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格管理论文实用13篇

资格管理论文
资格管理论文篇1

(二)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之间的冲突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最近几年兴起,课程设置受会计教育体制的影响。会计专业历史悠久,专业课程科目较多,各课程之间的知识存在交叉重复,导致课堂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资格考试的知识点分散在各专业课程之中,需要学生对平时的课程进行提炼,甚至花费更多的时间重新自学专业资格考试的教材,或者报名参加各种考证培训,导致教育资源和学生精力的双重浪费。

(三)高职教育目标与会计资格考试能力要求之间的冲突

面对快速的国际化进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对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会计准则的国际接轨,引进国外的各种专业技能考试,同时一些权威的资格考试(ACCA、CFA等)是全英文的教材和考试形式,要求考生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清晰阐述观点的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外语水平相对较弱,更是增加了考证的难度。其次,一些高难度的资格考试周期较长,需要采取阶段性的课程设置。例如,注册会计师分为专业课程和综合课程两个阶段,专业课程的周期最长是5年,综合阶段增加了英语的测试。同时,全程采用计算机考试,使课程体系需要融合职业道德、会计、商业、金融、管理、税务、计算机等方面的最新发展,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更加长远的规划。

二、会计类资格考试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

财务管理是会计学科的延伸和发展,以“厚基础、宽口径”的优势很快受到用人单位的追捧,就业率超过相对成熟的会计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相对独立学科,各种会计类职业资格考试这只“无形的手”,对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产生巨大冲击,成为影响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风向标。因此,如何将考证与财务管理职能设置课程体系融合又不影响人才培养目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分阶段的课程设置,实现课程与职业证书无缝对接

为提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财会类专业,把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岗证)作为取得毕业证的必要前提,把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考试作为能力目标考核。采取分阶段的课程设置,既给学生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培养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第一阶段:基础阶段,突出会计基础知识的原理和精髓服务于会计上岗证的考试;第二阶段:拔高阶段,自编教材揉合资格考试内容,增加对会计准则中实务操作的解释,开设《初级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等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初级会计技术资格考试;第三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通过会计综合实训和企业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以财务管理能力框架为指导,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据,提高教育质量

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就业渠道广泛,主要是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财会专业已成为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需求不同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如何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岗位操作能力和处理、分析数据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应成为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集合行业(企业)实际用人单位、全国高校商学院联盟等共同探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问题,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的胜任能力体系,优化教育体系。同时,指导学生学习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标。

资格管理论文篇2

本文在Globus分层模型设计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优化的网格资源管理模型HRMM(HierarchicalResourceManagementModel),并给出了相应的资源管理算法。为了提高效率,在HRMM的主要模块中运用了GlobusToolkit2.4提供的数据结构和接口。

1HRMM的总体结构

HRMM的设计思想是:动态接收来自用户的作业请求,并为该作业分配符合条件的计算资源,同时提供整个计算过程中有关资源信息的在线反馈,接受用户的在线控制。HRMM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将计算网格的资源管理任务分为四个层次:作业并行分析、全局资源分配、局部资源分配和本地资源管理。

由图1可见,用户经过GUI(图形用户界面)向HRMM提交作业请求,作业并行分析器接收用户的作业请求,再按最大并行度将作业中的任务划分为若干任务组,提交给全局资源分配器。对多任务组中的每个任务,全局资源分配器在静态资源库中一次搜索多个满足该需求的集群,组成候选集群组提交给局部资源分配器。局部资源分配器在动态资源库中读取候选集群组中每个集群的有关信息,并将相应任务分配给最符合条件的集群。然后,该集群应用本地资源管理器执行任务。在整体上,本地资源管理器每隔一定时间向静态资源库发送静态资源更新信息。另外,局部资源分配器读取动态资源库前,动态资源库会从本地资源管理器读取更新信息。

在这个分层模型中,一方面,用户提交的作业能够以最大的并行度执行,从而高效体现了并行计算的思想;另一方面,选多个集群组成候选集群组,再确定其中某一分配资源的方案,由于综合考虑了任务的静态需求和动态需求,避免重复的查询操作,从而提高了资源分配的效率。

2作业并行分析器

如图1所示,用户经过GUI向作业并行分析器提交作业请求。这个请求包括该作业中所含的多个任务的相关信息、任务间的依赖关系及每个任务的计算资源需求。作业并行分析器分析该作业中的任务及相互关系,根据各任务的依赖关系将作业中的任务划分为不同的任务组,并对每个任务组进行适当描述后提交给全局资源分配器。

2.1作业的拓扑表示

一个作业由一个或多个任务组成。作业的拓扑定义为一个满足如下条件的有向无环图:该图的节点与作业中的任务一一对应;若任务B直接依赖于任务A,则存在一条由节点A到节点B的有向边,称A为B的直接前驱,B为A的直接后继;如果存在一条从A到B的由多条有向边组成的有向通路,则称A为B的前驱,B为A的后继。

图2表示一个作业的拓扑结构。设该作业由标记为A~G的7个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组成。如图2所示,任务D需要在任务A和B完成后才能开始,而任务G必须在任务正和F完成后才能开始。

为了提高作业的并行执行效率,需要关注任务在拓扑定义中的深度。记任务T的直接前驱集合为Pd(T),则其深度d(T)为:

若Pd(T)=φ,则d(T)=1;

若Pd(T)≠φ,则d(T)=max{d(R)}+1.

R∈Pd(T)

2.2作业的最大并行度划分

作业的并行划分是指:一个作业拆分后形成的一系列对应每个任务、前后有序且相互独立的任务组。一个作业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并行划分方案,形成该作业对应的并行划分集,记作,I()为中的任务组数。称为作业的最大并行度划分,如果:E∈,且ξ∈。I()≤I(ξ)将作业中的多个任务按照相应的深度进行划分,形成一个最大并行度划分。如图2中的作业,其最大并行度划分为:={(A,B),(C,D,E),F,G}。

3全局资源分配器

全局资源分配器接收到以RSL描述的任务组后,立刻进行分析和解释,获得每个任务的静态资源需求。系统根据每个任务的资源需求在静态资源库中搜索满足条件的多个集群,并将结果提交给局部资源分配器。

3.1静态资源库

系统中的静态资源库采用基于轻量目录访问协议LDAP结构。在HRMM模型中,网格系统的所有静态资源都在LDAP服务器的DIT(目录信息树)中建立了相应的目录项,并用<属性,值>的组合描述各种资源属性。静态资源库选择LDAP可以在性能上带来以下优点:

(1)LDAP专门对读操作进行了优化,在读操作频繁的情况下,可以提高读取效率。

(2)LDAP是跨平台协议,可在任何计算机上使用。从而增加系统对异构网格环境的适应性。

(3)LDAP服务器支持分布式的结构,静态资源库可访问本地或全局的LDAP服务器,并能很方便地实现同步,即增强资源管理的分布性。

3.2全局资源分配算法

根据任务组中每个任务的静态需求,全局资源分配器在静态资源库中搜索满足需求的集群。在搜索时首先随机选择搜索的起始位置,然后为每个任务分别返回最先发现的N个满足该任务需求的集群,形成候选集群组,并以ClusterList数据结构描述后提交给局部资源分配器;其中ClusterList是用来描述候选集群组的广义表结构,如图3所示。对于任何一个任务,如果只找到K(<N)个符合条件的集群,则只由这K个组成候选集群组;如果任何一个集群都不满足任务的静态需求,则向局部资源分配器提交空值,同时向作业并行分析器发送反馈信息,取消任务。设LDAP服务器所记录的集群数量为M,则全局资源分配的计算复杂度为O(MN)。

4局部资源分配器

局部资源分配器在动态资源库中搜索候选集群组的动态信息,将这些动态信息和从全局资源分配器获得的静态信息相组合并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将任务组中的每个任务分配给最适合的集群。

4.1动态资源库

动态资源库中的数据以XML描述,带来如下优点:

(1)XML针对更新操作进行了优化。因此,对于需要不断更新的动态资源库,可有效提高效率。

(2)XML和LDAP在存储结构上都是树状结构,可以很方便地相互转化。用XML描述数据,可使动态资源库和基于LDAP的静态资源库具有更好的耦合性。

(3)XML与平台无关,以XML表示的数据可很方便地被其他程序使用。

4.2局部资源分配策略

局部资源分配器得到候选集群组ClusterList后,从动态资源库获取每个候选集群的动态信息,并将这些动态信息添加到相应集群的静态信息之后,然后将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信息相组合,形成集群综合资源信息。设一个集群的动态资源信息为h=[h1,…,hm]T,静态资源信息为t=[t1,…,td]T,其中m和d分别为动态和静态资源描述的字段数,则集群综合信息为υ=[tThT]T=[υ1,…,υp]T,其中P=m+d。如图3所示,集群2,2的综合信息表示为υ2.2。类似地,将任务静态资源需求和动态资源组合,设一个任务的动态资源需求为g=[g1,…,gm]T,静态资源需求为s=[s1,…,sd)T,则综合资源需求为r=[sTgT]T=[r1,…,rp]T。任务i的综合资源需求表示为ri。在确定分配策略时,将只考虑任务的综合资源需求和集群的综合资源信息。

首先,为了任务能够顺利完成,最终被选择的集群必须同时满足任务的静态资源需求和动态资源需求,即满足任务的综合资源需求:

∨i∈[1,n],∨j∈[1,p],Vi,f(i)[j]≥ri[j]

其中,n为任务组中的任务数量,p为向量u/和r的维数,f(i)为任务i的候选集群(即ClusterList中Taski对应的集群链表)中最终被选择集群的序号。因此,首先在ClusterList中删除所有不满足上述条件的集群,并记第i个任务还剩余Ki个符合综合资源需求的候选集群,其中1≤i≤n,1≤Ki≤N。最后,局部资源分配器要为每个任务Taski从Ki个候选集群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综合考虑计算网格的整体资源分配效率,在具体选择集群时采用如下决策机制:

(1)获选集群的综合资源信息应尽量接近相应任务的综合资源需求,避免资源的浪费,即:

(2)获选集群和任务提交节点间的总网络延迟应尽量小,即:

其中tj为全局标识为j的集群的延迟;

(3)HRMM为每个用户规定了计算资源占用量的上限,即:

其中W为该用户对计算资源占用量的上限,且W>0。

综合考虑上述三方面,局部资源分配可以描述为如下二次规划问题:

其中C是可以改变的加权系数,且C>0。由于f(i)为离散值且取值范围有限,因此提出以下优化方法,通过较少的计算来搜索近似的最优解。记候选集群组为ClusterList,则算法表示如下:

STEP1.对每个任务和候选集群,将静态和动态资源信息组合为综合资源信息;

STEP2.删除ClusterList中不满足总和资源需求的集群;

STEP3.,计算每个集群i,j的局部损失Cost[i,j]:=vi,j-ri+C·tij;

STEP4.并行地对Cost的每一列排序,并按从小到大的次序重排ClusterList中的集群链表;

STEP5.如果,则报告不存在满足条件的解,算法结束;

STEP6.∨i∈[1,n],并行计算Cost*[i]:=vi,k-ri+C·ti,k,其中k=aramin(vi,j<vi,1);

STEP7.∨i∈[1,n],并行计算d(i]:=

STEP8.置b:=argmin(d[j]),并删除ClusterList中任务b的集群链表中前k-1个集群节点;

STEP9.如果满足则转STEPl0,否则转STEP6;

STEP10.∨i∈[1,n],将第i个任务分配给ClusterList中相应任务集群链表中的第一个集群,算法结束。

资格管理论文篇3

1.及时公布各考场信息和相关注意事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已经实现了网上报名,主管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相关网站要及时公布有关考生考点的信息,并且将考试的相关注意注意事项及时在网站上更新,在注意事项当中将考生的进场时间和所携带的相关身份证件等,尤其特别注明在考生迟到以后,禁止考生进入考场的字样。还要注意考生所必备的工具:橡皮、签字笔、2B铅笔和小刀等必备的考试用具,禁止携带的用具包括:通讯工具、书刊资料或者是一些具有查询查询功能的电子产品等,让考生能够在考试前做好充分的笔试准备。另外,还可以将考点的乘车路线及时公布给考生。

2.设立分考点考务管理机构

进行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各个分考点,要根据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的考试规章,设定分考场的考务管理机构。各个分考点的考务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部门组成,分别是考务室,保密室、医务室和休息室。考务室主要的任务是负责试卷的发放与试卷的回收工作。考试的试卷在发放的时候,一定要由分考点各个考场的主监考人员,在签字以后才能够领到试卷,在考试结束以后,进行试卷回收的时候,必须要经过考务室的人员在数好试卷分数,主要监考人员签字以后,才完成试卷的回收工作。试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关系到卫生专业技术考试能否顺利进行,所以各个分考点的相关负责人员必须将试卷的发放与回收加以高度的重视。为了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各个分考点必须有医生值班,防止考试在考试期间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这也是保证考试顺利进行的关键,各个分考点的值班医生,要负起责任来,切实保障考生考试顺利。医务室的医务人员,由各个分考点的主要领导负责管理,做到有情况出现及时处理,安定好家长和考生的情绪,为考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休息室,主要是给考生和监考老师提供休息的场所。考生在考试结束后,考试没有进行,考场是不允许随便进入的,这就要求考生到各个分考点指定的休息室休息,能够维持体能,确保能够迎接接下来的考试。

3.做好分考点的试卷保密工作

各个市县的考试主管部门,要制定严格的试卷保密制度,在试卷由公安部门押运到各个分考点以后,各个分考点也要遵照试卷保密的相关管理规定,确保试卷内容不会被泄露。在公安人员将试卷交接以后,在各个考场的监考人员要亲自签字确认后才能够将考试试卷发出去,要严格遵照考试的具体程序来进行,还没有进行完的考试试卷,一定要做好严格的保密制度,试卷一定要放入保险柜中,由专门负责考试的人员全天候值班。

4.布置好考场

各个分考点要负责考场的布置工作,监考教师要根据考场的人数进行适当的安排,并且保证考场内的卫生,并将课桌提前将带抽屉的一面进行倒转靠前,编排好每一名考生的座位号,以便考生能够对号入座。。考场中的影响考试进行的挂像和相应的挂件要进行适当处理,以免影响考试顺利进行。在每一个考场要配备电子屏蔽仪和手机探测仪,确保考试能够公平公正的进行。各个分考点在选择监考教师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并且尽量选择具有丰富监考经验的教师,具备一定的素质。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开始前,要对各个分考点的所有监考老师,开展培训工作,重点学习好关于对考试违纪的一些处理办法,尤其要强调对不负责任的教师采取的处罚力度。监考人员,在每一科考试前,都要宣读考试规定,并做好相应的考场情况记录工作。监考人员在由于考场的大小不同,人数不同,一般情况下,小考场监考人员一般在两人,而在一百个以上的考生其监考人员必须在六人以上。

三、严肃笔试期间纪律

考试是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更是能够很好检验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人员的实际水平,这关系到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程度,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因此,必须严抓考风考纪工作,确保考试在公平公正的氛围中进行。

1.巡视员与监考员相结合

各个市县的主管部门要在每一个分考点设置分考点巡视员,负责整个分考点的巡视工作。派遣到各个分考点的工作人员,要切实履行职责,负责整个分考点的考场设置检查工作、分考点的试卷保密工作和分考点的监督检查工作等。另外,各个分考点的领导人员要作为总的监考人员,负责整个分考点的巡考工作,进一步加强监督的力度,在发现考场中出现的问题时,要及时加以解决,一旦发现考场中的考生有作弊的或者是监考人员监考渎职的,要及时作出严肃处理。分考点中的监考员要真正履行其监考的职责,在考试期间每一科目的考试时间都是固定的,在每一门考试进行到三十分钟以后,严格禁止考试再次入场考试,就是由特殊情况的也不能排除在外。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期间,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与公正性,严格禁止考生在考试没有结束前就交卷提前离开考场的现象发生。在每一名考试在进入考场以前,必须要向考试的监考人员提供相应的身份证和准考证,只有在两证齐全的情况下,才能进入考场考试。证件不全者,严格禁止进入考场进行考试。各个分考点考场的监考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坚决制止有替考现象发生,在考试开始前,要请每一位考生在相对应的考号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为了让监考教师进一步校对学生笔迹,防止替考现象发生。在正式考试结束前,监考教师要认真校对每一位考生的身份证和准考证,再次确保没有替考人员出现,确保考试纪律。在监考教师宣读完考试纪律后,逐一检查考生是否还携带手机或者是对讲机等通讯工具,要郑重声明发现按作弊处理。对于在考试过程中,发现的考试作弊的人员,要严肃处理。各个分考点要对考试作弊的人员进行及时分考点通报,并将通报的结果及时公布在各个分考点内,还要将违纪考生的处理结果,及时上报到市县的卫生局备案。在对违纪考生处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按考试管理处罚规定来,坚决不能够走人情关系,往小处说是为了每一位考生的实际利益,确保考试的公平与公正,从大处说是为了保证国家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能够健康稳定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卫生医疗事业方面的专门人才,所以说处理考试违纪人员时一定要严。

2.做好试卷回收、封存和转运工作

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结束后,要认真做好试卷的回收工作,各个监考人员在考试结束后,将考试有关的答题卡、试卷和草稿纸全部进行回收,在考场内清点完毕以后,交给分考点的考务室,由考务室的人员在清点完毕后,监考人员签字,各分考点考务室人员签字,在签字结束后,组织专门人员对试卷进行回收,并暂时放在保密室内进行封存。保密室要派人24小时,不间断轮流值班,确保试卷的安全。保密室在整个监考工作中也处在一个重要位置,是监考工作正式结束前的关键,因此绝对不能忽略,要使用现代化的监控设备,对保密室进行严密监控,确保试卷的安全。对于看守保密室的人员,在进入保密室前,要严格进行教育,这是为保证考试的公正与公平性。试卷的转运工作,由当地的各公安部门负责,试卷在从保密室取出后,由公安部门的相关人员将试卷押送到各个阅卷点,进行试卷的评分工作。

四、认真做好监考管理工作总结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考试结束以后,监考工作并没有结束,还要召开专门的监考管理总结。监考管理总结不能当成一种形式去做,要认真做好,这切实对考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各个分考点要进行监考管理总结。

分考点在进行监考管理总结的时候,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考场布置情况、监考人员的监考情况、考生是否出现违纪现象、考场内的纪律如何、对违纪考生的处理意见等等,各个分考点的负责人将考点内的整个情况及时进行汇总,在进行考务管理总结的时候,不能只谈优点,不讲缺点,这样不利于考务管理工作的进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分考点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总结,确保总结的真实性。在进行总结的时候,各个分考点的负责人要注意将各个考场的情况进行汇总,并注意总结出其主要的特点,按照柱状图对考点的总体情况生动的呈现出来,能够直观了解到各考点的情况,这便于与往年情况展开比较。

2.各个市考试点的主管机构也要做好监考管理总结。

各个考试点的主管机构作为一个市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管理工作,需要对整个市的监考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要依据各个分考点的总结来进行,这样能够保证总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可以为来年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提供监考管理方面的借鉴。各个市考点主管机构在进行考务总结的时候,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各个县分考点的考场布置情况、有没有出现违纪现象、对违纪处理的结果是否恰当、各个县的主管考试领导的工作情况怎样等等。

3.对分考点实行认真考核。

资格管理论文篇4

1 研究背景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我国大部分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地下水超采严重,海河、黄河、淮河以及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超过50%,其中海河流域开发利用率超过100%,有超过50个城市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 mm,沉降总面积高达7.9万km2[2]。为了解决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水资源问题,2012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

针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社会各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左其亭等在深入分析和研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理论体系框架,并探讨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践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3];各试点省份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办法[45];孙宇飞等结合部分流域机构和典型地区的水资源管理部门在调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围绕“三条红线”考核指标的确定和指标的标准、监测、考核等重点问题,对“三条红线”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6];孙可可等结合影响“三条红线”分配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三条红线”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三条红线”的量化研究[7];陶洁等在分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内涵的基础上,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方面构建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及指标确定方法[8];窦明等基于“三条红线”约束,构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以莱州市为例确定了“三条红线”指标,提出了不同分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9];蒋云钟等从制度的实施角度出发,指出了加强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建立了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功能需求框架,并探讨了支撑“三条红线”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10]。 上述成果涉及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保障和应用等多个方面,但是对于“人水和谐”这一基本原则的把握,涉及不多。本文基于和谐论理念、和谐论五要素以及和谐度方程,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有效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途径,为进一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2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和谐论简介

2.1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它是指根据区域水资源潜力,按照水资源利用的底限,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排放标准,并用最严格的行政行为进行管理的制度[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从取水、用水、排水3个方面对水资源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以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1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指导思想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水和谐为核心理念,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通过健全责任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等方法,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从而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1]。

2.1.2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的基本原则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a.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急解决当前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b.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c.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d.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e.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

2.1.3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的核心内容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健全“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通过统一规划和水资源论证,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用水总量,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进而实现严格的用水总量控制;通过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强化用水定额管理,推进节水技术的改造,从而全面提高用水效率,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最终实现对入河湖排污总量的控制。

2.2 和谐论

和谐是为了达到“协调、一致、平衡、完整、适应”关系而采取的行动[11]。研究和谐行为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称为和谐论[11]。和谐论主要包括和谐论理念、和谐论五要素、和谐度方程等。

2.2.1 和谐论理念

(1)和谐论提倡以“以和为贵”的理念,提倡理性认识各种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提倡以和谐的态度来处理各种不和谐因素和问题。和谐的思想是和谐论的基石。

(2)和谐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

(3)和谐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关注人和自然界的唯物辩证关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认为人和自然协调发展是必要的、可能的;主张人类应主动协调好人与人的关系。

(4)和谐论坚持系统的观点,提倡采用系统论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和谐关系问题[12]。

2.2.2 和谐论五要素

(1)和谐参与者:就是参与和谐的各方,也称为“和谐方”。

(2)和谐目标:是指和谐参与者为了达到和谐状态必须实现的目标。

(3)和谐规则:是指和谐参与者在实现和谐目标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切规则或约束。

(4)和谐因素:是指和谐参与者在实现和谐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

(5)和谐行为:是指和谐参与者考虑各种和谐因素后采取的具体行为。

2.2.3 和谐度方程

3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和谐论理念

(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在理性认识人与人之间矛盾、人与水之间矛盾和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提出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多方参与者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调整用水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和谐的态度处理人文系统与水资源系统之间的存在的不和谐问题和因素,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因此,人水和谐理念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理念,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顺利实施的基础。

(2)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着力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水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在实施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和谐的态度处理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和谐论理念。

(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新时期水利改革形势下的治水方略,是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为了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系统地提出了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水资源管理和责任考核制度四项制度,完善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体制。在实施的过程中,考虑到各地区实际情况的不同,在进行三条红线指标分配时,划定不同的指标值,既保障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保证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体现了采用系统论的理论方法解决多方参与问题的和谐论理念。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的和谐论五要素解读

4.1 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的和谐论五要素

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主要是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取水环节,实现对河流和区域取用水总量的严格控制。在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时,对于跨省流域,各省份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都希望获得更大的水资源分配量,但是流域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这势必会加剧各省份之间的取水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为了正确处理各省份之间、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可以基于和谐理论,从和谐论五要素的角度来剖析流域水量分配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流域水量分配方案。跨省流域水量分配问题的和谐论五要素见表1。

4.2 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和谐论五要素

对于一个特定地区,为了使该地区总的用水效率小于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规定值,需要对各个用水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水定额,实行严格的用水管理。通常情况下,用水部门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四个部门[14]。在制定各部门用水定额的过程中,由于水资源利用水平有限,并且用水效率的提高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因此各部门都希望本部门的用水定额被制定的大一些,这势必会导致各用水部门之间矛盾加剧。为了正确处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可以基于和谐理论从和谐论五要素的角度剖析各部门用水问题,为各用水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水定额。用水定额制定问题的和谐论五要素见表2。

4.3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和谐论五要素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排水环节,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对于某条具体的河流,首先需要确定该水功能区的水环境容量,然后基于人水和谐理念,考虑水功能区的水环境容量,合理确定各排污点的排污量。

在确定各排污点排污量的过程中,各排污单位为了降低污染物处理成本,提高自身经济效益,都希望获得更多的允许排污量,这势必会造成流域上下游之间,各排污单位之间的矛盾。为了满足水体纳污能力的要求,保证河流湖泊生态健康,需要加强流域上下游之间、各排污单位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可以从和谐论五要素的角度出发,分析各排污点的排污量分配问题。各排污点排污量分配问题的和谐论五要素见表3。

[BT3][STHZ]4.4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和谐论五要素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建立健全“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控制取用水总量,避免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对用水过程中的用水效率进行严格控制,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污水排放量,减小水环境污染,创建水生态文明[15],见表4。

对于某一流域,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又涉及多个用水部门,各用水部门必须统一思想,协调一致,尽可能地达成共识,合理分配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即做到和谐度方程中的“统一度”(a)较大,“分歧度”(b)较小[16],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区域总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量满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的要求。

从和谐度方程中还可以看到,为了实现人水和谐的目标,应该提高“和谐系数”(i),减小“不和谐系数”(j)。水资源开发利用涉及到众多影响和谐的因素,例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和水资源供需现状等。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为了满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的要求,必须提高这些因素的和谐系数,尽量在上述因素之间寻求平衡,既能够满足控制红线的要求,又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各用水部门的用水需求。例如在进行流域水量分配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和谐参与方的水资源供需现状、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对于那些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地区可以适当多分配水权;同时,可以完善水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杠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

[BT3][STHZ]5.2 和谐度方程在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中的应用

在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实施的过程中,和谐参与者是指该地区的各个用水部门,主要包括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和谐目标是提高该地区总的用水效率,尽快达到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规定值。为了尽快实现和谐目标,在制定各部门用水定额的过程中,各用水部门必须提高“统一度(a)”,减小“分歧度(b)”。

影响用水效率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节水器具的推广情况以及人们的节水意识等。为了尽快实现用水效率控制,必须提高“和谐系数(i)”,降低“不和谐系数(j)”,从而使该地区总的用水效率尽快达到国家的规定。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a.大力研发有效的节水器具;b.通过大力的宣传,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c.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遏制农业粗放用水等。

[BT3][STHZ]5.3 和谐度方程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中的应用

在限制水功能区排污总量的过程中,和谐目标是入河污染物总量小于水体能够承纳的最大污染物量;和谐参与者是指各个污染源,为了实现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控制。各排污点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服从流域管理部门分配的排污量要求,控制污染排放,即提高“统一度(a)”,减小“分歧度(b)”。

在分配各个排污点排污总量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区域经济的发展、污水处理技术等。为了实现对排污总量的控制,尽快达到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要求,必须提高“和谐系数(i)”,减小“不和谐系数(j)”。例如,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和污水处理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污水排放量;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污水处理技术,逐步减小污水的排放;加强对各排污点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控制排污量。

[BT2][STHZ]6 结语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形势下的治水方略,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途径,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和谐论角度分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认为始终坚持人水和谐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最后,分别从和谐论五要素、和谐度方程两方面进一步剖析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的水量分配问题、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用水定额分配问题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排污量分配问题,并以提高和谐度为目的,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意见,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Z].2012.(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s Comment on Implementing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Z].2012.(in Chinese))

[2] 陈传友,陈智立,姚治君.我国水资源形势分析及对策[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26(1):15.(CHEN Chuanyou,CHEN Zhili,YAO Zhijun.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and Counter Measures[J].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Resources,2006,26(1):15.(in Chinese))

[3] 左其亭,李可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体系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1):1318.(ZUO Qiting,LI Keren.Discussion on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3,11(1):1318.(in Chinese))

[4] 广东省水利厅.广东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细则[Z].2012.(Water Conservancy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The Assessment Regulations of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in Guangdong Province[Z].2012.(in Chinese))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Z].2013.(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Assessment Measures on Implementing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Z].2013.(in Chinese))

[6] 孙宇飞,王建平,王晓娟.关于“三条红线”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0,(8):6265.(SUN Yufei,WANG Jianping,WANG Xiaojuan.Some Comments Abou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ree Red Lines”[J].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2010,(8):6265.(in Chinese))

[7] 孙可可,陈进.基于武汉市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的评价指标量化方法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28(12):59.(SUN Keke,CHEN Jin.Evaluation Index Quantification for “Three Red Lines”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Wuhan [J].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2011,28(12):59.(in Chinese))

[8] 陶洁,左其亭,薛会露,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及确定方法[J].节水灌溉,2012,(4):6467.(TAO Jie,ZUO Qiting,XUE Huilu,et al.Control Indicators and Determination Methods of “Three Red Lines”of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J].Water Saving Irrigation,2012,(4):6467.(in Chinese))

[9] 窦明,王偲.基于“三条红线”约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A].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103109.(DOU Ming,WANG Cai.The Model of Optimized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Based on Constraint of “Three Red Lines” [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2012 Memoir about Academic Annual Meeting and Academic Seminar of the Water Resources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ese Hydraulic Engineering Society[C].Zhengzhou:The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Press,2012:103109.(in Chinese))[ZK)]

[10] [ZK(#]蒋云钟,万毅,甘治国.加强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支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A].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170175.(JIANG Yunzhong,WAN Yi,GAN Zhiguo.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Monitoring ability,Support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2012 Memoir about Academic Annual Meeting and Academic Seminar of the Water Resources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ese Hydraulic Engineering Society[C].Zhengzhou:The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Press,2012:170175.(in Chinese))

[11] 左其亭.和谐论: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ZUO Qiting.Harmony Theory:Theory·Method·Application[M].Beijing:Science Press,2012.(in Chinese))

[12] 左其亭.人水和谐论—从理念到理论体系[J].水利水电技术,2009,40(8):2530.(ZUO Qiting.HumanWater Harmony Theory:form Idea to Theory System[J].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2009,40(8):2530.(in Chinese))

[13] 左其亭.和谐论的数学描述方法及应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7(4):129133.(ZUO Qiting.Mathematical Descrip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of Harmony Theory[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09,7(4):129133.(in Chinese))

资格管理论文篇5

传统监管理论主要强调对金融机构行为的监管,出于金融市场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垄断等所形成的市场不公平交易及不能反映真实交易信息的价格,没有系统提出对市场非理性交易价格的监管,即实际应是对交易双方的监管,对非违规行为的监管,或对个体和集体非理性交易行为的监管,也没有系统提出针对这种情形监管者能够采取的适当策略选择集。而我们认为,金融市场交易价格的判断基于预期,即便在充分信息条件下,交易的主观性也很高,主观判断受到太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情绪的影响,很难做到理想的理性承担,因而金融市场的过度预期(包括过度乐观、过度悲观预期)条件下的非理性交易行为是导致金融市场波动的重要原因,也往往会因此通过传导效应导致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和更大范围的经济秩序不稳。这种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在没有交易者违规条件下并不是传统金融监管和调控的对象,但是其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威胁是现实的,并且通过具有时质性的宏观调控措施予以较高的成本。因此,我们认为,应使金融资产价格监管成为金融监管机构新的重要监管内容,并研究相应的具体监管方式,通过微观调控措施减少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降低调控成本。

一、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金融危机与市场失灵。

从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到 2007 年起始于美国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从 17 世纪荷兰郁金香事件到最近的次贷危机,每次的金融、经济危机都存在资产价格波动和价格泡沫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信用经济条件下,资产价格泡沫与资产抵押信用相结合,从而使资产价格泡沫与信用和金融体系联系在一起。因而,资产价格泡沫问题也成为众多金融学者、经济学者关注的焦点。对于金融资产价格及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资产价格产生机理,一般认为资产价格泡沫是金融市场的一种常态。最初的研究认为资产价格泡沫产生于投资者的理性预期与投机行为(Diba &Grossman,1988;De Long,1990)。比如,当部分资产供给弹性有限时,其供给将有可能在特定时期出现短缺,在理性预期驱使下其价格可能出现泡沫性上涨,甚至高于其替代资产价格(Blanchard &Fisher,1998);理性预期相关的资产价格泡沫也可以用市场投资者的数量和投资者生命预期进行解释,如具有无限市场投资者和有限投资者生命预期条件下,资产价格存在理性泡沫的可能性(Tirole,1985;Weil,1989)。但是,我们发现理性泡沫的概念更多地是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因为其对许多现象缺乏解释且实践中较难检验基础价格与价格泡沫的差异。非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则从新的视角考察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机理。

非理性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可能源于投资者对于社会热点投资预期收益的过度乐观情绪及其相互影响、激励(Summers,1986;Shiller,1990);也可能源于噪声交易者对投资收益预期的过高估计(De Long & Shleifer,1991);或者源于投资交易者“买涨不买跌、卖跌不卖涨”的资本市场价格正向反应交易特征(De LongJ.B.,Shleifer A.,Summers L.H. & Waldmann R.J.,1990;JonesS.,Lee D. & Weis E.,1999);或者源于“从众”交易决策所导致的价格波动(Topol,1991;Lux,1995);或者源于投资者对于收益预期过度乐观的传递作用(Scheinkman & Xiong,2003)。从信息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的角度也可以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泡沫的产生做出解释(Allen & Gorton,1993;Hong & Stein,2003)。另外,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兴起的系统论、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为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许多学者开始从协同论、突变论等角度分析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Frankel & Froot,1986;Brock & Hommes,1998;Carl Chiarella,Roberto Dieci & Laura Gardini,2006)。

通过上述关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泡沫问题研究的认识,我们发现,尽管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产生机理的解释存在差异,但上述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均认为在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是一种常态,在不违反现有交易规则的前提下仍然会产生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即现有交易规则并不能有效防范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尽管自 20 世纪 30 年代金融危机以来针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曾间断,但是金融危机仍然呈现周期性的现实。只要资产价格泡沫产生与消失的演化过程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之内,就不会引起金融、经济大范围的波动;但是,一旦资产价格泡沫得到较长时期和较大程度的积累被大幅度地放大,并且不能或没有得到有序释放,而是通过短时期、突发性的方式破灭,则会引起较大范围和较大程度的波动。而且由于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与破灭无论源于理论或是非理性因素,都是金融市场自身运行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在没有交易者违规条件下金融市场交易过程中产生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市场在控制泡沫产生过程中存在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恰恰是金融监管介入的原因。

许多研究也提出了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的措施,但是,目前所提出的这些应对措施多倾向于运用货币政策手段进行治理,尚未见到明确、系统通过金融监管方式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

二、金融监管与金融资产价格监管。

金融监管和通过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在金融市场领域发挥干预职能的主要方式。传统上对于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践认识侧重于对金融机构市场行为的监督管制。对于金融监管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和监管方式,最早涉及金融监管领域的概念是“最后贷款人”(Thomton Herry,1802),强调通过中央银行等政府机构的干预以避免挤兑和金融机构链式危机的发生而给经济造成大的影响。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支撑为公共选择和市场失灵。经济周期会引发信用危机,从而暴露出金融的脆弱性特征(H. Minsky,1985;Kindleberger,1985);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中介职能也是其脆弱性的根源(Friedman & Schwartz,1986;Di-amond & Rajian,2001);另外,危机还有在金融中介机构之间传递的特点(Cagan,1965;Kaufman,1996)。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有必要通过金融监管以弥补市场失灵(Fisher,1933;Stiglitz,1981;Varian,1996)。并且金融监管的介入在实践上发挥了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Anna Schwartz,1988;ZentaNakajima & Hiroo Taguchi,1995)。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观点同样应用到了金融监管的理论分析领域,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成为需要进行金融监管的主要原因,从而能够维护公平的市场交易,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Diamond & Dybvigr,1983;Stigliztz & Weniss,1981;Walsh,1995)。基于信息与博弈理论的分析强调需要通过信息披露监管以提高信息对称性,但是,正如我们在上一部分内容当中所分析的那样,许多情况下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和泡沫的出现并不是由于在信息方面的金融机构或投资者违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针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泡沫的金融监管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监管,而是将会具有更加广泛的职能。

尽管目前的许多研究在分析了金融监管介入金融交易过程的必要性之后赋予金融监管一些具体的职能,但是,这些监管措施均针对在信息披露、市场准入、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交易准则、交易范围和交易规模等方面违规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违规的交易行为,尚未见到明确提出通过金融监管直接应对理性和非理性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及价格泡沫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我们认为,传统金融监管关注违规监管,而完全非违规的理性与非理性价格泡沫属于市场交易行为的结果,尽管存在市场失灵,但涉及监管机构对市场交易和市场价格的干预。这种监管没有较为明确地列入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范围,然而其危害是非常明显的,也是历次金融危机和现代经济安全最大的威胁。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表现出金融市场交易活动中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是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在内整体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扩展原有金融监管的主要职能,实施针对金融资产价格的金融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变革的一个方向,并应明确列入金融监管范围、详细具体措施。

三、经济调控成本与微观经济调控机制。

除了金融监管以外,通过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在金融市场领域发挥干预职能的主要方式,在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领域里,传统理论与实践都倾向于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式进行。但是,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在应对资产价格波动风险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从而会贻误调控时机、增加调控的负面效应、提高调控成本;而通过金融监管的形式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经济安全带来的影响会更加及时、有针对性和减少调控成本,因而有必要赋予金融监管以新的、更强的金融资产价格监管职责。

根据传统意义上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认识,只有资产价格大幅度和大范围偏离价格基础才能被认为存在资产价格泡沫。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传统治理模式往往在资产价格泡沫已经形成或其形成的趋势已经非常明确时采取相应措施,并且主要依赖货币政策调控,采取提高利率、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债券等具体措施减少流动性。但是,货币政策措施在治理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方面却缺乏及时性和针对性。一方面,实施货币政策的时机往往已经有较为明显的泡沫显现,错过了初期治理的时机,并且货币政策效果的显现也存在时滞,这都将会提高现实经济损失和治理成本;另一方面,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不仅影响资产价格,其覆盖面将远远超出政策目标范围,使得产业资金需求、创新资金需求都受到相应影响,波及较大范围正常运行的资金链,产生较大的治理政策副作用,增加了宏观经济的治理难度。根据我们的分析,在治理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方面赋予金融监管机构更大的职能责任,以金融监管的模式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进行微观调控则可以降低治理成本,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的优势;通过建立对于股票、基金、债券、房地产等核心和主要金融、融资抵押物、金融相关资产价格监管体系,形成资产价格泡沫预警系统,及时预测资产价格泡沫的发生,根据泡沫发生程度、范围和趋势、发展速度做出分级预警(比如以绿、黄、橙、红等颜色由低至高进行程度预警),并采取不同的市场干预措施(比如风险提示、市场价格警示、交易限制措施、交易参与、价格限制措施等价格干预和影响)及时化解资产价格泡沫威胁。

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对宏观经济形成威胁。如果在宏观经济层面进行调控和治理,一方面,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不能在泡沫产生初期发挥效力;另一方面,在泡沫演化成为宏观经济失衡时,则已经贻误早期防范的时机,增加了经济损失和治理成本。因此,我们认为,通过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资产价格的监管和相应的微观调控机制,能够及早防范这一对宏观经济的潜在威胁,降低经济调控成本。

参考文献:

[1] 李成,龚杰。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金融监管制度变迁解读[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2)。

[2] 刘凤元。资产价格泡沫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 潘志刚,李忠民。西方金融监管理论演变文献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6)。

[4] 文彬。信贷扩张、资产价格泡沫及在中国的经验分析[J].经济问题,2007,(11)。

[5] 吴卫星,汪勇祥,梁衡义。过度自信、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J].经济研究,2006,(4)。

[6] 杨爱文,林丹红。金融监管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2,(3)。

[7] 叶静雅。资产价格泡沫理论综述[J].皖西学院学报,2008,(4)。

[8] Allen,Franklin,Gorton and Gary.Churning Bubbl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60(4):813-36.

[9] Carl Chiarella,Roberto Dieci,Laura Gardini.Asset Price and Wealth Dynamics in a Financial Market with Heterogeneous Agent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06,30(9):1755-1786.

[10] De Long J.B.,Shleifer A.,Summers L.H.,Waldmann R.J. Positive Feedback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Destabilizing Rational Expectations[J].Journal of Finance,1990,45(2): 379-395.

[11] Jones S.,Lee D.,Weis E.Herding and Feedback Trading by Different Types of Inference on Cointegration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Demandfor Money[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9,52(2):169-210.

[12] Jose A. Scheinkman,Wei Xiong. Overconfidence and Speculative Bubbl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111(6):1183-1219.

[13] Kaufman,G. G,Bank Failures,Systemic Risk and Bank Regulation. CATO,Vo. 1996,(16):17-45.

[14] Lux T.Herd Behavior,Bubbles and Crashes[J].The Economic Journal,1995,105(431):881-896.

[15] Stiglitz J. E. and 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3(3):

资格管理论文篇6

中華励誌網为您提供免费管理论文下载,免费管理论文是《中華勵誌網》www.zHLzW.com为考生朋友提供的免费管理论文专栏,涵盖了丰富的免费管理论文的相关文章。 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使国有 企业 的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但是,日渐突出的国有资产流失 问题 ,却在制约着国有资产退出的进程,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形成了障碍。如何采取合理的手段和 方法 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笔者在此提出以下看法。 一、加强国有资产的评估和核定 1.资产评估的原则。 (1)未来收益原则。资产评估应当核定公司价值,即在根据公司盈利能力、股利发放比率以及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所确定的股东权益资金成本的基础上确定的公司未来价值,而非 目前 公司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或股票价值。在评估公司价值时,还要根据企业生命周期 理论 ,随着企业的 发展 而有所侧重。 (2)贡献原则。根据资产的某一部分对于资产整体的作用或价值来确定该部分资产的市场价格,该部分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其对资产整体效用、价值等的贡献情况。根据这一原则可以有效地对资产的某一部分进行 科学 的评估。 (3)市场原则。某项资产具有何种市场价格,除了其本身的价值外,还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 影响 。资产评估应该充分考虑该资产由于市场供求关系所导致的市场价格。 (4)替代原则。替代资产的价值对资产的评估同样会产生影响。在资产评估中,接受评估的资产的价值不应超过同种商品的最高售价。 (5)外在性原则。资产本身之外的 经济 或非经济因素也会影响资产的价值。如果资产本身之外的经济或非经济因素发生变化的话,资产的市场价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2.国有资产评估和核定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拥有一些不具备经营条件的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不具备经营条件的资产包括应核销资产损失、核减债权等方面的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包括用于城市管理如市政道路、供电、排水、清洁卫生和市政园林等方面的资产,用于劳动人事、 社会 保险如离退休人员管理、劳动用工管理和扶贫等方面的资产以及用于其他应由政府负有职责如职工住房管理、学校、 医院 和托儿所等方面的资产。 中華励誌網为您提供免费管理论文下载,免费管理论文是《中華勵誌網》www.zHLzW.com为考生朋友提供的免费管理论文专栏,涵盖了丰富的免费管理论文的相关文章。 中華励誌網为您提供免费管理论文下载,免费管理论文是《中華勵誌網》www.zHLzW.com为考生朋友提供的免费管理论文专栏,涵盖了丰富的免费管理论文的相关文章。 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使国有 企业 的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但是,日渐突出的国有资产流失 问题 ,却在制约着国有资产退出的进程,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形成了障碍。如何采取合理的手段和 方法 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笔者在此提出以下看法。 一、加强国有资产的评估和核定 1.资产评估的原则。 (1)未来收益原则。资产评估应当核定公司价值,即在根据公司盈利能力、股利发放比率以及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所确定的股东权益资金成本的基础上确定的公司未来价值,而非 目前 公司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或股票价值。在评估公司价值时,还要根据企业生命周期 理论 ,随着企业的 发展 而有所侧重。 (2)贡献原则。根据资产的某一部分对于资产整体的作用或价值来确定该部分资产的市场价格,该部分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其对资产整体效用、价值等的贡献情况。根据这一原则可以有效地对资产的某一部分进行 科学 的评估。 (3)市场原则。某项资产具有何种市场价格,除了其本身的价值外,还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 影响 。资产评估应该充分考虑该资产由于市场供求关系所导致的市场价格。 (4)替代原则。替代资产的价值对资产的评估同样会产生影响。在资产评估中,接受评估的资产的价值不应超过同种商品的最高售价。 (5)外在性原则。资产本身之外的 经济 或非经济因素也会影响资产的价值。如果资产本身之外的经济或非经济因素发生变化的话,资产的市场价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资格管理论文篇7

1.1 国外学位论文管理

世界各国在学位论文领域方面的管理方面具有极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管理体制方面,比如英国对于学位论文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大不列颠图书馆来进行集中管理,从不外借,最多对外提供论文原文的微缩胶片;日本对于学位论文的管理主要是采取双轨管理制度,也即是国立大学内的学位论文主要由国家图书馆进行统一收藏管理,而相应的私立大学学位论文则是由校内的图书馆进行管理收藏;美国对于学位论文的管理最为灵活,其主要由美国大学缩微制品国际出版公司来进行统一复制、文摘、出版和发行,并其出版的类型多种多样,形式非常丰富,目前直接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学位论文资源开发及收集中心,并且也是我国获取外国学位论文资源的重要途径。

1.2 国内论文管理

我国学位论文是从20世纪初期首次出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学位论文的管理开始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研究生教育逐年增加,论文数量也随之迅速增长,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开始持续上升。当然,研究生扩招也是一种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但是每年的增长人数仍以几十万人的基数不断增长。(2)学位论文公开性增强,主要是由于纸本印刷出版的学位论文数量开始大幅度增长,电子出版的学位论文数量也在急剧增加,获取到学位论文的信息来源及渠道等不断扩展。(3)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网络的不断发展,学位论文的时效性也得以不断增强,但是同理,一些论文的抄袭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并且抄袭起来非常容易。对此,教育部明确规定,此类学术不端事件应当严肃处理,对于其中的复杂问题应实事求是、认真对待,严厉杜绝和制止论文抄袭的清理。

2 高校学位论文管理系统开发及应用

2.1 当前我国高校学位论文存在的不足分析

历年毕业学生的学士论文资料只能通过各个学院进行直接获得,并且这些学位论文资料的存放格式大多都是以word为主,这种存放格式不但占用了非常大的内存空间,同时其安全性能也非常差。在论文的提交方面,学校通常要求学生们在毕业离校之前,应将纸质版本和电子版本的论文同时提交给校内研究生存档,但是其中的电子版论文资料主要还是采用嵌套的方式来加以管理和保存。并且对于论文的审核力度也明显不足,其所提供的电子版论文在格式上的问题非常明显,学生对于论文的格式编排不完善,导致入库困难。最后多数高校内只提供了论文查询系统,并没有全文阅、提交和下载的功能,因此缺陷明显。并且多数硕博论文都被收藏在楼内,参阅的人少,导致论文再利用率极低。

2.2 需采取的解决对策

首先需要对学位论文的格式加以统一,需要出台相应的规范形式的文件,并将其真正落实到各大高校研究院当中,毕业生在答辩后必须要提交一份格式正确的论文电子版,并通过审核后才可离校。其次,针对论文答辩优良的学生论文采取电子归档,而像一些技能要求较强的专业学生,则除了需要提交电子论文,同时还应将作品,并附上简要说明。最后需要开发出功能完善的学位论文检索管理系统。

2.3 论文管理系统开发的作用及功能设计

资格管理论文篇8

一、人格理论概述

人格,又称为个性,是指某一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而这些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表现在该个体的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以及兴趣等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所谓人格理论是分析不同个体之间差异的理论。

人格理论由多个部分组成:第一,能力结构理论。能力是指某一个体在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才能协调领导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关系,顺利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二,气质理论。气质是某个个体稳定的心理活动特征,包括其思维的敏捷度、灵活性、情绪的释放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气质就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气质,因此,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也会有所不同。第三,性格理论。与气质不同,性格是指某个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同时,一个人的性格还受到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体现的是个人的社会属性。一般来说,某一个体的性格主要分为两种:内向型和外向型。具有前者性格的人喜欢独处,善于思考、行为谨慎,适应环境较慢。而具有外向型性格的人活泼开朗,喜欢与他人交往,很容易适应陌生环境。第四,需要理论。它指的是某一个体为满足自己生存的需求,而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以及精神基础等。美国学者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正是这些需要激励着每一个个体不断努力,争取满足自己的需要。

而从实质上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积极协调每一位成员的关系,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手段。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每个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工作人员的人格特征。

二、人格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人的人性特征将会对其行为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每个员工的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对未来生活的追求等都会影响其工作表现,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过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积极措施,充分发挥每个工作人员的潜能,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比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员的选拔与聘任、人员的合理配置以及人员的培训与发展。下面,笔者将就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人格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人员的选拔和聘任方面。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员选拔的主要目的,就是从所有的应聘人员中选出发展潜力较高、能力优秀以及符合岗位需求的人员进入企业工作。因此,人员选聘工作的合理与否将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尤为关键的影响。在正式面试之前,各个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认真阅读所有应聘者的简历与求职信,对所有的应聘人员及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在面试过程中,招聘人员要观察求职者的衣着打扮、说话时的神情等,感受其气质,了解其性格。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求职者的性格特征以及其是否适合岗位要求,各个管理人员可以进行人格测评或者采用提问的形式,充分了解其发展需求,对求职者的各方面形成客观认识。

其次,在人员的配置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原则就是“人尽其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质及潜能。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每个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审核,了解其工作能力、性格特征及优势所在。而后分析企业各个职位所需要的技能基础以及能力特征等,之后进行人员岗位的适当调整,避免固化的人事配置机制形成的弊端。

再次,人力资源的培训及发展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源,促进员工各方面的与时俱进。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运用人格理论来指导员工的培训过程,要根据不同员工的性格特征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并根据每个员工的发展方向制定各自的培养计划及培养目标等,以便提高人力资源的培训效率及效果。

另外,在工作过程中,每个工作人员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开发自己的潜能,以便能充分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总结

综上所述,人格理论可以帮助每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充分了解每个员工,明确每个人的优缺点,进而了解每个员工与其所在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从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资格管理论文篇9

一、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新兴的产业部门,已经成为整合经济资源和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3月10日 国务院颁布《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明确了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纲要。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在行业逐步成熟的前提下,社会对物流行业的整体需求持续增长,但目前,掌握现代物流实操管理技术的实用性人才的短缺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

二、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对目前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要求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持证人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持证人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的主要依据。物流专业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有利于保证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使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接轨,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深入实施,对物流专业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推进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笔者所在学院从推行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工作以来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仍存在着常规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培训双轨制、课程体系学科化、教学模式传统化、考核评价单一性等问题。为了适应我国物流行业业态变化快、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速度快的现实,据调查,我国现有的政府机构或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经济贸易部门共需要400多万物流管理人才。从市场供求情况看,目前我国从事物流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不足万人,其中有管理经验、接受过系统理论教育、拥有资格证书者甚少。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不仅是加强理论或体系的学习,而且还注重案例和实际操作的培养。即如何去操作,如何才能胜任工作,遇到问题怎么处理等等。而目前,物流管理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存在脱轨,难以从本质上突出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需要进行根本性改革,使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又要让学生获得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学习能力。

目前,常规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培训双轨制、课程体系学科化、教学模式传统化、考核评价单一性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根据职业型人才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

三、物流管理课程具体改革思路

本文系统分析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对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改革进入深入分析与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具体方案:

(一)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理论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的知识点,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知识点中;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将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的三大模块穿插到教学计划中。要运用案例教学分组进行讨论,把学生带入到虚拟的场景中去分析,在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剖析案例,自己发现可运用的知识点进行思考、讨论、总结,培养学生进行物流业务分析、物流系统处理,物流管理理念和协作精神等能力,适用不同物流岗位的需要。

(二)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物流管理实践性课程体系的设置标准应与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相一致,在内容安排和实践考核方式上,应为学生获得证书提供方便。在各知识点学习完毕后,组织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模拟考试,将所有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为学生顺利通过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工作。

(三)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项目驱动型课程体系改革。

在实践引领理论知识学习的思想指导下,对教学项目进行分析,把 3 个项目安排到各个学期中 总体上是以子项目为单位形成学习单元(课程),最终形成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作者: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产业组织与产业创新)

资格管理论文篇10

      2 信息分区

      2.1基本信息区 包括科室、姓名、出生年月、族别、学历、毕业学校、注册情况、注册号、政治面貌、参加工作时间、来院时间、任职情况(在职或聘用)、聘用时间。

      2.2职称变动区 职称变动年限及所任职称(例如:2001护理师、2006主管护理师)。

      2.3技术考核区 理论考核、技能操作考核的考核时间、内容、成绩及名次(例如:{2006.9吸氧95、36}),即第三季度考核吸氧技术,成绩95分,排名36名。         2.4附加项目区 继续教育、论文及科研成果、奖惩登记、外出进修、担任授课、开展新业务、差错事故、出勤情况、新来院人员的轮转等。

      3 功能及运用

      3.1准确掌握人员变动 近年我院面向社会招聘大量护理人员,护理队伍的不稳定成为护理管理的难点,由于各种原因护理人员流失频率高,手工书写的护理人员花名册经常进行修改,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运用Excel 表格具有“填充柄”的功能,将内置序列号批量填充,快速输入序列号,准确掌握人员变动情况。

      3.2项目分区清晰,人员对位准确 在Excel 表格窗口菜单选项中进行任意拆分或冻结窗格的操作,使工作表清晰明了,方便查询。、

      3.3灵活运用自定义筛选 在Excel 表格数据菜单选项中选择自动筛选功能,对上述各信息区所包含内容可进行任意点击,有利于管理人员查询各区间人员情况;利用自定义选项可以方便查询任意年度区间人员情况。

      3.4简化护理人员考核分析程序 利用Excel 表格自动求和(∑)按钮,在技术考核区可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自动筛选对分数区间值进行设定,求出各分数段所占比例,对各项考核成绩进行分析及评价,也可通过执行“格式→条件格式”,在弹出的“条件格式”对话框中,让数据显示不同颜色,对成绩进行分析,加强了对护理人员三基三严的管理。

      3.5快速切换工作表,方便查询 利用Excel中三表“嵌套”成一表的工作模块,可快速切换工作表,查找信息方便快捷。

      4 运用体会

      4.1具有科学性 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由护理部统一管理,有助于护理管理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每一位护理人员的业务理论、操作技能水平,同时为护士今后的晋升、考核、评优、解聘提供客观公正的参考依据。

      4.2具有动态性 档案记录着每一名护理人员从到医院那天起的工作、学习、技术考核、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的历程。所有资料由护理部设专人负责对具体内容及时进行补充完善,定期进行系统维护,以确保各项数据的连续性。

      4.3具有系统性 信息库为每位护士建立了基本信息、技术操作考核及各项附加项目区,包含了护理人员的全部工作学习情况。

资格管理论文篇11

自水利部和原国家计委《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15号令)至今,我国水资源论证工作已经走过十年半历程。

十年多来,我国水资源论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中2002~2004年3年为水资源论证起步阶段,此阶段水资源论证主要针对需申请取水许可的新、改、扩建的建设项目,且未形成统一的规范性技术体系,论证内容与方法由操作者自行把握。2005~2010年为水资源论证快速发展阶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Z322-2005)》的与实施,标志着水资源论证快速发展阶段的开始,《导则》的实施使水资源论证迅速走向成熟与繁荣。2010年“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提出与试点,使水资源论证广度与深度得到创新性拓展,宣示着我国水资源论证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实际上,我国水资源论证理念起源于之前的1997年,以水利部和原国家计委联合下发《关于建设项目办理取水许可预申请的通知》(水政资〔1997〕83号)和原国家计委制定、国务院印发《水利产业政策》(国发〔1997〕735号)两个文件的颁布为标志。所以,严格地说1997年~2001年应该为我国水资源论证的孕育阶段(或称之为酝酿阶段)。

近十多年来(尤其是2005年后的7年多来)我国水资源论证为水资源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发挥了十分重要、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需要讨论与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践,对水资源论证中概念性、管理性和技术性三大问题,进行粗浅的讨论,供有关专家批评。

1 概念性问题的两点认识与讨论

1.1 水资源论证的称呼

过去一直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进行称呼,实际上不仅是建设项目需要进行水资源论证,还是与取、用、退水有关的、对水资源情势(水量、水质及其时空变化)和水资源利用造成影响的涉水事件,都应进行水资源论证,因此以“水资源论证”作为称呼,不仅较为准确与清晰,且涵盖面也十分广泛。

1.2 水资源论证的分类

2010年以前,以“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为主,2011年形成了“规划水资源论证”理念和实践,今年各地大量取水单位《取水许可证》到期,换发《取水许可证》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大量出现,目前基本上形成了建设项目、规划、取水许可三大领域里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因此,应将水资源论证分成以下三类:(1)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2)规划水资源论证。(3)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

其中“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主要针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规划水资源论证”主要针对各项规划,不仅是工业园区规划,对所有需要取、用、退水的规划,或与取、用、退水有关的规划,都应进行水资源论证,以说明规划内容是否与当地水资源情势及其变化相适应;“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主要针对《取水许可证》换发,以说明过去取得的取水许可量是否还能维持,是否需要核减或限制。

2 管理性问题的几点认识与讨论

2.1 水资源论证法规

目前只有部级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而且是10年以前制定的,不仅名称不能适应现在水资源论证工作的范围,内容也不够全面,更缺乏国家层面上的权威性。在全面执行《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的今天,极有必要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论证条例》,以便与《意见》配套,以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真正落实,同时使水资源论证工作有法可依。

2.2 水资源论证政策

目前水资源论证工作量大,需求多,存在资质管理混乱、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论证结论不够准确、论证报告不太规范、评审程序不够严肃,评审专家专业水平差异大等众多问题,都需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一系列政策,加以规范和改进。

2.3 水资源论证资质授予

在有些省市,目前水资源论证资质证只对全民所有制的事业单位颁发,而不对民间水务公司发放,这不仅有失公平,也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务咨询体系不相适应。拟全民与民间一视同仁,给予同等对待,只要符合资质条件,就应授予相应的水资源论证资质。在严把水资源论证资质审核、考核关的前提下,向民间水务公司授予相应水资源论证资质,不仅不会降低水资源论证质量,还有利于通过竞争提高水资源论证的整体水平与质量,更好地发挥水资源论证的真实作用。

2.4 从业人员资格管理

过去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资格仅通过一次短期培训取得,而且培训活动参加人员不进行资格审查,造成了谁报名早,谁就取得了从业资格的不严密、欠规范局面,是造成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资格的获取不应过于随便,必须同时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因素:(1)从事水文水资源工作的经历与业绩;(2)通过必要的培训与考试;(3)无水资源论证不良行为后果。另外,对水资源论证资格,也应象资质一样,采用等级管理办法,如设立一、二、三级水资源论证师(或员)。

3 技术性问题的若干认识与讨论

3.1 水资源论证导则

当前水资源论证已经形成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规划水资源论证与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三大类型,尽管三类水资源论证涉及的内容大多相似,但针对的对象和侧重点明显不同,因此,需要制订各类水资源论证的技术导则。如有必要,还可以制订与各类水资源论证的二次分类相对应的子“导则”,例如2011年2月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此外,现行两个《导则》[2,7]中给出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写提纲存在不少重复内容,过于繁杂,极有必要进行修减。从这方面看,2005年以前的“论文式”的水资源论证“报告”,反而值得提倡。总的来说,《报告书》拟简明扼要,言短意賅。

3.2 论证等级与资质的关系

实际工作中,水资源论证等级的确定随意性较大,论证内容、论证深度与论证等级的关系难以准确体现,论证工作等级与论证单位资质没有严格挂钩。这两方面的问题,需要在法规、政策和导则中进一步明确。

3.3 “三生”用水次序

目前各地水资源配置原则虽然由过去的“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改变为“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但生态用水依然放在最后,不利于河湖健康和水资源保护。

现行《导则》中也在“取水影响”分析中提出满足“生活、生产、生态要求的最小下泄流量”,同样也是将生态用水放在最后位置。

由于上述文字上的排序,造成遇到水量不足时,业主一般会提出挤占生态用水的要求,使得水资源论证报告编制人员难以准确把握“三用水”次序和确定论证结论的原则与次序。

3.4 生态用水量的确定

在水量短缺的情况下,拟保证河湖最小生态用水量,这一原则必须毫不动摇。

但河湖最小生态用水量的确定目前尚无统一方法,《导则》中推荐的“以多年平均流量的10%或以历年最小流量作为最小生态流量”的确定方法,在实践中发现存在显著不合理性。例如对于大江大河这两种方法基本可行;但对于径流季节变化大的小河小溪明显不适用。作者在实践中认识到,《导则》中推荐的两种方法中,在小河小溪中前者偏大,后者又偏小(有时为0.00)。作者认为,小河流最小生态流量以采用最小月平均流量系列90%频率对应的数量较适应,且最好能根据维护水生态健康需要,分季或分月确定最小生态流量。

水资源的配置,拟以“在满足河道最小生态流量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用水”为基本原则。对于饮水工程,还应实行以轻微污染河水作为农业灌溉用水,置换优质水库水作为饮水水源的水资源配置模式,以体现生活用水优先于生产用水的水资源配置原则。

3.5 可供水量与可用水量

过去的水资源论证中,很多《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将取水口断面可供水量与可用水量混淆,或者等同。从理论上说,河流断面的可用水量应该在可供水量的基础上,减去已获批(许可)但尚未使用的水量。而实际上各地许可的用水量一般很大,使得今后可用水量很小,导致由获批水量确定的可用水量在水资源论证中很难使用。建议在新一轮取水许可中,从水资源论证做起,严把核准关,该核减的必须在《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中体现出来;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以《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为主要依据,核发或换发放《取水许可证》,以便水资源论证成果为当地水资源配置与管理发挥真正作用。

3.6 取、用、退水影响程度的定性

目前各地提出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中,对于取、用、退水对水资源情势、水环境和第三方的影响,多用极小、很小、小、较小、不大等定性词语,且之间无严格的区分。在今后制定或修改《导则》时,必须对定性等级配以定量标准,如影响量在1%以下为“极小”,影响量在1%-3%之间的为“很小”,影响量在3%-5%之间的为“较小”,影响量在5%-10%之间的为“不大”等。

3.7 以泉水为水源的论证

从成因上说,泉水为地下水的一种,但取水方式及影响状况上看,又类似于地表水,如一般不挖井取水,难以超量取用,不产生地下水漏斗等。但在现行《导则》中对于以泉水为水源的水资源论证,对其论证类型、等级、方法均未做明确的说明,在今后编制新导则或修改老导则时,应对以泉水为取水水源的论证作详细、明确的规定、论述,以便实际操作。

3.8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体现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后,各地都制定了“用水总量控制、排污总量控制和用水效率控制”“三条红线”,但目前编制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中很少实际应用。

从理论上说,“三条红线”应该作为各地水资源论证的重要依据,但目前“三条红线”只在大江大河中划定了,在设区市以下行政区域和小河流、湖泊、水库中尚未划定,给“三条红线”在水资源论证中实际应用造成很大困难。

3.9 取、退水影响补偿方案

在实践中,取、退水对第三方有明显影响时,补偿方案的编制仅限于工程领域和技术领域,在经济领域难以涉及,即使编制了经济补偿方案,也难以得到业主和第三方的认可,更难编制出可以协调双方利益、避免各方利益冲突的补偿措施和方案。建议以后的导则中,不涉及经济补偿内容,经济补偿完全由业主和第三方自主处理。

3.10 枯水流量频率分析

利用PⅢ型曲线模拟枯水流量时,其结果由参数ē(平均值)、Cv(变差系数)和Cs(偏态系数)确定,由于目估调整而使其随意性很大,有时编制人员为了迁就业主对取、用、退水的意愿,人为通过调改频率曲线参数使枯水流量设计值加大,造成水资源论证结论失真。因而,极有必要制定既科学,又有可操作性,且不能随意改变的频率曲线分析的强制性规定,减少或限制频率曲线分析中的随意性和任意性。

3.11 典型年的选择与使用

习惯上,一定设计频率下取水口来水量的分析,通常采用典型年法,一般办法是一个设计频率取用一个典型年,来水过程最不利的年份优先选用。但对于来水量变化极大的小型河流或水库,即使是丰水年份,也会出现几个月的日平均流量不符合要求的现象,甚至会出现一年中大多数日期平均流量不符合要求的不合理情况,原因在于分析结论完全取决于一个典型年的径流年内分配过程。实际工作中,两个年径流量相近的年份,径流年内分配过程差异极大,例如其中一年几乎天天的日平均流量符合要求,而另一年则大多数日期平均流量不符合要求。

建议每种类型(丰、平、枯、特枯水)选择2-3个年径流量与设计年径流量最相近的典型年,进行来水过程分析,以提高由典型年径流过程分析来水可靠程度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3.12 取水保证率

不同编制人员对取水保证率有不同的理解,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来水可靠性论证。作者认为,取水保证率是受来水频率制约的,所谓取水保证率应该对应不同频率来水而言。通常人们所说的取水保证率,一般是指正常年份(平水年,50%频率)的取水保证概率。

例如部分编制人员用95%频率年份的径流过程(日平均流量过程),分析95%取水保证率的可靠性,作者认为在大江大河可行,在但在小河流一般不可行,即以取水保证率作为来水频率的分析方法没有通用性。

结语

水资源论证是水资源科学配置、严格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于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概念、管理和技术三个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和讨论,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的水资源论证得到不断完善,水资源论证成果更加科学、准确,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发挥重大作用。

近年来水资源论证实践表明,由于同一河流、湖泊、水库用水户大量增加,用水类型增多,不仅造成天然可供水量显著减少,行政许可后的可用水量也显著下降,水资源利用形势越来越复杂,水量分析计算越来越困难;加上退水增多,退水水质混杂,污水处理难以到位,退水影响分析计算越来越难以准确、清晰说明问题。两个方面的综合使然,致使水资源论证困难加大,与日益提高的水资源管理要求适应难度加大,对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洞察能力、综合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从业单位及从业人员加强沟通、增强交流、强化培训,努力提高适应水资源管理形势变化的水资源论证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15号令)[Z].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Z322-2005.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10〕483号)[Z].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建设项目办理取水许可预申请的通知(水政资〔1997〕83号)[Z].1997.

[5]国家计划委员会.水利产业政策(国发〔1997〕735号)[Z].199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办法(试行)(第17号令)[Z].2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SL/Z525-2011.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Z].2003.

资格管理论文篇12

网格计算是分布式计算中一个重要的新领域,它的目标是通过对各种分布式的、异构的、动态的计算资源的集成,向用户提供随处可得的、灵活的、可靠的、一致的、标准的、廉价的计算能力[1]。论文大全,资源调度模拟。

网格资源管理是网格中一件非常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论文大全,资源调度模拟。资源管理的好坏、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计算网格系统的性能,因此对资源管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传统的分层调度模型中,网格资源调度的目标与分布式计算系统、集群系统的调度目标是相似的,衡量调度性能的指标包括资源利用率、调度长度等。假设有个作业,需要调度到个资源上运行,任务在上的执行时间为,等待时间为,那么资源调度的目标则是找到一个调度,使得[2]。而在经济模型的网格资源调度中,每个应用在提交的时候都有着时间(deadline)和费用(cost)的要求,因此调度目标就是在满足deadline和cost限制的前提下,根据用户请求(如时间最优、费用最优等)选择不同的调度策略,找到一个合适的调度[3]。论文大全,资源调度模拟。论文大全,资源调度模拟。

由于网格固有的异构性和动态性,很难对网格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因此在网格资源管理和调度算法的研究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多地试图采用网格模拟器以提出的算法进行分析和比较。网格模拟器的作用就是模拟一个网格环境,我们可以在这个模拟的环境中研究算法的可行性和性能问题[4]。通过配置不同的参数,可以模拟出现实网格环境中的各种应用场景,使得模拟结果更具真实性;通过分析在模拟器上实验的结果,可以不断地改进算法的设计。

GridSim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开发的一个基于Java的网格仿真工具。它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网格模拟界面称为Visual Modeler[4]。安装好的GridSim运行 java –jarvisualmodeler.jar即可启动模拟界面。在Visual Modeler中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不同用户和资源,并设置它们的参数(图1,图2)。

图1 启动Visual Modeler

图2 设置用户与资源参数

在GridSim工具中编译代码就可生成模拟结果。我们使用GridSim可以来模拟现有的时间最优算法(Optimise Time)、代价最优算法(Optimise Cost)和时间代价均衡算法(Optimise Cost and Time),并对它们的优劣进行评价。

在Visual Modeler中加入3个用户和3个资源。论文大全,资源调度模拟。网格环境设置如下:

(1)设置用户参数

资格管理论文篇1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格评估在人员的选拔和工作评价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目前用于预测工作绩效最流行的人格理论是五因素模型。虽然西方研究者在这个领域里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很少有学者进行研究怎样将这些结果应用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做了这项研究。结合本国特色的因素,运用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格评估分析量表,该人格评估分析量表用来探索人格特征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1——企业管理者性格和工作绩效的相关关系

虽然西方研究者声称五因素模型是通用的,但是中国学者指出了其使用的局限性。本篇论文阐述了在中国大陆地区使用性格因素分析法检查工作表现的多维方面的两个研究。该项研究把组织的真实表现数据分成任务表现和情景表现两个部分。在第二项研究中,情境表现进一步分为工作献身和人际促进。

我们假设性格分析量表的各项因素和工作表现之间存在下列的关系:

假设1、工作表现与责任,富于感情,诚实与圆滑呈现正相关关系,工作业绩与内外控制源呈现负相关关系。

假设2、情境表现与亲近社会有关的个性品质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和谐,面子;领导与工作献身和人际促进呈现正相关关系;自我和社会取向与工作献身和人际促进呈现负相关关系。

表1列出的相关系数之间的8个因素的分析量表和工作业绩的两个分量。统计数据符合我们的假设。

比起西方的研究,和谐而不是觉悟,和工作业绩具有最高的相关性。这证实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即使是高级管理人员,保持内心安宁的心态,维持人际和谐,避免冲突,也成为他们获得事业成功的重要组成因素。

情绪指标是衡量人在何种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这是一个类似与人的神经质情绪的含义。正如预期的那样,它与工作业绩呈负相关的影响。

二、研究2——企业的组织结构(国有与外资)对管理者性格和工作绩效关系上的效果

第二项研究目的是要探讨企业组织结构(国有与外资)对性格和工作表现关系上的协调效果,并交叉验证第一项研究中性格和工作业绩的关系。有学者推测,鉴于比较传统的管理风格,在国有企业中与人际关系相关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和谐,面子,领导才能,自我与社会取向,诚实与圆滑)和工作绩效密切相关。

关于个性和绩效的描述分析和相关性。

表3展示了国有酒店的8个因素分析量表和3个考绩措施之间的相关系数。工作业绩和责任心相关性明显,和谐与领导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在国有酒店,工作献身精神与责任心相关性明显,与自我与社会取向性呈负相关关系。国有酒店,人际促进与责任心呈正相关关系,与情感和自我与社会取向呈负相关关系。

关于国有和外资酒店因素分析法中性格和工作绩效相关模式比较。

国有和外资相关系数的比较只产生一个重要结果是:在国有企业中,领导能力和工作绩效呈现显著负相关,而在外资公司,两者的正相关关系呈现不显著。在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中,人际促进的性格因素和工作绩效关系的强度不存在重大差异。假设没有得到支持。

三、一般性讨论分析

这两项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大陆经理的性格特征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根据我们的假设,情境表现和性格之间的联系强于工作业绩和性格之间的联系。这一假设得到研究结果的普遍验证。应用在工作业绩预测上很重要的有三种类型的因素分析法性格特征:第一类是与西方的研究功能类似的被动性格结构。责任和情感属于这一类型。第二类是与西方的研究功能不同的被动性格结构。心理控制源和领导就属于这一类型。第三类是在中华文化中尤其重要的主动性格结构。这种类型包括和谐、自我与社会取向。

一方面,与西方的研究功能类似的被动性格结构中的责任。在第一项研究中,责任与工作业绩呈现不相关的。另一方面,在第二项研究中,它与工作任务和情境绩效呈现显著相关的。在第二项研究,外资酒店的中层管理人员在责任心上比国有酒店的中层管理人员得分高。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中,工作自觉性一贯被认为是工作业绩的预测器。造成第一项研究和第二项研究之间的差异,可能是采用不同的工作绩效措施的结果。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参与者不同的经营管理水平。第一项研究参加者的平均评分高于第二项研究。责任心可能是晋升为高级管理人员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

在这两项研究里,一致的结果是情绪和工作绩效呈现高度负相关。由于情绪类似神经过敏症,与以往在西方国家和中国香港进行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在第一项研究中发现,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领导能力和工作表现之间无显著关系。实验二,就所有的高层参与者而言,再次显示出的领导权和工作业绩无相关性。然而,当样本扩展到国有企业和外资公司的中层经理时,在国企中层经理的发现,领导权和工作业绩呈现负的相关性。上述结果与以前进行的研究在西方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的研究结论是相左的。在国有企业中层经理的发现,领导权和工作业绩呈现负的相关性,这两项研究结果给出的一致结论是和谐与工作绩效呈高度正相关,这和以往的研究是相符合的。这一结论也与在香港酒店经理的研究所发现的结果是一致的。

四、结论和建议

这些研究结论表明显著的个性特征在预测工作绩效时的重要性。在中国文化中,强调人际关系和相互依存可能会影响对工作表现的看法,而不是个人的自觉性和情绪稳定性。特别是这项研究表明,主动性格结构和自我与社会取向的预测价值是不同与以往的研究,目前研究发现,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中,即存在着内部控制重心和领导能力呈现负相关的一面,又呈现和工作表现正相关的一面。这些研究结论应谨慎对待。需要针对不同的行业进行研究来交叉验证这些结论。需要针对合资公司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福明,梁凯芳,宋仁明,张王志,张锦西和张金平.中国的人格评定表的发展(CPAI).跨文化心理学杂志,1996.27(2),181-199.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