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石油专业论文实用13篇

石油专业论文
石油专业论文篇1

二、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措施与建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修正,加大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1.加强各种基础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毕业设计过程中,反映出学生对很多基础应用型软件的使用能力有限。通常学生在大学期间都只接受一门程序语言,如VB或C++课程的学习,而没有很多应用该软件的讲授课程。因此开设一门基础软件应用的课程非常有必要,着重介绍比如Office、WPS、Auto-CAD、Internet、公式编辑器、电脑软硬件系统等的使用。即便学习了编程语言,能把VB或C++语言应用起来的学生寥寥无几。可见大多数学生没能真正掌握运用该软件,说明学校在开设这门课程时针对学生的学习应用环节还需改进加强。2.加强授课过程中实践应用环节的培养。目前在开设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应着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平时可以增强某些技术、工艺的讲解,采取撰写论文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更多技能,如加强学生查阅资料能力的培养,增强查询国外文献的习惯,扩展他们的专业词汇,尽可能与国内外的新技术接轨,了解更多新工艺新技术。也可让学生熟悉一些石油行业的计算软件,让学生可以掌握这些软件的应用,也可结合他们所学的计算机编程语言,编制一些小的应用软件,解决一些工艺技术问题。目前本专业的课程设计环节比较敷衍,其科学性、实践性方面还有待改进。可设置那些更能体现应用能力的设计题目,这样使学生在做毕业设计之前,能得到最初的锻炼。加强专业英语课程的应用力度。这方面的锻炼不能只局限于翻译专周,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培养模式,从而让学生更熟悉翻译文献的技能、方法;还可大大增强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了解国内外更多、更前沿的科学技术,从而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能与国际接轨。3.加强教学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及应用。目前本专业的实验室还不具备科研的能力,平时毕业设计只有少数实验室可参与课题的研究,大大局限了课题的开展。故本专业需尽快完成开放实验室的建立,这样可提供更多机会给学生去熟悉实验过程,实现各种实验项目的研究与学习,使他们在开展毕业设计前就能掌握更多的实验技能及方法。

石油专业论文篇2

在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专业管理人才选拔、培训和使用中,培训是保证,尤其是在国内与国际石油工程项目操作差异明显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培训最大幅度地提升个人能力与素质。

2.1培训定位

一是立足企业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实践。企业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发展是一个过程。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从无到有、由单点突破到全面布局,形成了包括中东、中亚及俄罗斯、拉美、非洲、东南亚等区域的市场网络,完成了许多在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市场有影响力、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项目。将这些内容体现在培训中,可以使员工素质水平快速提升,企业国际化进程少走弯路。二是学习国际通行规则与差异要求。国际石油工程项目要遵循行业标准、国际惯例与通行规则。如项目合同通常采用菲迪克(FIDIC)条款,设备性能采用美国石油协会(API)标准,作业活动采用国际油气生产者协会(OGP)标准,HSE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操作手册要符合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机构(OSHA)或英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考试委员会(NEBOSH)的要求,等等。因此学习并掌握国际惯例、通行规则与差异要求,是做好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首要条件。三是追求最佳实践。在国际石油工程实践中,一些企业在组建联合项目管理团队、联合设计与采购、模块化施工、带动国产设备出口等方面不断探索、成效很好,不断学习这些优秀实践成果,取得更佳成效,能提升企业水平和企业美誉度,进而带动整个行业水平的提升。

2.2培训模式

一是高度聚焦。国际石油工程项目资金、技术高度密集,项目本身千差万别,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不同的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的社会环境,对项目的影响各有不同。培训要区分时期、地域、项目、专业差别,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为达到这种高度聚焦的培训目的,需要聘请专业培训人士,依据专业、行业、时期、地区顺序择优选择培训师资;同时学员结合自己工作需要,完成学用转化,将培训成果运用于工作实践中。二是追求培训深度。培训深度可以分为知道、会做、熟练掌握等层级。培训至少要达到会做层级,追求熟练掌握层级,这不仅是培训的本质要求,而且符合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工作特点。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没有太多时间和资源来消化培训所获,只有在培训时就达到会做或熟练掌握的程度,才会将培训所得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在培训中应采取研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授他人和行动学习等主动学习方式,帮助学员提高主体意识、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培训深度得以保证,故应多用。三是嵌入工作生活模式中。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专业管理人员工作生活模式是连续工作、定期休假。其中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工作岗位与人员配比高度契合使工作时间刚性十足;休假时间相对较短,还要兼顾一些工作事务。如果工学矛盾、工作生活平衡处理不好,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会降低。因此要把培训镶嵌于其工作生活模式中,协调好连续工作、定期休假和培训三者之间的关系。

3人才使用与管理

在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专业管理人才选拔、培训和使用中,使用是目的,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和释放个人潜能,促进企业国际化业务发展。

3.1树立科学观念

首先,注重人才使用效率。人才竞争结果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拥有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种类,这是人才竞争的前提;二是人才的使用状况或人才发挥作用的效率,这是人才竞争的保证。拥有人才只是具备了人才竞争的基础、潜能,但如果不善于使用人才、发挥人才的特长,即使拥有再多的人才也没有实际意义,是一种最大的浪费。可以说,人才竞争本质是人才使用的竞争、人才使用效率的竞争。其次,营造人才使用环境。人的能力发挥要要有适应的土壤、环境作为保证,环境不同,能力发挥程度不同,人才使用就是要重视人才环境建设,包括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和团队环境建设,为人尽其才、最大程度地发挥和释放个人能力搭建最佳平台。再次,加强人才管理。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离不开管理,关键是要讲求管理的方式方法,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挥或管理过严均不尽科学、可取。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人才管理中要尤其关注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对中国企业和员工来说,心理健康管理只是这些年才逐步被认识、接受的,企业在资金投入、管理手段、事前预防、干预效果等多方面还有许多差距;员工心理健康知识等软素质缺失,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只是忍受、羞于外露、不主动寻得解决问题等传统做法和现象仍占主流。

3.2强化岗位资质

国际石油工程项目有资质要求,包括企业资质,主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经验、资质,特殊专业人员和作业人员资质。各种资质不仅是进入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市场的前提条件,而且是保证项目顺利开展、防范各种风险、实现预期盈利的必要保证。按照“源头治理、关口前移”的理念,为项目岗位选配具有合格资质人员;加强项目人员资质核查,杜绝无资质、过期资质等不合格资质人员上岗;根据企业要求或项目岗位需要,超前做好员工资质培训、取证工作。如2007年发生的埃塞“4.24”遇袭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后,中国石化由此做出制度安排,分期、分批对所有海外项目人员进行境外公共安全培训取证工作,无培训不发证、无资质不使用。实践表明,这种制度安排非常必要、效果明显,极大程度上减少了重大、恶性境外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3.3实行目标管理

国际工程项目不成功事件时有发生。最近几年,中国铁建承建沙特轻轨项目、中海外负责的波兰高速公路项目都留给人们惨痛记忆。美国Standish集团的CHAOS报告表明,IT项目成功率仅30%左右。鉴于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不确定因素更多、各方面情况差异更大、可重复性程度更低,需要对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实行目标管理,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项目团队潜力,由项目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自主性、创新型的工作,提高项目成功率。企业提供项目所需人力、物力、财力;设定项目考核指标,如完成合同额、成本费用、实现利润和应收账款回收率;对项目团队充分相信、授权和依托;跟踪项目生产经营情况,协调解决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并兑现奖惩结果。由于项目投标报价、商务谈判等前期工作与项目中后期工作直接关联,在考核项目团队成员中应纳入前期团队成员;与国内项目相比,国际项目工作难度大,国际项目考核指标与奖惩兑现要明显有别于国内项目。项目团队内部要明确各自职责和工作范围,将考核指标分解到每个部门、每个个体,建立起项目、团队、个人之间的有机联系,真正实现个体特长得以发挥、潜力得到充分调动,团队目标高度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同担。

石油专业论文篇3

1.2公司常用采购方式一级物资采购:GW公司总部制定了一级采购管理目录,由总部授权所属单位集中采购管理小组实施采购。年度框架协议采购:GW公司总部一级物资(及以下)的物资,参照一级物资采购办法按年度进行招标或谈判签订年度框架协议的采购。其它常用方式采购:询比价采购、招投标采购、单一来源(谈判)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代储代销采购、网上超市采购、运输服务采购以及其它工程、技术、维修、租赁类采购等。

1.3常用的物资信息系统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GW公司总部投入使用的在线价格查询、订单审批、入库和出库等业务物流数据系统。PS(PeopleSoft)系统:由GW公司投资开发使用的网页式物流软件。境外项目部通过网络PS系统向国内总部提报采购计划,国内业务与ERP系统切换,执行完后再集港发运,并通过PS该系统将相关信息反馈各境外项目部。GW公司总部合同审批系统:GW公司总部内部投入使用的合同在线审批系统。GW公司总部物采平台系统:GW公司总部内部投入使用的物资采购方案审批、寻源采购及信息同步与共享业务等在线系统。公司价格审批系统:公司对常用物资低于招标额度而投入使用的价格审批系统。公文网络平台:公司还利用公文办公平台传递与审批业务文件,包括供应商管理、考评、招投标方案审批和招标结果上报备案等。

2公司物资供应链及管理系统

2.1供应链与全球采购供应链: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E.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发展而来的。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对象是由一些相互合作的企业所构成的整体,这些企业通过合作事先战略定位,增加运作效率。全球采购:全球采购是一种方法,他要求采购将整个世界看作是组成部件、服务以及最终产品的潜在来源。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进入新市场,或者获得同一个供应商的帮助使全球企业更具竞争力。尽管有局限性,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为整个世界既是一个市场又是一个供给源。

2.2公司物资供应管理系统GW为钻修井、测录试和井下作业的综合技术服务型石油钻探型企业,其供应链管理及相关核算系统具有典型的施工企业特点。

(1)计划立项系统:GW各项目部根据作业队伍物资需求信息编制物资需求计划。配件类由物管中心审批,固定资产及长摊类由规划计划处审批。

(2)采购系统:公司采购业务部门根据计划指令需求的规格及数量,以优质低成本完成的物资采购。公司负责GW境内外的装备类和二级(及以下)统购物资采购与运输;GW二级单位和境外项目部根据自主采购权限和范围行使补充采购职能。

(3)运输系统:公司运输保障部根据运输计划将物资及时发运到境内外各项目部。主要委托货运或货运公司操作;境外项目部配合目的港货物清关及之后的内陆运输,GW生产协调处是运输管理职能部门。

(4)仓储系统:公司仓储站负责妥善保管物资,正确及时完成入库、出库并形成相应记录。该部分由境内和境外两部分组成,境内仓库主要为境内作业队而临时储存的周转仓库,境外为当地仓库,包括项目部仓库和作业队仓库。

(5)生产协调系统:GW生产协调处牵头并由物资的需求单位和各境内外项目部组成,它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保障中心和生产协调指挥中心。

(6)会计核算系统:财务部门负责收集供应链管理各环节财务信息、材料核算与资金流动,是反映公司物资的周转和消耗等状态的系统,主要由GW财务资产处、二级单位财务科和项目部财务部组成。

3、管理模式优化

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简析人员管理和计划管理欠完善,尤其是供应保障管理模式问题最为突出。

3.1物资供应保障管理模式

物资保障管理模式优化前,境内外共设立了9个专业化大类采购部门(见表1),分别负责相应的大类物资的采购。

3.1.1境内项目部采购管理境内项目部由于供应商、物资业务人员和作业现场人员相对来说距离近,沟通方便。在作业现场遇到任何问题,从技术、人力、库存备货、设备回厂返修及各种应急设备和措施等诸多方面都有利于快速处理。对于供应商来说专业化的采购其数量是规模化和大批量,更便于他们组织提供售后服务。

3.1.2境外项目部采购管理境外项目部则不具备以上优势,且还涉及货物的国际运输、出口退税、到港物资清关、项目成本结转等多个复杂环节。境外物资需求弱化了专业化采购的规模批量优势,反而凸显个性化、区域化、紧急化与整体化等特点。由于境外后勤保障人员少,物资到货时间则越短越好,批次越少越有利清关和内陆运输。针对每个订单的包装、交货期和国家不同等差异性需求较大,专业化采购会由于各部门业务量、办事效率和业务人员不同,而容易产生很多物流环节上的瓶颈问题,再加上物资到货、验收和出入库以及运输集港、装船等业务与运输保障部人员的衔接等,更会直接降低物流时效,有些问题的滞后解决还会带来恶性循环。所以,对境外项目来说,一体化物资供应管理模式优势远远大于劣势。

3.2采购计划和运输计划

3.2.1采购计划信息不全面境外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物资计划提报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化工类和测录试两类物资采购计划,境外项目部一直按大类提报且比较专业。主要是这两个专业涉及的物料种类较少,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对所用物资的熟知程度较高。相对钻探类物资而言,物资种类庞杂,现场物资管理人员大都是机械师或电气师兼职,对所有跨大类物资属性并不一定全部熟悉,物资采购计划型号、技术规格及物资编码等会产生一些误差。采购过程中,有些物资信息需要反复确认,会使采购周期延长。还有作业现场人员对物资消耗无准确的前瞻性和规律性分析判断,未能实现科学化、系统化采购计划管理。

3.2.2运输计划信息不准确运输计划是运输部门执行运输任务的唯一依据,计划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是反映计划提报质量的关键。计划提报不及时将给运输货物的箱单发票制作、实物包装、数量核对、询船、定舱、报关、报检、运输全程监控和定险定损等工作带来很多隐患,也会导致货物无法报关或清关或不能及时到达等问题。公司对提交运输计划的要求,成套设备应在预计起运35天前,配件和材料应在预计起运25天前。突出问题是为了市场开发需求,成套设备运输和公司统购物资运输计划,基本上都是刚采购完或在采购过程中就提交了信息不完整的运输计划,物资合同号、金额、包装、重量、尺寸等信息误差较大,给后续运输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3.3物资库存及周转方面

3.3.1境内物资仓储管理水平一般公司境内现场物资仓储功能主要由境内仓储站和临时库房来完成,各境内仓储站的布局需要根据项目和井队移动作业的需求而不断进行调整。境内需求物资采购后,先送达公司境内各地仓储站,再由需求单位自提或提交运输申请后由公司安排二次倒运到作业现场。由于二次短倒需求的特殊性,往往所承运车辆吨位与所承载货物量不匹配,时有车辆亏载而造成浪费的现象。

3.3.2境外需求物资国内周转库效率不高境外需求物资周转库收货是按照国内厂家货到后验收入库,其计划性不强。出库物资也是根据项目紧急程度来安排装箱和提交运输计划,缺乏全程信息共享和全流程货物动态的计划性和高效性,时有装好了货物又掏箱的现象发生。由于整个过程有物资入库、开箱查验、入出库、包装、分类装箱、提交运输计划、集箱与集港等多个环节,导致采购和运输部门无法准确掌控实时动态的准确信息,直接影响了货物的整个发运效率。由于仓储管理不到位,也会出现延迟收发货、货差或发错货物等现象;有些向境外周转的测录试临时储备物资和一些装备,无法及时核准到具体项目,造成了很大的库存和在途物资。

3.3.3境外项目部库存管理有待提高境外作业现场物资管理由项目部及作业队负责,库存周转率较低原因:

(1)物资种类繁多。主机有多种不同的规格型号,相应所需零配件的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均不同,各种常用物资达4-5万项,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2)作业地点分散,办理入出库耗时费力,运输距离长,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还有对库存管理重视不够,人员配备不足,信息化手段不强等因素。

3.4供应商管理不尽科学

目前公司入网供应商800余家,其中生产型的企业不足一半。按照目前GW境内外的工作量,供应商总数削减一半即可满足整个GW的生产需要。因大量低水平小生产商和中间商的介入,不但造成整个供应商管理工作量的增加,更无法保证产品质量,质量管理和供应商管理成本逐年增高。

3.5质量管理措施滞后

公司有专业的质量监督中心,配备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对货物的质量抽捡,合格率很低。公司无专业检测设施和手段,到货验收只通过目测检查进行质量把关,很难从根本上杜绝质量问题的出现。化工类物资批批检验,配件类是箱箱打开逐个查验,在流转繁琐的程序中,经常遇到项目紧急需求物资,只能空运进行补救,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3.6物流管理人员配置不足

依据近期的调查结果,公司三分之一的海外钻修井项目未设立专职物资管理机构,也未配备专职后勤保障管理人员。有些海外项目虽有物资管理专职机构,在专职人员定编配置上严重不足,也是供应链管理不到位的一个主要因素。培训、配置和储备合理数量的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是供应链所有程序能否规范运行的关键。

4、优化后的机构、业务流程设置及优势

4.1业务部门设置

2013年公司实施采购专业化和区域一体化管理模式有机结合的优化策略,境内业务保留了原专业化采购的9个采购部门(详见表1)。境外业务按照区域新增设了四个区域保障部(化工、测录试保留境内外专业化采购),境外保障部实行采购、运输、退税和结算业务一体化,即每一单业务都由一个业务人员从头至尾做下来,避免了中间环节因工作交接出现误差。国际贸易部负责保障业务以外的所有贸易类业务,运输保障部按照区域分设中东、中亚、美洲和非洲四个区域化运输业务小组,分别负责各自的大型装备运输和设备回运等运输保障业务及结算等工作。

4.2管理模式专业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有机结合

4.2.1供应链整体优化方面综合分析GW供应链管理现状,业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基础管理薄弱,尤其是过时的保障管理模式和流程是导致保障效率不高、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主要措施如下:

(1)完善公司技术管理部(编码科)职能,增加编码管理、供应商和服务商管理、建立成套设备台账和配套清单,落实原配套厂家相关信息等。

(2)整合生产经营部,使其负责计划、仓储、生产协调和经营管理。

(3)加强国际贸易部的采购职能,将一类集中采购物资、集团电子商务采购物资和第三国采购物资纳入国际贸易部业务范围。结合国际贸易采购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高其专业化采购和国际采购能力。

4.2.2物资保障模式专业化与区域一体化优势互补物资供应链业务流应该是融合专业化标的物与通过公司供应链全流程的优化,质量控制、结算办理和招投标管理等方面的效率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4.3采购计划管理方面

为了解决部分不具备条件的项目部未能通过ERP系统提报准确的采购计划,避免计划提报不及时、规格型号和物资编码不齐全等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信息反复确认和数据重复录入,简化审批流程等工作,公司在采购计划管理上下功夫,从部门设置的源头上优化设置,且不需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

4.4采购业务保障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公司各专业采购部门组成,该体系的主要职能是负责供应商管理,接受公司采购计划指令,按要求完成各项采购任务。境内保留专业化采购模式,境外按照区域一体化模式,力争同一批次采购需求计划按照统一的流转时间进行供应,避免了错综复杂的信息交替,使海外项目物资的信息跟踪、出口退税和境外成本核算得以顺利进行。

4.5运输业务保障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公司仓储管理站和运输保障部组成。该体系的主要职能是根据指令接收采购物资,负责物资的验收及库存管理,根据运输计划组织物资发运。通过统筹安排,加强各仓储站虚拟入出库的管理(直达料),靠前管控,最终提高了所需物资发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6生产经营协调体系

该体系主要负责完成物资需求计划汇总和流转,下达采购及运输指令,协调采购、供应、仓储管理等各个环节。GW层面主要由物管中心和生产协调处组成。公司整合了生产经营部,作为公司的物资调剂、采购、仓储、计划和生产保障协调体系核心。

4.7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质量和仓储管理体系

4.7.1供应商和服务商管理严把供应商和服务商准入关,定期开展供应商和服务商资质评审和产品服务质量评价。加强了供应商考察和资质认证工作,由境外项目或境内作业单位根据现场装备、配件及化工品的使用情况,推荐信得过的战略合作供应商,结合资质认证和使用单位质量反馈,将供应商数量逐步控制在200-300家以内,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管理成本,控制产品质量。

4.7.2质量管理、管控前移组织同类产品成本对标分析,确定合理价格,同生产企业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提高质量保证金比例,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供应商加大处罚力度。不定期对供应商和服务商进行产品和服务定期检查或突击抽查,使供应商和服务商最终能够自觉控制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基本实现了产品和服务质量控制关口前移至由供应商自己来管控。

4.7.3技术体系管理对所有境内外设备建立设备台帐和配套清单(含配套供应商),规范技术、技术协议、质量和检测标准库。建立物资生命周期表,完善物资编码库、合同价格库、优质供应商和服务商名录库,不断更新各仓储站的实际库存数据,强制执行单证备案和档案管理程序,以满足供应链管理各环节的技术信息需求。

4.7.4物流过程控制管理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在完成供应商和服务商资质认证,产品和服务质量可控的情况下,加大年度框架协议组织实施力度,缩短组织周期,优化结算程序,大大提高了框架协议物资的保障效率。如境外需求的化工品,通过框架协议减少了合同签订量,缩短并统一了各供应商的框架协议下物资的生产周期、质量和运输包装要求,大大降低了不必要的库存。

4.7.5扩大可行的虚拟入出库比例境内物资在具备直达施工现场的条件下,由公司国内仓储站人员到项目需求目的地进行现场联合验收并办理虚拟入出库,即提高了运送效率又节余了大量的周转时间和倒运成本。境外项目在保证公司统购物资和合理物资库存量的基础上,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逐步加大直达料的比例。业务员在给厂家下达订单时即可将包装要求和运装要求等一次性详细的规范下达,具备发运条件后即可直接将货物运抵提前确定好的货代堆

4.8利用信息化,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4.8.1完善物资编码管理公司组织人员按照“唯一和通用”的原则,对公司生产作业涉及的各种物资,进行统一编码,规范物资中外文名称,大大减少了由于名称不一致而造成编码不准确或一物多码的情况。

4.8.2强化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化推广在物资计划及采购环节中获取了以下良好的效果:

(1)物资需求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需经过多种传递路径和审批手续,实现了实时记录,便于信息使用部门及时掌握物资计划完成的时效性,避免了信息传递过程的不及时、不准确,提高了管理和决策水平。

(2)充分实现信息共享,解决了各部门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后只能存储在本部门的问题,冲破了“信息孤岛”现象。

(3)实现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的无缝对接,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简化了单据传递及会计核算流程。

4.9国际化物流供应体系的建立

公司在境外建立了两个子公司,全球物流供应体系已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公司计划在全球其他合适的地区增设3-5处境外物流采购供应基地,实现物流的当地采购,就近供应,以降低物流成本。借鉴国际成熟企业经验,制定规范的物流基地管理标准,保证了公司国际化物流管理体系的高起点、高标准,较好地实现了保障供应、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目的。依据经济效益原则,明确各境外物流基地的物资采购供应目录,规定并规范了各业务部门和单位的业务范围。

4.10发展GW自主品牌,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国际贸易的增长带动国际物流,国际物流的顺畅促进国际贸易,两者相辅相成地发展。GW国内业务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国际业务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GW自主品牌,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和实体展示平台将大大拉动公司国际物流系统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业务既是日常生产物资保障的补充,也是公司利润新的增长点。

石油专业论文篇4

理论实践一体化是石油专业开展教学创新,推进培训改革的信息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是以岗位实践和课堂学习相结合,以职业发展为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于石油专业建设,提升石油专业学生学习水平,增长石油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价值。新时期石油专业应该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为中心,在正确认知石油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弊端的基础上,从石油专业教学内容调整、石油专业教学方法优化,石油专业教学过程创新等环节入手,更好地发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优势,在加强石油专业建设的前提下,为石油专业学生发展铺筑教育、教学、实践、理论方面的坚实基础。

1 石油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1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机械

传统石油专业在进行教学中存在简单机械的缺点,在教学形式上出现注重课程内容,忽视石油专业技术与专业特点的问题,影响学生对石油专业知识的构建。传统石油专业教学模式机械地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分离,使教学内容和实践不能得到统一,失去二者有机衔接的练习,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出现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增长的不稳定和不全面问题。

1.2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浪费严重

传统石油专业教学模式存在偏重理论部分,而对于实践部分往往是敷衍了事,导致实践基地、实训场地的教学资源出现闲置和浪费。学生不能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操作能力,出现理论与实践、学习和生产相互脱节,影响石油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1.3 传统教学模式针对性不强

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看做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没有根据石油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进行教学,导致石油专业教学出现针对性和有效性偏低,石油专业学生对教学失去兴趣,学生专业成长和发展受到阻碍,影响到石油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工作。

2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优势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是对石油专业教学和培训模式的重构,是将石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发展相互统一。作为一个系统,在结合石油专业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重新制定石油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关节,以此来确保石油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到对石油专业学生全面地发展和促进。总的来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具有如下一些主要优势。

2.1 新模式的教学优势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将石油专业的教学和培训统一在一起,使学生得到理论学习和操作实际两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这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对实践的把握,既调动了学生对石油专业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2.2 新模式的综合优势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符合石油专业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理论实践一体化可以使学生将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统一起来,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教学和培训中眼睛、头脑、手脚得到综合运用,在开发学生心智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 石油专业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实践的措施

3.1 创新石油专业教材体系

石油专业应该根据学校的师资、实训基地设备等情况,周密研讨,形成对石油专业教材体系的创新实,编写适合专业特色的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调整石油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石油专业特点编制和创新石油专业教材体系,以便顺利实施一体化教学和培训。

3.2 变革石油专业教学内容

应该提高石油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增强学生专业经验的积累。要提升石油专业教学内容的通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具备石油专业普通工作和特殊工作的能力。要提升石油专业教学内容的匹配性和一致性,通过优化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内容,做到对石油专业学生发展的保证。

3.3 调整石油专业教学方法

应该根据石油专业的实际发展和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与认知特点,建立起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教学方法。当前具有良好教学质量的方法有:行为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组式教学,这些方法的主旨就是通过对教学和培训方法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形成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的定向,确保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3.4 优化石油专业教学过程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训穿行,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讲解,有操作示范,还有操作训练。在教学实施中,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如何适时的穿插录像、投影、演示、实物拆卸、板书、讲述,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较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

4 结语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是石油专业开展教育变革,进行石油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石油专业应该清楚地看到传统教学和培训模式存在的弊端,同时也要看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存在的种种优势。在结合石油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从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入手,探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更好地应用于石油专业的新途径。在加速石油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下,促进石油专业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岚.浅析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其他专业学生对石油专业的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

石油专业论文篇5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对东北石油大学勘查资源工程、地球化学、经济管理等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扩宽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特色课程。石油工程课程是为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主干专业课之一,主要讲授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内容。作为石油院校的学生可以通过选修石油工程课程了解石油开采的基本过程和工程现象,对石油工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等知识有所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满足我校人才培养定位,秉承“植根大庆,立足东北,面向全国,突出石油,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通过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课堂教学将理论学习和实验参观等结合,利用石油院校自身优势,以石油工程专业实验室等为平台,构建学生理论学习与实际生产的联系,为学生在石油领域的工作衔接做好铺垫,提升知识储备。

1 教学现状

非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选修石油工程课程主要以概论的形式学习,内容主要涉及油层物理、钻井工程、采油工程等,旨在较全面、系统地介绍石油开采各工艺过程与环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整个油田的开发过程有一定的了解。教学环节多以课堂教授为主,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点的认识枯燥,对其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知识点多而散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学生缺乏联系实际、理解上有困难,不能将知识点做好衔接和归纳,学习效果不佳。

目前,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集中体现为四个方面: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时少与授课内容多、概念抽象与原理复杂的矛盾。

通过重视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升级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形成完整而相适应的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学校现有的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搭建参观和简易操作实验平台的三方面进行阐述,只有不断地探索新方法,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水平,首先要重视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升级教学理念,加强和扩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这将成为构建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综上所述,如何将零散、陌生的专业知识进行生动讲授是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石油工程课程的关键,所以采用教学模式改革,将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利用该校现有专业实验室等教学资源改变授课环境是一次探索研究。

针对课程设置的内容,既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

2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项目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引入实验教学环节,完善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实体化,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课件多媒体内容的设计,加强多媒体的展示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制定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石油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2)制定课程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等内容,落实不同环节教学重点和衔接点。(3)完善多媒体制作,进一步加强多媒体展示效果。(4)加强和实验中心合作,制定实验室参观安排、讲解内容设置和实验展示等。(5)制定校内实体模型讲解内容。

3 采取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3.1 根据授课学生特点,编制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学生前期课程内容,架构学生对石油工程相关知识的衔接,以保证学生了解石油开采中的基本过程和工程现象,对石油工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等知识有所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教学为教学目标,编制教学内容。

3.2 实验室调研,考察实验内容、制定实验教学

结合教学内容,考察实验室研究类别、实验室教学计划,通过和实验中心老师沟通,确立可开放的实验室、实验室展示的教学内容和实验计划。

3.3 完善多媒体制作

在现有多媒体的基础上,细化教学内容,采取专人负责完善多媒体制作,增加多媒体动画展示。

3.4 组织学生校内实体模型参观

组织学生参观特种实验室和石油工程馆钻井实验室现场,由专人教师进行讲解,将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有针对性解决非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部分概念抽象、原理复杂、教学脱节的问题。

石油高校的石油工程、地质勘探、储运、化工这些专业都属于学校的骨干专业,他们的实验室、展示厅都非常有专业特色,既有实物模型、又有流程模拟、还有现场施工图片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课程教学环节中的手段,通过教学相关单位的协调,安排参观时间,针对授课学生特点组织安排学生参观内容。

4 结语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是东北石油大学培养非石油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一门特色课程,课程涉及的学科领域多,内容专业性强,教学难度大,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满足目前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石油高校应重视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建设,积极探索新思路,改进教学方法,结合石油高校自身优势,构建和完善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体系,这对提高学生的从业竞争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石油专业论文篇6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石油地质、测井、钻井、完井、油田开发、采油工艺、提高采收率原理、油田地面生产系统、油气储运与石油加工等方面,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为重点[1],涉及的学科有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储运工程、石油化工等,知识点零散,教学难度大。

针对课程设置的内容,既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通过实践教学,以生动的图画、设备展示、生产模拟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提高教学质量。

1 提高教学效果研究

1.1?优化教学内容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一门涉及学科领域较为广泛的技术基础课,是加强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对石油行业相关知识深入了解的有效途径。课程的设立目的是为学生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能具有良好的石油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起到技术支持的作用。在教学环节,就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对象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完成专业知识的衔接。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对油田开发动态分析理论进行重点介绍,油田开发指标的计算都借助计算机相关软件和设备完成,有了计算原理和思路,对计算手段的认识和调整都会有针对性,这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环节中的能力培养。

1.2?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如果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教室完成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讲解,就会让学生觉得陌生、难以理解。如何把埋藏在地层深处的石油找到、采到地面、进行加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是学生最为直观的想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目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石油高校的石油工程、地质勘探、储运、化工这些专业都属于学校的主干专业,它们的实验室、展示厅都非常有专业特色,既有实物模型、又有流程模拟、还有现场施工图片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课程教学环节中的手段,通过教学相关单位的协调,安排参观时间,针对授课学生特点组织安排学生参观内容。

以我校为例,除了实验室,还有校园内矗立的井架、抽油机这些实物作为讲解对象,安排学生来到实物面前,针对抽油机上的各个部件形状,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运转的原理,以直观的感悟了解相关知识。

此外,可以模拟实际案例,调动学生探知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为例,在编制开发方案时要完成经济指标评价,通过模拟计算,让学生深入了解开发过程中成本支出与技术指标、收益的关系,确定开发方案。

实践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从空洞的讲解中跳出来,让自己明确石油是怎样的液体?油井是怎么打的?采油是如何完成的?石油炼制环节用到的设备都有什么?有了这些基本认知,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的时候就不再摸不着头脑,感觉学习乏味。

如何保证实践教学能进入课程,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深入了解学校的教学资源,制定教学计划,通过教务相关人员进行协调,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保证学生进入实验室参观等环节的畅通。

2 结语

石油专业论文篇7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对东北石油大学勘查资源工程、地球化学、经济管理等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特色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油藏渗流物理基础、钻井工程基础、油田开发设计基础与分析方法、采油工艺原理、提高石油采收率等,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重点[1],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但课程涉及学科领域多,内容专业性强,有些概念抽象,加之学生知识储备有较大差异,因此教学难度大,甚至在教学中产生了脱节情况。针对课程设置的内容,既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2~3]。

1 目前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异。近几年来,我校加快了各专业教学进程,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是集中精力学习基础课程,有些学生在大学阶段较多接触到了跟石油工程领域相关的知识,而有些学生连基本的石油工程专业知识都不了解,所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表现出较大差异。在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无视这种差异,对学生采用“一刀切”的授课方法,这会出现学习好的而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想了解更多,学习能力差或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的学生跟不上而失去兴趣。这是非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强的课程,要求在理论学习中及时应用和实践。很多学生存在这样的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自己去应用或解释问题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实践应用出现脱节。当要求学生用理解的语言解释或描述说明一些石油工程方面的问题、机理时,学生就脑袋空白了。

(3)学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造成了不相匹配的情况,如果面面俱到,教师们感觉课程内容讲得不够深入或部分内容讲不完,很多授课内容很难完整地讲授出来,如果教师讲课内容多,学生又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无法消化吸收。

(4)概念抽象、原理复杂。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涉及到地质工程、油层物理、渗流力学、油气田开发工程、油田矿场机械及计算机软件等,所涵学科领域多,专业知识理论也多,需要的理解的概念更多,而且像注水方式、油气渗流、完井方法等等这些概念比较抽象,钻井、采油、提高采收率等这些原理也比较复杂,面对这些知识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有的情况下,即使教师有意讲解,但也不能面面俱到,因此,有的学生认为这些知识感觉像“无字天书”。这样的话,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及效果

2.1 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的设立为学生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具有良好的石油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起到了技术支持的作用。在教学中就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对象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完成专业知识的衔接,如地球化学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对石油钻井工程基础理论、油田开发、采油工艺、动态分析理论进行重点讲授,使之与地球化学专业的地质知识理论相衔接,形成“在哪找油、如何找油、如何采油、如何调整、如何提高采收率”连贯思路,这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的培养。

2.2 改革教学方法及效果

(1)模块一“理论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们在理论教学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引导式讲授、师生互动的授课模式。这个模块结束后,使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增强。

(2)模块二“专题研讨教学”。针对重点部分,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重点专题的搜集调研,加之学生自己的分析理解,在课堂中,由教师组织所有学生进行专题研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这个模块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回馈反映在专题研讨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了解了些许科研思路和方向,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3)模块三“参观和操作室内实验室,参观露天设备实物教学”。如果单纯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教室完成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所有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觉得陌生,抽象很难理解,甚至乏味。通过教学相关单位的协调,安排参观时间,针对授课学生特点组织安排学生参观和操作内容。比如:如何把埋藏在油层中的油采到地面,如果让学生进实验室和参观露天采油设备,亲身体会能看得见、摸得到的实物模型、流程模拟设备、钻井采油工具设备、现场施工图,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工作的原理,这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实践和口头、书面调研反馈,所有学生,无一例外一致表示通过参观和操作实验室设备、原理,学到了很多知识,感性认识很快上升到理性认识,大大加深了理解。

2.3 改革考试方法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石油工程方面基础知识,加强和扩宽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得学生掌握石油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的同时,学会使用和应用石油工程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不仅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体现在考试方式上。考试既要检阅学生的理论水平也要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考试由两部分组成:笔试和平时测试。两者都及格这才视为考试合格。而且我们改变了一下考试的时间,在平时上课我们随机进行阶段性测试,如描述钻井工艺流程、绘制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曲线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到期末集中突击,这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

3 结论

通过上述措施实施,有效地解决了非石油工程专业概论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部分概念抽象、原理复杂、教学脱节等问题。相信在以后教学中,教师会更加自信,通过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石油专业论文篇8

1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科教兴国这一伟大战略的提出,便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教育为本,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更是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繁荣密切相关,成为了命运共同体.

1.1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

随着三大石油公司招聘条件、招考政策的收紧,以及用人规模的减小,导致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显得严峻起来,虽然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石油工程专业学生今三年来就业率都在90%左右,但是就业的专业匹配较以前有所下降,作为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难及高职高专,专业技能难及一本二本,然而独立学院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大多对专业的期望相当高,因为在进行前选择专业的时候潜意识就认为石油工程专业就业的工资高,就业前景乐观,对工作环境的困难也估计不足,加之国家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私有制的更专业更精细的相关石油服务公司将成为国有石油企业生产的重要支撑,独立学院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对单位性质的过高期望将会进一步加大就业的难度,加之石油专业的学生无法又对前形势作出准确判断,想要在如此尴尬的境地有一席之地必须具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2石油资源的争夺需要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

石油是宝贵的能源资源,世界各国对能源的争夺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有的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来争夺能源,保存国内石油资源,争夺开发境外石油资源.原油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对石油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根据当前的形势,各国对石油的政策上更着重于对海外石油资源的开发,因此能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成为了一门十分有分量的就业和发展的砝码.目前几乎所有的石油企业招聘条件中都明确要求英语四级,有些国有石油企业还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六级才能参加单位的招考,当然取得英语四级、六级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衡量和考核的标准及手段,最关键最为根本的目的是要能够运用语言交流.因此,石油资源的争夺促使高校培养的石油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实用英语这门核心的语言技能.

1.3创新性石油人才需要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

着眼于世界各国石油行业的发展,创新已经逐渐成为了时代的主流思想,传统的石油路线已经不符合当下的国际石油资源的形势,从第一口油井出油至今几十年过去了,经过了几代石油人的不断努力,艰苦奋斗,已经为当下时代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及丰富经验,如今应把握好这些宝贵的财富,整理这些资料资源从中探寻创新出一条符合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并紧跟国际化的路线,而这样一条创新性路线,创新型的石油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从而促使高校培养的石油专业人才须具备核心竞争力.

2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普拉哈拉德和英国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首次提出来的,是指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后的知识与技能,是在企业经营中形成的不容易被对手仿效的独特的能力.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石油工程专业办学十几年来,数千毕业生如今分布在五湖四海的石油一线,经过回访校友、走访用人单位,综合表明:新时期的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应当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满足时代要求的合格大学生.

2.1拥有一个良好心态

对所从事行业的就业环境要有充分的认识,石油专业就业环境相对其他专业来讲相对偏远,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既然选择了石油工程专业,在校期间就应当主动参加实习实践,投入实践当中,更深层次的去切身实际的了解所从事的行业,从实际出发去对石油行业进行正确的认识,而这些切身体会能够让学生头脑清醒的认识到就业环境,同时能够培养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能够心态平和脚踏实地的完成生产任务.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避免学生在未来从事石油行业所产生的心理落差,能够让学生在步入社会时能够更快更好的投入到石油行业,完成学校学生与社会人的过渡转变.

2.2能吃苦

石油一线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文化生活相对单调,这就要求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耐得住寂寞具有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石油精神.当下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家中的独生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不仅仅是行动上的,同时也是心理上的.在心理上能够在石油第一线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辛劳,能够团结集体以大局为重.另一方面行动上能够脚踏实地,扎根一线,扛得住风沙雨雪,弯的下腰去实实在在的做生产任务,而不是有艰苦的任务向后退缩.

2.3能做点具体工作

当下的社会及国际形势,两手空空是没有丝毫竞争力的,必须积极培养自身的技能,能够有一技之长在手,会做一些实事,发展自身的各项素质,主动去学习各种技能,真真正正的能够动手去做实事,多参与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习实践,作为石油专业人才,除了具备一定的石油专业知识,应当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如地层描述、石油开采、测井录井、储运技术等方面至少要有一个方面的技术,能做点具体工作,才能立足,才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拓展自己的基础.

2.4具备英语交往的基本能力

踏出学校步入社会,良好的语言沟通及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语言是社会中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媒介,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中真实的想法.语言交往能力不等同于考级考证的能力,目前不少学生英语学习目的比较功利化,就是为了考级考证,真正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学习目的的少之甚少,要使自己成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必须把自己先变成国际化的人,就一定要具备英语交往的基本能力.

2.5具有创新精神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集聚,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一个行业,创新精神永远都是不过时的,一味的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是一定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的,在过去的实践中吸取经验,进行分析与处理,在未来创新出一套符合实际的创新性路线,是符合当下时代及国际的形势.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新的道路,不断发展,逐渐实现自我价值.

3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实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特别重视石油人才的培养,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石油文化熏陶人、以石油精神鼓舞人、以石油实践历练人的特色鲜明的石油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新型石油专门人才.

3.1以石油文化主题教育为载体,健全思想熏陶体系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每年在石油工程专业学生中举办以“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为主题的石油文化节活动,将思想教育、专业教育融于学生活动之中,学生参与面广、教育效果良好,充分发挥了文化育人的功能.石油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主要包含五个个部分.第一部分:地层图绘制大赛;第二部分:石油生产模型制作大赛;第三部分:观看石油文化主题纪录片;第四部分:石油精神大讨论主题团会;第五部分:圆梦石油总结表彰会.通过石油文化节提高了专业技能、培养了创新能力、传承了石油精神、丰富了校园文化.

3.1.1提高专业技能

由学校组织,任课老师或专业老师带队的专业实习是目前高校常规教学和实践项目,不少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交个实习报告了事,效果甚微.在实践中引入学生技能比赛效果就不一样了,既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的专业技能,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还增强了实践的趣味性和实效性.石油文化节地层图绘制大赛,通过观察地岩样、绘制地层结构图让学生自己主动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动手实践转化成专业技能.在绘制地层图的活动中,不少同学都觉得老师上课讲的道理听起来很简单,背几遍就会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地层图的绘制也让不少人重新翻开了曾经学过的课本重新去学习以前在课上没有弄明白的知识点.不少同学意识到知识的积累不是简简单单在课堂上的学习就可以完成的,而是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参加实践,通过动手实践找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理论知识盲点,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观念.

3.1.2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对工具、知识和制度的有利变革,创新在人类竞争中具有决定作用,它是核心竞争力中重要的能力之一.但目前教学模式中最缺乏的就是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石油文化节的石油生产模型制作活动中,为了制作模型,学生自己收索图纸、了解模型构造以及机械原理,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进行创新和制作,最后展示出来的制作成果充满新意,有的学生在活动中找到灵感,还申报获批了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石油文化节之石油生产模型制作活动不仅培养了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专业设备的了解认识,还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1.3传承石油精神

组织观看以石油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加深对石油历史、石油文化以及石油精神的了解、传承和践行,特别是石油会战、铁人精神的纪录片,透过王进喜同志从普通的石油工人成为全国文明的铁人、从普通的报恩精神到铸就石油之魂的生动人生历程教育、启发学生,再通过召开主题团组织生活会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教育成果,引导学生领悟和传承石油精神所包含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忘我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1.4丰富校园文化

当代大学生物质生活相对富有,精神世界相对贫瘠,校园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交织,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报效国家.石油文化节的开展以其形式多样灵活,集专业性、科技性、教育性、创新性和娱乐性于一体,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拓展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3.2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为抓手,完善专业培养体系

石油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单纯的课堂教育无疑是管中窥豹,应当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拟实训与现场实习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2.1校内实验平台构建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建院以来就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提出两个“压缩”两个“加强”即“压缩总学时量压缩理论学时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石油工程专业结合学院整体要求积极探索特色石油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培养通识教育的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培养专业教育的专业技能实验平台和培养个性教育的拓展发展平台,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融合,全面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2.2校外石油一线实训

工科专业重在实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石油专业特色鲜明,以培养现场石油工程师和管理师为人才培养目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石油一线生产实训,学习现场实用操作技能,补充校内实习实践的不足,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石油人才培养质量.

3.2.3现场生产辅导报告

组织学生在石油现场实习,现场为师、以现场技术工人为师,学习现场技术工人的实践经验,完善石油专业知识结构,将书本知识与现场生产实践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现场管理、操作经验的高级应用型石油技术人才.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也联系着石油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断提高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石油文化、学习石油知识、践行石油精神、献身石油事业.

参考文献:

〔1〕孙首臣.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2〕董振,周月.论大学生能力倾向发展的差异与核心竞争力培养[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1).

石油专业论文篇9

非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选修石油工程课程主要以概论的形式学习,内容主要涉及油层物理、钻井工程、采油工程等,旨在较全面、系统地介绍石油开采各工艺过程与环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整个油田的开发过程有一定的了解。教学环节多以课堂教授为主,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点的认识枯燥,对其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知识点多而散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学生缺乏联系实际、理解上有困难,不能将知识点做好衔接和归纳,学习效果不佳。

目前,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集中体现为四个方面: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时少与授课内容多、概念抽象与原理复杂的矛盾。

通过重视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升级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形成完整而相适应的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学校现有的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搭建参观和简易操作实验平台的三方面进行阐述,只有不断地探索新方法,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水平,首先要重视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升级教学理念,加强和扩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这将成为构建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综上所述,如何将零散、陌生的专业知识进行生动讲授是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石油工程课程的关键,所以采用教学模式改革,将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利用该校现有专业实验室等教学资源改变授课环境是一次探索研究。

针对课程设置的内容,既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

2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项目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引入实验教学环节,完善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实体化,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课件多媒体内容的设计,加强多媒体的展示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制定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石油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2)制定课程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等内容,落实不同环节教学重点和衔接点。(3)完善多媒体制作,进一步加强多媒体展示效果。(4)加强和实验中心合作,制定实验室参观安排、讲解内容设置和实验展示等。(5)制定校内实体模型讲解内容。

3 采取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3.1 根据授课学生特点,编制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学生前期课程内容,架构学生对石油工程相关知识的衔接,以保证学生了解石油开采中的基本过程和工程现象,对石油工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等知识有所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教学为教学目标,编制教学内容。

3.2 实验室调研,考察实验内容、制定实验教学

结合教学内容,考察实验室研究类别、实验室教学计划,通过和实验中心老师沟通,确立可开放的实验室、实验室展示的教学内容和实验计划。

3.3 完善多媒体制作

在现有多媒体的基础上,细化教学内容,采取专人负责完善多媒体制作,增加多媒体动画展示。

3.4 组织学生校内实体模型参观

组织学生参观特种实验室和石油工程馆钻井实验室现场,由专人教师进行讲解,将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有针对性解决非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部分概念抽象、原理复杂、教学脱节的问题。

石油专业论文篇10

关于石油加工的特色高职教材较少,而且实践性教学内容篇幅较少,不能满足高职教学中对实践教学课时的要求。本课程选择陈长生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石油加工生产技术》教材。课程组教师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随着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正在编写石油化工实训指导书。理论教学与各种实习及综合训练环节相结合,完成培养石油化工操作工的基本训练,为毕业后从事石油化工操作与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精选

所选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组成和性质、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和规格指标、原油评价方法及加工方案确定、原油加工典型工艺和主要生产操作技术以及介绍国内外石油化学加工技术状况及发展动向。在石油化工行业就业岗位群中该课程主要对应工艺操作岗位、工艺控制岗位、管理调度岗位等。讲授各岗位所应掌握的职业技能和应遵守的岗位职责,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

因此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坚持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操作同等的原则 ,在实践教学中补充了与炼厂实际生产相关的实践知识。一方面 ,我们把石油炼制技术分为石油及其石油产品的组成与性质、原油加工方法的确定、石油加工方法三个部分。在教学中注重介绍与实际工程相关的方法、过程、装备和系统 ,以及介绍实际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学生提供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际应用的阶梯。另一方面,我们将基本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对每个部分设计了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使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例如 ,在催化裂化部分 ,设计了催化裂化装置的开停车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在实践操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讨论

随着石化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多样性要求,使职业院校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面临严重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生源素质较差,表现为:学生知识基础差,厌学、不自信、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职业院校教模式、教学方法陈旧,缺乏职教特色,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与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质量不高。

(一)教学资源库的运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图片和讲解来完成对设备、生产的认识,因此出现了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导致学生感觉课程枯燥,学习兴致不高。为此课程组教师们通过《石油炼制技术》院级精品课的建设,搜集了大量的视频、动漫、图片、录像等教学资料,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将工厂一些实例和生产设备运行搬到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车用汽油的性能要求时首先通过动漫展示汽油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对发动机工作时汽油的运行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掌握汽油的性能要求。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以及对抽象事物的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任务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学习的实践教学法。它有为目标性和教学情境而创建的“任务”,使学生根据真实的任务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并逐步通过操作、演练充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例如:教师介绍粘度概念,提出“测定90号汽油的粘度”,由学生分组讨论,查找测定方案,再由教师指导确定测定方案后按组实施测定,最后通过报告方式完成任务。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适合本课程学生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学习特点。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三步曲”,即:老师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学生听、练习、作业。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则采用“四重奏”,即: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在“石油炼制技术”课程授课中,授课教师将授课内容变为任务,下达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共同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自学讨论、完成任务、汇报任务、互评交流等方式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教师首先将一个班级学生进行角色定位,然后分成由6~8人组成的小组,所下达的任务要求每小组共同完成。学生在查阅资料、研究讨论、方案汇报等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内容与课堂教学进度的配合使实践丰富了理论,增加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除了教学实验装置为基础外,课题组教师还应积极开展不同种类石油产品的实验教学研究,进一步完善石油炼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当中坚持预习、提问、实验、报告等环节的工作,以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

三、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的调整

传统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是以期末书面考试为主(占据了总分的60%),强调了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很难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炼油企业往往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较强的操作技能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因此,本课程采用了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扩展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期末考试分=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材料整理及书写报告成绩+课堂讨论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每项各占20%。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上课态度、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及 完成情况;材料整理及书写报告成绩则考核文献查阅、报告书写规范情况,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总结和写作能力;课堂讨论成绩考核针对于实践操作过程的问题、课堂设问中学生的能力,反映学生的快速反应、归纳总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结和口头表达能力;期末考试成绩则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根本上避免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有力地达到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对石油炼制技术这样一门最能体现生产与操作特点的学科,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它是很不容易的。在教学中,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的习惯。只有紧跟时展的步伐,改革创新,才能使石油化工教学适应时代变化,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石油专业论文篇11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川中石油大会战到今天,风雨沧桑六十年,我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建成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24个大型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形成“稳定东部、开发西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为服务石油工业发展而创建的石油类高等学府也呈现一花开五叶的蓬勃号象,从1953年中央燃料工业部为培养石化专业技术人才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主导成立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开始,到川中石油会战创建的四川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再到松辽石油会战创建的东北石油学院(现东北石油大学)……回望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每一次石油大会战,都有我国石化类院校的影子,她们与石油工业同呼吸、共命运。

石油化工类院校因油而生,这就决定了其管理体制随着石化工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变迁而变迁。中国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石油化工类院校创建伊始往往直属石油工业部,进入新千年以后,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石化工业行政主管机构的撤销,石化类高校除中国石油大学划转教育部直属外,其他院校大多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运转。

2010年12月,麦可思研究院(MyCOSInstitute)在其的《石油化工行业特色型院校人才培养分析报告》中指出:“石化特色型本科院校的石化类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5%,高于其他本科院校的石化类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90.2%)4.8个百分点。在就业的毕业生中,石化特色型本科院校的石化类专业毕业生有167%在石化行业就业,而其他本科院校石化类专业这一指标仅为49%。可以看出石化特色型院校对石化行业的贡献度更高,而其培养的人才也更为行业认可和需要。”

2012年6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对外由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在这部(就业蓝皮书)中,麦可思研究院指出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仍是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注:绿牌专业指薪资和就业率较高、失业率较低、需求增长型专业)。

回顾石化院校半个多世纪发展变迁史,和石化工业相濡以沫五十余载,你是否对她们产生敬仰和向往之情呢?当你看到石化类专业就业如此“利好”的消息时,是否心动了呢?接下来,就让小编带着你一起去追寻石化院校几十年来的艰辛与奋斗、曲折与荣耀……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翻开中国高校名单的花名册,我们总会看到一些独特的现象,在几所国字号当头的高校名称后面总会加个括号,里面写着北京、华东、武汉、徐州等字样,一个简单名称象征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解释,诠释的更是一所高校那一段段曲折的校史。

你可能不知道1952年、1953年两个简单的年份对中国高校建设所产生的重大意义,你可能不清楚曾经轰动一时的“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的宏伟篇章,曾经为共和国建设贡献的巨大力量,你可能不了解1969年学院搬迁的悲壮与沧桑,60年的风雨巨变,在许多不了解的背后,有一所高校正在用她的无私与奉献培养着一代代艰苦奋斗的石油人,正在用她的青春保障着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她,就是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前身是以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汇聚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资,于1953年创立的北京石油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省胜利油田。更名“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位于北京石油学院原址(海淀区),下辖四个部分:在山东省东营市的石油大学(华东)、当时在北京市昌平县(2000年撤县设区)的石油大学(北京)、在广州市的石油大学(广州)及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中国石油大学”。

石油大学现坐落于素有“京师之枕”美称的旅游景区昌平,紧邻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明十三陵等名胜古迹,风景秀丽的十三陵水库,蟒山、沟崖、碓臼峪、虎峪、白虎涧、双龙山、白羊沟、大杨山自然风景区等近在咫尺,乘坐公交40分钟即到地铁二号线积水潭站,在那里下车,走过静谧的西海,酒吧云集的后海,穿过湖面倒映着白塔的北海,就到了祖国的心脏――故宫。

石大的校园并不是很大,但却浓缩着另一番独特的美丽,尤其是到了万物开始悄悄宁静的秋季,学校到处都是金黄色的银杏树,秋风吹落一片片黄叶,像是在与一季的繁华与喧嚣告别,一颗颗饱经沧桑的老树,安静地伫立在石大的校园里,微笑着见证石大的变迁、欣慰地看着石大学子的成长。

随着石油大学校名的改变,学校的英文简称也在一遍遍地改动着,从一开始的CPU(China Petroleum University)到现在的CUP(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n),于是“We are all CUPERS”也从“我们都是石大人”变成了“我们都是杯具”,不管是“中央处理器”还是“杯具”,虽然是调侃但却能从中看出石大学子对学校深深的归属感。

石大的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化学工艺、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5个学科为部级重点学科。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0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毕业生涌现了吴仪、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何忠良、王德民、时铭显等16位院士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每年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企业都会率先来我校进行新一年的毕业生招聘。还有壳牌、道达尔等全球石油石化公司,也到学校寻觅人才,可见其对学校学生的信任与重视。

当然还要跟大家介绍一下学校对于学生个人兴趣发展的大力支持,石油大学的学生人数虽然不是很多,但是社团面却涵盖几乎各个兴趣,从大学生记者团到百草诗社、广播台,从cosplay到流云车协、街舞社、轮滑社,还有学校的4D影院,只要学生有要求,学校都会努力去想办法为大家落实。

从入校那天起,“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就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位石大学子的心中,这句话一直在激励着每一代石大人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素养,不断把积累的知识和才华,特别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奉献给国家,发扬石油人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开发石油等能源,为成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中国石油大学李亚涛)

好学力行、自强不息――西安石油大学

“长庆石化路、宝石路、克石化路,长庆楼、管道楼、延长石油大楼……”徜徉于西安沣京工业园,漫步在西安石油大学户县新校区,你会发现这2207.15亩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栋建筑都以石油公司的名字命名,它们连成一条条、一片片,散发着石油学子的感恩与志愿。

在这里,“学石油,爱石油”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广大石油学子在工作岗位上用行动对“奉献”二字最完美的诠释。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西安石油大学的毕业生以“四实精神”赢得用人单位的啧啧赞誉。他们也以“石油精神”和“铁人精神”在我国各行业成为顶梁一柱。

“工作不用愁,单位有得挑”。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18年保持在92%以上,2012届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2.80%。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西安石油大学,前身是创立于1951年的西安石油学校,1958年成立西安石油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石油大学,目前属于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共建院校。她是西北地区惟一一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多科性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我国西部石油石化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设有石油工程学院、油气资源学院等13个学院、55个本科专业,先后培养输送了十万余名高素质优秀人才。学校与石油、石化企业产学研结合项目近1000项,成果转化200多项,为企业带来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效益;学校还与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等企业联合建立了60多个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前沿性科学研究基地。

特色教育,文化先行。学校目前有校本部、南区以及蓬勃发展的户县新校区三个校区。近年来,西安石油大学以60年校庆为契机,依托校史馆文化,大力发展讲座文化、体育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使校园充满了年轻的朝气和活力。譬如每周邀请实、华黎明、张岂之等知名作家、学者、教授作客“明德大讲堂”“石大青年论坛”,与广大师生学习、分享、交流;近年来,学校学生连续两年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分获冠军、亚军;在实施“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也走在陕西高校前列。

面对石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断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形势,西安石油大学积极实施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企业按照自身发展规模预测人才需求量,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在学校某个或某几个专业里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挑选学生,与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直接上岗工作。

现在,西安石油大学通过“订单式”培养,学校实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互利共赢”的良好效果。“国际合作班”“法语和西班牙语合作培养班”“订单培养班”等多项“订单式”培养工作,既创新、丰富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又初步满足或缓解了企业发展对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生的迫切需要,特别是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举多得。

此外,凭借石油领域的行业优势,也让其在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领域独占鳌头。2011年,学校与中国石油学会、陕西省石油学会共同举办了首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油气藏监测与管理国际会议、能源发展论坛等7场国际、国内高层次石油学术会议。

好专业,带来好就业;好就业,保证了其持续高度的社会认可。2012年起,学校在陕西省全部本科专业进入“一批本科”录取,石油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油气储运工程等8个名牌、主干专业在陕西省外的省(区、市)也进入“一批本科”批次录取。经教育部审核,该校成为第二批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133所高校之一。(西安石油大学史智峰)

为国找油、为民争“气”――西南石油大学

在西南石油大学论坛“油吧”里流传着这样一部视频。视频用沉默的视角展现了西南石油大学南充老校区的全景:孤独清矍的火箭楼,略显陈旧的地质楼,还有龙景湖边晨读的女生,专注的神态倒映在一泓碧水之中;参加工程实训的学长们身穿橘色的实训服,行走在绿意茵茵的校园里。西南石油大学,相比其他学校,她低调朴实,一心只愿为祖国奉献石油,为石油贡献人才。

嘉陵江水日夜奔腾,从未止歇。五十多年前,川中石油会战在嘉陵江畔的川北重地南充打响。为配合石油会战,西南石油大学的前身――四川石油学院诞生于新中国的晨光中。

面对洋专家“中国贫油论”和新中国建设缺血的现状,先驱们白手起家建校,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使石油学院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为祖国奉献了一批又一批的石油人才。

风雷铁火已成碑。几番风云变幻,先驱们曾经的奋斗史已经成为了校史馆中记载的佳话。新世纪之初,学校做出了“二次创业”的发展规划。眨眼间,西南石油大学新校区在成都平原上拔地而起。

我在大一刚进校时,发现占地几千亩的成都新校区找不到一座其他大学常见的石像、雕塑。相反,学校里随处可见的抽油机、输油管线等与石油相关的实物装饰。新校区楼宇众多,学习场所却不难找到。随意一处湖边树下,都能为晨读的学生提供一隅静谧。或许某天你在梦溪湖边晨读完毕,站起身正要离开,却猛然看见校长杜志敏已经微笑着站在你身侧良久。

浓厚的学风已经成为了西南石油大学的名片。几乎每个没有课的空教室,都有零星的同学在自习。学校举办的众多学术类报告会,总是被“理科男”们场场挤满。随意翻开同学们留在图书馆的一本笔记,上面淋漓的笔记满得几乎要从书页中跳出来。

西南石油大学踏实的治学态度换来了社会对她的认可。众所周知,西南石油大学在同类院校当中的就业率始终名列前茅。西南石油大学的石油主体专业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学校的科研发展提供了国内最顶尖的平台。西南石油大学在近三届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得四十余项国家或省级教学成果奖。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2012年成功开钻的“海洋石油981”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钻探能力又上升了一个台阶。而钻井平台所使用的PTWD测量技术,即由西南石油大学自主研发。

不论是祖国的大漠边疆、戈壁荒滩、雪域高原,越是艰苦的地方就越能看到西南石大学子奉献的身影。每年西南石油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中四分之一以上都要奔赴祖国边疆。在工作岗位上,不论是三大石油公司的管理层,还是基层一线的开采岗位,石大学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求真务实的态度都能得到所有人的称道。(西南石油大学芦飞凡)

宁静致远,务本维新――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高考结束的一刹那,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那种压力、痛楚、欢笑与泪水,都在这一瞬间烟消云散。半个月的等待,可以说煎熬万分,既盼望早日得知结果,又怕如果知道结果会黯然神伤。但是该来的总会来,8月1日是让我永生难忘的日子,对于我来说它不仅仅是建军节,也是我人生中新的起点。那天当我得知被我的第一志愿――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录取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那一刻让我感觉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我收获了。

《王进喜》这部电影让我与石油结下不解之缘。还记得在那时老师说过石油立国,让我知道了是石油将人类引向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更让我明白了谁如果忽略了对“地球之血”的重要,就无法驾驭代表着现代文明的本国工业社会之先进巨轮。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我走进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惊奇的发现校园的建筑是以石化行业的设备或产品为蓝本来设计的。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那座主楼,这幢大楼的结构设计就源于乙烯的结构式,奇特的结构使每一位初到者都要像走迷宫一样寻找着自己的目的地。所以当你漫步于校园时,一种浓厚的石化气息会扑面而来,校园绿树成荫、风景怡人,这里就是曾被中国人民大学团委书记赞誉为北京最美的大学之一。

30多年的风风雨雨,使得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863等项目40余项。在海洋石油装备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在我国海洋石油、核电等行业的技术垄断;特种机器人研究成果应用于奥运鸟巢和上海世博会主场馆建设,并入驻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进行永久展示;生物质能源与化工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初步构建了自主知识产权和生物质资源化工技术链……这样的出色表现,不仅仅是过去,更是未来,是由一代代石化人谱写的。

学校拥有很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的院士、教授、教师。他们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学生,每节课后,他们都会在教室多呆几分钟为学生答疑,每周他们都会抽出时间为学生讲解难题。课堂上他们讲解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在老师的精心培养下,学校不仅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也便校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作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一份子,我们是自豪的。因为在这片沃土上,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现今大学生缺乏的实践能力。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大量的实习、动手操作课程,例如我校与很多石油、石化单位签署培养协议,让同学在大学期间就与石油石化单位接触,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减少毕业后进入企业的培训时间。2011年我校还率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这样一来我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更是大大提高。

学校的学生社团也为我校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添砖加瓦。辩论赛、排球赛、运动会、社团文化节、校园文化节、三孔志愿者活动、英语文化系列交流会……各种光芒,各放异彩。国内、国际知名艺术团也会来学校交流演出、学校还会请来一些专家学者为同学开拓视野。

如今,我即将离开这所让我难以忘怀的学校,我想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宁静致远,务本维新”这八个字的校训。正是这八个字,让我在学习中变得更踏实,更专心,更有创新意识,在实习中能够将书本知识转移到实践中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王修川)

百年工学,百尺竿头――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打开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网站主页,翻一翻她的简历,在酒红色网页背景的衬托下有一行小字格外引人注目:创建于1903年北洋工艺学堂。没想到吧,承德油专还是一所百年学府呢!

追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史,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兴办最早的高等工业职业院校,是“工学结合”办学理念的发源地。办学伊始,学校以“培养工艺上之人才”为宗旨,以“学理与实习相资并进,既习其理、又习其器”为方法,以“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来辩证“工学关系”。1905年学校创建的实习工场是我国创办时间最早的高等学校校办实习工厂之一。学校1952年开始面向石油工业服务,1958年迁至河北省承德市。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由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隶属关系虽然转变,但学校为石油工业育人的方向不变。学校继与中国石油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中石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之后,又先后与辽河油田、吉林油田等10多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按照“引企入校、专业入企、实境导向、贴近生产、多元投入、校企共建”的思路,采取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强化特色专业建设,达到教学与工作的“零距离”,形成了“校企结合、课岗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早在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单位,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优秀建设单位,正是对承德油专育人特色的肯定。

石油专业论文篇12

1 构建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1 跨学院联合培养

为了加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个学院开展了跨学院联合培养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通过调研各学院各专业的研究方向,以把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内涵为核心,以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方向为宗旨,寻找其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学科等的知识交叉点和问题突破口,凝练突出学科特色、体现学科水平,保障跨学院联合培养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顺利开展。

1.2 跨企业联合培养

跨企业联合培养是学校通过参与企业的合作,避免自身的科研工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不但提高了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而且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提供便利,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各方“多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东北石油大学工程学院与大庆油田、吉林油田科研院所及生产单位结合,建立了跨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即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经企业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研究生,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1.3确定联合培养的导师队伍

由石油工程学院牵头,协同相关院系相关企业组成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小组,研究制定研究生指导教师筛选原则与标准,建成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具有较好科研基础和科研成果的导师队伍。定期聘请现场有科研、生产经验的研究人员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课程与讲座,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教育环节。

1.4 确定联合培养选择标准

参加联合培养的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有自愿联合培养意向且与招生专业单位研究方向有契合点;本科主修专业课程要与招生专业单位课程具有学科交叉点;参加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要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和不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参加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着重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使他们一出校门,就能很快够融入石油生产中去。

1.5 制定联合培养的培养方案

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明确目标,定位准确,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大实践性教学,面向企业现场,将技术得以应用产生的起因和技术革新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2]。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每年都应根据石油企业的实际制定招生、培养的详细规划,按照石油企业的需要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培养方案应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科)讨论通过,报送研究生院备案后实施。

2 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2.1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要根据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的投入,开拓校外实习基地[3],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用能力。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发挥地域优势,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以为企业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契机,密切与企业领导沟通,2004年以来先后建立14个校外实践基地。同时,石油工程学院利用学科资源优势,与校内其他专业合作,共同开发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增强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2 加强论文评估考核体系建设

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由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及与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相当的工作量,能够体现论文作者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具有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专业管理工作的能力。论文选题要突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结果要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共同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 、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保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质量。

3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潜在问题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历史较短,作为起步更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管理就更显滞后。生源复杂,个体差异性大,势必给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学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不足,学生们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信息且无法与管理者进行流畅的沟通,管理体系和设施不够完善,权责不清,这就要求强化管理队伍。其次课程体系还不完善,不适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要求,课程设计上缺乏一套适应联合培养研究制度的课程体系,教材内容上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原因。再次,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其培养质则更应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为企业创造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上。

4 采取的解决方法

(1)以主干专业为主导

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为主导,确立主干专业在联合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以工程热物理与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为支撑,寻找相关学科的知识交叉点和问题突破;保障跨学院联合培养的顺利进行。

(2)以项目为纽带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

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研究生培养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论文开题、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各方面,围绕人才培养和教育而进行的具有生产、学习、科研三项功能的教育合作。保障跨企业联合培养的顺利进行。

(3)以研究生为中心

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树立研究生在联合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以东北石油大学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室、国家工程教育中心以及省部级研究基地、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为主要平台,充分利用企业的地缘优势,整合相关学科科研经费、实验设备、软件设施、图书资料及其他物质条件,形成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的有效资源。

(4)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研究生培养对接市场需求,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的制度化及企业对联合培养的内需化。

【参考文献】

石油专业论文篇13

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0205);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联合资助。

摘要:除地质学、资源勘察工程等传统石油工业上游学科外,石油工业学科群亦涵盖了大量的包括石油工程、油气储运以及化工

炼制等众多的下游学科。针对这些学生《石油地质学》课程的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与传统地质学科存在的差异性,笔者深入探讨了其

专业背景及学习目的,并基于此提出了针对石油工业下游学科《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认为合理有效的课时分配(包括

理论教学与实验),同时有针对性的重新设计实验课程将更好的促进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石油地质学;石油工程学科;本科教学

目前,国内石油类高等院校的数量已近 20 所,为了突出石

油专业特色,常常为一些非石油地质专业的本科生也开设了《石

油地质学》课程,如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等石油工业中下游学科。

这些学生专业背景跨度广泛,求学目的迥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

实践中发现,针对此类人群,必然要采用差异性的授课方案,以

便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一、《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传统石油工业包括石油勘探、油气开发(工程)、油气储运

及化工等四个版块,这四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多进入油田从事一

线生产工作。除石油勘探专业外,其他三个学科的学生今后在油

田的工作中必然会接触到大量与石油地质相关的工作内容。由于

在本科阶段《地球科学概论》、《岩石学》等课程属于必修课程,

因此,石工、储运以及化工等专业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地质学

基础与地学思维方式。此时,通过《石油地质学》的课程学习能

更加充分的了解石油地质工作的框架以及油田勘探工作的整体

流程,将有助于其在油田更好的开展工作。目前,此类学生《石

油地质学》的教学安排为 40 个学时,含 6 学时的实验课程。

二、优化课程结构安排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各石油院校地质专业学生 《石油地质学》

课程的授课模式普遍分布在 60-70 学时左右,对于非地质专业学

生的授课时间为 30-40 学时。授课学时数由被授课人群的学习目

的以及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所决定。对于非地质专业的学生,应合

理安排其授课学时,过多或过少均不适宜。学时过少将导致学生

无法充分把握课程的主线,且过少的学时意味着授课内容的压缩

或删减,这将使学生很难对于课程建立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然

而,过多的学时同样也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非地质专业学

生的专业基础有限, 无法参照对于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 此时,

过多的授课学时意味着相关知识点的深入,但在专业知识背景相

对薄弱的基础下,这必将加重学生的认知负担,并沉重的打击其

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提前把握学生的需

求并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及课程时间,针对不同授课人群应采用

不同的教学模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探索更适用于每类学生

的教学方法。

针对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石油化工等石油学科,笔者认为

现有的 40 学时教学量是远远不足的,特别是对于石油工程专业。

传统石油工业分为“勘探”(石油地质)和“开发”(石油工程),

但随着油气工业的深入发展,勘探和开发逐渐归为一体,两者之

间的界限愈发模糊。新世纪的油气工业已经进入了“勘探-开发

一体化”时代,因此,石油工程专业需要更多的石油地质理论作

为支撑。此时《石油地质学》40 学时的教学设置显然已经无法满

足当前油气工业的发展需要。《石油地质学》课程涵盖了“生、

储、盖、圈、运、保”等多种地质要素,课堂讲授的学科知识包

括:储层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石油构造分析、油气田勘探等。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第一类学生,其《石油地质学》课程的安

排不仅不能少于地质专业,反而应该在地质专业的基础上多增加

16-20 学时,即达到 86 学时左右。由于培养方向的不同,石油工

程专业真正涉及到石油地质领域的课程较少,而《石油地质学》

的各章节内容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地质学领域的所有方向。此时,

对于每个章节适当增加 2 个学时是非常必要,它不仅可以用来细

化授课内容,还可以用于普及本章所涉及到的相关课程的教学纲

领。

三、以实践为基础,加大实验改革

地质学,特别是石油地质学科更应该被视为一种实践类的学

科。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其《石油地质学》课程共 64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仅 48 学时,而实验和习题学时为 18 学时,

另外还配合有 3 周的石油地质综合大作业。与之相比,目前长江

大学《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标准实验设置为 10 学时,包括油气

物性观察、干酪根地球化学分析、镜质体反射率观测、圈闭与油

气藏的识别、TTI 的应用等 5 项,且综合大作业(课程设计)仅

为 1 周。事实上,早在 1988 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已经对

石油地质专业石油地质及石油地化课的实验教学,从课程设置、

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实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建立了

集石油地质及石油地化实验于一体的《石油地质实验技术》课程

[1]。因此,在针对非地质专业学生《石油地质学》的教学中,必

须要进行实验改革,特别是要对于实验学时与实验内容进行合理

有效的分配。

可以将现有的 10 学时增加至 16 学时,用于补充 3 个实验或

习题。考虑到石油工程等专业今后在油田工作的需要,新增加三

部分内容:第一,加入储层观测内容,这一点在某些石油院校已

经开展;第二,加入井位设计习题作业;第三,加入野外生储盖

组合观测。

结语

“因材施教” 是现代教育的理论内核。 而能否科学合理的 “因

材施教”取决于授课老师对于授课目标求学目的以及未来应用等

多方面的准确把握。为了突出石油院校的特色,针对石油工业的

下游学科,应采取更加优化的课程内容安排,并有针对性的加大

实验内容与形式的改革, 这些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 《石油地质学》

课程的讲授。

参考文献:

[1]宋丽, 胡书毅.改革石油地质实验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J].

石油教育,1996.9,52(9):60-61.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