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产业论文实用13篇

茶文化产业论文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1

2.1茶文化发展对三江县茶产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江县位于广西北部山区,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据报道,2013年三江县共有5万多农户30多万人种植茶叶,茶园总面积达9867hm2,年产干茶10500t,总产值10.1亿元,茶叶年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茶园成为富民强县的绿色银行[3]。三江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当地茶文化的发展是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三江县政府意识到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宣传三江茶文化:将具有浓郁侗族风情特色的侗族文化与茶文化结合,通过以“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为载体,把旖旎的自然山水风光,独特的侗族风情与茶文化结合,开发茶文化旅游,以侗民俗文化品牌提升三江茶叶品牌[4];举办“三江春”等茶文化节,展示茶叶产品、茶叶加工设备,组织百名侗妹手工炒茶、打油茶,万名游客在风雨桥上品尝茶叶等,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当地特色茶文化。三江县通过大力打造具有特色的茶文化,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好地向外界宣传、推介三江茶叶,提高了三江茶叶的知名度,拓宽了茶叶市场。

2.2茶文化对六堡茶发展的推动作用

广西六堡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品质及保健作用独特,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成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其文化内涵长期得不到系统的挖掘整理宣传,仅有东南亚、粤港澳、广西和国内极少数消费者对六堡茶有所了解[5],严重制约了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导致梧州长期存在茶园稀少、茶产量低、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现象,甚至一度沦落为边缘的“夕阳产业”。到2002年,广西的六堡茶生产企业仅存2家,产量不足1000t,产值不足2000万元,内需市场低迷,65%的产品供出口[6]。2004年以来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六堡茶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把六堡茶培育为梧州重要支柱农业产业。同时,有关六堡茶的文化也逐渐被重视挖掘宣传,政府和企业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种茶博会,茶文化节,六堡茶品茶、斗茶赛,相关的摄影、诗歌大赛,大力挖掘六堡茶的文化精神内涵,展现六堡茶魅力。此外,越来越多介绍六堡茶的书籍《中国六堡茶》、《六堡茶文萃》、《六堡茶》等也出版发行。六堡茶茶文化的挖掘与发展,极大地推广了六堡茶,提高了六堡茶的知名度,迅速扩大了市场影响力。六堡茶的价格稳步上升,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内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国内销售已从2003年以前的几乎空白拓展到2012年的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区[7]。截至2012年12月,梧州六堡茶生产企业共有38家,六堡茶年总产量达到了8500t,产值超8.5亿元[8]。据201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达8.79亿元,在黑茶类列第2位,仅次于普洱茶,在整个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中列第31位。六堡茶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这与茶文化的推动是分不开的。

2.3茶文化旅游推动广西桂林茶叶科技园的发展

广西桂林茶叶科技园,位于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内,该园将茶叶科学、茶文化与旅游、经营相结合,以游览、科技示范、休闲、品茶为主题,开展茶文化旅游。园内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的建设,设置有“二园”和“五厅一台”(茶树品种园和茶叶高产示范园,茶叶加工厅、科普厅、茶史陆羽厅、茶艺品茶厅、产品展示厅及了望台),以一个别致的窗口,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现代茶业。作为全新的桂林特色旅游产品、涉外旅游定点单位,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至2007年4月,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0多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10万多人次;至2006年底,旅游者购买茶叶、茶制品、茶具等销售额共4800多万元[9],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探索出了一条茶文化与茶产业经济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广西的茶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2.4茶文化旅游带动七仙峰茶场的发展

阳朔七仙峰茶场位于旅游名县桂林阳朔县城北十余里的山区,是著名歌剧《刘三姐》“采茶歌”的拍摄场地。茶场景区开设有茶叶科普区、产品展示区、制茶体验区、茶叶品尝区等,游客在景区里,除可以尽情游览优美的茶园景色外,还可以亲自采茶制茶,体验茶叶生产的全过程,品尝亲手加工的茶叶,品尝用茶叶烹调的各种美食,享受茶文化的乐趣。目前茶场已发展成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2012年荣获广西第一批“新乐茶休闲游”新线路景点,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生态农家乐旅游景点,集观光、餐饮、住宿、采茶、茶艺表演、品茶购物为一体[10]。据李良活、陈新强报道[11],七仙峰茶场景区2010年春开始运营旅游业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已达53000多人次,游客以桂林市与附近城镇的年轻人为主,还有部分是前来阳朔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茶场2012年茶叶产量15000多kg,景区内销售量就占了60%,每公斤平均售价250元以上,茶叶销售收入450多万元。

3加快广西茶文化的建设步伐,推动广西茶业经济发展

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突出,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要充分重视挖掘整理具有广西特色的茶文化,弘扬茶文化精神,借文化打造品牌,提高广西茶叶的知名度,促进广西茶产业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3.1提高意识,做好规划

茶产业发展到今天,茶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茶文化赋予茶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茶文化的发展已成为茶产业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因此,广西茶行业要抓住机遇,提高意识,把广西茶文化建设作为重点纳入到广西茶产业发展规划中,拿出切实可行的详细方案,让茶文化更好地推动广西茶产业经济发展。

3.2加强茶文化的挖掘宣扬力度

广西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就有吕仙茶、象州茶、容州竹茶等生产[12],应充分重视广西茶史资料的挖掘、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六堡茶、南山白毛茶、西山茶、凌云白毫茶、茉莉花茶等文化的研究,形成本土特色茶文化,使广西茶产业在发展中不断地注入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定期举办茶歌、茶联、茶书画、茶摄影创作等比赛,举办茶文化节、茶事活动;定期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学术论坛,适时邀请茶文化专家做相关报告,交流广西茶文化、茶产业经济的经验,探讨发展之路,等等,积极传播、宣扬广西茶文化,使广西的茶产品打上文化的烙印,走向全国市场。

3.3加强茶叶企业的茶文化建设

广西茶产业发展长期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品牌少,茶叶“有品无牌”,导致广西茶叶价值低,知名度小,没有市场竞争力。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广西的茶叶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忽视了文化的建设。文化,是企业的一种软实力,是企业的精神灵魂,是企业吸引民众的永恒魅力。因此,加强广西茶叶企业的茶文化建设,以茶文化建设来支撑茶叶品牌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茶叶企业要挖掘、提炼与总结茶文化元素,不断创新与提升,将茶文化内涵融入到茶叶生产、茶产品中,打造特色,以优秀的茶文化来塑造和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扩大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提高品牌的附加值,推动茶企的经济发展。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2

目前茶园观光旅游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依旧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茶园景观安排与设计不尽合理,影响游客的观光体验;茶园相关的资源配置不合理、?a业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经营产业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的建设亦不尽到位,从而限制了旅游观光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相应的行业监管工作不到位、相关规范建设力度不足、业内整顿力度不足等问题,也导致业内不规范经营现象与侵害游客权益的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茶园观光旅游业的社会声誉,从而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加强茶园观光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的措施

为解决茶园观光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加强茶园观光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相关部门和茶园运营方应积极加强合作、采取相关措施,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并积极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同时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保护游客合法权益,从而进一步促进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具体将在下文详述。

(一)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茶园景观的建设使茶园观光旅游的基础,因此在发展出茶园观光旅游的过程中,应积极重视茶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积极提升茶园建设的质量。在规划、设计与建设茶园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气候状况、土壤状况,选取合适的茶叶进行种植,积极借鉴历史经验,有选择地选取合适的茶叶品种进行种植。在加强茶园整体景观的建设的同时,也应积极提升茶农与茶园运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有效考核,从而保证茶叶种植过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保证、并提升茶叶的整体质量。在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建设措施的科学性,保证景观整体的自然与美感[1]。

(二)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

发展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实质是将茶叶种植业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要求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类建设措施可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前茶园建设的现状已难以有效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各类需要,在此背景下,为保证茶园观光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茶园更应以出色的茶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细致周到的服务、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游客提供美感体验和优秀的旅游体验。

对此,在设计、规划、建设茶园的过程中,运营者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客户群体的实际需求与期望,满足不同年龄段、文化背景与层次、以及社会背景的游客群体的消费需求,从而充分发掘茶园的经济价值。此外,运营方也应积极注重茶园旅游相关的产业链开发,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将茶园发展与相关设施、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有机结合,统一进行规划、设计与开发,有效形成集聚效应,从而进一步推动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在建设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同时,各地在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各自发展的差异性与各地茶文化的独特性,重视茶文化的地域特色。我国茶文化作为统称,概括了相关文化内容的整体框架与主要内容,然而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各地的茶文化在具备共性的同时,也保有了各自的地域特色,表现出具有地域特点的差异。因此,茶园观光旅游业也应当充分发掘当地的文化特色,积极将茶园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有机结合,从而树立、推动、发展具备当地特色的茶园观光旅游品牌,将茶叶经济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积极推动二者的协同发展,有效实现二者的互利与共赢,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创造其应有的价值。

(三)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保护游客合法权益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3

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复兴和旅游产业发展,以茶文化为主体的茶文化旅游得到了飞速发展。伴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在学术界,茶文化旅游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目前,在学术界的研究中,主要偏重于茶文化的产业发展,对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特别是有关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特征的研究少之又少。有鉴于此,有必要对茶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特征以及产业发展态势进行研究,以期达到丰富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内容的目的。

一、茶文化旅游的概念

(一)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研究茶文化旅游的概念,要首先界定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关系。茶文化的概念有其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最早提出文化旅游概念的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认为“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这是从广义上定义文化旅游的概念。国内学者任冠文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茶文化和文化旅游都属于文化范畴,都具有文化的属性,并且都处于行为文化层面。而茶文化旅游不只是茶文化与旅游的简单相见,它既是茶文化内涵的延伸,又是文化旅游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

(二)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不但没有统一的定义,而且有关茶文化旅游概念的论文也是少之又少。张琳洁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指茶业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毕剑、尹郑刚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及其衍生艺术形式为主要吸引物,以了解茶文化、认识茶文化、欣赏茶文化为主要目的,融观景、品尝、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主题旅游。以上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作者都是从旅游产业化的角度进行界定,没有考虑到旅游者与茶文化旅游内涵之间的关系,没有突出旅游者的文化动机。笔者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文化旅游的定义:“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解、鉴赏和体验茶文化内涵,而对茶文化旅游区进行的旅行,从而使旅游者获得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

二、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一)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表现出很强的文化性特征。文化性不但是当今旅游的整体属性,更是茶文化旅游的根本属性。如果在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没能表现出茶的文化性特征,不但没有吸引力,而且行之不远。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是有关茶叶的生产、加工以及饮用等方面而产生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在这些表现形式中,都是围绕茶的这个核心来表达,如让旅游者参加茶叶的采摘、炒制过程,使游客体验到茶叶的生产文化;通过茶艺表演,使旅游者体验中国茶的“廉、美、和、敬”的茶德文化;通过旅游者欣赏茶诗、茶画和茶歌等艺术,使游客体验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茶文化旅游的休闲娱乐性。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在内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文化性,茶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在内涵上更多地体现出休闲娱乐性特征。旅游的属性不仅包括文化性,还包括休闲娱乐所带来的愉悦性;茶文化在表现形式中也更多的是使受众体验茶所带来的休闲娱乐享受。从以上两点来看,旅游和茶文化的休闲娱乐性特征是相一致的,这也是茶文化能适应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迅速开发出茶文化旅游的前提。在茶文化旅游中,主要是通过有关茶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突出这一特征,特别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它在表演过程中,所展示出来茶的休闲、养生的文化都能使旅游者得到身心的愉悦。除了茶道之外,茶文化旅游的其他形式所追寻的目的也是使旅游者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得以休闲娱乐。

(三)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茶文化旅游作为当今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它的经济性特征表现的非常明显,这是由于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和企业化所决定的。茶文化旅游企业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追求经济利益是首要的目标,也是无可非议的做法。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现今世界是市场经济世界,追寻经济性就能用经济手段更好地保护茶文化艺术,丰富茶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地追求经济性使有些茶文化旅游企业偏离茶文化的传统形式,甚至把一些糟粕带进茶文化旅游中去。因此,鉴于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特征,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不但要追寻经济利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茶文化旅游的产业态势

(一)国内茶文化旅游发展初露端倪。国内虽然茶文化旅游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旅游产品稀少。目前,我国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地区主要是较大的产茶区,这些茶叶产区虽然茶产业的规模较大,但是与茶相关旅游产业的规模却相对较小,没有形成专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大型旅游景区和旅游公司,这样就不能适应当今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速度。我国茶文化的知名度举世闻名,但是与此相关的茶文化旅游知名度却不高,如很多旅游者只知道杭州的西湖龙井很有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与龙井相关的旅游产品。纵观国内的茶文化旅游市场,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十分不足,产品不但稀少而且形式太单一,没有形成一条与茶有关的旅游产业链条。以上几点说明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十分不足,还处于水平较低的初级阶段,要想发展我国茶文化旅游,必须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大力开发适合我国茶文化旅游的产品。

(二)茶文化旅游重“茶”轻“旅”。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普遍存在重视茶产业发展轻视旅游产业发展的现象。由于我国茶文化旅游是在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又加之以茶为主的旅游收入没有茶产业收入高,导致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旅游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再者,我国的茶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都是政府导向性,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模式中,政府在开发的过程中只重视茶产业发展,轻视与茶有关的旅游发展,有的地方政府之所以发展茶文化旅游无非是为了丰富茶产业的内容,这种发展模式势必影响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节会旅游带动茶文化旅游发展。近年来,节会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一些茶叶产区开展的茶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加。鉴于此,这些地方政府改变了过去“茶叶搭台,经贸唱戏”的老传统,纷纷在茶文化节时把旅游要素也整合进去,这样达到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如,上海市把以前的茶文化节名称就改成了“茶文化旅游节”,旅游元素的加入丰富了茶文化节的内涵。但是,这些节会旅游还是以“茶”为主,以“旅”为辅,不能使二者有机地结合。

四、结语

茶文化旅游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行业发展态势上都处于起始阶段。要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就要加大对其的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从理论高度上指导行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4

1.始源性

自神农发现茶,在以后近4000年的历史里,三峡茶文化充分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系列演进的轨迹,不仅没有发生过断裂,而且出现了许多中华茶文化的“最早现象”。如对“茶”字的研究、茶的植物学研究、最先成熟的茶制作技术、沿袭最早至今盛行民间的煎茶风习,以及中国最早的涉茶歌谣、竹枝词、以名茶为题的名人名诗等,出现了早期的茶及茶文化繁荣景象。

2.区域性

三峡地区大多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典型的垂直气候分布,长江三峡更是如此。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不仅形成了丰富的茶种、茶类以及工艺技术资源,也形成了特殊的茶文化表现形式。如发达的长江三峡码头文化与“吊脚楼”里的“歇脚茶”;山民们劳动别给力的“苞米饭、懒豆腐、油茶汤”;峡江人朴实、大方的待客之道,“砣砣肉、毛把烟、‘膏子茶’”;高荒地区人们离不开的“火垅屋”与“罐罐茶”,还有与茶密切相关的山水文化、名人文化等,极具地域特色。

3.多样性

三峡地处茶树原产地及次生中心地带,是人类茶生活的起源与茶文化的发祥地,三峡地区名茶辈出,茶叶市场发育较早,茶乡茶俗丰富多彩,以至于各种以典型的文化形态表现的茶诗词、茶散文、茶歌舞、茶谚语、茶谜语、茶典故等应有尽有。在被称为汉族首部创世史诗,并于三峡东部地区广泛传唱的《黑暗传》中,汇集了混沌、游荡子、、女娲、伏羲、神农以及黄帝轩辕等许多历史神话人物事件,而围绕神农生平、神农采药实践的唱述多达150行(句)。不仅如此,人们还取材《黑暗传》,创作出了《神农茶歌》。

4.经典性

经典性是指具有丰富的高品位茶文化,三峡茶文化的高品位,首先体现在三峡地区的茶文化发展,不仅有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成果,更有历代文化名人的参与推动;其次体现在三峡地区的茶文化发挥了经久不衰的普遍影响力。以陆羽《茶经》为例,作者通过考察,对三峡的茶、水、境、事不仅有记载,而且大多评价很高。又如历史上文人墨客常来三峡,李白、韦处厚、欧阳修、陆游等许多著名诗人都曾写过三峡茶诗,这些诗词不仅脍炙人口,有的甚至具有“盖棺定论”的意义。

二、当代的三峡茶文化创新发展及其特征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茶文化的一再升温,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时期,这种创新发展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体现。

(一)当代三峡茶文化发展的理论创新

1.确立了三峡茶文化的历史地位通过人们对三峡地区的考证研究,三峡应属于茶树原产地、茶生活起源地以及茶文化发祥地“三地”统一的地区,因而作为茶文化发祥地以及早期出现的茶文化繁荣景象,对于中华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巴人原为“长阳人”,“长阳人”发源于三峡地区清江流域,且先于蜀人进入茶生活,早期的巴人祖先曾有过长期的向西迁徙经历,直至蜀地,所以在将茶及茶文化向东向西传播的过程中,三峡地区发挥了“双向”的传承作用。还有,三峡不仅产茶历史久远,更因茶与名山、名水、名人、名作紧密联系,形成了底蕴深厚、大气磅礴的三峡茶文化,也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的历史风采。

2.加强了产业文化的建设茶产业文化是以茶产业为基础,呈现出的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这样的文化现象一般为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茶产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如茶树良种、生产茶园、肥料农药、加工厂房、茶叶机具、各类茶产品等有形的、物质的产业文化;另一部分则是以茶树良种选育技术、茶园种植制度与管理技术、全年茶事活动、茶区特有的生产谚语、谜语、歌舞以及理论总结等无形的、非物质的产业文化。从层次上分析,主要体现在地区、企业以及品牌三个层面上。在地区产业文化建设上,在20世纪培育出宜昌种、宜红早部级茶树良种的基础上,相继育出五峰鄂茶7号、邓村鄂茶9号、清江鄂茶13号、五峰310、212以及平湖早等,大量引入外地优良茶树品种,对三峡地区主要茶树栽培品牌比较研究,创造出穴盘快速育苗技术,开展三峡库区生态密植试验研究、“三峡库区无公害生态茶园模式研究”、三峡库区早市茶研究、三峡库区茶叶加工“柴改煤”研究、库区茶叶产业差异化发展研究、对三峡茶产业谚语、谜语及其特征进行研究等,通过大量的研究活动,促进三峡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茶大市向茶叶经济强市的跨越等。在企业产业文化建设上,以邓村绿茶集团、萧氏集团、采花毛尖、宜红工夫以及部分茶叶专业生产合作社为主,开展产业文化研究,特别是有关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总结打造三峡名企业的路径与措施。在品牌产业文化建设方面,围绕驰(著)名茶叶品牌的形成与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进行研究,为品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提出产品文化语境下的企业经营策略等。

3.开展了茶文化产业的研究三峡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茶文化产业,将茶文化产业定义为“富于文化内涵的茶产品和以茶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集合。泛指茶文化产品和茶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以及其它能够较多体现茶文化特征的行业。”根据“相同、相似”的原则,把茶馆业、茶包装业、茶传媒业、茶旅游业、茶培训业、茶设计业、茶文化产品以及茶文化活动纳入茶文化产业建设范畴。以名茶及其名茶审美和茶乡旅游作为茶文化产业重点研究和重点建设内容,开展了三峡茶文化“产业化模式”、“教育模式”研究,提出了“三峡茶文化产业建设的研究报告”、“创意产业与传统茶产业融合发展”,强调“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等,在指导茶文化产业建设实践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三峡茶文化内涵。

(二)当代三峡茶文化发展的实践创新

1.逐步建立多种茶文化与茶产业互动模式在产业的宣传定位上,有“茶叶大县”、“茶叶经济大市到茶叶经济强市”、“橘都茶乡”、“魅力茶乡”、“中国名茶茶乡”等;在茶文化活动的内涵赋予上,组织“茶产业发展论坛”、“三峡地区名优茶发展研讨”、“中国三峡茶文化艺术节”、“三峡斗茶大赛”等;在推广茶艺,发挥其在产业、产品宣传的作用上,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茶艺培训、普及茶艺力度的加大,茶艺在产品推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艺不仅直接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形象,而且加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采花毛尖绿茶制作工艺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远安鹿苑茶生产技术和当阳玉泉仙人掌茶加工工艺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应势而兴的三峡茶文化旅游三峡地区的茶文化旅游近年来迅速兴起,三峡茶文化旅游是利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茶乡,如以邓村、采花、九畹溪、都镇湾等为代表的地处旅游景区周边,利用茶乡丰富的茶资源、先进的厂房设备与技术、深厚的茶乡人文积淀以及影响力,以发展茶乡生态旅游为主,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创建活动。从而延长了茶产业链、促进了产业融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推动茶乡产业进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文明建设、促进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

3.持续规范的茶文化教育与培训2001年,三峡地区筹办了三峡茶文化研究会,随后这一地区的茶文化教育与培训便广泛开展起来。首先在部分高校开办了从事专门的茶文化教学的专业,开设茶文化、茶艺等课程,组建了以茶艺表演为主的高校群团组织,以高校为依托建立起茶艺培训机构,通过短期培训以及技能鉴定,培养了大批茶文化专业性人才。三峡茶文化研究会还通过各种会议的形式,会同高校师生送茶文化下乡,组织茶文化宣传和茶艺表演,增强广大爱茶人的茶文化意识;组织各种民间组织和组织间的学术研讨与交流;企业在茶文化组织的指导下,采取企业选送学习和师傅带徒弟模式,掌握相关的茶文化知识和茶艺技能,促进茶文化水平和茶文化服务上档次。

4.正在兴起的茶文化产业园建设随着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企业开发为主的三峡地区茶产业园以及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进程加快。如宜昌萧氏茶产业园区、雾渡河茶产业园;三峡国际旅游茶城举多个名企业之力,建成集文化、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茶业综合体;湖北五峰采花毛尖集团在该县东大门渔洋关建成“采花茶叶科技园”,并设置了“湖北茶叶博物馆”。还有如宜红文化产业园、三峡黑茶产业园等一批以体现产业、产品特色,以旅游为载体的茶文化产业园区处于建设之中。

5.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产品生产近年来,三峡茶文化在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同时,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也呈现良好的态势。这种态势,一方面表现在各地茶文化活动此起彼伏,富于特色;另一方面以茶区历史、茶乡生产、人民生活、民俗文化为素材的茶文化产品也在大量涌现,如以邓村、五峰茶区为素材创作的采茶歌、采茶舞,描述长阳土家族茶乡生活的《清江茶缘》,以兴山围鼓为表现形式的《传说中的昭君白茶》等。在第三届中国三峡茶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上,大型剧目《峡州茶韵》,更是体现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堪称三峡地区茶文化之精品。

(三)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特征

与传统的三峡茶文化发展比较,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鲜明的主动性、针对性、时代性以及发展性特征。主动性是指无论是理论上或是实践上,三峡茶文化的当展,表现出推动三峡茶文化发展的主体更加自觉、积极主动、富于激情。针对性主要是指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发展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更多的区域、更多的人群对三峡茶文化的需求,它的发展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时代性是指当代三峡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始终与时展的要求同步,体现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的走向,特别是在更加注重茶文化与茶产业互动、更加注重产业内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当代三峡茶文化由于主动性、针对性以及时代性的增强,因而也就更具可持续性,这不仅体现在三峡茶文化的进一步积累上,也体现在形式、内容的极大丰富上,并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发挥其功能或作用。

(四)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效果

三峡茶文化的理论研究与积极实践,不仅推动了茶产业、茶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也营造出三峡地区境内五个“越来越”的茶文化氛围与进一步发展的格局: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茶文化建设,并用于指导本地产业发展和引领茶文化活动的开展;二是企业越来越主动、自觉地利用茶文化,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三峡茶文化继承和创新的载体;三是三峡茶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境内产业融合、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四是三峡茶文化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广阔,特别是在产、加、销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五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茶文化成果不断丰富,三峡茶文化品牌逐步形成。

三、未来的三峡茶文化走势预测

对未来走势作出预测,是进一步推动三峡茶文化发展的前提。通过以上对三峡茶文化当代创新发展的总结与分析,置身于中华茶文化发展的背景,未来的三峡茶文化将呈现四种明显走势。

(一)人本化走势

当前,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已经进入物质需求与精神并重,物质需求增长逐步趋缓,精神文化需求增长加快的历史时期,以人为本,就是要适应这样的发展要求,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服务。三峡茶文化的人本化发展走势,一是将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丰富产业建设内容;二是推动三峡茶文化条件建设,促进三峡地区茶文化相关产业以及茶文化产业建设,特别是茶文化产业园、茶博园、茶馆业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三是三峡茶文化生产和消费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茶人与文人、茶界与各界的携手,将创造出更多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茶文化产品,促进茶区经济繁荣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

(二)市场化走势

文化市场化走势基于人们对文化的消费,这种消费一方面体现文化通过渗透,使人们在针对文化的解读过程中发生的间接消费,这种消费有利于扩大产业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并获得更多的产品以外的收益。另一方面,人们也会以市场为导向,将茶文化资源积极转化为文化资本,进一步创造出茶文化产品投放市场,满足人们直接消费的需求。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这使得三峡茶文化消费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毫无疑问,随着三峡茶文化的市场化运作与市场化发展,这样的消费市场将会进一步拓展和巩固,而且三峡茶文化在满足市场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强大的市场和强大的企业也将支撑三峡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三峡茶文化品牌建设提供强大的后盾。

(三)品牌化走势

品牌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地区的知名度、信誉度,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增强产业发展的持续推动力,打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中国是“茶的祖国”,相对于世界各国,中华茶文化已经是一个响亮的品牌。三峡茶文化通过历史的积淀和当代的创新发展,不仅正在成长为一个品牌,而且这种品牌化走势也越来越明显。就近期而言,三峡茶文化的品牌化走势首先体现在对三峡茶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以及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其次,进一步体现在促进三峡茶文化品牌的广泛渗透上,包括行业内和行业间的渗透,前者是指针对茶行业及其三次产业;后者是指随着产业间的不断融合与发展,三峡茶文化向其他产业以及更宽广领域的渗透,如旅游业、新兴工业等。第三,品牌化最直接的走势,是三峡茶文化真正成为境内各种节庆活动的品牌标签,在进一步整合境内茶文化资源、铸造统一的品牌形象发挥重要作用。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5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作为一种产业创新、产业融合的新形式,“茶旅融合”或者说广义上的“茶文化旅游”成为受消费者青睐、受茶农重视、受政策制定者关注的新型业态。无论基于何种理论、追寻何种出路,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推进茶叶产业的发展转型,从依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到依靠科技进步、有机生态的产业;从纯粹物质生产类产业发展到文化创意产业,终极的目的就是促进茶叶产业附加值的快速增长。在关于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方面,我国《茶叶产业十三五规划》提出了要拓展茶叶产业链的延伸、促进茶叶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着力打造茶文化品牌、构建产业集群等,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和把握“茶旅融合”提供了全新的指导理念。作为茶文化旅游的一种营销策略,在当前国际化茶文化旅游的背景下创新旅游景点简介的翻译是一种吸引国外受众、拓展茶文化旅游附加值、提升茶文化旅游档次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功能翻译理论”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翻译规范,对于改善当前我国大多数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翻译不得体的现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系统研究和应用。

2功能翻译理论关于翻译实践的主要倡导

翻译理论是在翻译实践中对于翻译本身、翻译文本、翻译者、翻译方法、翻译的过程等起到基础性指导作用的原则、规范、立场等的综合。在中西方翻译理论界,较为知名的翻译理论有“信达雅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功能翻译理论”、“互文性翻译理论”等。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的翻译属于偏向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翻译实践,更多地从属于商务英语的范畴,将文本翻译的“功能”放在首位,具体来看包括这样几点内涵:

2.1实用主义原则是翻译的主要指导轴心“功能翻译理论”

于20世纪70年代被德国学者HansVermeer等学者提出,他们提出这种翻译理论的主要着眼点是改变传统翻译界遵循的那种“一味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模式,认为随着现代翻译领域和分支的逐步细化、延伸等,不同的翻译文本有不同的性质属性、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受众、不同的文本功能,因此翻译理论也应当是多元化的。就偏向于商务交际语境中的文本翻译来讲,由于这种交际带有明显的逐利性、世俗性、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因此,翻译的着眼点应当将文本功能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逐字逐句与原文对照。

2.2强调翻译的具体目的导向

在外语翻译的理论体系中,主要是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流派:其一是偏向于通用外语翻译理论翻译的流派,主要是尊重译文的形式、本意,确保翻译过程不偏离作者的文本表达原样;其二是偏向于专门用途外语翻译的理论流派,倡导根据不同文本的性质、功能和交际目的开展翻译,比如说商务交际目的、市场营销目的、学术交流目的、技术性能目的等。功能翻译理论整体上不倡导刻意“直译”相关的理论语言表达方式,“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因此,如果说对于茶文化旅游这种明显的讲究市场营销和宣传推广的翻译实践来讲,如何吸引消费者前来体验茶文化就是一种首要的翻译目的和原则。

2.3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

学术界公认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原则包括忠实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等,是一种翻译中遵循诺德讲的那种“功能加忠诚”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的翻译理论。一方面,功能翻译理论并不否认、不偏离文本的核心内涵和中心主旨等,另一方面在把握这个核心的翻译目的的基础上又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和“求变”,主要的思路就是“译者根据某种明确目的并通过积极发挥和运用主观能动性来完成的创造性翻译行为”。因此,在这种翻译理念下,任何对原始文本进行增减、删除或者补充的翻译行为都是合理的———当然前提是不能对原始文本的核心目的偏离。

3当前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茶文化旅游快速地走向国际化交际的过程以后,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和产业周期,这种国际化背后蕴藏的资本运作、品牌运作、文化创意运作、会展经济运作、分享经济运作等都是亟待发掘的重要产业资源。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体现在茶文化旅游的文本宣传方面还存在着这些突出的问题:

3.1直译法泛滥影响了中华茶文化的魅力

茶文化旅游产业归根到底是一种通过人的现场体验来感受茶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的一种产业形式,渗透着美学、文化消费的基因,不是一种纯粹的旅游产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茶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其背后蕴藏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思想等体系深厚、理念多维,给国外消费者短时间内彻底了解中华茶文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当前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中在关于地名、茶叶名称(如金骏眉、大红袍)等方面还存在直译法泛滥的问题,文宣资料中直接将“金骏眉”翻译为“JinJunmei”;将“大红袍”直接翻译为“DaHongpaoTea”等,虽然这种翻译方法保留了拼音读法的汉字音调,但是,却十分不利于国外受众对这些饱含典故的茶文化产生深层次的审美。另外在翻译中一些低级词汇的应用错误也广泛存在着。

3.2句法翻译上中式英语思维严重

基于一定的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我国在翻译相关的文宣资料时往往会采取“中式英语”的思维开展翻译,而不是用地地道道的英语进行翻译。比如说,汉字表达中的一些语言成分在中文语境中省略是可行的,但是在翻译为英语的时候基于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要综合性地把这些缺席的内容补齐,在语法结构上形成“主谓宾定状补”相结合的完整表达,但是,受长期的中式英语思维的局限,我国茶文化旅游的文本翻译广泛地存在着这种问题。

3.3忽视了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翻译的本质目的

上文提到,作为一种商务交际、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传播行为,统一性地将景点的简介翻译为英文是一种市场行为,而不是纯粹的语言行为。需要指出的是,国内一些译者在翻译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时一味地追求语言上的逐字逐句对等、只注重表达上的文雅得体而忽视了吸引国外受众能否从景点简介中产生深厚的旅游兴趣,很显然这就违背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立场。

4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翻译的解决方案

在把握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多样化的翻译策略来创新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这种商务广告的翻译,在此笔者尝试提出这样两种解决方案:

4.1注释法翻译策略

茶文化旅游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消费产业,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还在于追求文化层面的消费感受。对此,为了体现出中华传统茶文化中一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审美享受,可以尝试“注释法”翻译策略,即在尊重原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基础上,采取注释法增加补充一些西方受众青睐的文化典故(例如大红袍茶叶的由来、神农尝百草的典故等),增加吸引国外受众的概率。另外,基于一种跨文化交际、互文性翻译的策略,在用注释法、增译法等方法翻译文宣资料时,为了增加西方消费者的共鸣,可以将中西方茶文化的一些精华的对比等添加进去,使它们成为一种跨文化交际、促进文化对话的良好机制,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广告。

4.2标准化翻译策略

目前在我国茶文化旅游业的范畴内还没有关于一些基本性、基础性旅游用语标准化的实践,这也是导致我国茶文化旅游文宣材料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西方人认识中华茶文化的复杂性,如果在基本的用词、短语组合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翻译方法,会增加跨文化交际的难度。因此,我们建议可以由茶文化协会、地方旅游协会、高校教师、标准化委员会等组成联席会议组织,对涉外文宣中常见的基础词汇等进行标准化统一,成立专门的平行语料库以供西方受众和专业的翻译人员进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耀武,龚永新,黄啟亮.“茶旅融合”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探研———以湖北邓村绿茶集团为例[J].茶叶科学技术,2013(3):32-36.

[2]朱志瑜.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J].中国翻译,2004(3):35-36.

[3]林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实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3):110-112.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6

佛教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当今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佛教文化产业是最近几年在佛学界以及其他相关文化产业领域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香港专门有一个社会组织名字就叫“香港佛教文化产业”,经常来内地进行文化、经济交流活动。2010年台湾与大陆在厦门专门举办过“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产业峰会”。陕西2009年曾专门提出了着力打造法门寺佛文化产业集群的口号,甚至宣传重点打造佛教文化创意产业。江苏无锡市在2010年佛教文化发展规划中,专门对澄光寺进行了茶禅文化产业的规划。佛教茶文化产业是佛教、茶文化、文化产业三者融合的结晶,是佛教与社会接轨的经典案例。禅茶一味、梵我一如等理论为佛教茶文化产业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普陀佛茶、九华佛茶、天目佛茶等各种数不清的名优“佛茶”,为佛教茶文化与社会的接轨提供了强大的社会物质基础。佛教茶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隶属第三产业,是佛教与茶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和产物。 一、佛教茶文化产业 佛教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一个新视野,是佛教文化产业问题的一个分支。佛教文化产业也是近些年来一个新兴的问题,佛教文化产业的资格,是因为佛教有着系统完备的教义、理论,神秘的。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禅茶文化,佛教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佛教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产业的结合,就是佛教茶文化产业。佛教茶文化依托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则为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孕育着巨大的潜能。佛教茶文化产业一词来源于佛教文化产业,而佛教文化产业一词则是来源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各国文化产业进入一个新境界,不再是一般的服务业。而是经济的主体。[1]”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化的标准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营性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的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核心层、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其中核心层和层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相关文化层是补充。文化产业主体部分包括:新闻服务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和其他文化服务业。佛教茶文化产业是佛教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茶文化产业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和规模。 二、新闻出版业 新闻出版业包括新闻服务业和出版发行业。这个行业的最高主管部门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要求迅速及时。新闻服务业方面,关于佛教茶文化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例如近些年每年举办的普陀佛茶文化节、各种级别的禅茶大会新闻会等。出版发行业,也可以称其为纸质传媒业,主要是报纸、图书、杂志。佛教茶文化没有专门的报纸,与佛教茶文化相关的报纸是各种综合性报纸。一般情况下,许多综合性报纸里面会有茶的栏目,谈到茶,经常会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图书出版领域,涉及到佛教与茶的著作颇多,几乎所有关于茶文化的著作大多会讲到佛教与茶的关系。专门探讨佛教与茶的著作相对较少,但也不乏力作,例如:天中衲子2002年编著的《茶与禅》(民族出版社),舒曼、李瑞科2005年主编的《禅茶一味》(中国和平出版社),关剑平先生2011年主编的《禅茶:历史与现实》(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业领域,佛教期刊众多,如《法音》、《佛教文化》、《佛学研究》等,此类佛教杂志多为佛教理论方面的杂志,佛教茶文化的内容较少。然而,在茶文化类型的期刊里面,经常会有佛教与茶的论文,不胜枚举。 三、广播影视产业 广播、电影、电视领域,佛教茶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佛茶广播剧、佛茶电影、佛茶电视剧问世。然而,有关佛茶的广播倒是比比皆是。广播制作成本相对低廉,具有伴随性强、动态收听、立即性传播的优势,不容易受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影响,渗透力强,服务性强,听众可以参与互动。部分广播剧也会涉及到佛教与茶的内容,如湖州市电视台的广播剧《千古茶圣》,陆羽本身在寺庙长大,又是中国“茶圣”,有关他的广播剧自然会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广播业也有自身劣势,受电视、网络的冲击,听众逐渐减少;相对于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显得可观性、趣味性不足。因此,在发展佛教茶文化广播行业的时候,要同时把握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电影制作成本相当高,一部优秀的电影动辄上千万,甚至几个亿,高昂的成本制约着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佛教与茶这两个领域都是特定受众,观众面较窄,导演拍摄一部大片要考虑成本和经济效益,然而有关佛茶的内部影像资料则是数不胜数。以陆羽为主题的茶电影《茶恋》,有许多剧情涉及到佛教茶文化。2011年3月正在拍摄的世界首部中国茶文化纪实电影《南方嘉木》,摄制组在蒙顶山永兴寺拍摄禅茶文化,展现了从采摘前大殿祭拜仪式、茶园采摘仪式、禅茶制作、禅茶供奉完整过程。电视剧与电影相似,成本都比较高,但是经常会有镜头涉及到佛教与茶,如电视剧《茶马古道》,以及正在拍摄的《大茶金典》,都会在某些镜头涉及到佛教茶文化。佛教茶文化影视业的起步与可持续发展,要以内容为主,不能像许多影视剧一样,靠帅哥、美女、明星大腕刺激眼球来吸引观众。不能为了搞创意而做拼盘,那种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斥资8500万美元拍摄的《赤壁》上映之后非常火爆,里面会聚了梁朝伟、赵薇、金城武、张丰毅、胡军、林志玲等大批明星,林志玲在其中扮演小乔,亲自为曹操泡功夫茶,还讲解了一段跟陆羽《茶经》差不多的文字。试想,三国时代与功夫茶、陆羽《茶经》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居然弄在了一起,颇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这对影视作品来说不是长久之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种伤害。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可能不会那么火爆,这与影视产业的通俗性有关。纵观当今主流的影视作品多为通俗作品,“四大名著”等作品反复被重拍。单纯的佛教茶文化影视作品可能观众受限,然而在众多火爆的影视作品中插入佛教茶文化的内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在自我发展强大的同时,要与其他影视作品联合发展。#p#分页标题#e# 四、文化艺术服务业 文化艺术服务业,其实就是艺术表演业。关于佛茶、禅茶的茶艺表演发展相当迅速。如火如荼的茶艺表演中,经常会有佛家茶礼、佛教茶道等表演。表演的形式既有凸现佛教静、寂特色的绿茶表演,更有虎虎生风的长嘴壶表演。佛教茶舞表演比茶艺更具有震撼力,能够启发人的心灵,给人以精神的洗礼。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佛茶茶艺的表演,往往会上升到佛教“礼仪”的高度,也就是佛教茶礼,这是因为佛教与茶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寺院内部,饮茶逐渐制度化。寺院专设‘茶堂’,是禅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品尝名茶的地方。[2]”“佛教认为茶其功若神,茶与佛的修身观念已深深契合,佛门乃脱俗之圣地,茶乃神圣的洁物,通过茶事可洁净身心,而这种洁净身心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庄严肃穆的仪式来达到的。[3]”目前,佛茶茶艺的表演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货真价实的僧侣进行的茶艺表演,另外一种是佛教弟子以外的茶艺人士。两种风格迥异的茶艺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满足了不同观众视觉和文化的需求。佛茶茶艺表演,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流于形式,在表面上做文章,穿一件僧侣服装,摆上几件佛家道具就成了佛家茶艺。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有文化内涵的佛家茶艺很难被看懂。佛家茶艺需要的解决的问题的是要有文化内涵,而且这种佛法、茶文化内涵能够让观众容易理解。 五、文化休闲娱乐业 文化休闲娱乐业,主要包括文化旅游业和休闲娱乐业。相对于佛教茶文化产业来说,佛教茶文化旅游业是主体产业,佛教茶文化休闲娱乐业载体较少,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作为佛教茶文化旅游业的一部分。以佛茶命名或主题的茶馆、山庄、茶楼,是主要的佛教茶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与佛教茶文化相关的旅游文化产品,数不胜数,如浙江新昌大佛寺旅游,陕西倾力打造的法门寺佛文化产业群,普陀山佛茶文化旅游等。佛教茶文化旅游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性强的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可以覆盖许多产业。佛教茶文化旅游业门槛低,投资可高可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富裕导致精神需求的增加,人们需要向佛祖祈求平安。佛的神秘性、灵验性往,往成为最吸引游客的关键。在寺庙,如果能够得到主持开光之后的佛茶,那么其价值将远远超出了其自身价值。由于佛教文化讲究出世,反对暴利,许多时候佛茶开光是免费的,但是对信徒的心理影响巨大,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感恩之心,通过各种捐赠来表达这种感情。这与当今流行的通过吉祥物调运势看风水的公司,可谓有着很大的区别。名山名寺出名茶,佛教、茶、名山往往是多种元素交织在一起,佛教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大多佛教名山本身就是茶山,非常适合茶园生态游的开发,好山好水出好茶,可以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和观茶艺、学茶艺、看表演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当然,还有其他形式的茶文化旅游,如名优佛茶采尝游、茶商品购买游、茶具生产工艺游等,还可以带动与茶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茶艺表演业。佛教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可根据佛教景点自身的自然、人文条件,选择、组合合适的佛教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做好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游客需求和偏好,不断调整组合出令旅游者满意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 六、其他文化服务业领域 其他文化服务业领域,包括广告业、会展业等。广告业领域,各种有关佛茶的广告宣传,例如大佛龙井、普陀佛茶等数不胜数。会展业方面,各种与佛茶或者禅茶相关的活动,如普陀佛茶文化节等,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网络文化产业领域,关于佛教茶文化的网站、博客等网络资源应有尽有。佛教茶文化产业在教育培训业方面,均有文章可做,佛教文化艺术、茶疗养生等项目都有相当的市场。佛教茶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它所凝聚的产业群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继续发展。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鉴佛教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第一个是少林寺。少林寺气魄宏大,佛教文化产业做的风声水起。少林寺自古是中国武术的发祥地,少林功夫名扬全球。少林寺在其住持释永信带领下,积极融入社会,其佛教文化产业飞速发展,少林武僧团在海内外公演少林功夫,开网站,设少林药局,创立少林公司,注册少林商标,少林功夫申报人类文化遗产等。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中国各大电视台热播的《少林寺传奇之乱世英雄》、《少林寺传奇之十三棍僧》、《少林寺传奇之大漠英豪》等电视剧、电影。少林寺的文化产业,给当地旅游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与少林寺佛教文化产业相媲美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它的茶文化气氛更浓郁一些。陕西投资50亿兴建法门寺文化景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让其佛教茶文化产业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 七、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基础,是传承悠久、内容丰富的佛教文化和茶文化。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无论最早发现茶的用途,还是最早饮茶、种茶,都是从中国开始的。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佛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佛教文化既具有宗教的神秘性,又具有参与社会的世俗性。佛教文化具有作为传统文化的神圣性,同时又具有作为宗教文化的神秘性。神圣性与神秘性就是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根据。对广大群众来说,佛教的魅力不在于精深的思想体系,而在于其神秘的信仰。总之,合理的佛教茶文化产业开发,既是社会发展的反映,也是佛教自身转型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值得探索和系统研究的文化课题。 发展佛教茶文化产业需要下列必要条件。第一,资金的支持。佛教茶文化产业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二,政府的重视。佛教茶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营造投资环境、培育市场主体、规划导向、搭建企业及项目合作平台、咨询服务及人才培育等方面。[4]”政府对佛教发展是比较重视的,佛教茶文化产业离开政府的扶持寸步难行。第三,人才的培养。佛教茶文化产业目前来说,专业的佛教文化产业人才非常少,甚至没有。佛教茶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太广泛了,涉及到佛学、茶学、茶文化、艺术、传播、经济等众多学科,学科的交叉性、复杂性,比一般文化产业有过之而无不及。懂茶文化的,不懂佛学;懂佛学的,对茶文化又不够专业;即使对茶文化、佛学都比较了解,然而文化产业本身的复杂性、学科的综合性,在某些时候仍是超乎想象的。第四,对佛教茶文化产业的规划者、项目负责人等要求极高,他所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还包括极强的组织能力以及独到的见解与眼光。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政府、寺庙、高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第五,佛教茶文化产品要注重品牌,相信品牌的力量“。品牌能够帮助顾客缩短选购商品的过程。[5]”品牌是消费者心目中的神,有档次和品位的消费者非常注重品牌的价值和文化内涵。#p#分页标题#e#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7

1我国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状况分析

随着当前国际贸易发展不断成熟,如今茶叶产品在整个国际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当然,我国作为传统的茶叶大国,也是整个传统茶叶产业发展的发源地,无论是具体的茶叶产业优势,还是整个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内涵,都更具时代优势。因此,结合国际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调整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状况就极为必要。客观来说,当前我国整个茶叶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茶叶产业自身的优势,还是整个茶叶产业的具体发展内涵,都需要结合整个时代的具体特点,进行创新和优化。在整个国内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茶叶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还是整体特征。其都很难与整个茶叶产品出口贸易活动要求相契合,因此,如何解决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极为必要。总的来说,我国茶叶企业在对外贸易工作开展过程中,其存在自身的优势。首先,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叶产业生产基地,无论是茶叶产地,还是茶叶品种,都有着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说,在整个国际茶叶产业竞争过程中,我国极具竞争力。但是在我国茶叶产业整体竞争过程中,其红茶贸易处于劣势地位。其次,不仅如此,当前茶叶企业对外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未能适应整个市场发展的具体需要,茶叶产品品质亟待提升。此外,在茶叶企业对外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整体经营理念较为欠缺,尤其是缺乏与国际市场的有效融入,从而限制了整个出口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

2茶叶出口贸易中商务英语的应用需要认知

对于我国茶叶企业对外出口贸易活动开展来说,语言上的障碍和不足是限制整个出口贸易活动开展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元素,因此,翻译活动开展的状况就直接关系到出口贸易活动开展的品质和有效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主要应用的是商务英语,尤其是该语言形态更符合茶叶出口贸易活动开展特点及内涵,在商务英语活动开展过程中,简洁、高效就成为其首要要求,因此,结合茶叶企业出口贸易要求,创新翻译机制就极为必要。事实上,对于出口贸易活动开展来说,除了实际上的应用需求外,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介绍,才能够实现理想的贸易成交活动。而这就是商务英语活动开展的最大价值。当然,想要应用好商务英语这一媒介,其需要充分与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实际相结合,也就是说商务英语活动开展,需要展现和诠释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的相关信息内涵。当然,大量外贸实践活动充分证明,良好的翻译活动,不仅能够给与消费者相应美好印象,同时也能够为消费者购买产品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对于不同语言体系下的消费者来说,了解茶叶产品的重要方式,就是阅读整个产品的翻译资料。所以,可以说良好的翻译活动,更能帮助我们有效推广茶叶产品。当然,在衡量茶叶产品外在翻译活动开展效果时,其翻译的简洁性、具有美感、客观真实、科学等等就成为衡量整个翻译活动开展效果的重要指标。

3互文性翻译内涵

理解不同语言体系下,想要实现理想的交流效果,需要借助翻译活动的有效开展。翻译指的是结合具体的翻译理论和相关方法的有效应用,从而实现整个语言体系差距上的有效消除。当然,整个体系化翻译活动的有序开展,也是各种文化体系下,文化传播与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当前整个翻译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到,互文性翻译理论的应用,不仅是翻译技巧和方法的创新,同时更是整个翻译活动实现最佳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翻译效果,其需要注重对茶叶产品的有效探究,同时也要对茶叶产品体系中所融入的文化内涵进行有效融入,实际上,在茶叶产品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同语言体系下都有着自身文化机制,而任何翻译活动开展,都需要结合翻译实际来具体开展,必须将茶叶产品中所具有的文化属性进行诠释和发挥,通过整体展现,从而实现理想的出口茶叶产品翻译效果。在茶叶企业出口产品商务英语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同文本体系之间都有着相互联系,而茶叶产品中所具有的信息内容有着关联上的一致性,通过有效关联,从而实现对茶叶产品内涵的准确认知。当然,使用互文性理论时,要对其中所包含的词汇内涵进行准确辨析,从而实现理想的翻译效果。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实现对茶叶产品信息内容的精准表达,其需要借助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参考,尤其是选择合适的文本资料进行借鉴,从而实现理想的翻译效果。

4我国茶企出口中商务英语的互文性翻译应用思路

结合茶叶企业经营发展状况,以及国际贸易活动不断成熟这一客观形势,如今商务英语活动开展过程中,要结合合适的载体,通过制定完善的策略,结合互文性翻译理论的有效应用,从而实现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其一,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对茶叶产品名称,进行互文性翻译理论。在整个茶叶产品的名称翻译时,不能机械地借助词汇和翻译技巧和方法开展翻译活动,而应该从茶叶产品名称形成的自身实际出发,尤其是要结合文化属性的有效融入和诠释,从而引导不同语言体系下的茶叶产品认知。当然,一些知名茶叶,通过名称的传播,就能够给人们带来直观联想和认知。其二,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在企业宣传材料翻译活动开展时,要注重互文性翻译理论的有效应用,企业外宣材料翻译活动具有自身特殊性,尤其是整个文本材料,往往呈现出与茶叶企业相关的产品特点。而在翻译外宣材料时,要注重将整个材料的科学性与文化性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推动整个茶叶企业出口贸易。事实上,互文性翻译理论不仅是对传统翻译活动中所使用的结构主义的传承,同时也是翻译技巧的创新与提升。而在该翻译理论应用过程中,互文性理论更多强调的是翻译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所以可以说,互文性翻译理论不仅是常用的翻译理论,同时也是满足当前翻译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最后,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交易活动开展时,必须注重将互文性翻译理论的全面融入,其要注重从文化差异性视角出发,尤其是要将中西方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差别和不同,进行有效对比和诠释,通过注重对我国茶叶产品体系中所使用词汇内涵进行深层次剖析,从而提升翻译效果。此外,还要注重引导人们从实际应用视角来了解相关内涵,尽可能准确翻译其中所包含的元素理念,从而实现理想的交易效果。对于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来说,其需要注重文化差异性,特别是将不同文化体系下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应用内涵进行全面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语言交流效果。

5结语

当前茶叶贸易发展不断成熟,茶叶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进一步凸显,而想要实现理想的贸易效果,就需要充分注重对整个茶叶企业出口贸易状况进行全面认知。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现阶段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主要障碍和限制性因素在于其语言上的不同,因此,有效开展翻译活动就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张银银.从互文性角度看阅读在商务英语翻译学习中的作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6):117-118.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8

茶业的经营范围,包含着两大内容,一是茶叶经济;二是茶艺文化。因此,完整的茶业 必须是茶叶和茶艺文化同时经营才能成就事业。只有茶业才能带动茶叶经济的价值,也就是 说把茶叶赋予文化的诠释,才是茶业经营的茶叶的价值,茶叶高贵的经济价值也只有在茶业 的经营中才能彰显出来。所以,茶叶经济的发展是茶叶的生产销售和茶艺文化的推广,两方 一起进行的结果,这也才是茶业发展的方向。茶叶经济活动如果没有茶艺文化的参与将是跛 脚的经济,是原始的经济,只是农产品买卖的经济,很难能发展成现代的经济。如果,茶叶 经济只是单纯的茶叶买卖,在二千年前就形成了,它的经济价值就是茶叶生产者将制造完成 的茶叶交由商家贩售,它的售价是生产成本加上合理利润,一般是达到以货易货的功能,满 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欲望而已。它的经济价值是:成本+利润(五分之三成本)=售价,这 种价值的算法一直是茶叶买卖的合理售价。但,当茶叶经济等于茶业时,那茶叶的价值就是 有相乘相加的效果了,它的价值计算是:成本+合理的利润+茶艺文化成本加减2,这时候的 茶叶已经不是一般的农产品茶叶了,它是艺术的农产品茶叶,它是结合文化、休闲、保健、 生理需要和精神满足的产品。而茶艺文化的成本,一般是这样定的:2倍的茶叶进货成本=茶 艺文化成本。

因此,谈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至少具有四种地位:

一、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四种地位

(一)、继承优良传统的地位

茶文化是传统的优美文化,而文化需要靠经济活动才能发展成优美的文化传承下来;另一方 面,茶叶经济也需要靠茶文化的支撑,才能有机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灿 烂多彩,在唐朝陆羽所着的《茶经》上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 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2)

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王褒的《僮约》记载了“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规条。可 见,二千年前就有茶叶经济活动。隋、唐以降,饮茶风尚更广为流行,陆羽《茶经》提升了 茶俗的文化层次,奠定茶文化发展的基础,也因此,陆羽被称为“茶神”,在茶叶经济活动 中成为行业的守护神。同时代的封演在《封氏闻见记》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 效,并煎茶制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 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茶文化的蓬勃发展 ,饮茶之风大为盛行,必然引发茶叶经济活动的广阔活跃。

宋、元、明、清,以至于现在。由于,茶文化的代代相继传承,茶叶经济活动才能历久 不衰;属于茶文化的茶道、茶艺、茶技的光芒万丈,照耀着茶叶经济活动灿烂辉煌。

(二)、实现广而告之的地位

茶叶经济活动不仅在于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所做的交易行为,更在于人们心灵的满足而 遂行茶叶买卖的活动。因此,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人们对于茶艺文化的活动往往抱有更高的 兴趣,从唐、宋以来的斗茶比赛、茶歌、茶舞、茶诗、茶文等等文化活动,在在都吸引了人 们对茶的好感和遐想,这无非是茶文化广而告之地引导人们接近茶、喜爱茶的最好弘扬和宣 传。近年来,各地所举办的“茶文化节”、“茶文化学术研讨会”、“茶博览会”、“名茶 评比会”、“茶王赛”、“茶艺电视大赛”等等,岂不是为茶叶经济活动热身吗?岂不是为 茶叶经济的活动广而告之吗?如果茶叶经济活动没有茶文化参与,是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的,也不容易把茶叶经济活动做大,不容易做出效益的。茶文化是为茶叶经济作先锋,茶叶 经济是为茶文化收战果的最好写照和最佳拍档,两者互相影响,茶叶经济为茶文化提供经济 基础,茶文化则是茶叶经济的最好广告。

(三)、诠释茶叶价值的地位

茶叶经济活动中,茶文化对茶叶的诠释可提升茶叶的价值。茶文化借着赋予茶叶优 美动人的商品名称,透过高雅的茶叶冲泡品饮技艺,举办茶叶大赛,授予种种头衔,如:金 质奖、银质奖、茶王等等荣誉称号。以茶文化来诠释茶叶,得到文化诠释的茶叶在经济活动 中,必然引起人们的注意,增加人们的兴趣和信任,茶叶的价值就从原有物质性的价值上, 提升到具有文化、精神意义的价值上,那它的价格必然可以增加到二倍以上,茶叶的经济效 益立刻就反映出来,所以,茶叶最后的真正价值是由茶文化诠释出来。经过成功的茶业经营 者概算出来,订定茶叶的价格是有一定的公式,茶叶售价应该是:售价=生产者成本+3/5生 产成本+2倍的生产成本正负2。明确的说法:茶叶零售价格=进货价格+3/5进货价格+茶文化 价格(2倍进货价格+-2)。

(四)、代表先进文化的地位

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 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把茶文化发展和茶叶市场经济统一起来,进一 步的明确了先进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茶叶经济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也 唯有把推动先进茶文化的前进同茶叶经济发展全部结合起来,保证茶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健康 发展,才能创造性的推进茶叶经济活动的效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文明建设中日益精 致和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社会中的茶叶经营活动,提供与时具 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两个作用

至于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具体效果,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茶叶经济 活动中有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活动,有声有色的演出,虽然有最传统的,但也可以有最现代的 舞台,歌舞、戏曲、民俗、杂技、茶艺、茶技操演等等多种形式的、多种样貌的表演,这些 茶艺文化都能和茶叶经济相结合。在这些茶艺文化的表演中,不仅满足人们视觉、听觉、嗅 觉、味觉的欲望,也能在活动中以茶会友,增长智识。因此,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具 有二方面的发挥:

(一)、发挥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相辅相成的作用。近年以来,各地纷纷举办各项有关茶叶经济的活动,举凡是“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茶叶节”、“名茶比赛”等等,无不加入茶文化的项目,如茶叶博览会,势必配合茶业论坛或茶文化研讨会;茶叶节或名茶比赛也要有茶文化的活动才能吸引人们。更有喧宾夺主以茶文化做为主角,茶叶经济活动为配角的活动,例如举办十多年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轮流在各地举行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等等。也有各地方主办的,例如:云南昆明、西双版纳、思茅。四川雅安。广西桂林、横县。贵州贵阳。福建厦门、安溪、福安。广东广州。浙江杭州、新昌。江西庐山、婺源。安徽芜湖。湖南常德。河北赵县。河南信阳。山东济南。山西五台山。陕西西安。北京市。重庆市。上海市。天津市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以地方性的形式办,也有以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方式举办,10多年来,经济效益明显的发挥出来。不但,中国如此,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等地区,也是如此。这些有关茶的活动,无不以茶文化搭台、茶经济唱戏,一搭一唱的演出,一场比一场的演得起劲,一地比一地办得规模大,活动内容都包含茶艺、茶道表演,茶歌、茶舞演唱;至于茶诗、茶文吟诵和茶书法、茶对联,茶技、茶术,纷纷出笼的内容,也逐渐扩大,应有尽有,茶叶经济就藉此竞相展开积极的活动,各茶厂、茶叶公司、茶庄、茶行所安排的摊位拥挤,商务洽谈、零售叫卖,有关茶的周边商品也不落人后,茶壶、茶桌、根雕、茶器、挂饰、茶叶包装、保健茶等等琳琅满目,全国各地、甚至国际人士都来展场、各取所需。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相辅相成的活动,造就了今天茶叶经济活动的蓬勃发展,开拓了茶叶市场的新天地。

(二)、发挥了“以茶会友,广交天下”,茶人一家,不分你我他的作用。“茶是和平的饮料”,茶能净化心灵,美化人生,善化社会,文化世界,以茶结缘,广交天下朋友,茶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化解鸿沟,促进和谐与了解,把平淡的世俗生活提升到具有美感、价值感和充实感的高雅生活上。而茶可入道,这种以茶为生活的方向,为生活的道路的观念,把茶导入为生活的一部分,“茶是社会的君子”、“茶是良师益友”,在茶人互相鼓励、交流的影响下,让生活中有茶,可以广结善缘,结交高人、雅士的风气,促使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不一定是为了买茶而来的朋友,往往超过经营茶叶的人。因而,茶叶经济能在公平、和乐、充满人情味的氛围中进行活动。

三、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三个代表意义

茶文化本来是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古老并不表示停留在久远的年代里,它可以运用各种媒体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可以让广阔的大众分享茶文化的美,透过茶叶经济活动,将茶文化的美延伸到每一天的生活中,传播到每一个家庭里。

文化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唯有与时代紧密结合前进的文化才是灿烂的、恒久传承的文化。理所当然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要应用到古老的传统文化发展上,这才是正确的方向,也是必须要走的道路。因此,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具有三个意义,也就是三个代表的意义。

(一)、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心在东方,而东方文化的精华是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发达的时代也是代表着中华文化辉煌的时代,中华文化辉煌的时候,世界文化就灿烂。因此,茶文化的发展是人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龙头,引导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茶文化发展带动人民生活的方式和素养无论有形、无形方面的丰富和提升。于是,茶文化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茶文化也就是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为生活,生活为生产。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生活的发展,茶叶是古老的产业也是传统的产业,在农业社会时期,茶叶的生产力已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了。之后,制茶工业的出现,也是社会工业化的代表之一,制茶工业是产业工业化的先导。早期的生产力靠大量的劳动力来提升,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技术是取得大量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生产继续发展的结果,资本的集中控制了技术,有资本就有了技术,技术密集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时至今日,技术密集已经不再是生产力发展的唯一法宝;而是需要靠知识密集来赢得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物科技逐渐应用在茶叶生产上,这是很实际的项目。文化和产业相辅相成,茶业的生产力推动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发展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三)、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长久以来,广大人民的开门七件事,即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一直是广大人民生活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所在,即使进入小康社会的阶段,广大人民重视的生活品味,也是离不开“琴棋书画诗酒茶”。广大人民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始终都离不开茶文化,也就是说茶文化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必须根据这三个代表才不会走偏锋,茶业发展才可恢宏,才可大可久的继续传承发展下去。茶艺文化的推动,以引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使命;制茶工业的发展要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要求;茶叶的市场流通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茶文化与茶叶经济是一体的两面的关系,期许我们中华茶人都能做到这三个代表的要求,为中华茶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开拓中华茶业更为辉煌的成果。

四、结论

中华茶文化之所以能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的茶叶经济之所以能历久不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不论谈“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及意义”;还是说“茶叶经济在茶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及意义”,都离不开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谈茶文化不能没有茶叶经济,谈茶叶经济不能不说茶文化,茶文化与茶叶经济相提并论是中国茶业的特色,也是茶业发展的不二法门。お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9

茶文化;开发保护;发展策略;法律问题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也是在长期饮茶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内容。一直以来,茶文化都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现阶段人们对养生、文化等消费需求更加突出,在这一背景下,茶文化的可开发度就进一步提出。因此在茶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就逐渐兴起了一系列有关茶文化开发的产业链条。但通过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当前茶文化开发过程中,过多追求价值导向,因此在茶文化内涵挖掘,品牌维护等方面存在很多缺失和不足。从根本上看,想要解决茶文化市场的盲目开发现象,必须注重法律机制建设,提升开发者的法律意识,从而实现茶文化产业的体系化开发。

1茶文化产业发展背景分析

随着目前人们对健康、养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消费产品,但目前整个消费市场中,有关茶文化产业开发的产品比重还很低,尚且处于快速发展期,茶文化产业所开发的产品大多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因此加快茶文化产业开发建设,是满足消费者庞大消费需求的客观需要。我国是世界上茶文化体系最丰富的国家,也是茶叶种植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我国已经形成了涵盖茶文化历史、茶文化、茶产业的庞大体系。所以我国具备茶文化开发的基础和前提。而提升文化品质,壮大文化产业链,也是我国推行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要求。因此,实施茶文化产业开发也是整个国家文化开发理念不断成熟的客观要求。再者,之所以要发展茶文化产业,也是人们对自身消费品质和内容日益提升的要求表现。如今人们的经济收入有了可观改善,加上人们生活理念和消费理念不断转化,传统单一的物质消费就很难满足人们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与文化相关的茶文化产业就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内容。因此,只有充分重视茶文化产业开发建设,才能有效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同时正是这一消费需求的存在,为整个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市场空间,随着人们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后,精神文化消费在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所以,需要我们体系化开发茶文化产业。通过该产业开发不断完善,从而为满足人们消费需求提供重要保障。最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成熟,无论是资源利用,还是盈利模式,都需要我们探索走产业融合发展道路,而实施茶文化产业开发正是将产业内容优化,多种资源要素充分利用的具体表现。随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日益成熟,如今整个经济发展最大的要求就是走产业融合协同的发展道路。通过产业融合,尤其是产业链条建设,将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茶文化产业相关资源,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开发的目的和价值。茶文化在开发过程中,涉及到诸多产业,不仅包括茶叶产品开发,还包括文化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种业态,因此促进茶文化产业发展,将对诸多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推动。

2茶文化发展与保护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目前整个茶文化机制在庞大的消费需求影响下,已经实现了体系化开发,因此一些茶文化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无论是与茶文化相关的旅游开发,还是主打茶文化牌的茶产业体系建设,如今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仔细研究茶文化开发及保护状况,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以下问题:

2.1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问题具体表现为:首先,缺乏强有力的核心企业。进行茶文化开发,需要持续投入,因此开发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战略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开发状况。其次,缺乏完善全面的开发思路,所谓完善的思路指的是从企业发展融资、企业产品体系建设、企业发展战略等等,但目前多数茶叶企业都是在传统作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与现代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最后,茶文化产业开发缺乏深度融合,发展茶文化不仅仅是从某一点切入,而应该是以茶叶开发为基础,融入消费者体验,完善产品内容,但目前茶文化开发更多只是停留在某一点,因此无论其开发程度,还是与市场的融入度都较为缺乏。此外,在茶文化开发发展过程中,缺乏品牌知识产权意识,不能很好完善自身权益保护,而在部分茶文化历史的保护工作中,也存在重要缺失。

2.2茶文化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企业看到了茶文化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和巨大发展权益,因此其存在过渡开发茶文化体系的现象,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必要的茶文化保护意识。整个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茶文化保护难度大。经过几千年发展,茶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区域为核心的茶文化体系,在不同茶类型地区就形成相应的茶文化体系,比如在普洱市,具有普洱文化的茶叶企业超过百家,因此这就使得在进行茶文化开发时,实施难度大,很难取得理想保护效果。其次,是缺乏综合实力强的茶叶企业,如今多数茶叶企业在资本融资方面较为匮乏,其资金实力并不充足,因此其在进行产业开发过程时,首先想到的是开发收益,而非开发保护,这就使得很多茶文化资源只在于开发,而没有形成有效保护。最后,在茶文化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缺乏相应法律规范,以至于整个茶文化保护工作多流于形式,整个茶文化保护工作明显力度不够。当出现茶叶企业破坏茶文化时,并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同时政府也缺乏必要的投入力度,整个茶文化保护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3从法律视角分析完善茶文化发展与保护的具体思路

如果从法律视角看茶文化发展与保护,那么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法律制度的存在,其价值在于既有效开发茶文化资源体系,同时也在开发的同时做到了有效维护。从法律角度出发,实际上就是对茶文化最大价值的保护,其具体实施思路为:

3.1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保护茶文化品牌与内涵

茶文化在开发过程中,想要保障开发者的权益,就必须从品牌维护角度出发,切实有效提升对茶文化开发企业的品牌维护,最大程度保护其利益。只有茶文化开发企业的利益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才能为其品牌价值维护提供基础,同时只有茶文化企业具备了相应的实力,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茶文化开发和保护工作。从目前多数茶文化开发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缺乏品牌保护意识,企业自身所研发产品的知识产权也未能予以妥善保护。随着茶文化开发体系的不断成熟,应完善茶文化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实现其最大价值的维护。

3.2明确茶文化开发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使用范围

茶文化开发过程中,各相关企业都应该具备充足的法律意识和思维,不仅要让茶文化实现最大经济价值的开发和挖掘,同时也要充分保护茶文化开发过程中的法律权责。首先,无论是茶文化的权属所有者,还是开发者都必须对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有效认知,在进行茶文化开发时,必须对相关环节因素进行界定,通过权责义务的准确界定,从而实现有效追责,一旦茶文化开发过程中,出现相关责任问题,就有据可循。

3.3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内部管理

在茶文化开发过程中,相关机构和组织要加强对具体开发活动的有效监督,针对整个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预防,而一旦出现问题,首先要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坚持追根溯源,注重整个问题的处理过程中,确保责任有人担当。只有强化责任意识,才能让其认识到依规章开展茶文化开发的重要性。同时这一过程,也是有效提升茶文化开发者对茶文化进行有效保护的过程。

3.4完善相关法规,提升茶文化保护范围

想要做好对茶文化开发过程中的保护工作,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政府及相关机构要完善法规建设。以法规完善、监督完善、履责完善来为茶文化有效保护提供保障;二是茶文化企业自身要树立茶文化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意识,其作为茶文化开发主体,只要其重视保护,才能从根本做好茶文化保护工作;三是,整个茶文化行业要构建全面完善的保护范围,茶文化企业要丰富法律意识,增加维权思维,一旦出现问题,也要据理力争,维护权益。

4结语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人们的消费习惯更趋向多元,而消费内容也更加丰富。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茶的价值,以及茶文化的关注远远超过以前,可以说,当前茶文化消费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体系化开发茶文化不仅能有效延展茶产业链条,同时也是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具体要求,此外,这也是当前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正常表现。但是在具体开发茶文化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比如缺乏体系化开发思路,知识产权意识不足,不能将开发与保护协调开展等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看,都是法律意识欠缺的重要表现。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融入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体系化文化内容,作为非物质化的文化产物,其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现阶段茶文化开发进一步成熟,如何才能在有效挖掘其内涵特点的同时,合理、科学、可持续的实现茶文化开发就成为当前我们对其实施开发的具体思路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楼慧心.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中国文化,2013(5):68-73.

[2]徐艺乙.我国转型期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机理研究[J].传承,2013(18):179-182.

[3]杨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保护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民族学刊,2014(6):53-58.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10

一、川茶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一)川茶的起源

四川是茶的起源地之一,早在秦汉以前,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始于蜀。蜀为中国茶业文化的摇篮。四川多大山,气候综合条件极好,再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平原沃野,水旱从人,物产丰富。所以四川的茶也特别地好喝,全国闻名的茶就有多种,其中蕴含的四川茶文化也相当的浓厚与独到。

(二)川茶的历史

1. 四川茶业的兴旺

清初学者顾炎武考察研究中国古代茶事,得出如下结论:“自秦取蜀后,始有茗饮之事。”他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另据《华阳国志》记载,川茶在周武王时(约公元前1058年)已列为贡品。

公元前59年,西汉王褒(四川资阳人)在《僮约》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的记载,反映当时的成都一带,饮茶已成为风尚,也有了专门的茶具,由于茶业消费的需要,茶业已经开始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今四川彭山县江口镇)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晋人张载在《登成都白菟楼》中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极力赞扬茶叶在各种饮料中可称第一,其美味饮誉天下。到了唐代,四川已有规模相当大的茶园,且名闻全国。据唐代陆羽《茶经》和李肇《唐国史补》等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名茶约50多种,其中有18种出自四川,说明四川茶业之兴旺。陆羽还特别称赞四川的蒙顶茶,是天下第一茶,为茶中绝品。

2. 蒙顶山茶的兴旺

唐宋以来,川茶因蒙顶茶而名闻天下。唐扬烨撰《膳夫经手录》(约856年)中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年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之后盛矣。始,蜀茶得名蒙顶也。”

据中外茶叶专家近年的考证,蒙顶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名茶。蒙顶茶产于四川省邛崃山脉之中的蒙顶山。蒙顶山地处名山县,“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山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蒙顶山不仅林木苍翠,多雨多雾的气候也特别适合茶树生长。蒙顶山产茶,已有2000多年历史。蒙顶茶就是川茶的杰出代表,自唐朝起就被列为“贡茶”,至明清皆为贡品。茶圣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诸第二”(顾诸茶产于浙江长兴,亦为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唐代白居易《琴茶》诗句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黎阳王在《蒙山白云岩茶》诗中称颂蒙顶茶“应是人间第一茶”。 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下说:“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唐代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约813年):“严道县,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北宋画家文同《谢人寄蒙顶茶》诗云:“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宋文彦博在《赞蒙顶茶》中说:“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誉蒙顶茶如云之脂膏,赛过醍醐。宋吴中复《谢人惠茶诗》有“吾闻蒙山之岭多秀山,恶草不生生淑茗”之句。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两句颂扬蒙顶山茶的诗句,寓意颇深,传说扬子江心水,味甘鲜美,用这种水泡蒙山中顶的仙茶,是人间最美的佳饮,常人不可得。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蒙顶茶”爱慕之至,赞语不绝。

二、川茶的品牌建设与推广

(一)川茶的品牌建设

川茶品牌从大的区域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蒙顶山茶”、“峨眉山茶”、“宜宾早茶”、“川南红茶”“藏茶(边销茶)”等公共区域品牌。从现在川茶的几个大茶产区来看,各自都有自己的地方主流品牌,川西有蒙顶甘露、峨眉竹叶青;川东有达州巴山雀舌、遂宁香叶尖;川南有宜宾叙府龙芽、川红、自贡龙都香茗;川北有米仓山茶、北川佛泉、羌山雀舌等。比较知名茶业产品品牌有:蒙山甘露、竹叶青、叙府龙芽、龙都香茗、仙芝竹尖、绿昌茗雀舌、花秋御竹、佛泉今生相依、巴山雀舌、芝龙洪河茶。(数据来源于2006年“四川省十大名茶”的评选结果)。从企业品牌来看,获得茶行业“全国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三家:四川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四川省叙府茶业有限公司、邛崃文君茶业有限公司。

川茶中共计8个品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茶业界以知名度和品牌高度论,截止2012年12月31日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公布认定和省级以上中级人民法院保护的“中国驰名商标”的四川茶叶品牌有:“蒙顶山茶”、“竹叶青”、“论道”、“叙府”、“巴山雀舌”“峨眉雪芽”、“花秋”、“环太”等,其中雅安“蒙顶山茶”于2012年底证明商标顺利通过认定,成为四川省首个茶叶类地理标志类驰名商标,雅安首个农产品类驰名商标。

(二)四川的茶品牌经营模式

四川茶的品牌经营模式主要按以下品牌营销模式进行。

模式一:借助商场专柜、品牌专卖店等载体进行推广、销售,以突出销售某一单一知名茶叶种类为主,借助雄厚的产地声誉和茶叶生产烘焙能力,塑造本品牌在该品类茶叶中的声誉,通过广告宣传、公关营销和形象塑造等多种方式建立企业品牌在该品类茶叶中的形象和地位,此类川茶代表为竹叶青。

模式二:建立连锁零售终端,经营多品种茶叶,打造茶叶零售品牌形象,基本模式是先建立品牌零售终端网络,再沿产业链向上游扩张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在自有连锁终端销售自产或收购的各种知名品类茶叶并冠以零售终端品牌,最终完成产业链整合,代表品牌为“一方茶水”。

模式三:经销商模式,将部分市场开发主动权交给经销商,部分市场开发和市场服务交给经销商,利用渠道优势,集中资源进行深度分销,发挥企业与经销商的优势,整合资源,深度合作,形成市场共赢,比如叙府茶业有限公司、名山茶业有限公司。

(三)以竹叶青为例解读四川茶品牌的推广方式

1. 竹叶青产品线与品牌营销

“竹叶青”,产于四川峨眉山。它既是茶品类,又是商标和企业名称。竹叶青拥有的主力品牌“竹叶青”,以“平常心”作为其核心诉求点,突出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静心、禅定”的文化内涵,符合我国饮茶人士的审美习惯。 其高端品牌“论道・竹叶青”,以“完美的大师级好茶”为核心价值诉求,成功将其打造成为竹叶青的形象品牌。

“竹叶青”主要以大众告知为主,电视、报纸等均可见到其形象广告。采取的是传统的,相对也比较保险、保守的传播路线。“论道”与top marques结成合作关系,以参与上海和摩纳哥的世界奢侈品展览会为核心手段,配合一系列话题性软文和广告投放,传递其“层层历练的大师级好茶”的品牌形象,达到产品推广营销的目的。

2. 竹叶青的营销策略与川茶品牌的推广方式

竹叶青借助商场专柜、超市,作为其主要行销渠道,在此基础上开设竹叶青产品体验馆、专卖店,有效提升了品牌形象。市场占有方面,则以四川为基础市场,采取“先取北京,再图全国”的市场推进策略,逐步成为了中国茶行业的强势品牌。

川茶企业因为茶品牌张力未能出川,还是以本土市场为主,多数企业在营销渠道上还是采取多元模式,专卖渠道联合化、现代渠道快销化、特殊渠道个性化、专业化。在销售策略上,关注年轻群体、现代新工具营销、售点建设和专业化管理。 同时注重工艺创新――更加贴近消费;注重设计创新――更加融入市场;注重定价创新――更加有利商家。

宣传方面与媒体互动,运用企业网站、微博、微信、企业文化报等媒体宣传品牌,运用茶体验馆、茶艺表演、茶艺培训等宣传推广品牌,使品牌落地生根,既产生较好的品牌传播价值,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川茶品牌的文化内涵与品牌提升

(一)川茶文化符号

每一个茶叶专卖店或大型连锁超市都可以看到茶的礼盒包装的流行元素“蜀绣”和“熊猫”,熊猫作为国宝象征,更是应用广泛。遍布四川各地的茶楼、茶馆,更是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各类表现形式如盖碗、变脸、长嘴壶融合其中,这种川茶、川味、川腔、血战到底的川派麻将等的糅合,让外地游客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二)弘扬文化,传播品牌;打造品牌,传播文化

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是没有支撑力的,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也是缺失了凝聚力的,这一判断已经成为共识。从文化视角解读品牌文化,并运用"互逆"解读的方式得出结论: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比如:“平常心,竹叶青。”前一句是文化,后一句是品牌,既朗朗上口又意蕴深远、寓意深刻,值得回味,是茶企业品牌传播不可多得的品牌口号。

企业文化是品牌建设的核心与灵魂,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川茶品牌建设也应集中体现在川茶企业文化建设上。川茶企业为客户提供的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就是吸引客户的目的,也是企业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然而,川茶企业的营销现状是,附加值极低,几乎就是原料价,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基本都以价格战赢取市场,其根本原因在于许多川茶企业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定位。

品牌建设离不开文化,没有茶文化就没有茶品牌,茶品牌的推广更离不开茶文化,品牌需要故事和情节,故事和情节就是文化,故事也是最容易被人接受和传播的。所谓好茶都有好故事,就正如元帅之于竹叶青,吴理真之于蒙顶茶。

(三)川茶文化与川茶品牌的提升

川茶品牌要发展,除了各个川茶企业的市场建设外,近两年四川茶业的大型专题展会的定期举办,更是综合而全面的对川茶文化的实物诠释,影响力越来越大,如:四川西部博览会、成都国际茶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

茶叶作为日常饮品,又具有礼品、农产品、食品、地方土特产的属性。市场跨度极大,属于感性商品,如同八十年代的酒行业,未来将获得极好的市场机遇。过去茶产业是多品种少品牌,现在是多品牌少名牌,未来是小品牌向大品牌集中,资源向大企业集中。总之,川茶企业要摒除历史弊端,超越自我,创新发展,永昌基业,就必须借助文化的力量,打造卓越的企业品牌。

茶文化的存在使人们会更关注茶叶,更了解茶叶。文化的魅力使川茶品牌保持了特有的个性特征,而任何品牌的诞生,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人们对名牌的信赖表现为对一种文化的认可。麦当劳品牌之所以能风靡全球,是因为它追随现代饮食文化、美国消费文化的时尚和风潮。

四、结语

本文从川茶的起源、历史、发展和经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将川茶品牌建设与川文化融合,品牌建设离不开文化,文化离不开定位,没有茶文化就没有茶品牌,茶品牌推广离不开茶文化,提出了川茶企业要摒除历史弊端,超越自我,创新发展,永昌基业,就必须借助文化的力量,打造卓越的企业品牌,实现茶叶界,茶人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董存荣.蒙山茶话[M].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

[2]周文棠.蒙顶植茶人物演变与社会文化背景[J].茶叶,2009(04).

[3]陈祖耍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M].农业出版社,1981.

[4]张栩为.名山茶业志[M].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5]杨天炯.蒙山茶事通览[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4.

[6]王光阵.浅析茶叶产地品牌的建设困境[J].现代商业,2011(20).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11

1普洱茶营销战略分析

1.1产品策略

茶文化是所有茶产品所共有的一种文化,也是茶产品与生俱来的文化优势。普洱茶主产地处于茶树的发源地云贵高原地区,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就在这个地区,因此普洱茶从出身来讲,就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普洱茶产品的种类设计上,继续保持普洱茶较为传统的茶饼、茶砖等形式。虽然普洱茶近几年的产量大幅增加,但是其产品生产工艺,依然严格按照传统的生产工艺来进行。而这种传统的采茶、制茶工艺中,也处处体现了悠久而厚重的文化,甚至普洱茶的产品都同样按照历史上传统的包装方式来进行。普洱茶产品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文化气息,这为产品的文化营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普洱茶通过市场细分,将目标市场主要分为礼品市场、拍卖市场、收藏市场和终端市场。虽然每个细分市场的销售渠道和方式不同,但普洱茶的销售主要还是通过茶馆和茶叶零售店两种业态中进行的,其中又以茶馆的经营最具文化特色。以“七彩云南”、“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普洱文化主题茶馆,与普洱茶的营销相互呼应,互为补充。还有将其他文化与普洱茶文化相结合的主题茶馆,如“舞林茶艺馆”等,这些茶馆通过文化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自己的特性,达到了更好的经营效果。

1.3促销策略

普洱茶的促销战略充分与茶文化相结合,并采用了文化造势与产品促销相结合的立体促销模式,在整个营销攻势开始之前,就通过茶文化的相关书籍以及网络等载体,将茶文化以及普洱茶所承载的茶马古道文化,良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文化传播媒体使大众对普洱茶的基础常识以及内在的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了解。同时,随着各种普洱茶功效的提出,相对应的书籍和网站也随之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1.4价格策略

普洱茶的价格来源,大致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产品本身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最根本的部分是普洱茶产品本身的价值。借助普洱茶悠久的历史和普洱茶年代越久价值越高的特性,收藏普洱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了一种潮流,普洱茶的价格自然被提升得很高。同时,普洱茶在销售过程中,融人了诸多文化的元素,普洱茶的自身价格加上茶道、茶经、茶艺等茶产品销售附属环节的价值,组成了普洱茶的最终价格。这种综合定价形成的价格,虽然比原始的价格要高很多,但是可以被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人所接受。

2对其他产品营销的启示

2.1充分利用文化进行营销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12

1梧州六堡茶茶文化旅游的区域优势

六堡茶所在的城市梧州坐落在温暖湿润的岭南,是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的一座历史名城,城市历史超过两千年。该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和热量条件十分优越,年均气温可达21℃。每年定期到来的季风携带着丰沛的水汽,给该地形成充足的降雨。温暖且湿润的气候条件使这里形成了夏长、冬短、无霜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有了可与云南普洱比肩的广西六堡茶。作为与广东毗邻的城市,梧州在饮食文化上受到粤式料理的影响很深,尤其是遍布梧州大街小巷的茶市和广东茶市并无根本上的区别。可以说,梧州茶市、茶业经济算得上珠三角经济与文化发展区域的延伸,与大广东的区域经济和文化具有本源上的相似性。六堡茶自在梧州诞生至今已愈千年,伴随着本地悠久的茶叶生产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以及南部沿海发达的经济体系有辐射化带动,梧州六堡茶已经在海内外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2011年,梧州拥有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永久知识产权,梧州成为了六堡茶唯一的地理标志属性,也同时让六堡茶产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随着国内、国际黑茶类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同属黑茶的六堡茶日益受到国内外茶客们的青睐。梧州六堡茶的茶园已经基本形成了规模化、系统化,当前梧州包括既有、新建、复垦及其他分散的茶园在内面积总量已达2.67万亩。大规模的茶园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成片的茶林又反馈给山林更高的含氧量与密集的植被,在这样的互惠互补过程中,六堡茶园使梧州成为了部级的森林城市,自然环境的绿色、生态化让其他城市望尘莫及。

2梧州六堡茶茶文化旅游的不足

区域旅游发展意识不足是梧州政府管理当局在理念层面未能及时跟上现代旅游新思路的具体体现。当地六堡茶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广阔,基层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茶文化息息相关,又与大广东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些丰富多彩的区域性经济、文化资源其实已经具备了和茶文化旅游全面、立体整合的客观基础。然而,当下的情况却是梧州多数六堡茶生产、经营企业关注的仍然是相对单纯的茶叶产品的推广、促销。无论是最前端的茶园种植户还是茶产业链条的中端生产与后端销售单位仍然没有能够深入、彻底地与茶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开展融合。可以说,梧州目前六堡茶的种植、生产、销售仅仅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的产、制、销阶段,却将文化、旅游层面的资源白白搁置一旁。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地管理部门根本上欠缺区域旅游发展的概念与规划,在决策过程中没能充分发挥出管理层应有的扶助和引导作用。基层得不到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指引,就只能沿着既有的传统生产经营路线蹒跚前行,无法从茶文化区域旅游产品的整合开发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由于指导思想的相对落后,梧州空有六堡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潜在的区域旅游资源,却既未能及时完善茶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难以形成茶-旅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具体而言,当地茶文化旅游在交通、餐饮、住宿各方面条件仍然相对欠缺,例如从主要交通干线到位于山区、丘陵地带的茶园之间没有建立起快捷、便利的等级公路,大量茶园景区通往外界的仍然是尘土飞扬的泥路。而茶园周边的餐饮、住宿建设滞后,缺乏标准等级的食、宿设施,即使有游客慕名而来,也难以获得相对舒适、惬意的旅游体验。同时,观念的落后让六堡茶文化旅游被限定在最粗浅的观光加茶叶纪念品销售层面,无论是旅游线路开发者还是当地的茶园生产、经营者都难以全面照顾到游客在文化、教育、艺术等范畴潜在的旅游期望值。未能实现区域旅游产品整合的茶文化旅游个性欠缺,与其他旅游产品相比差异性不足,游客并不容易对梧州六堡茶旅游在文化价值、教育内涵、哲学修养等方面产生足够深刻的印象,也就让六堡茶文化旅游的宣传和推广打了折扣。

3梧州六堡茶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合开发举措

3.1提升“整合”意识,强化管理层引导作用

思想决定行动,提升梧州六堡茶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开发的前提在于让当地政府管理层首先树立起区域旅游全面发展的观念,发挥其应有的指导整合旅游产品行动的作用。政府管理部门在进行宏观规划与决策时,需要强化对整合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与引导。只有政府管理者不断重复区域旅游发展的意义、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产业发展的作用,让基层生产经营者通过尝试获取切实的利益,才能在社会上营造起开展区域旅游的氛围,进而推动整合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进程。

3.2实现茶文化与养生之旅的深度整合

传统茶文化重点体现的是茶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其在哲学层面还是在心理学层面都具有引导人的精神、道德、伦理的作用;现代人则从生物学角度发现和拓展了茶作为药食同源的饮品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价值。现代人重视健康、讲究养生,而无论是精神、心理,还是生物、化学方面,饮茶、品茶都能对人类身心健康起到正面影响,这一点恰恰可以作为整合梧州六堡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切入点,即打造六堡茶文化与养生的旅游产品。整合内容一:观光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整合。当下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森林游、河谷游等生态旅游讲究离开都市丛林拥抱大自然,通过进入富含氧离子的多植被环境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获得城市中紧张生活欠缺的平静感、满足感,进而促进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从这一点讲,六堡茶园具有天然优势,茶园丰富的绿色植被是兼具了自然形成和人工雕凿的观赏性景色,而茶树在丘陵山峦间形成的天然“氧吧”可以为身处其中的人类带来最清洁、新鲜的空气。漫步茶园,被茶树包围的游人可以从身体与精神双方得到净化与洗涤。整合内容二:养生旅游与高端茶产品的整合。现代生物研究已经证实,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在降“三高”、防肿瘤、提高心血管功能、强化人类运动机能等多方面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而国内外城市人群中以上各类疾病的发病率正在呈现日益升高的局面,非常需要各种有益健康的营养素、保健品等的辅助功能。六堡茶生产单位应当尽快开展茶多酚、儿茶素等高端茶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将传统生产、销售简单的黑茶叶的经营内容提升到一个科技含量更高的层面。一旦六堡茶在低、中、高端产品中都有了代表性项目,且在营养素、保健品等领域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则养生旅游真正实现了实至名归。游客来到梧州六堡茶园参与养生旅游时,除了能在天然景致中获得视觉方面的优质体验,更可以通过饮茶汤、食茶餐感受传统黑茶文化的情趣,最重要的是,游客还能够在茶园景区中获得高科技的茶营养保健产品,这种高端的旅游纪念品如果自用有益健康,如果送礼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佳品。整合内容三:休闲旅游与学习养生知识的整合。当下中国人热衷于旅游的目的不外乎暂时逃离繁重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借此获得身心的平衡,避免长期处于紧张、高压状态下出现诸如“亚健康”等不良症状。但是,无论是国内游还是国际游,多数情况下游客都只是走马观花般地了解一下目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致,间或购买一些当地典型的土特产。从旅游中学到更多知识的情况尚属凤毛麟角,这就给了梧州六堡茶区域旅游实现与教育的整合成为了可能。中国人自古有养生的传统,进入信息时代后,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充斥着浩如烟海的养生知识,但极少有人能够准确分辨这些养生知识的真伪,只能在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乱象中摸索而已。基于此,六堡茶的区域旅游中不妨深入挖掘黑茶中历史与现代所具有的健康知识内容,整理规范后编制成音频或视频的教学材料,既可应用于各个茶园景区的旅游活动项目中,也可以推广到当地特有的茶文化节日庆典活动中。有了这样的教学素材,一方面能够帮助游客了解黑茶养生知识的确切内容,学会在公共媒体海量的资讯中去伪存真;另一方面又能突出茶这种曾经一度被中国古人视作药材的饮品在生物、制药方面具有的严谨的科学性,让六堡茶养生之旅提升到新的高度与境界。

4结束语

区域旅游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必然产物,传统旅游的狭隘性、片面性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被区域旅游取代是历史进步的结果,也是现代经济深度融合的需要。梧州六堡茶作为广西典型的茶文化代表,在本质上已经具备了融合茶文化旅游的条件,只是实践过程中种种不足让其没有发挥出潜在的作用与价值。以区域旅游理念开发六堡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合既是促进六堡茶文化向多领域延伸、实现更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举措,更是带动整个岭南茶文化、经济发展的有益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义丰,等.新时期中国茶旅一体化发展及前景分析[J].资源科学,2010(3):78-87.

[2]李伟.郭芳.论茶文化对旅游业的牵引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13.

茶文化产业论文篇13

Keywords: tianfu; Tea culture; Industry;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 S5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一、茶文化和茶文化产业的涵义

1、茶文化的涵义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 、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方面。

2、茶文化产业的涵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以此类推,茶产业的涵义是按照工业生产标准,将茶叶的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其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广义的茶文化产业是以茶产业为基础的,包含茶叶及茶叶相关衍生产品的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产品和有关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也是将茶文化进行产业化的过程。其外延是与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基本重合的。狭义的茶文化产业不包含茶叶本身,仅仅是茶产业的衍生,是茶产业涉及文化方面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本文探讨的是广义的茶文化产业,因为其内涵和外延范围更大,包含狭义的茶文化产业。

二、闽台茶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闽台两地的茶产业与茶文化可以说是一脉相传的。然而台湾乌龙与福建乌龙,无论外形、香气与滋味,均有不同。这里面有一定的地理原因,也有人为政治因素与技术交流阻障的原因。台湾茶界一直与日本、韩国有茶文化的往来交流,而与一水之隔的大陆,特别是茶种品质相近,地理、文化相似的福建茶文化交流较少。改革开放政策为闽台茶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架起了桥梁。此后,闽台两地茶文化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就接连不断。

1、台商到福建投资兴办茶产业,促进闽台茶文化产业合作全面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台胞赴大陆探亲和投资,台湾茶商把目光投向与台湾土壤、气候、制茶工艺、饮茶习惯等都相似福建茶叶市场。1992 年后,福建省通过闽台农业交流合作,吸引台资到福建投资办茶厂,开始大量引进台湾种茶、制茶、加工机械以及营销等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促进了福建省茶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提升。1993 年台胞李瑞河首次在闽投资创办茶业企业,现在台商在福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等茶区建立茶厂、茶场,仅安溪县境内就有台资茶厂 35 家,漳平市永福镇就有台资茶厂 24 家。其中以 1993 年到福建投资的天福集团规模最大。

2、民间茶文化产业的学术交流越发频繁

两岸茶文化的当代交流,始于1988年台大教授、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理事长吴振铎先生返乡省亲。台湾茶业界十分重视两岸的业务交流,重视茶业相关人员的交往、联谊和经验交流,同时也重视信息技术的互通。在业已形成的交流基础上, 他们还主动提出两岸交流多项建议, 包括定期举办两岸茶业研讨会、成立两岸茶业信息中心、扩大《中华茶人》杂志的发行、举办“两岸茶叶展销会”、成立“中华茶人之家”等等。

3、闽手进行各种形式的茶文化产业宣传活动

2000年4月,由中国茶叶学会、台湾大学食品科学研究所、福建茶叶进出口公司联合在福州举办“海峡两岸茶叶科技学术研讨会”,两岸茶人议定今后每隔一年开一次研讨会,成为两岸茶文化产业的交流平台。从此之后,闽台两岸茶技、茶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2002年9月,由福建省农业厅与福建省茶叶学会等主办的“2002年中国(福建)国际茶、茶具、茶文化博览会”在福州开幕。“茶博会”包括名茶、茶具、茶文化展示、“特种茶与经济全球化高层论坛”、“茶王赛与茶王拍卖”、招商引资签约、茶艺表演等内容,为海峡两岸茶文化产业交流搭建了新平台。2008年6月,闽台两地与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等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第三届‘人文中国•茶香世界’中华茶文宣传活动”与“中国申奥茶新闻会”,为台湾茶协会加人“申奥茶”研制行列进行宣传。2008年8月“第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在台中市举行。

4、海峡两岸茶博会提供新舞台,强劲推动闽台茶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2007年11月,福建省政府、国台办与台湾农会等在泉州举办“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协助筹建《闽台茶史馆》,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签约和举行“海峡两岸‘生态、健康、和谐’茶业论坛”。此后每年的11月,都举办了海峡茶博会分别在武夷山、宁德等地。海峡两岸茶博会为闽台茶业与茶文化交流建立了一个新平台,福建茶业品牌集体亮相,台湾茶商集体大规模来到福建进行茶叶交流。五年来,海峡两岸茶博会以弘扬中华茶文化为主旨,充分发挥福建茶旅产业优势,以茶博会为纽带,推动对台经贸、文化、旅游等的交流合作,打响闽茶品牌,展会突出对台交流、产业联动、区域辐射、市场交易、市场运作等,逐步发展成为海峡两岸“全国有特色、国际有影响”的文化经贸盛会 ,参展商不断增加,茶业投资、订货合同签约总金额、利用台资和外资总额不断增加。

三、天福集团发展模式,为闽台茶文化产业合作提供了成功经验

福建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茶文化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福建省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培育和发展茶文化产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了要重点发展十大文化产业,其中重点投资五大文化产业工程,茶文化产业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福建与台湾进行广义的茶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更具有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实现的可能性更大。目前台商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和科学的管理等,福建省政府积极鼓励福建茶商与台商进行合作,形成互补优势,共同发展闽台茶文化产业。天福集团1993年落户福建,是一家集茶叶自产、制、销、科研、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茶叶连锁专卖店,天福集团旗下企业本着“根植福建、香传全国、名扬世界”的经营思路,截至2010年2月9日止已在大陆地区开设了1007家直营连锁店,业务范围遍及全国,产品远销美、加、东南亚地区。天福集团集茶业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为一体,是当前世界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天福集团,积极发展休闲旅游茶业,发展休闲茶业,弘扬传播茶文化,提升茶的文化价值,既发展旅游业,又促进茶业发展,达到对企业品牌和中国茶文化的宣传目的,就是一个闽台茶文化产业合作成功的典范。

1、将茶产业与休闲旅游结合,形成特色茶文化旅游项目

天福通过发展旅游休闲茶业的独特方式,对品牌和茶文化进行很好的宣传。天福茶博物院2002年建成,整个博物院总占地80亩(5.3公顷),是目前世界最大之茶博物院,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农业部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还建立了厦汕高速公路天福服务区暨“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包含有服务区、石雕园、观光茶园三大部分,园区内还有闽台民俗馆、丹岩风景区、皮定均将军纪念园等多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及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景色宜人,是福建省继武夷山、鼓浪屿之后的又一重要景区,现为农业部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而且天福选址独特,将茶博院、石雕园和观光茶园设立在高速公路的醒目点和知名的旅游景点的交通必经口,吸引顾客注目。天福通过独特的景点来宣传企业品牌, 这种创新的宣传模式具有长远性、高效性、生态性,不管是专程游玩的游客还是路过的游客,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漳州天福服务区座落在厦汕高速公路旁的一个山上,距离服务区约2千米的地方可以看到高大新颖的天福标志和雕像。四川夹江天福茶园,位于成都往乐山、峨眉山的成乐高速公路,是到乐山、峨眉山旅游必经的第一站。天福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设立了一家形象店,虽然企业设在飞机场的经营成本比较高每年,但是该店在国内外游客心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很好地宣传了中国茶文化。天福在北京、上海和成都成立陆羽茶艺中心,进行茶艺知识及各项文化活动推广,教人如何泡一壶好茶,将品牌宣传深入人心。

2、促进茶产品多元化发展

顺应饮茶文化的新趋向和消费者需求的新趋势,天福通过促进茶产品多元化,研发了各式各样的茶饮料、茶点心,将茶文化进一步推广。目前成功推广的有“茶趣”系列、“轻松小站”,这些地方是消费者休闲的好去处。2009年在厦门的天美仕科技园区,生产以茶多酚为原料的化妆保养品、日用品及保健品,标志集团突破传统产业经营模式,以全新的产品及营销策略进入消费市场。

3、兴办茶学院和校办茶厂,培养茶文化产业人才

天福投资2亿多元人民币在漳州兴办全球第一所茶专业高校――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还在茶学院的对面建大型的生产基地作为校办厂区,以最先进的茶叶、食品生产线和完整的实验、检验设备为设计、建设目标,形成一个现代化茶叶、食品厂区,既可以作为天福的主要生产工厂,也可供学院作为学生实习和产教研结合的基地。

4、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将茶文化产品推向国际舞台

1997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亚太经合会议上,天福生产的天福813人参乌龙茶经过严格检验测试,被组委会选定作为大会用茶及纪念品,送给18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会,天福的7种茶叶和茶食品被大会选为会议用茶和纪念礼品。2005年,釜山APEC高峰会,天福集团产品“阿里山乌龙茶”和“台湾凤梨酥”选被作为礼品赠送与会各国元首与政要。2010年10月天福集团漳浦工厂生产的茶食品出口美国,得到美国权威部门的认可,获得了进入美国市场的“通行证”,是海峡两岸的首例。据悉2007年起,天福已经筹划在美国成立一个中国茶城,作为打开国际市场的一个据点,进一步把中国茶文化和天福品牌推上国际的舞台。

【主要参考文献】

1、百度,;

2、《台湾茶文化》,中广网 ;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