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后勤保障论文实用13篇

后勤保障论文
后勤保障论文篇1

作者:徐嘉瑾

90%以上的基层雷达单位地处偏僻,远离城镇,进出营区道路条件差;驻守高山的雷达站,山路险峻,且多为沙石路面,路面凹凸不平,山路弯急坡陡,车辆通行困难,全天候运送物资能力不强。二是物资筹措难度大。未来空袭作战,敌方强调先发制人,向我重点目标打击的隐蔽性、突发性大大增强,物资消耗要比平常多,使后勤准备时间大为缩短,物资筹措、前运后送等困难将十分突出,而接应部队、补充部队急需的各种物资装备更是难上加难。三是后勤装备设施抢修难度大。战时由于涉及保障单位多,需专业力量、非专业力量和地方动员力量共同完成,组织协同十分复杂,补给难度大。加之敌高技术武器精确打击和空中连续突击,战前物资储备和战中补充的困难将会增大。其三,野战后勤装备及人员编配不尽合理。一是装备配发数量不足。目前部队机动作战所需的卫生帐篷、就餐专用帐篷和野营装备未能完全按照编制数量配发,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二是野战后勤装备机动性差。现有炊事装备车型号多、功能各异,不能很好适应机动作战需求。三是部队人员编配不足。由于有些雷达部队后勤未能按照兵种特点编制编配,遇到突况需机动转移时,本单位运输保障任务艰巨。

第一,准备的重点方面。针对作战突发性强,后勤保障准备应增强应急性、灵活性、立体性和综合性。一是加强后勤保障应急力量建设。建立健全三级后勤应急指挥机构,构建综合性应急保障实体,从组织上提高应急指挥效率,增强应急保障能力。二是建立后勤应急保障信息系统。加快信息自动化网络建设,研发应急保障信息系统软件,建立后勤应急保障预案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复杂多变的战场情况,及时满足部队后勤需求。三是开展针对性后勤应急保障训练。加大对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的训练比重,提高一体化训练水平,特别要注重加强重要方向作战雷达部队后勤保障的综合演练,全面提高官兵的专业技术素质。

第二,后勤保障的模式。一是以基地为保障基点,进行发散辐射保障。未来重要方向作战,陆、空、海、天、网联合突击力量将利用多种作战武器平台,对战区外之敌实施远程、精确火力打击。雷达部队后勤保障应围绕重点保障对象,形成“以线连点、由点及面、点面结合”的基点式保障网络,依托保障支点就近就便对作战部队实施基点辐射式保障。二是以模块化后勤力量为核心,实行机动伴随保障。重要方向作战,各种作战力量为达成与对方保持合理交战距离、保存打击力量、积极打击对方的目的,战中将快速、频繁机动,以求动中造势、动中寻机、动中打击。这对雷达部队后勤保障的整体性、技术性、灵活性、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勤保障应根据部队机动方式和作战行动,综合运用后勤机动力量,紧贴雷达部队作战行动。以快速的指挥协调、准确的力量运用、先进的后勤装备、迅速的保障行动一步到位,满足雷达部队机动的需要。三是以信息化装备为基础,实行快速直达保障。在主要方向作战中,雷达部队“未战先行”,其作战需求和消耗强度与其他部队不一样。后勤应通过后勤指挥控制自动化系统、后勤保障资源可视化系统,快速、及时、准确掌握一线雷达部队需求,灵活调控物资资源,减少保障层次,建立后勤保障直达通道,以物资、技术等“按需分配”的形式,采取“立体直达、集中配送、越级保障”等方法,对一线雷达部队实施精确、及时、适量的保障,提高后勤保障的时效性。

第三,提高后勤生存能力。一是形成一体化整体防卫体系,确保后勤安全。主要方向作战中,战场透明度增加,加之各种远程攻击武器、精确制导武器的广泛运用,雷达部队后勤面临空前巨大的威胁,后勤防卫直接关系到战区预警监视实力的保存。应做到后勤防卫与部队作战一体筹划,后勤部署寓于雷达部队部署中,后勤与装备部门一体防卫。二是构建全方位精确打击防卫体系,确保雷达部队重点目标安全。雷达部队装备体积庞大,难以伪装,应按照技术伪装与天然伪装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地形特点和外部环境,运用人工遮障、喷涂迷彩、变形伪装、人工植被和热量抑制等方法,通过改变雷达及其附属设施的外形和辐射特征,降低目标被发现概率;严格控制人员、车辆的活动范围,注意灯火管制和声响控制,减少后勤活动范围降低被敌侦察发现的概率。三是建立综合性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确保后勤信息系统安全。在战区三级后勤建立网络监管中心、信息安全检测认证中心、应急处置中心、信息安全协调中心,形成健全的后勤信息安全体系。雷达部队后勤应灵活运用各种信息实体保密技术,针对敌人的可能的窃密手段,运用防照相、复印窃密技术、信息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防信息辐射技术,对信息实体进行保密,最大限度降低信息实体泄密的可能性。同时,还要采取针对后勤的信息网络防护措施,强化后勤信息网络系统抗毁抗干扰能力。

后勤保障论文篇2

社会经济在发展,军队也在发展,对军队建设的保障也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军队保障社会化是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军需要依托社会力量办后勤,有必要实现军队后勤由“自我保障”为主向“社会化保障”为主的转变,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情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我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成果已经初步呈现,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改革目标,因此,需要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继续深化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

一、军队保障社会化的内涵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指军队后勤从自办实体、自我保障、自我服务为主转变为依托市场、依托社会力量提供保障的过程。它实质上是指军队后勤保障系统与社会服务系统相互开放并进行能量交换的优势互补、有序协调和良性运行状态。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军队后勤与社会的分工更加清晰;二是军民高度融合于一体;三是实现高效率低成本保障。军队后勤社会化可以使军队后勤只保持军事性强的核心能力,有利于收缩军队后勤摊子,精简保障机构,降低成本,提高保障效率,达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

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发展的现状

经过十几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军队后勤保障社会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截止到2012年,全军有超过1600个单位饮食保障由社会承担,涉及军队人数超过60万人,军队被装物资由社会提供的比例超过95%,油料供应实行社会化保障的军队单位超过1300个,参加地方医疗保险就医的正式职工超过10万,小远散直单位中由社会医疗机构提供门急诊保障的军队人数超过15万人。在取得军队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步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后勤社会化保障改革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理论研究处于滞后,运行机制尚未理顺。军队后勤社会化改革没有先进的理论支持理论研究的不足,对现有成果没有很好的理论研究,影响到军队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对改革的深化目标不明确。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后,一些机关和部门的职能还没有真正转变过来,运行机制尚未理顺。

二是政策法规不健全,相关标准调整滞后。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特别是在领导责任、经费保障、劳动人事、质量监督、合同管理、服务仲裁和执行等方面,政策法规还存在缺失。后勤保障社会化实施以来,保障成本转化为货币供应标准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拉大了供需间的差距。

三是先期启动经费投入不足,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范围较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初期,由于部队基础设施设备与市场化管理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更新设备、分流职工及合同管理等工作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但目前社会化保障补偿经费明显不足,同时,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范围较窄,涉及后勤保障方方面面不全。

四是改革存在一刀切的粗放式发展。在现有军队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改革模式“一刀切”的现象,在不同的经济发展地区,盲目选择了不适应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保障方式,造成部队与地方保障的脱节和不配套,影响到了改革的深入。

三、深化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探讨

《军队保障社会化“十二五”规划》指出到“十二五”末,我军将基本完成后勤保障社会化。因此,我军必须进一步规范运行机制,巩固改革成果,继续深化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制度,加大资金投入,拓展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范围,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保障的最佳之路。

一是加强后勤社会化理论与运行机制建设。改革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对后勤保障社会化理论的研究必须围绕改革的深入发展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创新,进一步理顺军队后勤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将军队保障社会化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理论创新,同时加快颁布《军队保障社会化工作条例》。

二是健全后勤社会化政策法规,调整相关标准。健全后勤社会化政策法规,包括对饮食保障、商业服务、营房保障以及通勤班车等保障制定政策法规,调整相关标准。由总部制定统一的范围、标准、模式,对改革进一步规范,解决好保障成本转化为货币供应标准问题。

三是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资金投入,拓展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范围。加大资金投入,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充足社会化保障补偿经费。同时,积极拓展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范围,特别是人才培养社会化,后勤设施建设社会化,物资储备的社会化,公务用车社会化和油料保障社会化,真正做到依托社会办后勤,依托市场搞保障,建成军民一体的社会化保障体系。

四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保障的最佳之路。由于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到部队和地方,部队和个人,部队和部队之间等诸多因素,再加上考虑到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一刀切”的模式不可取。在后勤社会化保障中必须依据国情和地区特点,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化保障规模的改革模式,切实提高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能力,使军队后勤保障系统与社会服务系统相互开放并进行能量交换的优势互补、有序协调和良性运行状态,最终实现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的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齐泽民,范炬炜.2010《军队保障社会化“十二五”规划》印发[N].报,2011-10-25.

[2]任旭,范炬炜.后勤建设鼓浪扬帆海天阔[N].报,2012-9-18.

[3]张瑞震,吴留戈,腾晔.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面临的困难及对策探析[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5,3.

[4]苏银成,唐向东.铿锵步履 转型跨越——军队后勤建设成就述评[N].人民日报,2012-9-15.

作者简介:周 钟,男,福建浦城人,中国人民96656部队助理工程师。

后勤保障论文篇3

Key words: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logistics construction;logistics support

中图分类号:E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001-03

0 引言

F代战争本质上是信息化战争,而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是激烈对抗性、快节奏性、精确打击性、战场情况复杂性,它对传统的大而统、小而全、低效后勤保障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勤保障应向多维立体化保障方式拓展,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特点转变。打仗就是打后勤,而后勤信息化是后勤高效快速保障的基础,加强后勤信息化建设在当今尤为重要。

后勤信息化建设就是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后勤建设、后勤管理和作战后勤保障各个环节的过程,其内在本质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通过信息技术融合和信息化后勤体制整合以及综合效能集成,实现保障力量一体化、指挥控制高效化、保障过程可视化、保障效能精确化。后勤信息化建设,是整个后勤系统的整体跃升。后勤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后勤指挥控制系统、后勤装备系统,还包括后勤体制编制、后勤人才队伍、后勤法制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的根本性转变[1]。

1 加强后勤信息化建设迫切性

海湾战争时,美军在后勤领域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后勤迷雾重重”,对作战造成较大影响。当时,美军准备了60日份的作战物资,分装4.1万个集装箱海运抵中东,但集装箱内装何物、抵运何地、何人接收,都不清楚,只好一个一个打开清点,再重装并提交运输。直到战争结束,仍有8000个集装箱未曾打开,造成严重的物资积压和浪费[2]。海湾战争后,美军非常重视基地后勤信息化建设,主要针对后勤保障的远程、机动和精确,对后勤指挥、管理和保障全面网络化,并应用后勤理论和成熟的信息技术,加强后勤装备的信息化改造。

美军后勤保障的思维方式是“准确、快捷、灵巧的保障”,为了实现后勤保障精确化,美军在后勤建设方面加强了自动识别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发展以其获取信息的快捷化、精确化和自动化,通过自动识别技术显著地提高了后勤保障的预测性、快速性、精确性,后勤人员能按作战部队保障要求,预测未来1、2天内补给所需要和其他保障设施配置位于何处。在伊拉克战争中,正因为强大的油料伴随保障能力,第3机步师作战才能一昼夜行进150km~200km,成为美军地面进攻的突击力量[4]。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军的指挥自动化网络建设已基本覆盖全军团以上单位,但这距离未来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还存在着分散建设、标准不统一、接口不一致、引进不配套等现象[5]。

2 后勤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后勤指挥体系不完善,难以适应信息化战争的整体保障

由于我军后勤指挥体系起步晚,信息化建设的难度比较大,一是认为目前的信息化建设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已经很好了,不需要太多的后勤信息化,大部分人员都习惯了原来的后勤管理方式;二是后勤信息化建设困难,除了人员要适应信息化管理外,更重要的是提升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还不能达到,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后勤指挥体系。

2.2 信息手段的缺乏,难以适应信息化战争的精确保障

经过几年的建设,后勤信息化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提高,但距美国发达国家的后勤信息化还差得很远。一是信息化建设资金远远不够,开发软件、购买硬件和采集信息资源,都需要大量的经费,维护和升级也需要经费,由于对后勤信息化认识不足,导致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二是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信息资源不完善,由于后勤信息化建设晚,信息资源不全、不足,面对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完善信息化资源的采集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3 后勤信息理论研究不够,难以适应信息化战争的优化保障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是实际的基础。后勤建设要快速发展,只有科学的后勤信息理论作基础,才有正确的决策和建设上的效益。由于信息化发展很快,但是,针对我军后勤信息化理论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借鉴外军理论多,适合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理论少,后勤信息实践中大量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有待研究和突破,制约了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4 综合素质信息化人才缺乏,难以完成信息化战争的高效保障

信息化建设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近年来,随着大量科技含量较高的后勤装备配发部队,后勤人才培养有了很大进步,但综合素质信息化人才还很缺乏,主要表现在:讲后勤信息化重要性的人多,真正能做后勤指挥的人少;完成简单的后勤保障的人多,建设信息化后勤所需的复合型人少;完成一般的网络信息处理的人多,懂信息安全与防护的人少,难以完成信息化战争的高效保障。

2.5 后勤装备发展缓慢,难以完成信息化战争的快速保障

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要为作战部队提供快速精确的后勤保障,必须要有与作战装备相配套的后勤装备。后勤装备大多数为轮式车辆,受地形限制较大,难以发挥整体的保障效能[6]。

我军的后勤装备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后勤装备发展比较慢,也比较落后,还不能适应和达到信息化战争的水平,研制新型后勤装备,实现信息化战争的快速保障,显得非常重要了。

3 后勤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军事需求,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与根本,是信息化建设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军事需求提不出来,信息化建设就没有依据;军事需求提不准确,信息化建设就要走弯路;军事需求提不出来或提不准,是制约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7]。紧贴部队、聚焦战场,在统一技术标准下,想全需求功能,预留好拓展空间,进行需求分析,明确采集什么,怎么采集,建立军事信息采集机制,实现信息的唯一性、正确性和共享性。

3.1 以作战需求为牵引,建设后勤指挥体系

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战争转型、传统军事行动向联合作战军事行动转型,构建科学合理的联合作战后勤指挥体系,以适应我军为未来作战任务、战场环境、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基于“信息流”控制,要求后勤指挥体制栅格扁平化,基于后勤力量布势,要求后勤指挥方式综合多样化,基于战场环境实时感知,要求指挥手段精确高效化[10]。不同的作战样式,有不同的作战需求,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构建不同的后勤指挥体系,建设后勤信息化以满足后勤指挥体系的内在要求。后勤建设必须以信息化战争需求为牵引,信息化条件下可能爆发的战争怎么打,信息化后勤指挥系统就应该怎么建[8]。

信息技术使每个后勤阶梯能够随时了解作战部指挥官的位置及后勤需求,后勤人员将预测未来1、2天内补给所需和其他保障设施配置位于何处,按作战部队要求的时间提供保障,例如,营所高机动重型战术运油车通过通信网络将其携油情况传送出去,根据有关信息和部队的位置,列出通往申请单位最安全的输送路线,通过建立计算机模拟模型知道需要多少储备量以及如何分配的携运量,战术后勤指挥官能预测出1至3天的保障需求[5]。

3.2 以精确保障为目标,建设信息手段

精确保障是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精确的策划、建设和运用后勤保障力量,在正确的时间、地点为部队作战提供准确的物资技术保障,体现后勤适时、适地、适量的精确保障原则[8]。精确保障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如何才能在信息化战争中达到高效保障呢?实现精确保障的前提条件主要是依靠各种通信手段和信息技术,将后勤信息平台与作战平台连成一体,将后勤指挥中心与各类传感器、探测器装置连成一体,使后勤能随时掌握部队情况,明确部队保障需求[8],也就是要建立一套集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的完整的信息系统。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在开战之前,就已经通过各种先进的侦察技术和手段,对伊拉克境内所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进行了锁定,“斩首”行动开始后,美英联军的所有精确制地导弹基本准确地投向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行宫和所谓的精锐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使这场战争出现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场面,伊拉克军队在美英联军精确打击下,没有了斗志和意志,基本上没有大的抵抗,便被瓦解了。

3.3 以信息化为核心,构建后勤信息理论

一是探索后勤精确保障理论。

后勤的核心能力,就是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精确保障,正是未来信息化战争对军队后勤提出的根本要求。美军在海湾战争以后认为,速度是完成保障的前提,精确是保障胜利的关键。没有精确保障的理论,就不能在实践中实现精确保障,加强理论研究与创新,在快速和精确保障的基础上,构建起新型的精确化后勤保障理论体系。

二是创建后勤建设定量测评理论。

随着后勤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如何分析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现状、成果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何来科学确定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在人、财、物上的投量与投向?现阶段还缺乏科学而系统的量化分析手段,也没有构建起一套用于后勤信息化建设评估系统。通过对我军后勤各系统、各要素的信息化水平、发展进程、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量化分析给出科学的评价,提高我军后勤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

3.4 以提高功能为契机,推进后勤指挥信息化软件建设

后勤指挥信息化软件是后勤指挥信息系统的“灵魂”,没有软件支持的系统无异于一堆“废钢烂铁”,无法发挥其功能和效益。后勤指挥信息从获取、处理、控制与决策到变为命令下达给执行系统,无一不是在后勤指挥信息化软件的运行和控制下进行的。研制、开发和建设后勤指挥信息化软件,成为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3.5 以人才需求为基础,努力培养后勤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人才是后勤信息化建设成功之本,对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培养,不论是信息软件的开发还是后勤装备的研制,都是人来做的,这需要大量的懂后勤且计算机、信息化能力很强的专业技术人才[9]。

3.6 以高技术为支撑,加强新型信息化后勤装备研制

我军后勤装备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整体水平也不高。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我们可以借鉴外军后勤装备信息化建设的经验,针对我军的具体情况,按照信息化标准进行设计、研制和生产,围绕未来作战后勤保障需求运用新技术、新理论设计,研究适合我军作战的新一代信息化后勤装备。

后勤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日、二日就完成了的,要着眼长远,要有长期建设的准备。当前面临着后勤保障向信息化和后勤保障向执行多样化人物转型双重任务,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新军事革命正在加速发展,对我军后勤建设正产生深远的影响,必须着眼信息化战争需要,深化后勤信息化理论研究,加强后勤指挥信息化建设,加快后勤装备信息化建设,注重后勤信息化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高东广,张亦兵,张军民.略论科学统筹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J].后勤指挥学院学报,2010(3).

[2]王京海.强国海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J].海军学术研究,2012(7).

[3]王瑞泉.美海军基地后勤信息化建设概要[J].教学研究资料,2008(7).

[4]岳彬,施毅,吴坚.我军油料保障信息建设发展方向[J].军用油料,2004(3).

[5]卞正防,徐冉.浅析美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及对我军的启示[J].潜艇学术研究,2012,30(6).

[6]陈林,李长江,徐其强.机械化炮兵部队后勤信息化建设探讨[J].后勤工作研究,2005(5).

[7]聂元铭.后勤信息化建设应把握的重点问题[J].后勤科技装备,2012(6).

后勤保障论文篇4

供电企业;后勤服务;保障能力

1 引言

供电企业后勤保障工作是服务于安全、生产、经营工作,后勤管理工作怎样利用现有的资源基础,为安全、生产、经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的作用。是对现有的物质基础条件、有限的资源,合理调配与管理能力的显现;实时维护、清洁办公场所的秩序和卫生,保障公司办公、生产和经营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后勤保障是企业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后勤管理工作是一项担负着政治性、经济责任,与内外、上下沟通、协调联系,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项目多且繁锁,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如:房地产,水电资源,安全保卫,接待,食堂、车辆,卫生、办公秩序管理和办公耗材的补给及对外接待等工作项目。全面生产、经营工作良性运转提供有力保障,是提高后勤工作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随着长葛电网的建设与发展,后勤管理工作,应该以保障、精益化管理和形象的视角和层次来定义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

2 实施精益化管理,是适应企业发展战略和自身工作特点的客观要求,是后勤保障工作发展的方向和提高保障能力有效途径,后勤保障工作实现精益化管理,要摆正四种关系

(1)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的关系

供电企业后勤保障工作所涉及面广、点多和事情多,不能认为只有管好了主要问题就是解决了根本性的矛盾,对次要性的问题缓一下,可能不会造成不好的后果。但是,次要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或存在遗留问题,也会上升为主要问题,一旦爆发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因此,要摆正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的关系,找出问题要点和根本性原因,做好沟通与协调,防止问题扩大,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付诸于实施中防止滋生其他问题。

(2)重点工作与后勤工作的关系。

供电企业中心工作是生产、经营这两项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就是保证生产、经营这两项中心工作有效、持续开展,是后勤保障能力提升的特征。就是做好沟通,减少中间的不必要环节;将大事化小,把主要矛盾化为次要矛盾,保证各项工作有计划、有预案、有落实、有反馈,做到布置与落实同步跟进。

(3)技术能力与服务态度的关系。

后勤保障工作是集服务性与技术性的综合性工作,无论是技术能力还是服务态度,掌握工作方面的技巧,提高服务的质量,而这个质量的评价是来自于服务对象,决不是自我评价的结论;如水电资源,安全保卫,接待,食堂、车辆,卫生管理等项目,日常工作运转必须依靠严格的管理和技能培训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技术支持和优质服务”的保障原则,以加强管理来有效提升后勤保障工作的效率。

(4)参谋与助手的关系。

后勤保障性工作实施过程,就要考虑能够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就具体的工作而言,即是领导的参谋,又是助手的角色;无论是参谋或是助手,对待每项工作要从全局的利益着手,本着对领导和公司职工负责的工作态度;在对待具体工作时,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当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当重点工作与时段任务相互冲突时;要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把领导的意图和职工的要求相互兼顾,即让职工和领导满意的结果。

3 供电企业后勤保障工作发展的方向

(1)标准化与规范化

后勤保障性工作,所涉及的是领导和职工敏感的问题,也可能会涉及到相关部门或个人的切身利益,尤其是接待性的工作,如接待规格,办公器具的配置、车辆使用等诸多问题,直接反映出党风廉政建设;只有严格的按照标准制度来执行才能确保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是按照“一强三优”的管理目标,建立与完善现代管理制度和后勤管理保障、服务机制,进一步明确责任和不断规范后勤管理的职能;二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工作内容、方式方法上充分体现职工的愿望,依照建立“和谐企业环境”的原则,努力满足公司员工对后勤保障的需求;三是应加强后勤服务的统筹规划,在企业环境的布置、美化上要充分体现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四是加强后勤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使后勤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有人考核”的管理要机制。

(2)精益化管理

后勤保障工作从“面”上能够反映公司的形象,从“点”上能够彰显公司员工的精神面貌,精益化管理的核心是“人、财、物”的管理,通过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运作,控制、降低成本, 把有限资源投入到无限的服务中去。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通过有效的培训、现场指导与监督,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行力;其次是经费管理,经费是保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有效落实的基础,必须严格控制和落实,建立有效的成本核算体系,发挥后勤保障工作集约化、专业化的特点,保证各项维护(修)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再次是建立物品、材料的台账,尤其是消耗性材料,严格保证物品和材料发给最需要的部门、班组,防止意外性的流失,让材料和物品发挥其最大的应用价值。

(3)创新管理

提高后勤保障工作能力,应有一套技术能力的提升与相关理论知识互补的结合,从管理创新上入手,这是供电力企业的后勤保障工作重要的管理项目之一;一是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人文化的服务,保证对服务效果的满意;二是引用先进的技术规范和服务标准,提升后勤服务保障的能力。三是供电企业在实行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模式时,确保后勤服务保障更加到位。创新是一个涵盖面广泛的话题,就是从管理创新突破制度创新,从制度保障上实现技术创新,不断地在技术创新的实践,为企业提供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服务,为后勤管理、技术和服务提供创新平台。

(4)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应用

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种特殊性资源,信息不但是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信息;还是对今后发展、巩固、提高依据性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企业的信息网络,拓宽信息网络渠道,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性信息,为后勤服务领域科学发展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后勤保障工作与公司发展相适应,减少漏项或失误;从服务的延伸上体现出价值。

4 结束语

后勤保障论文篇5

强化后勤财政预算管理,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财力配置需要以规划、计划为主导

为确保后勤财政与规划、计划相协调,需要财政部门充分发挥好综合理财职能,加强与各方面协调沟通,及时提出建议与意见。明确当前阶段发展与建设的规划、计划,通过经费需求预算及评估,推测出后勤财政需求。坚持财力配置以规划、计划为主导,在整体规划、计划地牵引下安排财力的投量及投向,围绕工作中心做好后勤财政保障。

(二)经费预算以年度工作为基础

进行经费预算,要求财政部门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做到规划、计划与年度预算相衔接。对预算项目需要加强前期论证,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进一步将预算细化。明确建设项目、保障责任及完成时限,将各级党委机构事业经费及财务列入到预算安排之中,实现科学安排、规划决策;

(三)根据经费预算对各项支出进行管控

加强后勤财务保障能力,需要做好财政预算。财政预算是财务有效管理的关键。通过对财务的预算管理,对财力支出情况进行全程管控,防止超财力、超预算建设。严格执行预算,不得随意调整与变更。

二、提高统筹配置能力,推动财务保障体制建设

根据当前信息化建设特点及其对后勤保障能力的要求,需要提高后勤统筹配置能力,推动财务保证体制一体化建设。

(一)以全面提高现代后勤建设为目标,统筹三军兵种之间的财务保障能力

根据全军一盘棋的思想,为适应新时代要求下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需要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建立后勤机构联合编成、整体使用后勤力量与统一组织后勤保障的联合体制。为提高后勤财务保障能力,需要对后勤财务体制结构进行优化,做到三军共有、集约使用与统一管理,并需要遵循“保战备、保生活”的原则,做到后勤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在进行后勤统筹配置时,需要重点加强武器装备、新型作战力量、战备物资储备、战场设施、后方勤务等经费保障的力度。坚持平时训练与战备相结合,综合分析三军所需要的保障内容及需求程度,集中后勤力量,面向三军做好保障工作,避免出现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现象,减少重复建设或资源配置不当引起的资源浪费,导致效益下降。建设现代后勤,需要提高统筹配置能力,坚持走投入少、效益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财务保障体制建设。如在战争时期,后勤保障需要避免出现传统地域分割现象,打破战略、战术、战役后勤保障各自为战的格局,消除后勤军事保障壁垒,根据不同军队、不同军种在一体化联合作战中所处的位置及作战要求,统筹后勤配置,提供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后勤财务保障,从后勤机构联合编成、整体使用后勤力量与统一组织后勤保障的联合体制出发,合理配置财政支出,加强财政管理。

(二)以军民融合方式,实现后勤保障社会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当前军事变革、军事转型,让国防建设、军用技术、军队后勤保障、民用技术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提升后勤财务保障能力,必须将三军建设与国防建设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体系中来,打破社会资源与军队后勤保障资源的界限分割,充分利用社会保障资源、市场资源与民用资源,依托这些资源,推动建设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进程,优化配置军队资源及社会资源,以军民融合的方式,建立军队保障体系,实现后勤保障社会化建设。在后勤财务保障建设中,需要遵循合作双赢的原则,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做好军队与地方保障资源地聚合,对财务保障范围进行拓展,借助地方财力,加强军队与地方财务合作,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工程与军事设施的建设进度,保障建设质量。依托社会资源,完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国防动员体系。

(三)加强优化配置,构建合理财务体系,完善财务决策机制

想要推动各种财务保障体制建设,就需要优化配置,集约发展,坚持全面配置与重点配置、当前配置与长远配置、集中配置与分散配置有机结合,做到各军兵种各取所需,各尽其能,构建出合理高效的财务体系,通过财务决策机制完善,充分发挥后勤配置能力,提高后勤财务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好后勤财务预算功能,做好财务宏观调控,对于财务流向进行管控,做到经费流动符合规划与计划要求。后勤财务保障,需要将有限的财力用到军队建设的关键点上,通过科学的经费投入,谋求军队建设的最大发展。对军队预算制度进行改革,完善预算编制,通过有效预算,合理规划财务投入,做到军队建设的微观发展与宏观走向一致,长远建设目标与当前效益相协调,实现较少的投入获取最大效益的军队现代化建设。

三、以“打赢”为目标,转变后勤管理方式,加快财务正规化建设

(一)加快后勤财务正规化建设进度

确定科学的经费保障组织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将后勤财务保障技术、财力资源物质基础与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基础相结合,做到后勤财务保障软件与硬件并重。后勤正规化,需要严格按照财务预算进行管理,依法理财,通过完善的经费管理机制及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实现科学先进的理财目标,最终提高后勤财务保障能力。

(二)加强标准经费管理

实现经费支出、经费消耗、经费管理一体化,加强经费管控力度,按照预算供应标准进行经费支出,并按照消耗的标准进行经费消耗管控,避免出现超支现象。通过完善财政正规化建设,建立与现代军队建设相适应的后勤财务保障体系。

(三)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后勤财务管理,需要满足时展的要求,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财务管理信息的自动化水平,实现信息自动收集、存储、传递、分析等,全面提高并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与时效性,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对后勤财务加强控制管理,以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将后勤财务的管理手段、管理内容及管理方式进行全过程甚至全方位的信息化展示,极大地提高财务保障能力,尤其是各种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及后勤保障能力获得极大提高。

四、深化后勤财务改革,推动财务管理科学化建设

(一)提高预算科学性

在当前,后勤财务预算中存在着监督不到位、执行不严、预算编制不科学等问题,极大限制了现代后勤建设的进度。在进行后勤预算时,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评估制度,对每一项经费的立项、预算、决算的过程进行综合评估,并加强经费预算编制,做到预算编制科学合理,改进预算审批、执行与监督考核的方式,对预算管理进行强化,严格按照预算安排财务支出。建立预算项目库并进行完善,对预算项目的论证与决策方式进行优化,提高预算效率,对预算项目申报及审核进行规范。

(二)一体化管理机制

根据三军不同的需要及要求,优化后勤配置,统筹安排,切实做好实物资产计价核算管理的工作,建立经费资产一体化管理机制,对经费资产一体化管理的内容、方法及程序进行合理规范,将后勤中实物资产与经费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统筹配置,并建立资产、资金、经费一体化管理机制,将预算管理及经费管理与实物资产计价核算管理相结合,提高财务整体使用的效益,推动现代后勤建设,提高后勤财务保障能力。

(三)做好经费考核评价

在严格履行管理职责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的履行后勤财务经费的审批权、使用权及监督权。针对经费的支出情况,依据不同部门的特点,建立对应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经费切实落在实处,并对经费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管控。

五、加强后勤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创新财务管理理论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提升后勤财务保障能力,需要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加强才人培养,创新财务管理理论,可以有效提高现代后勤财务保障能力。

(一)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以院校为根基,不断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严格把握选人用人的标准,通过人才选拔,选择出最优秀的财务人员;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力度,做到财务人员上岗前培训,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评定;对在职人员进行轮流逐级培训,加强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及业务素质,提高后勤财务的保障能力,加强财务精确、联合、快速、随机等核心保障能力。

(二)创新财务管理理论

结合信息时代下的后勤保障体系,做好后勤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工作。针对军队后勤财务保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寻找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对已有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对理论进行创新,更好的服务于后勤财务保障工作,为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提供理论支持。

六、现代后勤开展需以现代后勤财务保障为核心

部队后勤的主要任务及根本职能是后勤保障,为此,在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活动时,需以现代后勤财务保障为核心,通过后勤建设,推动后勤保障能力。

(一)部队后勤工作任务需以现代后勤财务保障为核心展开

部队后勤工作,以后勤保障为核心,后勤管理、后勤指挥、后勤方位等任务与后勤保障工作有机结合,围绕后勤保障开展活动。如装备建设、人才建设、设施建设等后勤建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依据后勤保障的需要进行工作安排。

(二)部队后勤基础与结构建设需满足现代后勤财务保障的要求

在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保障体系时,需要做到部队后勤基础与结构能够满足现代后勤财务保障的要求。在经济上,充分利用国家与社会提供的资源,形成部队建设与作战保障能力;在科学技术上,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推动现代后勤保障内容及方式的多样变,提高后勤保障的能力及质量。

七、结束语

在当前,我国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国际环境,时代要求军队向信息化转型,并要求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后勤,提高后勤财务保障能力。本文从强化后勤预算管理、提高统筹配置能力,推动财务保障体制建设、转变后勤管理方式,加快财务正规化建设、深化后勤财务改革,推动财务管理科学化建设、加强后勤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创新财务管理理论五个方面,对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提升后勤财务保障能力进行了思考,希望对于提升现代后勤财务保障能力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茂生.适应部队转型需要提高基层部队财务保障能力[J].军事经济研究,2010,05:74-75

[2]周军,耿东华.后勤财务信息化建设探析[J].军事经济研究,2010,08:73-75

[3]刘志峰,徐枫,张胜.信息化作战财务保障能力建设的构想[J].科技创业月刊,2010,09:49-50

[4]蒋兆红,程鹏成,梅磊.立足岗位按纲施训努力提升后勤财务保障力[J].军事经济研究,2011,01:83

[5]任利军,朱亮,李东.加强空军财务保障能力建设管见[J].军事经济研究,2011,09:72-73

后勤保障论文篇6

一、培养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条件下基层后勤保障人员的必修功课

基层后勤保障人员由于阅历、职务及任职岗位等的不同,对信息的认知、感悟及运用差异很大,因此,在后勤训练中注重对以下几个最基本信息素养的训练是基层后勤保障人员的必修功课。

第一,强化信息意识。一是能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确立在信息时代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一些新的观念。二是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除自身有对信息的需求外,还应善于将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自觉地转化为个人内在的信息需求。三是对信息敏感性和洞察力。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并善于从微不足道、看似毫无价值的信息中发现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善于识别信息的真伪,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二,灌输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心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传统文化素养。二是信息的基本知识。包括信息的基本理论知识,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信息化社会及其对人类影响的认识和理解、信息的方法与原则。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的原理、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及其未来等。

第三,培养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来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一是信息工具的书用能力。包括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电子邮件等。二是获取识别信息的能力。具有辨别性的思维能力,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三是加工处理信息、创造、传递新信息等的能力。

信息素养的诸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这正是基层后勤保障人员在后勤训练中注重信息素养培养,提高能力素质的一个基本前提及必修功课。

二、抓好基层后勤保障人员的训练是提高其信息素养的必然要求

提高基层后勤保障人员信息素养最为重要的就要在后勤训练中增大科技含量,这是人与信息化后勤保障装备有机结合,提高其信息素养的必然要求。

第一,突出高科技后勤训练内容。增大后勤训练内容的科技含量,是履行职责使命的重要保证。其实质就是通过优化后勤训练内容、合理设置后勤训练课题,把高科技成果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成果融入到后勤训练中去。一是突出高科技基础理论知识。按照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应用知识等知识结构及其构成比例,把高科技基础知识、新装备知识、外军知识及现代军事后勤保障理论纳入后勤训练的内容体系,从而为知识向战斗力、保障力转化打下基础。二是突出高技术专业保障技能。主要指基层后勤各级各类后勤保障装备尤其是新装备操作使用、维修保养以及新装备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互联互通等,保证战时环境下隐得深、藏得住、联得上、跟得紧、上得去、下得来。此外,良好的体能及稳定的心理素质是“保障”打赢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在后勤训练中要作到经常性的工作注重养成、常抓不懈。

第二,突显科学化后勤训练方法。一是在训练的组织指导上要科学合理灵活。后勤机关科学安排训练实施计划,合理组织教学力量,灵活运用训练手段等,切实把后勤训练的自身特点、规律抓住,促使后勤训练的扎实圆满完成。二是搞好针对性训练。主要是士兵以提高体能、技能、智能“三能”合一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士官以提高组训能力为重点,达到“四会”教练员的能力素质,使其真正成为驾驭高新装备的能手、军官的助手、士兵的抓手、管理的中坚、教学的骨干;基层后勤保障军官以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的研究应用,突出近似实战环境下、艰苦条件中保障方法的研究训练,切实提高其组织指挥的技能及指挥艺术。三是迈开联勤联训路子。未来作战是信息化条件下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联合作战需要联合保障。特别是在联勤体制下,必须通过后勤联合训练实践来解决。

第三,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后勤训练。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开发出“全资产可视系统”,实现了由“储备式后勤”到“配送式后勤”的转变。与海湾战争相比,海运量减少87%,空运量减少89%,战略支援装备动员量减少89%,战役物资储备减少75%。后勤保障手段信息化,就是要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基础平台、网络环境和信息资源,推进后勤信息系统与后勤保障装备设施的一体融合,实现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实时可视、保障活动实时可控,使后勤保障能力产生质的飞跃。一是拓宽模拟仿真化训练领域,从单纯的技术操作模拟拓展复杂背景的战场环境模拟;从单一军兵种后勤训练拓展诸军兵种联合后勤训练。二是扩大网络化训练范围。网络化训练具有战场环境设置逼真、信息传递速度快、资源利用率高、情况处置可重复等优点,是组织后勤训练行之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后勤保障论文篇7

0 前言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管理是充分利用地方保障资源,引进市场运行机制,剪裁军队保障机构,是军队保障系统有效融入地方保障系统,实现精简部队员额,由市场对后勤资源进行统一调配的目的。军队后勤保障的社会化管理时由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决策,促使军队后勤保障体系做出了本质性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新的后勤保障管理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更加适应,同时也能最大化的满足现代军事行动对后勤工作的要求。

1 我国军队社会化保障简介

军队后勤保障的社会化管理在我国军队后勤发展历程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我国军队后勤保障的改革实践探索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时期,比如抗美援朝战争的三军联勤保障等。“十一五”期间,中央军委下发军队后勤保障的社会化意见,军联体制正式启动。截至到目前为止,我国军队后勤保障体系改革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1]。但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问题。比如经费标准制定、相关法律制定、职工分流安置等。需要协调利益主体之间的作用关系,妥善处理军队后勤保障体系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矛盾。国外军队的后勤保障社会化变革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的改革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应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现状,引入平衡计分卡项目,统筹战略目标,将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调动各方面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加快改革步伐,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2]。

2 平衡计分卡理论

平衡计分卡(BSC)是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应用成果,以信息为基础,综合多方面业绩驱动因素,建立多维度平衡指标,形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已经在企业管理、机构运行中得到广泛应用,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理论自诞生以来,经过多为学者的不断改善,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向各类组织的考核衡量深入,对非营利性的公共部门具有特殊价值。美国政府机构率先引入平衡计分卡体系,建立了包括员工发展、内部优化、外部效益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兼顾政府承担的社会短期责任和长期责任,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国引进BSC管理体系的时间较晚,在分析借鉴国外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适合我国企业机构发展的应用体系。在军队理论方面,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引入BSC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应用模式。从目前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平衡计分卡是一种适用于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管理的有效方法,应根据军事后勤管理需要,建立使用的BSC体系。

3 军队后勤保障平衡计分卡的设计与实现

(1)设计思路。军队后勤机构属于非营利性公共组织,平衡计分卡在军队后勤管理中的应用与在一般企业中的应用有较大区别。一般非营利组织的平衡计分卡设计会在基本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使命维度,帮助组织机构明确战略目标。组织的整体战略目标是平衡计分卡设计的基础,对于军队后勤机构来说,其后勤保障社会化管理不是以赢利为目的,而是以帮助军队达成任务目标为目的,因此,应将使命目标最为军队后勤保障平衡计分卡设计的最顶端,引导对完成军事使命的绩效进行评价,表明组织存在目的以及通过努力想要达到的结果。在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国家利益、军队利益、本单位利益、以及下属利益,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军事后勤的现代化战略发展。内部流程维度是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运作平台和运作机制,也是整个平衡分卡设计中组复杂的部分,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对机构运转进行合理评价和有效管理。

(2)主要指标体系建立。1)财务维度。财务维度的指标建立应从实现正度、军队以及供应商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使政府投资能够得到高效利用,使军队能够按计划完成任务,做到开源节流,实现收支平衡,并保证供应商能得到一定利润。因此,具体指标应包括专项资金使用率、专项资金节约率、行政消耗性开支经济指标、投资完成率、事业任务完成率、效益标率等。2)员工成长维度。员工成长维度指标应以鼓励员工积极自学、自我提高为目的,从而保证人员素质能够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促进各项工作的更好开展。其体系指标应包括招聘满意度、人员参与培训率、知识管理指数、员工建议采纳率等。3)内部流程维度。内部流程指标主要是帮助改善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以及全面质量管理,使其形成完善的决策和执行体系。具体指标应包括后勤业务水平、供应商评价指数、创新指数、柔性化指数、信息化应用指数、个性化服务所占比等。4)使命目标维度。使命维度是对其他维度的综合反映,应具体反映军事目标和后勤管理的实现情况。其评价依据主要来自政府政策的执行程度、军队保障力水平、对地方经济劳务状况的营销等。具体指标应包括政策执行度、地方人员就业比率、地方采购物资比率、表彰次数等。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平衡计分卡在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租金社会化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提升,围绕军事行动目标,为军队提供更加可靠的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后勤保障论文篇8

“打好论坛安保工作‘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武警党委和自治区党委、政府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我们的光荣使命……”这是武警总队总队长蔡万源在安保誓师大会上发出的铮铮誓言。

为圆满完成论坛安保任务,总队专门成立了由武警总队总队长蔡万源、政委孟德恕任组长的中阿经贸论坛安保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协调指挥,用一个个高效的指向为执勤官兵下达任务,教授方法,理清思路。

“前进指挥组,第三检票口出现人员拥挤现象,迅速派出机动备勤人员加强勤务部署……”作战指挥车上,前进指挥所正在高效运转,他们通过微波传输系统时时关注安保现场,向各个前进指挥组发出一道道执勤指令;总队九楼作战指挥中心,由机关干部组成的基本指挥所24小时开设,时时关注一线动态,全程掌控和协调指挥任务部队的行动;执勤一线,总队抽调127名团以上干部盯守安保现场,每个风险评估较高的哨位都有干部现场指挥,每班哨都有干部带班负责,形成了一张无形的指挥网络,掌控着整个局面。

打造维稳处突尖兵

8月24日~9月16日,担负论坛安保任务的1600名官兵齐聚西沙窝,开始了为期24天的集中驻训暨比武竞赛活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官兵们练就过硬的素质和超常的本领,确保安保任务的圆满完成。他们围绕担负论坛安保任务的实际,充分构想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结合方案训练,结合实战推演。比武竞赛时,设置实战环境、实战条件、实战背景、实战情况,既有个人能力的比拼,又有团体素质的对抗,在检验机动分队训练水平的同时,提升了遂行任务的能力。期间,还专门邀请自治区公安厅刑侦专家和总队医院心理医生孙香萍到部队讲授侦破经验、技巧和犯罪心理学知识,并进行心理承受力训练,增强了广大官兵的处突应变能力和战场心理素质。

中阿经贸论坛召开前期,总队还专门在执勤官兵中开展了论坛安保专题教育,为执勤官兵解答情况处置方法,编印了《论坛执勤手册》《中阿经贸论坛资料汇编》等“口袋书”下发给执勤官兵,邀请自治区外事办专家就阿拉伯国家风俗、礼仪及涉外安保等问题进行专题讲座,请伊斯兰经学院教授进行阿语辅导等,进一步提高了官兵的执勤能力。

坚持依法文明执勤

从贺兰山下,到黄河岸边,从河东机场到宁夏人民会堂,从各个场馆到重要路口,到处都有官兵们挺拔的身影,他们依法执勤、文明执勤、昼夜坚守,赢得了中外嘉宾的广泛赞誉。

“大娘,我来帮您拿东西”“同志,请出示您的证件”“请大家有序离开,不要拥挤”听着一个个规范的执勤用语,人们开始自觉排队,维持好秩序。论坛安保期间,官兵们还做好事60余件,妥善处置无关人员误入核心区、翻越围栏、证件不符等情况50余起,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后勤保障论文篇9

一、 军事后勤理论创新的历史必然性

创新是军事后勤理论研究的永恒主题,也是近年来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概念,对不断发展的军事后勤进行理论探索而形成新的系统认识的过程。军事后勤理论创新,既包括后勤基础理论创新,又包括后勤应用理论创新;既包括理论内容创新,又包括研究方法、手段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创新是军事后勤理论发展的不竭动力。军事后勤理论发展是人们关于后勤规律的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后勤理论的发展具有相似的规律性,没有后勤理论创新就无法解决军事后勤实践中的各种难题。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军事后勤理论的必然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使得创新不再以个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也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

二、 军事后勤理论的创新之本

军事后勤理论工作者的科研能力是实现创新的基础。就军事后勤理论研究来说,其目的是为后勤实践提供具有指导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理论成果,尤其是要根据军事后勤实践变革及时提供有价值的超前性的理论指导。因此要求后勤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和预测能力。这一能力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科研人员必备的素质。所谓创新意识,就是对创新的敏感度。主要由好奇心、怀疑感、求新欲等因素组成。在一定的创新能力条件下,一个后勤工作者如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对军事后勤理论创新具有较强的敏感度,就能够在工作中发现他人不易发现的问题,提出他人不易提出的观点,在通过创新能力的发挥,就可以创造出崭新的军事后勤理论。

掌握现代的科研方法,也是科研人员素质的一种表现。军事后勤理论创新,也必须借助于现代科学方法的推动。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不会利用计算机、英特网、社会调查以及定量分析等方法,就不可能及时把握世界军事前沿动态,也就永远摆脱不了后勤理论研究的滞后状态。

三、 军事后勤理论创新切入点选择及其内容拓展

我们讲后勤理论创新,并不是把原来的体系推倒而重新建立,而是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其新的特点和规律。现在,后勤科学已发展成为包括多层次、多科学的完整体系结构,对其发展创新也必须实施科学的组织管理。当前,必须根据后勤理论自身的逻辑结构,结合现实军事斗争的需要,选择能够带动军事后勤理论全面创新的某一领域为切入点,以切入点的突破,带动、引导其他领域的创新,使军事后勤理论创新活动有序展开。

选择后勤理论创新切入点的总要求。后勤理论创新切入点的选择,应根据后勤科学的根本属性。后勤科学在军事科学体系中属于应用科学的性质。其发展的直接动力来自军事需求。如果不是因为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而带来的军事上的新需求,后勤理论创新将无从谈起。

同志提出了军队建设“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后勤理论创新贯彻这一要求,首要任务就应该研究在“打赢”问题上如何实现“保障有力”。因此,可以说,围绕保障“打赢”的总目标,研究如何实现“保障有力”,是选择后勤理论创新切入点的总要求。旋转了后勤理论创新的切入点,等于找到了进攻的突破口。然而,围绕保障有力而进行理论突破,仍然要把握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从后勤理论体系的各组成部分看,与实现后勤保障有力最直接相关的研究领域有以下方面:

后勤建设理论,后勤建设是指后勤保障能力的生成、积聚、发展,以及后勤关系的调整改革等一系列工作的统称,他是实现后勤保障有力的基础和前提。后勤建设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战争后勤保障的水平。由于我军后勤是在特殊的革命战争环境中产生,并在长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与之相伴而生的后勤建设理论自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后勤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在研究、探索外部环境变化给后勤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思路,但相对于世纪之交迅猛发展的新技术革命、新军事革命,对于扑面而来的只是经济大潮,后勤建设理论仍然在创新中发展。同时,后勤实际工作部门在世纪中探索、创造的各项改革和建设成果,还需从理论上给予总结和完善。

新的技术快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导致战场环境、作战手段、作战方式快速发展,要求后勤保障方式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战场环境、作战手段和作战方式。

从切入点的突破到军事后勤理论体系的创新,推动后勤基础理论的创新,后勤基础理论来源于后勤时间,但高于后勤实践。

四、 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从根本上推动军事后勤理论创新

后勤保障论文篇10

一、分析检察后勤管理机制,就必须认识后勤管理的深刻内涵

“后勤”,是后方勤务的简称。它源于军队,是一个军事概念和军事术语。现代汉语词典中述:“是指后方对前方的一切供应工作。也指机关、团体中的行政事务性工作”。①鉴于后勤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深入发展的需要,本着逻辑原则和人们的习惯给后勤下一个定义:后勤是通过筹划和运用人力、物力、财力从物质和技术方面保障军事需要的工作和组织。纵观世界军事后勤的历史和现状,对于后勤的理解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人员、物资、设施,构成后勤工作的本体;二是补给、运输、维修、其它勤务,构成后勤工作的职能表现;三是组织、计划、协调、执行、监督,构成后勤工作的过程。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后勤”一词的使用已从军队扩展到机关、学校、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社会组织。此时的检察机关也不例外。为了实现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完成检察机关的工作任务,就需要一定的物质和生活保障。这样,就产生了检察机关后勤工作。

管理(Management)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里,过程的含义表示管理者发挥的职能或从事的主要活动。这些职能可以概括地称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结合后勤和管理我们可以得出,后勤管理与后勤工作是不同的。后勤管理是用科学的方法、手段,通过有目标的组织协调工作,搞好后勤的各项工作。这是后勤工作的一个运作过程。后勤工作是为保证生产、经营、科研和职工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所做的工作。这是后勤工作的本体和职能的表现。因此,加强检察机关后勤管理应该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有益检察事业发展的运作过程。

二、检察机关后勤管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检察机关后勤管理是集行政事务管理和后勤服务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是为了保证检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检察职能的充分发挥,对检察机关行政事务工作进行合理的组织、指挥、协调、管理、服务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保障平台,其与检察机关内部其他部门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检察后勤管理是一种综合性工作。检察后勤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内容繁杂,归纳起来主要有:统计管理、文秘管理、财务管理、物资装备管理,生活服务管理等涉及达20余项管理及服务职责。②

2、检察后勤管理的服务性。后勤保障服务既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归宿。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务保障。财务保障又包括检察干警工资福利保障和正常业务装备、办公用品经费保障。检察机关通过编制及其他方式取得政府财政支持,再通过合理发放和报销制度来保障经费正常开支。二是生活服务管理保障。检察机关后勤部门通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检察人员及各单位的生活。三是统计、文秘信息等管理。检察统计是人民检察院对检察工作的各种数据进行搜集、整理、汇总和综合分析,反映检察工作的真实情况。检察文秘信息是检察工作的社会宣传,是让群众对检察工作的了解和信任。可以说后勤管理是检察机关大厦的基石。是检察机关正常运行的保障和服务机构。

3、检察后勤管理复杂而琐碎。检察后勤工作复杂表现在事无头绪,不仅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其琐碎表现在其系统性不强,关系到工作生活中点点滴滴,小到倒茶端杯,大到大件物资采购等。往往会因这些具体工作影响检察形象、检察业务甚至同事关系。

三、我国目前检察机关后勤管理现状

我国目前上级检察机关后勤管理分工较细,系统性较强,管理部门比较明确,而基层检察机关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后勤部门设置不合理。2001年基层检察院机构改革后,办公室要对口接受上级检察院计划财务装备处、政策研究室、办公室的目标任务考评,这种“倒金字塔式”的机构配置,使基层院办公室任务重,压力过大,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办公室行政管理职能的高效发挥,还影响到了检务后勤保障的优质服务。二是后勤部门人员分配不合理。有些基层检察机关后勤人员大多兼职,业务工作综合工作一起抓,起不到服务的实质效果,也有些检察机关后勤人员轻松的太轻松,累的太累,不利调动工作积极性。三是领导对后勤管理不重视。有些基层检察院后勤部门编制严重缺额,人员稀少。领导只重业务,不抓后勤等。而后勤工作涉及达20余项单项工作,这不免使很多后勤人员身兼数职,办事效率不高。四是后勤工作管理、服务机制不科学,制度不完备。后勤工作存在着管理方法不科学,制度落实不到位,服务机制不健全,凭经验办事,靠习惯动作,失范、无序,随意性大,工作中很容易出现漏洞,对检察业务服务就会难上加难。四、强化检察机关后勤管理的几点认识

管理,就是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检察后勤管理与企业管理有着类似之处的。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用企业管理的眼光来进行检察后勤机制管理改革,加强检察后勤管理的科学统领。

1、争取地方政府和上级领导支持,确保后勤保障经费来源。企业内部管理,大都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结构层,上层直接把握着下层的经济命脉,但高明的高层CEO们往往把权利下放,尤其是经济支配权下放,这不仅是一种业务经费保障,更是让下层发挥能动性的有利途径。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应该从实际出发,逐步解决制约检察机关工作及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要争取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在编制、经费、装备等方面大力对检察院的支持力度。按照中发[2005]15号文件的要求,积极向党委和政府反映,把检务保障、提高检察机关的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纳入发展规划。在基础建设同时,要勤俭办事。要积极贯彻落实高检院会同财政部门下发的《关于制定县级人民检察院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意见》,做好经费保障③,不能让缺乏经费成为制约业务的“瓶颈”。

2、以人为本,完善检察后勤人事制度。多年来的人事制度告诉我们,检察后勤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的“具有宏观思维和现代司法理念、政治过硬、思想敏锐、办事干练、作风优良、廉洁勤政、甘于奉献”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很多基层院的做法是把不会办案的干警调入后勤,这种做法较为偏见。以人为本我们首先在选拔用人上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使后勤人员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合理搭配,分工负责。培养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后勤保障人才。其次要加强后勤人员素质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手段,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后勤管理队伍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参谋助手、服务能力,打造一支“懂经济,会管理,能协调,肯吃苦,洁自身”的复合型后勤管理队伍。复次我们要注重培养稳重、踏实、仔细的工作作风。确保检察干警认真、仔细、耐心地做好每件事情,在细中求精,精中务实,实中求细,取得领导满意、大家满意的好效果。最后,我们要加强感情交流,使干警心理无负担,无跳槽思想而影响工作。

3、加强检察后勤机构科学设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检察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指出“地级检察院和有条件的县级检察院也要设立即划财务装备工作专门机构”。这对检察院设置后勤管理专门机构提供了依据。④因此,笔者认为,检察院应该设立科学、独立性的后勤管理部门。如设立财务装备科或后勤管理部或服务中心等用于后勤服务专项职能机构,同时要列入财政预算,最好是能把办公室文秘、档案、统计等管理进行分离。从而减轻“倒金字塔式”(一人兼有多项工作)的机构设置中一对多的工作压力。附随与检察业务同等的绩效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综合工作职业标准,这样能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有利于优化检察后勤服务职能。

4、检察后勤干警行使管理职责,要正确处理“管”与“理”。一是要有大胆管的意识。后勤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续,大至钱财管理、安全保卫,小至一张纸、一个信封的使用等等。因此,后勤部门领导要通过多种方式强化管理,狠抓规章制度落实,使每位后勤人员每天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有超前意识,做到自我管理,自觉管理,养成好习惯、好作风、好传统。二是科室人员要有认真理的意识。全科人员以最小的投入、最低的物质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为目标,克服资产管理中“重购置轻处置、重使用轻保养,重占有轻管理”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检察机关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需要⑤。

5、跟新服务理念,注重创新管理模式。现在的检察院后勤管理体制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格局,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检察业务工作的需要,应改革服务体制,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机制。做到从管理方法上,由单位的行政管理向科学的经济管理转变;从服务方式上,由行政型后勤向经营型后勤转变;从服务范围上,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服务转变;从经费来源上,由供给型向经营型转变。强化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更要有为的岗位意识;强化人人肩上有担子的责任意识;强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服务意识。后勤管理工作要紧跟法治理念教育服从、服务于检察工作大局,使管理更加科学化、程序化和法制化,使服务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人性化。

6、加强后勤保障,注重检察后勤管理制度建设。一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检察后勤工作。领导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后勤保障工作的开展,并加强管理,结合单位检察工作实际做出一定的规划。二是要完善和健全部门职责、规章制度、工作规程、考核标准、惩罚机制等一系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长效性的检务保障工作制度。三是要尽量做到财务公开,征求干警意见,尽量满足检察业务要求。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①克劳塞维茨:(1780-1830,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战争论》(译)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

②周其华:《中国检察学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1996年第一次印刷第409页第四章

后勤保障论文篇11

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军队封闭的保障体系进行改革,建立起开放的、与现代社会专业分工相适应的,能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化军事保障功能的市场化后勤保障体系。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积极利用社会保障力量为军队服务;二是军队将可由社会承担的部分保障职能移交给社会;三是军队保障系统与社会保障系统进行能量交换,处在有序协调的良性运行状态。

二、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宏观成本分析

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宏观成本是指国家在进行后勤社会化保障时所花费的成本,宏观成本主要有风险成本和决策成本。

(一)风险成本

对风险成本的定义,概括为因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使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部门承担的成本叫做风险成本,它由两部分组成:发生损失成本和不确定性本身的成本。国家之所以进行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是因为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缘故,但是预期收益却会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或者说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如: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能否做到“平时拉得动,战时供得上”?民间力量能否在战时服从军队的调遣?民间力量能否在战争中善于保护自己?民间力量能否利用适当的战略战术安全送货?民间力量在战时能否实现迅速的扩张保障?后勤社会化保障市场能否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正常运转?诸如此类的问题,给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宏观收益带来了风险。为了降低或者规避后勤社会化保障风险,国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法制建设、经济布局调整等,而这些措施花费的成本就构成了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宏观成本中的风险成本CFX,显然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的风险越大,国家的风险成本也就越高。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风险受国家安全度、国民经济稳定程度、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二)决策成本

决策成本是指从多个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与每一备选方案相联系,存在相应的成本费用支出所花费的代价。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决策成本CJC包括搜集后勤社会化保障相关信息的成本、论证决策的成本以及决策失误的成本等。如2002年9月为推进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而举办“东盟论坛”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就属于决策成本;有关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改革的课题研究费用也属于决策成本。为了降低决策成本,应当加强后勤社会化保障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以减少重复信息建设造成的浪费,应当加强决策的论证,以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

除了以上两类成本外,由于国家作为改革政策的决策者,具体改革方案的执行是靠各军队单位来完成的,国家在没有出台相关政策之前,它在这方面的成本花费可视为零。这样,国家进行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的宏观成本C01基本上可视为风险成本CFX与决策成本CJC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C01=CFX+CJC

三、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宏观效益分析

(一)宏观效益的种类

相对于封闭的后勤保障制度,后勤社会化保障将给国家带来如下效益:

1.军事效益。军事效益是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主要效益,从远期军事效益看,后勤社会化保障是适应现代战争发展的迫切要求。适应高技术战争要求,贯彻质量建军方针,必须尽快完成从精于常规技术战争到精于高技术战争的根本转变,从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能型的根本转变。在后勤建设和后勤保障工作中,就是要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效精干、机动灵活、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后勤保障体系和保障队伍。从即期军事效益看,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可以精减后勤保障职能,有利于后勤保障结构趋向合理化;可以节约军费,缓解当前我军军费不足的矛盾,提高军费配置效益;可以引进民间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方法,提高后勤保障质量;可以使大量工作在后勤保障战线的士兵重新回到基层一线,增强军力。

2.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我国拥有上百万的军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保障市场,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扩大了市场需求,在当前我国经济总体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必将刺激投资的增长,从而会引发乘数效应,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二是资源配置更合理。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由于军队把部分原由自己保障的项目改由民间力量保障,这就打破了封闭式后勤保障制度的壁垒,有利于军队后勤保障系统与社会化保障系统的融合,有利于军队保障资源与社会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管理机制更为科学。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用以竞争为特征的聘用制代替以计划为特征的分配制,有利于提高保障人员的工作效率。四是产权更为清晰。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使公共产品产权逐渐明晰化,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五是有利于提高后勤保障效率。由于军队后勤将逐渐融入社会大市场,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后勤保障效率必将随着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3.社会效益。一是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污染。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军队可以利用社会上先进的电子化设备进行保障,从而节省能源,降低污染。二是提供了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由于开放了军方保障市场,给企业提供了众多的商机,为地方从业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宏观效益的量化

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各类宏观效益可用一定的方法进行量化,如专家评估法。

例如,已知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宏观经济效益为200亿元。设有三位专家,对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宏观效益进行评估,各位专家评估可信度相等。各专家对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宏观效益评估比例如表1所示。

由于各专家评估可信度相等,因此,可取各专家相关效益比例平均值,得军事效益为(7+6+8)&pide;3=7,经济效益(2+3+1)&pide;3=2,社会效益为(1+1+1)&pide;3=1。

则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军事效益为200&pide;2×7=700亿元,社会效益为200&pide;2×1=100亿元。

将这些效益加在一起,得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宏观效益为:

R1-R2=700+200+100=1 000亿元

当各专家评估可信度不等时,利用矩阵理论同样可求出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宏观效益。

(三)宏观净效益

由于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宏观成本C01=CFX+CJC,后勤社会化保障制度下经费使用效益为PV1,封闭式后勤保障制度下经费使用效益为PV2,R表示军队从后勤保障中获得的预期经费效益,于是就有宏观净效益:PV1-PV2=-C01+(R1-R2)=-(CFX+CJC)+(R1-R2)

从近期看,在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初期,由于国家选择的后勤社会化保障项目有限,项目的军事职能不强,主要集中在非作战部队进行,使得后勤社会化保障风险很小,基本属于国家允许的风险值范围内,国家花费的风险成本相对于R1-R2很小,可忽略。论证决策的成本相对于R1-R2亦很小,可忽略。

这样就有C01=CFX+PJC=0

于是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宏观净效益就变为:

PV1-PV2=-C01+(R1-R2)=R1-R2

由于R1-R2远远大于零,于是PV1-PV2远远大于零。这表明国家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可以获得效益。从远期看,由于经验和信息的积累,后勤社会化保障决策成本将会越来越小,相对于宏观效益,可以忽略。但风险成本是不能忽略的,随着后勤社会化保障的深入,项目将逐渐增多,后勤社会化保障风险进一步加大,国家花费的风险成本也将越来越大。

通过对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构建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成本效益模型,可以衡量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投入是否带来军队切实利益的增长,为各级党委和首长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后勤保障论文篇12

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军队封闭的保障体系进行改革,建立起开放的、与现代社会专业分工相适应的,能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化军事保障功能的市场化后勤保障体系。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积极利用社会保障力量为军队服务;二是军队将可由社会承担的部分保障职能移交给社会;三是军队保障系统与社会保障系统进行能量交换,处在有序协调的良性运行状态。

二、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宏观成本分析

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宏观成本是指国家在进行后勤社会化保障时所花费的成本,宏观成本主要有风险成本和决策成本。

(一)风险成本

对风险成本的定义,概括为因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使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部门承担的成本叫做风险成本,它由两部分组成:发生损失成本和不确定性本身的成本。国家之所以进行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是因为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缘故,但是预期收益却会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或者说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如: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能否做到“平时拉得动,战时供得上”?民间力量能否在战时服从军队的调遣?民间力量能否在战争中善于保护自己?民间力量能否利用适当的战略战术安全送货?民间力量在战时能否实现迅速的扩张保障?后勤社会化保障市场能否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正常运转?诸如此类的问题,给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宏观收益带来了风险。为了降低或者规避后勤社会化保障风险,国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法制建设、经济布局调整等,而这些措施花费的成本就构成了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宏观成本中的风险成本cfx,显然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的风险越大,国家的风险成本也就越高。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风险受国家安全度、国民经济稳定程度、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二)决策成本

决策成本是指从多个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与每一备选方案相联系,存在相应的成本费用支出所花费的代价。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决策成本cjc包括搜集后勤社会化保障相关信息的成本、论证决策的成本以及决策失误的成本等。如2002年9月为推进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而举办“东盟论坛”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就属于决策成本;有关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改革的课题研究费用也属于决策成本。为了降低决策成本,应当加强后勤社会化保障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以减少重复信息建设造成的浪费,应当加强决策的论证,以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

除了以上两类成本外,由于国家作为改革政策的决策者,具体改革方案的执行是靠各军队单位来完成的,国家在没有出台相关政策之前,它在这方面的成本花费可视为零。这样,国家进行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的宏观成本c01基本上可视为风险成本cfx与决策成本cjc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c01=cfx+cjc

三、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宏观效益分析

(一)宏观效益的种类

相对于封闭的后勤保障制度,后勤社会化保障将给国家带来如下效益:

1.军事效益。军事效益是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主要效益,从远期军事效益看,后勤社会化保障是适应现代战争发展的迫切要求。适应高技术战争要求,贯彻质量建军方针,必须尽快完成从精于常规技术战争到精于高技术战争的根本转变,从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能型的根本转变。在后勤建设和后勤保障工作中,就是要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效精干、机动灵活、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后勤保障体系和保障队伍。从即期军事效益看,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可以精减后勤保障职能,有利于后勤保障结构趋向合理化;可以节约军费,缓解当前我军军费不足的矛盾,提高军费配置效益;可以引进民间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方法,提高后勤保障质量;可以使大量工作在后勤保障战线的士兵重新回到基层一线,增强军力。

2.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我国拥有上百万的军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保障市场,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扩大了市场需求,在当前我国经济总体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必将刺激投资的增长,从而会引发乘数效应,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二是资源配置更合理。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由于军队把部分原由自己保障的项目改由民间力量保障,这就打破了封闭式后勤保障制度的壁垒,有利于军队后勤保障系统与社会化保障系统的融合,有利于军队保障资源与社会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管理机制更为科学。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用以竞争为特征的聘用制代替以计划为特征的分配制,有利于提高保障人员的工作效率。四是产权更为清晰。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使公共产品产权逐渐明晰化,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五是有利于提高后勤保障效率。由于军队后勤将逐渐融入社会大市场,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后勤保障效率必将随着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3.社会效益。一是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污染。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军队可以利用社会上先进的电子化设备进行保障,从而节省能源,降低污染。二是提供了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由于开放了军方保障市场,给企业提供了众多的商机,为地方从业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宏观效益的量化

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各类宏观效益可用一定的方法进行量化,如专家评估法。

例如,已知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宏观经济效益为200亿元。设有三位专家,对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宏观效益进行评估,各位专家评估可信度相等。各专家对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宏观效益评估比例如表1所示。

由于各专家评估可信度相等,因此,可取各专家相关效益比例平均值,得军事效益为(7+6+8)÷3=7,经济效益(2+3+1)÷3=2,社会效益为(1+1+1)÷3=1。

则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军事效益为200÷2×7=700亿元,社会效益为200÷2×1=100亿元。

将这些效益加在一起,得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宏观效益为:

r1-r2=700+200+100=1 000亿元

当各专家评估可信度不等时,利用矩阵理论同样可求出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宏观效益。

(三)宏观净效益

由于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宏观成本c01=cfx+cjc,后勤社会化保障制度下经费使用效益为pv1,封闭式后勤保障制度下经费使用效益为pv2,r表示军队从后勤保障中获得的预期经费效益,于是就有宏观净效益:pv1-pv2=-c01+(r1-r2)=-(cfx+cjc)+(r1-r2)

从近期看,在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初期,由于国家选择的后勤社会化保障项目有限,项目的军事职能不强,主要集中在非作战部队进行,使得后勤社会化保障风险很小,基本属于国家允许的风险值范围内,国家花费的风险成本相对于r1-r2很小,可忽略。论证决策的成本相对于r1-r2亦很小,可忽略。

这样就有c01=cfx+pjc=0

于是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宏观净效益就变为:

pv1-pv2=-c01+(r1-r2)=r1-r2

由于r1-r2远远大于零,于是pv1-pv2远远大于零。这表明国家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可以获得效益。从远期看,由于经验和信息的积累,后勤社会化保障决策成本将会越来越小,相对于宏观效益,可以忽略。但风险成本是不能忽略的,随着后勤社会化保障的深入,项目将逐渐增多,后勤社会化保障风险进一步加大,国家花费的风险成本也将越来越大。

通过对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构建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成本效益模型,可以衡量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的投入是否带来军队切实利益的增长,为各级党委和首长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后勤保障论文篇13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