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石油类论文

摘要:石油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丰富,不仅设置了有关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主题,还设置了与石油专业息息相关的主题。本文以我校社会实践内容为例进行研究,探讨石油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以期完善石油类院校社会实践体系,培养出更,更的石油人才。
石油类论文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本科生就业指导论述

一、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不良倾向

在就业过程中,多数毕业生能清楚认识自我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其职业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部分毕业生的的就业心理状态受到社会一些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但近年来也呈现了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矛盾这种现象,这不仅是学生观念和心态的问题,也与学校的就业指导有关。只想去发达地区,不愿去基层、边远地区;对“大公司”狂热追捧,对小企业不屑一顾,眼高手低;贪享受,不奉献,希望走捷径一劳永逸,甚至不劳而获,这些都是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时存在的问题。这种传统的落后的心态让石油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大打折扣[3]。

二、加强就业指导的措施

1.专业化、全程化和全员化的开展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需要掌握法律、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着眼全局,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教育必须抢前早抓,贯穿始终,学生的职业理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确定的,所以就业指导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做,做到就业指导“全程化”。积极动员所有教职员工参加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教育“全员做”。

2.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于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力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以树立应用型品牌本科生的理念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更新与组合和工程实践训练等。结合应用型石油人才特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坚持加强基础和拓展专业口径的原则,坚持突出专业特色的原则,坚持因材施教、严格要求、灵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的原则。学校应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配备专业、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真正把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

3.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转变就业工作重心,由注重可就业性转向突出职业生涯设计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力。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更好地成长、成才,对高校的良性发展有极大地推动作用[4]。对于石油类学生,要把大庆精神、红岩精神和“选择了石油就是选择了责任”的精神有机的融入学风建设中,培养大批爱岗敬业、思想政治素质好、服从分配、扎根基层、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德智体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下基层,到艰苦、偏远地区就业[5]。

4.关注特殊群体就业,注重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并且生活阅历简单,面对特殊就业群体,应注重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多方面的困扰(如:性别困扰、毕业证、学位证的困扰、求职成本的困扰、弱势地位的困扰、心理问题以及健康状况的困扰)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做到从学生角度思考,精心合理的做好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工作。

三、结论

目前,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石油企业对学生能力要求的提高,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打造品牌本科生、提高石油企业对我校培养出的石油类本科学生的认可度尤为重要,因此,必须更加扎实地开展“三化、两贯穿、一关注”的“321”就业指导工作,即专业化、全员化、全程化开展应用型石油类本科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人才培养方案、贯穿职业生涯规划,并关注特殊群体就业。

作者:伍静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石油类论文:微生物对石油类污染物溶解启发

当今世界,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主要是由一类碳氢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其中一些含有钒、镍等重金属离子。随着现代工业对石油需求量的不断加大,由石油泄露造成的污染也呈现越来越严重的态势,比如油船泄露、船舶排水、工业废水排放等都使得周围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1]。由于石油成分复杂,自然降解的速度非常缓慢且难于进行,因此人为促进修复成为石油污染治理的重要方法。目前治理的方法主要为化学法、物理法及生物修复的方法,生物修复法因其作用明显、成本低、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不需大型设备、场地适应性强等优点而倍受关注[2]。生物修复是指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催化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减少或最终消除环境污染的受控或自发的过程[3]。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从受污染的原油中分离出了单个或混合微生物,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4-5],结果发现,当只采用一种微生物时,生物降解的效率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生态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6],而石油污染物所含成分复杂,要想将其全部降解,还需要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7]。石油类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相应的微生物修复研究工作也在不断深入,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本文对其进行了以下综述。

1生物修复中的微生物

1.1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具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优点。微生物种类繁多,至少有十万种以上。微生物几乎无处不在,据研究,生物修复中的微生物大约有70个属,其中共约200多种微生物[8],主要为酵母属、丝状真菌属和细菌属。其中能降解烷烃类的微生物主要有假单胞菌属、贪食菌属、卡诺氏菌属、金黄杆菌属、丛毛单菌属、嗜酸菌属、红球菌属、金杆菌属、微球菌属、气单胞菌属、寡养单胞菌属、棒杆菌属、产碱杆菌属、戈登氏菌属、棒杆菌属和纤维菌属等[9]。海洋中的石油降解菌种类非常多,可以降解烷烃及甲苯、萘、菲等芳香烃。近期的研究发现,可以将分离的石油降解菌分为两类,分别为“专性烃型”细菌和“非专性”烃型细菌[10],其中前者有解环菌属、海杆菌属等,后者主要有海洋单胞菌属、盐单胞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等。国内外的研究表明,降解石油类的微生物种类非常多,Bar-tha和Atlas等[11]列举出了能有效利用烃类化合物的菌株,包括22种细菌,1种海藻属和14种真菌类,这些菌株都是从海洋环境中分离得到。在污水系统中,细菌、酵母菌、丝状真菌对烃类降解作用最为明显,而在海洋环境中,细菌和酵母菌为生物修复的优势菌株[12]。Austin等[13]对从切萨皮克湾水域及沉淀物中分离的石油降解菌株进行了大量的分类研究,结果发现这些菌株有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诺卡氏菌属等,为肠杆菌科、放线菌科及棒状杆菌科家族的成员,大约占到分离菌株的95%。Kirk和Gordon[14]等发现从海岸边生长的菌株中分离出的石油降解菌大部分为海洋子囊菌属、海洋真菌属和霉菌属中的菌类。

1.2影响微生物作用的因素

石油烃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仅仅存在于烃类污染的区域内,在土壤、沉淀物中也发现少量的该类化合物。因此,烃类降解菌在环境中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存在,但是它们的数量却因环境的差异而有很大的不同。在烃类污染物中也存在少量的降解菌类,但是由于菌株进行生物修复代谢需要足够的氧气、碳源、氮源、磷酸及其他生长所需的条件不能被满足,因此生物修复能力就不能充分的体现。生物修复中引入的微生物能否成功发挥作用取决于它的数量、种类、石油的组成以及其他环境因素。能降解石油类污染物的菌株大约有200多种,分属于不同的属,降解能力有很大差异。将微生物引入进行生物修复时,要适当提高菌株的数量,增大菌株的降解能力,增加微生物的修复能力。石油类污染物的成分复杂,且它的物理状态对其在水中的降解具有较大的影响,液态的石油烃类可以透过细胞膜,被微生物吸收,而固态类的利用机制至今为止还不是很清楚。污染物的浓度也是制约微生物作用的因素之一,当浓度过高时,会抑制生物的降解效率甚至对其产生毒副作用,致使反应无法进行[15]。一般情况下,石油烃类污染物对生物修复能力抑制的能力从大到小依次如下:n-烷烃,支链烷烃,直链烷烃,低分子量n-烷基芳香烃,单烃,环芳香烷烃,聚合芳香烃[16]。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环境因素中的温度、含氧量、营养物质、pH等都是生物修复效率的影响因素。温度决定石油类污染物的状态、化学组成以及微生物代谢的速率。生物降解微生物一般为好氧菌,氧气的含量对微生物的代谢速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元素尤其是氮和磷,如果含量过少,对微生物的代谢极为不利。pH值的不同也会影响相应的降解速率,一般真菌和细菌适宜的pH为中性。

1.3石油类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途径

微生物降解石油类污染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步骤,基本上都为有氧代谢,少数为厌氧代谢,涉及氧气、溶解盐类、水不溶性烃类、水和微生物等重要因素。微生物降解烃类途径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基团特异性的氧化酶与膜结合;二是微生物与水溶性烃类化合物的选择。实际上,该反应的及时步便是氧与微生物膜的结合,这是微生物直接与底物结合的必须步骤,成功结合之后,微生物将在水-烃类结合处进行快速增长。细菌一般有两种促使与水不溶性底物结合的机制,一种是特殊粘附机制,另一种为外乳化剂的产生。烃类化合物是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降解烃类化合物是治理石油类污染物的主要目的。由于烃类结构比较复杂,根据其特点可以将烃类降解途径分为链烃途径和芳香烃途径。此外,烷烃有时还可在脱氢酶作用下形成烯烃,再在双键处形成醇进一步代谢。

在链烷烃的降解中,最为典型的是恶臭假单胞菌GpoI所携带的质粒OCT编码相应的烷烃羟化酶。代谢开始时,首先是膜结合氧化酶与可溶性红素氧还蛋白、红素氧还蛋白还原酶将NADH提供的电子传递给羟化酶,羟化酶将相应的烷烃降解为乙醇。乙醇进一步被氧化,转变为乙醛和乙酸,优先进入β氧化和三羧酸循环途径。研究发现[17],不同的菌株中所含有的编码烷烃羟化酶的基因不同,有些可以被固体长链(>C22)所诱导表达,有些可以被液体烷烃(C16~C22)所诱导表达。烷烃降解过程中出现两种不同的单氧酶,一种含有铜离子,另一种是一种跨膜带有双核铁离子的单氧酶。两种酶参与不同的烷烃代谢途径,其中在大多数的烷烃代谢途径中都会有含铜离子单氧酶的参与,而含有双核铁离子的只在碳原子大于六个的烷烃降解中参与。芬尼特途径表明,在不动杆菌属菌株M1中,双加氧酶将烷烃转化为醛类,中间体为n-烷基过氧化物而非乙醇[18]。双加氧酶催化n-烷基烃(C10~C30)和烷烃(C12~C20)时需要一分子氧,在催化过程中无氧自由基的产生。有些微生物能将烯烃代谢为不饱和脂肪酸并产生某些双键的位移或产生甲基化,形成带支链的脂肪酸,再进行降解。国内外对多环芳烃的降解研究越来越关注,很多学者发现,许多微生物种类都能将多环烃类作为生长的碳源和能源,其中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及蓝藻细菌等,它们都能利用低环芳烃(少于3个环)和多环芳烃(多于4个环),比如说萘、二氢苊、蒽、荧蒽和芘等。但至今为止,还未发现能利用四环苯并芘作为碳源和能源的菌株[19]。低水溶性和高吸附性的多环芳烃可以对生物降解起抑制作用,但是加入一些相应的物质可以缓解这一现象,比如毒性物质、优先底物、底物竞争物等。

多环芳烃的生物降解机制大多数是通过研究萘的代谢质粒NAH7(来自于恶臭假单胞菌)来进行的。在该菌株中,上游途径是相应的操纵子编码的酶将萘降解为水杨酸,下游途径为另一个操纵子编码的酶将水杨酸转变为乙醛和丙酮酸。在此期间,一分子氧通过萘双加氧酶进入芳香烃环内,该双加氧酶由多个组分组成,包括还原酶、铁硫还原蛋白和铁硫黄素蛋白。萘降解的起始反应是形成顺-萘二醇,接着转变为水杨酸,成为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体而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行代谢[20]。萘双加氧酶是一个多样化的酶,可以参与一系列的反应,分子和生物化学实验证明,它可以降解像菲和蒽等多环类的芳烃。随着越来越多的多环芳烃降解菌株的分离和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多环芳烃代谢基因被发现。与此同时,研究发现能降解多环芳烃的基因序列,大部分来自于诺卡氏菌属、红球菌属、单胞菌属及分枝杆菌属,其中一些可以降解高分子量的芳烃。Romine等[21]将假单胞菌属中的pNL1质粒进行研究发现,其所表达的蛋白酶能降解甲苯、二甲苯、水杨酸、联二苯、二苯并噻吩和苯甲酸盐等。在该质粒中,至少含有13个能编码芳烃降解相关酶的基因簇。

虽然大部分降解石油烃类的微生物为好氧菌,但厌氧菌在烃类代谢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研究发现,甲苯、二甲苯、三甲苯、烷基苯、萘、菲、甲基萘、四氢萘、大于六个碳原子的烃、支链烃和碳氢混合物等都可以在厌氧的条件下被降解,主要由厌氧光合细菌或是含有还原电子的产甲烷菌通过Fe(III)还原、脱氮反应、硫还原进行。对反硝化细菌代谢甲苯的研究发现,延胡索酸可以促进琥珀酸苯甲酸酯合成酶利用甲苯合成琥珀酸苯甲酸酯。之后,一系列的β-氧化反应将琥珀酸苯甲酸酯降解为苯甲酸-CoA,其为芳香烃厌氧降解中最重要的中间体。对于乙苯的氧化代谢是在无氮条件下,由乙苯脱氢酶脱去一分子氢产生1-苯基醇,之后被氧化为苯乙酮。多环芳烃(两个或三个环)也可以在厌氧条件下进行降解,萘可以在硫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中进行羧化反应生成2-萘甲酸盐[22]。

2微生物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生物降解是环境中烃类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消除的主要机制。该机制被认为是环境中降解原油和其精炼产品的比较环保和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23]。石油污染物主要是存在于土壤中的石油污染、海洋中的石油泄漏以及石油化工废水污染。排放到环境中的石油类污染物与土壤当中的成分结合,使得很难被降解和消除。生物乳化剂的使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种情况,可以将石油类物质与土壤颗粒进行分离,并增加石油类化合物的水溶性,使土壤中的石油物质降解速度加快。受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可分为原位生物修复技术、非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和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24],其中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主要用于处理表层土壤污染。生物反应器的处理过程为:将污染土壤与水混合制成泥浆,装入反应器中,接种微生物和相应的营养物质,处理结束后,将土壤和水分离,将土运回原地。该法处理过程工艺复杂、费用较高。一般很少采用。陆泗进等[25]研究发现,将植物与微生物结合能有效的将土壤中的石油类污染物进行降解。

土壤和水环境中含有大量的降解碳氢化合物的微生物种类,其总量占全部微生物种类的1%。当石油类污染物存在时,这些降解菌的数量会远远增加,占到全部微生物种类的10%。由于微生物发挥作用时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受环境因素的限制,它们的自然降解效率停留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在原始海水中,生物修复的效率为每天小于0.03g/m3,当降解条件比较适宜时,速率能达到0.5~50g/m3。为了增加石油的生物降解效率,可以通过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进行,一种是加入适当的营养物质,促进环境中自有微生物的生长;另一种是将培养好的菌种接种到石油类污染物中,增加微生物的种群数量;第三种是加入相应的表面活性剂,增加石油和海水中微生物的接触面积。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含有亲水和疏水基团的两性分子,具有增容性、乳化性及增粘性等作用,但由于其具有毒性且在环境中积累,会加重环境污染,一般不用该方法。

石油化工废水是指用炼油生产的副产气体以及石脑油等轻油或重油为原料进行热裂解生产乙烯、丙烯、丁烯及进一步反应合成各种有机化学产品的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在一般废水处理中,常采用两步处理法,及时步为物化法的预处理,第二步为生物法进行二级处理,该步处理主要是采用生物反应器的方法。3展望石油类烷烃的生物降解法虽然具有化学法、物理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对石油的降解更彻底、更清洁,但是它也不能将污染物百分之百的降解为H2O和CO2,将污染物的毒性彻底消除。有研究发现,重金属或石油类烷烃不是造成生态毒性的单一物质,其毒性还源自于石油类污染物降解产生的中间代谢物。

微生物在进行生物修复的过程中,还会因为降解的毒性物质积累而受到影响,进而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会有所下降。因此,对微生物降解中间物的毒性实验研究以及筛选高耐受性的微生物显的尤为重要。由于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要受到污染物本身性质、微生物种类、数量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实验室研究与实际环境中污染物降解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微生物的实际效果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可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的菌群非常庞大,各种菌株的代谢机制不尽相同,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蛋白组学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及DNA改组技术等筛选不同的菌株,探究其代谢机理是石油烃类污染物生物修复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势。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萃取方式

《环境与发展杂志》2015年第七期

1分析步骤

1.1样品预处理

1.1.1手工萃取操作步骤将样品移入分液漏斗中,然后加四氯化碳。手工摇动,并经常开启旋塞排气,静置分层后将萃取液放出。再取适量四氯化碳,重复萃取一次,萃取液经过滤、脱水、吸附后在红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1]。

1.1.2旋转振荡器的操作步骤将样品移入分液漏斗中,然后加四氯化碳。在旋转振荡器上振荡3min,并经常开启旋塞排气,静置分层后将萃取液放出。萃取液经过滤、脱水、吸附后在红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

1.1.3射流萃取器的操作步骤将样品倒入射流瓶,然后加入四氯化碳。再开机萃取(待水样从射流瓶被射入储样瓶后,再按以上步骤再吸射一次)。静止等待液体分层后,拧开排液阀,将萃取液放出。萃取液经过滤、脱水、吸附后在红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

1.1.4全自动红外分光测油仪(采用搅拌萃取)将专用油类采样瓶与仪器连接,由仪器将萃取剂自动注入水样中,通过磁力高速搅拌萃取,将水中油类物质萃取到试剂中,经分离装置将水与试剂分离,经硅酸镁吸附柱吸附动、植物油。萃取试剂直接进入测量池中,自动测量并计算总油、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含量。

2结果与讨论

2.1用空白加标样品试验不同萃取方式的萃取效率用空白加标样品进行分析测定,加标量分别为0.50mg、2.00mg、5.00mg。分别采用手工萃取、旋转振荡器萃取、射流萃取和全自动红外测油仪(采用搅拌萃取),测定其浓度,计算萃取效率。由表1可知,四种萃取方式的萃取效率均在85%以上,能满足样品分析的需要,但仪器萃取的效率更高,均能达到90%以上。

2.2不同萃取方式在测定实际样品时的比较采集不同来源的实际油类样品,分别采用手工萃取、旋转振荡器萃取、射流萃取和全自动红外测油仪(采用搅拌萃取),测定其浓度,并进行加标回收试验。结果见表2。实验结果表明:四种萃取方式在实样及实样加标中无显著性差异。

2.3不同萃取方式优缺点的比较手工萃取方式需要占用大量人力,特别是分析地表水时需要使用2L的分液漏斗,因此工作量较大。旋转振荡器萃取和射流萃取与手工萃取方式相比,能节省人力,但这两类仪器操作步骤较为繁琐。全自动红外测油仪只需要将专用采油瓶和仪器连接,然后由仪器自动完成试剂注入、萃取、分离、测量、清洗等全部功能。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实用的优势。

3结语

3.1四种萃取方式的萃取效率基本一致,均在样品误差的正常范围内,能满足实际样品测定的需要,无显著性差异。

3.2与国标方法相比,全自动红外测油仪(采用搅拌萃取)具有非常突出的优点。

3.2.1配备专用采样箱和采样瓶,采样瓶采集样品后能直接读取样品体积,可直接上机萃取,无需转移到量筒中量取,避免样品转移带来的样品损失。

3.2.2采用自动进样器,可连续自动测量八个样品的总油、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

3.2.3仪器采用在线膜分离系统,在流动相中实现水相与有机试剂分离。萃取后的试剂预先过滤,分离膜不会堵塞,使用方便,节省试剂,运行成本低。

3.2.4使用硅酸镁吸附柱吸附动、植物油,电脑实时显示硅酸镁有效剩余量,无需频繁更换硅酸镁吸附柱。

3.2.5全过程密闭运行、操作人员不接触试剂,避免了有毒试剂对人体的伤害。

3.2.6采用高精密细分驱动器,细分测量波长,提高了测量的稳定性和

度。由此可见,全自动红外测油仪具有非常突出的优点,并能够满足质量控制的要求。因此,可代替国标方法测定水中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张飞 单位:上海市崇明县环境监测站

石油类论文:探讨石油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2.建研凯勃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各大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大W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石油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丰富,不仅设置了有关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主题,还设置了与石油专业息息相关的主题。本文以我校社会实践内容为例进行研究,探讨石油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以期完善石油类院校社会实践体系,培养出更,更的石油人才。

关键词:石油类院校;社会实践;素质教育

一、引言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协调推进“四个”战略布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石油类院校学生所学知识专业性强,知识面广,所学专业涉及到了地质学、数学、力学、结构学、材料学、测量学等多种专业学科,这不仅要求学生们有强大的学习认知能力,还要求学生们能及时融会贯通,真正的理解所学内容。因此,我校在设置社会实践主题时,不止设置了“中国精神学习宣讲行动”、“聚焦农村精准扶贫行动”、“创新驱动经济转型体验行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行动”这类关注学生素质教育的活动,更根据学校特色,增加了“中国梦,石油行”这一专业专属主题活动。此活动要求组织青年深入石油企业,参观生产一线,感受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壮大以及我校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将自身的成长与石油行业命运紧密相连。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对石油企业的深入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此外,学校联系时事,积极开展国际交流行动,为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文以以这些活动为例进行研究,探讨石油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完善现有的社会实践体系。

二、社会实践对学生能力的影响

1.学生的素质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提高。国民素质是现代化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素质培养刻不容缓。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的素质提高提供了平台。如我校今年开展的“中国精神学习宣讲行动”、“关注民生志愿公益行动”、“美丽中国环保科普行动”等活动,要求学生深入到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工矿企业和部队军营,开展科普知识宣讲、社会调查研究、发展建言献策等形式各异的活动。实践活动进行中,学生要亲身体验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他们的身份从学生变成了农民,变成了工人,变成了老师。他们不再是信息的接收端,更变成了信息的传输端,信息的产生端。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而这些经历也会变成养料,为学生们素质的提升提供养分。

2.学生的交流能力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社会积极向前发展的保障。作为石油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会进入到与石油有关的企业进行工作。这些企业专业性强,渴望招收的是“高精尖”的人才。企业在招聘时,不会只看学生简历,更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此可见,交流能力直接影响了以后工作的前景。我校安排的这些社会实践活动,都要求学生自己去联系实践单位,而不是靠学校提供实践机会。学生们在联系实践单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与实践单位的主管领导进行交流,清晰明了的介绍自己的实践目的、实践时间以及实践要求等。在平时,学生接触到的人主要是同学和老师,这些人接触起来的比较熟悉,因此没有距离感。但与领导的接触交流则需要学生拿出更多的尊敬和谨慎,不犯言语上的错误。这个过程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在社会实践结束后,各个社会实践团队还要进行结题答辩。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对自己团队参与的社会实践项目进行介绍和总结,这考察了学生的概括和总结能力。经过整个社会实践流程,相信学生的交流能力会更上一层楼,也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助力。

3.学生的处事能力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培养。处事能力是一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当今的大学生在应试教育系统下,没有足够的机会去锻炼自己的处事能力,毕业后马上进入社会,会有一阶段的不适应期,而社会实践则给了学生们一个机会来提升自己的处事能力。我校现有的社会实践主题均为笼统的概念,学生可以在这些主题下选择一个的方向进行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校要求整个社会实践活动都要自己规划,从实践人员、实践地点到实践内容、实践目的,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进行策划。如果策划的不完整,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类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学生锻炼自己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校期间,学生如果可以多多参与此类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他们的自主处理事情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这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4.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培养。正式文本写作一直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小到一个调查报告,大到毕业论文,都是在考察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步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中时时都要用到公文写作,这是当代学生不可逃避的一项能力培养。因此,我校的社会实践也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社会实践结束后,各个实践团队都要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综述自己团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报告是社会实践成果展示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团队要通过数十页的文字与图片,向他人展示整个社会实践进行的过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带给学生的影响。实践报告写不好,就无法展示实践成果,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就失去了色彩。正因如此,社会实践通过要求学生写总结报告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办法。

5.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巩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石油类院校最突出的主题便是“石油”。随着国际油价的走低,石油类院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只有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未来竞聘中收获自己想要的工作岗位。根据调查,我校每年都会设置活动,实践团队会深入各个石油企业一线,参观石油相关企业,了解石油行业近期的发展动态,与往届校友进行走访交流。学生平时在学校学到的都是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参观石油一线会让所学知识与所见到的相互印证,巩固所学知识。参观的过程也能够让实践团队成员体验石油精神,鼓舞学生为石油行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建立更完善的社会实践体系

1.加强日常教育,使社会实践普及性更高。我校如今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主要是各班班级干部以及思想先进分子,很大一部分的普通同学没有兴趣参与此项活动。学校可以在学期间增加日常的社会实践教育,向学生宣讲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同时,将已经结束的社会实践团队的时间成果进行展示,如制作宣传板、粘贴宣传海报、播放活动视频等,让学生们对社会实践有初步的了解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舞大家投身到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来。

2.完善活动后续总结过程,加深社会实践的活动意义。我校如今在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都会开展学校社会实践团队评比活动,并对团队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笔者认为在这种制度实施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把团队的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同时收集其他高校社会实践成果,将两者进行对比,发现我校社会实践的优缺点,争取把下一次的社会实践做的更。社会实践结束后,学校可以邀请往届社会实践团队做有关社会实践的报告,分享自己的社会实践故事,将社会实践成果具体化,深远化,加深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影响。

四、结语

石油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覆盖面广,专业特色强,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同时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坚持不懈的将社会实践活动做下去,及时根据当前时事设置适合学生的主题,是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及专业能力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及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石油类论文: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石油类化合物的探讨

摘 要: 在我国污染物监控领域石油类是重点监控的对象。近年来,由于四氯化碳具有较强的毒性,在污染物监控方面的应用逐渐被禁止,因此需要有新的检测方法来代替。本文着重对气相色谱法在水中的石油类化合物的应用进行研究,针对前处理以及色谱条件采取有效优化措施。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及度,达到监测要求,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气相色谱法 石油类 液液萃取

社会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因石油类造成的污染现象日益加重,特别是水体中的石油类造成的污染尤为严重。烃类化合物是构成石油类物质的主要成分,其中有不饱和烃、饱和烃、沥青质、芳香烃、树脂类等化合物。水中的石油类物质在降解时,将大量的水中溶解氧消耗掉,使水质产生恶化,对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在我国的河流、海域等环节中,石油类的污染性最为严重,成为目前工业废水及地表水监测的重要内容。

一、测定水中石油类化合物的主要方法

目前国内外测定石油类污染物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非分散式红外法、重量法、以及红外分光光度法等等,其中气相色谱法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选择性,可对石油类物质的组成成分、浓度以及变化进行测定,在石油类化合物测定中应用广泛。

本文采取前处理的液液萃取方式,应用合适溶剂代替四氯化碳的气相色谱技术,实现快速测定水中的石油类的目的,总结出灵敏度高,度高以及检出限较低的分析方法。

二、试验分析

1.试验原理

利用带有氢火焰离子化的FID检验器气相色谱设备,对萃取后的水样用二氯甲烷进行检测。以C10-C28烷烃作为检测对象,对色谱条件相同C10-C28之间的样品所处色谱峰实施积分,最终测出定量结果。

2.试验过程

2.1试验设备及试剂

本试验所用设备主要有瓦里安CP-3800气相色谱仪器、FID型检测设备、数据处理系统等;DB-5;0.32mm内径;30m柱长、0.25mm膜厚的色谱柱;1000ml,不能在活塞上使用具有油性的润滑剂,应当选择聚四氟乙烯型活塞。

本试验所用试剂主要有农残级的二氯甲烷,纯水、标准正构烷烃溶液,包括有Supelco公司生产的C10-C28等混合物。

2.2采集及保存样品

用玻璃容器单独盛放在玻璃容器里。每个样品采集用的玻璃容器都应当在使用前用洗涤剂进行清洗,然后用剂水和自来水进行荡洗,并用130℃的烘箱烘干,或者利用甲醇进行荡洗后沥干。

采样过程中,样品应当与表层水同时采集,并对样品瓶进行标识,对样品体积进行确定,每次采样量应当达到标线。

采集的水样24h内如果不能进行测定,应在水样中添加浓度为1:1盐酸,达到pH

2.3样品萃取

本试验在制备样品时采用液液萃取法进行样品提取。先把500ml的水样全部装入分液漏斗里,将样品瓶用二氯甲烷进行荡洗,并将荡洗后的液体也装到分液漏斗里。然后加入二氯甲烷200ml,进行10min液液萃取,静置一段时间后逐渐分层,把上层二氯甲烷移出,以上步骤重复3次,将每次萃取的液体合并,采取氮吹法将液体浓缩到1.0ml等待分析。

2.4配制标准线

结合样品的具体状况,至少配制5个标准浓度的使用液,其中的一种使用液的浓度应比方法检出限高。其他适用液浓度需要能将水样中的石油类化合物的浓度覆盖,或者浓度在GC线性标准值内。

2.5试验条件

以氮气为载气流速为2ml/min;氢气流速为30ml/min;空气流速为300ml/min;尾部吹气流速为28ml/min。采取分流方式实施进样,1:5的分流比率;进样量为1。柱温的程序为温度为40℃时保持的时间为0.5min,15℃/min速率将温度升到290℃,并且保持时间为5min。进样口的温度与检测器的温度同为300℃。

2.6计算方法

利用正构烷烃使用液注入法来对仪器系统进行校准,分析标准使用液与样品方法一样。都是利用石油类化合物平均响应因子的色谱法的总面积,对水样中的石油类化合物的浓度进行计算。水样中的石油类化合物积分的时间段为正构烷烃所校正的标准中C10色谱峰的起始时间与C28色谱峰的结束时间之间。峰面积为定量时,峰积分条件同正构烷烃的校准标准一致。然后通过公式Fi=Ai/Ci公式对各个响应因子进行计算。其中Fi为第i个烷烃响应因子;Ci为色谱柱中注射进去的烷烃质量。

三、结果分析

1.检出限的得出

通过计算可得出标准的色谱图、各烷烃峰面积和响应因子。利用公式MDL=S×t(n-1,0.99)来计算方法检出限,假如连续对7个样品进行分析,置信区间为99%,t6,0.99=3.143。公式中,S代表平行测定标准偏差,t(n-1,0.99)为99%置信度、n-1自由度时t值。重复分析样品的数量为n。本试验在500ml样品体积、浓度缩至1.0ml状态下进行,得出0.01lmg/L的方法检出限。

2.试验的精准度

试验过程中,对7个500ml配制的水样中加入0.5g石油类化合物,试验其回收率,结果显示石油类化合物有81%-118%的加标回收率。

3.具体样品测定

试验当中,应分别取工业废水、地表水以及石油类标准样品,实施具体样品测定。最终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所测定的标准水样测定值达到给定标准。

4.技术要求

要确保所用色谱分离的条件达到正构烷烃组分C9和二氯甲烷的基线分离,C28出峰时间应在30min内。

标准曲线绘制时,各个正构烷烃的响应因子标准偏差需≤20%,此时的标准曲线认定为合格,然后利用各个因子平均值计算。

第i个烷烃多具有的平均响应因子用Fi来表示,mesn同石油类化合物的校正标准的Fa之间的相对偏差用当在±20%以内。

假如D%超出±20%,应检查CC,特别是歧视样品进样检查的问题,例如在进样衬管有活化点或者受到污染、进样口色谱柱安装不合理、存在进样技术问题,进样口存有裂缝、色谱柱受到污染等。此外,如果正构烷烃的混合样品在溶剂中没有溶解时,D%也会出现超出±20%的现象。

结语

通过对石油路化合物的色谱条件进行分析,利用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对水中石油类化合物进行降解,可取得较好的检测与分离效果,试剂耗用量少,灵敏度与回收率较高,前处理的方法比较简单、定量结果率高,可用于地表水、饮用水、沸点较高的废水、地下水中C10-C28石油类化合物的测定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石油类论文:青堆子湾海水石油类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摘要 分析青堆子湾及其池塘养殖区石油类污染物季节变化、污染水平及水平分布,探究石油类污染物变化与叶绿素a含量及总溶解无机氮的关系。根据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4个季度青堆子湾池塘养殖区海域石油类污染物含量的调查结果,对该海域石油类污染物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海域的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季节性变化和水平分布变化显著,主要受地表径流和渔船油类排放影响。石油类污染物季节变化与水体总溶解无机氮含量成极显著负相关。整体来看,该海域的石油类污染程度较轻,水质处于国家一类标准。

关键词 石油类污染物;时空分布;影响因子;青堆子湾

黄渤海沿海地区作为中国北方重点经济发展区域,在经济形势良好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人口增长快、环境破坏加剧、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的发生。近年来,随着石油资源开采加剧、海洋石油泄露事件频发及陆源含油污水排放量增加,导致黄渤海近海海域石油类污染加剧[1]。

石油类污染物组成成分复杂,主要含有多种致癌化合物,这些致癌化合物难以被微生物降减,因而极易富集到生物体内,通过食物链传播和放大,严重危及人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健康[2]。由于石油类污染物密度普遍比海水密度小,易漂浮在海面上,在水动力作用下,沿海平面和垂直方向进行扩散,以小分子形式溶于水体,进而被海洋生物所利用,严重危害海洋生态系统[3]。此外,石油类污染严重降低了海水的自净功能和氧气的溶解量,对海水养殖业影响深远。

随着陆源污水排量的增加以及逐年频发的海上溢油事件,石油类污染物逐渐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迄今已有对湄洲湾[4]、深圳湾[5]、北黄海[6]等海域石油类污染物及分布特征的研究。但尚未见对辽宁青堆子湾海域石油类污染物分布特征及相关因子的报道。本文通过2011―2012年对青堆子湾沿海养殖池塘及近海海域的周年调查数据,分析青堆子湾海域及养殖池塘石油类污染物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影响石油类污染物分布的环境因子,旨在为评估青堆子湾养殖环境质量、预防和管理石油类污染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本研究共在青堆子湾近海海域及沿海养殖池塘设置了9个采样断面,包含31个采样站点(图1)。其中青堆子湾近海海域设置4个断面,共16个采样站点(H1~H16);沿海养殖池塘设置5个断面,共15个采样站点(C1~C15)。分别于2011年秋季(10月)、2012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冬季(12月)对现场海域进行调查取样。采样过程中,利用多⑹水质监测仪YSI跟踪监测记录了海水的表层温度、pH值和盐度等环境参数。采用抛浮式无油玻璃采水器采集500 mL的海水样品保存于棕色试剂瓶中,加入H2SO4进行酸化,带至实验室作后续分析。同时,采集足量水样对叶绿素、营养盐和悬浮物等参数指标进行测定,相关步骤及分析结果参见文献[7-8]。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根据《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2007)对海水样品的石油类污染物含量进行分析。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的石油类污染物含量,标准溶液为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20号标准储备液(1 g/mL)。

1.3 数据统计

运用ArcGIS 10.2的克里金插值法对石油类污染物含量进行插值分析,最终绘制青堆子湾海域石油类污染物季节分布图。采用SPSS 19.0对石油类污染物的质量浓度和其他环境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分布特征

青堆子湾池塘养殖区海域表层海水中石油类污染物含量的分析结果(图2)表明,青堆子湾池塘养殖海域的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年平均浓度为8.91 μg/L,年际变化范围为3.62~22.58 μg/L,均为超过国家一级海水水质标准(50 μg/L)。该海域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季节变化明显,且冬季石油类污染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春秋季节石油类污染物含量相对较低。有3条入海径流(地窨河、湖里河和英那河)携带污水流入青堆子湾,是导致该海域发生石油类污染的主要原因。

2.1.1 春季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分布特征。由图2可以看出,青堆子湾池塘养殖区海域表层海水在春季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呈由东向西逐渐升高的趋势。地窨河中采集样品的石油类污染物含量高达7.76 μg/L,显著高于其他2条河流水质样品的石油类污染物含量,表明地窨河携带的污水是导致春季青堆子湾石油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石油类污染物含量浓度由湾内向湾外逐渐降低,但浓度变化较小,可能受春季海流影响,海水活动频繁,对石油类污染物起到稀释混匀的作用。

2.1.2 夏季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分布特征。由图2结果显示,夏季青堆子湾池塘养殖区海域表层海水的石油类污染物浓度高点主要包括湖里河、英那河及其河口、内湾东部以及外湾西部。随着雨季降雨量的增加,入海径流的河水量也随之增加,大量污染物随着河水排入湾内。同时,由于该时期养殖活动频繁,养殖废水及地表径流的作用使青堆子湾海域表层海水的石油类污染物含量相对于春季有所增加,平均浓度达到10.38 μg/L。该时期石油类污染物含量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湖里河和英那河河口,表明该海域西部在夏季的石油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地表径流;而船舶港口主要位于地窨河东部,该时期是渔业捕捞活动较为频繁的时期,大量船只运行过程中排放的油类是导致青堆子湾东部内湾石油类污染物含量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1.3 秋季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分布特征。与夏季石油类污染物相比,秋季青堆子湾养殖池塘海域的石油类污染相对较轻,含量范围为4.07~8.91 μg/L,平均浓度为5.39 μg/L。石油类污染物含量由湾内向湾外逐渐降低,高值仍出现在地窨河及其河口区域。秋季是全年监测周期中石油类污染程度最小的时期,可能是由于秋季降雨量骤减,地表径流排水量减少所致。同时,随着气温降低以及禁渔期限制,渔业捕捞活动减少,船舶排污水平降低。综合来看,该时期青堆子湾海域的水质质量较高,特别是外湾海区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很低,达到国家及时类海水水质标准。

2.1.4 冬季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分布特征。青堆子湾池塘养殖区海域的石油类污染程度在冬季较高,含量范围为8.48~26.34 μg/L,平均值为12.91 μg/L,高值区域主要出现在地窨河和湖里河河口之间以及外湾西部。由于青堆子湾海域在冬季受季风和环流的影响,降低了湾内和外海的海水交换率,导致污染物在湾内累积,是造成冬季青堆子湾池塘养殖海区石油类污染物异常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地域分布来看,外湾的石油类污染物高浓度区域主要位于西部,这是受东北季风的影响,导致表层海水主要流向西南方向,污染物随之在外湾西部累积;而在内湾,高值污染浓度主要出现在湖里河河口,同时受到地窨河排入河水水动力的影响,石油类污染物主要聚集在2条河流之间的区域,并逐步向外湾迁移。

2.2 石油类污染物含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2.1 石油类污染物含量与叶绿素a。海水中叶绿素a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水体浮游生物的多少,通常叶绿素a含量越高,水体的生产力随之越大。相关研究表明,海水中石油类污染物含量与叶绿素a浓度成正相关[9]。石油类作为海洋水体中普遍存在的有机污染物,能被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所分解,因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石油类污染物能够对水w中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起到促进作用。在本研究中,青堆子湾养殖池塘海域的叶绿素a含量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表1),主要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青堆子湾池塘养殖区的石油类污染物含量与叶绿素a含量的相关性较低(R2=0.097),表明石油类污染物分布受到叶绿素影响较低。

2.2.2 石油类污染物含量与总溶解无机氮。结合杨晓龙等[7]的调查结果,将青堆子湾池塘养殖海域表层海水的石油类污染物四季的平均含量与海水中总溶解无机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石油类污染物含量与总溶解无机氮含量成显著负相关(图3)。之前有研究表明,海水的总溶解无机氮含量影响微生物对石油类污染物的降解过程。在一定范围内,较高含量的总溶解无机氮能够促进微生物对石油类污染物的降解速度,导致石油类污染物含量下降[10]。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上述分析。

3 结论

青堆子湾养殖池塘海域的石油类污染物含量较低,整体处于国家一类海水标准,但部分地区石油类污染物含量较高。冬季石油类污染物含量较高,可能受到季风和环流等因素影响;其次是夏季,该时期主要影响海域石油类污染物含量的因素可能是地表径流和渔船排放等。石油类污染物含量与水体叶绿素含量相关性不强,但与水体总溶解无机氮含量相关性很强,表明石油类污染物季节变化受到水体营养盐影响较大。

石油类论文:提高石油类高校材料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探讨

摘要: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石油高校材料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学位点现状,阐述了提高石油类高校材料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石油类高校;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质量

一、石油类高校材料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科点立足石油石化,面向社会行业发展对材料工程的需求,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材料工程领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材料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解决本领域工程问题或从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能力,掌握解决本领域工程问题必要的实验、分析、检测或计算的方法和技术;应掌握一门外语技能,能顺利阅读本领域国内外科技文献,掌握本领域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点现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工程专业紧密围绕石油石化新材料及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开发研究的大方向,现有腐蚀与防护技术、材料失效与表面改性、新材料焊接技术、能源新材料技术与应用、材料加工及其自动化、材料分析与检测技术、高分子材料工程等7个主要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近年来,在石油管道的焊接及接头防护、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智能仪器检测、石油石化装备腐蚀与防护、表面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目前,本学位点拥有材料实验室、焊接技术实验室、表面工程实验室、腐蚀试验室、无损检测及设备自动化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材料工程专业现有专职教师30余人,其中教授约占三分之一,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比例的88%。导师队伍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资历深、教学水平高的老教师,又有年富力强、学历层次高的中年教师,还有学术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的青年教师。

近年来材料工程专业在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其他高校相比,我校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的课程建设、基础条件建设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妨碍了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提高。目前,本学位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缺少与研究生专业课程配套的相关教材。(2)与研究生教学匹配的相关实验条件薄弱。(3)缺乏研究生科研用常规设备,一些创新性思路无法实现。(4)上述原因也导致研究生品质生源的流失,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因此,为构建我校石油、海洋特色鲜明的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科研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的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迫切需要加大对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力度,增强我校在该领域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综合实力,以满足石油石化及海洋工程装备对高层次、高素质的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的需求。

三、提高石油类高校材料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措施

1.课程体系建设。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之一,对于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1)制定学位标准,修订培养方案。为明确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保障培养质量,促进本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根据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该标准对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根据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修订了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结构,提炼了课程内容,增加了实用类、技能类课程及课程内容。(2)专业课教材建设。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特点侧重于工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存在的最显著问题是缺少偏重于工程的相关专业课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学位点组织相关主干专业课的授课教师编写了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专用的教材,满足了研究生课堂教学需要。(3)完善专业课程相关教学文件。随着新教材的编写,与之配套的教案、CAI课件和习题以及考试题库也进行了相应的完善和补充,搜集、编写了一系列电子教学资料,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建成了相关课程网站;开发了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用于课程的实验教学,补充了实验设备不足给教学造成的影响。

2.导师队伍建设。(1)加强导师梯队建设。提倡“导师为主,团队指导”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模式。鼓励学术带头人及有经验的研究生导师对青年导师进行“传、帮、带”,提高青年导师队伍的指导水平。同时积极从国内知名高校引进博士毕业生,让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继续深造,通过培养博士后、师资博士后、创造出国交流的机会等,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成为导师队伍的坚强后备力量。(2)加强专业课教学梯队建设。设立主讲教师A、B角,并配备或培养高水平的后备青年教师,使教学团队在职称、年龄和专业背景的搭配上更趋合理,逐步建立稳定的专业课教学梯队,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3)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引导、鼓励等有效措施,激励教师考取各类工程师资格证书,获得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鼓励教师将自身学术水平的提升与工程实践工作相结合,做到科研与工程相互促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和工程素质。目前,导师梯队成员新增国际焊接工程师6人。(4)加强国内外合作与学术交流。通过出国进修、合作研究、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作报告等多种途径,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整体学术水平及在国内外材料工程专业领域的影响力。近年来,由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国外知名大学深造的青年硕士生导师7人,并已经全部学成回国。聘请教授、专家来校讲学,直接与研究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我们的研究生得到了极好的锻炼。(5)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采取引导、鼓励等有效措施,激励研究生导师在科研方面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督促其在研究生教学及指导方面认真负责、尽心尽力。鼓励教师将自身学术水平的提升与研究生教学及指导工作相结合,做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对研究生指导上不负责任、把关不严、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导师,根据情节采取警告、停止招生等惩戒措施。

3.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工程T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必修训练环节和重大特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提高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规范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环节,根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编制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大纲,并把研究生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课程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实训基地的工程实践环境条件,完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4.大力开展教学改革。针对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要注重教学理念的调整,实行研究性教学法,突出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学”、“研”一体化特征,引导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感悟研究、体验研究和学会研究。研讨课是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研讨课题的分析、讨论和解答,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势必要占去部分课程学时,因此,要调整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进一步将重点内容放在工程应用性内容上,放在可以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内容上,适当降低缩减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另外,增加综合创新性实验,使之与研讨专题内容相配套。

四、结语

石油类高校材料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主要面向石油石化等行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为提高其培养质量,满足石油石化行业对材料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开展具有石油石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及教学方法改革,是目前石油类高校材料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面临的首要任务。

石油类论文:浅议如何提高石油类院校成人教育质量

摘要:成人教育是劳动者终身再教育重要手段。石油类院校成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确保和提高培养质量,为国家输送更多高质量的石油类专业人才。

关键词:石油院校 成人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已经进入发展的瓶颈期。对于石油类院校的成人教育来讲,如何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石油类院校成人教育现状

(一)生源减少,生源质量下降。

石油类院校成人教育主要面对石油企业的职工,近几年在岗职工学历逐渐达标,使生源比例已大大降低,在成人教育的专业报名来看,热门专业生源尚可,一般专业门可罗雀。伴随着生源的萎缩,成人教育招生选择的余地缩小,迫使生源质量下降;生源质量下降又致使教育难度加大、教育质量下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发展。

(二)学员的工学矛盾突出,顾此而失彼。

石油企业的职工,尤其是生产一线职工,工作大多在野外。他们首先要完成繁重的工作,之后才能利用业余时间上课、学习、完成作业、参加考试。在时间分配和学习精力上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存在着突出的工学矛盾。与此同时,个别学员抱着混文凭的想法,只为文凭到手,不为真才实学,造成面授出勤率低,作业完成差,考试及格率低,教学质量普遍下降。

(三)教育课程理论偏多,实践偏少。

作为石油类院校,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是能直观有效的提高学员知识运用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让学员掌握所需的技能、了解工作的实际过程,进而切实地提高自身的技能。虽然办学单位也意识到成人教育要结合实际,各校也采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对一些专业的课程做了调整,改变了实践与理论的相关问题等等。但相比起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讲,成人教育的教育改革仍需加大力度。

(四)教学质量缺少监控。

石油类院校的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大都为网络和函授为主。一些学校把成人教育放在学校总体工作中的边缘区域,造成对成人教育投人不足、重视不够,同时成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成人教育管理评估机制也不健全。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监督不力,把关不严等都是造成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缺乏监控的原因。质量监管的不力造成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石油类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的方法

中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我国的石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急速增加。石油类院校的成人教育也成为培养石油类人才的重要阵地。石油类院校应该根据学院自己的特色,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确实可行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石油类院校现有资源。

石油类院校在建校之初,就是为各个油田培养石油人才,经过多年发展,在专业设置、教师资源、实习设备和场地、财力支持等教育资源上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大多数情况是,教师和实习场地分属各个不同的科系,作为学校,要将这些资源统一调度提供给成人教育学生共享,手续较多,使得成人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很少甚至于没有。因此,对学员的面授基本上还是理论授课为主,教学质量很难有本质性的提高。因此,必需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提高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为成人教育服务。学院可以通过制定相应措施、制度,在资源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建立经济协议,使原本复杂的关系简单化,这就需要学院的管理者在重视成人教育的基础上,把握高校成人教育的特珠规律,更新观念,定位,深化成人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二)授课制度要有更大的灵活性。

石油类院校的成人教育,面向的大多数是石油工人,相当一部分来自基层,年龄跨度大、社会背景不同、水平差异很大,他们对专业技术知识都有一定的要求,希望获得相应的专门知识,这就要求成人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因为很多学生作为职工,他们的时间不能自主安排,经常外出上班,无法正常上课。面对这种情况,可以更加灵活的安排面授时间,提高面授质量。可以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员的情况,然后根据大多数学员休息时间来安排面授,确保大多数学员能够参加面授,进而提高培养质量。对于那些由于不能按时上课,无法通过课程考试的学生,可选择跟随下一届的学生重修。面授期间要求授课老师严格记录考勤,确保学生的上课学时,达不到规定的学时,继续要求重修,较大程度地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学方法。

参加石油类院校成人教育的学员长期处于生产及时线,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这对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针对这些特点,成人教育教学手段要尽快实现现代化。利用网络时代提供的便利条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在野外工作,而且工作时间不固定的学员,网络教学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决定学习的进程。授课教师可以在相关网站上提供网络课件,上课录像,复习题,作业题等相关资料供学员学习。同时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学员与教师间的交流,学员可以把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网络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探讨研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不但提高了学习效果,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加强教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选择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专业的现状发展趋势,更主要的是能根据成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组织教学的骨干教师授课。根据石油类院校成人学生的培养目标科学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上选择有活力,有发展,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进行传授,满足学员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还要尽可能的设置新兴学科课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与时展并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端正态度,认真授课,对学生一视同仁,注重细节,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授课。

教师能够爱岗敬业,悉心指导,学生才能够勤学爱学,争先创优。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存,更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如果仅仅为迎合某些眼前利益,以牺牲教育教学质量为代价,虽然能获得眼前利益,但那等同于饮鸩止渴,并非长久之计。

(五)加强函授站点的管理。

石油类院校的成人教育,以设置函授站点为主,学院对函授站的管理人员配置、教师的聘用等工作都应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教育主管部门应完善各级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函授站评估体系和质量标准,以更好地规范函授站办学。要对成人教育的报名、组织面授、实验实习、上交作业、安排考试、毕业设计等环节全程监控,使每一环节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加强成人教育培训l的规范化管理。

石油类院校的成人教育在我国石油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它正好适应了石油企业进一步发展对高素质员工增大需求的趋势。石油类院校成人教育要突出自己的实践性,技能性、行业性优势,不断加强管理,注重质量提升,为石油企业培养更多人才。

石油类论文:红外分光测油仪测定水中石油类技术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使得各种与环保有关的检测工作获得了快速发展,原有的一些规范标准被废除,新的标准随之出现,给相关检测作业提供了指导依据。基于此点,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红外分光测油仪与石油类,在此基础上对红外分光光度法对水中石油类的测定进行论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红外分光光度法能够地测出水中的石油类浓度。

关键词:红外分光测油仪;石油类;测定

1红外分光测油仪与石油类简介

1.1红外分光测油仪

红外分光测油仪是一种借助红外技术对水体当中的油含量进行测定的专用仪器,该仪器的应用范围较广,能够对多种不同水体中的石油类进行测定,其测量原理是利用光谱能量的吸收与转换进行内部成分的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借助红外分光光度法测量,对样品进行光谱扫描,从而显示出样品的光谱及吸收峰的波数位置,快速、地测出水体当中各种油份的浓度含量。红外分光测油仪属于一体化的光学系统,它的体积相对较小且重量较轻,便于携带,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测量速度较快,测量一次样品通常只需要1min左右。

1.2石油类

我国现行的HJ637-2012标准中规定,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被CCl4萃取,并且在波数2930、2960、3030谱带处有特征吸收的物质,被称之为总油,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为石油类,另一部分为动植物油类。石油类是能够被CCl4萃取,但却并不会被MgSiO3所吸附的物质。

2红外分光光度法对水中石油类的测定

水体中石油类含量的测定是环境监测的重要项目之一,由于总体石油类的成分较为复杂,并且地区不同组成也不相同,烃类是其最主要的一种成分。HJ637-2012标准中给出了测定水中石油类的方法,即红外分光光度法。下面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对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石油类技术进行分析。

2.1实验过程

2.1.1试剂与材料。本次实验中,所有试剂均选用的是与国家标准规定要求相符的分析纯化学试剂,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水全部都是蒸馏水,具体有以下几种试剂:HCl、正十六烷、异辛烷、苯、CCl4、无水Na2SO4、MgSiO3、石油类标准贮备液、正十六烷标准贮备液、异辛烷标准贮备液、笨标准贮备液以及吸附柱等等。

2.1.2仪器设备。本次实验中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红外分光光度计、旋转振荡器、分液漏斗、玻璃砂芯漏斗、锥形瓶、样品瓶、量筒、比色皿等等。

2.1.3试样制备。①采样。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样品全部按照国家规范标准的规定要求进行采集,具体做法如下:使用容积为1000ml的样品瓶,对地表水及地下水进行采集,使用容积为500ml的样品瓶对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进行采集,随后向样品瓶中加入适量的HCl,对样品进行酸化处理,使其pH值≤2.0。②保存样品。经过酸化处理之后的样品若是不能在24h以内进行测定,则必须采取妥善的方式加以保存,的存放条件为2-5℃左右冷藏,最长期限为3d。③制备。本次试验中,试样的制备分为两个部分,即地下水与地表水试样的制备和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试样的制备,具体过程严格按照HJ637-2012标准中给出的方法进行,以此来确保试样的整体质量。

2.1.4校准。量取正十六烷和异辛烷两种标准贮备液各2.0ml,同时量取苯标准贮备液10.0ml,分别装于容量瓶当中,然后用CCl4进行定容,至标线位置处,再以人为的方式摇匀,三种标准溶液分别为正十六烷20mg/L、异辛烷20mg/L、苯100mg/L;使用CCl4作为参比溶液,并用4cm比色皿对三种标准溶液在2930cm-1、2960cm-1、3030cm-1波数处的吸光度进行测量,三种标准溶液在上述三个波数处的吸光度符合式(1),可得到联立方程,求解后便可获得相应的校正系数。

(1)

上式当中, 表示CCl4中总油的含量(单位:mg/L);A2930,A2960,A3030表示对应波数下测得的吸光度;X、Y、Z表示与各种C-H键吸光度相对应的系数;F表示校正因子。

2.1.5总油及石油类浓度的测定。①总油。先将未经过MgSiO3吸附的萃取液移至4cm比色皿当中,然后用CCl4作为参比溶液,在三个波数处分别对其吸光度进行测定,以此来计算出总油的浓度。②石油类。石油类浓度的测定方法与总油相同,在此不进行累述。总油的浓度减去石油类的浓度便可获得试样中动植物油类的浓度含量。

2.2测定过程的注意事项

在测定过程中,应对如下事项加以注意:选用的CCl4吸光度应当低于0.12,并且在2800cm-1-3100cm-1之间扫描,不得出现锐锋;选用的红外分光光度计应当能够在3400cm-1-2400cm-1之间进行扫描。若是红外分光光度计在出厂时设定了校正系数,则可直接进行检验;每一批样品在进行分析之前,都必须做方法空白实验,并且空白值必须低于HJ637-2012标准中给出的检出限;实验完毕后,CCl4废液应当存放在密闭性较好的容器当中,进行妥善处理,不得随意丢弃,以免造成污染。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实验的方法,利用红外分光光度计对水中石油类的测定过程进行了简要分析,红外分光光度法是HJ637-2012标准中明确规定的测定水中石油类的方法,由于该方法在测定过程中需要使用CCl4,而该试剂本身的毒性较大,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予以注意,以免引起安全事故。

石油类论文:土壤中石油类样品处理方法的筛选

摘 要:本文测土壤中的石油类以四氯化碳为萃取液,将样品处理采取依次加入硫酸钠和硅酸镁,或者先加入硫酸钠抽滤后再加入硅酸镁两种方式,用红外测油仪测定其中石油类,验证了不同顺序对结果的影响。选出了处理样品操作既简单、快捷,使测定结果度较高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土壤;石油类;红外分光光度计;样品处理

按照国标中的定义:在规定的条件下,用四氯化碳萃取而不被硅酸镁吸附,并且在2930、2960和3030cm-1全部或部分谱带处有特征吸收的物质成为石油类[1]。目前土壤中石油类的测定方法主要是使用四氯化碳提取、恒重,然后对提取物进行分离,此法不仅操作步骤繁琐而且最终测定是土壤中动植物油和其它溶于溶剂有机质的总量,测定结果不能反映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特征污染物石油类的真实含量。【2】本文采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新鲜的土壤样品,用四氯化碳为提取液萃取样品中的石油类,采用硅酸镁吸附除去动、物油类等极性化合物质后,测定石油类的浓度。

1.实验

1.1主要仪器与试剂

1.1.1仪器。OIL 460型红外分光测油仪;AE03型自动萃取器;精度为0.001g的电子天平;数显式气浴恒温振荡筛,振荡频率可达300次/min;100ml具塞锥形瓶;玻璃砂芯漏斗以及玻璃纤维滤膜等。

1.1.2主要试剂。四氯化碳、无水硫酸钠、硅酸镁、浓度为1000ug/ml的标准样。

1.2试样制作。土壤样品基本处理为将风干的土壤样品用研钵研细分别通过20、40、60、80、100目的金属筛过筛后混匀,用“分步萃取法”经过3次加入萃取液、2次水浴加热、3次过滤转移等操作步骤。过滤、转移和定容操作均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在用四氯化碳萃取时产生挥发,不仅污染了实验室环境同时对分析人员健康产生一定危害。【3】

1.2.1本实验简化方法为

将采集好的土壤去除砂砾,植物根系,杂草等杂物,用研钵研细分别通过20、40、60、80、100目的金属筛过筛后充分混合均匀。称取60-100目的土壤样品10.0g两份。【3】一份根据土壤含水率,加入10~20g无水硫酸钠,充分混匀,放置30min,固化后压碎。将已经干燥的土壤样品,全部转移到100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20ml四氯化碳,密封,加热20分钟,然后置于振荡器中,以200次/min的速度震荡,提取50min,静止十分钟后,采用玻璃漏斗和玻璃纤维滤膜将溶液过滤到另一个100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20ml四氯化碳重复提取一次过滤一次。合并所有萃取液。并向其中加入5.0g硅酸镁,至于振荡器中,以200次/min的速度震荡30min,用玻璃砂芯漏斗过滤至50ml的比色管中,并用适量的四氯化碳清洗漏斗,并定容至标线,待测。

另一份根据土壤含水率,加入10~20g无水硫酸钠,充分混匀,放置30min,固化后压碎。再向干燥后的土壤样品中加入适量的干燥硅酸镁,充分摇动震荡后,加入四氯化碳20ml,密封后加热20min然后放入振荡器中以200次/min的速度震荡50min。静止十分钟后,采用玻璃漏斗和玻璃纤维滤膜将溶液过滤到另一个100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20ml四氯化碳重复提取一次震荡过滤一次。合并所有萃取液。并用适量的四氯化碳清洗漏斗,并定容至标线,待测。

1.2.2空白样品的制备。向100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与制备试样等量的无水硫酸钠,按照试样的制备相同的操作步骤进行预处理,制备空白样品。

1.3标准曲线的绘制(略)操作步骤见文献5

2.测定结果

2.1 以四氯化碳为参比溶液,分别测定待测样品和空白式样的吸光度,通过标准曲线,去除待测样品和空白试样的的浓度。

2.2 结果计算,按照以下公式计算结果:当仪器需要做标准曲线时,土壤中石油类的含量ω(mg/kg)

式中:ω ― 土壤中石油类的含量,mg/kg;ρ1 ― 标准曲线上查得的待测样石油类浓度,mg/L;

ρ0 ― 标准曲线上查得的空白试样石油类浓度,mg/L;D ― 提取液的稀释倍数;V ― 提取液定容体积,50ml; ww ― 土壤含水率,%; ms ― 取样量,g。

3.结果与讨论

测定结果为方法一测定结果数据为9.012mg/kg,方法二测定结果数据为10.112mg/kg。从实验结果看,方法一操作虽稍微麻烦,但是测定速度较快而且测定结果 ;方法二操作简单,但是因为一次性将硫酸钠和硅酸镁加入,有可能硫酸钠加量不够没有吸收水分, 影响硅酸镁的加量。 另外四氯化碳为易挥发而且是有毒液体,损耗较大,影响萃取液中石油类的浓度,从而影响土壤中石油类的测定结果。

4.结论

只针对红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土壤中石油类含量,由本实验得出:在处理样品时,用适当温度加热有利于土壤中油类的析出;在处理土壤样品时,将土壤样品研细,颗粒较大干燥不彻底,影响硫酸钠加量;土壤样品处理时用分步加入硫酸钠和硅酸镁比较合理,测定结果也较为。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总局《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编委会 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M】4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 朱艳吉;王宝辉;盖翠萍; 石油类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 化工时刊;2006年09期

3. 李钟玮;肖荣欣;张建华; 两种萃取方法测定土壤中石油类的对比实验[J]; 黑龙江环境通报;2006 年04期

4. 许雄飞;丁庆云;张秀影;谭菊; 快速溶剂萃取红外分光法测定土壤中石油类[J]; 光谱实验室;2008年03期

5. HJ 637-2012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计法 2012.06.01

作者简介:杨春芝,(1974-),大学,中级工程师,主要研究表面活性剂、油田助剂以及实验室技术与管理等。

石油类论文:浅谈石油类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中的成果转化问题

摘要:以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管理为例,从学院科研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多方面阐述,说明加强石油类高职院科研管理部门成果转化工作,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石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激励发明创造,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维护公司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法律法规和公司有关规定,2009年科技管理部组织制定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公司专利管理办法》。9月16日-21日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科技信息处组织各二级单位科技管理人员,按照股份公司要求和公司法律风险控制的规定,聘请了股份公司科技管理部、科技成果评估中心、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专家进行了“科技成果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技奖励”、“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评价及案例分析”、“科技管理平台的应用”等专题讲座,并传达了集团公司科技知识产权培训班的相关内容和科技管理部副总经理何盛宝的讲话精神。

在之后的研讨会上各石油院校都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对照检查了目前科技管理、科技研发及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措施和办法。现以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石油院校在科技管理及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随着近几年各类学院高学历人员的不断增多,科研管理方面,首先要激发教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教研人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充分调动学术带头人及其团队的积极性,探索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科研项目为纽带、高水平学术为核心的多样化科研组织机制。其次,将创新的科技成果有效地实现产业化,让其尽快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为油田生产服务,是石油类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之间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强石油类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中的科技成果转化。

一、石油类高院校现阶段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我院为例,我院属于企业办学,油田公司为学校办学从各方面提供了大量资金,近几年我院有几十项科研项目在油田公司成功立项,但大部分项目鉴定完成后就将成果归档入柜,无人问津,所以在今后的科研管理中要加强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和专利实施等方面的管理。因此,加强科研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对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人员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⒈ 观念和意识

当前,在高职学院中大家更多关心的是立项、争取经费、成果鉴定和报奖,而很少有人做到把科技成果转化贯穿于整个科研管理的全过程为油田生产服务,更少有人意识到专利权会给自己开拓市场提供方便,使高职学院自然形成了一套重学术水平而轻视生产服务的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机制,形成了重论文、重成果奖励而轻视专利的弊端。

⒉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不畅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继实验、开发、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及发展新产品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顺序相连的三个阶段:一是成果的立项和研制阶段;二是成果的转移阶段即中间试验阶段或工业化试验阶段;三是科技成果的应用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目的是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目前,高职学院的科研人员在选择科研项目的时候,只是出于自己学科相关的研究方向,一旦有阶段性成果,也只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所以,这样的科研成果大多没有市场前景或者和市场的关联度不大,即使申报专利,也只是为申报而申报,一旦获得专利授权便束之高阁。另外,石油企业在制定政策时没有把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摆到一个重要位置上,专利等知识产权指标在科技活动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成果鉴定、论文、获奖等仍是科研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教师职称评定时的考核指标。在这种政策导向下,重轻专利实施、重成果鉴定轻专利申请的现象很普遍,许多科研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 丧失了作为专利或专有技术的保密性而不能得到法律保护,从而失去了作为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同时也造成科技成果的资产和权利流失。

⒊ 管理体制上的各环节脱离

科研到底是为了什么?能否为石油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在申请专利方面,如果有一个专利指标,学院、油田公司会想方设法帮着申请,但最终成果转化如何、专利申请的质量到底怎样却考虑甚少。最根本的原因是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着脱节的现象:科研在立项前缺乏知识产权研究分析,重申请,轻转化,授权后如何管理又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为鼓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目前申请费、维护费都由油田公司出,这项政策极大的鼓励了一些科研人员,但申请成功后的后续管理不到位。造成了知识的严重浪费。

二、加强石油类高职院校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建议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者,不仅要注重知识和人才资源,更要注重管理者的业务水平,这是提高高职学院科研管理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1.科研管理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学习精神并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除了要不断更新自身所从事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知识产权、计算机、外语的基本知识,注意掌握各学科前沿的研究态势,了解相关的国内外石油类学术近期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科研的信息管理、经费管理、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等工作,才能从容处理好校内外千头万绪的工作和矛盾。

2.科研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当前高职学院的科研管理,只能做一些上传下达的工作,充当“中转站”的角色,维持长远的管理工作,难以把工作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细致化及更趋合理化。科研工作要有所突破和创新,管理者就必须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造。结合石油企业情况,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健全、完善、创新各种管理办法;在学科队伍培养、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建立公平、完善的制度和措施,营造一个时间充裕的工作环境和自由公正的学术氛围,使科研管理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从而让科研工作迈上一个个新台阶。

3.科研管理者还要不断提高组织协调、对外开拓的能力。随着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科研人员单凭个人的力量已难以完成一些综合性重大研究课题。因此,学院的科研管理不仅要尽快建立重大课题集中攻关机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凝聚力,建立学术团队,加强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的意识;同时要求科研管理者应该具备组织协调意识,与生产现场的相关的科研力量组织起来,找准切入点,协作攻关争取多拿项目、多出成果。

4.科研管理者还应加强与校内其他管理部门如人事、财务、教务、企业的生产现场等的业务联系,以形成管理上的合力。每学期按时组织具有科研能力的人员系统学习石油企业的体系文件安排部署了下一步科技管理工作任务,并就科技立项、科技投资、项目津贴、鉴定验收、科技奖励、知识产权、合同审查、重点项目的过程管理、中评估检查的组织、科研项目的周期、技术发明奖奖项、项目津贴和科技奖励单元等相关专题进行研讨。

三、结束语

总之,石油类高职学院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应把科研管理和成果转化管理及油田公司的政策宣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科技人员进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促进科技工作的稳步发展。通过深化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形成有利于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焕发科研活力,更好的为学院创造效益、为石油企业服务。

石油类论文:浅析影响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石油类精度因素分析及措施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水中石油类测定受影响方式进行研究,选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所涉及到的因素有器皿的洗涤条件、样品的采集方式以及样品的保存处理方式。

【关键词】器皿洗涤;样品预处理;红外分光光度法;石油类

0 引言

现阶段内对于石油类测定所使用的方式的就是红外分光光度法。但是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测定会受到器皿的洗涤条件、样品的采集方式以及样品的保存处理方式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的是测定过程中怎样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

1 器皿洗涤

器皿的洗涤条件,国标GB /T16488―1996并没有具体的条例说明,但是在实际测定过程中器皿的洁净度给测定结果所带来的影响是明显的,也是较大的人为影响因素。虽然在JDS-109U红外测油仪使用说明上严格规定了是通过四氯化碳对于玻璃器皿进行洗涤,但是这样的方式只是对四氯化碳的用量有着一定的规定,对于大号器皿洗涤却是相当困难的。红外分光光度法进行石油类器皿测定最常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分液漏斗以及容量数据进行结果分析。

1.1 分液漏斗的洗涤方式

在分液漏斗内加入1:5体积比的盐酸以及四氯化碳,共计体积为100毫升,振荡2分钟之后,静置一会,出现分层之后将四氯化碳层采集出来。然后在加入20毫升精致的四氯化碳,按照上一个步骤重复进行。,将酸液倒出,用清水洗涤漏斗,直到清水能够沿着漏洞壁均匀的滑下,使用少量的蒸馏水将其器皿洗干净就可以[1]。将采集到的四氯化碳用在检验洗涤的方式中,要是采集到的四氯化碳能够符合测油标准,那么就说明这次洗涤非常好。要是四氯化碳不符合测油规定,那么需要根据此步骤再次进行分液漏斗的洗涤。

1.2 对于容量瓶与砂心漏斗所进行的洗涤

在对漏斗进行洗涤过程中通过使用10毫升的四氯化碳,反复2到3次进行洗涤,具体的洗涤效果可以参照下文中将要介绍的方式进行检测。

1.3 检验方法

在进行采样测定过程中需要使用到JDS―109U型红外光测油仪,在一次所得四氯化碳溶液放置在石英比色容器内,然后将仪器归零,组将一个测定平台,进行扫描,所得扫描结果图谱不能有锐锋,不然就需要将器皿再次清洗。通过这样多次试验,所存在的优势为:此种方式适合对于连续的水样进行测定,用时比较短;有着较强的操作性。

2 样品的采集方式

要是只是单一的测定水中的溶解性油类,那么需要将表面上的油膜避开。一般情况下在水表面下20厘米到50厘米之间就可以。要是将油膜一起采集起来,那么需要考虑到水的深度以及油膜的覆盖面积。水中油对于溶解态油是有着一定的影响的,国内地表水环境质量表现中没有将溶解态油以及浮油进行区分化处理。在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里,并没有将水中所存在的3种不同状态分开进行标注。进行环境检测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对于现阶段内污染现状能够深入了解,明白浮油对于环境污染中的影响。所以说,在进行地表水采样过程中首要的是使用10毫米的网眼对于可能存在油膜进行破坏,通过使用直立式采水器将魄力材质容器安装在采水器内,放置在50毫米的深度中,在采水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速度将其提升上来,在快要达到水面合适的空间内,将水面的浮油去掉。在进行污染源采样的过程中,在应当在测流堰下方混合区50毫米的位置上设置水柱状样品。在测流堰下方混合区没有安装试样的区域中,应当在废水排口位置上增设水跃,在这个位置上进行采样活动。

3 样品的保存以及预处理方式

3.1 样品的保存方式

对于水样测定需要在24小时之后才能够进行,在进行采样要加入酸度值小于2的盐酸,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水样保存温度设定在2到5之间的环境内。

3.2 祥品预处理方式

3.2.1 就乳化不严重水样研究分析

在进行这方面的实验的时候,对于分液漏斗的水样进行分配的时候,在其中加入的盐酸酸度要比2还要低一点,之后进行四氯化碳的洗涤,用量一般是20毫升,20克的氯化钠被混合之后,经过2分钟的实验,注意排气。还要进行平稳的放置,在过一会儿的时候,就能够把四氯化碳进行剥离,然后再用别的容器进行装好。进行20毫升四氯化碳的重复试验,这样之后就能够进行稀释,到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后进行均匀的摇动,就能够完成。就视觉上来说,要是容器内出现了少量的晶体。那么就说明在容器内有水,需要加入一定量烘干后的无水硫酸钠。通过这样的试验方式能够将四氯化碳和空气之间接触时间以及接触面积大大缩短,将四氯化碳挥发以及污水硫酸钠损失降至低,同时操作人员和四氯化碳之间的接触也会降低,使得试样的结果度有着很大程度提升。

3.2.2 就乳化严重水样研究分析

在试验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水样在使用分液漏洞振荡之后需要分开放置,这样品中界面是部明显的,要是水中所含的动植物油比较多的情况下,那么就会出现乳化的情况,这样就能形成很明显的乳化层,在进行四氯化碳和水分离就比较困难的,给测定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般情况下都是加入少量的电解质进行破乳,比如说使用氯化钠,所使用的盐析方式使得分层得到促进,同时使得静置时间能够延长,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使用乙醇进行操作,在乳化现象不是很严重的地表水石油类中使用氯化钠进行测定是比较有效果的,但是要是的水中石油类所含动植物油脂比较多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方式效果就不是很明显的,需要使用乙醇进行测定。但是在使用乙醇进行测定的过程中,这两种因素在使用红外测油的特征中会有所吸收,那么对于石油类测定的过程中会有所影响。为了能够将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点,需要通过反复的试验,对于乳化层进行不断的采样试验,进行破乳,这样才能得到很好的试验效果。可以通过下面这样步骤进行操作:将水样全部的倒入分液漏斗内,然后加入四氯化碳进行及时次的采取,在静置分层处理之后,将采集到的液体或者是乳化层放置在小分液漏斗内放置,再加入15毫升的四氯化碳再次进行水样采取,然后将其放在上次小分液漏斗内。要是对于乳化层以及小分液漏洞进行三层振荡之后,在等待一分钟之后,乳化层开始小时,水层和采取层出现明显的分层,那么根据乳化不严重水样研究分析进行测定。通过试验不难看出,以64. 0mg /L自配标准油分别5次进行乳化不严重水样测定方式以及乳化严重水样测试方式,所得结果误差在5以内,这样才能符合试样标准。在对于钻井废水进行12次回收试验中,整体的回收率在90.1%到101.8%之间。

4 结论

通过试验不难看出,在对于水中石油类使用分光光度测定方式中,器皿的洗涤条件、样品的采集方式以及对于样品所进行的保存处理方式对于检测结果都有着一定的影响。需要通过反复的试验,对于乳化层进行不断的采样试验,进行破乳研究,分别就就乳化严重水样以及乳化不严重的水样中进行研究,得出在乳化现象不是很严重的地表水石油类中使用氯化钠进行测定是比较有效果的。

石油类论文:红外分光测油仪测定水中石油类技术探讨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的优点和工作原理,然后通过实例分析的方法对­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测定水中石油类物质进行了具体研究。

关键词 红外分光测油仪;水中石油;技术

随着石油的大量开采,石油污染现象越来越多,这就给石油石化、海洋石油开发外排水的监测制造了难题。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人们探索发现了测定水体中石油类物质含量的多种方法,其中红外分光度法是相对来讲比较先进的一种方法。在使用红外分光度法进行水中石油类物质检测时,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是目前适用范围比较广泛的两类水中石油红外分光度法检测仪器。

1 石油类物质的定义

根据GB/T16488-1996的相关规定,石油类是指能够使用四氯化碳进行萃取,不能被硅酸镁吸附,并且在2 930­­cm-1、2 960­­cm-1、3 030­­cm-1波数全部或者部分谱带处有特征吸收的物质。如果在使用如三氧三氟乙烷等其他溶剂进行溶解或者使用如三氧化二铝、5A分子筛等吸附剂时,必须校正测定值。

2 ­­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的优点

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的自动化程度相当高,可以实现自动控制和处理数据,界面非常友好,能够直接通过计算机界面进行分析参数设定,整个检测过程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全程显示,在操作过程中,波长还能够自动扫描,自动修正。

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的分析效率相当高,每30s就可以完成一个油样的分析检测,在进行红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时30s/次~60 s/次,在进行非分散红外光度法时2s/次。

3 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的工作原理

作为一种复杂的有机物,石油的组成成分相当的复杂,主要包含烷烃、芳香烃和环烷烃。产地不同,石油中的亚甲基(CH2基团)、甲基(CH3基团)以及芳香烃之间的比值也不尽相同,为此必须求出各自的校正系数:X表示亚甲基(CH2基团)系数。Y表示甲基(CH3基团)系数,Z表示Ar-H芳香烃系数,接下来通过计算得出亚甲基(CH2基团)的波数2930-1和3030-1的比值(用F表示),在计算出亚甲基(CH2基团)系数、甲基(CH3基团)系数、Ar-H芳香烃系数。接下来对各种石油类别进行测定,这样能够在测定石油类物质时不再受到产地的影响。

3.1 定性分析

当组成石油这种混合物中的各种分子被固定频率的红外线照射时,如果分子结构中的其中一个键的频率和红外线的频率相同,那么分子结构中的这个键就会吸收大量的红外线从而导致能量增加,振幅加大,振动加强。如果石油分子中不存在和红外线频率相同的键,那么当固定频率的红外线照射分子时,分子中的键就不会吸收红外线的能量而增加振幅,振动增强。在检测过程中,­­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可以连续改变红外线的频率,并完成对样品的照射,此时,通过仪器检测装置我们就可以发现,被检测的样品对红外线的吸收各不相同,有的频率吸收的强,有的频率吸收的弱,这样就形成了红外线吸收光谱。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红外线吸收光谱完成样品中是不是含有石油的检测。

3.2 定量分析

按照比尔定律,某种单色光在照射被检测的液体时,能量也会被吸收,单色光被吸收的强弱程度和被检测的样品的浓度成正比例关系。其关系式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4.1 仪器的选择

­­OIL480或者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四氯化碳、苯、异辛烷、十六烷、1+1硫酸、氯化钠、无水硫酸钠、石英比色皿。

4.2 四氯化碳钝化处理

由于市场上的四氯化碳通常含有极少量的稳定剂,而这些稳定剂都是有机物质,常常会给测定的结果造成影响,为此必须对四氯化碳进行纯化处理。常用的纯化方法有:减压蒸馏法、水浴蒸馏法、使用活性炭吸附法。其中,水浴蒸馏法纯化处理的四氯化碳效果好,但是水浴蒸馏法需要注意温度必须控制在76.8℃~77.5℃之间。

4.3 待测样品石油的制备

按照苯:异辛烷:十六烷=2:5:13(V/V)的比例进行配比,组成待测标准石油样品。

称量0.1000g的待测标准油品,量取100mL纯化的四氯化碳,然后将二者混合配置成1.00mg/mL的标准油溶液。

往10mL的容量瓶中注入适量标准油品,然后用四氯化碳进行稀释至标线位置,制成1 000mg/L的标准油贮备溶液。

4.4 萃取

把已经酸化的水样500mL全部转移到分液漏斗中,然后加入氯化钠,氯化钠的量大约是酸化水样总量的8%,然后使用25mL的四氯化碳进行萃取,将混合液体进行充分振荡(时间大约3min),将四氯化碳层转移到100mL的锥形瓶之中,然后继续使用25mL纯化的四氯化碳进行水样的萃取,萃取液仍转移到锥形瓶中。接下来往锥形瓶中加入足量无水硫酸钠,利用无水硫酸钠的吸水性吸收水样中的水分,30min后将萃取液取出50mL,转移到容量瓶中进行定容,定容时仍然使用纯化的四氯化碳,使用纯化的四氯化碳调零,然后将样品放入OIL480或者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中进行测定。

4.5 绘制标准工作曲线

分别取100mL的容量瓶5只,分别加入30mL的纯化后的四氯化碳,然后分别向5只容量瓶中加入0mL、1mL、2mL、3mL、6mL的1 000mg/L的标准油贮备溶液,然后分别加入纯化的四氯化碳进行稀释到刻度位置。此时五只容量瓶中的四氯化碳的浓度为0mg/L、10mg/L、20mg/L、30mg/L、60mg/L,接下来使用4cm的石英比色皿,进行空白调零后,就可以对标准样品进行测定(保障石英比色皿方向上的一致性),然后按照测定结果绘制标准工作曲线。

使用­­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测定水中石油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获取科学的数据,才能完成水中石油的测量,为环境的检测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我国石油工业也日益同国际接轨,这就要求我国的石油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石油类专业英语水平。本文通过对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提高石油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石油 专业英语 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之石油工业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已经打破了专业、区域等的限制,使用外语进行交流、了解行业的近期发展动态已成为石油类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

近几十年来,石油工业技术突飞猛进,革命性的技术不断出现,我国石油工业也日益同国际接轨,技术交流日趋频繁。另外,随着我国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的对象日愈复杂化,以及老油田稳产、提高采收率的迫切需求,石油类专业的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综合性的知识,提高英语的实际交流能力。因此,想要掌握近期的石油勘探开发及地面集输技术,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必须具备较高的石油类专业英语水平。石油类专业英语要求学生在专业氛围内体会英文表达方式,同时在英语思维中掌握本专业知识,这使得石油类专业英语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其特殊性。但目前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改善教学方式,以提高石油类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问题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石油储运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发现课程的安排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存在严重脱节。目前我校的石油储运专业英语安排在大三的两个学期和大四的及时学期,而大多数专业课程、像油气集输、天然气集输工程等专业课程都安排在了大三的第二学期。当对大三的学生进行及时学期的专业英语授课的时候,学生们还没有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必然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老师在讲授的时候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结合专业知识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专业句子进行解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石油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当然这也是大多数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问题,教师按照课本内容一句一句向学生进行讲授,简单介绍专业词汇的意思和复杂句子的翻译,在教学中听、说的训练较少,整个教学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进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限制,这也是大多数学生不重视专业英语学习的一个原因。任课老师一般过于侧重阅读和翻译,讲解比较多,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员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活动也大受限制。另外,教学手段比较落后,课堂上很少用到录音、影视或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手段落后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学生认识普遍不足

由于多数高校都把专业英语定为考查课,造成学生对专业英语普遍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就是为了考四六级,这样学生在经历了大一、大二的大学英语学习以后,特别是考过四六级之后,就变得对英语学习没兴趣了。另外,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也普遍认识不足,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只是为了增加一些专业词汇、专业术语,能大致读懂英语专业文献即可,对专业英语课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把专业英语的学习视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没有认识到专业英语在以后的科学研究及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师资队伍的缺乏

石油类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应用与石油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既不是单纯教英语,也不是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要以实践训练为主,让学生学会在专业领域中用英语去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这就决定了对于石油类专业英语任课老师的要求,既要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目前,我院的石油类专业英语多是由一些英语水平相对比较好的年轻专业课老师担任。这些专业课老师毫无疑问专业方面没有问题,但是毕竟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难免存在英语发音不、英语课文句子读起来也不是很流利,造成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降低,也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改善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的对策

(一)优化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及安排

各个院系进行课程安排的人员一定要深入了解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课程的授课时间。就像在讲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的地面油气处理一节的时候,学生还没有进行《油气集输》课程的学习,造成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吃力。因此,石油类专业英语课程的安排必须要保障在学生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后再进行。

(二)改变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必须改变教学手段,不能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针对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1)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来配合教学,可以放映一些和授课内容相关的油田现场的施工录像,好是中外合作的油田施工,学生可以通过现场的生产实际和中外工作人员的交流来提高专业英语知识。(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情景对话场景,比如中方人员在国外的油田进行施工,施工现场出现了意外情况,中方人员怎么样把这一情况传达给外方管理人员,并给出处理方案,让两个学生来模拟这一段情景,这样在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掌握了专业英语的交流技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承担专业英语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必须要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和语言教学的基本技能,懂得语言教学的规律及特点。因此,专业英语课的任课教师好是选用一些有过留学经历或在国外石油企业工作过的老师来担任。另外,学校也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应该在中青年教师中培养一批专业知识过硬、英语能力强、教学基本功扎实的骨干教师,鼓励他们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使其成为探索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方法与规律的主力军。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摘要:针对石油类高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在研究中国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现状、教育部以及原建设部就专业课程的设置规范与建议的基础上,结合目前高等教育的特点和石油类院校的教育特色,提出了对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并构建一个具有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石油类高校

一、课程设置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一)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国有近三百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从专业开设基础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普通高校在实施教育部1997年撤并部分本科专业过程中,把原来与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相关如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进行重新组合,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二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原来专业如投资经济、建筑经济等专业的基础上,改设为工程管理专业;再之,就是一些少数高校在学科和教师基础不具备的条件下,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也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学界认为目前工程管理人才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如下看法: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结构和中国的经济发展脱节;专业目录和课程体系设计比较落后,且缺乏学科交叉;三百所高等学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领域广泛等。中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要积极推进工程管理教育,应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的学科地位,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工程管理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二)建设部的课程设置建议

对于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建设部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给出的方案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 [1],其把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三部分,其一,公共课程共1 200学时;其二,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共1 000学时,专业平台课程包括技术、经济、管理、法律4个基础平台,特别强调技术类的专业平台课程,该类课程总计850学时(其中50%用于技术类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性课程占150学时;其三,安排300学时,学校可根据其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自行使用。

该方案的特点是突出专业平台课程,特别是突出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方案适用于有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开设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对于有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是强项和优势,但对无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却是其弱项和劣势。

(三)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另一个更具有指导性的文件就是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各专业主要核心课程 [2],其中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专业编号110104)给出的主要核心课程如下:(1)管理学;(2)经济学;(3)应用统计学;(4)运筹学:(5)会计学;(6)财务管理;(7)工程经济学;(8)组织行为学;(9)市场学;(10)计算机应用;(11)经济法;(12)工程项目管理;(13)工程估价;(14)合同管理;(15)房地产开发与经营;(16)工程项目融资;(17)土木工程概论;(18)工程力学;(19)工程结构。

以上课程包括了经济管理类主要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构成经济管理知识体系平台;同时还有八门工程管理与工程技术方面的主干课程,构成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基本构架,是各个高校在制订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计划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依据。在此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设置专业方向的其他课程,因此该课程方案更适合于一般性质院校,即无论有无专业背景的院校,为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该核心课程体系建立的知识平台是充分的。

二、石油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思路

(一)石油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石油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和石油石化企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结合油田企业和石油化工企业在油田地面建设、建筑安装、石化设备安装和工程项目管理等生产活动,进行专业素质的培养,因此该专业应该以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建筑工程学科相互交叉为特点,依托石油、石化企业,突出油田地面建设、建筑工程安装、工程造价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等培养方向,体现“既懂管理又熟悉工程”的特色,培养学生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建筑、安装工程技术知识;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

(二)石油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要求

石油院校的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建筑、安装工程技术知识;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应该了解石油行业的相关知识,对石油石化行业的生产环节、建设需求、管理特点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石油石化行业主要包括石油勘探开发,油田建设,石油储运,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生产等,学生在掌握一般的工程管理相关基本理论和培养各种能力的过程中,也要能做到专业学习和石油生产相结合,突出行业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三、石油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1.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按照学科大类科学制订培养计划。依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依照拓宽专业口径的思路按学科大类构建学科基础课程,依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路以及体现学校教育特色的思路设置专业课程。

2.在保障通识课程教育的前提下,把专业基础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建筑制图”等前移,让学生尽早接触到专业课程,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在进入校门之初就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3.注意传承石油类院校的办学历史与服务面向,在专业培养中体现石油特色,开设“石油工业概论”、“油田地面建设工程”、“钻井工程概论”、“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课程。

4.鉴于学生在“大四”学习中出现的考研、求职等“大四现象”,建议第七学期只开设选修课程,不开设必修课程,第八学期设置“毕业设计/论文”及专题报告等项教学活动。

在这些关于课程设置的思路之下,结合笔者所在院校的教学研究结果和教学经验,建议石油类院校可有如下表的课程基本设置:

四、小结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从整体性探索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培育学校专业品牌与办学特色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培养新模式是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长期工作重大课题。建设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科学的课程体系的两点思路:一要有的专业定位,结合石油特色方向,推进多模块培养目标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二要注重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思考,课程设置的研究至关重要;此外,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分层实践体系构架、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也都是高等教育者应该重视的研究课题。

石油类论文:红外分光光度法在测定石油类物质中的应用

摘要:石油类物质的成分非常复杂,其组成也因地而异,主要成分是烃类(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水体中石油类物质的测定工作,是环境监测中一项重要而又有一定困难的工作。本文主要介绍了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在测定水中石油类物质的应用。

关键词:红外分光光度法;石油类物质;监测

前言

在工业循环水监测中,石油类物质是水体污染的一项重要污染物, 其分散于水中以及吸附于悬浮微粒上或以乳化状态存在于水中的油,被微生物氧化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质恶化,将会加重对工业循环水系统的腐蚀。因此,对水体中石油类物质的监测是十分重要的。在使用红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水中石油类物质检测时,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是目前适用范围比较广泛的两类水中石油红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仪器。

一、石油类物质的定义

根据GB/T16488-1996 的相关规定,石油类是指能够使用四氯化碳进行萃取,不能被硅酸镁吸附,并且在2930cm-1、2960cm-1、3030cm-1 波数全部或者部分谱带处有特征吸收的物质。如果在使用如三氧三氟乙烷等其他溶剂进行溶解或者使用如三氧化二铝、5A 分子筛等吸附剂时,必须校正测定值。

二、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的优点

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的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实现自动控制和处理数据,界面非常友好,能够直接通过计算机界面进行分析参数设定,整个检测过程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全程显示,在操作过程中,波长还能够自动扫描,自动修正。

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的分析效率较高,每30s就可以完成一个样品的分析测定,在进行红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时30s/ 次~60 s/ 次,在进行非分散红外光度法时2s/ 次。

三、OIL480 和OIL460 红外分光测油仪的工作原理

作为一种复杂的有机物,石油的组成成分相当的复杂,主要包含烷烃、芳香烃和环烷烃。产地不同,石油类中的亚甲基(CH2基团)、甲基(CH3基团)以及芳香烃之间的比值也不尽相同,为此必须求出各自的校正系数:X 表示亚甲基(CH2基团)系数;Y表示甲基(CH3基团)系数;Z表示Ar-H 芳香烃系数,接下来通过计算得出亚甲基(CH2基团)的波数2930-1 和3030-1 的比值(用F表示),在计算出亚甲基(CH2基团)系数、甲基(CH3基团)系数、Ar-H芳香烃系数。接下来对各种石油类别进行测定,这样能够在测定石油类物质时不再受到产地的影响。

(1)定性分析

当组成石油这种混合物中的各种分子被固定频率的红外线照射时,如果分子结构中的其中一个键的频率和红外线的频率相同,那么分子结构中的这个键就会吸收大量的红外线从而导致能量增加,振幅加大,振动加强。如果石油分子中不存在和红外线频率相同的键,那么当固定频率的红外线照射分子时,分子中的键就不会吸收红外线的能量而增加振幅,振动增强。在检测过程中,OIL480和OIL460 红外分光测油仪可以连续改变红外线的频率,并完成对样品的照射,此时,通过仪器检测装置我们就可以发现,被检测的样品对红外线的吸收各不相同,有的频率吸收的强,有的频率吸收的弱,这样就形成了红外线吸收光谱,我们就可以通过红外线吸收光谱完成样品中是不是含有石油类的检测。

(2) 定量分析

按照比尔定律,某种单色光在照射被检测的液体时,能量也会被吸收,单色光被吸收的强弱程度和被检测的样品的浓度成正比例关系。其关系式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四、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进行测定分析

(1)仪器的选择

OIL480或者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四氯化碳、苯、异辛烷、十六烷、1+1 硫酸、氯化钠、无水硫酸钠、石英比色皿。

(2)四氯化碳纯化处理

由于市场上的四氯化碳通常含有极少量的稳定剂,而这些稳定剂都是有机物质,常常会给测定的结果造成影响,为此必须对四氯化碳进行纯化处理。常用的纯化方法有:减压蒸馏法、水浴蒸馏法、使用活性炭吸附法。其中,水浴蒸馏法纯化处理的四氯化碳效果好,但是水浴蒸馏法需要注意温度必须控制在76.8℃~77.5℃之间。

(3)待测样品石油的制备

a) 按照苯:异辛烷:十六烷=2 :5 :13(V/V)的比例进行配比,组成待测标准石油样品。

称量0.1000g的待测标准油品,量取100mL纯化的四氯化碳,然后将二者混合配置成1.00mg/mL的标准油溶液。往10mL的容量瓶中注入适量标准油品,然后用四氯化碳进行稀释至标线位置,制成1000mg/L的标准油贮备溶液。

b)直接使用国家标准物质中心的标准储备液进行配制。

(4)萃取

把已经酸化的水样500mL全部转移到分液漏斗中,然后加入氯化钠,氯化钠的量大约是酸化水样总量的8%,然后使用25mL的四氯化碳进行萃取,将混合液体进行充分振荡(时间大约3min),将四氯化碳层转移到100mL的锥形瓶之中,然后继续使用25mL纯化的四氯化碳进行水样的萃取,萃取液仍转移到锥形瓶中。接下来往锥形瓶中加入足量无水硫酸钠,利用无水硫酸钠的吸水性吸收水样中的水分,30min后将萃取液取出50mL,转移到容量瓶中进行定容,定容时仍然使用纯化的四氯化碳,使用纯化的四氯化碳调零,然后将样品放入OIL480或者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中进行测定。

(5)绘制标准工作曲线

分别取100mL的容量瓶5只,分别加入30mL纯化后的四氯化碳,然后分别向5 只容量瓶中加入0mL、1mL、2mL、3mL、6mL 的1000mg/L的标准油贮备溶液,然后分别加入纯化的四氯化碳进行稀释到刻度位置。此时五只容量瓶中四氯化碳的浓度分别为0mg/L、10mg/L、20mg/L、30mg/L、60mg/L,接下来使用4cm的带盖石英比色皿进行空白调零后,就可以对标准样品进行测定(保障石英比色皿方向上的一致性),然后按照测定结果绘制标准工作曲线。

使用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测定水中石油是一个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获取科学的数据,完成水中石油类的测量,为环境监测提供、的有效数据。

石油类论文:空气曝气法去除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室内模拟

摘要:J1.55mm针对东北某石油污染场地地层分布情况,探讨了复杂介质条件下空气曝气法(air sparging, AS)去除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质苯、萘的去除效果和实验条件。结果显示,对于复杂地层有机污染,利用AS技术进行修复是有效的;曝气量为300 mL/min曝气效果好,苯、萘的去除率分别为9954%和1158%;对于异质分层多孔介质,连续曝气的去除效果优于间歇曝气;实验过程中萘的去除效率较低,这除与其自身的结构和性质有关,还与介质的异质性有关,在应用AS修复此类污染物时要联合使用其他修复技术。

关键词:空气曝气法;地下水;石油污染;曝气量;曝气方式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