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苏州园林论文实用13篇

苏州园林论文
苏州园林论文篇1

2.建筑与自然景观

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榭这些主体建筑都是虚实相生的典型表现。建筑的主题构成了能够给人存在感的实体,而建筑所围合的空间则构成了使人得以心旷神怡的虚体。比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园中的这幅对联巧妙地点出了在这里可观赏到的四季之景,说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置身亭中,仿佛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忘记了肉体的疼痛与不适。除了大型建筑之外,苏州园林中的门窗、山石等建筑小品,也十分注重意境的追求。比如沧浪亭的108窗式,漏窗通阴阳之气,漏天地之秘。甚至是苏州园林中的石头也多用有“瘦漏透皱”之称的太湖石,这些看似坑洼的山石,追求的正是空灵通达之美。苏州园林通常以文人画为蓝本,对留白和虚实的运用已臻化境。它将建筑和山石、水融为一体,厅台、楼阁、轩榭、廊、旱船等与瘦透漏皱的太湖石和温和静美的苏州水构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3.人文景观

用“文人写意山水图”来形容苏州园林,我认为是最恰当不过了。古代造园者都有极高的艺术修养,造园者通过理水叠山,加入文化元素,创造出具有人文元素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景观。通过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作为点睛之笔,表达园林主人的理想与追求,使游园者既能舒展身心,又能受到文化熏陶。其中书法艺术是使苏州园林整体空间意象和内涵得到升华的精彩之处,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和民族特色。

二、当代环境设计的现状及不足

今天的环境设计不单是满足功能、创造环境而且还需要表达文化,虽然现代的一些建筑及景观设计也都在强调“尊崇自然”,但很多设计仅仅限于对自然的拼凑与生硬的模仿。作者仅仅将自然中的山水花草树木机械的移植到设计中,没有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设计构思。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样的作品与人的心灵是不相符的。这也是很多建筑在当时看起来很流行,但随之就过时了,没有“看点”的原因。所以如何利用自然,结合地域特色,尊重人的审美观念,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将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苏州园林论文篇2

对于古典艺术的保护工作,无论是对于古典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还是对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苏州古典园林景观来讲,我们在开展相关的园林修整的过程中,应该以景观的原真性为核心,积极借鉴景观艺术性原理,不断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去做好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保护工作。因此,我们需要从苏州古典景观园林修缮的角度出发,去探析修缮的工作模式。

苏州古典园林景观面对的实际问题

1.1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整修性能丧失

我们在游览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时候,一方面在惊叹古人超凡的造园艺术能力,另外一方面会隐约感受到苏州古典园林景观渐行渐远的身影。举例来讲,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环秀山庄,假山顶峰西侧原本有一株紫薇,其植物婀娜多姿,与山形形成完美的结构图,可以称作是景观中的绝配之作。但是后来发现一株紫薇不见踪迹,代替的却是一棵直立的松树,丧失了原本的一番情趣。这样修整后的风味,性质,情趣打折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得以展现。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大的困难不是自然界的危害,更多的是我们保护观念丧失,保护技术不到位的人为原因。

1.2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修缮矛盾冲突的原因探析

苏州古典景观修缮矛盾冲突出现是有原因的,详细来讲,我们可以从古典园林原始功能的变迁和古典园林的研究评价体系两个角度来探析。首先,古典园林原始功能出现了异化的现象。要想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追溯到苏州古典园林出现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在封建王权社会中,拥有一定社会生产资料的文人,官员,富商往往会去置办家宅,以供其朋友和家人的观赏,游览和居住,也正是在这样的诉求下才使得苏州古典园林艺术取得空前的发展机会。但是显然这样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作为古典园林,其休闲客体的功能慢慢的发生了变化,使得其功能更加单一,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了自身生长的土壤,其性质自然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在园林功能异化之后,其形式结构也会发生改变,园林越来越多被开发成为游览胜地。园林的入口,院内的美感效果,商店的布置,厕所的设置,监控的安排,甚至垃圾桶的摆放,都不同程度的对于古典园林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在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修缮工作中,需要明确苏州古典园林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其对于园林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方面保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另外一方面需要适当的开展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修缮工作,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才是修缮工作的王道。其次,古典园林的研究缺乏客观的评价体系,使得古典园林的修缮工作缺乏相应的指导。虽然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发展历史悠久,但是古典意识著作很少,即使存在部分明末时期的《园冶》,其体系不健全,语言难懂,如果以它作为实际工作的指导,往往会适得其反,难以展现出实际效果来。虽然在近代历史上,有很多的学者对于园林艺术进行了研究,但是理论体系依然严重缺乏,评价体系依然难以形成。这样缺失实际古典园林景观修缮体系反映在实际园林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于领导意思的擅自揣测,进而采取修缮和管理工作。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何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稳定性强,没有个人主观影响的评价体系,将是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修缮工作的基本前提,这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来开展研究和实践。

二.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修缮管理的策略

2.1合理优化园林植物景观

传统园林景观讲究以植物为毛发,以山水为骨架,实现园林艺术气息的营造和表达,也就是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是一种文化载体,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信息。因此,在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修缮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合理优化园林植物景观。具体来讲,其一,尊重古典园林的历史原貌,综合考虑古典园林的修缮工作。我们以苏州园林中享有城市山林美誉的沧浪亭为例,其间存在大量的竹,我们去追寻管理者的思维,发现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在其《沧浪亭记》中写道:构亭北埼,号“ 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如果由此推断其中无穷极的意识是无数的竹子,虽然在意思上讲得通,但是目前园林竹子大杂烩的布局是很难说服我们的。古人在造园的过程中,不会有现代造园的观念,设备,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场的体验上,一边整改一边建造,由此使得园林的整修变得更加艰难,无论是什么区域的细小环节的改动都应该以充分可靠的理论作为依据,避免对于园林艺术原意造成损害。其二,注重造园法则的研究,保证以此为依据去开展综合考虑。

在我国众多的古代园林中,植物作为景观元素是最常用的景观设计手法,无论是梅、兰、竹、菊,还是松、竹、梅,都代表着自身特有的品格,象征意义浓厚。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注重对于古代植物象征意义的研究,以此为依据去开展古典园林植物因素的设计,是实现景观质量升级的重要途径。

2.2不断提高园林景观的宣传力度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苏州古典园林,不仅仅需要其作为旅游景观的宣传,还需要成为传播传统优秀园林文化的使者。对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其一,以园林造园艺术知识为基础,将园林历史,园林由来,园林发展一一的展示出来,尤其是园林的设计思想和造园手法的内容,保证游客对于园林艺术的领悟;其二,高度重视游览区域解说水平的提高,作为旅游资源来讲,往往需要高素质的导游来引导游客去探析园林之美,无论是山水布置,植物景观,核心文化寓意,都应该在解说词中有所体现,使得游客觉得不虚此行,受益匪浅。

2.3树立正确的园林管理心态

作为园林管理者,其不仅仅需要了解园林的历史,更能够领悟园林艺术,这是做好园林管理工作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苏州古典园林的管理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需要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去审视和思考。由此,就需要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管理心态,尤其是在越来越浮躁的社会背景下,不应该将文化遗产作为其经济利益提高的摇钱树,而是站在文化守候者的角度上去修缮自身的义务,保证做好园林的各项管理工作,以兢兢业业的形态去面对古典文化,与之对话,与之厮守。

结束语

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修缮工作,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也是园林艺术继承的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一方面,强化苏州园林景观的理论研究工作,为修缮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一方面,积极探析自身园林管理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集合大众的力量去实现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我相信,随着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苏州古典园林景观将会越来越美。

参考文献:

[1] 吕菽菲, 张捷,甘荫雨.城市古典园林原始功能老化的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 1999(10):85-90

[2] 王劲韬.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综述及若干问题探讨[C].陈植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9:125-128

苏州园林论文篇3

园林,作为被人类征服的大自然的缩写,是人类出于对大自然的向往而创造的一种自然趣味的游憩玩赏的环境,是一种审美享受的手段。中国的古典园林,也因其独特的艺术结构和原理,在世界造园学中独树一帜,与欧洲园林和伊斯兰园林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当漫步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会看到一朵迤俪的奇葩,那就是为世人所熟知的——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以其朴素幽雅、粉墙黛瓦、小巧玲珑的气以及移步换景的观赏方式,给游人以尽可能多的、百看不厌的视觉惊喜。为了要达到移步换景视觉效果,造园家们创造了另外一门艺术—— 门窗艺术,借以分割小巧玲珑的园林,来实现移步换景的初衷。门窗建筑发展至今,已然成为最受欢迎的园林艺术品之一。而其中的漏窗艺术,又因其独特的装饰图案,丰富的象征吉祥含义,为人们所喜爱。

1 漏窗的样式

漏窗,俗称为花墙头、花墙洞、花窗,其作用是改善大块墙面的呆板,使之透风。在明末计成所著的《园冶》中被称为“漏砖墙”及“漏明墙”,它的花式繁简不同,各具妙趣。所谓漏窗,一般为满格的装饰性透花窗,但也有用于取景的、周边花格类似镜框的空心式样。

通过窗芯的弯曲变化,分成硬景和软景二类,硬景是指其窗芯线条都为直线,把整扇花窗分秒必争成若干块有角的几何图形;软景是指窗芯呈弯曲状,由此组成的图形无明显的转达角。

从图案类型来分,有几何式、自由式及混合式三类。几何式图案由直线或曲线或两者结合构成,有十字、人字、六方、八方、菱花、万字、笔管、套方、锦葵、波纹、梅花、海棠、冰片、联瓣等等以及这些图案之间的穿插拼合。自由组织的图案,多取材象征吉祥或风雅的动物、植物,如鹿、鹤、蝙蝠、凤凰之类以及松、竹、兰、梅、菊、芭蕉、荷花、石榴、桃等;此外还有以文字、文房四宝、博古以及人物故事为题材的。

2 漏窗的功能

从设计美学的角度来考虑,任何一件设计作品都是要以其功能美作为基础的。那么,苏州园林的漏窗都具有哪些功能呢?

(1)基础功能。老子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可见,就建筑来说,是要用相应的材料营建一个“空与无”的空间,来供人起居和安放家具。所以,作为建筑的一部分,窗的功能其实是具有辨证的两个方面的,一方面它要使建筑物与自然界相隔绝,起到围护和隔离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又要与自然界相交通,就是采光和通风的功能。(2)特殊功能。苏州园林的漏窗要包孕、映衬、虚实、曲直,要取舍朝晖斜阳、日光月影、雾雪霜露、芭蕉夜雨。窗可借景,也可漏景、框景,而它自己本身也是景。在漏窗里最出色的应该是芭蕉,拙政园的听雨轩、网师园的殿春簃、沧浪亭的翠玲珑,窗外都是芭蕉。

苏州园林的漏窗所构筑的内容除了有花卉、鸟兽、山水或几何图形之外,也有以传奇小说、戏曲及佛、道故事的某些场面为题材的,如狮子林有古琴、棋盘、函装线书、画卷四个漏窗,称为“四雅”、“四艺”,因此,窗也承担着园主人内省自身及教化子孙们的任务。

苏州园林,以其亭台楼阁、厅堂轩榭、叠山理水,她的欲透先堵、欲扬先抑、欲平先陡,她的深远清幽、宛若天成、凌空赏月,形成了一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生活环境。综观历来的海报设计,我们不难发现,凡是与 “苏州印象”这一主题有关的设计,大都是以漏窗、折扇、太湖石、昆曲等形象出现,其中表现漏窗形象的海报设计占绝大部分。那么,设计师为什么要选择漏窗的形象作为视觉主体呢?

我想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苏州园林是以其小巧玲珑但又百看不厌而闻名于世的,她占地面积虽不大,但表现的内容却很丰富。因此,这就需要造园主们在空间分隔的问题上下很大的工夫。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造园艺术家们终于设计出了漏窗这一艺术形式。漏窗的出现解决了苏州园林面积小的尴尬现实,从视觉上将空间进行了分隔,形成了视角的多样性,从而也造就了景色的多变性。所以,漏窗本身就已经是一项非常成功的平面设计,兼具形式美与功能美。

其次,这种“欲透先堵”的审美过程又恰恰是苏州园林迷人的原因之一。漏窗,在分隔了园内空间之后,又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障碍”。说她是障碍是因为她能够防止游人视线的游离,帮助游人将视线集中于窗背后那别有洞天的景色,增加了游人审美的趣味性。如沧浪亭复廊的墙上设有漏窗,景色互为渗透,似隔非隔,人在廊中行走时能感觉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使人获得近水远山或近山远水的视觉效果。而这种“欲透先堵”的设计思想也正是现代设计所崇尚的,有助于设计作品深度的增加。

第三,漏窗所形成的视觉习惯很好的体现了园主人隐世的精神追求和渔隐田归的处世态度。苏州园林的美,是要随着漫步去细品的,就好象我们透过漏窗观赏园内美景一样,间接地发现蕴涵其中的生活哲学。同时,这种间接地观赏步骤又能激发大脑的参与分析,也就更能感知园主人的那份心情……

第四,漏窗频频出现于园内建筑上,如楼、阁、廊、厅、堂等,创造了一种视觉上的重复感,使人产生被动地视觉记忆。

第五,从设计的角度出发,漏窗本身的图案已经具有很强烈的设计感,便于我们进行再次的设计创作。而图案本身的形式美感,更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漏窗自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所体现出的审美趣味,正迎合了我们对于苏州园林的印象,含蓄、幽雅、内敛、清秀……

最后,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都市中的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也是日益加深。苏州园林这种“城市山林”的艺术形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欣赏。人们都愿意在装修自己的家的过程当中,刻意地去模仿苏州园林的归隐之趣,而漏窗就成了最好的视觉符号被广泛地加以运用。

因此,我们可以说:漏窗,现在已经成为人们认识苏州的视觉符号之一,承载着人们对于苏州的钟爱,抒发着人们对于苏州园林的赞美……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中国古代建筑史六稿绪论[C].建筑历史与理论(1980年度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4.

[2] 冯纪忠.组景漫笔,建筑历史与理论(1980年度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4.

苏州园林论文篇4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门廊窗扇、假山流水……真的奇妙无穷、美不胜收,令每一位来苏观赏者无不叹为观止、流连忘返。6月29日,从苏州园林“产品定制平台”淘宝上线新闻会现场传出喜讯:苏州园林产业已迈入“电商时代”,通过“园商”苏州园林产品定制平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实现苏州园林“私人定制”的美梦!

当天,由苏州园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这个国内首家园林定制电商品牌“园商”正式登陆淘宝网并试运营,国内首个苏州园林020线下一站式体验服务中心、国内首家以园林电商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产业园一一苏州园林电子商务产业园也同期亮相,首个苏州园林海外英文版网络推广平台也即将面世……苏州园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群自信地表示,苏州园林产业的四个“第一”集体登台,标志着苏州园林产业响应政府推进“互联网+”战略号召,进一步推进园林产业与互联网、园林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将打造园林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苏州园林,一直以其精美细致的雕工设计、变幻多样的建筑格局,而广受喜欢和推崇。苏州园林产业也依托传统品牌优势、高品质的物料供应和高质量的施工技术,在国内外拥有一流的市场口碑,已雄踞30%以上市场份额。今年3月,苏州园林股份、苏州文物古建筑公司、方圆木业等15家园林行业龙头企业,以更好地宣传及推广苏州园林建筑品牌为己任,共同发起成立苏州园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联合淘宝推出了“园林生活网上定制”全新营销方式,还国内首创建立了国内首家线下服务体系“苏州园林020产业联合体”,成功率先实现“苏州园林+互联网定制”新模式。

据介绍,“园商”平台定位围绕“园林生活产业、旅游度假产品、城市生态农业”为主题,实现园林电商020模式+工厂商品F2C模式的双结合,立志打造中国园林电子商务第一品牌。借助“苏州园林020产业联合体”强大的线下产业供应链资源,标准化生产的成本优势,以及透明的价格体系,推动园林产业由小众消费转变为大众消费。

张志群总经理表示,“园商”定制过程最大的特点就是足不出户。“园商”平台已为消费者提供了专属园林设计方案,将营造一座园林所需的全部材料,分解成园林建筑、主辅材料、景观家居、园艺小品等14大类、56项产品,并附有详细的报价,包括建设时间、所用材料、预算范围等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全都在平台上一目了然。同时,依托“园景”平台及020产业联合体,公司还为消费者提供总体布局、定位放线、水作漆作、假山铺地、木雕石雕、门墙洞窗、桥榭廊舫、厅轩亭廊、景观园艺、手工交付等专业服务,业务涵括了设计、施工、材料供应、物流承运、安装售后等园林全产业链。并积极推动园林产业的全球范围的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促进苏州园林产业发展的国际化!

苏州园林论文篇5

生态美学同生态环境学、生态哲学、生态意识学等生态科学群落一样,是伴随着生态危机所激发起的全球环保与绿色运动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美学作为沟通生态环境科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桥梁,三者都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最终都是解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

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观看苏州古典园林,不仅可以感受到独特的审美意味,而且可以感悟到其在哲学内涵、艺术理念、营构手法、功能设计等方面特有的生态审美智慧,对于现代社会的城市园林设计和城市生态审美具有重要意义。

2 苏州古典园林概况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审美化的存在,是人们实现“诗意地栖居”的努力。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国古人一直坚持不懈的致力于园林的设计和营造,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果。苏州古典园林就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是人们对苏州古典园林的一种共识,也是人们对苏州古典园林的高度赞赏。

3 苏州古典园林体现的生态美学思想

3.1 生生不息,创进不已

中国哲学认为,天地间的万物都是生命体,生命是天地万物的本性。《易传》讲“天地之大德曰生”,认为天地之间不断深化的生命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千姿百态。

中国生命哲学重“生生之德”。“生生”即为化育生命,生命是不断变化的过程,生生相续而不绝。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艺术家以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本性为最高要旨,力求在有限的时空中极力体现万物流动运转之趣,把“生生之谓易”巧妙地转化为“生生之谓艺”。艺术家常常用一物的生命去表现整体的生命,用一花一叶去揭示宇宙的真谛,可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

3.2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美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中和论生态――生命论美学”。中国古代美学中的生态审美智慧,“天人合一”的生态与生命美学几乎渗透于儒释道等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渗透于绘画、音乐、诗学、建筑与民间艺术的各个方面。儒家与道家都承认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其中的一个小天地,天与人是相应、相通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成为人与自然亲和关系的哲学基础。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更是处处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亲和的生态审美观。享受与自然亲和的情感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想,也是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一种独特的气象。

3.3 气韵生动,万物并作

中国古代哲学把“气”看作是生命的本体,认为生命的变化是气流转的结果。天地万物由气而生,一气贯通,万物相通相连,构成一本万殊的生生世界。园林艺术家认为,山水景物的生意盎然、天机流动、万物并作则是本体和谐运作下的自然生命状态,最值得彰显和品味。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气”无处不在。“气”使园林有了生命的印记,构成了生命与生命之间彼此互摄的往复空间,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的特性。比如园林中亭的设置,起到的就是涵纳云气、吞吐风烟的作用。再如园林中的各种窗与亭可谓异构同心,同样是为通气而设。

3.4 顺应自然的生态艺术

“自然”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的意味。《辞源》对自然的解释有:一、天然,非人为的。二、不造作,非勉强的。三、犹当然。综观中国古典艺术,这几种解释都有很好的体现:其一,中国古代艺术家衷爱传达自然万物的生命状态,视自然为灵感的源泉;其二,其在艺术手法上提倡“自然至上”,反对过多的人为雕饰,推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其三,在更深的层次上,中国古典艺术要传达的是“当然”之情,当然之趣,当然之生命状态。总之,中国古典艺术主张对世界作审美的直观,忘乎物我、主客,遵循万物自然的秩序,呈现“无所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天人合一”境界。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智慧,不仅是一个由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构成的图像世界,更是一个寄托生灵,让生命畅达的意义世界。这个意义世界体现着中国古人对宇宙、生命的认识,寄托着艺术家的审美情怀。它提醒我们,如果用爱的情感去观看世界,世界就不再是一个为我所用的世界,而是一个与我亲和的世界。唯有如此,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生存境遇与生存空间才能真正达到和谐。

4 苏州古典园林生态美学对现代园林景观的启示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苏州古典园林那里寻找到解决的方案。苏州古典园林中不乏规模较大的园林,在这些园林处处皆有可赏之景,绝不空泛;苏州古典园林数目众多,但园林的规模、景观、布局等都各具特色、绝少雷同;苏州古典园林中山水的构建注重模仿自然山水之形,但更注重模仿自然山水之神,具有自然山水的神韵,这对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建造无疑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5 结语

现代城市的迅猛发展带来诸多环境问题,这学科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同时,随着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等的兴起,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逐步增强,人们越来越渴望拥有良好的城市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的理念为现代城市建设指引了方向。而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加强对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建造又显得非常重要。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优美的城市园林景观对改善城市环境无疑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虽然改变当前城市建设的局面并非是一件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事情,而是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的努力才会取得成效,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通过不断地借鉴古典园林、不断从古典园林那里汲取养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建造终将取得重大的成功。到时,城市环境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城市也将变得更加的适宜人类居住。

参考文献:

[1] 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2] 程绪珂,胡运骅.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 居阅时.园道――苏州园林的文化涵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 刘珊.苏州园林[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5] 李世葵.(园冶)园林美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6] 袁鼎生.生态艺术哲学[M].商务印书馆,2007.

[7] 袁鼎生,黄秉生,黄理彪.生态审美学[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苏州园林论文篇6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86-01

苏州园林与昆曲,一个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一个是起源于苏州的“百戏之祖”,两者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同部分,其之间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而这个联系不去细细品味是体会不到的,因此,对于苏州园林及昆曲的认识,我们不能只是浅显的从游与赏的角度去看,而要深入的品酌。

一、苏州园林与昆曲的历史渊源

苏州园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园圃,第一部昆曲大戏《浣纱记》即取材于此。私家园林中,在东晋的辟疆园之后,有唐五代以来始建的沧浪亭,而沧浪亭作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具备深远的历史文化感。其“五百名贤祠”内墙上嵌有594幅历史人物平雕石像,记载了从春秋到清代两千多年间苏州著名的历史人物。其中相当一部分历史人物,也同时被元杂剧和明清昆曲搬上了舞台。

明清以来的苏州园林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在明朝中叶以后,昆曲盛行于江南,“园”与“曲”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关系,表演与园林渐渐结合起来,治园林者多有其家班,即使一时没有家班,也要请人到亭台楼阁中去演戏。除了红氍毹上的厅堂演出之外,类似拙政园忠王府、环秀山庄等园林,还曾专门修建了精致的戏台以供演出。演出不但曲名与园林有关,而且曲境与园境更是互为依存。昆曲艺术的意境与园林的意境其实是一致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苏州园林,亭阁居高,绿树葱茏,轩榭临水,影入波心,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苏州园林还将美的自然景物与各式建筑艺术精巧加工,彼此渗透、融会贯通,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成为富有文化历史和诗情画意的综合艺术。昆曲极具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字字珠玑,韵调优美,含情韵意,与苏州园林同构成诗情画意的意境。

在六百载春秋的昆曲发展史上,昆曲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园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明清以来是苏州造园的黄金期,也是昆曲发展的全盛期。苏州园林与昆曲作为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高雅艺术享受,可以看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综合。可以说,苏州人营造园林的历史及其盛衰周期,几乎与发源于斯的六百年昆曲趋于同步。由此可以看出苏州园林与昆曲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二、苏州园林与昆曲的交融

古代的神话中,极乐世界就如蓬莱仙岛一般,乐不暇于耳,由此可推,园中赏曲,岂不与仙境无异。这就是为何昆曲唱的是园林的事物,而园林则是曲中所描述景物的再现。如《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的唱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苏州的园林和昆曲的舞台都是大千世界的缩影,芥子须弥是两者共同的表现方式。昆曲发展到后来,因身段细腻,咬字精确,文辞美丽,音节抑扬,越来越雅化,宜于小型的会唱与演出,园林中的厅榭、水阁,因而都是最好的表演场所。昆曲的清唱和身段表演,在它的形成阶段并非剧场艺术,而是园林里的艺术。昆曲唱演和欣赏的最佳形式,从来就是粉墙花影,笛箫鼓板,三五知己,花前品茗,梅下饮酒,拍曲应和,情兴备添。昆曲艺术重以婉约含蓄移人,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耐人寻味。

古有“吴歌越舞”之说,加上“吴侬软语”都为昆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只有苏州的水能养活昆曲。如同园林一样,出了苏州,昆曲虽有浙昆、湘昆、北昆,却终没昆曲的真正韵昧。北方园林再怎么模仿江南园林,也终描不出苏州园林那精巧的诗情画意意境。

苏州园林与昆曲的兴盛是在同一个历史背景下,同一个时段发生的,在某种程度上,曲境就是园境,园境就是曲境。戏曲与园林都讲求“步移景换”,两者都即可动观,亦可静观。

昆曲表演艺术史直观性的,认识全凭观者的主观感性理解,剧中人物下场再出场可能已是数日或几年,在台上走一圈步,便已是从市内走向荒郊,观者从理性看见空间还是那个空间,可是感性上则完全接受角色演义的时间与景物。而对于苏州园林的认识同对昆曲的理解方式其实是一样的,“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将拳头大的石头看成千寻太华山,将一勺多的水看成万里江湖,靠得都是观者的感性理解与想象。

三、总结

苏州园林与昆曲同体现着吴文化,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园林势必便于昆曲演唱,这才包含了诗情画意。昆曲作为园林之一景,这才在表演上细腻传神,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

苏州园林论文篇7

提到苏州园林,大概颇有一些人对它的了解来自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叶圣陶写《苏州园林》是在1979年,当时的情况是他被邀请为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由于圣翁自小生长在苏州,于是在序文中深情道出苏州园林的魅力。

苏州园林在当下扮演的角色是苏州必看的游览胜地,但最初建造的时候,它是作为私家园林出现的。谈到园林,这里略微解释一下中国园林的种类,除了私家园之外,能够冠以“园林”概念、归为同一门类的还有“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但苏州园林以其经典的造园艺术成为中国园林建造的典范。

最早的苏州园林建在东晋时期,之后历经了宋、元、明、清四代,并且在每个时期都具有不同的自然、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明清时期是苏州封建经济文化的鼎盛阶段,造园活动和造园艺术也达到了最为繁盛和成熟的阶段,据说在造园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高达280余处,苏州园林的真正含义已经远远不止“苏州的园林”,而已成为江南私家花园的统称 。将历史翻到今天,保存尚好的苏州园林仍有六十九处之多。

苏州园林的英文名称为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在1997年和2001年,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以及沧浪亭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世纪80年代,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希望东方馆中能有一处表现中国园林的景观。他们专程派人来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我国的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毫不犹豫地为他们推荐了中国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的沉香从古延续到今,并且香气四溢的弥漫到世界各地。就在刚刚过去的2004中国文化年闭幕之际,巴黎西南郊78省的圣雷米·奥诺雷市(ST REMY LHONORE)落成的法国第一个苏州式园林。

若谈苏州园林之“VILLA”观,它是中国的造园林典范。提到园林,我们头脑中的假山、水塘、小湖、园艺、木艺及花鸟鱼虫便如符号般呈现,这些都是苏州园林建造方式波及到中式园林的影响。若谈苏州园林之“世界”观,那么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没有哪些园林比苏州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

最堂皇的中国民居——四合院

四合院是“京味”的代表,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之于山西。比较有趣的是,四合院虽以民居的面孔出现,但在漫长历史中,这种建筑形式被广泛运用在宫殿、官衙、道观、寺庙乃至陵寝当中。只有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才是中国人普遍认同并已根深蒂固的住宅形式,而四合院的建筑规制所体现出的礼教意味和风水学考究,也折射出中华文明的严肃和厚重。

声名远播的门头沟区爨底下村,最初是以拥有明清年代的大小四合院70余套被摄影师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京的四合院是缩小的北京城,北京城是放大的四合院,外观都是长方形,都强调轴线对称,同样,皇城、宫城也可以看作是放大的四合院。

四合院虽为北京独有,但在全国各地的院落式住宅都有四合院的影子,只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有所改变,并且又具有了新的名称,例如到了江南被称为“四水归堂”,到了西南叫做“一颗印”。

自元世祖忽必烈在北京建都起,都城建设开始了。元代的北京城称之为大都,建造之初,经过了认真的规划,四合院与宫殿、衙署、街区、胡同同时出现。有马可·波罗的描述为据:“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门可由街道远望彼门也”,“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在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四合院约占民居的一半,“四合院”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成为今天我们见到的四合院,特别是在城内的东北、西北一带,集中了标准最高、数量最多的四合院。

元代的北京城称之为大都,建造之初,经过了认真的规划,四合院与宫殿、衙署、街区胡同同时出现。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四合院具备的礼教和风水学意义。进入明代,封建统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思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在民居的格局上也得到了相应的反映。封建宗法制度以“礼”为核心,尊崇的是“尊卑有序,内外有别”,这在四合院的建筑形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此外,四合院的建造对风水极为讲究,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跟风水有关的居住意识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居住状态。四合院的择地、定位及确定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进行。除去风水学之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所以,如果步入一个原汁原味的四合院,便犹如步入了一所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苏州园林和四合院重新登台

继北京的观唐、香山甲第之后,相信具有中式园林和住宅特点的别墅还会出现,更有别墅开发商已经先迈一步将项目开发成原汁原味的“中国别墅”四合院。有这样的产品出现,意味着存在这样的需求。一部分社会精英对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式的认同,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明的认同,无论是住外国别墅、苏州园林还是四合院,都是享受,但中产对后两者的认可具备了自我认可的意义,在这个领域,中华文明受到了尊重和传承。

住房子之外住文化

苏州园林与道家哲学

建造苏州园林的起由是历代富商巨贾、退休官僚为回 避官 场倾 轧和尘 世喧嚣在苏州定居,实现“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居住理想。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这些养老或经商的达官贵族给苏州带来以“享乐”为背景的消费观念。苏州园林是“文人写意式山水园林”,寻求返朴归真、悠闲养性的氛围,渗透着道 家的哲学意味。

四合院与宗法礼教

四合院是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的住宅。四合院这种布局,适合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它便于安排家庭成员的住宿,营造出一种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四合院同样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东南西北四面房屋的围合,适合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社会的等级、次序、性别、身份也都在四合院中都能够得到体现。这样的布局方式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呈现明显的区别,比如位置最显赫正房供家庭中最年长的老人居住,卧室在堂屋两则,东侧为尊,西侧为卑,东西厢房是晚辈居住的地方,仆人则居下层。除此之外,四合院的规制虽然基本相同,但规模、样式以及装饰都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例如大门就会因等级区别而分为不同的形式,在清代,四合院被明确的分为了亲王、公侯、品官和百姓四个等级,面积的大小也因地位尊卑而不同。这些体现的都是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礼教制度的居住分类,北京作为都城,特有的政治地位也决定了宗法制度必然发展到高度完善和严密的程度。

绝无对称和严格对称 诗画化境的苏州园林

任何建筑都需要立意,然后才能有图纸。苏州园林的立意除了与喧闹的城市隔开享受幽静和闲适,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一个浓缩的自然环境,“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 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意境。达到这样的效果似乎需要颇费一番心思,而中国传统的诗和画为苏州园林提供了最好的建造方案。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在造园时,建造者借助中国山水花鸟画表达的情趣和唐诗宋词中描述的意境,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变换无穷、设计百出的安排,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才达到了在园林中游赏,即像在品诗,又像在赏画的效果,使苏州园林各具有不同的景色而绝无雷同。在久远的年代,苏州园林能使是建筑家、哲学家、诗人、画家、平民各自体味到不同的诗情画意和生活哲理,而对现代人来说,苏州园林就是一幅具有中国韵味的立体山水画,身临其中不仅体味到闲情逸趣,还可以在不经意间打通国人深层的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这也是为什么对中国知之甚少的外国人有必要亲临苏州园林的原因。

规制严格的四合院

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显而易见“四”就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围合形成 “口”字形,纵观北京,就是大大小小的“口”字形建筑集群。四合院的规模大小不一,最简单的就是由四面房屋围合的一个庭院,称为一进四合院。如果围合成两个庭院,就是两进四合院,以此类推,最大的有八九进。除中路主院外,有的四合院两侧还有东西跨院,或有抄手游廊将四面的房子联接。四合院经过长期传承,不论形式还是结构、材料、施工方法,都有一套成熟的做法。

首先是大门,它是旧时房屋主人地位的表征,王府大门是最高形式。进大门后的便是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通常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才进到正院。二道门是四合院中装饰得最华丽的一道门,也是由外院进到正院的分界门。四合院的正院通常都有一些园艺作布置,北房南向是正房,开间进深都较大,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过了正房向后是后院,这是另外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

影壁和垂花门是北京四合院特别讲究的细节。影壁是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可以将大门内外遮挡开来,又能美化大门的出人口,叠砌考究、雕饰精美影壁也是一种讲究。垂花门是四合院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前院与内院用垂花门和院墙相隔,“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垂花门。垂花门起屏障作用,保证内宅的隐蔽性,这是它的主要功能,垂花门之内是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外人一般不便随意出入。垂花门的建筑占天不占地是很重要的特色,是装饰性极强的建筑,各个突出的雕饰部位几乎都有十分讲究的装饰,能够表现出宅主的财力、家世的繁衍、文化素养的高低,甚至宅主的爱好和性格。

四合院是封闭的内院式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有一种安全感和领地感,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居室是人类与自然的隔离界线,西方建筑就以此为根本风格,而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仅仅是相对的,它绝不将自己完全独立于环境之外而孤立存在,尤其是在中国这么一个“人情社会”里,它是将家庭院落、街坊邻里、社区地域综合在一起的居住形态,特别有助于形成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

TIPS:引经据典 苏州园林代表作

苏州园林论文篇8

苏州园林最早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质量高,数量多,较为集中。现存最早园林始建于10世纪,今日所见园林多为上世纪后半叶。[1]苏州园林总体为江南造园的特色,多以文人园林存世。文人园林体现了造园主文化品位、价值观念。本文将苏州园林典型的传统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中和,蕴藉之美”具体在苏州园林中的表现进行论述。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外篇《知北游》中写道:“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2]中国的山水园林遵循了老庄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思想。文人在千年的文化中熏陶,对于自然与天的追求不言而明。园林是文人的心灵天地,是浓缩山河大川的载体,园林的建造目的是人在园林中生活仿佛融于自然。

天人合一的体现:“数点梅花天地心”(沧浪亭)、“月到风来亭”(网师园)、“活泼泼地”(留园)[3]。文人多有“借景生情”“情景交融”等直观感受,从诸多题跋、楹联、诗词等可以得知。拙政园有“澄观”阁,体现园主卧游山水的理想。园林的环境景观设计是灵活多变的,疏密相宜、曲径通幽、虚实相生等。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基本精神是追求天趣,浑然天成,把自然美与人的设计巧妙结合,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形成充满自然妙趣意味的有限空间。

园林中有丰富的建筑类型,其中不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筑更多的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接,“危楼跨水,高阁依云”体现于此。园林中不少建筑都开向自然(如亭、廊),半包围开阔的面水的形制(如厅、堂)。苏州拙政园“远香堂”为四面厅的形制,四周皆长窗,四周的景致映入眼帘。[4]又如狮子林中的湖心亭,亭两侧以简单的石板桥连接,观者坐于亭中独享园中精华——池中荷花、狮子林假山、沿池的长廊,长廊高高低低有如山道,将观者情思带入远山之间。这就很好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置观者于一亭焉,使观者思绪于远山之外。沧浪亭借园外的葑溪水,以复廊亭台相连接,借山溪之气息。[5]园林设计者还用其他器物辅助借景,例如镜子、漏窗、洞门等。

“借景”这一手法常常用来具体表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据计成在《园冶》一书中对借景手法的分析,共分为远借、临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表现手法。[6]园林中的借景是接用真实的景观,随四时不同时、四季不同季,又能产生更多元的风景,真正体现“壶中天地”,自然浓缩的精华,让士大夫文人时时感受到山水之乐,以期达到宗华白所言:“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

二、阴阳中和,蕴藉之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卷八《隐秀》)中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中国文人偏爱含蓄之美,同时也体现在园林中。园林设计中往往通过“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等形式安排景致,还有通过营造距离来营设最佳观点,体现含蓄之美。园林的景致与中国山水画相仿,皆是营造一种意境,具有起承转合,通过危桥、林木、曲径穿插,营造内敛含蓄的中国意境美。[7]

观者于狮子林先入立雪堂、燕誉堂,后经小方厅,有“收”之式,从指柏轩穿过进入真趣亭,眼界豁然开朗,边欣赏最佳的景致边从长桥走过,可在湖心亭中小坐,坐赏园中集聚美景,可谓“放”,最终经过御碑亭长廊收束整个园林。狮子林的整体设计体现“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的设计手法,实现不偏不倚,阴阳中和。

苏州园林中多借用曲线和有意识的不规则,即所谓“斜入歪及”。通过开放与封闭、空间的对比、明暗之变、高低相错、大小不一、地面标高不规则变化来体现阴阳中和。罗伯特·福琼指出,要懂得中国园林风格,就必须懂得那种使小的事物显得巨大,使大的事物显得微小的本领。即所谓“小中见大,实中有虚”。[8]阴阳中和思想是一种辩证思想,应用到园林中实现园林的和谐,一种属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内敛。不论从色彩还是形制上来讲都是收放自如的、理性与感性并存,充满智慧。

苏州园林的石头也体现中和思想。米芾提出品石的四个标准“瘦、皱、漏、厚”,后来成为品评石头的标准。后来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写道:“言山石之美者,俱有透、漏、瘦”。通过品评石头的标准可知,石头在园林中出现的形象并非厚重敦实,而更偏爱于灵巧之美,通过“透”“漏”对其密不透风的特点削弱,通过“瘦”对其敦厚的特点消减,其最终的呈现形式便是中和之态。

古人的智慧通过诸多形式传承,园林是其中的载体。我们在每一个回廊中体味文化之味,在每一个厅堂触摸先贤灵魂,在每一个亭台感受古典的滋养。园林不是简单的建筑与绿植的综合体,只有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熟悉古典文化,更要用心体悟园林的每一个角落,才能真正的理解园林艺术。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3]童俊.园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明)计成著、陈植校注.《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曹林娣.苏州园林-凝固的诗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6]宗华白.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们出版社,1997

[7]张淑娴.明清文人园林艺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8]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园论》,第50页

[2]《庄子》外篇《知北游》

[3]《中国园林文化》,第437页

[4]《中国园林文化》,第439页

[5]《中国园林文化》,第441页

苏州园林论文篇9

1.1苏州园林概况

苏州是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沉淀了2500余年吴文化底韵[1],苏州园林乃文人园,是“士”文化的艺术载体[2]。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众。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苏州园林全盛时期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闻名遐迩的有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等。因此使苏州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1.2苏州园林发展历程与文化背景

早在春秋时期,苏州皇家园林就已出现,吴王凿池为苑,开舟游式苑囿之渐,而后姑苏台在吴越争霸中毁于一旦。之后,苏州渐渐远离政治中心,文学艺术开始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山水田园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等都在这一时期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和文学家身逢乱世,林泉之隐和山水田园之乐就成为他们生活和情感的寄托,陶源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欣然归隐,以其生命实践,构建了林泉之隐的典型。其笔下的田园之乐,平淡,自然,真纯,质朴,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心灵家园。在这种隐逸文化的精神气候下,士人啸傲行吟于山际泽畔,体会自然真谛,讲究艺术的人生和人生的艺术,诗、书、画、乐、饮食、服饰、居室和园林,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领域,普遍追求“五亩之宅,带长阜,倚茂林”[3]的高品位精神生活。但这种深处乱世的洒脱不羁、闲适自然却也更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动乱不安,以及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古典园林艺术从自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过渡。白居易提出“中隐”思想,将传统的隐逸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大隐在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喧嚣。”[4]“人间有闲地,何必隐林丘?”[5]这种以人处朝市,于园林盆栽拳石之中得心灵自由和放达的观念。中唐文人以片山拳石寓情游心,体味山林野趣,将大千世界中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去体验和感悟人生的真谛。这种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文化艺术方法和情思意趣趋向内心世界发展的表现,而两宋理学之心的兴起,又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文化思维与哲学意识。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幼芽在苏州萌发,手工业发展极快,市场繁荣,文化艺术大发展。文人曾与造园,不仅在园林的精神内涵方面赋予了深层的内容,同时,不少诗人、画家也参与园林设计,将中国山水诗、山水画的独特的美学追求融会于园林之中,使苏州园林别具风格,疏野淡然、清新超脱、典雅精致[7]。

2园林与隐逸文化

2.1 隐逸文化内涵

隐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隐逸文化以老庄的道家思想为哲学基础,是古代士人保持人格独立的一种处世哲学。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知识阶层――士,是处于皇家贵族和平民百姓之间的中间阶层。他们来自民间,通过官学一体的科举之路走上仕途,在不同的社会层次上形成了一个松散不定而又内在统一的文化人群。士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有一种批判现实的理想和热情。他们重视精神生活,研习琴棋书画等文学艺术,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代表着所处时代的最高文化水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士大夫的处世哲学。兼济天下者以儒学为思想武器,乐观进取;独善其身时消极退隐,为途穷之策。但无论得意失意、在朝在野,士大夫们皆以喜好山水田园之乐为名士风尚[8]。

隐逸从行为上表现为短暂或长久的隐藏行迹,其中包含着疏离、逃避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但隐士们在精神上保持着清逸脱俗的人格和淡泊的情怀,同时,也显示着人们对自然审美意识的思考。士人们因其生活意志的不同,采取的隐逸方式也各异:有的寄居林泉岩壑,远离尘嚣之隐;有的任散官、闲官、地方官为隐;还有的身仕心隐,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9]。但这种隐逸思想充满着矛盾。晋代陶渊明的隐身主张是隐身于世,从其《饮酒》诗中即可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而隐于山林中的高士们,从心理上却是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和矛盾思想的冲突,辨证地分析,他们的隐逸行为却更强烈地指向了“入世”。因为其“隐”本身就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抗和逃避,遮蔽在超凡脱俗外壳之下的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关心[10]。

2.2 园林的隐逸功能

隐逸与园林的历史在中国都非常古老,在魏晋南北朝士人园林出现之前,两者没有任何关系。但“园林”一词,是魏晋南北朝随着士人园林的出现而出现的。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典型代表的士人园林,就是在隐逸文化的直接影响下萌生、发展的,并体现出一种萧致、淡泊、自然的隐逸色彩[11]。士大夫阶层是隐逸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他们寄情一园山水,寻求精神自由,婉约的江南园林就成为他们净化心灵、保持独立人格的小天地。他们需要在游山玩水时表达洁身自好的态度,在园林经营中表现自己萧然高寄的胸怀,他们将人格价值和山水审美交融,与园林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他们的隐逸理想便不自觉地植入园林活动之中,以隐居园林的清朗风雅来抗衡朝仕的污浊纷繁,园林也就成了隐逸文化的基本载体。在隐逸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在园林中追求人格、气节和理想,于是对自然的审美意识逐渐苏醒。同时,园林的艺术构成也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其精神内涵也得到了提高。

2.3 士人园林产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中央集权走向衰落,作为造园主体的文人、士大夫们厌烦战争,寄情山水,纷纷逃离官场,隐居山林田间,东汉中后期开始的隐逸之风成为时尚。士大夫阶层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名士”,如“竹林七贤”,他们以纵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的解放。在这样的时代思潮下,社会上逐渐形成了游山玩水的社会风气,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社会风尚。为避免跋涉之苦,保证物质生活享受而又能长期占有大自然的山水风景,最理想的办法莫过于营造“第二自然”――园林[12]。而皇权对于隐逸的奖掖以及士人普遍把隐逸作为入仕的准备和补充,更直接促进了隐逸文化和园林艺术的普及与发展。隐逸文化和园林的迅速发展,互为表里。自此,园林开始成为士大夫们体验生命自由的一种文化载体,成为其追求超脱玄远的人格理想的重要途径。隐逸文化发展到隋唐进一步成熟,成为稳定而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补充。具有社会性的元代文人的隐逸,到明清已演变成浪漫主义文化思潮,园林中隐逸文化的影子,多属附庸风雅。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到近代,世俗园林已成为中国园林的主流。

3隐逸文化对苏州园林的影响

3.1 苏州园林中的隐逸文化体现

隐逸文化经过了中国士大夫阶层千年来的不断取舍,已是一种文化意识沉淀。苏州园林多为住宅园林,又属于文人型园林,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必然蕴涵隐逸性质。在梳理中国特有的隐逸文化后,反思苏州园林,更多的是偏向于以唯美为旨的隐逸观。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躲进蜗居的小筑,休问外物琐事,品香茗,看清流碧潭、亭台楼阁之胜,享曲径通幽、奇石怪岩、柳暗花明之趣―这就是苏州园林生活的基本写照。“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陶渊明的诗也许最能暗合园主士大夫们因政治生活失意而产生的归隐心态。于是,才会出现在逼逼仄仄的城市小巷深处,寻见“网师园”,体现出“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避世态度。这类的园主人是以半宦半民、半俗半禅的士大夫文人群体为主体。这些人多在官场仕途失意,渴望远离尘世,却又不愿或不能学陶渊明隐于山泽,“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居于城市却又要表达不媚流俗,不同流合污的志向,追求惟愿与山水鱼鸟相伴终老的理想,于是苏州园林就成了最好的载体。这一方小小的园林,是主人精神的绿洲和安逸的生活空间,寄托了他们的荣辱、苦闷和追求,也使他们体味到了其中的安宁与永恒。

3.2 隐逸在苏州园林中的表现手法

苏州园林园景一般朴素自然,园林建筑小巧玲珑,灰瓦白墙,色调偏于淡雅。造园之理论主旨,在于倡言静寂、清和、于喧闹的城市之间闹中求静,并有“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俯流玩月,坐石品泉”之静趣。“虽为人作,宛自天开” 。隐逸文化不但促进了苏州园林的发展,而且“隐”的思想也深深地渗入了园林中。在苏州园林里,处处可以看到障景、抑景、漏景等隐的手法和体现隐的内涵的各种名称、匾联。从苏州一些园林的命名上即可窥见一斑:

①拙政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由解甲归田的御史王献臣所筑,园名取西晋潘岳《闲居赋・序》“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以此标识其归隐园居、保持心性本真。

②网师园:网师园之“网师”,本是苏州人对渔翁的称呼,网师园在北宋时叫“鱼隐”,表明了园主史正志的隐逸之意。

此外,苏州自宋以来,以“隐”、“逸”为名的,就有:桃源小隐、洽隐园、静逸园、逸我园、乐隐园、招隐堂等[13]。

苏州园林的景点、景区设置,多出自诗文,其中以陶渊明居多。中国历代文人一直钦羡,仿效他意真、冲淡的志趣,学习他的飘然隐逸,将自己隐身于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内。拙政园之东部名为“归田园居”,乃模自《归园田居》一文的描绘,表明园主王心一对隐逸的乐趣和闲适心情。从这些景区的设立,可见园主人追求的境界是要摆脱外物的奴役,返朴归真,在虚幻中满足,在自然的宣泄中平息。

4 结语

苏州园林追求的首先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的意境,其次才是花木竹石本身形式。它把那些最能引起思想情感活动的自然因素摄取到园林中来,以心造境,赋予这些自然元素象征意义,最后反映高尚、深邃的境,使观赏者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这种观感恰恰也是以士大夫文人为代表的造园者追求的目的。他们把园林看作人生、仕途的一个精神驿站,仕途未顺,就退归于园林,作“退思”之方便;东山再起,即走出园林登上庙堂。可谓出入自由,进退自如。隐世又不离世,在现实中开辟出一块理想的乐园,使那些不能在现实中实现的理想、人格与抱负最终不必远游彼岸,而在这片心造之境中落地生根,达到心灵的“至乐”[14]。

参考文献:

[1]仰观.苏州古典园林山水与文化的完美结合[J].环境导报,2003,(2):32-33

[2]曹林娣.苏州园林的文脉[J].文艺争鸣,2005,(1):119-122

[3]孙绰.《遂初赋叙》,见《世说新语》注引,第140页

[4]严杰(编选).《白居易集》[M].凤凰出版社,2006.279-280

[5]白居易.《白居易诗全集》[M].海南出版社,1992,(8)

[6]王国猛,徐华.《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17

[7]董正秀.明清苏州园林兴盛之背景透视[J],科学大众,2006,(5):33-34

[8]王健.“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J].安徽建筑,2002,(6):20

[9]吴聪巧.隐逸文化与江南园林[J].魅力中国,2009,(3):60

[10]韩波,张玉芝.论魏晋“隐逸”风尚对士人造园活动的促进[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95-97

[11]郭鹏飞.隐逸文化对文人园林的影响[J].南方建筑,2006,(12):106-108

苏州园林论文篇10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阅读①②段,请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3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2分)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3.揣摩第④段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的表达意思。

(2分)

4.说说第⑤段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的表达作用。

(2分)

5.指出第③段和第⑤段中划波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4分)

第③段说明方法:

作用:

第⑤段说明方法:

作用:

6.认真阅读第⑥段,说说文中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效果是如何形成的?(也可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答案:

1.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分)

2.(1)标本:典范、样本。

(1分)

(2)败笔:不足,缺陷;缺点,疏漏。(1分)(共2分)

3.这里作者强调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种园林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重复,它是为了能给人以美的愉悦,而非简单的技术性堆叠,从而达到“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效果。

(只解释说明“艺术”和“技术”含义的得1分,共2分)

4.运用拟人化的写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苏州园林每个季节中都有各不相同的树木和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

(1分)(共2分)

5.第③段说明方法:作比较(1分)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1分)

第⑤段的说明方法:举例子(1分)

作用:通过具体的实际例子,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都在体现“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这一特点。(1分)(共4分)

6.城墙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

(1分)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1分)(共2分)

苏州园林读后感一曲昆曲,千曲百转,柔软的像一阵阵清风。再听,又似云端飘来。闭眼间,蓦然间心境已变。

只看见一处楼阁,两个戏子,后面笙笛鼓琴。飘渺的声音穿过一池的荷花,伴随着清波传来。我坐在一亭中,正值春天,亭后桃花盛开,片片花瓣飘落而下。湖旁的那棵大树枝叶遮天,似乎不想让这这曲声跑到天边。

又一转,只听见一声声曲调仿佛就在眼前。但走在走廊里,看不见声发何处。走廊清浅而温和,随这昆曲亦是千转,廊上有镂空,空出便是一景,或是柳树一株,上有黄鹂两只。或是一树牡丹,碗般花朵似一团燃烧的火焰。或是一叶芭蕉,雨后更显青青。

最后,我找到一山,旁边一清水簌簌流出,找一石,面朝暖阳,闭眼听曲,听那悠悠的声,品那深深的情。

苏州园林论文篇11

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释、道三教合一,这些始终如一的贯穿于苏州园林中。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那些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的造园子们始终将孔孟之道、儒家学说奉为圭臬。如:孔子认为对于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礼的要求,在苏州园林中有很多就体现了这些具体的要求。

苏州园林集中了士大夫的艺术体系,精通琴棋书画的文人经过代代经营使苏州园林具有自然美的生态、山水诗的意境、山水画的美景,又是书法艺术的宝库,成为人类环境创作的典范,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1 儒学

传统和道统在儒家文化中分别指向生命对历史文化的态度以及生命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他们共同体现着人类文化生命的历史意识。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就是文化的生命,人生命的延续就是文化生命精神的历史延续,人起到了连接传统和道统生命扭结的作用。在自身生命里,儒家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识主要表现为文化生命和历史文化的高度统一。

2 园林发展史

苏州从宋代起,一直到元、明、清千余年来,一直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时至今日,苏州仍旧保存着很多独树一帜的私家园林。为了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园林中的建筑在布局、结构以及造型风格上都运用了很多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如对景、对比、衬托、层次配合、小中见大以及以少胜多等,将园林中的亭台楼阁以及泉、石、花木等组合在一起,使得苏州园林具有自己独有的总体特色。

3 拙政园

拙政园作为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更是江南园林的代表,其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最初本为唐代释然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成了大弘(宏)寺,一直到了明正德四年也就是公元1509年,仕途失意而归的王献臣(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归隐苏州并将其买下,此后历时十六年修建完成,并且聘请了著名的吴门画派文征明参与了设计蓝图。

4 拙政园的建筑环境艺术中儒学痕迹

4.1 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 中国的造园艺术和中国的文学、绘画艺术都受到了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作为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在我国具有深渊的历史渊源。以水为中心是拙政园布局的主题,总面积的1/5为池水面积,临水筑造了形式各样的亭台轩榭,全园共分为三部分,即东、中、西,其中最主体和最精华的部分是在中园。

“比德”是文人造园时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叠山理水,是因为文人将山水作为道德精神的比拟象征,比如拙政园梧竹幽居的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在这方面,体现了儒家以“礼”来规范人们回归“天道”的理想。

4.2 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 苏州古典园林宅院合一,既可以供观赏、游玩,又可以居住,在此能够让人体验到舒畅的生活。在人口密集以及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建筑形态,那是人类依恋自然,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由于拙政园不但具有齐全的建筑类型,并且保存相对完整,此外,拙政园还能够系统全面地向人们展示出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装修、家具以及陈设等很多内容,真不愧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主要代表。由于拙政园反映了当时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是明清时期江南民间主要的建筑代表作品。此外,受到其建筑风格的影响,很多的民间建筑在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上都向其靠拢,这样充分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4.3 苏州园林对现代环境艺术的影响 拙政园中园林厅堂的命名、楹联、匾额、雕刻以及装饰、花木椅等都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除了作为精美艺术品点缀园林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们储存了大量的文化、历史以及思想科学信息,具有深广的精神内容和物质内容。有的反映儒、道、释等各家哲学观念和思想流派,有的宣扬人生哲理和陶冶高尚情操,有的则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并通过化景为情思而获得精神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学习借鉴苏州园林中环境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人与自然的合一思想,这些是我们后人所要思考学习的。

5 结论

曹聚仁先生作为散文家就曾经说过:“苏州才是古老东方的典型,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苏州园林作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不仅创造了美好的、诗一般的梦幻境界,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中华农耕民族最高最优雅的生存智慧,也就是罗素在《中国问题》中所说的东方智慧,成为诗意地栖居的文明实体。

苏州园林是具有“三绝诗书画”的士大夫们所“写”的“地上之文章”。中国的“士”,承载着社会道义和良心,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苏州园林文化的魅力正导源于士大夫的人格精神。

参考文献:

[1]蔡茂松.孔子的文质论[M].《孔子研究》.

苏州园林论文篇12

Keywords: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gardens; aesthetics;

中图分类号: TU98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早在小时候就拜读过叶圣陶先生关于苏州园林的文章,当时就已经被其描述出的园林景色深深吸引住。那移步换景,楼榭假山、小桥流水在脑海中浮现过千百回。苏州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城市,独自包揽了几乎我国所有的名园。正是苏州园林以其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和写意见长,使得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正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作,苏州园林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了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

2.苏州园林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包括以颐和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和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两大分类,可见,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之一。每当提起中国古典园林,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亭台楼阁、竹林或是花窗……这些说明,苏州园林在人们脑海中已经烙下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深深的印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个误区,但最起码说明苏州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相当崇高、重要的地位。

苏州园林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之后历代造园兴盛,明清全盛时有200多处私家园林遍布苏州古城内外。大部分是为当地名人居士或士大夫阶层提供“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清幽环境。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苏州造园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城市住宅旁的有限空间中,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融合园林式建筑,加之大量的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反映了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了大量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它善于把有限的空间巧妙地形成变幻多端的景致,在结构上以与国外景观园林形成鲜明对比的小巧玲珑而取胜。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它们融自然美、人文美、建筑美于一体,是综合的历史文化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3.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点

3.1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在于其意境美,具有写意的艺术思想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美学,意境就是“寄情寓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情景相融。这是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的一个很大的区别。西方园林“唯理”,连树木都修剪成几何形;而中国古典园林则“重情”,注重游者在游览中从身心入情,从而提高到深层次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墨客和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一开始便带有浓厚的感彩。

3.1.1匾额对联,深意无穷

在苏州园林中,由于造园者和园主多为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雅士,其匾额对联多出自古代典籍和文人诗句,其特点是雅致精妙,寓意深刻。虽区区几个字,却负载着广博而深邃的文化信息,对园中的景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拙政园有“雪香蔚亭”,亭四周的枫、柳、松、竹,相互交织,辉相掩映,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看到了无限丰富的内涵,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享受,体现了其写意的艺术氛围。

3.1.2花木比德,象外之境

苏州园林意境美生成技巧之二——赋予园中植物以艺术的比拟和象征,从而形成意境。在苏州园林中,传统意义上配置的花木有松、竹、梅、玉兰、山茶、紫薇、芍药、牡丹、睡莲、荷花等,这些植物因其具有不同的自然形态,具有各自的“比德”意义,代表了不同的性格和品德。例如松的坚贞不屈,竹的高风亮节,梅的清新雅致,兰的幽谷飘逸,荷的洁身自好,牡丹的富丽尊贵等等,当人们流连其中时欣赏的不只是这些树木花草的形象美,同时体验着它们所代表的精神层次上的意义,将形象化为象征,构筑了园林景象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世界。

3.1.3构景布局,藏而不露

苏州园林通过空间构景上的收放、对比、藏露、借景与对景、虚与实对比等手法使人触景生情,从而形成意境。

3.2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

苏州园林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是因为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物语等。这些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其中不乏有反映和传播儒、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也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渲染,使人们于游园游览时能身临其境,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此外园中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因此,想要探索中国古典园林,就应该从造景手法上、文化内涵上等方面深入了解和挖掘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的建成为文化的传播建立了平台。可以说,苏州园林是一个纽带,连接着文人墨客、画家、书法家、艺术家等等,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载体。

苏州园林以山石、流水、花木和建筑等基本要素再造了大自然的缩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艺术境界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无与伦比。园林的组成因素诸如水体、建筑、山石、树木都不会说话,必须借助赋予自然景物中的文化来表达,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的审美观施加影响而发挥作用的,体现在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表现上。

3.3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在于虚实相生的独特性格,构筑了其独一无二的美学形式

虽然都是山石花木、亭台楼阁,中国古典园林却有着独特的魅力。有的优雅;有的明快;有的深幽,令人遐想翩翩。景物的设置虚实相生,有的坚实、庄严,有的活泼、清秀,有藏有露,赋予变化;景物的疏密、光滑与粗糙以及色彩纯度和冷暖的不同组合给人以轻重、远近、华丽与朴素等不同的遐想;园林中花木的配置也独具个性,孤植、丛植有机结合,高矮和疏密的变化使其层次分明、丰富。这种造景手法同时也为中国画的层次变化奠定了美的基础。

3.4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在于独特的空间组织手法,是造园者智慧的结晶

“曲径通幽”是中国古典园林常采用的空间组织手法,通过设计曲折的路径,使人们从嘈杂的环境进入幽静之处。在景观的组织上把园林的墙、廊、景等分隔开来,化整为零,在迂回中取得层次,让人感受庭院深深,因此常有“不尽尽之”的说法。

此外,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仅在于个体景物的美,而在于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态、材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桥上有亭,亭中有棋,亭下有水,水中有鱼;池边有柳,柳旁植桃;墙边有竹,竹中有梅”是对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的完美写照,景与景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联系。以网师园为例,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虽然建筑较多,却不呈现拥堵之感,山池虽小,却不觉得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从对苏州园林的分析来看,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在于比例、尺度、韵律、对比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无论是规模宏大的拙政园还是小巧精雅的网师园,都体现出这一法则。

3.5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在于崇尚自然的设计理念,创造出完美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自然,在哲学上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由于造园主要是运用自然材料,造景方法上更多是以自然景观为参照,甚至有时是模拟自然,例如:假山,盆景等都是对自然的模拟。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观赏,可游玩,可居住。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美化和改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它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中,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

4.结语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苏州园林的赏析和解读,可以发现,古代造园者运用其崇高的文化修养,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在园中游赏,犹如在赏画,又如在品诗。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和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的融合在一起,使园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人们生活沉浸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的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风景园林设计[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 老子[M] 四川大学音像出版社,2006

苏州园林论文篇13

从问世到如今,《苏园六纪》已经走过去七八个年头。对于电视这个很时尚化的媒体来说,七八年不是一个短时间,它足以见证一个栏目的兴衰,足以使一个节目从“耳目一新”变得“不忍卒读”。静下心来想一想,人们每天看那么多电视节目.真正留在脑海里的又有多少呢?更不要说七八年以后了!然而。《苏园六纪》是一部“留得住”的作品,在历经七八载之后,今天,当我再一次把它拿出来作为教学范例播放给我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们看的时候,大家无不为之赞叹,拍案叫绝。这说明,《苏园六纪》并没有过时。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是不会过时的,《苏园六纪》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笔者逢格炜是青岛农业大学传播学院从事“影视文学创作”教学的一名教师,在讲“解说词写作”的时候,总要播放刘郎先生的作品,比如他的《梦界》、《的诱惑》《苏州水》和《江南》等。其中播得比较多的要属《苏园六纪》了,因为它的解说词不但写得很美,而且与音乐、画面、同期声等其他电视艺术元素达到了有机地配合,从电视艺术角度上讲,称得上是精品和典范。一次偶然的机会,青岛农业大学园林艺术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告诉我们,她们学院也组织观摩《苏园六纪》,当然,关注点不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侧重于从电视角度欣赏《苏园六纪》,而园林专业则是侧重于从园林角度欣赏《苏园六纪》。听了她的话,我们再一次惊叹于这部作品了不起,因为它不但超越了时空的局限。而且在不止一个领域成为经典范本!

对于这样一部博大精深的艺术集萃,值得玩味的地方自然不少。但是限于篇幅,我们不能一一道来。这里只择取其中几个拨人心弦的点,加以论述。权作抛砖引玉。

一、悠悠古蕴――古雅之美

苏州园林有几百年的历史,多少文化名流云集于此,赋诗作画酬唱作答:又有多少闲云野鹤,沉溺于这一方田园山水而流连不返。苏州园林的一山一水,有他们留下的身影和足迹:一草一木.有他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一砖一瓦,有他们独到的匠心和智慧。源远流长的吴文化孕育了苏州园林的血脉,历史更迭、世事兴衰为苏州园林留下了厚重的历史积淀,使今天的苏州园林氤氲着馥郁的芳香。

对于慕名而来的游人来说,假如只看到了它的现在而看不到它的历史,那么他一定感到失望,因为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园林再美是轻飘的。只有参透它的历史,洞悉它的文化,将古与今联系在一起,把物质呈现与精神存在熔为一炉.他才能感受到苏州园林的厚重。苏州园林就是这样,充满了悠悠的古蕴。

为了表现好苏州园林的古雅之美,刘郎先生研读了大量的文化资料,请教了很多有名的园林专家和文化名流,对苏州园林的美学精神、文化底蕴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用电视艺术的形式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对于苏州园林的美学精神和文化底蕴,作品中有很好地反映,观众一看便知,笔者就不多说了,笔者要说的是苏州园林的美学精神、文化底蕴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首先是文献纪录片、老苏州相片的选用。它们都在镜头前存在过,是往昔苏州园林的真实情景的再现,成为深入体察苏州园林历史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其次,毕竟这样能直接复现苏州园林历史的资料很少,更多的,还是要借助文学语言的引导让人们在想象中复现历史。画面上的现存古物、遗踪配以刘郎撰写的诗一样的解说词,在方明、林茹的吟咏中增添了无尽的悠悠古蕴。

再次,园林学者魏嘉瓒对瑞云峰来历的介绍、郑孝燮对颐和园后山的苏州街来历的介绍、钱怡对拙政园荷花的历史追忆、作家周劭对林雨堂来苏州园林考诬《浮生六记》的追忆、周全对父亲周瘦鹃在苏州园林经营紫兰小筑的荣耀与屈辱的沉痛回忆以及同济大学大学教授路秉杰对陈从周的回想用的都是同期声,让深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或从不远的历史中走过来的人来讲述历史,进一步增加了历史的可信性和认同感。

二、绵绵情思――意境之美

《苏园六纪》是一部电视艺术片,说得具体些是一部电视风光艺术片,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展现苏州园林的人化自然、美丽风光。于是,创作者极尽“寻花问柳”之能事,走遍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看遍苏州园林花草树木,拍遍苏州园林的人间胜景,充分调动摄像机镜头拍出最美的图画。最后,在剪接台上拼接成一幅光彩夺目的织锦。奉献给广大观众一部由园林风物浓缩而成为艺术精华。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网师园……《苏园六纪》都如数家珍,细细梳理。创作者艺术眼光之独到、择取景观之丰富.令许多熟悉苏州园林的人为之惊叹“比亲眼见到的景色还美!”

说到景,就不能不提到情,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如王夫之所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艺术家在描绘景物时,总是把自己或浓烈或素淡的主体情感投射到里面去,在艺术的世界中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本来,苏州园林艺术己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为人的语言所不能把握,人只有靠静观才能体悟到它的“大美”。但是,《苏园六纪》毕竟不是园林艺术,而是电视艺术:它的创作要考虑到作为拍摄对象的园林艺术,但是必须首先遵从的是电视的艺术规律,包括大众化的收视群体、诉诸视听的艺术传播方式和艺术物质基础。可以想象,没有解说直接传达创作者情感、立意的《苏园六纪》会是什么样子:也可以想象,没有解说的《苏园六纪》会有多少观众爱看。尽管苏州园林有不可言说的境界,但是刘郎还是要做不可言说之言说,正是他出于电视艺术立场的考虑而做出的明智之举。解说词对观众对画面的发现、理解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对观众对画面的境界的感悟起到了点化、提升的作用。

《苏园六纪》所要创造的境界是与苏州园林的艺术境界紧密联系的。苏州园林地处江南,吴侬软语的“花鸟缠绵”培育了苏州园林的清丽婉约.文化胜地,文人墨客的四方云集增加了苏州园林的风雅之气:偏安一隅。隐逸士人的淡泊宁静心态熏染了苏州园林的恬淡安闲之气。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苏州园林,形成了苏州园林柔、淡、雅的独特艺术境界。为了营造这种境界,《苏园六纪》的创作者对各个电视 艺术要素都作了统一的、风格化的处理。伴着清丽的音乐旋律.是林茹和方明不瘟不火的解说。他们的语调设计得特别舒缓,仿佛是在轻轻品尝一杯千年陈酿,慢慢分享一种深深的陶醉。与声音节奏相一致,画面剪接很少出现快切、快推、块拉等快节奏的镜头。即使在展示苏州园林的花窗艺术时,一幅幅的静态图片也是慢慢化入化出,让人细细体味窗框中的自然风光,像搬一把椅子坐在家里泡一杯清茶静静欣赏风景照一样从容不迫。

三、栩栩如生――飞动之美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