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温州文化论文实用13篇

温州文化论文
温州文化论文篇1

内容提要:工业生产能力直接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工业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地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温州、苏州把握先机,从发展农村工业起步,进而推动整个区域工业化,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成为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且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工业化范式。分析研究这些地区工业化启动、演进和转换升级的模式,有助于探索大国中一个地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地区竞争力的路径和规律。 论文关键词:工业化模式 产业竞争力 发动主体 资本形成 技术选择 工业生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体物质财富的主要来源。“从历史上看,工业化一直是发展的中心内容,” 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地区竞争力的主要动力。工业生产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能否持续提高、经济竞争力能否持续增强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温州、苏州把握先机,从发展农村工业起步,较早依靠市场经济走上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推动区域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我国率先产值超千亿、产业竞争力较强、地区经济竞争力持续提高的少数几个地区,形成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且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工业化典型范式。这些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也是地区产业竞争力和整体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分析研究这些地区工业化启动、演进和升级的模式,有助于探索大国中地区工业化成长模式与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之间的互动规律。 一、发动主体比较。泉州、温州两市工业化主体主要以私人为主导,属市场主导型工业化。苏州市工业化是在社区政府的直接推动下产生和发展,属于以社区政府为主导的政府主导型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前,泉州、温州两市国家投资少,国有工业十分薄弱,乡村工业几乎空白,政府财政十分困难,乡镇、村级集体积累很少,政府对发动工业化心有余而力不足,民间闲散资金成为发动工业化的主体,表现为工业化初期大量农村家庭工业的出现。泉州、温州两市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大多数乡村都同时把集体的耕牛、仓库、山地及少数集体积累,或承包给个人或分散到各户,引致农村家庭工业和私营企业发展。但在工业化进程中,泉州、温州由于不同的区位和人文环境也走上不同的道路。泉州市拥有700多万的泉州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及900多万泉州籍台湾同胞,又临近港澳,一些泉州籍港澳同胞及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华侨先后回乡投资,创办三资企业,走上一条家庭工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共同推进工业化道路;温州市则主要通过私营企业自身发展推动工业化。而苏州市改革开放初期便拥有相当雄厚的城市国有工业和一定基础的乡村工业与集体资产,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没有分散集体资产,乡村政府创办作为“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集体经济部分的乡村工业便自然充当农村工业化的马前卒,社区政府是大多数乡镇企业发展的资金提供者、经营管理者和风险承担者, 成为发动工业化的主体。而且,当时苏南(包括苏州)群众集体经济意识很强,“在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的选择上,(许多群众)仍然倾向于自己从中得到很多实惠并对社区和国家做出很大贡献的乡镇集体经济”;“从1978年至二十世纪九十二年代中期,城乡集体经济一直是苏南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基础。” 到2001年底,泉州、温州两市非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超过90%,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主体。 苏州集体经济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80年代年均递率达30%以上,是当时苏州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1985年,全市乡村集体企业工业产值比1978年增长8.47倍,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从43%上升到83.4%,在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14%提高到46.2%。即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期九十二年代前半期,苏州市实行“三外”战略,中外合资企业和实际利用外资迅速发展,以及乡镇工业大规模产权改革前,1995年苏州市工业产值中国有、集体(镇村工业)仍占有79.7%,仍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正是由于发动工业化的主体不同,泉州、温州两市城乡工业化必须依靠乡村企业自身力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逐步壮大,特别是八十年代初期民营企业的国内政治环境并不太好,泉州、温州乡村工业是在新旧体制的夹缝下成长,益发艰难,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且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其工业化模式的典型意义在于泉州、温州走出一条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依靠民间力量推动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工业化道路 。苏州乡村工业是以社区共有为特征,以基层政权为后盾,因而能运用行政权威调动、配置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形成更加社会化的生产力布局 ,而且当时国内政治环境又有利于苏州乡村集体企业的发展。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苏州工业化进程十分迅速,并促进产业结构顺利转换。泉州、温州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产业结构转换相对滞后。 二、资本形成比较。泉州市工业化是内外资本共同推动以外资为主体的外源性工业化模式,苏州市工业化是内外资共同推动,由内资为主转为外资为主的外源性工业化模式。温州市工业化是以内资为主,外资为辅的内源性工业化模式。 泉州市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启动资本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商和农业生产平时积累所得。泉州市和温州市一样,具有相当深远的经商传统,80年代初遍及泉州市的“估衣摊” 泉州人利用市场的区位差、商品的时间差和销售的价格差,获得工业化启动资金的第一笔原始积累。二是侨资侨汇。改革开放初期,许多海外侨胞对祖国大陆政策不甚了解,不敢以海外客商名义回乡投资,往往采用委托大陆亲友投资或汇款支持大陆家人投资的方式办企业。当时泉州市很多乡镇企业资金、技术设备都来自海外。据统计,80年代初泉州市侨资侨汇基本上占到全国的10%。三是海外华侨捐赠。泉州市海外侨胞都有很高的爱国爱乡热情,不忘故土,怀念亲友,纷纷向家乡亲友捐赠资金、生产设备,帮助家乡创办企业,搞公益事业和发展生产。据统计,从1978年1983年,仅石狮镇区华侨捐赠总额达1000万人民币,从1985年到1995年,全市华侨捐赠达35亿元人民币,成为工业化资金的辅助渠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泉州市乡镇工业依靠自身积累不断壮大,同时海外对祖国大陆政策渐渐明了,泉州市大力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多形式招商引资。苏州市发动工业化初期资本主要是乡村集体积累资产,进入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实施“三外”发展战略,乡镇工业大多嫁接外资,同时三资企业迅速发展。1999年,苏州市三次产业资本投资中公有资本占有49.8%(其中投入二产占二产总资本33.3%),外商资本占40.6%(其中投入二产占二产总资本58.7%) 。2001年末,苏州市实际利用外资30 .22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33.43亿美元,外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50.49%,对全市财政收入贡献达43.6%。(其中外资企业为38.6%),对财政收入增加值的贡献达54%。温州市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本具有鲜明的内源性 。温州市工业化起步到近年的发展中,引进的外资很少,即使在1992年以后全国各地大张旗鼓引进外资的背景下,温州市的外资依存度仍然很低,1997年为2.79%,1998年为1.5%,2001年也仅达到3.54%,同年三资企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5.3%,而2001年泉州、苏州两市外资依存度分别为30.02%和44.45%,分别比温州市高出26.48和40.91个百分点。因此,温州市工业化进程中启动资本基本上是立足于区内、国内获得的,而且区内、国内资本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私营企业的跨区域商业活动,而不是通过银行、资本市场等正式金融渠道,因为正式金融渠道对于小规模私营企业一直是可望不可及的。到2001年,温州市仅有1家国有上市公司,民营企业是温州工业化的主力军,但温州民营企业却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而截止2001年末,泉州市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买壳上市等方式在国内证券市场筹资达13亿多元,在香港上市共筹资近17亿港元。而苏州市1999年就有8家上市公司,市值达到285亿元,2001年苏州市上市公司在国内市场募集资金达9.6亿元。 三、发展战略比较。从宏观发展战略看,泉州、温州两市都采取市场主导型倾斜突进战略,苏州市则采取政府主导型倾斜突进战略。 一般而言,世界各国和地区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道路可归纳为两种模式:一是平衡渐进模式,即产业结构由一次产业为主导向二次、三次产业为主导,由低向高逐渐推进。二是倾斜突进模式,即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按照某种标准选定几个主导产业,重点倾斜发展,短期内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二战以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处于重工业化阶级,并很快向高技术工业化阶段逼进;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仍处于低级状态。如果发展中国家按照发达国家工业化模式从农业开始按部就班,不仅发展过程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十分漫长,而且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不断拉大。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 洲“四小龙”采取。各种手段重点发展工业的战略,在产业产值结构上表现出工业份额显著高于一般国家,从而与西方学者钱纳里、库兹涅茨等提出的产业结构标准值出现较大的偏差。 在工业化战略上,泉州、温州、苏州都采取倾斜突进型发展战略,其产业结构与国际上几种标准模型比较,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上二产结构比例较高,一产结构比例偏低。改革开放以来,三市都在农业尚不发达、农业生产率较低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市场和民间力量强行发展比较利益较高的工业,而把比较利益较低的农业转移到国内其他地区,并由工业超速发展带动国民经济较快增长。从1978年到2001年,泉州、温州、苏州三市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产值比重分别从38.59%、42.18%和28.11%下降到7.3%、6.2%和5.2%,年均分别下降1.34、1.56和0.99个百分点。据有关数据表明,日本农业比重从42.7%下降到6%,用了76年时间,年均下降0.48个百分点;德国从44.8%降至5%,用了约100年时间,年均下降0.4个百分点;美国从上世纪的17.9%降至2%,用了85年时间,年均下降0.19个百分点;韩国因战后30年中农业产值下降了30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而被国际上称为“压缩型”工业化道路 。泉州、温州、苏州三市可称之为“超压缩型”工业化道路。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泉州、温州、苏州三市农业劳动生产率虽然持续提高,但农业产值的迅速下降并不完全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是一定程度上忽视农业。三市作为大国中的一个地区,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加快发展而不是农业安全。为了迅速发展地区经济,三市都自然而然地考虑将比较效益较低的农业转移给国内其它农业省区,自己则利用市场机制优势大力发展比较利益较高的工业,并通过地区贸易用自身工业生产剩余换取其它地区农业生产剩余,因而三市的工业化战略又可概括为跨越农业直奔工业的倾斜突进工业化模式 。从微观发展战略上,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战略存在差异。在工业化初期和中上期,经济增长一般比较粗放,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增长才逐步由粗放向集约型转变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量化标准,工业化初期阶段结束的标准是农业劳动份额不超过55%。人均GDP不低于1000美元;工业化中期结束时农业劳动力份额低于30%,产值比重低于15%,人均GDP高于2000美元 。而泉州、温州市在1995年才结束工业化初期阶段,现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苏州市1993年结束工业化初期阶段。而且仅经过短短三年的1996年就结束工业化中期阶段,现已处于工业化后期。体现在工业发展战略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三市都实行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兴地富民为目标,以高投入为手段,通过尽可能扩大生产能力加快工业增长,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具体表现为乡镇工业适应短缺经济需求,把新增生产要素主要用于扩建、新建厂房,添置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出总量,用于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粗放型发展战略。进入九十二年代后,苏州市在外资带动下率先进入工业化中期,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使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技术进步为支撑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走上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集约型发展战略,具体表现为乡镇工业适应过剩经济下激烈市场竞争需要,工业投入由投资者自主转为有限制报批,招商引资由引资方单向引资转为引资方和投资方双向选择,引导新增生产要素重点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技术竞争力、机制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投入,从而提高了乡镇工业的持续竞争能力。 而泉州、温州结束工业化初期阶段比苏州迟3-5年,而且工业化中期阶段停留时间比苏州长,工业化战略由粗放向集约转型比较迟缓,从而国民经济运行效益比苏州差。 四、市场结构比较。泉州、苏州两市对国际市场有较高的依存度,而温州市对国内市场依存度比较高。 在工业化进程中,泉州市工业化最初启动资本很大程度上依靠侨资侨汇,工业化的具体形式也是从“三来一补”起步,随后通过招商引资嫁接乡镇企业和创办三资企业,外资一直是泉州市工业化的一支重要力量。与时同时,国际市场成为泉州市商品销售的重要场所,国际贸易成为拉动泉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1年,泉州全市社会出口交货总值达383.95亿元,出口依存度达34.13%。由于通关环境以及本地外贸公司资金实力不足,2001年泉州市自营出口仅12.61亿美元,自营出口依存度仅9.27%。据泉州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泉州市出口企业另择口岸出口及外地外贸公司来泉州收购出口货源约占泉州出口总额的76%&nb sp;。苏州市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三外”战略,九十二年代外经工作连连上台阶。1990年苏州市进出口依存度仅7.69%(其中出口依存度为6.35%),国内市场是苏州市商品主要渠道。1995年进出口依存度达到42.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21.4%),2001年进出口依存度达到111.16%(其中出口依存度达到57.9%),说明八十年代苏州市工业化市场拉动主要来自国内市场,进入九十二年代后才主要依靠国际市场推动工业化。 温州市工业化过程中贸易流动的国际性以及对国内市场的依存度十分明显。1995年,温州市外贸依存度为9.2%,1999年为12.4%,2000年以后迅速增长,达到20.2%(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9%)2001年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7.8%),温州市2001年出口依存度仍然低于泉州、苏州16.33和40.1个百分点,说明温州市工业品市场主要在国内而不是海外,国内贸易而不是国际贸易是温州市20多年来工业化的主要拉动力,但1999年以后温州市外贸依存度年均以5-6个百分点上升,国际市场的拉动正逐步成为推动温州工业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技术选择比较。泉州、温州主要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发展方向,而且随着工业化不断深入,继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苏州市工业化初期主要选择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随着工业化不断深入和外资的不断转入,苏州市产业技术不断升级,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成为主导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泉州、温州工业化都是由民间资本投资驱动,泉州市依靠三闲(闲钱、闲房、闲人)起步,温州市依靠群众经商所得和家庭平时积累,都属于资金规模小又分散,而且两市工业化初期的投资主体文化水平都不高,投资产业技术选择自然首选市场需求大,技术要求低、资金规模小且回收获利快,又适合家庭工业、联户经营等小规模私营企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温州市拥有手工业传统,以及以轻型加工业为主导的香港、澳门拥有大量泉州籍同胞的言传身教,进一步强化了两市把劳动密集型轻加工业作为工业化最初产业技术选择。2001年,泉州市纺织鞋服、建材陶瓷、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产业仍占工业总产值68%,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迅速增长,正逐步成为泉州市支柱产业。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低压电器、普通机械、制革、化学、服装等五大传统主导产业仍占有73%。 苏州市工业化是在政府直接推动下进行的,社区政府能够组织有效资源集中投入一些重点行业,而且工业化的起点是与城市国有企业作配套和协作,因而工业化产业技术选择一开始便能集中在劳动密集和相对资金密集的织纺、机械、化学工业和建筑材料工业;随着外资不断加入,苏州市及时引导产业结构升级,新培育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与精密机械、新型家电、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新型材料与基础原材料、轻型汽车与汽车配件等六大新兴支柱产业,快速增长,1998年至2000年递增达39.7%,改变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格局,成为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2001年全市新兴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已占工业销售总收入40.3% ,顺利实现了产业结构转换升级。泉州市外商投资占的比例也比较高,产业技术没能与苏州一样升级,除了周边环境缺乏适应技术密集产业需要的机构和人才环境外,外资来源主要是东南亚中小华侨特别是泉州籍华侨,资金规模小又分散是个重要原因。从各国工业化过程看,伴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产业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递进,产业升级依次为纺织、钢铁、化工、日用消费品、服装、电子产品、造船、石油化工、汽车和机器制造、收音机制造和计算机高技术成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大型数据机等),这个序列越往后越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从泉州、温州、苏州三市产业技术看,泉州、温州仍然处于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辅的阶段,而苏州市已经进入到技术密集型为主、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为辅的阶段。 六、结论与思考。通过对泉州、温州、苏州三市工业化结构现状以及工业化启动条件、发展路径和各自特色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在过去23年中,三市在工业化模式有各自的特殊性: 1、工业化进程主要由民间和政府两股力量来推动。泉州、温州两市工业化都是在民间力量推动下进行的。泉州市在工业化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吸引、动员和利用海内外资源和市场,温州市在工业化过程中则主要吸收、动员和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两市都从发展传统产业起步并且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一定程度上忽视农 业而集中力量发展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以工业制造业快速发展推动地区国民经济迅速增长,走出一条民间力量为主,政府力量为辅,立足传统制造业发展并不断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的工业化路子。苏州市工业化是在政府行政力量推动下进行下。在工业化进程中,苏州市及时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推进工业化的要素及时由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转向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及时推动产业技术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走出一条政府和民间合力推动、产业技术不断升级的工业化路子。 2、工业化不同时期政府和民间力量以及工业化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影响着不同的工业化绩效。从泉州、温州、苏州工业化道路比较可以说明:在工业化初期,由于发动工业化的资源环境相对较差,经济自主增长能力相对较弱,政府推动型工业化有利于组织和集中资源,具有较好的发展绩效,体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苏州市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泉州、温州两市。政府推动型工业化和民间推动型工业化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增长的力量来自政府的外生变量或市场主体的内生变量。由于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外生的,是靠政府、社区组织推动的。政府决策是最大的外生变量,政府“失灵”或稍有懈怠,其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工业化初期,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对于提高工业化绩效是十分重要的。市场与民间力量主导的工业化,经济增长的力量是内生的,是发自市场主体的追逐利润的冲动,政府的暂时“失灵”、稍有懈怠以及阶段性决策失误并不会完全抑制民间市场主体的投资冲动,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比政府主导型工业化微弱许多 。当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市场主体力量有很大的发展,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不断增强,政府对工业化的推动便要由组织资源转向为市场主体创造产业发展环境上,努力使投资者具有较高的投资效率和效益,使投资者能以最小风险获得最大回报 。体现在八十年后期及九十二年代三市大力加强投资环境建设以及九十二年代中后期苏州市大力推进乡镇企业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因此,从发展趋看,政府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不断增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的能力上。 在工业化的内源性和外源性方面,按照工业化进程中区域经济外向化的一般规律来推断,大国中的一个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开放,既可以从区际化一边开始,也可以从国际化一边开始。泉州市由于拥有1600多万泉州籍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和泉州籍台胞,具有较为丰富的海外资源和较为宽阔的海外市场,工业化启动及发展进程能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从区际化和国际化两个方向同时启动工业化,一开始便具有较强的外源性。温州、苏州两市不具备泉州的海外资源和市场优势,工业化启动以及进程由于周边及自身资源环境的差异,八十年代两市都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市场,将其资本形成市场分布与国内其他区域联系在一起,从国内分工中获取比较利益,工业化的内源性比较明显。但苏州市能及时抓住时机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逐步通过吸引外资和扩大出口推动工业化进程,从而工业化的外源性不断增强。温州市在工业化进程中既没有泉州的海外资源优势又没有苏州的周边环境优势,工业化主体通过在国内市场发展而强身壮体后,利用国际资源和冲击国际市场的能力正在不断增强,从1998年开始外贸依存度由10.75%提升到2001年的24.12%,三年间增长13.37个百分点,市场结构正在由国内市场为主转向区际、国际市场并重,工业化的外源性逐步提高,走出一条起步于区际化、拓展于国际化的地区开放之路 。 3、工业化初期不管存在多大的差异,最终都会逐步走向发展绩效更高的路子。泉州、温州、苏州三市实践证明:工业化早期不管在启动条件、发展路径、发动主体、资本形成、市场结构等方面存在多大的差异,其最终的趋向都会逐步形成经济主要依靠市场主体自主增长,政府主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动力来自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工业化的内源性和外源性不断融合。工业化的差异主要在依靠自身和自然、人文区位、资源环境对产业技术的选择上。 

温州文化论文篇2

商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一个国家的不同经济区域,由于历史习惯、文化氛围和资源禀赋上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商业文化,即区域商业文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不仅需要有资源、科技、劳动力等“硬实力”的运用,而且还需要有优越的商业文化这个“软实力”的支撑。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曾经说过: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1]相对说,“硬实力”是可以通过投入的增加和政策的倾斜迅速提升的,而“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仅仅靠投入的增多和政策的倾斜。

区域商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创业文化,可以说一个地区的创业氛围是浓厚还是淡漠,是衡量这个地区的商业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的主要标志。一般讲,创业文化主要包括人们的致富欲望、风险观念、吃苦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内容。创业文化是一种环境文化,它可以形成一种商业氛围,有很强的渗透性,对被氛围覆盖的每个人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创业者可以感知这种氛围的存在,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并萌生创业意识和动机,进而产生创业行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也要与市场经济相一致,即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文化。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人们习惯了遇到问题找政府、找官员思维方式,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和在市场中解决问题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譬如,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优良的人文传统,但有些文化传统不太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就全国来说,当前最需要克服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文化。

二、温州商业文化的内涵

温州自古以来就是浙南闽北的商业中心,在漫长的经商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温州商业文化。关于温州商业文化,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解释,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认可的,即永嘉学派提倡的事功、注重实用,反对空谈的“义利”思想,这种思想是温州商业文化的核心。近30年,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温州人又在实践中发展了这一思想,并形成了著名的“温州模式”,可以说温州模式是温州商业文化的集中体现,而温州模式的核心就是温州人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在温州,无论是对企业家还是对温州创业群体进行梳理和总结,每一个企业家、每一个创业集体,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事例都深刻体现着温州人浓厚的创业精神。

温州商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是涵盖了经商活动的方方面面,我们认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是温州人浓厚的创业欲望。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讲,温州人浓厚的创业欲望与温州的资源禀赋相关联。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但温州自古在农业方面就没有出现过繁荣,主要是温州的农业资源十分匮乏。“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地理状况,使得温州人不得不到处奔走,从事农业以外的经营来维持生存,如“弹棉花”、“理发”以及各种各样的小商品生产和销售,由此形成了温州人的经商意识。这种经商意识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现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有温州人捕捉商机、艰苦创业的身影。在温州,人人谈创业,人人谈致富,由此形成了“重商主义”文化。在这种“重商主义”文化氛围中,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形成全民创业的局面。可以说,温州人的创业欲望是他们创业的精神动力和发动机,是温州企业诞生与发展壮大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二是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源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主要在于温州人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引领温州人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敢为天下先”是温州人创新意识的高度概括。温州人在决定是否做某件事情时,只是看实践中需要不需要,实践中能不能做得通。只要实践中需要的而且又能做通的,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去做。温州永嘉县的李云河开创了“包产到户”的先河;“胆大包天”是温州人王均瑶的创举;温州人金忠苏包雁荡山、季展敏包楠溪江开发旅游风景区;几个温州农民可以到黑龙江承包下建三江农场的6.7万亩粮田;甚至温州人范鸣强还承包了天安门城楼开“马列书店”;最绝的是温州商业人物彭星邀请克林顿为法派形象代言人。目前,温州正处在创新发展阶段,“创新”正逐渐成为温州商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温州企业家又在进行新一轮的“创新”尝试,争取把温州企业做强做大。

三是温州人四海为家的流动性品格。资源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资源流动可以促进资源优化整合,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温州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中冒险、开拓、自由漂流、四海为家的潜能激发着一代又一代温州人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开拓创业。“温州人在流动和移民过程中,具有区隔和逾越这两重性,一方面温州人总是聚集在一块,与当地社会存在一定的隔离,另一方面不断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需求超越地域界限的行动模式和认识观念。”

四是温州人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市场经济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腻,同时也使合作越来越密切,要求人们具有合作意识。合作意识能够提高经济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在商业活动中,温州人很“抱团”,即团结合作。但早期温州人合作团队,往往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在近期才逐渐地开放起来。

五是温州逐渐形成移民城市和移民文化。近些年,温州市的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地引进人才,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外来人员(新温州人)有300万,所以温州将逐渐形成移民城市,同时形成移民文化。移民文化的特点就是拥有“杂交优势”,来自不同文化、经历背景的人集聚温州,使这个城市充满活力,有利于经济开放体系的形成。

三、区域商业文化与创业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一)基于温州商业文化的创业教育模式

近几年,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逐渐地开展起来,有些高校还比较活跃。但是,从总体上说,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就业而被动创业或生存型创业,这充分说明了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缺乏。究其原因,我们以为主要是缺失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文化。因此,坐落在温州的高校一定要充分利用温州商业文化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把它提炼和融合于教育资源中,通过创业教育这一载体,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转贴于

1.培养学生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浓厚的创业欲望和创业精神是温州商业文化重要内容,创业教育必须针对这一内容进行。第一、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可以这么说,没有吃苦耐劳的品格,就没有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是九十年代初出生的,他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家庭中,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和坎坷,因此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非常重要。第二、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要充分认识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竞争。虽然市场竞争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效率,但是市场竞争也很残酷,有成功也有失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大学生在创业之初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准备。第三、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从而懂得创业成功不仅能使自己就业而且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够有效解决中国当前就业难题。第四、加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现在的大学生身体状况并不理想,如在半小时的露天军训动员会上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晕倒,这不能不令人担忧,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身体锻炼。学校要有针对性地改革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除正常的身体素质训练以外,要加强耐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将来的创业做好身体准备。

2.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敢为天下先”是温州人的品格,在创业教育中要突出这方面教育内容。第一、要学习温州人白手起家创大业的精神,使大学生成为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敢冒风险的创业者。敢于创业才有成功的希望,墨守陈规、望而生畏永远没有希望。第二、要学习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培养高职大学生开拓创新的理念,让学生明白,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把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与所学专业、市场机会有机结合起来,才会创造出社会财富,个人价值才会得到体现。第三、培养大学生善于创业的能力。“敢”与“先”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魄力,然而仅仅具有“敢”与“先”的精神和魄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善于创业的能力。为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能力,培养学生企业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社会交往的能力,只有把这些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创业的成功。这些能力与专业教育有直接联系,所以我们必须把专业办好。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自以为是,极端者专横跋扈,所以培养大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重要。通过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都需要人们之间的合作才能成功,所以要有团队精神,要有团队创业能力。大量数据表明,超过2/3的新企业是由在一起密切工作的创业者团队所创建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一项针对高成长企业的调查显示,其中有83%是属于团队创业的形态,证明了团队创业型企业的成长速度高于单人创业形态。团队创业包括了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这样让学生可以更全面了解创业的整体性。

温州文化论文篇3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意义的总体看法和评价,是理论化、系统化得主体评价意识。温州人价值观既有雄厚的历史传承,又有前瞻性的现代权衡,反映了温州人对事物评价意识系统化的理论诉求,是指引温州人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而温州是全国知名的侨乡之一,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咸平元年(998),温州人周伫随商舶到高丽经商,定居高丽,成为有文字记载的温州人移居海外的第一人。到2007年年末,790万温州人中,有50多万走向世界各地。

海外华侨华人有力推动了温州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本市的各项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温籍华侨华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文化程度高,专业素质好,他们活跃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特别是近年来出国的留学人员,许多人已成为学有所成的新一代华侨华人。据统计,目前在海外从事数理、电脑、建筑、太空、金融、医学及文化领域的温籍专业人士有5000余人,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而对于海外温州人价值观的研究较少,本课题尝试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博采众长,探索适合温州当前发展的价值观,这对温州经济的发展、创建温州地域特色文化、实现“十二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对本土温州人与海外温州人的价值观在历史传承、基本内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考察和对比研究。

1 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就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中发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思想文化因素。发展必须设定一系列经济标准,但经济标准的设定又必须考虑其价值前提。现代经济发展呼唤着人们对价值前提和价值取向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发展最重要的不是体现在经济增长,而是体现在人道、文化、价值上。社会的真正发展就是要把“人的个性” 潜能解放出来,而真正合理地发挥人的潜能,在于价值观的引导。哈耶克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发源与文化变迁分不开,这种文化变迁通过道德与价值观的传播而得以实现。马克斯·韦伯(2002)认为,特定价值观(特别是新教教义)是促进资本主义产生与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他同时还指出,儒教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韦伯命题推而广之,个人主义与群体主义、理想主义与求实主义等一些明显相左的价值观,都能寻找到其促进经济发展和激发商业活力的证据。哈耶克认为,对于保持经济活力来讲,竞争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主体的竞争,也包括不同的价值观相互碰撞、相互竞争,它催生了一个新知识和新思维不断地被创生,旧知识和旧思维不断地被扬弃的动态世界,拥有不断涌现的创新源泉。

1.2 国内研究现状

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文化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必将对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式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在经济形态转型期产生的作用更为明显。温州人在长期的创业创新实践中,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温州传统文化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温州人的价值观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蔡克骄(1999)对温州人文精神进行了剖析,他指出温州人价值观的形成是由温州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条件所决定的。其中,永嘉学派事功价值观是温州人价值观的历史传承。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高扬求实精神,主张工商业应与农业并重,永嘉学派的功利学说和务实精神影响深远。同时,温州作为一个东南良港,早就为外国侵略者所觊觎。19世纪中期外国商品的大量倾销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侵略,既刺激了温州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冲击了温州人的思想观念。近代以来,一方面,温州人多地少,政府投资少,资源未能利用,能源紧张,交通不便,以上原因导致温州的产业结构仍是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扬历史上的手工业传统,办劳动密集型的小型企业、加工企业,生产小商品。另一方面,一大批温州人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甚至到海外谋求发展,温州成为全国著名的侨乡。黄朝忠(2011)认为温州人价值观既有丰厚的历史传承,又有前瞻性的现代权衡,是指引温州人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孙金波(2007)发现经济现象背后的文化思想资源的动力作用看似“无形”,实际上它的影响是深远的,“永嘉学派”的不朽精神魅力时时刻刻体现在温州人的现实生活中,它对现在温州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已经是内化的。张俊华(2011)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温州人的价值观进行研究,进行了多样性价值观与浙商崛起的实证研究,这里的浙商主要指温州商人。他认为价值观的多样性是产生经济外部性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价值观已成为经济发展研究的新生命力所在。温州独特的环境条件、思想源泉、宗教状况都对多样性的价值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而多样性的价值观对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海内外温州人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温州人价值观包括温州人的价值信念、信仰和理想,它的内容极其丰富,以爱国爱乡为基础、以发展经济为重点、以创业创新为动力和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是海内外温州人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1 以爱国爱乡为基础

爱国爱乡是温州人价值观的灵魂,是温州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凝聚力,温州人已经把爱国爱乡融入自己的骨子里和血液中。其中,温州籍华侨是爱国爱乡的温州人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温州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与国内交往十分密切,热心为祖国建设和家乡的公益事业作贡献。温州籍海外侨团是海外温州人社会的支柱和核心,植根于瓯越文化,伴随着华侨华人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壮大。温州侨联紧紧围绕“内外温州人互动”这一战略,支持温州人走出去的同时,引导海外侨胞回乡创办总部经济,助推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发展。

2.2 以发展经济为重点

以发展经济为重点,是温州人价值观的主题内容。 温州人创造了温州经济和温州人经济,率先进行民营化和市场化,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取得了辉煌成绩。温州人经济既包括区域性的温州经济,又包括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创造的经济。温州人经济的发展,不但加快了温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温州的步伐,而且加快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3 以创业创新为动力

以创业创新为动力,是温州人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创业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体和有价值的商业机会的融合,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活动和过程。创业能够推动创新,创新必然要通过创业来实现和转化。温州实践证明,创业创新是温州进步和温州人发展的重要源泉。创业创新激活了温州,升华了温州人的精神,促进了温州人的发展。来自美国浙江温州工商总会的董事长陈钱康是在巴黎第一个从事贸易生意的温州人。1991年陈钱康移民到美国,在半工半读一年之后,陈钱康开办了自己的服装加工厂,接下来扩展到手袋、餐饮、软件等行业。从温州秘密、温州制造到温州奇迹的不断产生,从质量温州、品牌温州到信用温州的跨越式发展,从活力温州、实力温州到和谐温州的全面建设,一种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现代价值观即温州人价值观已不断孕育发展。

2.4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是温州人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是温州人崇高的社会思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温州人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走共同富裕之路。在海外,但凡温州人聚居人数较多的城市都有自发组织的温州商会。温州人在异乡抱团儿聚居的流程大体是这样的:一名温州人或一个温州家庭漫游到某地,一旦稍稍立稳脚跟且发现当地有商机闪动,他往往会很快向自己的血缘亲属或非血缘的乡亲发出类似的信息:此处钱多,速来!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温州人总追求进一步的发展,一个人富不算富,一部分人富也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

3 海内外温州人价值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温州人价值观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强凝聚力作用、积极导向作用、塑造作用和辐射作用。

3.1 强凝聚力作用

温州人价值观的凝聚作用体现在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上。为了共同的目标,温州人之间会自觉实现团结合作,形成一种合力,一致行动。温州人价值观具有满足每个温州人追求财富、业绩、信念、信仰和理想的需要,对温州人的吸引力很大。温州人价值观增加了温州人之间的团结协作、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温州人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温州人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把功利和仁义统一起来,把真理和价值统一起来。美国浙江温州工商总会董事长陈钱康说,“温州人有个特点就是什么行业赚钱就通通疯狂地做什么,彼此之间很讲义气、很团结,虽然相互之间也存在竞争,却不排斥有人加入这个行业。”当时在巴黎的手袋批发原本是犹太人的天下,可温州人却逐渐把犹太人挤出了市场。温州人的心齐、力大、劲足是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2 积极导向作用

温州人价值观是支撑温州人生活的精神力量,它决定着温州人行为的取向。温州人努力打造“质量温州”、“品牌温州”、“信用温州”,讲信用、守信用,树立信誉观。这种价值观融入到温州人的生产生活中,内化为自觉从事温州实践活动的动力,促进了温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在温州人价值观的指引下,温州人践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前,温州人十分珍惜自己的信誉,把义利统一起来,在满足社会需求中追求回报,在承担社会责任中获取财富,从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提升了温州文明,升华了温州人的精神品质。

3.3 塑造作用

温州人注重把做人和做事有机统一起来,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个人形象。个人形象和整体形象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温州人价值观决定着温州人以什么样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存和发展环境,选择怎样的生活目标和如何对待人生的问题,选择怎样的方式与人交往,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生存与发展。因此,它对于塑造温州人的良好形象起着决定作用,同时,塑造温州人的形象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因为,温州人价值观必然会随着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它的体系会越来越科学,内涵越来越丰富,温州人不断根据新的条件塑造更好的形象。吃苦耐劳是温州人精神一个重要部分,西班牙华商企业联合会黄会长说, “我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的西班牙,当时过来投奔亲戚后,做的是餐饮业。我都不愿意回忆那段时间,天天十几小时是怎么过来的。80年代以前出来的温州人更是艰苦,他们文化程度不高,语言是最大障碍。他们每天从早干到晚,真的是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

3.4 辐射作用

温州模式的创建使温州人驰名中外,温州模式的精髓就是温州人精神,而温州人的价值观是温州人精神的核心内容。随着国内外取经者回归故里,温州人的价值观也辐射到了他们所在的国家、地区、城市和乡村。同时,遍布海内外的温州人也把温州人的价值观扩散到了全国乃至世界。温州人具有艰苦创业精神、自主开拓和创新精神。所有这些温州人精神的核心就是温州人的价值观,温州人价值观是温州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使温州成为我国思想最为解放、观念创新最为活跃、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走出了一种具有温州区域文化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4 结 论

温州人现在置身于全球化大背景下,面临着成功与挑战,温州人的价值观需要找回,结合新时期的城市动态,今日的温州人到了需要从“生意思维”到“文化思维”的转变时刻,海内外温州人价值观必然要随着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要具有科学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在我国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人们各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今天,温州人要坚定地遵循温州人的核心价值观,促进温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功地实践温州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

参考文献:

[1]Henderson jvernon. Externaliti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7(42): 449-470.

[2]蔡克骄. 温州人文精神剖析[J].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8-31.

[3]黄朝忠.温州人价值观探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4):63-66.

[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彭强,黄小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2-49.

[5]孙金波.叶适事功思想与现代温州人精神[J].青海社会科学,2007(4):142-144.

[6]王春光.流动中的社会网络:温州人在巴黎和北京的行动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0(3): 40-44.

温州文化论文篇4

另一场活动中美旅游摄影展的开幕式当天晚上在国家4A级景区――温州印象南塘举办。摄影展展出温州和北美两地18位旅游作家和摄影家的摄影作品,记录两地不同的地域风光、城市影像和民俗文化。那些多彩美图和秀色光影,让观展者读懂温州山水的“神奇、峻秀、古朴、隽永”,而北美风光的“壮丽、自然、梦幻、多彩”,也大大丰富了“印象南塘”的文化色彩。

致力于将旅游业定位为一号服务业的温州,通过北美旅游名家温州行暨美国旅游作家协会2016(温州)年会,深度诠释了“神奇山水、传奇温州”的新内涵,不仅展示了温州旅游文化发展的优势与成果,也拓展了温州城市对外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空间,更增加了向世界推介宣传温州的经验和自信。

“温州之美,让世界看见”是本次年会活动的主题,该主题在这场中美旅游文化交流盛会中得以全面体现。正如温州市旅游局局长王爱香说的那样,本次年会活动是政府为温州旅游搭的一台“大戏”,在北美旅游名家温州行暨美国旅游作家协会2016(温州)年会活动的大舞台上,温州的山水之美、美食之美、文化之美正在让世界看见。

文化盛宴彰显“温州味”

在中美旅游业发展论坛上,浙江省旅游局许澎副局长提到,某些美国游客对历史文化的渴望程度、对地方产品的兴趣爱好要超过对景观的要求。本次年会推出的一系列文化展示体验活动,为远道而来的嘉宾呈现了一场温州传统文化盛宴。

活动期间为嘉宾特别准备的温州传统系列文化内容有温州非遗产品展示、温州地道美食体验、温州传统文化分享等。这些代表瓯越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温州传统特色文化引起参会嘉宾的兴趣和喜爱,得到名家、作家的频频点赞。

10月24日欢迎仪式上展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公布“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牡丹亭》)和最具地域风情的温州民歌――《对鸟》,让海外嘉宾体验到了温州戏曲文化和民间文艺的魅力。

26日晚上在温州特色食街――“天一角”,温州地方特色小吃鱼丸、馄饨、薄饼、灯盏糕、炒粉干、敲鱼汤等成为美国嘉宾喜爱的舌尖美味。美食体验活动现场,嘉宾流露的表情是开怀、叫好、赞美。而一场体验太极的活动,让嘉宾见识太极拳法的奇妙和中国功夫的神秘;开幕式前场外的瓯绣演示,让温州的传统工艺给嘉宾留下美妙印象。同时,在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温州工艺美术馆、温州南戏博物馆、温州武术馆等处的参观访问,也让嘉宾读懂温州文化的历史传承,看到温州人文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多彩画卷。

闭幕式现场一位志愿者说,在本次年会上,最难忘的是那一张张不同肤色的笑脸,而记者听到嘉宾表达最多的一个词是“amazing”。确实,短短的几天时间,温州的神奇山水、地道美食、传统文化带给嘉宾的是惊喜、惊讶、惊奇。美国旅游作家协会2016(温州)年会主席梁掌球感叹:“温州是一座让人惊喜的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一定要好好宣传。”

走进温州感受“山水美”

温州山水在中国极具代表性。为让北美嘉宾深刻感受“神奇山水,传奇温州”,温州旅游部门精心设计了多条神奇山水之旅让北美旅游作家采风考察,如世界地质公园考察之旅、温州田园风光摄影之旅、中国四大发明之活字印刷发现之旅等线路,均引起嘉宾极大兴趣。沿线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成为他们笔下和镜头中的温州风情,让他们看见温州之美。

走进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惊险刺激的飞渡表演、云雾缭绕的方洞,让他们啧啧称奇。来自美国的Michael说这里的一切都是美国看不到的风景,尤其看到西门岛上渔民在滩涂上捕捉跳跳鱼,他觉得非常好奇,很想体验一下当地渔民的生活。

在楠溪江畔,茗岙梯田成为摄影家眼中的绝美中国仙境,林坑、苍坡、芙蓉等古村落让他们见证了中国古老的耕读文化,美国BBC电台旅游编辑Anne Banas对茗岙的田园风光赞不绝口,她说这里太美了,尤其喜欢梯田,因为美国没有水稻梯田。

在泽雅的千年纸山,嘉宾看到了古法造纸工艺和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赞叹不已,表示回去一定要告诉这次没来中国的作家,他们来了也一定会爱上这项古老的工艺。

在瑞安东源村,看完遗存下来的木活字印刷工艺展示,来自加拿大的作家、摄影师Janet Gyenes抢先体验了印刷术的操作过程。体验过不同风情的温州神奇山水之旅,嘉宾们收获满满,不仅有美景和美味,也有当地村民的热情和友善,温州山水给了他们一种纯美的意境和享受。

加拿大FIG Artistic Gymnostics World Champlonships的Magalie兴奋地说道:“雁荡山非常美,我喜欢这种青山、流水、绿树的风景。如果以后有机会,还会带着我的家人和朋友一起来雁荡山做客。”

美国纽约作家MerlPearlstein说:“我很兴奋来到这么美丽的城市、这么美丽的村庄,在美国并没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建筑。在楠溪江的经历是值得被纪念的,这里的每一个景点都是一个新的故事、一个新的灵感。”

前美国加州旅游局公关主任John Pomiree说:“本次温州年会,是我曾参加所有大型活动中办得最出色的。这是一次无懈可击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活动。”

The curtain of the 2016 Wenzhou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Travel Writers Association descended on October 28, 2016. Themed “Share the Beauty of Wenzhou with the World”, the year’s well-designed event successfully showed the diversity and depths of the tourism of Wenzhou to an American audience and made all participants fall in love with the city at first glance. The cultural gala brought all guests a memorable experience of a splendid China. Wenzhou is a port city in southern Zhejiang.

Globalization

This 2016 event was a truly global one. The two highlights of the 2016 annual meeting were China-America Tourism Development Forum that provided a platform for insiders to brainstorm about the tourism future of Wenzhou, and a photography exhibition featuring the works of 18 travel writers and photographers who through their lens recorded the beauty of Nantang, a riverside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district that goes back to the Southern Song (1127-1279).

The 2016 Wenzhou annual meeting served as a powerful footnote to the unique tourism resources of Wenzhou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It also helps expand cultural collaboration possibilities between Wenzhou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 success of the event also shows the self-confidence of the city in its tourism promotion on a global stage.

At the forum, Zhejiang Tourism Administration vice director Xu Peng noted some American tourists preferred regional culture and history to scenic attractions. The guests taking part in the annual meeting enjoyed a variety of tailor-made cultural activities that demonstrated the splendid cultural tradition of Wenzhou and the charm of its representative Ouyue Culture.

A Taste of Wenzhou Flavors

Participants of the annual meeting had a taste of the cultural treasures of Wenzhou at various cultural spots such as Wenzhou South Opera Museum, Wenzhou Martial Arts Hall and Wenzhou Arts and Crafts Museum. The cultural immersion culminated on the night of October 26 when American guests had a good time at Tian Yi Jiao, the city’s most famous “food paradise”.

“Wenzhou is an amazing city full of surprises,” said Liang Zhangqiu, chair of the 2016 annual meeting.

Wenzhou is one of the most fabulous representat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andscape aesthetics. The uniqueness is embodied in an array of state-level scenic spots highlighted by the World Geopark at the Yandang Mountain area, the gorgeous landscape of the Nanxi River and the mesmerizing beauty of the terraced farms at Ming’ao.

After relishing the beauty of the mist-enveloped Fangdong, one of the American guests gasped in admiration: “I saw something I have no chance to see in my home country, and the scene of the local fishermen catching jumping fish on the mudflat excited me.”

At Zeya, everyone was enthralled by the ancient paper-making craftsmanship of the locals.

温州文化论文篇5

1.1“温泉之都”旅游品牌定位的必要性

福州 历史 悠久, 文化 底蕴深厚,名人辈出,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游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据 统计 ,福州拥有旅游资源种类约为50种,旅游资源实体数量达到275处。在福州市众多的旅游资源中,一、二级(优、良级)的旅游资源景观就有近40处,三、四级旅游资源景观所占比例较大,等外级资源较少,这说明福州市旅游资源景观资源丰富,品位较高。与之不相称的是,目前福州市旅游业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中仅处于中等水平,这主要和福州市旅游形象模糊,旅游产品间缺乏关联度有关,造成一流的旅游资源优势一直不能直接转化为旅游 经济 优势。

长期以来福州城市形象不够突出,没有形成真正的旅游品牌。福州旅游业一直缺少高起点、可操作的旅游规划,使得目前旅游资源呈现小而分散的开发状态,难以形成整个城市的旅游氛围和旅游精品,即便是福州人引以为豪的四大文化旅游品牌也因缺乏整合,而使得这几大景点的外地游客接待量与它们的实际旅游价值不成正比,“有人流,没客流”是福州旅游发展的尴尬之处。《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福州旅游形象的现状分析是:(1)旅游品牌缺乏竞争力,旅游形象不突出;(2)多元化的旅游形象塑造,不利于形成整体旅游形象;(3)福州市旅游形象与市场联系不紧密,不易识别和推广。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能作为福州旅游品牌的载体 ——“温泉之都”。

1.2“温泉之都”旅游品牌定位的可行性

温泉旅游作为一种集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形式,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温泉旅游开发将会给福州带来巨大的商机和 社会 效益。福州市无论从温泉资源、温泉文化到温泉 管理 ,都称得上是货真价实的“温泉之都”。

1.2.1 温泉资源得天独厚

福州温泉主要分布在市区中心、郊区及所属的永泰、闽侯、闽清、福清、连江等 5县(市),具有埋藏浅、流量大、水温高、水质好、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特点。在福州市城区的东北部,有一条北起树兜南至王庄,西自五一路、五四路东达六一路晋安河 ,南北长五公里,东西宽 1公里,面积达 5平方公里的温泉带,在市中心拥有这样集中的温泉带,这在在全国大、中城市是罕见的,资源优势具有不可比拟性。

1.2.2 温泉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福州温泉开发利用历史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甚至更早的时候,传承 lo00多年。清康熙年间,福州已出现了营业性澡堂;1930年代,福州出现了装修华丽,规模宏大,服务齐全的澡堂。福州温泉文化独树一帜,留下许多诗歌、戏曲、散文、摩崖题刻、民间传说等,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3 温泉 管理体制 完善

福州市在全国最早建立了完善的地热动态监测系统,最早成立地热管理委员会,最早颁布了温泉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最早实现温泉的集中供应,在温泉水资源管理和相关技术上都有着相当的优势。

1.3“温泉之都”旅游品牌传播的紧迫性

2003年4月,广东恩平被

受众对品牌概念的接受总是先入为主的,在目前“温泉之都”这个称号还没有形成对某个地方的特指时,如果福州市能以强大的宣传攻势打出“温泉之都——福州”的概念,受众一旦接受了福州是“温泉之都”,那么他心目中的福州就是唯一的“温泉之都”。反之,如果让其他城市抢先一步,那么这小小的一步之差,将来不知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温州文化论文篇6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在温州采访,有个寓言故事颇耐人寻味:一个外星人来到中国,在上海,他立即被圈起来进行展览,从中收取不菲的门票收入;在广东,他马上被人解剖了,分析他能不能食用、有没有营养;而在温州,他则竞相被人邀请去吃饭,然后问:“你们那里什么东西最好卖?”

    这个故事反映了温州人的特性:不放过任何机会。他们的这种商业头脑,就来自这里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

    温州土地资源十分匮乏,人均耕地不足3分,史书记叙说:“温居涂泥之卤,土薄难植,民勤于力而以力胜。”在传统的“农本”社会中,这里的土地养活不了这一方人,需要到温州以外的地方去获取资源。因此,温州人自古就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善于捕捉各种商业机会,勇于外出经营谋生。

    据史载,北宋中期,温州人口总数已有12万多户。到了南宋,大量北方移民的迁入,使这里的土地资源更加缺少,许多人必须在土地以外求得生存和发展。于是,这里出现了全国最早的个体工商户:机户。这是宋代纺织业中的小型作坊或机织家庭的专称。他们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并出卖纺织品。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生存环境迫使温州人必须突破“重本(农)轻末(商)”的传统观念,离土离乡,从事工商业。于是,瓯越之地就较早地形成了商业文化,人们“富贵而不务本”,纷纷走上了经商之路。有史书描写说,温州“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海育多于地产”。在南宋时期,永嘉县的商业税是全国各县平均商税的7倍多。

    这种悠远的经商传统和深厚的商业文化,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血液,成为温州人的一种符号。有人说,温州人的头发都是空心的,每根头发里都蕴藏着商业智慧。

    根植于温州人骨髓里的这种“商人基因”,一旦遇到适宜的气候条件,就勃发为一种经济现象。改革开放后,温州经济就发端于这种“草根层”的创业冲动,他们以家庭为单位,以血缘为纽带,亲帮亲,邻帮邻,很快形成了势不可当的商品经济大潮。温州市的一位经济文化研究专家说,温州经济像一片浩茫的“灌木丛”,是在当地独特的地域环境下自发生长的,因此具有非常强的群聚性和生命力。这就是温州经济的特色。

    渗透到骨髓的“文化遗传”

    谈温州文化,不能不说“永嘉学派”。

    “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能够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学相对峙的思想流派。出生于温州永嘉县的学者和思想家叶适,集中了“永康学派”、“金华学派”和他之前已有的“永嘉学派”所倡导的“事功之学”,加以丰富和提高,形成了一种务求实效的思想体系,在当时和后代都产生重大影响。

    永嘉是当时温州的州治所在地。“永嘉学派”的精髓是反对空谈性理,讲究实效,主张义利并举,“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表示应“以利和义”,而不是“以义抑利”。

    从这种现实主义的思想出发,“永嘉学派”批判了传统的“重本抑末”观念,“夫四民(农工士商)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认为应该“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这样,才能富国强民,收复中原,实现国家大一统的远大理想。

    应该说,“永嘉学派”和“事功之学”,是以温州的社会经济土壤为根基的。但反过来,“永嘉学派”讲究实效、注重功利的思想及其价值取向和逐利追求,又有力地塑造和强化了温州这一地方的民间心理和区域文化传统,构成了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遗传因子”。

    文化传统决定人们的价值选择。“永嘉学派”虽是封建知识分子的学术流派,但表现的却是当地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这种渗透在温州人骨髓里的“文化遗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得到承传和表现。

    19世纪末,被称为“东瓯三杰”的陈虬、宋恕、陈黻宸,就继承了永嘉学派的“事功之学”,批判“汉宋儒者,名修孔教,乃不能深求富教之策,立达之方……空谈心性,坐视国家之穷拙”,在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勇敢地站在时代前头,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提出变法纲领,主张“齐商力,捷商径,固商人,明商法”,发展现代商业,促进商品经济发育。

    因此,“永嘉学派”不仅奠定了特质鲜明的瓯越文化精神,同时又为当代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经济的发展演进轨迹和制度创新模式,无一不深深地打上了重视工商的传统文化烙印。

    不弃“小土堆”的务实之风

    温州的重商文化源于这里的地域环境和生存状态,是由生活需要而渐变为一种心理和文化积淀。因此,务实又是温州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

    “永嘉学派”所倡导的“事功之学”,实际上就是一种“经世致用”的生存哲学,它不作空洞的玄学讨论,自始至终追求一种价值取向:“知之则必用,用之则必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非常明确地说:“善为国者,务实而不务虚。”他认为,“道不可须臾离物”,物质是一切道德思想的载体。因此,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在概括“永嘉学派”的特点时说:“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

    这种强调直面现实、尊重规律、有所作为的文化传统,直接影响了温州人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

    温州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在风风雨雨中走过的,对它的是非论争有时甚至非常尖锐。但身处矛盾旋涡的温州人,却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生意,鉴别一下哪笔合同“姓社”、哪笔合同“姓资”。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总以商人的眼光进行价值判断和取向,这是“温州模式”不倒的奥秘所在。

    然而,与叶适同时代的大理学家朱熹对这种文化不屑一顾,他讥讽“永嘉学派”说:“比如泰山之高,它不敢登,见个小土堆子便上去了,只是小。”朱熹说的固然尖刻,但反映的却是温州人一切从现实出发的务实精神。

    温州人从不因为“小”而不为。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温州现代经济,就是从经营一颗纽扣、一枚徽章、一只开关开始的。实际上,温州人志在登泰山,但不弃“小土堆”,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才成就了今日温州经济的泱泱大潮。

   适应竞争环境的文化精神

   “报喜鸟”西服是在我国服装市场竞争最酷烈的背景下崛起的。在谈到企业的竞争优势时,报喜鸟集团董事长吴志泽介绍了他们几年来竞争方式的演变:数量竞争、质量竞争、品牌竞争,现在进入了设计竞争和文化竞争。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最高形式。就企业而言,是要把企业文化融入产品,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并为广大消费者接受,成为消费者共同的价值取向。而对区域经济来说,它的持久竞争力就来自文化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温州文化有没有这种特质呢?回答是肯定的。这从温州人最早“包天”、“包地”和以后的各种制度创新看得出来。

    “通世变”,这是“事功之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意思是说,要时时把握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和现实条件,不断改变自己的路径选择,顺势应时,与时俱进,方能求得“真功”、“实效”。这种适应变化、主动调整的文化精神,非常适合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所以具有现实竞争力。

    最近几年,有大批温州人冲破地域限制,带着资本和智慧到全国以至全球去办厂。为什么?他们是赶赴一个新历史机遇。

    过去,温州有政策相对宽松的小气候,尽管他们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都在外地,但企业要办在温州,这里较少行政干预,没有政策风险,适宜企业生存。现在,各地都降低了门槛,政策环境已趋同,因而他们就义无反顾,走出原来的狭小空间,要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开拓市场。目前大约有160万温州人走出温州,在全国和全球打天下。

    现在,温州企业家队伍中有一种时尚:攻读mba,初略算算就有100多名。这是他们为应对入世和经济全球化而作出的一个新选择。温州还流行一个新词汇,叫“幸福创业”,意思是用他们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嫁接现代知识和国际眼光,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惊险的跳跃”。

    “能握微资以自营殖”,这是温州人的能耐,也是温州文化精神所在。这种文化已经塑造了新一代温州商人,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温州将很快形成全新的经济格局和全球竞争的能力。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温州将再度让世界震惊。

文化,现代经济的“发动机”

文化,是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现象。现代经济摆脱了资本最初积累时的掠夺竞争状态,逐步发展为融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等为一体的文明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文化和知识渗透到经济的各个方面,构成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内涵。

    在经济发展动力中,思想观念、人文资源、文化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促进作用空前突出。观念处于文化的核心层,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人文资源比原材料和能源更重要,在某种程度上人文环境决定经济环境、经济效益。我国商品经济发轫较早的温州,并没有什么自然资源优势,但温州历史上有重商传统的“永嘉学派”,温州人长期延续下来的商业智慧,构成了“温州模式”的文化底蕴。同样,“苏南模式”的形成与吴文化(有人称水文化)流动、开放的传统内涵不无关系。河北省盐山县大力开发“徐福千童文化”,近几年受此影响而签订的合同和外资额占到全县总量的40%左右。

    商业文化的内涵有四个方面,商品文化、营销文化、商业伦理文化、商业环境文化,其中起载体作用的是商品文化,它包括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商品的构思、设计、造型、款式、装潢、商标、广告等。以服装业为例,我国和意大利同为服装出口大国,意大利靠先进的服饰文化和名牌,赚取的是高附加值,20世纪90年代初,意大利每吨服装的换汇额高出我国5.8倍。近年来,我国服饰文化空前活跃,“服装=面料+文化+市场”的公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不仅国内市场成衣率大幅提高,而且出口创汇额增加到年200多亿美元。从产业文化的意义上说,产品价值取决于产品的文化品位,产业的发展取决于产业文化的先导。因此,必须大力提高经济组织的文化品位,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把智力和知识注入到产品开发之中,提高文化、科技在投入产出中的贡献率,提高商品中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

    在经济价值的实现形式中,消费文化的比重日趋扩大,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助推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从出行骑自行车、摩托车到租车、买车,从家用电器老三件、旧三件到新六件,此起彼伏的消费文化潮,不断赋予经济形态以现代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形态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温州的全国第一

第一个包产到户的实践者:1956年4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合作社和社员都要实行包工包产》的文章,时任永嘉县农业书记的李云河眼睛一亮,萌生了一个新想法。同年5月,经上级批准,永嘉县燎原农业合作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这年9月,一本油印的《燎原社包户经验总结》问世。

    第一座农民城:1983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苍南县龙港镇。当时,这里只是鳌江边的一个港区,没有居民,时任钱库区委书记的陈定模主动请缨,要求到这个新镇工作,得到县委批准。1984年8月,经过一番艰苦的宣传发动,申请到龙港落户的农民、干部、职工有2000多户,筹集资金1.2亿元。全国第一座农民城就此启动了。

    第一例行政诉讼案:1988年8月25日,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苍南县影剧院公开审理“包郑照诉苍南县政府赔偿损失案”。这是全国第一起农民运用法律手段指控县政府、法院依法受理并公开审判的行政诉讼案。这场官司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案件本身,标志着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步。

    第一个在海外开办商品市场:1998年7月,50多位年轻的温州人飞越千山万水,在巴西的圣保罗市开办了一个专业市场——中华商城。这是我国在海外开办的第一个专业市场,主要销售服装、皮革、眼镜、电器等商品。通过这个市场,使我省的大量名优小商品流入国际经济的循环体系。

    第一家私人包机公司:1991年春节前夕,常年在外地跑供销的温州人王均瑶和一帮朋友包了一辆“大巴”回家过年。在翻山越岭1200多公里的漫长路途中,王均瑶的脑袋中颠簸出了一个念头:包飞机。同年7月28日,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叩开了中国民航局的大门,承包了长沙——温州的航线,首开中国民航史上私人包飞机的先河。

“永嘉学派”与“事功之学”

“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能够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成鼎足之势的重要学术思想流派,创始人是薛季宣、陈傅良,他们分别是现在的温州鹿城和瑞安人,永嘉是当时的州治所在地,故称为“永嘉学派”。稍后的思想家叶适(永嘉人),继承和发展了永嘉之学,进一步扩大了“永嘉学派”的影响,在当时的学术思想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永嘉学派”最早提出了“事功”思想,认为“利者为义之和”,主张义与利的一致性,反对道学家空谈义理。叶适是“事功之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了薛季宣、陈傅良的事功思想,还吸收了以陈亮为首的“永康学派”和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的事功之学,逐步建立起了“永嘉学派”的事功学说体系。

    “事功之学”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事功之学提出了“道不离器”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主张为学务实,关心世事,反对空谈义理,认为“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政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而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

    其二,在政治和教育上,事功之学提倡“学与道合,人与德合”,“实政与实德双修”,认为杰出人物的“实德”是在“实政”的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强调“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

温州文化论文篇7

B:组织班级同学在温州博物馆附近、温州大学城展开对温州传统文化的调查,了解温州人以及来温求学的学子们对温州传统文化的认知,此外,希望在调查过程中同样加深对其他地域文化的了解。

C:组织班级同学开展总结,谈谈对本次团日活动的收获。

2.活动意义:

以弘扬“五四”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班级“温传——走进温州 面向传统文化”团日活动,继承“五四”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大力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洗礼,在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提升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努力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贡献。

3.活动主题:“温传”——走进温州 面向传统文化

4.活动时间:XX年5月6日

5.活动地点:温州博物馆

简介:温州博物馆是一所综合性地方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原址在江心屿。XX年,位于世纪广场西侧的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总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展区总面积1XX平方米。设历史馆、书画馆、陶瓷馆、自然馆、工艺馆、临展馆、王维新铜版画馆七个专题陈列。其中王维新铜版画馆展出著名铜版画家王维新先生捐赠的个人作品及其收藏的铜版画珍品共百余件。

二、活动流程

1.活动准备阶段

①通过班级微信平台、微博展开对本次活动的宣传,调动同学参与活动的热情,加深同学们对本次团日活动目的的了解。

②将班级同学分组,并选举产生队长,每组同学分配具体工作,为最后班级讨论做准备。

③准备“温传”调查问卷,分配摄影工作,调查去温州博物馆的公交路线。

2.活动举办阶段

温州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地方文献;南戏;特色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248(2005)01.0069.03

    1 《温州南戏数据库》建设的背景

    南戏也称南曲戏文,对应于“北杂剧”也称之为“南戏”,它的发源地正是在浙南偏居一隅的温州。南戏鼻祖高则诚,诞生于温州,而他的《琶琶记》更是为元代剧坛之殿军,明代戏曲之先声,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古典戏曲之一。近年来,温州启动了“南戏新编系列工程”,各新编剧目获奖喜讯接连不断。在如此的文化背景之下,温州市图书馆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如何建设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即符合时代精神又成为人们所欢迎的地方文献数据库,便成了图书馆工作者关心的话题。尤其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在建设馆藏书目数据库的同时,开发专题文献,根据地区优势和馆藏特色,建设特色数据库是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发展完善的必要过程。

    温州市图书馆已有86年的历史,藏有元、明、清历代古籍15余万册,地方文献2万余册,其中善本书1万余册。这些宝贵的资料中记载收藏了大量的温州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再结合温州的历史文化特点,进行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以地方文化的研究,促进馆藏文史文献广泛利用,这必然在当代温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结合以上原因,温州市图书馆决定开发建设《温州南戏数据库》,推广和普及地方文化,带动温州地方文史研究的发展,把温州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向文化的发展中心和研究中心的目标推进。

    2 《温州南戏数据库》建设的方法

    2.1 定位

    南戏作为温州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瑰宝,作为一种独特的戏剧文化,建设《温州南戏数据库》就一定要把握好其定位问题。为此,温州市图书馆专门筹建了“温州南戏筹建小组”,不仅请来了市文化局局长、各剧团团长等,还特地请来了多位研究南戏的专家学者,如国家一级编剧家张思聪等,并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大家一致认为建设《温州南戏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和弘扬南戏,并收藏、保存这些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吸引最广泛的读者来研究南戏,珍爱南戏!所以这个数据库就定位于面向普及型用户。但是由于南戏作为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戏剧的起源,这种特殊地位使得在建库的定位上又应兼顾研究型用户。

    2.2 资料收录

    在资料收录上,广泛收集南戏相关文献,制订科学的收集原则,研究合理的收集范围,尤其注重收集的持续性。分两种文献来源:一是在馆内,全面并有系统地收集馆藏地方文献信息,还从计算机网络文献资源系统中,收集网上地方文献信息;二是在馆外由市文化局、各剧团及各专家学者收集:包括这些单位所保存的相关南戏资料、各剧目演员情况、演出情况、获奖情况,各种剧本等,还有各专家学者所私藏的珍贵南戏资料、研究论文等。

    2-3 规划结构

    为了合理规划《温州南戏数据库》的结构,保证数据库建设的科学性。筹建小组拟定了该数据库的结构如下:

    一、南戏概论:包括一些简单的专业词语解释、南戏起源、发展历史等。

    二、戏剧目:主要收集一些传统的南戏剧目,包括各剧目的剧本、演员演出情况、改编情况、获奖情况等。

    三、南戏研究:

    1、南戏研究相关论文

    2、南戏书目索引

    3、南戏编目索引

    4、南戏评论及动态

    四、新编南戏系列剧目:新编剧目的剧本,导演、舞美、乐队、演员阵容,演出获奖情况等。

    1、张协状元

    2、洗马桥

    3、杀狗记

    4、荆钗记

    5、自.记

    6、拜月记

    这一大类中,由于目前还只有六部剧目改编并获得极大成功,所以暂时还只分成六个小类,以后继续按剧目扩充。

    五、南戏音乐结构:

    1、曲牌

    2、声腔

    六、人物:包括南戏相关剧作家、导演、演员等的个人简介,事迹,获奖情况等。

    根据以上设计,把收集到的地方文献进行分类和甄别,再根据其特征性质,依次列出

    书目信息,进行相关关联,然后做出全文数据。另外, 《温州南戏数据库》在数据库的记录方式上不仅提供了全文的文本信息,图片、照片等图像信息,还提供了剧目欣赏等视频信息,是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化及网络化的综合性数据库。

    2.4 数据库开发语言、检索特点

    开发这样一个多媒体化及网络化的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必须要实现整个数据库与动态网页的直接结合。.NET是针对网页及数据库结合的一种比较新的网站开发技术,它是Microsoft的XML Web服务平台。可以构造出一个强大的Web应用程序的编程框架,开发人员可以在这个框架上使用任何一种和.NET兼容的编程语言。而C撑是Asp.NET开发使用的脚本语言之中最流行的一种。所以《温州南戏数据库》最后决定采用Asp.NET构造编程框架,以C撑做为开发语言。

    2.5 标准规范

    数据库必须具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这不仅直接影响数据库建设成功与否,更决定其应用前景。

    由于《温州南戏数据库》是采用Asp.NET和C撑来开发,决定了它的建设(包括后台管理系统和前台应用界面)是非常灵活的,数据库里的字段不可能象MARC一样非常严谨规范。但仍然本着全、准、精的原则,参考了DC元数据的十五个主元素,再结合一些必需的网页信息,最后决定《温州南戏数据库》的记录描述字段有:题名、作者、置顶、审核、子标题、来源、链接、类型、、分类、关联、全文内容。

    又因为它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在后台管理系统里分为内容管理(指图文并茂的全文内容,各字段内容必须完整)、影视管理(指视频信息)和南戏照片管理(指图像信息)。而内容管理又分为未审核内容管理和审核内容管理;影视管理和南戏照片管理中,可以直接向服务器上传视频或图像文件,并且必须具有详细的解释说明及与其它数据的具体关联等。总之,对整个数据库结构、录人数据格式和字段的定义都给予标准化规范化界定,并保持其连续性。

    3 《温州南戏数据库》建设的步骤

    3.1 信息录入

    信息的录入是保证实现进一步文献处理目标的基础。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根据数据库的结构要求,对论文、照片、新闻报道等有条理的录入。录入的方式有三种:一是扫描录入,即将文献或图片资料按原貌录入存储为图像文件。图像文件用一般用photo—shop来实现数据的存储、处理、压缩、转换。而有一种古籍书刊,为了保存它的原汁原味,用超星数字图书制作系统配合高速扫描仪把整本书籍内容扫人,并制作成数字图书。二是用文本形式存储文献信息,即各字段内容的文字录入,录入一定要标准规范全面。三是视频采集转换,即将视频资料存储为统一格式的视频文件。如果是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用视频采集卡转换成asf文件,如果直接是光盘上复制过来的文件,就用windows media编码器把文件统一转换成

asf文件。

    在整个信息录入过程中尤其注意对各字段内容的严格分析,力求数据的高质量,高水准。

    3.2 分类、关联

    数据录入后,对文献内容再进一步分析,然后分类、关联。分类,是把这一条记录内容归到《温州南戏数据库》结构中的哪一类目中;而关联,是把这一记录与其它具有相近内容或相关内容的记录进行关联。可以通过某个关键词的关联,使得数据在已经分门别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区分开来,相当于做好更确切的检索标志,以达到更好的检索效果。

    3.3 审核

   数据审核是保证数据质量的重要工作环节,为了减少错误,要对各项数据进行审核校对,保证每一条记录的准确性。《温州南戏数据库》内容繁多而且专业性较强,大多数录入人员都不是专业的南戏研究人员。所以全部数据必须要经过专人或专家审核后才能提供应用,以确保数据库内容科学严谨,专业可靠。

    4 关于《温州南戏数据库》的体会

    《温州南戏数据库》的建成,推动了温州当地戏曲文化的发展,对温州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各级领导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从财力、人力、物力上多多给予支持。尤其在文献的收集过程中,要广泛征集、全面录用,也需要各地方文献的收藏单位克服困难,协力共建,才可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尤其重要的是必须要保持数据库建设的持续性,才能使数据库资源日益全面完善,在众多的网上特色数据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虽然网络图书馆事业正在逐渐发展,但《温州南戏数据库》这个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路子可以摹仿,因此在建设数据库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学习,加强培训,促进交流,避免闭门造车,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希望通过所有图书馆工作者的努力,使《温州南戏数据库》建设早日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彦萍,潘小艳.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J).   江西图书馆学刊,32(4).

    (2)骆伟,朱晓华.试论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J].图书馆论坛,2000,(1O).

    (3)吴邦江.崛起于勾栏瓦舍,散发着泥土芳香—— 析南戏的源流演变及其借鉴意义(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

    (4)姜纯.公共图书馆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思考(2].四川图书馆学报,2002,(1).

温州文化论文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024-02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温州率先打破计划体制试水市场,以家庭小作坊工业形式发家致富,速度惊人,而温州经济发展的路径也被冠之以“温州模式”之名。直到本世纪初温州经济增速减慢,学界关于“温州模式”的讨论才从狂热追捧转为冷静思考乃至批判。

2 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基本观点

杨格发展了斯密视分工为内生变量的观点,指出:“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经济进步就存在于上述条件之中。”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进一步发展了杨格定理,认为分工的演进是专业化的收益和交易费用两难冲突折中的结果。新兴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杨小凯认为,劳动分工是一个自发演进的过程,交易效率是交易规模的增函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能支付一定的交易费用,从而可以选择较高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市场的择业自由和自由价格等自利决策的交互作用,使得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上升,市场也因此出现。另一方面,升高的专业化水过来加速了人力资本或经验的积累,使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形成一个良性自我循环机制。而当分工演进的潜力因人口规模或者制度限制等耗尽时,分工演进缓慢甚至停止,这时社会经济增长进入成熟阶段。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报酬递增机制与竞争的市场具有相容性,存在着竞争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一致性,每个角点均衡意味着局部的帕累托最优,全部均衡是众多角点均衡中效用最大的那个。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不仅解决在给定分工结构下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问题,它还给出了在各种经济组织结构中选择最有效率的分工结构的解,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了。

3 温州模式概述

温州模式是指改革开放以后,以浙江温州地区为代表,涵盖台州地区之内的一种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而政府在其中“无为而治”的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试探阶段:以数量巨大而规模较小的“前店后坊”式家庭作坊为主要特点。温州商品迅速打开市场销往各地,温州经济出现明显增幅。但是该阶段出现了仿造、假冒外地名牌产品等问题。

(2)黄金阶段:以大规模专业分工生产为主要特征。温州民营企业从小型家庭工业发展为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制造企业集群,为企业获得技术外溢、规模经济等提供了便利。在该阶段,温州已走出了假冒伪劣的阴影,皮鞋制造等企业集群闻名世界,但大部分温州生产的商品仍然不敢标注产地为温州。

(3)问题阶段:以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环境污染、城乡差距等突出问题为主要特征。

史晋川2003年预言“现在的‘温州模式’将在25―30年后消失”,他从温州经济和温州人经济的不同层面提炼出以下三个现象:①温州的制造业结构演变缓慢;②温州的外资引进步伐缓慢;③温州人把生意网撒向世界各地。三大现象引发三大问题:温州制造业结构是否存在“代际锁定”?温州为何没有“外企”?温州人为何要通过大规模移民的方式来撒开生意网?

光认为相较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温州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变是在传统产业范围内的技术、加工度和附加价值上的发展,而后者更适合温州发展路径;同时,他提出简单地比较人均GDP和资本外流就判断温州模式衰落和“产业空洞化”是有问题的。

张仁寿认为温州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反映的是地区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客观变化,因温州在体制上的先发优势逐渐弱化了;同时,温州经济特殊之处在于“温州人经济”的增长速度远大于“温州经济”;最后,温州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制度创新陷于式微。

4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框架内解释温州模式的产生及发展

(1)温州的起步。

19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一方面计划经济仍占绝对主导,经济发展受制于制度限制和观念束缚;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推行的违背资源比较优势的重工业型赶超战略使得计划资源向重工业倾斜,造成产业结构畸形化,资源配置效率低,社会生产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内进行的分工模式。(记为模式Ⅰ。)

在本文分析中交易效率E影响因素有:市场规模M、融资效率C、制度因素R、其他因素O,记E=f(M,C,R,O),且E是M、C的增函数。由此可得当时中国私营企业发展环境并不理想:第一,M很小以致可忽略不计,同时分工结构给定,市场进入壁垒很高;第二,由于资本向重工业倾斜,而个体融资渠道较窄,C不高;第三,制度上对非公有制经济有很大限制;第四,其他因素包括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交通运输等技术方面的影响等。

在模式Ⅰ中由于E很低,分工产生的总交易费用超过专业化经济的好处,人们并没有动力打破该种分工结构,而温州却走出了第一步,因温州模式起步于家庭作坊,而家庭作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E:①M――计划体制下短缺必然存在,潜在需求巨大;②C――家庭作坊启动资金可通过家族内部成员募集;③R――当时的温州政府对温州萌芽的私营经济持“无为”态度;④O――家庭不存在委托成本,市场尚未打开时运输方面带来的交易费用可以降低。

综合以上四种因素分析,家庭作坊式的个体加工经营企业的分工模式(记为模式Ⅱ)交易效率E1要比模式Ⅰ的交易效率E2高,而专业化后所得的收益又提高了,自此温州模式进入一个正反馈机制。

(2)温州的发展。

温州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伴随着交易效率的改进和分工水平的提高,生产规模并市场规模的扩大。在该阶段,影响E的四大因素有了明显的改善:①M――温州的产品在这个阶段销往全国各地,因其价格低廉而拥有广泛的市场;②R――意识形态层面上的束缚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区蜂拥前来考察,这体现了政策上放宽使经营环境改善,也为温州带来了新的商机。

分工水平的提高分为两个层次:

①迂回生产链条拉长,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化。

所谓迂回生产链条拉长,是指交易效率的改进会产生一些与工业化过程有关的共生现象:专业化水平上升、迂回生产链条加长、每个链条上中间产品数增加、生产率上升、新机器出现、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程度、市场一体化程度、市场容量、生产集中度等都上升。

温州模式起步之初,“前店后坊”式的家庭企业小而专,不存在迂回生产链条;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分工的细化,对原材料、新的机器设备及中间产品等的需求产生,迂回生产链条不断拉长。在分工细化的基础上,由于区域性的产业集中使交易费用降低;同时,用外部交易关系代替内部的投资和企业管理关系,有利于形成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产品成本下降;最后,这种区域产业集群能够与温州地区的家族企业体制结合在一起。

上述验证了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的网络效应和集中交易对提高交易效率的效应:分工网络的大小取决于交易效率,而交易效率又取决于交易的地理布局;集中交易提高交易效率的效应,反过来又取决于分工的水平。而在市场竞争中人们会尽量减少交易费用,这类集中所有交易的产业集群就会自发形成。

温州在该阶段发展极为迅速。以温州制鞋业为例,1978年,温州市区鞋厂仅19家,皮鞋产量49.68万双。而1981年底,光是温州鹿城区个体制鞋户就达到了99家。其后,随着专业化分工和各类专业市场的建立,温州鞋业企业的数量快速增加,1994年达到了6000多家,这还不包括上千家配套企业。而2009年温州市年产鞋量为12.86亿双,占全国年产鞋的11.7%。

②分层组织结构复杂化,在企业管理上出现更多层次。

当交易效率不断改进时,分工在迂回生产中会越来越深,因而使企业内的分层结构和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分层结构同时发展。而劳动交易效率相对于中间产品交易效率越高时,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分层结构与企业内的分层结构之间的分界线,就会越来越朝着增加企业内分层结构层次的方向发展。温州最初简单的家族式企业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一点将在接下来的内容详细讨论。

(3)温州模式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进入21世纪后,面对日益严峻的要素、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约束,温州经济开始遭遇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压力,自2003年开始出现经济增幅在浙江省内处于倒数的局面,并不断出现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部分或者整体向域外迁移。在企业外迁的同时,温州民间资本大量向输出,投入到房地产、能源矿山等领域,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温州街、温州城兴起,形成了独特的“温州人经济”现象。

由图1可以看出,温州的经济增长幅度在1993年达到最大,为54.6%;1999年温州市经济增幅到达一个极小值,仅为8.5%;并且自2007年起,温州经济增幅下降趋势越发明显,2009年仅比上年度增长了4.3个百分点。由经济指标排名来看,2002年温州经济的排名掉到了全省第七,2003年上半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在全省倒数第二,随后两个月排名全省倒数第一。本文简要分析其中三个原因:

①家族式企业发展瓶颈: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分工达到一定层次,企业分层结构组织也随之复杂化,家族式企业开始限制企业的进一步扩大规模,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上的排他性使得家族式企业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从制度上限制了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亲情关系替代企业管理,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的放开,市场规模的扩大,整个社会的交易费用降低,模式Ⅱ相对比较低的交易效率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②过剩的产业资本外流:温州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类产业内竞争激烈、利润下降,使得产业升级受到重重阻力,温州本地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无法吸收前期积累的大量过剩的产业资本,导致资本外流出现大量的“温州炒团”。

③制度创新式微:政府因素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降低交通运输成本、改善融资环境等方面都可以提高交易效率E,进而促进专业化经济,而温州缺乏这方面的改进。

5 结论

温州模式是中国市场化的标本,从地域覆盖上虽无太大份量,但是其逻辑与理路演进具有一定的标本意义。温州模式现在遭遇的问题,也是中国市场改革深化中遭遇问题的先发征兆,认真分析研究温州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可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深化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温州文化论文篇10

用“心”呵护中小企业

早在1999年,温州市第一家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己任的社会团体――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诞生了,周德文被推选为会长。这是一个极富活力的平台,有联谊、有培训、有帮扶,倾己之智,举促进会之力,救企业所急,解经营所困。许多温州中小企业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促进会。在会员心目中,促进会是守护神,周德文是代言人。

从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诞生的那天起,周德文就发誓要摒弃“民间协会不民间”的做法,坚定地把脚跟立在中小企业一边,一改应酬式的事务为开拓型的实务,用全新的视角、全新的代言模式,呼吁保障中小企业的群体权益。他注意加强联系实际的理论研究,深入调查,撰写报告,审时度势地将共性问题延伸向公共政策,通过为政府建言献策而惠及会员企业,进而影响更多的温州中小企业。

促进会成立近十年来为会员排忧解难数百起。仅2007年,促进会就发了30多件正式函件,为企业维权。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历来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三难”。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促进会有意识地邀请温州各大银行加盟,组织“银企恳谈会”,为企业融资牵线搭桥。“贷款难”是有所缓解了,可“担保难”的瓶颈依旧存在。为此,周德文代表民进温州市委在温州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呼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得到温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此后,促进会联手温州市总商会筹建温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又独立筹建了温州银信企业贷款担保公司。迄今,温州市已拥有200家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数十亿元的贷款担保。可以说,他的建言不仅促进了温州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温州市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

周德文利用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的平台,积极为中小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而奔走。他每年要组织温州的中小企业到各地洽谈投资。针对温州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低端加工企业竞争力日益削弱的趋势,周德文利用自己的影响,带领促进会的会员企业与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研发和转让合作协议,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和结构转型。

周德文强调:中小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承担着大量的社会就业,推动着中国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这样重要的群体,在逆风中的保护机制目前还不够健全,应该加快研究制订。

做人民的代表,积极建言献策

“人大代表是一种职务,是一种责任,而不仅仅是一项荣誉。当选为人大代表,就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就应该以勇于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的精神来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和使命。我作为人大代表,要积极参与国家的民主政治生活,反映百姓诉求,行使法定监督权力,为推进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及政治文明建设尽自己的力量。”这是2003年周德文当选为温州市第十届人大代表时的感言。

在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的支持下,周德文于2004年3月率先设立“周德文人大代表工作室”,联络其他人大代表一起工作,并聘请专人设立常设机构,自筹工作经费,为普通老百姓服务。工作室为行使人大代表的职责服务,征集民间议案或者建议,反映民声民情,维护民众的合理利益诉求和合法权益,积极沟通政府与民众的交流。在工作室的努力下,群众的众多诉求诸如房屋拆迁、住房安置、司法不公等问题得到了及时的回应和解决。同时,周德文抓住普遍性的问题加以提炼升华,形成提案,上报市人大常委会。

4年多来,周德文人大代表工作室反映问题300多人次,整理问题提纲500件,调查处理案件100余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20多起,解决百姓实际困难50余宗,切实为政府分忧,认真为百姓解难。凭着学者的良知和派人士做“诤友”的责任和勇气,以一名人大代表应有的高度和力度,积极为温州民众排忧解难,为温州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每年、每会,周德文都有提案,他的提案得到深切关注,件件有回应,被政府采纳的比率超过八成。他的执着与奉献,赢得了当地人民和政府部门的赞誉。2005年,周德文被温州市人大评为“温州市人大优秀履职代表”。 2008年初,他高票当选为浙江省人大代表。

探索“新温州模式”

周德文是学者,他的青春岁月几乎全献给了“温州模式”的理论研究。继撰写了《所有制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和《论温州股份合作制企业若干问题》以后,他又陆续出版了《关于新温州模式》、《温州百年经典》、《温州商界新锐》等著作,被视为温州经济研究的专家。

“温州模式”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迄今尚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产权障碍、家族管理、经营方式滞后,以及产品结构重复,“温州模式”已呈现出“未老先衰”的困局。加之目前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国内外消费市场疲软、土地价格飞涨、人民币升值等原因,企业面临多重挤压。周德文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局限性,老“温州模式”也不例外,必须为温州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探索新的模式。

“今年,20%的中小企业遭遇尴尬,就是一记警钟!”周德文表示,“温州模式”不调整,经济就是死棋一盘。只有在产权、管理、经营、产业结构上创新升级,只有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坚定实施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模式,才会凤凰涅。

他指出,一般招商引资主要为了吸引外来资金,但是温州有所不同,主要着眼于“以民引外,民外合璧”,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提升民营企业的产业层次,淘汰低层次产业、加快破解“低、小、散”难题,进入中小企业发展的新阶段。用温州企业家的话说,温州中小企业发展首先需要的不是美元,而是管理理念、技术平台和市场空间。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绿色门槛”、“技术门槛”和“投资门槛”,是中小企业挑选优质外资合作的三大标杆。

周德文认为,“新温州模式”是温州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基础,以规模化、集团化、社会化的现代企业为支柱,以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等现代营销方式与传统营销方式相结合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综合发展为依据,以具有现代管理意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的企业家为骨干,以区域品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为战略的发展经济的一种新的发展道路。

2008年3月28日,在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中,周德文直言:“温州30多万家中小企业,有20%左右的企业目前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况。”他的直言使他又一次成了风口浪尖上的焦点。他将中小企业的困局直书中央部门,提出“藏富于民”的主张,得到了中央部门的充分重视。之后,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商务部、银监会、国家税务总局纷纷赴温州考察,企业的言路得以更加畅顺。

2008年4月,他上报了数据翔实的《关于温州中小企业目前存在的状况的初步报告》,5月,在各大媒介发表《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危机面前温州人如何应对》、《宏观环境下的温州产业转型》等研究论文,提出实行“宽财政、直接为中小企业减税、藏富于民”的政策建议。他建议:“国家要加大金融服务对内开放的步伐,要尽快放开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允许社区银行与民间银行的试点”,以及“宏观调控要适度微调,要适当放松”。

温州最忙的人

周德文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实践活动,目前,除了主持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和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工作外,尚有着数十个任职和头衔:全国性社会职务的有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会长、APEC中小企业服务联盟中国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企业法律顾问协会副会长、温州市企业法律顾问协会会长;地方性职务有第十一届浙江省人大代表、温州市十届人大代表、民进温州市委副主委;温州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温州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此外还担任着中共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中国外经贸大学、亚太经济研究所等多所高校院所兼职教授和研究员;并被全国数十个县市级以上政府、多家国内外著名企业聘为经济顾问或高级顾问,以及《当地经济》杂志和《企业与企业家》杂志高级顾问、《经理日报》社高级顾问、《亚太经济评论》编委。

温州文化论文篇11

《温州日报》周末版的“瓯越・阅览”副刊致力于营造“深阅读”的文化氛围,倡导终身阅读,当好文化田园的守望者和传承者,很好地担负起了社会媒体引导和唤起民众阅读热情的文化使命。

一、立足科学的市场调查,明确角色和功能定位

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的一份调查“北京报业市场总体规模和结构考察”表明,在读报的人群中,有31.4%的读报人表示双休日比平日读报的时间多一些或多很多,看报时间增加的人数比例比减少的人数比例要高出6.8个百分点。

《温州日报》作为地方党报,其受众人群的总体特征是: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年龄结构:读者多为成熟理性人群,35―55岁是其主要群体。综合起来看,这部分读者多为管理阶层或白领工作人员。他们在阅读内容、阅读方式和兴趣上,都有明显的稳定性和专指性。他们往往在家庭和事业发展中担任主角,正处于人生最繁忙、紧张的时期,因此节假日(双休日)是他们相对轻松与自由的时间段,他们更倾向于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放松工作的疲劳,汲取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塑造自身的人格,为自身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养分。党报的受众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是青年学生。他们也只有在节假日(双休日)从繁忙的课业中解脱出来,通过报纸广泛了解与学习和自己兴趣相关的知识,扩大自身的知识领域。温州日报的“瓯越・阅览”副刊立足于科学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抓住周末休闲时间充足,读者有可能“深阅读”的机会,逢周六出版,其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均有所提高。可以说,准确而又明朗的定位,使“瓯越・阅览”副刊具有了广阔的市场。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民众的阅读热情

和有关部门及同城媒体联合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活动,有助于扩大影响力,造成声势,吸引读者参与。例如,为了倡导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倡导广大青少年读名著的好风气,温州日报副刊部联合市图书馆、温州广播电视报、温州电视台总编室等单位从2002年春节起推出“读经典名著,看经典影片”活动,坚持了一年多,受到市民群众的欢迎。活动期间还进行了有关阅读名著的调查、知识竞赛等。

此外,副刊上开辟专栏“书之缘”,编发部分读者的阅读经历与阅读经验,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既与读者拉近距离,又告诉普通读者:“你也可以成为读书人!也可以成为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人!”《我的读书年代》《我的学术生涯》《愿做读书人》《在阅读中“永生”》等文,无不彰显一个明明白白的道理:读书是必须的生活,是我们寻找自己价值所在的原点。不管尘世如何喧嚣,世间如何浮躁,在文字的世界里,人们总能够找到自己的平

衡。

三、崇尚强化经典阅读,提供独立深邃思想

“自由谈”、“书评吧”等栏目则侧重对经典作品的深刻挖掘,坚持独立思考,使浮躁年代的大众产生心灵上的振动和共鸣。《两个小女孩的成长》与《两个小男孩的成长》两篇短文饶有趣味。 《两个小女孩的成长》把林黛玉与白雪公主放在一起,《两个小男孩的成长》把匹诺曹和孙悟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读出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不同观念及对儿童成长的不同影响。类似的小文还有很多,这些文章均立意清新,经典中读出令人深思和叫绝的新意。而从这些小文中也传达出副刊编辑们的理想:崇尚经典,品味经典,坚持对经典的阅读,对经典的深刻挖掘,以推动经典阅读活动经常化、生活化。

阅读还要坚持独立的思考。《坚持个性化阅读》一文,对当今名人喜好为他人开书目表示质疑,认为这与个性化、自我化的阅读规律有出入,是无法真正从阅读的本质上反映出阅读的精神的。《醒着的知识分子》认为“如今知识爆炸,掌握知识的人越来越多,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为身家计的人越来越多,真正无愧于知识分子称谓的人却越来越少”,对当代知识分子丧失批判意识提出批评,大声疾呼具有胸襟、抱负、担当,特别是清醒的真正的知识分子。这些短文不趋时、不趋势、不从众,发出的声音是真正来自心灵深处的呐喊,是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思想家为大众开出的一剂苦口良药,从思想上引起读者的震撼和共鸣。清代著名画家戴醇士谈作画时曾经说过:“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这些“自由谈”能真正打动人和征服人,让人深思,帮助读者从深度上把握社会脉搏的跳动,认清事物的变化规律和发展方向。

四、传播本土文化信息,满足读者心理需求

在媒体多元而又非常发达的今天,新闻本地化是城市报杀开一条血路的战略之矛。新闻报道固然如此,文化信息的传播也是如此。“温籍新书架”、“温籍作品”致力于温州作家作品的介绍。由于都是温州本土的作者,因此读来倍感亲切,觉得富有人情味,因而能够引起普遍关注。4月11日,温籍著名作家林斤澜在北京逝世。4月18日该副刊推出纪念林斤澜先生的专版。《从温州走出的“怪味”小说家――缅怀温籍著名作家林斤澜》《文坛评论林斤澜》《矮凳桥风情》,名段摘录、林斤澜简介,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并与温州很贴近的林斤澜形象。《像教育家一样教育孩子》《蔡笑晚教育家书》讲述了温州一位普通父亲,是如何精心竭虑培养子女走上成功之路的,这对当前的家庭教育与成才教育颇具指导意义。

讲座亦有提升人的精神层次的积极作用。2008年正值改革开放30周年,为此,继开辟“书写温州三十年”专栏后,温州日报副刊部与温州市社科联、温州市图书馆联合主办,推出“话说温州30年”系列讲座,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此外市内其他文化讲座也在该版得到及时的预告。在2009年1月24日的瓯越・阅览上,预告春节期间温州市社科联、市文联、团市委、市图书馆等部门联合举办的“人与文化”系列公益讲座;紧接着在2月7日的阅览上

以《听听讲座过新年》为题作了较大篇幅的专题报道。文章题旨明确,倡导过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新年。

五、立足特色鲜明的文化沃土,打造个性十足的地域文学

文化是文学的土壤,如果一个省区的地域文化是一块“底肥”充足的沃土,往往会深刻地影响作家的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文学既然是文化的结晶、文化的载体,那么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它加以诠释既可以拓宽研究的广度、深度,还可以创建全国或地方文学史研究新框架、新体系。温州就是这么一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它的文化基因世代相传、源远流长。在温州这块土地上,无论古老的田园村落,还是诗文典章;无论是宗族殿堂,还是街衢古屋;无论是风俗习惯,还是礼节礼貌,都形成了独特的“温州文化”。温州还有着特殊的地域环境及奇美的山川风光;闯遍天下的温州人和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经济”,也是闻名海内外的一大奇观。瓯越・阅览副刊承担起了打造具有鲜明温州特色的地域文学的重任。以芙蓉古村现当代60年历史变迁为主线的长篇小说――《芙蓉外史》;温州市作家、学者许宗斌多年来对雁荡山文化研究的新成果――《雁荡山笔记》;汇集温州市龙湾历史文化名人代表作,梳理龙湾文化发展脉络,探究龙湾人文演进历程――《千年沉淀》;反映上世纪80年代温州改革开放期间一段历史的纪实报告――《温州试验:两个人的改革开放史》等著作,都在此副刊上作了较大篇幅的介绍与推荐,从不同角度与侧面表现出了温州的地域环境、历史变迁、政治经济、人文景观、世态习俗、自然风光。可以说,“温州地域文学”至少在瓯越・阅览副刊上已露端倪。

阅读生活的成功与否,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追求一种有深度的阅读,这是一种训练思维、熏陶美学修养以及培养人文情怀,甚至形成人生价值观的过程。只有经历过一段艰苦的阅读历程,才能达到必要的思维深度;也只有经历这一历程,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才不会丧失有效传承的基础。瓯越・阅览倡导读书,教人爱书,为建设一个书香社会而一直不懈地努力着。■

参考文献

温州文化论文篇12

一个电视栏目的成功有题材、表现形式、主持人以及栏目的公关策略等多方面的因素。《温州曲艺场》并不设主持人,一个词师,一个词本每天唱半小时,一般唱7到10天。这种独特的题材与表现形式使这一栏目一推出就获得成功。

温州鼓词在温州民间是很富有生命力的一种说唱艺术,几百年来经久不衰。虽然现代的文艺形式充斥着大街小巷,但温州鼓词在市民的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如果你有心对温州鼓词做一番了解,就会发现,在温州各地的老人亭里、个体修车摊上、小馆里都有播放。这种古老的艺术还通过现代的制作手段,被刻上光盘,带到港澳去,传到国外去,在海内外的温州人群体中广泛传播,在外的温州人亲切地称这是“吟唱的乡音”。

温州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温州鼓词的发展,应该归功于盲人。过去就有句口头禅:“盲瞠人唱词”,因为过去这种艺术是在市井里演唱,大多是由盲人作为职业的,所以又称“瞽词”。而且这种艺术又是在里巷之曲、民间小调中收集和发展起来的,特别地亲近市民乡亲。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大量的当地民间艺术,创造了这种综合说唱形式。说它综合,就是说这种艺术是温州艺术的宝库,温州方言、温州的乡土音乐和温州人文、掌故、习俗都可以在这里面得到体现。而且它的伴唱乐器也是温州艺人自己发明的,又经不断改造得到了提高,它的音乐非常动听,经过300年的发展,日臻完善。

电视栏目的传统文化选题可以满足受众需求。是否符合受众兴趣,是衡量栏目内容选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温州曲艺场》的电视鼓词,作为“熟悉的陌生感”,符合受众的直接兴趣。同时从传播价值要素分析,接近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受众由于求近心理的驱使,会更多地关注离他身边近、关系密切的信息。所以本土栏目对传统资源进行挖掘与融合,亲近性和贴近性是无可替代的。央视索福瑞的收视率调查显示,2006年、2007年《温州曲艺场》平均收视率都在3个点以上,日平均最高达到了5.5,市场占有率达3.1%,在温州电视台四个频道同类栏目中名列前茅。

温州鼓词的艺术特色决定了与电视联姻的双赢

进入21世纪以来,温州鼓词的发展面临困境,演出很少,传人断档,急需保护。2006年5月20日,《温州曲艺场》栏目播出半年多后,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温州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

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唱韵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

温州鼓词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有时也采用男女对唱,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情节要交代详细,人物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一个人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

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一张牛筋琴,一个扁鼓,一个唱师对着镜头就可以演绎出一台生动活泼的故事。在电视大成本运作的时代,温州鼓词的表现形式既不影响栏目质量,又极大地降低了栏目运作成本,灯光、音响、化装以及虚拟演播室等技术手段的运用,更使得这一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大众传播理论认为:具有创新性的事物在社会传播后,受众将会采纳并扩散传播,进而导致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创新的事物首先通过大众媒介到达受众,然后受众通过对创新事物的讨论、参与和验证,会大规模地积极接纳这一新事物。

而创新扩散论也提出,传播过程是满足受众兴趣和需要的过程,更是受众充分参与和创造的过程。只有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优势互补,充分调动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传播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频道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节目编排时大胆地把这一栏目与最火爆的本地方言新闻栏目同时段竞争,一时间,温州各县市来电络绎不绝――邀请唱词艺人前往演唱,有的还提出要播放《温州曲艺场》的温州鼓词。可见,正是对温州鼓词这种传统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的挖掘,使得栏目与温州鼓词彼此融合取得双赢。

《温州曲艺场》的局限性

首先,媒体分众化必将导致大量受众的流失。自从数学家香农在贝尔电话实验室和麻省理工学院发明了信号传送的数学理论以来,人类社会的媒介发展和使用便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阶段。媒介形态空前丰富,表现形式包罗万象,信息内容海量增加,时间空间任意驰骋。这种媒介的存在格局导致了媒体受众的碎片化分布,今天,从媒介形态上讲,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任何一种媒体,任何一种信息,都不可能成为“全民媒体”,在受众领域的。条块分割”已是事实。至少,对传统媒体和传统内容、价值观而言,观众越来越少并非不可思议。受众逐渐分流,“碎片”愈来愈碎。几乎只能退守于乡村、小巷,生存于电视媒体中的温州鼓词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在以媒体类别为标准的纵向分割中已经流失了大量的受众,加之受到文化因素、价值观因素的横向分割影响,分众化是必然的结果。

其次,词本选择的局限性。在栏目播出的《封神演义》、《七侠五义》、《白蛇传》和具有温州人文特色的鼓词《高机与吴三春》、《王十朋中状元》、《陈十四收妖》等300多部作品中,大都是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神怪传奇的传统故事。有的还涉嫌封建迷信、色情描写、舆论导向偏差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在播出前,都进行了认真的处理,或删除改编后播出,或者干脆取消整个已经录制好的节目。但由于温州鼓词新剧创作严重溃乏,以及日播节目的节目源需求量大,有个别节目传达的道德观、价值观与时代脱节,并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而年轻的编导对唱词的方言文字理解偏 颇也常有误解产生,甚至有政协委员就这些现象专门提案。此外,播出的《双颗印》因内容涉及一当地宗族的先人,还引起了一场风波。这些都对词本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再次,鼓词艺人的局限性。旧时鼓词艺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唱词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鼓词的传承都是师徒相授,词本口口相传,特别是艺人在应邀到栏目录制节目时,大多都是背唱,没有文字脚本,鼓词艺人自身素质的限制也同样限制了这一传统曲艺的发展。

用现代营销手段整合传统文化资源

应该说,温州的鼓词市场还是非常有活力的。据栏目编辑介绍,两位鼓词唱师到乡村演唱一个词本,10天左右各自就能获十几万元的收入,好的唱师年收入更是达上百万元,档期还排到了一年以后。所以,作为传播机构的电视台,努力提高管理素质、业务素质和策划水平,创新编排形式,挖掘整合这一传统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为电视鼓词增画面,用同名影视剧或动画、漫画来增加电视画面的可看性。

二是赋予鼓词新的内容,用每天发生的新闻故事来作为鼓词的内容,鼓词新唱,以吸引不同人群的观众。

温州文化论文篇13

新闻实践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要打造品质报业,引领社会主流舆论,必须创新主题报道,做大、做强、做活主题报道这篇好文章。

创新新闻理念,铸造党报品牌,打造品质报业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主题报道,是党报集团的政治使命和职责。对党报集团来说,主题报道既是一个非做不可的宣传题材,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新闻资源,也是党报集团区别于其他媒体的优势所在。

这几年,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每年都精心策划和创新一批有影响力的主题报道,把主题报道作为党报集团的优势品牌来着力打造。如2010年底,温州市委提出要开展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活动,市里最初的想法是要党报搞一个“解放思想大家谈”之类的报道,几经策划讨论,集团大胆提出了“十问温州发展”的报道思路,对制约温州发展的十个方面突出问题进行深刻叩问。既及时、准确地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意图,又给新闻创新以广阔空间,吸引读者。

2012年2月,温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围绕建设“三生融合 幸福温州”战略,精心做好市党代会和党代表询问活动等重大会议和主题活动报道。一方面,集团充分发挥合力,集中版面和精力,打好新闻宣传组合拳,充分体现程序性报道及时、准确、规范,专版专栏特色鲜明,深度报道浓墨重彩等要求。为了迎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温州日报》从2012年1月10日开始,就策划推出 “十看温州发展”系列报道,为宣传党代会召开做好舆论预热,开启了党代会报道的序幕。《一看政府转型——弥补缺位,看政府如何更加有为》《二看环境营造——祛疤栽花,看环境如何脱胎换骨》《三看大都市框架——蓝图绘就,看规划如何变成效果》等10篇文章,采访扎实,写作用心,剖析深刻,市委主要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另一方面,集团各报网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点突出,各有侧重,打好新闻宣传个性拳。党代表询问活动是本次党代会一大创新之举,也是宣传报道的一大焦点题材。各报网均对这一询问活动予以浓墨重彩的报道。《温州日报》在一版刊发了消息《温州探索党内民主建设新路径 32名党代表现场问政市委书记》,二版整版刊出《党代表现场询问摘录》和《专家点评》,并推出组合式报道,深入报道了市委领导与代表、记者的热烈互动,市民对此高度关注。《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都在一版重要位置刊发询问活动消息,并且对代表询问、书记回答的内容作了精心编排和处理,详尽报道了整个询问活动的来龙去脉。据不完全统计,市党代会、市两会期间,各报网刊共推出专栏专版专题160多个,刊发报道910多篇,人物专访和深度报道120多篇。集团各报和温州网原创报道的专题,多篇稿件被人民网、新华网、新浪、腾讯等主流媒体、门户网站转载,专题页面浏览量超过230万。

挖掘地方特色,提升报道品质,打造品质报业

突出以人为本,突出地方特色,将抽象的政策理论还原到百姓的现实生活中,还原到生动的社会现象中,是创新主题报道,提升报道品质,铸造党报集团新闻品牌的突破点,也是推进品质报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