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师论文实用13篇

物理教师论文
物理教师论文篇1

一、课程能力的内涵

从词义上理解,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以人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适于多种活动要求,如各种认识和实践活动;特殊能力适于某种专业活动要求。物理教师课程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教师个体在物理课程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并体现出来的,直接影响物理课程活动及其成效的个性心理特征与生理特征的总和。

顺利完成任何活动都需要构成能力的诸要素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亦不例外,它也具有自身的一个能力结构,这里尝试将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结构细化为学科特质、能力类型、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

1.学科特质

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多采用学科分类,物理就是其中的一门学科课程。课程能力结构中的学科特质,是指因学科不同导致教师课程能力的差异性。一方面,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规律和事实的知识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还以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凝结和升华提炼出的科学思想方法来推动科学的持续进步。与此同时,它的成就对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都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它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和发展,都是人类思想、观念的变更和进步的伟大阶梯。也就是说,物理科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的和谐统一。但是,物理学并不等于学校内的物理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改造,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将物理科学的灵魂,即知识、过程和文化统一改造为一门物理课程,而并不是简单地将科学过程、文化“异化”为另一种“知识”灌输给学生。物理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与物理课程相适应的一些课程能力,以便教师将时代规划的理想课程真正转化为学生经验到的课程。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对中学物理教育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物理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内容标准、课程实施、评价方式等方面均体现了现代物理教育的理念。物理新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实验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就要求物理学科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具备出色的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的能力。同时,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合作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能力类型

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类型主要包括课程理解能力、决策能力、设计能力、转换能力、实施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等。各能力类型之间不是绝对分离、完全对立的,而是交叉融合、相互影响的。只有各种能力类型都得到重视、培养和发展,物理教师课程能力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

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能力层次体现了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时间维度标明了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倡导的一种理论,无论是生活实践、科学技术抑或是学生培养均提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物理教师自身的成长、发展来看,教师的课程能力也体现出了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阶段和变化过程。在具体的物理课程实践活动中,随着教师任教时间的增长,物理知识占有量、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沟通、交流、协作等能力的增强,教师的课程能力也会逐级发展提高。我们将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划分为适应、重塑和创生三个层次。

二、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现状分析

1.教师对课程能力的理解程度

研究发现,一些教师不知道“课程能力”这个词,多数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能力”,会用“教学能力”“教师素质”“素养”“综合能力”等词语替换“课程能力”。

2.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能力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制定的课程培养目标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课程活动中,我们应力行之。然而,某些教师“不太清楚”课程理念,有的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学活动“基本不能”实现《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育文件进行深加工以便应用于教学活动的能力比较差;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但却有半数之多的教师认为这方面的能力欠缺,可见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之不足。

3.教师对课程的实施情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的一个学科特色。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教学,强调对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均需要物理教师具有很强的监控、引导、动手实验等课程实施能力。但一线教师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些教师不能有效地开展STS教学和科学探究教学。

4.教师对课程的评价与反思能力

课程评价与反思是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质量和水平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对课程实施和教学操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监控作用。物理教师课程评价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功能的转向和落实。目前,多数教师认为有必要对所教课程进行评价、质疑、建议和修正,但还有部分教师不具备良好的课程评价与反思能力。

三、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现状归因

1.自身因素

物理教师对课程能力认识的清晰程度、自身对提升课程能力的动机水平,以及物理教师的心智品质,都是影响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与选择能力不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习惯于过去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把教科书看成最权威的东西,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感觉难度很大,多数教师都在尽心尽力地“教教材”,而并不是“用教材教”。这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明确哪部分重要,哪部分次要。

2.考试制度

受“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有许多是在“应试教育”的旧体制和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已经习惯于讲授式教学、搞题海战术,物理教师几乎变成了能力欠缺的“知识传授型”教师。考试制度制约了新课程实施、教师课程能力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亟待调整目前的考试、教师评价制度。

3.学校文化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仅缘自外力推动和自身反思,那种寓于文化之中的、由良好的文化氛围所产生的隐性知识,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近些年,教育理论界对“学校文化”的关注逐渐增多,包括校园文化和环境的营造及建设,教师之间良性的、团结合作的组织文化的构建,等等。其研究初衷可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体性和主体性的发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殊不知,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地,是教师提升个人能力的主要场所,由于文化对个人和社会影响的潜在性和重要性,营造一种团结合作的教师文化、宽松民主的学校文化,对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4.教育体制

教育管理部门往往只是把已定的教学材料提供给教师,没有留给教师一定的空间去思考和讨论,即使在形式上倡导发展教师课程能力,实际中也并没有在政策和条件上引导教师发展课程能力。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教师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受重视,教师的课程能力也就很难得到发展。同时,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制度与方法也存在问题,许多地方和学校往往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统考、课程进度的检查和抽查等,完全控制了教师的课程研究与实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课程能力的唯一依据,教师成为课程的“附庸”,不利于教师形成和发展自身的课程能力。

5.社会氛围

在传统以升学为导向、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下,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多数人注重的都是中考、高考的成绩,以分数高低评价一个教师、一所学校。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影响下,一些教师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效益和个人实惠,这种教育的经济主义倾向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与价值,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发展和提升自己的课程能力。

6.教师培训

目前大部分教师对“教师课程能力”方面的培训不满意。可见,新课程虽然在如火如荼地实施,对骨干教师的培训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实际上对教师进行的培训收效却不大,教师的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培养策略

1.转变教师观念一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思想基础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只有教师转变自己的观念,对提高自己的课程能力有主观上的愿望和要求,才能更有利于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提供政策支持——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制度保证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及时出台一些政策,如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进一步改革;对教师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应加大推进力度;切实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全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积极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从源头上淡化择校和竞争;加大薄弱学校改革力度,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等。

3.改革教师教育体制——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关键环节

首先,调整师范生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对在校师范生进行教育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抓好他们在课程教学方面的能力培养,引领师范生参与课程和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课程和教学能力;其次,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教育行政部门有组织地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开展方便有效的教师进修活动,及时更新在职教师的教育理论,提升他们的课程能力。:

4.构建良好校园文化——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环境

学校是教师生存发展的主要场所,在进行教师课程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冲破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为教师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让教师在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文关怀中,心情舒畅地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进行教学探索。创设出“对教师课程能力有较高需求”的良好学校文化氛围,比任何教师教育培训更能推进教师主动发展自身的课程能力。

5.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动力源泉

物理教师论文篇2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及问卷分析

本研究选择了贵阳市辖区内的省、市、县、乡、村级约400所中学的物理教师(包括重点中学及普通中学的物理教师)作为调查总体,向其中20所中学的物理教师发放了58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问卷58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567份,有效率97.8%。在城乡教师的界定方面,将所在地为省城、地市、县的教师划分为城市教师,学校所在地为乡镇、村的教师划分为乡村教师。问卷统计显示:调查对象中青年(20~29岁)、中年(30~39岁)、壮年(40~49岁)、老年(50~60岁)教师的人数分别为135人、243人、143人和46人;男、女比例约为1.81∶1;拥有研究生、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教师人数分别为2人、131人、384人、50人、0人。此次问卷调查中共涉及5个与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有关的问题,分别是:教师所在学校的有关信息,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与管理,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教育内容教法,对继续教育的评估。

二对贵阳市城乡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问卷数据分析

1.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

问卷数据显示,贵阳市不同区域的中学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普遍比较清楚,但城乡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对继续教育能够更新物理知识、扩大物理视野的认识上,城乡教师的比例分别为79.6%和81.3%,城市物理教师中有79.6%的人认为继续教育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乡村物理教师持这种观点的人占76.7%。另外,在城乡物理教师中,认为继续教育能够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的人分别占70.1%和66.5%,认为能够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分别占66.5%和54.0%,而认为继续教育能够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师德水平的城乡物理教师所占的比例都是比较低的,分别占45.5%和40.5%。可见,乡村中学物理教师中有更多的人认为继续教育能够更新物理知识、扩大知识视野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而在城市教育发达区域的中学物理教师则对于继续教育能够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自身素质与教学质量有更为明确的认知。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城乡中学物理教师对于参加继续教育对教师的主要影响的认知也是有差异的。如在对继续教育能够使自己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的认知方面,乡村中学物理教师要略高于城市教师(乡村教师占83.5%,城市教师占80.2%);在对继续教育促使知识和能力结构产生变化的认知上,城市教师高出乡村教师4.5%(其中乡村教师占73.3%,城市教师占77.8%);对继续教育使人格得到完善的认知上,城市教师比乡村教师高出8.3%(其中乡村教师占13.3%,城市教师占21.6%);在对继续教育可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认知上,乡村教师高于城市教师(乡村教师占59%,城市教师占47.3%);对继续教育能够提高工资水平的认知上,乡村教师高出城市教师6.8%(其中城市教师占14.4%,乡村教师占21.2%)。城乡物理教师这种对于升职和增加工资的要求的差异反映出他们在生活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教师的生活水平要高于乡村教师。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继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方面,城乡物理教师也存在差异。城市教师认为工作任务重、继续教育没时间的占67.7%,乡村教师持这种观点的占57.5%;认为学习地点太远、交通不便的城市教师占10.8%,乡村教师占12.0%;认为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的城市教师占7.2%,乡村教师占5.5%。这些数据说明:城市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工作任务重,没时间去接受继续教育;乡村教师在继续教育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离继续教育地点远、交通不便。

2.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教育内容

城乡物理教师目前在继续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是现代化的交流手段、设备还不够充实,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等。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城市教师的信息交流要略胜于乡村教师(其中,城市教师占54.5%,乡村教师占51.2%);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缺乏对新教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其中,城市教师占53.9%,乡村教师占47.2%);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需要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城市教师中34.1%的人认为继续教育中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较少,而乡村教师持这种看法的人占48%;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加需要新颖的教育观念,如城市教师认为继续教育观念陈旧的占30.5%、乡村教师占35.2%;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加需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如城市教师只有24%的人缺乏计算机知识,而乡村教师此类知识不足的人占到了30.5%;城市教师更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城市教师认为自己知识老化的占25.7%,乡村教师占20.5%。这些数据说明,乡村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落后于城市,而城市教师更渴望不断更新、优化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在城乡物理教师中,有70.1%的城市教师最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新进展,持有这种观点的乡村教师只占61.5%;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62.7%〔城市〕、58.1%〔乡村〕);乡村教师也较城市教师更需要教学信息搜集与处理的理论(40.3%〔城市〕、37.7%〔乡村〕);城市教师较乡村教师更需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44.9%〔城市〕、40.7%〔乡村〕);乡村教师较城市教师更需要学生学习成绩评估理论(38.3%〔城市〕、29.3%〔乡村〕)和有关制定教学目标的理论(30%〔城市〕、23.4%〔乡村〕)。调查数据显示,城乡物理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想学习的课程有: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乡村教师所占的比例比城市教师高3.6个百分点(53.9%〔城市〕、57.5%〔乡村〕);社会科学类知识理论,城市教师比乡村教师高4.3个百分点(44.3%〔城市〕、40%〔乡村〕);职业技术类,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高16.9个百分点(23.4%〔城市〕、40.3%〔乡村〕)。可见,城乡物理教师在对于学习内容的需求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3.继续教育的评估标准城乡物理教师较普遍能够接受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估标准为:教师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71.5%〔城市〕、67.7%〔乡村〕);教师的教育观念明显更新(58.7%〔城市〕、66.5%〔乡村〕);教师知识有所拓宽(53.9%〔乡村〕、51%〔城市〕);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43.1%〔乡村〕、40.3%〔城市〕);受训教师所教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22%〔乡村〕、14.4%〔城市〕)。这些调查数据说明,乡村物理教师比城市物理教师更加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三对贵州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城乡中学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水平。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许多城乡物理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是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必不可少的环节。持这种看法的乡村教师所占的比例高于城市教师,分别为59%、47.3%。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职务后,工资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在这方面乡村教师所占的比例高于城市教师,其比例分别为21.2%和14.4%。这些数据在真实地反映出城乡物理教师真实想法的同时,也给教育行政部门及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提高城乡物理教师尤其是乡村物理教师的工资待遇。这是激发城乡特别是乡村物理教师主动性和热情的关键之举。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2.对继续教育的相关建议。对于贵州城乡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差异,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办学形式,因时、因地制宜,有区别地加以处理解决。第一,对城乡物理教师分级、分地区进行继续教育。针对城乡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差异,可以以城市和乡村为分班标准来开设城市班和乡村班,并分别安排与之相适应、能够满足各自需求的课程。第二,在充分处理好工学矛盾的前提下,采用自学与面授相结合的短训方式。其中,以自学为主,分段集中面授为辅。这种短训每学期最好安排在寒暑假期间,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5~7天),最多不能超过两周(15天)。另外,可以利用城市教师离继续教育地点较近之便在双休日进行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组织为期1个月至半学期的物理教师脱产研修班。第三,为减轻乡村中学物理教师的经济负担及克服其交通不便等困难,在县(市)级设立继续教育培训点,以送教上门等形式在双休日开设短训班,组织授课教师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授课。第四,继续教育形式可电教化、多样化。如采用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形式,或通过考察研究、教学观摩等方式,也可利用引导教师操作实验,进行案例教学、合作教学或自学辅导等形式开展继续教育。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合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所以,对于继续教育投入不足的区域,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其教育投资,改善其继续教学设施。3.对继续教育课程和内容的相关建议。针对贵州城乡物理教师在继续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的需求差异,本文建议:在充分考虑学以致用、讲究实效的前提下按需施教。具体而言,对于城乡教师都非常需要的课程,可以开设必修课。如开设解题教学方法研究课,加强对中学物理教师在解题教学观念和方法上的培训,使其尽快摆脱“题海战”,并引导学生撤出“题海战场”。有区别地安排选修课。如给乡村教师班专门安排开设学生学习成绩评估理论类的选修课程。对于选修课可采用“菜单式”的方式将课程提前发放到教师手中,供有需求的教师自由选课。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针对性、新颖性、实效性和深刻性”,以提高城乡物理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为服务目的。这就要求继续教育培训部门要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加强资料信息中心的建设,确保为乡村物理教师提供丰富、新颖而实用的教学科研资料,不断开设出深受广大城乡物理教师欢迎的好课程。同时,还应按需聘请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承担继续教育的教学任务,以满足城乡物理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相关知识的渴望和需求。

四结语

本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城乡中学物理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贵阳市城乡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贵州省城乡中学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这对于我们研究贵州省乡村中学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有区别地加强其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贵州省城乡中学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出了仅供参考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学界对于此类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也为“贵州乡村教学名师队伍建设机制研究”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事实依据。

作者:金耀辉 单位:贵州省教育厅贵州教师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物理教师论文篇3

1.2高校难进难留优秀物流人才

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比较重视学历、毕业院校、教育素养等因素,对于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有时会因达不到相关要求而被挡之门外。同时,高校也比较重视与认可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定、配套有相关的待遇。而对于如物流师等这样的认证,有些高校并不给与相应的待遇政策。鉴于物流人才紧缺,很多企业对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求贤若渴,甚至可以开出年薪数十万或上百万。这在高校,是不可能有的待遇。对比之下,一些比较有能力的高职称或高技能教师更容易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其它院校或是企业去,从而造成专业教师的流失。如何改变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现状,在保证良好而稳定的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科学改善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技能,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难题。

2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内容因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而有别于高校的一些传统专业。对本专业教师来说,为地方培养有特色的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必须走既掌握物流理论知识、能进行理论教学,又熟悉地方特色,掌握技术的应用、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模式。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接受物流管理新理念,提升教学技能,这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2.1利于物流管理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

物流教师既要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又要了解企业物流生产和管理过程,关注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找准专业培养方向,科学设置一套相对完整的物流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技能的提升利于教师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基于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让专业的建设符合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2.2利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培养

服务于地方物流业的高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在知识、操作、实践上的能力培养。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加强实训教学,通过自己的参与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专业比赛和顶岗实习等,让学生能动手、会动手、展身手,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的本领。

2.3利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素质提升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可分为三个等级:初级(助教)、中级(讲师)、高级(副教授、教授)。作为初级的物流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配合讲师指导实训,通过实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来丰富和提高实践技能。讲师级的物流教师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具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较好地参与物流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物流的高级教师则已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能引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教师在一步步提升技能的成长中,也提升了自我相应的职业素质。经常开展教研室活动,专业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取长补短,进行有益的传帮带,能共同提高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3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措施

传统专业的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属于理论型教学。而物流的教育不仅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上主要有几种:讲课(常规授课)、实训(模拟仿真)、实习与见习(参观企业、物流设施);另外还会增设如学术讲座(企业物流人士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与企业交流)、团队合作项目训练(课题研究)等。在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分析上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设计上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施上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专业规划与建设上不断更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与企业合作上创新科技的能力等。

3.1树立良好的师德

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要真心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物流管理这个专业,能耐心细致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现代物流环节众多,包括运输、储存、包装、配送等,这也要求专业教师间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把相关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融合,并把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3.2加强教育理论培养,不断学习新技术

鼓励与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让教师懂理论、有技能、会教书、会动手,从理论专业型向技能双师型转变。

(1)走出去,请进来

为提升专业教学技能水平,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或省市举办的培训活动,内容涉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讲解、演示及新兴的微课教学等;也可以参加专业类的如全国高校物流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和前沿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高层次教师进行国外访学、培训,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举办校内外的物流经验交流活动、专题学术讲座等,把高校同行请进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切磋与探讨专业建设的问题,促进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能力;把企业实践领域专家请进来,共同探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可以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相关信息,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间接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兄弟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学习新技术

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层出不穷,教师时间精力与机会有限,不可能参加所有的培训。但如果将培训的内容放到专门的网络上,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让更多的教师有针对的享受到远程教育。利用网站平台,教师们还可以相互交流,把自己优秀的微课或课件共享,让其它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校外兼职教师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是新生力军与未来的主力军,能更容易融合到现代物流人才建设中去。为促进其快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法:一个是本校教学一线多年的高级教师,从教学技能方面传授与培养;一个是地方企业一线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骨干业务人士,从实践实战方面分享经验,实现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对于聘请的个别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在教育相关理论和执教水平上达不到高校教师要求的现象,可以对其进行岗前教育理论培训,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让兼职教师了解本科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学会运用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3.3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

多岗位见习锻炼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研究

(1)建立校内实训中心,促进高校间学习交流

各高校重点建设的物流实训中心,是提供给师生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场所,如进行仓储物流管理实训,可以学习并掌握商品出入库的整个物流流程和信息流程;在国际贸易全仿真操作实训中,可以掌握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出口商品成本核算等。模拟实训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的操作,以实践代替理论学习,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高校间也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建设,避免无效投资和建设项目的不足。

(2)深入企业,加强实践

如果说教师的理论提升在科研进修上,那么他们需要的实践经验,则应是在企业这个大课堂里。在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企业大课堂里去寻找解决,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

(3)参观学习

充分利用地方区域资源,高校可开展到物流企业作业现场如港口码头、铁路车站、配送中心、图书物流、生产企业包装生产线等参观最现代、最科学的企业物流流程。一些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由于其涉及的设备价值昂贵、地方本科高校不可能具备这样高成本的的实训中心,到企业现场去观摩真实的大型设备和工作环境就是最好的选择。教师把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的最新物流科技发展动向,转化成最新的教学内容,反馈回专业的建设,反馈回人才的培养。

(4)挂职锻炼

专业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到企业里去锻炼,将有机会接触与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可分为两种:一是到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方面对口与专项的短期实践。例如仓储作业实务培训可选择仓储公司,练习收发货、验收、填单、装车、盘点等相关内容,有些内容往往在书本上并未涉及,而是直接由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得,培训效果明显。二是到企业进行中长期的挂职锻炼。在企业里,教师以一名新企业员工姿态去虚心向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向企业专家学习,观察企业的微观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可以找到自己平时在学校教学过程的许多不足之处。高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地方企业达成协议,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以便能分批分方向进入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操作中完善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教师在外训中掌握物流企业信息和企业动态、前沿的物流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日后回归的教学中能完整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现代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4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改学院应积极拓展思路,依托区域物流行业,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学校与物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根据自已的研究方向,把专业理论的知识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带领学生一同参与地方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中锻炼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提供物流技术支持服务,共同解决地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这既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自我的专业发展,为将来成为高素质员工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多赢格局。

3.5练就双师型技能

在经历一系列高校为教师创造的培训、实习,到物流企业和物流相关工作单位挂职,在产学研相互合作的成长锻炼中,教师逐渐获得丰富工作经历,同时具备获得各种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如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层次可分为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注册采购师职业资格认证(按资质相应认定为采购师、高级采购师、注册采购师)等。国家权威的资格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各物流专业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真正做到“双师合一”。

3.6建立物流教师绩效考评体系

目前高校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指标还是倚重课堂教学工作量及科研情况,考评制度里对实践能力方面涉及较少,教师的大多时间在被繁重的课堂教学与科研任务占用之下,也就不会主动去争取外出实践锻炼的机会。为此,学校或二级学院的绩效考评里,要增加如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或次数要求,考评其上报的实践活动计划方案、实践业务进展与总结,并以此作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并体现到职称的评定上。这样的导向作用,能积极鼓励和推动专业教师走出高校走进企业,获得相应实践工作经历,提高物流实践操作技能。

物理教师论文篇4

一、课程能力的内涵

从词义上理解,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以人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适于多种活动要求,如各种认识和实践活动;特殊能力适于某种专业活动要求。物理教师课程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教师个体在物理课程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并体现出来的,直接影响物理课程活动及其成效的个性心理特征与生理特征的总和。

顺利完成任何活动都需要构成能力的诸要素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亦不例外,它也具有自身的一个能力结构,这里尝试将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结构细化为学科特质、能力类型、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

1.学科特质

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多采用学科分类,物理就是其中的一门学科课程。课程能力结构中的学科特质,是指因学科不同导致教师课程能力的差异性。一方面,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规律和事实的知识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还以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凝结和升华提炼出的科学思想方法来推动科学的持续进步。与此同时,它的成就对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都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它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和发展,都是人类思想、观念的变更和进步的伟大阶梯。也就是说,物理科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的和谐统一。但是,物理学并不等于学校内的物理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改造,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将物理科学的灵魂,即知识、过程和文化统一改造为一门物理课程,而并不是简单地将科学过程、文化“异化”为另一种“知识”灌输给学生。物理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与物理课程相适应的一些课程能力,以便教师将时代规划的理想课程真正转化为学生经验到的课程。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对中学物理教育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物理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内容标准、课程实施、评价方式等方面均体现了现代物理教育的理念。物理新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实验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就要求物理学科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具备出色的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的能力。同时,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合作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能力类型

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类型主要包括课程理解能力、决策能力、设计能力、转换能力、实施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等。各能力类型之间不是绝对分离、完全对立的,而是交叉融合、相互影响的。只有各种能力类型都得到重视、培养和发展,物理教师课程能力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

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能力层次体现了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时间维度标明了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倡导的一种理论,无论是生活实践、科学技术抑或是学生培养均提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物理教师自身的成长、发展来看,教师的课程能力也体现出了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阶段和变化过程。在具体的物理课程实践活动中,随着教师任教时间的增长,物理知识占有量、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沟通、交流、协作等能力的增强,教师的课程能力也会逐级发展提高。我们将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划分为适应、重塑和创生三个层次。

二、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现状分析

1.教师对课程能力的理解程度

研究发现,一些教师不知道“课程能力”这个词,多数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能力”,会用“教学能力”“教师素质”“素养”“综合能力”等词语替换“课程能力”。

2.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能力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制定的课程培养目标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课程活动中,我们应力行之。然而,某些教师“不太清楚”课程理念,有的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学活动“基本不能”实现《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育文件进行深加工以便应用于教学活动的能力比较差;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但却有半数之多的教师认为这方面的能力欠缺,可见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之不足。

3.教师对课程的实施情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的一个学科特色。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教学,强调对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均需要物理教师具有很强的监控、引导、动手实验等课程实施能力。但一线教师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些教师不能有效地开展STS教学和科学探究教学。

4.教师对课程的评价与反思能力

课程评价与反思是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质量和水平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对课程实施和教学操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监控作用。物理教师课程评价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功能的转向和落实。目前,多数教师认为有必要对所教课程进行评价、质疑、建议和修正,但还有部分教师不具备良好的课程评价与反思能力。

三、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现状归因

1.自身因素

物理教师对课程能力认识的清晰程度、自身对提升课程能力的动机水平,以及物理教师的心智品质,都是影响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与选择能力不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习惯于过去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把教科书看成最权威的东西,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感觉难度很大,多数教师都在尽心尽力地“教教材”,而并不是“用教材教”。这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明确哪部分重要,哪部分次要。

2.考试制度

物理教师论文篇5

二、课堂提问后的等待———不要急于引导

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展示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对话的常用方式,也是教师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常用渠道.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学生表现自我的常用方式,如果教师的提问能恰到好处,能有一定的艺术性,那么就可以积极地促进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加的集中,这样不但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更使教师和学生在和谐共处的教学环境中积极地教和学.但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课堂提问: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为了显示这堂课的高效和质量,就会找班上一些学习好的学生来回答提到的问题,优秀的学生回答的非常流利和顺畅,这样就能显示出教学是非常成功的.初看我们不能发现期中存在的问题,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回答问题只找了优秀的学生,而排除了成绩一般的学生,这些学生被排除了在课堂的提问之外.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后为了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教师不应急急忙忙地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也不应及时地给出过多的提示或引导,而应该给全体学生留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和学习,这时候的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静下来,从这些角度来讲等待就是非常必要的.

物理教师论文篇6

1.2创造性的教学方案原则

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职业进步。创新才是不断进步的最直接动力,教师的创新性不但表现为教学观念的变化,还表现为教学方式的调整。所以,教师应遵循创造性教学方案原则。

1.3以学生为主体性原则

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并改造自身的过程,也是推动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让他们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并且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论证。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是很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则。

2.教学创新策略

2.1科学设计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

教师要根据教材知识点进行备课及教学设计,科学设计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核心。

2.2创建优越的教学环境

现在的学校中一般的教学设施都有,如实验仪器和多媒体平台等,这些设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资源,影响他们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现代校园中,还可以通过广播与网络这样的平台交流信息。如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资料来源各种各样,学习效果有明显增强,但是每个学生对这些信息的理解程度和处理程度不同,所以老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在班级里,对待不同学生要根据他们自身不同性格特点及学习状况给予不同的学习关注度,在课堂中要尽量通过眼神和表情传达这样的关注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上课,提高课堂效率。

2.3把物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物理原本就来源于生活,把物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如传授离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可以把它与骑车拐弯减速相结合,还可以把共振知识和洗衣机的震动联系起来。

2.4寻找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策略

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物理的一些独特特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感情。如讲解物理发展的历史故事和伟大的物理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激励学生。教师充分挖掘这些可以利用的因素并创设相关情境,多开展相关活动,使他们产生更大的兴趣,增强对物理的学习热情。

物理教师论文篇7

教学语言的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二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选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融合在一起,让课堂充满和谐、融洽的气氛。

三、教师语言要突出启发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交流过程,若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这只能算是完成了教学活动中最低级的一部分,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利用语言艺术启发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升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授课要擅长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去帮助学生打开禁锢的思维,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

四、教师语言要突出直观性

所谓语言直观性就是言之有物,语言生动、形象,不艰深、不晦涩。教师应把书本上抽象、隐讳的内容用直观、形象的语言讲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能明白,如身临其境,继而达到很好的掌握效果。

五、教师语言要突出幽默感

“幽默感”,从艺术上讲,它是喜剧小品的一种表演形式。具体运用到教学上是通过比喻、夸张、寓意、诙谐等手法,用精炼、机智、风趣的语言,使学生在嬉笑中受到启迪,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有时能起到神奇的教育功能,学生能在轻松愉快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轻而易举地掌握较难的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需要教师除了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素养外,还要有高尚的情趣、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这些条件作支撑的幽默,只能是“自拍式”的幽默,令学生厌恶和讥讽。

物理教师论文篇8

好奇心能够驱使人们积极思考,通过努力获得答案,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在中等师范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实验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努力思考和认真听课。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不同物体下降时的速度一样吗?它们会同时落到地上吗?”学生一时难以肯定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于是教师就可以做一个实验,选取几种不同的物体在同一时间从相同的高度抛下,然后与学生一起观察实验结果。当实验结果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学生一定很想弄清楚原因,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教材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内容。

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之所以让学生觉得很难,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实践,难以验证和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动手实践有利于学生巩固课本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中等师范的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自己动手。如在讲关于摩擦力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动手,采用不同的物体做实验,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再根据教材内容的讲解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猜想。亲自动手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当中,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中等师范物理及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动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物理教师论文篇9

随着基础物理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物理教师的教育有了全新的要求,怎样在新的背景下改革《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成为面临的新问题,如果沿用以往的教材内容,很难适应中学物理教学的需要,因而需要建立新的物理教师教育教学的内容与理论。

一、目前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的现状

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将实现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的转变。此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特征目:改变教学观念:由“文本课程”(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构成)向“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强调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改革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的力量,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战略性意义。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行为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二、《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与物理系的其它课程有较大的区别,它不像《力学》那样严密,不像《原子物理》那么抽象,也不像理论物理那么深奥,在长期物理课教学的熏陶下,学生养成了精读教材,单向输入课程内容、解题这样一套学习习惯。学生带着这样先入为主的习惯开始《中学物理教学论》的学习,当他们拿到教材后,随便翻几页就会对这门课产生错觉:内容看得懂,体系不严谨,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学生没有兴趣;根本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

《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历来不受人们所重视,在一些专业学科教师、专家和师范生的眼里,学科教学论不过是剖析中小学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会师范生如何上好一堂课,没有任何学术性可言。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上好一堂课,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是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物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对于中学物理知识来说是小菜一碟,毕业后完全有能力胜任中学物理教学工作。70%的高等师范学校教师根本不知道教学论是一门研究什么理论的学科。

《中学物理教学论》的学时少,调查表明:师范院校物理学专业总学时数一般在2900学时左右,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占总学时不足5%,显然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体现师范特色,很难担当培养合格中学物理教师的重任。不可能详细地按教材讲授大量的内容,对内容的教学缺乏教学实例的讲授,由此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

三、《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由上可提出:《中学物理教学论》按照培养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熟练掌握物理教学、学习技能,并具有物理教育研究意识和初步研究能力的新型教师,这个课程目标来取舍教学内容,把物理教学论的内容分为三个板块:物理教育的基本理论一物理教学的操作技能一物理教育研究方法。

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部分,在教材中有五章的内容,包括与《教育学》中重复的内容如:教学的原则、教学过程等。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学,把教学重点放在物理教学的目标与价值上,这一部分可把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进去。此外,物理学习中的心理分析作为另一个重要内容,花较多的时间讲深讲透物理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下面作主要介绍:

现代学习论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不想学,无论老师怎样想去教他,有效的学习都不会发生。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要把要求学生学习,变为学生自愿去学习,因而要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中小学生是有发展潜能的,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潜能,教育的目的是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不压抑学生的潜能。学生是具有学习的天性的,教育的功能是顺应学生的天性,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长的喜悦。

中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即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和能动作用。学生的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让高师学生明白:反应慢但仔细准确的“反省型”学生比起反应快但经常不够准确的“冲动型”学生,表现出具有更为成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的学生在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成绩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等。

研究表明,物理感受性可通过练习提高,知觉的理解性和整体性可通过感知方法学习得到培养。因此,有目的地通过增加观察机会来训练大学生对物理客体的感受性,从方法上指导中学生感知物理客体,提高学生物理感知的理解性和整体性,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学生在对物理现象和客体感受时,由于缺乏学前专门的训练,其感受性较差,这表现在常常因为物理现象和客体涉及因素太多而感受不到某一物理属性的细微变化。例如,中学生在观察水的沸腾时,很少能观察到沸腾前后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大小的变化的差异;中学生在零刻度校正和测读物理量时往往误差很大等。有意识地增强大学生对日常的物理知识、经验和物理知觉方法(观察方法)的学习。

在指导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方

面可举实际例子进行教学。如在指导中学生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首先得分析粒子的受力情况,对重力是否要考虑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判断,实际上中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分析进去,使问题复杂化。不少学生根据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的变式R=U/I,便得出电阻R与U成正比、和喊反比等结论。此外,在物理探究过程中还有一种奇怪的思维定势现象,即:因为传统物理问题给出的条件或数据总是解题所必要的,而且不多不少刚好用完,长期以来学生就形成这样一种封闭式思维,如果题目中出现多余条件或数据,学生就无所适从,会对它们乱算一通,或者根本不知如何下手。

物理教学的操作技能部分,以微格教学思想为指导,首先,介绍物理教学技能的概念与功能,介绍物理教学技能群,然后确定要训练的主要技能并逐个进行训练;例如要掌握物理概念教学技能,首先解决概念的分类问题,错误前概念的挖掘和调查的方法,确定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概念的建立是以表象为中介的。在表象形成的过程中,思维迁移起重要作用,因而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应该重视思维迁移的运用。如在初中力的概念的教学中,力的定义是:力是物体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做实验还是提问题,或是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如果反复扣住了相互作用,造成一种只要一提到力,学生就会出现相互作用的心理倾向,这在刚建立概念的时候对于把握概念的实质是有作用的。

物理教育研究及其方法这部分,强调物理教师专业的学生要成为具有教学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教师要完成这一任务是相当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要有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实践和意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有:物理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作用;物理教育研究课题的选取方法;物理教研成果的评价;物理课题的研究和论文写作与发表方等。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进行物理教育研究,什么样的研究论文是好论文,怎样进行课题的选择及以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为他们成为优秀教师打好基础。一方面要精选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扩大自己的浏览面,要求他们去看一些学术期刊和相关的一些著作,打破学生死记硬背一本教材内容的习惯,要求他们初步建立研究式学习的意识。

《中学物理教学论》作为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培养教师技能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和特色课,应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把教学与师范生以后所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逐步改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培养的学生能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本研究有效地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了高师学生对中学生的指导,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利保障。《中学物理教学论》的教学改革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努力,发展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希望本文能引起同行的兴趣,启发更多的师生去探索和创新,共同提高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罗元辉,高师院校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3):17-21,

[4]解世雄,高师“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创新,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3(6):118-121,

[5]林崇德,傅安球,关于学习的特点,13-15,

[6]白长胜,学习物理的思维习惯,青海教育2004(12):41,

[7]阳喜元,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09(5):89-90,

物理教师论文篇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职高教育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职高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职高物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教师必须以教育改革为方向,转变物理教学观念,革新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职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职高学校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探索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下的职高物理教学目标弱化了学科理论知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生产,强调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双重提升,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相关特征。

虽然我国的职高教学改革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水平不高。许多职高物理教师认为职高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型人才,像物理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没有精讲的必要,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支配下,教师固守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照本宣科,缺乏物理创新意识与改革能力,导致职高物理教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

2.W生物理学习积极性不高。与普通高中学校相比,职高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意识淡薄,自制力差,教师如果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会导致物理教学与学生脱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降低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3.物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职高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但许多教师在物理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物理理论教学,使得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技术出现了失衡现象,导致学生在就业时不能满足企业社会的综合需求。因此,在充分肯定职业教学改革成果的同时,学校和教师必须不断反思,以职高教育改革和物理教学大纲为依据,落实物理教学观念与目标,提高职高物理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

一、转变物理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

虽然职高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生产一线输送技能型人才,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综合素质成为企业在选择人才时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职高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这种前提下,教师需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与时俱进,摒弃过去职高教学重技能、轻素质的思想,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以此来指导教师进行正确有效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在以后的就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教师必须仔细解读职高物理教学大纲,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物理教学目标,认识到教师的物理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满足学生对物理理论与技能的需求,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竞争环境。其次,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要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物理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提高物理学习效率。为了提高职高物理教学水平,教师在提升自己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论的学习,在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物理教学实践,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为学生制定更加合理高效的物理学习模式。虽然物理学科是职高学校的基础课程,但教师的物理教学活动除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之外,还应该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联系,为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接受新知识,寻找物理理论与专业课程内容的契合点,将二者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双重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物理有了学习兴趣,那么物理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就现阶段的学习课程而言,物理是许多学生的弱势学科,不仅因为物理理论本身的抽象难懂,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高,更因为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导致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对物理学习失去耐心,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必须认识到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物理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时,必须改变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提问、创设情境等方式刺激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望,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研究兴趣。例如,在静电教学时,以黑暗中脱毛衣为什么有时会看到小火花,听到噼啪声为提问内容,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思考,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其次,学生对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物理理论教学感到厌倦,对新鲜的物理实验充满好奇心。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物理实验,以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师论文篇11

1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标准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后者指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在教师在整个的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的专业成长过程。下面笔者根据所查阅的国内外有关此方面问题的文献及自己仅有的一点体会,对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做出如下概括。

(1)博而精的知识结构;(2)深刻的道德影响力;(3)不断完善的职业能力;(4)专门的组织;(5)专业的培训;(6)统一的培养与评价标准。

2 教师专业化对高中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教师专业素养是人从事教师这个行业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具有行业标准和特殊要求,必须纳入到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视野中来。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教育素养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过程。从专业的角度看,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所谓教师专业素养被看作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现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从教师道德、知识、能力修养的角度分析,教师应力求“修以求其精美,养以求其充足”。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自身:(1)履行教师的道德誓言;(2)丰富教师专业知识;(3)提高教育专业能力。

3 高中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建构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用“一体三维”来概括。所谓“一体三维”,指教师是具有求真向善趋美人格的主体。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真善美的关键在于人类所拥有的内在智慧与情操,所谓“三维”是充实和体现教师生命主体和人格的三个方面,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道德。

(1)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专业知识是教师获取职位的前提,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高中物理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如下。

第一,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物理教师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的前提。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师应该占有广阔的知识而不限于所教专业的狭窄范围,应具有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素养。具体来说,应包括:对现代物理科学的了解、文理知识的渗透、基本生活常识的掌握。物理教师应了解与物理学科有关的新型学科、边缘学科、中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吸收当代物理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发展。

第二,系统的物理学科专业知识。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知识。它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物理学知识,包括普通物理学,如力学、声学、热学、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等,这也是中学物理中占最大份量的内容;理论物理学,主要包括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现代物理学,主要包括相对论,量子场论,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②物理学方法论的知识。只有当物理教师深刻了解和运用这一方法后,才能较成功地教授物理知识,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物理学知识的能力。③物理学史的研究。在物理学史中,有物理、科热爱,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有物理学家发奋读书,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生动故事。这些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些物理史料,是进行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

第三,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这是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这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具有较广博的现代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教育法理论知识。

(2)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

教育专业能力则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多种本领的总和。它直接影响教学的成效和质量。根据教育实践的要求,我们可将高中物理教师的主那也能力划分为基础能力、一般职业能力、物理教师的特殊能力。

首先,教师的基础能力是指教师应具备的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能力。教师的其他所有能力都离不开基础能力,教师的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智慧能力、表达能力(这里主要指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等。

其次,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教书育人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带有职业特点的能力。对于高中物理教师而言,它包括各科教师都具备的、适应各科教师各种教学活动要求的基本的或一般的职业能力,即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教师的物理教学能力;以及物理学科教师剧本一般能力的同时,还应当具备的特殊的专业能力,即做好演示实验的能力和指导学生实验的能力。演示实验是指在课堂上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的实验。它是物理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物理现象有清晰的了解,启发思维活动,引起学习兴趣。

第三,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道德素养。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道德应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教师自己选择的、认可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西方学者多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从宏观上包括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从微观上包括教育的信念、学习的信念、学科的信念,自我发展的信念等;二是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基于自我期许而表现出来的内在驱动力。其特质为:服务性、专门性、长期性、创新性、自律性,包括无私奉献、敬业乐业、勤学进取、开拓创新、以身作则等;三是教师的职业良心。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道德具体包括:忠诚于育事业,热爱物理教育的敬业精神;充分地尊重学生;由衷地热爱学生;有开阔的胸怀,满腔的热情,明确的理想,正确的方向;有坚强的意志和认真细微的教学态度;有严谨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甘于奉献、甘为人梯的传统美德;有和蔼、诚信、公正、谦逊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 鞠献利.教师素质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6-8.

物理教师论文篇12

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物理前和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远大于其他学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逐渐降低、淡化,甚至于厌烦,更有甚者戏说物理是“无理”.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但根子出在教师身上,出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更出在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上.教师以讲代演,学生以背代做,把本应是“做”的物理变成了“说”物理、“背”物理.要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长期保持,教学中就必须克服“言之无物”、空洞说教这一致命问题.教师要充分认识物理学科的特点,深入研究和把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把“物”放在第一位,突出实验教学的核心地位,发挥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落实实验教学的教学价值.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要创造条件予以落实,并尽可能地增加实验,同时鼓励学生设计和做一些小实验,力争做到堂堂有演示,节节有实验.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扩大实验可见度、增强实验时效性等多种功能,是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的体现,也是当代教师应必备的教学素质.教学中适时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对于突破教学难点有常规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但应注意它只具有“辅助教学”的功能,并不符合学生的实践需要,更难以体现实验教学的育人效果,因而决不可代替真实的实验.否则,物理教学也就失去了灵魂.

二、问题“打假”

物理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组织引导学生从客观事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传统的物理教学是教师人为地设计和提出一些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去一个个“消灭”问题,是“去问题”式的教学.试想,教师设计或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学生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源于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的了解与把握.而真正由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因为这是出于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和渴望得到解决的.在物理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不少教师要么提出“是”“非”问、填空问或提示问等简单问题,要么提出一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高出学生认知水平的“假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回答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地提出问题岂不更好?学生能自主地提出问题,本身就表明学生在积极地思维,主动地猎取,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学”作为“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实现课堂提问方式的转变,即由教师问、学生答,转变为学生问、教师答,或由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点拨启发后由学生回答.

物理教师论文篇13

美籍波兰学者兹南尼基曾说过“每个人无论承担何种社会角色都必须具备正常担任该角色必不可少的知识。”教师作为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和实施者,其课程知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物理课程发展趋势的认知、对物理课程核心理念的理解、对物理课程实施现状的了解;二是对物理课程标准文本的认识、对物理教科书设计意图的领会、对不同版本物理教科书异同的掌握;三是对物理课程隐含的教学观念的领会、对新课程教学行为特点的把握、对有关个人课程设计与开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四是教师对个人课程知识进行客观评价、反思的知识,以及有关个人课程知识提升的策略、方法、途径的知识。

2.结构与类型

有研究者将教师课程知识划分为一般课程知识和学科课程知识,一般课程知识主要是指教师有关课程本质、课程价值、课程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认知;学科课程知识则是指教师有关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及教辅材料等方面的知识。

从认识论上说,知识是认知者与被知体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涉及三个构成要素:认知者——知识的主体,被知体——知识的客体,认知过程——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物理教师课程知识也由这三个要素构成:主体——物理教师,客体——与课程有关的方面,主客体间的交互作用——教师自己创造或者是学习与接受他人的有关课程知识的过程。

欲对物理教师的课程知识类型进行划分,应保证其划分角度的一致性。首先,本文从知识的客体角度入手,将物理教师的课程知识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课程理论知识、课程活动知识和课程资源知识。其中,物理教师的课程理论知识是指存在于教师个人头脑中、为教师个人所享用的有关课程诸方面的理性认识成果,具体包括教师对物理课程本质的认识、对物理课程价值的理解、对物理课程发展趋势的认知等。物理教师的课程活动知识是指教师对物理课程设计、实施及评价过程的理解。物理教师的课程资源知识是指教师对形成物理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的认知,依据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又可划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的课程资源知识,生命载体的课程资源知识主要包括教师对个人课程知识评价、提升的策略、方法、途径的知识以及学生在课程中的角色、地位及价值特点等方面的认知;非生命载体的课程资源知识是物理教师所具备的与课程材料有关的知识,主要包括教师对物理课程标准内容和结构的认识、对物理教科书设计意图的领会、对不同版本物理教科书优缺点的掌握、对物理实验仪器及技术设备的性质和功能的认知等。

其次,从主客体间的交互作用过程来划分,将物理教师的课程知识划分为六种水平,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记忆是指物理教师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有关课程信息的水平;理解是物理教师从课程的方方面面建构意义的水平;运用意指物理教师在给定情境中执行或使用某一课程知识的过程;分析是物理教师将课程知识分解为部分,并确定各部分彼此之间的关联以形成总体结构或达到目的的过程;评价是物理教师依据标准或准则作出判断的能力;创造是物理教师组合各部分课程知识以形成新颖、内在一致的整体或创造出原创性课程知识的水平。

二、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的现状调查

1.问卷设计

基于对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的理解,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按教师个人的课程理论知识、课程活动知识、课程资源知识三个维度展开。其中课程理论知识调查包括教师对物理课程本质的理解、对物理课程核心理念的领会、对物理课程发展趋势的认知三个次级维度;物理教师的课程活动知识细化为四个次级维度,即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的知识;物理教师的课程资源知识细化为六个次级维度,包括教师、学生、课程标准、教科书、实验仪器及技术设备的知识。

2.调查对象

笔者随机选择辽宁省中学物理教师100名作为调查对象,采取现场填答与电子邮件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回收问卷97份,有效问卷93份,有效回收率93%。

3.数据分析

(1)物理教师的课程理论知识情况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决定了其课程实施的取向,有七成教师认为“课程”是指教学科目或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本内容,而对课程经验说和活动说比较陌生。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选择中,33.7%的教师选择了交叉关系;其次是包含关系,认为“教学包含课程”的人数占23.6%,而选择“课程包含教学”的教师占总人数的21.3%,相对而言,认为教学是更上位的概念。由如上数据可见,物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课程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存在偏颇,物理教师的课程理论知识水平较低。剖析原因,这与物理教师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不高,甚至怀有抵触情绪不无关系。

(2)物理教师对自我知识的评价

自我知识包括与课程有关的教师个人的优缺点,属于反省认知知识,是物理教师课程资源知识中与教师这一资源有关的知识。物理教师对自我知识的认知,是考量其课程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和教学知识是否缺乏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认为最欠缺的知识依次是课程知识、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其中,有71.7%的教师对“教师最欠缺的是学科知识”这一说法选择了非常不同意或不同意。这一结果表明教师基本认识到自身课程知识的欠缺,对学科知识比较自信,教师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

对物理教师比较常用的教学反思形式的调查显示,在教案上采用旁注、点评和总评等方式进行反思的形式比较受物理教师欢迎,占总人数的40%;选择“和同事交流”的为28%;采取撰写教学反思日记”的有22%;仅有5%的教师采用“画教学思路图”进行反思、总结问题。进一步追问得知,物理教师喜好不同的教学反思形式与其自身特点有关,对自身文字表达、口语表达或图形表达的认知决定了教师选取何种教学反思形式。

(3)物理教师对课程活动知识的认知

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的施教、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师个人的成长意义重大,然而仅有3.9%的物理教师认同此观点;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仅有21.6%的教师明确表示不同意以教师自己的经验 为主进行教学设计,52.9%的教师对教科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重要作用持否定意见。80.4%的教师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课程理念对个人教学行为转变的重要作用;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调查,仅有21.6%的教师明确表示不同意“应严格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观点。

在问卷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维度的调查中,68.6%的物理教师对“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一定权力”的表述选择了“同意”或“非常同意”,但仅有33.3%的教师明确表示参与过校本课程开发;而对于“校长从自己的办学思想出发来设置有关课程属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仅有29.4%的教师明确表示非常不同意或不同意,可见物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与实际参与程度均有待提高。

有关物理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知识的理解,仅有52.9%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不同意“进行科学探究教学必须要有物理实验”的观点;54.9%的物理教师对“科学探究的关键是要有学生动手活动”的说法持否定意见,以上数据表明,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实施至今,仍有近半数的物理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理解存在误区。

(4)物理教师对教科书知识的认知

教科书是教师与学生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之一,也是物理教师课程资源知识的重要子类。物理教师对指定教科书理念的领会、思路的把握、结构的理解将对其教学行为形成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调查表明,初高中所指定的教科书版本多为人教版;有八成教师认为4年以内即可完全熟悉指定教科书的编排特点,86%的教师选择了非常同意或同意“教师可以调整教科书中不适合学生的内容安排”,90%的教师选择了非常同意或同意“教师可以对教科书的编排设计提出个人意见”;多数教师所在学校没有更换教科书版本的情况,三成教师选择了“从起始年级更换”或“中途更换”,而对于更换的原因,近九成的教师选择了“上级要求”或“不知道”,仅有12%的教师选择了“教师要求”;半数教师认为目前所使用的教科书版本最关注的是科学方法教育,初高中教师对此选择无显着差异。

实践证明,阅读、学习、比较、内化不同版本教科书的思想和内容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调查显示,有七成教师选择“应该了解不同版本教科书的优缺点”、52%的教师选择“应该了解国外的一些教科书编写特点”,但遗憾的是,实际教学中,68.7%的教师对非指定教科书选择了解很少或不了解。

(5)物理教师对各类课程知识重要性的感知

为了明确物理教师对课程理论知识、课程活动知识和课程资源知识三个维度的重要性看法间是否有显着差异,本文采用相依样本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物理教师课程理论知识、活动知识和资源知识三个维度变量间的单题得分平均数没有显着差异,即被调查教师对课程知识三个维度重要性的知觉程度是一样的。

(6)物理教师课程知识优化的途径调查

调查显示,有高达91.3%的物理教师认识到学习对其成长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有82%的物理教师认识到反思意义重大。统计分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作用排在前五位的是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听优秀教师的课,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参加公开课、大赛课,媒体、网络资源;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职前培训,作为中小学学生时的经验,到高校继续深造学习及从教后接受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并列)。由调查可知,如何更好地衔接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仍需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讨;同时,以往的教师培训在目标、内容、主体和方式上都存在着不足,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和改进。

(7)物理教师核心教学行为的改善情况

优化课程知识的目的是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调查显示,在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方面,64.7%的教师在实际探究活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70.6%的教师能够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62.8%的教师开展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60.8%的教师开展的探究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教学中联系科技前沿方面,仅有41.2%的教师会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与问题,有68.6%教师选择了同意或非常同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行为。在挖掘物理学史教育价值方面,仅有47%的教师在教学中会有一些物理学史内容的介绍;43.2%的教师会结合物理学家及其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适当教育。在学生科学方法教育方面,64%的物理教师会在教学中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数据显示,我们的物理教师在一些重要的教学行为上还不尽如人意。

4.基本结论

(1)物理教师课程理论知识的发展不容乐观

调查表明,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自我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一些物理教师开始主动学习新课程理论、熟悉课程改革背后的理念、关注世界物理课程改革的趋势等,但物理教师的课程理论知识整体水平仍不容乐观。本文将物理教师课程知识划分为六种水平,记忆和理解属于较低层次,目前物理教师的课程理论知识主要停留在这一水平,并且其再认和理解存在诸多问题。

(2)物理教师对课程活动知识的理解存在误区

调查显示,物理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及物理实验活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存在误区;对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挖掘不够,对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问题关注较少,物理教师的课程活动知识关系其课程实施的效果与质量,应引起广大教师及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3)物理教师对课程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

丰富的课程理论知识对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改善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统计分析,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课程理论知识对其教学行为的影响更加显着。目前的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仍然紧盯学生成绩,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多数教师奋斗的目标。急功近利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们没有时间,也不愿意去学习那些看似与考试成绩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的课程知识。

(4)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的优化途径存在短板

相对于物理教师个人的经验反思与交流、参加大赛课等,到高校进修学习、参加教研培训等途径在提升其课程知识水平方面的地位与作用被严重忽视。剖析原因,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单一、教研培训脱离教师教学实际等密不可分。

三、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的优化建议

基于前文对物理教师课程知识内涵的剖析、类型的划分和现状的调查,笔者认为,提升物理教师课程知识水平是推进物理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就优化物理教师课程知识水平,提出如下建议。

1.课程理论知识的优化——开展有效的理论引领

理论在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方面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理论引领,是指专家为教师深入学习和研究课程理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里所说的专家,既包括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的课程专家、各级教研室的教研员,也包括中学物理教师中的骨干教师。换言之,理论引领就是力求在较高层面上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对接,重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往往物理教师对课程理论兴趣不大,专家要深入学习和研究课程理论,逐步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理论体系,这样经过“二传手”之后抽象的理论就变得贴近实际了。具体而言,可采取专题讲座、辅导谈话、观摩教学录像、听评示范课、指导备课、说课、随堂听课等多种形式。

2.课程活动知识的优化——促进同事的协作交流

提升教师的课程活动知识,必然离不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本次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 的变革,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教师之间首先应构建一种和谐、愉悦的合作氛围。让教师在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文关怀中,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与交流。这需要三点保证。一是,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转变以往竞争、孤立的工作关系;二是,学校领导观念的转变,学校是教师生存发展的主要场所,在进行教师课程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冲破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实际行动为教师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一旦创设出“对教师课程知识有较高需求”的良好学校文化氛围,就会比任何教育培训更能推进教师主动发展自身的课程知识,自然会注意到实践活动中关乎课程知识发展的问题,从而进行主动探索研究;三是,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家长、学生的理解与支持。当然,教育管理者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让教师在学习中尝到甜头,进而激发、维持教师的积极性。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