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实用13篇

信息管理

篇1

信息是企业的核心资产

IOD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信息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很长时间以来,企业习惯于将它们的员工、专利、商标甚至厂房和设备看成企业的核心资产,现在,在核心资产清单上该添上一个新成员了,这就是信息。

然而,在企业已经看到信息的重要价值、开始重视信息的整合之后,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陷于信息的重重包围之中,一方面要不断在数据的获取上投入,而另一方面,却无法从纷繁芜杂的数据中得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今天的企业需要面对太多的信息,这些信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有结构化的信息,如传统的表单,也有非结构化的信息,如Word文件、音频、视频、图像、电子邮件等,它们通常会被封锁在各个不同的地方。以下是企业在利用信息时常面临的困境:

1. 信息被封锁在众多孤岛式的信息源中,限制了信息的自由获取,而无法以一种方便的方式操作。

2. 信息量和信息的种类成指数级增长,仅仅是保存和维护如此海量的信息已经让企业不堪重负,更谈不上消除各个部门信息中的冗余、保持一致性、对信息进行整合了。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具有比以前更加快速的响应能力。

3. 对信息的准确性缺乏信心从而限制了信息价值的发挥程度。比如,由于多种原因,很多组织保存的数据中存在不少重复的记录、不完整的记录以及无效的记录。

“由于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得企业保证在第一时间得到精确的信息成为它们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其中涉及三个要素:信息、人或流程以及时间,只有三者能流畅地配合,即实现了在需要的时间能立刻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需要的人,才表明企业的信息系统已相当完善,这就是IBM的Information on Demand要达到的目的。”IBM软件集团高级副总裁Steve A. Mills在Information on Demand 2007的开幕式再次明确了Information on Demand的含义。

Information on Demand

背后的含义

Information On Demand 是IBM对解决信息的整合和利用难题的一种通俗表达,它屏蔽了背后的技术复杂性,这些复杂的技术是由IBM及其合作伙伴来共同完成的。尽管用户完全可以不用了解其技术实现,但是这种了解无疑会有助于我们理解IBM提出这一宏伟构想的真正原因。

从本质上说,Information On Demand要实现的是业务流程真正的端到端集成,也就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及其合作伙伴和客户之间进行集成。这意味着信息需要能够在这些流程之间自由流动,换句话说,各种格式的信息需要能够从它当前驻留的应用程序中释放出来,同时信息必须能够作为一项服务进行交付,能够被需要它的人和流程轻松地存取。

Information On Demand提供的解决办法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开放标准公开这些服务:当前的应用系统大多是通过传统的编程方法建立的,系统内部紧密耦合在一起,这样的系统改变很困难,缺乏灵活性,IBM通过采用像 Web 服务和 XML 这样的开放标准以及像 SOA 这样灵活的架构,帮助企业把服务发布出来,从而只要付出较少的努力就可以更快速地解决问题。由于采用开放标准,更多开发人员能够更轻松地存取他们所需的信息。

另一个部分就是让信息更可用或者说提升信息的价值。比如IBM提供有这样一些服务,它们集成信息(包括数据和内容,而不管它们在什么位置)以提供一个统一且精确的视图;向原始信息添加业务上下文;暴露信息中的复杂关系。Information On Demand可以为这些服务提供一个开放的框架。

不过,这还仅仅是Information On Demand表面上的意义,其更深一层意义在于,IBM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信息系统的构建方式。

众所周知,现有的系统是按照功能设计和构建的。如典型的套装软件就是按照功能设计,一个系统完成某一特定的功能,为完成这些功能需要存储某些数据,这些数据完全依附于这个系统,系统之间的数据很少有交流。在IBM看来,这种传统的应用构建方式正是现有的IT系统无法跟上业务变化的原因。IBM认为,信息作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它应该脱离应用存在。IBM通过引入XML技术,力图让业务人员可以不用IT部门的帮助自由地设计出业务需要的各种数据模型,再结合用SOA技术封装的各种流程相关的组件,使得业务人员也可以自由组装出所需要的应用,从而摆脱对套装软件的依赖。

“以一种高度可用的方式存储和保护数据或内容的传统应用目前仍然是信息管理的重要方面,但是一种更灵活的应用构建方式已经出现,并已通过工业技术方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同时最好的实践也已经出现,这就是Information On Demand。” IBM软件集团信息管理部总经理Ambuj Goyal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

在IBM Information On Demand战略构想中,对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是一项关键功能。这一功能的第一支柱当然是IBM的新一代数据库产品DB2 9,其采用的pureXML可以称做Information On Demand战略的核心技术。实际上,在2006年夏天IBM发布DB2 9.0时,卓越的XML支持特性就被作为其中的最大特性来宣传。

XML诞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设计之初主要应用于数据交换,但这种新型的数据组织方式却在应对信息的复杂性、可理解性和灵活性的挑战方面开启了新的道路,迎合了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潮流。更重要的是,XML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支持能力正是现在所需要的。统计表明,现有的数据中60%以上属于非结构化数据。IBM要倡导信息随时可取首先就必须完成对这部分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和整合。

IBM在去年发布的数据库 DB2 9中第一次实现了关系型引擎与层次型引擎的结合,实现了混合数据库。IBM将此技术称为pureXML技术。与一般关系型数据库的XML增强功能不同,pureXML技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提供了一种与XML层次型结构相匹配的层次型存储方式和相对应的操作访问方式。

IBM对XML的支持不仅体现在DB2上可以存储 XML,DB2还具有一些服务,能够把XML文档分解成关系表结构和从关系表结构组合成XML文档。为了易于开发,DB2中还有一些特性能够帮助确保 XML 的完整性,比如模式和 XSLT 支持。数据库也支持基于XML的Web服务对信息的请求,比如 SOAP。

目前,对非机构化数据的支持能力已经扩展到IBM的其他产品上,在IOD大会IBM发布的最新数据仓库产品DB2 Warehouse 9.5就把对XML的支持推进到数据仓库产品上,从而提供了针对非结构化信息的分析能力。

丰富Information On Demand的产品组合

除了继续增强IBM核心产品DB2的功能、推出DB2 9.5外,IBM一直在不断丰富Information On Demand的产品组合。IOD大会上,IBM宣布今年会进一步完善Information Server,明年年初将有一个全新的软件产品Master Data Management问世。

Information Server解决的是信息整合问题。作为业界第一款综合性数据集成平台,Information Server的主要目的是能使客户更轻松地了解其全部信息资产并整合信息孤岛,从而为重要的业务和IT项目提供一致、全面、可靠的数据。

采访中,IBM信息平台与解决方案副总裁Jim Welch告诉记者:“Information Server推出以来,全球已有数百家客户及合作伙伴采用了IBM的这项技术。目前,IBM还推出了基于此平台的其他解决方案,如全新的针对行业的数据模式,为依赖常用数据的业务流程提供交钥匙的自动化能力。”

目前,IBM还在不断完善Information Server的功能。本次大会期间IBM透露新版的Information Server将在今天11月份推出,新版产品会在原有基础上对诸多功能进行改进,包括对IBM System z的支持、全新桌面元数据(desktop metadata)搜索能力、联合支持更多数据类型、全新SAP R/3支持等。

Master Data Management是Information On Demand战略的又一个重要补充。此款新软件旨在帮助企业集中管理主数据。事实上,在企业众多系统中存在一批核心数据集,这些数据被一次又一次地跨多个应用程序和业务流程而使用,如关于产品的数据、关于客户的数据、关于供应商的数据、关于特定业务中关键实体的数据等。传统上,这些信息有很多系统都会用到,而且每个系统都会有一份对这些信息的描述,结果会导致冗余和不一致性。

Master Data Management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多种主数据(如客户、产品及账户信息等),它具备多种功能,能够对数据进行定义、获取并将其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资产加以利用。在IOD大会上,IBM透露即将对这一全新软件进行内测,预计将于2008年初在全球上市。

Info 2.0:IBM版的Web 2.0

如果说IBM的上述各种产品着重解决的还是传统领域的问题,IBM Info 2.0的推出则算得上是赶上了时髦。众所周知,包括社交网络、博客、维基、RSS在内的Web 2.0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并逐渐波及到企业,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需要抓住这一潮流,IBM自然也不愿放过这一时机,IBM 的Info 2.0正是IBM应对目前日渐流行的Web 2.0的一个重要举措。

“Web 2.0最吸引人的是,人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有用的方式来开快速访问和组合信息,形成个性化的应用,而根本不用IT人员的介入。”IBM软件集团信息管理部CTO Aant Jhingran说。

Aant Jhingran介绍说,为了帮助企业用户快速创建自己的Mashup或者混合应用,IBM基于Web 2.0的上述特性,于今年6月份在网上社区发布了一个Info 2.0的试验性软件包Starter Kit,包括Mashup Hub、DAMIA和QEDWiki三个组件。其中Mashup Hub用来保存和聚合RSS、ATOM等各种种子(Feeds);DAMIA用来把一些数据组合成新的种子;而QEDWiki则提供一个统一的视图用来展现各种聚合来的种子。

“IBM在Web 2.0中看到了机会,这个机会正好可以充分发挥IBM在数据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以及在数据整合和数据分析方面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因为Web 2.0中的数据不仅包含传统的IT数据,还有互联网上公开的和个人的数据以及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要从多种数据源中聚集信息,这正是IBM所擅长的。”谈到为什么要推出Info 2.0时,Aant Jhingran解释说。

目前,IBM已经着手建立Info 2.0合作伙伴联盟。在IOD大会期间,记者遇到了JUST System和SONOA System两公司的负责人,据他们介绍,两公司都已经推出了基于Starter Kit的Web 2.0产品。其中,JUST System公司还现场演示了如何把从气象台获得的台风信息作为种子,利用Starter Kit提供的工具把台风可能影响区域显示在Google Earth上,非常简单,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不过,目前IBM关于Info 2.0还有很多模糊的地方,其产品Starter Kit也还处于测试阶段,甚至在IBM内部对Info 2.0也有不同的解释。也许是出于这方面的原因,目前IBM还没有展开关于Info 2.0的宣传,即使在美国了解IBM Info 2.0概念的人也并不多。不过,尽管一切还不算清晰,其产品离最终发布还有一段距离,但是IBM显然已经注意到Web 2.0带来的巨大影响,并且明确了努力方向,依照IBM的实力和风格,我们有理由对这个产品抱以充分期待。

链接

Information On Demand的三个支柱

如果把Information on Demand看成正在建设的一栋大厦的话,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内容(Content)三个方面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可以看成是构建这幢大楼的三个支柱。

篇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医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医院运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医院的信息化管理主要实现医院各业务的信息的管理、手机、存储、处理、提取和交换功能。减轻医疗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涵盖医院业务的各个方面,比如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药品库存管理系统,门诊挂号系统,划价收费系统,综合查询系统等等。

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技术不太复杂,信息化管理主要以处理文字和数据为主,很少涉及到多媒体数据的动态传递。从这方面来说,所需服务器的性能要求也不太高。因此,建立医院信息化管理所需投入不会太高,但是由此产生的效果却是明显的。

(一)加强了医院自身的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实施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医疗价格评价以及全面的财务计划。加强外界监督,以及内部考核机制,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实现医疗信息的多元交流与传递。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医疗制度的改革,过去的医院与病人之间的二元关系正在转变为医院-病人-医疗保险部门-政府主管部门的多元关系。正是信息化的管理才使得这种多元关系变为现实并提供数据信息以供传递与交流。

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与一般的信息管理系统相比,医院信息系统具有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共有的通性,同样包括人事信息管理、财务系统管理等。但是结合医院这个行业的特点,又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医院自身的性质决定,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还要涵盖以病人医疗记录信息为中心的医疗、管理等任务。另外,由于行业的特点,信息管理系统还要求具备快速的响应能力和联机事务处理能力。比如说,急诊室内,一个病人正在接受抢救,迅速、准确的获知该病人的医疗记录将会对抢救有着重要的帮助。

信息管理系统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信息记录的多样性。在病人的医疗记录信息中,除了文字描述外,还会有图形、图片、图标、影像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因此,医疗记录信息是复杂多样的。

(二)信息的安全性。关于病人的医疗记录信息,不但要防止系统受到攻击,还要为病人的个人隐身保密,因此,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要求很高。

(三)信息的海量。一个大型综合型医院往往会拥有上百万份病人的医疗记录信息,另外,病人的医疗记录信息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数据信息是海量的,对数据库有着较高的要求。

(四)信息的交流。信息的共享交流包括多个方面,病人的医疗记录信息在医院各科室需要共享交流,在医院与医疗保险机构之间需要共享交流,在医院与病人之间需要共享交流。

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一般来说,医院门诊的业务流程是:门诊挂号——门诊医生诊断——检查、开方——划价——交款——拿药。因此,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字典维护、门诊挂号系统、划价收费系统、综合查询系统、临床门诊。每个功能模块同样包括一些相关联的子功能模块。比如,字典维护包括药品信息、收费项目、业务科室等子模块。划价收费系统包括划价管理、收费管理、药品发药等模块。

(一)字典维护。系统字典主要包括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常用的字典信息,比如:药品、业务科室以及其它数据字典。

(二)门诊挂号系统。门诊挂号系统的功能就是为病人建立就诊卡,进行挂号服务或者预约服务,为病人分配一个独一无二的ID号,确保病人诊疗记录的唯一性。

(三)划价收费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记录病人的缴费情况并进行对应的统计核算功能。它包括门诊划价、门诊收费和药品发货功能。门诊划价:对病人的检查、处方等费用进行计价工作,所需的价格信息在系统字典维护中获取。门诊收费:进行各项检查、药方等各种费用的收取,并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输入信息,保存操作记录,以便能够查询病人划价收费信息。药品发货: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传递检查、药方信息到对应科室,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及时的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四)临床门诊。该工作是医院的核心工作,具体表现为医生的诊疗,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同样是关键模块。包括病人病历的填输入与保存等功能,形成病人诊疗记录,并存档保存,以便掌握病人的既往病史与过往诊断记录。

(五)综合查询系统。综合查询系统包括多个部分,医院自身部分和病人部分。对于医院自身部分,包括各科室的业务情况查询,人事管理查询等方面,同样病人部门,也会有各科室实现对病人诊疗记录的查询。查询系统包括多个用户级别,不同级别权限不同,所查询的范围也会相应不同。

(六)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包含多项数据信息,主要有药品信息、科室信息、病人信息以及诊疗记录信息、门诊挂号信息、门诊划价信息、收费项目信息、药品库存信息等多想数据信息。

四、小结

信息化管理在医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医院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提升医护水平、强化科学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因此建立、应用和完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所有关心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医务工作者和信息技术研究者共同关心的课题,未来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与优质服务将会以现在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之中。

篇3

1信息管理的内涵

信息管理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简单地说,信息管理就是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包括人们对信息的收集、加工、输入和输出等。

2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

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任何先进的方法和手段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了保障信息管理的有效运转,我们必须建立一套信息管理制度,作为信息工作的章程和准则,使信息管理规范化。⑴建立原始信息收集制度。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专人或设立专门的机构从事原始信息收集的工作。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奖励,对那些因不负责任造成信息延误和错误的,要给予必要的处罚。⑵规定信息渠道。首先要明确规定上下级和同级之间的信息通道,其次要明確对外提供信息方面的职责和义务,再次在内部进行合理的分工,避免重复采集和收集信息。⑶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信息的利用率越高,信息工作的成效越大。要加强信息处理能力和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专门的训练,使信息工作人员具有识别信息的能力。⑷建立信息反馈系统。信息反馈是指及时发现计划中的偏差,并能进行有效地控制。要将信息反馈摆在重要地位,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定期对各种反馈信息进行分析。

3军队院校信息管理中心信息资源管理

3.1信息资源收集

信息资源收集包括从网络上获得和从教员手里获得。教员的第一手资源很珍贵,却很难获得。一要制定规章制度。规定教研室定期向信息管理中心提供教学方面的第一手资源。二要积极主动到第一现场获取资源。通过摄影和摄像将有用的教学信息资源保存下来。三要做好服务工作。积极主动走访教研室,收集信息资源。

3.2信息资源传输

信息资源传输的途径主要是网络平台和移动存储介质。为了保证信息资源传输的速率,要建立局域网,通过局域网可以在工作机之间快速传输信息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

3.3信息资源加工

信息资源加工是根据教学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完善和制作的过程。院校对信息资源加工的目的是为了教学,因此我们在加工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为教学服务。

⑴指导教员进行信息资源建设。规范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选题、媒体表现形式、技术实现手段上做指导,体现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性;从内容上,要找专家教授把关,体现信息资源建设的准确性。

⑵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包括素材的制作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信息资源素材要能有效的服务于教学课件的制作。我院信息管理中心网站开辟了一个信息资源素材专题,定期为教员提供各类素材,如PPT课件模版、三维模型、动画、图片等。

3.4信息资源存储

信息资源的存储要按照详细的分类编目进行存储。我院已经建立了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可以按照所需的分类和编目存储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资源的存储过程重复性强、技术含量低、时间长,因此比较枯燥。一要支持和鼓励资源存储工作人员,不能因为技术含量低而忽视其工作。二要采用轮班制度,降低工作的枯燥性。三要按照资源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人做存储工作。

篇4

工作经历 和大多数企业一样,岗位招聘信息上注明要有工作经验,特别是数据库相关岗位。后来南京一家小的公司面试过了,不过要外派到上海驻场,技术支持。虽然没准备去上海,但有机会和数据库打交道我就去。第一份正式工作,虽然工资不高,还要跟工厂一样上三班倒制。但内心很开心,可以学习经验。在学校时经常听别人说,学校学的知识太书本化,实际运用又是一个样子。工作中才真正明白,实践出真理,实际使用的是最有效的知识,也是自己宝贵的经验。

这家公司没做很长时间,跳槽到一家上海本地大公司。虽然实习时没想来上海,但既来之则安之,好好闯荡一番。第二家公司岗位是系统运维,可以接触到各种类型数据库,如Db2,MySQL,Oracle等及操作系统等。大公司的福利待遇不错,待的时间比较长,快两年。后面告诉自己还没到养老的时候,现在不多学点,以后就只能依赖公司,没有自己的竞争力。果断离职,找了一家传统ERP软件公司,做全职数据库开发。公司规模不大,但可以完全接触和使用数据库,工作内容专注数据库开发。做了整整一年,感觉技术提升空间不多了,公司格局有限,果断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也是现在待的公司。

篇5

前言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已经不可缺少。但是,在应用的范围上与发达国家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在技术水平上也没有达到先进的水平。

一、建筑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了施工技术管理、施工进度管理、施工质量管理等诸多环节,要想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也无疑成为了一个很复杂和长期的任务。但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有着很大的提高,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提升企业项目风险管理能力。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使项目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大为提高。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越来越大。现代信息技术使人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地、迅速地预测、分析、防范和控制。同时,工程项目中发生的问题会一览无余地展示在管理者眼前,通过系统能对问题一查到底,迅速找到问题的源头,这就使管理者能够依靠基本的事实进行决策。

2、信息化对企业的战略规划有统筹作用

企业若完善了建筑工程的预算管理、项目管理、生产监控、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就能够围绕其核心的业务建立起功能模型、信息体系结构模型、数据模型和主题数据库,从而做出企业的战略数据规划。

3、利用信息网络作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保证数据质量

利用信息网络作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从而使信息交流速度可以大大加快,减轻了项目参与人日常管理工作的负担,加快了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速度和系统的反应速度,人们能够及时查询工程进展情况的信息,进而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作出决策,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为各项目参与人提供完整、准确的历史信息,方便浏览并支持这些信息在计算机上的粘贴和拷贝,使部门不同而内容上基本一致的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减少了传统管理模式下大量的重复抄录工作。建筑工程项目的全部信息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存储起来,甚至对已积累的既往项目信息高效地进行分析,便于施工后的分析和数据复用。

4、信息化有助于企业信息的组织

通过信息化建立起资源系统管理的基础性标准,保证了规范化、标准化的组织企业信息。信息化的系统可以遵循细致的管理原则,通过对基础数据的整合,可以实现对项目实施中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从而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准确的决策信息,这样对工程的资源配置和工作流程都能有科学的调整。

5、信息化能够减低工程的成本

工程的信息化能为工程节约很多成本,例如在材料的采购环节,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等技术来增加供应商、承包商等各方面的信息透明度,大家对于供货、价格、信誉、质量等信息都能有很深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工程的采购成本,还能够通过买卖双方长期的合作而对正当竞争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促进建筑市场的长期发展。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预算控制、财务控制、合同管理、现场管理施工、材料设备管理、概预算管理等环节的严格控制,企业能够更好的控制企业成本,这样就可以根据成本预算对工程施工的进度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二、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信息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很多建筑企业都引入信息化管理的概念,还有的企业自主开发或者是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信息化的优势,并作出了一些改变。但总的来说,还是存在着居多局限和不足。

1、建筑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存在着局限

现在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都纷纷建立起了局域网,企业内部的数据资源实现了共享。但是大部分企业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和开发都还没有高度的重视。在企业中,信息化往往只是局限在局部的过程,信息化的推广也仅仅在企业的管理层间。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企业都只是打印报表和信息检索的程度。信息化最核心的实测工程成本、加强组织协调、统筹调度资源、实时监控项目、规范工作流程在企业的实践中应用的很少。

2、建筑行业的区域和内部的发展不平衡

信息化在不同的地域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建筑行业内部也不均衡。发达地区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信息化还是有很深刻的认识的,而在偏远的地方的企业其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就显得薄弱很多。在行业的内部,不同类的工程其信息化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像公路工程项目的信息化应用就没有市政工程项目的应用好。

3、国外的软件价格昂贵、国内软件不成熟

我国的软件行业的发展还在不断前进的路上,缺少高端的软件人才,做出来的软件与国外的软件有着不小的差距。国外的软件普遍质量较好,但是却也价格昂贵。还有就是由于国内外企业组织结构有所不同,从国外买过来的软件也很难得到真正的汉化,而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在后期的软件维护方面也有着不小的困难。

三、信息化管理所采用的措施

企业在进行运作时,必须要改变自身观念,由此可见信息化管理在公司运作中的重要地位,一个企业,需要从领导开始,贯彻到企业各个阶层和部门,使公司上下都对信息化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摈弃传统管理方式,并相应投入人力、物力,才能对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起到推进作用。 1、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基础设施是实现信息化的载体,其投资主要取决于各参建单位的盈利情况,在成本核算时,应考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费用。同时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 的投资力量。

2、搭建标准化、多层次的信息系统和管理平台

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组织设置、项目管理模式确定、只能分解、信息管理流程、项目的具体工作流程和管理规章,这涉及到现场管理施工、合同管理、财务管理、材料设备管理、概预算管理等多个环节。由此,应该要建立一个涵盖项目远程监控、施工现场管理、企业知识、项目多方协作等多层次的信息平台和管理系统,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和项目之间的信息整合、交换和标准化。建筑企业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到了资金会计、定额成本、计划进度、人员管理、质量安全、分包管理、物资设备、变更设计等众多内容。这些都是项目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系统,在研发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上述内容的影响,在数据中心建立和工作流程再造的过程中应该突破各部门的单一化的应用局限,将各项内容科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企业各模块的联合监控,有效得调和项目部和各相关部的工作关系,营造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工作环境。

3、自上而下为项目管理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健康的外部环境对推动项目管理信息化至关重要。应加大因特网的普及率,提高网速,政府及部门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化规程,并立法加以保障,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发展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平台。

4、加快我国软件和信息系统开发

篇6

前言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已经不可缺少。但是,在应用的范围上与发达国家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在技术水平上也没有达到先进的水平。

一、建筑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了施工技术管理、施工进度管理、施工质量管理等诸多环节,要想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也无疑成为了一个很复杂和长期的任务。但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有着很大的提高,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提升企业项目风险管理能力。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使项目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大为提高。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越来越大。现代信息技术使人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地、迅速地预测、分析、防范和控制。同时,工程项目中发生的问题会一览无余地展示在管理者眼前,通过系统能对问题一查到底,迅速找到问题的源头,这就使管理者能够依靠基本的事实进行决策。

2、信息化对企业的战略规划有统筹作用

企业若完善了建筑工程的预算管理、项目管理、生产监控、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就能够围绕其核心的业务建立起功能模型、信息体系结构模型、数据模型和主题数据库,从而做出企业的战略数据规划。

3、利用信息网络作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保证数据质量

利用信息网络作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从而使信息交流速度可以大大加快,减轻了项目参与人日常管理工作的负担,加快了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速度和系统的反应速度,人们能够及时查询工程进展情况的信息,进而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作出决策,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为各项目参与人提供完整、准确的历史信息,方便浏览并支持这些信息在计算机上的粘贴和拷贝,使部门不同而内容上基本一致的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减少了传统管理模式下大量的重复抄录工作。建筑工程项目的全部信息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存储起来,甚至对已积累的既往项目信息高效地进行分析,便于施工后的分析和数据复用。

4、信息化有助于企业信息的组织

通过信息化建立起资源系统管理的基础性标准,保证了规范化、标准化的组织企业信息。信息化的系统可以遵循细致的管理原则,通过对基础数据的整合,可以实现对项目实施中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从而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准确的决策信息,这样对工程的资源配置和工作流程都能有科学的调整。

5、信息化能够减低工程的成本

工程的信息化能为工程节约很多成本,例如在材料的采购环节,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等技术来增加供应商、承包商等各方面的信息透明度,大家对于供货、价格、信誉、质量等信息都能有很深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工程的采购成本,还能够通过买卖双方长期的合作而对正当竞争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促进建筑市场的长期发展。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预算控制、财务控制、合同管理、现场管理施工、材料设备管理、概预算管理等环节的严格控制,企业能够更好的控制企业成本,这样就可以根据成本预算对工程施工的进度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二、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信息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很多建筑企业都引入信息化管理的概念,还有的企业自主开发或者是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信息化的优势,并作出了一些改变。但总的来说,还是存在着居多局限和不足。

1、建筑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存在着局限

现在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都纷纷建立起了局域网,企业内部的数据资源实现了共享。但是大部分企业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和开发都还没有高度的重视。在企业中,信息化往往只是局限在局部的过程,信息化的推广也仅仅在企业的管理层间。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企业都只是打印报表和信息检索的程度。信息化最核心的实测工程成本、加强组织协调、统筹调度资源、实时监控项目、规范工作流程在企业的实践中应用的很少。

2、建筑行业的区域和内部的发展不平衡

信息化在不同的地域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建筑行业内部也不均衡。发达地区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信息化还是有很深刻的认识的,而在偏远的地方的企业其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就显得薄弱很多。在行业的内部,不同类的工程其信息化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像公路工程项目的信息化应用就没有市政工程项目的应用好。

3、国外的软件价格昂贵、国内软件不成熟

我国的软件行业的发展还在不断前进的路上,缺少高端的软件人才,做出来的软件与国外的软件有着不小的差距。国外的软件普遍质量较好,但是却也价格昂贵。还有就是由于国内外企业组织结构有所不同,从国外买过来的软件也很难得到真正的汉化,而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在后期的软件维护方面也有着不小的困难。

三、信息化管理所采用的措施

企业在进行运作时,必须要改变自身观念,由此可见信息化管理在公司运作中的重要地位,一个企业,需要从领导开始,贯彻到企业各个阶层和部门,使公司上下都对信息化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摈弃传统管理方式,并相应投入人力、物力,才能对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起到推进作用。

1、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基础设施是实现信息化的载体,其投资主要取决于各参建单位的盈利情况,在成本核算时,应考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费用。同时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 的投资力量。

2、搭建标准化、多层次的信息系统和管理平台

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组织设置、项目管理模式确定、只能分解、信息管理流程、项目的具体工作流程和管理规章,这涉及到现场管理施工、合同管理、财务管理、材料设备管理、概预算管理等多个环节。由此,应该要建立一个涵盖项目远程监控、施工现场管理、企业知识、项目多方协作等多层次的信息平台和管理系统,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和项目之间的信息整合、交换和标准化。建筑企业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到了资金会计、定额成本、计划进度、人员管理、质量安全、分包管理、物资设备、变更设计等众多内容。这些都是项目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系统,在研发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上述内容的影响,在数据中心建立和工作流程再造的过程中应该突破各部门的单一化的应用局限,将各项内容科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企业各模块的联合监控,有效得调和项目部和各相关部的工作关系,营造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工作环境。

3、自上而下为项目管理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健康的外部环境对推动项目管理信息化至关重要。应加大因特网的普及率,提高网速,政府及部门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化规程,并立法加以保障,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发展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平台。

4、加快我国软件和信息系统开发

建筑行业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公路、铁路、房屋建筑工程等,都容易受到地质情况、天气变化、噪音、环保、施工时间限制等要求限制,而影响工程的资金预算、工程进度等。这些因素导致在使用国外软件时很难找到和确定适合企业本身的软件。所以,要大力开发适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需要的管理软件和信息系统。在信息化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对工程进度和开发成本的关注。所做出的系统应该能够实现自动掌握工程进度,通过已经投入、已经完成的工作量等参数核算出实际成本,将其于预算成本、计划成本进行实时的对比,最后提出可行性控制成本的意见。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降低系统操作的难度,提系统的可操作性,便于信息系统在建筑企业中的普及应用。

总结

随着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信息化是建筑行业的发生突破性发展的关键。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共享和各方面的协同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业务控制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建筑管理信息化能够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管理质量,从而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在未来几年里,我国的建筑行业信息化将会和国际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接轨,这必将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志亮,吴炜煌等,实现建设领域信息化之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篇7

一般,财务信息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会计核算软件阶段、财务集成软件阶段、财务业务集成阶段。

第一个阶段:会计核算软件阶段,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局限于个别的会计核算模块,例如工资核算、资金支付核算等数据处理量大、计算简单且重复次数多的经济业务。各个核算模块之间,例如总账、固定资产管理、工资核算系统之间,仍然联系较少,相对独立。

第二个阶段:财务集成软件阶段,会计核算模块之间通过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实现了数据共享,财务信息系统由各个子系统组成(总账、工资核算、固定资产管理、材料核算系统等),并存在相对紧密的联系,同时在会计核算流程中增加了控制机制,利用“有借必有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理论,使得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大大提高。

第三个阶段:财务业务集成阶段,财务信息系统开始逐渐嵌入业务处理过程,在业务发生时采集信息,不仅能自动进行事后的统计分析评价,而且能够进行事中控制,财务信息系统从独立的系统转化为强调与业务系统的集成上,成为企业整体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财务业务集成阶段,初步实现了业务过程集成和各个应用间的协同,将一个个独立的应用系统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协调的企业信息系统。财务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融合,实现信息的自动化传递和转化,从而支持企业财务核算的自动化处理和信息存储,形成全新的财务管理体系。

从财务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看,信息系统的早期阶段主要是解决财务会计(会计核算、会计报表)手工计算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效率提升;而到了财务业务集成阶段,财务信息系统主要为从业务中采集财务信息、并进行加工、转换和输出的过程,产生管理决策所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满足会计的需求,支撑企业管理决策。

因此,当财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将会聚焦于如何将财务信息系统与企业的业务信息系统融会贯通,如何满足管理会计的需求,“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更好地发挥会计管理功能,更好地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框架

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企业,虽然其环境、规模、商业模式、管理方式都不一样,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一个企业的所有活动最终都会抽象成为业务循环、管理循环和信息循环

管理会计在企业三大循环中发挥作用,需要信息系统的强有力支撑。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框架设计与运用,需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业务流程以及财务需要实现的管理会计职能紧密联系。管理会计信息化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目标。

第一,与企业战略和目标紧密结合,充分支撑战略与目标的实现。

第二,支撑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支持业务财务一体化。

第三,支撑财务管理职能在信息系统中的实现。财务职能按专业化分工纵向可以分为财务运作、财务报告、税务管理、经营业绩管理等职能模块。这些职能都应当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业务支撑和信息共享。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和设计需要具有前瞻性、灵活性,并充分考虑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变化。一般来说,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框架的设计需要符合以下原则。

第一,全流程的系统支撑,提升管理效率。

第二,数据一点录入,信息全程共享。

第三,零散数据向主数据转型,实现数据治理。

第四,强化内部控制,降低管理风险。

按照“财务信息系统的整体框架需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业务流程以及财务职能紧密相关”的思路,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形成了包括集团战略管理、企业预算与计划、业务流程运作管理和管理反馈绩效评估的管理循环。

财务共享是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础

财务共享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可以解决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组织重复建设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帮助企业实现从会计核算到管理决策支持的财务转型。在财务共享的基础上,财务信息化实现了对财务核算领域的全面支持,继而向管理会计领域继续发展,最终实现面向管理会计的财务信息化。财务共享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础。

成本降低、人员减少、满意度上升,这些都是财务共享能够带来的@著效益,然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这些表象数字之下,共享服务能够带给企业更深层次的作用是:为从会计核算到管理决策支持的财务转型提供数据基础、管理基础和组织基础。

第一,数据基础。共享服务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的处理流程和操作规范,保证了所有的基础数据从产生的源头起就遵循统一的逻辑规则,大大减少数据加工过程中的数据转换和数据假设,使报告和决策支持在数据层面得以裨益。

第二,管理基础。“相同的标准”贯穿共享服务的发展全过程,这里,相同的标准是指企业必须具有五个统一:统一的会计政策、统一的会计科目、统一的信息系统、统一的核算流程和统一的数据标准。

第三,组织基础。共享服务通过集中提供财务基础服务的方式,使以前大量陷入财务基础工作的人员得以释放,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业务支持和战略决策支持中,实现了财务核算类岗位和财务管理类岗位的分离,使财务转型变革落实到人。

统一的信息系统,是财务共享五个统一所要求的重要一环。在建立财务共享的过程中,需要对财务共享核心信息系统平台进行统一,主要包括电子报账系统、票据影像系统、会计核算系统、资金管理系统、银企互联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和合并报表系统。

在财务共享核心信息系统平台统一的基础上,系统支持将向两个方向予以延伸:一是不断向业务前端延伸,包括项目管理(销售合同)、采购合同管理、工程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实现财务和业务的有机融合;二是向管理和经营决策支持延伸,覆盖管理会计的全部职能,为公司战略和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在财务共享核心信息系统平台统一的基础上,最终实现财务信息系统对业务层(财务业务模块)、核算层(会计核算/资金模块)、管理层(管理控制模块)和决策层(决策支持模块)的全方位支持。其中,管理层和决策层作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绩效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和经营决策支持提供强大的信息系统平台。

篇8

 

财会信息管理现状

 

财会信息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关联性、融合性、公正性、计量性和可验证特征为一体的综合性内容,它是财会领域的一个特定信息体系。在目前财会信息管理工作中主要包含了输出资料及输入资料两方面内容,只有做好这两方面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才能更好的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充足、真实的资料,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做贡献。但在实际工作中,不管是国内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在财会信息管理中部存在严重问题,这一问题伴随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而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因此,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财会信息管理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力度不够

 

缺乏相关管理制度、人事管理体制欠缺、人性化政策不科学等现象是当今企业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制约人事工作开展的关键。目前,大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工资管理上,没有系统、深入认识人事管理的重要性,也就无从说起人事管理制度的制定了,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制约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资金管理力度不够

 

资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运用的血脉、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前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多企业对资金管理不重视,各种资金管理制度都流于形式,管理制度不全等现象突出。在这种现状下,整个企业资金管理得不到有效保证,使得正常经营中往往部存在资金过大或者过小,从而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造成严重的资金浪费。也有不少企业看似开展了一系列的资金管理工作,但由于管理制度与市场脱节,整个管理工作出现事前控制欠缺、事中监督不力、事后处罚不严的现象,这就构成企业资金管理工作存在潜在威胁,尤其在市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种问题表现的更加突出。

 

财会信息管理的对策

 

在知识经济发展大潮下,人类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发生了重大变化,财务信息管理如何应对这一社会变化,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已成当今业界研究重点。就目前的财务信息管理工作而言,实现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需要从管理目标、管理策略、管理内容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进行刨新,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信息管理面临的各种问题。在这一目标基础上,财会信息管理工作应当采用科学、切实可行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加强资金管理,从而在短期内改变种种不良现象,为企业的更好发展做应有贡献。

 

加强人事管理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要有人其他一切都能够实现。从这种理念下我们可以发现,人力资源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它可谓是推动企业进步的原始动力,因此如何科学、可靠、有效的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是目前企业管理的核心,也是推动企业走向成功的基础。在企业日常经营生产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人力资源,我们只要做好这些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就能将各种信息资源有序整合,为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扎实、科学、可靠的信息资源,创造更大的企业经济效益。

 

提高财会信息的透明度

 

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企业财会信息管理中因为企业利益相关者众多,他们对企业财会信息的透明度的内容、频率、方式以及真实性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企业财会信息管理中要充分认识企业财会信息透明度,抓好财会核算、资金管理、费用管理、人事管理、内部控制等多方面内容。在工作中,如果说不曾实现财会信息管理信息化,那么就无法真正了解到基层核算单位的具体核算情况,也无法正确认识到核算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这种做法所造成的结果就是被基层核算单位牵着鼻子走,无法真实、有效的达到预计工作标准,也无法正确的控制企业管理。因此在目前工作中必须要重视财会信息的透明度管理,从定是获取财会信息、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加速财会管理集中制建设等方面入手做好财会信息管理,并且实现综合化、集中化、系统化管理,让财会信息变得更加透明。

 

落实资金监督制度

 

资金是企业资产的货币价值反映,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如何花费最少的资金,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在相应的财务管理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准确预测投资所需资金,减小企业的利益损失。每一个企业部是以营利为目的而存在的,企业收入管理的目标在于采用本量利分析、保本分析、边际贡献分析等管理财务方法来扩大边际贡献且加速资金回收;采用合理制定信用政策等应收账款的管理策略来加速资金回笼。

 

增强财会信息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率

 

为了增强财会信息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率,需要强化财务监控制度管理,进而保证资金的使用透明度与效率。同时应进行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定期清查财产的去向等,确保资金使用落到实处。

 

增强财会人员素质

 

财会人员素质对财务工作的质量有直接影响,企业必须重视这一点,不断地提高财会人员素质,保证财会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企业可开展有关财会信息管理的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等,以便财会人员及时掌握新的财会信息管理技术;同时,还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制度,在通过相关考核后持证上岗,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此外,企业管理者应根据工作人员的特点对岗位进行合理的安排,实现工作人员的优化配置。

 

增强财会管理信息化建设

 

科学技术的应用为企业的财信息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信息化管理;引进先进计算机管理软件管理企业财会信息,能够提高财会信息管理的准确度和管理效率,从而一定程度地节约人力、物力与财力,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篇9

1.网络信息资源含义

在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对信息资源(IR)概念的理解。目前关于信息资源的含义有很多中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侠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就是指文献资源或者数据资源,或者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这都是限于信息本的身。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恶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资源。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细细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网络信息资源新的内涵。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简言之,网络信息资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以因特网信息资源为主,同时也包括其他没有;连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2.1存储数字化

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送

2.2表现形式多样化

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活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则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涉及领域从经济,科研,教育,艺术,到具体的行业和个体,包含的文献类型从电子报刊,电子工具书,商业信息,新闻报道,书目数据库,文献信息索引到统计数据,图表,电子地图等

2.3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传统的信息存储载体为纸张,磁带,磁盘,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姿势状态展示的,人们得到的是网络上的信息,而不必过问信息是存储在磁盘上还是磁带上的。体系那了网络资源的社会性和共享性。

2.4数量巨大,增长迅速

CNNIC一年两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以其权威性著称。从本次报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为2083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量达到17.9万个;网站数量达到了37.1万个;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9380M。

2.5传播方式的动态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在网络种的流动性非常迅速,电子流取代恶劣纸张和邮政的物流,加上无线电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充分运用,上传到网上的任何信息资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数秒钟就能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没一个角落。

2.6信息源复杂

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所取和存放信息,由于没有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这些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编辑和整理,良莠不齐,各种不良和无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给用户选择,利用网络信息带来了障碍。

.

3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核心是数据库建设

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提供系统的反映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世界提供的大型数据库有万余个,总记录数几十亿,这些数据库通过发达的网络向机关,团体,学校,公司以及个人提供各类科技信息,金融信息,商业信息,文化信息等。从目前的状况堪,我国可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显的比较匮乏,我国现在有可读的信息资源还是很少,占世界数据库总量和总记录数的百分之几。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太令人满意,但是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也有相当的成就。如: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集团公司推出的“万方数据库”等,特别是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等更是将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核心是“三维结构论”

20世纪90年代初,卢泰宏教授提出,IRM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个的集成构成IRM的三维构架。

从技术角度来看,人们除了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研究解决大系统的稳定性,网络结构的有序性和高速率传输中的各种问题外,主要是用情报学的理论方法研究高速信息网络特点的信息系统,信息媒介和利用方式。即对应于网络技术的技术管理模式,其研究内容是新的网络信息系统,新的信息媒介和网络信息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分布,采集,组织,存储,检索,传播与服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速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将计算机,通讯网,信息资源网,信息生产者(提供者),信息消费者(用户)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信息生产,分配,流通和利用模式。引起整个信息产业革命,以高速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活动具有与经济活动相同的特征,过程和媒介。存在着供求关系,投入产出关系和费用效益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用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原则和方法研究网上的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有必要按照经济规律,遵循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杠杆,对网络信息活动进行经济管理,使网络信息资源的实现最优配置,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最佳效益。对应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向是网络修年西服务业引发的经济问题,研究内容是internet产业结构与管理,网络环境中的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市场的运行与管理等。

从人文角度来看,人们试图通过政策,法规,伦理道德的相互协调,将行政手段,法制手段,和精神文明的力量结合起来,实现高速信息网络资源的规范化和有序化管理,形成有机体系和健康的网络文化,以保证高速信息网络有序运行。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改变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形成的单依靠技术的单一模式,解决了许多技术手段无力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客服网络迅速膨胀和无序扩张引发的种种弊端,创造和谐,均衡,有序的信息环境,并使技术发挥更大的效能,因此对应于信息网络文化的人文管理模式,其方向使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实践中,这三大模式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网络信息资源在我们地社会发展中将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它的合理利用,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网络信息环境变为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优化。

参考文献:

篇10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信息经济的兴起,带动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仅从政府角度看,我国电子政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了大量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正在经历由传统运行方式向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运行方式转移的过程。以北京市为例,“十五”期间,全市1186种政府业务,运用信息化实现的有591种,建成726个业务支撑系统,50%的政府业务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高度重视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约90%的市、区政府部门建设了局域网,超过90%的政府部门达到了人均1台计算机,有90%的政务部门已建成或正在建办公自动化系统,其中无纸化程度达到50%以上的部门占80%。①

2、基于网络平台化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的信息化,都受到战略管理和服务客户的强烈驱动,在不断地扩展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和内容,朝着基于统一网络管理平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方向发展。

政府各机构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过程时,正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由于应用目标的整体性,要求政府业务系统、政府信息具有集成性和共享性。例如,北京市业已建立了连接各级政府机构政务系统的政务内网平台,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和政务门户网站,各级各类政府机构可以实现协同办公和信息共享。又如,北京市东城区首创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通过综合的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城市各类基础部件的综合管理。再如,“首都之窗”网站群作为政府门户,正把更加全面的政府公共服务纳入到信息化应用范围。②

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早已脱离了个别业务系统孤立应用的阶段,步入了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应用阶段,其中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最具代表性。ERP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目前已发展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形式,几乎是企业信息化的代名词。ERP系统以经营资源最佳化为出发点,全面整合企业的供销存、财务、计划、质量、制造等核心业务,并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各项经营资源的应用效率。

实现统一的网络平台管理,进行系统协同整合,核心的内容就是要进行应用系统及数据集成,建立可以共享的统一数据管理结构。建立一致的数据规格标准和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应用规则,是实现应用系统和数据集成的主要途径。如何建设与上述信息化环境配套的电子档案的统一管理、共享利用的机制、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档案馆如何构建和运作,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3、信息资源战略成为信息化核心内容

2004年12月国家颁布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的信息化步入了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重心的发展阶段,这既是信息化向其本源的回归,也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从国家层面来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就是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政府能力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为目的,形成政府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局面,同时推动信息资源产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紧紧围绕政务公开、重大基础信息库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进行。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是强化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档案等领域的公益性开发和利用。同时,国家将研究制定鼓励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健全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制度,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提高审批效率,扩大登记备案和事后监督的范围;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的财政政策和信息资产管理办法;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表,优先制定并大力宣传贯彻信息资源分类、共享、基础编码等国家标准;推进公共文献基础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③

从机构层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资源服务于战略决策、满足客户信息需求和提高业务管理信息提供水平的客观发展需要。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上来讲,信息系统总是由满足业务处理、运行需要开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着数据—信息—知识的过程。机构层面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总是从系统集成、数据集成开始,在整合的数据仓库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挖掘和满足不同需要的数据应用。这实际上类似于我们传统的档案管理利用流程,应当把它纳入到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内容范畴。

二、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的若干问题

信息化系统正在演化成为各类组织业务运行的基本方式,网络平台正逐渐成为政府机构、企业信息运动的支撑平台。对档案管理活动而言,各类组织运行平台的变化,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基于数字化概念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探索符合信息化特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电子文件长久保存和长期可用问题

人们把以数字化方式记录的文件,统称为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在性质、形式上与纸质文件的不同,无疑是档案界最先感受到和最先关注的信息化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由模拟方式转变成数字化的记录方式,主要的问题有三个:一是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问题,数字化信息复杂多样的编码格式、读写方法和载体材料,都给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带来困难。二是电子文件的证据力和法律效力问题,这包含了对数字方式所记录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获得、保持信息真实性方式方法的可行性、可信性问题。三是数字化信息与载体的依附关系问题,数字化信息的组织是通过编码形式完成的,人们处理、传输、存储和显现数字化信息,要借助能处理这些编码的信息技术设备间接完成,因此,数字化信息依赖于元数据、数据格式、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才能够被处理、存储和显现。综上所述,电子文件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是过去纸张载体所没有的。

归纳起来讲,目前解决电子文件真实性、长久保存、长期可用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类方法:一是通过法规约束电子文件格式种类,如我国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所选择的管理方式,方法就是尽可能地选择比较通用通行的少量几种文件格式,通过降低电子文件格式种类繁复性,增加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可靠性、可控性。二是通过对电子文件存在的系统相关要素的规范设计和过程控制,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包括系统地记录背景数据和规范、控制信息流转环节等方式。三是提高载体材料寿命或对电子文件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所依赖的软硬件环境进行备份的方式。四是分离数字信息的语义表示与格式表示,形成不依赖于特定的通用信息存在形式,不会出现因为数据格式及软硬件环境的变迁而造成电子文件不可使用的情况,如以XML作为标识规范的方法,等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内外都作了相当多的探讨和尝试。首先,各国都倾注力量,制定系统成套的和普遍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的电子文件管理需求规范和档案系统标准,力求把问题解决在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达到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目的。如澳大利亚的国家“数字化保管动议”,通过建立文件管理国家标准、文件管理元数据规范、文件系统设计与实施程序等标准规范,保障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其次,从数字档案的永久性入手,研究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数字档案的系统化保存、保管方式,如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于1998年开始,耗时6年时间对永久保存电子文件的可能性、保存技术、保存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和试验⑤。第三,研究数字化适用载体在各种状况下的长久保存问题,如荷兰2000年启动了“数字保存试验”项目,针对政府常用的电子文件类型,进行了迁移、采用XML格式和仿真三种数字保护方法的试验,评价各种方法的效果、局限性、费用及应用的可能性。第四,在我国,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档案部门站在长久保存的立场,通过归档要求的约束,保障电子文件的可靠性,如《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2-1999)、《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等,省市地方和行业主管机构也制定了相关规范或标准,如建设部的《城建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2、多种类型数字化信息的档案化问题

在电子文件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其种类也日益丰富,包括文本文件、电子报表、电子邮件、图形、图像文件、视频文件、网页文件、数据库文件等。数字化信息的复杂多样,具有传统纸质文件所不具有的性质,因此,这些数字化信息的档案化在总体上处于随机状态,有些数据累计存储在业务数据库中,有些被定期销毁,有些则被迁移到临时载体上。如果不能建立系统型的管理规则,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导致数字化信息档案化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与传统文件运转流程无关。长久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了纸质文件档案化的系统化的方法体系,主要是依靠业务流程的自然发展进程,在业务流程终结时,把文件归档转入档案系统,以备今后工作查考。或者对文件的价值进行鉴定,判别文件对形成者的意义大小以及对社会的意义大小,在规定的时间阶段,把分布在各个机构的文件汇集到档案馆集中保存,以长久留存社会记忆,保障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久而久之,文件的档案化形成了对业务运转流程及其规则的依赖性,当数字化信息因不能纳入一般的业务流程,或业务流程因信息化而发生变化时,将会导致电子文件在档案化过程中范围的缺失。比如,电子邮件系统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政府或企业网络系统的必备子系统,电子邮件也早已成为人们在进行工作交往时的基本工具,很多国家或组织也都制定了电子邮件的管理制度,但电子邮件的档案化问题依然处于随机管理状态,主要原因就是电子邮件联系方式的公私性质不容易界定,不容易纳入到正常的业务运转流程之中。

(2)非文本型数据。在纸质档案管理时期,由于非文本型数据的数据单元不能完整地表达一个事项,数据结构、信息组织方式与文本方式不同,并且很多结构化的数据库数据经常处在变动之中,无法纳入到文本文件的管理体系,往往不进行档案化处理。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电子文件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档案机构往往比较注重对文本型电子文件的归档和收集,对非文本型数据库数据、多媒体数据的归档重视不够,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档案化措施。而且,档案界还存在着一个概念误区,认为数据库文件本来就有自身的数据结构,并且处在存储状态,没有必要再转化为所谓的档案文件。目前,大部分关系型数据库,都是作为支持业务流程的存储机制来建设的,从性质上来讲,可以认为是“暂存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往往是随着业务过程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变化的,在结构上又是连续性的,往往不能按事项分块,不能按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管理。但是,这些数据往往是一个业务系统的核心资源,

支撑着一个机构的业务运行,绝大多数具备档案价值,如果不尽快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目前,有注意到非文本型数据归档的机构,往往采用简单拷贝、累加存储的方式,或者以备灾数据库的方式同构备份数据。这些方式可能不能真正解决数量巨大的非文本数据档案化问题。

(3)网页类型文件。互联网的普及,使数量巨大的Web文件存在于流动的网络信息海洋之中。我国的各类机构为了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与沟通,建设属于机构自己的网站的比率很高。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政府域名()注册量达到23752个,政府网站达到11995个,县级以上门户网站拥有率达到81.1%,其中部委、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96.1%、90.3%、94.9%和77.7%。⑥但由于网页文件的内容重复率高,数量巨大,各类机构往往都不作档案化处置。这种情况是否存在档案缺失的漏洞,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3、双轨制与双套制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类机构的信息系统覆盖率不断提高,意味着文件的处理、运行过程的双轨制越来越趋向于单轨制,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在人们的档案思维中,依然存在着对纸质档案的心理依赖,充满了对电子文件的不确信感。这种情形也体现在国家及行业已经颁布的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规定对于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文件,要电子、纸质形式双套保存。

造成双套制比较普遍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档案思维还停留在纸质文件时代,对电子文件及其存在的技术环境还不熟悉、不确信,对电子文件是否能够长久保存及长期可用缺乏认知。其次,是国家的档案行政机构缺乏档案无纸化战略规划、制度设计和系统规范,使得对纸质文件依赖成为制度性的选择。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相继颁布了《电子签名法》或相关法律,力求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数字化信息在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及其具有凭证性的条件。《电子签名法》的意义在于通过法律确定了电子数据可以作为法律凭证,使电子文件具有了与纸质文件同等的证据作用。一般来讲,《电子签名法》主要是规范电子文件的技术条件和应用背景,以保证电子文件在交互过程中的真实性是可确认的,是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但并没有解决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问题。而这方面的规范有赖于档案管理机构来解决。

双套制的另一种情形,是国内的各级各类档案馆大量地将纸质档案拷贝成电子档案。为使档案馆蕴藏的丰富档案信息资源能够提供网络应用,根据档案利用需求有选择地提供目录定位服务以及部分档案的原件服务是必要的。如果盲目地无限度地进行档案的电子化,以此作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成就标志,只能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可以想像,不解决双套制的问题,是无法推动信息化发展的。信息化发达国家在信息化进程中都强调“无纸化”作为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来积极推动,可见它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双套制或无纸化的解决方案,一定不是单纯的技术解决方案,而应该是制度化方案。这个制度化的解决方案,依赖于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信息系统的业务覆盖率,特别是网络应用的覆盖率。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无纸化的全面管理制度,可能包括两个层面:档案馆层面的和机构层面的。档案馆层面要解决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技术条件(载体的可靠性、信息对格式的非依赖性)、文件真实性的制度和管理系统保障规范、电子文件应用的规范。对机构层面,档案及档案管理系统提供凭证性、证据性文件的系统认证标准、规范,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建设等。

4、电子文件运动规律与档案管理模式选择

近年来,关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争论十分引人关注。信息化彻底改变了各类社会活动的时空关系和运行模式,人们需要基于新的社会运行方式,建立新的信息思维,寻找信息运动新规律,以求在准确揭示信息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管理。这是这场争论的意义所在。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实质,是如何看待文件运动的统一性和管理一致性问题。“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在文件的不同运动阶段有着不同的运动特性,强调在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而“文件连续体理论”认为文件运动是一个整体,文件运动有着不同的功能轴,文件运动每一个时点,都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功能价值取向,因此,管理上不必划分文件与档案的阶段性。从弗兰克厄普沃德对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四项基本原则看:第一,文件价值的持续性与文件档案化。主要强调的是文件、档案的整体观,这与我国普遍认知的“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一体化”的观念是相类似的⑦,是“从文件形成到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和利用的管理全过程中连贯一致的管理方式”。第二,文件联系以逻辑联系为主。这是传统档案学的基本原则,档案的分类、主题方法都是按逻辑组织文件的方法,即使是网络化条件下,文件分处不同的物理位置,也应坚持这种方法。第三,文件管理制度纳入业务活动目标与过程。它强调的是要把文件管理职能制度化地纳入业务系统中,应该说“纳入”概念在档案界也并不是新概念。第四,档案学是随着组织知识的背景条件变化而变化⑧。这是关于档案学理论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的思想,是任何理论都应该具有的素质。归纳起来讲,文件连续体理论强调的是文件与档案是一个整体,不必区别管理,而且从形成阶段就应予以制度化的干预。显然,这一核心思想存在着理论臆断性。文件的形成是为业务运转服务的,其首要目的和价值是业务的有效运转,如果按照文件的历史价值进行文件系统设计,其结果不仅会削弱文件的真实性、客观性,而且可能导致业务系统效率的极大降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已经证实,无论是政府或是企业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都面临着系统数据档案化的问题,在业务系统中建设数据档案库,或者是不经档案价值鉴定,简单地直接地迁移业务系统数据到档案库,其信息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况且,由机构档案室到档案馆的过程,也绝不能是简单的迁移过程。

作为我国的档案工作者,在学习国外的理论经验时,不能采取简单的“取代”或“覆盖”等方法,而应该是在考察各种理论的基本背景的前提下,积极汲取各种观点中的有益成分,构建适合我国的档案管理可行模式。

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业务系统的连续性、关联性,如果不在制度上和文件管理要素上对业务系统提出要求,比如提出元数据要求,就可能使业务系统自然生成的电子文件无法长久保存。所以,文件连续体理论提出的整体系统思想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我国的电子文件管理中提出的全程管理、前端控制思想,就是对这种理论的合理诠释。但是,档案有档案的价值取向,对电子文件的管理要素的控制,不能取代对档案价值的判断和对文件的取舍。特别是在信息膨胀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正在积极建设网络文件中心。这种热潮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分布在各个机构的业务活动中的电子文件进行集中管理,有的采取集中存储、集中利用的模式,有的采用备份中心的模式,有的采用存储目录、逻辑归档的模式。网络建立的广泛联系,为各种模式都提供了支持条件。无论是物理集中,还是逻辑集中,电子文件中心都不能以文件的集中取代文件的档案化过程。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出现电子文件的大量堆积的局面。无论采用何种理论模式作为指导,在电子文件运动整体环节中都不能取消“档案化”的环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

注释:

①北京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十一五”电子政务规划研究报告》。

②北京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③⑥《2006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

篇11

2、加强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的重要意义已经在国民经济诸多领域中成功运用的项目管理方法,也完全可以用于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根据企业组织的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分成若干项目,分步进行开发。信息系统的“开发项目”包含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的整个过程。它由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负责,利用可获得的资源为用户组织系统的建设。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小项目可以构成一个大项目,一个大项目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项目管理实质上是保证整个系统开发项目顺利、高效地完成的一种过程管理技术,贯穿于系统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信息系统开发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项目如同其他工程项目一样,研制开发一个信息系统也需要在给定的时间内计划、协调和合理使用配置各种资源,对信息系统进行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有以下四点:(1)可以进行系统的思索,进行切合实际的全局性布置;(2)可为项目人力资源的需求提供确切的依据;(3)通过合理的计划布置对项目进行最优化控制;(4)能够提供准确、一致、标准的文档数据。

3.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和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阶段划分有关。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阶段划分如表l所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表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

二、企业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要想保证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顺利启动,首先要建立项目的组织机构——项目组。项目组可以由负责项目管理和开发的不同方面的人员组成,项目组由项目组长或项目经理来领导。一般来说可以根据项目经费的多少和系统的大小来确定相应的项目组。项目组根据工作需要可设若干小组,小组的数目和每个小组的任务可以根据项目规模、复杂程度和周期长短来确定,可以设立的小组有:过程管理小组、项目支持小组、质量保证小组、系统工程小组、系统开发和测试小组、系统集成和测试小组等等。

一个好的项目组不一定能保证项目的成功,但一个差的管理组将肯定会导致项目的失败。因此,在建立项目组时要充分利用项目组每个成员的特长,坚持将正确的开发方法贯穿始终。1、项目经理(项目组长)项目经理(项目组长)是整个项目的领导者,共任务是保证整个开发项目的顺利进行,负责协调开发人员之间、各级最终用户之间、开发人员和广大用户之间的关系。同时他拥有资金的支配权,可以把资金作为强有力的工具来进行项目管理,对项目经理的资金运用情况可采用定期向上级汇报等方法进行合理监督。

项目经理在实施项目领导工作时,要时刻注重所开发的系统是否符合最初制定的目标;在开发工作中是否运用了预先选择的正确的开发方法;哪些人适合于做哪些工作等。只有目的明确、技术手段适合、用人得当,才能保证系统开发的顺利进行。

对于小型项目,项目经理可以独立进行工作,直接管理各类开发技术人员,必要时可以求得外部机构的支持;对于中型项目,应划分出各个任务的界限,由不同的人去管理,项目经理通过这些人来实施各项管理工作;对于大型项目,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辅助管理,项目经理应能保证其思想的实施,并通过管理机构对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实施管理,同时注重对其产品的审核。2.过程管理小组过程管理小组的任务是负责整个项目的成本及进度控制、进行配置管理、安装调试、技术报告的出版、培训支持等项任务,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机构,用以保证整个开发项目的顺利进行。3、项目支持小组项目支持小组的任务是保障后勤支持,它要及时提供系统开发所需要的设备、材料;负责进行项目开发的成本核算;负责合同管理、平安保证等,非凡是对大型项目而言,由于其涉及的资金巨大、开发人员众多、材料消耗也多,尤其要进行科学的管理。

篇12

要想在当今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

当前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挑战:①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②产品更新步伐加快,创新成为企业发展动力;③生产要素流动加快,资源整合与协作能力提升;④产品个性化要求越来越突出,需求变化加快;⑤顾客要求越来越苛刻,全方位竞争。企业内部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制造业为例,存在的问题有:①原料供应与生产脱节;②零部件生产不配套;③生产周期过长;④库存积压;⑤企业难适应市场变化。

而信息化为企业管理创新、提高竞争力提供了支撑条件:①获得相同的竞争起点;②协调与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有效实现敏捷制造和敏捷供应;④为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支持平台;⑤降低信息使用成本,消除信息孤岛[1]。

所以能否有效的管理信息成为企业的首要问题,管理信息系统在强调管理、强调信息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得到普及。

1 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基本概念

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MIS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1]。

什么是信息,信息是在特定背景下具有特定含义的数据,例如天气预报信息,帮助人们决定穿什么衣服,其中的数据就是原始而未加工的事实。

MIS所应用的信息技术是各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工具,人们用它来加工信息。信息技术分为两大类:硬件和软件。硬件是指计算机的物理设备,包括CPU、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内存、外存等。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管理计算机的资源,如中央处理单元、通讯连接和外部设备。应用软件是针对特定问题为用户或由用户自己编写的程序,帮助用户解决特定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如办理订货和邮寄名单的软件都是应用软件。

MIS需要在联网的环境中应用,否则将失去意义。计算机网络是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它实现了计算机资源(软件、硬件、信息等)的共享[2]。

2 集成化信息系统ERP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支持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3]。

ERP的发展有四个主要阶段。

①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

ning。本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导出相关物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由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周期确定其开始生产或定购的时间。②闭环式MRP,此阶段基本任务是除了物料需求计划外,还纳入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③制造资源计划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其基本任务是把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采购集成为一体化的系统。④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当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基本任务是怎样有效地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3]。

3 信息系统开发管理

3.1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分类

开发信息系统的方法可根据不同的因素分为不同的种类。①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分为以下两类:一是生命周期法(LC),主要遵循事物发展本身的生命周期的基本框架建立各个阶段的开发要求,自顶向下,按照工作阶段顺序开发系统;二是原型法(PA,Prototyping Approach),强调首先建立一个能反映用户重要需求的原型,通过与用户的反复交流,不断地对系统进行修改,直到建立一个能完全符合用户要求的新系统为止[4]。②信息系统对象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数据、功能和行为,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分为以下三类:一是面向功能处理的方法,强调系统的功能属性,即用功能分解的方法划分子系统和各个功能模块,进行系统开发;二是数据建模方法,认为数据是信息系统的中心,系统的功能是多变的,而数据是稳定的,强调系统的数据属性,从系统环境的数据属性分析出发,建立数据结构与流通过程模型,并通过相应的处理过程以实现系统的功能和目标;三是面向对象的方法,把系统各个方面和要素都看成是对象,因而把功能、数据和行为糅合在对象体系中,强调系统的行为属性[4]。

3.2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介绍

①生命周期法。生命周期法是从时间角度对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把信息系统生存的漫长周期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任务,然后再逐步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生命周期法认为,每一个信息系统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即从其提出和调查到分析、设计和有效使用,直至淘汰或被取代的整个期间。生命周期划分3个时期9个阶段,3个周期是系统定义、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维护,9个阶段是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设计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系统实施、系统维护[5]。②原型法。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在系统开发的初期,在对用户需求进行初步调查的基础上,以快速的方法,先构造一个可以工作的系统雏形(原型),将这个原型提供给客户使用,听取意见,然后进行修正,补充新的内容,形成新的原型,经过几次迭代以后,可以达到用户与开发者的完全沟通,消除各种误解,形成明确的系统定义及用户界面要求[5]。③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把面向对象的思想应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指导开发活动的系统方法,简称OO(Object-Oriented)方法,是建立在“对象”概念基础上的方法学。对象是由数据和容许的操作组成的封装体,与客观实体有直接对应关系,一个对象类定义了具有相似性质的一组对象。而继承性是对具有层次关系的类的属性和操作进行共享的一种方式。所谓面向对象就是基于对象概念,以对象为中心,以类和继承为构造机制,来认识、理解、刻画客观世界和设计、构建相应的软件系统[5]。④构件法。构件法是将部分软件组合起来构建软件系统,能够像硬件那样,一直是软件行业追求的目标。软构建技术是基于面向对象的,以嵌入后马上使用的即插即用型软构件概念为中心,通过构件的组合来建立应用的技术体系[5]。

4 信息系统的维护

信息系统的维护类型包括:①改正性维护,为识别和纠正软件错误、改进性能或缺陷,应当进行的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成为改正性维护;②适应性维护,在使用过程中,外部环境、数据环境可能发生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而修改软件的过程成适应性维护;③完善性维护,为扩充功能、增强性能、改进效率而进行的维护活动;④预防性维护,为提高软件可维护性、可靠性,而对软件进行部分的重新设计、编制或测试活动[6]。

除了上述四种类型中提出的维护内容之外,还包括:突发故障维护、正确性维护、数据维护、数据库文件的维护、硬件维护。

5 结论

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应用的成败并不单单取决于技术、资金、互联网系统、应用软件、软件实施等硬环境,还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基础、文化底蕴等软环境,而且这些软环境往往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只有在信息流通顺畅、管理规范的企业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新.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朱顺泉.当前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最新动态[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2):11~14.

[3]林小兰.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6(11).

[4]罗超理,封宏观,杨强.管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8.

[5]万国华.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研究综述[J].深圳大学学报,2004,21(4):74~76.

篇13

本文不想就此展开过细的指标体系的讨论,仅从几个可控的关键要素来分析信息化项目的成败标准。从我们对项目的定义,可以知道信息化项目的关键要素只有三个,即时间、成本、质量。因此,我们不妨把这三个要素落实到信息化项目的成败标准讨论中来。即项目有没有在进度上超出计划?项目在成本上有没有超出预算?项目在质量上有没有满足需求?后者还可以进一步分解成更细的标准,如:系统的功能是否符合需求计划?系统的信息处理和运行方式是否合适?项目的整体运行状态是否适应企业的运营体系?等等。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则基本可以判定项目是失败的;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不确定的,则说明项目的建设是不彻底的,也是存在风险的;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则基本可以判定项目是成功的。

信息化项目的失败,具体分析可能会发现很多种原因,而信息化项目的成功,归纳起来,还是可以有一些标准来描述的,比如:用户对系统满意,系统运行达到设定目标等。

信息化项目风险及失败原因分析

由于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更是一个管理工程和系统工程。因此,信息化项目的风险也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技术风险。包括项目的技术结构、项目的规模以及项目实施方的技术能力和经验。项目的技术结构设计过于复杂,项目的信息处理结构化程度过低,都会直接影响项目实施方对技术的把握,从而影响项目的质量,以及用户对技术的理解和消化。项目的规模过于庞大,则会造成资源配置和进度控制的困难。此外,项目实施方的技术能力直接决定项目开发的水平。

二是管理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来自于项目人员的组织有效性,项目时间、资源的计划确定性和可控性,以及项目质量监控的力度和立场。项目五类角色如何有效组织,并协同发挥积极因素是一个项目组织的课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而项目进度的计划和项目预算是否具有确定性直接影响项目的可控程度。最后,项目监控的力度和立场在实际过程中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

三是系统风险。系统在这里指的是由信息化相关要素组成的动态联系的有机体系。主要指的是用户自身的组织规范化、组织的观念转变、组织责任与控制体系的适应性等。一个信息化项目如果没有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观念体系做保障,很难想象项目不会面临风险。

项目管理方法及项目风险防范

针对项目管理的三个内容(项目规划、项目监控、项目评价),对应的项目管理方法是:在项目规划阶段,重视第三方专业咨询;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第三方监理;在项目评估阶段,重视第三方的验收评估。通过引入专业的第三方,全过程地为项目管理保驾护航,减少项目风险。

针对项目管理的三要素,对应的项目管理方法是:重视项目前期的进度计划和成本预算,强化过程的进度监控和成本控制;重视项目前期的需求分析和目标量化,强化过程的质量测试和阶段性评估控制。

针对项目管理的三大风险,对应的项目管理方法是:重视企业自身的技术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强化技术能力,同时选择有技术优势和经验的开发商合作,以减少技术风险;重视企业自身的管理规范化,同时积极与开发方以及第三方专家组成高效的项目管理小组,对项目实施有效控制,以减少管理风险;重视企业观念的转变和组织体系的转变,为项目顺利推行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具体来看,项目管理的核心在项目控制,而项目控制的核心在对项目关键流程、关键要素和关键资源的控制。计划的指标是否可量化,是否可分解,是否可衡量,直接决定项目是否可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项目管理的精髓在于项目规划的水平。其次才是项目的后续监控。

信息化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内涵

所谓信息化项目,是指在一定期限内,依托一定的资源,为达成一定的信息化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信息化项目作为一个完整的定义,至少有三个关键要素,即:时间、资源、目标。其中资源的最终体现是成本,目标的最终体现是绩效。因此,一个信息化项目最核心的制约因素就是这三要素:时间要素、成本要素、绩效要素。而绩效的评价和控制往往量化到质量上,即质量要素。

所有项目的失败必然是失败在这三个要素中至少其中的一个要素,即要么是项目进度控制不够,要么是项目成本超标,要么是项目质量失控。

而项目管理正是对项目计划、组织以及对项目所需资源的控制,目的是确保项目在规定时间内、规定预算内达成预定的绩效目标。项目管理落到实处,就是对项目的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项目管理中有五个方面的角色在发挥影响和作用。

一是用户方的业务人员。他们是信息化项目需求的主要提出者,也是信息系统的最终使用者,同时也是信息系统的最终评价者,因此,他们往往在信息化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是用户方的决策人员。他们是信息化项目立项的决策者和项目规划的拍板者,以及项目资源的预算批准者。因此,他们往往对项目的成败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