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三角贸易论文实用13篇

三角贸易论文
三角贸易论文篇1

论文摘要:本文比较客观地分析了不同时期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特点,从技术模仿、配套生产、人才流动方面揭示了珠三角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路径,总结了珠三角提升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经验。 论文关键词: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应;自主创新 珠三角地区既是我国加工贸易的最早起源地,也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不仅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且在广东省对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外资进入能带来先进技术,产生技术外溢,进而带动我国产业的技术进步。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是低还是高,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到底有多大,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已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一、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特点 珠三角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一)1978~1990年是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采取“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的模式。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1978年8月底,东莞市虎门镇就正式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编号为“粤字001”。尽管这家企业的规模不大,设备较落后,产品档次也不高,但在春潮萌动的中国内地却抢吃了第一只“螃蟹”,从此揭开了珠三角直接利用外资的序幕。在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地区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管理经验和国外销售渠道,但珠三角也有自身的优势,劳动力丰富而且便宜,土地资源多而且价格低。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之时正是香港产业升级换代之日,香港商人受厂租、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的困扰,急于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出香港,转移到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珠三角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优势以及生产成本优势,成为港商的首选地区。珠三角人则因势利导,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加工贸易。 (二)1991~2000年是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计算机及软件、通讯、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新一代视听产品、机电一体化、重点轻工和家电等七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和产品逐步提高。一大批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来珠三角兴建高新技术企业,世界500强IBM、飞利浦、杜邦、惠普、三星、施乐、康柏等跨国公司相继在珠三角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同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在珠三角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发展阶段,珠三角人从实践中逐步意识到“三来一补”的局限性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人们主要还是关注提升外资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采取的措施是在淘汰低档次、技术落后、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三来一补”企业的同时,有选择地引进了一大批高科技的加工贸易企业。珠三角在提升外资加工贸易科技含量的过程中,自然也带来了技术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第一,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高对珠三角地区的同行有很强的竞争作用和示范作用,本地企业通过学习和模仿产生了大量的技术溢出效应。第二,加工贸易与本地产业有密切的关联程度。这一时期,加工贸易的生产料件已经完全改变了全部依靠进口的格局。第三,加工贸易企业普遍重视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培训。在加工贸易企业中,外商出于劳动力成本及其它因素的考虑,往往选择和招聘当地的优秀人才加以培训和管理,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熟悉国内外市场的人才。经过技术培训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一旦由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流向其他企业或自创企业时,所学的各种技术也随之外流,从而引起溢出。 (三)2001年至今是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飞跃阶段。珠三角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第三阶段的最大特点是不少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落户珠三角,并且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趋势初见端倪。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化,跨国公司纷纷在珠三角设立研发机构。截至2005年底,杜邦、本田、日立、三星等知名跨国公司在珠三角就已设立了研发机构243家。这些研发中心上接研发源头,下连规模生产企业和市场,为珠三角吸收和承接国外高水平技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研发平台。在珠三角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飞跃阶段,技术溢出效应有实质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逐步被引进关键技术、关键设备所替代。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为了能进入珠三角市场,竞相以各种方式向珠三角输出技术,技术引进的结构在不断优化。随着珠三角企业技术引进水平 的不断提高,引进的目的逐步从单一生产技术的引进转向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引进技术方式多元化。跨国公司向珠三角输出技术,除了有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入股投资等传统方式之外,还有相互交换技术使用权、特许专营等新形式,加工贸易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本地化。重用本地管理和技术的精英使不少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绩明显上升,促使跨国公司向人才本地化转变。 二、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主要路径 (一)技术模仿的路径。技术可以通过模仿和示范产生溢出效应。珠三角生产规模较大的本地企业,相当一部分是在加工贸易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示范效应下,通过学习、模仿和竞争,逐渐发展壮大,甚至超过了竞争对手。美的、科龙、格力就是在西方跨国公司的巨大压力下,跟踪跨国公司的技术,经过模仿和创新,不断提高家电业技术水平的典型代表。 (二)配套生产的路径。发展珠三角配套产业是珠三角外向型经济实现技术外溢的直接渠道。在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料件已经完全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全部依靠进口的格局,产品本地化水平逐步提高。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例,珠三角已集聚了5万多家电子信息企业,打印机配套率达91%、PC机达80%、激光视盘机达64%,稳压电源达53%、计算机主板及功能板达41%。珠江三角洲已成为世界级的IT业制造基地。不少与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合作、为外资厂提供配套加工零配件的本地企业,在加工配套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原始资本和掌握了生产技术以及市场营销网络,由“配角”地位逐步转化为市场的“主角”。 (三)人才流动的路径。在通常情况下,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当地化比例越高,流动性越强,向内资企业流动越多,技术外溢效果越好。掌握技术的人员的流动可以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这是珠三角取得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形式。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聘用了当地大量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普通的员工,实际上就是间接地向珠三角提供技术转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不少人在加工贸易企业积累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成为自身创业的重要资本。昨天的“打工仔”,今天成为大大小小的“老板”,在珠三角地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三、珠三角地区提升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启示 (一)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是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核心。珠三角地区的经验表明,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是后进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和技术赶超的关键所在。没有对转移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在此基础上的模仿创新,该地区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如果加工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长期停留在低技术、低层次的水平上,只会强化经济发展对外来资本的依赖性,这样虽然可以使某一地区的经济出现暂时的繁荣,但有可能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加工贸易企业人走楼空,最终导致经济出现“空心化”的现象。 (二)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根本途径是本土企业的自主研发。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获得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以技术垄断为前提,跨国公司进行的技术转移都是成熟性技术。不论处在全球化生产链条的哪个环节,从事加工贸易的东道国企业都不可能获得最先进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依靠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也就不可能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即使位于核心的产业链条,依靠核心技术的转移与溢出也是十分有限的。进入21世纪,珠三角人发现,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向国内转移一般性的先进技术,但真正核心、领先的技术是绝对不可能转移的。利用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是一个地区产业技术升级的一种办法,但真正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还得靠本土企业的自主研发。 (三)开展深加工结转是实现技术溢出的有效方式。深加工结转是指加工贸易企业将保税进口料件加工的产品结转至下一家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后复出口的经营活动。据统计,目前珠三角七成加工贸易企业采购配套以深加工结转的方式实现。在全省IT、计算机和家电行业中,80%以上的手机部件、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和100%的彩电部件都可以在珠三角地区内实现配套。 (四)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技术溢出的有效载体。仅仅在加工装配环节取得成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向上下游环节延伸,并获得更多的技术转移和后向联系,才能获得更多的技术溢出和加工贸易利益,否则,劳动力成本上升之时就是加工贸易利益丧失之日。加工装配产业是无根工业,即本地劳动力成本上升之日,就是加工装配产业转移之时。如果不能在加工装配 活动中获得技术溢出,不能培养出具有相当素养的产业大军,现时加工装配活动中所得收益将会随着加工贸易产业向外转移在瞬间化为乌有。如果该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即使加工贸易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向外转移,本地仍可通过向增加值相对较高的前向或后向生产环节转移,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双重升级,继续分享加工贸易利益。 (五)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是实现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经济,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亮点。民营企业不仅有与大型加工贸易企业配套生产的强烈愿望,而且初步具备了接受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能力。灵活的经营机制有利于民营企业融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并通过与跨国公司的配套互动,逐步上升到附加值较高的产业环节。民营企业与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合作不仅能实现优势互补,而且能促使加工贸易落地生根,使“候鸟经济”变为“榕树经济”。 (六)承接技术溢出效应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企业是技术溢出效应的直接受益者,理应成为推动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主导力量。提高技术溢出效应是地方政府应关注的事情,但企业才是承接技术溢出效应的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在提高技术溢出时的职能不能错位,更不能“越俎代庖”。地方政府对于提高技术溢出效应不能不急,但也不能太急。地方政府操之过急就可能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破坏市场机制。如何让企业行为的结果与政府的目标相吻合?一种比较理想和有效的方式是,“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三角贸易论文篇2

[摘 要] 作为泛珠三角内地9省与东盟贸易往来的桥头堡,西南次区域虽然对泛珠与东盟贸易总额的增长作用不大,但其较大 的贸易结合度,表明双方关系十分密切,正是西南次区域和东盟的这种密切关系,使得双方的贸易交往不断增长。在这种增长中,西南次区域与东盟的主要贸易商品呈现出互补性,但是具体到农产品和机电产品,又各自呈现不同的特点。本文运用贸易结合度、贸易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上述阐述进行了实证分析。 【论文关键词】 西南次区域;泛珠;东盟;贸易关系 泛珠三角区域处于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和中心区位,它的形成和区域内的经济合作,成为中国和东盟开展贸易和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区域,而对区域内的西南次区域(广西、四川、云南和贵州)来说,融入区域经济,借助区域合作的力量,依托泛珠三角,开展和东盟的经贸往来,为谋求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 一、泛珠内地9省区、西南次区域与东盟双边贸易规模情况 我们将泛珠内地9省区和东盟双边进出口总额统计后,制成表1以方便分析。 从表1中可知,横向来看,泛珠内地9省区与东盟的贸易往来中,贸易总额主要由广东提升,广东在其中居于最大份额,对双方的经贸关系的发展贡献最大,西南次区域则处于比较次要的位置,比重较小,可见,在泛珠内地9省区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关系中,西南次区域对泛珠与东盟贸易发展的贡献还是比较小的;从纵向看,西南次区域在5年中,与东盟的贸易量在不断增长,特别是在2003年突然发力,此后发展相当迅速,直到2005年,达到历史最高,这主要是因为泛珠在2003年筹划建立,形成泛珠区域后,西南次区域因其与东盟在地缘、历史等方面的密切关系,从此依托泛珠,加大了东盟的贸易往来,贸易关系日益密切,其密切关系我们可以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来分析。 二、泛珠西南地区与东盟贸易结合度的分析 贸易结合度指数Iij可以用下式来表示,即: Iij = / (Mj / Xw ) 式中的Xij / Xi 表示i国对j国的出口占i国出口总额的比率,Mj / Xw表示j国的进口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率,如果Iij>1,就说明i国和j国在贸易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Iij<1,则说明i国和j国在贸易上较为疏远。利用贸易结合度的公式,计算出泛珠9省区和东盟的贸易结合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到,泛珠东南、西南和中部三个次区域中,西南次区域的贸易结合度最大,远远超过其他地区,与东盟的贸易关系最密切,其中,云南贸易结合度排在第一,相比之下,与东盟贸易总额最大的以广东为代表的东南部却是最小的,这是因为广东虽然贸易额大,但是与西南次区域比起来,西南四省区的对东盟的出口占自身的比重要远远大于广东对东盟的出口占自身的比重,可见,与东盟的贸易对西南四省来说,对其经济推动和发展的意义要比东南部大的多,同时,从长远来看,这种密切的关系也会推动西南与东盟双方贸易关系的发展。此外,双方贸易结合度指数比较大也说明了西南次区域与东盟在比较成本优势结构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从动态来分析,西南次区域2003年贸易结合度最大,为5.01,可是到了2011年却下降到4.76,贸易量上升,但是贸易结合度却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措施的实施(如2003年的中泰零关税的实施),对泛珠各省区和东盟的出口贸易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农产品方面,包括西南四省区在内的泛珠地区与东盟的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2005年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全面降税,对泛珠的冲击更大;另外,随着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除泛珠外中国其他地区与东盟的贸易发展非常迅速,这些都或多或少 影响到泛珠与东盟的双边贸易。 三、泛珠西南次区域与东盟主要商品贸易关系的分析 从上述贸易结合度的分析可以看出,与东南和中部次区域相比,西南次区域与东盟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且这种亲密的关系也促进了双方日益增长的双边贸易总量,其密切的关系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的,这种必然性体现在西南次区域和东盟双方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方面各有所长,并形成一定的产业分工格局,因而在贸易商品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泛珠和东盟的主要贸易商品表明:在农产品等自然资源产品上,东盟国家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如动植物油脂、木材及木材制品等产品,约占泛珠三角从东盟进口额的50%,其中,农产品方面,西南次区域约占10%;而在机电、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泛珠三角出口的比较优势强于东盟国家。如鞋类、纺织品与服装、金属制品和各式制造品等产品,约占泛珠三角对东盟出口额的五成,其中,西南次区域约占20%。在高新技术产品上,泛珠三角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对东盟出口较大,优势较强。近几年,东盟向泛珠三角出口的商品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矿物燃料和以木材、纸浆为主的非食品原料,泛珠三角向东盟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以交通工具、机电器为主的一般机械产品和纺织服装产品,西南次区域主要进口资源性产品,出口纺织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 在分析双边主要贸易商品的时候,农产品和机电产品作为西南次区域具有最主要地位的产品,是我们分析的对象,我们运用双边贸易专业化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从双边的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的角度来分析双方农产品和机电产品等主要贸易商品的特点。 (一)基于外生比较优势形成的产品竞争力分析 基于资源禀赋的外生比较优势形成的产品竞争力的特征,可以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双边贸易专业化指数)NX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NXij=(Xij-Mij)/ (Xij+Mij) Xij为i国第j种产品的出口值; Mij为 i国第j种产品的进口值。 如果 NX的值大于0,则表示 i国是第j种产品的净出口国,表明该国这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贸易竞争优势,且数值越大,优势越大;如果 NX的值小于0,则表明i国为第j种产品的净进口国,i国的第j种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处于竞争劣势,绝对值较大,劣势越大。 该指数越大表明竞争力越强,如果以0.5为界作为竞争力标准,>0.5表明双方该产品属于垂直分工,或者说属于有明显贸易专业化分工倾向。 据此公式测算出泛珠西南次区域-东盟农产品、机电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到: 农产品方面。西南次区域的NX指数大于0,说明西南次区域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生产效率较高,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优势,但是,如果以0.5为界分析,西南次区域与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上并没有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倾向,双方在农产品上竞争性还是比较大的,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泰零关税实施后,包括西南次区域在内的泛珠会受到来自东盟水果和蔬菜的强烈冲击;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在西南四省区中,贵州的NX指数最大,和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上是处于纯出口的地位,双方农产品专业化垂直分工程度最高,互补性大;而广西的最小,仅为0.14。 从机电产品看,西南次区域与东盟NX指数非常高,超过了0.5,说明西南次区域和东盟在机电产品上具有很强的贸易竞争优势,同时,与东盟在该类产品上具有明显的专业化分工。这种竞争优势体现在西南次区域在机电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与东盟的互补度较大,其中,广西、云南的NX最大,而贵州最小,且为负数,可见,广西、云南与东盟在诸如机电产品的贸易上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由于机电产品占了制成品的较大比例,以上NX也说明了,西南次区域与东盟的优势在于工业制成品,而在农产品等资源型产品方面的竞争优势略逊色一些。 (二)基于内生比较优势的产品产业内贸易 在对西南次区域和东盟主要商品的数据统计中,显示出农产品、机电产品同时存在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额,表 明在该商品中有着互补性的贸易需求。我们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分析。计算公式如下:IIT=[(Xij+Mij)-(Xij-Mij)]/(Xij+Mij)×100 其中:Xij—— i国第j种产品的出口值; Mij—— i国第j种产品的进口值。 IIT取值(0,100)之间,当IIT=0,所有贸易都是产业间的;如果进口量都与出口量相同,则IIT=100,当IIT在(0,100)时,既有产业间贸易也有产业内贸易。如果以50为界,当IIT>=50,主要是产业内贸易,当0<=IIT<50时,主要是产业间贸易。据此,计算出西南次区域和东盟农产品、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见表4) 显而易见,农产品方面,双方IIT>50,有较大的产业内贸易,是基于水平分工的贸易往来,从各省区看,这种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广西贡献的,广西的IIT是西南四省区里唯一超过50的,并且大于75,说明了广西和东盟在农产品上有着高度的水平分工,与此同时,其他各省仍主要属于产业间贸易。 机电产品方面,西南IIT很小,双方既有产业内贸易也有产业间贸易,但总的来说,仍主要是基于垂直分工而形成的产业间贸易,从各省区看,贵州的IIT稍稍大于50。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2003年泛珠三角组建后,西南次区域依托泛珠三角,和东盟的贸易往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贸易增长十分迅速。随着双方贸易的增长,西南次区域和东盟的主要贸易商品呈现较强的互补性,具体到农产品、机电产品,西南次区域在机电产品贸易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而在农产品贸易方面比东盟要差,此外,双方贸易商品虽已有产业内贸易的趋势,但是具体到农产品和制成品情况却不一样:农产品贸易在产业间贸易的基础上,呈现产业内贸易趋势,机电产品因为西南次区域基础相对较好,技术较强,所以,与东盟的贸易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二)建议 1.西南次区域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高,与东盟的关系相当密切,当前要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质性推进、泛珠三角的组建等历史机遇,次区域内各省区加强区域合作,增强自身应对未来统一区域市场的竞争力,同时,通过积极改善交通运输、加快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以及加速建设网络信息系统等,加快发展和东盟的经贸关系,在不断克服障碍中取得双边贸易的增长 2.基于双方在以农产品为代表的资源性产品方面存在较强的竞争性,而且在此类产品中,西南次区域往往处于劣势,我们应当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重点培育具有较强竞争性的产品,避开没有竞争性或竞争性较弱的产品,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在包装、外形、品种等方面,实行产品差异化策略,积极开拓东盟市场。 3.制造业方面,比如机电产品,泛珠三角机电产品工业门类齐全,配套协作能力强,具有优势,潜力较大,而东盟国家的基础工业相对薄弱,双方互补性大,机电产品需求较大,每年进口400-500亿美元,大部分属于中、低档机电产品,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质量较好但价格昂贵的机电产品而言,西南次区域此类产品物美价廉,与欧美产品相比,具有性价比优势,在东盟更容易打开市场。西南次区域应该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的机遇,加大对东盟出口竞争能力强的机电设备,特别是东盟急需的大型机电设备。

三角贸易论文篇3

一、贸易摩擦概念界定

贸易摩擦概念多是通过表现形式来界定,这种界定存在以偏盖全的缺陷,没有揭示出贸易摩擦的实质。王厚双将贸易摩擦定义为经济战的一种表现形式,认为“经济战的实质是发展机会与生存空间的争夺战,因而贸易战是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为了本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需要,为争夺商品销售市场而展开的限制进口与扩大出口的激烈对抗”。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贸易摩擦已经延伸到国民经济诸多方面。赵晓、柳阳认为贸易摩擦是国际经济摩擦的子集,国际经济摩擦是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一种相向行为或是由此行为产生的一种结果。笔者较为认同后者看法,本文定义为“在经济社会中具有一定经贸关系的各经济主体,为了在双方经济交往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获得满意的政治经济利益而与经济伙伴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有三方面含义:一是适当“接触”是摩擦产生必不可少的前提,贸易摩擦产生前提是国际交往的存在;二是摩擦是相向运动的结果,因此,贸易摩擦取决于国际贸易交往中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相向行为;三是作为相向行为的结果,贸易摩擦会导致非正和的博弈结果,即不会使双方都受益的贸易摩擦。

赵晓、柳阳将贸易摩擦分为商品贸易摩擦、制度摩擦与文化摩擦;赵谨提出微观经济摩擦、宏观经济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与技术性贸易摩擦五种分类方式。分类的意义在于,由于引发不同经济摩擦原因不同,解决手段也不同,明确摩擦类型有利于一国建立贸易争端预警机制,可以针对不同摩擦采取不同对策。

二、贸易摩擦成因的理论研究

任何经济现象都有理论基础,贸易摩擦也不例外。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按照分析角度不同,可将贸易摩擦成因理论分为三种:一是从微观经济角度分析;二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三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

(一)贸易摩擦微观理论

微观贸易摩擦理论是指由贸易一方对另一方出口激增造成的贸易摩擦分析,由贸易双方在国际分工中比较优势变化和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引起。一部分是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另一部分是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

完全竞争市场上不会形成贸易摩擦,但如果市场失灵,相互交往的国家间就会出现国家经济扭曲问题,出现贸易摩擦。为这一理论做出贡献的是巴格瓦蒂(JBhagwati)和琼斯(RJones)。他们认为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如果交易条件难以满足,就会出现国际贸易摩擦问题。

另一个重要理论是由哈罗德(Rharrod)、迪克西特(Dixit)和诺依曼(Vnorman)等提出和发展的贸易和产业调整理论。其囊括重要命题包括:当失业增加和收入下降超过在自由贸易情况下的福利时,该国就会放弃自由贸易,转而实施贸易保护,进而导致两国贸易摩擦。所以依据H-O理论创建的特殊要素模型,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的贸易和产业调整理论,是对贸易摩擦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应用理论。

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的理论分析又涉及三个领域:其一,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他们认为,由于各国政策的介入能够改变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收益后果,结果便会因追求收益的重新分配而引起各国的贸易摩擦。日本学者广濑宪三在此理论中加进制度因素,强调国家间经济制度不同的可能性有可能导致国际贸易摩擦。近来对日美贸易摩擦的研究也表明,国家间结构和制度差异是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相互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的企业生产活动中存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对该领域做出贡献的主要学者有帕那格里亚(A.Panagariya)、三边信夫和后藤纯一等人。他们的分析模型都有一个相似分析步骤,即首先分析存在外部效果和规模经济时国内自给自足的经济均衡,然后讨论外部经济联系条件下的均衡,接着比较两种经济均衡的收益水平。

其三,国内国际产业结构和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间产业结构静态和动态的不相配,是贸易摩擦频发的深层次原因。根据上述分析表明,贸易摩擦微观理论体现了国内经济和世界市场相互作用,同时,也说明开展国际经济活动,在处理贸易摩擦时,斗争与妥协都是重要的,都是正常的国际关系。

(二)贸易摩擦宏观理论

从国际宏观经济学角度对贸易摩擦解释一般是从两国贸易收支和经常项目收支不平衡方面入手。有两种分析方法,一是利用弹性方法进行分析:根据公式CA=TB+NF(其中CA表示经常项目,TB表示贸易余额,NF表示来自国外净要素支付)进行分析;二是储蓄-投资缺口法:以小宫隆太郎为代表,利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核算基本公式,即:Y=C+I+G+X-M。整理得:NX=Y-C-I-G=S-I。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影响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因素就是影响贸易差额的因素。

中美贸易摩擦研究中,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是利用弹性方法分析的;而麦金农教授等大部分经济学家是利用储蓄-投资缺口法分析的。我国学者施建淮指出上述两种方法对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分析都是片面的,主张从全球视角来看待美国贸易逆差。

综上,主流贸易理论分析的优点在于使我们的思想脱离了贸易限制不能获利这一传统理论假设的禁锢。但上述都存在理论逻辑上的缺陷,无论是传统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没有为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的政策存在性提供一般性的、坚实的“科学”依据(盛斌,2001)。

(三)贸易摩擦政治经济学理论

贸易政治经济学起源于对纯贸易理论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政策存在性的困惑,它另辟蹊径地从收入分配角度出发,引入公共选择理论范式,从政策决策过程角度来探究贸易干预的水平、结构、形式和变化。代表性的理论有霸权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管理贸易理论。

霸权理论认为当世界上存在的一个经济超级大国逐渐失去它盟主地位时,外部竞争冲击压力将迫使它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转向贸易保护主义以维持自己经济利益。这很好解释了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国在纺织品、农产品等领域实施贸易限制的情形。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代议制及投票规则下,人数较少而利益分布较为集中的一方对投票结果的影响更大。Stigler和Peltzman等人指出:政府很少追求那些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相反,政府寻求的是那些使之政治支援最大化的政策。

管理贸易理论则认为管理贸易是一种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次优模式。经济学家K.Bagwell和R.W.Staiger通过建立Bagwell-Staiger模型把管理贸易理论一般化,并进行分析。而T.J.Prusa和S.Skeath采用案例分析法将Bagwell-Staiger模型进行扩展,认为现代商业政策已经明显受到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开放运动影响,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手段成为WTO框架下合法的也是最重要的管理贸易手段。

经济学家对贸易摩擦问题研究的这一路径转换,不仅生动地描述了贸易摩擦的动态演进过程,使之更加符合现实世界中贸易关系的发展变化和政府、企业的行为选择,也丰富了贸易摩擦问题的理论内涵和研究思路。

三、中美贸易摩擦实证研究

2000年以来,在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间,引发了关于美国贸易政策不同观点的争论。萨缪尔森(P.Samuelson,2004)与鲍莫尔(W.Baumol,2000)主张贸易保护,而主张全球化、自由贸易、鼓励接受“外包”贸易的则是萨翁上世纪60年代的弟子巴格瓦蒂(J.N.Bhagwati,2004)。Elizabeth Van Wie Davis在《1995-2000中国对中美关系的视角》中指出中美产生贸易不平衡并进而引发贸易摩擦是由于中国缺乏政策透明度以及不能完全执行两国签署协议造成的;但美国商会会长兼CEO Thomas J Donohue则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某些争端责任不在中方,中国并不是在有意操纵汇率。由此看来,国外理论界和商界对中美贸易摩擦原因所持观点不太相同。

同时,国内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微观方面以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反倾销问题为主。尹翔硕、王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东亚因素》侧重研究“贸易迁移效应”;中国已经进入国际经济摩擦时代,赵晓提出应从战略角度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于铁流,胡方提出应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贸易体制改革;卢艳铃认为低价倾销的客观存在是成为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导火索。

宏观研究方面,许承明以1983-2000年美国历史数据实证研究得出:美国利率长期偏高倾向以及贸易伙伴对美元资产及储备需求推动,造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王义中则根据标准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建立计量模型,采用美国1982-2002年数据,实证分析得出影响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原因是其国内因素;王蔚认为美国认定我国“非市场经济”有许多宏观因素,包括资本项目下的兑换受限、政府过度强调出口创汇等。也有学者从政治角度分析,李昌风认为中美频繁发生贸易摩擦是美国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一种极强的偏见;刘志涛认为是美国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

综上所述,国内各种相关研究差别不大,无论是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都得出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和建议。笔者认为:实际上,中美贸易摩擦有多层次的原因,其表面原因: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人为原因造成中美贸易差额统计不一致;真正原因:中国产业结构中确实存在转移性和结构性问题。

四、展望

国内外对贸易摩擦理论研究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但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分析还不太一致。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可以预见,今后此方面会成为研究热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国内理论界也会在理论依据和应对策略方面总结出新观点,更真实反映摩擦现状。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

2、赵瑾.经济全球化与贸易摩擦[M].商务印书馆,2003.

3、赵建.国际贸易摩擦背后的产业结构和政治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

4、施建淮.怎样正确分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J].国际经济评论,2005:7-8.

5、卢艳玲.加入WTO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特点、原因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贸,2005(3).

三角贸易论文篇4

一、引言

1993年上海提出新长三角经济圈,实行强强联手,由五省一市变为两省一市。根据调查与其他服务业相比,2007年长三角区域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8.53%,而金融业仅5.18%,房地产业仅占4.77%。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的结构还不合理,区域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而产业结构优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因此,考察长三角区域物流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发现区域物流对于优化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所产生的贡献。

二、文献综述

关于物流对贸易的影响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冯·杜能最早研究运输成本,他提出产品生产地和消费地的距离不同会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和价格。1980年之后,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趣使得空间距离和运输成本得到广泛的重视。萨缪尔森提出“冰山运输成本”学说,克鲁格曼(1991)对运输成本在国际贸易模式中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对此也有所研究。王力军(2005)年认为,国际贸易与现代物流的发展是互动的。李永生、张丽芳(2006)指出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问包含运输成本的物流成本,分析了国际贸易理论及实践,确认了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有直接影响。实施不同程度的物流管理,就会改变传统的国际贸易流量和流向。杨长春(2008)将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作为衡量国际物流水平的指标,得出了国际物流与对外贸易存在着反馈性因果关系的论断。付美林选取了我国进出口总额和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格兰杰检验分析了我国的国际贸易与物流的关系,得出结论是贸易对物流的促进作用要大于物流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两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物流对国际贸易的长期作用小于短期作用。

三、物流对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对贸易引力模型的合理改进

根据荷兰计量经济学家丁伯根(Tinbergen)和德国经济学家波伊赫南(Royhonen)提出的贸易引力模型,两个国家(地区)间的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

为了实证检验的方便,原模型转化为线性的对数形式:

(二)模型的设计

双对数模型基本公式:

其中,trade为长三角出口额,等于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出口额的和,单位为亿元。POP1表示的是长三角人口数,数值为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人口和,单位为万人。POP2为世界其它国家总人口,在数值上等于世界人口减去中国人口,单位为万人。GDP1为长三角地区的GDP,在数值上等于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GDP的和,单位为亿元。GDP2为世界其它国家GDP总值,等于世界GDP减去中国GDP,单位为百万美元。LOS表示的是长三角存货周转量,在数值上等于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存货周转量之和,单位为百万吨公里。

(三)数据说明

选取的数据是1990年到2008年的长三角地区的数据,主要包括长三江地区人口数、存货周转量、GDP总值,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GDP总量和人口总数。其中,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江浙年鉴》、《世界各国汇率数据及人口数据》、《世界各国GDP及年增长率》。长三角数据为间接数据,用两省一市的数据加和得出。其中POP2原始数据从世界统计年鉴上各国情况取得。GDP2数据统计单位为百万美元,从世界各国GDP增长率资料求得。

(四)模型分析

利用Eviews5.0,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基本回归结果。回归方程为:

R2 = 0.997354; = 0.996324;F = 976.773。

可绝系数R2=0.997354,修正后的=0.996324,拟合优度很高,解释了出口贸易量变化的近99.7%,可认为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强力相关。

由上式可知,、 前的系数都不能通过t检验,表明这些变量对贸易的影响不明显,可以从模型中剔除。通过t统计量精确计算的p值直接判定,、和截距项C对应系数的p值为0.9921、0.9788、0.2811,分别表明有99.21%、97.88%、28.11%的概率接受0假设,所以这三者都应该从模型中剔除。

进行F值检验。结果表明, 检验值很大,远超过5%的临界值。并且相应的p检验值几乎为0,说明各系数均为0的联合检验显著,拒绝均为0假设。

由相关系数矩阵检验可知,各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普遍较大,特别是取对数后的与、、之间相关系数高达0.97以上;与、之间的相关系数也很大。说明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这使得回归结果变得不可靠。

利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重共线性的修正。通过对变量的挑选,最终有效变量为LnGDP1、LnPOP2、LnLOS。对改进后的模型回归,得到最终方程:

除了截距项略微超过5%的置信度之外,其它变量的回归系数均在95%的概率保证下有效。而实际上,通过对时间序列平稳性的调整,消除数据的趋势之后,截距项的有效概率保证可以超过95%。

对上述结果做怀特检验,得出以下结果:NR^=19×0.131210=2.49299。在显著性条件为0.05的情况下,自由度为5的卡方值为11.07,所以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四、结论及分析

变量实际上衡量的是长三角人口数量对长三角地区贸易量的影响。根据“引力模型”最初的提出情况以及后人补充的实证,人口因素的影响似乎是不可缺少的。但在本文模型中,由于选取的变量是世界上除中国外的其它国家的总人口,数量远大于长三角人口,所以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出口供给方面的长三角人口有限小,出口需求方面的世界其它人口无限大,来自世界的需求是决定长三角实际贸易情况的主要因素。故变量可以剔除。

同样,变量在以往的研究中作为重要的影响因子,在这里显得并不突出,这也是因为模型取材的缘故。因为变量衡量的是与长三角地区交易的世界其它地区经济量,相比,并没有直接地衡量长三角地区的供给能力,所以在模型中影响力不足。

通过上述模型及计算,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长三角地区的贸易伙伴国的人口规模与进出口贸易额呈正相关,这与贸易引力模型的预期相同。这说明,长三角地区的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比较大,人均收入水平比较高,对进口商品的质量要求较高,长三角地区的产品可以满足这种需求,所以贸易额会增加。

另一方面,货物周转量与贸易额呈正相关变动关系,货物周转量上升1%,可以使货币贸易额提升1.22%。这在一定程度上和贸易引力模型的假设相一致。因为两国(地区)的距离越长,运输成本越高,货物周转量也就越少;反之,货币周转量就越多,越有利于两地之间的贸易往来。

因此,长三角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周转量,促进与不同收入水平及人口规模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启良,湛柏明.物流对珠三角地区对外贸易作用的实证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4(5).

三角贸易论文篇5

我国主要是以在特殊开放区域上建立保税港区的形式来建设广义上的自由贸易区,这些保税港区从设立伊始就与其他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存在明显差异(郝寿义,2008)。[1]国际上多数自由贸易区在设立目的上偏重对国家整体经济的益处,并且不失对本国市场和产业的保护。我国的自由贸易区功能众多,包括保税仓储、商品会展、出口加工和国际贸易等,偏重于打造开放经济的新兴增长极,带动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借鉴世界各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通过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区域制度安排,创新区域开发开放模式,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了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上海自贸试验区于2013年9月正式挂牌后,常被解读为本届政府的改革“风向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这被普遍解读为高层对上海自贸区模式的肯定。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是以“开放红利”激发“改革红利”的绝佳契机,定然会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上海自贸区试验的服务内容发挥辐射效应、推动区域发展的进程,必将成为各地区深化开发开放的区域范本。

二、自贸区发挥辐射效应的一般理论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与相对较低地区间所发生的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交换和文化生活习惯的传播是经济辐射(Economic Radiation)的主要表现形态,这一过程可以提高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为自贸区的辐射效应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经济辐射效应理论

国外学者对经济辐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上世纪中期,区域均衡增长理论作为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在实用性上存在重大缺失,佩鲁(Perroux,1955)[2]由此提出了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Myrdal,1957)[3]在立足地区经济的意义上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论,指出应充分把握“扩散效应”与“回流效应”。赫希曼(Hirschman,1958)[4]则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指出应充分把握“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罗默(Romer,1986)[5]和卢卡斯(Lucas,1988)[6]提出的“溢出效应”在一定意义上也带有“辐射效应”的含义。

国内对经济辐射的研究是在八十年代随着都市圈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而兴起的。对于中心区域的经济辐射能力,近几年国内学者既采取了定性分析方法,也尝试采取了数据和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力图确定中心区域的经济辐射范围和能力,完善了中国特色的经济辐射理论(田大鹏,2012)。[7]

(二)自贸区发挥辐射效应的作用机制

自由贸易区推动港口、母城甚至腹地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世界公认,这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自由贸易区与腹地的后向联系最为显著,例如自由贸易区的企业采购、转包原材料和产品,针对供应链安排腹地生产的组织、配送与服务。

自由贸易区是具有区域经济带动效应和示范效应的功能区,其自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发挥着区域经济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为区域国民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显著的福利增长。自由贸易区以高度开放的优势,成为母城经济的关键增长点,且是腹地经济与国际接轨不可多得的通道和驱动器(李东艳,2009)。[8]

1.自贸区对母城的辐射效应

第一,促进产业发展。自由贸易区与港口有关的产业活动以贸易和物流为核心,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从投资角度来看,这些产业可派生出系列新兴产业活动,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惠及上下游产业,吸引大量投资,带动母城发展。从需求角度来看,这些产业能带动引致需求的出现,促进金融业、航运业、商贸、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这一过程循环往复,增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带动母城产业螺旋式上升。

第二,社会资本外溢。自由贸易区具有先进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体制,形成了成熟的市场经济增长体制,拥有大量外商投资。自贸区的“创新性”特征发挥外溢作用,加速了母城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

2.自贸区对腹地的辐射效应

成思危(2003)[9]指出,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空间、物流体系、出口加工环境、先进管理与技术对腹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首都空港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13)[10]总结了首都空港自由贸易区的溢出效应,包括产出溢出、就业溢出、税收溢出、技术溢出和信息溢出五个方面,可形成区域综合竞争力,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自贸区对腹地的辐射效应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先进经验提供了示范效应。自由贸易区集先进的科技、知识、人才、管理于一体,为腹地展现了良好的发展模式,腹地的市场主体可从自贸区中通过“学习效应”得到吸收和实践,提升腹地经济的发展质量。

第二,物流体系提供了便利条件。从出口角度看,自贸区完善的物流功能实现了腹地物资的仓储和运输便利化,打开了接近世界市场的通道,提高了出口效率。从进口角度看,使得进口产品更容易满足腹地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三,信息传递提供了贸易机遇。世界商贸信息在自由贸易区的传播极具深度和广度,为腹地企业得到优质商机提供了平台,激励腹地企业向世界市场迈进,并由此完善了腹地的产业链条,优化了腹地的产业结构。

第四,出口加工提供了优良环境。自由贸易区凭借其出口加工高级化的优势地位,为腹地的初级产品提供了加工场地,提高了出口创汇的规模和能力。

三、中国(上海)自贸区服务内容的辐射效应与区域发展

从一般意义上看,上海自贸区试验的服务内容如何发挥作用可以参考借鉴国外典型自贸区的发展历程,本文对此总结如表1所示。

中国上海的自贸区试验与其他国家相比,既有其一般性,也具有特殊性。从定位上来看,上海很难找到可资模仿的样板自贸区,这是由于我国把自贸区作为先行先试的试验场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自贸区更多地是承担了加工与出口贸易的传统职能。对于上海具体而言,金融业和服务业的先行改革是自贸区试验服务的核心部分,而非简单作为加工和出口贸易的补充。尤其是资本市场放开、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事项上,具有倒逼全国实施金融改革的战略意义,这在全球来看都是独一无二的。

与新加坡等地域较小的经济腹地和市场容量不同,从地缘的角度来说,上海自贸区的作用远非限于上海这个单一城市,而是长三角经济圈甚至有经济联系更为广大的腹地,目前各个相关区域也普遍开始与自贸区的经济与政策对接。此外,上海自贸区虽然借鉴了国际的通行做法,但拒绝形成“政策洼地”,亦非达到简单的贸易便利化,而是以制度创新来发挥辐射效应,促进区域发展。

(一)投资领域开放

扩大服务业开放、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构筑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是上海自贸区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的主要举措。在扩大服务业开放方面,上海自贸区选择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领域扩大开放,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这势必会调整长三角经济圈现代服务业的经济版图。在负面清单管理方面,上海自贸区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研究制订试验区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负面清单,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负面清单是国际上重要的投资准入制度,目前国际上有70多个国家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方面,上海自贸区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程度,创新投资服务促进机制,支持试验区内各类投资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

上海自贸区吸附高端投资的功能,会引领整个长三角经济圈外资利用上的转型升级,上海自身的制造业向周边地区实行产业转移也会越来越受到“溢出效应”的影响。事实上,为取得先发优势,江苏省昆山市业已规划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办事处,将研究出台承接自贸区“外溢效应”的一揽子产业发展规划,而与紧邻的浙江省嘉兴市正探索以产业新城的方式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转型与升级。

(二)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是上海自贸区实现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措施。在贸易转型方面,上海自贸区力图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在国际航运服务方面,自贸区积极发挥外高桥港、洋山深水港、浦东空港国际枢纽港的联动作用,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

从上海力图建设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目标来看,不论是最早明确提出这一说法的十四大报告,还是上海市政府近年颁布实施的《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十二五”规划》,在以往的二十年期间,发挥辐射作用、服务长江三角经济圈自始至终都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之一(姚海华,2012)。[11]因此,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更是承担着建成国际贸易中心、服务广阔腹地的重要任务。

在向内辐射方面,上海自贸区将充分发挥其贸易中心的重要功能,与港口、母城和腹地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在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高端贸易要素方面对长三角经济圈、长江流域以至全国进行辐射,为上海的贸易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提供有力支持,在发挥辐射效应、促进区域发展的过程中既强化贸易地位,又服务全国经济。

在向外辐射方面,随着涉外经济体制愈加开放,贸易开放领域也愈加宽阔,国际产业转移将以上海自贸区为支点向国内延伸,大大促进服务业的贸易与外包,并有利于腹地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营活动。

(三)金融领域开放创新

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是上海自贸区实现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的主要措施。在制度创新方面,上海自贸区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在服务功能方面,自贸区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允许金融市场在试验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鼓励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等等。

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实质上是制度创新的体现,自贸区发挥辐射效应必然也包含制度建设的示范作用。自贸区建设核心是制度创新而不是政策优惠,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制度导航的创新对腹地的诸多城市起到倒逼作用,激励它们创造更好的金融政策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在改革中创造机遇,以充分承接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强大辐射作用。

面对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宏观背景和日益复杂的区域竞合模式,更多自由贸易区的涌现将是大势所趋,自贸区发挥辐射效应、推动区域发展的作用也将愈加显著。各个自贸区的港口、母城和腹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临近自贸区的区位优势,合理进行区域分工;另一方面要促进自身的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制度优势来引领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

说明: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运行绩效测度与评价研究:以沪津深三大试验区为例”(11YJA790147)。

注释:

①自由贸易区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多于两个的国家或地区(Free Trade Area,FTA),为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来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二是一国国内为消除关税和贸易配额来促进对外贸易,从而采用较少行政干预措施的经济区域(Free Trade Zone,FTZ)。本文所论的自由贸易区意指后者。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J].经济学译丛,1988(9):23-30.

[3]Myrdal.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Areas [M].London: Gerald Duckworth & Co.Ltd.1957.1-17.

[4]Hirschman A O.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122-187.

[5]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1002-1037.

[6]Lucas Jr R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3-42.

[7]田大鹏.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2.

[8]李东艳.自由贸易港区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

三角贸易论文篇6

贸易投资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贸易与投资的一体化结合不仅可以对贸易波动产生的风险的进行分散,而且FDI通过其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作用,可以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四大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对上海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服务长三角和服务全国,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服务全国,带动周边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三角地区己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军区域。近年来,长三角地区16城市继续克服人民币升值、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贸易摩擦升温等不利因素,积极应对挑战,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的良好态势,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剧增,区域贸易投资发展迅猛。

在对外贸易方面,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占据极其重要地位,为我国出口创汇,加入国际市场竞争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长三角区域全年进出口贸易额9255亿美元,增长14.4%,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36.1%,占包括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内的三大经济圈贸易总额比重的47.1%0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长三角地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804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1%,低于全国下降率0.8个百分点,外贸总量占全国36.4%,较2008年略有提升,外贸吞吐量总体加快回升。

在利用外资方面,长三角区域外商投资规模稳定增长。随着长三角投资环境持续改善,长三角在基建与服务资源、社会文化及资源环境等方面优势尤为明显,长三角地区以其完善的产业布局和强大的经济活力,令外商投资企业对投资该地区充满信心,外商投资企业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重要的驱动力。另外人民币的升值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的结算更增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截至2008年底,长三角地区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3万户,占整个东部地区实有外商投资企业总户数的36.6%,到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合计458亿美元,占全国的51%,长三角区域对外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的需求旺盛,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呈迅猛增长态势。

在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上,苏浙沪三地依据各自的特点,实行错位发展。作为国内最为重要的引资区域,长三角区域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区域贸易投资发展迅速,外商来长三角区域直接投资的比例逐年上升,同时,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外资结构在不断变化,越来越侧重于大型项目,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及“高智”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这些对长三角能够推动全国服务业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概述

上海现代国际贸易中心是为全国提供服务、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平台,不仅关系到上海在全球城市竞争中的地位,’而且关系到上海如何为全国的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平台,为获得贸易利益提供服务。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建设任务,不仅对上海贸易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是我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还会更大地发挥上海口岸的功能作用,带动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而货物贸易规模的扩大,能进一步推动上海航运行业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使之更具国际竞争力,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健康蓬勃发展。与国际经济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相互促进发展。

因此,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内涵应该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承载体;要素齐全、交投活跃的大平台:连接国内国外市场的主通道。这个中心应该具有辐射和服务长三角及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功能。三大中心的统筹规划、互为支撑、协同发展,必定会使上海成为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

二、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联动建设

近年来,贸易投资一体化已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发展趋势,将投资与贸易的方向相结合是这个时代新兴投资方式的一大发展特点。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将使得企业由公司间产业内贸易发展为大型公司内产业内贸易发展,这将使公司内贸易中高科技精密零部件的比重不断增加。跨国公司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为了壮大自身规模、降低经营风险,往往采用横向购并的形式,在某一产业内开展多元化经营、系列化生产。为了在全球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往往采用垂直一体化战略,其形式既有独资、控股、参股的直接股权控制,也有借助品牌进行的非股权控制的虚拟一体化形式。

(一)贸易投资一体化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贸易投资的增加对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贸易投资一体化能打破区域间贸易的隔阂,这为长三角区域内贸易发展提供了便利。随着贸易投资一体化,长三角的资本存量将会有很大的增加,这十分有利于长三角的发展。

1、吸纳大量就业

在金融危机的国际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呈现的贸易投资一体化能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维持社会的稳定。FDI的涌入,将使这个区域的经济投资更加的活跃;三资企业的发展,政府采取的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贸易投资;大型企业的建立为长三角的贸易带来更大的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直接效应是提高了就业水平,间接效应体现在大型企业通过对当地资源的利用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了投资,就有了发展的第一步。

2、促进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升级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例也不断上升,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同时,与FDI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该地区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

3、扩大了外资规模,改善外贸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长三角的产业分布也因外资的投入发生了变化,规模有所增大。同时外企的加入使长三角的经济更加繁荣,经济形式更加多样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FDI企业的加入,有助于我国外贸产品的质量与技术提升,这就提高我国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外商投资开始从以产业结构转换导向和资源开发导向转为技术创新导向投资和产业国际转移导向投资,在长三角地区以制造业为特色的区域,外资更多的倾向于电子电气机械行业。这和该地区的进出口贸易趋于制成品是相辅相成的。此外外资企业为政府提供了一笔较为可观的税收收入,是政府一项重要的税收来源。

(二)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是长三角建设的重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可以借用这个平台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尽管我们国家一直致力于加强长三角区域的建设,但是长三角区域间还是存在着一些瓶颈,如地方保护主义及市场分割等问题。要打破这些瓶颈,首先就要内外贸易一体化,消除各省市间的隔阂。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投资环境,首要条件就是贸易投资体制的一体化,这是上海贸易中心建设与长三角区域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供坚实基础。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必须以长三角区域作为腹地支撑,对周边地区形成辐射力与集聚力,促进地区之间贸易资源共享与联动发展,使上海长三角区域对接国际市场的主要据点,带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并使这一区域的实体经济能同时适应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因此,在依托长三角的背景下,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需要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发展及贸易体制的一体化来保证。

三、结论及建议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目标下,区域内贸易投资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上海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又将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贸易投资一体化发展提供契机。同时,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反过来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实现长三角区域合作,在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进程中争取共建共赢,应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的指导思想。这不仅因为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还因为只有满足了各地的需要,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才能顺利建成。因此,_仁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需要实现长三角贸易投资的联动发展,依托长三角腹地,实现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为实现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发展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联动建设,应该做到:

(一)长三角服务贸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长三角服务贸易要引进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服务产品。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度,金融、保险、电信等行业逐步放宽市场准人限制。在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行业,让外资充分参与,促进发达国家开放更多的劳务市场。长三角企业积极利用外资进人我国服务领域的溢出效应,提高长三角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

(二)加强保税区的建设和发挥其作用

目前,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建设日益完善。为了进一步推动保税区的发展,国务院和国家海关总署正在推出新的政策,新政策将着眼于促进出口采购型物流发展。保税区的建设以及其功能的发挥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举足轻重。_上海洋山港保税区自2005年获批复建设以来,目前仍处于建设中。建设洋山深水港区是一项国家战略,是上海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加速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关键性举措之一。同时,洋山保税港区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

(三)加强长三角国际贸易协调政策管理

三角贸易论文篇7

模型的构建

毛新雅(2006)参照物理学中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根据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等古典贸易理论推导出国际贸易引力模型:

其中指长三角16城市分别与其各自所有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贸易,指16市吸引所有国家或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指的是各市的人口规模,指人均GDP,指国内投资存量,指货运总量。为了避免异方差,模型两边取对数。

本文参照(1)式的模型,研究的数据时期为2005-2011年,横截面为长三角16个城市。7年不足以作时间序列分析,16城市的截面数据仅做个别年份的截面分析又不能充分说明问题,将时间和截面数据结合起来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则相对更适合本研究的数据特点,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较好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面板数据的一般形式为:

其中为1xK向量,为Kx1向量,K为解释变量的数目;i为横截面个数,t为时期,为横截面截距;为横截面i在时期t的随机扰动项。结合(1)式,可以写出长三角地区(16市)的对外贸易方程。

其中,i为横截面指长三角16个城市,t为时期,指2005年到2011年。

实证检验

1.面板模型的选择

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需要确认是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我们首先用Hausman检验确定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原假设随机效应成立,备择假设固定效应成立。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Hausman 检验结果分别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2.回归结果

在对混合效应模型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检验之后,计算出后者的F为50.8739。查表得F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3.25,F值大于其临界值,拒绝原假设,则结论是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了97.27%。F统计量的值达到了170.5374,回归效果良好。对个变量的T统计值进行分析可以得出,FDI存量、国内投资存量和货运总量对长三角16市的对外贸易影响较大,它们分别在10%、1%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T检验。但是,总人口和人均GDP对贸易额的影响并不显著。

实证结果及启示

本文用面板数据对长三角16个城市2005年到201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外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得出的基本结论如下。

第一,国内投资存量对长三角16个城市对外贸易增长的作用显著。在面板数据选取的5个变量中,国内投资存量对贸易的推动最大,每增加1%会引起对外贸易增加0.539%。国内投资存量表征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它也表示着内资企业的生产投资条件。因此高的国内投资存量对进口会形成一定的替代生产,国内投资存量对出口的促进作用逐渐凸显。

三角贸易论文篇8

[作者简介] 武晓霞,南京审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江苏 南京,210029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8-0093-000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很多外贸企业尤其是新备案的进出口企业迫切需要一批具备“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且能够迅速走向工作岗位的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但是目前我国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采用“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最终导致毕业生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衔接,形成“高分低能”。而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则立足于市场,根据企业对国际贸易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同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转化为实践能力,将知识讲授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平面”变为“立体”,让学生担任国际贸易中的任一角色,从而感受整个国际贸易的流程。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国际贸易模拟试验教学的必要性

(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平台

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主要是为师生提供一个模拟国际贸易业务活动全过程的实验场所。该实验室借助国际贸易模拟教学软件,建立了完整的国际贸易实务的实习环节。首先由教师讲解相关操作流程,然后把学生分为六种角色——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和辅助员。该六种角色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大商业环境,学生可以在这个商业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利用系统提供的资金,共同完成一项业务,然后进行角色转换,经过不断地认真练习,学生可以学到只有实践中才能学到的工作经验。

(二)外贸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

我国外贸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倾向于拿来主义,不愿意花费时间和资金去培养急需人才,因此,在招聘过程中更加青睐有相关工作经验、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员。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立足于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它包括国际贸易磋商和履行两大流程。在磋商流程中,进出口商必须自己的供求信息和网络广告,寻找适合自己的供求信息并通过邮件进行询价和报价,还可以查找出口核算和出口核算时所需要的费用清单。另外,还包括合同的起草和签订,促使学生认真考虑合同中的每一条款,斟酌选用对自己有利的措辞,并安排条款的顺序。在履行流程中,包括信用证模块、订舱模块、投保模块、报检模块、报关模块、外汇核销模块以及出口退税模块。这些流程被高度浓缩在一个空间中,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真实地感受国际贸易流程,从而强化了实践能力和外语能力。

(三)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

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导致学生缺乏思考,缺乏吸收,更谈不上创新。在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中,学生已经不是被灌输者的角色了,而是扮演外贸流程中的任一角色来进行业务,然后还会更换角色。例如,在CIF条件下,可能担任出口商角色,在FOB条件下,可能担任进口商角色,还有可能担任辅助员,辅助员涉及到海关、检验检疫局等角色。而教师仅仅是负责给学生分配角色,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6种角色,最后一次实验则由学生自己选择角色。在这种培养体系下,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从而增强了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国际贸易模拟试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缺乏全面性

从模拟对象来讲,目前很多三本院校的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一般都是以外贸企业为模拟对象,忽视了加工贸易、补偿贸易、招标投标等其他贸易方式的模拟实训,使得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企业需求。从模拟流程来讲,多数模拟侧重出口尤其是CIF+L/C的模拟,可能原因是在该模拟过程中,所涵盖的知识面更全一些。学生可以联系合同的谈判、签订及履行,尤其是履行过程中,要审核信用证、出口订舱、报关报检等等,几乎每个程序都需要出口商去做。

(二)教学要求层次低

从能力方面来讲,目前大部分三本院校的国际贸易模拟实验一般都是通过模拟软件进行的,该模拟软件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训练平台,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整个贸易流程,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的操作技巧。但是,外贸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应用性人才,不仅仅是普通的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更重要是需要一个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的人才。从教学目标来讲,在模拟过程中学生需要缮制各种单证,由于学生外语水平较低,不清楚单证的要求,因此在填写过程中随意性很强,该软件没有辨别对错的能力,即使填错了,也可以继续进行下一个环节,导致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仅掌握了业务流程,关于单证的填写并不清楚。

(三)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虽然模拟实验主要由学生来进行,教师仅起到指导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对老师的要求可以放低,反而应该更高一些。因为模拟实习是和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指导老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实验的进程,指导学生的技能操作,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目前的现实是,大多数模拟实验都是由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老师来指导的,这些老师基本没有真正从事过国际贸易,也没有在相关企业实习过,仅通过书本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三、国际贸易模拟试验教学的改进思路

(一)拓宽模拟实习的内容

从模拟对象来讲,不应仅局限于一般外贸企业,应该做好实际调研工作,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类外贸企业的运作流程,比如国有外贸企业、民营外贸企业、外资企业等。另外,还应该关注从事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的外贸企业,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真实了解各类外贸企业的运作方式及经营特点。从模拟流程来讲,应该进一步提高模拟软件的质量。目前的教学软件重视出口环节,忽视了仓储、物流、税收、海关以及商检等部门。所以,可以请一些专业的软件公司与学校或者企业合作,设计出更加接近实务但又适合教学的软件。

(二)提高模拟实习的教学层次

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想提高实践能力,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软件模拟,而是要“走出去”,适当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进行短期实习,也可以到政府的涉外部门比如海关、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和国税局等。沟通能力侧重于外语水平的提高。外贸人员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英语的听、说、读、写以及跨国文化沟通的能力。创新能力主要通过互动式教学,注意课堂内和课堂外的互补性。比如参加“单证员大赛”、“报关员大赛”等部级比赛。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具有涉外性,大部分单证比如合同、商业发票、装箱单、信用证、提单、汇票等的制作都必须是英文的,因此要推广双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课程讲透,在实验过程中才能缮制正确的单据。

(三)提升教师素质,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理论教学方面,专业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善于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具备多元化和科学化的知识结构。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搜集和整理国际经贸信息,不断将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传输给学生。此外,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比如,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最大程度地让教师学习前沿的科学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经验。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可以给教师创造各种实习机会。比如,选派优秀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当然,为了避免“实习等于放假”的现象,学校可以在企业给教师指定专门的导师,由导师对教师实习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考核。

[参考文献]

[1]杨宏华,李晓钟,胡瑞平.对高校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1,(11).

三角贸易论文篇9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terminology;risk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311-02

0 引言

国际贸易是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处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大多数情况下,不能面对面交易。是通过一定的中间人进行交易的,在买卖双方交易的过程中,谁负责租船订舱、谁负责办理货物运输保险等会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问题。如果国际贸易中的每笔交易都对买卖双方的责任进行反复洽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一系列的国际贸易专业术语,用来表示商品成交价格构成以及买卖双方所承担的风险、费用和责任。

根据国际商会的《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下简称《2010通则》)的规定,目前使用的国际贸易术语共有11种。按照卖方所承担义务的不同,国际贸易术语可以分为E、F、C、D四组,在这11种贸易术语中,使用较多的是FOB、CFR、CIF、FCA、CPT和CIP六种,其中FOB、CFR和CIF使用最多。在该种形势下,对这三种术语进行比较分析。

1 FOB、CFR和CIF三种贸易术语的异同点辨析

1.1 FOB、CFR和CIF三种贸易术语的共同点 根据《2010通则》可以总结得知,FOB、CFR和CIF三种贸易术

语的共同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FOB、CFR和CIF三种术语均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都适用于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②三种贸易术语的交货点都是装运港船上,风险点均以货物装到船上为界限,这时风险才由卖方转移到买方。③卖方均负责承担货物装到船上之前所发生的一切费用。④卖方均负责向买方提交已按规定交货的清洁提单。⑤货物装运前后卖方均负责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⑥三种贸易术语的进口通关手续均由买方负责,出口通关的所有手续均由卖方负责。

1.2 FOB、CFR和CIF三种贸易术语的区别 FOB、CFR和CIF三种贸易术语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贸易术语所指向的港口性质不同 FOB术语所指向的港口是卖方所在国或地区的海港或河港,而CFR 和CIF术语所指向的港口是买方所在国或地区的海港或河港。为了容易区分和方便使用,CFR和CIF贸易术语所指向的港口应注明所属国别或地区,如维多利亚港,在

香港。

1.2.2 费用构成不同,报价不同

FOB价格=进货成本价+国内费用+净利润

CFR价格=进货成本价+国内费用+国外运费+净利润

CIF价格=进货成本价+国内费用+国外运费+国外保险费+净利润

1.3 保险费支付、办理不同 FOB、CFR术语中的保险费由买方负责办理,卖方应于货物装船前通知买方;CIF 术语中保险费由卖方负责办理并支付保险费,卖方按合同规定办理保险并将保险单交给买方。

1.4 租船订船不同 FOB术语中由买方负责指定船公司并安排船运,而CFR和CIF术语中则由卖方自主选择船公司。

1.5 装船通知告知买方的时间不同 FOB和CFR术语卖方在装船前需要告知买方装船内容、装船细节以使买方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办理货物的海上保险,而CIF是由卖方负责投保,在货物装船后的几天内告知买方装船通知。

2 FOB、CFR和CIF三种贸易术语的应用

2.1 理论分析

2.1.1 立足于国家的角度 于国家整体角度来考虑三种贸易术语的应用,主要依据三种贸易术语,哪种可以使国家取得最大利益?我们从贸易的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首先是出口方面,CIF贸易术语的运输费和保险费由出口方负责,为了业务的便利,出口方会选择本国的货运公司对货物进行运输。同样,为了在投保范围内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得到及时索赔,出口方仍然会选择的国内的保险公司对货物进行投保。在出口业务下,出口方会推进国内运输业和保险业的发展,可以使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在出口业务下,立足于国家的角度,我们选择的顺序为:CIF、CFR和FOB。出口与进口是相对应的,所以就进口而言,我们选择的顺序为FOB、CFR和CIF。

2.1.2 立足于企业的角度 于企业角度来考虑三种贸易术语的应用,主要是看哪种贸易术语使企业获得最大收益,面临最小的风险。我们依然从贸易的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首先是出口方面,FOB术语下,卖方一般只需要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将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在买方指定的装运港交至买方指定的装运船舶上,就完成了交货义务。货物是否能如期和安全到达目的港,责任与卖方无关。货物装到船上之后的风险和一切费用均由买方负责。而CFR和CIF术语下,卖方不仅要负责租船订舱,还要承担能否按期租到船订好舱或租好的船订好的舱能否到达装运港的风险。且CIF术语中卖方还要负责为货物投保。所以,以企业角度来看,采用FOB术语卖方的风险最小,CFR次之,CIF最大。相应地,就进口而言,采用CIF术语买方的风险最小,CFR次之,FOB最大。

2.2 实务分析

2.2.1 三种贸易术语之间的转换

由:FOB价格=进货成本价+国内费用+净利润

CFR价格=进货成本价+国内费用+国外运费+净利润

CIF价格=进货成本价+国内费用+国外运费+国外保险费+净利润

可知:

CFR价格=FOB价格+国外运费

CIF价格=FOB价格+国外运费+国外保险费=CFR价格+国外保险费

2.2.2 在佣金及折扣中的应用

单位货物的佣金价(折扣金额)=含佣价(折扣价格)×佣金比率(折扣比率)

净价(净收入)=含佣价(折扣价格)-单位货物的佣金额(折扣金额)

含佣价(折扣价)=净价(净收入)/(1-佣金比率(折扣比率))

2.2.3 与保险费的联合运用

由:CFR价格=FOB价格+国外运费

CIF价格=FOB价格+国外运费+国外保险费=CFR价格+国外保险费

保险费=保险金额×保险费率

保险金额=CIF价格×加成投保

可知:CIF价格=CFR价格/(1-加成投保×保险费率)

=(FOB价格+国外运费)/(1-加成投保×保险费率)

参考文献:

三角贸易论文篇10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将贸易经济专业列为目录内专业。实际上,贸易经济是我国开设较早的专业之一,经历了60多年的兴衰演变,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学科界限的模糊,我国贸易经济专业培养方向出现一定的偏差,本文仅从学制视角下探讨贸易经济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实践教育探讨贸易经济专业建设的未来方向。

 

二、 学制视角下我国贸易经济学科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学制混淆。近年来各本科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逐渐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贸易经济这样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作用更加明显。然而现有对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集中在具体操作方面,极易走向与高职高专等水平的院校趋同的误区。全日制本科生实践应当更加强调理论结合实际,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正反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在本科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环节,试图引导学生从创新视角出发,经历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途径,以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本科生为出发点,构建立体式、多任务的全日制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体系。然而目前由于实践型教学体系的引导,很多贸经学科的实践内容与高职专业的趋同,造成了贸易经济学科定位低端,社会关注程度和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

 

(二)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混淆。贸易经济专业另一个问题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界限的混淆。贸易经济学隶属于经济学学科范畴,然而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和管理学出现了同一化的趋势,经济学和管理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研究的目的进而带来的研究方法的不同。经济学研究的本质是福利问题,即对研究对象对社会、消费者、生产者等利益相关方的福利影响,但是管理学是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二者的研究重心不同。经济学更注重规范性,是解释现象和预测趋势,,强调理论的逻辑严密性和本质抽象性,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培养实践型人才,构建实践型教学体系时就走向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相混淆的误区,以本科毕业论文为例,贸易经济学专业的论文用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和思路较少,反而使用管理学分析框架,分析怎么办、是什么的论文较多,出现了边界混淆的情况。

 

(三) 教师队伍建设薄弱

 

1、科研方向不明确。贸易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不统一,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这是大背景的问题,即学科没有系统的研究传统和思路以及方法。这就造成了学科发展前沿的模糊,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研究方向不明确,还属于“游击战”的研究模式,使得科研创新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削弱了贸易经济学科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2、实践能力缺乏。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也使得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陷入困境。由于贸易经济专业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理念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和学校规格的升级,各高校纷纷吸纳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但这些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知识以及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也不够深入,致使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四) 特色性、专业性不突出。贸易经济学科存在特色性和专业性不突出的特点,与其他应用经济类专业区别不大,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和就业方向的模糊性。特色性、专业性不突出也会阻碍科研和教学的共生共长。

 

三、 学制视角下贸易经济学科建设改革思路

 

(一) 学制视角下构建科学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贸易经济本科阶段教学的特殊性出发,在界定本科阶段实践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式,专业课程与实践基地的衔接上进行改进,在理论课程中更多地引进贸易经济前沿理论,同时开设更多的选修讲座课,实现贸易经济专业的特色化和专业。对我校来说,在服务北京市经济发展的大方针和导向下,针对现有的实践教学的现状,从全日制本科生实践特点的创新视角出发,构建了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的学院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通过在具体课程教学中与对口的实践单位相联系,即解决了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又避免了高职阶段仅重视低层次实践的弊端,可以使本科阶段学生真正将本门课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并再从实践中反馈意见,实现高层次的立体性实践教学。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科研方面,更加规范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研究方向,具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团队和国际合作活动,更加注重创新性和前沿性。与国际上加强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在国内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在教学方面,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型的教职工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要引导教师在贸易经济实践中发挥一定的社会作用,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中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性,实现从实践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创新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和能力水平。

 

(三) 课程体系改革。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贸易经济的问题也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研究领域,不仅与其他的经济领域与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且出现很多新的贸易形式,因此在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方面应当增设新的理论和专业课程,如消费经济学、零售业规划等学科。根据设定的专业研究方向和模块,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引导学生和学科向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还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下设的方向。

 

四、 结论

 

三角贸易论文篇11

一、角色扮演法的涵义及效果

角色扮演(Role Play)法是指在培训情景下给予受训者角色实践的机会,使受训者在真实的模拟情景中,体验某种行为的具体实践,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改进提高。针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角色,要求学生对所扮演的外贸从业人员的角色进行人物分析,体会从业人员的职业需求和商务环境特征,并在和其他角色互动中做出专业的角色反应。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仅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提高了自我认识能力。在专业学习中,通过多样化组织活动,增强了自我认识和观察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法作为行动导向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当代职业教育,尤其是中高职教育商务类课程教学的运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比起传统教学,角色扮演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使知识、技能和态度诸方面得到提升,从而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在《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教学中的实施

角色扮演法从教学中的实施过程看,可以分为:创设情境、小组讨论分析、角色模拟饰演、总结评价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烘托课堂氛围。以教材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情景案例,创设进出口双方、银行、承运人、港口码头等场景,借助相关的辅助器材,比如多媒体教具、教学道具等,烘托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从而让他们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比较艰深的教学内容,帮助他们借用生活场景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缩短教材带来的距离感,从而走进课堂,把握主旨。情境对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

2.小组讨论,分析情景案例。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5-6人,各小组熟悉情景案例,分析情景资料,考虑在角色扮演中应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哪些事项、如何进行模拟演练。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进行引导,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提示。学生通过讨论,充分了解情景资料,积极思考,并确定扮演任务。

3.角色分工,进行模拟扮演。小组经过讨论,自行分配角色,根据情境案例的内容,可以由不同的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在进出口业务流程的教学中,由各组分别扮演进出口商、进出口地银行、承运人、商检机构、海关、保险公司等;也可以各组内学生分角色扮演相同的情境案例,此时各组的任务基本是相同的,比如在学习国际贸易支付结算流程时,由各组内学生分别饰演结算过程中的当事人,确保小组内每个人都有相应的角色,进行角色模拟扮演。

4.总结评价,激励学生进步。这一环节可以分为三个内容,一是学生的自评,二是教师的点评,三是师生共同作总结。学生的自评可以来自本组,也可以由其他组同学进行不同意见的分析评价;教师的点评重在分析各组的角色扮演情况,并予以纠正问题和表扬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最后师生共同对课堂内容进行理论知识的总结,完善和丰富对职业角色的专业技能。

三、角色扮演法教学过程中因注意的问题

1.根据不同的情景案例,分组大小可适当调整。比如在《国贸业务流程》解读商品品质的案例中,卖方可否“以次顶好”向买方交付货物,主要涉及买卖双方时,可以把学生分为买方和卖方两大组,考虑在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下跌时,买方是否还愿意接受卖方以次顶好的商品,两组学生通过进入角色饰演能设身处地地考虑到不同市场价格行情下交易的结果、可能给公司带来的影响,并适当对卖方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如何通过和买方协商达成交易完成交货任务,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注意在国际货物买卖中,交付货物必须符合合同中规定的品质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特殊情况如何及时与对方协商,确保交易顺利完成。

2.关注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学习程度的差异。一方面,要注意在班级确定小组时,学习程度强的与学习程度弱的学生要适当组合,以强带弱,生生互助学习、团结协作。学生通过小组交往,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这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互动过程。另一方面,有些角色扮演活动是以团队合作为宗旨的,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过度突出个人的情况,这也是角色扮演中很难避免的。因为,一旦某个人表现太富于个性化,就会影响团队整体合作性,也会降低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创设情境,把国际贸易业务知识的内容生活化。挖掘生活素材,把枯燥的国际贸易知识融入其中,国际贸易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策略。比如利用我校专业学生社团――国贸社与国际友好学校的真实贸易资料,结合实际让学生学习一些对职业意识培养有用的国贸知识,扮演现实业务中不同的角色,探讨相关问题,完成各项任务,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贸易业务,培养专业素养。

角色扮演法作为行动导向教学下的一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把它和模拟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毫无疑问,这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知识,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培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敏.“角色扮演式教学”的原理与评价.教育科学,2004.12.

[2]王世平.角色扮演法在进出口业务实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高教论坛,2010.1.

三角贸易论文篇12

近年来,在中美双边贸易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贸易摩擦正在不断升级,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措施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涉案产品金额也在不断增大。中美贸易摩擦和其它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具有相同的属性,但由于两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中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又具有区别于一般国际贸易摩擦的特殊属性,因此,它从一开始就得到民间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一、贸易摩擦的理论基础

对于贸易摩擦的形成原因,许多学者在这一方面做出了丰富的研究。从贸易政策的角度来看,Brander和Spencer (1985)在不完全竞争的假设下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其思想实质在相当程度上能够解释贸易摩擦的原因:即贸易摩擦产生的动因是在不完全竞争下,参与贸易的各国都想把其他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的超额利润夺过来。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角度来看,Katzenstein(1978)的研究表明,在国际政治经济霸权的周期变化中,往往会带来频繁的经济摩擦,出于霸权稳定的考虑,在霸权上升时期,霸权国家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际政治经济的开放,国际贸易摩擦也相应减少;当霸权衰落时,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保护主义和更深层次的国际贸易摩擦就会源源不绝。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Gomory和Baumol(2000)的分析表明,一个工业化国家将从其非常落后的贸易伙伴发展新产业从而使生产率获得普遍提高中受益,但是,该贸易伙伴的进步一旦超过了某一发展状态,就会再次引起国家利益的冲突,因此,在国家利益冲突的过程中,贸易摩擦在所难免。从微观的企业角度来看,Baron(1997)认为,企业根据自己的综合竞争策略(包括市场策略和非市场策略)向本国政府寻求保护的寻租行为导致了两国政府间的贸易争端。这四篇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为贸易摩擦成因的分析提供了经济学、政治学的理论基础。

二、美方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摩擦

具体到中美贸易摩擦,在双边经济关系中,美方最为关注的就是由美中的贸易不平衡所导致的贸易摩擦(王亚飞,2006)。美国国会报告(2005)指出造成美中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是中国政府为本国出口型企业制定的补贴性贸易政策以及对外国企业的准入限制,同时人民币币值低估问题也是造成中美巨额贸易顺差的重要根源;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报告(2005)认为美中贸易失衡的原因是由于中国工人恶劣的工作条件给中国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中国工人的工作环境缺乏最基本的安全和健康保证,这使中国的劳动成本非常低廉,从而具有相当强的成本优势。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一些国家确实出现了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其中Roach(2003)指出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是其竞争力的具体表现,中国不是依靠低估价值的货币来竞争,而主要是靠劳动成本、技术、质量控制、基础设施以及坚定的改革承诺; Bown和McCulloch(2005)则认为美国确实对中国实施了歧视性的贸易政策,这包括显性歧视贸易政策与隐性歧视贸易政策,这些歧视性的政策加重了美中之间的贸易摩擦。

三、中方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摩擦

从目前国内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研究来看,学者们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形成原因主要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政治原因,张学斌(1995)认为美国固有的意识形态使其对中国的崛起很不放心,不少民众和政治家对中国的人权和政治体制持有异议,往往将双边经济问题与意识形态挂钩。李丽(2005)通过分析中美贸易摩擦中的政治因素作用,指出美国的国会管理贸易和利益集团代言人制度导致保护主义横行,故而贸易摩擦不断。尹翔硕等(2008)则指出“边际保护”思想直接引致政府的福利加权计算,从而影响贸易政策偏向于保护夕阳产业,贸易摩擦滋生和激化。雷达(2012)中美经济摩擦政治化的深层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关注点由利益创造向利益分配转移,同时,中美两国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是中美经济摩擦政治化的特殊原因。

另一类是经济原因,国内学者们对这一因素的研究更为广泛,可进一步细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等三个层次。

从微观的企业角度来看,学者们将中美贸易摩擦主要归因于市场失灵、出口国和进口国企业的市场策略等因素。冯耀祥(2008)认为当存在市场失灵,或在一国由于要素禀赋发生变化、技术进步而要求产业调整时,原来的均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产品层次上的竞争和贸易摩擦的发生就成为必然现象。李春顶(2007)认为进口国企业还可以通过控制本国的销售渠道、用垄断来强化自己的优势,还会采用非市场策略维护了一定空间的非竞争市场是自己得利,但贸易摩擦也因此而产生。杨培强等(2014)从企业异质性的角度出发,认为贸易保护政策给出口与非出口企业带来不同的贸易利得是中美产业内贸易摩擦产生的动因。

从中观的行业角度来看,学者们将中美贸易摩擦主要归因于两国产业结构差异、贸易依存度等因素。雷达等(2004)指出通过考察内部结构调整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并结合中美两国当前的经济结构特征可以看出,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的根源在于两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的特征和潜在的互补关系。赵建(2004)认为国际间产业结构不相匹配,并指出各国经济政策及其国内利益集团的政治行为则是使国内外产业间的矛盾外部化为国际贸易摩擦的关键。王亚飞(2014)认为美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美贸易不平衡、东亚地区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等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深刻的结构性原因。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学者们将中美贸易摩擦主要归因于制度安排、就业及美国出口管制等因素。肖德等(2006)认为中国为加入WTO签署了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定、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纺织品限制措施、过渡性报告审议制度等附加条款,这些附加条款为美国对华实施贸易保护提供了便利。李春顶(2008)通过建立理论和实证模型证实了贸易国为保护就业会采取相应产业政策措施,从而导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价格劳动需求弹性大的产业容易遭受贸易摩擦。黄晓凤等(2011)指出美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与中美贸易失衡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且具有相互促进的放大效应, 出口管制是引发并加剧双边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此外,还有几篇文献从跨学科的角度对贸易摩擦的形成原因进行解释。刘遵义(1999)将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主要归结于进出口统计口径的不同引起的误差、香港的转口贸易、转口加价、走私及其它使中国贸易数字复杂化的因素等。李春顶(2007)认为美国民众虽然知道中美之间的贸易是有利于他们的总体福利增加的, 但双边贸易不平衡导致的失衡心理也会刺激他们做出非理性的行为,从而导致贸易摩擦的发生。何泽荣等(2015)认为美国的文化霸权或霸权价值观理念决定了美国国家利益的霸权性和扩张性, 从而导致美国在中美贸易关系中频频制造贸易摩擦。

四、中美贸易摩擦研究评述

从以上文献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将中美贸易摩擦的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为利益集团和贸易保护主义、不同要素驱动的贸易模式、经济或产业结构差异等等。这些文献对中美贸易摩擦形成原因的研究丰富了我们对贸易摩擦的认识,但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部分研究割裂了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联系,单纯地用经济因素或单纯地用政治因素解释中美贸易摩擦成因;二是这些文献对贸易摩擦的划分较为笼统,多数文献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研究中美贸易摩擦,诸多结论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三是关于中美贸易摩擦成因的部分实证分析侧重于经济因素,较少把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纳入到同一个实证分析框架中,因而难以深刻揭示贸易摩擦的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1]王亚飞.贸易摩擦研究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4).

[2]Bown Chad P. and Rachel McCulloch. “U. S. Trade Police Toward China: Discrimin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R]. 2005.

[3]尹翔硕,李春顶.边际保护、加权福利与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J].财经问题研究,2008(4).

三角贸易论文篇13

1. 引言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最多和进出口贸易总额最高的区域之一。2006年,苏浙沪两省一市GDP占全国的比重为24.9%,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26.5%,在全国经济增长中处于重要地位①。2007年,苏浙沪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56 199.62亿元,比去年增长17.7%②。在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长三角地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而外资的流入伴随着国际产业转移,也影响了长三角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006年苏浙沪实际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约33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③。由于国际产业向长三角的大规模转移,特别是国际资本向长三角的转移以加工工业为主,长三角地区仍处于制造业主导的快速增长阶段。工业经济保持高位运行,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服务业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

近年来,长三角出口贸易快速增长。2006年,长三角地区出口达3 55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强,比上年增长28.8%④。2007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商品出口总额已达3 26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2%,占全国的37.2%⑤。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长三角的出口贸易保持增长说明长三角经济抗压能力有所增加。

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是拉动长三角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而产业结构又制约着贸易结构调整和利用外资的效果,加上对外贸易与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争论不休,那么了解外国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的发挥外资、外贸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因此本文将综合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

2. 文献综述

外资、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很多学者就其中两个变量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同时针对三个变量的研究较少。虽然近年来涌现出以国内某些省份为研究对象的三变量研究,但是受数据可获得性等因素制约,以长三角地区为对象的研究较少,而且因为样本空间的选取、数据处理方法的差异而导致对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

由于FDI与贸易有着显著的替代效应的同时,还具有贸易创造、补充和市场扩张效应,影响东道国的出口绩效,因此通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可以拉动东道国经济的增长(刘恩专,1999)。FDI流入可能由于贸易增加的出口导向作用而引起经济增长或者FDI本身也影响经济增长,GDP增长又会促进FDI流入我国,因此两变量关系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有必要同时探讨外资、进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三者同时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较少,国外有Ekanayake、Richard Vogel和Veeramacheneni(2003)等,在国内有刘学武(2000),Qiao yu(1998)等。康赞亮、张必松(2006)利用我国1983~2004年的数据,根据协整理论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且我国经济增长与外国直接投资有双向因果关系,但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我国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国家,且外国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具有促进作用;FDI与出口在长、短期都具有互补关系,但FDI与进口的关系在长、短期内并不相同,短期互补,长期替代;FDI通过其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作用,相对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而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徐建军、汪浩瀚(2007)选取1985~2005年苏浙沪两省一市的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出口、进口和国内生产总值,采用协整理论、脉冲响应函数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就外资、外贸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FDI和出口在短期和长期都推动了经济增长,而进口只在短期促进了经济增长;在短期内,FDI的经济增长效应和贸易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明显大于后者;FDI、出口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双向因果关系,进口只是经济增长的短期单向原因。

3. 长三角地区外资、外贸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为了确定长三角地区外国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里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各序列是同阶不平稳过程之后,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最后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3.1 变量的选取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长三角地区的行政管辖范围在2007年底由原来的16城市扩大到苏浙沪两省一市,因此本文通过对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数据加总得到长三角地区的数据。外国直接投资对GDP和进出口贸易除了直接效应之外,还存在间接效应;而且外国直接投资会产生产业联动效应,因此本文采用长三角地区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累计值。地区生产总值GDP、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进口IM与出口EX的数值取自历年《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和《浙江统计年鉴》,所有数据根据当年汇率换算成以亿美元为单位。

3.2 样本空间的确定

本文分析所采用的样本取自1985~2006年的年度数据。样本空间的确定既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又考虑了样本数量对于研究结果的影响。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王坤、张书云(2004),徐建军、汪浩瀚(2007)等将所有变量数据均以1985年为基期的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进行了调整。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985年=100)对各个年度的GDP、IM与EX进行平减,平减后得到RGD、RIM与REX。对外国直接投资数据一般有两种处理手段:一种是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各个年度的FDI进行平减(张军等,2003;李治国,2002);另一种是用美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对没有换算成人民币的外商直接投资数值进行平减(王志鹏、李子奈,2004)。由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编制的时间较短,一般采用上海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代替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张军等,2003),或是将1991至2001年的全国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对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线性回归,然后拟合出1991年之前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李治国,2002)。本文采用王志鹏等(2004)的方法,用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公布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当中的“全部商品”(All Commodities)分类指数对外国直接投资FDI进行平减(1985年=100),得到RFDI,进而得到1985年为基期的外国直接投资累计值TRFDI。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文中对平减过的各变量取自然对数,其相应的一阶差分序列为ΔlnRGDP、ΔlnTRFDI、ΔlnRIM与ΔlnREX。下面,本文使用Eviews5.0对1985~2006年的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存量、进口流量和出口流量进行回归分析。

3.3 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回归造成虚假回归,需要在回归分析之前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如表1所示,LnRGDP、LnTRFDI、LnRIM与LnREX的ADF值都大于5%显著水平上的临界值,因此都是不平稳序列。差分一次之后,ΔLnRGDP、ΔLnTRFDI、ΔLnRIM与ΔLnREX的ADF值都小于5%显著水平上的临界值,因此这四个序列都是平稳的,而原序列都服从一阶单位根过程。

注:检验类型分别表示在ADF检验中是否含有常数项c、时间趋势项t以及滞后阶数k。滞后阶数的选择以DW统计值接近2,即检验式的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为标准。

3.4 协整检验

因为协整检验对滞后阶数比较敏感,不当的滞后阶数可能导致虚假协整,所以在建立VAR模型之前应该先确定最大滞后期k。如果k太小,误差项的自相关有时很严重,会导致被估参数的非一致性,所以通过增加k来消除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但是k又不能太大,因为如果k太大会导致自由度减小,并直接影响被估参数的有效性。因此可以综合采用修正的似然比检测统计值(LR)、最终预测误差(FPE)、Akaike信息量(AIC)、Schwarz信息量(SC)以及Hannan-Quinn信息量(HQ)判断准则确定滞后阶数。由表2的判断值可知最大滞后阶数为2,VAR(2)模型为最佳检验模型。因为协整检验是对无约束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进行约束检验,所以协整检验滞后期应该取1。

Johansen和Juselius (1990) 提出的极大似然法(简称JJ法)适用于检验多变量的协整关系,因此本文采用JJ协整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JJ法判断准则,当时rk(π)=0,迹统计量大于5%显著水平上的临界值,拒绝零假设。而当k(π)1时,迹统计量小于5%显著水平上的临界值,接受零假设,从而说明LnRGDP、LnTRFDI、LnRIM与LnREX之间有且仅有一个协整方程。长三角地区的外资、外贸与经济增长在长期存在均衡稳定的关系。以为被解释变量的协整方程如下:

由协整方程可知,TRFDI和RGDP对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210和2.887,表明长三角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和出口增长1%,GDP就分别增长0.210%和2.887%。而且出口的系数远大于累计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说明出口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长三角出口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RIM对RGDP的弹性系数为-2.395,表明进口每增长1%,GDP就减少2.395%。可见,外资和出口对长三角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向拉动作用,而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长三角的经济增长。

3.5 误差修正模型

图 VECM稳定性检验图

事实上,协整分析只能反映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在短期有可能偏离长期均衡。建立误差修正模型VECM可估计出因变量偏离均衡值的程度。因为VECM的滞后期是无约束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所以确定本文VECM的最优滞后期为1。在估计VECM结果前有必要对VECM设定的正确性进行检验。由图1可知所有根都落在单位圆上或圆内,表明VECM是稳定的,根据VECM得出分析结论可靠。

表4是估计出的VECM结果。方程(1)的误差修正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0.1533),符合反向误差修正机制,表明GDP以15.33%的比例对下一年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揭示了外资、外贸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均衡机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作用。方程(2)的误差修正项系数显著为负(-0.3497),表明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对长期均衡误差以34.97%的速度从非均衡向均衡调整。方程(3)的误差修正项系数显著为负(-0.2014),表明进口与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20.14%被修正。方程(4)的误差修正项系数显著为0.1965,表明误差修正项对出口有着正向的修正作用,表明出口对长期均衡误差以19.65%的速度从非均衡向均衡调整。

3.6 长三角地区外资、外贸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是指,如果两个经济变量X、Y在包含过去信息条件下对Y的预测效果好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的预测,即变量X有助于改善变量Y的预测精度,则称X对Y存在格兰因果关系(冉茂盛、张宗益、冯军,2002)。因为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滞后期的选择较为敏感,而前述协整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为1,所以这里选择滞后1阶。基于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值分别考察长三角地区外资、外贸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和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5。

在10%显著水平上,P值大于0.1,就接受零假设;P值小于0.1,则拒绝零假设。由表5可知,在长期,LnTRFDI、LnRIM与LnREX是LnRGDP的Granger原因,表明外资累计流入和外贸发展水平影响长三角的经济增长;LnRGDP、LnRIM与LnREX不是LnTRFDI的Granger原因,表明经济增长与进出口贸易不影响外资累计流入;LnRGDP、LnTRFDI与LnREX不是LnRIM的Granger原因,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累计利用外资情况与出口贸易不影响进口贸易;LnRGDP、LnTRFDI与LnRIM不是LnREX的Granger原因,这与进口的情况相似。

在短期, LnTRFDI和LnREX是LnRGDP的Granger原因; LnRIM与 LnRGDP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LnREX是 LnRGDP的Granger原因,而 LnRGDP不是LnREX的Granger原因;LnTRFDI是LnREX的Granger原因,LnREX不是LnTRFDI的Granger原因,表明外资具有出口效应,这可以用长三角地区外资企业的出口导向来解释;LnREX是LnRIM的Granger原因,而LnRIM不是LnREX的Granger原因。

LnTRFDI和LnREX在长期和短期都是LnRGDP的显著Granger原因,表明长三角经济增长在长期和短期都非常依赖外国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在长期才发挥经济增长效应与进口商品结构有关。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等工业制成品在长三角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长期来看,通过学习效应,机电产品等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能够说明进口只在长期发挥经济增长效应的现象。

4. 政策建议

本文以苏浙沪两省一市1985~2006年的年度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探讨了长三角地区外资存量、外贸流量与经济增长在长期和短期的关系。它们在长期存在着稳定均衡的关系,在短期的关系则比较复杂。针对上述实证研究结果,结合长三角地区在引资和外贸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将探讨一些更为有效的对策措施,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外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长三角应扩大引资力度,合理引导外资流向,优化外资结构。外资往往通过技术溢出对东道国经济产生影响,而溢出效应受制于东道国的学习能力等因素,因此长三角应该加快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高学习、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市场竞争力。资本流动具有产业导向特征,产业结构影响着贸易结构。而外资的垄断优势和东道国的资源禀赋、市场规模、市场增长潜力、产业结构与政府引资政策影响着国际投资的产业流向和流量。长三角地区经济中的产业集聚特征显著,目前已经在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高新技术、现代物流及金融业五大领域形成了产业集群,因此鼓励外资投向这五大领域,形成规模优势,整合、提升产业集群将是促进长三角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出口贸易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因此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出口,在加快海外拓展的同时,注意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在关注商品贸易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这既符合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也有助于缓解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的趋势。

过度的出口增长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诱发贸易摩擦,因此可以通过适度扩大进口来缓解矛盾。考虑到进口在长期的经济增长效应,扩大进口应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对进口进行引导和结构优化调整时,重点考虑进口的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就进口商品结构而言,应大量增加战略性商品的进口,特别是进口一些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而国内又无法提供的商品和技术。就进口的地区结构而言,要与我国出口的地区结构相结合,从出口集中的地区同时适当进口,既可平衡国际收支,又可减少贸易摩擦和冲突,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基金项目:本文受到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引进人员科研启动资金项目(编号3Z0421)和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编号swm-07004)资助。

注 释:

① 曹美芳,前三季度长三角16城市经济运行基本情况[R]. 上海统计网,2007-11-23.

② 根据《200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浙江统计信息网和江苏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到.

③ 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07》、《2007江苏统计年鉴》和《2007浙江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④ 唐琦. 2003年以来嘉兴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比较分析[R]. 上海统计网,2007-10-09.

⑤ 江苏省统计局.

参考文献:

[1] 薄文广. FDI、国内投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数据的分析和检验[J]. 世界经济研究,2005,(9): 63-69.

[2] 康承东. FDI、FP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以英国为例[J]. 世界经济研究,2005,(11): 31-36, 43.

[3] 康赞亮, 张必松. FDI、国际贸易及我国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与VECM模型[J]. 国际贸易问题,2006,(2): 73-78.

[4] 毛新雅, 章志刚, 王桂新. 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对外贸易效应[J]. 国际贸易问题,2006,(6): 73-80.

[5] 毛新雅, 王桂新. 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形成及经济增长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6,(10): 65-71.

[6] 杜江. 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实证分析――兼论“重新审视进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国际贸易问题,2007,(4): 9-12.

[10] 姚树洁、冯根福、韦开蕾. 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 经济研究,2006,(12): 35-46.

[11] 王韦琳,罗小明. 两种FDI模式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比较研究[J]. 世界经济研究,2006,(9): 58-64.

[12] 李国荣.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6,(4): 15-21.

[13] 高峰,范炳全,王金田. 我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5,(7): 5-9.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