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实用13篇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1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探讨道路交通领域的观念变化、系统结构变化、科研方向变化等问题,并对交通环境对策框架进行了讨论。 1.前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汇,其基本定义可以表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思想,意味着观念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方向,意味着规划和目标的修正;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宣言,意味着具体行动中的计划和贯彻。回顾道路交通工程发展的历史,呈现出一种人的认识观念与科学技术相互交织的发展过程,道路设计概念曾经历多个层次的提高:以工程造价为标准层次;结合交通服务水平标准层次;增加环境保护标准层次;可持续发展标准层次。每一层次的提高,都是在前一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评价因素,体现了一种观念的更新。每一次层次的提高,也都伴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第一次层次的提升,是在交通工程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交通流分析技术、交通设计技术、交通工程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第二次层次的提升,引进了环境科学的观念,形成交通环境的研究领域,考虑道路网环境容量的交通规划、交通公害(噪声、废气、振动)的防治、道路景观设计等。第三次提升,则更加注重巨型系统思想的应用,将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道路交通现代化建设需要进行观念的调整、目标的调整,以及系统结构的调整。2.观念的调整—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设施体系对于交通设施体系的构成,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不断发生着变化:早期在有限的建设能力和资金能力基础上,其构成只包含了最基本的部分—道路、铁道的本体;当交通安全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之上以后,交通标志和标记、交通监控系统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交通环境问题提上议事日程,隔音墙、交通环境监控设备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的新成员;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支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的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和信息采集管理系统、更加充分发挥交通设施能力的交通诱导系统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在这种硬件设施构成内容变化的背后,设计观念的更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的变化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智能化交通系统计划为例,表面看这是交通系统结构的变化和技术的变化,在传统的交通系统中增加了交通诱导系统、交通信息系统等,以及采用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进行技术改造。实际上在后台起到支撑作用的是这样一种认识: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制约下,传统的交通系统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必须通过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加以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系统概念,例如: 综合交通信息系统提供道路网上的交通阻滞、交通事故、运行时间等情报,并提供公共交通的情报,帮助人们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恰当的出行时间、合理的交通路线,促使交通出行分布在综合交通网络上进行合理分布,以减轻整个交通网络的负担。 交通诱导系统向车辆驾驶员提供信息服务,帮助他们了解整个道路网络的交通拥挤状态,引导他们避开拥挤路段或交叉口,促使整个路网负荷均匀化,达到提高利用效率的目的。 货运管理系统在交通信息的支持下,合理制定车辆调度计划,提供货物集配服务等,其目标是促进货物运输的高效化。 客运管理系统在交通信息的支持下,合理进行营运车辆调度,并提供公共交通服务信息,以提高客运系统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客流,减轻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负担。 自动驾驶控制系统是在自动控制技术的支持下,提高单位道路面积的车辆通行能力,以及增强交通安全性。 由此可见,新的交通系统概念的提出过程中,需要观念和目标的更新作为前导。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目标,我国亦将其作为重大战略加以实施。1992年李鹏总理率团出席了联合国环境与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2

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促进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资源利用模式分析

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其具有发展性、协调性和持续性,而资源又是促进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所以为了实现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资源利用模式,为未来我国交通发展模式指明道路。在整个资源利用模式中,主要包含了能源与土地以及建筑材料。

首先从节能策略来看,主要应从公路交通结构的节能和技术节能以及管理方面的节能。而从结构性的节能模式来看,主要是对道路的基础设施结构和车辆的运力结构以及车辆能源消费结构等进行优化,并致力于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而从技术性的节能模式来看,主要是在未来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的技术,并在车辆中强化节能技术的应用。而在进行管理节能时,主要是致力于道路运输组织水平的提升,切实加强道路客运组织的管理,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及服务品质,切实加强汽车驾驶员的节能意识强化和培训,不断提高其节能素质,强化并养成节能驾驶的习惯。

其次从土地利用策略来看,主要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对路网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并对收费站撤并之后采取联网收费,以尽可能地节约土地资源,同时还应将技术等级不断的提升,着力实现交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并通过多种渠道强化节约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最后从建筑材料利用策略来看,主要的尽可能地采取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控制,并尽可能地将基础设施的可靠性能提升,切实加强材料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并尽可能地采取节能环保的材料,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促进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环境适应模式分析

为了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势必需要采取环境适应模式,这就需要在交通事故方面采取安全发展的战略,并结合当前的大气污染及温室效应采取绿色发展战略,针对当前交通拥挤的现状则应采取畅通发展战略。

一是在交通事故方面,主要采取的安全发展战略,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致力于设计的优化,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致力于道路行车环境的优化,严禁出现超载和超限运输的情况,同时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切实加大力度加强对道路交通的监管,才能更好地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断提升驾驶员的素质水平,强化其安全意识,尤其是严把车辆的性能关,确保安全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得到有效的提升。二是在大气污染与温室效应方面的绿色发展战略来看,主要是对现有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对现有的节能减排体系进行完善,并构建有关节能减排方面的监测和考核体系,对现有的节能减排激励政策进行完善,明确并强制实施绿色的排放标准,加大力度推进水上交通运输的发展,尽可能地实现绿色而又低碳交通。三是在面对交通拥挤方面实施的畅通发展战略,主要是对现有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道路收费政策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切实加强价格杠杆的利用,对道路施工进行优化管理,并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强化道路监控水平的提升。

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促进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资金供给模式分析

该模式的选择有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实现我国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致力于资金供给模式的利用,这就需要以公共财政为框架,构建普通公路的投资和融资机制,并对现有的高速公路收费的政策法规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利用市场资金筹集高速公路修建资金,并构建促进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之间统筹协调发展的机制,尤其是在投融资机制方面,必须对事权进行明确,对不同行政等级公路投资的责任主体和主体责任进行明确,在财政方面,政府也应加大对其的投入,同时还应对政府的财政性资金投资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优化,保证财政资金得到科学使用。与此同时,还应在市场机制筹集修建资金方面,对现有的公路收费政策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并着力构建与我国国情相符的特许经营制度,加强对高速公路的养护和改造,通过科技的力量打造智能化的高速公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研究我国公路交通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其竞争力,最终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但是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适应性差和资金不足等,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必须加强资源利用,尽可能地适应环境,尤其是应确保资金供给充足,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扬.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我国公路交通发展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2]王建军,李富勇,牛俊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公路交通安全评价[J].中外公路,2006,3:287-289.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3

水路运输是指利用船舶等浮运工具,在水域沿航线载运旅客和货物的一种运输方式。它投资少、能耗省、条件便利、通航能力限制小,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并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最新数据报道:2011年上半年,全国完成水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为11400万人和33.5亿人公里,增长10.5%和5.2%;完成水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20.1亿吨和35982亿吨公里,增长15.0%和16.7%。由此看来未来中国水运业发展前景整体上还是很明朗的。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就能够实现水运业的现代化,实现由海洋大国、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的转变。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水路运输在自身供求、环境、安全性、基础设施方面等都出现了问题。21世纪开始,我国进入构筑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时期,水路运输也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资源日趋紧张、环境相对恶化的现实情况,迫切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带领下,开拓水路运输发展思路、努力创新发展理念、不断丰富发展内涵、逐步实现现代化,以此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

一、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可持续发展对水路运输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并且我国一直也比较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工作。在这个大背景下,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和交通最新形势,交通部在“十一五”交通重大课题研究当中,专门对水路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做了深入研究,启动了水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评定。同时在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内容、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原则及可持续发展特征上都做了相关规定:

1.1可持续发展内容:首先水路交通直接影响到经济和财务的发展,因此水路运输必须保证经济和财务的可持续性,即水路运输能够支撑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其次,要保证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交通不仅需要提供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且要最大限度地改善环境和生态的质量。最后,水路运输要保证社会的可持续性,水路交通运输产生的利益要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并平等分配,一次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水路交通运输发展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在原则上的体现就可见一斑。要遵循环境承载力原则,环境有其自身净化能力。环境承载力原则就是要求污染物的排放不得超过环境的吸纳能力。要遵循公平性原则,显而易见,交通运输者通过水路交通而获益,而非交通运输者却要承受环境质量下降带来的损害,同时当代人消耗大量资源的经济行为给后代带来的严重恶果也是很不公平的。要遵循价值性原则,自然资源的无价和低价导致了不可抑制的浪费,这是错误的价值导向,必须让大家看到环境成本是真实的经济成本,将改善环境需要支出的经费分配到所有用户身上。最后还要遵循协调性原则,水路交通的可持续新发展不仅需要依靠交通政策的影响,也要与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相结合,协调作用,收获更好的效果。

1.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重大的发展战略之一,在很多重要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也有相对应的特征。可持续发展在水路交通运输上的运用也有很明显的特征。其基本特征表现在水路运输的可持续性具有安全、便捷、可靠、经济、智能以及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特点,实际上这一系列的特点也正是水路运输可持续性的优点,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帮助水路运输的健康发展。

2、水路运输存在的问题

1.1水路运输供求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运输需求。“十一五”期间,据相关部门统计,对内河航运建设投资约高达300多亿元,相当于前十个五年计划的总和,建设内河港口泊位248个,改善内河航道4300余公里,新增吞吐能力约3500万吨。并且加快重要通航河流全流域梯级渠化进程。在长江、西江干线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全面建成了一批内河集装箱、大宗散货和汽车滚装等专业化泊位,港口的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十一五”期间,长江干线货运量也不断攀升,从4亿吨持续攀升到5亿、6亿、7亿吨,先后超过了欧洲的莱茵河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跃居世界第一。冶金、电子、机械、汽车、原油、化工等运输需求不断加大,使得水路运输供求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运输需求,水路交通运输陷入紧张局面。

1.2水路运输环境污染大于环境承载力。水路运输是资源占用型、能源消耗型的行业。今年来,我国船舶燃油消耗占石油消费总量的23%,船舶建设金额占全国制造业的6.5%,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生产资料,并且水路运输燃油对内河环境,海洋环境,大气环境甚至陆地环境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环境的污染力和资源的消耗大大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1.3运输高速化与运输安全之间出现矛盾。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安全问题仍很严重,水路运输还存在隐患,重大的渡口渡船事故仍时有发生。在船舶高速行驶当中,安全监督能力和救助能力依然是非常薄弱的环节。每年因运输高速化缺乏的控制力而导致的水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高达5万人,占所有交通事故引起伤亡人数的6%,导致惨痛损失。

1.4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冲突。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原则,实际上是,当代人从水路运输通过消耗能源,破坏环境而获得的经济利益已经与后代人的利益发生冲突,严重影响到后代人的持续、健康、全面的发展。而这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真正内涵所在。

1.5水路运输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目前水路运输的管理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全跟不上现代教书运输水平的,还不能满足国家关于交通运输领域的改革需求。比如还存在水路管理者的多元化、水路收费标准不规范、内河管理体制不完善等。

并且,虽然国家加大物力财力投入到水路基础设施建设中,但水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性、耐久性仍让人堪忧不已,很多船舶、港口设施建成不久就出现了腐蚀、开裂等现象,使用寿命毫无保证。

二、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过程的解决措施

1、坚持走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扩大对水路交通运输的基础建设,在今后相当长得时间内优先发展,并对水路交通建设辅以优惠政策,大力开发水路交通的所有建设项目。

2、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水路发展道路。我国是人口大国,资源相对紧张,生态相对脆弱,发展水路交通要占用一定的岸线资源,消耗大量的能源。

面对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必须在发展水路交通的过程中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树立循环经济的现金理念,充分利用高端的科技,建设高效低耗的运输设备。并且不断开发交通环保技术,边污染边治理,保护环境,争取走上绿色运输的轨道。

3、加强信息化的组织管理和增强安全意识,提高水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

水路信息系统包含方方面面,协调高于一切,应避免各自为政,各部门应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管理部门,统筹信息化建设中重大问题。要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各部门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要求,要与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同步进行,重视完善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强化内部安全管理,水路运输系统的信息安全。

同时要提高水路交通安全的保障技术,高速运行的交通与缺乏控制力,存在很大地安全隐患,安全保障技术不仅包括研发控制运输设备的速度上,在防灾抗灾的技术上、水路安全保障技术上、水上安全监控上、交通应急处理技术上、交通安全风险评估以及恶劣天气下得搜捕行动上都注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来保证水路运输的交通安全。

4、加快水路交通的良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路运输、港口企业的管理体制建设。在未来的水路交通运输世界里,水路运输需求量将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长,国家交通部必须高度重视水路交通设施的建设,扩充能力成为发展的重点。纵观世界上许多航运发达国家,其水资源综合利用已进入良性循环,内河航运焕发活力。他们通过整治和渠化开发河道,建成了四通八达、统一标准的国家水运网。

“十一五”期间,我国共改善内河航道里程4146公里。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1030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3万公里,其中等级航道6.1万公里。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圆满完成,10米水深航道延伸至南京,并且质量都很有保证。国家交通部部长李盛霖在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表示,“十二五”期间,交通部将加大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结合建设需求,落实资金,全面扩充水路设施基本建设。

同时,建立严格的水运行业资质管理认可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通过实施资质管理制度,清理整顿水运市场,保护合法经营,加大对违法经营建设与运输市场秩序的处罚力度,加大对恶性竞争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促进公平竞争,建立竞争有序的水运市场。

三、举例论证

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是在正确战略的指引下,坚持下来的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南京水运河的可持续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的内河清理通航等,南京水运河的可持续发展成功就是一个很有利的说明:

南京以沿江开发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加强行业管理,继续大力培育和发展水路运输市场。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实现水、陆同步发展;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机制;进一步推进船型标准化、提高内河航运效益;实施信息化战略,解决安全、高效、可持续地发展长江南京段航运、航道、港口等方面综合开发;利用三峡大坝,开展游轮观光计划;整合港口、航道、航运、企业、行业管理等资源要素,实现港口、航道、航运、物流、加工等相关行业互动发展。这都说明南京运河成为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借鉴,具有宝贵的价值。

四、结论

水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充分发挥正确理念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先导作用,为水路运输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本文从水路可持续发展过程所要面对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出发,全面阐释了水路发展的方向性。至于战略目标的实现,仍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努力。

参考文献:

[1] 蒋惠园,王皓. 基于熵权法的内河运输供给评价研究[J]. 水运工程. 2008年06期

[2] 周愉峰. 三峡库区内河运输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D]. 重庆工商大学 2010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4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traffic; modernization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汇,其基本定义可以表述为“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思想,意味着观念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方向,意味着规划和目标的修正;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宣言,意味着具体行动中的计划和贯彻。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道路交通现代化建设需要进行观念的调整、目标的调整,以及系统结构的调整。

1观念的调整,支撑着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设施体系

早期在有限的建设能力和资金能力基础上,其构成只包含了最基本的部分――道路、铁道的本体;当交通安全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之上以后,交通标志和标记、交通监控系统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交通环境问题提上议事日程,隔音墙、交通环境监控设备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的新成员;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支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的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和住处采集管理系统、更加充分发挥交通设施能力的交通诱导系统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在这种硬件设施构成内容变化的背后,设计观念的更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的变化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关联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关联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改善人类居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居民的居住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的努力才能有效地实现,作为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通建设对这一目标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引导作用,对区域社会经济空间形态发展的引导;支持作用,提供区域空间的基本支撑框架;保障作用,对于地震等灾害的求援来说,交通网络是最基本的生命线。

3结构的变化,道路交通综合系统的构成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建立道路交通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政府调控行为、科学技术能力建设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采用宏工程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需要分析系统外部环境对道路交通系统所提出的功能要求,根据这种功能要求确定系统的结构,支撑这一结构的科学技术体系。

根据执行可持续战略的要求,道路交通系统将与其它系统之间形成如下接口关系:与自然系统的直接接口,包括从自然界的索取、向自然界的排放、对自然界的干预等。与社会系统的接口,与城市化进程的协调,对国土发展均衡程度的调节,对消费模式的影响等。与经济系统的接口,包括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协调,与能源利用政策的协调,对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影响等。

这种接口关系要求道路交通系统满足如下功能:基本交通功能,保证交通运输通畅、安全、快速、舒适、便捷;环境保护功能,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界的索取和排放;促进社会进步功能,通过有效的规划手段促进城市体系、区域布局的健康发展,正确引导社会消费方式,促使社区健康发展;支持经济发展的功能,保障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促进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调整。

4科学研究结构的变化,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具有远见的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因而交通规划研究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交通规划从以基本依靠经验的定性分析为主阶段,到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定量分析为主阶段,在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新阶段,呈现了一种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这首先是由于对于交通系统的要求变化,不仅需要满通需求,而且需要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条件。要求的变化造成研究范围的扩大变化,使得我们更加难以对研究对象的长期发展作出准确的预测。因此,交通规划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更加注重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更加注重解决战略规划层面的问题,同时更加注意在长期交通需求预测不可能准确的前提下交通规划方法的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宏工程理论和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技术正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从规划研究内容来看,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促进合理交通模式的建立,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有限的自然资源不可能承担迅速发展的私人交通,必须采用政策、税收、建设、管理等多方面手段促使大理的人员利用公共交通系统。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多年来一直强调公共交通优先,但真正落实下来的情况并不好,如何以有力的分析论证说服政府及公众,在城市的空间资源利用、政府财政预算、技术进步支持等方面确实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交通需求管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给予关注的问题,人类应该较为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消费观念,其中交通消费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交通需求管理通过停车管理、税收管理等多种手段实现对交通方式的调节,鼓励减少交通出行的模式及较少资源消耗的模式。

作为住处技术实现载体,交通诱导系统、交通信息系统、交通控制系统在现代道路交通体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将交通主体――人或物、交通工具、交通基础设施、交通管理部门联系为有机的整体,减少了由于系统内部不相协调造成的效率下降。

5地震灾害情况下保障道路交通的措施

在灾害情况下,特别是在救援工作初期,人们往往失去有效的组织性,这种分散无组织的行动有可能造成交通网络总体机能的丧失,因而对于城市救灾保障交通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这种特殊情况下的供需关系,以及对应的交通保障方法。

类似的研究需求在抵御火灾、水灾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6交通环境关注的对策与手段

道路交通的环境污染主要分为交通噪声、大气污染、交通振动三个主要方面。道路交通噪声是由通过道路的汽车群发生、并传播到道路沿线的随机噪声,其特点是大小不规则,且变动幅度大。降低道路交通噪声的主要措施有改善车辆结构、改善行驶状态、控制交通量等。

汽车是大气污染的移动发生源,由汽车排放的污染物质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氢化合物、铅化物、颗粒物质等。为减少汽车的排放污染,最重要的控制发生源,首先可以采取较少汽车排出的污染物质数量(例如采用无铅汽油);第二,可以以强化排出气体管理规章为中心,促进汽车结构的改善;第三,利用交通控制系统保持交通流的畅通,通过交通规则改善行驶状态;第四,促使私人汽车交通转向公共交通系统,以及促进货运方式的合理化等交通总量控制手段;第五,改善道路结构,确保环境设施带、绿化等缓冲区域等。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5

1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继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的又一理论成果,是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的一个伟大的理论成果。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将科学发展的精神运用到我国的各项经济建设中,从而不断促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并且最终能够取得长期、稳定、有序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果是继承了先辈理论和实践的精华的,同时又是对中国如今国情的深刻洞察,总结了中国社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吸收了各国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程》中被确立为党的又一行动指南,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以其深刻的内涵基础对于我国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着多方面的指导意义,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2 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思想教育工作中

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思想教育工作中是顺应时展需求的,是一种具有新兴思维和新方法的思想教育过程。思想教育工作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加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而抓住党中央政策、方针的重要内涵,为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思想教育工作是做好社会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法宝,只有各项工作都在一个和谐、有序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在一个拥有较好思想内涵的群众基础上展开各项建设,才能完成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定过渡和发展。公路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基石,有着分布广、单线长、员工层次多等特征,因此在针对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中,就必然要考虑到公路职工的特色,从而在具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既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又能兼顾到公路行业的一个现实状况。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就是要不断提高公路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养。

3 提高公路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养

3.1 灌输、落实思想教育工作 要想提高公路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养,就是要不断加深思想教育工作的力度,不断在群众中贯彻、落实思想教育工作。在开展工作中,要结合职工的差异以及个性要求,在求同存异的统一下去深入到职工的思想道德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和建设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良好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的潜能和个性差异,造成了个人在处理工作以及采取的方式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在开展针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就是要不断去开挖人的潜能和了解到个体差异性,培养四有新人,从而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真正结合职工的个人因素,而最终能让职工干好本职工作,并且拥有较高的道德及科学文化素养。

3.2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旋律 科学发展观是时展的主旋律,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三个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的,而且在文化、教育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旋律,就是要在开展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能够将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精神运用到其中。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一种全新的、健康的发展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明智而迫切需要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内容上要去鼓励职工对于这一观念的接受理解,努力将之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而且在方式方法上也应积极创新,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过程中坚持资源的可回收利用,坚持环境保护。而以人为本是强调人这个核心因素的,以人为本是对人力资源和个人需求的一种倾听和保护。对于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要坚持对职工个体情况的深入了解下开展的,是要能够符合实际情况的。

3.3 建立适合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体系 涣散的、混乱的思想教育过程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的,也是不利于公路职工道德及科学文化素养真正提高的。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什么学习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下,给予公路职工可以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的平台,才能将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得彻底,带来职工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真正进步。

4 总结

在明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以及对于公路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下,将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方针落实到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保持思想教育工作的可持续之路。带来公路职工思想道德以及科学文化素养的真正进步,促进公路行业的建设,从而加快我国现代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徐斌.以人为本加强高速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浅见[J]. 改革与开放,2011(04).

[2]项水.公路部门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09(12).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辽宁省道路运输行业发展内涵及贯彻科学发展观对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具体要求,通过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性分析及指标筛选,构建出科学合理的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论文关键词:要求 指标 评价 道路运输业在服务业发展中具有突出作用,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道路交通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道路交通问题解决的好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直接体现。在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通达性、机动性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道路运输发展也对环境、资源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汽车工业发展与道路交通拥挤之间的矛盾、环境承载能力与车辆排放污染之间的矛盾、资金有限性与加快发展之间的矛盾等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要实现道路运输行业的科学发展,就必须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来分析和评价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状态、发展的能力及发展的协调性,使科学发展观理念能应用于指导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为此,必须建立衡量道路运输行业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和监测道路运输行业科学发展的状态和发展的程度,以便为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性分析 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依据辽宁省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内涵,将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分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评价主要侧重于从运输生产的效能、运输服务的水平、运输管理的水平三个方面反映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水平;协调发展是从道路运输行业内部协调、道路运输行业外部协调两个角度来反映道路运输行业的协调发展状况;可持续发展主要从道路运输行业自然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来评价道路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评价包括的特性层面如图所示。 2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1)综合性指标优先原则 若一个指标所描述的对象特性可概括地代替若干指标所描述的对象特性的整体性,则称此指标为其余若干指标的综合指标。选取综合性指标可减少指标数量,简化指标体系。 (2)指标相互独立性原则 若某一指标可由其它已知指标导出,则称此指标与给定的已知指标相关;若某一指标与另一指标无内在的机制联系,则称两指标是相互独立的。选择评价指标应坚持相互独立原则。 (3)指标直观性原则 所谓指标的直观性,是指该项指标符合人的直觉理解,而不需进行深度的抽象思维。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评价指标应尽可能直观、形象,便于理解。 (4)指标稳定性原则 某一指标对其相关的变量呈现出高敏感性,即当相关的变量有微小扰动时,指标值将会有较大波动,这样指标的目标值将难于确定,稳定性较差,不宜作为评价指标。 (5)指标可比性原则 所选指标应充分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及影响,合理选用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不仅适合于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也适合于不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 (6)指标导向性原则 所选指标应尽可能反映道路运输行业对社会的服务功能,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3评价指标的选取 (1)运输效能 运输效能主要考察道路客运业、道路货运业、出租车业等运输生产行业的发展水平,包括运输效果和运输能力两部分。运输效果可用运输生产量指标表征,运输能力可用运力指标来表征。 ①运输生产量是社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7

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发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在分析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成功与失败的基础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的重要一步。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并要求每个国家在政策制订和战略选择上加以实施。

会后,中国相应制订《中国21世纪议程》,并明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1 对林业可持续经营的肯定

1992年里约会议上充分指出毁坏森林后对全球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与危害,并强调保护和发展森林的重要性。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的高层次国家领导人活动中,从未像里约大会那样突出地强调林业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会议形成的每一个文件都包含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和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

2 21世纪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展望

21世纪是世界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和走上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为此,国际林业界已为这一时期的到来进行各种对话。国际林业研究中心于1994年12月在印尼召开林业会议,讨论21世纪的森林研究任务,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蒋有绪参加会议,经讨论提出《森林研究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家一致认为,林业研究必须拓宽其领域,采取更加综合的方法,这样就必须强调所有的森林功能、价值和潜能,以达到各种类型的森林获得有效的经营、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世纪伊始,林业迫切需要研究的优先领域如下:

(1)标准和指标体系。迫切需要一套评价和预测各类型森林的经营、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这套体系的科学基础及使用的容易程度,都应加以调试并在大规模样地中得以检验。

(2)全球环境的连锁反应。大量增加的关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荒漠化等与环境有关的公约和协议,要求更好地认识树木和森林生态系统与环境的普遍健康,包括人类活动影响之间的连锁反应。

(3)评价系统。在地方和国家规模上,要求定期监测和评价森林状态,包括其生物多样性和其它环境贡献与价值,应通过国家和国际间的合作来加强信息交流。这就要求建立标准化技术和方法,并通过合适的工具来搜集和共享这些信息。

(4)森林价值评估。必须进一步研究可靠的方法论,建立合适的机制来评价森林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这些应该包括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所有这些都应计入森林所提供的效益和价值之中,包括其它部门如农业、能源、采矿和城市所带来的影响等。

(5)社区参与。地方社区在健康森林的维护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们对树木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传统知识和经营方法应写入文件中,地方社区和其他的森林经营者以及林主应适

当地包括在森林研究之中。

(6)森林保护。需要加大森林经营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森林的保护价值是最重要的,而且也应是一个未来研究的主题。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8

一、“三个自信”产生的根基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充分的实践根基和理论根基。正是这种坚实的根基造就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自信,并且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一)基于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到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人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社会的转变,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改革开放的经验成就足以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可以执行。新时期新阶段我们的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得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定“三个自信”。

(二)基于建党九十多年理论的成熟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入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世纪;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党的十以后,在领导的党中央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坚定“三个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来引领方向,科学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朝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迈进。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科学内涵是,坚持切合中国特色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实行符合中国实际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发展方面,我们强调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发展模式,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更好地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其科学内涵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在文化发展方面,我们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其科学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发展方面,我们坚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其科学内涵是,“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2]。在生态发展方面,我们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其科学内涵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深化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的智慧成果,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党的执政规律乃至人类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它们紧密联系,融会贯通,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就是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时代特征提出来的理论观点,是涵盖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科学内涵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其科学内涵是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就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科学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就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规律,贯彻和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4]。在政治制度方面,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更有效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效力;其科学内涵是,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经济制度方面,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其科学内涵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党中央带领人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保障政治、经济体制建设和文化、社会体制建设相协调,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三个自信”的时代价值

(一)根植实践的道路自信引领前进方向

十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5],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中,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强调借鉴并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的成果,不断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坚持适合本国国情的强国富民道路。坚定道路自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根本保障,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强后盾。

(二)凝聚民心的理论自信发掘智慧力量

理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政党行动的指南,理论正确才不会迷失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关键在于正确理论的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等思想汇聚了人民的心声,彰显着理论创造的精神,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诸多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新时期创造的最宝贵的政治、精神财富,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科学正确的行动指南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科学完备的制度自信彰显先进优越

党的制度建设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根本性、全局性”的特点,道路、理论的探索最终依靠制度来保障和落实。王树荫在《中国人怎样坚持“理论自信”》的讲稿中提到“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体现了原则性;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体现了务实性;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各派既不是反对党也不是在野党,而是参政党,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体现了创造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既坚持原则性,又体现了灵活性、创造性。”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保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旺盛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局面。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向前进,是回首近代以来民族历史、展望未来实现民族复兴得出的坚定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的伟大共识。

党的十以来,全党坚定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意志决心和言必信、行必果的工作作风率先垂范,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2]杜飞进.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略论十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部署[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9

1 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交通组织不尽合理

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尤其是支路,造成主干道的交通负荷较大,路口通行困难。根据调查资料统计并推算而得,2001年上海中心区道路全日交通负荷为249万车公里,高峰小时内达25万车公里。其中支路负担28%,干道72%,车行道展开长度530km。上海中心城干道网在高峰小时的平均负荷度为0.86。CBD为0.97,可以断论,上海道路在总体上已经超负荷了。

1.2 现行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混行交通严重

我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仍以自行车为主,次之为公交或步行,但是由于我国交通参与者的大多数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安全感与实际的交通安全状况偏差较大,造成了严重混乱的混行交通状态,恣意横过马路、骑车带人、逆行、闯红灯的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加剧了道路交通的拥堵状况。现行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可以称做“区分职能,多头管理”。建设部、公安部分别负责城市内部的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公共交通运输、城市道路安全及交通秩序的维持。但是,行业管理外的税收、价格的制定、重大设施的建设还要与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国家计委等部门联系。加之管理方法、管理水平、程序等问题,对于正常的交通运输活动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1.3 路网布局不合理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的传统对现在社会生活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我国现有的城市大多是在封建社会城市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城市的结构、形态与道路系统均是历史上基本形成的,并且以往的城市规划管理仅仅重视城市的总体规划,对于规划的具体实施、操作准备的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就出现了从总体上看城市道路密度是合理的,但是由于结构上的不合理,“环城快速路能上不能下”、“高速公路出口‘严’”等尴尬局面的出现。

1.4 交通设施配置与城市交通流量变化不匹配

1.4.1 红绿灯的设置

科学的红绿灯设置应符合绿波理论,即两个相邻路口间的相对相位差合理,就能一次性清理掉所有的车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拥堵的状况。

1.4.2 交通标志的设置

按规定主次干道路面上必须是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隔离,路面交通标牌、标志、标线齐全,交叉路口和危险地段要设置指路牌和安全警示牌。主干道上指路、指示标志、标线要清晰美观,导向箭头标线应前置。

2 城市交通发展应对策略

2.1 正确做出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索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文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道路网究竟能承受多少机动车保有量,这是城市决策者需要掌握的问题。从影响路网容量的因素看,道路基础设施作为机动车交通的载体只是反映了硬件条件。除此之外,路网的承受能力与城市交通宏观政策和管理也具有密切关系。这方面牵涉到对私人机动车的使用和管理政策、对出租车发展的政策和对外来车辆的管理政策等等。还要对交通发展的进度做出正确评估从而合理地分配和使用道路资源。

2.2 制定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文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在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应重视发展的观念。只有通过发展,逐步实现城市和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方能解决。机动化汽车技术要发展,城市也要发展,要通过城市的发展,适应城市机动化进程和汽车技术的合理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和道路文通设施的建设资金给予必要的保证。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近期的发展建设不要为远期的发展制造障碍,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垅效益,要为远期的发展留有余地。

2.3 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并大力宣传交通法规。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通管理经验告诉我们,要管理好城市道路交通,既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法规体系,并严格执行,又要使市民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让人人都参与交通管理,才能把城市交通管理好。首先,成立城市交通对策委员会。研究协调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从供求方面采取措施,科学制定交通法规进行综合治理。其次,严加治理交通污染。集中力量科技攻关,消减汽车尾气。严禁汽车喇叭鸣放的规定要继续执行,公路两旁适当建立隔音墙或防音带。要求机动车辆缴纳环保费,加大绿化密度和力度,使道路两旁的树、草、花蔚然成观。再次,尽力制止和避免对城市交通规划管理的人为干扰,维护管理法规的严肃性。

3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问题的核心是要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城市交通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施装备现代化,即城市交通设施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既要发挥现有的实用技术,又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新技术,谋取综合效益。二是交通战略现代化,即政策措施要不断完善,既要合理调整交通供需与交通方式的协调配合,又要提高城市路网在整个城市活动的运输效率。先进的设施是硬件前提。正确的战略是软件保证,两者相辅相成。

总体目标应该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建设大城市现代他的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所谓综合交通体系,主要包括:①道路。具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网络系统,其面积率一般达20%左右,设有快、慢分道,专用的快速汽车干道、商业区内步行道、公交优先行车道,以及足够的停车场地。②车辆。具有性能良好的私人车辆,经过专门设计的各种专用车辆,便捷的公共汽、电车和出租车,以及必要的轨道捷运系统,各种车辆形成互补的群体,并具备耗能少,废气少,噪音小的性能,有较高舒适度,有专用的停车站点设施。③管理。有严谨的交通法规、客货运输管理规则、交通设施管理规范。

4 结束语

道路交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方便快捷的交通能推动城市建设快步进入新纪元;而道路拥挤、文通秩序混乱、居民出行所需时间过长、市内泊车场地不足、道路承载能力跟不上机动车增长偷求则严重制约着现代化的程度。因此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管理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下,顺利度过目前机动化起步阶段,才能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10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1980年由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出版的文件《世界自然保护策略: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中第一次出现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指出,环境问题只有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该报告首次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的,到90年代初成为全球范围的共识,中国学者也在这一时期引进和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地引进吸收、创新与本土化、再引进吸收、再创新与本土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自古有之。志文、史文山(2002)提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之辩”就是一场关于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争。孙文学(2001)提出先哲老子主张顺应、尊重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道法自然”思想,对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来说,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营养。高中华、李颖(2003)提出中和思想,作为中国古人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及自身内部各种矛盾关系的高级哲理,与可持续发展有共同的哲学根据,与可持续发展所揭示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不谋而合。王圣云、张瑞芳(2005)分析了《周易》中蕴含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包括《周易》的环境观、以“生生不息变易观”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核、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思想精华。冯华(2002)论述了中国古代社会从采集和狩猎的生产方式向农耕和畜牧转化的先秦时期,人类第一次遇到了人口、资源和生产、消费的矛盾冲突,因此,产生了保护生物资源以便持续利用的思想,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相协调、与生产相适应的思想,以及生财和节用并重的生产和消费思想,虽然还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理论,但它可以说是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思想。王芳(2006)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文化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思想的阐释分析,挖掘出中华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继承性的相关内容,从而在传统文化的角度为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贵的原则和精神。占毅(2004)认为我国古代先哲们提出的朴素系统思想,与现代系统论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持续发展观是基于现代系统论解决环境问题而提出来的,二者的契合点就是系统的整体观、协同观。陈秋南等(2003)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核心所在,是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资源,掌握适度发展的原则,使得人类与整个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存。彭飞(2001)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动力、方式、调控四个方面,分析“天人合一”观巨大的道德指导价值,并从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出发,对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马志生(2000)分析和批判继承中国古代天人价值观,对于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叶文虎等(1999)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论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必要的伦理学基础,并在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的价值、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理论观点,这对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研究

刘培哲(1994)定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能动地调控“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国家计委、国家科委1994年关于进一步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意见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路子愚(1995)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伴随着人类需求的增加,人类资源利用持续圈要不断扩大,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类持续圈总能维持在比资源利用持续圈小的程度。同时,在当今需求圈增长的过程中,要为未来的持续圈的增长留出余地。比如保护生物物种,以便使未来持续圈能够扩大。”叶文虎和栾胜基(1996)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贾华强(1996)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人类社会的运行中,无论现今还是未来,都能够保持社会进步、体制优化、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这种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王军(1997)在博士论文中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手段,社会持续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刘思华(1997)从经济学角度作了分析,指出可持续发展经济必须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郑易生和钱薏红(1998)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关注长期承载力。尹继佐(1998)指出,可持续发展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求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黄顺基、吕永龙(1999)认为,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系统内部的持续能力和环境的持续能力。系统内部的持续能力,是指建构一个既有利于经济有效增长,又有利于整个社会公平的分享经济增长好处的体制;环境的持续发展,是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能力,要求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时,不仅要从当代人和未来人的需要出发,更要从环境资源的供给能力出发,在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容许的范围内合理利用。滕藤(2001)定义总结如下:“可持续发展是为使全人类能够在地球上永久生存和发展下去,而自觉形成的以人为主体,以生态、环境、资源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全体参与和科技进步为保证,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实现代际之间和同代人之间相公平、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一种发展道路”。冯华(2004)给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可持续发展是为使全人类能够在地球上永久生存和发展下去,而自觉形成的以人为主体,以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为保证,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实现代际之间和同代人之间相公平、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人类发展道路和模式。”

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依据和测度的标准。叶文虎、唐剑武(1995)认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两大部分组成:描述性指标与评估性指标。描述性指标是分别 表示资源、经济、社会与环境四大系统的发展状况的指标;评估性指标是评估资源、经济、社会与环境四大系统相互联系与协调度的指标。“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1997)建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两部分:第一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以基础性指标为主,按照一定的体系汇集了以往各项统计指标中能为之所用的各项指标。第二评价性指标,以相对指标为主,主要是对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姜晓秋、马廷玉(1997)采用3个层次、6个系统、70个左右指标构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陈迎(1997)建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经济、社会、资源三大子系统。目前在国内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科学院的指标体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3)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方向,在世界上独立地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依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技术、管理相协调的基本原理,对有关要素进行了外部关联及内部自治的逻辑分析,并针对中国的发展特点和评判需要,把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

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发展模式。梁言顺(1999)提出了低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他具体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两循环标准和三增长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两循环标准:一是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循环替代,二是实现生态环境的循环净化。可持续发展的三增长模式即经济低代价增长;人口适度零增长;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扩大增长。张孝德、钱书法等(2001)主张建立成本内化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中国建立“成本内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整个经济系统要素前提下,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在人与自然制衡统一生态观的指导之下,以技术和知识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产业结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等为内容,将原工业经济系统运行中形成的外部成本予以“内化”,使生产力在一个更加经济的模式中持续发展。楮大建(2000)、王金南(2002)、解振华(2003)等人主张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复旦大学焦必方(2001)主张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式。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实施中要选择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志文,史文山.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个思想形成的漫长历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6)

2.孙文学.论《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思想对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1)

3.高中华,李颖.中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普遍和谐观[J].伦理学研究,2003(4)

4.王圣云,张瑞芳.《周易》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引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冯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的思想渊源考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6.王芳.试论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6 (5)

7.占毅.从我国古代系统思想看现代可持续发展观[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 (4)

8.陈秋南,何跃,张永兴,任泊帜.浅谈“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观[J].高等建筑教育,2003 (1)

9.彭飞.儒家“天人合一”观:构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源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 (3)

10.马志生.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可续发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1)

11.叶文虎,陈剑澜,邓文碧.中国传统的天人关系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基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3)

12.邓楠.可持续发展:人类关怀未来[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3.贾华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导论[M].知识出版社,1996

14.王军.可持续发展[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15. 郑易生、钱薏红.深度忧患[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11

一、解放思想是党的几代领导人和全国人民历史实践的经验总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思想,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

1、坚持解放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诞生了思想。?

1930年,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本本主义是最危险的,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遵义会议的召开,破除了对苏联模式革命道路的顶礼膜拜。整风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党的七大把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正是解放思想,我们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这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了的反动统治,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坚持解放思想,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

三十年前,当十年内乱结束时,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正是邓小平率领全党冲破“两个凡是”和个人崇拜的思想束缚,我们才打开了解放思想的大门,才有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才有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灿烂辉煌!?

3、解放思想,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冲破了姓“资”姓“社”的禁锢,冲破了对市场和计划的片面理解,引发了一场新的思想大解放,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标志。?

4、坚持解放思想,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肯定了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次思想解放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解放思想,摆脱了单纯追求GDP的片面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历史证明,坚持解放思想,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保证。?

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继续解放思想?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1、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国际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只有继续运用解放思想这个锐利思想武器,才能科学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科学应对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新的行动纲领和新的大政方针,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2、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要求。落实这些新要求,哪一条都少不了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进一步研究回答好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个根本问题;才能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才能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使我们党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把握继续解放思想的着力点?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曾指出:“解放思想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去解放思想,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去了。”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保证。?

2、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在认清基本国情基础上解放思想,才能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3、着力转变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创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推动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三是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建设和谐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复杂局面,无论遇到什么风险和考验,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更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

【参考文献】?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12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森林公园设计规划

1.1可持续发展规划典范转移

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整合新典范是:解构自然环境景观格局所蕴含的可持续信息,整合环境与人类干扰于可持续发展评估与模拟模型,描绘出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典范由“适宜性规划”转移为“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规划新典范既摆脱“环境决定论”的桎梏,也朝向“生态可持续”的概念,转变为人类主动以可持续规划模式与环境共同进行朝向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彻底改变生态规划的“环境限制规划”及“防卫性规划”特质,朝向“生态可持续规划”及“趋势性规划”的方向发展。

1.2可持续发展规划整合策略

由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规划推论出“自然的脉络与韵律”本体论述,自然的本质是“脉络与韵律”,则“自然”应可从其环境脉络与韵律所呈现。进一步而言,若自然环境未经人类的过多干扰、破坏,可持续稳定运行、蓄养滋生,可视为可持续的表达。因此,本研究认为“自然,存在着可持续的纹理”,人类可以从自然环境纹理中,解析出其可持续发展的若干信息。其次,由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规划推论出“动态平衡下的多元环境纹理”认识论述,可持续发展规划必须具体了解可持续的本质是“脉络”与“韵律”,而以“复杂的景观结构系统”与“动态的景观结构平衡”呈现。

二、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2.1疗养度假区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恢复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由此可在林区设置“回归大自然”、“绿色觉醒”、“森林旅游”、“森林浴”等新兴旅游项目。为了满足人们需求,在森林公园中开辟疗养地,疗养地应选在森林小气候非常明显,方便疗养人员疗养及参加娱乐活动的地方。同时疗养地的植物景观设计要能让人感受到林冠翻波,涛声盈耳,绿海接天,无际无涯,蝉噪鸟鸣,生机勃勃,尽显生命的活力。疗养地选森林覆盖率 40%~70%,林分宜为针阔混交的中龄林以上的稳定林分。森林组成树种以松、桧、柏为佳,并多增植一些具有杀菌功能的树种。另外,疗养地最好选择在有水体与开阔的草坪地,以及一定数量的稀疏林分[1]。

2.2旅游服务区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旅游服务区虽然不是游览区,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森林公园的门面,游客进园后,首先进入的是该区,服务区的景致将影响游人的游兴。服务区内建筑物比较多,如宾馆、办公楼、商店、饭店等。在建筑物旁协调配置植物景观,如在高大的建筑物前用几十棵紧密丛植的柏树来修饰,一些粗糙质地的建筑墙面用粗壮的紫藤等植物来美化,对于质地较细腻的磁砖墙面,选择纤细的攀援植物来美化。服务区中的建筑物一般为白色,在其前面配置浓绿的大叶植物,使整体气氛雅静,夏日里更感凉意。建筑物的线条比较硬直,配置较柔和、活泼的植物。

2.3园路两旁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园路的曲线一般都很自然流畅,两旁的植物配置及小品也宜自然多变,不拘一格,游人漫步其中,体会步移景异的效果。主路是连接各活动区的主要道路,游人量大,设计成环路,宽 3~5m。平坦笔直的主路两旁常用规则式配置,植以观花乔木为主,并以花灌木作下木,以丰富园内色彩。如果主路前方有漂亮的建筑作对景时,两旁植物可密植,使道路成为一条甬道,以突出建筑主景。入口处也常为规则式配置,可以强调气氛。公园入口植两排高耸的杉树,给人以进入森林的气氛[2]。次路是园中各区内的主要道路,宽 2~3m,小路则供游人在宁静的景区中漫步,宽 1~1.5m。次路和小路两旁的种植可更灵活多样,主要以天然植物景观为主。园中小路旁拱形枝条的大灌木或小乔木,形成拱道,游人穿行其下,富有野趣;复层混交群落,则感到非常幽深;要创造曲折、幽静、深邃的园路环境。

三、森林公园消防给水工程规划设计

消防给水工程是森林公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从防灾减灾的角度看,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相比,面积更大,森林覆盖面更广,火灾隐患也随之变大。因此,森林公园的消防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截至目前,我国森林公园消防给水设计的理论尚处在形成期,缺乏系统的总结。在森林公园消防设计中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采取合理的防火措施,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在具体工程设计时应继承前人有关城市消防给水设计的经验和理论,发展新时代、新条件下的森林公园消防给水设计理论,并将它运用到实践中。

3.1一般原则

水源取水方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人员活动较多,重要森林资源地块等优先考虑规划消防给水系统。消防管道和室外消火栓也是布置在道路两边和防火带上,因为森林火灾灭火的主力机械和人员都是以道路和防火带为活动增援的主要通道。

3.2高位消防水池供水方式

消防给水水源经水源取水口过滤后,输送到高位消防水池,再经园区消防给水网管输送到整个森林公园的各个室外消火栓和建筑单体。森林公园的消防给水系统可以由多个这样的系统共同组成[4]。

3.3水泵加压高位消防水池供水方式

消防给水水源通过低位消防水池收集,经水泵房水泵加压,输送到山顶的高位消防水池,再通过园区消防给水管网输送到园区各个室外消火栓和建筑单体。

3.4多极水泵加压高位消防水池分区供水方式

消防给水水源通过低位消防水池收集,经水泵房水泵加压,输送到低区的高位消防水池,一部分水通过园区消防给水管网输送到园区各个室外消火栓和建筑单体,另一部分水再经水泵房水泵加压后,输送到高区的高位消防水池,再通过园区消防给水管网输送到园区各个室外消火栓和建筑单体。

四、森林公园防护工程设计

防护工程是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防护工程保护了道路的安全;另一方面防护工程能协调周围环境。

4.1路堤边坡防护

(1)路堤边坡高度 H≤3.0m 时,边坡坡面采用植草皮防护。

(2)当 3.0m<H≤20m 时,其边坡坡面采用宽 50cm、厚 30cm M7.5 的浆砌片石拱形铺砌结合拱内植草皮防护[3]。

(3)长期浸水路堤边坡坡面采用 30cm 厚 7.5 号浆砌片石满铺防护,在常水位以下部分,边坡坡度采用1:1.75~1:2;受内涝渍水浸淹的路基,坡脚 1.0m 高范围采用 30cm厚 7.5 号浆砌片石满铺防护,以上部分按一般路段防护。

4.2路堑边坡防护

(1)土质边坡采用三维土工网植草防护。

(2)岩石边坡根据岩石的风化、破碎及节理裂隙等情况,结合边坡坡率,边坡高度等,设计分别采用三维网喷混植生和锚杆挂铁丝网喷混植生等防护形式。一般原则如下:边坡高度 H≤2.0m 时,边坡坡面采用三维土工网植草防护。当2.0m<H 时,其边坡坡面采用三维网喷混植生防护,当岩层较破碎时,采用钢筋砼框架加锚杆植生防护形式。

五、总结

总之,由于我国森林公园规划刚刚起步不久,还很不成熟,加之森林公园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了自然与人文环境特性、景观结构与变迁机制等众多的学科。因此,在实际的森林公园规划工作中要不断的探索,提高工作的水平。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制定了科学的规划设计,实现“自然、休闲娱乐、健康的大森林”的规划目标,力求达到中国传统森林公园意境、现代景观建造技术、环境生态科学技术完美结合,让森林为人类留下一份绿色的遗产。

【参考文献】

[1]闫奇峰,廉祎。 我国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 建筑设计管理,2013,(1)。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篇13

一、解放思想是党的几代领导人和全国人民历史实践的经验总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

1、坚持解放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

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本本主义是最危险的,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遵义会议的召开,破除了对苏联模式革命道路的顶礼膜拜。整风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正是解放思想,我们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这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坚持解放思想,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

三十年前,当十年内乱结束时,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正是邓小平率领全党冲破“两个凡是”和个人崇拜的思想束缚,我们才打开了解放思想的大门,才有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才有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灿烂辉煌!

3、解放思想,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冲破了姓“资”姓“社”的禁锢,冲破了对市场和计划的片面理解,引发了一场新的思想大解放,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标志。

4、坚持解放思想,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肯定了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次思想解放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解放思想,摆脱了单纯追求GDP的片面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历史证明,坚持解放思想,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保证。

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继续解放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1、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国际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只有继续运用解放思想这个锐利思想武器,才能科学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科学应对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新的行动纲领和新的大政方针,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2、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要求。落实这些新要求,哪一条都少不了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进一步研究回答好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个根本问题;才能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才能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使我们党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把握继续解放思想的着力点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曾指出:“解放思想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去解放思想,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去了。”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保证。

2、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在认清基本国情基础上解放思想,才能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3、着力转变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创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推动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三是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建设和谐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复杂局面,无论遇到什么风险和考验,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更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