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通用机械论文实用13篇

通用机械论文
通用机械论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08年1月入住本院ICU病房的呼吸功能不全需机械通气的患者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32~69岁,平均48.5岁;其中中、重度肺炎2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16例,急性左心衰竭10例,间质性肺炎4例。镇静前机械通气时间1.2~4.0h,平均(2.4±0.9)h。56例随机分为两组:间断镇静组29例,常规镇静组27例,两组年龄,性别、镇静前机械通气时间及APACHⅡ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排除标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纳入研究:①正在接受其他苯二氮艹卓类、巴比妥类、异丙酚、氯胺酮等镇静药物治疗者;②对苯二氮艹卓类药物过敏者;③重症肌无力患者;④已知或疑似阿片类药物依赖,包括酒精依赖者;⑤妊娠妇女;⑥已知慢性肝功能不全者;⑦严重低血容量,中心静脉压<3cmH2O,系统性低血压:平均动脉压MAP<50mmHg;⑧首次负荷剂量前Ramsay镇静评分≥2者[1]。

1.3镇静评分采用Ramsay镇静评分法。1分:忧虑,焦躁,不安;2分:合作,定向力好,安静;3分:对呼唤有反应;4分:入睡,对轻叩眉间或对强声刺激反应敏感;5分:入睡,对轻叩眉间或对强声刺激反应迟钝;6分:无任何反应。

1.4治疗方法照原发疾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同时持续应用经鼻或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呼吸模式SIMV+PSV,吸气压13~25cmH2O,吸氧浓度35%~70%。间断镇静组先静注咪达唑仑0.05~0.15mg/kg行镇静诱导,注药时间为30~60s,再以0.02~0.1mg/(kg·h)的剂量,夜间用注射泵持续静脉泵入,维持平稳的镇静效果(Ramsay评分3~4分),每日唤醒时间为日间晨9点,停用咪达唑仑,以使患者逐渐清醒直到能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或完成一些简单的指令性动作,或者患者逐渐表现不安或躁动。对于神志状况本来就很差,无法达到完全清醒的患者,只要患者生命体征有明显变化如出现血压升高、脉搏加快或不自主运动增加时即达到目的,然后重新以原来剂量的一半开始给药并滴至需要的镇静水平。在镇静期间每60min评估1次,要求达到Ramsay评分3~4分。常规镇静组先静注咪达唑仑0.05~0.15mg/kg行镇静诱导,注药时间为30~60s,再以0.02~0.1mg/(kg·h)的剂量持续应用咪唑安定,维持平稳的镇静效果,每60min评估1次,要求达到Ramsay评分3~4分镇静水平。

1.5观察指标和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间ICU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依据预先制定的研究方案确认的临床并发症,并记录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表1间断镇静组和常规镇静组观察结果比较

2结果

两组间主要观察结果见表1。表中并发症是指至少发生1种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患者,包括昏迷、呼吸抑制、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胃膨胀、消化道出血、气胸、皮下和(或)纵隔气肿、鼻窦炎、撤机困难、麻痹性肠梗阻、低血压、心动过缓、免疫抑制、肾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自主拔管是指患者自动拔除胃管、气管导管、中心静脉导管之一者。

3讨论

ICU中的患者病情危重,危重症患者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之中,经常受到很多不良刺激。70%以上患者存在焦虑与躁动[2,3],普遍存在紧张、恐惧、孤独、失眠、易激惹、失去自我控制等情绪改变和心理障碍,甚至人格解体,造成治疗不配合,产生人机对抗。不仅引发机体的病理性应激反应,导致机体功能障碍和组织损害,而且影响临床监测和治疗的顺利进行。因此,给予适当的镇静剂是ICU中危重患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机械通气是进行镇静治疗的主要指征。

长期大剂量使用镇静剂治疗除了不可避免的药物副反应外,镇静程度、时间掌握不当常常会导致过度镇静,可能会引起患者诸多并发症。治疗超过1周,还可产生药物依赖性和戒断症状,延长了患者的苏醒时间,低估了机械通气撤机成功的可能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2000年Kress等[4]提出每日唤醒的概念。在实施每日唤醒时,无论是间断静脉推注还是持续静脉给药,每天均定时中断或减少镇静药物静脉给药的剂量(宜在白天进行),以使患者完全清醒直到能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或完成一些简单的指令性动作,例如转眼珠、动手指头、伸舌头等。对于神志状况本来就很差无法达到完全清醒的患者,只要患者生命体征有明显变化如出现血压升高、脉搏加快,或不自主运动增加时即达到目的[5]。然后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医生或床旁护士重新调整镇静药物的剂量,以达到预期的镇静目标(多指Ramsay评分3~4分)。镇静过程中应经常性评估镇静深度及躁动程度,尽量保持患者镇静又容易被唤醒,维持正常的睡眠苏醒周期,随着患者临床状态的变化随时评估,并做前后对比,对患者的镇静方案做出个体化的总体评价。2004年Gorman等[6]在芝加哥大学医院内科ICU对气管插管并且带管超过48h仍然成活的患者,排除孕妇、转入ICU前已接受镇静治疗或发生心跳骤停的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应用Ramsay镇静评分,3~4分为镇静目标,床旁护士至少2h评估1次患者的镇静程度,比较每日中断应用镇静药物进行每日唤醒(干预组)和持续应用镇静药物(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能达到相同的镇静、镇痛效果,实施每日唤醒可以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其原因是每日唤醒便于利用患者清醒的时间及对言语指令的反应为ICU的镇静质量提供重要信息,如是否根据患者个体需要的差异来调整药物用量,使患者能较早地主动参与物理治疗等。其后,Schweickert等[7]的研究也得出与此相同的结论。超级秘书网

本研究在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咪达唑仑间断镇静治疗中,取得相似疗效。实施间断镇静每日唤醒后引起的应激和躁动需要更严密监测和护理,对患者肢体加强约束。

【参考文献】

1RamsayMA,SavageTM,SimpsonBR,etal.Controlledsedationwithalphaxalonealphadolone.BMJ,1974,2(920):656659.

2SchellingG,StollC,HallerM,etal.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an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insurvivorsofthe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CritCareMed,1998,26(4):651659.

3JonesC,GriffithsRD,HumphrisG,etal.Memory,delusions,andthedevelopmentofacute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relatedsymptomsafterintensivecare.CritCareMed,2001,29(3):573580.

4KressJP,PohlmanAS,O''''ConnorMF,etal.Dailyinterruptionofsedativeinfusionsincriticallyillpatientsundergoingmechanicalventilation.NEnglJMed,2000,342(20):14711477.

通用机械论文篇2

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不仅如此,其对于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本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也使得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全面系统接受,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1]为此,本文以地方普通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1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教学方式导致较差的学习效果

在地方普通高校机械类专业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2]纯粹的理论讲解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很少主动去学习和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书籍,更无法独立进行问题的独立分析。

1.2 讲授内容欠缺理论联系实际

目前地方普通高校机械类专业教学中,机械设计课程讲授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机械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无法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3 考核方法存在单一倾向

长期以来,地方普通高校机械设计课程考核大都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笔试成绩相结合的形式,课程成绩评定以期末考试为主,缺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这样的考核方法难以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

2 地方普通高校学生特点分析

2.1 接受能力差异大

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各有特点,导致学生接受能力必然存在个体差异。[3]同时,近几年地方普通高校机械类专业连续扩招,学生的文化素质欠佳,有些地方高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还将二表生和三表生混合授课,导致学生对机械设计课程授课内容接受差异性较大。

2.2 实践机会相对少

学生群体应该对社会发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但现实情况是,长期的应试教育闭塞了学生的视野,对事物缺乏足够的分析。[4]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相对于名校学生,更是缺乏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宽泛的外部环境,导致对社会缺乏理性认识。

2.3 思维方式偏感性

学生的行为大多是受兴趣所支配。地方普通高校教学中常见的一个现象是,学生对表述能力较好的教师较为感兴趣,但对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进程中大量存在的模型和公式缺乏兴趣,这也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导致的习惯。

3 地方普通高校机械设计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构建

3.1 授课方法的立体化取向

第一,适度进行课堂讨论。机械设计课程的现实性要求教师不能只讲述书本上的文字理论,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适当安排案例教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对大量现实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习惯于用基本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向学生传输一种思考方法或分析工具,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第二,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互动。目前,学生在网络上消耗的时间较多,学生管理部门也用多种方法控制学生上网玩游戏、聊天等。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也要充分运用学生对网络交流与沟通较为接受的这一特点,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如微信、QQ群、飞信、邮箱、网站等方式,加强和学生的课后反馈,最大限度地与学生交流,解答学生疑问及指导学生学习。

3.2 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取向

对授课内容进行认真的筛选,做到有所侧重。目前机械设计课程内容量很大,教师应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有所侧重。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配置,既要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要避免面面俱到,根据课时安排,可以对个别章节作了部分或全部删除的处理。[5]除介绍基本理论,还应补充介绍当前发展的前沿问题,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有用知识。

3.3 考核方式的立体化取向

科学的考核方法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能够有效检验教学目的的实现情况,使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做出针对性的改进。因此,应对现行考核方式进行适度变革。本文认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方法仍然可以采用,不过要加以细化。具体来说,就是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如增加至50%的比重),并且平时成绩应由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提问等几部分构成,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具体情况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评价。总之,在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方面,要改变单一的标准化试卷考核方式,通过多方面加以确定,建立立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4 结论

本文是基于笔者在地方普通高校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长期实践和系统归纳而写成的。通过以地方普通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本文对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认为地方普通高校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宜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包括授课方法的立体化取向、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取向、考核方式的立体化取向,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动态化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接受和运用能力,达到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高利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电子制作,2013(17):202.

[2] 张瑾,陈向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科技信息,2013(14):137.

[3] 宋渊明,赵英杰.浅谈《机械设计》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03):90-91.

[4] 唐克岩.独立学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85-86.

通用机械论文篇3

1 林业机械在世界的发展

探寻林业机械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19世纪末期,随着各种生产机械的逐渐问世,有部分机械开始在林业生产中得到应用,如拖拉机在美国问世后就被尝试使用在林区的生产活动中,采矿业的铁轨、木轨配合车辆也开始在林区尝试运用,而林业机械真正开始逐渐普及是在20世纪中期从欧美部分国家开始的。此后的40年间,受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生产机械不断革新,林业机械的运用也愈发频繁和普及,到20世纪90年代,林业机械进入发展成熟期,使得林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2 林业机械在我国的发展

林业机械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虽然我国拥有世界排名第5的森林总面积和近5亿公顷的人工林,但是我国却长期处于木材产出量低,木材使用需要依赖进口的情况,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世界林业机械的发展和使用,我国林业机械才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我国现有林业机械主要包括营林机械、森林防火机械、木材采伐运输机械、木材加工机械、家具机械、人造板机械及设备、林产化工机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机械通过开发研究、引进技术及合作生产,得到长足发展。现在我国林业机械发展的现状是:对于营林造林机械、木材采集机械的需求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对于人工林扶育机械、防火防病虫害机械、木材加工机械的需求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

3 林业机械塞罕坝林场的应用

3.1 营林造林

营林造林机械是林业机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常见的是割灌机和植树机。 割灌机具有体积相对小,使用较轻便的特征。用于林地清理、幼林抚育、次生林改造、割除灌木、杂草、伐小径木等方面。割灌机还可通过增加附属设备,将使用途径扩大到稻麦收割、抽水、钻孔等各个方面,使用功能的多样性可以为林业生产活动带来许多好处。另外还有主要用于机械化造林的植树机,多采用和拖拉机共同完成作业的方式.取代人力植树。

3.2 护林

护林主要指保护林木,防治病虫害。常用的护林机械有热雾发生器。它是一种能够把液态油溶性药剂蒸发雾化,使高速气流与空气撞击,产生的白色烟雾扩散渗透林木,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目的的小型机械。

3.3 木材加工

用于木材加工的机械使用在伐木、打枝、造材、剥皮、削片等各环节。例如采用农业联合收割机的原理,将多个工序有机结合,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的伐区作业联合机,还有大大降低木材损伤的同时提高了剥皮效果和净度的木材剥皮机。

3.4 起重运输

这一类林业机械的功能有:集材、装卸、选材、归楞等。如森林铁道、机车车辆、林用汽车、拖拉机、绞盘机。

林业机械应用的范围,随着机械生产技术和研发水平的发展正在逐渐扩大。我们可以期待今后会出现在林业生产的更多环节,具有更多功能,更高效率的新型林业机械的诞生。我国的林业发展水平一直以来提升较为缓慢,林业机械的使用水平也依然不够高,今后大力研发和推广林业机械,让林业机械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是我国林业生产的重要课题,通过林业机械化、自动化进程,推动我国林业发展。

4 林业机械的未来

全世界林业发展依然保持着上升态势,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对木材制品的大量需求,从而直接成为林业机械发展的动力。

为了应对未来林业生产的要求,对林业机械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未来的林业机械需要具备高效率、低能耗、全能、环保、人性化设计、安全、轻便、操作简单等多种特征。这是对开发设计人员极大的挑战,也是我国林业机械赶超世界水平的必然要求。

对于林业机械的生产企业来说,尤其需要关注的重点包括:

(1)林业机械的便携性。现在的林业机械,越来越重视轻便、节省空间等特质,便携式林业机械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这一趋势在今后也将继续。

(2)需要林业机械提供成套化、专业化、自动化的生产线。生产线的连续性和自动化成为时展的需求,通过电脑系统控制的多个生产线,共同完成林产品的精加工,既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又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生产出附加值更高的林业产品,这是今后林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因此也要求提供符合这一趋势的林业机械。

(3)深加工机械的需求增大。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其再生需要时间,全世界森林资源的短缺会是长期持续的状态。对林业产品进行深加工可以改善这一短缺的态势,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是现在各国林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尤其在我国林产品深加工机械较缺乏,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林业机械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帮助林业生产从纯粹依赖人工逐步向自动化、机械化发展。使林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高,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资源浪费。林业机械已经成为林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也会继续推动林业生产的发展。

林业机械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应用范围的扩大,在节省劳动力资源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今后还会带来诸如保护森林资源,提升林业产品品质等更多的作用。我国的林业机械企业也应顺应这一趋势,继续积极开展和国外的技术引进、生产合作,提高林业机械的技术含量,同时也可进行自有技术研发,促进中国林业机械生产产业和林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松梅.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A].纪念第38届“世界标准日”标准化学术论文汇编[C]. 2007

[2] 王海瀛.技术垄断的新趋势——专利标准化[A].福建省标准化协会论文集[C]. 2007

[3] 朱伟青.实施标准化战略,提升缝制企业市场竞争力[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 2010

[4] 李攀.多肽健康食品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问题的探讨[A].纪念第39届“世界标准日”标准化学术论文汇编[C].2008

[5] 楼高潮,楼然,刘兴民.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新形势下的应对举措和超越发展[A]. 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中华全国专利人协会年会第三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第一部分)[C].2011

通用机械论文篇4

分形理论的概念在70年代的时候被正式提出,从此以后就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如今,分形理论已经成为了一个各个行业都不缺少的新型技术,在化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评价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机械工程的发展也离不开分形理论。就机械工程领域来看,分形理论在机械摩擦,机械故障审查,断裂力学以及精细机械产品的分形处理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应用,通过分形理论,可以直观的向人们展现机械物体以及机械运动过程,提高工程效率,促进机械工程行业的发展。如何充分的在机械工程中利用机械理论也成为了诸多学者所研究的问题,同时这也是我国未来机械工程领域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1 分形理论简介

在传统的几何问题中,我们往往利用直线,曲线,圆柱,长方体等简单规则的几何体来描述楼梯,轮胎,断面等机械物体,并且由于这些物体本身就是由这些简单规则的几何体组成,因此,传统的方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可否认,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大量具有不规则几何形状的物质,如山川,河流,植物等,我们对这些物质的研究并没有十分深入。为了描述这些广泛存在但又有着复杂形状的物体,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 Beno it B.M ande l brot首先提出了分形理论这一概念,之后它便为我们描述形状不规则并十分复杂的机械体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因为分形理论是一门新型学科,所以当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严格的,统一的科学定义,但是从字面上可以这样理解,分形指的是由一些零碎且复杂的,具有一定相似性的物质所构成的系统。通常来讲,分形具有比例性,这是指分形体系在一定程度内,会连续的放大体系中的每个部分,但其不规则程度不变。通常条件下,分形都具有置换不变性,也就是所它的每个部分的旋转,放大以及移位过程都彼此相似。比例性和置换不变性是分形体系的基本特性,这两个特性保证了分形并不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则的。事实上,物质世界中的所有形状都能通过其中的较小组成部分来反映出整体的不规则形。

2 分形理论的发展历程

总体来说,到目前为止,分形理论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70年到1930年。这一阶段是分子理论的提出阶段,人们在这段时间内逐渐认识到了分子理论并成功的构造了一些分形对象,为以后分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有几下几个代表事例:1872年Weierstrass证明了存在着在任一点都不具有导数(包括有限和无限)的连续函数,1904年冯・科赫利用初等函数构造了一条在处处不可微的连续函数,并叙述了这一函数的基本性质,除此之外的代表事例还有皮亚诺曲线的提出,布朗运动的发现等。这些都成为了以后研究分形理论的主要工具。

第二阶段:1930年到976年。这一阶段是分形理论的成熟阶段,人们在这一阶段更加深入的研究了分形了理论,不但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也将此延伸到了数学领域的其他分支中并且还提出了维数的概念。但是分形理论这一时期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并未与其他学科产生关联。

第三阶段:1976年至今。这一阶段是分形理论的完善阶段,其间不但形成了分形理论的独立学科,还将此应用到来其他科学领域中。目前分子理论不但保持者着快速的发展,还在材料结构,力学体系,模式识别,分子链技术等领域中有着深入的应用,在机械工程的深入应用也成为了目前的重要发展方向。

3 分形理论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分形理论因为它特有的性质在机械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3.1 应用于研究机械摩擦

在机械摩擦中应用分形理论,是在机械工程中利用分形理论的重要研究方向,研究表明,分形理论可以通过描述机械粗糙面的性质,机械体的接触,磨损情况估计以及摩擦温度等方面应用在机械摩擦领域中。在机械摩擦中应用分形理论这一方法与以往的研究方法相比具有直观,简单的特点,它利用分形参数建立机械摩擦研究模型,受测量仪器精度和取样精度的影响很小,同时,所建立的机械摩擦研究模型可以通过分形参数所唯一特性,因此也就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3.2 应用于研究机械体的疲劳断裂分析

实验研究发现,疲劳断裂裂纹的延伸路径往往具有不规则形,这一不规则形导致了机械体的断裂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并且调查发现,传统方法如标准方差法,峰值分布法,以及面积比例法等在分析疲劳断裂面都不是十分有效,而应用分形理论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但要保证裂纹是平直延伸的。目前已经有专家利用分形理论建立了疲劳裂纹的分析系统,并系统的阐述了裂纹扩展对疲劳行为的影响。此外,利用分形理论研究疲劳断裂能够使应力强度的范围比外加的范围小,也能保证虚拟裂纹的扩展行为比实际裂纹扩展行为慢。现已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应用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4 结语

当前,自然科学正面临着深刻的变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正在推动着许多交叉和综合性科学的产生。突飞猛进地发展的非线性科学就是影响深远的综合性科学之一。而分形理论又是非线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人们能以新的观念、新的手段来处理自然科学中的许多难题,透过扑朔迷离的无序的混乱现象和不规则的形态,揭示隐藏在复杂现象背后的规则、局部和整体间的本质联系。尽管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工具,分形理论诞生的时间还很短,目前正处于发展之中,它涉及面广但还不够成熟,但是,我们深信,随着分形理论的深入研究,其在机械工程领域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建润.分形在有限元网格图形细化中的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6.

通用机械论文篇5

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具备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重要特点。机械工程专业的实践基础是从事复杂机械装备设计、先进装备制造、机电系统控制与监测研究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机械工程实践环对机械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起步时间较短,开展机械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可进一步完善研究实践教学体系,发挥机械工程学科的传统优势,使学生较深入地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技能及开发技能,同时满足机械工程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愿望。要达到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1-2]。

1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及方向的确定

充分考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及工程能力培养要求,才能确定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3]。机械工程领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该领域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及系统的设计、分析、试验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现代制造工程,机械性能分析、设备故障诊断、状态监测与维护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技术,工业设计的研究与设计方法。具有从事机电新产品、制造装备开发设计能力、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能力、生产设备管理及使用维修能力。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强,实践技能水平高,掌握先进设计、分析、检测、制造等现代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的高级人才。

由机械工程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现代设计与方法、先进制造与装备、机电系统测控与技术是机械工程领域专业硕士不可或缺的培养方向。

2 培养环节的设计

2.1 实行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特点,该领域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可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培养的方案。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校导师由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并且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担任。学校导师应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入学一学期内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企业导师一般由学校导师所合作的单位内具有高级职称且具备丰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应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入学后一年内确定。双导师以学校导师指导学术、企业导师指导工程实践的模式为主。学校导师主要负责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特别是理论部分)的指导。学校导师对机械工程专业硕士论文的质量负责。企业导师主要负责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中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的选题、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应经常交流情况,切磋经验,互相配合,共同指导从而保证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4-5]。

2.2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性毕业论文设计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6]。学位论文形式可根据行业特点,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其课题最终成果,要以具体的设备、系统来体现。学位论文完成后,按有关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由学院组织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后由学院分学位委员会审议,充分考核其实践能力,验证课题论文具体实物成果,然后才能将相关材料上报研究生院,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获得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3 实践课程的设定与实施

3.1 现代设计与方法实践能力培训

现代设计与方法实践能力培训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现代设计与方法的认识以及如何实现。该实践通过使用ProE绘图软件和PowerMill软件以及数控机床来实现零件从设计到加工的现代化和智能化。首先学生通过使用ProE软件来设计出需要的加工零件,然后将绘制好的加工零件导入到PowerMill软件,通过此软件来实现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所需要加工轨迹代码,在仿真检验后将代码导入数控机床中来实现零件的加工。图1为学生完成的零件三维造型及加工轨迹设计。

3.2 先进制造与装备方向实践能力的培训

先进制造与装备方向实践能力的培训是培养学生在对先进制造与装备的认知基础上的实践能力。该实践课程培训在西门子840D SL数控系统实验平台进行,如图2所示。教学试验台上配有针对机床常见情况(如运动、故障报警、加工状态)的演示盘,通过各种信号灯的显示可模拟机床的刀库的旋转、换刀以及机床辅助动作的状态。学生可进行西门子840D-SL系统的连接调试、西门子840D-SL系列S120伺服轴调试、西门子840D-SL系统参考点建立调试及故障诊断、西门子840D-SL系统所用Step-7 PLC指令编程与调适、ShopMill CAD/CAM编程实践、PCU单元OEMs HMI扩展界面开发与编辑、SIMATIC WinCC flexible开发工具包的使用及数控加工程序测试,完成图形仿真训练。

3.3 机电系统测控方向实践能力的培养

机电系统测控与技术方向的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对测试和控制技术的认识与实践能力。该实践通过数据采集卡来实现对模拟量的采集和数字量的输入输出控制,让学生深刻了解到数据采集卡是如何将外界的模拟量转换成电压,然后将电压转换成人们熟悉的数字值;明白数据采集卡是如何控制数字量的输入和输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编程来实现对直驱试验平台的控制。通过该实践不仅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先进制造与装备的概念,还能够使学生明白如何通过上位机来调用动态链接库函数,从而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图3是学生通过变成编程软件实现的简单测控界面。

4 结语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通过上述环节可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机械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掌握机械工程技术相关理论与技术,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可为我国制造行业提供实用型科研、技术人才,间接促进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宝营.基于“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2015,13(25):120-122.

[2] 郑鹏,吴建权,沈会祥,等.“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22):207-209.

[3] 《设备监理》编辑部.工程硕士培养应以行业队伍建设需求为目标――访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主任高彦芳副教授[J].设备监理,2013(2):34.

通用机械论文篇6

在商业、企业管理中,案例通常被译作为“个案”、“实例”之意[1],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常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教师讲授基本知识、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得到不同的答案、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先被运用于法律教学中,后来被逐渐运用于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培养了一大批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老板。深圳大学钟杏云针对案例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法与其他传统教学法相比优势明显,最受学生期待和欢迎[2]。

2.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

很多人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教学,其实不然,案例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活动[3],通常有四个基本环节[4],并且每个环节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1)课前准备,根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并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现状和心理特点,选择难易适度、具有挖掘潜力的典型案例[5]。选择案例时注意精选案例并建立自己的案例库,案例要新,主题要紧跟时代和经济生活步伐,保持学生兴趣。

(2)小组讨论,首先是分组,每组成员控制在5~10人之内,讨论的问题数量不宜过多,一般3~4个,讨论时可列出问题讨论提纲,提前发给学生。然后需要意识到案例教学不是万能的,在看到它有明显优点的同时,认识到它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缺陷,如课堂秩序难以维持、讨论占据课堂时间使传授知识效率不高。为此,教学中应注意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协调配合使用,使教学内容互相补充,既可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又可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点更多。

(3)讨论后的总结,讨论后,教师需要对案例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与点评,这是案例教学的难点,因为案例教学不注重答案,在于过程,教师能否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高度概括与总结对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方式的培养起关键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评时应采用激励方式。

(4)撰写书面总结报告,写报告前可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教学评价,结合评价结果来写,这样可更有效地把握案例教学效果,并有利于教学反思与提高。

3.在机械创新设计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高速发展,亟须具有创新能力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我国提出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一目标,迫切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机械创新设计教学的教材基本就是“创新设计理论、创新设计基础、创新设计实例”三大块内容,其中,理论和基础部分主要讲述创造性思维、创造原理、常用创新技法及相关例子,实例部分重点是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类似于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机械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受到极大影响。因此,为改善教学效果,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案例驱动方式讲授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的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机械创新设计是一门基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的工科课程,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案例教学的研究很多,并取得比较大的成效,但在机械创新设计方面的研究较少,当前,国内主要通过开展“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大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但参与人数有限,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可以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机械创新设计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4.在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中如何开展案例教学

心理学认为,新鲜的事物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大,与生活紧密关联的事物总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国外有的研究表明,案例一般分成3种,第1种提供答案;第2种不提供答案,通过讨论得到;第3种为理论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在机械创新设计案例教学过程中,这三种案例可交叉使用,既可让学生增长知识,又不会让学生对过多的讨论产生厌倦情绪。随着计算机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推广,案例教学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和丰富,使文本型案例发展为文本、图片、视频一体化的案例,案例形式的改变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生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表明,人的知识八层以上来源于视觉,其次听觉,最后是其他事物的影响,故视觉事物对人的学习至关重要[6]。当今互联网发达,资源比较丰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和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中讲述概念时还可以借助机械创新图片案例或视频短片案例,将学生带入某种生活情境中思考问题,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网络机械图片、机械视频短片、机械创新设计比赛获奖作品视频等都是很好的案例材料,比较容易收集,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当然,这些案例在课堂上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导入,并由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思考。

5.机械创新设计案例分析实例

我校被江西省教育厅列为省内十所应用型本科试点高校之一,为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全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倡导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当中,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比较喜欢生活中的机械装置,因此收集了大量贴近于生活的机械创新图片案例和视频案例,建立了案例库,并用于教学过程,通过案例讲述相关概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用案例当中,有直接给出答案的,有不提供答案通过讨论得到的,还有发展理论型的,最终目的是增长学生的机械创新知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下面列举两个机械创新设计教学案例:

案例一:讲授组合创新设计方法时,首先提出问题“下雨的夜晚,在没有路灯的情况下,需要携带什么工具便于出行”,以这类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引入夜晚下雨的情景图片,将学生带入这一情境之中,这时有学生想到雨伞与手电筒,然后提出疑问“雨伞与手电筒一般需要两只手操作,如果身上还有行李箱,不便于手持手电,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呢”?经过十分钟的讨论,就有了结果,其中一学生提出“可把手电筒装在伞的手柄上”,话语刚落,马上又有一学生提出“将手电加上某装置固定在头上”,还有一学生说“将雨伞固定在人的肩膀上”,当然还有学生提出其余想法,这里不再一一描述,最后点评“其实解决的方法很多,这些方法都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方法1,可以将两种东西变为一种东西,方便实用”,这时学生一片欢呼,课堂气氛活跃,答对的小组都有一种成就感,感觉创新不难。通过这个案例的讲解,既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让学生懂得了机械组合创新的概念,特别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二:讲授“逆向思维”内容时,先不讲概念,而是在课件上导入动物园的老虎,并有游客观看的图片,让学生想到“一般的动物园老虎是关起来的,人在铁栏外面观看”的生活常识,然后提出问题“老虎会因为被人控制而表现不出其野性,如何让人靠近老虎使人能够接近老虎,又不惊吓到老虎,而且更好地看到老虎的本性”?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顿时课堂讨论气氛活跃,当然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点时间思考,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并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物世界里老虎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站在拍摄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快有学生提出“可用电视剧组用的摄像装置近距离拍摄”,又有学生提出“用直升机观看”,还有同学提出“拆除限制老虎活动范围的铁栏,让人进入铁笼车中,让车开进动物园,让老虎来看人,人在铁笼车上看老虎”,最后点评“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但是方法1和2成本较高,方法3比较可行,人可看老虎,同样又可反过来老虎看人”。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懂得了逆向思维这个概念,学会了如何通过逆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讲授“创新思维”其余内容提供理论基础。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并将其应用在生活中,再次提出问题“以前检修车辆一般都是人趴在车底下,那现在用什么方式?以前抢修线路人爬电线杆,现在用什么”?经过一番思考与讨论,这时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大家“检修车辆时,小车一般会被架起来,修大车时人一般会在修车坑里操作”,“抢修电线现在都用升降装置将工人升到相应高度”,最后点评“从大家的答案可知,大家的生活经验不错,可以想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这门课中,这些都是创新方法知识的应用实例”。课堂教学在这样一个案例讨论过程中进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都能积极思考与讨论。

通过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实施,可将机械创新理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枯燥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近几年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先前的上课模式、概念和理论致使很多同学低头上课,自采用案例教学法后,上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学生作品在第六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获江西赛区二等奖,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全国第七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江西省一等奖两项,其中有一项被推荐参加全国赛,通过初评已确定获得全国二等奖。

6.结语

机械创新设计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阐述了案例教学的意义及对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作用,并结合教学实例探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提出了在课堂上根据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引入不同形式的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有效组织学生讨论的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改善教学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玉霞.案例教学应用研究[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9,7(1):55-57.

[2]辛绍杰.案例教学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8):216-217.

[3]闫冰洁.案例教学在材料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7):256-257.

通用机械论文篇7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机械工业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的紧密结合已经和必将使机械工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新概念、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根据学校提出的“立足重庆、背靠行业、走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办学思想,特别是“冶金、石油”两大行业对机械类创新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掌握将来对市场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产生自适应能力所必需的相关基础知识,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适应时展的需求。

二、用人单位对机械类人才的能力的要求

现代机械实际上是一个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协调与控制,用于完成包括机械力、运动、物质流和能量流在内动力学任务、机械和电子部件相互联系的伺服系统,对机械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开展企业机械类人才的能力要求的问卷调查,对机械类专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应强调那些课程学习?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调查表明:用人单位也十分强调学生不仅应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理论及方法,而且应掌握与机械学科紧密结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CAD/CAM、现代测试与控制技术等。

三、指导思想与思路

创新人才的具体内涵表现为: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现代“大工程系统”本身和创新思维均以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基本保证,同时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碰撞与融合)、从事工程创新活动的各种能力(包括探索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从事工程创新活动的综合素质。在制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以“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凝练特色、背靠行业、重视能力”为指导思想,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以机械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电控制技术为主体构建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兼顾工程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形成体现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自主研学三元结合,科学有序、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如图l所示:

四、人才培养体系

1.理论教学系统

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各门课程在机械工程中的实际作用,将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理论教学系统分为通识基础课、大类学科基础课、专业限选、专业任选、专业特色等四个层次,如图2所示。具体实施时,前三年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四年级结合所属学科的科研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技能,从而实现“大类培养、方向成才”的目的。所谓“大类培养”是指课程体系的设置遵从“大工程、大教育”的思想;“方向成才”是指从专业特色出发,设置若干3~4个体现学科特色的方向模块,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由机械制图与CAD基础、机械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课程以及相关实验课程、实践性环节组成的纵贯本科四年的机械技术课程群;

(2)为有效地培养机械类学生在机电控制技术中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形成的以“微机原理”、“机械程测试”、“液压与气压传动”、“液压传动课程设计”等的机电控制技术课程群;

(3)集成了现代设计及制造过程中的多项先进技术,包括CAD/CAM技术、反求工程、虚拟制造、快速成形、产品数据管理、数控技术等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群。

2.实验与实践教学系统

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系统的建设,在逐步开放相关实验室的基础上,要求实验教学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开发更多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供学生选择,将更多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实验、开拓实验、实践教学的新形式、新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独立设置实验课程

重点对机械制图与CAD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工程测试、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改革,构建相关课程实验新体系,对能够在实验室进行的教学在实验室进行。对实验内容作了重大改革,更新、改进和新增大量实验内容,提出了为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总目标服务的实验项目。

(2)强化综合实践环节

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设计训练来实现。因此,在制订具体培养方案时,相关课程均考虑安排了相应的、多级设计型大作业或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等环节。例如,一年级时的工程制图大作业,重点训练构形设计和制图表达能力;二年级通过机械制造基础实践、现代制造技术工程实践、工程材料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掌握机械设计所必须的工艺知识;三年级通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重点培养总体设计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运动方案设计和机械零部件工作设计、结构设计的能力,利用CAD/CAM技术进行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设计。

(3)自主研、学系统

自主研、学系统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研、学平台,使学生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创业活动、“挑战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通过真实的工程环境,诱发学生的创新萌动与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从被动参与,主动参与直到勇于参与创新活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进步赋予机械工程以新的内涵,使其成为最能包融和吸纳众多学科知识,并能充分体现各学科最新科技成就的结合点,越来越多地显示着知识经济的特征。相应地,在机械工程领域中,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机械类人才必须具有大工程的思想,具备扎实的业务基础、宽领域的基本知识,较强的创新设计与实践能力,特别是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机械人才的需要。围绕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系统研究与全面实践,以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自主研学三大系统建设为主线,创建了能充分体现时代特征、规格定位准确、方案科学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朱高峰.关于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1-9.

[2]叶取源,钱道中,张增泰.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2(1):12-15.

[3]迟毅林,等.大基础平台下的多特性模块教学改革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4]杨叔子,张福润.面向21世纪改革机械工程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5]朱建英.信息技术、机械工业与机械工程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1).

[6]梁锡昌.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新体系[J].中国机械工程,1998,19(8).

[7]钟晓勤、瞿志构.现代机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

[8]黄新华,刘国荣.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几点认识[J].大学教育研究,2003,(1).

通用机械论文篇8

自动化是指的机械设备或操作系统按照操作指令自行进行工作,通过自动检测、分析判断、信息处理、操纵控制等方式来达成预期目标的过程。机械自动化指的是机器设备通过预定的机械方式来实现自动化控制的过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机械制造业的技术的发展,而且还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将自动化技术与传统的机械生产方式有效的结合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同时还能减少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因此,机械自动化的应用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机械设备的制造水平。

2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发展并不均衡,工业发达的国家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就我国而言,因为正处于发展中阶段,所以在借鉴发达国家技术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看是否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机械自动化技术是机械工程、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发展应当保持相关技术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求国家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各相关院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来培养较高知识结构体系的专业人才。作为企业也可以适时提高现有员工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3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3.1 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方面

可以说在我国的各大院校中都有机械专业的开设,尤其是农业院校更是偏向于机械自动化的研究,现在社会对农业产品越来越重视,这也给农业机械自动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其一,实现农业生产机械的部分自动化或自动操作控制。部分自动化的生产装置可以极大的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使得操作环境更为舒适。自动操作主要涉及农业耕作、灌溉及收割等方面,可以大量的节省人力,实现了自动运转,减少了重复作业现象的产生。其二,在农业生产中精准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最具代表性的精准机械自动化包括精确地进行水果采摘、修剪羊毛及GPS定位、室温控制等方面,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2 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在工程施工方面

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中,很多地区的建设工程都处于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的情况。而机械自动化技术能够通过的位置识别进行精确的路线移动,一旦出现偏离的情况,能够自动复位。机械设备能够自行接受信号操作,在保证施工安全的情况下,使各种机械有效配合最终实现工程施工的快速有序的进行。

今后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施工领域的研究应当侧重于具有高精度感知功能的传感元件,能够自行确定最优工作路线的系统,深水作业无人施工技术研究等方面。

3.3 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在工业方面

3.3.1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在食品包装方面

在食品行业中,食品包装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产环节,实现食品包装机械自动化可以大幅度全面提升其劳动生产率,能够极大的提升食品包装业再生产过程中的高精度、高效率,从而实现产业的最大利益化。

3.3.2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煤矿生产方面

在煤矿生产行业中机械自动化技术主要应用于进、开采、提升和运输等领域。在煤矿生产掘进工序中要保证其液压系统与机械自动化系统的有效结合,才能实现掘进工序的机械自动化、提升掘进的工作效率。在煤矿开采中大量的应用了电牵引采煤机,该种设备能够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指令实现井下自动采煤作业,同时该种设备又有着设计结构简单的特点,因此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应用自动化技术的矿井提升机,不仅能够极大的提高机器设备的煤炭提升效率,而且还可以使人身安全得以保障。自动化的煤炭输送,可以实现无人化的煤炭输送,不仅使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有所降低,而且还极大的提升了煤炭输送的效率。

3.3.3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在机械制造方面

在机械制造行业中主要在柔性自动化、智能自动化、集成自动化、虚拟自动化等方面应用了机械自动化。柔性自动化技术是在柔性生产的前提得以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完善信息系统,进行企业管理,能够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柔性自动化技术具有良好的市场应变能力。

智能自动化技术是人工智能以及机械制造技术的有机结合,两者的相互结合能够通过机械制造技术自动的完成较为复杂的生产活动,并且能够进行自我完成监测运行,对产生的不良情况能够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反应。集成自动化包括信息统计、制造、计算机辅助计算、数控加工等多领域的技术自棕化。集成自动化能够促进企业技术的整体优化,从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等。在现代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中越来越多的融入了先进制造工艺(CAD)和计算机技术。这对传统的人工作图技术有了加大的改进,在节省人力资源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作图的质量水平和效率。而CAD技术能够快速的进行技术创造,并且能对错误情况及时的进行修正。虚拟自动化是符合市场需要的,通过对机械制造活动的仿真,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促进了产品种类的增加。

4 结束语

虽然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仍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具有较大的技术发展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会被各个生产领域广泛的应用。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机械自动化技术也逐渐的渗透到各个生产领域,目前,我们应当根据实际国情,在借鉴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探索出自己的高质量、高效益的机械自动化发展之路。

5 参考文献

[1]甘明天.浅析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A].2016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6

[2]黎宾.关于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研究[A].科技与企业――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

[3]张弓剑.关于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探讨[A].“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

[4]石俊.机械自动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A].软科学论坛――企业信息与工程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5

通用机械论文篇9

0 引言

当前机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操作知识即可,机械专业类的人才还要充分具备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1]。因此,在高校机械专业类教学当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机械操作实验平台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另外,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有较好的实验平台,机械类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也应当予以重视,由此逐步保证机械类教学机械设备的应用价值,帮助提高机械类实验教学的质量。

1 机械类教学设备配备情况

机械类专业种类实际上非常多,其中包括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工程等。因此,高校相配套的机械试验设备类型也比较多样,在普通的技术操作实习室、数控技能操作室等相应的实验室当中具备一些数控车床、操作计算机模型等[2]。另外,在制药机械与设备专业当中,相应的实验室机械药剂设备包括粉碎设备、筛选设备、混合设备、物料输送设备、药品包装机械设备等等,学生通过使用这些设备,可以更加明了地清楚制药的一般过程,以及懂得这些机械设备该如何操作。

2 机械类教学设备使用和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机械类教学设备的配置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对其进行有效使用和管理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学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3]。就机械类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的重要性而言,具体有以下几点:

2.1 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有效结合

在机械类专业课程当中,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实际上也是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不仅仅要在理论知识上懂得如何使用相应的机械设备,如一些常用的药剂机械设备,还要懂得具体如何操作使用、维修等。而在使用机械类教学设备的过程当中,结合教师知识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可以具体感知如何处理机械,如何运用机械设备完成制药等。因此,高校在课程安排上要求学生来进行实验操作,对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

2.2 有助于学生理解机械专业知识的重点及难点

以制药机械与设备专业为例,通过使用实验室机械教学设备,针对如何使用、操作粉碎设备、过滤设备、混合设备等,以及使用的操作的难点和重点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这些设备的相关构成等也都有更清楚的感知[4]。再结合制药机械与设备的原理等知识,学生在学习效果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好的提升。

3 机械类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建议

为确保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使用机械类教学设备,在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具体引导学生使用一些几点设备使用的方法,同时也实现机械类教学设备的有效管理。

3.1 教师合理科学引导学生使用机械设备

机械类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科学引导学生使用机械设备,首先要依据课程教学内容告知学生相应的注意事项,而后在实验教学中做好实验示范和讲解。

例如,在使用制药粉碎设备当中,教师要告知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检查机器所有紧固件是否拧紧,皮带是否张紧;(2)物料在粉碎前一定要检查纯度,不允许有金属硬杂物混入,以免打坏刀具或引起燃烧等事故。如果有必要,教师在进行机械类教学设备使用过程中,可以与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合作引导学生合理科学操作和使用。由此,在正确的使用基础上,机械设备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有效管理。

另外,教师在机械实验教学当中,也可以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如让学生进行小组性的实验,由此使得学生相互之间可以有效进行实验和观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械教学设备的完整性,也提高机械设备使用和实验的准确性[5]。

3.2 通过相应的配置实现机械设备的有效使用和管理

事实上,在教学当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必然有相应的设施配置要求,通过机械设备的有效配置,确定机械实验教学任务标准,提高理论课程和实践实验课程的综合教学管理,以及保证机械设备实习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

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很多情况下会使用到工量具,而工量具有r需要一个人使用,有时则需要学生进行组合使用,其重点是工量具必须有标号,由此才能顺利进行下一步关于使用工量具的方法等,这对工量具的使用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机械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应当有相关的专业辅助人员来保证实验能够顺利,且机械设备可以得到正确的使用。

此外,高校针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管理,配备相应的使用和管理制度,也能够起到较大的作用和影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类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是机械类专业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无论是该课程理论内容的学习,还是实验操作的学习,它都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针对机械类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的探讨,包括机械类教学设备的配备情况、其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建议还存在许多不全面的地方,但仍希望能对读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未来不论是高校的机械类设备使用和管理教学和工作,还是我国机械类行业中设备的使用及管理,必定会更加专业,水平也必定会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孝文.浅谈机械类教学设备的使用与管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5):26-27.

[2]胡明辉.浅谈机械类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J].商业故事,2015(25):100.

[3]段秋霞.机械类实训室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09:88-90.

通用机械论文篇10

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传统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一门知识面广、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它将机床设计、夹具设计、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等内容合为一门课程,构成新的课程体系。[1]随着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传统课程教学越来越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泛而不精,不能紧跟时代步伐,缺少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材料方面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第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或不足,仍然以教师的填鸭式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由于部分教师自身实践能力较弱,理论教学的效果很差,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第三,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够,学生缺少亲自动手实践的训练,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弱。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第四,传统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相对简单,一般将平时考勤、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这种考核方法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努力提高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能力,学生只会在考前突击背概念,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上述问题,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教研室全体教师总结多年的任教经验,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各种日益涌现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了一套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弥补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不足,从多角度、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2]

二、“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增加专业特色内容和学科前沿知识,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通过应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增加综合实践环节,优化课程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多种评价体系,完善课程考核模式,从而变单一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为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具体执行方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多层次的课程教学内容

(1)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理论基础知识不会因新装备、新技术的产生而过时,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一切工业生产活动的最根本的条件,因而是学习的重点。例如在讲授机床设计时,金属切削机床设计的基本理论,如机床的工作原理、几何表面的形成原理和机床的成形运动等,是学习的重点。在讲授夹具设计时,机床夹具的六点定位原理,完全定位、不完全定位、过定位和欠定位等基本概念是讲课的重点。

(2)增加专业特色内容。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于2011年购买慧鱼模型,建立了机器人创意实验室。根据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在工业机器人设计模块,增加了慧鱼模型教具内容的学习,主要讲述如何利用慧鱼模型进行机器人的制作和控制。慧鱼模型是由德国发明家Arthur Fischer博士于1964年在其专利“六面拼接体”的基础上发明的。[3]慧鱼模型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无限扩充、反复拆装,可逼真表现机械系统的构成和控制的过程及其控制的原理,便于对机器人原理、组成、控制的全面认识。

(3)加强学科前沿知识。机械制造装备发展日新月异,学生毕业后会碰到非常先进的机械制造装备,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学科前沿知识变得非常重要。通过请工厂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开设讲座和组建学习小组,与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师一起申报学生科研立项等方式,了解最新的机械制造装备动态,主动参与学科科研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由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组成。传统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在理论教学环节上,以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为主,而且授课内容重点不突出;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一些验证性实验为主。针对这种情况,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实施的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式理论教学模式。“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如果照本宣科地讲,不仅教师和学生很累,而且授课的效果很差。如果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传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启发式教学,同学们对于过定位的优点有了很直观的认识:过定位可以提高稳定性。

(2)课程网站式理论教学模式。“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为了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在学校校园网的天空教室处建立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网站。课程网站上不仅有教师上课的PPT电子教案、动画、视频等,还有大量扩充的资料,比如典型机床传动系统与结构动态演示Flas、加工中心刀库及换刀动作等视频资料、组合机床夹具方案图库、慧鱼模型作品展示、学生科技作品图片及PPT等。课程网站还可以进行网上作业布置与批改,远程作业辅导与讨论,并设有习题库,方便学生自我学习与提高。课程网站式理论教学模式有效缓解了目前教学内容多,而课时相对不足的矛盾,促进了学生对机械制造装备课程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3)双语教学式理论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较好地提高专业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4]目前苏州科技学院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办学,办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1国际班,前3年在苏州科技学院学习,最后1年在南威尔士大学学习。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开展双语教学变得非常迫切。目前针对国际班学生,制作了双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教学;请南威尔士大学的教授和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英文水平高的教授做学科前沿的专题英文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全英文的报告,自选题目,并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论一个PPT,在课堂进行陈述。双语教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英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综合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结合工业机器人设计教学的要求与慧鱼模型的特点,组建了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增加综合创新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包括机械构件、电气构件、气动构件、传感器、电脑控制器和配套计算机应用软件。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为创新设计的选题方向,学生自己利用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平台,搭建自己的机器人来完成创新设计大赛主题所要求的功能。通过使用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平台,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而且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创新思维能力,也提升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实践教学的质量。

(5)基于项目驱动的科研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法来源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5]基于项目驱动的科研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一教学模式尤其适合对科研有兴趣的同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按照自愿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将有科研兴趣的同学每3~4人组成一个科研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自己查询资料,提出所要研究项目的题目,教师负责判断这个题目是否具有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教师把每个小组比较可行的题目,报学校的学生科技立项。有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以项目为载体,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组员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3.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手段

多元化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考核手段,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合苏州科技学院课程教学情况,将课程教学考核分为五大类:

(1)日常课堂教学考核。日常课堂教学考核从上课出勤、课堂问题回答、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百分制给出分数。日常课堂教学考核重点考查学生上课的纪律性、讨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的认真程度等。

(2)英文论文大作业考核。英文论文大作业考核是双语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从英文论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英文写作是否有语法问题、课堂陈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百分制给出分数。英文论文大作业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的英文检索能力、英文写作能力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等。

(3)综合创新型实践考核。综合创新型实践考核从实践题目的拟定、实践操作、实践总结、实践报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百分制给出分数。综合创新型实践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

(4)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只针对部分有科研兴趣的同学,因而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加分因素。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从实践题目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实践装置、方法的合理性、实践结果的实用性、论文的规范性等方面综合评定。对于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推荐参加各类竞赛,在学校奖学金评定中得到加分,甚至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5)期末考试考核。“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期末考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核方式。期末考试考题包括理论基础知识题、综合实践分析题和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开放式、探究式的题目。通过加大对实践环节在期末考试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结语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利用课堂启发式教学、课程网站教学、双语教学、综合创新型实践教学和基于项目驱动的科研创新型实践教学,整合了多种教学要素,解决了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模式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重视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关慧贞,冯辛安.机械制造装备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1.

[2]王立达.成人教育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20-122.

[3]肖晓萍,廖青.“慧鱼”教具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探索性研究[J].高教研究,2006,79(2):36-37.

通用机械论文篇11

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政府已经将发展农业机械化列入国家支持政策,提出走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近几年来,有关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理论支撑。

(一)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制度的历史变迁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的,伴随着制度变迁发生了重大波折。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市场需求机制为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个体农民拥有和经营农机数量迅猛增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当改革的设计目标还远远没有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上时,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一系列实践清晰地走在市场化道路上,承包制中的农机户是最早的市场活动主体,农机经营服务一经诞生即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买自用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已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个体私有私营农机为主导的历史时期。农民成为农机投资与经营的主体。

(二)农业机械的功用

农业机械是在农业生产中代替人力和畜力来进行农业耕作的现代化装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传统农业的劳动强度,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另外,农业机械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现在的购机者主要将农业机械作为资本品投资购置,用于提供作业服务来获取收入,增收致富。另外,农机的购置还满足了购机户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如完成自己的农田作业,甚至将运输机械还作为交通工具使用,成为生活水平的一种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机械在农民中所拥有和使用的程度已成为农民致富、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手段。这些都说明了农业机械在我国具有多功能性这样一个独特的特点。

(三)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颇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原有农用机械化水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等因素影响了农机的户有户营发展水平(陈升,1986)。杨敏丽等学者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显著相关,农机化作业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约1个百分点(杨敏丽,2003)。祝华军利用农机净值建立估计模型得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同农业劳均农机净值和劳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的结论,即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机净值增加1元,则全国将有11万农业劳动力被农业机械替代出来(祝华军,2005)。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进行分析。

二、样本数据的选取与变量设置

(一)数据资料的选取

在样本指标选取上按照全面性、简洁性、可操作性原则,参阅国内相关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选取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模型,选取时段为1983~2006年。这是因为安徽凤阳地区极少数生产队从1978年年底开始试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的大范围推行是逐步实现的。1980年1月。全国只有1.0%的村庄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980年12月为14.4%,到1983年底,97.7%的村庄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林毅夫。1988),因此,本文认为1983年是我国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时间分界点。

本文数据均取自历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并进行适当处理,其中,2006年的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提供的统计数。同时,本文认为在这个时期以1996年为分界时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式和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和改革的影响,本文也有意考察这个政策变化的影响。

(二)变量设置

本文在度量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时,选取了劳均土地经营规模、农民可支配纯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转移比率、农业机械产品价格、政策变化等指标作为解释变量。

1 被解释变量——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本文关注的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一概念,对其测算是一个关键,农业部根据耕整地、播种和栽植、收获、粮食、植保和灌溉机械化程度计算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学术界通常取前三项作业机械化程度,按其权重其平均值,但是,这种方法误差很大,业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计算也颇复杂。考虑到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环节差异太大,对机械化要求不同,在此不直接测算各项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而是采用亩均农业机械总动力(PAM)的高低来反映农机化发展状况,其高低可以直接测度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里不考虑农业机械从事非农生产和用于农民生活中的比重,而假定本文所界定范围的农业机械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2 解释变量。农业机械的使用目的直接决定其发展的一些因素选择。改革开放前,农业机械以规模经济技术因素投入。主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强度,影响其增加的因素显然不同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成为一般的资本品,私人投资成为主体,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从事农机作业服务,获得收益,增加收入,而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目的是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活舒适性。因而,农民的收入等个体因素均会对农业机械投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里设定农机作业价格、作业成本以及单位面积作业收入不变,综合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在计量分析中考虑以下几个:

(1)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本文以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均经营耕地面积(PFL)来反映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据有些研究和作者的调查表明,地块平均大小(即耕地细碎化程度)比该指标还要小,更适合用在此处分析,但是系统的统计资料并不完整,无法使用,因此,本文借PFL来反映土地经营规模,规模越大,越能充分发挥农机作业的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作业成本、地块间转移成本和交易成本。从农业机械发展的总量上看,一些学者预计的由于受到户营耕地细碎化对农业机械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似乎并没有出现,其中原因值得研究,难道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背离基本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自然规律”?

(2)农民受教育水平。本文使用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反映受教育程度。农民接受教育时间越长,对新技术和信息了解越多,掌握越快,更易于推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会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的提高,使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主要经济指标,生活舒适程度的提高创造了对农业机械技术的需求,推动着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民更加有经济能力投资购置农业机械来开展服务,获得过多的收入。

(4)农业机械产品价格。这里取机械化农具定基价格指数(FIP)来反映其影响,该指数越高,农民增加农业机械投资的可能性会越少。

(5)劳动力转移数量。农业劳动力转移越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力越大,本文采用农村劳动力转移率(RLT)来考察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6)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文中采用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即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相对比重与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所有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之间的比例这一相对数值来比较研究农业劳动报酬的差别。同时,对其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7)有关政策的变化。虽然1983年后农业机械的生产和销售取消了计划经济下的调拨配给制度,并已按照市场化运行,但是农业机械作业所需的柴油、生产所需的钢材等原材料还维持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价格双轨制状态,因此,该时期内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还维持以物资调拨、平价供应隐性补贴的形式。补贴数据与力度无法按照经济指标来获取统计数据。而市场化改革后,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以财政资金为主但资金分散杂乱,本文认为,此研究期间的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力度不变,本文以1995年为界线设立政策变化虚拟变量(D1)进行检验。

除上述因素外,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受到国家总体经济发展速度和技术进步率的影响。如GDP的增加,改善了农业机械生产和作业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政府采取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考虑到与农民人均收入的高度线性相关性,这里仅以RPFI变量进行考察,以避免引进严重的多重共线;国家整体水平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使更多品种型号和更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得以设计生产,农业生产的需求得以满足,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由于农业机械研发方面的投人数据如R&D投入强度没有相关历史统计对比,而且基础理论研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滞后期难以量化,故本文对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归入随机误差项。

三、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研究使用全国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以探究以上解释变量因素可能对农业机械化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其水平,以及它们中间可能存在的其他关系。首先对亩均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PAM)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经过取滞后期m=1,2,6分别检验,可以看出,PAM不是引起CAP变化的Granger原因,但是,CAP是引起PAM变化的Granger原因,因此,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中不宜排除CAP。本文采用了普通多元线性单方程形式进行回归分析。

(二)估计结果

本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估计,并使用Newey-West异方差自相关一致协方差方法校正参数估计值的标准差,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除了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这两个变量外,其他变量都达到了1%和5%的显著水平。但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这一变量的符号与预期并不一致。

对模型估计的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 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受到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比例(RLT)的显著影响,且都有正向影响关系,影响方向与理论预期一致。农民收入提高了,一方面代表着农民生活水平上的提高。农民租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工完成部分农田劳动的愿望也会随之增强,而且也更具有经济的负担能力;另一方面,农民收入的提高使的农民有经济能力购置更多的农业机械为自己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开展对外作业服务赚取更多收入。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越多,意味着在相对稳定耕地上从事生产的劳动力越少,越需要更多的农业机械来完成更多的农业生产环节,推动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受到农业机械销售价格水平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讲,机械价格越高,租用农业机械的价格也会高,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民对其反应越敏感,会较少购置和租用农业机械,这也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因此,价格水平(FIP)对农业机械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理论预期也相一致。

3 从理论和经验认识上看,农民文化水平(PFE)越高,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有利于购置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但从估计结果看,这一影响不很显著;同样不很显著的还有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理论认为该指标越大意味着农业生产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会越高。农民从种地中获得的收入比例越高,会从根本上鼓励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但估计结果仅在10%的水平显著。

4 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构成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是与理论预期方向不相一致的一个变量,也与众多学者一致认为的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观点似乎矛盾。但就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具体发展状况和农业机械功用而言,这一结果具有现实性。因为农民购置农业机械一方面为他人提供作业服务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大量的小型农业机械,如小四轮拖拉机、农用三轮车等主要是农民自购自用,有的兼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因此。这一结果说明农业机械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已经出现。

5 本文对于政策变化(D1)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的估计结果也是显著的,表明农业机械化对政策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四、结论与启示

从本文对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与对相关政策的启示一并总结如下:

第一。农民收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增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国家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收尤其是种粮农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通用机械论文篇12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机械加工工艺制定能力、设备质量管理与维修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与高等职业教育侧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不相符合。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和培养目标,本文将主要论述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改革问题。

2当前高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这主要表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将该门课程的教学机械的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而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生产实习,各部分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承担教学任务。由于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就难免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教学进度、课程安排、教学资源等方面协调上缺乏一致性,对某个知识点而言,实践教学很可能在理论教学之前进行,学生在对理论知识不了解和实践目的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就开展实践,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就难免无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导致实践教学达不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理想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当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主要通过期末考试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通过课程设计的形式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用具体的分数或者成绩等级评价学生的水平。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施,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教学课时被进一步的压缩,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教学任务,不少高等院校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与《机械制造工艺》、《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合并,通过一次课程设计考核学生对几门课程的掌握情况。由于考核本来就不能覆盖全部的教学要点,虽然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方面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置了几个得分点,但是这进一步的削弱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针对性。

3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由一个教师任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划分教学工作量,多个教师配合完成《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时,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比如让三个老师分别负责机械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教学、铸造等热加工和车削等金属切削加工模块教学、机械加工工艺模块教学,每个教师分别承担相应模块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给每个模块分配相应的教学课时和任课周次,通过三个老师协同配合同样能完成《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每名教师不必承担整门课程的授课任务,还样有利于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的解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制定更加合理的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将课程设计放在教学任务的后半部分,在每门课程的最后安排时间完成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机械类专业学生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检验、巩固和提高,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与其它课程的课程设计合并,应对教学课时不足的情况是不可取得,学生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感到枯燥,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任课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阶段性的教学任务都应该安排相应的小型考核,并将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环节,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提高《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效果。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时压缩给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时间。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各学科课时都被极大的压缩了,任课老师的授课时间少了,向学生传授的专业知识并没有一点减少,教师不得不加大单位时间内专业知识的传授量,这直接导致教师不得不面对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的事实。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重点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发挥领路人的作用,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把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纳起来,在课上反映给任课老师,这样老师就能集中讲解学生不懂的问题,提高理论课程的课上授课效率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效率。

4结论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但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课上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本文在介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性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概括性的指出了当今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重点提出了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措施,为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健峰,杨洲,王慰祖.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4):78-80.

[2]苗雅丽,崔沛.“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建设研究与实践——高职机电类“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J].新乡学院学报,2014(2):85-87.

通用机械论文篇13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之一,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学校任务的核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元化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术精英,还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民办高校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相关学者开展了民办高校相关的研究工作(国外研究指国外同类私立大学)。国外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私立教育的社会影响及师资管理体制、培训体制和教师个人发展方面的研究,如美国私立教育专家James[1]指出政府资助私立教育将有利于扩大私立教育的在校生规模。Philip Altbach[2]提出私立高等教育对于诸如质量、公平、新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入学机会问题有重要的影响。John Thompson提出组织文化的塑造和团队精神建设是增强教师对高校认同感的解决方案之一。Robert Holland分析了教师压力的来源,并指出要增加奖励的机会,鼓励沟通,建立合作和理解的人际关系。[3]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强化了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意识,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4]。国内学者针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刘亮军[5]提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实施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提出职业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秦小刚[6]指出: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导致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期望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高伟云[7]提出民办高校的质量是其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张蔚文、陈世文等[8]通过分析广东培正学院的课程体系进而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夏元[9]以上海杉达学院为例,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徐绪卿、周朝成[10]认为课程体系改革是实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框架体系,并提出课程改革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优化是提高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

二、开展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的重要性

我国于1999年实行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政策,从此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影响下,民办高校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尤其是2003年9月《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1年5月23日,我国民办普通高校达到386所[5],占国内普通高校总数的30%左右。目前,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日渐凸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民办高校如何利用灵活的办学体制培养高质量的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对口人才,成为当前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中国民办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针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构建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改革与优化民办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指导思想

根据本校坚持内涵建设、以现代职教理念办应用型大学的指导思想,将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本院实际,沿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强化个性发展,教学重点在于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不断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2.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机械类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自动控制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能在现代机械、材料和机电一体化产品及自动化领域内从事设计与制造、科技开发、实验研究、应用技术研究、运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基本要求。机械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数控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基础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机械类毕业生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掌握专业相关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制图、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控制、数控技术等,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和应用能力,具有熟练进行机械产品工艺规程的编制能力;具备本专业必需的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设计、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等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设备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技研究、科技开发及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同时通过1-2项相关的专业从业资格认证。

3.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同时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变单纯传授知识的“应试”教育为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素质”教育。

(1)营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本院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良模式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科技讲坛、专家开讲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用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应用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同时,专业教师要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应用能力,并反映到教学工作中来,切实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2)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才环境。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本院在机械类专业安排一定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如,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课程设计、现代制造技术综合实训、企业综合性实习,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等。以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依赖于学校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以及企业、科研院所等校外的教育基地。开放性的实验室为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开放实验室,不断加强校内外应用型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逐步确定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整合课程内容,强化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面向工程综合应用和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1.教学内容设计

依据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开设专业导论、机械制图、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金属切削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等主干课程。如专业导论主要讲授本专业的方向、培养目标、基本要求、课程设置以及课程之间衔接情况,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主干课程的研究内容,本学科发展史、重大事件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入学初期,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主干课程以及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本专业的特点与学习方法等有一个初步认识,以项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稳固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兴趣与动力,以正确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根据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改革与优化各科教学大纲,选择或编写合适教材。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别于研究性教学,教材选择要重基础、突出应用性,重点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服务,强化应用性部分内容,弱化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内容。

2.教学方法设计

在教学方法上,以启发式教学替代灌输式教学。只有教师在教学方式的大胆改革,才能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空间,学生敢想也敢问,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重点推广实施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实物模型教学。将机械设备零部件或模型引进教学课堂,进行直观形象化教学,加强学生的印象。如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实物模型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视图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工程现场教学。理论课堂进实习实训基地,将理论教学中抽象性和经验性的知识以实物、实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现场讲解,使学生直观印象上接受,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了解实体或模型结构并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对机械理论的认识,变被动填入为主动接受学习。

(3)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由理论到实践的实习机会,理论课程主讲教师带队,同时注重学生自我设计及实践内容的应用。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

3.教学结果评价

机械类应用型人才是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设备的能力,能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又一关键。通过考核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的应用活动。

五、结语

本文以民办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及其质量问题,总结了民办高校的办学特征及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为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构建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詹姆斯.教育责任在公私中直接的划分.教育经济学国家百科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Philip G.Altbach,Liz Reisberg and Laura E.Rumbley.Trends in Global Higher Education:Tracking an Academic Revolution[J].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UNESCO 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2009:79-80.

[3]韩莉.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D].开封:河南大学,2011:4-5.

[4].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ldhd/ 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2011-04-24.

[5]刘亮军.地方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1,(12):3-4.

[6]秦小刚.民办本科高校科学发展的新途径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1,30(2):156.

[7]高伟云.质量特色创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