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实用13篇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1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水泥生产和消费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我国水泥行业的健康发展。“十一五”以来,随着宏观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水泥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新型干法工艺比例快速上升,生产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型企业集团快速有序发展,产业集中度有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水泥工业在产业结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的调整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水泥工业在“十二五”时期也有了较明确的发展目标。

1 “十一五”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回顾

1.1 产业结构调整

进入“十一五”以后,随着新型干法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国家开始出台各项措施,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有力支持。期间出台的政策包括:《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关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等。

在国家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和强有力调控政策的驱使下,新型干法取代立窑作为水泥生产主流工艺成为“十一五”时期水泥工业发展的最主要成就。“十一五”的五年里,我国累计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产能3.4亿吨,累计增加新干熟料生产能力7.7亿吨,新型干法生产线达到1273条,其中日产4000吨及以上熟料的产能占57%。2010年,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能力达到12.6亿吨,是2005年的2.6倍,新型干法的占比从2005年的40%提高到了81%,远超十一五规划提出的70%的目标,中国水泥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五年里取得了跨越式进展。

1.2 组织结构调整

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后,我国水泥结构调整的主要矛盾转向了组织结构调整。统计资料显示,以年产20万吨以下水泥企业作为小型企业,2005年小型企业有4059家,占全部企业数的77%。如算上年产60万吨以下水泥企业,2005年中小企业有4932家,占全部企业数的94%。西方经济学认为,行业中竞争的激烈程度和这个行业中企业的数量成正比,集中度低导致水泥产业布局不合理、企业过于分散、无序恶性竞争、普遍效益不佳等状况。为数众多的小水泥企业不仅影响了中国水泥市场秩序的规范化,而且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和能源资源利用率严重阻碍了中国向集约型社会的迈进。

“十一五”后期水泥工业进入了大规模组织结构调整时期,期间国家出台了重要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 号),38号文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水泥工业产业政策将从“十一五”的“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向“控制新增、淘汰落后”转变,而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和“高附加值、低耗、低排”的新工艺新产品将得到政策支持和鼓励,该项政策对抑制水泥产能过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企业的投资冲动得到了有效抑制。

在国家政策层面的协调和控制下,“十一五”期间,通过重组、联合、兼并和发展的方式,我国大型水泥集团的市场控制能力不断增强。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熟料产量超过千万吨级水泥制品集团共22家,合计产量5.4亿吨,占水泥熟料总产量的45.8%。其中,海螺集团和中国建材集团实际产能分别超过1亿吨,中联集团超过2800万吨,湖北华新超过2500万吨,山东山水超过2000万吨,,河北冀东超过1600万吨,浙江三狮超过1000万吨;年生产规模500万吨以上企业(集团)65 家,水泥熟料产量6.8亿吨,占全国总量的57.6%。2010年新投产新型干法生产线中,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占112条,生产能力占新增能力的61%,水泥熟料和水泥产量分别增长17.2%、20.1%,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

从图1可知,“十一五”期间在总体水泥产能不断扩张的同时,规模以上水泥企业的数量却有所减少,企业平均年产能呈上升状态,这说明我国水泥的产能在不断地向大型水泥企业(集团)集中,水泥产业集中度在不断提升。

虽然从数据上来看,我国大型水泥企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但是产业集中度要达到理想状态还需要付出一定努力。2010年,前10家企业水泥产量4.7亿吨,占水泥总产量的25.3%,相对于2005年的15%,产业集中度仅上升10%左右。产业集中度提升速度的相对迟缓也是有原因的。2005年中小企业数目庞大,年产量60万吨以下的企业近5000家,上规模企业数量很少,产业集中度起点低,虽然至2010年仅提升了10个百分点,但跨度上提高了1.7倍,前10家企业平均规模从 1600万吨上升至4730万吨,短短五年间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1.3 技术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我国水泥行业技术结构调整速度日益加快,以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带动了整个水泥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泥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行业技术结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技术结构调整的成绩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3.1 装备技术水平的进步

“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型立磨及其配套减速机、高效篦冷机、窑尾斗提机等关键设备取得重大突破。水泥制品技术装备已具备从原料矿山计算机控制开采,到原料预均化、生料均化、节能选粉及粉磨、高效预热器和分解炉、新型篦式冷却机、高耐热耐磨及隔热材料等的计算机与网络化信息技术集成能力,满足12000t/d及以下不同规模生产线建设的需要,技术装备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水泥制品行业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装备大量出口的行业。

生产线的大型化是近年来水泥新型干法生产发展的显著特征,2010年,新投产新型干法生产线中,日产4000吨以上生产线121条,生产能力占新增能力71.7%,日产4000吨以上生产线在全年运营新型干法生产线中的能力比重占到56.9%。我国已实现了日产万吨级水泥熟料生产装备国产化,水泥大型装备设计、制造、安装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自主开发的成套技术,广泛参与海外水泥生产线建设工程总承包,带动了大型成套水泥装备批量出口。截至“十一五”末,我国在国外水泥制品项目工程总承包已占国际市场份额的50%,采用我国水泥制品技术和装备已经建成的生产线达120多条,充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水泥工业的强大实力。

1.3.2 节能环保能力的提高

“十一五” 期间,除了技术创新及装备大型化带动装备大量出口以外,在节能减排方面也成效卓著。

有关政策规定,“十一五”期间,2000t/d以上的熟料生产线配建余热发电工程的要达到40%。在政策的推进和降低成本动机的驱使下,“十一五”期间水泥行业余热电站数量不断增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余热发电技术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据统计,到2010年底,全国有近700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了余热发电系统,55%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建设了余热发电装置,发电机组达到561台套,装机容量4786兆瓦。2010年水泥工业余热发电累计发电177亿千瓦时,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

水泥行业的并购整合也促进了节能环保等新工艺的推广,由于大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引导示范作用,各项新型节能环保工艺在水泥行业得到普及,能效对标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通过淘汰落后、推广余热发电、节能粉磨、变频调速、水泥助磨剂、废渣综合利用等技术,2010年每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综合能耗降至115千克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12%。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超过4亿吨,比2005年增加了1.7亿吨。建成了一批以华新、金隅等水泥企业为代表的,利用水泥窑无害化最终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各类固体废弃物的示范工程。

2 “十二五”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工作重点

“十一五”期间,纵观中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变化的过程,是从发展新型干法技术、改进落后技术,到发展新型干法、淘汰落后、支持大企业的发展,再到适度发展、控制总量、淘汰落后、重点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推动大企业间重组联合的过程。“十二五”期间,水泥产业的调整和振兴,仍会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我国水泥产业的由大变强。

(1)2011年,全国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71条,新增熟料能力2亿吨左右,淘汰落后产能1.5亿吨,新型干法的比例已接近90%,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不再是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

(2)2011年,前10家企业水泥产量增至5.6亿吨,平均规模达到5577万吨,产业集中度提高至27.0%,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为水泥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至2015年,前10家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35%以上,预示着未来几年我国水泥以企业兼并重组为主要手段的组织结构调整仍然是工作重点。

(3)《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综合利废、节能减排将作为水泥工业“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至2015年,水泥工业主要污染物要实现达标排放,协同处置取得明显进展,综合利用废弃物总量提高20%。《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也作出要求,到2015年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比例要提高到65%以上。“十二五”期间,推广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开展以粉磨节电为重点的设备节能改造仍是工作重点。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置方面,将“支持水泥窑炉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生产线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线的建设”作为建材工业发展重点计划之一。

3 结语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做了《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温总理特别提到:以……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2

key words: the total amount is reduced and arranged ; the environment is counted ; sulfur dioxide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节能减排这项约束性指标,地方政府把节能减排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相继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节能减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完成上级政府下发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目标和减排任务,其中环保部门主要负责污染减排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委《关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和第50号《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水泥立窑生产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而控制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是实现二氧化硫总量减排的关键,立窑水泥生产线被政策性关停。下面就关停水泥厂简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与环境统计之间的联系。

1环境统计中二氧化硫污染物的计算方法

1.1用排放系数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以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的数据为例,计算二氧化硫排放量,2008年环境统计报表中水泥产量为12.87万t。

(1)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3)

=水泥产量(t)×5 605÷10 000

=12.87×5 605÷10 000=72 136万标m3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水泥产量(t)×2

=12.87×10 000×2=257 000 kg=257 t

1.2实际监测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2008年第一季度华辉水泥有限公司监测报告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 529 1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7.46 kg/h,第二季度华辉水泥有限公司监测报告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1 485 n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6.27 kg/h,两季度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3 388 n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6.865 kg/h,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工作时间为3 900 h。

(1)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3)=23 388×3 900÷10 000=9 121。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6.865×3 900=26 774 kg=27 t。

1.3产排污系数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第七分册3111水泥制造业产排污系数表续3,产品名称为水泥,原料名称为钙、硅铝铁质原料,工艺名称为立窑,规模等级为≥10万t ——水泥/年,末端治理技术名称为直排,全硫含量少于1的情况下,窑炉的工业废气量的排污系数为2 644 m3/t ——熟料,二氧化硫的排污系数为0.234 kg/t ——熟料,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环境统计水泥产量为12.87万t。

(1)工业废气排放量(m3)=12.87×10 000×2644=34 028万m3。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12.87×10 000×0.234=34 028=30 116 kg=30 t。

对比以上三种计算方法,华辉水泥有限公司同一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存在较大的差别,实际监测法和产排污系数两种方法计算出的二氧化硫结果较接近,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出的结果相差较大。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2001年9月编写的《环境统计报表填报指南》的要求,以上三种方法都属于“三废”排放统计计算的基本方法,作为基层统计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但应遵循使用经环保局监测站认定的监测数据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须再与使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对照验证,如与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偏大,应以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为依据进行调整,尤其是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计算一定要以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验证。

2总量减排中二氧化硫新增削减量的核算

作为一间结构减排的企业,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由基础性准备工作、数据核查验证工作、总量审核工作三部份组成。也就是说,我们基层环保部门在完成了该企业的取缔关停文件、供电部门下发的停电通知或出具的断电证明,关停照片等相关验证文件及用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核算的基础性工作后,环保部各督查中心根据上报的资料,抽查验证该企业关停和二氧化硫新增削减量计算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并将经审核认定后的核算结果及其主要参数的取值依据等上报国家环保部。根据国家环保部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中二氧化硫总量减排量的核算中规定结构调整新增二氧化硫削减量的核算原则中有“纳入上年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名录的企业,按环境统计排放量核算新增削减量,没有纳入上年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名录的企业,按排污系数法核算新增削减量”。以本辖区的高要市华辉水泥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2008年8月31日关闭,其2005年—2008年环境统计so2排放量分别为512 t、327 t、377 t、257 t,4年的环境统计数据都是采用排放系数法进行统计。2007年水泥产量为18.86万t,2008年水泥产量为12.87万t,按照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中的公式(3-34)核算,2008年我市上报so2减排量=(g上年-g当年)/g上年×e上年=(18.86-12.87)/18.86×377=120 t,国家环保部核查组核算减排量是以产排污系数计算,只认可减排39 t。

3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减排与环境统计的关系

各地“十一五”期间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种主要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管理,排放基数按2005年环境统计结果确定,并综合考虑各地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削减能力,也就是说,总量减排与环境统计是密切相关的,环境统计数据库是核算的基础,作为最基层的总量减排任务的制定是以环境统计为依据,国家环保部对于关停立窑水泥企业新增削减量按产量排污系数法及企业环境统计排放量进行折算。在2008年所属地区结构减排的立窑企业中,有60%的企业减排量的核算是重新以产排污系数来计算,40%的企业减排量的核算认可了环境统计的数据,核查组的核算说明中一部分因环统异常,用产排污系数计算,一部分经过资料核查,予以确认。鉴于国家政策,被关停的水泥企业既要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又须面对生存和债务偿还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政府方面要承受较大的税收损失,上级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市政府和企业以环境保护为重,下大决心关停了落后的水泥企业。对于减排企业的排污量,按照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的要求,不同的核查组有不同的核查结果,但基层的减排任务的制定是以环境统计为依据的,但减排结果又以其他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地方关停了计划中的所有落后产能企业,最终还是无法完成减排任务。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能否统一用一个标准,比如直接用关停水泥的生产能力来核算该企业的减排量,这样都是在同一平台上的。另外,最重要的是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制度,着力做好污染源排污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核定、统一公布。

参考文献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3

key words: the total amount is reduced and arranged ; the environment is counted ; sulfur dioxide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节能减排这项约束性指标,地方政府把节能减排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相继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节能减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完成上级政府下发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目标和减排任务,其中环保部门主要负责污染减排工作。Www.133229.cOm根据国家发展改委《关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和第50号《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水泥立窑生产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而控制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是实现二氧化硫总量减排的关键,立窑水泥生产线被政策性关停。下面就关停水泥厂简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与环境统计之间的联系。

1环境统计中二氧化硫污染物的计算方法

1.1用排放系数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以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的数据为例,计算二氧化硫排放量,2008年环境统计报表中水泥产量为12.87万t。

(1)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3)

=水泥产量(t)×5 605÷10 000

=12.87×5 605÷10 000=72 136万标m3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水泥产量(t)×2

=12.87×10 000×2=257 000 kg=257 t

1.2实际监测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2008年第一季度华辉水泥有限公司监测报告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 529 1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7.46 kg/h,第二季度华辉水泥有限公司监测报告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1 485 n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6.27 kg/h,两季度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3 388 n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6.865 kg/h,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工作时间为3 900 h。

(1)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3)=23 388×3 900÷10 000=9 121。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6.865×3 900=26 774 kg=27 t。

1.3产排污系数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第七分册3111水泥制造业产排污系数表续3,产品名称为水泥,原料名称为钙、硅铝铁质原料,工艺名称为立窑,规模等级为≥10万t ——水泥/年,末端治理技术名称为直排,全硫含量少于1的情况下,窑炉的工业废气量的排污系数为2 644 m3/t ——熟料,二氧化硫的排污系数为0.234 kg/t ——熟料,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环境统计水泥产量为12.87万t。

(1)工业废气排放量(m3)=12.87×10 000×2644=34 028万m3。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12.87×10 000×0.234=34 028=30 116 kg=30 t。

对比以上三种计算方法,华辉水泥有限公司同一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存在较大的差别,实际监测法和产排污系数两种方法计算出的二氧化硫结果较接近,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出的结果相差较大。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2001年9月编写的《环境统计报表填报指南》的要求,以上三种方法都属于“三废”排放统计计算的基本方法,作为基层统计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但应遵循使用经环保局监测站认定的监测数据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须再与使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对照验证,如与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偏大,应以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为依据进行调整,尤其是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计算一定要以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验证。

2总量减排中二氧化硫新增削减量的核算

作为一间结构减排的企业,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由基础性准备工作、数据核查验证工作、总量审核工作三部份组成。也就是说,我们基层环保部门在完成了该企业的取缔关停文件、供电部门下发的停电通知或出具的断电证明,关停照片等相关验证文件及用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核算的基础性工作后,环保部各督查中心根据上报的资料,抽查验证该企业关停和二氧化硫新增削减量计算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并将经审核认定后的核算结果及其主要参数的取值依据等上报国家环保部。根据国家环保部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中二氧化硫总量减排量的核算中规定结构调整新增二氧化硫削减量的核算原则中有“纳入上年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名录的企业,按环境统计排放量核算新增削减量,没有纳入上年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名录的企业,按排污系数法核算新增削减量”。以本辖区的高要市华辉水泥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2008年8月31日关闭,其2005年—2008年环境统计so2排放量分别为512 t、327 t、377 t、257 t,4年的环境统计数据都是采用排放系数法进行统计。2007年水泥产量为18.86万t,2008年水泥产量为12.87万t,按照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中的公式(3-34)核算,2008年我市上报so2减排量=(g上年-g当年)/g上年×e上年=(18.86-12.87)/18.86×377=120 t,国家环保部核查组核算减排量是以产排污系数计算,只认可减排39 t。

3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减排与环境统计的关系

各地“十一五”期间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种主要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管理,排放基数按2005年环境统计结果确定,并综合考虑各地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削减能力,也就是说,总量减排与环境统计是密切相关的,环境统计数据库是核算的基础,作为最基层的总量减排任务的制定是以环境统计为依据,国家环保部对于关停立窑水泥企业新增削减量按产量排污系数法及企业环境统计排放量进行折算。在2008年所属地区结构减排的立窑企业中,有60%的企业减排量的核算是重新以产排污系数来计算,40%的企业减排量的核算认可了环境统计的数据,核查组的核算说明中一部分因环统异常,用产排污系数计算,一部分经过资料核查,予以确认。鉴于国家政策,被关停的水泥企业既要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又须面对生存和债务偿还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政府方面要承受较大的税收损失,上级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市政府和企业以环境保护为重,下大决心关停了落后的水泥企业。对于减排企业的排污量,按照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的要求,不同的核查组有不同的核查结果,但基层的减排任务的制定是以环境统计为依据的,但减排结果又以其他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地方关停了计划中的所有落后产能企业,最终还是无法完成减排任务。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能否统一用一个标准,比如直接用关停水泥的生产能力来核算该企业的减排量,这样都是在同一平台上的。另外,最重要的是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制度,着力做好污染源排污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核定、统一公布。

参考文献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4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水泥工业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新型技术(新型干法水泥)、新型装备(回转窑)的集约化生产不断取代落后、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方式,水泥工业产业技术发展举世瞩目,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与此同时,中国进入“十二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平稳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拉动内需,水泥工业迎来了十年多的黄金发展期,截止2014年底中国水泥行业产量达到24.144亿吨,同比增长10.55%,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50%以上,已经连续20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高速发展辉煌的背后,中国水泥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水泥行业发展模式转变相对缓慢,目前仍然是以数量规模为主发展模式;水泥产业同质化竞争不断恶化;水泥产能严重过剩,成为影响水泥行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二、中国水泥行业企业并购重组环境和现状

中国政府为了鼓励水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解决发展带来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如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以及环保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水泥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根据不同职能部门的政策的作用,经过汇总分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是淘汰水泥工业落后产能,通过明确界定的落后水泥产能的量化标准,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引导落后产能主动早日推出水泥工业,例如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执行等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对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并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对不符合上述原则的项目严禁开工建设。落后水泥产能比较多的省份,要加大对企业联合重组的支持力度,通过等量置换落后产能建设新线,推动淘汰落后工作。2013年11月30日,工信部《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对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年产能超过人均900公斤的省份,原则上应停止核准新建扩大水泥(熟料)产能生产线项目,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等量或减量淘汰”的原则执行。

第二是促进水泥企业兼并重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在政策层面政府给予一系列鼓励、支持的优惠条件,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兼并重组。2014年3月份中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从改革审批制度、改善金融服务、落实和完善财税政策、完善土地管理和职工安置政策、加强产业政策指导和健全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改善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的市场环境,为中国水泥企业深入的兼并重组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三是水泥工业的污染防治,通过规范和完善水泥工业污染防治和治理政策,以防治水泥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保障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促进水泥技术进步。如2013年12月27日环保部《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13)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30485―2013),明确指出水泥行业现有与新建生产线氮氧化物排放标准为400毫克/立方米;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11年)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年)十条措施,要求采取经济、技术、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水泥等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促使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这客观上为水泥行业的兼并重组创造了机会。

近年来,中国水泥行业兼并重组的步伐不断提速,尤其是在2012年,中国内地水泥市场处于低谷期,许多中小型企业受资金链等因素制约,出让意向比较强烈,大型企业集团果断出手,使水泥行业的并购重组在这一年达到一个高峰。其并购重组现状呈现如下特点:处于市场成长阶段的地区成为并购重组的主战场,中国内地的西部地区最为活跃;国企上市公司成为并购的主体,国企上市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国内领先的技术以及完善科学的管理,这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全国市场资源,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市场份额,增强了对区域市场的控制力;并购重组趋于理性,水泥企业的并购重组从刚开始的抢占市场转向注重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其对市场的控制力。

三、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并购重组模式

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材)是中国大型建筑材料央企――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企业,目前主要有四大业务板块,分别是:水泥、轻质建材、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和工程服务。公司在上市8年以来,逐步探索出一条“资本运营、联合重组、管理整合、集成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公司主营业务规模急剧扩大,同时盈利能力持续增长。截止2013年底,中国建材水泥年产能由2006年初的1100万吨增至3.6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商品混凝土产能达到3亿立方,位居世界第一;轻质建材业务板块的主要产品石膏板年产能从3.6亿平方米增加到16.5亿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一;玻纤及复合材料业务板块的主要产品风电叶片年总产能达到1.5万片,位居中国第一;玻璃纤维年总产能由刚起步的21万吨增至1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现如今中国建材已成为国际领先的玻璃生产线和水泥生产线设计及工程总承包服务供应商。

(一)中国建材并购重组模式――区域整合

中国建材面对行业、企业的诉求和国家加快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把水泥业务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确定了迅速做大水泥业务规模,走大水泥区域化发展的战略。以市场化方式,通过资本运作、联合重组等新型发展路径,展开跨所有制、跨区域和跨行业的联合并购重组,构建了淮海经济区、东南经济区、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等四大水泥战略核心区域,先后成立了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北方水泥有限公司和西南水泥有限公司,至此中国建材水泥板块在全国的区域整合构架已经成型,水泥产能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是中国建材2006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的四大业务平台中重要的水泥制造业平台。目前拥有全资及控股大型水泥制造企业70余家,遍布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山西、内蒙古、北京等省市自治区,其水泥年产能达到1亿吨,是中国淮海经济区域最重要的水泥企业。

南方水泥有限公司于2007年9月5日在上海浦东注册成立,其运营总总部设在杭州,是中国建材水泥业务板块的核心企业之一。南方水泥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区域性联合重组,大力推进管理整合,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先后整合了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湖南、江西、福建及广西等区域内的水泥企业,截止2013年,南方水泥拥有水泥企业123家,水泥产能达到1.67亿吨,位居全国第一。

北方水泥有限公司于2009年3月23日挂牌成立,是由中国建材、辽源金刚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弘毅投资产业一期基金(天津)(有限合伙)共同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自从公司成立以来,北方水泥按照中国建材北方区域的发展战略,加快布局,稳步推进区域联合重组,重组了辽源金刚水泥集团、佳木斯鸿基水泥、凌源富源矿业水泥、德全水泥等区域龙头企业,截止2013年底,已拥有20多家企业,年产能达2500万吨,所属企业遍布东北三省。

西南水泥有限公司于2011年12月15日在成都挂牌成立,西南水泥是中国建材联合深圳京达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圳通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及北京华辰普金资产管理中心共同设立的。注册地在成都,注册资本为100亿人民币,其中中国建材出资50亿,占注册资本的50%。西南公司未来计划水泥年产量达到1亿吨以上,打造中国西南地区大型水泥集团,成为中国建材大水泥区域化战略的又一大杰作,西南水泥成立也标志着中国建材在全国水泥市场的战略布局基本完成。

(二)中国建材并购重组模式――产业链延伸整合

中国建材在完成全国水泥市场的战略布局后,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水泥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鼓励水泥企业延伸产业链,鼓励水泥企业在做强做大主业的基础上兼并重组上下游关联企业,优化物流配送,整合发展预拌砂浆、商品混凝土及建筑预制构件产业。通过旗下中国联合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和西南水泥等四大水泥公司大举收购其战略区域内的商品混凝土公司,积极扩展商品混凝土业务,进行产业链延伸整合,截止2013年底,中国建材实现商品混凝土从零起步到总产能达到4亿立方米,跻身全球第一,水泥产业和商品混凝土业务形成良好的市场联动。

在区域整合和产业链延伸整合过程中,中国建材实现了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坚持行业价值高于企业价值、企业价值孕于行业价值之中的科学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企业核心效益区和协同效益区,引领区域市场健康发展,推动区域水泥和商品混凝土价格合理回归,企业盈利能力明显提升。同时转变了水泥和商品混凝土两个行业观念,实现了企业间从过度竞争到适度竞争,从纵向价值比较到横向价值比较,从技术结构调整到组织结构调整,从增量发展到减量发展的转变,推动水泥和商品混凝土产业的合理布局和有序竞争,倡导水泥和商品混凝土行业走“高标号化、特种化、制品化、精品化”的集约化发展道路。

四、中国建材并购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

以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发生的并购重组行为作为研究样本,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又选取了2008―2011年的并购重组事件中冀东水泥、金隅股份、海螺水泥以及甘肃祁连山水泥等一并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中国水泥行业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变化。通过访问以上5家企业的官网,获取了各个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为了充分满足并购重组绩效的时间效应和反应滞后性,选取了企业并购重组前一年(T-1期)、并购重组当年(T期)、并购重组后一年(T+1期)、并购重组后两年(T+2期)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分析企业并购重组前后财务指标的变动情况来反映中国水泥行业企业的并购重组绩效,进而对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并购重组的绩效作出评价。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比水泥企业并购重组前后财务指标的变动情况来评价企业并购重组的绩效,依据并购重组绩效理论,结合财务方面的内容,从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及发展能力等四个维度来综合评价中国水泥行业企业并购重组绩效,从而构建了水泥企业并购重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研究步骤

1.根据指标评价体系中具体的财务指标收集原始数据,从而得到原始数据矩阵。本文选取2008年―2011年发生重大并购活动的5家水泥企业作为样本,以并购行为当年作为T期,分别分析并购企业T-1,T,T+1,T+2前后4期的财务指标,包括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8个指标构成原始数据矩阵。

2.将原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

由于选取的各个指标量纲存在不一致,数量间的差异也比较大,因此要将原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即将各个指标转化为同量度的指标,使各个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从而消除不同量纲差异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本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在分析过程中,系统将自动对数据做标准化处理。

3.原始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运用统计分析软件求出原始数据矩阵8项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因子分析。

4.估计因子载荷矩阵

因子分析的基本模型是:X=AF+ε,其中X为原始变量,F为公共因子,A表示X在公共因子上的载荷系数,ε是与公共因子F不相关的因子,表示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变量所解释的部分。

5.因子旋转

因子旋转是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变换,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因子的意义,对实际问题做出科学分析。

6.建立模型

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主因子后,可以得出因子的得分函数,从而估计原始变量在提取的主因子上的因子得分。然后将因子得分作为变量,构建综合得分模型,从而得出样本公司各期的综合得分,以此为标准来评价中国水泥企业的并购重组绩效。综合得分函数模型如下:

Fj=(bj1 f1+bj2 f2+…+bjp fp)/Bj

其中Fj是第j个样本的综合得分,bjp是第j个样本对第p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fjp是第j个样本第p个因子的得分,Bj是第j个样本的累计方差贡献率。

(三)实证检验

通过实证检验,可以估计出样本变量在各期公因子上的因子得分,将得到的因子得分数据作为变量,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公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从而构建并购重组协同效应得分函数。

(四)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前面建立的综合得分模型,计算出样本企业在并购重组前后4年内的综合绩效得分。根据统计结果可知,T期综合绩效得分均值小于并购重组前一年即T-1期,T+1期综合绩效得分均值有明显的提高,并购重组后第二年即T+2期的综合绩效得分均值也大于并购重组前综合绩效得分均值。

中国水泥企业并购重组当年绩效有所下降,这是因为水泥企业在并购重组后经营战略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短时间内整合管理有一定难度,企业在生产、销售等方面需要时间去磨合,新并购重组的目标企业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使其尽快步入正轨,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因此并购重组当年的绩效出现了下滑。并购重组后一年绩效明显提高,说明企业的并购重组行为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并购重组后第二年绩效相比第一年有所回落,但仍然高于企业并购重组前的绩效,说明并购重组行为持续影响着企业的绩效,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中国建材并购重组绩效的变动情况,发现并购重组后两年绩效出现大幅度下滑,远远低于并购重组当年的绩效。这是由于中国建材在2011年后并未停下并购重组的脚步,2012年中国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耗费巨资并购重组了福建省水泥传统龙头企业福建水泥;2013年中国建材旗下的西南水泥继续推进其在西南地区的并购重组步伐,以11.1亿元的交易额整合了四川雅安、贵州遵义和毕节等地区的水泥企业;2013年末中国建材旗下的中国联合水泥以3.03亿的交易额获取了中原地区水泥老大同力水泥10.11%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中国建材一系列的并购重组行为,巨大的资金投入影响了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导致本文研究中中国建材并购重组后两年绩效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结合各个样本企业并购重组的模式和水泥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综合来看,中国建材并购重组的模式以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为主,其它企业主要是以横向并购为主,中国建材的并购重组绩效前后变动幅度比较大,而且并购重组绩效也明显低于其它企业,说明目前中国水泥行业企业并购重组模式比较传统,还是产业内生产或销售相同、相似产品的公司间的收购,其主要目的依然是消除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收购公司的垄断实力或形成规模效应。

五、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在分析中国水泥行业企业并购重组环境和现状的基础上,以中国建材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建材并购重组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归类;在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部分,本文构建了并购重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中国水泥行业企业并购重组的绩效变动情况。

1.中国建材区域整合并购重组模式是传统横向并购模式的深入发展,通过区域整合,中国建材在全中国范围内形成了淮海、东南、北方和西南等四大水泥战略核心区域,便于企业在区域范围内进行专业分工,采用集团公司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形成集约化经营,产生区域规模效益;中国建材在纵向并购的基础上推进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产业链延伸整合并购重组,通过兼并重组水泥需求商商品混凝土企业,将传统的水泥和混凝土市场交易行为转化为企业内部行为,实现了多元化发展,降低了成本和经营风险,同时设置了行业进入壁垒。

中国建材通过水泥区域整合和商品混凝土产业链延伸整合,使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公司水泥年产能和商品混凝土年产能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建材这两种并购重组模式对今后中国水泥行业其它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模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2.本文对中国水泥行业企业并购重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并购重组绩效评价的综合得分模型,实证分析了包括中国建材在内的研究样本在并购重组前后的绩效变动情况,研究发现中国水泥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并购重组行为发生的当年,企业综合绩效有小幅度下降,但并购重组后一年企业绩效明显提高,并购重组后第二年有些回落,但仍然比并购重组前的绩效高。综合来看,并购重组活动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并购重组后的绩效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二)对策建议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5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前八个月,水泥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50亿元,同比增长187 %,实现利润34亿元,同比增长1088%。大中小型水泥企业,不同经济类型水泥企业,利 润总额均呈增长的趋势,基本保持着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

供需总体平衡,地区差异明显。从全国市场情况看,水泥供需总体基本平衡,但地区之 间差异明显,价格有升有降。华东地区,虽然水泥产量增长幅度超过20%,但仍供不应求。 山东省不仅“大水泥”供不应求,“小水泥”也销售旺盛。北京地区,由于北京市及周边地 区水泥企业看好北京奥运市场,进京水泥增长过快,造成供需失衡。上半年水泥价格下降,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降低。以上情况在甘肃、兰州等地区也有发生。

投资呈现多元化

由于全社会对水泥需求旺盛,水泥行业效益回升,全国各地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增长地区 ,企业、社会和银行对水泥的投资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2002年全国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 线51条,总投资达到92亿元,比2001年增加近一倍。截止到2003年8月统计,全国在建和拟 建新型干法生产线242条,总投资达到566亿元。

目前新型干法水泥投资呈现两个特点:从项目建设规模看,大型化趋势明显。2002年当 年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生产线中日产1000吨规模的占有相当比重,而2003年在建和拟建项目 中日产2000吨规模以上已占绝大比重,其中日产4000吨规模以上的超过50%。从项目投资来 源及构成分析,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民营资本大举进入新型干法水泥发展领域,外资 及港台资金对投资中国水泥工业表现出较强意愿,民营及外企投资占水泥项目总投资50%以 上。

由于新型干法水泥竞争力快速提高,全国范围内新建立窑及其它落后工艺的现象已得到 有效遏制,立窑水泥产量虽然还在增长,2001年增长4700万吨,2002年增长3200万吨,但增 长速度已在逐年下降。

目前立窑水泥增长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一是市场形势好转,部分企业扩径改造,增加生 产能力;二是部分地方仍有违规新建立窑情况;三是部分前两年被明令淘汰关闭的小水泥企 业出现 “死灰复燃”。

结构调整逐步到位

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加快了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据统计,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已由2000年 的10%提高到2002年的167%。预计2003年还将增加7000万吨熟料生产能力,比重将达到2 3%~24%。水泥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地区结构有所改善。各地新型干法水泥发展速度不尽相同,但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 体趋势向好,从而为加快淘汰落后技术、解决水泥工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创造了条件。北京、 上海、深圳计划全部淘汰立窑,天津、辽宁、吉林立窑水泥产量去年已开始下降,浙江、甘 肃今年立窑水泥产量预计也将减少,这些地区立窑发展的势头已得到有效抑制。

大型企业实力增强。2002年统计的4626户企业中,大型企业占企业户数3%,产品销售 收入达386亿元,占总销售收入27%,实现利润27亿元,占利润总额58%。大型企业平均销 售利润率7%。

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全国水泥生产企业已由1999年近8000户减少到4600多户。安徽海 螺集团去年水泥产销量超过2100万吨,预计今年将接近4000万吨,已经逼近世界水泥行业前 5强。1998年前10位水泥企业生产集中度不到5%,2002年提高到83%,预计今年将达到15 %左右。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对提高我国水泥工业整体竞争力、加快结构调整起到了促 进和导向作用。

三大问题成为瓶颈

立窑总量偏大,结构调整艰巨。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发展较晚,基数小,比重低。水泥总 量中75%以上仍然是立窑及其它落后工艺生产的水泥。目前立窑水泥每年仍有相当数量增长 ,特别是河北、山东、江苏等水泥大省,新型干法增长未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增长的节奏, 导致立窑水泥增长较多。增加了进一步淘汰的难度。

局部地区存在盲目投资苗头。水泥销售区域性较强,具有合理的运输半径。虽然新型干 法水泥投资在全国范围内属于起步发展阶段,但个别地区已出现盲目投资苗头。例如,北京 周边地区2002-2003年已建成和将要建成投产共24条生产线,新增熟料能力近2000万吨。由 于新上项目过于集中,又没有相应淘汰落后立窑水泥甚至违规新建立窑,使水泥供应量大大 超过北京市场需求增长,形成局部供大于求。

西部地区部分企业新上项目过于依赖银行贷款,负债较多,造成项目建成后,财务费用 增加很大,产品成本增加,缺乏竞争力。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将给企业经营带来困难,引发 恶性竞争。企业面临一定的风险。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6

一、铜川水泥工业现状

铜川现有水泥生产企业21户,其中省属企业2户,市属企业6户,区县属及以下企业13户。除秦岭水泥(集团)公司国有控股外,其余企业的生产线均为民营或租赁经营。现有旋窑18台、立窑12台。2007年生产水泥695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3.67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19.38%。

二、铜川水泥企业贷款情况

作为铜川传统的支柱产业之一,各金融机构向其提供了积极支持,投放了大量贷款。根据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统计(说明:由于其统计只能细分到“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制造业归属于其中,而铜川市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贷款基本投放到水泥制造业上,所以之后的水泥企业贷款数据完全取自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贷款数据),截至2007年6月底,水泥企业贷款余额为5.78亿元,占全市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19.34%;水泥企业不良贷款余额为1.55亿元,占全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的33.26%。各国有商业银行具体情况见表1。

三、铜川市水泥企业风险分析

铜川市作为陕西省最重要的水泥建材生产基地,曾有着辉煌的历史,也具有优越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福建、河北等新兴水泥生产基地的兴起,铜川水泥生产企业受到严重挑战,其发展和经营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一)政策风险

近几年伴随着经济规模不断增长,我国基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作为高耗能、高污染的水泥生产企业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自2003年以来,中央多次出台对水泥的调控政策,对铜川市水泥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各商业银行对水泥生产企业的贷款审批更为严格,授信额度逐步缩小。如工商银行铜川分行对水泥采取只出不进,贷款只减不增的策略。2006年度对全市最大水泥企业――秦岭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的贷款净收回3000余万元,使企业流动资金愈发紧张,生产不能正常进行,这也是秦岭公司亏损的原因之一。第二,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关闭全市小型水泥企业落后的生产工艺。近年来,市水泥厂、水泥厂、新川水泥厂等年产30万吨以下立窑、中空窑全部关闭。在改善铜川市生态环境的同时,铜川水泥产能有所降低。第三,国家对基建投资规模的扩大和压缩,对水泥行业的发展和水泥生产将产生在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铜川周边地区的基建投资状况,对铜川市的水泥生产、销售影响较大。因此政策性不确定因素是决定对铜川水泥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二)市场风险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耀县水泥厂曾是全国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其产值、利润在亚洲屈指可数,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被市场经济所取代。铜川市原有的众多水泥生产企业由于生产工艺落后、规模小、耗能高、污染重,其竞争力不断下降,市场逐渐萎缩。日前,除秦岭、声威外,其他中小企业已无立足之地。同时,在铜川水泥的市场半径内,国内各大水泥生产企业陆续建立了各自的分公司,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如冀东水泥海得堡公司在扶风和泾阳分别投资建设年产350万吨熟料生产线和450万吨水泥生产线,声威水泥在泾阳投资6亿元建设年产500万吨水泥生产线,这些企业对铜川市水泥生产销售产生较大影响,使铜川水泥在关中地区的市场份额呈下降状态,水泥生产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生存空间被逐步压缩。

(三)经营风险

铜川水泥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目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生产生本的上升。第一,全国性的油、电、煤等价格不断上涨,铜川也不能幸免,近几年,煤炭价格大幅上涨,铜川矿务局统配煤价格2006-2007年间由220元/吨上涨到295元/吨,水泥企业用煤价格基本在400元/吨左右。同时,运输费用,电力费用也大幅增加,随着企业职工工资的逐步提高,企业管理费用也随之增加,使水泥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对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国内通胀压力的加大,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煤、电、油、运及人工费用的上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水泥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将常产生不可预见的影响。第二,资金供应方面的风险,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企业既面临银行对水泥企业贷款增速的放缓甚至贷款额的减少,还面临央行利率调整所带来的银行贷款利息支出的不断增大。自2006年进入加息通道后,央行已连续8次提高基准利率。企业经营中,今后仍将面临因利率提高而增加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可能。第三,控股股东的变动,将使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更,企业重组过程中,难免对原有的经营产生影响,如秦岭水泥重组过程中,华伦公司成功入主成为控股股东,其对秦岭公司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影响尚待观察,能否使秦岭水泥走出困境、重振雄风,尚有待时间的检验。

以上3方面的风险必然会带来较大的信贷风险,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统计数据也显示铜川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水泥企业贷款所占比重较大,而所产生的不良贷款占比也非同寻常。随着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执行,铜川市各国有商业银行下一步对水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也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四、对铜川市水泥企业发展的建议

铜川水泥制造工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陕西主要的水泥生产基地,是铜川市的支柱产业。在拥有资源丰富、运输方便、生产基础坚实优势的条件下,如何改善铜川市水泥企业现状,提高银行对其信贷支持的积极性,将是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组建水泥集团,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重组、整合,我国水泥行业已经正在逐步告别“全国一盘散沙、生产技术落后”的局面,大的水泥区域市场格局初露端倪。以浙江、江西、山东等地区来看,形成了中国建材、海螺水泥、华新水泥、中联水泥等几家大企业共同占据主要地位的局面。而北京地区金隅并购太行水泥,直接影响到环渤海地区的水泥产业格局。陕西目前仍处于市场相对分散的状态,而铜川作为陕西省最重要的水泥建材生产基地,经过多年发展,水泥工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产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工艺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污染较严重,各水泥企业之间缺乏沟通联系,各自为战,各跑市场,一旦出现市场滞销就盲目竞争。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进行统筹安排,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资源有效、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组建水泥企业集团,建设水泥工业园区,运用国家产业政策、法规、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对铜川水泥行业的综合整治力度,搞好调整和管理,统一核算,杜绝能耗,降低成本,形成合力,构筑牢固的水泥航母,增强市场竞争和抗御风险能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二)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水泥产品档次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3]103号)精神,遵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保护环境”的原则,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重点建设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新型干法熟料基地项目,尽快淘汰现有立窑及其他落后工艺水泥生产线,严禁新建和扩建机立窑、干法中空窑、立波尔窑、湿法窑水泥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装备水平,改进生产工艺,全面提升水泥产品档次,进一步开发多用途的水泥品种,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白水泥、道路水泥、油井水泥、大坝水泥等特种水泥的比重,努力扩大市场销路和占有率,重树铜川作为陕西水泥生产基地的新形象。

(三)实施人才战略,为铜川水泥工业的大发展奠定基础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铜川水泥工业培养造就了一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随着政策、形势和市场的变化,已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应加快实施人才战略步伐,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3个环节,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并通过建立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水泥工业的蓬勃健康发展。

(四)突出支持重点,加大投资导向力度

一方面,政府在给予相应政策倾斜的同时,也应引导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力度,在控制产能过剩和环保治理的同时,确保铜川市水泥行业优势企业技术改造、行业整合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应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及时相关信息,加强宏观调控,正确引导投资方向。

(五)加大信贷资金投入,积极支持水泥企业做大规模,树立品牌意识,提升水泥企业的竞争力

首先,各金融机构在增强风险意识,强化信贷审核的同时,对铜川的水泥企业应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既要坚决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又要突出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其次,各金融机构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要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企业或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属淘汰的工艺落后的生产线停止发放新贷款,逐步收回原有的旧贷款。再次,各金融机构授信在总量上控制授信额度的同时,要针对不同的水泥企业调整授信结构,加大对具备区域竞争优势的重点水泥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授信规模并延长授信期限。如对秦岭水泥股份公司、声威建材有限公司应加大信贷资金投入,突出其行业龙头的地位,以此带动整个铜川水泥产业的发展。在抑制水泥行业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同时,用增量盘活存量,运用信贷杠杆推动项目带动、工业强市战略的顺利实施,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银行和企业双赢。

参考文献:

1、邓翔,李建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J].管理世界,2004(11).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7

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确保完成国家下达广东省“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任务,努力实现全省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工作原则。

1.政府负责,部门配合。由相关企业所在地政府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

2.整体实施,稳步推进。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0号)等规定,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同时,依法依规妥善处理淘汰退出企业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险等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加强监管,依法淘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质量监督、电价、税收、信贷等政策措施,依法促使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退出市场。

二、工作任务

(一)淘汰范围。

1.坚决取缔无生产许可证企业,淘汰土(蛋)窑、普通立窑生产企业。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清理整顿小玻璃厂小水泥厂意见的通知》(〔1999〕49号)下发后列入关闭淘汰范围而近年来又重新投入生产的水泥生产企业(生产线)。

3.《工商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第一批)》(原国家经贸委令第14号)施行后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新建的机立窑。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3〕103号)印发后,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擅自对机立窑扩径改造的水泥生产线。

5.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40号)规定,窑径22米以下机立窑、窑径25米以下水泥干法中空窑(生产特种水泥除外)和直径183米以下水泥粉磨设备。

6.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0号文规定,*年底前淘汰各种规格的干法中空窑、湿法窑等落后工艺技术装备,进一步削减机立窑生产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淘汰全部机立窑,并依法关停并转规模小于20万吨、环保或水泥质量不达标的企业。结合广东省实际,珠江三角洲地区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在2010年前淘汰全部机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

7.逐步兑现各地在申报水泥投资项目核准时签订的限期等量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承诺书,地处城镇规划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内的水泥生产企业要加快淘汰。

(二)淘汰计划和进度。

根据国家下达广东省“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3200万吨的任务,结合广东省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的实际,“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计划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3804万吨(详见附表)。

各地要根据上述淘汰范围和本地区淘汰计划指标,确定具体淘汰关停的水泥生产企业(生产线)名单,并明确企业关闭或生产线拆除的时间。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加快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增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总量。

三、工作措施

(一)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对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生产线),各地出台的优惠电价措施(包括小水电)一律停止执行,并在取消峰谷电价的基础上加价02元/千瓦时。各级价格、经贸、电监部门及电网企业要加强监督,确保差别电价政策落实到位。对列入淘汰名单、到期拒不关停的企业(生产线),电力供应企业要依法停止供电。

(二)严格执行环保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对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生产线)要按时依法吊(注)销排污许可证;同时,要加大检查力度,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要责令停业整改,拒不整改或经整改仍不达标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三)严格新上项目核准程序。省投资主管部门在核准新(扩)建水泥项目时,要支持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严禁新建、扩建和改建立窑等生产工艺落后的项目;要坚持上大压小、等量或超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原则,对达不到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目标的地区,一律不予核准新(扩)建水泥项目。相关项目已获核准的,当地政府要加快兑现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承诺。

(四)加强质量监督。要严格按照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计划,按时依法吊(注)销关停企业(生产线)的生产许可证;加大对水泥生产企业的抽查力度,对生产质量不达标的要责令停业整改,整改不达标的要依法关闭;坚决取缔无证生产的企业。要加大对建筑施工现场使用水泥的监督力度,禁止重点建设工程和建筑物结构工程使用立窑水泥。

(五)强化税收监管和信贷管理。按照国家规定取消对属于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企业所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收监管力度,规范税收征管办法。金融机构对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不得新增贷款,并收回已投放的贷款。

(六)建立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退出激励机制。一是设立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退出补贴资金,确保该项工作稳妥推进。二是对因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转产的项目,要优先予以核准或审批,并在省级财政有关专项资金中予以适当倾斜扶持。三是对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需分流安置的职工,按照省的有关规定落实相应的再就业扶持政策。

四、工作分工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积极推进全省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职责分工如下:

宣传部门:指导协调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舆论引导工作。

发展改革部门: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对全省水泥基本建设投资项目进行核准,提供全省水泥建设项目核准清单和批准文件(包括项目等量淘汰承诺书),督促各地政府兑现新建水泥项目时“上大压小、等量淘汰”的承诺,加强对已核准、审批项目的监督。

经贸部门:牵头组织全省“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统筹协调制订各项配套措施,制订《广东省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汇总提出年度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计划建议;草拟省政府与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签订的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责任书;牵头组织开展全省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的督查。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对水泥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审核,并在企业申报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时对其进行产业政策核查。

监察部门:对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地执行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实施方案工作进行监督,对行政不作为或执行不力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及负责人的责任。

财政部门:落实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相关补贴资金。

劳动保障部门:指导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涉及的人员安置、经济补偿、社会保险、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工作。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所涉及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和用途变更等工作,查处违规使用土地行为;做好石灰石矿山专项整治工作,坚决取缔无证开采的矿山企业,关停不规范开采的小矿山。

建设部门:加大对建筑施工现场水泥准入的监督力度,禁止立窑水泥进入高速公路、机场、港口、桥梁、涵洞、大中型水坝、隧道、水闸等重点工程和建筑物结构工程,禁止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使用立窑水泥。

税务部门:加强对水泥生产企业的税务监管。

环保部门: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推进水泥生产企业安装废气排放连续自动监测装置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依法查处排放不达标的企业;按时依法吊(注)销列入淘汰名单企业(生产线)的排污许可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产业政策进行水泥生产项目环评审批和竣工环保验收;对未能兑现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承诺地区的相关项目不予项目竣工环保验收。

物价部门:督促落实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企业用电差别电价政策;会同经贸部门把立窑、湿法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企业按限制类、淘汰类列入实行差别电价的名单。

工商部门:对不符合企业设立前置条件的水泥生产企业,不予办理工商登记;对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依法吊(注)销营业执照或取消相关经营范围。

质监部门:严格把好水泥市场准入关,依法取缔无证生产水泥的企业。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要求的企业、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违规新增立窑未拆除的企业,一律不予受理换(发)生产许可证申请。对新建和技术改造水泥项目,必须经当地地级以上市政府确认已兑现等量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承诺后,方可受理企业水泥生产许可证的申请。

部门:处理与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的上访事件。

电监部门:督促检查差别电价政策落实情况及对列入淘汰名单企业依法停止供电情况。

电网企业:按照省政府有关规定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对列入淘汰名单企业依法实施停止供电措施。

广东银监局、人行*分行:监督对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企业的融资控制政策落实情况,做好贷款收回监管工作。

省水泥协会:提供全省现有水泥生产企业情况、有关信息及技术咨询。

五、工作要求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8

吉林德全水泥是延边州建材行业重点企业之一。其前身是吉林省和龙县特种水泥厂,始建于二十世纪70年代。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和帮助下,吉林德全水泥从1996年开始并购州内多家濒临破产、倒闭的企业,通过改制、重组,2001年基本完成对延边水泥产业的整合。2004年组建企业集团,实现了集约式管理。2007年12月25日,与国家重点支持的60强水泥集团之一――辽源金刚水泥集团强强联合,推进了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2009年3月6日,由中国建材集团、金刚水泥及香港弘毅投资产业共同出资10亿元,以金刚水泥为核心注册成立了中国北方水泥集团,金刚水泥与中建材集团实现了资产重组,标志着吉林德全水泥纳入了中建材的管理体系,所倡导的重组工程终于开花结果。及其领导的财务团队功不可没。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翻开的履历,他的经历跃然纸上,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从吉林财贸学院(吉林财经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政府机关、学校和税务部门历练,接着自主创业,随后又受骋于民营企业担任财务负责人,直至成为央企下属集团公司的财务高管,他的角色一直在变化中,但是他对财会事业的钟情,尽管历经三十个春夏秋冬的更迭,却是愈久弥坚,深深融入血液,成为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家和成功者,他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先后获得了诸多荣誉:1992年获得延边州国税局“1991年度税务系统一等奖”,同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直先进工作者”;1993年先后被延边州国税局评为“延边州机关党委先进工作者”;1995年被延边州国税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同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党员”;1996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先进个人”;2008年被评为“2007年度吉林省工业项目年度活动先进个人”;2010年被辽源金刚水泥集团评为“优秀管理者”,同年获评中国总会计师年度人物;2011年度获评中国财务价值领军人物;2012年度获评财务战略管理专家。

此外,勤于研究,善于思考,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具有较高指导价值的文章,如1995年“会计利润与税收利润刍议”论文入选《中国税制改革与发展》论文集;2005年“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思考”论文被评为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优秀论文。作为延边州、和龙市两级政协委员,多年来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建议,其中有多条建议被正式采纳,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管理会计指导生产实践,企业核心价值持续提升

《中国总会计师》:请您结合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在你们企业的实践,说说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主要目标。

:好的。2011年以前,我们企业一直用传统会计方法去完成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真正引进管理会计思想及方法,是从2012年开始。

首先,自2012年开始,我国水泥行业整体产能严重过剩并引发恶性竞争的矛盾凸显。东北地区的水泥产能过剩平均达到了30%以上。尽管国家早在2010年开始,就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抑制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的政策,但由于地方保护、地方利益,尤其是GDP在政府政绩考核中的权重过大,不仅难以淘汰落后产能,反而从2012年开始出现了越抑制越过剩的不正常现象。吉林德全水泥地处吉林省的边缘地区,按照水泥产品的营销“半径”理论,200公里之外的水泥是没有可能挤占延边水泥市场。但事实是,不仅吉林省境内的200公里以外的水泥厂低价向延边市场倾销,就连200公里以外的辽宁省的水泥厂也来到延边分割这块蛋糕。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公司综合分析了水泥生产经营所面临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引进了管理会计的“量本利”方法并加以改造和运用。“量本利”方法的核心是首先确定目标利润,在此基础上再去确定目标销售量和目标成本。可是,由于恶性竞争局面的存在,目标销售量往往难以实现,怎么办?只能在价格上找,于是,公司自2012年起,在可控目标成本既定的前提下,为确保目标利润实现,在产能过剩的态势下,限产保价、稳价涨价,向企业灌输“价本利”思想。虽然“价本利”是“量本利”的形式变化,但从营销角度,更侧重稳价和涨价,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而这个办法的实质是管理会计的“量本利”思想。经过2012年和2013年两年的实践,“价本利”思想指导我们企业度过了难关,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目标利润指标。

此外,公司在成本管控方面,管理会计上的目标成本概念已在我们企业形成共识。由于目标成本就是实现目标利润的成本,因此,公司对生产车间的制造成本坚定不移地画圈,决不允许制造成本跳出圈外。为控制成本,允许对设备更新或改造,增加资本性支出,但不允许以原材料价格上涨为由导致成本超支。几年来,管理会计的目标成本管理思想和方法不仅较好地控制了成本,更主要地是调动了生产部门主动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推进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的积极性,实现了节能降耗。

诚然,管理会计有许多方法能够在我们企业运用,如在开发环保水泥等新产品打造绿色建材企业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向国外转移过剩产能是企业未来三年发展目标,在这些工作过程中,管理会计方法必将得以充分运用,相信也会结出累累硕果。

搭建央企管理支撑平台,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中国总会计师》: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

:由于传统会计方法已经在我国的广大企业根深蒂固,我本人深感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艰难。

在吉林德全水泥处于民营体制经营时期,生产经营是没有计划的,更谈不上全面预算和滚动预算。2011年公司加入中国建材北方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央企的成员单位。从此,央企的管理模式向企业渗透,也为管理会计思想引入企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公司最先运用的管理会计方法是全面预算,每年度10月份至次年初,是公司编制和调整预算的时间段。为编制出切实可行的财务预算,公司建立了“部门预算先孕、整体预算后生”的预算编制方法,为此,公司在每年10月份,首先要求供应、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在“调研、测算、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部门预算,在此基础上,整体预算也并非简单地汇总,而是“再调研、再测算、再平衡”,才能形成企业整体的财务预算,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始终贯穿综合平衡思想并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如可变成本、贡献毛益等指标必须作为重点反复平衡;如固定费用、管理费用等指标将作为一般指标略作调整。目前,经过几年的实践,公司已经具备了比较成型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法,这是管理会计在我们企业得以落地应用的首要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本化理财理念

《中国总会计师》:您是否重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人才培养工作?具体做法有哪些?

:我本人非常重视人才培养这项工作。这几年,公司首先安排财务人员参加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学习考试,以及参加中税网、大成方略等机构的学习班,目的就是让财务人员率先掌握相关的管理会计知识并逐步在企业推进和应用。

此外,公司还提出了“人本化理财理念”,以开明的姿态、优厚的报酬、良好的个人发展环境面向社会广纳人才。一是引导公司持续增加人力资源的投资力度,不断发掘和培养能够认可吉林德全水泥企业文化、推动企业进步的员工。二是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建设,不断地引进管理、专业技术、科研与营销人才。同时,每年从全国各地高校招收应届毕业生,充实到公司业务的各个层面,为公司的良性发展储备后备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企业认为,围绕人的价值管理来展开财务管理活动,协调以财务关系为表现的人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为此,以人为本并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力度将是公司下一步加强财务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

当然,因为企业的相关部门的人员,由于受传统观念、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短时间内让他们运用管理会计方法去经营企业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在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总会计师须找准定位,角色转换恰逢其时

《中国总会计师》:管理会计的发展对总会计师的角色定位会产生哪些影响?您认为总会计师应如何适应这一要求?

:简单地说,由于当下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瞬息万变,作为总会计师不应该再围着报表转圈,即不能侧重核算,而应该向管理转轨。今后企业经济预算和决策、项目评价和运作这些重大经济活动应由总会计师唱主角。为此,管理会计的发展,将助推总会计师尽快掌握管理会计方法,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尽快适应形势并推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我认为总会计师应首先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否则,一切皆为空谈。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中国总会计师》:您认为应如何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从企业和总会计师角度,有哪些建议。

:在我国,管理会计也有不少成功探索和有益尝试。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发展管理会计的呼声很迫切。但是,我国管理会计现存在理论体系缺乏、工具方法应用不广、专业人才匮乏、信息化支撑不足等问题,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尤其是管理会计人才匮乏,成为制约管理会计发展的瓶颈。我个人认为,若想在我国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在企业层面,必须尽快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一是要根据企业实际发展需要,重新调整财务管理职能的组织架构,在持续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型;二是加快推进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构建,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为会计转型提供有力的工作环境;三是加快管理会计人才的成长步伐,做好管理会计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职责定位,真正发挥好管理会计的战略支撑、决策支持、管理建议、风险管控等作用。

其次,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培训。全方位地培训企业供、产、销等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尤其要培训企业法人代表和总经理。通过发展和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推动会计工作由核算向理财、管理和决策转变,推动会计人员从单纯的记账者向理财者、管理者、决策参与者转变,促进会计人员社会公信力、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再次,提高总会计师的法律地位,尽快修改《总会计师条例》,从法律角度明确总会计师的职责、权限和义务。从目前的情况看,总会计师在履行职责和发挥作用方面,到位、缺位、没位三种情况并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将来相关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鼓励到位的,督促缺位的,依法支持没位的,促使总会计师履行其法定职责,维护其合法权益。

最后,总会计师要实行委派制,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国资委委派,最好不在企业支付薪酬。实行总会计师委派制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解决集团公司监督弱化将起到积极作用,可有效解决会计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9

《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三份“十一五”期间水泥行业纲领性文件,对遍布全国落后小水泥厂不啻是当头棒喝,它们未来的命运要么是拆除破产,要么被大型水泥企业兼并。

与此同时,2007初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通知,公布了国家重点支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60家大型企业(集团)名单。这些幸运的企业今后将在项目核准、土地审批、贷款投放等方面得到政府的有力扶持。

一边是“打压”,一边是“保护”。

当市场的无形之手无力改变中国水泥市场一盘散沙的局面时,政府的有形之手就有所行动了。中国水泥杂志社主编张建新对《经济》表示,今年国家对水泥行业采取有“保”有“压”的政策,保的是大型企业,以提高水泥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压的是淘汰落后产能,以加快技术升级。

“保”“压”之间,显露的是2007年中国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主题与动向。

市场回暖

水泥行业在经历了2006年国家过剩产能围剿战后,产能仍然超过了12亿吨,“十一五”产量控制目标几乎提早四年突破。

在计划经济年代,这将是绝好的头条新闻选题。但在今天,一切都改变了。

从2005年起,水泥业和钢铁、煤炭业一并被国家列为产能过剩的产业,成为宏观调控重点监控对象。去年4月,在北京水泥厂举行的全国工业经济运行新闻会上,国家发改委预测2010年我国水泥产量将控制在12.5亿吨左右。不料,该控制目标一年之后几近突破。

张建新对此并不惊讶,他解释说,当时国家发改委制定水泥业“十一五”目标时,假定全国GDP增速是在7%左右,而2006年的实际增长率为10.7%。国家宏观形势持续走好,刺激了水泥需求的增长,这才是导致水泥产量“十一五”目标提早实现的主要原因。

那么2007年市场对水泥业需求依然强势增长吗?张建新对此表示乐观,他认为铁路公路建设提速、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因素将拉动今年水泥产量更攀新高。

2007年,中国大地看起来仍然是个巨大无比的建设工地,无数的高楼、铁路、公路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中。

今年初铁道部宣布了一项庞大的计划,“十一五”期间,铁路建设将完成投资1.2万亿元,建成新线1.7万公里,比“八五”、“九五”、“十五”的总和还多。

来自公路方面的建设计划同样气势恢弘。交通部确保今年底完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最后2000多公里的收尾建设任务。全年将累计新建高速公路5000公里以上。

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将为水泥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今年,农村公路建设将掀起新高潮,国家计划今年内新改建农村公路26万公里。据测算,要达到中央提出的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十一五”全国共需新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

房地产市场的强劲增长同样不可忽视。

据了解,房地产占水泥需求总量的比重超过两成。2007年国家对于中价房、经济适用房、小面积住宅、新农村住宅却将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这些对于水泥行业来说都是利好消息。

销售形势预期走好,也刺激了水泥业利润的提升。从2006年3月起,全国水泥行业销售利润率逐月上升,张建新预测该增长势预计将延续到2007年底。

2007年水泥行业新增产能的释放量将下降,供给过剩的压力也大大减轻,

2004年以来,在国家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下,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下降。2006年水泥行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到300亿,继续维持负增长态势。

鉴于国内水泥生产线一年到一年半的建设周期,张建新表示,目前我国水泥工业正处于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在今后的3年至5年内,我国经济的增长将对水泥需求产生持续的拉动,水泥行业的销售额和利润将实现双增长。

向落后产能宣战

中国水泥总产量已经连续十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机立窑、湿法窑、干法中空窑这些落后水泥窑生产出了全国一半的水泥。而在之前,落后水泥的市场份额还要巨大。

“大而不强一直是中国水泥业的心病。”张建新感叹。

用这些落后设备和工艺生产每生产一吨水泥,相对于采用新型干法技术在生产过程多耗费了几乎一倍的煤炭,而且它们的质量也同样相形见绌。

最近两年,国家大力推广的更为节能、高效的新型干法水泥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比重快速提高。2004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仅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而到了2006年这个比重提高到了二分之一。

此间,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不容忽视。

从2003年起,国家开始屏弃传统“一刀切”的办法,在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采取有“保”有“压”的政策,对水泥行业实施结构调整。国家鼓励东部地区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规模的大项目,中、西部地区建设规模至少也要在日产2000吨以上,其目的就是促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转变水泥工业经济增长方式。

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也助了国家宏观调控一臂之力。

“水泥企业在限期内主动拆除机立窑,窑径在3米及以上的给予50万元拆窑补贴、3米以下的给予40万元补贴,早拆补足,晚拆少补,逾期不补。”2005年初,浙江省湖州市出台这一措施大大加快了水泥机立窑的淘汰速度。两年之后,该市境内所有的水泥机立窑都已全部拆除。

据悉,国内一些水泥生产大省已经制订落后产能淘汰时间表。浙江省和河南省计划在2007年底淘汰全部落后水泥生产线,湖北、河北、天津和海南的最后期限则划定在2010年。

全国的速度不尽一致。

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尽管各级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关闭小水泥,但相当数量的小水泥窑实际上明关暗开。湖州经验在这里缺乏实施的经济基础。中西部地区财政吃紧,要想让当地政府拿出一笔专项补贴款来拆除机立窑,实在是勉为其难。

“只要能赚钱,落后小水泥就不会轻易倒闭。”上海国金证券研究所贺国文分析师向《经济》表示,在一些地方,小水泥甚至还是纳税大户。拆除了小水泥,当地政府无疑自断财路。

市场就没有这么多的顾虑了。

两年前,国内大批落后小水泥就曾领教过市场的巨大威力。

2005年,受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及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的影响,水泥市场需求明显下降,水泥行业陷入低谷。当年新型干法产能增长迅猛,产能集中释放,而落后生产工艺未能及时淘汰,一时产能严重过剩。大型企业为维持市场占有率,竞相压价,整个市场陷入价格混战。不少采用落后技术的中小水泥企业倒闭。

贺国文表示,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如果不能及时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会带来局部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张,市场竞争加剧,水泥销售价格大跌,导致大批企业亏损。

好景不长。到了2006年,部分倒闭的小水泥又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于是在很多地方,你又可以看到浓烟滚滚的机立窑在开工作业。

市场需求的波动,让小水泥长期在生死线上浮沉。

重点企业成长之烦恼

2005年的惨淡经营也使许多中小水泥企业刻骨铭心,水泥龙头企业显著的规模效益又使这些困难企业惊羡不已。做大做强是水泥业惟一生存法则――这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

通过大型先进企业兼并重组落后小水泥,将成为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手段。

《政策》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路径:大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将小企业改造为水泥粉磨站,使其转变为水泥生产链中的一环。

这样的做法,既淘汰了落后产能,同时又达到了控制水泥总产量的目的。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结构调整、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必须要与布局调整和企业重组相结合,在有资源优势、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发展。防止借调整结构之机,不顾客观条件地盲目扩充产能,形成所谓的“高水平盲目建设”。

这次入选水泥业国家队名单的60家大型企业,成为淘汰落后产能的主力军。

但是,这60家大型水泥企业,其“大型”头衔也是相对于国内水泥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而言。拿到国际上,它们还是小块头。资料显示,我国排名前1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水泥生产总能力也只相当于世界水泥工业第一位的法国拉法基集团(Lafarge)一家的产能。

大型企业规模上不去的背后当然另有苦衷。

“缺乏资金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贺国文道出了其中的隐情。

作为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业,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金融部门对水泥业采取“一刀切”的政策,长期贷款一律不借,而短期贷款禁止用于并购。诸多因素导致我国水泥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即使像海螺、山水和华新这样的龙头企业,资产负债率也在60%以上。

贺国文表示由于企业自有资本比例太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过高。受资金的制约,众多水泥企业不仅失去扩张机会,还面临沉重的还贷压力。

缺乏资金会让兼并重组沦为空头口号。

2006年国家颁布的《意见》、《政策》和《规划》这三项水泥业纲领性文件,从项目核准、土地审批、贷款投放上,为这60家企业扫除了政策障碍。

政策的藩篱拆除了,而企业依然债台高筑。

外资入局

“水泥企业高负债经营很正常!”海螺集团企业发展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向《经济》表示,负债经营是水泥业的行业特色,高额的负债率并没有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让他感到不习惯的是另一件事情。他向记者抱怨,国家明确了60家重点扶持的水泥业水泥企业后,在同一政策起跑线上,海螺集团的身边多出了59个同行。而在此前,能够和海螺享受同样优惠政策的企业屈指可数。

独占市场是所有企业的梦想,而水泥行业恰好具有区域垄断特质。

贺国文表示,水泥行业理想的盈利模式是通过扩大规模,取得区域垄断优势,获得区域内一定的定价优势,从而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的规避行业周期性变化带来的盈利不稳定性。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区域骨干企业:作为行业老大的海螺集团牢牢控制着华东市场;华新集团占领了华中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中联、太行、冀东三大集团瓜分了华北市场;西北市场由天山和祁连山集团共同主导;台泥和华润分食华南市场;西南地区则由四川双马集团垄断。

但是外资进入之后,中国水泥业格局悄然改变。

2006年,水泥行业外资并购风起云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摩根士丹利和IFC投资海螺水泥;拉法基控股四川双马;豪西盟控股华新水泥;摩根士丹利收购山水集团股份;海德堡收购辽宁工源水泥、参股冀东水泥;爱尔兰CRH参股亚泰水泥、收购黑龙江小岭水泥;葡萄牙西姆泊Cimpor收购山东榴园水泥;英属维尔金群岛Wealcity公司携手G海螺入股巢东股份……

外资涌动中国水泥市场,并非一时冲动。

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分析到:目前中国水泥产量已占全世界的45%,跨国水泥企业若想主宰世界水泥市场就必然要进入中国;《京都议定书》的签署使发达国家对水泥的环保等方面要求提高,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受能源价格上升影响,水泥生产成本提高,而中国水泥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建设成本都是全球最低的,利润空间非常可观;金融资本期待人民币升值,在汇率变动中狠赚一笔。

据了解,国际前五名的水泥公司占领了除中国以外的全球水泥市场一半的份额。上海国金证券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水泥行业2007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认为,从全球水泥业的并构历史看,并构目标市场的选择总是趋向行业集中度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然后通过提供集中度保证价格稳定。鉴于中国水泥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加之国内水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状况,并购双方一拍即合。

全球水泥行业的并购中心正向中国转移。目前进入中国水泥业的外资主要有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两类。豪西盟、拉法基、CRH、海德堡等国际大型水泥企业均为产业资本的代表,它们通过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而摩根士丹利和国际金融集团(IFC)则代表了金融资本逐鹿中国水泥业这块全球最大的市场。

2006年,外资在华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水泥区域市场都先后完成了布局。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拉法基并购四川双马后,在西南市场形成了较强的价格控制能力;世界排名第二的豪西盟在成为华新水泥的最大股东后,基本上相当于垄断华中区域市场。《年度报告》预测,2007年参与国内水泥业并购的外资公司和机构将增多,并购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国家会坐视水泥外企利用结构调整机遇做大做强而不顾吗?

对此,《产业政策》早有明文规定,国外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对国内水泥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超过1亿美元(或等值人民币)以上的并购协议,须经国家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生效。显然,国外水泥想在中国肆意兼并重组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或曰外资垄断中国水泥市场显然为时尚早。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10

实现“低投资,国产化”是中国全面进入新型干法水泥时代的关键,海螺集团、山水集团是实践这一过程的先行者。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的飞速发展,源于对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技术的研究和装备的开发、设计、制造取得的重大进展。在过去开发和研制2000t/d成套技术装备的基础上,采取自行研制与引进吸收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开发了5000t/d、8000t/d、10000t/d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成套技术装备。大型设备国产化率的提高,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和装备在“工艺过程节能化、技术装备大型化、生产环境清洁化、控制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由于技术的先进、成熟、可靠,使得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同类生产线的先进水平,制造成本明显下降,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据中国水泥协会统计,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有1113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运行,年设计熟料产能95859万吨。其中日产700吨~900吨生产线41条;日产1000吨生产线151条;日产1100~1400吨生产线99条;日产1500~1800吨生产线53条;日产2000吨生产线76条;日产2500吨生产线324条;日产3000~3500吨生产线53条;日产4000~4200吨生产线46条;日产5000吨及以上生产线270条。日产5000吨及以上生产线设计水泥熟料产能占总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的比重为45.27%。新型干法水泥所占比重已达到76.88%。单线产能正向大型化发展,继海螺几条10000t/d生产线投产后,河南天瑞荥阳12000t/d生产线也已投入正常运行,全国落后水泥产能正加速淘汰。

2.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水泥产业向大型企业集团集中

近年来大型水泥企业集团的扩张推动了兼并重组步伐,并提高了大型企业集团在水泥工业中的集中度。2009年,年生产能力在500万吨以上的水泥企业(集团)65家,水泥熟料生产能力6.73亿吨,占水泥熟料总生产能力的48.53%,水泥熟料产量5.6亿吨,占水泥熟料总产量的51.91%;其中1000万吨以上的水泥企业(集团)20家,水泥熟料生产能力4.82亿吨,占水泥熟料总生产能力的34.76%,水泥熟料产量4.19亿吨,占水泥熟料总产量的38.82%。

3.节能减排,发展余热发电取得明显成效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09年水泥产品综合能耗大大降低,吨熟料能耗124.15千克标准煤,比2008年降低4.85%;吨水泥能耗95.08千克标准煤,比2008年降低8.11%。截止2009年全国已有498条2000t/d以上新型干法生产线安装了余热发电,总装机容量3316mw,年发电能力222亿度,节能800多万吨标煤,减排2000万吨CO2。

4.水泥粉磨企业迅速发展

2009年末,在近5000家水泥生产企业中,水泥粉磨企业1800多家;在22.69亿吨的水泥生产能力中,水泥粉磨企业能力7.13亿吨,占水泥生产能力的31.41%;2009年全国水泥粉磨企业产量5.01亿吨,占全国水泥产量的30.36%。在水泥粉磨企业中,年生产能力60万吨以上企业数量占1/5,生产能力占将近60%。其中,60~120万吨企业270家,能力2.08亿吨,占粉磨企业总能力的29.17%;生产能力120~300万吨水泥粉磨企业93家,水泥生产能力1.43亿吨,占粉磨企业总能力的20.06%;300万吨以上企业19家,生产能力6250万吨,占粉磨企业总能力的8.77%。大型水泥粉磨企业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周边或水陆交通枢纽。大型企业集团在内部实行专业化生产,形成了熟料生产基地加水泥粉磨站的生产格局。

5.存在问题

在产能迅速增长的宏观布局上,出现结构性、地区性产能过剩。通过几年来“上大压小、淘汰落后”调整结构的努力,水泥落后产能的比重已大幅下降。但截至2009年底,全国仍有近4亿吨落后产能充斥市场,占总产能1/5。虽然有些省份如浙江、河南、安徽等落后产能已基本退出市场,但新型干法水泥产能也出现地区性过剩。例如安徽省2009年水泥实际产量7200多万吨,但水泥熟料输出量达5000万吨。随后,估计四川、重庆、内蒙、宁夏等西部地区也将会出现地区性产能过剩。

二、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大企业集团的“雪球”将越滚越大,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在(2009)国38号与(2010)国7号两个文件的双重压力下,水泥行业落后产能未来三年绝大部分将退出市场。同时,水泥企业兼并重组的质量和力度也将加快升级,从原先的大企业有点“饥不择食”的兼并,演变成大企业集团有选择性地并购区域龙头,企业数量将大大减少,产业集中度将大幅度得到提升。有业内人士预判:到2015年,前10名大企业集团的水泥熟料产量有望达到总产量的50%以上。

趋势之二:废渣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渐成主流趋势在废渣资源化利用方面,是我国水泥工业的又一个显著特点。自上世纪50~60年代,就已经开始利用工业废渣,70~80年代利用工业废渣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加,除矿渣外,粉煤灰、煤矸石、电石渣、钢渣、磷渣、铜渣、赤泥、糖渣、排烟脱硫石膏等相继进入水泥生产领域,不但用做水泥混合材,还用做熟料生产配料。90年代开始在处理城市垃圾、下水道污泥及一些有毒有害物方面,也不断取得进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水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越走越宽,优惠的政策导向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发展循环经济行列。相信即将开始的“十二五”规划,必将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一项战略要求提出。从过度依赖资金、自然资源和环境投入、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转向更多依靠发展循环经济和技术进步、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获取水泥工业的经济增长。

趋势之三: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兴未艾水泥工业是单位GDP排放CO2比较高的行业,原因有三:一是水泥能耗高附加值低;二是水泥熟料煅烧主要是用煤作燃料;第三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用石灰石作原料。每吨熟料大约排放0.8吨CO2,有2/3CO2来自石灰石CaCO3分解产生的。2009年我国水泥工业万元GDP的CO2排放量约14.7吨,是全国平均万元GDP排放CO2量的5.9倍。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威胁,我国政府在去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庄严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因此,如何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将水泥单位产值的CO2排放量降下来,是水泥工业面临的一大课题,也是一项不可回避而又十分艰巨的战略任务。现在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理念已深入人心,正在寻求各种途径降低CO2排放。例如:(1)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及工艺,提高水泥窑炉的能量利用率以减少CO2排放;(2)通过实施节电技术及采用节电设备降低电耗,减少与发电相关的CO2排放;(3)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减少CO2的排放;(4)使用替代原料作为生产熟料的原料;(5)使用磨细的矿渣、粉煤灰、天然火山灰或石灰石细粉来替代部分熟料;(6)大量使用某些可燃废弃物作为水泥窑炉的二次替代燃料;(7)提高水泥的品质,延长水泥、混凝土的使用寿命,以减少水泥的用量;(8)扑集回收CO2加以综合利用,生产衍生产品等。

趋势之四:由水泥出口转向成套装备出口及工程总承包越做越大面对国际水泥贸易市场萎缩及发展中国家大兴水泥项目工程建设的局面,我国水泥(含熟料)出口量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由最高2006年的3613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2.91%),下降为2009年的1.561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0.95%)。在国家鼓励水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下,中国中材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在水泥成套装备出口和工程总承包方面已做出了骄人的业绩。承包的工程项目,不但有5000t/d、6000t/d,还有10000t/d。与外国承包商相比,中国承包的海外水泥厂工程,其造价降低25%~35%,工期缩短20%~30%,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水泥建设工程承包市场所占份额已达40%以上。

趋势之五:由单一的水泥生产向多元产业发展初见端倪“大家办水泥”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例如煤炭、钢铁、化工、电力、轻工、农垦以及建筑、房地产开发等行业,早已涉足办水泥产业。而“水泥办大家”却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新事物。例如北京金隅集团,原先是在琉璃河水泥厂、北京水泥厂基础上发展起步的,现已成为集水泥、新型建材、房地产开发、物业投资及管理为核心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再如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是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水泥企业起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初步发展成为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产业涉及水泥、高岭土、纳米材料、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开发等多个领域集团化运作的自治区重点企业。最近从冀东水泥集团更名为“冀东发展集团”可知,目的是拓宽业务领域,除继续做大做强水泥产业外,重点加强水泥装备制造、风电装备制造和工程承包建设,做大商品混凝土业务,并涉足房地产开发行业。由此可见,水泥产业由单一的水泥生产向多元产业发展,不但对企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延伸产业链,推进建材、建筑、房地产开发三业联动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重要意义,尤其对面临矿山资源即将枯竭的水泥企业转型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几个商榷的问题

1.关于产能过剩问题

笔者认为,对产能过剩要做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产能过剩应分结构性过剩和地区性过剩。所谓结构性过剩是由落后产能存量过大所致,如经济大省广东和山东,其落后产能至今分别占全省总产能的35%和37%。地区性产能过剩基本属于新型干法生产线上得过多、过快或重复建设造成的。如浙江、河南、安徽等省的落后产能早已基本淘汰出局,如果这些地区出现产能过剩,就不是落后产能的问题了。潜在的产能过剩地区还有四川、内蒙、宁夏、重庆等,这些地区在建和拟建的新型干法线投产后,即使落后产能全部被淘汰,还会出现供过于求。对结构性产能过剩,通过市场竞争,有利于淘汰落后,可以“变坏事为好事”。对于地区性产能过剩也要做具体分析,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如安徽省产能过剩就是合理的,因为利用它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长江水运条件,便捷地供给缺资源的长三角市场需要。同样,如果广西出现产能过剩,其过剩水泥或熟料可以便捷地通过西江水运供给缺资源的珠三角市场。然而,像四川、宁夏那些受地域条件限制的省份,如果出现产能过剩,就是件很头疼的事,因为过剩产品向外输出既不经济又不合理。

2.关于新政下新增产能的掌控问题

国发(2009)38号文,提出了抑制产能过剩的原则,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的措施。其核心是提高了行业新增产能准入门槛和上收了项目核准权限,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在实际掌控和执行中,却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地全面“急刹车”。首先是对“新增产能”的内涵界限不清,好像不管新增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产能,还是新增大型水泥粉磨站产能;不管是新(扩)建项目新增产能,还是技术改造项目新增产能,都一律停办。其次,不管是符合国发38号文产业政策导向的项目,还是不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项目,也一律停办。这种“一刀切”的做法,短时间可以,但时间拖久,是会影响淘汰落后产能的,不利于结构调整、笔者认为,抑制产能过剩主要抑制新上或扩建布局不合理的熟料生产线。对于布局合理的大型水泥粉磨站和技改升级项目不应受到抑制。

3.关于重组中的“假整合”现象

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联合重组,是近些年来产业政策一直倡导的,也是国发(2009)38号文所主张的一条重要原则。在这些方面,国企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重组中不乏也存在一些瑕疵,这些瑕疵表现为:重形式,忽视内容;重数量,忽视质量;重轰轰烈烈,忽视讲究实效;重表观重组,忽视内部管理。这种“只起物理变化,未起化学变化”的重组整合,实际是“假整合”,不会带来多大经济效益上的变化。建议相关部门,应规定几条实施重组整合的标准,以便于检验和衡量。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产业“集中度”问题,“假整合”不会带来“真集中度”,相反会给统计工作带来混乱。

4.关于“规模经济”与“经济规模”问题

日产万吨生产线在中国问世后,好像出现“规模越大越好”的倾向,个别西部地区,也跃跃欲试上万吨生产线。笔者认为,这是对“规模经济”理解片面而引发的误区。所谓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增大所引起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降低而导致的经济收益现象。当生产规模增大的比率小于收益增加的比率时,就是规模收益递增,即N倍的投入产生了大于N倍的收益;当生产规模增大的比率大于收益增加的比率时,就是规模收益递减,即N倍的投入产生了小于N倍的收益。这就是说,收益不是一直随生产规模的增大而增大。在一定条件下,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收益则随规模的增大而降低。经济规模则是指达到最小单位成本的最佳生产规模。我们追求的是效益最佳(即成本最小)的经济规模,而不是一味追求规模最大化。水泥工业产品的效益,不但受生产成本影响,还受到达市场的运输成本影响。在市场消费密度(用单面积水泥的年消费量表示)不变的情况下,工厂规模增大,运输半径就增大,运输费用也随之增大。当运输费用的增大超过规模增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时,则规模经济就变成规模不经济(即规模收益递减)了。例如西部某地区某个项目本来上3000t/d生产线比较合理,可是考虑规模效益而决定上5000t/d生产线。后者生产线水泥生产成本可降低的10元/t(其中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资节省6元/t、节电2.5元/t、节煤1.5元/t);节能约4.7kg/t标煤(其中节省热耗20千卡/kg折合标煤2.9kg/t、节电5度/t折合标煤1.8kg/t)。可是汽车运输半径却由原来平均150公里增加到250公里,增加了100公里的运距,单程运费增加40~50元/t(尚不计高速公路过路费),汽车油耗100公里增加3-4kgt,折合标煤4.3~5.8kg/t。由此可见,不但未节能节,也未节省成本,到达市场的成本反而增加了许多。所以,在规模问题上,不能单纯追求规模增大带来的收益,也要考虑由于规模不合理增大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规模问题,要全面权衡利弊,该大则大,该小则小,以求得一个合理的“经济规模”,不是越大越好。

5.关于熟料与水泥比例关系背离问题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11

整合市场资源,助力湖北水泥工业结构调整

郭成洲同志带领企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行业协会关于“在湖北省水泥行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排头兵作用”的批示,抓住有利的政策机遇,针对湖北省水泥行业存在水泥熟料缺口明显、落后产能比重较大、先进生产线比重不足、行业集中程度也有待提高等现状,果断地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实施外延、内涵和谐发展的商业模式,重塑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他大力推进在荆门、当阳、嘉鱼、宜城、老河口投资建设五条48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兴山新建一条25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汉川新建一条120万吨/年水泥粉磨系统,在潜江新建一条100万吨/年水泥粉磨系统,使葛洲坝水泥公司年产能提高到约2000万吨,初步形成了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以鄂中、鄂西为核心市场的销售网络,做大了企业规模,成功跻身于全国大型水泥集团行列。

注重管理创新,激发企业活力

郭成洲同志高度重视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始终坚持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要增长、要红利的理念,让知识、技术、技能、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公司先后荣获全国建材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全国电力行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彰显了企业一流的管理水平。他提出运用“1411”式运营型集中管控模式与手段来强化企业集中管理,不断优化管理流程,为企业持续离效运营奠定了基础。同时,不断完善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体系,重塑激励、约束机制。大力弘扬“效益论英雄”的理念,坚持“人才第一、业绩导向”,实行企业经营者问责制。另外,企业还建立了“专家组”运行体系,解决人才瓶颈问题。

加大科技投入,占领技术制高点

郭成洲同志积极倡导科技是强企之道、立足之本,要持续整合科技资源,将研发与技术部门整合,成立研发(技术)中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与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着眼于行业科研前沿,控制技术制高点,对接高端资源,产学研联合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创新活动。老河口公司等多家子企业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的“带有自动震打装置的定量给料机”项目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目前已拥有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9项,在所属单位提炼各类专利76项。

节能减排,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郭成洲同志带领企业致力于做“水泥行业的环保领跑者”,坚持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战略,围绕节能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新型生产技术引进与开发、研究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三大主线,强化节能环保,探索绿色突破。先后实施了能源管理中心项目、电机节能改造等创新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源管理中心是一个集过程监控、能源调度为一体的公司级管控一体化计算机控制系统。能源管理中心的建立,对葛洲坝水泥能源系统的统一调度、提高环保质量、降低产品能耗、提高劳动生产率都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提高了能源综合利用能力。在7个所属单位建立的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有利用废气、环保、节能三重效果,年发电约4.2亿度,相当于节约标煤1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万吨。加大投入在所属生产线建立脱硫脱硝装置,氮氧化物排放量将进一步降低,远优于现行行业标准。

进军环保新兴业务领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12

建材工业作为原材料及制品行业,与国民经济总体趋势密切相关。在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建材工业已从2011年以前的高速增长转入平稳增长。2014年前三季度,预计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万亿元,同比增长12.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同比回落3.2个百分点,增幅进一步收窄。从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来看,水泥、建筑卫生陶瓷等传统建材产业仍占据着建材工业发展主体地位,发挥着确保建材工业平稳增长的主导作用。

(二)利润增长保持稳定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建材工业预计实现利润总额2230亿元,同比增长13.8%,仍然保持两位数增长,但低于上年同期10个百分点,增幅收窄趋势明显。从利润构成来看,水泥及水泥延伸产业仍是当前建材行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水泥制造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分占建材工业实现利润来源前两位,合计占实现利润总额的41%。

(三)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放缓

受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建材产品基数庞大等因素影响,建材市场需求虽然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数量规模型增长模式已经开始加快转向。

传统建材产品增长放缓。1―9月全国水泥产量18.2亿吨,同比增长2.98%,比去年同期回落5.9个百分点。1―9月全国平板玻璃产量6.1亿重量箱,同比增长3.8%,比去年同期回落7.5个百分点。玻璃纤维纱产量持续低速增长,今年1―9月份同比增长2.5%。规模以上预应力混凝土桩产量2.5万亿米,同比增长0.4%。在市场拉动和结构调整推进等因素影响下,技术玻璃、建筑用石、卫生陶瓷、商品混凝土、砖瓦等产品保持较快增长。

(四)建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

2012年以来,建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趋势逐渐与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趋同。今年前三季度建材工业完成固定资产 1.05万亿元,同比增长 12.8%,比去年同期下降 2.8 个百分点。建材投资低于全国投资增速,低于工业投资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重心继续向延伸产业链、高附加值和低能耗产业倾斜,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建筑用石、砖瓦及建筑砌块仍然占据建材投资前三位。水泥制造业、卫生陶瓷制造业、平板玻璃制造业、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造业、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业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为负增长。

(五)出口增速有所回升,进口增速加快,建材进出口出现逆差。

1―9月份建材商品出口总额260亿美元,同比增长16%。剔除汇率和价格因素,1―9月份建材实际出口数量仅比去年同期增长6.3%,对建材工业增长拉动作用进一步减弱。

今年以来建材进口商品金额增速一直维持高位,并于7月份形成贸易逆差,这是我国自建国以来,继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的第2次。1―9月份建材商品进口额341亿美元,同比增长128%。

二、建材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结构进一步优化

建材工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低耗能和加工制品产业所占份额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水泥、平板玻璃销售收入呈个位数增长,重点耗能产业销售额同比增长9.7%,对建材增长贡献5.3个百分点;混凝土水泥制品、建筑用石等低耗能和加工制品产业多数呈两位数增长,前三季度低耗能和加工制品产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5.3%,对建材增长贡献7.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低耗能和加工制品产业销售额在建材工业中的比重47.9%,比去年上升1.6个百分点。

(二)产能过剩情况有所控制

建材工业遏制产能过剩工作不断推进,在近两年遏制新增产能已取得较为明显成效情况下,今年水泥、平板玻璃新增能力进一步放缓。建材工业遏制产能过剩工作不断推进,今年水泥、平板玻璃新增能力比去年同期均有所放缓。今年水泥投资和新增生产线数量、能力都少于去年,水泥熟料同比生产线减少6条,减少新增水泥熟料生产能力403万吨。新增浮法玻璃生产线减少5条,减少平板玻璃生产能力1784万重量箱。

尽管水泥平板玻璃新增产能速度有所放缓,但去年和今年新增产能释放的压力仍然庞大。目前全国平板玻璃生产能力达到11亿重量箱,全国水泥熟料生产能力超过19亿吨、水泥生产能力超过34亿吨,化解产能过剩工作还不能松懈。除水泥、平板玻璃外,在需求增速放缓的宏观环境下,其他主要建材产品都凸显产能过剩问题。

(三)区域发展有所协调

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建材工业中制品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西部地区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建材工业增长的放缓,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建材工业比例已经趋向稳定。今年前三季度,东部地区建材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国建材工业50.8%,比去年全年略微回升0.1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西部建材投资中主要是水泥投资,而今年前三季度西部地区建材工业投资中水泥投资仅占13%,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建筑用石和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占据了西部建材工业投资前两位。中西部地区建材工业发展也已经从传统产业转向制品和新兴产业。

(四)大企业领军作用加强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宏观环境下,建材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两极分化现象凸显,建材大企业集团率先转变发展方式,为今年以来建材工业平稳增长和运行质量的稳定发挥了领军作用。福耀、南玻两家集团缩减平板玻璃产能,致力发展加工玻璃,实现利润占建筑技术玻璃行业利润总额30%。海螺、华润等水泥产销增长10%左右,销售收入增长20%左右,产能利用率85%以上。海螺、华润、中国建材、金隅、中国中材等数家集团实现利润占行业利润总额近半数。北新建材销售收入增长16%,石膏板产销和盈利均占行业40%以上。

三、存在问题

(一)增速放缓,建材行业必须加快由规模数量转向质量效益型

在当前形势下,水泥、平板玻璃等建材传统产业面临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和产能过剩所形成的双重压力,主要建材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呈现增速放缓态势,下行压力不断放大。而建材新兴产业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产业集约化程度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仍处于规模外延扩张的初级阶段,未成气候,其在建材工业总量占比仅约10%,还不能承担起支撑建材行业快速增长的重任。由此,建材行业增长速度、利润增幅也随之放缓,这也标示着建材工业规模数量型增长特征仍十分明显,其增长仍是来源于新增量而不是附加值的变化。在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形势下,建材工业依赖于向规模、数量要效益已经受到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二)经济运行质量有所下降

主营业务成本、经营成本上涨幅度超过主营业务增长,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有所恶化。今年以来,建材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2.9%,企业“三项费用”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建材工业自2012年开始建材工业毛利率一直呈同比下降态势。目前,建材工业毛利率为13.8%,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建材工业利润总额保持增长,但增长幅度收窄趋势明显,下行压力持续放大。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建材工业利润总额同比累计增速均保持20%以上的高位,但自7月份开始,基数较低的因素逐步减弱。1―8月份建材利润总额同比增加16%,1―9月进一步降低到13.8%,增幅跌到20%以下,受成本上涨、价格下降及去年基数等因素影响,同比增幅进一步收窄。

(三)价格下滑持续,水泥、玻璃运行困难

今年二季度以来建材产品价格环比持续下降,已经回落到去年前9个月的水平。9月份建材产品出厂价格比8月份上涨0.05%,比去年同月下降0.46%,大部分建材产品出厂价格环比呈下降态势。9月份全国通用水泥平均出厂价格每吨293.40元,比上年同月低7.43 元,全年平均比上年同期上涨4.88元。全国平板玻璃平均出厂价格每重量箱64.8元,比去年同月低7.1元,1―9月平均比去年同期低 2.6元。

由于去年上半年水泥利润总额基数较低,今年上半年水泥行业利润高速增长,随着去年7月份以后水泥市场的回暖,今年下半年水泥利润增幅持续缩减,而市场需求紧缩、制造成本的不断增加,也使得水泥行业下半年利润增长乏力,行业面临的下行压力不断加大,9月份利润增幅将继续收窄,但因为去年基数较高,全年水泥行业利润总额仍将保持较好水平。但水泥企业生产经营效益两极分化现象十分明显。从今年前8个月水泥行业的生产经营形势看,29%水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超过了75亿元,增长3%。

今年进入第二季度,平板玻璃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愈发严峻。行业产能过剩愈演愈烈,价格、效益持续下滑。建筑与技术玻璃行业利润累计增速从3月份的25.3%下滑到6月份的3.5%,7、8月份更是连续负增长,玻璃行业经济运行形势愈发严峻,22%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企业亏损额超过了37亿元,增长67%,已经触底进入调整期。其中,平板玻璃制造业亏损面已达36%,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增加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24亿元,同比增长100%。

(四)产成品库存压力加大,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矛盾依然突出

今年以来建材产成品库存增速呈现持续加快的态势,建材主要产品供大于求矛盾凸显,市场销售形势依然严峻。截止到8月底,建材工业产成品库存达1379亿元,同比增长17.4%,增速同比加快13个百分点。截止到8月底,水泥制造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14.9%,而去年同期为下降5%;平板玻璃制造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15%,而去年同期仅增长8%;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建筑卫生陶瓷制造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超过20%。

今年以来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矛盾依然突出,截至到8月底,建材工业应收账款达到4786亿元,增长17.5%,增幅超过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幅5.2个百分点,占同期主营业务收入16%。建材企业面临的紧缩的金融环境以及应收账款居高不下造成的呆坏账风险将会加大企业经营压力,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尤为突出,截止到8月底,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应收账款达到2152亿元,同比增长20%,已占到同期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4%。

四、全年建材工业走势预测判断

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中位趋稳的积极迹象,而三季度再次出现下滑,凸显建材行业宏观运行环境仍面临多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对于今年和今后几年建材工业的增长,应该以经济新常态坐标系重新审视建材工业在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从宏观环境看,确保建材行业平稳增长的基础面没有改变。一是国民经济仍保持增长态势。即使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回落到16%,年完成投资额也将增加7万亿元以上,包括钢材、水泥在内的建材产品需求量将增加2万多亿元。二是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完成,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仍然能给经济增长给予新的动力。三是今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既着眼于当前又着眼于长远的政策措施,效应将会得到陆续发挥。

从行业内部看,结构性矛盾与市场需求不足仍是制约行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2014年建材工业增长速度放缓,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还有较大潜力。二是建材主要产业都不同程度地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化解产能过剩、加快转型升级已成为长期性、全局性工作。当前形势下,抑制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的过快增长,改善市场供需关系和抑制价格的持续下滑,建立市场供需动态平衡调节机制还刚刚起步。三是新兴产业从规模和效益上还难以承担建材行业快速增长的重任,还处于培育和拓展阶段。四是市场需求不足影响了四季度建材主要行业经济效益增长速度,但总体仍延续前三季度平稳增长趋势。今年下半年全国建材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在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增速增幅逐渐收窄,持续保持回落态势。

综上所述,建材行业四季度及明年仍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第四季度将进一步回落,下行压力将不断放大。预计全年建材工业主营收入预计增长12%,比去年回落5个百分点。水泥、平板玻璃等建材主要产品价格下滑趋势探底趋稳,建材利润率下滑趋势有望在四季度得到扭转。全行业利润总额与去年持平或略有增长。全年建材主要产品产量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增长幅度将有所放缓。预计全年水泥产量将达到25亿吨,同比增长3.3%,平板玻璃产量与去年持平。

五、政策建议

(一)培育健全市场机制,推进先进企业做大做强

今年以来建材工业生产和销售增速放缓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反映,而经济效益增速的放缓,既有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因素,更是建材自身产业结构问题矛盾的暴露。水泥、平板玻璃经济效益的下滑,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是水泥、平板玻璃企业竞争力差异问题。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建材工业已经出现一批达到国际水准的先进企业,但我国目前建材企业先进与一般并存,多数企业在技术、管理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解决建材工业健康发展问题,关键还是提升建材企业竞争力。

鉴于建材企业先进与一般并存现状,建议企业兼并重组政策做精细化微调。通过培育健全市场机制,推进先进企业做大做强。“大”并不等于“强”,以产品能力或产量衡量的产业集中度是片面的,过度追求产能集中度加剧产业产能过剩,而没有技术和管理含量的产能集中度也是没有用的,并不能体现企业的竞争力。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应该引导企业从规模扩张向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高竞争力方向转变。政策调整方向应该是建立公平公正市场秩序,让有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市场竞争脱颖而出。

(二)呼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优秀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建材产业特别是水泥、平板玻璃行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愈加突出,难贷、惜贷现象频繁显现,部分企业甚至出现银行抽贷的情况。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利率不断提高,部分企业贷款利率在银行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5%―20%,企业融资成本不断增加。呼吁对符合产能置换条件项目、技术先进和节能减排项目,放宽贷款限制。

此外,优秀企业上市之路艰难。目前,建筑技术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行业许多领头羊私人企业还不是上市公司。呼吁加快启动股市体制改革,为优秀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三)坚决遏制水泥、平板玻璃产业盲目新增产能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13

二、加强总量控制,实施分类指导

各地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结合“十一五”规划编制好本地区水泥发展专项规划。新上项目(包括熟料基地、水泥厂、粉磨站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和交通运输条件,合理布局,防止盲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泥发展规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并作为水泥项目的核准依据。继续支持大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对水泥产能增长过快、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已经较高的地区,发展速度要予以适度控制;对落后产能比重较大的地区,鼓励上大压小,扶优汰劣。严禁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新建、扩建和单纯以扩大产能为目的技术改造项目。凡违背政策规定继续审批此类项目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责任。对违反规定擅自建设的项目,要坚决依法拆除。

三、制定和完善政策,严格市场准入

(一)严格水泥生产许可证管理,开展无证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水泥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新标准重新修订水泥生产许可证发放细则,对不符合实施细则要求的企业一律不予发证,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

(二)制定水泥熟料国家标准,提高水泥熟料强度允许的最低等级,提升水泥质量。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水泥实物用量不增或少增,以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

(三)完善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和规范,提高建设、建筑工程应用水泥的准入标准,依据不同工程的需求选择水泥类型和品种。禁止立窑水泥进入高速公路、机场、港口、桥梁、涵洞等重点建设工程和建筑物结构工程。推广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提高建筑物使用年限。大力发展预拌砂浆和商品混凝土,大中型城市要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条件成熟的地区应限制现场搅拌砂浆,禁止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使用立窑水泥。

(四)抓紧做好现有生产线2006年7月1日执行新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准备工作,加快实施对现有水泥生产线烟气连续监测装置的安装和管理。依法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五)完善现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中有关水泥利废税收优惠规定。享受该项优惠政策的企业除利用工业废渣的比例达标外,还必须达到环保新标准。进一步建立科学严格的资格认定方法、程序和管理机制,使资源综合利用政策落到实处。

(六)落实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措施,从使用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

四、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抓住当前水泥市场总量供大于求的有利时机,采取上大关小、补贴及赎买等多种方式,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改善环境质量,缓解能源、资源压力。有条件的地方应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地区拆除水泥立窑的补贴。

五、支持大企业集团发展,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鼓励有实力的大型水泥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提高生产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选择10家国家重点支持和30家地方重点支持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其在区域市场的调控能力(具体名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对重点支持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在项目核准、土地审批、贷款投放上,优先给予支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水泥税收政策,停止对落后工艺和严重污染环境的水泥生产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严格税收征管,禁止对小水泥企业包税和随意减免税。

六、鼓励水泥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鼓励日产2000吨以上大型水泥设备出口,对符合信贷条件的项目,银行积极提供必要的出口信贷支持;支持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国门开展水泥建设工程总承包和直接投资办厂,使我国水泥工业由产品输出向资本、装备、技术、管理、服务等配套输出的国际化经营方向发展。为确保出口水泥质量,维护水泥出口市场秩序,国家将建立出口水泥生产企业资质认定制度。

七、加强水泥矿山资源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