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实用13篇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1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优秀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近年来非常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以期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然而就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现状来看,其同优秀民族文化的整合度较差,致使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不够全面,不利于大学生和谐价值观念的形成。以普洱市为例,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显著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使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和进一步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入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1.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质量

就当前普洱市边疆地区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状况来看,整体教学质量相对良好,然而在良好的教育形势下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注重边疆优秀民族文化的教育和推广。在当前社会中,各种思潮和文化相互掺杂,再加上一些国外文化的入侵,对普洱市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阻力,甚至导致大学生思想扭曲,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产生质疑,摒弃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这将会严重影响边疆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改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质量,而对于普洱市大学生来说,中华传统文化如果能够同边疆地区的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融合起来,会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对学生正确思想理念的塑造大有裨益。①将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改善普洱市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为边疆地区大学生三观的树立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大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将边疆民族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2.使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得到提升

根据国家党中央的会议决策,边疆民族地区要积极开展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不断推进我国文化建设进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保障。然而针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还要考虑到普洱市地区的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抛弃珍贵的边疆民族文化,否则会影响大学生正确文化观念的形成。从整体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涵盖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下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普洱市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入优秀民族文化能够使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得到大幅度提升。②大学生在充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也体现出来,为不同文化的融合提供有利的条件,便于大学生将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并对民族文化进行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贡献。

3.激发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我国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汇聚了多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文化的过程中,还需要不同民族共同努力。在对普洱市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合理地融入边疆优秀民族文化,这不仅能够体现出民族和谐的本质,而且还可以发挥促进民族团结的功效。③精神文化在提高民族团结性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经济手段、政策体制等方式存在本质的区别。精神文化能够从本质上拉近不同民族间的距离,消除不同民族间的歧视,从而正确地看待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然而在普洱市大学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普遍将关注点放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上,对边疆民族地区优秀民族文化地宣传和推广力度欠缺,大学生在不了解边疆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很难融入到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中。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边疆优秀民族文化进行整合,能够激发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消除大学生内心的文化矛盾,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处理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高效地解决文化冲突问题,为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4.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对普洱市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④但是仅仅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普洱市大学生来说远远不够,还需要将边疆地区的优秀民族文化融入到教育过程中,这样才能够完善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职责,努力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任务。普洱市大学生在认真学习边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以身作则,根据道德标准严格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效果。在中华传统文化和边疆优秀传统文化的联合教育模式下,使普洱市大学生能够摒弃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坚守自身的道德品质,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普洱市大学生在深刻意识到边疆优秀民族文化的宝贵之处后,才会积极弘扬和发展边疆优秀民族文化,使边疆民族精神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二、边疆民族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边疆民族大学同汉族院校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普洱市高校在针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进行区别性的对待,对边疆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和研究,采取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边疆优秀民族的途径。在全新的、融合性的文化教育模式下,有目的、有目标的开展大学生文化教育工作,使普洱市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得到改善,培养出道德文化修养较高的人才。

1.基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大力开展优秀民族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各个民族均具有其特殊的民族文化,对于边疆民族地区来说,传统文化在割裂边疆民族文化后,并不是完整的整体。所以普洱市大学生一方面要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另一方面更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边疆地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进行有机融合。⑤在尊重民族文化差异的前期下,肯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借助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开展一系列融合性文化教育活动,以此来激发普洱市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并形成较强的民族凝聚力,提高普洱市高校文化教育工作的质量。普洱市大学生在认同中华民族文化与边疆优秀民族文化的不同后,会更加尊重和肯定边疆民族文化,端正自身的民族价值取向,更加主动地传承边疆优秀民族文化,这对边疆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渠道的效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普洱市大学生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联合边疆优秀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时,可以通过已经构成的文化教育渠道,逐步渗透边疆优秀民族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中,应从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出发,结合实际的社会热点话题,潜移默化地将边疆优秀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整合起来,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和边疆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和塑造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⑥此外,普洱市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中,要合理、恰当地穿插一些边疆地区民族文化,使二者有效地衔接起来。教师可以结合文化教学课程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手段和措施,便于普洱市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边疆民族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并将此作为思考和行为的准则,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水平,树立良好的民族使命感。

3.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实施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的融合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的融合教育工作也必然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和作用。高校网络普及程度逐渐提升,这就为传统文化和边疆民族文化的融合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普洱市高校可以为大学生构建一个开放性的文化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全面化的传统文化融合边疆民族文化教育的知识信息。⑦考虑到普洱市大学生的特殊性,高校文化教育平台的打造要尽量迎合大学生的需求,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开展文化思想教育工作,使边疆地区民族文化能够实现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教育质量和效率,激发大学生学习边疆民族文化的主观能动性。依靠优秀传统文化网站,普洱市大学生能够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深刻地理解边疆优秀民族文化所占的比重,体会优秀民族文化散发的魅力,进一步致力于创新传统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融合网络教育模式,保护好边疆优秀民族文化,使大学生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断奋斗。

4.依托传统节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的融合教育

普洱市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导致其对边疆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在把边疆地区优秀民族文化融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一定要利用好传统节日这一机会,有效地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普洱市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可以选取边疆地区的几个典型传统节日,以此为契机来分析节日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文化,并向大学生普及边疆传统节日的发展、意义,让大学生更加尊重优秀民族文化。⑧还可以将汉族传统节日与边疆民族地区的节日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中华传统文化与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的相同点,研究节日寄托的思想和情怀,消除民族间的距离,提高大学生对边疆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经过不断发展和积累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而且还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推进国家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同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融合。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进行融合,是当前时展的必然趋势,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从传统文化教育渠道、先进网络文化教育技术、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和边疆民族地区传统节日等角度入手,让大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提高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边疆优秀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杨维杰 李昳华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

引文注释

①杨晓婉.普通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机制研究——以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商,2015(07).

②卫军帅.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③于静,刘世强.活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02).

④蔡英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⑤周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8).

⑥黄昕,姚婕.文化多元背景下构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体系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8).

⑦马菊霞.关于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34)丁群安.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2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适应社会需要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应用、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培养既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技术应用能力的职业型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即使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类必修课程,对他们而言还是远远不够。而且,高职院校更为重视学生的高就业率,这也造教育在学生中的缺位,导致人文类课程被边缘化,加剧了大学生群体因人文素养缺乏而引发的矛盾。

高职院校中大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这类思想政治课和文化知识性质的文化课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这些课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与写作能力,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更是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意义,这就造成了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缺失。

网络文化的兴起,给学生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不良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容易影响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学生容易沉溺于电影、电视剧、交友聊天、电脑游戏中,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钱财,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导致心理疾病,比如自我封闭、孤僻症等。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注重学生的技能培训,校园文化建设也多是职业技能比赛,缺乏文化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应结合高职教育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现状,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平台,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二、高职院校理应承担传承传统文化之责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创新和转化,高校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最理想的场所。一方面,高校的学术环境更适合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教师拥有教学自,其在授课内容、形式上有较大的自由,课堂气氛互动开放,为创新提供了环境。另一方面,高校有推动文化创新的丰厚资源。高校图书馆基本都有传统文化藏书,开设的传统文化类讲座等都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奠定了资源基础。再者,高校有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大学生,他们处于最具创造力的年龄段,在中学储备一定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高校正规的学术训练,更容易传承和转化传统文化的精华。故高职院校应创建有关传统文化的研究机构,如国学院、思想文化研究所、传统文化研究院等;召开传统文化研讨会;鼓励教师发表学术著作及研究文章;鼓励学生成立汉服社、戏曲社、诗词社等传统文化社团,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大学得到延续。

三、运用传统文化加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学院重视,充分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安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针对目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开设相关人文素养课程,只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作为选修课程的状况,高职院校应该合理安排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系列讲座。如分学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十讲、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修养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接触与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邀请文化专家或学者举办相关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得以大力弘扬。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引入具有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注重个人品格修养的教师;另一方面,还需要鼓励本校教师去重点高校深造,以提高自身水平,并制订相关的激励政策与制度保障措施,从而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养。通过这两方面,使学校拥有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3.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中,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使得课堂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接受。在讲授优秀传统文化时,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掀开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从身边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力量,从而增强教育的现实说服力和感染力。

4.营造学习传统文化氛围,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校园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良好氛围,对高职学生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鼓励高职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深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价值取向。针对学生的特性,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将传统文化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营造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活动,校园内的公共报栏、张贴栏都要合理运用,做好文字和图片展览工作。邀请学者宣讲,张贴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标语,组织学生多进行普及传统文化的活动。利用现代传媒工具,打造网络平台、电台广播等媒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社团是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应该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中,成立活动小组,这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融入学生之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建设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传统文化校园文化。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挖掘利用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文化,2008,(10):20-23.

[2]田 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3]张 莉.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思想教育的启示[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6,(3):56-67.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3

一、阅读教学中优秀文化传统的渗透需教师主动担当

平时的阅读教学,有的教师以为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事情,也总以为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即已达成相关的教学目标。由此,很少有人去关注阅读教学感悟中优秀文化传统的渗透,致使一些学生接受不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更不可能去充当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成为优秀文化传统渗透的担当者,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予以充分渗透。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姥姥的剪纸》可以渗透的优秀文化是那样广泛而又深刻。首先是剪纸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可以予以渗透。学生学习了《姥姥的剪纸》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广泛的挖掘,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挖掘身边的极富感染意义的传统艺术,学生将会从自己的身边去发现诸多的传统文化。这传统文化可以是饮食文化,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方面的文化。当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的文化后,会为祖国感到自豪,增强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意识。其次是剪纸表现出祖辈对孙辈的关爱。姥姥利用剪纸拴住“我”幼时的心,也拴住“我”未来和终身的心,这是浓浓的亲情。再次是剪纸表现出姥姥的另一种情怀。姥姥利用剪纸向周围传递着一种正能量,关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二、阅读教学中优秀文化传统的渗透需教师积极引领

学生还处于十分年幼无知的阶段,对于优秀文化,比较容易接受。但也有少数学生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对优秀文化不愿意接受。即使在课堂上和伙伴们一起受到一定的感染,但在一定层面上其感悟还不那么深刻。所以,阅读教学中优秀文化传统的渗透需教师积极引领,让那些精华能够在学生的心灵烙下深深的印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文化传统,需要教师作出相关的思考,做实引领工作。对于优秀文化传统的渗透,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去做。平时的教学,教师不想将语文课上成纯粹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但遵循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应认真思考自身的积极引领。例如,和学生一起学习《青藏高原一株柳》,不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感悟那青藏高原一株柳的奇特,而且要让学生去觅寻身边犹如青藏高原一株柳的人,更要让学生去思考将来怎样才能成为那青藏高原的一株柳。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的感悟会越来越深刻,实现引领的飞跃,质量的提高。

三、阅读教学中优秀文化传统的渗透需学生充分实践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是有目共睹的,作为语文教学则必须依据语文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得以比较理想地进行实践。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提醒人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也应当就是语文实践。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阅读教学中优秀文化传统的渗透需让学生充分实践。让学生进行优秀文化渗透的充分实践,作为语文教学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去做文本方面的感悟实践,还应当让学生去多做关注窗外的世界和校外天空方面的视野开阔性的实践。平时的教学,每当涉猎一个优秀文化传统的主题,作为老师都必须做好认真的梳理性工作,然后让学生能够围绕主题把自己的目光投向社会。例如,学习《姥姥的剪纸》,孩提时代是比较贪玩和淘气的,姥姥利用剪纸拴住作者孩提时期的心。学习文本时,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去感悟姥姥的剪纸的目的,也不仅仅就是让学生感悟姥姥的剪纸所能发挥出来的作用,而是让学生走出课本以外去寻求到诸多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学生们经过经常性的观察,竟然发现自己的父母乃至长辈是那样呵护着自己,是那样关注着自己。只是自己不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们经过观察引起自己诸多的深思:“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对自己的长辈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呢?”又比如学习《鞋匠的儿子》,学生对林肯之人格魅力产生一定意义上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具有人格魅力又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让学生去攀谈于家长,让学生去回顾自己与伙伴们的相处,学生便会发现具备一定人格魅力的无比力量。

四、结束语

阅读教学优秀文化传统的渗透,应当是动态发展的。阅读教学中优秀文化传统的渗透需教师主动担当,阅读教学中优秀文化传统的渗透需教师积极引领,阅读教学中优秀文化传统的渗透需学生充分实践。作为肩负着学生精神意义成长之责任的教师,对学生优秀文化的渗透应当常怀必需之心,也应当思考予以强化的科学之举。用优秀的文化熏陶人,用优秀的文化教育人,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4

成“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是母语高等教育课程,应该成为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各级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大学教师等的共有理念。语言影响思想,语言就是思想本身。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文化深层编码,都蕴涵在母语中。母语是构成民族文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母语里有文化的故乡,母语就是祖国,母语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保护母语,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首选要件。换言之,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最具生命力的语言系统之一,是中华民族身份的首要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这句话的理论内涵是在表明:母语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符码。因此,在我国当下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怎样强调母语教育都不过分。而“大学语文”,就是高校完善汉语母语教育的最佳课程平台。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是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语言。从母语教育的角度看,汉语的形意特点使之具有工具性、文化性和审美性等多重属性。其中,文化性是衔接工具性与审美性的桥梁和纽带。汉语“说”与“写”的表情达意功能要得到完美发挥,必须借助文化蕴涵来融通工具与审美的语用效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定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主要依据是他的说(口语表达)和写(书面表达),意即所谓“汉语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强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母语教育性质与学习效能,是提升中华民族母语水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语文”学科化有利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国教育报》评选的2013年度中国高等教育10大热点问题中,大学语文的问题位列第8,几十年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争论仍在持续。同时,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现状也仍然是醒目的存在。之所以被“边缘”,除了不具备或较少具备外语课和其他技能通识课的现实功利性之外,还有课程自身学科归属性的原因。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大学语文”属于教育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和“大学体育”等课程同类。也就是说,与专业性的中文课程不同,“大学语文”在学科归属上已经被“边缘化”。这也成为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模糊的主因。事实上,早在1986年,匡亚明、徐中玉等先生就呼吁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的学科。目前,“大学语文”学科化的条件已经成熟。首先,根据的讲话精神及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各项包括《纲要》在内的法规性文件要求,大学语文课程与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密切相关,这是其他公共课没有的课程优势。其次,母语高等教育是高校各个专业课程教育的基础,提升母语教育的水平与质量迫在眉睫,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再次,自193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规定开设“大一国文”以来,迄今已近80年,“大学语文”可谓历史悠久。虽然建国后一度停开,但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构架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最后,大学语文课程已具备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是课程自身发展的内在基础。如果能如“汉语国际教育”那样成为独立的学科,“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就能获得法理上的保证,其独有的课程功能就可以得到全面发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更为便利和顺畅。自然,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所有争议与无奈,也会随之消失。

(三)大学语文教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者和引领者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在教学理念、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导群体,“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大学语文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在知识结构上,大语教师一要有良好的母语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的水平较高;二要有基本的专业背景,在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的某一方向有所长;三要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有辩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理论判断和分析能力。如近年来,某些学校包括高校教师让学生穿“汉服”,对孔子像行跪拜礼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化、简单化和粗鄙化。“汉服”与“汉朝之服”都分不清楚,既蒙蔽了学生也降低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应有水准。在教学能力和方法上,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以研究促教学,会有力地提高教学的水平和层次。其次,教师不搞一言堂,既不能故弄玄虚,也要避免肤浅单调。应以互动式教学为主。以教材为依托,可以设计文化专题研讨,也可组织经典文本讨论,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研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同时,也要借助新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丰富和多元。再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制订以撰写研究论文、读书报告、调研报告等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考核原则。当然,各个层次的高校因课程目标的具体差异,会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有所取舍,但无论怎样,都不能背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宗旨。第四,大学语文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向性资源平台。1979年至今,已经出版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近2000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徐中玉主编本、王步高主编本、夏中义主编本、温儒编本和陈洪主编本。这5种教材从内容到体例都各具特色,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完善和创新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示范作用。但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教材中,还须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教材编写的理念、内容和体例。在教材的编写理念上,要明确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里的内容延续,也不是文学专业知识对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普及化,更不是单纯的工具性技能的补偿和提升,而是对基于母语教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固本强基的系统工程。在教材的内容选择上,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串连起不同时代、不同人文领域的经典文本;也要精选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代表性文化典籍。在此,世界性是对传统经典性的对照和融通,能够促进学生由“学”到“思”、由“思”到“智”,以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教材的体例设计上,宜采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经,以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科技、民俗等学科模块为纬———经纬纵横的单元式体例,既利于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性,也体现开放性和系统性的教学资源格局。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5

一般而言,大学教育包括专业基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大部分,专业基础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文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责任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实现塑造完善人格的目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其核心内涵是对于人的塑造、伦理道德的强调以及社会的维系,特别是对于文化传承的主体———人的教化、规范成为其本质要求之一。从这点来看,大学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教化所追求的目标是相互统一的,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互融性。

1.德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观念的当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德”的内涵与功能、特点与表现,以及人在追求实现高尚“德性”的路径方面均有着大量的阐述。《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德”在文化教育体系中的第一性,要求个体彰显美好的品德,进而推己及人,普及天下,实现真正的亲善,最后达到至善的境界。由此,足见道德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德是传统文化存在发展的重要根基。紧接着又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项实现“至德”的具体步骤,同时也是对“德”的八种层次划分。这八个层次前后紧密联系,意义顺承递进,为我们勾勒出了儒家弟子修身养性,完善自身道德,实现自我价值的完美途径[4]。孔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曾子“吾日三省乎吾身”;孟子“我善养吾浩然正气”等,都是要求人时刻审视自己,用浩然正气荡涤灵魂。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对于个体品德的塑造意义在当前大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现实体现,德育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着眼点是基于当代社会发展实际而提出,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格品质、责任意识、诚信守纪的现代大学生。从其要求出发,我们能从中国传统德育观念中找到阐发原点。如我们在教育中对于社会交往中讲求诚信的鼓励,对于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追求等,都是当代大学德育的应有之义。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当代德育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具时代特征。因此,大学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在当代的重要传承形式,传统文化也为今天的德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

2.爱国主义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观念的升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更多表现为一种“家国”观念,即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建立在一种道德基础上。传统文化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千年历史。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历史人物表现出的高度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正如季羡林在《沧桑阅尽话爱国》一文中所说:“中华文化的精髓何在?我自己的看法是有两点:一个是爱国主义,一个是讲骨气、讲气节,这两点别国不能说没有,但是中国最为突出,历史也最长。”[5]今天,爱国主义鲜明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传统文化“家国”观念在当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一种传承和升华。对于教育来讲,爱国教育既要具有传统爱国主义的精神品质,更要充满对于国家民族发展复兴的坚强信念,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是当代大学爱国主义教育新的发展。

3.创新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精神的时代凝练。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未中断、传承至今的文明成果,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中蕴含着一种积极进取、与时俱进、自我创新的精神。《周易》的“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表明天地万物此消彼长,与时俱进的道理。《礼记》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说:“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些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创新思维。翻开历史,从经济、政治再到科学领域,改革创新的故事层出不穷:秦国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等等不胜枚举。到了近代,康有为将创新观点发挥到极致,他说:“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法既积之,弊必丛生,故无有百年不变之法也。”[6]历史上无数次的政治改革、经济成就、科技发明,就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结果。发展至今,创新依然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主题,创新始终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创新已成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大学创新教育就是要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创新思想的同时,进一步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拓展视野,在学习继承中学会创立新知、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社会和时代需要的新型创新人才。

三、大学教育形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环境。应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渗透于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1.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精品课程。一方面,目前的“两课”教学中要尽可能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寻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另一方面,调整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在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并作为必修的通识课程,使传统文化传承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山东大学从2001年起就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课程,并规定为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拓展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为主体的传统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益尝试。

2.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高校要充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如举办“国学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与师生交流,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传习传统技艺等活动,增强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此外,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组织学生对文物古迹、风俗习惯、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调查采访,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3.营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氛围。注重校园景观对传统文化氛围的渲染作用,如建设文化长廊、主题雕塑、民俗风物展等,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景观。同时,加强身边典型的发掘、培育和宣传,通过评选“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校园人物”树立师生身边的榜样,挖掘先进人物身上展现出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激发师生践行传统文化的热情,在校园中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场域和氛围。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6

孝道是中华民族一项神圣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的学说,抑或是古今民间的通俗文化中的各种图文谚语,都无不散发着孝道的光芒。《弟子规》中曾提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三字经》上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我们怎么孝敬父母?我想,就是两个字,一是敬,二是顺。对父母,从心里敬,就培育和滋养了自己的感恩之心;从心里顺,想到爸爸和妈妈会无私地全部为我们着想,我就尽量听爸爸妈妈的话,不让他们生气。

几天前,妈妈在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把手切了一个口子,当时听见妈妈在厨房“啊”的一声,我放下手中的书,快步跑到厨房,看到妈妈的手在流血,我吓坏了,赶紧从书柜里拿出创可贴,给妈妈贴上,我边贴边问妈妈疼不疼。妈妈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不疼。但是我知道其实一定很疼,我很心疼地对妈妈说:“您去床上休息一下吧,我来做饭。”接着我学着大人的样子,打开燃气灶,放上水,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汤送到妈妈面前。妈妈欣慰地笑了,边吃边对我说:“真香!真香!”我看着妈妈吃得这么高兴,内心充满了喜悦。其实孝行出自于内心,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无论贫富,都要应该学会感恩崇尚孝道,我们向父母尽孝,付出的只有一份心,收获的确实父母的全部。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师生必须对其加以重视。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的要求。要想更好地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历史教师队伍。为此,历史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道德修养水平,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具备良好的情操和性格。

为了提升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我们可以组织他们外出考察、参观等,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或邀请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到校做讲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要鼓励教师阅读历史专业书籍和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让他们能更好地对历史教材进行专业性的把握。

对历史教材的专业性把握,应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切忌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一切真的、善的都是美的,历史教学如果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美,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当代社会已走入信息时代,学生的历史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教师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总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识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养成。如何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如果教师宽容、理解学生,就等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给了他们足够的助跑距离,使他们能够展翅高飞,有所作为,反之,则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到的只是专制与非理性。

二、引领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课堂是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知识宝藏。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这些知识,组织学生思考、探讨、交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汲取这些文化营养,充裕自己的头脑,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适时的启发。

如“文字的演变”,通过展示从甲骨文到大篆体“马”的演变,引导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文字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不难发现,原先曲折象形的线条逐渐被拉直拉平,方形圆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

如“孔子”,教师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孔子有关教育的言论,使学生意识到古代圣哲的观念直到今天仍有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完全摒弃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一大损失。

如秦汉时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句,宋朝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等,均可作为课堂师生共鉴的材料。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表现方法去品评、赏析,而且要学生去思考作品本身蕴藏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而深邃的,区区几本历史教材无法将其全部涵盖其中,只能展现部分历史文化现象,更多地需要学生自己去揣摩与搜寻课外阅读材料,进而理解、消化、整合、升华。作为教师,应率先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触摸中国传统文化之脉搏,形成自身的传统文化品格,以应对当今瞬息万变的各种文化现象。这样才能使现实的历史教育与丰富的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推动新的一代以自身的文化品性去创造中国美好的未来。

三、通过多样的活动体验,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学生从课堂教学和书籍中获取的知识虽然不少,但能真正内化为自己文化认同的却十分有限。教师可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及心理特点,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地方自身资源的优势和特色,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为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使课程具有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功能,使传统文化更具亲切感、亲和力。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8

少年时代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特有的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情态之中,通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教育,加强孩子的品德修养。

还有,要教育引导孩子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拓展人文思想,这些对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另外,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古典文学赏析、传统服饰的美学探究、中华戏曲欣赏等来增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从而浸润身边的孩子。通过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家校互动、亲子互动等活动,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增强了家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二、走好每一步――践行弟子规:学校要发挥平台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摇篮,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由于社会上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学校的办学方向也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以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表现在:重教轻德,重分数,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人生观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生们普遍存在吃苦耐劳精神差,不善于团结与协作,精神困顿,缺乏必要的应对生活的精神素养和能力,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这无疑与传统价值观在现行教育中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学校要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教育观点,努力推进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程、走进课堂,在校园内营造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

如:学校组织编写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的《走进木兰围场》教材,在小学生中讲故事,讲家乡、讲规范,讲理想,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将我县民间游戏搜集整理,编排了《走进老游戏》,作为学生大课间的活动内容,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一个相对合理的地位;学校广播经常播放古曲、古乐(午间练字10分钟);还把古代先贤的教诲通过学生手书张贴在教室的墙壁,把传统教育寓于校园环境、课堂之中;整合了德育处和大队部的力量,形成合力,将学生班队活动(单周班级活动、双周中队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拓展了小学生传统文化的美德教育;结合重大节日发挥少先队组织的独特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糅合进丰富多彩的中队活动,并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方式品鉴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学校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积极参与“采民俗风、学民间艺、弘民族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熏陶、感染孩子。学校还不时指导家庭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召集部分家长交流互动等形式,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身边的孩子。

三、走好每一步――践行弟子规:学校还要发挥引领作用,共同营造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弟子规,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优秀的传统文化――弟子规,需要学习、需要示范、更需要传承。在践行过程中如何做到引导认知、规范内化、养成习惯,这十分重要!我认为,在践行弟子规的过程中需要引领,作为学校来说是不可缺失的、也是责无旁贷的。

1.认知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

首先,学校组织相关部门,检查各年级、各班熟读、背诵弟子规情况,达到了班班会背、生生熟记的程度;之后,教师通过结合各科教学内容旁征博引、有意渗透,班队会的主题活动等形式,使学生逐渐理解弟子规深刻的“成人”精髓。

2.内化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弟子规。

学校整合了各方资源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学校的广播、电子屏、专栏等定期的宣传弟子规;通过各个班级的读本、多媒体、板报、绘画、手抄报、我的小日记等宣传弟子规;组织以弟子规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中孩子们用搜集的资料,有童谣、民谚、民间故事、民谣、卡通、版画等多种题材展示弟子规内容。通过这些主题明确、形式新颖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兴趣。

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弟子规。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9

2.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当今社会“利益之风”盛行,虽然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利与义都是人们需要追求的,但是获取利益要通过正义的渠道,做事要诚实守信。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需要这样的品质。从小学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既是传承中华传统,又与时俱进。

为了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苦口婆心的教育方式已经很难勾起学生的兴趣,适当地运用小故事或者小寓言,或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引用《曾子杀猪》的故事时,用不同的语气和声调分别扮演曾子夫妇的对话,再配合夸张的表情,勾起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积极分享自己身边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所感、所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效果,又增添了趣味。

3.培养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这种爱国精神的驱动,让多少将士在战争中视死如归,奋勇杀敌,才会有如今的太平盛世。爱国精神团结了我们每个个体,众志成城,共同御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这和平的年代,小学生很难体会那种爱国情怀,这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些困难。

在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时候,光靠书本上的授课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教学的时候,借助了视频,《精忠报国》就是最好的实例。从歌曲到电影,甚至电视剧,让学生了解岳飞的生平故事和个人品性,最后再一起学习岳飞的诗词。通过之前的铺垫,学生才能产生共鸣,才能深刻体会爱国情怀,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小学德育教育创新时刻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父母做好言传身教,重视传统文化的培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思想尚不完善,父母是他们接触时间最早而又最多的,学生的很多思维和行为都是模仿他们的,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的道德形成。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从小在孩子面前树立讲道德、重气节的榜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华传统的优秀德行。

2.有效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小学生德育活动 走出课堂,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德育活动,从实践中寻找“好德行“的乐趣,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例如,我们会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尊老爱幼活动,走进敬老院,为老人送温暖;为灾区或是贫困地区的学生寄文具,募集善款等等,让学生从实际行动中感悟德行的魅力。

3.做好学校德育教育氛围建设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周而复始的高效运转,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于小学生更是如此。学校要积极做好相关措施。一是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例如公告栏、黑板报、学校广播等,让学生时时刻刻处在道德教育的氛围里;二是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道德教育活动,例如:道德故事演讲、礼仪情景剧等;三是除了“知礼、懂礼”,更要“行礼”,践行德行。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帮助同学、老师、父母,甚至任何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另外,学校还可以选择古籍里优秀的篇章,引导学生阅读,并对其内容进行讲解。如此,学校良好的传统道德学习氛围就悄然形成了。

4.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德育内容 德行教育实行中困难重重,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大众对德行的重视不够。为了改善这一点,我认为应当将传统文化课纳入必修课程,学校要高度重视,把它当成教育的重点。学校重视了,学生才会重视,家长也会随之重视,最终整个大众都会重视到。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调动资源,利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社会高尚情操。

结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内容在目前的德育建设中有着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汲取古人的智慧,结合当今实际情况,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推出具有创新价值的德育教育方式,帮助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本文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的精髓以及小学德育教育创新时刻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希望这些论述能够给广大的小学德育教学者一点启发,进而更好地投身于德育教学中,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博大精深,意义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标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因此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高校辅导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纳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要因势而导,创新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渗透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点点滴滴。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个人的意志品质、文化素养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立德树人以塑造学生灵魂的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创新举措,将其内容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中从事德育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如何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并运用到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经验智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其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它能砥砺大学生的人格,也能激励大学生奋勇向前。“以天下为己任”的浩然之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于谦“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壮志情怀…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励精图治、立志报国;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舍身取义、勇赴国难;《大学》中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感悟先辈和身边的“壮举”,学习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和意志,讲好他们的传奇和故事,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涵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的中国力量,中国效率,有利于涵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历史上,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故宫,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宏伟的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等大批的历史文化遗产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祖先们的聪明才智和奋斗精神。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我们实践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继承先辈意志,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彰显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效率和中国精神。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融入了传统文化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有助于大学生产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钦佩,有助于大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的的社会关爱,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和谐理念

    优秀传统文化尊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论语·学而》中:“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等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传统文化中的崇拜图腾,儒家和道家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助于树立大学生的和谐发展理念,在塑造大学生完善的人格,提升青年学子德育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辅导员如何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辅导员应提升自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

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复杂的教育过程,辅导员作为主要的引导者,要使学生感悟疫情中所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辅导员必须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要对传统文化真学、真信、真践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深入学习并能运用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辅导员可以组织一些“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以疫情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系列主题班会或主题团日活动,可以和学生一起研读和讨论先秦诸子思想、唐诗宋词、两汉文化、“延安精神”,“西迁精神”等中国精神等,在共同的学习,平等的交流中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的关系,更有助于学生能够积极地、用心的真正参与到活动和教育中,从而潜移默化的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懂得守理诚信、明白责任担当。

(二)依托“第二课堂”,创造良好的氛围,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

良好的环境氛围对任何一种教育的传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第二课堂”相较于第一课堂来说,是面向学生开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辅导员要利用好诸如“端午节”、“中秋节”、“五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年、抗日战争胜利周年、“护士节”、“宿舍文化月”等重要的节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既可以使青年大学生充分感悟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又可以因势而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学生心中。

一是依托院校的“名家进校园”等类似的活动,邀请知名的国学学者进校讲座;辅导员也可以定期邀请本校的知名国学老师针对不同的班级和年级进行文、史、哲等不同类别的讲座,培养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好;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讲堂,讲好自己的故事,朋辈间产生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青春担当的感染和示范。

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到主题班会的实践中。择优为学生推荐经典的著作、著名人物及经典著作选释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研读、以宿舍为单位分组讨论,在班会上辅导员可以将自身的文化理念、理想信念分享给学生,自己或者邀请专业老师为学生梳理脉络、释疑答惑、沟通交流。班会也可以采取辩论会、朗读分享会等形式,变灌输为引导,变枯燥的阅读为生动的分享和辩论,创新教育模式,活化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发自内心去阅读、体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内化自身的品格,外在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是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干部骨干、学生中的积极分子组建例如文史社、读书协会、篆刻协会等社团,打造诗会、传统文化礼仪大赛、演讲朗诵等品牌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密切结合,开展“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中心”、“青春红色之旅”、“小我融大我,青春献祖国”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志愿服务和基层社会实践中了解、认识并热爱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肩担复兴大任。

(三)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以语言、技艺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先辈的智慧、精神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和传承。雕刻、泥塑、刺绣、地方戏等大学生身边的却被忽略的传统技艺和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标识,辅导员应该依托院校团委或宣传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引进来,走出去,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文化兴趣。

(四)运用好新媒体技术和手段,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11

1. 建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让精华育人“潜移默化” (1)我校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开设国学课。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各年级国学教育的具体目标。研究和探讨不同年级开展“国学精华”的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目标和方式。

(2)重视学科渗透,将诵读活动引入课堂。研究和探讨“国学精华”内容与语文、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等学科教材的切合点和教育方式,促进语文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3)营造“国学教育”育人环境 让经典育人“润物无声”。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体现着让每面墙壁都能“说话”的原则,努力彰显学校特色。校园墙壁、教室外墙精选名家名作、名言警句,每学期更换一次;操场边的宣传栏,展出学生的优秀诗文作品,每两个月一期;而每班教室内部的布置,都有各具特色的读书口号、书香飘溢的图书角、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彰显个性的作品展示台、诗意飞扬的诗文学习栏。学生在校园里时时处处看到的都是优美的篇章、睿智的文字,形式上图文并茂,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浸润诗意,每一缕空气都浸润书香。

(4)把经典诵读融入养成教育之中 让经典育人“生根开花”。 如各班级在制定班规班法的过程中,发动学生研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经文,精选其中符合现代要求的内容,编入班规班法中,进一步细化了规范标准,使学生深刻感受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统一与和谐。

2. 树立明星效应,营造成长氛围 国学精华教育活动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全校开展争当与评选“诵读国学践行十德优秀少年”活动,树立身边的榜样,营造优秀少年成长的激励机制和环境。此活动以争当为基础,以评选为机制,把经典诵读与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教学结合起来,积极开设以国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校本课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选经典学习内容;把宣传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树立先进典型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突出对国学精华的学习、理解和践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把重点放在青少年、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与发扬上来,培育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道德素养的一代新人。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12

一、在继承和发扬我军先进军营文化中培育边防精神

(一)发挥军营政治文化的导向作用,打牢边防官兵的思想政治基础

政治文化是一支军队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军队和军人精神支柱的思想基石。我军的军营政治文化,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因此,发挥军营政治文化培育功能,要通过对官兵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树立正确的政治追求、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一是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连育人,坚定边防官兵正确的理想信念。二是加强军魂教育,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三是加强宗旨教育,始终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

(二)发挥军营战斗文化的战斗功能,培育边防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

我们要抓住先进军营文化培育战斗精神、铸就战斗作风的切入点,在继承民族传统武德文化中形成崇尚正义、重德守节的品格;在追忆我军边防部队的优良传统中坚定忠诚于党、爱国爱民的信念;在弘扬主导战斗文化中催生热爱军队、苦练精兵的热情;在熔铸军营战斗文化中强化勇猛拼搏、吃苦奉献的品质,使官兵面对选择正确取舍、面对危难勇往直前、面对诱惑岿然不动。要继承和发扬边防部队的优良传统,创建军营战斗文化的氛围。结合担负边防执勤和完成救灾维稳等任务,把小、快、灵和伴随式的文化活动贯穿于执行各项任务的始终,培养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锤炼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本领。

(三)发挥军营纪律文化的规范功能,培育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

边防部队担负任务的特殊性,要求广大官兵一切行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边防政策法规和军队的条令条例。因此,始终严守纪律,也就成为边防文化和边防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

二、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中培育边防精神

(一)学习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边防部队大都驻守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特色文化。边防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离不开对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和吸收。

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中许多优秀成分是滋润边防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军民联合守边不可或缺的重要软实力。少数民族性格熔铸在民族文化中对边防军人正直豁达、粗犷豪放、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等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培育边防精神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因此,弘扬边防先进文化,培育边防精神,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学习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狩猎文化,自觉从少数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滋润边防文化。

(二)广泛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

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长处,不同文化间的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途径。弘扬边防先进文化,培育边防精神,要具有开放的胸怀,锐利的眼光,正确把握先进文化与腐朽文化的界限,做到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吸取各种健康有益的因素,促进自身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三)运用地域自然文化

祖国边疆有着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把这些特有的自然资源吸纳到边防文化中来,用秀美壮丽的江河山川培育官兵豁达刚毅的胸怀,教育官兵苦中励志,对于丰富边防文化生活,培育边防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弘扬和培育边防精神,要突出边防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发挥官兵的聪明才智,坚持以弘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卫国戍边为主题,结合部队所处环境和使命任务,开展诸如高原文化、草原文化等独具边防特色的文化活动,激发官兵热爱边防、守卫边防的豪情壮志。

三、在推进边防文化创新发展中培育边防精神

坚持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导。要把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大力挖掘和发扬在我国边防建设中形成的代表边防先进文化特质的边防精神。

坚持不断拓展网络文化的培育功能。积极跟进社会信息化发展和边防官兵求新求变的现实需求,不断加大信息网络设施、手机短信群发等新兴平台建设,进一步丰富网上文化、数字文化、手机文化等边防军营文化园地,使文化建设始终焕发活力,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忠诚戍边的边防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13

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引导作用:

一、提升学生对审美的要求并提升自身的价值追求

学生在进行传统文化学生的过程中会对传统审美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学习传统水墨山水画的鉴赏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中意境的学习会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去感悟意境。而意境则是人生的一种体悟,一种思考,学生在追求意境感悟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深入的反思与分析,这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更为容易且深入,因为学生会对自己有明确的剖析,就自身的具体情况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好的追求。

二、提升学生对道德的要求并产生集群效应

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就是对“德”的学习和解读,中国古代是“德”为核心的社会,在古代社会具有维持社会运转,同时作为价值准绳。但是当时的中国过多的强调了“德”的社会性功用,而忽略了“法”的建设致使中国长久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是“德”如果只作为约束自身,提升自身修养的标准则中国传统的“德”文化较之世界其他文化更具活力。“德”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学生在学习之后,重点学习“德”对自身的要求,印证自身道德的起源与发展后会自发的去践行“德”的理念,当这种行为与身边的同学共同进行时就是产生集群效应影响更多的学生去学习、去施行优秀传统文化所要求的,这也会对学生未来的行为作出引导,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三、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当代中国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会脱离中国史去学习,当学生系统的就文化史的发展与演进结合中国近代的兴衰历程会更为深刻的影响学生的内心。学生就文化方面学习到中国的强盛与衰败,会让学生在生活、工作上更具责任感,因为同学们在接受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学生们知道自己的责任在哪里,应该为什么而努力。同时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忧患意识等等对人自身责任感提升的语句数不胜数,而忧患意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念,其中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则是忧患意识最亮丽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本质是爱国主义。在历史与文化的共同熏陶下,学生们将在未来工作中更具责任感与前瞻性。

四、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集体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印证、互相学习的几个过程,在这过程中集体精神就会深入到每一个参与学习的学生心中,辅助以班级文化建设与课堂上的集体精神培养,学生就会对自己所在的集体具有更多的认同感。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大一部分就是一种相互依托,相互扶助的精神引导。体现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相濡以沫等等文化节点之中,学生在活动中的交流促进也会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了解沟通,提升集体的凝聚力,将集体的精神深植入同学们的内心。

五、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主动进行提升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概念,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少不了更为细致的文化知识学习,剪纸艺术、音乐赏析、绘画技法、民俗风采等等多元的文化熏陶会让学生在知识层面与技能层面受到锻炼,而这种锻炼会让学生的气质有明显的提高。所以让学生拿中国的写意画、国画、工笔画、真草隶篆作品与西方的油画进行对比,最后得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注重意象、关注人物或自体的个性以及作品所体现的中心思想,会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进而更为切实的去思辨自己所遇到的事物的本质。当学生们对自身的情况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有利方面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之后就会主动的去学习、去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影响更多人参与其中。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对社会发展是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不在单纯的是个人行为,而是契合了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战略,只有当自身的青年集体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与学识的情况下,中国文化才能推陈出新,更进一步,成为伟大复兴的最有力推手之一。

六、提高学生对权力的认知

维系中国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存在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但是这种思想也是结合了先秦诸子百家和法家思想的精神核心,当学生们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就会对中国古代权利来源有明确的认识,同时对现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有切身体会。学生在学习文化演进与发展过程中也会学习到中国由专制到民权,从民权到民主的演进过程,对现在的权利发展情况有深入的解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适应社会。

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后会对其自身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也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会同学生这个放大器去影响身边的人。学生在头脑中具备完善、系统的传统文化意识后就会主动的用“德”、“知”、“行”的要求去要求自身,而这种自我要求的行为是学生一生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唐晓燕. 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与提升[J]. 湖南社会科学. 2010(06)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