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装工艺论文实用13篇

封装工艺论文
封装工艺论文篇1

随着手机闪光灯、大中尺寸(NB、LCD-TV等) LED显示屏光源模块以至特殊用途照明系统之应用逐渐增多。末来再扩展至用于一般照明系统设备,采用白光LED技术之大功率(High Power)LED市场将陆续显现。在技术方面,现时遇到最大挑战是提升及保持亮度,若再增强其散热能力,市场之发展深具潜力。近年来,随着LED生产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其发光亮度提高和寿命延长,加上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迅速扩大了LED应用市场,如消费产品、讯号系统及一般照明等,于是其全球市场规模快速成长。2003年全球LED市场约44.8亿美元 (高亮度LED市场约27亿美元),较2002年成长17.3% (高亮度LED市场成长47%),乘着手机市场继续增长之势,预测2011年仍有14.0%的成长幅度可期。芯片设计从芯片的演变历程中发现,各大LED生产商在上游磊晶技术上不断改进,如利用不同的电极设计控制电流密度,利用ITO薄膜技术令通过LED的电流能平均分布等,使LED芯片在结构上都尽可能产生最多的光子。再运用各种不同方法去抽出LED发出的每一粒光子,如生产不同外形的芯片;利用芯片周边有效地控制光折射度提高LED取光效率,研制扩大单一芯片表面尺寸(>2mm2)增加发光面积,更有利用粗糙的表面增加光线的透出等等。有一些高亮度LED芯片上p-n两个电极的位置相距拉近,令芯片发光效率及散热能力提高。而最近已有大功率LED的生产,就是利用新改良的激光溶解(Laser lift-off)及金属黏合技术(metal bonding),将LED磊晶晶圆从GaAs或GaN长晶基板移走,并黏合到另一金属基板上或其它具有高反射性及高热传导性的物质上面,帮助大功率LED提高取光效率及散热能力。封装设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垂直LED灯(φ3mm、 φ5mm)和SMD灯(表面贴装LED)已演变成一种标准产品模式。但随着芯片的发展及需要,开拓出切合大功率的封装产品设计,为了利用自动化组装技术降低制造成本,大功率的SMD灯亦应运而生。而且,在可携式消费产品市场急速的带动下,大功率LED封装体积设计也越小越薄以提供更阔的产品设计空间。为了保持成品在封装后的光亮度,新改良的大功率SMD器件内加有杯形反射面,有助把全部的光线能一致地反射出封装外以增加输出流明。而盖住LED上圆形的光学透镜,用料上更改用以Silicone封胶,代替以往在环氧树脂(Epoxy),使封装能保持一定的耐用性。封装工艺及方案半导体封装之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半导体芯片和下层电路间之正确电气和机械性的互相接续,及保护芯片不让其受到机械、热、潮湿及其它种种的外来冲击。选择封装方法、材料和运用机台时,须考虑到LED磊晶的外形、电气/机械特性和固晶精度等因素。因LED有其光学特性,封装时也须考虑和确保其在光学特性上能够满足。无论是垂直LED或SMD封装,都必须选择一部高精度的固晶机,因LED晶粒放入封装的位置精准与否是直接影响整件封装器件发光效能。若晶粒在反射杯内的位置有所偏差,光线未能完全反射出来,影响成品的光亮度。但若一部固晶机拥有先进的预先图像辨识系统(PR System),尽管品质参差的引线框架,仍能精准地焊接于反射杯内预定之位置上。一般低功率LED器件(如指示设备和手机键盘的照明)主要是以银浆固晶,但由于银浆本身不能抵受高温,在提升亮度的同时,发热现象也会产生,因而影响产品。要获得高品质高功率的LED,新的固晶工艺随之而发展出来,其中一种就是利用共晶焊接技术,先将晶粒焊接于一散热基板(soubmount)或热沉(hea

封装工艺论文篇2

一、“五四”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发展演变

中国的近现代是一个逐步进入全球化进程的历史。伴随西方印刷术的“东渐”引入,西方的工业化印刷代替了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因此以工业技术为基础的装订工艺产生了,同时还催生出了精装本和平装本,装帧方法也由此发生了结构层次上的变化,封面、封底、版权页、扉页、环衬、护封、正页、目录页等等,统统构成书籍设计的全新的重要元素。

而中国现代的书籍设计也仅仅是百年区间内受西方世界的影响,但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冲破了闭关锁国的文化政策,自此西方装帧设计理念和技术进入中国古老的文化社会。诞生于“五四”前后的出版物,书籍装帧设计无论从理念还是技术上都实现了与新文化革命的同步效应,共同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纪元。而这里不可回避的要谈到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坛巨匠,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在书籍装帧设计工艺方面也起到了难以企及的先锋作用。鲁迅先生事必躬亲,自己动手,亲自设计了数十种书刊封面,同时还鼓励指导了一批青年艺术家的悉心钻研、大胆创作,同时还促进了理论创新方面的建树。对待设计封面这一工作,鲁迅先生自开始起就表现出了吸收外来文化影响的开放态度,同时还能够保持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而且鲁迅先生在封面设计中对图解式的创作方法旗帜鲜明的表现出了反对意见,他请陶元庆设计《坟》的封面时说:“我的意见是只要和《坟》的意义绝无关系的装饰就好。”另外他在一封信中又说:“璇卿兄如作书面,不妨毫不切题,自行挥洒也。”[芦扬 蔡婉云,浅谈书籍装帧设计在中国的发展[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8)]鲁迅先生的这些想法集中表现为强调书籍装帧作为一门绘画艺术的独立性及其对文学作品有限的依赖性,从而主张这一设计行为所赖以生存的装饰功能,因此对于它所装饰的书籍内容不必勉强配合,这对于几十年后的现当代出版设计理念来说也是超前而适用的,却历来是容易忽略的所在。鲁迅先生还对传统的过挤过满地书版格式持反对意见,认为排版的高密度而一点空间不留,是一种设计上的弊病,需要改正。而长期以来,出于对纸张的节约的片面强调性思路,书籍逐步被当做一种类似“工业化”生产的产品而非艺术品来看待,成为现代工业化时代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非独立性的硬伤。而反而是处于几十年前新文学革命的开放时代,各路设计家和学者百无禁忌,各领,反而推动了书籍装帧设计工艺的新发展。除了鲁迅先生之外,很多学者、书画家也都不同程度的对书籍装帧设计工艺提出了自己的创新性贡献。陈之佛先生从给《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文学》设计封面起,到为天马书店作装帧设计,坚持采用近代几何图案和古典工艺图案设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子恺先生以漫画制作封面堪称首创,而且坚持到底,影响深远。而钱君淘先生认为,书籍装帧的现代化是不可避免的。他个人便运用过各种主义、各种流派的创作方法。但他始终没有忘装帧设计中的民族化方向。

二、抗日战争乃至建国后的书籍装帧设计发展演变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伴随战争形势的综合复杂性变化,全国形成了日伪区、解放区和国统区三大地域,每个区域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但是在印刷条件上都一致的艰难短缺,而当时的解放区由于长期被和日伪严密封锁而成为条件最艰苦的区域。解放区的出版物,很多甚至出现了一本书由几种杂色纸张印刷而成,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葩。而同样处于大西南的国统区没有条件以铜版、锌版来印制封面,印书也是靠土纸,而只好依靠画家木刻,自绘,或者由刻字工人刻成木版上机印刷。印出来的成品反而有一种原拓套色木刻的效果,朴素而原始的美感反而成了一种特色。相对来说,日据区域的条件相对好一些,然而太平洋战争到日本投降这一期间,由于战争形势所造成的物资奇缺,北京上海也只能用土纸印书,白报纸印刷已经成为一种罕见的奢侈品。而抗日战争胜利到新中国建立以前的解放战争时期,书籍装帧设计工艺又迎来了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期。以丁聪、钱君淘、曹辛之等人的成就最为明显。老画家叶浅予、张光宇、黄永玉、池宁等也有创作。曹辛之以隽逸典雅的抒情风格吸引了读者,而丁聪的装饰画则是以人物见长。1949年以后,出版事业的飞跃发展和印刷工艺和装帧技术的进步,为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而自此我国的书籍装帧艺术开启了异彩纷呈、多元风格并存的格局。而书籍装帧设计工艺在“十年”期间遭到了大举破坏,“一片红”成了当时的主要形式。

总之,作为书籍造型设计一种艺术化体现,书籍装帧设计工艺经历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直至当代,在继承了中华传统印刷术和书画艺术为核心的装帧艺术理念的同时,在近现代又合理的吸取了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和工艺理念,形成了中西合璧的书籍造型艺术生态。

参考文献

封装工艺论文篇3

1书刊装订形式

书刊一般由封面和书芯两部分组成。书芯按照帖的顺序装订成册。书芯订联完成后,再进行封面制作,把封面和书芯结合在一起,就大致完成了书籍装订流程。

书籍具有阅读,保存和收藏等多种不同的价值,要满足这些不同的要求,就需要用不同的装订形成对书籍进行装订,书籍的装订形式是书籍的不同功用决定的。现在的书籍装订大致分为精装、平装两种。目前书刊装订中大量的是平装。相比精装而言,平装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以阅读为目的的书籍常常用平装形式。精装书刊精美和耐用,一般精装比平装工艺复杂,材料多样化,适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著作。

我们大量使用的平装这一大形式里包括了串线,胶订、骑马订、粘头等等,出版社根据书的整体设计和书的内容,印张的多少、用途及与读者相协调而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装订成册。

2书籍的装订工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书籍装订技术的国家。我国制作的各种传统书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书籍装订技术在工艺上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个性化的新工艺,传承了古代装法,引进国外新工艺,为书籍装订增添了新的色彩。

2.1传统装订的传承和创新

龙鳞装是我国传统的装订工艺,是在卷轴装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外形像卷轴,将卷轴打开,页边向上翘,呈龙鳞状,我国保存下来的只有《刊谬补缺切韵》一孤本,为了重现这一失传的装帧技术,经过长时间试制和改革,创新出横幅和竖幅两种龙鳞装,横幅的《三十二篆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龙鳞装比较典型,采用现代喷墨印刷技术,前后面用绢裱托,用黄色纸包裹卷边,是一套传统装订的创新工艺。经龙装是把龙鳞装和经折装融合在一起的创新装订工艺,创新后的经龙装将龙鳞装和经折装装法合在一起成书,衔接了前、后代装帧法,是传统装订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延续了我国书籍制作的工艺技术。

2.2古洋结合的装帧工艺

书籍装订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越来越体现个性化特点,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书籍通过装订工艺的变革成为了一种高雅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供人们欣赏。古洋结合的装帧工艺是指将我国的简策装和欧洲的现代精装合在一起,《甘肃省博物馆》一书外函采用我国简策装的木简形式,内装采用欧洲的现代精装技术,既保留了我国古老的装法,又体现欧洲现代的精装特点,称为“古洋结合装”,再现了我国传统装法的真实面貌,又反映出现代装法的工艺特点。

2.3豪华精装工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豪华精装书籍的需求越来越多,豪华精装的书籍工艺加工复杂,材料贵重,例如,“北京新华印刷”和“中华书局出版”印装的《二十四史》,封面选用羊皮和荷兰优质纸板,用赤金箔进行封面文字烫金。毫华精装书刊的书芯和封面选材讲究,封面面料有牛羊皮革、锦缎绫绢绒和高档亚麻布等高级材料,书芯用纸一般选用铜版纸和高克重双胶及特种纸,工序工艺复杂,技术性强,借助专用工具和器械进行精雕细琢的操作。豪华精装用料高档,结构牢固,加工精细,外观华美,极具艺术特点。

3书籍装订中需注意的问题

装订是一本书成册的后序工程,也是决定了此书质量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时还能弥补印刷中的不足,所以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装订中的质量问题,具体要求如下:(1)成品尺寸准确。(2)成书外观整洁平服、牢固、不脱页、无严重刀花、破头、折角,无压痕。(3)书脊文字距中,尺寸对齐。(4)胶订:书背平直,无空泡。背胶、侧胶粘牢固,无溢出。(5)骑订:书面版心位置正确,框式居中。针脚平服,牢固,无坏钉、漏钉、重钉。(6)版面无粘脏,无划伤。(7)无错帖、漏帖、八字皱折、折角、残页、缩叶、颠倒。(8)封面勒口的折边与书芯前口对齐。

总之,书籍是积累、传播、延续人类智慧的主要方式,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读书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使人由愚昧变得聪明,书籍装帧由许多平面所组成的立体,通过封面、装订,增强书籍的视觉冲击力,使得书的外在形象美轮美奂,使读者感受到设计者的激情。

参考文献

封装工艺论文篇4

一、书籍与文化主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以及商家的销售方式都在日益更新、不断改进,书籍装帧的各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印刷的技术也在进步,这些都为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的书籍设计追求的是对传统书籍装帧的突破,它早已不是只注重封面设计和简单的内页设计了,更提倡造型与神态完美结合,要符合日益发展和提高的审美要求和人们的心理要求,共同创造出形神兼备,具有内涵和保存价值的书籍。总结过往的书籍装帧设计,包含的设计元素有很多,(印纸优劣,开本大小,墨色好坏,版式规格,字体的风格版画插图是否精细等等)。近年来的吕敬人,宁成春等人在这些方面不断探索,为书籍设计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不懈的努力,推动了书籍设计的进步,书籍的整体设计概念越来越强,设计师们不断引进新的观念开拓新的设计思路。在注重书籍功能的同时更体现设计美感,也更关注书籍的纸材工艺之美。

二、书籍装帧中的迹象

在许多新的理论和观念当中,绘画迹象论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和指示。钟孺乾认为,绘画的基本元素是迹象,迹+象+x=画,然而迹象论并不局限于绘画艺术,迹象论亦可以解释整个视觉艺术。因此,作为视觉艺术的书籍装帧也少不了对迹象论的内涵解读及其体现。

“迹”是指艺术家手工或半手工半机械的操作痕迹,即以工具作用于材料留下的踪痕。“象”则指艺术作品的色彩与形象。即“落笔成迹,因迹生象”。杉浦康平认为书籍有五感即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而吕敬人则认为书籍有其形态即形―为造型;态―为神态。书籍装帧设计的迹象大约就是书籍从内容到形式,从外表形象到内心灵魂的塑造,形成统一才是完整的书籍装帧设计。我想书籍的“迹”大概包含了书籍的纸张材料、印刷工艺、板式编排、字体、插图、色彩,肌理,质感等。“象”则包含了书籍的形状、开本、装订工艺等。

三、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迹象体现

书籍它的主要目的是用来传播知识的,用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记录一定形式的著作物,它是一个盛纳知识的容器。现代的书籍装帧设计已经与传统的书籍有着很大的区别了,现代书籍而更倾向于对书籍形态的整体把握。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把书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复制,比如说古籍的复制,不能动文本,要完全原汁原味。第二种叫商品书,这类书注重流通性和方便性,为了压缩成本就要减少设计印制方面的开销,更多的是仅在封面上做一些商业性的设计。第三种则将设计作为核心来做,不计成本,给设计师最大的自由度,令其充分地使用设计语言来提升该书内容的同时,使它成为一件艺术品。无论是哪一种书,在设计中都会体现出相应的迹象。现代书籍的设计包括函套,护封,硬封,书脊,腰封,环衬,切口,扉页,目录,章节页,正文,插图等等内容。下面将重点以几个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书籍设计中迹象的体现。

(一)函套

为了保护书籍,我们通常会采用一些函套材料对书籍进行包装,在中国古代我们通常用木质材料、纸板材料等作为主要的包装,用丝绫或布糊裱书套,现代新材料,新工艺的介入和应用,如特种纸,皮革,塑料金属材料的使用,以及焊接,镶嵌等手法都成为书籍独特个性和品位的手段。每一种方法和材料的使用都体现不同的迹象。例如《马克思手稿影真》仿皮制函套具有经典的感觉;《西城考古图记》刻木雕板的函套,加上西方文具柜卷帘形式,具有浓厚的艺术情趣。

(二)护封

通常称呼的包封或护页就是护封,它的构成元素包括封面、封底、书脊和前后勒口构成。在设计中也通常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以展开的形式进行构思与设计,通过文字、图形或图像、色彩等视觉元素穿插运用的迹,造就了起广告及保护封面作用,而又趣味十足的象。因为书常常是树立在书架上,大多数时间大家看到的只是书脊的部分,所以书脊是书籍结构中相当重要的部分。有的护封采用镂空工艺与内封色彩上形成对比;有的的书脊与写意的封面结合,拙朴的线装结合,风格鲜明。

(三)切口

书籍除订口之外的三个边称为切口,以前传统的手工精装书切口大部分都是用颜色或者大理石纹理等材料进行装饰,我们经常会看到用镶金的修饰大部分都是以前的宗教出版刊物。在今天,设计师们则越来越多的把心思放在读者翻阅书籍时触碰到的切口部分巧思设计。将书籍的切口设计成体现书籍内容或中心思想的人物以及事物,或者在切口保留原有纸张的形状,不进行任何的裁边,以保留原始的味道是许多设计师采用的方法,这样的迹象更让我们回味无穷。

四、用材的迹象论原理

书籍就物质本身而言就是油墨与纸的构成。材料是组成书籍必不可少的物质元素之一,是书籍的载体,因此,材料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书籍装帧材料越来越多,包括塑料,牛皮,玻璃,丝绸等都被运用于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

“是从一张纸开始的故事”―日本著名的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曾这样形容现代的书籍装帧。纸张是书籍最基本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现在,市场上纸张品种各式各样,甚至还有很多特殊纸也被应用到书籍设计中,每一种纸张的色彩、光泽、质感及表面的肌理和纹路都不一样,这些特性赋予了它们不同的个性,如果要更好的利用他们的优势,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特种纸的特点和性能,凸显纸张的个性,并成为设计的一部分,使纸张的风格和设计风格完美统一,展现独特的艺术氛围。对于一些带有凹凸纹路的特种纸,以利用原有的纹理进行简单的或局部的加工,造出风格独特的象。除了纸以外还有很多的材料被应用到书籍设计中,比如丝织品,皮革,木材等等。如果是要表达细腻风格的书籍则可选用光滑的丝织品,《广州沉香笔记》是一本叙述晚清民初时期广州历史的文化散文集,该书的封面是以手绘素馨花树作为图案,裱以泛黄绢质布面,整体设计浓淡相宜,呈现出温婉柔美高雅脱俗的格调。试想如果设计者只选用最普通的纸张或其他不相宜的材料来设计,那如今我们看到的将会是一个最普通的迹象结果的丛书,它的历史感,它的柔美气质将无法完美表达出来。皮革的使用通常较少,因为它价格较高而且加工困难,只有需要珍藏的精装书才会使用。而且不同的皮质造就不同感觉的象,猪皮纹路粗糙,羊皮柔软细腻,牛皮坚硬平整,皮革的不同纹路和色泽在通过烫印后使书籍显出自己独有的风格和档次。在近期的书籍设计中木材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虽然木质材料的价格相对比较高,加工起来也很复杂但是在书籍设计中体现出的魅力却是非常独特的,其表现力也是超强的。

五、现代书籍是一项典型的迹象活动以及意义

作为现代的书籍设计,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当前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还要引导人们对美好明天充满期待,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有利于现代设计意识的不断挖掘和创新,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在书籍设计上所表现的新奇性,视觉性,拼接性,反传统性,空间性等值的我们学习。现代的书籍设计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要求创新,因此新技术,新材料在设计中的运用为书籍装帧设计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对书籍装帧设计从手段,方法,观念上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吕敬人曾说“当今的设计已不能单凭设计者来完成,还需要工艺,纸张素材来表现设计意图,可以说设计者发完稿仅完成全部工程的一半,我们一方面要懂工艺技术,了解装帧材料的性能,另一方面要大胆创想,敢于向工艺提出挑战。”书籍装帧设计需要不断利用和发展各种材料各种工艺,甚至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理论来指导它的发展,现代书籍设计这种典型的迹象活动在迹象论的指导下会增添更多地新意和创想,设计出让大众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书籍。

钟孺乾说:“有什么样的材料就有什么样的迹象,进而就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在书籍设计的迹象研究中,书籍设计所用的材料与书籍内容的结合会构成视觉冲击力强的迹象结果,从而在众多书籍中脱引而出。这些新的变化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书籍设计的新要求。书籍设计中迹与象的多元化将带给我们新的视觉冲击。

参考文献:

[1]钟孺乾.绘画迹象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2]付小云.浅谈材料的发展对中国现代书籍形态的影响[M].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6.(01).

封装工艺论文篇5

1 概述

发动机在外场使用过程中,封严盘即2号件的均压孔裂纹故障是主要故障之一。为了提高发动机使用的可靠性,改善封严盘的抗疲劳性能,经过大量的试验,将封严盘的材料由原来的高温合金改成了粉末合金。

按照技术文件要求,高压压气机转子在更换盘、轴时,要对转子进行组合钻铰孔,目的为了保证换上的新品封严盘螺栓孔位置度与原组件一致,连接各级盘的24根双头螺栓能够转动自由不卡滞,即达到螺母的拧紧力矩完全作用在各级盘压紧形变而非消耗在克服螺栓的卡滞上。

2 组合铰孔工艺简介

2.1 高压压气机转子结构复杂(图1),组合铰孔切削部分由9个零件组成,切削深度较长(为116)。同时,孔径尺寸精度要求较高ΦD+0.019 ,加工难度较大,极易造成尺寸超差。

2.2 更换的零件与原高压转子组件螺栓孔的位置度不一致,个别转子零件螺栓孔位置偏移量较大,影响加工精度。

2.3 24根双头螺栓固紧工艺环6个螺母为一组,造成装配时各个螺栓之间相互影响装配位置度,从而造成螺栓卡滞,进而影响各级盘装配的同心度。

3 单盘铰孔工艺方法及论证分析

鉴于以上分析的高压转子组合铰孔的特点及问题,适应批量更换粉末合金封严盘,提出更换粉末合金封严盘单盘铰孔工艺方法研究。单盘铰孔方法研究,旨在仅对封严盘(有时包括9级承力环)按高压轴原孔额定位置进行铰孔,而不进行整个高压转子组合铰孔,同样保证原来高压转子组合铰孔的技术要求

3.1具体工艺方法研究

(1)设计专用工装

为了保证封严盘单盘铰孔后与高压转子装配状态下的技术状态一致,即封严盘有相同的变形量及额定位置设计了专用工装。

工装模拟高压转子9级盘及9级承力环的技术状态(差值为4),高压轴及封严盘组件安装到工装上后,即模拟高压转子装配状态,24个螺栓连接进行压紧,新品粉末合金封严盘变形量在0.6~0.7左右,从而保证钻铰孔后封严盘与装配状态时保证一致。

工装改变了原来的支撑基准,增加了辅助基准,减少了加工过程中因切削力造成对封严盘孔径尺寸精度的影响。

(2)设计、选用专用刀具,保证孔径的尺寸精度及位置度

刀具切削部分尺寸改进

精铰刀切削部分尺寸精度要求不低于0.003(原刀具0.005),跳动不大于0.005(原刀具0.01)。

3.2加工工艺方法,保证封严盘螺栓孔位置度与高压轴一致。

(1)铰孔前,测量高压轴两端面的平行度;

(2)铰刀的定位:检查高压轴螺栓孔状态应完好;采用专用顶尖对高压轴螺栓孔进行定位,定好后锁紧主轴换刀,加工一孔定位一次;

(3)主轴转速:50-70r/min;

(4)进给方式:手动进给,如果遇到加工声音异常,立即停止;

(5)刀具检查:每加工完一孔后,检查刀具状态,不允许有崩刃、严重的磨损;

(6)尺寸测量:应清理干净铁屑后,用千分表进行孔径测量,要三检。

4 工艺试验

下面就从更换新品粉末合金封严盘的新工艺方法入手,进行工艺试验并论证分析。

(1)对X2台高压轴进行检查,高压轴两端平行度0.02,孔径垂直度0.02以内,椭圆度合格,用其作为钻模板,对封严盘进行钻铰孔,铰孔后技术状态如表1。

(2)加工的封严盘孔径尺寸精度0.008

~0.015,合格。

(3)与螺栓配合合格,满足0.016-0.052

(4)按照工艺规程直接装配,实际伸长量在0.19~0.22,双头螺栓转动自如。

5 新工艺方法的实施预期效果

5.1 增加高压压气机转子的使用次数

按照原工艺每次高压压气机转子组合铰孔有时需要加大2~3个组别才能满足技术要求,减少了剩余的修理次数。本工艺方法能够增加修理次数。

5.2 提高生产率

对高压压气机转子可靠性无影响,保证技术要求的同时,提高发动机修理的生产效率。即:减少每台发动机高压压气机转子组合铰孔预装配时间、组合铰孔时间、铰孔后分解时间。

5.3 降低成本

(1)减少刀具使用量,进而降低高压压气机转子组合铰孔所用刀具的成本;

(2)缩短加工周期,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参考文献

封装工艺论文篇6

书籍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一本好书,应该体现出内容和形式、功能和艺术的和谐对比之美。今后的图书装帧将走向何处?作为一个图书装帧工作者,我感到应该在

面对高科技工具,一些人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人们迫不及待地运用电脑,依赖它的特技.依赖它的快速。然而,不少图书的封面,脱离书的内容,成为风马牛不相及的图案拼凑,成为不负责任的电脑特技展示,走向了一个极端。我们在书店和观看装帧展览时,到处都能感受到散发着电脑特技效果的时代气息,神秘、机械、冰冷的电脑特技占领了图书市场,占领了商品市场,甚至占领了大街小巷的广告市场。一部分装帧设计工作者没有真正掌握好 现代 设计语言,一些出版社的决策者 艺术 品味低下,导致一部分书籍封面图形盲目堆砌、颜色鲜丽刺目、文字杂乱无章,成为了视觉垃圾。其实这些人在迎合市场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市场,他们不了解消费者的视觉感受在不断变化,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将来,随着整个社会 教育 水平的普遍提高,各种资讯的 发展 将导致人们视域更为开阔。这些有文化的新一代成为消费群主体时,一味盲目、屈服于市场的书籍装帧设计并不会受欢迎。

设计的效率提高了,但人们开始感到一种无奈,开始进入了冷静思考阶段。因为电脑毕竟是工具,而人脑才是产生艺术的主体。设计者只有不断注重个人自身的艺术修养,对装帧艺术有着一个全方位的理解,电脑才能使我们的设计如虎添翼。

20世纪90年代的封面设计处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电脑特技大爆炸时期,这是装帧艺术的畸形发展,是不正常的,也是不能持久的。这一时期的图书装帧,还是绘画式的封面,一成不变的正文,仍然停留在图书外包装的层面上。我们广大的书籍设计者也都在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我们和国外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三、从图书的外包装走向图书的立体设计

在经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脑特技大爆炸之后,书籍装帧者深切感受到时代的逼迫,不得不更新传统观念,开始对书籍装帧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思考。称它为立体全方位,是因为从表面上看,我们设计的内容至少有三个不同平面的组合(封面、封底、书脊),从内容上看,内文的插图、纸张、版式的结构等均属装帧艺术的范围,装帧艺术不仅是设计、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创作,也是艺术设计和物质材料相结合的产物。只注重某些方面的艺术形式代表不了装帧艺术的全部,如果没有相宜的字体和版式、扉页和封面、材料和工艺的配合,就不是一件完整而有魅力的装帧艺术作品。

早在i9世纪,英国装帧设计家威廉姆·莫里斯就极力提倡书籍之美要体现出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原则;20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追求机械动力主义和速度感的未来派书籍设计风格;俄罗斯兴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并成为现代书籍设计艺术起点的构成主义;到了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设计家们强调书籍设计语言关注现实生活,强化内容要素,书籍设计不能仅仅是信息内容的载体,而应该视为一种造型艺术。

封装工艺论文篇7

将所有的印刷工艺和技术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之后,使学生重新回到设计的原点进行再创作,因为只有全面掌握了印刷的理论和技术以后才能进行具有目的性的艺术设计创作。在此环节的课程设置中,学生将围绕一本印刷书籍的作业展开练习,首先可以从整体书籍的规划进行创意,从装帧形式到书籍封面再到书内的每一页的印刷形式都可以进行艺术化处理。从装帧上来讲,学生通过印刷工艺的学习,基本掌握了线装、胶装、环状、骑马钉装及其他特殊装订形式,学生在此环节中可以通过自己来完成装帧工艺。从书籍封面的印刷设计来看,指导学生要学以致用,灵活地运用烫金、击凸、镂空、雕刻、丝印等艺术效果进行艺术创作。书籍的内页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制定不同的工艺效果,例如选用何种纸张、运用哪一种印刷工艺已成为书籍印刷的重点训练内容,学生可以将之前学习的印刷工艺进行梳理,同时在梳理的过程中得出自己设计的创新点,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印刷工艺与印刷艺术的完美结合。

封装工艺论文篇8

1 沥青碎石封层施工工艺

良好的沥青碎石封层不仅能够有效地恢复路面的功能,还可以防止路面渗水,提高路面的抗滑能力,最终到达节约成本,增加道路使用寿命的目标。所以说,沥青碎石封层的施工工艺就十分重要,其直接决定着整体施工质量的好坏,下面我们针对沥青碎石封层施工工艺进行讨论。

1.1 施工准备

碎石封层施工前,应彻底清除旧路面表面的泥土、杂物,并使旧路面表面矿料外露,对旧路面表面松散、坑槽的应予处理,同时旧路面表面进行粗糙度处理。对于路况指数PCI低于沥青路面标注的,可以铺筑封层;对于路况指数PIC符合标准的,但是其中土质松散、过于光滑等情况的也可以进行封层处理。针对一些年限已久,表面老化、透水但是强度系数符合规定值,这时候也可采取封层工艺进行施工处理。

1.2 施工工艺

首先在封层前,对顶面进行检查,发现有破损的部位要进行补洒,为防止施工完成的封层遭污染,沥青在施工旧路面前应选择合适的喷洒时间,喷洒采用同步封层车进行,同步封层车喷嘴的轴线应与路面垂直,并保证所有喷嘴的角度一致,同时保证洒布管的高度,尽量使同一地点能够接受到两个或三个喷洒嘴喷洒的沥青。

其次为了确保沥青膜不受到摊铺机的损坏,需在沥青膜上洒布碎石,对于碎石要用水清洗保持洁净,采取同步碎石封层机撒布碎石,这里需要注意撒布均匀;为了保证撒布均匀性,集料与沥青同时撒布,数量按室内确定的最佳撒布量计,集料覆盖率在 60%左右。集料撒布全部在沥青未凝固之前完成。撒布车在启动阶段不能出现重叠或者漏撒的现象,若出现的话要及时采取人工作业的方式将多余的碎石清扫干净。

最后,铺设完毕之后要进行碾压施工,集料撒布后即用轮胎压路机均匀碾压2~3遍,确保集料与沥青牢固粘结。碾压时每次碾压重叠 1/3轮宽,碾压要求两侧到边,确保有效压实宽度。碾压顺序由路肩侧到中分带侧依次碾压。除此之外,封层施工的气温不能低于15 ℃,风力不能高于2级,大风以及下雨天气严禁施工。

1.3 施工质量

沥青碎石封层施工当中,对于施工质量的检验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对沥青碎石封层施工项目,除公路施工企业进行检查外,相关建立单位也应针对沥青碎石封层施工进行质量检查与认定,一般检查对象有厚度、平整度、宽度和沥青用量。其中厚度要达到设计厚度,通常采取钻芯的检测方法;平整度采取直尺测量,其检测点每100 m设置1点;对于沥青用量采取抽提方式,质量要求要求为浓稠度±0.5%。

2 沥青碎石封层施工装备运用

在合适的施工技术前提下,要配备合适的人、机才能具体地实施施工工艺,针对沥青封层施工我们从以下集中施工装备来进行讨论。

2.1 沥青技术指标

实际沥青碎石封层施工当中,相应的技术指标与规定值一般都具有严格的规定:针入度(25 ℃,100 g,5 s)规定值为30~60 mm,针入度指数PI规定值最小为0,延度5 ℃,5 cm/min为25 cm,软化点TR&B为70 ℃,动力粘度135 ℃规定值为3 Pa・s,闪点规定值最小为230 ℃,溶解度为99%,弹性恢复25 ℃规定值为75%。除此之外RTFOT后残留物的质量损失、针入度和延度三相指标规定值也分别为±1.0%、65%和15 cm。

2.2 仪器及机械设备

沥青碎石封层施工过程中需要的仪器分别为:电子天平、砂石标注筛、延度仪、针入度仪、针入度仪、软化点仪和试盘,其目的分别为称量、筛分,沥青三大指标和检测晒布量。

除了上述仪器之外,沥青碎石封层施工还需要用到相应的机械设备,分别为同步碎石封层车、轮胎压路机、小松装载机和森林灭火鼓风机,去作用分别为洒布碎石、沥青,碾压路面、装料以及清洁除尘。

对于施工装备运用,要抓好现场管理,坚持文明施工,设置安全防护标志。保障人身、机械和器材的安全,尤其是上公路的机动车辆必须限速行驶,不侵道、不抢行,做到文明礼让,弯道鸣笛,严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当进行碎石封层作业时,在上下游过渡区内设置移动式标志车或配备交通管制人员,且顺着交通流方向设置安全设施。当作业完成后,应顺着交通流方向撤除为撒铺作业而设置的有关安全设施,恢复正常交通,锥形交通路标布设间距宜为10~20 m,与路中心线平行,距离作业区边缘20~30 cm。

通过上述对于沥青碎石封层施工施工机械进行分析与统计,采用表格形式对整个路面的各个机械使用情况、施工检查状况进行规律性、统计性的分析,是为研究封层施工装备的运用做出准备,同时也为装备的优化配置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3 结语

沥青碎石封层施工技术在公路施工中不仅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同时对防水层强度的增高、抗温性的提高都具有很强的改善能力,对减轻路面基层受到的冲刷破坏和沥青面层的破坏都具备很实际的作用。因此对沥青碎石封层施工工艺进行要求,一方面能够使施工工艺不断简化,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对施工装备的运用可以节约施工材料,达到降低工程造价、使性价比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只有清楚地了解沥青碎石封层技术的施工工艺,才能保证沥青和碎石在最短时间能完成结合,确保路面具有足够的结合强度,而通过对装备运用的研究,更进一步地保证了沥青和石料有足够的结合,从而确保路面具有严密的防水密度,总之只有通过更深入地研究、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才能使沥青碎石封层得到更广泛地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子渝,王欣.同步碎石封层车控制系统研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7(7):7-9.

[2] 陈新轩.轮胎压路机压实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机理和作用[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47-48.

[3] 李昶,张玉宏,张建.冲击压实与MHB类设备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效果的对比[J].公路交通科技,2004(11):17-19.

[4] 张新荣,焦生杰.同步碎石封层技术及设备[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4(11):1-4.

[5] 孟飞虎,朱自立.纤维碎石封层技术在道路预养护中的应用[J].湖南交通科技,2014(3):50-51,72.

[6] 杨智.碎石封层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J].交通世界:建养,2011(4):176-177.

[7] 杨艳芳,冯德周.试析公路同步碎石封层技术[J].江西建材, 2014(1):152.

封装工艺论文篇9

书籍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一本好书,应该体现出内容和形式、功能和艺术的和谐对比之美。今后的图书装帧将走向何处?作为一个图书装帧工作者,我感到应该在中国书籍艺术悠久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和领悟外国现代装帧的精髓,改变装帧只是为图书进行外包装的观念,树立从外在到内在的整体设计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图书装帧整体落后的局面。

一、汲取我国传统装帧艺术丰厚的营养

装帧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世界所赞叹。日本、韩国、印度、缅甸、新加坡诸国都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西方人也同样从东方艺术中汲取精华,融会到西方艺术之中。

早在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到了唐代,雕版印刷已被广泛应用,它和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相结合,使古代众多文献得以大量刊印,为我国的文化积累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代,书籍的木版插图艺术空前繁荣,达到了顶峰。可以说,从东汉的造纸到唐宋的雕版、活字印刷再到明清的木版插图,就是一部我国书籍装帧的发展史,形成了线装、竖排的基本模式。现在看来,这种基本模式是在当时印刷材料和印刷技术的限制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美观和实用的双重功能。

随着近代印刷术传人我国,到光绪末年,石印、铅印技术已很流行,书籍装帧开始打破了传统的古籍形式,但发展速度是缓慢的。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书籍出版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然而它初期的出版物仍没有脱离线装的古书形式,只是在书衣上舍去书名签条,改排铅字,或用书法题写书名而已。到20世纪初,有些书的封面才开始装饰花边和框线,封面纸变换了不同的颜色,并有人尝试绘制彩色图画装饰封面。20世纪30年代,鲁迅把日本的书籍装帧和欧洲的书籍插图介绍到我国。以上种种,为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建立准备了条件。但是,总的说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并没有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而形成新局面。

当时的出版行业内部,把几乎是相互割裂的工作程序和各自独立的分工方式看做是天经地义的规则:编着者提供内容,编辑加工文稿,设计者担当包装,印刷厂负责印制,一本书就这样完成了。是的,我们应记住用针笔在铜版纸上画墨稿,用一把尺子、一个圆规去寻找结构,甚至用尺子和钢笔小心翼翼地手写美术字的辛苦,它至少培养了我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但我们的思维在相当局限的范围内难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方面是僵化刻板的劳动分工体制,一方面是传统工艺的缓慢速度,使设计者很难涉及纸和印刷质量的要求,所以也就无法孕育出理想的、美观实用的、趣味无穷的文化生命体。这就使我们过去的装帧艺术作品留下了不少的遗憾。

二、电脑特技的广泛普及和盲目运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们已经体会到了这是一个炽热的电脑普及的时代,装帧艺术家们放下手中枯燥的墨稿制作,将创作手段早已放到鼠标和键盘上了。带着一种兴奋,一种狂喜,电脑的出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它的准确、快速是手工制作难以达到的。

面对高科技工具,一些人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人们迫不及待地运用电脑,依赖它的特技.依赖它的快速。然而,不少图书的封面,脱离书的内容,成为风马牛不相及的图案拼凑,成为不负责任的电脑特技展示,走向了一个极端。我们在书店和观看装帧展览时,到处都能感受到散发着电脑特技效果的时代气息,神秘、机械、冰冷的电脑特技占领了图书市场,占领了商品市场,甚至占领了大街小巷的广告市场。一部分装帧设计工作者没有真正掌握好现代设计语言,一些出版社的决策者艺术品味低下,导致一部分书籍封面图形盲目堆砌、颜色鲜丽刺目、文字杂乱无章,成为了视觉垃圾。其实这些人在迎合市场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市场,他们不了解消费者的视觉感受在不断变化,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将来,随着整个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各种资讯的发展将导致人们视域更为开阔。这些有文化的新一代成为消费群主体时,一味盲目、屈服于市场的书籍装帧设计并不会受欢迎。

设计的效率提高了,但人们开始感到一种无奈,开始进入了冷静思考阶段。因为电脑毕竟是工具,而人脑才是产生艺术的主体。设计者只有不断注重个人自身的艺术修养,对装帧艺术有着一个全方位的理解,电脑才能使我们的设计如虎添翼。

20世纪90年代的封面设计处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电脑特技大爆炸时期,这是装帧艺术的畸形发展,是不正常的,也是不能持久的。这一时期的图书装帧,还是绘画式的封面,一成不变的正文,仍然停留在图书外包装的层面上。我们广大的书籍设计者也都在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我们和国外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三、从图书的外包装走向图书的立体设计

在经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脑特技大爆炸之后,书籍装帧者深切感受到时代的逼迫,不得不更新传统观念,开始对书籍装帧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思考。称它为立体全方位,是因为从表面上看,我们设计的内容至少有三个不同平面的组合(封面、封底、书脊),从内容上看,内文的插图、纸张、版式的结构等均属装帧艺术的范围,装帧艺术不仅是设计、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创作,也是艺术设计和物质材料相结合的产物。只注重某些方面的艺术形式代表不了装帧艺术的全部,如果没有相宜的字体和版式、扉页和封面、材料和工艺的配合,就不是一件完整而有魅力的装帧艺术作品。

早在I9世纪,英国装帧设计家威廉姆·莫里斯就极力提倡书籍之美要体现出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原则;20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追求机械动力主义和速度感的未来派书籍设计风格;俄罗斯兴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并成为现代书籍设计艺术起点的构成主义;到了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设计家们强调书籍设计语言关注现实生活,强化内容要素,书籍设计不能仅仅是信息内容的载体,而应该视为一种造型艺术。

封装工艺论文篇10

书籍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一本好书,应该体现出内容和形式、功能和艺术的和谐对比之美。今后的图书装帧将走向何处?作为一个图书装帧工作者,我感到应该在中国书籍艺术悠久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和领悟外国现代装帧的精髓,改变装帧只是为图书进行外包装的观念,树立从外在到内在的整体设计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图书装帧整体落后的局面。

一、汲取我国传统装帧艺术丰厚的营养

装帧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世界所赞叹。日本、韩国、印度、缅甸、新加坡诸国都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西方人也同样从东方艺术中汲取精华,融会到西方艺术之中。

早在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到了唐代,雕版印刷已被广泛应用,它和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相结合,使古代众多文献得以大量刊印,为我国的文化积累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代,书籍的木版插图艺术空前繁荣,达到了顶峰。可以说,从东汉的造纸到唐宋的雕版、活字印刷再到明清的木版插图,就是一部我国书籍装帧的发展史,形成了线装、竖排的基本模式。现在看来,这种基本模式是在当时印刷材料和印刷技术的限制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美观和实用的双重功能。

随着近代印刷术传人我国,到光绪末年,石印、铅印技术已很流行,书籍装帧开始打破了传统的古籍形式,但发展速度是缓慢的。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书籍出版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然而它初期的出版物仍没有脱离线装的古书形式,只是在书衣上舍去书名签条,改排铅字,或用书法题写书名而已。到20世纪初,有些书的封面才开始装饰花边和框线,封面纸变换了不同的颜色,并有人尝试绘制彩色图画装饰封面。20世纪30年代,鲁迅把日本的书籍装帧和欧洲的书籍插图介绍到我国。以上种种,为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建立准备了条件。但是,总的说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并没有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而形成新局面。

当时的出版行业内部,把几乎是相互割裂的工作程序和各自独立的分工方式看做是天经地义的规则:编著者提供内容,编辑加工文稿,设计者担当包装,印刷厂负责印制,一本书就这样完成了。是的,我们应记住用针笔在铜版纸上画墨稿,用一把尺子、一个圆规去寻找结构,甚至用尺子和钢笔小心翼翼地手写美术字的辛苦,它至少培养了我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但我们的思维在相当局限的范围内难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方面是僵化刻板的劳动分工体制,一方面是传统工艺的缓慢速度,使设计者很难涉及纸和印刷质量的要求,所以也就无法孕育出理想的、美观实用的、趣味无穷的文化生命体。这就使我们过去的装帧艺术作品留下了不少的遗憾。

二、电脑特技的广泛普及和盲目运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们已经体会到了这是一个炽热的电脑普及的时代,装帧艺术家们放下手中枯燥的墨稿制作,将创作手段早已放到鼠标和键盘上了。带着一种兴奋,一种狂喜,电脑的出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它的准确、快速是手工制作难以达到的。

面对高科技工具,一些人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人们迫不及待地运用电脑,依赖它的特技.依赖它的快速。然而,不少图书的封面,脱离书的内容,成为风马牛不相及的图案拼凑,成为不负责任的电脑特技展示,走向了一个极端。我们在书店和观看装帧展览时,到处都能感受到散发着电脑特技效果的时代气息,神秘、机械、冰冷的电脑特技占领了图书市场,占领了商品市场,甚至占领了大街小巷的广告市场。一部分装帧设计工作者没有真正掌握好现代设计语言,一些出版社的决策者艺术品味低下,导致一部分书籍封面图形盲目堆砌、颜色鲜丽刺目、文字杂乱无章,成为了视觉垃圾。其实这些人在迎合市场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市场,他们不了解消费者的视觉感受在不断变化,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将来,随着整个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各种资讯的发展将导致人们视域更为开阔。这些有文化的新一代成为消费群主体时,一味盲目、屈服于市场的书籍装帧设计并不会受欢迎。

设计的效率提高了,但人们开始感到一种无奈,开始进入了冷静思考阶段。因为电脑毕竟是工具,而人脑才是产生艺术的主体。设计者只有不断注重个人自身的艺术修养,对装帧艺术有着一个全方位的理解,电脑才能使我们的设计如虎添翼。

20世纪90年代的封面设计处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电脑特技大爆炸时期,这是装帧艺术的畸形发展,是不正常的,也是不能持久的。这一时期的图书装帧,还是绘画式的封面,一成不变的正文,仍然停留在图书外包装的层面上。我们广大的书籍设计者也都在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我们和国外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三、从图书的外包装走向图书的立体设计

在经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脑特技大爆炸之后,书籍装帧者深切感受到时代的逼迫,不得不更新传统观念,开始对书籍装帧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思考。称它为立体全方位,是因为从表面上看,我们设计的内容至少有三个不同平面的组合(封面、封底、书脊),从内容上看,内文的插图、纸张、版式的结构等均属装帧艺术的范围,装帧艺术不仅是设计、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创作,也是艺术设计和物质材料相结合的产物。只注重某些方面的艺术形式代表不了装帧艺术的全部,如果没有相宜的字体和版式、扉页和封面、材料和工艺的配合,就不是一件完整而有魅力的装帧艺术作品。

早在I9世纪,英国装帧设计家威廉姆·莫里斯就极力提倡书籍之美要体现出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原则;20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追求机械动力主义和速度感的未来派书籍设计风格;俄罗斯兴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并成为现代书籍设计艺术起点的构成主义;到了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设计家们强调书籍设计语言关注现实生活,强化内容要素,书籍设计不能仅仅是信息内容的载体,而应该视为一种造型艺术。

封装工艺论文篇11

这里,我们关注“平面图案”和“书面”的关系,因此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在平面图案的范围。在平面图案的领域,印刷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图案在新美术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逐渐显现,图案成为中国现代设计的

个重要思想和语言,而其重要的实践领域之一,就是在“书面”中的表现,即涉及到中国早期艺术期刊的封面装帧。

关于中国早期艺术期刊,主要是指中国20世纪前期艺术、文化、时尚领域有关美术内容编辑和出版发行的杂志出版物。在此,需要对其内涵进行进步说明的是,在20世纪初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新文化思想和知识的传播,中国早期艺术期刊大体上逐渐形成三方面的内容,

是生活时尚类,二是美育新学类,三是造型艺术类。从美化生活的实用性到艺术探索的学术性,艺术期刊逐渐在内容外延上呈现广义和狭义的倾向,同时数量和规模也发生明显的增加。因此,在时较为流行的时尚杂志和较为学术的艺术杂志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关于美术方面的时事插图、作品图片、翻译文章、艺术家介绍、展览讯息、艺术评论等内容,根据编辑者的立场、观点、趣味和角度不一,体现出来的艺术期刊面貌和特色多元丰富、各具特色。

清末时期的书籍装帧,基本上沿用了古籍线装书的题签形式。(图1)“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书籍和杂志的品种增加,从西方引进的现代印刷技术和装订技术以及近代都市市民文化的影响,催化了现代装帧艺术的起步。其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逐渐从以往偏重制作工艺中解脱出来,向平面艺术领域拓展,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期刊作为种新的文化传播形式,使美术作为新文化的部分,迅速融入大众社会、进入市场,艺术期刊的内容和装帧形式,也相应适合社会和读者的需求。传统“线装书”和新式“洋装书”新旧杂陈的格局有所改变。“自清末以来,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诞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上的。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书籍装帧艺术中,可以看到四方面的影响。(一)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精神的继承。(二)欧洲书籍装帧形式及欧洲绘画中的文化精神的影响。(三)日本书籍装帧艺术对中国书籍装帧的影响。(四)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美术对中国近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书籍装帧艺术家,大胆地吸收切优秀的外来文化,以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为基础,构建了中国书籍装帧艺术最初的样态。”。

在这“最初的样态”之中,期刊的封面设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个方面。“期刊杂志的历史仅百余年。这百年来的前几十年的杂志封面还是极素净的,像古书之书面的作法,只在左上端贴一纸签,写上书名再无多余的装饰。只是到了‘新文化运动’以后,期刊杂志的封面装帧才慢慢地花样繁多起来。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期刊杂志也成为了种文化消费商品之后,它的外观的包装设计也必须同其他种类的商品样,花番心思投入一定的资金,以期达到最终将商品顺畅推销出去的目的……极力追求‘震撼性’与‘醒目性’,成为商家与美术设计者致的思路……”

在中国早期艺术期刊封面设计“最初的样态”中,我们还能够发现两个独具特色的现象。一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许多文化人士积极参与艺术类书刊的编辑和发行工作,除了画家们的努力以外,这一时期作家们直接参与书刊的设计成为一大特色。这可能与“五四”时期形成的文人办出版社的传统密不可分。鲁迅、闻一多、沈从文、胡风、巴金、艾青、卞之琳、萧红、陈士文等都设计过封面。他们中有人还学过美术,设计风格从总体上说都没有脱离书卷气。这与他们深厚的文化修养大有关系。由于处在新文学革命的开放时代,时的设计家们博收众长,百无禁忌,什么好东西都想拿来一用。丰子恺先生以漫画制作封面堪称首创,而且坚持到底,影响深远。陈之佛先生从给《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文学》设计封面起,到为天马书店作装帧,坚持采用近代几何图案和古典工艺图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关于文化书刊的封面设计,从开始就不排斥吸收外未影响,更不反对继承民族传统。鲁迅先生非常尊重画家的封面设计的个人创造和个人风格,团结在他身边的青年装帧家有陶元庆、司徒乔、王青士、钱君陶、孙福熙等人。在封面设计中,鲁迅不赞成图解式的创作方法,强调书籍装帧作为

门独立的绘画艺术,其具有相对独立于书籍的内容的审美意味。(图2)(图3)他请陶元庆设计《坟》的封面时说“我的意见是只要和《坟》的意义绝无关系的装饰就好。”另外他在封信中又说“璇卿兄如作书面,不妨亳不切题,自行挥洒也。”

二是在美术家方面,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参与艺术期刊装帧设计的专业人士。设计人员主要由留学归国的美术家、本土商业美术家和传统画家组成。设计内容以西洋艺术、传统美术、美育时尚、时事漫画为主。设计范围涉及到封面、美术字、图版、版面设计、扉页、广告版面等内容环节。“从封面装帧看,首先在字体上起变化,由此发展到点、线、块面的装饰,直到图案、花草、人物等绘画手段的直接渗入。”以美术教育、社团和展览活动为创办和出版的动机,中国早期艺术期刊反映了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脉络,重在普及艺术和美化生活。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早期艺术期刊的数量和规模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与其他美术书籍相比,中国早期美术期刊数量较大,传播频率快。同时与其他专业期刊相比,中国早期美术期刊视觉形式变化丰富,美术家自己参与设计。在这方面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先后有陶元庆、丰子恺、陈之佛、庞薰栗、钱君陶、孙福熙、司徒乔、叶灵凤、倪贻德、段平佑、陈秋草、方雪鸪、蒋兆和等人。

总之,“五四”运动以来,随着新的文化思想和新的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版物的数量和规模有了全新的改观,书籍装帧艺术与新文化革命同步进入一个历史的新纪元。它打破一切陈规陋习,从技术到艺术形式都用未为新文化的内容服务,具有现代的革新意义。对于世界文化中先进的东西,本土的装帧设计家都想有所尝试,而且随着先进文化的传播,新兴的“书面”艺术也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承认。中国早期艺术期刊的封面装帧,为近现代的中国文化人士和艺术家提供了展示他们文化理想和艺术趣味的

个独特的“舞台”,这些风采各异的装帧设计,同样也成为了他们艺术实践历程殊的“作品”――中国早期艺术期刊封面装帧,无疑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重要的探索领域。

二、表现性图案

由于受到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影响,中国早期艺术期刊的装帧设计,作为重要的美术传播媒介,逐渐成为中国艺术界的一个交流窗口,有关的主办者和设计者,也十分看重其向大众传播美育、推广艺术的教化作用,不遗余力地力求装帧方面的新颖和别致,从中显现了关于艺术设计“表现性图案”方面的思考。

“表现性图案”,源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早期工艺美术家的言论和主张。他们将图案问题,从个时并未受到重视的装饰技艺,提升到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文化课题,将装饰性图案的“意匠”之说,提升到表现性图案的“新样式”之说。诸如

“每一时代的工艺品,在装饰上,因为形态色彩手法等等,而看出了时的习尚、精神,与大众生活上苦乐同趣味,形成了每一时代的‘样式’。”

“总之,他们是在想创造一个‘样式’,一个跳跃在他们心底的‘新样式’。”“每个图案家,应该放弃个人的成见、陈旧的奢侈的‘老套’,而为大众谋点幸福,要为大众创造他们生活必需的工艺品;更要个与时代俱进的头脑,时常要考察新时代的需要而创造着新东西。”

“图案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一个雕琢的精致的花瓶,或块经年累月织成的挂饰上可以说明的,它是应该基础于大众的生活,直接地将技术和艺术与大众的思想和感情联系着,而产生出了有社会性的时代的式样。要充分地利用各种材料,理解它的用途而加以考察的东西,不是仅拿浅薄的‘兴趣’两字所可解释的。”

“图案之成立,包含着‘实用’和‘美’两个要素,这两者的融合统一――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协调,便是图案的特点。故图案在艺术部门中,决不是无谓的游戏,也不是一种表面装饰,而是与样式不可分离的生活艺术。”

这种所谓“样式”,伴随着传统的积淀和现时的时尚,其主要表现在相关图案设计中的人文追求和艺术追求。这方面具体体现,是在相应的平面图案设计中,充分运用绘画图案元素、文字图案元素和几何图案元素的形式语言和象征意味,而其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表现性图案”的运用。这种“表现性图案”,具体反映在对于象征性、时尚性和民族性方面的追求。

“表现性图案”,是指设计家基于图案作为一种融合传统与时尚的“新样式”,通过对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中积淀的优秀的视觉元素的变体和改造,形成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装饰语言,并在美育教育中普及,在时尚流行中推广,使之成为特定社会和时代生活中的文化符号。(图4)(图5)

因此,“新样式”之所以能够成为“表现性图案”的关键内容,就在于中国现代的工艺美术家具有的时代意识。此即所谓艺术家具有“一个与时代俱进的头脑”以及“考察新时代的需要而创造着新东西”。事实上,“考察新时代的需要而创造着新东西”,这就是表现性图案的一个核心思想所在。

其中的所谓“新东西”是什么呢?这方面,雷圭元在《近今法兰西图案运动》中作生动而详尽的解释

“时社会的核心和表面,同时产业的重视,科学的发达,而急转地变化起来,一切生活习惯也发现了新天地,工厂的熏烟已延漫到了内地,人们的眼、心、手、足跟着机车、汽车、飞机急速地活动着。”

“周围着人们的,是理想的实现,印在人们的脑里的是动的、高速度的、几何形的、机械的轮廓,整齐而有规律的活动,电气眩目的闪亮,无线电的剌耳的声浪,不知不觉间,这些新的线和形,汇集在图案家的脑子里了。那商业和工业的竞争,而使图案家的心手跟着亦起来呼应着动的、机械的构成,产生了无数新的线条,新的色彩。”

因此,体现所谓“新时代的需要而创造着新东西”的图案艺术,就是具有“产生了无数新的线条,新的色彩”的视觉形式。具体而言,即是在相关设计中,艺术家进行有如文字图案元素、几何图案元素和绘画图案元素的借鉴和创造,共同构成了“表现性图案”的重要内涵。这在20世纪前期我国的艺术期刊装帧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为我国的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借鉴和探索的经验。

关于“表现性图案”的命题,其主要学术来源之一,是20世纪前期中国工艺美术界对于“表现派美术工艺”的讨论和实践。1929年陈之佛撰写《现代表现派之美术工艺》,发表于《东方杂志》第26卷第侣号,系统介绍欧洲的艺术设计新潮,包括德国的“包豪斯”的设计,这是中国较早介绍“包豪斯”的文章。所谓“表现派美术工艺”,其中涉及有关“表现性图案”的内容,其反映了时西方现代艺术对于中国艺术界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西方现代艺术对于中国工艺美术界以及相关艺术设计的影响。在上海大众书局1949年3月再版的孙蔚民《中西图案画法》中,也曾经有“表现派图案”之说。

表现性和抽象性,作为现代主义美术的两大基本特性,在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美术运动中有所体现,特别是在表现派艺术(如凡・高、高更的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和德国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和抽象派艺术(如塞尚的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等艺术流派)中获得了集中的反映。其艺术特性贯穿于视觉艺术的多种领域。其中,现代艺术设计同样也与这些特性及思潮有关。关于书籍装帧中的“表现”的艺术方法,曾经有论者指出:

封装工艺论文篇12

一、贵州民间蜡染文化

(一)民间蜡染文化渊源及发展

《贵州民间美术概论》一书提出“蜡染在中国是最古老也是最传统的防染印花印染艺术,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很早就利用他们的劳动智慧发明了这一技术”(杨再伟,2009)。虽然蜡染起源很早,但是有关蜡染的历史文献记载却很少,直到南宋周去非的《岭外问答》中才详细记载了蜡染的制作流程及其观赏价值:“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灌蜡于镂中,而后乃积布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肖先刚,2012)贵州民间蜡染艺术能完整地将千年前的传统技法保存至今也得益于该地区地势与交通闭塞,将它完美无缺的封印在贵州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贵州也因为蜡染的绚丽多彩而灿烂美丽。如今贵州少数民族一直将蜡染作为美化生活、装饰服装的主要手段之一,蜡染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是现代人们一直研究的课题,蜡染技术的创新和在现代装饰中的应用也一直是现代艺术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二)蜡染文化的特征

民间蜡染艺术属于视觉艺术。它是运用纺织染料、蜡、布等物质材料为媒介,通过具体的图案形态,在二维空间表现构成。是以少数民族生活所需的衣服、头巾、背带、围腰、祭祀幡旗等为载体使用的装饰性民族图案形式。这些图案的特征意义非凡,像一部民族史记的活化石,记录了各族人民对图腾的崇拜,民族的神话故事传说,宗教文化信仰等等。在蜡染图案艺术形态中,为了生动地表现出图像的意图,对动物、人物、花草、鱼虫等形态特征采用夸张、变形、简洁、概括的艺术手法,在平面的二维空间表现出独特的视觉张力,不要求空间透视的强烈纵深感,体现出二维空间的表现特征(杨再伟,2009)。

二、蜡染技术创新的利用价值

(一)蜡染技术创新的意义

贵州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民间蜡染文化的挖掘、创新、传承和利用不仅要重视它的经济价值,还要把握它在当今盛世艺术文化存在的意义,面对当代花样百变的艺术思潮和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将蜡染技术创新与现代装饰绘画相结合既保护了蜡染文化遗产又传承和发展了蜡染文化。在挖掘民间蜡染传统工艺技术过程中,通过对传统工艺技术进行科学的改进,采用现代多种办法和手段在工艺技术上突破传统工艺和改造原始蜡染技术,探索运用多层次套色方法,将这些工艺技术运用于制作现代装饰绘画,创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设计理念上结合现代平面设计构成方法与传统民族民间图案进行嫁接,构成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新的艺术语言,创造新的装饰绘画形式。其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推动多彩贵州旅游工艺商品开发,展示贵州民间蜡染艺术的衍生,彰显地域蜡染文化特色和蜡染技术的创新传承,传播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对促进贵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旅游商品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具有现实意义。

(二)蜡染技术创新的利用价值

1.环境装饰利用在现代环境艺术装饰设计中适度融入本土地域文化装饰元素已成为现代设计普遍流行的趋势,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使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本身拥有更为厚重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使得传统文化特性在新的平台而重放异彩(陈原川,2013)。贵州传统蜡染艺术特性不仅具有本源艺术的根,还具有泥土芳香的味,其独特的蜡染冰纹元素和视觉韵味就是其艺术语言,视觉功效奇特,应用于现代装饰设计将更加彰显本土文化的根和赋予传承厚重文化内涵的意义。如果使用在特定的贵州地域环境物馆的视觉形象传达,机场、车站、轻轨的室内环境装饰、咖啡厅、茶馆、饭店、酒店的装饰利用,广场街边的小吃摊帐篷装饰设计等等都是彰显地域文化的场景和载体。2.包装设计利用包装设计是围绕着商品本身文化特性进行外观的装饰设计,其包装既保护商品的功能,又可在多元商品中显现个性,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地域个性和商品个性(陈原川,2013)。在包装设计装饰上适当运用好蜡染文化元素进行巧妙的结合运用,尤其是对贵州土特产商品包装更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彰显,它会给多彩贵州旅游业商品及其包装注入新的活力。例如:贵州旅游景点的地图可以用蜡染的方式表现出来,酒类包装装饰、旅游商品包装、土特产食品包装等,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性。3.室内面料装饰利用蜡染文化是以布面料为载体展示,在贵州民族蜡染地区的生活用品都应用到蜡染装饰,如帐檐、坐垫,床单枕巾等用品的装饰已经广泛利用。在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在现代文明都市生活中,室内面料装饰运用上,我们可以重构打造蜡染文化元素,将蜡染艺术的新样式装饰利用在室内的面料装饰。例如:沙发、餐桌布、床上用品等,逐步培育新的生存市场,构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发展蜡染文化并广泛服务于现代新生活。

三、蜡染技术创新的方法

蜡染技术的创新与开发还有很大的挖掘和发展空间,不仅是对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进行打造创新,而且还可以在工艺技术与表现手段上创造,如何将蜡染在制作上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力,在传统蜡染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手段提高艺术作品的创造力,其方法如下:

(一)油彩套色表现

1.选取所需要的油画颜料与指甲油调和,在用水湿润的布面上涂染出油水分离的肌理效果为背景;表现主体画面选取一色油画颜料将画面的主体物的形体勾勒出来。2.封蜡制作是在烧化的蜡中加入所需油画颜料,待蜡与颜料相容之后,开始封蜡表现。3.冰纹制作是把封好蜡的布朝统一的方向裹卷放在蓝靛植物颜料浸染以形成冰纹效果。4.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二)借鉴木刻版画语言表现

1.选择纺织染料用线描的方式勾画出画面中所有的造型。2.运用点线疏密封蜡表现黑白木刻语言的方法进行黑白灰的艺术表现,将木刻的刀法引进到蜡染绘画表现技法中。3.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三)综合肌理表现

1.用铅笔打型,用水性颜料手绘涂色与封蜡结合并行,即一边封蜡一边上色,形成交替制作过程融入画面。2.背景肌理制作是在其它背景空白部位用橡皮筋扎紧布面随机上蜡,做出若干扎染肌理效果,在此基础上再用蜡刀在布面上随机横刮,做出蜡刀的刀味。3.染色深浅制作是在泡染蓝靛过程中根据所需把布卷成筒形后用小夹子夹起侵染做出深浅效果;其余未染部分,首先把蓝靛颜料装入矿泉水瓶子,在瓶盖上扎上若干针眼,喷染在布面上,达到深浅不一的效果。4.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四)水印肌理表现

1.将设计稿子采用手绘的方式描绘在布上。2.在主体画的空白背景使用国画颜料渲染制作形成肌理效果。3.将主体物的造型部分以及背景色全部封蜡,留出勾线为空白。4.将布全部浸湿,再将布平整放在干净盆里,进行浇染。5.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五)背景冰纹表现

1.将设计稿子用手绘的方式描绘在布上。2.在主体画面的背景上用排笔进行全部封蜡,根据画面效果需要进行厚薄不同程度的封蜡。3.将封好蜡的背景用手进行随意的揉捏,产生不同的裂痕。4.用纺织染料与水调和,用画笔将颜料随机的侵洒在背景的裂缝里。5.将主体绘画造型部分所需要留白的地方进行封蜡。6.将布全部浸湿,再将布平整放在干净盆里,进行浇染,使布的主体物、背景裂纹都得到蓝靛的浸染,由此做到背景与主体物颜色上的呼应。7.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六)局部晕染表现

1.将设计稿子用手绘的方式描绘在布上。2.将空白的背景部分进行全部封蜡。3.背景封蜡的地方进行随意的揉捏,形成随机的冰纹,根据色彩所需将水性颜料调和用画笔将颜料添加到冰纹里面。4.将主体画面的部分用水彩笔进行上色,再用记号笔进行勾边,最后再进行主体画面封蜡。5.将染布全部浸湿,再通过多次的喷染方式,使画面空白处的地方浸染,已达到画面所需的浓淡效果。6.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七)借鉴国画写意表现

1.将设计稿子用手绘的方式描绘在布上。2.将布料浸湿后,利用国画写意的方式小面积撒泼颜料作为特殊效果。3.待布料干后在其基础上根据画面造型需要进行国画留白封蜡。4.进行多次喷染蓝靛植物颜料,使其达到画面中深浅远近有层次关系。5.待画布晒干后再将其退蜡完成作品。

(八)冰纹定向表现

1.用儿童画水彩笔打型,这样有利于冲水后不留下打型的痕迹。2.根据主体画需要用排笔刷蜡,按画面效果需要有目的做出有方向性的冰纹。3.用多次喷染方式达到不同深浅的蓝靛色效果。4.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九)晕染与冰纹重叠表现1.将设计稿子用手绘的方式描绘在布上。2.在画面主体物之外的背景空白晕染成彩色并封蜡。3.结合装饰元素主体物上色并封蜡。4.多层封蜡多层染色,制作不同色彩冰纹。5.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十)丝网印制多层套色表现

1.用丝网版画印制主体画造型。2.用国画勾线笔刻画出主体,用排笔画出水性透明的色块。3.用排笔大面积的封蜡。4.进行多次的喷染蓝靛颜料达到水墨深浅效果。5.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总而言之,蜡染技术创新与装饰绘画表现的利用可以推动多彩贵州旅游工艺商品的开发,促进地域经济发展,彰显贵州蜡染特色文化,传播贵州民族民间蜡染艺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运用蜡染技术创新创作装饰绘画将构建装饰画的新风格,其艺术价值对环境装饰、家居饰品、包装设计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其蕴藏着古老文化的艺术价值,它的形式和意境在本地域文化精神深处赋予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技术蜡染艺术表现创作新形式可以更好地传达本地域人们的艺术理想和精神信仰,具有高雅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精神价值。

参考文献:

陈原川.2013.民间艺术考察与在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封装工艺论文篇13

LED(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是一种可直接将电能转化光能的发光器件,具有工作电压低,耗电量小,发光效率高,响应时间短,光色纯,结构牢固,抗冲击,耐振动,性能稳定可靠,重量轻,体积小等一系列优点。LED作为新一代绿色照明光源,已广泛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在未来将会成为照明市场的主流,现阶段发展迅速,现已能批量生产整个可见光谱段各种颜色的高亮度、高性能产品,应用前景广阔。

1 课程定位

LED封装技术与应用是我校针对新能源类专业于2010年新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开设这门课程旨在使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光电子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节能工程专业等相关专业学生掌握目前最热门的第四代光源LED的基础知识、了解LED产业的现状、LED封装工艺流程、认知LED照明、LED屏幕显示、LED景观工程等方面的应用,从而培养从事LED方面的人才。开设这门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对LED的兴趣, 而且在今后学生择业方面亦大有裨益。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LED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我们确定LED封装技术与应用为新能源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前期课程有电工电子技术、电子元器件检测等基础课程,在这些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学习LED封装技术与应用课程,为后续课程如LED控制技术,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施工等打下基础。

2 教学资源

首先教材选择,市面上LED相关教材一般都理论性较强,不适合课堂教学。因此,我们新能源类专业相关教师编写了《LED封装技术与应用》作为参考教材供学生使用,同时还编写了《LED生产工艺实训手册》作为学生实训教材。编写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降低了专业理论的重心,突出与实践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实践,这套教材理论知识通俗易懂,实践性技能便于操作,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此外,网络也是课程的主要资源之一,学校投资10余万元,建立了《LED封装技术与应用》网络资源库,把课程相关文档、课件、动画、视频上传网站,学生可以随时学习相关知识;网站具有交互系统,学生也可以在网上提问,老师进行解答,还可以网上布置作业和考试;网站与LED行业网站链接,可随时了解最新的行业资讯、最新技术以及行业标准。除了教材和网络资源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已有条件为学生准备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通过真实的岗位实习,学生不仅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校内LED生产实训基地于2011年成立,总投资20余万元,占地120平米左右,可以完成小功率LED封装及测试。

3 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

《LED封装技术与应用》课程主要学习LED封装相关技术及其相关应用,包括LED的基本概念,LED封装,白光LED的制作, LED的技术指标和测量方法,与LED的应用有关的技术问题,LED的应用,大功率LED的驱动电路,大功率LED的应用等。作为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使学生掌握LED封装工艺流程,并能了解其应用的领域和并能设计相关的驱动电路。

学习领域共设计了6个工作任务。6个工作任务项目分别为:1)单管LED封装;2)小功率LED照明设备的驱动电路设计及器件封装;3)大功率LED照明设备的驱动电路设计及器件封装;4)LED屏幕显示控制器及驱动电路的设计;5)LED景观工程驱动电路及控制电路的设计;6)太阳能LED路灯设计。在各个项目中,明确各项目的任务目标、项目任务、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学材料、实施步骤以及完成该项目所需的学时的内容。

4 教学方法与模式

LED封装技术与应用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由一位专业课教师同时担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教学,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LED实训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LED实训室中进行教学。把课堂建在实训室,利用实训室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实验实训设备,使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还可以通过实物来直观了解各类LED产品封装全过程,并亲参与 LED封装工艺的流程,掌握LED封装与测试的专业技能。把理论课堂与实践场地完整地结合起来,师生双方共同在LED实训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一个教学任务,学生真正做到想看就看,想学就学,想做就做,有计划地进行自己的学习活动,真正做到的自主学习不仅达到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更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工作任务的实施首先由教师公布工作任务,提出资讯建议,提供获取资讯的方法与途径,学生掌握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比如在单管LED封装学习中,将学生分成小组,老师结合教材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以及视频的形式将知识讲透,然后分配任务,学生明确目标以后,根据实训室已有的设备和材料,参考工艺指导文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确定工艺方案,最终把老师所讲的知识具体化,因为学生不具备完成项目的操作技能,所以在做之前需要练习,首先是按照老师的演示步骤练习,然后练习操作,直到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后初步具备做的要求,可以到老师处领取新的任务,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具备材料选择的能力,具备设计工艺文件的能力,并具备LED封装的能力,同时具备测试分析LED的能力,学生完成项目以后进行考核,首先是产品的考核,性能是否能够要求,然后是过程考核,最后是试卷考核,通过三个方面的考核,激发学生对技能和理论的学习,最终达到课程目标。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阶段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一次量化评定,一般采用书面实习报告或考试的形式进行检查,这种考察方式存在检查手段单一,不能客观公正地反应学生的实习技能和所掌握的知识。由于实习报告存在不同程度的互相抄袭现象,考试较难反映出学生的动手能力。

LED封装技术与应用的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考勤、纪律、学风;LED封装产品的成品率;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实训报告。考勤和LED封装实训产品的成品率在实习成绩的量化上是非常客观的,实训期间的综合表现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实习操作能力,对于有独特见解或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应给予高分鼓励。实训报告中除要求阐述实习的目的、实习原理外,要求注重LED封装工艺流程、各工序的作用及每个步骤实施中所要注意的事项。对于在实训报告中提出对LED生产工艺流程中的一些想法及对LED封装工艺流程实训建议的同学在此部分给以高分。

6 结论

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运用项目教学的方式,以6个工作任务为主线突出实践操作能力,教学练做考为一体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最终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