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构建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人工智能+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构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人工智能+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构建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对世界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逐步向服务领域渗透,对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升级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断涌现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新成果。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能为师生营造出动态交互、虚实结合、沉浸体验的知识获取环境,能提高信息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与高效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文化空间的价值。

一、人工智能重塑高校图书馆服务

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为图书馆智慧化服务创设了良好的条件,高校图书馆应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加快推进智慧化服务建设。图书馆智慧服务包含以下功能: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从大数据中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具备逻辑思考能力,能够将海量信息库中的特定知识片段连接起来,并通过推理、分析、归纳与论证,为用户提供科研与决策依据;具备自然语言理解以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的能力,可以与用户自由交互,应对用户提出的各类问题;能够通过心理语言学模型、文本分析等对用户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掌握用户偏好,为用户提供针对性、差异化服务〔1〕。智能技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智能语音、智能调节、大数据技术,丰富阅读、借阅服务,让用户体验智慧服务,切身感受科技带来的便捷。借助人工智能,能够持续优化与完善图书馆服务,提升图书馆服务效率,进而打造出更高效、更科学的现代图书馆运营服务机制。高校图书馆应深入探究人工智能应用的方法与路径,构建融合“人”“资源”“空间”三要素的智慧服务,使图书馆服务从“数字化”提升到“智能化”,推动图书馆智慧服务的高质量延伸〔2〕。

二、高校“人工智能+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分析

人工智能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促进了图书馆的服务创新、跨界融合,实现了服务内容、服务主体、服务模式、服务空间的智慧化。一是服务内容智慧化。通过人工智能开展基于人脸识别为支撑的刷脸办证借还业务、AR眼镜个性化服务,利用资源导航系统、机器人自助分拣系统等,为读者带来智慧化、高效化的服务,让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无处不在。例如,基于人工智能强化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图书馆服务由传统的以“篇”为单位向以“库”为单位升级。特色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内容更具系统性与全面性,能满足现代读者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二是服务主体智慧化。高校图书馆将人工智能与VR技术融合,打造“VR+AI”图书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虚拟图书馆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对读者的阅读需求与思维进行智能分析,使虚拟图书馆实现认知化、人性化与智能化。图书馆员不再是唯一的服务主体,各类AI机器人、数字软件等已经成为重要的服务力量。AI机器人集导航、射频定位、计算机视觉等多项高精尖技术于一体,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的图书盘点操作,极大提升了服务效率。三是服务模式智慧化。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感知技术、“语言云”系统,对读者语言文本、服务需求进行智能分类整理,构架起认知问答智能系统。当前一些高校图书馆的智能机器人设备,可以满足读者用户咨询解答、馆藏书目检索等需求,实现了信息咨询、服务引导的智能化。图书馆“AR眼镜个性化服务”,管理员只需要佩戴一副“AR眼镜”,就能够读取读者信息数据,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读者用户提供书籍智能化推荐和个性化服务〔3〕。四是服务空间智慧化。高校图书馆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图书馆服务空间的重塑,实现服务内容与场景的精准把控,推动图书馆信息服务、资源服务、决策服务以及咨询服务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具创新性的服务活动。进一步延伸服务领域,从有限的馆内空间无限外延到社会空间、互联网空间,从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推动了服务空间的全域化拓展。

三、高校“人工智能+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谋划当前一些高校图书馆人工智能的应用,未能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人工智能”,而是表象化、浅层次的数字服务。虽然目前我国已有相当多的图书馆积极应用人工智能,但整体而言,尚未进行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其应用仅局限于某项工作、某个流程,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人工智能应用的重点在于促进读者与图书馆的高效互动、无缝对接,而现阶段如何实现读者与图书馆的高效互动,构建知识产品与信息服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二)存在技术瓶颈当前高校图书馆人工智能应用,存在着技术成熟度不足、专业语料库缺乏等瓶颈。加之图书馆服务环境较为复杂,人工智能虽然能够代替部分服务职能,但由于技术发展方面的局限,所以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缺陷与短板,例如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人机交互的实际体验难以满足读者需求。并且人工智能产业目前整体上还处在弱人工智能阶段,只能对工作起到辅助作用,无法广泛替代。

(三)服务理念落后图书馆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别于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当前一些高校图书馆虽然采用了先进的智能管理系统,但服务理念未能与时俱进,存在先进的服务技术与落后的服务理念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过于依赖技术而缺少人文理念也与图书馆服务相悖,并且在实际应用中也未充分考虑读者的技术素养,导致智能化设备与场景的利用率不高。另外,人工智能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对于特殊群体的意义最大,相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涉及面较窄〔4〕。

四、高校“人工智能+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构建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打造智慧服务空间首先,人工智能对高校图书馆服务予以重新定义与构建,智慧图书馆应提升服务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打造集现代感、科技感、未来感于一体的智慧空间服务体验区,建立具备全景生态、跨界交融、全要素知识服务的智慧服务形态,实现图书馆由传统感知向智慧交互升级。促进图书馆建筑系统智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图书馆建筑智能化系统,如智能照明、智能温湿度调控、智能资源分享、智能安防等,实现馆舍空间的智能化调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让智慧型服务空间与知识共享成为常态。当前一些高校图书馆通过机器人人脸识别、AI摄像头等设备进行安防工作,机器人可以在图书馆规定的路线上巡查与监控,不仅节省了管理成本,也为用户营造了更舒适的环境。其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全民阅读服务理念,实现图书馆空间服务线上化、立体化,为读者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文化服务〔5〕。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构建起云图书馆,与用户智能终端相联结,实现与用户的多维交互,节省服务时间与成本,提升服务效能;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阅读服务,结合智能平台与设备,在自助操作、资源配置、开放管理等方面予以优化。例如高校图书馆基于人脸识别、RFID视频读取等技术以及5G技术的支撑,打造无感借阅通道,使图书借还流程无感化。读者能够快速完成自助借还,极大地提升了图书借阅服务效率。
(二)突破技术限制,赋能智慧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在人工智能辅助下,能够为师生读者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首先,推动信息知识服务平台创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采编系统,加强资源平台建设,突出特色化与个性化服务,融合资源、社交、服务、合作等于一体,提升服务精准性。其次,增强师生用户体验,创新服务模式。基于人工智能打造智慧化服务模式,读者利用App、智能移动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享受图书馆智能查询、场馆预约、知识导航等服务;通过VR互动平台、3D互动立体书平台等,让用户进入虚拟世界中享受全景式互动服务〔6〕。如,基于人工智能构建创客空间、创意孵化空间等,提供科研、双创、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样化服务类型。再次,创建特色化服务模块。利用人工智能开展图书馆“数字记忆”等项目建设,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整理以及保护,助推文化传承与发展。如图书馆可利用达摩院AI技术,让馆藏古画和古籍文献中的人物画像“动”起来,实现科技在文物领域的渗透、碰撞与交流,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出宝贵的历史资料,体现人工智能在文物保护与典籍传承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7〕。

(三)更新理念,优化智慧服务生态人工智能带来了知识内容的升级和知识获取方式的变革,高校图书馆应加强构建新的知识生产形式与服务模式,打造良好的信息服务产业生态。首先,应更新服务理念,拓展智慧服务领域。图书馆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要融入地区整体文化事业当中,强化融合创新,丰富服务内容,同时要加强文化推广宣传,构建多元服务平台。例如加强图书馆之间合作,互通有无,基于人工智能平台共同开展文化教育推广。其次,加强智慧服务培训。人工智能技术是基础,但要真正实现智慧服务,还需要配置智能工程师等专业人员维护技术设施,高校图书馆要加大对馆员的培训力度,组织学习智能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针对读者开展志愿者培训等活动,开辟创客空间、智慧阅读空间等智能场景,引导读者使用〔8〕。再次,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高校图书馆要促进服务创新、跨界发展,推进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应用,使“人工智能”技术与图书馆业务深度融合,拟人化交互服务在高校图书馆全覆盖,实现服务内容、服务主体、服务模式、服务空间的智慧化。最后,要延伸智慧服务半径。人工智能在特殊用户群体服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需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对特殊用户群体的智慧服务能力。

五、结语

当前,虽然已有高校图书馆对人工智能的应用进行了有益尝试,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人工智能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尚处在初级阶段。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既要把准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做好价值引领,也要联合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激发更强劲的动能,同时把握好图书馆与技术开发机构之间的关系,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图书馆的深度融合,形成适应时代的服务形态,使图书馆真正为师生提供智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苏云.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不断升级的图书馆发展引擎〔J〕.图书与情报,2017(6):55-59.

〔2〕邓李君,张晓梅,戴君琴.图书馆应用人工智能的障碍与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4):65-69.

〔3〕张兴旺.从AlphaGo看人工智能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与应用〔J〕.图书与情报,2017(3):43-50.

〔4〕陈茫,张珏.基于人工智能的图书馆服务实践应用创新与思考〔J〕.图书馆,2018(12):8-16.

〔5〕傅平,邹小筑,吴丹,叶志锋.回顾与展望: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的应用〔J〕.图书情报知识,2018(2):50-60.

作者:蒲姗姗 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