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用13篇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1

食用菌生产的成败、产量高低、质量的优劣,直接取决于生产制作过程中的每个技术环节。为提高食用菌成品率,降低成本,获得较高质量和产量的菇体,现将食用菌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培养料的选择

培养料以桦木料的木屑为最好,配以棉子壳、黄豆杆、玉米心等,辅以麦麸皮、米糠,并添加微量元素。原材料新鲜、干燥、无霉烂变质、结块、虫蛀是成功的基础。

二、培养料的配制

培养料的配制先按比例将所需原料(木屑、麦夫皮、石膏)干料充分混合拌均,添加的微量元素倒入水中化开后加入料中,反复搅拌多次,使料干湿均匀,成团料要打散开。灵活掌握培养料的含水量,根据木屑质地软硬、粗细、含水量、空气湿度的大小等配比的含水量予以相应调整。培养料的含水量直接影响菌丝的正常生长,含水量过低会严重影响出菇产量。

含水量过高会使下面菌丝体缺氧而停止吃料,造成原料的浪费,同时还会导致杂菌污染。一般含水量达55~60%即可。

三、培养料的消毒

配制好的培养料最好在6~8h内装袋完成。装好的菌袋要及时进行灭菌,切忌过夜。装好的料放入灭菌锅内,尽快猛火升温到100℃,打开冷气阀排放冷气。待温度降至0℃关闭冷气阀,重新升温到100℃后保持10~12h,否则达不到灭菌效果。灭菌时要做到猛火升温、稳火保温,经常检查锅中温度,以防漏气、跑气。灭菌彻底是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关键环节。

四、优质菌种的选择及接种

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质、高产、高抗的优良菌株,严禁使用有杂质菌污染和虫害迹象以及退化、老化的劣质菌种。严格接种程序,确保接种成功率。接种室要求干净、干燥、密闭、远离污染源。灭菌好的菌袋及时放入接种室内,进行室内药物消毒,3~4h后待料温冷却至30℃以下即可接种。接种工具、接种人员的双手要用75%酒精消毒。接种要迅速准确,接种量不宜太小。

五、发菌培养

接种后的菌袋放入培养室内,调控好环境温度,培养室要求干净、通气、干燥,室温宜控制在20~25℃左右,湿度70%左右(视品种而定)。当菌丝长到5~10cm左右即可翻袋检查,及时淘汰污染袋。食用菌要靠基质内有机物的氧化来提供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基质内缺氧会使菌丝体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造成菌丝体生长缓慢、衰弱,甚至停止生长,严重的会因窒息而死亡,因此翻动菌袋位置以利于换气通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当菌丝长到1/2时,再翻袋检查1次。整个发菌培养阶段不需要光照。

六、出菇棚场地的选择及建立

出菇棚要选择在近河流,空气流畅,四周宽阔,远离禽畜养殖场、酿造厂、生活区、医院、垃圾场的场地。场地要采取翻土、晒土、灌水等措施取代农药消毒。水源水质要求选清洁的井水、自来水,远离污水源。菇棚要求棚体牢固、地势较高、排水畅通,棚内不积水,覆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防日晒雨淋。覆盖物要厚一点,利于保温,四周用草帘围住,留通风孔。

七、出菇阶段的管理

菌袋经数月的营养生长后,转入生殖生长,当菌丝扭结、瘤状突起,达到生理成熟时,就要搬出发菌室进入出菇棚,由于受环境条件、栽培时间、发菌温度、品种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出菇时间也不相同,气温要在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内才能出菇。入棚时间一般选择在晴天早晚进行,中午温度高不宜进行入棚,高温易使菌皮损伤,会推迟或减少出菇;切不可雨天入棚,雨淋会使菌袋表层污染而烂袋。菌袋上架每层并列排放,袋与袋之间间隔5~6cm,以利于呼吸和散热,要营造出菇的环境条件才能保证顺利出菇。

首先是空气湿度。空气湿度是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空气湿度过低,会加速子实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导致基质内水分的大量流失而影响产量;空气湿度过高,会使子实体表面水分停止蒸发,使营养运输受阻,同时呼吸作用受到抑制,造成子实体停止生长,长时期空气湿度过高,还会造成子实体从空气中倒吸水分,形成水浸样腐烂,招致线虫及细菌的滋生和大范围传染。

其次是通风。子实体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和人类的呼吸一样,食用菌的呼吸作用也是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放出二氧化碳。适量的二氧化碳浓度对某些种类的菌丝体生长有促进作用,但是过多二氧化碳的积累会抑制菌丝体生长,甚至完全停止生长,高浓度二氧化碳长时间作用还会导致菌丝体窒息死亡。因此,需要经常对菇房空间进行通风换气,排除二氧化碳,保持空气新鲜。

最后是光照。大部分食用菌品种的出菇阶段需要散射光刺激,少部分品种需要有较强的散射光,才能使子实体原基分化,极少部分品种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形成子实体。子实体的颜色也与光线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光线强,子实体颜色较深;光线弱,子实体颜色较浅。这就需要根据品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光线调控方法,可以通过挂遮阳网和拉、放草帘来调节温室内的光照。

八、食用菌生产中的有害生物及其防治

1.木霉

木霉又称为绿霉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残体、土壤和空气中。木霉靠孢子传播,常常借助气流、水滴、昆虫、原料、工具及操作人员的手、衣服等为媒介,侵入培养基内,一旦条件适宜就萌发繁殖为害。当生产环境不清洁、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接种操作不严格,且处于高温高湿条件时,就给木霉侵染造成良好机会,尤其是多年的菌场和老菇房,常是木霉猖獗为害的场所。木霉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能分泌毒素。木霉是香菇生产的大敌,它抑制香菇菌丝生长。唯一控制的办法是创造适合香菇菌丝生长而不利于木霉繁殖的生态环境。一旦发生木霉为害,要立即通风降低湿度,以抑制木霉菌的扩展。处于发菌阶段的培养料感病后,可采用pH值为10的石灰水或石灰粉进行防治。

2.链孢霉

链孢霉生长初期呈绒毛状,白色或灰色,生长后期呈粉红色、黄色。大量分生孢子堆集成团时,外观与猴头菌子实体相似。链孢霉菌丝顽强有力,有快速繁殖的特有机食用菌栽培技术性,一旦大发生便是灭顶之灾,其后果是菌种、培养袋或培养块成批报废。防治链孢霉,温度控制在20℃以下,这样链孢霉生长缓慢,可减少污染。

3.毛霉

毛霉又叫黑霉或长毛霉,菌丝初期白色,后灰白色至黑色,说明孢子囊大量成熟。该菌在土壤、粪便、禾草及空气中到处存在。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发生率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基质中使用了霉变的原料,接种环境含毛霉孢子多,在闷湿环境中进行菌丝培养等。防治办法同木霉。

4.螨类

螨类包括红蜘蛛、菌虱。其发生环境主要潜藏在厩肥、饲料和培养料内。鸡窝畜舍、谷物仓库或环境条件差、腐殖质丰富的场所,往往也有大量的螨类存在。培养基发生螨害后,接种部位的菌种块不萌发或萌发后菌丝外观稀疏暗淡,并逐渐萎缩,严重时培养料中的菌丝被全部吃光,造成栽培失败。

参考文献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2

2、原生态食用菌产品的定义

原生态食用菌产品就是在无污染的天然野生环境中生长采集的食用菌产品,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人工还没有驯化栽培成功、只能在野外自然生长的野生食用菌,就是通常讲的野生食用菌;另一部分是已经能够人工栽培,再经过野生驯化,在天然野生环境中进行野外栽培采集的食用菌产品,就是我们现在论述的野生栽培食用菌。无论是野生食用菌,还是野生栽培生产的食用菌,其产品天然、营养,这种产品就是原生态食用菌产品。

3、野生栽培食用菌的特点

食用菌野生栽培都是在林地草原当中、林荫草丛之下,完全是一种原始野生的状态,与纯野生食用菌没有差别。林地野生栽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林地覆土栽培,一种是林地露天摆放栽培。不管哪种方式,食用菌子实体都是在天然野生的条件下生长发育。林地野生栽培的食用菌与野生食用菌比,基本环境和生长条件一样,生长期完全在野外林地完成。野生栽培的菌种经过人工选育生命力更强,可根据需要在室内大量生产菌丝体,在野外林地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可大量集约化栽培管理。野生栽培食用菌有以下几个特征:

(1)生长环境优越林地物种繁多,空气优良,整个林区就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林间、林缘非常适宜食用菌的生长。食用菌的生长因素中水质的优良与否至关重要。选择栽培食用菌的林区没有任何工业污染,山间小溪、林中河流的水质都符合国家地表水的一级标准,在食用菌产品上无任何重金属超标和农药残留。

(2)栽培技术独特从生产原料上说,主要是无公害的农副产品。从栽培管理上说,不使用任何促长剂和生长素,将经过人工选育驯化、人工接种培育生产的蘑菇菌丝体,利用人工林和天然林这个大环境进行出菇管理,恢复菌类在自然生态下生长。在晾晒与贮存上严格把关,杜绝任何污染。晾晒采用塑料窗纱在林缘、林间支架进行,其空气质量优良,远离居民区、公路。贮存采用无毒塑料编织袋进行包装,运输杜绝与其他有害物质混装运输。

4、国内外技术现状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3

1菌种生产

在食用菌培育中,菌种发挥着关键作用,菌种的质量水平对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要想实现无公害高产栽培,需要选取优良菌种,同时还要对其生长环境条件进行科学调控,以实现规模化培育。在进行菌种选取前,要先对其选取标准进行了解,以选取生命力强、未被杂菌污染的菌种为佳[2]。

2培养料调配

要想实现食用菌的高产栽培,适宜培养料的调配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调配培养料时,应按照标准比例进行调配,同时还可以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然后充分混合培养料,以满足优质食用菌的生长需求。除此之外,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绝大多数来自培养料,培养料的湿度直接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湿度也为食用菌生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湿度过小不利于食用菌生长,湿度过大易导致菌丝腐烂死亡,培养料适宜的含水量一般为50%~70%。

3装袋灭菌

食用菌栽培前,必须对培养料进行及时的装袋和灭菌操作[3],一般要求在培养料调配后6~9h内完成,防止培养料变质影响食用菌生长。灭菌时间对于装袋灭菌的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灭菌过程中,先将培养料装袋,然后放入灭菌容器进行加热,加热期间要使温度维持在100~125℃一段时间,彻底杀灭培养基中的微生物,实现培养料良好的灭菌效果。

4接种食用菌

接种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绝对的无菌环境,无菌环境是实现无公害食用菌培养的必要因素。因此,要对无菌环境重点关注,保障无菌环境符合标准。料袋灭菌后要注重科学保存,以防受到污染;料瓶应实施高温蒸煮,然后加盖薄膜并使用新洁尔灭进行擦洗;在接种期间,接种人员的双手和接种工具都需要消毒。另外,为保证接种质量,接种应该在一定时间内快速完成,通常48h内完成接种最佳;接种时要注意环境温度和培养基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利于食用菌培养[4]。

5水肥管理

水肥质量对于食用菌的生长起到关键作用,实施优良的水肥管理是实现食用菌无公害高产栽培的关键。肥料可选取具有丰富养分的动物类排泄物,将其在无菌环境中蒸煮20min后与水以1∶12的比例混合,即可喷洒。另外,还可以使用豆浆水代替水,有助于提升食用菌培养料质量,对于促进食用菌高产有积极作用。

6无菌条件控制

在食用菌培养和出菇期间,要想实现食用菌优质高产,需要对影响菌丝生长发育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控,如温度、湿度、水肥等,以保障其生长条件的优质;还要进行相应的清理工作,保证培育环境卫生,无菌环境为无公害食用菌生长不可缺少的因素。无菌环境不单单指其培养环境的无菌,还需要保证在培育期间所使用的器械和培育人员遵守卫生标准,及时进行消毒杀菌[5]。消毒方式的选取要以实际情况为参照,选取科学有效的消毒方式,以实现理想的消毒效果。通常使用的灭菌方式有巴士灭菌、紫外线灭菌、高压蒸汽灭菌,任何一种灭菌方法均具有相应的操作方法,所以要合理使用。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4

1.2 品种类型多 除了平菇之外,还可以栽种许多侧耳属科目的菌类,例如凤尾菇、红平菇等等。

1.3 营养丰富 平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研究表明,平菇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丰富的维生素,食用后可以给人补充丰富的营养,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

1.4 药用价值高 平菇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例如平菇可以抑制人体内癌细胞的产生和发展;降低血液中血脂、胆固醇等物质的浓度;促进人体肠胃蠕动,从而帮助消化;可以起到改善人体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

2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的概述

2.1 地理位置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边、黄河中游地区的南岸部分,是“金三角”经济中心地带的中心处;并且当地所跨地形区域类型复杂,由此导致海拔相对高度差较大,进而使得温差较大,还有就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经济发达,综合下来可以很好地满足食用菌温室培养所需的温度、水源、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非常有利于食用菌的买卖流转。

2.2 气候条件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全年干燥少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日照时间长等气候特点。特别是在冬季时节,昼夜温差大,更有利于子实体的分裂分化,促进食用菌的生长发育。

2.3 人口因素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土壤资源丰富,灌溉便利,是我国有名的粮食产地和农业开发区。而且是经济发达的中心地带,人口聚集,人口数目众多。人口众多,对食用菌的需求量较大。

3 食用菌温室栽培的选用标准

3.1 位置要求 在冬天,温室栽培是最有效的栽培方式,应将大棚位置选在比较冷的地方。在比较冷的地方可以实行管道、暖气或者人工供暖,应采用最适合的供暖方式,冷暖的交替,可以促进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实现低成本、高利润的栽培。且在冬季栽培出来的平菇等食用菌病虫危害少,产量高、质量好、营养价值高。

3.2 原料要求 生料栽培是平菇温室栽培的首选方法。搭配合适的比例,将营养料在适当的条件下加工进行平菇栽培。让平菇在高温的条件下快速生长。

3.3 管理措施 平菇等食用菌应采用定位出菇法,且装袋时应该提前留出孔,为食用菌提供氧气供其生长。还有就是定位出菇法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平菇质量受损等现象,这种方法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食用菌的质量。

4 食用菌温室栽培的技术要求

4.1 营养要求 平菇等食用菌生长发育需要吸收的营养包括:有机酸、酶类、无机盐、氮元素、碳元素和其他微量元素(磷、钾、钙等)。

4.2 温度要求 平菇等食用菌生长发育需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昼夜温差大,可以促进平菇的子实体快速分化,但需注意温度要保持在平菇的承受阈限内。

4.3 水分和湿度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菇类也是如此。平菇的生长对于水分和湿度的要求比较高,在栽培中,应该将大棚内的水分和湿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位于黄河中游的南部,水资源丰富,易于灌溉,对平菇的培育生长极为有利。

4.4 空气要求 平菇好氧。要保证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浓度应较高。应选择在通风条件良好的地方利于空气的流通转换,并定时地进行通风。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会抑制子实体的呼吸活动,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

4.5 光照要求 适度的光照对于平菇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强光会影响到平菇的生长发育,温室大棚里边应该将光线调到较暗的状态。因为强光会刺激到子实体的分裂生长。

4.6 管理要求 要致力于追求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在食用菌的生长发育阶段应对湿度、水分、光照强度等指标做好监控记录工作,将其严格控制在食用菌生长的最佳范围内,以此来确保食用菌的健康生长。

4.7 播种要求 将已经按比例调配好的培养料按照严格的标准铺好,且相互之间的宽度间隔应合理规划,最后应该覆盖上保鲜膜进行栽种。

4.8 采摘要求 食用菌成熟后的采摘工作也是一项技术活,应该严格按照采摘标准来进行。且应该对食用菌是否成熟进行正确的评判,当食用菌菇盖的颜色由深变浅,孢子处在尚未放射的状态时就是成熟了,此时是进行采摘的最佳时机。

5 食用菌温室栽培的益处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5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06

废物利用一直是各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的课题,如果可以做到合理的废物利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的发展,提升相关的从业人员的整体收益水平。尤其是我国科学发展观以及循环农业发展理念的提出,将生产废料变为其他工作的用料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点关注对象与研究课题。秸秆栽培食用菌的使用和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1 秸秆栽培食用菌的使用有助于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

循环农业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重复且充分利用各类的资源,达到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率的最大化,从而提升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节省成本,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的环保目标,促进农业向着现代化、绿色化、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循环农业的特点包括减量化、重复利用以及重复循环。所谓的减量化主要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尽量的减少,以降低废物产生的可能性,也降低了相关物质污染环境的可能性,降低污染的风险;所谓重复利用指的是,农业生产资料可以多次往复使用,而不是生产资料使用的单一化;重复循环指的是农业生产资料可以被多主体重复的循环使用,某些生产资料可以成为再生的资源。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农业从业者的循环发展意识,制定相关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促进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突出绿色的概念,不仅是作物的颜色,还要构建相关的绿色产业链,加大相关的产品种植力度;要重视对于土壤和水源的保护,注意生物害虫的具体防治问题以及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工业污染,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提升绿色农业发展的水平[1]。

秸秆栽培食用菌的使用是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所谓食用菌指的是以农作物的秸秆、牲畜的粪便以及其它农业原材料为原料,所制成的食用菌类。整体的制作工艺如下。收集起农业园林生产环节所产生的废弃物,以及畜牧饲养环节所产生的粪便垃圾等,在固定的生产池中进行混合和发酵,随后形成初级的食用菌,在经过多道工序的理后形成最终的食用菌以及菌糠,进而加工成有机肥料和节粮饲料,分别反馈到农业园林生产和畜牧饲养过程中,从而形成了循环机制,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而农作物秸秆作为食用菌制作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在我国有着非常广泛的种植和收获区域。农作物秸秆是世界上的第4大可提供能源的材料,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在我国,每年生产和收获的秸秆能达到57亿t之多,占据了世界秸秆总量的20%~30%,每年秸秆数量增长率则高达10%左右,其来源主要包括了玉米、水稻和小麦的秸秆。通过对于秸秆的利用,每年我国可以收获大约300多万t的氮肥、700多万t的钾肥以及70多万t的磷肥等。虽然如此,每年我国浪费和随意焚烧掉的秸秆依旧非常的多,这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污染大气的环境,也使秸秆错失作为相关循环农业发展材料的机会,不利于循环农业的发展。如果能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那将是非常好的尝试,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

2 秸秆栽培食用菌使用及配制流程

秸秆栽培食用菌的使用和配制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的环节,选择和收集原材料,比如收集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秸秆。在具体收集工作展开之前,必须要对相关的收集对象进行农作物成分及化学分析,达到要求的才可以进入下个步骤。在这步工作完成之后,要对收集到的原材料进行粉碎的工作,即利用农业用具将收集到的那些原材料压扁和处理,随后进入灭菌室进行灭菌和发酵工作,之后再进行相关的农业接种,在接种过程中对于接种环境及原材料的温度、湿度、pH值等具体的指标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以免出现接种失败的现象。在拌料环节必须注意相关配方的选择和使用,注意各类的配方适用对象和方法的不同,结合具体的操作目标进行配比;要注意各类配方的加水比例以及稀释的比例,掌握好数据,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要注意场地的干净整洁,不要有过多的细菌和杂物出现。在以上环节都完成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发菌工作,这是秸秆栽培食用菌培养的重要的环节,将决定最终的成败。在发菌过程中,要注意发菌场所的清洁卫生以及相关环境指标的控制,发好的菌就可以直接长出最终的菇类,以供销售和使用。

3 结语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6

2.辅料 在培养料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对整个培养料的营养起着重要调节与平衡作用的原料我们称之为辅料。常用的辅料有麦麸(麸皮)、玉米粉、豆饼等。麸皮的添加量一般为5%~15%且越新鲜越好。作为辅料玉米粉添加量应为2%~5%,也是越新鲜越好。高温季节可少加些,低温季节可多加些。石灰主要作用是调节酸碱度,添加量为1%~3%。石膏,添加量为1%~3%。无机微量元素根据碳氮比适量添加。

3.场地 栽培食用菌场地包括:原料储备场地、拌料与装袋场地、灭菌场地、接种场地、发菌场地。对场地的要求是,地势较高,便于排水和通风;四周环境清洁,远离垃圾场或污染较重企业。对于一个规模化食用菌场,这些场地的安排布局要合理,操作方便,减少搬运装卸和菌袋破损,提高工作效率和菌棒的成品率。

4.拌料及配方 实践证明,某种栽培食用菌的主料固然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但是对于许多原料而言,只要添加适量的辅料,做到营养均衡,配方合理,仍会得到很理想的产量。在制定一个培养料配方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针对每种菇对营养的需求特点,合理搭配碳素营养和氮素营养,做到碳素和氮素营养平衡。二是对于通气性较差的原料,可适当添加透气性较好的原料。拌料时料水比一定要合理,含水量一般在65%左右,即用手捏料有水滴渗出,但不形成水流即可。拌料时按配方比例,先将主料摊铺在场地上,而后将辅料先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再将混匀后的辅料撒入主料上,并用木锹混合均匀,最后按料水比加水,加水后再用铁锹上下翻匀,然后用拌料机将料搅拌两次即可。拌好的料水分大小是否合适,可用手抓一把料用大力攥,发现手指间有溢水出现,其料水比属正常范围。

5.装袋时间 料拌匀后可马上装袋,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培养料很容易酸败,使PH值下降到6.5以下。塑料袋的选择,熟料栽培食用菌最常用的塑料袋为17厘米×35厘米×0.04厘米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机器装袋其规格为17厘米×33厘米×0.04厘米的一端已封口塑料袋。装袋时一定注意袋内料的松紧度要适中,装得太紧影响透气性发菌慢,装得太松易污染杂菌。

6.灭菌 常用的方法是常压灭菌,常压灭菌是利用锅炉进行菌棒的常压灭菌,这种灭菌方法,操作方便,冷却也快。

7.接种 接种就是将固体菌种或液体菌种接入菌棒的过程或方法。接种的整个过程都应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能否做到无菌操作是接种成败的关键,也是菌棒能否感染菌的关键。

8.发菌 发菌不管是在室内还是塑料大棚,最重要的是:干净、干燥、通风、适温。发菌场所如在室内发菌,可先将室内打扫干净,水泥地面最好用水冲洗一次,冲洗后要通风晒干。如是塑料大棚,则要通风干燥。发菌温度要控制在20℃~25℃,冬季可采取土暖气或阳光增温,夏季主要管理措施是在早晨和晚上进行通风降温。整个发菌过程决不能喷水,湿度越低越好。发菌过程不需要光线特别是不能有直射阳光,在发菌过程中还要控制菌棒感染杂菌,菌棒发菌需要新鲜空气,发菌场所要结合温度情况进行通风换气。

9.出菇管理 当菌丝吃透料层,秸秆由黄色变为黄白色或白色时,就快出菇了。这时要根据湿度、温度、食用菌长势和质量要求等因素采取喷水、通风、覆土等管理措施。头茬菇采收后,消除表面的杂物和死菇,用湿润新土将采后留下的空穴补平,并适当补充养分。

利用棉柴秸秆栽培食用菌,又因食用菌品种、原料、栽培设施、气候条件等因素不同,其栽培方法各不相同,再加上原料组合不一,产品价格不一,在实际生产中,基于以上的基本流程,安阳县因地制宜,培育了多种食用菌栽培模式,其中种植双孢菇是最成功的一种模式。

二、利用棉柴秸秆种植双孢菇

双孢菇又名白蘑菇,其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等,因此享有“植物肉”的美称,栽培主料是棉柴秸秆和畜禽粪,很适宜农户生产。

1.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 双孢菇菌丝在8℃~27℃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0℃~22℃;子实体在8℃~18℃均可生长,最适温度10℃~15℃。据此,安阳县双孢菇一般在8月上中旬沤制原料,8月下旬到9月上旬播种,中下旬覆土,10~12月采收,第二年还可收一季春菇。

2.栽培场所 利用日光温室或大棚(东西走向,坐北朝南),棚上盖草帘,温度低时可卷起草帘利用日光增温。在棚内建南北走向菌床,菌床可搭架成2层或3层,每层间距50厘米,菌床宽120厘米,床间留60厘米的作业道。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7

1 概 述

草菇是真菌门的一种,为担子菌纲,又名兰花菇,味道鲜美。草菇的生长期主要有针头、纽扣、蛋、伸长和成熟等时期,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具有高温多雨的湿润地区,最初于南方湿润多雨地区起源,由于生长周期短,一般15~30d即可。将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正在快速发展。所以其种植范围基本上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其栽培成本低、收益高等优点,是比较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业项目[1]。

2 栽培特点分析

2.1 环境方面的特点

草菇属于腐生真菌,在营养生长阶段,碳氮比是20:1,而在生殖阶段为30:1~40:1为最好。其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34~36℃,其培养料含水量应控制在65%~75%之间,菌丝运行环境中空气湿度一般是80%,而子实体时的空气湿度一般为90%。草菇属于好气性的一种真菌,只有确保足够的氧气,才能确保草果正常高效的发育。所以培育草菇介质以偏碱性为主,培养料pH值以8~9为好。对于光照条件来说,光线是否适宜对子实体的品质和光泽有直接的影响,但光照条件较强时能够抑制子实体的发育。

2.2 传统栽培特点

草菇的传统栽培方式较多,常见的有室外草把式、阳畦栽培法,室内稻草或废棉栽培法、发酵料带培养法。这些培养方法的特点是栽培面积大、产量低。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之上为提高产量,赣州地区采用稻草半熟料袋栽技术之后,产量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稻草半熟料袋栽技术的工艺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备料、浸草、切草、拌糠料、打包、蒸汽灭菌、菌地消毒、接种、菌包发菌、脱包出菌管理、采摘[2]。

3 长秸秆立体栽培草菇技术

长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主要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培养基进行菌种培养,可以利用的农作物包括小米草、稻草和玉米秸秆,且不仅菌种培养带来影响,其培养基含水量越高时,食用菌的转化率就会越高,利用稻草作为培养基,其透气性好、保水性强,同时能够补充氮营养元素,并起到保湿降温的作用[3]。所以笔者就针对草菇提出长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高产新技术,其不仅能在室内采用,也能在室外采用,而且在占地面积上较小。在应用过程中,其主要工序是:对长秸秆进行预处理软化建堆制模撒种打包扎孔培菌覆上栽培出菌管理采摘。其具体工艺如下。

将麦秸秆或者玉米秆放入水池中,用适中浓度的石灰水进行浸泡,然后建堆发酵至2、3d备用。制模过程采用木板制成长方形框架,并在框架内放上细绳,再将薄膜铺上。秸秆在浸泡之后,将其与菌种一道置于木框之内,采取二者相间的方式依次铺垫。待厚度适中之后用农膜进行包裹,捆绑成长方形菌包,并对其扎孔处理和置于培养室。在菌袋中长满菌丝后将菌包解开,将薄膜出去,再将其叠加后形成菌墙,但是在叠放时要注意将菌包平行排放,在菌面上铺上泥土,继续放上菌包,在加入细绳和泥土,依次进行形成菌墙。形成菌墙之后,在菌墙面上均匀的涂抹稀泥,做成水槽状,以供补水用。以上工序完成之后,要用农膜盖好菌墙,直至出菇。当1/3的墙面被菌菇覆盖之后,要除去农膜,并在此期间注意通风和保湿。等15~20d,菌菇铺满墙面时可以进行采摘。

该方法称为菌包法发菌,在培养过程中由于经常透气的原因,秸秆草料不会发热,有利于菌丝的生长。采用立体菌墙栽培方法,合理的将泥土、草料和菌丝进行交替铺垫,使菌丝只有吃透泥层之后菌蕾才能生长,保持了菌体的清洁。所以其栽培地点灵活,降低了栽培成本。

4 结 论

长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方法,简化了传统食用菌培养工序,占地面积小,省时省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菌种种植成本,有利于生产效益的提高,同时提高了食用菌营养物质的含量,使其质量和产量都有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可观。本文以草菇为例探究了长秸秆立体栽培技术,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要结合食用菌的生产特点进行培养技术的创新。

参考文献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8

0 引言

中国是当前世界蚕桑产业最大的国家之一,蚕桑业的发展,需要种植大量的桑树,每年因对桑树修剪又产出大量的桑枝条。以往的习惯往往将桑树条当做废料抛弃,既污染环境也浪费资源。将其用做培养基料去培养食用菌既可以增加蚕农的收入又可以提高整个桑园的经济。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为剩余劳动力找到了生活的出路。用桑树条培养食用菌是对群众、社会和国家都有益的项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就此项目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促进该技术高效益、高效率的发展。

1 桑枝栽培食用菌的意义

桑树枝培育食用菌有机的将蚕桑业与食用菌业相结合,形成一个高效生态栽培的农业产业链,促进了蚕业资源多元化的开发,实现养蚕业资源多领域、多途径和多方位的开发利用,具体用桑树枝培育食用菌的优势如下面几种:

(1)提供优良农产品并增加农民收益,按照国家低碳农业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在桑蚕业可加大力度发展桑树枝培育食用菌此产业化项目,促进循环链接,延长桑蚕产业链。据调查667m2桑园每年裁剪桑树枝有500kg,如用其生产黑木耳可栽培500多袋,增加农业收入2200元。故将蚕业资源再循环利用并综合开发资源,可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安全绿色食品,也为农民带来了一条新的致富渠道。

(2)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桑叶用于养蚕、桑枝用于培育食用菌、菌糠用作有机肥归还田地以形成良性循环与植物和动物以及微生物的生态循环,可以有效的为生态平衡贡献一份力量。

(3)为社会增加就业机会,发展桑树枝培育食用菌是建立在传统种桑养蚕业基础之上的,一方面节约资源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另一方面又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桑树枝可栽培食用菌种类

用桑树枝可栽培的食用菌有很多种类,具体常见种类如图1:

图1 桑树枝可栽培食用菌种类图

生产食用菌常用栽培方法主要包括段木栽培法、袋料栽培法与瓶料栽培法, 且袋料栽培法在其中应有更普遍,该法一般用玉米芯、稻草、棉籽壳、麸皮、桑枝粉及杂木屑等制作培养料。生产流程一般为:(1)原料准备;(2)建造灭菌灶;(3)装袋灭菌;(4)接种;(5)菌袋发菌;(6)搭盖阴棚;(7)上层转色;(8)挑蕾出菇;(9)出菇管理等。并且要注意及时采收桑枝, 并放置于通风干燥之处, 以防止发霉与虫蛀。再用粉碎机将桑枝粉碎成木屑并加入一定比例的石膏粉、糖、麸皮、细木糠和棉籽壳等制作为培养基。制作不同食用菌的培养基的培养过程和配方又根据具体食用菌而定。

3 存在问题

在用桑树枝生产食用菌过程中又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影响此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3.1 人才与技术的缺乏

此产业为新兴发展产业,从事该职业的人才与技术欠缺,现有技术并不能普遍适用于各个生产地区,该技术的专业人才技术又不够精细,而且不同地方的环境特点亦有所不同,一种栽培技术方法并不见得适用于每个地方,农户只是盲目的跟风效仿,因对当地环境不能真实的了解并发展适用于本地的一套培育技术体系,因而收益往往欠理想。

3.2 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落后

桑树枝培育食用菌业目前基本上都是农民小作坊生产为主,经营分散,规模小,劳动力文化偏低,工作能力差,难以形成产业化、集约化、高技术、高效率的生产规模。因而产品往往质量和数量都不稳定,竞争力偏弱。

3.3 原料成本高

桑树枝是用于培育食用菌的主要原料,且是蚕桑生产过程中主要的副产品,在养蚕产业中每年会修剪大量的废弃桑树枝,但一般蚕桑生产都是以个体产业生产为主,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因而桑树枝比较分散,在处理收购这些培育食用菌的原料时成本比较高。

3.4 投入科研研究不足

一些地区的部门虽然在此项目上投入一定的资金,但由于重视度不够,仅是做些引种试验和简单的培训,并没有深入的去发展研究,最主要也是缺少这方面的技术人才,故此产业的整个产品大部分走低端初级路线,很少拓展到国内外大市场。

3.5 配套推广措施薄弱

示范推广相较薄弱也是影响此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要将一个农业项目发展好就要做好推广示范,带动广大农户积极参与进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最好的生产规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但是此产业目前缺少企业来做产业化的经营生产,农户们还是以养蚕为主,农闲时转化为菇农,因此如何扶持企业产业化生产也是目前要发展此产业项目的一个关键环节。

4 发展建议

为了促进桑树枝培育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针对现有产业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1)规划重点生产区,依据当地产业情况、资源条件与实际情况对栽培结构进行优化,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产业的发展,对重点产区突出发展,形成发展食用菌生产业的生产优势区,另外根据市场需要和地区特点选择食用菌品种集中规模性生产。

(2)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提高产业园区抗风险能力并强化建设,使示范园区发挥到带动作用,对经营规模进行扩大生产。需要政府进行扶持和帮助,巩固产业基础发展,对新增产业区定期监督考评,鼓励业主增大投入等。此外,对生产规模大的农户,依据农户申请,政府可给予奖励政策和生产资金信贷的支持,帮助解决资金周转问题。

(3)对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加大市场营销并完善科技推广,以此提高菌农的专业素质。落实科技推广经费,再聘请食用菌产区专业技工,对农户手把手进行培训辅导。通过完善与培育食用菌生产业生产服务组织,将产业组织的标准化程度大力提高。

(4)制定并规范培育技术体系,制定一套完善的操作规范与标准来保证食用菌的质量和数量。在栽培中,粉碎桑枝、配比原料、消毒灭菌、搭建菇房菇架、管理与采收菌菇等都要进行标准化;另一方面,要建立典型示范户,通过示范户对生产菌菇的标准化进行推广。

(5)研发新品种并开发深加工产品,桑黄与蛹虫草是市场价格比较高的珍稀菌类,因而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培养基。并加大科研力度研发新菌种,一旦研发成功,将很有可能改变现有食用菌产业模式。同时,采取深加工方式研发产品,比如如何提取菌类药用有效成分研发保健产品等。

(6)加大宣传与规范市场,注意宣传包装,利用旅游、网络、媒体各种宣传方法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

5 结束语

桑树枝生产食用菌的产业经济链越来越被大家认可和重视,虽然目前此产业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并且在发展中又会遇见其他新的问题以待解决,但是相信随着国家政府的重视和宏观调节,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深加工与多元化发展产业结构,集中化与规模化生产以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标准化的质量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专业人员的培训等等一系列措施,在不远的将来食用菌产业将发展的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吴振忠,吴潇.菌草菌糠的研究开发和利用[J].食用菌,2010,(2):4-5.

[2] 徐文荣,王长武.淳安县利用桑枝条栽培食用菌的成效及发展措施[J].浙江食用菌,2010,(2):6-8.

[3] 蔡爱群,徐伟.白杨树菇桑枝屑栽培种培养基的筛选[J].北方国艺,2008,(2):240-241.

[4] 黄月清,郑社会,余建妹.循环利用蚕桑下脚资源发展食用菌生产[J].今日科技,2008,(1):42-43.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9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平菇品种

供试平菇品种有平菇农平2011-1(北京吉蕈园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平菇700(由山东省金淦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江苏高邮引进)。

1.1.2 秀珍菇的品种

供试秀珍菇品种有秀珍1672、秀珍1676、夏丰1号(由山东金淦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江苏江都引进)。

1.1.3 植物生长强壮剂

“碧护”,纯天然植物生长强壮剂(由德国阿格福莱农业环境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北京诚禾佳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提供)。

1.1.4 双孢菇品种

品种2796(由山东鼎鑫食用菌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内容

平菇同等条件同一配方下不同品种对比试验、秀珍菇同等条件同一配方下不同品种对比试验、平菇同等条件同一品种不同配方下对比试验、平菇植物生长强壮剂碧护对比试验、双孢菇棉柴秸秆种植技术试验。

1.3 试验时间与地点

双孢菇相关试验于2011年8月-2012年1月在山东鼎鑫食用菌基地进行,畦床栽培。平菇、秀珍菇相关试验于2012年2-7月在山东省邹平县临池镇金淦源食用菌基地进行,菌袋栽培。栽培大棚为砖混墙体,棚顶采用薄膜加盖草苫结构,棚高2.7~3.3 m,长62.0 m,宽8.0 m,栽培面积为496 m2(约0.74亩)。

1.4 试验方法

1.4.1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试验设3个重复,每个处理设2排菌垛。

1.4.2 配方

平菇不同配方试验,配方1:棉籽壳54.1%、小麦秸秆32.4%、石灰粉3.0%、磷酸氢二铵0.5%、麸皮10.0%,pH 7.5;配方2:棉籽壳75%、麦秸段22%、石灰粉2%、微肥1%,pH 7.5;配方3:锯木屑78%、麸皮20%、过磷酸钙1%、石灰粉1%,pH 7.0。

平菇、秀珍菇不同品种试验,配方为棉籽壳54.1%、小麦秸秆32.4%、石灰粉3.0%、磷酸氢二铵0.5%、麸皮10.0%,pH 7.5。

双孢菇试验配方为棉柴62.5%、鲜牛粪32.5%、石膏2.0%、磷肥3.0%。

1.4.3 “碧护”处理方法

(1)拌料。生料不进行高温灭菌,3 g碧护拌1 000 kg生料。(2)喷雾。形成子实体后进行喷雾,稀释10 000倍,每桶水加入20 g磷酸二氢钾。使用次数:每茬1次。

1.5 测产分析方法

1.5.1 袋栽测产方法

从每个重复中,随机抽取5个点,每点取样5个成熟出菇袋,将子实体全部采收,分别称重,统计平均每袋第一潮鲜菇毛质量,商品菇系数按0.90计算。单袋总产量(g) =实测鲜菇(耳)总质量(g)÷取样总袋(瓶)×0.90+后茬菇(耳)估测产量[g/袋(瓶)]。生物转化率(%) =(单袋总产量÷单袋投入干料质量)×100。

1.5.2 床栽测产方法

对栽培处理各待测小区分别取样,每个栽培小区自然均衡选定5点,每点取样1 m2菌床子实体,全部采收,分别称重记录,商品菇系数按0.90计算。单产(kg/m2)=实测鲜菇总质量(kg)×0.90÷取样菌床总面积数(m2)+平均已采菇(kg/m2)+后潮菇(kg/m2)。生物学效率(%)=单位面积鲜菇平均产量(kg/m2)÷单位面积平均投入干料质量(kg/m2)×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同等条件同一平菇品种不同配方对比

第一潮菇配方1平均单产558.7 g,折合每袋总产量1 257.1 g,比配方2提高21.9%,比配方3提高40.1%;配方1的生物转化率93.1%,比配方2提高16.7%,比配方3提高26.7%。见表1。

2.2 同等条件同一配方不同秀珍菇品种对比

第一潮菇秀珍1672平均单产551.7 g,折合每袋总产量1 241.3 g,比秀珍1676提高18.3%,比夏丰1号提高34.9%;秀珍1672生物转化率为91.9%,比秀珍1676提高14.2%,比秀珍夏丰1号提高23.7%。见表2。

2.3 平菇植物生长强壮剂碧护对比试验

第一潮菇使用碧护的平菇平均单产511.7 g/袋,折合每袋总产量1 151.3 g,比对照提高15%;生物转化率85.3%,比对照提高11.1%。见表3。

2.4 同等条件同一配方不同平菇品种对比

第一潮菇农平2011-1平均单产553.3 g/袋,折合每袋总产量1 245 g,比平菇700提高17.4%;生物转化率92.2%,比对照平菇700提高13.6%。见表4。

2.5 双孢菇棉柴种植技术

双孢菇第一潮菇平均单产16.9 kg/m2,折合总产量38.0 kg/m2,生物转化率114.1%。见表5。

3 小结

通过分析对比,在炎热的夏季,适宜邹平县5-8月份高温季节栽培的平菇品种为农平2011-1,秀珍菇品种为秀珍1672;栽培配方采用棉籽壳54.1%、小麦秸秆32.4%、石灰粉3.0%、磷酸氢二铵0.5%、麸皮10%,pH 7.5,其生物转化率较高,经济效益突出。双孢菇栽培中,选用双孢菇2796品种,应用棉柴62.5%、鲜牛粪32.5%、石膏2.0%、磷肥3.0%的栽培配方,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产量和效益。同时,在平菇栽培中,拌料时用3 g碧护拌1 000 kg生料,并在子实体形成后用碧护10 000倍液进行喷雾,生物转化率显著提高。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10

3 适时散堆、移堆。把温度较高地方的菌棒转移到楼下、泥房、通风良好的房间。注意散堆,以三角形或井字型堆放,减少菌棒堆放层数,保持室内通风。散堆、移堆最好在晚间进行,注意尽量轻拿轻放。

4 遮阳、通风。每天晚上8时到次日7时对房间进行强制性通风换气,尽量将室内温度控制在33℃以下,避免室温在33℃以上的时间超过2-3个小时,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

5 正确处理烂棒。发现有烂棒、杂菌感染的,马上拣出集中堆放,不要随意丢弃,以免相互感染和污染环境。

6 重新利用培养料。对培养料质地还较好的烂棒可曝晒处理,重新用于生产香菇、鸡腿菇或其他高温型品种。

胡月华

草菇高温下小垄栽培方法

草菇是食用菌中唯一的高温型速生品种,栽培料以稻、麦草为主,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一般当夏季气温稳定在28-35℃时,最适合草菇生长。这时,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塑料大棚已闲置,可用于栽培草菇,以补夏季蔬菜不足。现将小垄栽培草菇方法介绍如下:

1 菇畦准备。菇畦设在塑料大棚内,大棚上盖好薄膜和草帘以保温保湿。菇畦宽1米,长度视棚长而定,菇畦间距30厘米,既作人行道又是蓄水沟。在畦上横向挖凹陷式菇床,菇床宽30厘米,深20厘米,菇床之间留20厘米小土垄,然后喷0.2%敌敌畏和0.1%多菌灵灭菌杀虫。

2 培养料处理。把麦、稻草截成3厘米长草段,用2%石灰水加0.5%复合肥浸泡24小时,捞出沥去余水后待用。

3 选好菌种。选用“V”系列的草菇栽培种,以菌龄不超过18天、菌丝丰富并有棕红色的厚垣孢子、无杂菌的菌种为佳。

4 栽培方法。将稻、麦草段均匀地铺在挖好的菇床里,一层草段一层麸皮一层菌种分层铺放,麸皮用量为总干草量的5%,菌种的用量为10%,如此分层铺放要重复3次,最上面一层菌种稍多些,然后将小垄上的松土薄薄撒一层在料面上,这样料面将隆凸成小垄,高10-12厘米,再用木板将料压紧实。料上床后,沿菇畦长度方向架小竹拱棚,棚高度50厘米左右,覆盖农膜保温,畦间蓄水沟灌满水。保持大棚里的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80%,气温不低于28℃,过48小时以后揭开小棚上的薄膜透气通风。以后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0.5-1小时。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11

一、返生态食用菌野生栽培的定义

返生态野生栽培同仿生态栽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仿生态栽培是由人工完全控制栽培;而返生态野生栽培是采用人工接种,培养大量菌丝体,菌丝体成熟后返回到林地、草原等适宜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地方,在全天候的天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的环境中培养出菇,采收子实体,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受品种和技术的限制,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食用菌的返生态野生栽培。

二、返生态食用菌野生产品的定义

返生态食用菌野生产品就是在完全无污染的天然环境中生长采集的食用菌产品,主要包括2大部分,一部分是人工还没有驯化栽培成功,只能靠在野外自然生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野生食用菌,通过对原有珍稀野生食用菌的天然环境人为的加以区域性保护,定期增加一些野生食用菌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天然优质培养料,实现可持续生长,促其增产增收;另一部分是已经能够人工栽培的品种,再经过野生驯化,返回到天然环境中进行野外出菇、采集的食用菌产品,就是我们现在论述的返生态野生栽培食用菌。无论是天然野生食用菌,还是人工返生态野生栽培的食用菌,其产品均具备天然、营养、有机等优点。返生态野生食用菌生产提高了食用菌产品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再现了食用菌产品的原生价值,在当今崇尚天然食品的消费时代返生态野生食用菌产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三、食用菌返生态野生栽培特点

食用菌返生态野生栽培都是在林地、草原、草丛中,基本上与纯野生食用菌无区别,就是一种纯野生状态。就林地来说,食用菌返生态野生栽培方式主要由两种,一是覆土栽培,另一是露天摆放。无论选择哪种栽培方式,食用菌子实体都没有脱离野生状态。虽然林地返生态野生栽培的食用菌基本上与纯野生食用菌没有很大的差异,生长条件相同,整个生长过程都在野外,但是相比较而言,返生态野生栽培食用菌拥有更加优越的生长环境,因此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非常优越。另外,返生态野生栽培食用菌完全都是人工选育,所以生命力要顽强很多,为了满足生产需求,完全可以进行集约化生产。所有的菌丝体也都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生产出来的。配制菌丝体培养基时,定要做好质量防控关,而出菇阶段,管理非常重要,这两个环节,工作人员不能够为了增加产量而添加任何有害物质;另外,返生态野生栽培选择的林地要与城镇有一定的距离,做好是远离城镇,选择原始次生林最佳。此外,也不能距离交通要道过近,防止粉尘对食用菌产生比较大污染,以此确保返生态野生栽培产品的质量。食用菌返生态野生栽培特点具体如下:

1、生长环境优越

返生态野生栽培食用菌在林地中生长,而林地物种比较多,空气质量也比较好,可以说,林区本身就是一个氧吧。林木之间的孔隙、林缘都适合生长返生态野生栽培食用菌。食用菌生长过程中,水质非常重要,所以在选择林地时,还需要考虑到水源因素,尽量与水源距离近一些,又要保证水源不能受到任何污染。通常情况下,山间小溪以及林区中的河流水质都比较好,食用菌应用这样的水资源完全不会产生任何问题。食用菌产品因为不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问题,也没有出现农药残留,因此品质佳。返生态野生栽培的食用菌产品,比较适合进行干制加工以及贮存,坚决不能出现二次污染情况。

2、栽培技术独特

返生态食用菌野生生产包括从栽培管理到采收加工。首先是菌种的驯化,在野外自然环境经过人工选育驯化,人工接种扩繁菌丝体,利用人工林和天然林这个大环境进行出菇,恢复在自然生态下生长,从而获得高质量、优质的食用菌产品。在菌丝体返生态野生栽培管理中,菌丝体培养和出菇不受品种的限定,无论哪一个品种,只要获得菌丝体,在返回到原生长点中即会出菇。为了控制品质,菌丝体表层必须覆盖一层保洁物,确保菇体与地面不接触。另外,采收一定要及时,否则容易失去商品价值。

3、展示行业嫁接互惠特点

食用菌物种繁多,是典型的生物多样性代表,因此完全可以以生物花卉的形式再现,具有极强的科普性。采用林地天然条件下野外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在北方春天干燥低温季节(3月~5月)、高海拔地区进行周年栽培,在树林内天然条件下长出珍稀食用菌,林地内野外栽培,不用搭建蘑菇棚等设施,可减少投资,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等优点。有利于在城市近郊林地内野外栽培,供人们旅游度假、休闲采摘,促进郊游事业的发展。利用野外栽培环境低温、干燥、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来栽培香菇,可形成独特的“花菇”,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优良、菇质肥厚、鲜物质含量高、味道鲜美、口感独特,完全可以打造成一个新的产品品牌。

4、实现产业互惠优势

我国北方一般在立秋季节,下雨之后,就会在树林内长出俗称蘑菇的形形的食用菌。林地内野外栽培食用菌,菇林共生,互惠互利,菇类菌丝体不但分解残枝落叶,为林地提供养分,而且菇类菌丝体的培养料也为树林提供了养分,出菇管理期的浇水灌溉也有利于树林生长发育。绿色林荫既为食用菌遮阳又为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新鲜的氧气。林地内土质肥沃,可为食用菌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一般较人工室内栽培可提高50%的产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食用菌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关键阶段,很多种植用户都借助先进技术来栽培食用菌,促使我国食用菌生产产业迈向现代化以及集约化。而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返生态野生栽培食用菌,利用良好的野外生态环境来栽培食用菌,不仅降低了投资成本,同时保证了产品质量,种植户因此获得了非常高的经济效益。虽然返生态野生栽培食用菌并不需要特别先进的技术,但是却需要管理者足够耐心,选择适宜的野外栽培基地,否则难以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峻,黄伟,李荣春,李成云,刘鸿高,刘跃明. 科学发展返生态食用菌产业 助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建设[J]. 中国食用菌. 2015(02)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12

1.1 制种技术

主要包括培养基制备、灭菌、消毒、分离、选育、扩大、培养及菌种保存等一系列技术性关键措施。为了确保菌种制备的成功, 必须有基本的实验室装备和进行无菌操作, 这是进行菌种制备的基本条件。因此要掌握实验室组建技术, 它包括准备室、无菌操作室、培养室等的建立和设备配置技术; 要按照食药用菌制种基本原理, 深入了解各种真菌生长繁殖的特点, 掌握三级常用培养基的配置方法、灭菌消毒技术以及菌种接种、扩大与培养关键性技术, 菌种保存等一般性技术。

1.2 栽培管理技术

根据食药用菌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分解纤维能力以及对各种微生物抵抗能力的强弱,可将食药用菌栽培分为生料栽培和熟料栽培,生料栽培的食药用菌其培养基不经过常压灭菌,而经过巴斯德灭菌或一定预处理就能进行栽培,如草菇、双孢蘑菇、凤尾菇及平菇等。熟料栽培就是将原料配置好之后,装入塑料袋经过常压灭菌、接种培养,采用适当管理措施获得子实体。目前绝大部分菌类( 香菇、黑木耳、金针菇、银耳、猴头、灵芝等) 都是以熟料栽培,目前技术比较成熟,较适用于生产应用,应为高职学生掌握的主要技术。但无论栽培哪种菌类,培养基一定要灭菌彻底,这是熟料栽培的核心,也是教学中的重点技术。

2 教学方法与手段

2.1 启发式教学

基于创业教育的食药用菌栽培课程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例如在制种项目中提出筹建一个菌种厂的基本设备和程序是什么,投资大约需多少资金;在栽培技术项目中提出某季节适宜种植哪些品种,根据现有的原料、设施等条件可以发展什么品种,该品种栽培的技术要点是什么;在食药用菌保鲜加工项目中提出某品种适合哪种形式的加工,怎样判定食药用菌产品及相关产品的购销市场等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2.2 创建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环境

在每个教学项目结束后开展丰富的食药用菌创业活动,如在《食药用菌菌种制作与保藏》项目结束后,要求学生从食药用菌菌种厂设计和建造、菌种生产设施设备、菌种生产过程到菌种保藏过程中存在哪些能创业的项目,需要哪些技能,采用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进行创业教育;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依据各自家乡的气候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生产季节、原料、生产工艺、加工、销售、成本核算等从家乡的气候条件、生产季节安排、品种选择、原料来源、生产工艺流程、保鲜加工、销售市场、成本核算等一整套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设计一个年产100 万菌袋的菇场,作为一个乡镇发展食药用菌生产的可行性分析方案或某种珍稀菇类栽培的可行性报告,并从中选出优秀的项目鼓励学生参加省、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使学生勇于创业,并形成正确、清晰的创业理念。

2.3 学生参与科研、科技活动

该课程除课堂教学实践以外,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主持的有关食药用菌科研课题的研究,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由于这些活动是研究性、探索性的,已不再是课堂上的示范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因此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价值。

2.4 多种形式积累学生的创业经验

利用专业综合实习的时间让学生参加菇农的实际生产,让学生参加科技下乡等活动,帮助菇农解决实际技术难题,同时转变观念,体验社会生活,锻炼组织协调能力,为将来创业积累经验。

2.5 建设校园创业信息服务网络

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到更多的创业方面的知识,增加大学生与外界食药用菌生产者、销售者等的交流机会。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模拟公司运作,提升其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

3 考核方式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13

经历过屡次创业失败的方金山不断摸索食用菌栽培技术,几年下来,仅熟料栽培和废料再利用这两项技术就为他盈利10多万元。在搞好平菇、金针菇、香菇等中低档菌菇品种栽培的同时,方金山还大胆开发了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珍稀食(药)用菌。近几年,他与江西省农科院联合开发了杏鲍菇、鸡腿菇、牛肝菇等品种,先后都获得成功。2005年他又和东华理工大学联合培育成功了虎奶菇,2007不仅获得了国家农业科技成果项目资金转化项目的资助,同时还获得了江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抚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积极带动农民学科技共致富

创业成功的方金山并没有忘记众多没能脱贫致富的农民兄弟们,他一直都在积极开展科普工作。目前,他已拥有固定的栽培房10000平方米,塑料大棚6420平方米,基地发展成为了抚州市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产品也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2007年“方金山牌”茶树菇又获得了江西省名牌农产品的荣誉称号。从2002年至今,方金山已在周边乡镇开设培训班60期,培训人数4200余人次。他还先后到北京、湖北等地开设培训班,开展技术交流,传经送宝,培训人数达8000余人次。

创办农技组织,广泛普及食用菌栽培技术

方金山于2000年创办了临川区食用菌协会。推行“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通过外跑市场、内联会员和实行保护价收购等措施,让会员和周边农民进行无风险生产食用菌,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民栽培食用菌的热情。为了能让更多的农民兄弟掌握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更快地脱贫致富,方金山开始著书立说,传播食用菌栽培技术。他于2005年主编了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食用菌培育法》、《草菇栽培技术》,2008年又主编了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无公害茶树菇栽培技术》,2009年应金盾出版社邀请编写了《姬菇规范化栽培致富》、《虎奶菇栽培技术》、《名贵珍稀菇菌生产技术问答》。方金山还先后撰写了《袋装平菇的技术管理要决》、《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大球盖菇栽培技术》等实用技术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为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优,带领更多的农民兄弟脱贫致富,2005年,方金山在临川食用菌协会的基础上,创立了抚州市临川金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到目前为止,合作社已经注册了4个商标,成功地申报了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基地。方金山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还相继获得了江西省、抚州市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荣誉称号。不仅如此,为了方便将虎奶菇人工繁育这一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栽培技术在社员中迅速推广,合作社先后制定了东华虎奶菇的生产标准、干制技术标准、生产技术资料以及统一收购标准。“未来,合作社将会为社员及全国各地的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方金山如是说。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