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下一代标语实用13篇

关心下一代标语
关心下一代标语篇1

指示代词可以表示领有关系。吕叔湘等指出,名词前有“这”或“那”,又有领属性修饰语时,一般不带“的”。熙在《语法讲义》中指出,双宾语结构中,如果中心语前有指示代词“这”“那”,不用“的”的说法更占优势,如将“买了他的一所房子”说成“买了他那所房子”,将“收了你的两百块钱”说成“收了你这两百块钱。”①根据Hopper&Traugott(1993:190-1),人类语言的定语从句标记的来源主要有四种类型:零标记、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人称代词(特别是第三人称代词),说明指示代词可以用作定语从句标记。汉语结构助词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作定语从句标记,既可以用于名词性(领属定语)、动词性(关系从句)、形容词性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也可以用于“的”字短语(中心语隐含结构),因此我们将在下文中讨论结构助词与指示代词的共性关系。

在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的”的主要功用是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形成一个偏正结构。从语义上划分,这类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修饰语为中心语所代表的事物的领有者,二是修饰语是一个从句。前人得出了定语从句标记大都是由指示代词演化而来的结论。李讷、石毓智(1998)认为,汉语史上先后出现的两个主要结构助词“之”和“底”原来都用作指示代词。结构助词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作定语从句标记。李讷、石毓智还从历史动因和语义功能等角度论证了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之间的可能发展关系。

本文探讨指示代词的两项语法功能,并将其与结构助词的功能进行比较。

二、指示代词表领有关系

通过调查发现,北方方言中有一个普遍现象:指示代词可以出现在结构助词的位置上。“这”“那”在方言口语中的使用情况有情境用、示踪用、语篇用、认同用四N②。调查发现,北方方言中“这”“那”的领属性使用情况分别为:

1.“人称代词+指示词+名词”,例如:“我这衣服”。指示词后的名词可以是人物、地点、时间或机构。

2.“人称代词+指示词+形容词”,例如:“我这好,你那不好。”

3.“人称代词+指示词+动词”,例如:“你这哭太管用了,什么都解决了。”

以上三种构成了指示词兼作领属定语标记的情况,在一些语境下,作领格的指示代词有自己的特殊功能,不能与“的”替换,比如“我们这一代人”不能说成“我们的一代人”③。“我这书/小王那朋友/老张这帽子/大家这想法/北京这胡同”④中的“这”“那”都不能省略,否则会影响句子结构。这些例句中的领属结构基本上都属于可让渡(alienable)领属关系,而不是亲属关系(亲属关系的领属结构在汉语和一些美洲、大洋洲语言中被处理为不可让渡关系,参阅张敏,1998:230-231、358-360),通常需要连接项来连接。如果不使用定语标记“的”,就要靠指示词起连接作用,从而在结构上不可省略。假如指示词不兼有定语标记的作用,就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在结构上不能省略。因此刘丹青(2005)认为,一个成分具有或兼有定语标记作用的两个句法特点是:1.用了它可以不用“的”类标记;2.删除它必须补进其他标记。在指示词兼作领属定语标记的情况下,指示词兼作定语标记时,仍保留了很强的指示作用,因此“这”“那”经常与“样”“么”“个”连用。这些指示词的指别作用(区别于另一对象)会降低,因为领属定语往往限定该词语的所指范围,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对象。如“我这花园”等同于“我的花园”,“我这好”等同于“我的好”。但是指示代词的功能不完全等同于结构助词,结构助词“的”在语篇中大多无法发挥所需的话语功能。“依我劝,你正经下个气,陪个不是,大家还是照常一样,这么也好,那么也好。”中的“这么”“那么”就无法换成“的”来表达情境现场的相关性。

三、指示代词作定语从句标记

刘丹青指出,由指示词派生出关系从句标记是很自然的语法化过程,英语中的关系从句标记“that”也是由指示词派生出来的,所以传统语法称之为关系代词。本文对多种北方方言进行了比较及分析,探究指示代词“这”“那”出现在类定语标记“的”的位置上,作为汉语的关系从句标注手段的使用情况。从大量北方方言例证中发现,指示代词作定语的使用规律是:名词性词语作定语时,指示代词在很大程度上能充当定语标记;名词性词语作定语且后面无中心词时(“的”字短语或中心语隐含结构),指示代词也经常充当定语标记;动词性词语作定语时,指示代词经常充当定语标记;形容词性词语作定语或动词性词语作定语且后面无中心词时,指示代词也经常可以代替“的”充当定语标记;形容词性词语作定语且后面无中心词时,指示代词较少充当定语标记。在绝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副词性词语作状语时,如“悄悄的,别说话”,其中的结构助词“的”不能由指示代词代替。

(a:名词性词语作定语;a':名词性词语“的”字短语;b:形容词性词语作定语;b':形容词构成的“的”字短语;c:动词性词语作定语;c':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的”字短语;d:副词性词语)

指示代词在山西省方言内部主要有三种使用情况:“这、那、兀”分别表示近指、中指、远指⑤。指示词或指量短语兼作标记的用法已见于用北京话写作的书面作品,只是不如兼作领属标记那么常见。像领属语和核心名词之间的指示词一样,关系从句和核心名词之间的指示词也都保留了明显的指示功能,特别是与现场情境有关的话语功能。与普通话“这”相比,山西方言中“这”的指示功能弱化,能出现在关系从句之后替代结构助词“的”;“那、兀”的虚化比“这”更加彻底,远指功能已经消失,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直接在关系从句中替代“的”⑥。但在大部分山西方言中,指示代词与普通话一样,只能出现在可让渡领属关系结构中。例如:

(1)我的书。

(2)我那书。

(3)他想要我买的书。

(4)*他想要我买那书。

例(4)中,若用指示代词替换“的”将会改变句意,变成“他想要让我去买那本书”。即在c类动词性词语作定语的句式中,“的”字结构处于主语位置时,指示代词可以充当定语标记,但“的”字Y构处于宾语位置时,指示代词不能代替“的”。在“这”“那”作为结构助词使用的例句中,中心名词都提取了关系从句中的宾语或时间词语,或者说与关系从句中谓语动词的空位宾语或空位时间语同指,例如:“他买(的)那书不好看。”然而在山西省南部地区的一些方言中,如临汾、运城,动词性词语作定语时,指示代词可以替换宾语位置的结构助词而不改变句义(如“这是我这/那/兀书”)。当一个述语后接连出现两个宾语时,如果远宾语和近宾语在意义上有领属关系,那么可以将原来的双宾语转换成单宾语,如“我买老张的橘子”说成“我买老张那橘子”,“娶了他家的一个闺女”说成“娶了他家那个闺女”。

在山西方言中,形容词常放在名词后使用,如“屋子黑黑的”,而不像普通话那样表达为“黑乎乎的屋子”。由于表达方法的关系,在b类形容词性词语作定语的句式中,指示代词充当结构助词的情况比较少见,但并不是没有,如忻州方言中可以说“黑黢黢外房”。另外,在一些方言中,指示代词只可以替换状态形容词后的“的”字结构,而不能替换性质形容词后的结构助词,如临汾市襄汾县方言中,可以说“黑乎乎这屋子”,不能说“干干净净这屋子”。在形容词性词语作定语的无核关系从句中,大多数方言的指示代词都不能出现在结构助词“的”的位置上,而多与“的”字连用,不具有指示代词的功能,如“长的给你”不能说成“长这给你”。

在大多数北方方言中,指示代词可以在a句和a'句中替代“的”来连接句子结构,并且指示代词的指示性弱化,基本相当于普通话中结构助词的功能,如:河北方言中的“我滴书”,山东方言中的“我哩书”。需要指出一点,如果句子开头出现了指示代词,如:“这是我的书包”,那么,在大部分方言中就不能使用“这、那”充当结构助词代替“的”。即“这是我这书包”的说法不成立。

在频率方面,山西省南部方言中的指示代词语法化程度最高,临汾、运城、长治方言中,除副词性词语作状语外,其他情况都可以使用指示代词充当结构助词。山西省大同、忻州部分地区、吕梁、阳泉等地方言中,指示代词的语法化程度也较高。此外,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宝鸡方言中,副词性词语作状语时,不能使用指示代词充当结构助词;在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的”字短语、句子中,也有不能使用指示代词充当结构助词的情况,但总体来说指示代词语法化程度也较高。

调查发现,河南省开封与山西省吕梁、文水方言中的指示代词的语法化程度最低,只有在名词性词语作定语的句子中,才可以用指示代词充当结构助词。作为关系从句标记,专用定语标记“的”与指示类标记在语义上有所区别。指示类标记词都保留其原来的有定指称意义,因而保证整个名词短语是有定的。用“的”进行标记并且不带指示词的关系从句并没有明确的指称义,整个名词短语有多种理解的可能。“这”和“的”指称义的差别显示,指示类标记还不是单纯的关系从句标记,其指示词语的性质仍然保留着。但在北方方言中,“的”和指示类标记在句法上差别不大。“的”兼转指性名词化标记,可以构成无核(headless)关系从句,“的”代替被删除的核心名词,如:“妈妈买的衣裳好看”“妈妈买的好看”。北方方言中,指示类标记也可以构成无核关系从句,如:“妈妈买这橘子好吃”“妈妈买这好吃”。总体来说,北方各地的方言中或多或少都有“这、那”来充当结构助词的情况,印证了指代词倾向于发展成为从句标记、指示代词向结构助词演化的规律。

南方方言中,存在着指量词充当关系从句标记的情况。比如苏州话中“我的那本书”说成“我本书”。湖南省邵阳方言中,“我这/那书非常好”说成“我这个[ke21r]M那个[lu31r]书非常好”。南方方言中最基本的关系化标记是泛用定语标记“葛”(相当于“的”,源于与“个”同音。量词类标记是由量词的定指用法发展而来的,其作用相当于定冠词),它们在用作关系从句标记时仍保留着有定性,如苏州话中的“我本书”就相当于英语中不分远近指的“the book”。需要指出的是,南方方言中的指量词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用于无核关系从句作为标记手段,与北方方言中的指示代词的功能有所区别。

(本文受山西大学科研训练项目资助。)

注释:

①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23.

②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A].徐杰.汉

语研究的类型学视角[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174-196.

③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585.

④刘丹青.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J].中国语文,2005:

(1).

⑤吕叔湘.指示代词的二分法和三分法[J].中国语文,1990,

(6).

⑥史秀菊,史荣.山西绛县方言指示代词“这、乃、兀”与结构助

词“的”的语法共性[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1-64.

参考文献:

[1]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A].徐杰.汉

语研究的类型学视角[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174-196.

[2]纪慧慧.新泰方言助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刘丹青.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与句法属性[J].中国语文,

2002,(5).

[4]刘丹青.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J].中国语文,2005,

(1).

[5]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6]史秀菊,史荣.山西绛县方言指示代词“这、乃、兀”与结构助

关心下一代标语篇2

Topic Key Term Extraction based on Edge Weight

XUE Han1,2, QIN Bing1, LIU Ting1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2 Library,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Term extraction is a primary subtask of hierarchy construction. Existing studies for term extraction mainly focus on text corpora and indiscriminately mix numerous topics, which may lead to a knowledge acquisition bottleneck and misconception.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of topic key term extraction based on edge weight to extract topic key term from folksonomy. In view of semantic assoc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olksonomy, the edge weight which combines the local co-occurrence in a specific topic with the global semantic similarity over all the topic dimensions in the whole collection considered is proposed. The new edge weight can decompose a traditional random walk into multiple random walks specific to various topics, and each of these walks outputs a list of terms ordered on the basis of importance score. Then, the top-ranking terms are extracted as the topic key terms for each topic.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outperforms other state-of-the-art methods.

Keywords: Term Extraction; Folksonomy; Topic Key Term Extraction; Topic-Sensitive Random Walk

0 引言

作为层次体系构建的第一步,术语抽取是一项重要的子任务[1]。核心术语通常定义为可以概括语料所蕴含语义主题内容的一系列术语。语料往往包含多个主题,其中每个术语对于不同的主题会表达不同的含义。多个主题的共有术语在不同主题的重要性往往不同。混合主题衡量术语的重要性可能会导致某些不太常见或者新涌现出的主题核心术语无法被识别出来。例如,“牛仔”在“西部”主题中是核心术语,而在其他主题中则是非核心术语。混合多个主题构建的单一层次体系容易导致不同主题共有术语的模糊和歧义问题,在同一个层次体系中用完全不同的含义定义同一个术语是不准确的,然而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含义会导致无法完整诠释术语的含义。为此,本研究提出抽取主题核心术语,即根据从语料中学习得到的具体主题,抽取能够较好地概括和描述该主题的内容并与此主题下其他非核心术语密切相关的术语。例如,电影领域的主题核心术语通常有“喜剧”、“科幻”、“传记”等。主题核心术语抽取是许多自然语言处理任务的基础,例如,信息检索和导航、问答、推荐系统等。

目前核心术语抽取研究主要基于领域文本语料,但是发现能够准确描述专业性较强或者主题变化较快的文本语料并非易事[2]。即便可以,人工遍历所有的文本语料并且随时跟踪所有新出现的主题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例如,对于常见的电影主题“喜剧”来说,找到形式化定义和描述“喜剧”主题的文本语料相对容易,但是对于不太常见的主题“Cult”,发现类似的文本语料则相对困难。但是,标签却可以用“Cult”、“非主流”、“小成本”等自然语言词汇更加轻松、自由地定义这样的主题。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者开始探索和尝试使用社会化标签这种新兴的语料。社会化标签[3]允许拥有不同专业知识的大量互联网“草根”用户使用任意词汇(标签)自由标注感兴趣的资源并与他人分享,由于技术门槛低、用户易于使用,因此蕴含着丰富并且及时的互联网大众语义知识。互联网用户通过标注、分享标签,浏览他人标签的过程,形成异步反馈并逐渐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显式和隐式关联。显式关联存在于通过标签关联的资源和用户之间,隐式关联存在于拥有相同兴趣或社区的用户之间,以及共享相同标签或者用户的资源之间。在资源、标签、用户三者之间的显式和隐式关联提供了潜在有价值的语义信息。标签作为候选术语,已经被广大用户人工抽取出来,从而避免了一系列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如分词、词性标注、句法分析等。可见,社会化标签相对于由少量领域专家编撰和更新的文本语料来说能够克服知识获取的瓶颈。但是,从社会化标签中抽取主题核心术语至少面临两方面的挑战。第一,社会化标签仅仅按照出现频率简单排序并未区分主题。第二,标签由于大众标注的随意性和模糊性,质量差异很大。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需要识别出主题,并按照主题排序和抽取出主题核心术语。

鉴于此,本文提出基于边权重的主题核心术语抽取方法。考虑到中文语法的复杂性和可用研究资源不足的问题,尝试从中文社会化标签数据出发开展研究,一来可以丰富中文研究资源和成果,二来可以体现社会化标签缓解知识获取瓶颈的优势。需要说明的是,提出的研究方法虽然基于中文数据源,但是无监督而且语言无关的,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语料和其他任何语言。具体地,研究首先通过LDA模型,从社会化标签数据中发现隐含的主题,并学习得到候选术语的主题分布。然后,分析社会化标签的语义关联特征,提出由具体主题的局部共现信息和所有主题的全局语义相似度共同构成的边权重。进而,通过边权重改进PageRank[4]方法,将传统的随机游走方法分解成多个主题相关的随机游走,并针对每个具体主题排序相关的候选术语。最后,抽取排在最前面的候选术语作为主题核心术语。据现有成果所知,本研究工作在中文层次体系构建领域尚属首例。本文研究对方法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希望对此方向的未来研究有所助益。

1 基于边权重的主题核心术语抽取

基于边权重的主题核心术语抽取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边权重的设计,将主题信息融入候选术语的重要性值传播。首先,可从社会化标签抽取资源集合S和标签集合(候选术语)V。由于标签反映了大众对资源的认识,在此仅仅将用户集合U的标签按照资源 组织成文档。然后,给出假设资源集合S存在主题集合Z,每个候选术语 属于多个语义主题,并且在不同主题下重要性不同。进而,研究从资源集合中识别出主题。对于每个主题,根据候选术语的主题分布,计算结合局部和全局语义相似度的边权重,并建立主题相关的候选术语组成的图(见第1.1节)。随后,再将一个传统的随机游走方法分解成多个主题相关的随机游走,并针对每个主题根据重要性值对候选术语排序(见第1.2节)。最后,排序靠前的术语被抽取出来作为每个主题的核心术语。

1.1 主题识别

本文选择使用无监督的机器学习技术从资源集合中识别出主题并获得每个候选术语的主题分布,而不是已标注的语义知识库(如,WordNet),因为其中的词汇并不能很好地覆盖社会化标签。机器学习中的隐含主题模型能够根据语料中词的共现信息推断隐含的主题。LDA[5]是隐含主题模型的代表,其中文档d中的每个词w的产生,是通过首先从d的主题分布θ中取出主题z,然后,从词的分布Ф中取出能代表主题z的词。θ和Ф分别来自共轭狄利克雷先验α和β。在此使用资源集合S作为LDA模型的输入,其中每个资源是由用户集合U对其打出的标签组成的文档。通过LDA,对于给定主题 ,则通过公式(1)获得每个候选术语 的主题分布 。

(1)

进而,又通过公式(2)和(3)分别计算出候选术语之间的局部和全局语义相似度。

(2)

(3)

代表候选术语wi和wj之间的局部语义相似度(见公式(2)),反映了候选术语对于具体主题的局部共现信息。其中, 计算为候选术语wi和wj在同一个资源 中共现并且属于同一个主题z的次数。 计算为候选术语wi和wj在同一个资源 中共现的次数。 代表候选术语wi和wj之间的全局语义相似度,通过将公式(1)代入公式(3)计算得到,定义为两个候选术语wi和wj在整个资源集合S中所有主题维度上的余弦相似度,反映了候选术语对于整个主题集合的全局语义相似度。

1.2 术语排序

PageRank[4]是计算网页重要性的著名图排序算法,也可以用于计算术语的重要性。如果有边存在于节点wi和wj之间,研究就用节点集合 和边集合 组成图 。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术语,每条边说明连接的两个术语的相关关系,wi和wj之间边的权重定义为 ,节点wi的出度定义为 。在PageRank中,词wi的重要性值通过迭代地运行公式(4)直到收敛获得。其中,衰减因子λ的取值范围为0到1,|V|是节点数。衰减因子说明每个节点有(1-λ)的概率随机跳转到图中的其他节点,同时有λ的概率随出度边跳转到相邻节点。

(4)

然而,传统的PageRank算法仅为每个术语保留唯一的重要性值。为了能够按照主题排序,传统PageRank的随机游走被分解成多个主题相关的随机游走,目的就是将术语的重要性值分解成与主题相关的重要性向量,准确记录术语对于不同主题的重要性。相关工作主要有Liu等人提出的方法[6]MTPR,主要思想是对于每个主题分别运行有偏好的PageRank算法,将公式(4)中第二项统一的随机跳转改为主题相关的随机跳转概率即偏好值 ,且 ,从三种备选中最终确定为 。对于主题z,MTPR计算候选术语的主题重要性值如公式(5)所示。其中,边权重 定义为两个候选术语在固定窗口大小中的共现次数。

(5)

Zhao等人的方法[7]McTPR认为与主题背景知识无关的传播会导致重要性值偏离主题,因而,基于MTPR的工作,进一步在边权重的设置上用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建模重要性值传播,如公式(6)所示。其中,边权重 定义为两个候选术语在同属于主题z的微博中共现的次数。

(6)

受到前人相关工作的启发,研究认为在PageRank算法的边权重中融入主题信息能够将传统的随机游走分解成多个主题相关的随机游走,考虑到社会化标签丰富的显式和隐式关联特性,文中提出MeTPR方法,通过新颖的边权重如公式(7)所示,进一步改进主题相关的随机游走方法。

(7)

其中,权重因子ρ控制公式(2)表示的局部语义相似度和公式(3)表示的全局语义相似度两者的比重。通过新的边权重,主题术语的重要性传播不仅反映出两个术语在具体主题下资源组织结构上的局部共现信息,还反映出两个术语在所有主题下整个资源集合上的全局语义相似度。相应地,将公式(7)代入公式(6),迭代运行MeTPR直到收敛,得到为每个术语计算的主题相关的重要性值。最终,排序靠前的术语被抽取出来作为主题核心术语。

2 实验及分析

2.1 实验设置

研究从豆瓣电影网站收集实验所需的数据,豆瓣电影是一个流行的中文社交网站,允许注册用户提交与电影相关的信息,并与他人分享。实验获取截止到2012年6月,豆瓣电影网站用户对豆瓣Top250的电影打出的标签信息,共计1760个标签。经过去除停用词和噪声等预处理,最终获得1 737个标签作为候选术语。根据数据集的规模和人工经验的判断,实验中尝试10到100之间不同主题数目的设置学习LDA模型,并最终选择将初始主题数目设定为40。然后,随即运行LDA算法,并每隔1 000次迭代进行Gibbs取样一次。接着,在同样的数据集上将我们的方法与前人相关工作做比较。

(1)MTPR 代表Liu等人的方法[6],边权重计算为两个候选术语在同一个资源中共现的数目 ,偏好值通过公式(1)得到,候选术语对于不同主题的重要性通过迭代地运行公式(5)直到收敛后得到。

(2)McTPR 代表Zhao等人的方法[7],边权重计算为两个候选术语在同一个资源中共现并且属于同一个主题的数目 ,偏好值通过公式(1)计算得到,候选术语对于不同主题的重要性通过迭代地运行公式(6)直到收敛后得到。

(3)MeTPR 代表本文提出的方法,边权重和偏好值分别通过公式(7)和(1)计算得到,候选术语对于不同主题的重要性通过迭代地运行公式(6)直到收敛后得到。

研究中,终止运行上述方法的条件是仅当迭代次数达到100或者候选术语在相邻两次迭代中的重要性值差异小于0.000 001。有三个参数影响主题核心术语抽取方法,包括(1)衰减因子λ,用于对比方法中调节重要性传播通过出度边跳转到相邻候选术语(公式(5),(6)中的第一项)和随机跳转到任意候选术语(公式(5),(6)中的第二项)之间的比重。(2)权重因子ρ,在MeTPR中应用于边权重(公式(7)),用于控制两个候选术语之间的关于具体主题的局部共现和所有主题的全局语义相似度之间的比重。(3)阈值Q。当把Q应用于MTPR,McTPR,MeTPR三种方法时,如果两个候选术语之间的全局语义相似度小于Q,有针对地将移除这对术语之间的边。并且分别设定参数λ,ρ,Q的取值范围为从0.1到0.9,步长为0.1,这样每个参数就有9种候选取值。经过三个参数的排列组合,相应地就分别得到以上对比方法的729组实验结果。

2.2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通过Pooling方法[8]构建完成。首先,社会化标签中不存在主题核心术语抽取的黄金标准;第二,人工识别出所有主题,并判断主题核心术语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此随机混合对比方法MTPR,McTPR,MeTPR的所有实验结果,并要求两个标注者独立标注。如果抽取结果中给出的是与具体主题相关的、较为抽象的、具有代表性的候选术语,就标注为1;否则,如果抽取结果中给出的是与具体主题不相关的,或者缺乏代表性、太过于具体的候选术语,就标注为0。仅当两个标注者都标注为1的候选术语才被认为是正确的主题核心术语,其他情况的候选术语均被认为是错误的结果。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例,对于这部电影和同类型的其他相关电影所属的主题来说,正确的主题核心术语可能是“青春”、“校园”、“爱情”等,而“2013”(上映时间)和有关电影具体属性的其他候选术语,如导演、演员等,在本文任务的评价中均应被标注为0。最终,将两个标注者共同认可的主题核心术语集合作为基于边权重的主题核心术语抽取任务评价的黄金标准(Kappa值为0.95)。

研究对主题核心术语抽取任务的评价策略包括经典的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F1值(F1)(见公式(8)),以及两个考虑顺序的评价策略包括平均准确率(MAP:Mean Average Precision)(见公式(9))和平均排序倒数(MRR:Mean Reciprocal Rank)(见公式(10))。

(8)

其中, 代表通过某种方法抽取的正确主题核心术语的数目, 代表通过某种方法自动抽取的主题核心术语的总数, 代表根据黄金标准得到的主题核心术语的总数。这些评价策略均对所有主题求平均值。

进一步地,研究使用平均准确率(MAP)[7]来评价主题核心术语抽取的整体性能,如公式(9)所示。

(9)

其中,Z是主题集合。I(S)是一个示函数,当S为真时返回1,否则返回0。Mz,j代表对于主题z,通过方法M产生的第j个候选术语,score(.)是两个人工标注结果的平均值。Mz代表对于主题z,通过方法M产生的所有候选术语。NM,z,j代表对于主题z,通过方法M返回前j个候选术语中正确的主题核心术语的数目,Nz代表对于主题z,根据黄金标准得到正确的主题核心术语的总数。

平均排序倒数(MRR)[9],如公式(10)所示,用于评价对于每个主题来说第一个正确的主题核心术语所在的排序。对于主题z,rankz代表第一个正确的主题核心术语返回的位置。

(10)

2.3 与前人工作的对比

研究通过对影响方法性能的三个参数的穷举获取最优参数组合,得出提出的方法MeTPR与对比方法MTPR,McTPR在五项评价指标上的最优性能对比。如表1所示,本文提出的方法MeTPR在准确率上获得较大提升,比MTPR、McTPR两种对比方法分别提升8.3%、7.5%。在召回率、F1值、MRR、MAP四项评价指标上,MeTPR相对于其他两种对比方法的提升均超过3.3%。由于边权重的设置结合具体主题的局部共现信息和所有主题的全局语义相似度,MeTPR整体性能最好。McTPR由于在边权重的传播中考虑主题背景知识,性能好于在边权重中仅考虑候选术语共现次数的MTPR。但是,LDA算法对于初始主题数的设置,可能会给后续多个彼此独立的主题相关的随机游走带来不可避免的错误,因此未来需要考虑新的途径来改善这类核心术语抽取方法。

表1 与前人工作的性能对比(t-test,p-value < 0.0001)

Tab.1 Performance comparison with state-of-the-art methods (t-test,p-value < 0.0001)

对比方法 Precision Recall F1 MRR MAP

MTPR 0.617 0.404 0.488 0.670 0.405

McTPR 0.625 0.406 0.492 0.675 0.407

MeTPR 0.700 0.440 0.540 0.713 0.440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从社会化标签中抽取主题核心术语的任务,提出基于边权重的主题核心术语抽取方法。从社会化标签丰富的关联特性出发,提出结合具体主题的局部共现信息和所有主题的全局语义相似度共同构成的边权重。进而,通过新颖的边权重将传统PageRank的随机游走分解成多个主题相关的随机游走,经过候选术语的重要性传播,排序抽取出主题核心术语。在豆瓣电影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健壮性。未来工作,将会通过探索更多社会化标签的数据源,同时结合对基于边权重的主题核心术语抽取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主题核心术语抽取的性能。

参考文献:

[1] CUI G, LU Q, LI W, et al. Automatic acquisition of attributes for ontology construction[C]//the 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Hong Kong:ICCPOL,2009:248-259.

[2] LIU X, SONG Y, LIUiu S, et al. Automatic taxonomy construction from keywords[C]//Proceedings of the 18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New York,NY,USA:ACM,2012:1433-1441.

[3] TRANT J. Studying social tagging and folksonomy: A review and framework [J]. Journal of Digital Information,2009,10(1):1-42.

[4] Page L, Brin S, Motwani R, et al. The Pagerank Citation Ranking: Bringing Order to the Web[R]. Stanford:Stanford Digital Library Technologies Project,1999:1-17.

[5] BLEI D M, NG A Y, JORDAN M I.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J].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2003(3):993-1022.

[6] LIU Z Y, HUANG W Y, ZHENG Y B, et al. Automatic keyphrase extraction via topic decomposi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Stroudsburg,PA,USA:ACL,2010:366-376.

关心下一代标语篇3
关心下一代标语篇4

导师考核制下高中生语文“导——学”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教学《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为例

师:今天我们的课题是“导师考核制下高中生语文“导——学”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请大家找出这个题目的中心词。

生1:导师考核、“导——学”、自主学习能力。

师:我们首先进行第一个环节,课前准备环节。

(投影)前期准备,课上考核:

1.每人准备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并筛选出关于诗歌教、学、考的要求,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2.每人准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逐字查诗的解释并质疑;

3.查找“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诵读方法”等术语概念;

4.熟读四首诗。

师:第一项准备,准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大纲》,《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老师教的根本。《语文考试大纲》是我们三年后将要参加的高考的命题的重要规范。两样都准备好的请示意。

(生举起《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大纲》示意。)

师:全都有!好的。

师:我们齐读四首诗。

(课代表起头,大家齐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下面我们来尝试确定目标。

(投影)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步骤:

1)查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诗歌学习的要求;

2)查找《语文考试大纲》中关于诗歌考查的要求;

3)查找专题语等教材目标要求;

4)复习“意象法”知识;

5)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包括必选目标和自选目标两类。

师:我们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将有这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几乎是所有的语文课制定学习目标的步骤,稍加修改甚至可以成为别科制定学习目标的步骤,若从中吸取知己知彼策略可帮助制定人生目标等。我们先来完成第一步。

生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师:请划出其中的关键短语。

生2: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师:很好!“用于”两个字十分重要,准确点明了背景材料的作用。

师:我把你找出的这些内容梳理了一下:

(投影)1)查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诗歌学习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

感受·鉴赏目标:“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实施建议之教学建议

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师:关键短语主要有“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诵读古代诗词”“背诵名篇”“自行解决阅读障碍”。

师:我们再看《语文考试大纲》。哪一部分提出了关于诗歌考查的要求?

生3:“考试的范围和要求”中“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全是。

师:我们一起来找出关键词。

(投影)2)查找《语文考试说明》中关于诗歌考查的要求;

甲、必考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名句不限于教材内容。

2.理解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且、若、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3.分析综合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鉴赏评价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手法。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生4:默写、实词、虚词、句式及用法、翻译。

生5: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鉴赏形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等等。

师:我们把以上要求的关键词分类会发现前面是知识积累。后面内容主要指向诗文的三块核心要求,分别是“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即“意”“象”“法”。

(投影)3)查找教材专题语;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被尊为“诗圣”的杜甫,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师:这些内容在教材的哪里?

生齐:教材第26页。

师:“诗史”,记录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段专题语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在重视“知识贮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诗文背后的“生命的力量”。

师:还有一段材料,也是来自于教材。

(投影)4)查找卷首语——致同学;

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骚雅,密丽质实;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象征比兴,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师:“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那我们可以通过本专题四首诗的学习更深入的理解“沉郁顿挫”的内涵,在阅读中把主观感受与作品的艺术境界统一起来,在审美享受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杜甫诗歌的“美”的意境。

师:下面我们一起复习一下“意象法”知识。

(投影)5)复习“意象法”知识

意,即“为什么写”,主体是“情”与“理”。

象,即“写了什么”,大致分四类——物、景、人、事。

法,即“怎么写的”,大致分四类,A类是表达方式,B类是表现手法,C类是修辞方法,D类是结构方法。

师:下面进入目标设定环节。大家根据以上提示确定自己学习《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的目标。

(学生在活页纸上写自己的学习目标。)

师: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指定某生记录,汇总认同率高的学习目标,推荐到课代表处。

(学生小组讨论,某生记录,提交课代表)

课代表汇总交老师投影:

(投影)

1)诵读 读准读通,感受意境、形象,陶冶精神和审美愉悦;

2)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并积累(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3)鉴赏诗歌的“象”(物、景、人、事);

4)鉴赏诗歌的“意”(思想和情感态度);

5)鉴赏诗歌的“法”(形成“沉郁顿挫”诗歌风格的表达技巧等);

6)背诵(《旅夜书怀》《咏怀古迹》《客至》),熟读(《兵车行》);

关心下一代标语篇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大规模样本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多项定语‘的’字隐现规律研究”(10B020);“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传播与研究基地”资助

作者简介:程书秋(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汉语国际教育。

关于现代汉语定语语义类别的划分,学界大体呈现出以下两种趋势,一种是平列式划分,一种是有层次划分。所谓平列式划分,就是把定语直接划分为若干小类,以便直观地反映现代汉语定语语义类别的全貌,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周国光(2002),他把现代汉语定语的语义属性概括为“十一何”,即“何质、何形何态、何量、何能、何属、何来、何去、何域、何在、何时、何干”。而所谓有层次划分,则一般是先将定语划分成两大类或三大类,然后再在两分或三分的基础上继续划分内部小类,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刘月华(1984)、李绍群(2005)、文贞惠[韩](1999)等。

总体来看,不管平列式划分还是有层次划分,目前在划分定语语义类别时都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分类标准不一致;二是术语使用不一致;三是缺乏形式验证。在第三个问题上,名词和名词组合的研究情况要好一些,至少在“领属”与“属性”这两大定语语义类别的划分上,陆俭明(2001)、徐阳春(2003)、文贞惠[韩](1999)等学者都做出了很有意义的形式鉴定方面的努力。

一、现代汉语定语语义类别的形式鉴定原则和方法

邢福义(1996:443)主张语法研究中一定要讲求“表里相互印证”,他强调指出:“研究中不进行表里印证的工作,无法真正解决汉语语法的问题。”邢先生的深刻见解和主张提醒我们,当我们在语法研究中触碰到语义问题时,一定要有“形、义互证”意识,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语义分析工作不流于主观和随意。

本着“形、义互证”原则,我们在给汉语定语语义类别分类时,也设立了一系列严格的形式鉴定标准。同时我们还明确规定,本文一律采取单视点、单向式的形式鉴定方法,即所有定语语义类别的鉴定都要从定语出发,以定语为观察视角,将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作为判定定语语义类别的唯一依据。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形式鉴定工作的前后一致性。

刘宁生(1995)曾经指出:汉语中存在一个可以称作“参照物先于目的物”的语序原则。沈家煊、王冬梅(2000)也指出:“湖中央的小岛”“教堂旁边的自行车”“茶壶的把儿”“姑娘的头发”这4例可以抽象为“N1的N2”格式,是一种“参照体―目标”构式。上述这些来自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看作是本文采取单视点、单向式鉴定方法的理论依据。

二、现代汉语定语语义类别的形式鉴定标准及小类

(一)典型的现代汉语定语语义类别

依据单视点、单向式鉴定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下列形式鉴定标准首先鉴别出14种典型现代汉语定语语义类别:①

1.提问式鉴定

(1)鉴定框架:谁的什么的哪儿的+N?

规定:凡是能采用上述鉴定框架进行提问的“D”可以识别为“领属”定语。如:我的父亲。

(2)鉴定框架:什么时候的多长时间的哪天(哪周、哪月、哪年)的+N?

规定:凡是能采用上述鉴定框架进行提问的“D”可以识别为“时间”定语。如:清朝的服饰。

(3)鉴定框架:几+量多少+N?

规定:凡是能采用上述鉴定框架进行提问的“D”可以识别为“数量”定语。如:三斤苹果。

(4)鉴定框架:什么样的+N?

规定:凡是能采用上述鉴定框架进行提问的“D”可以识别为“状态”定语。如:笔直的公路。

(5)鉴定框架:哪+量哪个哪些+N?

规定:凡是能采用上述鉴定框架进行提问的“D”可以识别为“指别”定语。如:这只小狗。

(6)鉴定框架:什么+N?

规定:凡是能采用上述鉴定框架进行提问的“D”可以识别为“性质”定语。如:数学老师。

(7)鉴定框架:与什么有关的+NV?

规定:凡是能采用上述鉴定框架进行提问的“D”可以识别为“关涉”定语。如:关于七夕的传说。

2.添加式鉴定

(1)鉴定框架:D的N(位于)D的N

上述框架可以鉴定出以下这类“方所”定语。如:墙角里的沙发。

(2)鉴定框架:D的N D(用)的N

上述框架可以鉴定出以下这类“功用”定语。如:结婚的钱。

(3)鉴定框架:D的N(像)D(似的般的一样)的N

上述框架可以鉴定出以下这类“比况”定语:雷鸣般的掌声。

3.删除式鉴定

鉴定框架:D的VAD的VA

上述框架可以鉴定出以下这类“施事主体”定语②。如:她的指责;领导的鼓励;丈夫的宽容。这类定语与中心语之间都存在着一种隐性的“主谓关系”,我们把“的”字删除以后,这种隐性的主谓关系就可以明显地变成一个合格的主谓结构。

4.变换式鉴定

(1)鉴定框架:D的VV+D

上述框架可以鉴定出以下这类“受事客体”定语。如: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这类定语与中心语之间都存在着一种隐性的“述宾关系”,将定语和中心语前后换一下位置,就可以得到一个合格的述宾结构形式。

(2)鉴定框架:D的N D这种这个N③

上述框架可以鉴定出以下这类“涵义”定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这类定语主要用来解释中心语事物的特定涵义,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具有一种隐性的“同位关系”,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可以转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态度”。

(3)鉴定框架:D的N N来自XXN 去往XX N 经过XX(“XX”可理解为D中所含的N)

上述框架可以鉴定出以下这类“来源去向”定语。如:杭州产的龙井茶。这类定语主要用来表示中心语事物名词的“来源”或“去向”,如“杭州产的龙井茶”是说“龙井茶产自杭州”。

(二)非典型的现代汉语定语语义类别

1.“领属表”定语

“表象领属定语”的概念最早由邢福义(1996)提出,指的是如下现象:

他的包公演得很好。

我的天!④

我们基本同意邢福义先生的观点,但我们认为“我的天”具有一定程度的熟语性,因此主张只将前例归入“领属”定语的次类,记作“领属表”。

2.“数量准”定语

a.五百米的坡路;一万多的师生;十车的白菜

b.二十多层高的楼房;300多人的代表团

c.一屋子的人;满脸的无辜

上述三组实例中的定语也都是用来描写中心语的数量属性的,但这些定语同典型的“数量”定语比起来,无一例外都带上了一种主观性的“夸张”色彩。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认为上述三组实例中的定语都算不上是典型的“数量”定语,而只能看作“准数量定语”,本文记作“数量准”。

3.“方所准”定语

a.停在门前的大卡车;位于山脚下的小镇

b.两个人之间的矛盾;背后的交易

此处所列举的a、b两组实例中的定语与典型的“方所”定语相比,在表示“方所”方面已发生了程度不等的弱化或虚化,因此,为了与典型的“方所”定语相区别,我们将上述a、b两组实例中的定语记作“方所准”。

4.“状态准”定语

在我们所观察到的定中短语实例中还存在着一些由主谓短语、述补短语、状中短语、述宾短语等动词性成分充当的定中短语,如:

a.能吃饭的地方;会说德语的翻译

b.申请援疆的干部;有牙齿的动物

上述两组实例中的定语既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别”作用,也具有微弱的描写“状态”的作用,但总体上看,这类定语进入“状态”定语形式鉴定框架似乎比进入“性质”定语形式鉴定框架更自然一些。因此,出于本文研究需要,将上述实例中的定语统一归入“状态”定语,记作“状态准”。

5.“性质准”定语

定中短语中存在大量由双音节形容词充当定语的现象,如:

a.火热的爱情;雪白的床单

b.宽阔的路面;慈祥的母亲

c.简单(的)问题;规范(的)汉字⑤

在上述三组实例中,a组中的定语由状态形容词充当,这类定语理应归入“状态”定语,比较复杂的是b、c两组。虽然b、c两组中的定语也全部由双音节形容词充当,但从性质上看,这两组实例中的双音节形容词与“火热”类形容词不具有匀质性,表现为它们或多或少都能被不同量级的程度副词切割,这说明此类双音节形容词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量幅伸展空间,而这恰好符合性质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因此,根据本文研究需要,主张将b、c两组实例归入“性质”定语一类,记作“性质准”定语。

三、结语

张敏(1998)曾经敏锐地发现,表面上来看,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的”字隐现和多项定语语序是两个独立的语法现象,而前一方面的规律却十分系统地反映在后一方面,这说明两种现象的规律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这提示我们,定语语义类别很可能是打通上述两个问题之间关系的一个突破口。

本文通过设立一系列严格的、以“形、义”互证为基础的形式鉴定标准,建立起了一个相对严密的现代汉语定语语义类别系统,希望以此为联系纽带,将多项定语“的”字隐现规律和多项定语语序问题(另外撰文)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并寻求在语义层面上对上述两个问题作出高度统一的描写和解释。

注释:

①为了表述方便,我们规定:以下在讨论定语语义类别的形式鉴定标准时统一将定中短语抽象化为“D的N”格式或“D的V/A”格式,其中“D”表示定语,“N”或“V/A”表示中心语;“D的N”格式表示中心语为名词的定中短语,“D的V/A”格式表示中心语为动词或形容词的定中短语。

②“施事主体”定语表示“施事定语”或“主体定语”。其中的“主体定语”概指位于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却无法确认为“施事定语”的其他定语语义类别。下文中的“受事客体”定语表示“受事定语”或“客体定语”,其中的“客体定语”概指位于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却无法确认为“受事定语”的其他定语语义类别。

③该鉴定框架借鉴了邢福义(1996),略有改动。“涵义定语”的概念也来自邢福义(1996)。

④此处例句引自邢福义(1996:90)。

⑤(的)表示这里的“的”可自由隐现。

参考文献:

[1]李绍群.现代汉语“名1+(的)+名2”定中结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2]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J].中国语文,1995,(2).

[3]单强,牛守祯.定语的语义类型举要[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9,(4).

[4]沈家煊,王冬梅.“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0,(4).

[5](韩)文贞惠.“N1(的)N2”偏正结构中N1与N2之间语义关系的鉴定[J].语文研究,1999,(3).

[6]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关心下一代标语篇6

一、战争标语的概念详述

战争标语,指的是在战争这一特定环境下诞生的标语口号。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中,从古代以陈胜吴广揭竿起义的代表的农民战争,到近代中国对抗各国入侵的革命战争,直至现代国共两党一决胜负的解放战争,战争在这段广袤的历史长河里书撰着中华文明刻骨铭心的记忆烙印。于战争时期诞生的标语口号,曾发挥着其不容小觑的作用。它们以简洁鲜明、朗朗上口的语言特点大幅度地在民间进行广泛传播,各类型深入人心的战争标语不仅具有动员传播的效果,更通过标语字里行间蕴涵的政治诉求向民众宣传思想,打下坚实广泛的群众思想基础。

战争标语服务于战争,一场战争,可能具有不同的目的,如军事目的、政治目的、经济目的等,它们相互关联,融为一体,但战争根本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也是战争的本质[1]。战争本质、战争目的对战争标语有深远的影响。如在辛亥革命时期,由于主要目标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所以那时的标语表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战争时期的标语口号受到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全面影响,正是各种多元因素的相互影响,造就了战争标语独具特色的语言特点与功能作用,下面,笔者将对该时期标语的语言特点与功能作用作具体分析。

二、战争标语的语言特点

1.战争标语的内容表达特点

战争标语的主要内容分为:第一,提出战争目标。战争标语为广大人民群众表明了战争的目的,使得战争目标明确、敌我战线清晰,群众为了统一的目标奋斗。如“打到帝国主义”这一口号明确揭示了战争的目的是打到帝国主义,表明了战争敌人是一切帝国主义,使得战争目标明确、团结士气,这个口号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口号之一。第二,表明战争方式。战争标语可以为人民群众指出科学的战斗方式,避免错误的、盲目的牺牲。如,“枪杆子里出政权”,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上,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指出党今后“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是党对革命认识的重大进步。第三,鼓舞士气。好的战争标语对于鼓舞军民士气、团结军心、争取群众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产生于1930年,针对党内有部分同志存在对革命形式认识不清,对革命未来持悲观主义色彩,引用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帮助党内同志认清形式,鼓舞了广大革命战士的士气,这句标语也成为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表述。在革命战争年代,常常是“兵马未动,标语先行”,军事标语起到了明确战斗目标、认清战争道路、鼓舞士气、瓦解敌军、争取群众的良好作用。

2.战争标语的语言写作特点

(1)文字简洁、通俗易懂

战争标语面对的是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战争标语具有内容简洁、通俗易懂的特点。

战争标语将战争目的、敌对势力、战争方针大高度概括,简明扼要,这样对于取得对大众认可、宣传军队的战略和政策有着突出的效果。因为简短才易记,才在群众的接受心理上具有优势;因为简短,才能突出主旨,将最主要的政策、思想告诉大众。我军历史上的标语一般都具有简明易记的特点。红军时期“穷人不打穷人”“优待白军俘虏”等标语,言简意明,一看就懂,很好地体现了言简意赅的特点。

战争标语一般少用专业性术语或不规范简称,以防产生歧义或表意不清而影响宣传效果。浅显通俗的文字容易使受众产生亲切感、认同感。

(2)富于韵律、朗朗上口

战争标语口号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朗朗上口才有利于传播和流传,实现理想的宣传煽动效果,因此标语口号一般讲究音韵协调,音节匀称,讲究押韵、平仄、节奏;为了通俗易懂,增强感染力,常用比喻、借代、对比、对偶、串对、回环、顶针、比拟、排比、双关等修辞手法。富有韵律、朗朗上口的特点能促进人们口耳相传,实现“知”的人际传播,“情”的相互感染,促使人们达成“一致意志”而行动起来。对于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个体而言,也有利于较快使他们自身达成“知”、“情”、“意”三方的互动统一。如:“内出国贼,外抗强权”。

(3)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心下一代标语篇7

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深造及今后走向社会之后的工作与个人发展。

一、做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总体要求

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核心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对文本的独特见解。新课标还要求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尽快完成从解析者、传声筒、训导师到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的转化,树立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提高教学的参与度,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进而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

其次,要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一是要提倡问题式阅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交锋自己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学生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让学生讨论、分析、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知识,这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二是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朱光潜先生说过:“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于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于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若对某种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掌握它。教师要善于设疑,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求知兴趣。如在讲述《项链》一文时,“作者为什么在小说的结尾要安排一个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相会的场面?为什么要点明项链是假的这个事实?”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起阅读的兴趣。

三是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改进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提供更加直观、多维的材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增添学习的乐趣。如教《赤壁赋》一文时,可以提供一段以古筝与洞箫为主的背景音乐配乐诵读,这样使学生感到声情并茂,如痴如醉,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从而清晰的理解课文,教学效果也能得到提高。

二、新课标下古代诗文阅读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共五册,“阅读鉴赏”部分79篇文章中古代文学作品达42篇,涵盖了从先秦至清代的众多经典之作。古代文学作品比重如此之大,可见新课程表中是十分重视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的,所以,在新课改下应高度重视古诗文阅读的教学。

首先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古诗文的创作年代距今久远,汉语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现代语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如果没有对中国古代诗文相关知识、包括字词、文体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很难很好地阅读古诗文。因此,十分有必要对高中生进行有关古诗文的基础知识教育,为他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诗文打下基础。

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第一册)中的“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唯大王命之”(《荆珂刺秦王》,第一册)中的“唯”亦是此义,而不是唯一、只的意思。这与当今语境中试用的“唯”字的意思就有区别。

还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宜皆降之”(《苏武传》,第四册)中的“降”为使动用法,“使……投降”。如:“单于壮其节”(《苏武传》)中的“壮”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壮”。

通假字更是古诗文阅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如“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两首》,第二册)中的“匪”通“非”,“不是”的意思。如果不了解这种通假情况,把“匪”理解为“土匪”,无疑与作者本意有很大的偏离。

其次,要向学生传授古代文体的知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不同文体的古文,如论、序、表、传、记、赋、诗、词等。学生如果能对相关文体及一般何种情况下使用此类文体有明晰的把握,对于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也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此类知识,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对于其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较为有利。

三、新课标下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现代文学作品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主要素材。尤其是现代文学作品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创作的,与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也更加反映现代社会面貌,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更具有现实性。因此,应该重视现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做好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首先,要提倡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与古代文学作品不同,现代文学作品的产生时间较为晚近,对作品的意蕴往往还没有形成共识。而且,现代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多元的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重视他们的观点和想法也是新课标的一个核心要求。

其次,要重视对人物的多维分析。任务是文学作品中反映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组成要素,通过分析任务的语言、行为,我们可以总结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在对现代文学作品的人物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多维分析,才能全面把握人物,理解作品。

例如《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人物,以往的分析往往是批判他的凶残和虚伪,其实我们也应该看到。但是,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中,是可以看到真诚的,包括对年轻时浪漫的留恋,也有遗弃鲁侍萍的歉疚,还有良心对于犯罪的谴责。说明,他本人在心底依然有未泯的人性和良知存在,这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特别是现代社会,学生思想也日益多元,对待人物,这种多维的理解人物的方法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所在,也是事关学生今后继续深造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关键。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始终把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这个根本标准,探讨做好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一步做好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心下一代标语篇8

笔者通过研究国内法学类核心期刊的英译标题及摘要,根据它们的特点和种类,总结出了下列供参考的翻译原则和技巧。

一、标题的英译

人们常把标题(Title)比作论文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法学论文的标题是论文主题和内容的缩影,它具有简明扼要、严密、用词质朴、立意新颖、突出文章主题等特点。因此,英译时必须忠实原文,言简意赅、豁然醒目。

(一)常见法学论文标题的类型

汉语法学论文中常见的标题有:词组型标题、动宾型标题、动宾偏正结构标题、陈述句标题、问句标题及带有副标题或破折号的标题等几类。

1.词组型标题

词组型标题是由一个或数个单词或词组单独地、并列地或按偏正关系排列组成。它是法学文章采用最多的一种形式,按其组成关系又分为以下三类:

(1) 单一概念标题

单一概念标题由一个不可再细分的、具有完整的概念的单词或词组构成。其中有的词组虽然可以再分,但分后就破坏了原来含义的完整性。由于这些单词或词组是文章所讨论的唯一对象,所以它们就是文章标题的重心,英译时,照译即可。例如:

1) 论合同诈骗罪

On the Crime of Contractual Fraud (《河北法学》2001年第4期)

2) 论集合犯

On Volume Offender (《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论宪法原则

On the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

(2 ) 多要领并列标题

这种标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完整概念的词组并列组成。由于词或词组之间没有说明或被说明、修饰或被修饰的关系,而是无主次的并列关系,同为文章讨论的中心,因而它们都是标题的重心。英译时,通常按表达各个概念的词或词组的先后顺序译出,用“and”连接即可。例如:

1)宪法解释与宪法理解

Constitutional Explan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Understandings(《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

2)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刑事立法

CPC and the Criminal Legislation in the PRC(《法学家》2001年第4期)

(3)多概念偏正标题

这种标题由多个表示具有独立、完整要领的单词或词组构成。而其中有一个受其它词或词组所修饰、限制或说明。被修饰、限制或说明的这个词或词组称为“正”,用于修饰、限制或说明的成分统称为“偏”。正就是文章标题的重心,位于题末。英译时,将代表该标题重心的这个中心词或词组(连同它的亲密定语如数字、形容词等)置于题首。例如:

1)新合同法的效力范围

a b

标题1)由两个完整的概念(a,b)组成,由于a是限定b的,因而它是一个以b为正的偏正标题,b就是标题1)的重心,英译时,将代表标题重心的中心词置于题首,译为:

Valid Scope of the New Contract Law(《河北法学》2001年第4期)标题中的“偏”部分常常不止一个概念,而由多个概念组成,按它们相互间修饰、限制和说明“正”的方式不同,偏正标题有并列偏正标题、分列偏正标题和递进偏正标题之分。

并列偏正结构标题是以联合词组充当标题中心词的定语,英译时,可按顺序译出各并列成分,并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2)我国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制度之创新

a b c

标题2)是一个并加偏正标题,因为a,b两个概念并列一起来限定 c. c为“正”,是标题

2)的重心,英译时,置于题首;

a,b相互平行并列,依次译出置于c后,则整个标题译为:

The Originality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nd Review System

a b c (《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

分列偏正标题是受其它词或词组所修饰、限制或说明的联合词组为标题的中心词。英译时,通常将这个联合词组置于题首。例如:

3)论我国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a b c

标题3)是一个分列偏正标题,因为a同时限定b,c两个并列概念。b,c为“正”,是标题3)的重心,英译时,置于题首;b,c相互平行并列,依次译出置于题首,即c前,则整个标题译为:

On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ivil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in Our Country

b c a

(《河北法学》2001年第3期)

递进偏正结构标题以偏正词组充当标题的中心词。定语中的各组成部分总是前一个修饰后一个,层层相叠,最后作为一个整体来限定代表标题重心概念的叫中心词。英译时,代表标题重心的中心词置于题首,定语中的各组成部分,在多数情况下,按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列。例如:

4)农村承包经营权立法目标模式的建构

a b c d

标题4)是一个以d为“正”的递加偏正标题,在“偏”的部分中,各个独立概念(a,b,c)逐层地加在标题重心概念d上。而这些逐层加上的概念(d)总是前一个跟后一个,层层叠加,最后作为一个整体来限定代表标题重心的中心词“建构”(Reconstruction)置于题首:“偏”部分中的名概念,在多数情况下,按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的次序排列: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Model of Legal Aims of Farm Land Contract(《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d c b a

在某些偏正标题中,“偏”与“正”实际上是一种领属关系,英译时,为了使标题的重心更为突出,主题更集中,也可以将“偏”置于题首,后用冒号或破折号单独引出“正”。例如:

“三个代表”:社会主义法律价值的最高追求

Three Representatives: Ultimate Aim of Socialist Law value(《法学杂志》2001年第1期)

2.动宾型标题

动宾型标题是由动词及其宾语共同构成标题的重心,英译时,动词可译成动名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动名词短语,置于题首。例如:

谈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条例》

Consummating the Regulation for Unemployment Insurance(《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以动宾词组充当中心词的定语的标题为动宾偏正结构标题。英译时动宾词组可译成动名词短语、动作名词+of介词短语、现在分词短语或不定式短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重构法院调解制度的法理分析

Legal Analysis of Rebuilding the Conciliation System(《法学家》2001年第4期)动宾词组“重构法院调解制度”译成英语的动名词短语“Rebuilding the Conciliation System”作后置定语。

3.陈述句标题

法学文章也有用完整的陈述句做标题的,英译时,一般不译成完整的陈述句,因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有主语、谓语或宾语,甚至还有状语,如果照译为完整的陈述句,势必使题目松散,重心概念不突出。因此英译时,要译成英语的名词性词组、动名词短语及具有逻辑主谓关系词组,突出关键词。例如:

(1)条约规则成为一般习惯法

Treaty Rules Becoming General Conventions(《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译成逻辑主谓词组

(2)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论和革命实践培养了我的经济法思想

On My Economic Idea Trained By the Advanced Theory and Practices of the CPC(《法学家》2001年第4期)-译成名词性词组

(3)加强法制建设 保证“十五”计划实施

Enhancing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to Implement the Tenth Five-year Project(《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译成动名词短语。

4.问句标题

法学论文也有用问句作标题的。由于文章主要是回答和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所以标题的重心应放在疑问词上。常见问句标题形式有如下几种。

(1) 完整问句

1)否决一府两院报告是喜是忧?

Is the Vote of Work Reports Submitted by the Government,courts and procurators office a good thing or bad one?(《法学》2001年第5期)

有时也可以用破折号隔开。例如:

1)法是“理”与“力”的结合

LAW-combination of ethics with powerTHICS WITH POWER(《法学》2001年第9期)

2)论婚姻是一种契约

Marriage-a kind of contract (《法学》2001年第9期)

(2) 省略问句

是合同转让,还是让与担保?

A contract assignment,or an alienation of guaranty?(《法学》2001年第9期)

(3)疑问句+不定式短语

如何确定我国物权种类以及内容的难点?

How to Define the Types of ius in rem and Their Contents in Chinese (sachenrecht) Law(《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5.带有副标题或破折号的标题

正副标题之间为同位关系,或是后部分对前部分进行补充解释、细节补充、背景交代、分层说明等,可按原形译出,中间用冒号或破折号隔开。例如:

(1)寻找最初的德-对先秦观念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

Seeking the Initial Morality-Exploration of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Concept of De in the Context of Legal Culture(《法学研究》2001年第2期)-说明

(3) 知行合一的法律:正名、宪政及法律理性

Law as A Way of Life:Rectification of Names,Constitution and Rationality of Law(《中外法学》2001年第3期)-同位关系

(4) 事实探知:绝对化倾向及其消解

-对一种民事审判理念的自省

Exploring the Facts:Trends of Absoluteness and Degenerating-Examination of a Conception of Civil Adjudication(《法学研究》2001年第2期)-补充解释

(二)翻译标题的原则。

严复先生在“《在演论》译例言”里第一次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此后被奉为臬。在具体的法学论文标题英译中,笔者将其引申为忠实(即“信”)、力求简洁(即“达”)、表达需合乎译语的语言习惯(即“雅”)三大原则。

1.忠实。

翻译标题的忠实原则不是指刻板地忠实于汉语标题的形式,而是指忠实于原标题的意义或者原文章的意义。为了能让国外读者透过英译标题窥见文章要旨,有时译者甚至需作较大的变动。例如:

(1) 法律之所译,道德之所补

Morality is the Supplementation of Law(《法学研究》2001年第2期)—译成陈述句

(2)中国共产党先进理论和革命实践培养了我的经济法思想

On My Economic Idea Trained By the Advanced Theory and Practices of the CPC(《法学家》2001年第4期)-译成名词性词组。

2.力求简洁。

(1)不少标题常有“试论”、“初探”、“浅谈”、“粗谈”、“也论”、“刍议”、“浅析”等词,这是作者行文谦虚,也是在法学科学上留有余地的表现。但是一旦译成英语,这类词就显得多余。过去在国内各大法学学术期刊中流行的“Some Thoughts on-”,“A few Observations on…”、“A Study on…”等目前已少见,取而代之的偶尔仅用英语介词“On…”或干脆什么都不用,直接译出标题中的关键词。省略以后,既符合英语标题的潮流,又可使标题更加简洁、醒目。

例如:

论内幕交易罪

Insider Trading Crime(《河北法学》2002年第1期)

关于特别防卫权的思考

Special Justifiable Defense Right (《河北法学》2002年第1期)

自认权初探

Admission Right (《河北法学》2002年第1期)

(2)运用缩写词。

缩写词全部用大写字母拼写,从而代替了一组冗长而复杂的词或词组。既节省版面标题词数,又能更好地突出标题内容,使之简洁、醒目。如:WTO(世界贸易组织)、CPC(中国共产党)、PRC(中华人民共和国)、IPRs(知识产权)、DSM(争端解决机制)等等。

(3)标点符号的使用。

标点符号表示各句成分或意群之间的关系,使内容高度浓缩,文字更简洁。如破折号、冒号等。

1)知行合一的法律:正名、宪政及法律理性

Law-as A Way of Life:Rectification of Names,Constitution and Rationality of Law(《中外法学》200年第3期)

2)法是“理”与“力”的结合Law-combination of ethics with power(《法学》2001年第9期)

3)婚姻是一种契约

Marriage-a kind of contract(《法学》2001年第9期)

3.表达需合乎译语的语言习惯。

关心下一代标语篇9

汉语抽象名词语义韵研究有其自身传统。汉语学界大多从中性词的语义偏移现象着手研究,吕叔湘的《中性词与褒贬义》(1983)开风气之先。邹韶华(1986,1988,2001,2004,2007)在这方面的研究则最为突出,他从具体现象、偏移类型、偏移原因等方面持续深入探讨了该问题。吕禾(2002)、王碧辉(2009)、修丹丹(2010)、胡英彬(2012)等都在邹先生的框架下进行了相关研究。

语料库语言学所声称的“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是指“一种搭配现象,它是指某些词语由于经常同具有某种语义特征的语言单位共现而产生的一种语义色彩。这种语义色彩可能是积极的,可能是消极的,还可能是中性的”(王泽鹏,张燕春 2005)。语义韵研究与传统词汇学所做的褒贬义研究存在着方法论上的区别,前者不仅能发现明显倾向的褒贬词,而且还注重依靠语料库统计、语料软件分析观察某些词语“隐性”的语义韵色彩。语义韵研究注重定量统计分析,而传统的褒贬义分析多属于朴素语感层面的定性分析。

基于语料库对抽象名词语义韵进行研究的论著尚不多见。Xiao & Mcenery(2006)论述了“结果”类抽象名词语义韵连续统现象,认为“硕果、成果、结果、后果、苦果、恶果”从左至右积极意义渐弱,而消极意义渐强。再如传统研究认为“成果、结果、后果”三词依次表现褒义、中性义、贬义。而姚双云(2007)的研究显示,“结果”虽然有中性用法,有积极用法,但是从概率来说,很大一部分却都表示消极语义,他的统计如下:1)消极语义韵占语料的72.5%;2)中性语义韵占8.33%;3)积极语义韵占19.17%。这说明传统的褒贬义分析对“结果”的描述是不准确的。卫乃兴(2011:110)对“局面”的语义韵进行了探讨。方清明(2013a)则对“脸色”的消极语义韵和“滋味”的错综语义韵性质有所考察。

综上,上述研究对认识汉语词语的语义韵现象有所帮助,但是毋庸讳言,这类研究还不成系统。汉语学界真正将大规模语料库和语料分析软件相结合进行词语语义韵研究的论著则凤毛麟角。鉴于抽象名词语义韵现象的复杂性,本文使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以下简称“语料库”)和Antcon3.2.4w分析软件(以下简称“Antcon3.2.4w”),从定量与定性角度系统考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中抽象名词的语义韵问题。

二、《现汉》抽象名词语义韵的计量考察

统计《现汉》发现,其对少部分抽象名词的褒贬义进行了标注,如对“地步1”的释义是“处境;景况(多指不好的)”。“多指不好的”标明了“地步1”的贬义性质,类似的还有“后果、货色2、论调、气焰、权术、下场、宗派”等7个。对“榜样”的释义是“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多指好的”标明了“榜样”的褒义性质,类似的还有“契机、时机”等两个。

通过抽象名词词表[1]对比发现,《现汉》未能充分标注抽象名词的语义韵,详情如下:

1)明显具有贬义性质的抽象名词37个:

败类、暴行、弊病、弊端、恶报、恶感、恶果、恶习、恶意、害处、坏话、坏事、坏水、坏账、祸患、祸事、祸端、祸根、祸害、禁忌、谬论、骗局、骗术、缺德、缺点、缺陷、时弊、罪案、罪错、罪恶、罪过1、罪行、罪名、罪孽、罪责、罪证、罪状

2)明显具有褒义性质的抽象名词20个:

爱心、宝库、才干、才华、才具、才能、才气、功德、功绩、功劳、功效、功业、好处、好评、好事、杰作、精华、精英、益处、优点

上述两类词语构词语素多为“好”或者“坏”的字眼儿,如“爱、宝、才、功、好、精、益、优”与“败、暴、弊、恶、坏、祸、谬、缺、罪”等。可能是由于这类词语褒贬倾向太过明显,加上篇幅珍贵,所以《现汉》未加以标注。

3)具有消极语义韵的抽象名词50个:

把柄、把戏、处境、代价、行径、好气儿、幻想、境地、纠纷、局限2、看法、空文、空想2、脸色、流言、路道、门户4、门派、脾气、偏见、气候2、气话、气性、情节、情绪、圈套、权柄、权欲、世道、事变、事端、事故、事件2、事态、是非、手段2、田地、问题5、污染、陷阱、心结、心事、心术、谣言、野气、野心、意见、意气、阴谋、状况

4)具有积极语义韵的抽象名词31个:

成就、成果、成绩、创造性、策略、朝气、胆略、胆识、贡献、光明、活力、价值、 魅力、模范、派头、奇迹、旗帜、气概、气派、气魄、气势、气质、情操、人才、事迹、天赋、希望、心地、愿望、智慧、智谋

3)、4)两类抽象名词具有消极或者积极语义韵,但是这种倾向并不能直接从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推导出来,这种情况是需要重点考察和探讨的。《现汉》标注“权术”的贬义性质,而未标注“权柄、权欲”的贬义性质;标注“榜样”的褒义性质,而未标注“模范”的褒义性质。这说明词典对抽象名词的褒贬义标注是不成系统的。按照一致性原则,词典应当对上述词语的语义韵进行标注。

5)具有错综语义韵的抽象名词5个:局面、气味、味道、味儿、滋味。

上述与语义韵相关的抽象名词共计143个,加上《现汉》已经予以说明的11个,共计154个。本文着重探讨3)、 4)两类。

三、利用Antcon3.2.4w分析消极语义韵抽象名词

Antcon3.2.4w是由日本早稻田大学科技学院Laurence Anthony博士编写的一款绿色、跨平台语料处理软件,可以通过网络免费下载。该软件能够用来分析汉语语料,前提是:第一,语料必须是分词的;第二,该软件菜单上的语言设置栏需要调整到“汉语解码”状态;否则Antcon3.2.4w不能识别。该软件具有7大功能:索引行(Concordance line)、索引行分布(Concordance plot)、 文件来源(File view)、词簇分析(Clusters)、搭配性分析(Collocates)、词表分析(Word list)、对比词表分析(Keyword list)。 使用者还可以根据个人的研究需要,使用高级检索功能,对搜索条件进行设定,分析能力强大。本文主要运用其词簇、索引行、搭配三大功能来分析汉语抽象名词的语义韵。

Svartvik(1992:8―10)认为“语料库比内省法客观;语料库数据容易被其他研究者验证;语料库研究提供频率数据”。利用Antcon3.2.4w可以穷尽地罗列出节点词所有词簇的表现,这与传统的内省研究方法截然不同,前者不受大脑思维的局限,数据具有穷尽性特征。

如前所述,我们调查发现具有消极语义韵的抽象名词50个,有的词语其消极性尽管不能从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进行推导,但是相对比较容易识别,如“把柄、把戏、行径、圈套、事变、事端、纠纷”等。而有些抽象名词的消极语义韵是需要结合语料库和软件分析才能发现的。下面举例进行详细说明。

1.利用Antcon3.2.4w分析“情绪”的语义韵

我们把语料库里所有关于“情绪”的用例(分词语料)导入Antcon3.2.4w,得到“情绪”的索引 1200 行。检索“情绪”的二字词簇,可以发现关于“情绪”语法类联接情况,排名前三位的是:第一,“X的情绪”(共计426例),大多为消极表达,如“复杂的情绪、感伤的情绪、冷淡的情绪”等,但也有“高涨的情绪、愉快的情绪”等积极表达。第二,“V+情绪”(154例),绝大部分为消极表达,如“敌对情绪、对立情绪、抵触情绪、逆反情绪、反叛情绪、失望情绪”,少部分为中性表达,如“学习情绪、生产情绪、劳动情绪”等。第三,“a+情绪”(113例)绝大多数为消极表达,如“消极情绪、紧张情绪、不安情绪、偏激情绪、急躁情绪、负面情绪”,较少积极表达,如“乐观情绪、欢快情绪”等等。检索“情绪”的三字词簇发现,有意义的多词单位[2]如:X种情绪(28例)、思想情绪(26例)、情绪波动(21)、情绪上(17)、不满情绪(12)等等,上述搭配大多数都表达消极语义韵,少数为积极或中性语义韵。我们还可以继续检索四字词簇、五字词簇等等。上述初步的定性分析说明,“情绪”的消极语义韵频率较高。

下面我们用抽样统计的方法定量分析“情绪”的语义韵。我们对“情绪”的索引行每隔12行进行抽取,得到随机的100条索引穷尽分析这100条索引的。

表1的抽样统计说明,“情绪”的消极语义韵频率确实最高,占61%,相关搭配如“不满情绪、消极情绪、紧张情绪、不稳定的情绪、恐惧情绪、失望情绪、失落情绪、感伤情绪、悲观情绪、空虚的情绪”等等。其次是积极语义韵,占 25%,相关搭配如“高涨的情绪、激动的情绪、兴奋愉快的情绪、自信乐观的情绪”等等。中性语义韵表达仅占 14%,相关搭配如“生产情绪、群众情绪、学习情绪”等。

表1所反映“情绪”的语义韵倾向,还可以得到其他证据支持。我们发现“情绪”表达消极语义韵时,是无标记的。例如:

(1)教育对象正在火头上,不去处理,等他情绪稳定之后再讲道理。

(2)较难的课文孩子能在短时间内背诵下来,而很浅的数学公式他却长时间记不住,这里就有情绪问题。

(3)从庄员们的产生情绪到幸福的生活,每一个小的问题,他都谈得非常仔细而具体。

以例(3)为例,“产生情绪”不是指产生正面情绪,而是指产生负面情绪,这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是人们在语义理解时的习惯性偏好。再如“情绪稳定”也是指负面情绪的稳定,而非指正面情绪的稳定;“情绪问题”也是指负面情绪问题,而非正面的情绪问题。这都说明“情绪”表达消极语义韵是默认的,无标记的。再如“情绪激动、情绪不稳定”等都优先解读为消极语义倾向。更有意思的是,观察语料库发现,“有情绪”和“没情绪”都倾向于消极语义韵。如例(4)和例(5):

(4)当时,战犯管理所的干部、战士都是临时抽调来的,不少人有情绪,工作不安心。

(5)织云摇摇头,颓丧地道:“我谈不到了,对什么都没劲,也没情绪,好多年不写,也没法子写了。”

“有情绪”是指有不满的意见;“没情绪”与“没劲”相互呼应,指没有灵感,没有动力等。

2.利用Antcon3.2.4w分析“状况”的语义韵

《现汉》对“状况”的释义是:“名情形:经济~|健康~。”从上述释义来看,“状况”的语义韵似乎并不太明显,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一些倾向性的表现。检索语料库发现“状况”共计1309例,基于Antcon3.2.4w中200行索引所做的分析,得到结果:

消极语义韵占68%,中性语义韵占30%,积极语义韵仅占2%。

可见“状况”多为消极语义韵,也用于中性语义韵,但是极少用于积极语义韵。例如:

(6)关键问题是改变缺乏技术人才以致技术落后的状况。

(7)去年十月份,联营厂出现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外贸部门立即提给五万元周转资金。

基于Antcon3.2.4w分析发现,“状况”往往是需要改变的,因此有“改变……状况、纠正……状况”等表达,但一般不说“获得……状况、取得……状况、达到……状况”等,这从直观上证明了“状况”的消极语义韵。另外,“紧张状况、不正常状况、不公平的状况、条件差的状况”等搭配也是消极的。从与其他近义词的比较来看,也能够验证“状况”的消极语义韵,如可以说“最佳状态、最好状态、上佳状态”,但是一般不说“最佳状况、最好状况、上佳状况”。

3.利用Antcon3.2.4w分析“代价”的消极语义韵

《现汉》收录了“代价”一词:

代价 名 ①获得某种东西所付出的钱。②泛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或精力:胜利是用血的~换来的|用最小的~办更多的事情。

“代价”在语料库里出现 216 例,利用 Antcon3.2.4w 分析发现,以“付出”为左搭配词,以10L(L为英语Left的缩写)为跨距,得出“付出……代价”共74例,占总数的34.3%。其内容多为“付出惨痛的代价、付出血的代价、付出巨大的代价”等消极语义,如例(8)。“以(牺牲)……为代价”共13 例,如例(9)。“不惜(一切)……代价”共计12例,如例(10)。

(8)这样做的结果,不是转化不成,就是勉强转化了,但是付出了过高的代价,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9)实际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来维持公平,把社会性失业转嫁到企业身上,影响企业的生产发展。

(10)既不能不惜一切代价地搞增产,也不可抛开增产而片面地讲节约。

上述“代价”的搭配在语料库中总计99例,占总数的46%。另外,“代价”的右搭配词多是“高、巨大、惨痛”等。在人们的认知里,“代价”多为巨大的、沉重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说是“代价”。小的、低的“代价”往往不值一提。“代价”几乎没有积极语义,而“价值”则可以是中性的,也可以是积极的,例(11)中的“有较大的价值”就不能换为“有较大的代价”。

(11)这部录相片所记录的斋醮仪式,对于研究宗教学、民俗学等都有较大的价值。

再如孙慧妍(2006)、李宗江(2008)已经指出了“问题是”的负面评价色彩。方清明、彭小川(2011),方清明(2013b)指出了“有问题”的消极倾向。我们进一步利用Antcon3.2.4w分析“问题”词簇,发现“VP+问题”构式的实例“解决问题、成问题、找问题、有问题”等高频搭配大多都是消极的。“NP+问题”构式的很多实例也是消极的,如高频搭配“民族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家庭问题、教育问题、高考问题、安全问题”等等。例如,人们谈论“民族问题”是指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斗争等问题。谈论“质量问题”是指质量不好的问题。

我们对“脾气、手段2、意见、处境、境地、局限2、偏见、事件2、事态、脸色、田地”等抽象名词的消极语义韵也有详细分析,兹不赘述。它们的消极语义韵值得关注,需要利用语料库和语料库分析软件来揭示。总之,利用 Antcon3.2.4w 软件可从定性、定量方面更好地帮助人们分析抽象名词的语义韵性质。

四、利用Antcon3.2.4w分析积极语义韵抽象名词

如前所述,积极语义韵抽象名词有31个,某些词语的积极性尽管不能从构成成分字面意义进行推导,但是相对比较容易识别,如“成就、模范、气概、事迹”等。而有些抽象名词的积极语义韵是需要结合语料库和Antcon3.2.4w分析才能发现的,下面举例说明。

1.“成绩”的积极语义韵分析

罗陈霞、朱彤(2004:51)认为“成绩”属于中性词,“成就”属于褒义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确实能听到“小明成绩不错、小强成绩很差”等说法。这是不是意味着“成绩”真的属于中性词呢?检索语料库发现“成绩”1062例,以Antcon3.2.4w的200条索引行为考察对象,发现仅有24 例表现出消极语义韵,如“成绩不好、成绩不高、成绩差”等。但是多达176例都表达积极语义韵。例如:

(12)我国老将许海峰、王义夫多次在奥运会和世锦赛上取得好成绩。

人们可以说“取得好成绩、取得巨大成绩”,但一般不说“取得很小的成绩”。人们可以说“优异的成绩、成绩优异”,但是不太能说“不高的成绩”。可以说“获得可喜的成绩”,一般不说“获得了令人担忧的成绩”。以上分析说明,“成绩”具有积极语义韵。总之,“成就”与“成绩”都具有积极语义倾向,只不过前者比后者更加凸显。

2.“时机”的积极语义韵分析

语料库里“时机”出现226例,利用Antcon3.2.4w发现,搭配频率在2次以上的有“有利时机”“教育时机”“好时机”“抓住时机”“时机成熟”“抓紧时机”“时机已经成熟/到了”“适当时机”“把握时机”“掌握时机”“最好时机”“等待时机”“最佳时机”“看准时机”“选择时机”等。它们倾向于积极语义韵,共计155例,占总数的68.5%。如果加上搭配频率为1次的用例,“时机”的积极语义韵比例还会更高。从比较的角度来看,可以说“不好/糟糕/很差的时候”,但是一般不说“不好/糟糕/很差的时机”,这也能说明“时机”偏向积极语义韵。

再如,语料库里“心地”出现35例。其中32例都偏向积极语义韵,占总数的91.4%,如“心地善良、心地坦诚、心地坦白、心地纯洁、心地耿直、心地纯正”等。仅有3例为消极用法,如“心地歹毒、心地狭隘、心地毒狠”,其中有两例来自翻译作品。总的来看,“心地”绝大部分用于积极意义。与“心地”不同的是,“心术”却是消极的,最高频的搭配是“心术不正”。

五、余 论

本文以大规模语料库和 Antcon3.2.4w 相结合考察了154个与语义韵有关的抽象名词。发现权威词典对抽象名词的语义韵标注是不全面的,仅对极少部分进行了标注。有些应该标注的未能标注。另外,我们发现有些具有语义韵倾向的抽象名词在义项上没有体现。如《现汉》仅仅标出“局限”的动词义项,我们认为应该设立一个名词义项,名词“局限”属于消极语义韵抽象名词,如“存在一定局限、思想局限”等。“问题”除了词典所列的4个义项以外,还应该增加一个新义项,表示“有问题”的意思,也属于消极语义韵,如“问题大米、问题奶粉”等等。

其次,对抽象名词语义韵进行考察,有利于词典语义韵的标注完备性以及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准确区分。如“地位”与“地步”,“状态”与“状况”,“心地”与“心术”等都可以通过语义韵维度进行很好的辨别。

最后,基于大规模语料库和Antcon3.2.4w软件对抽象名词进行研究具有方法论上的创新意义。其中尤其是 Antcon3.2.4w 软件对高频词语的处理非常高效,能为共时常用词语的定量定性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举例来说,袁毓林(1992)指出非单音节的二价名词(多属于抽象名词的下位类型)能够被介词结构“对……”所修饰,许晓华(2012)更是认为介词结构“对……”应该作为二价名词词典释义和配例时的首选格式。

我们认为抽象名词的个性很强,很难说某个格式是其释义或者配例的首选格式。如“印象”属于典型的二价名词。按照许晓华(2012)的观点,“A对B的印象……”应该属于首选格式。但是基于语料库和Antcon3.2.4w软件来分析“印象”会发现,“印象”的602个用例里,最为高频的搭配是“留下……印象〈112〉”,其次是“深刻(的)印象〈80〉”, 第三是“印象(很)深(刻)〈53〉”, 第四才是“对……印象〈44〉”,第五是“给……印象〈40〉”,第六是“在……印象中〈20〉”。很明显,在真实的语言使用中,“对……印象〈44〉”格式并非“印象”的首选格式,其首选格式应该是“留下……印象”。基于语料库和软件的分析无疑对词典的释义或者配例有着重要影响。

附 注

[1]我们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词汇频率表”的基础上,生成抽象名词词表,频次在 50次以上的抽象名词共计1137个,由于篇幅限制,该表相关信息不能呈现,有需要者可与作者本人联系。

[2]所谓“多词单位”是指由两个或多个词语高频复现而构成的单位,详细说明可参考方清明《汉语抽象名词的语料库研究》(2014)。

参考文献

1.方清明.汉语抽象名词的语料库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4(4).

2.方清明.口语里由“没+抽象名词”构成的应答标记.对外汉语研究,2014(11).

3.方清明,彭小川.论“问题”的组配能力与临时概念化功能.语言科学,2011(4).

4.胡英彬.“意见”的语义偏移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李宗江.表达负面评价的语用标记“问题是”.中国语文,2008(5).

6.罗陈霞,朱彤.经贸汉语高级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7.吕禾.现代汉语词语褒贬义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8.吕叔湘.中性词与褒贬义.中国语文,1983(5).

9.孙慧妍.“问题是”的篇章连接作用.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9).

10.王碧辉.中性词语语义偏移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1.王泽鹏,张燕春.语义韵律理论.同济大学学报,2005(4).

12.卫乃兴.词语学要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3.修丹丹.“影响”的语义偏移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4.许晓华.二价名词的词典释义和配例.辞书研究,2012(4).

15.姚双云.连词“结果”与“所以”使用差异的计量分析.宁夏大学学报,2007(6).

16.袁毓林.现代汉语二价名词研究.∥沈阳,郑定欧.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8.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9.邹韶华.名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语义偏移现象.中国语文,1986(4).

20.邹韶华.中性词语义偏移的原因及其对语言结构的影响.∥语法研究和探索(四),1988.

21.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2.邹韶华.求真集:对汉语语法问题的一些思索.北京:三联书店,2004.

23.邹韶华.中性词语义偏移的类型与成因.外语学刊,2007(6).

24.Michael S. Quantitative Data on Multiword Sequences in English: The Case of the Word “world”.∥Hoey M, Mahlberg M, Stubbs M. (eds.) Text, Discourse and Corpora:Theory and Analysis. London: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Ltd, 2007.

关心下一代标语篇10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新媒体时代科技飞速发展,信息交流呈现参与性、流动性和智能性的特征。参与性是媒体发展的结果,新媒体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方便使,自身成为媒体的一部分,反映在媒体内容的原创性上,传播内容由使用者直接控制。流动性是指以“新媒体为表征的网络社会是流动的空间和永恒的时间”。新媒体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交流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智能性是指新媒体确立的全球网络不是简单的电子网络,还构成了统一的经验场,能够完成更加复杂的活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工具在硬件层面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然而,不确定性无疑是新媒体时代无法规避的关键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旧有的能力目标及思维模式,在不断改革创新的同时需要管理思维的指导。作为21世纪最伟大的管理理论之一,目标管理理论既强调整体又重视部分,既力求有序又看重动态,能够整合统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快英语语言类人才培养的步伐,使其能适应新媒体时展要求。

1理论综述

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1967年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发表的一份电子录像,其中第一次使用“新媒体”(new media)一词。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最初是指以电脑、数字化技术为核心,具有互动性和多媒体功能的资讯与传播技术。新媒体代表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它的巨大能量缔造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认知模式。根据中国知网期刊检索,在2000年以前,与新媒体相关的研究不满百篇,而从2010年至今,相关研究年均过万,并呈逐年上升之势。对于新媒体本身的研究已日臻成熟,更多学者开始关注新媒体时代对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包括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而专门针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较少。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多为研究新媒体环境下英语人才培养对于教师作用提升的要求或就英语教学的某一方面研究等。国外关于新媒体方面的研究历史久,成果多,为我国学者研究提供了借鉴及帮助,但把新媒体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相联系的研究还未发现。

另一方面,目标管理理论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反响,创造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关于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引入目标管理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也十分丰富,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从宏观上提出高校人才培养的梯度、分类目标管理的创新模式或从微观上探讨如何正确运用目标管理理论来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如徐光霞的《论高校人才培养梯度和分类目标管理》,高瑞龙的《基于目标管理的大学教学管理创新思考》,彭宣维的《融“批判创新”的目标管理理念于教――研究生“系统功能语法精品课”建设及其启示》等。而在国外,目标管理理论广泛应用于不同阶段的教育。

从现有情况看,国内外学术领域在新媒体、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目标管理理论作为单独个体的研究比较丰富,而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比较匮乏。本文力求应用目标管理理论解决在新媒体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遇到的新的问题,以更好地完成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使命。

2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传统语言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课堂授课,学生理解授课内容、复习、记忆,教师再通过测试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这样的过程来进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逐渐暴露出弊端,未能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语言人才的教学目的。具体来讲,包括如下3方面:

第一,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脱离。传统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策略和方法,保持对语言长期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强调记忆力。然而新兴技术提供了电脑存储和网络搜索工具,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各种信息,单纯记忆力的加强失去了原有魅力。学生更需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推动自身语言能力的加强。单一课堂式教学在语言应用和创新方面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无法满足学生独立思考与独立学习的愿望。

第二,知识搜索与系统化学习脱离。面对新媒体时代各种技术及信息的数级倍增加,学生可通过网络搜索获得大量语言知识。由于这种知识的获得可以自发即时完成,缺乏指导性,呈现出碎片化、无秩序化、准确性无法保证的特点。无老师的指导,学生们易于迷失在信息的大海,浪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第三,教育体系与社会实践脱离。教学方式没能完全与时俱进,教学内容较单一,教材更新速度较缓慢,对新时代新生语言现象及用法涉猎较少,学生一方面对课程内容兴趣不高,另一方面在语言实践方面的知识需求无法满足,不能自如应对生活及工作中的语言沟通,所学内容与现实需求存在鸿沟。

然而新媒体时代的高科技手段为语言教学注入活力,在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在知识搜索与系统化学习,教育体系与社会实践等方面,为高校语言类教育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第一,新媒体的参与性使用户可以任意生成个人作品,并通过媒体与他人即时交流,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释放创造力的平台。一方面带来了教与学的方便,另一方面也打破课上课下的界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

第二,新媒体的流动性,可以通过转向数码呈现的模拟媒体,允许不同终端仪器随机访问,使得各个数字编码媒体可以无限制地复制而不失真。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被打破,通过师生间更多的交流与互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监督、督促及指导,学习效率增强,并沿着系统化方向发展。

最后,新媒体的智能性使各种高科技产品成为人类的聪明助手,帮助人们处理各类信息,提高生活及工作效率,建立人类智慧交流的平台心]。学生对于知识及信息的要求通过新媒体技术获得极大的满足,教师可以更及时地采用实用性强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教材的更新频率增加,从而消除所学与所用之间的鸿沟。

新媒体的参与性、流动性和智能性特征在硬件方面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机遇。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以课堂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逐步改进为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共同合作的语言教学模式。新媒体是时代的发展趋势,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仍然需要管理思维进行整合统一,使之以灵魂贯穿成为有机的整体,而目标管理理论作为当今组织活动应用最为广泛的管理理论,完全胜任这一工作。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组织活动,可以实现目标管理理论与英语教学跨界合作,将为新媒体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法的改革提供有力地指导及支撑。

3基于目标管理导向的英语人才培养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是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发明的有效管理方法,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目标管理是一种强调“参与管理”的管理科学,由机构内部管理者和成员共同确定工作目标,并进行自我控制与自我评价以增进效能的一种计划与考核管理的方法,是围绕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它既是一种管理制度,也是一种管理思想。

目标管理是一种制度,主要体现在2方面。一是从管理的活动看,目标应该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从管理法规看,要围绕目标建立一套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目标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是因为以目标指导行动是目标管理理论的核心所在。目标指导行动把任务转化为目标体系,使所有成员明确自己的目标,实现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改变上级管理下级服从的观念,强调全员协作,共同参与,民主管理;实现目标具体化,有利于自我控制。管理制度和管理思想构成了目标管理的基本原理。

根据目标管理理论思想,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有一系列的规则制度与行为准则需要遵守,即是目标实现的过程。一项管理活动的开展是围绕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进行的系统过程。由目标确定、目标展开、目标实施和目标考评4个环节构成。管理就是知识创新,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教学就是教学法的创新。针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新媒体时代目标管理理论,应用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要由以下4个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目标确定。目标在心理学上通常被称为“诱因”,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外在物。个体对目标看得越重要,实现的概率越大。因此,设置的目标要合理、可行,与个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总目标是完成一项工作总的方向,但达到总目标是个复杂的过程,需采取“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把总目标分成若干个阶段性目标,通过实现几个阶段性目标来实现总目标。每个阶段性目标都有具体的质与量,以及状态要求,有利于衡量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

根据目标管理系统导向的特点,目标管理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形成一个目标手段链。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也有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即是根据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英语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而为完成此总目标,英语专业教学设计了听、说、读、写、译5方面的分目标,每个分目标通过各个不同的课程完成,并按难易程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层分布。

以本科教育为例,可把总目标按四年学制8个学期细化为8个层次,每个学期都有具体需要完成的教学质与量。在新媒体时代,为了有效完成各个阶段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可设计更多符合新时期学生特点和兴趣的课程,如“英语配音”、“翻译工作坊”等,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并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

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整分原则,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把握整体,没有整体观不成系统。总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整个人才培养方向。科学分解更有利于明确各个要素的关系。组织综合是指经过分解的系统终将回归整体。近年来,在总目标不变的基础上,英语专业教学内部不断进行着各种改革,对总的目标进行越来越科学有效的解读、分解、整合,以便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统一是现代管理的主要特征。整分观有利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设,使其具有大格局的同时不放松对于细节的重视。

(2)目标展开。目标展开首先要明确完成目标的个人以确定责任。确定责任的目的是清楚地说明组织中每一个管理者的管理范围,以尽量减少混乱,或出现真空地带。接着,要设定目标完成的期限、预定计划表、日程表。只有时限的目标才可以拟制相应的行动目标。设定目标完成的具体时间表有助于体现工作进度,便于在预期时间内完成任务。

根据目标管理具有参与导向的特点,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管理者与成员共同制定目标,目标的实现者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管理者是教师,成员是学生,教学目标离不开教师和学生,教学目标的实现者也是目标的制定者。

英语专业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依靠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根据教学目标的细化,可把教师按照不同阶段目标的特点、教师的专业水平、特长及爱好等分教研组。每个教研组设负责人,组织该组教师进行教研活动,保证每个教学目标的完成。在新媒体时代教学计划的推送更加便捷高效,学生可通过手机应用及其他各种客户端获得学习任务计划及日程表,并把自己的意见、建议等随时通过网络反馈给学校,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为下一轮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目标的展开体现了相关性原则,揭示了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是系统的基础,没有要素,系统即会瓦解。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系统中需要分析和观测要素的构成、之间的关系以及要素的变化,创造软件、硬件的有力条件,发挥教师及学生两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协调发展,才能收到理想的成果。同时相关性也强调外部条件对于目标实现的影响,更有利于指导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在新时期的顺利开展,事半功倍。

(3)目标实施。目标实施是目标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在目标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措施、手段、方法来完成的。实现目标的手段、措施和方法要有针对性,与时俱进,有的放矢;要有效力,切中要害;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实行目标管理,必须明确规则,实行分权管理。给予一定的人、财、物支持及授权是完成目标责任的基础,是调动部属积极性的需要,是提高部属能力的途径,是增强应变能力的条件。

根据目标管理授权导向的特点,目标管理促使下放过程管理的权力。由于语言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除了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外,在课外需要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学习能力。

新媒体时代为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提供了诸多方便,更有利于教学法创新,保证教学目标有效完成。在课堂授课部分,根据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特点,酌情减少传统的讲授法授课模式。语言教学讲求应用性,翻转课堂就是一种在新媒体时代出现的新型授课形式。在课下,教师还可借助各种新媒体工具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如慕课的使用。

在新媒体时代,语言教学形式灵活,给教师更多发挥的空间。但是这种灵活不代表任意或随意。与此相反,教师的责任更重了。在翻转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起着指导学生学习方向的作用,只有教师对所教内容具有精准广博的理解才能够给予学生提纲挈领的点评。新型语言教学对于教师课堂控制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慕课教学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外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分析、评判,并即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为了使慕课内容紧贴时代,教师需要大量涉猎各种题材、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英语材料及相关教学科研材料,并具备一定的媒体编辑、使用的能力等。以上均需学校给予一定的资源配备和授权,如无线网络覆盖,对教师额外工作量给予奖励,并定时开展新媒体使用培训等。在学生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则要求,保证教学目标完成,如严格遵守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等。

目标实施体现出有序性原则,主要揭示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序性包括空间有序和时间有序2个方面。空间有序方面,目标管理理论能够帮助英语教学协调好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关系,时间有序方面,能够帮助理顺课上教学与课下互动的关系。同时,为了保证系统内部良好秩序,需要制定规则、考评标准及检查、控制办法,不但保证目标体系的有序性,还要重视组织机构的有序性。有序性对提高管理绩效有很大影响,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高效实施的保障。

(4)目标考评。在目标实施的基础上对其成果做出客观评价保证了目标管理的完整性。目标成果的考核内容包括目标项目达成度,承担目标项目个人之间的协作情况等。对目标成果考评结果进行奖惩是目标管理的最后阶段。奖惩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广大成员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根据目标管理结果导向的特点,目标管理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同样注重教学效果。学生是否能够用英语清楚表达观点,能否形成自我批判性观点完成有效沟通,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成果质量的重要检验指标。

学生的成绩是评判教学成果的主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在新媒体时代,学生的成绩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单指期末考试成绩,还包括学生平时学习的各种表现。由于学生生源水平的差异性、教师教授学生的流动性以及其他各种客观因素,单从学习成绩评判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是不全面的,还需参考多种指标从横向到纵向综合客观评判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当前英语专业利用新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若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可给予教师相应的奖励,如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支持等;若教学目标完成欠佳,所谓“惩”即是对于出现的问题以包容的心态不断修正,为教师创造更多学习及观摩机会,增强教师教学创新的信心和耐心。至此,完成了完整的确定目标、目标展开、目标实施、目标考评的过程,每个学期每个教研组可进行经验分享及总结,不断修正完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保证顺利进人下一轮教学目标管理

关心下一代标语篇11

引 言

“学困生”指智力正常而学业成绩长期滞后的学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柯克在上世纪60年代所提出。 国内外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学困生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英语学困生在各个高校普遍存在,而且伴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其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英语学困生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以后现代教学观为基础对英语学困生教学进行改革,能够更好地体现生态化教学的精髓,更利于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和发展。

“后现代”与“后现代教育”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上世纪60年代所兴起一种重要的文化哲学思潮,其影响力波及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中, 并最终与之分裂,它是对传统人文和现代主义纯理性的否定和反叛。“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富于变化,因此其定义难以界定,但其基本精神和价值模式可以概括为:强调否定性和不确定的思维特征、非中心化的解构策略、多元化的方法论。

后现代教育观正是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对现代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机械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后现代教学观强调教育的自主性、 隐喻性、 平等性、 开放性和多元化,提倡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1]。

“生态学”与“教育生态学”

生态学( Ecology) 的定义是由德国学者赫克尔( E.H. Haeckel) 于1866年所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 随着人们对“生态”理解的不断深入,促使“生态学”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扩大,就本质而言,生态学是揭示生命体之间以及生命体与无机世界之间所存在的复杂关系的学科[3],就广义而言生态学已不单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想、观点和特殊的研究方法,在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育中引入生态学的概念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者斯图尔特(steward)所提出的文化生态学。1976年,克雷明(Cremin,L.A.)在他的著作《公共教育》 (Public Education)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概念。教育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的观点来探讨教育系统内部规律的一门科学,注重研究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其目的是研究一定社会的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力求实现教育生态结构的最优化和教育生态功能的最佳功能的一门科学。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就有学者开始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和方法延伸到教育研究,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根据教育部于2007年8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朝着教学理念“国际化”、多媒体教学“正常化”、课程管理“三级化”以及教育环境“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可见生态化教学将是中国高校英语教育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种新的手段和方式,同时生态化的教学理念必然会为英语学困生的教学提供新尝试和思路。

后现代教育观与生态化教育观之关联性

后现代教育观是一种生态化的教学观,后现代主义者将生态化的观点引入教学之中,使得生态化教学观与后现代教学观休戚相关。后现代教育观强调去“中心化”和“强权性”,注重师生关系的平等性、教学过程的对话性和交流性;尊重“差异性”,包容“异质性”,反对追求共识和统一标准;承认和保护学习者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倡学习者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倡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者的不断发展。

生态化的教学观以学习者为本,注重人性,强调通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最终实现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发展。生态教学观旨在彻底改造传统教学观念下的教学超载、关系失衡、人性泯灭、话语控制、权力集中、和谐无存等现象。生态主义教学观从根本上杜绝了现代主义教育制度下所造成的学生人格扭曲和精神分裂的现象,充分实现学生追求自由和个性的完全解放。

后现代主义对英语学困生教学的启示

英语学困生教学应当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后现代教学观所提倡的尊重“差异性”、“去中心性”、“多样性”及“创造性”重新审视学困生的英语教学,建构生态和谐的英语学困生教学系统。

1. 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的“差异性”观是一种生态化教学观的体现。生态教育观以生态学中物种多样性为基础,承认学生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后现代主义的反对传统教育观念下所产生的“同一性”,提倡“差异性”,尊重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 “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让认知、智力、情感、基础、经验完全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按同一进度和同一内容学习,并以同样的标准评价他们,如果达不到同样的标准,他们就被贴上“差生” 的标签,这种 “公平” 事实上造成了对学生最大的不公平[4]。后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学习效果上表现出来的差异不能成为划分学生等级的标准,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质,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被“隔离”和“异化”。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无可比性和优劣性之分。“存在必有其合理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每个学困生都自己的价值和独特之处,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不仅使他们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更能够使他们获得个性鲜明的成长。同时,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其实是一种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个体,促进教育走向良性与可持续性的生态发展之路。

2. 去“中心化”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主张消解“中心”,反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权威”和“主导”地位。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去中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师生关系方面应当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消解传统教育中教师的霸权地位,教师应成为学困生的倾听者,帮助者,交流着和支持者,教师应当真心关注学困生的情感与精神的需求,走进学困生的心灵、倾听学困生的心声,成为学困生感情的依靠和港湾。同时,在学困生和非学困生之间也应当建立起平等关怀的纽带,消除对非学困生对学困生的排斥和偏见,使他们能够相互倾听,相互帮助,使学困生能够消除自卑情绪,积极面对英语学习所面临的困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这种“平等协作”的“伙伴关系”正是贯彻了教育生态观中各“主体因子”之间的共同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协同进化最终和谐发展的主张。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性还体现在教学范式从传统的“独白式”向“对话式”的转变。教育活动不是教师带动学生,更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改造。真正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和对话而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对话式”的教学过程是建立在“沟通”、“理解”、“解释”和“意义”的基础之上。然而在当前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独白式”的教学仍处于教学活动的主流地位。教师向学生“灌输”既定的“客观真理”,学生“异质性”的话语权被剥夺,教师用“独白式”的话语权力传递着“真理”的话语,学生主体的“存在性”已经完全消亡。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无疑会在“压抑”、“专制”和“枯燥”的“独白式”教学中迷茫、浮躁、沉沦;相反“对话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有助于充分而合理地发挥学困生被遮蔽的主体性,使他们卸下加在他们身上枷锁,而重新追求自身主体的合理性, 以“主体”的姿态回归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对话式”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双向性”“主动性”的交流对话,它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重新塑造了教师和学困生的角色,否定了传统“单向式”、“独白式”的权威教育,形成了一个生态化的教学范式,彻底改善了英语学困生教学的模式。

3.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是对现代主义“二元论”主流思想的颠覆,是一种包容并进的思想。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提倡教育的多元性,后现代主义教育的“差异性”体现在针对学困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困生对大学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制定不同的教学评价,打破整齐划一、简单机械的教育形式和评判标准,实行多元化的评价,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长久以来我国教育评价的标准往往重结果,轻过程[5];重分数,轻能力。分数的等级划分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压力,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总是在分数的压迫下无法翻身,厌倦学习,从此恶性循环。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既要重视学习过程,又要注重学习结果;既要注重整体,又要关注个体,这种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视角评价学生不仅更加科学合理,而且能够关注个体的优势与潜能,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关怀思想,真正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服务。

4. 创造性、开放性

后现代主义倡导创造性和开放性,反对本质主义和必然性。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知识是基于自身的经验而主动建构和生成的,知识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个人头脑的创造物”,是主体在与外界的交往和互动中创造和生成的[6],因此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意义的创生。因此,在学困生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困生建构知识的能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学生有所发展。例如: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易于知识的建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质疑或提问,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潜能。

结 语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关注教育的生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师生教育内部元素间的整体性、联系性、互动性和平衡性,是一种生态化教育观。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教育艺术,在学困生教学上提出了个体差异,师生平等,教学多元化和创造性的生态化学习理念,对大学英语学困生的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汪霞.我们的课堂生态了吗[J].全球教育展望, 2005,5.

[2]方曙光.试论后现代主义教学观下教师素质的建构[J]. 湖北社会科学,2006,(6):148.

[3]范国睿. 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0.

[4]汪乔山.现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后现代主义观透视[J]. 四川邮电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4):621.

关心下一代标语篇12

现代文教学必须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有人说,如果语文是顶皇冠,那么现代文就是这顶皇冠上的明珠,由此可见现代文的重要性。现代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感知能力的提高。作者在现代文教学过程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现代文教学仍面临困难

虽然在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语文教育,现代文教育为此也获得了来自国家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关注,但是现代文教育并没有因此一番风顺,在整个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1、应试教育环境下现代文教学很难有所突破

我国虽然在不断的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作为人口大国,教育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素质教育的推进仍然十分缓慢,影响面也相对较窄。因此,应试教育在各所学校普遍存在。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心态。在此环境下,上到学校管理人,下到学生、家长以及老师都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综合水平。

现代文学习不是暂时性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思考,而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变得十分急于求成,对于现代文的学习,只是被动接受式的,只有能给考试带来直接利益的内容才会学习,这样,教师就很难在现代文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很难获得学生的学习信息,不利于教师及时调整错误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多重因素影响下,应试环境下的现代文教学很难有大的突破。

2、学生对于现代文学习的不重视

语文学习是长期的过程,因此效果十分不明显,尤其是与理科学科进行对比,并不能让学生及时感觉到学习的成果。正是因为如此,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并不重视,尤其是现代文学习。在很多学生眼里,现代文就是平时说话的能力,学习不学习没有影响,所以他们更愿意把时间放在理科学习,或者英语学习中去。

学习是一个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因此,学习主体的主观态度对学习成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文的学习更是如此。学生主观不重视,那么会造成整个教学过程变成教师的一个人演讲,这样,学生就很难真正掌握现代文中的知识要点,进而影响考试成绩,成绩不理想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如此一来,在学生不重视的前提下,现代文教学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3、现代文教学时间安排不足

现代文教学时间安排不足是教育管理者对于现代文教学不重视的直接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学校领导和学生有一样的心态,在他们眼中,语文学习,特别是现代文学习,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与其浪费大量的时间到一个没有结果的科目上,不如增加其他学科是时间,短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收益。在此影响下,教育管理人员对于现代文教学时间的安排是十分缺乏的。这样,教师很难把现代文学习的精髓悉数传达给学生,也很难真正做好教育工作。因此,现代文教学时间安排不足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现代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现代文教学相对于其它学科,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现代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现代文学习能力。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现代文知识的了解,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另外,阅读过程中也会涉及到许多现代文知识的掌握,比如,阅读过程中及时更正学生的读音错误,前后音部分,多音字掌握不熟等问题在阅读中都会体现出来,因此阅读过程可以加强学生对汉字及读音的掌握。此外,阅读过程中夹带对学生语法的教育,也可以增加语法教育的效率。

2、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现代中国教育中最缺失的部分,但自主学习对于学生的帮助是十分大的。现代文不同于其他知识的学习,不要求太多的专业基础,因此最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现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适当引导之后,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把握知识,对于掌握有欠缺的地方有针对的学习,同时也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有益于现代文教学,对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学习也十分有帮助。

三、现代文教学可采用的策略

1、创新教学方式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教育是关系国家发展的事业,更离不开创新的推进,现代文教学中也需要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传统的现代文教学已经很难适应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因此,创新现代文教学方式迫在眉睫。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堂活动,开展学习竞赛,组织小组学习等方式实现现代文教学方式的创新。

2、善于教学提问

提问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最主要的方式,也是教师获得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除此之外,在现代文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还有其它的作用。现代文的学习,说到底是对语言的学习,语言是表达的工具,反过来,表达也为语言的学习服务。在课堂上适当的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语言的表达是现代文学习的内容之一。因此,现代文教学质量要注意课堂提问的应用。

3、设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方向,也可以督促教师的日常工作。在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个大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以保证目标的实现。比如学期目标可以通过每个课程目标的累积来实现。一般课程45分钟,教师在这45分钟的教学活动相对比较容易控制,进而实现小目标,多个课程目标的最终达成学期目标。[2]

结束语

现代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需要不断提高和改进的过程,实现良好的现代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心下一代标语篇13

1 中医临床术语体系复杂性高,标准化工作难度大的成因探析

与现代西医学大量采用“死语言”建立术语体系以描记医学信息不同,中医临床术语的主体——汉语语言文字伴随中华民族的发展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之中。在中医学数千年发展历史中,与其他传统学科相似,有些术语凭借古籍保持了其原始含义,在当前工作中仍被普遍使用;有些术语则已在内涵上发生了本质转变;有些术语则已完全被弃用。时代变迁对汉语的影响,不仅造成中医术语在概念理解上的古今差异,不同时代度量衡的标准还造成了同一种度量单位术语在实质意义上的改变。此外,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促成了各地区所习用中医术语的地域性差别,内容涉及中医学理、法、方、药、术各个层面。另外,由于学术流派与传承的分歧以及出于对学术保密的需要,人为编制形成的近似密语,只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如孟氏[1]文中所提到的“鬼把子”。更为重要的是,伴随近一百余年来现代西医学在我国扎根、壮大乃至逐渐成为占据主流地位的医疗卫生体系,大量西医学术语被翻译引进,其中既包括对西方语言的本土化汉译,也包括日文汉字的翻译回流,造成大量医学术语字面相同而含义迥异,严重冲击了原本相对自成体系的中医学术语;而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又同时提出了对中医术语与西医术语两方面的需求。上述列举原因可能尚不够全面,但其综

合结果使中医临床术语体系远较现代医学术语体系更为复杂,也决定了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2 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的重大意义与相关标准的推出

标准化中医临床术语是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成分:文以载道,中医临床术语是相对抽象的中医文化、中医诊疗与中医养生保健预防理念的主要载体,依赖中医术语才实现了中医学理、法、方、药、术的记载、描述和表达。因此,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是更好继承传统中医事业,使其得到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基础;语言是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标准化的中医临床术语则是中医药生产、教学、临床与科研在领域内部以及领域间、学科间、产业间进行正确信息交流、保障业务顺利进行的基础;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则是中医药领域信息化的基础,基于标准化的中医临床术语能够提升信息处理的能力,实现中医药信息高质、高速地采集、储存、管理与利用;中医临床术语的标准化是实现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过程标准化,进而建立中医临床评价体系的基础,而中医临床评价体系是实现科学、客观、综合地评价中医临床,实现中医药在新时代健康发展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事业进程的重要保障力量;尤为重要的是,中医临床术语标准还是建立中医药领域其他标准与规范的基础。术语被作为最细小、最基本的元件参与中医药标准的制定,完成概念定义描述。标准化中医临床术语的采用不仅能够提高概念定义的精细度和准确度,还便于建立起概念间基于语义的逻辑性关联,使制订的标准规范在质量与学术水平上得以整体提升。

基于标准化对中医药行业的重要意义,更为解决实际工作对标准化中医临床术语的迫切需求,近30年来,我国中医药领域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的标准化研究,涵盖了中医、中药、针灸等内容,目前已推出了包括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的系列标准。纵观已有标准,绝大部分面向特定的应用环境与应用目的,以中医学知识体系中特定范围的术语种类(如中医疾病与证候诊断类、中医基础理论类、针灸腧穴定位类等)为中心,实施了术语的再分类与编码研究,并主要以文字描述的模式进行了术语的标准化定义,部分标准还完成了术语与其同义术语的链接。

3 已有标准在临床科研工作中规范化应用的瓶颈问题分析

电子化病历、健康记录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深入、高速推进,对标准化临床术语提出了新的需求,将已有标准成功地应用到临床科研工作中,既是各项标准制定的初衷,也是中医信息化发展的必经过程。但前期研究发现,已有标准的实际应用情况与预期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中国知网(CNKI)以“标准”、“中医”、“应用”及已有中医标准的全名等作为检索词进行全库查询,除国标《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有数篇文献外[2-6],论述其他已有标准应用情况的文献几乎为零。已有标准的应用性文献数量之少,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其在中医临床科研应用中的实际情况。通过与中医院临床医师的访谈,还发现临床工作者对现有标准的认知度普遍偏低,大多数人既不熟悉与中医临床科研工作相关的标准究竟有哪些,也不了解应该如何使用标准。

笔者认为,现有标准未能得到理想施行主要存在如下原因:①中医标准大多采用纸质形式,书籍是规范化术语的载体,虽然标准中具有对术语的明确定义,但仅凭人脑记忆来使用标准化术语或在使用中通过翻书查询都是不现实的,对标准内容的学习掌握与使用的不便阻碍了标准在实际中的应用;②已有标准大多各自围绕中医知识体系的局部分支建立,术语覆盖范围与描述能力相对有限,标准之间缺乏系统性关联。部分种类术语在不同标准间交错重叠,同时还有术语种类被遗漏,未纳入到标准化研究中,造成使用者难以甄别或无词可用。③当前大多数电子病历采用了非结构化模式,在病历主体内容的书写上并无特殊监控手段,使其与纸质病历书写过程一样具有了高度的随意性,标准难以有效实施。总之,缺乏有效的工具与方法成为已有标准规范化应用的主要瓶颈,建立起一套工具与方法,将已有标准有机整合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将其与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绑定,为使用者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是突破已有标准应用瓶颈、使其得到充分发挥与利用的关键。

4 系统化是深化推进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必由之路

与国际先进的临床医学术语集如《系统化临床医学术语集》(SNOMED CT)相比,系统化是当前中医临床术语标准亟待提升的特质。主要体现在:①已有中医标准大多仍停留在对术语进行标准化而尚未提升到对“概念”实施标准化的层次,致使概念、术语的关系松散,缺乏系统化。术语是抽象化概念的实体性指代符号,概念的地位高于术语,术语紧密围绕概念存在并为概念服务;概念具有唯一性,受语言、民族、时代变更的影响甚微。SNOMED CT核心内容的设定即充分体现了其以概念为核心的系统化观念[7]。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研究的深化推进,同样应建立起以概念为核心的目标,首先要完成中医临床概念层次的标准化,再逐步建立概念与术语(包括首选术语与同义术语)的关联体系,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语义关联体系,形成系统化的概念网络结构。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术语集本身的学术地位,从概念唯一性的角度实现中医临床术语标准与国际临床医学术语标准的接轨,同时能够真正有效解决当前临床术语使用中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与“多词一义”的情况。②已有标准在术语分类框架的构建上大多缺乏系统性,单一标准难以全面涵盖当前临床科研工作所需内容;同时,大多标准采用了“学科分类”模式进行术语集框架构建,与临床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脱节。SNOMED CT在概念分类框架上的系统化主要体现在其依据现代医学理论,建立起了相互关系明确、符合现代医学诊疗思路并适用于临床科研应用的10余个顶级概念分类轴,并依据应用方的反馈进行框架的动态维护,从而将临床科研所需的近40万条医学以及非医学专有概念纳入其中,实现了单一标准对临床科研工作的全面支持。伴随中医学在世界上被广泛接受,SNOMED CT在其分类框架中还逐步纳入中医、针灸学的概念。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研究从分类框架角度的深化推进,应当确立全集的理念,力争通过一部分类框架实现对全部中医临床科研所需概念的汇总,并在具体顶级分类的设定上摆脱传统学科分类的影响,依据中医辨证论治临床诊疗流程的几大关键环节对全部概念进行合理切割。③已有标准的形式大多停留在纸质版本阶段,缺乏系统化展示、检索与使用的工具。

SNOMED CT则主要通过电子化的TXT数据文件形式其核心内容,用户可以将数据便捷地导入诸如Sql Server、Oracle等大型数据库,或直接导入其电子病历等应用系统;同时,还开发了多种术语集浏览器,基于SNOMED所建立起的关联关系,可以从任何角度检索与浏览SNOMED的概念、同义术语。上述是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研究深化推进中值得借鉴学习的。

5结语

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面启动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计划到2010年制定出500项中医药标准[8],这不仅为中医标准化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也为深化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研究提供了有利时机。通过引入国际通行的临床医学术语标准化工作理念,借鉴其方法学体系,在提升术语集自身水平与临床实用性方面下功夫,依据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形成系统化中医临床术语集,是深化推进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孟庆云.中医百话[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5-117.

[2] 邵企红,章如虹,毛树松,等.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应用研究——1994年全国88所中医医院出院患者人群中、西医双重诊断对照分析[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2):8-12.

[3] 章如虹,毛树松,邵企红,等.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应用研究(Ⅰ)——1994年全国88所中医医院出院患者中医病证诊断分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1):52-56.

[4] 章如虹,毛树松,邵企红,等.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应用研究(Ⅱ)——1994年全国88所中医医院出院患者中医病名诊断分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2):32-36.

[5] 章如虹,毛树松,邵企红,等.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应用研究(Ⅲ)——1994年全国88所中医医院出院患者中医证候诊断分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4):49-5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