就业,实现就业数量和质量的提高。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在参加达沃斯论坛时更是进一步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促使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业氛围空前高涨,其中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更是成为了高校、政府乃至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信息素养最初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提出,指的是通过获取信息并进一步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技能。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与普及,有关信息素养的界定和结构也依据时代特征发生相应变化,从最初单纯地强调文献信息检索的技术转变为综合搜集、判断、分析与评估信息的能力。当前,作为高等教育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信息素养是大学生学习发展中的必备能力,也是形成创业能力的有效支撑。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对其创业能力的影响更为重要,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其作用机制和实际影响进行考察。通过信息素养推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成功率,以创业带动就业,最终促使就业结构优化和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从已有文献讨论来看,信息素养对大学生学业成绩与未来职业发展有积极影响。研究认为:信息素养的提升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数据检索和处理能力,使分散的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为其在日常学习和就业选择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事实上,不仅是学业成绩和就业决策,信息素养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多数研究仅是从宏观层面做出了定性的判断,并没有解释信息素养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相应的实证分析也较为欠缺。区别于简单的模仿型创业,创新创业更加强调对于产品和服务的创造、市场机会的把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就业岗位的创造,不仅是创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应该重点培养和提升的方向。本文在界定大学生信息素养概念内涵和结构的基础上,考察了信息素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内在作用机制,并结合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论从信息素养方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2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

彼得•德鲁克曾经强调,并不是市场上新创办的企业都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企业家行为或者说具有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够推动创新型产业发展,是一种具有创造性,能够带来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或者新商业模式的创业活动。而创新创业能力则是能够实现这些目标的创业素质。根据刘沁玲对中国大学生初次创业活动的调研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可以划分为创造性组织资源、机会创新、产品创新、团队创新、获得知识产权等11项指标。其中许多指标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创业者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要求。作为一种技术和技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及有关标准也在不断深化,不仅包括操作层面,同时还包含来自于态度和认知层面的内容。目前,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模块共同组成,通过不同的路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信息意识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前提,指的是大学生与所接触的信息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对信息的认识、理解和需求的总和。包括对信息是否具有特殊、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以及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突出的信息意识可以促使大学生持续保持对信息环境和有效信息的关注,有助于提高发现和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概率,反映在创业方面则表现为对市场盈利机会的定位和发现上。从作用机制上看,信息意识可以有效影响有关问题判断、资源识别、科技资源敏感度等方面的能力,为创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信息知识是指大学生个体所拥有的一切关于信息的认识、理论和方法,是构建整个信息素养体系的基础。大学生可以根据信息知识对现有信息进行归档、分类、重新组织整合。改变知识结构,激活原有学科专业知识,发挥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更大效用。具体来看,信息知识包括是否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信息收集及相关分类的方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在创业准备过程中对已有信息的管理能力,具体可以划分为调研实践、数据分类整理等方面。信息技能是信息素养中的核心,也是当前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信息技能主要包括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在大量无序的信息中辨别出所需关键信息,并能根据所掌握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并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从整个创业过程来看,信息技能是保障创业活动顺利开展重要的元技能,贯穿于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同时,在数据挖掘、价值发现、市场分析报告撰写、计划制定、产品技术信息吸收以及创造性的组织资源等方面对创业者有显著影响。可以说,信息技能不仅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体与核心,同时也是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基础。信息道德作为正确使用信息的准则,着重强调合理获取和使用资源的重要性。具体指的是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应保持的法制观念、信息安全意识,以及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信息道德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创业活动中选择正确的盈利模式和信息获取方式,进一步规范可能的经营行为,客观面对市场竞争。提高大学生对企业法律形态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创业伦理。值得指出的是,在移动互联终端和“互联网+”模式不断普及的背景下,大学生接触信息规模十分庞大,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信息道德规范的建设速度。政府立法和社会成员意识引领都明显滞后,使得信息道德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影响程度和结果更加复杂。从已有研究的结果来看,信息素养可以从整体上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素养的所有方面都能够有效影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事实上,信息素养对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影响具有针对性,且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通过实证研究,明确影响的微观基础,并进一步以信息素养发展为视角,探讨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3信息素养对创新创业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3.1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3.1.1问卷设计根据信息素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内在机理,信息素养涉及的调查因素为4项,创新创业能力涉及因素为16项。为了更清晰测度信息素养的四个模块,通过不同的路径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影响程度大小,在调查问卷中将信息素养四个模块问题清晰呈现。同时,为了客观反映被调查者的真实认识,在调查问卷中隐去创新创业能力中的具体调查要素,而是针对调查要素涉及10个问题来要求被调查者回答。问卷问题包括基本信息单选题和矩阵量表题两类,以便更好地反映问题性质,便于被调查者回答。问卷回答采用结构化的方式。基本信息按照虚拟变量的进行设置,矩阵量表题设置5个选项,根据里克特量表的分类赋值方法,按被调查者倾向的不同程度选择,依次设为1~5分。3.2.2问卷调查方法以广东地区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并回收问卷496份,其中有效问卷482份,有效率为97.2%。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被调查者的情况如下:男生为212人,占43.98%,女生为270人,占56.02%;理学类专业占16.6%,工学类15.56%,文史哲类11.41%,经管类52.7%;本科一年级占32.78%,本科二年级12.86%,本科三年级37.34%,本科四年级及以上17.01%。由于是自编问卷,因此有必要进行性分析,通过测定信度发现,问卷的Alpha系数达到0.876,说明问卷问题对于客观事实的反映程度较好,后续分析结果是可置信的。

3.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处理多变量数据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就是将众多的原始变量表现为较少因子的线性组合,即将原始变量分解为公共因子,以少数因子来概括和揭示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从而建立起能揭示出事物之间本质关系的简洁结构模型。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模块共同组成,通过不同的路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为进一步揭示信息素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的内在机理,采用因子分析对其进行初步考察。根据表1KMO与Bartlett检定显示,KMO值达0.960,Bartlett球形检定亦达显著水准(近似卡方值=12201.793;自由度=595;显著性<0.05),拒绝相关系数为0(变量相互独立)的原假设,显示其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并且说明变量间存在相关性。

3.3相关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信息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对各数据进行了加总再计算其各平均值,得出其综合值,进行了显著水平为0.01的双尾检测。信息技能综合与创新创业能力综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58。信息知识综合、信息道德综合与创新创业能力之间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和0.617。信息意识综合与创新创业能力也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70。以上实验数据证明,信息技能综合与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信息知识综合、信息道德综合与创新创业能力之间也存在较强正相关关系,信息意识综合与创新创业能力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为了测度信息素养不同结构对创新创业能力影响的显著性和影响程度,本文将利用回归分析来进一步考察变量间的作用机制。

3.4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信息素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的内在机理,本文对信息素养四个模块的综合值与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值进行了回归分析,以信息素养的四个模块的综合值以及虚拟变量“是否接受过创业相关的培训课程”和“是否利用数据库撰写过课程论文”作为自变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值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初步分析结果。调整后R2为0.611,方程整体显著性小于0.05,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方程自变量对因变量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为了考察自变量影响的显著性和影响程度,本文对回归模型中变量的系数和显著性水平做了进一步分析,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模型中所有变量的VIF值均在0到10之间,变量间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回归模型变量系数是可置信的。另外,信息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060,显著性水平为0.094,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查;信息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114,显著性水平为0.009,说明信息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505、0.204,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整体上看,信息素养在特定路径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正向的积极影响,其中信息技能的影响最为突出。

4主要结论与启示

信息素养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研究结果表明,信息素养中的不同方面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效果和程度不尽相同。其中,信息意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当前移动互联终端不断普及,同时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的利用,使得多数大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意识,且相互差别并不明显。可以说,信息意识成为了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并不能成为影响其创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除信息意识外,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均十分显著,从回归方程自变量的系数来看,信息技能的影响程度则最为突出,这也进一步说明提高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能力的必要性。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为更好地从信息素养视角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本文形成如下建议——首先,完善信息素养课程,建立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体系。虽然多数高校专业课程中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有关数据收集方法的介绍,但知识的传授并不系统,导致学生对有关信息知识的掌握仅是流于表层,无法搭建相关知识结点的逻辑结构。因此有必要以及时课堂作为主要阵地,通过调整专业培养方案,系统开设信息素养的相关通识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并设置相应学分和考核标准。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还可以确保专业学习的效果,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第二,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提升大学生信息技能。高校图书馆是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信息资源的主要枢纽,各项丰富的数据资源(如开闭架藏书、电子数据库等)更是专业学习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而如何科学、高效地获取这些资源,并且能够合理正确运用相关工具进行分析和处理,则是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也是信息素养的重要方面,对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因此,图书馆应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开展培训讲座、组织举办信息素养比赛,促进大学生信息技能进一步提升,为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提供保障。第三,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具体表现在合理获取数据、正确使用数据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等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引领方面的阵地和堡垒作用,从整体上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推动正确信息伦理乃至整个价值观、伦理观的有效形成。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信息素养则是这一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充分掌握信息知识,提升信息技能,构建积极正确的信息伦理观,推动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和育人目标的实现。

作者:崔惠斌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