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全球竞争力报告实用13篇

全球竞争力报告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1

一、评比体系调整对我国的影响

WEF认为,用于评价国家竞争力的方法必然要与时俱进,应把关于驱动竞争力和增长要素的最新思考纳入指标计算。多年来,WEF为反映经济全球化带来发展要素的结构性变化,不断地更新测度国家竞争力的方法。

全球竞争力报告的总体竞争力排名,在去年首次应用了哥伦比亚大学萨拉・伊・马丁教授于2004年设计的“全球竞争力指数”(简称GCI),今年又对此进行了重大变更,主要包括自身模型体系的调整、评比对象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修正、问卷调查指标处理方法的改进。为了具有可比性,在今年的评比结果中,也对去年的GCI进行了重新计算和排名。

人们或许还会记得,在去年的全球竞争力排名榜中,我国的位次是第54,而按今年新修订的方法重新计算之后,这个数字则变更为第35。由此可见,今年评比指标体系调整对我国的总排名影响很大:致使我国的总体排名大幅前移,出现在排名榜的第一集团(前三分之一)之列。本人以为,从经济生活的经验来看,这种移位更为接近实际情况;而且对我国自身与上年的纵向对比分析,应该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影响。

(一)模型结构的调整

今年的GCI 以12个支柱为基础,由3个大类项目(被称为“子指数”)、12个子项目(被称为“支柱”),共113个指标组成。与上年相比最重大的变化是,通过分拆和新增两种形式,把支柱项目由9个扩展成12个,依次是: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和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 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成熟、技术环境, 市场规模、商务成熟性、创新。

分拆“市场效率”支柱。去年的“市场效率”是一个包罗32个指标的最大支柱,如今被拆分为商品,劳动、金融市场三个并列的支柱,用以更好评价市场效率的不同方面。在我国,这三个方面市场的发展并非均衡。相比之下,金融市场较为落后,劳动市场存在某些优势,商品市场也有个别亮点,在评比指标上的表现差异很大。原来的综合计算,相当于综合平衡了这些过大的差异,势必会产生因特别落后方面牵扯而拖后排名的结果;在三方独立计算之后,有利于充分体现我国在三类市场中的强弱状况,对于总体排名的评比结果,会比加总计算的方法趋好。

增加“市场规模”支柱。“市场规模”在去年只是市场效率支柱中的一个内容,今年被升级成一个支柱项目,包括国内市场规模、国外市场规模两个数据指标。由于我国在这两个指标上都具有特别优势,市场规模被当作支柱项目计算后,势必会因优势的张扬而推进排名大幅向前。

(二)发展阶段的落实

今年的评比仍然采用将所有参评经济体归入不同发展阶段、使用不同系数评价的方式:即根据人均GDP(以美元计算)的数额划分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不同发展阶段,加之其间的过渡阶段,共计5个发展阶段。

有所改变的,一是在为各参评经济体定位发展阶段时,今年采用的是过去3年人均GDP的统计数据、代替了往年对过去30年的评估值,使得定位趋于准确。二是重新调整了子类指数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权重,来计算最后得分。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人均GDP随之上升,今年改用近3年的数据定位发展阶段,把我国从原来的“要素驱动阶段”调整到“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的过渡阶段,计算总排名的系数随之变化,即增加了包括市场规模在内的效率提升子类指标对总体排名的贡献,这也是导致总排名前移的原因之一。

(三)指标处理的改良

今年WEF共使用了79个调查指标,由回收各参评经济体的11000多份企业家问卷调查中获得,其中我国提交390份。对于这些调查变量的处理,今年采取了“移动平均”新方法:将2007和2006两年调查的结果一起使用、并赋予2007年样本1.5倍的权重。

问卷数据处理方法的改变,对于我国的评比影响可能是双向的。正面的是,有利于纠正我国问卷调查中的年度偏差。由于问卷的数量对于我们这样大国来说显少,为了兼顾地区发展和产业抽样的要求,我们在被调查企业家的选择上,大多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而能够连年答卷的企业家概率很低。从这种意义上看,新的问卷数据处理方法,有助于中和我国主观评价标准上的偏差。负面的是,不利于及时反映变化的情况。由于当前我国是世界公认的发展最快大国,在许多方面年度间的变化颇为显著,新的问卷处理方法继续使用上年的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延迟反映当年的变动情况。至于正面和负面各自的影响程度,显然无法度量,所以可暂且认为影响中性。

除此之外,今年在评比指标的舍取上也有些许改良,如取消了实际汇率(RER)指标,增加了一些变量和硬指标,使用较好的可得数据替代以往的估值。这对我国及时反映现实情况是有利的,其理由同上。

二、我国竞争力的排名分析

我国本年度的竞争力总排名居第34位,按与上年的可比口径上升1位。各子指数类和支柱项下的具体排名情况见表1。

总体而言,我国在全球竞争力评比中所显现出的强势,首先是市场规模(第2),包括国内国外的大规模市场,可为各类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提供广阔空间;其次是宏观经济稳定(第7),尤其在政府债务管控,高国民储蓄率、低通货膨胀率3个方面表现良好。竞争力的弱势,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高等教育和培训、公共和私人的制度质量三个领域。

(一)总体竞争力结构

就三类子指数情况看,基本条件、效率提升、创新因素子的排名依次为第44、45、50,全部落后于总排名、且与总排名相距有10个位次之多;但是三者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与上年相比,只效率提升类进步,其他两项则退后。按照该项评比对于各经济体的发展阶段分类,我国处于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的过渡阶段,三类子指数在总排名中的各自权重依次在60―40%、35―50%、5―10%之间。可见,效率提升类子指数对今年总排名进步一个位次发挥了正面的作用。

从12个支柱看,最高排名第2、最低排名第118位,表现出极大的差距。与总排名对比可见,市场规模、宏观经济两个支柱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其第2和第7的排名极大支持了总排名的地位;而其余的10个项目,却全都或多或少地拖累了总排名。其中,位列第118的金融市场成熟性是最大拖后项;其次数高等教育和培训、制度、技术环境这3个名列70开外支柱项,也大大拉了总排名的后腿。对比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18个经济体平均水平,我国只有金融市场成熟性一项明显落后,制度、高等教育和培训两项与平均水平等同,其余8项都高于平均水平,除了两个特别优势项目之外,接下来要数基础设施、创新这两项。

(二)与上年比较情况

表面看来,两年参评经济体的数目不同,会直接影响可比性。但是,由于今年新增的参评经济体的总排名、以及绝大多数的评价指标全都排在我国之后,完全可以允许我们在比较中忽略这一因素。

从三类子指数看,效率提升表现出了较大进步,排名上升3位、得分同时长进。基本条件则处于退步状态,排名下降2位、得分也略有下降。创新因素的排名下降5位、得分却有上升,意味着虽然我国的情况有所改进,但却落后于其他经济体的进步速度。

从12个支柱项目的情况看,在得分上普遍有增加,表明自我状况的进步;在排名中有4个项目上升、5个下降、3个保持,表明相对情况不容乐观。在下降的5个项目中,只有宏观经济是排名和得分同时下降的,分别退后4位和降低0.19分,该项目是我国的一贯优势,因而较多下降的情况值得关注;此外的4个排名退后项目在得分上都是略有提高的,包括高等教育和培训、技术环境各退步4位,制度退2位、劳动市场效率退1位,表明自身虽然有进步,但是还不同程度地落后于他人的前进步伐。在进步的4个项目中,商品市场效率进步2位,金融市场效率、商业成熟性各进步1位;比较特别的是健康和初等教育项目,排名大幅提升了24位、得分却下降了0.19,这种现象的确耐人寻味。经过比对排名表的整体数据可以发现,该项目两个年度的排名第1者也相差有0.4得分。或许应该这样说,健康和初等教育的国际总体水平在下降,我国虽然得分有降,其降幅却比整体下降的水平要强许多。此外,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创新3个项目,不仅保持了上年的排名,且得分还有上升,是好的信号。

(三)商业竞争力评比

今年,WEF继续了历年都有的辅评比――由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主持的商业竞争力指数(简称BCI)。BCI的评比体系未变,仍包括原有的公司运营与战略、经济体商业环境质量两个子指数。只在评比方法上有所改进,同时更新了往年的数据、使之具有可比性,但在比较使用中还需注意历年参评经济体数量不同的情况。(详见表2)

我国的BCI排名在第57、比去年进步2位。这是自2003 以来的首次改善。其中,公司运营与战略、国家商业环境质量两个子项排名分列第57、54位,也都比上年有进步。

三、我国竞争力的优劣势分析

与往年不同,《全球竞争力报告2007―2008》没有对本年度竞争力评比要点及其世界形势做出综述,所有的分析都体现在由两位教授分别主持的研究报告“全球竞争力指数:测度国家的生产潜能”,“繁荣的微观经济基础:来自商业竞争力的调查指数”之中。其中,也缺少对我国的特别关注,除了简单介绍之外,并未对我国情况做出更多的评论或是提出建议。

两位教授关于竞争力评比的表述意味深长。马丁教授提到,全球竞争力指数,是一个能够用来识别国家竞争实力和妨碍经济进步障碍的工具。波特教授指出,竞争力是马拉松,不是短跑;我们的目标是要促进使各国创造繁荣的长期政策变化,并非仅是告知它出发的位置。由此可见,我们看待国家竞争力的测评结果,不仅要看清排名,更要注重识别自身以及他人的竞争优势和弱点、全球经济中的显著趋势,进而加深对经济成功发展的理解与借鉴。

(一)反映优劣势的主要指标

表3包括了今年竞争力评比的全部110个指标。由于有个别指标被分拆使用,表中的指标数量略少于WEF报告的113个计算指标。

WEF评比所明确标示出属于我国竞争优势的指标共计16个,即排名在第33位之前的指标。其中,数据指标7个、问卷指标9个;位于前10名的有6个,依次为:国外市场规模(排名第1),国内市场规模、运输里程(都是第2),国民储蓄率、通货膨胀率(并列第7),农业政策成本(第8);另外的10个优势指标是:薪酬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第15)、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23)、政府债务水平(24)、爱滋病毒流行指标(25)、研发活动中企业与国内的大学研究合作(25)、就业率指标(26)、女性劳动力所占比例(27)、产业簇群发展状况(29)、企业R&D支出(32)、铁路发达高效(33)。总括说来,我国市场规模属于无与伦比的禀赋优势,应当充分有效利用;宏观环境是我国已保有多年的优势,但当前正面临压力与考验,需要政府着力把握适应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方向与力度,避免竞争力的继续下落并争取向好;创新领域的优势正在积累之中,特别是在当前已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有利情况下,有望取得进步。

同优势相比之下,我国的竞争力劣势指标明显过多,排名在倒数33位(第98以后)之中的指标17个,其中排名在第110位之后的就有9个。特别是金融市场方面的表现最差,该项下共有9个指标,其中5个都排在第100位开外;最好的是投资者保护数据指标。也仅排第65位;而最差是关于银行资产状况的问卷调查指标,则落到了整个排名表的倒数第4(第128位)。结合实际情况看,金融领域的确是我国当前需要高度关注的领域,仅就评比所反映的的情况而言,除了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之外,资本流动受限、证券交易监管不到位、获得贷款困难、金融市场的成熟度低等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教育领域也是重点,包括扩大教育投入、提高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管理院校的质量等问题,应当着眼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统筹安排。在公共和私人领域的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若干需要抓紧改进的问题,其中一方面涉及政府体制改革和自身建设,另一方面涉及企业体制的改革和建设,包括提高企业董事会的效能、保护小股东利益、严格财务的审计标准和报告标准、强化商业道德,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司法独立性,继续有效打击腐败。

(二)制约商务活动的主要障碍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032—09

一 “旅游竞争力”中的“旅游亲和力”

(一)值得注目的《旅游竞争力报告》

说起“旅游竞争力”,研究者们大多会联想到世界经济论坛(WEF)对全球旅游竞争力的分析。除了一些专家解读和相应研究外,这个分析主要体现在该组织多年的系列报告中。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①是从2007年起开始的。在连续4次的报告中,中国旅游业的表现非同凡响,因为它着着实实地迈出了三大步——从2007年124个国家和地区比较中的第71名,一跃到了2008年130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62名,再到2009年133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47名,再到2011年139个国家和地区中的39名,从全球中等偏下位置上升到了中等偏上的前1/3的位置,所以也令世界震惊。就像2011年该报告的分析所述,“从旅游消费市场的主体来看,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西欧和北美市场仍旧继续发力,但是在最近10年,在中国一直保持着每年7.2%的令人佩服的增长势头的时候,北美却只有年均复合增长率1%的微弱增长,而西欧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甚至是-0.7%”。

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中的“旅游竞争力指数”(Travel&Tourism Competitiveness Index)共有3级指标:第一级指标有3大板块,分别是“旅游监管架构”(T&T regulatory framework)、“旅游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T&T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infrastructure)、“旅游人力、文化、自然资源”(T&Thuman,cultural,and natural resources)。第二级指标共有14根支柱,分属于前面的3大板块。第一板块“旅游监管架构”下共有二级指标5组,它们分别是“政策法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安全保障”、“健康和卫生”、“旅游的优先次序”。第二板块“旅游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下也共有二级指标5组,它们分别是“空中交通基础设施”、“地面交通基础设施”、“旅游设施”、“资讯科技基础设施”、“行业的价格竞争力”。第三板块“旅游人力、文化、自然资源”下共有二级指标4组,它们分别是“人力资源”、“旅游亲和力”、“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二级指标下的第三级指标每年的数量并不完全一样,2011年共75个类项(2009年为73项,2008年为71项)。

从表1不仅可以看出《旅游竞争力报告》指标体系的结构,还可以看出在2011年与2009年旅游竞争力比较中,一级、二级指数变化反映出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二)中国“旅游亲和力”落在了全球百名之后

如果回溯“三级跳”之前的2007年,那时中国在该指标体系里低于全球中等水平的类项是很多的;而在“三级跳”之后的2011年,中国高于全球中等水平的类项明显增多(表1)。然而,在这可喜的发展中,中国在第二级指标里却仍然有个大项落在了全球的后面,表1反映的“14根支柱”的第12根“旅游亲和力”(12thpillar:Affinity for Travel&Tourism),现在仍然排在全球的第124名(得分为4.1分)。

在《旅游竞争力报告》的二级指标“旅游亲和力”,实际是由3个子类项构成的:“12.03对旅游活动的扩展推荐”(extension of business trips recommended),以“当国外企业高管们第一次为经营目的访问贵国时,你们如何推荐他们将其行程扩展为旅游休闲”作衡量标准(1=微乎其微;7=尽可能地推荐),《旅游竞争力报告2011》中,中国得4.9分,全球排名第105。“12.02居民对外国游客的态度”(attitude of population towardforeign visitors),以“在你的国家如何欢迎外国游客”作为衡量标准(1=非常不欢迎;7=非常欢迎),中国得5.9分,全球排名第110。“12.01旅游的开明度”(tourismopenness),以“旅游经费和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作衡量标准,中国得1.7分,全球排名第122名。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3

全球城市: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报告》研究发现:世界经济核心区一些顶级城市越来越强,与其他城市差距越来越大;世界核心区一些发达城市发展放缓甚至衰落;世界经济核心区的相对边缘地区一些城市迅速崛起实现赶超;世界经济边缘地区一些落后城市进一步衰退;边缘地区一些落后城市迅速崛起实现赶超。

这表明: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全球城市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确定,每一个城市区域,未来一切皆有可能;每一个城市区域只要也只有顺应规律,积极进取,才能避免退步,不断成功。

对全球500个城市的详细比较研究还发现:全球城市竞争的“市场结构”呈现“寡头垄断”格局,经济规模最大10个城市占500个城市GDP总量的27%;全球城市收入水平空间分布崎岖不平,欧美高、非洲低,沿海高、内陆低。

据了解,全球经济决策的中心正在发生新的变革。跨国公司分布指数前十名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巴黎、东京、新加坡、北京、上海、莫斯科、悉尼。发达国家城市高度垄断,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个别城市异军突起。国际认可的专利申请数前十名分别是东京、大阪、巴黎、伦敦、纽约、首尔、斯图加特、圣迭戈、圣何塞、斯德哥尔摩。中国的深圳、上海、北京的专利申请数排名也较为靠前,分列第33、47、56位。

与此同时,报告使用103项指标对全球150个城市的竞争力的企业本体、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硬件商务环境、软件商务环境、生活环境和全球联系等七个方面的构成要素进行比较发现:企业本体竞争力西雅图排名第一,东京、纽约、伦敦位列产业结构竞争力前三甲,北京在人力资源竞争力方面排名16,而在硬件环境竞争力和软件环境竞争力方面,除了中国香港以外,没有看到其他中国大陆城市的名字,上海也仅在全球联系竞争力排名中位列14。

报告指出,企业本体:企业管理最重要;产业体系:产业集群最关键;人力资源:教育水平最基础;硬件环境:科技创新最根本;软件环境:战略导向最显著;生活环境:环境质量最优先;全球联系:企业联系最直接。

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研究

2007年是中国城市迅猛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关键之年。中国城市的发展与竞争呈现出新特征、新趋势、新经验、新机遇、新问题和新挑战。

《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分计量研究、案例研究、主题研究以及中国30年城市发展回顾等四部分展示其研究发现。

此报告对两岸四地的2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研究和分析并发现:综合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高雄、苏州、杭州、天津。

从总体来看,规模大、人口多、行政级别高的城市竞争力优势明显;经济圈的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强;中小城市增长竞争力领先。从地域分组来看,进入前50名城市的个数从多到少依次为:东南、中部、环渤海、东北、西南及西北。从阶段分组来看,在增长指标上,工业化中期的城市表现突出,这些城市正处于转型阶段,发展速度较快。

另据统计,公共部门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北京、香港、上海、深圳、威海、澳门、青岛、南通、宁波、杭州;生活环境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香港、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澳门、厦门、杭州、哈尔滨;商务环境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深圳、东莞、天津、澳门、珠海、威海、宁波、广州;创新环境竞争力前列的城市:上海、香港、北京、澳门、深圳、佛山、青岛、杭州、厦门;社会环境竞争力前列的城市:香港、沈阳、上海、珠海、威海、中山、澳门、厦门、大连。

报告对近年来一些城市提升竞争力的做法进行经验提炼,遴选出10个年度最佳案例城市:东莞:镇区制造带动,城乡一体发展;上海:比肩国际城市,担当区域龙头;柳州:坚守工业本位,革新确保转型;青岛:博采众山之石,开拓绩效管理;扬州:宜居与宜业共赢,生态同人文永续;呼和浩特:立足比较优势,带动整体发展;义乌:弘扬重商精神,培育多元文化;日照:市场运作提高效率,货币直补保证公平;合肥:坚持市场导向,引领科技创新;驻马店:聚焦“三项建设”,统筹“平安崛起”。

经综合研究,该报告预测了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将呈现加速化、集约式、 梯度化、 层级化、个性化、 网络化、 全球化、 非均衡、跨越式发展的趋势。

城市成功之道

《报告》根据创新性、可持续性、可借鉴性的原则选取全球10个最成功的城市进行案例研究,它们是:伦敦、首尔、新加坡、多伦多、维也纳、赫尔辛基、凤凰城、迪拜、深圳以及扬州。

扬州市常务副市长张京霞表示,城市竞争力既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也是该地区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城市竞争力评价既是对一个地区当前发展水平的总体评判,更是对该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潜力的全面衡量。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4

竞争力“亚健康”

世界经济论坛已经连续2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由于综合运用“硬”数据(统计数据)与“软”数据(问卷调查数据)的独特方法,使这份报告得以比较精确地反映众多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全球竞争力排名是根据宏观环境指数、技术指数和公共机构质量三项指数标准,最终得出全球商业竞争力和全球增长竞争力两个排名的。增长竞争力指数排名,关注的是一国在未来5-8年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变化情况,重在分析全球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潜力。商业竞争力指数,关注的是企业当前的生产率和一个经济体现有资源存量的有效利用情况,重在政策稳定、法律、社会机构和宏观政策对国家经济增长前景带来的影响。虽然任何一种经济指标评估体系都存在缺陷,但中国全球竞争力“逐年下滑”的趋向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量:在中国经济总量与增长速度持续走高的前提下,到底是什么一直在拖竞争力的后腿?这次排名中国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得分较高,名列全球33位,但其他两项指标的名次分别为第64位和第56位。与总排名第49相印证,显然是技术创新和公共机构质量拖了中国后腿。

虽然我国过去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我们一贯重模仿轻创新、重硬引进轻软引进,所以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反而有所扩大。甚至有的学者惊呼,中国几乎在所有产业都丧失了原创力。在这方面,日本可谓是前车之鉴。日本在泡沫泥潭挣扎了十几年,与其模仿能力强而乏创新能力有很大关系。更重要的是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力不从心。大学本是国家创新的动力火车,却成了学术腐败的重灾区。中国的创业指数排名不但比不上巴西、印度,甚至比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家都要差,有人指出,“这表明我国目前缺乏对中小型企业创业的有力支持,这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一个较薄弱的环节。”

实际上,国家与地区的竞争力与企业的活力以及政府的管理水平都密切相关。竞争力高居榜首的芬兰仅仅是一个500多万人口的小国,但是,在那里却诞生出诺基亚这样的世界知名大企业。诺基亚的股票在伦敦、法兰克福、巴黎上市,后来又到纽约上市,诺基亚的大股东是美国人而不是芬兰人;诺基亚手机有微型电脑键盘方便中国人发短信,而中国造的手机却没有。因此,透过诺基亚,我们看到的是美国大股东与中国消费者的“双人舞”。人家是小国出了大企业,我们是大国却出不来这样的大企业。

公共机构质量走低,主要问题是政府低效和权力腐败。对于公共机构质量问题,被调查的中国企业家中有17%的人认为,在中国开展商业活动面临的最大问题因素是难以获得金融支持;其次是低效的官僚机构、政策缺乏稳定性、腐败。在市场环境下,政府的规范管理和宏观调控是必需的。但在我国某些部门和个人却假借政府的名义和权力,通过行政手段来干预本应由市场做的事,目的只是为自己和本部门牟利提供机会,这在经济学中称为“设租”。其后果不仅是导致腐败,还败坏了市场环境。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称之为“欧元之父”的罗伯特・蒙代尔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行政效率低下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中国行政事业人员达3500万之众,几乎相当于加拿大一个国家的人口。如此庞大的行政队伍精减一半不仅不会降低效率,相反有可能增加效率。再如,我国2002年税收为1.5万亿元,税务人员达100万,而美国的税收比我们多得多,税务人员仅10万。中国公共机构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不可否认,目前国内仍存在着行政效率低下,市场秩序缺乏规范,政府过多介入经济生活等不利于经济增长的问题。从这一点看,世界经济论坛2005年的竞争力排名可谓是一语中的,切中时弊。

值得关注的是,从2003年开始,世界经济论坛在成长竞争力指标所包含的子指标中,用“政府浪费”子指标替换了“政府支出”子指标,这也意味着新评价指标体系更关注政府支出的效率而不是支出的规模――这一下击中了我们的“软肋”。事实上,中国竞争力排名下跌也正是从2003年新指标体系运行开始的。从此以后,大量账面上“漂亮”的政府支出非但无益于中国全球竞争力排名的提升,而且还抵消了宏观经济增长的不少功劳。据《新民周刊》报道,在广东省举行的预算监督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深圳市市长李鸿忠提到:深圳某政府部门曾提出7500万元的财政预算,经市财政局审核后,仅为1900万元。这一问题实际上触及到政府支出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公共财政的约束机制和使用效率。这无疑给我们的公共财政预算机制提出了严峻警示,而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则使公共财政的利用效率十分低下,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当WEF用“政府浪费”代替“政府支出”子指标后,为何中国增长竞争力开始连年下滑。

更令人担忧的是,与“政府浪费”互为因果的“权力腐败”也在不停销蚀政府的公共管理过程,使得公共机构质量始终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在2005年的竞争力报告中,腐败赫然被列为影响我国全球竞争力的“最有问题因素”之一。形势严峻的问题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财富积累和分配方式,而且使得资金流向、行政效率都出现了漏洞。国有资产外流,贪官携款外逃不但破坏经济秩序,制造犯罪,也会影响投资信心和公众对于整体经济环境的信任。

“一腿长一腿短”制度

国人一向沾沾自喜国家地大物博,这种妄自尊大因晚清割地赔款的羞辱和重负而终于清醒。只是,取得这个认识的代价太大,也太晚了。今天同样令人担忧的是,同样是发展中大国,中国与印度的差距更加缩小了。全球竞争力中国和印度分别排在第49位与第50位,中国下降了3个位次,印度则上升5位,而且在技术转让指数上,印度在所有“非核心创新者”中列第2位,而中国列29位,这反映出印度在获得外国的技术许可,以及吸收国外技术方面有较大优势。而新加坡排名第6位,超过了许多传统发达国家,这也是许多人不能理解的。新加坡的宏观经济环境质量多年来始终在全球首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对各类企业的管理模式。新加坡300万人口,平均每9个人就有一个小企业,其活力可想而知;他们管理国有企业更有绝招,国有控股公司淡马锡公司管理的几千家企业无一亏损。他们的十项管理原则中的一个就是“一臂距离原则”,即用市场经济原则对待企业,不行就破产,当然没有了亏损企业。中国经济的潮头还在滚滚向前;但同时对中国整体竞争力担忧的理由也是合理的,因为对于一个GDP快速增长的国家来说,竞争力评估下降,说明经济结构上存在一定的隐患。所以,经济改革不但要摒除旧的思维模式,还要随时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解决矛盾,把握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5

报告指出,美国虽然在技术领域具有领先地位,但在公共机构以及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这使其从去年的首位降为第二。排名第三至第九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瑞典、丹麦、台湾、新加坡、瑞士、冰岛、挪威。

英国和加拿大降至第15和第16名,主要是因其公共机构的质量下滑。德国和法国由于在公共机构和技术领域的优势,排名较去年有所上升,分别为第13位和26位。

台湾和新加坡是亚洲竞争力最强的两个经济体。台湾的优势在于技术领域运行出色,新加坡则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共机构的质量而得分。日本因技术领域的革新,排名升至第11位。

尽管许多欧洲国家对全球化的态度模棱两可,全球竞争力报告却显示,欧洲国家为在全球化经济中参与竞争而作的准备普遍好于其他地区。

中国排名下滑

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较上一年度略有下滑。中国的成长竞争力指数在102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44位,商业竞争力指数在9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6位。两项指数分别较前一年实际下降4位和7位。然而在竞争力排名下降的同时,中国经济仍在快速发展,即使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也没有挡住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脚步。因此有学者认为全球竞争力报告并未准确地描述中国经济状况。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奥古斯都博士承认全球竞争力报告有其局限性,但他认为通过报告可以了解各经济体增长和繁荣的关键,分析各经济体的强项和弱势,因而有助于企业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作出决策。

中国在宏观经济指数中的排名位列第25,这是相当不错的;但其他两项的名次分别为第65位和第52位,这使得中国的最终排名落到后面。奥古斯都博士说,全球竞争力报告不仅要描述国家现在的经济水平,还要寻找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在技术和公共机构质量方面的欠缺,说明中国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3增长竞争力指数排名前10位

中国零售业十大风云人物

11月17日,第九界中国(上海)零售业博览会上评选出"2003中国零售业十大风云人物"。此类评选在中国零售业界还是第一次。博览会组委会认为,入选者有的在购并潮流中风云突现,有的高举"价格大旗"异军突起,有的虽然默默耕耘但始终奇迹般地坚守区域老大的位置,因此,当之无愧。

亚洲银行业: 脆弱的复苏?

英国《银行家》杂志最新排出"2003亚洲银行200强",并刊文指出,亚洲银行业的持续进步取决于各国监管当局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表面上看起来,亚洲(包括大洋洲地区,不包括日本)银行部门已经走出了1997-1998金融危机的阴影,正处在缓慢而持久的复苏进程中。2002年,前200强银行的一级资产总值比2001年增加5.5%;资产总值增加 15.8%,达到54330亿美元;税前利润总额增加 6.5%,达到3279.9亿美元。不过,从2003年初开始,伊拉克战争和SARS爆发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对这种复苏构成了很大威胁。加之在印度尼西亚发生的恐怖活动和在菲律宾出现的军事骚乱等诸多事件,使得这种复苏体现出很强的国别特征。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基础稳固与否,政府当局正确快速应对政治经济冲击的能力如何,将决定这种复苏能否持续下去。

在前200强银行所属的国家和地区中,香港在过去5年间经历了衰退,今年又遭受了SARS的打击,加之地产业持续低迷,银行业的日子也就更难过。2002年,香港11家上榜银行的税前利润总额减少3.7%,为51.78亿美元。

不过,比起台湾来,香港的麻烦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台湾地区41家上榜银行税前总亏损达31.45亿美元。对一个出口主导的经济而言,世界经济的下挫真可谓"感同身受"。除此之外,台湾银行业的问题还在于过度竞争,因而亟需重组和资本金的注入。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6

蓝皮书指出,国家竞争力是一国实力的综合体现,不仅包括经济总量,还包括经济效率、经济结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科技、人才、教育、文化等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中国如果继续提升自身的规模竞争力,不仅要扩大数量,还要从结构和效率上下工夫,加快经济转型。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并非靠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来获得,而是靠消耗资源和扩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产业膨胀发展。这样的产业结构缺乏竞争力,必须立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找提升结构竞争力的有效方式。目前中国的整体效率竞争力处于世界中游偏下的水平。在创新竞争力方面,日本、韩国远远领先中国。中国应向日、韩两国学习,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在人力资源总量上,中国依靠人口众多的优势,在G20国家中排名稳居第1位,并远远领先其他国家。这得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但更能反映一国人力资本水平的人力资本构成指数却连续五年排在第18位,指数值仅是美国的1/12,日本的1/10,差距非常大。人力资源素质指数反映了本科学历以上、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所占的比重。2004―2008年,美国、日本一直高居人力资本构成指数的冠亚军,加拿大由第4位上升至第3位,也有较强竞争力。这说明中国人力资源总量虽大,但是拥有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比例很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在教育与健康方面,蓝皮书也指出,我国的教育与健康指数在2008年为0.453,在G20中排名第14名,较2004年提升了2位,进步比较明显,但与欧盟国家的差距依然十分巨大。中国在高等教育入学率、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和获得改善的卫生设施比例这些指标上都表现出较大的劣势,与中国大国地位不相符合。尤其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指数一直排在第4位,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但指数值却不及欧盟的1/10,也只有美国的1/3,差距很大。世界著名高校主要集中于欧洲、美国,欧盟作为整体优势非常大,其他国家在这一指标上与欧盟差距都很大。中国虽然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大国,高校数量众多,但整体水平并不高,尤其是缺乏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在金融体系方面,蓝皮书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体系最完善的前三个国家是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其次是英国和德国。中国排在第12位,排名靠后,但近五年来中国的排名在不断上升,2004年和2005年均位于第18名,2007年上升到第11名。虽然进步较快,但金融体系指数依然较低,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另外,中国的存贷利率比其他国家要高,说明我国银行业利润率较高,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方面,蓝皮书认为,2008年中国的科学技术指数在G20国家中排名中处于第6位,落后于美国、日本、欧盟、德国和韩国,但指数值却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中国从2004年的第10名稳步上升到2008年的第6名,指数值也不断上升,这说明中国的科技水平在近五年来不断提高。著名研究机构数量排名中前三位依次是美国、法国和德国,中国一直处在第7名。美国著名科研机构数量最多,达到329个,中国为61个。作为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工具和体现――超级计算机拥有量排名中,中国排在第7名,低于美国、欧盟、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2008年,中国在超级计算机500强中拥有的数量为15台,排名第一的美国290台。

在文化艺术竞争力方面,蓝皮书认为,2004―2008年,欧盟、日本、美国的文化竞争力稳居前三甲。中国由第5名上升到第4名,略高于英国和德国。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是欧盟,达到284处,其次为意大利(44处),中国(38处)居G20中的第3位。蓝皮书预测,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强,将来很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为提升竞争力,蓝皮书建议中国采取“梯次追赶战略”,具体而言,梯次追赶战略就是高端引领、重点跨越、规模竞争、多层合作、国家营销、内外互动、制度创新。高端引领就是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提升本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既可以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来引入国外高端产业,也可以依靠技术创新或产业融合催生高端产业。既要保证传统产业优势和就业渠道,又要避免因“腾笼换鸟”而出现的产业断档和真空状态。重点跨越就是要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七大战略性产业,利用这些制高点带动中国的整体发展。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有14个省份迈入万亿俱乐部。这标志着中国以一省之力与他国竞争力的时代正在到来。中国应以规模优势掌握全球战略的动态制胜点,影响区域和全球市场。

蓝皮书希望到2020年,中国成为综合强大、关键一流、整体中上的先进国家;到2030年,中国综合国家竞争力仅次于美国和欧盟;到205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复旦大学:中国竞争力指数排名世界第二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7

2007年度升幅最大的经济体是德国,从第25位升为第16位。相比之下,与美国之间竞争力差距正在加大的经济体仅为15个,其中南非降幅最大,从第38位降为第50位。就此,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得出结论:多数经济体正展开“一场赶超美国的竞赛”。

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世界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斯特凡纳・加雷利教授解释说,不仅列出各个经济体2007年度的排名,而且展示它们追赶全球竞争力“领头人”美国的能力,在世界竞争力报告中尚属首次。

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从1989年开始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作为评估依据的数据对应于“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4大类323项指标。这家教育和研究机构成立于60多年前,自诩在全球有50家合作伙伴,收集与竞争力相关的数据已超过20年,数据的丰富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总部在瑞士首都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也每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但依据的数据类别不同,评估的方法也有差异,所获结果因此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年度报告相差极大。

世界经济论坛去年9月的《2006年至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列出125个经济体,其中瑞士的竞争力排名第一位,芬兰和瑞典分处第二位和第三位,美国则从前一年度的第一位降至第六位。

新兴可畏

依照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评估标准衡量,加雷利说,“新兴经济体正在挑战工业化国家在竞争力方面长期保持的优势”。

《2007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的作者认为,中国内地、俄罗斯、印度、斯洛伐克、爱沙尼亚、瑞典、奥地利、澳大利亚、丹麦、瑞士和中国香港的竞争力近年来取得了“强劲改善”。这些进步明显的国家和地区不少属于新兴经济体。报告尤其指出,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合计持有1.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构成了对经济和商业实力格局的调整。东南亚、印度、中国、俄罗斯和海湾国家正在全球范围内买入工业资产。但是,报告作者提醒道:新兴经济体即使竞争力排名迅速提升,也不意味着它们已经处于竞争力最高的群体。与进步最快的经济体形成对照,印度尼西亚、意大利、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土耳其、菲律宾和法国等经济体的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

加雷利告诫说,印尼等经济体尽管依然在特定领域内实实在在地拥有竞争优势,但它们如果不改善总体竞争能力,“或迟或早,将会落到世界竞争力评估范围以外”。作为世界竞争力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加雷利预见,工业化国家不会“容忍”经济和商业实力格局的调整,不会把自己的一些传统优势领域拱手出让给新兴经济体。所以,“我们今后一年将面对保护主义措施增加的局面。就‘不公平贸易’向世界贸易组织的投诉数量可望增加。”

他说,从2007年开始,伴随新兴市场转变为新兴经济大国,继而对原有“竞争力秩序”发起挑战,国际经济关系将会变得更为紧张。

而且,在欧洲和美国,“保护主义的新面目与过去相比将会更为‘内敛’,企业自律、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或社会权益保护将成为(掩饰保护主义)的全新关键词”。

中国升位

在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确立的评估体系内,中国内地的竞争力排名2007年度为第15位。

《2007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内地的排名2003年度为第27位,2004年度第22位,2005年度第29位。跃升最快的时段是2006年度,从前一年度的第29位一跃而成为第18位。

中国内地竞争力2007年度继续上升的原因是4大类指标全面提升,其中“经济表现”从前一年相对于其他经济体的排名第三升为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政府效率”从排名第17升为排名第八;“企业效率”从排名第27升为第26;“基础设施”从排名33升为28。

在“政府效率”方面,中国内地2003年度排名第22,2004年度排名第21,2005年度第20,2006年度第17;本年度跃升9位,幅度最大。

就“基础设施”而言,中国内地过去历年分别排名第36、35、36和33,本年度上升了5位。

“商业效率”过去历年排名第38、第30、第41和第26;“经济表现”则排名第三、第二、第三和第三。这两大类指标本年度都有1位升幅。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8

报告中使用的网络就绪指数(NRI)从三个方面衡量了各国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成熟度:信息通信技术在整体商业、监管和基础设施方面的环境;三大社会主要群体―个人、企业和政府―使用并获益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准备就绪程度;以及实际使用最新信息通信技术的情况。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9

这是企业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争取本国以外市场机会的第一个阶段。企业在多个国家开展经营活动,在当地设立自己的代表处或分支机构,组织生产与销售,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国外子公司一般享有较高的经营自主权,可以作为独立的实体开展经营活动。多国经营战略较多地考虑到各国经营环境的差异、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等。美国IT企业最初的跨国经营活动就是从在不同国家设立相对独立的分支机构开始的。实行多国经营的企业,可以借此延长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提高产品线的边际利润贡献率和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2、国际经营战略阶段

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减少、国际竞争的加剧,奉行多国经营战略的企业开始倾向于利用外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科学技术、资金、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为自己提供增值服务,以达到资源和营销网络的优化配置,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在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中,国外子公司承担着如何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的重任,在企业的总价值链上,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强,母公司加强了与国外分支机构的联系,子公司在母公司的地位得到提高。

3、全球化经营战略阶段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投入商业运营,使得跨国经营的企业协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能力和效率得到显著加强,而协调成本持续降低。企业开始将国外子公司在当地从事的经营活动作为其整体价值链的组成部分来看待,采取统一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根据企业的整体利益重新安排公司在世界各地的职能布局和生产布局,在母公司与其子公司间和联盟企业之间加强联系和协调,以寻求其整体价值链的成本节约和利润最大化,应战全球市场竞争。因此,在全球化经营战略指导下,跨国经营的企业往往不受任何民族利益和国家疆界的限制,也不考虑某一子公司的盈亏得失,而是以追逐全球市场为目标,并通过企业经营活动在世界各地的合理分布与集中,追求全球性的市场机遇。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将产品开发、制造、市场开拓等不同职能,安排在世界各地,形成全球范围的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网络,以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最大利润。

二、美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特点分析

美国IT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等形成的垄断优势,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产品、服务遍及全球各地。企业不仅借此获得了超额垄断利润,竞争力增强,而且还在世界各地传播了新技术,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全球经营活动中,美国IT企业的经营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营理念全球化

美国IT企业在开展全球化经营时,其扩张区域范围并不局限于某个国家和地区,而是以全球市场为导向。世界上凡是具备全球化经营基本条件的地方,不管是现在有利可图还是将来有利可图,他们都要想办法去设立办事机构或寻找机构。在目标国家和地区开展的经营活动,不仅考虑产品和服务在该国市场的拓展,而且要考察企业在该市场的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协调,服从企业全球战略的需要。为了进入特定的市场,并在那里开展经营活动,美国IT企业除了采取一些常规营销策略和手段外,还常常运用经济的、心理的、政治的、公共关系等手段,如向当地慈善机构捐款,发起社区活动,资助公共图书馆、学校、体育运动和其他公益事业等,以博得国际上和所在国的经济政治组织、政府、 工会、消费者组织及媒体等各方面的合作与支持,达到营销活动的预期目的。

2、产品、服务品牌化

成功的品牌,尤其是国际名牌,代表着巨大的、持久的竞争优势。美国IT企业在开展全球化经营、向各国输出资本和高新技术的同时,依靠自己拥有的核心能力,实行产品和服务的品牌输出,即以品牌为核心制定全球经营战略,开拓全球市场。

品牌从本质上而言,既是用于区别竞争者的标记,也是代表生产者和销售者承诺将某一特定的利益带给买方,并表明此项承诺的来源。国际名牌是全球性公司将源于一国的成功品牌随产品和服务推向全球各个市场,形成统一的标准化的国际性品牌。美国IT企业如微软(Microsoft)、英特尔(Intel)、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摩托罗拉(Motorola)、戴尔计算机公司(Dell)等,在全球各地广泛使用标准化的国际品牌,不仅在与经销商的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且能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享有更高的获利空间。由于品牌没有生命周期,成功的品牌能够长期、持续地获得顾客的价值认同,这对于竞争激烈、产品生命周期短的IT产品的全球化经营显得更为重要。在全球计算机芯片市场上,由于产品更新换代极快,企业竞争异常激烈,使得目前计算机芯片的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缩短到不到18个月。英特尔公司在同AMD(超微)、威盛公司的激烈竞争中,以其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形成的核心能力和国际名牌的品质,不断战胜对手的挑战,稳占全球计算机芯片市场的霸主地位。

3、营销网络遍及全球

美国IT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活动是由网络化的全球性经营组织来实现的。该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的营销管理部门、与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的专业化公司如国际广告公司、管理咨询公司、市场调研公司和从事特定市场推广业务的专门公司等。以企业营销管理部门为核心的各个专业公司和当地的营销渠道成员构成全球化经营网络,每个国别市场仅是其中一个有着纵向和横向联系的网络节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各节点成员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活动,及时交流情报信息,使企业全球营销网络的运作效率大大提高。

美国IT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是企业全球化经营活动的管理主体。总部负责制定全球化经营的总体战略,确定企业营销机构的组织形式和成员资格,确定是否采用全球标准化营销沟通策略,选定某一国际广告公司为其世界范围的广告总,以及划分各地子公司营销部门在企业机构中的权限等。企业全球化经营组织中各个机构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各司其职,在企业已经进入的国别市场中建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在分工上,国际市场调研公司按企业的要求进行市场调研,负责提供准确的调查数据,并根据企业要求进行分析。管理咨询公司根据企业和市场调研公司提供的资料,分别按品牌或产品大类进行包括营销沟通策略在内的各种营销战略的研究。国际广告公司则以营销沟通组合中的广告为中心,向企业提供完整的策划和广告实施方案。各类经销商和商也根据合同要求在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活动中,配合提供各种服务,如专业制作店内促销宣传品、协作直接营销服务等。企业营销管理人员经常与各专业公司和经销商、商保持联系,了解市场及消费者对其营销组合策略的反映,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4、重视营销活动的长期投资回报

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美国IT企业,财力雄厚,融资能力极强。在开拓海外市场时,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以图长期回报。富有营销经验的美国IT企业,往往将会计制度上列支为当期费用的促销投入视为树立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的长期投资,因而特别注重长期投资回报而不是短期赢利。他们在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后往往不是靠减少促销投入去获取短期利润,而是不断增加投入,力争获得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品牌领先地位。

美国IT企业进入新市场或有新产品上市时,往往都有庞大的促销预算支撑。1995年,微软公司向全球推出Windows 95操作系统软件,在纽约帝国大厦楼顶树立微软公司商标形象的霓虹灯;花费1200万美元购买著名的英国“滚石”乐队的一支流行歌曲作为广告专用;买下整张《泰晤士报》一天的发行量,印上广告免费分发。这场耗资 5.0亿美元的强大的广告和公关宣传攻势,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使Windows 95在几个月内几乎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词语,Windows 95操作系统软件几乎垄断全球个人PC操作系统市场,“微软”品牌成为PC操作系统的代名词,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很大提高。时至今日,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仍保持个人PC市场上的绝对领先地位。

5、特别注重市场研究和测试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全球用于营销沟通的市场研究支出超过130亿美元,这表明市场研究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传统企业相比,美国IT企业在全球经营活动中,更加重视市场研究,尤其是定量化的市场研究。通过自己调查或购买有关咨询公司提供的各种专业市场研究报告,由本公司市场研究部门、营销部门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营销策略。尽管一份国别市场研究报告价格不菲,动辄上百万美元,但作为企业开拓全球目标市场的重要依据,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制定营销沟通计划的准确性。

除了在制定营销策略前进行市场研究以外,美国IT企业还特别重视营销活动的市场测试,包括事前测试和事后测试。事前测试一般由研究人员以情景模拟或讨论会的形式进行,主要是了解营销活动所传递的独特诉求信息是否能吸引消费者,消费者关心的信息内容是否与活动的目的相符。摩托罗拉(中国)公司为向中国市场推介一款面向大众消费者的普及型手机“心语(Talkabout)T2688”,于2000年 3月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产品会。地点选在一所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及节日气氛的老四合院里,以一场室内剧的形式诠释其新款手机。会没有人们司空见惯的程序,与会者倒像是在逛庙会。研究人员采取这种独具匠心的市场测试手法,了解该款手机的独特诉求点:浓浓的亲情、亲密的爱情、温馨的友情对与会者的吸引力。除了销售业绩、索取资料来函或竞赛的参加率等直接效果的反映以外,美国高新技术企业还通过专业的市场研究公司协助进行事后测试,来评估企业营销活动的沟通效果。

三、对我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的启示

我国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IT企业,经过近十年的海外经营和国际竞争,企业经营规模逐渐扩大,IT产品在我国国际贸易活动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但从整体上看,我国IT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意识还不强,许多企业尚未考虑全球化经营。首先,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经营能力较弱,全球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国电子企业百强排名第一(1999年)的联想集团,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港澳、东南亚地区,1999年度全球销售收入仅14.9亿美元,远远落后于IBM公司(1999年度销售收入875.5亿美元,“全球500强”排名第16位)、戴尔计算机公司(1999年度销售收入252亿美元,“全球500强”排名第137位);其次,企业大多缺乏全球化经营战略意识,目标市场结构趋同,在资金、技术、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整合能力偏弱,企业开展全球化经营的动力不足,市场开拓方式单一,企业面对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应变乏术。第三,我国IT企业缺乏自己的核心能力,“拳头”产品不多,产品创新能力较差,开发后劲不足。因此在全球化经营活动中,我国IT企业多数比较被动,难以在国外尤其是利润丰厚的欧美市场上立足。

面对加入WTO后的竞争局势,我国IT企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除借鉴美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的成功经验外,我国企业还可以从中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1、树立全球化经营理念

推行全球化经营的美国IT企业,无不将经营的全球化作为其营销指导思想,把世界市场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国IT企业应尽快转变经营观念,以全球市场为导向,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企业决策者要树立全球化经营观念,把视野扩张到全世界,要在全球市场上寻求和把握机遇,谋求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通过在全球各地的经营活动,扩大市场规模,增加企业收益。其次,企业决策者要将全球化经营理念推广到企业的每个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变成他们为企业工作的行为动力和行为标准,并贯穿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第三,企业应加强对经济、信息全球化以及国外IT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的研究,及时了解全球经济、社会、文化及营销战略发展的最新态势,制定适应市场的全球化经营战略。第四,企业应全面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准确确定自己在全球市场上的位置,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壮大。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10

报告注意到,低收入国家在与中等收入国家和工业国家的贸易中,农产品贸易顺差有所增加。但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目前对中等收入国家的出口超过他们对欧盟的出口,欧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是这些国家最大的出口市场。

报告确认了扭曲竞争的主要政策手段以及全球改革中可能的赢家和输家,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国内外纳税人。了解谁有可能从一项改革中受益或损失,对于决定改革顺序和建立配套政策,包括协助没有竞争力的行业减少调整成本,具有关键意义。

报告认为,改革有助于减少发展中经济体的农村贫困,原因有二:第一,他们从总体上在农业领域具有强大的比较优势,第二,农业对于这些国家的收入增长十分重要。此外,增值活动的自由化对扩大农业以外的就业和增加收入来源也至关重要。

报告说,如何进行改革将对发展中国家产生重要后果,最佳的方式是实行协调的全球政策自由化。报告说明了采取多种商品方式对改革的重要性,这种方式也会使各国能够以某些商品的收益抵消其他商品的损失。在保护程度高的市场,由于国内(包括关税在内)价格下降,产品品种增加,消费者会从贸易自由化中获得较大收益。而对于贫困的粮食净进口国,如果在实行自由化之前不保护市场,由于单位进口成本提高了,消费者就有可能面临涨价的危险。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11

(1)跨国公司数量少。到2001年底,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企业数4000家左右,经原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数为6513家,而目前全球有65万家的跨国公司共计85万家海外外分支机构(或子公司)。我国的跨国公司(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数仅占全球跨国公司数的0.6%左右,海外分支机构数则占全球海外分支机构数的0.77%。而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强国,2002年中国GDP总值为1.2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6,中国的对外贸易2002年已上升到全球第5位,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排名第4位,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日本,且中国的世界出口市场份额2000年为6.1%位居第4。这样强大的整体经济实力而却只有这么少的企业走向世界,去分享世界市场,显见,中国的跨国公司发展是滞后的。

(2)跨国公司规模小。中国的跨国公司规模,无论是公司外国雇员人数还是海外资产数都是微不足道的。根据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最大25家跨国公司的外国雇员人数和海外资产数计算有下表:

表1跨国公司雇员及海外资产的国际比较

外国雇员数(人)

海外资产(百万美元)

总数

平均人数

总额

平均

全球最大25家跨国公司

发展中国家最大25家跨国公司

中国最大12家跨国公司

2,355,217a

245,718

20,000

98,134

9,829

1,667

1,410,771b

130,381

30,000

61337.87

5215.24

2500.00

此表根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计算整理而得。

a.其中不包括排名第8位的日本ToyotaMotor的海外雇员数;

b.其中不包括排名第16位的德国DaimlerChrysler公司和排名第23位的德国E.On公司海外资产数。

中国目前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平均每家雇员数仅为全球最大25家跨国公司平均外国雇员人数的1.70%,即便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最大25家跨国公司而言,也只占其17.96%。跨国公司中外国雇员数的多少,除了说明其规模大小外,还反映公司的国际化程度和管理模式及管理水平。就跨国公司海外资产数量来看,也有明显的差距。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平均拥有的海外资产规模为发展中国家的25家最大跨国公司平均拥有海外资产数的47.94%,而仅为全球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平均拥有海外资产数的4.08%。显然,中国的跨国公司就海外雇员人数和海外资产数拥有量看都是小规模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的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时必然处于弱势地位。

(3)中国跨国公司的对外进行国际直接投资(FDI)水平低,生产销售能力差。中国跨国公司对外进行FDI的水平,无论是相对于我国的吸引国外直接投资,还是相对于全球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处于低水平,有如下资料:

表2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每家跨国公司

(家)(亿美元)FDI(亿美元)

全球(2001)

中国(2000)

中国(2001)

65000660001.0154

2620116.30.0447

2800790.0282

该表根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等资料计算整理。表中中国跨国公司FDI是指协议中方投资数。

显然,2001年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水平仅为世界水平的2.8%左右,而同年,我国吸引国外直接投资达到470亿美元(2000年为410亿美元),引进FDI与对外FDI之比,发达国家为1:1.33,发展中国家为1:0.19,中国为1:0.03。低水平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跨国公司规模小的主要原因,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中国跨国公司的生产销售能力:

表3跨国公司的销售能力

全球最大的25家跨发展中国家最大的25中国最大的12家

国公司家跨国公司跨国公司

销售总额(百万美元)

平均销售额(百万美元)

1141793157967*33000

45671.726581.962750.00

该表由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资料计算整理。

*其中不包括排名第22位的新加坡的Singtel公司。

中国跨国公司平均销售额水平仅占全球最大25家跨国公司平均数的6.02%,占发展中国家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平均数的41.78%。

从中国跨国公司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尽管发展速度比较快,但跨国公司的数量少、规模小、能力差是其基本特点,在全球跨国公司大家庭中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这于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不利于中国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使自己更有效的发展。

事实上,无论是就跨国公司的主流理论,还是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培养和发展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都是一个急迫的任务,也具备了其基本客观条件。

1.经济的全球化为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舞台

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是两个相互紧密关联相互促进的事物,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论动机如何,也是人类智慧的充分体现。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优配置的客观要求,必然使各国走向国际市场,只是经济强国先走一步,多占一份市场份额,但这使得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由此形成,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它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而产生和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这种趋势。显然,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应该乘势而上,因为客观上已经具备了一个重要的成长和发展的条件。作为一般的规律,跨国公司是一国经济更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自身经济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对外贸易成果、对外经济合作以及吸收外资等方面已经显示中国经济深入地融人世界经济之中。根据联合国贸发会《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的公布,2000年中国出口世界市场所占分额已为6.1%,位居世界第四位,而在“1985-2000年根据出口市场的份额的获得成果的20个优胜经济体”中,中国遥遥领先而位居第一,达4.5%;同时在出口结构中,2001年,中国所有产业的出口中外国子公司所占份额为50%,在制造业中占44%;中国吸收FDI方面,2001年,在全球FDI流入量比上年下降51%的背景下,中国流入FDI达4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5%。2002年,中国实际引入FDI计53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3%。2003年1至7月,我国实际引入FDI共33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7%。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客观上已经较深入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之中。但是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如何更充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主动地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使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之中,这是一个紧迫的课题,也面临极好的机会和条件。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条件下,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2.各国的开放政策更有利于跨国公司的进入,为跨国公司提供了经营条件。

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经营,最关心的是进入的效率和经营的成本。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充分意识到利用国际资源的重要性,尤其是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WTO的规则也要求成员国清除壁垒,加大开放力度。所以,各国在对外开放方面,政策更加宽松、透明,管制减少,而自由化程度提高。如下表:

表41998—2001年国家管制的改变

项目

1998199920002001

1.在其投资制度引进改变的国家数量

2.管制改变的数量

其中:

更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a

较少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b

60636071

145140150208

136131147194

99314

该表引自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

a包括目的在于加强市场职能以及增加激励措施的放宽的改变;

b包括目的在于增强控制以及减少激励措施的改变。

上表显示,2001年有71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法律进行了208项修改,这其中90%以上(即194项)旨在使投资环境更加有利于流人FDI。此外,2001年还有多达97个国家参与缔结了158项双边投资条约,使得这类条约的数目达到2099项。显然,各国在对外开放政策方面的宽松透明的趋势,为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机会,使跨国公司的进入效率更高,经营成本也相应会更低。所以联合国贸发会的《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政策自由化是推动国际生产扩大的主要动力之一,这当然也是跨国公司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3.国际直接投资的机会较好,形式多样,为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行动的条件。

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有多种,目前在世界经济全球性衰退,特别是北美、日本和欧洲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股市下滑的背景下,给中国的企业对外进行FDI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和条件。因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有关的国家需要刺激消费,扩大生产,增加就业以振兴经济,也就需要外来的支持,相关的进人成本也就会降低,中国的企业乘机低成本地进行新建工厂、并购企业、合资控股等对外进行FDI,都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就近几年非常流行的FDI并购形式来分析,2001年全球跨国并购额已为5940亿美元,但较2000年下降了一半,并购的案例数也从2000年的7800件下降到2001年的6000件。其主要原因是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乏力,削弱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对投资的能力和意向。但在这种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中国经济风景独好的形势下,可以说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进行联合或并购成本较低的时候,也是中国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较好时机。根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2001年,虽然跨国并购数量和规模大幅下降,但仍然是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在过去的两年中,从亚洲地区流出的外国直接投资从新建投资转向以并购为主,2001年规模达到25亿美元,占该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0%左右”。由于中国的经济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独放异彩,这必然与引资国及其企业的合作带来机会,这就是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为跨国公司的—个重要条件。

4.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和状况,为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条件。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也不断强大起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不断增强,对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无疑起着支持和促进作用。

(1)国家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上升,是中国跨国公司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和后盾。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起突破1亿万美元,2002年达到1.23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第6位;2001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5098亿美元,也位居世界第6,2002年进出口总额达62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我国的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等的产量是位居世界第一,农产品中的谷物、肉类、花生、水果等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一。不仅许多总量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经济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引人瞩目。从1998年到2002年这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在7%以上,而从1989年到2001年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达9.3%,比世界经济增长快6.1个百分点。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具有强大的整体经济实力。

就国家竞争力而言,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IMD)在2002年的《世界竞争力年报》中的排位,中国国家竞争力位居世界31位(2001年为33位,2000年为30位,2002年后退的主要原因是新增加的两个国家爱沙尼亚和斯洛伐克参与排名,这两个国家部分指标好于中国),如下表所示:

表5中、日、韩竞争力及相关指标

中国

日本

韩国

2001

2000

2001

2000

2001

2000

国际竞争力总排名

经济绩效

政府效率

商业绩效

基础设施

33

7

35

40

39

30

5

32

37

34

26

10

28

30

19

24

17

28

26

15

28

19

31

31

34

28

13

33

27

28

IMD:《2001年世界竞争力年报》。

显然,中国作为一个基础较差的发展中国家与日本这样的经济强国比较,竞争力的差距也在缩小。而从我国工业发展及竞争力状况,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力》的资料有:

表6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相关指标排位

199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技术结构排位和技术含量比量①

199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集中度和出口集中度(括号中数字)排名

排位

中等技术含量产业份额

(%)

低技术和资

源型产业

(%)

所有经济排名

发展中国家排名

位次

占世界的

比重(%)

位次

所占比重

(%)

22

51

49

4

(7)

6.3

(3.9)

1

(1)

29.0

(17.0)

此表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发展报告2001/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中表A2.16和表2.4整理。①共对7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位。

表7我国制造业技术结构及R&D投入集中度排位

1998年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排位①

1995-1998企业R&D投入集中度排位②

技术比例(%)

所有经济捧名

发展中国家排名

排位

高技术

中技术

中高

技术

位次

所占比重

(%)

位次

所占比量

(%)

9

18.2

18.4

36.6

4

6.1

此表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中表A2.17和表A2.8整理。

①共对7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位;

②中国在所有经济排位中没有进入前10位。

中国已经具有了较强大的综合国力,且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和工业的行业竞争力处于中上水平,并且还在不断提高,这些都为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为跨国公司、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2)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币值坚挺,为中国跨国公司提供了投资条件。我国的外汇储备截止到2003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额多达3465亿美元,同比增加了42.7%。具体一点看,从2002年底到2003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从2800亿美元增长到3450多亿美元,仅半年时间就增加了600多亿美元,而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我国的外汇储备还将显著增加。理论上,外汇储备量与人民币汇率呈正线性相关关系(有研究表明,相关系数r=0.98),外汇储备量的增长会促使本币汇率上升,即货币对外升值,而表现为币值坚挺态势。另一方面,进行国际直接投资,需要支付款项和转移资本,即需要外汇。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阿利伯的观点,国际直接投资通常会从汇率坚挺的国家流出,他证明了如果跨国投资企业拥有相对坚挺的货币,则在汇率上可获得所谓的通货溢价的额外收益。同时从经济整体看,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带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会影响国家的外贸出口规模。所以,从政策上,为了释放某些压力,防患一些风险,同时也为了充分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应该允许企业自己保留更多的外汇,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去投资,进行跨国经营。显然,丰富的外汇储备,坚挺的人民币汇率对海外投资是一个有效的刺激。

(3)中国产业实力的提高,是中国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实体依据。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按工业竞争力指数(CIP)的标准,中国工业竞争力排名世界第37位。

表8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家工业竞争力排行榜(部分)

国家或地区

排名

1998

1995

新加坡

1

6

瑞士

2

1

爱尔兰

3

15

日本

4

2

德国

5

3

美国

6

5

瑞典

7

4

芬兰

8

7

比利时

9

8

英国

10

12

中国

37

1

表9主要国家和地区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统计表

出口额(百万美元)

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

国家和地区

世界总计

1990

2390.00

1999

4217.30

2000年

4630.00

1990年

70.5

2000年

74.9

美国

290.49

575.33

650.17

73.8

83.2

德国

375.65

465.34

458.72

89.2

83.2

日本

275.13

393.14

449.69

95.7

93.8

法国

161.31

238.54

244.99

74.5

82.2

英国

146.71

224.98

229.56

79.2

80.8

中国

44.31

172.06

219.86

71.4

88.2

意大利

148.08

208.46

209.87

87.0

88.3

中国香港

75.64

164.70

192.50

91.8

95.1

加拿大

73.31

159.03

175.64

57.4

63.5

资料来源:长城战略研究所《2002年科技发展报告》。

根据长城战略研究所的《2002年科技发展报告》,200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已达35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制造业产品达2.2亿美元。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中国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的成长,制造业增加值占CDP比重基本维持在40%左右。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一个重要象征就是生产能力迅速扩张。根据初步统计,我国有上百种制造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位居首位,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产品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我国制造业中的部分企业将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实体。只要以中国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在21世纪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全力以赴发展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条件,将中国制造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过渡到竞争优势,便能迅速成长起一批中国的跨国公司。

中国的企业要成长为具有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还面临许多问题,毕竟中国经济的真正快速发展才仅仅20多年,且脱胎于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世界科技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没有停止,一直在快速前进。中国企业要成长为跨国公司,还必须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运行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和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广泛深入地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必须改革政府的管理体制,使其高效透明,必须扩大企业规模,壮大企业的实力。

参考资料:

[1]联合国贸发会.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R].2002—09—17.

[2]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5。

[3]司岩.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证与战略[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2.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12

上世纪40年代,是慈善捐助新兴发展的时期。那时,企业纷纷建立企业或社区基金,通过慈善捐助帮助穷人和贫困者。到了60年代后,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们更加重视企业对社会道德的遵守。伴随着法律的逐渐完善,压榨劳工、破坏环境、漠视人权的行为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企业开始主动地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义务,比如捐资助学、资助艾滋病人等等。

自20世纪80年代起,企业社会责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当时,劳工问题成为社会责任领域的关注焦点。劳工运动促成了有关劳工权益的全球化讨论,国际劳工团体开始与跨国公司谈判,要求他们为供应链上的企业行为承担责任。90年代初期,责任消费逐渐在西方社会萌芽初生,美国劳工及人权组织针对成衣业和制鞋业发动了“反血汗工厂运动”,“血汗工厂”品牌生产的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抵制。为了维护自身的声誉和商业利益,一些大企业以制定社会责任守则、建立社会责任体系为手段来采取危机公关,如沃马特、锐步等。与此同时,很多行业性、地区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的组织纷纷建立社会责任守则。截至2000年,全球共有246个社会责任守则,其中118个由跨国公司制定,其余由商贸协会、多边组织或国际机构制定。从守则制定分布来看,欧洲、美国起到了绝对的带头作用,美国的企业甚至开历史先河,将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纳入公司法中。

21世纪:迎接全面责任竞争时代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00年后,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时期。这时一个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逐渐被人们所广泛关注。于此同时,企业的竞争也已经由单纯的产品质量、价格竞争发展到全面责任竞争阶段。21世纪,社会责任已成为全社会对企业的期望。

全球竞争力报告篇13

香港首次进入前十

世界经济论坛是目前国际上从事竞争力评价最著名的机构之一,它从1979年开始对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进行评判,通过综合因素考评,推出一年一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

 

在2011年的报告中,香港排列第11位,亚洲区进入前十的只有新加坡(排名第二)和日本(排名第九)。

进入2012年,在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指数排行榜上,亚洲区内新加坡依然稳居第二,与上一年持平;但香港则首次进入前十,位居第九;日本则降至第十。三地均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列。

 

《报告》指出,中国香港持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保持着卓越的高品质,比如便利的交通运输、电信和电力系统。另外,该地区的金融市场保持了很高的效率和可信度,尤其是银行。该地区保持活力的关键,还表现在非常好的劳动力市场效率(第三名)上。

 

当然,《报告》也指出,为继续提高中国香港的竞争力,需要在两方面进一步提高:一是高等教育和培训,二是创新。

全球竞争力指数以12个主要竞争力因素(支柱)为基础,反映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世界各国的竞争力状况。这些因素包括机构、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就绪度、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和创新。

 

对于香港晋身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十大之列,且仅次于新加坡成为亚洲第二大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香港政府发言人称,自由开放的贸易市场、法律制度、理想的营商环境、稳健的财政政策、成熟的制度及运作良好的金融市场,均是香港赖以成功的关键因素。

 

香港优势武器

2012年10月20 日,一个平常的日子,香港金管局突然向市场注资港元。到11月2日,总共注资300多亿元港元,承接美元沽盘,以压低汇率,这是一场香港稳定金融市场,狙击热钱的“金融之战”。

 

其实,这不过是香港保持港元平稳,保持市场平稳的惯常办法。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6400亿港元热钱流入香港,但香港金融体系安然无恙。更早些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索罗斯等趁着新兴的特区成立不久,向港元发起阻击,但最终香港金融体系有惊无险。

 

这就是香港的金融业:一个得到全球肯定的、稳定而值得信赖的金融市场。这也是香港最引以为自豪的本钱,是执香港之牛耳的支柱产业。

香港是一个活跃的金融中心,拥有先进的金融基础设施,世界级水平的金融专才,完善的监管制度,而且资金的流动性和效率都很高。

在香港,最引人注目的地标建筑多与金融有关:几何图形的中银大厦、流光溢彩的汇丰银行大厦、国际金融中心(一期、二期)……花旗、渣打、东亚等全球排名前100家的银行中,70多家在这里都有一席之地。

 

2011年,在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首次公开招股的集资总额达到2600亿港元,连续三年占全球第一位。

金融服务业对香港经济的贡献近数十年增长显著。数字显示,30年前香港金融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不足7%,但到2010年已经倍增到15%。在香港所有就业人口中,金融业从业人员占6%,达22万人,他们带来的经济增值相当于每人120万港元,大大高于其他主要行业每名雇员的增值额。

 

香港被称为“上帝给中国人的礼物”,它与纽约、伦敦同称为“纽伦港”。这是世界金融资本24小时开市、闭市的运行路线图:香港市场-伦敦和欧洲市场-美国市场-香港市场……当美国市场闭市后,香港市场随即开市;而当香港市场即将闭市时,伦敦及欧洲市场开市了;伦敦及欧洲市场闭市后,美国市场又开市了……如此周而复始,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时差条件,赋予香港特殊的金融角色,令香港填补了欧美两大市场闭市之间的空隙时间,成为国际金融市场24小时不打烊营业所。不难想象,如果没有香港作为中间连接点,世界金融贸易会因为“晚上”而停止运作。

 

香港优势解码

除了金融服务业,香港,一个仅仅1000多平方公里、没有天然资源、鲜有世界级知名企业的小岛,何以在世界如此“闪亮”?

自由开放的贸易市场、严格的法律制度、理想的营商环境、稳健的财政政策,成熟的制度,是其优势所在。如今,更多人相信,“中国因素”,是香港最大的优势,成为香港保持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很多人认为,香港始于1960年代的经济起飞,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内地不发展,自身封闭而令香港获得巨大的机遇,担当着内地与世界连接的近乎唯一的经济桥梁,令香港成为世界航运、贸易中心。而中国内地19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则给了香港发展巨大的腹地和空间。

 

到了今天,这一点更加明显,中央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正在进一步提升香港的各项优势。梁振英日前承认,背靠祖国是今天香港最独特的优势。回顾回归以来的15年,中央通过“个人游”,向香港提供源源不断的旅游客源,增加服务业就业、保持消费零售市场的畅旺;通过CEPA的实施,向香港开放内地巨大的市场。自2006年1月1日起,内地对所有原产于香港地区的进口货物实施零关税。截至目前,内地对1734项香港产品实行零关税。据统计,CEPA实施以来,CEPA项下内地自香港商品进口额合计为50.4亿美元,关税优惠为28.7亿人民币。

 

截至2011年底,港资企业在内地投资总额累计5267.1亿美元,占同期内地吸收境外投资的45.1%。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改革前,香港投资企业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2008年后,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施行前设立的香港投资企业,原先享受的定期减免税优惠,按规定继续享受到期满为止。

中央还从多个方面帮助香港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其中,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是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一项重要措施。据统计,2009年至今,在港累计发行人民币国债340亿元。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11年中国大陆对外投资总额的65%,是在香港或通过香港完成的。中银国际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程雁说,由于香港市场是一个国际金融平台,各种资金都在这里汇集,来自中国内地的资金占到资金市场的50%左右。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