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用13篇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篇1

二、宣传动员,提高认识

宣传动员是创森工作的重要途径,把宣传动员贯穿于创森工作的始终。一是召开创森工作动员会。乡召开了村、乡干部,乡属各部门负责人90人参加的创森工作动员会,会议传达了区委、区政府召开的创森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本乡实际安排部署了年创森工作及措施,各村、乡属各部门相开了创森动员会。二是制定了创森工作宣传方案。成立了创森工作宣传小组,制定了创森工作宣传工作思路,宣传工作目标,切实抓好创森宣传工作,促进全乡创森工作井然有序开展。三是加大宣传动员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动员,办宣传专栏12处,书写宣传标语86余条,挂过街横幅宣传标语2条幅,有线广播每天坚持半小时至1小时专题宣传,印发创森知识资料8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82条人次。经宣传动员形成了共识,充分认识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对于一个城市的影响力,竞争力是非同寻常的意义,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向,“创森”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的需要,是改善农村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推动三次创业,加快建设发展的需要,使创森工作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了:“绿色就是希望,绿色就是商机,绿色就是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营造绿水青山就是发展金山银山”的共识。积极主动参与投身于创森工作之中,为创森工作做贡献。

三、确立思路,制定目标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年创森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快速圆满完成创森工作目标任务,让广大群众享受到创森发展成果,乡党委、政府确立了创森工作思路,制定了创森工作目标。

年创森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生态立乡”的理念,按照“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着力推进创森林发展,进一步绿化,美化,营造林在绿中,林随路走,林水相伴“的宜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的创森工作思路。

年创森工作目标是:按照中共市区委、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区委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和部署,结合本乡实际制定了《年度创森工作项目实施方案》将创森工作的责任,目标分解落实到了各村。具体目标是:

1、天然人工造林350亩。

2、通道造林绿化13公里。

3、完成机关单位、学校、场镇绿化。

4、新建工程基地200亩,庭院林果绿化示范村1个。

5、义务植树基地1个,联合村200亩。

6、打造绿化栽植亮点现场,英模村巨桉栽植200亩。

7、落实森林管护责任面积2591.4亩。

8、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面积800亩。

四、保障措施,实现目标

为了全面推进创森工作开展,实现创森目标任务,乡党委、政府制定了保障措施。中共乡委员会、乡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年创森工作的安排意见》、《关于认真做好年创森工作管护责任制的通知》、《关于年创森工作考核办法》、《年度创森工作项目实施方案》、区乡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创森工作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包村目标管理责任制的通知》发至各村、乡属各部门实施,做到了领导到位、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有力,与时俱进,抓好创森工作,实现创森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五、求真务实,取得成效

“作风决定落实,务实关乎成效”。创森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紧要求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抓好创森工作,年创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完成目标任务是:

1、天然林、人工造林350亩,占任务的100%。

2、通道造林绿化13公里,占任务的100%。

3、完成了机关单位、学校、场镇绿化、美化,巩固了造林绿化达标成果。

4、新建工程基地350亩,占任务100%,建庭院林果绿化示范村1个,占任务的100%。

5、义务植树基地1个,联合村200亩,占任务的100%。

6、打造绿化栽植亮点现场,英模村巨桉栽植200亩,占任务的100%。

7、落实森林管护责任面积2591.4亩,占任务的100%。

8、新植补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面积1185亩,占任务100%。

年创森工作,经艰苦努力,目标任务完成较好,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受到群众社会好评,感到满意。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篇2

【 key words 】 deyang city, forest city, creating,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 S759.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森林城市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森林城市建设水平成为城市发展程度的体现和重要标志,成为繁荣城市文化的有效载体,成为城市居民的健康源泉,成为促进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2004年“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授予工作以来,群众和政府的重视及受国外先进建设技术和思想的影响,我国森林城市建设逐渐步入快速、正常发展的轨道。为了推进德阳市创建部级森林城市,中共德阳市委在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德阳市创建部级森林城市的的战略目标,要求在2020年全面达到部级森林城市的指标。因此,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相关技术要求,加快德阳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 本文着重从德阳市森林城市创建理念、目标、规划布局及建设保障等方面探讨德阳市如何创建森林城市,以期促进德阳市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一、德阳市森林城市创建理念

德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应遵循“山水宜居多彩德阳,生态文化工业名城”的理念,建设集“山、水、园、城、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森林城市。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生态文化与森林载体相结合、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使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和谐形成统一的有机体,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一)山水宜居多彩德阳。德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成都平原东北边缘,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境内地形地貌多样,自然景观多样而各具特色。在森林城市创建过程中,应根据德阳市自然景观格局和区域特色,吸取国外森林美学和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按照天人合一,林水结合、林水相依、林水一体的建设思路,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山水宜居多彩德阳”(即:山水德阳、宜居德阳、多彩德阳),构筑德阳“青山、绿水、绿地”的景观格局。同时,应充分利用德阳的特色景观资源和丰富的气候条件,根据人们的审美观和休闲娱乐方式的变化,按照“人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彩中”的建设思路,营造景色优美、地方特色浓郁的休闲景观带,形成具有德阳特色的山水相融、色彩丰富的多彩宜居德阳,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二)生态文化工业名城。“生态文化工业名城”是德阳森林城市建设的特色与内涵。德阳——“德政如阳、德行如阳”,是古蜀文化的发源之地之一,得天独厚的青川秀河孕育了境内“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有西部第一、全国第三的德阳孔庙,有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此外,三国遗踪庞统祠、中国德孝城、“特级战斗英雄”纪念馆等一大批人文自然景观。德阳——“东方布达佩斯”,一个工业化城市,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全国唯一的“联合国清洁技术与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是西南地区电线电缆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雪茄烟生产基地;西部最大的植物蛋白饮料生产基地;西部最大的现代化粮油生产基地,是中国最重要、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大型铸锻钢制造基地。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应以德阳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和工业园区、特色经济发展园区等为载体,发展具有德阳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工业名城”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突出德阳的城市特色,二是彰显德阳的生态文化。

二、德阳市森林城市建设目标

以“山水宜居多彩德阳,生态文化工业名城”的理念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通过实施森林城区、森林村镇、通道景观林带、生态风景林、山地森林、生态休闲、生态文化、林业产业及森林资源安全等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德阳森林城市建设。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篇3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程度的体现和重要标志,成为繁荣城市文化的有效载体,成为城市居民的健康源泉。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于2004年开始“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授予工作,这是对一个城市在城市森林建设成效的综合评价,是促进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1-4]。因此,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相关技术要求,加快西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西昌市概况

西昌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享有“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美誉,是全国最负盛名的太阳城、月亮城、航天城、小春城,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全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中国十大最美古城等城市殊荣。

西昌水能资源富集,是国家最大的“西电东送”战略基地,每年对外送电逾50亿kw·h。西昌光热资源丰富,是全国花木之乡、洋葱之乡、粮食大县;西昌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最重要节点,拥有邛海-泸山、螺髻山、卫星发射基地三大4a级风景名胜区;西昌民族风情浓郁,火把节、彝族年、毕摩文化、彝族歌舞等民俗活动精彩纷呈;西昌市区位优势明显,是内陆辐射东南亚的重要通道。

西昌市总面积为2 655km2,南北长70.8km,东西宽62.8 km。海拔最低1 160m,全市林地面积16.87万hm2,其中:有林地11.48万hm2,成片林分11.30万hm2。境内螺髻山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原始的亚高山针叶林,动植物资源及中药材种类丰富。近郊泸山森林公园,主要为云南松林,在庙宇周围遗存有许多西昌特有的珍贵常绿阔叶林。西昌市是珍稀动植物的王国,常见乡土树种185种,国家保护珍稀植物34种、动物30余种,拥有全国最大的飞播林区,全市森林覆盖率54.9%。

2森林建设

2.1综合指标

一是编制实施《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2008年12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与西昌市林业局共同编制完成了《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该规划遵循国家、四川省和西昌市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结合西昌有关林业、生态、水利、城建、园林、国土、旅游等相关方面的规划,以2008年为基期、至2010年为近期、2015年为中期进行规划,重点明确西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总体布局、发展目标、重点工程建设及政策保障措施。二是遵循绿色、健康、安全的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把森林的建设与城市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森林与湿地资源保护、生态旅游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市森林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景观优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创新性。三是突出乡土树种。西昌市森林城市建设主要以云南松、华山松、柳树、杨树、冲天柏、桤木、香樟、黄葛树、攀枝花苏铁、西康玉兰、女贞、紫薇等乡土树种为主,引进直干桉、史密斯桉、小叶榕、油橄榄、紫荆、三角梅、四季杨、中华红叶杨、樱花等外来适生树种,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藤木、花草,大量增加乔木数量和片状森林,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逐步形成了森林和树木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特色鲜明,点、线、面、环有机结合,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四是实施森林围城建设工程。近年来,通过实施森林围城建设工程,先后重点在市区主要出入口、东河、西河、海河生态景观林、城郊森林、城市主要景观道路、环城市周围建立了围城防护林带。目前,通过大力实施森林围城建设工程,有效地控制和改善了城市热岛效应、粉尘污染,解决了城市居民游憩休闲、生态保健等实际需要,有效地维护了城市生态安全。五是河流水系周边环境。重点做好安宁河、东河、西河、海河及邛海流域等河流水系等饮用水源地两岸生态环境保护,营造河渠两岸水土保持林和生态景观林,把生态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与自然、人文景观美化结合起来,做到标本兼治。自2004年以来,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百分比维持在90%左右,远远超过70%的国家标准。2008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年平均浓度二氧化硫为0.021mg/m3,二氧化氮为0.04mg/m3,可吸入颗粒物为0.048mg/m3。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全部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质量标准。西昌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表明,青龙寺、二水厂、关坝堰3个取水口断面的达标率为100%,城市地下水、城市饮用水源水质持续保持良好,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2.2森林覆盖率

以“彝乡水韵林城,五彩休闲西昌”的理念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采取城市、林业、园林“三者合一”;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生态、产业、文化“三林共建”;乔木、灌木、草丛“三头并举”的举措,通过实施森林城区、森林资源保育、绿色通道、邛海湿地、城市河岸景观带、绿色通道、乡村绿色家园、生态休闲和林业产业等建设工程,全面推进西昌森林城市建设。目前,西昌城市规划区绿化率98%,绿地率33.5%,绿化覆盖率35%,林木覆盖率26%,学校、医院、休、疗养院、住宅小区、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单位绿地率38.73%、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设有防护林带41.6%;城市建成区绿化率98%,绿地率31.28%,绿化覆盖率35.35%,林木覆盖率30.9%,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9.65m2,城乡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到2010年,西昌市将营造4 488hm2以景观和防护为主要目的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56.6%,人均生态游憩地面积达99.4m2,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10.5m2,建成区新建五彩街道、水岸、社区等7个,新建休闲文化基地7个,新建五彩农庄44个,水岸绿化率达81.0%,绿色通道率达83.6%,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65hm2,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使西昌成为城区绿树成荫、乡村青山碧水,市民安居创业、林农增收致富,民族风情浓郁,生态文化发展的西部最佳宜居创业首选城市。

一是城市森林覆盖率54.9%。全市幅员面积2 655km2, 2004年底,林业用地面积16.87hm2,2005~2009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4 350hm2。截止2009年12月,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7.305万hm2。二是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8%,绿地率32.5%,林木覆盖率30.9%,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9.8m2,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4.8m2,城乡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三是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9.5%。根据《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西昌市城郊范围包括小庙、西郊、马道、四合、高枧、川兴、海南、大箐、大兴等乡镇,总面积36 991.56 hm2。截止2009年6月,西昌市城市郊区有林地及灌木林地总面积14 598.5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5%。四是为进一步增大绿量,提高绿视率,丰富城市立体绿化景观,河堤、建筑墙面、立交桥两侧、单位居住围墙、花架、花廊等实施垂直绿化,种植紫藤、爬墙虎、迎春花、连翘等各种藤本植物10余种,面积达3万m2,扩展了市区绿化空间。

 

2.3森林生态网络建设

一是城区绿色空间拓展工程。为符合西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的要求,打造璀璨别致的安宁河谷明珠、“五彩休闲西昌”,建立布局合理、绿量适宜、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相对稳定而多样化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有效控制和改善城市的大气污染、热岛效应、粉尘污染,全面提高城市质量,服务于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到2010年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5m2,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8%,公园绿地500m服务半径能够有效覆盖建成区。二是城区五彩河岸景观打造工程。通过创森建设,使三河六岸形成融碧水、蓝天、绿树、鲜花于城市风情,纳交通、生态、景观、休闲于一系,集滨水景观带与沿河历史人文景点于一体的景观旅游生态走廊。营造富有文化内涵、自然舒展的滨河形态,实现一个整体、有机、舒适、高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河五彩景观带。三是邛海湿地建设工程。顺应西昌市森林城市建设发展趋势,以提高邛海水质为主,重点建设湿地保护区、湿地恢复区,完善湿地游览区,使其成为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到2010年完成湿地游憩区的改善,环湖绿带建设和湿地保护区和湿地恢复区的建设。四是山地森林生态建设工程。西昌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人工造林21 300hm2,天然林管护129 100 hm2,退耕还林8 753.3hm2,荒山造林6 666.7hm2,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33.4%上升至2004年的54.9%,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水土流失明显减少。五是安宁河生态治理与开发工程。安宁河属金沙江水系,北南走向,是西昌市的母亲河。为打造安宁河沿岸大型生态防护屏障,绿色安宁河生态廊道,改善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保持河流生态自然属性,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滨水区域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带动周遍区域的经济发展。六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西昌市区的通道包括国道、省道和县道,总里程117.5km,可绿化里程84.4km,可绿化面积158hm2。近年来,通过“一办三创”、“创建四川省森林城市”,城市内部道路绿化景观效果较好。西昌出入城道路已使用三角梅作为主要观花植物,体现了地域特色。七是五彩农庄建设工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多数乡村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村居住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保护、优化好村落的生态环境、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综合整治,提高空间环境质量、建立充满活力的和谐新农村,达到水清、岸绿、河畅、五彩的效果。突显乡村特色,体现出乡土气息和乡土风情,注入新的绿色家园文化特征,形成绿色环保、健康富足、特色鲜明的五彩农庄,加速农村产业升级换代。八是生态休闲旅游建设工程。西昌具有春早、夏凉、秋爽、冬暖,四季如春的自然条件,自然风光秀丽。同时西昌有悠久厚重的文明历史,现代高科技的航天发射基地和古朴浓郁的彝族风情,构成特色鲜明、极富鉴赏性的旅游目的地,宜于休闲度假。已打造了土城湿地公园、邛泸景区、“乡村八景”等生态旅游基地。以“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为主题,以生态、阳光、健康、民俗为特色,重点打造三大基地、四条旅游线路,拉长产业链条,改善西昌市的产业格局,形成“城乡互动、农林水结合”的城市森林旅游体系。乡村旅游不断优化,升级打造乡村八景,新增农家乐120家。在乡村旅游带动下,2009年全市旅游收入突破40亿元,旅游人数突破800万人次。九是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西昌市森林资源丰富,林业产业开发不仅是林业部门自身的发展问题,更主要的是关系到这些地区农业环境、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的问题,涉及范围最广,面对的人群最多,对西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西昌市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着力建设速丰林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油橄榄基地等,通过走以农户联基地、基地联龙头、龙头联市场的林业产业发展路子,促进了森林资源向森林资本的转变。林业已经成为西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目前,全市已逐步培育形成了水果、花卉、蚕桑、速生林等林业主导产业。建成绿色无公害石榴基地6 666.67hm2,绿色鲜食小水果(桃、葡萄、樱桃)基地1 333.33 hm2,酿酒葡萄基地333.33hm2;建立生态观光型花木园区333.33hm2,鲜切花和香精油玫瑰生产基地1 333.33 hm2;建成2 000hm2投产桑生产基地,年产茧2 250t;建立666.67hm2速生林示范基地,并将逐步发展到6 666.67hm2规模;建立油橄榄基地1 333.33hm2,并将逐步扩大到6 666.67 hm2。2008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6.23亿元,占西昌市农业总产值的18.64%和国民生产总值的2.14%,农民从林业产业中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达352元。

2.4森林健康

一是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西昌市植被类型多样,共有233科532属2 000余种植物,从亚热带到温带森林均有分布,别具特色,从山谷到山顶,有热带的香蕉、剑麻;也有亚热带的攀枝花、仙人掌;温带的松、栎;寒温带的冷云杉。其中有攀枝花苏铁、棕北杜鹃、西康玉兰、黄杉等34种国家第1批保护珍稀植物。西昌市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近400种,其中已知兽类60余种,鸟类252种,爬行类19种,两栖类20余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疫情监测工作,健全了工作体制,经常开展 湿地、植物、动物等专项执法检查,惩治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重视湖泊、江河水源地保护,将邛海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城市森林建设突出乡土树种。西昌市城市森林建设常用森林植物约259种,其中,乔木种类132种,灌木种类98种。城市建成区共栽植各类乔木127.7万株,灌木75.9万株;西昌市森林城市建设主要以云南松、华山松、柳树、杨树等乡土树种为主,引进直干桉、史密斯桉、兰花楹、小叶榕、三角梅等外来适生树种,因适宜性强而被广泛应用于工程造林、农村道路村庄、城区道路、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量的90%以上。三是培育与地带性自然植被类型相接近的森林景观。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遵循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强化乡土树种及地带性植被景观的建设,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东河、西河、海河生态景观带、城市入市口森林景观建设、市政广场周边森林景观等更多地倾向于建设(或保护)一个接近自然状态的景观和环境,减少城市化对自然景观和自然环境的伤害,拉近城市人群与自然的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使城市和自然天然地融为一体。尤其在生态公益林和森林生态景观建设与经营中遵循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选择乡土树种,通过人工种植和自然生长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出乔、灌、藤、草相结合,接近于自然植被类型的森林生物群落。

2.5公共休闲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亲民理念。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以满足群众“看到绿、闻到香、享受荫”为原则,森林城市项目建设与走进市民,服务市民,方便老百姓日常锻炼、休闲、娱乐相结合,全面实施规划建绿、腾地造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细胞”工程,积极组织开展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绿化模范单位创建活动,重点推进社区游园和绿化广场建设,在城市主要道路两侧、主要出入口、东河、西河、海河两岸建设开放的公游园绿地34处生态旅游、地质旅游、森林旅游、景区节点旅游、“乡村八景”生态休闲旅游,现新增城市绿化公园绿地44.7万m2、防护绿地2.2万m2、附属绿地5万m2、其他绿地8万m2的建设。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8m2,绿地率达到32.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6.8%。2003年以来,西昌市已有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个,四川省绿化模范单位2个,省级园林式单位12个,市级园林式单位39个,市级园林式小区9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8m2,超出国家森林城市指标0.8个百分点,满足了多数市民出门500m有休闲绿地的需求。二是发展城市郊区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在城市郊区建设了以邛海风景区、泸山风景区、螺髻山风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以黄联土林、西溪仙人洞为代表的地质旅游;以世界最大的飞播林区森林旅游区;以邛海月色风情小镇、观海湾、月亮湾、邛海公园、花卉博览园等18个城市景区节点旅游区;以茅坡樱红、桃瑞月华、桃源农庄、凤凰葡园、荷色生香、鹿鹤烟黄、螺岭彝风、榴开客家为主要特色的“乡村八景”生态休闲旅游;分布在全市从北到南9个乡镇,基本满足了市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

2.6生态文化

2.6.1弘扬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对以改善人居环境和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森林和湿地建设,主要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园林、村庄林、名胜古迹林、古树名木、各类游憩林和纪念林等,是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体系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并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的功能。应结合森林城市创建,加快各类纪念林、森林和湿地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建设,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西昌市近期建设重点为:突出五彩西昌特色,建设景观林。精心规划实施西河、东河、海河等三河六岸绿化,建设突出五彩西昌特色的城市彩色风光带;精心规划城区外出主干道路沿线绿化建设,形成具有西昌本地特色的多条城市道路景观林带。突出森林城市特色,建设人居林。结合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规划建设一批“创森”纪念林,提高城市生态文化品位,优化城区森林绿地分布格局;结合城市住宅小区建设,强化住区小片林、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工作,打造一批林木覆盖率高的森林住区;结合村湾绿化建设,强化村周、庭院、村内路网水岸绿化建设,促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突出休闲度假特色,建设游憩林。结合城乡居民休闲游憩需求,加快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休闲场所;结合城市居民骑车、徒步健身需求,精心规划建设贯通主要居民区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休憩地之间的绿色健身走廊。

按照上述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分区布局和分体系实施:一是城区福利空间绿化体系建设。从西昌市科学发展、合理布局、防灾减灾方面考虑,在主城区东南西北逐步均匀构建市级综合公园、区域性公园、居住区级公园等各类福利空间。调整福利空间布局的均匀程度和增强福利空间类型的丰富多样;完善福利空间应急设施的建设;加大免费公园的建设力度和数量,2009年底至2010年,将启动五大城市公园建设(海河生态休闲公园、建昌坊城市公园、邛海湿地公园、动漫主题公园、建昌古城历史文化公园);大力提高非盈利性福利空间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在西昌市主城区范围内,新建、完善10个市级综合性公园、区域性公园,以及居住区和街头的小游园、广场绿地,为此年内启动了打造丝路广场等10个城市小公园。二是城区交通景观绿化体系建设。交通景观绿化是生态景观与实用的结合体,根据城市道路周边环境、实际情况,确定道路绿化的性质功能,让道路绿化为民所用。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特色景观,做到“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三是城区实体绿化体系建设。城区内医院、学校、宾馆等社会公共设施和工矿企业、机关团体等单位的绿地,在保证生活、生产、防护要求的前提下,增强绿化厚度,提高美化效果,建设成园林式单位。对沿街窗台进行盆花摆放和机关、学校等单位的墙体实施绿化。四是森林文化建设。森林文化是西昌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全面建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含义。重点是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各种纪念林的营建,树立全市人民保护森林和绿化环境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森林社区建设与评选,进一步加强全市各个社区的绿化建设,创建森林城市;充分发挥园林与林业两大产业的优势,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森林社区。目前,建设了川兴镇尔乌、安哈镇铅矿村、洛古波乡俄池格则村3个森林社区共管。

2.6.2全民参与,社会共建城市森林。多年来,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四川省义务植树条例》,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继承和发扬西昌市自古以来悠久的植树传统,实现“彝乡水韵林城、五彩休闲西昌”的共同心愿,规划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建设工程,在各区规划义务植树地,全民参与义务植树。由于城市可用绿地非常有限,所以将义务植树与重点绿化工程紧密结合,既要有效解决义务植树的用地问题,又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2009年海河绿化工程的绿化栽植分为7个标段由在西昌市的7个部队来实施。将营造纪念林与开展义务植树基地建设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和各界人士参与植树造林。近年来,全市累计义务植树2 712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98.7%,成活率在92%以上。

2.6.3积极组织开展城市绿地(树木)认建认养活动。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在全市积极组织开展认建、认养、冠名树木绿地活动。要求驻昌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每人每年必须以直接植树、以金代劳(50元)、认建认养等多种植树形式保证义务植树5株。关心爱护绿色生命,争做“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绿色文明倡导者和实践者。鼓励党政机关、机关团体和个人都积极参与绿地的认建、认养、认领活动,营造各种形式的纪念林10处,面积达15hm2,植纪念树6 800株。

2.6.4组织开展生态科普宣传活动。结合实际,将天喜花博园、螺髻山自然保护区、邛海泸山风景区、花木生产基地等各类绿地,进一步整体、合理地将其完善成为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同时,以关注森林活动为载体,通过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和公益标牌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和生态科普知识,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建设事业,全市关心林业、支持林业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2.6.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创森氛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开展了全方位的系列宣传活动,一是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形式多样的“创森”人人知宣传;二是制作“创森”专题片、多媒体汇报材料、宣传画册等;三是加强户外宣传,营造浓厚的“创森”氛围。在市区主要道路、大型企业、宾馆商场、出入市口显要位置竖立大型“创森”标牌,书写“创森”标语。同时,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粘贴“创森”标语。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生态文明意识,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知晓率达90%以上,支持率达95%以上。

2.6.6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丰富生态文化内涵。在全市范围制订古树名木保护的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古树名木鉴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四川省绿化条例》《四川省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了《西昌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对全市行政区域内的古树名木组织专人统一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将其生长地的环境,生长情况,树种、树龄进行现场资料记录后挂牌,再根据档案管理要求进行后期资料汇总,同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签订了古树名木管护责任书,落实了管护措施。全市各级政府设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经费,建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基金,并通过认养、捐助、拍卖古树名木冠名权、形象使用权募集基金。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技术研究,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用于对古树名木的抢救复壮和保护设施的建设维修,确保古树名木的健康生长。全市676株名木古树已全部建立了档案。一级保护8株,二级保护41株,三级保护627株。

2.7乡村绿化

推进村镇绿化工程,努力构建新农村森林景观和森林生态体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按照区域规划、多点布局、体现特色、实现多赢原则,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会主体、市场运作、文化提升、群众参与的机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产业,坚持把林业生产发展和开发二、三产业有机统一起来,依托各乡镇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走“林业生产+旅游观光”的发展路子。积极发展森林湿地观光游、森林保健游、开发石榴花果节、桃果节、梨花节、葡萄节、花卉节等农家乡村游,打造以茅坡樱红、桃瑞月华、桃源农庄、凤凰葡园、荷色生香、鹿鹤烟黄、螺岭彝风、榴开客家为主要特色的“乡村八景”生态休闲旅游模式,促进生产经营模式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多功能综合为一体的方向发展,引导综合开发,实现一业多赢。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

注重发展郊区观光、休闲等森林休闲产业。西昌有4张“名片”即太阳城、月亮城、航天城和小春城;六大殊荣,即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四川省第一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四川省森林城市、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西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旅游有湖光山色美、民族风情浓、科技含量高三大特色。

西昌地处四川省五大旅游区之一的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有以邛海风景区、泸山风景区、螺髻山风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有以黄联土林、西溪仙人洞为代表的地质旅游;有世界最大的飞播林区;有全国唯一对游人开放的军商两用卫星发射中心;有以火把节、彝族婚俗、毕摩文化为代表的彝族风情旅游。全市有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30余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以来,西昌又着力打造邛海月色风情小镇、观海湾、月亮湾、邛海公园、花卉博览园等18个城市景区节点。产业基地不断壮大,成功创建全国6 666.67 hm2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西溪、黄联关千亩标准化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多方投入改善了农村生境,促进了农村旅游发展,带动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换档升级。同时,通过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举办,形成了以旅游带动农业,以景区辐射农村,以旅促农,城乡互动的旅游产业链,进一步加速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致富机会,城乡居民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以旅助农,旅游反哺农业,旅游富民惠民效益显著。已形成“打造一个节日,带动一片就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局面。

3保障措施

3.1组织领导

3.1.1严格执行林业政策法规。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四川林业生态省规划》和省委《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要求,西昌市委、制定并实施了《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实施方案》《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林业发展专项规划大纲》《西昌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把加强城市林业生态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西昌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并强力推进。

3.1.2抓领导,强执行。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提升城市品牌、推进西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精心组织、精心谋划,建立健全领导机制。2009年6月,经州委、州政府研究同意,成立了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联合指挥部,负责创建的统筹协调工作。在创建工作中比干部、争一流,比工作、创业绩,实行“三不三看”,即不听过程、不听原因、不听解释,只看效果、只看数据、只看发展,推行“三个一批”,即发现一批干部、储备一批干部、提拔一批干部,并严格兑现奖惩。由于州、市各级领导干部务实,执行力强,组织管理体系健全,检查督促到位,激励竟争机制完备,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1.3抓规划,强基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全局,按照“彝乡水韵林城、五彩休闲西昌”城市定位,高起点抓森林城市建设规划。2008年12月,委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了《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重点明确了西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总体布局、发展目标、重点工程建设及政策保障措施。另外,围绕森林城市建设,还完成了西昌市《山溪河综合治理规划》《邛海泸山景区总体规划》等20项规划的编制,形成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规划体系,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4抓项目,强投入。按照总体规划、捆绑投入、突出重点、分年实施原则,加快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2006年至2008年,以“一办三创”为契机,州、市财政投入近20亿元,完成了一批工业项目、交通项目、水利项目、生态项目、社会事业项目等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城市建设向前推进了5~10年,2007年,西昌市成功创建为“四川省森林城市”,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基础。2009年是西昌确定的“城乡建设年”,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与创建“国家生态市”结合起来,一同部署,一同落实,联动推进,围绕2个创建工作,2009年将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16亿元。通过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将进一步完善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能力保障等五大体系,确保2010年成功创建为中国森林城市,2015年创建为国家生态市。

3.1.5抓工程,强参与。通过打造一批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重点工作。实施西昌城区及邛海可视范围内植被恢复工程,西昌、昭觉、喜德三县市联动,2年实施坡耕地和荒山造林超过1 333.33hm2;重点打造合盐路、高速路路口道路增绿美化,以此为示范全面带动进出西昌5条道路绿化上档升级;实施东河、西河、海河三河绿化试点工程,整体推进全流域增绿美化工程;实施城区11条街道增绿美化示范工程,州级部门、县市联动,按照“一路一树、一街一景”的原则,城区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实施创建“四川省环境优美乡镇”示范工程,城郊乡镇村容村貌及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3.1.6抓落实,强产业。采取市级领导包片包乡、各级干部包点、部门包项目,将创建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实行一名领导负责、一个单位主办、一个团队攻坚、一套办法管理、一套方案推进“五个一”的管理机制。强化林业产业建设,鼓励农户在房前屋后大规模种植三角梅、四季杨、油橄榄,发展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产业,培育壮大乡村旅游;推广建设沼气池、太阳灶,强化林政执法和护林防火力度,有效保护森林资源。通过林业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林农增收。

3.2管理制度

3.2.1科学制定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2009年2月,出台了《西昌市创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市建设奖惩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国家森林城市和林业生态市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市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2009年7月,《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顺利通过国内专家组评审。

2009年8月,西昌市人大审议通过了《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西昌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组织实施。根据《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了环城防护林、生态廊道及水系林网、村镇绿化、农田林网、森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城区景观道路绿化、单位(庭院)小区绿化、城市立体绿化及鲜花摆放、森林生态文化、湿地保护等重点工程。2009年12月,下发了《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08~2015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分别与两县一市及州市有关创建单位签定了责任书,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单位。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联合督导组,强化对市辖区造林绿化的督导 ,坚持每周定期通报制度,定期召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部门联席会,专门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问题,有力推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3.2.2健全法规和制度,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法律保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四川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等,结合实际,制订出台了《西昌市城市绿化实施细则》《西昌市全民义务植树实施办法》《西昌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西昌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西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城市规划区内绿化资源保护工作的通知》《西昌市森林防火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森林保护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为加强全市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西昌市森林公安分局、森林植物检疫等执法队伍,下设1个木材检查站。组织开展了“绿盾三号行动”、开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强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全市设立9个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心测报点,多方位检测林木病虫害发生情况。2008~2009年连续组织森林病虫害防治,切实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近年来,全市林木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0.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无重大非法侵占林地、毁林案件和森林火灾发生,无危险性外来林木病虫害及有害生物入侵。

3.2.3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科学技术成果专项研究,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充分调动广大林业科技人员和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林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近年来,全市引进推广林果新品种20余个,城市绿化植物品种25个,推广先进技术10项。组织开展的《西昌市退耕还林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德昌松毛虫预测预报及防治指标研究》2项研究成果获凉山州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史密斯桉引种栽培实验与推广》研究成果获凉山州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工程》研究成果获西昌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3.2.4建立城市森林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在凉山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西昌市委、市政府和昭觉、喜德县委、县政府以及州市两级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成立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联合指挥部,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两县一市各部门,各乡镇之间的行动,定期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形成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

4参考文献

[1] 陈晓刚,杨颖.关于南昌市创建森林城市的思考及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5):104-106.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篇4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程度的体现和重要标志,成为繁荣城市文化的有效载体,成为城市居民的健康源泉。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于2004年开始“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授予工作,这是对一个城市在城市森林建设成效的综合评价,是促进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1-4]。因此,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相关技术要求,加快西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西昌市概况

西昌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享有“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美誉,是全国最负盛名的太阳城、月亮城、航天城、小春城,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全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中国十大最美古城等城市殊荣。

西昌水能资源富集,是国家最大的“西电东送”战略基地,每年对外送电逾50亿kw·h。西昌光热资源丰富,是全国花木之乡、洋葱之乡、粮食大县;西昌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最重要节点,拥有邛海-泸山、螺髻山、卫星发射基地三大4a级风景名胜区;西昌民族风情浓郁,火把节、彝族年、毕摩文化、彝族歌舞等民俗活动精彩纷呈;西昌市区位优势明显,是内陆辐射东南亚的重要通道。

西昌市总面积为2 655km2,南北长70.8km,东西宽62.8 km。海拔最低1 160m,全市林地面积16.87万hm2,其中:有林地11.48万hm2,成片林分11.30万hm2。境内螺髻山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原始的亚高山针叶林,动植物资源及中药材种类丰富。近郊泸山森林公园,主要为云南松林,在庙宇周围遗存有许多西昌特有的珍贵常绿阔叶林。西昌市是珍稀动植物的王国,常见乡土树种185种,国家保护珍稀植物34种、动物30余种,拥有全国最大的飞播林区,全市森林覆盖率54.9%。

2森林建设

2.1综合指标

一是编制实施《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2008年12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与西昌市林业局共同编制完成了《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该规划遵循国家、四川省和西昌市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结合西昌有关林业、生态、水利、城建、园林、国土、旅游等相关方面的规划,以2008年为基期、至2010年为近期、2015年为中期进行规划,重点明确西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总体布局、发展目标、重点工程建设及政策保障措施。二是遵循绿色、健康、安全的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把森林的建设与城市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森林与湿地资源保护、生态旅游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市森林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景观优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创新性。三是突出乡土树种。西昌市森林城市建设主要以云南松、华山松、柳树、杨树、冲天柏、桤木、香樟、黄葛树、攀枝花苏铁、西康玉兰、女贞、紫薇等乡土树种为主,引进直干桉、史密斯桉、小叶榕、油橄榄、紫荆、三角梅、四季杨、中华红叶杨、樱花等外来适生树种,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藤木、花草,大量增加乔木数量和片状森林,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逐步形成了森林和树木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特色鲜明,点、线、面、环有机结合,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四是实施森林围城建设工程。近年来,通过实施森林围城建设工程,先后重点在市区主要出入口、东河、西河、海河生态景观林、城郊森林、城市主要景观道路、环城市周围建立了围城防护林带。目前,通过大力实施森林围城建设工程,有效地控制和改善了城市热岛效应、粉尘污染,解决了城市居民游憩休闲、生态保健等实际需要,有效地维护了城市生态安全。五是河流水系周边环境。重点做好安宁河、东河、西河、海河及邛海流域等河流水系等饮用水源地两岸生态环境保护,营造河渠两岸水土保持林和生态景观林,把生态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与自然、人文景观美化结合起来,做到标本兼治。自2004年以来,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百分比维持在90%左右,远远超过70%的国家标准。2008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年平均浓度二氧化硫为0.021mg/m3,二氧化氮为0.04mg/m3,可吸入颗粒物为0.048mg/m3。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全部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质量标准。西昌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表明,青龙寺、二水厂、关坝堰3个取水口断面的达标率为100%,城市地下水、城市饮用水源水质持续保持良好,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2.2森林覆盖率

以“彝乡水韵林城,五彩休闲西昌”的理念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采取城市、林业、园林“三者合一”;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生态、产业、文化“三林共建”;乔木、灌木、草丛“三头并举”的举措,通过实施森林城区、森林资源保育、绿色通道、邛海湿地、城市河岸景观带、绿色通道、乡村绿色家园、生态休闲和林业产业等建设工程,全面推进西昌森林城市建设。目前,西昌城市规划区绿化率98%,绿地率33.5%,绿化覆盖率35%,林木覆盖率26%,学校、医院、休、疗养院、住宅小区、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单位绿地率38.73%、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设有防护林带41.6%;城市建成区绿化率98%,绿地率31.28%,绿化覆盖率35.35%,林木覆盖率30.9%,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9.65m2,城乡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到2010年,西昌市将营造4 488hm2以景观和防护为主要目的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56.6%,人均生态游憩地面积达99.4m2,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10.5m2,建成区新建五彩街道、水岸、社区等7个,新建休闲文化基地7个,新建五彩农庄44个,水岸绿化率达81.0%,绿色通道率达83.6%,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65hm2,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使西昌成为城区绿树成荫、乡村青山碧水,市民安居创业、林农增收致富,民族风情浓郁,生态文化发展的西部最佳宜居创业首选城市。

一是城市森林覆盖率54.9%。全市幅员面积2 655km2, 2004年底,林业用地面积16.87hm2,2005~2009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4 350hm2。截止2009年12月,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7.305万hm2。二是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8%,绿地率32.5%,林木覆盖率30.9%,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9.8m2,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4.8m2,城乡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三是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9.5%。根据《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西昌市城郊范围包括小庙、西郊、马道、四合、高枧、川兴、海南、大箐、大兴等乡镇,总面积36 991.56 hm2。截止2009年6月,西昌市城市郊区有林地及灌木林地总面积14 598.5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5%。四是为进一步增大绿量,提高绿视率,丰富城市立体绿化景观,河堤、建筑墙面、立交桥两侧、单位居住围墙、花架、花廊等实施垂直绿化,种植紫藤、爬墙虎、迎春花、连翘等各种藤本植物10余种,面积达3万m2,扩展了市区绿化空间。

2.3森林生态网络建设

一是城区绿色空间拓展工程。为符合西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的要求,打造璀璨别致的安宁河谷明珠、“五彩休闲西昌”,建立布局合理、绿量适宜、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相对稳定而多样化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有效控制和改善城市的大气污染、热岛效应、粉尘污染,全面提高城市质量,服务于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到2010年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5m2,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8%,公园绿地500m服务半径能够有效覆盖建成区。二是城区五彩河岸景观打造工程。通过创森建设,使三河六岸形成融碧水、蓝天、绿树、鲜花于城市风情,纳交通、生态、景观、休闲于一系,集滨水景观带与沿河历史人文景点于一体的景观旅游生态走廊。营造富有文化内涵、自然舒展的滨河形态,实现一个整体、有机、舒适、高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河五彩景观带。三是邛海湿地建设工程。顺应西昌市森林城市建设发展趋势,以提高邛海水质为主,重点建设湿地保护区、湿地恢复区,完善湿地游览区,使其成为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到2010年完成湿地游憩区的改善,环湖绿带建设和湿地保护区和湿地恢复区的建设。四是山地森林生态建设工程。西昌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人工造林21 300hm2,天然林管护129 100 hm2,退耕还林8 753.3hm2,荒山造林6 666.7hm2,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33.4%上升至2004年的54.9%,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水土流失明显减少。五是安宁河生态治理与开发工程。安宁河属金沙江水系,北南走向,是西昌市的母亲河。为打造安宁河沿岸大型生态防护屏障,绿色安宁河生态廊道,改善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保持河流生态自然属性,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滨水区域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带动周遍区域的经济发展。六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西昌市区的通道包括国道、省道和县道,总里程117.5km,可绿化里程84.4km,可绿化面积158hm2。近年来,通过“一办三创”、“创建四川省森林城市”,城市内部道路绿化景观效果较好。西昌出入城道路已使用三角梅作为主要观花植物,体现了地域特色。七是五彩农庄建设工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多数乡村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村居住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保护、优化好村落的生态环境、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综合整治,提高空间环境质量、建立充满活力的和谐新农村,达到水清、岸绿、河畅、五彩的效果。突显乡村特色,体现出乡土气息和乡土风情,注入新的绿色家园文化特征,形成绿色环保、健康富足、特色鲜明的五彩农庄,加速农村产业升级换代。八是生态休闲旅游建设工程。西昌具有春早、夏凉、秋爽、冬暖,四季如春的自然条件,自然风光秀丽。同时西昌有悠久厚重的文明历史,现代高科技的航天发射基地和古朴浓郁的彝族风情,构成特色鲜明、极富鉴赏性的旅游目的地,宜于休闲度假。已打造了土城湿地公园、邛泸景区、“乡村八景”等生态旅游基地。以“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为主题,以生态、阳光、健康、民俗为特色,重点打造三大基地、四条旅游线路,拉长产业链条,改善西昌市的产业格局,形成“城乡互动、农林水结合”的城市森林旅游体系。乡村旅游不断优化,升级打造乡村八景,新增农家乐120家。在乡村旅游带动下,2009年全市旅游收入突破40亿元,旅游人数突破800万人次。九是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西昌市森林资源丰富,林业产业开发不仅是林业部门自身的发展问题,更主要的是关系到这些地区农业环境、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的问题,涉及范围最广,面对的人群最多,对西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西昌市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着力建设速丰林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油橄榄基地等,通过走以农户联基地、基地联龙头、龙头联市场的林业产业发展路子,促进了森林资源向森林资本的转变。林业已经成为西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目前,全市已逐步培育形成了水果、花卉、蚕桑、速生林等林业主导产业。建成绿色无公害石榴基地6 666.67hm2,绿色鲜食小水果(桃、葡萄、樱桃)基地1 333.33 hm2,酿酒葡萄基地333.33hm2;建立生态观光型花木园区333.33hm2,鲜切花和香精油玫瑰生产基地1 333.33 hm2;建成2 000hm2投产桑生产基地,年产茧2 250t;建立666.67hm2速生林示范基地,并将逐步发展到6 666.67hm2规模;建立油橄榄基地1 333.33hm2,并将逐步扩大到6 666.67 hm2。2008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6.23亿元,占西昌市农业总产值的18.64%和国民生产总值的2.14%,农民从林业产业中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达352元。

2.4森林健康

一是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西昌市植被类型多样,共有233科532属2 000余种植物,从亚热带到温带森林均有分布,别具特色,从山谷到山顶,有热带的香蕉、剑麻;也有亚热带的攀枝花、仙人掌;温带的松、栎;寒温带的冷云杉。其中有攀枝花苏铁、棕北杜鹃、西康玉兰、黄杉等34种国家第1批保护珍稀植物。西昌市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近400种,其中已知兽类60余种,鸟类252种,爬行类19种,两栖类20余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疫情监测工作,健全了工作体制,经常开展 湿地、植物、动物等专项执法检查,惩治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重视湖泊、江河水源地保护,将邛海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城市森林建设突出乡土树种。西昌市城市森林建设常用森林植物约259种,其中,乔木种类132种,灌木种类98种。城市建成区共栽植各类乔木127.7万株,灌木75.9万株;西昌市森林城市建设主要以云南松、华山松、柳树、杨树等乡土树种为主,引进直干桉、史密斯桉、兰花楹、小叶榕、三角梅等外来适生树种,因适宜性强而被广泛应用于工程造林、农村道路村庄、城区道路、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量的90%以上。三是培育与地带性自然植被类型相接近的森林景观。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遵循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强化乡土树种及地带性植被景观的建设,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东河、西河、海河生态景观带、城市入市口森林景观建设、市政广场周边森林景观等更多地倾向于建设(或保护)一个接近自然状态的景观和环境,减少城市化对自然景观和自然环境的伤害,拉近城市人群与自然的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使城市和自然天然地融为一体。尤其在生态公益林和森林生态景观建设与经营中遵循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选择乡土树种,通过人工种植和自然生长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出乔、灌、藤、草相结合,接近于自然植被类型的森林生物群落。

2.5公共休闲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亲民理念。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以满足群众“看到绿、闻到香、享受荫”为原则,森林城市项目建设与走进市民,服务市民,方便老百姓日常锻炼、休闲、娱乐相结合,全面实施规划建绿、腾地造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细胞”工程,积极组织开展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绿化模范单位创建活动,重点推进社区游园和绿化广场建设,在城市主要道路两侧、主要出入口、东河、西河、海河两岸建设开放的公游园绿地34处生态旅游、地质旅游、森林旅游、景区节点旅游、“乡村八景”生态休闲旅游,现新增城市绿化公园绿地44.7万m2、防护绿地2.2万m2、附属绿地5万m2、其他绿地8万m2的建设。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8m2,绿地率达到32.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6.8%。2003年以来,西昌市已有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个,四川省绿化模范单位2个,省级园林式单位12个,市级园林式单位39个,市级园林式小区9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8m2,超出国家森林城市指标0.8个百分点,满足了多数市民出门500m有休闲绿地的需求。二是发展城市郊区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在城市郊区建设了以邛海风景区、泸山风景区、螺髻山风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以黄联土林、西溪仙人洞为代表的地质旅游;以世界最大的飞播林区森林旅游区;以邛海月色风情小镇、观海湾、月亮湾、邛海公园、花卉博览园等18个城市景区节点旅游区;以茅坡樱红、桃瑞月华、桃源农庄、凤凰葡园、荷色生香、鹿鹤烟黄、螺岭彝风、榴开客家为主要特色的“乡村八景”生态休闲旅游;分布在全市从北到南9个乡镇,基本满足了市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

2.6生态文化

2.6.1弘扬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对以改善人居环境和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森林和湿地建设,主要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园林、村庄林、名胜古迹林、古树名木、各类游憩林和纪念林等,是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体系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并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的功能。应结合森林城市创建,加快各类纪念林、森林和湿地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建设,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西昌市近期建设重点为:突出五彩西昌特色,建设景观林。精心规划实施西河、东河、海河等三河六岸绿化,建设突出五彩西昌特色的城市彩色风光带;精心规划城区外出主干道路沿线绿化建设,形成具有西昌本地特色的多条城市道路景观林带。突出森林城市特色,建设人居林。结合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规划建设一批“创森”纪念林,提高城市生态文化品位,优化城区森林绿地分布格局;结合城市住宅小区建设,强化住区小片林、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工作,打造一批林木覆盖率高的森林住区;结合村湾绿化建设,强化村周、庭院、村内路网水岸绿化建设,促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突出休闲度假特色,建设游憩林。结合城乡居民休闲游憩需求,加快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休闲场所;结合城市居民骑车、徒步健身需求,精心规划建设贯通主要居民区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休憩地之间的绿色健身走廊。

按照上述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分区布局和分体系实施:一是城区福利空间绿化体系建设。从西昌市科学发展、合理布局、防灾减灾方面考虑,在主城区东南西北逐步均匀构建市级综合公园、区域性公园、居住区级公园等各类福利空间。调整福利空间布局的均匀程度和增强福利空间类型的丰富多样;完善福利空间应急设施的建设;加大免费公园的建设力度和数量,2009年底至2010年,将启动五大城市公园建设(海河生态休闲公园、建昌坊城市公园、邛海湿地公园、动漫主题公园、建昌古城历史文化公园);大力提高非盈利利空间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在西昌市主城区范围内,新建、完善10个市级综合性公园、区域性公园,以及居住区和街头的小游园、广场绿地,为此年内启动了打造丝路广场等10个城市小公园。二是城区交通景观绿化体系建设。交通景观绿化是生态景观与实用的结合体,根据城市道路周边环境、实际情况,确定道路绿化的性质功能,让道路绿化为民所用。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特色景观,做到“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三是城区实体绿化体系建设。城区内医院、学校、宾馆等社会公共设施和工矿企业、机关团体等单位的绿地,在保证生活、生产、防护要求的前提下,增强绿化厚度,提高美化效果,建设成园林式单位。对沿街窗台进行盆花摆放和机关、学校等单位的墙体实施绿化。四是森林文化建设。森林文化是西昌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全面建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含义。重点是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各种纪念林的营建,树立全市人民保护森林和绿化环境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森林社区建设与评选,进一步加强全市各个社区的绿化建设,创建森林城市;充分发挥园林与林业两大产业的优势,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森林社区。目前,建设了川兴镇尔乌、安哈镇铅矿村、洛古波乡俄池格则村3个森林社区共管。

2.6.2全民参与,社会共建城市森林。多年来,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四川省义务植树条例》,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继承和发扬西昌市自古以来悠久的植树传统,实现“彝乡水韵林城、五彩休闲西昌”的共同心愿,规划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建设工程,在各区规划义务植树地,全民参与义务植树。由于城市可用绿地非常有限,所以将义务植树与重点绿化工程紧密结合,既要有效解决义务植树的用地问题,又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2009年海河绿化工程的绿化栽植分为7个标段由在西昌市的7个部队来实施。将营造纪念林与开展义务植树基地建设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和各界人士参与植树造林。近年来,全市累计义务植树2 712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98.7%,成活率在92%以上。

2.6.3积极组织开展城市绿地(树木)认建认养活动。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在全市积极组织开展认建、认养、冠名树木绿地活动。要求驻昌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每人每年必须以直接植树、以金代劳(50元)、认建认养等多种植树形式保证义务植树5株。关心爱护绿色生命,争做“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绿色文明倡导者和实践者。鼓励党政机关、机关团体和个人都积极参与绿地的认建、认养、认领活动,营造各种形式的纪念林10处,面积达15hm2,植纪念树6 800株。

2.6.4组织开展生态科普宣传活动。结合实际,将天喜花博园、螺髻山自然保护区、邛海泸山风景区、花木生产基地等各类绿地,进一步整体、合理地将其完善成为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同时,以关注森林活动为载体,通过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和公益标牌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和生态科普知识,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建设事业,全市关心林业、支持林业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2.6.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创森氛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开展了全方位的系列宣传活动,一是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形式多样的“创森”人人知宣传;二是制作“创森”专题片、多媒体汇报材料、宣传画册等;三是加强户外宣传,营造浓厚的“创森”氛围。在市区主要道路、大型企业、宾馆商场、出入市口显要位置竖立大型“创森”标牌,书写“创森”标语。同时,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粘贴“创森”标语。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生态文明意识,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知晓率达90%以上,支持率达95%以上。

2.6.6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丰富生态文化内涵。在全市范围制订古树名木保护的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古树名木鉴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四川省绿化条例》《四川省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了《西昌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对全市行政区域内的古树名木组织专人统一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将其生长地的环境,生长情况,树种、树龄进行现场资料记录后挂牌,再根据档案管理要求进行后期资料汇总,同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签订了古树名木管护责任书,落实了管护措施。全市各级政府设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经费,建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基金,并通过认养、捐助、拍卖古树名木冠名权、形象使用权募集基金。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技术研究,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用于对古树名木的抢救复壮和保护设施的建设维修,确保古树名木的健康生长。全市676株名木古树已全部建立了档案。一级保护8株,二级保护41株,三级保护627株。

2.7乡村绿化

推进村镇绿化工程,努力构建新农村森林景观和森林生态体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按照区域规划、多点布局、体现特色、实现多赢原则,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会主体、市场运作、文化提升、群众参与的机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产业,坚持把林业生产发展和开发二、三产业有机统一起来,依托各乡镇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走“林业生产+旅游观光”的发展路子。积极发展森林湿地观光游、森林保健游、开发石榴花果节、桃果节、梨花节、葡萄节、花卉节等农家乡村游,打造以茅坡樱红、桃瑞月华、桃源农庄、凤凰葡园、荷色生香、鹿鹤烟黄、螺岭彝风、榴开客家为主要特色的“乡村八景”生态休闲旅游模式,促进生产经营模式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多功能综合为一体的方向发展,引导综合开发,实现一业多赢。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

注重发展郊区观光、休闲等森林休闲产业。西昌有4张“名片”即太阳城、月亮城、航天城和小春城;六大殊荣,即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四川省第一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四川省森林城市、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西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旅游有湖光山色美、民族风情浓、科技含量高三大特色。

西昌地处四川省五大旅游区之一的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有以邛海风景区、泸山风景区、螺髻山风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有以黄联土林、西溪仙人洞为代表的地质旅游;有世界最大的飞播林区;有全国唯一对游人开放的军商两用卫星发射中心;有以火把节、彝族婚俗、毕摩文化为代表的彝族风情旅游。全市有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30余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以来,西昌又着力打造邛海月色风情小镇、观海湾、月亮湾、邛海公园、花卉博览园等18个城市景区节点。产业基地不断壮大,成功创建全国6 666.67 hm2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西溪、黄联关千亩标准化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多方投入改善了农村生境,促进了农村旅游发展,带动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换档升级。同时,通过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举办,形成了以旅游带动农业,以景区辐射农村,以旅促农,城乡互动的旅游产业链,进一步加速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致富机会,城乡居民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以旅助农,旅游反哺农业,旅游富民惠民效益显著。已形成“打造一个节日,带动一片就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局面。

3保障措施

3.1组织领导

3.1.1严格执行林业政策法规。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四川林业生态省规划》和省委《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要求,西昌市委、制定并实施了《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实施方案》《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林业发展专项规划大纲》《西昌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把加强城市林业生态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西昌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并强力推进。

3.1.2抓领导,强执行。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提升城市品牌、推进西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精心组织、精心谋划,建立健全领导机制。2009年6月,经州委、州政府研究同意,成立了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联合指挥部,负责创建的统筹协调工作。在创建工作中比干部、争一流,比工作、创业绩,实行“三不三看”,即不听过程、不听原因、不听解释,只看效果、只看数据、只看发展,推行“三个一批”,即发现一批干部、储备一批干部、提拔一批干部,并严格兑现奖惩。由于州、市各级领导干部务实,执行力强,组织管理体系健全,检查督促到位,激励竟争机制完备,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1.3抓规划,强基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全局,按照“彝乡水韵林城、五彩休闲西昌”城市定位,高起点抓森林城市建设规划。2008年12月,委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了《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重点明确了西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总体布局、发展目标、重点工程建设及政策保障措施。另外,围绕森林城市建设,还完成了西昌市《山溪河综合治理规划》《邛海泸山景区总体规划》等20项规划的编制,形成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规划体系,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4抓项目,强投入。按照总体规划、捆绑投入、突出重点、分年实施原则,加快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2006年至2008年,以“一办三创”为契机,州、市财政投入近20亿元,完成了一批工业项目、交通项目、水利项目、生态项目、社会事业项目等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城市建设向前推进了5~10年,2007年,西昌市成功创建为“四川省森林城市”,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基础。2009年是西昌确定的“城乡建设年”,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与创建“国家生态市”结合起来,一同部署,一同落实,联动推进,围绕2个创建工作,2009年将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16亿元。通过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将进一步完善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能力保障等五大体系,确保2010年成功创建为中国森林城市,2015年创建为国家生态市。

3.1.5抓工程,强参与。通过打造一批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重点工作。实施西昌城区及邛海可视范围内植被恢复工程,西昌、昭觉、喜德三县市联动,2年实施坡耕地和荒山造林超过1 333.33hm2;重点打造合盐路、高速路路口道路增绿美化,以此为示范全面带动进出西昌5条道路绿化上档升级;实施东河、西河、海河三河绿化试点工程,整体推进全流域增绿美化工程;实施城区11条街道增绿美化示范工程,州级部门、县市联动,按照“一路一树、一街一景”的原则,城区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实施创建“四川省环境优美乡镇”示范工程,城郊乡镇村容村貌及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3.1.6抓落实,强产业。采取市级领导包片包乡、各级干部包点、部门包项目,将创建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实行一名领导负责、一个单位主办、一个团队攻坚、一套办法管理、一套方案推进“五个一”的管理机制。强化林业产业建设,鼓励农户在房前屋后大规模种植三角梅、四季杨、油橄榄,发展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产业,培育壮大乡村旅游;推广建设沼气池、太阳灶,强化林政执法和护林防火力度,有效保护森林资源。通过林业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林农增收。

3.2管理制度

3.2.1科学制定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2009年2月,出台了《西昌市创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市建设奖惩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国家森林城市和林业生态市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市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2009年7月,《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顺利通过国内专家组评审。

2009年8月,西昌市人大审议通过了《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西昌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组织实施。根据《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了环城防护林、生态廊道及水系林网、村镇绿化、农田林网、森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城区景观道路绿化、单位(庭院)小区绿化、城市立体绿化及鲜花摆放、森林生态文化、湿地保护等重点工程。2009年12月,下发了《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08~2015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分别与两县一市及州市有关创建单位签定了责任书,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单位。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联合督导组,强化对市辖区造林绿化的督导 ,坚持每周定期通报制度,定期召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部门联席会,专门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问题,有力推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3.2.2健全法规和制度,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法律保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四川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等,结合实际,制订出台了《西昌市城市绿化实施细则》《西昌市全民义务植树实施办法》《西昌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西昌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西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城市规划区内绿化资源保护工作的通知》《西昌市森林防火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森林保护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为加强全市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西昌市森林公安分局、森林植物检疫等执法队伍,下设1个木材检查站。组织开展了“绿盾三号行动”、开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强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全市设立9个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心测报点,多方位检测林木病虫害发生情况。2008~2009年连续组织森林病虫害防治,切实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近年来,全市林木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0.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无重大非法侵占林地、毁林案件和森林火灾发生,无危险性外来林木病虫害及有害生物入侵。

3.2.3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科学技术成果专项研究,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充分调动广大林业科技人员和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林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近年来,全市引进推广林果新品种20余个,城市绿化植物品种25个,推广先进技术10项。组织开展的《西昌市退耕还林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德昌松毛虫预测预报及防治指标研究》2项研究成果获凉山州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史密斯桉引种栽培实验与推广》研究成果获凉山州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工程》研究成果获西昌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3.2.4建立城市森林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在凉山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西昌市委、市政府和昭觉、喜德县委、县政府以及州市两级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成立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联合指挥部,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两县一市各部门,各乡镇之间的行动,定期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形成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

4参考文献

[1] 陈晓刚,杨颖.关于南昌市创建森林城市的思考及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5):104-106.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篇5

今天会议的主题就是扎实推进创森工作,强化责任,强化目标,乘势而上,达到三个促进: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二、进一步提高认识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两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武汉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是老百姓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实践特色的重要内容。我们这座城市越来越需要这种部级的大牌子、好牌子、金牌子。

三、充分肯定迎检工作

6月份,国家林业局综合考察组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评估的结果非常振奋人心,这是各区、各部门、全市上下前一段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充分肯定同志们的工作,我也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创森办的同志们、向各区的负责同志、向各部门的同志为前一段为迎接国家林业局综合考察组所做的工作表示深深的谢意。下一步,我们要做到思想不松、创建不停、力度不减、班子不散、氛围不弱,保持连续性,再重视、再抓紧、再合力、再落实。

四、落实专家意见

要围绕创建目标,查漏补缺、自我加压,特别是根据专家组的意见,逐项整改落实,增加绿量、提升水平,要让人民群众更多的享受创建带来的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更多的共创共享城市森林带来的创建成果。希望各区、各部门回去后迅速制定计划、落实整改,把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创建的水平大大提高一步。

五、抓紧启动筹备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要把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办成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论坛。论坛的筹备方案还要全面的、逐项的细化。目前来看,方案还有一些漏洞,比如创森主题歌,现在就要发动、邀请有关艺术家创作,要形成氛围,达到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效果,不仅仅只是演员和少数人会唱;另外,关于参观考察线路的问题,要尽快预选几个点,让今天来参会的各位先了解掌握,从现在就开始不断的呵护、培育、建设、完善。要想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论坛,就要充分的展示武汉的创建成果、展示武汉的绿化成果、展示武汉的生态文明成果、展示武汉的城市文明成果。不能总认为还有时间,能干大事的人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方案从现在开始还要继续细化。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篇6

一湾珠江水,两岸森林城。醉人的绿色,浪漫的花海。美丽禅城,给人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自从20**年佛山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禅城区全面推进森林城市建设,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呈现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喜人景象,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参与。

开窗见绿,出门踏青,绿城飞花。中山公园、文华公园、亚洲艺术公园、绿岛湖公园、王借岗公园、半月岛湿地公园、东平河石湾湿地公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季华路、岭南大道、文华路、佛山大道等城市主干道,绿意盎然,姹紫嫣红。

森林进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无论土生土长的禅城人,还是生活在这里的新禅城人,在这个美好的家园,我们的城市梦想,与郁郁葱葱的森林一同生长。

今年,佛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将迎来国家考核。在此,我们倡议,共创森林城市,共享森林美景。

做一名绿色生态文明的传播者。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践行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坚持绿色出行。以满腔的热情,关心支持创森活动,发动身边的人参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做一名绿色生态文明的建设者。美丽禅城始于心,森林城市践于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阳台植绿,扮靓家园,踊跃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多栽一棵树,多种一片草,用实际行动为城市增绿、添彩。

做一名绿色生态文明的守护者。保护一片绿地,撑起一片蓝天。珍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果,呵护林木,保护生态;珍惜身边每一寸绿荫,关爱绿色生命,自觉抵制破坏林木植被的行为。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我支持、我参与、我奉献。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把禅城打造成佛山的首善之区、市民的幸福家园。

禅城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

2017年5月22日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倡议书【二】

广大市民朋友们:金坛先后成功创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市,这让无数金坛人引以自豪。为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建设森林金坛,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根据常州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我区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在此,我们向广大市民朋友发出如下倡议:

一、做森林城市创建的倡导者

牢固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不断强化生态文明意识,以坚定的信心,满腔的热情,关心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支持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参与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勇当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宣传员、推进器、先锋队。

二、做森林城市创建的实践者

努力把创建活动融入到平常工作和生活中去,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植树养花,护树爱草,倡导文明,保护生态,以文明的生活习惯感染他人,以良好的环境意识启发他人,以自觉的模范行为带动他人,真正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添一份力、增一份绿、发一份光。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篇7

大家好!

虽然我们现在都在进行着环保行动,有了环保意实,对于环保进行着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但是你们知道吗?绍兴每年环境上面的损失比我们做的远远要多出一倍,所以,我在这里提出倡议,建设森林城市,共列美丽绍兴的活动现在开始!

一、多植树,多种树

因为植树可以排去一些灾难,而且还可以保护环境,在灾难中,有泥石流、海啸、台风都可以在树木中避免。家家户户都应该在一年的一天中种一棵树,那就是植树节中,植树节是国家以法规定并且动员群众参加保护森林动员群参加造林的活动内容的节日,每个国家都会达这个国家的人民来促进国土绿化,改善生活生态的节日,这对于森林城市来说是最大的关键,只要世界上?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谡庖惶熘兄部檬鳎饣嵘僖恍┰帜逊⑸簿痛蟠蠹跎倭巳丝诘脑帜眩谜飧鍪澜缍嗔艘环萋獭?/p>二、多捡垃圾,少丢垃圾

随着人口的增多,垃圾也渐渐多了起来,垃圾主要分成三大类,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与有电垃圾,垃圾分类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环保方式,把一些用过的生活垃圾分类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在电视广告中有这样一条环保标语: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这句话就表示了扔垃圾的重要性,一些可回收的垃圾可以做出一些新的生活用品,这样循环利用,用旧用品给社会做一些贡献,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水与电都是生活中人们不可缺少的事物,而一些人都在浪费这一些不可缺少的东西,他们把这当成了一种玩具,任意地浪费,玩耍这都是一些不好的行为,你们何曾知道,有人为了水而死,为了电而亡,这是多么悲痛的一件事啊!在一些地区,他们的可水都干涸了,花草树木都枯萎了,有一些山区,那些可怜的孩子,都因为没有电没有有钱上学而痛苦,我们有水有电竟然这样浪费,难道还不知道可耻吗?

四、环保出行,绿色行动

所谓环保出行,就是指我们不要在一些路边的小摊上面买一些小吃,那些都有是有害健康的食品,他们的包装是我们最常见的两种白色。塑料袋与泡沫塑料盒,这些东西里面都有着较高的毒性,多吃可能回倒至癌症的发生,所以我们要说是环保出行,去掉这些小吃,绿色行动那就更加能够理解了,就是文明出行,文明包括了在路上,在车上,在店中,在市场,时刻都要知道自己是绍兴人,是绍兴人的一份子,不应该把不好的印象,留给外地游客。

建设森林城市是每个绍兴人的责任,让我们共创一个美丽的绍兴,把绍兴发展成一个美丽的地方,变成一个局姓安居乐业,风景如画,美如仙境的地方,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讲话稿范文2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森林城市与安康》。

在进入正题前,我想谈谈一种人体部位,它和呼吸道一起构成了人体的呼吸系统,同时又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都知道它是肺。而现在,肺有了更广泛的定义,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森林是地球之肺,可见森林对于净化地球空气的意义之重大。

提到森林城市,我们就说说森林和城市的关系吧。城市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森林,可森林是地球之肺,不应被破坏,同时,城市的建设也不能停止。所以,何不让二者进行一次有机结合呢?于是,森林城市这个名词就产生了。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森林城市吗?其实,顾名思义,森林城市指在城市地域内大面积开展绿化工作,让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达到调节城市气候的作用。它能够净化城市空气,监察有害气体,可以减菌、杀菌,同时减弱噪声,防风固沙。是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载体。

创建森林城市如此重要,安康市也不例外《安康市生态环境局2020年度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安排》中就说,安康应履行职能推动水源地绿化工作,抓好重点区域绿化工作,并开展办公环境立体绿化及“美丽家园”创建活动,还要拓展义务植树尽责行动,帮扶社区绿化工作。可喜的是,安康市有着极为丰富的森林资源,瀛湖风景区山势不高,坡度平缓,树木广布;香溪洞风景区,松柏苍翠,植被茂密;滨江公园的绿化建设也极为壮观……它们让安康市有了建设森林城市的资本。

请想象一下,若你放下手头的工作,走出家门,眼里所见全是绿色,可以嗅到泥土的清香,听着鸟儿动听的歌声,是怎样的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森林城市。我相信,安康也能拥有这样的效果,再过几年或几十年,当森林城市建设完成,我们的生活会更加贴合自然!

我认为,森林城市百益无害,我们应为之奋斗,随着安康的步伐一起建设森林城市,让城市与森林融为一体!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讲话稿范文3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在本次讲话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请问你们喜不喜欢看灾难片?对,就是演海啸台风、山崩地裂、气温骤降、世界末日的那种。每次看完这种电影后,总是唏嘘半天:吓死宝宝了,幸亏是假的.!

可是,我怎么也没想到,这种“灾难片”居然在我有生之年,就这样悄然上演了!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向着全地球肆意蔓延。疫情初期,武汉因确诊病例、死亡人数直线上升,导致中国首次实行封城。人们聚焦疫情动态图、日日关注病例人数,但却很少有人关注引发这场疫情的真正原因。我曾经在网页上浏览过两张报道武汉的照片,一张是海鲜市场,一张是地下通道,那是一副副脏乱差的画面!恶劣的生态环境,便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警告,便是灾难来临的前照。

近几年,我们的家乡安康美丽祥和,发展迅速。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公路交错、街道繁华,高新区更是现代时尚、景色怡人。可是,我的家在郊区的一个小区,因为周边修建高速公路,每日频繁过往的大货车,使得窗外绿色原野的上空,时常被浓厚的扬尘笼罩……傍晚江边散步,河水里的腥味夹杂着阵阵腐臭味,河道边漂浮的杂物,使得原本清澈的河水被肮脏的垃圾污染……看着这一幕幕,我不禁深思,我们在快速发展时,是否注意到这些细节问题。没错,由于资源大量透支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建起一栋高楼,你会感叹它气势恢宏的外形,但你却忘记这里曾有一片郁郁葱葱、为你输送氧气的树林。此刻你可能觉得没什么,你会认为这就是“发展”。但是,假如有一天,地球只剩下最后一棵树,你还会认为这就是发展吗?如果我们一直这样无止境地通过破坏生态环境而进行的发展发展再发展,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大自然将会上演比疫情更恐怖的灾难。这样的发展,我宁可不要!

今天的我们,已不再那个稚气未脱、自得其乐的孩子,我们可是一个个意气风发、胸有山河的青年!有人说:改变不了,就适应它。但这是我们当代青年的行事风范吗?不!Everythingis possible if you workhard!适应不了,我就必须改变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保、创森等新生词汇逐渐流行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拍美丽汉江时不再P图,拍摄蓝天白云时关闭滤镜,让都市丽色与生态绿色共同呈现,让碧水蓝天清澈内心。我们可以为城市做一名清道夫,我们可以去植树去还原森林,我们可以呼吁感召广泛宣传,我们亦可以用各种方式去守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可是被祖国称之为希望的人,我们,必须承担起保护大自然的使命!

这天傍晚,我又来到美丽宁静的汉江边,远远看见星星点点的“红衣人”,弯着腰在捡拾东西,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个穿着红色马甲的少年志愿者。我明白,他们正是大自然的守护者!当然,我们,也会是。

谢谢大家!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讲话稿范文4各位市民朋友们:

大家好!森林是地球之肺,是人类的摇篮。在城市建设中,森林能起到吸收灰尘,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降噪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市通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封山育林,分类经营,依法治林等卓有成效的措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日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5%,据广西各市之首,被誉为“绿城水都”,是名副其实桂东绿色明珠,曾获得“广西园林城市”,“广西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全市上下围绕“西江河畔绿明珠,生态宜居森林城”的创新理念,以“市区绿化美化工程,环城森林景观工程,绿色通道工程,新农村绿色家园工程,森林生态文化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六大工程为载体,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着力打造具有梧州地方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山城”和“绿色水都”,全面提升城市绿化品味,创造良好人居环境。这是一件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荫及后代,恩泽人类的大时事,大好事。为此,我们向全市广大市民朋友发出如下倡议:

一,争当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共建绿色美好家园的宣传者。

希望你们主动了解,关心,支持,参与“创森”活动,为“创森”献计献策。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和家人,朋友一起,在一言一行中培养,在一点一滴中积累,争当植绿护绿的宣传员,争当传播生态文明的绿色使者。使“梧州是我家,创森靠大家”成为全市人民共同的自觉行动。

二,争当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共建绿色美好家园的实践者。

希望你们积极参加单位,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各种“创森”活动:亲手植一棵树,栽一盆花,添一点绿,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绿色美好的生活环境。真爱树木花草,不刻划,攀折,砍伐树木,不践踏花草,不破坏绿化设施,像爱护自己一样去爱惜它们,使我们的家园变得天更蓝,水更清,树更茂,草更绿。

三,争当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共建绿色美好家园的志愿者。

希望你们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用你们的热情投身到森林城市建设中去,用你们的爱心去呵护城市的一草一木,为建设文明,生态,绿色的梧州奉献一份力量,一份爱心。

积木成林,积水成流。广大市民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以实际行动为我们的`家乡梧州,增添一份新绿,描绘一笔华彩,把梧州早日建设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讲话稿范文5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讲话的内容是关于“2+1”三城联创中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一条。什么是森林城市?森林城市要求城市建成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绿地率达到3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5平方米以上等等。而现在我们延安市的绿地还比较少,覆盖率还没有达到要求的指标。

城市被青翠欲滴的森林或绿地环绕,空气中飘来一阵阵花香,道路两边繁花似锦、绿草盈盈、杨柳依依。清澈见底的延河穿城而过,河里划船游玩的游客和延河岸边观景的游客络绎不绝,满大街行驶的全是一辆辆无污染的太阳能汽车或自行车……当然,这只是未来的国家森林城市--延安,目前虽然没有达到如此的境界,但这将会成为一个目标,指引着我们去把延安城市打造成够格的国家森林城市,未来天蓝、水清、绿色多的延安城将喜迎八方游客,助力红色旅游业做大做强,为延安的广大群众和来延旅游的游客提供绿色、环保、舒适的生活、工作、休闲、娱乐场所,也必将为延安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广大群众的福祉安康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正是我们延安市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原因和意义所在。

为了早日创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延安市政府筹巨资专门用于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城市绿化等等,制定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加大了宣传力度,想从根本上解决延安市绿化覆盖率小的问题,全力打造够格的森林城市。经过各级政府和全市广大群众的不懈努力,近几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延安的绿地面积成倍增加,天蓝、水清、绿色多正逐步变成了现实,延安新城和延河湿地公园已初具规模,不仅使整个延安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也让延安的广大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篇8

2.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宗旨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3.城市森林是指在市域范围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及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4.我市创森四大体系有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森林支撑保障体系。()

5.《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中,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的城市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 ,且分布均匀,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县森林覆盖率应达35%以上。()

6.《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中,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要达80%以上。()

7.桉树是xx的乡土树种。( )

8.城市森林网络是指市域范围内的城区和郊区各类森林斑块,与道路、水系、农田等区域营建的森林生态廊道连接,形成片、带、网结合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

9.森林城市突出以高大乔木及灌木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主体。()

10.森林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11.我市的市树是榕树。( )

12.我市的市花是杜鹃花。( )

13.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 )

14.森林城市可减少噪音,改善城市的气候条件,减小热岛效应,提高空气质量,提高人民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

15.我市的创森口号是“构筑xx屏障 建设生态xx”。 ()

16.我市现有森林面积占比重最大的植被类型是竹林。( )

17.xx市位于xx省南部,有着“等美誉。( )

18.xx是xx省区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设区市。( )

29.xx是我国重点集体林区之一。( )

20.xx是我国xx重要的生态屏障。( )

21.我市林业用地面积xx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的xx%。()

22.我市森林覆盖率xx%,名列全省第一。()

23.我市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市区是xx区。( )

24.我市从事花卉苗木生产经营,年销售收入最高的县市区是xx区。( )

25.我市从事xx产业,已成为全国较有影响力的的县市区是xx县。( )

26.我市已建立部级自然保护区x个。( )

27.我市有部级森林公园x个。( )

28.我市有部级湿地公园x个。( )

29. 1971年第七届世界森林大会决定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森林日。()

30.《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实施办法》于1982年2月27日由国务院颁布实施。()

31.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32.1982年2月27日,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第三条规定: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男11岁至60岁,女11岁至55岁,丧失劳动能力者外,均应承担义务植树任务。()

33.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海洋、湿地三大生态系统。()

34.森林能释放二氧化碳,增加空气负离子。()

35.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36.森林能减少地下水储量,清洁水源。()

37.森林能降粉尘,降低城市噪音。()

38.森林能消减病菌和有毒气体。()

39.森林能提供休闲场地,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

40、树木在其生长过程中能够逐步吸收并储存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具有固炭功能。()

41.森林覆盖率通常是指森林面积以及四旁树木的覆盖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

42.绿化覆盖面积是指城市中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

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城市常住人口每人拥有的公园面积。()

44.林木绿化率是衡量一个行政区域林木绿化状况的经济技术指标,它是有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林木覆盖面积之和占土地总面积百分比。()

45. 树冠覆盖率是区域内树冠面积之和与区域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46.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

47xx县阳xx部级森林公园(xx)位于xx省xx市xx县南郊。( )

48.xx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xxxx乡境内。( )

49.xx国家湿地公园,位于xx中心城区内,总面积xx公顷,其中湿地面积788.2公顷。()

50.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

51. 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

52.10月4日为“世界动物日”。( )

53. 12119是森林火灾火警电话()

54.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 )

55.我省4月的第一周为“爱鸟周”。( )

56.发现有人在街上贩卖野生动物要向当地林业部门举报或直接报警。()

57.按森林起源划分的类型有人工林、天然林。( )

58.人工林是由人工播种、栽植或扦插而形成的森林。( )

59.天然林是由天然下种或萌芽而形成的森林。( )

60.四旁绿化是指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植树。( )

61.野生保护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

62.野生保护植物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 )

6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

64.自然保护小区是指对有典型性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环境、珍稀动物繁殖栖息地、珍稀植物生长繁衍地规划面积在2000公顷以内,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

65.xx峰国家森林公园(古称xx山),位于xx市xx县城西北郊3公里处。( )

66.xx国家森林公园位于xx省xx县。( )

67.xx国家森林公园于2006年12月由xx批准建立,位于xxxx区xx镇。( )

68.xx省飞播造林主要树种是xx。( )

69.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格局是一核两廊、三屏三网、多星多点绿色城市组团。( )

70.xx大力推进木材储备基地、优质油茶基地、花卉苗木基地、丰产竹林基地、林下种养基地、碳汇造林基地等6大绿色产业基地建设。()

71.xx是唐代历史文化名城。( )

72.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能够不断提高森林质量,确保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 ()

73. 营建城市森林时应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建设森林城市的树种筛选应乡土树种为主,遵循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建设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

74.《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一核两廊、三屏三网、多星多点的总体布局一核是xx四位一体的大城区。( )

75. 《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两廊”是指xx两大河流廊道。( )

76.《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三屏”是指作为重要生态屏障的xx山脉、xx山脉、xx山脉。( )

77.《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三网”是指绿道林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 )

78.《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多星”是指xx之外的十四个县、市、区的城市森林建设。( )

79.《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多点”是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树木园、林业科技生态文化示范园等斑块状绿地。( )

80.《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森林城乡绿化工程包括:主城区建成区绿化、县域建成区绿化、村镇绿化、郊野公园建设,通过统筹城乡绿化,建设城市森林。( )

81.《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生态廊道绿化工程包括:道路绿化、水系绿化、城市绿道网络建设,通过修复和建设道路、河流绿色廊道,打造城区绿道网络,优化廊道视觉景观。( )

82.《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明确通过抽针补阔、采取抚育改造、补植改造、调整改造等综合措施提高森林质量。( )

83.《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生态修复工程主要是对全市的矿山以及立地条件较差的宜林荒山等生态脆弱地实施高标准攻坚造林,局部区域实行封山育林。( )

84.《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林业资源保护工程主要是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的建设为载体,逐步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

85.发展林业产业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是“生态文明”的经济推动力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物质基础。()

86.《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木材战略储备工程主要包括:珍贵阔叶树培育示范基地建设和大径材培育示范基地建设。( )

87.《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林业惠民产业工程主要包括丰产毛竹林培育示范、优质高产油茶示范园建设、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和林下经济。( )

88.《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花卉苗木基地建设主要是开展包括特色花卉培育、绿化苗木培育、花卉苗木集散中心、优良花卉苗木繁育研发交易中心、苗木交易市场等建设。( )

89. 林下经济是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和优越的森林环境,发展森林蔬菜、林下菌类、森林禽畜等林下种植、养殖业等。 ()

90. 《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明确,建设开发森林、湿地及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事业,是xx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

91.xx森林城市建设不仅要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还应该重视生态文化建设。( )

92. 森林文化建设工程主要内容包括生态文化载体建设、生态文化保护和生态文化传播等。( )

93. xx是xx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

94. 《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要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组织群众参加科普活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形成。( )

95.参加义务植树是我国公民的法定义务。()

96.参加义务植树能增强公民的绿化意识,保护和改善环境。()

97.《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明确,在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基础上,要建立《xx市古树名木管理系统》,进行建档、编号、归类、挂牌工作。( )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婺源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我乡对接大局,成立了珍珠山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第一副组长,召开创森动员大会,下发了《珍珠山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实施步骤,将各项指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各项指标任务都有人管、有人抓,真正落到实处。乡党委扩大会议经常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研究,主要领导深入林业一线,督促指导,各有关部门尽职尽责,环环把关,确保了各项绿化工作落实到位。

在生态建设上,一方面,全面推进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落实好天然林保护,逐年减少商品林采伐,持续巩固珍珠山乡省级森林公园、省级水生态文明乡成果,强化绿色生态品牌优势。另一方面,完善专职护林员和生态护林员绩效管理机制,落实好山林责任区块,切实做好林政管理工作。同时,全面实施农村面源污染防控、饮用水源头区保护、农村清洁卫生等生态文明工程。截至目前,全乡“创森”面积10213.6公顷,实施人工造林、人工幼林抚育、天然中幼林抚育、毛竹低改,集中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面积10公顷,绿化率30%;县道以上公路林木绿化率100%。

二、对标工作要求,持续强化创森宣传

(一)广泛宣传,全民动员。为营造“人人关心绿化、个个参与绿化”的浓厚氛围,我乡始终把绿化工作作为乡容村貌的重要内容来抓,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一是抓住春、秋季绿化的有利时机,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采取政府组织、全民动员、广泛参与的绿化工作思路,充分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绿化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全民绿化意识。二是通过悬挂条幅、张贴标语、防火车巡逻播放广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推动我乡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严格按照系统规划,在植树节组织乡村干部义务植树,乡主要领导带头参与,掀起了全乡绿化的高潮。

(二)完善机制,明确责任。按照县创森工作精神和安排,为确保高标准完成创森任务,我乡进一步完善了两项制度:一是实行绿化责任制,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机制,二是日常管护机制。为更好地管理好、养护好、建设好我乡森林资源,我乡建设了生态护林员队伍,配齐了各类林业管护设备,严格按照森林管理的相关标准进行管护,切实做到建植和养管并重,使森林绿化建设达到了既定任务。

(三)强化监管,保障质量。严厉打击违法破坏森林资源行为,为创森工作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已建成林的抚育管理和在建林的养护管理制度,管好已成林,建好在造林,确保生态建设成果。

三、巩固生态文明,统筹特色小镇建设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篇10

一、调整优化林业结构,打造现代林业产业。

发挥林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深化林产加工,拓展林业功能,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基本内容。各级要按照《__市林业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统筹造林、营林、管林和用林的相互关系,既要落实全社会的造林绿化义务,又要把造林绿化成果由全社会共同享用。要重点抓好干鲜果品、林木种苗花卉、速生丰产林、森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林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完成新育苗1.5万亩,力争全市果品产量达到55万吨,林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一是全面落实林业产业政策。要认真研究和落实林业发展的投入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和经营政策,为林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二是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提高林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加强以资源培育为基础的第一产业;以提高林产品加工能力和附加值为核心,改造和提升第二产业;以拓宽林业综合功能为核心,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等第三产业。三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要加快林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在标准化基地建设和林下种植养殖推广方面力求新突破。四是强化市场引导。加强林产品市场信息的搜集与分析,准确掌握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及时林产品价格信息,为林农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二、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最大限度提高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核心指标,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充分挖掘现有林业用地资源潜力,通过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疏林地补植和森林经营等项目,完成荒山造林8万亩、退耕还林5万亩和中幼龄林抚育面积48万亩。二是结合实施防风固沙林、用材林和农田林网以及围村林建设,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1万亩,新增3.3万亩,逐步形成城区北部防御风沙屏障,实现林茂粮丰。三是在主要河流两侧、湖泊、水库和湿地周围,以及引黄干渠、南水北调工程沿线进行水系生态造林绿化4.5万亩。四是完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和铁路沿线绿色通道建设,国省干线公路两侧绿化完成至建设总量的90%,穿村镇路段两侧绿化完成至建设总量的60%,县乡路两侧绿化完成至计划的总量的40%,进一步提升道路景观效果。目前全市正遭受60年一遇的干旱,新造林、幼林普遍受灾严重,尤其对今年春季造林影响较大。各级要突出抓好春季造林工作,立足一个早字,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广泛发动,做到规划早制定、任务早分解、政策早落实、整地早实施、苗木早准备,力争春季造林在规模、质量上实现新的突破。同时今年是开展纪念全民义务植树运动30周年,各级要认真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宣传和植树节义务植树活动,各级领导要带头义务植树,做出表率,推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巩固造林

绿化成果。一是要全面实行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各县(市)区要抓紧完成“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定额管理制度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依法加强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和林木采伐、木材运输管理;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健全执法监督机制,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着重加大火灾案件侦破力度,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维护林区治安稳定。二是要做好水系生态建设和湿地恢复与保护工作。大力推进湿地保护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快构建湿地保护长效机制,深入实施湿地保护工程。重点恢复和保护平阴玫瑰湖、商河大__、天桥鹊山龙湖、济西湿地、济阳澄波湖、华山水景园、遥墙莲藕景观园和章丘白云湖等8处湿地,遥墙莲藕景观园今年要完成晋升为省级湿地公园。三是要进一步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去冬今春天气持续干旱少雨,风干物燥,森林火险等级持续保持在四级以上,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预案,强化措施,建立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和物资储备,有计划地组织实战演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切实做好值班备勤、野外火源管理和督导检查等工作,确保不发生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四是要切实加强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要认真总结往年防控工作的经验教训,做到“早筹划、早准备、早发动、早落实”,建立健全防控工作责任制,完善测报网络,加强普查监测,落实防控措施,切实做到全面普查、重点监测、措施到位、有效控制。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篇11

葫芦岛市地处辽宁省西南端,东邻锦州,西接山海关,南临辽东湾,为山海关外第一市,扼关内外之咽喉,是中国东北的西大门。葫芦岛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041493.8公顷,适宜林业用地较多,林地面积共52726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6%,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34.6%。目前,葫芦岛正在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出在“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生态宜居滨城。

葫芦岛市素有“关外第一市”之称,为辽西走廊重要位置,风沙较大,气候干旱,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通过多年的绿化造林,葫芦岛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在辽宁西部地区第一个提出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在干旱的辽西地区,特别是在生态脆弱的“关外第一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更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

二、葫芦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1.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

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重,构成了“五位一体”国家战略新布局,并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更加突显。生态文明需要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就是葫芦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具体行动。

(1)有利于构筑京津唐生态屏障。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又一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核心城市为北京、天津、唐山,也称为京津唐地区。京津唐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雄厚,文化科技发达,人力资源素质高,拥有中国最高水平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但京津唐地区人口密度过大,水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沙尘频繁,空气污染严重。葫芦岛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不仅可以改善本地区生态环境面貌,其防风固沙的成果将惠及京津唐地区。葫芦岛同时肩负着三北防护林和沿海防护林两大工程建设重任,为构筑京津唐生态屏障做出了积极贡献。

(2)有利于普及生态文明理念。虽然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日益凸显,生态文明理念被反复提及,仍有一部分人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环境资源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态文明思想理念的普及也非一日之功。只有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才能提高全社会环境认识水平,逐步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努力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才能扭转企业短视行为,提高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只有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共同认识和思维,才能摒除地方利益,转变发展观念,深化政府职能,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需要得到80%以上的市民支持率,这就需要广泛开展生态科普宣传、完善生态科普宣传设施和建设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等,这些宣传手段和措施都将为普及生态文明理念起到积极作用。

(3)有利于提供更多生态产品。生态产品是十报告中提出的新概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并不是在商场、超市里购买到的绿色产品,而是指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舒适的环境和宜人的气候,是来自于森林、草场、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所构成的大自然。生态产品是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偏重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需求。作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葫芦岛的发展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还需要更多良好的生态产品。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水源,提升空气质量,就是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

2.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推进生态宜居滨城建设的重大工程

(1)有利于涵养水源,为市民提供更多清洁饮用水。葫芦岛地处沿海,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城市之一。根据水利普查显示,葫芦岛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728立方米,低于全省82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位列全国11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区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0毫米,低于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且分布不均,由此造成水资源的总量逐年减少,人均占有量呈下降趋势。葫芦岛境内有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01条,六股河是最大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8万立方米。由于境内多低山,且南邻辽东湾,河流流程短、时令性强较,独流入海的比较多。葫芦岛的河流不仅水少,汛期河水陡涨陡落,枯水期缺水甚至断流,开发利用极其困难。森林能够涵养水源,其蓄水功能和保障程度甚至超过水库,可以为城市蓄积清洁的饮用水,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2)有利于保护葫芦岛周边地区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葫芦岛地理位置比较独特,在动物地理区划上,以华北为主,地处华北、蒙新、东北三个动物地理区相互交错种过度地带,处于候鸟陆路和水路两条重要的迁徙线上,是大批候鸟春秋季迁徙的“中转站”。全市生境复杂,地貌特殊,具有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特点,境内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达477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01种,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276种。在植物区系上,处于华北植物区系内,有长白植物区系和内蒙古植物区系的侵入。由于气候、地势及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植物种类复杂、资源比较丰富,共有野生植物113科1097种。因此,增加城市森林覆盖率能够更好的保护该地区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3)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森林覆盖率,不仅能够增强生态承载能力,还能增加城市空气的相对湿度。拥有一个树种、结构的选择和配置比较合理的城市森林,城市中的空气温度和湿度都会相对提高,可以改善城市气候条件。当葫芦岛将森林、海岸、城市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形成“城在林中、依山而居、与海为伴”的特色生态,为全市人民提供适宜居住生产的环境。

3.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的综合体现,是由城市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念,环境,文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涉及到城市的定位、发展战略、文化、管理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可以通过优化外部环境,提升城市魅力、城市能力和城市潜力,从而实现葫芦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有利于完善葫芦岛城市功能。葫芦岛是部级重化工业基地,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机械造船、能源电力一直是葫芦岛的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选择上面临着战略性调整。葫芦岛海岸线长达261公里,居辽宁省第二位,与大连、营口、盘锦、锦州、秦皇岛、唐山、天津等城市构成环渤海经济圈,是一座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葫芦岛距北京420公里,距沈阳320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处于华北与东北连接的咽喉地带。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葫芦岛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保存完整的兴城古城,仅存于世的九门口水上长城,东北唯一的大峡谷龙潭大峡谷风景区,以及张学良故居、碣石宫风景区……借助独特的城、泉、山、海、岛和生态城市风貌,葫芦岛要将旅游业打造为又一支柱产业,同时积极发展金融、物流、贸易等服务性行业,完善城市功能。

(2)有利于形成多样化产业体系。新型林木业本身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林业产业能够带动生态与产业、富民有机结合的连锁发展效应。葫芦岛围绕林业产业,大力宣传和推广核桃、大枣、大果榛子种植、兰狐养殖等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创建“东北核桃第一市”。打造林业产业基地,以项目吸引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逐步推进林业产业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积极推进林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充分利用好广阔的林地资源,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去年全市新增经济林4.02万亩、新增野生动物养殖场44处、新增涉林企业28家,林业生态旅游人数达到432万人次。通过典型的示范带动,有力地带动了山区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效推动了产业体系的多样化发展。

三、葫芦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议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生态宜居滨城,已成为葫芦岛市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此为契机,葫芦岛将全面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水平,提升民生福祉,提高城市品质,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构建绿色生态网络

合理的宜居森林城市空间布局应该是立体的、多维度的、完整的,既包括城市森林、绿地,也包含城区和周边绿化隔离带,还涉及江、河、湖、海等城市水系网络。葫芦岛市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西部山区水源涵养林保护区、中部丘陵经济林优先发展区、东部城市生态与沿海防护区”的功能布局和“一核、二屏、三星、三网、多点”的城市森林建设空间布局规划。在建设中需要遵循建设规划的原则,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以生态为主体的绿化生态网络。要从城市森林逐步向外辐射,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多维度绿色生态空间;建立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乔、灌、藤、草等植物合理配置,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和以树木为主体的绿地,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完整城市森林生态体系;要讲究层次感和视觉效果,新颖协调、意境优雅、静谧温馨,景观设置自然优美,构成绿色线、面、圈相连,绿化、美化、香化的立体绿色网络。

2.突出地域风格特色

森林和绿色景致也能够提高城市文化价值,诠释一座城市的文化和性格。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人文特色。应该说,不同城市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其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在宜居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既要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更要从本地自然地理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既要合理栽培一些具有经济和观赏价值的大树名木,也要重视对对乡土特色苗木的利用和保护,在树苗树种的筛选、培育、种植、设计、利用等各方面,突出城市的个性特征和地域风格。

3.坚持形式效果统一

宜居森林城市内在地要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既要重视森林的外观形态,也要重视其功能性和经济性;既要为市民营造风景如画、清新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也要解决好森林防护、防火、病虫防治等问题;既要重视生态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既要搞好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也要加强森林及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日常管理。要把建设宜居森林城市的目标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城市生态、文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篇12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森林作为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森林作为陆地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发展的基本保障。

森林城市是森林与城市的联合体,是当今社会人们对城市生态问题反思后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是城市建设“回归自然”的具体体现。

国家森林城市,是为积极倡导中国城市森林建设,激励和肯定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成就显著的城市,是生态建设典范。葫芦岛市位于辽宁省西部沿海,东与锦州为邻,西与山海关毗连,南临渤海湾,北接朝阳市,与大连、营口、秦皇岛、青岛等市构成环渤海经济圈,扼关内外之咽喉,是中国东北的西大门,素有“关外第一市”之称。葫芦岛国土面积1.04万平方公里,林业用地面积0.57万平方公里,森林蓄积量703.7万平方米。2011年葫芦岛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大决策部署。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全面提升葫芦岛市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结合葫芦岛实地情况和国家林业局《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以及《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导则》等相关依据,葫芦岛市编制出台了《葫芦岛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五彩休闲海滨城,生态宜居葫芦岛”的规划建设理念。并提出依托城市中心城区,打造精品绿化工程的建设指导思想。从2011年提出创建以来,打造了一系列的精品绿化工程,在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的相关要求的的同时,切实优化了葫芦岛市的生态环境,使“创森工程”成为一项深入百姓的民心工程。

2 建设内容

2.1 总体思路 城市中心建成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绿化理念,倡导以乔木为主、灌木搭配、花卉点缀的绿化模式,实行破硬建绿、拆墙透绿、垂直挂绿、屋顶造绿的绿化方针。

2.2 主要内容 结合自然地形及人工设施,规划中心城区森林体系重点建设内容为:“一环、两轴、两通廊、四带、多点”。

一环:加强中心城区沿海基干林带的建设和北部山体的荒山绿化,保留好城市周围条件较好的自然山水,形成一条环绕中心城区界控制城市无序发展的绿色环带,使其成为导入优质外部生态环境的重要纽带。两轴:加强龙湾大街和锦葫路两条道路绿地的建设,形成两条花园式景观大道。两通廊:构建由高速道路出口至市中心的东互通-疏港公路、西互通-海辰路两条道路防护带,通过高标准的绿地建设,形成两条重要的生态廊道。四带:分别为五里河、连山河、秦沈铁路、茨山河等沿城市河流和公路、铁路所形成的防护绿带。多点:以绿化网络为依托形成的便于市民活动休憩的点状公共绿地,包括各类公园绿地、楔形绿地等。

2.3 绿色廊道建设

2.3.1 道路绿化工程 大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加快对近期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等交通干线及两侧一重山的造林绿化美化。

2.3.2 水系绿化工程 以葫芦岛市境内的五里河、连山河、兴城西河、五里河、女儿河、小凌河、六股河、茨山河、大凌河、清水河等几大河流两岸及乌金塘水库、宫山咀水库、大风口水库、平山水库、龙屯水库和张相公水库等几大水库周边为重点,对河流、水库、沟渠沿线及周边进行高标准绿化。

2.4 树种规划

2.4.1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根据葫芦岛市域范围内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绿化模式。

2.4.2 师法自然,适地适树 遵循葫芦岛地带性植被的演替规律,树种选择时以本地优良乡土树种为主,尽量不要选择外来树种作为骨干树种。

2.4.3 高大乔木树种为主,乔、灌、草、藤相结合

2.4.4 生态、景观、经济效益综合考虑 兼顾景观与经济效益,突出生态公益性。景观风貌方面,要实现树种观赏特性多样化,扩大适宜观花、观形、遮荫树种的应用范围;经济效益方面,应考虑当地农民的利益,适当选择栽培历史悠久的名特优经济树种和生长迅速、经济价值较高的用材树种。

3 结语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篇13

通过环省会生态绿化工程的实施,将使省会周边形成一山(西山)、一河(滹沱河)、五路(三环路,中华大街北延,西柏坡高速,307、308国道)为内容的多树种、多层次、多效益的环省会生态绿化格局,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二、大活动,义务植树推动各项工程的顺利开展

省会义务植树基地是西山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我国第34个植树节,又时逢我市“蓝天碧水”工程的开局之年,为大力改善省会周边生态环境,全市义务植树继续呈现出高位推动、形式多样、广泛参与、亮点纷呈、注重实效等特点。3月12日和3月17日,省、市绿委分别组织了省、市党政军领导、机关干部及驻石部队参加的大型义务植树活动,两次活动共计参加约4000人,植树20000余株。结合环省会生态绿化工程,突出抓好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义务植树基地建设是义务植树的扩展和净化。近几年来,我市一直坚持组织开展“植纪念树,造纪念林,建设义务植树基地等活动”。同时,在组织上将树木成活率做为主要抓手,成立了专职的管护队伍,将栽植质量、管护责任的落实放到首位,并严格实行“五定双保”,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任务、定质量、定责任和保成活、保管护责任制,确保造一片、活一片、保存一片。“植树月”期间,全市通过组织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各项城乡绿化活动,共完成义务植树1300万株,成活率达85%以上。截止6月底全市城乡有490万适龄公民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尽责率达86%,为全面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各项指标创造了条件。

三、大投入,提升城市绿化品位

随着林业改革的发展和林业政策的落实,我市绿化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省里支持、市里主导、县里配套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在确保政府投入的前提下,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项目招商引资、企业单位及个人自愿捐助等措施,面向社会筹资,并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参与造林绿化建设的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