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信息化论文实用13篇

幼儿教育信息化论文
幼儿教育信息化论文篇1

一、概述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

1.信息技术方面

截至目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于信息技术的利弊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却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笔者认为:幼儿年龄较小,没有明晰的辨别能力和制止力,的确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参与了幼儿教学过程,幼儿教育平台的完善需要的是教师对教学环境的营建和对教学方式的改进,而不是限制任何一种教学工具的应用。因此,信息技术与幼儿教学的整合,以幼儿教育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创造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环境。

2.幼儿教育方面

幼儿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道德意识有着促进作用。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身份的特性使得幼儿教育环境往往被限制在幼儿园教育这单一的环境内,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幼儿教育事业的进步。因此,在幼儿教育理念上,首先便要解放思想,树立“宏观教育”的教学理念。提倡课堂教育实现的多形式,把家庭和社会纳入到幼儿教育的体系中,各方协调合作创建一个舒适的健康的幼儿教育环境。

二、解析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

1.信息技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呈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这种方式有别于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因此,对于幼儿所能产生的吸引力可想而知。在幼儿教学课堂中,通过这种多元素方式呈现学习内容,经过视觉强化和听觉强化来加深幼儿的记忆,不仅有助于幼儿对知识的记忆,还有助于幼儿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从多方面来展示的信息更利于幼儿对内容的理解和详细想象力的培养 。[2]

2.信息技术对于幼儿园文化的营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并不仅仅限于课堂,在幼儿园园区的文化建设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可以促进园区文化建设。如:信息技术的娱乐化应用。在幼儿园小区内,每天的课前和课后通过校园广播播放简短的童话故事和儿童歌曲。这不仅改善了校园内的教学环境,还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

3.信息技术加强园区和家庭的互动交流

上文中提到过,教育环境不仅仅限于园区教学,幼儿教育者应当树立“宏观教育”的理念,将家庭和社会纳入幼儿的教学环境中来。幼儿的教育不论是园区还是家庭,任何单一一方的教导都不足以完善幼儿教育。因此,加强双方的合作交流还是有必要的。

现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园区和家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保持联系,如:腾讯QQ、微信、MSN。另外,还可以建立校园网,方便教师和家长的差时交流。对于幼儿问题,教师放学后没有时间进行沟通,可以在网上与家长交流,关于成长、学习相关的话题,家长也可以在网上咨询教师。[3]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的多样性特征符合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趋势。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只要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将会给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信息化论文篇2

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在现代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当前,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小学、幼儿园教育,都强调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幼儿教师信息能力的发展,一方面是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升教师信息能力,有助于推进幼儿教育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构成元素,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因此,在笔者看来,提升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当前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并在深化发展的进程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营造外部环境:强化教育资源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依托于良好的外部环境,教育资源的建设及更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以民办、公办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育资源的建设、配置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总体而言,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相对不足,教育资源建设不到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缺乏良好实践操作基础。为此,首先,幼儿园应强化幼儿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实践操作平台;其次,强化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建立,让教师在与外校教师的交流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学习相关的经验,帮助教师不断的自我发展;再次,强化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并切实抓好基础设施的维护等工作。特别是对于农村幼儿园而言,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缺乏信息技术能力的应用,教师信息能力的无法体现,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中,要强化幼儿教育资源的投入,在推进幼儿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要夯实发展的基础,为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夯实内在基础: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教师技术信息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通过培训工作的开展,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实现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幼儿园老师多为中专幼师专业毕业,信息技术能力相对欠缺,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帮助教师系统的知识学习,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切实做好教师教育培训,应作为常态化工作来抓,落实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教师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从实际来看,幼儿园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学习,且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因此,在教师培训内容的制定中,应充分立足于实际需求,强调培训内容应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培训内容应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二是抓好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立足于实际需求,开展实践操作培训。

2.培训方式灵活选择,落实教育培训。

培训内容有的放矢,培训方式也应灵活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培训的全覆盖。当前,培训方式多以理论教育培训为主,培训方式单一、缺乏培训的实效性。为此,在教育培训的工作中,一方面要构建多样化、开放式的教育培训方式,满足教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训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教师的基础差异,在教育培训中,应确保教育培训面向全体老师,确保其技能的有效培养。因此,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针对教师的不同情况,有侧重性的开展。

3.培训后续支撑到位,形成有效的培训力量。

培训效力难以一次到位,也无法基于一次或两次的培训,就是想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深化培训建设的过程中,应构建完备的后续支撑力量,并在教师培训资源的配置上,进行适当的倾斜,扎实幼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通过现代化的教育培训方式、平台及渠道,为教师培训创造更加多元化的环境。在幼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当前,提高幼儿教师综合技能,是推进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之下,幼儿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性,以更好地满足幼儿教育教学的需求。当前,提升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途径,关键在于如何强化教师主体地位下,优化教育资源建设,并切实开展教师教育培训工作,从本质上提高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需求。

作者:陈夷秋 单位:南通市电化教育馆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信息化论文篇3

一、什么是信息泛滥

面对信息泛滥,一些人感到恐慌、怀疑和烦恼,但是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对此进行冷静的思考。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考虑对“信息泛滥”的界定便有所不同。本文的“信息泛滥”是指那些无存的、失真的、欺骗的、重复的、陈旧的信息,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在社会上泛滥成灾[2]。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泛滥包含信息的多和杂之意,信息的多和杂可以给人们更多选择和利用资源的空间,并不会对幼儿教育造成必然的负面影响,但是信息泛滥不仅有信息的多和杂之意,还有信息的无存和失真之意,那些无存、失真和欺骗的信息会对幼儿教育产生某些不可预测的负面影响。

二、信息泛滥对幼儿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对家长和幼儿教师的负面影响。

首先,电视、出版物和互联网等为家长和幼儿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家长和幼儿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但是信息泛滥会使家长在进行教育资源的选择时受到干扰,有可能使家长和幼儿教师选择和利用到一些错误的信息,而这些错误的信息对幼儿产生的后果则是教育者无法完全预料的。其次,在面对电视、图书和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各类信息时,家长和幼儿教师如果不引导幼儿选择某些电视节目、出版物或网络游戏等,任由幼儿自己选择,那么幼儿的身心就有可能受到某些不健康信息的伤害,而这需要花费家长和幼儿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为幼儿选择和营造更好的信息环境,所以信息泛滥还会给家长和幼儿教师带来身心的压力。

(二)对幼儿的负面影响。

由于信息泛滥的影响,电视、出版物和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在向幼儿传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幼儿传播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如一些色情、暴力和一些不当言词等。对于尚不具备足够判断力和认知能力的幼儿而言,这些不健康的信息所提供的不恰当的榜样和形象会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幼儿就会降低是非对错的分辨能力,从而不利于幼儿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同时,电视、出版物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介使一些对于幼儿而言较难理解的、不健康的、不适合幼儿了解的信息形象化和可视化,使得幼儿不需要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就能够很容易地获取这些信息,这样一来,幼儿与成人之间就会变得越来越没有秘密,而若没有秘密,幼儿与成人的界限就会变得模糊,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我们的孩子还没有提问,就被给予一大堆的答案。简言之,我们身边没有儿童了。”[3]

(三)对幼儿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

良好的信息环境可以为幼儿教育形成良好的教育风气和氛围,这既有利于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又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但是,信息的泛滥会干扰幼儿教育良好的教育风气和氛围的形成,使幼儿教育处于一种不良的信息环境当中,同时,信息的泛滥还可能使幼儿教育导向错误的方向,这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信息泛滥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三、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泛滥对幼儿教育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而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因此,怎样减少信息泛滥对幼儿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慎重选择教育资源并以自身为榜样。

家庭是幼儿生长的第一个环境,另一个对幼儿影响较大的环境则是幼儿园,因此,幼儿的信息来源首先是家长,其次是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主要教育者和信息来源的家长和幼儿教师,一方面要慎重选择教育资源,如果家长和幼儿教师选择的教育资源可信度不高,就会使幼儿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另一方面必须自身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家长和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尚不具备足够辨别能力的幼儿,所以家长和幼儿教师如果品行端正、文明礼貌、道德高尚,就会为幼儿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过程当中树立榜样,从而使幼儿在信息泛滥的影响下找到正确的方向。

(二)引导幼儿的信息获取。

教育者应引导幼儿的信息获取,如家长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幼儿一起看电视、上网和阅读一些出版物等,并就一起看到的节目或内容进行讨论,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当幼儿说错了,家长不能够责骂或惩罚幼儿,否则以后将很难让孩子说真话,而应该分析其原因,并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只要幼儿说得恰当、合理,即使与家长所想要的回答不一致,家长也应该鼓励。同样,教师也可以在日常教学中与幼儿以聊天等形式,就幼儿身边发生的事情展开讨论,及时了解幼儿的身心变化,提高其分辨对错和是非的能力。

(三)培养幼儿初步的信息素养。

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所以“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应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相应改变,信息化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个体成员(人)对信息活动的态度和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处理、利用等方面的能力。[4]幼儿的可塑造性强,教育者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培养幼儿初步的信息素养,可以不要求幼儿具备像成人一样的信息素养,但是要让幼儿懂得电视等媒介上传播的信息不一定是正确、真实的,不能对这些信息都持信任的态度等。

(四)完善有关信息的各项法律、法规。

信息泛滥之所以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信息的各项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健全,因此,若要减少信息泛滥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完善有关信息的各项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人们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就有了法律的依据,而一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采用任何手段各种失真信息、垃圾信息、陈旧信息的人,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减少信息泛滥的出现,可见有关信息的各项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减少信息泛滥对幼儿教育产生影响的最强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信息泛滥虽然可以让我们有更多选择和利用资源的机会,但是对幼儿教育的负面影响仍然不可避免,这使得幼儿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使幼儿健康地成长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就必须把信息泛滥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的程度,当然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005重印):212.

幼儿教育信息化论文篇4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134-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批准号:BHA110056)的子课题“基于职业准入标准的幼师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培养研究”(项目编号:BHA110056-11)的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是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保障,而完善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又是保障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幼儿园职业准入标准,以此保障幼儿教师的发展、幼儿的健康成长。

21世纪是以现代化教育手段为载体的信息时代,各国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也对幼儿园教学产生了根本的影响。信息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教育手段不断更新,各种多媒体软件的不断开发,随之而来的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需要不断的更新和提高,制订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准入标准顺应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现状调查

1.调查对象与方法。研究以湘潭市幼儿园的性质和质量等级(示范园、民办园),分层随机抽取10所幼儿园的一线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对象职称、年龄不等。主要通过三种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分别是:问卷、访谈和观察法。

2.调查结果。

(1)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来源与获取态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7份,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达到90%以上。调查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对幼教工作前沿信息的态度、幼儿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情况、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情况、教学软件的制作与运用方法等方面。整套问卷以封闭型问题为主,回答问卷内容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基层幼儿教师绝大部分时间都陷于琐碎而繁杂的日常工作中,因此,他们的教育知识和信息技能70%主要来源于个人实践经验及其反思,这是一种自下而上、日积月累而成的个人知识;其次,30%是来自同事间的观摩和交流。

(2)幼儿园信息设备资源配置与教师应用能力现状。随机选取了30位教师作为结构访谈对象, 35%的教师认为幼儿园的信息化资源程度不丰富,只有65%的教师认为园里的信息化资源是丰富的。可见,湘潭市大多数幼儿园对幼儿信息化教育所作的投入还不是很大,多数一线幼儿教师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硬件环境。在前期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中,全程参与观察六位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除了在公开课或教研观摩活动上,平常幼儿教师上课时基本上不使用课件,大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的硬件知识几乎为0,对于信息化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Word、PowerPoint、Flash等+简单工具,能熟练应用的分别只占25%、17%、5%。

三、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信息技术标准

课题组提出了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信息技术标准的3个基本理念,从3个维度提出了8条要求。

1.基本理念。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信息技术标准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满足和保证教育的基本功能及科学的儿童观、幼儿课程观、幼儿教师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营造良好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平台的3个基本理念。

2.基本内容。针对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必须达到的信息技术目标,幼儿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培养准入标准归纳为以下几点:(如表1所示)

四、准入标准的可行性

1.标准的科学性。教育部2012年颁布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知识维度,通识性知识领域提出的 “幼儿园教师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为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信息技术标准提供了依据。信息素养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信息时代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理解信息内容的能力──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融入信息社会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信息技术标准从3个维度提出的8条要求,符合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

2.幼儿师范院校培养的可能性。信息技术课程是幼儿师范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因此,幼儿师范院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一学期课时安排一般不少于18周,周课时不少于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按照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的思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典型的项目中,整合知识点,精选案例,由浅入深安排教学内容。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 、电子表格软件使用、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重点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证明,幼师生只要完成幼儿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达到教学目标,就能达到课题组提出的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信息技术标准中的8条要求。

3.幼儿园需求的满足。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正在逐步走进幼儿园。幼儿教师在备课时选用最适当的探究方法或检索系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检索在线信息,进行网上教学交流,并独立使用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制作教学课件。在多媒体教学中把知识内容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呈现给幼儿。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充分集中注意力,增强幼儿学习时机。提高实际的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的结构,有利于突破教育活动的重点、难点,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信息技术标准涵盖了“利用软件制作精美的课件,浏览网页,采用各种方法收集文字图像等信息,进行查阅与比较”等基本要求,该标准能够满足幼儿园的需要。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信息化论文篇5

然而,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教师对学前教育信息化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学前教育”、“幼儿园”、“幼儿教育”并含“信息化”或“信息技术”等为主题词进行专业学术检索,时间限定为2007—2012年①。检索到相关文献496条记录,其中硕士论文42篇,学术期刊439篇,会议论文2篇,报纸类13篇;2007年至2012年间,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如图 1所示。

笔者借助陈超美开发的知识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II版本,对496条文献记录进行主题词提取,以期全面、可视化地呈现近年来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得到学前教育信息化关键词网络时区视图,如图 2所示。

从图 2可以看出,2007年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最为集中和丰富,中心影响度也较大。其中,“多媒体课件”、“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手段”、 “多媒体技术”、“教学活动”、“整合”等关键词成为这一年度的研究热点。2008年至2012年,研究热点平稳过渡,从过多地关注信息技术逐渐转移到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如“学习兴趣”、“教育资源”、“教学情境”、 “信息化”、“学科整合”、“家园共育”、“电子白板”、“交互式”、“网络平台”、“信息化建设”等热点词的出现全面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尽管学前教育信息化受到较多的关注与研究,但我们还缺乏对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的全面了解,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态及存在的问题,就不能保证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全面了解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非常有必要。根据图 1和图 2,结合与学前教育信息化相关的496条文献内容,本文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等五个方面对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进行阐述。

二、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初现成效

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该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标准中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幼儿园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对幼儿园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教学活动开展、家园合作、科研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是信息化时代对幼儿园教师的必然要求。

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基础教育中要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必然要求幼儿园处于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中:拥有适宜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丰富适宜的信息化资源、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幼儿园教师等,才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

2012年9月,“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建设,该系统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加强学前教育管理,监测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和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该系统的开发与运行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也是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除了国家政府层面的政策、决策支持外,一些省市地区也早早意识到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学前教育信息化实践,制定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以此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2009年,《北京市学前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2008—2010年)》[3],该行动计划认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信息化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建设与发展。该行动计划以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与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能力、引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为主要目标。三年内要在北京各区县建立60个学前教育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从而促进全市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北京地区的高质量、安全、稳定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学前教育的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网络交流;普及示范幼儿园及一级一类幼儿园网络平台的建设,逐步推动、引导其他级类和性质的幼儿园的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各级各类幼儿园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

2009年底,浙江省教育厅制定《浙江省幼儿园装备 规范(试行)》(浙教办技[2009]173号)。该规范将信息技术装备配置单独列为一项,其中计算机教学办公配置、网络中心、闭路电视系统属于选配项,广播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属于必配项。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幼儿园信息技术装备标准》,对幼儿园信息技术装备标准的要求有:每个班配备有多媒体系统,每个幼儿园配备网络办公区,要建立幼儿园网络校园,幼儿园广播系统及幼儿园安全监控系统。

2011年《上海市托幼园所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配置要求》(沪教委基[2011]88号)。该要求从园所网络环境配置、园所基本配置到班级信息设备配置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幼儿园除了配备1个多功能活动室,示范园和各区县信息化实验园可按需配备电子白板、视频会议系统;示范园和各区县信息化实验园可按需配备多媒体资源室,提供可访问连接互联网或区教育网、园所内部资源的电脑,供教师或幼儿、家长访问相关多媒体资源;建议每园配备一定数量的笔记本电脑,提供给教师用于移动办公和外出学习培训使用。

2012年12月,河南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试行)》(豫政办 [2012]169号),标准中将电视机、DVD、录音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产品作为园所的必配设备,而办公计算机、打印机、数码相机、摄像机、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广播系统等较高一级的多媒体设备则根据园所的经济实力选配。

此外,在天津、辽宁、吉林、四川、重庆等地也相继了相关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文件,从幼儿园教育技术装备到数字化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都提出具体要求。

这些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定推动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如北京市学前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的建设与评选,积极推动了幼儿园所信息化建设,形成鲜明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4]从2006年就开始“信息化建设工程”,逐步建立起一套集管理、科研、教学等于一体的网络运行模式,以幼儿园信息化管理促进教师发展、保障幼儿园安全、推进家园共育为目标。北京市丰台区芳庄第二幼儿园[5]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框架,建设了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资源平台、信息化沟通平台。上海市学前教育信息化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从最初单一的信息逐步拓展到涵盖管理、教学、培训、支持的综合服务领域。[6]

尽管近年来国家的政策对学前教育信息化体现出较多的关注,各地也在积极地实践探索。但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之路才刚刚起步,从当前发展现状来看,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加大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扶持力度,为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氛围,各省市地区应根据当地现有的经济水平适宜地制定学前教育信息化法规、标准。

三、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性差异显著

经费投入是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只有1.3%,而国际平均水平为3.8%,由于政府保障水平低,导致学前教育中民办比例甚高(2010年,中西部地区民办幼儿园的比例高达80%以上[7]),同时办园质量参差不齐。[8]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在宏观上区域发展不平衡,微观上内部应用不协调,学前教育里的“数字鸿沟”已经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严重障碍。幼儿园的网站、局域网等设置都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请企业代设,所以一些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的民办幼儿园就脱离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轨道。[9]当前幼儿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已成为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瓶颈,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性差异显著。发达地区的幼儿园几乎可以100%地实现网络连通,信息化设备不断升级更新。但对于一般的城市来说,离这样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而对于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这样的目标遥不可及,因为基本的“入园”问题还未解决。

东部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经费投入比较充足,发展得比较充分;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基本的园所建设及普及问题仍未解决,幼儿园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受到重视和有力的支持,但有条件的省市在学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有成效的。大部分地区的幼儿园已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当中,建立多媒体活动室、幼儿班级里也配备了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DVD等硬件设施。部分发达地区还配置有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教学课件平台,基本实现了“园园通”。

西部地区,以兰州为例,幼儿园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人们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理解还比较狭隘。其中幼儿园的配置率达到70%以上的设备有联网的计算机设备、录音机、电视机,其中录音机的配置率达到了92%,而投影仪和幻灯机、数码摄(照)像机等的配置率则大部分不到50%。有52%的幼儿园配置有多媒体教室,有38%的幼儿园配置有广播系统,只有24%的少数幼儿园配置了专业计算机教室,而视频会议室、报告厅等其他信息化教学环境配置寥寥无几。[10]而中部地区的硬件设施配置也不够完善:尽管所调查的幼儿园100%的配备有电脑、打印机、扫描仪和数码摄像机等设备,但是人均占有量却呈现显著差异;省示范幼儿园的电脑人均占有量为0.073台,市示范幼儿园的电脑人均占有量为0.04台,民办幼儿园仅为0.02台。[11]

相对而言,上海地区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2003年,上海市99%的幼儿园可以通过拨号或ADSL上网,建成园内局域网的就占61.5%,教师可使用的设备主要是计算机、VCD/DVD和录像机。2004年,上海市还为幼儿园创建了“园园通”管理应用平台,截至2011年,“园园通”公办园覆盖率达到100%,为全市18个区县,近千所幼儿园的3万多名教师、20多万户家庭所用。2005年,上海全市幼儿园宽带安装率达到73.4%,各幼儿园计算机平均拥有量为13台。2009年,各区县园所全面完成信息化设备的升级更新,实现班班有计算机、园园通宽带,根据区县、园所实际,添置、构建了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教学课件平台,添置了电子白板、投影仪、数码相机等大量信息化应用设备。[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 020年)》中强调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面对经费投入的比例与发展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所需大量经费的矛盾,我们应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让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优秀企业共同参与到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来。

利用社会力量推进和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典型代表有IBM公司和安康家园(又名安康“公益”网络项目)。2001年,IBM公司与我国教育部合作,将“小小探索者”(Kid Smart)项目引入中国,截至2010年,IBM已向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捐赠了3400多套总价值6800多万人民币的“小小探索者”儿童电脑和配套软件,在全国范围内150多个市、县建立起了600个“小小探索者”儿童电脑中心,直接或间接培训教师超过1万名。“小小探索者”项目以捐赠多媒体儿童学习中心及配套的教学软件为基础,通过为合作幼儿园组织教师培训,促进教师进一步探索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转变,提高幼儿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促进教师们专业化水平的提高。[13]截至2012年11月22日,共有18712所幼儿园、519154位老师加入安康计划。吉林省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起点就是安康家园。针对吉林省私立幼儿园多、信息化支撑程度低、建设资金几乎为零的现状,安康家园雪中送炭,“借力”推进了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14]

我们应参照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地域特点,根据幼儿园的不同等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层推进,逐级展开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善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性差异显著的现状。比如,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在已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加快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所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服务功能,探索适宜幼儿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新模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城镇学校可以加大普及和推广互联网、“园园通”,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训。没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大传统的信息技术设施配置,如录音机、电视机、摄像机、DVD等。

四、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严重匮乏,专业化水平低

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是实现信息化的保证和重要支撑,是支持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质量。“集成优质教育资源,推进资源共享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15]

目前已有的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形式主要包括幼儿教育资源库(满足幼儿园教学需要)、专题学习网站、教师博客、各园课件制作素材库等。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主要依靠各地政府的投入和支持,在幼儿园、教师、家长及部分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来完成。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市的教育部门都建立了学前教育网站,幼儿园也有自己的独立网页、班级博客、家园互动平台、幼教主题论坛等一系列的网络资源平台。如中国学前教育网、上海学前教育网、浙江学前教育网、山东学前教育网、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网(http://e-predu.com,河南大学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所主办)等网站上的内容更新速度较快,内容丰富。这些网站大都传递国内外学前教育的最新信息,倡导学前教育的最新理念,为领导决策和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信息服务,为全社会的早期教育提供信息服务。

但专门为幼儿提供学习的网络资源较少,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软件开发技术在国内还很不成熟。在兰州,幼儿园网站(网页)普及率为36%,主要用途集中在幼儿园宣传、教师间分享教学信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等方面,而为幼儿提供的自主学习资源几乎为零。[16]上海学前教育网是上海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成果之一,是汇集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信息的资源库,更是集聚上海市优秀活动设计、课件、素材等的课程资源库。上海学前教育网多渠道整合上海市幼儿园课改成果,凝聚各方专家、名师,悉心打造优质的学前教育专业资源,相继推出幼师、家教、早教频道,重点建设“课程教材”、“06游戏”、“06医院”、“06厨房”、“06悦读”、“家教”、“03宝宝养护”等栏目。通过优化整合、共建共享幼儿园课程资源,有效减轻了教师负担,提升了幼儿园教学质量。[17]

相比之下,国外的儿童教育及社交网站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2012年国外评出最受欢迎的15个儿童网站,[18]其中排名第一的Nick网站每月访客量近500万人次。国外的儿童网站专业性强,分类明晰。如网站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类、娱乐类和成年人类(针对老师和家长),其中教育类网站下又细化为动物、艺术、数学、音乐、科学、太空等七小类。并且这些网站的内容绝大多数以玩为主,是为了让儿童了解一些他们平时比较少接触的东西,而不是让孩子记住什么知识。这些网站也都定位准确,根据网站内容分级,让相应知识水平的孩子去学习相应的内容。关键的一点是国外的儿童教育网站还关注培养儿童的媒介素养,它们会教孩子如何在上网过程中保护自己的隐私,还专门为家长设立了“for Parents”网页,为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提供建议。这些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幼儿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重要因素,即使幼儿园配备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也无法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中发挥作用。另外信息化资源的专业化水平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现有的资源很难满足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需要。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要与当前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与特点保持一致,设计要符合幼儿学习的习惯和心理特点。同时,也需要专门的设计与开发人员参与,将幼儿园一日活动、教学活动、观摩课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整合呈现,并按照幼儿在各个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需要,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并借助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或“园园通”进行共享。

五、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缺乏有效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与管理中的应用是时展的趋势,必将成为幼儿园教育环境中的重要因素。这对幼儿园教师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关系到信息技术在 幼儿园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关系到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活动课程的整合质量,关系到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质量。如果幼儿园教师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那学前教育信息化将成为空谈,信息技术也无法在幼儿园中发挥优势,培养儿童在信息化环境下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也无法实现。而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培训机会,国家也没有制定有关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自2005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后,就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截至2007年底,完成了1200多名骨干培训者的部级培训,并先后培训了4万名省(县)级骨干教师;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先后启动了一线教师的培训工作,已有近40万名教师参加了培训。

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相比,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幼儿园教师对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传统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掌握得较好,而对投影仪、幻灯机、打印机、摄像机等设备的掌握水平较低,绝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从未使用过PowerPoint、Excel,多数幼儿园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素材的处理能力显得尤为欠缺。[19]

缺少专业的培训机会是阻碍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且培训收效甚微。在西部地区(以兰州为例),只有64%的幼儿园偶尔展开信息化教学培训,还有9%的幼儿园从未进行过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培训,经常开展这方面培训的幼儿园还不到总数的1/3。[20]可喜的是在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幼儿园教师部级培训项目,针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含部门、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进行不同形式的集中培训。其中,在大部分省市的培训中,都开设了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来提高教师水平。2010年全国幼儿园教师学历的统计情况显示,直辖市及东部地区以上海地区为例,幼儿园教师本科及以上的占到45.95%,大专及以上为93.6%;而中部地区以河南为例,本科及以上比例为0,大专及以上为60.3%,中专39.7%;西部地区以甘肃为例,本科及以上比例为0,大专及以上比例占70.23%,中专比例占29.77%。[21]

因此,对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已经趋于“个性化”,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已熟练掌握,能够根据本园所的特点进行适宜的信息技术应用,那么在培训中则主要注重理念的学习,如听专家讲座、报告讨论等形式。而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比较“大众化”,虽然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定位和开展学前教育信息化还不十分清晰。那么在培训中除了学习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还应注重理念的学习和渗透。比如以教师主动学习为主导的参与式培训,这种培训方式不仅能使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学会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而且能有效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提高。[22]

六、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得到较广泛应用,但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幼儿园的科学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丰富完善家园共育的形式与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优化教学活动过程,为幼儿的学习创造丰富的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幼儿园的行政管理工作,二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三是家园共育。

信息技术在我国学前教育教学中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不仅将信息技术与语言[23]、健康[24]、社会[25]、科学[26]、艺术[27]等领域的学科教学活动相整合,有的幼儿园还专门为幼儿开设电脑课[28],一时间引起家长和社会的热议。在2006年,《上海市幼儿园应用信息技术的调查与分析》[29]一文中作者曾提到,面对该如何在幼儿园中应用信息技术这一问题时,多数人首先考虑的是设立专门的电脑教室,并开展计算机教育活动。这反映了当前学前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观念还未转变,未将计算机作为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助推器”,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严重。

幼儿教育信息化论文篇6

自从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已经席卷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教师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提升他们认知社会的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对多媒体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幼儿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是必然的,也是相互的。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而幼儿接触信息技术也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在幼儿教育中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活动教学,具备重大的现实意义。

1.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幼儿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体系中,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语言讲述、形体演示或者图像引导来进行课堂教授,效果往往是有限的。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以往简单、单一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如何突破,从而创新改变,与时俱进,这就需要信息技术的引入和运用。

例如,在教授幼儿“辨识和模仿动物”的活动中,以前往往使用挂图和分组演示的教授模式,很难激起孩子的热情。如果现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动物的形象和声音通过多媒体课件放映出来,配上鲜艳的颜色和逼真的表情,加上动物真切的叫声和走路声,就一下子把幼儿带进了一个天然的“动物园”,各种动物穿梭其中,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就被多媒体演示的形象吸引住了。这样不仅提高了活动的教学效率,而且还提升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能力,优化了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主动性,帮助智力发育

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就是具备强大的操作和整合能力,可以帮助教师在短时间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而且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幼儿由于自身年龄段的特点,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这也是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幼儿产生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在幼儿的活动教学中,教师不能“干巴巴”地讲授“长篇大论”,必须要把握幼儿的兴趣点和年龄特点,从他们的喜好入手,巧妙地结合多媒体技术开展各类活动,将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和新奇化,让幼儿亲身操作,激发其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欲望,并获得动手体验的快乐。

例如,在教授中班数学活动《分类计数》中,教师就可以把略显枯燥的数学活动变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形式,配上声音和动态画面,惟妙惟肖,一下子就可以抓住孩子们的兴趣所在,也使整个活动顿时活跃起来。这样的活动教学是有效的,生动的,也是快乐的。

3.信息技术参与幼儿教学,优化了教学情境,提高了幼儿的认知和创新能力

显而易见的是,多媒体信息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将课堂变成“游乐场”,可以带领孩子们实现平时达不到的目标,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孩子们喜欢这样的乐园,不仅增长了见识,还提升了认知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例如,在大班活动《认识温度计》中,因为水银温度计的使用要求较高,不正确使用会有一定危险。利用一些生动的课件,通过屏幕的演示,画面就会出现温度计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升降温的动态影像,以及在冷热不同的环境下出现的温度变化,放大后每一个刻度都清楚可见,孩子们学会了如何读温度计,明白了温度计的作用和使用方法,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有极大的帮助。

由此可见,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入幼儿课堂,不仅是对课堂环境的改善,同时独创了一个更加优化和感性的“课堂新天地”,让孩子们在快乐中主动学习知识,实现认知的飞跃,获得了宝贵的经历。

三、信息技术运用于幼儿教育带来的思考

通过前文的阐述和例证,我们发现,信息技术的优势是很明显的。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创建更为生动的课堂情境,积极快乐地探索知识,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新鲜事物,如果我们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那么未来幼儿教育的模式将会更加先进,幼儿的明天也一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信息化论文篇7

一、信息技术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作为幼儿培养者应清楚的认识学前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它需要全面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从管理到自主创新,引导发掘幼儿的潜能,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幼儿的兴趣和综合能力。在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随着时代的改变而逐渐改变。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方式创新也随之改变,而适应着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信息和教育相结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

信息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以网络为媒介,通过网络平台,将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合理的运用在课堂中,使信息技术和新课程的整合来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学习,改变传统老师讲课幼儿听课的模式,让幼儿自己提前预习,通过PPT等形式给大家讲,老师最后补充难点。信息技术能够准确的抓住幼儿的兴趣方向,能够给孩子们好奇心,使他们能够在无意间思考和理解。面对这样的学习模式,幼儿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教师利用这种好奇心理,抓住孩子的内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使幼儿获得荣誉感和自信心,保持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二、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化课堂教育在很多问题上已经很明显的说明了它的意义,不论从资源上,还是拓展学习方面,都是传统教学模式不能相提并论的。要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来决定信息化应用的标准,及时的通过新的教学模式来挖掘幼儿的潜力,提高幼儿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之间的感情,养成良好的品质,成为一个对将来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当然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幼儿的个人特点爱好的全方面培养,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多元化的进行选择和活动,逐步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通过在计算机上寻求答案以及同学、小组之间互相探讨,学习就是要以幼儿为中心,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完成创新。

三、新的氛围,唤起幼儿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关乎着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对于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而言就如同没有未来一般。积极自主探索的心理趋向,是推崇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幼儿对计算机本身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上老师的引导,结合全新的教学模式,唤起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创新能力的表现就在想象力,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就必须开阔幼儿的眼界,端正幼儿的心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影响幼儿的创造氛围,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抛弃原本老师在讲台上讲,幼儿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应该多在课堂上或者备课的时候找一些幼儿感兴趣的信息、动画和电影,通过对教学课程的引导,促进学习的质量,丰富幼儿的眼界和思维空间。

(二)适当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得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学习本来就是通过慢慢积累出来的,谁也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在现在的发展趋势下,幼儿是未来国家的主人,他们的综合实力影响着国家未来,因此,在我们新课标信息化教学模式中,要以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为基础,重点可以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课外兴趣,从多方面对幼儿进行培养,使得幼儿能多元化的进行成长。

四、体验创新快乐,利用信息技术渗透情感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课外活动上的,但也不能忽视对幼儿情感的培养,幼儿是我国未来的希望,老师要通过对幼儿性格的了解,制定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当幼儿有了新的想法的时候,老师应该多鼓励他们,表扬他们,让他们有自我发挥的空间。

教学课程与情感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能够让幼儿更加轻松的学习。增进感情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一个新鲜的比喻,一个时髦的词语,都可以让幼儿觉得老师亲切。

五、给教学中提出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幼儿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扩展了幼儿的视野。信息技术的教学从视觉和听觉上冲击了原本的传统教育,使教育模式不再单一古板;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很多,教师应具备基本的网络操作技能和日常课程的编撰;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决定着幼儿的学习环境,保证学校教育技术能够满足课标的基本要求,合理的利用学校的信息技术资源,推进学校教育技术的发展,在信息化教育模式下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水平,考虑未来教育模式的发展道路,从幼儿的自主创新出发,从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的展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西方发达国家早已经将信息化融入到了课堂当中,我们更应该勤于进取,勇于开拓,积极地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与学校各项管理的改革实践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是教学改革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所需的人才要求。信息技术整合是以教师的技能为基础的,在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内容,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媒体的使用方法,还要根据不同多媒体素材编辑工具的性能,以及全面地多媒体教学能够起到的效果。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教学,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信息化论文篇8

1 前言

众所周知,在信息技术、网络时代高速发展的当下,博客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拥戴,它作为一种“网络日志”,以其独特的及时性、丰富性、个性化和原创性等特点,吸引着大家。利用博客,人们可以自由表达思想、个性,还能够极方便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共享资源,它成为现今信息时代的重要网络交互媒体。

教育博客,作为博客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教师中被广泛使用。对于一线幼儿教师来说,教育博客已成为了工作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幼儿教师知识建构、学习、反思以及交流的重要途径,在这里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讨论热门幼教话题,还能与家长形成良好互动,促进家园联系,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字化教师成长档案袋,被很多幼儿教师所喜爱。幼儿教师作为新时代的启蒙教师,能够勇敢尝试,对于新产物接受和适应能力强。将教育博客引入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一种新型的促进幼儿教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2 教育博客有利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幼儿期作为成长的关键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教育作为承前启后的重要教育阶段,对幼儿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幼儿教育往往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基于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化程度和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家长们不仅仅看教师的文凭,还要看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的运用。教育博客能够利用它特有的便捷方式帮助幼儿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对于促进整体幼教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2.1 为幼儿教师创设学习、反思、交流的平台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作为启迪幼儿心智的幼儿教师,在学校里学习的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在工作之余还应该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思考、积累经验。这时可以通过教育博客平台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在博客开放、真诚、宽容的氛围中,利用一些幼教专家的教育博客进行学习,学习一些新的理论知识,通过与访客的互访与交流的过程,激发出思维的火花,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其次,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每个活动过后总要进行教学反思,批判地考察自我的行为表现,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众所周知,美国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说:“如果一个教师只教书,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型教师的水准上。”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活动后的反思对幼儿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教育博客作为一种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于一体的网络平台,为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反思提供了开创性的平台,有利于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讨论。随着教育博客的日积月累,幼儿教师逐步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研究的态度。

2.2 为幼儿教师提供专业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互联网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可是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利用对于自己而言更有专业价值的资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人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视角也是有局限的。通过“平等、开放、共享”的教育博客,为教师之间构建分享与交流的平台。幼儿教师可以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中以文档、图片、声音或视频的形式来提供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或是案例设计、儿童行为观察记录研究、教育心得,以及阶段性总结、职业发展规划等内容进行共享,方便让其他教师快速高效地找到想要的资源。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博客载体,可以认识很多教育中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和进步。通过同行间的交流,可以分享其思想与经验,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创造。

2.3 提升幼儿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

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是当代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技术,是一种必备技能,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幼儿教师在进行教育博客的制作中会涉及电脑媒体使用的一些基本技术手段,如文字的处理、图片的美化和视频文件的上传等,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使用,如果遇到一些问题,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促进信息技术素养提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可以把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放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上,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智慧的共享可以摩擦出更耀眼的火花。

3 教育博客为家园联系开创新平台

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园联系,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因此,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家园合作是非常重要和十分有必要的。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也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尽管如此,由于教师和家长之间教育观念、思考角度不同,家园共育的关键在“沟通”二字。家园沟通的方式很多,如今经常利用的是面谈、电话、家访等方式,教育博客作为一种新的家园联系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的支持,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家园联系平台,进一步促进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3.1 家长年轻化,开创教育博客与家长联系的新平台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如今的幼儿家长已不是从前只懂吃喝拉撒的低文化水平家长,而是信息时代下的新生代家长。他们知识面广,对教育重视度高,还掌握了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所以为了和当今时代的家长更好地沟通,已不能利用原始的手段和方法,而是利用互联网为手段,特别是利用教育博客的功能,开创家园联系的新篇章。例如,教师利用写日志的方式,通过文字记录幼儿在园的情况,并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配以图片说明;家长利用空余时间上教师的教育博客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如有问题可以用评论的方式与教师取得沟通,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幼儿教育信息化论文篇9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三、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有效整合的途径

1.科学教育活动准备阶段

(1)丰富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形式多样。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能够很好地发展个性。教师在备课时应首先考虑到教学材料与学生的生理、心理是否相适应,帮助幼儿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

例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由于实物的体积、重量等原因无法摆放到幼儿的面前,这时就可以用照片或录像的方式来转换。有一些肉眼难以观测的实物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放大等等,把更多的教学媒体资料整合在计算机中,制作成课件用于教学。

(2)创设导入情景

课堂导入的设计应依据教学内容需要和教学对象特点,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选择。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导入的途径主要有利用声音文件导入、利用图表文件导入、利用动画视频导入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导入情景,不仅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可以培养孩子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2.科学教育活动实施阶段

(1)创设探究活动情境

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常常会通过做实验来揭示一些科学道理,帮助学前儿童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但是目前幼儿园大都不具备先进的实验条件,实验的特点在活动过程中很难体现。在实验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打破有限的实验条件,为幼儿呈现一些在生活中难以操作或观察的画面。为幼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实验的作用。

在探究实验阶段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科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在探究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动画视频,增强了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加深了孩子的记忆,提高了活动效果。

(2)营造轻松愉快的表达环境

表达交流是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形成正确概念,得出科学结论的阶段。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地会出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表达交流。

在幼儿得出正确结论或勇敢回答问题时,教师总会用“你真聪明”、“真棒”这样的话来表扬孩子。在互相表达交流的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活动环境。

比如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很积极地发言,可以用一个动画来代替教师的表扬,动画中制作一个圆圆的笑脸,伸着大拇指,嘴里说着鼓励的话;当幼儿有不正确的行为时,可以给他一个哭脸等的方式。这样不会让孩子在错误之后有压力和不愉快的心情。而且幼儿会对问题的答案有很深的印象,同时也保证了活动的成果。

3.活动延伸阶段

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景创设,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同时也是进行知识巩固和拓展的工具,其方式灵活多样。在科学教育活动的最后,会有一个延伸的部分,以往总是教师带领幼儿将教育活动中幼儿所要掌握的东西再复习一遍,以便再次加深印象。在这一阶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活动的内容,帮助幼儿养成好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科学实验结束的时候,或者是在科学游戏后,很多幼儿对材料的整理和放置草草了事,教师多次强调但是效果不佳,可以用DV把幼儿整理材料的现场录制下来,再放给孩子们看,让幼儿进行讨论、自我评价,指出不对的地方,促使幼儿成养良好的习惯。

很多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利用“校信通”来帮助孩子加深印象,教师用手机、电脑等设备向家长发送所学的内容;也可以建立博客,方便与家长的沟通和及时反馈。

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几点建议

信息技术具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已经成为无可争辩的发展趋势,能否让信息技术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关键是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

1.要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中,不少教师过多地追捧利用新技术,在无形中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只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为了帮助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把不容易讲清楚的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画面,来帮助幼儿理解,弥补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不足。

应针对教育活动内容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利用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效果。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要有的放矢,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取长补短达到最佳效果。

2.要注意活动节奏

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节奏快、信息量大。因此在活动中要注意幼儿对所授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作为“主导”的教师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调整好活动气氛,把握好节奏。对于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放慢节奏,并且适当地重复、暂停甚至回放,给幼儿消化的空间和时间。此外,还要注意活动中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否则会造成活动进度慢,影响活动效果和活动任务。

3.要精心设计课件

在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中,课件制作的好不好与活动的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好的活动课件凝聚了教师的心血和汗水,也是教师知识和智慧的结晶。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要考虑课件运用到科学教育活动中能不能对幼儿起起到教育的作用,与本次教育活动的内容是不是相呼应,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不是只注重课件制作的好不好看。

其次,要精心设计课件的每一个页面、每一个演示对象,尽量做到幼儿化、游戏化、趣味化。只有这样的课件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完成活动目标。

4.注重师幼情感交流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不管信息技术如何实用,制作的课件如何精美,都代替不了人丰富的情感。学前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幼儿的双向互动,那么在活动中就避免不了情感的交流,教师一句肯定的话,就可以温暖孩子的心;一句鼓励,就可以化解遇到困难挫折时的焦虑。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时,不但要发挥它的作用,还要注重师生在情感上的交流。不能将充满人情味的师生关系变成硬邦邦的人与技术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能够强化幼儿对抽象事物或过程的理解与感受,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得益彰,为科学教育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还有待于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取其精华,不断提高科学教育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槐青.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7):60-62.

[2]夏力.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指导(第二版)[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4.

幼儿教育信息化论文篇10

一、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学前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更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素养,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对象的身心发展特征与国家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不同,因此学前教育信息化有其独特性。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应用信息化技术,而其根本目的则是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更。很多地方套用小学的信息化模式,造成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小学化趋势,因此我们需要区别小学的信息化,建立学前教育特有的信息化模式。学前教育信息化并不是要求幼儿园必须有机房,而是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来看,为幼儿的各方面的发展提供尽可能良好有效的环境;不是要求幼儿掌握多少信息化知识,而是要对幼儿信息化素养进行启蒙引导;也不是要求教师要掌握很多信息教育的技能,而是能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善于抓住幼儿的学习时机。因此,学前教育的信息化更多的是从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出发的。

二、学前教育信息化内容

深入分析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含义,可大概将其分为基础设施配备、信息化资源建设、幼儿教师培养以及教育教学活动优化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基础设施配备。作为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前提,相关的信息设备是必不可少的。配备基础设施,首先要考虑的是幼儿身心健康,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建设网络设施和开展信息技术活动,并且技术设备要采用辐射小的,比如多媒体的配备要是环保型的。

第二,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除了依靠网络来对资源进行共享外,还需要政府大力推进各区域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促进资源的互动与共享。

第三,幼儿教师的培养。学前教育信息化必不可少的就是一支高信息素养的幼儿师资队伍,所谓高信息素养的幼儿教师就是能够将信息技术进行适当的整合,在游戏等活动中引导幼儿掌握信息技术。

第四,教育活动的优化。前面提到的设备、资源以及教师都是为教育活动所做的准备,及幼儿教师应用信息化设备与资源创造主动的学习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幼儿园活动中,使之成楹⒆友习的一部分,帮助儿童建立对计算机的敏感知识,培养儿童的兴趣。

三、学前教育信息化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幼儿独具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学前教育信息化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牢记学前教育信息化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学前教育信息化最主要的还是教育为主,无论环境如何改变,也不能忘记教育的根本目的。幼儿教师不要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机械的进行教学,从而丢弃了学前教育的根本。

第二,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恰当”。计算机的利与弊是人们普遍讨论的问题。好多人对幼儿园普及计算机和互联网持怀疑态度。这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如果信息技术运用的不恰当,很有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幼儿园谨慎,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比如限制儿童接触计算机的年龄与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教师要在幼儿使用信息技术时对其进行引导,支持,促进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总的来说,对于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含义还有存在种种问题。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更要引起我们对信息化更深刻理解,儿童是接触知识的新起点,从小抓起,是对学前教育的肯定,也是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独特见解。

参考文献:

[1]游达,杨文超.儿童教育需要回“温”--论儿童教育的“热”“冷”现象及其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 2010(02).

幼儿教育信息化论文篇11

1. 理念先导顶层设计

我们秉承“信息素养与文化建设从幼儿抓起”和“以园为主、合作借力” “整体构建、分步实施”“文化引领、操作跟进”的基本理念,我们站在“油城文化”这一高度审视当下幼儿园内涵发展的原动力,利用信息技术将区域的优秀文化融入幼儿的成长过程,让他们从小受到油城人优良文化的熏陶,激发孩子们热爱油城、建设油城、奉献油城的内在动力。在具体操作上,顶层设计“四主题式三维度”信息化课程体系,其框架结构如下图。每个主题之下设置童谣、歌曲、故事三个维度。

2. 系统开发分步实施

“油城文化”信息化课程依据四个主题系统开发相关资源,实现教师资源、儿童资源和家长资源共享。

(1)教师资源

形成课程理论体系。以快乐教育为载体,建立理论依据、课程文化、教学目标、快乐教学法、快乐教学模式和快乐教育评价体系,对“油城文化”信息化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建立课程资源库。选取8个典型的油城故事为案例原型,进行“油城文化”儿童化创作和游戏材料研发,征集和创作数字化的歌谣、儿童故事、儿童歌曲、儿童绘本、简易动画片作品共40个,研发4个主题教育活动的精品录像课,打造文化课程。

建立微视频资源库。聚焦“四厂”――独山子炼油厂、乙烯厂、热电厂和包装厂,采集不同工种工人的工作场景、各种产品从原料到成品的加工流程、各种大型机械和劳动工具的功能与使用方法、各种安全防护服和面具的功能与穿戴方法等微视频解说影像,对幼儿的活动起到激发兴趣、自主学习、适应心理预期、调动多重促进感官学习体验的积极作用。

(2)儿童资源

以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输入数字化的歌谣、儿童故事、儿童歌曲、儿童绘本、简易动画片、工厂微视频等课程资源,形成围绕课程主题整合的儿童资源。这为幼儿自主学习“油城文化”课程,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拓展学习经验,实现寓教于乐提供便利条件。

(3)家长资源

发挥我园家长信息化素养和家庭平板电脑持有率较高的优势,召开家长委员会和大班家长会宣传课题,动员家长参与“油城文化”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开展有奖征集。利用校园网站,建立幼儿“油城文化”资源下载服务平台,由家长帮助下载课程资源,方便幼儿个人自主学习和集体交互学习。发挥我园家长几代人都是油城职工,爷爷奶奶和父母都有亲身工作经历的教育资源,现身说法,成为深受幼儿喜爱的“活教材”。

3. 数字课堂传承文化

以《“油城文化”信息化课程》开发建设为抓手,乘势而为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助推幼儿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用数字课堂带动油城文化在幼儿园的传承。利用信息化资源构建主题网络图、教学活动设计、区域环境创设、家园合作实施方案等,兼顾五大领域的平衡,做好课程审议和课题实施的跟踪观察,及时指导、评价数字化环境下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区域环境利用和家园合作中取得的实效。借助信息技术建立灵动课堂,改变幼儿园教与学的方式,让数字化环境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常态。

下面以《“油城文化”信息化课程》第一主题《爷爷奶奶的故事》为例,阐述具体措施。

(1)实现多媒体环境下的情感教育

多媒体环境下的情感教育实为移情教育原则的应用。本课程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借助数字化资源理解油城开发、建设、发展的艰辛曲折历史,让幼儿获得情感陶冶。其策略有:通过观看动画片、学习童谣、欣赏和歌唱歌曲、阅读电子图书、观看微视频、邀请退休的爷爷奶奶讲故事等形式,以多种情境强调学习中的体验和体验后的领悟,在情境游戏和交往中感知体验,为激发幼儿“爱油城”的情感获得动力基础。

(2)形成合作探究的互动课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幼儿为主体,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参与课堂教学,使幼儿的观察、思考、想象和探究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使幼儿的综合素养全面提升。本课程以数字化资源库为依托,形成合作探究的互动课堂,引导幼儿通过阅读电子图书,观看微视频和《爷爷奶奶的故事》系列动画片,直观形象地了解在创业阶段的独山子,地处边疆茫茫戈壁,当年曾是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生活艰苦的地方。激发幼儿以“小记者”的身份回家采访爷爷奶奶,自主探究这段历史,举办《爷爷奶奶的故事》师生家长艺术展,营造浓郁的氛围,用绘画、歌舞等形式表达敬意。

(3)探究多媒体环境下的体验式教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本课程以数字化资源库为依托,利用信息技术探究多媒体环境下的体验式教学,了解解放初期,爷爷奶奶就住在地窖里,住在自己用苇把、泥巴、油毡纸盖起来的临时宿舍里。通过搭建舞台场景,制作服装道具,创作表演儿童剧《爷爷奶奶的故事》,体验当时尽管技术设备条件差,但13个民族的热血青年从五湖四海汇聚到此,和睦相处,情同手足,把新疆当作第二故乡的创业经历和真挚情感。以此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幼儿作为油城后代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对祖国、油城的热爱之情。

信息化课程实施案例

我园2015年被推荐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基地,大班绘本《幸福》教材,正是为《“油城文化”信息化课程》开发的大班语言教材之一,现以此为例简述课程的理念与实施效果。

1. 信息技术助教材开发

大班绘本《幸福》教材的开发经历了如下的过程。

(1)自主创作完成《幸福》诗歌。

幸 福

告诉我,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爸爸每天上班工作?

幸福是妈妈制作美味菜肴?

跟我来吧!去看看我的幸福王国:

幸福是被爸爸大手举得高高,

幸福是抱着妈妈甜甜地撒娇,

幸福是和小狗贝贝快乐地奔跑,

幸福是老师的表扬、亲吻和拥抱。

小朋友,一起说说你的幸福王国!

(2)自主手绘完成《幸福》绘本诗歌的关键画页。

《幸福》绘本封页

幸福是爸爸每天上班工作?

(3)用Photoshop软件完成关键画页的深度加工。

(4)以JPG格式存入平板电脑,制成“电子绘本图书”,加入mp3格式的诗朗诵录音。

(5)在制作PPT课件中,对部分关键画页设计了动画效果。

大班电子绘本《幸福》教材以信息化为手段,以“独山子油城文化”为背景,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将抽象的“幸福”感受以儿童诗的形式,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地进行了展现与描述。引导幼儿在阅读图文的过程中轻松理解父母、自己及其同伴的幸福,用诗化的语言渲染幸福的氛围,渗透着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回味幸福的美好情感。

2. 信息技术助教学创新

创新点一:从研究幼儿心理的视角把握幼儿学习特点

《指南》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可见,心理学是幼儿园教学法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法,利用照片和图书中的情境来引导幼儿从心理层面理解、回味、体验幸福的感受。

将幼儿对幸福的理解建立在已有经验上。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针对大班幼儿能专注地阅读图书,喜欢与他人一起谈论图书和故事有关内容的学习特点,以“收集生活中的幸福照片、联系生活回味快乐感受幸福”方式导入教学,引导幼儿了解什么是幸福。

将幼儿的“学法”作为设计教学流程重要的构成要素。从“大班幼儿直接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出发,针对大班幼儿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以及对高兴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的学习特点,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观看录像了解父母的幸福”和“联系经验回味自己的幸福”的学习方法,让幼儿循序渐进地了解父母的幸福、理解自己的幸福。

将教学活动构建成“教会幼儿学习”的过程。从“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的特点出发,引导幼儿突破“迁移经验理解同伴的幸福”这一难点。首先,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设计了“引导幼儿思考并将思维过程外化”的学习方法,引导幼儿说出思维的过程,教师小结提炼。其次,通过师幼互动来学习迁移经验:教师亲吻2~3名幼儿,请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提炼小结:“想想自己的心情,就知道别人的心情了。”再次,教师拥抱2~3名幼儿来引导迁移经验,“想想自己的感觉,就知道别人的感觉了”。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突破难点,引导幼儿学习迁移经验的思考方法。

创新点二:恰当应用多样化信息技术

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恰当应用多样化信息技术,一直都是幼儿园教学中比较薄弱的项目,本教学是一次创新的实践案例。《幸福》教学活动从信息化教学直观形象、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的优势出发,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的人物和事件,将幸福的体验具象化,容易唤起幼儿的原有经验,引发快乐的幸福体验。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恰当地运用了信息技术,让幼儿既能在体验幸福感受的基础上,欣赏诗话语言营造的愉悦、优美、温馨的意境,又能获得电子科技为绘本阅读带来的文学体验。

创新点三:运用微视频和动画提升教学效果

在学习活动中,“爸爸上班工作”和“妈妈制作美味菜肴”的视频,对幼儿的活动起到了激发兴趣、调动多重感官体验的积极作用。在幻灯片中巧妙运用了动画效果,起到承上启下和小结经验的作用。

信息化课程开发的反思

1. 困难即契机

工业题材的“石油文化”,涉及石油、化工类专业术语,其概念抽象,外行难以理解。因为受到“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数量有限、内容成人化幼儿难以理解、教师对历史了解有限知识储备不足、科普教育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缺乏儿童化教学资源”等问题的制约,致使“油城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还处于浅层。《“油城文化”信息化课程》的建构,将为克拉玛依市40余所幼儿园开展“油城文化”信息化的教学实践提供成功经验。

幼儿教育信息化论文篇12

一、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的内涵

(一)幼儿教育的内涵。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重要作用,幼儿的年纪普遍偏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道德情感、加强幼儿的身心以及认知发展需要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在进行幼儿教育时,应加强对“大教育”理念的认识,即不把幼儿教育限定在一个实体幼儿园领域内,须突破课堂教育的诸多限制,把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当做是幼儿教育的良好平台,把社会、家庭等都纳入幼儿教育的系统中来,从而使幼儿教育得以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环境中进行。

(二)信息技术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是实现幼儿教育效果的最优,在达到这一目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是非常有效的工具及手段,美国著名学者Frick指出:“在教学中技术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它发挥作用的地方应该是在学校的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 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应坚持通过幼儿教育教学获得强化幼儿教育及促进其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二者整合的内涵。

在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中,信息技术应坚持实效原则,对具体实践服务时注重信息技术的实效、稳定性,而不必追求技术的复杂及尖端,当传统的手段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正确选择、使用信息技术后,则会其表现出便利高效以及合理科学的特性,理解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是在幼儿教育体系中灵活有效地融合信息技术,并在实际实践中,如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加强家园共育、营造幼儿园文化等方面充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幼儿教育中的幼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适宜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二、幼儿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探究

(一)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幼儿园区文化。

1.利用校园网络的信息资源,加强园区文化建设。建设园区文化时,可通过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平台开展幼儿乐于参与的节目和活动,创造一个幼儿成长的和谐、活跃环境。如可以在幼儿院内举行歌唱、跳舞比赛,选出歌唱的好或者舞跳得棒的幼儿给与语言上或者实际行动(如给幼儿小红花)的表扬,锻炼幼儿能力;在校园广播站内进行科普知识、幼儿新闻的广播,组织幼儿定时收听,增加幼儿见识等。

2.将校园广播站、校园网、校园电视平台进行整合,增强联动教育效果。 把上述几种资源进行整合,联动教育则发挥重要作用。当对幼儿进行专题教育时,实现校园节目广播宣传、在线收看电视节目等,如把园区内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在网上,可以起到宣传的效果,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分析教学中科目的特性来进行教学媒介的选择。在幼儿教育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每一领域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都不尽相同,所以在选择教学媒介时应依据科目特性而定。由于幼儿接收科学课程内的知识的水平是有限的,学校可根据幼儿对直观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利用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为幼儿建立了一个浅显简单的世界,幼儿可以直观的接受课程内科学事物的声音、图像,这可以为幼儿带来愉快的教学体验。

2.合理选择教学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幼儿教育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形式包括讲故事、听音乐、做游戏、认识事物等,应该让愉快的、朝气蓬勃的氛围包围着幼儿。根据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媒介的选择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上作用事半功倍。如利用计算机媒介进行听音乐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幼儿在音乐的深入中不自觉地跟着学唱起来;在认知事物环节中,通过把事物的具体形态以及与其他事物比较的异同以图片等形式在计算机等媒介中展现,可以让幼儿构成思考和获得启发。

三、结语

在幼儿教育中,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整合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灵活有趣,从而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提高幼儿认知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上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信息化论文篇13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信息教育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得不到重视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中壮族是广西也是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对比别的省份来说,广西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也比较落后,所以,在教育方面也基本走在全国的后面。广西的贫困县很多,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目前还是有些困难,学生的流失率比较大。在一些比较贫瘠的县市,学前教育的基础几乎为零。部分乡镇还是刚刚起步,很多乡镇都没有一个公立的幼儿园,民办幼儿园也没有一个上规模的。比如笔者曾经对广西马山县的学前教育做过一个调查。在笔者走访过的马山县的乡镇里,只有白山镇等个别乡镇有公立的幼儿园,绝大部分乡镇没有一间公立的幼儿园。民办的幼儿园只是在经济状况稍好一点的乡镇才会找到。也就是说,在马山县,三岁到六岁的众多城镇和农村儿童,是没有条件接受非常重要的学前教育的。广西的学前教育如此滞后,目前急需建立大量的幼儿园,急需大量的幼儿教师。但在广西,正规的培养幼儿教师的幼儿师范学校寥寥无几,目前只有广西幼儿教师高等专科学校和南宁市第二师范学校、合浦师范学校等几个老牌学校。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加入到培养幼儿师资的队伍,但办学的条件和办学的水平和上面的几所学校相去甚远,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的质量堪忧。众多的职业学校不管有没有条件都一窝蜂地开设学前教育专业,这是目前广西学前专业教育的乱象。办学条件的匮乏,办学理念的落后,让部分职业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仍然向学生灌输幼儿园小学化的思想,并没有认真研究学前教育的特点。在幼儿园里,计算机基本是用不上的,所以,在众多的职业学校里,计算机教学当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同一门可有可无的科目,有的只是开一个学期的课,有的甚至只是一门选修课。即使在一些老牌的师范学校里,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也是非常薄弱,学生的信息素养没有得到关注。当我们的学生走进社会进入幼儿园当起教师的时候,面对着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他们所拥有的知识还没有用就已经落伍而且已经远远地脱离社会了。

2.学前教育专业的信息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相对过时

学前教育专业不等同于一般的专业,它的每一门课的教学都要体现出它自身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一般的信息处理知识和能力,更要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学会将信息资源与幼儿园的课程和活动进行有机的整合。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没有认真分析自身专业的特点,与其他大多数的专业一样,学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没有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比如对信息的获取、对信息的评价、对信息的安全、对信息处理的创新等等,这些都是教学中所忽略的。

3.信息化的从教能力没有得到关注

传统的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我们比较强调其观察、沟通、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弹唱、跳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传统的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根深蒂固。随着教育观念的进步与发展,幼儿教师也从教学资源的垄断者变成了教学资源的供应者和咨询者,也就是说,教师的身份发生了转变。教师既是信息能手,又是教学设计者、建议者、教练、导师及学习伙伴。由于幼儿教师的角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只有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等一系列更新的能力要素,才可能承担起扮演多种教学参与角色的需要。在目前广西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学前专业教育里,信息教学本来就偏薄弱,对学生信息化的从教能力的培养与关注更无从谈起。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也将会十分迅猛,电脑与网络进入所有的幼儿园是必然的事情。作为即将走进幼儿园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龄前儿童进入信息、网络世界的第一步能否走好的问题。所以,目前广西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信息教学不仅是如何学的问题,更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走进幼儿园后如何用、如何教的问题。

二、破解目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信息教育难题的一些策略

1.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它包括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在教学中,信息技术掌握和信息的应用是信息教学中最受关注的内容,其实,积极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不畏惧信息技术,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操作各种信息工具的信息意识与情感也是十分重要的。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信息化的从教能力是各种能力要素综合提升的关键所在,并通过多元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具体的幼儿园各项活动过程中成为数字化技能的领头人和传道者;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教与学,不断提升传统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在具体的幼教课题研究和探索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同时构建出开放、融洽、互动的协作氛围;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创造,最终成为信息化环境下的终生学习者,追求知识、技能、伦理等方面的自我完善和飞跃。

所以,笔者在教学当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不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而是关心如何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特别是通过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校园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把技术作为获取知识和加工信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工具。比如,在中职学校的文明风采大赛里、在学校和班极的文化周、文艺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信息技术都能派上用场,充分发挥了他们信息技能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2.就地取材,在信息教学中引入地方文化素材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地方文化丰富多彩。如何在课堂中挖掘地方文化,将优秀的地方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充分发动学生采集家乡风土文化,然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理整合。比如,学生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工具记录了广西各地的对山歌、南宁的抢花炮、宾阳的炮龙节等活动,将这些民族文化素材引进信息技术的课堂,做成宣传各地文化的电子相册、电子板报、宣传广告、幻灯片、音视频等等。很多学生利用这些素材参加文明风采大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事实证明,适时适当地就地取材,把这些素材引进课堂,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知识,让课堂变得活泼生动,还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让学生在信息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由于他们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再加工,在多种信息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他们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里采集到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以后当他们从事幼教工作时,这些信息无疑为学前教学的课堂增添光彩。

3.加强学生信息化的从教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教育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今后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前教育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中,不只是要重视学生的“学”,更要重视学生的“教”。而提高学生“教”的能力涉及多方面的工作。首先,我们应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大胆的改革,对那些在实践中不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要少讲,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一些与学前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其次,加强对一些软件如flash、photoshop、会声会影等等的学习与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音视频的编辑与创作,学会制作简单生动的动画,学会设计、制作符合自己需要的多媒体课件。

4.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建数字幼儿园的意识与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幼儿园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很快成为现实。所谓创建数字化幼儿园,就是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在传统幼儿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包括教学的信息化、幼儿园网站建设、幼儿园师生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资源信息库的建设与管理等等。通过“数字化幼儿园”的建设来提高信息化环境与信息资源的教学利用率,促使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得到充分运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能力,达到幼儿园教学与园务管理实现数字化的目的。

目前,广西大多数地区的幼儿园只有极少数开始进行数字化建设,大多数幼儿园无论是在教学还是教育管理上都没有重视信息数字化的引入。但是,科技日新月异,越是落后的地方,发展的跨度和空间就越大,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所以,在幼儿师范学校里,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幼儿园数字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就是以后幼儿园数字化的建设者。笔者在教学当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与技能外,更着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到幼儿园课堂教学的能力,平时也让学生进行建立个人信息库的模拟,注意利用各种工具对幼儿园数字建设所涉及的素材进行采集和整理,这些为他们以后走进幼儿园从事幼教工作与管理做着未雨绸缪的准备。

总之,我国的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正迎来美好的春天,作为幼儿师范学校的老师,笔者深信,只要我们上下一条心,对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紧紧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通过我们在教学上的不断摸索,我们一定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新时代幼儿教师,为祖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