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代词实用13篇

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篇1
疑问代词篇2

甘肃方言属官话方言,内部有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中原官话主要包括秦陇片、陇中片和河州片;兰银官话主要包括金城片和河西片;西南官话主要以方言岛的形式存在。本文涉及甘肃省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的73个方言点,所使用的材料,全部为作者调查所得,一部分为实地调查,一部分是对西北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进行的调查。本文主要探讨甘肃方言疑问代词的类型及来源。

一、疑问代词的类型

代词是按照其指代的功能划分出来的一类词。疑问代词一般根据具体的疑问对象分为问人、问物、问时间、问处所、问性状和方式、问原因、问数量、问程度等八类。甘肃方言疑问代词有单音节形式的,有复音节形式的。问物的基本形式是“啥”,问数量的基本形式是“几”或“多少”,这在甘肃方言内部比较一致,其他几类形式比较复杂,下面分而述之。

(一)问人的类型

甘肃大部分方言里问人的疑问代词的基本形式为“谁”,有些方言里为“阿+疑问词根”的形式,比较多的形式为“阿谁”,这种形式里相当于“谁”的语素还有“个、啥、该”等,“阿”读为[a]。“呀”我们认为是“阿”音变来的。“呀”头的疑问代词和“阿”头的不在同一方言里出现。“谁”的读音形式有“[ ]、 [ ]、[ ]、 [ ]”等,声调都为阳平(涵平声)。甘肃方言里问人的疑问代词有“谁/谁个/谁一个/谁块/谁开/谁课/谁该/阿个/阿一个/阿啥/阿拾/阿丝/阿该/阿谁/阿谁个/呀谁/呀怪”等。这些说法里的“个、块、开、课、该、怪”在各自的方言里都是量词。“丝、拾、啥”都是“谁”的音变。

问人的疑问代词在甘肃方言里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指几个人,但单数和多数往往不同。上面列举的都是指一个人的,指几个人的复数形式在单问的后面加表多数意义的后缀语素,有“都、们、些、们些、些个”,“都、们”在一些方言里也是表复数的人称代词的后附词缀。具体有“谁都/谁们/阿个们/阿谁们/谁些个/谁些们/阿些”等形式。

甘肃兰银官话的方言里“谁、谁个、谁们”用的多,其他形式多见于中原官话的方言。

(二)问物的类型

甘肃各地方言里,问物的疑问代词基本形式大多是“啥”也有用“什么”的,在兰银官话的方言里尤为一致,中原官话的方言里有“啥”的音变形式和别的形式的,如“色、色果、色旦、说呆、啥个、啥子、麻个”等。“啥”音[sa][ ]去声,也有读上声、阳平的。具体的说法有“啥/啥个/啥子/啥开/啥一个/梭/舍/说呆/说地/丧/什么/什麻/什麻个/色旦”等,可以归为“啥”类和“非啥”类两个大类。

(三)问处所的类型

甘肃方言中问处所的疑问代词形式非常复杂,但其基本形式只有五种,分别是“哪”、“拉”、“达”、“咋”、“阿”,都是单音节词。而繁杂主要表现在基本形式后面可以附加一些词缀语素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常见的后缀语素有“里、尼、塌、搭、扎、些”等。这样就造成了几乎所有的方言里问处所的代词形式都有两套或几套。具体说法有“哪/哪里/哪儿/哪儿尼/哪搭/咋/咋搭/咋些儿/阿搭/阿搭儿/阿搭子/阿搭搭/阿搭来/阿搭里/阿塌/阿塌些/阿些/阿尼/阿点儿/阿向/阿来/阿半归/呀搭/呀搭儿/呀里”等。大致可归为“哪”“咋”“阿”“呀”四个小类。武山方言里有一个很特殊的问法“阿半归”,其来源不好解释。

兰银官话的有些方言里,有表处所的远指代词与问处所的疑问代词同形的现象。根据赵长才的研究(2010),这种现象在《翻译老乞大》和《老乞大谚解》时代就有,《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也有一例。甘肃方言的这些现象为文献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活的口语证据。

(四)问时间的类型

时间是运动着的事物存在的一种形式,人们可以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以从具体的时点和时段上来认识。一般问时间,多是从时点和时段的角度出发的。甘肃方言里的问法,基本都是用一个表疑问的基本形式后加“时、时候、时节、会儿、会家、阵、节”等形式。各点里的基本形式跟问物的疑问代词一致且相应。也有几个是固定的复合形式,如“多昝”“多会儿”“多大会”“几时”等。具体说法有“啥时候/啥时间/啥时节/啥节/啥会儿/什么时候/说时候/色时候/阿阵/阿会/阿会儿/阿盒儿/阿会家/阿些候/阿个时候/多会/多会儿/多大会/多乎子/多昝/哪会/哪会子/几时/丧时候”等。

分析上面的具体说法,可以看出,甘肃方言问时间的疑问代词可以归为六种类型,“几时”与“啥时候/啥时间”是基本形式,大部分方言里都有分布,另外还有“多昝”的形式,多见于老派,但分布的方言点较少,除这三类之外,分别还有以“多”“哪”和以“阿”开头的一些复合形式。至于“丧(时候)”,我们可看作是“啥”的音变。

(五)问数量的类型

这种类型的疑问代词,甘肃方言与普通话的基本一致,主要有“几”和“多少”两种基本形式。除此之外,甘肃方言里还有一个“多麻少”的常见形式,分布较广,有二种用法,一种跟普通话的“多少”相当,一种有选择问的意味。

当然甘肃方言里也有比较特殊的一些问数量的形式,如靖远方言的“咋们些儿”和武山方言的“阿们几”。“咋们”和“阿们”都是问性状方式的疑问代词。

(六)问原因目的的类型

这类代词的类型比较简单,一般形式是“咋”和“啥”。“咋”相当于普通话的“怎么”,“啥”相当于普通话的“什么”。除此,也有一些方言里用“阿们/木”和“子麻”的形式。“啥”可以和“为”复合成“为啥”的形式。“阿们/木”多分布在中原官话的方言里,“子麻”多分布在兰银官话河西片的方言里。

(七)问性状方式的类型

甘肃方言里,问性状方式的疑问代词复杂多样,由基本形式“咋”和“咋”后加词缀语素组合而成,相当于普通话的“怎么”,“怎么样”。也有一些其他复合形式的。具体为“咋/咋样/咋么着/咋个呆/咋接/咋宗/咋们个/子麻/子麻样/子么/子么哈/子麻相/子麻地个/宗/宗家/总哈老/宗阿尼/宗么样/阿们/阿木/阿木着儿/阿块地/阿们达/阿木个/做(么)子/革昂们/阿样子/接咩/咋阿们到/怎怎/打门/藏/藏宗哈”等。

根据以上的具体形式,我们可以把甘肃的这类代词归纳为五个小类,即“咋”类、“子麻”类、“宗”类、“阿们”类和特殊类。“宗”疑为由“怎么”的合音变来。

(八)问程度的类型

这类疑问代词在甘肃方言里大多是“多”和“阿们”两种形式,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多”和“多么”。

甘肃方言的疑问代词除了表疑问之外,也有表任指、虚指等其他用法。

二、疑问代词探源

古代汉语里有大量的疑问代词,据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的分类,有三系,一是[ ]系(指人),二是[ ]系(指物),三是[ ]系(指处所)。甘肃方言里的疑问代词,我们认为有些从古汉语的疑问代词演变而来,有些恐怕还有别的来源,这也是甘肃方言代词方面的一个特点。

(一)“阿谁”的来源

甘肃方言疑问代词除了问物的,每个小类里都有“阿”或用“阿”加后附词缀语素构成的疑问词。“阿”可认为是疑问代词里的一个基本形式,多出现在中原官话的方言里,相当于普通话的“哪”“多”“怎”等形式,对问人的“阿谁”一词,王力、吕叔湘先生都有过论述,在这里,我们也不揣浅陋,试从甘肃方言的角度做一考源的探究。

据我们的调查材料,有14个点的方言里有“阿+X”形式的疑问代词,具体分布在天水的武山、甘谷、秦安,定西市的漳县、通渭,临夏州的临夏(市、县)、康乐、广河、和政、永靖,陇南市的文县、宕昌,甘南州的舟曲等地。具体形式为“阿啥/阿该/阿怪/呀怪/呀谁/阿谁/阿谁个/阿啥/阿块/阿拾/阿一个/阿丝/阿个/谁块”。

吕叔湘先生《近代汉语指代词》一书中,谈到“谁”的形式时说“从汉代到唐代曾经有过阿谁这个形式”。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认为“‘阿谁’可能是由‘伊谁’变来的”。目前,吕先生又说“宋元时期,阿谁变成了兀谁。元以后这个形式没有了”。两位先生依据的都是文献材料得出的结论,甘肃方言里的“阿+X”形式,主要分布在陇中、陇南和河州等地的方言里,这一片地方,古代是氐羌人活动的区域,今天的甘南、临夏一带,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1995年第1期《民族语文》有《甘谷咀头话里的藏缅语底层》的文章,第一部分“咀头话里藏缅语同源词”里谈到了“谁”这个词,说“[ ]‘阿谁’常同‘谁’[ ]并行使用,但后者多限于书面语。”紧接着又举了藏缅语族一些语言里“谁”的说法,结论是“咀头话的[ ]带有前缀[a]同藏缅语前缀相同,咀头话中留有藏缅语前缀的遗迹”。由此可以看出,甘谷咀头话(应为今武山县辖属)里的“阿谁”[ ]的来源就是很明显的了。“阿啥”“阿拾”“阿丝”很明显是“阿谁”的音变形式,也可解释。但“阿该”“阿怪”“阿一个”“阿个”等形式,相当于普通话的“哪+个/一个”,“阿”可能是“哪”的音变,“哪”的声母[n]弱化后脱落了。如果我们的视野再开阔一些,情况可能就会有变。张惠英先生的文章里说,“阿”作词头的情况,古籍中常见,如“阿母、阿保、阿爹、阿娇、阿孩儿”等。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29有个“阿是穴”的穴位名称,它又称“不定穴”。从这个异名看,“阿是”也表疑惑不定。所以“阿”表疑问,在唐时口语中已见。张先生又利用少数民族语言材料和汉语方言材料进一步深入比较,认为“圪(尕)”和“阿”相通,即[ka(qa)]和[a]相通,今秦安方言表示感叹的“啊”还是[ka]的音,也可算一个很有力的证据。今甘肃秦安、通渭一带的方言里,古疑、影母字,北京话是开口呼零声母的,老派都读[k]声母,“阿”读[ka]看来是复合规律的。张先生的文章最后证明词头“阿、圪”来源于量词“个”,能否可资解释甘肃方言里的“阿+X”现象呢?尤其是表疑问的“阿”,我们认为还可做深入的探讨,只能以候将来。但我仍有一个初步的看法,由于“阿”词头在西北的分布区域很广,不论是少数民族语言还是汉语方言,所以恐怕是一个区域性的特征,而且是一个早期的底层形式。咀头话的研究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

(二)“啥”的来源

“啥”主要是用来问物的疑问代词,相当于普通话的“什么”,因此,有人就认为是“什么”的合音。但甘肃方言里也有用“什么”形式问物的,为什么不用合音形式呢?所以,我们认为另有来源。共同语里,问物的疑问代词,王力先生的《汉语语法史》里列出了“何、曷、胡、奚、候、遐”六个,属[ ]系。其中“何”到了汉代以后仍指物,在今天则说成“什么”。王力先生认为现代汉语里“什么”不是从“何”字演变来的,也不是从南北朝起出现的疑问代词“底”变来的。“什么”在唐代已出现。近代汉语时期曾有过各种形式,如:是物、是勿、是没、是末、是麽、甚、甚物、甚没、甚谟、甚摩、什没(拾没)、什摩,甚麽、甚末、什麽等。敦煌出土的文献中还出现了“没、阿没、莽、阿莽”等形式。据学者们的研究,“什么”是从“是物(勿)”来的,但“是物(勿)”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志材良治认为与汉魏时期的疑问代词“等”“底”有关。吕叔湘先生认为是“是何物”的省缩,近代汉语里作主语的疑问指代词前有加“是”的习惯,如“是谁”。甘肃方言里的“啥”,我们认为是由“何”变来的。如何证明,关键是“何”的声母,能不能读s声母。“何”中古和上古都为匣母。匣母今音读s的少见,但今方言里“厦门”的“厦”字可读s声母,陇中一带的方言里“陷马坑”的“陷”字可读s声母。再说了,如果语言里早期就有一个单音节能表达意思的形式,为何后代还要通过复杂的途径再创造一个形式呢?“何”作疑问代词的用法很早就有了,又是常用词,所以,其读音可能会变,人们绝对不会再造一个复杂的形式的。这个现象牵扯的是一个大问题,即汉语史的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问题。语言是声音现象,历史上的语言的声音是一发即逝的,用文字记录的是不是语言的真实的声音,值得深思。

以上探源的一些观点,我们采用了雒鹏的说法。一种方言肯定是对其前代方言的继承,汉语方言众多,是不是都是对共同语的一种继承呢,恐怕要打个问号。这种情况,早已引起了研究汉语及汉语方言的专家的关注思考,但如何解决,还没有一个好的方案。甘肃方言疑问代词的形式多样,难道都是由某一个单一的早期形式演变来的吗?恐怕不见得,我们认为有多种来源。“啥”的探讨,是我们的一种思考,不一定客观,但思路应该是没问题的。

三、余论

甘肃方言疑问代词有很明显的特色。从其内部的分布来看,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如“阿+X”形式的疑问代词只出现在中原官话的陇中、陇南、河州一带的方言里。从其来源看,既有跟共同语一致,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也有因语言的互相接触而保留底层的形式。近年来,由于标准语的强势影响,疑问代词的使用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这在知识分子人群中尤其明显。

[参考文献]

[1]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3]石毓智.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4]孙立新.关中方言代词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

[5]太田辰夫日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邢向东.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邢向东,王临惠,张维佳,李小平.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疑问代词篇3

一、指示代词

郯城方言指示代词三分:近指“这???41”,中指“聂???41”,远指“那??41”。“这、聂、那”都是去声。表人物、处所、时间、性状,都有相对应的指代形式。

(一)指示代词的形式

“些子”的“子”尾也可以不用。“的的”指处所,即“在这里”,第一个“的”相当于“有的放矢”中的“的”,读为??55,第二个的为助词,读为te0。

(二)“这、聂、那”

单读时读原调,当后面出现“样”时,则分别合音为“丈 ????41、酿????41、囊???41”,“那么”合音为“弄???41”。

1.郯城方言指代词虽然有三分的现象,但中指代词“聂”只有在三个以上的人、物同时出现以示区别时才用。若只有两个人、物出现,离说话者较近时,都用“这”,较远时,都用“那”来指代。

(1)这支铅笔给恁兄台弟弟的,这支毛笔给你的。(离说话者较近)

(2)那坐搁石头上的是恁大表叔,那站子的是恁二表叔。(离说话者较远)

(3)这棵是杨树,聂棵是柳树,那棵是椿树。(同时出现三个以上的事物)

2.郯城方言指代处所时,常用“这/聂/那”+“何/点”来表示,相当于普通话的“这里、那里,这儿、那儿”。

(4)你把车子放这何是的。(是的,相当于“就是了”。)

(5)那何弄多人揍么的?

当提醒别人注意或回答别人提问时,常用“这、聂、那+不的的”来指代方位处所,比“在这儿(那儿)”语气强烈。

(6)小丫不搁这不的的曼!

(7)你看子恁大叔了曼?——那不的的。你看见你大叔了吗?——(就在)那里。

(三)合音的问题

1.郯城方言部分指代词由于常用,连读而合为一个音节。如:这样丈,聂样酿,那样囊

但其读音与普通的“丈、酿、囊”并不完全相同,读音稍拖长,长度相当于两个音节。

(8)你怎丈对恁娘的!

(9)囊的人太没有教养了。

2.“弄”(那么):“那么”的“么”中,失落了韵母,m和前面的“那??41”合为一体,成为“弄”。主要用在形容词前,强调程度,如“弄好的、弄坏的、弄快的、弄精的、弄贱的、弄腥的”。这时一般不用“这么、那么”来修饰强调形容词。也不区分远近,即不说“这么好、那么好”,一律只用“弄好”表达。

(10)你这人弄坏,也不怕天报应。

(11)弄精的人还办弄瞎的事!

3.“这些子”“弄些子”:表示事物非常多,相当于说“这么多”“那么多”,有超乎预料之外的含义。

(12)你给俺弄些山芋,哪会才吃了?

(13)一下子来这老些人上哪弄什么吃?

用“这老些”比“这些子”程度深,语气强烈。

4.表时间时,用“这阵子、这(那)盼子、这(那)蒙子”来表达近(远)一段时间,相当于“最近一些日子,前些日子”。

(14)那蒙子俺逮家种莴苣,哪也没捞去!

(15)这盼子俺三叔不舒坦好了点不?

有时还用“弄半年”来表示“原来”“搞了半天”,表示出乎意料的惊异之情。

(16)我当你早走家了,弄半年还搁这没动动的。

二、疑问代词

郯城方言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都有其相应的疑问形式。

(一)疑问代词的形式

根据询问对象的不同,疑问代词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二)疑问代词的语法功能

1.询问人时,一般用“谁个、哪个”来表示。其中“谁”有两读[??55/??55]。老年人一般说[??55],年轻人多说[??55]。“谁+个”的用法相当普遍,表达的语气一般较“谁”强烈。

(17)头先乎谁个逮恁家的?(刚才是谁在你家里的?)

(18)谁个该你骂的!(你谁也不能骂!)

用“哪个”来询问人时,一般要求听者指出一个人,而“谁个”要求听者说明这个人的身份。

(19)哪个是恁姑父?——坐搁左不个板头吸烟的那个。坐在左边那个板凳上吸烟的那个。

(20)谁个是恁姑父?——就是小明他三叔。(其中小明是双方都认识的)

2.询问时间,这种读法有人记作“早晚”,认为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认为“早晚”起源于晋代,至元代就不再用了。其实在郯城、徐州等地这样的用法仍存在,相当于“什么时候”,既可以询问未来的时间,也可以询问过去的时间。

(21)你早晚才能叫俺钱还上?(你什么时候才能还上我的钱?)

(22)恁家的屋是早晚盖的?(你家的房子是什么时候建的?)

有时还可以用于表反诘。

(23)你早晚见过咱怕过谁个的?(你什么时候见过我怕过别人呢?)

也可以用“哪会儿、多会”来询问时间。

(24)你哪会儿能上俺家来一趟?(你什么时候能来我家一趟?)

疑问代词篇4

2《景德传灯录》中问人的疑问代词

《景》中问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甚人”“何人”“何者”“什么人”“阿谁”“谁人”和“阿那个”。

2.1“谁”

“谁”在上古汉语中就已使用①,在《景》中共出现270例,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下面我们具体加以分析:谁的语法功能。

(1)作主语,用于询问人。例如,道吾曰:“我疾作,将欲去世。心中有物,久而为患,谁可除之。”(卷十五・石霜庆诸),僧问:“众手淘金,谁是得者。”师曰:“溪畔披砂徒自困。家中有宝速须还。”(卷二二・镇境遇缘)

在“谁”所在的问句末加一个“者”,将叙述句变成了判断句。《景》中,典型的“谁……者”句式已式微,在句中出现了判断动词“是”和“为”,变成“谁为……者,谁是……者”的形式。共出现31例。例如,而说偈曰:“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为最道者。”(卷一・佛陀难提)

问:“当阳举唱谁是闻者。”师曰:“老僧不患耳聋。”《卷二三・泐潭道谦》

(2)作谓语,用于问人。例如,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领悟。(卷三・菩提达磨)

(3)“谁”作宾语,可作动词宾语,用来问人。例如,既至帝问:“从来师事谁耶。”曰:“从无所从,来无所来。师事亦尔。”(卷二七・善慧大士)

师问曰:“汝名谁耶?眷属多少?”曰:“我名释迦摩罗。有三千眷属。”(卷一・第十二祖马鸣大士)

此外,还可作介词宾语。僧问:“久酿蒲萄酒,今日为谁开。”师曰:“饮者方知。”(卷二三・青峰清免);寂问曰:“和尚从谁得?”师曰:“我从章敬得。”(卷九・朗州古提和尚)

(4)作定语,相当于“谁的”。例如,“古涧寒泉谁人能到。”师曰:“乾。”(卷二三・开先清耀);曰:“汝出谁门邪。”曰:“神秀大师。”(卷五・堀多三藏)

(5)作兼语。例如,师有时云:“文殊普贤。昨夜三更每人与二十棒,趁出院也。”赵州云:“和尚棒教谁吃。”(卷八・南泉普愿)

在此例子中,“谁”既是“教”的受事宾语,又是“吃”的行为的发出者,是主语。所以再句子中,它是兼语。

(6)作兼语。例如,祖曰:“名既非名,义亦非义。辨者是谁,当辨何物。”如是往返五十九翻。(卷二・婆舍斯多)

2.2“阿谁”

“谁”是从上古、中古继承下来的,从汉代开始,出现了“阿谁”的形式②,《景》 中仍然保留了这种形式。“阿谁”的语法功能和“谁”相比同样完备,《景》中“阿谁”共出现89次,可以作主语、宾语、兼语等句法成分。

师示众云:“王老师要卖身,阿谁要买。”(卷八・南泉普愿)(主语);师云:“浆水价且置。草鞋钱教阿谁还。”(卷八・南泉普愿)(兼语);见师面壁,乃拊师背问:“汝是阿谁。”曰:“普愿。”(卷七・泐潭常兴)(表语);对云:“问阿谁。”师云:“问长老。”(卷十二・陈尊宿)(宾语)

“阿谁”和“谁”都主要用来指人。“阿谁”大都表示询问;“谁”除了表示询问,还可表反问,虚指和任指。在上文“谁”的用法中,我们已经举例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2.3“谁人”

疑问代词“谁人”共出现20次。用来询问人,相当于“谁”,多作主语。例:时门人道悟问:“曹溪意旨谁人得。”师曰:“会佛法人得。”(卷十四・石头希迁);其僧礼拜。师云:“苦哉屈哉谁人似我。”(卷六・郦村自满)

下面例子是“谁人”的反问用法。如:师曰:“古殿无香烟,谁人辨清浊。”(卷二四・齐云宝胜)

2.4“甚人”,做宾语。这种情况只出现过一次:

不历僧祗获法身是个甚人。彼此出浴劳倦,不妨且退。(卷二六・瑞鹿本先)

2.5什么人

例如,在《传灯录》中共61例,用来询问人,可作主语、宾语、定语。作主语29例,构成“什么人+VP? ”的形式,句意为“谁VP? ”例如,曰:“什么人得。”师曰:“待海燕雷声即向汝道。”(卷二三・黄龙诲机);问:“亡僧衣,众僧唱。祖师衣,什么人唱?”(卷二十四・升州清凉院文益禅师)

(1)作宾语。例如,共23例,主要作动词宾语,构成“VP+什么人?”的形式,共22例,且VP主要为判断动词“是”,构成疑问判断句,有21例。例如,始因曹山和尚垂语云:“有一人向万丈崖头腾身掷下此是什么人。”众皆无对。(卷二十・洞山道延);师曰:“汝是什么人。”曰:“恁么即不落因果也。”(卷二八・法眼文益)

VP也可以是其他动词,共3例。例如,师云:“举向什么人。”居士以手自指云:“庞翁。”(卷八・百灵和尚);僧问:“师居i座,说法度人,未审度什么人?”师曰:“汝也居宝座,度什么人?”(卷二十一・漳州罗汉院桂琛禅师)

作介词宾语1例。例如,夹山又问:“梨与什么人为同行?”师曰:“木上座。”(卷二十・杭州佛日和尚)

(2)作定语,相当于“什么人的、谁的”。例如,师一日问黄檗:“黄金为世界,白银为壁落。此是什么人居处?”黄檗云:“是圣人居处。”(卷八・池州南泉普愿禅师);问:“三世诸佛尽是传语人,未审传什么人语?”师曰:“听。”(卷二・福州报慈院慧朗禅师)

2.6“何人”

“何人”是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人”组合而成的偏正短语。在上古汉语中已有用例,在《传灯录》中共60例,相当于“什么人、谁”,用来询问人,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

(1)作主语。例如,僧问:“灵山一会何人得闻。”师曰:“梨得闻。”(卷二二・德山德海);问:“迦叶上行衣,何人合得披。”师曰:“天然无相子,不挂出尘衣。”(卷二三・乌牙行朗)

(2)做谓语,仅出现两例:王问曰:“此何人也。”师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为说法故来礼耳。”(卷二・鹤勒那);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

(3)作宾语,例如,问:“古人传衣当记何人。”师曰:“汝什么处见古人传衣。”(卷二四・清凉文益);藏问:“和尚见鹿过否?”祖曰:“汝是何人?”曰:“猎者。”(卷六・抚州石巩慧藏禅师)(4)作定语,《景》中只出现两例:有僧从牛头处来。师乃曰:“来何人法会。”僧近前叉手绕师一匝而出。(卷四・破灶堕);次问疏山曰:“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疏山曰:“左搓芒绳缚鬼子。”(卷二五・天台德韶)

2.7“孰”

“孰”是一个上古汉语常用的疑问代词,在问人的疑问句中可表示“谁”“哪一个”等之义,作主语。

(1)作主语9例,可表示“谁”之义。例如,曰:“教中但见有情作佛。不见无情受记。且贤劫千佛孰是无情佛邪。”(卷二八・南阳慧忠);师曰:“今一叶翳虚,孰能剪拂。”(卷三・菩提达磨)

(2)“孰”也可表示“哪一个”之义。例如,审如此者,邪正莫辨。孰为是乎。(卷二八・南阳慧忠)

2.8“何者”,在《景》中共出现19次,但是仅一次是问人的情况

时有人问云:“弟子未知。律师法师禅师何者最胜。愿和尚慈悲指示。”(卷二八・大珠慧海);“何者”的用法跟其他的问人疑问代词不同,“何者”询问人物总是带有别择的功能,如例中的“律师法师禅师”即指明了别择的范围。

2.9“阿那个”,在《景》中出现35次,其中11次用来问人或佛

例如,师曰:“阿那个是梨主人公。”僧曰:“见只对次。”(卷十五・洞山良价);祖曰:“阿那个是道人。”僧无对。(卷四・法融)

2.10“谁家子”,仅一例,用来问人。意思是“什么样的人”,相当于“谁”。例句的意思是“不知道和尚是谁”

例如,问:“佛是摩耶降,未审和尚是谁家子。”师曰:“水上卓红旗。”(卷二十・蜀川西禅)

3小结

(1)《景》中人物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甚人”“何人”“何者”“什么人”“阿谁”“谁人”和“阿那个”。其中“谁”和“孰”继承于上古。《景》中“谁”的使用频率最高,“阿谁”次之。(2)“谁”“孰”继承于上古,为单音节词。疑问代词“阿谁”“甚人”“何人”和“何者”“谁人”等,均为双音节词,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词汇发展双音化的趋势。(3)“孰”在《景》中,仅出现10例,可看成仿古用法。

注释:①例如,苏厉为之谓周君:“楚王与魏王遇月,主君令陈封之楚,令之向公之魏。楚、韩之遇也,主公令许公之楚,令向公之韩。今昭献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国往;若其王在阳翟,主君将令谁往?”周君曰:“善。”乃止其行。(《战国策》卷一)例中“谁”询问人,作兼语。

②例如,“春风尔来为阿谁,胡蝶忽然满芳草。”(乐府诗集卷六十山人劝酒)中“阿谁”作宾语。参考文献:

[1] 吕叔湘,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示词[M].学林出版社,1985.

[2] 王力.汉语史稿[M].上海:中华书局,2004.

疑问代词篇5

《五灯会元》中华书局苏渊雷校勘本,以宝本为校勘底本,以《龙藏》本和《续藏》本为参校本,校定而成。此本到目前为止是学界最常利用之版本。《五灯会元》作为重要的禅宗文献,对于研究南宋时期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有着重要的参考研究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细致。前辈们对《五灯会元》的研究已经涉及副词、助词、语气词、量词和介词等方面,但对《五灯会元》疑问代词研究关注仍不够,本文旨在研究《五灯会元》中“作么”类的疑问代词使用情况。

2 “作么”类疑问代词

《五灯会元》中“作么”类疑问代词包括“作么”“作么生”和“怎生”①。

2.1“作么”

“作么”是近代汉语中新出现的疑问代词,早期写作“作勿”“作没”以及“作麽”。“作么”相当于“作什么”“干什么”和“怎么”,其中“作麽”在全唐诗中就出现过3例。

生身便在乱离间,遇柳寻花作麽看。(全唐诗第六卷・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镜心数起,菩提作麽长。(全唐诗补编卷九・示智通偈)

旷大劫来只如是,如是同天亦同地。同地同天作麽形,作麽形兮无不是。(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释卷四十六)

疑问代词“作么”在《五灯会元》中共出现119次,可作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也可单独成句。

(1)作谓语时,相当于“做什么”“干什么”,用来询问动作行为以及动作行为的目的。师曰:“自己分上作么生,干他达磨来与未来作么?(卷二・天柱崇慧禅师);师曰:“钵在我手里,汝口喃喃作么?”僧无对。(卷三・南泉普愿禅师);曰:“如何趣向?”师曰:“颠倒作么?”(卷十・天台德韶国师);其中“作么”可独立成句,如:世尊因七贤女游尸陀林,一女指尸曰:“尸在这里,人向甚处去?”一女曰:“作么?作么?”(卷一・释迦牟尼佛);霜曰:“作么?”师曰:“觅先师灵骨。”(卷五・渐源仲兴禅师)

(2)作宾语,相当于“什么”,只出现一例。寿曰:“某甲话也未问,喝作么?”师曰:“犹嫌少在。”寿却一喝。(卷十一・沧州米仓和尚)

(3)作定语,相当于“什么”“什么样的”,询问事物的性状。师曰:“庐陵米作么价?”师既付法石头,唐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胞堂告众,跏趺而逝。(卷五・青原行思禅师);《明自己》,曰:“旷大劫来只如是,如是同天亦同地。同地同天作么形,作么形兮无不是。”(卷十・瑞鹿本先禅师)

(4)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么样的”,用来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原因。院问:“南方一棒作么商量?”师曰:“作奇特商量。”(卷十一・风穴延沼禅师);东禅齐云:“……若不会,雪峰作么不会?……”(卷五・石霜庆诸禅师)

2.2“作么生”

“作么生”在《五灯会元》中出现932次,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是疑问代词“作么”加上词缀“生”组成的,早期写作“作勿生”。“作勿生”作状语的情况,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如:远法师问:“作勿生见?”和上答:“见无作勿生。”(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卷一)

(1)作主语,相当于“什么”“怎么”,一般构成“作么生是O?”的固定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是O?”,“作么生是O?”在《五灯会元》中共出现122次。可以用来询问人或事物。如:藏曰:“作么生是行脚事?”师曰:“不知。”(卷十・清凉文益禅师);师曰:“作么生是球子?”曰:“跳不出。”(卷五・夹山善会禅师)

用来询问动作行为或性状,如:峰问师:“持经者能荷担如来,作么生是荷担如来?”师乃捧雪峰向禅床上。(卷七・长生皎然禅师);师曰:“作么生是劈不破底?”僧无语。(卷八・招庆道匡禅师)

还可以构成四例“……作么生即是?”的固定结构,如:曰:“到这里作么生即是?”师曰:“据汝所解,只得一玄,得坐披衣,向后自看。”(卷九・仰山慧寂禅师)

(2)作谓语,相当于“怎么样”,用来询问情状。师曰:“汝作么生传语?”峰曰:“待见西堂,即道。”(卷三・百丈怀海禅师);师曰:“不作贵,不作贱,汝作么生买?”僧无对。(卷三・南泉普愿禅师);玄觉云:“……若不具眼,又道成就久矣,具作么生商量?”法灯代云:“和尚可谓眼昏。”(卷五・长髭旷禅师)

“作么生”也可独立成句,如:祖曰:“作么生?”师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卷三・南岳怀让禅师);师曰:“作么生?”僧珍重,师便打。(卷十一・南院慧辂禅师);师举起拳曰:“作么生?”曰:“和尚收取。”

“……事作么生?”在《五灯会元》中共出现70次,意为“……事怎么样?”师曰:“犹是即今事,古来事作么生?”仰退后立。(卷九・沩山灵禅师);师曰:“相见底事作么生?”僧无对。(卷十九・杨歧方会禅师);师曰:“分明底事作么生?”曰:“台星临照,枯木回春。”师曰:“换却你眼睛。”(卷二十・归宗正贤禅师)

“……时作么生?”在《五灯会元》中共出现27例,句意为“当……时怎么样或怎么办?”如:问:“但有纤毫即是尘,不有时作么生?”师以手掩两目。(卷十五・泐潭道谦禅师);师浣衲次,耽源曰:“正恁么时作么生?”师曰:“正恁么时向甚么处见?”(卷九・仰山慧寂禅师)

“……意作么生?”在《五灯会元》中共出现68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意思是怎么样的?”后僧问师:“不知云门意作么生?”师曰:“大小云门被这僧勘破。”(卷十・清凉文益禅师);沩山问仰山:“黄檗打维那意作么生?”仰云:“正贼走却,逻赃人吃棒。”(卷十一・临济义玄禅师);曰:“此人意作么生?”师曰:“此人不落意。”(卷十三・白水本仁禅师)

除以上固定结构之外,有“……作么生? ”共110例,“作么生”前可以有主语,主语既可以是体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例如,师曰:“未来且置,即今事作么生?”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卷二・天柱崇慧禅师);法眼云:“……若言不是病,出来又作么生?”(卷四・大慈寰中禅师);吾曰:“汝作么生?”师夺盏子提起曰:“是邪是正?”(卷六・渐源仲兴禅师)

“作么生”前也可以有状语“毕竟”,在《五灯会元》中共出现5例。 曰:“毕竟作么生?”师大笑而已。(卷七・龙兴宗靖禅师)

(3)作宾语,相当于“干什么”。 因遣一僧去,嘱曰:“待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卷三・南岳怀让禅师)

(4)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样”“为什么”,用来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原因。师问讲《百法论》僧曰:“……座主是能,法座是所,作么生说兼举?”(卷十・清凉文益禅师);泉曰:“智不到处,作么生宗?”师曰:“切忌道著。”(卷五・道吾宗智禅师);师曰:“不作贵,不作贱,汝作么生买?”僧无对。(卷三・百丈怀海禅师)

(5)定语,相当于“什么样的”,仅出现一例,用来询问事物,如:和尚问作么生道,但曰眼里耳里鼻里。”僧回一如所教。(卷九・仰山慧寂禅师)

2.3“怎生”

疑问代词“怎么”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何”“怎样”,在唐代就有用例。如:寥阳胜境,教我怎生说。(全唐诗・吕岩《玉抱肚》);不问黄芽肘后方,妙道通微怎生说(全唐诗・吕岩《绝句》);疑问代词“怎生”在在《五灯会元》中仅出现7例,可作主语、状语和定语。

(1)作主语,相当于“什么”,询问事物,如:澄一禅客逢见行婆,便问:“怎生是南泉犹少机关在?”婆乃哭曰:“可悲可痛!”(卷三・浮杯和尚)

(2)状语,犹言“怎么样”,用来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如:一曰:“未审和尚怎生问他?”州便打。一曰:“为甚么却打某甲?”卷三・浮杯和尚);师曰:“对众怎生举?”曰:“据现定举。”(卷十五・洞山守初禅师);问:“放过即东道西说,不放过怎生道?”师曰:“二年同一春。”(卷十五・奉国清海禅师)

(3)定语,相当于“怎么样的”,询问情状。师曰:“怎生滋味?”(卷六・南台寺藏禅师)

3小结

(1)《五灯会元》中“作么”类疑问代词包括“作么”“作么生”和“怎生”;(2)《五灯会元》中“作么”类特指询问句中,“作么生”使用最多,有932例,占88%,且在语义和功能上都很丰富。疑问代词“作么”不能充当主语,且不能用于询问人。(3)“怎么生”在《五灯会元》中只出现7例,但是可以作主语、状语和定语。

注释:①由于“怎生”在《五灯会元》中只出现8例,我们把疑问代词“怎生”并入到“作么”类疑问代词中。参考文献:

[1] 吕叔湘.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示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疑问代词篇6

1.姥姥

已考见它是重叠词,不再重复。

2.猩猩

重叠词。宋・罗愿《尔雅翼・释兽》卷十九“猩猩”条:

“猩猩小而好啼。《山海经》曰:‘人面豕身,能言语。’郭氏曰:‘今交址封溪县出猩猩,状如獾?,声似小儿啼。’《海内南经》曰:‘猩猩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周书・王会》曰:‘都郭国献之,若黄狗而人面也。’又《海内东北经》曰:‘有青兽人面,名猩猩,能言。’张华《博物志》曰:‘猩猩若黄狗,人面能言。’盖古文言猩猩者皆如此,一以为豕身,一以为状如獾?,一以为若黄狗,而郭氏赞曰:‘厥状似猴,号音若嘤’。后世之谈猩猩者,以为若妇人披发,但足无膝,常群行,遇人则以手自掩其形。好饮酒著履,人有取之者,置酒以斗石许,而作履相连,猩猩始见必大骂曰:‘诱我也’,辄能知诱者之姓名及其祖先,并道之,乃绝走远去,既去不能忍,已而复来,稍稍相劝,染指于酒而尝之,蹑履而试之,已而又去,去而复来,厥态如初,既而不能忍,则连臂号泣,相与就醉蹑履,而为人所擒。故《淮南子》曰:‘猩猩知往而不知来,以能知诱者为知往,不知被祸为不知来。’而《吴都赋》曰:‘猩猩啼而就擒也,然则其状大抵皆如人,与狒狒不甚相远。’荀卿曰:‘今夫猩猩形相,亦二足无毛也。既言二足而又言无毛,则去人不远矣。今人谓之野人,然而不知礼,故曰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这段材料告诉我们:“猩猩”一词词义发生了转移,古之“猩猩”指由都郭国(北狄)献的“人面豕身,能言语”“厥状似猴”“若黄狗”的禽兽,今之“猩猩”与“狒狒”不甚相远。虽然词义发生了转移,但是蕴含在词语中的造词之初的造词理据和认知方式不会因为词语所指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宋・陆佃《尔雅新义》卷十九“猩猩小而好啼”条:“小而好啼,若有慕者,然反畏人,生矣。字从星,音从生,以此星言小有慧焉。”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十一“猩猩”条:“[释名]李时珍曰:‘猩猩能言而知来,犹惺惺也。’”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三十二“鸟兽而官名”条:“猴为惺惺奴”。

清・陈云龙《格物镜原》卷七十八“猴”条:[名号]……《清异录》:“武宗为王时,蓄禽兽为十玩猴,曰‘惺惺奴’。”

可见,“猩猩”是由“惺惺”换喻造词而来的,因“猩猩自然知往,颇测物情,犹惺惺也。”

宋・丁度《集韵》卷六“惺”条:“惺,悟也。”

宋・阴时夫《韵府群玉》卷七下平声“惺”条:“惺惺,了慧也,又悟也,静也。”

明・兰廷秀《韵略易通上》“惺”条:“惺,慧也。”

由此,“惺”义为聪慧,“惺惺”义为非常聪慧灵动,“惺惺”为重叠词,“猩猩”是由“惺惺”换喻造词而来,因此,“猩猩”为重叠词。

3.饽饽

重叠词。《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食部》“G”条下义项引卷子本《玉篇・食部》:“G,《字书》亦‘’字也;,炊釜溢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部》“”条下:“,炊釜沸溢也。炊,各本作吹,今从《类篇》。釜沸溢各本作釜溢,宋本作沸,今参合定为釜沸溢。今江苏俗谓火盛水沸溢出为铺出,之转语也,正当作字。从?,孛声,蒲没切。十五部。”《说文解字亿埂罚骸胺蛩不满釜,但沸而不溢,有米在中则矣。揭其盖,以勺搅之,自止矣。,炊釜溢也。从?,孛声。宋本作吹声沸也。俗谓釜溢为薄即此字。”以上材料说明:饽,本字为“”,义为“炊釜沸溢”。

饽饽,清・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第四》“饽”条:“饽者,《孟子・告子篇》云:‘氯欢生’,是挛生长之貌也。拢与饽通。”又《释诂第二》“隆碧酰骸抡撸《尔雅》:‘拢作也’,郭璞注云:‘氯唬兴作貌’。庄公十一年《左传》:‘其兴也,卵伞,杜预注云:‘拢盛貌’。《论语・乡党篇》:‘勃如战色’,亦谓盛气貌也,《释训》篇云:‘勃勃,盛也’。”勃,与峦ā!笨杉,“饽”与“隆⒉”同义。“饽”是由“勃”换喻而来,取义“盛也”,而“盛”义是由本义“炊釜沸溢”换喻而来。因此,“饽饽”是换喻造词而来的重叠词。

疑问代词篇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434(2013)01-0191-06

引言

《儒林外史》(以下简称《儒》)是清代中叶吴敬梓所创作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这部著作不仅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言状况。因此,我们对书中出现的疑问句进行统计,为1659例;其中反诘疑问句有568例,而以疑问代词、疑问副词为标志的反诘疑问句有423例。本文选择《儒林外史》中的这两类反诘疑问句进行研究,略探汉语疑问句的历史变化特点。

一、用疑问代词标志的反诘诘问句

在《儒》中,以疑问代词作为语言形式标记构成反诘疑问句的有302例,约占全部疑问句的18.2%。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形式的反诘疑问句都是借助特指问里的疑问代词来构成的,一般体现出任指性或虚指性。

(一)“怎”字作标记的反诘疑问句

在《儒》中,带有“怎”字标记的反诘疑问句共有151例,占反诘疑问句总数的26.5%。其中,单用“怎”的反诘问句有17例:而复用形式有134例。

1 用“怎么”标志反诘问句有53例,一般位于句首或者句中,作状语、谓语,表示原因。例如:

(1)老师托我汶上县苟玫,我怎么并不照应?大意极了!(第七回)

(2)杜慎卿道:“天下多少大事,讲那皋门、雉门怎么?”(第二十九回)

“怎么”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宋代。根据前人研究,一般认为在唐代,“怎么”这个词虽然没有出现,但与之相当的词已经出现,并且有过多种书写形式。而对于“怎么”的真正来源,专家学者争议较多。但要注意的是“怎么”可以位于动词之后,意义相当于“做什么”,这是现代汉语里没有的用法,比较特殊,约始见于北宋《景德传灯录》,元明时期用得较广,到近代汉语后期已经不再使用,如《儒林外史》中也只是出现上述1例。

2 用“怎的”标志反诘疑问句有42例,主要作状语、谓语、宾语,用来表示原因、状况、方式等。意思相当于“怎么、怎么样”。例如:

(1)他是一县之主,你怎的这样怠慢他?(第一回)

(2)你做舅舅的人,怎的做不得主?(第六回)

3 用“怎”标志反诘疑问句有17例,见于句首或句中,作状语,表方式或原因,相当于“怎么”或“为什么”。例如:

(1)怎晓得他有甚事?(第五十回)

(2)季苇萧道:“才子佳人,正宜及时行乐,先生怎反如此说?”(第三十回)

在《儒》中,用“怎么”标志反诘问的句子有53例,而用“怎”的有17例;但在现代汉语中,“怎”一般不再单独使用,主要用“怎么”。由此看,《儒》中这两个词数量的不等,正是显示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渡性。

4 用“怎样”标志反诘疑问句有5例,见于句中,作谓语或状语。例如:

(1)差人回来坐下,说道:“他家里交结钦犯,藏着钦赃,若还首出来,就是杀头充军的罪,他还敢怎样你?”(第十三回)

(2)陈和尚道:“听见四先生令表兄要接你同到福建去,怎样还不见动身?”(第五十四回)

5 用“怎敢”标志反诘疑问句有10例,一般见于句中,作状语,表示一种与字面相否定的意义。有“不敢”的意思。例如:

(1)鲍文卿道:“太老爷有甚么话吩咐,小的怎敢不依?”(第二十五回)

(2)裁缝道:“小户人家,怎敢望多?”(第三十一回)

6 用“怎好”标志反诘疑问句有5例,表字面相反意义,意为“不好”。例如:

(1)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我怎好不去贺节?(第二回)

(2)郭孝子道:“老先生如此说,怎好推辞?只是贱性山野,不能在衙门里住。贵治若有甚么庵堂,送我去住两天罢。”(第三十八回)

7 用“怎得”标志反诘疑问句有2例,一般否定句中谓语动词,带有“没有理由、或不应该”的意思。例如:

(1)大哥,我倒不解,他家大老那宗笔下,怎得会补起廪来的?(第五回)

(2)他不知今日应承了几家,他这个时候怎得来?(第六回)

8 用“怎生”标志反诘疑问句有1例,见于句中,作状语,表示方式。例如:

况我看见你不喜理这烦剧的事,怎生是好?(第七回)

关于“怎生”的来源,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前人研究,一般认为是来自“作勿生”。而“怎生”一词的出现约是五代时期,保存于敦煌文书中;另外,蒋绍愚先生也认为,“怎”是“作”字受了“勿”或“没”声母的影响而产生的音变,带上了-m尾。冯春田(2000)认为,“怎生”的产生晚于“作勿生”、“作没生”。目前,现代汉语中,把“怎的”列为方言词语看待,意为“怎么”、“怎么样”,一般出现于下江官话(江淮方言区)。就《儒》而言,用“怎的”标志反诘问句是42例,而用“怎的”是1例,可见,在清中叶时,“怎生”的反诘用法几乎消失。

9 用“怎能”标志反诘疑问句有4例,见于句中,作状语,意为“不能”,表否定意义。例如:

(1)只是家兄而今两脚站开,差人却在我这里吵闹要人,我怎能丢了家里的事,出外去寻他?(第五回)

(2)老妇人道:“我怎能救你?我若说破了,我的性命也难保。”(第三十八回)

10 用“怎肯”标志反诘疑问句有12例。作状语,表一种否定意义“不能”。例如:

(1)姚五爷笑道:“一定没有拜。若拜了他们,怎肯还来拜你?”(第四十六回)

(2)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第五十五回)

(二)“那”字作标记的反诘疑问句

在《儒》中,带有“那”字标记的反诘疑问句共有76例,占反诘疑问句总数的13.3%。

1 用“那”标志反诘疑问句有4例,作定语、状语,见于句首或句中,表一种否定的反诘语意。例如:

(1)船上那些人道:“狗攮的奴才!你睁开驴眼看看灯笼上的字!船是那家的船?”(第九回)

(2)你我做官的人,只知有皇上,那知有教亲?(第四回)

疑问代词“那”在近代汉语中用如“哪”。这种情况大约出现在汉魏时期,主要是用于表反诘问,以后一直延续下来。

2 用“那里”标志反诘疑问句有38例,见于句中或句首;从语意上看,不表示“处所”之义。而表反诘否定的意思;在用法上基本和现代汉语的“哪里”相同。例如:

(1)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几两银子?(第三回)

(2)大哥,这是那里话?(第六回)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那里”是疑问代词“那”的复合形式,就其在汉语发展史上的流变看,疑问代词“那里”又作“阿那里”,约见于晚唐五代时期:宋代以后,一般广泛使用“那里”,而“阿那里”这种形式则只是见于禅宗文献。

3 用“那个”标志反诘疑问句有17例,见于句首、句中或句尾,用作定语、主语及宾语。例如:

(1)我儿子又小,你叫我托那个?(第五回)

(2)船家道:“你灯上挂着相府,我知道你是那个宰相家?”(第九回)

在此,我们要强调的是,“那个”作为疑问代词“那”的复合形式,又有“阿那个”之形式,较多见于五代文献;宋以后,“那个”较广泛流行,而“阿那个”则只是见于禅宗文献。在现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哪个”用如近代汉语的“那个”,有两种意思:一是表“哪一个”;二是表“谁”。但是,对于第二个意思,一般只是用于方言中,并不能广泛使用。

4 用“那得”标志反诘疑问句有3例,用来否定动词,意为“不得、不能(够)”。例如:

(1)我们几年京华尘土中,那得见这样幽雅景致?(第八回)

(2)牛老道:“老哥!我这小生意,日用还糊不过来,那得这一项银子做这一件事?”(第二十一回)

5 用“那一个”标志反诘疑问句有4例,作主语,表任指。例如:

(1)倒是我这雪斋先生诗名大,府、司、院、道,现任的官员,那一个不来拜他?(第十八回)

(2)船家道:“这大呆的顶头风,前头就是黄天荡,昨晚一号几十只船都湾在这里,那一个敢开?”(第二十二回)

6 用“那有”标志反诘疑问句有10例,见于句首或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有”,意为“没有”。例如:

(1)《本草》上那有这句话?(第二十四回)

(2)我笑着说:“我一个庄农人家,那有官做?”(第十六回)

(三)“什”字作标记的反诘疑问句

在《儒》中,用“什”字作标记的反诘疑问句,有41例,约占全部反诘疑问句的7.2%。

1 用“甚么”标志反诰疑问句有39例,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末,作定语、宾语、状语。例如:

(1)我替二房立嗣,与他甚么相干?(第六回)

(2)你穿这样衣裳,叫那读书的人穿甚么?(第二十四回)

2 用“甚”标志反诘疑问句有1例。例如:

周进听了这话,自己想:“‘瘫子掉在井里,捞起也是坐。’有甚亏负我?”(第二回)

3 用“什么”标志反诘疑问句有1例,见于句尾,作宾语。例如:

她出来说道:“只管换这些人参、黄连做什么?”(第五十四回)

(四)“何”字作标记的反诘疑问句

《儒》中用“何”标志的反诘疑问句有18例,约占全部反诘疑问旬的3.1%:在句中作宾语、定语或状语。例如:

(1)四公子向三公子道:“我们就同诸友做一个‘人头会’,有何不可?”(第十三回)

(2)季苇萧道:“尊府之事,何人不知?”(第三十回)

(五)“谁”作标记的反诘疑问句

用“谁”作标记的反诘疑问句,《儒》中共出现12例,约占全部反诘疑问句的2.1%;其中,单用例为5例,复合形式为7例。例如:

(1)差人道:“他今日就要递。这是犯关节的事,谁人敢捺?”(第十三回)

(2)那老爹道:“客官,你行路的人,谁家顶着房子走?借住不妨。”(第三十五回)

(六)“孰”字作标记的反诘疑问句

《儒》中用“孰”作标记的反诘疑问句有1例,约占全部反诘疑问句的0.1%。就“孰”本身来说,它是个文言虚词,用于反诘问句,有“抉择”之意,相当于“哪一个”。例如:

杜少卿道:“人孰无母?这是我该帮你的。”(第三十一回)

(七)“安”字作标记的反诘疑问句

《儒》中用“安”作标记的反诘疑问句有3例,约占全部反诘疑问句的0.5%。“安”是个文言疑问代词;它在句中作状语,主要用于反问,有“怎么、不可能或哪里”之意。例如:

(1)杜少卿道:“我也听见这话,此时多失意之人,安知其不因避难而来此地?我正要去问他。”(第四十一回)

(2)安能一身在凤阳科试,又一身在无为州诈赃?(第四十五回)

(八)疑问代词与语气助词搭配构成的反诘疑问句

在《儒》中,疑问代词与“的”、“呢”、“了”、“的呢”、“哩”等语气助词连用构成反诘疑问句,有22例,约占全部反诘疑问句的3.8%。

(1)丈人道:“放屁!你是该人的钱,怎是我用你的?”(第五十四回)

(2)陈木南道:“怎好就请教的?”(第五十三回)

(3)那有我两个人私相授受的呢?(第五十二回)

二、用疑问副词标志的反诘疑问句

在《儒》中,以疑问副词作为语言形式标记构成反诘疑问句的有121例,约占全部疑问句的7.2%。

(一)“难道”作标记的反诘疑问旬

在《儒》中,用“难道”标记的反诘疑问句共出现62例,约占全部反诘疑问句的10.9%;其间,主要是单独用“难道”或与“不成”、“还”、“不是”、“不”、“没有”等搭配连用构成反诘疑问句。

1 用“难道”标志反诘疑问句有34例。例如:

(1)胡屠户诧异道:“难道这等没福?”(第三回)

(2)陈和甫儿子道:“万一猪不生这个头,难道他也来问我要钱?”(第五十四回)

“难道”是一个副词,常用在反诘疑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它大约出现在宋代,元明时期开始广泛使用;明清时期,“难道”和语气词“么”搭配连用现象开始增多,直到现代汉语中仍然沿用。

2 用“难道……不成”标志反诘疑问句有13例。例如:

(1)难道你们不赔严老爷的药,严老爷还有些贴与你不成?(第六回)

(2)只这几天水路搭船,到了旱路上,我难道还想坐山轿不成?(第十五回)

“难道……不成”是个典型的表示反诘语气的固定形式。这种句式约始见于元明时期,清代开始广泛使用,直到现代汉语仍然保存,相当于“难道……吗”。

3 用 “难道……还”标志反诘疑问句有2例。例如:

(1)马二先生正色道:“难道先生这样大名还站不得封面?只是你我两个,只可独站,不可合站,其中有个缘故。”(第十三回)

(2)黄球道:“只要三老爹把这事办的妥当,我是好处,多寡分几两银子罢了,难道我还同你老人家争?”(第十九回)

4 用“难道……不是”标志反诘疑问句有4例。例如:

(1)差人道:“先生,象你这样血心为朋友,难道我们当差的心不是肉做的?”(第十四回)

(2)我原说是美男,原不是象个女人。你难道看的不是?(第三十回)

5 用“难道……不”标志反诘疑问句 有6例。例如:

(1)邹吉甫道:“杨先生是个忠厚不过的人,难道会装身分故意躲着不见?”(第十一回)

(2)杜少卿道:“这文难道老叔不会作?”(第三十六回)

6 用“难道……没有”标志反诘疑问句有3例。例如:

(1)聘娘道:“你看依妈也韶刀了!难道四老爷家没有好的吃,定要到国公府里,才吃着好的?”(第五十三回)

(2)季遐年道:“我难道没有鞋,要你的?”(第五十五回)

(二)“岂”字作标记的反诘疑问旬

在《儒》中,由“岂”字与其他类词构成复合形式来标志这一类反诘疑问句,共21例,约占全部反诘疑问句的3.6%。主要用

1 用“岂但”标志反诘疑问句有1例。常用于书面语中,相当于“哪里只有(是)”。例如:

若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岂但浙江?(第一回)

2 用“岂不”标志反诘疑问句有10例,表与字面相反的意义。例如:

(1)说道:“我只道他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举人、进士;谁想如此光景,岂不误我终身?”(第十一回)

(2)双红向宦成说道:“这箱子是一位做大官的老爷的,想是值的银子多,几十个钱卖了,岂不可惜?”(第十三回)

3 用“岂可”标志反诘疑问句有2例。例如:

(1)自古山水尚有相逢之日,岂可人不留个相与?(第十四回)

(2)我想前辈已去之人,小弟尚要访他文集,况先生是当代一位名贤,岂可当面错过?(第三十五回)

4 用“岂堪”标志反诘疑问句有1例。例如:

余有达笑道:“老先生大位,公子高才,我老拙无能,岂堪为一日之长?容斟酌再来奉复罢。”(第四十四回)

5 用“岂非”标志反诘疑问句有1例。例如:

岂非加意做出来的?(第二十九回)

6 用“岂有”标志反诘疑问句有2例。例如:

(1)唐二棒椎摇手道:“况且天长杜慎老同彭老四是一个人,岂有个他出京来,带了杜慎老的书子来给你,不带彭老四的书子来给他家的?这人一定不是季苇萧。”(第四十六回)

(2)今岂有贤智之士处于下欤?(第五十六回)

7 用“岂不是”标志反诘疑问句有4例。例如:

(1)马二先生道:“假若把你先生写在第二名,那些世俗人就疑惑刻资出自先生,小弟岂不是个利徒了?”(第十三回)

(2)庄徵君向卢信侯道:“象先生如此读书好古,岂不是个极讲求学问的?”(第三十五回)

(三)“不”字作标记的反诘疑问句

在《儒》中,带有“不”字的反诘疑问句出现16例,约占全部反诘疑问句的2.8%。其中,分单用“不”和与“么”连用两小类。

1 用“不”标志反诘疑问句有13例。例如:

(1)他抬举我,我若不到,不惹他怪?(第二回)

(2)虞华轩道:“老爹,你就不晓得我那日要送我家八房的叔祖母?”(第四十七回)

“不”是古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单纯否定副词。它用在反诘疑问句中,是字面否定的一种句子形式;由于句子本身有否定词,这样就形成了双重否定,体现出一种加强性的肯定意味。

2 用“不……么”标志反诘疑问句有3例。例如:

(1)我方才这些话,你道我不出本心么?(第十四回)

(2)不见那段于木、泄柳的故事么?我是不愿去的。(第一回)

在“不……么”这一形式中,“不”作为否定副词,与语气词“么”配合使用,表示反诘问,带有一种委婉的意味。

(四)“还”字作标记的反诘疑问句

在《儒》中,用“还”以及“还……么”形式标志的反诘疑问句共有13例,约占全部反诘疑问句的2.2%。

1 用“还”标志反诘疑问句有10例。例如:

(1)红着脸道:“我们总商人家,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都象这般淘气起来,这日子还过得?”(第四十回)

(2)余殷道:“大哥,这是那里来的话!他那坟里一汪的水。一包的蚂蚁。做儿子的人,把个父亲放在水窝里,蚂蚁窝里,不迁起来,还成个人?”(第四十五回)

“还”的“加强反诘语气”义来源于疑问副词“为”,是语境吸收的结果。根据梅祖麟(1978)和刘坚等(1992)的考察,“还”在晚唐逐渐替代疑问副词“为”。刘坚等还分析了“还”替代“为”的条件,认为“还”替代“为”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义项“又、复”。而总的来看,“还”字作疑问副词,约出现在晚唐五代,它可以用在“VP不?”格式中,作选择问副词(有人说作反复问副词),也可以用在是非问句和特指问句中。一直到宋代,都可以找到如此用法的例子。元代以后,就很少使用了。不过,在明清小说中,仍可见到“还”作为疑问副词的用法,且表反诘问,作反诘副词的用法也出现。至今。这一用法现代汉语继续保存和使用。由此看来,“还”作为疑问副词的用法,从晚唐五代一直沿用至今。

2 用“还……么”标志反诘疑问句有3例。例如:

(1)马二先生道:“长兄,你这事还要瞒我么?你的枕箱现在我下处楼上。”(第十四回)

(2)祁太爷道:“那苗镇台疏失了海防,被抚台参拿了,衙门内搜出你的诗笺,上面一派阿谀的话头,是你被他买嘱了做的。现有赃款,你还不知么?”(第五十一回)

一般讲,“还”与句末语气助词连用,更能加强反问的语气,突出否定意味。

(五)“没有”作标记的反诘疑问句

在《儒》中,用“没有”标志的反诘疑问句只出现1例,约占全部反诘疑问句的0.1%。例如:

王太太说:“呸!你这死不见识面的货!他一个抚院衙门里住着的人,他没有见过板鸭和肉?”(第二十七回)

(六)“可”字作标记的反诘疑问旬

在《儒》中,用“可”标志的反诘疑问句共有4例,约占全部反诘疑问句0.7%。例如:

(1)我们若先到他家,可不像要特地自明这件事了?(第九回)

(2)石老鼠道:“牛浦郎!你不要说嘴!想着你小时做的些丑事,瞒的别人,可瞒的过我?(第二十四回)

“可”在上述例子中,作疑问副词,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岂”、“难道”。刘坚、江蓝生(1992)认为,这种用法大约出现在东汉时期,但是很少;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逐渐使用;唐代以后,普遍流行开来。

(七)“敢”字作标记的反诘疑问旬

在《儒》中,用“敢”标志的反诘疑问句共出现3例,约占全部反诘疑问句的0.5%。例如:

(1)鲍文卿道:“我是何等之人,敢笑老爹?老爹只管说。”(第二十五回)

(2)王胡子:“假使小的有儿子,少爷送去考,也没有人敢说?”(第三十二回)

“敢”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作助动词;当用作疑问副词时,表反诘,只是存在于一些方言中,如山西、陕西等北方方言,相当于“莫非”、“怕是”、“敢是”。就其历史发展看,“敢”本身是个助动词,上古时期,它就出现在反诘句中,相当于“岂敢”。汉魏六朝时,仍有这种用法。

(八)“肯”字作标记的反诘疑问句

在《儒》中,用“肯”标志的反诘疑问句出现1例,约占全部反诘疑问句0.1%。例如:

虔婆道:“你是甚么巧主儿!囮着呆子,还不问他要一大注子,肯白白放了他回去?”(第五十四回)

(九)疑问副词与语气助词搭配构成的反诘疑问句

在《儒》中,疑问副词可以与“么”、“的么”、“的”、“了么”、“了”、“欤”、“的了”等语气助词连用构成反诘疑问句,有22例,约占全部反诘疑问句的3.8%。例如:

(1)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第三回)

(2)难道他还是不该来谢的?(第三十七回)

疑问代词篇8

“谁”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例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谁为哀者?”“谁可使者?”

“孰”的意思是“谁”“什么”,可指人,也可指物。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是可忍,孰不可忍?”“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谁”“孰”这两个疑问代词均可作主语。

“何”与现代汉语的“什么”的意思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例如:“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且何谓阁子也?”

“谁”“何”这两个疑问代词还可以作定语(“孰”不能),但“谁”作定语时后面一般带“之”,“何”作定语时后面不带“之”。例如:“是谁之过与?”“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何”这个疑问代词还可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何不试之以足?”“夫子何哂由也?”

“安”“恶”“焉”“胡”“悉”“曷”,这六个疑问代词可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和状语,它们作宾语时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且焉置土石?”“国胡以相恤?”“悉以知其然也?”“汝曷弗告朕?”“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胡”“悉”“曷”同“何”相当,可译成“什么”。

作状语时,“安”“恶”“焉”这三个疑问代词一般表示反问,可译成“哪里”“怎么”。例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焉用亡郑以陪邻?”“胡”“悉”“曷”这三个疑问代词一般是询问原因的,可译为“为什么”。例如:“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奚惆怅而独悲?”“曷若是而可以持国乎?”

注意此类疑问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前,故容易与作状语时混淆,区别方法是看动词的后面有没有宾语,有宾语它就是状语;没有宾语它就是前置宾语。例如:“沛公安在?”(“安”作宾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安”作状语)

2.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欤)、邪(耶)、哉

“乎”,句末疑问语气词,有时译成“吗”,有时译成“呢”。“乎”用在是非问句(问点在全句,句中没有其它的疑问词)的末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例如:“壮士,能复饮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乎”用在特指问句(句中另有疑问词,疑问点就在该疑问词上)的末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例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乎”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岂”“宁”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吗”或“呢”。例如:“其有敢不尽力者乎?”“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诸”,是“之乎”的合音,用在句末,可以用“之乎”去解释,用来表示疑问。例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与(欤)”“邪(耶)”两组词互通(同纽同部),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可译为“吗”或“呢”。例如:“然则废衅钟与?”“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欤”“耶”用在句末,表示反问,可译为“吗”或“呢”。例如:“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哉”,表示反问,通常与“岂”“独”相配合,可译为“吗”或“呢”。例如:“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哉”,表示疑问,要与疑问代词配合,可译为“呢”“啊”。例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轻重固何如哉?”“洞庭君安在哉?”

3.疑问副词

表疑问的副词主要有“岂”“其”“独”三个,用来表示反问,并且与句末语气词配合使用。例如:“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

4.固定结构

①“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什么样”。例如:“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今日之事何如?”“为之奈何?”“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以闲敝邑,若何?”“此为何若人?”

②“如……何”“奈……何”“若……何”,即将“如何”“奈何”“若何”拆开,插入名词、代词或别的短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把)……怎么样(怎么办)”。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③“孰与”“孰若”,用在表示比较和选择的疑问句中,放在名词或代词的前面,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个)……”,放在动词前面,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等。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君少长?”“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④“无乃……乎”,用于表示推测、猜度语气的问句。例如:“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⑤“得无……乎”,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怀疑、揣度或反问,可译为“恐怕(莫不是、莫非、该不会)……吧”。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⑥“何以……为”“何……为”,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例如:“何以伐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⑦“何(奚、曷)……之有”,用来表示反问,实际就是“有何(奚、曷)……”,意思是“有什么……呢”。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宋何罪之有?”“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何陋之有?”

⑧“有(可、能、愿)……否”“不……乎”,是用否定形式表示疑问的,可译为“可以(能够)……吗”“不是……吗”。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跟踪训练

1.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梁客辛垣衍安在

B.女安从知之

C.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D.我家臣也,安知公家

2.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B.吾方与诸羌树信,其可失诸

C.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D.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3.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晋侯曰:“孰可以代之?”

B.孰为其的哉

C.夫仁、义、礼、智、信,孰而可谓不善也

D.吾与徐公孰美?

4.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B.安危不定,何以贵圣

C.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D.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5.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子胡不南见老子

B.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

C.子胡不进辞?辞之必免于罪

D.文章可见,胡宁勿思

6.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欲仁而得仁,有焉求

B.且焉置土石

C.夫子焉不学

D.吾知其难也,焉有亡郑以陪邻

7.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B.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C.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D.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8.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

B.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C.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D.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9.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

B.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C.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D.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

10.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王曰:“齐无人耶?”

B.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11.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B.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C.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D.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12.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

B.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C.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13.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王独不见夫蜻蛉乎

B.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C.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君独不见夫趣市朝者乎

14.下列疑问句中,代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卿欲何言

B.又安敢毒耶

C.沛公安在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15.下列句子中,不表示疑问的一项是()

A.彼不我恩也

B.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C.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6.下列句子中,“何……为”的含义用法相同的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D.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17.下列句子中,代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谁为哀者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独五人之,何也

18.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壮士,能复饮乎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D.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19.下列句子中,“何”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夫子何为

B.豫州今欲何至

C.今公何自从吾尔游乎

D.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20.下列句子中,“安”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汝安从知之

B.穷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

C.我家臣也,安知公家

D.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21.下列句子中,“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老翁问:“童曷不来了?”

B.赵孟曰:“吾子其曷归?”

C.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D.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22.下列句子中,副词表示的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将军岂愿见之乎

B.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C.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

D.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常识之疑问句》

1.D(D项为反问句,其余三项为疑问句)

2.A(A项为推测语气,其余三项为疑问语气)

3.C(C项为反问语气,其余三项为疑问语气)

4.D(D项为疑问句,其余三项为反问句)

5.A(A项为疑问语气,其余三项为反问语气)

6.B(B项为疑问语气)

7.C(C项为疑问语气)

8.D(D项为疑问语气)

9.A(A项为猜度语气)

10.B(B项为反问语气)

11.B(B项为推测语气)

12.A(A项为选择问句)

13.B(B项为反向递进)

14.B(B项中“安”作状语,其余三项中疑问代词“安”作宾语)

15.A(A项为感叹句)

16.ABD(三项相同,译为“为什么……呢”;C项“为”是助宾语“汝”前置)

17.D(D项作谓语)

18.A(A项为疑问语气,其余三项为反问语气)

19.D(D项作状语,其余项中“何”作宾语)

疑问代词篇9

(1)当陈述部分的主语是不定代词something,everything, anything, nothing时,疑问部分的主语用it,不能用they。例如:

Everything is all right,isn’t it?

(2)陈述部分用—body或—one构成的复合代词做主语时,疑问部分的主语可用he,也可用they。例如:

Everybody must try his best to serve the people, mustn’t he?

(3)陈述部分用不定代词each〔of〕做主语时,疑问部分的主语可以根据意思,用单数或复数人称代词。例如:

Each of the graduates was passed with a certificate, wasn’t he?

(4)陈述部分用不定代词one做主语时,疑问部分在英国通常用one做主语;在美国通常用he主语,在非正式场合也可用you做主语。例如:

One should love one’s country〔his country〕,shouldn’t one〔shouldn’t he?〕

(5)当陈述部分主语为指示代词this,that或these,those时,疑问部分的主语分别用it和they。例如:

These tools are very useful, aren’t they?

(6)陈述部分用不定代词none〔of+n.〕做主语时,疑问部分的主语应和of后的名词保持一致。例如:

None of the students went there, did they?

(7)陈述部分是主从复合句时,在一般情况下,疑问部分的主语应和主句的主语保持一致。例如:

She says〔that〕I did it,doesn’t she?

但当陈述部分的主语是I suppose, I think I guess I believe等结构时,疑问的部分应与从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保持一致。例如:

I suppose you want some place to sleep in tonight, don’t you?

若主句是否定结构,则要当作转移否定即对从句的否定来处理。例如:

I don’t think you can persuade him, can you?〔=I think you can’t persuade him,can you? 〕

在I am/feel sure+〔that〕从句结构中,情况也一样。例如:

I’m sure he is very tired, isn’t he?

(8)陈述部分的主语时从句、不定式、动名词或词组时,疑问部分的主语通常用it,例如:

Learning how to repair motors takes a long time, doesn’t it?

三、疑问部分和陈述部分的谓语动词不一致的特殊情况

(1)当陈述部分带有情态动词must表示“有必要”时,疑问部分用needn’t。例如:

You must go back right now, needn’t you?

当must表示“一定”、“想必”等推测意义时,疑问部分不用must,而要根据陈述部分的不定式结构〔即must以后的动词〕以及含义采用相依的动词形式。例如:

He must have been working here for more than 30 years, hasn’t he?

(2)当陈述部分谓语动词时have to+动词时,附加疑问句用do或者have都可以。

在英国,当表示习惯时,附加疑问句常用do;表示特定场合时,附加疑问句用have。在美国,普遍用动词do。例如:

These boys have to go to school every day, don’t they?

当分不清时习惯还是特定场合时,最好用do,这种用法在英国也逐渐普遍起来了。

(3)如果陈述部分是I’m的结构,疑问部分一般用aren’t I。例如:

I am very keen on sports, aren’t I?

当陈述部分是I am not结构时,疑问部分则用am I。例如:

I’m not stupid, am I?

(4)当陈述部分的谓语动词是wish时,疑问部分的谓语用may。例如:

I wish to shake hands with you may, I?

(5)陈述部分带有情态动词ought to 时,疑问部分在英国英语中用oughtn’t,在美国英语中常用shouldn’t。例如:

疑问代词篇10

把所给的陈述句变 为特殊疑问句。由于有很多同学答题时感到茫然,且错误率很高,故本

文将谈谈这种题目的解题方法。

一、选准疑问词 特殊疑问句共有两种基本结构:一)疑问词(或其修饰的主语)+谓

语+其它成份+? ;二)疑问词(或其修饰的词语)+一般疑问句+?。无论是哪一类特

殊疑问句,均以疑问词开头,故选准疑 问词是解答好对画线部分提问题目的关键。要想选

准疑问词,则必须首先弄清画线部分在句子中的成份,如对 主语部分提问,如果指人要用

who,若指物就用what;对表语提问情况比较复杂,若指物用what,若指人的身份 用who,

指人的职业用what;若为数量词,指年龄用howold,指时间用what time,指距离用how far,

指运算结 果用how much等;对谓语部分提问用what,且以do的适当形式替代谓语动词;

对宾语部分提问,若指人用whom 或who,若指物用what或which,若是介词的宾语(who

除外)可和介词一起提到句首;对定语提问,需要把替代 它的疑问词和它所修饰的词一起

提到句首,若问“谁的”用whose,若问“哪个(些)”用which或what,若问 “数量”用

how many(可数)或how much(不可数);若对状语部分提问,指时间用when(几点几分

用what t ime),指地点用where,指原因用why,指程度用how等等。

二、疑问句的语序 在选准疑问词之后,紧接着便要判定其后是用陈述句语序,还是用

一般疑问句语序。 如果是对主语部分提问,疑问词后要用陈述句语序,即把画线部分用疑

问词替代,再把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便 可,句子的其它部分不要作任何改动。如果画线部

分不是主语,疑问词后必须接倒装语序,也就是接原句的一 般疑问句形式。但要注意:一)

当原句里有动词be,助动词have(has),will,shall或情态动词can,may,must等 时,将它们移到

主语之前(疑问词之后)就成了一般疑问句;二)当原句里无上述词语时,应根据时态在主

语 之前加do(does)、did等助动词来构成一般疑问句,谓语动词用原形。

三、抄写剩余部分 在前两步做好之后,接着就是要把原句的剩余部分再抄写一遍,在

抄写过程中也不可 忽视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删去画线部分(若画线部分是谓语,应用do

的适当形式替代);二)要注意原句首 单词须改为小写形式(若原句首单词为人名、地名等

专有名词仍应大写);三)要把原句句号改为问号。

四、实例分析

1.His mother can speak English.

具体步骤:一)画线部分指人,疑问词用who;二)画线部分为主语,后仍用陈述句语

序;三)抄写剩余部 分can speak English,且把“.”改成“?”,即:Who can speak Englisk?

2.The children are flying their kites on the hill.

具体步骤:一)画线部分为谓语,疑问词用what;二)画线部分不是主语,判定接一

般疑问句语序,将ar e放在疑问词之后,主语之前;三)抄写剩余部分时应用doing代替画

线部分,注意大小写、标点符号的变动。 即: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 on the hill?

3.She has four lessons in the morning.

具体步骤:一)画线部分是数量词作定语,疑问词用how many,而且lessons应紧跟其

后;二)判定疑问词 后接一般疑问句语序,因是一般现在时,且主语为单数,故主语前加

助动词does,将谓语动词has还原成have; 三)抄写剩余部分,并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

即:Howmany lessons does she have in the morning?

五、注意特殊情况 当对日期、天气情况进行提问时,仅仅按照上面三个步骤是不够的,

这是因为特殊疑 问句的主语通常不再用原句的主语,习惯上应改为the date,the weather等,

疑问代词篇11

现在否定句的那一部分。关于否定的讨论还涉及到上述几类疑问句中带否定成分的动词和名词短语。本文主

要目的是:通过台湾话和官话的句法比较来探讨否定成分的历时发展。

本文研究的是仍在官话和台湾话的疑问句中使用的古汉语否定词,这些否定词中有七个存留在台湾话中

,两个存留在官话中。在台湾话里,所有的选择疑问句基本上是正反型的,这些句中使用“无(bo)、未(b

ue)、否(bo)、móu①(m)、fiào②(buai)、fò③(be)、mài④(mai)”这样

的一些否定词。在官话中, 疑问句的否定词只有“没”、“不”两种,其中有正反型“没,不+V/A+”和

“V/A+没”,不+V/A(A代表其他任何动词),有A不/没A型“有没有”、 “要不要”、“是不是”,还有

疑问语助词型“是吗”。在台湾话中,类似的疑问句形式更明确,它们运用各种各样的台湾话否定词,如正

反型“有抑无”、“有抑未”、“是否”、“欲抑fò③”、“爱抑mài④”;A不A型“是móu

①是”等。以下几个部分,首先讨论古汉语疑问句中的否定词,然后讨论并比较在台湾话和官话疑问句中否

定词的使用,阐明他们共时上的差异,从而说明一些有关词汇中和与句法压缩的历时观察结果。

2.古汉语的否定

在古汉语的各种句法和语义的语境中, 大约有20 个否定成分(chou 1961,Dobson 1966,Kenney 1964

under T.Y.Li)。虽然,在现代汉语的方言里,比如,台湾话和北京话里,无论是在疑问句中,还是在其他

类型的句子里,这些否定成分大部分都消失了。几组不同的否定成分出现的句型也是相互区别的(如陈述句

、祈使句、疑问句和等同判断句),而且,与这些否定词同现的词的词类都不同(如动词、名词),无论在

古汉语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是这样。例如,我们知道,在古汉语中,“勿”、“毋”用在命令句中,“

否”用在疑问句中,“非”用在等同判断句中。而在台湾话里,“móu①好”(m(h)o )用在命令句

中,“否”只能用在疑问句中。我们说一定的否定词只能用在一定类型的句子中,并不排除其他否定词出现

在同一类型的句子中的可能性。无论在古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里,尽管“否”只能用在疑问句中,但在疑问

句中还能出现其他否定词。

古汉语的20个否定词在现代汉语中减为有限的几个(在各种语境里),这一事实充分表明在大部分现代

汉语方言中存在着否定词中和的现象。这里我们选用疑问句来观察台湾话的7 个否定词和官话中的两个否定

词。根据台湾话和古汉语否定词的成员状况,以及疑问句类型的相似,我们可以假设,台湾话处于古汉语和

官话所代表的两个时期的过渡阶段,并且通过比较官话和台湾话各自否定词的多少,我们看到语言进一步发

展是通过否定词中和及其数量的减少实现的。

关于词汇中和以及句法压缩的假设,我1986年在有关台湾话的主要句子结构(非疑问句)以及官话历时

发展的文章里已论述过。在对官话和台湾话带否定词的疑问句进行句法比较的研究中,我认为我们对官话也

可以进行同样的考察。关于这个问题,另一不可忽视的考察是1961年由王士元先生作出的, 他认为, 语言

发展中发生的“相竞性变化”(competing changes)是词汇上的渐变, 其变化的结果是不同的词(可能)

留存在不同的方言中。

3.古汉语中的疑问句

现代汉语疑问句的类型从其古汉语的来源看,基本上有三种:带疑问词的疑问句、带疑问语助词的疑问

句和选择疑问句。正如我们所要讨论的,古汉语问句这三种类型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具有反诘性。下面是古

汉语中带有否定成分的各种疑问句的例子。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些例子中正反结构占着优势。

1、害huàn⑤害否?归宁父母。 《诗经》

2、招招舟子,人涉yǎng@⑥否? 《诗经》

疑问代词篇12

基金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资助项目“《老乞大》句法研究”,项目编号:1040-040814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3-0137-08

《老乞大》1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资料,“语言跟直讲体十分接近,比直讲体还要口语化,更能反映当时北方汉语口语的真实面貌”[1][P1]。《老乞大》在不同时代有四个版本,分别是:《原本老乞大》(1418—1450年)、《老乞大谚解》(1670年前后)、《老乞大新释》(1761年)和《重刊老乞大谚解》(1795年)。本文对其中的疑问句进行动态的对比研究,以期管窥汉语疑问句从14世纪到18世纪的演变之迹。为行文方便,以下分别简称为《原本》、《谚解》、《新释》和《重刊》。我们将《老乞大》中的疑问句按形式特征分为四类: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2

一、是非问句

四版本中是非问句累计共55例3,其中有疑而问的是非问句共41例,无疑而问的(反问句)是非问句14例。四版本基本一致的(包括个别词语不同,但句末语气词相同,基本上都用“么”;或句末均不用语气词)19例,约占是非疑问句总数的34.55%,不一致主要表现为:

1. 相同句义,不同版本均为是非问句,但句末语气词不同。此类情况累计共12例。

2. 相同句义,不同版本所用句类不同,有的是是非问句,有的是其他形式的疑问句,有的是陈述句,有的没有对应的句子。此类情况累计共24例。

1.1 句末使用语气词的是非问句

四版本是非问句句末语气词有“那、么、了、啊、也”五个,具体使用情况见表1。

可以看出,句末语气词“那”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最后完全消失,而“么”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曹广顺指出:句末语气词“那”,魏晋始现,直至元代仍广泛使用,明代以后走向了衰亡,取而代之的是“么”。[2](P161-169)但通过对《老乞大》四版本的考察(见表1),我们发现,代表元末语言的《原本》是非问句句末语气词“那”已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衰亡迹象。这可能与“那”和“么”在是非问句里面所表示的语气差异有关:“那”较直切,“么”较柔和。[3](P13)而在《老乞大》这种特殊题材的是非问句中,说话者更愿意选择表示商询语气的“么”。

另外,《原本》、《谚解》句末用“么”,《新释》、《重刊》相应句式用“啊”的1例。即:

(1)却是王大哥,多时不见,好么?好么?(《原本》《谚解》)

王大哥来了么?久违了,好啊?(《新释》《重刊》)

太田辰夫指出:清代出现的句末语气词“啊”由句末语气词“阿”和“呵”合成,所表语气很弱。[4](P339)这可能也是“啊”在《新释》、《重刊》是非问句中出现频率极低的主要原因。

在《原本》中,句末语气词“也”用于是非问句的仅1例(“了2”没有用例),但并非用在普通是非问句中,而是用在表反问的是非问句中,确认事态的变化。其他三版本中,与之对应的句式句末语气词均已改称“了”。即:

(2)阿的不李舍来也?(《原本》)

那个不是李舍来了?(《谚解》《新释》《重刊》)

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元代北方汉语中“了2”还没有完全成熟。

1.2 句末无语气词的是非问句

四版本中,是非疑问句句末不用句末语气词

的,《原本》6例,《谚解》7例,《新释》3例,《重刊》4例,四版本相应句式句末均无语气词的是非问句仅1例。

吕叔湘指出:是非问句在口语里可以单用语调来表示,但多数是非问句在句末加疑问语气词来表示,或兼用句中语气词。[5](P283)《老乞大》为数不多的无句末语气词是非问句中,有近一半使用了句中语气副词“敢”、“偏”等,从而使没有句末语气词的是非问句具有了更明显的商询或反问的语气。

二、特指问句

四版本指疑问句式累计共224例,其中有疑而问的特指疑问句式累计共153例,无疑而问的特指疑问句式71例。四版本基本一致的(疑问代词相同,句末语气词相同)119例,约占整个特指疑问句的53.13%。不一致主要表现为:

1. 相同句义,不同版本均为特指疑问句式,仅句末语气词不同的累计35例;仅疑问代词不同的累计13例;疑问代词、句末语气词均不相同的累计12例。

2. 相同句义,不同版本所用句类不同,有的是特指疑问句式,有的是陈述句,有的没有对应句子。此类情况共计45例。

2.1 疑问代词使用情况

四版本疑问代词的使用情况见表2。1

《老乞大》四版中询问人的疑问代词有两个:一个是“谁”,在句中用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另一个是“甚么”,在句中作定语。《老乞大》四版中询问处所的有“那里”、“那个”、“那些个”三个,“那里”、“那些个”在句中作宾语,“那个”在句中用作定语。例如:

(1)恁在东京城里那些个住?(《原本》)

你在辽东城里那些个住?(《谚解》)

你们在辽东城里那里住?(《新释》《重刊》)

“那里”询问处所于晚唐五代已有使用,“那些个”询问处所则是在元代才有的用法,现代则仍保留在了一些北方方言中。[6][P164]从例(1)我们可以看到:《原本》、《谚解》中的“那些个”,到《新释》、《重刊》中,均已被改成了通语中的“那里”。我们同时也调查了清代其他近五十部作品,未见一例“那些个”用来询问处所的用法。所以我们认为,《新释》、《重刊》中的这一改动应该是修订者为了保证教材语言的普适性而刻意为之。

《老乞大》四版中询问时间的除“几”、“多少”外,还有一个“多站”,共出现3次,且基本只出现在《新释》(3次)和《重刊》(2次)中。例如:

(2)你从几时离了王京?(《原本》《谚解》)

你多站从王京来的?(《新释》《重刊》)

明清时期白话小说中,用来询问时间的“多咱”使用比较普遍,仅《金瓶梅词话》中就有29例,《醒世姻缘传》中6例,但在我们所检阅的同时期近五十部白话作品中,“多站”仅5例,且均出自《新释》和

《重刊》中。因此,我们推测,《老乞大》中的“多站”即明清时期流行较广的“多咱”,由于编者的母语并非汉语,而“咱”又与“站”读音相近,因而误写成了“站”,这可能是学习者从入门到掌握汉语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反映。

《老乞大》四版中“怎”系疑问代词使用很多,主要有“怎么、怎生、怎的、怎么样”,用来询问事物、原因和情状方式。具体使用情况见表3(见下页)。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疑问代词“怎么”在《老乞大》四版本中都占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另外,“怎么”的句法位置灵活,既可用在动词前,询问原因、情状方式,也可用在动词后(这是现代汉语里没有的用法),相当于“做什么”。疑问代词“怎生”仅在《原本》和《谚解》中有所使用,且使用频率远远低于“怎么”,用来询问情状、方式,句中位置也比较灵活,但大多用在动词前,极个别可用在句末。“怎的”是在疑问代词“怎”后加上词尾“的”形成的,询问事由或情状,元明时期较为多见。但在《老乞大》四版本中仅《谚解》中出现了3例,其他三版本均未使用。即:

(3)怎生是撤签背念害?怎生是免帖?(《原本》)

怎的是撤签背念害?怎的是免帖?(《谚解》)

怎么样是撤签背念害?怎么样是免帖呢?(《新释》《重刊》)

(4)这般精土炕上怎生睡? (《原本》)

这般精土炕上怎的睡? (《谚解》)

这纯土炕上怎么睡? (《新释》《重刊》)

从上面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怎生”分别与“怎的”、“怎么样”、“怎么”相对应,这也正与“怎”系疑问代词的发展基本契合,即“怎么”出现最早(晚唐),直至现代汉语中都是一个高频疑问代词,“怎生”、“怎的”、“怎么样”虽然出现时间不一致,但因其用法、分布与早前的“怎么”基本重合,所以使用频率一直偏低。

2.2 句末语气词使用情况

四版本特指疑问句句末语气词有“呢”、“来”、“来着”等,具体使用情况见表4。

通过表1和表4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老乞大》特指疑问句句末语气词的使用不仅频率低,而且相对单一、集中,主要是句末语气词“呢”在《新释》中的使用。“呢”元明开始出现,清代以后广泛

运用,不过同为清代版本的《重刊》特指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呢”的使用却不及《新释》的五分之一,这应该也是其语言相对保守的一个反映。另外,四版本中句末语气词“么”基本功能和现代汉语

(书写形式为“吗”)一样,就是传疑。

四版本中,特指疑问句句末用“也”的3例,用“了”的4例。例如:

(5) 恁两个到这里多少时也?(《原本》)

你两个到这里多少时?(《谚解》《重刊》)

你两个到这里多少时了?(《新释》)

以上例中的“也”表示对事态变化的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2”。从用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直至元代,北方汉语中的“了2”仍未发育成熟。

四版本中语气词“里”、“啊”的使用也非常少,均出现在特指问句形式的反问句中。例如:

(6)钞呵与你好钞,买行货的那里将便与钞里?(《原本》)

银子与你好的,买货物的,那里便与见银?(《谚解》《重刊》)

银子与你好的。从来买货物的,那里便有现

银子呢?(《新释》)

例(6)中的“里”表达的并不是传疑,而是指明实事而略带夸张,《新释》中替换为“呢”的语言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时贤的观点,即清代以后“呢”已经部分吸收了“哩”的功能。[7][P302]

三、选择问句

四版本中的选择问句累计15例,根据选择枝的性质,我们又把选择问句分为一般选择问句和特殊选择问句两类。1

3.1 一般选择问句

一般选择问句可包括语气词、关联词和选择枝三项构成要素。《老乞大》一般选择问句累计11例,语气词、关联词具体使用情况见表5。

下面我们分别从语气词和关联词两个方面的使用情况加以讨论。

3.1.1 A,B式

此式的特点是并列选择的各项之间没有关联词,句末也没有语气词。《老乞大》四版本中这类选择问句仅2例,选择枝均为语义上有相对关系的形容词。

3.1.2 A(+语气词),B(+语气词)式

此式的特点是没有关联词,但选择枝后有语气词,《老乞大》四版本中共8例。其中,前一选择

枝后有语气词的5例,语气词是“那”、“么”;后一选择枝后有语气词的1例,语气词是“么”;每一个选择枝后都有语气词的2例,语气词是“么”、“啊”、“那”。例如:

(1)这契写时,一总写那,一个家分开著写?(《原本》)

这契写时,一总写么,分开着写?(《谚解》)

写这契,大家一总写么,分开写?(《新释》《重刊》)

(2)这三个伙伴是你亲眷么,与你同来的啊? (《新释》《重刊》)

(3)客人,你要南京的那,杭州的那,苏州的那?(《谚解》)

现代汉语中选择问句的结尾可用“呢”,但不能用“吗”,而在《老乞大》中,作为“吗”前身的“么”却可以出现在一般选择问句末尾。我们调查了其他五十部元明清时期的白话语料,均未发现“么”

出现在一般选择问句中的用例。我们推测,《谚解》、《新释》、《重刊》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和修订者的语言水平有关。明清时期语气词“么”在是非问句中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一般选择问句的选择枝与是非问句的表现形式基本一致,因此,这些母语不是汉语的修订者就把这种语法现象推而广之到了选择问句中。研究表明,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泛化”现象的出现非常普遍。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么”出现在一般选择问句中,不是当时语言现实的反映,而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在语言运用中“泛化”的结果。

3.1.3 关联词+A(+语气词),关联词+B(+语气词)

此类句式的特点是选择枝前有关联词,语气词可有可无。《老乞大》四版本中这类选择问句共

10例。其中,仅有关联词,整个句子无语气词的2例;既有关联词又有语气词的8例。关联词主要有“是”(单用3例)2、“还是”(2例)、“却”(单用2例)、“还”(单用1例)、“是……还是……”(2例)。语气词主要有“那”、“么”、“啊”、“呢”。例如:

(4)你这般学汉儿文书时,是你自心里学来,你的爷娘教你学来? (《谚解》)

(5)你这样学中国人的书,是你自己要去学来啊,还是你的父母教你去学的么? (《新释》《重刊》)

(6)这参是好那歹?(《原本》)

从表5和上面的分析和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老乞大》一般选择问句以关联词与语气词的配合使用最为常见。从四版本的对比看,《原本》中的一般选择问句语气词和关联词的使用相对单一,语气词仅“那”,关联词仅“是”。而且关联词的使用频率很低,仅占《原本》整个一般选择问句(11例)的18.2%。《谚解》中语气词的使用频率没有变化,但出现了新的语气词“么”,关联词的使用基本情况未变。到了《新释》、《重刊》中,不仅语气词的使用丰富了,从早期一枝独秀的“那”发展为“那”、“么”、“呢”、“啊”平分秋色(尤其是《新释》中);关联词的使用情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不仅出现了新的关联词“还是”、“却”、“还”,还出现了“是……还是……”配合使用的情况。《老乞大》四版本选择问句的发展变化表明,一般选择问句均以选择枝后出现语气词为主,而且语气词越来越丰富;同时,关联词的使用频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且种类也越来越丰富。有学者指出,一般选择问句是否带有语气词,与文献的文白程度、选择问句本身的句式特点有一定关系。不带语气词的一般选择问句,其选择枝一般都是简单句子形式或单、双音节词语的并列式,而带有语气词的选择枝,其所处的句子的结构形式上往往较为复杂,句子音节数目较多。[7](P460)但据我们考察,《老乞大》四版中选择枝带语气词的句子则多为简单形式,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文献的文白程度无关,而与文献的题材有关。《老乞大》是一部以经商活动为主题的教材,多用征询语气是商业活动的一大语用特点,即使是选择问句,句末加上语气词后,其语气就会变得更加温和,因此《老乞大》四版本虽然历经时代的变化,但一般选择问句仍然都保留了这一语言特色,当然具体语气词还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着变化。

3.2 特殊选择问句

特殊选择问句式指前一选择枝有确定的内容,后一选择枝则是疑问代词“怎么”、“什么”,是开放性的;前一选择枝一般有否定词。这类选择问句通常带有较强的反诘意味,但从句子形式上来看,则仍应是选择问句。《老乞大》中这类选择问句共4例(如果考虑到语气词的异同,则为5例)。例如:

(7)你高丽田地里无井那,怎么?(《原本》)

你高丽地面里没井阿,怎么?(《谚解》)

(8)俺不打火,喝风那什么?(《原本》)

此类句式大多出现在《原本》中,《谚解》本只保留了其中的一部分,到《新释》、《重刊》中均已被其他句式所替代。关于这类句式,前辈时贤论述较多1,大都认为此类句式在宋代共同语中消失之后,在元代又重新出现,一方面可能和方言与共同语的此消彼长相关,另一方面可能也与语言接触有关。

四、反复问句

反复问句也称正反选择问句,是一种特殊的选择问句,“一般的选择问句要对方在X与Y直接选择一项作为回答,反复问句则是让人在X与非X里选择一项作为回答”[8](P10)。因此,学界在研究选择问句时经常把反复问句与一般选择问句(即本文的选择问句)并列起来进行研究。

《老乞大》中反复问句累计16例2,有两种基本形式:VP-PRT-Neg和VP-Neg-VP(PRT:语气词;Neg:否定词)。《老乞大》四版本中否定词和语气词的具体使用情况见表6(见下页)。下面我们对《老乞大》中两种基本形式分别加以讨论。

4.1 VP-PRT-Neg式

《老乞大》该式累计8例,其中否定词为“不曾”的4例,否定词为“没/无”的4例。7例中动词与否定词之间大都有起延缓语气作用的语气词(尤其是《原本》,无一例外),语气词分别是“那、阿、也那、么”等,其中还出现了“疑问副词‘可’-

VP-Neg”(1例)的用法。例如:

(1)主人家,饼了也那不曾? (《原本》)

主人家,饼有了不曾? (《谚解》)

主人家,饽饽有了么不曾? (《新释》)

主人家,饽饽有了不曾? (《重刊》)

有学者指出,反复问句VP-PRT-Neg式“在宋代禅宗语录中还时能见到,但元明以后消失,可见是带有一定时地特征的语法形式”[7][P467]。学界普遍认为,《原本》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元代北方汉语的情况。因此,无论是从时间还是地域上看,《原本》的反复问句VP-PRT-Neg式都不符合上述规律,我们猜测,这可能还是和题材相关,和反复问句VP-PRT-Neg式的语用特点有关。

4.2 VP-Neg-VP式

《老乞大》该式累计12例,具体结构形式有“V-Neg-V”(5例)、“A-Neg-A”(1例)、“VO-Neg-V”(4例)、“VO-Neg-VO”(2例)。否定词为“不、没”,有些句子“VP”与“Neg-VP”之间及句末有语气词(“啊、那、呢、么”),另外还有1例“VP”与“Neg-VP”之间出现了关联词。例如:

(2)那朋友如今赶的上啊,赶不上啊?(《新释》)

那朋友如今赶上赶不上啊?(《重刊》)

(3)有辘轳没有?1(《新释》《重刊》)

从上面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充当VP的成分大多比较复杂,光杆动词形式的较少(仅“有”、“打”2个),其他多为述补结构、状中结构。

余 论

《老乞大》四版本中的疑问句以特指疑问句为最多,其次是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相对较少。是非问句以使用句末语气词最为常见,其中句末语气词“么”占绝对优势;特指疑问句疑问代词比较丰富,四版本同一询问对象所使用的疑问代词大体一致,句末语气词的使用相对简单且频率很低;选择问句四版本都是以带有语气词和关联词的句式为主,但语气词和关联词的种类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丰富了;反复问句中“VP-PRT-Neg”和“VP-Neg-VP”势均力敌,句中语气词常见,尤其是《原本》,无一例外,《新释》中,不仅句中出现语气词,句末出现语气词的用法也相对较多。

通过四个版本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在探讨《老乞大》四版本语言的发展变化以及某些特殊语言现象(主要是与同期语言表现形式相抵牾现象)的产生原因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因时代变化而引起的词汇兴替、蒙汉语言接触、第二语言习得者的偏误等相关因素,可能也需要从语用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其作为口语教材所需的普适性及课文内容的特殊性。

参 考 文 献

[1] 李泰洙. 《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2] 曹广顺. 近代汉语助词[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3] 李崇兴,祖生利,丁勇. 元代汉语语法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 太田辰夫. 汉语史通考,江蓝生,白维国译[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5]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疑问代词篇13

“什么”在口语交际中能起否定作用,早在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一书中就有体现。后来,许多语言工作者出于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什么”的否定用法作了细致、深入的研究。

关于“什么”在言语交际中起否定作用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上世纪初到上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对“什么”否定用法的研究散见于各论著对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研究中,基本只停留在从意义角度出发,以分类为目的的层面。如王力(1944)、丁声树(1961)、赵元任(1979)、吕叔湘(1980)、王松茂(1983)等,其中邵敬敏、赵秀凤(1989)对“什么”的非疑问用法作了全面的研究,他们将“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分为全指、例指、承指、借指、虚指、否定、反诘和独用等八类。第二阶段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这一阶段出现了一批关于“什么”否定用法的研究专文,研究进入了专题阶段。这些专文将形式与意义结合起来对“什么”的否定用法进行分类,并开始从语义、语用、历时溯源等诸多角度对某一格式进行深入研究。如:邵敬敏(1989)、李一平(1996)、寿永明(2002)、王海峰(2003)、肖任飞(2006)等。但这些专文大部分集中在对“V什么(X)”这一格式的探讨上,对其他格式研究甚少。

前人的研究成果加深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料,同时也存在几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前人的研究较多关注虚指、任指等方面的非疑问用法,对否定用法的研究都是与其他用法放在一起泛谈,专门对否定用法作详尽研究的极少,且大部分都是语义层面的研究。第二,已有研究对“什么”否定用法的格式描写是列举性的,虽然归纳了否定用法出现的句法环境甚至格式,但归纳有疏漏之处,且对各种格式具体的使用条件未作详细描写。第三,对“什么”否定用法的由来意见分歧较大,吕叔湘(1980)、邵敬敏(1989)等认为疑问代词本身存在否定用法,丁声树(1961)、王松茂(1983)、刘月华(2001)认为是疑问代词的反问用法带来了否定,并不是疑问代词本身具有否定用法。李一平(1996)认为否定用法是从一般的反诘句中发展蜕变出来的。朱锡明(2005)认为“什么”的否定用法是由“X什么Y”整体结构式带来的。本文以生成语法的理论对“什么”的否定功能由来进行阐述。第四,几乎没有学者对英语疑问代词“what”的否定用法进行研究。第五,几乎没有研究对“什么”否定结构中的“什么”和“what”所扮演的句法成分进行探讨。

本研究将针对以上五点问题对汉英疑问代词“什么”和“what”的否定用法进行句法方面的详细研究。文章第一部分探讨“什么”的疑问功能产生的机制,第二、第三部分分别对汉语“什么”和英语“what”的否定用法所处的句法环境作系统的归类和分析,第四部分以新的视角即“否定量化”和“否定副词”的概念分析英汉“what”和“什么”表否定时的句法成分,最后一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二、“什么”否定功能产生的机制

疑问代词不是否定词,不能直接用来表示否定的意义,从语义层面来分析,其本身也并不含有否定义,因此,疑问代词的否定用法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见的一般否定(即汉语中的“不”“否”或英语中的“not”“no”)。事实上,这种用法同疑问代词的基本用法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疑问代词的否定用法从它的询问作用发展演变而来,尤其与反问句关系密切。范晓(2003)认为,“疑问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是问话人想要知道的新信息,也是问话人希望听话人给予回答的部分,因此它是疑问句中的最为重要的部分,成为特指问句里的焦点”。所以,一般认为,疑问代词在句中往往充当焦点,也就是说疑问代词往往是焦点标记。徐杰(2001)主张疑问代词在词库中除规定要带有〔+F〕“焦点标记”外,还要带有〔+Q〕“疑问标记”。由于反问句与一般疑问句在形式上基本相同,本来作为全句焦点的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承担负载新信息的职责。但由于反问句是表达否定作用的无疑而问,没有任何新信息存在,所有信息对发问人而言都是已知的。因此,作为全句焦点的疑问代词在无新信息可承载的情况下,会临时承受反问句所拥有的部分否定信息来作为补偿。

(1)有什么好看的?

例(1)中,“什么”不指称任何事物,不承载任何疑问信息,根据言语交际的简约性原则,在不影响语义表达的前提下,人们倾向于用最简便的方式进行交流,无用的语言成分不应出现,因此,“什么”在句子中的合法性地位受到影响。但由于“什么”虽然失去了疑问功能,但仍是句子的焦点,作为一种补偿,反问句让渡了部分否定信息给“什么”,由此,疑问代词“什么”在反问句中获得了否定功能。

总而言之,疑问句疑问程度的减弱和消失,使其具备了向非疑问功能迁移的一种条件。其中反问句(或称反诘句)是疑问代词“什么”的疑问用法向否定用法过渡最重要的形式,也是“什么”的否定用法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随着时间的发展,疑问代词“什么”表达否定功能的句法环境也愈加多踊,下文将对此作详细描述。

三、“什么”的否定用法所处的句法环境

(一)V什么X(的)

其中“V”代表汉语中的谓词性成分,即动词性成分和形容词性成分。“X”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X”缺省,即表现为“V什么”。如:

(2)我们的生意好,怕什么!

当“V”为动词性成分时,“V”一般是光杆动词。且“V”多数是不带宾语的动词,也有少数是心理感觉动词,如例(2)。

有时候,出现在该格式中“V”这一位置的还可以是叹词、副词等各类词。如:

(3)到婶娘在那唉声叹气,我叔不禁上了火:“我说你唉什么呢?”

有时,“V什么”中间插入“个”,构成“V个什么”。如:

(4)你们俩争个什么。

2.X=V,即表现为“V什么V”。如:

(5)看什么看,找打呢。

“V什么V”中“V”的句法特点与“V什么”中“V”的句法特点基本相同,但“V什么V”中的“V”主要由单音节的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前“V”为说话人要否定的对象,往往承接或引用前面语境中的内容;后“V”为顺承前“V”而粘连的字形相同的词。

“V什么V”和“V什么”的语义类似,都为“别V”或“不要V”。表面上看来,后“V”无论是从句法上还是从语义上,都像多余成分。但后“V”的存在有其独特的语用价值――加重不满语气,起强调、加重语气的作用。因此,“V什么V”一般用于口语,语调短促有力,语气强烈。也因此,“V什么V”中的“V”一般须为单音节词,双音节、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很少。因为双音节或多音节会使整个格式的长度增加,使得短促有力的语调难以形成,起不到应有的表达效果。

此外,“V什么V”的前“V”可受状语修饰,后“V”不可以。如:

(6)你还装什么装,坦白交待吧!

可见“V什么V”结构紧凑,具有相对的封闭性,一般不能随意插入其他词或任意扩展。这就使得“V什么V”不会像“V什么”那样具有疑问、否定同形异构的情况,即“V什么V”是一个表否定的特有结构。

3.“X”为“NP”,即表现为“V什么NP”,分为三种情况:

1)“V”和“NP”构成动宾关系,用“V什么O”表示。如:

(7)你说呀,装什么哑巴。

2)“V”和“NP”不构成动宾关系,即“V什么NP”去掉“什么”后,“V”和“NP”不构成直接句法关系。最常见的句式是“V(个)什么劲(儿)”。如:

(8)你到这个年纪竟一事无成,还活个什么劲儿。

3)复合词中间插入“什么”

可能是受“V什么O”句式强大的类推作用的影响,一些双音节动宾式离合词中间也可插入“什么”表示否定。例如:

(9)我告诉你,在这儿也轮不上你,你插什么嘴?

“V什么NP”还有以下三种变体:

1)“V个什么NP”。如:

(10)我当老婆的都不嫌,外人捣个什么乱哪?

2)“V的什么NP”。如:

(11)大门敞着,他人不知哪去了?他这是替我看的什么房子?

3)“V的是什么NP”。如:

(12)到处是臭虫咬的,这到底睡的是什么觉?

4.“X”为“VP”或“A”,即表现为“V什么VP/A(的)”,此时“V”通常为“有、算、叫”等关系动词。例如:

(13)不就是一科长嘛,有什么可喜!

(14)你别拿我开心了,我算什么杰出?

其中“有什么X(的)”是在“什么”否定用法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句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X”为形容词性成分,构成“有什么A(的)”(“A”代表形容词)。如:

(15)这年月,上不上学有什么要紧!

“有什么A(的)”用以否定某事某物具有“A”这种性质或状态,相当于一个否定性陈述,意思是“不A”。如例(15)中的“上不上学有什么要紧”义为“上不上学不要紧”。

2)“X”为名词性成分,即“有什么NP”。“NP”一般为“资格、出息、身份、威信、良心、尊严、福气”一类的双音节抽象名词。如:

(16)没有我的命令,你有什么权利叫她走呢?

“有什么NP”用以否定“NP”的存在,即“没有NP”。如“有什么能耐呀”义为“没有能耐”。

3)“X”为动词性成分,常构成以下两种表达式:

a.“有什么(可/好/值得)V(的)”(“V”表示动词)。如:

(17)一个这样的职务有什么值得庆贺!

“有什么(可/好/值得)V(的)”表示“没有必要X、不值得X”。该式通过否定实施某一动作行为的价值和必要性来表达禁止、劝阻等祈使义,相当于“别X、不要X、不用X”。

b.“有什么+不+能愿动词+(的)”。如:

(18)我原本就想拼了,有什么不敢的呢?

4)口语中还常出现“有什么呀”和“这/那有什么(的/呀)”,义为“(这/那)没什么”,表示对某种现象或某种说法无所谓或不屑。如:

(19)考就考呗,有什么呀?

(二)什么+X(的)

1.“X”为引语(所谓引语是指说话人引用的别人、上文的话语或话语的一部分,话语既可以是引用者听到的话,也可以是引用者看到的内容),即表现为“什么+引语”。例如:

(20)什么“永不再嫁”,难道离了婚还要作他的牺牲品?

也可以用“叫”引出引语。如:

(21)什么叫差不多了!

2.“X”为“X不X”形式,即表现为“什么X不X(的)”。“什么X不X(的)”中的“X”非常自由,可以是词,词性不受限。如:

(22)什么价不价,赏他们几两工钱就是了。(“X”为“NP”)

(23)我那点经验叫我明白了些,什么爱不爱的,反正男人都不可靠。(“X”为“V”)

(24)什么母女不母女,什么体面不体面,钱是无情的。(“X”为“A”)

“X”也可以是短语,当“X”为动宾短语时,“什么X不X(的)”有多种排列形式:“什么VO不VO(的)”“什么VO不V(的)”“什么V不VO(的)”。如:

(25)――我们现在去打球吧!

――什么打球不打球的,现在没工夫!

(26)什么闹日本鬼子不闹的,反正咱们得过咱们的节!

(27)你还什么喜欢不喜欢摄影的,哼,所谓摄影不过是我在艰难之中捕捉的一个幻影。

“X”虽然很自由,但必须是别人或上文话语中出现过的,或者可以概括上文提到的事情。

3.“X”为“NP”,即表现为“什么NP”。如:

(28)什么记性!

(29)什么医院,连个小病都看不好。

吕叔湘(1985)认为,能出现在“什么NP”中的“NP”,其语义是很专一的,即名词本身含有某种德性。另外,“什么东西”“什么玩艺儿”“什么话”也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句子。

(30)凭那个打不死的校长,什么东西,敢开除赵子曰,赵铁牛,笑话!

(31)小小个东洋留学生,人模狗样的竟自把个地道英国硕士给压下去,什么玩艺!

(32)什么话,咱家自个的车。

4.“X”为语气助词,如“呀”“啊”等。即表现为“什么呀”等。如:

(33)女孩儿:什么呀,您可真不着四六儿。

“什么”还可加上语气词“呀”表示否定,“什么呀”作为独立语,用于句首,表示对对方话语的否定。

四、英语中“what”的否定用法

英语“what”的否定用法的表F形式和语义远不如汉语“什么”多样和丰富,且对语境的依赖性较大,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英语中动词前加能愿动词用来表示否定的句义。如:

(34)What can I say? You’ve already made the final decision without me.

(35)What else would I tell you? You know everything.

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估价等意义的动词。能愿动词仅仅表示一种意愿或可能,具体的动作行为尚未实施,“什么”所否定的重点在于句中的能愿动词而不在其他动词上面。

(二)与汉语“什么”否定形式中的“V什么”相类似,英语里用“what…for”的结构来表达,表示“别X、不要X”。如:

(36)What are you crying for?He’s not worth it.

例(36)义为“哭什么?他不值得”。“哭什么”的内在含义其实是“别哭”。

(三)短语或插入语,通常以“what”“so what”形式独立出现,相当于汉语中的“什么呀”。如:

(37)Monica:Joey,stop hitting on her!It's her wedding day!

Joey:What,like there's a rule or something?

“so what”是英语中的插入语,对应汉语里的“那又怎样”,带有反问的意味。

五、“什么”和“what”在否定句式中成分的探讨――否定量词

本文第二部分详细地描述了“什么”和“what”否定用法出现的句法环境及格式,在这些句法环境下,“什么”和“what”扮演着什么样的成分呢?本部分对此进行探讨。

由上文我们得出否定用法是从一般的反诘句中发展蜕变出来的,即疑问代词“什么”是在反诘句中获得了否定功能。“What”的反问句和疑问句在句式结构上是相同的,但两者的成分构成迥然不同。试比较:

a.What can I say?

b.What can I say? You’ve already made the final decision without me.

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句a是“what”的疑问句,义为“我可以说些什么?”,是有疑而问,“what”代替的是未知的部分;句b是一个表达否定的反问句,义为“我还能说什么?”,虽然也提出问题,但不要求别人回答,而且就发问者来说,本来就没有疑问。“what”在句a与句b中形似而质不同。

张杰(2010)指出,疑问句一般可以和称为它的前提的陈述句相对应。这种陈述句以不定的词语,如“something”,来替代“wh”成分,所以句a就有对应的前提,即“I can say something”。

鉴于“wh”疑问句中“wh”成分的不定指代功能,英语“wh”成分可以分解成“wh”和不定成分“ind”,其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

这里的OP[Q]为疑问算符,对同标的不定成分“ind”进行约束,并组成“算符――变量”关系。

“Wh”反问句是“无疑而问”的问句,含有极性对立的断言,字面上表肯定的为否定,表否定的为肯定。其中的“wh”成分不是疑问代词,而是带有否定语力的否定量词,句b表示否定含义:“I can say nothing.”

“what”反问句中的“what”成分与“what”疑问句中的“what”成分不同,前者包含一个“N”否定算符。由于否定算符约束与之同标的不定成分“ind”,所以反问句中的“what”成分具有否定量词的功效。“What”反问句中“what”成分的内部结构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疑问句和反问句中的“what”的内部成分是截然不同的,反问句中的“what”相当于一个否定量词,句b中的“what can I say”相当于“Little can I say”。

我们可以发现,“wh”反问句与否定倒装具有相同的投射结构。

这里的PolP为极性短语投射。功能词Pol包含[N]否定特征。“Wh”反问句中的“what”成分为否定量词,也包含[N]否定特征。处于探头地位的Pol吸引“wh”成分否定量词,二者的[N]否定特征进行一致核查,于是,“wh”成分移到Spec-PolP句首位置。反问句b的特征核查可由树形图4示意。

以上是“what”在表否定的反问句中的成分分析,我们发现“what”在反问句中相当于一个否定量词,与否定倒装具有相同的投射结构,可以用“little”等来替代。那么,汉语中表否定的反诘句中的“什么”的句法成分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否定量词呢?

上文例(16)“没有我的命令,你有什么权利叫她走呢?”是一个反问句,说话者想表达的意思是“你没有权利叫她走”,比较这两句话,可以看出“什么”就相当于否定副词“没”,相当于英语中的“not”。

六、结语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汉语“什么”的否定用法所处的句法环境复杂多样,英语“what”的否定用法所处的结构相对比较单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反问句。“什么”的否定功能来源于反问句,反问句也是现代汉语“什么”的否定用法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即“否定量词”的概念分析了“what”在反问句中的句法成分,分析发现,“what”的反问句的结构与否定倒装句具有相同的投射结构,因此,表达否定含义的反问句中的“what”实则与“little”等否定量词具有可替换性,得出了“what”可以归属于否定量词这一句法成分。

本文通过对比英汉语反问句中“什么”的句法成分,得出了英语中的“what”属于否定量词,汉语中的“什么”属于否定副词。本文没有对汉语中的“什么”从疑问代词消解为否定副词的内部机制进行句法推导;“什么”在其他格式中所扮演的句法成分也有待分析。这些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Lyons,John.Semantics II[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2]McCawley,James.Remarks on the Syntax of Mandarin Yes-No Questions[J].Journal of East Asian Languages,1994.

[3]郭继慰.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J].中国语文,1977,(2).

[4]李一平.“什么”表否定和贬斥的用法[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5]李宇明.疑问标记的复用及疑问功能的衰变[J].中国语文,1997,(2).

[6]刘睿研.“什么”的否定用法及其使用条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吕叔湘.疑问・否定・肯定[J].中国语文,1985,(4).

[8]寿永明.疑问代词的否定用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9]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第1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0]邵敬敏,赵秀凤.“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11]唐燕玲,石毓智.语法结构与功能衍生――形成英汉疑问代词衍生用法异同的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7).

[12]徐盛桓.疑问句探询功能的迁移[J].中国语文,1999,(1).

[13]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14]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5]张杰.英语“WH”反问句与“WH”疑问句句法对比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