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鉴赏论文实用13篇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篇1

在西方的文学中,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主要是读者们对于作品的评论,他们认为,鉴赏一部文学著作,就是评论该文学作品,西方文学者比较注重人类的评论。由于在文学的词语当中,“评论”与“鉴赏”有着很大的差异,“评论”的发出者往往是社会中的大众,评论可以使很随意的一句话,或者是看完这部著作后的一句感叹句,而“鉴赏”的发出者往往是比较专业的文学者,鉴赏需要有比较专业的术语组成,鉴赏会是一段长长的专业的话语,鉴赏的构成需要有专业人士组织话语,不能只是随意的几句话。另外,再继续从文学作品中的鉴赏角度进行探究中西方的文学差异,西方人鉴赏文学,运用的是大众的评论话语对文学进行鉴赏,且西方人们的评论主要是对文学内容的评论,评论的语句运用的是简单陈述,评论得比较简单。而中国文学中的鉴赏则是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心理活动故事情节的艺术特点等的描述,中国文学的鉴赏大多以此种形式进行鉴赏,相对西方的文学鉴赏,会更显得有内涵、透彻。从这两者的分析,西方的学者比较注重“真实性”,善于剖析文学作品的真正主旨,而中国文学学者则是比较注重文学作品的“意境”,学者主要体会的是文学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国文学的学者比较善于发现文学作品里面的修饰、修辞手法、表达特点。对于中西方的文学鉴赏方面的差异,中西方的文学都是各有千秋,西方的学者注重的是文学作品的精华与文学作品中的深层的哲理意义,注重体会文学的深层含义;而中国文学学者则是注重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语句,善于学习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法,更注重文学中的优美词句的体会。

三、中西方文学的语句构成差异

在众多的中西文学的著作看来,从中西方文学的语句构成的角度分析,西方文学的著作主要有小说、戏剧,而中国的文学著作则主要是诗词、小说。首先从小说的著作进行探究中西方的文学差异,西方的小说的语句构成简单、直白,没有太多的修辞手法,西方的小说拙作非常注重的是小说的情节描述,在西方学者认为,小说的情节是小说的主要构造,因而在西方的小说当中,都不难发现,西方的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得很快,而且西方的小说的情节发展会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地方,这种猜不透的故事情节是西方文学的一大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阅读,因此西方的小说运用的最多的手法是环境的铺垫、烘托,而且西方的小说中的结局往往是令人深刻而具有深层含义的一个结局,需要读者用心再回想小说的情节,让读者从中悟出该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层次的含义。而中国的小说的语句成分相对较复杂,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注重语句的优美,在中国的学者认为,文学的优美,在于文学作品中的语句之中,因此中国的小说也就偏向于注重对小说故事中的人物、环境描写,描写得生动形象,在中国的小说中,情节的发展较为简单,没有太多复杂的情节,相对于西方的小说,中国的小说的情节描述较为简单,小说索要表达的含义、主旨相对较为简单。当然,小说的背景也是非常重要,小说的描写背景与小说所要表达的真正主旨有着很大的联系,要体会小说的旨意同时也要深切了解小说当时描写的写作背景,能够真正体会到小说的主旨是很难的,往往都有着很深层的含义,这里的中西方文学中的小说中隐藏的深层含义差别不大,只是在小说的刻画方面有所不同,西方的小说注重对情节的刻画,中国的小说则是注重对人物、环境的刻画。另外,西方比较著名的文学著作就是戏剧,西方的戏剧相当于一个剧本,因而也就更体现了西方文学更加注重情节描述的特点,致使西方的戏剧在文学坛上比较著名。中国的文学另外比较著名的则是诗词,诗词的描述主要是作者抒感的媒介,诗词注重修辞的使用,突显了中国文学注重修辞手法的使用特点。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篇2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

英美文学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好素材,提高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水平具有诸多的作用。

1、培养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主要是指通过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一系列培养训练[2],将会极大提高大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观察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推动当代大学生思维世界的发展。

2、培养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的鉴赏能力能够开拓大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文化视野。这主要是指通过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的鉴赏能力的各种培养活动和方式,大学生借助众多的英美文学作品,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有更加多的了解和熟悉,从而推动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体悟;同时,也能够大大打开当代大学生的文学视野,不断接触西方文学世界,为其比较东西文学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措施

由上我们可知,培养大学生对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现状很不理想。鉴于此,高校务必要积极努力,从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视角出发,坚持复合创新的价值取向,整合现代与传统的培养模式,不断开展丰富有趣的英美文学鉴赏活动,拓宽英美文学鉴赏的范畴和体系,建构与运用英美文学鉴赏的评价体系。通过这些措施和路径,方能推动我国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工作可持续发展。

1、在价值取向上,努力构建复合型的价值取向,推动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文学性和教育性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工作务必要按照文学的要求,努力提高大学生对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文学本性;同时,也得按照高等教育的要求,提高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教育本性。

二是坚持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工作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学习的规律、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同时,将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内容设计好和规划好,努力形成一个培养体系。

2、在培养模式上,坚持网络远程指导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努力整合大学生英美文学能力培养的各种模式和方式。一是坚持课堂教学指导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和机会。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互联网络,引导学生多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扩大学生阅读英美文学的范畴。

3、在培养内容上,不断拓展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内容,构建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体系。一是抓好培养的文化知识基础,加大拓宽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面,指导他们多了解解更多的西方文化[3]。二是做好大学生文学鉴赏策略的指导和训练,积极指导大学生采用正确的策略,学会正确地鉴赏英美文学[4]。三是引导大学生积极比较中国文学与英美文学,不断整合两种话语系统文学作品鉴赏的办法和策略。

4、在评价体系上,建构和实施一套大学生英美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培养的评估指标体系。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需要一系列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文学作品鉴赏的内容、鉴赏的目标和要求;同时,根据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建构一整套科学的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及其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推动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提供外在的驱动力。

总之,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多个层面的努力和协作。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在理论上建构起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到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实践中去,力求两者处于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赵春花,英语专业阅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怀化学院学报2012年4期,122-123.

[2]胡敏,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湘潮2009年6期,110-111.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篇3

在中国书画鉴赏方面,有关作品的作者、年代、真伪等方面的问题,从来都是质疑和争论声不休,案例举不胜举,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书画的一部分,因为绝大多数的中国历史艺术名迹,都很难确保不被质疑。尽管如此,它确不曾妨碍过中国书画的发展和嬗变。

但是当时空进入了近现代以后,这种争议尤为激烈,广受瞩目,甚至对质疑本身的关注已经超过了人们对于中国书画艺术的认知、传播和享受,值得关注。

著者认为,这种文化风尚的形成,是中西方文化观念冲突的结果,尤其是受到了西方的文化思想中的实证论影响。所谓的实证论,就是西方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它是一种以“实际验证”为中心的哲学思想。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求知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哲学,认为对现实之认识只有靠特定科学及对寻常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

实证论的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比如,田野考古学就是建立在实证论思想基础之上的,它通过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经过研究后再下考古结论。与此同时,田野考古学又是考古学的基础,没有田野考古,考古学被认为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事实上,西方实证论的考古方法与中国传统的书画鉴赏学,是时而并行、时而交差的两种文化思想之树上结出的果实。两者之间类似中医与西医的关系。中医看病,先号脉再抓药,中国人使用中医长达数千年,寿命并不比别人短;西医看病先验血,吃的西药每一种成分一清二楚,其寿命也不见得比中国人更长。最关键的是,直至当下,西方实证论还基本看不了中国书画鉴定中的“毛病”,因此,中国传统的书画鉴赏学,其本身是一门已经经受住了历史考验的独特的东方混沌文化。

著者认为,中国的书画鉴赏,千百年来所使用的方法依然是“目鉴”,它主要是依据人们的视觉记忆,凭借自身的经验,检索、汇总一些类似年代、材质、技法等时代或个人特质,特别是针对作品风格上的师承关系,进行综合判断的鉴赏。鉴赏家们的鉴定,常常并非实物对比,而且即使是进行实物对比,其基准作品本身是否是可靠的真迹,也难以确认,这就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书画传统鉴定方法的鲜明个性,其显著特点是包含了经验型、兼容性、实证性和阶段性等性质。一般来说,时间越久模糊性越强,清晰度就越差。这就是著者所说的中国书画鉴赏的模糊性。

中国书画的模糊性鉴赏,其结论是阶段性的,反映出人类对书画艺术的认识由表及里、深入发展的一个无穷过程,或者是一种关注度此起彼伏、鉴赏观点各自水火不容的状态。这种模糊性鉴赏的结论,从个案上看,终难避免鉴赏家个人的偏好,但随着历史的流淌,一旦形成共识,它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鉴赏标准,显示出中国文化的无穷张力,具备了顽强的生命力。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篇4

一、中西艺术交融,了解文化差异

关于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这两方面都可进行,因两者皆有其特点与魅力所在。中国传统绘画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了解中国绘画的特点,更深入地体会中国绘画艺术博大精深、哲学化的审美倾向。中国传统绘画其门类也很多,可以从其中挑选其一种或两种进行教学。例如:花鸟画中可选梅兰竹菊,也可选简单的山水画等。西方传统绘画也可以进行教学,学生从中可以学到西方的绘画理念,了解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及其规律,学习西方的审美观。在教学方面也可以选取其中的素描、速写、色彩等进行实际教学。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同步教学能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在欣赏与鉴赏中逐步获得审美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

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在美术鉴赏课中一般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理解,令学生感到乏味,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现有资源,适当开展一些取材容易而又操作简易的手工制作课,让学生自己创作艺术作品,把成功的体验与众人分享。比如,如果学校离河边较近,可以在河边搜集小贝壳。我们可以把贝壳黏结起来做成各种各样形状的小雕塑制品,容易制作也容易形成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和可能的尝试,着重感受、体验和兴趣培养。然后,开一个小型的“雕塑作品展”,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时,会有很高的成就感。如果学校依山傍水,那山上少不了石头,可以直接采集石头做盆景雕塑,效果也会很不错。无论贝雕、盆景还是其他,都可以就地取材,只要合理安排教学设计,必会带给学生新颖而又难忘的一课。

三、美术鉴赏,走出单一理论教学

上好一堂精彩的美术鉴赏课,需充分掌握教材知识,把握教材的教学宗旨,找到美术鉴赏教学与实际生活中鉴赏审美应用的连接点,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与突破。对于美术鉴赏课来讲,教材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把学生带出教材,走到生活中去,让“活生生的教学”巩固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我们要不断挖掘自身所在城市或者环境资源的美术鉴赏层面,让学生有空间和时间去体验及应用审美知识。任何小小的审美实践都要胜过“死记硬背”的“纸上谈兵”,我们相信:美术鉴赏教学会逐步走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道路,而学生会有机会去读一本包容万象的“大书”,而不是“死记硬背”那本教材。在美术课堂上,他们明亮的眼睛和时时发出的惊叹声可以告诉我们: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对美术知识的渴求。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灵活使用和挖掘教材成为目前美术鉴赏课教学环境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四、把握中国特色,奠定传统文化底蕴

在当今大众追逐时尚的潮流中,毫无例外的,美术教学领域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一律追求“新颖”“新概念”“新花样”的“新”却恰恰掩盖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推广,更少了传统艺术特色的革新与发扬,传统艺术人文精神的缺失更是越来越难以赋予作品更深邃的内涵。大众正在被逐步、被完全地西化,其根源应该归结于我们传统美术教育的普及推广。我们的技能模块学习应该首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这样既有利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普及也有利于对西方文化艺术精华的吸收和融会贯通,对于提高艺术素质有着更好的继承发展。我们并非排斥外来文化,而是想让本民族的文化瑰宝得到更大的继承和发扬。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多注入中国因素是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美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式。

五、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

没有一个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散自己思维、发掘自己创新意识探索发现自己艺术潜质的环境,其他的空谈都是假的。风景优美、依山傍水的环境因素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利的,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开展美术鉴赏课也是很好的。以前的学校教育要想在短时间内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只有尽自己所能去改变并去营造对学生更好的环境,尽自己所能在有限的环境中取得最大的成绩。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地学习;在聆听各种各样的“故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思路自由飞翔。

潜移默化之中,深刻细腻的观察与感受能让我们的学生具备“不寻常”的眼睛,让他们能够捕捉到更多美丽的色彩,尽享这曾经熟悉但又有所不同的形色世界带给他们的新的感官体验,独特的审美观察也会塑造出他们的多彩人生,这才是我们艺术鉴赏课的主旨所在。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篇5

二、英美文学中东西方鉴赏角度及评价之不同———以卡夫卡、海明威为例

在西方,“文学鉴赏”更多地被称为“文学评论”,尽管在某些微语意上来说“鉴赏”与“评论”是存在着不同的,但是在本文中,将对这两个概念作为一种含义来理解,即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运用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并从中获得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以下,将对读者所熟知的几位作者的作品进行适当剖析,以期发现基于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将对同样的作品予以怎样的鉴赏与评论。卡夫卡是我们都比较熟知的一位有个性的作者,他的《变形记》《城堡》等作品可谓是深入人心。西方评论者关于《城堡》以及卡夫卡其他小说的主题内涵有三种解释:(1)犹太人长期漂泊,试图寻找精神家园;(2)人类寻找上帝;(3)人类追寻真理和人生目的。然而美国作家及文化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指出,关于卡夫卡的三种评论是属于社会分析、宗教分析、心理学分析,这与卡夫卡的艺术全无关联,因为这些评论完全注重卡夫卡小说的内容而不注重艺术本身。相反,再来看我国学者对其鉴赏评论的内容:“卡夫卡的小说思想内容荒诞离奇,艺术形式新颖别致,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讲述一个内容严肃的故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象征性、荒诞性、冷漠性、意识流。他善于利用富有实感的形象来反映生活,探求人生哲理,揭示现实世界中的困境。小说结构紧凑,行文简洁流畅,语调平淡冷峻。”由此可以看出,东西方评论者在评论立足点上还是有较大的不同的,西方学者在“写实性”思想指导下更注重剖析作品中的主旨,揭示深层次哲理性通识意义,而东方学者在“写意性”思想指导下则注重个体作品研究,挖掘作品中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并且东西方文学评论在用词以及行文逻辑上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美国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曾评论说,海明威小说中的“硬汉崇拜”现象不过是作者本人“个人神话”或“自我戏剧化”的一种象征喻。在一个异己的商业社会之中,硬汉形象是海明威对社会生活中实际矛盾的一种想象性的解决,海明威的小说创作不过是作者本人遏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策略性活动。而中国评论家则认为海明威作品中所塑造的“硬汉形象”坚忍刚毅、勇敢正直,他们的“硬”不仅在于勇于抗争、视死如归,更在于他们忍受苦难的能力以及对待失败的优雅风度。面对战争的噩梦以及荒诞的生存境遇下的失落、迷茫的困扰,抚摸身上的创伤,建立起生存的法则:“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种对待命运的态度,是在特定时代条件下,一个民族的生活哲学体现。同样是一个“硬汉”形象,西方学者从现实出发解读出的是作者个人的理想化,而东方学者则认为是隐喻一个民族的生存哲学。西方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客观求实,因此,对于作品主旨的升华总是十分慎重,轻易不上升一个层面来进行总结,也就是说严格尊重客观现实;而东方文化的核心精神则是人文精神,注重对人本身的反思,这一反思可以是个体本身,可以上升到群体社会,甚至是全人类都为之适用。这也是中国文化中始终强调的“经世致用”的道理。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篇6

前言

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应全面发展自己,除了扎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因为艺术鉴赏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鉴赏课作为公共选修课。艺术鉴赏课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油画鉴赏是艺术鉴赏的内容之一,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给学生介绍优秀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背景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思维。本文主要依据美术鉴赏的过程来论述大学生该如何鉴赏油画作品。

油画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与油画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感受、理解和批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油画鉴赏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与再创造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认识艺术作品的。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它不但能使人悦目,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给人带来精神享受,有的作品还能引起观者和作者的精神共鸣。

美术鉴赏的过程

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油画作品卖得越来越“火”,价格越来越高,广大百姓也逐渐喜欢鉴赏和收藏油画。作为一名油画鉴赏者,怎样才能看懂一幅油画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呢?欣赏者在进行美术鉴赏过程中,一般分为几个步骤,文中主要论述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再创造这三个步骤,并针对每一个步骤都提出相关的鉴赏方法来引导欣赏者对油画作品进行鉴赏。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当欣赏者开始接触艺术作品时,就被艺术作品外在构成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所吸引和震撼。当欣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油画作品上时,审美注意就开始了,感知是审美的出发点。欣赏者欣赏油画时一般先是被画面色彩和构成形式所吸引,之后将情感移入到作品中。但审美感知不是某种单一或单纯的感知反应,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诸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相当短促、迅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欣赏者在鉴赏油画的审美感知阶段,作品能让欣赏者迅速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这时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性欣赏法,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存在形式是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欣赏者跟油画作品开始见面时一般不会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思考、分析,而是去捕捉艺术作品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当然审美感知也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欣赏眼光才能发现优秀的作品。大学生开始学习鉴赏油画作品时,一定要选择中外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因为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经过时代和历史的检验所保留下来的,也是各时代、各国最具有价值的艺术精品。我们只有多看优秀作品,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欣赏油画艺术的眼光才会越来越高。

2、审美理解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审美理解是欣赏者能领悟作品的外在构成形式因素、内在情感指向与艺术魅力等。在鉴赏油画时,我们需要了解作品形成的时代特征,把握作品情感倾向,同时,还需理解与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画家人格以及艺术技巧。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观看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把知觉特征和刺激材料所暗示出的结构相对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接受原刺激材料本身的过程”。[2]欣赏者面对油画作品时,一般是在以往经验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去判断和评价它。欣赏者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有关,还有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个性倾向和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欣赏者具有与艺术家相似的思想感情、文化学养和艺术修养,健康的心理等因素,那么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性欣赏法来对油画作品进行审美理解。如鉴赏写实主义油画一般是先理性地了解作品题材、产生的背景、丰富的内容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等知识。鉴赏古典主义油画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用人文主义精神和美术的造型知识去解读它们,还可以关注油画技法等问题。大学生运用理智性欣赏方法时应将理性与感性、情感与理智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当我们面对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首先会注意到她那“神秘”的微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朝着你微笑,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之后欣赏者会发现画面是采用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蒙娜丽莎那优美的双手和背景中静谧的山水都同她的微笑相协调、相呼应,整个画面流露出自然、优美、高雅的艺术气息。总体来说,它充分体现出达芬奇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3、审美再创造

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欣赏者的鉴赏活动是积极能动的精神创造。欣赏者应敢于抛开艺术家与批评家既定的规范框架指令,去大胆探索对作品的再创造性认识、批判等。我们可以在知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和审美理想,对艺术形象加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内容更丰富。

这一阶段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与理性综合的艺术欣赏方法,以直接感知性与分析研究性相结合而领略、理解艺术作品。在审美欣赏中,对作品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来联系的。想象是欣赏者在对油画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把某些经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有很强的主动支配性,是具有综合统一性能的感性活动。当鉴赏立体主义油画、表现主义油画时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挖空心思去理解未表现出的和模糊不清的东西。因此,大学生要从古今中外的名画中品尝美,从生活中提炼美,之后再创造视觉美。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要想积累审美经验,就应该进行艺术形式感的专业训练,培养自己对艺术和美的感受能力。

结语

欣赏者每一次鉴赏油画作品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只要你对艺术充满热情,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充分运用和调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对油画作品加以关注,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逐步练就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篇7

符号论美学是以更加直观的形式来进行艺术表达,以象征和符号的方式来表达艺术情感,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艺术的本质,对艺术创作和鉴赏理论进行了创新,用人类哲学文化来阐释艺术创作,引领着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而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理论,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艺术与美,推动着美学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符号论美学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当中,作为独树一帜的美学理论,符号论美学从独特的视角,“符号化”的表达,与神话、语言以及科学相互联系,更加形象的进行艺术表达,将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去,实现艺术创作的自由和创新。符号论美学是按照直觉将进行艺术创作的事物“形式化”,形成符号。将艺术创作作为一种主观意识上的形式构建过程,能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极大的增加了艺术作品的创新性,有利于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符号论美学能够将艺术更加真实的进行表达。根据符号论美学理论,艺术真实性表达并不是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将其真实完整的展现出来。这不是创作,而是模仿。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表达是从符号形式上进行创作表达。通过形式真实的表达,来呈现真实的艺术作品,真正体现出符号论美学的内涵以及艺术创作的本质。

另外,符号论美学的审美鉴赏,让人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艺术形式化创作的魅力。而艺术创作过程当中,艺术创作者将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形式有机的组合,实现艺术形式化的创作,无论是从绘画的光影、线条,还是从音乐的节奏、旋律,或者还是诗歌的文字等艺术形式,将艺术更加完美的呈现,具有更高的审美鉴赏价值。符号论美学开拓了艺术创作的新领域,引领着艺术的发展方向。

二、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

无论是卡西尔最初提出的符号论美学理论,还是经过苏珊・朗格创新推广的新理论,都对符号论美学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从艺术本质上进行分析,将艺术创作赋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符号论美学已经成为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理论体系,而艺术鉴赏是最能阐释符号论美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理论的解读,使符号论美学理论基础下的艺术创作能够更好的表达。

(一)艺术鉴赏的内涵

对符号论美学理论基础下的艺术创作进行鉴赏,需要从艺术内涵出发。苏珊・朗格认为,艺术鉴赏更深层的内涵,并不是固定的形式和可以进行逻辑解释的表达方式,而是无法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真正的“符号化”或是“形式化”的艺术创作,都是抽象进行的作品。无论是从光影、线条、节奏等表达方式的组合应用,还是情感的表达,都能更加强烈的激发美感,而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当中。艺术是由各种形式的符号组合而成,而艺术本身也是人类的情感符号。人类为了抒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时,就以艺术创作作为情感符号,将情感完整的表达在艺术作品当中。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的内涵,就在于“形式化”的情感表达。除此之外,符号论美学与现代科技以及各学科之间的结合实践,使其艺术内涵具有时代的气息,其艺术鉴赏具有更强的理论价值。

(二)艺术鉴赏的形式

艺术创作就是情感表达的“形式”,符号论美学将艺术表达更加“形式化”,把抽象的的艺术形式更加具象的表现出来。艺术形式作为生命形式当中的一部分,人的逻辑思维、情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的表达。利用人类情感进行感知,对艺术形式当中的“形式”或是“符号”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并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和预测。而艺术审美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参与到艺术创作当中的一种形式。通过情感的感知,将艺术鉴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以艺术表达来震撼人心。生命创造出情感,情感创造出艺术,艺术形式的表达是生命形式表达的重要一部分,是生命的投影。艺术创作就是利用抽象化的手段和方法,将艺术作品更加真实的展现出来。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与生命的成长是类似的过程。生命形式的艺术表达,是符号论美学的内涵。通过构造符号形式,创作艺术作品,表达生命情感。因此,符号论美学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三、结论

符号论美学由卡西尔提出,经过苏珊・朗格的创新与发扬,已经形成重要的艺术创作理论。符号论美学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入到艺术创作当中,使艺术表达更加真实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理论的研究,掌握其中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更加透彻的理解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价值。符号论美学是艺术创作重要的理论基础,为现代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对艺术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篇8

一、英语文学鉴赏课程要点分析

1.重视文学作品的选择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课程资源的配置,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和赏析。英语文学作品的选择要具备一定的哲理,见解独到、思想内容丰富、令人深思的文章,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品位;同时文章需要具有真情实感,是积极向上的英文作品;作品形式上还需要有创新、构思巧妙,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让学生学到写作方法,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英语语言的水平。

2.注重英语文学作品的积累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赏析英语文学作品不断积累单词量,积累英语名言警句和英语成语,背诵英文作品中的精彩段落、优美词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赏析不断积累文学素材,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在英语文学鉴赏课的学习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英美文化的精华,感悟和体会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感受文学作者的智慧,通过不断积累,耳濡目染,通过语言材料的不断积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文学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要反复阅读文学作品,仔细分析文章的内涵,认真研究作者表达的情感,通过对英语文学的鉴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学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情操,发扬文学作品中积极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多角度、全面地掌握英语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段落,作为写作素材的储备。同时,指导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练笔,写文学评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英语文学鉴赏课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

1.将英语文学鉴赏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课程

学校需要充分重视英语文学鉴赏课,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课程进行课程安排。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和赏析英语文学作品,通过写文学作品赏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制订详细的阅读计划,让学生背诵和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组织课堂读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学产生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材,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英语文学学习经验,使得学生不断积累英语文学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2.撰写外国文学读书报告

每堂英语文学鉴赏课结束后,教师安排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来加深对英语文学的理解,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通过自主的撰写读书报告,对英语文学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文章的内涵,养成善于思索的习惯,对文章构思分析严谨,表达方法正确,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熟悉英语文学,能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教师通过了解学生读书报告的写作情况,也能够了解到学生对英语文学的掌握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英语文学鉴赏感兴趣,才能够主动去研究英语文学作品,积极地做好老师安排的各项作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开展英语文学作品鉴赏讨论、撰写英语文章比赛、组织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英语文学鉴赏之中,感受英语文学鉴赏课的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学鉴赏课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积累英语文学素材,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英语文学鉴赏课是学生积累单词量,掌握英语语法和短语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不断的积累素材,将增加阅读量和写阅读报告相结合,学会运用英语文学中的单词、语法和短语,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篇9

一、课程开设的目标与意义

西方音乐史是音乐学学科下面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本身就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音乐理论课。内容涉及西方音乐发展历史中各个时期的音乐流派、音乐思想、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等。“音乐欣赏”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音乐理论课,内容主要是欣赏、分析中外音乐经典作品,重在学生的审美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传统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欣赏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与技术,借用现代教学设备,给予学生多种审美感官的刺激,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在以前的“西方音乐史”教学中,教师着重于讲授西方音乐历史发展中的风格演变规律,从纵、横两方面对西方音乐发展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来认知、探索音乐历史发展规律,并逐步认清音乐的概貌和艺术本质。在课堂上,教师也会在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中,达到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的目的,引领学生从具体作品而不是通过抽象的文本去熟悉西方音乐的发展规律与风格特征。而在“西方音乐史与鉴赏”教学中,教师更是强调了学生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每一个音乐作品中掌握欣赏的方法、作品的形态特征及相关的艺术文化知识。并通过对作品生动而深入的鉴赏,使学生从音乐审美的维度进入到西方音乐历史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二、“音乐学分析”在教学中的定位和分析对象

“音乐学分析”是这个概念最先由音乐美学家、音乐史学家于润洋先生提出。他认为音乐学分析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具有综合性质的专业性分析“,既要考察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语言,审美特征,又要揭示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并做出历史的和现实的价值判断,而且应该努力使这二者融会在一起,从而对音乐作品的整体形成一种高层次的认识。[1]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种分析法将音乐本身与音乐之外的人文文化合理的、科学的结合,在对音乐本体做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作品蕴含的广博深远的人文阐释。从而体现了“音乐学分析”是跨学科的,是音乐与其它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更关注音乐的外延事物,包括美学探究、创作背景、文化内涵、政治内容等等。

我们知道,当今的社会的发展要求高师教育重全面、厚基础,重素质、厚创新。高师音乐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更是要满足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音乐教育者必须紧随教育新方向对自身的教学领域有新的展望,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在高师音乐教育培养中将“音乐学分析”作为一门专业理论引入课程改革,并将它渗透到高师“西方音乐史与鉴赏”的教学中,应是教学理念的一种创新和突破。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教师不仅在教学中传授相应的专业知识,还要树立开放的、综合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的思维拓宽自身的知识建构,达到对西方音乐史学习研究中进行有效的思维探索。在这个目标下,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思考与实践中,应结合高师教育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这样的课程教学既做到了与时俱进,又对课程建设做了进一步的专业性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做到“师范性”与“专业性”的统一与和谐。

三、高师“西方音乐史与鉴赏”课程体系优化

(一)教师素质的优化

教师要将“音乐学分析”融会贯通到“西方音乐史与鉴赏”的教学中,就必须在知识的积累上努力朝着综合型方向去建构。这不仅要求教师需要精通本学科,还需在专业上提高自身的音乐技术理论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在人文素养上不断积累政治、社会、文化、思想、艺术、美学等知识。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高度发挥西方音乐史专业知识与技能。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

“西方音乐史与鉴赏”课程是一门史论性的课程,但同时具有综合性。以往的西方音乐史教学,教师主要是以讲授为主。在新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立足于具体的音乐作品,将讲授、欣赏、分析三者结合,真正做到史论与作品的互为印证。特别是“分析”这一环节将会促使教师在讲授基础上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讨论式、练习法、互动法。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研究,并将这些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运用到以后的实践中。

(三)学习能力的优化

在对音乐作品进行“音乐学分析”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应注重学生两个方面知识的培养,一是对音乐本体的分析所要运用的音乐理论专业知识;二是对音乐内涵的综合分析所要运用其它相关的“多重文化”知识。这种扩展的学习过程会不断拓展学生自我的知识空间。反过来,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也能得到自我提升。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得到了优化。这种学习能力包括了研究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等。

(四)教学模式的优化

在当代教育发展中,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现代化、科学化的特点。在与教学目标相契合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将会是灵活的。“音乐学分析”这种突出专业性、研究性、综合性的理论将给高师音乐教师带来全新的视野。在融入“音乐学分析”的“西方音乐史与鉴赏”课堂上,既要重视教师如何去教,又要重视学生如何去学;既要重视引导,又要重视探究。在这种教学模式上,师生构建了一种和谐平等、合作互进的关系。

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就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生力军。音乐教育要以音乐专业培养为纽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每一位音乐教师都从教材着手来开展音乐教学,切实贯彻音乐教育的目标。美国的J墨塞尔博士说过:“喜欢音乐是进行音乐鉴赏的动机,通过聆听、演奏和创作等活动,进一步培养起对音乐的兴趣。”他还说:“音乐鉴赏不仅是音乐学习活动的一个领域,而且还要渗透到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环节当中去”。可以说教材中的“欣赏”教学是也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欣赏作品比歌曲教唱的作品要“大”而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前需对作品有一个“深度认知”,才能准确的结合教学内容及要求展开生动地教学。教师的这种深度认知的建构,我认为应是在他(她)从事音乐教学前的专业学习中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这种音乐专业学习的建构与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分不开的。“西方音乐史及鉴赏”是“音樂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中一块重要的基石,它是学生遨游音乐海洋的风帆,也是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音乐阶梯,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总而言之,我认为“音乐学分析”的理论可促进高师的“西方音乐史与鉴赏”教学;能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从而构建系统性、科学性的知识体系。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篇10

一、大学生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学识与修养方面存在问题

大学生的学识与修养是指大学生文化知识和道德素养。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特别是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将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了专业课的学习,影响了美术鉴赏课学习的质量。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只是一味地为了考试而学习,绝大多数的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敏感性差,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把美术课当回事。

(二)师资队伍方面存在问题

对于美术鉴赏课程,学校方面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没有配备专业的教师和教学用具,致使美术课程的专业性和教学效果都没有到很好的传承。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没有把情景参与到教学中来,只是简单地讲解理论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校管理层的问题

美术鉴赏教学,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必须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要切实认识到美术课程的重要作用,保证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实现。目前一些高校对于美术鉴赏课程的认识还不够,各种教学措施也相对落后,没有建立相应的课程体制。

二、提高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实践措施

(一)在教学观念上强调美术鉴赏课对学生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鉴赏课所带来的重要作用,在观念上重视美术鉴赏课程,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美术鉴赏课。另外,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审美已经走到我们所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各种艺术设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现代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对于日后的发展会有滞后的影响。而学生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会有独到的想法与见解,在各种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主张。

(二)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

要想开展美术鉴赏课的情境教学,教师需要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配上独特的风格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在视觉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教材的内容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要尽量和学生的生活相融,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三)做好课程的导入

新颖的导课方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课堂代入感,同样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每一份经典美术作品的艺术沉淀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而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同时展现也可以产生共鸣的效果。如何在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产生这种共鸣,使得不同的艺术形式“浓妆淡抹总相宜”,便是我们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在欣赏艺术大家的经典作品时,可以通过相关的影音资料使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的生平经历等。例如,我们教师在讲西方后期印象派代表人物梵高的《向日葵》时,可以先以梵高的肖像画为引,对其耳部的残疾产生疑问和话题后,利用多媒体播放《Van Gogh》的电影片段,使学生们了解梵高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从而使学生在欣赏中就能够进入大师梵高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对进一步鉴赏梵高的经典画作有了基本的了解。

(四)创设疑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能够增强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情感的表达和审美观念的提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大学生疑问为向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探究式学习中提出应对不同的问题都要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只有学生切身地去体会,提高人文素养。

在以往的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是更多的讲解书本上的理论思想,将总结好的观点灌输给学生。为此,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应多注重对课堂教学思想的设问讨论,让同学们通过学习,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根本上也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自我探究来解决问题。

三、结论

随着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美术鉴赏课程也在教学课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艺术来源于生活,并被人们在生活中所应用。我国高校根据市场的要求,高度重视美术课程的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优化自身与高校发展达到互利共赢。当代教育不应该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还更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总之,通过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新世纪的美术教育应该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在教学理论与时间的结合上也将是更加成熟的。

参考文献: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篇11

一、音乐鉴赏的审美教育价值

新时期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将“以音乐审美为教学核心”放在了课程的头条位置,音乐的艺术美决定了音乐鉴赏教育对学生的审美价值提升作用,因此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自觉审美的过程中,应贯穿所有主观和客观审美元素,并以鉴赏过程中产生的美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师而言,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音乐属于听觉艺术,所有音乐艺术的实践均需要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这种特性也决定了音乐鉴赏是学习或感悟所有音乐的基础条件,也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能力的主要措施,因此音乐鉴赏课程是高校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其具体审美教育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1.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审美认知,例如对音乐的分辨能力、感受能力和记忆能力,这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2.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例如音乐情感的辨别能力、表现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是音乐审美的进一步升华。从这两个角度来看,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更应该将重点放在音乐审美的核心价值上,而并非只注重音乐的时代意义与韵律形式。

二、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现状和问题

1.高职音乐鉴赏课教学现状。音乐鉴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也追溯到春秋孔子时期,当时就有诗书礼乐等课程。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国内外音乐教育也逐渐趋于成熟,但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教育部门并未对音乐鉴赏课程提出指导性的教学大纲要求,各院校大多是针对学校本身情况制定音乐鉴赏教学计划。教学的主要对象一般为大一学生,内容以乐理基础、西方音乐鉴赏、民族音乐鉴赏、传统音乐鉴赏为主,对学生而言,由于在高中时期缺乏音乐教育基础,在接触音乐鉴赏课程时容易产生专业性代沟,导致学生望而生畏。此外,从教师角度来看,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大多数为科班出身,专业水平非常高,但教学水平却与专业水平不成正比,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所讲的专业术语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也是目前音乐鉴赏课程的主要弊病。2.高职鉴赏课教学存在问题。一是音乐鉴赏课程未达到应有的审美效果。音乐鉴赏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音乐修养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教学效果却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标准,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安排的音乐鉴赏课程随机性太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针对性的鉴赏曲目,教学进度不一致,难易程度也不相同,这就导致学生接受的音乐知识有限;其次,很多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程不重视,仅仅作为一门选修课,缺乏学习热情,此外,音乐鉴赏的教学模式也缺乏吸引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最后,音乐鉴赏课对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音频和乐器设备,导致音乐鉴赏课只能局限在多媒体教室中,无法让学生真实感受现场交响乐、钢琴曲等需要现场进行细致欣赏的曲目,制约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二是鉴赏教学方法欠创新,无法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目前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的方法仍然沿用欣赏———讲解———评价考核的传统教学模式,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逐渐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音乐潮流,高职院校没有针对当前的音乐文化对鉴赏课程进行改革,导致音乐鉴赏教学墨守成规,故步自封,逐渐与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脱节。

三、多元化视角下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改革思考

1.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建构分析。首先,高职院校需针对音乐鉴赏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和具体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规范教学任务,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从而规避传统教学的疏漏;其次,需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针对性强、鉴赏内容丰富、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的模式,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对音乐鉴赏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索,寓教于乐;最后,音乐鉴赏一定要有预计的教学效果,虽然在教师心中,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各不相同,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必定是学生对音乐鉴赏的热情和积极性,以及对音乐领域不断探索的求知欲,这也是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因和最终目的。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欣赏音乐的热情,培养其艺术修养,端正音乐鉴赏的学习态度。2.结合多元化背景,丰富音乐鉴赏的内涵。首先,安排教学内容时多元化音乐并举。音乐鉴赏课程与音乐教学课程的主要差别在于,音乐鉴赏课程中的音乐作品种类各异,且时间和地理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每种音乐风格进行详细阐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按照世界文化的分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从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鉴赏。传统教学中通常分为西方音乐、东方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模块进行单元鉴赏教学,这种方法可让学生对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流派特点和作曲家有相对全面的了解,但由于个体所具备的特殊性,历史上每位作曲家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均有较大的差异,无法一概而论,因此仅以“面”的扩展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就显得内容空泛,缺乏深入。针对这种情况,可在“面”的教学基础上,通过选取音乐作品定的“点”来对具体作品进行深入鉴赏分析,例如在鉴赏20世纪初的Twelvetone(十二音)音乐时,可选取A.Schoenberg(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为例,对作品片段化、急剧跳动的主旋律,不规则、出人意料的节奏以及无调性的和声等微观特征进行鉴赏,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曲家所描述的二战中惨遭屠杀的犹太人悲惨的心理世界。通过“面”与“点”的结合,可让学生掌握多种音乐观念,提高了对具体音乐现象和整体格局的分析和聆听能力。其次,将音乐置身于不同的文化情境。音乐是文化艺术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与世界各地的文化有直接联系,但现有的教学方式没有对文化情境的差异进行强调,缺乏对社会背景、宗教、艺术、经济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因此教师需将音乐置身于多元文化情境下,例如在西方中世纪音乐鉴赏过程中,对GregoryChant(格里高利圣咏)进行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从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宗教仪式等知识的讲解入手,让学生先了解到基督教对西方音乐的广泛影响,而GregoryChant的功能则是作为宗教礼拜仪式的背景音乐,主旋律偏平缓,以级进和三度为主,带有庄严、肃穆、超凡脱俗的宗教意味,这样学生就便于理解记忆。再如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鉴赏时,可结合多媒体屏幕,创设对应的自然环境,例如教师在讲述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可将作品置身于无锡二泉池旁,月恋水、水怀月,在泉与月的相互衬托下,全曲时而沉静、时而躁动变奏、时而激昂愤懑、时而深沉忧伤,这也凸显出了阿炳一生的辛酸痛苦,以及内心对生命的豁达体验。3.改革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方法。一是充分运用网络音乐资源。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音乐资源,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反复聆听欣赏,并尝试着理解作品中的核心音乐元素,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选取《Fade》《克罗地亚狂想曲》《IntroAE86》等流行电子音乐和钢琴曲,让学生自由选取不同的版本进行鉴赏,并要求学生对不同演奏家的版本进行比较,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发言,并将发言情况纳入到评价考核成绩当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能让学生在熟悉音乐作品的前提下与同学进行音乐的感受与体验交流,可谓一举多得。二是由传统讲授式课堂朝讨论主导课堂转变。在进行讨论式鉴赏教学时,教师可对讨论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并提前布置给学生,例如在欣赏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维也纳派的三位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方面有何异同?导致这种风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位作曲家生活境遇是怎样的?其音乐是如何被社会接受的?等等,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书籍和音频资料。在课堂上选取几名学生进行陈述,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学生陈述完毕后教师给予充分提示和指导,或者让学生分两组进行辩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裁判,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最终将促进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音乐鉴赏课在高职院校美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的高职教育呈现出各学科、专业和课程相互交叉的趋势,对音乐鉴赏课程进行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现象的认知能力和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在具体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需从学生角度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将音乐鉴赏教学融入到多元文化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者:张雁 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

参考文献:

[1]袁媛.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程改革初探[J].音乐时空,2015(15)

[2]卞红煊.职业院校音乐鉴赏课改革策略初探[J].戏剧之家,2016(21)

[3]王文臻.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途径[J].黑龙江科学,2016(01)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篇12

想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势,只有狠抓文本鉴赏,提高鉴赏水平,以期写作能力水涨船高。“文无定法”可是绝大部分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要么以情动人,要么以理服人,要么兼而有之。抓住情与理这个赏析点,一般能求得本质的理解。

一旦学生明白了情感在先,围绕情感选材才是记叙文的真谛,那么应试作这类文章便不再是难事,还能举一反三进行更有意义的创作。像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高明的鉴赏家用自己的理解化用旧材料而写出的杰作。我们像古人一样用心体验生活,用高尚的情感洗涤心灵,提升人生的品味,学习古人写人记事的方法,一些回忆类文章,祭文,课本剧,演讲稿学生创作便陆续在周记中出来了。这些作品虽然语言不够成熟,但是体现了对生活严肃的审视,从中学生的独特视角展现的一方情感天地。有的作品参加全国作文竞赛获了优胜奖,有的在校刊上发表,有的在教师的公开课上使用。来源于课内的鉴赏知识化成的骄人成绩,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篇13

引言:

舞蹈鉴赏课的开展,对于大学生文化内涵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也充分认识到了舞蹈鉴赏课的重要性,舞蹈鉴赏课不再只是属于艺术类学生,它开始走向文理科。然而,在高校舞蹈鉴赏课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其实施过程中的很多不足之处。如何正确、有效的开展大学舞蹈鉴赏课逐渐成为人们的议题。

一、我国高校舞蹈鉴赏课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校舞蹈鉴赏课一般都被定为选修课,虽然部分高校较为重视学生的艺术修养,把舞蹈鉴赏课列为限选的行列,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非艺术类的学生,仅仅只是在选修课上与舞蹈鉴赏初步接触,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及其有限的。其原因有两点:首先,这种教育方式没能对个人的艺术素养做出正确的定位,艺术素养应该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个人兴趣”。其次,对于这种艺术鉴赏课实施成功与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由于没有学习任务的制约,学生上课普遍显得比较随意。

(二)教学方式不合理

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授”,这是非常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舞蹈鉴赏课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很多学生在选择时并不是因为觉得它有多么重要,而是抱着对新事物的好奇。在大部分学生的眼中,艺术鉴赏可有可无,文化课的学习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每到临近文化课考试,舞蹈鉴赏课上逃课、请假的情况非常多。这样的情况极不利于舞蹈鉴赏课的顺利展开。

二、高校舞蹈鉴赏课的教学方法

(一)将舞蹈的历史带入课堂教育

舞蹈鉴赏课的实施过程中,一般都把《舞蹈史》从其中剥离了出去,让《舞蹈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看是合理的。因为每个老师专攻的方向不一样,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很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让学生在“舞蹈学”某一领域的认识更加深刻。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对于高校学生适应社会是不利的,现代社会更需要那些明晰整个“舞蹈学”的人才。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将“舞蹈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归类,将“舞蹈史”也带入舞蹈鉴赏课,把优秀的舞蹈作品和舞蹈的历史紧密串联、一一对应,让学生对于舞蹈的认知更新形象。当然,这种教育方式也存在弊端,比如说,某些舞蹈的产生太过模糊,不可能与舞蹈的历史完全对应。但这种现象其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这种教育方式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机械的将舞蹈与历史对号入座。而是想通过以史入教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加深其对舞蹈作品的认识。同时,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对教学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他们极大的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以应对学生在“舞蹈学”与“舞蹈史”结合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二)电影教学与舞蹈教学相结合

“舞蹈”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身体动作不同于语言。“舞蹈”的内涵不可能被老师简单的“说”出来,语言在某些细节的描述上并不十分有效,有些审美问题的表述通过电影这种手段更加合理。同时,高校大学生不同于舞蹈类艺术生,他们对于舞蹈的认识本身就很有限,个人舞蹈技术也很差,他们在舞蹈鉴赏过程中必定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所以,在舞蹈鉴赏课上,老师还可以提供其他艺术类作品供学生欣赏,通过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让学生将两者相结合,反过来促进舞蹈鉴赏教育的发展。

(三)文学教育与舞蹈鉴赏相结合

现代高校学生从小到大都处于一种严谨的教学模式中,文学教育已经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在看待某一问题过程中,他们习惯于沿用以前的逻辑,甚至在舞蹈鉴赏上。实际上,舞蹈鉴赏与文学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固有的思维模式必行会对舞蹈鉴赏的推行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以促进大学生的舞蹈鉴赏水平。比如:西方舞蹈者在现代舞过程中,充满荒诞、混乱、破碎的元素,学生本来对于舞蹈就存在认知上的不足,这种复杂的舞蹈学理念他们更不好理解。应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西方后现论着手,了解西方现代舞产生的背景,从而加深对其的认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义。

(四)完善舞蹈鉴赏考评机制,以综合素质考察为主

现在的舞蹈鉴赏考评主要是以书面测试为主,这种考评方式存在严重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在这,我们建议推行以综合素质考察为主的考评机制。这种考评方式的主要优点就是:忽略了对舞蹈学具体知识点的重视,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人创新能力。比如说,期末考评中,之规定考察方向,具体的题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拟定。这就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对舞蹈鉴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也可以在每学期初,首先对学生的自我设计做一个问卷调查,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分组。把相同的知识,以最适合学生的方式传授给他们,使得他们的学习向自身目标靠拢。

结论:

舞蹈鉴赏作为当前高校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必须得到所有人的重视,当代大学生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舞蹈鉴赏中来。而作为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努力探索新的途径,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涵养为目的,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提高舞蹈鉴赏课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筱筱.试论大学舞蹈鉴赏课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J].大众文艺,2013(05)

[2]王倩.舞蹈鉴赏课教学方法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7(06)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