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学习教育论文
学习教育论文篇1

针对分析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

2.1有效设置课程资源在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需要重视专业思想的培养,使参与实习的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在课程设置中明确实习目标,做好实习准备工作,拟定实习计划。在课程设置中需要注意理论与技能的教育。随着我国研究性教学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都不够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学校在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需要改进当前的课堂结构,提高技能类课程所占比重。在实习中,教师的体态表达、沟通、语言表达、教学游戏化、基本技能等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中需要优化高校学前教育,达到师范性与学术性统一的目的,加强学习专业化教学,也需要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工作,除了设置现代教育技术之外,还需要设置教师礼仪、音乐、手工等课程。

2.2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完善实习基地高校在安排学生实习中,需要充分考虑实习时间的分配问题,延长实习时间,学生能够熟悉幼儿园工作与生活的时间需要4周,若是实习时间安排为4~6周,很多学生是没有机会讲课的,因此需要将实习时间延长到12周以上,保证学生能够全方面的接触整个实习过程。在实习形式方面,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教育实习,学生的实习应该贯穿在整个学习生涯中,强化实习功能,依照学生的能力合理选择实习方式。学校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中,需要充分利用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推动幼教事业的发展。为保证实习基地的稳定性,高校需要与实习基地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保证双方在互利的基础上合作,关注实习幼儿园的指导工作,共同研究教育课题。在实习基地的人际关系建设中,实习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指导教师需要为实习生上好示范课以及观摩课,保证实习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教育经验。

2.3健全实习评价体系学校在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实习评价体系中,需要保证能够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强调实习特殊化;强调实习教学质量;提高实习教学以及管理水平。基于此,高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现教师、家长以及实习生自评的方式,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进行整体的评价和指导,避免单方面的因素出现成绩偏差,影响评定工作。

学习教育论文篇2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理论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二、合作学习的作用

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主动学习”为理论依据,以“集思广益,探究创新”为核心内容,以“互帮共勉,竞争激励”为原则,它是一种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它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观点,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在同伴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善于暴露自己的弱点,对问题敢于提问,对错误的动作敢于请教改进,形成一种请教者虚心主动,帮助者热情善意的良好学习氛围,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目的,保证了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能畅所欲言、心理相容、思想共鸣;有时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和帮助往往比来自教师更有效,它将一些枯燥的技术性练习,艰苦的身体练习转化为生动有趣的集体生活。

2.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群体合作中,个体之间必须互相理解,互相接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通过相互配合,动作协同,默契合作,建立起特殊的关系和友谊,它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合作学习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组织能力、指导能力、创新意识等。

3.增加了学生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自信心

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学习,它特别强调互帮互助,而且帮助应该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它集合了众人的智慧、经验,因此学习效果成功率比较高;即便失败了,也会互相勉励、安慰、总结、再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体验到参与过程的一种喜悦;即使“苦”,但它也有“甜”的存在。它改变了以往酸甜苦辣全由自己一人承受的心理过程的体验,其成功的乐趣与失败的失落由众人共同分享与分担,也不在觉得孤单。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性的教学目标来激发学生互相鼓励,协作攻关。在群体活动中,他们要有组织调配,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等,从而为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既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激发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意识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产生了不仅为个人荣誉,更重要的是体现为集体荣誉而战的感受。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发现他人优点的关系,权控正确的集体观和良好的现代竞争意识。5.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不同体育基础出发,因材施教,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要求、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和表扬的激励性教学评价,对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互助和竞争,以及教师的“不错!”、“你真棒!”、“加油!”等语言,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体育锻炼中“超越自我”的含义,主动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内在乐趣和丰富情感之中去,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合理分组,明确责权

一般来说,分组时宜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内异质”即组合不同背景、不同能力、不同经验和不同兴趣的学生为小组,在异质小组中,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视角的观点和看法,产生更多的认知矛盾,获得更为多元的信息资源。而“组间同质”则为小组间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进行异质分组时,通常可以采用随机或分层随机的方法。小组的规模也不宜过大,典型的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一般是2~4人,当然也可视具体情形而定,但总体原则仍以小规模为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分配给每个学生一定的任务,担任一定的职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合理分配合作学习的时间

在体育课上,学生们需要时间锻炼合作的技能来成功完成运动和必要的任务。事实上,合适的练习时间被认为是有效进行体育课教学的前提。体育教师可能在实施合作学习的开始,要为学生做准备,熟悉和组织,因此合作学习会占用很多时间。但是,“从某种观念来看,这些时间花得很值得”,“因为它能鼓励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一开始,可能会在组织学生上花些时间,但随着教学的继续,花在组织上的时间会慢慢减少,因为学生已逐渐开始熟悉合作学习了”。而且,一旦合作学习的运行顺利地步入轨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归属感以及浓厚的兴趣等等,都会使体育学习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合作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有效调控。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合作学习有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混乱、散漫的自由谈论,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不可以成为课堂上的“隐形人”,而要付出很多努力,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如,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合理分组;适时监控合作小组工作的有效性;客观地评价各小组的成绩。

4.运用科学恰当的评价方式

对合作学习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以小组为评价单位,组内成员利益分享。但是为了避免“滥竽充数”之嫌,组内成员间可进行互评和自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自评,评价的内容既要涉及体育学习目标的达成,又要兼顾合作技能的评价。小组间的评价,可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组间互评,也可以以教师为主体对各组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坦,高艳.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教育探索,1996,(1).

学习教育论文篇3

一、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学生们之间的合作学习,从而让其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自学意识以及“大家”意识。因为合作学习不局限于仅仅两个人或者是三个人,甚至是一个团体内的互相合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团体合作能力。在这个目标下,体育教师们的教学程序应该围绕在学生们的特异性之中。例如,组内不同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本领、学习成绩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们判定不同学生们之间的进行合作学习的依据。因此,任课体育教师们在进行分组时可以考虑以下的方面:第一,教师们在进行体育教学课程学习之前可以先设置几个课前问题,将这几个问题平均分配给小组内的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小组内的学生能够互助互学,从而共同得出答案。然后,在课上教师们在根据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理解与回答进行整理,并对正确答案进行公示,从而完成体育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

二、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

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体育教学中是一项创新的举措,下面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将其应用与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们的学习以及生活的影响。

(一)对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的影响相比较于传统的竞争型体育教学来说,合作学习模式对于学生们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合作学习以学生们为中心,任课教师们将一些体育动作、操作技巧演示给学生们,通过将动作从正面、侧面依次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充分的熟悉这个动作,这样不仅仅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于动作的认知,避免出现错误记忆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学生们通过观察教师们的动作示范从而对于体育动作等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为了能够让小组成员能够一起进步,各个成员将会非常积极并且主动地指点出组内同学动作的不恰当性或者是错误的地方,通过合作,小组内的学习环境非常和谐并且积极向上,因此,合作学习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以及学生们之间的分析能力。

(二)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影响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学习模式相比于相比较于传统的竞争型体育教学来说,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理论知识,进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论知识水平。理论知识作为体育教学实际操作的一个技能挤出,是高等师范学院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合作学习模式的本质是让学生们自主进行学习,然后组内相互合作,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学生们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通过以教材、互联网、课外书籍等等的方式对老师们布置的作业进行理解,学生们在进行答案查询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增加了学生们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再通过组内各个学生们之间的相互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从而让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固。

(三)对于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影响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传统的体育课程的教学很少让学生们进行实践教学,大都是以口头叙述,然后老师们在进行动作的示范,学生们真正的思考并且练习的时间较少。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们对于技能的实践以及应用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教师们的主观教学意识非常强,仅仅是依靠自己现有的动作技术或者是教学经验对学生们进行教学,学生们在课程上处于一个被动吸收知识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以下两种情况:第一,一旦体育教师的在进行课堂演练和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出现教学内容的偏差,学生们一时间无法发现,导致一错再错。第二,教师们的主观意识太强可能导致学生们对于课程内容的厌烦,因此,对于学生们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也很大程度上下降。而合作学习则大不相同,合作学习让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动了起来,并且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帮助,并且每一个人都有着让自己的小组变得更好的责任,因此,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大大写提高,从而对于他们的体育学习达到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影响。

三、使用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一)使用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对以往高等师范院校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产生的结果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有些高等师范学院的任课体育教师们很有很好的使用学习资料,进而不能够将合作教学模式与教学资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出现教学偏差问题;第二,在课堂中应用合作教学模式时,教师们在其中起的作用并不是非常的明显,以至于在推行起来有些困难;第三,学生们在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时参与度不大,对于问题的讨论有效性也不是很有成效;第四,教师们对于学生们进行合作交流所产生的成果反馈不明显,导致学生们进行下去的欲望不大。

(二)使用合作学习时提出的建议因此,针对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第一,高等师范学院的体育教师们必须加强对于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的引导,进而让学生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第二,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行时,不要只注重表面形式,要加强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进而更好的应用与自己的课堂之上;第三,在进行教学时,不要只注重教学模式的实行,还需要注意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培养;第四,学生们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们不能只关注与好学生,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们也要一视同仁,进行个性化差异教育。

四、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研究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学生们的注意力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一些学校的优秀教学视频也在网上都有资源。现如今,每一所高校中都存在着多媒体设施。因此,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网络上寻找更多的视频让学生们进行参照学习。例如,学生们在学习一些体育动作的时候,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视频信息,在备课的同时,将互联网上的一些专业人士的视频进行剪辑,并配以文字说明。然后在课上教师们在进行课堂讲解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记忆力,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然后进行视频的观看以及讲解。将动作从正面、侧面依次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充分的熟悉这个动作,这样不仅仅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于动作的认知,避免出现错误记忆从而影响学习效果。通过视频中动作的循环播放,让学生们自己实际的练习以及模仿,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加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小组之内还可以进行动作讨论,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学习教育论文篇4

②实习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其基本功仍旧不够过硬,无法掌握丰富的设计教案能力,语言表达欠缺合理性,无法良好地制作教具,不具备综合型弹唱、创编舞蹈技能的能力。一些实习生在进行教育实习阶段中,不能契合幼儿心理特征,进而导致了一定的沟通障碍问题。

③理论以及实践无法统一,实习生不能对各类教育现象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

④在实结评价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欠缺性。即较易受人为左右,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不同均会导致评定成绩的不同,有失公平。

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科学策略

1提升教育实习课时比例,做好充分准备在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对自身基础教学技能的验证以及全方位地体验实际教学生活,均需要充足时间的保障。为此应进一步扩大教育实习的课时比例,令教育实习全面渗透至教学计划的全阶段中。大一阶段可引导学生进入幼儿园进行参观学习,在大二阶段可安排学生在幼儿园展开教育见习,在大三阶段可引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而进入大四阶段则应组织集中性的实习任务,进而令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幼儿园现实状况紧密结合起来。实习生作为教育实习的核心主体,应树立正确的态度,意识到教育实习环节的核心重要性。实习生应在实习前做好充足准备,将该过程作为校验自身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应强化耐力以及适应力的训练。例如,利用假期时间引导学生深入幼儿园参观实习,进行细致全面的了解,提升学生的适应性。在校期间,学生应有效应用各类资源,学习理论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应扩充知识面,进而有效应对实践工作中的突发状况。因此,实习生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重视不同领域专业技能的锻炼。应注重各类知识间的有效联系,做好充分准备。另外,实习生应注重综合艺术技能的学习,例如唱歌、琴棋书画、舞蹈、讲故事等。同时应强化语言表达技能、组织能力以及游戏编创能力的锻炼。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幼儿园实践工作,展示自我才能,实现全方位的锻炼与提升。

2丰富实习内容与组织形式为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效果,应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丰富组织形式。在知识教学层面,应增加实用性内容,例如,幼儿园教学法、游戏设计引导、活动安排、卫生保健等。另外,还应扩充素质训练内容,如人际交往、教学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等,令学生形成过硬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道德观。能力训练环节应优化艺术技能训练,配备齐全的实习用具设备。课程组织形式安排上,应引入虚拟场景训练模式,开创更加真实形象的实习教学环境。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将形成丰富体验,并产生不同的问题,进而可激发其智慧,学会如何应对突发状况。

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评价对于评价内容层面,不应单纯地将完成实习之后学生上交的文字材料视为唯一标准,而应注重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际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如实习态度、职业情感、不断进步的空间等。对于考核管理以及评价主体层面,应将学校评价作为核心主体,开展实习单位评估以及实习生自我评价。另外,应将实习生在实习阶段中的成绩同其取得的学分以及毕业证书有效的联系挂钩,进而令学生真正地重视教育实习。学校应合理地制订综合评估量表,提升评价管理可执行性。

学习教育论文篇5

1.网络技术发展对物理教学的作用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网络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网络技术与教学手段的结合,都是教育教学,特别是学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

新课程体系下的物理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物理内涵、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成为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技能基础。

1.1运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中,对一些比较复杂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认识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刺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1.2运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而物理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所以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借助多媒体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1.3运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物理审美能力

物理审美教育要以抽象思维形式现为概念、判断、推理等;物理美所提示的“美”,呈现为感性,主要以形象思维形式表现为美感直觉、形象等。物理美的展示,需要借助图像、模型、标本、形象化语言、非言语行为、实验、音响、电视及多媒体计算机等化学教学媒体并借用艺术创作的表现技巧及手法,而这些正是以形象、情感、创造为特征,与形象思维密切相连的。

2.网络环境下物理自主性学习的原则

2.1发展性原则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要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物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要让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形成科学发展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2主体性原则

网络环境下的物理自主性学习模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关心和理解学生,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协作交往中获得自由发展。

2.3交互性原则

网络技术具有的重要特征,是它即时的信息交互性,网络技术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和学支撑平台中的两个或多个因素链接在一起,使交互者之间同时进行双维或多维的参与,这一方面是满足学习者学习交流的需要,另—方面也是满足学习者情感发展的需要和协调学习者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3.网络环境促进自主性学习的方式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借助实践教学和学习评价手段,科学地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自主性研究学习中。

3.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学中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情,调动他们的思,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3.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良好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多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学生在亲自动手解决某一相对实际的问题后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同时,也为社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3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所谓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而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由意识,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特别是有创意且意见相反的问题。

3.4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自主学习

科学评估、激励评价是创新教育的动力。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艰难之苦,注入自主学习以新动力。

4.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物理的教学实践

4.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物理教学情境的设计要注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对实践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造性。实践教学告诉我们,设计情境对于初高中学生来说有以下途径:从物理与生产、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从物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利用现有物理演示和学生的实验,创设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创新设计入手,创设情境;利用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外在矛盾入手,创设情境。

如高中新课程中的《力》教学中,可以将运动员的单双杠比赛情节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感受到惊险、刺激、好奇的同时,深入剖析运动的平衡、受力情况,特别是运动员与杠的接触,并由此引入力的概念,就是情境导课的一个特例;讲授磁场的概念时,先指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特别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电荷与电荷之间的作用性质,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思考电场中电荷间作用的情形,以此将电场这个重点,也是教材难点进行分化,突出新旧教材的内在联系,显示自然的美,也是创新教学的一个特例;讲授电磁波时,借助数学中曲线的内在联系和特有的性质,引入高科技手机信号的应用与发展,特别是联系收音机串台、屏蔽的现象,赋予电磁波教学以曲线美的享受,一种高科技并不神秘的感觉,激发起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也是激趣,改进教学,唤醒意识,横向联系,以趣激情的教学方法。

4.2分析起疑,提出假设

教师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后,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类比等不断地提出并围绕假设进行推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索提出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假设,然后进一步进行研究。物理教学的分析起疑,提出假设,必须符合物理的学习规律,符合学生个性化特点,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如讲授《力》时,在通过多媒体播放了“运动员的单双杠比赛情节”后,教师应抓住学生良好的动机和兴趣点,提出带有前瞻性的问题,供学生分析起疑。如假设设有单杠运动员能否停留在某一点上?由此可知构成力的要素或基本条件有几个?请参照此例做出必要的说明,通过这个实例你能否例举日常生活中有关力概念的例子,并剖析之。

又如,通过《磁场》教学的情境导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比较、分析、综合的方法,给出电场能,尤其是点电荷的势能,就方便的多了。特别是由万有定律类比得出为库仑定律和电场势能的计算公式使复杂的问题形象化,为揭示电场的本质,特别是电场的性质,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磁场、电磁波、量子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包含了众多的自然规律,尤其是数学的运算、推理、演绎、比较和综合的知识,因此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应注重知识规律的总结,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个性特点,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学习,敢于学习的拼博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3讨论探究,丰富感知

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若干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动手实践,独自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对探究过程中的不同见解、疑难问题,在讨论交流中能各抒己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发逆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合作、团队精神的培养也有好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讨论、探究和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讨论、研究及时进行恰如其分的启发,因势利导地调控讨论过程,潜移默化地进行研究能力的培养。

如物理学中的《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然它抽象,但却有广泛的应用。力不仅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深入到自然、社会、人生、生产、建设、流通、服务等各个行业之中。在学生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后,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实践点拨,赋予学习以新的内涵。如,组织学生通过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进一步认识力的内涵;组织学生参观大坝、高层建筑、高速公路建设、高架桥结构等,加强理论性巩固,并进行爱国主义和热爱劳动的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经济建设的实用技术,如蔬菜大棚、蔬菜保护地栽培、旅游景点建设、自然风光、奥运会场馆、机场、码头、车间等,进行热爱家乡教育的同时,强化质量观念,经济意识,民族责任,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创物理教学新的局面。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上级组织的物理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小发明、小创造,培养其团队意识和精神;组织学生参与电视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破解难题活动,锻炼学生的胆识,引出学生逆向思维,生发科学意识,凸现创新能力培养。

学习教育论文篇6

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行为的过程依赖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支持,教师专业技能的构成包括教育教学能力与教师的教学技巧两个方面。顶岗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分别独立承担各知识单元的教学,必经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教学准备的过程中,师范生要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参考资料独立思考,根据指导教师曾经给予的指导自主设计教学。走进课堂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有效实施教学计划,并根据与学生的互动、学习效果和教学情境来控制和调整教学节奏的能力。师范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认为自己最能够胜任的是课堂教学环节,但同时也认为自己的课堂管理能力非常欠缺,可见,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还不是非常完善,课堂教学中只能够做好教学设计的一步步实现,但却无法控制教学设计实现过程中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判定自身是否完成预订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订学习目标,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来补救或改进教学工作的能力。顶岗实习时,师范生经常反映每天批改与订正作业很辛苦,其实这正是检查教学效果的大好时机。

三、顶岗实习过程中师范生专业情意的影响与培育

师范生专业认同的教育、对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都是师范生专业情意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所形成的专业理想、专业性向、专业自我等。顶岗实习,师范生第一次投入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全面体验教师的专业生活,是否对教育活动充满激情、对学生充满热情、对未来正式从事教师工作充满期待?还是逐渐对教师职业的艰辛有所惧怕、对教育工作的意义有所质疑、对自身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念有所动摇?全方位的实习活动给予师范生一次重构自我职业规划的机会,也是师范生形成专业理想的最初阶段。在对顶岗师范生的访谈中,有的学生直接给自己定下结论,说自己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在回校后的学习中要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走向。也有学生反应:觉得自己很适合做教师,身边的合作伙伴、指导教师等不同程度的给予自己信心,评价自己“是做教师的料”。这种适合做教师的人格特质在顶岗实习中可以得到强化,或许他以前在校的专业学习成绩并不是很显著,但在教育实践中却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和丰富的教育智慧,这种在实践中得以验证的教师素养给予学生更多做教师的信心。师范生参与顶岗实习、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是在积累自己的教师实践性知识,为做一名称职、合格的教师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在将自己的现有“实力”和“潜质”放在“教师的资格与标准”尺寸中做一个考量,从而对自己的专业素养做一次评估,找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为今后的专业追求明确方向。

四、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局限与反思

在顶岗实习的师范生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苦心竭力的教师依循着逻辑缜密的教学设计、操作着精美的课件、漂亮的板书、流利的普通话,面对闹嚷嚷的课堂无奈地继续着教学内容,沮丧地看着学生练习时自己强调了一遍却没有掌握的知识点,继续一个又一个的讲解、订正……合理的教学设计、充分的教学准备为什么不能带来有效的课堂教学?师范生最欠缺的就是课堂上综合调控的能力,它的养成依赖于对儿童、对学生群体的深度了解和自身教学情境知识的积累。

1.师范生需要缩短与“儿童世界”的距离。如何促进师范生对儿童的了解?一本《儿童发展心理学》或一门《儿童教育哲学》课程就可以将师范生带入儿童的世界吗?对儿童的特征、小学生群体特征的了解是主要依靠课堂学习还是依靠与儿童的实际交往?如何创造师范生与儿童交往的机会?“走进儿童”的课程无需用学时加以规定和限制,有关于儿童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课堂学习所获得,但没有与儿童交往的经验,这些理论知识永远外在于师范生,只有主动创造与儿童交往的机会,才会了解儿童、了解这个群体的共性、真正理解关于儿童的知识。“走进儿童”需要实践的课程,如小学生兴趣小组的参与和辅导、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小学生夏令营、冬令营的跟踪服务等。现在的小学校园到处洋溢着素质教育的气息,这种兴趣活动和第二课堂几乎在每所学校开设,教师教育机构可以通过与小学的“正式牵线”,积极介入这类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为师范生提供与儿童交往的实践机会,在与儿童的交往中走进了“小学生”这一将来要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群体。对儿童特征的了解、对儿童个性的充分感知、对小学生群体的熟识,使得师范生在今后的教学准备中做出更加适合学生、吸引学生的教学设计。同时,在指导与服务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师范生的组织引导能力、做好活动场景与活动任务之间的调控。

学习教育论文篇7

随着我国开放与远程教育的研究在国际上声誉的提高,随着我国公开发行的开放与远程教育杂志不断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如何使我国的开放与远程教育的研究水平“更上一层楼”,这是我们目前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和英国、美国5份著名的开放与远程教育的学术杂志中的论文进行分析比较,包括论文的格式、研究方法、数据处理、研究主题、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而探讨如何提高我国的教育研究水平,以及我国目前在开放与远程教育中亟待加强的研究课题。

二、样本

本研究选择1997和1998年我国公开出版的3份开放与远程教育杂志论文为样本,即由中央电大主办的《中国电大教育》(月刊)、上海电大主办的《开放教育研究》(双月刊)和黑龙江电大主办的《现代远距离教育》(季刊);选择了2份英国和美国最著名的开放与远程教育杂志:即由英国开放大学主办的《开放学习》(每年三期)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主办的《美国远程教育》(每年三期),论文样本选自于我校至今收到的1997年的三期和1998年的两期的《开放学习》,以及1997年的三期的《美国远程教育》。

为了保证所选样本标准的一致性,各期刊的文章中只选论文,其它如评论、介绍(翻译、编译、见闻)、随笔、文摘、书评等皆除外。详见表一。

表一:数据来源和选择期刊名称年份期刊总数论文(篇)中国电大教育97~9823322开放教育研究97~9812140现代远距离教育97~987161开放学习97~98544美国远程教育97316合计50683

三、研究结果

由于研究结果的数据繁多,为了清楚地表明我国和英美杂志上论文的异同,下面把我国的3份杂志列为“中国杂志”一组,把英美的2份杂志列为“英美杂志”一组,从而进行比较。

1.论文数量的比较

研究发现,我国杂志每期发表的文章数量几乎是英美杂志的一倍。也就是说,我国每篇文章平均所占篇幅大大地小于英美文章,详见表二。

表二:杂志的论文数量比较

期刊期刊总数论文(篇)平均每期论文中国杂志4262315英美杂志8607.5

这一结果可能同文章的体系有关。

首先,从文章的参考文献来分析,在我国杂志的623篇文章中,只有42篇有参考文献,占6%,而英美杂志的文章都有参考文献,占100%。

表三表明,我国杂志的文章的参考文献(份数)也比英美杂志要少得多。例如,我国有参考文献的文章中,60%的文章只有1到4份参考文献,而英美有9份以上参考文献的论文占60%,其中45%的论文的参考文献在20份以上。

表三:文章参考文献的平均数比较参考数量中国杂志英美杂志

1~225%0%

3~437.5%5%

5~610%10%

7~88%25%

9~100%10%

11~2017.5%5%

20~712.5%45%

其次,我国杂志的论文很少有摘要,而英美杂志的文章一般都有摘要。

第三,我国杂志的文章很少有研究方法一节,而英美杂志的研究文章大都有专门一节详细描述研究方法。

第四,我国杂志的文章很少有图表,而英美杂志的文章多有详细的图表。

以上原因导致了我国杂志的论文篇幅比英美杂志的文章短得多,而从研究的角度来讲,研究论文的科学性就降低了。

2.研究方法的比较

本文把研究方法分为九类,一为描述加讨论(它主要是采用描述的方法,分析他人的观点,而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仅仅提出自己的建议。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并没有采用任何具体的研究方法),二是经验总结,三是系统论,四是历史法,五是问卷法,六是访谈法,七是观察法,八是实地考察(这主要指我国的一些研究者通过对国内或国外有关单位的实地考察,结合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九是实验法。除一、八之外,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一整套的基本的原理、设计、过程和资料分析技术。表四表明我国与英美杂志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的百分比。

表四: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较

研究方法中国杂志英美杂志1.描述加讨论75.8%23.3%2.经验总结11.4%21.7%3.系统论0.3%0%4.历史法0.2%0%5.问卷法1.1%18.3%6.访谈法0.2%6.7%7.观察法0%11.7%8.实地考察10.4%0%9.实验法0%0%10.问卷+访谈0.2%8.3%11.问卷+观察0.48%10%

从表四可以看出,我国杂志中的文章大部分是采用描述加评论的方法,而英美杂志中这类文章只占23.3%。我国杂志只有1.98%的文章采用调查法,即方法5、6、7、10和11,而英美杂志中有55%的文章使用调查法。在调查法中,我国杂志中只有0.68%的文章采用多种的调查方式,即方法10和11,而英美杂志中有18.3%的文章使用这种调查方法。遗憾的是,在所有的中外论文中,我们却没有发现采用实验法的研究文章。

在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面,表五表明:英美杂志中采用定量研究的论文大大高于中国杂志。另外,英美杂志中有15.2%的论文采用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手段(表五中的2、3、4、5),而中国杂志中有0.18%的论文使用这种数据分析技术。

表五:数据分析技术在总文章数的比例

采用方法中国杂志英美杂志1.频数和百分比4.2%22.6%2.相关0.18%1.9%3.平均数+标准差0%3.8%4.方法2+方法30%5.7%5.相关+回归0%3.8%

3.论文主题的比较

根据论文的内容,本文把样本的683篇文章划分为20个主题,其统计结果详见表六。

表六:论文主题的比较

主题中国杂志英美杂志1.开放与远程教育总论23.5%7.5%2.历史和发展6.0%9.4%3.理论和哲学6.1%5.7%4.研究方法0.2%0%5.教育计划均等(包括注册视听生)4.4%1.9%6.管理和规划6.0%5.7%7.学习者的特征0.7%3.8%8.学习模式的研究6.7%11.3%9.学生支持服务0.2%5.7%10.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反馈0.2%1.9%11.学习材料的设计和发展5.3%7.5%12.教育技术和媒体10.9%15.1%13.新技术和媒体在实践中的应用4.4%1.9%14.教育经济学0.7%0%15.师资培训3.0%1.9%16.质量保证13.9%11.3%17.文化和传统0.4%0%18.学科研究2.8%9.4%19.国外远程教育介绍2.8%0%20.非开放与远程教育类文章1.5%0%

表六表明,我国论文属于“总论”的论文的数量大大高于英美的这类论文。另外,在开放与远程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生支持服务方面,我国的研究明显少于英美。

为了更清楚地表明我国和英美杂志的论文研究领域的现状,表六的20个研究主题被归为9个大的研究领域,比较结果详见表七。

表七表明,我国在对远程学习者和学习的研究比起英美要少的多,而在管理、学习材料的设计、教育经济学、师资培训方面的研究,我国与英美都显得比较薄弱。

四、讨论和建议

1.关于研究论文的格式和内容

①参考文献从事任何一项研究,研究者首先必须全面地进行文献查阅和评论,以确保其研究既是很有价值的,又进这一研究领域中的空白或不足,同时表明其研究是在以前有关研究的最高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者如果缺乏对文献的研究,就很难证明其论文的水平。当然,每篇论文附上所有的参考文献必然会占去相当多的篇幅。本文建议,对于一般的研究论文,至少应附上10篇左右的主要参考文献,这既有助于他人对其论文质量的评价,又有利于他人拓展新的研究课题。

②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对于某些研究报告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采用调查法的报告中尤显重要。若采用问卷调查,研究者必须在报告中表明调查的样本,抽样的技术,问卷的项目,问卷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先行性研究和主要研究等等细节。例如,某研究者在广州调查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其家庭背景的关系,问卷的项目之一是让学生填其父母的职业,有些学生由于父母下岗感到没面子,于是对问卷产生反感,故意乱填,结果也必然失去了信度。又如采用访谈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必须在报告中介绍访谈的具体问题和访谈环境,采用的是何种方式,如果研究者采用了“诱导性”的问题,那么得到的结果必然也就失去信度。因此,对于研究报告,方法论一节对论文的质量保证是至关重要的。

③摘要文章摘要的好处是可以节约读者的时间。读者可以根据摘要迅速发现文章的主题、方法论、主要发现和论点、应用价值,从而决定读与不读、精读与泛读。尤其对重要的,或篇幅较长的研究论文来说,摘要是必不可少的。

表七:论文研究领域的比较

主题研究领域中国杂志英美杂志1~5开放与远程教育的一般原理40.2%24.5%6管理和规划6.0%5.7%7~10学习者和学习7.8%22.7%11学习材料的设计和发展5.3%7.5%12、13教育技术和媒体15.3%17%14教育经济学0.7%0%15师资培训3.0%1.9%16质量保证13.9%11.3%17~20其他1.5%0%

2.关于研究方法

我国的论文相当一部分是采用描述法,这类文章大多是在图书馆或办公室做出来的,它有助于各抒己见,但其观点往往与实践脱节。从研究的角度来讲,调查法应该是教育研究的核心,英美的论文中采用调查法的数量显著地高于我国(55%:1.98%)。一般来说,高质量的教育研究不是在图书馆里做出来的,高水平的教育论文也不是在办公室中“苦思冥想”写出来的。文献阅读和“苦思冥想”只是研究前的必要准备,而主体应该到实践中去调查、去访问、去观察,以获得大量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这样才有可能写出高水平的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的或有应用价值的论文。

从我国目前的论文来看,定量数据分析的水平相当低,目前仍停留在百分比的低水平上。尽管我国许多研究人员都学过统计学,但很少有作者能熟练地把这些技术应用于数据分析中。另外,目前英美的教育研究越来越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尤其是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结合,以发扬每种方法的长处而弥补每种方法的不足,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3.关于研究的主题

本研究发现,我国的开放与远程教育研究在某些领域,尤其在一些重要领域仍比较薄弱。一是对远程学习者的研究,如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学习方式,学习模式等等,因为这类研究将直接有助于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有效地呈现学习材料。二是学习材料的设计和开发。良好的学习材料的设计是开放与远程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学生主要是通过自学,学习材料的设计应同传统教材有很大区别,而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则是我国目前的一个弱项,应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三是学生的支持服务。我国的学生习惯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如何使远程学习者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这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另外,有一些领域是我国和英美国家共同需要重视的:一是导修老师的培训,即如何保证兼职导修老师的辅导质量;二是教育经济学,例如,各国都在试行网上学习,我们应该分析为网上教学投入的人、财、物等,比较网上学习和其他媒体学习的效果,由此确定是否值得进一步推广,或探讨推广的范围和进度,这就需要专业研究人员从经济学的角度作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大教育》(月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1997和1998年全刊

2.《开放教育研究》(双月刊),上海电视大学主办,1997和1998年全刊

3.《现代远距离教育》(季刊),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主办,1997和1998年全刊

学习教育论文篇8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更谈不上创造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师权威式的师生关系应让位于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交往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只有这样,创造性学习才有可能。

1、教学民主。

陶行知说摘要:"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民主是创造力形成的阳光、雨露和沃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要创设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才能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假如教师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圣人"形象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妨碍了学生和教师间平等交流,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创新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

北京版九年制第七册《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的故事。学习过程中,学生大胆地对教材提出疑问,课文着重写小红军是怎样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直到最后小红军昏倒在草地上,才被陈赓抱上马背。学生提出课文以《马背上的小红军》命题不是很恰当。教师积极给予肯定,"谁能给文章换个更好的题目呢?"此时,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摘要:"可爱的小红军"、"坚强的小红军"、"草地上的小红军"、"倔强的小红军"。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倔强的小红军》最能体现小红军一心想着他人,毫无利己之心的崇高思想。后来,再版教材题目果真改为《倔强的小红军》。这是对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最好肯定。学生只有把书本、权威当作"对手",敢于对权威评头品足,主体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成为尊重事实、独立思索,布满自信的人。

二、鼓励发现,培养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缘于疑。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

1、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新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前提,也是语文学科进行语言文字练习的切入口。教师应对学生的质疑,报以满腔热情。在初始阶段,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时,教师应在方法上给予指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摘要:

(1)针对课题提问。

(2)从课文的语句、内容方面提问。

(3)从课后思索题中,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新问题提问。

(4)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提问。

(5)从语言的运用上提问。

(6)从标点符号的运用方面提问,非凡要引导学生注重省略号、引号、叹号的使用,看看有什么值得提问的地方。

2、师生共同梳理新问题。

探究表明,责任心和自主选择有着密切联系,"要我做"和"我要做"的主动程度,表现在学生身上大不一样。主动选择带来主动的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可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选择大多数学生关注的新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把握创造学习的主动权,学会梳理、比较、选择的本领。《再见了,亲人》一课,在学生质疑问难后,经过比较、筛选,对词语意思、生活常识、时代背景等新问题,有的当时解决,有的放在第一课时解决。第二课时以学生提出的三个疑问作为教学目标。"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为什么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为什么说''''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土地''''能称为''''亲爱的''''吗?"

3、把质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1)质疑问难不仅布置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更应该鼓励学生在深入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新疑问,随时质疑。如学习《舍身炸暗堡》一课时,学生提出"是不是还有别的办法炸暗堡,一定要手托炸药包炸吗?"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在反复读课文和讨论后,学生熟悉到摘要:首先"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客观环境如此,没有其它办法。其次"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时间紧迫,没有时间再去采取其它办法。带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带着对战友、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毅然决然地点燃了导火索。通过学习,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勇于献身的光辉形象,深植在学生心中。

(2)课文学习完,再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懂的。教师可借助学生提问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再次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索、探索、联想、创造的机会。

三、扩展时空,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新问题、解决新新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自主地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1、组织开放的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是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索的果实。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课堂上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练习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上的语文学习,默读思索,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潜心探究;讨论就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朗读就应该书声朗朗,声情并茂。当学生有迷惑时,教师采取启发式,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让学生才思泉涌;当学生碰到难点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寻求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各持己见、互不相让,采取讨论式或多方辩论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争个脸红脖子粗,谁也驳不倒谁,这辩论过程中就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有的课文人物形象生动、对话出色,就让学生分角色去演演,如《将相和》、《晏子使楚》,可以编成课本剧,在新年联欢会上演出,还可以给其它班送戏;有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就让学生去画画,或设计出图文并茂的板书,如《小山村》、《我爱三峡》。

开放的教学形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理解表达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自己独立的见解,在和众不同中透出新意,体现出灵活和机智。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小学语文课本内容虽然丰富,但所含知识究竟有限;语文课堂练习再怎么到位,学生的习得也是有限的。课堂教学内容必须扩展和延伸,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扩大视野经验,增长才干,推陈出新,这类活动包括参观访问、自办小报、报刊剪贴,通讯活动,编写童话,社会服务(写春联、拟通知、写寻物启事)等。

语文学习的开放性更体现在关注社会生活。我们学习的名家名篇,哪篇文章不是作家情感的凝聚,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的语文学习也绝不应是象牙塔里的咬文嚼字,要对社会生活报以极大的热情。社会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申办2008年奥运会"。我们多次开展了"我为绿色申奥献计策"的活动,写"环保征文",写"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想象文等系列活动。这样的活动是在社会大氛围内开展的,信息量大,学生有的可说,有的可写。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运用语文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练习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发生影响,想象渗透入思维,才能有创造性思维,想象的发展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一特性,为我们语文学科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习教育论文篇9

(三)设计思路远程教育的教学是基于网络的教学,我们对此作了很多探究,但是学生主动上网学习的积极性一直不高,网上教与学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强迫式,教师总是通过各种约束手段要求学生上网,网上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鉴于此,本人在网上教学设计创新与实践过程中作了如下创新,以达到实现教师引导下的虚实结合,学生自学为主的网络上下互动的目的。第一,变强迫式为引导式,在设计的内容和结构上,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创造虚实结合的课堂,引导学生自发上网学习,实现学生由被动学向主动学的转变;第二,变静态单向式为动态交互式,在设计的实施上,改变以往的以课程网页为主的单一平台,利用多样化的立体网络平台实现以学生为主的网上网下互动。这一设计思路旨在突破传统网上教学,创造一种新型的网上教与学的文化。

二、设计内容:体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于课程教学全过程

一直以来,大多数远程教育学校的课程网页栏目设置基本统一,栏目设置较单一固化且栏目功能分工不明晰,这成为学生上网学习主动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湖北广播电视大学为例,学校远程教育课程网页栏目设置如下: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学辅导、直播课堂、实施方案、教师介绍、IP课件、课程论坛,绝大多数课程栏目都为这八项,只有极少数课程稍作添加。这种栏目设置存在以下缺陷:第一,栏目过于简单,只能传递基本教学信息,内容难易吸引学生;第二,栏目功能分工不明晰,如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师介绍等都是课程基本信息的说明,直播课堂、IP课件都属于视频教学。这种栏目设置难免让学生产生网上厌学的情绪,创新网上教学的栏目设置成为实现引导式教学的第一步。为此,笔者对《金融学》这门课程的网上教学主页的教学栏目进行了重新设计,作了如下创新:第一,对传统栏目中的相关栏目进行合并和变更。将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师介绍四项合并为课程指南栏目,将直播课堂、IP课件两项合并为虚拟课堂栏目,将教学辅导更名为章节辅导。第二,新增辅助栏目和扩展栏目。将所有栏目分为基本栏目、辅助栏目和扩展栏目。课程指南、章节辅导加上新增的作业练习与期末复习构成基本栏目;虚拟课堂、课程论坛加上新设的“案例集锦、热点聚焦及金融生活构成辅助栏目;新设实训天地与课程拓展构成扩展栏目(见图1)。图1网上教学设计栏目设置本课程栏目设计的具体说明如下:

(一)基本栏目模块

基本栏目模块是用来传导学习基本内容的,是课程的知识体系与逻辑结构的体现。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以了解课程基本信息及完成基本的知识学习及学习检验。

(二)辅助栏目模块

辅助栏目模块是用来辅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并加强师生动态交互。该模块包括以下五项:(1)案例集锦。该栏目以案例库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大量教学案例,这些案例既包括典型案例又包括热点案例。(2)热点聚焦。该栏目以国际、国内金融领域发生的热点问题为材料,为学生提供与课程内容知识点相关的热点事件或话题。如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创业板市场的建立等等。(3)金融生活。该栏目为学生提供能反映课程知识同时又与我们平常生活有关的素材,比如加息(减息)与百姓的存款、人民币升值与百姓理财等。这些素材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本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从而极大的提高学习兴趣,并可以将所学知识服务于自己的家庭经济生活。(4)虚拟课堂。该栏目以视频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课程辅导,从而打造一个基于网络的虚拟课堂。主要有视频直播和IP课堂两种形式。(5)课程论坛。该栏目通过专门的课程论坛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答疑和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等,实现基于网络的师生实时和非实时交互。

(三)扩展栏目模块

扩展栏目模块学生提供大量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形式多样的补充内容,是课程理论知识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对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增加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并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实训实践。该模块包括以下两项:(1)实训天地。该栏目为学生的实践、实训提供指导和平台选择。主要包括股票模拟交易、外汇模拟交易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该栏目提供的内容和平台进行实训,实现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2)课程拓展。该栏目为学生安排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拓展活动,从另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来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如,近几年安排了“湖北电大经济类知识竞赛”、“网上读书活动”等拓展活动。通过以上的栏目设计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程栏目设计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新设栏目内容体现“浅入深、深出浅”的教学规律。这些栏目的内容丰富多样:如案例集锦选择金融领域的典型案例,引人入胜,热点聚焦、金融生活是和我们日常经济生活紧密相连的大小事件,惹人关注,这些栏目的内容一方面足以让学生对网上教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在实例中学习理解理论知识,即浅入深。作业练习和期末复习栏目为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提供辅导,为提高考核成绩,学生必然会主动上网学习这两个栏目的内容。实训天地和课程拓展作为扩展栏目为学生的实践和知识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通过网络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即深出浅。因此,新设栏目的创新性足以将学生吸引至网上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引导式的教学。第二,基于资源与基于交互并重。这些栏目中一部分是基于资源的,侧重于实现非实时的网上教学;另一部分是基于交互的,侧重于实现实时和非实时的网上教学。这种设计就突破了传统设计中只注重基于资源的网上教学,增强了网上教学的师生动态交流。第三,整个栏目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本课程的所有栏目涵盖了远程教育的每个教学环节,即学习环节(包括导学、自学、促学)—考核环节—实践环节,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于网络的教与学(见图2)。图2网上教学设计栏目贯穿教学环节全过程由此可见,本课程从引导式教学理念出发,通过网络精品课程式的栏目设计,实现了将网上教学的所有内容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于课程教学全过程。

三、设计实施:利用多样化的网络平台组织教学

以往的网络教学大多通过以课程网页为主的单一平台组织教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普遍较低。对此,在本课程的网上教学组织上利用多样化的立体网络平台,实现以学生为主的网上网下互动,从而将网上教学设计得以有效实施。立体化的网络平台由课程主页平台、网络视频系统平台、课程论坛平台、模拟交易平台、专题活动平台、网上其他平台等六个平台构成。每一个平台分别对应不同的栏目和教学环节。每个平台的功能分别如下:(1)通过网上课程主页平台实现基于资源的导学。教师通过这一平台上传导学资源,学生通过这一平台进行非实时的网上资源学习。(2)通过网上视频系统平自组织实时与非实时的虚拟课堂。教师通过这一平台既可以安排实时的视频直播课堂实现和学生网上面对面的实时交互,又可以录制课程IP供学生非实时的在线观看。(3)通过网上课程论坛平台实现网上网下的交流。教师通过课程论坛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实时的教学活动和非实时的在线答疑,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网上网下的交流。(4)通过网上模拟交易平台实现基于网络的实践环节。本课程选择“叩富网”让学生进行股票模拟交易并进行比赛,选择“美国嘉盛集团网站(中国)”让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这种创新型的远程教育网上实践形式极大提高了学生上网学习赢得积极性。(5)通过网上专题活动平台丰富课程拓展知识。每学年,本课程都会安排一次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拓展活动,每次活动的相关资料全部通过活动专题网页平台供学生参考。如近几年安排了“湖北电大经济类知识竞赛”、“网上读书活动”等拓展活动。(6)通过网上其他平台实现对以上各个平台的有效补充。除以上5个平台之外,本课程选择了一些和课程相关的网站,如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官方网站、相关精品课程网站、金融新闻类网站等等;另外,利用网络电子邮件、QQ群等网络资源和技术。这些网络媒体不具体针对某一个栏目,而是在各栏目中都可体现,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这些网站获取各栏目所需的补充资料。以上教学设计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平台应用(见图3)。

四、设计效果:提高了学生主动性并增强了师生交互性

(一)提高了学生上网学习的积极性

本课程创新的教学栏目设计、组织和实施,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以往形成的“网上教学资源陈旧、网上教学平台单一、网上教学环节简单”的观念,丰富的资源、立体化教学平台、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涵盖全方位教学环节的网上教学形式等都让学生对网上学习不再是被动的,而是转变为主动学习。课程资源的点击率大幅度增加,论坛活跃度也不断提高。

(二)增强了教与学的动态交流

由于教学设计中创新了立体化的教学平台,学生上网学习的网络平台得以扩大,师生交流的途径变得多样化,由此实现了实时与非实时并存的网上网下师生动态交流,尤其是非实时的动态交流得以突破。

学习教育论文篇10

1.3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现代远程教育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特点、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过程和学习计划。学习者为了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从多渠道搜集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2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构想

2.1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是心理素质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其二是要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三是具备较好的学习策略。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主动、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调整的过程。对于远程教育学习者来说,他们大多没经过系统的自主学习方法的训练,在自学过程中往往缺乏严密的计划,学习进度掌握不好,抓不住学习重点,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中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可以有效指导学习者如何学习,回答学习者的各种提问,为学习者提供及时帮助等。学习者通过这一体系不但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可以通过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的教学管理平台等设施,接受各种教学信息服务。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可以有效增强学习者的交流意识,培养学习者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每天固定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发表观点、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等等。通过这种服务体系的创建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自主学习会更有效。

学习教育论文篇11

一、组织学习的内容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年度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类:(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是指自然原理与运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3)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是指做事的技能与能力,如:专门技术或诀窍;(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是指谁知道某事和谁知道做某事的信息,或叫做人际关系的知识。

上述四类知识中,前两类知识属于显性知识,是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达的、正式的和规范化的知识。显性知识可以以文字、符号和数字表达,并容易以硬性数据、科学公式、编码程序或普遍原理的形式传授和共享,如:科学技术、产品工艺、数据信息、理论原理等,通常以出版物、数据库、技术文档等形式存在。

后两类知识属于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形式化、难于传播、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能力,即一种存在于技术诀窍中的、无法详细表述的技能;另一类是认知内容,由概念、理念和知觉组成,它们的认知反映了人类对现实的映像,即是什么,以及人类对未来的憧憬,即应该是什么,这类知识表现为心智模式、信仰、观念等,它们深深地根植于人们内心世界,源于个人的经历和个人对具体背景的理解。

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与组织成员的个人能力息息相关,是个人思想、经验的一种体现。隐性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个性特征,并且往往很难被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比较难于归类和度量,也难于学习和共享,难以传授给他人。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显性知识类似通常所说的书本知识,可以通过传统的读书看报、教育培训等途径加以吸收学习;隐性知识则是不易交流和分享的知识,类似通常所说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时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但这类知识往往对组织核心能力的创建更为重要,组织成员间需要有良好的合作、交流、沟通才能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共享和学习。

组织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显性知识,而且也非常注重隐性知识的积累与学习。

二、组织学习的过程

组织学习的过程表现为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组织与外界环境之间、组织成员之间所进行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四种过程:(1)群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2)外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3)融合: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4)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群化是一种组织成员互相学习、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它强调知识的交流是通过共同活动来进行的,在此过程中,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成为组织隐性知识的整体之部分。例如:“师徒模式”不仅是传授含有大量隐性知识成分的技艺或技能的常规方法,而且是新员工参与知识群化的重要阶段,长期的师徒关系可以让新来者理解他人思考和感觉的方式。“走动管理”是隐性知识群化的另一种方法,很多信息、知识可以从实际的工作场所中的观察和感受中获得。

群化同组织文化以及组织的知识处理过程有关,是一个心智模式、经验等隐性知识学习与分享的过程,是群体中每个人相互交流隐性知识,从而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如:共有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能力。一个人不使用语言也可以直接从别人那里获得隐性知识,比如:师傅与徒弟一起工作,不需要说话而仅凭观察,模仿和实践,就可学会操作技术。获得隐性知识的关键是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与知识共享。但是,隐性知识的特殊性使群化成为一种比较有限的学习方式,徒弟的确学到了师傅的技能,却都不能将其技能转化为系统的知识。由于这种知识不会变成显性的,它也就不能容易地在组织内传播。

外化是一种表述隐性知识并将其转译为可理解形式的过程。在实践中,外化由两个关键因素来支持:第一个关键因素是组织内个体隐性知识的表达,即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个过程常常包括使用一定的技术来帮助组织成员将其观点和意象表达为词语、概念、形象化语言(如:比喻、类比或描述)、假设、模型,或者图像,外化模式常常出现在概念创造过程中。第二个关键因素是将组织外如用户或专家的隐性知识转译为组织易于理解的形式,这个过程要求演绎、归纳推理或创造性推论。外化对于知识创新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它从隐性知识中创立新的、明晰的、可理解的概念。

融合基本上是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一种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的、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关键的问题是知识的沟通和扩散以及知识的系统化过程。在实践中,融合又依赖三个过程:首先,捕捉和整合新的显性知识,包括从组织的内部和外部搜集已经外化的知识(如:公共资料、数据等);其次,直接传播显性知识(通过诸如:演讲、会议等),使新知识在组织成员中传播;第三,编辑和加工显性知识(如:计划、报告、市场数据等),使其可用性提高。学校的正规教育和培训所实现的学习通常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

内化是一种将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隐性知识的过程。组织成员的显性知识成为组织隐性知识的整体之部分。在实践中,内化依赖两个方面:第一,显性知识必须具体化到行动和实践中,通过这种实践和行动的反复进行,显性知识(如:战略、技巧、创新等概念和方法)逐渐变成内化,这个过程体现在“干中学”之中;第二,通过各种过程(如:模拟和实验)来体现显性知识,从而实现其内在化。通过知识内化的过程,组织成员的个体化知识整合为浑然一体的组织的隐性知识。

三、组织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型组织中,组织学习的主体包括个人、团队和组织,相应地,组织学习可分为个人学习、团队学习与组织学习三个层次。

个人学习是通过教育、研究、观察和试验来获取或修正知识、心智模式、技能、习惯或态度,并使之向能力转化的行为过程;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的全体成员在组织运行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从组织内部和外部获取知识,通过跨越组织的空间边界、层级结构的合作、交流而在组织成员间共享知识,从而增加组织知识库的知识积累、提升组织学习能力、带来组织整体行为或绩效改善的持续学习过程。

隐性知识的特性决定了组织学习过程必须通过组织成员的互动、交流、分享才有可能实现知识的群化。组织学习与个人学习的最重要区别是组织学习必须实现知识的群化过程,即通过跨越组织的空间边界、层级结构的合作、交流而在组织成员间共享知识,这一过程具有共同性和交互性。所谓共同性是指学习的成果是组织成员共同获得的。由于学习过程中存在连续的交互作用,尽管或许可以分辨出某些思想是出自于某个成员,但总的说来,通过这一过程所形成的学习成果应属于组织整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组织学习的共同输出的未必是所有成员一致赞同的意见,而可能是几种不同的意见,或对于某个问题的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所谓交互性是指组织成员通过交互作用,使学习效果互相强化,从而增强了组织凝聚力,形成组织的总体绩效,提升了组织学习能力。对个人学习来说,是从外界接收输入知识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再向外界输出其反应;对于组织来说,作为一个整体它同样可以从外界接受输入,并向外界输出其反应,但在将输入转变为输出的过程中,就不仅仅是个人大脑的加工处理,而且还需要组织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组织成员的交互作用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成员又经历着一个个人的学习过程。此时,每个成员从其他成员那里接受输入,经过他自己的大脑加工处理,又将反应输出给其他成员。在这样一种交互作用中,各个成员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得到相互强化,尤其当集中于某个论题的时候,这种强化效应就更为有效。

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个人学习只是组织学习的必要条件,而不构成充分条件,因为个人学习只能实现知识的外化与内化,而组织学习是超越个人学习的,有着个人学习所不能及的内容和影响,常常涉及到组织设计、管理模式、领导风格,乃至组织的业务流程等方面。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当个人学习与组织的发展战略相联系,个人的见解和技能溶入组织规则、实践和信念中,组织成员间产生互动、分享知识,实现了知识的群化时,个人学习才能转化为组织学习,并对组织产生作用。二者的关系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个体是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组织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组织学习也不是个人学习的简单累加;(2)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个人学习,组织才能学习,组织学习只能通过个体的学习活动来实现;(3)组织内每个成员都在学习,并不表明组织在学习;(4)组织不只是被动地受个人学习过程影响,而且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激励机制、成员互动等主动地影响其成员的学习,在此过程中组织成员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团队是面向特定目标和任务的协同工作实体,通常是由不同部门成员组合而成的,它可以随着任务的出现而进行组建,当任务完成的时候,团队自然解散。所谓团队学习就是以团队为主体的,介于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之间的一种学习形式。

在一个庞大的组织中,将众多组织成员的个人学习整合为组织学习的难度极大,因此需要通过个人与组织之间的桥梁——团队进行运作。团队是当代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位,组织学习的基本单位也是团队而不是个人。“除非团队能学习,否则组织就无法学习。只有会学习的团队,才有可能发展出善于学习的组织”。团队可以将其所得到的共识转化为行动,可以将这种团队学习的技巧向别的团队推广,当众多团队都变成整个组织中的学习单位,当组织建立起合作学习的风气和标准时,就可以通过团队之间的合作学习实现整个组织的学习。

个人学习是团队学习的必要条件,团队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必要条件,即一个团队中所有成员都在学习并不等于形成了团队学习,同样,组织内所有团队都在学习也不等于形成了组织学习。

因此,在学习型组织中,个人、团队与组织均为学习的主体,个人是组织学习的基础单位,团队是组织学习的基本单位,组织的学习是从个人推进到团队,由团队推进到组织,再由组织反馈到团队和个人的循环,即组织通过群化和融合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个人再将获得的经验,以共享、学习心智模式或技术诀窍的形式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将个人层次上积累的知识群化、融合为组织的知识,从而为组织中的其他成员所学习、掌握,从而开始一个知识创造的新螺旋。在这个上升式的螺旋循环过程中,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起点,团队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本形式。组织通过个人、团队而学习,但只有当个人学习成果可以对整个组织或某一部分产生影响时,组织学习才成为可能。因此组织应引导和规范其成员的学习方向与内容,使组织成员的学习朝着有利于组织学习的方向发展。

四、组织学习的类型

组织学习可按其对于组织目标、规范、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划分为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两种类型。

适应性学习是以组织认为正确的基本认知框架为前提,针对组织行动策略(例如:所建立的规范、目标、绩效标准),去监控环境的变化,解释反馈信息,辨别并矫正不符合个体或组织现有规范的偏差的过程。适应性学习是一种维持性学习,即:在发现错误时,组织以过去的常规程序、当前政策和成功经验为主要依据和标准来改正错误,而不过多考虑目前学习行为的合理性,其目的是避免组织犯错误,确切地说,是避免组织脱离既定的目标和规范。

适应性学习是在一系列被承认和被理解的限制下进行的,这些限制反映了组织对其环境和自身的假设,因而从本质上讲,适应性学习并不对在现存的行为方式中的那些最基本的假设前提进行质疑,所做的修改行动不改变工作原则,不触动组织规范本身,其实质就是通过学习来维持个体或组织的现状,通过学习建立一种适应原有框架、规范的机制。

适应性学习通常发生在对环境变化和竞争对手压力的响应时刻,是一种组织日常技术、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比较普遍的基本学习类型,比较适合在稳定的或可以预测的环境中运作,适用于标准化的、保守的以及在一个确定的组织环境中不断上升的组织。

为进行适应性学习,组织必须具有感知外在环境变化以利于改正错误的监控机制。这种监控机制包括对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各类动力源和信息源的监控。适应性学习过程包括组织的大量渐进型创新,虽然这种创新的每一步都是建立在组织既有文化的基础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渐进型的创新有可能导致组织的根本性变革。因此,适应性学习对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创造性学习是在适应性学习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检视组织规范、目标及可能存在的错误假设,并予以矫正的过程,它超越了组织现有的认知框架,创立了新的认知体系,不仅包括在已有组织规范下的探索,而且还包括对组织规范本身的探索与重建,其矫正错误的行动涉及组织内在规范、政策甚至主要目标的改善,因此其学习结果不限于产生改良的变革,而是能够造成组织深层结构、过程、领域和目标的改变。

创造性学习过程如下:当发现学习、工作效果而与规范本身发生冲突时,为了解决这种冲突,组织首先必须对冲突本身有所认识;其次,组织必须探索,寻求如何解决冲突;再次,探索结果集中于重建组织规范,与这些规范相联系的策略和假定也需要重新制定;最后,组织需要将这些重建的规范和假定等都植根于组织的规范之中。因此,组织成员通过创造性学习能养起一种对组织本身加以批评的态度,并且组织成员具有意愿和能力改变已往既定的一系列规范。

创造性学习经常发生在组织的渐进或根本性创新时期,或者两个组织合并,一个组织的价值观、行为规范被另一个组织接纳的过程中,适用于处于动态的或不连续的发生巨大技术变革或制度变革的组织,因为对于这样的组织,有效的学习不能仅仅是维持现状,而应鼓励那种打破常规的洞察力,以及各种各样探索性试验。由于创造性学习不断向组织中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和规范提出挑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在发现错误时,修正对象涉及到组织目标、政策和常规程序等,因而有利于实现变革性的巨大飞跃。

学习教育论文篇12

即同学习相关联的各环节,包括自我驱动的学习动机、自我选择的学习内容、自我调节的学习策略、自我管理的学习时间、自我营造的学习环境,以及自我判断和评价的学习结果。

(2)纵向维度。

即学习的过程环节,包括自我设定的学习目标、自我制定的学习计划、自我准备的学习资源、自我监控和完善的学习流程、自我总结和评价以及自我改进的学习结果。而自主学习即是通过上述横向和纵向元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学习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其本质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观的实践,其核心则是学习者的主动性发挥。进一步对“自主学习”的定义做深入解构,可以将自主学习分解为以下几个问题并构成自主学习的框架:为什么学、如何学、何时学、学什么、在哪里学、和谁一起学。而这些问题对应的答案则涵盖了自主学习从动机、方法、时间、结果、环境,到社会性的内涵体系,包括:为什么学———内在的自我激发;如何学———方法体系性和计划制定;何时学———规律性和效率性;学什么———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在哪里学———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和适应;和谁一起学———自主学习的社会性体现。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研究

(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

自主学习在具体能力上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主观心理上“想学”;二是客观能力上“会学”。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也应以这两个内容为框架,具体包括,

(1)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

动机是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内在原因。就自主学习而言,能够激发学习者内在动机的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体验、学习结果预期、学习价值认定等。

(2)自主学习的认知策略体系。

自主学习要将大量丰富的输出信息加工成自己能够接受和理解的信息,认知策略体系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熟练运用认知策略和形成成熟的认知体系是自主学习实施的保障。

(3)自主学习的元认知过程。

自主学习能力还体现在对自身认知水平的不断审视、评价和完善上,因此元认知过程同样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一环,可以确保学习方法上的不断优化升级。

(4)自主学习的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包括营造环境和利用环境两个过程,表现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知道如何通过物质环境获取学习所需的必要资源,以及如何通过社会环境获取他人帮助提升自我。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取机制研究

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取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升级过程,具体涵盖以下几个层面的自我优化。

(1)从他控到内控。

这是指学习过程从原来的外部环境、规则及人为约束向自己主观上的内在能动性约束转变的过程。随着学习经验的累积,学习方法、学习体系等逐渐适应并成熟,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也开始由原有的被动向主动转变,开始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评价、独立改善的能力,也是自主学习能力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端的过程,在自控因素逐渐增强的同时伴随的是他控因素的逐渐退出。

(2)从被动到自觉。

传统的他控学习模式常常会使学习者养成被动等待的习惯,表现为极强的依赖性和延迟性,而随自控能力提升,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和等待,开始体现出积极性和能动性,主要表现为学习内容的超前性和延展性,以及对获取知识的渴求。

(3)从刻意而为到习惯而为。

在自主学习能力获取的初级阶段,学生往往对自主学习能力运用不够纯熟,在学习计划执行、自我监控力度、自我发展要求等方面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强制性手段或者意志力强化加以实现。而随着自我控制经验的增加,自我控制会以“习惯”和“习性”的方式形成一定的内在自动化机理,由此使自主学习活动更加娴熟和顺畅,学习者能够自如地调节和适应各类学习活动和学习要求,达成学习目标。

(4)从一元认知到多元认知。

最初的自主学习能力仅仅是对某一方面或某一课程的学习,同样随着自主学习实践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这一能力会逐渐以点带面,向其他课程和领域扩散,运用到所有学习过程中,由此将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体系和规律,保证整个学习活动自主能力应用和发挥。

三、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及目标分析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亲自调查走访了一些实施了远程教育的学校以及接受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具体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程度和水平,由此发现我国目前远程教育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不彻底

。虽然受访的很多学生表示可以接受目前的远程教育模式,但是在具体学习实践上则表现为能力和潜力不足,很多学生还对老师、方法、环境、课后作业等客观因素和强制因素存在极大依赖性,不善于自主学习,也缺乏必备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缺乏计划性、体系性和目标性。

(2)自主学习投入时间不足。

远程教育的对象通常都是在职成人,在工读权衡上,工作往往占去了很多自主学习时间,既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影响远程教育效果和质量。

(3)对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利用不足。

现代远程教育主要实现方法为网络教育,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但是目前学生对网络的利用还仅仅局限在教育框架之内,把网络作为寻找作业答案、浏览教材和资料、向教师提出问题等浅显层面,而对教育内容的拓展深化、教育资源的交流和共享等明显不足。

(4)跨专业学习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学习。

远程教育开展的科目有限,有的学生找不到本专业课程,只能参加跨专业课程学习,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没有专业基础,即便有自主学习意识,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也就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1)远程教育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从“继承性”向“创新性”转变。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能力是单纯的传播知识和接受知识,而远程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依靠主观能动性和个人学习能力水平的发挥,为学习者独立思考和创新提供了最大可能。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学生一方面接受继承性的知识体系架构,一方面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和思想驰骋空间,可以跨越传统教育模式的固定框架,对知识结构加以创新。

(2)远程教育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

以往的教育模式,学校、教科书、教案、教学目标等划定了整个教学体系的封闭式框架,而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学习者往往能突破原有体系限制,在更广阔的空间和资源中寻找新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理论,并通过现代远程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使整个远程教育体系不断开发和吸收新的资源,呈现足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3)远程教育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从“必需性”向“必然性”转变。

远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教师和学生分离,这就使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学习者必须具备的条件,而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获得充分锻炼和快速提升,由此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一种必然具备的能力,并可以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其他各个学习层面。

(4)远程教育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从“统一性”向“差异性”转变。

远程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学习者个体,而个体对学习内容等因素具备足够的自主选择权,远程教育组织者也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一对一的因材施教,重视不同终端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活动。

四、远程教育环境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具体策略

具体策略也是现实策略,是指针对学生目前在自主学习能力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1)转变教育思路,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

远程教育环境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求教育者转换思路,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向现代网络环境下的远程教育模式转变。一方面要求教育者以及教育体制自身做观念上的更新,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以极大的宽容、信任和鼓励,另一方面要在理论和实践上积极研究拓展,为远程教育自主学习提供理论基础。(2)加强设施建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提供基础。在主观上转变优化之后,客观条件上也要依托现代远程教育进行规划和营造,在教学材料、教学工具、教学设施等硬件资源建设上都要突出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理念,把远程教育的自主性和交互性充分融入在教材等教育资源之中,坚持文字为主,试听为辅,理顺互动渠道,以减少学生的依赖性和封闭性,激发其自主学习和自我拓展能力。(3)加强教师水平,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始终是教师,远程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水平。教师应在“主导”的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引导和鼓励其自主学习,因材施教,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中找到“教师主导”和“学生自主”相结合的最优效率组合权重。

(二)体系策略

体系策略也是长远策略,涵盖的内容简而言之即是“激发学生如何去学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加广泛和深远的自主学习能力。

(1)信息识别能力激发策略。

信息识别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即是对各种信息的识别和处理过程。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其一,运用“观点———验证”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信息收集、信息识别、信息过滤、信息传递能力,即教师提出某一观点,学生查找支撑理论对观点进行验证。其二,运用“案例———归纳”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判断、信息整合、信息加工、信息创造能力,即教师提出典型案例,由学生发挥能动性对案例进行解构、阐释、论证。通过这样的师生双向通信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过程给予指导和引导。

(2)研究能力激发策略。

研究能力可以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入和延展。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其一,以热点问题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分析实际是两个环节:综合、分析,可以采取先综合再分析,或者先分析再综合的方法,全面开发学生的放射性思维,激发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其二,以结构不良问题培养和激发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结构不良问题本身没有明确统一的答案,这就要求学生辩证分析,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和面对复杂问题的辩证解决能力。

学习教育论文篇13

学习型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从知识产生到被传播,再到形成一种抽象精神,从人的学习活动,到习得合理的行为方式,无不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因此,学习型学校作为现代学校的典型代表,是文化的代表和化身,同时还是文化传播的必要载体。同时,学习型学校教育固有的道德、慈善、公益、交往、育人本性和内涵更加决定了学习型学校是一个文化集合体。

一、学习型学校教育的道德性

学习型学校存在于现代社会市场化的环境中,市场经济对学校教育的道德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学习型学校教育的道德性是保证教育不偏失基本方向的基础。因为市场经济并非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而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它易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走向工具化和功利化,使教育被市场化、商品化的雾气所笼罩。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型学校必须承担起道德引导的重要任务。学习型学校的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性教育,它能够使人摆脱对于物的依赖,结束功利主义、自私自利的道德存在方式;它倡导个人自由发展,关注自觉道德的生成。

学习型学校的道德性符合现代伦理的发展要求。学习型学校的任务便是挖掘和诱导人的“为他性”,体现人作为人的一种良知。教育包含了伦理中对于善、恶的判断,而道德是伦理的实践,学习型学校的教育就是教人成善、与人为善的活动,包括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成为有良好修养和内涵的人。此外,教育的道德性就是使人自觉反思,因此,学习型学校的教育教人学会自我反省与反思。经过反思――再反思螺旋上升的过程,使人在对先前活动的感悟中学会并自觉做到应有的善,最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这实质上反映了人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负责态度。

学习型学校教育的道德性呼唤“学会做人”理念。学校教育的道德性实际上包含了学会做人的目标,让人向“善”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有良知、有高尚情操和行为品质的人。这是从个人精神层面对人的道德性的全面考察。

二、学习型学校教育的慈善性

“慈善”有“善良”、“仁慈”、“爱”和“关怀”之意。教育活动是成人的活动,一方面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现了教育对人的期望和关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护,包括爱自己、爱他人,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依状态。教育的慈善性质与教育的人性假设有关,“人性向善”是教育的前提,而教育活动正是把人的这一自然本质挖掘出来,并形成一种自觉的实践过程。学习型学校的善主要表现在学习型学校的价值追求上,学校的价值追求必须与人相符合,教育崇善是教育的终极关怀和教育本体价值所在。学习型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是科学的,是教育改革和学校所处当前时代的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要求,它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因此,学习型学校具有慈善性。

此外,学习型学校教育的慈善性还体现在学校的关怀之爱上。传统学校的“教育”体现了一种权力,而这种权力掌握在教师手中,因而教化之下的慈善是强制的慈善,虽教师对学生也有关爱,并被称为教育爱,但这种关爱是利己属性的,要求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教师的这种爱虽也是为学生的长远利益着想,但这种爱是低级的,是一种扭曲的爱,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伪慈善。而学习型学校的“学习”使教师的权力回归到学生手中,学生得到最真实、最丰富的关怀。因此,自由是对学生最真的爱,这种爱才是慈善的表现。教师对学生的束缚虽然是一种畸形的关爱和责任,但真正的关爱和责任并不意味着对人放任,溺爱不等于慈善。学习型学校自由的氛围和和谐的教育方式是对人的关爱,更是对人发展的一种责任。这种关爱指向学生,是利人的而非利己的,学习型学校教育的慈善与人道并重。

学习型学校教育的慈善性呼唤“学会关心”理念。慈善性使人懂得人自身的重要性,从对外界物的关注转向开始关注人本身。海德格尔将关心描述为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的严肃考虑。关心是教育的一种模式,关心和教育的目的是一样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教育的慈善性使人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整个世界的存在。

三、学习型学校教育的公益性

公益的内驱力不是利润动机,也不是权力动机,而是以志愿精神为背景的利他主义或互助主义。公益性即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学习型学校教育的公益性体现为:一方面,学习型学校的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外部性,虽然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习者个人,但是却能带来学习者以外包括社会方面多项益处,客观上谋求了公共利益。另一方面,文前已经提到学习型学校的教育具有道德性,是教人行善的活动,在教人利他、教人学会为所有公众服务、为公共事业谋求福利的同时,也促进公共利益的提升。

学习型学校教育的公益性还与教育产品性质有关,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它既可以被人们所共享,也可以对个人带来益处。这种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学习型学校教育既不能由提供纯公共产品的政府单独提供,也不能由提供纯私人产品的市场单独提供,而应该在政府和市场之外找到另外一条最佳路径,这就是第三部门方式。公益性区分了学习型学校教育与谋求公益的强制政府和谋求私益的营利市场的不同,教育要感化人、引导人,不能以强制方式为公众服务;同样,教育也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否则工具理性和功利取向会取代教育的价值理性,使教育的方向发生偏移。学习型学校教育的公益,必须建立在志愿基础之上。

学习型学校教育的公益性呼唤“学会分享”理念。学习型学校教育的公益性使人们认识到公共利益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告诉人们人不是独立封闭的个体,而是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要求人们要做到学会分享。学会分享能够使人们之间消除分歧和冲突,鼓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四、学习型学校教育的交往性

合作学习、团体共享只是从表面意义上体现了学习型学校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来往,而交往性并非只囿于表面交往,而是关涉到意义的理解、生成和行为互动的一系列过程。它是主体间以语言符号为媒介,通过对话而进行知识、观念、信息、情感的交流,以达成相互“理解”和“共识”的行为。学习型学校的交往性体现出哈贝马斯关于交往行为的理论。哈贝马斯把人的行为划分为工具理和交往理。工具理是一种策略,是以一定手段实现特定目的的合理,而交往理是被主体理解并认可的行为,它包含着主体的理性理解和期待,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行为。学习型学校的教育是交往性的,它摒弃了形式化的制度对人的束缚,人在教育中彰显其自主性,参与到教育之中,实现个体对教育的选择。教育活动需要交往,因为交往保障了每一个人都享有平等、自由的话语权利,建立起了没有强制、压抑和差异的生活世界的程序规则。

作为交往主体的学生是自由的,学习是学生自由、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不存在任何强制和压抑;交往还体现了一种民主,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都是平等的。师生的交往是基于“我――你”型的师生关系而展开,主――客体的关系已不复存在,而是一种新的主体间性的关系,二者互为主体,二者平等地自由对话,教师的权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学习型学校的交往还代表了一种反思,交往是一个现场活动,反思是交往活动的延续,是人们在相互理解中思考,并以理解作为下一步行动的原则。学习型学校的成员在交往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教育活动是一个自然的交往过程。

学习型学校教育的交往性呼唤“学会生存”理念。交往应该成为学习型学校的学习方式和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封闭自居的生存方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学习型学校的交往注重人们之间的理解和对话,这种方式有助于人类发展。人的完善必须借助外界力量,只有通过与外界交往、承担不同的交往角色,才能够实现人的多样性。

五、学习型学校教育的育人性

康德揭示出“人是目的”,当然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人之所以成为人,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是人的自然生成和生长。当然,育人的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恰当的环境可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取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这就要求育人的过程是自然的,育人的环境也是自然的,这种自然状态保证了人与人心灵之间无隔绝地交流。学习型学校保证了育人的天然环境,这种环境是不知不觉的,是一种无意识的环境,从而使人的习惯在不断形成和打破中慢慢生成,自由的氛围和自我管理的学校为育人奠定了环境基础。如果学习型学校不是自我管理的,那么学校教育活动并非是在“育人”,而是在“塑人”、在“造物”,人也不可能以自觉性、自主性和自愿性来活动。人的成长需要人文环境,只有改革教育管理,使学校拥有了自力,才能使权力掌握在人的手中,才能使人成为自己命运的潜在主人,才能营造出适合人的人文氛围。

学习型学校的育人性呼唤“学会尊重”理念。学习型学校是培养人成为“真人”的环境,“真人”是人格独立的人,是能够自主发展的人。育人性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尊重,而这种尊重则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主体人格,体现了一种人文的价值和原则。育人不是造就物,也不是造就依附的人,而是造就完整的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注人的个性,体现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和主体性思想。

作为学习型学校,只有不断充实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在实践中建立起应有的学生、教师、领导、校园等文化,才能以先进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学习,以和谐的文化理念促进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