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共欣赏实用13篇

奇文共欣赏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规定小学第二学段(3~4年级)语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这样大的阅读量,意味着小学中年级学生就应开始进行整本书阅读。

二 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根据以上课标的要求,我想:要提高中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课外读物整本书的阅读至关重要。

1.发展语言。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足够的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会不自觉地模仿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某一个阶段读某位作家的作品,他们的日记中就会有模仿的痕迹,而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是潜移默化受到的感染。

2.锻炼思维。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间,单是学生感兴趣的情节的猜测、人物命运的捉摸等,就足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了。而且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学生能通过与他人观点的比照,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使思维更加深入。

3.提升境界。

前面提到,学生在接受语言,发展语言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智慧,获得人生的经验,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能够以古鉴今,能够推己及人。也就是说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必然包含智育和德育的因素,并且是始终伴随语言学习过程,潜移默化的。

三 整本书的选择

鲁迅先生曾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致颜黎民》)

可是在浩如烟海的课外读物中,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呢?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选择,一是能够增进学生知识的,二是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三是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这是选择整本书的总体原则。

四 整本书阅读的指导

我上阅读指导课,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三种课型。即学生阅读前的“导读课”,阅读中期的“推进课”,读完书后的“主题读书课”或称为“讨论交流课”。

第一阶段:“导读课”

开展班级共读的第一步是使孩子们对即将开始的阅读旅程充满期待,兴趣高涨,在这个环节,什么样的方法最容易引起孩子对书的浓厚兴趣,那它就是最好的导读。

如:《绿野仙踪》这本书作者鲍姆本人的经历颇有些传奇色彩,在阅读之前我给孩子讲讲作者的故事,尤其是他创作《绿野仙踪》的经过,孩子们都很想看这本书。利用精美的插图。

优秀的童书,它的插图也是非常棒的,《夏洛的网》一书的插图水平相当高。我把书中的插图做成PPT,配合对重点情节的讲述,使学生深陷其中。你看这一张使小女孩弗恩抢夺爸爸手中斧子的画面,画面有很强的冲击力,小女孩使出全身的力气通过她飘飞的小辫,裙裾以及倾斜的身体动作和紧紧握着斧柄的双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样一张图片,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带入故事的情境中,这个女孩是谁,这个男人又是谁,女孩为什么要争夺男人的斧子?他们纷纷猜测,孩子的大脑开始高速运转。

这样的导入,不仅揭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巧妙地把最好要进行的主题探讨隐含其中,这时候开始读书,效果将是非常好的在导读课上。

第二阶段:“推进课”

中年级的推进课,可以大声朗读故事,配合游戏,变换多种形式复述故事。为各个章节设计的问题,有的是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关注与熟悉,有的则是促进学生对故事中隐含的主题的逐步思考。

如读《长袜子皮皮》时,教师提供几个阅读要点:A皮皮是经典的儿童形象,每个皮皮的故事每个都很精彩,每个故事中的皮皮融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皮皮。B书中另外两个人物杜米和阿尼卡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他们和皮皮不同,他们的心理代表了一般的孩子的心理,阅读时你会则怎样看待他们?C皮皮爱说谎,在阅读书籍时,留心看看皮皮的谎言,想一想,皮皮说谎时怎么想的?

在共读的推进过程中,我始终关注孩子们的阅读进程,而不是只负责把书发给他们就完了。推进课可能是一次,两次,也可能是多次,有时候是几分钟,关于某一个话题的交流,有时候甚至可以拿出更多时间来进行,完全根据孩子阅读的实际情况而随时调整。此外我还指导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等等,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学会上网查找资料;指导学生做简单的读书笔记;制作书签、读书小报;设计读书卡;写读后感等。开展精彩片段诵读、书签设计征集评选等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第三阶段:讨论交流课。

等全体学生都读完以后,再次组织交流讨论,汇报整本书的阅读收获。讨论是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组织小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讨论,应该从情节入手,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长袜子皮皮》阅读书籍后我组织学生讨论:A、你觉得皮皮可爱吗?能画出皮皮的样子吗?请小朋友根据书中的描述,画一幅皮皮的画像。B、你相信树洞里会长出汽水吗?皮皮总会给杜米和阿尼卡一些惊喜,你喜欢这样的惊喜吗?C、你一定有过出游的经历,你的经历和皮皮谁的更有趣?D、皮皮真能干,会自己烤饼干,会为自己准备生日宴会,什么事情都会自己做,你行吗?E、有一次,皮皮把鲨鱼扔到了海里,莫莫问皮皮:“你为什么哭?”皮皮回答:“我哭,是因为那条饿得要命的小鲨鱼没有了早饭。”看到一句话时,你会有什么感受?书中还有什么句子会给你带来这种感受?

奇文共欣赏篇2

审美、赏石,都是令人愉快的,所有一切美的事物,都是令人愉快的,但是,令人愉快的不一定都是美的。例如,口渴了,喝上一杯饮料;肚子饿了,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都会使人感到愉快。又例如,我喜欢一种新款式的衣服或者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经过自己的努力,如愿以偿了,也会高兴不已。不过,这类愉快,都是属于生理和实用满足感,与审美愉快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生理与实用满足感,都属于物质欲求的满足所形成的快适与欣慰,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只有对于美的欣赏的愉快才是唯一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具有超越个人实用目的的自由的愉快。特别重要的是,它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还能陶冶情操,颐养情性。

二、“怡情养性”

赏石之乐的最大特点,它不仅能给人以愉快,还能调节人的心理,净化人的心灵,激励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创造新的美。正如王朝闻先生在《石道因缘・美在天然》中说的:“赏石活动有助于人格素养的提高。”这种寓教于审美愉悦之中的思想,用传统美学语言来表达就是“冶情悦性”或“恰情养性”或“怡情励志”。这三种提法,都是一个意思。《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政说过:“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的;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的文章更生疏了。”《北史・崔光传》也说,“取乐琴书,颐养情性。”由此可见,历代思想家、艺术家都有同样的看法,美的鉴赏(包括奇石鉴赏)不仅能“怡情”,还能“悦性”、“养性”、“励志”。为什么“怡情”能“养性”、“励志”呢?这是因为“怡情”(情感)与“性”(性格、性情、德性)同属人的精神品质范畴,是相互联系的。《礼记・中庸》里说:“情之于性,犹波之于水。静时是水,动时是波:静时是性,动时是情。”情是性的外露,性是情的静态,动静之间,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们在赏石、审美时所获得的审美愉悦,从“质”而言,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无私的情感,纯洁的情感;从“深度”而言,它是多层次的,不只是视觉感官的愉快,而且还是赏心畅神层次的愉悦,并能深化、升华为精神人格层次的愉悦,全身心地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人们在这种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之下,人的心灵必然受到洗涤,人的精神必然得到升华,人的性格、意志、人品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用美的情感来净化人的心灵,人们又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这才是奇石鉴赏和所有一切审美欣赏活动的终极目的。

三、“润物细无声”

正因为奇石鉴赏和其他审美欣赏都能愉悦精神,净化心灵,激励意志,所以,自古以来,中外思想家、教育家、都强调审美教育(美育)的重要性。我国早在2000多年以前,当时的统治者就把审美教育提到治理国家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强调治理国家要把伦理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认为“礼可以治国安民,乐(音乐)可以移风易俗”。苟子在《乐论》中说:“人不能无乐(音乐)”,“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强调音乐艺术对人的“入”、“化”作用,这和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强调的艺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功能是同样道理。因此,我国的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是现代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的目的、任务,是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审美欣赏中提高人的人格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贡献。审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是通过艺术教育,同时,也要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的鉴赏,才能全面地实现美育的目的,奇石鉴赏,是对人进行审美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手段之一。

审美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情感教育,是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不带强制性和实用功利性,重在潜移默化,使人的思想情感、性格、人品在受到美的感染、启示、熏陶之后,不知不觉地有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地发生变化。这是审美教育与理智教育、意志行为教育的主要区别。只有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重视发展赏石文化事业的原因所在。

奇石鉴赏和其他一切审美欣赏活动的教育功能是很明显的,但它只是一种远期效应,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因此,不仅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而且要注意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在审美愉悦中去求得人的人格素养的提高。

四、“众妙之门”

奇石鉴赏能够愉悦,人的精神,净化人的心灵,激励人的意志,有助于人的人格素养的提高,是对人进行审美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内容与手段之一。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这种美好目的呢?

首先,鉴赏者在鉴赏奇石时必须“澄怀观道”。所谓“澄怀”就是说鉴赏者必须保持一种“超功利非实用”的虚静心态。只有这样,鉴赏者才能顺利获得赏石之乐并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

奇石具有多种自然属性:知识属性、实用属性与审美属性。人们从不同属性去看待它,就会对它采取不同态度,产生不同的结论和结果。如果从它的知识属性去看待它,就会对它采取认知和研究的态度,分析它属于什么石 种,有些什么化学成分,产于什么地质年代,有什么科研价值等。如果从它的实用属性去看待它,就会着重考虑它有什么实用价值,是适合于搞石雕、石刻还是适合于做别的什么用途。上述两种属性及对它采取的两种态度,都具有功利性。如果要欣赏奇石之美,获得赏石之乐,就必须从这两种属性中摆脱出来,与人石之间的功利得失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一条心――排除一切“功利致用”的杂念,纯粹以审美欣赏为目的,全神贯注地去对它进行审美观照,赏石之“乐”才会油然而生。

奇文共欣赏篇3

对于一件美术作品,教师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画的是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稣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神情动态的表现;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激动时刻;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凡高《阿尔的吊桥》一图,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奔放的线条,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再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三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比如在讲达・芬奇的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进行写生的例子。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当然,像一些静物画、肖像画及一些工艺品就不必非得深挖其思想内涵了。

再次,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教师首先要对 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其次在欣赏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师也要心中有数。最后是教师的备课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佳。

2.欣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如《血衣》、《南昌起义》等;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

3.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透视关系等等。

4.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多媒体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奇文共欣赏篇4

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裴尔的《西斯庭圣母》、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周P的《簪花仕女图》,还有徐悲鸿的《奔马图》、齐白石的《墨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

二是范图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

三是学生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呜。

四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设计制作、民间美术等工艺制作。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学生很感兴趣。

二、欣赏作品的方法

一是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

如《最后的晚餐》画的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酥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神情动态;1949斗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激动时刻;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

(下转第197页)

(上接第196页)

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

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表现手法,绘画技巧等;

如徐悲鸿的《奔马》,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他笔下的马千姿百态,充满着激情和活力,激情寓于笔墨间,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三是与作品相关的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

比如在讲达・芬奇的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

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

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站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再如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如欣赏《秦始王兵马俑》,从中感受祖国艺术文化的瑰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师教学时需掌握的方法

1.欣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开国大典》、《武昌起义》等,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

2.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

3.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

4.欣赏的时间不可过长,内容过多过滥,学生会厌倦,教师可以把欣赏教学穿插于平时教学之中,使欣赏与传授技能相结合。

5.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6.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

7.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的体味。

奇文共欣赏篇5

一棵树,若花不好看,也许叶子好看;花叶都不足观,也许枝干错落有致;花叶枝干皆不中看,也许它生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远远地看起来,流露出几分美感。只要你肯去欣赏它,总可以发现它的美。

提问:1、同学们,这段话什么意思,你怎样理解它?

2、从这段散文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三、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会欣赏,欣赏又有何作用呢?我再请你们观赏一个精彩的故事。(展示课件2)

《山羊和骆驼的故事》(略)

师提问:看了这段故事,你有何收获,能否跟老师,同学们说一说。(生答略)

四、所以,教师希望你们首先要学会欣赏他人,那到底应该如何欣赏一个人呢?老师这儿有几种行为,请同学们谈谈你怎样欣赏他们。(展示课件3)

(1)小刚趁同桌不注意,悄悄地取走了她放在书包里的十元钱后听老师分析这种行为的危害性,他又悄悄地将钱放回原处。(生答略)

师点评:欣赏也是有原则的,小刚偷拿加别人的钱,这种行为极不道德,我们不能欣赏;小刚通过自我教育,知错改错,这一点值得我们欣赏。

(2)考试卷发下来了,欣欣得了“优”,他十分开心,而丽丽呢,只得了个“良”,她十分难过,伤心地哭了。(师问:你欣赏谁?欣赏他哪一点?)

哭过这后,丽丽擦去脸上的泪水,面对自己做错的题,她重新思索,实在弄不明白的,她又去请教欣欣,欣欣呢,也没嘲笑丽丽,而是耐心地为她讲解,一遍又一遍,直到丽丽真正明白为止。(师问:请问你们怎样欣赏他们?)

生答略,师随机点评。

五、看来同学们的认识也有所提高,那我们就来看看身边的同学,从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来欣赏他们,优点大家说,来个优点“轰炸”如何?谁先来说。(展示课件4)

1、单个同学举事例说明,师请被欣赏的同学谈感受,谈体会。师适时恰当点评。例如,让学生自悟出,欣赏他人也是自己学习、进步、提高的过程,你尊重、理解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友情,你就会觉得快乐;欣赏别人的同时,也要欣赏自己,悦纳自己。

2、邀请几位同学做嘉宾上场,请大家来欣赏他们,帮他们找优点,师请嘉宾谈感受与体会。

师点评:被人欣赏是一种快乐、幸福,能找到自信,会更加努力。

3、小组内交流,互相欣赏。请两个小组上场,演示如何互相欣赏。师点评。

六、同学们找的优点还真不少,优点“轰炸”了我们班,大家说也说不完,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学会欣赏别人,才会包容他人的缺点,变得宽容,欣赏别人的优点,提高完善自己。欣赏别人,被人欣赏同样快乐。只有这样,你才能与人相处愉快。

下面,咱们轻松一下,我请三组同学上场,参与一个游戏。

游戏规则:三人一组,分别遮住一人的眼,绑住一人的双手和另外一人的双腿,代表不同的人自身存在不同的优、缺点,再给每组两个球,代表贵重物品。要求三人团结合作。将贵重物品运送到目的地。学生游戏过程(略)

师:轻松有趣的游戏结束了,你有何收获?

生答(略)

师点评:只有彼此欣赏,团结合作,才能将一件事情做成功。

七、是啊,看来欣赏的确是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展示课件5)

《欣赏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细细地欣赏自已周围的人与事,

你会发现生活本来就很美好。

欣赏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它会冲洗掉你内心的嫉妒和烦燥。

你能欣赏别人学业的精湛,

你的成绩也会步步樊高;

你能欣赏别人品格的纯正,

你的心胸也会像大海一样掀起波涛。

你能欣赏大地的每一道晨曦,

你的心情就会被彩云围绕;

你能欣赏天空中的每一丝细雨,

你就会有一个明净而清新的头脑。

你能欣赏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

你的前程就会被金色的阳光笼罩;

你能欣赏父母遗传给你的各种特点,

你就具有世界上最赏心悦目的容貌。

欣赏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它使你充满自信,永不烦恼;

欣赏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奇文共欣赏篇6

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奠定美术创造的重要途径。如果说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发挥之中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让学生懂得更多的道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一 美术欣赏的特性

1.差异性与多样性。并不是每个艺术品都能被人们所接受,也并非所有的受教者都能获得相同的感受。受教者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文化程度不同,接受能力、审美情趣、受教层面就不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它祥和、谐美的意境,神秘莫测的微笑,使人们静心自省,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热爱和追求。然而,性格禀赋的不同也会导致艺术接受的差异性。孔子曾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受教者的欣赏过程中,流连险山奇峰的是性格雄奇勇敢者;驻足高山流水的是清纯天真者;畅怀大河广漠的是苍凉雄浑者。不同的艺术风格的作品使不同性格的受教者产生共鸣,受教者的接受出现不同的层次、差异性和多样性正是提升个性化的审美修养的内因,进而才会有不同的美术创新。

2.不确定性和含糊性。艺术品不是客观世界的精确对应物,它的形象体系和意义结构中具有不确定性以及空白点可以激发、召唤受教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趣味去补充、确定,进行想象性的再创造。因此,导致艺术教育的施教者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会以不同的方式在艺术接受过程中被解读,形成对同一艺术作品的不同审美结果。因为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不确定性和含糊性,即没有一个标准去欣赏某艺术品,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去解读艺术品,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不同的共鸣点。

3.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审美教育接受的发生需要欣赏者和艺术品的相互作用,意境丰富的艺术作品只是为审美创造提供可能性,而审美教育接受的实现,还有待于欣赏者参与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4.共同性和一致性。上述三个特性设计的都是艺术欣赏的差异现象,但实际上艺术教育的接受也具有某种程度的共同性和一致性。受教者在接受相同的审美对象时,必然会产生对这部艺术作品以及其中相对确定的艺术形象或相似的观点、思考、启示。所以,欣赏艺术作品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修养是有共同作用的。

二 美术欣赏课的具体实施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就是围绕某个欣赏课题进行整堂欣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在美术专题欣赏课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可想而知,学习效率很低。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不可忽视,让学生学会自己造型。学生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画下去。学生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学生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学生不能理解的东西,教育者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学生会感到画画是一种压力,减退画画的兴趣。

奇文共欣赏篇7

一、意义非凡的人物石

由于表现任何红色题材均以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人物为中心,因此,人物石在表现红色题材的红色奇石文化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决定性的意义。

在人物石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侧面、不同动作、不同神情、不同姿态、不同背景的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刘少奇、、邓小平等革命领袖,看到刘胡兰、、江姐、雷锋等优秀共产党员,看到红军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看到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国侵略者浴血奋战,看到边防战士守卫边疆的英武雄姿,看到农民为粮食丰收精耕细作……总之,这些生活中的人物在人物石上都能看得到,这就为我们表现红色题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极大的可能性。

二、内容丰富的景物石

人们所见的景物和景象,以及存在记忆中的景物和景象,不论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创造的,都是景物石能够表现的内容,再没有任何石种比景物石所表现的内容更广泛、更丰富的了,其中便有很多景物石能够表现红色题材。

例如在景物石上,我们可以看到嘉兴南湖上曾经召开过中共一大的那只游船,看到以宝塔山为标志的革命胜地延安,看到主席在那里宣告了新中国成立的天安门,看到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看到成功举办2008年国际奥运会的鸟巢体育场,看到高楼林立的繁荣大都市,看到长江上穿梭往来的船只,看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燃放的礼花等等。

三、作用特殊的文字石

文字石(包括数字石)字义清楚、明确,表达内容准确无误,表达方式简单直接,在表现红色题材中的特殊作用是其他石种无法替代的。

单个的文字石,两个以上文字石的组合,文字石与画面石组合,文字石与造型石组合,都可以很好地表现红色题材。

例如:“1921”、“1949”、“3・8”、“5・1”、“7・1”、“8・1”……这些数字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大事件及发生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文字石组合是文字石的经典,往往成为石展中最大的亮点。因为这些名字代表着一种崇高的信仰、历史的发展进步。

四、天下难觅的标志石

标志是一种特征、符号和象征,是某种特定事物或现象的形象性、直观性代表,看到标志就会联想到它所代表的那个特定事物或现象。这里所说的标志专指图案形式的标志。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天安门代表新中国,红旗代表革命,书本代表知识,卫星代表科学技术,等等。

标志石就是上面呈现某种标志的奇石。由于所有标志都是精心设计,蕴含特定意义的,并且是标准的、固定的和唯一的,因此,标志石极难形成、极其稀有、极其珍贵,在表现红色题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五、奇石中的象征意义

象征是奇石欣赏常用的一种方法,运用奇石上某些物象的象征性,可以深入发掘奇石的思想文化内涵,更好地表现红色题材。如:红色可以象征革命和流血牺牲,白色可以象征纯洁无瑕和一尘不染,绿色可以象征春天与和平,黄色可以象征丰收和成熟;松树可以象征崇高、伟大和永垂不朽,翠竹可以象征虚心和高风亮节,梅花可以象征美好、坚贞和超凡脱俗,荷花可以象征抗拒污染和洁身自律;太阳可以象征革命领袖,风雨可以象征艰难曲折,潮水可以象征革命洪流;龙可以象征中国和中华民族,鹰可以象征英雄和自由,虎可以象征威武和强大,鸽子可以象征和平和安宁……

元帅《冬夜杂咏》之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诗中的“青松”就是元帅本人崇高品格的象征。歌剧《江姐》“红梅赞”中的“红梅”就是江姐英雄形象的象征。象征手法在诗和歌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这两部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这是我们在用奇石表现红色题材时应该很好学习和借鉴的。

六、奇石组合形式在表现红色题材中的运用

由于红色题材的广泛性、特殊性和单个奇石内容的局限性,奇石组合在表现红色题材中成为大量使用的形式,因此大大增强了奇石的思想文化内涵、表现范围和表现能力。

任何石种都可以单独进行组合,也可以与其他石种进行多石种组合。多石种组合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而且具有更深广的思想文化内涵。如:标志石的党徽和数字石的1921-2011两个石种组合,表现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至2011年已经成立了90周年,在这段历史时期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又如:标志石的奥林匹克五环会徽、数字石的2008组合、文字石的北京二字和造型石的火炬这样的多石种组合,表现了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反映了中国的强盛和在国际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力。

七、表现奇石红色题材的各种配合形式

在奇石本身的各种表现形式之外,还有其他许多表现形式可以配合奇石表现红色题材,使形式更多样,蕴含更丰富,表现更有力,观赏性更强。主要配合形式有命名、配图、配诗、赏析等。

(1)命名

命名早已成为奇石欣赏的常识,对需要表达准确、清楚的红色题材来说,命名尤其重要。恰当的命名能够准确表达观赏主题,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如:一枚奇石的画面是穿着风衣的全身像,藏石者命名“一代伟人”,暗指。也许是为了含蓄,但并不恰当。因为第一,一代伟人没有唯一性,可以指伟人,也可以指其他伟人,甚至可能被当作不是伟人的“伟人”。第二,“一代伟人”概念化,很空洞,起不到引导欣赏、提高认识的作用

因此,不如命名“伟人”比较贴切。

(2)配图

给奇石配图可以丰富赏石内容,美化赏石形式,以图解石,诱导欣赏,加深对奇石的认识如:给奇石“江姐”配上一幅红梅图(绘画或照片均可),用红梅影射江姐,既美化了江姐的形象,也让人更好地理解了江姐在残暴的敌人面前表现出的革命品格。又如:给奇石“江姐”配上一幅当时关押江姐的监狱――渣滓洞的图画,或者配上一幅江姐在渣滓洞受刑时坚强不屈的图画,都会收到同样的效果。

(3)配诗

奇文共欣赏篇8

一、教师讲解“过了度”,让美术欣赏为“独角戏”缺参与

农村小学美术课里,有些教师让美术欣赏课,变成对课本或教参进行认真详细的讲解,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处于昏昏欲睡的尴尬境地。于是许多老师感叹:欣赏课难上啊!确实,这样的欣赏课想上好是多难多累呀。在学生还没有对所欣赏的作品有所感觉时,教师把一大堆的理论知识塞进他们的脑子里,学生怎能消化得了?他们就产生了依赖性,认为不需要自己多想多问多思考。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锐减,注意力转移,参与率不高,形不成自主欣赏的氛围条件,教学活动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二、奇闻趣事介绍“过了头”,让美术欣赏变“喧宾夺主”丢本质

在欣赏课里,有的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师生都很投入。表面上看,这堂欣赏课上得很成功,实际上却并不见得,因为老师所讲解的并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简历和传闻轶事及相关的故事情节等内容。这样的欣赏课往往变成了对艺术家奇闻趣事的介绍和对故事情节的描绘,却不是真正引导学生进行艺术赏析。由此可见,高段美术欣赏不应只注重内容的趣味性,艺术作品表现形式和方法了解也是不容忽视的,否则当面对那些没有具体情节或是抽象的作品时,便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弄不清楚这样的作品该从何处着手去欣赏了。应当承认,教师适当的补充讲解必要的背景史料,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领会,但不能喧宾夺主,把欣赏课变成“历史课”和“故事会”。

三、问题设计“过简单”,让美术欣赏如“蜻蜓点水”走过场

在欣赏作品时,有些教师只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问题,比如:画中有哪些内容?他们在干什么?你认为这幅画漂亮不漂亮?或者是画中的事物是什么形状?颜色和花纹是怎样的?这样的欣赏既没有中层次的绘画形式语言方面的分析,更没有深层的作品内涵、画家精神境界和社会意义等方面的分析,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审美水平会得到提高吗?我们的欣赏需要学生讲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情感,更需要做到用词恰当、语言丰富、评述准确生动。

以上例举是农村美术欣赏课上经常出现的问题,那么怎样走出上面的现状,让我们的“欣赏・评述”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呢?

策略一:教师讲解与学生学习要“互动双赢”

教师是教学互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是互动的“发动机”,责任在于把学生的知识经验激活,使学生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实现有效互动。只有在互动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

首先,我们要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1)还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时间。许多老师不给学生时间去深思,忙不迭地自己说出答案。如果能够给学生两三分钟的读画时间,让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2)还学生相互交流的时间。在教学中设计交流环节,既可以打破教师“一言堂”,又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

其次,我们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1)还学生教学目标的知情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有权知道自己学习活动的方向、教学目标,那么学生自主学习才有可能。(2)还学生课堂提问的主动权。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策略二:奇闻趣事介绍为作品欣赏当好“绿叶衬红花”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当教师采用一些奇闻趣事前,首先应考虑以下几点:第一、选择的奇闻趣事是否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第二、选择的奇闻趣事是否能为你的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第三、选择的奇闻趣事是否太多,会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第四、选择的奇闻趣事是否具有可教可学性。考虑清楚之后,觉得确实能用,然后再考虑把这些奇闻趣事都用了以后,学生欣赏作品还有多少,在这个时间内,能否保障大部分学生能学会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是肯定的,那就可以大胆尝试,如果是否定的,那就必须忍痛割爱,去掉一些奇闻趣事,还美术欣赏以根本。

策略三:问题设计要做到“层层深入”

思维的起点是质疑,而探究是诱发思维的源泉。如果问题设计恰当,学生的思维就愈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就愈高。问题的设计需要从这些方面考虑:形体方面、材料方面、技法方面、主题方面和背景方面。

例如欣赏《伏尔加河的纤夫》画时,教师可先简要介绍历史背景,然后提出几个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去理解、感受作品。第一步,请学生围绕这幅画是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画面表现了什么内容?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提出想法,教师作出鼓励表扬。第二步,教师抛出具体分析的问题,如画中人物的衣着、动态、眼神与表情具有什么特点?从中看出纤夫的生活处于什么状态?第三步,教师从构图、色彩深一层引导,如人物处于画面什么位置?整幅画是什么色调?人物的安排有什么变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逐步了解绘画是如何通过这些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形象的。第四步,教师提出总结性问题,如作者通过作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这些问题深浅结合,主观感受和客观分析相结合,使学生既对作品内涵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认识,也对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有了基本的了解、掌握。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词汇就会越来越多,词汇就会用得更加灵活、贴切,评论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美术欣赏・评述教学设计面广,对教师的素养期待较高,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对教学的认识、思考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美术欣赏教学更有灵活性、更富有创造性,精彩不断。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奇文共欣赏篇9

提出和赞成这种主张的人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着的,只是需要人们去发现。法国雕塑家罗丹在《艺术论》里说:“自然总是美的”,“美是到处都有的……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著名美学家王朝闻也说过:“赏石者虽刁;能像艺术家那样创造美,却有可能从天然的石头中发现美”。①

所谓美在发现,以奇石美而言。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它说明奇石有与生俱来的潜在的美,可供人们去发现;第二,它说明赏石者具有发现奇石之美的审美自觉和审美才能。这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二者缺―,就不可能构成美的发现。所谓“慧眼识珍珠”,即既要有珍珠,又要有慧眼。

我们赏玩石头的过程,就是一种发现美的过程。采石、购石,也是一种发现,发现它们与众不同。把它们从一般中分别出来,但是,深入的发现包括欣赏中的感悟、体验与想象。王朝闻教授说:“石之奇与不奇,也要看赏石者在各种情势之下观赏它时,能否依靠自己的想象、体验与揣测,逐渐发现崭新的意象,引起令人惊异的愉。”②所以,发现美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初步的发现,只是…―种感知,深入的发现,才能赏识它的意蕴与意境。

二、美在人情化、人格化

美学家陈望衡教授说:“奇石美美在哪里?根本就美在这人情化、人格化。’咽所谓人情化、人格化,就是一种“自然的人化”,即奇石在人的精神上人化或人的精神对象化。王朝闻教授说:“我认为人对石的欣赏活动,离不开自然

在人们精神上的人化,或人的精神对象化”④

我们在欣赏奇石的时候,奇石的审美特征反映到我们的内心中,诱发我们的情感与思绪,赏石者再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外化到对象(其实是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表象)中去,以有情的眼光看待无情的石头,使之生命化;使无情无知的石头,充满了人的思想情感:使天生自在的石头,成为了人的“作品”,赏石者因此而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获得美的享受。

这种人情化、人格化的情景,在文艺作品中,特别在诗词、游记中,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例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的词:“寒山一带伤心碧”;秦少游的词:“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柳宗元的游记:“潭中鱼可百许头……椒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都是自然事物的人情化、人格化。我们在欣赏奇石的时候,类似情景也是经常发生的,如《寒梅争妍》,石头上的花纹,怎么成了“寒梅”?石头能感觉冬天的寒冷吗?无情无知的石头怎么会“争妍”?当然,石头是没有感觉的,也是不可能为“妍”而争的。这些都是人的思想情感的外化、对象化,从而使对象人情化、人格化。所谓人情化、人格化,就是要从对象中显现人的思想、情感与品格,从对象中确证自己,实现自己。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象(如奇石)对人来说才是美的。所以说,美在人情化、人格化。

三、美在创造中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作为人类社会现象之一的美,也是如此。天下没有固定不变的美。社会美,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艺术美,随着艺术家的匠心、灵感与描写内容的不同而变化;自然美也随着自然对象的不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奇石美也是如此。美的变化意味着美的创造。人们从劳动生产、科学实验、艺术创作的实践中创造美,也从审美欣赏的实践中创造美。奇石美就是在自然人化的前提条件下,在对奇石的审美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在人对奇石的鉴赏活动中,由于审美主体或审美客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美,这是常见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欣赏同一块石头,也可能因为时间、环境的变迁与心态的变化而创造出不同的美宋。例如,笔者曾经在奇石市场购得一块月亮石,意境还可以,售

石者的题名是:“冷月照寒江”。当时,我也觉得这个题名还比较贴切。大约在几个月之后,当我再去欣赏它时,总觉得不对劲:这个题名有凄凉之感,不太合乎当时的心境。在沉思片刻之后,很快,“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句便涌上心来,我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好、好、好,这个题名好!”其实,这不只是题名的变化,而是随着审美心态的变化而另有审美感受了。无论是“冷月照寒江”,还是“海上明月共潮生”,都不是这块石头所固有,而石头的审美特征所引发的不同的美的创造,一则凄凉,一则优美。“美在创造中”,由此可见一斑。

既说美在发现,又说美在创造中,二者是不是矛盾?回答是否定的。其实,发现也是一种创造;创造,是深层次的发现。美的发现,不只是从“不感知”到“感知”的简单过程,而是从感知产生联想与想象,从想象产生意象与意境,不断升华、有所创造的过程。王朝闻教授有四句名言:

石居人外,人在石中;

相击相和,创造对方。

事实说明,美在不断创造中。“奇石之美的创作者不是别人,而是欣赏者自己”。⑤

对于“奇石之美美在哪里”,有以上几种解答,到底哪种对?我认为,它们都是有道理的,只不过是研究和回答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各种解答不仅不矛盾,而且还相互联系。美,一经发现,便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构成审美关系。人们就是在这种关系中,进行着审美、创造美的活动。他们的说法虽有不同,但基本精利、核心内容是一致的,他们都是讲的同一个观点,即: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无论是“美在发现”、“美在人情化、人格化”或“美在创造中”,都离不开主观意识、情感与客观对象的统一,二者舍其一,美即不复存在。

以上几种说法,主要是从审美对象领域而言的,而且是围绕奇石美美在哪里这个话题展开讨论的,如果要从产生美的根源(美的本质)来讲,那就要另当别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对自然美的发现、感受与创造,完全是“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⑥这些,如何联系实际说清楚,对我来说,是一个更大更难的话题,需要再学习、再思考,如果需要与可能,以后再议。

注释:

①王朝闻:《石道因缘》,第17页。

②王朝闻:《石道因缘》,第66页。

③陈望衡:《钟天地之灵毓造化之巧》。

奇文共欣赏篇10

影视欣赏对大学生审美心理的影响

好的影视作品能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有了深刻的审美体验,影视欣赏才能起到升华本能、解放情感、焕发生命的作用。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时期,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多变的,也较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因此,只有那些塑造出了鲜活艺术形象的影视作品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审美体验,进而拓展大学生的精神疆域,使之获得精神自由。审美体验还具有超越性,能够让人超越现实生活,达到物我两忘、主客统一的精神境界,让人自觉抵制物质欲望的腐蚀和诱惑。大学生群体的思维非常活跃,再因为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审美趣味也在不断变化。同一部作品由不同人欣赏,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即使是同一部影视作品,在不同的心境下进行欣赏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这就是审美欣赏的共时性维度。审美欣赏还存在历时性维度。同一部影视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会令欣赏者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评价,这是因为很多影视作品的意义是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被欣赏者所发现的,这也是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因为很多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是超前的,在当时的时代可能不被人接受,但若干年后却可能会被奉为经典。在进行影视欣赏时还存在共时性和历时性相交叉的维度,著名的美学家姚斯说:“文学的历史真实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叉点上显露出来。这样,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学视界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共时的系统,与此共时系统相关,同时期出现的文学可以在它的非同时代性的关系中为不同行的人接受,而作品则可以作为时兴的或时髦的、过时的或久长的、早熟的或迟来的事物加以接受。”姚斯关于文学欣赏的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影视欣赏,因此,若通过影视欣赏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与时俱进,把影视作品与大学生的现实文化语境紧密结合起来。因为现实的审美沟通总是与特定的社会现实和特定的审美文化相联系的,既与当代社会的大众审美文化生活紧密相连,又与历史传承下来的审美与艺术传统息息相关,如果没有现实审美文化生活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参与,单个审美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在进行审美欣赏时,影视作品是否传达了健康的、积极的思想和情感,这对学生会产生微妙但又非常重要的影响。健康积极的思想和情感可以引导大学生的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等,而一些宣扬暴力、忠君思想或封建意识的影视作品同样会对学生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如,《阿甘正传》、《美丽人生》、《美丽心灵》和《肖申克的救赎》这样一些励志电影,都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很多荧屏形象会成为一些学生的人生楷模或奋斗的目标,一些经典台词会成为学生的座右铭。大学生涉世未深,他们对社会充满了想要探究的好奇心。探究心理的核心是求知欲,审美探究的核心是对美的求知欲,影视欣赏就是让人从具体的影视形象过渡到对人生的思考和评价,影视作品可以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感悟人生的重要途径,满足其好奇心。时代在变化,面对不同时代的影视作品,每一位个体在欣赏时的心理机制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当一些学生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与自己的知识经验相违背的事物时,会产生怀疑的情感,进而激励他们对新生事物进行探索,激发他们对人生进行更深入广泛的思考,从而获得对这一事物明确、清晰的认识。

以影视欣赏为手段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模式又称为“概论、欣赏”型模式,较适合于开设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相近专业教育模式又称融合、扩展型模式,较适合影视编导、播音主持、采编等特定的专业课;而专业教育模式的特点是紧扣某专业基础,抓住该专业中与影视紧密关联的部分,并将二者水融地予以结合,从而达到拓展专业视野的目的。此外,高校还可以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开设讲座,让大学生了解影视发展的新动向,介绍适合大学生观看的影视作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相关机构要尽快制订影视作品的分级管理制度。大学生中还有许多未成年人,对于一些有色情、恐怖等对感官刺激强烈的影视作品要禁止未成年大学生观看。因为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意志比较薄弱,观看此类影片后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即便是成年人也要有选择地观看,因为若观看此类影视作品过多,易形成焦虑心态乃至人格缺陷,甚至引发抑郁症、恐惧症等各类神经症,有的甚至导致严重的行为障碍。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影视作品实行分级管理,这就更需要影视欣赏方面的相关专家进行指导,以免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总之,审美教育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影视欣赏是生活中一道美丽的风景,通过影视欣赏实现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同时,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判断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应沉溺于影视作品。

作者:杨琦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奇文共欣赏篇11

创新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教育实力的强弱,所以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要集中精力搞好创新教育。创新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作为音乐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灵动学生思维,要抓好对高中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演唱、舞蹈等专业素质的培养,综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全力发掘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 设计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课程,近年来受到很高的重视,已被列入高中水平测试范畴。自《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颁布施行,笔者探索出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学生很感兴趣,有很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求知欲望很强烈:通过设计网页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进行网络学习,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采用学生比较喜爱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另外尝试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供保障。

如在进行《义勇军进行曲》的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自己搜索相关信息,比如音乐的曲作者、词作者、创作背景,以及三连音和附点音符等乐理知识。学生通过图书阅览、网络查询等方式,学到了很多的音乐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极佳。

再如在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时,仅一两次的欣赏,学生是无法体会贝多芬创作的内在含义和创作意图的。现在家庭条件很优越,很多家庭都具备光盘播放设备,笔者让学生自购这张光碟,或者给他们复制到U盘上,也可以让学生直接在网上观看。让学生在家里和家长一同欣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悟这个作品的深刻含义,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深深体会出这位作曲家热爱民主、追求进步的思想。

在进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教学时,作品的深层含义很难把握。笔者在教学时采用这种欣赏模式:由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视频播放欣赏作品――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再次视频欣赏――共同升华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音乐的美感深层次地挖掘出来,通过“英台抗婚”和“楼台相会”的情景展示,激发学生合理想象;通过铜管乐器的那种阴沉的音调、阴森的大罗和定音鼓,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有机结合,拉开了这场悲剧的序幕。这些乐器的综合运用,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从而体会出主人翁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切肤之痛,深刻理解了封建势力摧残青年的幸福和自由的极大愤慨!这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

2 发挥多媒体的视频展示功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是由多种语言信息综合而成的一门艺术,它是由乐曲的旋律、节奏的变化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由于音乐本身的魅力使学生感觉到一种美轮美奂的境界,因而在进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时,要想办法让学生用心去感悟音乐的美妙,从中体验到欢喜、忧愁、悲伤等情感。通过多媒体的视频展示功能,在音乐教学中,笔者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教会学生学会用耳倾听、用心感悟、用情感去欣赏音乐作品,感受音乐本身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如在优美的《牧歌》歌曲教学中,教师出示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大草原的美景,从而体会草原人民的和谐美满、安谧舒适的幸福生活;在欣赏奔放的《祝酒歌》时,通过祝酒的热烈场面,以及节奏欢快的歌声和那令人兴奋的祝酒词,可以使学生体验到人们摆脱世俗的束缚和羁绊,庆祝胜利的喜悦心情,同时也体现了人们的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

3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好奇心是学生进行创造的基础,也是创造力培养的动力源泉。因此,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至关重要。音乐教师在平常教学时,应巧妙运用各种课程资源,发挥他们的优势作用,为学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有效培养创作力。

如在赏析《少女的祈祷》时,笔者先让学生默默欣赏这个作品,静静地思考作品中主人翁的内心世界;再次播放这一视频时,让学生带着期待去欣赏和感受作品的深刻内涵,从而让学生展开想象:“这位少女是谁?”“她是在为谁祈祷,祈祷什么?”这些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或者给学生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音乐学科因为其独特的学科特点,与信息技术有着非常广阔的整合平台,多媒体的应用也为丰富音乐课堂提供了无限可能。所以音乐教师都会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打开多彩的音乐世界。为了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广泛地搜集各种有用信息,如图文资料、视频资料等,让学生通过聆听、对比、甄别、筛选等,提升音乐水平和感悟能力。

有些音乐作品会有不同版本的演绎,在进行学习和欣赏的时候,可以适时地进行引入,这样既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如在进行歌曲《祖国颂歌》的教学时,在学习书上提供的版本之后,笔者又引入了《忆秦娥・娄山关》《我和我的祖国》《谁不说俺家乡好》,这些歌曲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引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演唱形式、演唱速度的变化,让他们了解到音乐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了解和兴趣,发现音乐原来是这样的多姿多彩,充满活力与美好,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再如,在欣赏京剧时,在教学中增加了《打虎上山》和《红灯记》中小铁梅的一段经典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进行对比欣赏,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通过一个个鲜活形象的重现,让学生感悟这一戏种在不同时期的演绎特点和风格的变化,感受音乐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

5 小结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体验和歌唱歌曲,在歌曲欣赏和试唱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进行音乐特长训练时,要以学生为训练的主体,以作品展示为载体,师生共同营造气氛活跃、个性鲜明的音乐课堂,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奇文共欣赏篇12

幼儿美术是指3~6岁学龄前儿童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包括绘画、手工等内容。幼儿对于美术的鉴赏能力是比较粗浅的,而在我园的特色研究系列活动中,沙画欣赏作为沙艺术欣赏系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起来还是比较棘手的。虽然《纲要》中明确指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但是沙艺术领域的研究在幼教界是一个空白,如何才能在幼儿园中让幼儿感受到这天然无饰的沙画艺术所带来的美?在研讨中,许多老师认为:教师缺少这一领域的指导方法;教师对沙画欣赏的选材,对幼儿欣赏能力、欣赏水平的提升比较茫然;沙画欣赏中幼儿与单一的沙子,与教师之间,很难得到共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努力寻求在幼儿园开展沙画欣赏的有效策略和积极意义。在专家的指导下,上学期我们在大班开展了系列的沙画欣赏活动,我们从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入手,找到了一些开展沙画欣赏活动的有效策略。

一、诱发欣赏兴趣,美——在自由畅想中

1.教师创设自主欣赏的氛围。新《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因此,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纲要》中的要求,我们每一次设计沙画欣赏活动时都是以此为出发点,从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情感出发,利用可视、可听、可感的摄像机、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幼儿营造一个视听结合、美轮美奂的自主欣赏氛围,此时的幼儿,多种感官都得到了开放,幼儿自主、自由地产生了一种渴望寻找沙画中的美、表达画的美的兴趣。

2.幼儿积累自主欣赏的经验。沙画和普通画有些区别,它形散神聚,延续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抽象派风格。沙画欣赏则需要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幼儿敞开心灵的大门,不能有任何强制性。因此,幼儿对该事物原有的、清晰的经验将是唤起幼儿敞开心灵的一把钥匙。就如在沙画欣赏《荷塘月色》中,幼儿对荷花的经验是比较少的,这样就会影响他对沙画《荷塘月色》的深入畅想。此时,教师提供各种姿态的荷花图片,在欣赏系列图片的过程中,幼儿自由畅想,对荷花的各种姿态的感受和对自己所见所感的进行描述,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到了梳理,为下一环节的自主欣赏提供了很好的铺垫和延续。

二、激发欣赏情趣,美——在多元表达中

1.沙画大师的神奇技巧。众所周知,我们熟悉的语言是由词汇构成的。而美术的语言是由线条、形状、颜色、纹理、图案和形式构成,它必须借助于材料和表现手法等媒体再现人们的思路和情感。对于幼儿来说,普遍使用的材料是水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而且幼儿平时的画面多以静止为主。对于沙画大师来说,他们以手为笔、以沙为墨,当这种以沙子为操作材料的独特的、变幻的沙画出现时,幼儿就会屡屡为之赞叹,欣赏情趣更是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每到此时,幼儿总是以一句:“太美了,太神奇了!”来表达自己的一切想法。

2.教师的科学引领。沙的奇妙在于可聚可散,而教育的理念恰恰告诉我们,我们要追随幼儿的天性,教师适时巧妙点拨,化腐朽为神奇。在沙画欣赏活动中,幼儿与荧幕上的沙画大师咫尺天涯,但是与身边的教师却是心心相惜。此时,课堂中的教师,摇身一变,扮演一回“沙画大师”,对荧幕上的神奇沙画表演来一次精彩再现。此时,教师表演的每一个动作、每个一个画面,他们都会都凝神贯注、细心领会。

3.幼儿的自由表达、角色体验、游戏参与。生态的课堂中,沙画欣赏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欣赏某一幅画,由教师唱主角,忽视幼儿的自主。其实,在欣赏大师创作沙画的过程中,当幼儿感受到画中有他生活经验中的美好时,就能使他感受到愉快时,他就会认为这样的沙画是美的。所以,我们需要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即给幼儿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由的生态氛围,并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融为一体。

三、萌发创作欲望,美——在激情创作中

美术欣赏作为一种文化传递和提高幼儿审美情感的方式,是绘画、手工教学的一种准备和启蒙,它既是一种熏陶,又是一种积淀。《纲要》中指出,要满足幼儿创作的欲望。在欣赏的过程中,沙画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画面都已经刻在了幼儿的心中。此时,一盘沙、一张台,个个都想要去试一试,人人都想要去创造,孩子们乐在其中。沙画的美,在他们的激情创作中尽情释放。

奇文共欣赏篇13

今天,我们职教中心的两千多名师声员工欢聚在这里,共同庆贺第十三届金秋艺术节的胜利闭幕。

**职教中心的成长和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职教中心的成长和发展也倾注了全体师生员工的辛劳和汗水。让我们把最真挚的掌声献给为**职教中心的成长和发展作出过贡献的所有人士。

(自我介绍)

**职教中心第十三届金秋艺术节文娱汇演现在开始。

1、首先请欣赏大合唱《四渡赤水出奇兵》

1、1金秋艺术节既是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也为广大教师展示才华提供了机会。接下来有请素有**中专四大才子之称的**老师和巢艺老师为大家表演男女声二重唱。掌声欢迎。

2、共和国的大厦需要钢筋水泥,共和国的大厦更需要坚实地基。声声赞歌声声情,声声赞歌献给我们的父老乡亲。请欣赏舞蹈《父老乡亲》

3、心连心,手拉手,什么困难都将化为乌有。手拉手,心连心,黄土也能变成金。请欣赏舞蹈《连心桥》

3、1**城的西扩南进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润扬大桥和宁启铁路的开工建设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接下来请欣赏口技故事《火车开到家门口》,该节目获得**省群众文艺新作调演二等奖。

4、听听音乐,看看舞蹈,确实能给我们带来一份美好的心情。下面就请欣赏舞蹈《美好的心情》

5、祖国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各族人民的欢乐和幸福牵动着首都北京。请欣赏舞蹈《苗岭连北京》

5、5大家都知道魔术是假的,但水平是真的。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欣赏曾在**省魔术大赛中获奖的**老师给我们带来的魔术表演。

6、春天从土地的深层觉醒,新世纪的晨光普照大地。党领导我们绘就锦绣蓝图,我们必将拥有更加灿烂的明天。请欣赏舞蹈《祖国的春天》

6、1优美的舞蹈让我们联想到农村、田园、牧童和笛声,一曲优美动听的茉莉花必将将您带进更加怡人的意境中。请欣赏二胡独奏《茉莉花》,表演者**。

7、武术的起源是为了防身,而今它以成为一项大众健身项目。接下来请欣赏武术表演《军营台博》

8、每当我们在晨曦中注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每当我们用心声和歌舞为共和国洗礼,我们怎能忘记历史的变迁亚洲巨龙的崛起,愿欢乐吉祥繁荣昌盛永远住留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请欣赏舞蹈《中国新世纪》

9、和声鸣盛世,鼓乐庆太平。跳起欢快的大秧歌,舞姿中透现出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请欣赏舞蹈《欢庆秧歌》

9、1小品以其独到的表现形式向人们述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哑剧小品更是凭借其无声表现着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请欣赏小品《》,表演者**。

10、古城**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享誉四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也为很多人所传唱。下面请大家欣赏舞蹈《拔根芦柴花》

11、1皎洁的月光下,一位少女来到了小溪边浣纱洗衣。美丽的夜色感染了她,煽情的月光打动了她,温柔的溪水最终融入了她。请欣赏舞蹈《水乡女》,表演者**。该节目获得**省群众文艺新作调演一等奖。

12、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骄傲,作为中专一员我们自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理想,创建一流的职业教育学校是我们执着的目标。让我们在舞蹈《爱我中华》中为祖国祝福,为中专祈祷。

12、1今天我们十分荣幸地邀请到了**市艺术界的许多知名人士来到演出现场,他们的现场表演更是为今天的演出锦上添花。接下来就请欣赏著名萨克斯演员**老师为我们表演萨克斯独奏,掌声响起来。

13、请欣赏太阳跳出了东海,大地一片光彩。河流停止了咆哮,山岳敞开了胸怀。我们伟大的祖国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请欣赏大合唱《祖国颂》

14、激昂的歌声伴着欢快的笑声,奔驰的骏马载着幸福的人们。策马扬鞭,我们的生活比蜜甜。请欣赏舞蹈《幸福山歌》

15、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请欣赏舞蹈《又唱江南》

16、人们都说女人是水,无论是急湍还是小溪,它们都属于女儿。女儿河,女儿河,记载着多少泪和歌;女儿河,女儿河,流传着多少喜和乐。请欣赏舞蹈《女儿河》

16、1曾在**市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老师今天也应邀来到了这里,今天他将为大家演唱一首《乌苏里船歌》,请欣赏。

17、年轻的爱象首轻狂的歌,将最初和最美淹没。爱是自我微亮的窗口,我学会了宽容渐渐成熟。请欣赏舞蹈《向前冲》。

17、1今天真的非常荣幸,能跟这么多的文艺家们同台,同学们肯定也享受到了一份丰盛的大餐。著名歌手**将在最后给我们今天的演出画上一个最圆满的句号。掌声欢迎于老师。

回顾过去,我们心潮澎湃

展望未来,我们豪情万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