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实用13篇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26-02

近年来,随着中国内需市场的增长和国内外外包企业的合作加深,我国的软件外包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软件测试作为软件外包的主营业务之一,是加快软件企业与国际接轨,实现产品国际化的重要手段。随着软件开发流程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我国软件企业对软件测试的需求逐步增大,因此高校计算机专业中的软件测试人才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由于软件测试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从业者不仅掌握一定的软件技术,同时也要对软件测试的方法和流程具备相当的经验。通过高校教育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虽然能够掌握基本的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测试理论,但是缺乏实际的测试经验和相应的行业背景知识,离企业的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中软件测试教学仍以理论为主,实践动手能力和项目背景经验的培养相对不足,这些矛盾导致学生就业时很难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企业也必须对招入的应届毕业生进行培训,花费相当的人力和物力。

项目实训是解决高校和企业之间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日常教学计划中引入项目实训,以实际测试任务为驱动,按照企业规范进行流程管理,让学生掌握测试过程中各阶段的技能,理论联系实践地接受企业化的锻炼。通过实训课程,使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到实际测试经验,而且能够增强团队意识,进一步缩小毕业生与职业测试工程师之间的差距。

一、软件测试项目实施

1.测试项目简介

本文所述的软件测试实训项目是基于校企共建模式,由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软件外包实验室提供软件测试的场所和专用的硬件设备,从合作的软件公司引入相应的测试平台、管理流程和测试报告文档的测试项目。

本项目的内容是针对前期开发的教师管理系统进行测试。该系统是教学部门的业务管理支撑系统,测试主要围绕教师信息的查询和更新操作的管理。通过对这些功能模块的测试,增强系统的易用性、稳定性、可配置性,消除信息孤岛,进一步提高数据信息的应用水平。

在测试环境搭建过程中,服务器的软硬件配置要与该系统的实际运行环境保持一致。对于测试计划、测试方案和测试用例等文档的修改、更新操作,则采用svn版本管理工具来进行控制。学生可以通过svn服务器平台,按照进度提交每日的测试用例文档,并填写日志记录测试进度和每天的测试工作。

2.实训计划和人员管理

软件测试实训安排在我校外包实验室中进行,采用与企业相同的管理模式集中训练,由相关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来指导测试流程。测试团队的成员来自于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大三、大四学生,以及对软件测试感兴趣的相近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具备基本的软件编程能力,并且对测试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和对项目的熟悉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角色,其中包括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开发人员由原来参与系统开发的部分学生担任。测试人员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测试不同的模块,每个小组设置一个测试组长,负责测试项目管理,其余组员则负责执行测试用例,各小组都有一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控制模块的测试进度。整个测试实训项目安排在假期进行,用时半个月,每天工作8小时。每天早晨由测试组长安排当天的测试任务,并对前一天的测试结果进行总结。在每个时间节点,由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对相关测试文档进行评审。

3.测试项目进程

本项目的实际流程图如图1所示,在项目初始阶段,担任开发人员角色的学生叙述产品需求和业务流程,为编写测试计划做准备。该测试项目主要分为5个阶段:测试计划制定、测试方案编写、测试用例设计、多轮系统测试和测试系统报告提交。每个阶段都力求达到规范化、细致化的测试目标,同时每个阶段都要经过教师和各个组员之间的评审,如果评审通过,可以开始下一阶段的工作;如果不通过,则需要完善后继续评审直到通过。

(1)测试计划制定。在了解了教师管理系统的需求以后,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系统模块数量和测试的周期来制定测试计划。测试计划要涵盖测试的范围和环境、测试人员的管理和测试进度安排。考虑到参与实训项目的学生缺乏相关经验,因此测试计划要重点突出每个测试小组所对应的系统模块,以及测试流程中每个阶段所对应的完成日期。该测试计划由各组组长和指导教师制定,最后需各小组评审后通过。

(2)测试方案编写。测试方案是按照系统需求说明书详细的分析测试的模块,指导后续的测试用例的编写工作,重点在于对模块具体功能的理解和测试对象的分析。在这一阶段,首先由担任开发人员角色的学生来介绍系统模块的基本功能,并以文档的形式向对应测试组成员提交;然后由指导教师以具体测试点为例,介绍详细的测试用例写法;最后,由各组组长将测试任务分配给组员,各组员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始测试用例的设计。测试方案完成以后由各组组长汇总,并在组内进行评审。

(3)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的编写是针对各功能模块测试而设计的一组测试输入、执行条件以及预期结果,也是本实训项目的重点内容。在对模块的特性和功能了解的基础上,设计系统的测试点,设计时应考虑角色权限、验证点和测试描述。在设计验证点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力求做到无疏漏;同时在测试描述时,可以将等价类划分、边界值、错误推测等常用方法与书本理论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的测试用例以Excel表格形式列出,其中包括编号、重要级别、操作步骤、预期输出和实际测试结果等条目。

(4)多轮系统测试。按照测试用例的具体内容,可以进行多轮的系统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扮演开发人员角色的学生对缺陷进行修改。通过这一过程,不但使学生认识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积累了开发经验,为今后规范化的编程打下了基础。

(5)测试报告提交。通过半个月的实训,学生经历了规范化的测试流程,测试报告的编写是对测试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报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到对软件质量的评价;总结本次的测试过程,为制定以后的测试计划提供参考;评估本次测试计划和测试执行是否符合规范。通过本次实训,学生普遍体会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的过程,明确了规范化的软件测试方法,同时对软件编写中隐含的错误和缺陷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今后的软件开发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软件测试实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本次软件测试实训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不但学到了规范化的测试流程,提高了职业软件素养,而且通过互动和交流,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本次软件测试实训是针对上一次实训开发的系统,离企业的实际系统测试尚有一些差距;其次,参与的学生缺乏实际经验,对软件测试认识不足,导致测试方案和测试用例编写不够规范、完善;另外,相应的管理需要加强,在实训过程中存在迟到、早退以及缺席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测试进度。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实训过程中,测试项目要尽量切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在测试方案和测试用例的评审中,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强调测试流程的规范性,可以多鼓励高水平的学生带低水平的学生。另外,可以采取企业现行管理方式对实训进行管理,如引入考勤制度、评审制度等。

三、结语

软件测试是我国软件产业高速发展中需求缺口较大的一个行业,培养具有相关经验和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测试人才是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研究软件测试实训项目,探索了软件测试专业人才的培训方式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研究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35-02

软件测试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与软件开发齐头并进的专业技术。软件测试工程师承担产品功能、性能、可靠性、易用性等全方位测试,保证产品质量,满足用户需求,保证企业信誉,是当前IT业界需求量骤升的热门人才。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在产品功能和性能测试领域仍然存在着严重不足,软件测试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培养大量的具备专业素养和高层次技能的测试人才,更好地推进我国测试行业和测试技术的长足发展,是高等院校必须担负的职责。

一、国内软件测试专业教育现状

自2000年软件测试技术在我国兴起至今十余年,软件测试人才随着软件行业的迅猛发展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专业的软件测试机构、测试网站及测试技术培训机构等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经逐步设有本科阶段软件测试方向的专业。2011年11月,由教育部主办的“2011年高等学校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论坛”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对国内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及测试领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1.社会培训模式与现状。当前国内业界一些知名网站主要承担起测试人才的培养职责,如51testing、达内科技、北大青鸟等,为测试行业输送了大批动手能力较强的测试人才。针对性很强的短期教育模式是社会培训的特色。培训机构通常按照助理级、初级、中级和高级测试人员安排培训内容。诸如北大青鸟等规模较大的培训机构引进欧美的混合教学模式,采用“理论知识+分模块项目实践+全真项目实训+职业素质训练”的模式,形成一个科学并且实用的培训体系。培训机构通常设立自己专用的教学平台,通过网络远程授课与集中化分期分班授课方式,在半年到一年的较短时期,培训出上岗快、操作熟练、针对性强的应用人才,而且很多学员直接通过测试工程师面试,并在后期工作中累积了较深厚的测试经验,成为测试领域的支撑力量。培训课程主要内容涵盖操作系统管理、网络应用与Web编程、数据库管理等专业课程,实训环节应用主流的测试工具,如Winrunner,Loadrunner,Rational Robot等。着重于实用性的项目实践和开发是培训机构与高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参加这些培训班已成为目前大学生岗前培训的主要途径。

2.高校专业教育现状。软件测试技术要得到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不能仅依靠社会办学,高校系统化的专业教学体系能够为学生奠定一个更加扎实和科学的专业基础,并对测试技术本身的学科化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三年来,软件测试技术作为专业课程逐渐在多所高校开设。目前,多数高校将“软件测试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设置,交叉课程主要为“软件工程”。当前一些高校开始申报软件测试专业,但是软件测试技术的学科化发展目前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1)缺乏丰富的理论支撑。软件测试目前仍是发展中的计算机技术,专业论著少,适合于高校的教学材料非常有限,并且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不规范统一,论点少并缺乏依据,实验指导教材匮乏等问题。另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相辅是理论体系的必要部分,测试技术与计算机领域诸多技术关联,相互结合教学是当前教改面临的问题。(2)目前通用性测试平台仍未完善发展与普及,在高校中缺乏结合教学实验内容的通用的实践平台,实验环境单薄。多数高校停留在泛泛讲授几个热门的测试工具的阶段,缺乏成熟、实用的测试环境来实践完整的测试项目。(3)教学模式上存在严重缺陷,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规范性和随意性。主要表现在:实践课程比例小,测试项目实例缺乏;理论课程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理念和手段陈旧,脱离测试技术发展的实际与市场应用;不重视对学生从事软件测试职业素养的培养。尖端技术的学科化发展是高等院校的职责,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是高等教育最为核心的问题。

3.当前推进测试技术应用的其他途径。除了专业公司培训和高校培养外,当前软件测试行业的发展还依赖于多种良好途径:校企合作、技术沙龙、测试专业微群、社会信息辐射等。新兴技术发展需要社会传播产生的广泛影响力来推动。以MPD(亚太软件研发团队管理)峰会、51testing等领衔的线下技术沙龙活动和巡回演讲,聚集了很多高端的测试人才,相互学习交流,积极推进软件测试行业的发展。一些较有影响的网络微群提供测试技术的交流和分享,如软件测试、敏捷测试、落地微群等,大量的测试人员和测试工程师提供测试过程管理、测试工作总结等资料,有很强的借鉴性。

软件测试行业的人才匮乏仍然是当今的重要问题。依照行业需求,软件测试人员配备应是软件开发人员的2倍,而目前我国软测人员与开发人员比例却仅在15至18之间。以高等院校专业教育为主,实现多种途径的人才培养是当前软件测试行业的当务之急。

二、高校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设置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系,并合理安排与协调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建设科学完整的软件测试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个需要多方考证借鉴和不断探索完善的工作。

1.课程设置。软件测试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对专业素养要求很高。在测试模式、测试方法上与软件开发的模式、开发平台直接相关。学生必须对操作系统、软件的逻辑结构以及物理存储过程、操作实现方法达到一定深度的了解和掌握,对于硬件的拓扑结构、物理结构要也需要尽可能多地熟知。在软件测试行业,对优秀人才的要求是拥有高敏感能力、高发散能力、高分析能力,而这些都是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前提的。建设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应契合技术发展、学科发展与从业需求。经过多方考证,下表所述课程囊括的专业知识对于高层次的自动化软件测试技术的掌握必不可少。

由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关联性很强,一些专业课程可以相互结合教学。比如语言类,Shell等可以结合到UNIX/Linux操作系统课程中,HTML/XML可结合到.NET以及网络技术等课程中,PHP融入Web服务器配置等专业选修课程教学中等,避免专业内容交叉而造成的重复教学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软件测试的思想广泛地渗透到所有的专业课程中。如在各类程序设计语言基础课程中引入单元测试的思想,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强调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增强软件质量管理意识。当前微软、苹果、惠普等软件公司都推出完整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平台,从硬件、操作系统、集成开发环境到用户应用软件,基本上提供一条龙服务。以微软为首的测试框架开发也日趋成熟。高校需要从专业建设角度考虑,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汲取众家之长,将尖端技术和主流应用平台作为专业教学内容,在有限的学时之内统筹安排,让学生形成一个专业学习的整体思想,做到知识累积层次清晰、得到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随着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课程设置需要不断更新调整,既要考虑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又要考虑市场需求和研发需求。合理选择、科学地纳入新知识到专业课程中,是需要不断探索和改革的无止境的工程。

2.教材选择。教材选择应当宽口径,除了主要教材之外,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辅助教材和资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这方面要学习西方高等教育的模式,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分期、分阶段大量阅读与课程相关联的专业资料,并汇总论点和典型实例展开讨论,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逻辑分析能力和探索精神。另外,教材选择应把握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与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社会培训资料等结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有经验的测试工程师撰写的技术开发、测试报告与测试总结等书籍资料,是完善和填充教材的重要知识源。

3.实验教学规划。(1)实验教学内容,应包括两部分:测试框架应用和测试项目实践。前者是指基于实验室配置的测试框架,选择针对操作系统或者客户端软件、网站等的服务性能测试案例,编写一些通用的测试脚本,在测试框架上实现完整的测试流程。后者是指选择实际的软件测试项目来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在测试项目实践中,需要提供给学生被测试的软件系统代码以及软件开发综述,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书、详细设计书等文档,便于学生真实地模拟实际工作中的测试流程。项目实践中,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组,分别设置测试经理、测试负责人、测试人员等角色,依照测试用例设计、测试任务管理、测试计划实施、测试过程监控、测试日志与测试报告管理环节,安排角色各司其职,协同完整测试项目,并对被测软件系统做出质量评审,撰写格式规范的质检报告。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常用测试工具,如单元测试工具NUnit等应用,提升学生的项目管理经验和软件测试技能。(2)实验教材选择:实验教材选择应参考社会培训机构的项目实训资料,选择基于主流测试平台的项目实例教程,并结合测试技术的应用发展现状和高校测试环境,广泛筛选辅助资料,设置测试项目,丰富实验教材的内容。(3)实验环境配置:搭建面向高校教研的通用测试环境。当前各类测试平台及测试工具不断推出,种类繁多,但针对性较强,应用性能受到限制,缺乏可被广泛普及的通用型测试平台,导致测试过程缺乏通用性和稳定性、测试标准设定和测试价值评估无法明确等问题。建立一个通用测试环境对高校的实验教学和专业研究十分必要。通用测试环境应囊括软件测试管理平台、回归测试平台和性能测试平台功能。提供软件的文档审查、安装测试、功能性测试、易用性测试等测试项目,并能提交形式内容规范的测试报告。通用测试环境搭建需要高校结合专业研究项目实施二次开发。

三、面向从业需求的教学改革

1.注重面向市场应用的课程体系改革。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应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标准,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知识+应用+研究”的混合型课程体系结构,为学生从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担负起科技职能,并进一步从事测试技术开发与研究奠定基础。软件测试课程体系改革应基于不断发展的测试技术以及社会测试岗位的能力需求,从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测试技能、项目分析能力、探索开发能力等全面素质的高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把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组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2.注重面向从业需求的教学实践改革。面向从业需求,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很多高校与自己的合作企业签订培训合约,建立人才基地,共同开发软件和培训人才、交流人才,是教学结合实际应用的最佳模式。围绕着以企业需求为目标进行实验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流程中对软件测试的完整过程与实施细节、管理机制与管理措施进行全面的了解,提高测试能力和积累测试经验,便于学生日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在专业技术岗位发挥人才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高等教育为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不能忽视对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专业素养、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实践与实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协作能力,提高将来从事测试行业的职业素养。应结合社会对软件工程师的岗位需求,设立面向毕业生的专项系列讲座,为学生提供面试技巧培训、竞争意识培训、沟通与协作技巧培训和就业指南等,是极具实效且必要的教育内容。依照国外标准,软件测试工程师应与架构师处于同一等级。从事测试行业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综合的个人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真正实现高端的自动化测试。

[参考文献]

[1]朱少民.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钱丽.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测试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2012(1).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篇3

1.1 课程定位

《软件测试》课程作为软件专业二年级下学期的专业课,它的前导课程是《数据库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实施》,后续课程是课程实训及毕业实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软件测试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能熟练使用常用软件测试工具,并能运用软件测试工具完成应用软件的测试工作,提高学生对软件的测试与维护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的团队协作能力。

1.2 课程设计思路

软件测试是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要用到的核心技能。因此,本课程应该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所需的职业能力:白盒测试、黑盒测试、自动化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

《软件测试》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转变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不再以知识传授为主,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企业培训体系,引入企业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项目中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从而储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发展职业能力。授课内容重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不再单纯地只讲授理论知识,而是围绕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取,这充分考虑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薄弱的特点。

2.教学设计

2.1 教学情境设计

本课程小组通过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重庆亚德科技、重庆大佳、重庆港澳大家等软件公司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实际调查,制定了适合高职学生的软件测试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确定了软件测试课程典型的教学情景与子情景,在教学情景中给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方法以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等,在教学中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做三结合,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本课程的5个工作过程及11个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2.2 教材设计

(1)教材应充分考虑软件测试的实践特性,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引入必须的软件测试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际测试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2)编写的内容要以项目驱动为原则,以企业的实际案例、场景模拟、工作过程录像为载体,增强课后的能力拓展,并根据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所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编写,并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使学生逐渐形成团队协作意识。

(3)教材应突出软件测试技术的实用性、前瞻性和开放性,不能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些技术上的操作,而忽略了软件学生所需的职业能力,在教材中应融入软件测试技术中所用到的新规范、新技术、新标准、新工具、新知识,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软件测试的前沿知识。

(4)教材应充分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因此,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内容应详略得到。

2.3 教学方法设计

由于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涉及白盒测试、黑盒测试、自动化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等操作性很强的教学环节,必须通过课程实训才能达到对项目作规范需求分析的培养目标。具体教学方法设计如下:

(1)全班学生分为N个项目小组,3人一小组,1人任组长,组长要求协调沟通能力比较强。

(2)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对软件总体的测试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组建软件外包中心,引进企业项目,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在软件公司的测试流程。外包中心作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达到理论和实际不脱节。

(4)教学过程中可参考软件测试评师考试中规定的知识要求和技能等级职业标准。

(5)教师模拟企业的项目经理,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带领团队完成工作任务,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培养学生的软件测试能力,构建软件测试知识体系。

2.4 教学评价设计

(1)突出过程评价,结合课堂提问、实作测试、课后拓展、任务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考核。

(2)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3)每个项目小组在完成课程后,要将所学的内容做ppt,汇报本小组项目完成的情况以及体会。

(4)实行学习过程的过程化考核。平时作业、期中与期末考试均采用上机实训的方式考核,对于不合格者,在团队的协作帮助下持续练习,直至过关。这样可以督促学生不断地练习,真正提高动手能力。

(5)课程的学期成绩=平时作业(10%)+上课考勤(10%)+小组项目测试情况(30%)+小组ppt总结情况(10%)+期末成绩(40%)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围绕软件测试课程,收集教师和学生必备的软件测试工具,制作适宜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组建软件外包中心,搭建实训工作平台,为学生实训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其职业素养。

(3)要充分开发网络课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主学习,弥补学生课本知识的不足。

(4)充分利用和开放实训中心,将教学与实训合一,将理论与实践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5)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校园网、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课程教师的辅导,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4.课程的实施效果

(1)基于项目化的授课内容

建立软件外包中心,引入企业项目内容,软件测试的授课内容紧紧围绕企业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展,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参照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岗位要求,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环境,就业零距离上岗。

(2)基于过程化的授课方式

老师授课不再单纯地讲解理论,完全按照企业的软件测试流程开展,制定规范的软件测试计划、编写测试用例、利用测试工具测试、编制测试报告,有利于学生养成职业化的学习习惯与工作习惯。

(3)基于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备

学生在软件外包中心上课以及实验,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企业工作环境。

(4)基于能力化的学习评价

学生的评价不再单纯地以理论考试为依据,而是从学生的软件测试专业能力、利用软件测试工具的能力、团队沟通协调能力进行综合地评价。

参考文献

[1]郑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软件测试》课程设计[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院,2010(9).

[2]程茂,温静,吴玉洁.《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4).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篇4

1 软件测试外包人才需求状况

当前,软件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早在2007年,教育部等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将软件等确定为12个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而在软件行业中,为了提高软件质量,降低软件开发成本,分散软件外包风险,软件测试就成为重要推动力。但软件测试业却面临着自身的严峻考验——人才紧缺。据前程无忧招聘网统计,国内120多万软件从业者中,真正能担当测试职位的不足5万,人才缺口已超20万并向30万大军挺进,并随需求逐年增长。在国外,一般软件测试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的岗位设置比例是1:1。软件测试人才需求量的加大,除了受产业先行的波及外,长期以来业界对软件测试的不重视,导致高校未有效开展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出现教育滞后。教育滞后体现在多方面,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滞后与不协调等。

2 软件测试职业发展及能力需求分析

2.1 软件测试外包的特点

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产品的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正逐渐成为软件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几乎每个大中型IT企业的软件产品在前都需要大量的质量控制、测试和文档工作,而这些工作必须依靠拥有娴熟技术的软件测试工程师这样专业的人士来完成。单独设立测试部门,对测试人才有强烈需求的企业大多是规模较大的一些IT企业,外资企业居多。而一些企业为了降低软件开发成本,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或因测试力量匮乏,往往会把软件测试工作外包给专业的测试机构来完成。软件测试外包的特点,一是涉及行业多,知识面广。二是测试团队比较大。三是接触到大项目的机会比较多,软件测试的类型包括行业应用软件的测试、本地化和国际化测试、嵌入式软件测试等。在行业软件中,以手机、家电嵌入式软件为代表的通信行业软件和汽车、电子行业的中间件成为具有潜力的软件外包领域。所以软件测试外包对测试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软件测试职业发展及能力需求分析

根据软件测试职业岗位与工作内容的分析,综合学院、企业、培训机构专家访谈结果,网络资料查询调研结果,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同一岗位,其岗位工作任务不同,职业能力需求的侧重点也不同。同一职业岗位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对知识的要求也不同。按照软件测试为岗位主线,通过对不同行业企业所需人才岗位工作职责、能力知识需求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总结提炼出软件测试外包专业毕业生踏入工作岗位从初级测试工程师到成长为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测试项目经理所具有的能力与素质要求。

初级测试工程师的工作职责是按照软件测试方案和流程对产品进行功能测验;检查产品是否有缺陷;报告和跟踪缺陷及进行验证。其能力素质要求是熟悉常用的软件测试方法、软件工程知识;熟悉常用的软件开发环境,编程工具;有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中/高级测试工程师的工作职责是设计测试用例;搭建测试环境;根据测试设计对产品进行性能、功能等全面测试;测试工具等的开发、撰写测试报告。其能力素质要求是掌握软件测试原理流程、方法与规范;熟悉测试工具;熟练地编写测试脚本,能够进行缺陷分析及预防。具有较强的文档编写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高度的责任心,较强的沟通能力。

测试组长及测试主管:设计测试计划及进行测试项目的管理;项目及测试流程和工具的选择及优化;测试项目质量和进度控制。其能力素质要求是有一定的软件测试经验;能够独立完成各类测试任务;具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分工协作能力。

软件测试项目经理:构建测试团队及进行测试团队的管理;制定项目测试方案和测试计划;协调测试资源,并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分工和管理;测试项目的质量及控制。其能力素质要求精通软件测试理论、软件测试管理和自动化测试技术;熟悉软件测试开发和测试平台、自动化测试与性能测试工具;较强的测试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有流利的英语读写表达能力;善于团队合作,执行能力强。

3 构建并实施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现有的软件外包测试人才培养落后状况,探索并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软件测试外包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烟台职业学院对此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构建并实施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为软件测试外包人才规模化培养积累经验。

3.1 软件测试外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学院、培训机构、企业三方共同确定的高职软件测试外包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软件测试专业知识、熟悉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流程和规范,了解服务外包行业知识、发包方文化、商务礼仪,能利用测试工具对软件产品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设计和维护测试系统,对测试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估,具有软件编程能力及软件工程应用能力,可从事软件外包及服务外包企业软件测试、运行、维护及质量管理等岗位工作,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其岗位的主要业务范围是: 依据需求文档及设计文档,编写测试用例;依据测试用例执行测试,完成产品的手工测试、集成测试与系统测试,反馈跟踪产品BUG及用例缺陷;根据测试计划,搭建测试环境; 测试工具/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软件测试专业可考取的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四级软件测试工程师、ISTQB国际软件测试工程师(初级)。

3.2 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内容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构建了以政府为引导,实行与培训机构联姻、与企业合作的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完成毕业即就业的角色转换。

政府引导:以我院牵头成立的烟台市服务外包职教集团为平台,与当地政府、服务外包园区建立框架性战略合作关系,根据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通过学院与企业及产业园区的互动,形成校企双方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需求供给与输出。由政府协调当地服务外包企业,与学院建立紧密型的人才培养合作联盟,联盟单位派员参与专业建设指导、人才培养,并作为学院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一站式培养的关键是学院通过与知名培训机构、与企业实行三方合作,通过协议等约定方式,按企业所需的人才数量与规格,采用“联合招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形式,实现人才培养的直接输入与对口输出。“联合招生”指三方共同协商确定学生来源、招生数量、招生方案;“委托培养”指招收的学员全部在学校学习、在培训机构实训,培养目标受企业委托进行;“定向就业”指学生培养结束经过综合考核评定,并参加由工信部全国注册服务外包专业认证中心设置的面向服务外包产业的专业认证项目,获得工信部相关技术等级认证,根据认证等级,由合作企业正式录用为公司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就业,不能直接就业的可推荐安置到合作联盟单位或由合作企业、培训机构推荐到其他单位就业。

3.3 课程建设及实施路径

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因素。服务外包软件测试专业课程集服务外包知识课程群、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群、软件测试专业课程群、管理课程、专业外语课程于一体,着力培养复合型软件测试外包人才。按照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和人才职业成长规律安排课程。实施中采用分段式安排,教学团队专兼教师合作授课。部分课程安排成为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和兴趣选择学习。图1为主要课程框架体系图及实施路径。

技能储备阶段构建完整的工程知识体系。利用案例和项目强化学生对于各种知识点的理解,并通过实践训练达到一定熟练程度与规范性,完成基本知识的积累及基本技能的训练。校企各有侧重地承担教学任务,通用专业基础课程及其相关实践课程由校内专任教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及相关实训由企业人员承担。时间安排为第一到第四个学期。

技能提升阶段主要是针对外包项目的仿真实训,建立学生的项目工程思想,根据项目分工完成工作任务,使学生充分演练项目中的多种职业角色,具备企业要求的基本职业素质。该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由企业人员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专任教师辅助教学。时间安排为第五学期的前半学期,同时开展软件测试等级认证培训。

岗位实训阶段,由仿真项目实训逐步向真实产业外包项目实训转变。此阶段根据学生的水平,将学生编入各项目组,参与到真实项目。通过完成外包项目,感知企业文化,熟悉工作环境,接受企业的管理,达到实战训练的岗位能力要求。这一阶段的培养任务主要由企业人员承担,专任教师协助辅导,企业工程师担任项目经理。该阶段的实训任务主要在培训机构完成,时间安排为第五学期下半学期。本阶段完成软件测试技术等级认证。

顶岗实习阶段是根据学生的职业特长及发展需求,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根据学生的水平及实习企业的用人计划,成绩优秀者可直接与企业签约就业,学生的实践情况由专人跟踪帮助。对不合适的岗位,重新安排到其他企业实习就业。根据企业岗位标准的不同,时间安排为第六学期。

3.4 实行任务驱动、工学一体教学模式

树立学习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学习的理念,采用任务驱动、工学一体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精选典型项目或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每一项目安排1~5个不等的任务,每一任务有针对性地包括一个或几个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按照自主学习,仿真应用、工程应用的流程,完成学习任务。在自主学习阶段,先给学生布置任务,然后指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根据班级人数情况,灵活选择以学生2~4人为一组的形式,进行咨询、讨论、制定工作计划、提出任务实施方案,再指导学生进行仿真设计和测试,最后在实训基地中指导学生进行工学结合实训。每一任务完成情况选2~3组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与答辩,然后由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提出意见与建议。不同组完成同样的任务可能采用的方法不同。每一个项目完成后,提交项目报告,根据日常表现、实训情况、创新能力、报告的完整性与准确性,给出评价结果。

4 结束语

软件测试是一个新兴职业,其具有的就业竞争小、薪资水平高、职业发展多元化的特点,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软件测试工作,这为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学院与企业、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培养软件测试人才可以实现毕业即就业的一站式人才培养。这种模式,把学院的教育资源、生源优势,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企业的实训优势及就业优势结合在一起,实现强强联合、三方共赢。但在合作中,合作的各方要加强沟通,通过一定的机制规范和约束合作行为,并通过一定的保障措施确保合作持续长久。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项目 《基于校企合作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编号:GZYGH2011014 主持人:姜永华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篇5

1复杂度渐增式开设课程

在传统的以面向开发为主的培养模式下,测试课程设置单一,知识针对性连贯性不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专业课程开设过程中将软件测试课程课程拆分,穿插到整个培养过程中,紧密联系软件工程其他阶段的课程,并且使用案例贯穿所有阶段,复杂度逐渐递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建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第5学期分成两个阶段分别开设《单元测试与软件质量》和《软件验证与确认》。在第一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小规模程序测试的能力不涉及复杂系统,以提高个人开发测试的基本能力为目标,学生可以运用测试课程中学习的方法在开发过程中使用,针对性强。第二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对系统整体测试的能力,此时学生以完成基本开发能力的训练,其他相关课程的培养中也进入了系统级别。在该阶段以上一阶段培养的能力为基础,提高复杂度,跟软件开发其他阶段紧密结合。完成第5学期的测试基础课程开设之后,在第6学期还开设了《web软件测试》、《测试案例分析》、《数据库测试》等专业选修课,给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

2基础与实践并重,充分利用虚拟实践平台课程

的开设充分考虑到测试重实践,并且与软件开发其他阶段联系紧密等特点;同时也考虑到了此时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直接参与实际项目对学生的学习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在课程学习阶段充分利用了校内软件实训基地,创建网上“虚拟企业”,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在这种虚拟平台下,针对基础的知识点开设虚拟项目[3],模拟软件测试的真实工程环境。学生在自己组合团队中有各自的工程任务,针对性实用性很强,学生能够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感性的认识测试岗位工作,体会到软件测试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将单项知识技能之间关联在一起,系统的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篇6

然后呢?确实客户的需求的以后我们要做什么呢,那当然是设计和分析。此阶段主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如系统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等等。软件设计一般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好的软件设计将为软件程序编写打下良好的基础。接下来是代码实现,此阶段是将软件设计的结果转换成计算机可运行的程序代码,我们这个项目为五个模块,分别为五个小组成员完成。这阶段我学到很多编程的思想,如:分层思想、mvc、ssh的整合、dao的编写。编号程序之后就是软件测试了,此时在软件设计完成后要经过严密的测试,以发现软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整个测试过程分单元测试、组装测试以及系统测试三个阶段进行。测试的方法主要有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两种。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建立详细的测试计划并严格按照测试计划进行测试,以减少测试的随意性。最后是软件维护,它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在软件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软件不能继续适应用户的要求。要延续软件的使用寿命,就必须对软件进行维护。

但是,我深深体会到了在许多方面的欠缺和不足,比如:在需求分析时,由于自己的实践经验不够,很难分析需求到位;在编写代码时,由于自己技术知识水平不广,常常遇到技术难题;还有自己没有良好的编程习惯,不注释,有时连自己也看懵了;编程的结构不好,维修和修改代码是很慢。这次实训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做为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要想在以后的职业中崭露头角,除了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健康的体魄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使自己在以后的途中无论经历什么样的困难,都立于不败之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让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在实际应用中所学专业知识的匮乏。让我真真领悟到“学无止境”这句话的涵义。而所学的,都是课本上没有而对我们又非常实用的东西,这又给我们的实训增加了浓墨淡采的光辉。我懂得了实际生活中,专业知识是怎样应用与实践的。

在这次实训中,我不仅知道了职业生涯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而且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团队中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要善于团队合作,善于利用别人的智慧,这才是大智慧。靠单一的力量是很难完成一个大项目的,在进行团队合作的时候,还要耐心听取每个成员的意见,使我们的组合达到更加完美。实训过程中,除了要专业知识,包括人际交往,沟通方式及相关礼节方面的内容,对于团队开发来说,团结一致使我深有体会。团队的合作注重沟通和信任,不能不屑于做小事,永远都要保持亲和诚信,把专业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不仅加深我对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还让我拥有了一次又一次难忘的开发经理,这是也是实训最大的收获。

这次实训带给我太多的感触,它让我知道工作上的辛苦,事业途中的艰辛。让我知道了实际的工作并不像在学校学习那样轻松。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更本学不到的东西,仿佛自己一下子成熟了,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懂得了学习的意义,时间的宝贵,人生的真谛。明白人世间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勇敢去面对人生中的每个驿站!这让我清楚地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让我认识到了做软件应支持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总代表地去思考,多听别人的建议,不要太过急燥。人非生而知之,虽然我现在的知识结构还很差,但是我知道要学的知识,一靠努力学习,二靠潜心实践。没有实践,学习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次实训让我在一瞬间长大:我们不可能永远呆在象牙塔中,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总是要走上社会的,而社会,就是要靠我们这些年轻的一代来推动。这就是我们不远千里来实训的心得和感受,而不久后的我,面临是就业压力,还是继续深造,我想我都应该好好经营自己的时间,充实、完善自我,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任何空白!

从初出茅庐,到现在可以熟练的按照流程开发软件,这都与我组每个成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实训中,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同时也锻炼了大家踏实、稳重、沟通的能力,每个人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实训机会。在工作中,经常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然而他们的态度是不可恭维的,你会感觉到他的不耐烦以及他的高傲,所以这就需要学会沟通的方式及说话技巧,学会灵活面对。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篇7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篇8

笔者拟结合Java教学经验,尝试性地提出一些改革建议,提出了“Java实训方案”。该实训方案,主要针对大学四年级的实践,开展项目实训。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际项目训练,让学生体会实际项目开发的工作场景和职业要求,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技能,养成良好的工程习惯,同时完成学校的毕业实习要求。在实训中,学生将参与开发并完成一个真实项目、了解一套软件开发流程、熟悉一种编程框架,提升软件开发的整体素质,培养成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软件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

1 实训项目团队模型

实训项目中项目团队采用统一的模型,包含固定的项目管理角色:项目总监、项目经理、软件开发组长、软件开发成员[2],还有由学院统一配置的、独立于实训项目组的质量保证组,为项目组提供指导和质量保证。项目小组包含4~6名学生,最多不超过8名学生,以保证项目小组符合当前的最佳实践。在项目开发小组中,一般不固定区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测试、配置管理等角色,可采用轮流和交叉的方式,让学生都有机会担任这些角色,获得多种角色的开发经验。实训项目团队模型如图1所示。

项目总监:由学院实训中心领导担任,项目的总负责人,对整个项目的过程进行监督;

项目经理:由Java任课老师担任,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制订项目计划,并进行跟踪管理;

开发人员(学生,对项目经理及项目负责);

需求分析员:负责系统的需求获取和分析,并协助设计人员进行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架构设计:负责系统设计工作,并指导程序员进行系统的开发工作;

程序员:一般模块的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并交叉进行模块的白盒测试;

数据库管理员:负责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库的维护工作;

测试人员:进行项目各阶段的测试工作,包括模块测试(白盒测试)、系统的需求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工作。(对用户需求负责)

2 Java实训方案

2.1 实训内容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重在“技能培养”和“工程意识培养”,通过“Java实训方案”,可以达到“技能培养”和“工程意识培养”相互协调的培养目标。

“Java实训方案”将以项目研发为主线,以项目管理过程为主导,结合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技能培养”和“工程意识培养”,进而在企业研发的氛围下体验项目研发流程和行业需求。实训的内容也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工程知识等内容,同时体验企业的项目研发氛围和职业要求,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积累实践项目经验。

在Java实践过程中,通过选择不同项目库,可选择难度、规模、行业、涉及课程等不同的实训项目,学生也将在行业领域、工程管理、IT技术等方向逐步提升,逐步过渡到严格的企业管理环境中,与市场接轨。“Java实训方案”内容如表1所示。

实训教学的内容将按照项目进度计划和理论教学计划进行,理论教学和项目开发是交叉进行的,通过实际项目需求来带动理论课程教学,并在内容上有机结合,以实际需要来驱动理论课程学习,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提升学习效果。

2.2 实训进度安排

Java实践为80学时。实施过程分为开班、项目启动、项目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项目验收、结业等八个阶段。其间安排了大约1/5的理论课程,梳理学员所学的知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员进行实际项目开发。“Java实训方案”流程如图2所示。

2.3 理论课程

在“Java实训方案”中,根据行业需求进行有关理论知识的补充,结合基础知识、先进技术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组织整个课程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并辅以企业职业素质方面的课程,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知识、项目管理知识、先进软件开发方法和最新技术,具备较强的知识拓展能力和协助沟通能力,为后续的项目开发和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基础部分:课程知识单元覆盖IEEE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包括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软件配置管理和软件项目管理等核心内容。

2) 应用部分:以当前流行的CMMI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技术和UML建模为核心,融入实践和实际案例,覆盖IEEE的系列软件工程标准以及RUP、Rational Rose、CVS、JUnit等软件工程工具和环境,使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

软件工程实训中包含有如下理论课程如表2所示。

2.4 实践项目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Java教学的特点,按6~7个人一个项目的规模,选定如下2个项目,供学生选择。

2.4.1 中国民航机票预订系统[4]

电子商务类。开发一套国内机票售票系统,要求能通过分布在全国各主要城市的该航空公司的营业网点为顾客提供航班查询,购买机票以及退票的服务。该系统的工作流程如下:当顾客到达营业网点后向航空公司营业员提供出发地,目的地和出发日期,营业员根据以上信息,查询满足条件的航班,输入乘客信息,以及舱位信息,然后执行出票操作。该系统在营业网点内能够完成营业员登录,查询航班,出票等功能;在航空公司内部能够完成添加或删除航班,添加或删除营业网点,添加或删除营业员等功能。

2.4.2 超级连连看

网络游戏类。连连看游戏顾名思义就是找出相关联的东西,该游戏对一堆图案中相同的图案进行配对,在一定的规则之内可以做消除处理。

3 实训制度管理

3.1 企业管理制度

包括考勤管理、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入退训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3.1.1 周报制度

将实训开展的情况,每周形成报告,总结上一周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制定下一周的计划安排。

3.1.2 例外报告

在实训过程中,出现例外情况时,将临时召开例外会议,讨论例外情况和处置办法。

3.1.3 项目总结

项目完成后进行项目总结,评估实训成果,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并形成项目总结报告。

3.2 项目管理制度

3.2.1 工作日志

学生应每天记录工作日志,记录实训过程和每天的工作内容,记录碰到的问题以便在会议上进行讨论。

3.2.2 每周例会和周报

每周例会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总监参与讨论,总结上一周的工作成果,分析存在问题并确定解决方法,并确定下一周的工作计划。每个学生应填写个人周报,项目组长负责填写项目周报。

3.2.3 阶段总结

在项目里程碑到达后,应组织会议进行阶段总结,报告阶段工作成果,分析存在问题并确定解决方法,明确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并提交阶段总结报告。

3.2.4 评审制度

实训过程中,主要的工作成果应采用评审的方式确立。

3.2.5 项目结业总结

学生应在项目验收后,进行实训个人总结,编写实训总结报告。

4 结论

“Java实践方案”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行业需求,采用企业化或准企业化管理方式,加强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并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升学生实际的软件开发与软件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5],使之成为具有较高开发水平和过程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秀,姚瑞霞,等.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指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软酷工程实践实施方案[Z].易思博,2010.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篇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2-0063-04

1专业构建背景

1.1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

软件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了对软件测试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国内,仅在2007年2月的网上招聘信息搜索中,广州、深圳两地招聘软件测试工程师的IT企业数量就超过了60多家,企业的规模涵盖了大、中、小各种类型,人数超过了六七百人,这在近几年的IT人才招聘广告中是不多见的,反映出软件企业测试人才的严重短缺。高级的软件测试人才更是“一将难求”。这种趋势引发了专业性的软件测试机构和组织的迅速产生和发展,企业与社会培训机构举办的各类软件测试技术培训正成为IT技术培训的新热点,其驱动力正是来自软件产业对测试人才的强劲需求和不断提升的人才价值。根据对软件业未来的发展预测,测试人才的需求将持续保持旺盛的态势,就业前景十分看好。其实,这也从另一角度反映出现代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关联关系,软件产品追求工程质量的趋势。

1.2软件测试人才的供需矛盾

国内软件业普遍存在软件测试人才的供需矛盾:一方面,企业对软件测试人才有大量需求,但又苦于招聘不到合格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开发人员有志从事软件测试工作,却因为没有测试经验而被拒之门外。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软件业长期“重开发、轻测试”,很多中、小型软件企业基本没有设置专门的测试部门和组成专业队伍,这导致软件技术人才不具有测试的知识和工作实践能力,同时,企业也缺乏相关的培养机制,一旦需求(如软件外包、产品系列化、规模化、专业化),即造成业内的软件测试人才严重短缺。

与此同时,国内高校计算机教育(本、专科)也忽视了这一领域,截至目前,甚至大多数高校的软件与计算机类专业中都未曾设置专门的软件测试课程,所以应届毕业生自然无法适应和胜任软件测试的岗位工作,也是属于“情理之中”的事情。

1.3国内高校软件测试教学现状分析

国内高校软件测试教学总体属于起步阶段,根据近几年的专业教学调研与交流表明,已开设了软件测试课程的院校大约只占计算机类或软件专业院校总数的6~8%,开设软件测试专业的院校更是“凤毛麟角”。这一方面表明了高校办学自觉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促进技术发挥和进步的意识依然不够强烈,积极培养软件职业技术人才的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针对软件测试领域,对其学科与技术的研究、教学的投入不足,人才培养的缺失,最显现的现象是这方面的师资严重缺乏,在软件产业大发展和软件测试技术发展迅速的形势下,不能为社会培养这方面的高级人才、适用人才。

当前,针对软件测试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一些软件企业与行业的培训机构在积极开展测试人才培训工作,但培训内容比较单一、且完全实用化,基础建立不足,呈现了社会培训“接力”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及毕业生的过程,经过短期培训而“应急”企业需求。从培训系列化、职业化的测试人才角度考察,这种培训属于非专门化、专业性的培养和教育。

2专业构建思路

2.1软件测试职业岗位分析

要落实好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与策略,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应是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前提的。软件测试职业是软件行业新兴的职业门类,目前规范的软件企业都在开始建立软件测试职业体系,逐步形成软件测试员、软件测试工程师、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测试项目经理、测试部门经理等级的职业系列岗位。这其中,软件测试员和软件测试工程师作为软件工作的“主力军”,应理解软件测试基本理论,熟悉软件测试标准,掌握实际测试技能,承担和完成具体测试任务。而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则要求担任较复杂的软件分析、测试策略制定等任务,进行测试规划、测试用例设计和管理以及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测试项目经理和测试部门经理则更偏重于管理,要求具备深厚、宽广的软件测试理论和质量管理知识与能力,承担对整个测试流程的管理和监督任务,具有能够使得整个测试团队或部门高效工作的组织管理能力。这说明软件测试职业岗位的分布已具有层次性,对报考和学习软件测试专业的人来说,可以设计职业生涯的规划。

仔细分析任何一个成熟的软件企业,为完成软件产品的开发都需要三类人才:第一类是懂技术、行业知识和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即“软件金领”;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称为软件工程师,即“软件白领”;第三类是能够熟练编程的程序员,即“软件蓝领”。类似地,软件测试行业的人才同样也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作为高级软件测试人才的测试项目经理和测试部门经理,可称为“测试金领”;第二类是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可称为“测试白领”;第三类是承担基础测试工作的软件测试员和软件测试工程师,可称为“测试蓝领”。一个成熟的软件产业从人力资源结构上应该呈金字塔形状,不仅需要处于顶端的、决定产业方向和边缘领域开拓的人,也需要从事产业日常具体工作的人员,因此,位于金字塔底端的“测试蓝领”与“软件蓝领”都是软件企业中最能直接体现产品价值和创造利润的主力,也是需求数量最大的一类人才。

2.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国内测试行业大量需求的是软件测试员和软件测试工程师,由于历史原因,测试人才的培养、培训属初级阶段,要建立一只庞大的“测试蓝领”队伍的任重而道远。社会需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理念就是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作为高技能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中坚力量的高职院校,在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软件测试专业将是其办学的必然趋势。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在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设置上,更要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向,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时地更新专业设置,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学校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也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广州,面向软件产业发达的广州地区和‘珠三角’办学。广州市政府已将软件与动漫作为新时期广州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区域性的软件产业园和企业将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培养高素质的软件测试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和职责,以满足学生就业和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为发展广州软件业服务。

通过对广东省高校(高职和本科)相关专业办学情况的调研,针对软件企业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做出分析,确定了软件测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软件企业或其它各类企事业单位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以软件测试员和软件测试工程师岗位需求为导向,掌握软件测试理论知识和业界主流的通用测试技术,能够承担并完成实际测试工作任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型软件测试人才。

3专业构建策略

3.1课程体系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倡导“能力本位”,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具备职业化特征”的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这一鲜明特征,决定了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坚持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突出软件测试的职业特色,适应软件企业测试岗位的工作需要,培养针对软件测试技术应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针对软件测试员、软件测试工程师岗位,以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先导,采用“逆向制定法”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即先根据测试职业工作内涵,分析对应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构造专业课程体系及层次,并建立课程标准,确立每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进行内容的甄选与整合。建立以技术理论和技术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架构,实现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三合一”特征。

软件测试职业特征决定了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的知识覆盖面要求较广、并且较深。软件测试是一门动态的、交叉性学科,跨越软件工程的整个领域,进行测试工作的人员必须对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有相当的理解和掌握。软件测试工作主要针对的是由开发者编写的程序(这里的程序是广义概念,实际上涵盖所有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而且在测试过程中也需要编写、修改测试脚本等等,因此测试人员必须具有相当的程序阅读与编制能力;其次,任何一个被测软件都是运行在特定的系统环境下,包含了硬件和软件环境,测试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网络系统的理论与知识,系统平台的知识与环境等等,内容十分丰富,要求对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因此,该专业课程体系中除了设置那些“看得见”的职业能力课程,如软件测试基础、软件自动化测试技术、软件测试管理等大类,以及分为面向对象的测试、基于WEB的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嵌入式系统测试等几个类别,具体的黑盒测试技术、白盒测试技术等等,还需要开设那些“看不见”但会对专业能力培养产生决定作用的课程,如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如,计算机系统组成、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关系数据库、软件工程等等,以及十分重要的程序设计类课程(C/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Web应用开发技术等)。其次,课程体系还包含为从事职业工作必需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职业态度训练的课程。

总之,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当中,对软件测试基础理论知识的涵盖原则是“必须的不缺”,对技术原理(方法)的分析原则是“举一反三”,对实践技能训练的原则是“项目运作”,使得学生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能具备软件测试的必备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基本承担起软件测试的工作任务,为日后从事软件测试职业和专业持续发展奠定必须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基础。

3.2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是专业教学的保障条件,在这方面的建设从四个方面着手,主要进行专门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测试工程运用平台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及资源建设。

软件测试是伴随软件工程过程的活动,是一项复杂、系统和综合性较高的工作。要真正认识领会软件测试的知识和掌握其技能,能够担负起实际工作任务,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学中干、干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实现工学结合。因此,在软件测试专业构建中,需要搭建一个适合实践教学需要和体现岗位工作内容的实践教学环境,配备相应的软件测试工具与测试平台,呈现真实的软件企业环境与岗位工作氛围。

为此,我们在2004年底就建成了集教学、培训、开发、研究四大功能于一体的软件技术与工程中心,拥有250多个工作席位,包括项目经理/工程师席位30个,技术工位220多个(学生席位),配备高性能服务器群,包括Linux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Websphere中间件服务器等,实现了中等软件企业规模的专业技术实践教学基地。该中心引入软件企业的构建模式和运作机制,系统功能完善,软、硬件设备配置齐全,购置和配备了IBM Rational Suite组件、MI WinRunner、JUnit等与业界主流运用同步的测试工具及平台,可实现校内外资源的充分获取与信息数据的共享,使教学环境与氛围完全接近企业工程环境及运行条件,为测试实践教学和技术服务提供了优良环境和条件,提供完全“实战型”、“工程化”的教学环境。

3.3专业师资队伍培育

软件测试专业作为一个新型计算机类专业,师资问题首先要解决。截至目前,高校内的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师较少系统的开展软件测试理论研究和测试工程的实践,因此,软件测试专业知识不多,教学经验几乎没有。基于这种情况,建设一支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和工程需要的师资队伍,成为了软件测试专业构建的迫切任务。针对这个普遍问题,该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引进和培养两种途径实现,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师资引进上,我们的做法是一方面通过公开招聘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软件测试高级人才,加强校内自身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则通过聘请来自企业和行业一线(如IBM 广州分公司、广东省软件评测中心、广东省Linux公关服务技术支持中心等企业与机构)业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开设讲座、直接授课、面对面交流等多种方式培训指导师资,使教师能够加深对软件测试理论的认识,感受测试技术在软件工程实践中的运用和技术的新发展。

对内的师资培养培育,主要采取系统地测试理论知识学习和有针对性的专项业务培训,学习和研究国外高校软件测试课程,学习和研究软件测试技术与理论,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奠定扎实基础,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承担起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2004年以来,多批次的选派教师参加由业内知名企业或行业组织举办的软件测试中、短期培训进修,组织教师参加软件工程、软件测试专业学术会议及各类教学研究活动,开展与知名软件企业的产学积极互动,与国内多所高校进行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与测试实践的交流,同时,鼓励和督促专业教师每年至少到软件企业参加一个月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软件测试课程在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中设置和开展教学已达4年,已有4届(6个教学班)的教学历程和经验,师资队伍通过“教学实战”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使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3.4教学模式改革

我们在软件测试专业构建初期就比较重视对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这是缘于学科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的诸多不适应。贯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策略,推行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实施以项目教学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方法是软件测试专业新的教学模式体现。

改变传统的先在教室上理论课、再到实训室上实践课的分割模式,将实训场所设计成既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又可在现场进行理论教学的布局。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导向任务、讲解要领、操作示范演练、训练与逐个指导等环节,把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单元能力的过程设计为边讲边练的过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穿插安排,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一体化,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热情,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

对专业课程体系中适合引入项目教学的课程,设计、规划教学项目,确定内容和流程,提出具体的要求和任务。通过引入这种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术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项目教学过程,达到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这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以实际项目为目标,围绕其确定的任务的解决策略和过程展开,即学生需完成规定的任务和规定的动作与步骤,以完成任务的质量、数量、时间等作为考核基本依据。在项目教学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角色转变为“教练”身份,通过进行引导型的讲解、案例分析、测试“动作”过程示范、组织讨论等一系列互动交流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建构知识体系。

4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中构建软件测试专业是源自对专业测试人才的供给远不能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而做出的一项办学创新。截至目前,广东省乃至全国已开办了软件测试专业的学校为数还不多,对于开办软件测试专业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

收稿日期:2007-10

参考文献

[1] 杨鹏. 高职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 贺平. 软件测试课程构建[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3] 贺平. 项目教学法的探索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4] 贺平. 软件测试课程开发[J]. 计算机教育,2006,(12).

[5] 贺平. 软件测试教程[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篇10

1 概述

软件测试技术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针对软件测试员/程序员岗位的任职要求所设置的具有综合性质的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软件测试基础理论、技术方法、流程管理和使用自动化工具实施项目测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完整的软件测试的工作过程,能对完整的项目进行测试的实施工作,从而实现与测试技能要求的无缝对接。但是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发现,很多同学学完这门课程后只是了解了软件测试方面的相关知识,根本就不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项目的测试工作。笔者通过分析总结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采用工程的思想,使得学生不能有效地把这些知识碎片整合到一起,当然就不能谈不上实际应用能力。

CDIO模式作为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它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1-2]。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基于CDIO模式的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软件测试技术作为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代IT企业需要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实用复合型人才[3],但

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普遍只是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而不能有效的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个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都一直在尝试探索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4],主要的专业课程也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5]。因此,几年来,“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法”等等教学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应用,但是在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也是如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教学死板化。各个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都明确规定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现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以作者所在专业为例,规定专业课程的实践课时比例至少达到50%。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一般都是教师通过案例先讲解演示,学生再模仿训练,总体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因此造成学生一开始还表现强烈的新奇感,对课程学习充满着动力和信心,但是由于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后面的实践训练只能是敷衍了事。并且,由于课堂教学课时的限制,实训机制死板、不健全,使得学生的真正动手机会还是很少。

(2) 项目教学虚拟化。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以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为例,包括一些具有软件测试精品课程的院校,无非都是采用了比如三角形测试、NextDate案例测试、飞机票订票系统等作为教学案例,虽然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术有了更深入地认识,但是这些项目大多都是虚拟项目,这些虚拟项目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弊端:一是功能过于单一,内容陈旧,只能起到说明相关测试技术的作用,却与实际应用脱节,缺乏实战性,使得学生在真正面对一个综合项目的时候却感觉无从下手。二是由于每个项目功能单一,不能把一个完整的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通过这些虚拟项目,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从测试计划、测试执行、测试用例设计到测试报告的整个测试过程的工程思想,也不利于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

(3) 知识内容缺乏系统化。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只关注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而忽略了知

识点之间的系统联系和实际应用,使得学生一知半解,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点的用处,也不知道如何把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项目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工程管理、项目规范、项目文档编制、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难以满足企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

3 CDIO模式在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在CDIO模式指导下,我院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围绕软件产品开发为主线,以每位同学都要参与几个项目开发为目的进行课程安排。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将CDIO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三级,一级为包含软件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我们选取了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实际案例:洗衣管理系统和校外实训系统;二级为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能力要求的项目。主要是阶段实训和综合项目实训项目;三级为单门课程内为增强该门课程能力与理解而设的项目,其中三级项目的设立与否及形式由各门课程大纲根据需要确定。

在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中,我们把CDIO模式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从如下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应用:

3.1 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CDIO模式下,软件测试技术的教学目标为“掌握软件测试的理论知识,掌握主流的测试技术和方法;具备测试计划的制定能力、测试用例的设计能力、测试代码及文档的编写能力;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具备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课程内容方面,我们基于CDIO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思想,贯穿“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把软件测试技术课程的内容分成五个项目任务。并且在课程中,选取校外实训系统和洗衣管理系统的测试作为贯穿于整个课程的任务。在这两个项目的引领下,实施课程教学。课程的五个项目任务如下表所示:

3.2 教学组织

在CDIO模式下,为了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组织方面,我们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小组模式为基础组织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个学生充当企业中的真实角色,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模拟软件企业工作模式,每位同学承担工作岗位相应的责任和任务[6]。课堂教学也不再采用“教师演示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模式,每一次课堂教学,教师先演示项目,提出任务需求,进行必要的知识讲解,然后教师为学生发放项目任务书,再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分析项目任务,探讨实施方案,撰写任务计划,完成项目任务,并提交相关文档。在整个任务完成过程中,授课教师不断和学生交流,对于学生在完全任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解决。这样,不仅能够调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研究新的实现方法,而且突破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将实际生产与学习真正融合为一体,在掌握业务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培养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使师生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

3.3 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应用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密切的产学结合方式,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指导,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授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讲解重点难点问题,相关的项目任务探讨和知识扩展通过网络化平台进行。对于网络化平台,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建立课程QQ群,为学生提供一个资料共享和课程讨论和交流的平台,二是要求学生访问中国测试网,通过论坛和专业测试人员和其他测试学习者进行沟通交流。在网络教学资源方面,要求每一位同学使用高等职业教育软件教学资源库网站,访问网站的课程资源和培训资源,其中软件测试的课程资源包括:学习指南、授课录像、实训指导、课程案例、参考和素材资源等方面。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解决课堂教学课时的限制,使得课程的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后,对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利用与江苏微软技术中心的合作优势,邀请他们在期末来校进行项目实训指导。

3.4 考核方式

根据CDIO培养大纲,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7],再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打破了单一的考核方式,从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培养的要求出发,建立基于教学全过程、以学生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学习评价体系。具体包括过程性考核、综合素质评价和终结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占30%,综合素质评价占20%,终结性考核占50% 。

过程性考核:对学生完成实践类项目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考查项目包括课堂学习、小组学习、创新能力、课堂实践和实践报告等方面,每一个项目的考核都制定严格的评分标准。

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定,主要包括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并对这些方面制定出严格的评分标准。

终结性考核:建立试题库,实施考教分,在期末对学生进行包括笔试和上机考试的综合测试。其中笔试考查学生软件测试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对测试理论的应用能力,该部分占终结性考核的60%;上机考试通过对实际测试项目的工作过程进行检查和考核,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还包括对测试工具运用的考核,该部分占终结性考核的40%。

4 结束语

通过在CDIO模式指导下进行软件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达到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测试技能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的工作是进一步完善CDIO模式在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并把这些经验总结应用到软件专业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 顾配华.以设计为导向的EIP-CDIO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3).

[2] 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3] 单光磊,韦良福.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借鉴CDIO模式解析[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11(1).

[4] 唐宝燕,冯娜.CDIO模式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篇11

一、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思路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教育越来越强调实训,需要高校学生不仅掌握好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各种研究打好基础,而且需要高校学生掌握实际的工作技能来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软件测试教学也是如此。软件测试课程应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要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二、软件测试课程目标

为了更为清楚的表述课程目标,提高课程目标对教学过程的指导价值,本课程采用表现性课程目标表达方法,即不再采用“掌握……”、“了解……”、“熟悉……”、“具备……职业能力”等传统的课程目标表述方式,改为按照情境教学方式中所能表现出的具体行为来表述课程目标。按照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以项目作为载体来组织课程内容,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发展。因此,设计测试项目载体是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测试项目既要有在企业中应用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又能最为有效的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手段,从而达到课程的目标。

三、软件测试课程改革方案探讨

(1)关注行业动态,让学生正确认识测试职业。软件测试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软件产品交付用户使用之前保障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近来,软件工程界趋向于认同一个新观点,即软件生命周期中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包含测试,软件测试占软件开发总工作量的40%以上,由于测试的重要性,它慢慢的发展成一个行业,并在迅猛的发展。学生普遍对软件测试这个职业存在认识偏差,觉得测试就是文档,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这种错误思想需要教师从课程开始给予纠正引导,以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客户中国工商银行举例,在4000多人的研发队伍中,软件测试人员就接近1000人的规模,而且测试团队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之中,让学生从中了解到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和光明的就业前景,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2)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一是应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型项目开发来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掌握软件测试的相关基本岗位能力。二是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选用典型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职业意识,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三是应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以多媒体、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实验实训等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四是在实训课程中应将学生编为几个小组,按行业实际将他们分配角色,该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综合设计和运用能力。(3)校企合作,积极开发校外实习基地。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软件测试应用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把学校教育与企业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现场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软件的测试流程、方法和技术等,毕业后立即就能上手。

职业学校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需要有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既节约了学校的办学资金,促进了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和提高,又保证了教学中对软件测试项目案例的需要,让学生更贴近专业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可由教师带队,请企业中的软件测试工程师指导,这样更便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当前行业中最新的测试方法和最流行的测试工具,接触企业中实际项目。

参 考 文 献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篇12

软件产业正成为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然而国内的软件企业一再强调软件人才的不足,原因何在呢?软件人才教育的相对落后是影响人才短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能直接应用到企业的软件开发或测试上[1]。软件企业要加大与高校及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全国300多家独立学院中唯一的一所软件学院,学院在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其中实践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介绍学院软件技术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内容。

1 软件工程专业简介

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立足于软件工程专业(专业方向包括软件开发、移动互联网络应用及软件测试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笔者所在系的专业方向为企业级数据库应用与开发)。软件工程专业重视基础理论、工程训练、职业发展及外语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注重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开发与测试、软件质量控制与项目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掌握计算机软件领域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通过与IBM、Microsoft、SUN等业内大型企业合作,及时了解业界最新的软件开发与设计和软件项目管理技术,并能熟练使用软件工业界主

作者简介:吴爱华,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方法及软件测试技术等。

流的开发工具以及开源软件技术开发有一定质量的软件系统[2]。

1.1 专业方向

软件工程专业包括三个专业方向: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及移动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软件开发方向侧重邮件交换技术、短信平台应用及网络应用编程,要求学生能搭建B/S动态交互网站,熟悉软件开发方法,对软件工程有一定的了解,能胜任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维护等工作。软件测试方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掌握软件测试理论与技术,侧重于单元测试用例编写,熟练应用软件自动化测试工具,搭建不同的测试环境并在不同环境下进行软件测试,了解测试管理的内容并能编写规范的测试报告。移动互联网应用与软件开发方向侧重移动通信及移动互联网基本理论知识,移动终端系统应用开发、维护及单元测试,移动互联网通信开发技术及移动互联网WAP平台搭建和移动搜索引擎开发[2]。

1.2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三个方向的课程包括共同的专业必修课和各自的必修课。共同的必修课主要有计算机科学导论、离散数学、C++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软件工程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编译原理、Web编程。表1列举出三个专业方向相关的必修课程。

表1 各专业方向专业必修课程一览

2 实践教学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均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各占一半学时,通过实践教学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利用所学理论确定实验课题的解决方案,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有效手段。

2.1 实验课

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课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种形式。基础性实验是指围绕课程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所开展的实验,是一种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一般以课程设计的形式进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一般以项目实训(包括毕业设计)的方式进行[3]。专业基础课程以基础性实验为主,各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涵盖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毕业项目实训和毕业实习为设计性实验项目。

课程采用大小课相结合的方式,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制,课程负责人和课程组其他教师共同承担该课程大小课的教学任务,大课即理论课,小课即实验课,根据修读的学生人数分配大小课的班级,大课教室一般是容纳90至300人不等的多媒体教室,小课教室一般都是配备64台电脑的机房。

2.2 项目实训

项目实训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三年级学生暑期的集中式项目实训和大四第一学期的项目实训课程。

项目实训模拟软件生产流程,结合一个模拟的软件项目,让学生体验项目启动、需求获取、架构设计、详细设计与实现、测试、质量管理等完整过程,是对专业学习的一次集中总结和实践,教师通过实训项目管理平台对集中式的项目实训进行有效的管理。集中式项目实训邀请IBM、Microsoft、Parasoft等国际知名软件企业的专家指导,在实训项目中整合三个专业方向,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方向组队,移动互联网应用与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组队,目的是模拟软件企业的生产模式,使学生在未进入企业之前就对企业的生产方式有所了解,旨在培养学生软件设计、开发及测试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3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完成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训练深化、拓宽、运用所学知识,是学生从学校学习到岗位工作的过渡环节,同时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教师结合业界新技术、新业务拟题,提供具有创新性的毕业设计课题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过程中启发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精英班

学院设有Java精英班和.NET精英班,由软件研究所与软件工程系共同承担,成立专门的教研室负责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通过有效的方式甄选出一批有志于从事软件开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精英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重点是项目实训,并与企业有对接项目,学历教育以外还增加了一系列专业课程,使优秀的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表2列举的是Java精英班的主要专业课程,表3列举的是.NET精英班的相关课程。

表2 Java精英班主要课程

(The Main Courses of Java Elite Class)

表3 .NET精英班主要课程

(The Main Courses of .NET Elite Class)

2.5 软件设计竞赛

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专业竞赛以促进实践教学,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学院提供开放式实验室供参与竞赛的学生使用,吸引学生在此进行实验、实训、技能训练,历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1)“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由广东省计算机学会主办,是省内在校大学生软件设计专项比赛的最高赛事,比赛每年举办一次,目前已成功举办20届。2006年我校成功承办第16届“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该项赛事首次由独立学院承办。本届大赛全省19所高校的25件作品进入决赛,本院学生开发的“无线远程终端”夺得大赛第一名和“创新奖”双料大奖,另一个参赛作品“Soker搜索引擎”则获得二等奖。

2)“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首届比赛我校获得Java组2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C语言组获得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7个优秀奖;2011年第二届我院共有53名选手参赛,其中获得一等奖6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1名,优秀奖8名,同时我院还获得优胜学校奖和优秀组织奖。

3)“微软校园之星大赛”由微软教育培训合作伙伴ATA公司举办,旨在提高学生软件开发的创新能力,选拔优秀人才,是“微软实习生计划”的一部分。2009年软件工程系第一次组织2006级学生参加了第三届“微软之星大赛”,两个学生组队入围决赛,最终获得全国三等奖,2010年组织2007级学生参赛,三个学生组队闯入决赛,最终获得全国一等奖。

4) 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学生联合会联合举办,以“营造学术氛围、提升科技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为主题。我院软件工程系4支代表队分别闯入2011年第五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首届“创新杯”粤港澳大学生计算机软件应用大赛总决赛,并最终获得两个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

2.6 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的软件研究所主要负责学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同时也是学生的校内实训基地,每年都会选派大三学生到研究所实习,表现优秀的留校或者推荐就业。学院自成立之初就着手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目前为止实训基地数目达到30家,其中包括IBM、南天电脑系统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电讯盈科、华南资讯等。

3 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承担及实施者,教师自身的科研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现阶段独立学院教师的科研实践正是其薄弱环节,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独立学院乃民办学校,缺乏吸引高端人才之优势;2)教师的来源一是退休的公办学校的教师(教授或副教授),未必有足够的精力再投入科研实践,二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本科生和硕士生),三是来自企

业,有一定的业务和工程经验,但缺乏科研能力。

加强实践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首先要合理使用资深教师的科研资源,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实践,申报各级课题;其次青年教师要紧跟理论和应用领域前沿,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努力钻研,再则学校为教师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并予以积极支持,可考虑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选拔青年教师去培训或进修。教师在进行科研实践时,选拔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4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为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应该制定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结合教育部的评估要求与独立学院的具体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实践课程的内容是否符合专业特色;2)实践课题能否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创新能力;3)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否合理有效;4)教学督导的评价及学生的反馈意见。

5 结语

以上从6个方面介绍了我院软件技术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证明,遵循此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多地受到企业的青睐。

参考文献:

[1] 高素梅.当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N].中国电子报,2008-6-2(10).

[2]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介绍[EB/OL]. [2011-05-01]. /major01.aspx

[3]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实践性课程建设实施办法[S]. 广大华软[2011]10号文.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Independent Colleges’ Talent of Software Technology

WU Aihua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篇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专业,可以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几乎所有工作。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应学习的内容很多,内容涵盖很广。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三年学习内容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因此,必须对该专业定向。而专门化方向须根据市场需求方能确定。为此,我们在北京及周边等地进行专业调研,了解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能力与素质需求。并由此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化方向为软件测试。

旺盛的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机遇,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是社会需求。软件测试专业就是一个朝阳专业,社会需求较大,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将按照“就业导向明确、层次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质量优良”的要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

以计算机软件测试方向作为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的研究与建设是新的探索。一个正规的软件开发项目应该包括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两大部分,而且旨在提供质量保证的测试部分应该占更大的比重,国际上标准的软件开发和测试人才的比例应该为1:1或1:2,而目前国内这个比例则为5:1。计算机软件测试专业在国内尚属待开发专业,就业前景非常看好。但由于是新专业,现有的中青年教师在授课之前基本没有系统的软件测试理论和工程实践、更无教学经验。基于这种情况,就更加应该尽快开展专业研究和建设,并借助于各方力量,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尽快掌握理论和具备实践能力,承担起教学与实践任务。

2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由于国内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人员比例的严重失调,行业急需软件测试人才。而该专业正在创建和开发时期,没有教学经验。基于这种情况,开展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为了使软件测试专业教学更加贴近教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学素材、案例更符合实际需要,必须引进实际项目,聘请校外专家,及时与实力雄厚的教育集团及企业合作进行专业共建。

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是:寻找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路子,突出软件测试专业方向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技术实践水平,带动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能够有效支撑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机制,为学校摸索出一条构建特色专业课程的新路。

改革创新软件测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入研究校企专业建设内容,真正将行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引进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确保专业建设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企业与学校的长期合作和双向互动,将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开展本课题研究时,我们将本着“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加强合作”的指导思想,努力创造一种团结民主、互帮互学、求实创新的科研氛围,力求做到边学习培训,边研究应用,边推出成果,边总结推广,力求通过三年的研究,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引导等方面,探索出一套“高职计算机应用――软件测试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从原来的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设置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即先按各专业方向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及每岗位能力从入门、基础、应用到综合的过程来设置课程。根据软件测试的特点设计了个性化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们能够学成上岗。课程体系按以下几个模块来实施:

3.1基础课程阶段教学计划

3.2集中实训阶段教学计划

3.3职业素质培养教学计划

4专业建设研究目标

4.1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软件测试特色专业的研究,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研究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如何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专业发展模式,培养学生的软件测试的实际应用能力,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让教师与学生的培养一起成长,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从事软件测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主要从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该阶段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主要由教研室负责这部分课程的建设与授课、课程资料及辅助科学软件的开发。把开发小型应用系统作为教学的主线,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项目建设。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

该阶段通过构建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框架,掌握使用软件测试系统中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从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到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的实践活动,设计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单元测试。

第三阶段(2010年9月~2011年8月)

该阶段是软件工程与测试实验室搭建、软件测试平台搭建及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搭建。该阶段需要借助多方力量进行专业课程的构建、进行软件工程与测试实验室搭建、软件测试平台搭建等实训课程的实施阶段。

第四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该阶段是结题阶段。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实验报告,举办课题成果评奖活动;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发表相关论文,上交申请成果评估验收;课题组结题大会,成果出版与展示等。

4.2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 结合所学课程,让学生直接参与公司项目开发,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探索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到的合作机制、教学机制、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2)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突出软件测试专业方向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3) 以就业为导向,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通过产学结合,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编写适用教材;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4) 将传统的课程进行整合,理论够用为度,以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增加现实社会所急需内容。课程模块化教学,采用“事件驱动”式的培养方式,根据就业岗位确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大力实施订单教育。

(5) 从课程学习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阶段,贯穿实施项目教学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4.3专业建设的预期目标

学院与企业合作,实施实训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致力于软件测试应用人才的培养,开启我院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的先河。注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有力地促进我院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办学效益,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软件测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从事软件测试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特色专业预期培养目标如下。

5结束语

计算机软件测试专业正在创建和开发时期,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新的探索。总之,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是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且大有文章可做。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能结出丰硕果实,高职计算机教育就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