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技巧论文实用13篇

制作技巧论文
制作技巧论文篇1

1、本工程总占地面积约3.36万平方米,工程基坑南北宽126m,东西长238m,基坑深度11.650m,承台和集水坑、电梯井位置开挖深度在12.35~16.10m。整个工程共5座塔楼及裙楼。

2、本工程甲方给定的水准点位于南海路与宏达街交叉口,高程4.162米。在发达街上给定两个基准点,详见附图1。

3、根据实际情况,本工程引测水准点6个,基准点16个。

二、测量控制点的保护

1、甲方给定的基准点附近,禁止堆放材料,并派专人看管,定期对基准点进行复核。

2、引测的控制桩必须用混凝土保护,需要时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

制作技巧论文篇2

    二、从课件与课堂的配合技巧角度来撰写电教论文。

    这主要是说如何让课件更有效的配合课堂教学,并起到根本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功效。这就不光要求制作课件者有着良好的制作技术,同时还要有一些设计头脑,从课件中体现出以课件为工具的理念,是课件促进课堂教学,并非为了展示课件中的绚丽画面或是丰富的课外知识。一切工具还是为了更好的配合课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而服务的。所以设计出简单但却很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的课件才是真正优秀的课件。这类论文所要阐述的就是如何让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效果与课堂教学设计无缝对接。

制作技巧论文篇3

随着我国公共性音乐教育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到音乐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没有广大人民的参与,一个国家或民族就不能有称之为具有真正的音乐文明。他们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国民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必须从集中在少数音乐人才的培养上转向提高全社会音乐生活的参与上来,在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的面前,国外六种教学法(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柯达伊、综合音乐感、科思、铃木)被引进我国。从20世纪初引进的西方音乐教育为我国音乐教育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一、建构中国音乐教学体系,大力发展普及音乐教育

从19世纪的末叶到21世纪的初,我们一直在专心学习,模仿,传播西洋音乐,对中国凡千年来的音乐文化一直没有足够的重视。在20世纪初学堂乐歌和西洋音乐方面,一些词曲作家如黄自、刘天华等虽也尝试将传统与外来文化融合,但并没有完成继承和发展我国音乐文化的重任。建国后,全面引进前苏联音乐教育体制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同时,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继承的问题也越来越迫切地摆到我们面前。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仍沿袭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如我国的钢琴教材中,国内的、传统的曲目极少,只是作为点缀而演奏,西方完备的教材体系为钢琴教育提供了条件。不完善的中国民族音乐体系则无法为民族音乐提供生长和发展的条件。专业音乐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熟悉和喜爱外国音乐,善于演奏和演唱外国曲目,会写跟着外国潮流而中国人难以接受的作品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却一知半解,面对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却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继承和发展,一些民族音乐文化已濒临失传。而中国的孩子除了西方的音乐、钢琴、电子琴以外,可能更适应中国的京剧、川剧、黄梅戏等戏曲,曲艺中的“体态律动”和“锣鼓经”那些极富民族特色更贴近他们语言生活环境,极富情趣的地方音乐和少数民族活泼欢快、载歌载舞的表现。这一切都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继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为迅速提高我国的音乐教育水平,需求建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的中国音乐体系,加强对古文和占音乐的学习,利用现代科技尽快完善民族乐器研究与创作,以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音乐。

二是发展民族音乐,并非排斥西方音乐,相反仍需学习吸收其精华。扩大视野建立全球意识,学习研究世界其他国家音乐并与本民族音乐相结合,开拓新的发展于方向,适应全球文化及音乐发展。

三是积极进行民族音乐理论探索,技术探索,培养能站在世界民族音乐发展前沿的民族音乐理论家、民族音乐演奏家和演唱家。

除了大力发展音乐师范的培养以外,还要对音乐专业的办学方向及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使学生能胜任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工作。对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的学生应加大思想教育,由于学生在学习期间缺乏接触中小学生的机会,毕业后从事音乐教育的思想不稳固,缺乏对学生的热爱、了解和理解,总想脱离教育岗位。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教育思想准备、教师的一般修养、心理准备应当比专业学识更为重要,更应受到重视。

二、制定合理的专业技巧课课程表及专业技巧课管理方案

专业技巧课教学管理一直是音乐学院特别是综合性大学音乐学院教学方面最为复杂、最为繁琐的难题之一。音乐学院一般以技巧课为主,技巧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必然直接影响到整个学院教学质量的优劣。本人多年从事音乐专业教学管理工作,同时结合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实际,对专业技巧课的教学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经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1.专业技巧课与理论课的区别

音乐学院专业技巧课一般指声乐、键盘、器乐专业技巧课,它与理论课教学有极大的不同,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上课课时不同。理论课周学时一般为2学时/周、3学时/周、4学时/周等,是集中上课,每小节课50分钟,2学时100分钟。而专业技巧课不同,音乐表演专业2学时/周,学生每周上二次课,一次课40分钟;音乐学专业0.5学时/周,学生每周上一次课,每节课20分钟。

第二、上课人数、地点、任课教师不同。理论课上课人数、地点、任课教师对同一个班的学生来讲是固定的。例如周二3、4节02级音乐表演专业配器课,主讲教师是王阳,地点在418教室,就是说02级音乐表演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听王平教师教师讲配器课。而专业技巧课不同,专业技巧课在上课人数、地点、任课教师相对来说是不固定的。例如02级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声乐课,不同的学生会在不同的时间上课,周一到周五都可能有02级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上课,不会固定在某一特定时间。即使在同一时间上课的学生,也不一定会是同一名教师,在同一个教室上课。例如:02音乐学某些学生周一上午上声乐技巧课,就会有不同的声乐教师,在不同的上课教室,给02音乐学专业分给自己的学生上课,一名教师在同一时间只能给一名学生上课。

第三、上课内容不同。理论课是针对所有学生在相同上课时间内讲授相同内容。而专业技巧课不同,不同的学生程度不同,上课的内容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专业水平程度,不同的学生讲授不同的内容。例如键盘学生,同一年级程度好的学生,在大一就可以学习《车尔尼练习曲599》或《车尔尼练习曲849》;而程度不好的学生,在大一可能就只能学《哈农》或《拜厄》。

2.专业技巧课教学管理的特点

由于专业技巧课的特点,对于专业技巧课的教学管理也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特殊性。

第一、上课时间分散。同一年级、不同专业,甚至同一年级相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间都是不相同的,不能像理论课,只要是同一年级,至少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上同一门课程,另外,教师连续上课时间相对较长,有些教师上课时间从周一8:00至晚上7:30,这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第二、上课地点分散。由于专业方向多,我们学院音乐表演就有声乐、器乐、键盘、舞蹈、作曲、指挥、戏剧表演与主持7个方向,因而任课教师也多,教师及学生上课地点分散、不集中,我们学院上课教室多达四十多个。

第三、任课教师工作量大。由于学生专业方向多,专业技巧课任课教师人数大大多于理论课教师人数,尽管如此,专业技巧课教师的周学时均达到20节以上,远远超过教师正常的工作量。

三、 结合音乐学院专业技巧课特点及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改革技巧课教案、授课计划。多年来,音乐学院专业技巧课使用的教案、授课计划同理论课的相同,这给专业技巧课任课教师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费时、费力效果不好。因为所有的教学授课计划、教案都是针对理论课设计的,它具有通用性,而专业技巧课针对于每一名学生,具有个性特色的特殊性,这样,授课计划及教案应用在专业技巧课上极为不便,也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根据专业技巧课的特点,也根据专业技巧课教师上课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授课计划及技巧课教案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如下:

1.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制定不同的授课计划。专业技巧课教师要将自己的学生不分年级划分为几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授课计划,这项工作在期初完成。

2.期初不用准备专业技巧课的教案。专业技巧课教案重新制定,专业技巧课教师要给每一名学生书写教案,教案的内容及格式如下:

(1)填写好学生入学前专业学习简历。其中包括指导教师情况、所学教材、学习时间、入学考试时演唱、演奏曲目、现有专业水平、存在问题等,此项内容主要是掌握学生专业水平及存在的问题。

(2)制定学生学期教学计划。其中包括基本练习、练习曲、中外乐曲等。这一项需要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学院长审核、检查。

(3)每周记录。其中包括出席情况、教学内容及步骤、小结、上课效果打分。此项根据学期开课的周数及周学时数,按每次上课内容填写。例如:声乐技巧课周学时是2学时,学期开课16周,那就需要记录32次。上课效果打分按学生上课情况给分,分值分别为:18、16、14、12、10、8,对应的等级分别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较差。学期累计平均分为该名学生的平时成绩。

(4)期末成绩。期末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80%,期末时由学院统一组织考试,专业技巧课考试组教师(每组5名)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取平均分就是该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一项还包括提高率、期末总结、假期作业。

通过对技巧课教案的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由于针对每一名学生设置,使教师教学目的明确,真正做到因人而宜,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制定专业技巧课课表及专业技巧课管理方案。

专业技巧课课课表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上课的班级、人数、地点、学时,方便了教学管理方面的各项检查工作,期中包括教师上课迟到、早退、学生迟到、早退缺席的教学秩序的管理、教师调、串课管理、教师工作量计算等,一目了然,方便准确。(表略)根据专业的特殊性及个别学生行为松散的特点,制定了专业技巧课管理方案。内容如下:

1.连续无故旷课三次(含三次),取消本学期考试资格。每学期累计旷课五次,取消本学期考试资格。

2.学生迟到或早退10分钟以上(含10分钟),按旷课处理。

制作技巧论文篇4

收银员是指在商业服务机构从事银钱(含现钞、支票、银行卡等)结算服务的工作人员。其设三个职业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目前,在校中职生可参加考证的是中级。

一、确定收银员(考证)教学项目

根据《收银员国家职业标准》对收银员技能操作的要求,结合收银员岗位实际工作的需求,确定其考证项目:①收银实务理论;②顾客询问或投诉;③填写票据;④百张点钞;⑤鉴别真伪钞;⑥清点营业额;⑦收银实务业务(上机)。

二、收银员(考证)教学大纲

收银员(考证)项目分为理论和实践操作教学,其教学目标和内容分别是:

1.理论教学

包括:①收银实务理论。要求了解和掌握收银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及守则、商品的有关知识、商品流通企业的有关知识、银钱的有关知识、收款机的有关知识、POS机的基本知识、服务、礼仪、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理论知识。②顾客询问或投诉。要求掌握顾客问询或投诉处理知识的答解。

2.实践操作教学

包括:①填写票据,要求掌握各种票据的填制方法和要求,包括阿拉伯数字及中文大写金额数字规范写法、根据不同业务准确使用票据并填制各种发票、支票、进账单等单据。②百张点钞,要求熟练掌握手工点钞的工序、步骤及不同点钞方法的技能:手持式单指单张点钞法(右手拇指与食指、无名指的配合)、手持式多指多张点钞法(右手四指的配合)、手按式单指单张点钞法(左右手的手指配合)、手按式多指多张点钞法(右手三指的插入)。③鉴别真伪钞,要求掌握正确识别真伪人民币的方法,包括假币的种类与特征、现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币的防伪特征及验钞的主要方法、假币的处理。④清点营业额,要求掌握混合点钞的清点方法和技巧,包括手工清点硬币法及清点的方法、不同面值纸币捆扎及硬币包扎的技巧。⑤收银实务业务(上机),要求了解和掌握现金收银、银行卡收银的作业流程及电子收银机的构成,包括收银机基础知识、收银员顾客服务专业知识(服务用语规范、商品装袋要求)、收银规范标准操作。

三、科学的授课顺序和适当使用教学用具

根据考证项目的内容及对学生强化训练的要求,在教学中,一般是教授实践技能项目,其顺序为(仅作参考):百张点钞(准备1元点钞券、海绵缸、腰条、印章)硬币包扎(准备1角硬币一筒(50枚)、包扎纸若干)清点营业额(准备各种面值的练功钞、硬币、包扎纸若干、纱纸条、计算器)鉴别真伪钞(准备假币、真币若干,用于对比)数字规范写法(准备数码册练习本)各种票据的填制(准备现金支票、转账支票、进账单、现金缴款单、普通发票五种票据)收银实务业务(上机)(准备收银机、不同种类商品若干),期间穿插教授理论知识。先讲实践操作项目,主要考虑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后,可利用日常课余时间进行自练,如百张点钞,可要求学生每天用20分钟来练习,这样能做到熟能生巧。而理论知识可在操作项目中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四、收银员(考证)考核方式及考证技巧

收银员(考证)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其中:①收银实务理论(60分钟),题型为单选、多选、判断,用标准答题卡,2B铅笔答题,符合答案即给分。②顾客询问或投诉(15分钟),题型为问答题,符合答案即给分。③百张点钞(35秒),要求捻点准确,动作规范,每错一张扣10分。操作技巧:用手持式多指多张点钞法会上速度。④清点营业额(18分钟),要求准确清点不同币值、动作规范,捆扎、包扎、摆放规范整齐。操作技巧:先清点不同币值,并填写清点表,再捆扎、包扎、整齐摆放。⑤鉴别真伪钞(4分钟),要求正确鉴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按要求分面值叠放,并填写考核表。操作技巧:先将不同面值人民币分类,再鉴别出真假币。⑥填写票据(18分钟),按经济业务填写不同票据,要求填制正确、栏目齐全、书写清楚整齐。更改金额或收、付款单位的,均作答题错误。答题技巧:不能漏填或错填或更改金额及收付款单位。⑦收银实务业务(上机)(4分钟),要求准确快速地完成商品条形码的输入,动作规范,正确找零、唱收唱付,按装袋原则和技巧正确装袋。操作技巧:收款系统的熟练操作,盲打输入不同商品条形码(10种,1种/10秒钟)或操作条码扫描设备逐一将商品条形码扫入收款机(要求1件/2秒钟),并注意服务用语规范及商品装袋技巧,整个收银过程一气呵成。

制作技巧论文篇5

二、强化薄弱环节训练,让学生有效突破难点环节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而要突出重点,尤其是针对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要打造因材施教的作文教学,尤其要兼顾到每一层面学生。认真分析不同类型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的补救方案,引导他们开展巩固性的训练,以提高自身的作文写作能力。例如有些学生在文章间架结构方面的安排不够合理,对此,笔者要求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提纲撰写,将所阅读的文学作品提炼出写作提纲,开头、过程、结尾每一点的安排,以及其中的特色手法等等,让学生在对不同文学作品进行提纲提炼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把握其写作结构,并逐步内化吸收为自己的作文构思能力,这一点在学生下一步的写作活动中,能够起到从模仿到吸收到创造的有效迁移。再比如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对学生而言都属于薄弱环节,笔者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分别制定了上述方面的训练专题,通过要求学生相互观察进行个性化肖像描写,结合一些活动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以及仔细观察分析来寻找细微之处的闪光点等途径,对学生的这些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标。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写作中的一些薄弱环节能够得到有效突破,这对于增强学生写作综合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强化课内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习感悟技巧方法

阅读与写作应当相互联姻,共同致力于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课内阅读分析教学中,应当强化对学生的写作技巧指导,首先,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融入技巧方法的指导内容,尤其在设计思考题的内容安排上,要兼顾到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研究、文章的写作特色探讨等方面内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或是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兼顾到对文章写作技巧方面的领悟理解。其次,教师在课堂阅读分析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在这样的热烈探讨活动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其写作各项技巧的领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思维更为活跃,阅读分析过程才能够有效兼顾到写作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在阅读指导的基础上还要活学活用,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技巧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教材同类型文章的仿写活动,让他们在课后进行相应的训练,将阅读过程中所借鉴吸收的写作技巧有效运用到自己的写作活动之中,这一点对于增强学生作文技巧迁移能力大有帮助。

制作技巧论文篇6

我国自宋元以后,戏曲艺术得到飞速发展。在戏曲表演中,唱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许多戏曲演唱者借鉴声乐技巧,不少歌唱艺术家也巧妙地吸收了戏曲唱腔的用气和发声方法。近年来,我国戏曲表演艺术在不断发展,戏曲演唱与声乐技巧的融合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研究戏曲表演的声乐技巧具有重要意义。

一、声乐技巧的表现形式

通常情况下,声乐技巧包括气、声、字及情四方面,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控制气息。气声是呼吸时气与声音不按照正常的出声规律来发声,表演者故意不让声带完全闭合, 在声带还没有完完全闭合的情况下让气流通过声带发出的气流声,能够使歌唱变得更加婉转、悦耳动听面,演唱者用这种声乐技巧,可以使歌曲当感情的表达更真切,扣人心弦。应注意气要终止渗透,要用着力的拖腔,学会用轻巧声音演唱。

(二)把握声音。主要指把握声音虚实、强弱和快慢等。声音的虚实是指演唱时声音里的一些真真假假的音调达到渐变的效果;声音的快慢是指在歌曲的某些地方唱得快一些,某些地方唱得慢一些,掌握好歌曲的节奏;声音强弱是指歌唱时根据歌曲需要对音调进行适当的加强或减弱,调节歌曲的情感。运用声音的虚实、快慢和强弱,能够很好地处理歌曲, 对个性化的声乐技巧的表现很有帮助,而且能很好地展现出歌曲的艺术特点。声乐演员在演唱时,经常会借鉴戏曲演唱的颤音、哭腔、噎音。颤音是将气息和喉结结合起来, 使发出的声音给人一种波动感和起伏感,能更好的抒感。颤音的幅度、频率等都不相同,演唱者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颤音,不能超过极限。戏曲演唱的哭腔是在喉间中加大呼吸的气息,发出的声音类似痛苦时的声音,声乐演员巧妙地运用哭腔的能够增加歌曲的情感力度,提高歌曲的感染力。噎音是由喉间发出的,这种声音技巧在歌曲演唱中使用时常常给听众一种悲凉沧桑的感觉,能渲染悲戚的气氛。

(三)准确吐字。戏曲和声乐演唱在吐字上要做到字正腔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中国汉字发音众多,一字多音,一字一音,一音多字等,这就要求演唱者应熟练各字发音,并在演唱过程中做到发音准确,能够正确向听众或观众传达歌曲内容。

(四)表达情感。情感是根据歌曲内容而随机展现的,有的歌曲需要表演者演绎含蓄、委婉、缠绵;有的歌曲需要表演者演绎雄壮、粗放等。无论是哪一种情感,都需要表演者能够根据歌曲实际情况,准确把握歌曲风格,通过情感的表达进而深刻诠释歌曲内涵。而在戏曲表演中同样需要表达作品情感,这就需要演唱者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完成整部作品,培养良好的演唱心理。在联唱时应正视练唱的技术方法,并从根本上排除任何紧张心理,进而建立良好的演唱心态。只有掌握发声技巧,配以富有情感的演唱,才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进而感染听众。

二、戏曲表演的声乐技巧

我国的戏曲种类较多,并不断衍生出新的地方戏种,每一个戏种都有自己的行当,有的要求声音刚劲有力,有的要求声音缠绵。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的演唱也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风格及艺术特征,但在字清、腔纯及板正上与声乐技巧有着共同特征。

(一)字清。所谓字清是指咬字清晰,发音准确,这在声乐演唱和戏曲表演中都十分重要。字清是由戏曲音乐自身具备的特点所决定的,无论是戏曲表演还是声乐演唱在演唱前都应该依靠工具书弄清字的字音及音韵,其结构分为字头、字腹及字尾,而声调分为平调、上调、去调及其入声,而五音又包括:唇、齿、喉、舌及鼻。戏曲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必须掌握这些技巧,进而确保在演唱中音正。此外,还应注意剧种所蕴含的地方性因素,如前面所阐述,剧种分地区性,在北曲中不应有南字,而南曲中不应有北腔,必要时去掉地方方言,这些跟声乐演唱有相同之处。

(二)腔纯。声乐演唱以唱法的独特性区分为美声、民族、通俗等不同门类。戏曲演唱者提倡的所谓腔纯是指运腔纯正。作为一名优秀的戏曲表演者,应保证腔调纯正,而不应夹杂其他腔调。这就要求在戏曲表演过程中,应吐字清晰,又要字字声圆,将字音融入到旋律中,进而达到声中无字的效果。我国著名戏曲表演家魏良辅在改造昆山腔过程中,提炼出较多经典及有价值的运腔技巧,并逐一被其他戏曲家沿用。如:平上去入;又如:五音以四声为主等。

(三)控气。声乐演唱特别重视气息的控制。戏曲表演中气息控制也较为重要,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技巧,每一种戏曲的气息控制技巧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戏曲表演者用“吊嗓”来锻炼气息控制。每到清晨,演唱者常常采用某些带有元音或未带元音的汉字做发声练习,发声练习完成后,再练习戏曲中的念白或唱段。所谓“吊嗓”不仅能够使演唱者熟悉唱腔及唱词,而且还能够练习控制气息能力,进而使唱者的声音更有表演性,进而满足听众需求。

(四)板正。声乐演唱以歌唱为主要形式,而戏曲表演却综合了对白、音乐及歌唱、表演等多种方式。除了要求字清、腔纯之外,还应板正。板正就是指节拍及板式控制应该对应着基本唱法,并在演唱时不能过于随意,应严格遵循戏曲演唱规范。在戏曲表演中,应坚持“音节悠长、气缓词舒”的原则,并要做到“无节之中,处处皆节,无板之处,胜于有板”的效果。俗话说“有板有眼”,要想做到板正,则必须严格按照节拍。在表演过程中为了培养演员的节拍感,老一辈戏曲工作者采取“传腔递板”的方法,所有人围坐在一起,并让围坐的人按照之前唱过的节奏轮唱一句或一字,若中途有的人唱错,则给予相应处罚。通过此种方法,来提高节拍水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戏曲表演作为我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在促进我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戏曲工作者在表演过程中应注重借鉴声乐技巧。戏曲表演也包含气、声、字、情等与声乐唱法相关的要素,戏曲与声乐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也会加强彼此间的艺术融合。本文从字清、腔纯、控气及板正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不断完善戏曲演唱者的声乐技巧,提高我国戏曲的表演水平。

参考文献:

制作技巧论文篇7

我们先来看第一组“绝X弃Y”:“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智”与“辩”在先秦文献中成对出现时,一般是指从士人分化出的智士与辩士。《韩非子·六反》云:“语曲牟知,伪诈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辩、智之士。”又《韩非子·内储说下》:“郑桓公将欲袭郐,先问郐之豪傑、良臣、辩智、果敢之士。”所谓辩、智之士就是辩士与智士。辩士与智士是两种什么样的人,黄老道家著作《鹖冠子》中有一个解释:“受言结辞使辩,虑事定计使智。”[[i]]辩士是指以言辞论辩、交际的士人,智士则是指谋划大事而定计策的士人。辩士与智士是先秦时期从士人阶层中分化出来的两类士人,或以言辞论辩政事,或为执政者出谋划策,其目的都是为了依附执政者谋求一定的政治与社会地位。

辩士与智士由于其对执政者的依附属性,使得他们的人格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先秦时期的学者们对他们颇有微词。韩非子对“智”有一个解释:“险、躁、佻、反覆,谓之智。”[[ii]]唐敬杲说:险,通“俭”,利口也;躁,通“辣”,多言也。[[iii]]佻,轻佻。《离骚》“余犹恶其佻巧”注:“佻,轻也。”。韩非子认为,花言巧语,吵吵嚷嚷、说话轻挑、经常翻悔而变化无常的人,就是“智士”。黄老道家著作《鹖冠子·近迭》说:“臣无明佐之大数,而有滑正之碎智。”鹖冠子所说的“碎智” 与韩非子所说的“智”是一致的。“碎”,指说话唠叨,絮烦,如碎烦(麻烦,啰唆)、碎过(说话唠叨且爱挑剔)、碎嘴碎舌(方言,罗嗦;唠叨)、闲言碎语等词语中的“碎”都是这个意思。鹖冠子认为,某个大国(指楚国)身边有“碎智”之臣,是导致这个大国由强变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管子·法禁》说:“以数变为智……圣王之禁也。”为圣王所禁的“数变”之智就是韩非子所说的“反复”了。韩非子说 “智士者未必信也;为多其智,因惑其信也。”[[iv]]智士因其多智,所以容易反复无常,不讲诚信。《庄子·徐无鬼》说:“知(智)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可见,智士以“思虑之变”为乐事,“变”就是反复多变,没有诚信可言。

由上可见,先秦时期的智士普遍具有言辞琐碎,不讲诚信,反复多变的特点,因而受到道、法学者的抵制与反对。道家中的黄老学派与庄子学派反对最为激烈。《文子·道原》提出:“依道废智。”《黄帝帛书·十六经·成法》则说“滑(猾)民将生,妄辩用知(智),不可法组。”《庄子·月去箧》:“天下大乱,罪在于好智”,更是将社会动乱的原因归结于智士。黄老学派和庄子学派的反智思想根源,往上溯都直接指向老子。老子所说的“绝智”,就是要指绝弃智士。有学者以楚简《老子》“绝智”而推论老子主张绝弃智慧,主张回到原始无知的状态,这种解释是无论如何讲不通的。老子本人及其学说本身就是智慧的化身,如果说老子倡导绝弃智慧,无异于说老子倡导绝弃“自我”,这不是老子对自己及其学说的背叛吗?再说,以老子之智慧,应该能够认识到,人类心智的发展是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能被绝弃的。如果说老子要绝弃的是一切的聪明与智慧,而主张回到原始的智慧未开的时代。这种说法未免把老子看得太没有觉悟,

辩士是以言辩为特长的士人。先秦时期,辩士“受言结辞”为执政者效劳。受辩士言辩之风的影响,先秦社会言辩之风日盛。《列子·汤问》载:“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连小儿也辩论天文,固当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社会盛行论辩之风的一种直接反映。

对于言辩之风,儒道墨各派看法互不相同。墨家是赞成言辩的一派。《墨子·经说下》:“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墨家认为凡事可能通过言辩来判明是非,对于治理国家有着重要意义。《墨子·小取》:“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因此,墨家把辩士视为国家的珍稀人才。《墨子·尚同上》就说:“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儒家的荀子对言辩之风也发表过看法,但荀子对“辩”明显持折中的看法,即不贬不褒,只要所辩的内容符合儒家的规范就行了。《荀子·非相篇》:“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对于“不合先王”“不顺礼义”的言辩,君子才不会去理睬,但如果所辩之言做到了“合先王”“顺礼义”,君子理当采信了。

道家对于言辩的态度与墨、儒两家都同,所持的是强烈的反对态度。《文子》提出“不贵其辩”[[v]],主张“息未辩之说”[[vi]]。《庄子·缮性》说:“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认为言辩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作为,重视言辩是十分危险的。《庄子·徐无鬼》:“知(智)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皆囿於物者也。”智士喜欢思虑多变,辩士喜欢言谈的逻辑有序,察士喜欢言辞尖锐,这些人都被外在事物所束缚,因而不可取。辩士最先是为执政者辩论政事,此风很快影响到学术界。《庄子》中所说的“儒墨相与辩”、“以坚白同异之辩” 等都是指学派门第之间的言辩。“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vii]] 先秦学术论辩中的这种畸形现象,在汉代被形容为“曲学多辩”[viii],这可能是道家主张“息辩”的原因之一。

《文子》向被认为是“老子之义疏”,由《文子》的“息辩”联系到楚简《老子》“弃辩”,二者应该是相通的。楚简《老子》的所弃之“辩”,就是要绝弃“言利辞倒,不求其实”的辩士。

在“绝智弃辩”之后,楚简《老子》接着说:“民利百倍”。智士反复多变,没有诚信,而辩士又言利辞倒,不求其实,这两种人依附于执政者,都会对政治的安宁与社会稳定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给百姓带来灾难和损失。故而老子认为,只有绝弃了智士与辩士,才能使国家的政治走上正途,从而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楚简老子中的第二组绝X弃Y:“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我们先来看“巧”与“利”在先秦文献中的一些基本含义。“巧”与“利”是同一个意思,可以互训。《离骚》:“余犹恶其佻巧。”王逸释“巧”为“利也”。[ix]“巧”与“利”在古文献中经常出对出现,如“巧口利辞”、“功利机巧”等。楚简《老子》中“绝巧利弃”也是“巧”与“利”相联而出,不可将此二字割裂开来理解。在先秦文献中,巧与利相关联的一些含义是:

一、用于技艺,指工巧与利器。

“巧”从工,“工”有精密、灵巧义,巧的本义是指技艺高明、精巧。《说文》:“巧,技也。”《庄子·天道》“刻雕众形,而不为巧。”“不为巧”是指不巧饰,不文饰,不矫饰。《孟子》书中,孟子四次提到“巧”,其中两次是指“工巧”。《离娄上》:“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尽心下》:“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利,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其本义是刀剑锋利,刀口快。楚简《老子》:“民多利器,而邦慈(滋)昏。”“利器”之“利”用其本义,是锋利的意思。“利器”的“器”不单指武器,也指一切器物。雕刻用的工具,也可称“利器”,如《左传》昭公十七年:“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工巧与利器是相联系的。举凡一切“工巧”,如建筑刻镂,青铜冶铸、丝织刺绣等都需要有相应的“利器”作为工具,可以说没有“利器”无以成“工巧”。前引《庄子·天道》“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刻雕众形”须用“利器”,而“巧”是利器刻雕的结果。《庄子》此句的本义是虽用利器刻雕造型,但不可为之巧饰。

二、用于言辞,指花言巧语。

《论语》记载,孔子4次提到“巧”字都是指“巧言”,如《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论语·阳货》:“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可见,孔子认为,巧言与儒家所倡导的德、仁都是相对立的,所以说巧言者乱德性,少仁性。“利”由锋利的本义,引申为为言辞尖锐,如“利口”“利辞”“利言”等语汇中的“利”都是用其引申义。“利口”出自《论语·阳货》:“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利言”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巧与利相关联,组成“利口巧辞” “巧言利辞”“利辞巧口”等词汇,如《史记·仲尼弟子传》:“子贡利口巧辞。”又,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说:“人之巧言利辞者,不有夫诎诎之心则流。”

三、用于心智,指功利与机巧。

《孟子》中四次提到巧,其中两次是指心智之机巧。《孟子·尽心上》:“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孟子·万章下》:“智,譬则巧也。”心智机巧与多与心怀功利目的有关,故而《庄子·天地》云:“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

楚简《老子》“绝巧弃利”的“巧”“利”具体是指什么,学者们的解释各种各样,但多将“巧”解释为“巧智”,将“利”解释为“利益”。对此,我们还要作一些分析。首先,楚简《老子》“绝巧”之“巧”不当是指心智的机巧,因为楚简《老子》前句即云“绝智”,如果“巧”为“智巧”的话,则与前句意义重复。“利”也不可理解为“利益”,楚简《老子》并不反对“利益”,楚简《老子》云:“绝智弃辩,民利百倍。”楚简《老子》绝弃智、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百姓得到更多的利益。如果将楚简《老子》的“弃利”理解为抛弃利益,就与“民利百倍”自相矛盾了。

其次,楚简《老子》所说的“巧”“利”也并非是上面分析的三种含义中的第二种,即言辞巧利呢?楚简《老子》前句已言“弃辩”,“弃辩”之“辩”也包含指言辞巧利,《鹖冠子·道端》云:“口利辞巧,足以知辩。”如将楚简《老子》所言的“弃利”之“利”理解为言辞巧利的话,就与前句“弃辩”意义重复了。再者,“绝巧弃利”的后一句是“盗贼无有”,巧言利辞与盗贼的滋生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

综上所述,楚简《老子》“绝巧弃利”的“巧”与“利”不是指心智之巧利,也非指言辞之巧利。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指技艺之巧利了。老子所绝的“巧”是在工艺品上髹以文饰;老子所弃的“利”是指“刻雕众形”的刻镂之事。《文子·上义》引老子言:“工无淫巧,其事任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可谓是对楚简《老子》“绝巧弃利”一句的最佳注解。楚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说:“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社会以“工巧”作为一种时尚,放弃规矩与绳墨等传统匠制工具,一味地追求各种新奇的技艺。楚简《老子》“绝巧弃利”就是要绝弃以崇尚工巧,一味“追曲”的“时俗”。

老子为什么提出“绝巧弃利”,反对雕镂文饰?这是因为老子认为,正是因为精巧手工制作出各种奇玩好物,使得人们将这些东西奇货可居,最终导致了盗贼的产生。楚简《老子》中两次提到盗贼,将“巧”“利”、“法物”与“盗贼”联系在一起。楚简《老子》:“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法物”今本作“法令”,河上公注:“法,好也。珍好之物滋生彰著,则农事废,故盗贼多有也。”老子认为,“法物”是盗贼产生的原因。而“法物”又是从哪里来的?是由于手工工艺的进步,各种精巧的技艺制作出来的。老子认为,只有消除了各种技艺上的巧利,就不会制造出奇玩好物,也就没有盗贼产生了。

楚简《老子》说:“人多智,而奇物滋起。”这两句在今本《老子》中作“人多伎艺,而奇物滋起。”相比之下,今本作“人多伎艺”强于“人多智”。胡寄窗说:“老子把工艺技巧认定为社会祸乱的原因,他们要求废除工艺技巧,甚至认为盗贼之产生也是由于工艺技巧的关系”,[x]老子看到了社会中“盗贼多有”的不合理的现象,也积极探索解决的途径,但他在分析社会不合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时却产生了偏差。他没有认识到引发盗贼的社会根源是社会财富的不足和贫富差距,而将原因归结为百姓的多“巧”与多“利”,沿着他的思路,最终能找到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只能是绝弃工艺技巧了。由于老子对产生不合理社会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出现了偏差,最终找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软弱无力的。

与道家反对工艺巧利相反,先秦显学儒、墨两家都不反对工艺巧利。孔子和孟子对于言辞的巧利与心智的巧利都是反对的,唯独对于工艺的巧利则没有明确表态。孔子没有言及工艺巧利,孟子虽言及,但没有从否定的意义上谈论巧利。“初期儒家并不根本反对工艺之事,只不赞成儒者从事工艺,甚至有时还承认工艺的重要作用。墨家之推重工艺自不必说。战国后期的儒法各学派,虽鄙视工艺,但尚肯定工艺之社会作用。只有道家才错误地把工艺看作是社会祸乱的根源。”[[xi]]

楚简《老子》的第三组“绝X弃Y”:“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伪”和“虑”在先秦文献中,都有较多论述。但将“伪”与“虑”关联起来进行论述,除楚简《老子》所说的“绝伪弃虑”外,只有《荀子·正名》和出土楚简《性自命出》有过专论。因此,对楚简《老子》“绝伪弃虑”的解读,应该从这两篇文献的“伪”“虑”论着手。《荀子·正名》云:“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荀子将“伪”与“虑”纳入他的心性学说范畴,并认为二者是相关联的。“虑”是“心”对“情”的控制与选择,也即思虑。“虑”由心理活动转而成为现实积淀就是“伪”。何谓“伪”?唐人杨倞注《荀子》云:“伪者,为也,矫也,矫其本性也。凡非天性而人作为之者,皆谓之伪,故伪字人旁加为,亦会意字也。”从荀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虑与伪的关系,一是伪源于虑,二是虑的表现内在化,而伪的表现外在化。

在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等篇中,对伪与虑从心性的角度加以讨论。《性自命出》因其与楚简《老子》同出一墓,因而对解读楚简《老子》也有着重要意义。《性自命出》:“凡人伪为可恶也。伪,斯吝矣;吝,斯虑矣;虑,斯莫与之结矣。”首先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楚简《性自命出》竹简中“伪”字,本不从“人”从“为”,而是从“心”从“为”,字作上“为”下“心”。可见楚简的“伪”强调的不是外在化的“人为”之“伪”,而是内在的“心为”之“伪”,也即非出自人的本性的真实的情感。庞朴先生也就此上为下心之伪字论道:“‘伪’字原作上为下心,它表示一种心态,为的心态或心态的为,即不是行为而是心为。”[[xii]]

此前有学者将楚简《老子》“绝伪”之“伪”解释为“伪诈”。伪诈因构成对社会的危害,并为法制所不容。从文献记载来看,周代对诈伪之人要将之处以极刑。《周礼·地官·司徒》:“察其诈伪、饰行、儥慝者而诛罚之。”《吕氏春秋》卷第十八:“诈伪之民,先王之所诛也。”很显然,诈伪之人已经由个体的质变转化成为对社会与政治的一危害,这才使得执政者不得不采取严厉的刑罚来加以矫正。秦汉以后各朝法律中,也都将诈伪作为罪名列入法律条文。所以,认为楚简《老子》提出“绝伪”就是要绝弃“伪诈”一说,没有存在的理由。正如庞朴先生所说:“伪诈从无任何积极意义,从未有谁提倡过维护过;宣称要弃绝它,迹近无的放矢。所以,这种解释不能成立。”[[xiii]]

其次,《性自命出》中与“凡人伪为可恶也”一句相对应的一句是“凡人情为可悦也。”显然,“情”与“伪”是对立的。 “情伪”在先秦文献中经常相联出现,如《周易》有“情伪相感”,《左传》有“民之情伪”,《管子》有“国之情伪”。这里的“情”即人性的本真状态,而“伪”则是人性的心伪状态。再者,《性自命出》将“伪”与“虑”是相关联进行论述的。在“伪”与“虑”之间,有一个“吝”字。此字原从双口从文,各家释文不一,但均难以读通。不管这个字如何读,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性自命出》认为“伪”源于“虑”,这一点与《荀子·正名》是相通的。

另,郭店楚简《语丛二》也从心性的角度来论证“虑”的产生和其社会影响。关于“虑”的产生,《语丛二》说:“欲生于性,虑生于欲。”欲念源自于人的本性,而思虑则源自于了欲念,《语丛二》承认了“虑“产生的合理性,但《语丛二》接着说:“倍生于虑,争生于倍,党生于争。”思虑带来一系列的后果,由于思虑,人产生倍(通“背”)反之心,有了背反之心,则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志会产生朋党,而朋党直接危害社会与政治。《语丛二》的作者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是要“虑”还是不要“虑”,但从其对“虑”所生产的“倍(背)”、“争”、“党”的后果来看,作者是不赞成过“虑”的。

综上所说,“伪”与“虑”实是先秦儒家心性说的一对概念,虑是人的思维器观(“心”)对人的喜怒哀乐欲等情感的控制与选择,而“伪”则思想和思维活动对人的原始本真的异化的结果。楚简《老子》所谓的“绝智弃辩”也当与儒家的这一思想有关联。过度的思虑不仅造成感情的“心伪”,还会造成人的行为上的“人伪”,而这些都是对人的本真状态背离。“绝伪弃虑”下一句为“民复季子”,季旭升《读郭店楚简札记》说:“《说文》:‘季,少称也。从子稚省,稚亦声。’《老子》常以婴儿比喻原始浑朴的美德,今本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二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郭店》本章的‘季子’”,犹言婴儿,也是指道德纯朴的本质。”[[xiv]]楚简《老子》主张通过“绝伪弃虑”,抛弃一切过度的思虑和对人性的异化,使“民复季子”,重新回到人的原始的朴素的状态。

道家各派对老子的这一思想也都有所继承。如《文子·上礼》就对“浇醇散朴,离道以为伪”现象进行批判,反对背离醇朴的人性本质而为伪,至于道家倡导“无思”“无虑”的言论就更多了,如:

“老子曰:大丈夫恬然无思,惔然无虑。”[[xv]]

“凡听之理,虚心清静,损气无盛,无思无虑,目无妄视,耳无苟听。”[[xvi]]“庚桑子曰:“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xvii]]

“不思虑,不豫谋”。[[xviii]]

“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xix]]

“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xx]]

制作技巧论文篇8

首先,提升人民警察出庭应诉技巧是2013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现实需求。2013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我国长期存在的“人民警察是否有必要出庭作证”这一问题做出了明确的答复,也使得我国刑事诉讼的运转更加符合诉讼规律,因此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也变得十分紧迫,即如何有效提升人民警察出庭应诉技巧让人民警察出庭作证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如果说人民警察出庭作证的必要性更为直接的体现在刑事审判的“直接、言词”原则,那么提升人民警察出庭应诉技巧一方面可以弥补实践中人民警察在刑事审判中出庭经验不足的欠缺,另一方面人民警察出庭作证保障了警察出庭作证制度的落实制度,防止“注重出庭,轻视应诉”现象的发生。更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点是,提升人民警察出庭作证技巧关键还是促进人民警察在庭审中摆正自身定位,转变观念,为法庭审判的权威性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其次,提升人民警察出庭应诉技巧是提高公安执法水平的重要推力。提升出庭应诉技巧主要是保障人民警察在出庭应诉的过程中能够从容应对法庭,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地接受控、辩、审等多方诉讼主体的质询。但是需要认识到一个核心问题是,如果案件办理存在较大失误,在庭审过程中通过法庭技巧掩盖掉了侦查工作的失误是否提升警察应诉技巧的重点问题?由此问题可以看出出庭应诉技巧的提升是从如何帮助警察应对庭审为出发点,但是根本还在于要提高侦查阶段的办案质量,如果办案质量不过关,再高的出庭应诉技巧也只能是称之为“诡计”,经不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二、阻碍人民警察应诉技巧提升的原因

首先,思想观念尚未完全转变。据笔者赴基层调研以及给警校生教学的情况中了解到,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观点是对警察出庭作证制度还存在一些疑虑,对于提升出庭应诉技巧更加是尚未认识到也是警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警察出庭作证成为法定义务在我国尚属于新制度,还需要一段时间被基层接受和落实,另一方面提升警察出庭应诉的技巧的紧迫性认识不足。理念上的转变是推进警察出庭应诉技巧提升的关键,广大民警只有认识到提升应诉技巧不仅仅能够进一步提升民警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另一方面也是从法律层面进行自我防御和保护、降低警察职业风险的有效技能。

其次,民警出庭作证相关配套性规定不到位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应诉技巧的提升。在我国探索警察出庭作证往往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法律规定不明确,二是配套性制度不到位。如今已经探讨第二个问题更加显得紧迫,配套性规定直接影响到警察出庭作证制度的落实效果,配套性制度严格来讲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警察出庭作证的具体程序性规定,包括语言要求、着装要求、行为举止等等,还包括公安机关考核指标要求,是否将出庭应诉作为日常考核工作的一部分,第三个方面包括是否将出庭应诉技巧作为民警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警没有积极履行出庭作证义务是否会面临相应的纪律性惩戒等等。

三、提升人民警察出庭应诉技巧的途径

(一)深入学习新修订的法律法规,转变现有的执法理念和思路

我国诉讼长期存在的传统就是警察往往在侦查工作中代表国家行使专门职权,是侦查权的行使者。在与当事人进行接触的时候往往具有一种公职人员心态,是法律权威的维护者。但是当警察出席法庭以后,身份转变为证人,面对平常工作中并不是经常接触的法庭审理、交叉询问流程,部分警察可能存在思想上的不适应。广大人民警察必须通过对现有法律法规的学习树立起出庭作证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人民警察作为一名执法者对与执行职务时的目击情况以及对于收集证据的合法性进行证明是其应有的义务。客观公正义务也是人民警察应当履行的职责,同时警察出庭作证也是规范公安机关执法、保障非法证据排除法则进一步贯彻落实的有效手段。只有广大民警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会有针对性、有意识的找机会提升出庭应诉技巧,将法庭技巧作为其业务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阐述。

(二)加强业务培训学习,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出庭应诉经验

警察出庭应诉技巧的提升除了转变自身观念以外,更加需要重视民警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提升法庭应诉技巧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素质的提升。主要包括法律素养、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等。首先需要开设出庭能力专项培训。如果单纯依靠民警自身的不断摸索逐渐积累出庭经验、提升出庭能力。如此不但事倍功半,而且经验积累的过程必将是一个不断磕碰的过程,在积累足够的出庭经验之前,在没有接受适当的培训的情况下,人民警察很难顺利完成法庭质证等程序,难免在法庭质证中因缺少经验而处于不利之地。因此,警察培训机构在重视对民警办案能力培养的同时,不应忽视对人民警察出庭能力的培养。可聘请具有丰富出庭经验的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开设培训班,传授其实战经验,避免在法庭上犯一些低级错误。

其次,注重出庭作证前的案前准备工作。人民警察在证明证据收集合法性来源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中涉及的诸多科学技术方法和专门性问题需要侦查人员出庭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如果出庭准备不充分,容易导致出庭效果不佳,给法庭审判造成一定困难。因此,人民警察出庭前应做好如下几个准备:警察出庭前应当详细了解案情,对当事人的概况、法庭争议的焦点问题以及争议发生的时间、地点等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了解。同时在对案情进行必要了解之后,人民警察需针对诉讼各方可能提出的问题收集相关法律条文,使质询有理可循、有据可依,对于被问及的问题,都能以充分根据给予回答,从而增强出庭作证的效果。第三是拟定答辩词,组织论证条理及语言在法律框架的前提下可在出庭前拟定一份答辩词,其语言、文字力求精炼、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并重点突出要表达的观点,将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通过语言落到实处。

(三)加强制度保障,提高警察出庭作证的积极性

警察应诉技巧的提升需要以让警察愿意出庭和敢于出庭为保障。首先需要明确警察出庭作证需要面临的法律风险。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在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说明以及在执行职务作为目击证人时人民警察需要出庭作证,但是并未规定人民警察没有履行出庭作证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因此公安机关的内部纪律惩戒措施应当成为一个良好的补充,保障《刑事诉讼法》的执行效果。其次应出台相关配套性规定,比如警察的法庭言论豁免权,以及警察证人的职业保密权、基于警察职务的拒绝作证权等等,都是确保民警出庭作证,保障良好法庭审理效果的必然前提。其次需要进一步为警察提升出庭应诉技巧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数字化考核是一种合理的方式,但是在考查民警出庭应诉技巧时,应当设置相对宽松和有弹性的考核指标,一方面为民警认识到出庭应诉也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预防为了完成考核任务的出庭应诉。

(四)改进和提升公安院校模拟法庭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模拟法庭教学对预备警察法庭技能的促进作用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现代法学教育中常见的实践教学形式,在模拟法庭教学中学生扮演诉讼角色模拟和参照现实中法院庭审方式模拟审判真实案件。模拟法庭以案例为媒介以法庭为平台以庭审为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有助于实现学生自我设计、自作、自我创新、自我提高的主体教学构思,有助于教授学生通过审判程序解决实体法律问题方法,掌握证据规则和法庭辩论庭审技巧以及法律文书写作等职业技能。目前公安院校模拟法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庭审现场的演绎忽视模拟法庭的前期准备工作,强调审判流程的顺畅而忽视对所演绎角色应变能力的提升。同时在案例的选取上如何进一步与公安实战结合也是一个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因此公安院校模拟法庭教学应当在案件选取上多花功夫,多深入调研,选取与公安实践紧密结合的案例,尤其要将警察出庭作证环节进行现场演绎和模拟。通过警察出庭作证的演绎增强模拟庭审的真实性,提高参演人员的心里调适能力和应变能力,真正达到模拟法庭教学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的目的。

(本论文为浙江警察学院2013校级课题《提升警察出庭应诉技巧若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30628)成果。)

【参考文献】

[1]邵晨曦.《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能力优化的路径选择》 《犯罪研究》,2014年第2期

制作技巧论文篇9

英国声乐家卢齐厄・马南在他的声乐论著里曾说过:“歌唱就是用声音来艺术性的表达人类感情”。一个好的歌者应该有能力来表达作曲家在作品中所要求的风格和特点。在中国的古代就曾有这样的论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就说明了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声乐艺术的重要地位和它的特定魅力。因此声乐艺术中的技巧运用和情感表达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加强技巧训练,以技服人

声乐艺术中,美妙的声音,完美的技巧是塑造音乐形象必要的前提条件。声乐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严格的、规范的、科学的、有规律的训练,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声与完美歌唱的能力。它包括气息、发声,共鸣、吐字、咬字等多个方面。我们强调情感是声乐之本的道理,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情感是不能代替声乐技巧的,绝不能说情真意切的歌唱就必然产生优美动人的声音。如果没有掌握精湛的声乐技巧,歌唱的感情是无法传递给听众的;歌唱者在演唱时如果没有良好的气息控制,准确的咬字、吐字,优美的行腔,那么,歌唱的艺术表现是不完美的。扎实的歌唱技巧能给情感表现提供良好的声音条件,如果没有声乐技巧的正确运用,歌唱的情感就会缺乏表现力,没有表现力,歌唱将失去生命。

声情并茂是我们在声乐表演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在演唱上声音技巧的运用,一定要与作品情感表达的要求及声乐的审美要求相符合。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演唱某个作品时,一定要用相符合的声音去塑造。而这种声音必须要符合作品情感表达的要求,同时也要符合声乐的审美要求。譬如我们在演唱莫扎特与普契尼两位作曲家的作品时,在声音的塑造上就应该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就要求我们在歌唱的时候,对音色的运用、共鸣腔的调节等都要做到恰到好处。这需要高超的声乐技巧。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歌唱技巧的问题,老师要花很多的时间去教授学生做一些基本的发声练习。如针对花腔技巧的一些跳音练习、锻炼气息的一些长音练习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解决学生一些具体的“技巧性难题”而采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为更好地歌唱服务。

二、注重情感培养,以情感人

没有一定的声乐技巧是很难表达声乐艺术的美,但好的声乐技巧未必能够做到。好的歌唱家在歌唱时能把作品中的情感充表现的恰到好处。著名的俄罗斯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曾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仅仅掌握歌唱技巧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感情所需要的音调”。他的话深刻地阐释了“声”与“情”结合的重要性。

1.情感的重要性

情感是音乐的灵魂,所有声音技巧的准确运用都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服务的。情感在声乐演唱中贯穿始终。而歌唱者情感的表现主要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掌握,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唤起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使情感表现的精神特征被激发出来,渗透到声音中去,这就是声乐艺术中情感表达的重要原则。

2.正确把握和运用作品中的情感

声乐艺术中的“情感”主要是通过歌唱者对歌曲艺术情感的表现和歌唱技巧的运用两个方面来体现的。声乐作品的艺术情感就是词曲作者在歌曲中所反映的一种特定的思想感情。歌词所具有的文学性使它表现的内容具体明确,而这个具体的内容往往就是情感的基础。歌唱者要充分地把歌词中所蕴含的感情表现出来。除了领会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外,还要进入作品中的角色,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样才能先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观众,达到与观众情感沟通,产生共鸣。

三、“技巧”与“情感”的融合训练

出色的表演与精湛的声乐技巧是声乐艺术表现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因此在声乐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这两个方面的融合训练。

1.认真分析、研究作品

认真分析、研究作品,包括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动机、创作手法、作品的风格以及歌词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等。在分析作品时,我们应该了解作品的难点在什么地方,演唱的基调是什么,用什么样的声音去演唱。因此,歌唱者需要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掌握的越透彻,在演唱时表达则越准确,越完美;在演唱中绝不能只停留在歌词的表面,一定要深入挖掘它的潜在内涵,应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把自己真正融入作品,做到恰如其分的演唱。

2.加强文化修养,深刻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情感

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根基。良好的文化修养,是提高音乐的审美情趣,全面提升音乐素质,引领我们从音乐的必然王国走进音乐的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文化修养对于声乐演唱者素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能提高歌唱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融汇和体现在他的声乐演唱表演当中。因此在提高声乐技巧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加强对本专业相关文化的学习。如声乐史的了解、近现代声乐理论的论著等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声乐技巧与声乐理论水平,还能通过对中外声乐作品与声乐知识的了解,提高其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我们也可以涉猎与艺术相关的一些知识,如:文学、美术、建筑等等,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结语

在声乐的教学中,“技巧”与“情感”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渗透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以偏废任何一方。只有让两者共同发展,才能达到声乐演唱中声情并茂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李静.论声乐演唱者的修养 [J].《平原大学学报》.2002 (3).

制作技巧论文篇10

一、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

在二胡演奏中,技术是乐曲中各种技巧变化和音乐处理的重要基础。一个演奏者如果技术和技巧不过关、不到位,那么纵有再好的乐感和再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得心应手地表现音乐。

如果按照实际的功能来划分,二胡的演奏技巧可以分为“基础技巧”、“应用技巧”和“风格”。“基础技巧”包含最基本的弓法和指法技巧,这是二胡演奏的基础。各种弓法和指法的掌握首先要从单项的技巧开始。在这个阶段,学生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曲对各种技巧进行科学的、扎实有效的技术训练,逐渐掌握各种弓指法技巧基本的的演奏方法。“应用技巧”则是在演奏者掌握了各种基本的弓指法技巧之后,再将这些技巧在乐曲中予以变化的应用。比如各种表情化的揉弦、换把、快弓和长弓等的变化奏法。“风格”是在表现特定的音乐风格和特殊音乐效果时所应用的演奏技巧,比如地域风格、民族风格和古曲中的特殊韵律韵味的奏法等等。

严格地讲,学习和掌握这些演奏技巧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我认为,专业的二胡教学首先应该以现代的教学思维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实践,使学生打好技术和技巧方面的基本功。做为新时代的专业二胡演奏者,不但需要具备很好的音乐天赋和文化修养,而且更需要通过多年的刻苦训练和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掌握全面的演奏技巧和音乐上二度创作的能力,使演奏的水平达到预期的高度。因此,教学的首要步骤就是对学生进行相对规范的技术训练。鉴于此,我主张以程序化的训练步骤为前提,通过对不同的教材进行细致的分类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采用“基础技巧”、“应用技巧”(含“风格”)和“音乐表现与创造”的基本程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首先,通过“基础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弓指法技巧,为学习“应用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继而通过对不同乐曲的学习,将各种弓指法的复杂变化以复合技巧的形式纳入到音乐的处理当中。这就是从“基础技巧”到“应用技巧”和“风格”的训练和落实的过程;当学生掌握了复杂多变的演奏技巧之后,“音乐表现与创造”就成为他们展示高超的演奏技艺和对乐曲的音乐处理进行二度创作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结合“音乐美学”、“心理学”和“民俗学”等相关的知识启发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他们在吸收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而生动地完成富有表现力的演奏。

二、突出“因人施教”的教学方式

在艺术教学中,“因材施教”一直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实际上就是“因人施教”。在二胡教学中,以“口传心授”的方法“因人施教”,将简明的语言表述和准确的示范演奏应用在各种技巧的规范化训练当中,不失为最佳的教学方式。这种“口传心授”甚至是“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有着极好的效果,它能够使学习者与教师产生互动,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教师的每一个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演奏时可以更细腻地把握音乐的风格和韵味。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客观地评价他们在演奏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教学成果都至关重要。因此,我主张在学生入校的初期首先要经过细致的甄别和“补短”的调整阶段,即准确地判断学生在演奏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理性地分析与调整。要有针对性地安排适合的教材和训练的内容,使每一个学生目的明确地通过调整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而后再适时地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和特长,我把这种教学方式称为“先补短、后扬长”。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全面素养至关重要。除了本身对演奏技能的掌握和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之外,还存在着看不清学生的具体问题和“拔苗助长”等现象。据我所知,有些教师由于急于求成的教学心理和缺乏因人而异的教学经验,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经常对学生采取“扬长避短”的教学方式,这在短期内可能有一定的效果(比如考试得高分、能获得演出的机会等)。但由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因而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对他们的进步是不利的,因此这样的“扬长避短”也是不可取的。这往往会给教学造成不必要的困难,对个别学生甚至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而那种“以不变应万变”和“加工厂”式的教学方法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万万不可取的。

此外,为了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知,还可以适当地利用一些比较有效的手段和办法,如聆听和分析各种录音资料、观看演奏的光盘(最好是音乐会或比赛等的现场实况)、阅读相关的文章及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等进行辅助式的教学。

三、重视“风格”

“风格”是表现特定音乐风格的演奏技巧,是二胡演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二胡在表现不同的音乐风格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技巧。这些演奏技巧各具特色、表现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音乐特色,是有别于其他器乐演奏的不可替代的表现手段。比如蒙古族音乐风格中独具特色的三度颤音、大滑音和快速回滑音,河南音乐风格的回滑音和大滑揉,广东音乐中的上下回旋装饰音、绰注音和空弦振音,陕西音乐风格的搂音和原位大滑揉、江南音乐风格的垫指滑音、小颤音、擞音、切分弓和表现古朴典雅音乐风格的“迟到”揉弦和“阵发式”抠压揉等等。严格地说,一个二胡演奏者如果不能相对全面和精准地掌握这些风格性的演奏技巧,那么他的演奏技巧就算不上是高超和上乘,他的音乐表现手法也算不上是丰富多彩。因此,做为二胡教师如何有效地将这些技巧落实在学生的演奏中,是关系到他们专业发展和专业能力的大问题。

为了使学生较为全面地学习风格性的演奏技巧,我主张采取兼容并存的教学方式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以最优化的方法培养人才。换言之,就是有针对性地派学生“走出去”(我称之为“派出游学”),用以拓宽视野、博采众长和“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我常常让学生到其他老师和演奏家那里,学习他们的代表性曲目和独特的演奏技巧。这个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但使学生开阔了艺术视野、学到了更多的演奏技能,教师也能够间接的受益。实践证明,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好的辅助教学手段。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一些有代表性曲目和有鲜明特色的演奏家或民间艺术家“请进来”,通过对他们演奏特色的学习,使师生们更直接地了解和掌握二胡演奏中独特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巧,以便进行更加明确和深入地学习与研究。

四、关于“演奏批评”

我这里没有使用“演奏评论”,而用了“演奏批评”这个词汇。坦率地说,就是因为我们以往在演奏评论方面的文章夸奖的话太多而中恳的批评太少了。客观地说,这些年在二胡演奏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深入,但在演奏评论方面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二胡艺术是一个整体,作曲、教学和理论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都要通过演奏来体现。常常看到一些报刊杂志上刊登出来的关于二胡演奏的评论文章,大多是空洞的赞扬和明显带有吹捧意味的语言。不知文章的作者是出于无奈,或是另有隐情?还是真的“不知深浅”?如果我们的演奏评论只是流于形式,甚至是些违心的忽悠和盲目的吹捧,那么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就很可悲,就陷入了缺乏制约的、盲目的状态。我这样说似乎有点杞人忧天和危言耸听,但是演奏批评的文章确实能够校正方向、促进和推动二胡演奏艺术的健康发展。当然,观众和听众的反应也是最好的评判,但他们的呼声毕竟敌不过媒体的力量。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在这里呼吁音乐评论家和一切真正关心二胡艺术发展的朋友们:为了我们民族音乐的前途、为了二胡事业的健康发展,请多讲真话!

制作技巧论文篇11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kills Training and Music

Performance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Piano

YANG Liu

(College of Music and Performance,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Dazhou, Sichuan 635000)

Abstract Piano playing is a highly technical art, to accurately to express music through piano sound, you must have some musical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rather than focus only music performance skills, the piano is to the existence of artistic value. Therefore, in the piano learning process, must deal with a good relationship skills training and musical performanc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skills training, but also to focus on students of music performance ability, skills and achieve a unified performance.

Key words piano performance; skill training; music performanc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如今已成为一件遍及全球的世界性乐器。它之所以如此流行,如此被被世界各国人们广为接受和喜欢,正是由于其美妙多变的音色、丰富的和声效果,能够表现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思想而扣人心弦。无疑,钢琴艺术既是表演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演奏钢琴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音乐。但是,钢琴作为一件精密而复杂的乐器,演奏者要演奏出美妙的声音,准确表现音乐、传达丰富的情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演奏技巧才能实现。演奏者要能够用不同的演奏方法、不同的用力方式与触键技巧,要能强能弱、能快能慢地控制,达到“随心所欲、琴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实现表现音乐的目的。因此,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技巧与表现这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1 技巧训练是钢琴演奏的基础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几乎每一首成熟的钢琴曲目,都有它自身的力度、速度、音色、奏法等要求,并且往往都有几个比较难的技术片段。要完成这些作品,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演奏技巧。因此,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给学生进行一些有意识的技巧训练。掌握一定的技术技巧是钢琴演奏的必经之路,正如法国杰出女钢琴家玛格丽特朗指出,“技巧就是丰富的表情调色板,可供钢琴家根据乐曲风格,根据他的灵感而自由调度。”换句话说,具备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在学习一首与其相适应的钢琴作品时,钢琴演奏者就能随时按需运用调取,也就有了更多的注意力来进行音乐表现。没有一定技巧,音乐表现就是一纸空谈。

对手指基本功的技巧训练往往伴随着整个钢琴的学习过程。手指均匀快速、干净独立的跑动训练、手指爆发力的训练、音阶、琶音、双音、八度、装饰音等各种音型的训练都是一些钢琴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训练的课题,这方面的教材也有很多,常用的如《哈农钢琴练指法》《施密特钢琴练指法》等。除这些基本的训练以外,还有一些技能技巧也非常重要,如演奏方法上,所谓三大奏法即断奏、非连奏、连奏的基本要领是什么,每一种基本奏法下面又可以分为多种情况,怎样用不同的演奏方法、触键方式来获得相应的音响效果,都是老师应当给予学生指导并加以训练的内容。特别是连奏,又称为歌唱性奏法,不单是要求力度、速度,而是要求它的歌唱性,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掌握。再比如双音与和弦的奏法,既要整齐,又要有层次感。如右手在演奏和弦时,往往会突出高声部的旋律音,左手在演奏和弦时,往往需要对低声部的音略加突出。通过这样的要求和训练,让学生逐步达到可以运用自如地控制各个声部力度层次,为音乐表现打下基础。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音乐作品的技术难点片段来训练技能技巧,提高演奏技术能力,如对其中的难点进行专门练习,对其演奏准确性的训练、声部层次与音色处理的训练,手指、手腕、大臂、肩部、身体的协调性训练等。因为在具体作品中,千变万化的音列组合带来键盘关系的变化对于训练我们的技巧有着巨大的作用。这就是著名钢琴家涅高兹所说的“有多少音乐就有多少技术问题”。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训练,比单纯的基本功训练要有趣的多,这也是一种训练方法。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恰当的作品来训练学生的技能技巧。机械的手指基本功训练应当与音乐作品中的技能难点片段训练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兴趣与技术能力。 2 表现音乐是钢琴演奏的根本目的

无论是自娱自乐,还是舞台表演,钢琴艺术的本质都是要通过演奏来表现音乐从而抒发情感,表现音乐是钢琴演奏的根本目的,否则就失去了意义。表演是一种二度创作,必须将感情和理智融入到这种艺术创造行为之中,否则就与非艺术的声音无异。无论那一个时代、也无论哪一个国家的优秀钢琴家,都是将作品进行认真研究,在深刻理解原作曲者的创作与表现意图基础之上,再融入自己的演奏风格及与思想感情来进行演奏的。

每一首成功的钢琴作品都是作曲家所处时代与社会以及个人的精神风格的体现。不同体裁、不同情绪风格的音乐作品,需要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演奏手法来表现音乐。因此钢琴演奏者要学习一首钢琴作品不仅要了解作品本身,还要了解更多的相关人文背景、分析作品的体裁、情绪、时代与个人风格等。唯有如此,才能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诠释、演奏、表现音乐。例如,在演奏“巴洛克音乐大师”巴赫的作品时,由于他所处时代的钢琴是管风琴和拨弦古钢琴,力度变化远不如现代钢琴那样丰富,振动的泛音与共鸣也较现代钢琴弱,因而其作品常常以断奏与连奏的对比、波音、回音颤音等装饰音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所以,在演奏巴赫的作品时,就要充分考 虑其时代特征,要弹出典雅、淡静、清晰的声音,以表现出其音乐风格与特点。再例如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些钢琴音乐,不再是古典主义时期那样的共性作曲手法,而是大胆突破,注重个性情感的发挥,善于用幻想与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其思想感情。因此,在演奏这样的作品时,就应注重其个性风格,充分表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所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作曲家利用音乐的特殊语言来述说他们的内心世界,来表现他对当时社会形态的价值取向。他们在创作时,往往也会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来表达他的创作意图,如音符、旋律、结构、和声、织体、各种力度、速度及表情术语来进行提示。因而,在学习一首作品时,要充分地分析作品、尽量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且要认真读谱,乐谱上的各种表情术语、演奏手法等都要尽量演奏出来,以正确表达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要表达的心境。演奏者在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就能做得心中有数,而让自己的演奏服从音乐整体表现的需要;只有在内心的对音乐的理解,演奏起来才会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才能真正地去取悦自己、打动听众,才是真正地在演奏音乐,而不是枯燥、机械地推砌声音。

3 技巧训练与音乐表现的辩证关系

技巧是钢琴演奏的基础,音乐表现是钢琴演奏的目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不可偏废任何一方。良好的钢琴演奏技术技巧是准确表达作品内容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一定的演奏基础与技巧,就难以弹奏出相应的音响效果,更难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但仅有技巧而不注重音乐表现,那样演奏出来的声音是苍白而无生气的,无论技巧多么辉煌,也终究不过是一个机械的演奏匠人。有人认为只要内心有了音乐,在演奏时就能促使演奏者去演奏出相应的效果,而不用去刻意训练演奏技能技巧。笔者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任何一门艺术,没有基本技能技巧的掌握是很难表现出音乐的意境的。当具备了一定技巧,在学习一首钢琴音乐作品时,分析其音乐特性,判断某个作品或某个锻炼属于什么类型,例如它是属于抒情性、活波性还是宽广性、激情性等,根据这些音乐特性,采用相应的触键方法、运用力度及声部层次等方面的变化和对比,结合技术技巧来进行演奏,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

因此,在钢琴学习与演奏过程中,无论处于什么程度或阶段,都应当将技巧与表现结合起来,根据情感的需要控制声音的力度、速度与音色变化,不断调节触键感觉,将声音转化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才能深深地打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动听众、触及人心,才能让演奏者与欣赏者之间产生更多的共鸣并获得美的享受。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演奏技能技巧时,引导学生注重表现音乐,逐步让学生学会将自己与音乐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的技巧训练和音乐表现同步前进,通过这样的学习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也是我们学习钢琴演奏的根本目的。

4 结语

总之,我们在钢琴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重视技巧训练和音乐表现这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紧密联系。我们既要掌握弹奏的基本触键技巧,注重加强力度、速度等技术方面的训练,又要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尽可能地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通过正确的演奏来塑造恰当而生动的音乐形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演奏才能,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学习钢琴的根本目的和最高审美追求,才能在钢琴演奏中逐步达到“琴人合一”,进入真正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制作技巧论文篇12

声乐是嗓音、曲调、语言的完美融合,它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声乐的探索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通过日常演唱者的刻苦发声训练逐渐建立其模式化的声乐演唱体系。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声乐演唱在音乐教育中也有了新的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提高,主要表现在对发声的科学化指导,对相关技能的全方位掌握,无论是对声音还是站姿、咬文嚼字都有着系统化的训练模式,从而在声乐演唱训练的基础上使得学生产生音乐的共鸣,达到富有感染力的演唱效果。

声乐演唱讲求技巧,如何运用正确的姿势,如何保证气息的支持,如何让声音自然圆润,如何更富有渲染力的表达歌曲等等,都要依靠声乐演唱技巧得以实现。声乐演唱技巧包括发声技巧、肢体语言表达技巧、共鸣腔使用技巧、咬字技巧等等。发声技巧的关键在于气息的运用,唱歌时,气息畅通无阻,才能将声音似喇叭般高低自由收放,得到圆润、松垮、通畅、宽衡的声音效果。肢体语言表达技巧是指通过肢体动作,配合歌词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演唱者的心声,除此之外,适当的肢体动作也可以确保演唱者畅通的呼吸,使整个演唱过程锦上添花。共鸣腔使用技巧是声乐演唱的基本技巧,包括咽喉、口腔、鼻腔、胸腔,通过四腔的协调一致影响声音的共鸣,从而引导或牵制声音的变化。咬字技巧主要运用在对歌词的阐释,通过掌握每一个字发音的规律及腔调,分析并运用到演唱中去,通过对咬字适当的夸张或缩略来配合不同的曲风,从而加强音乐的感染力。

声乐演唱的过程也是声乐技巧运用的过程,声乐技巧作为声乐演唱的辅助工具,对于音乐的演唱及内在情感的表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声乐强调的是演唱,演唱即是声和情感的外在表达。为了更好的阐释声和情感在音乐中的融合,需要声乐技巧予以辅助,通过坚持不断地发声练习和肢体表达练习来达到最终的演唱效果。除了互通的内在联系外,声乐演唱及其技巧还有共通之处,即声音的共鸣。歌唱的动力在于气息,气息又贯穿声乐演唱技巧始终,无论是发声练习还是咬字技巧及肢体表达技巧练习,其都为“气息”所服务。在气息提供演唱动力的基础上,气息又帮助演唱者更好地阐释歌曲,表达歌曲。在音乐教学中,老师会充分利用声乐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再由学生的悟性感知声乐,表达声乐。在领悟中,需要学生以积极地心态感知声乐演唱及技巧二者的联系,在技巧的辅助下将音乐完美的表达。

2 呼吸训练

呼吸为声乐演唱提供“支持”,这种支持是一种自然的唱歌状态,即讲求气息的平稳通畅,从而推动声的发生,当然这种自然流畅的气息需要不断的气息训练加以强化,使得声音避免僵死和堵死的情况发生,声音在气息的推动下自然的形成“通”、“松”、“空”的特点。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呼吸训练作为基础训练,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教学作用。古语说的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呼吸训练帮助声音正确的震动,随着不同振动频率、振幅使得声音有高有低,音色各异,在气息的支持下,完成整首歌的演唱。当然气息不仅仅对声音有着支持作用,还有着渲染作用。气息的渲染作用主要表现在“饱满性”上,即随着喉咙的打开,气息的通畅流淌,使得整个上半肢腔体得以扩大,在充足的空间内,产生“共鸣”。因此呼吸训练不仅决定着音色、音调,也决定着共鸣体的渲染作用。打好“气息”的坚实基础是声乐练习的第一步。

3 发声练习

发声训练是声乐演唱训练的基本形式,即提炼出歌曲的基本曲调及动机、乐句,配合母音、音节,根据对不同音域的选择,在一定的音域内做半音上行或下行移动的练唱。正确的发声往往配合横膈膜控制呼吸法,在喉头的位置确定下,使得声与气息密切配合,无论是低音还是高音,无论是美声还是通俗,在喉部器官稳定的基础上配合声、气的调节都能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发声训练的另一大目的是为了调节共鸣腔体的使用,通过头和胸的控制扩张共鸣腔,在共鸣腔扩张的同时美化发声。训练中,老师往往会帮助学生做声区划分,注重学生呼吸、共鸣腔体的紧密配合,从而达到发声练习的最高效果。在发声练习中,通常选择a、e、i、o、u五个原音作为基础母音,从最易发声、最自然动听的母音练习开始,逐渐引导学生正确的发音,提高声乐学习质量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4 共鸣腔体的运用

在呼吸训练中我们提到过,共鸣使得声音更有渲染力,更具饱满性,没有共鸣,声音失去艺术特点,由此可见共鸣的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人体的共鸣腔包括胸腔、口腔、头腔,在歌唱中,由于曲调的不一,演唱形式的各异,咬文吐字的具体化,使得共鸣腔在演唱中的使用比例不同。通常来说,低音更多的使用胸腔,因此在低音域练习中,会注意胸腔发声练习,胸腔共鸣的关键在于保持声音的松弛,切莫用胸腔共鸣压迫喉咙。中音则适用于口腔共鸣,口腔共鸣是声音的直接共鸣区域,声音由喉咙发出后、口腔保持自然打开状、下颚自然放下,在需要时可以稍稍后拉,上颚保持上提感,在烟、喉自然松开的情况下,配合牙齿、唇部、舌获得更好地口腔共鸣效果。头腔共鸣主要应用在高音发声,头腔共鸣的最大特点在于声音的明亮、辉煌,富有穿透力。头腔共鸣不仅决定着音色,更决定着音质,练习时,老师通常会教导学生以闭口打哈欠状,双唇微闭,留宽气息通道,从而使得声音上提,以眉心震动为目标,集中声音的明亮,配合呼吸点、共鸣点、发声点,取得丰富,富有光彩的发音效果。

5 歌唱语言及其表达

声乐不仅是对旋律的表达,也是对语言的表达过程。歌唱艺术以唱腔为基础,搭配语言,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追捧和热爱。如何才能充分表达歌唱语言,首先从咬字说起,歌唱时的咬字不同于说白话时的咬字,讲求呼吸的支持,根据音域和音质的要求达到不同的共鸣。吐字同样以气息为动力,以口腔为发声源,在吐字中我们既要考虑口腔的打开状态,找到共鸣点,又要确保呼吸的支持,咬准字的发音,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保持正确的吐字效果。最后要提的是收尾,恰当的收尾做到承上启下的歌唱作用,不仅为下一句发音打好铺垫,更保障了整首歌的自然流畅的表露。

6 结语

通过对声乐演唱及技巧的探索中我们发现,声乐技巧为声乐演唱提供了保障,使得声乐演唱更完美、细腻。此外声乐的各个技巧间又相辅相成,穿插其中,无论是共鸣还是发声还是气息支持,都成为声乐演唱艺术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制作技巧论文篇13

民族的审美意识与运动规律是古典艺术的精髓和本质,也是中国古典舞在继承和发展中相对稳定的因素和永恒的精华。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中所体现出拧、倾、圆、曲的基本体态与三圆运动路线(平圆、立圆、8字圆)是前辈对民族运动规律的提炼与总结。在三圆运动路线下产生出盘旋碾转、闪展腾挪的动态特征,使得中国古典舞体势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回旋、圆转的动态,体现出周而复始、远远轮回的传统哲学精神。

1 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审美价值取向 ――“技艺相融”

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发展呈多向性的态势,正如金浩老师在《试论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训练与发展》中提到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呈现:男女技巧“同性化”、技术动作“身韵化”、能力素质“极限化”、民族技巧“结合化”的趋势,他用“四个化”高度的概括了现今技术技巧发展的态势。但总的来说,“技艺相融”才是技术技巧发展的最终取向。技艺相融一方面表现为功能性与风格性的交融。任何技术技巧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风格特征,所有的训练都应该实现功能和审美风格的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向艺术的转化。风格是技术技巧的审美核心,其中“格”是种规格,是范围、范畴的概念,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格”;而“风”是从情感韵律中来的,因而重视情感韵律表现为“风”。“风格”是种民族气质,包括民族审美与运动规律。功能追求风格,是中国古典舞基训从简单的技术层面跃升到审美层面。沈培艺曾谈到风格时这样说到:“我所追求的风格,就是以动作的韵律感去最大限度的体现舞蹈形象的内在情感,强调技巧为人物服务,强调舞蹈韵律的完整,也就是动作的衔接过程的流畅、对比、以及音乐给我带来的旋律性”。审美风格决定了技术技巧的特性,技术技巧的表现形式必然会影响审美风格。而滥用技术技巧,只会使舞种处在四不像的尴尬境地。“实践的经验告诉我,用纯外在的戏曲动作加上芭蕾的方法(如纵横线的结构),只能解决某些技术训练上的问题(这方面的经验当然是不能忽视),但绝对不能解决真正的中国民族的舞蹈语汇问题和审美情趣,更不能代替整个中国古典舞的传统”。因此,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训练必须包括: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气质以及民族审美感情的训练,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并具有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特色和取向,以达到技艺相融的最高境界―― “气韵生动”,所谓“气韵生动”就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外在的言语形象表现出不可言尽的、内在的精神气质、格调风度。

“技艺相融”的另一个方面就表现在情感与技术技巧的交融。风格既离不开外在的形体表现,也不能脱离情感的传递。舞蹈教育家吴晓邦曾指出在舞蹈三要素中“舞情”是舞蹈的灵魂支柱。而诸门类艺术需要处理的是感情的表现,而非纯粹的技巧形式。一个舞者不可能毫无生气的做着技巧,因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富有情感的个体。技术技巧应该是情感达到膨胀或极致时一种外化的表现,是表达情绪的有力手段。舞蹈形式主要是用来抒发内心的激情,表现生命的活力。如果脱离了情感表现,再高超的技巧也不会真正拨动人们的心弦,所以我们要使情感在特定技术技巧中得到体现。

2 对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发展的展望

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强调的是民族主体性,是以发展民族技术技巧为核心。孙颖老师在《中国古典舞基训教材大纲》的绪论中谈到“每个舞种除了有其训练塑形、风格的独具教材,也必须形成其独有的技能技巧教学,否则就不算成龙配套。但高难度技术技巧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臻于完善”。因此,一个舞种必须具有独特的技术技巧,这也是古典舞训练的核心价值。

第一,从身法韵律与动势中发展民族技术技巧。身法韵律与动势作为中国审美结晶的凝结,是最具民族代表性。它不应该单纯的加减到技术技巧的前后,也不应该是一种附搁和装饰符号,而是要成为民族技术技巧的根源。中国古典舞动势特征离不开“三圆”,所以从“三圆”动律、动势中发展民族技术技巧成为必然的趋势。如旋转更多与从平圆和8字圆动势相结合,而跳跃类的技巧可以与立圆动势结合,如可以从“风火轮”的立圆动势带出“斜上旁提并腿式跳跃”或者转身形成“斜探海跳”;也可以从“摇臂”的立圆动势带出不同方位的往远跳等等,这些都是有待发展的。

第二,把风格韵律也做为技术技巧检验的标准之一。我们要用民族风格、民族审美来检验与衡量已有的和发展中的技术技巧,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的发展趋势必须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符合中国古典精神,体现出中国传统审美意蕴与思想。

第三,拓宽对于其他身体文化形态的挖掘。中国古典舞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我们要将视野拓宽到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上,重新挖掘和审视历史传统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发展寻找审美的理论依据和动作依据。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可以借鉴发展的有:(1)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人体艺术蕴含了人体运动规律的民族美学特征,武术中矫健的步法、婉柔游龙的连接身法。(2)敦煌壁画中婀娜多姿的舞姿造型与“飞天”的形态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审美特征的精髓。(3)作为中国古典舞同源异流的姊妹――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技巧丰富多样、形象鲜明。这些都是古典舞的姐妹艺术,与中国古典舞发展一脉相承、相融汇通。

参考文献

[1] 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基本范畴与概念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2:18-28.

[2] 金浩.试论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训练与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0,4:40-4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