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法论文实用13篇

文言文教学法论文
文言文教学法论文篇1

(二)以表演创设方式的教学情境

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里面的人物复杂、对话多、情绪波动大。为了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可以运用语言描述、当时情景再现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文言文人物的形象特点。例如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文物复杂,人物表情激烈,老师可以将学生分配成不同的角色,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章进行翻译,重新表演。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表演体悟到文章中的人物心情、语言动作以及人物形态。

(三)以音乐创设方式的教学情境

文言文的特点是语言简洁、语句优美具有强烈的节奏感,音乐可以渲染优美、安静、凄凉的氛围。如果文言文与音乐相结合,不仅对文言文的领悟以及体会更加深刻,而且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首先老师播放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感触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多么的磅礴、驰骋沙场的场面多么震惊。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与作者在空间差距上交流,最重要的是可以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老师不能为了教学中的要求,在上课过程中进行背景音乐的播放,而不进行有效的讲解,否则不仅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还会让学生感觉更加烦躁、无力。

(四)以多媒体创设视听方式的情境

随着电子技术和传媒的发展,色彩斑斓的画面不断出现在我们面前,人们逐渐趋向于多媒体等一些高科技产品,对传统的读书慢慢淡忘。现在许多的经典电视剧以及电影都是根据文言文改编而成的。我们可以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模式,采用电影的形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很热的一部电视剧是冯绍峰等主演的《鸿门宴》,它就是根据文言文改编的。所以,老师在讲授《鸿门宴》时,可以将电视剧里面精彩的片段进行播放,把握刘邦、项羽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古代的情景再次展现,清晰学生们的思路,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文言文教学法论文篇2

在古希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身心平衡发展而健全的人。古罗马继续并发扬了古希腊的文明,在教育上着重于利用文化来陶冶一个健康的人的理念。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喜好原则”、“亲身经历”、“适应个性”和“社会竞争”等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维多里诺及荷兰的伊拉斯谟等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倡自由教育,倡导博雅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关心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

近代人文教育思想伴随着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理性的人。20世纪下半叶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和创造型的人。人本化教育家主张“课程人本化”,“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提出“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学生中心理论。

在“人本化教育”逐渐走向极端并受到社会舆论质疑的时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科学人道主义”的概念摘要:“科学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是关心人及其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要通过科学对人和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做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实现[1]。

在历史的各个阶段人文主义思想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但“以人为本”的核心没有变。目前,中国提倡素质教育,正是人本主义的体现。

二、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

1、人文主义和语言教学结合的基础——认知和情感的需求

语言教学和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不是偶然的。正如亨特所言,“人文主义跟英语教学的关系由来已久”[2]。16世纪闻名的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阿卡姆就在语言教学中溶入了人文思想。他认为,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就是用文学去铸成人的心智[3]。在阿卡姆看来,拉丁文学中的一些经典著作凝聚了人类思想精华,而且语言风格美丽典雅,是铸造儿童心灵的最好的材料。

当代科学探究更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科学依据。认知是情感发生的前提,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心理学界较为一致的肯定。实证探究表明,诸如记忆、思维等人类认知加工过程都受到各种情感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约翰·舒曼,情感和认知是可区分但不可分割的[2]。神经生物学家安东尼·戴马西也断言摘要:“我们的情感生活是理智机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所以,语言学习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有智力和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来对待,既要扩展学生语言知识,也要加强情商的培养。

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情感因素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习得的影响,认为在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环境和气氛,学习者只有在放松和协调的状态下才能最有效地学习和把握语言知识。这从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语言活动中认知和情感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正是基于对认知结构的科学和心理的探究,现代语言学家积极推动人文思想和语言教学的结合,产生了不少人文主义教学流派。

2、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流派

人文主义教学思想认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全身心的参和来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罗杰斯在1969年就于《学习的自由》一书中概括出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摘要: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主动参和之势[4]。

较明确的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出现在二十世纪60-70年代。6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论,开创了听说法。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熟悉到外语教学中学生本身因素起着很大功能,强调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最典型的教学流派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罗的“沉默法”,美国的教育家库兰的“集体语言学习法”,保加利亚人罗扎诺夫的“暗示法”等。虽然他们所提倡的教学形式和课堂活动全然不同,但共同点是将学生看成既有聪明又有情感的完整个体,重视学生自我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常被统称为“人文主义流派”。从80年代起,教育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能力,90年代则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在这一背景下,人文主义心理学、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便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根据教授观点的差异,人文主义教学流派又可以分为浪漫人文主义和实用人文主义。

浪漫人文主义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学生发展自我。课堂教学应主要关注学生情感,经历和观点。学生要学的东西就在他们自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即是所有的教学活动的目标,无论是语法练习,考试和翻译,都是基于学生的经验。但当教学过于关注学生个人经验,学生接触到的语域和语体相当有限,所以这一教学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

斯戴威克是实用人文主义的代表。他认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态度,调整自己教学方法。教师应让学生发展和展示创新和合作能力,学会表现的自我和批判的自我的协调。在斯戴威克最近的著作中强调了教师对学生需要的关注。另一方面,斯戴威克还认为,过分强调人文方法会带来负面影响。在关注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决不能放弃自己的职责,即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技巧的把握。除了情感因素外,学生最重要的还应发展语言能力、记忆、动机和认知能力。

现代外语教学实践中,人文思想已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除以上所述的人文流派外,许多教学流派也反映了人文思想,如认知教学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具体操作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从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斯戴威克的实用人文主义思想,是人文教育思想更理性化的表现。

三、人文主义语言教育对国内外语教学的启示

多年以来我过大学英语一直以大班为主,课堂教学多数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以考试为目标,尤其是全国性的

四、六级考试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风向标。这造成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标准过于理性化,教学过程重知识传授,轻学生需求,尤其是个体发展的需求。这和人文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距甚远。外语教学中提倡人文教学势在必行。

加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有助于打破英语教学的瓶颈,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加强人文性,要注重摘要:

(1)正确理解人文教学法的含义。人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以学生为中心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的指导功能必不可少,课程目标不能取消。人性化和语言教学不是格格不入的。语言技能的培养是在个体主观意志的调动下积极地语言习得。

(2)明确外语教育的目的。教师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在语言教学中融入人文观,指导学生意识到个体发展的需求,既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恰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要勇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变被动为主动。课堂形式要多样化,促使学生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商和情商。要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得到表现自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摘要:

[1EdgarFaureetalLearningtoBe[CParis摘要:Unes

co,1972.26。

文言文教学法论文篇3

二、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几年的语文教学,让我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多少有了了解。在学生中,经常听到他们戏言:“学习语文三大难,周树人文言文写作文。”此中不难发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性。这不禁让我思索其原因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好的方法“对症下药”。

无论学习什么,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生的畏难情绪,首先要从心理上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我们可以通过巧妙的导入来激发学习兴趣。并在课堂过程中利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情境当中,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抑或把画面表演出来,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法论文篇4

语文文本体裁丰富多样。有小说、戏剧、现代诗、古代诗词等等。可是不管教师讲授什么体裁的文本,都离不开语言品味这关键的一环。语言品味是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

当前有许多教师在讲解文本时,多注重叙情节,文章主题思想,各种艺术手法等,就是常常忽略语言品味这一环节。即使一部分教师注意到语言品味这一环节,也常常把语言品味套路化,公式化。例如:某教师在讲解朱自清《春》时,品味写春风的一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品味该句,“抚摸”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更生动,更具体。许多老师在品味语言时都陷入这样一个套路。某个词因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更生动,更形象。某个句子,用了某种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感情。于是学生们一遇到语言品味,头脑里惯性思维想到的只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而不是仔细品味,慢慢咀嚼,感悟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许多教师在教学生语言品味时,常常套路化,公式化,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语言品味操作性不强,评价标准也不具体,但是也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品味语言的教学方法。

一、联系语境品味语言

李镇西说:“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上下文,中心意思,对语言的深层

含义,感彩等,进行辨析,品味。”比如阅读《荷塘月色》一文,只是看到文章情景交融的一面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了解作品的创作年代以及作者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体会文中所散发出来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例如品味李商隐《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要联系作者当时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处境来感知就能把这句词的凄惨,忧伤品味出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成为品味语言一大原则,事实上,离开语境来品味语言,很容易望文生义。语言品味要置于语境中才能不失真,不偏义。

二、结合朗读品语言

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以朗读为突破点,让学生充分朗读文章,才能让他们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领会到语言的无穷魅力。可以让学生或音频先读,先初步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再让学生自由读或者挑读,让学生品味文章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当然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也需要教师的恰当指导和点拨。

例如:词《沁园春·雪》学生应该带着一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的自信和豪迈。语调也应该比较激情。而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种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和慢悠悠,闲适的心情。读的时候语调要低沉,语速要缓慢些。学生在朗读文本时要注意朗读的语调,音色,情感。从而逐渐进入文本,达到和文本作者对话,甚至和文本融为一体。

三、推敲字词品语言

推敲就是关注文本中某一个特别亮眼的词。语言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朱先生所说的就是“咬”和“嚼”,就是古人那种仔细“推敲”的精神。推敲的方法从古就有,古代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贾岛“僧敲月下门”。两句中对“绿”“敲”二字的推敲已经成为佳话。推敲简而言之就是抓住文本中一些特别的字词来品味,感悟作者情感。

例如:莫怀戚《散步》“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用这个字就把母亲身体那种虚弱很好的体现出来。鲁迅《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是个很生动的细节描写,既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个规矩人,也活画了孔乙己拮据穷酸的本相。

四、比较替换品语言

比较是语文教学中语言品味比较常用的方法。韩雪屏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已经将语文课堂上的各种比较法很精辟地概括为:增、删、移、换这四个字。增就是通过对文本留白的部分增补,删就是删除文中字词来和原文比较,移就是改变句子的顺序或者调动句中某个字或者词的位置。换就是把文本的字词替换和原文比较。确实,语言的比较都可以在这四种方式下得以实现。学生通过这样比较替换的方法来品味语言,可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辨析度和灵敏度,能更好的品味句子含义和文章内涵。

例如:朱自清《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该句时,可以采用换词的方法。把“钻”改成“冒”或者“长”,让学生来体会原文钻字的生动性。“钻”字把春草那种刚刚萌芽,充满活力又似乎略带害羞的那种动态表现出来。

语文教学中语言品味的方法还有许多,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步骤有策略的运用好语言品味的方法。带领学生们感受语言的美,语言的妙,语言的力量。

参考文献:

文言文教学法论文篇5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回避或忽视语法教学呢?作为一个工作在一线的英语教师,通过大量具体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语法知识的欠缺将会制约学生准确运用英语的能力。语法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英语课程标准》对语法教学目标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尽管语法本身不等于语言,但语法是语言构建的规则,总结语法本身的规律能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同时,语法知识又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基本方面,只有当学习者掌握了语法知识,他才有可能真正获得熟练运用这种语言的能力。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完全否定语法教学的作用或忽视语法教学都是不明智的。“语法在整个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已经不是语法该不该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二)语法课堂教学的理论原則

语法教学首先要创设生动形象的语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其次,让设计的活动有效服务于教学目的。此外,语法教学不能停留在结构的教学上,既要重视结构的正确性,又要重视语用的适合性。那么如何开展好语法课堂教学,既能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能让学生准确地掌握“枯燥的”语法呢?根据教学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语法规则讲解的适量性原则。解释语法项目时,讲解要适时适量,解释清楚就可以了,讲解时间过长会让学生产生疲倦感,会让语法课显得沉闷。有些教师认为只有把语法尽可能详尽地解释,才能保证学生运用的正确性,而且往往把学生犯的语言错误归因于语法讲解不够。成功的语法教学应该做到:语法知识要运用于有意义的交际语境中,要为实现交际目的服务,要促进交际语言的准确与流利,要避免过多语言术语的解释,要生动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其实,就像学开汽车一样,没有理论肯定不行,但只有理论或理论记忆太多,同样开不好车,最关键的是实践、实践、再实践。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少讲解语法的时间,在有效使用上下功夫才能营造出一个人性化的语法教学环境。

2.意义先行原则。英国教育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学生在一个有意义的情境中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在较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学生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教学内容。英国教育专家Jayne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for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学生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meaninZ)上,然后他们才会注意语言形式(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structures)和语言规则。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

3.隐性原则。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grammar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和“implicitgrammar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境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有些老师的语法课上得枯燥无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采用了过多的机械的练习方法,也就是过多地运用了“explicitgrammarteaching”。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需求,教师应尽可能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来活化语法,让语法练习生动有趣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新学的语法项目转化为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来创设语言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语法教学,要从用的角度出发,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用语言做事”。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言,才会对所学的语言理解得更加清晰,想象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根据笔者在海外培训获得的知识和多次的教学实践,在此介绍几种可行且有效的语法教学课堂活动形式。

1.Bingo。Bingo游戏通常被教师们用在小学的词汇教学中,其实它也可以用在初中的语法教学中。如我们可以用它来练习介词的用法。给每个学生五个不同的句子,每句有一空需填上合适的介词。游戏开始,教师说出一个个介词,学生根据自己拿到的句子的意思,判断能否填进,如果五个句子全部填好并且认为准确无误,就喊“Bingo”。这时,教师还得请这位学生读出每个句子,其余同学一起听,如果全部正确,这位学生就是这一轮的winner。如果有错误,在纠错之后,那么游戏继续进行,直到另一个winner出现。

2.WhoamI?——verbtenses。这个活动可以用来练习时态,课前教师在每张纸上写上过去一位名人的名字,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抽一张纸,纸上的信息不可以让别的组知道。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几个句子的开头:

Longago,Iusedto……

Ihaveoften……

Ihavenever……

Threeyearsago,I……(+simplepast)

Thesedays,Ioften……

Nextmonth,Ihope……

Bythistimenextyear,I''''11have……

要求学生假装就是那位名人,在组内展开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学生用以上的句子去描述,看看别的同学能否猜出这位名人是谁。

3.Chainstory——simplepast。这是一个故事接龙游戏。通常是教师先开个头,例如:Lastyearaninterestingthinghappenedtoateenageboy,然后叫一个学生加一个句子接下去,完了让这个学生再请另一个学生加一个句继续这个故事,直到这个故事有一个很自然的结尾。所有的学生都要注意听,看每增加的一个句子是否有语法错误。叙述故事要用一般过去时,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练习一般过去时的游戏形式。在练习语法的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4.Thingstodo——modals。这是一个练习情态动词的活动。教师在黑板上分别写下:ThingsIcando:ThingsIoughttobcableto;ThingsImustdo:ThingsIneedtodo,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4个句子,例如:

Icanuseacomputer.

Ioughttobeabletorideabike.

Imustdomymathshomeworktonight.

IneedtotellmymotherthatIhavelostoneofmyshoes.

然后,让同座位的两位同学将自己的句子读给对方听,接着,让他们写4个有关对方信息的句子,例如:

MarycanspeakFrench.

Maryoughttobeabletodriveacar.

Marymustfinishheressaytoday.

MaryneedstohelpmewithmyEnglish.

教师可以要求一些学生读出他们的句子,如有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

5.Anothername——2ndconditional。这个活动可以用来练习虚拟语气。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4人。请他们完成下面的一个句子,并说明原因。

IfIcouldchoose/hadtochooseanothername,Iwouldchoose.

Forexample:IfIcouldchoose/hadtochooseanothername,IwouldchooseMary.MymotheriscalledMary,andallmylifeIhavelovedthatname.Iwouldalsoliketobecalledafterher,asIthinksheiswonderful.

当然,这个活动可以有很多主题,如favouritefood/TVprograms/agameofsports/placestovisit

6.Writeapoembasedongrammar——speel-fledgrammar。这是一个既可以练习特定的语法又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要求学生写一首五行的诗歌,每一行都有特定的语法要求,例如:

Ⅰ.Onthefirstlinewriteanounofyourchoice.

Ⅱ.Onthesecondlinewritetwoadjectivesjoinedbyandtodescribethisnoun.

Ⅲ.Onthethirdlinewriteapresentparticipleofaverbandanadverbtodescribethisnouninaction.

Ⅳ.Startthefourthlinewithlikeorasfollowedbyacomparison.

Ⅴ.Startthefinallinewithifonlyfollowedbyawis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an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ike/A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fonl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sample:

Spring

Greenandbright

Blowingsoftly

Likeabeautifulmaiden

文言文教学法论文篇6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高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张怡. 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文言文教学法论文篇7

引言任务型教学法是上个世纪80 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 受到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的认同与接受。2001 年7 月教育部制定了《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并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法, 并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明确了未来人才培养的途径。任务型教学就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制定语言学习任务, 由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制定计划,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学习(Ellis, 1999)。“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 学生英语学习和习得的过程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内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 而学生的主体性正是通过内化和外显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因而, 任务型教学法极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往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极少有机会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N uman, 1989)。”因此, 任务型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并且其教学思想和任务设计原则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任务型教学途径反映了时代对外语教学的要求, 也反映了外语教学问题对时代的认识和解释。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是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 是继交际教学思想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途径。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任何一种语言教学方法都体现着对语言的本质、语言学习过程及语言的“教”与“学”的特有认识, 都是以相关的理论为基础的。任务型教学也不例外, 它源于交际教学法, 是交际语言学新的发展形态。它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Fo sno t 指出, 建构主义是一种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以心理学、哲学、和人类学为基础, 认为知识是暂时的、发展的和非客观的, 是经过学习者内心建构并受社会文化影响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与经验共同发展的, 知识是经验的重组与重新构建, 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心理建构过程, 是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真实自然的教学任务正是为学习者提供了这种宝贵的体验过程。由于任务真实自然, 它必然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 由于它包含有待实现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必然会激发学习者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渴求。学习者正是通过实施任务和参与任务, 促进了自身知识的“重组”与“构建”, 促进了摄入的新信息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图式之间的互动、连接、交融与整合。而且一旦学习者体验到参与活动的意义,感受到新知识构建的成功, 他们会更加主动积极, 从而加速语言信息的内化。建构主义同时主张要通过互动与合作建构知识, 特别强调要通过社会的互动与合作进行学习, 认为孤立的学习不能导致知识能力的增长, 学习只有通过与周围的人进行互动、与同伴合作才能激活内在各种因素。建构主义通过任务对自身知识的“重组”与“构建”理论和互动学习理论是任务型教学产生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任务型教学作为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学途径, 从其产生、发展、到目前的较为完善的方法体系无疑得益于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Krashen 提出“输入假设理论”, 他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输入而获得的。当学习者能够理解提供给他的语言输入时, 他们的第二语言习得就会变得很容易, 而且成为无意识的习得。Krashen 同时强调, 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外语课堂教学应具有“修正性互动”的各项活动, 即任务。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任务型的。

二、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笔者认为“课堂导入—— 参与任务—— 学习新知—— 巩固操练——创新交流——合理评价”6 个环节教学模式, 既强调了语言形式, 又注重了它的意义功能, 把语言的用法和用途融为一体,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能对我国当前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补充。体现了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英语的习得过程。即教师根据英语课的目的和要求, 设计出各种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将词汇、语法和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的交际活动。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 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 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 并由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1、“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利用图片、录音、背景材料等创设情景, 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 在导入中恰当呈现新课中关键性词语, 激发学生思维,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进行任务学习。2、“参与任务”环节。要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明确要完成的任务, 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去学习语言知识, 进行技能训练, 自始至终使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的氛围中, 这样有利于强化学习兴趣和动力, 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能力状态, 触发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3、“学习新知”环节。“学习新知”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语言知识教学, 学习的内容可以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4、“巩固操练”环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学生对新知识没有达到熟练程度之前, 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此时, 可由师生共同合作, 结合任务进行全班、小组或个别等交流活动, 进行表演对话、模仿对话、阐述大意等口头训练, 教师必须进行恰到好处的提示和指导。巩固性操练, 应以满足学生成就感,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的。5、“创新交流”环节。任务型学习就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这一环节是学生完成知识迁移, 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关键环节。教师既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任务, 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要求, 设计一些与生活、学习贴近的活动情景, 使他们觉得这仅仅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而已, 有利于创造性学习。6、“合理评价”环节。在临近结束时, 教师简明扼要地对所学内容和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总结性评价,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并对下一堂课进行铺垫, 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同时, 布置任务活动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 要延伸到课堂以外。作业要适量并难度适当, 具有开放性和针对性, 对教学起到反馈作用。

三、应用实例

文言文教学法论文篇8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按照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C语言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大体分为收集资料阶段、制定项目教学计划阶段、项目教学的实施阶段、项目教学的检查评估阶段。具体步骤如下:

1.收集资料阶段。

老师带领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查阅、需求分析等手段广泛深入地进行项目调研,将调研数据加工整理,筛选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项目形成项目库。主要包括学生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10个项目,这些项目的主要特点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比较好理解而且参考资料丰富。

2.制定项目教学计划阶段。

先由任课教师讨论,制定项目教学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确定项目教学的步骤和教学使用的项目程序。项目的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2.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项目教学的课程标准。

制定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项目教学法的课程标准要依据该课程的性质、目标以及内容等特点,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使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C语言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是C语言和C语言能做什么。该课程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C语言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实施建议、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2.2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授课计划。

通过授课计划的编写,对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可行性的将教学内容总的方向、总的结构、课时分配等作出全面安排。授课计划的编写要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3.项目教学的实施阶段。

3.1项目教学法的课前准备。

根据项目教学计划和学生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在上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按照教学计划准备教学课件、教案、教学材料,按照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分组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差异,好坏混合搭配,势力均衡,目的是好同学带动坏同学。

3.2项目教学法的任务分配。

教师根据项目中的情景,布置任务。首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的相关知识点、设想或探索的路径供学生参考,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组讨论,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查阅资料或寻求教师的指导,最终完成任务。

3.3项目教学法的任务实现。

该阶段的任务是任务教学法最主要的一部分。教师在下达任务阶段引导学生掌握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方法后。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每个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指导,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交流讨论等方法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即项目的代码编写、调试和运行,完成分配的任务。

3.4项目教学法的项目成果展示。

在各小组完成学习任务以后,每组选派一名本组成员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其他小组成员可根据任务相关的知识点提问疑问或请教交流,丰富彼此的学习体验。最后,教师对学生完成的项目情况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对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以便对下一次的学习设计进行优化、改进。

4.项目教学的检查评估。

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项目教学的考核应根据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和要求,结合项目教学的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打分。考核评价过程主要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其中,平时考核包括平时上课学生完成每个学习情境的情况和出勤情况,先由学生对自己完成的情景任务进行答辩,再由教师检查评分,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核为上机操作考试,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试题目通过抽签选取,题目的内容为学习情境中的同类型任务。最终成绩是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的总和。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的目标。

文言文教学法论文篇9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 [][2006年9月3日][101]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精神,积极稳妥地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计划……

学习贯彻新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在全区2006年教育干部学习班上的讲话 学习贯彻新义务教育法 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在全区 2006 年教育干部学习班上的讲话 为保证新的《义务教育法》在学校的贯彻落实,受局党委委托,就学习贯彻新的《义务教育法》作个辅导发言,谈五个问题:①为什么要对现行《义务教育法》进行修订;②新《义务教育法》修订的过程……在学习宣传新义务教育法培训班上的讲话 同志们: 再过三天,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就要全面付诸实施了。值此新义务教育法即将实施之际,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在这里举办省暨合肥市学习宣传和实施义务教育法培训班,非常必要,非常及时,也很有意义。我希望通过举办这次培训班,对全省教育系统的学习宣传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在全省迅速掀起一个学习宣传和实施义务教育法的热潮。 下……学习《新义务教育法》的心得体会 本人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程,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准确理解义务教育中的“义务”二字 教育能够决定和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教育也能决定和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自主创新,要变人口大国优势为人力资源大国优势,我们就必须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

文言文教学法论文篇10

二、关于中学语言教学的内容

我们在了解语言教学“是什么”之后,接下来要探讨的即为“语言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了。众所周知,中学语言教学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甚至有学者认为,语言教学内容涉及整个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在余映潮看来,有关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每一项内容中都大有文章可作。而张传宗更是认为,中学的语言教学,包括从写字、用词、造句、组段到成篇,从记叙、说明、抒情到议论,从诗歌、散文、小说到戏剧,从一般用语到应用文习惯用语,从语言的理解、欣赏、模仿到创作,从实用语法、实用修辞到实用逻辑,从文言的实词、虚词到句式,以及学习市场经济和信息网络中常用的语言,等等。还有学者深入研究了语言教学内容的组成要素,像杨光东对中学语文语言教学体系进行了要素分析,认为语言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解读语言、感悟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庄文中通过对历年语文大纲的分析,分别总结出初、高中各阶段语言教学的内容,包括语言知识和读、写、听、说中的语文能力两个方面。

相比语言教学的含义,对语言教学内容的研究明显要深入得多。一方面大家看到了语言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性,有利于避免走单一重复的教学路线;另一方面,学者们深入挖掘语言教学内容的构成要素,无疑有利于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水平。杨光东所提炼出来的语言教学体系五要素,有利于让教师知道学生树立语言意识,通过学习语言,提高其表情达意能力,而庄文中制定的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体系和语言能力教学体系,更是给中学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依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关于中学语言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对中学语言教学的作用和地位,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多的。首先我们来看中学语言教学的作用。张传宗从十二个方面论述了语言教学对促进语文教学所起的作用:有利于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有利于落实思想教育;有利于进行文学教育和贯彻美育;有利于进行文化知识教学;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有利于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三多一少”的现象;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会学生写好字、写通文章;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养成学习语言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使学生参加语言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好其他学科。

张大文也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语言教学的重要性: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规律性运转的命脉;是课堂教学操作过程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中心;是培养语感能力的根据;是作文教学的基础;是进行具有语文特色的思想教育的源泉。金永红同样强调语言教学的作用,她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加强语言教学,因为在她看来,只有加强语言教学,才能按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正确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全面地完成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才能为语文课开辟一条正确的教学路子,才能纠正教学中存在的忽视语言教学的种种弊病。还有学者单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谈到了中学语言教学的重要作用,徐慧琳和韩文和认为在阅读能力培养中注重语言教学,让学生通过语言分析解读文学作品,使他们自己读懂文体,体现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原则。同样,贾荣仙、武志红也认为语言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只有紧紧抓住这个基础和核心,阅读教学才会有正确的路子,整个语文教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正因为语言教学有以上诸多方面的作用,由此决定了语言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于是许多学者提出“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必须突出语言教学”等观点,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一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余应源就认为“语文课就是以工具性为本质的言语教学”;邹兆文、叶熙剑在《试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一文中提出“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同样,潘新和、岳增学都认为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语文学科无疑首先是语言学科。二是由汉语、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冯玮青认为中国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以音、形、义的结合为其特点,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字系统。再者,汉语的句型、句式繁复而灵活,句间的衔接和插入也大有讲究,因此语文教学历来重视在语言文字上下工夫。三是由学生的知识状况决定的。由于现在不少学生在语言运用上毛病甚多,错别字、病句、文理不清的现象相当普遍,冯玮青认为,有语文专家提出要把“通顺、连贯、得体”作为语言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完全正确的。张传宗也提出,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切实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善于理解、长于表达、勇于创新的能力,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四是由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定的。在马秀英看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高考也逐步在适应改革的需要。从近几年的高考题型看,很重视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语言规范运用的能力;对语言信息的准确理解、筛选、概括、阐释、评价的能力和对语言运用的速率等,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总结有关中学语言教学的作用和地位方面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近几年的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语言教学,不论是从总体还是单方面,大家都看到了加强语言教学对促进语文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性质,从而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同时,众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语言教学突出地位的论述更是将语言教学推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加强语言教学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四、关于中学语言教学的现状

语言教学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就必须加以重视,但实际中学语言教学的现状又如何呢?不少从事语言教学的人对此作了一些调查研究。王传高、董菊初在长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感到中学语言教学存在以下误区:重思想内容解读,轻语言形式分析;重课文的阅读,轻听说读写全面训练;重新字生词的教学,轻关键词语的品味;重语言知识,轻实践训练;重言教,轻身教。同样,马秀英也认为,语言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重文体教学体系,轻语言教学体系;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能力;重作品内容,轻词语句段;重词语积累,轻语言表达效果。卢望春对当前语言教学的现状论述为:许多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优化设计,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我们许多教师过于强调结构分析和内容理解,而忽视借以表达内容的语言教学,使许多学生在想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出现搜肠刮肚,不知所云的怪现象。汪咏国眼中的语言教学是教“偏”了、教“歪”了,这种“偏”和“歪”表现为:一是架空分析,不触及语言现实;二是搞繁琐讲解,翻来翻去,什么都讲,就是不品味语言;三是浅尝辄止,隔靴搔痒,讲不透语言,不会讲语言。而在钟卫红看来,长期以来,语言教学始终只是一种技能训练,以讲解语言知识为教学目标,停留在分析语言知识的层面上,本质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语言训练,因此,学生只是消极地获得知识,没有语感的体验,语言表达更是苍白无力。

从以上分析看来,就目前中学语言教学的整体现状而言,对语言教学的重视是很不够的,语言教学实际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语言教学难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诸多学者提出语言教学存在各方面的现象、误区,表明人们看到了语言教学存在的不足,因此,语言教学面临着改革。但是,在对语言教学现状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听到的都是批判的声音,不可否认,中学语言教学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如果因此而否定中学语言教学,无疑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行为。另外,在“破”的过程中,缺少建设性的意见,不能为下一步完善语言教学提供明确的依据。

五、关于中学语言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加强语言教学,就要讲究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方法得当,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努力的探讨。冯玮青结合自身体验,谈到了在语言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理解语言材料,准确传授知识,提高语言教学的科学性;把握个性,讲清各自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具体感受作家是“怎么说”的;注意挖掘课文的文学因素,以丰富、深化语言教学。在王首军看来,在语文课上进行语言教学,就必须加强诵读的教学;加强说话能力的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文阅读;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黄纯钢总结出语言教学的四种方法:读精彩文段、讲关键词句、品深层内涵、评语言现象。熊芳芳对于怎样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这个问题,她认为在实践探索中,或添加、或删减、或调序、或置换、或勾连、或对比,六种方法各有其妙。与她持同一观点的还有张立成,只是他把“勾连”换成了“衬托”。杨俭和郑维玲都十分肯定比较法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郑维玲认为语言教学中的比较是从课文入手,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比较点,把握文章语言的特色,进而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而杨俭更是从语言、内容、文体、写作方法、人物形象、修辞手法等方面探讨了比较法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除此之外,郑维玲认为有助于语言教学的方法还有拓展延伸法、想象创新法。还有学者谈到语言教学的艺术,即科学地、生动地、高效地进行语言教学的思路、手法和手段。余映潮认为语言教学艺术大致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教师对教材的语言研究的艺术,即要善于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要善于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提炼,要善于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要善于从语言的角度运用课文;二是教师实施语言教学的艺术,即教材处理的艺术、课型设计的艺术、教法实施的艺术。夏雨周也列举了语言教学艺术的三个方面:语言的转化艺术、语言的鉴赏艺术、语言的再造艺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我们就从以上总结的情况可以发现中学语言教学的方法可谓是不胜枚举。这些方法的立足点都抓住了“品味语言”这个关键,完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把语言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语言。以上所列举的诸多方法,都是学者从教学实践和不断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可操作性、时效性都较强,教师如有选择地、灵活自如地运用于语言教学中去,必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有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

六、关于中学语言教学与相关理论

文言文教学法论文篇11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专业目录(1998版)和(2003版),“英语语言学”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下英专本科高年级主要课程之一。但自1980年高校英专陆续开设该课程至今已有30余年,却仍存在教与学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如潘之欣(2002)选取部分南开大学和上海交大在读英专硕士研究生,采用问卷形式,对该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表明:该课程依然停留在以英语语言为主的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不佳;且学生普遍体会不到学习该课程所带来的乐趣,主要原因有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不当等。吴格奇(2005)反思该课程时也提到,“教师不满意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目的很茫然”是主要问题。本文则从英专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角度出发,试图探讨该课程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缓解“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状况。

2 调查研究

266位2010届英专本科毕业论文是从湖北某高校外院教学科的电子数据库中拷贝的。该调查属于二手资料研究。笔者根据论文题目、摘要、提纲、主要内容按语言学方向、文学方向和翻译方向进行归类,其中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如“The Feminist Power of Discourse in The Scarlet Letter”,分析文学文体语言特色,如“Textual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An Analysis of Vagueness in EnglishAdvertisement”等都被归纳为语言学方向。结论是:58%的论文属于英语文学方向,25%为语言学方向,17%为翻译方向。

究其因,首先是作为基础学科的“英语语言学”未能引起学生太多的关注和兴趣;其次,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未能引起师生足够地注意;再次,教师在课程内容处理和安排中未能很好地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总之这个数据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描述。这与教学、引导不无关系。

3 对策分析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试图在前人创造的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新的认识与发现,并将这种认识与发现以一种可易时易地的方式与人进行交流。因而撰写论文是学用结合的大好时机,从英专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课程教学具有一定说服力。

3.1课程定位

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其研究分类越来越细、分工越来越明确,正如王宗炎(1988:151形象地比喻:过去的语言学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百货公司。对于林林总总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流派,结合教学大纲和英专学生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形成,对该课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认为语言学目标是宽泛的而非具体的,即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对语言的热爱。而本文则认为既应有宽泛目标,也应有具体目标。“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及其相关对象的人文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理论的和应用的,微观的和宏观的3个对立方面,其任务是描述语言事实,寻找并解释语言发展的规律,发掘语言学理论,总结语言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杨自俭,2002)。”因此宽泛目标是培养理性思维,即对理论的理解、背景、历史贡献与发展不足及实践运用。具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并能提升语言技能。杨教授定义也明确了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学习理论知识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尤其是微观方面的理论成果,对英专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有检验作用;在跨学科或横向方面,将语言学相关理论用到英美文学和英汉翻译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英汉对译技巧,形成论文即为具体目标。诚然,理论与实践结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写论文乃一种尝试。故在介绍理论时,必要补充对理论的应用与研究,适当抛砖引玉,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故,具体目标使学生看到学习成效,宽泛目标锻炼了学生理性思维,既调动心灵又提高素质,教学效果也就不同了。

3.2教学内容

传统课本基本上以微观语言学为主,按结构语言学思路编排内容,从语音学、音系学、形式学、句法、语义学,一直到语用学和语篇分析。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大多数学者的主张,如白郁(2007)认为应以语言哲学意义、语言与大脑及认知关系、语言学发展简史、宏观把握语言学真正意义等四方面为重。还有学者认为增加课外阅读材料以改进教学内容,如王扬(2004)和吴格奇(2005)主张选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材料、辅之以拓宽视野的补充材料。还有以宏观还是微观语言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的争论:“微观”派认为语言内部分支是语言学的基础内容,课时分配比重要大;“宏观”派认为基础部分简单,学生可自学,重点应是宏观介绍;“中间”派是既注重基础又考虑涉猎面。

但笔者认为,各高校层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统一规定教学内容不足取。近5年教学实践告知以微观语言学为主,即语言学内部分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如在处理词形学时,适当介绍词的研究现状,对象我校这种以师范专业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专学生而言,无论是提高职业技能还是英语水平都相当重要。我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适当添加西部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关研究,如方言特点、语言迁移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也应在绪论部分增加语言学史和语言哲学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及语言与哲学的密切关系。此外适当介绍结构、认知和功能语言学这三大学派的相关内容也有必要。总之,就像百货商场的陈列员,教师将所有商品分门别类、有条有理地展示,学生自然会依据具体情况取舍。教师侍机提供论文命题,使学生的探索与发现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而深化。著名学者赵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级生》就曾列出了20个作为语言哲学研究对象的话题,且认为是“震撼灵魂”,不可能不为之心动的命题。

3.3教学方法

该课程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有关研究一致认为必须改进该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建构语言及语言学知识。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动典型例子,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讲解理论要点和难点;王扬(2004)主张采用传授型和讨论型相结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张研究型教学模式,“设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总之,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努力激发学习动力。启发式和发现式方法讲解基础知识和理论要难点;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务(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大课堂讲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步骤;小课堂任务分配型方法,使教学达到“鱼”、“渔”兼授效果。如语言学绪论之后,成立“Study&Research Group”,提供6个topics:11LanguageChanges;2)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PragmaticFailure,2周时间准备15分钟ppt陈述,5分钟小组同学共同回答相关问题,并建立QQ群,随时联系。教师仅为任务的布置者、监督者、帮助者和评定者,并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推荐给学术期刊,或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如一组学生在讲“语用失误”时,列举了电影、小说、校园、网络等许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够透彻,教师可适时适当加以补充、提示和参加讨论,既融洽了气氛和师生关系,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

让学生随时记录和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事情,并联系到语言学理论,如,“山寨”、“x客”、“剩女”、“宅男”等新词新语收集,以讨论词的构词理据。虽在探索中有难度,可介绍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资源;也可大胆与相关领域的教授或专家电邮寻找答案。为形成质量较高的论文打下了基础。这些都说明:语言学课程的终极目的不是讲授具体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能意识到语言现象的存在,能对之产生兴趣,并发表自己一定的见解,使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语言研究的大环境中去。

4 结束语

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方面,适当有效地联系到学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既能改善单一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又能真正做到研究型或探究型学习,也达到了教学大纲能力培养的要求。毕业论文的撰写就是提供一次培养创新意识、实践“做学问”的机会。将课程教学与论文写作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找到了毕业论文的素材,这也是学习思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具体实践,相对于借助他人的文章获得二手资料而完成的毕业论文来讲,学生的获益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更能体现学生真正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另外,这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更会为学生走向社会,诚信做人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郁,英语本科语言学教学的重新定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1):70—73

2 鞠玉梅,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8):36

3 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47—55

4 王宗炎,语言学:它的历史、现状和研究领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4):14-24

5 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

文言文教学法论文篇12

对于“文”,吴瀛的区分比较清楚:“凡用以记事、俾语言得以流传久远之符号,谓之字。合字二种以上而未成句者,谓之读,或谓之辞。集诸字以成语言之意思者,谓之句。集诸句以记事物之状况,表现其意思而使之成为篇段者,谓之文。”②

林语堂的解释十分明确:“国文是中国人的文章之省,自中国人言之,不必说中国二字,大家已可了解。这样讲,国文二字所以与他国蟹行文字别,与国医、国骂、国食义重在国字同。所以怎样才像中国人的文章,便就是国文,反之便不是国文。”③

梁实秋解释说:“国文与国语是两件东西。会说国语的人,可能还是文盲。文字是书写阅读的,语言是口说耳听的。”④文是书面语言,语言是口头语言。

综合以上所引,国文之文即文章,是书面语言的通称。

《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中学堂章程》设立的科目有“修身”,这门课程的目标是“养成学童德性”,很显然,“修身”是一门道德教育课程,道德教育不归属母语课程,换言之,母语教育不担负道德教育的责任。“讲经读经”是否属于母语课程,还需要细加分辨。这门课程是对旧式教育内容的承袭,尽管在材料方面与母语教育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其教育目的不同,“解义”仍“尊朱子”,教学沿袭旧法,因此,我们不能把这门课程看作是母语教育的范畴,至少不应该看作是纯粹的母语教育。“中国文学”的教学内容,在小学堂是“读古文”“教以作文之法”,“兼使学作日用浅近文字”;在中学堂,“学为文之次第”:一是文义,二是文法,三是作文。首先,“中国文学”的“文学”与我们现在的“文学”概念不相同;其次,《章程》规定的教学内容是“读古文”,读的目的是作“浅近的文字”,“作文”,就是写文章。1906年,清朝政府颁发《学部订定优级师范选科简章》,预科科目设置“国文”等课程,“国文”“讲授及练习各体文”。国文之文,指文章。母语教育仅仅为了写文章,那么,国文所包含的内容还比较单一,没有把“口头语言”包含进来。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的《教育部订定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规定:“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语言文字”是国文课的学习对象,“语言”和“文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通过该课程表颁布前后学人的解释可知其含义。兹举二例:

“故语言者,听官上一时之符号,而文字者,视觉上永久之符号也。”⑤

“吾人欲学文字,当思文字之由来。上古有语言,无文字。嗣以语言之效用,不能传后而及远,故文字兴焉。然则文字者,特语言之符号耳。”⑥

在民国初年,“语言”指口头语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与“语言”并列时,专指书面语言。基于《教育部订定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到,课程概念发展到民国之初,已经包含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但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概念用“国文”来表达,而国文之文只指书面语言,不能涵盖口头语言,所以说,国文是一个有所特指的名称。

二、国语之语

国语作为课程的名称,是国语运动的结果。国语运动历经数十年,黄遵宪、裘廷梁、卢憨章、劳乃宣、王照、蔡元培、胡适、钱玄同、黎锦熙等人高举“言文一致”、“国语统一”的旗帜,在与保守势力的长期斗争中,积极宣传,努力实践,最终实现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统一。

胡适按照逻辑把国语运动划分为五个时期。按照胡适的划分与说明,参照其他先贤的解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语”的内涵发展历程。

胡适说:“国语运动最早的第一期,是白话报的时期。这时期内,有一部分人要开通民智,怕文言太深,大家不能明,便用白话做工具,发行报纸,使知识很低的人亦能懂得。”⑦早在1868年,黄遵宪就提出“我手写我口”的口号,他在1887年就指出了言文分离的现象,并希望建立一种农工商妇女儿童都能看懂的通用语言,“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其不得不于此求一简易之法哉。”⑧1898年,裘廷梁痛陈文言误国愚民,明确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白话报――《无锡白话报》,随后出现白话报热。这个时期也称为白话文运动时期,白话文运动的目的就是不用文言写文章,用白话来写文章,作为书面语言的“文”与作为口头语言的“白话”取得统一。

“第二期可叫做字母时期。大家觉得白话报不能流行得很广。……用各地土音字母来教人,使不识字的人,认得了几十个字母,便能看书。”卢憨章制成一套罗马字式的字母,定名为“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王照研究了一套假名式的拼音文字方案,称为“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创制了“简字全谱”;章炳麟制定出纽文(即声母)韵文(即韵母)。

第三期是国语时期。“用注音字母来拼全国各部的音,再编国语教科书。”1912年,民国教育部公布《读音统一会章程》,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正式成立,负责审定国音,核定音素,采定字母。1916年,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在北京成立,该会的宗旨是“研究本国语言,选定标准,以备教育界之采用”。1919年,教育部专门成立国语研究机构“国语统一筹备会”,该会先后公布了注音字母、《国音字典》,改学校国文科为国语科。出版界出版国语教科书,儿童读的纯是语体文。

第四期,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在第三期,国语推行的范围限于小学生,胡适说:“注音字母、白话文,用入教科书中,算是进步了。然而限于小学,大部分人对于注音字母的白话文,全不热心。看得国语,好像是为他们――小学生――而设,不是为我们而设。”进入第四期,1918年,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此后,报纸杂志多用白话,胡适用白话编《中国哲学史大纲》,大学讲义也开始用白话,促进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统一。

“第五期是国语的联合运动时期。把以前四个时期――白话报、字母、国语教科书、国语文学――都包括在内,实行联合的运动,前途的希望最大。”

黎锦熙是国语运动的亲历者,他在《国语运动史纲》一书中详细地记述了这一艰难历程,他说:“在中国现代史中,有比辛亥革命(1911)更为艰巨的一种革命,就是‘国语运动’。”⑨在数十年的国语运动中,先贤们分阶段完成了不同的任务。黄遵宪提出“我心写我口”,仅仅是一个没有现实性的观念,裘廷梁“崇白话而废文言”,开办白话报则进入了实践,卢憨章、王照探索语音统一的方法,民国政府审定国音、公布注音字母,国语的语音统一条件基本成熟,文学运动与国语运动的合流则实现了言文一致的目标,国语文法的研究为国语提供了规范。到第五期,“国语”的内涵已经充实完备了,语音、词汇、语法等,既属于书面语言,又属于口头语言,“国语”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

“国语”的这一内涵随着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合力推进,在民国时期基本达成了共识。胡适说:“所谓国语是指从长城到长江,从东三省到西南三省这个区域里头大同小异的普通话。”⑩江恒源的解释是:“严格说起来:凡国人口头所说的同一的言语,叫做国语,照这言语用文字表出来的文章,也是国语,(或称国语文)。”{11}汪震说:“国语就是中国的标准语,说了可以使全国各地都明了的,(这种语言正在普遍化的过程中);并且也可以用来做文章,言文一致的。”{12}乐嗣炳说的更加明白:“国语的‘语’,包涵‘话’和‘文’二个成分。”{13}

国语运动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统一,在一部分学者的观念里,“国语”这个概念已经实现了国语运动追求的目标。

三、“语文”时期的概念追求

自学科更名为“语文”以来,“语文”的非概念的认识方式仍然不能阻止人们对概念的追求。历次的教学大纲都把“语言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王尚文先生说:“我们一直认同并且赞赏历次课标(教学大纲)的这一表述: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母语的读写听说能力。”{14}

关于“语文”含义的争论,学者们已经是把“语文”当作一个概念在进行解释。无论是谁的解释,舍弃“文字”选择“文章”,或者舍弃“文章”选择“文学”,都没有放弃“语言”这个概念,争论的各方没有抛开“语言”,争论了几十年,也没有抛开“语言”。即使做出“‘语文’就是‘言语’”的断言的人,也不得不通过“语言”来说明“言语”。在“性质之争”中,工具性一派就是把“语言”知识作为教学的对象,人文性一派阐述学科的人文性,同样借助于“语言”,通过“语言”加以论证。回顾“语文”的争论史,我们看到,“语言”这个概念始终是各种观点的交汇点,而且,人们对“语言”的认识确切、统一,没有任何的含糊。

60余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概念是“语言”,把“语言”作为学科的教学对象,在“语言”这个范畴内讨论母语教学,把“语言”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在理论上力图构建语言教学体系,在实践上紧扣“语言”组织教学。1953年,徐世荣说:“‘语言’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语法、辞汇、发音、说话、识字以及朗读、修辞,写作的一部分指导工作都属于语言教学的范围。”{15}1979年,蒋仲仁明确提出,我们学科的学习对象是语言,他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学习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16}1995年,王文延说:“既然‘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就是语言”{17}。于漪明确提出:“语言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18}2008年,徐林祥说:“‘语文’即‘语言’,包括‘口头语言’(语)和‘书面语言’(文)。”{19}

专家们讨论“语文”教学,实际是以“语言”为平台在进行讨论的,或者说,是放在“语言”这个概念里进行讨论的。1951年,任铭善讨论“语文”教学问题,他提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掌握民族语的一定规律 ,使语言能无阻地为全人民服务,能无阻碍地地随着劳动方法的扩大与美称发展而丰富、复杂,并且统一起来。”{20}1952年,白枫等人分析“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目标,落脚点在“语言”,他们说:“教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语言,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这更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一个途径。”{21}有学者提出:“建立语言体系,主要是为初高中各年级语言教学重点搭好一个框架。”{22}章熊已经超出了机械的语言观:“人们一听到‘语言训练’,头脑里反应的往往是如何用词造句,实际上这是受语法教学的影响。我们这里所说的语言训练,是一个从语句到语篇,从读写到听说的完整系统。”{23}母语课程出现了问题,人们提出的改革方向是“语言”。杜常善提出“从汉语的特点出发改革语文教学”,顾黄初等评论说:“根据汉语的特点来研究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吕叔湘和张志公就已经提出过。可惜从这个角度去探求语文教学规律的成果不很多。”{24}1985年,吕敬先公布了他坚持13年教学改革的实验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了五点教改的基本指导思想:“发展思维和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从智力技能训练入手,培养语文独立学习能力”“以发展思维和语言为中心,促进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循环往复,交互促进地发展”“语文教学必须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25},第二点中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及识字能力,这些能力属于语言的范畴。1998年,洪镇涛带着焦急的口吻说:“现在是探讨‘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的时候了。”{26}

母语之语即语言。由于“语文”的存在,“语言”被遮蔽着,在我们面前晃来晃去,晃了60余年,多数人不愿意从“语文”带来的迷醉中清醒过来,与此相反,一部分学者已经把“语言”抓在了手中。

国语的概念建立以后,用作课程名称,学者们研究汉语,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为汉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自1919年黎锦熙出版《国语学讲义》,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专著超过20本。“语文”作为学科名称后,母语课程长期陷于理论的争论和实践的迷茫,到今天为止,理论界拿不出一本关于“语文”的知识系统、合逻辑的专著。考察百年母语课程概念追求史,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不按照逻辑回归到语言这个概念上来,那么,“语文”的论争将伴随“语文”的存在而存在着。

――――――――

注释

①蔡元培:《论国文的趋势及国文与外国语及科学的关系》,沈善洪:《蔡元培选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9页。

②吴瀛:《中国国文方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1页。

③林语堂:《国文讲话》,陈子善,五锡荣:《申报・自由谈,杂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25页。

④梁实秋:《雅舍杂文》,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⑤庾冰:《言文教授论》,《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12页。

⑥潘树声:《论教授国文当以语言为标准》,《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⑦⑩胡适:《国语运动的历史》,陈学恂:《中国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31-433页。

⑧黄遵宪:《日本国志文学志》,《近代史资料》,中华书局,1963年第2期,116页。

⑨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73页。

{11}江恒源:《国语教学问题》,世界书局,1926年版第1页。

{12}汪震:《国语文法》,北平文化学社,1930年版第1页。

{13}乐嗣炳:《国语学大纲》,上海书局,1935年版第1页。

{14}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15}徐世荣:《中等学校语言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16}蒋仲仁:《语言规律与语文教学》,《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3页。

{17}王文延:《语文教育学教程》,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18}于漪:《语言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9页。

{19}徐林祥:“语文就是语言”――重温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3期。

{20}任铭善:《马克思主义语言学与中国语文教学问题――1951年4月8日在杭州市中等学校语文教学研究会讲稿》,《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4页。

{21}白枫,张广酉,王年芳:《几个关于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分析》,《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2页。

{22}张传宗:《新世纪语言教学体系初步构想》,《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6页。

{23}章熊:《我理想中的教材和教法》,《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1页。

{24}杜常善:《从汉语的特点出发改革语文教学》,《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8页。

文言文教学法论文篇13

2007年,祝嫦鹤等基于图式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该模式。 该模式认为文化学习应该是教师、学习者和同学在课上及课下的互动过程。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学生,相互间在文化图式建构过程中商讨和合作。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和评估者。模式提出了图式建构的三种方法:文化知识习得法、语言蕴含法、深层剖析对比法,并结合研究者的教学实践对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做了案例分析[4]。相关的研究还有后来汪碧颖、欧阳俊林等提出的文化图式建构的4个原则(阶段性原则、针对性和适度性原则、相互融合原则、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与文化图式建构3途径(讲解、情景设置、异同对比)[5]。客观地讲,上述文化图式建构教学模式摆脱了大学英语教学重工具性的局限,对促进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上述研究者的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看,该教学模式关注建构的文化图式是目的语文化,试图实现的文化传输是单向度的。祝嫦鹤等研究者提出的文化图式建构三方法中,文化知识习得法关注的是如何习得英美文化;语言蕴含法挖掘的是英语语言形式中的文化意蕴,辅以英汉对比;深层剖析对比法强调的是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透过文化现象,进一步理解目的语文化。汪碧颖、欧阳俊林等的文化图式建构的4个原则也都是以目的语文化为旨归展开的。

三、研究型英语文化教学模式

2008年,姜莉依据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中介理论等构建该教学模式。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出的学习过程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大要素,将教学模式设计为四个主要步骤:(1)设置任务,假设交际情景(2)师生协作,对问题进行研究性探究(3)课堂互动探讨(4)总结并提出新的研究问题;该模式注重学生自主构建,认为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中介作用”,学生在实际的研究体验中会逐步成为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研究者,使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为将来的学习与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6]。该模式以认知发展理论和中介理论为理论基础,企图在学生习得文化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这种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学模式,无疑能给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以极大的帮助,同时也为大学英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日常交际和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新路径。但从作者的论述看,整个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的设定到对问题的探究,再到任务的完成,其核心都是围绕目的语文化的传输来展开的。

四、双向文化导入教学模式

2009年,基于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认识,陈化宇提出大学英语双向文化导入教学模式:“双向文化导入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以培养语言学习者双向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以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为内容,以文化输入与输出相结合方式的一种新型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大学英语教学中双向文化导入的四个原则:双向性原则、实际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以及三个策略:对比分析中西方词汇文化意义、客观认识东西方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差异、领悟非语言文化差异[7]。该教学模式首次涉及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双向传输和克服母语文化的负迁移问题。研究者在界定大学英语双向文化导入教学模式时,突出了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平等性,摆脱了通常情况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要么是英美文化,要么是英美文化为主中国文化为辅的束缚,可以说在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模式研究上迈进了一大步,但该模式仅仅提出了构建的原则和双向文化导入的策略,对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均未涉及,因之缺乏完整性和操作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五、探究式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

在线咨询