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解剖论文实用13篇

解剖论文
解剖论文篇1

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是为学生以后临床护理服务,但临床上到底需求哪些内容?如何根据护理职业岗位需要重组《护理解剖学》教学内容?真正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如何确定教材结构、教材形式以及编写思想上的创新点?特别是教材编写思想上的创新;如何将最新的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运用于《护理解剖学》教材的编写中?首先,根据临床护理工作调查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各级护理工作统计中急危重症监护病人显著上升;随着介入治疗的大量开展深静脉穿刺和动脉穿刺急剧增加,术后导管护理大量增加;尤其随着护理学科的飞速发展,专科护理操作如心内注射、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泪道冲洗等逐渐增多。其次,分析以上述临床护理工作调查结果设计座谈提纲,组织高年级学生、临床护理专家召开座谈会,主题贴近护理岗位来确定编写重点内容。如为提高学生护理操作的准确定位编写教材突出全身体表标志内容;为提高学生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和成功率编写教材突出表浅血管神经体表投影;为提高学生防范失误的能力编写教材突出与各种注射、穿刺、插管、急救等操作定位、操作技术控制的解剖学知识。最后,结合对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人体解剖学教研相关文献检索分析,最终确定编写思想、教材内容和教材形式的创新,形成详实的文字材料并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最后通过课堂实践,将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用于教材内容的调整上,以编写出既能够体现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又能兼顾终身教育的高等学校《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

3《护理解剖学》教材编写创新

3.1思想创新

在教材编写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指导思想,遵循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和为护理及其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必须够用理论知识的基本原则,重在基础,贴近临床,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人文精神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等护理人才。

3.2内容创新

结合临床护理工作调查发现,紧贴护理岗位需要,同时保证人体解剖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凝练。内容选择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强调职业需要,以够用为原则,尽可能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最新的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运用于教材编写中。对与护理专业关系密切的内容充分描述,如运动系统内容突出全身表面标志、易于发生骨折和损伤部位的解剖知识;如内脏学突出各系统重要脏器位置、结构功能,尤其要突出内脏插管涉及的脏器和部位;如脉管系统突出心、全身动脉主要分支、表浅动脉压迫止血点和全身浅静脉等内容;如神经系统突出周围神经重要分支、与注射和性神经损伤等有关内容。同时在护理专业工作领域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在各章节中尽可能渗透环境保护、人文知识、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对其他内容只作一般介绍。如腹腔血管和神经的分支分布、出入脏器的结构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运动系统部分内容等进行删减和压缩。

3.3形式创新

解剖论文篇2

2.1A、B班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A、B班共112人参加考试,实验组学生在本专业教学大纲规定的必学章节的理论考核成绩、实验考核成绩及总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说明多元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详见表1。

2.22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2组均发出问卷56份,收回56份,回收率100%。从调查问卷结果可知,绝大部分学生对多元教学法持肯定态度,结果显示,除文献检索、查阅能力外,多元教学法可显著提高学生对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其他9个方面的能力。详见表2。

解剖论文篇3

我院把组织胚胎学部分合并在解剖学课程中,在早期组织学实验课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先利用挂图、幻灯片等教具进行讲解或示范,之后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学标本。此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解内容与学生镜下观察的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学生在观察标本的过程中是否看懂,是否观察到典型结构,教师无法确认,心中没数。另外,在观察标本的过程中,教师只能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有提出问题的学生多指导,没有提问题的同学就不清楚是否已经掌握,现实是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基于上述原因,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学院信息化建设,我院引进了MOTIC数码显微互动教室系统。MOTIC数码显微互动教室系统包括图像系统、语音问答系统、数码显微镜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这4部分,教师、学生两种端口。整个教室系统拥有清晰的画面和丰富的交互手段,可实现教师与学生间图像、语音的实时网络互动。教师端和每个学生端均使用高清晰度的数码显微镜,通过USB2.0口与各自的电脑相联,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强大的图像处理单元。各单元之间通过专有的局域网实现互联,使用全新的分布式数码互动软件系统进行设备组织与课堂教学,实现了全面的图像数据共享和灵活的语音交流,实现了真正数码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显微镜图像实时传输到教师端的计算机的显示屏上,一屏最多可同时显示25个实时画面,也可选择任意一台学生的屏幕内容放大显示。这样教师可以实时观察到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显微镜画面,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改正。教师端可以控制学生端每台电脑及显微镜,可以将最先找到典型结构的学生显微镜画面显示在投影上,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学生也可通过提问系统主动请求教师帮助,也可通过系统的双向语音通话功能与教师交流讨论,使得师生间的交流直观、有效。同时,学生端设有拍照按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到观察标本中的典型结构并拍照下来作为作业,学生可将需要留存的显微镜切片图像拍摄下来。教师计算机可为每位学生分配独立的存储空间,学生发出请求,经教师许可后,会自动将图像存储在计算机中。

3解剖仿真教学软件的应用

在信息化教学的推进过程中,学院还为解剖教研室购买了3DBody仿真教学软件。3DBody是一款教学软件,其解剖模型是基于断层扫描数据三维重建而来,整体画面效果,图像精美,无尸体的不舒服感。运用软件时,我们可以从任意角度查看解剖结构,并且每个结构有文字注释,根据需要可以同时选择单个或多个结构,任意组合或拆分,有3D立体感,动画感,比一般的平面图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更直观易懂。同时,软件可以重复观看,而没有标本浸泡的福尔马林或酒精的味道,学生更容易接受。我们还会根据需要在课前把需要观看的结构,在软件上从三维上依次显示该结构的位置、形态及毗邻关系,并录制成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同时我们还向学生推荐快速解剖、人体构造(Anatronicapro)等手机版解剖软件,这些软件也要小游戏。安装快速解剖后进入游戏,根据软件的要求快速识别出指定的人体组织,软件还会有一个放大镜可以选择,让你获得更高的精度和更高的分数。Anatronicapro软件是一个3D人体解剖结构,这款软件能够自由放大、缩小和平移人体模型,软件中一共自带了超过3500个身体的部位,每一个部位都用不同的颜色进行了区分和标注。

解剖论文篇4

2.1张杂谷3号叶片的解剖结构和分析

2.1.1张杂谷3号叶片具有C4植物叶片特征从张杂谷3号叶片解剖结构可见,谷子的叶片具有明显的C4植物特征,即具有“花环”(Kranz)结构。谷子维管束细胞(Bundle-sheathcells,BSC)分布密集,间距小,每条维管束都被发育良好的大型BSC包围,外面有叶肉细胞(Mesophyllcells,MC)。从图1可见,张杂谷3号叶片还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张杂谷3号叶脉面积大,叶片的维管束大而密集。叶片的BSC大而且密集,有的BSC之间紧密相连,有的MC与BSC紧密相邻或者仅间隔1个细胞,这些结构特点有利于叶肉细胞与BSC间的物质交换,有利于光合产物向维管束的就近转运;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BSC,具有大和丰富的BSC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更多的空间,因此,BSC是评判光合产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发达的BSC和张杂谷3号的高光合效率相关(图1-A);最后,张杂谷3号的叶绿体体积大、数量多,无论叶肉细胞还是维管束鞘细胞都可以看见浓密和较大的叶绿体(图1-D,箭头所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叶绿体的数量是筛选优良品种的重要指标之一。从以上的特征可见张杂谷3号是通过C4途径来进行光合作用的,其解剖结构的诸多特征表示张杂谷3号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其抗旱、高产打下基础。

2.1.2张杂谷3号的叶片结构具有明显的抗逆特征张杂谷3号的2个叶脉之间的上表皮中有大量的泡状细胞(Bulliformcell,BC),每组泡状细胞类似展开的折扇形,中间的细胞大,两旁的较小,它们的细胞中都有大液泡,不含或少含叶绿体,谷子的泡状细胞主要分布在主脉,占主脉面积的近一半(图2)。泡状细胞与叶内卷和折叠有关。当叶片蒸腾失水过多时,泡状细胞变得松弛,而使叶子能折叠或内卷,以减少蒸腾;当蒸腾减少时,它们又吸水膨胀,于是叶片平展,这和谷子在干旱条件下的适应性密切相关。通过显微镜观察叶片上表皮,可见细胞排列规律,沿叶的长轴方向成整齐纵列。表皮细胞近长方形,长轴与叶的长轴平行,端壁较平,侧壁具细密锯齿,相邻两列细胞侧壁嵌合紧密,外壁角化且含硅质,可形成乳突(图3-E)。张杂谷3号的表皮细胞包括短细胞和长细胞,短细胞包括硅细胞(Silicacell,Sc)和栓细胞(Phellemcell,Pc)(图3-F箭头所示),二者常成对分布,硅细胞内充满硅质,外切向壁外突成齿状或刚毛状。表皮细胞硅化及硅细胞的存在,增强了叶片的硬度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扫描电镜观察也表明,张杂谷3号叶片表面有状突起,表皮具有表皮毛,起到了反射强光、减少叶表面空气流动、防止植物体内水分过多丧失的作用。在叶脉的上下表皮处有1~2列哑铃型的硅化/木栓细胞列,两硅化/木栓细胞列之间有几排气孔列,气孔边缘有几个长形的状突起,状突起呈不规则的分布。张杂谷3号的状突起的分布非常密集,尤其是主脉的状细胞具有4排,较一般品种2~3排多。具有密集的硅化/木栓细胞及状突起表明谷子的抗旱、抗病虫能力强。张杂谷3号的气孔密度大,上下表皮气孔数目有一定差异,其中下表皮气孔数约为440个/mm2,上表皮气孔数为320个/mm2。一般谷子品种在硅化/木栓细胞两旁各分布2~3排气孔列,而张杂谷3号在硅化/木栓细胞两旁分布1排气孔,气孔分布是以单列的形式出现,在缺水条件下,气孔主要在叶片下表皮密被,且其密度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强而增加,气孔面积则随之减小,有利于保持水分,是植物应对环境胁迫的重要机制。张杂谷3号密集的气孔和其高产抗旱的特性相关,同时从形态看张杂谷3号的气孔具有小而内陷的特点(图3-E,箭头),以上的特征都符合抗旱品种的特性。

2.2张杂谷3号茎的解剖结构和分析

2.2.1张杂谷3号茎的维管束发达,具有高产潜力从张杂谷3号茎的节间横切面可以看出(图4),谷子茎有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3个系统,谷子的茎节是中空的,有较大的通气腔。表皮由一层细胞组成,表皮下为厚壁细胞带,通常有1~5层厚壁细胞,里面为基本组织,基本组织细胞的体积由外向内逐渐增大,内、外5圈维管束分布在基本组织中,相间排列,外圈较小内圈较大,维管束都已分化成为韧皮部和木质部。谷子茎节间有完整的中空通气腔,另从茎节的主脉通气腔的发达程度亦可以看出,谷子茎的细胞排列紧密,茎的维管束上下机械组织延伸较发达,图4可见,茎的维管束排列紧密、维管束大而发达,茎中的维管束数量平均为70个,占谷子基本组织的三分之一,发达的维管束是水分和矿物质充分运输的保证,可以保证更多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库”中,从而能够保证高产。

2.2.2张杂谷3号穗颈维管束含有大量淀粉粒张杂谷3号穗颈维管束鞘逐渐与表皮下的厚壁组织相连(图5),谷子外侧维管束小,内侧维管束大,即外侧强度较大,内侧强度较小,同时用较少的材料获得较大的强度,增强抗倒伏的能力。表皮下的厚壁细胞层数和同一维管束鞘的厚壁细胞层数在不同部位变化较大(图5-A,B)。这可能是茎自下而上发育的结果,有利于增强基部机械支持力,防止倒伏。外圈维管束鞘厚壁组织左右两翼发育延伸成筒状的现象,越靠近穗颈的节间越明显,穗颈最明显。表皮下和内、外维管束鞘的厚壁细胞层数及发育没有明显特征,具有少维管束数性和小维管束性,维管束面积与基本组织面积的比值较茎部比值变小。各节间基本组织细胞横切面上均可见淀粉粒,但多少不一,越接近基部的节间淀粉粒的贮藏量越多,其原因可能是茎的上部基本组织细胞的淀粉粒已转运至籽粒,而基部则尚未来得及运走。可能说明谷子的产量与其在灌浆过程中,茎基本组织细胞的淀粉粒向籽粒的运输有关,即运输的越多,产量就越高。

2.3张杂谷3号穗分化的结果显示具有增产潜力根据文献报道枝梗分化期是决定谷子产量的关键时期,因此,选用枝梗分化期的谷子进行观察。张杂谷3号的花序为一个类穗状圆锥花序,谷穗由中轴、枝梗和小穗与刚毛组成。谷子穗分化从中轴的基部开始,首先基部有小的突起出现,形成一级枝梗原基。以后由下向上延伸,呈向顶式。在同列相邻的枝梗原基间有一定的微凹,称为一级枝梗。当每列的一级枝梗原基数达数十个后,生长锥顶部不延伸,但继续进行一级枝梗分化。由于顶部一级枝梗发育较慢且发育时期落后,故中轴顶部的谷码较小,最终形成谷子的圆锥状花序。一级枝梗原基在分化的早中期表现为排列整齐的纵列,每个中轴上有6列,以后随着发育进程逐渐变为旋转式分布。中轴伸长的长短和一级枝梗原基多少决定了谷穗谷码数,并进而决定了谷穗的大小,从图6-A,B可见,谷子的一级枝梗密集,每个一级枝梗的原基可以达到30~50个,远远超过前人的报道。密集生长的枝梗可以发育成小穗,为张杂谷3号的高产提供基础。一级枝梗形成后,迅速生长,当长到一定体积后,从其中下部开始出现左右互生的突起,枝梗按其着生位置分为一、二、三级。一级枝梗直接着生于中轴上,二级枝梗着生于一级枝梗上,三级枝梗着生于二级枝梗上,小穗和刚毛着生于三级枝梗上,每个一级枝梗及其二、三级枝梗、小穗和刚毛构成一个形态学上的谷码(图6-C,D)。二、三级枝梗原基分化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谷码的大小,进而决定结实粒数。观察发现,中轴中下部的一级枝梗分化的二、三级枝梗数量多,而上部的一级枝梗的分枝数明显减少。由于枝梗分化期决定了谷穗的大小,直接影响单穗结实的多少,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从张杂谷子3号不同枝梗分化情况可见谷子无论一级还是二级枝梗原基都生长密集,如每个一级枝梗上的二级枝梗可以达到数百个,最终可见形成了穗码密集的大谷穗,平均长度为35cm(图6-F)。

3结论和讨论

谷子光合作用类型属于C4植物,而且被认为是研究C4植物的模式植物[6]。C4植物利用CO2的能力强于C3植物,且光合效率高,在高温、干旱等不利条件下尤为明显,因此,C4植物又被称作为高光效植物[7]。本试验结果可见,张杂谷3号叶片的解剖结构具有明显的花环结构,同时还具有维管束细胞大而密集,叶脉占的比例大,叶绿体含量多等特性。这样的特点也可以解释为何张杂谷3号是高产和抗旱的品种。

解剖论文篇5

2.1实验教学的课程设计改革

针对3D多媒体软件教学系统主要特点就是交互式学习,我们调整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学时比例。以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比例为2∶1,我们把理论与实验教学学时比例调整为1∶1,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我学习的时间。在解剖实验教学中,除了增加实验教学的学时数以外,我们强调学生在使用3D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时,应加强与教材、标本、模型及挂图等其他资源的结合。先使用教材,通过教材了解器官的形态及文字描述,再通过使用软件对器官位置、方位和结构进行了解,最后在标本、模型上寻找、辨认。比如在肱骨标本的实习中,先让学生进行教材阅读,对肱骨形态描述有一个整体印象,再通过软件熟悉肱骨的位置、方位、形态结构名称,最后在肱骨标本上进行寻找、辨认。另外,我们强调学生在使用软件时自己动手,对其结构进行任意的拆移、组装,以此让学生能够对器官的位置及其毗邻结构加深印象,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让其不再感到解剖课的学习枯燥乏味。在实验课中,我们还注重学生的临床思维的培养。通过一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思考,并在软件中自己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如我们在进行心脏部分的学习时,结合护理专业的临床应用情况,提出让学生思考进行心内注射的进针途径。然后让学生思考,并根据自己思索的途径在软件上进行操作,找出途径的可行性。最后解答正确的途径,让学生能够明白正确途径的解剖学原因。

2.2改革理论教学的课程设计

在理论教学时,由于增加了3D多媒体软件教学系统资源,我们对理论教学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针对软件可视化教学特点,着重用于对器官的位置、体表投影、毗邻关系及层次结构的描述。根据软件能提供了各器官透明度的改变,我们在教学时,通过局部的放大,器官透明度的改变,让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器官的位置、毗邻、体表投影及层次关系等。比如讲述胃,先在软件上找到胃,然后讲述胃的位置及体表投影,紧接着放大局部,改变肝脏的透明度,让学生观察胃的右前上部在前面与肝左叶毗邻,再接着隐藏胃、肝,让学生紧接着观察胃后壁毗邻胰、左肾、左肾上腺,胃的左后壁毗邻脾及下缘与横结肠毗邻。

2.3强调结合软件进行课前、课后的学习

由于3D多媒体软件教学系统安装在校园局域网,并且软件有较强的交互式学习功能,并带有器官的文字描述,所以,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应尽量在学校图书馆,结合教材、图谱通过软件进行自我预习和复习。另外,要求学生在温习的时候,隐藏文字注释,进行自测。

3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3.1对学生问答评估

由于我们对解剖学教学课程设计进行了大量改革,尤其是3D多媒体软件教学系统的使用,使实验教学时比例大幅提升,所以我们针对课程改革,进行了在教学中随堂问答评估,着重于就学习兴趣、解剖学是否难学、解剖学的难点是什么、你觉得实验课是否过多以及教学工具是否能够帮助你学习等方面询问。普遍反应较往届学习兴趣增浓,对解剖学不再像往届学生那样觉得枯燥难懂,并觉得3D多媒体软件教学系统好玩,有助其提高学习兴趣及理解器官的形态结构。

3.2标本考核评估

我校解剖学的考核成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考试成绩占70分,另一部分是标本考试占30分,学生在标本考核中成绩明显上升,平均成绩从21.12分上升至23.85分,上升2.73分。其中≥27分上升11.30%,24~26分上升9.03%,不及格率下降5.25%,不及格率首次低于1%。当然由于标本考核成绩上升,总成绩随之上升,总成绩平均由75.32上升至78.36,上升3.04分,但理论成绩上升不明显。

解剖论文篇6

从上述论述中,可发现,如果将多媒体教学软件与互动教学模式充分融合,进而构建出基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互动教学模式,那么人体解剖学教学将更具有效性。笔者认为,在构建过程中,需充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构建过程需强调“交互性”在构建过程中“,交互性”的着重强调显得极为重要。主要体现为,基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并以学生为主体,对多媒体技术中的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进行整合,进而构建出生动形象、富有时代感的全新学习环境,并以3DMAX技术建模为途径,模拟出形象具体的实验过程及生活过程,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模式。如图1,为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模式作用图。

2.2完善学习内容及情感互动基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互动教学模式需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局限性,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并对学习内容及情感互动环节进行完善。例如:可以网络互动为途径,利用一些网络软件,如创建QQ群、电子邮箱以及BBS等,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实现双向交流,有效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

2.3重视互动功能的开发假以时日,如果互动功能能够得到全面强化,那么人体解剖学互动教学将更具全面性。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便需要重视互动功能的开发。互动功能主要体现在仿真及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的发展。在研发过程中,需结合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使研发功能能够符合解剖学教学的适用性,并且适用于教师群体及学生群体,以此使在人体解剖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难点及疑点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解剖论文篇7

2双语教学模式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飞速发展,在医学院校中,实施双语教学对于培养国际竞争力和高层次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医学专业课中开展双语教学正成为医学院校的热门话题,且教育部已把双语教学,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评估考核重要指[1]标之一。我们考虑到《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专业词汇非常广泛,若学生能从课程中更多的学习专业英语词汇,将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很大方便。因此我们尝试对2008级口腔医学专业58名本科生实施双语教学,并针对教学方式及效果进行探究。初步尝试性开展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对于教学手段和方式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最合适的双语教学方式为中文教学,结合英文课件,使用中文教材,试卷试题无英文。说明学生认为口腔解剖生理学学习难度大,内容复杂,考试压力也较大,并不希望考试题出现英文题目。因此,我们在今后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学习难度较小的绪论部分,进行双语教学,时长为1学时,尽量减少学生负担。

3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2011级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髓腔解剖实习课教学中,我们还尝试了主体性教学模式。主体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2]的社会主体。主体性教育的目标代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素质教育发展的最终结果也必定会把目[3]标锁定在人的主体性的培养上。课前布置实习课教学内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参照教材,紧密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及理论课授课内容,制作关于髓腔解剖结构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在每次实习课的开始十五分钟,每组派一名同学作为代表模仿老师,参照模型、图谱,描述本节课所授重点内容。学生走上讲台,直接参与教学的形式,既是复习理论课内容和检验当堂课的学习效果,加深印象,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协作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上台演讲的同学也获得了极大的锻炼和考验。在每次实习课的最后五分钟,带教老师随机邀请一名学生带领大家复习本次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印象。课后对104名学生及其他临床学科20名带教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显示,学生认为髓腔解剖实习课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使其能够高效完成教学内容,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及透彻性。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增强了探索精神。临床带教老师反映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为临床生产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节省了时间。

4积极探索,尝试新兴教学模式

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4]MOOC,简称“慕课”)迅速崛起。慕课教学模式,其主要是利用现在的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互联网形式将世界各地的授教者与学习者通过慕课平台紧紧相连,二者共同参与[5]的教与学的教学方法。慕课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存在优缺点,优点主要体现在课程选择全球化、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交流国际化和学习过程自主化这四个方面。相较于传统教育,MOOC教学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无法接受教师的个性化指导,课程学习需过英文语言关,容易半途而废,学[6]分和认证体系还不完善。但我们相信MOOC教学将为传统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注入新的活力,对传统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针对口腔解剖生理学的教学模式,我们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因此,我们也可以尝试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在慕课的设计中,突出学科特点,突出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进一步强化我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模式和内容。另外,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model,FCM)也是一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2个阶段。知识传授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翻转课堂教学法就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教师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将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课件事先制作并放在课堂外的网络上,完成知识建构,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可操作性极强。其主要思想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主要知识点和相关概念的自主学习,最大化地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甚至在缩短了的课堂学时内提高知识内化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进行知识的深入内化、问题探讨和任[7,8]务解决。该教学法的特点是在在翻转课堂中,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教学指导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践。展望当今,世界医学教育的改革趋势是:在医学教育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整合课程。精[9]选教学内容,方法多样化,形式灵活化。我们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又应该以[10]“不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前提。

基础是服务于临床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能掌握自己获取知识的技能,为将来走进临床打下坚持的基础,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施教和灌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变以往求知主体始终处于教学活动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增强其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我们不断进行探索、改革的动力。对于口腔解剖生理学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我们应该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为学习主体。与时俱进,通过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逐渐摸索本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同章节,所适合采取的教学模式,甚至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好本学科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路振富.40年双语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6:25-26.

[2]袁维新.主体性教学及其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0,(1):13-15.

[3]王文庆,阮啸,李文腾.大学生主体性培养和发展的途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25-26.

[4]张学军,唐久磊,魏江明.基于Flash3D的中学化学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14,(1):79-84.

[5]何惠宇,单健良,董红宾.慕课教学模式在口腔修复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6,39(12):1611.

[6]蔡宏伟,曹小敏.MOOC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分析—以“数据分析与统计推断”课程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1):68-71.

[7]ParkSE,HowellTH.Implementationofaflippedclassroomeducationalmodelinapredoctoraldentalcourse[J].JDentEduc,2015,79(5):563-570.

[8]尹战海,程青青,李志强.基于翻转课堂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7):153-156.

解剖论文篇8

2.1创新教学模式

作为培养口腔工艺技术学生基本技能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在设计上注意学习任务与岗位实际需求一致,与后续专业课程紧密衔接,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模拟义齿制作的工作任务,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课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打破传统以单纯模仿雕牙教学为主,教学场地主要在实验室进行的固有模式,把实践教学放在校内仿真工作场景的实训室和校外全真工作场景的实训基地,让师生都以职业人员身份开展教与学,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现象,把做的过程与学的过程有机事整合,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2.2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必要的牙体形态雕刻训练,可以逐渐熟悉与掌握牙体的解剖形态与特征,对每一颗牙达到理解并诠释其特征的程度,牙体雕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从对牙体形态的基本认识,到再现每颗牙齿的细微结构都来源于熟练的牙体雕刻技术。通过反复训练,将牙体解剖形态雕塑作为实训课程是实现培养合格口腔工艺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接受的慢,理解有困难,而且学生厌学枯燥的牙体解剖知识。这就需要在实验课上把学生没有理解吸收的理论知识弥补回来。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简单的书本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迫切需要的是适应岗位的能力知识。所以实践教学不能简单的就是让学生去模仿雕刻一颗牙,而是锻炼学生对牙体形态的应用能力、对事物的明锐观察力,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智商,还要兼顾学生情商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团队之间协作能力的培养。

2.2.1以项目导向、以工作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内容

实践教学中以项目导向、以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内容,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完全对接,融“教、学、做”为一体,采用注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教学法,突出教口腔解剖生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郑晓梅(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白城137000)摘要:口腔解剖生理学是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学好本门课程对毕业后的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中让学生学到最有价值的实践技能技巧知识呢?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工作的经验积累,在分析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仅从创新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教学中以校内实训课堂为主场,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辅以知识讲授课堂解决学生必备的职业理论知识。以竞赛课堂为延伸,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不断提高口腔解剖生理学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关键词:口腔解剖生理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学建设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137-02学过程的可操作性。在项目教学法中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该课程应采用以项目导向、以专业人员的实际工作任务为线索,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教学法。在理论课教学方面,要让学生掌握牢固而扎实的牙体解剖学及相关理论及知识。课堂讲课中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包括多媒体幻灯片、录像、动画及像片、投影、实物教具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型,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并易于理解和掌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突破传统的单纯教师讲授的模式,采用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并按教学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先教会学生怎么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学会操作,再要求学生在学会做的基础上积极创新。

2.2.2积极改善实践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要积极改善口腔解剖生理的实践教学手段。制作教学课件、教学录像、VCD光盘等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配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刻录机、投影仪、数码相机等先进的电化教学设备。适应时代的要求,保障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2.2.3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法

教师示教只是教会了学生雕刻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及雕牙的方法步骤,起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而雕牙过程中很多技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与总结。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以右上颌中切牙的牙体形态练习为例,我们的实践教学是这样开展的:先从视觉上使学生知道这颗牙的大体形态:观察牙体模型,之后理解牙体形态,在纸上描绘三倍大牙体形态,进而缩小描绘二倍大、一倍大的牙体形态;如果有学生绘画基础较差,可描绘5倍大甚至更大的牙体形态,直至描绘标准为止;为便于学生的操作,先进行放大三倍的牙体雕刻,再缩小进行一倍大的牙体练习;最后在石膏牙列上进行滴蜡塑形的练习。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层次不同,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雕刻进度参差不齐,雕刻作品的质量有高有低。对此,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选择一名雕刻技术好的同学为组长,帮助、指导本组成员共同进步。这种互帮互助的助教小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2.4开放实验室,设置竞赛课堂

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而课堂时间有限。为便于学生的练习操作,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练习雕牙;实验室随时开放,确保学生有地方练习雕牙。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他们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是他们职业生涯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态度和感受,生命价值的体现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现代课堂教学应该处处闪耀人性的光辉,对学生是如此,对教师也是如此,这才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价值所在。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激情和活力,让师生共同来体验和享受这种学习活动的快乐,保持和坚定学习的信念和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答案是比赛。比赛能最大程度的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潜能。在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实践教学中设置竞赛课堂,可大大激励学生练习和操作的积极性,营造学生竞相练习的氛围。每月举办的牙体雕刻技能大赛,精神抖擞的、激动人心的竞赛场景,使学生都会自然而然地全身心投入,以极大的热情参与竞争,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每年举办的省级比赛、部级牙体雕刻比赛都吸引了大批学生的参与,学生在积极练习的过程中,早已超越了参加比赛的境界,而是转化为脚踏实地的练技能。竞赛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团结协助、朝气蓬勃、公平竞争的学习环境。能鼓励他们满怀信心扫除障碍、解决困难并且提高自我解惑能力。

2.2.5与时俱进,信息网络必不可少

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运用信息网络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加大信息量传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实验课同样离不开网络。该校已建立校园网,各教室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供教师和学生随时使用。校内电子阅览室方便学生课余上网查阅各种信息资料,本课程实践教学相关教学资源已在学校网站运行多年,网上开通良好,教学资源丰富。利用网络技术,我们还将建立课程网络,把课件、雕牙视频、参考资料、习题集等教学相关材料挂在网上,开设学习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在上面进行交流,形成一个很好的网络互动平台。

解剖论文篇9

实验室的管理,实际上大多数就是对标本的管理。解剖实验室的特点就是标本数量大,种类多。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的教学模式中,都离不开标本。因为标本能真正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它能使抽象、复杂的立体空间结构形象化、具体化。因此,对标本进行有序化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以使标本在有限的空间中发挥最大的能效。我们管理标本的总原则是根据系统分类管理,即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下面对上述标本的管理方式一一介绍。

2.1生物塑化标本管理

生物塑化标本是一种新型标本,但价格昂贵。具有无毒、无味、透明度高、真实、直观、耐用和耐酸碱性好、可永久露天存放等特点。它的特点就是在教学中能直接观察、触摸到某个部位。我院共4具生物塑化标本,其中包括男性全身肌肉(浅、深层)2具,男性全身血管、神经2具。对于这类标本,实验室采取单独存放管理。不使用时,标本存放于有机玻璃柜中,防止标本受潮和积灰。塑化标本不仅在实验课上能使用到,而且在理论课上及对外开放时也会用到,所以只能现取现用,使用时由任课教师负责,并施行实名登记,防止损坏和丢失。

2.2陈列标本管理

由于这些标本做工细致、结构清晰,极大地补充和拓宽了大件标本未能展示或展示不清其重要结构的特点。标本结构容易损坏,故需要用有机玻璃封装。因此在示教时只能用激光笔指示而不能触碰标本。这类标本在所有解剖标本中数量是最多的,管理起来比较复杂。我们先按照标本上的数字标签,写上相应的部位名称,再贴于有机玻璃的空白处;然后再将标本按照系统分类摆放在陈列台上。如膝关节(剖开)标本、消化系统概貌标本、肠系膜下动脉标本和臂丛锁骨下分支标本等。

2.3示教标本的管理

示教标本是运用《局部解剖学》实验课中学生操作解剖后的标本,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加工,制作成全身肌肉、血管、神经的完整标本及按照系统制作成关节、肌肉、内脏等器官的小标本共同放入KF-A冷藏解剖升降台中保存,温度控制在-2℃至2℃范围内。上课示教时升上解剖台,课程结束后将标本降下。

2.4骨标本的管理

骨标本是一种干燥的标本,与其他的教学标本分开处理和存放。骨标本数量多,体积较大,而且形状不规则。我们每一节实验课都准备两副成人全身骨骼散装标本,按照骨的形态学分类,即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放入篮子内,并在篮子上分别贴上标签。对于颅骨水平切、颅骨矢状切等内含有含气骨的易碎标本,用有机玻璃封装保存。此外,为了达到局部与整体统一的效果,我们每间实验室配置2副成人骨架标本悬挂于可移动的玻璃框内。学期课程结束后,我们会将骨骼埋入装好细沙的盒内,并置于阳光下晾晒,晾晒后,再在骨的表面上涂一层清漆。这样处理后即能使骨骼干燥,又能防止骨骼风化。

2.5模型标本的管理

在解剖学教学中,除了实体标本以外,模型标本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模型标本不仅能够很好的显示器官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而且还能使有些不易制作的标本或者过小的标本显现出来。比如胸腹腔内的脏器模型能很好的显示出器官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眼球模型、神经团模型及神经传导通路模型能使过小的标本和肉眼观察不到的标本显现出来。这类标本能使复杂难懂的结构立体化和形象化。在管理中,也是根据系统分类,有序地放入储物柜中。

3器械及相关资料的管理

3.1解剖器械的管理

解剖器械使用率最高的是《局部解剖学》的实验课。由于解剖器械的种类多、数量大、价格昂贵,易丢失。所以建立对解剖器械管理的制度十分必要。我们将组织剪、解剖镊(无齿镊、有齿镊)、止血钳、手术刀柄(解剖刀片计数领取)配成一套放入皮套中。实验课时,实行领用专人负责制,即登记人负责管理。实验课程结束后,统一收回。回收后,统一进行高温消毒,最后在器械上涂擦凡士林,防止器械生锈。为了方便管理,解剖器械统一放置于解剖准备室中,并实行定期检查。

3.2实验室资料的管理

实验室建立了实验室资料统一的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实验室设备明细情况等资料,保证了实验室资料档案的完整性。

4对实验室管理的几点思考

4.1实验室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

实验室技术人员是实验室建设、管理的重要力量。国内各医学院校解剖学实验人员队伍中普遍存在人员少、学历不高、技术不全面、综合素质偏低的情况。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解剖学技术岗位的吸引力较低;(2)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3)技术人员长期接触福尔马林影响身体健康;(4)工资待遇过低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引进技术人员的难度。学院可以通过设立特殊岗位津贴,来提高工作人员待遇;建立奖罚制度;提供外出进修和实验技术培训;加强宣传,从改变思想观念等方面来进一步壮大技术人员队伍,提高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和管理水平。

4.2教学资源管理

目前,尸体来源匮乏已成为各级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尸源的缺乏已经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因此我们要重新调整实验室的标本使用结构。在实验课上减少尸体标本使用量,改用耐性好的标本,比如瓶装标本、生物塑化标本和模型标本。另外还可以通过三维立体可旋转人体解剖软件,将实体标本“虚化”显示在电脑上。这就需要学院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节约尸体标本带来的资源浪费,而且可以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解剖论文篇10

2.1五年制高职护生人体解剖学考试成绩分布将全部参加人体解剖学考试的学生成绩按以下9个区间分组统计:100,90~99,80~89,70~79,60~69,50~59,40~49,30~39,0~29。结果显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上述各区间所占比例分别为:0.00%,1.59%,5.08%,7.62%,14.29%,22.54%,22.54%,19.37%,6.98%,成绩呈负偏态分布,平均成绩为51.38分,以40~59分学生居多。

2.2五年制高职护生入学适应状况将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成绩由高到低进行排列,得分位于前30%者确定为高分组(n=94,平均分为71分),后30%定为低分组(n=94,平均分为33分),其余为中等组(n=127,平均分为50分)。统计结果显示,不同成绩等级学生的入学总体适应性水平差距显著(P<0.05),3组学生入学总体适应性水平依次是:高分组>中等组>低分组,学生入学后适应状况不均衡。

2.3五年制高职护生入学适应性与人体解剖学学业成绩相关性分析由表1可知,高分组、中等组及低分组学生的总体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高分组总体适应得分为(131.02±0.66)分,分别与中等组及低分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等组与低分组比较除交往适应外,其他维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与思考

3.1五年制高职护生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成绩呈负偏态分布人体解剖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主要帮助护生建立起正常人体形态结构框架,为其后继医学基础课以及护理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在五年制高职护理院校,该课程设置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是高职护生进入专业院校后接触的第一门医学基础课。该课程几乎涵盖了医学领域1/3以上的名词;新名词数量多,内容庞杂,是本课程的特点[7]。此外,五年制高职护生入学起点为初中毕业,其在入学前后接受的教育课程差别显著,学生对新课程尚未确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本研究中,五年制高职护生对医学基础课程不适应以及人体解剖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导致该课程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呈负偏态分布。该成绩分布态势在笔者的意料之中。

3.2五年制高职护生入学适应状况不均衡现状与人体解剖学成绩的相关性五年制高职新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这一阶段发展最迅猛的社会性需要包括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而五年制高职新生在这样一个阶段离开父母和家庭,开始独自学习生活,他们需要与同学、朋友、老师等进行各种交往,经常要面对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因此,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显得异常突出。所谓入学适应性是指学生在进入新的学校后,面临内容广并以自我监控为主的学习任务,能否发展出新的学习能力,以适应学习任务的转变;能否在新环境中建立起协调的人际关系;具备自己安排与照顾日常生活的能力以及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8]。本研究基于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设置,结合学生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成绩状况,针对性地对本校护理新生的入学适应性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入校后分别在生活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交往适应、情绪适应、生活自理适应以及总体适应方面呈现不均衡状况。适应性好的学生,其学习主动性较强,能够把握课程重点,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能够处理好与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关系,具备人际交往知识、交流方法和技巧,其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成绩居于前列;而适应性差的学生,该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则不理想。

解剖论文篇11

1.2实施方法

1.2.1传统教学法:即课堂教学全程由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不设置问题,不进行相关病例分析,传统教学法作为本实验的对照组。

1.2.2置问法:置问法以课堂基础知识的相关问题为中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采用置问法应在下一次上课前将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下学习相关解剖知识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所设置的问题用课堂相关知识解释预设问题。

1.2.3病例分析法:教师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上。每次课都要精选典型、易懂而又紧扣系统解剖学相关内容的临床病例。教师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到病例分析中,而后再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讲评。使学生能主动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尤其是重点和难点问题,由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2.4病例分析联合置问法:每次课结束后,布置下次课的问题及相关病例。精选典型的临床相关病例,然后根据病例由教师设置相关解剖学问题。根据所提问题,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后查阅资料。由每组一名成员将本组集中讨论的结果陈述,然后其他组同学向该组所述结果提出质疑,质疑问题由该组同学答疑,展开讨论。讨论时,教师应抓住关键性问题进行引导启发。要引导学生思考钻研,使学生能主动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对争议较大的问题教师适当作出答复,并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总结。

1.3教学效果的检测

1.3.1标本辨识测试:8个班同题、相同标本进行标本辨识测试2次,考试结束的学生按要求安排在规定的教室,杜绝与未考学生进行交流,禁止携带电子通讯设施。对测试成绩按统一标准答案,由相同教师批改,并对标本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

1.3.2期末考试试卷对比分析:完全实行教考分离(即任课教师不参与出题,由本教研室年长教授单独出题)。考题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试题由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问答题四种题型组成。试卷按统一标准,由相同的教师进行集中批改,每位教师负责批判一种题型。将四组成绩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1.3.3问卷调查:在8个班中获取学生对各种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

1.4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用SPSS16.0进行分析处理,多样本均数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次标本辨认测试结果均显示,四种教学模式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联合组标本辨认测试成绩最好,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置问组、病例分析组标本辨认测试成绩均较对照组高(P<0.05)。期末考试试卷成绩分析结果显示,四种教学模式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组测试成绩最好,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病例分析组与对照组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试题类型中,名词解释、填空题与问答题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选择题组间无差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问卷调查各项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联合组问卷调查各项前二者的百分比(好与较好)最高,与其他各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置问组、病例分析组与对照组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平铺直叙、课堂气氛枯燥,师生互动少,知识交流途径单一,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会对知识的获取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病例分析联合置问法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具体原因可能如下:

(1)明显提高学生对课堂基础理论的掌握。病例分析联合置问法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在此过程中相关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扩大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机会,增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解剖论文篇12

1.1标本选择一经CT、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无头部外伤及手术史,发育良好,身材、头围等参数符合中国人体特征的中年男子新鲜尸体一具,要求头部无扭曲及挤压变形。

1.2方法①用红色乳胶行股动脉灌注,待乳胶完全凝固后,平甲状软骨上缘在保持头部自然的情况下呈水平位离断颅脑,获得完整的颅脑。②将头颅置于特制的大小适中的立方体小盒内,其内径为25cm×25cm×25cm,盒的外侧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标准的坐标系统。将颅脑放入盒中央,使颅脑下断面与盒底面紧贴,向盒内注入少许清水,排空断面与盒底间气泡后,置于户外(气温低于-20℃)冷冻。待完全冻透后(冷冻1周)观察可见冰层透明、无气泡,头部无位置变化及变形,断面与盒底紧贴,冰块与小盒冻成一体。然后注入清水,放置对位标志,加防尘盖,排空气泡,于户外安全处冷冻。③于冬季室外(气温-20℃以下)用自制刨削机按预先设置的切割线自下而上切制,获得连续断层标本切片图像240张(层厚1mm,用1~240分别编号)。为了防止因摩擦生热而带来的负面影响,采用喷纯酒精的方法进行物理降温,既防止了融化又有效去除了冰晶,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

1.3实验计算机三维重建系统配置硬件:CPUPentuimⅡ350,内存128M,硬盘30GB,显示器Philips107G,IntelliTouch表面声波触摸屏,扫描仪MicroTekSlimScanC6最大光学分辨率600×1200DPI(dotperinch),数码相机DC-260最高分辨率1536×1024。软件:图片对位软件,边界处理软件,三维重建软件。

2结果

2.1图像输入通过DC—260型数码相机、理光5型光学相机于断端实时拍摄,通过MicrotekSlimscanC6扫描仪按600dpi光学分辨率扫描标本实物,然后统一输入计算机。

2.2图像矫正对个别图片的明暗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等人为造成的差异进行统一处理和修补。矫正后的图片各种组织结构分界清晰,色彩真实,较大血管、晶状体、视交叉、基底核、脑干一些灰质团块及脑室系统各个部分清晰可见,见图1(封2左上)。

2.3对位运用自行研制的图形对位软件在计算机上首先确定4个基准点,4个点排布于正方形的4个顶点,相邻两顶点间距为1000个像素。将输入图像四周的4个标志点分别与4个基准点对齐,由于在实际标本上相邻两点的距离为25cm,这样每4个像素的宽度就相当于1mm,为后来的测量提供了便利,同时解决了图像的平移和旋转问题,使240张图片在大小、位置上相一致,为提取边界并重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2.4建立数据库把颅脑所有组织结构按一定的顺序建立数据库,数据库的名称以相应的组织结构名称命名。

2.5边界提取本文作者采取表面重建法和体素重建法,在重建前将拟重建的器官的边界信息提取并储存在相应的数据库内。由于不同器官或组织之间(特别是颅内组织器官)边界轮廓不是规则的几何图形,很难用1个单一的数学公式进行表达;而且各器官或组织之间的色彩互相含盖,通过色彩和灰度也很难将不同组织器官加以区分,所以通过人工辨认和部分自动标识的方法来识别和提取边界。在边界提取过程中,运用自行设计的边界处理软件,完成了对头部表皮、颅骨、大脑皮质、髓质、脑室、基底核、脑干、小脑等主要结构边界的提取并将信息存入数据库。

2.6三维重建的计算将相邻断面结构边缘轮廓线采用“盖瓦片”方法连接,即用三角面片连接起来构成物体表面,两个层面间距离为1mm,然后经RGB彩色赋值、光照计算、消隐计算,即可进行重建结构的显示。采用体素重建法是把带有一定厚度的断面图像变为无数个小矩形,每个小矩形保留原始图像的所有信息,然后堆积重建颅脑各结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2.7重建图像经过矫正对位、描边处理、三维重建3个步骤后,在微机显示器上成功地在二维屏幕上显示出颅脑各结构的三维立体形态,结构真实,立体感强,包括虚拟色彩的表面轮廓重建和真实色彩的体素重建,见图2和3(封2中上、右上)。

3讨论

三维重建的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基于轮廓的表面重建法和基于体素的重建法[3]。两种方法相辅相承,各具优缺点,各有其相关的应用领域。重建软件的性能直接影响三维重建的质量和速度。表面显示算法是应用图像分割技术,将原始图像分割成代表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若干区域,然后构造这些区域边界的表面,从而完成表面重建,可见表面显示算法的前提就是边界的提取。目前图像分割及提取边界的方法主要包括:①人工识别,在断面图片上,各种器官组织分界不明显(如大脑基底核),只能靠人工界定。②计算机灰度识别,即基于CT或MRI扫描图像的三维重建,此种识别方式目前应用较多,其优点是无需人工切片,对位及提取边界都由计算机完成,消除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了重建的精确度。但对于复杂的结构来说,目前的CT、MRI还不能仅仅依靠灰度值的不同进行区分。此外,目前CT、MRI扫描层厚最薄只能达到1mm左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在未来三维重建中的应用。本文作者认为灰度识别对于某些组织(如骨组织等)边界的识别效果明显,而对于整体重建效果不明显。③计算机RGB识别,即依靠断层标中不同组织之间RGB值的差异将各结构加以区分。但由于人体结构(特别是颅脑内的结构)极其复杂,如骨松质、肌纤维、大脑皮质、神经核等结构,在图片显示上都为红棕色,以目前的技术尚无法通过计算机进行区分。而对经过特殊处理(如血管灌注带色乳胶等)的组织,识别效果明显,改善了工作中的劳动强度和精度,但对细小血管仍无法达到满意的识别效果。所以,对于大部分组织来说,人工识别提取边界依然是一种重要手段,目前计算机尚无法取代人工识别组织边界。本实验采用的是在人工识别提取边界基础上的表面重建和体素重建。为了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边界的平滑度,采用先确定关键点,然后在关键点间用平滑曲线相连的方法。体素重建法是以二维切片图像数据及切片厚度组成三维矩形多面体,利用数据体内的密度变化进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行物质分离,使密度变化的梯度作为曲面法向,来计算画面的颜色与明暗,用光线投射法直接显示数据场。此显示法的特点是能显示实体的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可以沿任意角度进行切割,这对于解剖学教学、科研及临床上模拟手术入路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此种显示法的缺陷在于其无法完成整体内部各种器官、组织的拆分显示,要完成此功能必须与表面重建方法相结合。而且数据运算量大,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要求很高,很难做到实时显示,所以目前难以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此种显示法在计算机三维重建中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解剖论文篇13

第一章 人体结构概述

第一节 人体组成概述

一、元素

二、化合物

第二节 细胞与细胞间质

一、细胞

二、细胞间质

第三节 组织

一、上皮组织

二、结缔组织

三、肌组织

四、神经组织

第四节 器官与系统

一、器官

二、系统

第二章 运动系统——骨与骨连结

第一节 骨骼概述

一、全身骨分布

二、骨的形态

三、骨的构造及功能、

四、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

五、骨的发生与生长

六、影响骨生长的因素

七、骨龄

第二节 骨连结

一、骨连结分类

二、关节 的结构

三、关节 的运动

四、影响关节 活动幅度与稳固性的因素

第三节 下肢

一、下肢骨

二、下肢骨连结

第四节 躯干骨与躯干骨连结

一、躯干骨

二、躯干骨连结

第五节 上肢骨与上肢骨连结

一、上肢骨

二、上肢骨连结

第三章 运动系统——骨骼肌

第一节 骨骼肌概述

一、肌肉的大体结构

二、肌肉的辅助结构

三、肌肉工作的术语

四、肌肉的物理特性

第二节 下肢肌

一、髋关节 运动肌群

二、膝关节 运动肌群

三、踝关节 运动肌群

第三节 躯干肌

一、脊柱运动肌群

二、胸廓运动肌群

……

第四章 肌肉工作和舞蹈动作分析举例

第五章 舞蹈演员体能训练

第六章 其他系统简介

第七章 儿童少年与女子舞蹈训练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