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教学实用13篇

审计教学
审计教学篇1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2.1 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又称“反转课堂”,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制作成教学视频,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及在线互动交流,学生在课外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课前针对练习。课堂则变成师生之间互动的场所,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疑惑,对学生进行针对化、个性化的辅导,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根本区别是:传统课堂课内学知识,课外内化训练;而翻转课堂课外学知识,课内交流讨论。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从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2.2 翻转课堂的特点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习惯及学习态度均有所不同,传统教学的进度也不能兼顾每个学生,导致学习效果出现较大的差异,而翻转课堂具有即时学习的特点,它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采取学生课外即时自学的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有效避免了学生学习的分化。学生则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性,可以自行控制学习进度、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并且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同教师和同学探讨。翻转课堂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過小组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翻转课堂在审计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搜集一些能够融合相关理论知识、体现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思路的经典案例,制作成几个教学视频,时间尽量控制在10—15分钟,将案例提前展示给学生,同时针对性的提出需要其思考的问题,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仔细研读案例,学生通过自主观看教学视频,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搜集相关资料,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2)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在课前观看视频、思考问题产生的疑惑,教师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将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随着知识点的展开,学生自主组建小组,以4-6人为宜,选择教师设计的案例,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沟通,发表不同看法,将讨论得出的结果在全体学生中展示交流,教师负责点评。这种模式一方面使学生在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实现对学科、技术和教学方法的深层次理解。 

(3)课后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解决课堂遗留的问题,教师对其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学生及时反馈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更好的设计后续课程的内容。 

4 结语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通过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习效果,有效解决审计学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参考文献] 

审计教学篇2

1.“会计学+审计学”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审计学学科基本是依附于会计学专业,采取会计学为主,审计学为辅的“会计学+审计学”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审计学学科没有自身独立性,被错误地认为是会计学知识的补充,导致学生习惯性地拿学会计的思维和观念来学审计,这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眼界和视野,也忽视了相关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审计学学科依附于会计学学科,导致审计学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在课时分配上,而且在学科建设甚至教材编写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事实上,很多人受这种教育模式的潜在影响,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学生学好会计学,然后补充掌握了审计学的大致理论框架,就自然而然的可以胜任审计工作了,至于审计能力的提高则需要通过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的经验积累来实现。然而,这种观点的偏颇就在于,学好会计学只是胜任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审计能力的提高也不能仅凭实践来积累,其是需要理论指导和教育培养的,审计学学科教育的意义正在于既要传授学生充分的知识储备以胜任审计工作,也要教导学生审计学学科的思维方式、能力培养方法以及专业素养的特质等。

2.审计相关学科整合不够。从某种角度来说,审计学学科并不仅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一门课,事实上,广义的审计学学科是包含了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税收策划、财务策划、资产评估等一系列课程的整体。由于审计学学科整体依附于会计学学科,在现实中附属于会计学专业的其他一些与审计行业密切相关的学科教育没法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资源,因此也就无法有效整合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而事实上这种整合既可以使这些学科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也可使得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接受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和就业优势。

3.“填鸭式”教学方法。虽然现在很多院校及教师已经对审计学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没有适应审计学学科特点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一方面学生习惯性地认为只要掌握了书上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就算是学好审计学了,另一方面由于审计学中的很多概念都是抽象性、指导性的,学生一旦要运用这些概念或理论体系去进行实践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发现审计工作与会计工作存在着太多的不同,会计工作通常有明确的准则规定可以遵循,而审计工作则需要灵活的判断、创造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学生通常感觉无从下手。而这直接导致学生认为审计学知识太过晦涩,难以把握,进而产生畏难情绪,降低学习兴趣。

4.实践课程缺乏系统性。审计学学科首先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从接受审计任务到实施审计,最终出具审计报告和整理归档,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如果不了解整个审计流程,就无法清楚了解审计工作的整体面貌和审计学知识的脉络,则其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如处云雾之中的感觉。而这个不能等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才自行去了解,因为如果在此之前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审计学学科中各种概念和理论的意义之所在,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利用审计学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甚至不可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各种审计学概念和理论。基于此,很多学校现在都已经专门设置了“审计实训”之类的课程,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实中的“审计实训”课程很难仿真模拟实际的审计流程,因为这需要审计实训教材配备全套企业凭证、账簿资料以及背景资料,还要有一整套的事务所工作底稿,这并不容易实现。同时,审计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审计学知识的运用很多都是需要现实情境作为前提和支持的,因此为了弥补条文式教学的不足,很多学校又设置了“审计案例研究”课程。但案例课程中的案例大都是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知识点而设计的,也就是说,案例课只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审计学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并没有利用案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提高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征兆和线索的能力等,因此,这种案例课有很大局限性。

再者,国内的审计学教材案例大多不理想,更多的只是文字上对有关情况背景知识的描述,而缺乏对其中具体内容的介绍,这对审计学教学来说几乎是无用的,因为审计活动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判断需要将具体情况、背景知识与审计理论结合起来,而尽管国外的经典案例很多,但它是在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下发生的,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受限于审计案例的保密性,国内有教学价值的审计案例也不少,但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不会也不愿将其奉献出来,严重影响到了这些案例应当发挥的作用。另外,一些学校在“审计实训”与“审计案例研究”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条理性,有些学校将两门课合为一门课程,这显然无法达到学科教育目的,因为一门课程是无法同时达到两个目的。而一些学校虽然同时设置了“审计实训”与“审计案例研究”两门课程,但没有考虑两门课程应有的授课顺序,设置两门课程同时进行授课,或者将“审计案例研究”设置在“审计实训”之前,这都违背了教学逻辑。因为如上所指出,只有学生清楚了审计工作的整个流程之后,才能清楚了解审计工作的整体面貌和审计学知识的脉络,进而才能准确把握审计学中的各种概念和理论,最后才可能有意识地在现实情境下有效利用各种概念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p#分页标题#e#

二、审计学学科教育模式改革

审计教学篇3

善于识别和发现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一项基本要求。要求审计人员从更广阔的视角,形成对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整体评价。它强调审计人员审计工作重心前移,重视审计计划,重视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重视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实施程序,从而减少审计失败的风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不断为学生强调识别风险对审计成败的重要性,甚至可以通过审计失败案例的介绍,引起学生对风险的关注。其次,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发现风险,可从发现被审计单位“压力、机会、借口”入手,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识别风险的能力。即凡是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压力、机会、借口的地方,就是潜在的风险点。例如提醒学生注意企业是否存在上市的压力,是否存在非公允关联交易的机会,是否为其非正常往来账目寻找不正当借口等,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风险能力。在选用案例时,可以选用与分析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审计程序时相同的企业,通过让学生采用询问、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等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为风险评估提供充分审计证据。

审计教学篇4

一、审计学双语教学的目标

双语教学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专业知识目标,二是语言目标,三是文化目标。具体到审计学来说,首先是通过双语教学掌握审计学的理论和实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使用了英语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从另一种角度学习、思考所学课程,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我国的会计和审计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根据外文教材翻译而来的,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可能学生更容易接受。其次,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通过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增加学生运用英语的机会,使他们利用英语这个工具,在学习、吸收和掌握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后,通过师生之间用英语在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思维,从而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结合我国双语教学的各种实际情况,第三层次目标在现阶段还难以达到。当前,审计学双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定位在第一和第二两个层次的目标上。

二、审计学双语教学的时间安排

双语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能够看懂英文原版教材,能够用英语解答教材中的习题,能够听懂老师用英语讲授的复杂长句,并且能够用英语回答老师的问题,用英语讨论案例。学生要达到这样一个英语水平,至少要在大学二年级通过了四级或六级考试之后,也就是大三阶段。因此,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并不适于实施双语教学。尤其是对于我们审计学来说,中文的专业词汇已经是非常含混晦涩,如果英语水平又达不到,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只会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其次,审计学的双语教学应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之后开设。审计学课程需要以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企业会计准则等课程作为前导课程,而这些课程一般都会在大一下期和大二开设,因此审计学可在大三开设。对于双语教学来说,考虑到审计学本身的难度,应该在中文的审计学课程上完之后,开设双语审计学作为一门任选课,从而避免把双语教学变成专业英语课。

综上所述,审计学双语教学应该安排在大三下期或者大四上期,但是大四上期很多学生忙着备考研究生,或者是找工作,不愿意再在专业课上花更多的时间,因此应该安排在大三下学期为宜。

三、审计学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

一般来说双语教学都倾向于选择国外原版的教材,因为这就避免了翻译教材出现的漏译、误译或专业术语的纰漏,使学生原汁原味地尽享作者思想和知识的准确而真实的表达。但是,外文原版教材一般篇幅较大,章节较多,国内的学时往往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讲完,因此应当对教材中的内容作适当的精简和取舍。同时,外文教材中大量的案例基本上以外国事例为主,从而不便于学生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审计学的双语教学中要将外文原版教材与指定的中文教材结合使用,并且要补充中国案例。

四、审计学双语教学模式

审计学的双语教学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如果学生课前不预习,仅靠课堂上听老师讲,可能会听得非常吃力,因此审计学的双语教学方法应当从课前准备谈起。

1.课前准备

首先提前将课堂上所要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及中文对照以及课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对老师将要讲授的内容心中有数,并且带着问题去听课。同时,也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中文材料,方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2.课堂教学

审计学双语教学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多媒体可以增大课堂信息量,保证教学进度,而且英文课件也能给学生制造全英语环境;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为一体,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讲授时,教师可以在全外型(原版教材、外文讲授)、混合型(原版教材、外语与汉语交错讲授)、半外型(原版教材、汉语讲授)三种模式之间灵活转换。具体来讲,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应采用半外型,使学生在心理和视听上有一段适应的过程。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逐渐增加英语教授的比例,进入混合型,较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解。对学生不易掌握的复杂内容先用中文解释,再用英文解释。鼓励学生用英文作课堂笔记,用英文完成作业,鼓励学生用英文提问、发言。至于能否进入全外型,这需要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自行决定。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教授方法,都要保证实现审计学双语教学的目标,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把双语教学的课堂变成专业英语的课堂。

双语教学尤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师生的互动。如果只是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听英语很容易听得昏昏欲睡。审计双语教学课堂的互动可通过提问、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讨论环节,把学生分成3-5人的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一个案例或一个问题,小组之间选出一位代表发言,各自阐述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进行讲评。

3.课后巩固

审计双语教学采用的是英语原版教材,一般内容比较多,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内容都要靠学生在课后自学,而且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也需要课后进一步消化。因此,双语教学的课后巩固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课后教师可以指定答疑时间和地点,更方便可行的是利用互联网与学生交流。互联网交流方式可以多样化,如BBS、E-mail、聊天室、QQ等,网络交流不必面对面,学生在提问时也没有心理压力。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去查找阅读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如我们学校的外文期刊网上有很多与讲课内容有关的论文,阅读这些论文一方面能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一方面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甚至激发学生做研究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国外的财经网站,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网上的信息与教材的内容相结合,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外文教材上的一些案例一般在网上都有比较详细的分析。

在课后通过与学生的网上交流,还可以使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双语”课程的教学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4.课程考核

双语教学大大增加了审计学的难度,为了更加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选修双语课程的积极性,应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应采用出勤、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出勤占总成绩的1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分组讨论、作业)占总成绩的30%到40%,期末卷面考试站总成绩的50%-60%。对于期末的卷面考试,采用英文出题、英文答题的方式,考虑到审计双语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因此允许学生带英文字典或者一些工具书,即采用半开卷的方式。

五、对促进审计双语教学的建议

1.加强双语教学师资建设

能否进行双语教学,能否达到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最核心的因素是教师。虽然现在高校当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出国或者专门英语培训的经历,而且多年来学的都是哑巴英语,虽然能够熟练阅读外文资料,但是口语较差,发音不准,很难站在讲台上用流利的英语来讲专业课。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是当务之急。当前有三种思路可以考虑:一是走出去,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出国研修,或者到国内大学进行英语培训;二是引进来,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来讲学,并且引进有留学背景的专业人才;三是鼓励教师攻读跨专业的研究生或双学位,通过鼓励外语教师学习审计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学习外语课程,使教师有效地将专业与外语结合,为今后从事双语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审计双语教学工作量大,难度也大,为了鼓励教师上好课,学校也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工作量的计算、职称评定、出国进行等各方面给予倾斜。

2.处理好双语教学与专业英语学习的关系

在双语教学中英语是作为载体而使用的一种手段,教学内容就是专业课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环境下了解专业知识。具体到审计双语教学,其本质是用英语讲审计,而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只是次要目的。专业英语教学则可以理解为是把专业作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偏重于英语,它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专业词汇,能读懂专业文章并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因此,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达,从而为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做好了铺垫。

如果不能区分双语教学和专业英语学习,双语教学的课堂往往会变成专业英语学习的课堂,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翻译课文、解释专业术语上,而不是放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上,这样开设双语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参考文献:

[1]许莉.《人身保险》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z2):615.

审计教学篇5

审计职业判断是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断定或选择(张继勋,2002)。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从制定审计计划方案、确定审计重点、设计和选取样本、评价抽样结果、评价审计证据,到审计风险的判断、重要性的评估以及通过综合收集的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等,审计人员都需要运用大量的职业判断。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实施,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准则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概念,要求审计人员在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前必须从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然后针对评估出的不同层次的错报风险,运用职业判断,确定拟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和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同时,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大量引入也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培养社会所需审计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审计教学中如何培养职业判断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社会的需求,是当前审计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高水平的职业判断来源于审计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二者缺一不可。而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是以对理论诠释为主,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很难获得对审计环境和审计业务的感性认识,职业敏感和职业判断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那么如何使学生获得对审计工作的感性认识呢?我们认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剖,可以加深他们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锻炼他们应用审计基本理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

国内外教学研究表明案例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理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审计学案例教学,是指在学生掌握了审计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审计学》的案例教学涉及到案例素材的获取、案例的选择以及案例教学的组织等问题。

(一)案例素材

实施《审计学》的案例教学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案例的获得。近年来,国外有很多经典审计案例如安然等事件,国内也出现了大量具有重大影响的审计失败案例,如深圳原野事件和银广夏等事件,这些都为《审计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素材。一般来说,教学案例主要来自已经出版的审计案例教材,如《当代审计学:真实的问题与案例》、《美国证监会审计案例精选》、《上市公司审计案例分析》等,但是要注意案例的内容是否过于陈旧以及权威性是否足够等问题。另外,案例素材的获得也可以通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企业获取,或者参考报纸、网上有关资料,结合教学经验和实际审计工作自己编写,或者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

(二)案例选择

案例的选取应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因此,在案例选择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针对性。对于没有实际审计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他们所要学习的案例既要联系他们已掌握的财务会计、统计、财务管理等各门学科的知识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又要让学生掌握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以及收集、鉴定审计证据的过程,所以教学用的审计案例必须对学生有针对性。(2)真实性。真实的案例既能增加学习的趣味,便于掌握审计理论的一些关键点,也使得学生们可以设身处地地学习,感同身受,提高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也便于按图索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3)启发性。选取的案例不能过于简单,应该具有一定难度,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必须能够揭露被审单位违纪违法行为的事实真相,引导学生领悟审计工作中所用的各种灵活审计手段;同时,教学案例的设计要能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许多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案例教学的组织

《审计学》案例教学可以采取两种方式:(1)课堂上的案例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进行案例案例分析又可以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由教师通过PPT,将案例象故事一样讲给学生,语言力求生动、通俗易懂,并提出问题,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思考分析,然后要求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另一种是将案例事先打印出来,上课时发给学生,让学生首先阅读案例,然后选择不同学生扮演案例中的某一角色,模拟案例中的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并让其他学生结合所学所学审计理论和知识进行评析。(2)课下和课堂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在上课之前,教师会将案例资料发给学生,或者是通过网站,或者是通过公共邮箱等。学生拿到资料后分组在课下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制作成PPT,在上课时由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可以对他们的讨论结果进行提问并与之讨论,最后则是老师点评。无论哪一种方式其核心都是案例讨论(课下或是课堂)和教师讲评这两个环节。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提前设计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以审计人的身份参与到案件审计中来,从而获得对审计工作的感性认识。如果是课堂讨论,教师应运用教学心理学的方式来巧妙地消除学生对案例望而生畏的情绪,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烘托课堂讨论气氛,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让针锋相对的观点能够充分表达出来。在教师讲评阶段,教师要认真参考学生的讨论,进行相应地归纳和总结,并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恰当的评判,指出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把讨论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提炼出理论知识,便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三、实践教学

《审计学》的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实际业务工作,学会运用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和基本技能,初步积累相关经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审计学》的实践教学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式:

(一)实验室模拟教学

建立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审计实验室,这是提高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审计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同会计、税务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相结合,注重学科交叉融合,集手工模拟和计算机模拟于一体。其中,手工模拟要事先准备被审计单位的一套仿真会计核算资料,然后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手工模拟审计业务全过程,最后提出公允的审计意见。计算机模拟实验的基本模式是借助于审计软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抽查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资料,并编写审计工作底稿,从而体会实际的审计工作。通过审计实验室的模拟效果,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很好地理解所学的审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程序,获得对审计业务的感性认识。

(二)校外实习

模拟实验毕竟是人为设计的,不能代替实际经济业务。因此,模拟实验的同时,还要加强校外的实习。学校要努力争取与会计师事务所及大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建立校外审计实习基地,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身体验审计实务,经受实际工作考验。校外实习包括:(1)专业实习。在校期间阶段性的实习,主要是根据本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下转封三)(上接第165页)情况及兴趣取向,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入审计实践基地接触真实审计实务;(2)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在毕业前安排学生实习,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或实习基地 参与审计,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

四、培养审计业务经验丰富的教师

我国高校里的教师大都直接来自于学校,虽然可能具有高学历,但是很少有实际的审计工作经历。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求教师必须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给学生一瓢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因此,培养审计业务经验丰富的教师就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学校鼓励审计教师参加CPA 考试,取得CPA 资格,成为中国CPA 协会会员,广泛参与审计实践活动,也可安排他们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去做一定时期的兼职或专职,这是提高教师实践经验的极佳途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或注册会计师为特聘教师,也可以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高的会计、审计方面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作为专职教师或者兼职教师。同时,同时还可加强与国内外审计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创造机会使审计教师能够参加地方或全国甚至国际的会计、审计社会团体活动,增加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付同青.论审计职业判断[J].商业经济,2010(12):46-48.

审计教学篇6

一、审计教学现状

(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由于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往往强调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形成学生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的单一教学模式。我国很多高校的审计教学没能把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导致某些学生尽管已通过审计相关考试或已获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但缺乏基本的实务知识。

(二)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据调查,我国多数高校只重视审计理论教学,较少涉及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普遍感到审计难度大、不易学。审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使学生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很难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审计实务工作。

(三)师资能力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审计教学好与坏与授课教师素质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息相关。目前高校的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很难将抽象的审计理论放在实践案例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再加上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其整体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不高,互动不佳。这是审计教学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审计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优化的必要性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审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就好比“鸟之两翼”。理论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审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具有设计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进行全面掌握和实施的过程,是一次再创造和深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认识能力,对全面掌握审计理论知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审计教学与专业师资的关系

要避免在审计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审计教师除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具有一定审计实践经验。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审计教学有了好的“引导者”,审计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指日可待。

(三)审计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关系

审计是会计专业自考课程,是CPA考试科目之一,也是从事会计工作后每年要经受的“年终考核即审计人员对对企事业单位账目进行审计”。因此,审计教学对学生无论是学历层次的提升,还是以后从事会计、审计工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优化的方法或途径

(一)注重理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多媒体教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板书教学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多方面的需要,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一是审计视频的引用应与讲授的知识相关,突出审计实务的应用,应具有知识性、专业性、趣味性;二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但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应与教师的板书讲授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实施时应注意四个问题:一是案例选用应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二是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其参与性;三是教师应及时对案例进行总结评价;四是教师要具备将理论、实践进行融汇贯通的能力。

(二)注重实训或实践教学

实训教学能够使学生从感性上掌握审计的具体操作,能使其在掌握一定审计理论的基础上在实训室将审计理论运用于实际,并能对以后将要从事的审计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审计实训主要是审计基本理论结合5个业务循环,为加深对审计业务循环中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或假日进行短期调查。比如,审计中内部控制的概念,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到采用集中收款方式的大型商场做购物观察,描述购物过程并对商场柜台销售与收银环节的内控制度进行评述。这种实践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一下社会,又可以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

四、结语

总之,审计教学不能满足于教师只管讲课,学生只管听课,不管教学效果如何,而是要对审计教学进行准确定位,动态优化。审计教学的优化对专业教师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花精力去钻研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才能使审计教学落到实处,达成实效;才能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审计储备人才。

财参考文献:

[1]海占芳.浅谈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4(8).

[2]邹德琪.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审计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1).

[3]朱晓芸.高职高专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3).

审计教学篇7

我国高等审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师事务所、管理部门、单位、机构从事审计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按照这一要求,我们长期以来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从事审计职业的工作者。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审计作为一种职业在工作范围、服务本质和上迅速扩张,出现了审计毕业学生与需求的不适应性。原因在于: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合格的审计人员,而且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技能、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基于以上需要,笔者认为审计专业教育教学论文目标应是培养他们作为一名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使其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是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审计人员。

审计学科具有很强的性、实践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努力实现高素质审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论文质量和教学论文改革工程”,强调以质量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审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由于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机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审计的难度增大,审计风险大增;另一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和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提高了对审计工作质量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要求。面对日益复杂的业务,审计人员不仅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具备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审计环境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团队互助精神。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适应能力强、知识结构完整、职业道德素质高的审计人才,是审计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改革审计教学论文传统模式

审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有着独特的教学论文,而我国高校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办法,还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课堂教学论文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尽管大多数教师很清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论文工作中,往往还是走“填鸭式、满堂灌”的老路子,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的需要。这种传统教学论文模式不能很好地顺应审计专业教学论文规律,直接制约着审计专业教学论文改革,未来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必代之以先进的、合理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能够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办法,案例教学论文法的实施势在必行。

由于审计行业是一个高智力行业,对审计人员与一般财会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对审计职业判断的依赖性,而职业判断的依赖性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实践经验,这种职业的特点使得审计专业教学论文比其他学科更加注重基于实践的案例教学论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各国有关专家意见的调查,案例研究对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随着教育教学论文观念的更新和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审计教学论文改革已成为审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深入探索审计教学论文规律,广泛实施案例教学论文办法,以便在教学论文办法和教学论文内容安排上适应全面培养审计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运用审计案例教学论文

学校不能满足学生到师事务所进行直接实习的要求,但可以积极采取间接实践形式,如校内审计模拟操作、课堂案例教学论文等有效形式。案例教学论文法是指审计专业教师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对原理、和道理进行解释,将审计理论知识描述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审计情境现场,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论文中的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专门技术办法。案例教学论文主要不是研讨理论本身,而是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它要求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体验的飞跃,在于它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它适合对审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能力的培养。

审计专业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论文法时,适当地选用案例教学论文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论文目的、不同的教学论文阶段、不同的教学论文课程选用不同的审计案例教学论文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一)案例教学论文与理论教学论文相结合,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相关理论讲案例。比如在讲授《审计学原理》课程时,由于学生刚接触专业知识,可以理论讲授为主;教材中对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讲解,只是写明应包括的和层次,学生学习时感到抽象,又不好掌握。教师如果将一份真实的审计业务约定书或带有一些不完善、有毛病的审计业务约定书交给学生判断,学生学习时就会感到直观实际,教学论文效果明显提高。

(二)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归纳理论。比如在讲授《效益审计》课程时,可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如讲解对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延伸的效益审计时,教师可以先从案例库中选用某单位连续三年真实合法的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资料做好编制动态比较财务报表、测算各项评价指标、对比标准进行评价等多项工作;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提示学生们自己分析,独立完成上述业务操作过程;接着在小组相互交流,在班内讨论,评选出学生完成情况的等级;最后由教师对这次实际业务的操作进行讲评,总结出学生们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审计教学篇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快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审计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审计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审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审计基础理论知识和多种审计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但是目前的中职学校的审计教学还存在教学模式陈旧、方法落后,中职学生素质不高,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审计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本文通过对中职审计教学的现状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审计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目前中职审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1.2中职学校审计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可行性,对审计课程不够重视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虽然设置了审计课程,但只是把它作为传统会计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学校多认为中职学生工作以后真正从事审计工作的少之又少,所以并没有重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审计教学工作处于不利地位,影响了教学效果。

1.2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人才

现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大多数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考,学生背”,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什么也不记得,根本达不到教学目标。另外,由于专业教师很少有机会去更新专业知识,专业知识都比较陈旧,导致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在课堂上很少使用案例教学法,即使使用案例,也是脱离实际的案例,导致学生无从深入理解,无法提高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1.3中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学习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中考落榜无法进入高中继续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的特点是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重,再加上社会上对劳动力的要求供大于求,同时对劳动力学历的要求过高,导致中职学生在求职时十分困难。针对这样的问题,学校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成为中职学校的首要问题,那么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己想去学到一技之长。

1.4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缺乏

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直接到学校任教,是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这些老师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参与过社会审计社会实践,所以,在教学中大多是照本宣科,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训练。但是审计是一门集会计、税法、经济法、经济管理于一体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有的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这样学科的要求和实际教师的现状导致了老师觉得审计课难上,学生听不懂不愿听,教学效果不好等情况。

2 中职教学的改进措施

2.1提高对审计教学的认识,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

中职学校首先要提高对审计教学的认识,对该门学科要足够重视。其次,要优化审计课程的教学体系,制定一系列的可行性教学计划,分配好教学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只有学校对该门课重视起来,学生才能重视,通过科学的学习,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

2.2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合理运用案例教学

改变以往的传统的讲授方式,不再使用原来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来,形成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大量使用案例教学。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实用性的高质量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掌握理论知识;其次,教师要经常通过查阅一些最新的文献资料、搜集电视媒体的报道、浏览网站等途径搜集一些各种类型的审计案例,从而建立起审计案例库,丰富教学资源;再次,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时,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如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深入思考,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2.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都配有多媒体教学设施,那么一定要积极开发审计教学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这样不仅可以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中,教师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结合在一起,然后通过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更为真实的感受到审计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4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要提高中职审计教学的质量,一定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中职学校要为教师创造充足的社会实践机会和条件,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或者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的实践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或者聘请一些社会有丰富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到学校来开设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

3 结语

总之,审计是一门理论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必须提高对审计课程的认识,改变现有中职审计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增强校企合作,不断增强审计的实践环节,提高中职学校审计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丽.高职院校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

2009,(8).

[2]何明辉.中职教育中审计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11.4:(170-171).

审计教学篇9

一、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

当前审计教学普遍状况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教学中经常出现此类情景:课堂上学生似乎很清楚,课后感觉茫然不知要点。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是课堂的被动灌输者,而不是主动参与者。改革的呼声高涨,改革也势在必行。以倡导学生为主体,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正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叫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别于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而是把学生视为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外部环境下(包括书本、教师、同学甚至整个社会)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按照这个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环境是促进因素,知识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意义建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主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该模式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掌握审计技能要靠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作为审计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审计学还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但融合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而且社会审计学又是注册会计师从业的基本执业指导和规范性学科,因而涉及到定义、术语和规定等条条框框的东西很多,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审计学科的枯燥、难懂、学不透的特点。因此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把“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环境中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本课程教学做了如下尝试:

(一)形象化

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述审计学的内容。比如在“审计风险模型”一节,以图画的形式将过去只能用文字阐述的审计理念,演绎得入木三分。

(二)真实感

审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文字教材学习审计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让人感觉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可扫描实际凭证、账薄和报表,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审计实务过程,使教学内容变得真实、生动。

(三)质疑教学

将抽象的审计理论和概念贯穿于审计案例中,在授课时设置一个个的悬念。不仅仅是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提问,而且要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得授课顺势而下,层层深入,最后豁然开朗。如果教师还是停留在照本宣科,肯定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当然,要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适合于学生的问题,学生在寻求答案过程中就能把相关的审计理念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总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适当的教学安排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审计案例分析和审计模拟实习的各个环节中,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与相互讨论,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以能力为本位

当前高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知识为本位,以教材为中心,忽视能力的培养”的状况。审计课堂多侧重理论知识,大多数学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即使少部分人理解了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教材举例也往往是停留在审计的细枝末节上,如简单介绍审计人员通过实施了哪些必要的审计程序,收集到哪些审计证据,很少有具体审计过程的再现。对审计过程中最重要的职业判断,如查出错弊的逻辑过程是怎样形成的,详细的描述更少,这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当今世界,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模式,已被一些发达国家所广泛采用。“以能力为本”,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操作性强,充分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这种专业技术教育要求学生在学好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接受较多的实践性教学训练,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适应能力。因此,要从以知识为本位向能力为本位转变。

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应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是指案例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通过案例引导和指挥学生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但目前大多数案例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教师运用案例的能力和水平之外,笔者认为关键是没有将案例教学步骤细化、突出能力目标,仍然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四大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存货与仓储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流程密不可分,这些对没有实务经验的学生来说相当陌生,更何况控制测试极其抽象,学生往往感到茫然无措。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案例为载体,将审计方法、技巧溶于案例的具体情节中,通过对案例的讲述,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抓住审计案例和审计方法的契合点,对审计案例进行剥茧抽丝的分析,展示审计人员查出错弊的过程是怎样形成的,以培养学生的审计思维;以审计工作底稿为载体,以报表项目和审计流程为主线,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对案例单位的业务进行模拟审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案例教学的步骤如下:

(一)案例导读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案例时有的放矢。

(二)基本案情

所选的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教师在分析案例时才能有逻辑推理的空间,才能分析的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问题的情景,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审计方法

如通过财务比率的分析,展示审计人员的查出错弊过程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通过财务比率确定审计的重点。

(四)填制审计工作底稿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按照所附的财务报表资料,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上,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归纳总结

通过教师的分析和学生的操作,由学生总结在审计过程中如何运用如分析性程序确定审计的重点,最后由教师归纳。

(六)实战演练

向学生提供比较真实、原始的会计资料,让学生课后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模拟审计实习,以达到熟练掌握审计技能。

三、以任务为驱动

知识与能力之间不能等同,因为知识是可以传授的,而能力是无法传授的。要掌握审计技能,要靠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在审计教学过程中以报表项目、审计流程为主线,要求学生对模拟单位的审计业务进行全过程操作,完成财务报表审计从签订业务约定书到出具审计报告为止的全部工作,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运用能力进行项目实训和综合实训。在实训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能力目标这根主线,明确每个实训项目的能力目标,使实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的、系统的模拟审计实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审计业务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从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审计教学篇10

审计报告;互动教学;小组合作

一、引言

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往往要学到《审计学》这门课,而《审计学》这门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审计报告,在审计报告的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在哪种情况下出具:无保留意见我审计报告、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也能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互动掌握审计报告的实际编制方法;更能通过学生的演讲展示,使每个同学都留下深刻印象。

二、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教学前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由教师搜集四组可能出具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公司的审计工作底稿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四个公司各科目的审计工作底稿;四个公司各科目的调整分录、未调整分录、重分类调整分录;审计计划、风险评估、控制测试的工作底稿;以及公司基本资料。

三、学生预习及教师指导并监控

在教学开始前将学生分组,每组5人左右,每组设组长———项目负责人,副组长———项目合伙人,将教师所准备资料提前一周下发给各组学生,要求学生们仔细阅读,并要求第一做出:账项调整分录汇总表、重分类调整分录汇总表、未更正错报汇总表、列报调整汇总表;第二做出:利润表试算平衡表、资产负债表试算平衡表;第三做出:重要事项概要汇总表;第四做出:审计报告;第五做出:会计报表附注。上述工作完成后由组长———项目经理复核工作底稿并修改、副组长完成项目合伙人复核工作底稿并修改。要求每组做成PPT。上课前教师应通过微信或QQ与学生及时沟通,解决学生自学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达到监控过程和进度的目的。

四、课堂上分组展示演讲及教师总审计点评

第一,上课时,教师简要介绍审计工作底稿汇总的基本方法、审计报告编制的基本方法。第二,由各小组上台汇报演讲,演讲的内容应包括:公司基本情况、风险评估的情况、账项调整分录汇总的情况及理由、重分类调整分录汇总的情况及理由、未更正错报汇总情况及理由、列报汇总调整情况及理由、利润试算平衡表及资产负债表试算平衡表、审计报告初稿及会计报表注释初稿。第三,由各小组长介绍项目经理复核情况,副组长介绍项目合伙人复核情况。第四,由教师作为总审对各组工作底稿及PPT演讲进行总审点评,并列明所需改进的地方,由各小组课后再修改,并完成正式审计报告及会计报表注释,连同修改后的审计工作底稿一并交给教师作为评定教学效果的依据。

审计教学篇11

《审计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学生在系统学习会计理论知识后,步入工作岗位前的非常重要的技能学习课程。当前很多学校在开设这门课程中,很少、甚至不安排学生的实践学习,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学生的实践学习,但都仅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的生硬式案例教学模式。学生从案例中了解到的知识点分散,很难从总体上系统地领会审计工作的精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仅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学习,要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分析、再学习的技能,将来在走向社会能够使用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最后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再学习的能力将来能够更好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利用建构主义的基本方法,谈一下对《审计学》课程教学几点思索和看法:

1 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很多教师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有的侧重于对于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有的侧重于对于实践知识的学习。实际上对于二者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一些前面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没有掌握牢固的学生而言,通过有效而不繁锁的基础理论学习能够重新建立起他们对于学科学习的兴趣,对于后面案例和实践的学习是互补的。所以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并科学的安排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

1.1 在教学初给学生一张审计课程的学习路线图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一定的带着“我为什么学习这写内容”或“这些内容和这门课程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所以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前,可以制作好提纲,使学生理解他们所学的步骤,同时理解理论知识和后面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1.2 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于审计课程的总体理解

教师在审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就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不用讲解了。但是很多时候,这些知识点学生很多掌握不好。审计课程是会计、审计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它和前面的理论知识联系紧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解释审计学科的专业定义,还要注意回顾会计专业的一些相互关联的知识点,在给学生的学习资料中对比的列出。

在理论阶段的学习,还应该避免给学生呈现出审计学科内容的复杂性。避免使初学的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困惑,既要回顾之前的知识去促进学生理解,又要着重呈现审计的基础内容,陈述审计的一般原则,不要讲太多的例外情况。通过讲解使学生对于最基本的理论轻松掌握建立学习的信心,然后介绍复杂抽象的内容。先讲解学生之前了解的会计知识,再逐步讲解新的内容。从简到繁,使学生由熟悉到陌生。会计知识和审计知识的穿插学习,既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促进学生对于抽象审计理论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

2 构建科学的审计案例和实践教学体系

审计课程区别于会计其他专业课程的特点就它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它布置要求学生具有朴素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法律、财务管理、写作等其他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学科,在学习中,学生对于如何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较弱,所以有必要借鉴一些科学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1 在进行案例和实践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分组

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做的最多的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的参与者。其实这也就是我们常提到:单向交流。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很多教学领域所采用的分组教学方法是很好的一种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

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整个实践教学分组教学是最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之一。现在的高校教学,受教学资源的影响,都采用人数过百的大课堂,大课堂都会给教师打来不小的挑战。研究表明,在大课堂学习的学生比小班教学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被冷漠、孤立的感觉。所以在教学实践环节,我们应该尽量的通过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合理的小组,这些基本情况可以通过询问之前上过课的专业教师,查询相关课程的学习成绩,制作调查表,根据这些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为这些小组制定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规则,通过小组竞争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在进行案例和实践教学中选择替代传统的教学形式

结合学生基础知识和本学科基本理论的学习情况,安排本阶段的学习。在本阶段应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本阶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所以在课程设计中,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传统教学所讲解的方式,对于抽象的审计来说,无助于学生的理解。所以我们应当安排替代讲授和题解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本阶段的学习。

大多数教材在本阶段的教学内容都是根据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对应进行编写的,在同时课本上有一定的理论案例,这些案例都是典型的案例,在案例教学前可以给学生通过讲授的形式进行学习。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学社知识被动的学习很难系统的掌握。所以在讲授典型案例后,可以安排新颖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安排一定的“剧本”案例,设计一定的现场案例情节和书面材料,让之前进行分组的同学进行选“演”,剩下的组根据资料进行分析辩论。例如,可以按照不同的学习内容给出银广夏审计案例分析,这个案例是非常具有特点而且真实存在的事件,网上有很多的资料可供选择,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案例编制了“脚本”供学生选择,而且还预留的了很多和学习内容有关的可变的内容。通过一个典型的模拟案例,有的组负责根据案例资料设计剧本,有的组负责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审计实践操作,有的组负责对审计的结果进行总结编制审计报告。几个小组之间的竞赛,要设计好时间。教师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对从这些扮演“游戏”中学到的东西及特定的情节进行充分讨论。

在实践教学中,采用这种模拟游戏方法学习,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很好的补充。当然,这些不能替代我们传统教学方法,需要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互补,而且在课下,应该充分设计好课程主体框架,确保在讨论中教学大纲的指向性不偏离。

2.3 在进行案例和实践教学后安排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是解决审计抽象性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它能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这个阶段设计到一些公司团体内部的资料信息,所以实地考察可以使用学生独立的寻找实习单位和院校与社团联系学习的方法。在此阶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和研究的技能。将实地考察的内容与实际理论知识结合,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自己的脚本。在实地考察后,返回课堂分组进行讨论,巩固在实践阶段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技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学生特点,合理的吸收其他学者的一些教学成果进行了教学实践,通过鲜活的案例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同时降低了理论深度和难度,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本门课程。另外,由于经验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加强。希望通过互相学习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审计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巴巴拉.G.戴维斯. 教学方法手册 [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6).

[2]尹平. 政府审计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3(6).

[3]张景山.审计案例分析[M].中国市场出版社,2011.(6).

审计教学篇12

在进行正式案例分析之前,首先对案例分析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了阐述和讲解,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盈利预测报告披露的基本动机和历史演进。

主要从信息观的视角分析了披露盈利预测的动机,并分析了赞成和反对强制披露盈利预测者的基本观点。分析了我国盈利预测披露的历史演进,让学生对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披露的历史过程有深刻了解,既要了解不同历史阶段对盈利预测的要求,同时又要了解历史上盈利预测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盈利预测历史演进的分析中,具体给学生介绍了红光实业的盈利预测情况。该公司1997年5月23日,为扩建彩色显像管生产线项目,以每股60.5元的价格向社会公众发行7 000万股社会公众股,在发行A股的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公司1997年盈利预测为净利润7 055万元(所得税税率15%),每股税后利润(全面摊薄)0.3063元/股,每股税后利润(加权平均)0.3515元。1998年4月30日,年报中披露1997年公司实际净利润为-19 840万元,每股收益-0.363元。这与盈利预测净利润7 055万元相距甚远。导致盈利预测与实际完成业绩产生重大差异的主要项目是“主营业务收入”和“营业成本”。原预计主营业务收入为59 326万元,但实际完成额为27 066万元,实际完成额仅为预计额的45.62%。而营业成本的实际发生额与预计额基本持平(实际发生额为36 476万元,预计额为39 184万元)。这样,主营业务利润与预测数之间形成很大的差异,导致实际实现净利润与预测净利润的巨大差异。并简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际净利润与预测净利润之间的重大差异的产生,能否用公司提出的下述两个理由予以解释:(1)由于近几年因电视大幅度降价导致行业内的竞争激烈,使公司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2)由于未能通过不断热修保证已超龄的彩管玻壳屏炉和锥炉维持正常生产状态,造成公司产品合格率降低,成本加大。如果不能用上述理由解释,那么重大差异产生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为什么审计师未能关注到盈利预测审核中存在的问题,是过失还是合谋?

2.盈利预测编制的现行有关规定。

主要是证监会有关盈利预测披露的内容与格式要求,新股发行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编制指南等文件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盈利预测编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懂得盈利预测报告包括盈利预测基准、盈利预测基本假设、盈利预测表和盈利预测说明四个部分。并熟练掌握和理解盈利预测基准是公司盈利预测编制的基础,包括经具有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司前三年经营业绩,预测期间公司的生产经营能力、投资计划、生产计划和营销计划和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等。盈利预测基本假设是公司根据经济形势和行业特点对预测期间的一般经济环境、经营条件、相关的金融与税收政策、市场情况等盈利预测的编制前提所作出的合理假设,盈利预测报告中应说明编制盈利预测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利率、汇率、税率、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产品价格等假定条件。盈利预测表是反映预测期间利润来源和构成的预测报表,凡有控股子公司并需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应分别编制母公司盈利预测表与合并盈利预测表。盈利预测表各预测项目应分别编制解释性附表。盈利预测说明是对预测期间利润形成的原因、计算依据、计算方法所做出的详细分析。编制合并盈利预测表的新股发行公司,应着重对合并盈利预测进行详细说明,对母公司盈利预测所涉及的重要事项进行必要的说明。

这些有关盈利预测编制的现行规定是审计师判断盈利预测单位编制的盈利预测报告是否适当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作为案例分析者的学生要对此有完整的理解和把握。

3.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准则。

审计师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必须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的要求,因此,案例分析前学生必须掌握此准则的相关内容,尽管在《审计学》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对此内容有所掌握,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案例分析,对此做了重新讲解。讲解时着重强调了预测和规划的基本概念,充分、适当的证据、保证程度、了解被审核单位基本情况、涵盖期间、评价假设关注的重点、列报、审核报告的出具等内容。

(二)分组与案例资料发放

案例讨论模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个人学习模式(individual study),即每个学习者单独就案例进行分析和发表见解;二是小组讨论(small-group study),由3~5个成员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相互之间可以沟通合作;三是大组讨论(large-group study),由比较多的成员,甚至是一个班,组成一个大组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Graham和Cline,2001)。本人采用的是第二种案例讨论模式,即将全班按每组5人分组进行讨论。分组时主要考虑男女生搭配和平时学习成绩。

案例资料的发放是安排在讲解完案例相关知识点之后,案例分析报告前一周。发放给学生的案例资料包括:涉及与新能源所在行业相关的行业发展信息、新能源最近连续多年的年度报告、盈利预测报告、盈利预测审核报告。除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还另外给学生提出了几个引导性的思考问题。本人结合新能源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的情况,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有四个:(1)仔细阅读新能源盈利预测审核报告,分析新能源盈利预测的基本假设的合理性;(2)分析合并新能源盈利预测的编制范围是否适当;(3)注册会计师在对新能源公司编制的盈利预测进行审核时需要关注哪些问题;(4)阅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分析审计报告与盈利预测审核报告在性质、格式、责任等诸方面的差异。

发放案例资料的时间之所以选择在案例分析报告前一周,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小组内的讨论又安排在课后,由各小组的组长组织完成,故提前一周发放材料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和研读案例,写出较好的小组案例分析报告。

二、案例讨论的实施

课堂案例讨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组发言。要求各小组推荐一个成员在讲台使用PPT进行讲解,时间在10~15分钟,当小组成员讲解完成后,其他小组成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可以继续补充;第二阶段是组间讨论。即其他组的成员对进行报告的小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讨论,分析其优缺点,并进行适当评论。

在学生完成了所有报告和讨论后,本人再结合各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和讨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点评。点评意见从层面上来说,既有针对某一具体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也有就整体案例分析情况的评价。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已经涉及的点,指出其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所指出的问题是否适当;(2)对案例背景资料的使用,分析其应用是否得当,有否正确理解盈利预测报告所依据的基本假设,盈利预测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相关政策的规定;(3)提醒学生案例中可能还存在的其他相关问题;(4)提醒学生案例讨论后,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准则及其指南的相关规定是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重要的体会应提炼总结;(5)肯定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突出表现。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每个班级总会有小组能够提出一些以前尚未关注到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教师的点评要适可而止,既要指出学生讨论中存在的不足,但也要让学生知道,教师给出的信息也是一己之见,案例讨论可能没有标准的答案;二是要控制好组间讨论,要对讨论的内容进行引导,防止出现偏题,比如讨论新能源公司盈利预测审核,结果出现讨论新能源公司是否违规等问题。同时还要控制要讨论的时间,如果任由学生发言讨论,可能课堂上就无法完成案例讨论的任务,因此,还要艺术地控制好讨论的时间。

三、案例讨论后的总结、思考与完善

审计教学篇13

《审计学》是各个层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各类会计资格、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科目之一。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作为初学者很难把握,而教学者有时也感到较难讲授。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作为教学工作者应当不断地探索其教学的特点和方法。笔者通过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些《审计学》教学的规律和较有效的方法,希望能给教学者们提供一点启示。

一、关于《审计学》理论部分的教学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将其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部分和实务部分。其中理论部分的内容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枯燥和乏味,教师讲课也比较吃力。但是,如果掌握好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是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把握教学内容

作为高职层次的学生,其培养的目标是定位在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在对高职会计专业《审计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就应当与本科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有所不同。《审计学》理论部分涉及的内容较多。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讲授。首先,在这部分教学时,将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属于基本理论知识;另一部分是理论性不强或拓展性知识的内容。笔者认为,高职专科层次的学生,主要是要求其掌握前者。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应当详细、透彻地讲解,让学生真正弄懂、理解。而后者只让其了解就可以了,教师也只需简单介绍,甚至不讲解,让学生自学。由于《审计学》基本理论知识的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不易把握。对此,教师应当在讲解时深入浅出,并且尽量与现实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把握。此外,审计理论部分中的有些内容是属于基本常识,如目前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组成、名称等等。这一部分内容,尽管不像一些纯理论的知识,但往往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内容经常会有所变化,教师应当及时提供给学生最新的信息,使学生学会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二)探索运用案例教学法

由于《审计学》理论部分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无味,教师讲课也常常感到较难讲授。采取案例教学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同时,案例教学对于学生掌握学科理论,训练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作用大,效果好。笔者也尝试过这种方法,感觉效果还不错。但在案例教学中,必须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对案例的选择,主要是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经典案例。例如:在讲到民间审计的产生时,就可以通过“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这样一个典型案例来加深学生对民间审计产生背景的印象以及产生条件的理解。如果教师能够配合生动幽默的语言,其效果将更好。在审计理论部分,还有一些章节,如审计准则的产生、内部控制制度等可以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二是掌握案例教学的程序和方法。在课堂上,首先给学生们介绍这个事件的背景,然后让他们自己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三是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案例,发给学生,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关于《审计学》实务部分的教学

《审计学》这门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如何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一)把握其与理论部分的衔接

《审计学》实务部分的内容与前面理论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将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务部分中去,就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审计程序、方法、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实务部分的讲述中都要运用。例如:在讲到应收账款的审计,就要把审计方法中的函证法如何具体运用到应收账款的审计中进行较详细讲解。这样使学生既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又能更好地理解有关理论知识。

(二)注意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