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产品市场调查报告实用13篇

智能产品市场调查报告

篇1

得益于谷歌的号召力及Android的开源特性,Android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诸多手机品牌厂商的青睐,其中不乏老牌厂商摩托罗拉、三星、LG等品牌,HTC这一新锐品牌更是成为了Android开辟市场的先锋战士,随后,国产品牌如华为、中兴、酷派等也投向了Android的怀抱。ZDC认为,除了Android系统的技术及操作优势,能够获得诸多品牌的支持是谷歌Android能够快速成长的另一大原因。

(图)众多品牌的支持是Android成长的一大支撑点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Android手机用户的使用特征及非Android手机用户近期购买Android智能手机的意愿,进行了此次有奖调查。调查问卷在ZOL首页及新浪微博挂出,从9月3日至9月12日,历时10天,共回收问卷2391份,通过对IP地址、注册邮箱、答题完整度等信息的过滤和筛选,共得到有效问卷2323份,问卷有效率为97.2%。基于这些第一手调查数据,ZDC撰写了《2011年中国Android手机用户调查研究报告》,以期能够为市场各方提供参考依据及策略支持。

本次调查形成的调查研究报告共分为三部分,《2011年Android手机用户购买行为研究报告》为一,对Android手机用户的购买行为进行了深度解析。《2011年Android手机用户使用行为研究报告》为二,内容以Android手机用户的使用及上网行为为主。《2011年非Android手机用户购买行为研究报告》为三,从购买意愿、购买倾向等方面剖析非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即将发生的购买行为。

报告关键数据:

由于Android智能手机支持的厂商多、产品丰富、产品铺货广,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用户需求,因此,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在年龄、学历、职业、所处地区等方面没有明显趋向。

54.7%的参与调查者表示目前正在使用Android智能手机,近期打算购买Android手机的用户比例达到40.6%。

94.5%的用户使用Android智能手机时间不足一年。

59.5%的用户因为Android手机应用、软件丰富而选择购买。

摩托罗拉、HTC是Android用户使用最集中的两大品牌,所占比例分别为27.3%、25.1%。

通过实体店渠道购买Android智能手机仍为用户的主流选择,占比47.4%,其次为网络渠道,所占比例为38.8%。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用户购买Android手机的渠道存在明显差异,购买不同品牌Android手机的用户购买渠道也存在显著差别。

通过实体店购买Android手机的用户选择以水货市场为主,占比42.1%。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用户在实体店的购买渠道上差异明显。

通过网络渠道购买Android手机的用户主要通过淘宝店铺购买,占比54.7%。

通过运营商营业厅够买Android手机的用户以中国电信运营商为主,占比58.4%,且通过运营商营业厅购买合约机的用户为主流,占比均在75%以上。

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所用机型价格以2001-3000元为主,占比41.0%。

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所用机型外观设计以直板触摸屏为主,占比87.2%,外观颜色以黑色系为主。不同性别用户在Android手机外观色系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

第2页: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比例

二、用户使用/购买Android智能手机基本情况研究

1、Android智能手机使用比例

五成以上参与调查者正在使用Android智能手机

ZDC调查结果显示,在整个手机市场环境的烘托下,目前正在使用Android智能手机的用户比例高达54.7%,与ZDC每月监测的Android智能操作系统的用户关注度较为接近。而表示近期打算购买Android智能手机的用户比例也达到40.6%。可见,Android正处于明显的上升通道中。

(图)你是否正在使用/打算购买Android智能手机?

2、使用Android手机的时间长度

九成以上用户使用Android智能手机时间不足一年

ZDC调查数据显示,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接触Android的时间均相对较短,这跟Android平台的发展历程直接相关。用户使用Android智能手机的时间以6-12个月为主,占比40.1%,其次为3-6个月,用户比例近三成,使用Android智能手机时间不足3个月的用户比例较大,为25.2%。而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用户比例仅为5.5%。

(图)您使用Android手机多长时间了?

3、用户选择Android智能手机的原因

应用、软件丰富为用户选择Android智能手机的主要原因

Symbian的没落除了归因于系统老旧、不适应时展外,主要是由于其应用程序的匮乏。ZDC调查数据显示,用户购买Android智能手机的主要原因就是Android应用、软件丰富,占比近六成。其次为大势所趋、时代潮流,可见,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一个操作系统平台能不能受到用户的欢迎除了要有足够多的应用软件外,还要能够代表时展的步伐,引领潮流。

(图)您当初选择Android智能手机的原因是什么?

第3页:用户所用Android智能手机品牌分布

4、用户所使用的Android智能手机品牌分布

用户所用Android手机品牌以摩托罗拉、HTC、三星为主,国产品牌开始崛起

最早加入谷歌Android手机开放联盟的三剑客摩托罗拉、HTC、三星在Android智能手机领域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地位。ZDC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正在使用Android智能手机的用户中,使用这三大品牌的用户比例最大,其中摩托罗拉用户占据27.3%的比例,HTC稍逊一筹,占比25.1%。三星与二者存在一定差距,用户比例为15.8%。

值得关注的是,加入了Android阵营的国产品牌也在Android智能手机领域开始树立起自己的旗帜,使用华为、中兴两大品牌的用户比例分别达到10.6%、8.5%,成为Android智能手机市场上第四、第五大品牌。

(图)您所使用的Android手机的原因是?

Android智能手机市场,国外品牌占据绝对优势

ZDC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8月中国Android智能手机市场上,国内外品牌阵营泾渭分明,其中HTC以26.4%的关注比例位居榜首,三星以25.5%的关注比例居亚军,摩托罗拉获得20.3%的关注比例。索尼爱立信尽管排在第四位,但关注比例与三剑客差距悬殊。三剑客累计占据七成以上的关注比例,优势显著。

中国Android智能手机市场上,国内外品牌阵营泾渭分明。前五大品牌中,仅魅族一家国产品牌以4.0%的关注比例跻身其列。第六至第十位中,国产品牌占据四个席位。但整体来看,国产品牌尽管占据的席位与国外品牌相当,但获得的关注比例却不能与国外品牌阵营同日而语。

(图) 2011年8月中国Android智能手机市场品牌关注比例

第4页:用户购买Android手机渠道分析一

三、用户购买Android智能手机习惯解析

(一)用户购买Android智能手机的渠道选择

1、用户购买Android智能手机的渠道

实体店为用户购买Android智能手机的主要渠道

ZDC调查结果显示,实体店仍是用户购买Android智能手机的主流渠道,所占比例为47.4%,其次为通过网上渠道购买者,比例达到38.8%。随着运营商在智能手机市场力量的增强,通过三大运营商营业厅购买Android机型的用户较以往也出现明显增长,达到13.1%。

尽管目前实体店仍为用户购买Android手机的主流渠道,但随着B2C、C2C电子商务渠道的发展和完善,ZDC认为,通过网络渠道购机的用户比例将呈上升趋势。

(图)您是通过什么渠道购买的Android手机?

购买不同品牌Android智能手机的用户的购买渠道存在明显差异

ZDC调查数据显示,使用比例居前五的五大Android智能手机品牌用户在购买该品牌Android机型时购买渠道存在显著差异。

摩托罗拉、HTC、三星三大品牌用户主要通过实体店渠道购买,所占比例均在50%以上,其中HTC最高,达到63.9%,而使用华为、中兴两大国产品牌的用户主要通过运营商营业厅渠道来购买,所占比例分别为51.9%、47.7%。

不容忽视的是,五大品牌用户中,通过网上渠道购买产品的用户比例也为数不少,所占比例均在三成以上。可见,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长,可供用户选择的购买渠道也日益多样化,且呈分散趋势。

(图)使用不同品牌Android手机的用户的购买渠道对比

第5页:用户购买Android手机渠道分析二

不同性别用户购买Android手机渠道存在一定差异

ZDC调查数据显示,不同性别用户在Android智能手机的购买渠道上存在一定差异。整体来看,男性与女性用户均以实体店为主要购买渠道,网上渠道居其次。但从具体数据来看,女性用户中通过实体店购买Android智能手机的比例达到62.5%,较男性用户高出15.4%。

男性用户通过网上渠道购买Android手机的比例为39.4%,较女性用户高12.3个百分点。另外,男性用户通过三大运营商营业厅购买Android手机的比例较女性也高出3个百分点。

(图)不同性别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的购买渠道对比

不同年龄用户购买Android手机渠道存在明显差异

ZDC调查数据显示,Android手机用户的购买渠道除了不同性别用户存在一定差异外,不同年龄用户的购买渠道也存在明显的差异。18岁以下及45岁以上的低龄及高龄用户更加倾向于到实体店购买Android手机,所占比例分别为62.7%、58.4%,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用户。

18-35岁的用户群体购买Android手机的渠道尽管相对而言也以实体店为主,但此年龄段用户通过网上渠道购买的比例却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用户。

(图)不同年龄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的购买渠道对比

整体来看,随着购买渠道的多样化,尤其是随着网络购买渠道的发展与完善,通过传统渠道购买产品的用户比例将呈下降趋势,而通过各种新兴渠道购买产品的用户群体将逐步扩大,用户购买渠道整体将呈分散化趋势。

第6页:实体店购买渠道分析

2、实体店购买渠道分析

水货市场为通过实体店购买Android手机的用户的主流选择

ZDC调查结果显示,在47.4%的通过实体店购买Android手机的用户中,42.1%的用户选择的是通过水货市场来购买,产品以摩托罗拉、HTC、三星三大品牌为主。这是由这些品牌行货、水货较大的价格差价造成的。

IT电子产品卖场及手机品牌专卖店是用户的第二和第三大选择,所占比例分别为17.4%、14.9%,通过其他实体店购买Android手机的用户比例均不足10%。尤其是通过传统的中复、迪信通等手机专营店来购买Android手机的用户比例最低,仅为6.2%。

(图)您是通过哪类实体店购买的Android手机?

42.9%的男性用户更倾向于通过水货渠道购买Android手机

ZDC调查数据显示,男性用户更倾向于通过水货市场来购买Android手机,比例达到42.9%,而女性用户中仅有18.0%的比例通过水货渠道购买。整体来看,女性用户购买Android手机的渠道更加分散,相对来看,通过IT电子产品卖场购买的比例稍大,为24.2%。

除了水货渠道,男性用户通过IT电子产品卖场与手机品牌专卖店购买Android手机的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17.8%、14.7%。通过国美、苏宁等3C买成购买Android手机为女性用户的第二选择,占比21.2%。

(图)不同性别用户通过实体店购买Android智能手机的具体选择

25岁以下年轻用户更倾向于通过水货渠道购买Android手机

ZDC调查结果显示,18岁以下、18-25岁用户更加倾向于通过水货渠道购买Android手机,所占比例分别为50.0%、44.4%,高于其他年龄段用户。45岁以上用户则更加倾向于通过手机品牌专卖店来购买Android手机,占比36.4%,其次为国美、苏宁等3C卖场。26-45岁的用户中,尽管也是以水货渠道为主,但各类购买渠道分布相对分散。

(图)不同年龄段用户通过实体店购买Android智能手机的具体选择

第7页:网上及运营商营业厅购买渠道分析

3、网络购买渠道分析

淘宝数码网店/店铺为通过网络渠道购买Android手机的用户的主流选择

ZDC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网络渠道购买Android手机的用户中,54.7%的用户更喜欢通过淘宝数码网店/店铺来购买,其次为通过淘宝商城来购买的用户,占比21.3%,可见,淘宝在网络渠道方面拥有着短期内难以撼动的优势地位。

京东/卓越/当当等B2C电子商城为仅次于淘宝的网络购买渠道,所占比例为14.0%。其他网络渠道的用户购买比例相对较低,均在5%以下。

(图)您是通过哪类网络渠道购买的Android手机?

4、运营商营业厅购买渠道分析

通过中国电信购买Android手机的用户比重近六成

ZDC调查数据显示,通过营业厅渠道购买Android手机的用户中,58.4%的用户通过中国电信营业厅购买,远远高于中国移动、联通两大营业厅。通过移动、联通营业厅购买Android手机的用户比例相当,联通较移动比例稍高。

(图)您是通过哪家营业厅购买的Android手机?

通过营业厅渠道购买Android手机的用户中七成以上购买合约机型

ZDC调查结果显示,通过三大运营商营业厅购买Android手机的用户中,75%以上的用户购买的为合约机型,其中通过中国联通(600050,股吧)营业厅购买的用户中购买合约机型的比例最高,达到86.5%。ZDC认为这跟支持中国联通WCDMA制式的Android机型相对更为丰富有关。

(图)通过营业厅购买Android智能手机的用户的具体选择

第8页:用户购买Android手机时的价格选择

(二)用户购买Android智能手机时的价格选择

1、用户所用Android手机价格分布

四成用户所用Android手机价格集中在2001-3000元

与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不同价格段产品关注比例较为不同的是,ZDC调查数据显示,用户所购买的Android智能手机产品中,价格以2001-3000元为主,所占比例达到41.0%,较智能手机市场该价格段产品关注比例高出近10个百分点。另外,购买3001-4000元中高端Android智能手机的用户比例为16.0%,也高于智能手机市场上该价格段产品的关注比例。

购买1000-2000元中端Android手机的用户比例为30.8%,低于智能手机市场该价格段产品的关注比例。

(图)您所购买的Android手机价格在哪个价位?

2、用户所用不同品牌Android手机价格对比

用户购买的国外品牌Android手机价格水平较高,以2001-3000元为主

ZDC调查数据显示,用户所用的国外与国内品牌Android手机价格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前五大品牌中,使用摩托罗拉、HTC、三星三大国外品牌的用户的Android机型价格集中在2001-3000元之间,所占比例均在四成以上,其中摩托罗拉用户中使用此价格段产品的用户比例最大,达到58.1%。

使用国产品牌华为、中兴的用户的Android机型价格以1000-2000元中端机型为主,所占比例均在50%以上,其中使用中兴Android手机的用户比例最大,为70.1%。

(图)用户所使用的不同品牌Android智能手机价格分布

(三)用户购买Android手机时的外观选择

选择直板触摸屏外观设计的用户占比87.2%

ZDC调查数据显示,受市场上直板触摸屏产品比例最大的影响,参与调查的用Android手机用户中使用直板触摸屏产品的用户比例高达87.2%,占据绝对主流。其次为使用侧滑盖全键盘设计的用户,比例为10.2%。采用翻盖、滑盖、旋转屏等其他设计的Android智能手机由于产品数量较少,因此用户比例也较低。

(图)您所使用的Android手机外观设计是什么?

第9页:黑色系为Android手机用户首选

黑色系为Android手机用户首选

ZDC调查数据显示,使用黑色外观Android智能手机的用户比例最大,为72.7%,远远高于其他色系用户。白色、灰色、银色为除黑色外用户比例相对较高的色系。选择彩色系及混搭色的用户比例相对较低。

(图)您所使用的Android手机外观颜色是什么?

56.7%的用户在购买Android手机时对颜色无特定要求

ZDC调查数据显示,56.7%的用户在购买Android手机时对颜色没有特定要求,32.1%的用户倾向于购买传统黑灰色外观的Android手机,仅有11.2%的用户购买的个性彩色外观产品。这与以往2G、非智能时代用户对颜色的要求有所不同。ZDC认为,这跟当下Android手机多为大尺寸触摸屏设计有关,黑灰色相对更能突出产品的稳重性。

(图)您在购买Android手机时,对颜色有特定要求吗?

男性用户对传统黑灰银色产品的选择比例相对较高

ZDC调查数据显示,不论男性还是女性Android手机用户,对产品颜色无特定要求的比例均较高,均在55%以上。其中女性用户中对颜色无特定要求的比例较男性高9个百分点。同时女性用户对个性彩色产品的选择比例高于男性。

(图)不同性别用户对Android智能手机外观颜色的要求分布

第10页:Android手机用户基本特征及属性

四、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基本特征及属性分析

由于Android智能手机支持的厂商多、产品丰富、产品铺货广,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用户需求,因此,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在年龄、学历、职业、所处地区等方面没有明显趋向。

1、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年龄结构

(图) 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年龄结构

2、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学历结构

(图) 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学历分布

3、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所处地区分布

(图) 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所处地区分布

4、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职业结构

(图) 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职业结构

5、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岗位结构

(图) 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岗位分布

ZDC申明:

本报告发布的调研数据部分采用样本调研方法,其数据结果受到样本的影响。由于调研方法及样本的限制,调查资料收集范围的限制,部分数据不能够完全反映真实市场情况。

(来源:中关村在线 编选:)

《关于2010-2011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系列研究报告定制的通知》

依托拥有的100余位国内知名专业分析师、特约研究员,以及院校专家教授、知名企业CEO、顶尖实战专家,每年度编制近百份电商主题研究报告,并接受企业定制各项报告,承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与企业委托的课题研究、项目申报等专业研究工作,并拥有领先的电子商务行业数据监测系统来实现对行业运行的数据监测、分析。

篇2

智能电视认知度达93%

陆刃波表示,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智能电视认知度已经很高,电视产品的外观向薄转移,内容容量上最高的已经达到4G甚至8G。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时,硬件配置要同等于当前PC机的要求。经过近两年市场培育,智能电视认知度已经达到93%,有50%的消费者表示购买电视的时候会购买智能电视。在功能方面,消费者对语音功能和体感识别功能认知是最高的。

从品牌来看,海信、康佳、创维、长虹等预期购买力整体高于外资品牌,从“五一”前的新品来看,国内企业在外观设计特别是在智能电视领域,整体要高于外资。

品牌成为智能电视首选因素

陆刃波指出,目前,品牌、价格、画质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智能电视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显示,消费者购买智能电视首先考虑的是品牌因素,其次是产品的价格,接下来是产品的画质。另一方面,功能体验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TCL总裁李东生曾在微博中批评自己的促销员对智能电视功能介绍不够熟练,说连自己的促销员都不能解释自己电视的功能,怎么能让消费者购买呢。陆刃波就此表示,电视产品在促销旺季或是节假日,商家经常雇佣一些临时工来促销,并根据促销员卖出的产品数量给予相应的工资,然而电视卖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在于促销员本身。所以,为推动智能电视的发展,必须加强对促销员的培训,这一点非常重要。

加快智能电视普及 价格应进一步下调

陆刃波还指出,现在智能电视价格和普通电视价格相差很大。这与电视机的功能和硬件配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对5000―8000元的终端电视价位的认同度达到了82%,也就是82%的消费者购买智能电视考虑的价格范围在5000―8000元之间。所以为了适应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智能电视的价格应该进一步下调。

篇3

一家地方报纸如何做“中国福布斯”?《海门日报》每年的“3·15”特刊通过若干细项调查、通过公开征集民意等形成的“归类宣传”品种不下四五十种,涉及广告客户有上千家。如今年主要推出的归类宣传项目有:叫响全国的名牌产品、著名商品,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地方名品,企业自荐的生产服务明星,海门商界励志百人,海门市民喜爱的银行卡,服务行业社会公论集纳,企业老总“3·15”论语,海门市经典企业精神等等。特别是报社组织的海门市信用口碑企业自评榜,竟然有200家企业要求刊出申报材料。

对“3·15”特刊推出的“归类宣传”,我们总要配制“套餐”,其“制作目标”是让广告主物超所值、产生满意感。就拿海门市信用口碑企业自评榜来说,除在“3·15”特刊集中推出申报材料,还在平时报纸版面连续公开列名调查,并在接下来出版的本地商贸节会刊“金花节特刊”、纪念国际劳动节的“五一”特刊,以及报社出版的杂志性特刊《海门》上刊出初步调查结果,再经严格审核筛选,将最终“结果”用于制作来年的“海门市信用口碑企业自评榜”台历,免费送给本地几乎所有中高端人士及报纸相关读者;另还在报社每年印制的邮政有奖贺卡上发榜。通过这些归类宣传,客户是花了小钱获得意想不到的广告效果,媒体则创造了更多名利双收的广告产品,而地方政府和当地市场也需要这样的“舆论引导”。

“商道十论”“商德十论”的策划效应

最出色的策划是让广告主感觉到不参与不行,不参与有损的是自己,而且让读者感觉不到这是广告,而有强烈的精神和阅读需求。基于这种理念,《海门日报》经营者在策划广告产品时尽力做到的一条是:凡事都站在客户和读者角度考虑,确保业务人员上门联络时平均达到70%以上的“成功率”。坚持这样的经营理念并切实落到每个细节,就会使更多第一次轻易拒绝的广告主,在第二次第三次产生自觉甚至强烈的认同感。2011年“3·15”期间,《海门日报》策划了一个广告栏目叫“商道十论”,邀请海门著名企业家围绕十个事先拟好的题目请人分工撰写,结果报名参与的企业有20多个。2012年“3·15”期间,以同样方法策划了“商德十论”。

“商道十论”每篇两三千字加图片半版呈现。题目如:《我看陆亚萍:寻求使命,商人首先是个“政治家”》《我看朱仲辉:感恩戴德,商人力求是个“慈善家》《我看陆宗琴:标杆树人,商人理应是个“道德家”》。

“商德十论”每篇同样是二三千字加图片半版呈现。题目如:《企业最终的利润不是财富,是成功——郑新平启迪海门创业者》《今天的付出,也许要到十年后才有回报——郁方为启迪海门创业者》《别人说你一个好,胜过自己说自己100个好——蔡东升启迪海门创业者》。

凡策划必成一个“圆”,将每个“电子”配制成“百年陈酿”

《海门日报》每年的“3·152特刊虽然总体是一个策划方案,但其中的项目可能涉及数十个;每年“3·15”各有一个主题,但坚持做到周到、全面。没有出现一次因为某个项目的利益得失而让报媒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受损。

2011年共116版的“3·15”特刊总题目(总刊名)是“德商海门赢天下”,其下属四辑放在含3月15日的连续四天出版。分辑主题分别为:精品创市场,改变海门人生活和形象的百大“商品”;诚信通五洲,征服海门人心灵和感受的领军“商家”;责任天一重,激活海门人意志和智慧的高贵“商人”;商德肩比天,铸就海门人口碑和魅力的非凡“商道”。2012年共108版的“3·15”特刊的总题目是“新海之门通万商”,其下四辑的主题分别是:商品篇,名品铸“商”终是商;商人篇,“德”道赢商满眼商;商家篇,信用“论”商金银商;商道篇,无“安”不商千里商。

篇4

市场零售数据分析对企业进行市场定位、营销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参考作用,在家电行业,以往的数据报告通常以Excel或PPT形式呈现,数字堆砌严重,报表繁多,关键信息隐没在繁杂的表格中,想要快速找出有用信息需在多个表格间进行比对才能得出,费时费力,且对读数工作人员还有较高的行业要求。

奥维云网和奥维万象联合首推明星产品――市场罗盘,是针对企业“报表繁多,信息分散,看数难”、“差旅会议、历史邮件,查看数据,不方便”和“不同角色,关注点不同,数据再加工,效率低”这三大难点量身定制的一款企业零售市场数据可视化产品。该产品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实时市场数据,而且还能提供可视化界面,让企业随时随地掌控市场情况。

用户通过一个账号登录市场罗盘,即可查看不同周期、各个维度的数据,相较传统Excel报告,市场罗盘具有便利性、针对性、实用性、及时性和专业性五大优势,从根本上解决了报告多、数据乱、查找难等问题,帮助企业将报告数据化繁为简、分类呈现、信息聚焦。奥维万象副总经理郭梅德在介绍产品性能时这样表示。

市场罗盘具有七大功能模块,可以满足不同角色:企业总裁、销售管理、企划研发、分司老总和电商运营对市场数据的不同需求。

目前,市场罗盘已开放日、周、月数据的实时在线更新,企业可随时随地浏览最新数据,及时了解本品市场表现,掌控行业动态和竞品动向。

市场罗盘作为国内首个企业零售大数据产品,在公测阶段就得到了家电业多家标杆企业的一致认可,相信凭借奥维万象对家电领域的认知和经验,以及秉持“让企业决策更智慧更高效”的品牌理念,市场罗盘一定会助力零售企业更上一层楼。

可视化平台提供便捷服务

市场罗盘具有每日市场、行业总览、渠道规模、品牌排名、价格动态、产品分析、区域经营七大功能模块,可以实现对销售额、销售量、价格、品牌占比、产品及技术趋势、分区域市场等各类信息的实时统计,并可添加关注的品牌进行实时对比,自动生成可视化报表,满足不同角度对市场数据的不同需求。

篇5

根据IDC的报告,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在2014年创下接近13亿台的出货量,2014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排行榜,排名从高往低依次是:小米(60.8,单位百万台)、三星(58.4)、联想(47.3)、苹果(46.6,含水货)、华为(41.3)、酷派(40.1)、VIVO(27.3)、OPPO(25.5)、中兴(18.2)。其他品牌总份额则为40.5百万台,市场份额在10%以下。

苹果在本季度依然表现强劲,尤其在中国,iPhone在2015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量增长72.5%,这使得苹果略胜小米,首度登上中国智能手机销量龙头宝座。苹果打入更多的亚洲市场,缩小了与三星之间的全球销售差距。去年同期,苹果与三星之间的差距还是4000多万部,但在一年间差距已经减半,仅略高于2000万部。

全球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当中,三星在2015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量及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尽管第一季度三星在全球市场表现不佳,但季度增长已止跌回升,较2014年第四季度增加11%,三星的下滑速度较最近几个季度有所减缓。

研究人员表示:“本季度,本土品牌与中国厂商成为新兴市场的主要赢家。这些供应商的智能手机销售增长率平均高达73%,其共计市场占有率也从38%上升至本季度的47%。”

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OS)市场,Android的市场占有率减少1.9个百分点,而IOS则是连续三季度较前一年上涨。研究人员表示:“2015年第一季度,iPhone在中国的强劲销售表现已对Android的表现造成冲击,Android在中国的销售量首次较前一年下跌4%。”

随着操作系统的特色与核心能力的快速演进以及彼此日趋近似,当前对操作系统厂商最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差异化特色。他们需要增加新的功能以拓展其操作系统的生态系统,并且建立一个横跨不同类型装置的平台。

投诉数据:苹果投诉量居首

根据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共收到手机投诉9493条,苹果被投诉以995条居首;第二位小米,被投诉877条;华为被投诉755条位列第三。投诉量排在前十位的品牌为:苹果、小米、华为、魅族、三星、HTC、酷派、联想、中兴、诺基亚。

消费者投诉主要有产品质量问题2019条,占比21%;欺骗消费者674条,占比7%;售后服务不到位580条,占比6%;虚假宣传281条,占比3%。

质量问题主要为:翻新手机;手机黑屏、碎屏;频繁出现死机;充电故障;经常出现卡顿、死机;待机时间段;接收信号不给力;手机外壳褪色、开胶;接收信号不好等。

手机翻新投诉主要集中于苹果手机,并且手机屏弯曲投诉也较多。程先生于2015年2月16日在京东商城购买苹果iPhone 4 16G版 3G手机一部,但最近手机使用中出现讲话对方听不到的现象,于是联系京东售后,告知要到苹果售后服务点进行维修。10月19日带故障手机和对应电子发票当地苹果售后维修中心申请质保,工作人员告知次手机已在2011年10激活使用,到现在过了保养期3000多天了,不能进行免费保修。

河北何先生今年五月份买的iPhone 6,没有特殊原因发生弯曲,到张家口唯的有一家苹果授权第三方的百邦维修点,得到的答复很直接,说这批苹果6有弯的情况,送到厂家肯定是不给换的。

北京马先生2015年10月1日购买一部苹果6s plus手机,由于发现电池使用不正常,屏幕亮度不均匀等质量问题,找到苹果公司退换货,在苹果公司规定的无理由退换货时间之内,被工作人员以手机上有划痕为由拒绝。

从苹果官方数据看,ISO9的升级已经超过61%,之前果粉吐槽ISO9过于卡顿,这次ISO9.1的升级应该最大程度解决用户的吐槽。

据介绍,iPhone 6s plus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弯曲的缺陷,但iPhone 6s和iPhone 6s Plus因其A9处理器代工厂商不同而引发的一系列性能差异所衍生出了“芯片门”事件。不过苹果在事件开始发酵后就迅速而罕见地做出了回应,在承认了两种不同的芯片将会产生2%至3%的性能差距的同时,也强调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无太大的差别。

不过,外界关于海力士和东芝的争论其实在苹果前代产品发售后就一直没断过。当时,有用户称自己手里的128GB版本iPhone 6 Plus遭遇频繁死机,并将症结归咎于采用不同技术的内部存储芯片。

表示东芝是低端固态硬盘才会采用的颗粒,而中高端固态硬盘则会采用海力士甚至是SLC颗粒。前者的优势在于制造成本低,但读写速度、可靠性和寿命则不佳;后者质量要靠谱的多,但成本是东芝的近一倍。而苹果选择将这两种区别较大的元件应用于同一产品中,除了有量产规模的考量,估计也斟酌了一番成本。

苹果6s本次不仅仅是处理器找了不同的代工商,已经有渠道爆料,表示6s包括运行内存、内部存储芯片和显示屏也分别由不同的厂商负责。对于运行内存,是三星和SK海力士以及占比不太大的美光;对于内部存储芯片,是SK海力士MLC和东芝TLC;而对于显示屏,则是LG和夏普。

质量抽查数据:

OPPO和天语有3批次不合格

2015年4月,上海工商对流通领域销售的数字移动电话机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委托国家相关部门对三星、天语、海信、TCL、OPPO等5个品牌36批次数字移动电话机进行了质量抽检。经检测,OPPO和天语有3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为8.3%。不合格项目主要是发送响度和接受响度评定值。

2015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CDMA手机和GSM/GPRS手机质量抽查结果,其中,抽查不合格产品主要集中在小型企业,合格率不足七成,突出问题为手机的电磁兼容指标不达标。

本次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东、重庆等10地138家企业的159种产品。CDMA手机抽查23款,合格18款,不合格5款。其中,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合格率均为100%,小型企业合格率61.5%。抽查GSM/GPRS手机136款,合格93款,不合格43款。大型企业合格率100%,中型企业合格率85.7%,小型企业合格率58.6%。

抽查结果显示,不合格产品主要集中在部分小型企业,其突出质量问题是产品的电磁兼容检测项目。抽查不合格的48种产品中有47种出现电磁兼容指标不达标。据抽检专家介绍,电磁兼容项目不合格率高的根源,在于部分企业不重视产品电磁兼容问题。“有的企业因为没有完善的电磁兼容设计能力,导致产品存在缺陷。有的企业在质量控制环节特别是来料的检测上存在缺陷,导致产品不合格。还有的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偷工减料,没有加干扰抑制器件。”

43种产品传导连续骚扰不合格。据专家介绍,传导连续骚扰不合格的产品可能会影响其他共用电网供电的设备正常工作,并有可能对家庭其他设备的使用产生影响。这一项目不合格,主要与手机使用的充电器有关。“由于充电器属于外配件,企业进料检验把关不严,使用与CCC认证证书不符的适配器,缺少持续控制质量的概念均可导致此问题的产生。”专家称。

7种产品静电放电抗扰度不合格。不合格现象通常表现为通信中断、异常关机、死机、无法充电等情况。3种产品辐射杂散骚扰不合格。辐射杂散不合格,在通话过程中可能会干扰其他手机的通话,降低通话质量。9种产品辐射连续骚扰不合格。该项目不合格的产品在使用时可能会影响到周围其他设备的正常使用。1种产品元器件不合格。主要是手机配套的充电器插销未使用中国制式的插销,使用时可能会导致接触不良。

满意度调查:

华为顾客满意度居首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会,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12365申诉举报中心组织开展了2015年上海市场智能手机顾客满意度调查。

调查依选取了三星、小米、苹果、华为、联想、酷派、OPPO、中兴、金立、天语、诺基亚、LG、索尼、魅族、HTC共15个主要智能手机品牌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结果显示,智能手机产品质量的顾客评价为75.31,高于2012年水平(2012年为71.53);售后服务顾客评价为64.96,低于2012年水平(2012年为74.51)。在销售服务方面,智能手机实体店服务质量的顾客评价为66.78,网上商城服务质量顾客评价为73.11,均低于2012年水平(2012年分别为74.72,77.12)。

总体满意度排名前十的品牌依次为:华为、苹果、三星、小米、酷派、联想、魅族、索尼、诺基亚和HTC。

调查报告认为,当前消费者较为关注的问题为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价格因素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不大。在选购智能手机时,消费者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占比分别为49.0%、24.0%,这表明产品质量好是消费者选购智能手机时的首要因素,而售后服务是消费者选择智能手机时的重要因素。

篇6

手环、WATCH撑起智能硬件“半边天”

手环或WATCH已成运动达人们的“标配”,这一运动风尚背后是智能硬件的爆发。

提起智能硬件,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手腕上的XX WATCH或XX手环,这个定势思维情有可原。《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智能硬件市场规模达1.3亿部,其中智能穿戴市场规模为7787万部,智能穿戴占比59%,智能家居占比31%,智能健康占比10%。

中国智能硬件市场的情况也印证了智能穿戴占据了智能硬件的“半壁江山”:《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达4221万部,其中智能穿戴市场规模达2381万部,产品结构以腕戴为主。

“智能穿戴”等于手环加WATCH?《报告》里的调查数据显示这样的判断也没有什么问题:2015年中国智能穿戴市场产品结构中,智能手环占比58%,智能手表占比40%,这两者的占比就达98%,至于其他占比2%的份额,则显得微不足道了。

“智硬发展,穿戴先行”的局面与智能穿戴的“SHOW”特性密切相关:产品的“可穿戴”属性为产品在社交场合展示提供可能,聊天应酬的间隙可以将产品作为话题点;产品类型“新”,快速的迭代不断令产品具有新功能,有“SHOW”的价值。

“手环手表容易成功,因为人有戴表的习惯,其他位置的产品就很难普及”,华为消费者业务MBB家庭产品线总裁杨志荣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智能穿戴产品首先要有用,再者要好看,还要符合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除了智能穿戴本身的特性,“生态”成熟也助力“穿戴”的流行与普及,智能手机可以为穿戴设备提供“平台”。

Apple WATCH发布之后成为消费者追逐的“爆款”,进而引爆了智能穿戴的市场,而小米的低价手环则使更多消费者有能力使用相关产品,行业巨头的引领作用可见一斑。

从市场规模的增长来看,智能穿戴稳步发展,2015年一至四季度零售数量分别为503万部、581万部、627万部和670万部。

2016年智能穿戴市场略有调整,《报告》预测现有品类销售规模将达4101万部,其中一个“亮点”是VR(虚拟现实)保守估计将有70万部的市场规模,而不包含扫地机器人的家用机器人将达20万部,智能汽车的无人驾驶仍然难以商用,但智能车载配件销量将破50万部。

智能硬件要“火”,需环境与产业端“打配合”

智能硬件正在迎接政策“春风”的洗礼。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就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这两个关键词随后成为政府工作报告和经济的“双引擎”。此外,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也制定了行动计划。各个城市也都在为智能硬件的产业发展提供各种政策“福利”。

从社会层面来看,智能手机极高的普及率,以及我国社会对于新品牌、新渠道的接受度提高,便于智能硬件创新产品的推广。

从技术角度看,政府对智能操作系统与半导体产业的扶持,使得智能硬件的发展有了产业链的支撑;而智能手机普及则带来零部件价格下降;大数据基础设施与技术的日臻成熟也为智能硬件提供了“软”支持。

BAT等互联网巨头对智能硬件的布局,也极大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而且由于各家公司的定位不同,其在智能硬件“生态圈”的构建方面也都在走自己的特色道路。

要实现智能硬件行业的市场突破和长远发展,必须要全球产业端各要素实现大协同。

在设备互联平台方面,虽然各种智能硬件的平台纷纷涌现,但其稳定性、可靠性都有待提升;此外,各个平台间应该实现“兼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行业的壮大和协同。

在硬件产业链方面,虽然核心部件成本持续下降,配置也在不断升级,但仍未成功助力某一单品成为经典。智能硬件市场呼唤一款“爆款”单品来引爆智能硬件市场。

用“爆款”单品引领智能硬件爆发

虽然Apple Watch自上市以来就饱受质疑,如功能“鸡肋”、销量不达预期等,但毋庸置疑的是,这款智能穿戴产品依然延续了“苹果效应”,使得智能穿戴在2015年气势如虹。数据显示,Apple Watch在2015年销量超过1200万台,占全部智能手表销量的2/3。

“‘单品’的成功将呈现燎原之势,带动整个智能硬件行业的发展。”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爆款”单品对于整个行业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报告》观点认为,当前智能硬件发展尚处于单品培育期,不断有新品上市且接受消费者和市场的“拣选”。

“所谓经典单品,就像智能手机一样,所有人都在用,都离不开。”奥维云网智能硬件事业部高级研究经理胡雪冬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智能硬件均以智能手机为中心向外延伸,手环、VR都要与智能手机发生联系。

篇7

两位负责人被带走调查

上半年债市风波令业界闻风丧胆,大批债市大佬纷纷落马,公募基金、银行,还有部分券商纷纷被卷入。

本来以为债市风波已经暂停,但没有想到的是监管部门对于债市黑幕仍然紧盯不止。不同的是宏源证券涉案缘由因相关个人认购公司理财产品,获取高额利润,涉嫌利益输送,而上半年主要因丙类户、代持养券。

9月10日宏源证券的债券销售部总经理陈智军和副总经理叶凡被公安机关带走调查,可能与一级半市场分销债券中所涉及的利益输送有关。当天还有四位债券销售交易部被要求主动前往公安部证券犯罪侦查局配合调查。

所谓的一级半市场,是指在债券发行和上市过程中,形成的隐形交易市场。由于行政管制原因,中国目前的债券市场在一二级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价差,产生了套利空间。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券商在拿到债券之后会以票面利率和二级市场价格中间的价格卖给相熟的机构。

宏源证券涉足债券业务的,共有两个部门,一个是总经理吴志红为首的固定收益部。一个是陈智军为首的债券销售交易部,这个部门也从事债券二级市场交易以及债券销售。

两个部门都涉及债券销售,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内部矛盾激烈。这次事件爆发缘由是公司内部员工实名举报,因此有人怀疑是固定收益部门所做,不过,该部门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不太可能,外界误解了两个部门,这两个部门还是有专业的分工,前者多负责承销业务,后者多负责销售交易。

有关资料显示,陈智军是公司2009年从泰康资产管理公司高薪挖角进入宏源证券,副总经理叶凡是从原固定收益部门调任而来。

陈的团队对公司的利润贡献非常大。根据年报,2012年宏源证券实现自营收益10.18亿元,同比增长185%,其中股票投资占自营规模的12%,债券投资占到了53%。公司净利润的11亿元中,8亿元来自债券销售交易部,成为仅次于中信证券的明星券商。

固定收益部也是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固定收益部自2009年拿到铁道部的债券承销后,承销业务开始狂飙。2010年,宏源证券凭借在铁道债和城投债方面出色的销售,业内排名挤进了前20,列第14。2011年时,宏源证券债券承销总额已经达到了214.5亿元,排名第12。2012年,债券承销的金额再次上升至450亿元,排名前十。

另类子公司涉嫌利益输送

作为汇金旗下的国有控股券商限制了薪酬的发放,加之目前国家对金融机构有限薪的规定,“下金蛋”的部门或许没有得到类似市场化的收入,所以只能另辟蹊径。有消息说,陈智军通过宏源汇智投资公司参与认购,变相为自己谋利,这或许得到公司的默许。

2012年4月,宏源公司成立了宏源汇智投资有限公司,从事金融产品投资,注册资金为3亿元。2012年12月,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增至12亿元。

另类子公司认购的理财产品,属于劣后级、风险端,收益率很高,低的30%,高的能达到60%甚至70%,因此对于购买者来说收益丰厚。债券交易部门会专门把一些收益率高的交易挪至这个公司的理财产品池中进行交易,甚至也有专门的工具来放大收益。

涉事的理财产品到底是公司的集合资管产品,还是通过信托发行的产品,并没有得到证实。

不过,对于此事,市场上还有另一种说法,员工购买自家的理财产品也是很平常,劣后级产品收益高,风险自然也高。如何对于此事定性,公安部门目前也没有进一步的说法。

自营规模缩减逾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在风头浪尖之际,宏源证券仍然把再融资提上了日程。

篇8

肝素钠行业观察人士表示,之前价格走低的很大因素在于美国的肝素钠注射液导致过致死事件,拖累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以往也出现单月价格上涨,能否形成整体上涨趋势还需再观察。

从近期情况看,国内外市场需求稳定,价格逐渐开始走高。在功能上,肝素钠具有抗凝血功效,用于防治肿瘤病症转移和扩散的贵重药品,同时也是临床医学上用于治疗肾病患者渗血、急性心肌梗塞症、清除肾病形成的尿毒等。同时,肝素钠在降血脂和免疫方面也有较好的功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肝素钠的研究报告:

20xx-20xx年粗品肝素钠行业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20xx-20xx年中国粗品肝素钠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20xx-20xx年粗品肝素钠市场前景分析预测报告

20xx-20xx年中国粗品肝素钠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20xx-20xx中国粗品肝素钠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篇9

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调查报告采用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两种研究方法:

篇10

 

石油化工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多家东营地炼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辖区内获批进口原油指标总量超过胜利油田年产量,未来原油加工量和整体装置开工负荷率将明显提高。

 

1 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016年,东营市规模以上石化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为4461.2亿元、4431.2亿元、182.2亿元、294.4亿元,分别占地方工业34.5%、36.1%、22.1%、26.8%。石油化工产业经过多年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延伸和整合产业链,已形成炼油、石化、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中下游配套完善、规模庞大、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格局,壮大成为全国地炼企业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地市,2016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900万吨/年。

 

(一)集约效应优势明显。石化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及东营区、广饶县境内。通过系列技術、装备、工艺等改造提升,国Ⅴ标准成品油供应全国各地,油田化学品成熟对接胜利油田市场,化工新材料方兴未艾,石化产业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2016年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431.2亿元,完成投资317.3亿元,工业用地平均销售收入达到12622万元/公顷,单位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9336万元/公顷;加工原油和燃料油4893万吨,占全国原油加工量的9.06%,主要产品成品油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9%,居于国内地级市首位;石化产业销售收入占到集群销售收入的95%。

 

(二)创新能力提升强劲。集群内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2016年,规模以上石化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增加,带动了专利申请、新产品销售等的快速增长。整个石化产业集群的研发能力和水平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居于国内地级市石化产业的首位。

 

(三)资源节约效果明显。强化目标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健全长效机制,全市超额完成了“十二五”下降17%的节能目标任务。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化工企业“三评级一评价”(节能、安全、环保评级和综合评价)工作,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项指标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两化融合深度契合。集群内石化企业实现了全厂DCS、ERP、SIS系统,原油调和、石油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供应链的协同优化系统法应用,广泛应用了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三维数字化平台、物联网接入平台、生产优化工具,普遍应用了移动巡检、移动作业、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应急指挥、智能仓储等智能手持终端等,两化融合程度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联合石化协会开展石化企业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工作,垦利石化、胜星化工、海科集团等3家企业试点成效明显。开展了化工园区(聚集区)智能化改造工作。重点对临港石化产业基地进行智能化提升,建成了产业园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了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打造集智慧办公、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应急、智慧能源、智慧安防、公用工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园区体系。

 

(五)集群产业配套完善。集群在临港物流、研发孵化、原料储运、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交易平台、生产销售建设等领域配套完善。临港物流。建设了万吨级深水大港——东营港,码头总量达到39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000万吨,成为涵盖液化品、散杂货、客运、集装箱等多种运输业务的区域性中心港口。油气运管道。已建在用原油管道11条,辖区总长度354公里,本市炼化企业管道供应能力1780万吨;全市建成成品油管道3条,长21公里,成品油外输能力900万吨;建成长输天然气管道7条,辖区总长度265公里,资源供应能力20亿方/年。研发孵化。东营市石化产业辖区内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有36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以石油石化为特色、以高端科技服务业为主要业态,规划并开工建设了东营创新广场等科技孵化设施。交易平台。华东石油交易中心打造集信息交互、线上交易、区域交收、在线金融、智能物流、价格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石油石化产品交易平台。

 

2 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几点思考

 

(一)“炼化一体化”是大型石化提质增效的根本方向。“炼化一体化”是集上游炼制到下游化工产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其最大优势是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互通、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生产效率高、产业结构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依托东营市现有炼油产业基础,进行整合优化,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按照“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清洁化、园区化”思路,采用“常减压-渣油加氢脱硫-蜡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蜡油加氢裂化”的总加工路线,实现全加氢型炼化一体化流程,提高装置规模和经济性,依托园区条件集中供应氢气和水电汽风等,生产过程清洁、安环、环保。近期重点是整合炼油企业资源,向烯烃、芳烃领域进行延伸,提高基础石化原料供给能力,同时减少成品油产量。远期重点是对落后炼油产能进行整合置换,通过淘汰东营市部分炼油产能,在东营石化产业基地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二)延伸产业链是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破解之道。当前,柴汽油的加工利润空间已十分有限,并且随着进口原油市场的开放,利润空间将会逐步压缩。石化产业向化工方向发展已是当前行业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学习惠州石化、九江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通过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延伸石化产业链条,推进建设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转用化学品项目,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促进东营市化工产业链的增值。

 

(三)调整优化布局是石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东营市北部地区重点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加强现有企业的安全环保节能监管,推进环境敏感区内的化工企业向石化产业基地搬迁,兼顾目前己经形成的重点企业发展需求,将基地建设与布局优化充分结合,提升化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化工产业与城镇、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实行一体化管理是提高化工园区发展水平的迫切要求。坚持“五个一体化”的原则,即以产业一体化为核心,实现公用辅助工程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化工园区管廊、码头、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要到位,水、电、气(汽)、煤炭等生产物资由统一部门进行管理,并且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运营维护。设置应急管理中心,统一应急事件的指挥和处置。

 

(五)智能工厂建设是打造精品石化企业的有效手段。推动先进优化系统(APC)在石化和化工企业的应用。提高生产执行系统(MES)应用普及率、覆盖范围及应用深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仓储产供销产业链一体化,实现产品可追溯、制造过程可监控、效益可实时计算的目标。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在激发新潜能、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石化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管控模式变革,全面提高安全环保、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绿色低碳水平,促进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益提升,着力打造产品特色鲜明、服务竞争力强、盈利能力水平高的精品石化企业。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2

 

近日,由山东省东营市政协牵头,东营市海洋与渔业、科技等部门联合进行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工作结束,形成了《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总结东营市海洋经济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报告》指出,2012年东营市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拉动该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海洋渔业快速发展,海洋工业初具规模,海洋服务业逐步提高;重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港口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建成了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液体化工品集散地;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高,目前已获得大批科研成果;海洋综合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篇11

相关机构在今年对230名行业技术专家进行调查,结果有了以下重要的发现:

商务智能(BI)工具将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被纳入到“必备品”行列,许多企业在BI软件投入上的预算也在逐渐增多,其中的一些企业计划将BI工具应用扩大到更多的员工,包括业务主管和知识型员工。BI软件甚至还将用于员工的移动设备上。

许多企业已有大量的用于监管和分析性能数据以及辅助决策的商务智能(BI)计划,但要一一实现,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全面部署BI软件的企业数量总的来说增长速度缓慢,能访问这些BI工具的员工人数也有限。BI易用性、数据质量问题和整合工作仍是BI软件普及的绊脚石。

与此相对应,近期也有其他报告显示,各行业主管和IT经理们对于商务智能更为关注。

Gartner 公司近期对1400名首席信息官(CIO)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商务智能将超过安全性而成为企业首要考虑的技术问题。计划用于BI方面的预算普遍增加,平均增幅可达4.8%。同时,Gartner 公司预计今年BI软件新许可证的销售额将达到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

IT主管们明确表示将不会吝惜对BI工具的资金投入。相关机构的调查显示:有44%主管表示计划在今年内增加对BI工具的投入,如图1所示;超过1/3的人表示BI投入将在他们今年IT预算中占有更大比例,还有1/3的人表示他们对于BI投入将增加26%以上。

我们都知道“瞎子摸象”的故事。不同的瞎子对大象的认识不同,因为他们只认识了自己摸到的地方。而企业如果要避免重犯这样的错误,那就离不开商务智能(BI)。专家认为,BI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就像聪明才智对于个人的重要性。欧美企业的经验也证明,企业避免无知和一知半解危险的有效手段就是商务智能。商务智能旨在充分利用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收集的大量数据和资料,并将它们转化为信息和知识来免除各种无知状态和瞎猜行为。

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许多企业都制定了实施商务智能的计划,但这些计划要一一实现,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商务智能(BI)行业今年有望涌现大批面向广泛用户群体的BI工具。IDC预测,BI的发展不仅引起了数据库供应商的极大关注,也使其他大型企业希望成为专业的BI供应商。

企业对BI的投入加大

相关机构在今年对230名行业技术专家进行调查,结果有了以下重要的发现:

商务智能(BI)工具将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被纳入到“必备品”行列,许多企业在BI软件投入上的预算也在逐渐增多,其中的一些企业计划将BI工具应用扩大到更多的员工,包括业务主管和知识型员工。BI软件甚至还将用于员工的移动设备上。

许多企业已有大量的用于监管和分析性能数据以及辅助决策的商务智能(BI)计划,但要一一实现,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全面部署BI软件的企业数量总的来说增长速度缓慢,能访问这些BI工具的员工人数也有限。BI易用性、数据质量问题和整合工作仍是BI软件普及的绊脚石。

与此相对应,近期也有其他报告显示,各行业主管和IT经理们对于商务智能更为关注。

Gartner 公司近期对1400名首席信息官(CIO)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商务智能将超过安全性而成为企业首要考虑的技术问题。计划用于BI方面的预算普遍增加,平均增幅可达4.8%。同时,Gartner 公司预计今年BI软件新许可证的销售额将达到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

IT主管们明确表示将不会吝惜对BI工具的资金投入。相关机构的调查显示:有44%主管表示计划在今年内增加对BI工具的投入,如图1所示;超过1/3的人表示BI投入将在他们今年IT预算中占有更大比例,还有1/3的人表示他们对于BI投入将增加26%以上。

企业采用的BI工具五花八门

供应商们声称,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他们签订关于在全公司范围内实施BI软件的协议。但在调查的那些企业中,规范地使用一个或几个BI工具并部署于整个企业的仅占33%,相比去年的32%,几乎没什么变化。大多数企业都是将来自不同的供应商的五花八门的BI工具应用于各个部门、业务和职位,或者是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去部署这些工具。

在调查中,表示其企业目前使用BI软件的人数不到总人数的1/3的约占77%;表示使用BI软件的人数有达到一半或更多的仅占8%;值得欣慰的是,已有38%的人表示在两年内使用BI软件人数将会达到50%以上。

最多用到商务智能技术的仍是财务主管、企业决策者、IT主管和行业分析师,如图2所示。

以人类家园国际组织(Habitat for Humanity)为例,其存储捐款收入和款项支出信息的新型数据仓库的主要用户就是20位财政分析师,该系统是为满足慈善行业捐款者财政更透明化的需求而构建的。“我们有一套十分全面的财务图表,来标明捐款的具体来源和去处。”人类家园国际组织分析师Mike Sabot说。

不过从调查结果显示,从现在起的两年时间里将会有更多的业务主管、知识型员工和销售代表使用到BI工具。同样,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和制造业对BI工具的使用也将会增多,与现今最普遍使用商务智能的IT部门、财政部门和市场部门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在福斯特酿酒集团美国分部,BI工具目前主要是由行政主管及有大量分析工作的销售、市场和财政部门人员使用。但其北美区商务智能经理Beau Redstone表示,公司有计划将BI工具扩大应用于酿酒商产品生产及供应链管理运营,用于计划和出货预测的准确性。商务智能的使用将随着商务智能软件在企业机构的价值体现而越来越得到普及。

据Gartner公司分析表明,企业绩效管理BMP(也被称做企业业绩管理CPM)的应用是推动商务智能投入增长的重要元素之一。企业绩效管理是指对符合关键绩效指标的财政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指导商业战略制定。Gartner公司分析师Colleen Graham也认为,目前有关BMP的尝试大部分仍未能获得成功,因为BMP需要全公司范围的商务智能应用,而大多数企业达不到这点。

其他推动商务智能发展的因素还包括:行业规范要求,如Sarbanes-Oxley法案要求企业提供准确有效的财务数据;信息提取需求,要求从企业ERP和CRM系统产生的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易用性成为BI应用的障碍

如果商务智能真的如此不同凡响,应用如此广泛,那么你一定认为现在每个人都已在使用它了。然而,调查发现,近60%的人都提到了BI工具针对非技术性员工存在的易用性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技能。”Graham说。“有些BI工具用起来有很大的技术难度。”一些BI产品仍需要大量IT干预,如产生用户所需要的报表。若想要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全面使用BI,就必须做到无须IT的干预才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问起商务智能产品最重要的功能时,实施的便捷性(被提及率达68%)和易用性(被提及率达67%)竞名列榜首。

占51%的人提到与现有的IT系统的整合和兼容问题,担心这会阻碍更广泛BI部署。而占45%的人则提出数据质量问题。昂贵的用户培训费用,缺乏明确的投资回报和扩展性问题也同样被提及,这也许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调查中占95%人表示选择spreadsheets和微软Excel作为获取、演示和传递数据的工具。10人中有7人选择使用基于Web的HTML的报表,还有一半的人则选择使用公司的dashboard。

调查显示,已在移动设备(如PDA)上部署了BI工具的占14%,表示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也将采取这样的举措的占30%,但有超过50%的人表示还未有此计划。那些在移动设备上运行BI软件的人中,超过半数的人仅用于下载报表,但值得欣慰的是高达48%的人使用系统做双向查询和生成报表。

随着移动设备进一步走向智能化,拥有更大的内存容量和更好的显示界面,再加上网络带宽的拓展,移动设备商务智能使用率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

尽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商务智能企业的合并,但商务智能行业仍过于分散,并没有主流供应商。而且根据调查中的购买计划可推断,这种情况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有所改变。当问及未来的12个月内他们将会选择向哪个供应商购买BI产品时,30%的人表示将选择微软,选择Oracle 占28%,选择Business Objects占23%,选择SAP 占20%,选择Cognos 和SAS 各占19%,而选择IBM占16%。

构建自助式服务促进BI发展

在2006年商务智能用户将会增多,但不可能爆增,因为企业购买者仍希望BI技术的应用不再仅仅局限于数据分析师和专业人士。

BI技术的应用还可扩展到企业一般的知识型员工,将供应链合作伙伴和客户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更为简单的查询技术,将原有BI和数据仓库工具收集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吸引更多的主流用户。

专家预测,BI用户数将呈跳跃式增长,随着行业并购的发展,BI系统的供应商数量可能会减少。大型数据库供应商和其他企业也将逐步入BI供应市场。

骄人业绩将不会是今年BI上演的戏码。“2006年BI最大发展趋势是BI的扩大应用不再局限于技术用户。”调研公司IDC的分析师Dan Vessel说。实际上,在对计算机领域338名IT主管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BI在其2006年计划项目中排行第三。

对于位于加州Watsonville 的建筑产品公司 Granite Rock 有限公司来说,首要问题就是要扩大BI基础用户群。更具体地说,公司想扩大分析数据的使用对象范围,不仅用于公司内部员工,也可用于客户和供应商。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使用BI工具来进行实时统计,并做出进程控制报告。”该公司CIO Steve Snodgrass说。公司专门使用Business Objects公司的 SA's Crystal Enterprise产品来生成原材料(如混泥土或沥青)的图形化信息和其他数据,从而进行质量控制。

Snodgrass说:“你可能会这样想,混凝土就是混凝土了,还能是别的不成。但如果你在建房子时,用的混凝土的颜色五花八门,一袋偏绿些,下一袋又偏黄些,哪个客户看到了会高兴呢?”不过, Granite Rock希望在来年改进订单跟踪系统,并增强产品信息的完整性。Snodgrass说:“我们将会花更多精力在提供客户自助式服务方面。”

例如,公司现在已经会自动把有关Granite Rock各项设备的进出交易情况以电子邮件发给客户。不久后公司在这方面将做得更为完善,“我们想将大量这种信息分发到客户各自的门户,这样就能进行自助式服务了”,Snodgrass解释说。“那样,客户即使在晚上8点登录,也能获得所需信息。”

2006年,为内部和外部用户及时提供状态报告和BI分析数据将是至关重要的。“CEO办公室里的平板显示器可以看到每一时刻公司业务的进展情况。” Gartner 公司的一名分析师Donald Feinberg说:“BI数据可视化特性将会得到越来越多便捷有效的使用。”

位于美国芝加哥的工业产权管理公司CenterPoint Properties的CIO Scott Zimmerman表示,各种各样的可视化技术现已随企业人员的要求应运而生。他说:“我能肯定所有执行董事会或执行委员会都会为这个dashboard的构思而倾倒。”CenterPoint 公司已依靠微软公司的.Net 平台和Windows SharePoint Service技术,在公司内部构建了BI系统。

2006年,CenterPoint 公司高层想开发更好的BI可视化技术,同时Zimmerman声明公司首先会为数据仓库应用的普及扫清障碍。他重点提到:“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寻找到灵活性与复杂性的平衡点。”

纽约出版商西蒙与舒斯特公司(Simon & Schuster Inc)IT主管们也渴望有更好途径传递和显示BI数据,从而从基础的柱形报告中解脱出来,该公司架构主管Paul Zanis说:“我们正寻求dashboard或其他解决方案,但是在信息可视化方面我们并没做多少事情。”

与CenterPoint公司不谋而合的是,西蒙与舒斯特公司在2006年的主要目标也是扩大BI应用范围,更好服务于一般用户。为实现此目标,该出版公司打算使用BusinessObjects公司的 Enterprise XI产品, Zanis说:“我们想要的应用软件可以让用户看到和感受到它的简洁性,同时拥有友好的操作界面,使用户不再惧怕任何的书面报告。”

西蒙与舒斯特公司同时希望新的系统无需太多技术培训。“在我们行业,大型的出版公司之间会有大量的流通,”Zanis 说,“当我们让新职工走上特定岗位时,他就必须能够依据报表迅速地胜任新岗位。”

总而言之,商务智能行业今年有望涌现大量适应更多用户群的工具。IDC公司预测,BI的发展不仅引起了数据库供应商的浓厚兴趣,也使其他大型企业希望成为专业的BI供应商。“整个BI应用领域将有许多的合并,到时将会有许多供应商被淘汰出局。” 他说。

虽然BI行业变革已发生,但BI稳步发展的方向仍是将BI应用于一般用户。整个趋势是BI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主管办公室里,而是能扩展至所有的管理人员,生产线主管及员工。

链接:BI与BA有何不同?

商务智能(BI)与商业分析(BA)不能混为一谈,不能认为商务智能就一定包括商业分析。商务智能和商业分析各有各的需求和优势。

有关商务智能(BI)下一个版本的思考,市面上说法很多,分析师想法也不一。那么,BI 2.0将会有哪些部分组成呢?

BI需要BA

以前,BI市场仅被Business Objects和 Cognos等供应商所占有,但现在竞争形势发生了转变。微软现已进军BI市场,迅速以SQL Servers在该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用来推广其BI套件和成套的报表服务。Oracle对于企业要求的提取数据库数据进行分析的功能已日见成效,其数据仓库已可提供跨企业的“战略”信息存储、操作和传送。

近期,诸如SAP 和 Siebel的供应商已推出“分析”标语下的BI产品套件。SAS公司(原统计市场的长青树)不久之前被评为BI软件供应商前三甲,同时也不断强化自己定位为商业分析软件供应商的理念。

随着商业分析在许多功能和业务流程中的实现编程显示,显而易见,商务智能的下一个版本将会包含这一功能。特别地,会有新的重要的客户群(我喜欢称之为Go-To Guys)出现,他们需要通过分析工具来处理日常问题和把握机会。Go-To Guys是指企业的运作管理人员――产品经理、销售经理、研究人员、工程师和市场人员。

BA是什么?

分析指什么呢?市场研究和管理咨询公司Hired Brains公司的创立者Neil Raden 曾说过:“所谓‘分析’指的是与业务同时趋近,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并采取有效行动的过程。”CIO们一致认为商务智能不能缺少商业分析(BA)。传统的BI市场总是不外乎提供dashboard和监管长期计划所需的关键绩效指标和计划设想的报表功能。

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dashboard,使其拥有一个简单的机制来告诉我们做的如何,一个警告机制来提醒我们错误的发生,让自己能够完全把握自己的行业规律。另外,dashboard还可标出Sarbanes Oxley法案所提及的紧急状况。从常规和规范来看,监控计划设想和关键绩效指标现已成为主要任务。

BI报告至dashboard就结束了,而这些仅对某些商业计划来说是足够的。对于Go-To Guys来说,还需用BA继续余下的工作。简单地说,他们必须用与传统BI的不同方式来处理数据。

Go-To Guys日常需要处理意外情况和未知结果,他们的任务是减轻风险和把握机会。BI并不为了重现新情况或快速响应意外情况而构建,而是为了传递关于监控计划设想和关键绩效指示的标准化报告。BI就分析而言只能给商业用户提供汇总数据,用户一般从报告中提取数据,放入微软的Excel 中,以便自行做分析。

结果,用Excel作为应用前端进行内部发展分析应用就需花费达80亿美元。BI软件将数据导出至Excel作为一项功能,但我则认为这是极大的失败。因为这证明你购买了BI却并没得到BA。BI的构建并不能满足商业用户应对市场新发生的状况的业务需求。

其次,使用Excel也不是解决方案。数据一旦导入Excel,用户就脱离了BI系统,再也无法将结果返回给BI系统。任何商业用户自己通过Excel表格只能得到他们自己所总结的结果,企业并不能从中获得整理现有知识和改进业务流程的机会。

BA需要的数据

因此对分析的需求与对BI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优势也不一样,同时支持分析的技术需求与支持BI的技术需求是不同的。为了方便报表和dashboard的使用,传统上BI是使用已汇总的数据。企业用户在其业务工作中不能仅仅依靠汇总数据而做出决断,他们必须接触到细节信息。已汇总的数据常常会忽略信息所含的关键内容和时机。

典型的BI数据一般存储于一个OLAP cube中,以支持多维分析。而Go-To Guys要求分析的数据是直接来源于数据库的原始数据。但用于制定重要操作决策的关键数据往往并不存储于cube,因为它们并不是IT部门所能预先设定的。这并不是“只看到一棵树,就看不到整片森林”的问题――你必须两者兼顾。商业用户在进行关键商业决策时不能脱离其所需的关键数据。

最后,BI系统的需求已被设定为监控事先配置好的问题需求的数据,并以一个功能单一的瘦客户端环境来通知用户。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户需要的是一个功能丰富的客户端来支持交互性,它必须能够在没有IT部门的帮助下自行提出并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篇12

可穿戴市场:“大风起兮,猪飞扬”

雷军用“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来形容“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行业的迅猛发展。当下“智能+”时代的风口已至,智能汽车、智能自行车、人工智能等领域深有百花齐放之势,智能设备全面爆发的时代已然临近。与此同时,智能可穿戴设备亦乘风而上,作为“智能+”风口上的猪,可穿戴市场已然起飞。

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零部件的能耗降低、低功耗蓝牙等无线标准的推出,可穿戴设备持续高速增长。根据市场调查公司IDC最新公布的市场报告,可穿戴设备已经连续第八个季度呈现稳步增长。今年第一季度全球范围内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突破1140万台,几乎是2014年同期(380万)的三倍。

销量上的巨增预示可穿戴市场的火爆,而行业巨头的发力才是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今年6月19日,可穿戴设备公司Fitbit在美国纽交所上市,首日上涨48.4%,目前总市值已经超过400亿元人民币。Fibit的上市点燃了可穿戴市场,其对可穿戴市场的强大辐射作用不容小觑。Fibit作为可穿戴领域第一个成功上市的公司,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厂商加入到可穿戴大军的行列,随之而来的是可穿戴设备受众更广泛、资本市场纷纷涌入。

在国内,可穿戴市场的也愈来愈热。根据iiMedia Research的指数,今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增长169.2%,达到3500万。去年7月,小米手环上市,截止到6月30日,小米手环总销售量突破600万,一跃成为全球手环销售量第二的互联网公司。此外,一些中小CP也不容小觑,比如拿到B轮融资的咕咚手环,运动领域滕海视阳(体记忆),健康医疗领域的九安医疗、宝莱特等。

此外,三星、苹果、Pebble的智能手表也加速了可穿戴市场的发展。依据IDC报告,三星在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为60万,是惟一一家进入前五的Android Wear智能手表生产商。Pebble在2014年销售了70万块智能手表(预计今年为80万),虽然销售数量远不及手环类可穿戴设备,但作为智能手表,这个销售业绩亦不是小数目。

Apple Watch作为苹果推出的首款可穿戴产品,其刚问世就受到极大追捧,Apple Watch上市首日预定量愈百万,远远超过预订量超过Android手表的全年销量。虽然Apple Watch后续的表现让人失望,但是,从Apple Watch首日面世的市场反映也可以看出,用户对于智能手表的期待还是很高,也就是说,如果能把产品做的更好,可穿戴市场非常广阔。

总之,随着巨头厂商和资本市场的涌入,可穿戴市场已然成为风口浪尖的产业。

四道坎

从市场角度上看,可穿戴领域颇热,但是从发展潜力来看,可穿戴市场前景堪忧。可穿戴市场要爆发,还需要迈过四道坎:

第一,产品弊端

近日,在一项1900万Fitbit注册用户数调查中发现,只有950万是活跃的,也就是说,用户购买Fibit智能手环后,有50%的用户很少使用甚至停止使用。而可穿戴设备的用户粘性差缘于产品本身的诸多弊端。

在硬件方面,可穿戴设备的弊端颇多。比如功能少、功能缺乏创意、界面与操作体验差、连接手机麻烦、电池续航差等产品弊端。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电池续航。传统消费者习惯数年更换一次电池,变为数日更换一次,必然会难以适应。目前智能手表一般为数百毫安,然而池容量太小又会使电池续航能力更低。

而且,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也不尽人意。目前来看,穿戴设备所能实现的功能相对单一不够丰富,市面上所能购买到的可穿戴设备,大部分还只能局限在拍照、导航、查看天气、辅助社交、协助监测健康信息及辅助运动方面。另外,可穿戴设备一般都需靠其他智能设备才能实现其产品功能,并不能够真正独立作为一款设备使用,连接手机比较麻烦。

学过物理的都知道,常规条件下冰与水的密度比一般是9:10,即冰浮在水上,有9/10在水下部分,只有1/10的显露在水上面。这就是所谓的“冰山效应”。产品硬件上的弊端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很小部分,而软件与大数据的缺陷才是可可穿戴设备的深层次的核心问题。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不能告诉人们“真正”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手环可以看出心率,但是普通用户想要知道的不止是心率,他想要的是身体状况到底如何,比如睡眠质量、血压等,以及以后该如何调理。然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大数据层面的应用,缺少软件与数据的支持,而可穿戴设备更像是个硬件玩具而已。

第二,缺乏现象级产品

前文提到,可穿戴市场已然成为风口浪尖的产业。在未来应用方向上看,医疗保健、信息娱乐、健身运动类需求将成为最大亮点。

然而,面对这个高速增长的市场,还未有一款真正引爆消费者的产品,缺乏颠覆性的产品说明行业的爆点远远未到。颠覆性产品对于市场的巨大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以苹果手机为例,2010年,iPhone 4的横空出世引爆了智能手机领域,之后苹果也被作为一个标准,当苹果建立起一套体系后,整个行业也就有了模仿对象,随后开启了整个市场的竞争。其实,这也符合行业发展的规律,现象级产品才能引爆市场。

反观可穿戴市场,几乎是先有市场未见现象级产品的状态。野村证券中国电信(微博)研究分析师黄乐平表示“相关厂商只有推出具有颠覆性创新的产品,才有可能真正吸引消费者,而目前大家都还在摸索,就看接下来到底能否推出特殊的产品。”

第三,个人信息安全

今年以来,随着Apple Watch的发布,智能手表、智能手环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智能可穿戴,它们大都具有健康追踪的功能。然而很多人对健康追踪得来的数据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自己的身体数据会被黑客窃取利用。

Healthline的一个调查显示,在使用健康设备或与健康相关的移动应用的人群中,将近有一半的人担心他们的数据会被盗窃。在2014年,保守估计全球售出2100万个可穿戴设备。此外,预计到2019年,可穿戴设备全球总销量将上升到1.5亿个。虽然消费者似乎喜欢可穿戴技术,但很多现在在使用健康类设备的人担心他们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当今时代,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极大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与此同时,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逐渐凸显。黑客攻击个人手机,盗取银行卡账号密码的事件时有发生。而智能可穿戴设人们随身佩戴的,全天24小时的跟踪信息全然于此,一旦泄漏,后果不堪设想。Healthline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5%的可穿戴设备用户或者使用相关移动应用的人担心黑客可能会盗取他们的个人健康信息。

第四,变现模式

众所周知,智能手机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产品本身的营销获利,但是可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大有不同,可穿戴设备更依赖于后续的变现模式。

可穿戴设备的商业模式不止停留在硬件上,当达到一定用户规模后,通过数据分析和运用,实现流量变现才是最终目的。这也就意味着,即使解决了前端用户需求问题,后端的商业模式设计也至关重要。

无论是硬件+客户端,还是纯硬件模式,可穿戴品牌商都加入了云平台,即用户在可穿戴设备上交互产生的数据都将传入云端,进而通过大数据分析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篇13

如果有人告诉你,信息产业市场上有一座新的金山浮现,相信听闻者多半会立即闻风而动、蜂拥而上,因为这个市场太渴望有增长潜力又尚未开拓的“蓝海”了。被称为朝阳产业的动漫产业就是这样一座金山。今年4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从宏观上提出了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对此,各地政府高调响应、积极投入,民间资本和风险资本也纷纷推波助澜,动漫企业更是热情高涨,中国动漫产业急速前进。本报对动漫产业的关注由来已久,最近派出数名记者分别对上海、北京、深圳三个动漫重镇进行实地调查采访,于本期《新闻与评论》版推出独家深度报道《中国动漫,别急!》。同时,7月7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本报承办的首届中国文化遗产动漫作品大赛拉开帷幕,大赛包括作品征集、高峰论坛、在线和专家评比、颁奖等多个环节,奖金总额超过40万元,是本报大力推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具体行动之一。

继6月22日本报成功举办第三届中间件应用年会后,本期《技术与应用》版推出一年一度的《中间件应用专刊》。这是本报对中间件领域每年一次的全面梳理,专刊内容包括:中间件领域专家的权威观点、中间件应用年会的深入报道、计世资讯针对中间件应用的市场研究报告、《计算机世界》方案评析实验室针对中间件解决方案的客观评析和推荐等。其别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不同应用领域的中间件解决方案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其核心技术各不相同,在此次中间件解决方案评析中,按照应用领域将解决方案细分为SOA、RFID和协同应用三个专题,从而使评析和推荐更具针对性。

对于在国外已经形成应用潮流的商务智能(BI),本报曾经给予关注和报道,但目前商务智能在国内的应用尚在不懈的推广中。本期《产品与市场》版特别组织了“商务智能”产品主题,对商务智能市场的发展趋势及问题、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商务智能产品、与商务智能相关的开源工具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此外,本期《新闻与评论》版继续推出“推进信息化 建设新农村”系列报道的第三篇《农村信息化 应用是关键》。

七月流火,各种暑期促销活动正在热火朝天地展开。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利用暑促时机选购适用的IT产品,本报本期推出一年一度的《2006暑期导购专刊》。专刊内容涵盖家用PC、手机、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平板电视、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移动硬盘、MP3、MP4等产品的选购指南,以及自己装机、家庭组网和增值服务方面的指导,全面实用。

对于每一个新兴的产业机会,一方面,众人拾柴火焰高,市场乐于看到更多的进入者;另一方面,切忌急功近利,一夜暴富毕竟是个别现象。虽然众多掘金者已经在期望收获,但动漫产业这座金山显然还需要耐心培育,否则,这个充满潜力的市场可能会变成又一场泡沫。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