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技术论文实用13篇

勘探技术论文
勘探技术论文篇1

(3)测井勘查技术。测井根据不同的测井仪器来进行。测井时,下井仪器在井中移动,除记录测量数据外,还必须同时记录数据的深度值。测井的深度值一般是根据电缆在井下的深度确定的,采用电、声、核系列物理参数测井,水文测井及煤层等技术,可以确定煤层的厚度、分部、成分、非煤系底层的厚度。通常应用于煤岩层力学性质分析,煤层炭灰水分析,煤层沙泥,以及地下水分析等。

(4)遥感技术。遥感技术通常应用于煤炭地质填图,构造分析,煤矿矿区灾害评估等方面,通过多元地学信息复合分析和处理,重点提取含煤地层、控煤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信息;布置野外填图路线,进行煤炭地质填图,确定地层、煤层、构造位置;然后根据地质填土确定煤矿的地质资料。

2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钻探仍将是获取第一手地质资料的重要手段。物探仪器不断更新,向着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精确度、遥控、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和处理、数据分析和三维成像显示方向发展;物探方法向着多维、多参数测量、多方法组合发展;计算机自动化智能技术将普及到地质勘探的各个方面,实现智能化管理整个勘探系统。依靠科技的进步,促进煤炭地质勘探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煤炭地质勘探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依靠地质勘探理论,依靠先进的设备,依靠我们煤炭地质的经验,加强煤田地质勘探基础研究,为煤炭地质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撑,从而发展我国的煤炭地质勘探技术,为我国煤炭的增产、经济发展做贡献。

3我国地质勘探技术发展的几点建议

(1)我国地域广阔,煤炭资源分布数量大且煤类齐全,但是地域的煤类数量差异较大,各地之间煤矿构造、煤炭种类不同。根据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勘探开发现状,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加强地质勘查力度,探明我国的煤炭资源,为我国的煤炭工业提供可持续发展依据。

(2)加强煤田地质勘探的设备更新改造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要以实践为基础,加强人才队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多举办交流会,加强国际国内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促进煤田地质科技勘探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加强我国煤炭资源的整体规划,对于已经查明的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放和综合性利用。对于我国较大的煤炭或者重要基地,合理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和措施。对于一些污染较大或者安全性能不达标、非法开采的小煤矿,要进行取缔或者联合改造,改进采煤方法,提高回采率,减少环境的污染,减少事故。

(4)加强我国煤矿行业的建设,对一些非法的煤矿开采要及时取缔,不合理的开采方式要予以指导,保证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一些占而不开、占大开小的现象及时予以纠正。加大煤矿行业的监管力度、执法力度。

(5)加强煤层气勘探的开发。煤层气是新型节能能源,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可以有效地降低大气污染程度,减少温室效应,同时也可以增加洁净能源的总量。

勘探技术论文篇2

1观测系统设计

依据面元边长、最大炮检距、线距、最大非纵距的理论计算公式,确定观测系统参数:CDP网格为5m×10m、线距不大于57m、最浅目的层处最大炮检距不大于370m,最深目的层处最大炮检距不大于750m,最大非纵距不大于400m。结合现场的情况,选择了10线10炮制束状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参数为:接收总道数浅部600道、深部1000道,道距10m,线距40m,覆盖次数25次,最大非纵距350m,CDP网格为5m×10m,中点激发。

2成孔方法试验

依据现场踏勘的情况,将勘探区划分为松散层覆盖区、灰岩出露区、灰岩与松散层混合覆盖区3大类,成孔工具选择洛阳铲、风钻。洛阳铲在松散层覆盖区成孔较合适,风钻在灰岩出露区较合适,在灰岩与松散层混合覆盖区应用风钻成孔时,需要在风钻内加入部分水雾才能保证风钻顺利通过薄层松散物。

3试验工作

在灰岩出露区,选择3~6m的井深、用1~2kg药量进行井深与药量组合试验;在风化岩腐殖土覆盖区,依据低降速带调查的结果选择井深至降速带内、药量为1.5~2kg的井深与药量组合试验,在薄层灰岩与薄层黄土交互覆盖区选择药量1.5~2kg、井深5m的单井与双井组合试验。通过试验得出如下结论:在风化岩腐殖土覆盖区,钻孔深度降速带内部2m,用药量2kg激发时能得到较好的试验记录;在灰岩出露区,井深大于4m、药量1~1.5kg激发时,能够得到较好的试验记录;在薄层灰岩与薄层黄土交互覆盖区试验单张记录较差。施工中应尽量避免变观。

4资料采集

测量过程中炮点进行加密测量,保证变观时测量资料的准确性;检波器采用堆放的形式进行接收,以避免道内存在高差而引起地震道的畸变;按束进行施工,遇见孤峰、悬崖、小山丘、村庄等障碍物时应以恢复性放炮技术,遇见大量丢道、炮点不能正常布置的区域,采用在障碍物附近加密炮点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严格按照试验结论进行施工,在资料品质变差时,进行补充性试验。勘探区共完成施工线束13束,按照《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关于单炮记录的评级标准进行评级,甲级品占总数的41%,乙级品占总数的57.7%,废品占总数的1.3%,成品合格率为98.7%,满足《规范》中的相关要求。

5资料处理

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基岩出露较多,松散层较薄且成分复杂,很难准确取得低速带及降速带的厚度与速度,常规的人工一次静较正满足不了反射波的同相叠加。经过多种静校正方法的对比,本区最终采用分频静校正的方法。分频静校正技术是将常规静校正后的地震记录,利用小波分解或频域滤波的方法分解成不同频带成分,不同频率成分对静校正的精度要求不同,低频成分视波找较大,因此可以求取较大的剩余静校正量,解决周波跳跃问题;而高频成分对静校正的精度要求较高,可以对静校正量进行微调,因此可以采用叠代的方法逐步提高剩余静校正量的精度。

6煤层底板等高线的制作方法

第一步,通过层位解释的t0值,用计算机的解释软件自动生成各煤层的等t0图件;第二步,根据钻孔资料、巷道揭露资料、资料处理提供的速度文件生成各煤层的平均速度平面图;第三步,求取各煤层的相对埋深;第四步,求取各煤层底板标高。从以上步骤看,底板标高的精度取决于煤层平均速度的精度。对于钻孔资料、巷道资料较丰富且均匀分布的区域来说,平均速度的精度一般较高;但对于钻孔资料、巷道揭露资料较少的区域,其精度会大幅度降低,最终影响煤层底板标高的精度,本勘探区就属于此种情况,所以需要寻找高精度的平均速度求取方法。资料处理过程中速度分析的精度较高,它可以提供丰富的叠加速度,可以应用叠加速度、层速度、平均速度之间的关系,将资料处理的各点叠加速度最终转换为平均速度。但这个平均速度与钻孔求取的平均速度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将叠加速度转换得到的平均速度进行校正,最终采用校正后的平均速度生成平均速度平面图,最终得到各目的煤层的底板等高线图。

三地质效果

1处理成果评价

勘探区覆盖次数基本均匀,浅层目的层反射波连续性较好、信噪比较高、断点清晰。受上分煤层的影响,深层目的层反射波连续性一般,按照《规范》中时间剖面的评级标准,勘探区内的I类剖面与II类剖面之和占总评级剖面长度的86.38%,满足《规范》不低于80%的要求。

2地质成果

查明了4、5、9、13煤层的底板起伏形态;解释出1条落差大于50m的断层,3条落差大于20m的断层,7条落差大于10m的断层,10条落差大于5m的断层,4条落差小于5m的断层;全区共解释孤立断点11个;没有发现直径大于20m的陷落柱和无煤带。

3验证情况

报告提交3a后,收集了矿方的采掘资料,总体验证情况如下:①煤层底板标高相对误差最大为3%(离最近钻孔的距离为800m),煤层底板标高相对误差最小为0.8%。②巷道揭露了落差大于10m的断层3条,落差大于5m的断层4条,落差小于5m的断层8条。③其中揭露的2条落差大于10m的断层与地震资料解释的落差大于10m的断层基本一致,揭露的另1条落差大于10m的断层与地震资料解释的落差小于5m的断层位置偏差20m。④揭露的2条落差大于5m的断层与地震资料解释的落差大于5m的断层基本一致,1条与地震资料解释的落差大于20m的断层位置、产状基本一致,另1条落差大于5m的断层地震资料没有解释。揭露的3条落差小于5m的断层在地震时间剖面上解释为孤立断点,另外5条落差小于5m的断层地震资料没有解释;另有1条地震资料解释的落差大于5m断层、2条落差小于5m的断层没有揭露。综合来看,煤层底板标高误差相对较小,落差10m以上、5m以上、5m以下断层的准确率分别为66%、50%和20%。

4提高勘探精度的设想

目前,相对于中东部地区而言,石灰岩出露区的勘探精度较低,不能完全满足高产高效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提高此类区域的勘探精度可能需要采取如下技术措施:首先应尽量选择在冬季施工、选择深孔大药量激发,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干扰,提高野外资料的品质;其次,加大地震资料的有效覆盖次数,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变观施工;最后,采用先进的叠前深度偏移进行资料处理、高精度的静校正与速度分析技术。

勘探技术论文篇3

1)散射成像数值模拟技术

地震成像技术一直是基于有效波的反射能量,即反射波法地震勘探。在断层十分发育、地层破碎、高陡直立界面等复杂地质现象情况下,地表接收不到有效的地震反射,对地下复杂地震体无法成像,在这种情况下反射波法是不适应的[6]。因此需要利用新的成像方法———散射波成像[7-11]。在没能接收到反射波的情况下,仍有波的能量传回到地面,依然观测到波动的存在,这种波动是由入射波与非均匀介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散射波,它含有地下介质不均匀性的信息。不同尺度和不同组成的非均匀性会引起不同形式的地震波散射,可以从这些散射现象来反推这些非均匀性的分布和性质,即基于散射波来成像。在地层破碎、高陡、岩脉等复杂地质条件下,可利用散射波场的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进行三观测系统的论证和设计。在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高精度三维中,在波动方程正演基础上进行基于散射成像理论的数值模拟(反演)来描述边界断裂带的波场传播规律,进行道间距、炮检距、覆盖次数等采集参数的论证,实现了用散射波成像技术解决复杂的地质问题(图2)。

2)高精度激发技术

复杂地表区的地震激发主要任务是减少干扰波能量、增大有效波能量,形成具有反映地下地质体能力的有效波波场(如:较宽的频带、较高的主频和信噪比)。泌阳凹陷表层有基岩出露区、河流和农田,勘探难度较大,采用了岩石出露区钻井技术和河滩河床区钻井技术。(1)岩石出露区钻井技术岩石出露区或者薄层风化覆盖区,若使用高能炸药在一定深度下使震源药柱处在风化层之下的高速岩石中激发,能够获得较好的激发效果,但是在有风化层覆盖的激发点,使用的几种钻机往往是能打坚硬岩石的打不了风化层,能打风化层的又打不了坚硬岩石,给打井造成困难。通过对QPY-30型钻机的技术改进,使其打穿风化层后,再打入坚硬岩石2m以上,解决了这一困难,保证了好的激发效果。(2)河滩河床区钻井技术河流区表层为疏松的粗砂夹杂砾石层,在高速层顶界面以下激发,能量强、能有效增加下传能量、减弱激发产生的各类干扰。但河滩区钻机到位及钻井成孔困难,激发药柱很难下到高速层顶界面以下,若采用浅井组合激发效果差。我们开展了钻井成孔工艺研究,通过对固沙剂与泥浆粉进行不同配方的试验,最终选用混合型固沙剂作为钻井泥浆,提高了固井性能。并采用新型材料的专用钻头进行钻探,保证了激发药柱下到了高速层顶界面以下3~5m;在砾石的区域使用配备套筒的冲击钻机,通过“冲击套筒—取出套筒中砾石—下药”等环节,使激发药柱下到了高速层顶界面以下3~5m。钻井新技术的应用,使单炮记录品质有了保证。

2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通过攻关形成了高陡构造地区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静校正方法深化研究

泌阳南部陡坡带近地表突出的特点在于,山不高(高差不到200m),但南北速度横向变化大,高达2000m/s之多,这给替换速度的选取带来很大的困难;断陷区断层与水平层接触关系混乱,该部位资料信噪比很低;断层发育,倾角达45°,断面波发育,成像混乱,此处的剩余静校正有很大的时变性;工区北部沉积环境相对平稳,用常规的折射静校正即能达到勘探的要求,关键是与山地的对接形成了很大的差别[12]。针对这些特点,首先采用初至波层析反演方法反演近地表速度,精确地描绘近地表速度的纵、横向变化规律;然后依据初至波层析反演结果,用波动方程延拓基准面校正消除由于近地表高速造成的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误差;最后进行多次剩余静校正迭代消除剩余静校正的时变误差,实现复杂地表条件下准确的静校正处理。波场延拓处理方法是按地震波在近地表的真实传播路径使波场准确归位,该方法充分考虑了波在近地表非垂直传播的实际情况,既可实现曲射线的变时差校正,提高剖面质量,又可使校正后的波场满足所在位置的波动特征,为叠前波动方程偏移奠定良好的基础(图3)。波动方程延拓的步骤包括了数据由地表下延至中间基准面,然后再上延至最终基准面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并不仅限于两个基准面,可以包括更多的基准面,这取决于近地表的复杂程度。当然,基准面过多会增加计算成本和时间,但可以提高计算精度。图4为L30线采用不同静校正方法的L30线叠加剖面,比较而言采用波动方程延拓基准面静校正方法效果较好,南部大断层附近信噪比明显得到提高。

2)叠前偏移成像处理技术

针对凹陷南部陡坡带边界大断裂的存在,基岩速度较高,而凹陷内部断裂下降盘的沉积岩速度相对较低,存在速度的横向变化的特点,采用了在取得较好的叠前时间偏移成像及较准确的均方根速度的基础上,进行层速度模型构建及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1)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实用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积分法具有高偏移角度、无频散、占用资源少和实现效率高的特点。它能适应变化的观测系统和起伏的地表,优化的射线追踪法和改进的有限差分法能够在速度场变化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计算绕射波旅行时,从而使积分法能够适应复杂的构造现象。近年来,解决真振幅偏移问题就是偏移地震数据得到真正的振幅和相位信息,从而为岩性解释服务。由于积分法具有许多优点,因此研究克希霍夫型保幅叠前深度偏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2)速度-深度模型建立方法克希霍夫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的关键是速度模型的建立。在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中,应用了速度-深度模型建立方法。为了获取高精度的速度-深度模型,采取了以下处理步骤:①借助叠前时间偏移的准确均方根速度建立深度域初始速度模型,得到长波长速度场;②利用叠前深度偏移的速度对模型细化。③利用网格层析成像技术进一步微调短波长速度场,得到高精度速度模型。传统深度域速度模型的建立,一般基于沿层速度分析,即首先在时间偏移数据体上解释层位,然后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求取目标层的层速度,最终得到大套层的速度模型。利用垂向速度分析得到时间速度对,通过样条插值和反演,产生速度模型。这种建立模型的方法充分考虑了构造信息,如构造倾角和方位角;最终得到的模型是有限差分网格化模型,是一个连续介质模型而不是大套地层模型[13-16]。经过以上的速度分析后,可能还有一些局部速度误差需要微调。利用网格层析成像技术,即根据剩余速度,全局修正速度模型。层析成像修正速度后,一些短波长的速度误差得以调整。(3)陡坡带高精度三维处理效果高精度三维处理后的剖面(图5)边界主控断裂面反射清晰,归位准确,信噪比、分辨率整体上有明显提高,尤其是深层系资料有了明显改观,波组特征明显,为南部陡坡带的深层勘探提供了可靠的地震资料。

3地震解释技术

1)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

三维地震数据可视化就是将每个数据样点转换成一个体元,即带有近似的面元空间和采样间隔的三维像素。每一个体元都有一个与三维数据体相对应的值,这样每一个地震道都被转换成一个体元柱状体。每个数据体都可通过调整颜色和透明度等参数,突出显示目标地质体,并在同一窗口一次完成锁定层位、体元追踪等可视化解释工作。三维可视化地震解释技术通过对地震数据应用不同透明度在三维空间地下的地震反射率做直接评估,立体可视化假定地下界面的反射率是地下界面的三维模型,实际上,它是三维空间中的构造、地层及振幅综合特性的反映,无论做三维的区域分析,还是特定目标体评价,都可以通过调整“透明度”来实现。因此对三维地震资料沿层振幅可视化,可以确定断层的空间展布及断层的组合形式,使断层的解释更合理(图6)。

2)利用地震属性预测储层

三维地震资料包含了丰富的地震信息,这些地震信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地质储层的各种物性特征[17]。利用地震数据通过不同的计算手段提取各种不同地震信息,并通过单项地震信息或多项地震信息的综合分析,从不同角度对地震资料进行细致的解释和推断,以揭示有利储层的空间展布、地层岩性变化以及含油气性,同时据此还可推断由断层或裂缝引起的原始地震剖面上不易被发现的地质异常现象及油气分布情况[18-22]。根据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扇三角洲储层沉积特点,结合地震相反射特征和沟扇对应地质理论,应用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确定储层在三维空间的展布范围、地震属性参数判识砂砾岩体的发育规模[23]。

勘探效果

勘探技术论文篇4

我国的勘探技术发展的较早,如今应经比较成熟,在煤矿的勘探方面尤其如此,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完善了煤矿综采成套装备。全国积极建设高产高效矿井,结合世界的先进技术,煤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提高了煤田地质勘探的精度。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为核心并结合其他的数字勘探技术,提高了井田的精细度,保障了大型矿井设计。半煤岩巷掘进机的研制成功,将巷道掘进施工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第三,提高了安全生产的技术水平。我国不断创新和推广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和事故发生率等指标呈下降趋势。第四,将环保技术应用到煤矿生产中。为了加快煤矿资源的工业化和产业化,我国在煤矿资源综合加工利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煤矿的洁净燃烧技术以及其他煤化工技术达到了世界水平。

3地质勘探技术的种类

3.1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工作主要是通过探测地下各介质的密度和弹性的差异来实现的。在进行技术勘探时,首先探测人员要人工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在向地下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介质弹性或密度等特性不同的煤岩层时,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反射或折射,这样勘探人员借助检波器来接收信号。通过对这种信号的观测、记录以及分析,技术人员可以判断出煤岩层的分布情况和煤层的性质,为之后的开采方案提供有利参考。地面地震勘测技术主要应用于煤田较浅区域的地质勘探,对于超过800m深度的范围,就需要引入矿井地震勘探技术。

3.2地质雷达勘探技术。采用此类方法对煤矿地质进行勘探的理论依据是不同的地下介质其电性参数不同,其中电性参数有电阴率等。地质雷达勘探技术利用高频电磁脉冲波来探测煤岩层的地质情况,可以清楚地显示一定范围中的岩石、水体等的分布状况,使人们在进行煤矿开采工作前就对煤田的地质情况分布有充分的了解,在开采方法确定时便可拥有相关的参考资料。

3.3高密度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地质勘探技术,它通过测试岩石介质的导电性,人为建立地下稳定的电流场。之后技术人员借助于观测和分析电流场的分布,来对煤田的地质情况加以了解和探测,以此达到地质勘探的目的。

3.4井下直流电法透视。当煤田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出现异常情况时,主要采用这种方法实施勘探,将水资源异常的区域分布情况掌握清楚,此项技术可以将地下采煤区的导水构造连同整个水资源的分布进行准确探测,有利于煤矿在开采过程中避开水层,这对于提高开采的安全性和施工的安全性有重要的作用。

4地质勘探在煤矿生产中的作用

煤矿的安全生产离不开勘探技术,从计划开采的选址一直到煤炭资源衰竭都一直有煤炭勘探技术的参与。在煤炭开采中的高危事故也与勘探工作相关,因此煤矿地质勘探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4.1预防煤矿水灾事故。煤矿中的水灾一直是开采中的普遍问题。其危害极大,当水涌入矿井时,不但会造成极大的人员伤害,重则还会造成塌陷事故,影响开采,直接导致煤矿报废。另外当水涌入矿井时还会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伤害。煤矿的水灾防治需要地质勘探工作的参与。在煤矿的开采前可以进行周围水文资料的收集,通过分析掌握地层中的水量规律,在开采时时刻注意煤矿的雨量分布等因素,这样才能科学指导煤矿开采,有效避免水害。此外,对一些煤炭矿藏的特殊地点进行开采时,尤其是老塘,旧巷等一些水害高发地段,一定要先勘探,再开采。在勘探时遇到疑问一定要仔细勘探,务必将开采中可能导致涌水事故的原因进行最大可能的排除,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水害,减少开采人员伤亡。

4.2预防设计不合理的安全隐患。煤矿的开采首先是要确定矿井的位置,这个位置不是随便定位的,它需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解,找到最佳的位置,恰当的位置可以减少很多危害。在进行煤矿的整体开采方案设计时,寻找矿井位置的主要依据就是进行勘探后的结果。地质勘探可以确定地层的结构,矿藏走向,深度等,并对周围的各种导致危险的隐患进行深入理解,如瓦斯,水层等。根据这些勘探结果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得确定开采方案。因此煤矿地质勘探是进行开采时的必须步骤,勘探结果的准确,全面,具体对开采难度估计及降低开采事故发生有重大作用。

勘探技术论文篇5

论文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和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贵州省高速公路网作了较大的修编,提出了“县县通高速”的指导思想,公路规划网从2005年的“3388”网调整为现有的“678”网及4个环线,规划高速公路里程从3000公里提高至6851公里。公路建设规模大幅度增加,贵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勘察设计技术更具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应把数字化勘察技术应用其中,以提高勘察设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论文关键词:高速公路;数字化技术;勘察设计 高速公路勘察设计与一般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有着本质区别,许多新技术的应用都亟待探索和研究,先进的勘察设计技术是保证工程项目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控制着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工程建设周期。 1 我国公路勘察设计中的部分新技术 1.1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Google地球的应用) 高速公路建设主要有改建和新建,目前我省以新建项目为主,这就需要大范围的走廊带选择,需要了解项目控制点附近的地形、地貌、路网分布、土地利用及沿线自然与环境因素等。卫星遥感技术以其丰富的地表信息和直观图像就在路线走廊带以及路线方案优化、比选方面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选择。下面就以Google地球在勘察设计中的应用作一些分析: Google地球是美国Google公司向公众提供的一种三位数字地形图,利用它可以直接生成路线走廊带选择时需要的大范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且根据工作阶段的不同,可以转化成相应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Google地球解译出了区域路网、地表附属物、自然地理地貌等各种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在路线走廊带优化、比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 (1)卫星不受空域和地面障碍物的限制,能迅速获取全球任何地区最新的立体影像;可直接生成1:10000数字地形图,仅用少量野外控制点且不必严格控制点位分布即可生成1:5000~1:2000数字地形图,这对困难地区获取地面数据具有极大的价值;而且由于视点高,其摄影死角比航摄更少,可获取更隐蔽地区的资料;(3)它提供范围大、面积广,因此更有利于路线走廊带的优化选择,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在前期工作中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1.2数字摄影测量 数字摄影测量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及二级公路勘察设计过程中的一种新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测图和数字测图。数字摄影测量与传统摄影测量的区别在于它是利用相关技术自动处理数字化影像,是完全数字形式的。这种全数字化、全自动化的测绘方式为公路勘察设计的数字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1)采用航摄像片减少了大量的外业测图工作,外业测量工作简化为像控点布设、控制点布设及新增地物的调绘,这样就可以为公路勘测设计提供大比例尺地的形图,供纸上定线和方案比选使用。通过立体观察,充分利用航片丰富的影像信息进行规划、选线、经济调查、工程地质遥感分析等。(3)借助于数字摄影测量,直接产生设计所需的地表三维坐标数据,建立工程数字地面模型,为公路测设自动化系统提供原始地形数据。 1.3 GPS-RTK测量 GPS-RTK三维测量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测量方法,广泛用于各种测量中,克服了常规测量种的许多不足(如常规测量通常是平面测量和高程测量分别实施,这样就存在着视线不畅、水准高程测量困难、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等),对常规测量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套很好的解决方案,加快了工程勘察设计进度、解决了勘察工期短的问题,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工程建设能够如期、顺利、保质保量完成。 (1)大量节约了人员的投入,从而减少物力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测量不受视线的限制,提高了测量速度,保证了勘察设计工期,从而保证了工程建设工期,提高了项目的社会效益。(3)克服了传统测量方法因转站过多而引起累积误差的缺

勘探技术论文篇6

1.2地质特征

我国地质资源丰富,占地较广,但是岩性地层油气藏主要存在于斜坡、凹陷地带等复杂的地质构造位置,而且由于其形成时间以及生存环境的不同,其地质背景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大体具有边界条件复杂、形态不规则、生存条件和环境较为复杂的特性,复杂的地质特点给勘探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此外,由于一些复杂油层的存在,导致改造难度较大,对于勘探和开采技术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形势下,高潮的技术、设备支持是加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工作的关键所在。

2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分析

岩性地质特点的多元化促使国家在进行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和引进先进的勘探技术和设备,下面就对几种典型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2.1“三相”联合解释技术

“三相”联合解释技术是目前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阶段的重要技术方法之一,所谓“三相”,即测井相、地震相以及沉积相,这三种相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同时在勘探的过程中又相互联系。对于测井相的分析,主要确定岩性地层油气藏目的层井处的沉积微相类型,便于后续工作的展开;地震相主要是研究勘探施工区域所在处地震相的变化特点;而沉积相是指勘探工作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勘探区域的沉积类型进行记录和整合,并总结出其沉积相的变化方式和类型。“三相”联合解释技术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研究以及确定平面位置选择的重要手段,对于全面剖析勘探区域地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2地层学分析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特点一般较为复杂,上下地层间的差异较大,为了能够对勘探区域地质进行全面的剖析和了解,地层学分析技术应运而生,它也逐步发展为现代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地层学分析技术的核心在于研究等时地层界面,并以此为出发点,逐步建立起整个勘探区域的地层构架,使得勘探工作者能够对岩性地层分布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这也是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要前提,推动勘探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流体势分析技术

地层之间的相对移动或平移受到地下流体势分布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过程中,需要对岩性地层流体势进行定性的分析。流体势分析技术的关键在于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各项物理参数进行测量和记录,并利用一定的方式方法,选择合适的图纸进行记载、分析,进而了解岩性地层油气藏在流体势场中的位置分布,判断其与流体移动之间的关系,得出油气藏分布的特点,为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辅助。

勘探技术论文篇7

二、展望未来的石油勘探技术发展

1.新的勘探技术和勘探方法应运而生将会是必然趋势石油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特点决定了石油勘探技术将朝着精细化的方向上发展,对于新领域的探索要求更为先进的勘探技术作为保障,特别是对一些非常规的油气资源勘探更是如此,因此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勘探要求将随着勘探领域的拓展而不断发展。

2.学科技术的交融应用将是石油勘探技术发展的关键自然技术,社会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让新的勘探技术和勘探方法应运而生,展望未来的石油勘探技术发展,学科间的发展和相互交融所带来的进步必然在石油勘探领域带来一场革命,信息化智能化的石油勘探发展将是一个发展趋势。

3.现有的勘探技术将会深化,细化,综合化石油资源的紧张将会让老油区的勘探工作再次成为焦点,更为精细化和更为深入,涉及更广的勘探,更为综合的研究和技术发展将成为趋势,充分开发利用遥感资料、地震资料、测井资料和钻井资料。

4.勘探目标将会出现转移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多集中在浅层的开发,所以勘探技术的应用大多集中在浅层,传统的勘探认知对象局限在盖层甚至是上部盖层中,随着石油勘探要求的不断提高,由浅层勘探转向深层勘探必然会带来勘探技术上的革新,把勘探重点转向前中生界海相地层和变质基底以及早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资源的勘探,要求我们在勘探技术的认识上需要提升,同时打破传统勘探技术的认识,加大科技投入,适应新的勘探发展要求。

5.石油勘探将逐渐被天然气所取代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仅仅依靠这一种资源来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而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天然气的时代,天然气资源作为石油资源的替代品,一些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工作将会是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勘探科技和方法将会应用到非常规石油资源领域。

勘探技术论文篇8

2神经网络理论

仿人脑思维的模拟计算。是通过样本资料的分析研究、学习,从而获得重要的参考数据,对未经处理的资料进行判断的理论。

3几何分形

主要是对自然界中不规则、不稳定和较常见现象的进行研究,揭示自然界中不同尺度的物体和现象之间存在的相似性,以及整体和局部的相似性。由此,可以通过局部信息对整体信息进行预测。

4混沌理论

主要应用于描述非线性系统,它与几何分形理论联系很密切,他们都是分层次的基干尺度,揭示不同尺度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标度律、差异性等。

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普遍应用

1能源物理勘探

主要是对石油、天然气地区进行综合能源勘探。前期普查依赖于地震勘探。详查过程中,要运用大地电磁、高精度磁力、高精度重力等一些测探技术,对油气地区进行区块评价和构造研究,找出油气储藏构造,从而解决油气勘探中的疑难问题。

2固体矿产物理勘探

尤其是金属矿产勘探,主要使用电法和磁法。电法主要是根据矿体与围岩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人工稳定的电流场在地下传导的分布规律。磁法勘探主要是根据矿体或其赋存构造与围岩的磁性差异,在地表或一定高空中测量磁场强度变化的规律。

3工程物理勘探

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工程物理勘探需求也日益增长,主要应用在建筑、公路、铁路、管道、水利等工程的检测,运用浅层地震、探地雷达、电法等探测方法对工程进行物理勘探。

4对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的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可以从电、热、光等物理变化进行监测,从而认识环境变化的过程,为环境保护提供背景资料。自然灾害的突然发生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经济损失,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的应用对自然灾害起到了有效的预测、防治的作用。

三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发展的趋势综合物理、数学、计算机等科学的应用,探测技术越来越成熟,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计算机和数据采集技术

使得物理勘探技术向着自动化、数字化、轻便化和多功能化发展。目前在核电站、水电站、矿山等一些重大工程建设上,需要查明较大的危害,关键性的地质构造等。同时,世界很多发达国家面临着浅层矿资源枯竭的问题,工作人员已经向沼泽、海洋、沙漠的方向进行资源勘探。对于这些工作开展就需应用新技术、新仪器,使难以到达的地区得以勘探实施。

2总线技术进一步发展

逐步形成积木式、模块化、插卡式的球物理勘探仪器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多功能和多参数的自动测量,使物理探测仪器系统模块式的组成结构更加紧凑,也代表新一代技术的发展方向。

3应用功能较强的应用

型软件和集成化的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使测试技术和测量仪器的发展更上一层。使物探仪器具有更强的功能性,可以更方便地满足勘探的各种需要。

勘探技术论文篇9

1.物探技术的创新。物探技术在整个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中的地位时分重要,传统的物探技术也可以称为地震勘探技术包括三维地震技术、反射地震技术和数字地震技术,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在不断的创新。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到物探技术上,地震勘探技术在数据采集、数据解释和处理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勘探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又研发了地震油藏描述和检测、三维可视化技术等,在未来将会有更为先进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被研发并投入使用。

2.测井技术的创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也将逐渐增多,主要是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测井工作中,比如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方面,使测井技术由数据转型变为成像型。利用这一技术会让测井技术的传输速度变得快捷,能够提高探测深度和采样率,目前核磁共振技术、套管技术和随钻技术等测井创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核磁共振技术,这是由于这种技术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速度。

3.钻井技术的创新。在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中,钻井技术的费用占整个费用的一半以上,那么,降低钻井费用就成为降低总成本的关键。传统的钻井技术是欠平衡钻井技术,有能够减轻对地层的损坏,提高钻井的速度,还能够有效地避免遗漏和卡钻,但是传统的钻井技术应用的设备较多,技术也比较复杂,在防腐和安全做的也并不完善。目前在石油勘探技术中钻井中较为先进的技术有很多,比如深井钻井技术、多分支钻井技术和三维钻井技术等,其中多分支钻井技术应用比较广泛,他的优越性主要显示在开发油气藏和建设油气藏的过程中。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钻井效率,还大大的降低了钻井成本,更好的推动了我国石油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创新性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发展的意义

近年来全球的石油资源日益枯竭,但是能源又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那么创新性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创新性研究重要的就是科技的引入,这对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质量以及水平的提高和国家能源安全的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健康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弊端已经逐渐的显露,并且传统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在投资经费方面,最大限度的开采石油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缺陷,对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也就成为时展所必须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创新性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应该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将不可再生能源石油进行可持续的开采使用,所以创新性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发展是石油开采所必须的。

勘探技术论文篇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煤矿水文地质勘探也有了越来越多新的技术手段。

1钻孔透视仪测量岩溶钻孔透视仪的工作原理

主要基于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由于电磁波在不同岩性的岩层中传播的速度和距离都不尽相同,在工作时,将无线电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别放置在两个钻孔内,相距一段距离,发射机作为点源发射电磁波,经过岩层介质,在另一端被接收机接收。利用这一特性,钻孔透视仪可以用来探测碳酸盐层地区地表以下不同深度的溶洞和岩溶通道,这些数据可以为研究岩溶发育规律提供重要的参考,对于孔间岩溶形态的探测,即使是在500米或者更深处也能探测得到;在注浆帷幕上清晰地显示注浆效果,还能方便地对突水点和堵水注浆巷道的位置进行比较准确的定位。

2流量测井法

流量测井法通常用于探测钻孔不同深度横截面纵向流量,对于有纵向水流的钻孔,流量测井法可以用来划分隔水层和含水层,探测含水层的层位、厚度、渗透性等。MDS-78I是一种流量测井仪,因其具有稳定的性能和简便的操作而被广泛使用,它的主要功能是流量和井径测量,可连续测,也可点测,具体选用视实际情况而定。另外,对于不同的试验井的测定结果评价也有不同的标准。

3γ射线找水法

γ射线找水法在上个世纪中期就被国外许多专家用来寻找水源,而我国在1974年由原子能应用研究所提出引进了这种方法,在对江、川中、湖北等许多地区进行了试用之后,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能够非常快速准确的探测出基岩的稳伏断层破碎带、裂隙带地下水的位置和分布情况。并且,这种方法操作起来相对比较简单,仪器携带也很方便,所需投入的成本不高,且能取得非常好的探查效果。因此,经引进以来,受到广泛的应用和改进。

勘探技术论文篇11

(2)无水采空区具有一定的规模,会在测线电阻率断面图中显示电阻率曲线呈圆形和椭圆形分布,且电阻率值较高。区内各地层中存在的短暂性(探测期间)充水空区具有较低的电阻率,相对较低的极化率,与围岩存在物性差异。

(3)区内存在的黄铁矿(化)体及硫化矿物等,其电阻率值较低,但其极化率较高,且在该矿区分布范围广,产状平缓。

(4)常年积水的老空区,电阻率很低,同时因硫酸根离子含量高,极化率高,其物性参数与围岩差异不大,所以很难从电性参数及极化率参数加以区别。音频电磁测深探测是利用天然的电磁场穿过非均质的大地介质时产生的与天然电磁场同频率的感应电磁场,电磁场在大地传播时,会引起电场的梯度变化,同时又引起磁场的垂直分量变化,其振幅衰减与穿过的地层深度存在关系,衰减速度与穿过的地层电阻率以及天然的频率亦有关联。地下构造、岩溶、矿体以及采空区的探测运用这一原理来实施,多年的实践证实,在无干扰或干扰很小的情况下,探测效果非常理想。该方法的主要缺点为高压线干扰严重,有高压线区域几乎无法接收有用信息。本矿矿体围岩黄铁矿化、硫铁矿化严重,呈现出低阻高极化特征,而无水空区呈现高阻低极化特征,常年性积水空区因含硫酸根离子高,也呈现低阻高极化特征,与矿体物性参数接近,短暂性积水空区呈现低阻低极化特征。虽然音频电磁测深在无干扰的条件下,效果很好,但它只能采集到视电阻率数据,无法区别异常性质,即在本矿无法区别积水空区和矿体(或矿化岩体)。而地面五极纵轴激电测深,可探测视电阻率和极化率两个参数,从理论上分析,它可区别短暂性积水空区和矿体。

2物探试验设计布置

物探试验设计在北采区672m标高平台布置8条探测线,点距为10m。主要目的是探测测区地面标高以下50m深度内存在的采空区规模和位置。物探试验在所有音频测深点布置了地面五极纵轴激电测深。但地面五极纵轴激电测深探测深度有限,加上地面五极纵轴激电测深野外工作装置较复杂,须在3个方向布极或测量,探测工作困难。该矿为露采,工作场所复杂,无法按规范准确布极和测量。

3物探试验推断与解释

由于测线较多,这里只做位于1X(1线)的音频电磁测深断面推断解译和地面五极纵轴激电测深断面综合推断解释。1X(1线)音频电磁测深断面推断解译1X线布置在指定试验区的西北面的最外侧,长100m,11个测点,测线沿北东向布置。从1X线的视电阻率异常及推断解释看出,整体来说,地表附近的电阻率曲线变化平缓,中、深部变化过渡较剧烈,地表附近可能因连续降雨或黄铁矿化或含矿丰富,表现为电阻率很低,浅部低阻出现在+665m标高上下,岩层受大气降水或矿化的影响,含水性较好,表现出电阻率低的特性。局部相对高阻为空区、巷道的反映。

4综合分析解释

从现场探测采集图来看,音频电磁测深大部分点探测顺利,数据采集速度较快,干扰因素少,探测数据真实可靠。但由于本矿是露天开采,陡坎边坡密集,地面五极纵轴激电测深方法无法按规范要求实施。

4.1试验区异常综合分析解释

由于探测试验区不大,为获得最佳物探效果,根据试验区形状特点设计探测线方向为北东向,达到各探测线的测点相对其他方向测点最多,物探数据相对更可靠。本次是在同一试验区采用音频电磁测深和五极纵轴激电测深两种方法探测,根据两种方法探测断面的成果推断采空区位置,再比较与实际采空区位置的接近程度来判断探测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哪种方法的准确率更高。推断解释完全是根据实际探测断面成果图并结合地层及经验,因此,推测的采空区大小和位置与实际采空区大小存在一定误差,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从各条音频电磁测深反演后的断面视电阻率等值线来看,试验区分布较多采空区和巷道。主要分布在试验区测线的中部、6~8号测线的大号点以及1~5号测线的0~4号点。

(2)由于探测断面图是根据物探仪器采集曲线或数据,采用物探软件自动生成的连续等值线图,而物探异常是相对值,是物探处理人员根据物探软件生成的连续等值线断面图结合个人经验和试验区地质资料人为圈定的,圈出的异常大小往往受人为经验和对矿区各种资料了解程度的影响。因此,圈出的异常大小和位置与实际采空区或巷道的大小和位置存在一定误差,估计本次误差在10m左右。

(3)从音频电磁测深探测成果图分析,试验区主要存在5个高程段的高阻异常,推测为采空区或巷道,分别为:第一高程段,位于浅部的640~660m标高,埋深12~35m左右,推测以采空区为主,但不同高程存在巷道;第二高程段,位于中、浅部的620~640m标高,埋深30~52m左右,1~8线不同部位都有存在,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区域,一是1线的0~4号测点封闭区域,二是2~5线的5~8号测点以及6号测线的4~6号测点,投影推断以采空区为主;第三高程段,585~640m标高,埋深30~35m,位于6~8线的大号点端部,分别是6线的3.5~7.5号点,7线的3.5号点以北和8线的4号点以北,从6~8线大号点的异常形态看,异常未封闭,推测该异常为采空区的反映,该采空区规模较大,异常区仅为采空区的一部分,测线未到采空区边界,采空区往东南及东方向延伸,推测该区为一个未到边界的大型采空区;第四高程段,570~600m标高,位于2~5号线的6~9号点和6~8号线的3.5号线以北,推测该区以巷道为主,有采空区存在,推测6~8号线的3.5号线以北主要为采空区;第五高程段,490~540m标高,位于1线的0~4号点以及2~5号测线的6~10号之间,推测以巷道为主,但有采空区存在。

(4)对比各探测线的音频电磁测深和地面五极纵轴激电测深断面图,发现2种方法的异常位置不完全吻合。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受露天边坡的影响,地面五极纵轴激电测深无法按规范准确布极,导致测量电极距误差,部分测线探测深度也未达到50m埋深。

(5)由于物探存在边界效应,边界异常往往可靠性大大降低,要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其测线长度与探测深度必须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一般要求测线长度是探测深度的2倍,由于现场条件限制,难以实现。从而导致测线两端的异常分析存在误差。

(6)从各条音频电磁测深断面图可以看出,浅部高阻异常不多,分析有两种可能:一是该区浅部实际采空区不多,二是本次音频电磁测深未采用人工发射源,因部分频段缺失,导致部分浅部采空区未被测到。

(7)由于采空区大小相对矿层或矿化岩体,规模较小,测区岩体或矿层普遍高极化,五极测深的不连续数据采集使细小采空区和巷道的低极化反应不明显,所以,无法从地面五极纵轴激电测深的极化率参数判断采空区和巷道的存在。

(8)从各探测线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看,各测线中部不同程度的出现近似垂直的条带状相对高阻,分析可能是平面位置大致相同,不同高程都存在巷道;或者存在上下连通的采空区、斜井、竖井、采矿溜槽等无水空间;或者上下空区之间岩体相对较松动。

4.2探测成果与实际空区(巷道)大小误差分析

探测结果有以下规律:

(1)圈出的异常范围和大小与实际采空区和巷道位置基本吻合,圈出的异常范围和大小比实际采空区略小;

(2)浅部密集的小型空区或巷道在探测断面图上反映为连续的异常区,推测可能是因为点距和线距(10m)太大造成;

(3)圈出的中部异常范围和大小与中部实际采空区位置和大小吻合良好;

(4)综合分析估计误差在10m左右。

5结论

(1)本次探测成果仅限于试验区探测范围内(1X-8X)672m标高以下的区域。

(2)从音频测深的断面成果图可以看出,高阻异常明显,认为音频电磁测深法在大宝山矿区探测采空区有效,可为本矿的采空区治理提供较可靠的依据。建议应用时增加人工发射源,弥补天然电磁场缺失的部分高频段,以便更详细的查明浅部采空区分布情况。

勘探技术论文篇12

尽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实力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发展,现在,各行各业的发展,是和石油及其相关资源分不开的。尽管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石油产量目前是全世界比较靠前的,但相比人均占有量老说则比较小。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我国的国内石油生产不足,石油供应对国际市场具有严重的依赖性。

(2)从国际上的石油来源不够广泛

我国严重依赖国际石油市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因素,并通过石油安全与我国石油的国家稳定的单一来源进一步加剧。主要是来自中东的石油资源,在中国主要的海上运输。特别是在马六甲海峡航运,存在遇到海盗的可能,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严重影响员工的安全。单一的石油资源,石油进口国经常受到该国的石油开发,一旦石油危机,我国石油进口往往会受到影响。

(3)我国油田勘探技术自身也比较薄弱

在我国是具有非常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但目前的勘探开发水平还不够完善,实际的探索过程中也有许多缺陷。特别是,需要进一步发展的老油田,地质环境的新发现是比较差的,这需要更高的勘探技术。导致我国目前的勘探技术处于弱势,仍严重依赖石油进口,不仅造成经济损失,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

二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进展

未来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技术变革的速度,不同的专业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技术也越来越深,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石油石化行业中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1)增加计算机模拟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允许使用石油地质勘探相关地区的模拟和仿真分析的相关内容,根据模型和输入数据与当前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区域分布特征来预测,不仅可以提高石油地质勘探的准确性,还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勘探效率和勘探质量。

(2)油田勘探技术的主导仍是地球物理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难度较大,特别是在信噪比和分辨率对成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入新的活力在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同时,计算机技术,图形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为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在未来的二十年里,有希望发展地球化学,遥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将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并继续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未来扮演重要的角色。

(3)膨胀管和连续管技术的应用

正常钻井环境如水层和断裂带等,可以使用膨胀管技术,该技术允许深钻管道无法达到最初的目的层,连续管可以应用在小井眼钻井和其它恶劣环境,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日志的质量,减少钻井破坏环境,也可以在管配置相关设备对钻井和测井数据采集和状态监测。

勘探技术论文篇13

2做好石油地质勘探新技术的研究工作

加强对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复杂构造及非均质速度建模及成像新技术、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储层及流体地球物理识别技术、非均质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模拟和表征分析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井地联合勘探技术、时移地震技术、深海拖缆及OBC勘探技术、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微地震监测技术等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同时,需要将石油地质勘探的技术链从勘探技术研究向研发、应用一体化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从而极大的提高我国石油勘探研发能力的提高。现今,石油勘探新技术主要有物探技术、测井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中遥测技术与光纤传感技术等方面。其中,物探技术主要包括反射地震技术、数字地震技术和三位地震技术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新的高分辨油藏地震技术四维监测技术被发现与应用,很高的促进了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提高,在勘探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生产、勘探的成本。而测井技术在极大的得益于电子、机械与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测井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井下勘探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能力,使得勘探过程中测井的精度与深度以及测量的效率大幅的提升,更好的为石油勘探服务。虚拟现实技术则是指使用计算机建模技术来将勘探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使用三维动态模拟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能够极大的降低勘探的成本,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空中遥测技术与成像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通过飞机在低空飞行时对于地下地层的测量能够使勘探更为快捷、方便。石油勘探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可靠性以及能耗等,极大的促进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发展。其中石油地质类型是石油勘探的基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