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知识论文实用13篇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篇1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正朝着把大学教育普及的方向快速发展,就业成了教育中最突出的一个新问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大学生是不愁工作的,但在教育全面扩招的今天,就业成了国家、企业、家庭中最大的新问题。是工作机会减少了吗,不全是;是我们的用人单位太挑了吗,也不全是。因此,我们的教育单位“觉醒”过来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了。所以很多院校都在改革,针对用人单位的普遍意见(学生缺少实践能力),都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花了很多的成本。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又走入了一个误区—忽略的理论知识。在近十年的会计教学中,笔者发现,会计实训是很重要的,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应如何打好他们的基础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应做到语言风趣,尽可能的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大多学生对于生产成本这个会计科目非常难理解,我举了一个炒“宫爆鸡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把“直接材料”的投入、“直接人工”的投入、“其他直接支出”的投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转入比喻成“鸡丁”的投入、“花生米”的投入、“油盐”的投入和“水电煤气”的分配转入,增强了学生的感官熟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训和实训工具是理论知识的保障

注重理论,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每当碰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在课堂上很难下定义和解释,假如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即使花费了大量精力,其效果仍不理想。假如我们在会计实验室中进行实物教学,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报表,要求学生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自己动手装订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若有条件可领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参观,在参观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工厂的生产流程、业务内容;在实习企业会计工作室,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会计工作组织知识。这样学生所接受的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战演习,从初始记账、算账、报账到关键的用账、可以弥补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缺憾,可以为我们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

三、理论知识应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专业理论和会计实训的衔接,能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所以教师在对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因此,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都需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和教材进行衔接,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实训,将较系统的实训资料发给学生,把需解决的新问题交给学生,将实训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会计实训,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到和会计相结合的实际中去,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性熟悉,增强会计知识适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心得——学生太“懒”了,许是高考压得他们太久了,一进大学就松懈下来。确实大学学习较之高中要松的多,所以为了能让学生心得到学习的成就感,基础会计教学应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和会计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许多理论新问题根据实训需要由学生自主去钻研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心得到一种成就感,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的讲课精力可也放在学生通过钻研而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新问题上来,便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功能和教师的主导功能。

四、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误区和规避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理论教学和实训的比例,假如课前没有充足的预备工作,很轻易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非凡是实训,根据学生的配合程度和教师的控制能力,所需时间会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能更好了教学,教师应在课前做好预备工作,做到课前收集资料、课中精炼讲解、课后留有内容,让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需要在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会计实训,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摘要:

[1任兆英摘要:会计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的衔接新问题分析.会计之友,2006,(11)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篇2

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会计基础理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相关学者应提高对会计基础理论创新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自身的研究水平,最终达到我国的会计基础理论可以应用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目标。以下就是对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我国会计基础理论内容的构建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由此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由几个主要的部分组成:第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首先包括会计的一般基础理论,例如,在会计的实际工作所涉及到的财产估价等。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市场规模的扩大,会计的国际化理论也被融入到了基础理论的内容中,以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实现较好的跨国合作项目;第二,由于会计在日常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发展中所产生的财务信息进行核算,因此会计基础理论的重点内容即为会计核算体系理论等内容,该内容的学习可促使相关会计工作人员能在实际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职业准则和职业操守;第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还包括会计管理基础理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促使会计人员能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为自身企业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三,会计体制基础理论也是会计基础理论内容之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涉及的较为广泛,因此,在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将其内容的研究放在主要位置[1]。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

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会计基础理论具备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会计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即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会计事物的评价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允许将个人的主观思想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影响对事物本质内容的评判。其次,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一定的规范性,在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中,企业的相关部门会根据会计工作内容的特点和功能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机制和政策,并要求会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要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来执行。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它可以促使会计事物的运行保持较好的协调与统一。除此之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系统性、前提性、支持性等特点[2]。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与表现

(一)认识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最突出的功能表现在认识作用上,即企业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认知来判断会计事物的相关事宜。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会计事物,因此会计人员利用自身的会计基础理论即可较好的认识会计事物,并为企业解决会计事物问题的同时,也可促使企业在良好的会计基础理论的认知下能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事物的判断中承担着认识的作用,即企业在发展中若遇到相应的财务问题,会计人员则可通过会计基础理论来对财务的总体特征和规律等进行判断,降低财务问题对企业经济的影响。

(二)指导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发展中还承担着指导作用,例如,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财务核算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该会计人员即可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技能高效率的完成核算工作。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拥有着指导作用。而为了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功能,要求我国企业的相关部门应通过开展相关的会议等方式来宣传会计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并通过培训的形式来提高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基础理论的认知,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可促使会计人员在具备良好的核算认识的基础上,能避免不规范核算行为的发生,并由此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中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制定企业发展方向上。精准的财务信息可促使企业领导在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时,即可通过财务报表等内容获知,最终促使企业领导可更好的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同时,企业领导在对某一事项进行决策时,也可利用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功能来更好的做出相应的决策行为。

(三)教育作用

教育作用也是也是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之一,即教师在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可利用会计基础理论来完成教学内容。会计基础理论涉及的范围较广,通过对其的教学,可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认知的基础上,相应的提高其自身的核算能力等。因此,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应提高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并利用其教育作用,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他们在进入实际的岗位中,能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在现代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更好的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教育功能[3]。

四、 结论

综上可知,近年来,随着会计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提高了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关注,并开始着重研究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内容和功能等。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促使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核算能力等。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宣传,促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能提高对会计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视,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度,较好的解决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财务难题。

参考文献: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篇3

前言:创新是教育发展终极目标,计算机基础在各个教育阶段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中的重点。社会逐渐趋向于科技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是科技教育的基础工程,而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方式就是在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就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分析,研究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中职院校中应用特点

首先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其它学科有较大的不同,其它学科理论性较强,学生在接收大量的理论知识后不能得到及时的实践练习,导致知识理解不能深入。而计算基础教学则不同,其教学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知识,理论在得以深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其次,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迅速掌握理论知识,在知识的树立运用中实现创新。科技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实现了知识的相互渗透,计算机基础学科能够在各个学科之间实现相互连通,应用领域比较广泛[1]。

二、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

由于中职院校学生都属于未成年阶段,学生对于新鲜事物都比较好奇,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只是急于实际操作,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掌握牢固,即使实际练习次数再多也不能实现融会贯通。中职院校学生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认真学习,当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麻烦时,学生不能通过理论经验来解决问题,而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牢固,才能实现举一反三。

2.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提升学习积极性

中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比较严重,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将形式进行创新。由于中职院校学会在入学时的成绩比较低,学生的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在学习中自觉性以及课堂表现上的积极性比较差。而计算机基础与其它课程教学相比,形式上比较复杂,因此,在教学时不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因而导致课堂教学教学不显著[2]。

三、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1.改变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中职院校中对于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不可缺少。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社会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科技发展需要以创新为推动力,因此,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创新,需要从中职院校教学理念上入手,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创新动力与能力养成来源于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说兴趣引导知识创新。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该注重以兴趣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有所思考,实现学习创新[3]。

2.创新教学模式

在我国中职院校教学中,无论是计算基础教学还是其他技术类的教学科目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创新。社会发展需要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为了顺应时展,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该倡导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沟通与互动。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多媒体教育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创新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在课堂上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竞赛,实现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4]。

3.以“翻转课堂”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是制约着学生发散思维的主要因素,因此,从教学模式上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中职院校中采取“翻转课堂”模式,以科技信息技术为依托,变革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在课程学习论坛中学习章节内容,以小视频的方式,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学生通过对小视频中的内容进行自学,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讨论,最终实现教学目的。例如,教师在每一节课前,向学生抛出一个计算机设计题目,给学生思考与研讨的时间,让学生们来自己动手制作网页,然后进行小组作品竞赛,并给予作品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以鼓励。

4.创新学生知识结构

中职院校学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因此在学习创新上的能力比较弱,要想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在此环节中,教学方法是关键。实践性是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大特色,因此,我们要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特点,通过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方式。例如,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逻辑性教学中,以数进制转换为例,学生在心中形成了十进制和二进制转换的规则认知之后,才能够对八进制、十六机制的规则进行掌握。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知识的认知水平,然后进行教学设计,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结论:综上所述,本文以创新理念为指导思想,提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教学的策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创新。那么如何培养中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身处教育第一线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面前的难题。同时创新能力培养也是教育界最为重视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谭浩强.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07:4-8.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篇4

一、中职会计学生学习现状

1.学生基础较薄弱

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的全日制学校学生相比,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一点欠缺。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基础较差,难以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厌学的情绪。由于学生主观上存在的问题,也给会计专业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缺乏实际的应用

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将会涉及到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很多概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通过枯燥的理论知识切入到实际教学之中,导致学生在学习时要么因没兴趣而心不在焉,要不因听不懂而放弃。因此,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

3.会计术语较多,学生难以深入理解

在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将会涉及到很多的会计专业术语。比如,在《基础会计》这一科目中所涉及到的会计主体、权责发生制、复式记账以及会计要素等专业术语,对于初次接触专业课的学生而言,感到十分抽象,因而难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出现畏惧、退缩的情绪,而且由于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也会给今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4.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单一

长期以来,中职会计教育受传统教育方法以及教学条件方面的限制,课堂教学模式依然需要依靠教师被动灌输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缺乏实践性的模拟教学,对学生也难以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难以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中职学生对一般基础知识的学习决定了单纯采用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他们的理解和吸收,我国大部分的中职院校在会计教育中没有将案例教学方式提高到一个有效的阶段,有些学校只是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

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很多院校广泛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中职院校在这一方面却没有广泛地应用,除对会计电算化培训采用较多的计算机教学外,其他课程教学依然停留在教材、粉笔与黑板这一层面上,落后的教学手段也是影响其基础课程的重要因素。

二、中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1.加强基础性知识的技能练习与培养

中职会计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一技能的培养并不是瞬间就能学成的,需要一定时间的过程练习和实践。但是在此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无论是珠算的看法、计数、指法和算法,还是传票算的翻页、找页等,都应该让学生重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培养相关的技能时,也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学习和练习,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有效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有效地运用。

2.明确界定重点与一般的教学方式

基础课程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更不用谈今后的学习情况了。在基础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应该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与难点,明确必须掌握与一般掌握的相关知识,有些理论虽然重要,但是也并非是教学重点,对于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暂不作过高的要求,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自然会得到补充。与会计核算直接相关的内容,比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账户和复式记账等基础知识应必须重点掌握好,而对于会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则需要作出一般性的要求。通过分清楚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使同学们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更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

中职会计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且应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能够顺利的适应相关的需求。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概念性的知识相对而言比较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觉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训课的讲授,既能够巩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对基础课程的教育中,应改变传统的偏重知识的传授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4.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教学所涉及的概念性、记忆性的知识较多,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丰富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实施模拟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此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的进度,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模拟活动,既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通过案例教学,提高课堂的活跃性。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学习基础课程时,也应该通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定义,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提高其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首先,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各种的业务流程,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会计知识的理解。其次,充分利用相关的财务软件进行教学,在讲授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通过软件进行模拟实践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同时又有助于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进而为其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职院校真正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飞.浅谈如何上好中职会计基础实训课程[j].科教导刊,2009,(14).

[2]董书俊.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质量探讨[j].考试周刊,2008,(17).

[3]李建红.优化《会计基础》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成效[j].考试周刊,2010,(17).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篇5

一、中职会计学生学习现状

1.学生基础较薄弱

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的全日制学校学生相比,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一点欠缺。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基础较差,难以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厌学的情绪。由于学生主观上存在的问题,也给会计专业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缺乏实际的应用

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将会涉及到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很多概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通过枯燥的理论知识切入到实际教学之中,导致学生在学习时要么因没兴趣而心不在焉,要不因听不懂而放弃。因此,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

3.会计术语较多,学生难以深入理解

在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将会涉及到很多的会计专业术语。比如,在《基础会计》这一科目中所涉及到的会计主体、权责发生制、复式记账以及会计要素等专业术语,对于初次接触专业课的学生而言,感到十分抽象,因而难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出现畏惧、退缩的情绪,而且由于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也会给今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4.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单一

长期以来,中职会计教育受传统教育方法以及教学条件方面的限制,课堂教学模式依然需要依靠教师被动灌输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缺乏实践性的模拟教学,对学生也难以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难以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中职学生对一般基础知识的学习决定了单纯采用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他们的理解和吸收,我国大部分的中职院校在会计教育中没有将案例教学方式提高到一个有效的阶段,有些学校只是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

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很多院校广泛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中职院校在这一方面却没有广泛地应用,除对会计电算化培训采用较多的计算机教学外,其他课程教学依然停留在教材、粉笔与黑板这一层面上,落后的教学手段也是影响其基础课程的重要因素。

二、中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1.加强基础性知识的技能练习与培养

中职会计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一技能的培养并不是瞬间就能学成的,需要一定时间的过程练习和实践。但是在此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无论是珠算的看法、计数、指法和算法,还是传票算的翻页、找页等,都应该让学生重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培养相关的技能时,也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学习和练习,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有效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有效地运用。

2.明确界定重点与一般的教学方式

基础课程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更不用谈今后的学习情况了。在基础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应该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与难点,明确必须掌握与一般掌握的相关知识,有些理论虽然重要,但是也并非是教学重点,对于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暂不作过高的要求,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自然会得到补充。与会计核算直接相关的内容,比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账户和复式记账等基础知识应必须重点掌握好,而对于会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则需要作出一般性的要求。通过分清楚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使同学们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更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

中职会计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且应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能够顺利的适应相关的需求。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概念性的知识相对而言比较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觉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训课的讲授,既能够巩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对基础课程的教育中,应改变传统的偏重知识的传授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4.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教学所涉及的概念性、记忆性的知识较多,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丰富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实施模拟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此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的进度,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模拟活动,既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通过案例教学,提高课堂的活跃性。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学习基础课程时,也应该通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定义,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提高其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首先,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各种的业务流程,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会计知识的理解。其次,充分利用相关的财务软件进行教学,在讲授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通过软件进行模拟实践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同时又有助于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进而为其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职院校真正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飞.浅谈如何上好中职会计基础实训课程[j].科教导刊,2009,(14).

[2]董书俊.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质量探讨[j].考试周刊,2008,(17).

[3]李建红.优化《会计基础》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成效[j].考试周刊,2010,(17).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篇6

中外《基础会计》教材对比及启示

教材培养目标的比较国外教材普遍认为,学习第一门会计课的大多数学生是会计、商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制作、阅读、分析、解释财务报表和内部管理报告。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为决策提供信息,《基础会计》课程的目标是介绍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基本原理,使学生成为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明智使用者,并广泛培养学生的各种会计能力。国内教材的出发点是帮助初学者掌握“三基”,即会计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为初学者学习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教材结构的比较国外教材的结构安排主要围绕教学目的展开。在每章的开篇提出本章的学习目的,作为教师布置材料和学生预习的基础;在论述相关问题时,学习目的会重复出现,用于帮助教师讲述知识,帮助学生理顺学习知识的思路;每章的练习、问题与案例是学习目的的具体应用;要点小结、相关新名词和术语及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复习每章的知识。其结构还有两大特色,一是每章开始为学生提供一个企业的实例并引用该公司经理、投资者或企业所有者关于该章主题的精辟论述。学生学习时可将实例贯穿于每一章的始终,将会计与企业的实际决策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书中的作业材料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复习思考题、练习题、能力培养练习及分析案例等。国内教材的结构安排常常忽视学习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开篇直接进入正题,不利于学生带着问题目的明确地进行预习,理解力较差的学生更是难以掌握课程的重点;教学平铺直叙,学生难以区分重点与非重点,学习目的无从体现;习题也多是对已有知识进行提问或是教材中例题的简单重复,难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及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借鉴国外教材的先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教材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一是教材改革必须体现培养目标,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的编写应该体现两个基本目标,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基础会计》教学目标。二是教材的结构安排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满足阶段性的教学目的。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会计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割裂传统会计教学通常采用以文字表述业务知识,以“丁字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但教学过程简便易行,故至今仍是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由于会计学科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要求培养对象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运作技能,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引入了会计模拟实习环节,通过对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改变了现行会计实践教学的薄弱状况。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较低,通常是先进行理论教学,后进行实践教学,这就人为地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教学的效果。改变这一现状的最大“瓶颈”就是缺少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会计理论教材重理论轻实务传统理论教材在结构体系上按照先理论、后实务,理论为主、实务说明的传统模式设计,过分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忽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逻辑与人类获得知识的认识规律。多年来,《基础会计》教材的惯用结构是开篇阐述会计的本质、对象、特点、前提、原则等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然后阐述会计实务,理论与实务的比例严重失衡。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基础较薄弱,缺少生活经验与社会实践知识,先讲理论,后讲实务,学生由于缺少实践认知,对理论不易理解掌握,又因为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而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结果是部分学生在进入实务学习之前就对会计学畏惧厌倦,引不起兴趣。

会计实训教材任务化现有的模拟实习教材大多为实习而实习,目的性不明确。首先,部分模拟实习教材自成体系,与理论教材衔接不够;其次,教材中运用的模拟资料与会计工作实践脱节,且大多采用经过加工处理的实习材料,与实际的证、账、表原型差异较大,既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再次,教材中缺少作业指导。由于学生实训多安排在理论学习结束以后,甚至是毕业前这样的“理论模糊期”,并且理论教材本身缺少实际操作要求及实际操作案例,导致学生实习无从下手,使学生的实习复归“教师讲、学生记”的课堂教学模式,失去了实习的意义。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

体现市场经济与高职教育特点,界定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会计教学的首要问题,直接涉及课程设置的侧重点,决定着课程的深度与广度。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会计工作的专门人才,要使学生在校期间系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重点掌握财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够较快适应不同行业的会计工作,能够独立从事会计实际工作。

遵循“实用、够用”原则,确立《基础会计》的地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在教材内容安排上多有重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理清会计专业知识理论框架,确立《基础会计》的地位。《基础会计》应重点阐述现代会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各专业课程学习的理论铺垫与方法准备。

贯彻理实一体化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1)要突破传统会计教学方式。传统会计教学以文字表述业务知识,以“丁字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实一体化教材应建立一种“理实相融、理实相佐”的新型会计教学方式。(2)要突破理实分立。现行的理实结合方式主要是先理论、后实践的时间分立模式,这种模式有优势也有弊端,其重大缺陷在于与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不相适应。理实一体化教材应体现实践——理论——应用的结构特点,将理实融为一体,按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再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3)要突破传统教材理论体系。现行会计教材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知识主要是会计分录与“丁字账户”讲解,实训教材主要是模拟公司业务处理,与理论相脱节。理实一体化教材应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更多地运用实际案例、实物资料、实际业务信息,通过实践归纳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应用。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基本框架设想

《基础会计》教材整体结构体系框架《基础会计》教材在结构体系的设置上应力求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遵循“理实相融、理实相佐”的原则,避免过多抽象化概念的理论堆砌。笔者认为,其结构体系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会计基础理论,主要阐述会计发展与应用及会计基本核算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会计的社会环境、研究对象、功能与目标,熟悉会计核算主要方法的内容与初步运用。第二部分是会计载体与账务处理程序,以账务处理程序为主线,阐述会计实务处理的专门方法与程序,完成从分析经济业务开始的证账表的会计循环,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为后续会计课程的学习奠定认识和能力基础。第三部分是企业核算运用,通过实务案例系统演示手工操作下会计核算过程及证、账、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促进其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升华,加快由学习型角色向实践型角色转换的速度。第四部分是会计基础工作,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基础,阐述会计工作的技术、工作组织以及会计行为的约束系统,引导学生对理论与实务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实现理实相融。

《基础会计》教材的内部结构框架《基础会计》教材的内部结构应配合会计教育的阶段性目标进行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通过实务导入、理论归纳、要点小结和实务训练,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过程,具体可参照国外教材的结构特点进行布局设计。第一,在每章开始明确学习目的与重点,在论述到每节内容时,进一步强调该节的重点内容。第二,除了以文字形式明确目的外,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实际案例及实物资料引入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刺激学习兴趣。第三,对概念性、观点性、结论性的知识以特殊字体加以强调,突出学习重点。第四,在结尾对重点内容加以归纳总结,与开头相呼应。第五,复习思考、练习题中避免内容的简单重复,除了覆盖应掌握的知识点以外,可以提出一些有争议性的案例展开讨论,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材结构若能按上述体系设置,不仅可使学生在形象、具体、可感条件下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问题处理能力与实际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会计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篇7

会计学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近些年,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逐渐开放,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各行业的发展都涉及到经济方面,因此带动了对会计的增加需求。经济的不断变革,也使得会计这门学科在不断变革着,与会计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在不断受到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乃至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因而,关于提升我国会计理论的科研水平,这对会计学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大地优势,同时也能提高我国的学术影响力。

一、科学发展中的基础理论

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是指一门基础科学中所包含的理论。理论都是人们通过不断地社会实践,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知识,其中理论知识包括对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理论的系统结论。通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可以从实践中发现一系列事情的本质规律。同时理论也分为很多种,简单划分可以分为技术理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基础理论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理论学科,一切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基础。关于基础理论,并不仅仅只有基础科学或者是基础学科才具有基础理论,任何学科同样都具有基础理论,所以对于会计学科同样具有基础理论概念。

二、会计基础理论概述

(一)会计学基础概念和其他所有学科一样,会计学科同样也具有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是人们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之后然后得出的一种理论结论,学科的基础理论也都蕴含于每个学科之中,基础理论能够给人们在应对每一件事情时,能够对事物进行分析与判断,不断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认识,基础理论有助于人们认清事物或者活动的本质,帮助人们更好认识社会。会计基础理论同样具有此作用,会计理论能够帮助人们对会计学更加深刻对会计学的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会计这门科学学科。

(二)会计基础理论分类会计基础理论可以根据基础理论的不同形式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四类:首先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会计本质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系统理论、会计目标理论;其次是会计体制理论,主要包括会计法规、会计机制、会计机构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然后是会计核算理论,主要是会计核算会计学科中的部分,其中会计信息理论、会计计量理论、核算准则理论部分相对比较重要;最后是会计管理理论,其中包括会计的管理方面,管理体系理论、效益理论、经营理论等。

三、关于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

(一)客观性。会计是一门与经济打交道的学科,涉及到经济学。主要是阐述客观实际存在的会计事物,主要阐述事物的本质、发展趋势和规律等特点,因而会计学具有客观性的特点。

(二)稳定性。会计学科所处的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特点,因而会计基础理论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三)系统性。会计基础理论是一个由多个部分所构成的理论基础整体,因而会计基础理论是一门系统性学科。

(四)规范性。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反映了会计事物需要按一定的标准和统一的要求运行。

(五)规律性。会计学基础反映了会计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揭露,因而具有规律性这一特点。

(六)支持性。会计基础理论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交叉、融合,通过交叉、融合,从而形成具体的会计理论,把握了解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有助于对其他学科的理解,这样能够有助于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

四、会计基础理论的的功能

基础理论具有对所处学科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会计基础理论对于会计学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指导作用。根据基础理论的功能特点,会计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会计学基础能够知道会计的实际工作。掌握会计学基础知识,能够使得更好地认识会计学这门学科,学好这门学科。

(二)规范作用。会计基础理论又被称为规范会计行为。会计基础理论是经过不断的会计实践检验而得出来的一种正确的理论,被用来作为会计人员的行为标准,能够根据会计基础理论来检查会计人员的行为的合理性。其中包括有关会计核算中所要求得真实会计信息等,通过会计基础理论合影检查单位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

(三)认识作用。会计基础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会计事物认识,然后得出的一门理论结果。根据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与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相结合,能够通过会计基础理论去确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会计事物会计性质本质,这样能够很好地揭示会计事物发生过程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对更好地认识会计事物总体的性质、特征、结构、发展趋势和规律具有很好的帮助。

五、结束语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变革,各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同样会计理论也随之得到一定发展,为了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对于会计学科,同样需要为之努力,这就首先需要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提高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这样对于提升我国会计理论影响力有一定帮助。本文主要关于会计基础理论进行简要探讨分析,同时就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内容及作用进行了简要阐述,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简要研究,希望能让大家认识到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在会计基础理论研究上能够有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燕,于卓.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0):224-224,239.

[2]谭琳娜.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4(19):201.

[3]姜华伟.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研究[J].时代金融(下旬),2014(06):186-187.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篇8

在当今信息社会, 计算机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各学科发展的基础,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熟练操作已成为人们立足于社会的基本技能。

在高等院校中,计算机课程已成为课程设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入门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教学的学习,初步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了解并掌握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和软件工程的基础知识,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Internet的基本应用,并能熟练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等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满足社会对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的基本要求[1]。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课程现状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由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教学组成,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计算机信息安全等。上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与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制作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hotoshop CS图像处理软件、Flas制作软件、Dreamweaver网页制作软件、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Internet基本应用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理论教学内容涵盖面广,专业性强,重点难点很多,在较少的学时内,理解和掌握起来都有一定难度。而上机实验教学由于学时所限,是由上机指导教师安排选做其中的几个实验。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教学的内容联系不大,各自独立,可以不是同一个教师上课。但理论教学成绩和上机实验成绩共同构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成绩。

2. 存在问题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2.1上机实验存在“耗时间”的现象

有的同学在中学甚至小学已经学了计算机课程,平时在家又经常使用计算机,基础很好,对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制作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等操作熟练,因此在上机做这些实验时,就会耗时间,很无聊。而基础差的同学按照标注清晰,步骤详细的上机实验指导,一步一步地做,依然会遇到“拦路虎”,不断地停下来等待上机教师的答疑,学习的自主性较差。

2.2部分同学对计算机缺乏兴趣

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理论教学内容掌握起来都有一定难度,一些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与专业联系不紧密,实用性不强,因而缺乏学习积极性,上课听讲效果不太好。而对于上机实验又感到会的部分很简单,不会的部分很茫然,不知该干什么。这些学生应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

2.3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水平不能令人完全满意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论教学中的测验,学生通常成绩不错,但不代表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这从平时的听课和提问可反映出来。而上机实验的操作是比较基本的,内容并不很深,因此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4教学方式须进一步改进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理论教学仍然存在满堂灌的填鸭现象, 上机实验教学也存在学生跟着指导教师亦步亦趋现象。究其原因,与课程的学时短,学生掌握较差,难以发挥不无关系,而作为教师亦须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

3.对策与建议

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3.1上机实验可免修或部分免修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容量较大,大多数同学以前没接触过或接触较少,不能免修。而上机实验应允许基础好的学生免修或部分免修。上机前学生可提出申请,并经过上机考试,提交上机报告,成绩合格,允许学生免修或部分免修上机实验。同时把上机考试成绩作为该同学上机实验的成绩。这样上机老师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基础较差的学生身上。

3.2教学与不同专业的特色相结合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是将计算机作为工具,重要的是实际应用,而不是研究计算机本身,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应与不同专业的特色、需求相结合[2]。如对艺术类专业在上机实验教学中可加大Photoshop CS图像处理软件、Flas制作软件的上机时数和内容深度,对工商管理、会计等管理专业可加大Excel电子表格制作软件、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上机时数和内容深度,等等。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成绩由理论教学成绩和上机实验成绩组成,可以适当调节成绩组成的比例,并引入或补充新的考核方式。如布置主题性的大作业,小论文等,相关主题可有:巨型机的发展与展望;CPU的新发展;拟态计算机的研制;云技术的应用前景;数据库技术的新发展;电子商务的未来趋势;病毒与木马的新发展与应对等,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综合归纳,对国内外技术现状的比较,最终成文。这样比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4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材应及时更新,引入计算机的新技术新发展,适当调整教材中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开阔视野,增强学科意识,改进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性质,因材施教,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结束语

高等学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3]。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大学新生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重要的基础。坚持面向应用,面向实践,面向社会需求,不断推进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必将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文化素养,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冬莉, 徐立辉.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I-II.

[2] 曹蕾, 吕庆文, 张煜, 李远念. 有行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J]. 计算机教育, 2012(6):1-3.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篇9

一、引言

经济转型升级,政策先行,自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思路后,供给侧改革已成政策高频词。供给侧改革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从供给侧出发,使得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生动力,这就需要提升创新能力,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而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主要在于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要来源,知识资本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源要素,成为企业发展的首要资本和潜在动力,企业之间的竞争转为包括无形技术在内的知识资产的竞争。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重视培育知识资本,不断增大研发投入成为很多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但数据统计显示,企业知识管理项目的成功率仅维持在15%左右的低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研发专业人员和技术支撑水平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在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对知识审计的忽略。

知识审计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第一步[ 1 ]。企业应在清楚认知自己知识基础和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研发战略,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行为,而知识审计则是对这一知识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科学的考察、评估以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活动。实践的需求带动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对知识审计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知识审计研究成果的梳理,了解知识审计的研究现状、阶段变化和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趋势,以期对实践有更好的指导。

二、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的载文统计与描述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即CNKI总库)中,检索条件设定篇名中包含“知识审计”或“R&D审计”或“知识资本审计”或“智力资本审计”“知识管理审计”的专业文献,对2000―2016年所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共获得样本总量47篇,对这47篇文献逐一进行手工删选,样本调整为44篇。检索方案选取原因如下:(1)CNKI是国内收入专业学术成果范围最广的数据库,借助此平台的检索,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成果的全面性。(2)为了排除不相关文献的干扰,保证知识审计研究成果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对文献手工整理时作了两方面的调整:部分不能获得全文资料的会议论文及和搜索主题关联性不强的文献3篇排除。(3)对于检索词的设定,笔者认为知识资本的形态各异,同时知识资本形成的不同阶段称谓也各异,鉴于对知识审计界定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认识,故选取多种称谓来保证检索结果的全面。基于此样本,笔者作了如下分析。

(一)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生命周期分析

文献计量学中科技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显示,学科研究成果的数量随其生命周期呈现出规律的变化,研究初期和理论成果完备之后的论文数量较少,而在研究进行中以及日趋成熟的过程中论文数量持续增长后保持稳定,本研究借助此理论来判断知识审计的研究进程。将上述研究成果作时间序列分析后发现,2005年之前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2005年之后研究逐渐增多,并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2016年数据统计不完整),按照文献计量学理论,笔者认为知识审计的研究正处在第二阶段,研究正在大力推进中(见图1)。

(二)基于知识图谱的载文分析

随着大数据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知识获取的途径越来越宽泛,海量信息蜂拥而至时,人们对于知识的分类整理以及脉络演变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图谱技术因其能够清晰、动态地对知识作多维度的分析处理,并利用图谱形象地展示知识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架构,达到多学科融合目的,因而成为许多学者文献分析的重要工具。本文采用知识图谱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对44篇样本文献进行了高产作者和机构以及关键词分析。

1.高产作者和机构分布

利用CiteSpace软件,将网络节点设置为作者(Author),得到2000―2016年知识审计研究发文作者的知识图谱,如图2。可以看出,国内高校学者是知识审计研究的主力,同时也说明目前对知识审计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理论层面。南京审计大学是唯一以“审计”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作为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在知识审计领域的研究非常突出,肖久灵和汪建康两位作者独立或合作发文数量占研究样本很大部分,在对研究成果仔细研读后发现,其研究持续性强,很多研究成果为其他学者所引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图谱的分析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在图中还发现,对于知识审计的研究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目前知识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肖久灵和汪建康以及朱志红和薛大维组成的两大核心团队,但遗憾的是团队和团队之间基本没有合作关系。

2.关键词分析

P键词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研究的主旨,词频分析法是文献计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为齐普夫定律,根据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绘制知识图谱可以了解知识审计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根据样本文献的关键词,笔者使用最小生成树算法,得出词频较高的关键词,之后手动整理,删除了如知识审计、智力资本审计等不能清晰反映研究主题的关键词,列示了十大高频关键词如表1,并绘制出2000―2016年知识审计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3。图谱中的节点表示不同的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的频次,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节点圆圈对应的直径越大。根据图表显示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得出和文献计量分析相同的结论,即知识审计的研究仍然处于中早期,研究的主题较多和知识审计的基本要素及理论架构相关。

为了清晰地了解知识审计的研究前沿问题,对关键词进一步分析,得出近三年知识审计研究的关键词,并按照出现的时间逆序排列,得出十五项近三年出现的关键词,如表2。从关键词分析可以看出,近三年的研究热点较前些年有所变化,研究的热点已经转移到如何应用知识审计这一有力工具,如流程构建、核心要素的识别等,以及知识审计在哪些领域可以应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等。

三、研究成果综述

面对知识经济的巨浪,国内外企业都意识到知识资本的重要性,知识审计因此应运而生,面对如此优秀的知识管理工具,国外学者的目光早于国内学者投向了这个新兴领域。在我国,知识审计的研究尽管相对滞后,但研究工作正在蓬勃进行,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定性的基础理论研究

和任何学科的研究一样,从2000年国内出现首篇知识审计研究的文献开始,学者们十分关注对知识审计基础理论的探讨。鉴于国内对知识审计的研究较为滞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与比较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郭群[ 2 ]首次提出了智力资本审计的概念,并对智力资本审计的目标、审计标准以及智力资本审计的对象进行了探讨,认为智力资本审计应包括对知识产权、人才资产、市场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的审计,并提出应该利用属性价值计算法揭示审计结果,利用审计结果建立智力资本知识库,以推进智力资本审计的开展,这是我国知识审计研究的开篇之作。冯静认为知识审计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首次对知识审计的含义以及实施知识审计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对知识审计的流程和方法进行了介绍。彭璐[ 3 ]全面总结国内外知识资本审计的现状,首次辨析了知识审计、知识资本审计和智力资本审计的概念界定,对知识资本审计的基础理论如知识资本审计的概念、目标、职能、对象、原则以及知识资本审计的程序、方法和报告等进行了梳理。张瑞红[ 4 ]也认为知识审计是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并阐述了知识审计的概念、知识审计在我国的实施和应用现状。朱志红等[ 5 ]对知识审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如知识审计的概念、对象流程和报告进行了基本的介绍。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入方面,肖久灵和汪建康作了很大的贡献。肖久灵等[ 6 ]分基于概念架构的知识管理审计模型、基于过程架构的知识管理审计模型和基于策略架构的知识管理审计模型三类,对国外知识管理审计模型的构成、内容、要素等方面进行了详尽介绍,对知识管理审计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审计模型构建

在得到前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撑后,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知识审计是一项应用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研究领域,要将理论成果落地应用于实践,必须构建知识审计模型,并探讨了如何选择审计方法以及构建审计评价标准等实务中的瓶颈问题。对于知识审计模型的构建基础,学者意见并不统一。

1.基于审计基本理论的构建

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审计仍属于一种审计活动,应基于审计的基本构成要素来探讨知识审计模型的构建,代表性的观点有:奉继承、赵涛[ 7 ]按照审计理论构建了知识管理审计模型,该模型包括审计团队、审计方法与工具、审计目标和审计的对象与内容等要素,并分别针对这些要素进行了解释。周国熠等[ 8 ]明确了知识审计的主体和审计的方法,指出应从企业的知识结构入手开展五项要素的审计,并构建了基于知识管理成熟度的知识管理审计模型。

2.基于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

对知识审计较为一致的界定认为,知识审计是对知识管理过程的审查与评价,因此,部分学者认为,知识审计模型的构建应建立在知识管理流程或知识管理模型的基础上。肖久灵等[ 6 ]深入分析了各种知识管理审计模型的特征及组件,并将其分为概念性架构、过程性架构和综合性架构三类对国内外知识管理审计模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比较,最后提出了知识管理审计准备、分析、实施和总结四个子过程的基于过程的知识管理审计架构,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朱志红等[ 5 ]提出知识审计不仅应关注显性知识还应关注隐性知识,并根据知识管理审计理论模型设计了知识审计模型,通过调查问卷展示了一个识别隐性认知和阻碍管理计划实施的文化壁垒的主观研究过程。

3.借鉴其他学科和方法的构建

陈晓雨等[ 9 ]借鉴斯坎迪亚模型和平衡计分卡,在对知识资本从财务、人力资源、结构、顾客、创新五个方面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构建了知识审计模型,并对这五个方面评价指标的遴选和权重分析进行了探讨。王昊等[ 10 ]利用单项核心能力价值与模糊权重进行加权确定知识资本的价值,基于此思路构建知识资本审计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案例应用。朱志红等[ 5 ]借鉴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构建了知识管理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研究得出知识审计系统化的六步骤模型。夏西平[ 11 ]尝试构建了面对组织整个知识状况进行诊断和评价的新的知识审计模型,详细论述了根据构建的模型如何在企业中开展、实施知识审计,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验证。

(三)知识审计的应用研究

在知识审计理论成果不断丰富,以及知识经济的不断推动下,将知识审计的方法应用于实务工作中的相关研究近年逐渐增多。

盛小平、刘泳洁[ 12 ]将知识审计应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分析了知识审计活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审计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模型,并从八个阶段对该模型的实施步骤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彭哲[ 13 ]利用各B历经的思想遍历企业业务层的知识管理流程,绘制了企业核心流程知识历程图,并基于此构建了知识管理审计的动态循环流程。王知津、黄莹莹[ 14 ]探讨了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引入知识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构建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知识审计模型。萨如拉、谢芳[ 15 ]基于知识审计的视角构建了非遗知识审计模型,并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丹寨县古法造纸技艺为例阐述了如何进行知识审计。晋美[ 16 ]提出了面向产品创新的知识审计概念,构建了面向项目层面产品创新的知识审计模型和面向企业层面产品创新的知识审计指标体系,并详细介绍了其应用。乔珊[ 17 ]构建了基于知识审计的国际货代业务流程建模方法,并以国际货代企业为案例进行了模型的验证。

(四)其他

知识审计属于边缘学科,部分学者从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的视角对知识审计的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如肖久灵等[ 6 ]将焦点放在横跨知识管理和审计学的交叉领域知识管理审计模型上,对现有的知识管理审计模型从方法基线、审计范围和方法特征三个方面作了比较分析,清晰展示了各个模型的特征及应用思路。汪建康等[ 18 ]厘清了数据审计、信息审计和知识审计三者的关系,认为他们都遵循审计原理和方法等理论基础,审计的前提条件和审计步骤基本相似,但三者也存在一定的区别。肖久灵、汪建康[ 19 ]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审计提出的各个要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分析了学者们较为认同的数个核心要素并进行了优化,形成了涵盖知识审计活动七个阶段的23个核心要素。

四、研究述评与趋势展望

(一)知识审计研究的理论基础有待夯实

首先,作为跨学科的新兴领域,知识审计的理论基础应涵盖知识管理和审计等多学科,但从上述来看,目前知识审计理论基础的探讨更多局限于传统的审计理论,多数学者的研究仍然基于传统的审计六要素来进行,而从知识管理和技术经济创新领域中汲取的营养严重不足,理论支撑匮乏。其次,基本概念和特征的界定是一项理论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知识审计的概念界定,目前理论界并没有达成充分的共识,也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和理论,因此研究的侧重点各有偏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作为支撑的基础理论较为宽泛并且基础理论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不足,另一方面是知识审计作为新兴学科,产生时间较短,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相关理论的探讨有待加强。因此,笔者认为,在充分认识和强调知识审计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有必要借鉴和吸收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相关领域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夯实知识审计的理论基础;同时,强调回到原点再出发,即充分厘清知识审计的概念和特征的界定。尽管对于知识审计的定义没有统一,但是理论界一致认为知识审计不是对显性的正式的知识资本进行的审查,也不是对企业的某一项知识管理行为进行的静态审查,而是对企业的一系列知识管理行为和所获得的隐性、显性知识成果及其利用情况进行的考察和评价,以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基于此,知识审计是流程的审计,是对知识管理的过程进行的审计,R&D活动是其中一项工作,智力资本、知识资本是其中的产品,知识审计应包括上述概念。

(二)模型的构建需要更强调系统性和应用性

在对知识审计研究的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之一是知识审计模型的构建,尽管已有研究中各种模型各具特色,成果丰硕,但也存在以下问题有待改进。

首先,已有的研究往往是基于某一特定的视角或着眼于知识审计的某一环节,因此,视角各异就会使得研究不够系统和全面,部分研究成果关注于知识资产审计、知识管理绩效审计、智力资本审计。如上所述,知识资产审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所构建的知识审计模型应基于整体的视角和架构,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能够指导全流程的审计业务。其次,纵观各位学者和机构所构建的知识审计模型和审计方法的介绍,引入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较多,基于我国政策环境和企业实务的本土化知识审计模型较少。毋庸置疑,政策环境对于企业自主开展知识管理行为和提升知识管理项目的成功率有重要意义,在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大政策背景下,所出台的各项鼓励技术创新政策措施必将有效地刺激企业知识管理行为的开展,需要适合中国特色的知识审计模型和方法给予助力。再次,已有审计模型中涉及审计方法的开发和运用较多立足于企业知识管理的某一具体环节,如知识资产和智力资本的识别等,对知识管理环境的审计、知识管理战略审计等前馈性审计方法的研究明显不足,并且所采用的方法较多涉及定性方法,如访谈,调查问卷、焦点小组、定点观测等,较少涉及定量统计计量手段。最后,现有研究成果中所设立的指标体系中也存在指标设置有失偏颇和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尽管知识的无形性、难以量化等特点决定了制定合理的定量指标体系难以实现,但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仍然存在定性指似多、定量指标偏少的问题。另外,知识审计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它应该能适用于组织业务流程的全过程。因此,指标体系设置应强调覆盖全面,才不会导致审计结果产生的误差阻碍知识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应注重其他学科成果的借鉴

知识审计是新兴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如果仅仅基于传统的审计理论对其进行研究,必然会导致研究结论的无效,因此,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应注重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来丰富知识审计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审计实践。随着我国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这意味着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审计借助云计算的“云化”方式建立的“审计云”模式或理念,也可以引入到知识审计的研究中,如何利用“云化”审计方式有效地识别企业潜在的知识资源等成为未来探讨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冯静.知识管理实施的第一步:知识审计[J].情报科学,2004(5):599-602.

[2] 郭群.试论智力资本审计[J].广东审计,2000(10):11-13.

[3] 彭璐.知识资本审计基础理论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4] 张瑞红.知识审计与知识管理的有效实现[J].情报杂志,2007(3):95-97.

[5] 朱志红,徐平,薛大维,等.识别隐性知识的知识审计:以知识管理审计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9):117-120.

[6] 肖久灵,汪建康,彭纪生.知识管理审计模型比较与借鉴[J].情报杂志,2010(5):1-5.

[7] 奉继承,赵涛.知识管理审计的概念:模型与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7):102-105.

[8] 周国熠,程娟,彭哲.基于知识管理成熟度的知识管理审计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5):106-109.

[9] 陈晓雨,王甜,孙阿楠.知识资本审计模型:企业知识管理的新工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28-30.

[10] 王昊,戚啸艳,彭璐.知识资本审计模型及案例模拟[J].南京社会科学,2007(5):26-32 .

[11] 夏西平.知识审计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2] 盛小平,刘泳洁.知识审计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6):787-790.

[13] 彭哲.各态历经在企业业务层知识管理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4):91-101.

[14] 王知津,黄莹莹.基于知识审计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9(3):23-224.

[15] 萨如拉,谢芳.知识审计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会计之友,2014(3):114-117.

[16] 晋美.面向产品创新的知识审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篇10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都很强,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讲授。随着会计实务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原有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单项的实验教学内容,但这部分实践教学方法简单,内容单一,不被教师所重视。从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角度,反思现有的基础会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基本技能的培养

国外的专家针知识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这四种知识类型在会计课程中都存在,如会计六大要素是事实性知识;会计要素间的关系是概念性知识;如何进行企业账务处理是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是指知道何时应用特定的知识,了解自我的认知,会计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如果应用于企业实务,就是元认知知识。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理论知识主要指的是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理论知识在基础会计课程学习中的确很重要,没有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为支撑,高等院校培养不出高级人才;但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应用型院校也培养不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简单易懂的事实性知识以及概念性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取决于他们的先前知识及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会计理论知识就显得复杂而不易理解。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既被动又难以激发兴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多理性思维缺乏,而更多的是感性思维,要理解抽象的会计专业知识,单靠教师的讲授,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学效果较差。

3、教师与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异

教师往往认为通过清晰地、体系完整地讲授,学生就应该能理解并掌握基础会计的内容,达到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而学生却认为该课程的学习,既抽象难懂,没有与企业实务很好对接,又不知该如何提升会计专业能力,主要依靠识记来学习与应对考试。形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授课教师缺少对学生的研究,缺少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对课程进行研究。

二、知行合一的理念下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践双轨教学的基本思路

“知”是指认识,“行”是指实践,“知”是“行”的理论储备,“行”是“知”的实践转化。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行合一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学课程改革是本科人才培养的趋势,是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育人理念的实现方式。要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不被学生认可的局面,需要教师建立知行合一的会计教学理念,突破传统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割裂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知识教学与会计实务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理论与实践的双轨教学,与现有的很多应用型高校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增加单项实训内容是有差别的。目前基础会计中的单项实训往往是做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的一个辅助手段,一是不被重视,二是随意性较大,三是没有纳入该课程的考核体系。双轨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并列的,同等重要,而且需要纳入课程教学考核体系。要较好地实施这种双轨教学,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教学重新设计与规划。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细化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对现有的教学大纲做出调整,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将其细化到每一章节的具体要求。如第一章总论部分,增加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案例应用,增加对企业会计业务流程的调研等等。

2、以实务为引导调整教学内容

现有基础会计的教材体系基本一致,知识体系是比较系统完整,但并不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方式,与企业现有实务也存在差异。如账务处理流程这部分内容,其实只需要介绍两种手工处理流程,即记账凭证账务处理流程与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流程即可,其它的流程在企业实务中基本不用,完全可以去掉;同时可以增加计算机会计处理流程的内容,以适应实务的发展。又如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中的应用这一章,完全可以“所见即所用”,将原始单据引入,使对经济业务的描述不再脱离企业实际。

3、知行合一优化教学设计,突出实践教学要求

教学不仅仅就是课堂教学,现有的基础会计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与实验室。会计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更加丰富些,并不是说只有到企业去进行实务操作才是实践。课堂的学习可以展现实践教学的思想,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每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这也是实践教学的体现;手工会计模拟软件的应用,也是实践教学的应用;假期要求学生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经济业务的运作、会计业务的流程、会计部门的岗位及分工等等,将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向课堂外拓展。也就是说,对于课程教学要做整体规划,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所上课的学期。

4、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职业能力要求

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到基础会计课程的成绩考核,引导师生重视实践教学。做为大学本科生,学完基础会计后就应该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对会计的基本能力要求,但由于现有的课程考核没有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考虑进去,课程的考核以识记与编制会计分录为主,学生平日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并不重视。结合实践教学设计,课程成绩可以由多部分构成,除传统的书面考试外,增加调研报告的评分,增加实务操作的评分,增加案例应用的评分。

三、实践教学的实施

实践教学的实施,要体现知与行的融合,需要遵循实践到理论,理论再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基础会计课程内现有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主要是增加凭证、账簿、账务处理流程的单项实训。要让实践教学更有效果,教师必须开拓思路,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的实务性、发挥软件等教学资源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如下环节实践教学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企业调研的实践教学。该企业调研分为两种,基础会计课程前的企业调研与基础会计课程后的企业调研。财会专业的学生,大学一年级首先学习管理学课程,之后学习基础会计课程,为了增加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在基础会计开课前的那个假期要求学生进行企业调研,结合管理学所学的知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调研企业两方面的情况,一是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企业的类型、组织结构、主要经营业务、部门设置等;二是企业的财务部门基本情况,如财务部门具体有哪些岗位及分工,是否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询问企业的做账流程,翻阅下企业的凭证、账簿等获取感性认识。这份调研报告在开学时上交,并作为课程成绩的组成部分。而课程后的企业调研,是指基础会计课程学习结束后的那个假期,要求学生结合已学的会计知识,对企业的会计实务操作进行调研,主要调研企业具体的会计业务流程,了解每个环节具体的操作,了解企业的会计制度等,增加学生对会计与会计职业的认识,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进一步融合。上交的调研报告,作为后续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成绩组成部分。两种调研目的不一样,前一个调研是为学习基础会计获取感性认识,后一个调研是对已学知识的检验与巩固。

2、课堂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务操作无缝连接。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中的应用是基础会计课程中的重要章节,主要是教授学生对企业基本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编制会计分录。这部分内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与企业实务的脱离,一是用文字表述经济业务代替了企业实务中的原始单据,二是脱离了记账凭证编制会计分录,在后面再学习会计凭证时,学生很难将这两个内容联系起来。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笔者做了两个尝试,一是引入企业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将原始单据做到课件中,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企业实务;二是将会计分录直接做到记账凭证上,课后布置给学生的会计分录的技能训练,也要求直接填制在记账凭证上。这种理论教学与实务操作的紧密结合,起到了两个效果,一是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大大增加,二是接近实际的操作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利用实践教学软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基础会计中的凭证与账簿环节,传统的实践教学是在课程内设置相应的单项实训项目,通过配套的实训教材,让学生在纸质载体上演练凭证、账簿与报表。随着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丰富起来,如各种教学模拟软件的应用。基础会计可以充分利用手工会计实践教学软件,克服传统课堂讲授教学的弊端,克服单项纸质实训不方便的弊端。笔者现用的一套基础会计实践教学软件,既有凭证、账簿知识点的展示,又有实际操作的演练,能评分与纠错,还有考试系统。学生通过软件,边学边练,边练边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软件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4、调整课程考核方式,体现实践教学的内容。为了突出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传统的闭卷考试成绩,占百分之六十;二是实践部分成绩,占百分之四十。实践部分成绩又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调研报告的成绩,二是借贷记账法的实务应用成绩,三是手工模拟软件的测试成绩,各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四、结语

基础会计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入门学科,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这门课程主要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课程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需要变革。突出实践教学在该课程中的地位,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方法,才能够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基于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会计教育与教学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8(1).

[2]刘爱英.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财会通讯,2011(5)下.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篇11

Keywords:basis of computer engineering;paradigm;dynamic cours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高校输送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要求也逐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承担着为其他学科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人才的重任,在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课。目前,有些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仅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使教学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1授课安排缺乏科学性

计算机基础教材在内容上能较全面地介绍计算机学科领域的概貌和它的知识体系,包括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部分。其中基础知识和网络两部分理论性较强,其它部分实践性较强。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存在对实践性强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章节重点讲授,理论性内容利用少量课时间简单讲解或要求学生自学的情况。这种授课方式的安排,使得学生在搞不清计算机是什么、能够做什么的情况下去学习如何做,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基本的对于问题的表述能力,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1.2新成果新技术应用迟缓

现有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发展缓慢。教材内容方面,传统的课程文本和实例设计,缺乏灵动性,约束了课堂活动的构建;教学环境是多媒体+实验室;教学方法采用模块化+任务驱动;考核方式采用基础知识+操作技能、以证代考等等。

1.3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缺乏培养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会有大量问题用计算机科学知识解决。目前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计算机教学中可以言传、易于演示的程序化知识,忽视学生抽象、概括、整理习惯的培养,影响学生计算思维的形成。不具备计算思维能力,学生在未知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够。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2.1移情效应和“工具”思想的主导

移情效应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教师自身知识和学习经验都比较丰富,对教材的学习方法也与学生不一样。在授课时会以自己的心理状态来推测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另外,计算机在企业及非营利性机构中多用来进行信息管理,是以“工具”的形式存在,用人单位往往强调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这也这导致高校教学中重视课程的实践部分,忽视作为基础知识的理论部分。

2.2现有教学范式阻碍创新发展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历史已久,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理论等方面构建起已有的教学范式。在这个范式的禁锢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所有环节受到预设和控制。

2.3忽视课程知识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延续性

授课教师多对所授学科与计算机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先行课对后继课程开设的作用等问题不甚了解。而学生,由于类似的原因,认为这门课对自己专业学习和今后发展影响不大。在这样的“共识”下,教师和学生义务式地进行程序化知识的教授和学习,而忽视计算思维的培养。

三、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

3.1遵循规律教好课程理论知识

计算机理论知识是课程开展的准备和必备知识,教师和学生都要认真对待这部分内容。

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避免移情效应。学期初,可以通过课堂互话或者入学测试,了解学生课程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把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认知心理会迅速发展,对问题的认知过程也发生改变:思维的独立性增强、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创造性思维逐渐确立。计算机基础教师授课要遵循学生认知过程,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思维向独立性、变通性和流畅性发展。

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兴趣的培养。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章节,是学生与该课程的接触点,它引导学生走进计算机世界,并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通过计算机术语和组成原理的学习,让学生在脑海中就能架构一台计算机,并幻想自己变成数据的幽灵,沿着计算机的线路被传递到各组件或参加运算或被存储,或等待下一条指令。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用计算机术语描述所知、所感,会使得学生对本门课程甚至相应学科的兴趣,为他们以后的学习交流和技能实践奠定基础。

3.2 构建计算机基础动态课程

对于现有的教学范式,我们要同时接受和拒绝。首先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开发,要在保证内容能够反映学科概况的基础上,考虑体现课程的文化性、人文性、社会性和开课专业的专业性等,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方便构建各种情境,让学生体验与课程的美好。计算机基础教师自身也要加强职业能力提升,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支撑,以信息化的教学平台作工具,实现教学范式创新。

3.3 把握专业课程中的“计算机课程集”

要更好的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让他们学有所用,教师首先要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尤其要把握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集”。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该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数据库理论及应用、会计电算化等可以视为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计算机课程集”。这个课程集中所有课程均以计算机为工具,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解决会计业务的能力。在这里,计算机基础属于计算思维导引课程。课程目标是激发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展示计算机学科概貌和知识结构,体现计算机软件的一般学习、应用方法。

明确这一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逐步注重培养学生相应的计算思维。例如,学生通过算法设计,体验计算机程序化处理问题的同时,领悟过程的严谨性,培养自己思维逻辑性和思维缜密的习惯。通过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多种软件的操作,会逐渐掌握软件使用的一般方法等。学生的计算思维一旦形成,就掌握了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共处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未知世界的正确决策。

参 考 文 献

[1]闫红灿,张淑芬,付景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文化观与工具论[J].河南联合大学学报.2013,13(2):99-101

[2]陈小春.大学生计算机学习中隐性知识的调查研究与实践[D].江苏:扬州大学,2006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篇12

1.突破以往教学缺陷,引领现今社会人才培养的发展

受中国自古以来教育模式的影响,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一直存在各种问题,例如教育模式保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接受知识的来源狭窄,接受程度有限。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轨,造成学生理论知识炉火纯青,但实践操作不堪入目。理论知识过于保守化,实践中不知所措,根本不能将教学中所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毫无社会价值的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教学方法必定会遭到社会的质疑与改进[2]。由于这种教育模式,学生思维得不到新突破,更不能站在新的高度审视前人留下来的知识。毕竟时代不同,社会情况变化巨大,以往的关于基础会计学知识并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不断突破以往基础会计教学中的不足,在前人留下的知识财富中推陈出新,找出适合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2.提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2.1转变以往教学模式,适应社会需求。

以往教学模式保守单一,严重束缚受教育者的思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视野狭窄,根本看不到突破事实本质的实效性类容。这种教育模式必然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受教育者根本不能在实践中根深层次地了解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理论。由于不能理解前人留下的理论知识,在这样恶性循环中,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对中职基础会计学的兴趣,没有基础会计学学习的兴趣,何谈其他方面,推动社会发展,创造社会财富。怎样在实践中转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教学模式,值得慎重思考。例如在开始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前,可以安排学生自主进行一次无要求、全自由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真正接受这些中基础会计学之前,自己先对它们有一定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生动形象化的课程演示方式,进行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例如可以采取社会中会计学方面的相关数据,配合教学过程的虚拟化,一边传授基础会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一边在这种高度虚拟化的教学课程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理解。

2.2转变以往教学要求,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实施高素质的素质教育。

以往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重视考试能否考高分,能否将书中的理论知识记住,因为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导致受教育者死记书中的理论知识,盲目地背书中知识,最后使所学知识只能单独存在,不能依赖社会实践,更不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当然,受教育者在这种教育目标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会顺应教学要求的需要。但千万不要被表象迷惑,当这些学生真正实践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种教育要求存在多么大的弊端,甚至严重影响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该怎样突破这种教育要求对中职基础教育的束缚该成为当下我们考问题。首先,再也不能有那种只为考高分、不顾一切的思想,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审时度势,结合社会实践,制定出符合现今社会要求的教学要求。

2.3教学内容的改进适应社会的要求。

要想会计学服务于社会知识,就必须使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内容不断改进。毕竟社会不同,社会情况更不一样,要在不一样的社会中利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就得改革中职基础会计学。那么怎么改进,又成了我们思考的问题。以往中职基础教学中注重前任留下的纯粹理论知识,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有些理论知识明显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利用社会形势慢慢改进和推陈出新以往旧的理论知识。

2.4教学形式的转变,逐渐的多样化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教学形式中,都是教学分离、学与践分离。教学分离,导致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中职基础会计学,学生失去学中职基础会计学的动力。学与践分离,使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教学初衷丧失。而这两者的分离都会给中职基础会计教学造成致命的打击,必然会阻碍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发展。该怎样转变转变以往这种存在诸多弊端的教学形式,发展社会需求的教学形式必然成了当下的话题。要提高学生的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兴趣,需要教学形式多元化。例如可以开社会实践课,高效模拟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关系到当今社会的发展,要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审时度势,不断改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这样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实践中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中职基础教育的学习效率,并且在这种相对主动的学习中会更了解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兴趣浓厚了,理解能力增强了,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就自然而然地顺应社会发展了。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利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推动社会的发展。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篇13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意义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85%,高等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面对的主体就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使其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应用软件和网络等相关知识,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自己生活、学习实际问题,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不仅耍培养理论性人才,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出既有理论有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是适应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特点,应该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在教学上要体现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适应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善于钻研枯燥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不差。要服务、应用于社会,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不断积累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素质等特点使得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

(1)学生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整体水平相对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学能力差,缺少明确个人目标等特点,学习热情相对不高,面对复杂的科目会消极对待,甚至自暴自弃,生活重心放在课外活动中。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初始热情很高,但慢慢认为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更乐于练习打字、游戏等简单的娱乐活动中。此外,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许多有过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同学认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过于简单,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以至于不求甚解,导致基础不牢。于此对应,部分完全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学因为自卑、害羞的不敢积极提问,加上练习机会不多,以至于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程度不大,赶不上课程进度。

(2)教师方面。计算机文化基础讲解的是最基础和最常用的计算机概念和操作,教师可以会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已经知道了,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没有督促检查学生练习,可能有相当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在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照本宣科,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这样就成了单方面的讲述,学生参与不到课程中,自然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理论课实际意义也就失去了。

(3)教材方面。目前还没有使用与独立院校的统编教材,所用教材都是由教师挑选,选教材时教师习惯挑选更高层次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导致独立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出现听不懂课,教师上课吃力的情况,影响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三、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理论教学改革。目前教学中普遍采用将课堂教授和上机操作分开,一般是上完一次理论才上一次实验课,对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验课时过少,比例不理想,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学环境允许的话,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讲述理论之后,给学生演示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也能加深学生的记忆。针对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在讲课之前把需要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先演示。在讲课前示例几个有趣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学习,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如此基础好的学生注意到以前未留意的细节,没有基础的学生能够在明确课程学习目的的前提下学习,从而达到兼顾两面的学生。

(2)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制定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和技巧的掌握程度,通过对他们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察来让学生切实感知到自身知识的欠缺和不足之处,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和学习过程中具体的目标,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性教学将学生置身于贴近实战的环境中,面对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迫使学生综合以往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自己学会探求和摸索新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学习质量达到新的高度,有利于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实现教学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组中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这样基础好的学生进一步加深课程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又能很快入门,同时也减轻了任课老师的辅导压力。实基础好的因为上机操作起来的速度比较快,所以会把需要问的难点都提前一步问到,教师可以统一解答,然后让其充当“小老师”,去帮助其他同学,既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又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能够尽量多加辅导。针对计算机文化中OFFICE软件操作部分(如WORD等)准备综合案例,如毕业论文的格式调整等,让学生脱离课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巩固知识的同时对未来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了基础。同时进行班级内部的竞赛,在相互竞争中提高学生学习和操作的热情。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软件对学生进行局部或统一解答。上机课的时候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抽查,一则督促组长,二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对重复的错误或难点统一讲解。

(3)网上教学。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知识面。建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应的网站,有详尽的学习资料,包括视频演示、课后习题解答、以及模拟试题等,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水平,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4)科学考评改革。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应该逐步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单一的理论考核形式,相当不合适。考试分数由平时考勤成绩+上机操作成绩+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组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成绩的比重。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认证考试,并作为考试成绩的衡量标准。认证考试可以为就业添加砝码,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认可,使自身能力供给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师应向学生讲解认证考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兼顾考试大纲的要求,学生应该学好计算机知识并接受社会的检验。如果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成功过级的话,算通过期末考试。对于学校的实验环境,希望开发对应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强调该课程的实践性。

(5)教材改革。编写出适合独立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高校相同专业使用一样的教材,谈不上是因材施教了。教材的趋同化对各自的教学都有不利的一面。明确了教学目的,组织编委会,让更多的一线老师加入到编写教材中来,让老师与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密切配合,就能编写出适合各自学校学生的教材。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