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雨课堂中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

摘要:雨课堂是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开发的智慧教学工具,具有良好的教学互动功能,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透视地球”为对象,重点分析了通识教育课程雨课堂教学应用的特点,旨在证实雨课堂能够显著提升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雨课堂中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

雨课堂诞生于2016年,能够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等前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场景,为所有教学过程提供数据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加了教学互动,能够及时双向反馈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带领数万教师进入智慧教学时代。通识教育课程因自身特点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高效互动式教学需求,比如授课对象层次复杂且人数较多,课程内容兼具基础性、通融性以及深刻性。由于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对象在专业和层次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往往并不适应,机动灵活地调整教学过程尤为重要,雨课堂恰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些要求。为此,本研究尝试将雨课堂引入通识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以中国矿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透视地球”为对象验证教学效果。

一、雨课堂的功能与特点

雨课堂的功能包括五个方面,幻灯片同步与“不懂”反馈、课堂习题应答系统、“手机课件”推送、“弹幕式”课堂讨论以及数据采集与分析。本研究基于“雨课堂”的功能与应用情况概括出如下特点:

(一)“移动互联网+传统教育”的创新结合体

如果将上一次典型教学模式改革指向PPT及其应用,那么雨课堂的创新性出现就是对当前教学模式的重要升级。雨课堂充分整合了PPT、移动工具以及互联网平台的功能,借助PPT插件和微信推送功能建立了“移动互联网+传统教学”的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新型的智慧教学模式,能够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复习之间建立沟通桥梁,实现课堂互动永不下线的功能[。

(二)增加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有效手段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中国学生不敢或者不习惯课堂上打断教师讲课来反馈自身的学习状况,这一习惯既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也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遵循“来源于课堂和服务于课堂”的设计理念,雨课堂具有较高的教学互动性,通过增加学生的教学互动机会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同步幻灯片”有助于学生按照学习进度和理解习惯回放幻灯片。第二,当学生对于教师讲解的某一知识点表示难以理解或理解不清时,他可以点击对应幻灯片的“不懂”按钮完成实名或匿名反馈,这一特点非常适合性格内向或者不善当众发表意见的学生。第三,教师通过课堂习题应答系统完成应答环节的学生提问,为了正确回答问题,学生出于学习压力也会认真听课。第四,学生利用“手机课件”推送模块中“报告老师”功能向教师反馈意见,包括预习和复习环节遇到的问题、教学建议。第五,“弹幕式”讨论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时尚感,拉近师生的心里距离,利用青少年对于视频弹幕的喜爱激励他们在课堂上踊跃表达观点,“后台实名制”特点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互动。

(三)教学情况及时双向反馈

教学效果依靠教师高质量的教学和精准的学情把握。雨课堂的“不懂”按钮、“弹幕式”讨论、推送“手机课件”、课内答题等功能会自动采集各个环节的学生学习行为,通过整合分析数据为教师提供一个量化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参数,既有助于教师精准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进度提供数据支撑。调查发现,雨课堂教学双向反馈的时效性较高,教师和学生实现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快速沟通,极大促进了课堂教学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型,实现了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创新性智慧教学。

二、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

不同高校针对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比如,北京大学通识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本科教育的最基本领域中获得广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及主要思路,从而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方法和眼界”;武汉大学通识课程目标是“向学生展示不同学科领域的各门知识及在这些领域内的探索形式,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并了解这些方法是如何运用,以及它们的价值所在,其强调的是能力、方法和性情的培养”。尽管各校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都可以概括为通识教育课程旨在从知识、能力、情感等三个领域培养人才,课程领域广阔,比如人文、艺术、科技等领域。大多数高校采取全校公共选修的方式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授课对象通常为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必须体现出基础性、通融性和深刻性的特点,以确保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获得较大的学习收益。为了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价值,不仅需要互动、翻转的教学模式,而且需要科学的考核,雨课堂因此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三、“透视地球”通识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内容与目标

“透视地球”是中国矿业大学开设的全校性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包括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史,地球起源的各种假说,宇宙大爆炸理论,地球圈层的形成,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内部圈层的划分,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内部圈层的运动,地球的重、磁、震、电等物理场特征,主要的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内部结构的地球物理透视,地球内部矿产资源的形成与赋存特征,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应用,浅地表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地球物理调查方法。“透视地球”课程的教学目的包括,学生了解地球物理学在地球内部结构研究、矿产资源勘探以及工程地质与环境调查中的作用,了解地球科学的前沿成果;学生熟悉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好奇心和探索动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际工作的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

(二)课程教学的问题

1.教学互动不足

“透视地球”课程多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多使用提问和讨论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由于部分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抱有混学分的心态,加上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安排在晚上,经过一白天学习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晚间学习精力不足的问题,也影响了课堂互动的效果。教师虽然增加了视频教学资源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但是教学效果影响不大。

2.考核方法不足

“透视地球”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组织考查形式的评价,多为学生按照各人兴趣撰写主题小论文,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论文,教师不仅要评分,而且要抽查学生论文对比网络抄袭情况。成绩为百分制,平时成绩和论文成绩各占50%,前者包括课堂出席情况、作业以及讨论参与度,综合给出考核成绩。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识课程多采取90人左右的大班额教学,不仅难以大范围开展课堂互动和讨论活动,影响出勤考核的公平公正,而且平时成绩考核面临着工作量大、效果不佳的问题,一方面,课堂考勤和日常作业批阅的工作量很大,另一方面,纸质作业难免遗漏丢失,电子版作业容易抄袭。

3.教学效果评价不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所有课程均采用在线课程评价系统,学生需要在课程结束前两周评价课程内容、教学质量等因素。评价结果虽然有利于教师改进此后的课堂教学,但是不能面向评价学生群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无助于改善当前的课程教学效果。由于公共选修课每次面向不同的授课对象,专业不同、基础知识水平不同、理解程度也不同,评价结果无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四、“透视地球”课程的雨课堂教学实践

笔者针对中国矿业大学通识教育“透视地球”课程开展了雨课堂实践,教学对象为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选修该课程的两个教学班,共计179人。

(一)实施方案

基于雨课堂和微信,“透视地球”课程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题目,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开展混合式教学。课前预习阶段通常围绕主观问题展开,以“天然地震预测预报问题”教学主题为例,课前预习题目为“世界上发生过有记载的大地震中,是否有提前预测的案例?”“当前的地震预测技术和预报水平如何?”预习题目需要教师课前两天给学生,便于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促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研究和拓展内容,事实证明,课前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提升效果非常明显。课堂教学以单选、判断等客观题为主,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答题互动,题目内容多为基础知识点,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动态调整部分练习题目,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积极性。课后总结阶段,教师利用雨课堂测试题和投票题,旨在回顾课堂教学内容。

(二)教学效果

及时,根据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透视地球”课程雨课堂智慧教学设计了涵盖全部课程内容的多类题目,包括50道主观问答题、50道客观问答题、100道单选题、50道判断题以及15道投票题。第二,笔者收集了58段“透视地球”课程内容有关的视频教学资源,包括新闻报道、记录片、科教片等,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针对视频内容的互动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教师不需要单独检查学生的课堂出勤,课堂答题互动环节获得的数据结果既可以评价学习效果,也可以反映学生的出勤情况。第四,学生在雨课堂的答题情况可用于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公平公正。第五,学生可以借助雨课堂实时反馈学习状况、发表教学评价或提出建议,有助于教师适当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实践结果显示,雨课堂既有助于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课堂互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真正开启高校课程智慧教学的新时代,可以推广并应用于不同学历层次的各类课堂教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