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实用13篇

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
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篇1

职业生涯是指人的生活中与职业有关的所有行为、活动以及经历,也是人在工作中职业和职位变迁,工作理想实现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选择过程中,个人对主观因素、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职业生涯的规划,要求学生以自身的兴趣爱好为依据,准确定位自己的长处,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好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学生明确自身优缺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但在我国,职业规划的实践还处在起步阶段,还需要我们进行不懈的探索和优化。

一、进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1.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院校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当前,我们的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学生走出校园就面临着“失业”。这样的事实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在传统的学生就业指导中,主要采取的是技巧和政策指导,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帮助不是很大。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设计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2.为了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功能我们一定要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的过程。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必要的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把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学校针对职业规划进行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职业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

3.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有助于实现就业指导的系统化和全程化

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仅仅是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可有些学校却将其等同于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充分重视对高职院校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工作的领域充分发挥个人所长,实现个人价值。然而,当前的形势下,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上理解的都不够充分,因此需要教师积极探索,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要有阶段性进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

由于我国教育形式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当代高职院校在校生普遍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从学生入学开始不断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首先,一年级的时候,要帮助学生进行清醒的自我认识,丰富学生对市场、对世界的认识,并适当向学生讲解一些岗位知识和面试的技巧。升入二年级后,学生的专业知识已经有所丰富,这个时候,我们要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识程度,培养他们在择业中的灵活性,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责任感,同时要使他们渐渐学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进行平衡。当学生进入三年级,就到了高职院校学习生活最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要使学生正视就业形势,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使学生学会在短时间内展现自身的优点,最终在面试中获得理想的岗位。

2.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就业和创业意识的教育

从当前的一次就业率来看,许多知名度较高、教学水平领先的学校一次就业率也保持着较高的水平,毕业生能够得到相对理想的工作。可见毕业生就业情况除了与就业形势有关,与学生自身的素质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把就业方面的相关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创业的技巧,培养学生创业的能力,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3.展开职业生涯规划的咨询工作

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生涯课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后咨询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有一部分,是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延伸。作为高职院校,应当聘请专业的学生职业发展顾问,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形成独立人格,明确人生价值,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4.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高职院校展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寻前进的方向,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学生才是职业生涯规划未来的执行者,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突出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体地位。学校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让他们积极自主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使学生明白,他们所写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不是一份硬性的作业,而是他们对于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展望。我们应当拨正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的心态,进行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总结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工作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竞争意识。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小组合作的内容,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团队工作中见证同伴的成长,以己度人,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及时进行自我调整。这样的课程设计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生存方式。

结论: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工作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够获得好的成效。因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吸取国内外教师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设计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上是笔者在进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过程中得到的领悟,希望对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有所帮助,希望广大高职院校再接再厉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宏楼. 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01期

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篇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指出: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如何切实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以笔者访问香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经历,通过香港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提出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是政府、学校和企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政府是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主导者,学校是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主体者,企业是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主动参与者。

一、香港高校就业指导概述

香港地区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社会,整个地区的运行主要按照市场规律自发调节,与之相适应的是香港高等教育也是通过市场进行调控的。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力求与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严格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控制大学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并要求香港高校所开专业紧密服从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因此香港高校的毕业生工作就形成了市场调控就业的模式,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疏导机制,实现双向选择,毕业生自主选择个人的职业,用人单位自主录用毕业生,达到人才分类的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保证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使得香港高校特别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把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以及初次就业平均薪酬等作为学校声誉的核心指标,并把其提升到涉及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所以香港高校在成立之初就普遍建立就业指导机构,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和就业。

香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自20世纪60年代从欧美国家引进以来,经历了家长式、服务式和发展式的演变路径,通过不断的本土化改造,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香港模式,成为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和特色。香港高校就业指导在初期主要受到英国的影响,采用了家长式的就业指导方式,主要通过训导,把学生训练成规范化、贵族化的人才。后来受到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逐渐从家长式转变为服务式的指导模式,注重学生的需要、感受和意见,关心学生的生活,重视学生福利和弱势家庭学生的救助。香港回归以后,尤其是近十年来,香港高校加快了就业指导的本土化改造,形成了发展式的就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的重点从过去的注重就业安置和资讯提供,转变为注重加强培训和辅助发展;指导基础从依赖常识、直觉和经验,上升到注重理论、研究和调查相结合的专业化服务;指导氛围从择业指导拓展为将事业、心理、学术三者合为一体的指导和全人发展;指导对象由侧重应届毕业生转变为向所有年级在内的全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从行政服务单位转型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指导理念从单一内容和方法向以学生为本的多元化服务发展。

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和本土化改造,各高校间虽然在具体内容上有所侧重,但基本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就业指导香港模式。其基本内容包括:在机构设置上基本坚持专门化设置,如香港大学建立的就业指导中心、香港浸会大学设立的事业策划中心。在指导理念上提出全人发展理念,主张人本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规范意识等先进意识,如香港城市大学全人发展包括德性、智能、体能、社群、美育、事业和情绪,香港浸会大学全人教育包括专业知识、文化认知、体能发展、社会意识、理性思维和个人修养。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上基本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香港高校普遍建立了具有相应学历、层次与岗位职责分明的专职队伍,如香港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拥有专职工作人员20人,且大多具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持有就业指导岗位证书,拥有长期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就业指导内容上基本建立全程化、全景化、立体式的就业指导体系,如香港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要的服务有刊登职位、校园招聘、选拔试训练、个别就业策划咨询、个别院系专业预备课程、实习安排、应届毕业生就业协助、毕业生就业调查、联系及协调雇主与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事业策划中心提供演讲技巧训练、事业辅导及就业指导、专业导师计划、学生展才履历、事业策划及教育、求职技巧训练、事业导航计划、浸大人才网、本地体验计划、环球体验计划、大都会体验计划等服务等。

二、香港特区政府: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主导者

香港作为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数量保持着较高的规模,近年来香港大学生就业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就业率却一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的月薪也一直保持在万元以上。如2011年4月香港大学公布的2010年香港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香港大学连续5年实现全面就业,就业率达到99.7%,平均月薪达到1 7336港币,比2009年增加4.3%,毕业生工作满意度达76.6%,毕业生6个月内换岗的比例从2009年的16.5%降至14.5%。香港大学生的高就业率除了适应市场进行专业设置以外,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在于香港特区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香港特区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坚持一般指导和个相结合的精细化指导。

香港特区政府在大学生就业的一般指导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香港特区政府通过严格立法和执法,保障大学生的就业。如制定禁止年龄、性别及家庭岗位歧视法例,保障大学生不会因歧视而不能就业;收紧法例,打击非法劳工,规定用人单位雇佣非法劳工者要承担刑事责任;减少输入外地劳工数量,避免本地工人就业情况进一步恶化等。除了严格立法和执法,香港特区政府还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来引导社会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比如香港社会福利政策中有一项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社会保障计划,该计划对于15岁至59岁有工作能力的申请者资格收紧,包括减低申请者的资产上限,要求他们积极找寻工作,将家庭的综合援助金额削减及取消多项特别津贴和补助金。这些政策间接促使大学毕业生积极就业,而不依赖于特区政府的综合援助。此外,为了更好的支持大学生就业,香港特区政府还专门设置机构具体负责大学生就业工作。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处就业科专门没置了教育就业辅导组、统筹招聘组、择业辅导组等机构,免费协助大学生求职就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开展实质性的指导。

香港特区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导作用最明显的就是香港特区政府利用其纳入常规政府预算的针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展翅・青见计划”来促进大学生就业。香港劳工处联合企业雇主、培训机

构为15岁至24岁的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就业培训及不同行业的见习就业机会,通过多元化的训练和求职平台,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和职业志向,丰富工作技能及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展翅・青见计划”的内容包括个案管理服务、职前培训、在职培训以及度身订造培训及就业项目四个方面。个案管理服务指培训机构的专业社会工作人员担任学员的个案经理,以同行者的角色,提供为期12个月的“基本个案管理服务”,包括个人化的择业导向和求职装备、课程、工作实习及在职支援等。职前培训包括核心课程――求职人际的培训,学员通过48小时的求职及人际技巧训练,让学员对生涯规划、人际技巧和求职方法等有基本认识和掌握,另外学员可修读最多4个团队协作、电脑应用和职业技能等方面选修课程。在职培训是学员以雇员身份接受6至12个月的有薪在职培训,雇主安排具有相关经验的员工担任学员的在职培训导师,为学员提供适当的指导。在职培训期间,“展翅・青见计划”会向雇主发放每名学员每月2 000元港币的培训津贴,培训完成后,表现良好的学员有机会获得雇主的继续聘用。另外在职培训期间,学员可根据需要报读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学员可向“展翅・青见计划”申请最多4 000元港币的辅助课程及考试费用。“展翅・青见计划”开办不同行业的度身订造培训及就业项目,配合雇主的需要设计职前培训课程,让学员在接受相关职前培训后,随即在“展翅・青见计划”下开始为期6到12个月的在职培训,获得持续的培训和就业机会。

香港特区政府主导作用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创设临时职位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种措施包括:加速小型保养工程的开工,使大学生有机会从事短期的翻新公共设施工作;将原定的工务计划提前推行,使职位提早出现;扩展及加快地区性的小型环境改造工程;推行社区建设计划有关工作,例如私人楼宇管理,推行新移民住屋状况调查等;出租场地,举办跳蚤市场,为主动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自由买卖的场所。

三、学校: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主体者

香港高校把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作为其办学水平的核心衡量点,除了适应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之外,特别重视的就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看成是架构大学和社会的桥梁,是树立大学形象的重要载体。如香港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把职业及就业服务承担的使命设定为建立香港大学的形象,“成为培育对社会有责任心及有就业目标与计划的年轻领袖之摇篮”。因此香港高校构成了香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体。这种主体体现就是香港高校的就业指导普遍建立了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包括专门化的机构设置、全过程的就业指导、立体化的就业资源库、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1 专门化的机构设置。香港高校为了更加有效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普遍成立就业辅导委员会,设立就业指导中心或者事业发展中心等高度专门化的机构。一般由学校首席副校长牵头,联合教务委员会和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实行共同领导,形成强有力的保障机构。就业辅导委员会由政府部门、企业、校友和学校主要领导组成,为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方针制定、定位及策划提供意见。就业指导中心机构设置完整、人员充足、职责明确。如香港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由职业就业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就业总监、行政助理等机构组成,共有专职人员20人,另外还有荣誉就业顾问14人。就业总监下设3个行政助理,行政助理I负责就业论坛、推广策划、就业调查和课程意见等,行政助理Ⅱ负责专业先修课程、面试训练等,行政助理Ⅲ负责招聘讲座、空缺处理以及举荐服务等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荣誉就业顾问,他们均具有资深行业背景,为毕业生提供专门化的个别就业政策咨询,荣誉顾问解答专业范围内的问题、批改学生的求职信、提供模拟面试以及提供择业建议等个性化的服务。

2 全过程的就业指导。香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特别重视学生的发展,主张全人教育,因此香港高校就业指导贯穿了整个大学阶段,建立起了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实习实践、求职技能培训、校园招聘活动以及就业跟踪调查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体系。香港高校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入校就要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且会根据年级专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重点。如香港浸会大学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职业生涯计划,一年级重点是职业探索,二年级重点是获得求职技巧,三年级重点是工作申请。香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一个特色亮点,相比较于内地就业指导课,香港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几乎承担了学生通用技能的训练。如香港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时间管理、增强自尊、压力管理、学习技能等学生工作坊,香港浸会大学开设社会服务、艺术欣赏、领袖训练等一系列非正规课程。另外香港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还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设“专业预备课程”或“专业先修课程”帮助学生在入校时就确定明确的专业意识。如香港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为其所在的会计系、科学院、文学院等二级学院开设专业预备课程,通过针对性的行业出路介绍、就业策划、与学生有直接关系的企业讲座、求职及面试技巧训练、社交礼仪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香港高校还通过丰富的、多层次的、多方向的实习实践活动,把学生和未来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对职业进行深入的思考,自觉按照职业发展的要求规范自己的专业学习。香港各个高校普遍开展的活动有:事业导师计划,通过邀请各行各业的资深专业人士和校友,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拓展学生的视野;海外研修计划,学生通过海外就读及暑期就业经验训练学生的外语能力、独立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大都会体验计划,通过在世界各个大都市见习实践,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香港高校也特别重视求职技能的培训,包括简历撰写指导、面试技能训练、模拟招聘会等。如香港浸会大学求职技巧训练包括了解自己、专业性简历和申请信的制作、面试技巧、从业人员写作训练和行政能力训练等内容;香港中文大学为学生提供模拟面试工作坊、往届学生面试视频、面试技能指导等内容。香港高校认为校园招聘活动是沟通企业和学校最直接的桥梁,因此特别注重校园招聘活动的组织,并形成专业化的工作体系。如香港大学的校园招聘活动会制定完整的分类进行的招聘计划,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招聘活动会安排在第一学期的9月至11月和第二学期的1月中旬至4月进行,校园招聘活动由专门部门组织,其内容有招聘讲座、各行业概览及工作坊、CEO企业总裁讲座、企业伙伴计划、毕业生分享以及择业建议等。香港高校在完成学生就业工作之后,还会及时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适时提供协助。学校通过电子邮件、电话询问和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就业比率、薪酬水平、学生走向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就业

报告,向社会公布其就业情况,接受社会的评价。

3 立体化的就业资源库。就业资源库建设是高校就业指导的核心组成部分,香港高校建成了就业信息网络化、就业资源共享化、就业资料集成化的立体化就业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有效的、及时的就业信息,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香港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化及资源共享化是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一大特色。香港8所公立大学与香港特区政府合作共同建立“大专院校联网”(JIJIS),实现就业信息的网络化和资源共享化,每所高校的学生都可以共享其他7所高校所获得的职位信息,大大提高信息利用的有效性。除了信息共享之外,JIJIS还可以进行就业数据统计,统计历年企业招聘的数量组成、行业需求人数比例等信息,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香港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增强就业的针对性。香港高校除了使用JIJIS系统之外,每个大学都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建立个性化的就业信息网。比如香港大学的“职位空缺搜索网页”,专门为香港大学的学生及毕业生使用。其他还有香港浸会大学的“浸大人才网”,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大精英招聘网”,香港科技大学的“Job Asian”等网站。就业资料的集成化是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另一特色。香港高校普遍重视就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专业的就业资料库,提供职业信息、教育信息以及就业信息资料。如香港中文大学在图书馆专门建立了“就业资源特藏室”,香港科技大学就业辅导中心建立“就业资料室”,通过收集社会各类职业描述资料、知名企业介绍、职业介绍、升学信息介绍等信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认知资料,使学生对就业目标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4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香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基本实现专业化、职位化、专家化,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应学历、层次较高、岗位职责分明的专兼职队伍。香港高校的就业指导专职工作人员多数由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以上的心理学专业或者社会学专业的教师组成,具备相关领域特别是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基本上都持证上岗,长期从事特定领域的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较强,持续时间较长,比较稳定。香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兼职人员则由来自保险、银行、公共事业、大学、工商业、劳工署、慈善等机构,具有资深专业背景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总监组成,他们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

四、企业: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主动参与者

香港地区是世界知名的自由贸易港,全世界五百强企业大多在香港设有办事机构,香港本土企业发展也较为迅猛,与之相对应的是香港各大企业的雇员绝大多数都来自香港各个高校。据香港大学就业指导中心201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2010年香港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港就业的比例达到79.2%;非香港本地本科毕业生留港就业的达到84.6%。究其原因就在于香港的企业都主动参与香港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方式吸引优秀人才,这种主动参与的模式包括企业伙伴计划、事业导师计划和职业空缺配对。

1 企业伙伴计划。香港企业重视企业形象宣传,把提升企业形象作为吸引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手段,因此香港企业都会积极主动地联系香港高校,通过宣讲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宣传企业文化,寻找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如香港大学推行的企业伙伴计划就得到各大企业的广泛参与。以香港大学2009/201 O学年的企业伙伴计划为例,参与这个计划的企业均为知名的大企业,如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澳洲会计师公会、阿迪达斯、施耐德电气、智梦教育集团等,他们通过技能工作坊和行业研讨会等方式,向大学生介绍行业发展概况、企业情况、职业选择,以及面试技巧、经验分享等,提升企业形象,招聘所需的大学毕业生。

2 事业导师计划。事业导师计划是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经验,也是学生微观就业指导个性化的重要体现。香港高校通过近似“学徒制”的方式建立双向参与的契约关系,通过相互尊重、支持、信任和经验分享,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香港浸会大学“事业导师计划”通过一帮一互助关系,构建良师益友型的氛围,在有经验的校友和教授的帮助下,与学生建立一种共享互动的关系,拓宽学生的工作视野,培养学生在与社会杰出人士沟通时的自信能力,帮助学生确立事业发展目标。再如香港科技大学的“卓贤行”,通过师友计划,由有经验的校外行业资深人士担任导师带领学生,通过一年的相处和沟通,协助学生了解行业,建立信心,发掘潜力和拓展能力。

3 职业空缺配对。香港高校除了“大专院校联网”(JIJIS)之外,基本建立了个性化的校内就业网,而这种就业网最大的优点就是职业空缺配对。学生在校园就业网上登记个人履历,建立个人页面,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搜寻合适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搜寻合适的学生。另外用人单位也可以在就业网上登记岗位空缺,学生也可以自行搜寻合适的岗位,实现双向互动。如香港浸会大学“浸会人才网”提供给学生和用人单位完整的网络平台,建立全职、兼职、临时工和暑期工广告页面以及岗位信息,通过在线简历和工作申请表填写等方式,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可以在线链接到每个申请人的主页,在线进行工作申请和匹配。

参考文献:

[1]香港大学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2010年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EB/OL],http://hku.hk8/press/c_news_detail_6437,html,2011-4-11

[2]佳世勋,黄黎若莲,上海与香港社会政策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礼,2002

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篇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阶段通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了解,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局面中,又存在着不同学科类别、专业和高校档次的明显区别。其突出表现就是文科大学生,尤其是普通高校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失业率要不同程度地高于包括理工科等在内的非文科生。但是,文科大学生对于管理社会、传承文化价值、塑造时代精神方面起着不可否认的作用。

一、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中,文科学生有着与理科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技术能力。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对文科学生有所区别。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讨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对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帮助文科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定职业发展目标

很多文科大学生对自己并不了解,尤其是不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对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和实施,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其进行优势和劣的势对比分析,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特质,树立适合自身情况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理想。

职业生涯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时间比例,只有认真规划自己的学习,制定合理的行动计划,为理想的职业做各种准备,客观的评估自己的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才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因此,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可以使文科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可以避免职业选择的单一性、盲目性。

(二)帮助文科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提高就业心理素质

目前,受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文科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忽视专业能力水平和专业需求、忽视单位发展潜力和个体发展前景的误区,常常在临近就业时无所适从,造成内心惶恐,紧张不安,以至使个人事业和身心都受到严重影响。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能够使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从而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身心特点确立科学的就业观、创业观;使自己更加注重知识的更新和自身的完善,以适应职业的变换、技术的发展。

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获得外部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职业、组织、社会等多方面。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可以增强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尽早设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并向着目标方向努力,在内在潜能上不断探索和发展,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就业心态从容就业。

(三)帮助高校提高对文科学生的就业指导,提升就业率

2009年高校应届毕业人数达610万,其中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变得十分严峻,国务院总理曾向外界坦言自己十分担心大学生就业。实际上,9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让学生在市场上转变就业观念,从而带动文科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同时,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也为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前职业技能的训练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职业生涯设计是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和被规划者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行之有效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人依据理想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和训练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

当前高校文科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现状并不太理想,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缺乏相关知识

当前,面对文科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学生表现出缺少就业前的思考和心理准备,他们对职业生活显示出较强的偏好,却没有理性的思考与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是教会文科学生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措施。高校文科大学生由于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实践经验不足,对社会和相关职业了解的少,对职业信息的获取也是间接的,对职业没有深刻理解,导致职业意识淡薄,没有针对个人具体情况制定职业规划,缺乏对职业生涯的设计。

(二)自我定位不准确,缺乏自我认知

职业生涯设计是帮助个人达成其每一阶段生涯发展任务,并为下一个阶段发展作好预先的规划和准备。大多数学生对专业设置、自身的兴趣、社会未来的变迁并不能完全了解,尤其是不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未来职业发展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对于文科学生来讲,由于专业局限性,缺乏职业选择的长远眼光,对自己的兴趣、能力认识不清,成为普遍现象。

(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法单一,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近年来,一些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性,但整体情况仍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没有对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相关问题的指导,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指导主要由学校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学校并没有建立专业的职业指导委员会组织。另一方面,教师观念、知识和能力等因素也直接制约着职业生涯设计的实施进程。从事职业指导人员主要是非人力资源、教育学和职业心理学等相关专业毕业后就直接从事职业指导或辅导员工作的教师,他们虽然拥有一定的就业工作经验,但缺乏就业实战经验和职业生涯理论知识,如不会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运用职业测验与职业咨询等手段来指导学生生涯设计;不会运用学科优势来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不会把专业知识与企业行业和工作世界联系起来。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以及指导方法的单一,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

三、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渗透

虽然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还没有真正普及开来。高校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力军,应着力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培训。可采取派遣教师到相关机构接受专业培训、组织参观学习、开展课题或专题研究等途径;还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确定必要的学分,分阶段、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方面的指导。

总之,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职业规划教师能够推动和谐的就业循环,对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渗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资源的优化整合

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应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充分整合优化资源,采取开放、合作的态度,充分开发社会资源,探索新路子。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就业为依托,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人才市场的合作。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入合作,促进企业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

现在市场上出现专门从事职业生涯服务的商业机构,在职业测评产品研发、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训练、师资培训上较有心得,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与第三方职业生涯服务机构的合作。

此外,校友是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很重要的资源,特别是成功人士,他们的经验对大学生很有说服力。因此,学校还要加强与校友的沟通,开展丰富多彩的座谈会、经验交流会。

(三)加大社会实践与职业训练的力度

高校要指导文科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特点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等职业训练形式,使学生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以便更好地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要通过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使学生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邀请成功的校友、校外知名人士等来校与大学生座谈,交流职业生涯规划的经验,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意向测评、职业兴趣分析测评等。

高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和其它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广泛收集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组织供需见面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辅导和求职就业行为训练。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篇4

研究前,笔者用时两个月,对本人所任教的1002,1005和1006班学生的职业选择、收入估价、择业理由、就业前景展望以及职业生涯教育期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1.调查结果统计

(1)职业选择。

(2)对自身收入的估价。

(3)择业的影响因素――选择工作的理由。

(4)对就业前景的展望。

(5)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了解。

中职学生更多的是考虑将来考什么学校,当问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了解时,有48%的学生表示对职业生涯教育有所了解,但具体怎么做很盲目;80%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将来的职业只考虑其是否热门或是否容易就业,而不懂自己是否需要及如何通过职业生涯的设计进行应对,但有71%以上的学生渴望体验职业生涯教育,希望在校期间能得到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

2.调查结果分析和问题反思

通过以上调查统计,结合个别的谈话交流,我们应当意识到当前学校的职业生涯课程教育和学生的现状之间存在这样的问题:

(1)职业选择兴趣低,高薪要求强,就业竞争力弱。

“职业选择”调查的后两项(家人想办法安排工作;只要有钱赚,干什么无所谓)比例达到了35.86%。对工作的平均起薪要求却集中在1200~1800元/月中,占总人数的40.68%;1800元/月以上起薪要求的更高达48.26%。从“就业前景的展望”调查方面分析,认为有困难较茫然的达到52.43%。这说明这些中职生没有树立正确、新型的择业观,“眼高手低”现象突出,并且一味地追求个人的实惠而忽略了自己专业的特点,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指导,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在目标上也带有许多理想的色彩,希望自己从事的职业比较轻松、稳定、地位高、赚钱多等,而没有意识到“市场需求与自身现状的矛盾”带来冲击和危机。

(2)择业心理取向正确,但依赖心理重,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

在“择业的影响因素方面(多选)――选择工作的理由”调查中,希望工作稳定的,有98.62%,在所有选项中居主导地位;能为个人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条件及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人数也分别有54.48%和71.72%;说明这些中职生的择业心理取向还是正确的,只是缺乏就业的良性指导。学生对职业和创业在新时期的特点以及职场的特点了解不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较大偏差,对“职业生涯设计”课程的开设认识不足,导致课程开设的目标难以达成,所以在“择业的影响因素方面(多选)――寻找工作的方式或理由”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择业时依赖心理特别重,受父母、家庭影响较大,学校、老师及相关的社会媒体还未在就业中起到主导作用。

(3)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师教法重理论轻实践。

从第一年的调查中还发现:一方面,在学生所学课程的设置方面,学校的重心并没有从根本上回归就业本位、能力本位上,课程设置大多局限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下,突出专业性、知识性,强调理论水平的提升,但对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个人素质的培养不够,而这恰恰是职业生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要素部分,另外,把职业生涯规划做成了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或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所以有5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结构对将来择业、创业上没有多大益处或没有从这方面考虑。

另一方面,第二年的调查中,在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教学上,有53%的学生对高一《职业生涯设计》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使得一些同学把就业创业的成功因素归于“机遇、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外部因素,导致学生忽视主观努力的重要价值,从而在学习与生活中也易出现被动或侥幸现象。但在“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了解”调查中分析,74%以上的学生渴望体验职业生涯教育,显然中职学生想设计自己的未来,但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3.说明

以上基本为第一批样本的调查分析,第二年2012年所做调查中除第二份调查表中的月薪有所提高外,其他一样;而调查结果分析也大体相同:其中,职业选择”调查的后两项(家人想办法安排工作;只要有钱赚,干什么无所谓)比例达到了41.46%。对工作的平均起薪要求却也集中在2000~3000元/月中,占总人数的35.86%;3000元/月以上起薪要求的也达到了47.86 %。从“就业前景的展望”调查方面分析,认为有困难较茫然的达到55.86%。

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方式的实践探索

1.理论学习,钻研探讨

笔者学习了课题研究、就业与创业指导、生涯教育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并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如:尤德毅的《职业生涯》、尚志平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陆建中的《职业生涯教育》、竺辉的《中等职校职业生涯教育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等,特别是2012年9月开始使用的吉文林主编的新教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对研究推进起到了理论整合的作用。

2.研究明确标本框架,探索形成实施方式

(1)以可操作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标的,达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本质目的。

职业生涯一般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大周期应该从一个人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到他以后不参加工作为止的整个过程。由于中职教育要回归就业本位,并考虑到作为学生的生涯规划的可操作性;所以本文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起点定为来到职业学校的第一天,终点定为达成设计理想的那一天。

要探索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有效实施方式,首先要了解这一实施方式的表层目标和深层目的。显然,表层目标是教会学生设计出适合自已的“职业生涯规划”,完成课程教学;而深层目的则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和就业观,促使学生自主提高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期间能够自发地从各方面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素质;即以可操作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目标指向,最终达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本质目的。

(2)具体实施中形成了:“作业分项推进,考试促使完善,大赛优化升华”的教育教学方式。

①“作业分项推进”――分项目以作业方式推进设计。

根据前期调查分析结论和学情实际,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中,应因教学大纲要求,依据课本理论知识,结合相关科学测量表,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分解开来,逐项推进,由认识自我-确立目标-措施制定;最后再合而为一,设计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例如,认识自我这一单元,就分解为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四个项目四次作业。这样,既降低了设计难度,又满足了教学进程,更重要地是符合中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认知顺序,教会了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方法流程。

②“考试促使完善”――通过考试方式促使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以更加完善的状态呈现出来。

具体实施中是以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内容之一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在1-2周内完成。考试内容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作业”呈现;在结合本年度相关优秀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范例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促使学生设计出符合其本人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③“大赛优化升华”――选择优秀的小样本学生们的规划设计,分级推荐其中较优秀者参加校级、市级及省级“文明风采”竞赛规划设计类比赛。

到了二年级参赛时,经过时间的流逝,通过老师一次次耐心地面谈,教会学生反省一年级所设计的方案,在小样本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优化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调整分解目标的达成时间和相关措施:一次次完善自我认知,深入剖析环境,修正目标,商讨调整措施策略;不定期的进行交流探讨,学生能够不断优化设计,不断调整完善,使自已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更符合自身实际,更有可操作性,更加富有特色和个性;在大赛中得以升华。

(3)跟进课程结构改革,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调整。

为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常规化,学校应确保就业指导课程分阶段不间断地开设,并为每一位学生(远期目标)量身定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根据“作业分项推进,考试促使完善,大赛优化升华”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认真教学,。在职业生涯设计时,教师要根据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的知识科学地进行重组,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知识的整体效能。

现阶段应在高一开设“体验生涯”、“心理辅导” 课程和专业基础课,高二开设“创业指南”和专业主干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高三开设“中职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教程”课程、短期的“求职途径和面试技巧、方法”培训课程及“仿真模拟实习”技能实践课程等。

此外,笔者建议教务处、就业指导处和团委合作开设各类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方面要在原有的各种活动中,融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任务和要求,如班会、团队活动、学科兴趣小组、各类竞赛、勤工俭学、校外志愿者活动等;另一方面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题活动,即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如参观、请事业有成的毕业生来校作报告、演讲等。

研究的初步成效

经过两年来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本项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职业生涯规划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生涯有规划,前进有目标,本项研究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实现了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个性特长也得到充分发展。对比显示:样本班学生的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主动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1)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认清了自我。

在实施上述模式的过程中,许多学生的心态较之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逐步理解了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教育,是强化创业的教育,是贯穿终身的教育,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专业特点,端正了学习态度。在实施上述模式的过程中,这三个班的中职生(特别是小样本的几个学生)学会了解自己的个性,了解了职业对个性的要求,不断地调适自己,使个性适应所学专业和理想目标的需要,为达成职业目标作好了前期准备。

(2)班级常规评比胜过其他专业班级。

在第一年的样本中,经过一年的实践,1005,1006班整体素质提高快,班风好。在2011-2012年度第二学期校常规评比中,1006班周周排名前三名。上学期我校进行的江苏省《职业道德与法律》“示范课、研究课”展评现场会中,三个班的班级风貌都受到参会来宾的好评。而在第二年的样本中,1204班更是荣获2013年市级先进班集体,学生荣获校“雨花之星”;1203班班风也有很大改进,课任教师和班主任均反映较好。

(3)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和学历水平的提高。

在第一年中,1002班许洋洋、史其隆,1006班许骏等同学参加了第二专业技能工种的培训与考证;这三个班的近二十名同学参加了我校与南信大合办的成人大专学历的学习;第二年中,1203、1204班多名同学报名参加了2014年2014年南京市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学生选手的选拔;近15名学生考试进入我校与南信大合办的成人大专学历的学习。

(4)规划设计比赛获奖,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锻炼自我。

在实施上述模式的过程中,许多学生的对于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设计比赛和社团活动,其心态较之前产生了更认真和积极的变化。

在第四届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规划设计类比赛中,1002班马立超的《圆梦机电工程师》省级复赛获二等奖及第九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类三等奖;1005杨明珠的《十年》、徐桂香的《开一家可DIY刺绣店》省级复赛获三等奖。在第五届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规划设计类比赛中,1203班的夏明星和1204班的黄敏的《我的未来不是梦》均获省级复赛获四等奖。

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本人认识到,学生在择业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把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专业技能等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和社团活动,以便使他们自身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如1002班黄道喜、吕运珍参加了校园网吧的运营;1002班张坤、洪义林、1006班杨礼、许友才、1005班的袁加伟、杨涛涛等加入了学生会,参与了对学生的部分项目的管理,其中张坤更是成长为校园广播站的站长;对于青苹果摄影、校园小卖部运营、青年志愿者活动也是积极报名,主动要求参加,受到了校学生处的表扬;1203、1204班多名同学报名参加第二届亚青会火炬手公开选拔;多组同学组团参加了校“中华才艺”和“心绣未来 ”的海选;全体同学均参加了2014年市学生创新作品征集和评选活动。

为中职学校实施有效性德育教学探索了经验

在实施上述模式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中职学校可以以职业生涯的设计和发展为抓手,从另一方向进一步改变了职业学校德育空洞和无效的状况,为探索德育的实效性创设了新的平台。

1.增强了德育的实效

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篇5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虽然也已开始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但因还处于初级阶段,全面的生涯辅导体系尚未成熟,需要进一步总结研究。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内涵和功能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知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1]

职业生涯辅导是指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在辅导人员的协助下,引导个人探究、统整并运用下列有关的知识、经验及价值评鉴结果:自我了解、工作世界及其他有关的影响因素、休闲时间与活动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与重要性、生计计划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在工作与休闲中达成自我实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2]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在高校的现状

(一)职业生涯辅导的理念认识上偏差

从高校的角度看,我国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部分高校也已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然而实际中,就业率这个硬指标仍是高校追求的直接指标,职业生涯辅导反映在工作的实际中仍然是以往的就业指导。池忠军、张晓虹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分析》一文中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很好的总结:“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不断推动下进行的,是直线性思维、行政性实践,目前仅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具体表现为政策解说、信息、技巧指导三个方面。在时间的安排上也仅停留在双向选择时期的择业指导。这仅仅是解决学生双向选择时的一时问题而已,而没有把它看成是一个贯穿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这说明就业指导还处于安置就业阶段。对学生潜能开发、职业发展规划和决策能力的培养都无法涉及,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是停留在传统的就业指导阶段。”

从学生角度来看,许多大学生开始关注职业生涯规划,笔者在对广西工学院2007级全体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80%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重要,70%的学生表示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有少部分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和认同不乐观,对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一些误解,如认为专业决定了职业,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认为找个好工作就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

(二)专业职业生涯辅导人员缺乏

在职业生涯辅导中,辅导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决定辅导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由于目前职业生涯辅导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时间不长,获得职业生涯辅导资质的人员并不多,高校中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大多是非专业的人员。这些工作人员多半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构成,本身就有许多其他的事务性的工作,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职业生涯辅导;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工作也是政策解说、信息等就业工作,因此,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还不能满足高校开展生涯辅导的需要。

(三)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目前,高校进行的生涯辅导大多是与就业有关的职业指导,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做法,仅仅向学生传授与职业有关的知识,缺乏必要的可操作、可实践的体验性教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不大。而且很多高校尚未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多数是开设了学时量有限的就业指导课,学生很难体会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能达到职业生涯辅导的目的。

高校中制约职业生涯辅导的因素很多,每个高校中职业生涯辅导的发展也不一样,但都需认识到职业生涯辅导的顺利开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就业的结果,高校需主动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才能开展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从而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中高校资源整合及运用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上看,高校职业生涯辅导的发展存在许多不足,但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好有限的工作资源,应该是改善高校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虽然高校职业生涯辅导的资源有不少,但是缺乏系统化,各部门独立服务,使得服务的范围有限,最终影响了职业生涯辅导的效果。我们希望对高校现有资源的合理整合进行探究,以期促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有效开展。

(一)整合教学资源

整合教学资源,其一要建构合理、完善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当前很多高校在办学条件并不太具备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在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下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使在毕业生就业中出现地区、层次、专业等结构性不合理。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难以找到合适自已的工作。同时,教材陈旧,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实脱节,不能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现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消极影响,使其对自己的专业失去信心,从而不能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

其二要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核心,不仅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高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还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去构建。通过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及重要性,促进他们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远景,加强自我认识,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前瞻性的职业发展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择业竞争力[3]。

(二)整合就业指导部门的资源

大部分高校负责就业指导的部门是就业指导中心,其服务的形式主要有开展职业测评、开通就业信息网就业信息和政策解说就业手续办理等,虽然有不少形式,但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或电话面向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非常少,很难起到职业生涯辅导的作用。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首先就是要评估自我,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选择自己的择业目标,进行职业定向。而要自我认知,开展职业测评必不可少。高校应充分利用职业指导部门引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职业咨询和规划指导,而不是仅仅放在网络上,由学生去发现去自行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中,就业环境分析是个体对客观环境的分析。当前客观就业环境和形势、行业条件、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就业指导部门可以提供的。只有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部门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整合其拥有的资源,做好职业生涯辅导。

(三)整合系部单位资源

整合系部专业教师的资源。大学生新生入学后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学生到二年级三年级阶段时,系部专业课教师的引导作用也非常重要,教师在课堂上结合课程的特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本专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牢固专业思想,把学生学习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细分化。

整合系部实验实训基地资源。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需要整合实验实训基地的资源。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多数高校主要在学生大三大四时段安排学生专业实践、实习,这在教学方面安排是合适的,但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上看,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就可以带领新生参观实训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在大二的时段可以根据专业的情况进入实验实训基地进行锻炼。如果将各系部的实验实训基地资源很好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步骤就可以很好的进行,以便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工作和各种行动措施沿着预定的方向前进。

(四)整合心理辅导中心资源

当前高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工作重心主要在大学生心理测评、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等工作上,对就业工作的辅导仅限在就业心态调整等方面,很少有针对职业生涯辅导的。事实上,心理辅导中心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周围等人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干预,发现干预明显增强了大学生对自己生涯规划和职业定向的关注和重视,也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学习、实践对未来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学生的生涯规划认识和规划能力也有所提高[4]。于文宏的研究表明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能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进而提高他们规划生涯与管理自我的能力[5]。在实践教育教学中,整合心理辅导中心资源,将团体辅导与其他教学手段相互配合必将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工作输入新鲜的血液,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五)整合高校职业生涯指导教师资源

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师的配备是学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开展和获得推动的主要力量。当前各高校获取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教师很少,接受过职业生涯指导专业教育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的教师更少。若想要针对学生个体情况,并结合专业情况、社会对不同岗位群的需求情况进行分层指导、全程指导、个性化指导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高校一方面应用好现有师资资源,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培养可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教师的培养,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通过职业指导师们掌握的职业指导的工作程序和技巧,对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定位、职业稳定和职业发展提供帮助。

[1]丁翠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2):81-83.

[2]邱美华,董华欣.生涯发展与辅导[M].台北:心里出版社.1997,19-20,20.

[3]吕宁,莫丽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08(12):51.

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篇6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迄今为止,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这一课程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了,历经坎坷。从一开始的被社会质疑到如今的已经被很多人所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所针对的有两个群体,一个是个人,另一个就是单位。在针对个人上主要指大学生对自己职业做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并努力按照规划来朝着一个方向不断努力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单位是指企业要根据自家员工的特点,掌握好每个员工的个人信息,然后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既可以提高员工素质又可以促进企业良好发展的合理计划,并且按照规划方向努力,完成指定的目标。职业生涯不仅仅是一个意义上的名词,它代表的更是一个发展过程。

2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误区

①现在许多的大学生都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就是为了自己以后找工作而准备的,这种偏激的想法就是因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不理解而造成的,在学生群体里造成了不好的影响。②还有不在少数的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为了以后工作能赚更多的钱而准备的。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物质利益越来越被崇尚,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呈多元化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讲的确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是帮助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制订下适合自己的未来发展计划,而不是约束自己的东西。它视为自己做一个合理的引导,不仅仅是找一个赚钱多的工作那么简单。③现在不乏许多的同学都认为,制订规划没什么用,总是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走一步算一步就可以了,即便是制订了计划一旦发生什么临时变故,就成了无意义的了。这种想法很明显是误解了规划和计划的关系,规划和计划是不一样的,事情的变化性本身就是已经被考虑在规划之中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不是草率的行为,它是经过缜密思考之后得到的成果。④目前总是出现学生们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不懂得之前好好设计合适自己的规划,总是等到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才想起自己需要为未来制订一个规划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无疑也是学生们的相关意识浅薄,目光不长远。从而延误了宝贵的时间。

3促进高校图书馆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措施

3.1从大学生方面采取的措施

学校必须倡导大学生端正好积极心态,从各个方面多途径地了解自己,可以参加些相关测评,或者从亲朋好友、老师、同学等对自己的评价上认识自己,切合实际地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而且了解内容上也要记得全面一些,全方位地进行分析,不能只从简单的兴趣爱好上分析,情商、德商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也要算在测评里面,这些经常容易被忽略的因素通常都会或大或小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要记得时刻做自己的思想准备,从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经验,有计划地制定合理科学的目标。平时学校也要经常组织大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同时也要多开展一些相关的培训,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从社会调查中了解目前行业情况,从而更好地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更适合自己的目标。

3.2做好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

学校内图书馆的管理层要根据手下员工的个人特点以及具有的技能建立一个专门的人力资源部,专项针对这方面的工作,同时也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根据每个工作人员的不同特征、技术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安排适合的工作。让馆员根据自己的能力的强项良好地融入到工作岗位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通过岗位提供的便利条件,为学生们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及时推荐最适合的最有效的相关资料,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完成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

3.3增强学生对图书馆的认知

图书馆在高校的发展中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高校了解社会的重要信息支柱,同时也在促进高校保持良好发展中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图书馆是整个学校的信息交流中心,学生要想在校内获取更多的外界社会信息必须要靠图书馆来完成。所以,高校更应该做好图书馆的发展工作,多在学生当中进行宣传,让学生增强对图书馆的认知度,意识到图书馆的作用和重要性,了解自身的需要,并能够及时去图书馆充实自己,获取到更多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从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3.4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经济在发展,随之高校图书馆事业也要不断发展不断改进,这是必然趋势。为了能让图书馆更好地服务同学,更好地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高校必须要做好相关的发展工作。首先就要从员工做起,相关管理层要把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放在第一步,多多开展一些相关培训以及相关实践活动,让员工能够进一步地深入了解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尽快地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从而更好地融入到工作氛围中。同时提高相关的技能和工作质量,掌握社会情况,及时做好新信息的更新,这样才能让图书馆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4结论

通过以上文中对图书馆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分析,我们发现:要想做好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必须要有学生个人、图书馆、学校以及社会等多个方面的一同努力,需要大家都行动起来,发挥各自的作用。大学生本人要有积极的态度、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高校图书馆方面要采取主动的态度、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学校也要做好引导的工作,利用自身有利条件为学生创造更好的环境,只有通过这样多方面的有利配合,才能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未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德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2]秦佳楠高职图书馆参与就业指导的探讨[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李红伟,陈振辉,杨万良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6).

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篇7

组织专家编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辅导的系列专业教材。面向社会开辟职业模拟教学场地和实习基地。

2.将职业规划辅导列为政治辅导员等有关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复旦大学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并深入探求全程式职业发展辅导的路子。2003年4月,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正式更名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将工作重心转向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职业规划的特性,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做到职业选择的客观性和针对性,必须主要依靠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深入系统的工作来实现,特别是对大学生当中“弱势群体”的就业应给予更多关注。

3.成立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门研究机构和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专题立项研究课题。借鉴南京大学的经验,依托校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力量,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力”研究机构。借鉴中山大学的经验,成立专门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有条件的高校启动校内专题研究项目,鼓励相关和相近学科科研人员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动协调、整合研究力量,组织相关的大型主题研究项目。

4.组建学生社团――“大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协会”。借鉴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经验,在大学校园内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协会”或相近主题的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的主要作用是依托学校资源,联系社会各界人士,校企联动,致力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发散网络。

5.开展全校性“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相关主题活动。各高校每学年应举办一次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以此对新生进行规划意识的启蒙,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实践锻炼。各高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经常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创造积极条件以促成创业计划的实现,从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

6.以生涯规划和就业为主题,组织系列专题互动式论坛和访谈式讲座。针对低年级学生,举行“新生职业导航”活动,围绕“大学生涯战略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组织系列讲座,进行职业规划意识的启蒙。于每年毕业生就业高峰期间即4~7月举行“就业前线”大型主题活动,组织系列的专题互动式论坛和访谈式讲座等等。

7.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由校内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教授和校外政府有关部门、知名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专家顾问参与,成立学校一级的“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聘请校外专家和培养校内职业咨询师相结合,对全校从事职业规划辅导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提高专兼职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从根本上改变就业指导部门“二传手”角色,使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规范化。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进行择业心理调适与健康培育,实现一定范围内的一对一职业规划咨询服务。学校购买或自主开发专业的测评技术软件,开设学生职业测评室或推出网上免费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辅导,印制、发放就业指导手册,开放就业书屋等。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的开展,并不在于孤立地实现某种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其主旨在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懈追求。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取得实效,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队伍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主要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进行,在活动开展之前,首先要抓好工作队伍的培训,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具体要求并加强检查督促。我们要求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引导”。

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篇8

1.1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教工作会,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四大工程”(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和“四个计划”;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全国建设2000所);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全国建设1000所);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全国高职100所,中职1000所);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部级30000名,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20000名)。2006年国家对就读中职学校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今年国家又加大了资助力度,实行了在校学生人均1500元/年的普惠制度。

1.2化学工业发展迅猛,化工企业前景远大。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化工行业也不例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制订了《“十一五”化学工业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其总体目标就是使化工行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60%,坚决把高达5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下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化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石油工业就是我国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已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比如,以乙烯为标志的石油化工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五位;煤化工项目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技术集成和工程放大进行了产业化;生物化工也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拥有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工程;精细化工突破了核心催化技术、现代反应工程技术和精细加工技术。当然,我国化学工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能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化工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科研成果较少,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任务仍然严峻。因此,在呼唤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化工即将呈现原料多样化、技术新型化、生产绿色化、工艺集约化等新的大发展局面。

1.3在校学生情况调查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自“双低”(低收入、低文化)家庭。预计在2010年,我国中职学生在校人数将突破800万,陕西省教科所在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下,对本省中职学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1】数据来自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根据调查回收的6800余份学生问卷统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信息:a、 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父母的职业以农民和工人为主体。(学生父亲为农民的占38.1%,工人占23.7%;母亲为农民的占46.8%,工人占18.1%。父亲是公务员或专业技术人员为10.1%;母亲是公务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占5%左右。父亲是其他的占23.2%;母亲是其他的占26.9%。 b、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包括中专、职高和技校等)为多,父亲的文化程度略高于母亲。大专以上约占6.5%;高中约占32.9%;初中约占44.5%;小学以下约占16.2%。c、家庭经济情况: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抽样调查显示:职业学校农村学生的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3000元的占42.7%,3000~7000元的占32.9%;城市学生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1000元的占77.6%。其中,低于3000元的家庭占24.8%,3000~7000元的占27.9%,说明来自农村的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收入近半数低于平均水平,来自城市的职业学校学生家庭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家庭为主。d、学生入学实际文化程度:新生中有64%是参加过“中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以一般普通高中的入学录取分数400分为线,成绩高于400分的仅占21.1%,低于400分的占78.9%,在没有参加中考的另外36%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初中成绩较差登记入学的,有10.3%是初中没有毕业提前分流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新生中仅有20%左右的学生达到普通高中的录取成绩。以上数据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来源于社会的较低层次家庭,而且隔代教育、单亲家庭极为普遍,所以学生的文化素质、生活品质和习惯较差,就是人们所说的“双差”学生。

1.4 企业对化工工艺专业的中职毕业生调查。中职教师利用假期对部分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包括教学改革、市场需求等,表1就是学校教师在今年7月-8月期间的部分调查数据(【2】数据由重庆市工业学校化工工艺教研室提供)

表12004年-2007年部分企业对中职学生大致需求调查表

统计表明:一部分企业对中职学生需求量有逐年减少趋势,原因主要有三:a、企业一线技术工人新老交替基本完成,已经达到饱和;b、学生本身素质下降(主要原因);c、部分企业效益随市场在变化。另一部分企业对中职学生需求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原因主要也有二:a、企业发展较快,对一线技术工人需求量增加;b、部分学生在企业表现良好,增加企业要人的信心;

2 现有教学计划模式

2.1现在中专学校化工工艺类专业的教学计划。(2+1模式)(【3】资料来源于重庆市工业学校)

表2现在中专学校化工工艺类专业的教学计划

2.2现有教学计划重理论,轻实践;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略其针对性的矛盾十分突出。现有教学计划基本上沿用了过去四年制中专学校的教学计划,只是将部分课时进行一定的压缩而变成了2+1(两年学校学习,一年顶岗实习)模式。它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量严重失衡。以上教学计划看出:理论学时与实践实习学时之比约为4:1(将化学实验技术100%和计算机文化基础50%作为实践课程)。不难看出:轻实践,重理论是不争的事实。

2.2.2现有教学计划的实施很难让现有中职学生捕捉到课程之间有必然联系,学生无法逐类旁通,举一反三。一方面,现有教学计划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大部分专业课都在三、四学期,虽然保证了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现在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普遍较差,作风散漫,根本无法达到自己筛选内容的要求,当专业课中需要前面课程的知识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将其忘的一干二净了。

转贴于

2.2.3 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一位教师讲解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时,竟然用到了高等数学中的微分和积分知识,他自认为思路清晰,保证了知识的连贯性,但是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竟然没有一位学生能够理解,当然啦,学生也不可能理解。又如,一个学生向老师诉苦,她不知道应该听哪位教师的,也不知道哪个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原来,在作化学基础实验时,关于烧杯是否需要淌洗,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出现了分歧。一般来讲,文化基础课教师来源师范类学校,专业理论教师、实验室教师来源于工科学校或企业,可能在自己的领域内他们是行家里手,但在相关领域,甚至联系很紧密的领域就可能是生手了,理论教师讲理论,实践教师做实验在大部分中职学校普遍存在。

3 探索中的教学计划模式

3.1 以能力为本位,单元操作为载体的教学计划值得期待。重庆市工业学校化工工艺教研室老师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市场调研,针对企业的要求,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了大胆调整和设想,确立以能力为本位,单元操作为主线的分层次模块式培训计划(2+1模式),具体如下:

表3探索中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计划

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篇9

**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一年来,职成教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不断创新,努力开拓奋进,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可喜进展,完成了各项既定的工作任务。主要表现是:

(一)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谋划职成教的改革与发展

一年来,职成教战线紧密联系改革与发展实际,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年上半年,教育部职成教司专门组织了职成教基层管理干部和职业学校校长2期十六大精神专题学习班。8月份,召开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相,推进职教改革与发展座谈会”。各地也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和研讨活动。通过学习,职成教战线上的同志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增强了加快职成教改革与发展、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年来,职成教战线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规划职成教事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参与了《**—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研究论证工作,提出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制定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明确了职成教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任务。

一年来,各地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大力推进职成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到目前,全国已有山东、江苏、北京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先后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一些地方的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开展有关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改革与发展职成教事业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任务,出台了贯彻国务院《决定》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一些地方已经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相继建立了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统筹下的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市(地)政府对职成教工作的统筹与领导。国务院《决定》中关于要增加职业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得到了较好落实。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有明显增加,为实施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项目,财政部**年安排职业教育专款2.5亿元,地方安排配套资金2亿多元;通过实施**年国债职业教育项目,国家发改委为职业教育安排资金5个亿元,地方的配套资金达13亿元。开过职教会的22个地方,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就已达每年5亿元以上。

(二)战胜“非典”疫情,确保职成教战线和职业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

去年春季,非典型肺炎疫情在我国部分省市相继出现,职成教战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教育部党组的要求,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这件大事不松劲,一手抓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不动摇。教育部职成教司先后发出了四个文件,对职成教战线抗“非典”期间的招生、毕业生就业、教育教学等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各有关省(区、市)根据教育部的安排,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尽可能减小“非典”疫情对职成教事业带来的影响。“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及时开通了“抗‘非典’网上教育服务”。疫情较重的北京,市教委在“北京职成教网”上开通了“职成教空中课堂”。广东、山西、河北、内蒙古等“非典”疫情相对较重的地方,也都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抗击“非典”疫情的同时,确保了招生规模的稳定增长、毕业生就业率继续提高和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坚持大力发展的方针,推动职成教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年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并于3月初召开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部署了**年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各地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各地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力度,使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连续第三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招生50209.53万人,比上年多招生40万人,增幅8.53%;在校生达到1254.68万人,比上年增加近60万人,增幅5%。据了解,去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增长幅度较大的地方主要有湖南、宁夏、山东、江苏、辽宁、**、河南、安徽、河北、广东、重庆等,其中湖南、宁夏的增幅达到了20%以上。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还面向社会提供了各类培训558万多人次,初步实现了学历教育与培训的并举。另外,高等职业学校(包括高专)招生达200万人,在校生近480万人,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四)农村和西部地区职成教工作得到加强

去年,职成教战线积极参与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筹备工作,就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还制定了《决定》的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对口招生工作的意见》,配合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在战线上同志们的努力下,中等职业教育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合作办学、联合招生工作有了很大进展。据了解,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近70%来自于农村地区。东部地区许多省市积极扩大面向西部地区招生的规模,北京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中有6800多名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广东面向西部地区招生达2600多人,天津面向西部地区招生达2500多人。不少省市还扩大了城市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地区招生的规模,江苏开展南北合作,**年苏南经济发达地区面向苏北欠发达地区的招生规模在一万两千多人。

(五)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力度加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扩大

去年,各地进一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加大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的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地按照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和《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认真组织了中等职业学校合格评估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对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据统计,**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减少了2000多所,由上年的16200所调整至了14000左右。中等职业学校规模效益显著提高。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均规模已达到896人,比上年的733人增加了163人。以合格评估为基础,根据教育部《部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的要求,各地认真组织了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复查与审核推荐工作。**年12月,根据各地的评估和推荐,教育部专门组织了专家论证,调整认定了新一批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076所,培育了一批新的职业教育优质资源。

(六)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深化,职业教育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去年,职成教战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深化教学改革。认真研究制定“现代制造和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计划”,教育部组织交通部、卫生部六个部委正式签发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标志着这项工作正式启动。通过实施这个计划,将进一步促进职业学校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

去年,职成教战线加快了中等职业学校示范专业建设工作步伐,完成了20个示范专业新一轮教学改革方案的制订工作。开始积极筹备开发就业面广、社会急需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同时,积极推进“学分制”试点工作,截止到目前,全国已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了学分制的试点工作。

职成教战线进一步加强了职业教育教材开发和建设工作,完成了2001年10月立项的全部39个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研究与开发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完成了120个与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研制工作,目前绝大部分课件(118个)已经出版发行。同时,进一步加强职教教材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教材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按市场化原则规范职业教育教材信息服务机构,使其在国家有关规定范围内,独立地开展教材信息服务,更好地保证职业教育教学秩序。

大力推进职成教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到**年底,基本完成了上一个行动计划确定的130门远程职成教育网络课程和多媒体素材库的开发任务。研究起草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初步的整体规划。

(七)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职业指导工作进一步加强

去年,教育部组织制定了《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作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德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抗击“非典”期间,及时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防治“非典”期间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通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推动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构建工作,教育部在战线同志们的配合下,组织起草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草稿)和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

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地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普遍开展了职业指导工作,成立了相关机构,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服务。教育部召开了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在各地的努力下,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保持了良好的态势。根据我们对全国10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100所中职学校2002和**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这些学校的平均就业率分别为94.6%和95.4%。

(八)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年,全国社区教育工作蓬勃发展。全国大多数省以及一些大中城市都召开了专门会议,部署当地的社区教育工作,全面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城区已经达到全国城区总数的1/4以上。很多中心城市提出并制订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北京、上海、大连、青岛、宁波、深圳、南京、武汉等城市也都提出了率先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具体工作目标。社区教育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受教育培训率和社区活动参与率,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据对第一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不完全统计,仅**年一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培训社区居民700万人次以上,超过居民总数的30%,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超过35万个,遍及社区内各种形式的社区中心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培训活动,创造了终身教育节、市民学习周等一系列体现现代学习型社会特征的大教育、大培训的新模式。**年,上海市实施“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从**年开始,用3年左右的时间,对本市百万社区居民特别是35—60岁的妇女,进行信息化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基础性培训,使他们能够自行操作使用包括计算机、机顶盒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化设施,提高在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同时通过“培训一个人,影响一家人”,不断扩大信息化应用人群。**年的实施重点已经列入政府当年的实事工程,确保完成10万人的培训。这些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较好地满足了广大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社区的稳定与发展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九)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去年,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为优化基地的区域布局,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教育部批准了华中科技大学、集美大学两所学校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使基地总数达到54个。各基地普遍重视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培养培训项目工作,不断提高培养培训能力。此外,各地也加强了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建成省级基地130多少。

依托全国和省级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广泛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培训。去年,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取得新进展,在培养学校专业计划申报、教师报考程序、以及配套政策等方面做了进一步改进,承担此项任务的学校由原来的13所增加到22所,招生计划增加到1560人。此外,为了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农村职业学校、化技术学校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在河北、湖南、宁夏三省区开展农村职成教骨干教师培训试点工作,为下一阶段加强农村职成教骨干师资培训工作摸索规律、积累经验。

推动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3号)以及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在职提高培训、骨干校长高级研修三个指导性教学计划。这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性文件。此外,教育部还委托部分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举办了全国职业技术学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采取内地集中研修与赴香港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效果十分突出。

(十)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果显著

**年,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中澳(重庆)职业教育合作项目进展良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体制创新和课程开发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由中澳两国四方联合举办的“中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扩大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促进了职业教育观念的更新。

选派职业教育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境)外进修学习。教育部与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协商,启动了“中德职业教育师资进修项目”该项目涉及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旅游管理与服务、国际商务6个专业,实施期限为三年,将累计培训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骨干教师900人左右。目前,首批四个专业的教师已赴德国接受培训。各地也十分重视外派教师到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学习,全国外派的教师达上千人。江苏、湖北、重庆等地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较大。

总之,**年对我们职成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是不寻常的一年,是职成教战线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团结奋进的一年,是职成教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的一年。在这里,我代表教育部党组对职成教战线同志为此所付出的努力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年职成教工作的主要任务

**年职成教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关于**年职成教工作,教育部职成司将印发《**年职成教工作要点》,在这里,我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全国职教会和全国农教会精神,以组织好两个“计划”落实为重点,全面促进新行动计划的实施

要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继续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上来,从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推进职成教工作实现“发展要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谋划职成教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实施《**——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结合起来,与实施“技能型缺人才培养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结合起来,与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努力推动职成教事业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今年,要求各地要在去年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这两个会议的精神,完成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按照教育部党组的部署,全面落实《**——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提出来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着力实施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大力推动整个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今年的适当时候,教育部将组织开展职业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工作,重点是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根据新行动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将启动“教育事业十一五计划”和“教育事业2020年发展纲要”制定工作,我们职成教战线的同志们要很好地把握住这个机遇,认真做好职成教事业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奋斗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

(二)关于今年需要大力推进的六项重点工作

1、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进一步推动职

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根据十六大精神,按照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继续把推进农村(包括西部地区)职成教的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前天,周济同志已经就职成教工作如何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行了部署,各地一定要认真加以贯彻落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一定要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的需要来推进,特别是要把促进农民增收入到突出的位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努力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

2、认真组织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加快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在**年启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该计划,以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专业领域为重点,在全国确定一批实施该工程的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扶持一批骨干职业学校,建设一批共享的高水平制造业人才培养培训中心。通过该计划的实施,在全国建立500个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与1400个企事单位的合作。力争在**-2007年间向社会输送紧缺专业毕业生100万人,提供短期技能提高培训300万人次。

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必须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利用新机制在全国建设一批区域共享的高水平的制造业实训基地。教育部已经组织有关专家就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初步考虑在全国建设数控技术、电工电子、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软件技术、建筑等五个专业的中职和高职实训基地400个。首批建设的100个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拟于今年上半年启动。各地不仅要全力支持教育部开展的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同时更要结合本地实际,组织自己的实训基地建设。

与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相配合,今年下半年,教育部将与有关部门合作组织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大赛。要求战线上要认真做好有关准备工作,使我们的技能大赛在引导社会进一步重视和关心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工作中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3、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德育和职业指导工作

积极贯彻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和全国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力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突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突出以诚信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注重加强德育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职业学校特点组织职业学校开展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职业技术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要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制度、队伍建设和创业教育,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切实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努力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要逐步建立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情况统计上报制度,把就业率作为评价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要继续贯彻好劳动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适应国家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继续探索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沟通衔接的办法和途径,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工作,为学生就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还要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职业学校人才就业市场,探索组织职业学校毕业生异地就业和国(境)外劳务输出。我们的职业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实现学校功能的拓展。

4、大力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快发展社区教育和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

大力开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与培训,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年,一是要继续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建设,在全国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社区教育示范区,通过实验区和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探索和积累开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教育部将制订并下发《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工作体系,推动社区教育健康发展。二是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做法和经验,召开以创建学习型城市为主题的城市教育综合改革会议。要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配合,大力推进企业职工培训工作,抓好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三是要切实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向广大农民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能够掌握1—2项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四是要积极开展制定《终身学习法》的论证工作。

5、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年,要进一步调整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整合资源,提高效益,努力建设一批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的骨干示范学校,扩大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努力使省级以上骨干示范学业学校达到5000所,在校生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的60%左右。**年的目标是,到年底,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2000所左右。**年开始着手制定一流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启动一流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作。

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的需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在上一个行动计划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新兴专业的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和结构,加强新教材开发、教材评价、教学设计、教材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高等教育搞了1500个精品课程,其中高职占了25%。中等职业教育也要开发一批特色课程或训练项目,教育部将组织开发大约200个模块式、综合化特色课程。

要进一步加大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试验。当前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把学分制在职业学校逐步推开,要探索和建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为在更大范围内的学分互认和转换创造条件,方便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增强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不拘一格办学。要把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加强区域、共享型、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

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今年,将着手研究制定《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提出职业技术学校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以及在职专业课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步伐。要实施“职教师资素质提高计划”,通过内容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改进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扩大培养规模,努力造就一支职业技术学校骨干教师和带头人队伍。大力开展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骨干教师、紧缺专业师资为重点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做好**年300名赴德进修职教教师的遴选、国内培训、国外进修,以及项目跟踪和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校长培训的相关规章制度,继续拓宽校长境外学习考察的途径,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学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活动。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培训基地为骨干,以地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基础的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培养能力强、教学质量高、具有职教特色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今年,教育部将制定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评估指标体系,并于年底或明年开始评估工作。各地也要根据这些精神,切实加强省级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今年是我国设立教师节的第20个年头,教育部将对教师进行表彰和宣传。各地也要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发现和树立一些职教战线先进教师典型,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激发职成教战线教师的工作热情,使他们更加自觉自动地投入到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去。

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篇10

作者简介:朱仁良,男,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13-03

近年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科技服务作为其重要组成要素,从不同程度在各层次的高校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就高职院校来说,也同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但因其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或者行业性,使得“依托地方经济、行业产业经济发展”来提供相应的技术、人力服务支持,成为高职办学的重要出发点和立足点。

一、高职院校三产科技服务的意义

做好学校的三产科技服务,对促进高职院校这一特殊高校群体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的三产科技服务与产学研的融合之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集聚学校的优秀师资、硬件设备等资源投入到相应的科技服务中去,是保证每一项科技服务顺利开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可凭借其与相关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的天然优势,既可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中先进的人力、物力、技术、设备等资源,又可及时关注与把控行业企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更新与调整,是顺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市场检验并以一定优势占据市场份额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

(二)有利于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通过三产科技服务既可以充分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形成相关优势专业领域、研究场所和人才队伍,发挥高职院校中这部分力量对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支撑力度,提升学校在区域内或相关行业内的影响力,形成竞争优势;又可以有效地融入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并在教学中实施,这可提升学校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更好地服务社会的需要,同时也增强了师资队伍的力量,这又可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三)有利于拓宽高职院校的社会资本

一般来说,“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源”、“关系网络”等存在相互交叉的地方。[1]高职院校本身就是一个集聚广泛社会关系的网络,而三产又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业务的特殊性,必须又得有自己的交际圈。因此,充分发挥三产科技服务的桥梁作用,借助其便捷的市场通道、信息交流优势,不断增强学校与企业、同行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拓宽学校的社会资本。

二、高职院校三产科技服务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不仅成为区域发展、行业发展,甚至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科技服务行业、高职院校自身的必然选择。

(一)适应性原则

高职院校的三产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既可能是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又可能成为学校品牌特色的设计者与代言者。要承担好这些角色,必须要遵循适应性原则。[2]

1.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高职院校最主要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开办的三产自然也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即其所开展的服务、生产的产品等都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结构相适应。如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一直以自身的城乡规划为特色,以建设专业为发展重点,致力于本地的城乡建设事业发展,为企业输送了众多城镇规划、建筑设计、设备专业等各类人才。

2.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依托行业发展,开设相关的三产,也是有效发挥其科技服务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3]三产中涉及到的人员、设备、信息等都应与相应的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学院在开展科技服务的过程中,紧密依托建设行业,每年为本市甚至是本省在这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咨询与服务作用。

3.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院校三产的运行既是依托学校又是服务学校的载体。因此,在开展三产科技服务过程中,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相适应,尽可能地将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为社会培养“用得着、上手快、留得住”的人才。

(二)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亦即可行、实用、便于执行。于高职院校的三产而言,不管是承担的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创造,还是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化的服务工作,最终都要流向市场进行检验,学院三产积极秉承这一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城镇规划优势,积极参与全省各地区的村镇建设,编制的各项规划在城乡、村镇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适度超前原则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根据产业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三产科技服务要树立适度超前的意识,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运用等。[4]例如,建设行业中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得直接面向消费群体的三产必须要及时、合理地加以运用,以较快的速度、较好的成效尽早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学院率先引入绿色理念,全面运用于到新校区的建设,目前学院已成为江苏省首家绿色建筑节能示范基地;同时,学校设计院与江苏河海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达成了合作意向,在设计院联合成立了绿色新能源工程所,双方人才、资源共享,在山东、安徽等地联合设计项目,就供热、通风设计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达到了节能新高度,收到了广泛的好评。

三、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三产科技服务的实践探索

一般而言,科技服务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但是从创新到生产力的转变,其间既有意识层面(服务意识),又有技术层面(成果转化、技术培训等),针对多种层面,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可以发挥的作用。[5]学院结合自身的行业特色以及发展实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三产科技服务这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三产的发展概况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目前的三产包括以下三类:江苏省城建校建筑规划设计院、常州诚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常州市城建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其中设计院为学校下属国有全资设计单位,目前已升级成为国家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资质设计院,主要经营城乡规划编制、工业建筑、民用建筑等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及相应的项目管理和技术与管理服务等业务。

规划院主要经营城市及村镇规划、景观设计等业务;咨询公司主要经营工程咨询、工程造价、招投标等业务。

(二)具体的服务路径

1.专业产业紧密对接,产教学融合。通过专业教师的技术指导、设计人员参与教学以及轮岗挂职锻炼等渠道,广泛开展学习交流,保证所设专业水平位于行业领先。在镇村建设方面,学院抓住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在学院教师、学生和设计院的共同参与下,完成了多个省市级优秀项目。在开展与企业联合办学之际也惠及了下属三产,三产企业先后与江苏金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河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在生产、科研、教学方面展开全面深度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由技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全面参与合作企业的科研、生产和调研项目中,合作企业就研发的技术与产品以实物、模型展示等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展出,充分发挥其教育、引领作用。同时,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定期到学校、三产进行专题讲座,对学生和三产设计人员进行专业引领。详情见表1所示。

三产名称具备资质对接专业

江苏省城建校建筑规划设计院建筑工程甲级资质、工程造价咨询甲级资质、工程招标乙级资质、城市规划乙级资质、工程咨询丙级资质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城镇规划、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工程监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等

常州诚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编制乙级资质城镇规划、园林工程技术、城市交通运输等

常州市城建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工程造价咨询甲级资质、工程招标乙级资质和工程咨询丙级工程造价、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

2.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城乡建设服务。学校以“面向小城镇建设领域、健全完善设计门类、服务江苏省广大农村”为发展方向,以“项目”为纽带,积极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在建筑设计、城镇规划、工程造价咨询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发挥专业技术与人才的优势,为城市、村镇建设提供设计服务,并由此形成学院“真题真做”的规划实践教学模式,对产教结合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如“阜宁县东益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规划设计中,规划院邀请了学校建筑艺术系主任亲自参与规划设计,把握城乡统筹的技术要点,结合当地实地情况,对项目进行全程指导,很好的服务了当地城乡统筹发展。该项目获得2011年度常州市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3.以“校企”为平台,攻关专业难题。学校通过规划院与专业类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开展交流与学习,为一些专业难题进行重点解决。针对太湖蓝藻事件,学校环境系、设计院和金梓环境科技在污水生态处理方便展开深度合作,成立农村污水处理课题组,对各种情形进行现状调研、理论研究和科学试验,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景观水体治理和畜禽养殖废水处理等方面取得相当大的成就,研究产品广泛应用于广大农村地区,部分项目作为国家及地区环保示范项目进行推广。另外,在新技术、新能源方面,通过学校设计院与江苏河海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达成了合作意向,成立了绿色新能源工程所,双方人才、资源共享。在山东、安徽等地联合设计项目,就供热、通风设计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达到了节能新高度,得到了甲方的一致好评。

4.依托学科优势,助推镇村规划建设。自省建校创建城镇规划专业以来,在村镇领域不断研究前行,参与全省各地区的村镇建设,目前已涉及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镇绿地系统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等镇村类各方面规划,全面指导城市、乡镇各方面建设。目前,学院与两省八市形成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规划项目曾多次荣获省、市镇村类奖项,仅规划院设计项目的产值就高达1000多万元。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国际化步伐加快的时代背景下,正确定位高职院校三产科技服务的角色,提高三产的科技服务水平,增添科技服务特色既是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一大机遇,同时,也是要应对的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霍刚.地方高校科技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0(7):30-33.

[2]方美君.高职院校科技服务平台构建策略与实践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0(6):11-13.

[3]齐正学,云娜.着“研”服务,提升高职院校科技服务能力[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59-61.

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篇11

护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其职业生涯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专业性。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给护理学生求职就业带来很大的竞争性、挑战性,因此如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是摆在卫生类高职院校面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为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护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护生进行个体的自我定位,确立生涯目标、设计合理的成才之路;选择有意义的个人价值观;帮助护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正确处理当前学习与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关系。

一、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曾经有人对日本东京大学毕业生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只有3%的毕业生具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毕业后做什么,计划取得什么样的业绩,达到什么样的层次等等,并且予以书面化。12年后。针对这群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当初那3%有目标设定的人.收入状况明显好于其他人,并且对生活的满足程度也高出很多。可见,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对成功者是多么重要。

我校自建校以来每年都举行毕业生招聘会。面对众多的招聘单位,许多学生尤其是护理系的学生没有明确目标、拿着求职材料不知往哪家单位投是好.参加就业招聘会好像是在“赶集”。多数护生没有“生涯”概念。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也不甚了解。由此可见.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护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二、辅导高职护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新思路

要解决高职院校护理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从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社会和用人单位也要伸出关心和帮助的援手;而作为学校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尽快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新思路。

(一)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广大学生较为深刻地剖析自我,参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应该自始至终地贯穿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教育计划之中。

(二)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大学生客观了解自我

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大学生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作用,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尽快让所有学生接受职业测评服务。

(三)加强和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

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使他们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对其所学专业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使大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而且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因此,学校应加大力度建立相关的专业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基地,组织和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

(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具有较强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才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教育功能。这就需要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使之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导航师”。

三、护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尽早培养职业兴趣、职业意识

一个人职业兴趣、职业意识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护生进入高职院校以前,没有实际接受过护理职业教育,对护理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还没有真正形成护理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因此.护生的护理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要从一进入高职院校就开始培养,以适应护理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依据所学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用人单位招聘时,首先考虑的就是专业。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是护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依据。如果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离开了护理专业.从事的职业不是自己所学的护理专业,参加工作后必然就要“补课”,这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许多负担,也不利于个人发展,难以实现个人价值。

(三)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服务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曾对700名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很重要;对学校或者其他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指导服务。只有两成学生非常满意,而近一半的学生不满意。可见,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服务不满意。

对护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不只是职业知识的介绍不能照本宣科,空洞说教,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提高辅导效果。如采用专题讲座、现身说法、社区实践、外出参观、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使辅导的内容形象、深动、具体。要用启发、讨论、辩论、测试等学生参与的方法,开启学生的思路,分享经验和感受。

高职院校适时对护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提高护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教学手段。科学、合理与适时的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是帮助护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进行自我的定位、选择职业生涯角色、寻求最佳生涯发展途径的专门性课程和活动,也是学校职业生涯辅导中最有效的辅导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

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篇12

蔡志君:“9”的目标任务是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3”包括两方面的目标任务:一是以县为单位,到“十二五”末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从2013年秋季起,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行3年免费教育。如果说“9”是教育“基石”,那“3”就是就业“支柱”。在“9+3”计划中,“9”的重点是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难点是“控辍保学”;“3”的重点是大力发展中职教育,难点是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中职招生办学规模。

《教育与职业》:贵州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决定启动实施“9+3”计划的?计划实施后,预计达到什么目标?

蔡志君: 我省“两基”工作于2009年通过了国家督导评估验收,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但由于基础薄弱、欠账较多等多方面原因,全省义务教育仍然处于低水平、不稳固、易反复阶段,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大幅反弹。高中阶段教育方面,虽经近年来艰苦努力,到2012年我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2%,但仍为全国最低,当年仍有10万余名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就读。同时,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为此,省人民政府决定实施教育“9+3”计划。这意味着从今年秋季开学起,选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从小学入学到就业,实现全程免费。这一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就业和脱贫致富、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3”的工作目标是:

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水平。到2015年,以县为单位,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8%以内;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8%以内,9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5%以上,办学经费得到保障,义务教育学校符合办学标准,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教师整体素质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60个以上县(市、区、特区)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

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2013~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每年完成招生计划27万、30万、33万人。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免除省内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学费,6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到2015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比例达到1:1,规模分别达到85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县为单位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教育与职业》:在这项计划中,重点工作是什么?

蔡志君:九年义务教育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推动均衡发展。按照“农村中学集中布局到县城、寄宿制小学集中布局到乡镇”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和规范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根据城镇化建设规划,统筹资金在市、县政府所在地城市(镇)新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推动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改造扩容。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制学校的需求。同时还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弥补教师数量、结构、质量方面的问题,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广覆盖,加快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二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长效机制。省、市(州)、县(市、区、特区)、乡(镇)政府及教育部门,每年年初层层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建设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学校—县(市、区、特区)教育局—市(州)教育局—省教育厅四级网上联动管制机制。重点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学籍变动管理,确保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落实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实施好农村营养餐改善计划,关爱儿童健康成长。

职业教育方面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我们提出:用三年时间,实施中职“百校大战”工程,集中财力建设100所左右符合教育部办学标准和现代化要求的中职学校,巩固和完善一批国家重点和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切实提高办学能力;办好一批有一定办学规模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在有条件的市(州)重点建设职教园区,实现集中办学;省重点支持办好清镇职教城,力争入住职教城学校达到15所以上、办学规模达到12万人。利用省外优质资源,开展东西部合作办学,每年选送一批初中毕业生到省外免费接受优质中等职业教育。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二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五个100工程”急需的专业。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大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增强其创业就业能力。将县级职业学校纳入定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管理,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等,推进“农科教”相结合,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完善“中职—高职—本科立交桥”政策,畅通优秀中职学生对口直升渠道。建立健全专业性、区域性职教集团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带动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化发展路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加强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我们要继续实施好“特岗计划”和“国培计划”,按编制配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县域内校长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机制,促进师资合理配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任教。中等职业教育方面,通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拓宽教师引进渠道,从生产实践一线特聘兼职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中等职业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积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和优秀职业学校教师奖励制度,鼓励职校教师乐于从教,终身从教。

《教育与职业》: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教育“9+3”计划的顺利实施?

蔡志君:一是加强领导。领导重视很关键,教育“9+3”计划是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提出来的,经过研究、论证,作为全省“十二五”重点工作写进了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的文件之中。陈敏尔省长通过多次召集专题会议、现场办公、组织观摩会等方式强力推进“9+3”计划实施。省政府成立以常务副省长为组长,分管副省长为副组长,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实施“9+3”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实施“9+3”计划,部署和调度相关工作。各市(州)、县(市、区、特区)政府成立了相应机构,配备了人员,确保工作推进、任务完成。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关心教育、社会各界支持实施“9+3”计划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是强化投入。经费投入是最大的保障,我们将建立省、市(州)、县(市、区、特区)三级政府实施“9+3”计划投入保障机制,扩大教育投、融、捐资渠道。省级相对集中财力,加大对市(州)、县(市、区、特区)教育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力度。通过整合教育专项资金、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同时压缩全省各级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5%用于支持实施“9+3”计划,等等。总之,举全省之力,实施教育“9+3”计划。

要特别介绍的是压缩全省各级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5%用于支持实施“9+3”计划。用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多次强调的话来说,是“欠发达的地区,穷了教育就苦了孩子,再困难也要把教育搞上去”。

三是落实责任。实施“9+3”计划,责任定在了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所学校的头上,通过定期检查、专项督导、责任约谈、社会公布等方式,落实了各级各方责任。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决不让任务留下空档。

《教育与职业》:贵州财力较为薄弱,对于实施教育“9+3”计划是否会有影响?

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篇13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

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法规与相关文件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地区学生的需要制定的实施性教学文件。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全国或全省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只有部分重点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各校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够科学严谨(1)有的学校片面理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顾学校自身专业教学条件和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将公共基础课边缘化,课时减到最少,内容要求降到最低,师资配备最差。特别是数学、英语课,“学生怕学、教师怕教、学校怕开”的现象尤为突出;而德育课更没有地位。教学改革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过程中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2)有的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拍脑袋”计划,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查研究和职业标准的认真考量,更没有进行科学的岗位能力分析,导致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业岗位指向不明确。(3)极个别学校甚至没有规范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开课随意性很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执行不够严肃认真(1)有的学校没有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安排和组织教学,实际开设课程门类和课时与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出入较大。极个别学校课程开设的顺序既没有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安排进行,也没有遵循中职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规律,而是根据教师和设备等现实条件,能够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⑵有些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完成规定的必修教学任务,有的甚至连核心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没有教完。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不够准确。(2)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认识不全面,理解有偏差。(3)对教学计划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质量意识不强。(4)受学校教学条件制约。

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也要考虑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因此,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整合,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其创造力的发挥,课程结构要合理化、多样化。

紧扣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应按照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具体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涵盖“知、技、意”三方面。“知”,即知识,指受教育者的知识素质要求;“技”,即技能,指受教育者专业技术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意”,指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情感,即受教育者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具体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方面必须准确界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明确该专业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业务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紧扣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把握时代脉搏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通过自身需要的满足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应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和长效性发展,还应促进人的持续学习能力、持续生活能力和持续工作能力的发展。因此,绝不能认为职业教育只是技术、技能教育,更不能认为是传授单一定向化的、以工作为本的培训。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育人”而非“制器”的原则,使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通相融,共同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精神和学术修养的专门化职业人才。所以,我们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定要紧跟时展和社会变化,瞄准企业需求,同时还要把握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以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标准,选择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平台,组织教学活动;以职业活动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整合行列资源学校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影响成千上万学生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疏忽和怠慢。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确定上,我们必须慎之又慎,既要考虑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又要考虑企业需求;既要考虑国家或行业的要求,又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出科学合理而又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计划。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与企业合作。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与企业合作育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这样,可以依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指导职业学校以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工作过程、工作情景为导向,实现从学科知识为主线到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转换,建立有别于学科课程体系的行动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社会需求基本相符,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凸显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才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职业教育在明确培养方向、突出职业化特色的同时,强调为行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学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地方产业政策、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灵活性,彰显地方特色。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有它的历史性、时效性和地方特色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企业的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换代、服务内涵拓展和服务手段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有随之改革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技术市场,因此,我们在执行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要适时进行滚动修改,实行动态管理。滚动修改是指每隔一定的周期,对原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修改。这种滚动修改不是盲目的,要站得高、看得远,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市场调查为依据,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相适应学校的“产品”是人才,职业学校人才的出路靠市场。产销不对路,必然形成“产品”积压;学能致用,毕业生才会供不应求。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相适应,关键在“应用型”上下功夫。首先,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前要深入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使修订后的专业计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测性,准确判定未来三年后用人市场的需求,以真正实现“产销对路”。调查的内容包括:一是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进行跟踪调查;二是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企业发展动向进行走访调查;三是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人才发展动向进行咨询调查;四是对科研机构就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进行预测调查;五是对兄弟学校办学经验进行交流调查。其次,在执行新修订的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影响课程间衔接的前提下,应根据市场变化对计划进行必要的重新调整。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去陈求新为前提,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这里的“陈”是指陈旧而过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新”是指各专业领域未来发展的“五新”内容,即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遵循企业需求导向的原则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以及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原则,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积极探索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课程优化为核心,保持课程方案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应课程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每一轮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订都要紧紧抓住优化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实施过程来进行。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努力形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学生性格、爱好、志向的差异,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同时应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具体修订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是照顾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要求,相关课程要突现出来;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合理设置选修课;三是尽可能创造条件,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总之,滚动修改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人才市场的需要,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开拓进取,应社会之所需,急企业之所用,想学生之所求,注重改革和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才能与时俱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卓有成效,中等职业学校也才能实现平稳、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艳玲.课程领导: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09,(14):5-7.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