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冶金专业论文实用13篇

冶金专业论文
冶金专业论文篇1

二、开展实验室开放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而实验室开放项目与普通的实验相比,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的要求更高。作为成立不久的新专业,面对科研基础薄弱、设备和经费不足的局面,如何促进实验室开放项目的顺利开展并且保证实施的效果,是全体教师关注的焦点。为此,系里分别从硬件环境、软件师资和参研学生的筛选三个方面进行了充足准备。首先,冶金工程专业的实验中心经过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不仅新增了感应炉、高温烧结炉等一系列教学科研设备,实验中心的布局及环境也得到了良好的提升,为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证。其次,在师资方面,经过自愿报名和专家组评选,最终挑选有经费、有能力的优秀教师指导开放项目,从而为项目的选题、经费和实施提供了保证。最后,在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学生人选方面分三个阶段进行选定。第一阶段,对自愿报名的学生进行摸底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学习成绩和学习时间的投入多少,选择成绩较好且学习时间投入较少的学生,这样能保证被选中的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进行项目的执行;第二阶段,对选择出来的学生进行简单的项目背景介绍,引导其进入课题,之后分配给学生一到两个月的自学时间,深入全面地了解课题,这是为了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查阅文献的能力;第三阶段为课题答辩环节,学生需要将查阅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消化吸收,完全理解之后再在答辩环节表达出来。通过答辩的学生才是最终参加开放项目的人选。选定学生之后就可以深入开展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即从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方案的制定到具体的实验操作,以及后期的数据处理等全部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则主要起到“三导”作用,即“引导、指导和督导”。因此,学生执行项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很好地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充分利用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职业认识

我校的实践环节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个性化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毕业设计(论文),其中在生产实习中,学生与企业的直接接触时间最长,且有充足的机会与现场工人师傅讨论交流,这是强化其职业认识的最佳途径。目前国内高校生产实习的主要方式有跟班式、参观式、现场讲座式以及座谈交流式。考虑到我校的生产实习周期短(一般2到3周)、任务重(炼焦车间、烧结车间、炼铁车间、炼钢车间、炼铸车间等)以及学生自身的安全问题,历年来的生产实习多采用“参观式”。整个实习下来给学生的感觉就是“走走看看”,学生缺乏对岗位的深入了解,印象不深刻,实习效果较差。为此,自2012年开始专业对“参观式”的实习方式进行了改进,并增加了现场讲座式和座谈交流式。在“现场参观”的过程中,要避免“走马观花”,首先要对学生们明确实习的目的,及时下放任务书及实习计划安排,然后有选择、有重点地参观:对有高炉、转炉、轧机等设备的车间,多分配时间,多做讲解;对炼焦炉、烧结机、制氧机、缓冷机等附属设备则“提纲挈领”式讲解。带队教师要尽量安排时间让学生向一线工人师傅取经,内容包括现场操作经验、岗位特点、工作制度等,使学生对各岗位有充分的认识。“现场讲座式”实习方式是邀请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讲解其负责的设备(如烧结机、高炉等)特点及该设备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基本原理等内容。有的工程师在讲座的过程中还进行现身说法,就大家敏感的考研、工作、自身职业发展和钢铁行业的历史规律、最新动态等内容进行互动交流,效果颇佳。“座谈交流式”实习主要是请有经验的现场人员为学生解答一些参观过程中遗留的与实际生产相关的问题,并就其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本行业的了解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加深学生对本行业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

四、区别安排毕业论文(设计),促进毕业生与未来对接

毕业论文(设计)是我校冶金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最后一环,学生做完论文就面临着就业或者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由于我校的冶金工程专业暂时还没有硕士点,因此,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按照“985工程”或“211工程”等高校通常采用的“博士带硕士,硕士带本科生”的方式难以实施,近几年的毕业论文(设计)都是由指导教师亲自指导,“手把手”式地教学生如何一步步进行实验。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由于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太多,而且学校要求“一人一题”,且四年内的论文题目不能相同和类似,因此每年的毕业论文题目都是教师们绞尽脑汁想出来的,缺乏必要的研究基础和课题的深度。第二,做实验需要有经费支撑,而指导教师大多参加工作时间尚短,处于课题研究的摸索探究期,未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而且很少有经费入账,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大部分毕业论文的费用只能自己筹集。第三,从学生角度考虑,这一环节的安排还涉及到与毕业去向的对接问题:对于毕业之后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跟着指导教师做科研是合适的和必需的,因为可以很好地锻炼其深入钻研课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的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多了解和熟悉工厂的布局、设备等情况,以缩短其就业后的适应期。根据师生的实际情况,并吸取兄弟院校的经验,自2012年起对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实施进行了合理改革,在原来单一的“做实验”型毕业设计基础上,增加了设计型和在企业做课题的选题模式。安排的原则是:对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安排设计类课题和在签订工作的企业做课题,前者如设计工厂布局、高炉车间或转炉车间、高炉、转炉或轧机等,通过做设计让学生深入掌握现场的车间格局、设备构造,并通过对设备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工艺原理基础知识的理解;而在企业做的课题往往是由企业提出,他们希望毕业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指导教师则全程监督指导,保证论文质量。考研的学生则偏重于做毕业论文,通过文献的查阅和综述、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过程的具体执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考研学生日后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冶金专业论文篇2

以培养冶金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技术能力为宗旨,恰当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及逻辑关系,加强本科生工程能力培养力度。专业课理论教学中,以讲授冶金工艺基础知识和生产控制基本规律为重点,培养学生冶金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结合冶金行业工程案例讲解,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和工程设计问题,培养思维判断与分析能力。例如,氧化铝生产工艺专业课,根据氧化铝生产主要流程,从原料制备到氧化铝成品生产共12个主要工序,制定12个专题讲座,在阐明原理的基础上,采用视频、图片辅助,详细介绍工业化生产中的主要设备、工况条件及调控机制,使氧化铝冶炼过程讲解更加具体。在入学教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专业,掌握一定专业知识[4]。介绍教师的研究课题及参与的工程项目,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冶金研究领域有关最新科研成果,提高专业和科研兴趣。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提供图、文、声、动、实等信息,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讲座,了解专业最新发展,开阔科技视野,加深对专业的认识。

二、优化教学方法及资源

(一)工程案例教学法

结合冶金工程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工程案例教学法,并将大量工程实践研究成果编入教案,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培养知识应用、思维判断和分析能力。聘请企业工程师任教。外聘的校外导师定期以生产流程工程技术路线及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案例,讲授冶金专业生产实践,传授专业知识在生产实践的应用。目前,学院已聘请了3位分别来至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贵州中铝铝业有限公司及贵州华锦铝业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为冶金专业校外指导教师,近期将与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大龙锰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省内企业合作,聘请具有一线丰富生产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为校外导师。

(二)实验室教学平台

本科生实验课大多数是基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的验证性实验,是提高专业基础实验技能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专业基础实验技能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重点在于仪器使用、基本操作规范和对基本实验现象的理解[5-6],加强冶金工程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极为重要。目前,冶金实验中心规划建设的主要实验室为“冶金专业基础实验室”、“仪表实验室”、“矿物预处理实验室”、“有色金属冶金实验室”、“钢铁冶金实验室”、“冶金环保实验室”及“分析实验室”。所有实验室建设方案已完成,相关主要设备已完成选型,保证冶金工程本科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三)虚拟仿真实验室

近年来,虚拟仿真技术被应用于冶金工程专业实验、实习和课堂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7-9]。冶金实验中心规划重点建设实验室有“虚拟仿真型实验室”,主要建设内容有“钢铁生产全流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烧结、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等系统全流程实验教学资源为核心,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资源,结合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该中心规划采购METSIM过程模拟软件,应用于冶金工艺流程热量平衡计算、化学反应、过程控制、设备设计、成本估算和过程分析,实现实验过程零污染,教学资源零消耗,实验无危险性[6],实验教学内容丰富,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为冶金工程专业工程师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四)实习基地平台

按照冶金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集中实践性环节学分比例占整个培养方案的17.14%,具有相当分量。本校已与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签订《冶金专业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合同,共建冶金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企业进行,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实现专业基本应用能力培养。实践基地主要为冶金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场所,项目实施后,将定期聘请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生产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项讲座和培训,可满足每年300人次冶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践需求。根据冶金专业发展需要,学校将陆续拓展实习基地建设,选择国有或地方大型骨干冶金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增加冶金专业实习基地的多样性。

(五)“双创”项目全覆盖

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确立了“113”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双百分百”),即“让100%学生接受创新创业知识教育,资助100%学生经历创新或创业训练,期待3%学生取得优质创新创业成果”。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由学生自愿选择专业老师,并在其指导下,申报“双创项目”,独立开展立项项目的实验研究、撰写论文、完成课题。以本文指导的2016级3名本科生为例,经过一年来实验室科研项目实践,在专业认识和科研开展基础手段方面获得较大提高。

(六)提高师资队伍工程教育素质和水平

冶金专业论文篇3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拓宽专业、宽口径专业教育已成为冶金领域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目前,冶金工程专业设置涵盖了钢铁冶金专业、有色冶金专业和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改变了过去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由“对口”向“适应”转变的进程。但是,也应认识到,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物理过程在冶金中的重要性日显突出,物理冶金和化学冶金(传统冶金)同等重要。冶金工程专业的教学重点以化学冶金学为主是毋庸置疑的,但适当增加、补充和生产密切相关的物理冶金学的教学内容也是大有裨益的。首先,物理冶金学和化学冶金学是冶金工程学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例如钢铁生产是从铁矿石中提取钢铁并加工成钢材的过程,包括炼铁(焦化、烧结)、炼钢、精炼、连铸、轧钢、热处理等工艺环节。钢铁生产的集成技术已经打破了冶金、轧钢和热处理的明确分工,尤其是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兴起,更是将炼钢、连铸、轧钢等工艺环节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为了得到性能合格的钢材,需要控制钢材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化学冶金学可以解决化学成分控制的问题,在钢铁生产中由连铸之前的工艺环节完成,最终的组织状态则通过后续的成型加工和热处理实现。可见,钢铁生产需要化学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的综合知识,只有把两者结合才能解释并解决钢铁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目前,冶金工程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化学冶金,尽管也开设了金属学等课程,但内容宽泛,针对性不强,学生对钢材加工和热处理过程中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变化不甚了了,无法对钢铁生产建立起系统、全面的认识。其次,物理冶金学和化学冶金学的内容是互相联系的,通过物理冶金学的学习,能够促进对化学冶金学的深入理解。例如:冶金过程热力学中自由能的计算,是判别、变更或控制化学反应发生的趋势、方向和达到平衡态的手段,运用热力学计算可以分析钢中元素的氧化还原问题。由于Cu氧化的标准自由能和铁相比更高,在炼钢吹氧过程中,将被铁保护而不被氧化。而铜是钢材热加工产生热脆的有害元素,这是由于加热过程中铁被氧化,铜在轧件表面富集,成为液相后沿奥氏体晶界渗透,弱化晶界而造成热塑性降低。所以,只有通过配料降低钢中的Cu含量。这样,就会对Cu在钢中的危害、控制及氧化还原的热力学条件有了系统的认识。可见,通过物理冶金的学习,冶金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冶金过程热力学中元素氧化还原的规律性,认识到合理控制化学成分的必要性。另外,物理冶金课程在冶金工程专业的引入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毕业生的适应性,促进将来工作和事业的发展。钢铁生产中需要专才,更需要通才。钢铁生产的集成技术已经打破了冶金、轧钢和热处理的明确分工,化学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只有具备了化学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的综合知识,才能使毕业生对操作岗位的工艺特点和目的要求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才能对复杂工艺环节的影响因素做出准确判断,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市场疲软和原材料涨价的双重影响,压缩了钢铁行业的利润率空间,而且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新产品开发更需要具备化学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的综合知识,对冶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知识面和综合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Ti微合金化高强钢的开发主要是利用了纳米尺寸TiC的沉淀强化作用,需要通过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来实现,但由于钛容易氧化的特点,必须在精炼后期用铝充分脱氧后加入钛才能提高其收得率。通过类似产品开发的实例,将枯燥的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结合,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冶金学和化学冶金学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增加物理冶金教学内容的实践

冶金专业论文篇4

随着我国冶金行业持续、快速、高效的发展,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加速冶金行业的转型升级。新型的现代冶金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当前冶金工程毕业生就业市场化、需求专业化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冶金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的大趋势下,探索适应时代特点的新型冶金人才培养方案业已成为目前冶金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关键工作[1-3]。而本文拟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冶金工程专业办学的实践出发,分析了新办冶金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冶金实践教学新方法、新创意,以期为加强冶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理论参考。

1 冶金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1.1 实践环节与课程教学脱节

现代化钢铁厂生产与过去相比较已经发生了的巨大变化,过去绝大多数的手工操作,经验操作,已逐渐被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模糊推理等自动化操作、计算机控制的现代炼钢所取代。而目前江苏科技大学冶金工程本科生的教学与传统的冶金本科院校一样,大多还停留在专注冶金理论的讲授,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与现场接触少,造成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深度与广度远远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此外,从周边五大钢铁集团(沙钢、永钢、新澄、中天以及龙腾)的反馈信息来看,真正毕业以后能马上从事生产的学生微乎其微,一般都要经过至少半年实训,给企业正常的生产造成一定负担。

1.2 实践教学的老师人数少

江苏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的实习方式:指导老师1~2名带领两个班学生到事先联系完的钢铁企业(烧结厂、炼铁厂、钢铁厂以及轧钢车间)等参观学习。首先,企业指派一位工程师傅对其所在分厂的工艺流程进行讲解;然后以班为单位,由师傅带领实地参观,师傅顺着工艺流程对每个工序重要的设备逐一介绍,在轰隆的机器声中只有3-5名同学能听清楚师傅的讲解。这种循规蹈矩实习模式,学生往往只看到了表观现象,根本不了解钢铁厂布局、功能区域划分、各区域主体设备、基本原燃料的种类,达不到实践教学预期目的。

1.3 企业不再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现代型的企业不再以前那样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尽管我们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还能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近年来,尤其是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对生产现场管理越来越严格。冶金专业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接收学生实习并不会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反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可能影响现场生产的调度,上述问题导致冶金企业不愿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新时期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手段方式如何应对教学对象、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了保障教学的效果,必须对传统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2 丰富冶金教学实践内容

鉴于以上冶金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充分调研相关兄弟院校(东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科技学院以及苏州大学)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出如下的解决措施与建议。

2.1 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传授现场经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积累实战经验,通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作专业讲座,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通过丰富教师的实际现场经验,如要求新进教师下厂实习半年培养“双师型”人才,为学生实习实训以及相关教师的科研实践打下了良好基础。

2.2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实施小班选修实习

冶金实习实践采用学分制,必修8学分。冶金实践课程实行多样化选课,按学分分类:认识实习两周1学分、生产实习三周3学分、生产实训四周4学分、虚拟实习(世界炼钢大赛)4学分、创新计划(冶金相关且学校认证)4学分,以及学生自主或者学院指派下企业实习(利用假期且企业盖章),实习半月为1学分,该实践环节最多4学分。

2.3 依托大型钢铁集团,建设“订单式”培养计划

利用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毗邻周边五大钢铁集团交通便利的条件,强化校内实习基地与各钢铁集团的实习示范中心衔接的紧密程度,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建立校内实习基地自己的特色,扩大学校的双师人才库,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强化校企合作广度与深度。

2.4 建立和完善冶金数值模拟与仿真实验室

引入东北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学校的冶金教学辅助软件CAI,建立包括烧结机、高炉、铁水预处理、转炉、LF炉、RH炉等典型冶金工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基地。同时,利用冶金模拟仿真平台,直观表现冶金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为基础创建实践模拟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实践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构建持续的“双元制”冶金实践教学平台

目前冶金教学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好坏的关键在于“双元制”的建立与应用,20多年前,德国纽伦堡技术大学所提出的“双元制”(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教学模式,强调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目前,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从自身的办学实际出发,利用张家港产业研究院技术力量以及毗邻周边五大钢铁集团的交通便利条件,已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10余处以及相关的研究生工作站20多家。学院充分理解“双元制”冶金实践平台的真谛“双元互动,校企双赢”,即钢铁企业为学院提供资金、设备模型、技术师资、管理经验、培训实习教师等,学院为钢铁企业提供员工学历培训、输送冶金毕业生等服务。在此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从学院的办学实际出发,提出了培养实践能力与理论功底并重的应用型人才的学生培养战略,达到一种对企业、学院、学生都有利的“三赢模式”,争取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结语

通过重视和加强冶金工程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性环节种类与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突出江苏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培养特色,才能培养出 “实惠、好用、全能”的现代冶金行业急需的创新实用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冶金专业论文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87-02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新问题。依据有色冶金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制订有色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把有色冶金行业的新发展、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学课程体系中;同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加强对学生专业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有色冶金工业及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有色冶金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特点

有色冶金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在有色冶金企业生产一线中从事岗位技术操作,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实践操作技能,在生产岗位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并能够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人员。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有色冶金技术的快速发展,有色冶金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色冶金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与有色冶金专业或生产岗位相适应的基本专业知识;掌握有色金属各生产工序基本的岗位操作技能和操作规程,熟悉各生产工序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并达到在岗工作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培训考试,取得火法冶炼工、湿法冶炼工等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具备专业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有色冶金企业技术改造、工艺创新、设备更新换代将对有色冶金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只有具备专业创新能力,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技术技能型人才要熟悉新设备、了解新工艺,具备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创造性地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同时,要能够根据岗位实践操作过程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意见,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才能胜任岗位工作。

二、高职有色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有色冶金产业人才规格及岗位需求,按照有色冶金技术职业资格标准,经过培养使学生素质和能力达到相应的目标。一是专业知识目标: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各种有色金属生产的基本过程、生产技术条件和主要设备结构等专业知识。二是专业能力目标:掌握有色冶金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生产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有色金属冶金生产一线岗位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对有色冶金生产工艺改进、设备结构局部改造的能力,新技术运用、推广的能力,以及生产岗位技术现场管理的能力。三是社会能力目标: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勤恳工作的敬业精神,良好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意识,较强的工作计划、活动组织和协调能力。四是方法能力目耍壕哂薪锨康难习能力,通过查阅专业资料、文献和计算机网络等取得专业信息的能力,较好的判断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能力。

(二)人才培养定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专业定位上与本科院校有一定的区别,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根据有色冶金企业的岗位需求,高职有色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为以下四类岗位:一是有色冶金生产岗位,主要在生产一线从事各种有色金属实践生产工作;二是有色冶金生产管理岗位,主要从事有色冶金生产过程的技术管理工作;三是有色冶金生产工艺改造和新技术研发岗位,主要负责组织实施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及新技术研发工作;四是有色冶金生产过程及产品分析检验与工艺试验岗位,主要从事有色冶金原辅材料、生产过程技术控制检测和冶金产品的质量检验分析工作。

三、高职有色冶金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树立发展意识和学习意识,总结并吸收先进、可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加强实践调研,有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势与特色,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设立人才培养方案。在明确人才培养具体目标及定位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来制订高职有色冶金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优化教学课程体系。传统的课程体系由于课程安排不合理,专业课程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教学少。高职学生基础较差,过多、过深的理论教学会让他们难以接受,很多学生由于听不懂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因此,需要对原先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把过去以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课程体系,逐步优化为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上,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课程体系。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重点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操作能力的实训,增加实践操作教学学时,使综合实践性教学学时占学生总学时68%以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专业技能和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开展实验或实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可考虑实施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的“理实一体,仿真教学”的教学模式。有色冶金生产过程一般都是在高温、高压或酸、碱等危险条件下进行的,在校内实训室难以进行生产实训。为此,可通过建设有色冶金仿真实训室来解决这些难题,即利用有色冶金仿真软件用大量的现场生产视频、图片,采用3D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有色冶金实际生产的全过程。学生通过操作界面对各工序的生产状态进行有效操作,真实地再现有色冶金生产操作过程。老师通过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对操作过程进行实时评分,让学生知道操作过程的得失,不断提高操作技能。通过仿真实训,学生能亲身体验生产过程,学到企业生产岗位相关知识和技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进行广泛的有色冶金企业调研,了解国内外有色冶金产业发展趋势,对接区域内有色冶金技术产业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用人要求,确定有色冶金生产岗位群及其对应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与有色冶金企业深度合作,聘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作为校外兼职教师,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实施、管理与考核评价等。基于企业专业人才需求和有色冶金职业能力特点,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学校、企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专业核心课程的全部或大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在合作企业或校内有色冶金仿真实训室进行,交替进行“实践”与“理论”教学。企业中的教学主要是跟班“工作”,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监控与考核评价,学生作为企业的“学徒”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和“学习”;经过反复交替学习和训练,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高职有色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将发生变化。培养高职有色冶金技术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应以有色冶金企业岗位人才需求为基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不断优化高职有色冶金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经验与教训融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为有色冶金企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冶立,朱光俊,杜长坤.应用型冶金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8(1)

[2]杜长坤,吕俊杰,朱光俊,等.冶金工程专业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5(6)

冶金专业论文篇6

1国外冶金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物理化学的概念开始应用到炼铁和炼钢方法上,并出现了专门研究冶金化学反应的“冶金过程物理化学”。1925年英国法拉第学会的炼钢物理化学会议,标志着人们开始应用物理化学,特别是用热力学原理及研究方法分析论证冶金过程。Schenck于1932年出版了《钢铁冶金物理化学导论》专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冶金物理化学专著,奠定了冶金物理化学的学科基础,使冶金物理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1]。20世纪40年代后,冶金物理化学在钢铁冶金、有色冶金、真空冶金及半导体冶金等领域迅速发展,在冶金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促进冶金工业的发展、提高冶金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探索冶金新流程和新工艺、发展冶金新技术等方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使冶金物理化学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2]。1948年法拉第协会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冶金物化学术会议后,冶金物理化学进入朝气蓬勃发展的新阶段。1974年在西德召开的国际炼钢学术会议上,西德马普钢铁研究所所长Engell把“高炉动态动力学模型、钢铁中含硫形态的控制和固体电解质快速定氧电池”誉为冶金上的三大发明,标志着冶金物理化学的发展进入深入阶段。

2国内冶金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冶金物理化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北京钢铁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魏寿昆是创始人之一。20世纪60年代,我国冶金物理化学的发展,基本上承袭了原苏联的培养模式与体系,这种教育模式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冶金上三大发明。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技术向冶金物理化学渗透,如低能核物理(金属离子束注入表面改性物化研究)、等离子体物理(等离子作用下冶金反应物化规律)、遗传工程(生物冶金基础研究)、激光技术(激光热处理相变规律的物化本质)、超声技术(超声波净化钢液,去除夹杂物机理研究)等,而计算机在冶金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冶金物理化学的重要领域[3]。冶金物理化学的发展需与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去指导生产实践。然而,冶金物理化学的发展又必须高于或超于冶金生产,只有这样才能为冶金生产发展的未来储备技术。以下简要介绍国内几所代表性院校的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发展情况。(1)北京科技大学:1956年魏寿昆等人在物理化学系创建了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研究生,学制五年半。1960年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归属冶金系;1963年冶金物理化学专业重新调回物理化学系。在魏寿昆教授的带领下,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成立了偏重冶金物理化学理论研究的物理化学系冶金物理化学课程组和偏重应用研究的冶金系冶金原理课程组。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成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专业;1987年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冶金物理化学重点学科。专业主攻方向:冶金热力学及冶金动力学。魏寿昆在冶金热力学方面造诣较深,他的科研团队先后进行过钢铁脱硫、钢液脱磷、活度理论、选择性氧化、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和冶金热力学在中国特有矿产综合提取金属中的应用等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并获得多项国家奖项。(2)中南大学:1959年,以陈新民为代表,在中南矿冶学院理学系组建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并担任教研室主任。1960年开始正式招收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1963年,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转入选冶系;在1971年底,选冶系撤销,恢复有色冶金系后,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归入有色金属冶金系;1979年,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转入化学系;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成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专业;1994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4年,冶金物理化学教研室从化学系分出组建校直属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学与化学新材料研究所;1999年,冶金物理化学与化学新材料研究所并入冶金科学与工程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本科生招生到1998级,从1999年起本科专业按冶金工程一级学科招生;2000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6年再次被评定为湖南省重点学科[4]。专业主攻方向: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分离与综合利用、新型化学电源与新能源材料等具有特色优势的研究方向。陈新民教授的科研团队研究了“金属—氧系热力学和动力学”“高温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等课题,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有色金属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3)东北工学院:1958年9月,理学系设金属物理化学专业,同年开始招生,1959年学制改为五年半。1961年5月,由物理化学、冶金原理、普通化学教研室调出部分教师,正式成立冶金物理化学教研室。1963年6月,由王常珍等人共同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确定专业名称为冶金物理化学,属于理工结合型的专业。1970年,理学系撤销后,划归有色系领导。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成为第三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专业。专业主攻方向:研究材料及冶金生产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规律及其应用,为国家培养冶金及材料(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及铁合金)生产过程中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及技术开发的科学技术人才。从这些高校的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的成立与发展,为我国冶金工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为我国冶金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冶金物理化学对山西冶金工业的影响

冶金物理化学是冶金学科的基础,在发展冶金新技术、探索冶金新流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使冶金从一种“技艺”转变为一种“科学”。冶金物理化学对开拓新的冶金工业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山西冶金工业的发展受资源、能源及冶金工业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山西冶金工业受国际铁矿石原料价格的影响,使山西冶金工业的效益与国际铁矿石原料的价格出现反比趋势。2006年第一季度,山西钢产量完成332.5万t,同比增长18.6%,增速比2005年同期回落20.7个百分点,比2005年年底回落0.3个百分点[5]。2006年1—2月份,山西冶金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79.9亿元,同比增长34.9%,实现利润9.7亿元,同比下降1.7%,经济效益也出现回落态势[6]。出现经济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山西冶金工业技术落后,自然环境受到了冶金工业发展的巨大影响,如废气、废渣、废水的大量排放以及采矿造成的地质地貌破坏等消极影响。面对山西经济效益的下降和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山西冶金工业必须要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山西的冶金工业要可持续发展,采取的唯一办法就是利用新技术减少冶金工业发展的负面影响。采用新兴节能降耗技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率,主要体现在COREX熔融还原炼铁技术、高炉喷煤技术、电炉废钢预热技术等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采用重大环保技术,综合控制冶金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效协调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既发展生产又创造良好环境的双赢目的。冶金工业技术的发展,能使冶金产品从普通钢材向优质钢乃至高级洁净钢方向发展,能克服能源和资源危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新技术都需要冶金物理化学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我国现代钢铁业的发展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4结语

冶金物理化学在认识冶金过程本质、发展冶金新技术、探索冶金新流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冶金物理化学的发展,在理论上,向深层次和综合性发展;在应用上,加强了对冶金过程和材料合成加工过程的科学指导。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具有创新的过程。“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在中国现代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培育出了众多优秀的科研团队,为中国的冶金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山西冶金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寿昆,李文超,张玉清,等.冶金物理化学发展趋势及优先研究方向[J].中国科学基金,1992(4):11-17.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冶金与矿业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3]魏寿昆,李文超,徐采栋,等.冶金物化学科的发展设想[J].钢铁,1992(5):62-64;27.

[4]李劼,滕明琣.中南大学冶金工程学科发展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

冶金专业论文篇7

初审编辑对稿件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稿件的命运,对此,初审编辑必须本着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对期刊负责的观念,认真审定每一个稿件,而《冶金经济与管理》作为科技期刊,提高初审编辑的责任意识是其做好初审工作的前提。现在,我国的科技期刊执行的是三审制的审稿制度,其中初审编辑的主要职责是:第一,检查稿件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第二,检查稿件是否《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办刊宗旨;第三,检查稿件是否在其他刊物上发表;第四,对稿件的质量和价值进行初步评价,以决定是修稿、退稿还是送专家复审。

论文初审作为三审制的基础,是保证《冶金经济与管理》期刊学术水平的第一道防线,是决定期刊科技水平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科技期刊的初审没有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责任意识淡漠,从而对稿件的初审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笔者在刚参加工作时,对初审工作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办刊宗旨,就可以送到专家评审,缺乏对稿件的内容质量的考量。该工作方式的实质是省略了初审程序,直接将稿件送去专家评审,这不仅加重了审稿专家的工作量,也浪费了审稿专家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其对《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形象有所下降。通过工作4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笔者逐步认识到了初审工作的重要性,工作效率大为提高。[2]

二、丰富学科相关知识

《冶金经济与管理》作为科技期刊,刊载的论文都是对冶金领域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的科技写作文体,其包含新观点、新结论。《冶金经济与管理》编辑初审的任务首先是对稿件的创新性和学术性进行价值判断,根据《冶金经济与管理》的期刊办刊宗旨及编辑思想对来稿进行鉴别、评价和筛选。这就对初审编辑的相关知识结构和把握学术动态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初审编辑不仅要丰富相关的学科知识,还应逐步向专业化学者的方向努力。因此,必须重视编辑的继续教育,通过网络、研讨会、培训班等方式丰富知识结构,不仅对本门学科有一定造诣,对临近相关学科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冶金经济与管理》的编辑,笔者对此更是深有感触。《冶金经济与管理》的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发展战略、技术经济、行业分析、节能减排、信息化管理、资本运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降本增效等。在从事编辑工作前,笔者就读于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对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熟悉,经常参加学院博士生导师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研讨会,关注经济管理这一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相关信息,对经济管理方面的稿件能够做出相对客观的价值判断,而对于行业分析、节能减排等栏目的来稿,由于笔者缺乏冶金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导致对这些栏目的稿件认识模糊,很难对其学术价值做出客观的评断。笔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信息的积累,以及与冶金专业学者的交流,经常参加冶金领域的学术研讨会、以及钢铁学会举办的各种的报告,逐步丰富了冶金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编辑初审的工作水平。因此,要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笔者需要比较系统地掌握《冶金经济与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冶金经济与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关注“我的钢铁网”、《中国钢铁业》等媒体报道的相关动态,以对稿件中涉及冶金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学科内容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价。

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稿件的初审工作,不仅要具有冶金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学科知识,还要掌握扎实的编辑学方法和技巧。初审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初审的效果。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科技期刊的编辑80%以上都不是编辑出版专业,笔者也是在取得东北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后直接从事了编辑工作。笔者虽然具备经济管理方面的学科知识,但是由于缺乏编辑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在具体的初审工作中,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应采取什么评价角度和评价方法,对初审的职责和主要任务也认识模糊。但是,在《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中,笔者参加了新闻出版在线组织的编辑出版专业在线学习课程,以及各类编辑相关的研讨会,系统学习了政策法规、编辑理论知识以及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等,对编辑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笔者在初审实践中,应用所学到的编辑学方法和技巧,不断总结经验,并通过积极参加编辑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认真学习《编辑学报》、《编辑之友》、《编辑工作论丛》、《编辑学刊》等编辑学期刊,丰富了编辑专业相关知识,提高了初审编辑的业务能力,熟悉了科技论文的初审评价方法,从而使稿件初审的速度和质量大为提高。[3]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冶金经济与管理》的编辑工作要求初审编辑的知识涉猎范围广、获取信息的速度快,信息的判断力强。随着期刊网络化的发展,各类期刊基本都上网,如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运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还可以了解当前的冶金领域方面的发展动态和特点信息。在《冶金经济与管理》期刊的初审工作中,借助这些网络学术资源可以评价稿件的质量创新性、寻找对口的审稿专家、发现作者的学术抄袭现象等。在稿件初审工作中,笔者主要利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通过主题词检索来判断稿件的新颖性:第一,将研究对象设为检索词,从中国知网搜索相关的文献,通过对比分析来判断稿件的新颖性;第二,对于不太熟悉的稿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合适的专家学者;第三,借助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索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抄袭和一稿多投现象。

参考文献:

冶金专业论文篇8

一、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积累呈指数增长,新的技术革命促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以知识传递为特征的传统课程体系已不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等。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的改革势不容缓。

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拓宽的专业教育

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是在当年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建国初期主要是借鉴前苏联教育模式,按行业设置专业。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模式在当时为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原有专业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随着冶金及材料工程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系统工程得到充分利用,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上个世纪80年代,将炼铁、炼钢、电冶金三个专业调整为钢铁冶金专业,专业面有所拓宽,但专业宏观结构不尽合理,严重影响着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有人主张我国高等教育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培养“通才”。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还应是拓宽的专业教育,而不应是通才教育。为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需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关键是从注重知识的继承与传授向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转变。2000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目录将钢铁冶金、粉末冶金、有色冶金、冶金物理化学四个专业合并为“冶金工程”专业。这就是要强化基础教育,注重学科交叉与渗透,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的培养

面对未来要求,工程技术人才将是掌握整个工程技术系统所涉及的有关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在形势和任务多变的情况下,在群体的协调工作中对跨学科领域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求得最合理解决方法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显然,在高等学校有限的学制内完全达到这一要求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培养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主流。

1.强化公共基础课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是高校按照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具体设计图,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学时配置、实践环节等项内容,其中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和规格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学时配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为了适应高等人才目标的具体要求,充分体现拓宽专业、加强基础、学科交叉、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模式,我们对教学计划作了如下调整:①调整课内理论总学时到2300学时以内,改变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取课堂精讲与课下多练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启发、引导、讨论和提问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从学会什么向会学什么转变。②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增加总学时。重点是增加外语和计算机课总学时,并要求外语和计算机学习四年不间断。外语课除了240学时的公共外语课外,在三、四年级还开设48学时的专业外语。专业英语的内容由过去只讲钢铁冶金逐渐向科技英语拓宽;同时鼓励学生学习第二外语。在毕业设计(论文)中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外文参考文献,并翻译1到2篇外文文献。计算机课内总学时由40学时增加到100学时,其内容由过去只讲Basic语言改为讲计算机原理、Fortran语言、网络技术和软件设计等内容。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要求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计算、绘图,用计算机打印设计说明书和论文;同时在冶金数学模型课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冶金专业论文篇9

冶金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传统学科。近些年来,冶金矿产资源品位下降、冶金产品供过于求、国内高端金属产品奇缺、冶金企业造成诸多环境问题等状况一直在对冶金技术的研究提出迫切要求。同时,国际间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日益增多,冶金研究领域国际性会议的召开也为业内专家学者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与创新思维碰撞的平台。这无一不对冶金专业人员的外语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冶金专业英语为冶金专业课,被我校列为多元考核课程,自改革以来发现了在原先教学方式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同时提出了改革思路,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就我校的改革方法与收效进行介绍。

一、冶金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主流是“翻译+阅读”[1],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单调,并且对英语运用能力帮助很小,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授课时间。根据学科课程设置,大学英语教学贯穿大一、大二年级,可为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基础;冶金专业课程教学始于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一般而言,专业认知只有在经过一定时间学习与理解之后才可形成;大四两学期主要注重实习实践与完成毕业论文。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冶金专业英语最佳的上课时间应为第六学期,而在我校与某些高校则安排在第七学期来授课[2]。

2.授课教师。专业类英语目前的授课教师均为较年轻的专业课教师。专业英语与普通英语的教学内容与重点有较大不同,更加注重实际的应用。专业课教师对专业知识熟悉,对专业词汇的翻译更准确。基于此方面的考虑,专业课教师更适合教授该课程。譬如,在冶金专业英语中,“furnace”表示“高炉”,“castiron”为“生铁”,“leach”则指的是湿法冶金中的“浸出”,非专业英语教师很难将其对应于精准的术语;再如,涉及到较复杂的冶金计算与热力学图时,非专业课教师会力不从心。但是,基于长期英语学习中“重理解、轻表达”的学习模式,非英文专业教师在英文发音、对话等方面有欠缺。

3.授课教材。我校使用的教材为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冶金专业英语》,内容包括冶金原理、冶金单元操作、各种金属的冶炼方法、冶金设备较基础与通用的内容[3]。从整体内容考虑,主要为概述性内容,对较先进的研究内容鲜少涉及;从结构编排角度考虑,文体结构较单一;从学习与理解的难易程度来讲,内容较基础,难易层次不明显,未附拔高与引申内容。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分析发现,该课本更适用于学生的课外自学,若用于教学,可适当补充内容并采用多种授课形式。

二、授课方式改革

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是单向的,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翻译课文、解读长难句、强调重点词汇等来实现的,一般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中国学生的英语普遍存在读写较好、听说较差的特点,这在雅思与TOFEL等面向英文国家的考试中表现的很明显[4]。但如果进行全英文教学或者在互动中安排过多的学生表达部分,学生会产生畏惧或厌倦心理。因此,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需要多花心思,把这门看似简单的课上好。

1.授课方式多样化。冶金专业英语课堂引入了多种授课方式,列于表1中。通过不同环节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讨论参与度高,学生们没有明显表现出拘谨与紧张。英语扎实的学生如鱼得水,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底子较差的学生在有些环节表现的并不逊色,并且在提问时会尝试作答而不是逃避。

2.备课内容丰富化。多样化的课程环节设置对教师备课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更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掌握能力有所了解,对环节安排做到心中有数。这对教师的英语综合水平与专业知识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不可预知内容的学生发言环节,比如在学生阐述观点之后应该给予怎样的评价,在辩论出现僵局时如何调解,都需要教师迅速组织语言,流利应答。因此,除了认真备课之外,良好的听说能力也是必备的,而这项能力非旦夕练就,需常听常说,笔耕不辍。

3.学生发言常态化。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交流圈。一对多的上课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学习要求,具有参与感的体验式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机的课堂提问、总结性发言或有准备的观点阐述与辩论都会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课堂的内容上。在教学中发现,英语较差的学生在此方式的迫使下也有较好的课堂表现。

在较低层次的二本院校中,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普遍较差,在作答时存在选词错误、发音错误、语法错误等多种错误表述,教师在授课中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又要纠正一些明显的表达误区,而二者之间的平衡需要掌握得恰到好处。

4.成绩计算全面化。冶金专业英语作为一门考查课程,一般要求是在结课时上交答题册,主要按照答题册与平时的出勤情况计算总成绩(总分=出勤情况×30%+答题册分数×70%)。在多元考核改革中则是按照诸多环节的表现得分综合计算得出,简况表如表2。

冶金专业论文篇10

创新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关系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我国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基础发展和经济积累后,必然进入创新型社会的发展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复合型创新人才”[1]。冶金专业是典型的工程特色专业,既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又要特别重视工程应用型创新创业复合人才的培养。当前,江苏大学冶金工程专业由侧重工程研究型人才培养(重点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正向冶金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转变。研究型工程人才包括重点本科(本一)和研究生培养,而侧重工程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冶金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并正在筹建江苏大学连云港学院和江苏大学连云港工程研究院,侧重工程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在这样一个专业发展趋势背景及社会需求下,冶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教学内容和模式都急需进行针对性、适应性的调整,以满足培养多元化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江苏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为适应社会对培养多元化创新人才的需求,该专业在侧重工程应用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教学改革,这涉及到为加强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在基础理论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方向课程体系配置以及专业实践教学等方面应该采取的必要性调整和创新探索实践,为冶金工程专业及相近似的工科特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基础理论创新教学改革

基础理论是工程创新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创新思想,才能在工程应用方面实现工程创新,因此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建设与改革,不断引入基础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从而实现创新性的基础理论教学,这是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关键和基础。在大专业教育背景下,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既要根据专业发展需要,不断拓宽基础理论的范畴,又要根据学科发展方向,不断更新基础理论,特别是容易衍生创新方向的交叉学科领域基础理论,因此,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中心是拓宽基础、注重创新。此外,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的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所属行业发展需要及时代的特点,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所以说,基础理论创新教学建设和改革是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拓延发展的动态过程[2]。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实现专业基础理论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建立一支引领或紧密跟踪学科前沿、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并能够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方法、新方向引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专业教师不能仅拘泥于传统教材的教学内容,而是要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学生们只有了解了专业发展的新方向,才能居于学科前沿,利用所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实现创新。江苏大学将《冶金物理化学》等课程定为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成立这些课程的教学研究团队,课程组全部老师不仅全面掌握课程的理论体系,而且对该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方向都有很好的洞察和建树,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断穿插融合到教学内容当中,使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紧随该专业科学发展的前沿,在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中设置创新研究新成果知识模块,系统地传授在某一领域或方向上最新的科研成果[3]。

二、技能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改革

冶金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按专业理论模块,开设了技能训练性、理论综合性、理论创新性和开放性四个不同层次的实验。

1.技能训练性实验。开展技能训练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重要物理量的测试方法,如高温仪器的使用、热电偶测温及校正等,为开展高层次的实验打下基础。

2.理论综合性实验。将专业基础理论经并行交叉渗透或纵向贯穿连接融合成综合性理论,开展综合性实验。教师在设计综合性实验时应融合多方面的冶金理论,组成严密、科学的实验项目,综合实验子项目的细节又要各有侧重,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和创新能力。目前,江苏大学冶金专业开设的综合性实验包括冶金渣性能、冶金动力学、火法还原冶金、湿法冶金、金属熔体性能研究等5项综合性实验。

3.理论创新性实验。理论创新性实验主要利用专业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及大学生科研立项、实践创新训练等项目,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个实际科研项目的研究,最终研究成果以撰写可以公开或申请专利等为预期目标,这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存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也使学生掌握了数据分析、规律总结及文献撰写方面的能力。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技能训练性、理论综合性、理论创新性和开放性创新研究的多元、多层次、逐层深入的实验教学不仅夯实并拓宽了学生的基础理论,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研究的思路与能力。

三、专业实习、工程实践训练方面的教学改革

冶金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教学主要包括由教师带队指导学生到对口的工矿企业开展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开放式的就业实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行业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实践的动力。对于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都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培训人员带队,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必须不断拓展实习基地,尽量安排学生到一流的企业去学习;同时,也必须培养和锻炼一支创新能力强、知识丰富且工作认真负责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打好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基础。对于毕业实习和开放式的就业实习,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力,结合国家、省以及校级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有针对性的利用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以及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开展工程实践训练。对于工程实践训练,要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为契机,不断开拓新的、技术水平一流的产学研基地并加深与基地的全方位合作,给学生提供开展工程实践训练及创新研究的空间。目前,江苏大学的冶金工程专业已经有沙钢、宝钢、武钢、南钢、张铜高新、等产学研基地十余所,这些基地都是冶金行业一流的企业,涵盖了冶金学科的主要方向,学生在这些基地开展实习和工程实践训练,将基础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锻炼了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目前,江苏大学冶金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相关企业的高度认可,连续五年保持100%的就业率。

四、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新举措

自2009届入学的学生起,新制订的专业培养计划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获得2个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后才能顺利毕业,这是重视和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的一项新措施和硬性指标,受到学校专业老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专业教师通过研讨和论证,制订了学生获得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的途径和管理认定办法。学生获得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的途径包括:(1)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比如挑战杯、星光杯、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计划等;(2)学生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申请大学生科研立项等项目,需要参加实验并完成项目研究报告等环节,其成果以或申请专利发明为主要验收指标;(3)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项目,学生通过到工矿企业进行为期15天以上的工程实践,提交工程实践创新报告并通过答辩,具有创新思想的成果可以认定为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的指导教师落实则通过师生双选结合,给每一位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完成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过程中的指导工作。目前已经落实了09和10两届学生,学生的科研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热情明显改善,学生在撰写科研项目申请报告、实验研究及报告等过程中,科研创新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实施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是促使学生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新举措。

为适应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要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本文以江苏大学冶金专业为例,阐述了重点工科院校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所进行的教学理念、方法调整和新的举措。特别是在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教学及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等方面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构成并在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邵辉,龚方红,徐萍,葛秀坤,赵庆贤,蒋必彪.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09):88-89.

[2]王宏明,李桂荣.“冶金物理化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8,(05):31-35.

冶金专业论文篇11

我国高职高专冶金技术专业教学中,大多数院校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作为冶金技术专业的主干基础课[1-3],由于教学内容的需要,课程设置基本上学时都在200学时以上。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冶金企业对学生化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要求掌握的内容不断增加,但由于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专业教学内容的分配,使得化学教学所分配的学时越来越少,利用原有的化学教学课程体系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4-6],因此冶金技术专业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我院从2010年开始进行化学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实践,对高职高专冶金技术专业化学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化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化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以前,我院冶金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基础化学包括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三门课程,共计208学时。学生需要学习的基础化学理论内容过多,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的相对较少,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2010年开始,我院冶金技术专业进行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将原有的三大化学整合成一门冶金化学基础课程,课程总学时降为108学时,与原来的化学课程体系相比,课程学时减少了100学时,但由于采用了自编教材《冶金化学基础》,它综合了冶金技术专业对三大基础化学所必需的知识内容,虽然学时减少了,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在教学内容中并没有减少,学生普遍反应教学内容学习中更清晰条理了。因此,在现有的冶金技术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下,为了解决冶金技术专业化学课程学时少,要求高的矛盾,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2 化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与原则

2.1 打破学科界限,将三门化学基础课有效地进行整合

目前高职高专冶金技术专业中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这三门课程均为分别开设,如何将这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需要调整课程结构,重新优化课程内容,处理好相关内容的衔接。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这三门化学基础课在内容上有许多重复的章节,如化学平衡、溶液中的反应、配位反应和配合物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等,在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中均有相当多的章节介绍;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热力学函数、化学动力学的应用在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中也多次重复出现。这些重复的内容在三门不同的教材中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对学生来说,学习这些内容时总觉得学过,因此学习重复内容时有些厌学情趣,导致教学效果并不好,同时重复的教学内容还会占用较多的学时,对后续的专业课教学影响较大。因此,我院将三门化学教学内容精简优化,删除了三门教材之间重复的内容,将原有的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三门课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编排的《冶金化学基础》教材,体现了少而精的原则。

2.2 减少理论推导,突出化学课程在专业中的实际作用

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是冶金技术专业必须开设的三大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多,使得教学学时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占的比例相当大,同时在三大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理论推导和验证性内容占了大量篇幅。进行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后的《冶金化学基础》按照冶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精选内容,删除大部分理论推导内容,强化了部分实践操作内容,同时加强化学基础理论课和冶金专业课之间的联系。

3 冶金技术专业化学课程体系构成

通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结合我院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最终确定的冶金化学基础课程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十一个章节,教学中安排108学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4 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高专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进行化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时候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化学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是简单的删减内容,而是将重复的内容进行优化,使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更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其次,化学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也不是将几门化学课程的简单综合,而是在满足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优化组合相关教学内容,使得整合后的化学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后续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简单的拼凑和删减,要把握好几门课程中的区别和联系,按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知识结构的要求,科学地进行处理,把握好对相关课程内容“取”与“舍”的尺度。

总之,回顾我院三年多来冶金技术专业的化学课程体系改革,我们在兼顾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基础,更突出冶金技术专业化学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化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三年多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学生普遍反应在学习化学课程时,不但能很好地系统地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也能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在我院取得了成功,但由于不同院校专业侧重不同,我院冶金技术专业化学课程体系改革不一定适合所有冶金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希望我院的化学课程体系改革能对其它院校的冶金技术专业化学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借鉴意见。

【参考文献】

[1]刘常青,张平民,关鲁雄,等.冶金、材料类专业化学系列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大学化学,2002,10:19-21.

[2]肖凤娟,杨惠芳,彭正.材料专业化学课程内容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5,2:20-23.

[3]臧亚南.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的课程综合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4:233.

冶金专业论文篇12

24年来,华一新一直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讲授“有色重金属冶金学”,“普通冶金学”,“冶金新技术”,“冶金动力学”,“现代冶金分析技术”等10余门课程。在担任博士生导师和被遴选为云南省首批特聘教授后,华一新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学生上课。他长期坚持指导本科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20届。自1996年以来,累计指导和培养硕士研究生26名,博士研究生13名,博士后1名;所指导的研究生有1人获2006年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分别获2008年和2010年云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多年来华一新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教学、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上。先后负责主持“冶金工程专业”部级第一类特色专业点、云南省重点本科专业、“重有色金属冶金学”部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成为一个具有部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部级教学团队、部级精品课程,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省级重点专业,冶金工程专业的招生第一志愿率和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学校前茅。由华一新主编的高等学校规划教材《有色冶金概论》(第2版,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年)在2009年分别获云南省优秀教材奖和昆明理工大学优秀教材特等奖;编著的教材《冶金过程动力学导论》(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年)在2007年获全国冶金优秀教材一等奖。

作为学校冶金学科的主要带头人之一,华一新负责和参与了冶金工程学科的建设,并担任着“离子液体冶金学术创新团队”首席教授、离子液体冶金昆明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在学科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冶金专业论文篇13

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培养外语能力的要求,开展冶金工程专业为了达到英语教学的需要,必须编写适应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特点的专业英语教材。

一、教材必须反映英语教学的共性以公共英语的思路编写突出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进行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的训练。必须转变以往专业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重阅读、重翻译的思路;把专业英语按照公共英语的教学思路来进行编写,从词汇、句法、文法三个方面入手,利用专业英语的教材,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英语能力。明确专业英语教学的定位——特殊范围内的英语教学的两层含义。首先,是英语教学;其次是介绍的内容是有关冶金工程的内容英语教学。即英语教学是共性,专业英语教学是个性。教材的构成应用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正文、词汇表、词汇练习、句法练习、翻译、应用文训练等。

二、教材必须反映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冶金工程专业英语的教材要反映出冶金基本单元操作,冶金过程中所涉及到其它学科的知识——如环保、经济指标评价、冶金过程的发展历史、冶金设备、典型金属的冶金原理及提取工艺和流程。紧紧抓住专业词汇的学习、训练这条主线,使学生能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建立起用专业英语这一工具进行专业沟通的能力。

三、教材必须适应高职院校特点,拓展学生知识面

教材必须适应高职院校宽口径,重能力培养的特点,从“大冶金”的思路出发,教学内容要根据市场对冶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冶金技术发展的趋势来进行编写。做到“一进一退”来编写教材。“一进”是指教材应延伸到采矿、选矿部分,了解采矿、选矿的基础知识。“一退”是指还冶金工程材料科学分支的本来面目,介绍物理冶金及新材料研究与应用的相关内容。使学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了解冶金技术的新进展及采选矿基础知识、材料科学的最新动态,拓宽知识面。

四、教材必须适应学生需要,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根据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及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教材应突出对学生专业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即突出应用之训练及常用交流方式的介绍。

按照先读后写,先听后说的思路来进行学生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由学习模仿——应用的模式来重点培养以下几项能力——撰写英文摘要、写推荐信、求职信、会议常用发言、模拟求职对话。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是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体会到能从冶金专业外语的学习中获益,便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英语的教学。

五、教材内容必须适中,符合高职冶金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

根据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应该在12~15单元,每单元可由a、b、c、d四篇文章组成,其中a、b两篇文章可作为精读材料;c、d两篇作为补充的阅读材料。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又可使学生有一定地自主学习的余地。使课堂的精讲多练与学生课余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形成冶金专业英语教学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六、结束语

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只要把握好专业英语,专业与英语交叉的特点,根据高职教育要才培养模式,反映学生的实际需求,内容适中;就能更好地适应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栾国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教学探讨与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7,(1).

[2]韩红.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8,(29).

[3]胡仲禹.浅谈化学类专业英语的教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5,(2).

[4]孙涛,张莹.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谈[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3).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